标题: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十四章) 内容: 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十四章光去千里留灯在止即是佛。 破除障道。 如阿伽陀药。 遍治一切。 如妙良医咒枯起死。 善巧方便。 种种缘喻。 令其破恶。 是名对治以止安心。 ‘止即是佛’,止就是佛境界。 ‘破除障道’,可以破除一切修道上的魔障,至于打坐会走火入魔,那是武侠小说上写的,后来就变成了一个流行的术语了。 因为打坐时心念止不了,而把幻想的境界当成事实,那么就是入魔了。 其实没有这回事,一切都是唯心.都是自己造成的。 譬如,有人打坐生理上这里不舒服,那里有障碍,就以为是打坐坐出了毛病。 其实打坐出毛病的例子有是有,但是太少了,大都是因为心理上出了毛病,心念没有得止。 换句话说,你觉得打坐生理上有障碍,就是上面所讲八风的恶觉,被那种感觉给牵引走了。 假如你真得止了,对于这些障碍不加理会,便自然而然地能突破它。 如果真得止了,不仅是指打坐,而是在二六时中不管行、住、坐、卧都是如此,则‘如阿伽陀药’,在印度当佛在世时,佛的弟子中有位名医,佛说他的药是阿伽陀,是万灵丹、是仙丹,一切病都治得好。 止就像阿伽阳药遍治一切,什么病都治得好。 ‘如妙良医,咒枯起死’,古代中国的医术和印度一样,医疗都和巫术连在一起,因此除了内科、外科、伤科、妇科、小儿科外,还有祝由科,祝由科是不吃药的,拿现代来讲就是精神治疗。 符一画、咒子一念就好了。 这一科在中国从黄帝轩辕氏时就有了。 祝由科真修好了可以‘咒枯起死’,树木枯了的根本不能发芽,咒子一念又重新生了。 人死了他咒子一念、符一画又活起来走路了。 这是形容止定的功夫有这样地好、这样地重要。 换句话说,你真得定,返老还童还是次要,而且还可咒枯起死,连生命枯槁了的东西都可以使它复活。 下面是这一段的结论,‘善巧方便,种种缘喻,令其破恶,是名对治以止安心。 ’佛经上用种种因缘,比喻要我们赶快修定、入门就可以破除一切令我们衰败的东西,把佛经上这类归纳起来就叫做对症下药以止安心。 二祖慧可大师问达摩祖师如何安心? 我们此心不能安啊! 心能安就成佛了。 要如何安心? 唯有修止、修定。 光去千里留灯在其人若言。 我观察时。 不得开悟。 当为说止。 止即体真。 照而常寂。 止即随缘。 寂而常照。 止即不止止。 止双遮双照。 止即佛母。 止即佛父。 亦即父即母。 止即佛师。 佛身。 佛眼。 佛之相好。 佛藏佛住处。 何所不具。 何所不除。 善巧方便。 种种缘喻广赞于止。 是为第一义以止安心。 ‘其人若言,我观察时,不得开悟,当为说止’,有些人性向不同了。 ‘观察’。 就是参究、研究。 当我打起坐来拿佛学的道理来求证,越看越乱、越坐越头痛,佛学越搞得好,人变得越糊涂而不能开悟。 这时你告诉他,唯一的办法只有努力修定。 下面是形容这个定,‘止即体真,照而常寂’,这个止的本身就是明心见性的本体,就是真如。 这一念能够止,这一念的本身妄想即真如,真如即妄想。 止的本身就是体,就是真如本身。 ‘照而常寂’,止能观照事物而它本身是定的。 比如,当我们在想某件事情的同时,我们自己都很清楚我们正在想某件事情,这就是照而常寂。 我们知道自已在做什么的那个知,就好像是用电灯照东西一样,电灯照到东西的同时,它本身是止的,很清净不乱的。 因为本身散乱,它就照不见任何东西了。 所以,止的本身全体就是真如,不要在止以外再去找个道、找个真如。 它的作用虽然能致远照物,但它恒常寂静不动。 ‘止即随缘,寂而常照’,我们一般人求止,无论是静坐或是念佛都是想把心念停止不想,这是一般学佛修道的人在基本见地上最大的错误,以为无妄想就是坐在那里一个思想都不起。 就算是给你修三大阿僧祇劫时间的两倍,六大阿僧祇劫也是修不成。 就算你修成功了也是外道法。 像各位现在上课听我在讲就是随缘,同样,我也是随缘,有人要听我就要讲。 当你在听课时不须很刻意或很用力就把话给听过去了,这时候就是止,本身就是寂灭的,是清净的。 因为不清净听不进来,这就是‘寂而常照’。 因为本身清净所以把话听得很清楚,也把道理懂得很透彻。 读书禅‘止即不止止’,如何才是真的得止、得定呢? 不定而定。 我们上座以后两腿一盘、眼睛一闭,然后在那里拼命用心求个定,这正是一个大妄念,定不了的。 止就是不止而止,你上座就是上座嘛! 同躺著、站著或坐著都一样。 ‘双遮双照’,双遮,即不空也不有、也不止也不观、也不内也不外。 人家问说,你坐在那里干什么? 什么也没干。 那你不是坐著? 坐著就坐著。 多起一念,多问一句都是多余的。 例如,禅宗的药山大师是不准弟子看经的,可是他老人家有一天坐在山门外看经书。 他的徒弟过来就问:师父呀! 你不准我们看经,怎么你自己看起经来了呢? 他说:你们看经呀! 牛皮都看得穿,我看经是遮遮眼睛用的。 因为我们一般人读书用心钻进去,往往越是这样用心越记不住。 他所谓遮遮眼睛是看而不看,影像出来了,来了以后马上就空了。 所以是遮遮眼睛的,一点也没有错。 ‘双照’,什么都知道。 各位在坐的道友们,有人学佛已经有几十年了,有人打坐修止观、有人念佛、有人修密法,但是都说自己没有进步。 我总觉你们很有进步,然而你们最大的错误就是在于理不透。 始终不肯用心参究,定的境界并不是始终不变的。 你说这两天头脑空空的好清净、好舒服哇! 要是你问到我,我就知道大概明天你就会想睡觉了,而且一睡很昏沉,会睡上好几天。 过了两、三天再来找我说,老师呀! 糟了! 这两天那个东西掉了。 实际上,功夫并没有掉,那是空到极点自然回转来的一股力量,就是阳极阴生、阴极阳生的道理一样。 这个是境界、是现象,所谓诸行无常,因此是会多变的。 这个不是定而是现象,不要把境界、现象当成是定境。 人生的境界一定会多变的,比如说,我现在的境界下一步是什么? 下台一鞠躬回家去了。 这是一定的嘛! 为什么这境界来了自己认不清楚呢? 有双遮,什么都不知道很清净;可是有时候是双照哦! 纤毫的变化都清楚。 结果呢? 找们都变成了独眼龙,执著单面的清净认为这个境界好。 他这个佛法明天就不清净了,因为境界变了,因此又在后悔,后悔的结果就会发脾气,自己对自己发脾气,人家碰一下脾气更大,因为自己的佛法掉了,好像都是你害我的。 佛的爸爸妈妈是谁? ‘止即佛母’,什么叫作佛母? 比如说,准提佛母,人家都认为准提菩萨是女的,因为佛母嘛! 一定是妈妈。 其实般若才是佛母,因为大智慧才能产生佛,故称为佛母。 止即佛母,因为定能造出佛来。 ‘止即佛父’,止也可以称做佛父。 ‘亦即父即母’,即成佛的父母,因为因它而出生,这也就告诉了我们止是成佛的正因。 ‘止即佛师、佛身、佛眼’,止是佛的老师,如释迹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修无想定三年、修非非想定三年,再修苦行六年。 这十二年中间都在打坐,最后才悟道,而悟的那一刹那并不一定要靠打坐。 但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悟,却是靠打坐渐修而来的。 所以,止也是佛的法身的作用,也是佛的眼睛。 ‘佛之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些是怎么来的呢? 都是从定力的功德来的。 ‘佛藏’,佛的一切智慧的根本是从定中来。 ‘佛住处’,佛最后涅槃是涅到哪里去啊? 难道是到馆子去端个盘子就叫涅槃啊! 所谓涅槃是佛永远都在那个定中不动。 然而当我们称念他的名号时,他可也听得清清楚楚。 ‘何所不具’,得了止,神通、智慧、菩提样样自然具足。 反过来说,一天到晚只想得神通、智慧、菩提而不修定,那些就永远只是妄想而不能成就。 ‘何所不除’,得了止就能解除一切障碍。 ‘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是为第一义以止安心。 ’刚才讲的是第一义,至高无上定慧的修法。 重点在于要体会到‘照而常寂、寂而常照’。 ‘寂而常照’,虽然此心在定中但能做一切的事业。 ‘照而常寂’,尽管在一切事务上,在红尘滚滚中,但此心在定中。 要能做到这样才是第一义的于止安心,这是无上大定。 下文接著谈观,止与观是大有差别的。 刚刚我们提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寂与照是否就是止观呢? 差不多是一样,而中间有很微细的差别。 寂照是成果的说法,止观则是制造过程的说法。 换句话说,止观是因、寂照是果。 现在讲到观的方面,观是观察。 有些同学说,经典的道理我都听懂了,但是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是观。 现在再说明一次,希望各位用心体会,比如你们打坐,下座后说,老师今天我坐得不好。 我说为什么? 腿好麻哦! 唉呀! 心好乱。 我问:你知不知道嘛? 他说:知道呀! 心乱时知不知道? 也知道呀! 这就是观嘛! 所谓观就是你看到了。 不是眼睛看到而是你知道腿麻、心乱,观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观的作用。 但这只是普遍生理及心理层次的观。 佛法的观还要更进一步,比如说,我现在觉腿麻得受不了,这种感觉传达到大脑,而有了知觉,脑子知道了,你要观察这个麻到底是脑子晓得才麻呢? 还是腿麻? 你要好好观察这个麻的作用究竟是如何起来的。 这个研究在禅宗就叫做参,教理上就称为观。 这是第二个层次。 到了第三层次这样一观,心的本体就是真如,这一念自然就空,这一念空了以后,你知道这一念空了,空空灵灵的,这个境界就是观照,这样就可以进入佛法了。 乱动脑筋与不动脑筋的人彼人言。 止状沉寂,非我悦乐。 当为说观。 推寻道理。 七觉中有择觉支。 八正中有正见。 六度中有般若。 于法门中为主为导。 乃至成佛。 正觉。 大觉。 遍觉。 皆是观慧异名。 当知观慧最为尊妙。 如是广赞。 是为随乐欲以观安心。 ‘彼人言,止状沉寂,非我悦乐,当为说观。 ’有一个人跑来说,老师呀! 我打坐不行耶! 一上座我就想睡觉。 止状沉寂,一打起坐来永远是沉默的。 这里的寂非涅槃的寂静而是昏迷。 而且在沉寂当中,非我悦乐,不喜欢这个沉闷,换句话说,有人不喜欢修定,因为一修定他说容易昏沉。 对于这一种人,法师们就要注意不要硬是教他学打坐,‘当为说观’教他如何做观想。 ‘推寻道理’或教他做学问研究经教。 因为容易昏沉的人,天生就不用心,懒得动脑筋,根据我的经验,一千人大约有九百五十人是这样子的。 明朝末年顾亭林对于时世很感慨地说,今天的中国南方之士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南方人太聪明了,大伙在一起不是打牌就是玩,从来没有讲过人话。 北方之士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因此对于沉寂的人,不要认为他是个人才,沉默寡言,其实往往是他脑瓜子做到极点,懒得用心。 因此,这时候你的教育方法是如何引起他的兴趣,使他能研究教理,让他在这方面用心。 所以佛经的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觉支里头有择觉支,选择研究佛法。 八正道中有正见,六度中有般若度,也就是智慧度,非要用心不可。 ‘于法门中为主为导’,因此智慧的观察在佛法中还是个主体。 修禅宗的人有些说,用心就是打妄想,不用心就好了,因此有许多年轻人字写不好,文章也不学。 他说我要学禅呀! 因为要做到无妄想,因此不能用心。 他以为这就是道。 宗喀巴大师说,这样修道,他生来世当心变成老黑猪。 ‘乃至成佛、正觉、大觉、遍觉,皆是观慧异名。 ’因为你用心去观,去参这个理,所以才有悟。 因此,禅宗的名言,疑则悟,小疑小悟、大疑则大悟。 比如,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要好好去参,这叫话头,话头就是问题。 古人叫做话头,现代的术语就叫找问题,因此学禅要找问题,因为找问题而悟了的叫做观慧。 观也好、慧也好、中国禅宗叫做悟也好,都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名称。 ‘当知观慧最为尊妙’.他说,我们学佛的人应当知道,观与智慧在佛法里头为最尊、最妙。 很多人学佛不肯用心研究,而光是打坐,在那里痴痴地等待开悟,这是错误的,因此要修观慧。 ‘如是广赞,是为随乐欲,以观安心。 ’各种经典都广泛地赞叹观慧的重要,因此教育方法,要看他的性向、根器,再想办法诱导他走入智慧的路线,观慧修成此心就安了。 观无碍解脱法门若勤修观,能生信、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知病识药,化道大行,众善普会。 莫复过观。 是为随便宜以观安心。 ‘若勤修现’,一个学佛的人若精勤修习观慧,深刻地研究、仔细地反省。 ‘能生信、戒、定、慧、解脱。 解脱知见’,就能产生正信而不迷信,才能得戒,守戒若呆板地照教条做就不对了,而是要用智慧去守。 得‘定生智慧,戒定慧三学圆满了以后才能够得到解脱。 学佛是为了求解脱,心里头坏的习惯解脱不了不叫学佛。 解脱靠什么? 靠解脱知见。 ‘知病识药’,学佛要教导人家也好、要自修也好,要晓得毛病在哪一方面? 应该要用哪个方法,自己要认识呀! 不肯用心、不肯认识,有些人说,我什么都懂,就是我这个好。 像这种人是永远也修不成功的。 因为他自己不知道病,也认不清病的来源,也不知道该吃什么药! 因此,要清楚自己心理行为的毛病,要知道修哪个法门来对治才有道理。 该修定的时候修定,有时候修定久了会落昏沉,此时就要转出来修观了。 ‘化道大行’,乃至定慧到了以后你的教化大行。 ‘众善普会’,所度的人都是善男子善女人,一切善事自然成就。 ‘莫复过观’,因此要想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唯有修慧观,把道理研究清楚,这是修观的重要。 以这样来教化人,就叫做‘随便宜以现安心’就是占了便宜了,这样你就得了喜乐、很快地成就。 观能破暗。 能照道能除怨。 能得宝。 倾邪山。 竭爱海。 皆观之力。 是为随对治以观安心。 ‘观能破暗’,智慧一观照就破除了黑桶的黑暗,自然内在就发光了,‘能照道’,能照菩提大道。 ‘能除怨’,观慧一来心里头会发慈悲心而做到怨亲平等。 心里头若有怨气、闷气,智慧一观,就发现这样不对,原来我被这个境界给困住了,当下风停影歇,云开月淡了。 因此,观能除怨。 ‘能得宝’,得智慧之宝。 ‘倾邪山、竭爱海’,倾倒了邪见之山,竭干了爱水之海。 ‘皆观之力’,都是观慧的成就。 众生有哪一种烦恼,就用哪一种观行来修持对治而成就的,就叫做‘对治以观安心。 ’ 发布时间:2024-04-23 08:01:0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