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般若心经略疏 内容: 般若心经略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册No. 171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No. 1712[cf. No. 25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并序)唐翻经沙门法藏述夫以。 真源素范。 冲漠隔于筌罤。 妙觉玄猷。 奥颐超于言象。 虽真俗双泯二谛恒存。 空有两亡一味常显。 良以。 真空未尝不有。 即有以辨于空。 幻有未始不空。 即空以明于有。 有空有故不有。 空有空故不空。 不空之空空而非断。 不有之有有而不常。 四执既亡百非斯遣。 般若玄旨斯之谓欤。 若历事备陈。 言过二十万颂。 若撮其枢要。 理尽一十四行。 是知诠真之教乍广略而随缘。 超言之宗性圆通而俱现。 般若心经者。 实谓曜昏衢之高炬。 济苦海之迅航。 拯物导迷莫斯最为。 然则般若以神鉴为体。 波罗蜜多以到彼岸为功。 心显要妙所归。 经乃贯穿言教。 从法就喻诠旨为目。 故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将释此经五门分别。 一教兴。 二藏摄。 三宗趣。 四释题。 五解文。 初教兴者。 依大智度论云。 如须弥山王。 非无因缘非少因缘令得振动。 般若教兴亦复如是。 具多因缘。 一谓欲破外道诸邪见故。 二欲回二乘。 令入大乘故。 三令小菩萨不迷空故。 四令悟二谛中道生正见故。 五显佛胜德生净信故。 六欲令发大菩提心故。 七令修菩萨深广行故。 八令断一切诸重障故。 九令得菩提涅槃果故。 十流至后代益众生故。 略说此十具收彼意。 令此教兴。 第二藏摄者。 谓三藏之中契经藏摄。 二藏之内菩萨藏收。 权实教中实教所摄。 第三宗趣者。 语之所表曰宗。 宗之所归曰趣。 然先总后别。 总以三种般若为宗。 一实相。 谓所观真性。 二观照。 谓能观妙慧。 三文字。 谓诠上之教。 不越此三故以为宗。 别亦有三。 一教义一对。 以文字教为宗。 余二义为趣。 二境智一对。 以真空境为宗。 观照智为趣。 三因果一对。 以菩提因行为宗。 菩提果德为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四释题者亦有三。 初教义分二。 谓般若心。 是所诠之义。 经之一字是能诠之教。 即能诠般若之经依义立名。 二就所诠义中法喻分二。 谓般若等是所诠之法。 心之一字是所引之喻。 即般若内统要衷之妙义。 况人心藏为主为要。 统极之本。 三就前法中有体用分二。 谓般若是体。 此云智慧。 即神悟玄奥妙证真源也。 波罗蜜多是用。 此云到彼岸。 即由斯妙慧翻生死过尽。 至真空之际。 即简不到彼岸之慧。 故以为名。 谓体即用故。 法之喻故。 义之教故。 立斯名耳。 观自在菩萨自下第五解文。 此既心经。 是以无序及流通也。 文中分二。 初显了般若。 后即说咒曰下。 明秘密般若。 何以辨此二者。 谓显了明说。 令生慧解灭烦恼障。 以咒秘密言。 令诵生福灭罪业障。 为灭二障成二严故。 说此二分。 就前文中亦二。 初略标纲要分二。 从舍利子色不异空下。 明广陈实义分。 以义非顿显故先略标。 非略能具故次广释。 又前是据行略标。 后即就解广陈。 前中有四。 一能观人。 二所行行。 三观行境。 四明能观利益。 且初能观人。 观自在菩萨者。 是能观人也。 谓于理事无阂之境。 观达自在故立此名。 又观机往救自在无阂。 故以为名焉。 前释就智后释就悲。 菩谓菩提。 此谓之觉。 萨者萨埵。 此曰众生。 谓此人以智上求菩提。 用悲下救众生。 从境得名故。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二明所行之行。 谓般若妙行有其二种。 一浅即人空般若。 二深即法空般若。 今简浅异深。 故云行深般若。 言时者。 谓此菩萨有时。 亦同二乘入人空观。 故法华云。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 即现声闻身等。 今非彼时故云行深时也。 照见五蕴皆空三明观行境。 谓达见五蕴自性。 皆空即二空理深慧所见也。 度一切苦厄四明利益。 谓证见真空苦恼斯尽。 当得远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 证菩提涅槃究竟乐果。 故云度一切苦厄也。 上来略标竟。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自下第二明广陈实义分。 于中有五。 一拂外疑。 二显法体。 三明所离。 四辨所得。 五结叹胜能。 初段文有四释。 一正去小乘疑。 二兼释菩萨疑。 三便显正义。 四就观行释。 初中言舍利子者。 举疑人也。 舍利是鸟名。 此翻为鹙鹭鸟。 以其人母聪悟迅疾如彼鸟眼。 因立其名。 是彼之子。 连母为号故曰鹙子。 是则母因鸟名。 子连母号。 聪慧第一。 标为上首。 故对之释疑也。 彼疑云。 我小乘有余位中见蕴无人。 亦云法空与此何别。 今释云。 汝宗蕴中无人名蕴空。 非蕴自空。 是则蕴异于空。 今明诸蕴自性本空。 而不同彼。 故云色不异空等。 又疑云。 我小乘中入无余位身智俱尽。 亦空无色等与此何别。 释云。 汝宗即色非空灭色方空。 今则不尔。 色即是空非色灭空。 故不同彼。 以二乘疑不出此二。 故就释之。 二兼释菩萨疑者。 依宝性论云。 空乱意菩萨有三种疑。 一疑空异色。 取色外空。 今明色不异空。 以断彼疑。 二疑空灭色。 取断灭空。 今明色即是空。 非色灭空。 以断彼疑。 三疑空是物。 取空为有。 今明空即色。 不可以空取空。 以断彼疑。 三疑既尽。 真空自显也。 三便显正义者。 但色空相望有其三义。 一相违义。 下文云。 空中无色等。 以空害色故。 准此应云色中无空。 以色违空故。 若以互存必互亡故。 二不相阂义。 谓以色是幻色必不阂空。 以空是真空必不妨幻色若阂于色即是断空。 非真空故。 若阂于空即是实色。 非幻色故。 三明相作义。 谓若此幻色举体非空。 不成幻色。 是故由色即空。 方得有色故。 大品云。 若诸法不空。 即无道无果等。 中论云。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故真空亦尔。 准上应知。 是故真空通有四义。 一废己成他义。 以空即是色故。 即色现空隐也。 二泯他显己义。 以色是空故。 即色尽空显也。 三自他俱存义。 以隐显无二是真空故。 谓色不异空为幻色色存也。 空不异色名真空空显也。 以互不相碍二俱存也。 四自他俱泯义。 以举体相即全夺两亡绝二边故。 色望于空亦有四义。 一显他自尽。 二自显隐他。 三俱存。 四俱泯。 并准前思之。 是则幻色存亡无阂。 真空隐显自在。 合为一味圆通无寄。 是其法也。 四就观行释者有三。 一观色即空以成止行。 观空即色以成观行。 空色无二一念顿现。 即止观俱行方为究竟。 二见色即空。 成大智而不住生死。 见空即色。 成大悲而不住涅槃。 以色空境不二悲智念不殊成。 无住处行。 三智者大师依璎珞经立一心三观义。 一从假入空观。 谓即是空故。 二从空入假观。 谓空即是色故。 三空假平等观。 谓色空无异故。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第二显法体。 于中有二。 先总后别。 今初也。 言是诸法空相者。 谓蕴等非一故云诸法。 显此空状故云空相。 中边论云。 无二有此无是二名空相。 言无二者无能取所取。 有言。 有此无者有能取所取。 无是二不二名为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二别显中有三对六不。 然有三释。 一就位释。 二就法释。 三就观行释。 初就位释者。 一不生不灭。 在道前凡位。 谓诸凡夫死此生彼。 流转长劫。 是生灭位。 真空离此故云不生不灭也。 二不垢不净者。 在道中菩萨等位。 谓诸菩萨障染未尽净行已修。 名垢净位。 真空离此故名不垢不净。 三不增不减者。 在道后佛果位中。 生死惑障昔未尽。 而今尽是减也。 修生万德昔未圆。 而今圆是增也。 真空离此故云不增不减。 又佛性论中。 立三种佛性。 一道前名自性住佛性。 二道中名引出佛性。 三道后名至得果佛性。 佛性唯一就位分三。 今真空无异。 亦就位分异。 又法界无差别论中。 初名染位。 次名染净位。 后名纯净位。 皆同此也。 二就法释者。 谓此真空虽即色等。 然色从缘起。 真空不生色。 从缘谢。 真空不灭。 又随流不染。 出障非净。 又障尽非减。 德满不增。 此生灭等是有为法相。 翻此以显真空之相。 故云空相也。 三就观行释者。 谓于三性立三无性观。 一于遍计所执性作无相观。 谓彼即空无可生灭。 二于依他起性作无生观。 谓依他染净从缘无性。 三于圆成实性作无性观。 谓前二不有而非减。 观智照现而不增。 又在缠出障性无增减。 又妄法无生灭。 缘起非染净。 真空无增减。 以此三无性显彼真空相。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第三明所离。 然真空所离历法多门。 统略有四。 一法相开合门。 二缘起逆顺门。 三染净因果门。 四境智能所门。 初是故空中者。 是前不生不灭等。 真空中故。 无色等者。 彼真空中无五蕴等法。 此就相违门故云无也。 理实皆悉不坏色等。 以自性空不待坏故。 下并准知。 此中五蕴。 即合色为一开心为四。 二无眼等者。 空无十二处。 十二处即合心为一半。 谓意处全及法处一分。 开色为十半。 谓五根五境为十处。 及法处一分。 三无眼界等者。 空无十八界。 十八界中即色心俱开。 准上可知释此三科具如对法等论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二明缘起逆顺门。 无无明者。 顺观无明流转门。 以其性空故云无无明也。 亦无无明尽。 逆观无明还灭门。 以真空故无可尽也。 此举初支。 中间十支。 皆应准此。 故云乃至。 末后一支。 谓老死亦流转还灭皆空也。 无苦集灭道三染净因果门。 苦集是世间因果。 谓苦是生死报。 先举令生厌。 集是彼因。 谓是烦恼业。 厌苦断集先果后因故也。 灭道是出世间因果。 灭是涅槃果。 先举令欣。 道是彼因。 谓八正道。 修之于后。 皆空无有也。 无智亦无得四境智能所门。 非但空中无前诸法。 彼知空智亦不可得。 故云无智也。 即此所知空理亦不可得。 故云无得也。 问前云空即是色等。 明色等不亡。 何以此文一切皆无。 岂非此空是灭色耶。 答前虽不阂存而未尝不尽。 今此都亡未尝不立。 故大品云。 诸法无所有。 如是有此无。 此就无所有。 前据如是有。 又前就相作门。 此就相害门。 一法二义随说无违。 以无所得故第四明其所得有二。 初牒前起后。 二正明所得。 今初也。 言以无所得故者。 牒前起后也。 以者由也。 故者因也。 由前无所得为因。 令后有所得也。 大品云无所得故而得。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二正明所得有二。 先明菩萨得涅槃断果。 后明诸佛得菩提智果。 前中亦二。 先举人依法。 后断障得果。 今初也。 言菩提萨埵者举人也。 义如前解。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者。 明依此法行也。 故者起后也。 心无挂阂二断障得果中有三。 初行成。 二断障。 三得果。 今初也。 言心无挂阂者行成也。 谓惑不阂心故。 境不阂智故。 无挂阂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二断障也。 言无挂阂故牒前起后也。 无有恐怖者。 外无魔冤之怖。 即恶缘息也。 远离颠倒梦想者。 内无惑障之倒。 即恶因尽也。 究竟涅槃三得果也。 涅槃此云圆寂。 谓德无不备称圆。 障无不尽称寂。 简异小乘化城权立。 今则一得永常故云究竟。 又释智能究竟尽涅槃之际。 故云究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第二得菩提智果。 于中有二。 初举人依法。 二明得果。 今初也。 谓三世诸佛更无异路。 唯此一门。 故云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也。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正明得果也。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也。 三藐者此云正也。 次三者此云等也。 菩提此云觉也。 即无上正等觉也。 觉有二义。 一正觉。 即如理智。 正观真谛。 二等觉。 即如量智。 遍观俗谛。 皆至极无边。 故云无上也。 上来所得竟。 故知。 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第五结叹胜能。 于中有二。 先别叹。 后总结。 今初也。 言故知者牃前起后也。 由佛菩萨依般若。 得菩提涅槃果。 故知。 般若是大神咒等。 叹其胜能。 略叹四德。 然有三释。 一就法释。 一除障不虚名为神咒。 二智鉴无昧名为明咒。 三更无加过名无上咒。 四独绝无伦名无等等咒。 二约功能释。 一能破烦恼。 二能破无明。 三令因行满。 四令果德圆。 三就位释。 一过凡。 二越小。 三超因。 四齐果。 谓无等之位互相济等。 故云无等等。 十地论云无等者。 谓佛比余众生彼非等故。 重言等者此彼法身等故。 何故不但说无等耶。 示现等正觉故。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二总结胜能。 谓三苦八苦一切苦也。 又分段变易。 亦云一切苦也。 除苦决定故云真实不虚也。 上来广略不同。 总明显了般若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自下第二段明秘密般若。 于中有二。 初牒前起后。 二正说咒词。 今初也。 前云是大神咒。 未显咒词故今说之。 羯谛羯谛波罗羯谛波罗僧羯谛菩提萨婆诃二正说咒词。 此有二义。 一不可释。 以是诸佛秘语非因位所解。 但当诵持除障增福。 亦不须强释也。 二若欲强释者。 羯谛者。 此云去也度也。 即深慧功能。 重言羯谛者。 自度度他也。 波罗羯谛者。 波罗此云彼岸。 即度所到处也。 波罗僧羯谛者。 僧者总也溥也。 即谓自他溥度总到彼岸也。 言菩提者。 至何等彼岸。 谓大菩提处也。 言萨婆诃者。 此云速疾令前所作速疾成就故也。 略释绝笔述怀颂曰般若深邃累劫难逢随分赞释冀会真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法藏。 长安二年于京清禅寺。 翻经之暇。 属同礼部兼检校雍州长史荥阳郑公。 清简成性忠孝自心。 金柯玉叶之芳葩。 九刊三王之重寄。 羽仪朝序城堑法门。 始自青衿迄于白首。 持此心经数千万遍。 心游妙义口诵灵文。 再三殷勤令出略疏。 辄以蠡管讵测高深云尔。 般若心经赞序张说撰万法起心。 心人之主。 三乘归一。 一法之宗。 知心无所得是真得。 见一无不通是玄通。 如来说五蕴皆空。 人本空也。 如来说诸法空相。 法亦空也。 知法照空见空舍法。 二者知见复非空耶。 是故定与慧俱空中法。 入此门者为明门。 行此路者为超路。 非夫行深般若者。 其孰能证于此乎。 秘书少监驸马都尉荥阳郑万钧。 深艺之士也。 学有传癖书成草圣。 乃挥洒手翰镌刻心经。 树圣善之宝坊。 启未来之华业。 佛以无依相而说。 法本不义。 以无所得而传。 今则无灭。 道存文字。 意齐天壤。 国老张说。 闻而嘉焉。 赞扬佛事。 题之乐石。 般若心经略疏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9:3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