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二章) 内容: 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二章心海潮屏音回吼古释云。 若有能所。 未得名密。 悟四谛理。 推能闻及所闻。 皆是自心。 心即是本觉光明。 圆照法界。 始觉智心亦圆照法界。 即是因声得悟。 一切众生依此观亦得解脱。 这段开始是中国古代大德所说的内容,说明了由小乘的修法,因声悟道而跳上大乘的境界,其内容是要我们修佛法的人一定要认清能所的道理。 实际上,能所的关系从哲学、逻辑的道理可知。 譬如说,不管你是念佛、参禅或是修止观,当你宁静到一个念头都不起;非常清净时,这是什么境界呢? 也是心所所呈现的意识境界上的清净状态。 在学理上来讲,这也是心所境界。 用功修持到这个境界,不属悟道,但也没有走错路,能修持到有这个功夫是很不错的。 然而悟道是智慧,当你修到心所呈现清净的意识境界时,你那个知道现在清净的,不著于清净境界上,而你知道这个清净是心所呈现的境界,那个‘知’即属于般若,属于悟道的悟。 进一步再去找能使意识呈现清净的能,在什么地方? 当你在找时你会发现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它无在无不在。 找到了那个能,就知道这个清净只是个变相。 虽然它只是变相,但是不管你是在家、出家或是什么职位,以什么方式谋生,假如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修持功夫能随时随地心境念念都在清净上,自然可以证果。 ‘若有能所,未得名密’,假如不了解能所的问题,就不能了解真正佛法的奥秘。 ‘悟四谛理’,声闻众跟著佛听闻佛法,而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理。 人世间一切皆苦,人为什么那么苦? 那是人甘愿的,自己去‘集’,抓来许多的苦,把它当成人生,一天不抓些苦,就好像活得没有意思,活得不起劲。 这个苦、集就是凡夫的境界。 什么是道呢? 一切的苦痛没有了,烦恼没有了,灭了一切苦、灭了一切集,这就是道的境界。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苦。 尤其这二十几年来佛教杂志大量发行,几乎都是绕著这个四谛、八苦的主题在讨论。 许多人往往都在理上搞,从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去切实反省,改正心行。 依我看越是学佛的人,越是巴不得求这个苦给自己受,所以这‘八苦’就变成‘巴苦’。 就好比曾经有个读书人所说的:四十年来公与侯,纵使是梦也风流。 就是这股味道。 明知道人生如梦,但是能做做这个梦也不错呀! 这就是人,这是很糟糕的。 其实你知道是苦,只要不求就无苦,这是很简单的,这中间并没有什么方法。 虽然讲起来那么简单,但是常常有学生来问我说;‘老师呀! 我打坐什么都好,就是妄想去不掉,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不妄想? ’其实,妄想也没什么难办,只要你不会八苦,巴望著苦,不去自找烦恼,妄想自然不生。 由此可知,四谛理也不好懂。 本觉与始觉这个懂了以后呢? ‘推能闻及所闻,皆是自心’然后你用智慧去推理,心里头平静下来了,再进一步用逻辑去分析这平静的意境,知道它不是究竟。 假如你认为它是究竟,这又掉入‘八苦’里头去了。 因为这个平静的意境会随著生理的变化而变化,到时候,你又烦恼,你的佛法掉了。 其实这个平静的意境,任何人突然间都会碰到。 尤其是体力劳动者或是爱运动的入,在累到极点时随便坐在一块石头上喘口气,当下马上清净。 所以,中国古人说:‘劳者善心生’,一个人体能上的劳动很重要,一劳动善心就起来了,社会风气就可以得到改善。 像现在生活在城市的人,营养吃得好、日子又安定,大家舒服得很,因此坏事就多了。 假如你知道了这个意境的清净不是道,而只是境界、只是功夫。 你就会‘推’,就是分析。 ‘能闻及所闻’,就修观音菩萨法门则言。 ‘皆是自心’,就会发现能分析、能呈现清净意境的能与所都是本体的心所造的。 你只要一认清这个本心就悟道了。 ‘心即是本觉光明,圆照法界’,这里的本觉光明,圆照法界,只是文学上的形容词。 它的意思是,心就是道,心就是佛。 在教理上,这时的悟境叫政‘始觉智心’。 与始觉相对的另一名词是‘本觉’,即指众生本有的佛性。 意指众生本来都是佛,都是清净的,一迷了才成凡夫.所以我们的自性是‘本觉智心’。 什么情形叫始觉呢? 禅宗常讲:‘他开悟了! 这下子他明心见性、悟道了。 ’悟了就是开始觉悟了。 所以,诸佛菩萨刚开悟时叫做始觉菩萨。 始觉,觉个什么? 就是觉本觉。 所以,悟到底悟个什么? 就是悟到本觉智心。 今天刚刚明白就叫始觉。 ‘亦圆照法界’,这个始觉智心亦无所不在,所以说圆照法界。 ‘即是因声得悟’,这是由于修观音菩萨法门而开悟的。 ‘一切众生依此观亦得解脱’,这个‘观’不是你打起坐闭起眼睛在里头看来看去的观,而是指观念。 一切众生只要这个理到了,就可以得到解脱。 所以,佛法很容易,你明白了就得到解脱。 心声之辨与观音菩萨法门若闻声可意不可意生憎爱。 便被声缚。 但观心海中是声出处。 以心海元无有相。 心虽含声,声亦无相。 无相即于一切声中而得解脱。 ‘若问声可意不可意生憎爱,便被声缚’,比如拿耳朵听声音来讲,假如听到合己意的生贪爱心,不合己意的生讨厌心,就被声音给绑住了。 这个时候如何求解脱呢? ‘但观心海中是声出处’,我们要晓得声音也是心理行为的一种作用,因此回转来返观念头的出处。 ‘以心海元无有相’,因人心的本身就是空的,其实也无所滞空,也无所谓有。 ‘心虽含声,声亦无相’,心里头虽然有声音的影像留下来,实际上声音的本身是无相、本来就是空的。 ‘无相即于一切声中而得解脱’,你懂得声音是无常、无相以后,就不会再让声音给骗去了,自然在声音中而得解脱。 故知无法不心。 无心不法。 如是明达。 则于一切诸法。 不合不散。 无缚无脱矣。 由此道理,我们就知道‘无法不心’,这是由外而影响内,也就是一切的客观环境会影响你而形成主观的。 心理行为。 ‘无心不法’你自己主观的观念随时会影响你客观的环境。 ‘如是明达’,人要是懂得这个,通达了。 ‘则于一切诸法,不合不散,无缚无脱矣。 ’这是佛法修持的重点了。 ‘则于一切诸法’,你的修持已能对于一切万法,声音也好、色相也好。 ‘不合不散’,不会被粘缚住,也不需要解开它。 因此不要入世、也不必出世。 ‘无缚无脱矣’,根本就没有受束缚,何须再求个解脱,本来就在解脱中。 理论听起来很容易,但是真要达到这个境界是很困难的,真能做到这样就不是人,而是佛了。 故佛告阿难。 汝学多闻。 未尽诸漏。 心中徒知颠倒所因。 真倒现前。 实未能识。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 吾今试将尘俗诸事。 当除汝疑。 《宗镜录》到这里又引用《楞严经》的原文,还是佛跟阿难的辩论。 当时佛跟阿难讲,你随我出家那么多年,‘汝学多闻’,阿难学问非常渊博,而且记忆力超强,是众生中的第一人。 当时没有答录机,但是佛每次说的话,阿难每个字都记得,所以叫多闻第一。 ‘未尽诸漏’,虽然学问渊博,但是在妄想尚未清净之前都是有漏的。 ‘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虽然藉由闻法你知道了颠倒的道理,然而在生活上、行为上却无处不颠倒。 ‘实未能识’,而你却不知道。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我现在就怕你诚心不够,因为理上虽然懂了,然而在功夫上、行为上还没有到,这不是佛法。 ‘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我现在把普通世间的道理跟你做个试验,使你在佛法上能建立正信而不再起怀疑。 即时如来敕罗候罗击钟一声。 问阿难言。 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钟歇无声。 佛又问言。 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时罗候罗又击一声。 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佛问阿难。 汝云何闻。 云何不闻。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 钟声若击。 则我得闻。 击久声消,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即时如来敕罗候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佛命令罗候罗去撞一下钟,钟响后佛问阿难,你现在有听到吗?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大家都说有听到。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过了很久不再有钟声时,佛又问:现在你们有听到吗?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大家都说没有哇! ‘时罗候罗又击一声’,当时罗候罗跟佛很有默契,不需佛的指示又撞了一下钟。 ‘佛又问言,汝今闻不’佛又问说:现在你们听得到吗?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大家都说我们听到啦!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佛问阿难:怎样你叫做听到,怎样你叫做听不到呢?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文字上虽然是大家一起讲,但在当时应该是阿难代表大众起来回话的。 ‘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消,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阿难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嘛! 钟敲时,我就听到了。 等音波散开后。 ‘音’是钟所发出来的声。 ‘响’,是我们所听到的钟声。 这个音跟响都没有了,就叫做听不到。 如来又敕罗候罗击钟。 问阿难言。 尔今声不。 阿难言声。 少选声消。 佛又问言:汝个声不? 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又顷罗候罗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 云何无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 钟声若击则名有声。 击久声消。 音响双绝。 则名无声。 佛又命令罗候罗撞一下钟,问阿难说:现在有声音吗? 阿难回答:有声音。 ‘少选声消’,过一阵子声音消失了。 佛又问说:现在有声音吗? 阿难和大众回答:没有声音。 ‘顷罗脉罗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佛又命令罗候罗撞钟,再一次地问:现在有声音吗? 阿难回答说:有声音。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 云何无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消,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问阿难:怎么样叫做有声音? 怎么样叫做没有声音? 阿难回答:撞钟时就有声音;过一阵子,钟不打了就没有声音。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 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大众阿难。 俱时问佛。 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佛言。 我问汝闻。 汝则言闻。 又问汝声。 汝则言声。 唯闻与声。 报答无定。 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佛就说:真奇怪! 你们简直在乱说话,不合逻辑嘛!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阿难就说:我们刚才讲的话没有错哇! 怎么会是乱说话呢?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 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佛说;在第一次、第二次敲钟时,我问你们听到吗? 你问就说听到了。 没有撞钟时,问你们听到吗? 你们说没有听到。 在第三次。 第四次撞钟时,问你问有声音吗? 你们说有声音。 没撞钟时,问你们有声音吗? 你们说没有声音。 我问什么,你们就跟著我的嘴上转什么? 这不是乱说话吗? 拿现在话来讲,就是一点头脑都没有,不合逻辑。 主客之间阿难。 声消无响。 汝说无闻。 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干枯木。 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知有知无。 自是声尘或无或有。 岂彼闻性为汝有无。 闻实云无。 谁知无者。 阿难! 声音消失没有音响了,你把它叫做听不见。 假如真的听不见。 ‘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假如听的功能随著声音的消失而丧灭。 那就像一根干木头一样的没有生机,起不了作用了。 钟声再打时,你为何又听到呢? 可见你那能听的功能并没有随著声音的消灭而丧失。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有时听到有钟声,有时听不到钟声,那是客观环境有的时候有声音,有的时候没有声音而引起的。 ‘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那个能听闻的功能,不属于有声或无声,而是本来就存在的。 ‘闻实云无,谁知无者’,那能听的功能,如你刚才的回答:‘没有了’。 假如真的没有了,断灭了,你怎么晓得没有了。 因为晓得没有了这个功能和那能听到的功能是同一个作用。 佛用各种教育的手法,只是要告诉人们,无始劫来我们本觉的自性从来未曾变动过,个个都是佛,只要你找到了生命功能的本性,你就成佛了。 是故阿难。 声于闻中自有生灭。 非为汝闻。 声生声灭。 令汝闻性。 为有为无。 汝尚颠倒。 惑声为闻。 何怪昏迷以常为断。 终不应言。 离诸动静闭塞开通。 说闻无性。 佛在这里继续跟阿难讲。 在闻性的功能中,声音的现象是客观的,它有生灭,而我们自性的主体并不在声音的生灭上,所以不能说它是空或是有。 因为这个道理你搞不清楚,所以修行起来不能进步。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你现在最严重的错误便是把现象界的声音抓得牢牢的,当成真实。 这八个字很重要,尤其是修净土宗念佛或密宗念咒的朋友。 有的人迷信咒语的力量大得很,其实咒子本身是对的,音声也有无比力量的作用,但它仍是心所,是物理的,客观的现象,不是主体。 ‘何怪昏迷,以常为断’,因为你不懂这个道理,所以现在迷了。 其实我们的本性永远是不生了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清净的,而你却把它当成随著声尘的消失而断灭。 比如:年纪大的人,老化了,记忆力差了,其实你的本性一点也没有差,只不过是由于脑神经老化,因此记忆力变差了。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做人而成佛或做鬼,那时所有或许多记忆力都会恢复,因为那时不会受到生理机能的限制。 由此可知,若修定得力把生理机能转化过来,记忆力和悟性都会大大恢复。 因此,要求智慧,求博学多闻,需要修定,有了定力生理机能一转,智慧的现象就开了。 ‘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拿声音来讲,听到声音叫动相;听不到声音叫静相。 ‘闭塞’,例如加了隔音设备使音声不得传递。 ‘开通’,撤掉了隔音设备,使声音流畅。 不要以为离开了动静、闭塞,开通这些作用,就找不到闻性的功能。 如重睡人。 眠熟床枕。 其家有人。 于彼睡时捣练舂米。 其人梦中闻舂捣声。 别作他物。 或为击鼓。 或复撞钟。 即于梦时。 自怪其钟为木石呼。 于时忽寤。 遄知杵音。 自告家人。 我正梦时。 惑此舂音。 将为鼓响。 阿难。 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 其形虽寐。 闻性不昏。 纵汝形消。 命光迁谢。 此性云何为汝消灭。 佛为了说明闻性永恒存在,不会因为离了动静、闭塞、开通而失去它的功能。 在这里做个比方:有一个人睡著了,他的家人在他睡时舂米,那个睡觉的人在梦中把舂米声误以为是打鼓或敲钟。 ‘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 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醒过来时,才知道是杵舂米的声音,于是告诉他的家人,原来是你们在舂米哟! 我刚才在梦中还以为是击鼓的声响哩! ‘阿难! 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这些故事暂不管它,重点在于当我们在睡觉时,旁边有人做事(真熟睡时有时听不见)万一听到了我们会做梦,而把声音当错了。 虽然听错,但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人的形体虽然睡著了,但是能听的功能却是始终存在的。 ‘纵汝形消,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消灭’,佛说:就是死了、肉都烂了,变成白骨头了,然后化成灰了,形体消失,那个能问的本性却没有生灭。 这说明本性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学佛修道就是在于如何找到这个本性。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8:3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