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华义记 内容: 法华义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册No. 1715法华经义记No. 1715[cf. No. 262]法华经义疏序钦惟。 我朝肇自八聪王子。 而圣君贤臣靡不世遵崇于西方慈仁之教。 梵容绀字眩耀于方舆。 圆颅畦服栖止于林薮。 贝叶琅函线华琪轴藏诸名山。 充溢于轮栋。 三宝备着既旧矣。 予忝预僧数自少遍历禅丛染指教海。 都以南京以北久游诸家之讲坛。 每览朽简逸编于蠹鱼之遗。 虽暑之流金寒之折胶。 孳孳焉誊摹之。 遂致蔚然填箧。 稇载而旋。 盖效慧布得之勤耳。 饭坞灵讲主学富才迈伦辈罕及。 顷阐畅法华文句于台麓。 仍日抉剔开显权实立阴观妄。 蛣蜣性恶即具三千之妙髓。 俾听者想味于甘露醍醐。 讲演之暇适顾余曰。 昔者姚秦什公亲翻妙经于震旦。 上足僧融创开九辙。 睿生等林立诸曹相继而有著作。 在齐之时刘虬居士共十名僧务捃舆师之异言。 撰为注法华。 逮乎梁初光宅法师师受中兴。 独为雄匠。 尝讲法华屡感天雨华之征。 又谓灯明佛之所曾诵兹典。 方策所详不亦诬矣。 第恨其所注疏记厄之当时。 漫弗复存。 唐宋而降丰闻硕学皆不及睹。 而幸独此方存焉。 敢请以其所褚刊行于世。 克寿其传庶几使后乎千百世之人。 赖之溯乎千百世之上。 若同堂接膝而相摩轧。 此岂细故也哉。 予欣然叹曰。 韪哉主言。 夫天台之道迨至荆溪克任荷负。 尤加光显。 窃阅其笺释于玄文。 台家宗体一翕一张。 靡不昂然精核震发。 然至析丹丘酌于光宅。 锄刬乎玄论之意。 令人嘅焉不能无议。 盖不窥二书故也。 其嘉祥玄论已行于世。 此疏尚未及翻刻。 予亦甚歉于衷。 以谊不忍辞丞欲镂梓以公同好。 或谓。 古之消释此经南二而北七。 各以长相当莫之适从矣。 惟我天台奏师子弦投师子乳。 其说超绝宜废古今。 犹若龙烛之于萤爝。 照曜虽多隐而弗见。 尝谓的倾光宅余则自溃。 以此观之区区亡编之传。 足以弥缝何阙耶。 予曰子之言也噫。 知天台之非不高。 而不知光宅之非不深。 莫认荆山之璞奚睹赤水之珠。 虽谕斤运之巧妙。 而不喻垩质之尤难也。 况圣慈纯化或贬或褒。 或捶或砧总在成于器不在乎迹。 不师其迹善学下慧者也。 若徒有优于迹而弱于实。 锢诸古而牖于今。 犹迂辙以即涂胶舟而求济。 此非特疏乎光宅。 寔亦不肖于天台者也。 且又近代叨袭翏翏苟简之弊。 援以屑屑臆凿之见。 而日趋非日趋虚。 言如近而弥远理似邃而愈浅。 呜呼际之末运尽力其间。 而不相逮者其能莫愧于斯哉。 此予所以僣升篇首。 数思砭今而复古也。 不以人废言则予可无虑矣。 夫予可无虑矣夫。 旹元禄岁在丙子孟春日浪华后学凤潭槃谈谨叙法华义记卷第一光宅寺沙门云法师撰释迦如来初应此土乃。 欲觉悟长迷远同极圣。 但以众生宿殖善微过去因弱。 致使五浊障于大机。 六蔽掩其慧眼。 又险难长远生死无际。 是故不可顿明一乘因果大理。 事不得已故初诣鹿苑。 开三乘异因。 指别为趣果。 如是荏苒至于大品明教度人。 庵罗说法弘道经年历岁。 犹明异因别果长养物机。 于是八部四众积年睹圣。 曩日修福遂令五浊障轻大乘机动。 至今王城始称如来出世之大意。 破三乘定执之心。 阐扬莫二之教同归之理。 于时且废权于往日。 谈实于当今。 明因则收罗万善以为一因。 语果则复倍上数以为极果。 今言妙法者妙名是绝粗之奇。 语法则因果双谈。 何者昔日佛偏行六度为因。 感有为无为二种之果。 若论无为果只断分段结使。 三界报亡为之果。 初言八十后言七百阿僧祇住世。 以己所得传化未闻。 小小益物作有为果用。 然此因此果未尽为极之美称之曰粗。 今日明因总括万善。 为同归之路。 将三乘行人度五百险难。 遂到宝所。 亦有二种果。 断绝三界内外两因。 灭除此彼二报无为果极。 有为果用者。 种智一朗佛果齐明。 理而推之。 于时则应入无余涅槃至寂然之地。 但大悲之意不限。 度人之心无穷。 近藉神通之力。 远由大众万行之感。 遂能延金刚心留住于世。 寿命无穷益物无崖。 故能常应在三界之中殊形入六道之内。 使见色闻声之徒生莫二之大福。 是则因绝众粗之名。 果极唯精之极。 是故因果两法俱称为妙法。 莲华者外譬一物必花实俱有。 若谈莲家之花则如果家之因。 若语花家之莲则如因家之果。 是故此经家要双明一乘因果似若此花。 故借譬受名故云莲花。 经者盖是佛教之通名圣语之别号。 然经之为义本训常训法。 常是不坏之称法是可轨为目。 欲明诠之教不可移易。 先圣后圣不能改其长度。 天魔外道不可俎坏此法。 令其不害理故称为常。 从之者则离恶行善出凡登圣。 故称为法也。 然经中正明因辨果。 但因果两法喻若莲花。 今举所明理以目此教。 故言妙法莲花经也。 次辨广释。 前叙大意竟。 次更细解。 何者今言妙法者。 是因果相待之名。 对昔为论。 昔日因果俱粗今日因果俱妙也。 先明两因后辨二果。 相待之名但今日称妙备有三义。 昔日称粗亦备三义。 言今日备三义者。 一明今日因体长故称妙。 即对昔日因体短故称粗。 二者明今日因义广故称妙。 即对昔日因义狭故称粗。 三者明今日因用胜故称妙。 即对昔日因用劣故称粗。 所言今日体长昔日因体短者。 昔日止修三界治道为因。 不及三界外治道。 且自当昔日之时不道更有三界外之治道也。 今日长者纵论。 自发心以上迄金刚。 以还三界内外治道一切万善以为因体。 此则今长故妙昔短故粗。 复言广狭相对者。 昔止言偏行六度不及其余诸行。 此则是狭义也。 今日明因横论。 是善遍行逢福尽修此是广义。 今广称妙昔狭称粗。 第三言用有胜劣相对义者。 但烦恼有二种一是四住地烦恼二是无明住地烦恼。 但昔日因力止断四住烦恼。 不及无明住地烦恼。 此是用劣之义也。 今日非唯止断四住烦恼。 亦断无明住地烦恼此是用胜之义也。 是故今昔两因粗妙如此也。 今果对昔果亦各有三义。 今果有三义者。 一明今日果体长即对昔日果体短。 第二义言今日果义广即对昔日果义狭。 第三义言今日果用胜即对昔日果用劣也。 所以言今日果体长者。 但昔言果止言寿命八十七百阿僧祇。 今日明果寿命长远复倍为数。 是故下经文言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 取五百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国土墨点取为喻。 言寿命复过于此但昔日无有如此之寿。 然罗汉辟支不无边际智所延之寿然终自无有长远之期。 是故以今日长远之果对昔日短促之寿。 昔粗今妙其义如此。 第二言广狭相对。 但昔无为果不足只有断分段生死无为而已。 今日断两种生死故无为为具足也。 昔日有为果体有功德智慧。 然功德未圆智慧未备。 唯照有量圣谛不照无量圣谛。 亦可唯照三因三果不照一因一果也。 唯有尽无生智为体义狭。 功德未圆者。 但慈悲三界内众生不及三界外众生故称未圆也。 今日明有为果智照八谛复照一因一果功德。 为论慈悲于内外众生。 故功德智慧圆而且备。 然今广故妙昔狭故粗。 第三明果用胜劣相对者。 然此果更无别用祇是殊形万象神通益物。 下文言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 非唯止在灵鹫益物。 亦复分身十方度人。 见形者三毒灭闻声者四倒除。 但昔日之果不无小小说法然不足是语。 是故以今日神通无方益物之用胜。 对昔日之用劣昔劣今胜。 劣者为粗胜者称妙二名相待其意如此。 又复作一种解因果各判为三。 言因三者一者体广二者位长三者用高。 体广者收罗五乘诸善为因体得言广也。 位长者今日明因位从发心以上极至金刚。 治五百由旬险恶道故言位长也。 用高者今日所感明因所感之果。 果出于五百由旬上。 能感之因用何容不高也。 因正以感果为用。 所感已高能招事成不下今日。 果备三义者一者体广二者用长三者位高。 所以言体广者此有二义。 一者功德圆。 昔日不导一切众生成佛。 则慈悲功德不满。 今日明悉趣佛果故所以称广也。 五乘诸善相与成佛果上更有五乘习果之义故称广也。 智慧亦广。 今日更有照一乘因果之智故称广也。 二用长者果以何为用正以化物为其用。 所以住世至无量劫者据欲神通益物所以用长也。 位高者今此佛果位在五百由旬之上故称位高也。 回换之意谛思可得。 就此经所明长寿之义。 但昔七百阿僧祇为短今复倍称位长。 然今者更无别长只续昔七百阿僧祇为长。 如柱长五丈埋藏二丈。 唯出三丈。 睹三丈为短又出二丈则有长义。 但无别有长正以今二丈续昔三丈有五丈之用也。 寿命亦尔。 昔七百为短今复倍为长但无别长续短成长。 无异三丈是短是粗今日复倍是长是妙也。 此是无别长义。 家义今明因三义并是显一句中不在开三句中。 明果三义并是显远句中不在开近句中也。 法者非是轨则故名法。 法名自体。 明所妙之法各有体。 然法语通漫无的因果。 表明因亦是法果亦是法故知此法妙因妙果法也。 此位既以因果为体故借莲花为喻。 经者训法训常为义也。 若具存胡本应言萨达摩分陀利修多罗。 外国云萨此方言妙。 天竺云达摩此翻为法。 胡云分陀利此方云莲花。 外国云修多罗此方对经。 今具存此土之音故言妙法莲花经也。 所以知妙名翻萨者只是善。 然恶既是粗鄙之法。 善即是精妙可珍。 如赞咏唱萨。 则是唱善善即是妙。 复言法翻达摩者此则与三宝义中法宝相会。 外国云达摩此方言法宝也。 大智论云外国云分陀利此间言莲花也。 修多罗既是外国语。 然经出之时翻译之始仍用经字代修多罗。 然经既训法训常。 是故大智论解修多罗备有五义。 一出生二微妙发三涌泉四绳墨五花鬘也。 五义之中有涌泉绳墨。 今取二义与法常相符。 何者涌泉无穷此与常义相会。 绳墨之用本除斜取正。 正而不斜可轨可则。 此与法义相符。 曲解经字如大涅槃义记所述也。 若泛论众经标题差别不同。 略述所见可有五种。 何者。 一者单法标经。 二者单人标经。 三者人法两标。 四者但譬标经。 五者法譬双举。 单法者则是大般涅槃者圆极佛果之法。 故知单以果法标经名也。 人标经者则是四天王经。 树提伽经也。 人法两存者即是维摩。 胜鬘经也。 但譬标经者即是成实所云斧柯喻经也。 法譬双举者即是此法华经上出妙法下出莲花为譬。 缘此得双显因果之义。 夫水陆所生类杂无限。 今的取水生莲花以譬因果者。 此花不有则已。 有则花实必俱。 用此俱义譬此经因果双说也。 寻诸经宗旨要略有三。 一者以因为宗。 二者以果为宗。 三者以因果为宗也。 以何故者如胜鬘圆经单以因为宗。 语万善之因明同归之路。 括五乘皆无异路。 又有单果为宗者即是大小两本。 是故首称涅槃。 涅槃之号是极果总名非是因地通目。 今此法花则以因果为宗。 自安乐之前开三显一以明因义。 自踊出之后开近显远以明果义。 夫欲识经旨归唯应谛思经题。 是故胜鬘经昔呼目一乘极教经初标宗矣。 今此经首题称言妙法表明因亦是法果亦是法。 故用莲花为譬双显因果二理也。 然胜鬘虽明一体三宝此则为因。 故明果下唯结言说入一乘。 不结一体三宝。 此则单以因为宗。 然涅槃经亦言护法得金刚之身不杀感长灵之报。 双明缘正两因具述佛果之业。 此亦为果故明因终不以因为宗。 是故开宗之始辨义之初仍言礼今施汝常命色力。 今此经明因之处亦有果义即言开佛知见。 辨果之中亦有因义即言久修业所得。 前则为因故明果后即为果故明因。 故知因果双说是经正宗。 此意是光宅法师今述而不作也。 寻诸经品目皆非佛语。 何以故然但佛说法时直尔散明因辨果正是八音妙响说法度人乃至无有文字纸墨况复诸品但随根性有五时差别于时时众如说修行。 但阿难比丘曩劫怀愿亲承金口。 佛灭度后仍采拾三藏具述五时。 致有书写纸墨卷盈世界。 欲令后代时人虽复不睹真容亲听金口。 览卷寻文彻见始终说法大意。 故作诸经品目。 故知皆是出经者制亦可密承圣旨述而不作照然。 品义只以类例不同所明各异之义也。 今一家所习言经无大小例为三段。 三段者第一詺为序也第二称为正说第三呼曰流通。 然今三重开科段。 第一开作三段自有三阶。 初释名义序以缘由为义为正说作诠序也。 正说者。 正明一经大意蕴在其中。 显同归之因明长寿之报也。 流是行为义借譬为名通是无壅塞为义也。 三段名义如此。 三段文句起尽处者。 初序品一品则是序段。 第二从方便品以下讫分别功德品中弥勒说偈颂。 佛长行以来凡有十四品半经。 是经之正说。 因果两法显此文中也。 第三流通者。 分别功德品中从弥勒说偈后长行初。 言佛告弥勒菩萨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当知以为深信解相以下。 尽经凡有十一品半经。 皆是流通付嘱。 次明相生。 夫圣人施教度人明理化物有此三种说者。 第一凡夫昏迷情重染着意深。 三毒自缠五尘为累。 是故将明妙理之前先现殊常之相。 时众既眼见异相耳闻异声。 开动物情生未曾有意。 是故文殊言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乃至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缘是义故时众相与欣心澍仰冀闻妙说。 是故第二如来从三昧中起仍告八部大众。 明同归妙因辨长寿极果。 说法度人随根授道。 会前三乘归同一路。 随器大小皆得利益。 第三流通说者。 于时乃应息八音之教。 罢化人之方。 但自如来大悲之意不限度人心无穷欲使此一乘因果妙法远播未闻。 千载不绝。 且又欲示圣人善始全终。 是故有此第三流通说也。 然则三段名义如前。 起尽如次。 相生意致如后也。 次第二重。 又就此三段之中各开为二。 序中二者第一从如是我闻讫退坐一面以来詺为通序。 正明众经通有称通序也。 第二从尔时世尊四众围绕尽品詺为别序。 正言众经各异部部不同也。 故如欲说涅槃大音宣告放光动地以为别序。 欲说胜鬘父母送书以为别序。 欲说维摩长者献盖为别序。 此经天雨四华地六种动为别序也。 然通序亦名证信序。 明佛法理同。 别序亦名开发序明此经意异也。 正宗中有两段者。 但此经只以因果为宗。 是故第一方便品以下尽安乐行品有十二品经。 正开三显一以明因义譬莲家之花也。 第二从踊出品以下。 竟分别功德品中弥勒说偈颂佛长行以来凡有两品半经。 詺为开近显远以明果义。 喻若花家之莲。 前辨因义后明果宗。 然则因果双说经之正体也。 第三流通中有两段者。 第一从弥勒说偈后长行。 言佛告弥勒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以下。 竟妙庄严王品有十二品半经。 詺为化他流通。 明此一段高行菩萨非唯自能受持读诵复能传授未闻。 是故维摩经言。 譬如胜怨乃可为勇。 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 第二普贤劝发品一品詺为自行流通。 所以尔者。 前药王妙音等诸大菩萨苦行通经。 皆亡身济物没命度人。 但始行菩萨未全能尔。 便于通经之道生退没之心。 是故如来劝人言。 若使不能丧身护法弘经化他者。 亦可自能受持读诵。 自受持读诵即是自行流通。 何故然者。 若使此人不自受持读诵者。 经于此人则不流通。 此人既能受持读诵经于此人得流。 即是通也。 次第三重开科段者。 减一明义通别两序各开为五。 明因辨果。 二正说中各开为四。 化他自行二流通中各开为三也。 通序五者第一如是第二我闻第三一时第四出说经住处第五从与大比丘众讫退坐一面列同闻众也。 别序五者第一众集序第二瑞相序第三疑念序第四发问序第五答问序也。 从尔时世尊四众围绕讫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是第一詺为众集序也。 从为诸菩萨说大乘经讫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是第二詺为瑞相序也。 从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下讫今当问谁。 是第三詺为疑念序也。 从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竟四言偈。 是第四詺为发问序也。 从是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尽品。 是第五詺为答问序也。 今第三重料简。 若直对正说明此五序相生者。 只由尔许徒众天龙八部聚集然后得说此经。 即是待伴漏尽是故众名为序也。 由先现瑞相然后得说此经。 瑞相即成序也。 由时众怀疑抱念然后得说此经疑念即成序也。 由有发问故然后得说此经发问称序也。 由有答问故然后得说此经答问即成序也。 又此五序有次第相生。 所以现有端相正由大众聚集故。 第一生第二。 所以怀疑抱念由见瑞相故第二生第三。 所以有发问由有疑念故第三生第四。 所以有答问者由发问故第四生第五也。 又有倒相生义。 何者如来所以从三昧起说此经者。 由文殊师利答弥勒问仰测如来心应说法华。 故正说之由藉文殊答而生。 文殊所以答问者由弥勒发问故。 弥勒所以发问者由大众有疑念故。 又大众所以有疑念者由睹瑞相故。 又如来所以现此瑞相者由大众聚集故也。 正说第一段明因中有四段者。 第一略说开三显一动执生疑。 第二怀疑致请。 第三广说开三显一断疑生信。 第四别流通开三显一之义也。 从方便品初讫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以来。 是第一詺为略说开三显一动执生疑。 所以尔者但三乘行人执昔日三乘方便教。 铿然言尔谓三家所行其道必别。 忽闻如来道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又言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昔日不言三乘是方便今言是方便。 昔日言理极于此今日更有真实可说。 是故执三情动疑一意生也。 从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众以下讫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以来。 是第二詺为大众怀疑致请。 是则执情既动有可除之义。 疑心既生堪为入道。 是故论云疑者解之津也。 大涅槃经云宁堕疑中莫入见丛也。 然则执动生疑请情又至。 是故从尔时佛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以下讫授学无学人记品有七品半经。 是第三广说开三显一断疑生信。 然则时众相与解无三之理信同归之义。 于明因段中粗已周足。 是故从法师品见宝塔品持品安乐行品有四品经。 是第四詺为别流通开三显一。 是别流通开三显一因义也。 辨果之中有四段者第一别序开近显远动执生疑。 第二略说开近显远动执生疑。 第三怀疑致请。 第四广说寿命长远断疑生信也。 从踊出品初讫当精进一心我欲说此事四行偈以来。 是第一詺为别序开近显远。 即是别叙寿量之义也。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下竟我今说实语汝等一心信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以来。 是第二詺为略说开近显远动执生疑。 所以尔者如来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如来自言寿命八十或言七百阿僧祇。 而今踊出菩萨皆久殖德本积行深远非始发心人。 而佛自言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 若实寿八十七百者云何言久远教化是等人。 是明执八十七百之情动疑长远寿之意生也。 从尔时弥勒菩萨等心怀疑惑怪未曾有尽踊出品是第三詺为怀疑致请也。 从寿量品初下入分别功德品中尽是弥勒说偈讫佛长行以来。 一品半经是第四明如来广说寿命长远断疑生信也。 今因中四段果中四段有三同一异。 何者果中第二略说开近显远动执生疑。 因中第一略说开三显一动执生疑此一同也。 果中第三时众怀疑致请。 因中第二舍利弗等怀疑致请此二同也。 果中第四广说开近显远断疑生信。 因中第三广说开三显一断疑生信此三同也。 盖是三段名同三段意异也。 一异者果中有别序因中无别序。 果中无别流通因中有别流通是一异也。 今明因中无别序果中无别流通者此同。 是近故。 何以故然。 今明因中无别序者此去通序近不假立别序也。 果中无别流通此去总流通近不假立别流通也。 复言因有别流通果中有别序者此同。 是远也。 今明因中有别流通此去总流通远。 是故立别流通。 明果中有别序者此去通序远是故立别序也。 二流通各有三段者。 化他流通中有三段者。 第一分别功德品中从弥勒偈后长行初佛告弥勒菩萨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以下半品经。 随喜功德品法师功德品常不轻品凡有三品半经。 先明弘经益物者勋重报深命觅弘经之人。 第二从神力品初五行一文明下方踊出菩萨堪弘经者受命流通也。 第三从神力品中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大众前现大神力以下半品。 嘱累品药王菩萨品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品陀罗尼品妙庄严王品凡六品半经。 正明如来以经付嘱也。 自行流通中有三段者。 第一经家先明普贤菩萨为劝发故从东方来此土也。 第二从白言以下正明普贤菩萨与佛问答缘是得劝发时众。 四种闻经因缘生受持之意也。 第三从说是普贤菩萨劝发品时尽经广明时众闻法得益多少。 结成自行之义也。 问者言第一通序亦是别序何以知然故如王城之处得说此经不得说涅槃经。 尸城处得说涅槃不闻说法华。 如此流例处所各别事义不同岂非别序。 解释者言。 不无此义。 今所论者诸经明住处相与为证我闻不谬故成通叙言不无此义者故如诸经同闻人。 使有两义有通序义。 是故通序中有。 又有别序义。 下别序中言尔时世尊四众围绕。 四众即是前同闻人。 又如涅槃经中通序中与八十亿比丘俱。 下别序又言时八十亿比丘俱。 彼此两经前出为证一时。 后出为正说作序也。 难者言通中有五序。 证信义同。 故称通序。 别中有五序望正说义等。 亦是通序。 二义既齐亦可前称别序后称通序。 解者言前证五义同更无别。 后望正说更有别意。 何者此经五别为因果作序。 大经五别为常住为序。 意致不同义则显然。 今言如是者此是通序之第一也。 有人解言。 文则称如理则称是。 又有人言如明无异是辨无非也。 今一家所习言如是。 两字更无别意。 正为总举一部经为我闻作诠叙。 言如是一部经我佛边闻也。 我闻者此是通序中第二。 表明阿难述而不作。 正言如是一部法华经我从佛边闻。 非我自造。 所以尔者。 但佛在世时开教度人明理化物。 尚有性执取斜见不信受者。 况如来我灭后人情浇伪率易可化。 然阿难实处亦可已成种觉。 借其学位无谢法王今据迹谈事。 是三乘之中小乘学人等是小乘。 小乘之中自有四果。 阿难是初果须陀洹位。 忽登法座有所宣说。 抚臆论心未易可信。 但不达之徒多以小废道。 如来既悬见末代有必然之事。 是故诫敕阿难出经之时先白四众言如是。 一部经我从佛边闻非自造。 于时四众既意重如来心尊至极。 闻传佛语信受无疑。 是故维摩经言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此之谓也。 师习不同意致如此也一时者此是通序中第三。 明阿难佛语可传之意不虚。 此经既是如来应机适会之教云何秘而不传。 夫涉言化物凡有两种。 一不见根性盲心说法。 二审见根性明理化物。 然不见根性而说法者凡有三种。 一者闇会前人根性。 此则益而不损。 二者不称所宜此则损而不益。 三者承平不益不损也。 见根性中乃有差降。 今论极照莫过如来说法唯益不损。 是故可传。 今言一时正明此教与机同会无差。 故如此人且时堪闻三段。 如来即于且为说三段。 四谛亦然。 但不见机者有逗机之过。 有后机之失。 如来无有逗机之过后机之失。 故称一时也。 佛住王舍城此下是第四出说经之处。 此住处即证成我闻。 汝言如是一部经我从佛边闻。 若使审忆闻经之处。 我闻之言可得信受。 若不忆闻经之处我闻之言云何可信。 是故出闻经之处证我闻不谬也。 今就此出说经之处自有二阶。 一广二狭。 王舍城是广也。 然外国之法国若大者别有国名。 国若小者从城立号。 但王城因缘从来旧闻不假记也。 耆阇崛山中此是第二阶的出住处。 然王城处凡有五山。 未知如来的在何山。 今的明佛在耆阇崛山中说法华经。 外国言耆阇崛山此方言灵鹫。 言此山中往古诸人服药学道成仙。 又山顶有似鹫鸟故言灵鹫山也。 与大比丘众此下讫退坐一面是第五出同闻众证成一时。 前言应机之教不可不传。 今未知与谁根性相应。 今出此徒众明与此万二千人根性相应。 乃至天龙八部相应也。 难者言。 何故不证成如是耶。 解言如是两字止为总举一部经更无余意。 不假证也。 今就此同闻众中自有三段。 第一人先列声闻众。 第二从菩萨摩诃萨以下即列菩萨众也。 第三从尔时释提桓因下讫退坐一面列凡夫众也。 但众来之始未必如此。 黑白前后无的次第。 盖是出经者比次前后令条然可视。 又欲分别高下目铭凡圣致使有此次第也。 又意致寻求则有事有理。 所言事者声闻常在佛左右。 旦夕承奉不辨于游方益物。 唯护戒清净形迹交密。 是故在前而列。 尚其亲密之怀。 菩萨既以慈悲为先荷护度人为誓。 无方利物化他为务。 不得常在佛侧旦夕侍觐。 形迹交疏于中而列也。 凡夫进则不及菩萨退则有谢声闻。 唯以五尘自受爱染为累。 是故经家贬其凡猥在后而列也。 理者声闻背生死苦乐涅槃乐。 凡夫乐生死苦背涅槃乐。 是故声闻在前凡夫在后。 何以知然。 声闻之人为三毒所恼八苦所煎。 是故弃背生死之苦乐求涅槃之乐。 凡夫爱著有为憎坏无为。 菩萨则两舍居空虽乐涅槃不同声闻。 畏生死苦自求涅槃。 虽乐生死不等凡夫有爱着之心。 但为求化他常求利物。 是故维摩经言不舍有为不住无为此之谓也。 二意如此三众可见。 今且就列声闻众中自有两段。 第一意学无学二千人以来先列声闻比丘众僧也。 第二从摩诃波阇波提下竟耶输陀罗此则列声闻比丘尼众也。 所以有此两段者为欲取男女尊卑两别也。 又就僧尼两众之中各有二段。 僧众二者第一与大比丘众下竟大阿罗汉詺为有名闻众。 何以知然。 此一万二千比丘常随如来处处说法。 天上人间殊方异国远近知闻詺为有名闻众也。 第二从复有学无学二千人以下詺为小名闻众。 未必常随如来不尽为远近知识也。 尼众亦然至时当道。 今且就初众中自有六段。 第一先谈人类第二称众数第三明阶位位登无学第四叹德第五列名第六如是下即释疑结句也。 今言与大比丘众者此是第一明其是出家丈夫之类也。 问者言何故不得罗汉是类比丘是位耶。 解释者言。 所言位者本据得果报处。 今云罗汉此则位居极果。 何异初地二地之位。 但菩萨心行长广唯制因位。 声闻情意狭劣唯制果位。 此处为异也。 难者又云。 今言比丘即是出家之位非在家之位。 解云不无此义但此处义隐。 今就出家众中明其有类有位。 何异俗间仕官之人亦有类有位耶。 比丘是天竺语此间无的名翻译。 古旧相传皆以三德释之。 若使备此三德乃称比丘。 何者一曰怖魔二言破恶三者乞士也。 魔罗是外国语此方言杀者。 若通途为论一切恶知识尽皆是魔。 今的明者据第六天魔。 然第六天魔未必常尔但偶于释迦一化不信正道。 今一人出家魔宫振动。 所以尔者此人发意逾越生死永弃五尘出魔境界。 非止灭魔一人。 然此人复有一灯之化。 是故魔宫振动六师慑怖也。 第二破恶者即是修戒定慧防身口七支诸恶及意地三毒四倒九十八使。 此使诸恶法是累中之甚妨道之巨患也。 第三乞士者夫出家之人不可终日自营。 非唯增长贪爱故亦妨乱行道虽。 然本出家之意以身许道。 但有累之身未能亡餐。 复应将护身命行道进德。 不可空弃一身徒劳剪落。 应须携钵到家资身行道。 是故净乞自活表示清素。 又此三德次第相成。 问此人何故犹能怖魔余人不能。 只由此人能破烦恼恶故。 复问此人何故能破烦恼恶。 只由净乞自活也。 万二千人俱此是第二称其数也。 皆是阿罗汉此是第三明此一万二千人阶位。 位登无学也。 罗汉亦是天竺正音于此亦无的翻译。 相传旧解亦以三德释之。 备此三德乃称罗汉。 何者第一不生第二杀贼第三言应供也。 若使此人后犹生三界流转六道者非谓罗汉。 今明罗汉之人一殂之后不复受生。 既断绝生因生果亦亡。 故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此之谓也。 第二言杀贼者。 贼之为用能夺人财宝伤人身命。 今明九十八使烦恼诸贼无过瞋恚断人慧命。 是故遗教经言。 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明诸罗汉结贼已亡功德不失慧命长存。 是故维摩经云行罗汉慈破结贼故。 第三应供者此人智断既圆堪生物福。 亦取譬良田有秋收之实。 是故下经文言我等今者真阿罗汉。 一切皆受人天供养。 又此三德亦得相成。 只问此人死后何故不生。 正由杀烦恼贼。 又问此人何故能杀烦恼贼。 由有应供之德故。 亦有倒相生义那得有此应供之德。 只由杀烦恼贼故云何得知杀烦恼贼。 此人死后不复受生也。 今将比丘三德来成罗汉三德。 用罗汉三义呼比丘三义。 何者比丘怖魔之德以成罗汉不生之德。 比丘破恶之德以成罗汉杀贼之德。 比丘乞士之德以成罗汉应供之德。 出家之始詺为怖魔者为令终成不生之德。 若唯存怖魔名不成不生之德者。 虽有怖魔之名无有怖魔之实。 若使在始有怖魔之名终成不生之德者。 真是怖魔也。 破恶之德又成杀贼者故。 如临阵执刃能令前阵星散者。 此则破而非杀。 若使执刃能入阵能令当却无遗亡头失首者乃称杀贼。 然九十八使有根本枝条。 若使出家之名有始折伏枝条终则永断根本。 可谓真杀贼也。 乞士之名成应供者。 在始虽复到家至户净乞活命。 然未尽活命之方终则端坐。 侍至事同化他。 是故如来立比丘三义令终成罗汉三德。 名不徒设意致如此也。 诸漏已尽此下是第四叹德凡有五句。 詺为依位叹德。 初言诸漏已尽无复烦恼。 此两句叹罗汉不生之德。 根本无明本是漏也。 今所明者是业及润生。 明诸阿罗汉业及烦恼生因既尽故言不生也。 逮得己利此一句即叹罗汉应供之德。 明诸罗汉智断既圆堪受物供应养即是己利也。 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此两句即叹罗汉杀贼之德。 尽诸有结此句正叹杀贼。 心得自在此句结成。 欲明诸结尽时心得自在。 心得自在时诸结尽其无前后。 而义有始终。 只得言诸结尽故心自在。 不得言心自在故诸结尽也。 其名曰此下是第五列名。 虽有一万二千罗汉今略列二十二。 又阿若憍陈如者。 阿之言无若之言智。 詺为无智。 憍陈如是外国姓此方无翻。 所以尔者佛未出时此人是外道唯计有为病。 如来出世知其根熟为说无生空理后得罗汉。 明此人从无生空理生智故言无智憍陈如也。 摩诃迦叶者摩诃言大迦叶是姓此翻为龟也。 所以呼为大者异不三小迦叶故呼此人为大也。 优楼频螺迦叶此下三人皆是兄弟。 领五百徒众各在一处。 迦叶犹是姓也。 优楼频螺者是外国音此间翻为木蓏林。 明此人昔领徒众住在木蓏林中今因本住处为名也。 伽耶迦叶者昔日亦是外道。 其人事火领五百徒众住在伽耶城中。 如来往化即舍邪徒正得罗汉道。 仍以本所住城为名也。 那提迦叶迦叶犹是姓也。 那提者河名也。 昔是外道其人事外神领五百徒众住在那提河边。 值佛受道得罗汉道犹以昔河为名也。 舍利弗者亦是外国音舍利言身弗之言子。 其母名身故言身子。 后得罗汉其人聪明第一也。 大目揵连者亦是外国姓此方无翻。 字狗律陀是树神名也。 其母无儿恒祠树神乞子。 后得子时其不达业行谓言树神所惠。 因此立名但谓狗律陀也。 既值如来得阿罗汉果其人神通第一。 又与舍利弗至心周旋要先得道者誓相报语也。 摩诃迦旃延者摩诃大也旃延是姓。 既得罗汉其人论义第一也。 阿楼驮者亦是外国音此间翻者阿之言无[菟-? +? ]楼驮言贫。 谓无贫比丘。 此罗汉乃非多积财宝但凡所至处衣服饮食触事胜人。 此人昔日五百世中广行布施给救贫穷。 今余报未尽称无贫。 劫宾那者亦是外国语此间翻言坊宿。 正言此人在僧坊中宿。 如来知其根熟仍化作老比丘。 与同共宿即于尔夜化令得道故言坊宿也。 又解言此人是劫宾国人从国受名。 前解必然后未必尔也。 憍梵波提者外国名此间言牛呞比丘。 此人虽得罗汉犹有二事似牛。 一者口中空喘二者其脚迹似牛蹄。 常被诸比丘诸讥笑。 如来神力接置梵宫然诸天不笑故接置天宫。 仍说往缘谓。 此人昔日五百世常作牛王。 是故无量寿经言尊者牛王即其人也。 离波多者此间言星宿比丘。 其母无儿恒拜求星神后得有子。 既不达业行谓为星惠故言星宿。 亦言假合身也。 毕陵伽波蹉者亦是外国语此间言余习比丘。 骂恒水神事也。 诸比丘问佛佛说因缘。 谓昔五百世中常作狱卒既得罗汉犹有余习也。 薄罗者此间翻言善容比丘。 能举动容仪可观也。 又持一不杀戒得五不死报也。 摩诃狗絺罗者此间翻言摩诃谓大也絺罗言膝。 谓大膝比丘即是。 长爪梵志是人舍利弗舅也。 难陀者译为欢喜。 明其人过去世中常行忍辱。 今身见者皆生欢喜。 又即是佛弟也。 孙陀罗难陀是佛小弟。 其人在俗有妇名孙陀利。 今举其妇标之令知是小弟也。 其人虽得罗汉但余习未尽。 于祇陀林中常行不等之心。 现在作羯磨师。 过去有分鱼等事也。 富楼那者姓弥多罗尼子者此翻为满愿子也。 是故无量寿言尊者满愿子即其人也。 须菩提者译为善吉明其人有德常以吉事利人。 所以尔者此人昔于福田所生嫌嫉之心。 仍流转地狱无穷受苦。 今者立誓誓不恼他。 是故涅槃经云若有众生嫌我坐者。 我当终身立不移处。 行卧亦尔。 誓有所为作于物为吉也。 阿难者译为无染。 其人形容可爱常随如来。 人中天上瞻五尘之色见可爱之境。 常求利物无有爱染之心。 又得须陀洹果总持第一也。 罗睺罗者译为障。 由塞鼠穴因缘。 六年处胎因此名为覆障比丘亦得须陀洹果也。 如是众所知识此下第六段释疑总结。 时众疑言万二千人中唯有一万一千九百九十八人是阿罗汉。 阿难与罗睺罗此二人自是须陀洹学人之类。 今何故与无学人同耶。 解言此二人虽是学人然为大众亦知识。 是故类入有名闻中与大。 大阿罗汉等问者又言。 颇有小阿罗汉故今言大阿罗汉耶。 解言罗汉位齐实无大小。 今形七种学人詺为大也。 问者又言七种学人不名罗汉何所形耶。 解言圣人立名有通有别。 别则不尔通则皆然。 何异须陀洹人亦名为学。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僧众中本有二。 此下是第二呼为少名闻众。 未必常随如来也。 就此众中准前亦应有六义。 但前众既已备明六段。 今此众中唯有两段。 第一言学无学即是谈其阶位但出二种。 初言学即是七种学人也。 次言无学即罗汉无学也。 第二言二千人即是谈其数也。 摩诃波阇出家声闻众中有二。 此下是第二列尼众亦证同闻也。 又言尼众亦有二种。 初有名闻后是有小名闻。 第一言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詺为有名闻众。 何以知之。 备二义故。 一在家为论即是佛姨母。 为如来所尊。 二就法义。 盖是女人中出家先首。 为大众知识故在先而列。 第二言耶输陀罗比丘尼此詺为小名闻众。 何以知之。 亦有二意。 一者在俗时不为如来所尊。 二者法中往取。 此人出家复晚不尽远近知闻形前尼众呼为小名闻也。 各有三义今就有名闻众中有三义者。 第一言摩诃波阇波提此是出其名也。 摩诃言大也波阇波提言爱道。 谓大爱道也。 第二言比丘尼此即谈其人类明其出家女人类也。 与眷属六千人俱此是第三叙其眷属少多也。 罗睺罗母此下是第二少名闻尼众亦有三义。 初言耶输陀罗此则出其名也。 第二言比丘尼即是人类也。 第三言与眷属俱此即明眷属多少也。 菩萨摩诃萨此下是第二列菩萨众所以中者意亦如前也。 今就此众中亦有六段。 第一谈其人类也。 第二叙其数第三明其阶位。 第四叹德第五列名第六举类举数总结也。 今言菩萨摩诃萨者先谈其人类是大乘人类也。 若具存外国名应云摩诃菩提萨埵。 译摩诃言大菩提称道萨埵云心言大道心人也。 夫称大道心人必有二义。 一长二广。 远求佛果不中途取证此心曰长。 发意兼济此心称广。 然二乘不逮贬其狭短有谢菩萨也。 八万人此是第二叙其数也。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此是第三谈其阶位。 但此中所谈据八地已上。 明此诸菩萨居在不退位中。 夫退有三种。 一者位退二者行退三念退。 自六心以还轻毛位信首五根未成。 遇恶友时能断善根退入恶流故称位退也。 第二从七心以上讫六地以还詺为行退。 正明入忍之行有退失也。 第三七地一地呼为念退。 正明二谛之念不恒故言念退。 然退之中亦有不退之义。 何以知之。 夫一善染神历劫不杇是习因之义不亡。 招乐之义不失应非是退。 但六心以还唯有一善染神不退。 复有三种退义。 即是位退行退念退。 是故不得受不退之名也。 又七心以上六地以还亦有不退之义。 位登信首五根不复流转。 乃至初地以上六地以还心会无相之境意入二谛之中。 是故维摩经言受不退常寂然。 所以不受不退名者。 但位虽不退犹有两退之义。 一明入忍之行相似无漏无得而失。 二明二谛之念不恒现在前。 是故受行退之名也。 七地菩萨位登初忍实无退失。 入忍诸行兴心即得。 但杂相烦恼未尽犹有出入观异。 致令二谛明解不恒现在前。 故受念退之名也。 今明八地以上菩萨永绝下地三种退义。 位登法流长不出观。 念念皆明岂有念退。 所以尔者。 有其二义。 一明位登此地不复进退学。 二明枝恶未尽唯断根本也。 所以言于三菩提不退者。 三菩提者正遍知道也。 道者即是因也。 正明此诸菩萨于无上正遍知因中不复退转也。 皆得陀罗尼此下是第四叹德段也。 凡有十二句合作四重。 又合四重以为两双。 何者初有三句叹德。 第二从供养无量下有三句詺为叹行。 第三从以慈修身下有四句名为叹体。 第四从名称普闻以下有两句詺为叹名也。 所以为两双者前二是德行后二是体名。 所以先叹德行后叹体名者。 夫言体名则善恶通有凡圣皆然。 如来有体阐提不无。 若言佛最善人便有体者则阐提极恶应无有体。 而今佛与阐提皆有体者。 故知好恶不在体也。 名亦如此。 如来妙响流播共闻阐提恶名天下皆知。 故名体通漫凡圣皆有也。 欲验真伪未若有德有行。 是故先叹德行后及体名问者言等是先叹。 何故先叹其德后叹行耶。 解言为二义。 一言德据其果行据因。 二者言德据现在为用。 行据往日修习。 果与现在二义相会。 因与往日二义相符。 是故先叹其德后叹行也。 问者言体名云何解。 言亦有内外何以知然。 要先有好体然后有胜名外闻。 是故先叹其体后叹名也。 又就此四段叹中各开为二。 叹德中有二者。 第一言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 此两句先叹内德后一句名为外化。 陀罗尼是外国语此间译为总持。 十方诸佛所说妙法皆能总持也。 乐说辩才者有人解言是外化。 德正言乐为人说也。 今一家所习犹是内德。 何以知然。 有二义故。 一理二教。 理者本言四辩是智门非是功德。 智慧门中本无外化。 今言乐说辩才即是四辩中之一。 云何是化耶。 教者即大品经云解法智慧名为法辩。 解义智慧名为义辩。 解辞智慧名为辞辩。 缘乐说智慧名乐说辩。 缘乐说者只是前人机也。 如声闻之机乐闻四谛缘觉之人乐闻因缘。 只知前人所乐之法。 法是前境今举境目智故言乐说辩也。 转不退法轮者。 第三句是叹德中第二意。 名为外化。 正明八地以上境智。 轮者借譬为名也。 世间者明轮有摧伏之义。 今明轮体取八地以上境智无三退名为不退法轮。 而俱满众生之性喻若轮体之圆也。 能令凡得圣如轮转义也。 能折伏众生之烦恼如轮有摧伏义也。 说此八地以上境智以与前人故言转不退法轮也。 叹行中有二者。 初两句正叹行后一句证成。 供养无量百千诸佛此句先叹菩萨殖行之始也。 于诸佛所殖种德本此句叹行终也。 此二句正叹行。 但八地以上是众德。 七地以还是众德之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 此一句是第二证成叹行。 不同二乘之行或叹或毁。 初云随顺我法我即欢喜复毁言燋谷种也。 叹体中有二者。 一句叹身三句叹心。 初言以慈修身此句叹身。 问者言八地以上唯有智慧云何有身。 解者言本谈应身岂有实报。 所以尔者。 由旷劫行慈慈本利物。 应身得有由慈悲力。 是故与乐拔苦不关余德也。 善入佛慧此下三句是第二詺为叹心又此三句即作三慧初善入佛慧此句明照空之慧。 但初地以上七地以还亦入佛慧未得称善。 唯有八地一入法流常照无生故言善也。 第二言通达大智此句明照有之智也。 第三到于彼岸此句即总结空有。 所以善入所以通达者良由到彼岸故也。 夫理有浅深智成大小。 七地以还未入法流名为此岸。 八地以上常照二谛。 长不出观名为彼岸也。 名称普闻此下两句是第四叹名亦有二者初句正叹其名。 明此诸大士德行高远名播之道有识含情无不共知也。 第二言能度无数百千众生此即释成此名。 由此菩萨分身救物是故天下共知故知释成也。 其名曰此下是第五略列十八菩萨名也。 如是等菩萨竟八万人是第六举类举数总结也。 尔时释提桓因列同闻人有三段。 此下竟退坐一面是第三列凡夫众。 所以有后者意如前述。 今就此中有六种众即成六段。 第一先列天众第二列龙众第三鬼神众第四阿修罗众第五列金翅鸟众第六人众。 今两种料简初明不次第意。 次明无六道意及无无色意。 所以别尊卑不次第者。 但如来在人中说法。 阿阇世王即是王舍城主。 主人有让客之义是故先列前五众后又列人众。 又客众之中不次第者。 但五客众中天报最胜。 是故先列天众后及余道。 若客众次第列者天后列修罗。 但龙有两义故胜。 一者是天眷属二者于人有恩。 龙能升云降雨似天义。 是以世人常言天雨有此两德。 是故在前。 所以列鬼神众在次列者。 然此众悉诸天乐神随诸天后行。 是故在之后列也。 又此六段中无有六道。 何以故。 地狱众生罪障报深重不能得来唯有五道也。 所以有六段者但龙与金翅鸟同是畜生。 今离为两众故有六段也。 又列天众之中有所不尽。 唯列欲色界天不及无色。 所以尔者其二意。 一据小乘经故彼处无有色。 既无有色不去不来。 二明三界果报彼处最胜。 由着情深妨受正道即是长寿天难也。 今且就列天之中自有两段。 第一先列欲界诸天第二列色界诸天也。 列欲界天中又不尽。 唯列初二天后二天合有四天。 略无中间二天也。 又不次第。 释提桓因者此是欲界第二天。 是佛天上檀越故在前列。 外国名谓释提桓因译言能为天主也。 下名月普香宝光等皆是帝释辅臣故次第下列之也。 四天王天此则倒列欲界第一天。 即是须弥四埵头首亦各有眷属也。 自在天子者是欲界第五化乐天诸有所须能自化作也。 大自在天子者即是欲界第六天。 他化自在天明诸所须皆是他人化作也。 略不列第三炎魔天第四兜率他天。 既列前后四天中间二天可知也。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此下是列天中第二列色界诸天。 今言梵天王者即是初禅梵王也。 尸弃大梵者即是二禅梵王也。 光明大梵者是三禅梵王也。 等即等第四禅天也。 有八龙王此下是第二列龙众也。 此下龙神等四众例皆有三。 一者总唱数二者列名三者总结也。 难陀者译言欢喜。 跋难陀者译为善欢喜也。 变为人形佛边听法于人有染润之恩见人皆欢喜也。 龙唯五时中不得变身。 一眠二睡三嗔四淫五死时也。 娑加罗者因国得名也。 和修吉者译为多头即九头龙王也。 德叉迦者译为多舌也。 阿那婆达多者译言无热也。 诸龙相与连甲中有小虫唼食。 故于热沙中曝。 复有热沙之苦。 唯此龙无小虫故无热沙之苦也。 摩那斯者译为大身则是绕须弥七匝也。 沤钵罗者池名也。 此龙住在塸钵罗花池之中因池立名也。 有四紧那罗王此下是第三列鬼神众。 皆是帝释作乐神。 初有四神名为法乐。 后有四神名为俗乐也。 紧那罗者翻为疑神也。 初言法紧那罗者此神丝竹之中显出四谛之法。 妙法紧那罗者此神丝竹之内奏十二因缘法也。 大法紧那罗者此神丝竹之内显出六度之法也。 持法紧那罗者应言总持法经文略。 此神丝竹之中并说三乘法轮也。 有四乾闼婆王此下四神是帝释俗乐神。 初言乐乾闼婆王者直乐神无音声者也。 乐音者有音声者也。 美乾闼婆者无音声中胜者也。 美音者音声之中胜者也。 有四阿修罗此下是第四列阿修罗众。 阿之言无修罗言酒詺为无酒神。 为下善所得。 实非是鬼其多谄曲贬为神。 神之果报率多嗜酒。 此诸修罗神力因缘皆不饮酒也。 婆稚者译为被缚。 毗摩质多罗有女名舍脂。 形容可爱为帝释所重即纳还天上以为妃主。 既主之后不与妇公交通。 毗摩质多罗王即遣波稚领兵征伐帝释。 帝释既奉事如来常诵波若神咒。 咒力因缘即令波稚被缚也。 佉罗骞者译言广肩胛也。 毗摩质多罗者即是帝释妇公相传无翻也。 罗睺阿修罗者译为覆障。 其人手脚甚长有时以手障掩日月故言覆障。 有四迦楼罗此下第五列金翅鸟众。 有大威德故言大威德也。 身量实大故言大身。 欲食诸龙常得满足故言大满。 欲食诸龙自在随意故言如意也。 韦提希子此下是第六列人众自有三。 第一列名阿阇世王母韦提希。 今举母名子故言韦提希子也。 外国言阿阇世此间译言未怨也。 第二与眷属若千人者总列众类。 第三致敬。 以此类上五众。 例应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经文略故无也。 辨通序竟。 从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以下竟品是第二詺为别序。 正明众经各异部部不同之意。 具如前述。 又别序有五亦如前释。 一者众集二瑞相三疑念四发问五答问序也。 今就五别序中各开为二。 众集序中二者第一正明众集第二从供养恭敬以下即叙众集体宜也。 今言四众围绕者此是第一正明众集也。 虽有天龙八部莫过四类。 即出家四众也。 供养恭敬此下是第二叙众集之体宜。 就中自有总有别。 初言供养即是总。 下别出三业供养。 恭敬即身业尊重即意业赞叹即口业。 在口则誉扬圣德意地则尊重如来。 涉身则恭敬于佛。 然此诸句皆是经家语也。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此下竟以佛舍利起七宝塔是第二瑞相序。 亦有两段。 第一先明现相于此土。 第二于此世界尽见彼土以下明现瑞相于他地。 此两段中各有六段。 今初段中六种瑞相者。 一说无量义经二入无量义定。 三者天雨四花。 四者地六种动。 五者大众欢喜。 六者佛放胜光明。 又此六种瑞相合成三双。 初一双者动则说法度人静则入定观理。 此则动静相对。 第二双者上则明天雨四花下则明地六种动。 此则上下相对。 第三双者时众则内心欢喜如来则外放光明。 此则内外相对也。 呼为瑞相者相据于外瑞据于内。 然相即是瑞。 瑞亦即相。 但密报称瑞表异称相。 何以知然。 然将欲显说一因一果之理明三乘行人同归成佛。 以此六种相报众生呼之为瑞。 即此六种表必说法华名为相也。 所以无量义经为法华作游序者凡有两家解。 一家解言。 此经明无量万善同归皆成佛道之义故名无量义经也。 但法华所明正言无二无三会三归一。 然无量义经直明万善成佛不言无二无三破三归一与法华有异。 是故得有法华作游序。 第二家言。 无量义经明无生空理不可边量往求故名无量。 即此空是万有之义也。 是则大品维摩亦明无相空义。 何故不为此经作序。 伊家通言居然如此。 前明三乘后明一乘此是真序。 更欲何觅。 解释者言。 五时次第不无此义。 但执义之家好序太过。 今明为法华之序正明一时一坐一部经教各自有序。 何异五时之教皆有序正流通。 今明无量义经犹是堪闻法华徒众闻此经。 但未说法华之前仍说无量义经。 大品维摩虽明无相空义犹言三家行因为量三乘得果不同。 然无量义经言夫行善者皆得佛果。 是故有异大品维摩。 又直言万善成佛不明会三归一。 是故复异法华。 既居两过之间。 是故得为法华作序也。 此经是大乘教故言为诸菩萨说大乘经。 是佛所重故言佛所护念也。 即用此经表必说法华。 即是相义。 又有密报之能即是瑞义也。 佛说此经已下此是第二瑞相。 只说无量义经竟仍入定之意。 为欲譬坐令弥勒问于文殊。 若不入定弥勒便应问佛。 是故入定兴问有由也。 问者言。 只应入法华三昧何故入无量定耶。 解释者言。 若入法华三昧云何得有为法华序耶。 无量义处者无量义经明万善成佛。 佛果是无量义所归之处。 又明如来将欲说法华义故。 是故先入无量义定表必说法华。 即是相义密报时众即是瑞也。 是时天雨此下是第三明天雨四花以为瑞相。 曼陀罗花者译为小白团花摩诃曼陀罗花者译为大白团花。 曼殊沙花者译为小赤团花。 摩诃曼殊沙花者译为大赤团花也。 虽有四花今合为两双。 前二白团花譬在家二众。 后二赤团花譬出家二众。 虽两双有共一意。 何者欲明四众昔来所行皆是花而未果也。 又散佛及大众者明众生万善花必得佛果。 是故花散佛及大众也。 表必说法华即是相也。 有密报之功即是瑞也。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此是第四瑞相。 普是有缘感佛世界以来皆悉振动。 大地常安而今忽动。 此即奇事明义。 但三乘行人人有六种执。 执三因三果言决定言决定不同。 此即惊动执固之心。 又一解尔时六种者动众六道众生皆成佛也。 尔时会中此下是第五瑞相。 大众欢喜好事应来。 预通灵瑞表必说法华即是相也。 有密报之能即是瑞也。 尔时佛放此下是第六放光瑞相。 光本除闇而能显色令现。 欲明此光密表一因一果之解。 如显色而能遣执三之迷如除闇也。 前明能照后明所照。 在上放者譬如人身头最为上。 密表一乘因果超坐三乘之上也。 在眉间者亦密表一乘因果是中道之理。 从照东方以下明所照。 然光应照十方今的明东方者。 借此一方表一因一果也。 且又东方是诸方之上也。 万八千世界者。 一万是极数此密表时众必得果因满也。 八千者不足之数明三乘人昔来所行是因而未足也。 靡不周遍者即是横论。 东方万八千土光尽照乃至八方也。 下照无间上至色究竟者竖论。 上下光皆至欲表天下万善皆归极果也。 今就教为义未明无色有色是故略不道也。 有一种解从下至阿鼻地狱以下是第二现瑞相于他土。 若因此解于下偈极便。 今且依前判。 从于此世界尽见彼土此下是第二明现瑞相于他土。 中亦有六种瑞相。 第一因光见六道众生。 第二又见彼土现在诸佛者明因光见东方诸佛。 第三及闻诸佛所说经法者明因光闻他土佛说法。 第四并见彼诸比丘以下明因光见二乘人修行。 第五复见诸菩萨以下明因光见大乘人修行。 第六复见诸佛般涅槃以下明因光见他方佛般涅槃乃至起塔供养也。 旧解言。 定有六见一闻事。 不见此义。 一家所习不尔也。 又此六种亦成三双。 初一双者始见六道众生终见诸佛此即凡圣相对。 始离成凡夫终会成圣人也。 第二双者初闻佛说法次见二乘人修行。 此即说法受行相对。 始则如来说法后则弟子受行也。 第三双者见菩萨修行见佛涅槃。 此即因果相对。 始即行大乘因终则得大乘果也。 第五瑞相中言种种因缘者。 明菩萨备行四等六度净佛国土诸因缘也。 种种信解者信解行向等。 乃至净佛国土也。 种种相貌者舍物相貌持戒相貌忍辱相貌。 故言种种相貌也。 即是他土六种瑞相表必说法华。 即是相也。 皆有密报之能即是瑞也。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 自此下是第三詺为疑念序。 亦有两段。 第一先明弥勒有疑念。 第二从尔时比丘以下竟今当问谁。 即叙大众有疑念也。 就弥勒疑念中凡有三念。 始具两疑终事决成一疑。 大众有两念即是两疑也。 弥勒三念者从尔时弥勒作是念下竟以何因缘而有此瑞。 此是第一念即第一疑。 此正疑上二六种瑞相何故现耶。 自有二句。 初尔时弥勒作是念下明疑前之念。 次以何因缘而有此瑞正明疑也。 但瑞相之名皆得换易。 亦可言今佛世尊现神变瑞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相。 亦可双举言今佛世尊现神变相瑞。 以何因缘而有此相瑞。 神是内力变据外用。 何者若据内谈如来种智则物莫能测。 即是转海水为苏酪。 长短改度小大相容等也。 第二从今佛世尊入于三昧讫当以问谁谁能答者。 此即是第二念。 既有此瑞相疑不知问谁。 即是第二疑也。 亦有二。 初今佛世尊入干三昧下明疑前之念当以问谁以下正明疑也。 佛若不入定我当问佛。 佛今入定我当问谁。 从复作是念是文殊师利讫我今当问此是第三念。 即知文殊是可问之人此是第三念即决上第二疑。 上第二疑不知问谁今既知文殊是可问之人。 故知即知决上第二疑也。 唯有第一正疑瑞相在也。 是故弥勒凡有三念始具两疑。 终成三念一疑也。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此下讫今当问谁。 第二叙大众有疑念。 今就大众有两念即是两疑。 初念正念上二六种瑞相。 又即是第一疑。 疑言此瑞相何所为也。 光明于六中最显。 是故举显者为首也。 第二念言今当问谁此即是第二疑。 疑言不知问谁也。 上弥勒第一疑中有二。 初明疑前之念次正明疑。 今者大众第一疑中唯有疑前之念。 略无第二正明疑也。 上弥勒第二疑中亦有二。 今者大众唯有第二正明疑不知问谁。 略无疑前之念文句略互遣明义也。 但弥勒三念大众二念。 当乎尔时皆非发言。 直是经家述取其意也。 大众所以无第三念者。 若论实处无谢弥勒。 而念弥勒应有第三念。 知有可问之人而大众无者。 为欲高推弥勒是补处大士能知有可问之人。 大众既非补处之位不辨能有第三念也。 且自今日所宜只弥勒腾大众疑以问文殊。 不言诸大菩萨不能腾疑。 但高推补处是故无第三念也。 问者言。 若果正在定云何问佛。 且取自待佛出定然后问佛。 佛使即说此经即是正说。 云何称序。 祇应问文殊引古证今。 知出定必说法华。 是故叙秪为序。 难者又言只问弥勒为自有三念为物者耶。 解释者言居本为物。 何容自为问答。 为物者何为许人耶。 解释人言定只为始行菩萨及凡夫也。 问者又言即此时众有得他心智者。 即见弥勒有如此疑如此为义。 岂成为物耶。 解释者又言。 只如此智即成为物。 今得他心智人于时只宜知弥勒心中实自为物有此疑念。 应问文殊。 文殊名答非他心智。 人既有此智密资进行类知。 如来应说法华。 如此为义于物有益。 是故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此之谓也。 法华义记卷第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册No. 1715法华经义记妙法莲华经义记卷第二光宅沙门法云撰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此下尽偈。 是第四发问序。 亦有两段。 第一经家叙弥勒自欲问之意。 第二从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下竟偈是正问也。 又此两段之中各开为二。 经家叙欲问中有二者。 第一言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 经家叙弥勒自欲问意也。 第二又观四众竟众会之心。 此明经家叙弥勒有兼他之意。 兼他之意者欲腾大众疑念以问文殊也。 而问文殊师利言此下尽偈是第二正问段也。 就此亦有二者。 第一从而问以下尽五十四行偈以来詺为正问也。 第二从佛放一光下有八行偈詺为请答也。 又此二段各开为二。 正问二者。 第一是长行略问。 第二五十四行偈重颂广问也。 第二八行请答二者。 第一佛放一光下有三行偈。 先举所见之事正请答也。 第二从四众欣仰有五行偈即释伏难结请也。 所以长行称略说偈中言广问者。 若据理为义则长行是广偈中是略。 何以知然。 长行之中各总问彼此二六种瑞相。 尽故及至偈中各别颂不尽故。 今就文为义则偈中是广。 长行为略。 何以故。 偈中文多长行文少故也。 今且就略广二说之中又各开二。 长行二者第一而问以下竟神通之相。 总问此间六种瑞相也。 第二放大光明以下竟国界庄严。 总问何故使我见他土六种瑞相也。 就问他土瑞相中有二。 初放大光明以下明瑞相之由。 第二悉见彼佛国土以下是正问也。 今广问之中虽有五十四行偈又分有二。 第一有四行偈广颂上问见此间瑞相也。 第二从眉间光明以下有五十行偈广颂上问见他土瑞相也。 今者四偈唯颂四种瑞相。 不颂第一第二瑞相也。 初一偈颂第六放光。 次一偈半颂第三天雨四华。 次半偈颂第四地动。 次一偈颂第五四众欢喜也。 今者初偈问放光。 詺佛为导师也。 但初何故句。 是通冠诸瑞相也。 雨鬘陀罗此一行半今颂上雨华。 上有四华今者唯颂二华。 唯小白华小赤华但半行颂也。 栴檀香风一行义出故摄属雨华也。 而此世界半偈颂上地动也。 时四部众一偈今颂上四众欢喜也。 上总问中含有六种。 今者偈中的颂四种也。 然略不颂说无量义经。 亦略不颂入定也。 所以略者有二意也。 一者文略也。 二者事中不便。 何以知然。 如来在世未曾不说法度人。 今日云何忽尔更问言何故说无量义经耶。 诸佛世尊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土。 不以二相忽尔重问何故入定。 此即事中不便是故略不颂也。 眉间光明此下有五十行偈。 是第二广颂上长行中略问见他土瑞相也。 判此五十偈凡有二种。 今且依长行初判为两段也。 第一眉间光明一偈半颂上第一见瑞相所由。 此光明乃非他土瑞相。 但由此光明见他土瑞相也。 第二余四十八行半颂第二正问见他土瑞相也。 唯颂五种瑞相略不颂第四瑞相也。 今就四十八行半中大分为三段。 第一从诸世界中下八行半。 先略颂见他方三种瑞相也仍道。 第三我见彼土恒沙菩萨下三十八行半广颂问二瑞相。 即是他方大士修行及他方佛般涅槃。 乃至起塔供养也退道。 第二从文殊师利我住于此下有一行半偈。 詺为结前略开后广也。 初八行半略颂三瑞相者。 初有一行半颂第一见六道众生。 第二半行颂第二见东方诸佛也。 第三有六行半颂第三闻他方佛说法也。 又就初一行半自有二阶。 初一行一句正颂所见也。 第二言于此悉见一句则明能见也。 就所见中凡有四意。 初诸世界中下半偈正明六道。 生死所趣一句明詺是生死。 善恶业缘一句明因。 受报好丑一句明果报也。 善恶业缘者此即是六道之因也。 善恶两字是别善即三善道因也。 恶即是三恶道因也。 业缘两字即通于善恶也。 受报好丑者。 受报两字即总举六道果。 三善道亦是受报三恶道亦是受报也。 好丑两字别名得六道果报。 何以知然。 好即是三善道果报也。 丑即是三恶道果报也。 又睹诸佛圣主师子此半行是第二即颂见东方诸佛也。 演说经典此下有六行半偈。 是第三即颂闻他方佛说法也。 就六行半中自有五阶。 第一言演说经典微妙第一。 半偈问言何故令我闻佛说法出胜天魔外道表耶。 第二其声清净一偈。 问言何故令我闻佛说法出群圣之外耶。 第三梵音深妙一偈。 问言何故令我闻佛说法称悦时众之心耶。 第四种种因缘一偈问言何故令我闻佛说法。 能上弘佛道下济众生耶。 初三句明上弘佛道。 开悟众生一句明下济苍生。 第五若人遭苦下三行。 问言何故令我闻佛说法。 称可三乘人根性耶。 三行即道三乘。 初偈为声闻。 若人有福一偈为缘觉。 若有佛子一偈为菩萨也。 文殊师利我住于此此下一行半偈是第二詺为结前略复开后广也。 就中自有二意。 初三句先结前略也。 第二及千亿事下复有三句复开后广也。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此下有三十八行半偈。 是第三偏广颂第五问见他方菩萨大士修行。 及第六他方佛般涅槃及起塔供养也。 略不颂第四三乘人修行文句虽略义中得兼。 何以知然。 只颂闻佛说法。 既有说法必有受行之者。 故义兼第四三乘人受行也。 就三十八行半又分为二。 第一三十一行半颂第五问他方大士修行。 第二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下七行颂第六他方佛般涅槃后事也。 就三十一行半中自有三段。 初一偈先总举菩萨行大乘行作问也。 第二或有行施下有十三行偈。 举菩萨要行作问。 要行者即是六度也。 第三从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下有十七行半。 广举见菩萨遍行杂行作问也。 今就第二十三行明要行中。 明六波罗蜜即为六段。 或有行施下六行明檀。 两行明戒一行明忍一行明精进两行明禅一行明波若也。 或有行施以下有六行。 先明见菩萨行檀波罗蜜也。 次文殊师利我见诸王以下两行明戒波罗蜜。 初一行明得戒方便。 后一行正明得戒。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一偈明忍波罗蜜也。 他人不能独处而伊能独处岂非忍也。 夫忍有两种。 一者打骂不瞋加恶不报。 二者弃亲爱眷属住空闲之处。 亦是难忍。 能忍。 忍今据此为义也。 次又见菩萨勇猛精进一行即明精进波罗蜜也。 次又见离欲两偈明禅波罗蜜。 初偈明定与定果。 五通即是禅定果。 后偈明禅定用也。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一偈明波若波罗蜜也。 又见佛子定慧具足。 此下有十七行半偈。 是第三举见菩萨行杂行作问。 就问杂行中凡有五种杂行。 第一又见佛子一行半明见菩萨说法作佛事也。 第二破魔兵众而击法鼓半行明见菩萨降魔作佛事也。 第三又见菩萨寂然宴默一行偈明见菩萨寂寞作佛事。 第四又见菩萨处林放光下一偈明见菩萨光明作佛事也。 上来四种作佛事皆不开也。 第五从又见佛子未尝睡眠下有十三行半偈。 明见菩萨乱行六度作佛事。 此中初一偈明精进也。 次一偈明戒。 一偈半明忍。 两偈明定。 五偈明檀。 三偈明波若也。 何者又见菩萨未尝睡眠一偈明精进也。 又见具戒下一偈明戒也。 次又见佛子住忍辱力一行半明忍也。 若被恶骂始似誉扬若加刀杖则如华雨。 真可谓忍也。 次又见菩萨离诸戏笑下有两行明定也。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下五行明檀也。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下有三行明波若。 就中自有三意。 初偈明智慧。 说法之相明化他人之能也。 次一偈明照空也。 次一行明照有也。 然空有皆是自行要用。 空解在前有解在后也。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供养舍利。 自此下有七行是第二颂第六问他方佛般涅槃后起塔供养。 就此七行中自有三段。 初一偈未暇得起塔且明尊重供养舍利也。 第二从又见佛子造诸塔庙下有四行偈正明起塔供养也。 第三从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下两偈释疑结供养之义。 只就第二四偈起塔供养中即成四阶。 初一偈正明造诸塔庙。 第二偈叙塔之度量。 第三偈叙严饰之具。 第四偈叙时众设事供养塔也。 何者初又见佛子造诸塔庙下一偈正明为舍利故起塔也。 宝塔高妙一偈是第二叙塔之度量广狭长短之相。 高五千由旬者一由旬四十里四五二十便有三十万里也。 复言此塔纵广二千由旬。 四二而八便是八万里。 从一一塔庙各千幢幡此下一行是第三叙严饰之具也。 诸天龙神一偈是第四明时众设事供养塔也。 文殊师利诸佛子等此下两行是第三释疑结供养之意。 时众疑言。 汝上言造诸塔庙严饰国界。 若如此者只为严饰国界此则无有供养之意。 今两偈释疑言。 国界自然殊特妙好非我本心。 本不为严饰国界但造塔庙之后荫映国土。 自然而好。 一偈半法说。 下半偈即作譬说。 言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故如波利质多罗树但种此树本为得果资身。 不为觅花严树。 但华敷之时树自然好。 无异国界中有塔此国界自然好也。 佛放一光就弥勒第二正发问中本有二。 一者正问中本有二。 一者正问即是长行。 而偈此下有八行偈是第二请文殊答。 又就此请答中本有二。 第一有三行偈先举所见之事正请答。 第二从四众欣仰下有五行偈释文殊伏难以结请。 又就此两段之中各开为二。 正请答中有二者。 第一佛放一光有两行偈。 先举所见彼此两种瑞相以为请端。 第三偈正请答。 就请答端中初偈总举见此间瑞相。 诸佛神力下一偈举见他土瑞相也。 初偈所以举光明者。 此意犹如前释瑞相之中光明最显。 是故举光明余者可知。 诸佛神力下一偈举见他土瑞相。 此是释迦力何故言诸佛神力耶。 解释者言释迦是诸佛之数。 此则明诸佛道同之义。 放一净光照无量国此是他方瑞相。 何故举光明。 此义亦如前释言此光明乃非他方瑞相。 但见他方瑞相要由光明。 是故举其所由也。 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前两行偈既举所见事竟。 此一偈是第二正请答也。 四众欣仰此下有五行是第二释伏难。 结请亦有二者。 第一有四行先释四种伏难。 若不释伏难结请之义终不成也。 第二余一行正结请也。 四种伏难者弥勒上言佛子文殊愿决众疑。 文殊仍作第一伏难言。 汝自道四众有疑四众何曾有疑。 若有疑者自当发问何劳汝说耶。 是故弥勒即用初偈释此伏难。 言四众欣仰瞻仁及我。 故知四众实有疑。 瞻仁欲令仁者答。 及我欲令我问那得言四众无疑耶。 文殊仍复起第二伏难言。 汝今若言四众果有疑者但神通瑞相。 此事微细。 我今云何专。 尔相答。 汝但待佛出定自应问佛也。 是故弥勒即用第二偈释此伏难言。 佛既入定何时当出。 但大众即今怀疑抱惑。 心意不安。 仁者既是智士。 曾见久远应即时见答令疑惑得除。 云何方复令我待佛出定。 我知如来何时当出定耶。 是故言佛子时答决疑令喜。 有何所以放光动地耶。 文殊仍复起第三伏难言。 汝若欲令我答者夫瑞相所为实难定判。 汝既是补处菩萨。 微微下意共释众疑。 那得专令我答。 此则于理不可。 是故弥勒仍用第三偈。 复释此伏难言。 仁者欲令我下意者亦可微微厝心下意。 正言我今不知如来现此瑞相。 为当欲为大众说此释迦所得妙法。 为当欲为大众受记将来妙果微心下意正自如此。 文殊仍复起第四伏难言。 若如此者自可得决大众心疑何用我答耶。 是故弥勒仍用第四偈复释此伏难言祇我此意非是决断之意。 但瑞相所表难可定判。 云何用我犹预之心答大众。 是故言示诸佛土众宝严净。 此间瑞相及见诸佛明他方瑞相此非小缘。 若是小缘可令我决。 既非小缘仁者应答也(然此伏难是光宅法师传谢寺次法师次法师又传江北招法师解既名匠所传后生学士实宜遵奉也)。 文殊当知下一偈是第二正结请也。 问者言。 前言四众龙神瞻仁及我今言瞻察仁者。 何故不言及我。 解释者言。 前欲使我问所以及我。 今我问已竟。 所以唯瞻仁者也。 欲说何等者有两解。 一解言正听仁答。 如来出定定说何等。 第二解言四众瞻察仁者定说何等用后解。 是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言此下竟品是第五答问序。 亦有两段者。 第一竟四十三行偈以来正答也。 第二从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下有两行偈詺为开物心结答。 又此两段之中各开为二。 正答中有二者第一是长行第二是偈颂也。 开结答中有二者初偈明好事应来即是显一与显远。 第二偈明恶事当去即是开三与开近也。 不可不专心澍仰冀闻妙说也。 今且就长行中大判为四段。 第一竟演大法义一往仿佛思惟忖度以答弥勒也。 第二从诸善男子我于过去曾见此瑞竟故现斯瑞略引古证今。 小复分明略答也。 第三从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以下广出曾见之事。 引古证今事同广答弥勒也。 第四从今见此瑞与本无异讫长行分明结答也。 所以有此四重说法者。 若实论文殊则是往古诸佛龙种如来。 今既迹居释迦弟子。 那得灼然分别决判。 应须次第阶渐先一往思惟忖度。 虽复一往思惟忖度但此思惟忖度非是空然。 是故第二言我于过去曾见此事。 此事未足可以相训。 是故第三广出曾见之事。 但昔日有瑞相与今日瑞相事同。 只昔日佛现瑞相竟仍出禅定后便说法华。 以此事同验知今日如来必应说法华。 广引既竟时众可以寄意。 是故有第四分明结答也。 又解为三段。 第一思惟忖度第二广略两重引证。 第三总结上两段也。 今且依前解。 就此四段之中各开为二也。 第一思惟忖度中有二者。 第一言是时文殊师利竟如我惟忖此正是时能思惟忖度也。 第二从今佛世尊欲说大法下有五句即出所忖之事。 非是空然思惟。 然此思惟必有其事故也。 曾见中有二者。 第一从诸善男子竟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正明曾见也。 第二从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以下明文殊深得曾见之意也。 第三广引事同中有二者。 第一从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以下讫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明已见事与曾见事同。 第二从时有菩萨名曰妙光以下明当见事与曾见事应同。 第四分明结答中有二者。 第一言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此结已见事同。 第二从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此下结当见事应同也。 今者第一明思惟忖度自有二。 第一是时文殊师利以下正明能思惟忖度。 从欲说大法以下第二出所忖之法。 虽有五句且作三段。 第一句法说中间三句譬说后一句亦法说便成三段也。 三句譬说者则为前欲说大法一句作譬亦为后演大法义一句作譬也。 今第一句所以言欲说大法者此明文殊思惟忖度一因一果大法也。 今此一欲字通冠下四句也。 所以言欲说者。 文殊言我思惟忖度之时如来出定之后必当略说一因一果大法。 是故如来下明因之中先略说开三显一。 即与此欲说大法句相应。 下明果之中先略说开近显远之义。 亦与此欲说大法句相应。 故言欲说大法也仍道。 第三段显大法义者。 此明文殊思惟忖度如来出定之后。 非唯略说因果大法而已。 亦当广说一因一果大法之义。 是故如来下明因中有广说开三显一断疑生信之义。 则与此演大法义句相应。 下明果中复有广说寿命长远断疑生信。 亦与此显大法义句相应故言显大法义。 思惟之义意在乎此也。 雨大法雨者此下中间三句为前后两句作譬。 自分为两意。 第一句通为开三显一开近显远作譬。 第二两句各别作譬。 吹螺一句为开三与开近作譬。 击鼓为显一与显远作譬也。 所以名作雨大法雨者。 但昔三乘人执三因决定别异无有得佛之义。 且又昔日二乘小心狭劣。 不能广化众生沾被万物。 又执三果究竟无有进求之心。 此是枯旱之义。 如我今日思惟忖度如来出定之后必说大乘因。 明三乘人皆成菩提受记得佛。 明佛果更有复倍为期。 此则是雨大法雨沾润之义也。 吹大法螺者外国言吹螺改号。 但昔日三乘人执昔日三因三果。 自言决定不可移改。 明今日如来出定之后必说无有三乘之别三果之殊。 此则改昔日三乘号令立今日一因一果之号。 是故下经文言开方便门。 即是改三乘之号。 何以知之。 昔日不言三乘是方便。 如来下既言开方便门。 此则改昔日号令也。 击大法鼓者前吹螺改号今严鼓诫兵。 夫诫兵之法便万心同契齐率物情。 将欲有所为作。 表明今日如来应说一因一果。 是故下言示真实相。 时众不可不欣心澍渴仰欣。 形异心同齐竖意志欣闻异唱也。 又言前吹螺一句正明改昔三因三果号令。 作今一因一果之号令。 严鼓诫兵者将欲前进破阵。 内合昔日止言断四住地烦恼。 今日犹有无明住地烦恼。 时应断此无明住地烦恼。 故言严鼓诫兵也。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曾见此瑞。 此下第二自言曾见瑞相之事。 然此意小复分明略答。 就此曾见中亦有二者。 第一正叙曾见。 第二从欲令众生咸得闻知竟故现斯瑞以来。 此明文殊非唯直曾见而已。 亦复深得曾见之意。 欲明如来必应说同归之理莫二之教。 然则深得佛心妙知圣意也。 又释前明引古后明证今也。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 自此下是第三出曾见之事广引事同。 此中亦有两段者。 第一诸善男子竟欲知此光所为因缘广明曾见事。 显已见事同于此曾见事。 第二从时有菩萨名曰妙光以下亦广明曾见事。 显当见事应同此曾见事也。 故第一段名为已见事与曾见事同。 第二段名为当见事与曾见事应同也。 又就此两段之中。 前明已见事同中自有七种。 后明当见事应同中自有四也。 已见事与曾见事同虽有七种。 而分文不成七段宜分为三。 或分为四者今不用之后者。 第一先明过远最初一佛有二事同。 第二将欲取最后一佛更有五事同。 故先明比次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佛亦同有二事。 第三其最后佛以下取最后佛明更有五事同。 然好解之事前列诸佛悉具五同。 其最后佛亦有七善及三乘教同。 但文句平等出耳。 然分文虽三终成七同三。 言最初佛二事同最后佛有五事同合七事同。 七事同者第一演说正法以下明七善义同。 第二明三乘教同。 第三明今佛与昔佛在俗有王子义同。 第四明王子出家义同。 第五明现瑞相于此土义同也。 第六明现瑞于他土同。 第七明疑众同也。 今先明第一段初佛中有三。 初明劫数时节。 第二明通别二号。 演说正法以下第三正明二事同。 初明七善中有二。 演说正法一句是总明七善。 第二别明七善中初善中善后善此三种合为一善。 名为时节善。 初善者序说即是初善也。 正说即是中善也。 流通说即是后善也。 教能生人善故言善。 此是缘中说果也。 其义深远。 此是第二善此是理善也。 望之杳然目之为深。 行因久到詺之为远。 此则是言下之理妙也。 其语巧妙此第三善。 此即是理上言巧。 纯一无杂是第四善。 下四善通于理教也。 文理真正故言无杂也。 具足者是第五善。 文理无不圆。 即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故言具足。 清白者此是第六善。 文理映彻目之为清。 此理无染目之为白也。 梵行之相者此是第七善。 梵名涅槃行者是涅槃家因也。 此即是道谛也。 相即是标相也。 犹如见烟知火见鹤知池。 执揽此经知有梵行之因果。 此经则为因果作相故言梵行之相也。 为求声闻者此下是第二明说三乘教同。 昔日月灯明佛说三乘教。 今日释迦亦说三乘教也。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 此下第二比次取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佛。 亦有二事同。 其最后佛。 此下是第三明最后佛五事同。 一者有子同二者王子出家同三者现瑞相于此土中同四者现瑞相于他土同五者疑众同。 何者初昔日佛在俗有王子今释迦如来复有罗睺罗。 但子数虽不等然则有子义同。 是诸王子闻父出家。 此下是第二明王子出家义同。 昔日王子出家今日罗睺罗亦出家也。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 此下是第三明现瑞相于此土义同。 上有六种瑞相说无量义同入无量义定同也。 天雨四花同也。 地六种动同也。 四众欢喜义同也。 佛放光义同也。 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此一句是第四明现瑞相于他土同。 文句虽略义亦总含有六种瑞相也。 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下竟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是第五明疑众亦同。 日月灯明佛亦有疑众。 今日大众亦有疑也。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自此是广引事同之中。 第二明当见事与曾见事应同。 就此中自有四种义同即成四段。 初明所因人同二说经名同三说经经劫数同四因人流通同也。 昔日月灯明佛因妙光说法华。 今释迦亦应有因人说法华。 是故下明因中对舍利弗说。 辨果中对弥勒说也。 第二说经名同者昔日月灯明佛从定出所说经名妙法华。 今释迦出定后亦应必说法华经也。 第三明说经经劫数同者。 昔日日月灯明佛说经经六十劫。 今释迦说法亦应同劫数。 故下经文言如是之间经五十小劫也。 第四明因人流通同者。 妙光昔日于八十小劫流通法华。 今释迦弟子亦应有流通经人下果有药王等流通此经也。 问者言日月灯明佛本因妙光说经。 是大乘人因其正说经。 今药王等乃因其流通经。 何关因其说经事。 今释迦出定乃因舍利弗及与弥勒。 此岂成同耶。 解释者言当深得其意。 此因非对说之因此乃是凭附之因。 因附此人得明此理故言同也。 问者又言。 何以得知非是对说之因而是凭附因耶。 解者又言。 若如来虽说此经无有药王等大士传说此自行化人之时。 如来则不得说此经。 故知是凭附之因也。 问者又言。 若尔应过去诸佛亦不对妙光以说经。 解者又言。 此事故宜不对妙光。 问者又言。 何以得知耶。 解者又言。 以现检往其理明矣。 又就此四段之中各开为三。 第一段中有三者第一言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此先出所因人名字也。 第二有八百弟子叹妙光之德既有眷属显其是可因之人也。 第三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此正明因人也。 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 此下是第二明说经名字应同。 就此自有三阶者。 第一言说大乘经一句出经下理。 第二名妙法莲华此一句正明经名字同。 昔日如来出定即说法华今日如来出定亦应说法华也。 第三言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此出所为之意。 意为大乘人即说第一句也。 六十小劫。 此下是第三明于时经劫数同。 就中有三阶者。 第一言六十小劫不起于座。 此两句正明经劫数同。 于时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也。 第二从时会听者此下明昔日劫数实久时众谓近也。 第三是时众中以下明时众不生懈倦也。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此经已。 自此下是第四明因人流通经同。 就中有三者。 第一先明日月灯明佛灭度也。 第二从佛灭度后妙光菩萨以下正明因妙光持经流通也。 第三从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此下名为赞叹妙光之德。 显其能流通之意。 又就此三段之中各复有三也。 明佛灭度中有三者。 第一从日月灯明佛说此经已竟当入无余涅槃。 此先唱欲入涅槃也。 第二从时有菩萨名曰德藏以下为补处大士授记。 第三从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正明佛灭度。 第二正明因人通经中有三重者。 第一从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詺为自行也。 第二言满八十小劫此一句妙光流通经时经劫数也。 第三言为人显说此一句名为化他行也。 第三赞叹妙光德中有三者。 第一从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此下正叹妙光道高。 以八子已成佛故言道高。 数少故不言广也。 第二八百弟子中下叹妙光德广。 寄数多故言德广。 不道已成佛故不言高也。 第三从弥勒当知妙光菩萨岂异人乎以下会通古今也。 所以言举八子八百弟子赞叹妙光道高德广者。 自有义前举八子正叹妙光道高者。 明文殊应答。 昔日妙光即今是文殊故也。 后举八百弟子中最劣人叹妙光德广者。 明弥勒应问。 昔日最劣弟子即今是弥勒故。 何以知然。 大众疑言弥勒已补处大士正应答。 文殊非补处大士故正应问。 而今云何弥勒反问文殊。 文殊虽然以答弥勒时众既有如此疑。 故今者释言。 昔日日月灯明佛在俗有八子此八子昔日是文殊弟子。 文殊教化八子皆成佛道。 八子之中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 燃灯佛即是定光。 定光佛即是释迦之师。 释迦复是弥勒之师。 然则文殊即是释迦祖师。 若据弥勒曾祖师也。 是故文殊应答弥勒应问也。 所以复据八百弟子中最下者叹妙光德广。 明弥勒应问文殊者但此八百人皆是文殊往日弟子。 但弥勒亲自是八百之中最下劣者。 今作补处菩萨弥勒往日复是文殊弟子。 弟子问师正得其宜也。 问者言。 何意不得先举八子赞叹妙光德广明弥勒应问。 后举八百弟子赞叹妙光道高明文殊应答耶。 解释者言不得如此所以出八百弟子。 此八百弟子只是文殊昔日时弟子。 但此昔日八百弟子中最懈怠下劣者只是今日弥勒。 是故言弥勒应问文殊也。 所以举八子不得明弥勒应问者。 此八王子自是日月灯明佛在俗之时王子。 日月灯明佛既灭度之后此八子皆咨禀妙光。 是故文殊应答弥勒也。 问者又言。 汝云昔日月灯明佛未说法华时先现瑞相。 于时时众既见瑞相亦复怀疑。 于时应有腾疑作问者。 亦应有引古证今答者。 汝今既云昔日妙光是弘经之人。 何不出昔日有问答者耶。 解者言昔日实自应有发问之人答问之人。 今日所以不出此人者。 意即是如来教化道中所宜。 若有出古事于今日有益者即便出之。 若于今日无益者便不出之不得一类。 且自若使昔日答问人是妙光妙光只是文殊。 亦应言今日弥勒只是昔日德藏何以故今日既言补处大士弥勒作问。 昔日亦应是补处大士德藏作问。 而今日弥勒非是昔德藏。 故知不出昔日发问人。 若尔文殊何必是昔日答问者也。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自此下竟长行是第四分明结答有二者。 第一言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此结已见事同也。 上曾见事中有七事同。 今唯结第五第六彼此二六十二瑞。 余者悉不结也。 第二从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 此结上当见事与曾见事应同也。 上当见事中有四事同今唯结第二说经名应同。 余者悉不结也。 若依后三段此是第三总结上二段。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者先结第二引古证今也。 是故惟忖下追结第一仿佛思惟忖度也。 从尔时文殊师利而说偈言就第一正答中有二。 第一长行第二偈颂。 自此下正是第二偈颂也。 但上长行中本有四段今略不颂。 第一思惟忖度亦略不颂第二略引曾见小复分明略答。 唯颂第三广引古证今。 亦颂第四分明结答。 自此下有四十三行偈亦分为二。 初有四十一行偈正颂上第三广引事同。 第二从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下有两行偈颂上长行中第四分明结答。 但上广引事同中复有二。 一者明已见事与曾见事同。 二者明当见事与曾见事应同。 今此四十一偈亦分为二。 初有十八行半偈颂已见事同。 第二从天人所奉尊下有二十二行半偈。 颂上当见事应同。 但上已见事同中凡有七事同。 而分文成三段。 今颂之为略。 犹唯颂第一与第三不颂第二。 今十八行半偈且分为二。 初有二行颂第一段。 佛未出家时下有十六行半颂上第三段也。 上第一段中本有三。 今两行偈具足颂。 上半行颂第一时节劫数。 下半行颂第二通别二号中。 唯颂别号略不颂通号也。 后一行颂第三二事同。 初一句颂七善同次三句颂第二三乘教同。 上明七善同中有总有别。 今世尊演说法一句颂上总句演说正法。 略不颂别明也。 度无量众生下三句偈略颂上第二三乘教同。 度无量众生此一句得合颂上声闻辟支佛乘也。 无数亿菩萨下两句颂上菩萨乘也。 佛未出家时此下十六行半颂上长行中第三段有五事同。 就中有五。 初半偈颂上第一有子同。 次半偈颂第二王子出家同。 次四行偈颂第三现此间瑞相同。 次十行偈颂第四现他方瑞相同。 次一行半颂第五疑众同也。 今云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 此半偈颂上第一有子同。 上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也。 见大圣出家此半偈颂上第二王子出家同。 上言悉舍王位亦随出家也。 时佛说大乘此下有四行偈。 颂上第三现此间瑞相同。 本有六段今皆颂之。 此四行之中初一行颂说无量义经同也。 次一行颂入定同也。 次半行颂雨华同也。 有人解言下诸天龙鬼神犹属雨华。 今一家所习不尔。 此花本非诸天所雨直是如来神力雨花。 亦是如来神力动地然。 地动既非地神所作所雨之花宁关诸天所降耶。 今言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此半偈超颂第五四众欢喜同也。 次半偈追颂第四地动同也。 佛放眉间光此半偈颂第六放光同也。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此下十行偈颂上第四现瑞相于他土同。 上言如今所见是诸佛土唯有两句。 文句虽少义含六种。 今此十行偈宜分为二。 第一半行先颂瑞相所由。 所由是光明第二九行半正颂瑞相。 不颂第六唯颂前五种瑞相也。 第一半行颂见六道众生也。 次有三行颂见诸佛。 次有一行颂闻诸佛说法。 次有一行颂见二乘人修行也。 次有四行颂见菩萨大乘人修行也。 今言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此半行颂见他方六道众生也。 又见诸佛土。 此下三行偈颂见他土诸佛。 就此三行偈中则有四义。 初一行先叙见他土严具之相。 长行所无此中义出也。 第二言及见诸天人。 此下一行明见他方四众供养他方佛。 此亦是长行所无偈中义出也。 第三从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有半行偈。 正颂上见他方诸佛。 第四身色如金山下半行誉佛譬。 此亦上长行所无也。 如净琉璃中下一偈颂上见他方诸佛说法自有二。 上半行开譬下半合譬也。 一一诸佛土。 此下一行偈颂见他方二乘人修行也。 或有诸比丘此下有四偈。 颂见他方大乘菩萨修行。 比丘是出家菩萨。 菩萨要行不过六度。 此中即明六度。 初一偈先明精进与戒二波罗密。 次有一行即明檀忍二种也。 行施即是檀波罗密忍辱此则是忍波罗密。 次一偈即是禅波罗密。 次一偈即是波若波罗密也。 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此下一行半偈颂上第五疑众同。 上疑众者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也。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此下有二十二行半偈。 颂上第二明曾见事显当见事应同。 上当见事同中本有四。 一者明因人说经同。 二者言说经名同。 三者言经劫数同。 四者明因人流通经同。 今此二十二行半偈亦备颂四种。 初两行半颂上第一明因人说经应同。 次有一句颂上经名应同。 次有一行一句颂上经劫数应同。 次有十八行半颂上因人流通经应同也。 今先有两行半颂上因人说经同。 但上长行中本有三重。 今者唯颂第三重正明所因人。 上言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不颂出名字与八百弟子也。 说是法华经此一句颂上第二说经名同。 上本有三今唯颂第二正出经名名妙法莲华。 略不颂第一说大乘经第三教菩萨法也。 满六十小劫此下一行一句偈颂上第三经劫数同。 上本有三今但二句正颂第一正明经劫数同。 余三句偈义出略不颂第二时众实久谓近。 亦不颂第三时众无懈倦。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 此下十八行半偈颂上第四因人流通经同。 上长行中本有三段。 一者先明佛灭度二者正明因人流通经同三者如来叹妙光德。 今此十八行半偈委悉颂此三段。 初有八行半偈正颂上第一佛灭度。 次有一行颂上第二正明因人流通经同。 次有九行颂上第三赞妙光德也。 上佛灭度中本有三段。 一者明佛唱灭度二者为德藏受记三者正入灭度。 今具足颂。 初从佛说是法华下有五行偈。 正颂佛唱灭度。 上言日月灯佛说此经已当入无余涅槃。 次一行半颂第二为德藏受记。 次两行颂第三正明灭度。 但就前五行中凡五重义。 第一从佛说是法华竟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下一行半。 此明欲入涅槃之意。 只由实相义已彰所以唱欲入涅槃也。 第二我今于中夜下半行正颂唱欲入涅槃。 第三言汝一心精进下一偈诫敕时众。 第四言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下一偈明时众被诫敕故悲哀恋慕也。 第五言圣主法之王安慰无量众下一偈。 向者时众既悲哀恋慕妨乱行道。 是以如来止割悲恋也。 是德藏菩萨。 此下有一行半偈颂上第二为德藏授记。 上言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正颂此也。 佛此夜灭度下两行颂上第三正明灭度。 上言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 但此两行偈即有二意。 前半偈正颂佛灭度。 下余有一行半明起塔供养。 是长行所无也。 是妙光法师此下一偈颂上第二正明因人流通经同。 上言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法华经。 但上长行中本有三阶今具颂之。 今言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 此半偈明自行正颂上第一言妙光法师先受持法华。 即是自行也。 八十小劫中此一句正颂上第二劫数。 上言满八十小劫也。 广宣法华经此一句颂上第三正流通经化他之行。 上言为人演说也是诸八王子。 自此下有九偈颂上第三赞叹妙光德。 但上长行中本有三阶今亦具颂。 三行颂第一。 五行颂第二。 一行颂第三也。 今第一是诸八王子下三偈颂上第一举八子赞叹妙光道高。 上言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也。 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此下有五行偈。 颂上第二举八百弟子以赞妙光德广。 上言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 语道八百。 此中略不道八百者。 但八百皆是妙光弟子。 此中唯出一懈怠者正明其是弥勒也。 彼佛灭度后此一行偈颂上第三会通古今。 上长行中先会妙光后会弥勒。 今此偈中先会弥勒后会妙光也。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 此下两行偈偈中之第二。 颂长行中第四分明结答。 但上长行中本有二。 一者结已见事同二者结当见事应同。 此两行偈亦颂上二段但此两偈齐取上半颂结已见事同。 上长行中言今见此瑞与本无异。 取两偈各下半颂上第二当见事应同。 就上两半中则有二意。 初偈上半偈言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 此詺为以古同今。 后偈上半行言今相如本瑞。 此则以今同古义也。 是诸佛方便者。 所以放光现十二相者。 诸佛为正说作前方便也。 以是知今佛下两偈各下半行颂上结第二当见事应同。 上长行言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 就此两半行中亦成二意。 第一言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 此詺理上名应同。 应同昔日法华。 如来后出定说经果名法华。 第二言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此詺为名下理应同。 所以言助发实相义者。 如来现此相正欲助众生发大乘机。 众生大乘机已发如来出定。 仍言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真实者即是理也。 诸人今当知。 此下两行偈答问序中本有二。 此下是第二詺为开物心结答。 就此中亦有二者。 初偈明好事当来即是显一与显远也。 后一偈是第二意明恶事当去。 疑之与悔第二卷初当解。 方便品第二自此以下即是经之正宗。 上来序说既竟。 次辨正宗凡制品目是出经者意。 亦可是传佛圣旨述而不作也。 若从理立名者应言实相品不应言方便品。 只今日此经正显昔日三乘教是方便。 方便但三乘教当乎昔日之时。 本是实教不名方便。 既说今日一乘实相之理。 此则形显昔三乘是方便。 是故下经文言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是则说今日因果真实之相。 则显昔日因果非是真实。 今此品从所显受名名为方便。 方便义者是善巧之能。 此如来方便智。 所说教詺教为门。 实相者则是如来实智所说之理。 因理为实相。 为未说今日真实之理方便门则有闭义。 既说今日实相之理则有开昔日方便门义。 此品则有两义。 一则明今真实二则显昔是方便。 问者言。 今日应是闭方便门时。 何以知之。 今日会三归一皆是真实。 云何言有方便门可闭耶。 解释者言。 此则不然。 不然之意就外譬显义故。 如有此板门于时板门闭而不开人但知有此板门。 竟自不知此门内有好金像。 若使此人用手开此门门既开时人皆见真金之像。 是则开门之手则有两能。 一能开门二能示人真像。 今此法华经教如手有二能。 一则说昔日三乘教是方便。 故下经文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如手能开门。 二则说今日长远之理。 故下经文言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明同归之理寿命长远此则如手指示金像。 门者是通人出入为能。 昔日三乘教远通行人。 得今日一乘之解则是从门入义。 只由有昔日教是方便得显出今日是真实。 此则是从门出义。 故知此品从所显得名故名方便品也。 然此品初正明因叹二智仿佛开宗。 故今且略述二智凡有五重解释名义。 第一覆明体相第二明名有通别第三明用有兴废第四释会五时经。 故辨二智不同。 第五释名义。 第一二智名义者实智方便智也。 然实智有二名一言实智二言智慧。 方便智亦有二名一言方便智二言权智。 方便者有人解言。 方者言是方所之称便者言巧。 即时所习不然正言此两字只是一句语也。 方便者是善巧之能也。 此明圣人智有善巧之用故言方便也。 又云方者言正便者言巧也。 权者是权假暂时之谓。 非是久长之义。 但此方便智及权智受名不同。 今言方便智者此是当体受名则明圣人智有善巧之能也。 权智者此从境得名。 何以知之正明前境权。 借昔三乘等境须臾转成一乘。 是故权假不实然智照此权假之境今举境目智故名为权也。 又此方便智及权智义势之中互得相成。 若举权境即得显圣有善巧之能。 若举善巧之智即显成权假之境也。 然只是一智但经论所出遂有两名也。 智慧者心用鉴照之称实智者是无有虚假之名也。 又智慧与实智亦受名不同。 智慧者此即当体受名也。 实智者此则从境得名。 所言智慧当体得名者。 则原此心用根本性是鉴照。 且又因果通有。 何以知之。 故如金刚心时此智慧照境已周。 若使金刚转成佛果智慧然化智慧亦是鉴照之义。 故知智慧之名根本当体得名也。 又言实智从境受名者。 前境是实。 何以知之。 今一乘因果之理是天下真实定境。 六心以还虽复退为二乘非为永退。 会三归一乘故云实也。 如来智慧照此实境今举境目智仍呼为实智。 故知实智从境受名也。 又此智慧及实智二名亦得相成何以知之。 若举实智即得显智慧之名。 正由境是真实即得显智慧是鉴照之名也。 若举智慧之名又得显实智之名。 只由我能鉴照故得显真实之境。 故知此二名互得相成也。 又此四名皆前后相对。 何者前言方便智当体受名。 今者智慧亦当体受名也。 前言权智从境受名。 今此实智亦从境受名前方便智权智二义相成。 今此智慧与实智二名亦复相成。 虽复四名相对则双显二智也。 覆明二智体相第二。 若论二智体者果报神虑上有照境之用为体。 若欲知体相但用境检取二智体。 方便智所照之境凡有三三之境。 一者三教二者是三机三者三人。 照此三三之境当知。 此智是权智体。 昔日有三人。 人有三人。 人有三机。 三机感三。 是故如来之权智既照此三三之境。 即说三教。 应三机化三人。 是故将此三三之境检取此智。 当知照此三三之境。 是方便智体也。 又实智体亦用前境检也。 实智所照之境凡有四种。 一者是教一。 二者是理一。 三者是机一。 四者是人一。 明如来之智照此四一之境。 此即是实智。 所言教一理。 一者今日唱明因无异趣果无别从。 然真实之义其理莫二。 然所诠之理既一。 能诠之教何容是二也。 复言机一者。 法华座席时众者有感一果之机一也。 人一者明昔日声闻缘觉等人今日皆改心成菩萨。 下经文言但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 亦言一人有一机感一教一理。 如来用一教说一理。 应一机化一人也。 是故如来智慧照此四一之境即是实智体也。 问者言。 实智所照之境乃有四一则长有理一。 说权智所照之境便应有四三。 今者何故无有三理只有三三也。 解释者言。 昔日若有三理者便应是实有三。 何谓于一佛乘方便说三。 故知昔日教下无有三理。 下经文言。 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若言三教下实有三理者便应言以实名字引导众生。 何谓言但以假名字乎。 问者又言。 三教本诠于理若三教下无有三理者。 此教竟何所诠。 若无所诠三理亦应无有能诠三教。 解云。 应众生实有三机故昔日实有三教实无三理。 但昔三教为诠一理。 昔日既未得说一实之理。 是故假三乘言教远诠今日一实之理。 但昔说一因作三因其实是一因。 下经文言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故知无有三理。 但有三种言教前明权智即是开方便门。 后明实智即是示真实相也。 次明二智名义有通有别。 第三方便智即有智慧义。 此方便智即实智义实智即有方便智义。 何以知之。 智慧本以鉴照为义。 然方便智若不洞鉴三乘人根性者云何得说法化物。 故知方便智举体是鉴照即是智慧之义。 此方便智亦即是实智义者。 实智本以无虚审谛之义。 我此方便智亦即是实有。 既是实有方便智即是实义。 复言实智即是方便智者然方便者以善巧为义。 此实智说一因一果之理言天下深妙幽微难知之理。 下经文叹实智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 此一因一果是实智所照之境。 此境纵望无底即是甚深横论无际。 即是无量然深广难知之理。 而实智能照此即是善巧之义。 即方便问。 若尔者虽有二智即今使浑然无分耶。 解释者言。 今逐强立名取别于通且明方便与智慧别者。 夫正理易知曲义难照故。 如巧匠之师运斤斧于一木。 若使此木圆直易作运斤斧绳墨得成一器。 未觉此人巧术之能若使一木卷曲难作。 而此人遂能成妙器于时方觉此人有巧术之能。 今方便智亦如是。 前境权曲非天下真正道理。 而此方便智能曲照物机巧说三教。 应彼曲情始见此智善巧之能。 此善巧义彰智慧义隐也。 又实智义强权智义弱者今一教一理一机一人。 此四一之境既真实之理如来智称此实理而照无有曲从之义。 此则实智义显善巧义隐。 又且实智所照理实教亦是实。 然权智所照只有三乘教无有三乘理。 是则权智所照唯有一实实智义不彰也。 然实智所照有教实又有理实。 是故实智义显。 此皆互没一所短互出一所长也。 次明二智用有兴废。 第四权智昔兴今废实智今兴昔废。 何以知之。 昔日鹿苑说三乘别教于时唯是权智用事实智则废。 今日王城之说明一因一果实相之理此则实智兴于今日权智废今日。 然则互有废兴此是涉用化物有此兴废也。 问者言。 如来种觉万德常湛。 今言二智有兴有废者非唯种觉不明。 亦阙常湛之照。 解释者言。 万德常湛有如来谈。 而今言有兴废者此据涉用化物为论。 众生昔日小心狭劣不堪闻实相之唱。 于时权智说彼三教应彼三机。 实智当乎尔时无有施化之功即义称为废。 今日时众即堪闻实相之理。 实智说此一理称彼一机。 然权智于今日无施化之功义称为废也。 若就如来三达之智即天眼照未来有大乘机。 此即是实智之用。 又宿命智照过去世有三乘之机此即是权智之用。 若尔有何兴废也。 又就如来分身十方说法度人。 若便王城实智说法化物亦可十方权智度人。 亦可此间权智度人十方实智说法。 是纵论三达横语十方。 权实二智即无兴废。 今据一应始终为义有兴废也。 次明众经所明二智不同。 第五众经不同凡有五种。 一者十二年前有相教所明二智。 若照生老病死分段无常境者名为权智。 若照刹那无常名为实智也。 二者大品经所明二智。 若照因缘假有即是权智也。 照此假有即空是实智也。 三者即是维摩经所明二智者。 若知病识药静照物机此则是实智。 若便能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此则是方便智。 四者是涅槃经所明二智者。 若照金刚已还生死无常苦空之法此则是方便智也。 若照涅槃常乐我净真实之法此即是实智也。 五者就此法华所明二智。 若照三三之境即方便。 若照四一之境即实智也。 是则十二年前有相二智据亲疏为论。 大品经所明二智横照二谛以为二智。 涅槃中二智此据纵为论也。 维摩明智此据本末为二智。 知病识药是本应病与药是末。 今法华经所明二智此据始终为义。 始则权智说三终则实智说一也。 经有三段第一明通别两序已竟。 从此以下竟分别功德品中弥勒说偈颂佛长行以来凡有十四品半。 是第二正说段。 但正说中本有二段。 一者明因二者辩果。 从此下竟安乐行品有十二品经。 是第一詺为开三显一正明因义。 第二从踊出品竟弥勒说偈颂佛长行以来有两品半经名开近显远以明果义。 前已解言因果两段各有四种且置果中四种。 今更明因中四种者。 第一从此品初说一长行与偈来詺为略说开三显一动执生疑。 第二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下去詺为时众怀疑致请。 然则疑心既生请情又至。 是故第三如来从汝已殷勤三请下讫授学无学人记品有七品半经正广说开三显一断疑生信。 然则大众疑心已遣于三一悟解已生。 便应以此一乘之义流传未闻。 是故第四从法师品见宝塔品持品安乐行品此四品经明别流通因义。 今又就此四段之中第一第二各有二重第三第四各有三别。 第一就动执生疑中有二者。 第一结经家叙起定说法之相。 第二正叹权实二智开三显一。 后三段至时当道也。 诸佛如来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 今所以言从三昧安祥而起者。 为物轨则。 但凡夫无智吐一言陈一声之时。 率尔轻心散乱而说。 今者如来将欲说法先示入定观理者为令凡夫有所言说先静心虑然后兴意曲辩为此义故言从定而起也。 就第二正叹权实二智中自有二。 第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以下讫十七行半偈以来詺为因叹二智仿佛开宗。 第二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以下有三行半偈詺为分别略说开三显一之义。 所以言因叹二智仿佛开宗者。 今日之说反常之教昔言三乘别行各有所趣。 言声闻乘异缘觉乘异菩萨乘异言三家不得互通而。 今明三乘之行同是一因等是菩萨皆同得佛果。 若使顿明无三之教一实之理。 执三之徒容生诽谤是故不得顿明须渐渐稍说生动执之端。 是故有仿佛开宗直漫言如来有方便智难解之说复有真实智甚深之说。 时众既闻有实智甚深方便智难。 解相与生疑言。 佛昔日说道三乘之教皆是真实而今言犹有实有方便。 时众于时执心渐动是故第二三行半偈分明略说言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复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既分明略说三一之义。 时众疑真实之意生执三之情动为此义故。 故言仿佛开宗。 又就两段之中各开为二。 仿佛开宗中有二者。 即是长行与偈颂为二也。 最后三行半偈分明略说中有二者第一一行半寄诸佛以显一。 第二两行偈就释迦以开三。 且置偈只就长行中自有二段。 第一从品初竟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以来詺为寄言以叹二智。 第二从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下竟长行詺为寄绝言叹二智。 非是绝四句故名为绝言。 下不及上故名绝言。 又名止言叹。 又就此二段之中各有二。 寄言叹二智有二者。 第一将欲叹释迦二智先寄言叹诸佛二智。 第二正寄言叹释迦二智。 所以尔者为欲况释故。 诸佛亦有实智方便智先三后一。 何况释迦亦有实智方便智先三后一。 谈方便智即说三乘教。 语实智即是说一乘教。 此两段中各有三文。 今就叹诸佛二智有三重。 一者正双叹二智二者总释二智三者双结也。 所以明因之中对声闻。 辩果之内对大士。 不告声闻也。 所以偏对二人者皆逐缘作论。 声闻之中舍利弗聪明第一。 菩萨之中弥勒是补处大士。 故偏对二人显诸下流也。 就正双叹二智中先叹实智后叹方便智也。 只就叹实智中自有二句。 诸佛智慧一句将欲叹。 故先举实智。 甚深无量此一句是第二正叹实智。 所以言甚深无量者。 纵则论甚深横则言无量。 三世诸佛皆有此实智故言甚深。 横论十方诸佛实智故言无量。 望之杳然故言甚深。 际不可知故言无量。 此是正叹实智也。 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此是叹方便智。 就中有三。 其智慧门一句先举权智体。 难解难入一句第二正叹也。 一切声闻以下第三出不知人也。 方便智是实智家门。 由方便智说三乘教故实智得通。 何以知之。 先说三教然后一教得宜故。 如即时立门通佛出入仍呼为佛门。 无异由方便智故实智得通。 是故詺方便智持作实智家门也。 今言其者只其实智则言其家门。 谁是则言只方便智是。 而复言难解难入者第二正叹方便智。 言难解难入二乘人不能测此方便智故言难解难入。 所以不詺作不可解不可入者。 若言不可解不可入者然佛即是能解能入非是不可解。 然此理深妙难可得解唯佛能解入。 阿谁不能解不能入者故第三则出其人。 一切声闻辟支佛只此二乘人等是不能解不能入者也。 所以者何。 此下是第二总释诸佛二智。 此詺举昔诸佛行释二智所以。 诸佛实智甚深无量者何。 复言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者何。 以佛曾亲近百千万亿尽行昔日诸佛之行故。 得此二智深妙也。 只就此释中自有三第一佛曾亲近以下明行本。 第二尽行诸佛以下正明行行。 第三名称普闻一句结显。 第三双结诸佛二智中有二。 第一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此则结上实智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也。 第二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此结上方便智言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也。 所以言随宜者此方便智能随物所宜随。 声闻人所宜说苦集灭道。 亦随缘觉人所宜说十二因缘。 亦随菩萨人所宜说六波罗密故言随宜也。 舍利弗吾从成佛以来。 此下是寄言叹二智之中第二詺为寄言叹释迦权实二智。 就中亦有三重。 一者单叹释迦方便智。 二者单叹实智。 三者单结实智也。 就第一有二。 初正叹方便智第二所以者何以下释也。 就正叹中有三第一舍利弗吾从成佛以来明权智时节。 第二种种因缘以下正叹权智。 第三引导众生以下结显。 今者第二正叹权智者即是权智所作。 种种因缘者此名释迦权智所说之法。 声闻观四谛为因缘。 缘觉观十二因缘为因缘。 菩萨之人观六度为因缘。 故言种种因缘。 复言种种譬喻者譬三乘行因时。 声闻如兔缘觉如马菩萨如象。 譬三乘得果时声闻以譬羊车缘觉以譬鹿车菩萨以譬牛车。 故言种种譬喻也。 广演言教无数方便者不但说法而已。 待处待时种种不同故言广演言教无数方便也。 所以者何以下是第二单叹释迦方便智。 言所以释迦有此方便智能作是种种因缘譬喻说法者何。 正由如来方便知见波罗密皆已具足故。 外国言波罗密此言到彼岸。 义如来智慧洞鉴物机到彼岸。 故有此巧便之智也。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 此是第二单叹释迦实智自有二。 第一广大深远作二章门广大一也深远二也。 无所不包目之为广超出小圣目之为大。 底不可尽目之为深行因久到目之为远。 第二言无量无碍此下即释上二章门。 先释广大章门有六句。 后释深远章门有一句也。 今者第一无量无碍昔日言如来只有四无碍今者无量无碍。 昔日言如来只有十力今者有无量力。 昔日言如来只有四无畏今者有无量无畏。 昔日言如来只有八禅定今者有无量禅定。 昔日言如来只有八解脱今者言如来有无量解脱。 昔日言如来只有三三昧今者言如来有无量三昧。 前一无量目总冠六种法上。 若准前之时亦应有所以者何言。 所以如来有实智广大深远者。 何有无量无碍乃至三三昧等。 但此六种法释上实智中广大句也。 深入无际此一句释上实智中深远句也。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此是第三单结释迦实智。 正结上如来知见广大深远句也。 料简诸佛与释迦二智交互凡有四种不同。 何者上诸佛中双叹二智释迦中只叹二智一不同。 上诸佛先叹实智后叹方便智释迦中先叹方便后叹实智二不同也。 上诸佛举往因释二智释迦中举果地诸功德以释二智三不同。 上诸佛双结二智释迦中单结实智四不同。 解释者言非是都无所以。 所以诸佛双叹二智释迦不双叹者。 欲显体一故。 双叹诸佛二智将明体虽是一功用异故只叹释迦二智。 此是互举一边也。 复言诸佛先叹实智后叹方便智。 释迦中先叹方便后叹实智者。 诸佛先叹实智后叹方便智者。 此明本末次第何以故只以有本故有末。 释迦先叹方便后叹实智者。 此明教化次第所以有本末互有前后者。 此则彼此各举一边双明一理。 又言诸佛举往因释二智释迦举果头诸功德者。 诸佛举往因释二智者。 此明胜因必感圆果。 释迦举果头诸功德。 释二智者。 此明圆果必酬胜因此亦互举一边也。 复言诸佛双结二智释迦单结实智者。 欲明兴废义故谈诸佛二智兴时。 故双结二智。 今日释迦正废权显实之时即为废权义故。 故不结权智为显实义故。 故单结实智也。 又解上诸佛双结二智。 为欲明此二智只是一体照三三之境。 今言释迦单结实智者。 此逐功用有胜负且欲明圣人怀抱之内。 二智之解竟有何胜负。 但是逐事故尔。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 此下是第二寄绝言叹二智。 问言虽复寄言叹二智明此二智非是近情所测拙言可及。 且止此唱故下文言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非小圣所及。 寄绝言中亦得生大众疑动执之端。 时众言如来何故从定出自叹二智甚深。 仍罢有何所以。 是故言叹方便智为动执之端。 叹实智为生疑之端。 问者言汝既言绝言何故由道叹耶。 解释者言若默住不道绝言时。 时众那得知此二智应绝言耶。 就此绝言叹中有三种。 第一先出所绝之法即是二智。 第二正明绝言叹。 第三从所以者何释所以绝言之意今者第一先出权智后出实智。 从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下四句。 于三三境中偏就故明权智所作。 明如来能说声闻教因缘缘觉教因缘菩萨教因缘。 故言种种分别也。 巧说诸法者此明如来方便智巧说一乘法持作三乘诸法。 故下经文言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故言巧说也。 只说此三乘教称昔日物机。 故言辞柔软悦可众心也。 舍利弗取要言之此下竟佛悉成就。 此于四一境中偏就理一境出实智。 若取要言者而论之实智于今日是要。 何以知之。 今日是显实废权之时也。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此一句是第二正明绝言叹也。 所以者何。 自此下竟长行是第三释所以绝言之意。 只由说二智人高境深故绝言也。 故此第三释绝言中自有二。 一者举人高即是得智之人。 二者所缘境深。 今言所以者何竟乃能究尽。 詺为举人高释绝言所以。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权实二智者。 何唯有诸佛能知权实二智那得不止也。 就举人高中此有二佛所成就。 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先据二智。 唯佛与佛以下正明人高。 诸法实相此下是释绝言。 中第二举境深所以绝言。 非唯人高故二智微妙不可说。 亦二智所照境深故绝言。 又就此二智所照境中有三。 第一双开两章门第二双释两章门第三者双结两章门。 双开两章门者诸法此两字即是方便智所照境章门也。 实相此两字即是实智所照章门。 但权智所照境凡有三三之境今唯取照三教也。 实智所照境有四一之境今唯取照一理。 解释者言。 权智所照三三境中要者是三教进行之徒要须藉言教方得入道。 故言诸法。 三乘教不一故言诸法也。 实相者四一之中是理一。 等是四一理一最要是故的照也。 但的照三教即是开方便门义也。 的照理一即示真实相义也。 何以知之。 下释中举因果释之。 当知因果只是理一也。 所谓诸法。 此下是第二双释上两章门凡有九句。 初有五句释上诸法章门。 次如是因如是缘下有四句释上实相章门。 如是相者表异为义。 览观三乘教皆有异相。 声闻乘教异缘觉乘教异菩萨乘教异。 故言如是相也。 如是性。 性是不改为义也。 但昔日声闻教不可改作缘觉教缘觉教不可改作菩萨教。 故言如是性。 如是体。 体体别为义。 声闻行自以四谛声教为体即是遭苦生厌老病死义。 缘觉之人即是十二因缘教为体。 菩萨即以六度经教为体故言如是体。 如是力。 声闻教作缘断正使力。 缘觉教作缘侵断习气之力。 菩萨教作缘断习气尽成佛之力。 故言如是力也。 如是作者论主言起作是行相。 故知作只是行义也。 明此三乘教有行义。 声闻之行有所为作乃至菩萨行行有所为作。 此五句都是释上诸法章门詺为权智境也。 如是因此下有四句释上实相章门詺为实智所照之境。 所以知是实智所照之境者。 下偈颂言如是大果报故也。 如是因者以感果为义。 如是缘。 缘者由义万善能感果即因义。 此果由万善得即是缘义。 如是果。 果以对因为义报以酬答为义。 只是一果宜对因詺为果。 此果有酬因力义即成报义。 此四句正是释上实相章门也。 如是本末此下是第三双结两章门。 今言如是本末此结权智境章门。 本则举最初如是相末则举最后如是作也。 究竟等者一因一果。 究竟等者此结实智境章门。 且更解因缘之义者有人解言。 因亲缘疏。 所以言因亲者此果是本无而今有是亲义。 何以故能令本无今有故。 复詺作疏者只同此果二头三手者。 不可生。 道理中有可生义。 汝若言道理中不可生而因力能令生者。 二头三手不可生。 因力何故不令其生。 若因力不能令不可生而得生者。 乃可詺因为亲。 果既有可生义因于果成疏义。 此果本无今有此因于果是亲义。 果有可生之理此因于果则成缘义。 今光宅法师解不作亲疏之义。 正言言因者对果为义缘者只是由藉为义。 若据万行望果有对果之义詺之为因。 若据果望万行此果则由万行而得于果即是缘义。 法华义疏卷第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册No. 1715法华经义记法华义记卷第三光宅寺释法云撰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因叹二智仿佛开宗中有二。 长行与偈颂。 此下是第二正明偈颂。 但且长行中本二。 一者寄言以叹二智二者明寄绝言叹二智。 今者十七行半偈亦分为二。 第一有四行偈正颂上寄言叹二智。 第二从如是大果报下有十三行半偈颂寄绝言叹二智。 但上长行寄言叹二智中本有二。 一者将欲叹释迦二智故先叹诸佛二智。 二者正叹释迦二智。 此两双中各有三重。 第一正叹二智第二释第三结也。 今者四行偈颂之为体亦分为二。 初两行偈并叠颂诸佛释迦正叹二智。 后两行复并叠颂诸佛释迦释二智结二智两重也。 又就两偈叠颂诸佛释迦正叹二智中。 前偈颂诸佛二智后偈颂释迦二智也。 但上叹诸佛二智中先叹实智后叹权智。 然先叹实智中有二句。 初举智体言诸佛智慧第二句正叹言甚深无量。 后叹权智有三。 先举智体言其智慧门。 第二正叹言难解难入。 第三出不知众言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也。 今者世雄不可量一句即得并颂实智权智。 各二句。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等也。 诸佛应同十方此则世义。 降四魔伏外道是雄义。 权实二智非下人所测故言不可量也。 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下三句颂上权智。 下第三句出不知众。 上言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也。 且今用此一偈颂前长行凡有四种不同。 上长行中别叹实智与方便智。 今此偈中合颂权实二智一不同。 上当体叹权实二智今此偈中举人叹二智二不同。 上明不知人唯系在权智下今此偈中颂出不知人双系二智下三不同。 上长行中出不知人唯出声闻缘觉二人。 今此偈中广出人天声闻缘觉远及菩萨并出五乘人。 都是不知众。 四不同。 何如此不同耶。 解释者言此义亦微有所以有。 上长行中所以二智别叹者则明义用异。 但此二智只是圣人神解涉用为义。 从机曲说未若权智。 但此权智应有所出。 是故先别叹实智是权家之本。 后叹权智是智是本家之末。 是故权实互叹此明用有胜负。 偈中合颂者。 此明二智虽有权实二名照然则体一更无异也。 是故维摩经言。 十方世界有若干也。 其无碍慧无若干也。 复言上当体叹二智者。 明此经本意故。 故当体叹偈中明二智所成人。 故举人总叹二智也。 复言上出不知人唯系权智下。 今此偈中双系二智下者。 上宜鄙斥二人智慧狭劣。 虽禀昔日权智之教不能究了。 为是义故上出不知人偏系权智下。 而今偈中双系二智下者。 明此二乘非直不解权智之用。 实智冥然莫测。 是故双系二智下。 复言上长行唯出二乘至偈颂中言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广出五乘人者。 此为释物疑情。 但今日之教本为斥二乘封执之情。 是故长行偏对二乘。 但于时时众谓言二智止。 是二乘不解。 自二乘之外应有解者。 是故偈中言非唯二乘不解此权实之理。 人天及菩萨亦复不解。 如此颂类举可知也。 佛力无所畏。 此一偈正颂正叹释迦二智。 上正叹释迦二智中先叹权智后叹实智。 今此一行偈上半行先颂叹释迦实智下半行追颂权智。 但上叹释迦实智中先正叹实智后即举力无畏等。 今此半偈正得略颂上诸功德句不颂正叹句也。 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 此半行倒颂上叹释迦权智句。 上叹释迦权智中正叹有三重。 初吾从成佛以来明权智时节。 以种种因缘下正叹。 引导众生下显也。 今此半偈只颂第二正叹句不颂第一第二句也。 今者所以言及佛诸余法者权智在后故言余也。 此权智为三根人说之不一故称诸也。 又用此一偈复颂长行有三不同。 何者长行中先叹释迦权智后叹实智。 今此偈中先颂实智后颂权智一不同。 上长行中言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正叹实智后举诸功德同释叹也。 今偈中唯颂举诸功德释叹实智句略不颂正叹实智句二不同。 上长行中叹释迦二智不出不知众。 今偈中言无能测量者三不同。 解释者言上长行所以先叹权智后叹实智者。 此明释迦出世之意先权后实。 偈中所以先颂实智后颂权智者。 此明今日实用时。 此皆前后互举。 迭相映发其义自彰。 复言长行中有正叹实智有释。 偈中唯颂释句者此明有体一用异之义。 上长行语其用异之义。 何以知之。 智慧鉴照为义。 欲明实智所照之境有四一之义。 有教一理一机一人一如来智照此四境。 故称实智。 力无畏等诸功德不詺鉴照。 故知长行据其用偈中唯颂诸功德者。 此明功德与智慧只是一体。 离此力无畏解脱三昧等更无别有智慧。 亦离此智慧无别有功德。 故知体一据用则有功德智慧之异。 置用谈体智慧功德只是一体。 此皆前后互举两义双明。 复言长行叹释迦二智不出不知人。 今偈中言无能测量者此出不知人。 亦前后互举若偈中出不知人长行亦应出。 长行既不出偈中亦应无。 而一有一无此互相映明义也。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 此下两行偈叠颂诸佛与释迦释之与结两重。 初偈颂诸佛释结二智。 后偈颂释迦释结二智。 就初偈中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 此半偈颂诸佛第二释二智言。 所以者何佛曾亲觐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也。 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 此半偈颂上长行中第三结诸佛二智。 此半偈即成两意。 甚深微妙法此一句颂上结实智言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也。 难见难可了此一句颂上结权智言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也。 于无量亿劫此一偈叠颂释迦释之与结两重。 此一行则成二意。 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 此半行颂释迦释二智。 但长行略不出往用。 偈中既有映前即成颂释义也。 道场得成果。 此下半偈正颂上释迦单结实智。 上结言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上但道实智此中出得实智之会。 只是如来坐道树下成佛。 世尊大觉朗然之时得此实智。 故言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也。 第二如是大果报。 此下十三行半偈颂上第二寄绝言叹二智。 但上绝言叹中有三。 一者先出所以绝言之法二者正明绝言叹三者释绝言之意。 今此十三行半亦有三意。 从下倒颂。 初如是大果报下一偈先倒颂上长行中第三释绝言之意。 第二有十二行即颂上第二正绝言叹。 第三有一行半倒颂上第一出所以绝言之法也。 但上第三释绝言中有二。 一者先叹二智之人高不可说。 二者出权实二智境深故不可说。 今者亦倒颂。 如是大果报半行偈先颂境深也。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半行追颂人高也。 但上境深中本有三。 一者双开两章门二者双释三者双结也。 今者不颂第一第三唯颂中间第二双释两章门。 上双释中初有五句。 释权智境章门。 后四句释实智境章门。 今者亦倒颂。 如是大果报一句先颂释实智境。 只得颂果与报略不颂因与缘。 今者举果验知有因缘所以言大。 此亦释物疑情三乘因亦是因三乘果亦是果。 为此义故因大字标异。 明此是大乘因果非是小乘因果也。 种种性相义此一句追颂权智境。 权智境中本有五句。 今唯颂性相余三句略而不颂。 此句亦倒颂。 上言如是相如是性今者先颂性后颂相也。 所以言种种者复释物疑情。 大乘亦是性亦是相为此义故用种种之名标言。 此非大乘性相三乘性相不一故言种种也。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此半行追颂释绝言中第一明人高。 上言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也。 是法不可示此下有十一行追颂上第二正绝言。 上言止舍利弗不须复说今就此十一行中但半行正颂上绝言叹。 第二余十行半义出显所以绝言之意。 正明声闻不知菩萨不知故也。 今此半行有二意是法不可示者正颂上止舍利弗也。 言辞相寂灭者颂上不须复说句也。 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以下有十行半是第二义出。 今就此十行半中自有三段。 第一今此半行总明不知众也。 第二半行除有知之人。 第三九行半别出不知众也。 第二除有知人者正言除诸菩萨众中有信力坚固者。 自能得知。 然非见知犹是信知。 此则引声闻等作大乘。 令改狭劣心立菩萨大志也。 诸佛弟子众。 此下有九行半是第三别出不知之人。 凡有三种类人不知此二智。 初有四行先明声闻不知也。 第二有两偈明缘觉人不知。 从辟支佛利智下是也。 第三有三行半明菩萨不知。 从新发意菩萨下是也。 就第一明声闻不知中复有三文。 初一行半正明声闻不知。 次一行假设明不知。 次一行半释疑。 疑言纵令皆如舍利弗是一种神解无益于事。 今解言假令如余弟子各有所解亦不能知也。 就第三明菩萨不知中有二。 初两行半明凡夫菩萨不知。 次一行明初地以上至六地菩萨不知。 此是教中为论故也。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 此中有一行半即追颂绝言中第一出所以绝言之法。 上言如来能种种分别。 先出权智今此中略不颂也。 唯颂上出实智言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句也。 但此一行半中初一行正颂下半行引诸佛证成也。 此是于善舍寺解。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 此下三行半偈是第二分明略说开三显一。 成物动执生疑之惰。 就此三行半中亦有二段。 第一有一行半偈就诸佛以显一。 第二余有两行偈据释迦以开三也。 此二阶各自有三重。 就诸佛显一中有三重者。 第一言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 此半偈先会诸佛道同。 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 此半行是第二劝诫敕令信也。 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此半行是第三正就诸佛显一。 一理是真实也。 就释迦开三中有三重者。 第一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 此一偈出释迦开三之所为为二乘之人。 二乘之人见执重者先斥对此二乘人也。 第二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此半行正就释迦开三也。 第三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此半偈释释迦施三之意。 只由众生逢境执着处处生染。 是故如来设权而诱化也。 略说开三显一动执生疑竟也。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众自此下竟殷勤三请以来明因中有四段。 此下是第二众情怀疑致请段。 就此中自有二者。 第一从尔时大众中下竟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以还先明经家序大众有疑也。 第二从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尽三请以还詺为舍利弗正腾疑致请。 佛既道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昔日不言三乘是方便。 而今忽唱三乘是方便。 此则与昔日相违。 是故舍利弗腾疑致请取决于大圣。 又就经家序大众有疑中自有二段。 第一从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众竟优婆塞优婆夷以还詺为经家序引疑众生也。 第二从各作是念下竟而今不知是义所趣正出所疑。 所疑者是二智。 又就此二段之中各有开为二。 经家序引疑众中有二者。 第一言千二百人此无学人有疑也。 第二言及发声闻辟支佛心竟优婆夷此出学人有疑也。 第二出所疑中有二者。 第一从各作是念以下竟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以来。 先出疑。 佛上何故称叹二智。 此疑从第一叹二智仿佛开宗中生。 第二从佛说一解脱义下竟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明大众自疑所得解脱为是究竟。 为未究竟此疑从第二分明开三显一段中生也。 又就第一疑佛叹二智中有二。 第一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 此疑上释迦叹权智。 上释迦叹权智。 上言舍利弗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 亦应疑释迦上叹实智。 但文略不出。 第二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微妙以下疑上叹诸佛二智。 此句疑叹诸佛实智。 上言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也。 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下此疑上叹诸佛方便智。 上言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所不能知也。 今以此句相应也。 佛说一解脱义。 此下是第二正自疑所得为是究竟。 为非究竟此疑者。 只由上第二分明开三显一中生。 上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就中有二。 第一佛说一解脱义下竟到于涅槃先出所疑。 第二而今不知是义所趣正明起疑也。 今先解三乘人两种果。 一者有为果二者无为果。 有为果者即是尽智无生智照三界因。 尽是尽智不受后有。 是无生智。 二是无为果。 三乘人三界因尽是有余涅槃。 三界果尽是无余涅槃。 但二种无为只是一时因尽即是果尽时果尽时为因尽时。 虽然逐义有便所可作前后。 得言因尽故果尽不得言果尽故因尽问者言若言因尽时而果尽者。 罗汉何治道断三界因尽之时报身即应亡。 解释者言此报身是因余势任运而尽故如用杖转轮。 假说此杖即灭而轮犹转。 罗汉三界因尽于是时报身余势如轮也。 问者言三家解脱一。 等不应有三车受别也解释者言。 三家解脱所以一等者同取三界因果尽无为。 无为既不殊。 是故皆詺作一解脱。 所以有三车之喻。 运因胜负者此据力用有短有长。 声闻断三界正使尽取譬羊车。 缘觉侵少许习气取譬鹿车菩萨断习都尽取譬牛车。 问者又言断惑既有优劣无为亦应不等也。 解释者又言引昔作义不言习气受生虽断习气不就习尽处制果。 然三家同取三界因果尽处制尽无生智。 若语其解脱三家一等。 论其功用有广狭之殊长短之别。 取譬三车故言佛说一解脱义。 解脱是有余无余涅槃即是灭谛也。 义者即是道谛举果明因。 我昔依佛教修行道谛证得灭谛果。 故言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义到于涅槃。 从而今不知是义所趣者第二正明起疑。 而今不知我昔日所行道谛为当只趣此解脱果为更有所趣。 上来皆是经家述其疑意。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 自此以下讫三请已还是第二明舍利弗腾疑致请。 就此请中自有二段。 第一从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 此明经家序舍利弗腾疑欲请之意。 第二从而白佛言下竟三请以还詺为正请。 又就经家序中有二。 第一言舍利弗知四众心疑。 此是经家序舍利弗欲令腾大众疑意也。 第二言自亦未了此明经家叙舍利弗自有疑心也。 第二正请中有五重。 舍利弗有三请如来有二止。 宾主相间即是五重。 舍利弗三请者第一举有疑请。 第二有利根必信故请。 第三有解故请也。 就第一疑请中有二。 一者长行二者偈颂。 又就长行中自有三重。 第一疑上叹诸佛二智。 第二叠疑众请说。 第三疑上叹释迦二智也。 今者第一疑诸佛二智即而白佛言。 何因何缘称叹诸佛第一方便。 此则疑上叹诸佛权智。 从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此疑上叹诸佛实智甚深也。 从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唯愿世尊敷演斯事。 此即是第二叠疑众请说也。 从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是第三疑释迦上所叹实智。 亦应有疑方便智。 但经文略不出。 下偈中有故知长行应有。 但上经家叙中疑方便智不道实智。 互举明义也。 尔时舍利弗而说偈言第一举设请段中本有二。 长行与偈此下是第二偈颂凡有十一行偈亦分为二。 初有六行半偈正颂上长行。 第二从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有四行半偈。 更直说自疑所得。 不颂上长行。 有人解言用此四行半偈颂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 文句乃相类意谓不尔。 何以知之。 上长行中即是经家叙。 于时时众有此疑。 云何舍利弗颂经家意耶。 故知但是直说偈。 但六行半颂长行中本有三。 一者疑诸佛二智二者叠疑众请说三者疑释迦实智。 今者六行半中两行半先颂第三段次一行追颂第一次三行颂第二段也。 初有两行半偈先颂第三段释迦二智。 今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 此下一行半偈正颂疑释迦实智也。 从道场所得法此一偈义颂疑上权智。 疑言何故称叹此智而不说也。 无问而自说。 此一偈是第二倒颂上第一言何故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但长行不出诸佛往因。 今此一偈上半长出往因。 下半偈正颂也。 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 此下三行偈是第三追颂上第二叠疑众请说。 上言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法。 今者四众咸皆有疑。 故知此三行正颂上。 有二初偈举声闻请说。 第二其求缘觉者下两偈举缘觉人请说也。 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 此下四行半偈是偈中之第二詺为直说偈自疑所得。 此四行半自有二。 第一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此下一行半偈正明舍利弗自疑所得。 为定是因为定是果也。 第二从佛口所生子下三行偈正结请说也。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 此下是第二段。 第一止止意言若便广说此二智者。 时众相与生惊疑之心为是义故不须复说也。 舍利弗重白佛言唯愿说之唯愿说之。 此下是第三段。 第二有利根必信故请说。 此下以三段例皆有二长行与偈为二也。 今请意言此会中皆是利根堪闻佛说。 云何言惊疑耶。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此下是第四段。 第二止止意言我若说权实二智者。 时众非直生惊疑之心。 亦更生诽谤随坠恶道。 云何应说耶。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唯愿说之唯愿说之。 此下是第五段第三请有解故请。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 自此下竟授学无学人记品有七品半经。 明因中本经四段。 此下是第三广说开三显一断疑生信。 上请中有二种疑。 一疑如来所以叹二智。 二自疑所得之法。 今者如来只答第二疑。 第二疑自去不须别答也。 又此第三即广上品初第一略开三显一。 动执生疑段。 前又解言。 第一第二各开为二。 第三第四各开为三。 今此叹第三疑中有三重者。 即化三根人为三段。 第一从汝已殷勤三请以下入第二卷中言我所有福业今世若过世及见佛功德尽回向佛道以还。 此詺为法说开三显一。 化上根人舍利弗等也。 第二从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三菩提记尽受记品以还四品经。 詺为譬说开三显一。 化中根人迦叶须菩提等四大弟子也。 第三从化城品竟授学无学人记品以还三品经。 詺为宿世因缘说开三显一同归之理。 化下根人富楼那等也。 是则上根人闻法说三一之义同归之理。 便解中根人再闻三一之义。 可悟同归之理。 下根人三过闻说方解同归无三差别。 但法说中亦有譬说义譬如优昙华也。 亦有宿世因缘说义即言我昔曾于二百亿佛所常教化汝也。 虽有譬说根本大意为叹法希有故来不可示詺。 虽有宿世因缘说此乃是述成上根人得悟。 说此往古因缘根本大意非正是因缘也。 第二譬说中亦有法说义亦有宿世因缘义。 故下言是诸所说教化菩萨。 故此则是法说义但文句少不足可以发悟中根之之人。 从结父子因缘之中昔日波若座席已言示其金银等。 此则是宿世因缘说义但此意非。 是正譬中有时众已于正譬得悟。 如穷子领解中方有此语非是正宿世因缘说中。 宿世因缘说中亦有法说义。 即化城品初明先佛之时神通感动之相十方诸梵请转法轮。 此则是法说也。 又言譬如五百由旬此是譬说。 虽有此唱原其根本只为明宿世因缘之义。 何以得知。 又四大弟子授记品末言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汝等善听。 即复为下根人说往古之时已曾大乘化汝。 下又言我在十六数曾互为汝说。 以此本因缘今说法华经。 大意闻此宿世因缘说方得解故宿世因缘说也。 所以有三根人差别解有前后者。 置教论理者。 何容罗汉断三界正使尽得三明六通之人。 一向不知同归之理无三之别。 且自涅槃经言若人不知一体常住二归者尚不得声闻缘觉菩萨。 何况当得无上菩提。 若不知佛是常住则四信不成五根不立。 且自胜鬘经言三乘初业不愚于法。 又言声闻缘觉自知住有余地必当得无上菩提。 就理为论何容三乘圣人执三乘决定言别异不解同归耶。 若尔所以有声闻缘觉者此人自有知有佛果可求。 只自心志弱未能舍头目髓脑发旷济之心。 且作声闻缘觉自调自度。 如此类例皆是实有。 而会中舍利弗是上根富楼那等是下根者。 若谈其实行皆行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 所以有此三种信解悟者皆应同状外凡浅识之徒。 执昔日三乘别教或同归之义。 是故如来作此三种。 初始明法说竟外凡夫中有利根得解。 舍利弗示同领解。 譬说既竟外凡夫中有中根者得解须菩提等仍示同领解。 宿世因缘竟外凡夫中有下根者得悟富楼那等示同领解。 若置理而论教者具得罗汉亦有此执。 又理教合论作三根差别者但外凡中有两种人。 自有一种人易可回转如大品所明轻毛之位。 自有一种人实欲进行者。 今只就此实欲进行者根性利钝遂有三种。 既有三种皆因宿习浓淡。 以理惑教有时以教惑理。 故言踟蹰理教之间故受悟有前后。 利根者执理情多疑教情少。 钝根者执教情多疑理情少。 中根者迷教惑理正等也。 执理情多疑教少者言无生之理是一等观无生智应同。 此人执理既是一。 如来何故说有三乘别趣。 言有三果之别此是疑教也。 钝根者执教情多疑理少者言佛教既说有三因三果之异。 三乘所观无生之理何必是同。 此是执教多疑理少。 中根者有时执理惑教言理一教那得言异。 有时执教疑理言佛教既有三理何必同。 此则教理等执而疑也。 夫得道成圣必由见理。 是故利根之执理多者则与理相符。 是故一闻法说便悟一理无三之别。 执教情多疑理少者则与理不相扶。 是故三过闻说方悟一乘之理无三之别。 理教等执者据在中间再闻得解。 但于此理教上生疑者有学人与无学人通有。 又有执教疑果者。 亦有三种。 利根者执果情多疑教情少。 钝根执教情多疑果心少。 中根之人果教等执也。 果者只是断灭涅槃。 利根者执果心多疑教少者。 自观理智慧分明见习气犹在。 知断惑未尽作观未来身尽灭耶。 此是执果情多疑教心少。 钝根执教多疑果少者。 言既说言神明可灭佛语不虚。 何敢不信受。 此是执教多未知神明之道实灭不耶。 此是疑果少。 中根人或执果疑教或复执教疑果。 但此果上生疑者唯无学人也。 虽有此三种疑执开三显一一同。 说法既竟同得悟解。 但有先后文异也。 就第一法说化上根人中自有四段。 第一从汝已殷勤三请尽此卷末以来詺为正法说化上根人。 第二从第二卷初长行及偈明上根人舍利弗等示同领解也。 第三从尔时佛告舍利弗以下明如来述成上根人得解之相也。 第四从汝于未来劫以下为上根人授记也。 又此四段之中各开为二段。 今第一正法说化上根人中有二者。 第一从汝已殷勤三请以下竟一百十四行偈以来詺为正法说化上根人。 上根人既解同归之理无三差别疑心既除。 是故第二汝等舍利弗声闻若菩萨下七行偈略劝上根人受行同归之理。 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二种。 正法说中有二者即是长行与偈为二也。 第二七行偈劝之中有二者。 第一有五行半劝上根人行因。 第二余有一行半偈劝令慕果。 言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等。 又就长行中自复有二。 第一从汝已殷勤三请竟愿乐欲闻詺为法说缘起。 第二从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以下竟长行以来詺为正法说。 又就两段之中各有二。 缘起中有二者。 第一佛许为说同归之理无三之义。 第二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此詺舍利弗奉受旨。 今就第一佛许中自有四重。 第一正许第二诫敕令谛听。 第三简众第四叹应闻众总结诫许也。 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此是第一詺为正许也。 汝今谛听以下第二詺为诫敕令谛听。 此则令生三慧诫谛听闻说。 令生闻慧诫善思令生思慧诫念之令生修慧解也。 说此语时会中有五千等礼佛而退此是第三詺为简众。 以佛神力堪闻者住不堪闻去自。 有四第一正明五千人礼佛而退。 第二所以者何不释下堪闻。 未得谓得者是有为果尽无生智也。 未证谓证者谓无为果尽处也。 第三有如此失下结不堪也。 第四世尊默然下证不堪也。 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是佛许中第四叹众总结诫许也。 只就此中自有三。 第一告舍利弗下叹住者有机。 第二如是增上慢下明去者无机。 第三汝今善听下正总结。 问者言如来有身口二密终日在坐不睹真容。 虽复在中自不闻说法。 何假从座而起拂席而去。 解释者言。 此品中是时众所应亦可是实持是佛神力。 将欲褒贬时众为令住者生钦重之心起愿乐之意。 贬去者无闻法之缘。 是故拂席而去也。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缘起中本有二。 第一佛许已竟此是第二明舍利弗奉受佛许也。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长行中本有二。 一者缘起二者正法说。 自此下是第二正法说。 就正法说中自有二者。 第一广诸佛门第二广释迦门也。 今从如是妙法以下第一就诸佛广明开三显一。 此则广上品初叹诸佛权实二智。 所以言广者但上第一仿佛开宗中直总叹诸佛二智。 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 第二分明略说中但明显一。 言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也。 既但总叹诸佛二智而已不别明诸佛复。 但明显一故称为略。 今则广明佛又广明义故称广故。 广佛者此中广总出诸佛。 及别三世诸佛是则广佛之义深。 复言广义者上直叹诸佛二智与显一。 此中长有四义合有六义。 一者叹法希有二者明不虚妄止物诽谤三者明开三四者明显一五者举五浊释先三后一之意六者简真伪敦信。 既备此六义故称广义也。 第二广释迦门者广上品初仿佛开宗叹释迦二智。 及第二分明略说中开三义也。 释迦门中唯有广义无有广佛也。 今明广诸佛门中自成四别。 第一总明诸佛开三显一第二就总诸佛门离出过去诸佛亦明开三显一。 第三就总诸佛门离出未来诸佛亦明开三显一义。 第四就总诸佛门离出现在诸佛明开三显一。 今先明总诸佛门此中应有六义。 一者叹法希有二明不虚妄三明开三。 四明显一义。 但文句略唯有四义略无出五浊释先三后一之意。 至偈中方有同复无简真伪敦信。 又略。 下释迦门中可知备有六义。 但文句略不出耳。 今言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此是第一叹法希有。 优昙华是外国语此间言灵瑞华。 唯有转轮圣王出世有此华故知此华希有。 此经如是也。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无虚妄此是第二明不虚止物诽谤。 从舍利弗诸佛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是第三明开三。 就此开三之中自有三重文句。 第一正明诸佛开三第二从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此下是举释迦释诸佛开三。 何以故。 一释迦是诸佛数故。 二本明诸佛开三为成释迦开三故也。 第三言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此还举诸佛结成诸佛开三之意也。 所以者何。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此下是第四显一。 此所以者。 何义得释上开三之意。 文则属下显一广明四一。 先明果一二明人一三明因一四明教一也。 明果一者即会昔日三果终成今日一果。 明人一者即会昔日三人成今日一菩萨人。 明教一者即会昔日三乘别教成今日一教。 明因一者即会昔日三乘人所行之行只是一因以对一佛果。 是故言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此中四一二智中实智照境。 四一有同有异义。 实智所照境有机一此中无机一。 所以有四者就理一中开为二种。 因一果一也。 然因果皆是理。 所以彼处明机一。 今此中不明机一者。 前明机一此明二智所照境故明也。 此中明会三归一若远相缘由亦应会三机为一机。 但此三机实是众生自有法故不可会三归一。 自余三一是诸佛昔日应三机但以假名字分一为三。 今日一乘机熟故可得合三还归于一也。 此中教一与实智所照境教一亦不同。 何以知之。 实智所照教一者直是照法华经教一。 今此中言教一者昔日应三机故有三教。 三教非是一三教远诠今日一理。 故会昔三教终成今一教。 此中明人一与实智所照境人不同。 何以知之。 实智所照境人无别体。 今日众生一乘善机发一机所成人以为人一。 故总诸菩萨以为一境。 此中人一者昔日三乘机一所成边非是一。 为三机善所成边是一善理一。 故会昔三人终成今日一菩萨人。 但今日教一人一名字与实智所照教一人一名字同明义意异也。 此中明因一果一与实智所照理一义同而名字异也。 今先明果一中自有四重。 一者开果一章门。 二者更牒果一章门。 三者作四句解释果一。 四者结果一也。 今言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此是第一先开果一章门也。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此下是第二显解释更牒果一章门也。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此下是第三正作四句解果一。 开示悟入四句人解此四句互有不同。 一家解言初三乘别教为开也。 波若教时言示也。 说无量义经名悟也。 说法华经詺为入也。 知见是佛果之名。 同取万行作知见家道。 此解亦好。 今光宅法师解言。 知见只是一众生当来佛果。 众生从本有此当果。 但从昔日以来五浊既强障碍又重不堪闻大乘。 不为其说有当果。 此当果则有闭义。 今日大乘机发五浊不能为障。 得闻今日经教说言众生皆当得佛。 此则是开义。 说言昔日三乘所行之行皆是得一佛果之行。 众生闻此语则生闻慧。 此则是示义。 且又三乘人相与思惟筹量。 昔来是方便今一因一果是真实。 我等未来皆应得佛深解此理。 于时则生思慧詺为悟。 相与自知居未极地。 更习诸行修无漏治道断无明住地烦恼。 于时即生修慧仍詺为入佛知见道也。 光宅法师又于善舍寺中解此四句。 即会因果之义以明四句。 然此四句有渐渐除义。 初言开者此最浅故如前略说开三显一渐表寿命长远一果之义。 此则是开义也。 又如广说开三显一令知寿命长远一果之义。 此则是示义也。 又如后略明开近显远令知如来寿命长远。 此则是悟义也。 又如后广说寿命长远分身十方隐显度人复倍为期。 时众相与同归之因求一佛之果。 此诸行修学即是入义也。 舍利弗是为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此是第四结果一也。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此是第二明人一也。 诸有所作常为一事是第三明因一。 明修此因为佛知见故言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也。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 此下是第四明教一。 就此教一中自有二阶。 第一正明教一。 第二从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者引诸佛道同结成也。 舍利弗过去诸佛此下是第二明过去诸佛开三显一。 此下三佛于六义中唯有二义。 只开三显一阙无四义。 今先明开三也。 第二从是法皆为一佛乘故下明显一。 此下三佛于显一中例皆唯有三一。 略无因一也。 初言是法皆为一佛乘故即是教一也。 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此是人一也。 皆得一切种智此是果一也略无因一也。 舍利弗未来诸佛此下是第三明未来诸佛先三后一。 此中亦唯有开三显一二义。 今先开三也。 第二从是法皆为一佛乘是显一。 此中亦唯有三一。 今言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教一也。 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此是人一也。 皆得一切种智是果一也亦无因一也。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诸佛。 此下是第四广明现在诸佛亦先三后一义。 唯有二义。 开三与显一为二。 此现在佛门证释迦先三后一义显。 何以故。 今同是现在十方佛尚有先三后一。 何况释迦出五浊恶世而当不先三后一耶。 就此现在佛门中自有三段。 第一从舍利弗竟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此先明现在佛先三后一之意。 第二从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下正明开三显一。 第三举人一果一结成也。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诸佛下先明开三也。 次第二从是法皆为一佛乘故下是显一。 此中亦唯有三一。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此是教一也。 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此是人一也。 皆得一切种智即是果一也。 亦无因一也。 从弗舍利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此是第三更举人一果一结成现在佛所义也。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 然长行第二正明法说中本有二。 上来广明诸佛门开三显一者即是广上品初长行叹诸佛二智。 及前偈中就诸佛显一义竟。 此下是第二广明释迦如来开三显一。 此则广上品初长行中叹释迦二智偈中据释迦开三之义。 就此释迦门中唯有五义。 第一明开三第二明显一第三举五浊释先三后一之意第四简真伪敦信第五明不虚妄。 略无叹法希有。 下偈颂中方有也。 以此而准得知。 一佛门中应备有六义文句互相映发我今亦复如是此下第一先明开三也。 有种种欲者如来开教之始三乘各有所乐也。 深心所著者此时遂能行行也。 随其本性者明过去宿习不同也。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 此下是第二显一。 就中唯有三一略无人一。 今言如此皆为得一佛乘此是教一也。 一切种智故此一句是果一也。 舍利弗十方佛世尚无二乘。 何况有三。 此明因一。 言尚无二乘者言。 尚无偏行六度菩萨乘辟支佛乘何况有声闻乘。 故知唯是一佛乘即是明因一义也。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 此下是第三出五浊。 释释迦先三后一之意。 只为此五浊恶世故不能发初明一。 就此明五浊中自有四段。 第一总唱五浊二者列五浊之名三者明浊义四者正释结也。 今言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此是第一总唱有五浊也。 所谓劫浊烦恼浊此下是第二次第列五浊之名也。 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下第三明浊义。 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下是第四正释先三后一之意也。 释五浊义五浊者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浊者浊乱为义。 此五浊大判只应有烦恼浊见浊。 十使之中五钝使是烦恼浊。 五利使是见浊。 此二是浊之正体。 余者相从为论也。 见浊烦恼浊此是因浊。 命浊是果报浊。 众生浊是行因。 得果人浊劫得名为时节浊。 此劫更无别体只以时节中有此四种仍詺劫浊。 如此年无食名为饥年年非是饥。 劫浊亦尔。 言五钝使为烦恼浊。 此五钝使纵横竞起惛迷行人谓之为浊。 众生由烦恼为因于中乱受生不定。 轮回三界往还六道交乱受生。 但众生是浊主也。 五见为见浊五见以身为本。 若身见一生诸见竞起迷真乱正詺之为浊。 命浊复是果报浊。 成实论言六人六识得相续生名之为命。 由有烦恼为因生在三界。 牵命感长感短杂乱无穷名为命浊。 此五浊既障一乘机大判凡有三种五浊。 若上品五浊即是见谛五浊。 中品即是思惟五浊。 下品即是习气五浊也。 此三种五浊皆障一乘机。 问者言此三种五浊皆障一乘机。 外凡夫具有三种五浊。 则应不闻说法华。 亦应无大乘机也。 思惟五浊亦障一乘机者。 七种学人应无一乘机不堪闻说法华。 习气五浊复障一乘机者。 罗汉有习气亦应无一乘机不堪闻说法华。 解释者言。 如此颂类皆有其宿习大乘。 大乘因缘强者虽有三种五浊不能为障。 各宿习大乘。 缘弱者虽有习气五浊犹能为障。 今者明义正就宿习为论。 诸凡夫等虽具有三种五浊。 过去大乘善根强者此五浊则不能为障。 便有一乘机发堪闻法华。 学人无学人亦如是。 宿习大乘因缘弱虽复偏行所行断除正使。 习气既在由能为障无一乘机发也。 问者言。 若使皆由宿习大乘缘者何关五浊障耶。 解释者言。 今借一譬以显障机之义。 何者如人恒有僻病。 若使年常饮食丰足温暖适意氎裘随时。 然此僻病恒成就在则不为患。 若使此人年常饮食不充衣被乏少致令寒暑得便。 昔日僻病于时便显动发。 内合亦如是。 若善根食强烦恼僻病虽有不发。 善根既弱五浊僻病则障一乘机。 但障有三种一是对障二者既伏障三者随时障。 今言五浊障一乘者詺为随时障。 只是随时得便而能为障也。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 此下是第四简真伪敦物信心。 所敦之者已是外凡夫也。 就此简真伪敦信中自有两段。 第一正简真伪第二从除佛灭后以下正明敦物信心。 此两段中各自有三重。 第一正简真伪有三重者。 第一明非真第二明是伪第三出真罗汉形释也。 今者第一若我弟子自谓得阿罗汉辟支佛者初此明非真也。 又舍利弗以下第二正明此人是伪。 何者言非真今者正明是伪。 罗汉是增上果而伊实自未得罗汉果自谓言得。 此则于增上法中生慢故言增上慢。 所以者何。 此下是第三出真罗汉例释上伪。 若有实得罗汉不信此开三显一同归之法无有是处。 当知实得罗汉者在五便中时早已解方便善是同归。 而汝上言得罗汉不解同归者。 当知此人非真罗汉。 除佛灭度后此下是第二正敦物生信亦有三重者。 第一正敦物生信第二释敦信之意第三释物疑心也。 第一言除佛灭度后佛既灭度前佛已过后佛未出。 于此中间若有人只于无佛前世中修行得罗汉。 百千时都无有佛为此罗汉说法华道万善同归者。 此人容可不解正是敦物令信。 言佛若在世可得为汝说同归之理。 佛若灭度谁当为汝说此法华同归之法。 汝今可及佛在世生信乐之心受持同归之法。 此是就教为说。 若就理而谈不问有佛无佛皆自然解也。 于时物情于中由自不肯信。 自言佛虽灭度佛弟子自解法华。 于佛灭度后自当为我说此同归之法。 是故第二从所以者何以下佛即释此执言。 所以劝汝及佛在世信受者何正言佛灭度后恶世多难如是法华有能受持读诵者。 是人难得为此义故令汝今日信受也。 但物情于中犹未肯信佛。 若言灭度后受持此经为我说法甚难得者。 我当自入无余涅槃。 是故第三若遇余佛以下佛即释此疑言。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此意正言若人得罗汉果竟要闻如来说此法华知万善同归然后得入涅槃。 若不闻说法华同归终不得入涅槃。 若阿罗汉不值今日释迦说法华者于未来世中要值遇余佛。 于此法华教中得闻万善同归方得入涅槃。 无有中间入涅槃者。 物情只闻佛此语仍信受。 若如此我等即时信受。 何假待余佛方信受。 使罗汉当自外凡中有不肯信者相与信受也。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 此下是第五明不虚妄止物诽谤之心也。 就中有三。 第一明劝信。 第二诸佛如来下正明不虚。 第三无有余乘以下举所信之法结劝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下正法说中本有二。 长行与偈颂此下是第二偈颂凡有一百十四行偈。 正颂上。 上长行中本有二。 一者缘起二者正法说。 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今者一百一十四行偈亦开为二段。 初有四行一句偈颂上长行中第一缘起。 第二余一百九行三句偈颂上长行中第二正法说也。 但上缘起中本有二。 一者是佛许为说同归之义。 二者舍利弗受佛明旨。 今者四行一句唯颂佛许不颂舍利弗受旨也。 然上佛许中本有四重。 一者正许说二者诫敕三者简众。 今皆不颂唯颂第四叹众总结诫许也。 今者四行一句分为二。 初有三行半偈不颂长行将显叹住者是。 故先明去者之非。 若无非无以显是。 是故先明去者之非。 次三句正颂何以得知不颂长行。 上简众者佛入涅槃后出经者列于时事耳。 云何今佛颂经家语耶。 若尔何故相似耶。 两处俱出于时事那得不相似耶。 于戒有缺漏者若犯一戒名之为缺。 具足犯即是漏。 漏入生死。 瑕疵者。 瑕据其外疵据其内。 内实犯戒外慎威仪故言护惜也。 此众无枝叶。 至舍利弗善听三句是第二正颂第四叹众总结诫许也。 上本有三。 一者叹住者有机二者明去无机三者正总结诫许。 今者两句颂第一。 舍利弗善听一句颂第三。 略不颂第二段也。 诸佛所得法自此下有一百九行三句偈。 是偈中第二颂上长行中第二正法说。 但上正法说中本有二。 一者就诸佛门广明开三显一。 二者就释迦门中广明开三显一。 今此一百九行三句偈亦分为二。 初有七十三行一句颂上诸佛门开三显一。 从今我亦如是下有三十六行半。 颂释迦门开三显一也。 但上诸佛中本有四佛。 一者总诸佛门开三显一。 二者明过去诸佛开三显一。 三未来诸佛开三显一。 四现在诸佛开三显一。 今者七十三行一句亦分为四。 初有三十四行三句颂上总诸佛门。 第二过去无数劫以下有二十七行半偈。 颂上第二过去诸佛门。 第三从未来诸世尊下有六行半偈。 颂上未来诸佛门。 第四从天人所供养以下有四行半偈。 颂上第四现在佛门也。 上总诸佛门中本有四义。 一叹法希有二明不虚妄三明开三四明显一也。 今者不颂第一叹法希有。 今此偈中长有举五浊释先三后一之意故。 就三十四行三句亦分为四。 初有十二行一句颂上第三诸佛开三。 第二从声闻若菩萨下有十一行偈颂上第四诸佛显一也。 第三从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下有九行半偈义颂诸佛。 举五浊释先三后一之义是上长行所无。 第四从我有方便力下两偈颂上第二诸佛不虚妄。 今两句料简。 上长行中不虚妄是第二。 今此中是第四。 文句倒少。 欲显六义本无次第意。 上长行中有叹法希有今偈中略不颂。 上长行中无有举五浊释先三后一之义。 今此偈中有文句既互有出没。 验知一佛门中应备有六义也。 上总诸佛开三中本有三段。 初正就诸佛开三。 第二举释迦未释诸佛开三。 第三还结属诸佛。 今者唯显第一诸佛开三略不颂后二段也。 上长行中唯开三乘是方便。 今此偈广明五乘是方便。 今就十二行一句偈中宜分为二。 第一有八行三句偈先出四乘教是方便。 第二从有佛子心净下有三行半偈别出菩萨大乘教是方便。 逐文句起尽。 是故宜开为二也。 又就八行三句偈出四乘方便中自复有二。 初有五行三句偈先出四乘教。 第二从我说是方便有三行偈正开是方便。 明昔日所以有四乘之教皆是方便。 又此两段中各有二。 初有四行一句出人天二乘教。 次一行半出声闻辟支佛二乘教也。 就初四行一句中有四意。 第一诸佛所得法下三句明于大乘中离出人天二乘。 第二众生心所念下一行明众生根性不同。 第三佛悉知是已下一行明随宜说法非一。 第四或说修多罗下一行半广出非一之教即是九部经也。 从钝根乐小法有一行半是第二出声闻辟支佛二乘教。 二乘人未必是钝但贬其狭短故言钝也。 问曰上言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今者何故言贪著于生死。 此则前后自相违。 或解释言。 有三种解。 一解言生死有二种。 一者三界分段生死。 二者是三界外无明住地变易生死。 分段之苦交切厌心则显。 变易之苦比于分段此苦则微。 且自昔日三乘教不说有无明住地之苦。 就昔教既不说有此生死之苦。 则于是苦无有厌心故言贪着。 第二解言故始须陀洹等若论求道之边此则遭苦厌老病死犹有妻子之爱。 此则是贪著于生死。 此两解随意用之。 后又言机中有厌情则有贪也。 我说是方便。 自此下三行是第二正开言是方便之教。 就中且有二者。 第一言我说是方便有两偈。 先开上声闻缘觉三乘教是方便言昔日是真实今日是方便。 第二言我此九部法一偈倒开上人天二乘教亦是方便。 故说是人天等经。 根本本为大故言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 有佛子心净。 此下三行半偈是第二别出三乘中大乘之人。 教中亦有二。 初有一行半偈先出三乘中大乘人教。 说是大乘教者是昔日三乘中之大乘非今日大乘。 第二二行偈正开是方便自有二。 初我记如是人下一行半略记成佛。 第二佛知彼心行下半行正开是方便。 佛知彼心行为说三乘中之大乘也。 声闻若菩萨此下十一行偈颂总诸佛门中第四显一。 上有四。 初是果一。 二是人一。 三是因一。 四是教一。 今者略不颂第三因一。 唯颂三一亦不次第。 今声闻若菩萨下一偈颂第二人一。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此下一行半偈颂第四教一。 说佛智慧故此下八行半偈颂第一果一。 就此八行半中自开三段。 第一从说佛智慧故下有一行三句偈。 先明佛未应世时欲为众生说一大乘果。 不欲与小乘果。 第二从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 下有四行三句偈正明出世以来欲与一乘果。 第三从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有两行。 明如来本行菩萨道时欲与大乘果。 又此三段前一后一不开。 只就第二佛出世以来欲与大乘果有四重。 第一从如其所得法三句正明佛将欲以大果与众生。 第二从自证无上道下一行半偈释佛出世之本意欲与大果。 我若惜此大果我是悭贪之人。 无奈众生无大果之机。 是故先为说三。 但时众于中生疑佛为自言欲与众生大果。 谁当信佛此语。 故第三从若人信归佛下有一行一偈引胜人证。 汝言无有信者自有人信三宝者言佛不欺诳者。 此等人信佛恒欲与众生大果。 时众有生疑言。 若使都无有信三宝者。 谁当复信佛耶。 第四我以相严身一偈用佛。 自身功德相好。 证佛与大果不虚。 若是无威德人容可不实佛。 既如此形相云何当出言不实。 若我遇众生此下九行半是第三义颂总诸佛门五浊。 上长行所无者。 就此五浊中自有三段。 第一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一偈正明佛为五浊众生故出世不得即说大意。 第二六行偈出五浊体。 第三从是故舍利弗有两行半。 结佛为五浊众生出世说小之意。 此三段之中前一后一不开。 第二出五浊便成五重。 我知此众生两行偈出众生浊。 受胎之微形一偈明命浊。 入邪见稠林下一偈出见浊。 六十二见者我见作本。 外道计我即色。 是我离色是我。 我住色中色住我中。 乃至行阴上亦如是。 五阴上各有四五。 便成二十见。 现在有二十见。 此可见由因生故。 故过去五阴上亦有二十见复感未来种数。 故未来世五阴复计二十见。 合三世各二十见便成六十见。 见虽有六十不出断常二见。 何故如此。 若使计色即是我者后时便成断见。 即是无见也。 自余三见皆离色计我便成常见。 即是有见也。 是知总而论之。 是有无二见别而谈之有六十见。 若总若别故有六十二见也。 深着虚妄法出烦恼浊。 于千万亿劫一偈出劫浊。 是故舍利弗此下两行半。 是第三结诸佛为化五浊众生故施三乘方便之意也。 我有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此下两偈颂上第二不虚妄。 就中自有二。 初一行偈先举释迦同诸佛先三后一不虚妄。 第二今此诸大众下一行劝信结不虚妄也。 过去无数劫自此下有二十七行半偈。 上四佛门中之第二过去佛门。 上过去佛门中本有二。 一者开三二者显一。 今者先有两行偈颂开三也。 第二从是诸世尊等有二十五行半。 颂过去佛显一。 就此第二二十五行半偈中自有二种。 第一有二行半颂教一。 第二从若有众生类二十三行偈作三重并颂三一。 人一因一果一也。 三重者初两行明过去佛在世时修行得佛。 第二有二十行偈就过去佛灭度后修行得佛。 第三一行偈合明佛在世及灭度后供养成佛也。 就第一两行过去佛在世时中修行得佛亦有三。 若有众生类即是人一。 行六度即是因一。 成佛道即是果一也。 诸佛灭度后已下二十行偈。 是第二就佛灭度后修行成佛中凡有四种供养。 一一偈明软善供养。 第二四行半偈明起塔供养。 第三六行半明造像供养。 第四八行直明三业供养也。 第一若人善软心此一偈未暇作余供养。 且先明软善心供养不开。 诸佛灭度已有四行半偈。 第二起塔供养亦有三一。 人即是人一。 供养心即是因一。 成佛道即是果一。 从若人为佛故有六行半偈是第三明造像供养。 亦有三一之义。 从若人于塔庙下有八行偈。 第四直明三业等供养亦得有三一之义也。 于诸过去佛现在或灭度下一行偈是第三合明佛在世及灭度修行。 亦得有三一之义。 未来诸世尊自此下有六行半颂上第三未来佛门。 就中自有二。 初有两行半偈颂上开三。 第二从诸佛本誓愿下四行偈颂上显一。 就中有三。 初一行颂果一。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下此一偈颂教一也。 诸佛两足尊此下有两行颂因一。 知法常无性者知万善法无有三乘性。 佛种从缘起者若据佛果望万善此佛果由万善而得仍詺因为缘。 故言佛种从缘起也。 是法住法位者是万善法住一乘法位故法住法位位。 世间相常住者只是世间取相。 诸善亦住一乘佛位。 又一种解。 修此万善在于世间相。 常住者常住大乘中。 导师方便说者根本只是一因。 昔日方便说言有三。 故知只是一因。 有人曰。 用此两偈颂教一意谓不尔。 何故知是因一。 言佛种从缘起因只是缘也。 天人所供养此下四行半偈颂上第四现在佛门。 上长行中有三。 第一明开三显一义之意。 第二正明开三显一。 第三结成。 今此偈中只颂前二不颂第三结。 第一言天人所供养一偈半先颂第一现在诸佛。 为三一之义故应出在世也。 后三行偈颂第二正明开三显一之义。 上长行中先明开三后明显一。 今此三行偈中亦分为二。 言知第一寂灭一偈先颂显一唯颂教一也。 第二知众生诸行有两行倒颂上开三。 此两行偈自有二。 初一行一句先明现在十方佛洞见三乘人机。 第二言以种种因缘下三句正颂开三也。 今我亦如是自此下有三十六行半偈颂上释迦门。 上长行中本有五义。 一者开三二者显一三者举五浊释先三后一之意。 第四简真伪敦信。 五者明不虚妄。 今者不颂第四简真伪敦信。 长有叹法希有故。 今此三十六行半偈亦分为五别。 初一行偈超颂上显一。 次有一偈追颂上开三。 第三从舍利弗当知下二十七行半偈颂上第三五浊。 第四从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下五行半义颂叹法希有。 长行所无也。 第五从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下一行半颂上第五不虚妄。 今三重料简。 但上长行中显一本第二段。 今此中先颂显一后颂开三。 明互有前后之义。 具如上释。 上第四是简真伪。 敦信此中略不颂。 上长行本无有叹法希有。 今偈中长出叹法希有则义颂之也。 所以长补所阙还成五重。 然此释迦门中长行与偈既互有出没。 故知一佛之中应备有六义。 今且取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唯除第四叹法希有。 用此四段偈若合若离不合不离作十种法说。 此即为下火宅中十譬。 作本所以不取前四佛门作本者。 上明四佛者为成今释迦义。 未来非是正主故不取。 等是释迦门中复不取叹法希有作本。 此中明法说与譬说作本。 其自有优昙华譬云何以譬为譬作本。 是故不取也。 取第一第二此两段宜合为一段。 上则帖同诸佛先三后一之意名为化主同下。 则为火宅中第一宅主譬作本亦名为总譬作本。 又离第三颂五浊。 作八段为下火宅中八譬作本。 又取第五不虚妄段不合不离。 为第十譬作本也。 离第三颂五浊。 作八种譬本者第一从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有四行偈。 此间詺为佛在法身地见所化众生为五浊所惛。 即为火宅中第二长者见火譬作本。 火宅中言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下是也。 第二从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有六行半偈。 此间詺为佛应世以大乘化众生不得。 此则为下火宅中第三长者救子不得譬作本。 火宅中言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下是也。 第三从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下十一行偈。 此间詺为佛因三乘化得众生。 此则为下火宅中第四长者救子得譬作本。 下言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火焚我今当设方便下是也。 第四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一偈。 此间詺为佛见三乘人大乘机发之义。 此则为火宅中第五长者见子免难譬作本。 下言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也。 第五从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有一偈。 此间詺为三乘人索果。 所索者只是三界尽无生智。 此理中为论。 此则为火宅中超为第七诸子索车譬作本。 下言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也。 第六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有两行一句偈。 此间詺为佛见众生大乘机发故欢喜。 此则追为火宅中第六长者见子免难故欢喜譬作本。 下言其心泰然欢喜踊跃也。 第七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此三句。 此间詺为佛为众生说大乘。 即是说法华经。 此则为下火宅中第八等与大车譬作本。 下言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下是也。 第八言菩萨闻是法疑网悉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此一偈此间詺为三乘人受行大乘之义。 此则为下火宅中第九诸子得大车故欢喜譬作本。 下言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也。 离颂五浊为火宅八譬作本竟。 用此八譬足前化主譬为九譬。 第十超取第五不虚妄段。 言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有一行半偈。 此间詺为不虚妄。 此则为下火宅中第十不虚妄譬作本。 下言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各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下是也。 是故言若合若离不合不离作此十段。 为下火宅中十譬作本。 远为化城譬作本。 亦远论穷子譬作本也。 言今我亦如是此一行超颂上显一唯颂教一。 我以智慧力下此一偈追颂上开三。 此两偈合为一段。 上则帖同诸佛先三后一詺为化主同。 下则为火宅中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詺为宅主譬作本。 亦名为总譬作本也。 第二舍利弗当知此下有二十七行半颂上第三举五浊释先三后一义。 既分作八段故舍利弗当知以下四偈是十法说之第二。 此间詺为佛见所化众生为五浊所惛。 则为下火宅中第二长者见火譬作本。 下言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下是今就此十四行偈中自有三段。 第一半行明能见第二三行出所见第三半行明起悲愍之心。 今言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此半偈是第一明能见。 佛在法身地见所化众生为五浊所惛也。 见六道众生下有三行偈。 第二出所见。 即是五浊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此半偈出众生浊也。 入生死险道下半偈明命浊也。 深著于五欲下一行半偏举贪使明烦恼浊也。 深入诸邪见下半偈明见浊也。 略不出劫浊。 劫浊更无别体四浊为时节节是劫浊也。 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此半偈是第三明能见见所见。 起悲愍明如来欲化众生也。 第三我始坐道场此下六行半偈此间詺为佛以大乘化众生不得。 即为下火宅中第三长者救诸子不得譬作本。 下言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下是也。 今就此六行半偈中自有三。 第一半行明化众生不得之处。 第二半行明化众生不得时节。 第三五行半正明化众生不得也。 我始坐道场下半行是第一佛以大乘化众生不得之处。 观树者一解言树立天下众生。 经行者必为此事。 亦言念报树四枝覆荫之恩为众生作轨。 树木无心犹尚报恩岂况于人乎。 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此半偈是第二明佛以大乘化众生不得之时节也。 从我所得智慧下有五行半是第三正明佛以大乘化众生不得。 自有三重第一从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下半行明佛用大乘拟宜也。 第二从众生诸根钝下有三行偈此明佛见众生无大乘机。 第二两偈明息化。 就第二无机中自有三。 众生诸根钝半行明有人天小机。 如斯之等类下半行正明无大机。 尔时诸梵王下两行证成无机也。 只由梵王请故住世。 验知无大机也。 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以下两行偈是第三明佛息大乘化。 自有二。 第一一偈半明增畏其患。 若无大乘机但为说大乘者容生诽谤之心入三途。 故言没在苦也。 第二我宁不说法下半行正明息化。 寻念过去佛此下有十一偈是第四此间詺为佛用三乘化得众生。 此则为下火宅中第四长者以三车救子得譬作本。 下言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是舍已为大火所烧下是也。 就此文中自有二。 第一十一偈正明用三乘化众生得也。 第二从久远劫来一偈释物疑也。 就前十行中自有四段。 第一六行半明佛用三乘拟宜。 第二一行见三乘人机。 第三一行半即为说三乘教。 第四一行三乘人受行也。 今言寻念过去佛此下六行半偈是第一开三乘拟宜自有三重。 第一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一行明觅教拟宜。 上半是觅教下半正明拟宜。 第二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下四行半明诸佛赞叹。 第三舍利弗当知下一行明释迦归命诸佛也。 复作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一偈是第二见有三乘机堪受三乘化也。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下一行半。 是第三明佛即为说三乘教正造鹿苑之时。 诸法寂灭相者此明万善诸法寂灭无有三乘之相可说。 但以方便故说有三乘也。 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下一行。 是第四三乘人受行但以方便故说有三乘。 只得言有涅槃之音无有实涅槃之体也。 五人得道八万诸天得圣。 是故维摩经言三宝于是现世间也。 从久远劫来此下一偈是第二释疑。 疑言。 释迦如来三达洞照自应解三乘之教。 那得方复学诸佛三乘法耶。 释言。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 明又已解三乘教法。 但欲为同诸佛故也。 又释。 时众相与生疑言。 若道理中无此三乘佛何故具欲为人说是三乘耶。 是故第二有一偈释疑。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 言常欲示一乘因果法。 无大乘众生不堪受也。 相传言。 此则密明寿量之义。 此是前释也。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 此一偈是第五此间詺为佛见三乘人有大乘机发。 机发是理故言志求。 此则为下火宅中第五长者见子免难譬作本。 下言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下是也。 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此偈是第六此间詺为三乘人索果。 此则超为火宅中第七诸子索车譬作本。 下言是时诸子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珍玩之物下是也。 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此下两行一句第七此中詺为佛见三乘人大乘机发故欢喜。 追为火宅中第六长者见子免难故欢喜譬作本也。 下言其心泰然欢喜踊跃下是也。 今两行一句偈自为二。 初两偈出欢喜之由第二余一句正明欢喜。 初两行出欢喜所由之中自有二。 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是前偈明好事遂故喜也。 钝根少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 是后偈明恶事除故喜。 何以知之。 此人本时是钝根今者成利根。 何以知然。 昔日纵使利根废己作钝根。 今发广大心故称之为利根人也。 此人本时是小乘小智今者成大乘大智。 此人本时是著相憍慢者今日非著相憍慢。 本时不能信大乘法今日能信大乘法。 是故生喜也。 今我喜无畏此一句是第二正明欢喜。 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此三句是第八此间詺为佛为众生说大乘。 即是说法华经。 舍者除昔日方便教去。 但说无上道者取今日大乘之教也。 此则为下火宅中第八长者等与大车譬作本也。 下言是时长者名赐诸子等一大车也。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此一偈五浊中之第八。 十种法说之是第九。 此间詺为三乘人相与舍三乘教得大乘解。 为下火宅中第九诸子得大车故欢喜譬作本。 下言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欢喜踊跃也。 颂五浊竟。 如三世诸佛此下五行半是颂释迦中第四义颂叹法希有。 长行所无者也。 不为下譬作本也。 今就此五行半中自有三段。 第一有一偈先出所叹之法也。 即是一乘教。 第二从诸佛兴出世有两偈据诸难显叹法希有之相。 第三有二行半还据优昙华譬结叹也。 又解云。 就中有二。 初一偈出所叹之法。 后四行半正叹法。 就叹法中有三。 初二偈法说次一偈譬说后一偈半合譬也。 汝等勿有疑此下一行半偈。 偈中之第五颂上释迦门第五不虚妄。 十种法说中复是第十段。 此为下火宅中第十不虚妄譬作本也。 下言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各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下是也。 汝等舍利弗声闻若菩萨下但法说化上根人中本有二。 上从汝已殷勤三请以来讫于上一百一十四行偈正法说化上根人。 上根人相与得解开三显一同归之理无三之别。 是故自此下有七行偈。 是第二略奖劝上根人。 修行取果上正法说中本言有二。 长行与偈。 今此七行偈奖劝之中亦二者。 第一有五行半偈劝奖上根人行因。 第二汝等既已知下一行半奖劝上根人慕果。 前劝行因即是化他。 后劝慕果即是自行。 菩萨之谓也。 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三重。 奖劝行因中有三重者。 初有两行偈。 先出所弘之法即是此经。 夫行因之体只是弘经益物自行兼余。 是故先出所弘之经。 第二复有两行偈正劝奖弘经。 即是行因。 第三从舍利弗当知下一行半即双结上两段。 又就此三段中各有二重。 第一出所弘之经中有二者。 初一行偈是第一正叹出所弘之经。 第二偈释上结成也。 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者此经能令人出生死得涅槃。 此即是要义。 从本以来未得说此妙法即是秘义也。 以五浊恶世一偈即是第二释上秘要之意。 只由五浊众生乐着五尘六欲。 此辈众生无有求佛道之心不能得说此法华。 即是秘要义。 第二正劝奖行因中有二者。 第一言当来世恶人下一偈诫令行因之时恶人莫为说。 第二言有惭愧清净下一偈劝令好人遍为说。 第三双结中有二者。 第一言舍利弗当知下一偈此则结上第一出所弘之经。 第二言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 此半行即结上第二正明其弘经之方。 其不习学者莫为说。 此半正结初偈。 结后偈时翻取可解。 当知学能解了者应为说也。 汝等既已知。 此下一行半偈是第二奖劝上根人慕果。 就中亦有三者。 第一有三句偈明上根人得解三一之义。 第二言无复诸疑惑一句明上根人等惑除。 第三心生大欢喜下半偈正奖劝慕果也。 法华义记第三终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册No. 1715法华经义记妙法莲华经义记卷第四光宅沙门法云述譬喻品第三此品名目未应在此。 何以知之。 譬喻之意本为中根人譬说开三显一。 但法说开三显一化上根人犹自未竟。 云何已是譬喻说耶。 所以题品在中者。 盖是出经者分卷令调故。 割法说之余安置此中。 不欲令卷有大小。 是故移譬喻品名置第二卷初。 若实论品处正从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以下此处方是譬喻品也。 若用此法说四段准下譬说化中根人四段者。 亦应具四品。 第一正法说之处即应言法说品。 无异下化中根人中譬喻品也。 若是领解段即应言领解品。 无异下化中根人信解品也。 若是述诚段即应言述诚品。 无异下化中根人有药草品也。 若是受记段即应言受记品。 无异下化中根人有四大弟子受记品也。 今法说四段所以无有如此品者有三义因缘。 其第一意正以下类上。 下譬说中既有四品今以下类上其义可求。 若以上类下下亦应无四品。 是故互相映发有无意趣自显。 第二义言但法说文句少故不复立四品。 第三义亦可是出经者深取佛意止作二十七品。 于时时众感悟所宜如脱更立于时众无益。 然他方异土亦何啻二十七品也。 但法说开三显一化上根中本有四段。 从此以下尽偈是第二段明上根舍利弗等领解也。 前判法说四段之中。 例开为二今此领解段中有二者。 第一是经家叙舍利弗得解之相。 第二正是舍利弗领解之辞。 又就此两段中各开为二。 初经家叙中有二者。 第一先明经家叙内心欢喜。 第二经家叙外形恭敬。 从即起合掌下是也。 而白佛言以下是第二正领解之辞亦有二者。 第一是长行第二是偈颂也。 今且就长行中自有三段。 第一正明舍利弗自陈得解故欢喜。 第二从是我等咎非世尊也下竟思惟取证詺为悔过自责也。 第三我从昔来下讫长行结领解也。 又就此三段中各开为二。 又就各开为二中初重例皆不开。 第二重中例复各开为二也。 今初段中二者。 第一正领解第二从所以者何下举昔日之忧形释今日之喜。 昔日既有悔有疑故恒忧。 今日疑悔除故所以喜也。 就此第二释中例皆开二者。 第一举昔日悔第二举昔日疑。 所以者何下竟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是第一詺为举昔日之悔形释今日之喜。 是则显今日得解之相。 何以知然。 昔日大品座时亲见菩萨受学大乘受记成佛。 而我不豫斯例悔不取大可感可伤。 无量知见者即是佛果。 然此佛果是昔日所不取是所悔之事也。 从世尊我常独处下竟而见济度是第二举昔日疑形释今日喜。 既实有大乘之法我等同入无生之理。 云何如来以小乘度我以大乘度彼。 此则以理惑教生此疑心也。 第二悔过自责中二者。 第一然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正总悔过自责也。 第二所以者何以下举别释总悔过之意。 昔日恒言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度我以大乘度彼。 常怨世尊无平等心。 今日方知我自昔无堪受大乘心。 致使如来方便说小也。 然此释中例有二者。 第一先明悔昔不取大。 第二明悔取小也。 今者第一悔昔日不取大从所以者何下竟必得大乘而得度脱者也。 所因者今据无上佛果望万行。 万行是佛果家所因也。 复据万行望大乘教大乘教即是万行所因。 何以知然。 只由大乘教故生万行由万行故感佛果。 今此中言所因者只詺大乘教作因也。 然三乘别教亦次第说。 鹿苑说四谛王舍城中说十二因缘后说优婆塞戒经。 身子自言我昔日何不待如来说大乘教。 于中修行可不得大乘解。 而匆匆受三乘小教。 此则悔昔日不取大也。 然我等不解方便此下是第二悔昔日取小也。 我若解如来昔日教是方便者岂复取小只由未解如来昔日方便权教故仍于中信受。 此则悔昔日取小也。 第三结领解二者。 第一我从昔来下竟每自悔责先结昔日之忧。 第二而今从佛下结今日得解故喜例有二者。 第一从而今从佛闻所未闻竟快得安隐此詺为恶事去故喜也。 第二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下詺为好事来故喜。 昔日谓二乘必不成佛不能绍继佛种故非佛子。 今既言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必绍继佛种故言真佛子也。 而说偈言向言正领解中有二。 第一是长行此下是第二偈颂也。 但上长行中本有三段。 一正自陈得解二悔过自责三结领解也。 今就此二十五行半偈中分为四段。 初有十一行半偈颂上长行中第一正自陈得解也。 第二从我本着邪见下有五行偈颂上第二悔过自责也。 第三从初闻佛所说下有六行半偈颂义出不颂上长行。 上长行中直明昔日疑悔形今日喜也。 不言今日有新。 疑除今此六行半偈正明今日疑除。 故知不颂上长行。 第四闻佛柔软音下两行半偈颂上长行中第三结领解也。 又上长行第一正自陈得解中本有二。 初正自陈得解。 第二举昔日之忧形释今日之喜。 今就十一行半偈中亦分为二。 初有两行半颂上第一正领解也。 第二从我处于山谷下有九行偈。 颂第二举昔日之忧形释今日之喜也。 今就第一两行半偈中自有三阶初有三句正颂上领解。 上言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也。 第二疑网皆已除下又有三句明惑灭生解。 然惑灭生解必由佛。 是故第三佛音甚希有一偈称叹如来以结得解也。 我处于山谷此下九行偈颂第二举昔日之忧形释今日之喜。 但上长行释中本有二。 第一举昔之悔第二举昔疑也。 今此九行偈亦分为二。 初有六行偈颂上昔之悔第二有三行颂上昔日之疑也。 今就初六行颂悔中自有三阶。 初一行半偈先出生悔之处正颂悔。 第二有三行出昔日所悔之法。 第三有一行半结生悔心也。 今者第一上直言悔未知在何处时生此疑悔。 今偈中既广是故出生疑悔之处。 只在山谷林中宴坐行道于时起疑悔之心生怨叹之意。 何以知然。 如来昔日唯为诸菩萨受记得佛不言。 声闻得佛。 由是义故生疑悔之心。 然在大众中亦有疑有悔山谷中亦有疑有悔。 悔我不求大乘生疑谓言既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度我以大乘度彼。 法性既同不应有小大异。 此则是以理惑教。 又如来亲说有三乘教差别法性之理何必是同。 此则是以教惑理也。 今从多论闻在大众中眼见耳闻菩萨胜事举扬大士德高行远。 我既不豫在斯例中。 于时唯得起悔恨无暇得起疑惑之意。 若在山林静处于时多生疑惑之心也。 我等亦佛子同入无漏法下有三行偈。 是第二出昔日所悔之法也。 自有三意。 初偈明生说法利。 次一偈明生三十二相等内外功德。 后偈明生八十种好等内外功德。 我独经行时下有一偈半。 是第三举山谷静处及在大众之中结生悔心。 此则表静处亦得起悔也。 我常于日夜此下三行偈颂上举昔疑形释今日喜。 就此三行偈既广自分为三阶。 初一偈正颂上昔日有疑也。 第二一偈出昔日所疑之事。 第三偈明今日得解故昔日疑除也。 今者第一以教惑理故言为失也。 有时复以理惑教故言为不失也。 是故言以理惑教以教惑理。 踟蹰理教之间故言为失为不失此之谓也。 我常见世尊称叹诸菩萨一偈是第二即出所疑之事。 只由见如来大品教时独称叹菩萨德高行美皆得成佛。 为是事故所以有疑也。 今闻佛音声一偈是第三明今日得解故昔日疑除即有二意。 上半偈明解开三下半偈明解显一。 此意即显昔日以理惑教之是以教惑理之非。 今无漏难思议之力众生至道场。 此语果与昔日以理惑教相应也。 我本着邪见此下有五行偈是第二颂上第二悔过自责疑。 但上长行中本有二。 第一总悔过今者不颂唯颂第二举别释总也。 但上释中自有二。 第一悔昔不取大今不颂也。 第二悔昔取小今者颂之也。 上言而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今就此五行偈中自分为三。 初有两行偈正颂上悔昔取小。 第二从而今乃自觉下有二行偈明今日得解。 第三佛于大众中下一行明恶灭也。 就第二今日得解中有二。 初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此半行明解权。 第二若得作佛时下一行半明解显一也。 初闻佛所说此下有六行半偈是第三义出不颂上长行。 何以得知。 长行中明昔日有疑不明今日新疑除。 上方便品明权智难测实智甚深。 又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藉此生疑惑之心。 但闻上广说开三显一此疑得除。 就此六行半偈中自有两段。 今初闻佛所说心中不惊疑下一偈先出疑惑之心。 第二从佛以种种缘下五行半广明疑除。 今就此五行半中自有三阶。 初一行偈正总明疑除也。 第二佛说过去世无量灭度佛下三行引三世佛皆先三后一。 别出除疑之教。 第三世尊说实道下一行半偈总结疑除也。 闻佛柔软音此下两行半偈是第四颂上长行中第三结领解也。 但上长行中本有二。 一者结昔之忧今者略不颂也。 唯颂第二结今日之喜。 但上结今日喜中本有二阶。 一者明恶事去故喜二者明好事来故喜。 今此两行半偈亦分为二。 今初闻佛柔软音下一行半颂上第一恶事去故喜。 上言而今从佛闻如是法断诸疑悔也。 后偈颂第二言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也。 尔时舍利弗法说开三显一化上根人中本有四段。 此下是第三段明如来述成上根人得解之相。 本言四段之中例开为二。 此中有二者。 第一佛告舍利弗先述古。 第二述今从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下是也。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此下是第四段。 即为上根人授记就中亦有二者。 第一尽偈以来正为舍利弗受记。 第二从大众见舍利弗得记仍起随喜供养比知欢喜。 然舍利弗记有长行与偈颂也。 只就长行中有八重。 第一记行因第二当得作佛下记得通别二号也。 第三国名离垢下记国土第四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下释物疑也。 第五其劫名大宝庄严下记人物第六舍利弗华光佛寿下记寿命长短。 第七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下记其后佛第八华光佛灭度之后下记像正二法也。 上第四释物疑。 疑言华光佛国土纯净所化之人皆是菩萨大士。 则菩萨大士初不闻三乘之名。 今何故言以三乘法教化众生耶。 解释者言华光佛所化实是菩萨大士。 所以说三乘者此则遂大士位怀之意。 何者菩萨位心应为说四谛者为说四谛。 应说十二因缘者为说因缘堪闻六度者为说六度。 今华光佛为说三乘法用故言以本愿故说三乘法也。 尔时四部众此下是第二明诸天见舍利弗得记故欢喜。 所以欢喜者正言心平等。 今身子既得记冀我亦在斯例是故欢喜也。 就中自有长行与偈也。 亦就长行中自有二。 第一明大众见舍利弗得受记。 第二正明欢喜。 就中有三。 心大欢喜一句明意业欢喜。 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下明身业供养。 而作是言下明口业赞叹也。 偈中有三三偈半明闻法欢喜。 次两行偈明见受记故喜。 次一偈明回向也。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我今无复疑悔譬喻品应在此初。 所以在卷首者意如前述也。 但明因中有四段。 第一略明开三显一动执生疑。 第二怀疑致请。 第三广明开三显一断疑生信。 第四别流通因也。 今者故是第三广说开三显一断疑生信段本有三。 即化三根人为三段。 法说开三显一化上根人已讫。 自此下竟四大弟子受记品是第二段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 就此譬说化中根人自有四段。 即是四品为四段。 第一此譬喻品一品正明如来为中根人譬说开三显一同归之理。 正化中根人也。 第二信解品明中根人领解也。 第三药草喻品明如来述成中根人得解之相。 第四受记品明如来为中根人受记也。 又就此四段之中各开为二。 今且就第一正譬说开三显一中有二者。 第一先明舍利弗为中根人更请佛譬说也。 第二明如来答请即为譬说开三显一之义也。 舍利弗所以为中下根人请者凡有二意。 一言此中下根人虽复识有利钝然颁类是同。 今上既在先得解云何直置其颁类不解同归之义。 为此意故请佛为说也。 二者如来上既记上根得佛然昔是声闻今成菩萨。 菩萨之德必有两心自行则远求佛果化他则广济众生。 备此二意是故为中下根人重请佛说也。 今就两段之中各开为三。 请中有三者。 将欲为中根人请佛重说开三显一之义。 是故第一先自陈己解正由己解同归之理。 是故得菩提之记也。 第二即牒出未解之徒。 从是诸千二百下是第三结请也。 第二明此学人皆未解人亦何啻千二百人。 今止举此以为请端也。 离我见即是身见也。 及有无见者即断常二见也。 等者即是见取戒取也。 此诸人等闻佛开三显一相与皆以理惑教以教惑理。 自疑所得为是为非故言皆堕疑惑也。 从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是第三结请。 尔时佛告舍利弗自此下是第三答亦有三段者。 第一是譬说缘起第二从若国邑聚落以下尽一百行偈以来正是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 但中根之徒既解同归之理自知必得佛。 是故第三从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以下尽品有六十五行偈即奖劝中根人受行也。 又就此三段之中各开为二。 缘起中二者。 第一竟皆为化菩萨故对舍利弗呵中根凡夫。 第二许为譬说同归之理。 所以第一先呵者此则发起中根之徒忿击之心令其因忿致启。 夫有心识者同归作佛然理唯一致无三差别。 上已具明何事不解。 就此第一自有三意。 以种种因缘下明教一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者明果一。 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者明人一也。 若便呵之太过容生羞耻之心。 或起退堕之意。 由我是佛弟子。 是故致此呵啧。 是故第二从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斯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此则明佛许为譬说同归之理。 虽然人根有利钝之殊解悟有前后之别。 汝今尚未解我当更譬说。 就此第二自有二。 然舍利弗下正许譬说。 次诸有智者下叹中根人也。 圣人洞见物情是故与夺得时。 前呵后许意致如此。 第二正譬中有二者。 第一是长行第二是百偈重颂也。 第三六十五行偈劝中根人。 有二者。 然劝之意只明弘经益物自行化他种同归之因感圆极妙果。 是故第一言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一行偈。 先出所弘之经即是是法华。 第二从在所游方勿妄宣传尽品有六十四行偈。 正劝受行弘经益物。 但前化上根人中劝令行因复劝慕果。 今此卷末唯劝行因不劝慕果。 但慕果之心易生行因之意难立。 何以知然。 如世间人无不贪乐高官重位自在富乐。 然此等皆是报果不空来必由因感。 及至苦行修道盖不足言。 是故唯劝行因意况如此也。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自此下尽一百行偈是第二正为中根人譬说开三显一。 亦有两段。 如向所明第一是长行。 第二是偈颂。 今就长行之中自有两段。 第一是开譬第二是合譬。 今就开譬之中凡开十譬即譬上方便品中十种法说也。 十譬者第一从若国邑聚落竟或至三十在此宅中名为宅主。 亦詺为总譬总譬诸佛纵论三世横辨十方故言总也。 自余九譬唯明释迦。 若如此者唯有二譬今总别合数故有十譬也。 今者第一旧言宅体今意不然也。 此即譬上方便品中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下有两行偈。 明释迦同诸佛先三后一明化主义也。 第二从长者见是大火竟无求出意呼曰长者见火譬。 此则譬上方便品中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有四偈。 明佛在法身地。 见众生为五浊所昏。 第三从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竟视父而已詺为长者救子不得譬。 此即譬上方便品中我始坐道场六行半偈明佛用大乘化众生不得之意也。 第四从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竟诤出火宅。 詺为长者用三车救子得譬。 此即譬上方便品中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有十一行偈。 明如来用三乘化得众生。 第五从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竟无复障碍詺为长者见子免难譬。 即譬上方便品中第五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 一行偈明如来见众生五浊障除大乘机发。 第六从言其心泰然欢喜踊跃二句詺为长者见子出难故欢喜。 此即超为方便品中第七作譬。 上言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下有两行一句偈。 明如来见五浊众生大乘机发故欢喜也。 第七从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詺为诸子索车譬。 追为上方便品中第六作譬。 上言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一偈明三乘人索果回换之意。 至下当释。 第八从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以下詺为长者赐大车譬。 此即譬上方便品中第八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有三句偈。 佛为三乘人说法华记其得佛。 第九从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詺为诸子得大车故欢喜譬。 即譬上方便品中第九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明三乘人受行大乘之义。 第十从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下明长者先许小车今与大车名不虚妄譬。 譬上方便品中第十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一行半偈。 明如来教法不虚妄初始许小终即与大乘有虚妄不虚妄意。 至下当释。 今就第一宅主譬亦名总譬。 明释迦同诸佛先三后一化五浊众生。 以类相从凡有六义即为六阶。 第一正明宅主同第二明化处同第三明化门同第四明所化人同第五明所救事同第六明受化者同也。 何者初明释迦同诸佛为化主即是长者义。 第二明化处同者此化主同应在三界。 然此三界系属如来即是长者有一大宅义。 第三明化门同者然五浊众生。 反流尽源之时要藉如来言教。 此言教之用能通众生出苦海之宅到妙乐之所。 即是长者之宅唯有一门。 第四明所化人同者所教化者是五道众生。 即是长者宅中有五百人义。 第五出所救事同者三界众生备为五浊八苦所煎迫即是长者宅中有火。 第六明受化者同者五道众生所可正受化者有三乘根性。 三乘根性即是三十子义。 无异人虽五百然与长者非尽天性。 至于天性相关者有三十人也。 今者六义之中唯宅主同是上法说中有。 余五义今譬说方有也。 先明宅主总明十方诸佛皆化五浊众生同。 是一长者义。 今就第一宅主义中自有三。 一者明长者名位处。 二者正出宅主。 三者叹其德。 又此三段中前一后一各有三意。 中间唯一。 初段中三者一者先明长者于一国有名。 二者明于一邑中有名。 三者明长者于一聚落中有名。 问者言何不从狭至广今乃从广至狭。 解释者言为欲从疏至密是故从广至狭。 如人于一国得名然外传易为音响。 未若于一门一郡知其虚实。 虽复令名播于州郡未若一邻一里知其有德。 内合为义者横语十方世界六道四生。 纵谈无间以上金刚以还。 如来德被有识恩润苍生如长者于国中有德。 若但取十方诸佛一应化道所及处如释迦王三千大千等。 犹如长者於邑中有德。 又的论娑婆南阎浮提如来于中利益如聚落有德也。 有大长者此是第二正出宅主也。 未必年杇称为长者唯取有德有行之义也。 其年衰迈此下是第三叹长者有德自有三重。 第一叹长者内德第二叹长者外德第三叹长者眷属也。 今者第一其年衰迈此叹长者内德。 夫老人必多识悉此明如来三达洞照是事皆知。 唯取多识悉往古故以衰迈为譬主。 次言财富无量亦有田宅是第二叹长者外德。 正明七珍丰盈荫盖孤贫。 此明如来外化之德无尽。 是故有四摄度人慈悲救物也。 夫养命称田安身为宅明如来能生众生功德智慧如田。 示物修行之方如宅。 是故大涅槃经云立一切众生于五戒十善业此之谓也。 及诸僮仆此是第三叹长者眷属。 声闻辟支佛狭心短志犹若僮仆也。 其家广大此是第二义明长者之宅。 宅以安身为义。 如来应在三界三界系属如来仍以所化为宅。 是故维摩经言众生是菩萨净土。 明菩萨所化众生仍以众生为土。 今明如来化三界以三界为宅。 然则三界弥博故言广大也。 唯有一门此是第三义。 宅虽广大只有一门通人出入。 今呼佛教为门。 但三界众生反流之始会藉如来言教然后出离生死必到菩提。 然则五时言教为门。 莫二故言一也。 多诸人众此下是第四义明长者宅中有五百余人。 内合三界之中以类相从凡有五道众生也。 堂阁朽故此是第五义明出所救事。 明长者宅中有火内合为义者。 明三界之中备有五浊八苦。 煎逼众生就中有二。 将明火起先叙所烧之物正明因薪火传。 第二周匝俱时歘然火起句正明火起。 今者第一明欲界如堂色无色界如阁也。 然三界众生皆为生老病死无常所逼迁故言朽故也。 三界众生四大为墙壁但此四大之身皆念念生灭故言颓落也。 命如柱根但此命为善根所招。 是故念念无常故言腐败也。 识如梁栋有心识者呼为众生。 是故众生以心识为主。 然此心识取缘亦刹那生灭故言倾危也。 周匝俱时以下此第二正明火起。 周匝俱时者四生之中皆有五浊八苦也。 歘然火起者正明火起。 外譬为义者正由长者不在致令宅中火起。 下偈中言其人近出未久之间。 内合如来已曾化此众生令折伏烦恼。 于时已作得度因缘但感缘既尽如来余方教化然众生更起三毒烦恼。 非本意所期。 故言歘然火起也。 长者诸子此下第六义明五百人中有与长者天性相关者。 有三十子内合明如来所化有三乘根性入三界中也。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此下竟无求出意是第二长者见火譬。 此即譬上方便品中第二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下有四行偈。 明如来在法身地见众生为五浊八苦所昏。 但上方便品中有三段。 第一明能见第二明所见第三起悲愍之心。 今此譬中亦作三段譬上三段。 第一言长者见明能见。 即譬上方便品中舍利当知我以佛眼观是也。 是大火从四面起此是第二明所见。 即譬上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备明佛见五浊。 今明四生众生备有五浊皆起烦恼故言从四面起也。 即大惊怖此下是第三阶明长者既见宅中火起烧逼诸子便起惊怖之心。 此即譬上方便品譬本之中第三阶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明如来既见众生为五浊所昏起悲愍之心。 就中有三。 第一即大惊怖一句正为大悲作譬。 第二而作是念下竟安隐得出明不自为。 第三而诸子等下竟怖出所为人今言即大惊怖者悲意忽至因之为惊内合。 如来昔日已于二万亿佛所曾教化众生。 于时已作得度因。 自尔已后更复贪着五尘广起烦恼失昔日之解悲意之事。 故言惊也。 非唯直失解而已亦恐众生广起烦恼断绝善根成一阐提堕三途弥劫受苦。 故言怖也。 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者是第二明怖不自为。 上言詺佛教为门今者何故此门被烧耶。 解言乃是詺佛教为门不言此教被烧。 但教所化众生自是被烧故如彼一门立大学门。 云何不言两板双扇读书解义耶。 故知一门中人解义读书也。 安隐得出者明如来昔日亲藉大乘之教离三界八苦成就种觉故言安隐得出也。 而诸子等以下是第三出怖所为人。 众生贪染五尘故言乐着终日运役三业无一可记故言戏也。 不觉五浊八苦为逼若使觉九十八使是失便怖畏三途之苦。 祇由不觉故不知不惊怖也。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此下竟视父而已是第三明长者救子不得譬。 即譬上方便品中第三我始坐道场下六行半偈。 明如来用大乘化众生不得。 但上譬本之中有三段。 第一言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半行偈明如来用大乘化众生不得之处。 今者不为作譬也。 第二言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此事半行。 明如来用大乘化众生不得之时节。 今者亦不为作譬也。 唯为第三正用大乘化众生不得作譬。 然此意本非涉言教正明如来之意作大乘化道方法。 上第三正化不得中本有三段。 第一用大乘拟宜。 第二无大乘机。 第三息大乘化。 今者亦具足为此二段作譬。 但譬意既委悉宜开为两段。 第一作劝教第二从我当为说怖畏之事下作诫教也。 如来在世虽复言满三千形遍六道。 大而为论不出诫劝两途。 是故出世之始仍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众善奉行即是大慈劝善诸恶莫作即是大悲诫恶。 是故慈欲与乐劝令行善悲能拔苦诫令断恶。 故如昔说苦集两谛即是大悲诫恶。 次明灭道二理即是大慈劝善。 今此譬意亦复如是。 就此劝诫之中各有三段皆拟上譬本中三段者。 第一先以劝教拟宜。 第二即明诸子无有堪受劝之机。 第三息劝教也。 今明劝教拟宜即譬上方便品中言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以大乘拟宜。 上唯明智慧今此譬中广明智之与境。 故就此拟宜譬中自有二。 第一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者先明长者以身手救济。 内合明如来思惟法身有应之功。 智慧有济拔之力。 第二言当以衣裓若以机案从舍出之此正明慈念弥至。 欲以衣裓裹子欲以机案擎之。 内合如来正用大乘劝教拟宜。 衣裓譬大乘因机案譬大乘果。 欲明如来既有智慧身手以大乘因与众生。 欲以大乘果与众生令出也。 复更思惟此是第二明诸子无有堪受劝之机。 即譬上方便品中第二阶。 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此中有二。 第一明大教于其人无用。 第二正明无大机。 今者第一此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者。 明大乘教之门于时不化得众生出离三界。 此教门于其无用。 不能容受义称狭小也。 问者言门自狭小不能通诸子得出。 何关诸子不肯出耶。 解释者言。 经文自言诸子幼稚未有所识不肯从门出。 若有识有知岂应在门内为火所烧。 但于时大乘教于众生无用义成狭小也。 诸子幼稚下第二正明无机就中有二。 第一诸子幼稚者明众生有天人五戒十善小机也。 未有所识者此是第二意正明众生无大乘机。 故言未有所识。 若不举其有小无以显其无大也。 上拟宜中第三尔时诸梵王下引证证无大机。 今者不为作譬也。 恋着戏处此下是第三明长者息劝教。 此即譬上方便品中第三阶。 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或当堕落为火所烧者明众生既无有求大之心。 若强以大乘化已或能转生诽谤。 堕落三途故言为火所烧也。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 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自此下是第二作大乘诫教。 然诫之为义即说苦言迫之。 此中有三段。 亦譬上法说中三段。 第一先用诫教拟宜。 第二明诸子无有堪受诫之机。 第三明长者息诫敕之教。 今言拟宜者。 还譬上方便品中第一言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明如来用大乘拟宜众生。 此中自有两阶。 一者先明长者思惟作诫敕之教。 明如来思惟欲为众生说三界之中有五浊八苦生老病死逼之令厌也。 第二正明拟宜。 问者言。 如来种智洞见物情。 承机赴感义在一时。 方言思惟将不乖种智之明贬三达之照耶。 解释者言若论实处本绝言像。 今据迹涉形不无此义。 若使怪言如来方复思惟作诫劝之教者。 亦应怪言有丈六之体亦应疑上于三七日中思惟。 丈六三七曾不厝疑。 何意忽怪作诫教耶。 此意明如来大悲之意不已摄救之心弥至。 善始令终常为大乘也。 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 汝等速出此下正明长者用诫教拟宜。 内合正明如来用大乘诫教拟宜众生也。 父虽怜愍此下是第二明众生无有堪受诫教之机。 自有二。 第一父虽怜愍善言诱喻标牒上句。 第二而诸子等不肯信受。 不惊不畏以下正明无大机。 即譬上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诸等类云何而可度。 无有大乘机也。 亦不为引证作譬也。 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此是第三即息诫敕之教。 南北是纵东西为横。 若使众生心用与大下道理相附。 则如南北之纵祇由众生不会真理于生死之中。 横理用心譬如东西也。 驰骋五尘之中呼之为走。 虽复运动三业无善可冀称之为戏。 唯有感见丈六之机故言视父。 无有感说大乘之机故言而已。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以下竟诤出火宅是第四明长者用三车救子得譬。 即譬上方便品中第四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十一行明如来用三乘化得众生。 但上譬本中本有两段。 初有十行偈正明如来用三乘化得众生。 第二从久远劫来下一偈释疑。 今不为释作譬唯为正用三乘化得众生作譬。 但上正用三乘化中本有四段。 第一用三乘拟宜。 第二见三乘人机。 第三为说三乘教。 第四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 僧差别名一行明三乘人受行。 今此譬中亦具足为上四段。 于譬上拟宜中本有三。 第一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此一行名见教拟宜。 第二作是思惟时下四行半明诸佛赞叹。 第三舍利弗当知下一行明释迦归命诸佛也。 今者唯为第一作譬略不为下二作譬也。 今言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下竟得勉斯害。 先明长者用三车拟宜。 但指用三乘拟宜犹未为说也。 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者凡有两解。 传印法师云。 我化道所及之人故言我及诸子。 今云法师云如来化道有被物之功呼之为父。 众生禀教生善即是子义。 众生若使遂留住三界断绝善根。 无绍继之能即是子死之义。 如来化功于此众生断即是父死之义。 我及之言其意如此也。 就此拟宜中有二。 一者从初说我今当说设方便先明不见教。 即为方便品中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作譬也。 二者令诸子等得免斯害者正明拟宜即为方便品中我今所得法亦应说三乘作譬也。 父知诸子先心各有下讫情必乐着是第二明长者知诸子等宿好之心。 此即譬上方便品中第二复作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明如来见三乘人机。 然此是小乘机那得言先有此机耶。 若言二万亿佛所于时已曾受大乘化呼此为先心者。 于时众生有大乘之善。 若尔者是即先心有大乘之志那得言先心有小乘善机。 解释者言。 此则与所习感应相应。 何者今日感佛之善从原身以来有善以来皆尽感圣。 然原身以来诸善皆有习因之力感未来习果。 然过去习因之善亦有值小乘教于时生狭心之善。 亦曾值大乘教生广心之福自有值小生广。 自有值大生狭。 然此诸善因皆作习因感未来习果。 然未来诸善若有漏善若无漏善若狭心善若广心福皆是习果。 又过去若狭心善举体为未来广心善作习因。 亦举体为未来狭心善作习因。 亦举体为未来无漏善作习因。 亦举体为未来有漏善作习因。 昔日有广心善亦如此。 夫习因习果本是同性相招。 虽复广狭之殊漏无漏别至于为善之义其理莫异。 是故习因习果互得相关。 若据今日大乘善习果望昔日者。 是习因此则大乘宗有先心所好。 若据今日狭心善望昔日者昔日一切诸善皆是习因。 此则今日小乘善宗有先心所好。 今言先心正在于此。 然因果多途非可一类。 若以同性相招即习因习果能致乐受。 即是报因报果感见圣人。 即是感应因果。 有人言未来善感正言曾有之善已生何假圣应。 今所习不然。 夫感应理微非粗心所见。 一念生善能感习果。 时非缘不发。 是故曾有之善正招习果又傍感圣人为生果之缘。 若言未来习果能感圣者。 亦应未来乐受能招于大。 善感乐果果在未来。 亦应善感习果果在未来。 未来习果既感圣亦应未来乐受能感于大。 若果报无有感大之力亦应习果无有感圣之功。 至于此难实觉难通。 而苟执未来其理不可。 故知报因之力正感乐受傍招于大为乐受之缘。 亦何异习因之力正感习果。 傍感圣之功为其生果之缘耶。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此下竟皆当与。 汝是第三明长者为说三车。 即譬上方便品中第三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捺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明造鹿苑说三乘。 今就此第三段中自有四阶。 第一赞叹三车第二示车处第三劝取三车第四许与三车。 不虚而告之言。 竟后必忧悔此是第一明长者赞叹三车内合如来赞叹三乘。 下合譬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 如此种种羊鹿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此是第二明长者示诸子三车处。 内合如来示三乘人果处。 三车既在门外然三乘人尽无生智在三界外。 若同断三界正使烦恼尽出三界外证尽无生智。 故言示三车处也。 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此是第三长者劝诸子往取三车。 内合明如来劝三乘人修行取尽无生智。 下合譬言汝但当勤修精进也。 随汝所欲皆当与汝此是第四明长者许与三车不虚。 内合明如来语三乘人言。 汝等但修无漏治道断三界烦恼尽出三界外。 保得尽无生智。 下合譬言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此下是第四段明诸子受行。 即譬上方便品中第四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明三乘人受行遂得圣道。 今就此第四中自有四阶。 第一竟心各勇锐此明众生闻说三乘教。 即生外凡夫善根。 第二互相推排一句譬众生闻说三乘教。 修行登内凡夫位。 虽复推排犹自未得出门。 何以。 内凡夫犹是具缚。 修行伏烦恼即是动义。 不能断结出生死。 即是未动亦有动不动义。 第三言竞共驰走一句即譬众生闻说三乘教修行得无漏入无相行。 成七种学人。 各修无漏断烦恼即是竞也。 同观无相之理即是共也。 兴心求进即是驰走也。 第四言争出火宅一句即譬七种学人修行遂证罗汉果。 出三界外得尽无生智。 彼此各异证譬如争也。 前三句长出上法说所无。 后一句只为法说作譬。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此下竟无复障碍是第五明长者见子出火难譬。 譬上方便品中第五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 明如来见诸众生大乘机发。 此中亦应具通学人无学人大乘机发。 今此文中略明无学人。 所以尔者。 为欲喻扬无学学人正使未尽。 是故贬之为劣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断正使。 已尽。 是故褒之为胜。 问者言。 若尔者无学人必应在前大乘机发。 七种学人必应在后大乘机发。 解亦应尔。 解释者言本不定判无学人必应在前大乘机发学人必应在后。 问者所论据人有胜劣学人为劣无学人为胜也。 今就此譬中自有两阶。 初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 先明断惑出三界外登无学果也。 第二言皆于四衢道下正明大乘机发。 四衢道者东西尽彻南北交通。 此明四边无障。 露地者此明上又无碍。 五处无障此表明大乘机发五浊不能为障。 下即释言无障。 此释四边无障又言无碍此释上又无碍也。 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此是第六明长者见子出难故欢喜。 即譬上方便品中第七我即作是念下竟今我喜无畏二行一句。 明如来见三乘人大乘机本发故欢喜。 但上譬本中有二。 初两行明致喜所由。 今不为作譬。 第二言我今喜无畏一句正明欢喜。 今正为此作譬。 然大乘机发称如来本意。 是故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珍玩之具羊鹿牛车愿时赐与此是第七诸子索车。 譬此即譬上方便品中第六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一偈。 詺为三乘人索果。 所索果者是昔日小乘果上机发是第五。 索果是第六。 佛喜是第七。 此明一时之义。 祇是大乘机发时索昔日所许之果。 亦是索果之时即是大乘机发时。 时虽无前后义有始终。 祇得言大乘机发故索果不得言索果故大乘机发也。 此譬中先明佛后明索果者。 此逐亲疏作义。 大乘机发是今日之要。 索果本非要也。 何以知然。 正明大乘机发称如来本心。 是故佛喜系机发之后。 索果之心索昔日所许小乘之果。 此乃是惑倒之心不解方便之意。 云何是要。 是故索果义系佛喜之后也。 今略述索车义凡有四重。 述人解不同。 第一明三车体相第二覆明索车义。 第三明有索无索第四述人解。 第一(两问答)夫师习不同意致各异。 古来旧义体用通漫。 有人解言。 索珍宝大车经文自言是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若不索大云何与大。 即时所习意谓不尔。 前文自言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三种宝车愿将赐与。 若言索大何故求三。 故知昔日所许三种小车既言父先所许云何索大。 诸子即是三乘人三乘不一故言诸也。 三种宝车即是羊鹿牛车即譬昔日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学人究竟果。 珍宝大车平等种无三种差别即譬今日法华经中为众生受记同得佛果。 且自长者昔在门内许时门外。 三车赐诸子今避门内之苦出门外。 得车故乐既出门外不见有车。 是故就父求索。 何关索大车。 问者言。 既不索大何故与大。 解释者言。 以大化小是故与大。 问者言。 若使索小与大亦可索大与小。 解释者言法相不然。 云何苟在无别。 三小唯是一大。 今者与大由大乘机发。 是故会昔三小成今一大。 是故今日与大道理可然。 又有人解。 是言教中索。 又有人解。 是机中有索。 即时所习就情明索意在后途。 明三车体相。 第二(有九问答)大判三家果地功德凡有二种。 一者是有为果。 二者无为果。 无为果中自有二种。 一因尽无为即是三界因断也。 二者果尽无为即是三界果亡也。 此二种无为本非车体何以知之。 此经虽不类然明常欲遣昔日结断无处。 以之为果故。 二乘车以运载为用今二种无为本无运义。 故知非是车体。 是则二种无为置而不论。 今就有为果中有二种。 一者功德二者智慧。 但功德智慧此二难明。 分别之相现显涅槃义记。 今略述其相以立义宗。 正取寄境修行即是功德。 故如藉缘布施寄境修定。 禅定判时卒不辨。 前境有好有恶是寄一青境得修四禅。 智慧之用则不如是。 今者用心照境。 识苦集之智非灭道智。 是则功德之用寄境修心。 智慧之用。 用心照境。 且又智慧背我而照境。 功德向我而修心。 今明车体又不取功德。 何以故。 功德之用无运载故。 唯取智慧以为车体。 智慧众多复非一条。 今据境捡求不出十智。 十智者一苦智二集智三灭智四道智。 五名字智六法智七比智八他心智九尽智十无生智。 虽有十智今核论车体唯取尽智无生智以当车体。 其余八智非正车体。 虽非正体得为校具。 所以言四谛智非正车体者。 本言车在门外。 若言四谛智是车体者七种学人已具四谛智。 故不当车体也。 复言名字智非正车体者。 知法名字是名字智。 非唯七学人已有名字智。 凡夫有名字智。 故知名字智非车体也。 法智者知现在法名为法智。 凡夫及七种学人皆知现在法。 故知法智复非车体也。 本言比知过去未来法名为比智。 凡夫及七种学人皆能比知过去未来法。 故知比智复非车体也。 所以言他心智非车体者。 外道五通亦得他心智。 故知他心智复非车体也。 唯有尽智无生智正是车体。 问者言。 若尽智无生智车体者是则三无学人唯有尽无生智无有八智。 七种学人唯有八智无有尽智无生智。 解释者言。 无学人罗汉自具十智。 但于十种智中唯取尽智无生智。 以当车体。 其余八智非正车体。 若论七种学人亦有尽无生智。 但有法不同故。 如须陀洹照三途因尽即是尽智。 照三途果亡即是无生智。 今七种学人犹有三界生云何有此尽智无生智。 且自三车本在门外。 若便呼七种学人尽智无生智为车体者。 则是三车便在门内也。 问者又言。 若尔七种学人唯有八智不具十智耶。 解者言。 七种学人缘他因果尽智即是尽智无生智。 问者言。 若尔七种有尽无生智即是车体。 解者言。 本言我生已尽我不受后有。 今缘他生智我不得无生。 何异贫穷人昼夜数他财宝。 问者复言。 无学果地具有十智。 今以何义故唯取尽智无生智以当车体也。 解释者言。 尽智无生智具二义故得为车体。 一者果时有二者缘果起。 言果时有者罗汉金刚心时断正使。 已尽于时未有极果。 祇是成无学。 时方有此尽智无生智。 故果时有也。 缘果起者既已成无学。 于时因尽是有余涅槃。 果尽是无余涅槃。 于时缘我三界果亡是无生智。 此即缘果起也。 是故有缘得而证即是果时有。 缘证即是缘果起也。 时有何故不为车体。 解言。 本体缘我生已尽我不受后有。 灭智不然。 故不为体。 问者复言。 若我生已尽我不受后有者亦所并言缘我。 灭智是我有也。 解释者言。 此灭谛智有二义故不为车体。 一者缘他灭即是缘天下灭谛。 二者功用智即是见灭谛时能断结使。 未必皆是缘果起。 今尽智对成二义。 唯缘在于我不缘于他。 无学时有非功能用智也。 问者言。 若尽无生为车体者。 今得罗汉时义主常言于时已证得无生智。 然罗汉报身是三界内法。 若尔即是三界证此二智。 是则二智即是三界内法。 云何言三车在门外耶。 解释者言。 证二智时实如来旨不得称此二智是三界内法。 何以知然。 此二智起时必缘境而生缘三界因尽。 即是出三界外心照三界果亡。 亦是出三界外意。 是故缘境界义别。 故知非是三界内法也。 问言。 界内界外相貌云何。 而当高下为异隔碍作谈论。 解释者言。 夫内外分流未必纵谈胜负横语优劣。 直是果报隔绝称之内外也。 问者又言。 若使得罗汉之日于时已证二无为者。 是则尽无生智即非车体。 何以知然。 车本运载行人到于涅槃。 于时既已证得二涅槃。 故知二智无车之功也。 解释又言。 但得罗汉时已得二种涅槃。 但入无余时此义旨显。 何以知之。 祇入无余涅槃之时。 于时因尽义显果尽义彰。 是故二智之功运入义显。 若不尔者云何得有果乘之义耶。 核明索车义第三有七问答。 索以求取为义。 车以运载为能。 今言所索是车故言索车。 昔日断正结尽时出三界外得无为涅槃。 既随佛教修行断结正结既尽成无学果。 然罗汉辟支有三明之智。 用天眼之智诫观未来犹有生死。 自觉死后不得便入涅槃。 佛昔劝导但修行断三界烦恼。 尽时得无生智得入无余涅槃。 正言照生因尽是尽智具足。 照我生果亡是无生智具足。 而今日觉生因未尽尽智未具尚有生果。 无生智未具如来言断正使得尽智无生智具足。 是何处耶。 此即是索义于时即有以理惑教以教惑理。 若以理惑教则有索义若以教惑理则无索义。 今现见生死未尽云何得入涅槃。 生死既未尽佛教何故言断正使尽得入涅槃。 今二智究竟是何处耶。 此即以理惑教有索义也。 然佛是至人诚言无二。 既说断正结尽得入涅槃。 佛语不虚云何不信。 如今所见生死何必是生死耶。 便言我生已尽所作已辨。 自言二智究竟得入无余。 此则以教惑理无索义也。 今明索义正取以理惑教。 不取以教惑理。 是故三无学人并以理惑教皆有索义。 昔见道谛思惟是生死因义。 两宗余习非生死因。 义同无记。 此就教为论非是理谈。 问三无学人以理惑教。 有索义者所索之车并应一种。 解言实如来旨。 正言佛说一解脱义。 解脱齐故三车亦等。 问者复言。 若说解脱义齐。 三车等者不应有羊鹿牛车三种优劣。 解者言。 因断三界正使尽同得尽智。 亦同照三界果亡得无生智。 是故三无学人二智一种。 亦断三界子果两缚。 故解脱义齐也。 所以有此羊鹿牛车三种优劣者。 声闻止断正使别相枝条。 能荷负最劣取譬羊车。 缘觉侵断小习知见少广取譬鹿车。 菩萨断习净尽知见圆明运用最胜取譬牛车。 负重致远横语知见。 有胜负之殊。 是故有三优劣。 问者言。 若习非正结何故断使亡耶。 解释者言。 为妨习知见是故断之也。 问者复言。 若尔便应习气尽处制尽无生智。 解释者言。 本断三界因果尽处制此二智。 今习气非三界之因。 云何习气尽处制二智耶。 问言。 若不习气尽处制二智者何故断此习耶。 解言。 犹如前释为欲广集知见何开为二智耶。 问者又言。 知见即是尽智无生智。 然尽智无生智祇是知见何故避尽无生名道知见耶。 解释复言。 夫知见名同知见意异。 尽智无生智成无学时具此二智。 其有二义具如前说。 问者所论是成无学后。 为欲广习知见得此知见必须断习得。 是故智成功用。 云何与尽智无生智同。 问者言若阿罗汉犹有生死不得入涅槃者。 是则无学行人皆不得入无余涅槃。 不应言罗汉心得自在。 解释言。 从来判此有理有教。 若核实理何曾入无余神明不可断灭。 就教为论得入涅槃。 昔教不言三界外更有生死。 是故以教惑理得入涅槃。 即是罗汉心得自在义也。 明有索无索第四(有一问答)七种学人皆无索车之义。 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无学皆有索义也。 长者本道三车在门外。 但出门外三车相与。 今七种学人犹在门内云何就门内索车。 若使出门外觅车不得。 可就父求索。 断三界因果未尽云何已索尽无生智。 但三无学人以出三界外。 于时以理惑教故有索义也。 问者言。 若无车故索亦应无城可入。 既有城可入亦应有车可乘也。 解释者言。 若以理惑教无车故索。 若执教惑理则有城可入。 是则城据迥处可以化作。 车在门外可以闇说也。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此下是第八长者赐大车譬。 即譬上方便品中第八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明如来为三乘人说法华。 今就此譬中自有两段。 第一双开两章门第二从其车高广下即广释上两章门。 两章门者初言各赐诸子等。 此一句先开长者心平等章门。 内合明如来今日平等为三乘人说大乘经。 令同得圆极妙果也。 次言一大车此三字即是第二所赐物。 章门同用圆极妙果与尔时众也。 其车高广此下是第二即广释上两章门。 今先广释后所赐物章门。 第二从而作是念下即追广释前心平等章门。 又此广释两章门中各有二阶。 今且明广大车门中有二者。 第一先广叙大车之相。 第二所以者何下即释长者得有此大车之意也。 今言其车高广者此即对于昔日止断三界正使。 尽处得尽无生智为果。 然此果狭而复短。 今日明三乘行人皆成菩萨受记得佛。 然此佛果超出五百由旬之外即是高义。 又傍摄其诸功德智慧即是广也。 是德悉圆故言众宝庄校也。 周遍总持即譬周匝栏楯也。 如来四辩之中的明辞辩。 留梵妙响化给四生故言四面悬铃也。 轩盖最高而能覆下譬佛果众德之中大慈大悲。 此二德高胜而能覆育众生与乐之恩拔苦之术也。 又有种种功德庄严此慈悲故云珍奇杂宝而严饰之也。 四弘誓如宝绳交珞。 若不交珞者容有退坏。 内合明圣人虽复有大慈大悲。 若无四弘誓任持此慈悲。 可有退失之义也。 未解者令解未度者令度。 此两誓则持大悲拔苦也。 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此两誓则持大慈与乐也。 垂诸华璎者为招集观者无异四摄。 摄化众生也。 重敷婉筵者即毡蓐之流也。 然是车中之物即譬佛果备诸禅定也。 丹枕者此是色中之发者也。 譬苏定发生无相功德也。 标心极果修习故言驾。 真无漏如白牛能断无明黑闇故言白也。 会二谛之理是真实之法故言肤充也。 即体明说净无诸尘染。 故言色洁也。 又能断除无明巨患故言有大筋力也。 心会二谛之理路故言行步平正也。 断除生死之苦速到涅槃之乐故言其疾如风也。 又言信首以上诸受学弟子故言又多仆从也。 所以者何。 此下是第二即释长者得有此大车之意。 正言财宝无穷七珍皆具。 明知如来蕴内德在怀如充。 又有化他之德盈外如溢也。 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以下是第二。 即追广释前心平等章门。 今此广中亦有两阶者。 第一正广心平等。 第二所以者何下即释心平等之意也。 问者言。 此佛果自是一切众生当来妙果。 云何言如来用此佛果与众生耶。 解言。 此实是众生佛果。 然要须外缘。 若无如来为说行因到果方法者。 是则众生不能离此生死远至涅槃。 若不尔者云何经中有授记之义耶。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此是第九诸子得大车故欢喜譬。 此即譬上方便品中第九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明三乘人受行大乘义也。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此下是第十不虚妄譬。 即譬上方便品中第十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下半行偈明不虚妄也。 今就此譬中自有三段。 第一如来先作不虚譬问舍利弗。 第二明舍利弗仰答如来明不虚妄。 第三如来述舍利弗结成不虚妄也。 今明长者昔日本许诸子三种小车令出门外。 今平等与诸子珍宝大车。 就情论事为有虚妄为无虚妄耶。 内合昔日令众生修行断三界烦恼。 许与众生三界外尽智无生智。 今日遂为众生平等受记同得佛果。 如此化方为是虚妄为非虚妄。 舍利弗言。 此下是第二舍利弗仰答佛明不虚妄。 今就此答中自有两段。 第一言不也世尊此先总明长者不虚妄也。 第二明不虚妄就此第二中自有三。 第一明以重夺轻不虚。 第二别明称本心不虚。 第三明过本所望不虚妄也。 就第一中自有三。 初若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一句。 正明以重夺轻不虚。 第二何以故若全身命下释。 夫人所重莫过身命。 余外财宝事成赊远。 而此长者慈悲令诸子免焚灼之苦。 全身与命即已是不虚之重。 况复财宝轻物而当相准。 内合为义者。 化佛若不方便接化众生。 或能广起烦恼断灭大乘善根。 只由如来方便诱化令大乘智愿善根不断不绝。 所重慧命得全。 况复轻微小果也。 第三况复方便于彼火宅中而拔济之者总结不虚。 欲明如来设小乘教。 作根本为欲与我等大乘因果。 今日既同得大乘之解。 此则称如来出世大意。 云何虚也。 世尊若是长者此下是第二明称本心故不虚。 亦有三阶。 初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下一句正明称本心故不虚。 第二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下释明方便度众生。 本不欲与小故。 第三以是因缘下总结也。 从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是第三明过本所望不虚。 所言过本望者故如昔日许施甲人木案。 此人后来遂惠玉案。 然昔许惠木今忽得玉。 今昔相违实是虚妄。 无奈今日重宝夺昔轻货。 贪宝情重不许相违昔日本许惠三界外尽无生智。 今既出三界仍为受记得佛一切种智。 岂非过本所望也。 佛告舍利弗此下是第三明如来述舍利弗结成不虚也。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正譬说。 长行中本有两段。 第一开譬竟。 自此下竟长行是第二是合譬段也。 但上开譬之中本有十譬。 今此合譬中唯合七譬。 略不合第六长者欢喜。 略不合第七诸子索车。 略不合第九诸子得车故欢喜譬也。 所以尔者子既出难父乌得不喜。 是故合第五义兼第六。 又合第八义兼第九。 长者既赐大车诸子乌得不喜。 故知合第八义兼第九也。 所以不合第七譬者此义于今日不要。 何以知然。 第七是诸子索车所索之果是昔方便之教。 乃更成迷惑之失。 云何为要。 是故略不合也。 今合此七譬而文成六段。 何以故然。 正由第五第八两譬并作一段合之。 是故成六段也。 今先合第一宅主譬亦名总譬者。 但上譬中本有六义。 今此中唯正合第一正明宅主。 义兼合余五义也。 但上正明宅主义中有三段。 一者明长者名位处二者正长者三者叹长者之德。 今言如来亦复如是此先合第二出长者言有大长者句也。 则为一切世间之父此一句即追合第一明长者名位处。 上言国邑聚落三种今此一句得总合也。 含灵有识亦是世间。 十方世界亦是世间。 的论娑婆一化之处亦是世间也。 于诸怖畏此下即合第三叹长者之德。 上开譬中本有三。 一者有内德二者明有外德三者明有眷属。 今者但合第一第二略不合第三有眷属也。 于诸怖畏以下是第一合如来内德。 第二从大慈大悲下竟三菩提二合如来外化之德。 又此二中各有二阶。 内德中有二阶者。 初叹如来断功德备。 怖畏等是果无明闇蔽等为因。 子果既除是故断功德备也。 第二从而悉成就下竟智慧波罗蜜此明叹智慧德圆也。 大慈大悲此下第二合如来外化之德。 此中有二者。 第一明本第二明迹也。 今言大慈此正明外化本就中有二。 大慈大悲是章门。 后两句即释之也。 常无懈倦即释大悲也。 恒求利益一切众生此即释大慈。 是则悲欲拔苦言常无懈倦。 慈欲与乐则言恒求利益也。 而生三界此下是第二正明垂迹。 初众生三界下讫三毒之火先谈大悲之迹拔苦。 次教化令得菩提此即语大慈之迹与乐也。 义兼余五义者。 言而生三界朽故火宅此即是第三火宅义也。 又言为度众生此即兼合得第四五百人及第六三十子也。 又言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火此即兼合第五宅中之火也。 又言教化令得三菩提此即是第三一门也。 故言虽正合长者复得义兼余五。 是故亦义皆尽。 法华经疏卷第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册No. 1715法华经义记妙法莲华经义记卷第五光宅沙门法云撰譬喻品之余见诸众生此下是第二。 即合上第二长者见火譬。 明如来见众生为五浊所惛也。 譬中本有三段。 第一是能见第二是所见第三起悲愍之心。 今合此三段。 见诸众生此一句即合上第一能见。 上言长者见。 为生老病死此下即合第二所见。 上言是大火从四面起但方便品法说中备明五浊。 上开譬中止言大火从四面起此语是总。 今此合譬中备明八苦。 然五浊八苦等皆是烦累之法今合譬中备明八苦者。 生老病死即是四苦。 五欲财利即是爱别离苦。 何以知之。 正由五欲财货离必生苦也。 贪着追求即是求不得苦。 凡有二种。 一者物昔属我今日忽失为追求。 亦是求不得苦。 二者昔来未有今求不得亦是求不得苦也。 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此是怨憎会苦。 若生天上此下更举前苦明五盛阴苦也。 众生没在其中下是第三即合上起悲愍之心。 上言即大惊怖乃至无求出意。 今此中言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若以苦为患便求出苦既不以苦为患。 故知无求出意。 此中言东西者非上东西但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一切众生皆横理用心喻若东西也。 终日自劳然失避苦之方故言驰走也。 舍利弗佛见此已此下是第三即合上第三长者救子不得譬。 明用大乘化众生不得也。 上法说中有三。 第一拟宜第二无机第三息化也。 但上开譬中有两段。 第一据劝教作三重第二据诫教作三重。 今此中合譬还作三段但方法不同。 第一并叠合诫劝两家拟宜。 第二叠合诫劝两家无机。 第三并合诫劝两家息化也。 今言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者。 牒合拟宜有二。 此是第一。 然拔苦是大悲之力此即先合第二诫教拟宜。 上言我当为说怖畏之事乃至具告诸子也。 第二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此是追合劝教拟宜。 上言身手有力此明不见劝教。 今不合也。 当以衣裓若以机案从舍出之。 此明正拟宜今正合也。 但上言衣裓明大乘因机案譬大乘果。 今此合中正合机案也合衣裓也。 亦远拟方便品中我所得智慧微妙最一。 明如来总用大乘因果拟宜众生也。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此下是第二。 即合上诫劝两家无机。 亦有二。 第一合言若我但以神力先合诫家无机。 上言父虽怜愍善言诱喻也。 第二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以下追合劝家无机。 就中自有二。 此句正合无机。 第二所以者何下释无机之意。 上言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也。 又见一家解有二重。 第一若我但以神力以下竟众生不能以是得度。 正并合诫劝两家无机。 第二所以者何下并释两家无机之意也。 何由能解佛之智慧但此一句即是第三并合诫劝中两家息化。 上劝息化言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上诫息化言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 此下是第四段即合上第四长者以三车救子得譬。 明用三乘化得众生也。 今就此合譬中大分为三段。 第一先牒三种外譬来。 第二帖合第三譬。 第三正合第四譬也。 今者第一牒三种譬者。 初言身手有力而不用之此即牒上第三外譬。 次但以殷勤方便下正牒上第四外譬。 次然后各与珍宝大车此下牒上第八外譬。 言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此即第二帖合上第三外譬也。 但以智慧方便下第三正合第四譬也。 今四重料简将欲合第四。 所以牒第三譬来者。 为欲示圣人出世之意。 意在大乘。 所以复牒第四譬来者。 为示如来施权道意。 但众生无有堪受大乘之机。 然事不获已用三乘化。 是故牒第四譬意在于此。 所以复牒第八外譬来者。 为示善始令终之意。 虽复中间施小意存于大。 是故牒第八来显与大之意。 所以帖合第三者。 上已合竟既被牒持。 是故帖合第三令属上也。 所以不帖合第八者。 下文自合何须帖合也。 今第三段正合第四救子得譬。 但上譬中本有四种。 一者用三车拟宜。 二者见子有宿好之心。 三者为说三车。 四者诸子受行。 此中亦具合四段。 今言但以智慧方便一句此即合第一长者用三车拟宜。 上言是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火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也。 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此一句是第二合上第二见子有宿好之心。 上言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奇异之物情必乐着为说三乘。 此下是第三即合上第三为说三车。 但上说三车中有四阶。 一者赞叹三车。 二者示三车处。 三者劝取三车。 四者保与不虚。 今者亦具足此合四阶。 但不次第。 先合第二示三车处。 第二仍超合第四保与不虚。 还合第三劝取三车。 第四追合第一赞叹三车也。 今言为说三乘此下四行半。 先合上第二示三车处。 即是示三乘人尽智无生智在三界外。 上言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也。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一句。 此即超合上第四保与三车不虚。 即保与三乘人尽智无生智。 上言随汝所欲皆当与汝也。 从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此二句。 退还合第三劝取三车。 上言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即是劝三乘人修行取三乘果也。 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此下三行半即追合上第一赞叹三车。 即是赞叹三乘。 上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 罗汉断三界结尽不复为惑所制故言自在也。 若有烦恼可系三界。 烦恼既亡故言无系也。 昔日未得无学之时有依有求。 既证无学德之极果故言无所依求也。 乘是三乘者罗汉于时尽智无生智此二智为果。 所以言乘者。 然入无余涅槃之时因尽无生智自运入无余涅槃。 是故有果乘之义便得无量安稳快乐者即无余涅槃乐也。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 此下即合上第四段诸子受行。 上言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具适其愿故。 但上诸子受行中本有四阶。 今具足合上四阶但法用不同。 上譬中直总就三乘人作四阶。 今此中历别就三乘人各作四阶正合。 后举外譬帖合。 即作三重四阶。 正合后帖合也。 今先就声闻乘作四阶正合者。 初言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此则合上第一心各勇锐生外凡夫善根也。 殷勤精进此一句。 即合上第二互相推排生内凡夫善根也。 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第三阶。 即合上第三竞共驰走声闻乘人。 闻佛说法进入无相行。 见谛思惟治道断结也。 是名声闻乘。 是第四阶即合上第四阶诤出火宅得罗汉果也。 如彼诸子下即举外譬帖合也。 若有众生此下是第二就辟支佛乘又作四阶正合之。 初言从佛世尊闻法信受。 此即合第一心各勇锐缘觉乘人闻佛说法生外凡夫善根也。 殷勤精进此即合第二互相推排生内凡夫善根也。 求自然慧此下即合上第三竞共驰走。 明中乘人闻佛说法。 进入无相行见谛思惟治道断结也。 所以言自然者二谛境是自然。 今慧从境受名呼慧为自然也。 是名辟支佛乘。 此即合第四诤出火宅证无学果也。 如彼诸子下即举外譬帖合之也。 若有众生此下是第三菩萨乘人又作四阶正合之。 初言从佛世尊闻法信受。 此即合第一阶心各勇锐生外凡夫善根也。 殷勤精进此是第二。 即合互相推排明菩萨闻佛说法。 生内凡夫善根也。 求一切智此下第三。 即合上竞共驰走菩萨闻佛说法。 进入无相行见谛思惟断结也。 佛智者即是三乘中佛果也。 自然智犹如前释也。 无师智者正明断习气尽成无学果。 呼无学智为无师智也。 是名大乘此是第四。 即合上诤出火宅证无学果。 如彼诸子下即举外譬帖合也。 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 此下是第五段。 即并叠第五第八两譬。 所以并合两譬者。 既不合第六第七。 故两譬相并。 正由见大乘机发即为说大乘也。 今就此中自分为两段。 第一先牒两家外譬来第二正合两譬也。 初先牒第五外譬。 次从自惟财富下即牒第八外譬也。 如来亦复如是下第二正合两譬。 今先合第五见子出难譬明大乘机发也。 上开譬中本有二。 第一先明断惑出三界外登无学果。 二者正明大乘机发。 今具合两重。 如来亦复如是竟出三界苦怖畏险道。 即合上第一见诸子等安稳得出句也。 得涅槃乐此即合第二正明大乘机发。 上言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 今言得涅槃乐。 此涅槃乐是大乘善机家果。 今举果目因亦可因中说果也。 若使理中为论既度二种生死。 应是常住涅槃。 而今此教未明此理故名复倍上数以为涅槃。 如来尔时此下是正合第八长者赐子大车譬。 明为说法华经。 但上开譬中本有两段。 第一双开两章门。 第二双广释两章门。 但上开譬中逐文句起尽宜合为两段。 今此合譬之中有合不合有不次第。 宜追开为六段。 何者心平等章门一也。 一大车章门二也。 广一大车三也。 释广大车四也。 广心平等五也。 释广心平等六也。 今此中唯不合第六释广心平等。 上言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 今不合此也。 虽合余五阶又不次第。 第一先合第四仍势合第五。 然后追还合第一第二第三也。 今言如来尔时便作是念竟诸佛法藏即合第四释广一大车。 上言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也。 此义具如上释也。 是诸众生皆是我子此下竟而灭度之。 即是合上第五广心平等。 上言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也。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此。 即追还合第一心平等章门。 上言各赐诸子等。 今言悉与。 悉与只是平等之义也。 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此即合第二所赐物章门。 上言一大车也。 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此即合第三广一大车。 上言其车高广等句也。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此下是第六段。 即合上第十不虚妄譬。 但上开譬中本有三段。 第一明如来作不虚譬问舍利弗。 今不合也。 第三明如来述成舍利弗。 今而不合也。 唯名第二舍利弗答佛正明不虚。 今合此譬中宜分为四。 第一先更牒上三种譬来第二正合第三释合第四结合也。 第一先牒上三种譬者。 舍利弗如彼长者牒第一譬。 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牒第四譬。 然后但与大车以下牒第八譬也。 如来亦复如是此下是第二正合。 上身子仰答佛明不虚。 但上答中本有二。 初总答明不虚。 第二别答明不虚。 今言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 此即合上不也。 世尊总明不虚也。 初说三乘此下即合上别明不虚。 就中本有三种。 今次第合之。 初说三乘此即合上第一以与重夺轻不虚也。 次言引导众生即合第二称本心不虚也。 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此即合第三与过望不虚也。 何以故此下是第三释合也。 舍利弗以是因缘此下是第四结合也。 而说偈言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本有四段。 但第一正譬说中有两段。 第一先明舍利弗请。 第二是如来答前言。 此两段各有三。 佛答中有三具如前述。 第一是缘起。 第二从若国邑聚落竟百行偈是正譬说。 第三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下六十五行偈奖劝受行也。 前又解云此三段中各开为二。 缘起有二者。 一呵二许也。 正譬说中有二者。 第一是长行二者偈颂。 自此以下有百行偈是第二重颂也。 但上长行中本有二。 第一开譬第二是合譬也。 今就百行偈中亦分为二。 第一有六十五行半偈颂上开譬。 第二告舍利弗我亦如是下有三十四行半偈颂合譬也。 上开譬中本有十譬今唯颂九譬。 略不颂第十不虚妄譬。 何以故然。 旧解言所以不颂第十者。 上不虚妄譬本是舍利弗作此不虚妄譬。 今者是佛说偈云何用佛说偈颂舍利弗语耶。 今一家所习不用此解。 凡如此处亦复何限。 故如寿量品中佛作医师不虚譬。 问弥勒弥勒答佛明不虚。 及至下佛还舍弥勒不虚譬。 又如分别功德品中佛说长行弥勒偈颂如此。 比例实为不少。 今所以不颂者。 明不虚之意本令物得实解。 时众既得信心不虚妄义其意自显。 是故略不颂第十不虚譬也。 今六十五行半正颂九譬亦开为九段。 第一有三十三行偈。 颂第一宅主譬亦名总譬者。 第二从是时宅主在门外立下有两行偈。 颂第二长者见火譬。 第三长者闻已惊入火宅有六行偈。 颂第三长者救子不得譬。 第四尔时长者而作是念诸子如此益我愁恼下有七行半。 颂第四长者救子得譬。 第五长者见子得出火宅下有三句偈。 颂第五见子出难譬。 第六坐师子座而自庆言下有四行一句。 颂第六长者欢喜譬。 第七尔时诸子知父安坐下有三行偈。 颂第七诸子索车譬。 第八长者大富库藏众多下有七行半偈颂。 第八赐大车譬。 第九诸子是时欢喜踊跃下有一行半偈。 颂第九诸子得车故欢喜譬也。 三十三行偈颂第一。 两行偈颂第二。 六行偈颂第三。 七行半偈颂第四。 三句偈颂第五。 四行一句颂第六。 三行偈颂第七。 七行半颂第八。 一行半颂第九。 上宅主总譬中本有六义。 今者唯颂四义略不颂第三一门第六三十子也。 今三十三行分为四段。 初一句颂第一长者。 第二有三行一句颂第二一大宅。 第三有半行颂第四五百人。 第四余有二十九行偈颂第五宅中火起也。 上明长者中有三。 初若国邑聚落者名位之处。 第二有大长者正明长者。 第三其年衰迈下叹德也。 今言譬如长者此一句唯颂有大长者也。 名位处及叹德略不颂也。 有一大宅此下三行一句颂大宅。 人多用此偈颂国邑聚落此则不然也。 正颂其家广大。 但譬中直言其家广大。 今此第二广叙大宅之相。 然文句与上第五叙火相相类。 虽类而非。 下自别有文句颂火起也。 既以三界为宅故大也。 三界念念无常故顿弊。 色无色界如堂欲界如舍然三界无安故言高危也。 命如柱根亦念念无常故言摧朽。 心识如梁栋亦念念生灭故言倾斜也。 业为基陛既是无明相惑虚构横造故言颓毁也。 四大如墙壁皆为无常所坏故言圮坼也。 色香味触皆念念无常故言泥涂褫落也。 四威仪不周正故言覆苫乱坠也。 又言头发牙抓庄严身者也。 五识取缘不复相应。 亦即体念念生灭故见椽梠差脱也。 又言五根也。 圣人捷疾智观观此无常之境。 故言周障屈曲。 屈曲者委悉也。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此半行是第三颂上五百人也。 鸱枭雕鹫此下有二十九行。 是第四颂第五火起也。 上言堂阁朽故墙壁颓落乃至周匝俱时欻然火起也。 但上长行不的道三界。 今偈中委悉。 是故别明三界火起。 今二十九行偈分为四。 初有二十二行偈明宅中火起。 即是欲界火起。 第二从恶兽毒虫下有三行半偈。 明窟穴中火起即是色界火起。 第三从蜈蚣蚰蜒下有两行半偈。 明虚空中火起即是无色界火起。 第四其宅如是甚可怖畏下一行总结火起也。 就前三段中各有四阶明义。 第四止一不开也。 今且就前二十二行明欲界火起中有四阶者。 第一有十七行半偈。 先叙列所烧众生。 第二是朽故宅属于一人下一偈明欲界火起所由。 第三于后宅舍忽然火起有两行偈正明火起。 第四诸鬼神等扬声大叫有一行半偈总结被烧之相也。 又就前十七行半偈中自有三段。 初有六行偈先别出五钝使众生。 第二从处处皆有下十行偈又别出五利使众生也。 第三从夜叉饿鬼下一行半偈总结被烧众生也。 就前二阶中各有二。 第三不开也。 就六行中自有二者。 初有五行半偈别出五钝使众生。 第二有半行总结五钝使众生也。 今五行半明五钝使众生即成五阶。 初半行明慢使。 二一行半明瞋使。 三一行明痴使。 四两行明贪使。 五二句明疑使也。 初鸱枭雕鹫下半行先明慢使众生也。 次蚖蛇蝮蝎下有一行半明瞋使众生也。 次屎尿臭处下一行明痴使众生。 屎尿等以譬五尘。 然众生贪着五尘如蜣螂等贪屎尿也。 狐狼野干此下两行明贪使众生。 然死尸等且譬五尘。 众生竞取五尘色声香味触故言咀齰也。 更相劫夺横取无道故言践蹋也。 斗争龃啀喍吠嗥此二句明疑使众生。 思因果之理为有为无未判见心如两狗未决也。 其舍恐怖变状如是此下半行是第二总结五钝使众生也。 处处皆有魑魅魍魉此下十行第二别出五利使众生。 亦有二者。 初此半行偈先总明五利使众生。 第二有九行半别出五利使众生。 然前明钝使众生初别后总明。 五利使众生初总后别也。 夜叉恶鬼此下九行半是第二别出五利使众生。 既明五利使即成五阶。 初三行明邪见。 次两行半明戒取。 次一行半明我见。 次半行明见取。 次两行明断常二见。 是边见也。 夜叉恶鬼下三行先明邪见众生者谤无因果。 然因果即是四谛谤无灭道因果如食啖人肉也。 毒虫之属以下明无苦集。 就中先一行列出苦集。 次一行半正明谤也。 孚乳为因即是集谛。 产生为果即是苦谛。 皆有苦集各不相关故言各自藏护也。 夜叉竞来此下一行半是第二正明邪见众生谤无苦集因果也。 邪见缚成上品故言恶心转炽也。 缘邪论僻义故言斗诤之声也。 此必招三涂之苦故言甚可怖畏也也。 鸠槃荼鬼此下两行半偈是第二阶明戒取众生。 即是持鸡狗鹿戒也。 平地小高称为土埵。 欲明戒取众生伏三涂因。 生人天之中如土埵也。 有时厌欲界之苦伏欲界结暂生色界如离地一尺也。 有时厌色界之苦即伏色界结暂生无色界如离地二尺也。 伏结生色无色界如往然。 暂时折伏。 非是永伏还复退三途故言反也。 此戒取众生非是如理用心故言纵逸。 劳而无功故言嬉戏也。 捉狗两足扑令失声者有人解言。 色界众生谤无色无因无果如捉狗两足。 又谤欲界无因无果如以脚加颈一。 往乃类核实不然。 今明欲界有十使众生下自别有文明色界。 那得言是色界耶。 今捉狗两足扑令失声者谤无苦集。 令因果理绝而不通故言失声也。 以脚加颈怖狗自乐者谤无灭道二谛也。 又解谤无业烦恼为集故言捉狗两足等也。 复谤无苦为果故言以脚加颈等也。 有诸鬼其身长大此下一行半明我见众生我大色小故言长大也。 既无惭愧故言裸形也。 复有诸鬼其咽如针。 此半行明见取众生不能自计证成他见是事实余妄语也。 复有诸鬼首如牛头此下两行明断常二见众生。 牛首有两角譬断常二见必相随也。 从夜叉饿鬼诸恶鸟兽下一行半是第三总结被烧众生不开也。 色无色界如窗牖窥看上界之明也。 是朽故宅属于一人。 此一行是第二明欲界火起所由。 祇由长者暂行不在致令宅中火起。 内合明如来昔日已曾化此众生。 于时暂得折伏烦恼不起。 无异长者在时有火未起。 感缘既尽如来更历他方。 然此众生遂复更广起烦恼郁然火盛。 故云火起所由也。 于后舍宅欻然火起此下两行是第三正明欲界火起。 即是正颂欻然火起句也。 诸鬼神等扬声大叫此下一行半偈是第四总结欲界众生被烧之相也。 恶兽毒虫此下三行半偈是第二明色界火起。 就中亦有四阶者。 初一行先明欲界众生为烦恼八苦所恼。 故仍伏欲界结生色界为藏窜孔穴也。 第二言薄福德故一句明火起所由也。 第三言为火所烧一句正明色界火起也。 第四余有两行明色界众生被烧之相也。 蜈蚣蚰蜒此下两行偈第三明无色界火起。 亦有四阶者。 初一行先明色界众生伏色界结。 生无色界也。 第二言鸠槃荼鬼随取而食。 此半行明火起所由。 由彼处邪见人教化而取故言随取而食也。 第三言又诸饿鬼头上火燃此半行正明无色界火起也。 第四饥渴热恼周障闷走此半行明被烧之相也。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此下一行是大段第四总结三界火起不开也。 是时宅主在门外立此下两行偈颂上第二长者见火譬。 譬中本有三段。 一者能见二者所见三者起悲哀之心。 今此中不颂起悲愍之心。 虽不颂悲愍之心。 犹成三段。 上直言长者见火然不出见处。 今此中长出见处以长补所阙终成三段也。 三段者。 第一半行先出见火之处。 第二一句颂能见。 第三一行一句颂所见也。 今者第一言是时宅主在门外立。 先出见火之处。 然立是欲行之相。 如来在法身地将欲应来三界接化众生。 犹如长者欲入门也。 闻有人言。 此一句是第二即颂上能见。 上言长者见今此中言闻此则以闻代见。 上譬道见此明如来有照机之智。 此中道闻即谈感圣人之机。 然感佛出世之机来关圣智。 如闻有人言也。 汝诸子等此下一句是第三即颂上第二所见。 上言是大火从四面起。 向言闻有人言闻何所道。 正言汝诸子等。 先因游戏来入此宅有人解言。 从三界外流来入三界中。 故言入此宅。 今所习不然。 昔二万亿佛所已曾受大乘化。 即是父子义。 故言汝诸子等。 先因游戏来入此宅者故如遗教所明。 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昔有大乘解之时于时位心皆作出生死意。 后起烦恼失大乘解即便成入生死义。 来入之义其意如此。 稚小者于时大乘解弱故言稚小。 只由解弱故失解起烦恼故言无知也。 长者闻已此下有六行偈。 颂第三救子不得譬。 上譬中本有诫劝两段。 两段之中各有三阶。 即是拟宜.无机.息化。 今此中亦备颂上两段。 各三阶者但方法不同。 法不同者就此六行中分为三段。 初言长者闻已已下五行颂两家拟宜。 次有二句颂两家无机。 次有二句颂两家息化也。 长者闻已下此三段各有二。 第一一偈先颂劝家拟宜。 即是身手有力下是也。 二告喻诸子下有四行偈即颂诫家拟宜。 即是我当为说怖畏之事下是也。 诸子无知下二句是第二。 即并颂两家无机。 有二者。 初言诸子无知一句即劝家无机。 上无机中本有二。 今不颂第一大乘教于其无用。 即是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唯颂有小无大。 今此诸子无知一句总颂上有小无大。 即是诸子幼稚未有所识也。 二虽闻父诲一句即颂诫家无机即是父虽怜愍善言诱喻也。 第三两句颂两家息化自有二者。 初句即颂劝家息化即是恋着戏处也。 二嬉戏不已一句即颂诫家息化。 上言东西走戏视父而已也。 又解言。 不颂劝家三段唯颂诫家二段。 前五行颂拟宜后一行颂无机不颂息化。 上拟宜中有二。 第一思惟救子方法。 第二正拟宜。 此中亦分为二。 初一行颂思惟方法。 第二告喻诸子下四行正颂拟宜。 是时长者而作是念此下有七行半偈。 颂上第四长者以三车救子得譬。 但上譬中本有四段。 第一以三车拟宜二者见子有宿好之心。 三者为说三车四者诸子受行。 今此中略不颂第二见子宿好。 上言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奇异之物情必乐着也。 今七行半中分为三段颂上三段初三行先颂第一三车拟宜。 次三行超颂第三为说三车。 次一行半颂第四诸子受行也。 今尔时长者而作是念下三行颂第一三车拟宜。 即是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下是也。 告诸子等此下三行即是超颂第三为说三车。 上说三车中本有四阶。 今三行具足颂之。 一行颂第一三句颂第二。 又三句颂第三。 半行颂第四也。 今告诸子等一行即颂第一赞叹三车。 上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也。 次羊车鹿车此下三句即颂第二阶示三车处。 上言如此种种羊鹿牛车今在门外也。 汝等出来又有三句。 即颂上第三劝取三车。 上言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也。 次随意所乐可以游戏。 此半行即颂上第四保与不虚。 上言随汝所欲皆当与汝也。 诸子闻说如此诸车此下一行半颂第四诸子受行。 上受行中本有四阶。 今唯颂三阶略不颂第二互相推排也。 初诸子闻说如此诸车此半行。 先颂心各勇锐外凡夫行也。 即时奔竞驰走此六字。 即颂竞共驰走见谛思惟修道行也。 而出下半行二字。 即颂诤出火宅得无学果也。 又解云。 略不颂前二唯颂后二也。 长者见子得出火宅此下有三句。 即颂第五见子出难譬也。 上譬中有二。 一者先明断惑出三界得无学果。 二者正明大乘机发初二句先颂无学果也。 住于四衢一句正颂大乘机发也。 坐师子座此下有四行一句颂上第六长者欢喜。 今就此四行一句中自有三段。 初三句正颂欢喜踊跃也。 此诸子等此下三行释致喜所由。 由脱难故所以欢喜也。 是故诸人我今快乐此半行是第三结欢喜也。 尔时诸子知父安坐此下有三行偈。 颂第七诸子索车明三乘人索果也。 就此三行中自有四阶。 半行明索车时。 一行正颂索车。 一行明颂如来于时许车之辞。 半行即结颂索车也。 今者尔时诸子知父安坐下此半行。 是第一先明索车时祇是知父安坐之时。 内合明如来见众生大乘机发称如来本意。 故言安坐也。 皆诣父所此下一行是第二正颂上索车也。 如前所许一行是第三即颂如来于时许车之辞也。 今正是时下半行是第四即结颂索车也。 长者大富此下有七行半颂第八赐大车譬。 即是说法华。 上譬中本有两段。 第一先双开两章门第二双广释两章门。 今七行半亦分为二。 初有七行先颂上第二广章门。 第二余半行追颂开两章门。 又此颂广之中唯颂广一大车不颂广心平等。 但广大车本有二。 一者正广二者释广。 今初有一行半颂先颂释广大车即是。 所以者何是长者财富无量也庄校严饰。 此下五行半即追颂上正广大车。 上言其车高广众宝庄校也。 以是妙车此下半行是第二即追颂上开两章门。 此一句先颂一大车章门也。 次等赐诸子一句即追颂心平等章门也。 诸子是时欢喜踊跃此下有一行半偈即颂第九诸子得大车故欢喜譬。 上言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也。 略不颂第十不虚也。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此下有三十四行半偈是第二即颂长行中第二合譬段也。 又上合譬中唯合七譬不合第六第七第九也。 虽合七譬并合第五与第八譬。 故文句成六段。 今此中亦颂合七譬文便成七段。 但七名虽同意致有异。 上长行不合第六第七。 今亦不颂。 上合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十譬。 今亦颂之。 上并合第五第八譬。 今偏颂第八譬。 上合第五不合第九。 今此中义颂合第九略不颂第五也。 今就三十四行半中。 亦分为七段。 第一有四行颂合第一宅主总譬。 第二如来已离三界火宅下有两行颂合第二见火譬。 第三而今此处多诸患难下亦有两行颂合第三救子不得譬。 第四是以方便为说三乘下有四行颂合第四救子得譬。 第五汝等若能信受是语下亦有四行颂合第八赐大车譬。 第六得如是乘令诸子等下有三行义颂合第九诸子得车欢喜譬。 第七告舍利弗汝诸人等下有十五行半颂合第十不虚妄譬也。 四行偈颂合第一。 两行偈颂合第二。 两行偈颂合第三。 四行偈颂合第四。 四行偈颂合第八。 三行偈义颂合第九。 十五行半偈颂合第十。 上合第一宅主总譬中唯正合一长者义。 义中复得兼合余五义。 今此四行偈得颂兼合五义唯略不颂合一门也。 今言我亦如是一行先颂合长者上言如来亦复如是也。 世间之父一句即颂合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也。 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此一切即得颂合两义。 初言一切众生即得颂合五百人也。 皆是吾子下三句即得颂合三十子也。 三界无安下一句偈即得颂合有一大宅义也。 常有生老下此一行即是颂合宅中有火义也。 如来已离此下两行即颂合第二见火譬。 上言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 但上合譬中且合三种。 一者合能见。 二者合所见。 三者合起悲愍之心。 今此两行唯得颂合能见所见不颂合悲愍之心也。 虽然犹成三段。 何以知然。 正犹长出如来见众生之处故也。 今言如来已离三界火宅下一行。 先出见众生之处。 次半行颂合第一能见。 次半行颂合第二所见也。 今第一一行明见众生之处。 如来久绝三界之累故言已离也。 怕然在法身之地言寂然间居也。 林者无漏法林也。 栖神在法身之地。 纵任居累碍之表故言安处林野也。 然法华经所明法身者不同常住也。 解有二种。 一云延金刚心久住世者以为法身。 又云正明总十方诸佛更互相望。 故知无量寿即时在西方教化未来此间。 此间望彼彼即是法身。 然应身本有形有像。 法身本无形像。 佛既未来此间于此间即无形无像。 即是法身。 若来应此间即于应此间是应身。 他方望此间即持此间作法身也。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此半行是此中第二即颂合上第一能见也。 其中众生悉是吾子此半行是此中第三即颂合上第二所见也。 而今此处此下有两行即颂合上第三救子不得譬。 但上开譬中本有诫劝两段亦各有三。 及至合譬之中分为三段。 即叠合诫劝拟宜叠合两家无机又叠合两家息化。 今此两偈唯颂合诫边。 但诫中本有三。 今此中略不颂合诫息化。 唯颂合诫拟宜与无机。 今言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此一行正颂合诫拟宜。 上言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也。 虽复教诏而不信受此一行即颂合上诫无机。 上言若我但以神力下是。 今言虽复教诏而不信受显无机。 若以神力通之无有信受。 下即释言于诸欲染贪着深故也。 是以方便此下有四行即颂合第四救子得譬。 上合第四譬。 中本有三段。 第一先牒举三种外譬。 今者不颂也。 第二言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即帖合第三外譬。 今者亦不颂也。 唯颂第三段正合第四譬。 但上合第四譬中本有四段。 今此中略不颂合第二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见机之义。 今此四行中有二重。 第一三行正颂上合三段。 第二一行合三以为一结成上义。 此是义出不颂上也。 今就三行中初一句颂合第一以三乘拟宜。 次一行一句颂合第三为说三乘。 次一行半颂合第四诸子受行也。 今言以是方便一句是颂合第一用三乘拟宜。 上言但以智慧方便也。 为说三乘此下一行一句是偈中之第二。 即颂合上第三为说三乘。 上说三乘中本有四阶。 今此一行一句唯得颂合一阶即是示三果处。 上言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示三乘人果处也。 自余三阶略不颂合也。 是诸子等若心决定此下一行半是偈中之第三即颂合上第四诸子受行。 但上合譬中历别。 就三乘人各作四阶。 今者亦就三乘颂合。 但不尽合四阶唯各得颂合三人第四阶。 今一行半自有二。 初总后别今言是诸子等若心决定。 此半行总明三乘人皆得无学果并是决定之义也。 下一行别明三乘人得无学果。 初言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此半行即是声闻决定果正颂合上是名声闻乘。 即是开譬中诤出火宅也。 有得缘觉一句即是颂合上是名辟支佛乘。 缘觉无学果即是开譬中诤出火宅也。 不退菩萨一句即是颂合上是名菩萨乘。 即是得无学果。 亦是开譬中诤出火宅也。 汝舍利弗我为众生下一行。 第二合三以为一结成上义也。 此一行是义出不颂上今犹属上也。 汝等若能信受是语一切皆当成得佛道。 此下有四行即颂合第八赐大车譬。 但上正合第八譬中追开作六阶。 唯合五阶不合第六阶也。 今此四行分作两段。 第一此一行偈中得颂合两阶。 即是上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即是心平等及所赐物等之义也。 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下三行颂合上广大车。 上言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也。 故此四行唯得颂三阶也。 得如是乘令诸佛子下三行即义颂合第九诸子得大车故欢喜譬。 上长行中本不合此第九。 今者义颂合也。 然此三行中初二行正义颂上明行一因得一果故定喜也。 第二以是因缘下一行明无异因也。 今第一乘是宝乘直至道场者。 明如来既为三乘人受记未来得佛。 于时时众相与标心买当来佛果之上修习进行。 即是乘是宝乘是境界乘也。 直至道场者万行皆是至道场。 但其金刚心时剩得佛最近修行至金刚。 此是直至道场之义也。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此下有十五行半偈。 并颂合第十不虚妄譬。 上合譬中本有四段。 第一先牒上三种外譬来第二正合。 第三释合。 第四结合也。 今唯颂第二正合余者悉不颂也。 上第二正合不虚妄中自有二。 初言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此则总明不虚。 今者亦不颂合也。 今唯颂合三种别明不虚以重夺轻。 不虚称本心。 不虚与过望不虚。 今就此十五行半偈中大分为三段。 初有一行偈是第一先明父子相关以开不虚之端。 内合明如来昔日已曾二万亿佛所化此众生。 于时众生生大乘解即是子义。 然解不孤生生由于佛。 如来有生物解之能。 即是父义也。 第二有十三行半正颂合上三种不虚也。 第三余一行即举法王。 结明不虚之意也。 又此三段前一后一并皆不开。 中间一段自有三段别也。 初有两行半先略颂合三种不虚。 第二有二行将欲广颂合先引证劝信也。 第三有九行正广颂上第一略颂合不虚也。 今言两行半略颂合者。 初一行颂第一。 次一行颂第二。 次半行颂第三也。 今者第一汝等累劫一行即颂合以重夺轻不虚。 上合譬言初说三乘只一句也。 我虽先说此一行即颂合称本心不虚。 上合譬言引导众生亦只一句也。 但尽生死者但生死有二种。 然分段中苦恼深重。 是故三乘方便引汝令离炎灼之苦。 唯尽分段生死未尽变易生死。 故言但也。 复应进断变易成无上道岂应止此灰身灭智。 故言而实不灭也。 今所应作唯佛智慧此半行即颂合与过望不虚。 上合譬言然后但以大乘而脱度之也。 若有菩萨此下两行是第二引胜人。 证如来不虚劝信。 此两行即成二意。 初偈正引证。 后即出证人之语也。 若人小智此下有九行偈是第三。 即广上第一略颂合三种不虚也。 今此九行自分为三段。 初有六行即广上。 汝等累劫下一行略明以重夺轻不虚。 就此六行中初二行明苦谛。 二行明集谛。 一行明灭谛。 一行明道谛也。 第二从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下有一行半即广上。 我虽先说一偈称本心不虚也。 第三从佛说是人未实灭度下有一行半即广上。 今所应作唯佛智慧半行明与过所望不虚也。 我意不欲令至灭度者此则取上语。 其义可求。 斯人若未得无上道之时我意。 终不祇令至昔日灭度也。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向言十五行半大分为三段。 此下一行是第三举法王结明不虚。 然不自在人出言多虚。 佛是法中之王实不虚也。 从汝舍利弗我此法印又前判云正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中本有两段。 第一是舍利弗请其中自有三段已讫也。 第二是如来答亦有三段。 第一是譬说缘起其中有二。 初呵后许也。 第二正譬说开三显一其中有二。 即是长行与偈亦已讫也。 中根之人既解同归之理先三后一之意。 故自此下尽品有六十五行偈是第三即劝中根人受行。 然奖劝之意祗明弘经益物自行化他。 种同归之因感圆极妙果也。 菩萨万行乃备众德皆修。 若的明要者不出自行化他。 自行则如说修行化他则弘经益物。 兼除老病菩萨之谓也。 但慕果之心易生行因之意难立。 是故此中单劝慕果。 既愿行因贫福自显。 此意已具如前述。 不复细解。 又解所以不劝慕果者与授记品相近故不劝慕果也。 此中祗以弘经益人以为行因亦有两段。 两段之者第一一行偈先出所弘之经。 第二从在所游方下有六十四行偈正示其弘经益物之方也。 今第一言我法印者即是所弘之经。 印者故如此人名字印此函书送与所与之人。 莫与所不与之人。 然法华经犹如函书。 但经中所明因果犹如书中所表之事也。 如来言教题此经名字犹如印也。 弘经菩萨如送书人也法印深意其义如此。 从在所游方勿妄宣传此下六十四行是第二正示其弘经益物之方奖劝行因之意。 此中自有三段。 初有半行据总略劝弘经益物。 第二若有闻者下有十行偈据别略劝弘经之方。 第三若有不信毁谤此经下有五十三行半偈广示弘经方法表行行因之相。 今言在所游方勿妄宣传者是第一。 然勿妄之言其意难了。 今且作四句明之。 一言恶人莫为说此亦是勿妄。 二者恶人亦为说善人亦为说此亦是勿妄。 三者恶人应为说善人莫为说。 四者善人应为说恶者莫为说。 今不同前三句。 何故前三句太甚通漫故。 的取第四句正恶人莫为说善人应为说。 问者言如来慈父等视如子且又放光普照有识皆蒙。 今复言善人应为说恶人莫为说非唯生分别之心。 亦违慈父之意。 解者言放光普照表慈悲平等。 今明善人应为说恶人莫为说。 此则示身子弘经益物之方。 善人应为说即是劝善恶人莫为说即是诫恶。 且又强为恶人说者非唯直生不信之心。 亦复增长诽谤之罪。 是故涅槃言诸佛圣人不为众生作烦恼因缘。 又欲斥彼恶人令改恶行善也。 若有闻者此下十行偈是第二据别略劝弘经之方。 此第二段望上总则成别。 望下广故称略也。 今就此十行偈中自有两段。 第一有四行先劝善人应为说。 第二斯法华经下有六行偈诫令莫为恶人说也。 此两段中各有三。 今且就前四行善人应为说中自有三种善人。 初一行先明不退转人应为说。 阿者言无鞞跋致言退。 无退之人应为说也。 第二若有信受下一行半明过去久种善根之人应为此人说也。 第三若人有能下有一行半偈。 则明未来世中常值善知识人应为此人说也。 此三种人即成三世初明不退之人。 即是现在次明久种善根人。 即是过去后明常值善知识人。 即明过去久种善根人即此人未来世中当得相值。 但互举一边为义也。 斯法华经此下有六行是第二诫令莫为恶人说。 此六行中亦有三种者。 初一行先明浅识之人莫为说。 第二一切声闻下三行举有信之人。 况出不信之人。 及取即得不信之人也。 第三又舍利弗下两行更出恶人总结莫为说。 初偈明我见之人不应说。 后偈多爱染之人勿为说。 问者言。 上言宿习强者虽有三种五浊不能为障。 今何故言莫为此人说耶。 解释者言。 此有二意。 一者正为劝奖中根人弘经方法。 二者亦为斥即时众中有懈怠之者也。 若人不信毁谤此下五十三行半偈是第三广示弘经益物行因之方。 今就此五十三行半偈中大分为两段。 第一有三十四行半广示恶人莫为说。 此即广上第二六行略明恶人莫为说。 第二从若有利根以下尽品有十九行偈。 广明善人应为说。 此则广上第一四行略明善人应为说。 为广之意其意如此。 今且前明恶人中自有三。 第一有四行半偈据行恶因明恶人。 第二从其人命终下有二十八行偈据得恶果明恶人。 第三佛告舍利弗谤斯经者下二行。 第三总结恶人之相也。 今且就前四行半明行恶因中自有三种恶因。 初一行偈先明谤法之人莫为说。 第二一行有疑惑人莫为说。 第三两行半谤弘经人莫为说也。 今第一一行偈明谤法人。 既谤毁此经云何可说。 即断一切世间佛种者。 今此经说众生有佛种然诸听法之人既毁谤此经不得宣说。 故言断佛种也。 或复频蹙一行是第二明疑惑之人莫为说也。 若佛在世下有两行半第三明谤弘经之人者亦不应为说也。 其人命终此下二十八行是第二据得恶果明恶人。 即是向者三种行恶因之人得此恶果。 就中有二重。 初二十二行偈正明恶果报。 第二常处地狱下六行偈总结恶果之相也。 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二别。 今且就正明恶果中有二者。 初有十二行据正报明恶果。 第二若得为人下十行偈据余残报明恶果也。 死被瓦石者此是世流布语。 正言祗此人死后斩截之相。 亦可是此人死后得宿命智见。 人取其死尸屠割。 于时缘此即生苦受即自知由谤经之罪也。 又释此人死时终不好死死必为刀杖所加也。 若得为人此下有十行是第二据余残报明得恶果。 即是向者是正报者今得残报也。 常处地狱此下六行是第二总结恶果之相亦有二者即结上两段。 初有两行总结上第一据正报明得恶果也。 第二从若得为人下有四行总结上第二据余报名得恶果也。 告舍利弗谤斯经者向言三十四行半广示恶人莫为说中本有三。 初有四行偈据行恶因明恶人。 第二二十八行据得恶果明恶人也。 已竟此下两行是第三总结恶人之相也。 若有利根此下有十九行是第二广明善人应为说广上。 第一四行略明善人应为说也。 就中有二。 第一有十七行偈正明善人应为说。 第二又舍利弗我说是相下有两行总结劝善人应为说也。 就前十七行偈中凡有十种乃可为说。 今以义相对以为五双。 第一双明现在明聪明利智过去则深种功德。 此是功德智慧相对也。 第二双言俯则慈愍下流仰则恭敬尊长。 此是俯仰相对也。 第三双言外则舍远恶缘内则奉戒清净。 此是内外相对也。 第四双言自行则质直柔和化他则清净说法。 此是自行化他相对也。 第五双言始得专念求经终则纯心顶戴。 此是始终相对也。 告舍利弗我说是相此下两行是第二总结劝善人应为说。 信解品第四但解有两种。 一者自以智慧明见法相此则法行人呼为见解。 二者不自见理凭师谓尔此则是信行人名为信解也。 今此品中明四大声闻领开三显一之义信同归莫二之理。 从信得解仍詺为信解品。 问只有此四人领。 更有余人。 解释者言但使是中根之徒得解者亦无量。 但略举四人为端首耳。 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本有四品即为四段。 此一品是第二明中根人领解。 又言四段之中各开为二。 今此领解中有二者。 第一是经家序中根人得解之相第二从而白佛言以下竟品正是中根人领解之辞。 又就此两段之中各开为二。 经家序中有二者。 第一从尔时慧命须菩提下讫欢喜踊跃是经家序中根人内心欢喜。 第二列外形恭敬也。 就第一明内心欢喜中有三。 初列出欢喜人名须菩提等四人。 二者明欢喜所由由闻未曾有法故。 三者正明欢喜也。 第一所以言慧命须菩提者凡有二种解。 一者言昔日未解开三显一同归之理。 愚痴之人心相续为命。 今日既得解权实之宗慧心相续为命。 若尔亦应言慧命迦旃延乃至慧命目犍连。 所以单道须菩提者此则互举为论。 二者须菩提解空第一空慧为命。 大品座席之时已为诸菩萨转说般若。 以此呼为慧命须菩提。 此即从本受名。 问者言。 从解空得名亦应言论义迦旃延乃至言神通目连耶。 解释者言。 此亦互举。 若必也相兼时亦应言摩诃须菩提。 何以故下三人皆有摩诃之名。 而须菩提独无。 故知此互举两义双明。 就第二明欢喜所由中有二。 初明闻未曾有法者正由闻譬说开三显一解一义故。 二者明得解之资。 由为上根人法说开三显一。 与舍利弗授记故也。 从发希有心下第三正明欢喜也。 即从座起讫瞻仰尊颜是第二经家列外形恭敬。 第二正领之辞中有二。 第一从而白佛言以下尽七十三行半偈正领解上火宅乃至方便品中开三显一之义。 第二从世尊大恩以下有十三行偈明此解由佛来。 是故叹佛恩深难报以结领解。 又就此两段之中各开为二。 且置叹佛恩深难报至彼更分。 今就第一正领解中有二。 第一是长行。 第二是偈颂。 今就长行之中自有三段。 第一先略领解。 第二将欲广领解先咨审如来。 第三从譬若有人讫长行广领解。 又就第一第三各开为二。 中间咨审止一不开。 略领解中有二者。 第一法说领解。 第二言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此明譬说。 广领解中有二者。 第一是开譬。 第二是合譬。 今就略领解两段中各有二。 第是开譬。 第二是合譬。 今就略领解两段中各有二。 第一法说中二者第一先明昔日不求。 第二从我等今于佛前下明今日自得。 譬说亦尔。 何者昔日大品座席之时我亲为诸菩萨转教说般若。 明大乘因如彼说大乘果。 如此而我于时于此大乘因亦不求。 于大乘果亦不求。 而我于时自知大乘因果是好法。 只是不求。 何以故口言若佛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菩提心。 而今日值法华座席即会三成一。 明声闻小行皆成佛果。 此则是自得之义。 只就第一明昔日不求中自有二。 第一列三种不求章门。 第二从无所堪任以下释上三章门。 三章门者一言居僧之首故不求。 二者言年朽迈故不求。 三者言自谓已得涅槃故不求。 此皆道昔日大品座席时事。 所言居僧之首不求者。 须菩提等昔日既是上座。 作小乘学执教定宗位阶次第。 何故尔。 若学菩萨不问道俗先受戒者便为大故。 我等于时有弟子皆随于我学小乘之法。 我忽移心改造非谓众首之人。 为此义故于大乘因果不生求心。 第二上云年朽迈故不求者。 菩萨之怀不惜身命无方益物。 我等年时已谢何能为之。 前言居僧首者明法腊已大。 后复言年已朽迈者明俗年复高。 但俗年虽高法腊未必大。 今者法腊既大俗年又高。 第三自谓已得涅槃不求者。 佛昔语道有声闻缘觉菩萨。 我于时既得声闻缘觉涅槃以为究竟。 又闻佛言。 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菩提心。 即是高原陆地不生莲华之义有此三义。 是故不求也。 无所堪任此下是第二释上三种不求章门。 先释第三自谓已得涅槃章门也。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此下释上第一居僧之首故不求也。 说法既久者不言佛坐已久。 只立指波若坐席故言久。 于大乘因果中不作心故言疲懈。 于小乘三三时中故是精进也。 又今我等年已朽迈此下释上第二年并朽迈故不求章门也。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菩提记此下是第二明今日自得义也。 无量珍宝不求自得此下是第二譬说。 就此譬说中亦有二即为上两段作譬。 今言无量珍宝不求此六字即为上第一昔日三种不求作譬也。 次自得此两字即为上第三明今日自得作譬也。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者长行正领解中本有三。 一者略领解竟。 此是第二将欲广领解故先咨审如来也。 譬若有人自此下讫长行是第三广领解。 就此广领解之中亦有二。 第一开譬。 第二合譬。 就开譬之中凡作九譬。 领上火宅十譬。 亦远领方便品中十譬之本。 不尽领十譬。 上火宅中本有十譬。 此中唯领七譬不领三譬。 不领第六父欢喜。 亦不领第七诸子索车。 亦不领第十不虚也。 所以不领第六者只解第五免难譬第六父欢喜之义自彰。 所以不领第七者。 上诸子索车此即是迷惑之心是故隐而不领。 所以不领第十者。 上第十是不虚妄。 今日既得解何假领上不虚妄。 若使领者如似言不解之时。 昔日有虚妄今日既无虚妄。 是故不领也。 上既有十譬今唯领七譬只应有七。 所以有九譬者此中第四第五两譬共领上火宅中第四长者救子得譬。 此中第六付财物譬不领上开三显一之意。 此乃远领大品座席时意。 但穷子今日深取佛意则言昔日大品时佛已令我为菩萨转教说般若。 但佛于时众中令我说此大乘因果。 则始终会令汝得此因果。 须菩提今日既得解。 是故深取此意也。 九譬者第一明父子相失譬。 第二明父子相见譬。 第三明呼子不得譬。 第四明呼子得譬。 第五明教作人譬。 第六明付财物譬。 第七明见子长大譬。 第八明付家业譬。 第九明得家业故欢喜譬也。 今者第一譬若有人下讫无复忧虑詺为父子相失譬。 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一宅主譬亦名总譬。 亦远领方便品中今我亦如是下明释迦同诸佛先三后一化五浊众生之主。 第二从佣赁展转下讫我虽年朽犹故贪惜是名父子相见譬。 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三长者见火譬。 亦远领方便品中第二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下明佛见众生为五浊所惛也。 第三从即遣傍人急追将还以下讫往至贫里以求衣食詺为呼子不得譬。 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三长者救子不得譬。 亦远领方便品中我始坐道场下明佛用大乘化众生不得也。 第四从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下讫愍而怪之名呼子得譬。 此则领上火宅中第四长者救子得譬。 譬本有四阶。 今此第四譬先领前两阶三车拟宜见子宿好。 亦远领方便品中第四言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下。 明佛用三乘化得众生亦有四阶。 今亦先领前两阶以三乘拟宜及见三乘人机也。 第五从又以他日于窗牖中以下讫然其所止犹在本处詺为教作人譬。 此则领上火宅中第四救子得譬中后两阶为说三车及诸子受行。 亦远领方便品中化得众生中后两阶为说三乘三乘人受行。 是故言第四第五共领上一譬。 所以尔者。 法说之中偏就应身上明故合而不离。 今明四大声闻领解深取佛意。 就真应二身上明之故宜分为二也。 第六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竟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名为付财物譬。 是则不领上开三显一之意。 此远领昔日大品座席之时佛命须菩提为诸菩萨转教说波若之意也。 第七从复经少时父知子心渐已通泰以下名为见子长大譬。 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五见诸子等安稳得出下明见子出难譬。 亦远领方便品中第五舍利弗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一偈。 明如来见三乘人有大乘机发。 第八从临欲终时而命其子以下名付家业譬。 则领上火宅中第八长者赐大车譬。 亦远领上方便品中第八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下。 明佛为时众说法华授记得佛。 第九从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名为子得家业故欢喜譬。 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九诸子得大车欢喜譬。 亦远领方便品中第九言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明于时时众闻说法华皆授记作佛故得欢喜三乘人受行也。 就第一父子相失譬领上宅主譬亦名总譬。 譬中本有六义今唯领二义。 领第一有大长者化主之义。 复领第六三十子义。 此二义是要者。 亦是方便品释迦同诸佛先三后一化众生之主。 今就父子相失譬领上二义不得作二段父子相简为四重。 第一明子背父而去。 第二明父觅子不得。 第三明子还近父。 第四明父失子忧念转深。 内合四重者。 第一先明众生昔日二万亿佛时曾禀大乘。 自尔之后失解舍如来流转六道。 第二明如来从众生失大乘解之后。 恒觅可化之机不得。 第三内合众生从失大乘以来。 在五戒十善教中。 学则有机感佛出世。 此则是渐近父义。 第四众生既为五浊所惛如来慈恻弥深。 是父忧念转深义也。 又就此四重之中各有两阶。 子离父中有二者。 一者明子背父而去。 二者明子向国而还。 今言譬若有人者只明四大弟子自譬故言若有人。 年既幼稚者内合明众生昔日二万亿佛所于时已曾禀受如来大乘化。 但于时禀大乘化不久故言幼稚。 不道大乘解小。 若言解小是幼稚者。 下言年既长大便应是解大。 故知不名解小是幼稚。 后解言只是解小故幼稚。 何以知之。 只是幼稚故舍父。 若不幼稚云何舍父。 内明为论众生于二万佛所禀如来大乘化。 于时只得外凡夫解。 而此解怯弱故言幼稚。 舍父逃逝者隐密而去。 非公灼故言逃也。 逝者言去。 内合众生即失大乘解理中密有背佛之义也。 问者言。 佛明知众生必失此大乘解。 于时何故用此大乘化之。 解释者言。 佛于时实知众生得解之后必失但于时大乘机感佛佛仍为说大乘。 若有感不应则有差机之失。 既得此解如来更化他方众生遂起烦恼失此大乘解也。 问者言。 若佛更复教化他方众生。 于后复起烦恼失解者。 此则是父自离子。 何关子舍父也。 若是众生远佛然后起烦恼者乃可是子离父。 父自往他方众生自失解故是父离子义也。 解释者言。 取事即然理则不然。 何以知之。 若是众生有机感佛。 佛则住世可化之机亦尽。 故佛舍此化彼正由众生感机尽故佛去不得言佛去故感机尽。 既是众生感机先尽。 此即是子离父义也。 问者又言如来既知必失解者。 昔日不应用大乘化之。 解释者言。 实知必失解犹用大乘化者此则为后化之资。 后亦有大乘机发之时。 佛言我昔日已曾为汝说此大乘。 汝等于时不能坚固受持。 广起烦恼遂失此解。 今复为汝说而尚不坚固受持。 时众既闻曾得遂失仍发决定之心。 故言前失得为后资。 既有资力是故如来为说。 问者又言。 若言失者今云何还生耶。 解释者言。 此失非是永断善根成一阐提。 只言烦恼五浊既多于时解心不现前名之为失。 夫善生必以信心为本。 于时虽失大解由有信心。 于五戒十善教中修行能令大乘智愿善根不断。 是故我昔教汝志愿佛道。 汝今悉忘。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 故若言永断者云何言忆也。 问者又言。 若言信心犹存者不应名作失。 解释者言。 乃无大乘之解何妨有小乘之信也。 久住他国者大乘教己国。 五戒十善经教为他国。 失解之后久在五戒十善教中修行。 故久住他国也。 失解之后备在五道故言至五十岁也。 此则释成上久住他国之义。 所以言若十二十者此意明未必尽备经五道。 亦可失大乘解之后经人道。 仍更值如来得大乘解者。 故言若十。 亦可失大乘之后经畜生道或经人道。 仍更值佛得大乘解者故言二十。 亦可备经五道然后得大乘解者故言至五十岁也。 年既长大者不道解心大。 只道失解来久故言长大也。 加复穷困者殆尽曰穷。 复为寒苦所逼故言困。 外譬为论此人年既长大复穷亦困故如即时人。 昔日幼小之时率尔一丈一尺以为衣裳一斗一升可为饮食。 今日人身既长大正须多衣足多食之时云何犹用昔日幼小之时衣食。 充今日长大之躯理自不足。 内合为义众生既离经五道。 应须多功德智愿善根自资。 犹用昔日微解自资者又盖无所利益故言穷困。 备经卵胎湿化受生故言四方。 虽然恒位心不无觅理故言求衣食也。 又解五戒十善教宣辨人天因果以为四方。 渐渐游行此下是第二阶明子向国而还。 渐渐游行遇向本国者此人于时不作心言是向本国之行。 理数尔然故云遇。 但背诸国未必远向国未必近故。 如始出南刹北道一步此亦是背国。 若使涉北万里亦是背国。 而归未必近者故如涉北万里。 始回南向作意还向。 始举一步此亦是向国而归。 故知背国未必远向国未必近。 但背国虽近有日远义。 向国虽远有日近义。 内合为义假设过去佛为众生说法。 过去佛既灭后中间且作经一劫。 释迦方出教化众生。 于时背过去佛已经半劫。 此是背国日远。 若使后半劫去释迦出转近此则是向国而还义。 故言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此下是第二明父觅子不得亦有二阶。 第一正明觅子不得。 第二明虽失一子之苦不废家业大事。 今言其父先来求子不得此是第一阶。 正明觅子不得。 内合明佛从二万亿佛所大乘化众失解之后。 恒觅众生大乘根机都不得矣。 中止一城此下是第二阶。 明父虽失一子之苦不废家业大事。 内合如来于此一方众生无机感可为说法。 余方教化终自不废中止一城。 城者防非拒难为义。 如来教法为城。 若言教一坐能使正理恒存。 外道即隐故詺教法。 为城。 教明佛果备有众德故言财宝无量等。 其诸仓库。 仓者养命库者养身。 明如来法身慧命养育众生之义也。 多有僮仆者内外凡夫受学弟子如僮仆。 八地以上菩萨如臣。 七地以下初地以上菩萨如佐。 缘觉如吏声闻如民。 大乘如象。 自余三乘等如马牛羊。 出入息利者教。 从佛宣名出化功归己如入息利也。 商估贾客者商估之徒本买贱求贵。 此明诸菩萨从佛受教广利益众生。 时贫穷子此下是第三明子渐还近父亦有二阶者。 第一明近父缘由。 第二正明近父也。 时贫穷子下乃至经历国邑以来第一明子得近父之缘由。 由游行不已遂得近父。 内合为义由众生在五戒十善经教国邑中修行不已。 有感佛出世之机也。 遂到其父所止之城此是第二阶正明子近父。 内合众生正有感佛说法之机也。 父每念子此下第四明父既失子来久忧念转深。 但众生失解广起烦恼。 如来慈悲愍伤其义弥至。 就中亦有二阶者。 第一明念子之苦。 第二明假设作念得子之乐也。 从父每念子下竟是以殷勤每忆其子此是第一。 明父念失子之苦失解之子违离如来备经六道。 故言别离。 五十余年。 所以言余年者解有二种。 一解云。 实只自有五道无别有阿修罗道。 阿修罗道只摄入鬼神道。 鬼神道中最胜者离出詺作阿修罗道。 既被出故言余也。 一家所习不然。 善有三品下品感阿修罗。 其多谄曲求道甚难故贬之在鬼神道也。 此一段众生既失大乘解。 唯如来自知一应以来不向声闻辟支佛等说。 故言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也。 心怀悔恨者悔在于我恨在于子。 何以知之。 只悔我不坚偿此儿遂令失去也。 恨在于子者汝不孤然而要有父母云何都不寻求。 天性存父子之义内合为论。 悔我昔日二万亿佛所时用大乘化。 不能得令登内凡夫信首得立使不退堕。 恨者汝众生神解本异乎木石。 云何不堪忆我昔大乘之化而流浪生死耶。 故言悔恨也。 自念老朽者废大乘来久故言老朽也。 财物如前解。 无有子息者无有委付以弘法绍继之人故言无有子息也。 一旦终没财物散失者此明众生既无机缘。 如来便舍化他方故言终没。 大乘经教于众生无用故义言散失无所委付也。 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下是第二阶。 假设作念得子之乐。 内合明得众生有大机发有可化之缘。 便称如来大慈悲之意。 故言无复忧虑也。 尔时穷子佣赁展转此下是第二父子相见譬。 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二长者见火譬。 亦远领方便品中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等也。 但上譬中唯明长者见子义不道子见父义。 内合上单明佛见五浊众生有人天等小机。 今此譬中委悉。 先明人天小机感佛即是子见父义。 后明佛见此机即是父见子义。 然感应之义只感时应应时是感。 然逐义为便有感故有应。 不得先应后感。 是故此譬中有两段。 第一子见父。 第二于师子座见子便识以下明父见子。 就此两段中各有四阶。 子见父中有四者。 第一明见父缘由。 第二明见父之处。 第三正明见父。 第四明子见父生怀畏避之心。 言佣赁展转此是见父之缘由。 若不佣赁何容得与长者相见。 内合众生修五戒十善相资。 远得助一乘机发之义也。 遇到父舍住立门侧此是第二明见父之处。 内合众生五戒十善小机感佛不正如立门侧也。 遥见其父踞师子床此下是第三正明见父尊严。 五戒十善机来窥佛故言见父也。 遥者此机远窥法身地故言遥也。 如来处在无畏之座如师子床也。 宝机承足者有二种解。 一解戒定为脚足。 二谛境为宝机。 一家言权实二智为脚足。 二谛境为宝机如来二智常照二谛境如宝机承足也。 外国言婆罗门者高良大姓八地以上如婆罗门。 七地以还如刹利也。 大乘内凡夫如居士也。 问者言既言佛在法身地云何言有内凡夫等围绕。 解释者言。 此经明法身不同常住经所明法身。 今此经言法身者指他方应身为法身。 故如佛在无量寿国此间众生机感无量寿来应仍詺无量寿佛为法身也。 真珠璎珞者解有二种。 一云明诸菩萨备有功德智慧。 一云佛果具有功德智慧如真珠璎珞。 在辟支如吏声闻如民外凡夫如僮仆。 手执白拂者三乘人用智慧手执无生之理拂烦恼尘。 此乃是三乘人自拂。 何故言侍佛左右即成佛。 解释者言。 此乃是自拂则由佛教故义言拂佛也。 且净名云。 众生病故我病众生病愈我病亦愈。 故义言拂佛。 覆以宝帐者明如来大慈大悲最高而能覆下如宝帐也。 垂诸华幡者华幡本招致看者。 此譬如来有四摄之德摄化众生也。 香水洒地者云法师言。 以禅定水洒净戒地。 淹烦恼尘正以禅定资戒令止恶义强也。 然佛地乃无恶可止但有定故。 恒无恶可生故义言淹之也。 散众名华者七净为华也。 罗列宝物者如来说一乘因果万善同归。 明诸功德故言罗列宝物也。 教从佛出故言出。 化功归佛故言内。 前人受教为取。 拂授记为与也。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此下是子见父中第四阶。 明穷子既见长者尊贵。 生畏避之心。 内合众生唯有五戒十善之机感佛。 此小机拟一乘圆教永无堪受之理则有怖畏之心。 五戒十善小机不应一乘大教从拟无益故言悔来也。 窃作是念此是理中为论非公灼发言故言窃也。 若是王王等者。 说一乘教佛是王。 说三乘教佛为王等也。 若是一乘教佛者亦非是五戒十善机相应。 只纵复说三乘教佛亦非是五戒十善机所宜。 故言非我佣夫作力得物之处也。 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者。 人天教为贫里。 于此人天教中修行。 即肆力者卖也。 五戒十善为因感人天果报如衣食易得也。 若久住此或见逼迫者内合人天小机扣佛大教。 佛或能用大乘教逼小令行。 故言逼迫也。 非我所为欲令为故言强也。 欲背大向小故言疾走。 欲去犹未去也。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此下是第二父见子此中亦有四阶。 第一明见子之处。 第二正明见子。 第三明见子故欢喜。 第四明长者生开畅之心念也。 今于狮子座者是第一明见子之处。 内合如来在法身无畏之座也。 见子便识此是第二阶正明见子。 内合明如来见众生便识是我昔日以大乘所化之人。 即是领上火宅中云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也。 亦是方便品中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也。 心大欢喜者此是第三阶。 明长者既知是儿故欢喜。 内合明佛既见此众生小机发。 用此善根资益得昔大乘之解。 称大慈之意故言欢喜也。 即作是念下是第四阶明长者生开畅之念。 内合明如来见众生善根机发。 必可以委付法化。 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者。 从二亿佛所众生失大乘解。 恒觅众生善机不得故云无由见之。 今者始见无机发故言适我愿也。 我虽年朽者废大乘化来久故言年朽也。 犹故贪惜者虽废化久犹欲用大乘与众生故言贪惜。 此四法中第二第四正领上能见。 第一第三非正领上也。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以下是第三呼子不得譬。 即领火宅中言我身手有力。 明长者救子不得譬。 远领方便品中我始坐道场下明以大乘化众生不得也。 上火宅譬中本有劝诫两段各分为三别。 今此中即并领之。 既并领时开为三段。 第一讫何为见捉名一唤不来。 即领上劝拟宜与无机。 第二从使者执之逾急下讫闷绝躄地此名为再唤不来。 即领上诫拟宜与无机。 第三从父遥见之下名为父置儿譬。 即并领诫劝两家息化也。 是则领开譬中不相应。 领合譬中言相应也。 又就此三段中各开为二。 初段中二者第一领上劝教拟宜。 第二穷子惊愕以下明无机。 就两段中各自有二重。 领劝教拟宜有二者。 第一言即遣傍人急追将还。 此领上思惟作劝教。 即是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 所以言傍人者此就经教为义也。 理是正大乘言教是傍。 教乃诠于理。 然教非即是理故言傍人也。 法华经疏卷第五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册No. 1715法华经义记妙法莲华经义记卷第六光宅寺沙门法云撰信解品之余第二尔时使者疾走往捉此是领用大乘教拟宜。 此则领上火宅中当以衣裓机案从舍出之句也。 第二领劝无机有二者。 穷子惊愕此是第一明有小乘人天等机。 上火宅譬明无机中本有二。 第一言此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明大教于其无用。 今不领此唯领正明无机本有二。 初明有小次明无大。 今此一句领有小机即是诸子幼稚句大乘教拟。 非意所期故言惊愕也。 称怨大唤以下第二领无大机即是上未有所识句。 我若有大乘机往犯汝大乘教。 可得大乘教来见捉。 我既无大何为见捉。 是故称怨大唤也。 使者执之此下是第二名为再呼不来段。 上领诫宜与无机。 就中亦有二。 第一先领诫教拟宜。 第二于时穷子以下领无机。 又就此二段中各有二重。 诫教拟宜中有二者。 即是领譬说两段。 使者执之逾急此是第一。 领上思惟作诫教则是火宅中我当为说怖畏之事。 大乘诫教疾故言急也。 第二强牵将还正领诫教拟宜。 即火宅中如所思惟具告诸子。 明于时小机与大教不相从故言强牵也。 第二于时穷子自念无罪下是领诫无机。 就中亦有二。 即是领譬说两段。 第一言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此先领无大机。 即是火宅中第二正明无大机。 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意下是也。 我既无有大机汝强用诫教逼我。 或起诽谤断善根慧命也。 转更惶怖闷绝躄地此是第二追领有小机。 即是火宅中第一有人天小机。 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也。 小机不堪受大教如躄地也。 父遥见之此下是第三放舍儿譬。 则并领两家息化。 此则领火宅中劝息化。 言或当堕落为火所烧诫息化。 言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也。 亦远领方便品中我即自思惟下乃至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句。 就此息化中亦有二。 第一思惟欲放舍儿内合欲息化。 第二从使者语之以下正明放儿内合正明息化。 又就此两段中各有二。 思惟息化中有二者。 第一思惟欲息化。 第二从所以者何下释欲息化意。 此两段各有二意。 一者思惟欲息化。 二者先明有小后明无大也。 今先明有小父遥者。 小机望大教相去殊远故言遥也。 将教作使于时欲息化。 如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 人天机如面人天等教如冷水。 人天等教称会根性。 故言洒面令醒悟也。 莫复与语者此明无大机。 由无大机故勿复与语无大机也。 所以者何。 此下是第二释上两种欲息化之意。 只由有小无大故息化便成两段。 志意下劣者此即是有小。 此即释上冷水洒面句。 自知豪贵为子所难此下释明无大。 此即释上莫复与语句也。 亦言释上勿强将来句也。 审知是昔日二万亿佛大乘所化之子。 只自不语诸菩萨道。 是失大乘解之子故言不语他人也。 使者语之下领息化中本有二段。 此下是第二正明息化。 就中亦有二。 第一言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此是正息化。 佛复不用大乘教拟宜故言放也。 即是火宅中劝教息化言恋着戏处或当堕落等。 诫教息化言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即是方便品中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义也。 第二言穷子欢喜此明息化得宜。 含有二义。 故喜一者少机既不为大教所逼故言欢喜。 二从地而起者向被大乘教拟宜之时如躄地。 今既不复被大乘教所拟宜故如从地而起。 人天教如贫里。 其中人天果报如衣食。 则是人天小教称会人天小机故喜也。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自此下是第四唤子得譬。 此则是第四譬及第五譬共领上第四譬也。 今此第四譬领上第四譬中前两段拟宜与见三乘机。 就此譬中自有二段。 第一明父唤子。 第二从既已得之以下明见子受唤也。 内合为论。 先领佛用三乘教拟宜后见三乘人能受。 就此两段中各有四阶。 第一父唤子中有四阶者。 且就外譬为语。 第一先觅可使之人。 第二即得可使之人。 第三与使之人语。 第四使人受命唤之也。 今言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者此是第一觅可使之人。 内合明如来觅三乘教。 此则领火宅中我今当设方便也。 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此是第二得可使之人。 内合明如来得二乘教在法身之地。 于时未说二乘教只是法身地拟宜故言密遣。 形色憔悴者以理来名教。 若用大乘教诠大乘理名形色晖华。 今二乘教不能诠大乘因果之理故言憔悴也。 无威德者二乘教不说声闻辟支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无畏等德。 故言无威德也。 向者言三乘方便今何故言二乘也。 解释者言。 今止道声闻辟支二人领解故仍道二乘也。 汝可诣彼此下是第三与使人语。 内合明佛作二乘教方法也。 四谛如此十二因缘如彼也。 二乘教非正直化物入大乘解义奢故言徐语也。 倍与汝直者。 二乘教拟宜为说二乘家尽无生智胜天等果故倍直也。 将来使作者二乘人若受教应令修行。 故言将来使作也。 雇汝除粪者二乘人若受教之后望见修治道断九十八使烦恼。 如雇汝除粪也。 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者言此二乘教有为众生诠理。 作修道外缘即是共作义也。 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此是父唤子中第四阶。 正明使人奉命唤子。 内合如来正用二乘教拟宜也。 此则领火宅中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亦则领方便品中我今所得法亦应说三乘也。 从既已得之此下是第二明见子受唤也。 内合众生有二乘机可受二乘之教。 此则领火宅中第二父知其子先心各有所好也。 亦即是方便品中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见三乘人机也。 就此见子受唤中亦有四阶者。 今言既已得之此是第一明众生有堪闻之机。 后亦为说必生外凡夫善根。 即是心各勇锐义也。 具陈上事者此是第二阶。 明众生有能堪受之机。 后亦为说必生内凡善根。 互相推排也。 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此是第三阶。 见众生有能行之机。 后亦为说必生无相行已上见谛思惟治道断结之能即是竞共驰走义也。 所以言先取其价者。 即是三界外尽无生智。 二乘人要先标心三界外有尽无生智。 然后只修行断烦恼。 即此是取其价义也。 其父见子愍而怪之者此是第四阶。 明长者起愍伤之念。 内合如来见众生只有修行得罗汉果之机。 起慈愍之心念其取小不取大意。 此是即诤出火宅义亦犹在法身地也。 又以他日此下是第五教作人譬。 此则领火宅第四譬中后两阶。 初如此羊鹿牛车今在门外句。 又领诸子闻所说心各勇锐等句。 亦远领方便品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捺说三乘教乃至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今就此譬中大分为三段。 第一从又以他日下讫状有所畏名教作缘由也。 第二从语诸作人以下正教作也。 第三从汝常作时以下竟犹在本处名为作人就作称可长者意。 内合为义则如来将欲说三乘教。 先舍法身受应身。 此则是教作缘由义也。 既受应身然后造鹿苑转三乘教化邻等。 即是正教作义也。 既说三乘教三人受行即是称可长者意也。 后两阶正是领上譬。 前一阶但四大声闻今深取佛意探明未说教之前舍本现迹。 是故名长者教作缘由也。 只就第一教作缘由中自有三段。 第一从又以他日讫污秽不净明长者见穷子。 内合明如来以道眼见众生为五浊所壅。 二从即脱璎珞以下即明长者舍贵人服饰。 内合明如来舍法身智慧功德相好也。 第三从更着粗弊以下讫状有所畏。 即明长者受贱人之服。 内合明如来示受应身同凡夫之体。 作太子之形。 又就此三段中各有三阶。 第一有三者。 一者明见子时。 二者明见子之处。 三者正明见子之相。 又以他日此是第一明长者见子之时。 内合佛临说三乘教照机之时。 所以言他日者。 上已明见者则是领用三乘拟宜之时见机也。 此中言见者即是说教时见。 欲别此见异于前见故言他日。 然两见只是一时义得作前后也。 于窗牖中此是第二见子之处。 所以不道于户中而道窗牖者。 表明如来方便智中见众生。 此机非是实智如牖也。 遥见子身此是第三正明见子之相。 内合明如来正照小乘机。 自有二。 第一明有善。 第二明有恶表明纯善不感圣也。 今者第一小乘机无善自资如羸瘦也。 无威德故言憔悴也。 第二明有恶者备有九十八使故言粪土尘坌污秽不净也。 即脱璎珞下是第二明舍贵人服饰。 内合舍法身。 就中亦有三。 此一句是第一先明如来舍种智也。 细软上服此一句是第二明如来又除功德也。 严身之具此一句是第三明如来又舍相好也。 此中明法身即是他方净土分身诸佛以为法身也。 更着粗弊此下是第三明如来受应身。 亦有三阶。 更着粗弊垢腻之衣此一句对第三严身之具示无有相好。 悉达太子凡夫之体。 尘土坌身是第二对第二除细软上服。 右手执持以下是第三明如来示无智慧。 此即对第一即脱璎珞句。 此明如来示修智慧。 用智慧之手执二谛境。 断除烦恼示同厌生死。 故言状有所畏也。 语诸作人此下是第二正教作。 就此正教作中有四阶。 一者劝令勤作。 二者明加汝价。 三者赞叹作具。 四者安慰作人也。 此则领上为说三乘之四阶也。 语诸作人汝等勤作者是第一但语不次第。 先领第三语作人。 汝等勤作者是第一领火宅中第三劝诸子。 往取三车汝等宜速出来合譬。 又言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句也。 后复告言此下是第二非唯直劝作而已。 亦复加与汝价此则领上第二示三车处。 上言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 今此中加汝价者昔但人天果报今加价。 只是尽无生智也。 诸有所须乃至老弊使人须者相给是第三阶赞叹作具。 此则领譬中第一赞叹三车。 上言如此种种希有难得。 合譬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也。 戒能盛物如瓮器。 米如智慧面如禅定盐酢者。 以苦酢味无常咸味作无常苦空无我行观智。 故言盐酢之属也。 老弊使人者本以代手足运动。 明罗汉备有六通隐显游方。 此六通不及如来神通故言老弊也。 此自是罗汉神通何故言佛给。 解释者言。 则是佛为众生说得罗汉果必得此六通。 既由佛说故言相与也。 好自安意此下竟言而汝少壮是第四阶。 安慰作人。 此则领上譬中第四必与不虚。 上言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合譬言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 化彼众生来久故言我年老大。 众生善根劣弱故言而汝少壮也。 汝常作时此下教作人譬中是第三。 明作人就作称长者之意。 内合明三乘人受行称佛施三之意。 此即领上譬中诸子受行义。 上诸子受行有四阶。 穷子今者亦具领四。 汝常作时下竟如余作人是第一。 此则领上心各勇锐句。 外凡善也。 无有欺怠瞋恨怨言五种之过。 如余作人者不如诸新学轻毛位人也。 自今以后竟言名之为儿。 是第二。 此则领譬中第二阶互相推排句。 外譬明长者忽尔转客作之人名之为儿。 内合此人既修行出彼外凡登此信首。 佛呼相似圣人绍系佛种。 即是子义也。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此下第三。 领上譬中第三竞共驰走句。 明入无相行于时修见谛思惟两种治道断烦恼。 故言二十年也。 过是已后此下是第四阶。 此则领上受行譬中第四诤出火宅句。 只过见谛思惟二种治道断正使尽成无学果。 故言过是已后也。 心相体信者是无异之言。 若约教为论罗汉无为与佛无为无异也。 犹在本处者但有为果功德智慧此处为隔。 佛自是大乘家有为果一切种智。 彼是小乘位那得与佛共齐。 故言犹在本处也。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此下是第六付财物譬。 此譬不领上譬。 领昔日大品座席佛命须菩提为菩萨转教说般若。 于时命须菩提转教之意。 已自为法华作由渐。 何以知之。 大品之教三乘通教。 言欲学声闻辟支者当学波若。 此波若本是菩萨法。 忽令声闻小道登座宣波若。 表欲令声闻作菩萨。 今者四大声闻既解同归之义皆是佛道。 此即会昔日转教之意。 深取佛意探领昔日事也。 就此譬中自有二段。 第一是父付。 第二尔时穷子即受教敕下是子受。 就此父付子受之中各有三阶。 初段中三阶者一者明付财物时。 二者正付财物。 三者诫敕也。 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是第一阶。 明付财物之时。 由有疾故付若无有疾云何付也。 内合如来大品座席只用三乘通教。 化功为命。 于时将废此化功故言有疾。 若使化功已废如长者死。 于时未废故言有疾也。 语穷子言此下是第二正付财物。 内合正是佛告须菩提。 汝为诸菩萨说波若。 若多若少广说为多略说为少。 前人来受为取说授前人为与也。 我心如是当体此意。 宜加用心勿令漏失。 是第三诫敕。 即大品时敕须菩提为菩萨说波若之方法也。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此是第二子受。 内合于时须菩提受佛敕为菩萨转教说波若。 就此子受中亦有三阶者。 第一一往受命。 第二正明子受财物。 第三明子虽受付而无取意也。 即受教敕是第一。 一往受命内合须菩提于时受佛教也。 领知众物此下第二正明子受财物。 内合须菩提正登座为诸菩萨转教说波若也。 次而无希取一餐之意。 此下是第三阶。 明子虽受付而无取意。 明须菩提于时为诸菩萨说般若明因辨果。 而须菩提终日为他说大乘因果。 于因果中无有求意。 唯为他说大而已。 不舍声闻位也。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此是第七见子志大譬。 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五见子出难譬。 上言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火宅。 方便品中第五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见大乘机发义也。 就此譬中有三阶第一先明时节。 复经少时者转教之后去法华座不远故言少时。 只迳说维摩教故言经时也。 第二父知子意渐已通泰下正明志大譬。 渐已通泰明无五浊。 成就大志正明大乘机发。 第三自鄙先心者鄙昔日是小机而无希取意。 今日之大形昔日之小足可鄙也。 临欲终时而命其子此下是第八付家业譬。 此则领火宅中第八长者赐诸子珍宝大车。 言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譬。 方便品中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即是。 说法华明万善同归明三乘人皆转作菩萨皆成佛道。 就此譬中自有四阶。 一者付家业之时。 二者集于证明之众。 三者会父子天性。 四者正付家业。 临欲终时此一句是第一付家业之时。 只称临终故付。 内合如来品初说法华时三乘化功势未息。 此即如方便品略说开三显一。 于时未的道无三。 三乘化功有渐废之义。 若使说法华究竟明无三之义。 三乘化功已废如死。 说法华既未周竟。 波若势由未尽故名临终也。 而命其子并会亲族此下是第二集证明之众。 内合明如来放光动地。 招集有缘。 即是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义。 分身诸佛为亲族。 多宝佛塔如国王。 十地菩萨如大臣。 九地菩萨如刹利。 八地已还菩萨如居士。 即自宣言此下是第三叙父子天性。 内合会通今昔之意。 即是今于法华座席唱言。 昔日已佛用大乘化汝。 今复大乘化也。 此实我子者此实是昔日所化大乘之子也。 于某城中者即二万亿佛教为某城也。 舍吾逃走者昔日佛用大乘化。 后众生失大乘解。 既失解密有远佛之义。 故言舍吾逃走也。 既失大解广起烦恼。 备经六道故言辛苦五十余年。 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者。 于二万亿佛以来恒觅众生一乘机。 故言推觅。 今始大机发称本来之意。 故言得之也。 此实我子者实是菩萨子。 迳受大乘化我实其父也。 我实迳大乘化也。 吾今所有一切财物此下是第四正付家业。 内合正说法华经为诸菩萨受记得佛。 今吾所有皆是子有者付显一之义。 语三乘人言。 汝未来得佛果如我无异故言是子有也。 先所出内者付开三之义。 语言我昔来所说三乘等教悉令众生知是方便。 故言是子所知。 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此下是第九子欢喜。 即领上火宅第九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明得车欢喜。 亦远领方便品中第九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明三乘人闻说法华得受记作佛故欢喜。 我本无心者此四大声闻自道。 昔日大品座席时见大因大果。 于时都无悕求之心。 此举昔不求形释今日自得也。 世尊大富长者即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 自此下是第二合譬。 上有九譬今亦具合九譬。 但阙略耳。 今言大富长者即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此二句合第一父子相失譬。 上譬中本有四段。 一者子离父而去。 二者父觅子不得。 三者子还近父。 四者父既失子忧念转深。 又此四段中各有两阶。 今此两句都得合尽。 今言大富长者即是如来。 此上句即得合第二第四段也。 我等皆似佛子此下句合第一第三段也。 上句合两段者上第二父觅子不得中两阶。 一者正明觅子不得。 二者言不以失一子小事废于家业大功。 第四父忧念转深中两阶。 一者言失子之苦。 二者言设念得子之乐也。 我等皆似佛子此下句合第一段第三段者。 第一段子离父中两阶。 一者背父而去。 二者向国而还。 第三子近父中两阶。 一者近父缘由。 二者正明近父也。 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一句即合上第二父子相见譬。 上譬中自有二。 一者言子见父。 二者父见子。 子见父中有四阶。 今尽不合。 一者见父缘由。 二者见父处。 三者言遥见其父踞师子床正明见父。 四者生畏避之心。 此四阶尽不合也。 唯合第二父见子。 但上见子中亦有四阶。 今者不合第一第三两阶。 总合第二第四两阶。 第二言见子便识正见子之义。 又合第四阶言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 明长者既见子生开畅之念。 今者总合两阶故言如来常说我等为子。 略不合第一言时富长者于师子座明见子之处。 又不合第三言心大欢喜也。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着小法。 此三句合上第三唤子不得譬。 上譬中本有三。 第一领劝拟宜与无机。 第二领诫拟宜与无机。 第三并领诫劝两家息化。 今者唯合前两段不合第三领息化。 但上领劝诫拟宜与无机中各有二也。 领劝中有二者一领劝教拟宜。 其中有二合。 皆不合也。 二明无机其中亦有二。 今者合之。 领诫中有二。 一者领诫拟宜。 其中有二阶。 今不合也。 二者领诫无机。 其中有二。 今亦合之。 是故今者不合两家拟宜。 唯合两家无机。 领劝无机中有二者。 一明有小。 二明无大。 领诫无机中有二者。 一明无大。 二明有小。 今者并合两家无大机。 亦并合两家有小机。 而此合中有所长则为两种。 今言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此是第一。 先释所以无大之意。 正由五浊障故无大机。 三苦者是三界中苦。 不道苦苦坏苦行苦也。 第二正合迷惑无知此则合领诫劝两家无大。 上领劝无大机言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 领诫无大机言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 今言迷惑无知只是无大乘机也。 乐着小法此一句合两家有小机。 劝中有小言穷子惊愕。 诫中小言转更惶怖闷绝躄地。 此皆明有小机。 今言乐着小法只是有小机故乐着小法也。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触除诸法戏论之粪下讫勤精进故所得弘多合第四唤子得譬上唤子得譬中有二。 一者长者遣人唤子。 二者从既已得之以下明见子受唤。 今合此两阶。 上长者唤子中本有四阶。 今唯合第四阶。 上第一者言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先觅可使之人明如来觅方便教。 今者不合。 二者言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得可使之人即是明得方便教。 今者亦不合。 三者言汝可诣彼以下与使人之语明佛作方便教方法。 今者亦不被合。 四者言时二使人即求穷子一句正明使人奉命唤子。 内合正明如来用三乘教拟宜众生。 唯合此第四阶。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触除诸法戏论之粪此正合时二使人即求穷子也。 见子受唤中亦有四阶。 今唯合第三阶。 一者言既以得之有外凡夫堪闻之机。 今者不合。 具陈上事。 有内外凡夫堪受之机。 今者亦不合。 第四阶言其父见子愍而怪之。 长者见子唯有乐小之志得无学果之机。 故起愍伤之心。 今者亦不合。 唯合第三阶言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有见谛思惟堪行之机。 今言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乃至言勤精进故所得弘多正合上第三阶堪行之机也。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弊欲此下讫于此大乘无有志求以来作三句。 合上第五教作人譬。 上譬中本有三阶。 第一教作缘由。 第二正教作。 第三明作人就作称可长者意。 今者合此三段皆尽但阙略而已。 先合第一教作缘由本有三段。 第一先明长者见子。 第二言舍贵人服饰。 第三言受贱人服饰即是舍法身受应身。 今者唯合第一阶不合后二阶也。 但第一阶长者见子中本有三。 一言又以他日明见子之时今不合。 第二言于窗牖中明见子之处今者亦不合。 唯合第三正见子上明见子言遥见子身羸瘦憔悴污秽不净。 于时唯有小机不堪为说大故言先知我等深着蔽欲下讫不为分别宝藏之分也。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此则是合上第二正教作。 但上教作有四段即领上譬中为说三车四阶。 今者不合第一第四唯合第二第三也。 上第一言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即是领火宅中劝取三车今不合也。 第二言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此即是领上示三车处。 今者合此第二又得合第三言诸有所须瓮器米面盐酢之属。 明长者叹作具领上叹三车也。 上第四言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即领上保与不虚今不合也。 是故言正教作中有四不合第一与第四。 唯合第二与第三。 所以言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者。 只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家之因持作我等三乘人异果也。 我等从佛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 即是合教作人譬中第三段作人就作称可长者意。 上称可中本有四阶。 即是领上诸子受行中四阶。 今唯合第四阶。 一者言汝常作时下即领心各勇锐义今者不合。 第二言自今以后如所生子下领上内凡夫中修行互相推排今者亦不合。 第三尔时穷子虽欣此遇下领上竞共驰走见谛思惟治道修行今者亦不合。 第四言过是以后心相体信出入无难即领上诤出火宅得罗汉果。 今者唯合此第四阶。 从佛得涅槃只是昔日罗汉果一日之价以为大得。 故如荒年赁作百日只得一千。 今日一日作得一千。 是为今日歒。 昔日百日作得千止与今一日作相歒。 当于昔日以自言大有所得。 无异昔日得罗汉果有诸功德智慧。 由自不敌今日佛果一切功德智慧。 故言一日之价也。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此下三句合第六付财物譬。 上譬中本有二。 一者父付二者子受。 父付中有三阶今者不合也。 子受中又有三阶今具足合之。 今言我等又因如来智慧此即合上第一尔时穷子即受教敕也。 为诸菩萨开示显说此下即合上第二阶领知众物及诸库藏也。 而自于此无有志愿下讫随我等说即合上第三阶而无悕取一餐之意也。 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此一句即合上第七见子志大譬。 上言复经少时父知子心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有三。 今唯合第二。 所以言我等不知真是佛子者我等于时有大乘机发。 唯如来知。 然我等迳竟自不知。 举我不知形出如来知。 故言不知真是佛子也。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此下二句合上第八付家业譬。 上譬中本有四段。 第一付家业时今者不合。 第二集证明之众今者亦不合。 第三明会父子天性今亦不合。 唯合第四正付家业。 上正付言今吾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 但此中有正合有释合也。 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竟长行合上第九诸子得家业故欢喜。 上言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等也。 重宣其意而说偈言第二正领解之辞中本有二段。 第一从而白佛言下讫七十三行半偈。 是正领解开三显一同归之义。 此解不空来来必有所由。 是故第二从世尊大恩以下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 以结领解行。 前又解言。 两段之中各开为二。 正领中有二者。 第一是长行自此下有七十三行半偈。 是第二偈颂。 但长行正领解中本有三。 一者略领解。 第二将欲广领解先咨审如来。 第三正广领。 今者唯颂第一略领解。 复颂第三广领解不颂第二咨审如来。 今就此七十三行半偈自分为二。 初有两行偈颂上第一略领解。 第二余有七十一行半偈颂上第三广领解也。 又上略领解中本有二。 一者法说二者譬说。 今两行亦分为二。 初一行半颂法说余半行颂譬说。 但上法说中本有二段。 一者明昔日不求二者明今日自得。 此一行半偈不颂不求唯颂自得。 上自得言闻未曾有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也。 无量珍宝不求自得此半偈颂上第二譬说。 颂上譬说中本有二段。 一者言无上宝聚不求为昔日不求作譬。 二者言自得为今日自得作譬。 今此半行具颂此两阶。 初言无量珍宝不求此颂上不求譬。 自得两字即颂上今日自得作譬。 但言语还与上相似故知颂也。 譬如童子此下有七十一行半是第二颂上第三广领解。 但上广领解中本有二段。 第一开譬第二合譬。 今者七十一行半偈亦分为二。 初有四十一行偈颂开譬。 第二佛亦如是下有三十行半偈颂合譬也。 上开譬中本有九譬。 今就四十一行偈亦分为九段。 初有十三行偈颂第一父子相失譬。 第二佣赁展转下有七行半偈颂第二父子相见譬。 第三即敕使者下有三行偈颂第三唤子不得譬。 第四即以方便下有三行偈颂第四唤子得譬。 第五长者于牖下五行半偈颂第五教作儿譬。 第六示其金银下有两行偈即颂第六付财物譬。 第七父知子心渐已广大下半行偈颂第七见子志大譬。 第八欲与财物下有四行半偈颂第八付家业譬。 第九子念昔贫志意下劣两行偈颂第九子欢喜也。 今更道十三行颂第一。 七行半颂第二。 三行颂第三。 复有三行颂第四。 五行偈半颂第五。 两行颂第六。 半行颂第七。 四行半颂第八。 两行颂第九也。 上第一父子相失譬中本有四。 一者子离父二者父觅子三者子还近父四者父忧念转深。 今者十三行亦具足颂此四段但不次第复有阙略。 今者一行半颂第一。 次有六行半颂第二。 次有两行半超颂第四。 次有两行半追颂第三也。 譬如童子幼稚无识一行半先颂第一子离父。 但上子离父中本有二段。 一者言背父而去。 二者言向国而归。 今此一行半唯颂背父而去不颂向国而归也。 其父忧念此下六行半颂上第二父觅子。 上父觅子中本有二阶。 一者觅子不得。 二者言不以失一子之苦废于家业大事。 今者具足颂。 言其父忧念四方推求此半行颂觅子不得。 上言其父先来求之不得也。 求之既疲以下有六行正颂上第二段不失家业大事也。 豪贵如是有大力势此下有两行半偈。 超颂第四父忧念转深。 上本有二阶。 一者失子之苦。 二者假使作念得子之乐。 今不颂假使作念得子之乐。 唯颂念失子之苦。 上言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也。 尔时穷子求索衣食此下两行半偈追颂上第三子近父。 上子近父亦有二段。 一者近父之缘由。 二者正明近父。 今者亦具足颂初两行颂近父之由。 次半行颂正明近父也。 上近父缘由言时贫穷子游诸聚落迳历国邑等。 从五戒至五戒故言从邑至邑。 从十善至十善故言从国至国也。 或有所得或无所得者今身修五戒十善迁此身得报名有所得。 感生后报者名无所得也。 又一解云。 成就业感一期名有所得。 不成就者感于寄受名无所得也。 善法资身恒不足故言羸瘦。 非唯无善法亦备有九十八使。 故言体生疮癣也。 渐次经历到父住城。 此半行颂上正明近父。 上言遇到其父所止之城也。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此下七行半偈颂第二父子相见譬。 上譬中本有二段。 第一明子见父第二明父见子。 今初有六行半颂第一子见父。 长者是时下一行颂父见子也。 上子见父中本有四阶。 一者见父缘由。 二者见父处。 三者正明见父。 四者生畏避之心。 今者亦具足颂。 初一句颂第一。 次一句颂第二。 次两行半颂第三。 次三行半颂第四也。 佣赁展转此一句颂第一见父之缘由也。 遂至父舍此一句颂第二见父之处。 上言遂至父舍住立门侧。 今者唯道父舍不道门侧义自显也。 尔时长者于其门内此下两行半颂第三正见父。 上言遥见其父踞师子床等。 或有计算金银宝物者有广说有略说故言计算。 说与前人故言出化功归已故言内。 注记券疏者明因辨果。 受记之事故故言注记券疏也。 穷子见父豪贵尊严以下三行半颂上第四阶生畏避之心。 上言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也。 长者是时此一偈颂上父见子中有四段。 今唯颂第一第二。 上半行颂第一阶见子处。 上言时富长者于师子座也。 遥见其子默而识之此半行颂第二正明见子。 上言见子便识。 略不颂第三心大欢喜。 亦略不颂第四开畅之念也。 即敕使者此下三行偈颂第三唤子不得譬。 上譬中本有三段。 第一领劝拟宜与无机。 第二领诫拟宜与无机。 第三两息化。 今此三行亦颂三段。 初三句颂第一。 次一行一句颂第二。 次一行颂第三也。 今三句颂第一劝拟宜无机者半行颂劝拟宜。 次一句领无机。 上拟宜中有二段。 一者领作劝教。 二者正领拟宜。 今此半行唯颂领作劝教。 上言即遣傍人急追将还也。 不颂正领拟宜上言尔时使者疾走往捉。 穷子惊唤此一句颂第二领劝无机。 上无机中有二者。 一有小二无大。 今言穷子惊三字此即颂上有小机。 上言穷子惊愕也。 唤此一字颂无大机。 上言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明无大机也。 迷闷躄地此下一行一句颂上第二领诫拟宜与无机。 上诫拟宜与无机中有二。 一者正明拟宜。 二者无机。 今不颂领拟宜。 唯颂领诫之无机。 上无机中有二段。 一者无大二者有小。 今者先颂有小后颂无大。 迷闷躄地此一句颂有小机。 上言转更惶怖闷绝躄地也。 是人执我必当见杀此一行正颂上无大机。 上言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 长者知子愚痴狭劣此一行颂第三并领息化。 上息化中本有二。 一者欲息化。 二者正息化。 今不颂第二正息化唯颂第一欲息化。 上欲息化中亦有二阶。 一者明欲息化。 二者释欲息化。 上言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 以下思惟欲息化。 今不颂也。 唯颂第二释欲息化之意。 上言所以者何父知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也。 即以方便此下三行偈颂第四唤子得譬。 上譬中有二。 第一父唤子第二子受唤。 初两行颂第一父唤子。 后一行颂子受唤。 但上父唤中本有四段。 今者尽颂一句颂第一。 三句颂第二。 次三句颂第三。 次一句颂第四也。 即以方便此一句颂觅可使之人。 即是觅方便教。 上言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也。 更遣余人此下三句颂第二得可使之人。 即是得方便教。 上言密遣二人也。 眇目者不正之相。 欲明二乘教非是真正之教故名眇目。 二乘教不备说威德相好故言无威德也。 汝可语之此下三句即颂第三与使人之语即是作方便教方法。 上言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也。 倍与汝价此一句即颂第四使人正奉命唤子。 正明如来用方便拟宜众生。 上言时二使人即求穷子也。 穷子闻之此一行颂第二子受唤。 上受唤中亦有四阶。 今不颂三阶唯颂第三阶。 上第一既已得之有堪闻之机。 第二具陈上事能受之机。 第四其父见子愍而怪之不颂也。 上第三阶言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净诸房舍。 今唯颂此。 言净诸房舍者六尘如房。 于此六尘中无染故云净诸房舍也。 长者于牖此下有五行半偈颂上第五教作人譬。 上譬中本有三段。 第一教作缘由。 第二正教作。 第三作人。 就作称可长者之意。 初两行颂教作缘由。 次两行半颂正教作。 后余一行颂作人称可长者意也。 上教作缘由中本有三段。 一者明长者见子。 二者舍贵人服饰。 三者着贱人衣服。 今此两行只颂第一第三不颂第二舍贵人服饰舍法身之义。 初偈颂第一见子后偈颂第三着贱人衣服。 但上父见子中本复有三段。 今者不颂第一唯颂二阶。 上第一句又以他日明见子之时今不颂也。 二者言于窗牖中明见子之处。 今者初句正颂此第二阶。 下有三句颂第三阶正见子也。 于是长者着弊垢衣此一偈颂上第三受贱人之服。 上受贱人服中自有三阶。 今不颂第二。 唯颂两阶。 上半偈颂上第一明无有相好。 下半行颂上第三无智也。 方便附近以下有两行半颂上第二正教作。 上正教作中本有四段。 今具足颂。 半行颂第一。 一句颂第二。 一行一句颂第三。 半行颂第四。 方便附近语令勤作今此初半行即颂第一阶领第三劝取三车。 则是劝精进也。 上言语诸作人汝等勤作也。 既益汝价此一句即是颂第二领第二示三车处。 上言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也。 并涂足油此一行一句颂上第三叹作具领第一赞叹三车。 上言汝等所须瓮器米面今以涂足油以代上老弊使人。 老弊使人者只是神通。 今涂足油代者外国用涂足油能履水如地饮以代上面食以代上米。 是故论文言揣食有二者。 一粗二细。 饭等名粗饮等名细。 荐席以代上瓮器盛物明或如荐席。 又以软语若如我子此半行颂上第四领上第四必与不虚。 上言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即是保与不虚之义。 长者有智渐令入出此一行是第三即是颂上第三作人称可长者之意。 上称可中本有四段。 即领上三乘受行中四段。 今唯颂第三段。 余者皆不颂也。 一者汝常作时无有五种之恶即譬领心各勇锐义。 今者不颂也。 二者自今已后如所生子领内凡相似圣人。 今者亦不颂。 唯颂第三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见谛思惟治道修行故言二十年。 不颂第四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得阿罗汉果也。 示其金银此下两行颂上第六付财物譬。 上譬中有二。 一者父付二者子受。 就父付中有三阶。 今者悉不颂也。 唯颂子受。 子受中又有三。 唯颂第二第三不颂第一一往奉命也。 示其金银此一行即颂第二正受。 上言领知众物也。 犹处门外一行即颂第三而无悕取一餐之意下劣之心亦未能舍也。 父知子心渐已广大此半行是第七即颂上第七见子志大譬也。 欲与财物此下四行半偈是第八即颂第八付家业譬。 上譬中本有四段。 唯不颂第一临欲终时付家业之时。 自余三段皆颂。 欲与财物一行颂第二集证明之众。 于此大众说是我子此两行半颂第三会父子天性。 二十年者人天受道器也。 凡我所有一行颂上第四正付家业也。 子念昔贫志意下劣此下两行颂上第九诸子欢喜譬也。 佛亦如是自此下有三十行半偈是第二。 颂上合九譬而成八段。 佛亦如是一句颂合第一父子相失譬。 次知我乐小法有一句颂合第二父子相见譬。 次未曾说言汝等作佛下半行颂合第三呼子不得譬。 次而说我等得诸无漏下半行颂合第四唤子得譬。 次成就小乘声闻弟子下半行颂合第五教作人譬。 次佛敕我等下有十八行半颂合第六付财物譬。 次如富长者下有三行并颂合第七第八两譬。 次我等今日得未曾有下有七行颂合第九子欢喜譬也。 更道八阶。 一句颂第一。 一句颂第二。 半行颂第三。 半行颂第四。 半行颂第五。 十八行半颂第六。 三行并颂第七第八。 次七行颂第九子欢喜譬也。 今言佛亦如是此一句颂合第一父子相失譬。 就中本有二句。 今只得颂大富长者即是如来。 略不颂我等皆似佛子也。 知我乐小此一句颂合第二父子相见。 上合譬言如来常说我等为子是始终为语。 今言知我乐小者当照机时为论也。 未曾说言汝等作佛此半行即颂合第三呼子不得譬。 上合譬中本有二。 无有大机有小机今者唯颂无大机也。 上言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 既无大机故言未曾说言汝等作佛。 略不颂乐于小法小机之义也。 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此半行即是颂合第四唤子得譬。 上得譬中本有二段。 一者父唤二者子受唤。 就父唤子中自有四段。 上合譬中唯合第四阶时二使人即求穷子句。 上合譬言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 今者不颂也。 子受唤中本有四段唯合第三段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 上合譬文言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 今者只颂此句故言而说我等得诸无漏也。 成就小乘声闻弟子半行即是颂合第五教作人譬。 前开譬中本有三。 第一教作缘由。 第二正教作。 第三明作人称可长者意。 三段上合譬中皆合阙略而已。 今者唯颂第三段中第四阶余者不颂。 何者上教作缘由中有三。 上合譬唯合第三不合余二。 上合第三阶言先知我等深着蔽欲下讫不为分别宝藏之分。 今者都不颂也。 第二正教作譬中有四段。 合中唯合第二第三阶。 上合文言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 即是合当加汝价亦得合诸有所须。 今者亦都不颂也。 第三作人称可长者之意中有四段。 上唯合第四阶言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出入无难罗汉果。 上合譬文言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 今言成就小乘声闻弟子正颂合此也。 佛敕我等自此下十八行半颂合第六付财物譬。 上开譬中有二。 一者父付二者子受。 就父付中有三段。 上不合今亦不颂。 合子受中亦有三段上备合三段。 故今此颂合中亦备颂合子受三段。 今十八行半偈中一行颂合第一。 次五行颂合第二。 次十二行半颂合。 第三也。 初一行言佛敕我等此颂子受。 开譬中第一言尔时穷子即受教敕合譬言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也。 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下五行颂合第二正转教领知众物金银珍宝也。 即是上合譬中言为大菩萨开示宣说也。 从如彼穷子下有十二行半偈颂合第三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明不求之义。 但上有正合有释合。 今此十二行半分为二。 初十一行半颂正合不求。 二言导师见舍一偈颂上释句。 就十一行半偈中自有三段。 第一言如彼穷子一偈先牒不求外譬。 第二言我等虽说佛法宝藏一偈内合不求之义。 第三从我等内灭下有九行半偈正颂不求。 即广上品初三不求即自成三段。 初我等内灭有四行广上第一居僧之首故不求。 第二我等长夜有四行偈广上第二自谓已得涅槃故不求。 第三言我等虽为诸佛子等一偈半广上第三年朽迈故不求。 导师见舍此一行是第二颂上释不求之句。 言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下是也。 如富长者此下三行是第七并颂合第七见子志大譬。 亦并颂合第八付家业譬。 就中自分为二。 第一一行半牒四种外譬。 第二一行半帖合譬也。 如富长者知子志劣此牒第四唤子得譬。 以方便力此牒第五教作人譬。 柔伏其心此牒第七志大譬。 然后乃付一切财宝此牒第八付家业譬。 来佛亦如是此一行半是第二帖合四种外譬。 初二句帖合第四。 知乐小者下二句帖合第五。 调伏其心即帖合第七。 乃教大智即帖合第八也。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此下七行偈是第八颂合第九子欢喜。 就中有三。 第一一得正明欢喜。 第二半行举外譬帖合。 第三五行半广明欢喜相也。 世尊大恩此下十三行偈是正领解中第二解。 从佛来故叹佛恩深难报以结领解前。 正领解中有三。 即是长行与偈为二。 今此中有二者。 第一有六行半偈正叹佛恩深难报。 第二诸佛希有有六行半叙出佛恩之相。 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二。 初段中二者。 初有一行先明佛恩即是开三显一也。 从无量亿劫下五行半明无能报者。 就此第二自有三。 初半行总明无能报者。 第二手足供给下四行别明世间供养无能报。 第三如斯等事下一行总结无能报也。 诸佛希有此下有六行半明叙佛恩之相。 亦有二者。 第一有两行明身业利益。 第二有四行半明口业利益即是权实二智开三显一义也。 药草喻品第五此品中借三草两木为喻。 但从多受名故言药草喻品。 第二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中本有四段。 第一譬喻一品正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 第二信解品是中根人领解。 今此药草喻品是第三明如来述成中根人得解之义。 第四授记也。 但四段之中例开为二正譬说中有二者。 第一是舍利弗请。 第二如来答。 领解有二者。 第一经家叙四大声闻得解之相。 第二正是四大声闻领解之辞。 今此品述成中根人得领解之义中有二者。 第一是长行第二是偈颂也。 但上四大声闻正领解之辞中本有三段。 一者略领解二者将欲广领解先咨审如来。 三者广领解。 今如来唯述成广领解略不述前二段也。 然第三广领解中本有二。 第一从譬若有人下入偈尽七十三行半偈作九譬。 领如来明开三显一同归之义。 第二从世尊大恩以下有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以结领解。 今就此长行亦分为两段即述成向者两段。 第一从品初讫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以来。 先超述成第二佛恩深难报。 第二从于一切法以智方便竟长行。 追述成第一正作九譬领如来七意开三显一之义。 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三段。 述成叹佛恩深难报中有三者。 第一正述成。 第二明说所未尽。 第三举法王明如来所言不虚也。 何者从品初讫诚如所言此是第一正述成已上叹佛恩深难报。 汝上言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于恒沙劫犹自难报此实自如汝所叹也。 但物情起疑见如来述成四大声闻叹佛恩深难报。 谓言如来德行深恩体尽如四大声闻浅智所叹。 是故第二从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下讫说不能尽詺为出说所未尽。 但汝上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 正叹小分一方所说直言如来有权实之智益物之恩。 自汝所不叹者复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数深恩重德无方益物。 此即释疑情也。 但物情于此第二重中仍复起疑。 疑言如来体尽只自有权智无方益物。 实智说理度人。 佛虽备有众德若以权实往收则不出此两途。 云何复言更有无量阿僧祇功德。 此则前后自相鉾鍎难可取信。 既有此疑是故第三从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下竟皆不虚也举法王明如来所言不虚。 不自在人有所畏惧吐言陈教率多不实。 王之为体居宗体极住自在之地。 何容有虚唱之敕。 欲明如来是法中之王吐言陈教无有虚唱之说。 是故有此第三段。 但第一正是述成已叹佛恩深难报。 后两段释疑也。 就此三段之中各有二阶。 第一正述叹佛恩深难报有二者。 第一从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以下竟真实功德此述赞四大声闻。 理上之言巧善哉之言甚善甚善。 及诸大弟子者即是须菩提大目犍连迦栴延等。 第二诚如所言。 此则述已言下之理实。 前明理上之言巧。 后明言下理实。 此一双合是第一正述四大声闻以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也。 第二明说所未尽中有二者。 第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 此正出说所未尽之法。 只言自汝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之外更有无量功德不可说不可数。 第二言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此明说不尽。 此一双合是第二明已说所未尽。 亦是释物疑情。 疑如前释也。 第三明不虚中有二者。 第一从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王。 此先举法王以为不虚之端。 第二言若有所说皆不虚也。 此正明不虚此一双合。 是第三明不虚亦释疑情疑如前述。 从于一切法以智方便以下是第二追述成第一正领解如来开三显一之义。 就此第二段中有三者。 第一从一切法以智方便竟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将欲述成。 先出已上所领之法即是权实二智开三显一之义也。 第二从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以下讫是故不即为说一切智慧以来将明今日得解。 先道四大声闻昔日不解三一之义。 执三乘定别迷同归之理。 如草木禀乎天泽增长。 各不自知得润增长差别之相。 此即明昔日不解成今日得解之相。 第三从汝等迦叶甚为希有下竟长行。 正述成已今日得解开三显一义也。 就此三段之中各有二。 第一出所领之法中有二者。 第一双开两章门。 第二双广两章门。 两章门者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此是权智章门。 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此是实智章门也。 今释权智章门义。 于一切法者是佛果佛智知一切法即是一切种智万善是一切智家因以智方便而演说之者。 此明如来于一切智家因法上以善巧智持作三乘之法。 故言以智方便而演说之也。 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者。 此是释实智章门。 其所说者其权智昔所说万善之法也。 此万善理中能感得一切智故言皆悉到于一切智地也。 如来观知此下是第二广上两章门。 先广权智章门自有二。 一者识药。 二者知病。 今言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 此是第一明如来识法药之义。 即是权智所照之境。 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是知病之义。 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者明如来知三乘人根性所宜。 故如声闻根性宜行四谛。 缘觉根性宜行十二因缘。 菩萨根性宜行六度也。 通达者通是无壅义。 达是到义。 明三乘人根性所宜行必断烦恼无壅。 是通义也。 明三乘人根性所宜行必到三界外尽无生智。 是达义也。 无碍者明如来知三乘人根性尽。 是无碍也。 今者举所宜行通达表明如来知三乘根性尽。 故云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也。 又于诸法究尽明了下是第二广上实智章门。 就中亦有二。 一者识药。 二者知病。 今言又于诸法诸法究尽明了此是第一识法药之义。 此明识实智所照之境。 如来实智于一因一果中悉知故言究尽明了也。 示诸众生一切智慧此是第二知病。 知病之义只知众生有大乘机。 即为受记未来皆得佛故言示诸众生一切智慧也。 是则识药如前。 知病如后。 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此下讫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是第二将欲述已今日得解。 先道已昔日不解三一之义。 如草木无情禀天泽。 增长而不自知增长差别。 此中亦有两段者。 第一是开譬。 第二是合譬。 此两段各有二。 开譬中有二者。 第一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以下讫华果敷实以来。 詺为禀泽增长譬。 第二从虽一地众生下讫各有差别。 詺为不自知譬。 明三草两木终日禀乎天泽。 增长各不自知增长差别之相。 内合明四大声闻昔日亲禀受三乘之教。 修行而不自知所行只是一乘始终同归得一佛果。 又就第一禀泽增长譬中自开为三譬。 第一从譬如三千大千以下讫名色各异以来先出能禀。 能禀即是草木。 第二从密云弥布以下讫其泽普洽以来又出所禀。 所禀者是密云。 第三卉木丛林及诸药草以下讫华果数实正明禀泽增长也。 前明能禀是草木。 次明所禀是云雨。 后正明禀泽增长也。 内合能禀受教者是四大声闻。 所禀之者是如来形声利益也。 正明禀泽增长者正明四大声闻禀教修行也。 就此三譬之中各有二阶。 能禀譬中有二者。 即是有本有末。 但正明草木是其末。 此草木应有本。 本是土地也。 从譬如三千讫山川溪谷土地以来此五种是第一能禀家之本也。 第二从所生卉木丛林讫名色各异正出能禀。 即是三草二木也。 内合为论。 能禀家本即是众生过去习因善根。 能禀之草木即是今日善习果所成众生。 今者欲取草木不取其本。 是故下合譬中唯合草木不合其本也。 问者言众生有多种自有恶习因所成众生。 自有恶报因所成众生。 自有善习因所成众生。 自有善报因所成众生。 今者为取何因所成众生。 解释者言。 不取两恶因所成众生以为能禀。 但两种善因所成众生中唯善习因所成众生为能禀。 不取善报因所成众生为能禀也。 何以故尔。 善报因无有增长之义故不取也。 善习因所成众生有增长义是故取为能禀也。 问者又言。 今取善习因所成众生以为能禀。 为当止取善习因有增长义耶。 所成众生亦有增长义。 解释又言。 众生是假名假名无别体以法为体。 今习因善是实法。 此法成众生。 但习因善有增长。 众生是假名不当增长。 不增长但有名用而已也。 问者又言。 众生无别体只用习因善为体。 习因既增长众生那得不增长。 若言众生不增长则不应言以习因为体。 解释又言言。 我本言假名法无体以习因善为体。 若责今众生别增长者便应假名法别有体。 云何言以他为体。 此中大意片对四大声闻。 今涅槃及五乘故借三草二木以譬能禀。 草有三种上中下也。 木有二种有大木有小木。 下经又言大树小树。 但草木自有众多今唯取堪为药者。 内合众生虽复凡圣众多。 止取五乘之人堪修行者为药之用。 人乘天乘此二人以譬小药草。 声闻缘觉此二人以譬中药草。 三乘中菩萨以譬上药草。 今大乘中明内凡夫菩萨以譬小树。 初地以上菩萨以譬大树。 所以人天二乘合譬小草声闻缘觉复合譬中草者。 今欲偏片对此人。 道其昔日虽禀如来经教不知权实之用同归之理。 是故合人天二乘取譬小草如胜鬘所明名为无闻非法众生。 此则鄙其昔日不知之义也。 复合声闻缘觉者义亦如是也。 问者言菩萨等自知如来权实之教同归之义。 何故言鄙之。 释者言。 已如前释但止片对四大声闻缘觉等涅槃及菩萨。 若同取闻佛说法增长善根之义。 大乘人与小乘人皆有增长。 取喻三草二木皆禀天泽增长。 若取知与不知之义大意止片四大声闻故涅槃及余人也。 问者又言。 汝若使菩萨有增长之义以譬二木者。 我声闻亦有增长之义以譬药草不言不知之义以譬药草也。 解者复言。 此品本为述成四大声闻今日得解先道其昔日不解。 故以草为譬。 道其禀泽不知故。 声闻等存不知之边。 菩萨存增长之边。 第二所禀譬之中有二。 一者是所禀家之本。 二者正出所禀也。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此是第一所禀家之本。 本是云也。 内合用如来身形及声教譬云。 一时等澍其泽普洽此是第二正出所禀。 所禀者是雨以譬如来声教所宣之法。 即是雨等被众生如天等雨草木。 但明此草木同禀天雨生长有升降。 如众生同听佛说法增长善根有升降之殊也。 卉木丛林此下是第三正明禀泽增长譬亦有二者。 第一从卉木丛林下讫各有所受以来名为受润譬。 第二从一云所雨下讫华果敷实名为增长譬。 前明受润后明增长。 内合明众生初始闻佛说法皆欢喜领受。 如草木禀天雨一往受润。 后明增长者。 明众生昔日闻佛说法后相与增长善根。 下合譬虽道后生善处以道受乐。 此明报因得报果。 非不有报因。 但今日辨增长之义止取习因习果。 明其增长之义。 此两譬中各有二阶。 受润譬中有二者。 第一从卉木丛林及诸药草下讫随上中下以下此牒受润之法。 即是三草二木根茎枝叶者喻前所述五种人信戒定慧也。 第二言各有所受此一句正明受润之义。 内合明众生昔日闻佛说教各各受持。 故言各有所受也。 第二增长譬中有二阶者。 第一言一云所雨先牒增长所由。 所由者是云雨。 内合众生所以得习善增长者由有如来形声。 第二言称其种姓下三句正明增长。 此三句亦次第相生。 初言称其种性此先举增长之类。 喻五乘人根性各有种类而得生长。 此正明增长。 华果敷实此释成增长之相。 若不增长云何言有华果之实也。 虽一地所生此下是第二明不自知譬。 三草二木终日禀乎天泽不知增长差别之相。 明四大声闻昔日亲自禀受如来三乘教执三乘定别。 迷同归之理而不自知三乘所行始终只是一乘同趣一果。 又就不自知譬中亦有二阶者。 第一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者。 先举不自知所由。 第二言而诸草木各有差别此正明不自知。 虽复有差别之相而不自知。 所以有此差别内合四大声闻昔日禀如来三乘别教各得别果。 于时三乘自言彼此各异而自不知始终同归俱至极果也。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自此下是第二合譬。 但上开譬中本有二。 一者是禀泽增长譬。 二者不自知譬。 今此合譬中亦有二段者。 第一从如来亦复如是下竟具足蒙润各得生长合禀泽增长譬。 第二从如来说法一相一味以下合不自知譬也。 就第一段中有二。 第一历别正合。 第二举外譬帖合也。 历别合者但上禀泽譬本有三。 三中各有二。 今者合之为体。 宜开为五。 所以不六者上开能禀譬中有二。 一者本二者末。 今但合末不合其本。 所以成五段。 又不次第。 今先合云。 二合草木。 三合雨。 四合受润。 五合增长。 但上草木本是第一。 今者在第二。 上作次第者先有草木然后兴云注雨则受润增长。 今此中则先兴云荫草木然后注雨令草木受润增长也。 就合云譬中有二重。 一者举佛形合云。 二者举如来声教合云。 佛形声普周皆譬于云。 但第一举如来形合云中自有二阶。 第一正举如来形合。 第二言如大云起举外譬帖合也。 以大音声此下是第二举如来声教合云亦有二重。 第一举总合云。 第二举别合云。 此两段各有二。 举总合云二者。 第一言以大音声普遍天人阿修罗此正举总声教合云。 第二言如彼大云下竟大千国土此举外譬帖合。 从于大众中而唱是言以下第二举别声教合云。 就此第二亦有二亦有二者。 第一正举别声教合。 第二奖劝时众来听法也。 就第一举别声教合中自有六种别声教。 第一从于大众中而唱是言以下先明如来有十号之德。 第二从未度者令度下明四弘誓之德。 第三从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此明三达之德。 今世即是现在世后世即是过去世。 亦是未来世。 若据现在追望过去此即后世。 若背未来向过去此未来即是后世之义也。 第四言我是一切知者此明种智。 知一切法故言一切智。 此即举境目智也。 第五言一切见者此则明五眼之德也。 第六言知道者下明有导师之德。 开导者开三乘是方便说三乘法只是一乘法故言有导师德也。 汝等天人阿修罗此下是第二奖劝来听法也。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下竟来听法此是第二合上草木。 上言所生卉木。 来至佛所而听法上开譬所无。 今日义出也。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此下是第三合上雨。 上言一时等注也。 种种无量此下是第四合上受润。 此合中自有二。 即合上二。 上言随上中下。 今言种种无量。 正合随上中下也。 皆令欢喜快得善利即合上各有所受也。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此下是第五即合上增长。 上言一云所雨称其种性。 今就此合譬中自有二。 一者明报果即是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稳后生善处也。 亦得闻法此下是第二明得习果也。 如彼大云以下是举外譬帖合。 但合禀泽譬有二。 一者历别正合。 此下是第二举五种外譬。 帖合如彼大云即帖第一合云譬也。 雨于一切此即帖合上雨譬也。 卉木丛林即帖合上第二合草木也。 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帖合受润也。 各得生长此即帖合第五增长譬也。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此下是第二合不自知譬。 就此合中自有五重。 一者先出所不知法。 二者正合不知。 三者形释不知举如来知诸法形释二乘不知。 四者举不知外譬帖合。 五者还用如来知结合也。 今言如来说法一相一味下先出所不知之法自有二。 此句作两章门。 一相者无为果章门。 一味者有为章门。 明如来昔日所说三乘之法始终同得一无为一有为之果。 故言一相一味也。 第二释先释无为章门有三句。 所谓解脱相此句正明因果尽处两种无为。 下二句别明。 离相明因尽灭相明果亡也。 究竟至于一切种智者释有为果章门也。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此下是第二正合二乘人不自知也。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此下是第三举如来知。 形释二乘不知作三阶。 第一唯有如来知此众生下正明如来知众生根性。 即是知病义。 第二念何事下明如来知应根性所须之法。 即是识药。 何者故如四谛十二因缘等乃至待处待伴种种入道不同也。 第三众生住于种种之地下还举众生根性不同。 总结如来知病识药也。 今者第一知众生种相体性者明如来知三乘种别不同。 表相亦异利钝体殊习性非一也。 第二明知众生根性所须法者。 大论众生心用不出三慧。 故举三慧以明所须之法不同。 就中自有四阶。 初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此三句。 正明所须境界不同入道各异也。 第二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此三句。 由众生现在修行方法不同也。 第三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此三句。 明现在行家过去因不同也。 第四以何法得何法此二句。 明现在行家未来果亦不定。 若好作文时以何法念得何法。 以何法思得何法。 以何法修得何法。 但文句虽略以义可推也。 众生住于种种之地下是第三总结如来知病识药明了无碍也。 如彼卉木丛林以下合不自知譬中第四举不知外譬帖合也。 如来知是一相此下第五举如来知结合也。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此下是第三正述成已今日得解已具足解开三显一。 但此文略只道解开权。 就此第三段中亦有二者。 第一正述其解权第二从所以者何下释也。 而说偈言此品有两段即长行与偈为二。 自此下有五十四行半偈是第二重颂。 但上长行中本有二。 一者从品初讫若有所说皆不虚也。 先明述成四大声闻叹佛恩深难报今者不颂。 所以不颂者。 述叹佛恩深难报。 此意大悲是正述领解傍及此义。 是故略不颂也。 唯颂上第二述成正领解而已。 但上第二正述成领解之中本有三段。 第一从于一切法以智方便竟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将欲述成领解。 先出其所领之法。 第二从譬如三千大千以下竟是故不即为说以来。 名为明昔日不解形今日得解。 第三汝等迦叶甚为希有以下正是述成今日领解。 就此五十四行半亦为三段。 初有四行偈颂上第一出所领之法。 第二从迦叶当知譬如大云以下有四十七行偈颂上第二昔不解。 第三迦叶当知以诸因缘以下有三行半颂第三正述成领解也。 上第一出所领之法本有二。 第一有两句开两章门。 第二解释章门。 今此四行偈亦为二。 初两行颂开章门。 第二有两行颂第二释章门。 就前两偈中初偈颂权智章门。 后偈颂实智章门也。 今言颇有法王此一偈颂上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 即是开方便门。 今言破有法王者破二十五有之法王。 随众生欲者随三乘根性之欲也。 如来尊重此一偈颂上实智章门。 上言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今言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同归之要不务速说也。 有智若闻此下两偈颂上第二释两章门。 初偈颂释权智后偈颂释实智章门。 上释权智中本有两句。 初言如来观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 此是识法知三乘诸法归趣一乘。 今者不颂。 又言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 此是妙识三乘人根性。 今者一行唯颂此也。 是故迦叶随力为说此偈颂上释实智。 上释实智中本有两句。 初又于诸法究尽明了此是识法药义。 今者不颂。 后言示诸众生一切智慧今者一偈唯颂此句也。 迦叶当知此下有四十七行是第二即颂上第二昔日不解。 上长行中本有二。 一者开譬二者合譬。 今就此四十七行中亦分为二。 初有十行半颂开譬。 第二佛亦如是有三十六行半颂合譬。 上开譬本有二。 第一禀泽增长譬。 第二明不自知譬。 今就十行半亦分为二。 前有九行半颂禀泽增长。 后有一行颂不自知。 但上禀泽增长譬中本有三。 一者能禀二者所禀三者正明禀泽增长。 今就九行半亦分为三。 但不次第耳。 第一先有四行超颂第二所禀也。 第三有两行半还来颂上第一能禀也。 第三有三行颂上第三正明禀泽增长也。 但上所禀譬中本有云雨为本末。 今先有三行颂云也。 次其雨普等有一行颂雨也。 上雨云譬譬于形声两事。 今三行亦分为二。 初一行颂颂形云譬。 慧云含润下两行颂声云譬。 就两行中初行正颂云譬。 日光掩蔽此一行是第二义。 明含雨云之相自有三意。 初言日光掩蔽此一句欲明如来未出之时外道有邪教化人如旱天日光也。 今明密云一出日光即隐内合明如来出世之时虽复未说言教。 然外道邪教于兹殄灭也。 次言地上清凉此是第二意。 密云既普上地清凉此明众生睹如来莫不欢喜也。 叆叇垂布下两句是第三意。 一睹此云似山似石然终不可以手取揽。 内合明如来此形有同凡夫之体以智谛求佛身者即法身也。 形即不形声即不声也。 其雨普等此一行颂雨上言一时等澍其泽普洽也。 山川险谷此下有两行半还颂上第一能禀。 上能禀中本有二。 一者能禀之本即是土地。 今先有半行颂之也。 二者正出能禀即是三草二木。 今所余两行通颂之也。 其云所出此下有三行即颂上正禀泽增长。 上正禀泽中本有二。 一者受润二者增长。 今此三行初一行颂受润后两行颂增长也。 上受润中本有二。 一者受润所由二者正明受润义。 今一行中其云所出半行先颂受润所由也。 次有半行正颂上受润也。 上增长中本有二。 一者正明增长。 二者明增长相。 今者两行中初一切诸树上中下等有一行正颂上增长也。 根茎枝叶一行即颂上增长之相也。 如其体相此下有一行第二颂上不自知譬。 上譬中本有二。 一者不自知所由。 二者正明不自知。 今此一行通颂之也。 佛亦如是此下有三十六行半颂上合譬。 今就此三十六行半中亦为两段。 初有三十五行颂合禀泽增长譬。 一行半颂合不自知譬也。 上合譬中分为两段。 第一历别合。 第二举外譬帖合。 今不颂帖合唯颂上历别合。 上历别合中仍开为五。 先合云次合草木次合雨次合受润次合增长也。 今者还依开譬中作三段。 复依合譬作次第。 今就三十五行初有十三行半颂合所禀。 第二有两行颂合能禀。 第三有十九行半颂合正禀泽增长。 今就十三行半自分为二。 第一七行半颂合云譬。 第二有六行颂合雨譬。 今先颂合云譬。 上合中本有二。 一者举形合云。 二者举声合云也。 今七行半中初一行颂举形合。 次六行半颂举声合也。 上举形合中有二。 初正举形合次举外譬帖合也。 今佛亦如是下半行颂正合。 次半行颂举外譬帖合也。 既出于世此下有六行半颂举声合云。 上举声合中有二。 第一举总声教合。 第二举别声教合也。 今六行半初一行颂合第一。 五行半颂合第二也。 上举总声教合中有二。 初正举总声合。 第二举外譬帖合。 今既出于世此一行唯颂正合略不颂帖合也。 上举别声教合中有二。 初正举别声合。 第二劝时众来听。 今此五行半中亦有二。 初有三行半正颂举别声合。 次有两行颂合劝听也。 但举别声中佛本有六种德合声。 今此三行半中初大圣世尊下有两行颂合十号之德也。 次充润一切下有一行半颂合四弘誓之德也。 略不颂所余四德也。 诸天人众此下两行颂合别声中第二劝来听法也。 为大众说此下六行颂合上雨譬。 分为四段。 初两行正颂合雨譬。 我观一切下二行半明心平等。 常演说法下一行明无疲厌。 充足世间下下半行举外譬帖也。 从贵贱上下两行是第二颂合能禀譬也。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下十九行半是第三颂合上受润增长。 就十九行半中分为二。 初十一行颂合受润。 后八行半颂合增长。 就十一行中自开为五段。 初一切众生下半行颂合种种无量句。 即是颂合受润众生也。 次随力所堪下半行正颂合受润也。 次或处人天下七行广举三草二木明受润不同众生。 次佛平等说法下一行半明佛心平等而众生受润自异也。 次佛以此喻下一行半明是少分喻也。 今还就七行广举三草二木。 中前四行明三草后三行明二木也。 四行明三草者或处人天转轮圣王下一行明人天二乘为小草。 知无漏法下两行明声闻缘觉二乘为中草。 求世尊处下一行明外凡夫偏行六度菩萨为上草也。 三行明二木者有诸佛子下一行半明内凡菩萨为小树。 安住神通下一行半明常住以上圣位菩萨为大树也。 我雨法雨此下八行半颂合增长分为四段。 初一行略颂合第二有一行举外譬帖合也第三有一行半广颂合譬也。 第四有五行据五品人颂合也。 初一行中自有二。 初我雨法雨下三句颂合增长所由。 次一句正颂增长也。 如彼藂林此下一行是第二举外譬帖合。 亦有二。 初如彼藂林下三句举增长法体即是称其种姓句也。 次一句亦颂增长也。 诸佛之法此下有一行半是第三广颂合。 初三句正颂合一相一味句。 次一句颂合快得善利句。 次有二句颂合后生善处句也。 声闻缘觉此下有五行广举五品人明增长。 但不具足。 初声闻缘觉下一行半先出二乘人即中药草也。 次若诸菩萨有一行半出小树。 即是信首以上菩萨也。 次复有住禅得神通下有两行出大树。 即是初地以上菩萨也。 如是迦叶此下一行半是第二颂合不自知譬也。 迦叶当知此下三行半颂长行末第三述成今日之解。 上述已解开权略不述解显一。 既述开权显实自彰也。 今此偈长出显实之义。 初有两行半正颂上述开权。 次一行长出显实也。 但上述开权中本有二。 初正述解开权二释。 今此两行半唯颂正述句。 不颂释句也。 法华义记卷第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册No. 1715法华经义记法华义疏卷第七光宅寺沙门法云撰授记品第六此品中为四人授当果之记仍为品目也。 若谈受记则义在菩萨。 若语授记则义关如来。 是则受是取义授是与义也。 但记有二种一者能记二者所记。 能记即是如来言教正是记体。 所记即是菩萨未来佛果及国土名号亦名为记。 此是从他得名也。 但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中本有四品即为四段。 今此下一品是第四段为中根人授记。 前又解言四段中例开为两。 今就此授记中有二者。 第一正为此四大弟子授记。 第二品末一偈即复许为下根之徒说同归之义也。 正授记中自有三段。 第一先的为大迦叶授记。 第二即更为三声闻授记。 第三通为五百弟子授记也。 尔时大目健连此下第二更为三声闻授记正由已请。 是故别为一段。 就中自二第一目连等三声闻请记。 第二如来为三人各授记即作三阶也。 我诸弟子威德具足此下有一行半第三通为五百弟子授记。 我及汝等此一行是品中第二段即许为下根人说也。 化城喻品第七明因中第三广说开三显一中自有三段。 即化三根人为三段。 自此下竟学无学人记品有三品经。 是第三明宿世因缘说开三显一之理化下根人。 但上根人中根人中各自有四段。 今此化下根人。 若准上例应有四段。 以义相从只有三义。 正有宿世因缘说有授记有领解无有述成。 虽有三义只有二段。 何以知之。 领解入授记中文句既浑直分为二段。 第一此化城品正明宿世因缘说化下根人。 第二余二品为下根人授记。 大意正言。 我昔日已曾于大通智胜佛所于时在十六王子数已为汝覆讲说法华今者复为汝说云何三闻不解。 是故下经文言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 但下根执之徒闻此往因缘相与解悟。 就此品中大判为两段。 第一从长行初尽偈先明佛智能见往古久远之事。 第二从佛告诸比丘下长行初尽偈正明宿世因缘说也。 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二重。 皆有长行与偈为二重。 今就前长行明佛智能见古往久远之事中自有三阶。 第一先叙出往之事。 即是大通智胜佛。 第二从诸比丘彼佛灭度以来以下用三千大千世界作墨为往古久远作譬也。 第三言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正明如来能见久远之事也。 而说偈言此下是第二偈颂。 上长行中有三。 今此七行偈亦分为三。 初一偈颂第一也。 第二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以下有四行颂上第二久远之譬也。 第三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以下有两行偈。 颂上第三正明如来智能见往事。 佛告诸比丘自此下讫品是第二正明宿世因缘说亦有两重者。 即是长行与偈为二。 就长行之中自有二阶。 第一从此下竟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先明昔日结缘之因由也。 第二从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以下竟长行正明结缘。 又就此两阶之中各自有二。 结缘之因由中有二者。 第一从此以下竟十方诸梵请转法轮以来先明昔日结缘之远由。 第二从大通佛受诸梵王请竟入禅定以来明昔日结缘之近由。 又就结缘之因由两阶之中各有四阶。 今就第一结缘远由有四阶者。 第一先明大通智胜佛行道得佛。 第二明十六王子请转法轮。 第三明大通智胜佛得佛之后神通感动之相。 第四明十方诸梵请转法轮。 又就此四别之中各自有三异。 第一明大通智胜佛行道得佛中有三异者。 第一先明大通智胜佛行道佛道难得之相。 第二从尔时忉利诸天以下此明大通智胜佛未得佛中间诸天常设供养。 第三从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以下此正明大通智胜佛得佛道。 此三异合是远缘。 四阶之中第一明大通智胜佛行道得佛也。 其佛未出家时此下是第二十六王子请转法轮。 就中亦有三重者。 第一先明王子为请故来至佛所。 第二到已头面礼足以下明既至佛所设三业供养。 第三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劝请世尊转于法轮以下正明王子请佛说法。 此三重合是远因由中第二阶明王子请佛说法也。 佛告诸比丘此下是第三明大通智胜佛得佛之后神通感动之相。 就中亦有三重。 第一明佛神通动地。 第二从其国中间幽冥之处下明光明普照之相。 第三又其国界下明佛光动二相至处远至天宫也。 尔时东方此下是第四明十方诸梵请佛转法轮。 就中亦有三者。 第一先明东方东南方二方诸梵请转小乘法轮。 第二从南方乃至下方有七方诸梵请佛转大乘法轮。 第三明上方一方诸梵并请转大小二乘法轮。 就第一明东方东南方诸梵请中有二。 第一先明东方诸梵请。 第二东南方诸梵请也。 但就一方诸梵中凡有七义。 第一先明彼佛光明照相与惊怪。 第二明共议此光明所以。 第三明诸梵众中有聪明者仍大判光明之意。 第四明诸梵等寻光至佛所。 第五明诸梵既至佛所故三业致敬。 第六正明请佛转法轮。 第七明大通智胜佛默然为许之。 东南方诸梵七义亦尔。 又诸比丘南方此下是第二明七方诸梵请转大乘法轮。 亦有二。 第一先具明南方诸梵七义。 第二西南方以下总据六方帖同南方也。 尔时上方此下是第三明上方诸梵并请转大小二乘法轮。 唯有六义阙无第七如来默然许之。 何以故。 尔时已亦请竟佛仍受请说法是故无有默然许之。 但第六请说法中两偈前偈请小乘。 后偈请大乘法轮也。 此四阶之中各有三重合是结缘之远由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此下是第二明昔日结缘之近由。 就中亦有四阶。 第一先明大通智胜佛受诸梵请二乘转法轮。 第二明十六王子。 于时请佛说法华。 第三明大通智胜佛受王子请说法华。 第四明大通智胜佛说法华之后仍入禅定避坐作覆讲之由。 若不入禅定那得覆讲。 又就此四阶之中各有三重。 第一受十方诸梵请说二乘法轮中有三重者。 第一一往受请。 第二即时三转下列出二乘法轮之相。 第三从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此下时众有感悟之相也。 就第二列出二乘法轮中初出四谛后出十二因缘。 此二法轮各有二列四谛。 二者初总明三转十二行所谓示劝证也。 第二所谓是苦以下别出四谛也。 第二列十二因缘二者。 初及广说十二因缘下明顺说。 第二无明灭故下明逆说也。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此下是第二明王子于时请佛说法华。 就中亦有三重者。 第一先明十六王子为请故出家。 第二从俱白佛言下正请佛说法华。 第三言尔时转轮圣王下明王眷属亦出家也。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此下是第三明大通智胜佛受王子请说法华。 亦有三重者。 第一正明大通智胜佛受王子请说法华。 第二从说此经已下明时众有感悟不同。 第三重言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明于时说法说法经劫数也。 说此经已此下是近因由中第四阶。 明如来于时既说法华竟仍入定。 只缘佛入定王子覆讲亦有三重者。 第一言说此经已即入静室此先明入定之相。 第二言住于禅定此正明在定。 第三言八万四千劫此明佛在定时经劫数。 从品初来至此是长行中第一先明昔日结缘之因由竟。 是时十六菩萨知佛入室自此下竟长行是第二正明结缘。 就此中自有二者。 第一是法说第二是譬说。 就第一法说中自有三阶。 第一正明昔日结缘。 仍道第三今日相值说法华。 第二明结缘之后今日相值之前。 结括释迦如来始终教化大意。 又就此三阶之中各自有四重。 第一正明昔日结缘中有四者。 第一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 先明王子得覆讲之意。 只由大通智胜佛入室经八万四千劫。 于时法座不可令空故。 故第二从各升法座以下正明覆讲。 第三一一皆度以下明昔日覆讲时听众受悟多少。 第四明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从禅定出赞叹王子也。 佛告诸比丘下第二结括始终教化大意。 亦有四者。 第一从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华经以下正明昔日结缘之后今日相值前中间常相值遇。 第二诸比丘我今语汝以下明昔日覆讲十六王子已现成种觉。 第三从尔时所化下会通古今。 第四从我灭度后以下此明今日相值而不解者未来世中会得相值。 此则明一日结缘历劫不朽之义。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此下是第三阶明今日相值。 就此中亦应有四重。 文只有三略无第三重。 亦可是传者误虽无今日义出。 何以知之。 下譬中有故在今。 玄出四重者。 第一从诸比丘竟深入禅定先明众生大乘机发。 第二为说法华。 第三明以大乘拟宜不得此即是今义出者。 第四为说小乘。 今先明大乘机发言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者如来说法华时去涅槃经教不赊。 大乘机发仍说法华故言涅槃时到。 又解言正大乘机发时如来三乘化功将断故言涅槃时到。 众又清净者正明大乘机发。 若使昔日五浊障大乘机者则不清净。 大乘机发五浊不复为障是名清净。 信解坚固者昔亦有信不成。 使今日大乘机发有大乘之信。 今日大乘机发则有大乘之解。 解则慧有信有慧有定相资之力。 是故大乘机发。 了达空法者明昔日无相之法故言了达空法也。 便集诸菩萨此下是第二正说大乘。 即是说法华。 便集诸菩萨者即是。 尔时世尊四众团绕之义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者即是开方便门。 唯一佛乘得灭者即是示真实相也。 此下应有第三用大乘拟宜化众生不得。 今者玄出应下譬有。 下即作懈退譬作本也。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之力此下是第四明如来用三乘化得众生。 就此第四用小乘化得众生中自有四文。 第一言如来方便之力深入众生之性先明三乘拟宜。 第二言知其志乐小法深着五欲此明如来见小乘机。 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此是第三正为众生说三乘教。 第四言是人若闻则便信受此明三乘人受行。 问者言。 火宅中明大乘化不得然后三乘化得。 尔后大乘机发。 机发之时为说大乘。 今者何故无大乘机为说大经。 然后大乘化不得小乘化得耶。 解释者言。 此意为古今因缘相对。 故尔我昔日是十六王子时已知汝有大乘机。 即为覆讲说大乘。 汝于时已得大乘解为因缘今日大乘机发。 时我即为说大乘经汝不可不信也。 火宅中作次第者如来出世之始本欲为说大乘经。 但于时无有大乘机。 我用大乘拟宜化既不得。 不可令此众生永沦长苦。 是故如来用三乘教化取众生。 后大乘机发时方说大乘经也。 下譬说中还依本次第。 大乘化不得三乘化得。 然后大乘机发为说大乘。 今者就上法说三段各有四阶。 若取若舍若合若离。 持作五种法说。 上则拟穷子火宅方便品。 下则为五种譬作本。 五种譬者。 一将导譬二懈退譬三设化城譬四知止息譬五将至宝所譬也。 法说三段中第二结括释迦如来始终教化大意有四阶。 今皆舍而不取。 第三今日相值中有四阶。 今者皆取。 第一正明昔日结因缘中有四阶。 有取有舍。 不取第一阶明得覆讲之意。 亦不取第四阶大通智胜佛从禅定起赞叹王子也。 唯取第二言各升法座正覆讲。 又取第三阶言一一皆度。 于时听覆讲得利益深广者。 何以知然。 覆讲之主即是道师义。 于时得利益。 深广即是所将人众义故合此二阶以为一段。 上即拟穷子领解中第一父子相失段。 远拟火宅中第一宅主总譬。 亦远拟方便品中今我亦如是明释迦帖同诸佛作化主同化五浊众生。 下为第一将导譬作本也。 第三明今日相值中有四阶皆取者。 第一言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下明大乘机。 上则拟穷子领解九譬中第七父见子志大譬。 亦远拟火宅中第五长者见子免难譬。 亦远拟方便品中第五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明时众大乘机发。 下则为第四知止息譬作本。 第二便集诸菩萨为说。 是经上则拟穷子领解中第八付家业譬。 亦远拟火宅中第八长者赐大车譬。 亦远拟方便品中第八言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即是说法华。 下则第五为灭化城将至宝所譬作本。 第三言用大乘化不得互出者。 上则拟穷子领解中第三唤子不得譬。 亦远拟火宅中第三长者救子不得譬。 亦远拟方便品中第三我始坐道场佛用大乘化众生不得之义。 下则为第三懈退譬作本。 第四言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明以三乘化得众生。 上则拟穷子领解中第四唤子得譬及第五教作人譬。 亦远拟火宅中第四长者用三车救子得义。 亦远拟方便品中第四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佛用三乘化众生之义。 下则为第三设化城譬作本也。 是则拟上法说与譬说十段中唯拟第一第三第四及第五第八五段义。 不拟余五段义也。 譬如五百由旬自此下是第二譬说。 此譬说中亦有三段。 第一开譬。 第二合譬。 第三举外譬帖结也。 就开譬中自有五譬即譬上五种法说本。 第一明将导譬。 第二懈退譬。 第三设化城譬。 第四知止息譬。 第五将至宝所譬也。 第一将导譬者此为上正明昔日结缘中两阶作譬。 与火宅第一宅主总譬相应。 上火宅中本有六义。 今此譬中以义相从可有四义。 略无一门及五百人也。 譬如五百由旬者是则依俙似火宅义。 欲界如一百色界如二百无色界如三百。 七地所断三界余习如四百。 八地以上至金刚心所断无明住地烦恼如五百也。 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是则宅中有火义。 是皆生死之地故言险难恶道。 现见生死之中众生余蕴不可只无。 今何故言无人。 解释者言。 所以言无人者但生死之中逆流去者盖不足言。 非不有一两人能逆流者。 此不可言以字詺故言无人也。 若有多众以下此即是三十子义。 即譬上第三阶。 言一一皆度下明听众得利益者。 有一导师此是长者义。 即譬上第二覆讲之主。 知众生闻法得解折伏烦恼即是知通义。 既失正解更起烦恼即是塞义。 于时令众勿没生死远求佛果。 即是将导众人欲过此难也。 所将人众此下是第二懈退譬。 即譬上今日相值中第三互出者大乘拟宜无大乘机。 若言中路者五百之中正应断非想一半烦恼。 然理实无此。 夫论退有两种。 一者已涉半路方复退还。 二者结契已定方生悔心。 今者据后谈义正明于时时众发意欲超越五百由旬。 渡两种生死之意。 仍失正解无求佛之心。 即是退义也。 此下皆是理中作语也。 就中有二。 初一句正明退。 第二而白导师言以下释三种因缘故退。 一疲极二怖畏三路远。 导师多诸方便此下是第三设化城譬。 即譬上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因三乘化得众生。 上譬本中有四今亦譬上四也。 第一先明导师用化城拟宜。 第二明导师见时人有乐化城之志。 第三为设化城。 第四明疲极之众即入化城也。 今言导师多诸方便此即是上第一用三乘拟宜之义也。 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下是第二见有乐化城之意。 则是上见小乘机之义也。 云何舍大珍宝此是无大机而欲退。 即是有小乘机之意也。 作是念已此下是第三正为设化城。 此中自有两段。 第一先思惟作化城此是譬本所无说。 尽智无生智此二智本出三界外。 即是过三百由旬之义也。 告众人言此下是第二正为设化城。 此中有四句。 出上譬本。 是广则与火宅中相类也。 初言汝等勿怖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此即是保与不虚。 下合譬言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句也。 莫得退还此是第二。 即是勤精进句言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也。 今此大城此下是第三。 即是示三乘处上言如此羊鹿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句也。 若人是城中此下是第四即是上赞叹三乘。 上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也。 合譬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句也。 是时疲极之众此下是第四疲极之众入化城即是上诸人受行。 此中自有四义。 于上譬本则广只与穷子及火宅中相应。 初则是外凡夫修行。 即是心各勇锐义。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是也。 次则明内凡夫修行即是互相推排句。 从我等今者下是也。 次则明入见谛思惟治道即是竞共驰走义。 从于是众人前此五字是也。 次明得无学果即是诤出之义。 从入化城下是也。 自然因尽即是生已度想也。 自然果亡即是生安稳想也。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此下是第四知止息譬譬上大乘机发。 言诸比丘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下是亦远是方便品中我见佛子等。 大乘机发之义也。 即灭化城此下是第五明将至宝所譬。 上便集诸菩萨为说大乘法华。 此中言宝处在近即是显实之义。 即是上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亦远是方便品中但说无上道义也。 向者大城我所化作者即是上法说中世间无有二乘句明开权之义。 亦远是方便品中正直舍方便句也。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此下是第二合譬段。 此中亦具合上五譬但隐没兼复阙略也。 上第一譬中有四义。 今此中正合导师一义。 复得兼合三义。 导师者即是合上导师也。 生死烦恼即合上怖畏之处也。 险难长远即合上五百由旬火宅也。 又言应去应度即是合上若有多众三十子义也。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此下合上第二懈退譬也。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此下合第三设化城譬。 先合第二无大有小。 次合第一拟宜次合第三设化城。 此中唯合若入是城句也。 若众生住于二地。 此一句上则合第四受行中生已渡想等二句为二地。 下则合第四知止息譬。 正由得尽无生二智故则大乘机发也。 如来尔时此下即合上第五灭化城将至宝所譬。 具合开权显实句先合显实。 但是如来方便下合开权也。 如彼导师此下是大段第三举外譬帖合。 唯帖四譬略不帖第二。 今言如彼导师即帖合第一。 为止息故下即帖合第三也。 既知止息已此即帖合第四也。 而告之言此下即帖合第五也。 而说偈言此有四十九行半偈。 是第二重颂也。 上长行本有二。 一者结缘之因由。 二者正结缘也。 今四十九行半亦分为二。 初有二十二行半颂上因也。 第二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下有二十七行颂上正结缘也。 但上结缘之因由中本有近远两由。 今二十二行半亦分为二种。 十二行颂远由。 第二无量慧世尊以下有十行半颂近由也。 前远由中本有四段。 第一明行道得佛。 第二明王子请说法。 第三明得佛后感动之相。 第四明诸梵请说法。 今十二行亦颂此。 四行颂第一。 次第有彼佛十六王子有两行半颂第二。 次为觉悟群生有半行颂第三。 次有东方诸世界有五行颂第四也。 但上第一中本有三。 今四行中初一行即颂第一佛道难得也。 次诸天神龙王下两行即颂第二诸天供养也。 次过十小劫已下一行颂第三正得佛道也。 彼佛十六子此下有两行半颂第二王子请说法。 上本有三。 初有一行颂上第一为请故来至佛所也。 次头面礼佛足一句颂上第二致敬也。 次而请转法轮下有一行一句即颂上第三正请也。 为觉悟群生此下半行颂上第三明感动之相。 上本有三。 今此半行唯颂第一地动。 不颂第二放光及第三二相至处也。 东方诸世界此下五行颂上第四十方诸梵请转法轮。 上本有三段。 第一东方东南方二诸梵请转小乘法轮。 第二南方乃至下方七方诸梵请转大乘法轮。 第三上方一方诸梵请转大小二乘法轮。 今此五行通颂上三段。 文句浑杂不可分也。 无量慧世尊此下十行半颂上第二近因由。 上亦有四段。 第一受请说二乘法。 第二王子请说大乘法。 第三为说法华。 第四入定。 今此十六行半中初五行颂第一。 次有两行颂第二。 次有两行半颂第三。 次有一行颂第四。 但上四段各有三。 今五行颂第一。 上第一中有三段。 今初半行颂第一受请也。 为宣种种法下一行半颂第二转法轮之相也。 次宣畅是法时下三行颂第三感悟也。 时十六王子此下两行颂第二王子请。 上有三。 今初半行颂第一为请故出家也。 后一行半颂第二正请略不颂第三眷属出家也。 佛知童子心此下两行半颂第三受请说法华。 上有三段今唯颂第一。 而有两行半者。 先有四行明如来先说三乘法。 上言大通智胜受请之后过二万乃说法华。 是则未说法华之前应先说三乘次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此半行正颂上第一受请说法华也。 彼佛说经已此下一行颂第四入定本有三。 今彼佛说经已静室此七字颂第一。 入禅定一心一处坐此七字颂第二。 八万四千劫五字颂第三也。 是诸沙弥等此下有二十七行颂上第二正结缘。 上长行中本有二。 一者法说二者譬说。 今二十七行中初有八行颂第一法说。 次譬如险恶道下有十九行颂第二譬说也。 上法说中本有三。 第一明昔日结缘第二明结括释迦始终教化大意。 第三明今日相值。 今八行中初三行颂第一昔日结缘。 次有四行颂第二结括大意。 次一行颂第三今日相值也。 但上第一昔日结缘中本有四。 今前三行之中初半行颂第一阶得覆述之意。 次为无量亿众下一行半颂第二正结缘。 次一一沙弥等下有一行颂第三感悟不同。 不颂第四大通智胜佛叹王子所说也。 彼佛灭度后此下四行颂第二结括大意。 上有四段。 初一行颂第一常相值也。 次是十六沙弥一行颂第二十六王子已成佛也。 次尔时闻法者一行超颂第四未来复得相值也。 次我在十六数下一行追颂第三会通古今也。 次以是本因缘此一行颂第三今日相值。 上本有四段。 第一明大乘机发。 第二明说法华。 第三义出以大乘拟宜不得。 第四明以小乘化得也。 今唯颂第二便集诸菩萨明说法华也。 譬如险恶道此下十九行颂譬说也。 上本有三段。 今此亦有三。 初有十一行半颂开譬。 次我亦复如是下有六行半颂合譬。 次诸佛之导师下一行颂外譬帖合结也。 上开譬中有五。 今十一行半亦分为五。 第一三行颂第一。 众人皆疲倦一行颂第二。 次导师作是念下五行颂第三。 次导师知息已一句颂第四。 次集众而告言下两行一句颂第五。 第一譬有四义。 今虽具足颂四义不次第。 第一行颂第二怖畏处。 次半颂第三若有多众也。 次半行追颂第一五百由旬也。 次一行即颂第四导师也。 众人皆疲倦此一行颂懈退譬也。 本有二。 初正明退第二释退意。 今者亦有二。 初一句颂第一。 次三句颂第二也。 导师作是念此下五行颂设化城譬。 上有四。 今不颂第一也。 初一行仍颂第二也。 次三行颂第三也。 次一行颂第四也。 上第三段中本有二。 第一思惟作化城。 第二正设化城。 今三行中两行颂第一。 次一行颂第二也。 导师知息已此一句颂第四譬。 集众而告言此下两行一句颂第五譬也。 我亦复如是此下六行半颂合譬。 初半行颂合第一也。 次一行颂合第二也。 次一行颂合第三也。 次半行颂合第四也。 次三行半颂合第五譬也。 诸佛之导师此下一行是第三颂帖合结。 此中举内合帖结。 初一句即帖合第一导师。 次一句即帖合化城。 次一句即帖合止息也。 次一句即帖合至宝所也。 唯不合懈退也。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宿世因缘说开三显一化下根人有三品经。 即分为两段。 第一上段化城一品正明宿世因缘化下根人。 自此下有两品。 是第二为下根人授记。 此下根人所以不先领解者解在人后不敢自定。 是故如来知其得解仍为授记。 但自授记中自含有领解之义。 此品亦有富楼那授记。 有千二百人授记。 亦有五百人授记。 亦有总为诸声闻授记。 何故记上题五百弟子。 解释者言。 五百人得授记名号眷属多少悉皆是同复能领解。 余者不尔。 是故言五百弟子授记品也。 此下两品即为二段。 前品明无学人授记。 第二品明学无学人授记。 就此品中自有二。 第一先明富楼那蒙授记之事。 第二明诸声闻人蒙授记之事。 就富楼那事中自有二。 第一先明经家叙富楼那得解之相。 第二从佛告诸比丘以下正明如来述记富楼那。 又就经家叙富楼那得解中有二。 第一叙其得解所由。 第二正叙其得解之相。 第一经家叙富楼那得解所由中有四阶。 一者叙解上法说开三显一。 第二言又闻授诸大弟子记此明解上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 第三言复闻宿世因缘之事亲自解上化城中宿世因缘之说。 第四言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 此叙其闻上化城品初明如来有神通道眼能见久远之事也。 得未曾有此下是第二正叙其得解之相亦有四阶。 第一先叙得解故内心欢喜。 第二从即从座起以下经家叙得解故外形恭敬。 第三从而作是念以下经家叙富楼那得解故念佛功德。 第四言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此明经家叙富楼那得解故默感如来。 深心本愿者是十六王子时一切智愿也。 尔时佛告诸比丘此下是第二正明如来述记富楼那自有二段。 即是长行与偈为二也。 就长行中自有二。 第一记富楼那行因之相。 第二过无量阿僧祇劫下记其得果也。 第一记其行因相者明富楼那于五佛所护持法藏即成五段。 一者先明于释迦所护持法藏。 富楼那于时现在众中何故言汝见不。 佛意只言汝等但见其形不见其行。 故言见不也。 第二言汝等勿谓以下明富楼那于过去九十亿佛所能护持法藏。 此中意皆发迹也。 第三言于诸七佛所护持法藏。 第四言于贤劫中诸佛所护持法藏。 第五言于未来无量诸佛所护持法藏如此流例皆是行因之义也。 过无量阿僧祇劫此下是第二记其得果也。 而说偈言下第二正明佛记富楼那中自有二。 长行与偈。 今是第二偈颂凡有二十一行半偈。 解有二种。 一解云分为二。 初有十四行颂第一记其行因。 后有七行半颂第二记得果也。 复有一解分为三段。 第一先有七行偈不颂上长行。 义出泛明诸菩萨示现作声闻影响如来。 第二有七行颂上长行中第一行因。 第三有七行半颂长行中第二记其得果。 今此富楼那此下有七行是第二颂上第一述其行因。 但上因之中本有于五佛所护持法藏。 今此七行唯得颂二佛所护持法藏。 初有五行颂上第二于过去九十亿佛所护持法藏。 未来亦供养此下两行颂上第五未来诸佛所护持法藏也。 供养诸如来此下有七行半。 是偈中之第三。 颂上长行中第二正记富楼那得果。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此下品中第二明诸声闻授记事。 就此中自有二段。 第一为诸声闻授记第二尔时五百罗汉于佛前以下明得记人领解也。 就正授记中自有二。 第一别为授记。 第二一行半偈总为诸声闻授记。 就第一别授记中有二。 即是长行与偈为两。 就长行中自有二。 第一先为千二百人授记。 第二其五百阿罗汉以下为五百人授记也。 就初段中有二。 一者是千二百人请记。 二者言佛知此等下正记千二百人。 就请记中有二。 一者经家叙。 第二正明请记。 但千二百人中正举憍陈如为端也。 其五百罗汉是第二为五百罗汉授记。 而说偈言此下是第二偈颂凡有九行半偈。 初有六行偈颂千二百人得记。 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下有三行半偈颂五百人得记。 迦叶汝已知此一行半偈是第二总为诸声闻授记。 虽是偈由是长行类也。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者明诸声闻授记事中有二。 一者正为诸声闻授记。 此下是第二明声闻得授记者有五百人领解。 就此领解中自有二。 即是长行与偈为二也。 就长行中自有二。 第一略领解。 第二广领解。 又就此广略两段之中各自有二。 略领解中有二者。 第一法说。 第二今乃知之如无智者以下譬说也。 第二广领解亦有二者。 即是开譬合譬为两段。 就开譬中文取只有五譬义。 取应有六阙无第六。 今者玄出。 何以知之。 下合譬中有偈颂中亦有故也。 第一詺为系宝珠譬。 第二不自觉知譬。 第三行他国譬。 第四相值譬。 第五示宝珠譬。 第六得珠欢喜譬。 是则文中所无者。 第一系宝珠譬者此即领上化城中将导譬。 亦远领穷子中父子相失譬。 亦领火宅中第一宅主总譬。 方便品中今我亦如是下明释迦同诸佛化众生也。 第二詺为不自觉知譬者此即领上化城中懈退譬。 亦领穷子中唤子不得譬。 亦远领火宅中长者救子不得譬。 亦远领方便品中如来用大乘化众生不得义也。 第三名为行他国譬者。 此则领上化城中为设化城譬。 亦领穷子中唤子得譬亦教作人譬。 亦远领火宅中长者用三车救子得譬。 亦远领方便品寻念过去佛下明如来用三乘化得众生也。 第四詺为相值譬者。 此则领化城中知止息譬远领穷子中见子志大譬火宅中见子免难譬。 亦远领方便品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下明见众生有大乘机。 第五詺为示宝珠譬者。 此领上化城中灭化城将至宝所譬。 远领穷子中付家业譬。 亦远领火宅中长者赐诸子大车譬。 亦远领方便品中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说法华经。 此中应有第六欢喜譬者。 不领化城中则超领穷子火宅及方便品欢喜义也。 但化城品中将导譬有四义。 今此第一系宝珠亦有四义譬。 若有人者则是下根人自譬。 则是上譬说中若有多众下明三十子义。 至亲友家即是上五百由旬及一宅也。 醉酒而卧即是上怖畏之义。 是时亲友以下即是领导师义也。 内合十六王子。 昔日覆讲则是亲友。 于时听众即是有入于生死。 覆讲之处即家也。 醉酒而卧者烦恼自惛醉而卧。 有人解言。 即来亲友家言亲友与其酒。 亲友是十六王子。 云何言子与众生烦恼。 诸佛圣人不为众生作烦恼因缘。 故知入余处饮酒来至亲友家。 下言其家甚大富具设诸肴膳。 自有人一日恒设果只自无有酒也。 官事当行者非是初行内合于时十六王子覆讲缘既尽更为余方便法。 故言官事行也。 宝珠系其衣里十六王子于时覆讲为众生说大乘。 今于时众生相与得解大乘。 大乘之理最贵故言无价。 此大乘解可珍可重如宝。 其理必圆如珠为因之义。 不亡名为系。 既是外凡不亡坏故言衣里也。 其人醉卧都不觉知。 此是第二不自觉知譬。 此则领懈退譬。 内合昔日十六王子既为说大乘得行大乘解王子便往余方。 众生遂失大乘解自从失解来都不觉言我有大乘解不知此则无大乘机也。 起已游行此下是第三行他国譬。 内合众生既无大乘根机唯有小机。 从小乘教修行求因觅果。 此则领上设化城譬。 上譬中本有四重。 一者用化城拟宜。 二者有堪闻化城之机。 三者正为设化城。 此三阶今者都不领。 唯领第四诸人受行。 上受行中自有四阶。 今者亦具领四阶。 一者言起已游行此则领上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 明外凡夫修行即是心各勇锐闻法信受。 二者言到于他国此则领上言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即是内凡夫修行。 信道五根立故言他国。 三者为衣食故勤力。 此则领上于是众人前见谛思惟治道即是竞共驰走。 四者言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此则领上入化城生已度想明无学果即诤出火宅义也。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此是第四相值譬。 此则领上知止息譬言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 下明大乘机发也。 而作是言咄哉丈夫此下是第五示宝珠譬。 此则领化城中即灭化城将至宝所譬。 亦远领火宅方便品今行大乘因取大乘果。 故名贸易所须也。 此下应有第六欢喜。 文中阙者今且悬出对下合譬也。 佛亦如是此下是第二合譬也。 从此下竟令发一切智心以来合上第一系珠譬。 为菩萨时即合亲友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即合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也。 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此则合上第二不自觉知也。 既得阿罗汉道此下合第三行他国譬。 但上譬中本有四阶。 今唯合第四阶言若少所得便以为足句也。 一切智愿犹在不失此合上第四相值譬。 上言会遇见之也。 今者世尊觉悟我等此下合第五示宝珠譬。 我今乃知实是菩萨以下悬合第六欢喜上所无者。 而说偈言此下十二行半是第二颂上长行。 长行中本有二。 一者略领解。 二者广领解。 今十二行半偈亦分为二。 初两行半颂略领解。 后十行颂广领解也。 上略领解中自有二。 一者法说二者譬说。 初两行颂法说。 半行颂譬说。 譬如贫穷人此下十行偈颂上第二广领解。 上广领解中有开譬合譬为两段。 今六行颂开譬。 四行颂合譬。 上开譬中有五。 今六行中具颂六义。 初一行三句颂第一譬。 时卧不觉知此一句即颂第二譬。 是人既已起此下两偈颂第三行他国譬。 与珠之亲友半行颂第四相值譬。 苦切责之已半偈颂第五示宝珠譬。 贫人见此珠一行义颂第六欢喜譬。 上长行所无也。 我等亦如是此下四行颂合譬。 略不颂合第四譬。 初一偈颂合第一系宝珠譬。 我等无智故半行颂合第二譬。 得少涅槃分半行颂合第三譬。 今佛觉悟我一偈颂合第五譬。 我今从佛闻一偈颂合第六欢喜譬。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此品受记之中第二为学无学人授记仍为品目也。 就此品中自有二段。 第一请记。 第二佛授记。 就请记中自有二。 第一阿难罗睺罗二人请记。 第二明二千人请授记。 佛告阿难汝于来世自此下第二正授记。 就授记中亦有二。 第一先为阿难罗睺罗受记。 第二为二千人受记。 就第一中自有二。 初为阿难受记。 第二为罗睺罗受记。 就阿难受记中自有五阶。 第一正为受记。 第二从尔时会中有新发意者见阿难得记心生疑念。 第三从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下明往因缘释大众疑念。 第四阿难面于佛前此下明阿难因闻往昔因缘仍得宿命智。 第五说偈赞叹如来也。 佛告罗睺罗此下次为罗睺罗受记。 自有长行与偈为二也。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人其意柔软。 此是第二为二千学无学人受记。 就此受记中自有二。 第一正为受记。 第二学无学人得受记已欢喜叹佛。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五种法师之德故言法师品也。 十二品经开三显一以明因义自有四段。 第一略说开三显一动执生疑。 第二怀疑故致请。 第三广明开三显一断疑生信。 三段已竟自此以下有四品经。 是第四名别流通因义。 前又解言。 第一第二各开为二。 第三第四各开为三。 就此第四段中三段者。 第一法师品见宝塔品此二品经明受持此经者勋深流通者报重。 则明勋深报重。 命觅通经之人。 第二持品时众既闻勋深报重则能通经者受命通也。 第三安乐行品摄退堕之人。 何者但时众有小行菩萨亦欲信习流通。 见持品末明诸大菩萨于此恶世通经。 有摈黜之过身命之危。 则言我等既未及大士何能于此恶世流通此经相与退没。 为此义故有第三安乐行品。 明四种安乐之行摄退堕之人。 若欲于恶世中流通经者当修四安乐行。 则免危得安离苦得乐。 又就此三段中第三各开为二。 中间第二受命中文有五别。 第一命觅通经人中有二者。 即两品为二。 第一法师品明释迦自觅通经之人。 第二见宝塔品明多宝如来助释迦命觅通经人。 又就释迦自命觅通经人中有二。 第一从初竟我今获大利偈已来据勋深报重正命觅通经人。 第二从药王今告汝下讫品举通经轨则命觅通经人也。 又就第一据勋深报重命觅通经人中有二阶。 第一据通经弟子以明勋报。 第二若复有人受持读诵以下据师以明勋报也。 所以知前者为弟子后者为师者此经詺受持读诵等以为五种法师。 故前者未能读诵等。 只闻经随喜而已故为弟子。 后者自能受持等故作师名也。 此二阶中各有二。 就弟子明勋报有二者。 第一就现在世明弟子。 第二据佛灭后明弟子。 此二阶中例皆有二。 就现在世明弟子中自有二者。 第一从品初竟一念随喜者先明现世弟子勋相。 第二言我皆与受菩提记此明共得报重也。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后此下是第二明佛灭后弟子。 就中例有二者。 第一先出佛灭后弟子勋相。 第二言我亦与受菩提记正明报重也。 若有人受持读诵此下是第二据师明勋报。 就此有二者。 即是长行与偈为二。 且就长行中自有二段。 第一据别门明师。 第二药王若有恶人下据总门明师。 所以言别者。 一段文中具三义。 故一者佛在世师佛灭度后师异。 二者上下品师。 三者两师各辨勋报也。 所以言总者亦具三义反取即得。 又就别明师中有二。 第一明佛现在世五种法师。 第二据佛灭后明法师。 就现在世明师中有二。 第一明佛现在下品法师。 第二明现在世上品。 所以名作上下品法师者。 读诵少者为下品。 读诵多者为上品也。 就现在明下品法师中有二阶。 第一正出下品法师勋相。 第二从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下明下品法师得报重也。 何况尽能读诵者此下是现在世法师中之第二明上品法师亦有二阶。 第一总况出上品法师勋深报重。 上云只能受一句一偈者。 是下品法师也。 今尽能受持读诵者即是上品法师。 第二言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此则别明上品法师勋深也。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 此下是第二明佛灭度后法师。 就中亦有二。 第一佛灭度后下品法师。 第二亦况出上品。 就下品法师中自有二阶。 第一正出下品法师相。 第二言当知是人则如来使下明勋深也。 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此是第二言明佛灭后上品法师。 此中应有勋报而无至偈颂中方有也。 药王若有恶人下长行中明法师自有二。 此下是第二据总门明法师。 就中自有二。 第一明逆之者得罪。 第二明从之者得福也。 就第一阶中复有二。 初正明逆之者得罪。 第二其有读诵以下明法师勋相也。 今者第一见受持读诵者不可轻毁。 所以谤罪重于佛者正由谤此人。 故今法华不通遂断三宝之种故所以罪重也。 虽谤如来不能令三宝永断故言罪轻。 只取一边不论福田厚薄也。 其有读诵下是第二法师勋相。 为如来肩所荷担者此人为如来所重。 故言荷担。 不言如来身荷担也。 其所至方此下是第二明从之者得福。 亦有二。 有正有释即是报深也。 而说偈言据师勋报中自有二。 第一是长行。 此下是第二偈颂。 有十五行偈自分为二段。 第一有两行偈义出不颂长行直漫奖劝时众受持此经。 第二若有能受持此下有十三行偈正颂上长行。 但上长行中本有二。 一者据别门明师。 二者据总门明师。 今就此十三偈亦分为二。 初有七行颂上第一据别门明师。 第二余有六行偈颂上据总门明师。 上别门明师中复有二。 一者明现在师。 二者佛灭后之师。 就七行中亦分为二。 前有四行颂现在师。 后三行颂灭度后师。 就现在世师中本有二种。 一者下品二者上品。 今就四偈中初一偈颂下品法师。 后三行颂上品法师。 但上明下品法师中自有二阶。 一者正出下品法师勋相。 二者报重。 今一偈中上半颂正出下品法师勋相。 下半颂报重也。 诸有能受持此下三行颂上现在中上品法师。 上本有二阶。 一者总况出上品法师勋深。 二者别明上品法师勋深。 今就此三行中亦复有二。 初半偈正颂法师勋深。 上言何况尽能受持者也。 下余两半颂上别明勋深。 吾灭后恶世此下三行颂上第二明佛灭后法师。 此中有二种。 一者是下品二者是上品。 今就三行亦分为二小不次第。 初有两行先颂况出上品。 上言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上又阙无勋报今偈中有。 此两偈亦有二阶。 初半偈颂正况出上品法师。 第二从当合掌礼敬下有一行半。 义颂报深。 长行所无者。 若能于后世此下一偈倒颂下品法师。 上本又有二阶。 一者下品师相。 二者明勋相。 此一行亦有二。 初半偈颂第一下半颂第二。 若于一劫中此下六行偈是第二颂上第二据总门明师。 中本有二。 一者言逆之者则得罪。 二者言从之者则获福。 今此六行亦分为二。 初有两行颂第一逆之者得罪。 第二从有人求佛道有四行颂上第二从之者得福也。 药王今告汝自此下品中第二段。 上来举勋报。 命觅通经之人此下是第二段举通经轨则。 命取通经之人就此中亦有两段。 即长行与偈为二也。 就长行之中自有三段。 第一从药王今告汝以下竟当知是为增上慢者先赞叹此经。 第二从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众说云何应说以下正明通经轨则。 第三从药王我余国遣化人下竟长行奖劝通经之人。 就第一叹经中有五重。 第一先明格量。 第二就人叹。 第三就处叹。 第四据因为叹。 第五据果为叹也。 以众经格量乎此经此经为第一者。 若明称会物机为第一者。 则五时经教皆是称会物机。 今不论此处。 只言会前开后詺为第一。 会前者谈三乘无异路语万善明同归。 开后者明万善皆成佛寿命长远。 此则开涅槃前路作常住之由渐。 然则前后两望二义双明。 下即出言已说今说当说。 已说者昔来三乘等教。 当说者即指涅槃为当说。 今说者即是法华有如此义。 故称第一也。 药王当知如来灭后此下是第二据人为叹。 明此经在人则人尊。 慈悲覆护如衣覆也。 如来位心同归之理此人意无。 二无之中故云共宿也。 药王在在处处此下是第三据处为叹。 明此经在处则处重。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此下是第四就因为叹。 其有众生求佛道者此下是第五就果为叹。 只就此第五自有五重。 第一法说叹。 第二譬如有人下譬说叹。 第三菩萨亦复如是之下合譬叹。 第四所以者何下释叹。 第五若有菩萨下诫劝时众叹也。 二乘教如燥土。 说无量义经于时直明万善成佛如湿土。 若说法华教决定无有三一时得佛果譬泥也。 药王此经开方便门者开三乘是方便。 示真实相者示同归之理。 是法华经藏者此经明因谈妙果。 在此中故言藏也。 深者金刚方穷其底故言深也。 不可破坏故言固。 其理杳然故言幽。 行因久到故言远也。 得之者少故言无人能到也。 若有善男子女人此下是第二正明通经之轨则。 就中有三段者。 第一先假说问通经之轨。 第二入如来室下次第列出通经之轨三种章门。 第三别释也。 今明第二。 此中则以法为通经之轨。 下总通经中以药王等诸菩萨则以人为通经之轨。 下单举人不无有法。 此中单举法不无其人。 人法互举。 欲令两义双显。 如来室者此下第三次第解释通经之轨三种章门也。 药王我于余国此下是第三奖劝通经之人就中有五段。 第一明如来遣化人为通经之人集听法众。 第二方亦遣四部众听其说法通经。 第三明若于山林旷野无人民处我亦遣天龙八部听其所说。 第四言此人若在殊方异立令通经之人时复得见我身。 第五言此人若通经之时有忘失章句者我以神通道力令其不忘。 而说偈言举通经轨。 命觅通经人。 中本自有二。 即是长行与偈为二。 此下是第二偈颂凡有十八行半偈自分为二。 第一有一偈先总劝此则不颂上长行。 如人渴须水此下十七行半是第二正颂上长行。 但上长行本有三。 一者叹经。 二者正出通经之轨。 三者奖劝使通经。 今此十七行半偈亦为三段。 初四行颂第一。 次四行半颂第二。 下余有九行颂第三。 上第一叹经中有五种叹。 今此四行唯颂第五据果为叹。 上自有五重。 今此四行中初一行半颂第二譬说。 后二行半颂第五诫劝时众。 余三重略不颂也。 若人说此经此下四行半是第二。 即颂第二正出通经轨则。 上长行中本有三段。 今者不颂第一假问出通经之经法。 唯颂后两段。 初一行半颂通经之法三种章门。 次余有三行颂第三解释。 若我灭度后此下九偈颂上第三段。 上本有五阶。 今亦颂尽但小不次第。 初一行半偈颂第二。 第二从引导诸众生下有一行半追颂第一第三。 从若说法之人下有一行半超颂第四。 第四从若忘失章句又有一行半仍颂第五。 第五从若人在空闲有三行追颂上第三。 见宝塔品第十一命觅通经中有两段。 第一是法师品明释迦自命通经之人。 此品是第二明多宝助命觅通经之人。 由多宝如来赞叹释迦言谁能于此广此经。 因此得助释迦。 此两段各开为二。 前释迦自命中有二者。 一者举勋报命通经人。 第二举通经轨则已命觅通经之人。 此二已竟今此品助命觅通经人。 中有二段者。 即是长行与偈为二。 长行中自有二十段。 第一经家叙宝塔之相。 第二塔中出声赞叹释迦。 第三大众起疑。 第四大乐说咨问佛。 第五佛答宝塔来竟。 第六大乐说愿见多宝如来。 第七佛答应先集分身诸佛。 第八大乐说复欲见分身诸佛。 第九释迦放光照诸佛。 第十分身诸佛共议欲来。 第十一释迦三过变土。 第十二分身诸佛来相问于释迦。 第十三释迦在空开塔。 第十四明大众见多宝佛之相。 第十五明大众散华供养。 第十六多宝分座与释迦。 第十七释迦就座。 第十八大众愿在虚空。 第十九佛神力接大众在空。 第二十正唱慕觅通经人也。 初品以来是第一经家叙宝塔之相。 从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下是第二赞叹释迦。 从尔时四众下是第三明时众既见宝塔相与生疑。 尔时有菩萨名大乐说下是第四明大乐说既知时众有疑即咨问如来。 从尔时佛告大乐说以下是第五明如来答大乐说述宝塔来意。 下偈正颂此也。 从是时大乐说下第六明大乐说仍发愿欲见多宝如来。 从佛告大乐说下第七答大乐说。 言汝若欲见多宝如来者应先集十方分身诸佛。 下偈中亦颂。 此中从大乐说白佛言下第八明大乐说既开佛道欲集分身诸佛仍发愿欲见分身诸佛。 从尔时放白毫一光此下是第九明释迦如来放光照十方分身诸佛如来。 于时直放光无有言语。 但是经家语而已。 所以放光集诸分身佛者。 此品为欲显发愿通经。 告言十方诸佛尚为法来尊重此法。 汝等云何不流通此法。 且自十方佛在一处欲表明同归之义。 又解释第四疑。 疑久灭度佛云何得来。 今云应不实应显灭不实灭也。 尔时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言下。 第十明十方诸佛既被光明所照与诸菩萨共议欲来。 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此下是第十一明释迦如来三过变土欲容诸分身佛。 于时只是如来神力变土是故经家述之。 所以三变者表明破三乘执心也。 则其土转广二乘之狭意也。 下偈中亦颂此也。 是时诸佛皆遣待者此下是第十二明诸佛既集遣使相问于释迦。 尔时牟尼佛见所分身佛悉已来集。 此下是第十三明释迦如来既得相问欲开宝塔即起在空开塔。 即时一切众会此下是第十四经家叙大众既见多宝如来之相。 尔时四众等见过去此下是第十五明大众既见多宝如来散华供养说如是言。 有人解言于时时众有语但经文略不载。 多意谓不尔。 此只取上多宝如来赞叹释迦之言也。 尔时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分半座此下是第十六明多宝分座释迦坐。 即时是释迦牟尼佛此下是第十七明释迦就坐。 所以言多宝佛与释迦共者灭度佛既坐此意表释迦不生而现生。 释迦与多宝并坐者。 此明双树灭非实灭。 尔时大众见二如来此下是第十八明大众既见二如来在空仍复愿在于空。 即时释迦以神力此下是第十九明如来即以神力接大众在空。 以大音声下竟长行是第二十段正唱慕觅通经之人。 下偈亦颂此也。 而说偈言一品中有二段即是长行与偈为两。 自此下有四十八行偈是第二偈颂。 长行本有二十段今唯颂四段。 三行半颂第五。 三行颂第七。 五行半颂第十一。 三十六行颂第二十段也。 今初有三行半颂上第五。 上第五言佛答大乐说明多宝来意又我分身此下有三行颂长行中第七。 第七明佛答大乐说言汝若欲见多宝如来今应集诸分身诸佛也。 为坐诸佛此下有五行半偈颂长行中第十一。 上第十一言时娑婆即变清净明释迦欲容诸分身佛故三过变相。 但上是经家述如来神力。 今此五行半还是经家说偈也。 告诸大众我灭度后此下余有三十六行偈颂长行中第二十。 上言以大音声普告大众正命通经之人。 就三十六行中自有六段。 第一言告诸大众有一行半正颂上长行。 第二从其多宝佛有三行略劝时众发愿通经。 第三从其有能护此经法者有四行偈。 则言若能弘通此经者则是供养如来。 第四从诸善男子各谛思惟有十八行广寄诸难奖劝弘经。 第五从我为佛道下有三行半释迦自举昔日弘经以劝时众。 第六从此经难持若暂持者尽品有六行举果报劝时众弘经也。 持品第十二此品明五种人受持弘经故言持品也。 四品明别流通有三段。 上来两品是第一命觅通经人。 此品第二明通经者受命通经。 有五种人发誓通经以为五段。 第一先明药王菩萨及大乐说。 颁类有二。 一者诸大菩萨自誓通经。 第二明众中声闻得记者有五百人自誓通经。 第三明学无学人得受记者自誓通经。 无学人已断三界果。 云何得在净土通经。 解言。 无学净秽两土实无有生。 但为弘经故回相似无漏业寄在三界内生。 若论此报实非三界果报。 第四段从尔时佛姨母以下明尼众自誓通经。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此下竟品是第五明八十万亿诸大菩萨发誓愿弘通经也。 虽有五种以类相推应有三段。 第一明大行菩萨秽土流通。 第二中间三人明声闻人于净土流通。 第三最后一人净秽二土悉皆流通此经也。 安乐品第十三此品中明弘经菩萨具四种行。 则能离危得安远苦得乐。 是故出经者仍为品目也。 前解言。 第四段别流通开三显一之义有四品经而判为三段。 第一法师品及见宝塔两品经先明通经者勋深受持者报命觅通经之人。 第二持品一品则明会福乐善之徒相与佛前发誓受命通经。 皆言不爱身命惜无上道。 但上持品未通经之时有毁谤之咎身命之忧。 是则下品菩萨本欲发誓通经。 既见恶世多难便起退转之心罢通经之意。 是故此品是第三如来则用安乐行故接下品退堕之人。 则言若能具此四行者天魔不能忤。 则于恶世中亡身济物没命度人。 是则下品之人因此起弘经之心。 更起渡人之意也。 前又解言此三段前一后一各有二。 中间自有五别。 今此中有二者。 第一文殊问第二如来答也。 今且就问中自有二阶。 第一先赞上能通经者。 第二从世尊以下正作问也。 佛告以下是品之第二明如来答。 就中自有四段。 第一唱四行之数。 第二此一者安住下出四行体。 第三我灭度后下一行半总劝修此四行。 第四临品末二十一行半通明四行得果安乐相也。 释四安乐义凡有四阶。 第一正出体。 第二明智慧功德为行。 第三明自行外化为行。 第四明其四行之位。 第一正出体。 四安乐者第一以智慧为体第二以说法为体第三以离过为体第四以慈悲心为行体。 第二明智慧功德往判者。 第二同是智慧欲智在说故。 第二亦是智慧。 第三第四同是功德故智慧门中离出说法。 功德门中离出慈悲故有四行也。 第三自行外化判者第一第三是自行。 第四同是外化凡通经之法。 不过自行外化。 所以有此四行者自行外化各分为二。 自行分为二者有两义。 故一者第一是照假实二空之解。 此是智门第三明离过此是断门所以自行须明二也。 第二义者智慧语其照境。 自是行善取其离过边。 即是止善既有止行之别故分为二。 外化所以分为二者。 若语慈悲则谈其本若语其说法则论其末。 若使但有知说法无有慈悲者是则如无记语。 若使但有慈悲无有说法者是则与乐拔苦之行终不能成。 故以外化须明此二也。 第四明判此四行位始则四念之初未至世第一法也。 何意判位。 但在此处者。 解释者言此之四行本为接外凡夫菩萨不得过深也。 今当安住四法此是第一总唱数也。 一者安住此下是第二出四安乐行体相即成四段。 又就此四行之中文句不同。 但解前两行之中各有三段解。 后两行之中各有二文也。 今且明初行中有三者。 第一从此下竟二十三偈以来正解初行体相。 第二若有比丘有四行半偈明得果安乐之相也。 第三文殊师利是菩萨有一行一句结此初行也。 今且就第一正解初体相中行自有二。 第一是长行。 第二是偈颂也。 今且就长行中自有两段。 第一有一行许文。 先据行作两章门。 次明后恶世中能流通此经义。 文殊师利云何菩萨下第二正释两章门。 不释能流通义也。 两章门者行体章门方便章门也。 安住菩萨行处是行体章门。 此行然解假名实法空为体。 今假实二空为解。 心所缘之境故言行处也。 亲近处是第二章门即是而二空解方便道。 次能为众生说是经者。 正明始行菩萨佛灭度后于恶世中流通此经。 时要须解心安住假实二空及方便道。 怨亲平等善恶齐劝者。 则能天魔外道不能伤害离危得安离苦得乐也。 文殊师利云何菩萨以下是第二正释两章门。 先解二空解行处章门。 后解两家亲近处章门也。 今且就解行处之中自有三段。 第一总章门。 第二别释两行。 第三总结也。 今言云何菩萨行处此是第一总章门也。 若菩萨此下是第二别解。 今就此中自有二。 一者先解假名空行处。 第二解法空行处也。 今解假名空行处有二种。 一解云。 菩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此一句明得假名空故口无四过也。 而不卒暴第二句得假名空。 故身无三不善业也。 心亦不惊。 第三句明得假名空故意无三不善业也。 此三句皆就用以明假名空相。 若以此文检假空实自难见。 故以下法空行处得知。 前是假空也。 下明法空行处言又复于法。 故知前是假名空也。 下偈颂中广颂法空。 后复言亦复不见是男是女。 故知是假名空也。 又解三句解假名空行处。 此则就人表假名空相。 初句据外恶来时我不起恶也。 后句据善境来时我心不惊也。 何以知之。 闻圣人说无我空之时我心不惊。 中间而无卒暴句正据我内心也。 若不得假空者则不如此也。 又复于法无所行此下三句明法空行处。 此句明解法有智。 不作实心行境也。 而观诸法如实相第二句明解法空智也。 亦不行亦不分别是第三句则明得法空之时无有分别彼此之义。 昔日未得法空之时作意言我只能行彼不能行此有彼此分别之意。 今日既得法空。 唯一相无相无彼此之殊也。 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是第三总结二行处也。 从云何名亲近处此下是第二则解两家亲近处。 此中有二。 第一云何名亲近处提章门。 第二正释。 中自有二。 第一先解释假名空亲近处。 第二解释法空亲近处。 此则是两家方便道也。 今日就解假名空亲近处中自有三段。 第一先明所不亲近处。 第二明所亲近处。 第三总结也。 若论方便体者以实法过假名未得真观以来正是方便体。 今者且就外缘作方便故如此说也。 就解所不亲近处中自有八种。 第一先明离力势缘也。 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下是第二明离邪见缘。 从不亲近诸外道下是也。 第三明离恶业缘。 从亦不亲近下是也。 第四明离小乘缘。 从又不亲近求声闻下是也。 第五明离爱染之缘。 文殊下是也。 第六明离无志之缘。 五种不男是也。 第七明离讥呵之缘。 从不独入下是也。 第八明离散乱之缘。 从乐畜年少下是也。 常好坐禅此下是第二正明所亲近处也。 文殊下是第三总结也。 复次此下是第二明法空亲近处亦有三。 第一先明所亲近处。 第二正明能亲近体。 第三总结也。 所亲近处者即是二谛境也。 能亲近者是能观之智也。 明所亲近中有二。 第一明真谛第二但以因缘故有下明俗谛也。 就此明真谛之中自有三。 第一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一句正明真谛理。 第二从不颠倒以下六句明心行处灭。 第三一切言语道断下十一句明言语道断也。 但以因缘故有下二句是第二明俗谛也。 从常乐观如是法相者是法空中第二明能观智也。 是名近处是第三结也。 而说偈言此下是第二偈颂。 但上长行中本有二。 第一先据行作两章门。 次明于后恶世中能流通此经。 第二正释两章门。 不释能流通义也。 今此二十三行偈亦分为二。 初有一行半偈颂第一举行作两章门。 常离国王以下二十一行半颂第二正解释也。 第一段有二先作两章门。 次明能流通此经。 今倒颂一行先颂第二明能流通。 次半行追颂第一两章门也。 上第二释中先明行处。 后明亲近处为二。 今此偈中不得依上直判为三段。 第一有十三行半先颂假名空亲近处。 次有两行半追颂两行处。 第三有五行半颂法空亲近处也。 上释二亲近处有二。 初提章门今不颂之。 唯颂第二正释。 但假名空亲近处中本有三。 第一先明所不亲近处。 第二正明所亲近处。 第三总结。 今不颂第二所亲近处。 十三行半偈中初十二行半颂第一所不亲近一行颂第三总结也。 但上所不亲近处有八种。 今此十二行半唯得通颂之不可分也。 是则名为此一行颂总结也。 但本论近处。 此中何故举行处结耶。 解释言。 此举行处近处故前行也。 此二处者此近处是第二。 前行处是第一。 故道二也。 又复不行此下两行半是第二段则颂上两行处。 上本有三。 一者提章门。 二者正释。 第三总结。 今不颂第一唯颂后两段。 初两行颂正解。 次半行颂结也。 但上先解假名空行处。 次法空行处也。 此二行则倒颂。 初一行先颂法空行处也。 次一行追颂假名空行处也。 是则名为此半行颂上第三结也。 一切诸法下此五行半第三颂上法空亲近处。 上本有三。 第一明所亲近处。 第二明能亲近。 第三结也。 今此五行半直分六段。 第一有一行半先略颂上第一所亲近处也。 第二颠倒分别诸法有无下有一行则举非形是。 上长行所无。 则明此人不能作法空亲近观也。 第三在于闲处下有半行正颂上第二能亲近处。 即是上常乐观如是法相也。 第四安住不动下半行则广颂所亲近处也。 第五者观一切法皆无所有下有一行三句。 倒颂上法空行处也。 第六有一句则上第三法空亲近处结句也。 若有比丘但解初行中有三段。 此下有四行半。 是第二明得果安乐之相。 就中自有二。 第一一行半明离危苦。 第二菩萨有时入于静室下三行明得安乐也。 文殊师利是名菩萨下一行一句是第三结初行也。 第二安乐行正以说法为体。 然说法本是口业今者正取动口善心为此行体也。 前解言初两行中各有二段。 今此第二行中有三者。 第一先总劝人修此安乐行。 第二若口宣说下十一行半偈正明行体相。 第三最后我灭度后下五行偈则明得果安乐相也。 从又文殊师利如来灭下是第一总劝人。 末世通经应住安乐行也。 若口宣说以下竟十一行半偈是第二段正解释此行体。 今就此第二中自有二。 第一是长行第二是偈颂。 今且就长行之中自有二将欲明此行体。 是故第一先明离恶。 第二诸有听者以下正明此行体相。 但下第三行亦明离恶。 今此中复明离恶与下何殊耶。 解释者言。 凡有三意初意言。 此中所以明离恶者。 夫说法必清净化物没命度人。 是故将明清净说法先明离诸过恶也。 第二意此中先明离恶后正明说法。 下第三行发初正明离恶也第三意言下偈颂之中则先颂说法后颂离恶。 是故验知正以说法为体也。 今且明离恶之中有三段。 若口宣说下两句明说法时节。 第二不乐说人以下正明离恶。 第三善修如是安乐心故一句结句也。 就第二离恶中凡离六种。 一者言不乐说人此明不说出经人过也。 二者言及经典过者此明不谛经文辞句也。 三者离言彼通经是此通经之非从亦不轻慢下是也。 四者从不说他人好恶长短可言不说他人之短。 何故言不说他人之长耶。 解释者本言。 此中道长者本欲为显其短也。 五者从于声闻人下则明不说小乘之过。 此中但明不称小乘之名也。 若有乐小乘者亦可慢称有名也。 六者言亦不生怨嫌之心也。 诸有听者下此是第二正明此行体相。 此中自有二。 一者明默来听者不逆其意也。 二者从有所难问下明有咨问不逆其意也。 而说偈言此下是第二凡有十一行半偈。 今判为两段。 初有六行半先颂上长行中第二正明行体。 次有五行倒颂上第一离恶也。 但上长行第二之中本有二。 初明默听后明问难。 今此六行半宜分为三段。 第一有两行半先明说法之方此是上长行所无也。 第二若有比丘及比丘尼下有两行则颂上第一默来者听也。 第三若有难问下有两行即颂上第二难问者除懒堕意。 此下有五行则颂上第一离恶然上本有三有今此五行之中不颂第一与第三。 唯颂第二上第二中本有六。 今正宜分为二。 初有两行半先明离懈怠之恶也。 次衣服卧具下有两行半则明离贪欲希望之恶也。 我灭度后此下有五行是第三段则明得果安乐之相自有二。 初三行明离危苦义也第二智者如是下有两行正明所得安乐相也。 法华义记卷第七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册No. 1715法华经义记妙法莲华经义记卷第八光宅寺沙门法云撰安乐行品之余次明第三行。 此行以离恶为体。 有两段者即是长行与偈为两段也。 今且就长行之中自有三段。 第一正明离恶。 第二当于一切众生以下则明修善。 若不修善无容离恶也。 第三文殊师利以下明得果安乐之相也。 今明离恶之中凡离六种恶。 一嫉妒也。 二谄也。 此人实能修善只自所悦人情也。 三诳也此人内心无有实行也。 四亦勿轻骂学佛道者也。 五若比丘比丘尼下五行是不轻小乘学也。 六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也。 当于一切众生下是第二明修善自有四种善。 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也。 二于诸如来下也三于诸菩萨下也。 四于一切众生下也。 文殊此下是长行中第三则明得果安乐之想也。 而说偈言此下六行是第二偈颂也。 然上长行之中本有三段。 今此六行偈颂亦分为三段。 第一有两行即得通颂上第一正明离六种恶也。 第二是佛子说法下有三行则通颂上第二修四种善也。 第三第三法如是下有一行偈则得颂上第三安乐相也。 次解第四安乐行。 此行明以慈悲为体。 就中亦有两段。 即是长行与偈为二也。 今且就长行中自有二段。 第一明行体。 第二文殊师利以下即明得果安乐相。 又此两段之中各有二。 初段中二者。 第一略明大慈也。 第二从于非菩萨下广明大悲。 不闻即是昔日闻慧不成就。 不知即是昔日思慧不成就也。 不觉即是昔日修慧不成就。 何以知之。 下三句即释也。 不闻即释上不闻句。 昔日若能闻此三乘者则闻义成就。 正由昔日不闻是闻义不成也。 不信即释上不知句。 正由昔不信言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是故不知同归之理也。 不解即释上不觉句。 若昔解同归之义者即便觉知无三之义也。 文殊此下是第二正明安乐之相亦有二者。 第一正明安乐之相。 第二即释但初正明安乐相。 中自有二。 第一先明人爱。 第二从诸天下明天护也。 是则如来经法在此人怀抱之内是故人天常为法故则爱护人也。 所以者此下是第二即释安乐相亦有二者。 第一法说。 第二譬说。 又就此二段中各有二。 法说中二者第一先明此经是诸佛所护之秘藏。 故第二文殊师利以下据难闻得者明此经应可尊重也。 文殊譬如强力转轮圣王以下第二譬说。 释安乐相亦有二者。 即是两譬即为是两段即为上两种法说作譬也。 但初譬自有开合也。 文殊如转轮王见诸比丘众下第二譬亦有二者。 即开合为两段也。 但就合譬之中自三。 第一正合第二。 文殊师利下即举外譬帖。 第三亦从文殊下结合也。 而说偈言此下是第二重颂。 上长行之中本有二。 第一正明行体。 第二明安乐相。 今此十四行半偈分为二。 第一有四行正颂上明行体。 第二十行半颂第二安乐相也。 上行体中本有二。 一者略明大慈。 二者广明大悲。 今此四行只得通颂不可分也。 譬如强力此下十行半是第二即颂第二安乐相。 上有二。 一者正明安乐。 其中本有二。 一者人爱二者天护。 今者都不颂也。 第二即释明安乐之义亦有二。 第一是法说。 其中有二。 一者诸佛密藏。 二者据得法之人。 今者亦不颂也。 唯颂第二譬说。 但上两譬各有开有合。 今此十行半只宜分为二。 第一有四行先牒颂两家外譬。 第二如来亦尔下有六行半即牒颂两家内合。 初四行之中三行颂第一外譬。 如有勇健下一行即颂第二外譬也。 后六行半中初如来亦尔下三行颂第一譬内合。 次既知众生得其力已即有三行即颂第二譬内合也。 我灭度后但佛答中有四段。 此下一行半是第三总结。 劝修此四安乐行也。 读是经者此下有二十一行半。 是佛答中第四段则通明得果安乐之相。 然此中正明得三报安乐相。 就二十一行半中自有四段。 第一有一行先明现报得安乐也。 第二不生贫穷下有三行半则明生报得安乐。 第三若于梦中以下十六行明得后报安乐。 第四一行总结三释也。 就第三今据梦里。 后报之相中有五种。 第一一行半先明听佛说法。 第二明自见自身为人说法亦有一行半。 第三又见诸佛此下六行半则明得佛受记说法。 第四又见自身此下一行半则明行佛果之因。 第五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五言偈五行明得佛果也。 然就此第五得佛果中则有二意。 初一行先牒举前四梦。 第二后有四行正明得佛果。 第一先牒举四梦者初两句至闻法来则举上第一梦也。 为人说此三字即为举上第二梦也。 常有是好梦此句则总举第三第四梦也。 又梦作国王下四行是第二正明得佛果。 若后恶世中此下一行是第四总结三报也。 从地涌出品第十四此品名未应在此。 只应在一问答后。 文句少故寄在品初。 从后得名故言涌出品也。 凡有十四品半经是第二正说。 自分为两段。 前有十二品经开三显一以明因义。 自此下入分别功德品中半品以来有两品半经。 是正说中第二段开近显远以辨果义。 明因辨果。 一段之中各开为四。 今此中有四者。 第一从此品初竟当精进一心偈以来寿量家别序。 第二从尔时世尊说此偈以下竟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略说开近显远动执生疑。 第三尔时弥勒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下尽品明大众怀疑致请。 第四从寿量品初入分别功德品一品半以来广明寿命长远断疑生信。 今就此四段之中前一后一各开为三。 中间两段别开为二。 今者第一别序中有三者。 第一又减两纸许詺为开发序。 第二弥勒菩萨以下有一纸余名疑问序。 第三佛告弥勒以下名为述劝序。 今先就开发序中有二。 第一是开发所由。 第二佛说是时下正明开发。 所以言开发缘由者由他方分身佛侍者菩萨请求流通。 佛只言。 我娑婆自有菩萨能流通。 不须汝等。 因此发踊出所由。 又就此二段之中各有二阶。 就开发缘由有二者。 第一先明他方菩萨请求流通第二佛答也。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此下是第二正明开发。 就中亦有二者。 第一经家序菩萨踊出之相。 第二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下明踊出菩萨与佛往复问答。 今就经家序踊出之相中自有八阶。 第一叙列踊出之相。 第二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以下叙菩萨形相也。 第三先尽在此下叙菩萨从来之处也。 第四是菩萨闻释迦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下经家叙踊来所由。 由释迦语他方菩萨道不须汝等我娑婆自有菩萨能流通此经。 既闻此语所以踊出来。 第五一一菩萨下是经家叙踊出菩萨眷属。 第六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中下明踊出菩萨既出之后三业供养也。 第七是诸菩萨从初踊出下经家叙踊出之时经劫数。 第八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下经家叙四众遍见诸菩萨也。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下正开发叙中本有二。 从此下是第二明踊出菩萨与佛问答有四。 即成四段可解也。 尔时弥勒菩萨此下是第二疑问序。 就此疑问序中亦有二。 第一明弥勒菩萨自问释迦。 第二问他方分身佛下明菩萨自问分身佛。 就弥勒问中自有二。 第一经家叙弥勒欲问之意。 第二正明说偈问。 就此十九行半偈正问中自有三段。 初一行偈未正问先逆请佛答。 第二是从何所来下有十三偈正问。 第三余有五行半结请也。 第二十三偈正问中有二。 第一两偈问踊出菩萨人身。 第二十一偈问踊出菩萨师也。 就两偈问人身中有二意四文。 第一是从何所来一句问其从来处。 第二以何因缘集一句问何所以聚在一处同时而出。 第三巨身大神通下一行一句赞叹此菩萨结第二问也。 第四为从何所来一句结第一问也。 一一诸菩萨下十一行第二问此菩萨师为是谁。 就中有二者。 先有九偈牒菩萨眷属多少。 从六万恒河沙至但已无眷属。 第二是诸大威德下有两行正问觅踊出菩萨之师也。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此下有五行半偈是正问中第三结请也。 尔时释迦佛分身诸佛以下疑问序。 中有二。 此下是第二问。 分身佛下菩萨自问分身。 此中即答问为两阶也。 第三述劝序中有二。 第一释迦告弥勒善哉以下正述弥勒能问。 第二劝信劝信中长行偈为二。 就长行中自有二。 初汝等当共一心下正劝信只言不受外邪名被精进铠。 自守善道名发坚固意也。 第二出所信之理自有二。 初有两句欲明开近显远之义。 次有三句欲显三世神通益物也。 如来今欲显发者此明开近。 明八十年佛非是实佛。 宣示诸佛智慧者明显远义。 即是复倍上数也。 后三句者诸佛自在神通之力此明如来过去神力益物。 诸佛师子奋迅之力此明如来现在益物之力。 诸佛威猛大势之力此明如来未来益物之力。 此中密明此三种义端至寿量中方显此义。 尔时世尊以下劝信中第二偈颂有四行便为四意。 初偈劝精进。 第二偈劝信。 第三偈诫莫生疑。 第四偈诫一心听也。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此偈第二略说寿命长远动执生疑。 就此段中有二者。 即是长行与偈为二。 就长行中自有二段。 上弥勒问有三阶。 初一偈逆请说。 第二十三行正问。 第三五行半结请也。 今唯答第二阶正问。 就正问中本有二。 第一两行偈问踊出菩萨人身。 第二十一行问其师为是谁。 今先答第二问。 问中本有二。 初问眷属多少。 第二正问师。 今不答第一唯答第二师为是谁。 佛今答言。 只我是其师也。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以下追答第一问。 问其人身上本有二意四文。 今不答下二阶。 娑婆世界之下答第一问。 上问言是从何所来也。 阿逸多此下即答上第二问。 上问言此诸菩萨以何因缘集在一处同时踊出。 而说偈言此下是第二偈颂。 但上长行中本有二段。 今此八行半颂上二段而文成三段。 一行三句颂第一我是其师。 次二行三句颂第二答人身。 次志念力坚固下四行通颂前两段也。 就第二二行三句中有四。 与弥勒相应也。 依止是世界一句答第一是从何所来也。 常行头陀事下一行答第二以何因缘集也。 如是诸子等下一行答第三赞叹诸菩萨。 在娑婆世界下半行颂答第四为从何所来句也。 尔时弥勒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下是第三明大众怀疑致请。 就此段中有二者。 第一经家叙大众有疑。 即白佛言此下是第二正请自有二即是长行与偈为二。 就长行之中自有二。 第一明疑第二正请。 又就此两段中各开为二。 明疑中有二者。 第一即白佛言世尊如来为太子时下先法说明疑。 第二作父少子老譬譬说明疑也。 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此下是第二正请。 亦有二者。 第一弥勒自述已解。 第二然诸新发意此下正明为未解者请。 而说偈言此下十四行偈颂上正怀疑请来。 上本有二。 一者明疑二者正请。 今就此十四行偈亦分为二。 初有十一行偈颂上疑。 第二我等从佛闻此下三行颂上正请。 但上疑中有二。 一者法说明疑。 二者譬说明疑。 今十一行偈中亦分为二。 初有五行颂法说。 后余有六行颂譬说。 我等从佛闻此下三行是偈中第二即颂上长行中第二正请。 但上正请中本有二。 一者明弥勒自述已解。 第二正为未解者请。 今此三行亦分为二。 初有半行偈颂第一明弥勒述已解。 第二余有两行半颂上第二正为未解者请。 如来寿量品第十五此品明如来寿命以尘沙为量故言寿量品也。 自此下竟入分别功德品半品以来是第四段。 广说寿命长远断疑生信。 就此第四段中亦有三段者。 第一即此一品正广明寿命长远。 第二分别功德品初一段长行总为时众授记。 第三弥勒说偈颂佛长行示同领解。 又就此三段之中增一明义。 第一段中有二。 第二段中有三。 第三段中有四。 今且就第一正广说中有二者。 第一明缘起第二是正广说。 今就缘起中自有三阶一者汝等当信如来诚谛之语下明如来先作三过诫敕。 第二尔时菩萨大众下明弥勒等四过奉受如来之命唯愿说之。 第三尔时世尊下明如来又重诫敕也。 一切世间此下竟品是第二正广说寿命长远。 就中自有二。 即是长行与偈为二段。 今且就长行之中自有二。 第一是法说明长远相益物。 第二譬如良医以下讫长行是譬说。 今且就法说之中应有四段。 但文略唯有三段。 今玄出第三段。 故为四段。 何以知此。 下譬中及偈中尽有是故得知。 长行中应有第三段也。 四段名字者第一明释迦如来过去世中神通益物。 此即是上述劝序中言诸佛自在神通之力。 第二从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以下明如来现在中神通益物。 此则是上诸佛师子奋迅之力。 第三应明如来未来世中神通益物。 此则是上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此是法说中所无者今者玄出应下譬中及偈中有。 第四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下通三世隐显。 明益物不虚妄止物诽谤之心。 就此四段中各有三文。 今且就明过去世神通益物中有三者。 第一明应身成佛寿长久但惑者谓言近。 即是开近义也。 第二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下明应家之本身寿命长远之相。 即是显远义。 第三自从是来下正明过去世中神通益物。 就此三段中增一明义。 第一有一。 第二有二。 第三有三也。 今者言一切世间皆谓今释迦出释氏宫此下是第一明成佛实久但惑者谓近。 此第一段唯一不开也。 然善男子此下是第二明应家之本已自成佛以来久远之相。 就此第二自有二。 第一先法说明寿命长远。 第二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以下明为寿命长远作譬。 就此譬中有三。 一者先开长远之譬问弥勒。 第二弥勒即答佛是长远。 第三佛结合长远之譬也。 自从是来我常在此此下是第三正明过去世中神通益物。 就此第三段自有三重。 第一明过去益物之处。 第二于是中间以下明过去益物之名不同。 第三若有众生来至我所以下正明益物。 又就此三重各有三阶。 第一明益之处中有二者。 第一言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此别的出益物之处。 第二言亦于余处百千万亿下讫导利众生此下总出余处益物。 第二过去益物之名不同中有二阶。 一者言于是中间我说然灯佛等。 又复言其入于涅槃正出过去益物之名不同。 则言然灯定光只是释迦。 第二言如是皆以方便分别此则释所以名字不同意。 正以方便利益众生。 是故有名字不同耳。 从诸善男子若有众生来至我所以下第三正明益物。 就中有二者。 四意合为两双即作二。 初明感应相关。 后正明形教益物也。 今初双中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此明即是感应之机。 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者此明即是照机之智也。 第二双者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下先明形益物。 此明现生益物。 亦复现言当入涅槃。 此明现灭利益也。 从又以种种方便说下明教益物。 初正明说法不同。 次能令众生发欢喜心者明得益也。 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以下是第二段明如来现在世神通益物。 就此中亦有三阶。 第一减四行。 先明王宫不生而现生。 仍道第二如是我成佛来甚大久远以下明双树不灭而现灭。 中间第三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以下明现生之后应灭之前神通益物。 又就此三阶之中各有四重。 第一明不生现生中有四者。 第一明见众生有感生之机。 第二明如来现生。 第三明而实不生。 第四释所以不生而现生意也。 今者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 此是第一明见众生有感生之机。 只由机乐小法德薄垢重。 众生感佛出世。 从为是人说我小出家得三菩提此第二明如来现生。 从然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此是第三明而实不生义。 从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下此是第四。 释所以不生而现生者只为教化众生故也。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此下是第二明释迦如来现生之后应灭之前中间神通益物。 就此中亦有四者。 初一行半明教益物。 第二或示己身以下明形益物。 第三诸所言说下一句结教益物不虚。 第四所以者何下通释形教两益物。 又就此四阶之中第一第二第四各自有两阶。 第三不开也。 第一教益有两阶者。 第一言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此总门明教益物。 吐言陈教皆是利益于物。 第二言或说己身此下二句据别门明教益物。 或说己身者说己身为他身。 或说他身者即说他身为己身。 何者今言或说己身即说己为他。 故知我此丈六之体是燃灯如来家之分身。 故此身非是我有。 或说他身者即说他身为己身。 故知宝塔品所明十方分身诸佛皆是我有也。 第二形益中有两阶者第一或示己身等两句明事家之身即是正报。 第二或示己事等两句明身家之事即是依报也。 今者第一或示己身者或示自己身为他身。 故如此国土人物八部大众然皆释迦所化众生。 法主应是释迦。 而法座上者遂是无量寿佛此即示己身为他身。 或示他身者即是示他身为己。 故如西方国土人物四众皆是无量寿佛所化之众。 但法座上应是无量寿佛。 而法座上者遂是释迦形容。 此则是示他身为己身。 皆明变他为己变己为他也。 或示己事此下两句是形益中第二明身家之事。 或示己事者此则示己事为他事形。 故如西方无量寿佛自应有西方天龙八部听法。 而彼佛眷属皆是释迦眷属弟子。 或示他事者释迦自应有眷属。 而眷属皆是无量寿佛眷属。 此则是示他事为己事也。 诸所言说皆实不虚此是第三别结明教益不虚。 唯此第三不开。 所以者何自此下是第四通释形教两益。 就此释中自有二。 一者先释形益。 二者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下释教益。 就释形益中自有三阶。 一者明如来见众生有感形机。 二者明所以见机之意。 第三正释形益不虚也。 言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此先明如来见三界众生有感形之机相。 从无有生死此下有二句是第二阶明如来所以能见机之意。 以无人法过患故分为二。 前有一句明人家生灭法不可得。 后有一句明生灭法家人亦不可得也。 无有生死若退若出者是第一如来久已断于生因。 云何有生。 若必有生可应有死。 生既无有云何有死。 此就一世为论。 若退若出者死即是退生即是出。 既无有死云何更生。 此两句就隔世为谈也。 前一无有句皆冠在四字上也。 亦无在世及灭度者此一句明生灭法家人亦不可得。 者者只是行人也。 非实非虚非如非异此四句是第三阶。 正释形益不虚。 非实者既应有生灭。 云何是实。 非虚者为物生灭实有利益云何是虚。 非如者如是实际既应有生灭云何是如。 非异者生灭得益云何是异也。 不如三界此下是第二释教益不虚亦有三阶。 第一有二句明如来能见应有感教之机。 第二出众生机相不同。 第三明说教利益亦异也。 第一二句者初不如三界见于三界。 此则将明如来见机无异以三界不见机人形如来。 次言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此句正明如来能见机。 以诸众生有种种性以下第二出众生机有性有欲有行有忆想。 皆是感教机不同。 从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以下。 是第三正明说教利益亦异也。 如是我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就现在世明如来神通益物本有三。 此下第三明不灭而现灭亦有四重。 第一言如是我成佛以来竟常住不灭此明王宫生非实生。 久以成佛以来云何是实生。 第二从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就寿命今犹未尽此下明不灭。 第三言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下竟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正明现灭。 第四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以下此释所以不灭而现灭之意。 只为利益众生。 就此释中自有四阶。 一者正释所以现灭之意。 由众生见如来久住于世不种善根。 贪着五尘六欲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为此义故所以现灭。 第二阶从是故如来以方便说下讫如来难可得见叹佛世难值之意。 第三斯众生等闻如是语此下是明现灭得利益之相。 第四从是故如来虽不实灭下总结现灭之意也。 就此四中第一有二重。 第二有三重。 第三第四阶不开也。 第一有二重者初所以者何下二行明若佛久住。 明不生善生恶。 第二若见如来常住不灭下明生慢不生敬也。 就第二叹佛世难值中三者。 初是故如来以方便说下一行正明佛世难值。 第二所以者何下一行半举恶人不值佛来释难值义。 第三以此事故下结难值也。 下二阶不开可解也。 明众生见如来久住于世不种善根。 此下应有未来神通益物。 文句略无今且玄推。 作第三未来一段为下譬作本。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下法说中本有四。 此下是第四明如来通三世隐显益物不虚妄。 亦有三段者。 第一诸佛如来法皆如是者先会诸佛道同。 第二为度众生此一句明诸佛施教意。 正明诸佛三世言教皆为度脱众生故。 第三言皆实不虚此一句正明不虚也。 譬如良医此下是第二譬说也。 就中自有二。 第一开譬第二合譬也。 今先明开譬之中有四即为上法说四段作譬。 但文句阙略而已。 第一二行半为过去神通益物作譬。 第二诸子于后以下二十一行为第二现在神通益物作譬。 第三其父闻子以下一行为第三未来神通益物作譬。 第四善男子于意云何下一行半为第四通三世益物不虚妄作譬也。 就上过去神通益物中本有三。 今不为前二阶作譬。 唯为第三阶作譬。 上第三阶中自有三重。 今亦不为前二重作譬。 唯为第三重作譬也。 何者第一明应成佛实久而惑者谓近。 今者不为此作譬也。 第二即明真实成佛来久相其中自有二。 一者法说二者譬说。 明成佛来久自有三阶。 一者作譬问弥勒。 二者弥勒。 答三者如来结答。 亦不为作譬故前两阶不为作譬。 唯为第三阶明过去世神通益物作譬。 上自有三段。 第一自从是来先明过去益物之处。 其中自有二阶。 一别二总。 今者亦不为此作譬也。 第二出过去时益物之名不同。 其中自有二阶者。 正明益物之名。 二者释所以名字不同利众生故。 此二阶今者亦不为作譬。 故前重皆两不为作譬也。 第三从若有众生来至我所下正明利益。 今者有两行许正为此作譬。 又上文中本有四意合作二双。 今者作四段作譬。 譬如良医智慧聪达者为第二照机智作譬。 上云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也。 明练方药善治众病者超为第四教利益作譬。 上云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令其发欢喜心。 今言明练方药者。 明如来妙达十二部经文。 即是明练方义也。 又洞识十二部经下之理即练药也。 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者追为第一感机作譬。 上言若有众生来至我所也。 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者为第三形利益作譬。 上有二句先云随其所应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 此明现生利益。 今不为此作譬也。 二言亦复现言当入涅槃此明现灭利益。 今言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者正为此作譬也。 诸子于后饮他毒药此下为上第二段现在神通益物作譬。 上本有三段。 初先明不生而现生。 次中间明神通益物。 此明不灭而现灭。 今为三阶作譬。 第一一行半为第一作譬。 第二诸子饮毒以下为第二作譬。 第三余失心者以下为第三作譬也。 上不生现生中本有四义。 第一明见众生有感生之机。 第二明如来现生。 第三明而实不生。 第四释不生而现生意也。 今唯为前二阶作譬。 今言诸子于后饮他毒药下为第一见感生机作譬。 上言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 今言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者。 明众生昔日已迳受如来正化。 弃背之后遇恶知识受邪见教。 各饮他毒药广起烦恼业如药发也。 后轮转三途如宛转于地也。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即此为上第二阶现生作譬。 上言为是人说言我少出家得三菩提也。 不为第三第四作譬也。 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此下为现在中第二明现生之后应灭之前中间神通益物作譬。 上本有四段一者明教益。 二者明形益。 三者结明教益不虚。 四者释形教两益。 今唯为前三段作譬。 不为第四释形教两益作释。 今者不次第也。 初二行半为第二形益作譬。 从父见子等苦恼如是已下追为第一教利益作譬。 从其诸子中不失心者下为第三结教利益不虚作譬也。 今先为第二形利益作譬。 但上本有二阶。 第一明或示己身等两句明事家之身。 次或示己事等两句明身家之事。 此中自有三文。 第一诸子饮毒或失本心下明意业欢喜。 第二拜跪问讯下明身业致敬。 第三我等愚痴下明口业请也今通为上二阶作譬也。 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以下倒为第二教利益作譬。 但上本有二。 初言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此总用教益。 今先为此作譬竟皆悉具足也。 然法相有名譬如色也。 有体相即如香也。 此有义理则如美味也。 故如苦集灭道等名为名。 三苦为苦业。 烦恼为集。 三心灭处名为灭。 戒定慧等名道。 如是等名为体。 逼恼故名苦。 招集故名集。 本有法还无名灭。 通物故名道。 如是等名为义也。 捣筛和合此下即为上教益中第二阶作譬。 上言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是苦是集等即捣也。 苦应知等如蓰也。 苦我已知等如和合也。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此下为上第三结教益不虚作譬。 上言诸所言说皆实不虚也。 余失心者此下为上现在益物中第三不灭现灭作譬。 上本有四阶。 第一明王宫生不生。 第二明灭不灭。 第三明而现灭。 第四释所以不灭而现灭之意。 今不为前三阶作譬。 唯为第四阶作譬也。 上释中本自有四。 第一见佛在世时不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第二叹佛世难值。 第三明现灭有利益仍生恭敬然种善根。 第四总结现灭之意。 今唯为前三阶作譬不为第四总结作譬也。 今第一减三行为第一作譬。 从父作是念以下五行余为第二叹佛世难值作譬。 第三是时诸子闻父背丧以下四行为第三仍生恭敬生善作譬也。 今者增一明义。 第一有二。 第二譬有三。 第三有四也。 第一譬有二者初余失心者见其父来下一行半正为见佛在世不生恭敬不生善作譬。 第二所以者何下一行余释不生善意也。 就第二譬中有三。 第一父作是念此子可愍以下二行余正为佛世难值作譬。 第二即作是言下二行为方便唱灭作譬。 第三言作是教已复至他国下一行正明双林入于涅槃作譬。 而诸弟子由未决定生涅槃之想者无异诸子见父至他国犹生未死之想。 亦至闻使来方生死想。 无异诸弟子见焚身之后分身舍利决定生于涅槃之想。 遣使还者相传解言。 只用如来灭后八斛四斗舍利为使也。 就第三仍生恭敬生善譬中有四者。 第一是时诸子闻父背丧下一句总明苦恼。 第二而作是念若父在者下一行明忆父在时利益。 内合可解。 第三今者舍我远丧他国以下一行别明失父故忧恼。 第四心遂醒悟下一行余正为生善作譬也。 其父闻子悉已得差此下即是第三义为未来世中神通益物作譬。 上所无玄出者也。 此中亦有三段。 第一先明如来见未来世中众生有感佛出世之机也。 第二即明如来应生则言寻便来归是也。 第三咸使见之此正明未来世中利益之相作譬也。 诸善男子于汝意云何以下是第四段。 即为上第四明如来三世隐显益物不虚作譬也。 佛言我亦如是此下是第二合譬。 此中略不合第三譬唯合余三也。 今先合第一譬上开譬本有四。 我亦如是一句合第一譬如良医智慧聪达也。 从成佛以来无量无边以下合第四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譬。 不合第二第三譬也。 上第二言明练方药善治众病第三言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也。 为众生故以下合第二现在神通益物譬。 譬本有三。 今不合第一第二譬。 唯合第三譬不灭而现灭也。 就此第三譬中自有三。 第一明见佛时不生恭敬。 第二明佛世难值。 第三明现灭仍生恭敬。 今唯合第二佛世难值譬。 就中自有三阶。 第一父作是念以下明佛世难值。 第二即作是言下明唱灭。 第三作是教已下正明入涅槃也。 今唯合第二唱入涅槃阶不合第一第三阶也。 亦无有能此下即合上第四益物不虚妄譬也。 而说偈言此下有二十五行半。 第二偈颂亦分为二。 初有二十行半颂上法说。 次如医善方便下有五行颂上譬说也。 但上法说之中文有二段义作四段。 今二十行半亦分为四段。 初有两行颂上过去世中益物。 次有三行颂上现在世中益物。 次有十四行半义颂上未来益物。 次一行颂上通三世益物不虚妄也。 但上过去中本有三。 今不颂第一惑者谓近也。 今初一行即颂第二正明成佛来久相。 次一行颂第三正明神通益物也。 但上第二长远相中有法说譬说。 今此一行唯颂法说。 次一行颂上第三正明神通益物。 上有三。 一者明化物处不颂也。 二名字不同亦不颂也。 唯颂第三正明利益。 上本有二。 一者感应相关今不颂。 唯颂第二正明利益。 正明利益中本亦有二。 一者形益今不颂也。 唯颂教益。 但上教益之中本自有二。 一者正明教益言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 今上半行颂此也。 二明教称众生言能令众生发欢喜心。 今下半行颂也。 为度众生故此下三行颂上现在益物。 上有三段今不颂第一不生而现生四阶。 不颂第二正明神通益物之相四阶。 今唯颂第三不灭现灭段也。 但上本有四阶。 第一明王宫生非实生。 第二明灭非实灭。 第三明而现唱灭。 第四释所以不灭而现灭意。 今不颂第一第二唯颂后二阶。 为度众生故下两行颂第三现唱灭度。 从众见我灭度下一行颂第四释。 上本有四今唯颂第三众生见灭度乃至恭敬之心也。 众生既信伏此下有十四行半即义颂未来也。 今判有四段。 初有五行半先明如来未来三过出世。 第二一行出未来益人之处。 第三七行释疑。 第四一行举如来寿命长远结也。 第一三过出世者初行两行半。 一过出世余国有众生下一行半又明一过出世。 从我见诸众生此下一行半复明一过出世也。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下一行第二即出未来益人之处也。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下七行是第三释疑。 疑无净土就中自有四。 第一两行正明劫尽而净土不灭。 第二诸天击天鼓下一行明三宝常在。 第三我净土不毁下二行明罪人不见。 第四诸有修功德下二行明有福人常见也。 我智力如是下一行第四举如来寿命长远结也。 汝等有智者此下一行颂上第四不虚也。 如医善方便此下五行颂譬说。 就中自分为二。 初一行颂开譬次四行颂合也。 但上有四譬今略不颂第三也。 今一行之中初一句颂上第一譬也。 为治狂子故下两句即颂上第二譬也。 无能说虚妄一句即颂上第四譬不虚也。 我亦为世父此下四行颂合譬。 亦略不颂合第三也。 初半行颂上合第一譬也。 为凡夫颠倒下有两行半颂合第二也。 每自作是念下一行颂合第四不虚也。 分别功德品第十六此品中分别闻法华经所得功德多少故为品目。 自明果中第四段广明寿命长远。 断疑生信自有三段。 第一正明长远。 第二总受记。 第三弥勒说偈以下明示同领解。 今此下是第二受记就中自有三段。 第一先明经家叙时众闻说寿量得解之相。 第二正受记。 第三正经家述诸天供养之相也。 于时世尊此下是第二正受记就正受记中自有三种受记。 第一举增道授因地记。 第二举损生授果地记。 第三授外凡夫发心记也。 但授因地记中凡有六种记即是授六地记也。 第一得无生法忍此明住前菩萨闻说法华经佛命长远之相。 进得登初地。 始出凡界冥会无生。 以初得故受无生之名。 是故十地经叹初地菩萨言生在佛家。 种性无可机嫌。 即结言以不动法故。 二得闻持陀罗尼门者此明初地菩萨闻说寿量得登二地。 陀罗尼者外国之音。 此间言总持。 三得乐说无碍辨才者此明二地菩萨闻说寿量得登三地。 四无量旋陀罗尼此明三地菩萨闻说寿量得登四地。 旋陀罗尼者是周遍总持。 五能转不退法轮者此明四地菩萨闻说寿量得登五地。 五明不退。 六能转清净法轮者此明五地菩萨闻说寿量得登六地。 六地菩萨有般若波罗蜜光明现在前。 如此法门颁类不同者此为复依估。 各举一种法门配六地也。 复小千国土下此是第二寄损生授果地记。 所言果地记者此中皆举果以明损生。 此是但人解此损生不同。 今且就一家所习。 从七地至金刚心凡有九品作损生之义。 但烦恼是生因七地以上果报无有期限难可得判。 只就断烦恼品数百千万种。 今就一种作义。 从七地以上至金刚心断烦恼凡作九品。 上上.上中.上下也中上.中中.中下也下上.下中.下下也。 何者七地所断者作二品上品上中品。 八地所断者作二品上下品中上品。 九地所断者作二品中中品中下品。 十地所断作二品下上品下中品。 金刚心所断者作一品下下品。 此九品烦恼皆得生故言九生也。 若依十地解忍者地地之中各有三忍。 今欲消此经文故七地以上各有三忍。 六地菩萨闻寿量之说得登七地下忍。 即断一品烦恼。 所余八品为八生作因故言八生当得菩提。 七地下忍菩萨闻说寿量得登七地上忍。 于时即断一品烦恼即损二品生。 即七生当得菩提。 七地上忍菩萨闻说寿量进登八地下忍。 于时即断一品烦恼已损三品生。 余有六品烦恼即是六生当得菩提。 八地下忍菩萨闻说寿量进登八地上忍。 于时即断一品已损四品生。 余有五品即是五生当得菩提。 八地上忍菩萨闻说寿量进登九地下忍。 于时即断一品烦恼已损五品生。 余有四品即是四生当得菩提。 九地下忍菩萨闻说寿量进登九地上忍。 于时即断一品已损六品生。 余有三品烦恼即是三生当得菩提。 九地上忍菩萨闻说寿量进登十地下忍。 于时即断一品已损七品生。 余有二品烦恼即是二生当得菩提。 十地下忍菩萨闻说寿量进登十地上忍。 于时即断一品烦恼已损八品生。 余有金刚心所断一品烦恼即是一生当得菩提。 但文句略故从八生仍超至四生也。 复有八世界此下是正授记中第三授外凡夫等记摄退堕人也。 佛说是等菩萨得大法利时自此下竟长行是授记段中第三段。 此明经家述于时天众设种种供养之相也。 尔时弥勒即说偈言此下有十九行偈是第三弥勒说偈颂佛长行。 即是领解之义。 就此领解中自有四段文句。 初有两行是第一先称赞时众得解寿量故欢喜。 第二或住不退地有九行颂佛长行正是领解之义。 第三雨曼陀罗有七行明弥勒自述于时事不颂上长行。 有人言。 颂上长行上是出经者述取于时供养之相。 佛尔时无言无说。 不容用弥勒偈颂经家语。 佛名闻十方一行是第四叹佛结领解也。 或住不退地此下有九行是第二正颂佛长行。 正是领解之意。 上佛正授记中本有三。 一者授因地记。 二者授果地记。 三者授外凡等记。 今就此九行自分为四段。 第一或住不退地下有三行即颂上第一授因地记。 第二复有小千界微尘数菩萨下有四行即颂上第二授果地记。 第三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下有一行颂上第三授外凡中发心记。 第四言世尊说无量下一行总结授记此不颂上也。 雨曼陀罗此下有七行是第三弥勒自述于时事也。 佛名闻十方此一行是第四叹佛结领解也。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自此下十一品半是第三大段流通说。 前言流通中有二。 从此下竟妙庄严王品十品半是此第一化他流通。 第二余有普贤劝发品。 是自行流通。 前又解言。 两流通中各开有三。 今且就化他流通有三者。 第一从此下竟常不轻品三品半经叹能流通者勋深报重。 以命觅通经之人。 此即命下方菩萨。 但下方诸人未被前命故。 第二即是神力品中初五行一文即是下方之徒堪通经者受命。 第三从神力品中佛于文殊师利大众前出广长舌下尽妙庄严王品凡有六品半经。 正付属文。 就此三段中第一第三各开为三。 中间不开且明第一段中有三者。 第一此半品就因门命觅通经人。 第二随喜品举因果命觅通经人。 第三法师功德及常不轻此二品单举果命觅通经人。 何以得知。 此品中明闻经功德。 闻经功德即是因。 后二品明得六根清净。 即是果也。 随喜功德品中明格量闻经功德。 亦明得人相具足。 故得知因果双明。 就此三世段中各有二。 且明第一段中有二者。 第一就佛在世明四品人闻经功德。 第二就佛灭度后明五品人闻经功德。 今者就第一先明佛在世四品人者即作四段。 第一品人中自有长行有偈颂。 下三人皆无偈颂。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此是第二品人也。 何况广闻是经此是佛在世第三品人闻经功德也。 阿逸多若男子女人闻我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 是佛在世第四品人闻经功德也。 又复如来灭后自此竟品是第二就佛灭后明五品人闻经功德。 自有长行与偈为二。 就长行五品人中唯初第一品人明闻经直起随喜心不生诽谤而已。 此人功德最劣又不格量直有长行又无偈颂。 留此第一品人将入随喜功德品中。 格量国城布施乃至教化一切众生皆令得四果。 由自不如此第一品人闻法华经起随喜心。 此义至随喜功德中当更明也。 第二何况受持读诵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此是第二品人闻经功德。 此不道用头实戴如来行。 只言尊重如来无异头顶戴也。 第三阿逸多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此下是第三品人闻经功德。 第四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下是第四品人闻经功德。 第五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下是第五品人闻经功德。 第二偈颂颂长行不颂第一品人。 此下十九行半偈分为四段。 第一五行半偈颂上第二品人。 若能持此经者此下三行颂上第三品人。 若有信解心此下又有三行超颂上第五品人。 况复持此经兼持戒此下有八行追颂上第四品人也。 随喜功德品第十七此品中格量闻法华经生随喜心。 所得功德多少仍为品目也。 第一命通经人中本有三段。 上半品以就因门命觅通经之人已竟此品。 是第二双就因果门命觅通经人。 下余有法师功德及常不轻二品是第三单就果门。 明通经得六根清净之报。 以命觅通经。 本言三段中例开为二。 此品中有二者。 第一是弥勒问。 第二是如来答。 今弥勒所问者即是上分别功德品中明佛灭度后五品人中第一最下品一人。 上言又如来灭后有人闻此经而不毁起随喜心。 此人既未被格量。 今开弥勒问端。 是故将此人来此品中格量其功德。 弥勒今者正问出此人。 又就此两段各有二问。 中二者长行与偈为二可解。 佛答二者亦以长行与偈为二。 但佛答长行中格量五品人功德即成五段。 从初下有三十二行半。 从初人明五十人展转相教最后第五十人闻法华功德无量。 何况最初人功德。 第二品人故来诣僧坊功德无量。 第三人明于讲处劝人坐听得果报之相。 第四品人又在于会外劝他人往听。 第五品人能专心听法。 复能为他人说法。 就初品人中自有六阶。 第一先比次取第五十人。 第二诫令谛听。 第三举五十人问弥勒。 第四弥勒答。 第五佛会通。 第六结答。 况此人功德。 但止五十人为数。 五十人相教不同有三种。 一者转胜。 二者平等。 三者转不如。 今就此三中有难有易。 转胜者难得。 平等者希有。 唯有转不如者多。 今从多论闻五十人中最后者不如。 此人功德已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数。 何况最初闻经者起随喜之心。 此意正答弥勒问。 从阿逸多其第五十此下是第二阶将欲取第五十人格量况出最初人。 诫弥勒令谛听。 从若四百万亿此下是第三阶。 作财法二施所得功德问弥勒。 明施主用珍宝布施四生众生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珍宝。 又教化若干众生皆令得四果。 此施主由自不如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 难者言。 四生众生蛇蚖等云何有发白面皱之相。 复云何今已乘车乘着璎珞。 旧解言。 假设此等众生一时变成人然后用珍宝布施。 既施之后次复能教化令得四果。 所以言如此然由不如闻法华经起一念随喜心。 解释言。 此人虽顿舍国城复令得四果。 此即是世间果报不免生死。 今此人既闻法华经所说五百由旬应度佛果妙极应往。 此人于时起一念决定一心离此生死求彼佛果。 如此功德实广。 然菩萨本以自行为端化他为首。 发心度五百由旬远求佛果。 然化他之心令六道众生离五百险难同得圆极妙果。 是故此心深广实。 非施国城四果格量也。 又闻此法华经植福无此。 具六根清净胜妙果报非算可数。 问者言昔日三乘中菩萨以自发广化之心起远求之意。 若尔今昔何殊耶。 解释者言。 昔日菩萨止言断除正使及习气仍得究竟。 今日方便更明险难远长应去应度。 是则昔日自行化他两行不成。 今日自行化他两行成就。 不可用昔之短狭。 类今日之广长也。 从弥勒白佛言下是第四也。 如来即会此人功德。 从佛告弥勒我今分别语汝下是第五也。 从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下是第六佛结答。 况此人功德也。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此下是第二人功德。 前一人正是格量也。 此下四人皆是广出也。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此下是第三人也。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 此下是第四人明在会外闻说法华仍劝往听也。 阿逸多汝且观是此下是第五人也。 而说偈言此下十八行偈是答中第二。 颂上长行中五人。 初有九行颂第一人。 次有五行超颂第四人也。 次有两行追颂第二人也。 次有一行颂第三人。 次有一行颂上第五人也。 但上第一人中本六阶。 今九行中不颂第四。 今初一行半颂第一先比次取第五十人也。 最后人获福此半行颂第二诫令谛听。 如是大施主下有五行即颂上第三举财法二施问弥勒也。 既不颂第四弥勒答佛故从最后第五十此一行即颂第五如来结会也。 如是展转闻此一行即颂上第六结答也。 若有劝一人此下五行仍超颂上第四人也。 若故诣僧坊此下两行追颂上第二人也。 若于讲法处此一行颂上第三人也。 何况一心此一行即颂上第五人也。 法师功德品第十八此品中明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五种法师功德。 是故经家仍为品目也。 此下两品是第三段。 单据果门中命觅通经人。 就中亦有两段。 第一此品正明据果命觅通经之人。 第二常不轻品即证此果报不虚也。 今且就此品中自有二段。 第一先总明闻经得六根清净果报。 第二广别出六根清净之相。 从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下是眼得八百鼻得八百身得八百。 三八二十四合即是二千四百功德也。 次耳得千二百舌得千二百意得千二百合即是三千六百。 就前合成六千功德。 此六千功德皆是举因目果。 众生起善不出三业十善。 十善有二。 一者止善二者行善。 今且就止善作论。 此十善修习之法皆互相显助。 何者故。 如持不杀戒为首次修余九善助成。 乃至持正见作头余九助成。 如是更互相助仍成百善。 然此百善便立菩萨之意有四百。 何者。 自作百善一百也。 教人行百善二百也。 随喜人行百善三百也。 又赞叹人行百善四百善也。 然此四百就五种法师上作。 但就受持法师亦有四百善。 何者。 自受持教人受持随喜人受持赞叹人受持各一百。 此即是四百善。 读经之时亦有四百善也。 诵经之时亦有四百善也。 解说亦四百书写亦四百。 是则四五二十即是二千功德也。 然菩萨位心欲令万行皆进。 有下品二千。 次修中品二千也。 次修上品二千也。 便成六千功德。 此六千功德共得感一根如似五戒共得人身。 但欲示自行化他功用显昧配于六根。 三根自行化他功用不如。 三根自行化他功用胜。 是故三根各得八百。 三根各千二百也。 论云金银无香金刚无味。 今云何言金银诸珍闻香悉能知。 解释云。 但闻藏香即知有金银也。 今此持经果报不可思议。 如似一切知人六根并用众尘俱知。 常不轻品第十九此品中明如来昔日为菩萨时为四众说同归之义。 记四众得佛常说不轻之言。 四众仍号此菩萨为常不轻。 是故仍为品目也。 单举果命通经人。 中有两段。 此品是第二。 举不轻现得果报证不虚也。 今就此品中大判有二段。 一者长行二者偈也。 今就长行中有五段。 第一举是非相形命觅通经人。 第二先谈事本也。 第三正明本事也。 第四叹经。 第五因此仍劝人受持也。 今言举是非者若有谤此经之人得恶报。 如上火宅偈末所述也。 若能通经者得六根果报。 如上法师功德品所明也。 得大势乃往古昔此下是品中第二段先明事本。 二万亿威音王佛尔时有一菩萨此下是第三段正明本事也。 今就此中自有二。 第一先明行善恶二因。 第二是比丘临终以下明得善恶二果。 今明行因之中善恶相间自有六阶。 第一先明常不轻礼拜记人当果行善因也。 第二明恶人行因从四众之中是也。 第三明此菩萨行善因从如是经历多年下是也。 第四又明恶人行恶因从说是语时下是也。 第五又明此菩萨行善因从避走远住下是也。 第六又明恶人行因从以其常作此语故下是也。 是比丘临欲终时以下是第二明得善恶二果。 此中自有二。 第一先明善人得善果即是常不轻也。 第二明恶人得恶果。 就此二重中各有二。 就第一明得善果中有二者。 第一先明得果。 第二仍会通古今也。 且就明得果之中自有六阶。 一者先明具闻威音王所说二十千万亿偈故即得六根报也。 第二得是六根清净已下明得更增寿教化众生果报。 第三命终之后下明又值日月灯明佛。 第四以是因缘下明值云自在王佛。 第五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下明又值千万亿佛说法华。 第六从功德成就当得作佛下明得作佛也。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此下是善果中第二会通也。 得大势彼时四众此是第二明恶人得恶果。 就中亦有二。 初作三重明得恶果。 第二仍会通也。 三重明得恶果者。 第一先明不值三宝也。 第二从千劫下正明得恶果也。 第三从毕是罪已下仍得妙果。 是则显菩萨不为众生作烦恼因缘。 正由常不轻菩萨为化外缘故也。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此下是第二会古今也。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此下是长行中第四叹经也。 是故诸菩萨此下是第五仍劝人受持也。 而说偈言此下有十九行半是品中第二段。 重颂长行上长行中有五阶。 今不颂第一举是非也。 今初一行半先颂第二事本。 从是佛灭后此下十四行颂上第三本事也。 次有两行颂上第四叹经。 次两行颂上第五奖劝也。 上第三中本有二。 先明行善恶二因。 次明得善恶二果。 今十四行中四行颂行因。 十行颂得果。 就上明行因中有六阶。 今者唯得颂三种。 初三行先颂行善因也。 次言诸人闻已半行颂行恶因也。 不轻菩萨下半行颂善因也。 其罪毕已此下十行颂得果。 亦分为二。 初有五行颂善果。 次有五行颂恶果。 上善果中本有二。 一者正明善果。 二会通。 今四行半颂果。 半行颂会通。 上正明果中本有六。 今者唯得颂三。 第一第二第三时四部众下明恶人得果。 上长行中本有二。 第一正明得果。 第二会通。 今者一行半颂得果。 三行半颂会通。 上得果中本有三。 今者唯颂第四。 亿亿万劫下两行颂长行中第四叹经也。 是故行者下两行颂长行中第五奖劝受持也。 神力品第二十此品明如来有八种神力仍为品目也。 就化他流通中本有三段。 此品中初有五行一字。 是第二段堪通经者受命流通不开也。 尔时世尊此下有六品半经是第三正明如来以经正付嘱也。 前又解言。 此三段之中前一后一各有三段。 中间不开也。 今此中有三者。 第一此半品先明付嘱缘起也。 第二嘱累一品正明付嘱也。 第三有五品经明示物通经轨则也。 今且明缘起之中自有两段。 第一长行第二偈颂也。 就长行之中自有两段。 第一先明神力第二因此叹经劝行也。 今且明神力之中有二。 第一先列所为时众。 第二正明神力凡有八种神力。 而文成六段。 第一先明长舌与放光合为一段也。 一时下是第二段又明两种神力。 即是謦咳与弹指二神力也。 地动下是第三段明第五神力也。 欲使六道众生尽发动通经意。 其中众生下是第四段。 此明第六神力。 正明如来神力令大众彻见十方也。 即时诸天下是第五段明第七神力也。 明诸天唱告使众生供养。 所散诸物下是第六段明第八神力表所修诸善感当来佛果也。 尔时佛告上行等此下是长行中第二段。 因此仍叹经劝行也。 而说偈言此下十七行偈是第二段颂上也。 亦分为二。 第一四行颂上第一先明八种神力也。 第二嘱累。 是经故下有十三行颂上第二叹经劝行也。 嘱累品第二十一此品第二正明如来以经付嘱时众因名品目也。 此品中大分为三段。 第一正明如来以经付嘱。 第二明时众即受付嘱。 第三明如来示付嘱事毕相也。 又此三段中各有三。 正付中有三者。 第一正明以经付也。 第二释付嘱之意。 从所以者何是也。 第三结付嘱。 从汝等亦应下是也。 时诸菩萨此下是第二受付嘱。 亦有三者。 第一先明内心欢喜。 第二从益加恭敬下明外形致敬。 第三俱发声言下正明受付嘱也。 尔时释迦此下是第三段示付嘱事毕之相。 亦有三者。 第一先唱分身诸佛各随所安也。 第二还闭多宝佛塔从多宝下是也。 第三明大众欢喜从说是语时下是也。 药王本事品第二十二此品明药王昔日苦行通经仍为品目名也。 此下有五品。 是第三段示物通经之轨则。 但上明因之中已明轨则。 此中复明轨者。 但前入如来室等明法等。 明法为通经之轨。 此中正以药王等以人为轨也。 此五品示物通经之轨。 今判为三段。 第一有药王妙音观音三品正示物通经之轨。 第二陀罗尼品即奖劝时众有退没者以说神咒护此通经人。 是故不可不弘经也。 第三妙庄严王本事品即显通经有利益转父邪见以归正解也。 今且就第一段中自有两段。 第一此药王品先明苦行通经为物作轨也。 第二妙音观音两品明普现色身弘经益物。 若明药王苦行者下二人亦然。 若明后二人普现色身弘经益物药王亦应尔。 是故彼此互举影向相显。 但此药王是旧邦菩萨。 妙音观音等是他土大士。 但妙音是东方菩萨。 观音是西土大士。 虽复东西两殊同集一处。 为欲表同归之理证莫二之说也。 今且就此品中大判为四段。 第一是宿王华作问也。 第二如来答也。 第三经家序说此品中得利益。 第四明多宝赞叹时众中宿王华能问也。 中有三。 第一正问药王难行苦行事。 第二善哉世尊愿少解说一句请说。 第三诸天龙神下出所为徒众也。 尔时佛告此下是品中第二段如来答也。 今就此答中自有六段。 第一先明事本。 第二尔时彼佛下明过去佛为此菩萨说法华经。 第三一切众生喜见下正明本事苦行流通此经。 第四佛告宿王华下即会古今。 第五宿王华若有发心下劝通经。 第六宿王华譬如下广叹经正明流通也。 从尔时佛告宿王华下十一行余是第一明事本。 尔时彼佛此下是佛答中第二。 明昔日佛为此菩萨说法华经也。 是一切众生此下是佛答中第三段正明本事也。 今就此中自有四段。 第一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下明闻经修行。 第二从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以下明得现果。 第三即作是念以下明知恩念报恩。 第四即时入是三昧以下正明报恩供养也。 就此第四自有二。 第一先明现身供养。 第二后身供养。 且就现身供养中自分为二。 第一即时入是三昧下先明财物供养。 第二从三昧起而自念言下正明烧身供养。 今且就明烧身供养中自有五阶。 第一先明念欲烧身也。 第二即服诸香下明服香。 第三从满千二百岁下正明烧身。 第四其中诸佛以下诸佛叹。 第五其身火燃以下明所经时节。 从一切众生喜见此下是第二明后身供养。 就中自有二。 第一先明供养缘起。 第二从尔时一切众生喜见下正苦行通经。 今且就缘起之中自有九阶。 第一先明现生王家也。 第二即为父王下为王说本因缘。 第三大王我今当还供养此佛下明已语王道欲供养净明德佛。 第四白已下明升空而往。 第五往至佛所下明至佛所致敬。 第六尔时一切下明白佛道。 佛那得犹在。 今不用此解。 只是自庆言我犹故及世尊在世也。 第七明日月净明德佛答言涅槃时至也。 第八明从又敕下即明净明德佛以法付此菩萨也。 第九如是日月净明下明净明德佛下入涅槃也。 明缘起竟。 尔时一切此下是第二正明后身苦行通经。 今就此中自有四段。 第一先明见佛灭度生恋慕之心。 第二即以海此岸栴檀明焚身供养。 第三火灭之后明供养舍利。 第四尔时一切下明仍舍臂供养。 就此第四段中自有七重。 第一从此下告大众欲烧臂。 第二作是语已下正明烧臂。 第三令无数求声闻众下明时众得益。 第四尔时诸菩萨下时众忧恼。 第五于时一切众生喜见下明发誓。 第六作是誓已下明臂复本。 第七当尔之时明感动之相也。 佛告宿王华于意云何下佛答有六段。 此是第四段会通古今也。 宿王若有发心此下是第五仍劝人苦行通经也。 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下是第六广叹经正明流通。 就中自有两段。 第一叹经。 第二是故宿王华以下正明流通也。 就此两段各有二阶。 叹经二者初总叹此经一部。 次宿王华若有人闻下别叹。 此二阶各有三重。 总叹中有三者。 第一譬如一切川流下十譬格量叹。 第二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下名当体叹。 第三若人得闻此法华经下举功用叹也。 宿王华若有人闻是药王以下是第二别叹。 就中亦有三者。 第一从此以下举现在世为叹。 第二若如来灭后下举未来世为叹。 第三宿王华此菩萨成就如是下总结叹也。 第二正明流通中有二者。 第一是故宿王华下以此一品付嘱流通。 第二宿王汝当以神通下以此一部付嘱正明流通。 就中有正有释也。 说是药王品时此下是品之第三段。 即是经家叙说品得利益也。 多宝如来此下是第四段明多宝如来仍赞叹宿王华能问也。 妙音品第二十三此品中述此菩萨普现色身神力之事仍以此菩萨为品名也。 此下两品是示物通经轨则中第二明此二大士普现色身弘经益物。 此意已如前述也。 今就此品中大分为六段。 第一先明如来放光召妙音令来。 第二即白净华智佛下明彼菩萨被命发东方来此土。 第三尔时华德菩萨白佛下正明妙音普现色身通经之轨。 第四说是妙音品时下明东西二处人天有利益。 第五尔时妙音菩萨供养释迦下明此菩萨见普现色身既竟仍辞此间佛还东方。 第六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下明经家述时众说品有利益也。 今第一如来放光召中自有三阶。 第一先明此光傍照余国也。 第二过是数已下明此光的照此菩萨国也。 第三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下明如来光的照此妙音身也。 即白净华下是品中第二段明此妙音受命而来。 此中自有五段。 第一先明妙音辞佛而来。 第二明彼佛仍诫敕此妙音。 第三妙音奉受诫敕之旨。 第四明此妙音示从彼来相。 第五正明妙音发彼而来也。 今先有四行许是第一明妙音辞彼佛而来也。 尔时净华智佛此下是第二明彼佛诫敕之也。 妙音白佛言此下是第三奉如来诫敕之旨也。 于是妙音此下是第四段示从彼来相。 只就此第四段中自复六阶。 第一明现宝莲华于此间也。 第二从尔时文殊下文殊问佛此瑞相之意也。 第三尔时释迦下明如来答文殊。 第四文殊白佛下明文殊仍愿见此妙音。 第五尔时释迦下明释迦答道多宝如来自当为汝唤。 第六时多宝佛下明多宝佛即为文殊唤此妙音。 从于时妙音以下是第五段正明妙音发来至此。 就此第五段自有九阶。 第一先明妙音与眷属而来。 第二所迳诸国以下妙音于路现神力之相。 第三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下明经家叙此人形。 第四入七宝台下明妙音乘宝座而来至。 第五到已以下明既至此间设供养。 第六而白佛言下明妙音传彼佛相问讯。 第七世尊我今欲见下明妙音白佛道愿欲见多宝佛。 第八尔时释迦下明释迦即为白多宝佛。 第九尔时多宝佛下明多宝佛于宝塔中遥命妙音也。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此下是品中第三段正明妙音普现色身弘经。 此中自有两番问答为二段也。 今明初番问答中问唯一也。 佛答中自有四阶。 第一正答妙音往昔行妙因今日得果。 第二华德于汝意云何下仍会通古今。 第三华德汝但见妙音菩萨下广明此妙音普现色身弘经。 第四华德妙音成就下结答也。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此下是第二番问答。 明三昧名也。 说是妙音菩萨品时此下是品中第四段明东西二国得益即得此三昧也。 尔时妙音菩萨供养释迦此下是品中第五段明妙音既说普现色身竟仍辞还国。 此中自有三阶。 第一先明辞如来也。 第二从所迳诸国下明妙音去时于路现神力也。 第三既到本国下明至彼恭敬彼佛也。 从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下品去第六段明经家叙时众得利益也。 观世音品第二十四观世音者可有四名。 一名观世音正言观世间音声而度脱之也。 二名观世音身即是观众生身业而度脱之。 三言观世意即是观众生意业而度脱之也。 四者名观世业此则通前三种。 问曰。 若尔何故只詺为观世音耶。 解释者言。 但行口业则易身意两业行善则难也。 且娑婆世界多以音声为佛事。 是故从观世音受名也。 今就此品中亦有六段。 第一先称叹此菩萨也。 第二从云何游于娑婆世界此下则正明普现通经也。 第三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以下仍劝人供养此菩萨也。 第四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以下结叹此菩萨也。 第五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下明持地菩萨寄也。 第寄此品末仍叹观世音之德也。 第六临品末佛说普门品时以下明说此品时得利益也。 今且明第一叹中有二。 即问答为二也。 今明佛答中自有两段。 第一先依名叹。 第二从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下名为格量叹也。 依名叹中有四。 第一先叹观世音。 第二若有众生多于淫欲下叹观世意。 第三若有女人设欲求男下叹观世身。 第四是故众生皆应受持下结劝受持也。 就第一观世音中自有三。 第一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下总明观世苦声。 第二若有受持观世音菩萨名者下别明观世音救七种难。 第三无尽意观世音菩萨威神之力下总结叹也。 第二救七种难者第一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下一行半救火难。 第二若为大水所漂下咸一行救水难。 第三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下五行半明救风难。 此中虽通罗刹未明罗刹也。 风本无色正明此风吹起黑色故言黑也。 第四若复有人临当被害下咸两行救刀杖难。 第五若三千大千下两行半救罗刹难。 第六说复有人若有罪下两行救枷锁难。 第七若三千大千国土下六行余救盗贼难也。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竟巍巍如是是第三总结叹观世音也。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此下是第二叹观世意。 就中自有二。 第一正叹也。 第二从无尽意下竟是故众生常应心念结劝也。 若有女人此下是第三叹观世身。 就中亦有二。 第一正身业礼拜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亦第二从无尽意下竟福不唐捐结劝也。 是故众生此下是第一依名叹中第四总结叹也。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此下是第二格量叹。 此中亦有四阶。 第一佛先作格量功德问无尽意也。 第二答佛甚多世尊也。 第三佛言若复有人下明如来结会。 第四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下总结叹也。 无尽意白佛言此下是品中第二段正明普现色身弘经。 自有二。 第一问第二佛答也。 今且明问中自有二意三文。 一问言云何游于娑婆此问形也。 第二问言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此问教也。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此是第三总结前问。 形教两法都是方便之力也。 佛答中有二。 第一正答第二结答也。 就正答中凡有十九应以。 一一中皆答上两问。 现形即答前问形而为说法即答后问教。 今初句若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明众生根性。 后句例皆如是。 经文略无众生也。 无尽意是观世音下是第二结答也。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此下是品中第三段劝人供养观世音自有七阶。 第一明如来正劝供养。 第二明无尽意即受佛教舍璎珞供养也。 第三时观世音菩萨下明观音不受。 第四明无尽意请受也。 第五尔时佛告下明如来自命观世音令受。 第六时观世音下明观世即受。 第七分作二分下明此菩萨既受之后仍行回施也。 无尽意以下是品之第四总结叹观世音也。 尔时持地菩萨此下是品中第五段明持地总叹此观世音之德也。 佛说是普门品时此下是品中第六段明经家叙说品得利益也。 陀罗尼品第二十五此品中明陀罗尼神咒仍为品目也。 明示物轨则中本有三。 前三品正明以人为通经轨则也。 今此一品是第二意则明如来说大神咒奖劝弘经拥护通法大士。 今就此品中大判为三段。 第一有一番问答先格量通经人功德。 第二尔时药王下又有一番问答正明五人说神咒拥护弘经人也。 第三说是陀罗尼品下一行明时众得利益也。 五人者第一药王第二勇施第三毗沙门天王第四持国天王第五罗刹女。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六若依药王菩萨本事品者应言净藏净眼品。 但此正是往古国王邪见炽盛不信三宝。 然净眼二子是大菩萨而应生此家。 转王邪见之心得正见之解。 从所化受品名故为品目也。 今就此品中大判有六段。 第一先明事本。 第二仍称叹二子有深德美行。 第三明云雷音王佛为说法华。 第四正明二子化父本事。 此是品之来意。 第五段仍会通古今。 第六段明经家叙说此品时众得利益也。 今先明事本国劫名字如来之号也。 从有二子此下是第二先称叹二子有深德美行也。 尔时复彼佛此下是第三段彼佛为二子说法华经也。 时净藏净眼二子此下是第四段正明二子化父之本事。 就此中自有三段。 第一先明化父缘起。 第二于是二子下正明化父。 第三时父见子神力如是下明父王朋二子白母往佛所也。 第二母告子言下明其母告子导父王邪见。 第三净藏二子下明二子生怨叹之念。 第四从母告子言下明劝子化父也。 于是以下第二正明二子作十八变化父王也。 时父见子此下是第三明父王受化。 就此中凡有十四阶。 第一先明父王与子问答也。 第二于是二子下二子与母问答也。 第三于是二子下明二子劝父母往佛所也。 第四彼时妙庄严王下明王眷属堪受法正化也。 第五二子如是下叹二子化父王之德。 第六于是妙庄严王下明王及眷属往佛所也。 第七尔时彼佛为王说法下此二句明如来为王说法也。 第八王大欢悦下明王闻法得利益仍供养。 第九时云雷音下明佛为授记也。 第十其王即时下明王出家修道也。 第十一即升虚空下明王既得解之后述报子恩也。 第十二尔时下明如来述此二王子实是善知识也。 第十三妙庄严王即从虚空中下明王称叹佛德也。 第十四说是语已礼佛而退此两句明辞佛还国也。 佛告大众此下是品中第五会通古今也。 佛说下是品之第六段。 明经家叙说品时得利益也。 普贤劝发品第二十七此品中明普贤从东方来劝人自发闻经之因。 故为品名也。 但经有三段。 第三段流通中本有二。 第一有十品半是化他流通。 今此一品是第二自行流通。 若不受持者此经于此人则不流通。 若自受持者此经于此人则有流通之义也。 本言两段之中各有三。 今此中有三者。 第一先明此菩萨从东方来。 是劝发之由也。 第二白佛下正明劝发闻经。 第三临品末是经家叙说品得利益。 今且明初段中自有四阶。 第一正明普贤从东方来。 第二所迳诸国土下明神通之相。 第三又与下明普贤眷属之相也。 第四到娑婆下明至佛所致敬也。 白佛言此下是品之第二段正明劝发之义。 就中宾主相简有四阶。 第一普贤先问如来劝发之行。 第二佛告智贤下明如来即答劝发之行。 第三尔时普贤白佛下正明普贤菩萨奖劝也。 第四尔时释迦赞言下明如来述成奖劝。 又此四段之中各有三别。 初有三者。 第一先道为此经故来也。 第二唯愿下明请答也。 第三从若善男子下正问也。 佛告此下是第二佛答明劝发之行也。 此中亦有三者。 第一总唱有四法之数也。 第二一者下别出四法之名也。 第三善男子下结答也。 尔时普贤此下是第三段普贤正劝人行此四行。 就中亦有三者。 第一总劝也。 第二别劝第三结劝也。 是人若行若立下是第二别劝。 就中自有四种劝。 第一先明灵瑞劝。 正言若能受持者我当乘白象护之也。 第二从亦复与其下明神咒护。 第三若有受持下明佛神力护。 若能受持此经者诸佛神力护之。 第四若但书写下举果报劝。 若能通此经者得好果报也。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此下第三结劝明普贤自誓发弘经之志引物之情。 即结也。 尔时释迦此下是第四如来述其奖劝。 就中亦有三者。 第一先述其灵瑞及神咒两护劝也。 第二当以神力下即述成上佛护劝。 第三从普贤若如来下即述成举上果报劝。 番取即得也。 佛说是普贤劝发品时。 此下是品第三段。 明经家叙说此品时得利益也。 法华义记卷第八毕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7:5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