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略讲上册(第三十八章) 内容: 宗镜录略讲上册(第三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八章明暗还天地上次讲到见性这个问题,引用了《楞严经》的经文。 有很多同学提出来讨论,例如,我们眼睛可看见,瞎子看不看得见? 就有一位同学根据《楞严经》的说法,认为瞎子是看不见前面的东西,可是瞎子看见前面黑洞洞的,所以还是看见。 另一个同学说,你讲错了,瞎子是看不见前面东西,但是能看见前面黑洞洞,那不叫做看见! 那只能够说能见的功能,‘能见’的‘能’看见。 这是两位同学很认真也很有趣的辩论。 明暗之辩我们上次谈过,开眼见明,闭眼见暗。 明暗是两个现象,就是开眼看到一切东西,闭著眼睛看不到一切东西,实际上闭著眼睛还是看见了,看见什么? 如果在灯光底下,就看见一片蒙蒙的,不过看不见东西而已,如困在黑暗底下,就是看见前面黑暗的,并没有看到东西而已。 实际上,那个黑暗和蒙蒙也是你所看见的。 拿现代的观念来说,你的眼神经的反应功能还存在。 可是假使眼睛瞎掉了,是不是还是这个样子呢? 还是这个样子,只是程度加深了,那就是说看到前面暗暗的,不过这个话还要注意。 现代不像佛那个时代,而是个科学的时代,人类文化经过几千年经验的交流与融合,说法、理解又不同了。 我们说,瞎子两个眼睛,假使拿掉,看到什么? ‘什么都看不见了。 ’‘那你有什么感觉呢? ’‘什么都黑洞洞的。 ’好,根据这个理论,这个瞎子是因为他过去没有瞎以前,曾有‘看见’那个经验。 假定他一生下来就瞎了,什么也看不见,你问他:‘你看见什么? ’他会说:‘什么叫看见啊! ’对不对? ‘我只晓得前面……’你说:‘是不是暗暗的样子啊? ’他如果跟著你说:‘是,暗暗的。 ’那么,这个瞎子说了谎话。 为什么? 他天生下来没有看见过什么光明、什么黑暗,也怎么晓得这叫黑暗呢? 对不对? 只能够说:‘我也不懂,我只晓得前面……’,他讲不出来的,因为他没有这个经验嘛! 对不对? 这是第一个道理。 第二个道理,我们做梦的时候,往往以为看到很多东西,如果某人问你:‘你在梦中看见什么? ’你一定会说:‘噢! 我看到很多奇怪的景象’,这个话拿科学、哲学的逻辑来讲,是不对的。 你是根据人清醒以后的习惯,讲自己在梦中看见什么,实际上你作梦时候并不是看见啊! 眼神经并没有张开看见东西,是你那个意识的境界。 用弗洛依德的话来讲,是潜意识所呈现的境界,严格讲起来,不能说是看见,你只能够说,我梦见。 假使你说,我梦中这个眼睛张开看见了,嘿,老兄你注意,那不是梦,你醒了,发神经了,对不对? 所以,这与见性不能混为一谈。 这些问题,大家肯讨论,我觉得很好! 对于常识研究会有进步,就怕不知道有问题存在。 我们现在倒回来看,释迦牟尼佛他当时的一段话:‘故《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这里头是有个大问题。 这是个大原则,这四句话佛同阿难讲,当你眼睛看东西的时候,‘是汝非我‘,是你看见,不是我看见。 后面两句话,讲大原则,假使人以眼睛看东西的时候,‘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你那个见性与明心见性,不能笼统混为一谈。 千万注意! 这个观念把握不清楚,那就错得一塌糊涂,非常严重。 我们任何一个人眼睛能够看见的这个见性,拿现在的话怎么说呢? 你那个能看见的功能,或者说你那个眼睛,能够看的那个作用,叫它作用也可以,功能也可以。 古代辞汇不够,而中国人又是喜欢简洁扼要,所以‘见性’、‘性子’、‘性能’、‘感性’、‘理性’、‘明心见性’都是使用这个‘性’字,一切功能也是这个‘性’。 比如唯识论的‘诸法无自性’,一般研究唯识学的,都搞错了,认为是绝对空没有自性。 实际上,‘诸法无自性’是讲世界上每一个存在的东西,都没有固定性,不是永远在,同明心见性的空性不相干。 可是近一、二百年来,大家研究佛学,没有把这个观念搞清楚。 换句话说,逻辑的范筹混淆了以后,关于佛法、佛学,在见地、理解方面全错,很严重。 如果站在受戒的立场来讲,那更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所以佛告诉阿难,你的‘见性周遍’,无所不在,当你意识看东西的时候,这是你意识见性的作用,如果这不是你自己的见性,还是谁啊? 难道还是我替你看见吗?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 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你的见性这个功能很真实啊! ‘性汝不真’,这个真实的见性的功能,在你的生命上的作用是真实的,你为什么怀疑它有假呢? ‘取我求实’,这个道理在你自己身上,你为什么从我这里求一个东西呢? ‘故知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 ’这两句话,不是《楞严经》原文,是永明寿禅师加上的。 在古文的写作方法上没有错,如果拿我们现在用逻辑的观点去论辩这两句话,就嫌文字太模糊,交代不清。 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先看文字,‘故知’,所以知道是根据《楞严经》的说法,所以知道,‘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眼睛张开看到光明,眼睛闭著看不见光明,看见什么? 看见黑暗。 明来的时候,暗就跑掉了;暗来的时候,明就没有了。 明暗有差别,有相待,互相接替的,所以‘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 ’明和暗这两件事情,有本位可归还。 比方说,就在我们这个房间,大家看到了光明是电灯的关系,把电灯关掉以后,这光明没有来,那么这个光明还给电灯去;把电灯打开,光明又来了,那样黑暗还给黑夜了,其实也是还不了啦! 这是逻辑观念的假定,在我们的理念上,头脑思想的意识,可以有个范围把它归纳起来,光明还给灯光,黑暗还给夜晚。 当光明还给电灯,黑暗了,那我们看见看不见? 看见啊! 看见黑暗来了。 这个眼睛能见的见性,没有变动过。 换句放说,可看见的现象有变动,我们能见本身的功能,没有变动过,你说看到好看的,是看见什么? 看见好看的;不好看的给你,你看见什么? 看见了不好看的。 好看与不好看,它两个现象可以交换,你那个能见好能见不好的功能的那个功能呢? 没有变动。 ‘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我们理解了。 但下面这一句,‘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之间的关系,永明寿禅师就交待不清楚了。 在古文的写作方法,中间可以不必加一介词,但以现在的观念来说,要不通了,拿逻辑来讲更不能,中间交待不清楚,这里要交待一句:‘以此理推。 ’也就是说,由这个道理推论,我们那个无始以来的那个‘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就交待清楚了。 诸位年轻同学如果要写作文,尤其是学法律、学论辩的,在这个关键地方,一个字不能马虎,要交待清楚。 当然大家一看《楞严经》,以为佛讲的这个见性,就等于真如妙性嘛,就是本体功能嘛,马上就把你搞错了。 尤其后世一般学佛的人,凡是研究圣人的经典,在心理上早就给圣人吓住了,不敢变动。 我们要知道,西方哲学家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作学问学道,要老实,我们敬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更尊重释迦牟尼佛的佛法。 真理要交待清楚,现在我们加了这句介词,‘由此推理’,接上,‘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 ’我们无始以来的那个本性,在佛学上,那个‘本性’又叫作‘真如’。 这‘真如’是永远不变的,换句话说,变就是一切诸法无常。 无常是指现象来说,一切万有的现象都是无常,都要变化;那个能生万有的本性,是寂然不动的。 真如妙性不变,所以叫做:‘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万有的现象是永远在离合之中,所以是无常,而真如妙性是不变的,这个道理我们知道了。 若随物观,局大小之所在;若约性见,绝器量之方圆。 接著说明,‘若随物观’,我们一般人智慧不够,跟著物理世界的变动,观察一切的东西的时候。 ‘局大小之所在’;‘局’就是范围、限制、局限的意思了。 我们看见一个大的东西的时候,感觉这个很大,我们意识见性功能放大了;当我们看小的时候,感觉这个好小,那意识见性功能也跟著缩小了。 他说这是眼睛见性的作用现象。 ‘若约性见,绝器量之方圆。 ’‘约’,等于白话文所说的,就什么观点而论。 这句话是说,若从性见的观点来说,是不受器量的方圆的影响。 比如这个茶杯就是器,它能容纳的水就是它的量。 这个器量有方的、有圆的,但能见的功能本身,不能说它是圆的或方的。 建十方宝刹,现六趣牢笼见性即成如来,于一毛端,建十方之宝刹;徇物即为凡庶,向真空里,现六趣之狴牢。 变易在人,一性无异,迷悟由己,万法不迁。 这段永明寿禅师的话,文采之好,美极了。 现在人在中学时读的物理、化学那些书多讨厌,看到头就大,因为它不吸引人,看小说那就有味道了。 所以一篇文章要谈最高的哲学、科学理论,文采就用不出来了。 但是高明的人还是用,像佛学有许多书,谈的是最高的逻辑,用的工具却是最高的文学表现法,这就是中国佛学的特产、特色了。 但中国佛学的问题也出在这里,因为搞思想搞通的人,往往文学没得天才;文学搞得好的人,往往逻辑头脑不够。 反正酱油跟醋差不多,你说还有什么论的? 告诉你大概是那个样子,最后就说:啊,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这就是文学。 而科学就不能意会,人要拿证明出来,多大就多大,多小就多小。 ‘见性即成如来’,根据上面的推论,我们意识的功能跟著现象变动的话,那变化万千,有大有小,有老有少。 假设把见性的功能究竟了解以后,依此进一步能够彻底明心见性了,即成如来。 见性就成佛,成佛以后呢? ‘于一毛端,建十方之宝刹’,这句话,永明寿禅师套用《楞严经》的原文变化出来的。 《楞严经》说,见道悟了道的人,在明心见性了以后,于一毛端、于一根汗毛、一根头发的尖尖上那么细,可以视它为一个宇宙、一个世界,建一十方世界。 十方就是东、西、南、北四方,加上四个角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以及上、下。 这是东方人空间的观念。 过去中国就先有四方,后来增为八方,比如文学上有名的‘八方风雨会荆州’。 四方与八方是就平面而言。 道家所称的六合,是来面四方加上上、下。 所以中国古文有‘六合之外,存而无论’的说法。 佛法讲十方,就是八方加上、下。 六合四方都是立体的。 因为这十方的观念代表了空间,在佛学的应用上,有时代表了自然科学观念,代表无限量的宇宙观。 假定要写现代的文章就要这样用了,写古文就不需要那么啰嗦,十方就懂了,这是今人与古人观念的不同。 ‘徇物即为凡庶’,‘徇’就是顺著。 ‘凡庶’,就是平凡人、庶民、一般普通人。 一般普通人,不懂上面的道理,忘记了自性无比无量的伟大体性,只有根据这个体上的应用习惯,而当成自己生命的真谛。 ‘向真空里,现六趣之狴牢’,而忘记了自己本体真空的境界,结果在六道轮回里头打滚。 ‘狴牢’,就是监狱。 佛经说,三界如牢狱,这牢狱除了代表痛苦以外,还代表拘束,范围被束缚住了。 ‘变易在人,一性无异’,一切众生本性就是佛,我们都变成了凡夫,乃至学佛修道,最后再由凡夫返回去成佛;或者说由圣人变凡夫,由凡夫又回到圣人境界。 这个变易之间的关键,还是在于每个人自己。 ‘一性无异’,本性没有变动,等于这一杯水,现在泡成茶,这杯水全体变成茶,若酿成酒,全体都变成酒,水性并没有变,还是液体的性质,味道等等现象却变了。 当我们变成凡夫时,就有了凡夫的性质,但自性的本体功能并没有变动。 ‘迷悟由己,万法不迁’,所以大家学佛想悟道,悟个什么? 悟个自己,你自己悟。 叫老师造福,他没有办法帮你啊! 运气最好的是阿难了,身为世子还可以当皇帝,结果他不当皇帝而去出家。 阿难想:‘哥哥成佛了,总会给我一点吧! ’永远等著,占便宜,他占不了便宜嘛! 所以迷与悟在于你自己。 ‘万法不迁’,一切万有现象在不断变动,为什么又说不迁呢? 这里头就有很高深的道理,所以鸠摩罗什的弟子中,有位中国和尚僧肇,写了一本著名的《肇论》,把佛法的精华与孔、老、庄等思想汇合起来,其中有篇就是《物不迁论》。 以物的道理看世界,是质能在互变,物质的现象与能量互相在变化,但能总是存在,而能是什么东西呢? 彻底地说,还是空的,不过科学的空与佛法的空不可拉在一起讲,中间是有出入的。 然而要知道,科学到现在还没有最后的定论还在求证中。 我们要晓得这个知识,来配合理解。 所以一切万有,说它迁而不迁,看起来有变动但也等于没有变。 永明寿禅师从《楞严经》中引述有关见性的经文以后,又加了那么多的结论,然后又引用《楞严经》的原文了。 如经云: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 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我虽值佛,今犹狐疑。 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我们要了解历史,佛在世的印度,等于我们中国春秋时期一样,也有很多的国家。 这个‘国‘字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与印度,不是现代国家‘家’字的观念,那时候的‘国’是地方政治的区域。 波斯匿王就是靠近中印度一个地方的国王。 他给释迦牟尼佛盖了一个讲堂,所以有时候佛一年中间总有几个月,带领许多弟子前往居住。 讲《楞严经》的时候,佛就是在这个讲堂里头讲的。 这部经上说,波斯匿王站起来问佛了。 ‘我昔未承诸佛诲敕’,我从前还没有亲近你的时候,看到印度的外道大师迦旃延毗罗胝子他们都说‘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他们认为人这个身体死了以后,就没有了。 实际上那个时候求快死,早死早了早好,而死了那时候那个境界叫涅槃。 我们要知道这种哲学家的理论、说法,差不多等于现在流行的唯物论:死了就死了,人是个物质的东西,说什么死后有灵魂? 没有的,两派理论,看似相同,但稍有不同,只能说两者差不多。 因为印度外道不怕死,并且认为死的那个境界是对的,那个是道,叫做涅槃。 波斯匿王说,我从前听两位大师是这样讲的,现在听了您老人家的话,‘今犹狐疑’,你讲的理论我都信得过,但是我还没有成佛啊! 我还怀疑哩! 波斯匿王讲的是老实话,实际上,我们现在一般学佛的人,尽管信佛,只要信佛,徇自信就可以成佛,明心见性,你信不信? 不要睁眼说瞎话,有时自己并不相信,有时相信却又信不过。 ‘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他说,怎么样想办法,请你‘发挥’,很透彻地跟我讲,使我得到证明。 ‘证知’,注意这个‘证’,不是理论上知道,佛学很好,佛经讲的很好,那是你的理论,你要真的身、心两方面投进去,像科学一样地去求证。 ‘这是一杯水,你知道吗? ’喝喝看,‘嗯,是水。 ’‘碱的还是甜的? ’‘是水,没有碱也没有甜。 ’‘现在放了糖,变成甜水了。 ’再喝喝看,‘嗯,甜的。 ’这叫证知,如果告诉你,‘放了糖,水变甜水。 ’你说‘我相信。 ’‘你喝了没有? ’‘我没喝。 ’那你是迷信,甜到什么程度你也不知道。 所以我经常说,佛法以现在的观念来讲,是要有真正的科学精神,要我们自己身心投进去,完全得到证明。 所以波斯匿王请佛发挥,以证知自己的本性就是不生不灭地永远存在。 他说:‘佛啊! 这不但是我个人的要求,“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而且是在坐的大众,乃至于您的出家弟子们没有悟道、证道的人,还是有漏之因,六根都在外漏,都同我一样,都要听这个道理。 佛告大王:‘汝身现存,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 为复变坏?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这段《楞严经》原文,翻译得最美了,道理也讲得很透彻。 ‘佛告大王’,佛就答覆波斯匿王,我现在问你,‘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 为复变坏? ’我问你,你现在人站在这里,你这个肉体,永远像金刚一样永远不变吗? 还是随著时间要变坏了的? 上面这几句是佛反问他。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老师啊! 我这问题很简单嘛,我这个肉体,总归要死,要变灭的。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末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所讲的话,现在称为经典,在当时就是论辩、问答的记录。 佛说:‘那我问你,你还没有死,你怎么晓得你一定会死呢? ’这个话问的很妙。 波斯匿王答覆佛说,老师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我现在这个身体,不会永恒存在,总归要变去。 这个肉体‘虽末曾灭’,还好好地站在这里,但是,‘我观现前,念念迁谢。 ’这句话很值得注意了。 现前,就是现在此时此刻。 我们反省自己,‘念念迁谢’。 我闪的眼、耳、鼻、舌、身固然由于接受了刺激,而会起种种念头,但即使没有这些刺激,我们的意识上也不停地涌起念头,跳跃在现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这些念头在迁流、散掉之中。 ‘新新不住’,好像有新的念头产生了,但又停不住地消灭了,如此在不息的心海中翻浪,波斯匿王由此体会到自己的生命,就像念头般在生生灭灭之中。 ‘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我看我们这个生命,由现在这个状况就知道将来的,就像火烧东西一样,慢慢成灰,渐渐消失。 ‘殒亡不息’,时间促使我们这个生命不朽地消耗,以至消散,没有了。 ‘决知此身,当从灭尽’,因此可以断定,此身有一天就会谢了,没有了。 这是波斯匿王对佛所提问题的答覆。 发布时间:2024-04-27 08:05:3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