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 内容: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册No. 1706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No. 1706[cf. Nos. 245,1705]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神宝记序易于通经难于作记。 欺佛也。 易于作记难于通经。 欺祖也。 愚于佛祖之道不敢欺。 而或有述焉。 亦各适其缘尔。 先是经疏始播于日本。 卒授于海舶。 其教法之隆污往来之艰险如此。 晁文元公之后景迂先生之序详矣。 方今圣君贤相主盟宗教之秋。 顾此经法寔为国宝。 而独得未记述。 为教门缺典。 一日昭庆讲者行彬。 抱负是书谒余于灵山。 宾次作而曰。 愿得一记发挥。 余谢不敏不得已。 挟以东归。 暇日馨炉启卷三复其旨。 顾谓或者曰。 难矣乎。 非所敢知也。 抑又年运衰矣。 学荒志索。 于此岂能及哉。 或者勉之曰。 此亦宗教一盛事。 使见义不为恶得为勇乎。 余曰诺。 姑试图之。 未敢以为善也。 藁成目之曰神宝记。 云惟通人有以订之。 庶为他日奉行之张本耳。 绍定庚寅中元日善月序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卷第一【注】是经有二名。 其末名龙宝神王。 今摭二字以名所释。 抑轮王兴世有神宝自至之言故云。 四明沙门柏庭善月述天台名家。 寔以传宗为本。 而释经次焉。 然以得佛心宗发旋总持故。 凡申一经释一义。 亦必有法于是首开二门。 曰悬谈大义。 曰依文申释。 凡诸大旨必搜在首题。 申之以五重玄义。 谓名体宗用教相。 夫法必有名名必有体。 体者其实也。 亦主也。 印也。 苟得其印斯可信受。 否则邪外而已。 宗者显体之要也。 以因果为宗则体得其要。 体显故有用。 备是四者说而为教。 则小大半满顿渐权实得以区别。 此所以为相也。 广如法华玄义等文云云。 此经以人法下。 别列此经五义也。 以人法为名。 谓能说及所说法兼而目之也。 据下出诸经题则又有人法譬三单复具足之式云云。 实相为体者。 凡诸大乘总指一实相印为体。 以三德言之。 此经既名般若。 凡具三义。 正当实相即性德法身体也。 体必归一而不离宗用。 于是有离合义焉云云。 自行因果为宗者。 谓宗必约行而有因果。 即此为宗。 充体言之。 正当观照。 则自行。 始因终果。 无非般若也。 权实二智为用者。 然用本解脱。 正当文字般若照用为义故。 进取二智为用也。 大乘熟酥为教相者。 谓诸部般若融通诸法。 淘汰二乘成熟酥益相。 此当其一也。 名有通别者。 就一题内总十二字。 兼序品第一具三通别。 如文云云。 又佛说二字为通。 余字为别。 可知。 言佛者下。 随释一题。 谓佛为能说人。 佛具十德以彰十号。 觉其一也。 觉有自他觉满之义。 虽所对异其为觉一也。 亦可谓。 三觉果圆名佛。 八辩宣畅为说。 八音如常解云云。 起信所谓圆音一演异类等解是也。 仁王下。 明所说法。 初仁王护国四字。 即发起一经之要也。 仁王谓古今有道帝王也。 以今所释则施恩布德为仁。 统化自在为王。 此特见其德用尔。 究明其道非此可尽。 文具四释。 初因缘。 凡诸事义及机应能所皆因缘也。 言护国者。 有能护所护。 凡三义。 一以王为能护国为所护。 则以王道而治国也。 二以般若为能护王为所护。 则由持般若故。 是王与国皆得安隐。 三以王为能弘法为所弘。 所谓人能弘道也。 虽通三义而实正显般若以为能护。 余则助释而已。 又仁王下。 约字训释。 言仁者忍也。 亦含弘为义。 谓其德能含弘故。 不即喜怒而发必中节。 有以见其仁厚也。 二约教释者。 一家教门以藏通别圆为释义之纲目。 故一一文义必约此四以辩浅深。 则教旨有归机解无失。 若约今昔部旨。 则又有开判义焉云云。 文复为四。 一一各二。 谓约教诠旨依文帖释。 初明藏教。 若见诸法生等。 则藏诠生灭。 法不即空必析灭会空故。 生即有也。 灭即空也。 空则尘等皆容是为国义。 故不动转约文帖释。 则国安而王泰也。 二乘所得名为王者。 以果从因而实兼果。 对土可知。 余三例尔。 通诠诸法色即是空。 与藏体析之异。 故不生灭。 悉如幻化。 三界烦恼一时顿断。 从果言也。 若亦从因仍通次断。 住于界外下。 约文帖释也。 别诠三谛次第。 言空不异通。 色无边故等假也。 虽复无边而与心不相妨碍中也。 若据教道止应齐此。 而言无边之法在一心中。 则似妨诠旨。 今以二义通之。 谓一约能造心是。 不妨在心亦融。 但所造法非。 于色不可耳。 二约住果而不在因。 如说八地入无功用道现十种身。 是亦不妨教道之说。 从于初地下。 帖释。 言不动转而能动转者。 即华严十地菩萨随力随分住十度中。 其于事行无碍自在故也。 六字恐误。 应作十。 若观下。 圆诠诸法本唯理性故无生灭。 以圆见事理一念具足故。 虽无生灭而生灭宛然。 失唯生灭宛然则约俗以名照。 本无生灭。 则约真以言亡。 是亦照真照俗以言照。 遮真遮俗以言亡。 则亡前遮照照前遮照。 亡照叵得而契乎中道。 三皆称性故广大如法性。 三皆不动故究竟若虚空。 从初住下。 约分真究竟。 帖释住国称王等义也。 又三藏下。 通约四教因果以判二字有得不得。 则三藏四果以惑尽故。 得称仁王。 余皆未得。 合名王而不仁。 通教以去并从果说故。 通称王亦可。 三教止名小王。 所谓二三小王各理苍品是也。 当教自有优劣者。 谓各当其教相望言之。 则仁王二字自为优劣。 故曰非仁则王。 即优劣可知云云。 又以世教言之。 仁而不王者有之。 未有不仁而王者也。 不仁而王则桀纣是矣。 三本迹释者。 其说有二。 谓久远本迹则唯在法华。 迹门尚非所闻。 况余部耶。 其余迹中但得借用体用本迹。 此复略开二义。 谓一约偏圆本迹云云。 二约分论浅深。 则圆行为本别果为迹。 通教佛地虽当果位而望别成迹。 三藏二乘虽同小果而望通属末。 末犹迹也。 故知屈转相望其义皆通。 或约当教自论。 各有本迹义不一揆。 又约本迹高下等四句论之云云。 四观心释者。 于前三释虽极圆妙。 而望观属事。 唯圆观自行乃得其理。 故曰。 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 为是故须观心释也。 文凡有四。 即生灭无生无量无作。 约四谛观门。 观色空等境随教观别故曰。 观生灭法见色是有等三藏观也。 谓生灭色由心所转故。 心得自在也。 观色即是空等通观也。 不唯心得自在。 以即空故色亦自在。 故曰空色自在。 若观空是色次第而入别观也。 璎珞所谓以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是也。 若观色空不二圆观也。 惟其圆顿色空本唯一理。 以约照边不二而二。 即照而亡二而不二。 双照双亡只在一念。 体即中道故无非实相。 一心三观三观一心。 本无前后。 是亦一心三观故非纵。 三观一心故非横。 不纵不横如天目等。 自在之妙莫极于斯。 我今圣主下。 约观心释。 推功主上。 以道化故。 具仁王之德。 以正观故。 彰护国之能。 备斯众善本迹高深莫得而拟议也。 是亦观心具前三释之意。 配释可知云云。 此下合释护国义。 如前释王。 已略明竟。 亦如后委解。 故不别示。 次释般若。 具言般若波罗蜜。 即一经能护之法也。 良以般若智力能使国王安隐政化宣流。 其言本不可翻。 经论凡明五不翻义。 此当尊重乃其一也。 不翻之旨理不可尽。 今略对古论之。 先指论所出。 凡二文。 一则可翻。 即开善所用。 一不可翻。 即庄严旻师所承。 故曰名含众义。 是亦多含义也。 若翻智慧则其理单浅。 非全不可。 今疏评二说先斥次融会。 则曰。 各成诤竞今为通之。 谓般若有二种。 初约部旨具偏圆权实。 有翻转不翻转义。 融会两家之说。 虽未正意容或有此。 次结斥。 言火焰不可取者如论云云。 谓般若正智不可以偏见取。 取则伤手害实。 不可取而取虽取之可也。 但于取不取之间。 不落思惟不涉拟议。 直下承当则实当有在。 智慧之言该离合二释。 亦未始偏于一端。 故成论作合释。 净名以离言。 苟如经释。 当是智以分别为性。 慧以无著为言。 以分别故智即是有。 以无著故慧即是空。 故离则为空为有。 合则中道斯存。 而论作合释。 真慧即智。 其于般若为近。 何定住之有乎。 今此下。 示部帙同异。 按经下文。 佛于二十九年说般若。 兼今所问正当仁王。 则五部而已。 此言八部者。 所出不同。 当是部帙开合异耳云云。 有云。 天王即仁王部者。 今所不取。 若即是者。 不应已说仁王而再有所请。 故知非也。 虽有大经之文一往名同。 非谓正言二部。 问人仁下。 通论。 人仁义别云何得同。 答据大经。 仁即名人。 与书所谓人也者仁也合而言之道也。 其旨颇类。 而老经云。 圣人不仁等。 疏谓以仁王行仁不求恩报云尔。 非不仁之谓也。 正言仁与不仁。 则道非道而已。 今仁王云者。 正谓行道之主。 若夫背道则人犹不可。 况得为仁乎。 又问仁之言何谓也。 答以仁未易言。 姑以字体论之可也。 故曰。 从人从二为人二。 即二画等则三才之道备矣。 又曰。 贯三为王即其义也。 所谓下学而上达者。 其在斯释乎。 又问。 昔人以此经为非正译。 以其不见之目录故也。 答意大率以目录有无。 恐偶遗耳。 如后出三译。 岂得非正邪。 况有长房目录。 可考。 信不诬矣。 海庸下。 引事斥非。 谓海上之庸古初之圣。 皆以耳目所不见闻。 而臆断其有无。 焉知其实哉。 革或音棘。 文见列子云云。 且准下。 正出广略二本。 前后三译明其真伪。 作此评者过莫大矣。 然于三本独疏秦译者。 以望余二本而什译为优。 辞理兼畅亦时所宗尚故也。 波罗蜜者。 翻事究竟。 又翻到彼岸。 并彰般若之胜用也。 谓事究竟则其理可知。 以前五度属事。 般若一度属理。 事由理导尚为究竟。 况理为能导得非究竟乎。 言到彼岸者。 譬以船筏济大海。 而有此彼中流之异。 在此在中皆未究竟。 唯到彼岸则吾事济矣。 是皆至极义也。 故曰生死为此岸等。 此虽帖释而义犹通总。 且属因缘尔。 次约教释者。 藏以实有生死为此。 灭有涅槃为彼。 中流则见思惑。 所诠在小六度皆事。 未得为究竟到岸故。 取道品八正为筏也。 通教此彼与藏不殊。 但诠有体析故六度为理。 若望三藏则彼事理皆事。 此则事理俱理为异耳。 别诠既以无明为中流。 义当凡小色空为此。 此界内也。 以菩萨假法为彼。 彼界外也。 而以无量行愿为舟楫。 圆顿则极。 事理言之。 事极极于理则。 二而不二。 理极极于事。 则不二而二。 以例生死涅槃为此为彼。 其义可知。 而实无生死涅槃可得。 以之济行则一行一切行以为船筏。 究竟至于大涅槃岸。 此之谓也。 次观心释彼岸者。 要不出约空假中。 以色空等为彼此义。 而论修相。 即托事观门也。 如文云云。 三假义如后释。 经有下。 释经字义。 梵云修多罗。 旧云有翻或无翻。 历贯线等五。 一一约教行理三成十五义。 委如玄释云云。 又经者。 训法训常。 亦经纬为义。 又如六经之经。 以此代彼故曰经耳。 约教六尘下。 则又因经以明教体。 夫经者。 圣人所以示教也。 因教以悟道则有通有别。 通谓十方佛土该于六尘。 皆为教体。 如文云云。 或以光明等。 备列六尘而作佛事。 其于香饭自该三尘。 香即香尘。 饭食入口自相绵味即味尘也。 尝于唇舌之间。 有软美等相即触尘也。 或寂默无言而得三昧即法尘也。 推而广之。 彼一一尘皆具六根。 而一一根皆具六尘。 遍法界中根根尘尘皆可入道。 何适而非教体也。 至于约教本迹观心皆可例作云云。 纵使教外别传心要。 至于无言无字但有一法当情及无当情者。 是亦教体。 何处何法为别传耶。 自非深见此理。 难以笔舌既也。 别则正以声色为体。 有佛世灭后之殊。 仍对名句文三。 谓之一实。 三假和合成体。 其为教也备矣。 若以经纬之经释者。 则如世端帛必先经纬以成文采。 今为经教亦尔。 以文字为经则其常也。 以人之心行紬绎于其间为纬。 虽出世正觉亦必由之而成。 故喻之以经。 序者下。 释序品第一。 亦相带来耳。 大略可知。 第二辩体为二。 先评古释。 有以文字为体。 其义甚疏。 固不足评。 有以无相为体。 虽若得理而名言未的。 故评曰永漫。 亦通漫也。 犹不近云尔。 有云。 五忍十地为体。 此虽本经旨有文有理。 谓罗什宗可也。 而非体义。 夫体必归一。 未闻以数义为体。 故知非也。 今释为三。 初依义释云云。 谓体者法也。 别尊卑崇君父。 君臣撙节莫不有法。 譬出世法体亦若是。 虽十界之别而同依一法性体。 惟其体未始异。 则所显极唯在佛。 故凡大乘诸经通指实相以为正体也。 若约开废简体。 非部正意。 故所不论。 二引证云云。 谓依于实相法性而辩因果。 就实相因果证经体。 若如古师所用。 乃成以因果证实相为所斥。 夫岂知所谓宗家之体。 体家之宗。 义各有归。 如玄签云云。 三约部教别论者。 然向义犹通。 故须别辩。 而右共别权实之判约部义也。 次明傍正。 别指则曰云云。 谓般若本菩萨法。 而有共不共义。 共谓共二乘说。 通教是也。 不共者。 别菩萨法。 别圆是也。 准教明理。 则实相之体亦复二异。 谓偏真实相。 即所谓诸法实相三乘皆得亦不名佛是也。 中道实相对教可知。 约共不共以判权实。 则共为化他权实。 不共即自行权实。 若相望以论故。 化他虽有权实并名为权。 自行例知。 则成自他权实。 故注云云。 今如上分别也。 约教下。 对前部义。 今此正约四教以论。 则般若一时虽通诸部。 废半明满。 唯说三教摩诃衍门融通诸法。 其于二乘寄大存小。 密轮转入故。 有三乘共行十地等。 以傍正则通正接傍。 以权实则偏权圆实。 既唯三教从极显体。 则正指圆极实相为体。 亦如光明有判教属通就圆释体之论是也。 第三明宗者。 显体之行也。 行该修证总摄因果。 故以因果为宗不亦宜乎。 于是有评古。 有今释。 昔人有以无生正观为宗。 多是肇师般若无知论意。 谓般若体本无生。 则无生灭之知也。 即之为观则离有无二边。 假名中道是为正观也。 故文云下引证也。 意本其文。 以示之曰。 无生体空无所之见。 虽知而无知。 见而无见。 不行不受等。 今家斥之。 此得通教意。 所谓肇什释经多附通意是也。 虽得通意之权。 而失圆顿之实。 苟为失实则权实俱非云云。 次今释言以佛自行因果为宗者。 谓佛所证极智灵知寂照。 为今般若之宗。 夫言自行则证唯在佛。 他莫能知。 言因果则行无不包。 德无不摄。 既证是智。 必契是境。 所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说智及智处。 皆名为般若。 不可以有心得。 不可以无心取。 离有离无玄契中道。 然则离有无者寂也。 体也。 有无宛然者照也。 用也。 惟其遮照一时智亦叵得。 无相亦无相。 只自无相无别无相也。 以是为宗要莫过此。 问宗与体下。 料简同异。 答以纲裘为喻者。 夫纲所以维网。 举纲则网目自随。 毛所以成裘。 振领则毛为之动。 此譬以体从宗显宗得其要或以梁柱屋空喻。 则空为所取。 以宗从体言。 各有当也。 今明同异。 百在非同非异。 如论离合亦然。 四明所谓如此辩体。 不即宗用不离宗用。 方彰一家宗体之妙。 又如金庄严具。 本譬非异非不异。 今意少别云云。 第四辨用者。 宗既显体。 体显则有用。 故次宗明用。 亦即般若功能力用也。 有人下。 评古。 旧以内外二护为用。 如文云云。 七难不起。 如下列释云云。 今评之。 义有与夺。 与其内外之言得真俗之一端。 夺则十地名通而不的显言俗。 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故不可依。 是即夺也。 今以佛二智为用。 则尚摄佛国因果依正。 焉有世间依报国土等而不护邪。 故以胜摄劣举正收依。 即内外二护靡不该尽。 况二智之言其理深长。 优于古释远矣。 抑凡言权实必照自他。 照自即照理。 照他即鉴机。 所谓上冥法性下契机缘。 未有照一而不照二者也。 若附教以论。 则有三双权实。 如文云云。 如萨婆下。 引事证用而有强弱。 通别二智力用弱。 如凡人弓箭。 圆中二智力用强。 犹如圣箭。 次何者下。 征释。 言或等者。 进退不定之辞。 谓其通虽二智平等。 而是真空故照理不遍。 别虽次第证道方知义不及圆。 故若照若证悉须舍偏从圆。 则其用胜矣。 即权智下。 以二智对同居等土。 令见思等惑难不起者。 帖释护国义也。 所谓十地行等虽通三教。 而十地所行护义一也。 准此寂光亦应云护。 文让极果故不说耳。 下文虽有护果之言。 而不在果。 还在因心。 后当更明。 又楞伽有须金刚力士护者。 约化身说。 如彼云云。 第五明教相者。 通标指广。 然名等四章具论总别。 若非教相无以辩其浅深半满等义。 此教相所以明也。 今略明下。 正判。 谓此部当般若。 即诸部之一。 以半满即对三藏。 此当满教。 摩诃衍门该通别圆。 摩诃翻大多胜云云。 衍亦大也。 以五味次第。 此当方等出般若。 譬从生酥出熟酥味相。 二乘于是融通淘汰遣荡执情。 堪至法华开显一味。 此犹通相。 若夫今部则别说护佛果德十地因行及外护国土等。 乃出世之至谈。 佛化之要道也。 又波斯匿王问佛。 摩诃衍义当云何照。 佛言云云。 既以摩诃衍为所照境。 故知非三藏明矣。 虽非三藏。 而所破并能通具四教。 但三藏既为所废。 故全非正意耳。 虽有八偈下。 释疑也。 若部旨正意唯说大乘。 而经有八偈谈无常生灭。 此复何耶。 故释云云。 谓普明王为斑足所得。 将以祭神。 普明请依七佛法集百法师说般若然乃就死。 斑足听之。 于是法师者为王说四非常偈(文见下卷初)王因以得空平等三昧。 辅行判之云云。 即此文所谓劝王舍国。 则属助道。 非正经旨也。 玄谈大旨竟。 次依文申释为二。 初通示分经。 凡古今释经。 随其方土或分不分。 故此列之。 应云天竺震旦。 文阙略耳。 如大论释般若天亲解涅槃。 即西竺分不分也。 安师分三分。 刘虬释法华。 此土分不分也(其二圣二贤德行事迹解经法式。 具如大部补注)。 夫释经贵乎通理。 分与不分惟义所在。 初无固必。 但分则明乎起尽。 否则免乎分裂。 务在得旨。 故曰人情兰菊。 妓当作好。 字之误也。 二正分三分。 夫圣人说法岂无所自而遽有所说邪。 必也言之有本。 闻必其人。 有时有方证信非谬。 或光或瑞发起无疑。 于是有序分焉。 有正宗焉。 有流通焉。 文言序彰正显者。 本言正宗相带云尔。 正宗则当机设教。 流通则益在未来。 乃其大分也。 二依经科判为二。 初随品分文。 即序品为序。 此且约品分齐。 非分文分齐。 依文分者。 即自品末佛告月光下。 讫经。 为流通分也。 二随文正释又三。 初序分为三。 初标列异名。 凡为三对。 谓通别对。 主伴对。 前后对。 总不出一序品也。 二释义者。 兼本列释总为四义。 谓以六事。 列于经首。 各得其实。 验非谬误。 故可证信。 由如来现瑞等五。 得以发起正宗。 通释二名一也。 通序经经有之。 别则惟在今品二也。 三世经初所列六事。 皆金口所命。 名如来序。 亦是阿难所传证信。 当是阿难序三也。 列之经初。 名经前序。 而言佛在时者。 谓通序之六事。 在佛世亦是将涅槃时所命云尔。 集者所置。 时在灭后名经后序四也。 今且依下。 对经重结云云。 三重述缘起。 又二。 初指经。 二智论下。 引论凡二文。 一如阿难申请四事。 佛随问答。 五事证信乃其一也。 一如迦叶所问云者。 即正结集时迦叶所问阿难如佛所答云云。 四帖释又二。 初科文为六。 如常解云云。 次随释六义。 初言如是者。 指所闻法。 如下一部皆所闻体。 一言蔽之摄无不尽。 若不如是则非法也。 故曰释如是竟一部炳然。 此之谓也。 略为二释。 初因缘为四悉檀。 皆因缘也。 文以道同不与世诤为初悉者。 仰则同知俯则顺俗。 故皆无诤。 举时及方。 为生物信。 信为善本故当为人。 此本下科。 通取足成尔。 以破沤阿为对治者。 凡外道计不出有无。 今以如是破之则对治之正也。 旧以信顺释如是。 此当第一义者。 既信且顺理莫如之。 二约教释。 依教所诠明如是义。 谓若诠真俗一有一无。 阿难传之不异曰如是者。 即三藏义。 若色空不二不异曰如曰是者。 通义也。 别诠生死为有涅槃为无。 如是有无次第出入。 别义也。 圆诠生死即涅槃无非实相为如。 如如不动名是。 即圆经如是义也。 此经具诠三教如是之义。 阿难一一传之无差。 亦令后世随教取解也。 本迹观心文略者。 本非部旨。 观义则备也。 我闻者。 我谓阿难。 闻持之人。 论以耳兼众缘。 则有所闻。 为世界悉。 举总摄别世谛义也。 以结集法藏称我闻为为人者。 因感悲泣等皆生物善故也。 以称我闻故三疑即遣为对治者。 疑而不决则众怀未畅。 遣疑所以破恶也。 三疑论如别章云云。 实谛本无有我。 随俗称我。 而了无所闻。 故以无我而我不闻而闻。 当第一义。 约教释我者。 我凡有三。 谓见慢名字。 对凡夫等而有多少。 阿难既是学人。 而断见伏慢。 随世称我。 三藏意也。 又阿难本当无学。 迹为侍者故退居学地。 非实未至。 至结集时须发前迹示证四果。 方堪结集。 良有以也。 旧多不明此。 因以示之。 十住婆沙四句称我者。 谓凡堕四句皆名邪见。 若无有我谁当闻者。 通意也。 若大经称。 阿难多闻士。 能解我无我。 以至分别我无我二不二等。 前后次第者。 别意也。 知我无我二而不二遮照双融。 方便为侍者。 圆意也。 又正法念下。 明阿难有四。 释四我义。 谓欢喜贤海次第持三法藏。 阿含有典藏阿难。 持菩萨藏。 盖只一人而具四德。 衍小令大持四法藏者。 约教意也。 观心释者。 不出以我无我等用配三观。 则妙境义成。 妙观斯立。 观心意也。 次释闻者。 为二。 初设疑征起。 谓阿难佛得道夜生。 命侍以来方二十余年。 尔前之经应不闻邪。 二引经论约因缘释。 具四悉檀义。 即论云下。 约展转闻世界悉也。 报恩经下。 愿乞重闻。 闻则生善为人悉也。 胎经下。 追现入胎等相。 则尔前化事悉应见闻。 胎表不净破恶悉也。 法华下。 以得记故忆念现前。 得佛觉三昧无不闻者。 即第一义。 文多一令字。 总略结释意不烦也。 二约教释闻者。 如前释我具我我等义。 今准我释闻。 亦应例尔。 以次配释。 则欢喜持闻闻。 三藏法也。 后三可知云云。 一一教下。 委释所以。 具在诸疏。 不烦引也。 一时者。 闻持和合之时。 谓闻即所闻。 持即能持。 二者苟不一时不名和合。 机应一际佛化斯成。 此复为二。 初因缘释。 肇师所解事显理文。 当世界释宜也。 大论释时有假实者。 时本不异。 诠义有殊。 故以二三字别之。 非必难易也。 所以迦罗诠时是实。 为内教弟子依时食护明相晷刻不可差故。 三摩耶诠时是假。 为破外道计时为常彰念念无常故。 今分配二释。 文旨显然。 不必他解。 第一义以无时无不时为时者。 双非假实正显中道第一义也。 故知时义大矣哉。 指广可知。 二约教明一时者。 然以教所诠理行所历位在藏通。 则智有体。 于别圆则证分地住。 虽有下中上上上之别而证入之妙不容前后。 故云一时。 若论此经。 具说三教。 合各从正。 如上分别可也。 而此别圆约接入说者。 以般若通为初门。 接正分岐故。 从初为言。 乍分接正。 以正例接卒归乎正也。 佛者。 能说教主也。 虽通四教让在下文。 今且总作四悉义释。 谓佛名为觉。 诸烦恼者所觉也。 身心二病者。 兼业报也。 因果圆满等。 三觉义足。 能所具也。 具故觉道能破有缚。 乃名为佛。 而有机感时处之异。 即世界悉也。 谓劫初无病等。 皆非感佛时也。 东天下富而寿等言。 不感佛处也。 八万岁时。 虽曰长寿非感佛时。 南天下人能未见果而修因。 是能前觉者也。 故虽减初乃至百岁。 通能感佛。 所以佛出其地。 日若不出下。 文有譬合。 谓佛譬如日。 日若不出则池花不现。 出则生也。 是花因日出。 善以应生。 为人悉也。 委合可知。 三乘根性下。 以有出世机故即能感佛。 所谓断有顶种者。 即第九地一品思尽永出三界。 故曰永度生死流。 反显若未破恶则不能感。 此对治悉也。 佛于法性下。 以法性体遍一切处。 未始动出。 若有机感。 于无动出见有动出。 然则见有动出者。 应化也。 本无动出者。 法性之身第一义也。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卷第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册No. 1706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卷第二四明沙门柏庭善月述二约教释佛者。 四教佛也。 佛本无四。 从所说教故有四佛当分之身。 通而言之。 本唯一佛。 以境本则三藏如来于色相上四见不同。 以本迹则本是圆佛垂为三迹。 以真中则四教各二。 而有三双感应之别。 以体用则其体本一而用有四云云。 得是诸意。 四佛同异之论无壅矣。 今且从当分以明。 谓佛者翻名曰觉。 觉有自他。 亦曰觉满。 能觉世出世间因果之法。 所谓苦集道灭是也。 身寿八十等者。 示同人法。 虽出乎人而未离乎人。 犹劣应而已。 三十四心即八忍八智九无碍九解脱。 总不出智断二德。 能破见思者也。 树下成佛。 所谓木菩提树。 简异七宝故也。 即三藏佛示成道相。 带丈六像现尊特身者。 通被衍门利钝二机故。 所见相胜劣不同。 所谓合身尊特者是而实一佛机见有异。 非谓大边存小名之为带。 言合言共亦义云尔。 旧多错解故略示之云云。 一念相应者。 谓不同藏以三十四心渐修顿断。 今以智则一念相应与空无间。 而断有前后。 则正使先已断尽。 至果但尽余残习气而已。 有异乎藏者。 大小教门为机设化不同故也云云。 别佛相者。 唯现巍巍堂堂尊崇特胜之身。 受佛记者。 亦曰受佛职。 即色究竟天受佛职者是也。 此与华严应相全同。 而位次升降有异。 在彼则以究竟果位升之。 是为一化应相之始。 此当别教教道始断一十二品无明。 以权教行位降之。 则止受佛职而已。 一往似同而实大异虽异而同。 未易定判。 更当详之云云。 圆佛相者。 不同前三。 故曰隐前唯示不可思议如虚空相。 要亦不离常所现相。 以圆机一故。 得以称性同虚空等法界。 唯依心现。 不可以言言。 不可以识识。 如是体了是谓究竟法身。 故曰吾今此身即是法身。 记复遮之曰。 非如太虚名为圆佛。 政恐学者因言错会故也。 此深有意。 宜可思之。 像法决疑下。 引证四佛中。 言或见莲华台等证别佛者。 岂非应相全同华严而位次升降之异。 余三证义大略可知。 本迹中以三佛为迹。 一佛为本者。 此约体用本迹言之。 若以法华开显部旨。 所谓本是圆佛垂为三迹。 又曰。 若得实意。 方知四佛体用同殊。 与今对论。 固不可同日而语云云。 约四佛明观心者。 不出以四句三观摄今四佛。 即于一念圆见三身。 既见自心心佛不二觉境斯契。 亦托佛观心之旨也云云。 释住者。 谓佛具三身。 住处有八云云。 大率西竺论家分别名义。 类多如此。 然亦无可不可。 以今言之。 佛本无住。 无住之住有事有理。 理住即第一义空。 事住则如上分别。 然则与向何以异邪。 苟曰无住无不住。 则无在无不在。 但本其实神其化。 则可限其数定其量。 则未之敢闻。 分别如此。 义不可尽云云。 约教释住者。 不出依四教。 门由体析巧拙次不次等。 入证二理以为所住故。 从能入门则有四。 依所住理则唯二。 二则真中之别。 四乃即离之殊。 而言有涅槃秘藏异者。 谓涅槃则从真空得名。 秘藏则以三德受称。 由此分别。 理当有归。 权实而论。 义不一概也云云。 二释城者。 其文稍长。 今随节释之。 初翻华梵如文。 天罗下。 示本缘也。 绍王位下。 明斑足被摈之由。 其国始号不害。 而卒以日杀一人。 安得不毒流天下反为国人所摈弃邪。 罗刹辅翼下。 明普明为班足所取。 其说有二。 一以启信之端。 所以成班足之德。 一为起教之本。 所以设法施之会。 为今般若之发起也。 普集千王下。 酬愿立国。 称王舍之始也。 又城中下。 出王舍异称。 释凡四义。 亦可拟四悉。 成因缘释也云云。 力盈二字恐作力盖。 或可作名盈。 字之误也。 又靡伽陀下。 翻名异。 前未必正翻。 各随义译也。 兼出其国有十二城。 而佛住有多少。 为报生法二身恩有轻重故也。 如文云云。 亦犹法华云观树及经行。 为报地树二恩是也。 故知吾佛圣人凡一出处要必有以。 不徒然也。 又舍下。 约分字释。 谓王即王城。 舍者有六精舍。 故得其名。 如文云云。 三释山者。 谓耆阇崛山此翻灵鹫。 凡三义。 故曰云云。 佛何故下。 示佛多于二处说法。 以其山城俱胜故也。 准论释云云。 今说般若。 亦于其处以其胜一也。 然于余处说经。 岂必不胜邪。 故知偏强之说。 一往云尔。 列同闻众。 谓比丘等三乘之别。 同闻如来一音之教。 故曰同闻。 而设化有权实。 得益有浅深。 故有发起影响当机结缘四种之别云云。 问诸经列众。 或云三乘人天或比丘等四。 今何特异云发起等耶。 答中或有言三乘从人列也。 言发起等以类言也。 若从人列经亦言之。 但今先以类论。 故言一者影响二者发起等。 然言人而不言类。 则众故多端不一而足也。 言类而不言人。 则类必统摄。 虽有诸四众而义必通收。 要不出权实浅深故也。 今约一众而开四类。 则众众皆四。 有何一众而不摄耶。 何一机而不辩邪。 此特言类不言人之所以也。 又曰比丘比丘尼等各有四义者。 则以人从类言也。 论三乘等列次前后可知。 言菩萨心胜形劣者。 若论形服未必劣于声闻。 今以出家形服比之故也。 初释声闻众。 与者共义。 据论作七一义解。 谓比丘等虽多不同。 而所依时处等七无不一故。 如文。 若委明同异。 具如妙记云云。 然以后世论之。 使无法以一之。 而人情各异。 又安得而共邪。 而云和合为众亦浪语耳。 通号中言大罗汉者。 大亦云多云胜。 故兼三义释之。 亦取摩诃衍多含意也。 委如别释翻。 释比丘为五义者。 本唯三名。 谓乞士等因三名也。 应供等果三义也。 以因配果义如常释。 今加二义。 于文非要。 分字之释殊乖梵语。 未详所自。 置之可也云云。 明于位中简学无学者。 依成论释。 言罗汉二种。 谓行之与住。 行谓所行位在学人。 住即当果。 以分二异。 又曰五戒贤者皆行阿罗汉。 是即学位。 学于无学之行云尔。 亦不全同果向之别。 信如所明无定论也。 释罗汉中翻释三义。 谓不生杀贼应供。 以果对因其义弥显。 此藏通意也。 若从圆极义释。 则不生等皆约中道。 故曰非但不生等。 谓无漏涅槃亦皆不生故也。 供应反之。 谓以慈悲之德应彼所求。 即供应义也。 有为功下。 凡八科法门叹声闻德。 或作六科。 则后二为总。 开合异耳。 如后出云云。 诸经叹德多以辞句叙述叹之。 而此特异举诸法门叹者。 是彰人必有德德必在人以德显人之意也。 下去例尔。 又曰亦可叹三人者。 文本在声闻。 今取般若部旨故。 二乘亦通后教。 二释异者。 多应三假之名义该别圆故也。 有为举智德下。 约智断释。 若论二德。 断证必俱就境以论。 道灭本一。 今作异释。 亦一往云尔。 如常论。 当约二种解脱分之云云。 次约十智叹者。 谓一法智等即于欲界九品界系思中。 修四行观发无漏智。 如是一一谛下所发。 是为四法智。 于上二界界系法中。 各修四行观。 是为四比智。 比谓比前所发智也。 通总而言。 共为一比一智。 及他心世智为四。 更加后四谛智及尽无生共为十。 若只合前后四谛为八。 加尽无生智。 则十数亦足。 当知只是开合异耳。 五苦智下。 重明十六行观。 不过广上文耳。 于集智中文似差互。 尽无生智中引论释可知。 以次更加如实成十一智。 约大教论。 非关开显。 唯在于佛不及二乘。 仍对学无学明增减之异。 如文。 次叹三根中。 先对智辩。 次随释者。 谓于见道前以信等九根成就信法两行。 至见道中向未知根。 今知无漏故名欲知。 如是次第历于思惟无学二道。 转名知根知已等。 十六心行。 前释谛智已明。 今复列之何邪。 然向所明但是举类叹德。 非专约行。 若约行次应在智前。 今言心行。 义当后果。 亦复何咎。 但疑缺一今字云云。 亦委如签释况十六行之言复该众义故不一途。 如疏云云。 又心行云者。 义有即离。 今简即从离。 亦且一往。 以十六行法相在小故也。 三假叹德言法假等者。 先指体释名。 谓受名在初。 想行从之。 识为受主故。 通得名受。 而曰自实无体藉他方有者。 言所以假也。 止观所谓无主而生是也。 又曰一虚二实相形得名者。 释虚实也。 而曰只实而虚。 合云实虚从通结示云尔。 惟其实虚。 此实所以为幻。 幻故成于通义。 三假之中各有三观。 准上别约三观说也。 法假即虚者。 谓法以虚故不实。 不实故空。 是为空观。 空即假实者。 对假名实。 实而非实。 实处即空故。 一色一香本当于假。 以体空故无非般若。 以即理故空只是假。 即假观也。 观字是中者。 惟其中有非空非假之体。 而有能空能假之用。 故空假为方便得入中道。 以中夺边故二边但有其名不名为观。 由中实故始得言之。 此并约法假明也。 其次二观类推可解云云。 若约三假明圆观者。 圆无别圆。 但依次第融归一心即空假中。 自然亡照。 于是得矣。 智论下。 引喻释成为三。 初立二喻。 如狗临井喻意可知。 叱应作吠。 相影二字恐倒。 众生亦尔下。 合也。 仍该三义。 谓法假等。 如文云云。 又一切法但从名字和合名为身等。 更无余名者。 无别名也。 亦应作法。 所谓三界无别法。 唯一假名是也。 诸皆即事为名为分等可知。 三空等下。 释叹三昧德也。 由假达空故。 次叹三空。 亦因果次第。 谓法假故空等。 对义可知云云。 故大论下。 引论明三十七品为趣涅槃门。 则道品为能趣。 趣于所趣涅槃之门。 又谓涅槃门有三。 则三空。 又为趣涅槃门。 是应立两重门义。 谓外门则道品是也。 内门则三空是也。 是则如来大寂灭乐三德堂奥尤为深邃也。 言空门者下。 牒释也。 谓观诸法无我。 我所则去。 其蔽者。 从因缘和合而有。 则了法缘主当处即空也。 无有作受则称本自空也。 由三义故名曰空门。 无相门者。 谓观身虽空领上空门。 而有相在对治相着。 以修无相故。 如说屈伸俯仰等。 皆所谓相也。 相本无实而动转者风。 风依于识则有所作。 识若灭者念念无故何有于相哉。 无相则无我。 而见有男女等相。 是有我心在无智慧故。 妄见有骨锁连持等相。 所谓皮骨覆机关动作。 如木偶是也。 事见列子云云。 无作门者。 凡所作相依于无相。 无相亦无。 所作安有。 故曰无相亦无是名无作。 是三空门为诸禅中要。 若无此定不名三昧。 易多退失故。 说唯三种人能到涅槃。 谓持戒观空精进。 有是三者则三十七品思过半矣。 由初门故得三解脱。 则第二门从而可造。 其去秘藏不遥矣。 四谛十二缘下。 总结叹可知。 若以谛缘自为二科。 殆似烦重。 况后叹缘觉文亦有是句何乎。 今得以申析之。 然谛缘度等以藏。 则利钝各禀。 开合之异。 今是通乘。 故得会而为一。 则有同别也。 如疏云云。 又曰四谛钝根者观下。 兼后因缘利钝者观。 则有通有别。 及出大经。 各通四教。 则随文用与义不一揆也。 二列缘觉众。 言大仙缘觉者。 标位有三。 谓一者独觉等。 本列缘觉而以大仙云者。 即所谓以外况内。 取其悟同得以称之。 二因缘觉。 即今所列同闻是也。 虽出佛世与彼独悟无生。 何以异焉。 非断非常等。 凡约三义释。 通而言之。 以缘生故非断。 以缘灭故非常。 非断非常。 所叹之德尽矣。 三小辟支佛亦云独觉。 于其两间有同有异。 以类同故出无佛世。 以根异故小大则殊。 大不制果故唯无学。 此仍住因犹学人耳。 支佛根性颇不易明。 大略如此云云。 料简二重。 初问该二意。 谓三乘若一向异不应两处各明谛缘。 次列菩萨。 仍名罗汉。 若一向同则三乘何别。 答言。 于一境上取悟自差。 谓通约谛缘本同一境。 而随机异解取悟不一。 故譬之三兽度河等云云。 故大经下。 引同证别。 以境同故通观因缘。 以证别故得菩提异。 亦应兼出四种四谛。 如上云云。 良由下。 结旨酬答可知。 次问意以大仙缘觉本出无佛世。 今何列在同闻众耶。 以经无独觉之名故。 通以缘觉为问。 答谓缘觉佛世亦有。 但在声闻数摄。 今言缘觉出无佛世者。 此约独觉云尔。 列菩萨众为五。 翻译名义云云。 大道心者。 以今言之。 则实智方便智诸功德皆成就也。 大士亦曰开士。 谓能任持大事开通法道也。 约教中言心胜道卑者。 菩萨先人后己。 笃于为物故胜声闻。 此当藏三祇百劫。 未论断惑故劣于罗汉。 通虽异藏。 而教无变造之诠。 故说留习。 习不独生故。 说扶愿。 所以异也。 十地行圆当知如佛者。 以第十地亦名菩萨故得如名。 谓与当教佛齐也。 非成不成者。 谓以无作心观不二境。 则诸行无作故非成。 一念圆证故非不成。 今此下。 结判前所列菩萨义。 今此正当衍教初门。 则是共行十地至第八地。 有兼通含别之义。 以正兼接故云密兼。 非显密之密也。 若据大品三种发心。 则又三教各诠之义应通。 二说可也。 皆罗汉者。 明菩萨位也。 三祇菩萨既未断惑不名罗汉。 至果方得称之。 又本行云者。 文有二意。 一约菩萨至果得名。 二约如来正施小化一往俯同印证云尔。 至后二味乃当废斥。 何皆之有。 于三教菩萨。 约位格量如文。 又引大品文证。 谓是菩萨别立忍名。 是亦褒扬菩萨引进二乘之意。 然前于声闻明皆罗汉。 则无间于学无学。 今于菩萨有收有简。 此何意耶。 答中以菩萨形无定准为释。 今谓是固一说。 而不无余意。 前约声闻。 唯学无学则进有学以至无学故皆名之。 今明菩萨既涉别圆则有后位可望。 故约真似对论收简。 疏不云者略耳。 问若下。 释重明所以。 谓今明菩萨形服既通。 或同凡小未免混滥。 故复更明则知进退有在。 谓贵小乘者。 使知大小德齐。 所以进小乘也。 取名相者。 悟凡圣道越。 所以退凡夫也。 故重明之。 次出余意。 实智功德下。 凡十一科。 于中先叹智德。 有实智有方便智。 实智照空。 即般若之体。 方便智照有。 即般若之用。 如维摩明实慧方便缚脱四句。 与今近之矣云云。 向者明位下。 重出明位叹德共别所以。 今约通教七八以对二智。 则七地无生忍位故当实智。 过此则权智也。 不约被接义释。 更复何乎。 行独大乘者。 叹以别在菩萨所乘也。 二乘无分故云独大云云。 四叹眼者。 具应明五眼。 而有进否之异。 菩萨在因行位未圆则唯四眼。 未至极果故无佛眼。 然以如佛义推。 通亦应具。 若圆顿初心虽是肉眼。 以解胜故名为佛眼。 今于十信云者。 则复以似证进之尔。 次叹通者。 准眼例之。 故唯五通。 让极果故。 不至于六。 进否如上云云。 三达者下。 于六通中明达三世谓之三明。 文误一来字。 十力者。 具列如智论。 于中不厌生死力者。 惟其具余九力。 抑由无我故。 于生死而不厌倦。 则力莫大焉。 二乘无是力故不免怕怖。 求出离也。 四无量心者。 谓其缘心广大故称无量。 本是梵行。 今叹菩萨。 是亦菩萨德也。 纵具前三。 而未能舍未善也。 惟能彼已无著。 斯其为行至矣。 故注云云。 余诸法相名义。 如法界次第可知。 金刚灭定者。 叹断德也。 对前诸科多皆属智。 是为智断二德。 智谓以智断惑。 断谓因断会证。 所谓无碍道断言智德也。 解脱道证言断德也。 又曰。 智德实断断。 谓以智则实有所断。 断德不断断。 谓不断则已断必有证。 亦由断故证。 此理尤难明。 又断之为言断也(上音)断而不续是为断义。 亦无能所可得圆觉。 所谓首已断故无能断者。 故譬之如金刚。 定能碎烦恼而自体不动。 即其理也。 首楞严。 此翻健相。 谓其自性勇健。 偏能降魔制敌故也。 复有千万亿下。 三列杂类众。 凡为四。 一人。 二士。 三天。 四贤。 分科翻译可知。 贤众文误。 作人正释五戒者。 谓离(去音)杀盗淫等。 但防身口而不言意业。 举末可以知本也。 饮酒一戒通防二业者。 略不言意。 对上云尔。 亦义如上释此当人乘。 未论小大防不防义。 若离对十善则天乘也。 因引提谓波利文者。 即佛初成道未转法轮。 且为二人符其本习。 说五戒法。 故有今问答之文。 具明五戒不四不六广大包涵无乎不在。 则有五星等八事一一主对云云。 以不杀下。 以五戒配五方。 则东方属木。 木主仁。 仁以养生为本。 故不杀配之。 余戒类此。 如诸文云云。 若约圆顿教旨。 得意持犯无非圆乘。 具如光明疏释云云。 然此一经说时在初而非初教。 以其三宝未备非出世教本故。 亦既施小兼收旁摄可也。 昔人不达立为人天初教。 致为今家七义所破。 具在玄文。 亦委如别章云云。 邻圣曰贤。 又曰假名行人者。 一往贤圣对释。 故曰邻圣。 迹而言之。 方当近事。 尚未得为观行中人。 故以假名称之。 犹名字也。 皆行阿罗汉者。 以此冠下。 则无学行位及十地等皆所修法。 故知迹虽同凡。 本皆罗汉及菩萨等。 若此进退未易评量。 要之但是预佛嘉会。 其为本迹莫得而议也。 十地有三种下。 皆经论所出不同。 自非一家教旨区以别之。 孰得明其用与浅深哉。 谓三种者。 一者三乘共行十地。 此当通位。 如常列释。 二如大论明干慧有二种。 一者声闻干慧地如前共行是也。 行位功德全同三藏。 故曰声闻。 独为涅槃。 其所习行皆为自度。 但在通别。 或习观佛三昧正观也。 不净观等助观也。 然皆初心浅行未得禅定理水。 虽有薄慧未能相应故。 名干慧等云云。 于菩萨下。 二明菩萨干慧等十地。 即文所谓于菩萨初发心。 乃至未得顺忍者。 是以别言之。 则同十信外凡。 此下二类并通别相间而言。 对文可见。 乃至菩萨地者。 初欢喜地至法云地。 皆名菩萨。 借别名通是也。 由是言之。 别立忍名本当别位。 而借以名通。 以其在菩萨则各有忍德胜于二乘。 是亦衍门陶汰之意也。 使不以借位名之。 则混而无辨。 余如玄义止观等文。 故知一家借义其有旨哉。 佛地等者。 亦由前诸菩萨于因地自他功德满足故。 至果时成就种智。 得以佛地名之也。 若别圆十地始终本是菩萨。 不与二乘人共。 其位历然不须借也。 但就别自论则犹存教道。 故有隔历之说。 唯圆证道一向圆融故。 注云云以别之耳。 又曰回向五分法身者。 若论回向本当地前。 今反列其后。 以叹回向者。 疏约别接申之。 使不滞于空令归于中。 即回向义也。 言具足下。 对前偏真五分未足。 今为满足故也。 五分不出三身。 谓前四分功德身也。 知见智身也。 以是共严性德法身。 则三身宛足。 其旨弥显也。 回向为善利者。 今略出其二。 谓回自向他回因向果。 果必至极则回事向理义该之矣。 叹清信女亦具十地功德。 于此始开十地三生之说。 不出始中终历于十地共成三十生。 所谓增道损生是也。 与夫一地具诸地功德。 又曰初地不知二地举足下足。 及今所引善入出住。 义不一向。 乃知圆顿法门理不可尽。 叹居士德中。 言七贤有二者。 并如文。 然于地前凡有所行。 莫不谓之调心顺道。 使心不调则道不顺。 道不顺则圣无由入。 斯言尽矣。 此大乘七贤名相稍别未检。 外国称积财至亿为居士。 与夫净名富有七净财者。 相去远矣。 今见世人多尚称之。 不几于滥且渎乎。 德行具足者。 谓德即是行。 亦成德之行。 今且从初释义亦可此句为总。 下诸功德为别。 谓二十二品通言凡八科道品有四云云。 唯对位一种除七觉八正属于见道。 余品在前。 故但成二十二也。 十一切入等诸科名相。 具如法界次第云云。 问八解脱者。 谓有观有证。 今犹在贤观而未得。 何遽叹邪。 答中前七从观。 虽未证灭。 从多为言耳。 又问解脱何义者。 谓以弃背舍去为义。 始于弃色无色。 弃心无心。 心色两忘终。 于灭尽但有缘心。 亦应舍去。 惜乎小教止是耳矣。 至于诸无可舍舍者为谁。 能所双绝无法当情。 固非所及也。 又问遍等三处何别者。 答以见有所弃即所弃为解脱。 而见有一切胜境界者。 即能胜为胜处。 不唯能胜。 而又能广唯心所变。 一切处无非青等。 其为境界何如哉。 是安得不以为胜而作圣解乎。 过是斯为善矣。 三慧者。 谓从闻思修次第增进。 为入道之渐。 而悉能发慧。 故通得其名。 以次对位可知。 与夫观音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者。 异矣云云。 十六谛四谛等。 约谛观门叹。 有通有别。 谓世出世间因果之法。 总而为四。 谓苦集灭道。 别分四种。 则生灭无生无量无作。 约真中巧拙以论。 一皆审实故称为谛。 若委分别。 义不可尽。 今依疏释。 谓于忍位中有上中下遍观等异。 凡十六谛行。 从行言之。 则曰观门。 从所观境。 则曰谛门。 并指如上说云云。 四三二一品观者。 不出以四善根叹居士德也。 自暖至世第一。 而有逆数顺除之异。 逆数则前前加于后后。 顺除则后后减于前前。 如文可知。 或约四果从后向前。 非此中意。 故从前释得九十忍者。 旧说凡三释。 并不用。 今取经正别结文。 自二十二品下诸法相共成八十一数。 兼四禅等九。 恰得九十忍。 幸有明文数义足用。 何必其他。 而通称忍者。 无他亦安之而已。 既曰调心方法。 有何一法而非忍乎。 列天数中。 言以万数(上音)万者。 只是万万成亿耳。 余三本不同。 总别开合具略之异。 对证可知。 五喜乐天者。 文兼二说。 谓五支者。 即四禅所发支林功德。 非关天数。 若云后五净者。 即五那含天是也。 而言喜乐者。 亦义言之尔。 此乃三果圣人散迹诸天。 本无定所。 楞严所谓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 皆阿罗汉所住持故。 世间粗人所不能见是矣。 以次四禅附列于此。 委如俱舍云云。 天定功德定等。 如疏节释。 即修报二义也味谓味着禅定。 但于根本定上有所味着是也。 若于禅无著。 则曰净禅。 如六行观八圣种等云云。 有小五欲者。 谓执手笑视等。 即其义也。 若言六欲。 从处言之。 四信成就者。 谓信三宝及戒。 是为四不坏信。 亦净信也。 复有五道。 下总列。 中或但列人天。 则受道之器。 或通明五道。 则没修罗。 以于鬼畜无定形故。 若言三善三恶及四趣等。 则六道数足云云。 又六道中言先后者。 先有天人三恶次之。 修罗则或有无故。 先后不定。 或于此经无缘种故。 不在所列之数。 列他方众。 云他处异见者。 谓于他方众会而见有异。 或虽见有去来。 而无去来之迹。 或见彼众不起于座而来此土。 成就化事等。 此皆随缘异见。 总彰不异议化也。 复有变十方净土者。 变犹法华变净之变表净三土也。 接所现净相。 虽无分别。 而一往约事。 且从示现报土为言。 故曰非寂光之净。 盖寂光净相唯极智所见。 非余下地及化众所到也。 且曰。 现百亿高座者。 华严应相也。 及华上者。 即树下千百亿化身也。 其实皆华藏境界不动不离而升而游。 故曰云云。 八部大众各坐宝花者。 总彰主伴不思议化事也。 佛及大众各说般若者。 盖般若有二。 谓共不共。 共如此经。 不共即华严。 虽共不共异。 皆般若也。 既皆般若亦无非华严。 故知佛化融通初无彼此。 人情自生异见耳。 于中疏出八部。 以四王各领二众为八。 而诸经又以天龙等为八。 其实皆护法众也云云。 坐九级座者。 据疏只应改劫作级。 谓层级也。 今经本既已正自不须更改。 况劫字未必训级。 虽略可也。 然以今所集众各若干数已不思议。 况皆来集会各坐此座。 而其会广九百五十里。 亦只约世谛说耳。 若不思议岂直若干数量而已。 如维摩丈室容三万二千师子座。 校此殆不容以广狭优劣论也。 以是知佛化但可作不思议会。 若以凡情分别。 几何而不为诞乎。 虽然要且未免痴人说梦。 问诸经下。 问列众可知。 答中谓三界果报可由业论。 其如见佛有缘无缘之异。 未必一向以善恶分。 故曰云云。 以例闻法不闻法等。 亦应可见。 今以大经一文正之。 则戒缓未必为障。 乘缓斯为障尔。 以次二句。 则缘无缘之说。 乃得其正焉。 应更分别乘戒各有三品互论缓急等四句。 如文。 佥犹皆也。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卷第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册No. 1706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卷第三四明沙门柏庭善月述尔时十号下。 二发起序文为五。 言尔时者。 谓当尔众集之后。 现瑞发起之前。 适当是时也。 十号等者。 是教主万德位号也。 所以发起时众渴仰之心。 其为德也至矣。 略言有四。 曰十号。 曰三明。 曰智德。 曰断德。 凡是德号莫不备在是矣。 亦各以其盛者言之。 十号名相如别释云云。 智断德如上解云云。 释迦牟尼对上通号。 此其别也。 谓释迦者姓也。 此云能仁。 牟尼者名也。 此云寂默。 既仁且默则仁德而静者也。 推而极之。 斯佛之道可至焉。 为其徒者。 可不务乎。 天竺凡四姓。 释迦乃金轮种姓。 所谓刹帝利是也。 余婆罗门等。 如别出云云。 若夫姓氏之姓。 则或姓释。 或瞿昙。 或甘蔗等。 随其世系得姓不同。 民归如市者。 犹书云。 昔者大王居邠。 狄人侵之。 邑于岐山。 从之者如归市是也。 初年八月即如来将说是经。 现瑞发起时也。 疏引真谛三藏所判。 不出有三。 一以如来在世四十五年说法。 二以转三法轮用配四十五年之数。 三以显密两教以判俱时前后。 今以一家成说有三不易。 以形之当见臧否也。 谓如来成道后五十年说法。 经论所同。 一不可易也(唯十二游经有三十五成道之说。 乃机见不同尔)二以小始十二年说四阿含教。 二不可易也。 三以般若之后灵山八载说法华。 三不可易也。 以此格彼年数进退居然可知。 今谓初年月八日者。 当是说诸部般若之后。 接次仁王乃其时也。 而言月八日者。 犹正月初八。 文之略耳。 方坐犹始坐。 亦正也。 若佛本住及自证法其住久矣。 而曰方坐者。 以修显性云尔。 十地非前所谓十地。 疏引同性经云云。 乃佛所住地。 亦犹楞伽不次之十。 非次第十地也。 而疏以别接通等为释。 虽不无是理。 终非通方之论。 姑置之云云。 又曰。 入大寂室三昧者。 前所住地岂乖寂理。 一往以论前所住者智也。 今所入者定也。 抑凡说法必有由绪。 入定而后观机。 观机而后起说。 此其序也。 故今入是定。 凡为四意申之。 一者观机授药。 二者因定发慧。 三者说法轨仪。 四者以圣况凡。 得是四意其旨明矣。 亦可对四悉。 即因缘义也云云。 又大寂下为二。 初约理释。 夫理至寂灭为义。 涅槃亦寂灭之名。 故以三德大涅槃而配释之。 谓大即法身。 寂即般若。 灭即解脱。 具是三者。 始曰深禅。 依之而住莫尚乎此。 故以室表之。 窟亦室也。 兼引大通入室为证。 又法师品慈悲为室。 亦其理也。 而大寂者。 即照为义。 至寂即照照而常寂。 夫唯照而常寂故。 虽动而弥寂则其照无穷。 寂而常照故即静。 以言照则其应无碍。 亦犹虚室之能容。 般若之能照者也。 次约观显者。 义当观心。 文先立境观。 初四句谓室空本一境也。 明暗自殊者。 对暗立明观也。 虽明暗殊而境常自若也。 次四句略提法譬可知。 日出下四句正合。 谓智生故境显。 犹日出则万象俱明。 惑暗故心昏。 譬日入则一无所暏。 亦如太虚本非明暗而明暗相除。 此犹惑智相翻而理性常即。 亦圆义也。 若夫明暗虽殊而性常清净。 则又直约不思议境体以示圆极所谓明暗不相际显出佛菩提是也。 故引证云云。 谓无明虽染。 而性即是明不少一法也。 所以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不可复灭者。 恐误。 文应作得。 亦可从略文互显耳。 以其直下当体即是。 更无一丝毫可加损故也。 思缘放光者。 若作事解。 只是思可度缘放光发起。 其义犹近。 今疏约理释。 则曰云云。 是则无思而思。 思于无相。 无缘而缘。 缘于法性。 此其为自受用大乐也。 若乃法本无相。 思之则相生。 性本无缘。 缘之则性起。 夫然则何思何虑哉。 特是为机缘故。 不思而得放光现瑞至于地六种动发起众疑。 波斯匿王心知其然唯佛能决。 而如来在定未容遽请。 于是声种种美妙音乐警诸大众。 由是如来从定而起。 升于法座而后正宗得以启也。 如经云云。 问无色界者下。 覆问光必照色。 无色何以为照。 答中虽无粗色而有细色。 此顺问答也。 若论佛光有无皆照。 抑佛光本以无相之照照无色色。 殆问非也。 而细色之言。 唯天眼见非肉眼所及。 此兼言二乘不见者。 以二乘慧眼照空。 亦不能见。 必获天眼乃见之尔。 又大经云。 无色界色非诸声闻缘觉所知者。 以法法皆妙言之。 不同论所明无色界色。 有无不定。 谓之宗计者。 是皆不可一概言也。 放光令识智慧之本下。 表不虚设也。 光本于智。 惟智而后能发光。 故以慧为本。 花表于因。 惟因而后能得果。 故以道为因。 又光以化当机。 故云识花。 以示结缘故。 云见。 配释可知。 今令非相见花者。 相当作想。 文约现未二益区别之。 得文之巧也。 又前明教主现相。 本属应边。 而言有感等。 是皆感应言外之意也。 无量变下。 明雨花。 有变非变。 变者心花。 非变者外花也。 唯色无色天以其定力胜故能变。 欲天无此故不言变。 尤尽其理也。 劫当作级。 讹转之误耳。 大地振动者。 振应作震。 动有缘有数有意。 六种其数也。 动缘如阿含增一各有八缘。 动意如后引十地论释之。 动地令其心动等者。 不唯合事亦当于理。 禅家所谓风幡话是也。 亦犹昔言地体本静动必有变。 斯皆近之矣。 阿含八缘中言息教缘者。 谓归真息化时也。 然息教未必归真。 归真必息教也。 余缘可知。 增一八缘中风轮上下者。 不过风轮与四大之风。 上下相击次第而动。 动必有声。 声则为雷。 是或一说也。 文缺一字。 与前阿含所出大同小异。 动意中云治三种烦恼者。 谓一贪。 二痴。 三慢。 即生天以下文。 是对释。 可知。 成人之德有四者。 谓以佛言之。 则一切智等皆无畏也。 而言成人者。 佛亦人也。 所谓众生无上者佛是也。 十八不共法有大小乘所出法相不同。 其为不共一也。 今疏云。 二乘无分。 亦且以共不共般若言之。 尽理而言。 亦应云不与凡夫下地同也。 言法身有三者。 合大小教言之。 是亦明诸法身之一例也。 余法相如常释云云。 前已为我下。 领前所说经。 从得道后者。 文略。 应云自阿含后经。 尔许时共得四十一年。 更兼此后一年说仁王正当七十二岁。 并后八年说法华。 则五十年说法明矣。 若复异指。 便见差误也。 二今疑为二。 初腾众疑又二。 初依处显人云云。 二举名叹德。 云王姓月名光者。 不必尔当。 是元名波斯匿。 既入道后。 法名月光。 亦犹天台加晋王总持之号是也。 十地等叹德也。 疏谓多是通教。 是亦一往。 既曰行摩诃衍化以大乘治国。 岂不通该三教邪。 二次第问俗众中。 或只目二人。 多一法字。 差为便耳。 复问须菩提。 一兼显众所不决。 觉悟如来者。 悟应作寤。 经本已正。 此须改之。 然以如来寂而常照。 岂待觉而后寤。 今此设施特是表仪云尔。 此土作乐。 而十方佛土亦复闻知。 盖同一化用有缘斯现。 初无彼此之间也。 遂有十方菩萨俱来作乐。 亦复如是。 佛知时下。 明由前思缘故。 乃得其机。 则说今般若时至也。 良医授药及三业三轮等合释。 可知。 经言师子座者。 疏引论释云云。 应须更云师子为众兽之王。 可譬如来势力无畏犹人中之师子也。 又曰如金刚山王者。 谓其体貌不动如山王然。 亦表法身四德八风所不能动如须弥之安固也。 凡是轨仪莫非实报土相现尊特之身。 故以山王喻之。 以教则复宗部旨义当别接。 文虽从别。 义必该通也云云。 地及虚空者。 谓二者皆表实际之极。 则所依寂光是也。 亦可有通者往空。 无通者居地。 事理俱得也。 释观空品此经以般若为宗。 故于正宗之首说观空品。 据次合先分文为二。 初释品名。 二释文。 今先释品而次分文者。 意以品名承上冠下源流不断故。 通释品名居先。 凡为四。 初总三别。 总者。 通约般若无相之旨。 用该三教之别。 故曰云云。 谓无相者。 般若之妙慧照无相之真境。 既皆无相则内外俱寂。 谓内则六根外则六尘等皆寂然也。 能缘所观以皆空故。 得名观空。 又凡夫下。 以能对所。 则凡夫之不识。 外道之妄取。 二乘之滞空。 并属三藏。 义当所破。 而菩萨以正智观空非空等。 则能所义足。 故知约通明矣。 二夫下。 凡夫著有二乘着空则凡小属于二边。 在别虽无二乘。 约位格量即别十住是也。 而次菩萨舍二边之有修于中空。 是即别观也。 又观是下。 一往约观空二字言之。 观即能观。 境即所观。 既能所俱空。 则无相之旨主于是矣当第一义空。 即中道。 不然何谓真佛知见乎。 引文反证。 正以非见之见。 乃真见也。 如此配释。 总别显然。 此六品下。 分文可知。 释中初知请意。 意在护国。 据前叹请亦只主在匿王。 今知请意通及十六国者然。 问不可多。 请必有主。 姑推匿王为首。 佛知请意不局一人。 法当尔耳。 吾今下。 因开二护广其所请。 亦为生后二品。 作张本故。 如文云云。 过十地行因本应生教化品文。 言散华者误耳。 彼诸国王虽有此意。 但是机扣于佛。 而佛开二护过其所扣。 则又应之深者也。 意如后见。 问王下。 简开二护所以。 答中凡约多意申之。 初以粗妙难易言者。 则王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佛具知之。 彼此兼到过其所扣也。 又以世出世真俗论者。 使国土纵安而生憍慢。 不若今陈出世因果则真俗俱当。 又约索有多少者。 若索少赐多。 得师弟子之体。 如法华索车请三与一过本所望。 岂不快哉。 又衣不贪不悭可知。 慈导之志者。 谓慈悲能导。 此并在佛。 志应作意。 然犹分别之说。 若相济为言。 则护果护因必资般若之力。 使因果俱护。 信行大乘。 何有国土而不安乎。 王闻二护之言三慧之语劝发。 称善以美之极。 言大事因缘。 以褒扬之。 其理可谓至矣。 非特般若为然。 凡一代显顿之说。 皆得以言之。 故疏类举诸文为说是也。 散华下。 约表法释。 凡诸事供必表法门。 此亦释经之法。 若直事解。 何足以见行因得果。 起化之义。 故以事表理。 两得之矣。 广明二护为二。 初尔时下蹑上。 请问文兼二护。 答中合先答护果。 而言化四生者。 故知二护虽该因果实以度生为本。 谓以佛果化众生。 及以因行化众生是也。 但佛所证性本亡离。 何护之有。 故寄因明果。 直从行释。 苟于行无著理当自明。 既文从行结。 而又曰菩萨修佛果为若此等。 故知寄因明果其理彰矣。 言所化境。 如疏云云。 而一皆如幼五道之所从出。 若论所化。 本该九界。 今且从界内能生云尔。 二明能化智。 则不观色如等。 凡五科。 今束为四。 谓一者五阴我人知见。 即所化众生。 经以常乐我净如缀我人下。 恐差误。 义见后文二菩萨如等。 即能化人法。 三佛果即所护四德。 此可兼见护果之义。 四二谛即二护所依。 而皆言不观等。 则遮其所非。 谓今般若能观观智。 以空慧为本。 故不观色是遮其有也。 不观如是遮其空也。 唯观法性真实空。 如疏释云云。 是皆以偏见故不观。 若知一切法性下。 悬取后文意说。 是皆以圆智故。 则何所不观。 何所不摄。 虽不言所是而理在其中。 故结云如虚空。 是为真空之空。 不碍妙有之有。 举斯以况。 则一皆无我无相。 是为菩萨下。 结行成护因义。 本释在次品。 今结此中者。 寄显护果义。 非正结因。 亦与上标宗文旨一贯也。 若如即色为别见者。 不出从空出假之义。 常乐我净如句。 若移置一切行如下。 文义极便。 但圣经不可辄尔。 且当仍旧。 疏约对前五阴作颠倒不颠倒释等。 非无此理云云。 而曰随尽烦恼等者。 谓对所灭五阴该于九界故。 随烦恼灭处虽有浅深。 而所显性则一而已。 亦犹冰水之渐融释也。 知见寿者。 如本当连上众生我人。 亦缘前句所间故。 以知见作对位释。 更当详之。 菩萨如下。 疏简净名一切皆如之言。 似与今同若为异耶。 答中彼斥授记故。 以真空夺之。 今显诸法皆如故。 以妙有为说。 又以动寂等对释。 并如疏可知。 然以断常而显中道。 未出阿含所离之中。 应以妙疏所离虽近能离实远成之。 又以净名有曰不观色色如色性之文。 拣之云云。 但是情执之未袪。 惑取之未亡。 观道之未融。 理性之未显。 皆所当遣亦所当护也。 余文如前释可知。 白佛言下。 广上观空起后菩萨修护佛果见三般若义。 初约不住明实相般若。 先领上为问。 谓若诸法悉如前云尔者。 为菩萨护化众生。 则无众生可化。 为化众生则有众生可化。 若为有无邪。 问既隐略。 答亦难明。 于是申以二意焉。 谓真则无化。 俗则有化故。 自法性色下。 明真则无化。 谓法性五阴者。 即常乐我净境也。 皆所不住等观也。 旧例多释经本三句。 今加作四句云云。 四句三观既皆不住。 则不住亦不住。 以悉皆如故。 即实相中道之体。 于是明矣。 故以真言之。 安有众生假实而可得邪。 次明俗则有化。 则曰以世谛三假故名见众生。 而又曰一切法性实故者。 谓称实而见则无众生可见也。 如是乃至诸佛圣贤亦皆名见。 亦皆非见。 例此而言。 见有正邪。 谓正见见也。 邪见尔见也。 今以假名之名。 名见一切法。 则知诸佛凡圣尔。 皆以非见而见称性见一切法也。 是则二谛虽异。 以建化故护果护因。 未始偏废也。 此中三假非成实因成等三。 以今非小教故也。 然或引于二空文。 后尔得以小成大也云云。 二约能照义明观照般若。 而言有法非非法摩诃衍者。 疏出问意云云。 今谓有法者。 提所照境也。 非非法者。 其言犹总略。 正应云法非法皆非非法。 谓法者有也。 非法者空也。 非非法者非其非法。 则空之又空。 即中道第一义毕竟空也。 据下答文。 正应如是而照。 为未解者非常情所到。 故曰摩诃衍云何照。 所以正领上文。 以生答意。 摩诃衍此翻大乘。 与今般若同出异名尔。 佛答以于般若自性见非非法。 苟能如是而照。 则能空其空。 此法所以非非法。 故名非非法空。 既言法空而又曰法性空者。 谓此空非照已方空。 非作得故空。 直由般若性离无自性故。 理本自空也。 所谓受想行识空乃至十二缘空。 皆其理也。 故此下。 历法明空。 疏引大论约六门明之。 谓果报空等空虽是一而义类复不同。 五阴是果报空者。 以是报阴法故。 十二入受用空者。 以其根境相对受用各别故。 十八界性别空者。 加以六识。 分一精明为六和合。 成见闻觉知别故。 所以只一色心而有阴入界开合异者。 以所病不同故也。 故曰云云。 余论疑或作迷。 言迷尤显。 六大名遍到空。 谓其大大各遍一切。 而有相倾凌灭之相。 此复别明如楞严云云。 又引阿含明六王互诤云云。 谓五各有用而识为主故。 居中则胜也。 因缘义空者。 谓三世因果有缘生缘灭之义。 而与谛境总别有殊云云。 是法下。 约三义释成。 然生灭等本非空义。 今取其速疾不停傍显即空。 其旨益明。 故曰云云。 即有即空者。 总结诸法之有归即空义。 与疏小别。 论引诸小乘师明生灭前后同异。 一一核之。 然皆有过云云。 疾炎过锋者。 正应云疾炎奔缘过锋经刃。 取其至疾无迹。 喻上空义而已。 上以诸法显则曰是法即生即灭。 次以心念明则曰刹那刹那。 然意犹难晓。 故复征释云云。 九十刹那等如经未检。 夫以一刹那极短之时。 而经九百生灭。 使以情量分别终不可解。 以不思议意会之可也。 若乃以圆顿教旨明之。 所谓一念普观无量劫等。 则九百生灭恶足道哉。 当以理求。 难以言尽云云。 九十刹那下。 释通。 即空凡二义。 若自一之多。 谓一念摄九十刹那。 一刹那摄九百生灭。 九十刹那义当八万一千生灭。 求其定实不可得。 则此心空矣。 又自多之少。 谓生灭不出刹那。 刹那不出一念。 于其念中求定实尔不可得。 则此念空矣。 故曰如是心法不可得。 此名心空也。 但了心空诸法自泯。 心法泯处落空者谁。 又以四大分(应作去呼)诸根下。 例推四大至于极微。 分分不可得。 如是推析至于邻虚。 是为正析。 非同邪外之析也。 色尽心穷豁然无住。 可谓至矣。 而犹止是生灭。 为护三藏佛果而已。 望大无生无量无作相去远矣。 奈何今人欲以粗心浅量议佛法之精微吾未见其能仿佛也。 若见色空下。 推明衍门教旨。 其文虽约理则至矣。 如言通教体空。 固无他说。 别诠心色而一而异者。 以能造心是故不异。 以所造法非故不一。 又以教权故不一。 理实故不异。 此正得别教之旨也。 又圆明色心本来空寂。 善谈即具旨在于斯。 以护佛果则佛果各得其正。 以护般若则般若斯明。 以化众生则众生斯度。 不唯菩萨护持。 而诸佛亦各护念。 何以故。 以其理所同故也。 不然则夭伤慧命亡失法身者有之。 于是得无惧乎。 经复以心例色。 反复明之。 故曰色亦如是。 以般若下。 明能观观智。 结成双照。 显中空之旨。 谓以般若空故无相。 无相故照。 所照皆寂。 大品所谓波若者尔。 般若存略耳。 然于其中了无小法可得。 故曰不见缘等。 则诸法皆空名为不见。 非谓不照名不见也。 非见及见者。 文缺一所字。 以皆亡相故。 是为真实般若。 即地住所证。 尔前通别无量教门谓接正等则相似般若。 至于历法明空。 亦谓空之分齐。 谓略则十二如今文。 或十八空如大论。 疏列释云云。 然则空本破有。 有既空矣。 有复何立而为俗邪。 故曰但法集故有等。 谓法有合散。 散则为空为真。 合则为有为俗。 集亦合也。 两者各论则为偏。 偏则二边而非中道。 两者并明则为圆圆则中。 中则妙。 如斯而已矣。 三假等对释可知。 次明得失者。 金刚般若所谓若见有法可得则为着。 我人众生寿者。 皆见也。 苟此见未亡则有法也。 非无法也。 非所谓开眼也。 着合眼也。 着若无此见则有无皆是。 谓不异世间者。 见同凡见。 非正观也。 与夫如来出世间能了世间相者。 夐然异矣。 虽然若见世间法不合不散等。 是则圣法凡境未始异未始不异。 固所取证如何耳。 于诸法下。 复宗明观。 谓即色是空理极事遍。 故曰不动。 是法平等无二无别。 故无到者。 以本不生故。 无可灭。 无相无无相故。 诸法皆如。 余如疏释。 是即初地下。 明一念心具足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者。 以一实理同故。 翻惑为智故。 破尘出经故。 一心中晓一切法故。 故一一地亦具诸地功德也。 即载云者。 载犹乘也。 衍亦乘义。 即灭是能断义。 故如金刚。 随义受称。 名异理一也。 三约名味句等以示文字般若功德深大不可思议。 文先示教体。 次明功深大。 初文者。 谓诸佛教法不出名味句三。 或云名句文身。 是为三假。 兼声色一实通为教体。 如疏引论释云云。 即今文字般若之所依也。 文具财法二施。 即七宝施财施也。 令得四果等法施也。 不如于此起一念信。 则又法施之胜者。 以信对解则解深于信。 重重比决可知。 句非句下。 正明文字般若。 亦信解相。 谓句非句等约义对句如文。 虽蕴四句。 三谛之旨顺般若义。 所以皆空。 是三句即一句。 一句即三句。 亦即非三非一句。 微妙玄绝不可思议。 又句即文字。 非句即文字性离。 是亦文字蕴三谛俱亡之旨。 所以性离。 惟其性离即是解脱。 解脱即是般若。 亦即今文字般若是也云云。 止观所谓达文非文非文非不文。 其旨雅合也。 又般若非句下。 明文义俱空。 谓句非句文空也。 般若义空也。 惟其于般若及句非句等。 约即离克体。 若内外自他共离。 一一求之皆不可得。 不可得处即真般若。 有在于此。 故曰般若非句句非般若。 则皆性离俱不可得也。 又曰般若亦非菩萨者。 明人法俱空。 谓般若者法也。 菩萨者行般若之人也。 所行法空则能行亦空。 故曰般若中求菩萨不可得。 此明人空也。 据理合更明法空句。 疑脱一句。 或前已足。 故略之也。 疏云。 人空文略者。 不无差误。 或云。 今正明行般若者。 故不当云菩萨亦空。 所以略也。 然遣则俱遣。 正不当义有存略。 更试详之。 何以故下。 正征释上非菩萨句。 故有下十地三十生皆不可得之言。 岂非正言人空。 何反云邪。 亦非萨婆若。 非摩诃衍。 空者此复以人例法明因果俱空。 谓萨婆若果也。 摩诃衍谓乘。 乘亦因也。 因果皆空。 是法空义。 岂非正以人空例明法空乎。 若见境下。 疏科以为依教修观观有邪正等。 虽不无是义。 以牒释文势言之。 当是对简倒想。 谓若实有境等可见。 则堕于妄想。 殊非圣见。 故对简牒释。 云见三界者。 云云。 而疏以见境等对三般若者。 谓于境智说受。 虽无非般若。 若以见执取之。 则皆为倒想。 故曰是众生果报之名也。 如文云云。 六识下。 谓以执想见故起三界业果无明烦恼。 文于中多三界空三字。 于根本无明下对前业果。 以成三道。 及无明余习。 亦该三界故云尔也。 而一一皆言藏空者。 谓藏以积集为义。 空以解脱为言。 以三道。 则罔不皆藏。 以三德。 则无非般若。 所以皆空。 净名有言。 除病不除法。 斯可以当之矣。 三地九生灭者。 疏凡二释云云。 初释为优。 即金刚藏下。 引人证空。 亦释空所由。 如华严中金刚后心。 以理尽三昧断最后无明。 所谓入重玄门是也。 经倒一藏字。 仍小失次第。 对文可知。 佛得三无为下。 明极果所证空。 三无为本出小教。 亦曰择灭非择灭无为等。 今于佛果推言之云云。 释虚空中。 言无色现处者。 起信所谓虚空以对色故。 有是可见相。 即无色现处。 乃是空也。 若有修习下。 约听说而无听说归于般若。 故一切法皆如也。 次结修护佛果。 谓若如上所明。 是即护佛果体。 亦护萨婆若。 十力等一切果德。 为若此也。 二明时众得益。 如疏释可知。 释菩萨教化品教以利他为本。 不利物则何以为教。 化以自行为先。 不克修则何以成化。 故前明观空。 所以成今之自行。 今明教化。 所以生后世之利他。 此教化品正当答前内护次问也。 以自他言之。 不别而别。 即利他行。 于是初释品题凡为三对。 言教化者。 教谓教示众生离一切恶。 化谓化转物机修一切善。 此善恶对也。 佛以此教化众生。 得成菩萨。 此圣凡对也。 又以此法化诸国王。 令识般若。 此真俗对也。 凡明化转有三义。 即其旨也云云。 然此品虽正明内护。 既化诸国王实兼于外。 虽依俗谛。 既令识般若达诸法空。 而实兼具谛故。 此一释其理贯通义斯明矣。 二随释。 白佛言下。 为二。 初发问。 言护十地行菩萨者。 此应二重能所。 谓一以般若为能护。 诸法为所护。 二以十地行为所护。 菩萨为能护。 护何所护护其不堕偏邪。 斯为者尔。 云何行可行等。 凡设三问。 谓菩萨行者。 其行甚通。 今于其中何行可行一也。 又于其中有自有他。 为依何位行而化众生二也。 夫见众生有著有离。 今以何相而见众生堪受化邪。 准下判答。 则五忍是其行也。 十地是其位也。 自他皆幻是其相也。 其旨晓然矣。 又此经下。 重判自他。 复宗标目。 不别而别。 即利他行也。 佛言下。 答文为二初分科。 次广释云云。 然以五忍答初问者。 谓伏忍等五是菩萨法。 约位始终各分三品。 一一有增进之相。 而位不定住。 合俱空之旨。 安于谛理。 故通得称忍。 是为菩萨行之所依。 则行于可行也。 广释中。 疏以五忍与六种性合释及所断惑相文义交加。 颇不易明。 应先出异相而后得以会之。 所以异相者。 据常所释。 别教初地证道同圆。 已破无明。 即能分身百界作佛。 而此经所出十地乃分为四。 谓前三后一以对十地。 则前二犹是信顺二忍。 后三始破无明。 若然则与初地证道同圆分果垂迹其异一也。 又所断惑信顺二忍。 止断三界色心粗重烦恼。 此与常途有异二也。 于此须知教证二途。 约证道论。 固当如向同圆是也。 今取教道为义。 不妨十地殊品故。 所破惑义有进否。 是应义立。 无生忍位分上中下。 如今文是也。 以其根有利钝。 利者于初三品即破无明。 其次中三始破。 又其次者后三方破。 既许初破。 不妨证与圆同。 其次未断犹居信顺。 亦影略互显尔。 至于后三断位方定。 犹下根受接其位定故是也。 而所破惑虽分色心粗细之异。 于其利者。 即是无明。 钝即见思。 复何固必。 况复悉檀被物。 初无定法。 说有殊途。 母以名相为惑。 有志学者所宜尽心。 如其不然置之可也。 经言发相信者。 位当别信。 即发起信心之前相也。 疏亦作想。 所谓理具此相。 依理起想等。 亦其义也。 但与今圆别异耳云云。 伏忍之初十住是也。 据位格量。 犹是二乘。 而言超过者。 约知中智解能伏无明故也。 疏又约圆信释者。 或恐取同除四住此处为齐之文释也。 然而彼以伏无明为过。 此以断为过。 其义既通进退无咎。 亦为接下长养圣胎义便故。 从容于此。 若论出胎。 合在分真。 或别有意云云。 此下疏文疑多一二字。 文末当云出圣胎也。 起干慧下。 未有理水。 本当闻慧之初故云干慧。 今在思修位中言者。 恐是仍前之说故起自干慧。 其实正当伏忍位也。 疏判位。 本当但释名差间耳。 疑多一结句。 千字之非。 经既已正殆无用耳。 亦有十心通名为意。 所以四意止念处。 于身受心法令不起邪倒故。 三意止三善根。 令不起三毒故。 三意止三忍。 令不起三世因果念故。 如疏云云。 复有下。 明十向。 即道种性位。 亦由修上伏忍。 进入平等道。 与初地圣道为因。 皆仍前望后之说。 则又有十种忍等。 以观对忍。 次第可知。 初观色阴得戒忍者。 谓作无作戒本阴色摄故。 观色阴发于戒忍。 然不言色摄所以。 此如别论云云。 以此观识对知见忍等。 如疏云云。 亦可因想入定受以法慧。 行以空脱。 识为心王而能发受等故。 前后不定。 观三界因果空故。 得空等三忍。 如疏可知。 通观二谛。 了法无常。 名无常忍。 达一切法空。 名无生忍。 然十向犹是道种性。 虽未无生而得在不久。 是故云也。 又约无常等判二忍者。 亦一往耳。 自别行位言之。 亦可观无常则安于无常。 观无生则安于无生。 初无定在也。 是菩萨十坚心者。 不出由前十忍成坚忍之德云尔。 又信忍下。 标起忍位。 然以下三种信义明之。 此当证信。 即初地证道位也。 所谓善达明中行者。 对位如经。 即初二三地。 后诸对位例此。 中行之言。 犹下文忍中行是也。 言断三界色烦恼缚者。 即上三贤所断粗惑。 非谓初地始断。 若据证道同圆。 合断界外根本无明。 已如前示。 而此复言心烦恼者。 当是前所谓色等单约色心说。 今约色心俱心兼而言之。 故当合论义尔。 如下文。 又言习烦恼者。 谓习即无明正使。 至后习无明尽相始分正习。 言各有当也。 故知一家习气之说。 最为难明。 如别论云云。 摄化中言一身多身者。 疏谓化身实有之异。 然亦只是常途所谓分身百界千界等。 既曰分果。 自然无量身一身。 一身无量身。 但约位浅深故。 以本从末则一身无量身。 以末从本则无量身一身。 亦所从言异。 则一身之言即空。 无量身即假。 非一非无量即中。 又以十五心下。 从分至极。 为一切行本者。 谓菩萨以四摄等。 共十五心始发行于此。 是为首义。 能生行本。 是谓种义。 如疏云云。 言断三界心等习烦恼者。 则兼前望后。 如上进退之义是也。 故所断惑有色心同异等别。 已如前论。 言心色习烦恼等。 得非前以惑粗故色心各断。 此以位极其惑深细。 不唯不分色心。 亦不分于正习。 则无习可断也。 又若约等觉后心。 倒修凡事。 亦断微细等惑。 则有习可断也。 而后文云双断正习者。 亦不妨兼有此义。 初无在也。 故知圣贤分上诸佛境界。 终不可以定量论也。 五明寂灭忍者。 谓望前四忍则有尽不尽之异。 四明所谓因地虽断未尽边涯。 若正若习唯佛究尽。 殆有合于斯文。 以寂灭义则心色等想习皆除。 是犹能所待对。 其于名相未能忘也。 若夫忍极。 极于无生极于无灭。 则无心而不寂。 无想而不灭。 无灭灭处是为真寂性义。 佛及菩萨之所同证。 故曰云云。 是亦同用忍智入金刚理定。 约修证说义。 云用入。 无复别体。 以不次而次因果既分。 则分极之异。 故曰下忍中行等。 约忍分位。 则因名菩萨。 果名萨婆若。 共观第一义谛断心习烦恼下。 是以尽相无相。 分言尽相则望前而说金刚后心是也。 尽相无相则兼后为言。 极果萨婆若是也。 至于超度二谛下。 是以等觉对妙觉言之。 则第十一地为萨云若。 翻一切智。 当是等觉之位。 觉非有非无下。 正当妙觉萨婆若位。 据疏翻一切种智。 已见中卷。 初二若字益当上呼。 故知旧简同异及翻译名义倒矣。 由是论之则萨云若者。 犹为未极。 约体以言。 萨婆若者。 正当极位。 亦约用云。 所谓萨婆若乘来化三界是也。 如是节释。 则二者同异。 冷然可知。 故今存两可之说。 及疏从前之释。 皆从容云尔。 无定亦说也。 金刚喻定云者。 引旧凡二说云云。 疏虽无可否。 今谓二处金刚正自不同大经之喻。 则可譬此经金刚智定。 能破烦恼而自体不坏。 如经云云。 若大论所谓以羊角龟甲能碎者。 此固物类相感。 直金刚宝石耳。 本出大论。 今云。 出大经者。 恐误。 正言无嘶破声者。 是也。 若楞伽所谓如金金刚具不坏性。 即此一文可证二异云云。 旧来多不辩此故。 特表出之。 又下忍中行等配位。 凡三义。 谓位有上下。 摄有因果。 入有前后。 如疏云云。 萨婆若。 上已翻一切种智。 今又翻一切智。 此文恐误云云。 等觉或有或无。 今般若附通故不同别。 引二文为证。 益不言等觉是也。 言心习无明尽相等。 如疏科释云云。 是皆穷幽极微之论。 所当尽心者也。 然以智言之。 虽能尽相而未尽无相。 则犹有智。 在智不自亡。 则般若真体无自而明。 此尽相之外更须尽其尽者。 始谓萨婆若矣。 若乃萨云则犹在智地。 故未足以至极。 至极则相无相皆尽。 所以超度二谛者出乎境。 觉非有非无者出乎智。 所谓同真际等法性者。 亦假名尔。 苟出乎此。 则彼自无有。 无彼无此则能所双绝。 求明了不可得。 无明安得而有乎。 此证智所以能相而又能尽无相也。 使尽无明之相则既尽矣。 又云。 无明未尽当只是无相未尽。 尔若作此释。 亦不须料简。 又此尽不尽相。 苟善其一必尽其二。 使二而不善则一亦未也。 可以理会难以言尽而言。 为第十一地萨云若者。 当是等觉。 容有未尽之理。 故云即依前释。 如前复说。 有即密明等觉之义。 或恐如前。 后释文误。 作前二说皆可若。 萨婆若既当妙觉。 证智已极。 那得与萨云若同日语邪。 故知萨婆若迥出名相思议之表。 归于一如而已矣。 以此起化则名为乘来化三界。 所谓御车达到犹名为乘是也。 信乎经旨深微有如此者。 其可忽诸云云。 无缘大悲下。 明摄化分齐。 谓究竟果觉自行既满。 乘于智乘。 以无缘之缘。 缘三界苦境众生。 而行悲化。 故曰一切众生等。 慈既有三。 悲应例尔。 故说云云。 善男子下。 明复宗结摄。 盖能化所化机感化事。 从近言之。 总不出一三界。 有合乎三界唯心之旨。 故复宗。 前释虽正明自行而兼于利他。 虽急于拔苦而亦通于乐。 要皆不出前诸文旨故也。 故曰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藏等。 如前所谓三界藏义是也。 但前明藏空。 今言所化境异。 二十二根者。 疏释总诸根义成若干数。 不无是理。 然既列于诸果报下。 又言不出三界。 疑若无他不出以三界六根言之。 则一十有八。 兼暖识息命总别并举。 亦二十二。 其理颇直。 故并出于此云云。 诸佛应化法身亦不出三界者。 然以佛破四魔已不在三界之数。 今以法身则无在不在。 以应化则示现无方。 应化即法。 故不在三界法身即应。 故不出三界。 经兼二意故云应化法身。 疏从后释。 故曰三界外无别众生。 苟无别众生。 则佛何所化而言三界外邪。 是故我言下。 疏以听说与之。 听应平呼。 谓以外道经说亦听许有之如文。 然非正理了义之说。 故曰非七佛所说也。 大有经如后释。 大经下。 引诸经通证三身体即则四土无别。 故知三界外无别三土明矣。 界内外一。 斯言尽之。 次简界外实有无者。 答中谓有无不定均。 出圣教明有无可知。 然法华于三百由旬外权设化城。 则三界外别有方便。 约界内外以言有无。 即法性分假之别也。 若净名文者。 约十方刹土无有穷尽。 安以一方定其有无邪。 又问。 均出圣教而有无若此。 岂非矛盾邪。 答中会通意者。 众生有二种。 谓界内实有死生果报之众生。 界外则有法性因果变易之众生。 而此经言无。 无分断之众生。 余经言有。 有变易之众生。 此有无所以异也。 今云界外无变易之众生恐误。 或别有意。 请更详之。 亦应例云。 界内云有。 有分断之众生界内云无。 无变易之众生其义可知。 故以声闻生界外例显之云云。 生白银世界者。 谓无烦恼染污也。 约无烦恼故无有生。 是亦一往云尔。 而实声闻无明全在。 岂得无生乎。 卫世师外道者。 即上所斥大有师也。 彼以三界外别有世界。 以依例正。 亦别有众生。 若不区别其所以异。 即同外道邪说也。 又云。 起信有云。 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 即是外道经说。 正指今卫世师所计是也。 但彼兼明如来藏义无始无终。 故不得说众生始起。 此为异耳云云。 实理下。 则又据实而论。 谓本非有无。 言有无者。 皆随顺悉檀之说。 亦破计对治言也。 故曰有即同凡外。 无即同二乘。 若佛菩萨实知实见。 则不有不无。 非如非异。 中实理心。 不同三界分别情想。 此唯法华究竟开显之说也。 大王我常说下。 引昔证今。 以一切众生所断三界惑业果报尽。 即名为佛亦名为觉。 间不容发。 岂容众生参于其间耶。 此中疑多一觉字。 故知即三道转处为佛为智为本业行。 于五忍中悉皆具足。 更无别道。 岂有众生其在外乎。 众生本业即佛菩萨所修行者。 谓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本行事业。 当体无非性德缘了。 与今五忍正等无异。 净名所谓不离痴爱起诸明脱是也。 亦可谓是从要结示。 故云。 于五忍中十四忍具足。 则三界不出一心。 一心不出自性。 故曰自性清净等。 疏则又曰。 由烦恼故修行。 由修行故成德。 德成则果满。 推本言之其理一也。 白佛言下。 第二答次问。 于中先牒问。 二答中先举十地及佛行处光明。 所谓过诸菩萨所行清净者。 即究竟果位所证妙境佛之知见是也。 还依此法教化众生。 所护清净有在。 于是则为无失。 如前料简云云。 文举法华净名二文。 以释失义。 一往似同而意则异云云。 次简十地通局。 如前释云云。 次广释本业者。 如经文各有五。 谓百千亿等国境广狭次第增数也。 释国土有三云云。 据此则智慧为上。 神通次之。 说法为下。 亦可以之配同居等三。 则一往说法通三。 神通但二。 智慧唯一。 分别虽尔。 通亦兼具。 安有下土而无神通。 寂光而不说法者乎。 作四天王等。 能现身相也。 修百法门等。 所行法门也二谛心等。 地地别行也。 化一切众生等。 通行也。 所以一一文中次第增胜者。 华严所谓随分随力。 荆溪云。 皆教道之说也。 又疏引地经璎珞及此经。 凡三所出名相同异不无所以。 疏亦未详。 略不和会云云。 粟散王者。 按后释云小王数多犹如粟散。 位当中下品善。 犹今诸侯附庸者是。 而文以次在人王上。 恐文倒尔。 璎珞释铁轮位。 当十信之上品。 地经以当初地。 据疏谓是别圆意别。 未知孰是云云。 十善中一一各十为百法门者。 约十善互严云尔。 谓以一善当头必具十善。 一一互论则为百善。 又以止行二善推之。 如不杀等具十行善。 以一行善具十止善。 亦其义也云云。 经云尽三界原者。 谓原本之原犹惑也。 本或作源。 谓性源也。 句有三五七九等差别。 如余文云云。 有以三十二字为首卢偈者。 未检。 意恐只是总要之义。 犹言都卢是也。 疏科偈颂云云。 三宝凡多品。 今且叹二。 谓别相则相从可知。 言一体则理性可了。 以大小乘别则随教不同。 以归依则住持有在。 虽略叹二旨则备焉。 通言宝者。 可尊可贵之义。 世尊导师者。 佛通号也。 金刚体者。 法身不坏之称也。 以自证则心行寂灭。 而能转大法轮利益群品也。 八辩洪音谓所说法也。 虽出于佛而异类等解。 乃在机故。 曰为众说由得道故。 万亿虽众而所成则一故。 当僧宝。 时六天人者。 欲界六天兼人四众。 在天虽无出家之法。 而能以心出家。 是亦出家之道焉。 故言比丘菩萨。 三乘所以成也。 五忍下。 别叹菩萨。 既十四大士悉能谛了。 则始终因果无不该摄。 所以三贤十圣不离五忍。 其于十四大士开合异尔。 功德则一也。 唯佛一人能尽源者。 究竟显了独推在佛。 是亦得为究竟僧宝故。 总结归一体。 既曰三宝藏矣。 而又曰无量功德摄在中者。 总释藏义也。 是知三宝虽别而无量功德总摄其中。 亦是三宝各有无量功德。 一以摄诸。 十善菩萨发大心下。 颂伏忍等位。 离过功德也。 于中先引古释云云。 今斥不然。 故以别圆进退评之。 若别十信固所不当。 今判当是圆十信人。 所谓同除四住此处为齐。 若伏无明三藏则劣是也。 又引法华文以证生有余土。 而言渐次者。 当是圆中渐次耳。 故知大心等言无非圆实。 十信始得谓是长别苦海。 又料简与前三教格量。 与夺论之可知云云。 中下品善粟散王等者。 谓十善等正列位也。 铁轮王等六轮位也。 习种等六种性也。 二天下等轮王所王化境也。 文间错尔。 对之可晓也云云。 七宝者。 指女等七宝。 此在轮王。 故不可作余七宝释。 列数中。 信当作住。 文误也。 三世诸佛下。 正难伏忍功德。 伏谓降伏。 调伏为义。 以其能降伏是妄心故。 始则能生三世佛果。 推本言之。 行之初也。 中则以为行源。 能成是难发心。 故行之中也。 行则能至。 以其坚固不动。 莫不由之至于无生。 行之终也。 今疏以信作住。 读者一往以位正之。 不无此理。 但文推信心。 然亦未必非十信也。 今故两存之。 无明盘礴者。 谓惑之难尽犹石之盘礴。 有不能自举者。 非般若智力莫之能胜。 若得下。 明信功德。 文含两意。 不出以别十信次第渐入至于初地。 若圆十信即入初住。 此犹大约言之。 若具明三不退位对位。 如常云云。 问本业下。 简十住中六心退者。 先引经。 次对此经为问答。 中二。 先举喻不定。 可知。 次依教判答云云。 则通于四教俱有退义。 如文。 并不言六心所以退者。 若据今文。 尚有十向退者。 则十住六心不为难矣。 以今所判则初祇退者。 固自一途。 后三论退。 约位浅深。 恐只是对位格量。 总不出是相似位中义有进退故也。 然而日本师所难直据六住。 已断见惑离四趣生。 何得复有退邪。 往往四明答时。 经籍已多散落。 不见今疏文故也。 故约别途具断为说。 各有其致。 母堕无穷。 发心毕竟二不别者。 谓初发心住与究竟即。 虽分极异而证道则同。 故二不别。 虽所证理一而初发匪易。 故前心难。 善觉菩萨下。 颂上初地。 能以四天王身修百法门。 以二谛平等心而化众生。 故曰俗如幻有等。 亦可谓照俗与空等。 照真与幻等。 真俗不二。 故曰双照平等也。 始登一乘者。 本圆初住真因之始。 今云入地者。 意兼别圆。 地即是住故也。 法华所谓乘是宝乘游于四方。 即四十位也。 又般若所谓初阿字门具足诸地功德。 乃至过茶无字可说。 是即无相道之谓也。 住以入理为义。 言其始也。 地以能生为义。 言其终也。 以其始终得名虽异。 而实入理功德该通。 皆得名之。 故曰云云。 所以于第一义而不动者。 据净名则以对善别法相言之。 今此则理极事遍。 始终一如故。 其为不动一也。 然疏复以真似对形言之。 是或一说。 今以圆顿论之故。 无不可。 离达开士忉利王者。 不出约王明位现形明化无缘等明智。 疏释明矣。 亦可谓无缘则非有。 无相则非无。 非有非无是为中道第三谛也。 亦前所谓心谛。 盖无非心性。 即中义也。 又无无等者。 疏释可知。 亦可谓无有即无前缘相。 无无即无无相。 是即无生。 虽此分别其实不异。 故无二照。 圆觉所谓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贵在忘情。 会理则一也。 明慧空照者。 谓以能明之慧。 照了人法。 无不皆空。 亦即空而照故云空照。 忍心无二者。 谓凡忍心必无能所之二。 是亦三谛皆绝待故中也。 出有入无者。 一如疏释直而未巧。 今亦可谓其文犹略。 具应云出无入有为变。 出有入无为化。 惟出入于有无之间。 所以为变化生也。 善觉离明下。 颂上信忍。 其人有三。 谓能以空忍断三界见思色等烦恼。 而犹有界外色心等无知故。 复还用假观观之。 法性第一义空。 以二方便得入。 其于三谛无遗照矣。 实智缘寂者。 谓以实智即空中缘寂。 方便即权智照假。 寂故了达无生。 照故空有俱了。 亦可如疏所对云云。 空空谛观者。 谓以空观照真谛。 犹函盖之相称。 故无二相也。 而以假故变化六道。 以空中故入。 则无间三谛理足也。 无二无照等。 即前所照所达了无二相。 无照而照照达理空。 焰胜法现等。 颂上三地。 归无相定。 谓是定。 能洗濯三界惑心。 虽空慧寂然无所缘。 观即寂而照。 还观果报无量差别。 净名所谓无我无造无受者。 善恶之业亦不亡是也。 颂无生忍中。 云远达者。 即第七地深入无生。 对后望前。 复云远达。 未度报身等者。 谓于后二十一生内。 七地菩萨有一生未尽。 故犹在分段。 尽此一生即入变易。 故曰进入法流地也。 二十一生者。 按后七地。 各有三品。 成二十一生。 谓以中道正观等入法流。 无所复碍也。 若以证道。 本当初地。 今于八地始入。 则别接通教道意耳。 始入无缘等者。 谓其既入法流。 始至八地得无缘金刚忍定。 若约别论。 是亦金刚后心。 因中说果。 则不受三界果报生也。 三界爱习等者。 谓七地虽已断三界惑尽。 而犹以己智未满贪着佛智。 是谓爱习顺道定也。 虽独谛了而未能亡。 至八地无生则尽之矣。 圆观三世而曰反照等者。 谓八地菩萨照三世事。 如日之反照过去事也。 乐之出虚见在事也。 源之无尽未来事也。 思之可知。 亦如起信明观三世。 与今意同云云。 由是观之。 莫不有妙理在焉。 正可为托事见理之明文。 习斯文者得不致思乎。 灌顶下。 颂寂灭忍。 言在十二法师上者。 谓前信忍即三十心为三。 并十地前九共成十二。 顶居其上。 是为十二法师之上也。 寂灭忍亦三品。 下中即十地灌顶。 望妙觉才一间耳。 故曰一转即入妙觉上品也。 常湛然者。 谓其位极故法身究显。 华严所谓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者是也。 对今分极之异。 余三品士下。 疏释详矣。 亦可谓重总结前诸位以显圆极。 谓今所断即前正使之余习。 乃无明之末缘。 非极智莫能断。 然皆出于根本无明。 故曰习相有异新熏。 又曰。 故感唯穷二谛极中道源者。 始得究尽也。 圆智无相下六句。 一一皆田字显德。 余三字随德受称。 并如疏释可知。 言妙觉菩萨者。 亦犹十地名如佛之类。 所谓因穷果海果彻因源。 乃其义也。 又曰五忍互明者。 谓长行则五忍文略。 与四十二位合明而已。 今颂则五。 忍文广而位在其中。 十地妙觉出没不同者。 谓今妙觉亦名菩萨。 故出没不同。 若言十地。 则因出果没。 言妙觉反是。 故曰大圣随机转文显义。 初无定在也。 三贤十圣下。 叹佛法身。 故以所居土显能依身。 亦是举因况果。 则修极法身居上品寂光。 此理土也。 以事言之。 亦名无上报土。 是则究竟在佛。 从事从理得二土名。 至若别圆有教有证。 以教道则别十地生于报土。 以证道则圆初住生于华藏。 故曰云云。 得无障碍下。 疑缺一身字。 此下文颇荖互当自此后属下妙觉极果止寂光净土。 继后一切众生暂住报止故云也。 共为一段。 却以前文三重问答。 迁入此中则文意颇顺也。 而言一切众生暂住报者。 旧说云云。 文疑缺故字。 今疏所不取。 正说中谓佛以证极登金刚原本无为。 终为众生故化有长短。 料简中。 初答谓是圆者。 以其圣贤皆得生故在圆而不言寂光者。 以让果故。 若以三品论之。 则等觉以还亦得中下品生。 而犹存贤圣名者。 当是借别名圆耳。 然下三土中亦有净土。 如观经疏云云。 而此独推圆极者。 彼约修心妙观通得云净。 不同今文因果对说极为寂光。 三叹化他中。 约法譬形声对释可知。 外道全无义者。 谓其所说皆虚妄邪见。 故无实义。 所谓世谛有名无实义是也。 余偏小等例尔。 心智即观下文。 恐脱误。 应云心智即观。 寂灭无缘。 观寂缘空名无缘照。 方应下二句也。 六动。 如前释云云。 含生之生本指在迷。 而获妙报者。 以其见瑞闻法故。 得益如此。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卷第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册No. 1706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卷第四四明沙门柏庭善月述释教化品之余时诸大众下。 众既闻法深广。 其得法利亦复称是。 故经云云。 谓以类则六道八部之别。 以益则无生正位之殊。 得道赊促历生多少。 入位有异。 疏简恶道得忍。 可知。 无生法忍正当诸教证真之位。 大约与正位无别。 如普贤观明无生入正位是也。 据今所明复似不同。 一以二空言之。 二约真似为说。 则正位通真似。 无生唯局真。 未知的何所据。 然以证圣人性句正之。 是亦义当证位。 疏虽未始定判。 而证入位次务在所得。 岂必为定论邪。 二空之说亦随文用与尔云云。 一生二生或约破无明一品二品。 如大经说。 或约损生。 如今文例释云云。 善男子下。 如来述成。 合于教理。 盖其本迹深远故也。 于是先告实发迹。 据疏释实合在得道果上。 言其本所住位与佛相邻。 验知今迹去佛不远。 十地法云能师子吼。 岂虚授哉。 其为般若发起信不诬矣。 述赞中略不出三义。 列释如后。 唯佛与佛与或作以。 如经律亦有作与义用者。 以法华正之。 终不若与。 不为菩萨者。 为恐作唯。 发问之言。 亦从初云尔。 依义广释中。 言一切诸佛是中生等者。 中应作二释。 谓其中之中。 则一切诸佛虽有生灭化三。 皆不离其中。 若作中道之中。 则虽复生灭无非中道。 亦犹佛常好中云。 就明空义为三。 一约化相空则曰无生无灭无化。 谓以荡立言之。 则法身本无相。 为物故有形。 所以王宫生双林灭者。 以生灭化众生立也。 又曰无生灭化者。 荡也。 即荡而立。 即立而荡。 中道在焉。 无自无他下。 疏谓逐难重释。 其说似迂。 今只作蹑上覆。 疏释之。 谓凡言化必有自他。 有自他则有一二故覆。 疏云无自无他无一无二。 第合作无。 非化非不化。 则化不化双泯。 安有于相乎。 则无相而已。 而曰非无无相者。 则又反上重立。 既无无相。 而无相亦无。 何有于去来。 亦应云非无去来。 所谓不来相而来。 无见相而见。 非无来去。 亡其迹耳。 故曰如虚空。 此下凡有三如虚空句。 并结终归于空。 则毕竟空而已矣。 故今约三节释义。 其理明矣。 二约众生人法明空。 如文云云。 谓一切众生无生灭等。 总明人法空故。 生灭等三亦悉叵得。 故皆空也。 非不因果者。 例上荡立可知。 如疏引大品等具释显然。 今不别解。 烦恼下。 别明二空。 此我人等本属见使故。 以烦恼该之。 若论我所。 即假名所托。 本当实法。 今以者字当之。 约能计者说。 当是人法二执。 一切法集下。 以实法显空。 实本非假。 为成空义故。 以名等三假言之。 法境界空者。 正言人法所显之空。 此空无相故不可转。 此空不颠倒故不顺幻化。 圆觉所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故。 不随诸幻。 是亦不顺之义也。 无三宝者。 凡诸名相本对治之说。 苟无所对则名亦不立。 今显空义。 是故云尔。 又曰无圣人六道者。 谓所空境界既无世出世之异。 圣名凡号复从谁立。 所谓绝凡圣之假名是也。 三般若无知下。 克就般若当体明空。 谓圣凡人法皆空。 则唯有般若。 而般若亦空。 故曰般若无知等。 谓般若者。 以智为名以空为体。 以无知无见为相。 所谓知止于其所不知。 其言至矣。 肇师为之作般若无知论焉故其论云云。 而经言不行者。 心路绝也。 不缘不因者。 不同诸法因缘所成也。 直即空而已。 故不受一切法。 不受亦不受始得为今不受也。 不得一切照相者。 能照既亡所照亦寂。 直如行道相尔。 行犹行深般若之行。 此其所以为行道相。 亦如经空相而已矣。 故曰法相如是等。 总结上说法相如于虚空无非般若。 故曰如如。 不可以有心得故无可立。 以一切法悉皆如故。 不可以无心得故无可遣。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是则般若功德非众生心行所及故。 不可以众生五阴假实中行。 与夫境界智解。 皆所莫及故也。 唯顺于空契无相。 然乃可行尔。 故知般若其为不可思议言语断心路绝者是矣。 惟其不可思议故。 菩萨于守行之。 是为一切行藏。 即前所谓三十忍等是也。 一切如来于中住化。 是为一切佛藏。 即上品寂光极智所照之境故。 皆不可言言而识识也。 善男子下。 述赞功德。 既不可思议亦不可度量。 则王之所说胜矣。 只合云于王所说如海一滴。 其文晓然。 而经云如王所说义。 似反覆故。 使从容释之。 至于问答显王说为胜。 以其有本故也。 故曰王无本地云何而知。 反释云尔。 然以文本意。 宜从初释。 若从容以言。 则各当为便圣贤分上。 宜乎斟酌也。 分义功德者。 谓于无量义中言其少分尔。 疏推月光之德无量。 虽略而尽。 非无此理。 或恐指般若而言。 其义亦顺。 更当详之。 亦为过去来今下。 多应述可月光分义。 述可犹印可也。 十四法门下。 劝修可知。 不由此门得萨婆若者。 举要结劝也。 何以故下。 更重征释。 示无异道也。 楞严所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又曰方便有多门归源性无二。 是也又以无滞释门。 能通释路。 亦一往尔。 如能通曰门。 岂非门亦能通。 由此门故得萨婆若。 则门亦无滞。 何独路味。 乘正路者。 非今十四忍门终始圆实。 何由乘之行大直道。 其超百千劫难见身得妙报者。 不为过矣。 佛告大王下。 以大章则答第二问。 以文兼三问。 此当答第三问也。 正言菩萨以何相见众生。 使众生可化。 虽正问所化而实兼能化故。 若以下答兼二意。 谓菩萨能自视身如幻化相。 见所化众生亦如幻化。 则可以化之。 不然则若自若他皆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乖于般若自性。 非今所以化也。 所谓若知众生无所有。 誓度无所有之众生。 斯言尽矣。 后诸所说。 为未了者开演言之尔。 正广答中。 众生识者。 最初一念性非木石。 遇其善则为善。 遇其恶则为恶。 此其所以为善恶识本。 则三界六道由心发生。 本为最初一念终于金刚。 金刚者。 等觉后心也。 于中有始无始有迷有悟。 有善恶因果之别。 有漏无漏等之殊。 从心变生。 不可说识亦能成就不可说众生色心。 皆一色心之所从出。 识心如幻故色亦如幻。 能化所化莫不咸然。 此所以以幻化身见所幻者。 真行化众生也。 故疏释云云。 谓本识者。 即正因佛性指出识体也。 所谓夫有心者皆当作佛是也。 非有非无者。 非二边所得度量也。 所谓适言其有。 不貌色质等是也。 不知不忘者。 正言识体非记无记也。 如水湿性等。 谓诸法各随性别。 非所谓性一也。 但随善恶而有差别。 则性习所以异也。 文引大经为证者。 非全证同。 亦以显异。 上以水火等性为言。 取其性习之性而已。 此以一味流异为说。 则于异处显其理同也。 疏简众生本际有无者。 挟彼本文以无难有。 若言本际不可得则无也。 亦应以有难无。 但文略耳。 答略为二。 一约理明无。 则不容有前后。 疑多一无字。 二约事明有。 则一念生识义固有之。 然非所谓真际之际。 若夫大教以明则际乃无际。 无际乃际。 际与无际两得之矣。 亦未始有定说也。 如常论云云。 众生识下。 广答所化众生如幻相。 夫幻以虚假不实为义。 疏约六假科释之。 初法假中明一念识生五阴色心。 复于一色生无量色。 则十二入义在其中。 又以四大所造而生五识。 识托于根。 是为五根。 则十八界尽之矣。 然皆从一出多。 自无幻有即幻假之相既明根识四大。 则四类法空识等亦悉兼之。 但文略耳。 故总结如疏可解。 不明法入色者。 于其色心法入为少分故也。 是亦文略。 二明圣凡见异者。 是亦法无自相或见为假。 或见真实。 故曰凡夫六识粗等。 谓凡夫识粗见假而眩于实。 香味触法本名下之实。 而圣人识净见实而不惑于假。 此圣凡所以见异也。 至于圣有小大浅深故。 见有常无常。 或灭色显常。 或于实见理等。 所谓诸法何尝自谓同异。 当知一切由心分别是也。 众生世谛之名者。 疏科此下为受假。 非无受义而文不显只合兼下科同为一假名。 对上五阴实法。 成人法二境。 接后三假俱得名幻。 文简而不烦。 虽与科异。 然亦有文同而科异者。 如妙疏等文云云。 若有若无者。 谓于世谛法上假名有无。 但生众生忆想。 名为世谛。 非实谛也。 又世而非谛。 故曰世谛。 假诳幻化故。 有而实非有。 非有而有。 是为幻有。 亦名幻谛。 又幻谛者。 对实谛得名。 世谛者。 对非谛为说。 各当其理。 而随义浅深尔。 又曰乃至六道幻化众生等者。 谓有能所。 一以六道幻化为能见。 见幻化为所见。 二以幻化二字为能见。 见幻化四性为所见。 但句义影略尔。 无他说也。 疏言见者下。 覆释上见义。 非直能见而已。 亦能照知能化所化一皆如幻。 谓真幻者。 即别教菩萨能化人也。 言别则通圆可知。 文缺略耳。 化实幻者。 即上六道凡夫是也。 化及所化悉皆见之。 是故云尔。 于是复蹑上云幻谛等。 谓此幻法空劫以来。 乃至佛未出时。 本无名字。 纵有其名亦无实义。 故曰无义名幻法。 所谓世谛有名无实义是也。 故知幻化本为名字。 既无实义。 岂有体相。 故于无六道等一切名字。 然若一向无名则众生于实道无所入。 诸佛于权方无所施。 众生何由出生死乎。 以是故佛佛出世。 为众生故施设假名。 令诸众生因名识法。 由法悟空。 光明所谓劫初廓然万物无字。 圣人仰则真法俯立俗号等。 即其义焉。 如空法下。 结摄前来三界等法。 无量名字悉如空法。 则如幻如化无非般若。 以例余法。 起后三假相续相待无定实法。 是即如幻故。 曰非一非异等。 所以必约相续假等以推之者。 谓于人法二空有未能入故。 须续待以资发之。 必使入空而后已具。 如止观等文。 夫续以前后相续不断为义。 使定一异不名为续。 非一非异尔乃名续。 如芽茎等体非一异次第生长。 是为续假。 以是推之。 无定实法。 是即空也。 又相待假者。 以一切名相相待。 如五色有无等。 亦名不定相待。 故疏有二意之释。 谓相对待相形待。 配义可知。 而云相避待者。 犹言不两立之义。 如论云云。 又缘成假者。 亦名因生。 不出以五阴十二支等因缘假成众生。 故曰俱时因果等。 疏释云云。 但文有影略。 似不易见耳。 言缘见是俱时者。 见应音现。 谓观现境在一时内为俱时。 若推观在因即异时。 又梁柱成舍为俱时。 而成有渐次为异时。 如十二时有前后为异时。 共成一日为俱时。 灯及明等其义可知。 然以此等因果求其实法。 皆悉叵得。 是为幻谛。 众生居幻而非谛则为妄幻。 幻而能谛方名幻谛。 幻谛即空也。 若菩萨如上所见。 众生幻化犹是通途言之。 十住菩萨下。 始是今能化菩萨所见。 故曰如幻谛而见菩萨化众生为若此。 总结归上问也。 释二谛品次教化而后明二谛者。 疏约二义论次。 初以内对外。 则内护文有三别。 谓因果自他及以依正。 通得为次。 二以今二谛对上二护。 则能依所依之别。 即前所见幻谛等。 依于不思识真俗故。 次之以二谛焉。 总明二谛云是佛教之大宗者。 谓以本言之。 则如来常依二谛说法。 一代所说莫过此二。 又以七二谛该之。 则一化五时摄无不尽。 推而极之。 何法而非真俗乎。 抑若以为有无。 孰不知之。 惟其所以有无究其所以审谛。 至于历教浅深随文诠义有接有正情智开合。 此所以难也。 夫谛只是理。 理尚无一。 云何有二。 况有种种差别邪。 又曰凡夫见浅名俗圣人见深名真等。 由是言之。 则唯真俗而已矣。 于是通蹑前品结次云云。 二重问答并明不二之旨。 初二谛不二。 经问云云。 亦应曰世谛中有第一义否。 但是文略。 其并征则曰。 若言无等。 古今凡二说。 一引古释。 二今解。 即今疏之说也。 据理则各当其义。 虽两存之可也。 但初约凡圣智对言。 则一凡一圣失于谛义。 以今所明则谛智兼得。 故一一言有无者谛也。 言皆空等智也。 故知两得之矣。 所问意颇难见。 得下偈旨。 方知无说无听之妙。 乃今非一非二之谈。 惟其非一非异。 即般若正慧有在。 于此学者审之。 不容拟议。 偈颂答者。 长行既引月光往因为酬故。 此宜以七佛所说偈示。 如下科释。 节目条理无非是者。 不在品量之论。 然以真俗二谛直一妙理本无分别故。 以一无言之。 则无性无相无自无他。 无有无无无二不二。 无作不作等皆悉无也。 以本有言之。 则第一义本有法性本有。 因缘本有诸法本有。 有无本有。 二谛本有。 三假本有。 无适而非本有也。 以空言之。 则第一义空也。 谛实亦空也。 寂灭亦空也。 二无二亦空也。 幻化虚空华如影三手等。 亦空也。 至于以第一义则皆第一义。 以世谛则皆世谛。 以一则俱一。 以二则俱二。 以有则皆有。 以无则皆无。 以是则皆是。 以非则皆非。 以一切异名别说则皆异名别说。 以粗言软语则皆粗言软语。 以上偈句错综言之。 殆不容以伦理明义类晓。 直彰妙理之无尽般若之自性尔。 有无本自二下。 正答难云云。 初一行中。 疏似差误二三字云云。 今复以偈合释之云。 有无本自二。 天然理具足。 譬如牛二角。 不可缺一故。 解心见无二。 于二见不二。 非实无有二。 二谛常不即。 不即亦不离。 而智能解了。 求二不可得。 复以理遮情。 非谓二谛一。 还以智照理。 知二亦无二。 非二何可得。 于解常自一。 理不妨智故。 于谛常自二。 智不妨理故。 理智更相显。 无一复无二。 通达无二道。 是真入不二。 要知无听说。 即此听说是。 明世谛有无中。 言三手者。 谓手止有二。 若言三手则无而已。 亦犹净名所谓第五大第七情等是也。 大王菩萨下。 释成上菩萨于一义中常照二谛以化众生文。 为二。 初略次广。 以其初文不定一二故。 不作二义一义科也。 初略谓第一义者。 空也。 常照二谛者。 不离真智而化于俗。 则知佛及众生常一而已。 然则疏言照俗化凡夫照真化二乘者。 文约所照以分真俗尔。 非谓能照之真亦当所化。 若以能照之真望所化俗。 则真俗俱真。 以所化俗望能化之真。 则真俗俱俗。 文各有当不可一准也何以故下。 初蹑上重征。 次广释者。 凡三对。 初能所对以明不二。 故曰佛及众生一而无二。 惟其无二故。 得以众生空置菩提空。 即所化归能所也。 以菩提空置众生空。 即能化归所化也。 置犹安置诸子秘藏之置。 如水投水无不入也。 如空合空无不一也。 又曰以一切法空故空空等。 此语两属。 若作承上。 则是结前能化所化同一空故。 得以相入也。 若作生下。 则是一切法空者境也。 空空者。 由境空故智空。 亦由智空故境空。 故曰般若无相等。 谓无相者。 体自无相。 亦无无相故。 若真若俗如虚空相。 则又曰。 空于无明无他相也。 及萨婆若无自相也。 苟无自相。 则见者为谁。 受者为谁。 因乎果乎皆不得而有也至于曰五眼成就见无所见。 则佛果亦空。 所谓五眼具足成菩萨。 是也。 文复以行例见。 则曰云云。 行犹行于甚深般若之行。 行不行等既皆不受。 不受亦不受。 是则不受即般若之自性也。 三染净对则曰云云。 谓菩提烦恼虽迷悟染净之异。 而于第一义中元只一体。 故无二如。 所以未成佛时。 全净为染。 既成佛后。 翻迷成悟。 其实无别法也。 白佛言下。 重蹑前文。 三对之义。 总不出诸法空相。 则无有文字。 云何佛菩萨得不离文字而行诸法空相。 以般若教化众生。 经言行诸法相疑脱一空字。 疏言若诸空如。 疑脱一法字。 次答中曰法轮者。 该十二部经而一皆言如。 则不即文字不离文字。 惟其不离故法法皆如而得行于诸法空相。 疏以经名释十二部者。 据理应先标梵语。 释以华言。 今则反是。 从经便也。 是名句下。 以例教体。 有假有实。 名味句者。 为三假。 声色其一实也。 三一和合以成教体。 声虽非报而托于报。 故亦名果。 克论文字。 虽非善恶以所诠法无非善恶故亦记摄。 究而言之。 亦不即离。 初无定性。 是亦空也。 空故皆如。 是则不著文字而行空相。 其义盖如此。 故曰若取文字不行空者。 反斥非显是也。 而疏谓行空非正观者。 殆与今反。 未详云云。 大王如如文字下。 更端再示因行修相。 言如如者。 意与前后别。 当是如于所如之文字以修诸佛智母。 而能生于当果。 故云智母。 有理性行性之别。 亦是一切众生性根本者。 理性性也。 即性成智。 是为萨婆若体。 故以三世言之。 则当得为智母。 未得为理性。 已得为萨婆若。 其实一也。 若三乘般若下。 行性性也。 以约三乘行殊性一故。 云行性。 则不生不灭自性常住是也。 又曰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者。 以通证别也。 但前明理性故曰根本。 此从行说故曰觉性。 大体无别也。 若菩萨无受下。 总结成说行无非般若。 仍复宗前护等三义。 为若此也。 于文中有脱误者。 今为正之。 谓菩萨内心能无受着。 则外无文字可得。 是为无受无文字。 无文字者非无文字。 文字性离为离文字。 止观所谓达文非文非文非不文。 尚何文字之有。 故曰离文字为非文字。 文多一非字。 修无修者。 以说例行。 则修而无修。 修无修者。 文属下句。 误作修文字者。 致难晓尔。 但使文会理显。 小有异同。 亦复何爽。 更试详之。 又白佛下。 重以众生根行。 问法门为一二无量者。 疏为二释。 从后释是也。 根谓根性。 利钝之殊。 行谓所修。 浅深之别。 根行所被也。 法门能被也。 经以所从能为问。 则曰法门亦有一二无量邪。 答云一切法观门等。 文间言尔。 应云一切法本非一二。 观门乃有无量。 抑又以观从谛。 本非一二。 以谛从观。 乃有无量。 是法则从境。 观则从智。 境观相显。 所以异也。 又曰一切法亦非有相等者。 复显一切法非一非二。 故曰亦非有相等。 具应作四句。 谓非有相。 非无相。 非非有相。 非非无相。 文略中二句。 亦可作单复论之。 则上句从单略无相句。 下句从复略有相句云云。 究而言之。 非一切相是名实相。 则是菩萨不见众生相。 不见有一法二法之可得。 若菩萨见众生相。 见有一法二法而可得者。 即不见今第一义谛之一二也。 故曰一二者第一义谛也。 又曰若有若无者世谛也。 疏谓是诸见本。 斯义则局。 今云是诸法本。 以谛观之不出三谛摄一切法。 所谓空谛即空也。 色谛即假也。 心谛即中。 无非心性故。 是三者与今所明真俗中道。 同出异名。 开合异耳。 亦与一家所传三观。 其旨一也。 而疏曰一切法者事理俱该。 其说云云。 于理非无是义。 但真俗各三分别而已。 未见今三谛之妙。 以今言之。 所谓圆见事理一念具足则尽之矣。 夫惟一念具足。 则不一异无前后。 法本自然。 未始增减。 天真妙性有在乎是。 始终遍摄。 其旨弥显。 一家观门何以加此。 所以三谛之后明三假者。 复宗。 二谛以显皆空。 则不离色心。 无非般若。 一一根行何莫由斯。 即事而真不远复矣。 故曰非一非二之法门也。 余叹教劝持等文。 如疏科释。 可知。 释护国品经以护法标名。 教以立法为本。 此品所由设也。 而护有内外。 内以护法则有护果护因护化众生等。 依于真谛也。 外以护人则有护国护民护患难等。 依于俗谛也。 故次二谛而有此品焉。 疏释为二。 初依文分内外可知。 次释品题又二。 若以言便。 应先释护次释国。 今从义便。 不先有国护何有施。 故初明国土。 次陈护之所由。 初文者。 谓世间则分段三界。 凡夫二乘之所依也。 凡夫该于人天。 而不言四趣者。 非今所护之本也。 若以佛意何所不通。 二出世间则变易三界。 四圣之所依也。 今文以十信至十地者。 约断惑出界者言也。 二乘未断果缚已还。 犹在界内故也。 余未断惑菩萨例同二乘。 故略不言。 详论云云。 次所由者。 亦有内外。 谓劫盗等外贼也。 烦恼结使等内贼也。 为内外贼设内外护。 而有能所焉。 谓能护则百部鬼神等护诸外也。 般若智慧等护诸内也。 推本言之。 率由神力护持圣功昭著。 岂人力所能为然。 亦因人而致尔。 故曰若内外等。 委如后释。 次约教观释者。 所护之国不出有四。 谓四土也。 能护观法。 谓生灭等。 随教观别。 其义可知。 由观力故则三惑不起。 三惑不起则四土安隐矣。 又百部下。 明所护不同谓百神止能护国而不及正。 故曰依报国。 般若本护于正而亦护国。 故曰正报国。 一往虽尔义必兼通。 又护命等例然。 入文随释。 言吾今正说等者。 从所请言也。 然法必从深。 故先明护果。 抑非本无以治末故也。 国欲乱时者。 夫国之治乱兴衰。 固自有时亦必有渐。 有时则可以识变通。 有渐则可以知戒惧。 乱而知惧。 其为难也何有。 故曰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 又曰其亡其亡系于包桑。 知难之谓也。 有以实害为烧者。 但是实被其害。 是为烧义。 非必三灾之火。 而此言劫烧者。 亦取其甚者言之。 如妙疏明三毒火等是也。 若果所谓劫火固不可得而逃。 尚得而护哉。 当防于未然可也。 若夫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 虽劫火亦不得而焚矣。 思之。 当请百佛像下。 明护法设用。 建置如仪。 谓请像一。 集众二。 延师讲说三。 供养三宝四。 供承法主五。 日二时讲说般若六。 当有百部鬼神乐集听法因致护国七。 已上条式贵在精严。 无他说也。 次明所护难者有二。 谓鬼人等二。 火难等三。 其中天地怪异等。 亦在人难数中。 谓天地三光本无怪异。 失度由人故亦人难摄也。 如水火风灾等。 本各以业感以类应。 何以讲此经法而能免邪。 是亦必有道矣。 今无论之。 以他请试以名教言之。 有曰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是国之有灾患者在乎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而已。 使能讲此经法道。 达其所以天理。 修其所以人事。 则三者得矣。 其于国难何有乎。 又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等。 则知护国之说不在诸彼而在乎。 此使天下莫不臣顺而归之。 其于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 如有乎。 则又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云云。 然以域内之教助顺之德。 其效若此。 况般若功德之大。 安往而不济乎。 则又何疑焉。 由是论之。 此理甚易见。 而人莫能笃信力行之耳。 更俟通人有以讲究之。 经明法用不一。 不但护国而亦护福护难等。 故护国所以护难亦护人民。 护福所以求愿。 虽所护之言众。 而实则二焉。 然于求愿亦有求慧解者。 岂亦名福。 但对今般若故。 世智亦属福摄。 人中九品者。 既曰求富贵官位。 当是九品官尔。 又曰敷百高座者。 而疏有贫富之简。 故曰若准此文应以讲法为正。 虽不通所问亦应圆其说。 曰若乃贫富则随力焉。 正自不碍也。 昔有王下。 引证为二。 初引天证护国。 顶生一缘文有二段。 初出生瑞相。 二堕恶有由。 即夜叉从地出已下文是。 此下又有帝释依经请护。 如七佛法用。 以至云顶生即退。 谓退堕也。 然以其初瑞相。 顶生信非聊尔人也而后报如此。 故知福报有时而尽。 苟非自般若中来。 其不足恃也明矣。 又大王下。 引人王证护身。 又为二。 一明难缘如文。 天罗者。 斑足父也。 初明来自。 常供一仙人下。 明忍辱因。 王即遣愿下。 明因愿得脱为罗刹王。 后诸罗刹言下。 明设会张本。 时须陀王下。 结会古今。 如文。 其普明王下。 二正明设会护难文有长行偈颂。 如文。 据疏科颂。 不出无常苦空无我四义。 本小教之说。 而以为般若者。 然以闻者得空平等三昧。 非般若而何。 况一家判益。 又曰但观诸经会未得道。 即识所说共别之意。 既通共别。 验非一途。 按经节节云日二时讲般若。 及今文说八千亿劫竟。 故知不局偈文以判。 又辅行云。 是衍门助道。 兼劝发普明。 亦不专小。 以益验说。 其义明矣。 观今偈句。 辞理俱到。 有异常说。 今于疏外从而释之。 第一偈云者。 成住坏空各二十小劫。 此言前劫之末后劫之始。 故云终讫。 乾健也。 坤顺也。 干以配天。 坤以配地。 故以乾坤名之。 其实指言天地。 以劫烧故荡然无有。 洞犹空也。 须弥巨海以域中山海大者言之。 夫世界所以成坏。 由众生业报然也。 当三灾坏时。 人固已尽。 今又天龙福尽故。 于中凋丧。 二仪尚殒举况。 可知。 殒犹虚空消殒之殒。 此其一也。 第二偈云者。 生老病死。 人之四相也。 以其流转不已。 犹轮转循环。 然无涯际也。 人之志愿本在常乐。 而四相唯苦。 故曰事与愿违忧悲为害也。 祸莫大于五欲。 故欲深则祸重。 苦报由中而出。 所以无外也。 疮疣。 庄子所谓生为附赘悬疣。 死为决疣溃痈。 斯言当之矣。 惟其三界轮回所以究竟皆苦。 国何可恃。 此其二也。 第三偈云者。 有本自无。 谓万有本出于无。 则其实无有。 况无出于无无者哉。 惟内因外缘和合而生此六道。 所以成也。 诸犹语辞。 盛必衰实必虚。 相待之势然也。 安有满而不竭者乎。 故三界群生蠢蠢然同一梦境。 未始而有安也。 其犹声响依空而出。 初无有实故。 国土如之。 此其三也。 第四偈云者。 人以识神为主。 谓之神我而无形相。 假托四大和合以为之宅。 而识居其间。 夫四大者其性不调。 互相残害。 加之识性躁动。 岂得而安处乎。 但以无明烦恼保养之故。 不以为苦而以为乐。 且乘之游戏出入于其间。 不以为劳而以为车。 形托于内而或彼或此。 是无常主也识依于形而或生或死。 是无常家也。 至于形者不自以为形。 神者不自以为神。 形神尚离。 岂有山河国土依正色心之可得乎。 则又外物之外者也。 此其四也。 尔时法师下。 明时众闻法获益。 时凡有四。 一一得益不同。 总不出六益。 对位如疏可知。 不别释也。 释散花品散花所以报恩。 严净所以供养。 上说护国则法大而恩深。 故次此后陈散花供养。 则知恩而能报也。 天竺法多以花表敬。 诸佛菩萨他无所欲。 唯严净是好。 故散以表其敬。 而花有因果。 供有能严所严。 今散以供佛。 表由因而克果也。 疏明三品说偈多少者。 不出开合。 与夫过去今佛说之异尔。 而诸文多约悉檀引物欣乐之意。 克论其实。 圣人所说非凡所知。 固不当以一定论也。 又明散花有行等三。 前二属因。 后一属果。 花本无三。 随其浅深以表之耳。 而所散华或变为座为台为城为盖者。 亦次第增胜说耳。 三花本表别中历行次第。 而曰圆菩萨于别中说者。 此亦无方之论。 使别说圆为难。 以圆说别有何不可。 更试详之。 如来述成中。 言神通生处者。 谓般若是一而所生不同。 即般若为诸佛母。 是实相生处。 即般若为菩萨母。 是观照生处。 即般若为文字。 是神通生处。 即解脱也佛现神力中。 文具二意。 先以名示。 则曰神变。 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 二以人示。 则曰佛之神力。 于中先列示其目云云。 谓五者。 所以互融相入。 以其一一皆法界故。 则三谛性融。 性融故无碍。 无碍故相入。 此所以俱不思义也。 惟其皆一念故。 即心是法。 即法是心。 心法两融。 法惟心变。 此佛菩萨所以证是理。 故则曰不思义真性解脱。 称性而现。 不为分外。 今文所谓神足力故。 信非作意神通也明矣。 故曰一一尘身一切身止若非三千空假中。 安能成兹自在用即其理也。 由是言之。 则空中为相入之理。 妙假为相入之相。 不由空中无以融泯。 不由妙假。 无以见其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之如是也。 虽然要须妙会。 情蔽即乖。 次问答释疑者。 若晓前说此亦不难。 虽不释疑可也。 既存旧释。 不得不显。 以今意于是为二。 初腾旧。 凡有四说云云。 今先与夺之。 与则各得其一偏。 夺则曾不言其所以。 今谓一空一切空等。 则法法俱空假中。 以即空假中故则其体本虚虚故妙妙故融入。 而大小一多不相妨碍。 莫不皆由理性然也。 虽然此特知解而已。 若迷情未破。 何由一念相应全性发现乎。 故曰空除见思等云云。 此则一家教门明夫修性智断证入者如此。 不同他宗言说而已。 母谓其迂阔也。 二时众睹相得益。 可知。 释受持品诸佛以无上法故。 现无量神力。 菩萨以般若故。 为众依止。 月光既已复请见其神力。 菩萨开觉般若。 为后世依止。 故有今受持品焉。 受持者。 如文云云。 二随释。 释中明见三佛。 疏为三重问答。 初问。 何以知其所见三佛为三身邪。 答以三经知之云云。 次问。 二佛为本不同者。 文无为本之言。 而指宝满为化身主。 主即本也。 故问言舍那为本等。 又如戒疏明两重本迹。 今此所明以释迦为本。 其言虽同而与彼异。 故答中言梵网明迹本者。 谓迹中之本。 非久本也。 异乎此经。 约体用以言则法身为本应化为迹。 故曰本迹虽殊不思义一也。 复次重以宝塔品为问者。 由此品明释迦为本分身为迹。 故曰云云。 谓同则一往指本不异。 为异则兼独有殊云云。 虽所指不同。 而各说般若空慧则一也。 请中言开法道者。 下文亦曰开空慧道。 不出以空慧言说开觉众生。 其义不异也。 答中言十三观门者。 重示忍位功德法门。 以为开觉众生之法。 疏释开空云者。 文旨明白。 可谓开通者矣。 合在大牟尼句前。 文差互耳。 为大法王等者谓开觉于我。 是即法师。 为我所主。 故曰法王。 化导于我。 故曰知识为我依持之所建立。 所以应供养如佛也。 于中不言寂忍者。 此在于佛义不自言也。 亦举因可以知果。 不言等觉。 合于十地也。 故但十三忍尔。 第一习种性位详释如文。 习忍以前下。 疏作举劣况胜通释伏难。 或恐未安。 今直释之而有进退者。 以其初心位浅。 譬如轻毛随风不定也虽以十千劫下。 颇似难晓。 应照下文释之可也。 是诸菩萨虽经尔许劫行。 行不为不久。 然未满初僧祇劫。 虽当入忍位。 而非已入。 亦常学伏忍法。 而非久修伏道故不可名字是为定人。 则又曰是定人者。 是以定人法显其不定。 文理自直。 但如向正一二字。 则可知矣。 第二明性种性中。 言如四念处等。 本小乘观法。 今通约别圆修之。 事行虽局理观常通云云。 疏释无定相。 云我法无定住处相。 斯言可谓至矣。 奈何今人而作定说。 岂当理也哉。 又曰无自他相者。 兼于性相。 谓我无自他等体性空也。 相上亦无相空也。 又曰修护空观者。 谓不得意人恐堕偏邪。 故须护之。 第三道种性中观一切法无生灭者。 总观也。 所谓五受阴等别观也。 而常入第一义心者。 观成悟入也。 虽心心寂灭而犹受生者。 经自释云云。 疏谓所熏见爱犹在者。 此与常释异。 今以无明为能熏。 见爱为所熏。 或以见爱为能熏。 事识为所熏。 各随文异指也。 第四法师中明二智相。 如疏科释云云。 于第一义下。 结成三无为。 释义如别论。 此本小教名相。 而于此言者。 取义类同故不局教限也。 余文例尔。 无自他相无无无相者。 谓实智离相故。 则方便智现前。 所谓实相方便者。 即实相之方便。 故曰于第一义谛不沈不出等。 是六种方便该摄一切方便。 仍与实智相为出入。 则不即不离无缚无解。 妙无以加也。 如经一一牒释云云。 是初觉智下。 重释二智同异。 譬之如水与波不一不异。 以喻方便实智亦尔。 余遍学等一切行。 与乎实智亦不一不异。 至于曰无三界业习生故自在无碍。 乃至净佛国土如变化生。 亦复若是。 而曰举譬显非者恐误。 应云显性。 谓不一不异其性彰也。 四大宝藏。 疏为三释。 净名有四大宝藏之言。 而无去取。 其义皆通。 第五法师文无他释。 唯明灭三界嗔。 略出宗计不同。 兼引法华实教正之而已。 第六翻云及边者。 谓六度等各有边际。 犹到彼岸云尔。 第七言尔焰者。 疏释云云。 或翻智障。 谓智之与障翻覆异耳。 而照有能所。 有所名障。 无所名智。 今照而无所得不为智乎。 今翻智母本非正翻。 亦约义便云也。 言须陀洹等。 疏谓借小名大。 所以借小果见流等言。 以名大教断见之位。 如十三观门无非大行。 不约借位何以名之。 又曰亦是别入通意者。 谓以别断见位接通见地。 当是接位接也五相者。 不出内道论等五种相也。 而云我是一切智人。 非断三界疑根我相已尽。 则外道见耳。 又曰知地地有出道。 何处不是解脱门。 知地地有所不出。 何适而非障道本旨哉。 通塞由人。 初不在法也。 一切烦恼为集因等。 据论业亦因摄。 今对苦果从别言之。 故指烦恼为集因。 集为集业等。 觉中观心心寂灭而无相相者据疏合作寂用相即。 相本由心。 心以相起。 心既寂灭。 相何由生。 况心心相相者乎。 以从用故无相相等。 所以用心乘于群方。 无所而不在也。 澹泊住于无住。 无所而不寂也。 故曰在有而修空处空而常化。 是故双照有无寂用无碍也。 灭心心相等。 疏加一数字。 作灭心灭相释之。 义无不可。 法眼见一切下。 疏作总别义释三眼。 经作三昧。 误也。 亦可谓法眼见一切法菩萨假也。 三眼色空见者。 谓肉天二眼见色。 慧眼见空。 故曰色空见。 文特倒耳。 而不言佛眼者。 因让于果也。 经本不言见假等。 亦得义推云尔。 若境一见三。 自是一意云云。 疏又因眼明谛作五三谛释。 约教义也。 具如法华玄。 又以问答明佛眼进否者。 本文以明合唯在因。 今从通说作分极申之。 不妨两存也。 复次观佛菩萨下。 明寂灭忍者。 若论寂忍。 本当极位。 而言观佛者。 谓寂忍有三。 以别言之。 方当十地。 若开等妙。 此犹下品。 望圆犹有余品无明。 理须观佛增道入位故。 自习忍至顶三昧下。 据疏科释。 凡为差别浅深者五。 一伏断。 二信见。 三顿渐。 四常不常。 五等无等云云。 今随释之。 不无小异。 经中以能二字恐误。 以当作未。 一伏断者。 既曰从忍至顶皆名为伏。 则伏前断后。 并约横论。 所谓居众伏之顶二也。 二信见者。 谓信虽断惑能生于智。 而非证智。 故不名见。 见则方得是智故也。 是故以知其所知形所不知。 故曰云云。 三顿渐者。 谓唯佛顿解。 则不名信。 言信则渐而已。 四常不常者。 谓渐伏则慧有起灭。 起灭即不常。 若生灭心灭累无不尽。 故无生无灭斯为常尔。 五等无等者。 谓常故能等而犹有所等。 未为无等。 无等之等为无等等故。 譬如下。 引譬。 登高则俯视万有。 物斯在下无不照了矣。 义言亦复者。 谓虽登婆伽度位。 极于性德亦必藉修成。 故曰受修。 劝持中所以不付四众唯嘱诸国王。 以王力大故。 又曰凡百事大供养深广。 自非王力谁能办者。 此特言二义而已。 若更具说。 应有多义言大。 又如涅槃中付诸国王大臣。 亦其义也。 而安乐行诫勿亲近。 然皆有谓而言。 此以护法。 彼以妨行故也。 七可难者。 据后经文。 当是脱一畏字。 畏难所以存戒也。 赞名劝持中。 疏以三般若合释之。 如文云云。 一切众生心识下。 此应次第分别为本者五。 谓人以识为本。 识以心为本。 心以神为本。 神以般若为本。 般若以法身为本。 此所以为众生之神本也。 又曰一切国王之父母者。 此亦次第有能生者五。 谓理能生解。 解能生智。 智能立德。 德能成圣。 此所以为王之父母也。 亦名神符下。 凡六名。 即文字般若。 以三德则解脱也。 惟其即解脱故。 是所谓神德妙用有在于斯。 所以从功能言也。 亦名神符者。 谓至神之符印也。 得是印故能却诸恶能持众善。 无适而不利也。 亦名辟鬼珠者。 谓辟诸邪恶鬼神。 使祸乱不作也。 亦名如意珠者。 珠本金翅鸟王精气所成故。 能具足众宝降雨无尽。 是为如意宝焉。 亦名护国珠。 是犹径寸之珠。 前后各照十二乘。 有是珠故国无侵害也。 事见春秋后语。 亦名天地镜者。 言智能照物。 如以天地为镜靡不照了。 犹圣人之心静于天地之鉴万物之镜。 是也。 龙宝神王者。 应作二解。 若作一义。 只是佛会护法之神。 有护持之德也。 若作异义。 当是龙之宝神之王。 以得是龙宝神力也。 能护佛乘及以国界。 今取二字与夫轮王出世神宝自至之语。 合而言之。 以目斯记。 义归所释。 非夸大也。 示供养法中。 应作九色幡下。 率以九五等为数者。 外典多以阴阳数配之。 非此中意。 今本明庄严具。 而以九道九苦等为说者。 亦即妄显真之意。 余数如疏。 一一表释可知。 千灯表十善者。 亦如前记云云。 玉箱玉巾。 巾亦箧类。 皆奉安般若法宝之具。 若王行时下。 正明王者若行若住当尊敬般若法。 如经云云。 今所谓驾头者。 是见僧史略。 其仪可考。 而后世莫知典故。 惜乎无晓之者。 释劝所由。 如经云云。 呜呼使不信其言则已。 苟如其言得不为之可慕可畏乎。 又曰。 我当遣五大力菩萨谓金刚吼等及五千大力神王。 往护彼国者。 信如其说。 则彼神力冥加显被有以相之。 而其患难自当消殒。 岂诬也哉。 观四大四色下。 明修道相。 如疏云云。 所缘觉广者。 谓所缘所觉处广也。 所散之花虽不无胜劣而有多异名者。 约所表云尔。 空定名心学者。 可证心学之妙。 但言别传则又过矣。 释嘱累品正宗二护大事云毕。 佛世化道于是亦周。 将以此道流通末世。 而三宝交谢正法难行。 非付诸国王大臣四部弟子。 则无上般若何由弘宣。 饶益群品。 故次之嘱累焉。 言嘱累者。 疏凡三释。 如文云云。 次简不付佛弟子唯付国王者。 答亦三义。 谓欲除国难非王不举。 建设事大非王不办。 功由信法非王不行。 仍须王臣道合然后乃济。 故亦兼付大臣也。 但文略耳。 文初明付法有时者。 谓八十年等。 乃其时也。 按疏释云云。 未详的旨。 然亦有可疑者。 此不暇论。 姑取大略次第。 间言之尔何也。 谓初八十年正法之初。 经尔许时如来唱灭。 故无佛。 八百年后正法之末。 邪法增炽。 以邪夺正。 故无法。 八千年后末法之季。 似像比丘亦无之矣。 故无僧。 当此之时佛法僧宝泯灭无几。 如来为是殷勤苦口付诸国王。 诫敕四部。 弘护三宝使不断绝。 亦令众生开空慧道。 则圣贤之行也。 行十善行等。 则人天之乘也。 此皆三藏教。 本涅槃。 所谓扶律谈常。 使如来法身慧命得以住世。 即其意也。 后五浊下。 如来于是对月光王。 广陈七诫。 一者灭法诫。 二诫坏四众行。 三诫禁不依法。 四诫自毁。 五诫役使。 六诫自咎。 七诫谬信。 如文云云。 略言其次。 谓由灭法故坏四众行。 既无法可依则非法而已。 非法由于自毁。 苟不能自立。 又从而役使之。 则其听命也。 冥矣此内外二众所以不免交相为咎。 至于内弟子。 为求名利于王官前。 横言法制不别是非。 谬听而误行者有之。 借令浊世末法使然。 而凋敝之风人实为之。 咎将谁归邪。 呜呼。 闻七诫者得不寒心哉。 余如疏释云云。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6:2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