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 内容: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册No. 170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No. 1703[cf. No. 235]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玘)奉诏同注此经以喻法为名。 实相为体。 无住为宗。 断疑为用。 大乘为教相。 初释喻法名者。 金刚喻也。 般若法也。 金中精刚至坚至利能碎万物。 此经能断众生疑执。 取以为喻。 故大品般若十六分中。 以此经名能断分。 波罗蜜是梵语。 华言到彼岸。 众生在生死海中无有穷极。 修此般若到涅槃彼岸。 盖大乘菩萨达生死即涅槃。 则非度而度。 非到而到也。 经者训法训常。 梵语修多罗。 此翻契经。 谓契理契机故也。 二辩实相体者。 即一实相理也。 经云若人得闻是经即生实相。 三明无住为宗者。 宗者要也。 经云。 应无所住。 经中多以无住破着。 故以无住为宗也。 四论断疑为用者。 由经力用能断妄执。 故以断疑为用也。 五判大乘为教相者。 经云。 为发最上乘者说。 故以大乘为教相也。 此经乃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分三十二分者。 相传为梁昭明太子所立。 尤译本无。 又与本论科节不同破碎经意故不取焉。 今注一本天亲等论。 取其意而不尽用其语。 以其语深难便初学故也。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如是者。 指一经所闻法体也。 我闻者。 阿难谓如是之法我从佛而闻也。 一时者。 即如来说法机应和合时也。 佛者觉也。 佛是教主尊极名佛。 舍卫者国名也。 华言丰德。 祇树给孤独园者。 祇陀太子施树。 给孤长者买园。 共立精舍请佛而住。 此说法处也。 与大比丘众者。 闻法之侣也。 比丘者梵语也。 华言乞士。 上乞法以资慧命。 下乞食以资色身。 千二百五十人俱者。 此诸弟子凡佛说法之处常随侍也。 已上如是等六事。 冠于诸经之首谓之通序。 如来临灭度时阿难问佛。 一切经前当安何语。 佛言。 当安。 如是我闻等语。 非但我法如是。 三世诸佛法皆如是。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 乞食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 洗足已敷座而坐此别序也。 亦名发起序。 以乞食为发起者。 盖佛欲说无住相施故。 先乞食以表发之。 然佛以禅悦法喜为食。 而行乞者示同凡僧。 欲令折己慢幢生彼福德耳。 尔时者当是时也。 世尊者。 世间所尊十号之一也。 食时者。 辰时也。 着衣者服僧伽黎衣也。 持钵者。 持应量器也。 次第乞者。 佛心平等不择贫富也。 本处者。 给孤园也。 洗足者。 食讫而洗足也。 敷座而坐者。 敷坐具而加趺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长老须菩提乃此经发起之人。 称长老者。 以其德长年老也梵语须菩提。 华言空生。 亦名善现。 从座起至恭敬。 乃请法之敬仪。 希有者。 赞佛之辞也。 善护念者。 为护念现在根熟菩萨。 与智慧力令其成就自行。 与教化力令其摄受众生也善付嘱者。 为付嘱未来根未熟菩萨。 已得大乘者令其不舍。 未得大乘者令其胜进也。 护念付嘱即希有事也。 佛德之大。 无过度生。 然虽注意于般若度生。 必待请问。 故善现睹相知意。 即首称叹希有。 而后请问也。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此发问之端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华言无上正等正觉也。 问意以如来护念付嘱现在未来菩萨令成佛果。 是菩萨虽发道心誓度众生求成佛道。 未知其心云何安住大乘。 云何降伏妄心。 使至佛果不退失耶。 佛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善现既赞叹请问妙称佛心。 故印可云。 善哉善哉。 当为汝说也。 而又诫约云。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善现即会佛意故。 唯然应之愿闻是法。 然一经之大要。 不过善现所问安住大乘降伏妄心。 如来所答修行之法。 亦不出乎理事二行破执断疑而已。 具见下文。 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善现双问安住降伏。 如来但答降伏其心者。 盖降伏妄心必安住大乘。 举降伏则摄安住矣。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生人与旁生具有四生。 诸天地狱中阴惟是化生。 鬼通胎化二生。 皆属欲界。 若有色色界天。 若无色无色界天。 若有想识处天。 若无想无所有处天。 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天。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即非菩萨此一段是菩萨所修理观具乎四心。 谓广大心胜心常心不颠倒心。 慈氏颂云。 广大第一常。 其心不颠倒。 第一即胜心也。 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 所怀之境广此大心也。 云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者。 此胜心也。 无余涅槃即如来究竟彼岸也。 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了生佛一如。 此常心也。 无我人众生寿者。 此不颠倒心也。 若有四相谓之四倒。 若一众生不令灭度。 及见众生实灭度者。 则未能了达本源。 遂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不名菩萨。 我者。 于五蕴中妄计有我我所。 人者。 妄计我生人中异于余趣。 众生者妄计五蕴和合而生。 寿者。 妄计我受一期果报。 一期果报即若长若短寿命也。 此皆颠倒妄想亦名四见。 菩萨能用般若妙智。 照了性空本无四相。 名降伏其心。 否则非菩萨也。 复次须菩提。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此一段理观兼事行也。 不住是理观。 布施是事行。 于法者。 六尘诸法也布者普也。 施者舍也。 菩萨所修六度万行。 以布施为初度摄后五度。 盖施有三种。 资生施。 无畏施。 法施也。 资生施者。 施以财物资他生也。 无畏施者。 持戒不恼无冤。 忍辱不报有冤。 法施者。 精进不倦说法。 禅定不差机说法。 智慧不颠倒说法。 然一切布施不过六尘。 所谓六尘如床敷卧具饮食汤药之类是也。 世人行施心希果报。 是为著相。 菩萨行施了达三轮体空故。 能不住于相。 三轮者。 谓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也。 佛告善现。 应如是不住于相而行施者。 盖欲菩萨降伏妄心也。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 不可思量。 须菩提。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此段恐人疑云。 既离相施则无福报。 故佛告离相之施其福转多。 良由不住相施施契性空。 性空无边施福无边。 故举十方虚空以为喻也。 论云。 其义有三。 一遍一切处。 二宽广高大。 三究竟不穷。 已上答降伏安住问竟。 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此疑从前文不住相布施而来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前段说无住相施降伏其心。 是成佛之因。 恐善现疑佛果是有为身相。 故佛问云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善现悟佛问意。 乃答不可以身相见。 然有相者应身也。 无相者法身也。 法身是体。 应身是用。 若知用从体起。 应即是法所以无相。 故论云。 如来所说相即非相。 若能了达此意。 则一切世间之相无非真如无为佛体。 故佛印可善现云。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此疑从前无住行施非相见佛两段经文而来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 生实信不论云。 无住行施因深也。 无相见佛果深也。 因果之法既深。 疑末世在迷钝根众生不如是能生信心。 佛告须菩提。 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佛答末世自有具福慧人。 闻此般若能生实信。 言后五百岁者。 大集经中云。 有五个五百岁。 今乃最后五百岁时也。 持戒戒也。 修福定也。 生信慧也。 三学俱备。 能生实信矣。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若论实信之由。 从多佛所以种善根。 闻此大乘之法。 则能生信。 至于一念少时生信。 亦从佛所种诸善根而然也。 须菩提。 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信心生一念诸佛尽皆知。 凡有众生闻是章句。 乃至一念净信。 佛智佛眼无不知见。 所以得福无量。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此顺释生信得福之故。 该乎生法二空。 论云。 有智慧者了知生法二无我故。 又云。 生法各有四种想。 想即相也。 言无复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此生空也。 言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者。 他译更有无相亦非无相。 此法空也。 疏云。 初列生空有四相。 次列法空但有两句。 法非法也。 盖译人略之耳。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则着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则着我人众生寿者此返显违经非福。 言若心取相等。 此生执也。 若取法相等。 此法执也。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汝等比丘。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此结上文而证劝也。 不应取法者。 空能观之智也。 不应取非法者。 空所观之境也。 论云。 法有性相尚不应取。 何况非法本无性相。 又云。 善如法尚不取。 况不善非法。 疏云。 今言法者。 说五阴空为法。 五阴相为非法。 即以阴空为药名法阴。 有为病名非法。 阴病既除空药亦遣。 非法既谢在法亦亡。 与论意正相合。 言筏喻者。 论云。 如欲济川先应取筏。 至彼岸已舍之而去。 又智论引筏喻经云。 汝等若解我筏喻法。 是时善法宜应弃舍。 况不善法。 斯乃无所得之要术。 俾不凝滞于物矣。 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此疑从前第一疑中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而来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向说不可以相见佛。 佛非有为。 恐有疑云。 何故释迦树下得道诸会说法耶。 须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说义。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 而有差别真如法体离有无相。 离言说相。 岂可以耳闻心得耶。 当知树下得道诸会说法。 但应身耳。 其报身法身无得无说。 然应即法报说即无说。 是故不可以有取。 不可以无取也。 善现解佛问意。 即答以无道可证无法可说。 何以故下。 又自征释。 由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言非法者。 不可以有取。 言非非法者。 不可以无取。 由不可取故不可说。 然如来垂应有证有说者。 盖得非有非无之体也。 一切贤圣者。 三世十方佛菩萨也。 以用也。 无为乃自证之理真谛也。 差别乃化他之用俗谛也。 诸佛说法不离二谛。 吾佛亦然。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 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其福胜彼何以故。 须菩提。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 所谓佛法者。 即非佛法此乃较量持说功德。 佛问。 假如人以大千世界七宝为施。 其福多不。 善现会意。 答云甚多。 盖此福德离福德自性故言多也。 佛又言。 离性布施福报虽多。 而受持此经为人演说能趣菩提。 其福胜彼。 言乃至四句偈者。 举少以况多耳。 然持经福胜者。 盖诸佛之身及所证之法。 无不从是般若而生。 般若称为佛母者。 良有以也。 然犹恐其于此取着。 故复告云。 所谓佛法者。 即非佛法。 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此疑从上无为法不可取说而来须菩提。 于意云何。 须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 而无所入。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是名须陀洹梵语须陀洹。 华言入流。 此声闻所证初果也。 已断见惑离四趣生。 预入圣人之流。 故云入流。 言无所入者。 是不著于所入之流。 又不著于六尘境界。 故言不入也。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来。 而实无往来。 是名斯陀含梵语斯陀含。 华言一来。 此声闻第二果也。 盖欲界有九品思惑。 前六品已断。 后三品未断更须欲界一度受生。 故云一来。 言实无往来者。 谓不著于往来之相也。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 而实无不来。 是故名阿那含梵语阿那含。 华言不来。 此声闻第三果也。 断欲界思惑尽。 不来欲界受生。 故曰不来。 言实无不来者。 谓不著于不来之相也。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罗汉能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 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梵语阿罗汉。 华言无学。 此声闻第四果也。 此位断三界烦恼俱尽。 究竟真理无法可学。 故名无学。 言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者。 谓无无学所证之相也。 若言有证即着四相也。 此一段名四果离着。 论云。 向说无佛果可成无佛法可说。 云何四果各取所证而说。 恐起此疑。 故佛约此而问。 善现皆答以离着。 深会佛之意也。 世尊。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我不作是念。 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 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 是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此乃善现引自己所证离着。 令人生信也。 然善现所证之果不过无学。 而世尊特称其为第一者。 以无诤故也。 梵语阿兰那。 华言无诤。 无诤者。 谓离二障。 一者惑障。 二者智障。 离惑则不著有相。 离智则不着无相。 故无诤也。 无所所行者。 谓不著于所行之行也。 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此疑亦从第三疑中不可取不可说而来佛告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然灯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 如来在然灯佛所。 于法实无所得此断释迦然灯授受之疑。 谓善现迷己所证离着固已得矣。 而如来又恐善现疑佛昔受然灯之记于法实有所得。 故兴此问。 善现答以实无所得。 是无疑矣。 然灯者。 大论云。 然灯生时身光如灯。 以至成佛亦名然灯。 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此疑亦从第三疑中不可取而来须菩提。 于意云何。 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 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问意以菩萨修六度万行。 庄严净土现身说法。 是有所取云何不取。 答意以菩萨虽修行严土。 行乃无作。 土亦非严。 非严而严。 故曰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既而如来又告善现云为菩萨者应如是生清净心。 乃非取而取。 如维摩经云。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斯之谓也。 若于六尘生着不名清净。 故又云。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此疑亦从第三疑中不可取而来须菩提。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 于意云何。 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 甚大世尊。 何以故。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弥山者。 梵语须弥卢。 华言妙高。 此山四宝所成。 高出众山之上。 故称山王。 佛之报身远离诸漏。 名之为非。 尊崇奇特名之为大。 佛之问意。 以圣人之法既无为无取。 所得报身岂非有取。 恐有此疑。 故设喻为问。 而善现即知须弥自无分别我是山王故得为大。 报身离着亦复如是。 故曰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但诸恒河尚多无数。 何况其沙。 须菩提。 我今实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恒河天竺之河。 周四十里。 佛多近此说法。 故取为喻。 前说一大千世界七宝布施。 以喻持说福胜。 今以无量大千世界七宝布施。 不如持说此经四句其福转胜于彼。 此则增胜而论。 格量持说之功。 复次须菩提。 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 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 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藏佛舍利之处谓之塔。 奉佛形像之处谓之庙。 随说此经四句偈处。 天人固当敬之如佛塔庙。 况能具足持诵者耶。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 成无上佛果菩提也。 若是经典等者。 经典所在即佛之所在。 持说之人即佛弟子。 可不崇敬乎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 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 须菩提。 佛说般若波罗蜜。 即非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来无所说善现既闻持经成就希有之法。 故问此经何名云何受持。 佛答此经名金刚般若。 能断一切疑执故。 当奉持也。 断执虽用般若之智。 然法性本空不可取着。 故云即非般若波罗蜜也。 如来又虑善现未达般若性空谓有言说。 故又诰云。 如来有所说法不。 而善现了知说即无说。 乃答云如来无所说也。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 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须菩提。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 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 是名世界此即文意由前施宝得福而来。 前以无量大千世界七宝布施。 得福虽多然非离性。 则是贪等烦恼染因。 有为福报故。 此遂以世界微尘为喻。 尘界乃无情之物不生贪等。 烦恼染因是则有为。 福报不及尘界之无情。 况持说此经。 是远离烦恼之因。 能取菩提而不胜耶。 非微尘非世界者。 非烦恼染因微尘世界也。 是名微尘。 是名世界者。 乃是无记微尘世界也。 无记犹无情。 谓不起善恶也。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 应身相也。 非相者。 法身相也。 是名三十二相者。 应既即法法全是应。 不妨说三十二相也。 言施宝之福。 纵能成佛身相。 但是应身。 不及持说功德能成法身也。 须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复有人。 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其福甚多七宝布施外财也。 身命布施内财也。 身施者。 如尸毗王代鸽是也。 命施者。 如萨埵饲虎是也。 以轻重较之。 则外财轻而易。 内财重而难。 然此二施皆有为有漏因果。 总不如持说四句能取菩提之妙果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 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 我从昔来所得慧眼。 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 是实相者。 则是非相。 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 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 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 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善现知舍身命所感之福。 不如持说之胜。 得闻此法。 感佛恩深遂悲泣流涕。 赞言希有。 自谓从昔已来。 未曾闻是经典。 若人闻经信心清净。 则能生乎实相。 又谓我今直佛获闻是经不以为难。 而未来众生得闻是法始为希有。 所以希有者。 以依此经修行。 不起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即是非相。 非相即实相也。 离此诸相即成正觉故曰即名诸佛也。 佛告须菩提。 如是如是。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不惊不怖不畏。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 须菩提。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 非第一波罗蜜。 是名第一波罗蜜如是如是者。 然之之辞也。 大乘之法本是难信难解。 然非大乘根器。 卒闻是法。 未免惊愕疑怖畏惧。 能闻是法而不惊畏者。 实为希有。 此希有法无与等者。 故名第一。 然法本无说。 虑其于法取着。 故云非第一波罗蜜。 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故云是名第一波罗蜜也。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此疑从上舍身布施而来须菩提。 忍辱波罗蜜。 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 须菩提。 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 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应生嗔恨。 须菩提。 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忍辱者。 六度之一也。 安受曰忍。 毁害曰辱。 前云舍身命之福报是生死苦因。 不及持说之福。 此之行忍亦舍身命。 不成苦因者何耶。 盖能达法无我到于彼岸也。 说非忍辱波罗蜜者。 即遣着也。 如是忍行佛昔曾行故。 引歌利王之事以证之。 梵语歌利。 华言极恶。 佛于宿世曾作仙人山中修道。 王因畋猎见而不喜。 遂割其耳鼻截其手足。 时仙人略无嗔恨。 以慈忍力身复如故。 盖能了达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皆空。 非惟无苦。 亦乃有乐也。 又引过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以证之者。 明行忍行非止一世也。 是故须菩提。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是故佛说。 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 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佛累世行忍。 以无我故得成菩提。 故发菩提之心。 应须离一切相。 离相即不住色等六尘也。 应生无所住心。 心无所住即能住菩提。 若心有住则非住佛道矣。 菩萨所行六度皆应离相。 色为六尘之首。 施为六度之初。 故云不应住色布施。 如是行施为利群生。 若存施受之心则非无住。 下复遣着。 故曰非相非众生也。 九断能证无体非因疑此疑从上为利生行施而来须菩提。 如来是真语者。 实语者。 如语者。 不诳语者。 不异语者。 须菩提。 如来所得法。 此法无实无虚如来所得菩提妙果。 如理而证。 离于言说。 何故累称持说功德。 胜余布施等福耶。 然佛无所证而证。 无所说而说。 所证所说无不当理。 恐善现未达此意。 故又告云。 是真实等语。 真语者。 说佛菩提也。 实语者。 说小乘法也。 如语者。 说大乘法也。 不异语者。 说授记事也。 不诳语者。 不诳众生也。 解译无此一句。 无实无虚者。 如来所证之法。 本离言说故曰无实。 对机有说故曰无虚也。 十断真如有得无得疑此疑从前不住相而来须菩提。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圣人以无为真如得名。 然真如之体。 遍一切时遍一切处。 何故众生有得者有不得者。 盖心有住法不住法之异耳。 住者住着也。 如行布施。 不达三轮体空名为住法。 心既住法不成檀波罗蜜。 如入暗中则无所见。 若达三轮体空则心无所住。 即成檀波罗蜜。 如人有目在日光中见诸色相也。 须菩提。 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经受持读诵。 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 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言未来世中若有受持读诵者。 佛眼佛智悉能知见。 既行胜因必成妙果。 故曰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也。 须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 闻此经典信心不逆。 其福胜彼。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初日分者。 寅卯辰时也。 中日分者。 巳午未时也。 后日分者。 申酉戌时也。 如是一日三时舍无量身。 历无量劫而行布施。 世间固无此事。 然佛设此喻者。 以况闻经生信福德之胜。 何况书持诵说者耶。 信力曰受。 念力曰持。 对文曰读。 背文曰诵。 所谓书写受持读诵者自行也。 为人解说者化他也。 须菩提。 以要言之。 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 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须菩提。 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此般若之体本绝言思。 其功德广大不可得而称量。 非乐小乘者所可得闻。 故曰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发大乘者。 通指衍门三教之人也。 发最上乘者。 的指圆顿之人。 能生信解者也。 如是之人修行此法。 则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故。 能荷担如来无上菩提。 彼小乘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为着四见故也。 须菩提。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当知此处则为是塔。 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塔为藏舍利之处。 若天人修罗固当敬事。 此般若经卷所在之处。 是真法身舍利宝塔可不敬乎。 复次须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 若为人轻贱。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 以今世人轻贱故。 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诵此经者人当恭敬。 而反被人轻贱者。 以宿罪业合招恶报。 由经力故但被轻贱。 被轻贱故其罪消灭。 当得无上佛果。 持经功德可谓大矣。 须菩提。 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 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 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 所得功德。 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僧祇翻无数时。 那由他者。 十亿为洛叉。 十洛叉为俱胝。 十俱胝为那由他。 如来于过去然灯佛前供养无数诸佛。 其功德可谓深且大矣。 乃言不及末世持经功德者。 盖持经能生理解得证菩提。 供佛虽感福报。 但是事相故。 持经功德百千万亿分中不及一分也。 又言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者。 盖事相之福是可思议之法。 而般若妙智忘能所绝待对。 不可得而思议者也。 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 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 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须菩提。 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 果报亦不可思议此经非大乘根器不能持诵。 而持诵所感功德。 岂常人可闻。 闻必狐疑不信。 故不具说。 盖此经之义趣。 与其果报。 不可思议故也。 十一断安住降伏存我疑此疑从前诸文无我人等相而来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善现初闻此义。 至是复问者何耶。 问辞虽同其意则别。 盖所问不过住大乘降妄心而已。 初之问意。 但问能住能降之法。 此之问意。 若谓我能住我能降。 存此分别障于真证无住之道。 故又兴此问也。 佛告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当生如是心。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已。 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 须菩提。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此一节文意亦与前同。 但前是破情显智。 所破之情即我人等四相粗执。 所显之智即般若真智。 自此而下忘智显理。 破我人等四相细执。 由此贤位渐入圣阶矣。 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此疑从上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而来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于然灯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由前云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 意谓无发心者则无菩萨。 若无菩萨。 云何释迦于然灯佛所。 名曰善慧。 布发掩泥行菩萨行得受记耶。 佛恐善现潜有此疑。 故举以问。 不也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 佛于然灯佛所。 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现答意云。 善慧彼时都无所得离诸分别。 由悟无法故得受记。 佛言。 如是如是。 须菩提。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 作是言。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善现既会法无所得。 佛然其说。 乃言如是如是。 既而又反覆告之者。 要令善现知法无所得深契至理故得受记。 盖如来所证妙果。 乃心地本具法门。 离诸名相。 无授受中而论授受也。 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法疑此疑从上释迦于然灯行因实无有得而来何以故。 如来者。 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者。 征起之辞也。 由前云实无有法得菩提果故受然灯之记。 遂疑既无佛果。 岂有佛法耶释云。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如者真如也。 不伪曰真。 不异曰如。 此真如体贯彻三世绵亘十方。 非空非有不变不迁。 名如来性。 若有所得即非佛菩提也。 须菩提。 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是中无实无虚。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所得者。 忘情而证也。 无实者非有为相也。 无虚者。 是真如体也。 然此真如非别有法。 即一切色等诸法。 离性离相名真如体。 唯佛与佛乃能证此。 故一切法皆是佛法。 真如之体虽不离于诸法。 然亦不可取着。 故云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须菩提。 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 世尊。 如来说人身长大。 则为非大身。 是名大身上说如来所证真如之体遍一切处。 可谓长大矣。 又恐善现起长大之见。 故佛又设喻征之曰。 譬如人身长大。 善现因喻有悟。 即曰非大身是名大身。 论云。 大身有二义。 一者遍一切处即法身。 二者功德大即报身。 此之二身皆离诸相。 故名为非。 十四断无人度生严土疑此疑同十二疑皆从第十一疑中实无有法发心者而来须菩提。 菩萨亦如是。 若作是言。 我当灭度无量众生。 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 须菩提。 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 若菩萨作是言。 我当庄严佛土。 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 是名庄严。 须菩提。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 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法界混然身土平等。 尚无佛道可成。 安有众生可度。 是则起度生之心修行严土。 即凡夫见。 不名菩萨者。 毕竟起何等心名为菩萨。 故云能通达无我法者真菩萨也。 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此疑从上菩萨不见众生可度佛土可净而来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 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 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有如是沙等恒河。 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 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 如来悉知。 何以故。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 须菩提。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前说不见彼是众生。 不见我为菩萨。 不见净佛国土。 如是则不见诸法。 名为诸佛如来。 然而如来具足五眼。 岂都无所见耶。 五眼者。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 古德偈云。 天眼通非碍。 肉眼碍非通。 法眼惟观俗。 慧眼了知空。 佛眼如千日。 照异体还同。 此之五眼通该十界。 而优劣有殊。 如经所说五眼皆如来所具者。 无非佛眼也。 恒沙世界一切众生之心。 如来无不知见。 然众生之心种种颠倒而言非心者。 妄识本空也。 是名为心者。 真如不灭也。 所以者何下。 征释非心之所以也。 盖三世之心。 过去已灭。 未来未至。 现在不住。 皆是虚妄生灭故。 求之不可得也。 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此疑从上心住颠倒而来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 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 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 若福德有实。 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以福德无故。 如来说得福德多前说众生心有住着是为颠倒。 然福由心造岂亦是颠倒。 若是何名善法耶。 恐潜此疑故佛断之。 福德有实者。 住相布施成有漏因。 其福则寡。 福德无者。 离相布施成无漏因。 其福乃多。 是则不住于相心离颠倒。 所作之福无非善法也。 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此疑从前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而来须菩提。 于意云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何以故。 如来说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何以故。 如来说诸相具足。 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上说诸佛所证乃无为之法。 云何佛身有八十种好三十二相而可见耶。 为断此疑故有此问。 善现乃会如来法身固非色相可见。 而未尝离于色相而不可见。 故云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诸相。 是名具足诸相。 良由全法身无为之体。 起应身相好之用。 是故应身即是法身。 乃无相而相。 相而无相。 无见而见。 见而无见者也。 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此疑从上身相不可得见而来须菩提。 汝勿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有所说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则为谤佛。 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 说法者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既云如来色身相好不可得见。 如何为人演说法耶。 然如来悲愿深重。 随感而应。 无说而说。 说即无说。 不达此意是为谤佛。 言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者。 离性执已。 不妨称性而说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颇有众生。 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善现解空第一。 与般若空慧相应。 以慧为命故称慧命。 前云身乃非身之身。 法乃非说而说。 身说俱妙难信难解。 所以有此疑问。 佛言。 须菩提。 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众生有圣有凡。 而凡夫众生于此般若不能生信。 圣体众生乃能信解。 言彼非众生者。 非凡夫众生也。 非不众生者。 非不是圣体众生也。 圣体众生即大乘根器人也。 岂可视为凡夫众生不能生信。 尚恐善现未悟。 下文又征释之。 何以故。 须菩提。 众生众生者。 如来说非众生。 是名众生众生众生者。 牒上文非众生非不众生也。 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者。 言非是凡夫众生是圣体众生能生信解者也。 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此疑从前十二十三疑中无法得阿耨菩提而来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无所得耶。 佛言。 如是如是。 须菩提。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既云实无有法得无上正觉。 如何却有修证。 故疑而问之。 佛答有三。 一答无法可得为正觉。 二答平等为正觉。 三答正助修善成正觉。 初答如文可见。 复次须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答平等为正觉也。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修一切善法。 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三答正助修善成正觉也。 正助者。 正谓正观。 空四相也。 助谓缘助。 修一切善法也。 初答以无法可得为正觉者。 达妄即真也。 二以平等为正觉者法无高下也。 三以正助成正觉者。 离相修善也。 由离相故。 名为善法。 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此疑从上修善法而来须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 如是等七宝聚。 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读诵为他人说。 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 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前既云从修善法得菩提。 则佛所说法是无记法。 不能得菩提耶。 恐有此疑。 故佛举大千世界中施七宝聚如须弥山之多。 且大较之持说四句功德。 百千万亿分中乃不及其一。 所说法盖佛离言说相。 以离相故能作菩提之因。 故慈氏偈云。 虽言无记法。 而说是彼因。 彼即菩提也。 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生疑此疑从第十九疑中是法平等而来须菩提。 于意云何。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度众生。 须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 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 如来说有我者。 则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 凡夫者。 如来说则非凡夫既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云何如来却度众生。 故偈云。 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众生。 以名共彼阴。 不离于法界。 名即众生假名也。 阴即五阴实法也。 此假名实法皆即法界。 故云不离于法界。 既即法界凡圣一如。 岂有众生可度。 故云佛不度众生。 如来若谓我为能度。 众生为所度。 此则著于四相。 由离四相则非度而度。 度而非度。 则是如来说有我者。 真我也。 则非有我者。 非妄我也。 而凡夫之我是我执也。 非凡夫者。 论云非生。 谓不生圣人法。 即毛道凡夫也。 二十二断以相比知真佛疑此疑从第十七疑中如来不应以色身诸相见而来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 须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 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 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三十二相者。 应身相也。 观如来者。 观法身如来也。 问意谓可于应身相好中观见法身不。 善现乃知应身相好从法身流出。 若见相好即见法身。 故答云如是如是。 佛又恐善现于应身取着。 不达法体。 故又以轮王即如来为难。 而善现解佛难意故。 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 既而佛乃说偈以证之。 法身之体固不离于声色。 但凡夫堕于闻见。 是行邪道。 不能见于如来也。 二十三断佛果非关福相疑此疑从上不应以相观佛而来须菩提。 汝若作是念。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莫作是念。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汝若作是念。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说诸法断灭。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法不说断灭相上明如来所证菩提不从福德而致。 是则菩萨所修福德。 不成菩提之因。 亦不克果报耶。 为断此疑故告之曰。 莫作是念。 如来不以具足相而得菩提。 具足相即福德相也。 盖大乘所修福德之因。 所得福德之果。 但离取着之相。 不同小乘断灭之见。 故曰于法不说断灭相也。 下又设喻以告。 须菩提。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福德。 须菩提。 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是故说不受福德假使有人。 以无量世界七宝行施心有所著。 所感之福则成有漏。 心若离着即成无漏。 故云若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无我者。 无人法二执也。 忍即无生法忍。 初住菩萨所证也。 既得无生法忍。 则与彼住相行施者不同。 故云胜前菩萨所得福德。 言不受福德者。 不受有漏福报也。 善现又疑。 既不受福报。 云何能获无生法忍。 须知有漏果报则不应受。 无漏果报则受而不取。 取谓取着。 故云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也。 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此疑从上不受福德而来须菩提。 若有人言。 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 如来者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 故名如来有来去坐卧者。 乃如来应身也。 无来无去者法身也。 然如来昔行菩萨道时不受福报。 云何至果有去来坐卧之相。 使诸众生供养获福。 恐有此疑故告以释之。 谓如来应用示有动作。 而法身之体如如不动也。 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此疑从上应有去来法无去来而来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 于意云何。 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上明应身去来是异。 法身无去来是一。 佛恐善现有一异之见。 故设喻以释之。 释中初举世界微尘一异断疑。 次举言说我法离见。 初释中文有三科。 一标界尘一异以显无性。 言世界者。 喻法身也。 微尘者。 喻应身也。 世界一也。 微尘异也。 碎界作尘。 尘无异性。 合尘为界。 界无一性。 喻全法起应。 应无异性。 全应即法。 法无一性。 故偈云。 去来化身佛。 法身常不动。 于是法界处。 非一亦非异。 然如来体用互融。 所以能一能异非一非异。 自在无碍者矣。 何以故。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 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所以者何。 佛说微尘众。 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此释微尘。 喻应身无异性。 若知碎世界作微尘。 微尘全是世界。 则尘.无实性。 故曰则非微尘。 以离性计而说微尘。 故曰是名微尘也。 此喻全法起应应即是法。 何异性之有哉。 世尊。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 则非世界。 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实有者。 则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 一合相者。 则是不可说。 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此释世界喻法身无一性。 若知合微尘为世界。 世界全是微尘。 则世界无实性。 故曰则非世界。 以离性计而说世界。 故曰是名世界也。 一合相者。 言众尘和合为一世界非一合相者。 非性执之一合。 是名一合相者。 乃离性之一合也。 此一合相不可思说。 而凡夫不了自生贪着耳。 此喻全应是法。 法不离应。 何一性之有哉。 须菩提。 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 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 世尊。 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则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此下明离我法二见。 初离我见。 夫我见者。 有真我之见。 有妄我之见。 妄我见者。 虚妄分别众生见也。 真我见者。 远离执着如来见也。 既离执着。 示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此不见而见也。 在迷众生以为如来实有四见。 故云不解如来所说义也。 善现既解如来所说之义。 即知四见皆非虚妄分别是真我之见。 故云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 须菩提。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来说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次离法见。 夫如来说法。 要令众生发菩提心。 修行契理故。 闻如来所说。 当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 言不生法相者。 不于法取着也。 法本离相。 如来称性而说。 故云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一段文。 虽证释离于法执。 亦是总结降住正行。 由经初善现请问。 若人发无上菩提心者。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如来答云。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故今结云。 发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如是知见信解。 此结如是住也。 不生法相此结降伏妄心也。 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此疑从上尘喻化身是异而来须菩提。 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 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发菩萨心者。 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此段文有三节。 初以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布施。 是假喻格量也。 自若有善男子下。 明持说福胜。 自云何为人演说下。 是释福胜所以。 据经文但明持说功德。 而论乃谓化佛说法有无量功德者。 盖化佛是说经教主。 持说是弘经之人。 所弘之经是佛所说。 佛之所说离言说相。 故功德无量。 弘经之人若能离着。 则其福能胜彼也。 如如者。 法身之理也。 化身既即法身。 则无去无来故不动也。 二十七断入寂如何说法疑此疑从上演说与不动而来何以故上言如如不动。 则佛常住世间。 为众生说法。 何故言如来入涅槃耶。 恐有此疑。 故说偈以释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者。 一切世间生灭之法也。 佛生人中示同生灭。 亦属有为无常之法。 无常之法虚假不实。 故以梦幻泡影露电六种为喻。 应作如是观者。 观即般若妙智。 以此妙智观有为法。 如梦幻等。 能观既是妙智。 所观无非妙境。 妙境者。 一境三谛也。 妙智者。 一心三观也。 三观者。 空假中也。 三谛者。 真俗中也。 即观有为之法。 离性离相之谓空。 无法不具之谓假。 非空非假之谓中。 谛者审实不虚之谓。 全谛发观。 以观照谛。 谛既即一而三。 观岂前后而照。 故云如是观也。 能如是观。 乃了化身即法身无常即常也。 虽即法身不碍涅槃。 常即无常也。 良以如来究竟非常非无常之法。 故所以能常能无常也。 是则终日涅槃终日说法。 不住有为不住无为。 不可得而思议者也。 一经始末皆称如是。 始云如是住如是降心。 中间节节云如是。 至此又云如是观。 论乃释云。 妙智正观。 故知妙智实一经之宗也。 正宗竟。 佛说是经已。 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洪武十年十一月二十有二日皇帝有诏。 令天下僧徒习通心经金刚楞伽三经。 昼则讲说。 夜则禅定。 复诏。 取诸郡禅教僧。 会于天界善世禅寺。 校雠三经古注一定其说。 颁行天下以广传持。 洪惟皇上以金轮统御。 乘夙愿力。 亲受灵山付嘱。 流通教法。 以寿慧命。 不胜幸甚。 于是(臣)僧(宗泐)等。 才虽愚钝。 敢竭丹衷。 述平昔所闻。 辄为注释。 注成。 以十一年正月二十有八日。 诣阙进呈。 上御华盖殿览毕。 乃可其说。 敕刊板行世。 然此三经。 皆是究心之要。 其功在乎破情显性。 而流通之功。 良亦不细。 上以阴翊王度。 下以资益群生。 非惟吾徒一时之幸。 实天下万世之至幸也。 (臣)僧(宗泐)谨识。 洪武十一年正月日 发布时间:2024-04-24 08:15:4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