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四十五章) 内容: 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四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五章天地一耳听无尽若能了境本寂,识自无生,则入平等真空,方称究竟见性耳。 故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前面彻底告诉我们‘不从生因之所生,皆从了因之所了’的道理,所以假如能了境本寂,彻底地‘了’了,了怎么了? 无法解释,了就是了。 真的此心一了,了了一切境界的本身本来清净,换句话说,我们对境起念的这个本身也本来清净。 我们及一切境(外物)都是本自清净,所以古人说‘万法本闲,唯人自闹’,意指一切法本来都是清净的。 闹就是乱,一切的乱象都是人为的。 因此了境本来就是清净,不要你去空它,认识了自己起心动念一切处本自无生,生而不生。 举个例子来说:自从母胎出生以来,我们思想感情的念头生生灭灭不知有多少次,其实生过了就消失,本自无生。 几十年如一日,我们尽管长大了,变老了,但是和当年孩提时的童心是一样的。 只是一般人怕人家笑他不懂事,所以添加了一些修饰,反而使生活变得更复杂、更麻烦。 体会了我们生命各种情绪的生灭变化,用过了就没有,生而不生,本来如此。 所以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了境本寂,识自无生’,这八个字是学佛法的要点,假如智慧的理解及修养的功夫能切实进入这个情况,在佛经的学理上称之为‘平等真空’。 ‘方称究竟见性’,可以说是明心见性了,见了佛性。 虽然这些道理都懂了,假如心仍在发狂,还是生生不已,还在生灭中,那就不是本来清净,本自无生了。 ‘故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这是引用《楞严经》的原文,佛告阿难:所以说能见之性无所不在,这就是你的本性呀! 一间圆通千万门闻性者,即今闻性具三真实。 文殊简出,现证可知。 观音入门,圆通立验。 非从行得,不堕有为,岂假功成,本来如是。 首楞严经偈云: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这一节引用了《楞严经》上说明修行观音菩萨法门的殊胜处。 ‘闻性者’,前面从眼根下手,这里则从耳根入门。 ‘即今闻性具三真实’,耳朵能听声音的功能具备了三种真实法门。 ‘文殊简出,现证可知’,楞严会上二十五种圆通法门,文殊菩萨一一做了评判,特别推荐最适合这个世界众生的是观音菩萨的修行法门。 ‘观音入门,圆通立验’,观音菩萨从耳根来修持的法门,很容易进入圆满而无所不通达的自性境界。 ‘非从行得,不堕有为’,此法门不同于一般靠点点滴滴的善行,积功累德而成的有为法,它乃是清净无为之道。 ‘岂假功成,本来如是’假就是藉的意思,此观音菩萨法门不但不是靠有为的用功而成就的,而且很现成,个个都能修到。 ‘首楞严经偈云’,这里引用楞严会上文殊菩萨称赞观音菩萨法门的偈颂。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例如一个人很宁静地待在某一处,此时十方八面一起敲鼓的话,他能同时听到这些鼓声,这证明了我们听闻的能力是圆满而真实的。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我们的眼睛只有正前方的东西才能看得清楚,左右两侧面就不太清楚了,至于背后根本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存在。 而且前方一旦遇到障碍物就看不过去,不能看到障碍物后面的东西,嘴巴和鼻子也同眼睛一样,受到许多的限制。 ‘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身体要接触到才有感觉,有距离就不行。 至于我们的思想心猿意马,把握不住。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虽然隔著一道墙,远近的声音依然听得到。 其他眼、鼻、舌、身、意五根,则各有缺陷。 只有耳根最好,不会受到阻隔及距离的限制,所以是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声响叫动,无声响叫静。 相对于能闻的功能而言,听到声响称为有,听不到声响称为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虽然有时听不到声响,然而能闻的本性却永远存在。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有听到是生,没有听到是灭。 换句话说,有听到是动相,没有听到是静相,把动静二相拿开了,能闻的本性还是摆在那里,它永远不变,所以叫常真实。 上面引用《楞严经》的原文说明闻性具有圆、通、常三真实性。 释曰:此是直说,如今一切众生,日用现行闻性三真实之理。 一圆真实,二通真实,三常真实。 一圆真实者,以闻性遍一切处。 十方声尘,应时无有前后,以同时周遍一一皆不出自性。 如水起波,波不离水。 以声处全闻,闻外无法。 即是本闻,自具圆通之性。 非待证圣,方有斯事。 故法华经偈云:父母所生耳,清净无瑕秽。 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 又云:持是法华者,虽未得天耳。 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释曰’,从这里开始是永明寿禅师说明观音菩萨法门的殊胜。 ‘此是直说’,观音菩萨用耳根闻、思、修而证果,只有这个法门是直截了当的。 ‘如今一切众生,日用现行闻性三真实之理。 一圆真实。 二通真实。 三常真实。 ’就是一般凡夫,日常生活中一天到晚谁不用到耳朵。 现代科技昌明,噪音特别多,是噪音的圆真实、通真实、常真实。 因此之故,身心不得安宁。 如果真懂了观音菩萨法门的修持要领,第一,耳朵就不再受到噪音的影响,耳朵不会聋;第二,无论是如何恐怖的声音都不会怕;第三,就是整个地球爆炸了,心念也不会动。 ‘一圆真实者,以闻性遍一切处’,所谓圆真实者,因为我们能闻之性无处不在。 ‘十方声尘,应时无有前后’十方八面的音声一响,立刻同时听到。 ‘以同时周遍一一皆不出自性,如水起波,波不离水’,能听闻十方有声响,是依自性而起的作用,就好像水上起了波浪一般,波浪本是水变的,所以波不离水。 ‘以声处全闻,闻外无法’。 由此可知,声音来它完全听得到,除了能听的闻性之外没有第二个东西了。 ‘即是本闻,自具圆通之性’,以人来讲,能闻之性的本身具备了圆通的功能。 ‘非待证圣,方有斯事’,并不是要等做功夫证到圣人的果位了才有这个本事。 ‘故法华经偈云:父母所生耳,清净无瑕秽。 ’佛在法华会上说,父母所生给我们的耳朵,自性生来本自清净而没有杂质。 ‘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如果人的心能够宁静下来,所能定力功夫训练好了,就凭父母所生的肉耳,就能听到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音声。 ‘又云:持是法华者,虽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真依《法华经》来修持佛法而进入法华境界的人,虽然尚未得到天耳通,就凭我们现有的耳朵就有那么大的功力,可以听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音声。 换句话说,可见我们的生命原本具有这个功能。 但是这个生命无限的功能一辈子都没有发起来过,只有靠修佛、打坐静定到极点的境界,与生俱来的功能才会复活起来。 二通真实者,且眼根见性虽即洞然,能观前而不观后。 鼻舌身等三根,皆以合中知,因能所而生起。 若意知根,所缘不定,念念迁移,故五根所不齐,唯耳根圆通无碍。 听响之际,任隔碍而远近俱闻。 妙应之时,无拣择而大小咸备。 故高城和尚歌云:应耳时,若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十方钟鼓一时鸣,灵光运运常相续。 则处凡身而不减,居圣体而非增。 常现常通,尘劳不能匿其神彩;非间非断,天魔不能挫其威光。 不坏缘生之耳根,圆具一灵之妙性。 这一段是永明寿禅师说明耳根闻性具通真实的部分,内容大部分我们在前头已解说了,就不再赘述,请大家自己看。 至于高城和尚则是宋代以前的禅师。 万法如谷响三常真实者,音声性动静者,动静是音声之体,性于闻中似有似无。 若无声时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以闻性常在,若闻性随声尘灭,则前声灭时,后声不合更闻。 故知声尘自无,闻性非灭。 声尘自有,闻性非生。 又非唯闻性无生。 返观声尘,亦无生灭。 以从缘而起,自体全无。 如华严论云:一切诸法,犹如谷响。 我们选重要部分再做一次说明。 ‘以闻性常在’,耳朵听到外来的声响时叫动,没有听到时叫静。 无论是否听到外来的声响,闻性的功能常在。 ‘若闻性随声尘灭,则前声灭时,后声不合更闻。 ’假如我们认为外来的声响没有了,耳朵听闻的功能也就消失了。 那么在前面声响消失后,我们就不应该会听到后来的声响。 这就说明了我们耳朵听觉的功能是永恒的存在。 ‘故知声尘自无,闻性非灭’,由此,我们应该能了解,声音来了耳朵反应就听见了;声音没有了,耳朵还是听见了,听见没有声音的境界。 所以声尘本身没有自性,而我们能听声音的功能——闻性,并没有随著声音的生灭而起变化。 ‘声尘自有,闻性非生’,声音的本身没有自性,生是自有,灭是自灭;而耳朵能听的功能则生而不生,应而不应。 ‘又非唯闻性无生’,再说并非能听的闻性本身不起作用。 ‘返观声尘,亦无生灭。 以从缘而起,自体全无。 ’我们进一步地来观察声音的本身,声音从有到无本身并无生灭,只是能量的转换而已。 这个原理现代的物理科学探讨得很清楚。 声音的产生是由因缘和合而有,因此它没有裨的本体存在宇宙间。 ‘如华严论云:一切诸法,犹如谷响’,由音声的道理推而广之,来看宇宙万有一切现象的产生都和声音一样。 好像深山的幽谷中循环振荡而起的回音,虽然有现象,有作用,但是却没有真实的本体存在。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9:1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