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略讲上册(第三十七章) 内容: 宗镜录略讲上册(第三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七章只眼胜千日岂局已见,生上慢心,终不妄斥如来无上甘露不可思议大悲所熏,金口所宣难思圣教。 像南阳忠国师这样,绝对不困在个人成见中而生增上慢心,所以他始终不会说不需要看经教,也绝不认为妄用一个方法瞎用心就可以,因为佛说的这些经典,是无上甘露、不可思议佛的大悲心所说出来的。 如云:‘依而行之者,且依何旨趣,不可是依文字语句而行,不可是依义路道理而行。 ’他引用南阳忠国师的话:‘依而行之’,也就是佛经最后一句话:‘依教奉行’四个字。 怎么叫依? ‘依何旨趣? ’不论《金刚经》等任何一本佛经,最后都叫你‘依教奉行’。 ‘依何旨趣? ’不可依文字语言而行,死死抓住文字文句,呆板地去做,那根本不懂佛学佛法。 也不可以‘依义路道理而行’,把佛法的道理变成佛学了,等于禅宗本来不需要文字语言,现在禅变成禅学,那就是依义路道理而行,而不依教奉行。 如何是依教奉行呢? 直须亲悟其宗,不可辄生孟浪。 若决定信入者,了了自知,何须他说,闻甚深法,如清风届耳。 今只为昧性徇文之者,假以言诠方便开示。 ‘直须亲悟其宗,不可辄生孟浪。 ’必须把宗教融会贯通,然后丢开宗教。 把佛学讲的道理、要旨抓住,等于吃饭一样,饭菜进入胃消化以后,菜还是菜、饭仍是饭,那就消化不良。 读书、读经的道理也是一样。 ‘不可辄生孟浪’,孟浪是现代话随便、蛮干的意思。 ‘若决定信入者,了了自知,何须他说,闻甚深法,如清风届耳。 ’假使把经典读通悟了道,能真正信得过,此信不是迷信,把道理融会贯通信得过。 ‘了了自知’,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何必到法师、老师、居士那里听经,自己已经悟道了嘛! 即使再听别人讲经,就像风吹过耳朵一样,对与不对,自己很清楚。 如果你们真的了了的话,当然不需要看经教。 今只为昧性徇文之者,假以言诠方便开示。 现在我著这本书,集中网罗了所有佛经的精华,‘只为昧性徇文者,’‘昧性’,没有明心见性,本身还在迷暗中;‘徇文’,研究经典变成佛学,依文而解,逼不得已才‘假以言诠’,再用文字把它写出来,诠就是解释,方便开示大家。 方便开示大家什么? 直指出六根现用常住无生灭性与佛无异,亲证现知分明无惑。 他说这是真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一种方法,我直指出来,大家离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理、心理的作用,我们本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你明白了这个东西,‘与佛无异’,我们本来就是佛。 这些不是讲道理,要‘亲证现知分明无惑’,要亲自证验到这个境界。 ‘现知’当下很明显地呈现摆在那里,‘分明无惑’,要明明白白了解,一点也没有疑惑之处。 免随言语之所转,不逐境界之所流。 又是一副好文字好对子;通过经典的文字真悟了道,不跟著别人言语文字而转变,也不追逐一切外境而流转。 父母所生眼今于六根之中,且指见闻二性,最为显现,可验初心,疾入圆通,同归宗镜。 那么,他现在又要引用经典了。 他说,就在我们现有生命,这个身体的眼下、耳朵、鼻子、嘴巴、身体、思想的六个作用上,拿出‘见闻二性’,眼睛看得见的‘见性’、耳朵听得见的‘闻性’,是最明显的。 ‘可验初心’,可以测验自己,最初学佛的心能不能明心见性? 他说不要轻视这一点,懂得了这个道理,‘疾入圆通,同归宗镜’,很快就能进入佛法圆融自在的境界,最后到‘宗镜’。 这本书叫《宗镜录》,禅宗明心见性的宗旨,像镜子那么明白。 这一段是讲经教的重要。 接著他引用《楞严经》讲明心见性的道理。 且见性者,当见之时即是自性,以性遍一切处故,不可以性更见于性,分明显露,丝毫不隐。 要如何明心见性呢? 永明寿禅师先给‘见性’下个定义,这个定义下得非常好! 什么叫‘见性’? ‘当见之时即是自性’,当我们眼睛看到东西的时候,这个作用就是见了,譬如见到茶杯,晓得这是茶杯,那个能够起作用,了了分明的,就是自性的功能。 所以‘当见之时即是自性’,为什么呢? ‘以性遍一切处故’,心性的本体无所不在,普贤(现)嘛! 到处在。 眼睛见到茶杯时,你的见性就在茶杯上;眼睛看到黑板时,见性就在黑板。 那么眼睛不看的时候呢? 就在那个不看的上面。 开眼看到一切,就在开眼的一切上;闭眼看不见,其实没有看不见,闭眼就在那个看不见上。 他说‘见性’本来就在这里,‘当见之时即是自性,以性遍一切处’。 ‘不可以性更见于性,’张看眼睛就看见,闭著眼睛看见没有? 看见了,看见一个看不见的状况。 然而你会问:‘当我睡著了,闭著眼睛,那连看不见的也没有了,见性到那里去了? ’‘睡著了! 睡著不是没有了! 当你睡醒又看见了。 ’今天的看见,跟明天、后天的看见是一样的。 当我们五、六岁,眼睛好的时候的看见,与现在老花眼、近视眼的看见是一样的,‘见相’不同。 近视眼没有眼镜看见什么? 看见模模糊糊。 看见模模糊糊是相,看得清清楚楚也是相,与那个能见之性没有关系。 这个道理先要搞清楚,所以‘不可以性更见于性’,当你眼睛有个见性就在了嘛! 你不能说,再见一个见性。 有些做功夫的张开眼睛,干什么? 修道耶! 修眼通。 你不要眼睛看出毛病,那就不通了! 以见性更求一个见性就错了! 所以,见性的作用是‘分明显露,丝毫不隐’。 开眼就看见,闭眼看见看不见的,佛在《楞严经》上也教人做过实验,佛经是非常科学的。 什么叫讲经? 根据佛经的文字作解释叫讲经,佛当时叫‘说法’,说法就是对话,对话就是临场表演。 佛问大家:‘你见性在哪里? 你闭著眼睛看见没有? 没有看见,你错了;看见了,看见什么? ’看见一个看不见的,闭眼见暗,也是看见了。 看不见的名称用文字表达只好用‘暗’字。 佛问你开眼看见什么? 看见明,一切都了解。 闭眼看见什么? 看见暗,看不见。 开眼看见明,闭眼看见暗,明暗的现象有变动,你‘能见明、能见暗’没有动过。 佛在《楞严经》上表达得很清楚,我们自己可以做实验。 开眼见明,闭眼见暗,再开眼又见明,再闭眼又见暗。 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暗有变化,这个见性没有动过,那么,你还去找个什么东西? 佛用眼睛来做分析,非常清楚。 等于我们的思想,思想动晓得动;清净晓得清净,你那个动与清净有变动,你那个知道思想乱与不乱的那个知道没有变动过,你还要找个什么? 那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 《楞严经》就有那么科学。 看那摩尼殿的飞檐一角古教云:摩尼殿有四角,一角常露。 摩尼是梵文,形容无价之宝。 一颗无价宝珠摆在中间,人站在四面八方看,每个人看到的光色都不同,因为你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反映的光色就不同,颜色也不同。 就像一般人看佛的舍利子。 不知道诸位有没有看过真正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不是后世所泛称的。 那说也奇怪! 真的佛的舍利子,一千个人看,一千个人看到的颜色不同。 拿佛法来解释,每个人的业不同,舍利子反映的颜色也不同。 拿科学来解释,每个人的健康、视或脑力不同,反映的光也不同。 等于我们看某一样东西,色盲、近视眼、老花眼所看各有不同,岂只舍利子与摩尼珠! 任何一样东西都如此。 他说,古代经教祖师说,摩尼珠建的殿有四个角,有一个常暴露在外让人看到。 摩尼珠,是一个无价的宝珠,本来是圆的,十方八面都看得见。 这颗珠四面八方放光,但是,只露出一个角,只有一面放光给你看。 祖师云:眼门放光,照破山河大地。 这比方什么? 我们的眼睛。 我们的本性在我们身体内部,等于无价之宝摩尼珠,然而被困住了,只开两个洞。 其实等我们功夫修到了,明心见性,不用肉眼的话,十方八面上下都看见了。 我们本来就有这个功能。 那么,现在大家为什么没有现出这个功能呢? 譬如大家打坐闭起眼睛,始终忘不了前面这双眼睛对不对? 在座做功夫的很多,坐在那里始终看到这两个洞,此即不懂道理,你被那两上洞困住干什么? 后面可以看,前面、上面、下面都可以看,我们可怜习惯了,天眼通被障住了! 如果真晓得自己能放光动地、无所不照,为什么要被这两只眼睛控制? 这两只眼睛花花了、死了变成灰,你把它当成宝贝干嘛? 这就是众生的可怜,认错了自己的东西。 所以说,摩尼殿有四角,无所不照的,只有一个角露在外在给你看。 ‘眼门放光,照破山河大地’,虽然只有这一角也够用了,整个宇宙看得清清楚楚,不过可怜一点,像照相机一样,只对著一面。 眼睛也可怜,只看到四分之一。 有些人视力好一点,有些人聪明一点,看到的范围比较大;视力差一点的所见范围也就较小。 又歌云:‘应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影质;凡夫只是未曾观,何得自轻而退屈? ’这首禅宗祖师的歌,‘应眼时若千日’,当眼睛看东西时,放光的作用,眼睛的功能同一千个太阳的功能一样。 站在高楼上看台北市有多少灯? 何止万盏灯光一览无遗,但你不能加上障碍;如果要数数看有多少灯,那就看不见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应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影质’,此心不动,眼睛一望,森罗万象,所有影像像照相机反影一样,都过来了。 ‘凡夫只是未曾观’,一切凡夫没有回转来找自己能看的功能。 能见的功能,他找不出来。 ‘何得自轻而退屈’,因此所自己看轻,认为自己不是佛。 佛经上说,佛眼看三千大千世界,如看掌中庵摩罗果,越想佛越伟大。 我们站在中山北路圆山放置厅看本市,也有看掌中庵摩罗果的味道。 虽然不是大佛,弄个小佛当一当也不错! 为什么不成佛? 算算前面有几盏灯? 糟了! 站在这里一眼看过去清清楚楚,如果算有几个人? 完了! 只看到一个,跟只看到一盏灯同一道理。 所以讲见性的道理,非常奥妙,要去体会。 是知颜貌虽童耄,见性未曾亏。 以眼睛看见东西的功能来讲,有青年、中年、老年的差别,但能见之性并没有亏损。 老了戴老花镜眼镜模模糊糊,不要认为模模糊糊,那也是看,功能并没有退失。 为什么会模糊? 因为用的工具损坏衰老,眼根、眼神经退化了,与那个能见之性并没有关系。 明暗自去来,灵光终不昧。 佛教导波斯匿王开眼闭眼的道理,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的去来是现象。 心经上说‘是诸法空相’,你把现象一丢开,一空了,‘灵光终不昧’,你本身的灵光自然在这里,何必去找? 你到哪里去找一个性? 明心见性,性有多大? 白的? 黑的? 它白了就能够白,黑了就能够黑。 则是现今生灭中,指出不生灭性。 佛在《楞严经》中说,就在我们现有人生生灭灭变动的境界中,不生不灭的本性就在这个地方。 就在现有的物质世界中,可以了解超物质世界作用的那个不生不灭的本身。 方知穷子衣中宝,乃轮王髻里珠。 你才晓得悟了道是什么? 穷人衣服里的宝贝。 这句话出自《法华经》里面的故事。 有一个非常富有人家的儿子,自小调皮离家出走,不成器当了太保流氓,最后沦落乞讨。 世界首富派人到处寻找。 他的父母怕儿子不成器,早就在他的衣服中缝了一颗无价的宝珠,儿子不知,穿著那件衣服,等于端著金饭碗去讨饭。 这个儿子忘了自己是哪里人? 也忘了父亲是谁? 上次跟你们讲过一件千真万确的事。 有一位本省朋友很有钱,在台中,结果儿子到哪里找不到! 儿子也不知家在何处? 被送到孤儿院。 过了五、六个月,一位朋友在孤儿院碰到这个失踪的儿子,把他领回去。 这一对父母的糊涂,加上儿子的涂糊,此是现代的妙事。 总之,这个故事是说佛对于一切众生像爱这个儿子一样,我们这些人都是离家出走、浪走他方的流浪汉,自己衣服里就有颗无价宝珠而不知,欲在外面干讨饭。 因此佛嘱咐菩萨跟我们一起讨饭,行教化。 打坐、拜佛,干什么? 做清洁工作,扫厕所,把大便尘埃扫干净。 慢慢修得好,再加一点钱,不要做清洁工作,管帐,研究佛学嘛! 十二因缘。 管了半天慢慢熟了,最后叫你当老板。 成佛,就是这个道理。 ‘乃轮王髻中珠’,这又是佛经上的另一个典故。 转轮圣王,一个治世的帝王,天生有一颗宝珠在头顶上,这也是代表最高的智慧。 其实我们心里头就有宝,所以我常提唐宋时代云门祖师的一句话:‘我有一宝,密在形山’,我们本来有一块宝贝,不生不死,就在这个形体中,你怎么去找出来? 贫女室中金,是如来藏中物。 也是佛经上一个典故。 《法华经》说贫子指男性,另一本经典讲贫女指女性。 实际上贫女家中很富有,祖传遗产,室内遍是黄金,她自己不知道。 这里是讲如来藏,藏在里头是阴性的,阴性拿女性来代表,男性代表阳,就是我们自己本身就有。 何假高推极圣,自鄙下凡? 一向外求,不能内省。 枉功多劫,违背己灵。 空滞行门,失本真性。 我们学佛常有一个毛病‘高推圣境’,把菩萨、佛的境界,假想推测的太高而看不起自己。 这些凡夫动不动就流眼泪,我一辈子没有办法了。 ‘自鄙下凡’,没有自信心,自卑感重。 众生何必自卑,佛是圣人,圣人也是凡夫作。 ‘一向外求,不能内省。 ’见性成佛很容易,你不要向外面找东西,只要回转来找自己一念清净,一念自在,就行了。 成佛也不难,发财才难,做生意、赚钱、谋生什么都难,就是成佛容易,因为那些要向外面去找。 我一辈子最怕的是钱,认为发财最难,成佛最容易,自己一找就找到了。 钱可不容易,要把你口袋的钱骗到这里很不容易呢! 有神通都骗不过来,因为每个众生抓钱的神通都很大。 ‘枉功多劫,违背己灵。 ’这一段好得很,一字万金,不但文字好,也是语重心长的教诲。 他说我们修行是‘空滞行门’,一天到晚讲修行,早晨烧香,晚上拜拜,今天打坐,明天磕头,处处表示自己在修行,这些都是挑粪啊! 《法华经》上讲搬大粪,你哪里有那么多粪搬? 一次清洁,一洒就定然了嘛! ‘空滞’,冤枉停留在行门上的事。 等于最近教一班同学修白骨观,白骨观有几十个次序,先从观脚趾头起。 很多同学老是啃那个脚趾头,一问我,我就生气。 你抱著脚趾头啃干嘛呢? 这叫‘空滞行门’。 你不会试第二步、第三步? 跳过来不会试? 笨的要命! ‘老师,我没有问过。 ’这样笨! 你怎么不问怎么活下去? 要不要活下去? 你能勇敢地活下去,做起功夫来又那么笨! 该聪明的不聪明,不聪明的又要枉做聪明。 所以,以我的推测,包括我在内,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笨蛋;真笨蛋是假聪明。 最怕的是假聪明,看起来样样能,门门行,自己认为高人一等,两只眼睛看人都向上面看,结果他什么都没有看见,自己看自己更看不见。 所以‘空滞行门’这句话严重得很! 也用得好极了! 自己停留在行门中,功夫境界。 ‘失本真性’,找不到自己本来的本性。 这句话文字美、道理深,回去要深切体会。 就是你这个! 现在他又引用《楞严经》佛告阿难明心见性这一段:所以《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楞严经》载佛跟阿难辩论心在哪里,这就是有名的‘七处征心’、‘八还辩见’。 阿难说在这里,佛说不是;在中间,也不是……共讲了七处。 ‘八还辩见’,还:往返讨论,阿难说在这儿,佛说不在这儿,如此往返辩论的八次。 现在他引用佛与阿难辩论的结论。 ‘佛告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 ’佛对阿难说,当你眼睛看见东西时,当然是你看见,不是我看见。 阿难是佛的兄弟,你不要看经典文字写得那么美,佛当时一定急坏了,瞪起眼睛骂阿难,你注意啊! 当你看见东西是,是你看见,不是我看见。 佛要阿难了解,阿难说是啊! 我知道。 ‘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见性的功能无所不在,在这一面看见,回头也可以看见,无所不见。 当我们眼睛张开看见光明;闭起眼睛看见黑暗,明暗过去了,那个能见之性永远存在。 一岁看见的,同一百年以后看见的,那个能见之性没有变动啊! 昨天看见,今天张开眼睛还是这样看,这个没有变动。 ‘非汝而谁’,这个不是你的本性是什么人的呢! 所以后来禅宗参话头有‘念佛是谁? ’‘非汝而谁’,这个不是你自己,是什么人? 你向哪里去找? 佛急坏了,阿难到底是他兄弟。 刚开始,佛问阿难:‘怎么老不修行,搞了那么久还不行! ’阿难说:‘我是你兄弟,你成了佛,总有一天给我一点,我也成佛。 ’佛大加斥责:‘简直胡闹! 兄弟与成佛有什么关系? 我吃饱了饭,你不吃饭,肚子饿不饿? ’阿难说:‘当然饿。 ’‘好啦! 既然我是你兄弟,我吃饱了,你可以不吃啦! ’佛是那样不留情面地教训阿难。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 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故知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 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佛又说:‘这个不是你的本性是什么? 你怎么自己怀疑自己的本性呢? ’‘性汝不真’,你怀疑这个就是吗? 有些活宝就是这样,‘老师啊! 你所讲的我都懂,我就是信不过啊! ’阿难也是如此! 佛说你怎么怀疑自己的真性? 是不是你觉得这个不实在? ‘取我求实’,结果你到我这里求个明心见性、求一个真实,我怎么给你? 明心见性要你自己去找,你到我这里找什么? 看文字没有味道,经过我这么一表演就有味道了,你不相信。 叫释迦牟尼佛来看。 ‘故知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真如妙性。 乃不迁之门。 ’哦! 他的才华又来了! 他说所以我们要了解,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有来去,现象有变化,能见明见暗的并没有跟著明暗而变动。 这个道理懂了吧! ‘故知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明与暗可归还本位。 ‘明’归还给光明,还给发光的作用。 太阳出来、电灯开了,有光明;太阳下山、电灯关了,则没有光明。 ‘暗’还给不发光的范围。 明暗都可归还,你那个明来见明,暗来见暗的那东西归到哪里去啊? 我们可以测验,现在看到明,等一下把电灯、窗户关了,我们看到黑暗。 明,因为开了电灯;暗,因为关了电灯。 开灯晓得亮、关灯晓得暗,那个东西要怎么还给电灯、还给光明、还给黑暗? 还不掉的那个正是你的本性。 明、暗这两者有差别,是可还之法,能见明暗之性,‘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 ’‘真如妙性’,永远不变动的。 真如不变,你本来没有变动啊! 怕什么? 生老病死,唉哟! 发高烧难受,拔牙齿牙痛,不痛的时候晓得不痛。 这时你生病,你在哪里? 你在痛上? 痛也没关系,不痛也没关系,你那个痛绝不因为牙齿拔掉把你本性也拔走一点吧! 乃至砍了手,并没有把本性砍掉一点。 痛的时候在唉哟上,不痛的时候在舒服上,本性并没有变动,所以是不迁之门。 发布时间:2024-04-27 08:09:4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