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 内容: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册No. 170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No. 1704[cf. No. 236]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卷上唐至相寺沙门智俨述将欲释文先于文首作五门分别。 一明教兴所由。 二明藏摄分齐。 三明教下所诠宗趣及能诠教体。 四释经题目。 五分文解释。 初教兴所由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盖是实智之美称。 真德之通号。 宗本冲寂神凝湛一。 独曜幽原圆明等觉。 含晖至朗而泯于分别。 冥津玄旷而隐于缘数。 斯乃可谓众生之本际涅槃之圆旨。 因缘之实性法界之说府是知真性虚融。 斯无不在一言。 无所不摄殊说。 更无异盈但为圣化随机明教门非一。 为进初心菩萨爰引根熟声闻。 遂分张别分以成空文坚固之教矣。 第二藏摄分齐者有三。 一约一乘二约三乘三约自部种类。 此经所为名同小乘。 所有法门主伴不具。 所述文义唯局一法。 唯说理门遂其解行。 以此为验非即一乘。 若从所流皆依一起。 第二约三乘辨者有二。 第一所诠三故藏即为三。 第二所为二故藏即为二。 所诠三者一谓定学是修多罗藏所诠。 二谓戒学是毗那耶藏所诠。 三谓慧学是阿毗达摩藏所诠。 此经是修多罗藏所摄。 第二门者一小乘藏二大乘藏。 亦言二乘及以三乘。 云三乘者有二义。 一约根辨三人同依一法故。 二约法辨对三人所轨故。 此经即是大乘三藏所摄也。 第三自部种类相摄者。 般若经依梵本三十万偈译成六百卷。 总作十六会说处别有四。 前六会同王舍城鹫峰山说次三会同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 次一会他化自在天说。 次四会还同前誓多林说。 次一会同前鹫峰山说。 次一会在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 说此金刚般若经当第九会说。 梵本有三百偈今成一卷。 亦无别品。 若准说经依处之义理亦不同。 初依处者王舍城说举教自在敌非显德义静相胜故也。 第二处者表显化生分齐临机济危拔苦之相也。 第三处者显处校量明教尊胜覆荫决定故也。 第四处者显教自在防非显德众义建立。 亮神之所津润之状相也。 第三教下所诠宗趣及能诠教体者有二。 一总明宗趣。 此经即用三种般若。 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 所以知者为下经文具明理行及教三义故。 第二别明宗趣者有五义。 第一教义相对用教为宗以义为趣。 第二因果相对以因为宗用果为趣。 为下文中所住及修行并调伏并约成因行义故。 第三人法相对者用法为宗以人为趣为依法成佛故。 第四理事相对者以理为宗用事为趣。 第五境行相对以境为宗以行为趣立境教欲成其行故也。 第二能诠教体者若约一乘以唯识真如为体。 不可以分别智知故。 若约三乘有二义一同小乘教二同一乘教。 具如经论。 第四释经题目者。 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元魏三藏留支译(音释)琳音云。 正梵音嚩折罗此翻云金刚。 般若。 般本梵音云钵啰(二合)啰取罗字上声兼转舌。 其二合者两字各取半音合为一声。 古云般者讹略也。 若(而者反)正梵音枳(音鸡以反)娘(取上声二合)合为一声(守护国界经咒云枳娘唐言智慧或云正了知)古云若略也。 波罗蜜。 波正梵音应云播(波个反引声)罗正梵音应云啰(取罗上声转舌呼之)蜜多正云弭多(弭迷以反)具足应言嚩折啰钵啰(二合)枳娘(二合)播(二)罗弭多素怛缆。 佛者此既三乘教故佛是化身佛。 说者陈章吐教故名说也。 又化佛不说法身授与说也。 金刚等者从喻名也。 智难坏故喻金刚也。 般若等者西域语也。 此云实智。 般若即智。 波罗即彼岸也。 所言蜜者此云到也。 真照之慧穷源实相性出无染义显终极迹绝有海。 故云智彼岸到也。 所言经者真净之教文诠理纬。 显用行心训仪常则谓之为经。 第五分文解释者经文有三。 初序分二正宗三流通。 序有二种。 一证信序二发起序。 初证信序兴所由者阿楼驮教彼阿难问其未来四法。 一问经首安何字。 二问未来以何为师用戒为师。 三问未来弟子依何而住依四念处住。 第四恶性人云何共住以梵坛治之。 又约佛序及弟子序现在序未来序等。 思以准之不劳繁解。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舍婆提城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序经文有六句。 一如是者大论云信顺譬信于实法顺而敬举也。 二我闻。 三一时。 此有三义。 一平等时谓无沉浮颠倒。 二相应时谓今闻能闻正闻。 三转法轮时谓正说正受。 四佛婆伽婆此有多义。 即身口意满等也。 五住处。 六同闻众。 辨所为机及同闻影响众。 又释前之二文局在证信。 后之四句义通发起。 问所以无菩萨众者。 答般若坚固甚深难识。 若影响徒众及所为机通菩萨者回心。 声闻及凡夫等于斯绝分。 为欲引下故略不明。 就其第二发起序中大分有二。 初佛世尊讫乞食缘为前方便。 二尔时诸比丘下正时集众以显发起。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婆提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食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如常敷座结跏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动初文有四。 初严仪乞食。 即为行始。 二于其城中下。 还归本处。 显行终。 三饭食讫下。 为显法方便。 四结跏趺下。 显定依止。 尔时诸比丘来诣佛所。 到已顶礼佛足。 右绕三匝。 退坐一面。 尔时慧命须菩提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向佛合掌。 恭敬而立。 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来应供正遍知。 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云何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云何住。 云何修行。 云何降伏其心第二文中有四。 初正时集众。 二尔时慧命已下。 为请法方便。 三白佛希有下。 赞佛具德。 四世尊云何下。 正明请问。 以显发起。 此问有四。 初一总显发心之相。 二问所住之理。 即显问实相般若。 三问能修行。 即问观照般若。 四问降伏心。 即调伏方便。 即问文字般若。 下答准之。 就第二正宗文中大分有三。 初赞问善哉。 诫众略说。 即为立义分。 二佛告须菩提诸菩萨下。 广辨般若体相。 即为解释分。 三须菩提菩萨发阿耨多罗已下。 结说究竟分。 尔时佛告须菩提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如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是愿乐欲闻就初立义分内大分有五。 初赞问善哉。 二即彼赞说者具德。 天亲论云。 善护念者。 约根熟菩萨。 护成自他德。 善付嘱者。 约根未熟菩萨。 未成成已究竟。 由善付嘱胜能故也。 三诫听许说。 四略举四义以答上问。 五须菩提白佛下。 显其善欲起后广说。 今明大乘中发菩提心者略有十义。 一求佛果尽。 二显法界尽。 三明修行尽。 四明断三种障尽。 五度众生尽。 六求善知识尽。 七成其善愿尽。 八顿发位尽。 九善应因果尽。 十自在摄成诸功相入等尽。 所言应如是住者。 即实相般若。 明法界真如。 本觉寂静。 离念明慧。 无分别智之所显现。 一得不退。 名之为住。 言如是修行者。 显修成正智。 正助圆满应业行心。 名为修行。 言如是降伏其心者。 凡夫心识。 虚妄纵荡。 轮转长时。 今依方便。 调令应法。 故名降伏也。 就第二解释分大分有二。 初约解心显三种般若。 二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乃至云何住云何修行下。 约其行事辨三种般若。 又前解者。 即约正说法身。 又后证行者。 即约正证法身。 此可思准之。 就初解文大分有二。 初显解三种般若体德分量。 二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法门下。 举行显解。 明解非妄。 就初文中大分有二。 初明显解般若离妄坚固。 二复次佛告慧命须菩提下。 释其余疑辨解决定。 就初文中大分有二。 初约众生界等以答上问。 即决四疑。 谓上菩提心所住修行降伏等。 即三般若体。 第二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下。 明般若德用。 就初文中大分有四。 初约众生发心。 即有四义。 一广大。 二我皆令入下。 即第一也。 三如是灭度无量下。 即常也。 四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众生相下。 明其心不颠倒。 所以发此四心。 为显深心功德满足故。 即广上第一总发菩提心。 问何以偏约众生者。 答显舍自爱。 生众生爱。 慈悲大顺。 翻彼二乘及凡夫见宜便故也。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生如是心所有一切众生众生所摄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所有众生界众生所摄初广大文大分有六。 初一句总。 二约四生明摄法分齐。 三约色无色显界周尽。 四约想有无以决外疑。 五若非有想下。 除外道增上慢见。 为外道将非想为非生死故。 六会彼妄见。 摄从正智境。 谓所有众生界众生所摄者。 即无众生及似众生所摄也。 问所以言似者。 答经云不可以似似。 故云似也。 故似不妨无。 问若尔众生即空。 何所摄也。 答只为是是空空。 即众生分别所摄。 故辨摄。 若不彰摄。 解不明净故也。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二第一文。 无余涅槃者。 即无分别余也。 即性净涅槃也。 若约一乘。 即三世常涅槃。 亦三世常觉。 若约三乘。 即一世智得三世常涅槃。 及应化二身是有余。 法身是无余。 又报身在烦恼灭。 是有余。 惑断报身灭。 是无余。 若约小乘。 唯约报身是无无余。 烦恼先灭是有余。 于此一义之中。 约智数断惑。 诸宗不同。 与分别相应。 不灭心见。 有此差别也。 下可准。 今此经宗。 唯拣小乘。 义局大乘及一乘义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第三常文。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众生相即非菩萨何以故非须菩提若菩萨起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不名菩萨就第四不颠倒文有其四句。 初何以故。 责生同无不度所由。 第二答文。 显知者是正。 三复重责。 若不知无众生之者。 即不顺法相。 显不知者失。 第四答意。 顺此可知。 复次须菩提菩萨不住于事行于布施无所住行于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第二广上如是住有二。 一由法性无住。 绝于自他相想。 平等究竟。 二由自性体寂。 绝于为非故。 于文间亦有两句。 一对于事显知住法即假尘境。 二不住色下。 约实尘以显住义。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想第三广上如是修行文有三句。 所以可知。 问不住相想。 二义何别。 答所知分齐。 不依分别住。 名不住相。 能知之心。 不依分别取。 名不住想。 余可准之。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聚不可思量第四广上降伏其心文即用不住于事已下所离分别取心不生。 即名降伏。 问何故及修行等。 偏约檀度明之。 答檀是菩萨起行之初首。 若此一净余度易明。 又檀度之中。 得摄于六。 故天亲论云。 檀度摄于六。 资生无畏法。 此中一二三。 名为修行住。 广解如论。 为此义故也。 就第二德用文中。 大分有四。 初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等。 明三种般若德用分量。 二须菩提可以相成就下。 明德用离相。 三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已下。 显三种般若德用功能。 四须菩提是诸菩萨生如是无量福德聚已下。 显三种般若甚深。 问云何得知此文等中有三种般若。 为论解云。 檀等是法性所彰。 又从法异流。 即知是实相般若。 檀度等中有修得无分别智。 即是观照般若。 为下文菩萨菩萨论主解云。 初菩萨者是圣菩萨。 第二菩萨者。 是凡夫菩萨。 即知凡夫菩萨中有其两义。 一凡夫菩萨与圣为诠。 即是教智。 第二凡夫菩萨由未证法身。 但依教生智。 利生受记。 亦依教智。 故是文字般若。 此之三相。 无二无别。 自性离故。 言实性者。 性本空寂。 有佛无佛。 体相常住。 不迁不变。 无作无起。 不来不去。 不动不转。 但因缘有。 犹若虚空故经云三界虚妄。 唯一心作。 十二因缘。 是皆一心。 无有作者。 无有知者。 一切诸法随心转故。 是以即斯而言。 虽复克勤备修。 积德云兴而无增。 息累尘境。 浮冥至寂而无减。 然依本来无始世界熏修对治因缘行故。 说离烦恼妄想。 深心清净转胜。 圣若现前。 无为缘集。 菩提涅槃。 妙果圆极。 功显于此。 故经言。 观一切法。 不生不灭。 因缘而有。 顺如能善达斯趣者。 生死尘累不待遣而自亡。 涅槃真证不假饰而圆备。 功显自本。 无有作者。 惑非我除。 净非我莹。 德穷常乐。 不迁不变。 观照文字。 义亦同然。 何以故。 无二无别故。 此可思准之。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如是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聚亦复如是不可思量佛复告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是行于布施就初分量文中。 大分有二。 初喻。 次合。 喻文展转有四句可知。 合文有三句可知。 问此法以何义相。 合前虚空。 答此举三种般若无分别故。 取相不及。 以为分齐。 合前虚空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见如来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不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相即非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妄语若见诸相非相则非妄语如是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第二德用离相文中有七句。 初审定可否。 二答成离相。 三何以故下。 责离相所由。 四述真法体。 五显相是妄。 六翻妄成真。 七印成大顺。 令离妄相者。 谓生住灭摄一切法尽。 论解如此。 问何故此义约佛明之。 答此举果德净义显初信心是便。 又因中障习未尽。 显离相难彰故也。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颇有众生于未来世末世得闻如是修多罗章句生实相不。 佛告须菩提。 莫作是说。 颇有众生于未来世末世得闻如是修多罗章句生实相不。 佛复告须菩提。 有未来世末世有菩萨摩诃萨。 法欲灭时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 于此修多罗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 佛复告须菩提。 当知彼菩萨摩诃萨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修行供养。 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而种善根。 佛复告须菩提。 已于无量百千万诸佛所修行供养。 无量百千万诸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修多罗乃至一念能生净信。 须菩提。 如来悉知是诸众生。 如来悉见是诸众生就第三德用胜能文中。 大分有五。 第一疑问。 第二佛呵而不受。 三佛复告须菩提有已下。 述其正德。 四佛复告须菩提已下。 赞其胜德。 五须菩提如来悉知已下。 显用成就。 第三文中有二句。 一略二广可知。 第四文中有五句可知。 今言净信者。 信心有三种。 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界故。 二者深心。 乐集一切诸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 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真如信者。 成通三昧。 不住见相。 不住得相。 乃至出定。 亦无懈慢。 所有烦恼。 惭觉微薄也。 余义可知。 第五文中如来悉知者。 在于比观之内。 与知识力相应。 非谓有其别佛为能知者。 如来悉知者。 在证知心中。 现知识力智相也。 问何故上文已来数言如来之名。 及告须菩提即言佛者何也。 答如告须菩提。 即显佛是化主。 得觉胜法故。 若立义中言如来者。 欲显理事等法。 无不是如。 皆从实道现成如相。 故作此说也。 就大段第四文显法深内有三。 一举德用之体。 二何以故下。 释成深相。 三须菩提若是菩萨有法相下。 显比观德用分齐。 须菩提是诸菩萨生如是无量福德聚取如是无量福德初言生如是无量福德聚取如是无量福德者。 如是无量深福德聚。 一者因深。 檀等无分别故。 二者果深。 如来等离相故。 何以故须菩提是诸菩萨无复我相众生相人相寿者相须菩提是诸菩萨无法相亦非无法相无相亦非无相何以故须菩提是诸菩萨若取法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就第二文中有四句。 一何以故。 责离相所由。 二答成离相义。 所言离相者有八重。 一我相。 二众生相。 三人相。 四寿者相。 此四有二义。 若约正使。 即是声闻障。 此中二障。 并通我及我所。 若约习气。 则是菩萨障。 若至下文。 亦有同异。 应可准之。 第五是有法相。 六无法相。 七有相。 八无相。 此四并是菩萨障。 此义云何。 解心初起。 见有法相为所轨则。 应分别妄。 为离此相。 故言无法相也。 学者不了。 即谓无法以为所轨。 论云。 呵此为空说。 为离此妄故。 彼恶世时。 菩萨具足持戒智慧故。 能生信心。 名不空说。 故文言亦非无法相也。 学者不了。 谓离所见有无法相。 别有波罗蜜以为实相。 为离此妄谓。 故言无相也。 学者不了。 即谓离有无相外。 无有实相。 为离此见。 故文言亦非无相也。 三何以故须菩提下重责离八相所由。 四是诸菩萨下。 答须离所以。 须菩提若是菩萨有法相即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何以故须菩提不应取法非不取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筏喻法门是法应舍非舍法故就第三文中有五句。 初总明离妄方便。 二何以故。 责成方便离相所由。 第三一句。 显相二仪得成方便。 第四一句。 举喻以况。 第五一句。 述成方便法也。 凡论筏喻。 有两义取舍。 初依筏时取。 二至岸离筏故舍。 第二依筏未显用故舍。 若至彼岸用彰显故取。 法合即以此准之也。 上来文中我相等四种者。 一者我相。 见五阴差别。 一一阴中妄取是我。 众生相者。 见身相续不断相也。 命相者。 一报命根不断住故。 亦云人相。 寿者相者。 命根断灭复生。 受六道故也。 就第二释余疑中。 大分有四。 第一正释余疑。 第二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已下。 泯相入实。 第三佛言须菩提如恒河中已下。 校量其德。 第四复次须菩提随所有处已下。 显德殊胜。 就初文中。 大分有二。 初正释余疑。 二须菩提于意云何已下。 校量会除前疑功德。 复次佛告慧命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就初文中。 大分有五。 初总告须菩提审定其相有二可知。 二须菩提言已下。 答显其义有二可知。 三何以故已下。 问答现实有二可知。 四非法非非法已下。 正显其相。 五何以故已下以法成人。 并去疑情。 有二可知。 文中所言非法非非法者。 依真如义说。 非法者。 一切法无体相故。 非非法者。 彼真如无我相实有故。 所以文中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者。 但有说即能诠故。 故论云。 应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说法不二取。 无说离言相。 此偈显化身不证阿耨菩提。 文言无有定法者。 据化身为语。 说法不可取者。 即依真如为言。 文中所以道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为名。 非独佛者。 欲显一切皆有如令清净故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须菩提于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何以故世尊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是故如来说福德聚福德聚就第二校量除疑德内有二。 初约其义显德无量。 并会初疑。 二佛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已下。 显其教胜功德无量。 即会前第二疑。 法虽不可取不可说。 而德不空故。 故论云。 受持法及说。 不空于福德。 福不趣菩提。 二能趣菩提。 此偈演何义。 受持及演说。 二能趣菩提。 少一即不成。 文言福德聚者。 有二种聚。 一者积聚义。 即自分德。 二者进趣义。 则他分德。 积聚之义是自分故。 不能独得菩提。 云何福德聚。 第二进趣义。 摄前积聚能至大菩提故。 文云如来说福德聚福德聚。 初福德聚。 是积聚福德聚。 次福德聚。 是进趣福德聚。 初云世尊是福德聚者。 即单一福德聚。 就初文中有二。 初举布施事校量。 文有三可知。 二彼善男子善女人已下。 正校量显胜。 此文有四可知。 文云得福甚多者。 具二福德聚。 故甚多也。 文云何以故者。 责须具足所以也。 问此中明解。 何故举行显德。 答欲令解行故。 而又举行。 令人解行。 佛言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其福胜彼无量不可数。 何以故。 须菩提。 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一切诸佛如来皆从此经生。 须菩提。 所谓佛法佛法者。 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就第二显教功德中。 大分有四。 初略举施事。 即为能校量。 二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已下。 正明校量。 此文有二可知。 三何以故已下。 除疑显德。 此文有四可知。 四须菩提所谓佛法已下。 述成其义。 文言皆从此经出者。 法身菩提出在此经。 此教即为了因。 报身菩提及化菩提。 此教为生因。 故言皆从此经出。 文言所谓佛法者。 述正佛法。 分别不得。 故云非佛法。 非彼余人分别之佛法。 唯独诸佛法。 第一不共义。 以与第一法为因。 故福德多不可校量也。 就大段第二泯相入实中。 大分有二。 初泯小乘行位以从实法。 二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已下。 会大乘行位以从实法。 就初文中有二。 初会其小位。 二以须菩提实无所行已下。 会其行相以显实。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须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名须陀洹。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名斯陀含。 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 名阿那含。 是名阿那含就初文中。 须陀洹等四位。 即为四段。 前三果各分有五可知。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罗汉能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 若阿罗汉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 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最为第一。 世尊说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 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 世尊则不记我无诤行第一就阿罗汉文中。 大分有七。 初审定其法。 二答。 三何以故责。 四显其实法。 五反以显过。 六顺成其德。 此文有三可知。 七有一句。 反述已结成所以。 此位皆得从实。 由佛所说皆以无为法为名故。 由圣人无为故。 不取六尘境界以为我所。 故文言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也。 入之言得耳。 言须陀洹者。 此云逆流。 逆分段生死流故。 斯陀含者。 此云住薄。 住薄烦恼故。 阿那含者。 此云不还。 不还欲界故。 阿罗汉者。 此云不受。 不受三界故。 文言作是念我得阿罗汉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此有二种义。 一者正使。 二者习气。 若在观中。 习气亦不生。 若在观外。 正使心必不起。 故言实无有法名须陀洹等。 寻此文相。 正意少隐。 欲覆法我名。 引声闻人以我人从其一实大乘。 摄彼法执分别入习气我人。 是文中意。 若摄人习属法执一观俗引得声闻同一乘也。 少得相应。 所以知者。 于彼证离取我等烦恼。 是故无如是心我能得果。 若是正使。 观外亦不起。 何须说观中。 以此故知无诤行。 亦准正习二门取之。 又四果人等。 各皆自分离粗烦恼。 是自境界无有分别。 即是实性三般若。 若余分别。 即非圣意。 名增减执。 此可思准。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无诤无诤行就第二会大乘行位中。 大分有二。 初会大乘得法之始位。 二佛告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已下。 会其行法。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文有三可知。 所以须会者。 为于然灯佛所言语所说不取证法。 今以证知不可说不可取。 真实之义成无取说故也。 就第二会行文中。 大分有二。 初会依报土因行。 二须菩提譬如有人已下。 会正报行。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国土彼菩萨不实语何以故须菩提如来所说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佛土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而无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依报中。 大分有四。 初总举显过。 二何以故已下。 责成过所以。 三须菩提如来所说庄严佛土者。 答即对过显真。 四是故须菩提诸菩萨已下。 观成实相。 此文有四。 初第一成实相心。 二而无所住者。 显心相。 三不住色生心。 对过显真。 四应无所住。 述成正义。 此净土等。 真实智成。 故不可取。 若言可取。 彼不实说。 文言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土者。 第一义相土非形相。 及第一并是庄严成。 非有为形相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须菩提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彼身非身是名大身就第二会正报行中。 有五段经。 初举事以况。 第二审定可不。 三须菩提答。 四问答显正义。 第五述结。 文言须弥山王大者。 势高远故名为大。 而无所取我是山王。 以无分别。 佛亦如是。 无上法王无分别故。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以无分别相故。 彼身非身。 非诸漏身。 是名大身者。 以有清净身故。 就第三校量显德中。 大分有二。 初举多功德为能校量。 二佛告须菩提已下。 正校量显德。 就初文中有二。 初成多功德因缘。 二佛言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已下。 显多功德。 佛言须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但诸恒河尚多无数。 何况其沙。 佛言须菩提。 我今实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世界。 以施诸佛如来。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佛告须菩提。 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世界。 持用布施。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无量阿僧祇前文有四句。 后文有五句。 可知。 问此门校量。 与前除疑后校量何别。 论自分云。 前说三千大千譬喻。 明福德多。 今重说无量三千世界。 倍多前故。 所以倍前者。 为渐化众生。 令生深信故。 又前释疑。 未泯诸相。 故少校量。 今此泯相。 得大菩提。 功德胜故。 大校量也。 复次须菩提随所有处说是法门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此经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似佛就第四显德殊胜文中。 大分有二。 初有三句。 以少彰多。 显德殊胜。 二须菩提当知已下。 就多功德。 以明殊胜。 此中胜有二种胜。 一所说处胜。 随何等处说此经。 令生奇特尊重想故。 二能说人胜。 能受持及说故人胜。 又所以二俱胜者。 彼珍宝施。 是染烦恼因。 能生烦恼事。 今此二胜。 离烦恼因。 故说胜也。 就大段第二约其行事显三般若证前解实文。 大分有二。 初广显行。 二须菩提以要言之已下。 以略显广。 就初文大分有二。 初第一总举行体。 显解是实。 以发信心。 二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涕泪悲泣已下。 明信行相。 初文有二。 初陈问。 二疑二相。 佛告须菩提已下。 答其二相。 答文有二。 初举法门名。 以酬第一问。 二以是名字下。 酬上第二问。 就此文中。 大分有四。 初有三句。 总举行体。 二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已下。 显德分量。 三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已下。 显行德离相。 四佛言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已下。 校量显德。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法门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法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何以故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初三句者。 初总举法门名以劝持。 二何以故。 责。 三佛说般若波罗蜜已下。 答成行相。 此文有三可知。 于中即非般若波罗蜜者。 非有为檀等故。 此无为波罗蜜。 能成大菩提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言世尊如来无所说法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彼微尘甚多世尊须菩提是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就第二显德分量。 有四句可知。 所以言微尘复非微尘。 说世界非世界者。 非烦恼等分别微尘故。 故云非微尘等也。 是名微尘等者。 是地等无分别微尘也。 地等无分别。 既无分量心。 无分别分量亦如是。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人相见如来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大人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大人相佛言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法门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无量阿僧祇就第三离相文有四可知。 文云三十二相即是非相者。 于大菩提非法身故。 诸法因果非胜故。 余义可知。 第四校量显德文有二可知。 就第二段信相文中。 大分有三。 初辨信相体。 二须菩提如来说忍辱波罗蜜已下。 引事证成。 三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法门已下。 校量信德。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 深解义趣。 涕泪悲泣扪泪而白佛言。 希有婆伽婆。 希有修伽陀。 佛说如是甚深法门。 我从昔来所得慧眼。 未曾得闻如是法门。 何以故。 须菩提。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世尊。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信心清净。 则生实相。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 是实相者则是非相。 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实相。 世尊。 我今得闻如是法门。 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若当来世其有众生得闻是法门信解受持。 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何以故。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 如是如是。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 须菩提。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彼无量诸佛亦说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就初文中。 大分有四。 初有三句。 总显信相。 二何以故须菩提已下两句。 出其信体。 第三世尊若复有人已下有四句。 显其信德。 四世尊我今得闻如是已下。 显信德殊胜。 此文有四。 初举易显难以立宗。 二若当来世已下。 正显信之殊胜。 三何以故已下。 有三句问答。 显信离相。 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已下。 结成希有。 述其信义。 于中有五句可知。 问因何须菩提得智眼已来不闻此经。 答以须菩提义当受法之机。 虽得小乘智眼。 未闻大法。 回心得大。 故言希有。 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者。 此智法门。 坚实深妙。 非余人分别波罗蜜也。 文云实相即是非相者。 即是信心清净无相也。 又实相实相者。 是无相之实也。 文云此人无我相等者。 示所取境不倒相故。 又云我相即是非相者。 示能取境界不倒相故。 此二相我空法空无我智故。 文云不惊者。 谓不于非处生惧也。 不怖者。 以不起不能断疑心故。 不畏者。 不一向怖故。 文云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者。 此经法门胜余修多罗故。 此法门名为大因。 故如来说第一波罗蜜。 又此法门名为清净。 诸佛共说也。 就第二引事证成中。 大分有四。 初有四句。 正引住事。 证成信相。 二是故须菩提已下。 劝成信体。 于中有四句。 初总劝。 二责。 三答。 四离非显是也。 三是故佛说菩萨已下。 引圣教证成信实。 此文有二。 初总引圣教。 二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已下。 举法述成。 就此述文。 大分有二。 初法说以显信实。 二须菩提譬如有人已下。 喻合双成。 显其信义。 四复次须菩提已下。 显其信实。 诸佛证成。 须菩提。 如来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 须菩提。 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众生相无人相无寿者相。 无相亦非无相。 何以故。 须菩提。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 若有我相众生相人相寿者相。 应生瞋恨。 须菩提。 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众生相无人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生无所住心。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住色布施。 须菩提。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 应如是布施。 须菩提言。 世尊。 一切众生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如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 如来所得法所说法无实无妄语。 须菩提。 譬如有人。 入闇则无所见。 若菩萨心住于事而行布施。 亦复如是。 须菩提。 譬如人有目。 夜分已尽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若菩萨不住于事行于布施亦复如是问何故引往忍辱波罗蜜为证者。 答忍顺实相理故。 又问。 次复第二义相中。 何故引檀度为证者。 以檀行在初故。 余准可知。 又初地得忍波罗蜜。 顺理法故。 又檀波罗蜜摄五波罗蜜。 故偏约之也。 文云如来是真语者。 不妄说佛菩提故。 实语者。 不妄说小乘苦谛等故。 如语者。 不妄说大乘法无我真如故。 不异语者。 不妄说三世受记故。 文云无实者。 诸佛所说法。 此法不能得彼证法故。 以如所闻无如是义故。 是故无实。 文云妄说语者。 随顺义故。 以此所说法。 随顺证法故。 文言如人入闇等者。 有人疑云。 若真如普遍。 何故不见。 如入闇中。 无明智故不见。 非无实法。 文云夜分既尽等者。 喻有明智。 即无遮障也。 复次须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法门受持读诵修行。 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悉觉是人。 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聚。 须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后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舍恒河沙等无量身。 如是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法门信心不谤。 其福胜彼无量阿僧祇。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修行为人广说就第三校量信门行德中。 文言受持读诵者。 闻慧之中有三法。 一受。 二持。 三读诵。 修行者。 内思。 及为他说等。 福中之胜也。 问何故此中广校量者。 引证之中。 决疑胜故。 就第二以略显广成信门中。 大分有四。 初举总信相。 二须菩提我念过去已下。 引往事证成。 三若复有人于后末世已下。 举胜校量以劝学。 四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已下。 举广结略。 须菩提。 以要言之。 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此法门如来为发大乘者说。 为发最上乘者说。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修行此经广为人说。 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 皆成就不可思议不可称无有边无量功德聚。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须菩提。 若乐小法者。 则于此经不能受持读诵修行为人解说。 若有我见众生见人见寿者见。 于此法门能受持读诵修行为人解说者无有是处。 须菩提。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当知此处则为是塔。 皆应恭敬作礼围绕。 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 为人轻贱。 何以故。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 以今世人轻贱故。 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初总中。 略有十二事。 一举德无边。 二举所以非小。 三上圣智见加持。 四成无边功德。 五成大果因。 六非小境界。 七非凡能知。 八感众供养。 九成处是胜。 十恭敬供养有福。 十一灭三世罪。 十二当得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十四亿那由他百千万诸佛我皆亲承供养无空过者须菩提如是无量诸佛我皆亲承供养无空过者就第二段引事证成有二可知。 若复有人于后世末世能受持读诵修行此经所得功德我所供养诸佛功德于彼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第三举胜校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后世末世有受持读诵修行此经所得功德若我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疑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法门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就第四举广结略门中有三可知。 文云心则狂乱者。 不得静住。 离净法故。 疑者。 犹豫不得定心故。 惑者不成明智故。 不信者。 不见胜德故也。 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册No. 170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卷下唐至相寺沙门智俨述就大段第二约彼行相显三种般若。 问此下明行教。 与前行教何别。 答。 前文约见闻已去说。 此约成观已去说也。 文中大分有三。 初陈四疑。 问三种般若体相。 二佛告须菩提菩萨发下。 广答显相。 三须菩提发阿耨已下。 结成前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问。 何故须约行说。 答。 学者于闻思虽复明了。 于修不进不发有迷。 故须重明也。 就第二段广答显相文中。 大分有二。 初约行释三种般若体相。 二佛言须菩提如来得阿耨菩提已下。 约行释其余疑。 就初文中。 大分有五。 初约众生界释三种般若。 二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已下。 引彼往昔行事证成。 第三须菩提若有人言已下。 辨行真伪。 四须菩提譬如有人已下。 显行分量。 五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土下。 会相入实。 今此所以对行广明三种修行者。 为前起解我能如是修三种行。 不免喧杂分别。 为除此惑。 故须约行辨三种也。 佛告须菩提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界如是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非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就初行体相门中有五。 初总辨生起菩提心。 二我应灭度下。 明心所趣。 三如是灭度下。 显其实相。 四何以故下。 问答显过。 五何以故下。 举实结成。 问。 此文内辨三修行及以发心。 何故一处通释而不别明者。 答。 前是解法。 须约别论之。 今就行门。 不得分别。 由众生即无。 与佛不异。 解此法故。 即名菩提心。 由知众生即无我空故。 即名如是住。 成无分别智证。 即名如实修行。 本来无烦恼。 即名降伏其心也。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须菩提白佛言。 不也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 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 如是如是。 须菩提。 实无有法如来于然灯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 作如是言。 摩那婆。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 须菩提。 言如来者即实真如就第二引往事为证内。 大分有六。 初审定可不。 二须菩提白佛言下。 有二句。 答显实相。 三佛言如是下。 述成正义。 四须菩提若有法已下。 反成其失。 五以实无有法已下。 以理成事有二句。 六何以故已下。 问答约佛显成行相。 亦即兼释伏疑云若无菩提即无诸佛如来。 为决此疑。 故文云即实真如也。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人不实语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不实不妄语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就第三段辨行真伪中有五句。 初明言不称实。 二举义证言。 三须菩提如来所得下。 显法同异。 不同有为五阴相故。 文言不实。 无色等相即菩提相故。 文言不妄语。 四是故如来说一切法。 类成正义。 五须菩提所言一切法。 结成正义。 文言一切法。 即真如体故。 复一切法。 即如来证故。 即非一切法。 色等相不住故。 故名一切法者。 即诸法非法。 是诸法法。 就第四显行分量中。 大分有二。 初举事显成分量。 二佛言须菩提菩萨亦如是下。 结成分量广大。 须菩提。 譬如有人其身妙大。 须菩提言。 世尊。 如来说人身妙大。 即非大身。 是故如来说名大身。 佛言须菩提。 菩萨亦如是。 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 则非菩萨。 佛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颇有实法名为菩萨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众生无人无寿者前文有三句可知。 所以成法分量者。 为其行体离烦恼障及智障。 毕竟具足法身故。 此中妙大有二种。 一者遍一切处。 二者功德大。 是故名大身。 遍一切大者。 真如一切法不差别故。 文言即非大身者。 离诸相身。 名大身者。 是真如体。 就第二结成大身内有四。 初结成大义。 二佛言下。 审定可不。 三世尊已下。 显成正义。 四是故佛说下。 举圣教结成正义也。 就第五会相入实中。 大分有四。 初正明会依正二相。 二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下。 明行德分量。 三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相下。 辨行离相。 四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已下。 显行殊胜。 就初文中。 大分有二。 初会依报相以从实行。 二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已下。 会其正报以从行实。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国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国土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实菩萨菩萨就初文中。 大分有四。 初总显过。 二责所以。 三答以显是。 四举观通达。 以结成行相。 文云庄严佛国土是不名菩萨者。 论偈云。 不达真法界。 起度众生意。 及清净国土。 生心即是倒。 故不名菩萨也。 又文云庄严佛国土即非庄严者。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 起自智信心。 故此信智。 通摄世谛菩萨起。 及出世菩萨起。 是故经文重说菩萨菩萨。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肉眼不。 须菩提言。 如是世尊。 如来有肉眼。 佛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天眼不。 须菩提言。 如是世尊。 如来有天眼。 佛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慧眼不。 须菩提言。 如是世尊。 如来有慧眼。 佛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法眼不。 须菩提言。 如是世尊。 如来有法眼。 佛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佛眼不。 须菩提言。 如是世尊。 如来有佛眼就会正报文中。 五眼即为五段。 一一段中。 各有二句可知。 所以有此教兴。 若菩萨不见。 即无胜能。 为答此疑。 故文云。 如来有五眼。 能了别诸法。 见彼颠倒相。 毕竟无为。 故名五眼。 佛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 佛说是沙不。 须菩提言。 如是世尊。 如来说是沙。 佛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有如是等恒河。 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 如是世界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彼世界甚多。 世尊。 佛言须菩提。 尔所世界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住。 如来悉知。 何以故。 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是名为心住。 何以故。 须菩提。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 如是世尊。 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佛言如是如是。 须菩提。 彼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缘得福德聚多。 须菩提。 若福德聚有实。 如来则不说福德聚福德聚就第二行德分量文中有五初问答定其法数。 二佛言须菩提下。 问答现世多少。 三佛告须菩提下。 类成心数分齐。 有三句可知。 四须菩提于意云何下对境成行。 有四句可知。 五须菩提若福聚有实下。 成行分量。 文言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者。 此句示现远离四念处故。 此以何义。 心住者住彼念处故。 又文言若福德聚有实如来即不说者。 有实福德聚。 是有漏故。 是其颠倒。 故不说也。 福德聚福德聚者。 无漏福德聚。 为智慧根本故。 即为福德聚。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色身见。 何以故。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 是故如来说名具足色身。 佛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 是故如来说名诸相具足。 佛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汝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即为谤佛。 不能解我所说故。 何以故。 须菩提。 如来说法说法者。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就第三行德离相文中。 大分有三。 初有四句。 约色身辨离相。 有六句可知。 二佛告须菩提下有四句。 约意业功德辨离相。 三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下。 约口业说法辨离相。 于中有七句。 文言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者。 色身具足。 非法身具足。 色身及相身。 不离于法身。 故文言说名诸相具足。 又文言说法说法有二种。 一者所说法。 二者所有义。 故言说法说法。 又文言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者。 说法不离于法界。 说法无自相。 故言无说为说法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就第四显法殊胜文中。 大分有四可知。 又言非众生非不众生者。 若有信此经。 彼人即非众生。 非不圣体故也。 非不众生者。 以有圣体故。 彼人非凡夫众生。 非不是圣体众生。 又言众生众生者。 如来说非众生。 是名众生故。 如来说非众生者。 非凡夫众生也就大段第二释余行疑中有二。 初释余疑。 二须菩提于意云何汝谓如来下。 会相入实。 就初文中。 大分有二。 初正释余疑。 二三千大千世界下。 校量显胜。 佛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世尊。 无有少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 须菩提。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众生无人无寿者得平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所言善法善法者。 如来说非善法。 是名善法初文有五。 初审定可不。 二须菩提下。 答显成正义。 有二句。 三佛言下。 如来述成正义。 四复次须菩提下。 显正义相。 有三文。 即为三义也。 五须菩提所言善法者下。 拣非显是。 此义云何。 以法界不增减。 是法平等。 故无证得菩提者。 文言善法善法者。 初善法者。 是有漏善法。 非无漏净善法。 后善法者是无漏善法。 非有漏善法。 故名善法也。 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一歌罗分不及一数分不及一优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就第二校量文中。 大分有三。 所以教兴者。 疑者云。 若一切善法得菩提。 即所说法不能得成佛。 以无记法故。 为断此疑。 故今教兴。 虽所说法是无记而能成佛。 以远离所说法。 不能得佛故。 又此无记语。 同小乘说。 今此大乘。 是善非无记。 泛言校量胜者有四种。 一数胜。 二力胜。 三不相似胜。 四因胜也。 数胜者。 如文百千分不及一等也。 力胜者。 如经歌罗分不及也。 不相似胜者。 此福德中数不似也。 因胜者。 因果不相似。 如经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也。 就大段第二会相入实门中。 大分有四。 初会三相以从实。 二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下。 校量其德。 三须菩提若有人下。 显行体深。 四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下。 显行德分量。 所以有此教兴者。 疑者云谓行观外解相不入行理故也。 就初会三相中。 大分有三。 一约度众生相会从行理。 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下。 约其身相会从行体。 三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下。 约因成果相会从行理。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汝谓如来作是念。 我度众生耶。 须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佛言须菩提。 若有实众生如来度者。 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相。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 而毛道凡夫生者以为有我。 须菩提毛道凡夫生者。 如来说名非生。 是故言毛道凡夫生就初文中大分有五。 初有四句。 显成实义。 二佛言须菩提下。 反以显过。 三须菩提如来说下。 会其圣意。 四而毛道下。 明妄不识真。 五须菩提毛道下。 明会述从正。 故论偈云。 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众生。 以名共彼阴。 不离于法界。 假名与法界无差别故。 如来不度一众生。 若度众生者。 即是五阴中取相故。 文言说非生者。 不生圣法。 故言非生也。 就大段第二会身相文中。 大分有二。 初长行总显。 第二尔时世尊下。 说偈别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我解如来所说义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相成就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见如来初文有五。 初审定可不。 二须菩提下。 答显实义。 三佛言如是下。 述成正义。 四佛言须菩提下。 反成显过。 五是故非以相下。 顺结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偈文有四。 初半行。 举过体。 次半行。 显过义。 次半行。 举法体。 次半行。 显法德义。 言彼识不能知者。 彼凡夫识也。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可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须菩提。 莫作是念。 如来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汝若作是念。 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 须菩提。 莫作是念。 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说诸法断灭相。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故就第三会因成果相文中有五。 初审定可不。 二须菩提莫作是念下。 抑见菩提成熟之相。 三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已下。 成其能感发心过相。 四须菩提莫作是念下。 呵其谓情。 五何以故已下。 问答显德。 外人疑云。 若菩提心不感于果。 即谓不依福德得真菩提。 为去此疑。 故经云。 菩萨发菩提心者。 于法不说断灭相。 以能成就智慧庄严功德庄严故。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菩萨知一切法无我得无生法忍此功德胜前所得福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取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不取福德佛言须菩提菩萨受福德不取福德是故菩萨取福德就第二校量其德内。 大分有五。 初举能校量法。 二若有菩萨已下。 对校量显胜。 三须菩提下。 显离取德。 四须菩提白佛言下。 述成前义。 五佛言须菩提下。 显法同异。 结成正义。 文言得无生法忍者。 有二种无我。 不生二种无我相。 是故文云受而不取者。 彼福德得有漏果报故。 彼福德可呵。 此福德无有漏报。 是故此福德受而不取。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去若来若住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至去无所从来故名如来就第三显行体深文有三可知。 初应报化身有用。 彼法身诸佛不来不去。 故凡夫不解。 二何以故。 责。 第三显法身相常如是住。 不变不异。 故是深也。 故论偈云。 去来化身佛。 如来常不动。 于是法界处。 非一亦不异。 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 复以尔许微尘世界碎为微尘阿僧祇。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彼微尘众甚多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 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何以故。 佛说微尘众。 则非微尘众。 是故佛说微尘众。 世尊。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 则非世界。 是故佛说三千大千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实有者。 则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 则非一合相。 是故佛说一合相。 佛言须菩提。 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 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何以故。 须菩提。 若人如是言。 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是人所说为正语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世尊。 如来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第四显行德分量文中有五。 初有四句。 举碎微尘末之数。 显染尽净。 于法界中无一住相故。 微尘众者。 示现非一喻故。 二何以故。 问答释教兴意。 三复何以已下。 明圣教所趣。 于中展转有五句可知。 四佛言须菩提下。 显其正义。 五但凡夫之人下。 会其圣意。 于中有八句相生可知。 文言若世界及一合相实有者。 如来即不说。 何以故。 凡夫应是。 圣人应非故。 余者准之。 文言一合相者。 如分别见一实相也。 若欲识其文意。 先对文言。 约凡圣二位。 开其二相。 一约众生。 见一合相。 即是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 二约圣者。 说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依此二门。 取解即易。 其义云何。 众生见一合相者。 由依似作实尘解。 即不见似尘藉于众缘。 及作时不住故。 不成合相。 迷见实尘唯见一有故。 是一合相者。 由见实尘定有性。 故是合也。 即非一合相者。 由见尘实即无实理。 与无不异故。 即非合故。 佛说一合相者。 佛知似尘假合而成。 非有似有。 故说合相。 即非一合相者。 此有二义非一合相。 第一非彼凡夫所谓实尘一合相。 第二由彼诸缘作时不住不作故故非似合也。 是名一合相者。 由彼诸缘似合成尘。 故非是无。 名一合相也。 今圣意说一合相。 显凡分别是其失明。 圣人所见一合相者。 是离分别顺其正理。 故有此二言。 趣入方便。 其义云何。 有二种方便。 一由似作故。 离无分别。 以见似有。 不得是无。 若见是无。 即是分别。 由似不作故。 离有分别。 以见似无。 不得是有。 若见是有。 即是分别。 二由似作故。 离无分别。 以见似有。 不得是无。 若见是无。 即是分别。 由似作故。 离有分别。 今见似有。 非是实有。 若见实有。 即是分别。 由似不作故。 离有分别。 以见似无。 不是实有。 若见实有。 即是分别。 由似不作故。 离无分别。 以见似无。 不是实无若见实无。 即是分别。 此可思。 何以故。 由此中义。 与后八喻有不同故。 就大段。 第三结文有五。 初正结前分。 二何以故。 责。 三答显正义。 四须菩提若有菩萨下。 校其德。 五云何为人演说下。 福德利他。 明行胜用。 须菩提。 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如是不住法相。 何以故。 须菩提。 所言法相法相者。 如来说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须菩提。 若有菩萨摩诃萨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 于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 其福胜彼无量阿僧祇前文云如是知者。 如是知法不生故。 即结前行发心。 如是见者。 即见实相即结前行中如是住。 如是信者。 信行可成。 即结前行中如是修行。 如是不住法相者。 即离分别故。 即结前行中降伏其心也。 云何为人演说而不名说是名为说尔时世尊而说偈言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就第五利他说法胜用文中有二。 初长行总说生起。 二偈颂释成。 就偈文中有三段经。 初一句举其法。 次有二句九义显其观相。 三有一句结以观成。 言九义者。 一星映不见。 喻能见心法有而不见。 二翳者。 见毛轮等色。 有为法亦尔。 以颠倒见故。 三灯者。 识亦如是。 依止贪爱法住故。 四幻者。 所依住处亦如是。 以器世间种种差别无一体实故。 五露者。 身亦如是。 以少时住故。 六泡者。 所爱事亦如是。 以受想行三法不定故。 七梦者。 过去法亦如是。 以唯有念故。 八电者。 现在法亦如是。 刹那不住故。 九云者。 未来法亦如是。 以于种子时阿梨耶识与。 一切法为种子根本。 无先因相。 故如云。 余文可知。 异现如星。 无实如翳。 速灭刹那若灯。 缘成比幻。 无常喻露。 体空况泡。 见实如梦。 有用象电。 无本并云。 二法中皆有九义不成实耳。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就第三流通文有二。 初举十众为受益者。 第二闻佛所说下。 正明益相耳。 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卷下石埭除子静施洋银四十圆敬刻此经连圈计字二万零一百九十一个。 光绪二十六年夏五月金陵刻经处识 发布时间:2024-04-24 08:19:3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