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华严经论 内容: 新华严经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No. 1739[cf. No. 279]新华严经论卷第一长者李通玄撰夫以有情之本。 依智海以为源。 含识之流。 总法身而为体。 只为情生智隔。 想变体殊。 达本情亡知心体合。 今此大方广佛华严经者。 明众生之本际。 示诸佛之果源。 其为本也。 不可以功成。 其为源也。 不可以行得。 功亡本就行尽源成。 源本无功能随缘自在者即此毗卢遮那也。 以本性为光。 智随根应。 大悲济物以此为名。 依本如是设其教泽。 滂流法界以润含生。 于是寄位四天示形八相。 菩提场内。 示兰若以始成。 普光法堂。 处报身之大宅。 普贤长子。 举果德于藏身。 文殊小男创启蒙于金色。 以海印之三昧。 周法界而降灵。 用普眼之法门。 示尘中之刹海。 依正二报身土交参。 因果两门体用相彻。 以释天之宝网。 影十刹以重重。 取离垢之摩尼。 明十身而隐隐。 无边刹境。 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 始终不移于当念。 其为广也以虚空而为量。 其为小也。 处极微而无迹。 十方无卷。 匪亏于小相之中。 纤尘不舒。 含十方而非碍。 恒居智海。 分果德于五位之门。 常住法堂。 示进修于九天之上。 此方如是。 十刹同然。 圣众如云。 海会相入。 智凡不碍。 状多镜以纳众形。 彼此无妨。 若千灯而共一室。 此经总有四十品之胜典。 玄开果德之法门。 百万亿之妙言。 咸举佛华之行海。 十身十会。 阐十十之法门。 十处十方。 启十通而疏十辩。 出现品内。 示因果以结始终。 给孤独园。 利人天而明法界。 目连鹙子。 隔视听于对颜。 六千比丘。 启十明于路上。 觉城东际五众咸臻。 古佛庙前同登十智。 善财发明导首。 用彰来众齐然。 又成五位法门。 具德行。 其轨范。 令使启蒙易达解行无疑。 遂信首文殊之前。 正证妙峰之顶。 经过五众。 成一百一十之法门。 至慈氏之园。 结会一生之佛果。 返示文殊之初友。 明以果同因。 后入普贤之身。 彰体用圆极。 此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者。 大以无方为义。 方以理智为功。 广即毫刹相含。 佛乃体用无作。 华喻行门可乐。 能敷理事之功。 严即依正庄严。 经即贯穿缝缀。 世主妙严品者。 菩萨示生。 皆为世主。 同臻海会。 故号妙严。 品者类会同流法门均隔为品。 此经总有四十品之胜典。 此品建初。 故称第一。 是故言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释此一部之经总作十门分别。 第一明依教分宗第二明依宗教别第三明教义差别第四明成佛同别第五明见佛差别第六明说教时分第七明净土权实第八明摄化境界第九明因果延促第十明会教始终第一明依教分宗者。 夫如来成道体应真源。 理事二门一多相彻。 智境圆寂何法不周。 只为器有差殊轨仪各异。 始终渐顿随根不同。 设法应宜大小全别。 时分因果延促不同。 化佛本身施诠各异。 国土净秽增减不同。 地位因果自有投分。 创学之流未谙教迹。 执权成实迷不进修。 若不咸举众宗类其损益。 无以了其迷滞者矣。 今略分十法以辩阐猷。 使得学者知宗迁权就实不滞其行速证菩提。 第一小乘戒经。 为情有宗。 第二菩萨戒。 为情有及真俱示为宗。 第三般若教。 为说空彰实为宗。 第四解深密经。 为不空不有为宗。 第五楞伽经。 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 第六维摩经。 以会融染净二见现不思议为宗。 第七法华经。 会权就实为宗。 第八大集经。 以守护正法为宗。 第九涅槃经。 明佛性为宗。 第十大方广佛华严经即以此经名一切诸佛根本智慈。 因圆果满一多相彻。 法界理事自在缘起无碍佛乘为宗。 已上分宗。 皆是承前先德所立宗旨。 设有小分增减不同。 为见解各别。 大义名目亦多相似。 如西域及此方诸德。 各立宗教后当更明。 第一小乘戒为情有宗者。 为如来创为凡夫造业处。 言是应作是不应作。 说善不善。 如此立教未为实有。 如此有教。 且约凡情虚妄之处。 横系诸恶。 以教制之。 令生人天。 是故戒序云。 若欲生天上及生人中者。 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 众生有为作业。 虚妄非实。 未得法身智身。 非为实有宗。 且为情有宗。 于小乘中为轨持教也。 如华严经持戒即不然。 经云。 身是梵行耶。 身业四威仪。 乃至佛法僧十众七遮和尚羯摩坛头等。 是梵行耶。 如是谛观求梵行者了不可得。 是故名为清净梵行者。 如梵行品说。 如是清净行者名持佛性戒。 得佛法身故。 乃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以持佛性戒故与佛体齐理。 事平等混真法界如。 是持戒。 不见自身能持戒者。 不见他身有破戒者。 非凡夫行。 非贤圣行。 不见自身发菩提心。 不见诸佛成等正觉。 若好若恶。 若有少法可得。 不名净行。 当知是性戒即法身也。 法身者则如来智慧也。 如来智慧者即正觉也。 是故不同小乘有取舍故。 第二如梵网经菩萨戒为情有及真俱示为宗者。 如来为凡夫之中有大心众生。 乐行慈悲有忻求佛果者。 谓毗卢遮那佛为本身。 千百亿为化身。 顿令识末还本。 故经言。 如是千百亿。 各接微尘众。 俱来至我所。 又言。 若人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 即为性戒故即为真宗。 此乃为大心众生顿示法身性戒。 下劣者得渐。 一教应二根。 如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 明舍权而就实。 此为实有教。 当教之内顿示权实。 故不同小乘前亦无常后亦无常。 为但生人天故。 虽然立实有宗。 不同华严经毗卢遮那所说也。 此经仍随化身所化方来至本身也。 圆教之宗。 一下顿示本身。 法界大智报身因果理事齐彰。 又华严经中世界量与梵网经中莲华形量亦不同。 广狭全别。 广如下文所说。 第三般若教为说空彰实为宗者。 如来初为人天凡夫说二乘教。 系着理事俱实。 不能离障。 为说空教破所执着故。 般若经中说十八种法。 世间三宝四谛三世等。 一切皆空。 空亦空。 广如经说。 此乃空却无明诸障等业。 无明总尽。 障业皆无。 自性涅槃自然显著。 此为真有。 不空名宗。 虽然为真有。 所说教门多有成坏。 故未可为圆。 如华严经。 具实报相好庄严。 能虚能实。 当部之内。 当品之中。 十菩萨等。 上下自相纶贯。 空有之法不独孤行。 又以普贤文殊交参理事相彻互相交映。 一部之典。 品品相彻。 句句相参。 一部之中。 四十品经。 同入一言之内。 十万颂之齐麾。 一成即一切成。 一坏即一切坏。 总以性齐时齐故。 如上等齐说法亦齐。 如是齐故。 如今成佛与三世佛齐成佛故。 为无三世故。 为无时故。 不同此教成坏别时故。 因果前后。 第四解深密经为不空不有为宗者。 如来说于有教空教之后。 说此一部之教。 和会有无二见为不空不有教。 说九识为纯净无染识。 如暴水生多波浪。 诸波浪等以水为依。 五六七八等识皆以阿陀那识为依故。 如深密经云。 如净镜面。 若有一影生缘现前。 唯一影起。 若二若多。 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 非此镜面转变为影。 亦无受用灭尽可得。 此明五六七八识所依第九净识处也。 又云。 如是菩萨。 虽由法住。 智为依止。 为建立故。 此经意欲令于识处便明识体。 本唯不离真智故。 如彼暴流不离水体而生波浪。 又如明镜依彼净体无所分别含多影像。 不碍有而常无故。 如是自心所见识相。 不离本体无作净智。 所现影像都无自他内外等执。 任用随智无所分别。 以破空有二系为不空不有。 故深密经。 颂曰。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暴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阿陀那识甚深细者。 引彼凡流就识成智。 不同二乘及渐始学菩萨破相反成空。 不同凡夫系而实有。 不同彼故不空不有。 何法不空。 为智能随缘照机利物故。 何法不有。 为智正随缘时无性相故无生住异灭故。 以是义故名不空不有。 此经虽复如是于心识之处令知空有无二。 华严经即不然。 但影本身法界一真之根本智佛体用故。 混真性相法报之海。 直为上根人。 顿示佛果德一真法界本智。 以为开示悟入之门。 不论随妄而生识等。 法华经。 以佛智慧示悟众生。 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故不为余乘若二若三。 又三乘之人。 于佛性相之法。 如来不许彼智解。 故法华经云。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舍利弗。 辟支佛及不退诸菩萨。 皆悉不能知。 以法华经会三乘权学来归佛乘实法界故。 门前三驾且受权乘。 露地白牛方明实德。 以是义故。 于中有少分义意与华严经相扶。 龙女所乘即是白牛之乘。 又与善财同其所得。 是故华严教门。 直彰本体用法界佛果门。 直授上根凡夫令其悟入。 不同深密经中安立五六七八九识施设权门。 如深密经。 权施第九阿陀那识。 意有异途。 为二乘之人久厌患生死修空灭识直趣空寂。 又第二时说般若时教。 为回二乘及渐学菩萨。 多空破有。 以六波罗蜜为行所乘。 于中二乘虽少分回心。 及渐学菩萨乐空增胜。 为彼权学菩萨三乘初对治门。 还与小乘初对治门小分相似。 但有一分慈悲增胜。 未证法身佛性根本智等道理。 但以空门而为所乘。 六波罗蜜而为行相。 初对治门还同二乘。 无常不净白骨微尘等观。 方入空观。 二乘趣灭。 菩萨留生。 以空无我等观。 折伏我法不令增长。 元来未是法身佛性根本智。 为见未真故乐空增胜。 以是义故。 解深密经。 方便安立第九识。 为纯净识。 云八识以净识为依止故。 即欲直为说第八种子识为如来藏者。 为彼学徒畏苦习故。 即说业种恒真。 怖难信故。 是故权且安立第九阿陀那识为净识故。 欲令不灭识性长大菩提故。 是故维摩经云。 未具佛法。 亦不灭受而取证也。 受既不灭想识亦然。 如楞伽经。 直为根熟者说第八识业种为如来藏。 下文更明。 维摩经云。 尘劳之稠为如来种等。 修道之士品类异途。 解行差殊千端万别。 除二乘之外。 菩萨之乘有四品不同。 一修空无我菩萨。 二渐见佛性菩萨。 三顿见佛性菩萨。 四以如来自性清净智。 以五位加行起差别智。 满普贤行成大慈悲菩萨。 究竟不出刹那际。 充满十方佛果门。 此略示名目。 下文广明。 如华严经说。 有一类菩萨。 经百千亿那由他劫。 行六波罗蜜。 不生佛家。 犹名假名菩萨。 广会在下文。 以虽见佛性未知业障。 犹名假名菩萨。 第五楞伽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者。 此经于南海中楞伽山说。 如来于此山下过。 罗婆那夜叉王与摩谛菩萨。 乘化宫来请佛如来。 于此山上说法。 其山高峻下瞻大海。 傍无门户。 得神通者堪能升往。 乃表心地法门无心无证者方能升也。 下瞩大海表其心海本自清净因境风所转识浪波动。 欲明达境自空心海自寂。 心境俱寂事无不照。 犹如大海无风日月参罗焕然明白。 此经意直为根熟菩萨。 顿说种子业识为如来藏。 异彼二乘灭识趣寂者故。 亦为异彼般若修空增胜者故。 直明识体本性全真便明识体即成智用。 如彼大海无风即境像更明。 心海法门亦复如是。 了真即识成智。 此经异彼深密经义。 别立九识接引初根。 渐令留惑长大菩提故。 不令其心植种于空。 亦不令心犹如败种。 解深密经。 乃是入惑之初门。 楞伽维摩直示惑之本实。 楞伽即明八识为如来藏。 净名即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净名与楞伽同。 深密经文与此二部少别也。 如华严经不尔。 佛身及境界法门行相玄自不同。 说楞伽经。 即是化身所说。 境即是秽土峰所居。 法门说识境界为真。 问答即以大慧菩萨为首。 化身明教是权。 大慧且论议简择。 如华严经教。 佛身即是本真法报。 境界即是华藏所居。 法门即是佛果法界为门。 问答即是文殊普贤理事智之妙用。 五位行相因果互融。 十刹十身体彻相入。 若论同别。 未可具言。 更待下文依位广别。 第六维摩经以不思议为宗者。 维摩经与华严经十种别一种同。 十种别者。 一净土庄严别。 二佛身诸相报化别。 三不思议德神通别。 四所设法门对根别。 五诸有闻法来众别。 六说教安立法门别。 七净名菩萨建行别。 八所阐法门处所别。 九常随佛众别。 十所付法藏流通别。 一种入道方便同。 一净土庄严别者。 如维摩经中所说净土。 如来以足指按地。 即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 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 一切大众叹未曾有。 而皆自见坐宝莲花。 而未说无尽佛刹庄严等事在一毫尘中。 如华严经中。 具说十佛毗卢遮那境界十莲华藏世界海。 一一世界海有无尽世界海。 圆满十方佛境界众生境界。 互相涉入不相障碍。 众宝庄严如光如影。 广如经说。 不但独言三千大千世界严净。 二佛身诸相报化别者。 说此维摩经。 是三十二大人之相化佛所说。 说华严经佛。 是九十七大人之相。 及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之相。 实报如来之所说也。 三不思议德神通别者。 如维摩经说菩萨神通。 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 能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 又小室之内能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 各各高八万四千由旬。 八千菩萨。 五百声闻。 百千天人。 维摩诘致其右手掌。 擎其大众往诣庵罗。 又以手断取东方妙喜佛国。 来至此处示于大众。 送还本处。 如是神变。 且为权学三乘声闻菩萨等众现如斯事。 何以故。 为权教声闻菩萨等见道未实自他未亡。 所现神变依根所见。 皆有往来分齐限量。 又是一时之间。 圣意以神力变化起诸小根令渐增进故。 非是法尔。 力故。 如华严经中。 以本法力。 法如是故。 能以一尘之内。 含容十方一切佛刹众生刹。 总在尘中。 世界不小。 微尘不大。 十方世界所有微尘。 一一尘中总皆如是。 如经所说。 菩萨于一小众生身中成等正觉广度众生。 其小众生不知不觉。 当知佛以权教引小根故。 身外见佛。 现神通力而有来去。 实教之中。 以自本觉自觉本心。 身心性相与佛无异。 无有内外往来诸见。 是故毗卢遮那佛。 不移本处而身遍坐一切道场。 十方来众。 不移本处而随化往都无来去亦无。 神力所致。 是故经言。 法如是故。 经中每言以佛神力法如是故者。 以佛神力推佛为尊。 法如是故。 推其本德都无变化。 一一国刹身心性相。 以依本故。 不随妄故。 大小诸境皆如光如影。 互相映彻周遍十方。 都无往来。 都无分齐。 即一一众生有诸毛孔之内周遍十方。 不同权教以其神力分齐往来擎来送去。 致斯妄见违本法身。 障真菩提本觉性智。 是故净名菩萨现斯神变已方陈实教。 维摩经云。 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我观如来。 前际不来。 后际不去。 今即不住。 如阿閦佛品广明。 是故权根小见乐欲希奇。 菩萨称根粗施接引。 令生乐学方授实门。 不可执化成真恒迷智境。 识权就实。 迁入法界之门。 有作之法难成随缘。 无作易办。 作者劳而无功。 不作随缘自就。 无功之功。 功不虚弃。 有功之功。 功皆无常。 多劫积修终归败坏。 不如一念缘起无生。 超彼三乘权学等见。 四所设法门对根别者。 此维摩经对二乘根。 令回向菩萨菩提入大乘故。 又对大乘中。 滞净菩萨悲智未满者令进修故。 即如众香世界诸来菩萨众欲还本土。 请佛世尊愿赐小法。 如来依根见彼菩萨滞于净土。 悲智心劣。 便为说法。 令学有尽无尽解脱门。 下文云。 不离大慈大舍大悲。 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教化众生终不厌倦。 于四摄法常念顺行。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 于生死中如园观想。 见来求者如善师想。 广如维摩经说。 此经对此二乘三乘悲智未满。 令且渐修增长悲智。 未即一下顿示佛门。 未即说言十住初心便成正觉。 未即示其广大妙事。 皆有分齐故。 五诸有来众闻法别者。 如维摩经中。 所有来众。 除文殊慈氏等大菩萨众舍利弗等影响声闻。 余外来众。 总是三乘之中权学之众。 设有于中菩萨生于诸趣同类俱来。 皆欲成就三乘权学渐令增进。 未说圆满诸佛本乘。 如华严经中所有来众。 皆是乘如来乘佛智果德自体法身。 具普贤行。 而随影现十方刹海一切道场。 还成如来所乘本法。 无有一个三乘根机。 设有根机。 如盲如聋。 不知不觉。 犹如盲人对于日月。 犹如聋人闻天乐音。 如业贫人对天宝藏。 如大福德处于地狱。 亦如饿鬼临大海边。 三乘之器道力未穷。 未回心者。 常居法界海中。 诸佛境界。 与佛同德同身。 终不能信。 不能知别求佛见。 如华严经云。 佛子。 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集种种菩提分法。 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功德法门。 或时闻已。 不信不解不顺不入。 不得名为真实菩萨。 以不能生如来家故。 当知闻法众全别。 维摩经中娑婆之众彼此未亡。 香积诸徒垢净全在。 当知此类并是见解未真。 守一方之净刹。 虽名菩萨。 谛道未圆。 如是之徒。 未详佛意。 虽有忻菩提之志愿。 滞净刹以居心。 彼与法身智身玄隔。 是故法华经云。 不退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亦复不能知。 即如华严经之乐。 自身与佛身无别。 自智与佛智无差。 性相含容一多同别。 居法界海之智水。 示作鱼龙。 住涅槃之大宅。 现阴阳而化物。 主伴自在交映相参。 师弟互融因果通彻。 并如斯之众也。 六设教安立法门别者。 此维摩经。 以净名居士。 现少许不思议之通变。 令二乘回心。 又处于生死现身有疾。 令知染净无二。 又表菩萨大悲有疾。 具陈不二之门。 建定慧观智。 用彰不求之法最要。 故云。 夫求法者。 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然未似华严经具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位六位行相因果同别法门。 七净名菩萨示行别者。 净名为表大悲。 示入生死现其病行。 华严经毗卢遮那。 以大悲示入生死成正觉行。 彰大智能出世故。 八所阐法门处所别者。 说维摩经。 在毗耶离城庵罗园。 及在净名之室说。 华严经在摩竭国菩提场中及一切世界及一切尘中说。 九常随佛众别者。 说维摩经时。 声闻为常随佛众。 但具五百。 说华严经时。 总是一乘大菩萨众。 为常随佛众。 具十佛刹微尘数大众。 总是具普贤文殊体用等众。 十所付法藏流通别者。 此维摩经嘱累品中说。 佛告弥勒菩萨言。 弥勒。 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付嘱于汝。 故即以其经付嘱已成菩萨已生佛家者。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中付嘱流通。 即以其经付嘱凡夫初心始能见道生在佛家者。 何以然者。 此经难入。 许人能证以自证故方堪能说。 表三乘是权但以圣劝修证有得法未成实故所有说法者亦未实故。 华严经云。 此经珍宝不入一切余众生手。 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 佛子。 若无此等佛之真子。 如是法门不久散灭。 问曰。 若许佛之真子。 即十方世界无尽无边。 以世界微尘莫知其数。 何须虑此经若无真子即便散灭。 答曰。 此经义者付嘱凡夫。 令觉悟入此法门故令生佛家。 使其转教佛种不断。 即令凡夫得入真境。 若嘱累诸大菩萨。 凡夫无缘。 诸圣自明。 无凡夫修学者。 凡夫道中佛种即断此经散灭。 以此义故付嘱凡夫令修。 不付已前大菩萨旧见道者。 一种入道方便同者。 维摩经云。 夫求法者。 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及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我观如来。 前际不来。 后际不去。 今即无住等。 是初观智门略同。 于入道行相门户。 次第轨则全别。 广如下明。 第七法华经会权入实为宗者。 此经引彼三乘之人。 归一乘实教故。 引众流而归大海。 摄三乘而还一源。 藏法师等前诸大德。 会为共教。 一乘为三乘同闻法故。 华严经为别教。 一乘为不与三乘同闻故。 参详此理会此二门。 法华经引权器以归真。 华严者顿大根而直受。 虽一乘名合法事略同。 论其轨范有多差别。 今欲备举事广难周。 略举十门用知纲目。 十门者。 一教主别。 二放光别。 三国土别。 四请法主别。 五大会庄严真化别。 六序分之中列众别。 七龙女转身成佛别。 八龙女成佛所居国土别。 九六千之众发心别。 十授诸声闻远记别。 一教主别者。 说此法华经即是化身佛说。 还过去灭度多宝佛来证。 成此经。 三世诸佛同共宣说。 如华严经即不然。 教主则是毗卢遮那为教主故。 即是法报理智真身。 具无量相海功德之所庄严。 三世诸佛同为一际。 一时法界。 报相重重无有障碍。 古今一际。 非三世故。 旧佛非过去。 今佛非新出。 为根本智性相齐理事不异故。 如是本佛说。 顿受大根故。 不是化佛故。 不似法华经有旧灭度多宝如来。 今佛出世说法华经。 以是义故言教主别。 二放光别者。 说法华经虽放眉间毫相果光所照境界。 但言万八千土皆如金色。 仍有限量。 不称无边无量无尽故。 但彰果法不彰因位。 华严一部经典。 教行因果表法光明。 始终具十。 后当更明。 三国土别者。 说法华经。 三变世界令成净土。 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然后安置他方来众。 变此秽境令成净刹。 说华严经时。 即此娑婆世界即是莲华藏世界。 一一世界互相含入。 如经云。 一一世界满十方。 十方入一亦无余。 世界不增亦不减。 无比功德故如是。 又云。 诸佛成道在一小众生身中化无量众。 其彼小众生不知不觉。 只为凡圣同体无移转相。 纤尘之内自他同体。 不同法华之会移转人天方明净刹。 此乃对权根自他滞见者之所建立。 是故今明国土别也。 四请法主别者。 说法华经时。 请法主者即是舍利弗。 以为劝请之首。 说华严经时。 佛令文殊普贤随位菩萨。 各自说自位法门为说法首。 佛表果法。 举果为因。 大悲行成根本智。 果体自成。 故无言不说也。 以大悲行从无作根本智起故。 文殊普贤。 表因位可说说佛果法示悟众生。 阿僧祇品世间数法广大难量。 唯佛究竟。 不属五位中因果门。 故是佛自位内法门。 还佛自说。 随好光明功德品。 则是如来自成因果。 后佛自说法尔之力恒常福智光明之法门。 示为不属五位之内行。 相因果。 故佛亦自说。 此明佛果无二愚也。 除此二品经外。 诸余三十八品。 皆是五位之内行相法。 门是故佛不自说。 总令十信十住十行等当位之内菩萨自说。 佛但放光表之。 其所放光。 表法之相。 后当广明。 当说华严经时。 一无声闻及。 小菩萨为请法主。 皆佛果位内诸大菩萨。 自相问答安立佛果法门行相。 为悟大根者故。 顿将佛果直受为因。 因即以果为因。 果即以因为果。 如种种子等。 以定慧力。 思之可见。 是故今言请法主别。 五大会庄严真化别者。 如法华会。 令三千大千世界清净庄严。 其诸化众亦皆充满。 所来诸佛皆云是化。 华严经即不尔。 即有十处十会众。 皆满十方不移本处而充法界。 一一身相及身毛孔国刹重重菩萨佛身互相彻入。 杂类众生亦皆无碍身土相彻。 如影含容。 所来之众不坏法身而随相好。 法身相好一际无差。 即相全真无有化也。 不同余教说化说真有相参会。 是故今言大会别也。 六序分之中列众别者。 法华会中先列声闻众万二千人俱。 次列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 此为姨母。 次列耶输陀罗比丘尼。 此是佛为太子时夫人。 佛为大子时有三夫人。 一名瞿夷。 二名耶输。 三名摩奴舍。 瞿夷是善财童子十地法云地善知识。 表十地法悦能慈故为法利生。 法悦身心是其妻义。 次列菩萨八万人俱。 次列诸天龙鬼等。 华严经即不然。 先列菩萨上首。 有十佛世界微尘数。 不论其从者。 次列执金刚神众以后诸神龙天等众部类。 总有五十五众。 一一部从各别。 各各部从。 各有佛世界微尘数众。 或有部从直言无量。 且于初会通菩提场众有五十五部众。 其于十会之众。 后当更明。 大义论之。 佛身众海无边法界。 以重重一一诸身普含容而无际。 一身即以法界为量。 自他之境不亡法界。 即自身遍周能所之情见绝。 约略论之。 如是十会列众。 后当更明。 从初七会。 都不闻声闻之名。 八会之中。 始有比丘之众。 至位方明行相。 七龙女转身成佛别者。 如法华经。 龙女于刹那之际。 即转女身具菩萨行。 南方成佛。 如华严经。 即不然。 但使自无情见大智逾明。 即万法体真无转变相。 如维摩经中舍利弗谓天女曰。 何故不转女身。 天女谓舍利弗。 我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 当何所转。 如庵提遮女谓舍利弗。 自男生我女。 当知万法本自体如。 有何可转。 如华严经入法界品中。 善财童子善知识。 文殊普贤比丘比丘尼长者童子优婆夷童女仙人外道五十三人。 各各自具菩萨行自具佛法。 随诸众生见身不同。 不云有转。 若以法眼观。 无俗不真。 若以世间肉眼观。 无真不俗。 以法华经对权教三根见未尽者令成信种。 且将女相速转成佛。 令生奇特方始发心趣真知见。 不堪本法而起善根。 此明且引三权令归一实。 又破彼时劫定执三僧祇。 令于刹那证三世性本来一际无始无终称法平等。 裂三乘之见网。 撤菩萨之草庵。 令归法界之门入佛之真实宅。 故令龙女成佛。 明非过去久修。 年始八岁。 又表今非旧学。 转女时分不逾刹那。 具行佛果无亏毫念。 法本如是自体无时。 权学三根自将见隔。 自迷实法返称为化。 不知躬已事如斯。 全处宅中犹怀滞见。 云何界外玄指僧祇。 此见不离定乖永劫。 回心见谢方始旧居。 何如此时灭诸见业。 徒烦多劫苦因方回。 华严经法界缘起门。 明凡圣一真犹存见隔。 见在即凡。 情亡即佛。 称性缘起俯仰进退屈身谦敬皆菩萨行。 无有一法可转变相有生住灭。 是故不同龙女转身成佛。 八龙女成佛所居国土别者。 即言南方无垢世界非此娑婆。 解云。 心得应真故称无垢。 正顺本觉故号南方。 为南北为正故。 又南方为明为虚。 南为离。 离中虚。 八卦中离法心心。 虚无故即还依世俗八卦表之。 余方虽无八卦之名。 其方法是一法也。 故虽然理既如是。 有理即有事故。 还须有国。 众所归依。 若有别住南方。 自他彼此犹隔。 此乃犹顺三乘。 分别引权根而生信解。 迁就佛乘。 故为三乘余执势分难摧。 且有一分回心。 自他之情未绝。 不同华严顿印法界之体。 自他相彻一一微尘之内住因陀罗网之门。 是故今言所居国土别。 九六千之众发心别者。 如法华经云。 龙女成佛时。 娑婆世界菩萨声闻。 举众皆遥见龙女成佛。 普为时会人天说法。 心大欢喜悉遥敬礼。 又下文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 三千众生达菩提心。 而得受记。 智积菩萨及舍利弗。 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虽智积菩萨及舍利弗而为智士。 寄在迷流。 为利启蒙。 故遣教行。 益济凡学令成轨躅娑婆之众既遥敬礼六千发意。 彼此未亡。 俱顺三乘权学有为菩提。 未得普门法界本觉菩提自他同体。 以是义故。 有遥敬礼。 华严经即不然。 即以普门法界普见法门如来藏身三昧境因陀罗网庄严法门。 世界海旋重重妙智一时同得。 为一证一切证一断一切断故。 即自身之内有十方诸佛刹刹海庄严。 佛身之内即自身之境。 重重隐现。 十方世界法合如斯。 犹如众流归于大海。 虽未入海润性无差。 若入大海皆同咸味。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迷之与悟虽然有殊。 本来佛海元本不出。 云何法华经中娑婆之众有遥敬礼。 以此事仪法则与华严全别。 只如法界品内。 六千之众。 刹那十眼逾明。 五百小童。 一生十身咸证。 余众皆尔。 善财南询诸友。 佛果慈氐已圆。 复入普贤之身。 法门总备。 理事齐亘。 无法不彰。 法界既处尘中。 何得有遥敬礼。 是故今言六千之众发心别。 十授声闻远记别者。 为法华之中。 龙女虽复顿印法界无时之门。 全彰佛果。 三乘权学。 有信顺之心。 余风未殄。 未能顿证远劫方登。 故受远记。 不同华严迷则处凡悟则是佛。 设有余习以佛知见而用治之。 无佛知见但成折伏。 不得入佛驶水之流。 还经远劫方能入也。 为三乘初心信根下劣故。 不能离缚。 笼系烦多乐着生死。 虽求出世。 根器下劣滞住退还。 如来于是。 以生老病死无常不净刹那灭坏念念不住如是等观。 使令观之令生厌离。 厌离心成心居净秽。 如来于化教之中。 为此根故。 虽复劝修悲智以求佛果。 仍推净土在于余方。 为彼三乘见分未亡。 见此娑婆恒常是秽。 说因说果。 破彼疑心暂化令净。 摄却神力还常见秽。 三乘教即自有明文。 即因斯无常观智习性难回。 龙女虽顿示佛乘。 虽信未能即证。 以是义故。 法华会内所受记别皆蒙远劫。 法华渐引来归华严。 常时直授。 发心即佛故。 以此义故。 行根不同。 同门有二。 一乘如来乘直至道场。 如来乘者。 即一乘也。 如华严经贤首品中。 一切世间群生类。 鲜有欲求声闻乘。 求缘觉者转复少。 求大乘者甚希有。 求大乘者犹为易。 能信此法甚为难。 又经云。 若有诸众生。 其心厌没者。 为说声闻道。 令离于众苦。 若复有众生。 其心少明利。 为说因缘法。 令得辟支佛。 若复有众生。 乐学慈悲心。 广饶益众生。 为说菩萨道。 若复有众生。 决定乐大事。 为示于佛身转无尽佛法。 此乃华严经中分四乘义也。 如法华经中。 门前三驾且示权门。 露地白牛方明正教。 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二三门外之权宗。 方明露地之实教。 四乘契会二教共同。 施设化仪各有差殊。 又法华经云。 唯此一事实。 余二即非真。 准此一文似立三乘。 论其契会还成四法。 唯此一事实者。 即佛乘事实。 余二者即菩萨大乘。 通缘觉声闻是余二。 为缘觉声闻厌苦相似故。 足为龟镜。 可以明鉴。 二龙女一刹那之际。 印三世性。 又从凡夫。 即圣不移毫分。 此乃与善财童子解行入道法门略同。 善财一生成佛者。 不离刹那际。 证三世性古今总齐。 还与龙女一刹那际转身具行成佛一时总毕。 皆称本法。 法如是故。 立时劫者众生情尘也。 善财证此名为一生。 三世时劫既尽。 更有何生。 故名为一生。 诸余施设十种不同。 前已论讫。 龙女转身。 善财不变。 为转无所转有异故。 新华严经论卷第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二长者李通玄撰第八大集经以守护正法为宗者。 为此经在于欲界向上色界向下。 安立宝坊集诸人天。 上下二界天人魔梵。 及八部鬼神龙等。 及他方菩萨。 皆就宝坊。 诸鬼神等有不往者。 四天王放热铁轮。 遂之令往至佛所。 如来悉敕令守护正法。 众魔王中唯有一个魔王不顺佛敕。 待诸众生成佛尽。 我当发菩提心。 第九涅槃经明佛性为宗者。 与华严有十种别一种同。 十种别者。 一说法处别。 二境界庄严别。 三大会来众别。 四所建法轮主伴别。 五所来之众闻法别。 六报土净秽别。 七佛身权实别。 八出生灭度现相别。 九示教行相别。 十从初为友轨范别。 一种同者。 如雪山有草。 名曰肥腻。 牛若食者。 纯得醍醐。 无有青黄赤白黑色。 一说法处别者。 涅槃经在拘尸那国阿利罗拔提河边娑罗双树间说。 华严经在摩竭提国菩提场中宝菩提树下说。 故言说法处别。 二境界庄严别者。 如说此大涅槃经时。 娑罗双树吉祥福地。 纵广三十二由旬。 大众充满其间无空缺处。 尔时四方无边身菩萨。 以其眷属所坐之处。 或如针锋。 或如锥头。 微尘十方如微尘等诸佛世界诸大菩萨悉来集会。 又文云。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 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软。 无有丘墟沙土砾石荆棘毒草。 众宝庄严。 犹如西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 是时大众悉见十方如微尘等诸佛世界。 如于明镜自观己身。 观诸佛土亦复如是。 又下文娑罗双树忽然变白。 广如经说。 如说华严经时。 有十莲华藏世界海。 又上下二十重。 最下重中略言。 十佛世界微尘数广大国周围。 一一国有十佛刹微尘数诸小国。 以为眷属。 以上倍增。 如是十莲华藏世界中。 金刚为地。 树台楼阁殿堂池海。 皆众宝庄严。 如经所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 其地坚固金刚所成。 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 诸色相海无边显现。 如是以下直至一切佛土不思议劫所有庄严。 悉皆含容显现。 中间两纸已来经。 是叹佛境界所有庄严。 又下文华藏世界品广说如此庄严。 则是如来自身实报之所庄严。 非如此涅槃经中以佛神力为众生故暂化令净。 所以然者。 为此涅槃经来众三乘根众杂故。 若不以佛神力持。 无功自见。 如华严经中。 一乘根纯无有杂众。 如声闻为根别故。 在其会内元来不见。 经中虽然还有以佛神力。 下文还有。 法如是故。 又言佛神者。 应真曰神。 非同实是凡夫加令暂见。 名之曰神。 当知华藏庄严本明实报。 涅槃神力暂尔权施。 又涅槃经推佛净土在于西方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之外。 不在此处。 故即明知。 是化非为实故。 三大会来众别者。 说此大涅槃经。 所有来众总是人天种性。 三乘之众皆是忆念如来涕泪盈目。 荷奉香薪。 嗟苦悲哀。 恋承佛日。 如是等众。 宜堪闻佛灭度之众。 除诸一乘菩萨入佛智等众。 余皆例然。 华严经所来之众。 皆性智海中佛果位内诸菩萨众。 纯是一乘。 更无别种。 人天神众皆悉同根。 入佛智流具佛知见。 初会之中十佛世界微尘等诸菩萨众。 皆从如来善根海生。 善根海者。 则是如来法身智海大智所生。 一切诸佛以法身根本智以为根本所生。 若不如是。 所有行门总属有为。 如此之众。 从初发心入佛智海。 寄治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六位。 浅深行相差别不同。 涅槃三乘同摄。 人天善种同来至会。 华严经三乘之众不沾其会。 设在会内如聋不闻。 当知涅槃会三乘菩萨声闻人天众不同华严。 此是一乘位中菩萨众也。 初发心位阶同佛位。 入佛智流同佛知见。 为真佛子也。 四所建法轮主伴别者。 涅槃经劝请之首。 即是迦叶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师子吼菩萨舍利弗等。 为法轨度劝请之首。 魔王波旬劝请如来入涅槃。 如华严经建法之首。 即是普贤文殊觉首法慧功德林金刚幢金刚藏等。 如是十首十慧十林十幢十藏。 佛果位内大菩萨等。 建立五位佛果之行相法门故。 以诸位明位位中有佛果故。 故如华严经所有建立法度问答诸菩萨。 皆是十方此土诸菩萨众。 尽是神洞真源智齐法界。 十方应现。 不来而到。 不去而至。 称法性之施设。 非往来之所致。 纤尘之内。 乃有无尽身云。 微毫之中。 显现难思相海。 十方法界一切皆然。 一切处忽然而有无所从来。 忽尔而无亦无所去。 于一切处一切时。 于有情身相境界山河大海十方虚空。 示现色像。 有无自在。 无尽重重。 皆是如是大菩萨众。 是故不同涅槃经中迦叶菩萨声闻舍利弗。 生在人家。 示同凡位。 引彼三乘之种。 见佛涅槃而生悲感。 涕流盈目而来集会。 五所来之众闻法别者。 此涅槃经。 为诸声闻二乘权教菩萨。 行诸观行未离执障。 乐着诸行执持行相。 于此行相迷无作法身无证无修本来自体也。 以行修生修显建立菩提涅槃能所等证。 如来为此根故。 于此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所行善行及能证菩提。 是生法故。 所证涅槃。 是灭法故。 既心存能所。 生灭不休。 以生灭不休。 便滞真理。 今此涅槃经中故说诸行及能证菩提所证涅槃。 二俱灭故方应真理。 故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是故如来隐身不现。 及诸能所心尽。 名大涅槃。 二乘涅槃可有能所有修有证。 是故名为有为无漏。 是故如来涅槃无有能所。 是故涅槃经中。 纯陀向文殊师利菩萨言。 莫谓如来同于诸行。 复次文殊师利。 为知而说不知而说。 而言如来同于诸行。 若言如来同于诸行。 则不得言于三界中为人天中自在法王。 是故大涅槃经令彼三乘。 令知诸行菩提能证所证涅槃悉是无常。 生者本无不证诸灭。 无行无修名大涅槃。 是名圆寂。 是故涅槃经令诸三乘乐着行者离行离修。 有所证者令行无证无修。 如华严经。 所有他方来众此土人天沾其会位。 从始发心即达理事自在理行无碍。 文殊理普贤行。 一时顿印如印印泥。 一时顿印无有先后中间等。 皆依本法。 法尔合然。 若存始终因果先后。 皆是凡情。 皆是生灭。 有成有坏。 皆是随根破系不开成佛正宗。 诸教引生之门。 皆入华严理智果海。 方为契当。 教门明着龟镜宛然。 宜可遍揽经文观智随照。 豁然开悟智日云披。 顿陟妙峰。 俄登智海。 凡圣二见因定水而涤除。 悲智二门。 以法身而方现。 此华严经直为最上大心者说。 如将宝位直受凡庸。 如夜梦千秋觉已随灭。 如涅槃经所说雪山有草。 名曰肥腻。 牛若食者。 纯得醍醐。 无有青黄赤白黑色。 最上大心者亦复如是。 顿见佛性便成正觉。 不从小位渐渐而来。 是故今言来众闻法别。 以涅槃经摄末从体。 未论智慈真俗并用无碍。 六报土净秽所居别者。 涅槃经佛报土指在西方。 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释迦报土。 为三乘权学垢净未亡。 见此娑婆秽恶不净。 如来于是权指报土在于西方。 华严实教法门。 则此娑婆世界清净无垢。 十方世界清净无瑕。 为实教菩萨垢净尽故。 境界纯净。 权教菩萨无垢净处自生秽故。 故指报土在于西方。 七佛身权实别者。 如涅槃经中。 三十二相如来是权。 涅槃圆寂真理是实。 为一切报相无量庄严皆依真而有故。 如华严经。 毗卢遮那佛理事无二。 不坏法身而随相海。 无量无尽。 即相即性。 即报即理。 如光如影。 自在无碍。 且略明权实广待下文。 八出生灭度现相别者。 此涅槃经。 为诸人天声闻缘觉二乘之人。 施设从兜率天降神受生及入涅槃八相成道。 亦为诸大乘菩萨。 说不从兜率天降神母胎。 说常乐我净无始无终不生不灭。 然且隐身不现。 仍推报土在于西方。 去此三十二恒河沙。 佛土之外。 有释迦报土。 以此娑婆则为化土秽境有此事别引彼权根。 华严经即不然。 直示本身本法出超情见。 无始无终三世相绝。 一圆真报。 不生不灭。 不常不断。 性相无碍自在果海法门。 直受上上根人。 教门行相势分如是。 不同权学依次第渐渐而成。 只如蹬峰九仞。 不可以绝其踪。 履十层之级者。 不可以亡其迹。 常见官阶一品。 但以为臣。 闻古士夫忽有身登九五。 明珠顿照普见无方。 泽淋大海渧渧皆满。 一尘空性法界无差。 品类有情强生留系。 根器不等权实不同。 以此教门千差万别。 须知权实识假修真。 不可久滞权宗迷其实教者也。 九示教行相别者。 如涅槃经。 十地菩萨于如来性品中说。 菩萨位阶十地。 尚不了了知见佛性。 则从凡夫十信心后十住之位。 小分而见如来之性。 安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阶降。 渐渐而修。 等觉位中方明果行。 圆满妙觉之位。 方是如来。 亦说雪山有草名曰肥腻。 牛若食者。 纯得醍醐。 无有青黄赤白黑色。 亦复说顿成之教。 当知此经还有五乘六乘七八九十乘等法门种性。 又此经中余声闻乘缘觉乘外有三种菩萨乘。 通彼二乘为五乘也。 并取人天五戒十善。 即为六乘七乘故。 又三乘之人同闻各得自法互参有九乘。 其三种菩萨乘行相云何。 一修无我法门乘。 二从十住至十地渐见佛性乘。 三如雪山肥腻草牛若食者纯得醍醐乘。 不从乳酪生熟苏等渐渐方成。 如来性品中说。 菩萨摩诃萨既见性已咸作是言。 甚奇世尊。 我等流转无量生死。 常为无我之所惑乱。 即是法华华严经中说。 有诸菩萨经无量劫修六波罗蜜得六神通。 读诵通利八万四千法藏。 犹故不信此深经典。 是其例也。 所得神通不依性起。 为修众善及无我等观。 报胜诸天。 又如北越单人。 先世亦修无我所观。 报生彼国。 寿千年衣食自然。 粳米七寸火珠熟之。 香所及处皆来共食。 无有佛法不得解脱。 皆是过去行解讹谬。 故致斯咎。 令其所得永不得亡。 如此涅槃经。 都会人天外道三乘差别。 毕竟皆归佛性涅槃圆寂无性真理。 未示报相无自他。 圆该理事智用无碍重重。 仍立自他净秽等别。 故说释迦报土过西方三十二恒河沙之刹。 由根未全堪教从根设引。 彼三乘有系直彰。 佛性圆寂真如理门。 未得示报相重重。 碍诸有见。 便生惑着。 便障法身。 如涅槃经中十地后佛果法门。 乃是华严经中十住初心之所见处。 即雪山之草名为肥腻。 牛若食者纯得醍醐。 无有青黄赤白黑色。 如华严经中。 十住菩萨初心见道。 顿见自他无始无终无古无今本来是佛。 身心性相本是佛生。 以此佛门以为解脱。 乘如来乘直至道场。 善财童子。 一万诸龙六千比丘。 五百优婆塞。 五百优婆夷。 五百童子。 五百童女顿彰五位。 总齐佛果理智之门。 初住则十地。 初住即佛位。 若初住不即佛位者。 如世卿臣从初九品至阶一品但得名臣不得名王。 当知权教。 安立五位诸地次第。 一一而蹬至三祇之满劫。 但为菩萨不名为佛。 不名为乘如来乘直至道场。 但为修无我观。 悲胜二乘。 不见佛性。 名为菩萨。 若小见性者亦得佛乘。 如大海中一毫之渧乃至多渧。 一一渧中皆得大海。 如是菩萨五位之中十住十地。 一一位内皆有佛果。 如彼海水一毫之渧。 不离佛性行诸行故。 以彼佛性而有进修。 如华严经。 直以佛全果不动智等十智如来。 示凡信修。 如有凡夫顿升宝位。 身持王位遍知臣政。 一切群品无不该含。 华严经中法门菩萨行相亦复如是。 从初发心十住之始。 顿见如是如来法身佛性无作智果。 遍行普贤一切万行。 随缘不滞悉皆无作。 涅槃经云。 佛性非是作。 但为客尘烦恼所覆故。 今从十住初位。 以无作三昧自体应真。 烦恼客尘全无体性。 唯真体用。 无贪嗔痴任运即佛。 故一念相应一念成佛。 一日相应一日成佛。 何须劫数渐渐而修。 多劫积修三祇至果。 心缘劫量见障何休。 诸佛法门本非时摄。 计时立劫非是佛乘。 十从初为友轨范别者。 如涅槃经中说。 雪山童子遇罗刹而发心。 重半偈而轻命。 闻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言佛性涅槃。 不可以行修。 不可以心证。 为不可以行修。 行是有为。 是无常故。 不可以心证。 有能所故。 是故行不可以修其性。 心不可以证其理。 为心则性更无能所故。 是故纯陀言。 莫谓如来同于诸行。 如华严经善财童子所立轨范。 从文殊师利发菩提心。 至末后普贤菩萨。 五十三善知识。 一一皆云。 我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教我学菩萨道行菩萨行。 不云诸行无常等事。 何以故。 为此华严经明缘起法界门。 理事无二。 无缘不寂。 无事不真。 十方世界一真性海。 大智圆周为国土境界。 总为性海为一真法界。 非有情无情随业说故。 为华严中纯真境界总为智故。 十住菩萨以慧为国。 十行菩萨以智为国。 十回向十地以妙为国。 不说情与无情二见差别。 以华严经为彰本法异三乘权学教故。 是无情是有情。 有生有灭故。 是故涅槃经中。 以雪山童子说诸行无常者。 三乘根种性行下劣故。 佛令以行调柔折伏粗恶方堪入道。 便于所说计行成实。 障无作性废契真理。 以是义故。 说诸行无常能所证亦是生灭法。 不同善财一念发心。 顿无能所。 了三世性。 性绝古今。 自觉自心本来是佛。 不成正觉不证菩提。 身心性相无证修者。 不成不坏本来如是。 随缘动寂不坏有无。 所行诸行皆唯智起。 是故不说诸行无常。 一种同者。 如涅槃经中。 雪山肥腻草喻。 又如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说。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佛法众僧无有差别。 三宝性相常乐我净。 一切诸佛无有毕竟入于涅槃。 华严经云。 如来不出世。 亦无有涅槃。 如涅槃中。 诃二乘曲见。 佛从兜率天宫降神处胎。 是八相成道皆为曲见。 即如华严经智入三世而无来往。 十方诸佛以无古今性成大菩提。 一念见道古今见尽。 新故总无。 还同已前亿千劫佛不可说劫佛。 一时成佛。 亦与未来不可说劫佛一时成佛。 以自证见三世无时故。 以无时故即无去来。 设使众生不自见知自己身心本来正觉。 自己身心正觉全德本无有灭。 设有众生若自见。 知自己身心本来正觉。 于自正觉本来无生。 本如是故。 本无能觉所觉者故。 若有觉者还如是觉。 本无能觉及所觉者故。 如是本觉佛之境界。 无凡无圣。 无定无乱。 不修不证。 不智不愚。 不生不灭。 三乘权教为下劣者说引来至此华严实教。 顿受佛门。 涅槃经虽说佛性法身理与华严共同。 所说报土佛身及相智用全别。 如前十门准知。 只如法华涅槃两部之教。 虽化佛所为。 皆欲令彼二乘及人天种类。 成就一乘之法。 是故法华经中。 破三乘远系故。 令龙女以其本法刹。 那之际便得菩提。 涅槃经。 破阐提之无佛性故。 令屠儿广额贤劫之中而成正觉。 又雪山肥腻草牛若食者纯得醍醐。 不作乳苏方成妙药。 一下直顿体不变移。 如彼龙女所得之果。 此法华涅槃二部之教。 势分大义。 皆令三乘舍权入实成就法界一实真门。 自余诸教皆方便说。 设有但论理事。 少分而谈。 于中事仪不能全具。 唯是华严法界毗卢遮那根本佛门。 理事性相轮圆具足。 诸余渐学究竟总归。 时诸学者随路流滞。 随于权教于中系者多劫。 方回种性下愚自生艰难。 非是圣旨故致如斯。 问曰。 如涅槃经中屠儿广额贤劫之中而成正觉者。 如佛所说。 贤劫之中千佛出世。 于中定数。 教有明文。 更着广额一人。 千数有剩。 云何数内重成佛耶。 答曰。 三乘权学系未亡者。 重成不得。 至其体达三世尽劫佛皆总一时同成正觉。 本无先后无妨碍。 为法本体性无时故。 凡情横系妄作时生。 妄见网中见佛出世。 而实诸佛应真会本无出无没。 是故华严经云。 诸佛不出世亦无有涅槃。 诸佛但自体应真。 任性圆寂。 称性缘起。 对现色身无来无去。 无造作故。 第十大方广佛华严经即以此经名根本佛乘为宗。 又以因圆果满法界理事自在缘起无碍为宗。 为此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 还以佛乘为宗。 此经说毗卢遮那自体智悲果德。 普示众生。 还令大心众生信佛果德用成因位。 既生信已还修理智万行。 大悲果德用成初证。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理行双修使体用自在不一。 理不孤行长其偏见。 此经有十种甚深广大无比法与诸经别。 一是一切诸佛自体根本理智大悲。 法界圆满无限之乘。 非是三乘权施设故。 甚深广大无比。 二佛身即是法报本身无量相海之所庄严。 一一毛孔含容法界。 一切境界重重无尽。 甚深广大无比。 三此经说一切诸佛本报国土十莲华藏世界海一。 一莲华藏最下世界皆有十佛世界微尘数广大刹清净庄严。 一一广大刹复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诸小刹眷属围绕。 已上倍倍增广。 一一华藏世界皆满虚空。 互相彻入重重无尽。 甚深广大无比。 四此经说有菩提树。 高显殊特金刚为身。 琉璃为干。 众杂妙宝以为枝条。 宝华杂色摩尼为果。 与华间列。 逾金刚藏菩萨身中所现菩提树。 其身周围十万三千大千世界。 高百万三千大千世界。 枝条广狭与树相称广大无比。 五此经说。 普光明殿包含法界众妙实饰光影重重众宝楼阁台榭阶砌庄严皆光映彻。 遍周法界广大无比。 六此经有一切处文殊师利一切处。 普贤体用相彻充满法界。 理事无碍纤尘之内行海无尽甚深广大无比。 七此经有如来于刹那际从兜率天降神母胎成佛说法化终涅槃。 然不废报身常居菩萨众海充遍十方无尽身云皆真金色目发绀青身色光明互相照彻。 如是众海。 皆齐法界十方无间。 无有纤虚空缺之处。 体彻相入色像重重无妨无碍。 随所宜堪对现色身。 令诸众生发菩提心。 而无失时。 如是众海皆广大无比。 八此经若有大心众生。 于此法门深生信心。 不读余经。 深明体用。 以小方便疾得菩提。 初发心时十住之首。 位齐佛果。 如来出现品中说云。 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集种种菩提分法。 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 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 名为假名菩萨。 以不能生如来家故。 若得闻此如来无量不可思议无障无碍智慧法门。 已信解随顺悟入。 当知此人生如来家。 随顺一切如来境界。 又下文。 佛子。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功德。 少作功力得无师自然智。 普贤菩萨言。 见佛闻法不生信者。 亦成解脱智种。 作食少金刚等喻。 广如经说。 此经有如是大威德不思议法门。 超诸三乘广大无比。 九此经有表法之首。 善财童子不离一念而经一生。 不离一处遍至十方。 经历五十三善知识。 得一百一十城之法门。 一一菩萨法门诸艺行相身色形貌摄生之轨。 皆齐法界具足无尽。 广大行门不离一生便成正觉。 更无始终前后之际。 则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 如是广大无比。 十此经有十佛境界十无尽法门。 十智。 十地。 十身。 十眼。 十耳。 十鼻。 十辩十宝。 十山王。 十龙王。 十刹尘。 十海。 一一各具十不可说境界譬喻无尽法门广大无比。 又此经有十种德。 一如大海众流所归诸流入已随则广大皆同海德。 此经亦尔。 若有众生能生信入者则同如来性海智海果德。 二如世间一切井泉以海为体。 若人饮者皆得海味一体无异。 但随业力不得咸味。 此经亦尔。 若有大心众生闻持信入。 便得如来法身佛性大悲智味。 阐提之人无所堪任。 然如来智性常作生因。 三犹如大海有四宝珠。 一名积集宝。 二名无尽藏。 三名远离炽然。 四名具足庄严。 此四宝珠一切凡夫诸龙神等所不能见。 此经亦尔。 一切二乘及权教菩萨行六波罗蜜未回心者所不能见。 唯除最上佛乘大心众生。 能见此经而生信入。 自见自心同佛知见大智之宝。 此如来出现品中说云。 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 愚痴迷惑不知不见。 我教以圣道。 令其永离妄想执着。 于自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四者犹如大海一切诸龙鱼等同在海中而有出生。 此经亦尔。 能说一切众生心海。 一念之中有无量诸佛。 于诸众生心海而兴出世成等正觉。 如此经如来出现品云。 佛子。 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等正觉。 何以故。 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如自心然。 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 五犹如大海能受大雨。 无量大雨一时渧入。 若水及海皆同海味无有前后。 此经亦尔。 为此经说十住初心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同得如来一切智味。 经云。 以小方便疾得菩提。 如善财龙女等。 其人也。 六犹如大海大身众生之所都止。 此经亦尔。 最上大心众生之所都止。 泽沼之龙不乐其居。 七此经犹如大海不宿死尸。 此经亦尔。 若有见闻信乐而能悟入。 永离凡夫权学阐提死尸。 直同如来法身智海。 八此经犹如大海潮无失时。 此经亦尔。 若有众生根堪闻者则得闻之。 随其乐欲则得闻之。 五乘法化而无失时。 如来出现品云。 佛子。 如来音声亦复如是。 无主无作无有分别非入非出。 但从如来功德法力出于四种广大音声。 其四者何。 一曰。 汝等当知一切诸行。 皆悉是苦。 所谓地狱苦。 畜生苦。 饿鬼苦。 无福德苦。 着我我所苦。 作诸恶行苦。 欲生人天当修善根。 生人天中离诸难处。 众生闻已。 舍离颠倒修诸善行。 离诸难处生人天中。 此是人天乘。 二曰。 汝等当知。 一切诸行众苦炽然。 如热铁丸。 诸行无常是磨灭法。 涅槃寂静无为安乐。 远离炽然消诸热恼。 众生闻已勤修善法于声闻乘得随顺音声忍。 此是声闻乘。 三曰。 汝等当知。 声闻乘者。 随他语解智慧狭劣。 更有上乘名独觉乘。 悟不由师。 汝等应学乐胜道者。 闻此音已舍声闻道修独觉乘。 此是独觉乘。 四曰汝等当知。 过二乘位更有胜道。 名为大乘。 菩萨所行。 顺六波罗蜜。 不断菩萨行。 不舍菩提心。 处无量生死而不疲厌。 过于二乘名为大乘。 此是菩萨大乘。 又曰。 第一乘胜乘最胜乘上乘无上乘利益一切众生乘。 若有众生信解广大诸根猛利宿种善根。 为诸如来神力所加。 有胜乐欲希求佛果。 闻此音已发菩提心。 此是佛乘。 佛子。 如来音声。 不从身出。 不从心出。 而能利益无量众生。 佛子。 是为如来音声第一相。 当知如来音声常随五乘众生应所闻故。 犹如大海潮无失时故。 九此经犹如大海体无作用。 以因缘故而生四大宝珠。 于此四宝能生一切诸珍宝等。 若无此四宝。 一切诸宝无所得生。 四宝名前已说讫。 此经亦尔。 如来一性清净海。 一切众生而共有之。 不能演说而如来随众缘起四大智四无量心。 而能出生一切法门。 无量道宝利安众生无所乏少。 于此性海若无四智四无量心。 设有圣果皆随声闻缘觉二乘之行。 于此性海虽成就四智四无量法宝。 而彼性海无作者。 以无得无证法如是故。 十犹如大海以清净德而能影现七金山须弥宝山。 四天王等所有庄严。 莫不于中分明显现。 此经亦尔。 具说如来法身性海具德庄严。 十佛身十莲华藏。 五位十智十波罗蜜。 十定十忍。 因果报得诸道品法。 莫不分明显现其事。 此经大体以性起大智法界为体用。 于性起大智法界体用门。 安立诸地差别化生之法。 是故于此法中起信发大菩提心。 十住初首便即见性起法身智慧。 便成正觉。 然始即从性起智慧之位。 行诸行相教化众生。 即觉行圆满佛。 不同权教先行菩萨行。 学假真如障故。 为观当情。 真如成障。 所行之行并是有为。 所发菩提心并未离生灭。 所断分别无明由观折伏。 十地之位方能见性。 经三祇劫方始成佛。 仍须百劫别修相好。 若将此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所本乘。 同彼化身。 引彼权学上中下流。 全非信解。 去佛玄远。 未解经意。 久大旷劫。 终无成佛之期。 若上上根人信解此经。 明知不谬即当乘如来乘直至道场。 当所乘时即是道场更无可至。 如法华经亦是佛乘。 则是化佛引彼三乘令知实法。 即三界火宅门前三乘。 羊车鹿车大牛之车。 即是上中下根三乘。 为上根之人有一分慈悲故。 胜余二乘为观假故。 未有实见。 名为不真菩萨。 此三上中下根之人。 俱有恶三界苦。 中下根人声闻缘觉恶而求出。 上根菩萨厌而不离。 为慈悲胜彼二乘故。 有饶益之心。 此三种人俱。 不知三界体相一真佛境。 如出现品中广明。 佛对此故说佛所有功德报相皆是修生。 令诸权学修治作意。 经三祇劫修无成佛之期。 是故门前之驾是佛权施。 露地白牛方明法界。 性相本唯真智。 所有分别皆是智为。 是故法华经云。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声闻及缘觉。 不退诸菩萨。 皆悉不能知。 即是门前三乘也。 为未明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为三乘同有厌苦集。 乐修灭道之心。 未明苦集本唯智起。 不了灭道本自无修无造无作。 化诸群品如幻住世。 性绝无明则是佛故。 一念相应一念佛。 一日相应一日佛。 何须苦死要三僧祇。 但自了三界业能空业处。 任运接生即是佛也。 何须变易。 方言成佛。 龙天变易岂为佛耶。 三乘之人亦能变易。 何故待三僧祇佛方成。 故十地之上方能见性。 是故经颂云。 若以色性大神力。 而欲望见调御士。 彼则翳目颠倒见。 彼为不识最胜法。 佛者觉也。 觉业性真业无生灭。 无得无证。 不出不没。 性无变化。 本来如如。 即是佛故。 随缘六道行。 菩萨行。 变化神通接引迷流。 佛非变化。 净名经云。 虽成正觉转于法轮。 不舍菩萨之道。 是菩萨行故。 以此善财十住初心。 于妙峰山上德云比丘所。 得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 即便成正觉。 然后始诣诸友。 求菩萨道。 行菩萨行。 当知正觉体用之时即心无作处即是佛故。 不须修行。 设当行满亦不移今故。 如化佛示成化相之时。 苦行麻麦剃发持衣。 舍诸饰好藉草等事。 为化外道乐苦行者。 及三乘之根有放逸者。 经中佛已和会。 非佛自须如是等行。 无增上慢者。 岂须如是。 一念任无作性。 佛智慧现前。 无得无证则是佛也。 还如善财证觉之后方求菩提道菩萨行。 何以然者。 为觉道之后方堪入缠。 处缠无缚。 始能为众生说法解缚。 若自有缚能解彼缚。 无有是处。 说时前后法是一时故。 当知若欲行菩萨行先成正觉。 是故善财十住初首。 于妙峰山顶。 此像须弥山顶上说十住法门。 德云比丘所得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 解云。 以处表法者。 为至法际无相可得。 如上高山至相尽处故。 以无相性能现色身。 无心性中知见自在。 观机摄益。 名之为妙。 善害烦恼。 名之曰峰。 具足知见出过情境。 智逾高远不动为山。 释法门者。 忆念者。 常无念也。 一切诸佛境界者。 无念则无内外中间。 无内外中间故则佛境界也。 智慧光明者。 应物观根名之曰智。 简机权实名之曰慧。 应机破惑名之为光。 心垢解脱名之曰明。 法眼遐明等众生界名之曰普。 恒无所得名之曰见。 创证斯理名曰法门。 此一位之中悲智齐足。 具差别智入俗接凡。 一如善财所行轨范。 从初住位与佛齐光。 等觉位中行唯卑下。 始同人席童女童男。 不闲教迹虚相诽毁。 达心明体龟镜宛然。 问曰。 法华经门前三乘大牛车与露地白牛之车。 一种是牛。 有何异也。 答曰。 门前三乘。 对三界苦。 且令离火宅所烧权免火难。 非云成佛。 为权教菩萨乐行悲心有饶益志。 自离火难不离三界。 有一分度众生心。 胜二乘自求解脱故。 且得一分之运载之心。 名之为大牛。 望二乘处大故。 十地见性方成佛故。 犹经多劫始能真故。 望彼二乘但名菩萨大乘。 非名佛乘。 法华经云。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则引彼三乘总归一乘。 犹说小乘远成佛记。 为虽有信许成佛回习稍难。 故标远劫。 龙女刹那之顷便至佛身。 则明真证达苦即真无所厌故。 是故门前之乘对三乘设。 露地白牛方明至无依之处。 露地者。 即佛地也。 为佛智无依止故。 故云露地。 白牛者。 即法身。 悲智也。 以法身无相名之为白。 智能观机悲心济物名之为牛。 为取牛能运载故。 为以无作法身悲智济物故喻同牛也。 以济益名之曰牛。 门前之牛何异此牛。 为门前之牛观空增胜破三界苦处。 且有一分慈悲。 离一分粗三业苦。 三祇未满。 未见佛性。 不证智身根本智。 不言白色。 不言露地。 为假真如及空观当情犹有所依故。 不言白色也。 有所依故。 不言露地也。 今诸子驰走虽至露地。 同索三车。 羊车鹿车大牛之车者。 明三乘人出三界苦。 且免火难。 虽复回心信此一乘至于初地。 犹将未及为三乘习气未亡故。 但随佛语而随信之。 犹心本成坚信故。 还索三乘。 未敢忻大故。 佛便诱引令成信力。 等与大车。 故言非己所望。 今皆与之。 此即明三乘回心。 如门前牛车。 不云白色。 不云装饰。 为有漏故。 且得一分胜人天乐。 未得无作智身功德妙乐故。 不同露地白牛之乘。 具言装饰高广等事。 此乃门前与露地之乘。 全别不同。 诸有余意。 下文更明。 是故法华经是会权入实。 此华严经即诸佛根本所乘。 又彼经龙女所表。 此经善财所陈。 和会善财龙女行相。 下文广明佛之意者。 化彼三权咸归此实。 故此经名为一切智根本佛乘。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三长者李通玄撰第二明依宗教别者。 夫大觉出兴。 称真智而自在。 法身无际。 等群品以同躯。 任器现形应根施教。 如空谷响应击成音。 谷响无心亦无处所。 但以随缘而能普应。 如来设教亦复如是。 称自根缘得自心之法。 随增广而成熟之。 亦无常宗而成立教。 对病施药。 病痊药除。 一念之间雨无量法。 称周法界对现色身。 法既无穷宗教无尽。 无前后际普备诸根。 但为众生自分前后。 且如毗卢遮那之教无始无终。 称性无方无断无绝。 随其根类自见入胎出家说始终教行入寂涅槃。 其实如来本不如是。 即法华经亦说。 吾从成佛已来经无量阿僧祇劫。 以性海圆智一念即无量劫也。 如是圆智何有前后者焉。 此经云。 入刹那际三昧示现初生涅槃。 又如经中。 兜率天子三生十地。 第二生上犹从恶道中来。 蒙光照身生于兜率天上。 得离垢三昧便见如来。 住金刚宝地化大菩萨。 在阎浮提始入母胎。 又法华经云。 众生见劫尽。 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稳。 何有前后教之差别也。 但随一期同而且异。 约立先德十家之教约为轨范。 余可淮知。 第一后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 第二陈朝真谛三藏立二教。 第三后魏光统律师立三种教。 第四齐朝大衍法师立四种教。 第五护身法师立五种教。 第六陈朝南岳思禅师智者等立四教。 第七新罗国元晓法师造此经疏亦立四教。 第八唐朝吉藏法师立三种教。 第九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教。 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师立二教。 第一后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者。 谓一切圣教唯是如来一圆音教。 但随根异故种种差殊。 如经一雨所润等。 经云。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第二陈朝真谛三藏立二教者。 谓一渐。 二顿。 约渐悟菩萨大由小起。 所设具有三乘之教名为渐。 即涅槃等经。 若约直往顿机大不由小起。 所设教唯菩萨乘。 故名为顿。 即华严经是。 大远法师亦同此说。 第三后魏光统律师承习佛陀三藏立三种教者。 一渐。 二顿。 三圆。 光法师释意。 一为根未熟。 先说无常后乃说常。 先说空后说不空等。 如是渐次名为渐教。 二为根熟之辈于一法中具足演说一切法。 谓常与无常空不空等教。 一切具说。 更无由渐故名为顿。 三为上达之人分契佛境者说于如来解脱无碍究竟果德圆极秘密自在法。 门故名圆。 教于前二教之上分为三教。 第四齐朝大衍法师立四教者。 一因缘教。 谓小乘萨婆多等部。 二假名教。 谓成实论及经部等。 三不真教。 谓般若说即空理明一切不实等。 四真宗。 谓华严涅槃法界真理佛性等。 第五护身法师立五教者。 为于前四教内。 真如佛性以为真教。 即涅槃经是。 第五法界教。 即华严经明法界自在无碍门是。 第六陈朝南岳思禅师智者禅师等立四教者。 一三藏教。 亦名小乘教。 如法华经云。 亦不亲近贪着小乘三藏学者。 智论中小乘为三藏。 大乘为摩诃衍藏。 二名通教亦名渐教。 谓大乘经中通说三乘通备三根。 又如大品经中干慧地等通三乘者是。 三名别教。 亦名顿教。 谓顿说大乘经中所说法门道理。 不通小乘者是也。 四谓圆教。 亦名秘密教。 说法界自在具足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法门。 华严法华经等是也。 第七唐朝海东新罗国元晓法师造此经疏亦立四教者。 一三乘别教。 谓如四谛教缘起经等。 二三乘通教。 谓如般若解深密经等。 三一乘分教。 如璎珞经及梵网经等。 四一乘满教。 谓如华严经普贤教。 释此四别如彼疏中。 第八唐朝吉藏法师立三种教者。 谓三法轮。 一根本法轮。 即华严经最初说。 二枝末法轮。 即三乘等于后所说。 三摄末归本法轮。 即法华经四十年后说回三入一之教。 第九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教者。 谓如法华经中。 临门三车即三乘。 四衢道中所授大白牛车为第四乘。 以临门牛车亦同羊鹿俱不得故。 若不尔长者宅内引诸子时。 云此三车指在门外。 诸子出宅即合得车。 如何出已索本所指之车而不得故。 后更索耶。 故知是权同于羊鹿也。 以是大乘权教方便说故。 具释如彼法华疏中。 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师立二教者。 一释迦经名屈曲教。 以遂机性随计说故。 二华严经卢舍那十身平等教。 彼法师立二教略有四别。 一主别。 谓彼释迦化身所说。 此舍那十身所说。 二处别。 谓彼娑婆世界木树草座上所说。 此于莲华藏世界宝树金座上所说。 三众别。 彼与声闻及菩萨说。 此唯菩萨极位同说。 四说别。 谓彼但是当方所说。 此要十方同说。 如华严经中说。 已上十家所释并依今唐朝藏法师所集。 同异各是一家。 并是当世英才。 智超群品。 皆为统贤灵之法将。 开佛日之明灯。 不可是非加其名。 但知仰敬其高旨。 只如思智二德。 位已升堂。 云公演法。 雨华亭下。 悟灵山于即夕。 法眼逾明。 登果位于今辰。 道齐遐古。 只如佛说内外中间之言。 遂即入定。 后有五百阿罗汉。 各解此言。 佛出定后同问世尊。 谁当佛意。 佛言。 并非我意。 诸人问佛。 既不当佛意。 将无得罪。 佛言。 虽非我意。 各顺正理。 堪为圣教。 有福无罪。 况此诸德所说各有典据。 然今唐朝藏法师。 承习俨法师为门人。 立教深有道理。 亦可叙其指趣。 一小乘教。 二大乘始教。 三终教。 四顿教。 五圆教。 初小乘可知。 二始教者。 深密经中立第三时教。 同许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故。 今会总为一教。 此说未尽大乘法理。 是故立为大乘始教。 三终教者。 定性二乘无佛性者及阐提。 悉当成佛。 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 立为终教。 然上始终二教并依地位渐次修成。 俱为渐教。 四顿教者。 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 不从地位渐次而说。 故立为顿教。 如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 不从一地至一地。 楞伽经云。 初地即八地。 乃至无所有何次第。 又下十地品中十地。 犹如空中鸟迹。 岂有差别也。 具如诸法无行经等说。 五圆教者。 得一位即一切位。 一切位即一位故。 十信满心即摄六位成正觉等。 依普贤法界帝网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圆教。 如此经等说。 藏法师作如是和会。 又西域戒贤。 远承弥勒无著。 近踵护法难陀。 依深密经瑜伽等论立三种教。 佛初鹿园说小乘法。 虽说生空。 犹未说法空真理。 以非了义。 即四阿含等经是。 第二时中虽依遍计所执自性说诸法空。 然犹未说依他圆成唯识道理。 故亦非了义。 即诸部般若等教是。 第三时中方就大乘正理。 具说三性三无性等唯识二谛。 方为了义。 即解深密经等。 又此三位各以三义释。 一摄机。 二说教。 三显理。 且初唯摄声闻。 唯说小乘唯显生空。 二唯摄菩萨。 唯说大乘。 唯显二空。 三普摄诸机通说诸乘具显空有。 是故前二摄机显理各有阙。 故非了义。 后一机无不摄教无不具理无不圆故。 故为了义。 第二智光法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提婆清辩。 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亦立三教。 谓佛初鹿园为诸小根说小乘法。 明心境俱有。 第二时中为彼中根说法相大乘。 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 以根犹劣故。 未能全入平等真空。 故作是说。 第三时中为上根说无相大乘。 辩心境俱空平等一味。 为真了义。 又此三位亦三义。 释先摄机者。 初时唯摄二乘人机。 第二通摄大小二机。 以此宗许一分二乘不向佛果。 三唯摄菩萨通于渐顿。 以诸二乘悉向佛果更无余路故。 二约教者。 初说小乘。 二说通三。 后唯一乘。 三约显理者。 初破外道自性故。 说缘生法定是实有。 二渐次破二乘缘生实有执。 故说此缘生以为假有。 以彼怖畏此真空故。 犹存假有。 而接引之。 后时方就究竟大乘。 说此缘生即是性空平等一味不碍二谛。 是故法相大乘有所得等。 属第二教。 非真了义。 此三教次第如智光论师说。 此乃西国法将立教各有一途。 皆诠圣教。 在彼一方轨式。 仰惟高旨未可佥量。 但通玄自参圣教。 以管窥天以述意怀。 用呈后哲。 准其教旨略立十种教。 总该佛日出兴始终教意。 何者为十。 第一时说小乘纯有教第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教第三时说解深密经为和会空有明不空不有教第四时说楞伽经明说假即真教第五时说维摩经明即俗恒真教第六时说法华经明引权归实起信教第七时说涅槃经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 第八时说华严经于刹那之际通摄十世圆融无始终前后通该教第九共不共教第十不共共教第一时说小乘纯有教者。 为诸凡夫系着世法以为实有。 随于色尘作诸不善。 以不善故堕于苦趣。 还将有法辔勒彼心。 以戒防护制诸不善。 故名纯有教。 于小乘中。 还说无表性戒等通其大体。 但随根性用事不同。 如二乘菩萨亦尔。 经云。 若人受佛戒则入诸佛位。 亦以性戒论之。 又云。 如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者。 初以报化身引接。 后以令归法身实报。 若上根者。 法身事理一时为依本故。 第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教者。 既说小乘实有。 令成轨范制其身语意得住善法。 则说生空等观。 方说法空教。 破彼系着。 渐向法身。 第三时说解深密经为和会空有教者。 为于前空有二教和会。 令边见者不滞空有二门。 为不空不有教。 为二乘人灭识证寂住寂无知。 为回彼故。 寄说第九阿陀那识为纯净识。 五六七八等识。 常依彼九识以为依止。 凡愚不了妄执为我。 如水暴流不离水体。 诸波浪等以水为依。 五六七八识。 常以净识为依故。 渐回二乘之心达识成智。 何故安立九识为净识者。 为二乘人久于生死业种六七八识有怖畏故。 恐彼难信方便。 于生死种外别立净识。 渐渐引之。 意欲使令留惑不灭使令悲智渐渐得生。 深密经云如是菩萨虽由法住以智为依止。 渐令空见者达识成智。 第四时说楞伽经说假即真教者。 如楞伽经。 直为大乘根堪之者。 顿说第八业种之识。 名为如来藏识。 又云。 得相者是识。 不得相者是智。 又经云。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此经直于无明业种。 以明智门。 明与无明其性不二。 起信论亦同此说。 此教虽说无明业种成智。 犹希出俗未现同缠也。 第五时说维摩经即俗恒真教者。 为维摩经中不以声闻二乘及三乘菩萨为知法者故。 是以十大弟子。 杜口于毗耶。 弥勒光严。 息芳言于法夕。 此经破前四种教中菩萨声闻染净未亡常欣出俗即以净名。 身居俗士。 明即俗恒真。 坏彼净相常怀染净。 故说无明有爱为如来种等。 使令三乘之众净相心亡。 出俗入缠平等无碍。 方明实德。 为有实宗。 还现实报净土。 如佛以足指接地所现之土是也。 为三乘根劣藉佛神通。 信劣土亡非自证故。 自余之意。 前判教分宗门中已说。 是故此维摩经名即俗恒真教。 故以文殊为法身。 以维摩诘明入缠之行。 即以法身为体。 以行为用。 乃令体用自相问答。 为三乘乐学如如空理厌假修真积行多生方成佛者。 令归法界性相理事因果同时。 此经同别。 前判教分宗门中已说。 第六时说法华经引权归实教者。 为罗汉随空会寂。 缘觉会十二缘生法皆无体性。 六根识及名色心境三事自性无生。 如是二人。 皆心识灭。 三界业灭。 智慈不生。 又为析法明空。 以空破惑。 乐生净土。 及留惑润生菩萨。 并不了一切众生无明诸惑。 皆从一切如来根本性净普光明无中边智之所生。 皆有净土秽土自佛他佛欣厌等诸邪见。 不称真障。 引此三根令归本智。 故即以妙法莲华。 令知无明生死性本唯智体性自无染。 但迷悟不同无有二性。 以莲华像之。 引彼三根令归本故。 是故法华经云。 世间相常住。 一如判教分宗门中已说。 第七时说涅槃经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者。 为余三乘教中为责慢故。 为不信故。 说有情毕竟不得成佛。 令起信进修行。 于此经中明一切有情皆有佛性如佛无异。 但为无明覆故不见。 前为三权末后是实。 是三乘中修假真如。 及空教三祇之满极是见性之初门。 于中佛与迦叶菩萨问答。 亦和会初成正觉时。 为大菩萨说法界法门时道理故。 更有余同别意。 前判教分宗门中已说。 涅槃经。 是三乘中舍权就实。 相尽见性之门。 法华即是舍权就实法界缘起理事性相之门。 一部之经俱三乘中第六时教。 但为化相门中说时前后故。 分涅槃经为第七时教。 然其智境无有次第古今时也。 第八时说华严经于刹那际。 通摄三世及十世同圆融教者。 如经说云。 入刹那际三昧降神受生八相成道入涅槃。 总不移时。 为依本性理智本无时故。 非权依本也。 故名为入。 非是本法性中而有出入三昧。 以化仪轨则。 施方便言。 不可随言。 滞其化迹。 令诸群品都无所归。 是故诸明人。 莫随其言言佛世尊一人入刹那际三昧。 诸佛世尊常于法身智海。 与众生数等诸三昧门。 应众生见本无出入。 应如是知。 如来三昧出入之相。 此经教门无始无终。 是佛实报果德性相圆周。 若求其头尾长短始终路绝。 该括诸教诸行。 世间境界一切行解。 依本总作一时一际法门。 本如是故。 该彼三世诸时。 为一际一刹那时故。 犹如众流皆归海故。 出此法外。 别生情量。 总是权门。 非究竟说。 如此法门佛不出世。 亦无涅槃。 为依本法非情教故。 依本法也。 即无出入。 依权学者。 即说出世入般涅槃。 从初发心十住之首。 以三昧力顿印三界。 三世一际诸法一味。 解脱涅槃常寂灭味。 更无始终。 因果一际。 诸性一性。 诸智一智。 诸相一相。 诸行一行。 三世一念。 一念三世。 乃至十世。 如是等法自在无碍。 此经法门无始无终。 名为常转法轮。 是故此经教门。 依本安立以备大根。 依本一际不立始终。 为非虚妄见故。 入一总得余。 为法界一际故。 不同权学见未尽故。 入余总得一。 为法界体无碍故。 如圆珠无方。 如明镜顿照。 如虚空无隔。 如响无依。 如影不碍。 如化人所生故。 此法门者。 是该括始终一际圆满无碍无成无坏无出无没常转法轮。 若人了得此法门者。 佛智自然智无师智之所现前。 为此法无出没故。 还以自然无出没智而自能得之。 非情计思量之所能得也。 一切权教法门。 总在其中。 一时而说。 为诸权教不出法界无三世故。 各依自见无量差殊。 此一乘教是始成正觉时说。 若依情是最初成佛时说。 若依智是无始终说。 第九共不共教者。 为说诸大乘经。 人天三乘同闻得益各别。 又华严经云。 于一毛端处。 及以一尘中。 诸佛转法轮。 众生解差别。 又经云。 菩萨在一小众生身中。 成等正觉转法轮。 度无量众生。 其小众生不知不觉。 此乃常与众生共。 及以大小乘共在佛海中。 身之与心本无差别。 然见佛不见佛。 闻法不闻法。 解脱知见。 大小及苦乐。 各各不同。 是故名为共不共教。 又经云。 入刹那际三昧。 示现从兜率天降神母胎出现转法轮入涅槃。 此乃于无时之中诸众生等自得时分。 见初中后。 于一音法内自得人天小乘大乘佛乘。 自得道果。 各各不同。 见佛住劫受命长短。 各自差别。 而实如来性无造作无生无灭。 然以无作法性无垢白净之智。 自体清净与一切众生本来体同。 故称众生应闻。 不违彼念。 为法性智本无造作者。 以法性智自在故。 能称彼念令无失时。 如是佛共法共智共时共身共心共乘。 以知见解脱各各不共故。 言共不共教。 亦如五百声闻共在华严会而如聋如盲。 是其事也。 第十不共共教者。 如华严经中。 十方云集诸来菩萨及佛国土所从来方不同各别。 所共同声说法总同闻法。 获益能同能别。 又于会中。 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各各差殊。 同得闻毗卢遮那果德法门。 具同具别自在。 诸余三乘亦有如是不共共教。 准例可知。 如是十教。 总是如来于本法界一刹那际一时一声。 顿印如响。 随诸众生自分根力渐顿不同。 是故于今以圆数故略分十种教门。 用彰进修解行差别。 如上十时教门。 总是如来无心三世智海一时说故。 由根闻故。 大小及时分差别自根而生。 三明教义差别者。 夫三界大雄应真寂寞。 身心性相都无所为。 然以性起大悲称法同体。 从无作智随缘教生。 况一雨普滋任生各异。 或名同而义别。 即渐教十地圆教十地等。 或言别而义同。 十方世界法门。 皆是四谛法门。 或理事两乖或体用相彻。 或初或渐或顿或圆。 法不自施依根教立。 根羸即法劣。 器广即道圆。 称物所宜大小随见。 或同言而解别异语而齐知。 当类所堪应时施设。 或乐门前之驾。 废游露地之乘。 且约最上之徒及以渐渐之众。 粗陈十法义理差殊。 使得始学之流不以滞权而妨实者也。 其十门者。 一佛日出兴教主别二光明表法现相别三问答所诠主伴别四所示因圆果满别五地位所行行相别六重令善财证法别七六位菩萨来众别八所施法门理事别九与诸三乘得果别十所付法藏流通别第一佛日出兴教主别者。 此教即以毗卢遮那为教主也。 毗者此云种种。 卢遮那此云光明遍照。 又毗之云遍以大智种种光明。 照诸众生根机。 此即以法身悲智为名。 不同权教以姓为号。 牟尼者。 此云寂默。 但且赞法体无说。 不言悲智但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不具无边相海故。 又是剃除鬓发。 非是顶着华冠佛故。 是同三乘出俗故。 不同此教即俗即真无出入故。 如毗卢遮那如来。 大约且以九十七种大人。 之相顶上华冠具足严好。 三十二种宝王。 化无量宝种种庄严。 手着环钏。 颈串璎珞。 广如经说随好无尽。 第二光明表法现相别者。 除如来十身相海品九十七种相中所放光明。 亦除夜摩天等所放光明。 但且直论表法光明。 始终有十。 一一皆表因果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位。 其中行相无有杂乱。 不同余教化佛放光。 或放一光而无十。 或全身悉放而无次。 或放果光而无因。 或放因光而无果如法华经。 直放眉间毫相果光。 而无足轮下信位因光。 如大品经中。 佛放足轮下光。 及全身一时尽放光明。 一时普摄三乘因果。 直从下向上。 以放光明。 以成渐次。 从凡向圣多劫积修。 行满之后方成果德。 不同此经放光。 从果成因以因成果因果一体不坏进修。 第一先放齿间十种光明。 庄严法界一切道场。 为初登正觉。 十方告众。 使令咸集。 如经广明。 此为庄严告众云集光故。 第二放眉间果光。 入足轮中。 以果成因。 起信之首。 第三还从足轮下放出所入果光。 用照金色世界不动智佛。 还是果佛。 亦是根本。 金刚智体。 文殊师利即是初心及究竟成果已来所觉根本法身成智之母。 以彼眉间果光入足轮中。 即是以果成因。 还以足轮下所入之果光。 复出照金色世界不动智佛。 即是用因成果。 用果成因。 以果顿示。 用成初信之门。 即以智首等十首菩萨用成信位。 其位行相后当广明。 第四说十住品时。 升须弥顶上。 如来于足指端放光。 以明发足之始见道之初以三昧力住法之顶。 从前信位入真实证。 须弥山者。 明因止而慧明。 以入十住圣位之中要定方能真慧明也。 故十住位菩萨下名共同皆名为慧。 第五如来升夜摩天上放足趺上光。 以明用成行位。 此天离地际故。 说十行位也。 表依空起行用也。 表法以明先证法身根本智慧始行万行。 第六升兜率天宫如来膝上放光。 说十回向。 表此天处欲界之中理事无碍。 故名回向。 初发心住时理事无碍。 非独此处方有回向。 但以次第名言法须安立。 然实体中一一位中皆具足也。 膝者明屈申回旋自在说回向义也。 表真俗自在故。 生死涅槃已自在成智悲故也。 第七他化自在天中放眉间毫相果德光明。 说十地位也。 为十地菩萨因果位终故。 还像此天依他起化。 无自心化故。 表十地菩萨但为众生所须教化自无业化。 又于欲界之际即无欲故。 还同四禅及出三界之法门故。 异彼小乘修生涅槃出三界惑故。 又异权教菩萨于第四禅中成十地故。 又从兜率天超过化乐天至他化自在天者。 表十地位法遍法界故。 不须次第。 上界四禅亦在其会。 不来而到。 不往而至。 不动而见故。 上下诸天皆处其中。 十方世界悉在毛孔。 但以表法阶降如是。 实无上下彼此往来。 十一地普贤佛华三昧会。 在第三禅天说。 来文未足。 第八如来普光明殿说如来出现品。 放眉间毫光灌文殊顶。 明前他化自在天上十地果终第三禅中等觉位毕。 设法已成。 陈施本教行相规模。 规模既终因果圆备。 设教既毕方乃出现。 未说法门何名出现。 又世主妙严品中。 始成正觉。 出现起自信心。 修行五位。 五位既成。 佛果自现。 后出现品中。 则明自己修证果终自己称法所见出现。 又明从初始终于佛法界体上。 安诸地位次第之门。 于始于终长明出现。 本来一际无前无后。 放光灌文殊之顶。 以果光灌果法。 以文殊是佛法身根本智。 欲令文殊普贤菩萨共相问答。 结会五位始终因果体用彻故。 文殊菩萨知而故问。 经云。 谁为佛长子。 我今当问谁。 于是如来放口中光灌普贤口。 第九如来口中放光灌普贤口。 口中光者。 是佛教光。 欲令普贤以差别智说佛出现果德法门文殊因佛放光。 始知问法之处。 夫圣智本自相知。 今以佛法印用成后则。 此乃九度放光。 以成一部经之始终法则。 结会已前五位因果体用之门。 此之三人始终不相离故。 以明如来是文殊普贤二人之果。 第十于独园之内。 放眉间毫相果光。 明已上诸位因果已成还将此法用利众生故。 入法界品中。 令人天凡夫六千比丘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男女等。 皆令于此门得道成佛。 其余广意后当更明。 从此已上十度放光。 于中表意各有分齐。 此经放光具足表德圆满。 具足其十皆周法界。 不同化佛所放光明说一部经时。 或一度放光。 或则全身。 未曾有如此经中圆周始终。 一一备德具其十也。 但言说十备德无尽。 十为圆数故也。 第三问答所诠主伴别者。 说此一部经之问答体用所乘之宗大意。 总相具德有三。 一佛。 二文殊。 三普贤。 佛表果德无言。 当不可说不可修不可得不可证。 但因成果自得。 文殊因位可说。 以此说法身果德。 劝修普贤自行可行。 行其行海充满法界故。 用此三德将为利乐众生。 文殊成赞法身本智。 普贤成其差别智之行德。 一切诸佛皆依此二尊者以为师范。 而能成就大菩提之极果。 或说普贤为长子。 为建行成满众生故。 或说文殊为小男。 为卢遮创始发心证法身本智佛性之首。 为最初证法身本智佛性。 为初生诸佛圣性智慧家故也。 为启蒙发明之首。 故为小男。 主东北方为艮卦艮为小男。 又为山为石。 在丑寅两间。 表平旦创明暗相已无日光未着。 像启蒙之首十住发心创见道。 故指文殊师利在东北方清凉山也。 且取此阎浮洲之境位也。 记法在于世间使令易解。 又经云。 一切处文殊师利。 即明法身遍也。 又过东方十佛刹微尘数世界。 有金色世界。 有文殊师利。 又十方文殊师利。 所从来国金色世界。 金为白色其相黄。 体白而黄相者。 即明法身佛性智也。 体白净清洁非属白色形。 身心无染。 非如世间色白之白也。 法身佛性无心无身。 任性无作缘缘白净。 物物无心唯无依智。 名为白净。 若诸菩萨证如是性如是智身。 皆黄色为黄。 为福庆之色。 无贪嗔恚。 即有和气智慈益物之德也。 经云。 应真菩萨皆真金色也。 故言文殊师利从金色世界来者。 明一切处法皆真也。 表一真法界也。 普贤长子者。 位在东方卯位为震卦。 震为长男。 为头为首。 为青龙。 为庆。 为春生。 为建法之初也。 世间佛法皆取东方为初首。 表像日出咸照万物。 悉皆明了堪施作务随缘运用故。 普贤为行首。 故为长男也。 观音为悲首。 位在西方。 住金刚山之西阿说慈悲经。 西为酉位。 酉为兑卦。 兑为金。 为白虎。 为凶危。 为秋杀故。 以慈悲观音主之。 于不善处行慈是观音也。 文殊普贤观音三法。 是十方佛共行。 为善财童子十回向中第七慈悲位中善知识。 余广义后当更明。 佛法无言。 以用世间法。 托事表之。 有言说者。 皆是世间法也。 无言启蒙何达。 以此义故。 用佛文殊普贤三德互为主伴。 以成法则。 化利众生之首。 佛收一切果。 文殊收一切所行因果法身本智。 普贤收一切因果行身差别智。 以此义故。 或说文殊普贤为一切诸佛之母。 或说文殊普贤小男长子。 三人互体成一法界之体用也。 即文殊为始见道初法身本智之门。 普贤即为始见道之后行行之门。 佛即二事之中无作体也。 故以文殊法身。 该此一部之教所说法身本智。 备一切众生初见道。 普贤该此一部之教所说行门差别智。 备一切众生行行之门。 法行具足名之为佛。 化佛教中无此所表。 涅槃经中佛隐身不现。 昔雪山童子所得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独表法身涅槃无有行故。 大品经中。 萨陀波沦菩萨求般若波罗蜜。 具六波罗蜜。 未有方便波罗蜜愿力智等十波罗蜜。 但为引声闻人天小器未堪闻方便愿力智等波罗蜜也。 六波罗蜜中无方便波罗蜜者。 为方便波罗蜜行于非道。 彼小器未堪闻也。 何以然者。 有畏爱故。 及于彼经中多有声闻人共佛为问答。 非大菩萨故。 设有菩萨。 非文殊普贤故。 设有文殊无普贤者。 表未具行故。 设有普贤无文殊者。 明不见法身本智慧故。 设有文殊普贤。 不自相问答。 明理事未彻故。 又不言一切处文殊一切处及微尘中普贤行众行故。 又化佛自为问答主。 但有因行果。 待三僧祇劫之后。 为引小器之徒。 未说即因即果理事圆融十住初心即是佛故。 无前后际故。 顿证法界故。 真俗俱真。 以此不同。 用例化佛所说之教。 无如此经也。 一切诸教皆权施设引彼诸根咸来至此华严大海。 入毗卢遮那一真境界。 以三乘空观。 折伏现行无明。 不生不成根本智具差别智故。 欣生他土厌此娑婆。 设有住者。 犹言留惑也。 又此经中。 善财童子依十住中遍行五位。 法门行相遍行满故。 以此十住位内具有十地行门。 以表此法德用满故。 不同余教行也。 如雪山童子见一善知识得一法门。 萨陀波沦亦然。 法华经中略示龙女成佛。 犹指南方。 非为法界自他圆满故。 仍问答主别。 教主即是化佛。 秽国设化令净。 非实净土。 仍移诸人天置于他土。 仍彼此未终也。 若说此经与余经别者。 事广而难终。 略而言之。 且复如是。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四长者李通玄撰第四明示因圆果满别者。 显佛果有三种不同。 一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 二从行积修行满功成多劫始成果。 三创发心时十住初位体用随缘所成果。 一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者。 即涅槃无行等经是。 隐身不现万事休息。 又云罗刹为雪山童子。 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是无作果。 不具行故。 二从行积修行满多劫方明果者。 即权教之中。 说行修成。 三僧祇劫行满所成佛果是也。 以不了无明十二有支本是法身智慧。 厌而以空观折伏现行烦恼欣别净门。 三从凡十住初心创证随缘运用所成果者。 即华严经是也。 十信终心即以方便三昧达无明十二有支成理智大悲。 即具文殊普贤体用法界法门。 又如化佛所施因果教行。 定经三僧祇所有佛功德总是修生。 百劫修相好业。 然灯得光明。 不杀得长寿。 布施得资财。 忍辱得端正。 一一因果属对相似具足。 仍对治种种法门。 始得见性成佛。 如华严经即不然。 一念顿证法界法门。 身心性相本唯法体。 施为运用动寂任真运无作智即是佛也。 为一切佛应如是。 无长无短始终毕竟。 法皆如是。 于一真法界任法施为。 悉皆具足恒沙德用。 即因即果。 以此普门法界理智诸障自无。 无别对治别修别断。 不见变化。 变与不变无异性相故。 普观一切无非法门。 无非解脱。 但为自心强生系着。 为多事故沉潜苦流。 故劳圣说种种差别。 于所说处复生系着。 以此义故。 圣说不同。 或渐或圆。 应诸根器。 如此经教顿示圆乘。 上上乘人所应堪受。 设不堪受者当须乐修。 究竟归流毕居此海。 是故余教先因后果。 不同此教因果同时。 为法性智海中因果不可得故。 为不可得中因果同时无有障碍也。 可得因果即有前后。 有所得者皆是无常。 非究竟说也。 若先因后果者。 因亦不成故果亦坏也。 缘生之法不相续故。 即断灭故。 自他不成故。 如数一钱不数后钱。 无后二者一亦不成。 为刹那不相续。 刹那因不成果亦坏。 多劫不相续。 多劫因果坏。 要待数后钱时前一始成。 因果亦尔。 要待一时中无间者。 因果始成。 若尔者。 如数两钱同数无前无后。 谁为一二。 如竖二指谁为因果。 如二指等随心数处为因。 后数为果。 若是有前有后即有中间者。 还有刹那间断。 有间断者不成因果。 若同时者如竖二指无前无后。 谁为因果。 亦皆不成。 如此华严经因果同时者。 俱无如是前后及同时情量系着妄想。 有无俱不俱常无常等系着因果。 但了法体非所施设。 非因果系名为因果。 非情所立同时前后之妄想也。 如是者何。 异楞伽渐教之说。 此则不然。 前说教主别问答主别等。 即明文殊普贤佛等三德体用主伴无碍故。 楞伽经中。 化佛及大慧菩萨。 问答破相。 但知显理。 无系着故。 不论缘起法界。 如缘起法界者。 法界不成不破。 但知了法如是故。 是故楞伽经云。 先示相似物后当与真实。 又云。 得相者是识。 不得相者是智。 即是明成坏也。 如此经中意者。 即真无有假法。 诸法总真。 纯真无假。 更无相似存真存假。 经云。 众生界即佛界也。 如此经中。 文殊以理会行。 普贤以行会理。 二人体用相彻。 以成一真法界。 前后相收。 四十品经互相该括。 前后相彻文义相收。 一法门中具多法也。 是故经云。 于多法中为一法。 于一法中为众多。 于渐教中。 设有少分义同。 多分不相似故。 如觉首等十首菩萨。 各说一法以成十信。 于十信中共成一信。 为十个信位。 互体相成不独施设。 以十信成一信。 以一信成十信。 有解者不可偏取一门。 十慧菩萨。 十林菩萨。 十幢菩萨。 十藏菩萨。 又说十定十通十忍。 如是一一位次法门皆悉如是。 互相成就如帝释网。 互相彻入一中无量无量中一。 诸佛菩萨体用相成。 因果相入同时无二。 如经中说。 法慧菩萨入定。 即十方世界同名法慧佛来。 功德林菩萨入定。 即十方世界同名功德林佛来。 金刚幢菩萨入定。 即十方世界同名金刚幢佛来。 金刚藏菩萨入定。 即十方世界同名金刚藏佛来摩顶。 如是位位之内地地之中。 佛与菩萨因果相成。 体用相彻。 所来诸佛即明是果。 入定菩萨即明是因。 因果无二故。 于佛法身智体上。 安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等行相引接凡俗化生之门。 诸位则佛佛则诸位。 若上上根人于此教中起信者。 还依此法。 创首十住初心正证如来佛果智法。 方行一切菩萨万行。 为初证之首。 为知法智体性故。 设同凡事。 经过多劫行。 而于自见本不移时。 于初发心时与三世佛同成正觉。 无前后际故法如是故。 应如是知。 不同权教经三僧祇方成佛果。 是故今言与诸三乘得果别故。 又于经乘如来一切智乘得佛果故。 无二乘人得四沙门果。 亦无权教菩萨诸地行相因前果后也。 第五明地位所行行相别者。 凡发大乘心者。 依其根品有六种乘三种五位十地差别行相不同。 其名数如何。 一念佛愿生净土门。 二作净土观行所生净土门。 三修空无我观所乘门。 四和会有无观智门。 五渐见佛性进修门。 六顿证佛性圆融门。 修大乘者不离此六种所乘行相。 何者。 三种五位十地。 一修假诠假真如等安立五位十地。 二分修分真分证一分真如安立五位十地。 三顿修顿。 真顿证佛境界圆满真如安立十地五位行相。 此佛乘中无假法言说名相总真也。 如是三种十地五位行相。 向菩提者。 行菩萨行者。 满佛果者。 莫不总在其中。 今以总举。 各以已所乘宗辨其权实。 使令离障进修有功。 不相诽毁。 显了差别令无疑悔。 令进修者分明了知权实故。 令成佛者不迂滞其功故。 一念佛力修戒发愿力生于净土者。 是化净土非真净土。 为非见性及不了无明是一切如来根本智故。 是有为故。 如阿弥陀经是也。 二作净土。 观行所生净土者。 是化净土。 从心想生故。 是有为故。 不见佛性本智慧故。 则无量寿观经是也。 三修空无我观所乘门者。 为初说般若破凡夫实有二乘生空我执故。 多修空法。 有无俱空门为空观增胜故。 虽行六波罗蜜修种种菩提分法得六神通。 行菩萨行。 福胜人天。 不生佛家。 不见佛性。 为析法明空。 不了无明是如来智慧故。 华严经亦同此诃责。 如前已述。 如法华经云。 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 为人演说。 令诸听者。 得六神通。 亦未为难。 听受此经。 是则为难。 法华经成就佛乘故。 非菩萨乘故。 是故如来于涅槃经中说。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常乐我净。 有诸菩萨自悔过言。 我于无量劫流转生死。 只为无我之所惑乱故如此过故。 回心方可得见性达我是智。 诸般若中有文殊师利菩萨为问答者。 皆论一分法身佛性道理。 如文殊般若是也。 若与声闻为问答者。 多为破二乘生空我执说法空故。 与普贤问答者。 多约行门。 凡说法依根。 但见问答主师可知。 表里准之可见。 四和会有无观智门者。 即解深密经第三时教说九识为净识。 与业种为依。 并说三性三无性。 所谓遍计所执性。 依他起性。 圆成实性。 互相成坏离诸执障不成不坏。 性自涅槃。 如深密经颂曰。 一切诸法皆无性。 无生无灭本来寂。 诸法自性恒涅槃。 谁有智慧无密意。 此经为破般若修空增胜者坏缘生法。 空见现前违道理故。 于此经成就缘生。 诸法自体涅槃不须诽拨。 言空言有。 互相破斥。 不合计有。 不合计无。 又此经虽安立十地名同华严。 于中义意轨则各别。 又无地前三贤十信等位。 但立十地断惑行相。 及说佛地为第十一地。 于其十一地位之内。 复说有十一种粗重二十二种愚痴。 所以此经不安立地前三贤十信行门。 为此经地前非见道故。 又为第三时教中但和会有无。 未是文殊普贤理事摄行满故。 是故华严经中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法门时。 十方诸佛同来印可故。 一切诸佛国土总说此门故。 十三种相加表真实故。 三乘经中但说十一地。 摄诸众生不尽故。 此则是三种十地中假诠假智假真如十地行故。 何以然者。 为此十一地是佛位。 佛位之内犹有障故。 明十一地以前未有真理本智故。 若全真理智。 云何十一地有十一粗重既有粗重。 即非地地中有佛智为因果故。 此经且渐和会有无令无滞住。 未似普贤文殊理事智尽大用而说故。 如仁王经说。 五位十地行门安立。 从凡渐习。 积行多生。 修假真如。 又有教说地前伏惑地上见道。 或说留惑不断要经三僧祇劫方可成佛。 如是等教。 并对权根假施设有。 未为实说。 但化佛所说。 皆是引中下根人未尽实说。 余准可知。 又二乘人回心。 向权教中所忻佛果。 及权教菩萨所忻佛果。 僧祇满后。 但只乐求三千大千世界佛之报果。 不忻十佛境界毗卢遮那无尽十方境界之报果也。 不如华严经中十信菩萨所忻佛果。 胜解心上具足凡夫。 即乐忻修十身毗卢遮那之境界。 深心广大尽无极重玄之妙境界也。 不同权教佛境界。 皆立分齐限量。 此乃为根狭未广故。 且权安立。 如解深密经中十地断惑分齐。 第一初地中对治恶趣烦恼业生杂染障故。 第二地中对治微细误犯现行障。 第三地中对治欲贪障。 第四地中对治定及法爱障。 第五地中对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 第六地中对治粗相现行障。 第七地中对治细相现行障。 第八地中对治于无相无作功用及于有相不得自在障。 第九地中对治于一切种善巧言辩不得自在障。 第十地中对治不得圆满法身证得障。 善男子。 此奢摩他毗钵舍那。 于如来地对治极微细最极微细障及所知障。 如华严经。 但于地前三贤初发心住中。 即能顿证佛果法门。 普印诸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位。 如印印时文相具足无前后际。 即以初发心时顿印三界无明。 便为佛智之海。 以如来法身智身大悲之印。 一时顿印世间。 以为法界大用。 无前后故。 法如是故。 不同权教法外施设。 且引三根来归一实故。 五渐见佛性进修门者。 如涅槃经云。 十住菩萨少分见性。 乃至十地未能了了。 起信论云。 十住菩萨少分得见法身。 化八相成道故。 如彼论释。 言是愿力所为。 既是愿力非为实报。 总为渐见佛性。 皆是权教分分中渐引之宗非为圆故。 如是之类。 从初发心所证佛果不定僧祇。 何以故。 如涅槃经。 记屠儿广额于贤劫中成佛。 阐提创发心上有越劫之功。 何况具信根。 复能少分见性者。 何有僧祇之劫哉。 世有诸德解屠儿广额是化作者。 此乃曲逐人情。 未详佛意者也。 渐渐引权向实。 岂令见劫存情令违本耶。 渐渐引至龙女善财一念之中得成佛者。 始成实说。 三乘小见但念长时。 智性本无。 空嗟忻仰。 无绳自缚。 何有休期。 前略说三种十地。 又以经义较量有六种十地者。 如三乘教中有三种十地。 实教中有三种十地。 如仁王经解深密经大品经。 此三部经中所说十地。 多立假真如门。 以成十地行相。 此是权教中三种十地。 第四如涅槃经中。 十住菩萨少分见性。 十地菩萨见性未能了了。 即明以佛性为所乘门。 分修分证十地。 第五又涅槃经如牛食雪山肥腻草纯得醍醐等。 即初发心上同佛正觉故。 第六一乘十地。 如华严经以说法界门重玄无量无尽法以成十地。 是为六种十地。 涅槃法华屠儿龙女刹那成佛。 皆是引权向实教故。 但三乘十地菩萨所忻佛果境界。 但忻三千大千世界为报佛之果故。 此即实教中第三化身。 非为实报身故。 三种化身。 一化身者。 化作种种众生身。 二化身者。 化作一四天下及二十八天所化之佛。 三化身者。 化作三千大千世界佛也。 实报身者。 十身毗卢遮那。 互融相彻重玄境界。 量齐法界及彻纤尘。 尘尘之内皆齐法界。 具如华严经说。 三乘之教既权所说法门。 及佛报境界总未实说。 是故大品经中名共三乘教三乘共行十地。 第二解深密经所说十地。 直为解深密。 广意菩萨广慧菩萨清净慧菩萨等。 共为问答主伴说十地门。 不共声闻为问答主伴。 为深密经回彼般若乐空增胜者故。 此大品深密等经。 但说十地之名。 无地前十信三贤四资粮位。 第三如仁王经中具足五位行相法门。 如是权教中所说三贤十圣。 多分总是说假真如。 次第渐细方明佛性。 方可说乘如来乘直至道场。 将知权教非真。 所说地位次第未实。 第四如来乘中。 如涅槃经中说十住少分。 见性十地菩萨未全了了者。 如起信论中十住菩萨少分见性以誓愿力能八相成佛者。 是其流也。 虽未圆满。 为见少分性力故。 势力如是。 犹如储君为有因缘父王令其该召君政。 为是王真子故。 力堪如是故。 为少见性故。 为如来真子生佛家故。 不同余教假真如假智等待于初地方云生佛家故。 明见性力真胜余宗故。 少分如是。 何况全得。 第五明圆教十地者。 一念体道智全佛故。 以会无明体全智故。 经云。 一成一切成。 一坏一切坏。 后当广明。 是名五种十地。 此四种十地位次第行相。 以化下中根接生门中大同小异。 至于本法教门。 而权教之中三种。 假立真如为观智。 与从法身佛性体上安立渐顿二门全别。 如权教中虽复还从初地之中。 对治恶趣烦恼业生杂染障。 乃至第七地中对治细相现行。 犹成障障无相智。 未全自在。 至于八地无相无作功用及于有相功用亦未自在。 如是地地中不自在。 皆有障故。 前依解深密经中地位断惑次第法门说。 如三乘中十地毕定如是。 阶降断惑经三僧祇。 百劫修相好业。 如涅槃经等佛性门中安立诸地次第。 如前已明。 如本业璎珞经云。 十住菩萨铜宝璎珞铜轮王百福子为眷属。 生一佛土。 受佛学行。 教二天下。 十行菩萨银宝璎珞银轮王五百福子为眷属。 生三佛国中。 受佛教行化三天下。 十回向菩萨金刚宝璎珞金轮王千福子为眷属。 入十方佛国中。 化一切众生。 处四天下。 初地已上百宝璎珞二地千宝三地万宝四地菩萨不可称数宝为璎珞。 乃至十地宝璎珞渐渐增广。 及十地十一地通佛法王。 及三贤菩萨总有十五种轮王位。 广如璎珞经说。 又言三贤菩萨伏三界烦恼粗业道粗相续果。 亦不起粗见道。 喜忍伏三业道。 离垢忍伏地狱饿鬼畜生人中业道。 明忍伏六天业道。 炎忍伏诸业道。 胜忍伏疑见业道。 现忍伏因缘业道。 无生忍伏果业道。 不动忍伏色因业道。 光忍伏心因业道。 寂灭忍伏心色二习业道。 无垢忍伏习果业道。 习前已除而果不败亡。 是故佛子。 三贤名为伏断。 喜忍已上亦伏亦断一切烦恼。 觉忍现时法界中一切无明。 顿断无余。 如是以上说十一种忍。 三贤菩萨用除三界粗烦恼故。 亦伏断故。 解云。 三贤者即菩萨也。 十住十行十回向地前三位也。 又璎珞经云。 佛子。 初地一念无相法身智。 成就百万阿僧祇功德。 双照二谛心心寂灭。 法流水中不可以凡夫心识量二种法身。 解云。 二种身者。 一法性身。 二报化身。 法流水者。 言初地菩萨。 即法性智流中任运至佛位故无所修造。 何况二地三地。 故又经云。 地前三贤菩萨入圣人位。 但法性流中心心寂灭。 自然流入妙觉大海。 佛子。 乃至三贤十地之名亦名无相。 但以应化故。 古佛道法有十地之名。 此经即是说华严经以后教化三乘人。 于别时中重于初始成佛菩提树下。 略叙华严法门。 此璎珞经中皆言。 我曾于普光明堂说净土法门。 乃至忉利天说十住。 今更略说。 广如经说。 准此经次第说十地以后。 于第三禅中说十一地法门。 经在西方不来。 经云。 佛子。 吾先于第三禅中集八禅众。 说一生补处菩萨。 入佛华三昧说百万亿偈。 今以略说一偈之义开众生心。 汝等受持。 又依璎珞经安立十地断惑法相门。 经云。 佛子。 前三贤伏三界无明而用除粗业。 何故。 当受生时善为缘子。 解云。 三贤菩萨初受法性智慧生佛家时。 悲心增胜。 为观一切三界众生总为子故。 誓愿无舍。 为慈悲故。 润生三界业故。 三界受生。 又经云。 为润业故受未来果故名息用。 解云。 于三界无造新业故为息用。 又经云。 而不断爱用。 解云。 然三界业亡慈业受生不亡。 经云。 有十一人亦伏法界中三界业果故。 解云。 十一人者。 十地并等觉位为十一人。 又经云。 初地乃至七地三界业果俱伏尽无余八地乃尽故。 解云。 七地已前伏尽。 八地称法尽故。 从此以上示现作佛王宫受生出家得道转法轮灭度。 示现一切化佛境界故。 无子三界之报。 唯有无明习在。 解云。 此八地现前任无功用智。 虽度众生无众生想。 七地已前悲胜。 八地以后无相智现前智胜。 虽无受生任运度人。 非无爱法习故。 佛地始尽以本愿力故变化生。 是以我昔天中说生不生义业生变生。 佛子。 圣位中二种业。 一慧业无想生智心心缘法而生无照。 是名慧业。 二功德业。 实智出有谛中有为无漏。 集百万阿僧祇功德故。 名为功德业。 从初圣已上而现受生。 以变易故不造新。 以愿力故住受百劫千劫变化生。 已上并依本业璎珞经说。 此即是圆教中亦顿亦渐二门。 亦顿者。 此经云。 三贤菩萨即入圣位。 入法性流中。 任运至佛海。 更无造作。 亦渐者。 断惑阶降一一进修。 此璎珞经三贤十住。 即入法性之流。 不同权教初地见道道前伏惑。 若望华严经十地品初地令凡夫修行。 不云要圣人方学。 彼经自有明文。 又明退者。 如璎珞经云。 佛子。 若退若进者。 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 发菩提心。 有恒河沙众生学行佛法。 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 诸善男子。 一劫二劫乃至修行十信入十住。 是人尔时从初住至第六住中。 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 正观现前。 复为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护念故。 出到第七住。 常住不退自在。 七住以前名为退分。 佛子。 若不退者。 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 无我无人无主者。 毕竟不生。 毕竟入定位。 佛子。 若不值善知识者。 若一劫若二劫退菩提心。 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 如净目天子。 法身王子舍利弗等。 欲入第七住。 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中。 不名习种性人。 退入外道。 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 作大邪见及五逆。 无恶不造也。 问如涅槃经。 闻常住二字。 尚七劫不堕地狱。 如华严经云。 设闻如来名及所说法不生信解。 亦能成种。 必得解脱至成佛故。 何故今言第六住心及从凡夫信位。 犹言有退。 此意若为和会。 解云。 十信之中胜解未成。 未得谓得。 便生憍慢。 不近善友。 不敬贤良。 为慢怠故。 久处人天。 恶业便起。 能熟大地狱业。 若一信不慢。 常求胜友。 即无此失。 若权教中第六住心可有退位。 实教中为稽滞者责令进修。 如舍利弗是示现声闻。 非实声闻。 所作方便皆度众生使令进策。 如权教中第六住心可说实退。 何以故。 为权教中地前三贤总未见道。 所修作业皆是有为。 所有无明皆是折伏。 功不强者。 便生退还。 若折伏有力亦不退失。 如蛇有毒。 为咒力故毒不能起。 但于佛法中种于信心。 谦下无慢。 敬顺贤良。 于诸恶人心常慈忍。 于诸胜己者咨受未闻。 所闻胜法奉行无忘。 所有虚妄依教蠲除。 于三菩提道常勤不息。 夫为人生之法。 法合如然。 但不长恶而生。 何须虑退。 已上五种十地权教中三种十地。 如大品般若。 但有十地名。 第八名八人地。 第九名干慧地。 地名少殊。 解深密经中。 十地名虽与华严经中十地名同。 从初地至十一地。 有十一种粗重二十二种愚痴。 此二部经中但有十地。 总无地前四种资粮。 仁王经中。 虽说地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种资粮。 十信即说。 为内凡即不同实教中十住初心便登圣性体齐诸佛。 十信之中若不信自身与佛身因果无二者。 不成信解。 是故如来出现品云。 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之内一念中有十方诸佛成等正觉转正法轮。 何以故。 佛心与自心无二故。 如是信心方名信故。 何况十住之位不证此心。 若不证此心云何名住。 以是义故。 住于佛住名之为住。 是故初发心住便成正觉。 又权教中说十地时。 并无他方佛与说法者同名故。 又无同名佛来证成表因果同故。 以是义故。 地位及教门并是接小根众生。 权施设故。 诸有智者。 勿滞其中。 应忻升进。 是故说华严经中五位十地法门时。 十住中法慧菩萨入定欲说十住法门时。 过十方千佛世界外有千佛世界微尘数。 同名法慧佛。 来手摩法慧菩萨顶。 及语业赞叹。 及与法慧智力十三种加持。 说十行位时。 功德林菩萨入定。 十方过万佛世界外有万佛世界微尘数佛来。 俱名功德林。 及十三种加持功德林菩萨等。 说十回向时十方过百万佛世界外有百万佛世界微尘数佛来。 同名金刚幢。 亦十三种加金刚幢菩萨。 十地亦然。 佛与菩萨同名者。 明因果同故。 后当广明。 如十地论。 是天亲菩萨造。 解十地经。 是华严经中十地品也。 于解义处。 文义通三乘及一乘义解者。 多解三乘义。 于一乘义。 人多不解。 为一乘道理情解不及。 设有以情解者。 疑网不除。 且信佛语故自疑不断。 会久在无思。 不厌苦者。 不滞寂者。 悟常乐我净者之所能知故。 是故五种十地三种是权。 余二种十地是实教故。 是故璎珞经云。 古佛道法为化众生有此十地。 当知三乘权教十地名虽同。 所设方便引众生行解全别。 以此当处具说。 未有同名佛共成印信因果契证。 第六明顿证佛性理智万行圆融门者。 如华严经第一会如来现相品中。 如来齿间放光。 又放眉间中道果德光明。 又令普贤菩萨。 入三昧说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 说诸佛果法令生爱乐。 既生爱乐已。 于第二会中。 令文殊师利说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 于两足轮下放光明。 其光明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外。 各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 皆来集会又说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 成就十信之门。 两足轮下光者。 为其最下。 明入信之首以信为因。 信为最下故。 此是如来眉间果光放入故。 前如来现相品中如来眉间放光已入两足轮中。 为欲明举佛。 果德用成信位诸有学者还信果法用成初证入于十信之门故以是义故。 十方各有十佛刹微尘数十首菩萨。 皆从十色世界十智如来所来。 以十信为入道之初故。 是故所来菩萨皆名为首。 十色世界者。 为十信菩萨未成实证明。 是凡夫虽信果德佛境未离色尘。 以色为国。 十住菩萨理事圆明。 以华为国。 为创从凡位理事开敷故。 十行菩萨善达简择觉慧圆明。 以慧为国。 十向十地以妙用自在。 以妙为国。 国从当位法门所来。 以法为国。 非为四大地水火风故。 入圣智者。 已离此障故。 十信位中菩萨皆是十智佛所来者。 所谓不动智佛。 无碍智佛。 解脱智佛。 如是十智佛者。 智为果德。 为十信位中以果为信故。 为明信从果来以果为因故。 若不以果为信。 即无所信故。 信无所依。 何故文殊师利为上首者。 为文殊师利为启蒙之主故。 十方诸佛皆以文殊师利妙德为发信心之首故。 以彰显法身根本智故。 常以文殊师利为果前之信。 善贤明是差别智为果后之行故。 是故善财童子初见文殊为信门。 后见慈氏为佛位。 后自见其身入普贤身。 是佛果后行。 文殊为小男。 普贤为长子。 二圣合体。 名之为佛。 文殊为法身妙慧。 普贤为万行威德故。 体用自在名之为佛。 文殊小男者。 为信证法身根本智慧。 为初生故。 因初证本智法身能生佛家故。 普贤为长子者。 为依根本智起行行差别智治佛家法诸波罗蜜事自在故。 常以行门建佛家法治佛家事。 但诸经之内以文殊为问答主者。 多明法身佛性之门。 普贤为问答主者。 多论其行。 以此表之。 又文殊乘师子者。 为明创证法身佛性根本智断惑之骏故。 普贤乘香象王者。 表行庠序为威德故。 又文殊常居东方金色世界不动智佛所者。 为明金为白色能离垢故。 金色者。 表法身也。 不动智者。 依法性身根本智起智用即无动故。 普贤菩萨常居东方宝威德上王佛所者。 明万行为宝以此行故成其威德。 若具行者。 以法宝身自在也。 威德无畏自在为王。 若不具行者。 皆有所畏。 设居高位不得为王。 为有所畏故。 与文殊师利同在东方者。 为法身智身理事体用本自一故本无二故。 又文殊居东北方清凉山者。 像艮卦主东北方故。 艮为小男。 为童蒙。 为文殊常化凡夫启蒙见性及本智之初首故。 又与普贤俱在东方者。 东方卯位卯为震卦。 震为长男。 又像日出东方春阳发明无物不生无物不照。 表理智双彻体一无二。 以根本智差别智无别体用生万行故。 是故子为佛位。 丑为十信寅为十住。 卯为十行。 辰为十向。 巳为十地。 午为等觉。 未为晦明入俗同俗化迷。 申酉戌亥为所化故。 如是安立法则。 法合如是故。 易卦坎为君。 离为臣。 震为上相。 酉为上将。 东为青龙。 西为白虎。 前为朱雀。 后为玄武。 青龙为吉庆。 白虎为凶害。 朱雀为其明。 玄武为其黑。 是故如来治次而发明。 普贤为相主万行。 观音为大悲之首。 治凶危为上将。 文殊为觉蒙之首。 常为接信之师。 互融交参。 以持佛家之法。 皆令众生住于中道处恬和之性。 智慈益物。 以是身皆金色。 目发绀青。 体白而相黄。 为应真和气也。 皆为无形之形无色之色也。 若以其体用也。 一一菩萨总具智德无边。 以其法则常以文殊为创信之首。 今以南北。 且立东西之一门。 若论互融重玄一方总俱有十。 经云。 一切处普贤菩萨。 一切处金色世界。 一切处文殊师利。 一切处不动智佛。 经云。 佛身充满诸法界。 普现一切众生前。 应受化器悉充满。 佛故处此菩提树。 一切佛刹微尘等。 尔所佛坐一毛孔。 皆有无量菩萨众。 各为具说普贤行。 如是一方即十方无尽。 一尘即刹海无穷。 今为化仪各示分方总别。 今言十信者。 信何等位。 决定成于十信之门。 如经十信位中光明觉品云。 十方一切处文殊师利。 于十方一切处。 说十方一切处法门。 叹佛十种果德。 以成信位。 如光明觉品说。 又令起信根者转更明净。 文殊师利又问十首菩萨等。 业不知心心不知业等十问。 令起信者自身观照转令深固经云。 诸法无作用。 亦无有体性。 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又作水流火焰风起大地所生不相知喻。 又下颂云。 分别观内身。 此中谁是我。 若能如是解。 彼达我有无。 文殊师利问十首菩萨。 所成十信观行之门。 具如问明品说。 又贤首品中从凡夫位以信为首。 决定取佛大菩提果。 故从凡夫地。 信十方诸佛心不动智与自心无异故。 只为无明所迷故。 无明与十方诸佛心。 本来无二故。 从凡夫地信十方诸佛身根本智与自身不异故。 何以故皆是一法性身一根本智。 犹如树枝一根生多枝叶等。 以因缘故。 一树枝上成坏不同故。 从凡夫地信如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我悉尽能行之。 何以故。 自忆无始时来波流苦海。 无益之事尚以行之。 何况如今有益之事。 菩萨万行济众生事。 岂不能为。 从凡夫地。 信十方诸佛皆从三昧生我亦当得。 何以故。 诸佛三昧皆从如来自性方便生。 我亦具有如来自体清净之性与佛平等。 从凡夫地信十方诸佛一切神通我亦当得。 何以故。 诸佛神通依真智而得。 我但依真性智中无有烦恼无明成智。 一切业亡唯有智慈。 通化自在。 从凡夫地信佛智慧我亦当得。 何以故。 一切诸佛悉从凡夫来故。 从凡夫地信佛大悲普覆一切我亦当得。 何以故。 诸佛大悲从大愿起。 我亦如诸佛发大愿故。 从凡夫地信佛自在我亦当得。 何以故。 诸佛自在于性起法门。 智身法身入众生界。 不染色尘诸根自在。 我亦不离性起如来智故。 从凡夫地信自发心经无尽劫修功行满位齐诸佛。 不移一念。 何以故。 为三世无时故。 如是从凡夫信解始终彻佛果位。 如上所发十种信者。 必能决定成就十信之门。 住于坚固之种。 永不退转。 又十信文殊师利及觉首等十首菩萨。 皆从十色世界来。 所谓金色世界者。 表本白净法中来故。 为明信心依本信故。 妙色世界者。 为信依理事自在妙用而生信故。 莲华色世界者表行信故。 为莲华表万行故。 瞻卜花色世界者。 表从福庆之色以理智大慈中和性而生信心故。 五色之中黄色为最。 此为应真色亦中宫色也。 表中道色故。 为此华为黄色华故。 此信心菩萨为智慈中和之色应真世界来故。 优钵罗华色世界者。 其华赤黄色兼有紫焰色气。 表一行一切行能纯能杂而生信故。 宝色世界者。 表智慈法行成信而可贵故。 金刚色世界者。 表以佛果德而生信心故。 必能决断诸烦恼故。 颇梨色世界者。 似水精表信心本清净故。 平等色世界者。 表信法界平等无二故。 如是十色世界皆是十信菩萨所信之法门。 皆从自信法门中来故。 曰从如是世界中来。 已下本所事佛。 所谓不动智佛。 无碍智佛。 解脱智佛。 如是十个智佛。 即是佛果中佛。 明信自智从佛智果为因故。 来表不因佛果不成信故。 其十住位中升须弥山顶。 于两足指端放百千妙色光明。 明前十信位。 于普光明殿。 两足下千辐轮中放光。 表信位在凡未离凡地。 光出足下。 为表以信为初因其位最下。 今说十住。 上升须弥之顶者。 明十住初心证法顶故。 从地升上至相尽处故。 陟山王顶至法王位处故。 明其止为山也。 以入真实证。 非止不会。 于两足指端放百千妙色光者。 为明足指以艮为手足之指。 初取圣道非止不明履践之始。 表创从十信凡夫之位极。 始在十住初首履践如来法王圣踪。 以其定门。 普观凡圣一切境界。 性相无碍色无不妙。 故称为光。 如本业璎珞经云。 修三贤法入圣人位法流水中。 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妙觉之位。 然此华严经意即不然。 识灭时亡。 情尘顿绝。 唯真智境一念则五位齐明。 为全将佛果以为因故。 设同凡夫住世百年及以多劫。 而不见须臾可迁。 不见当成佛。 不见已成佛。 不见现成佛。 十住之位法既如是。 更有何生不成佛耶。 更有何生而成正觉。 此华严经是本法界门。 一切诸佛本住大宅。 一切佛子究竟所归。 化身权乘总居其外。 若有入者一入全真。 此位中初发心住菩萨见道。 住佛知见入佛知见。 直与如来同身心性智相故。 顿印五位行相。 总在其中。 如持明镜普临众色。 此经法门法合如是。 所有叹说。 应如是知。 应如是信解。 为法界法门圆无终始。 于一念中岁月晦明重重无尽。 一毫之内佛境众生境色相无边。 一成一切成。 一坏一切坏。 此十住位中。 有十个菩萨。 下名悉同。 名之为慧。 本从来土皆号为华。 从十个华国土来。 本所事佛下名悉同。 名之为月。 释云。 此位自己证真善简邪正。 名之为慧。 理事齐发开敷若华。 以开敷法门为国所居。 得法恼除清凉如月。 名为本所事佛。 此之名目总是十住位中所证法门。 非虚名也。 经云。 尔时法慧菩萨以佛神力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以三昧力故。 十方各千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 有千佛刹微尘数诸佛。 皆同一号。 名曰法慧。 普现其前。 以十三种法加法慧菩萨。 十三加者。 语业加者以言称叹善哉善哉。 身业加者。 以手摩法慧菩萨顶。 智业加者。 经云。 即与法慧菩萨十种无碍智。 及此土如来光照其身。 是为十三。 新华严经论卷第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五长者李通玄撰十方佛所以同名为此十住法证圣位法流已入法界大海。 同佛圣位智慧故。 是以佛与法慧菩萨名同。 为表法同故。 又明十住法门因果齐故。 佛位果德菩萨为因。 因与果体不异。 是故同名。 说此十住法时升须弥山顶上。 有六品经。 共成十住法门之行相。 一升须弥山顶品。 二偈赞品。 三十住品。 四梵行品。 五初发心功德品。 六明法品。 且依此六品经中解行法门。 修学悟入。 必能成就十住法门。 住佛种性。 生如来家。 为真佛子。 不同权教初地菩萨始生佛家或说三贤菩萨以誓愿成佛。 此华严经直论实证位不论誓愿。 为此教门总一时一际法界无异念。 前后情绝。 凡圣一性。 不论情系。 应以无念无作法界门。 照之可见。 若立情见不可信也。 设生信者。 玄信佛语故非是自见。 若自见者唯情绝想亡。 心与理合。 智与境冥。 方知万境性相通收。 若不如斯。 心常彼此。 是非竞作。 垢净何休。 若也称性情亡。 法界重玄之门自达。 一多纯杂自在含容。 总别之门圆融自在。 于利生之法善达诸根。 随所堪能悉皆成益。 敬承亲近者。 皆能友之。 如升夜摩天宫说十行品。 及如来于两足上放百千妙色光明。 为表依空建行始可理事自在。 明十住之位证法身本智。 十行之位以法身根本智无碍。 方行万行行亦无碍。 若不见法身本智。 所行万行皆属人天因果。 皆为有漏生灭之福。 以法身自智慧用治诸惑。 以万行悲济众生。 法身智身任无作大悲一时顿用。 虽寄七地悲增八地智增之行相。 此华严法界门。 十住初位总该诸位在十住初门。 位同佛果。 为一法界体用故。 以一位中具十波罗蜜诸十法故。 以诸法重玄门。 照之可见。 此乃总是如来藏身普贤菩萨世界海漩法门。 此乃如日月照临。 盲者不见。 非日月咎。 应自责躬修德。 可以顶敬以定慧观之。 如来藏身者。 则法身也。 诸福智海莫不居中。 故称为藏。 若不见法身。 一切福智大慈大悲。 悉皆不办。 总属生灭。 世界海漩者。 悲智观根屈曲彻俗。 身土及业。 重重众生。 重重诸业。 各别大悲普救。 根无不尽故。 名之曰海漩。 漩者。 甚深漩澓义也。 像此佛果位中菩萨。 一入法界之门。 摄重重众生根业尽。 故无出世心。 永没生死大海漩流。 无出没故。 此十行门同普贤行。 前十住门同文殊师利。 法身根本无相智慧。 二人齐体互为主伴。 中间无作智。 即为佛果。 三人体一。 寄安五位。 用接凡迷。 若有凡夫信满发心。 十住之初三身同德。 文殊是佛法身。 普贤是佛行身。 无作之智果是佛报身。 常以文殊法身无相妙慧。 以为先导。 说时先后证则三身一时。 法合如是。 废一不可。 若废文殊存普贤。 所有行门属有漏。 若废普贤存文殊所证寂定是二乘。 若废佛存文殊普贤。 佛是觉义。 无觉者故。 以是义故。 三人不可废一。 若废一三不成故。 是故三乘权教中。 无此三人始终不相去离。 以教门未实总是化身。 权逐小根且略权施。 待其熟故方迁就实。 如法华涅槃总是渐渐。 迁向实教。 如此经十住中初位即是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 总得其初及得其终。 互相贯通。 一位中得五十法门。 以互相彻故。 一一位中二千五百总别之义齐现。 乃至无尽诸位地等进修行相层级。 不废渐渐而是一时。 不废一时中渐渐。 此十行位中随其十方。 各有一大菩萨来至佛所。 各将十佛刹微尘数菩萨而来集会。 十个上首菩萨下名悉同名之为林。 本从来国下名悉同名之为慧。 本所事佛下名悉同名之为眼。 十个上首菩萨下名悉同名之为林。 林者有五德。 一建立德。 二身干枝条缘互相生无生德。 三华叶果实成益德。 四能障炎暑得清凉德。 五人龙鸟兽鬼神所归德。 一何谓建立德。 谓如大林。 内有龙神所居。 外无大风所折。 若不如是不得建立高显成林为明此位菩萨。 内有大智之龙。 常以大慈悲神而自守护。 了境内寂。 外无色尘境风所折。 异道邪论。 以智摧之无能所伐。 而建万行。 与一切众生皆共同之。 常为利益故为建立德。 二何谓身干枝条缘互相生无生德。 为明树身干枝条上各各求能生所生性了不可得。 但为缘生缘生之法缘缘无所生。 本来不生生本来生不生。 为明此位菩萨所行行无尽门故。 为以法身本智为先导故。 常行万行。 于身于境求能行所行了不可得。 但以法如是行故。 三何谓华叶果实成益德。 谓如树林华敷可观令人爱乐叶能映障炎热令得清凉果实资养众生饥渴者皆充足。 为明此位菩萨常行万行。 令人天乐见广布大慈悲之叶。 令人亲而不舍施大智之果充足法界众生。 皆令满足本愿方终。 四何谓能除炎障得清凉德。 谓如林随所归者皆得离暑。 获清凉乐。 其林都无有心。 为明此位菩萨所归依者。 随其根性皆得清凉。 本性无心利与不利。 五何谓人龙鸟兽鬼神所归德。 谓如茂林人多所采龙多所居众鸟所都。 为明此位菩萨亦复如是。 以建万行之林。 众人所归采其众德。 龙鬼所居常恭敬。 鸟兽所归离怖。 又林为多义。 以此位菩萨建行众多故。 又以行多故。 功德亦多。 言以法身悲智行诸行功德如林故。 是故菩萨下名悉同名之曰林。 何故本从来国下名悉同名之为慧。 凡夫人以土地所居名之为国。 此位菩萨以定慧解脱安养自他平等。 皆令离苦。 名之为国。 地水火风所居之国是众生业之影像。 非是实故。 法身智慧解脱是诸常住本体之国。 非业幻生之国。 是故菩萨以慧为国。 又此位菩萨以建万行行解利生。 行能同事。 慧能设教。 利乐人天名所居之国。 何故本所事佛下名悉同名之为眼。 此华严经以事表法。 以其佛名。 同己所证。 所证法处。 名之为佛。 此位菩萨以行益生。 善能观根。 称根说法不失时度。 名之为眼。 经云。 尔时功德林菩萨。 承佛神力入菩萨善思惟三昧。 入是三昧已。 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 有万佛刹微尘数诸佛。 皆号功德林。 而现其前。 还如前十三种加加功德林菩萨。 只如佛果位内菩萨。 法身悲智常现在前。 定慧法门常当具足。 何须入定诸佛来加。 为诸菩萨设教度生。 要成轨则言佛神力。 推德于尊。 虽法界体齐平等。 平等为化仪故须存师弟。 为化仪故入定观法出定方说。 三昧者。 名为等引。 引生正解名善思惟。 十住之内过千佛世界。 十行之内过万佛世界者。 表位增广化仪轨则。 行相眉目法合如是。 然其真性皆满十方他方所来诸佛与入定菩萨同名功德林者。 明因果俱齐法智一种。 以此所来诸佛与入定菩萨同名。 十三种加者。 一语加。 二手加摩顶。 三与十种智及此土如来光照其身。 以语加者。 表法不谬。 以手摩顶者。 法身智身悲智知见解脱相及故。 又摩顶者。 安慰之相。 与十智者。 明菩萨智与佛果齐故。 名之为与。 又推德于尊。 谦和离慢故。 名之佛与。 于经中。 皆云法如是故。 自善根故。 皆是化仪轨则故有此言。 此十行位总有四品经。 共成此位法则之门。 一升夜摩天宫品。 二夜摩天宫偈赞品。 三十行品。 四十无尽藏品。 十行门中所有法门。 当依此四品经修行理事悉皆具足。 如说十回向品时。 何故升兜率天。 何故如来两膝之上而放光明。 何故上首菩萨下名悉同名之为幢。 所从来国下名悉同名之为妙。 为兜率天于欲界中上下处中故。 如四天王天总是帝释所摄。 连妙高顶。 总是一天之界所收。 夜摩天名第二天。 四天王天帝释妙高。 俱连地界。 夜摩天已上方是空居。 以兜率天。 上下居中。 向上即化乐他化二天。 以此天于欲界中处中故。 故于此天。 和会理事。 会于中道。 回理向事。 回事向理理事无碍。 成理事无碍智慈妙用之门。 故名回向夫十住初心理事无碍自会中道非在后位始有回向。 为化众生故。 名目法则须存。 从初发心住已后五位之内理事本自回向。 今此第三位中回向前十住前十行二法位无碍。 说名回向之位。 不在第三普和诸位名为回向。 托事表法故。 于此天说十回向。 如来膝上放光者。 为膝回旋屈申之所自在莫过于膝。 故膝上放百千亿那由他光明。 用表理事涅槃生死无碍卷舒自在。 亦是以事表法。 此之一部之典。 名言境界身相名目及放光明。 总是所表自证法门。 此位中上首菩萨名之为幢。 为明十回向菩萨智悲自在能坏自他惑业于生死中能建众德。 名之为幢。 幢者建德不倾动义。 降怨义。 摧坏义。 坚固义。 胜智立法幢坚。 建大慈心坚固。 摧慢山游宝路。 籍莲台成妙悟。 是故此位菩萨名之为幢。 为以不动无作智悲能破自他生死故。 此华严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位位有佛果故。 又此位菩萨能建胜德常处生死。 誓度一切无尽众生。 而智无怯惧名之曰幢。 以了无明为智智故。 有忻厌者不可为。 又行施波罗蜜时。 若有乞者乞诸财宝。 尽所有及身若命。 尽世所有皆悉欢喜。 心不倾动。 名之曰幢。 幢者不倾动义。 施有二种。 一者以法施。 二者事施。 以法施者。 以施人无我所故。 一切无念名为法施。 事施者。 以物与众生。 于身命财所求无吝。 此位菩萨行二种施寻常无懈。 广如此十向位中说。 何为所从来国名之为妙。 明此位菩萨智慧妙用。 以妙用自在。 不滞有无及诸见量限碍等过。 名之为国。 何为本所事佛同名为幢与己同号。 明此位菩萨既成妙用。 与佛妙用理事因果当位体齐。 还同前十住十行当位与所事佛因果体齐。 位位如是。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智光三昧。 入是三昧已。 十方各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 有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 皆同一号。 号金刚幢而现其前。 还如前十三种加金刚幢菩萨。 承佛神力。 推德于尊。 师弟之敬。 入智光三昧。 三昧者。 名之等引。 入是三昧。 引生无量教光。 以根本智为光体。 差别智为教光。 随根与益。 智能破闇。 光者是教。 为教能破迷惑故。 发生明解。 开一切众生智日故。 令其众生密云昏夜不迷乱故。 能决盲聋开耳目故。 能令邪慢之山悉倾倒故。 教光如是不可思议。 前十行位功德林菩萨入善思惟三昧。 此十回向位金刚幢菩萨入智光三昧。 以明五位层级次第增广眉目行相。 前位明始善思惟。 此位明妙用自在放光遐照。 前位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 有万佛刹微尘数佛来。 此位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 有十万佛刹微尘数佛来。 亦明五位次第增广进修之门皆亡情。 以定慧门入重玄理事。 照之方可悉解。 不可玄头斟酌生增上慢。 十三加者。 以言赞善。 以手摩顶。 十方诸佛与金刚幢菩萨十种智。 此土如来光照其身。 以言赞叹者为明所说法及法不谬故。 手摩其顶者。 表说法者与佛智相及故。 与智慧者。 明说法者与佛智同故。 此土如来光照其身者。 明与佛教光合故。 又以光觉触许令说法故。 十三加者。 欲令后世断疑成法令生信故。 论其实体总是诸佛。 随诸位位行门。 依本位法而立其名。 而现其身。 与众生作法轨则。 令其仿学。 使令悟入。 佛既立教。 学者必得不虚。 所以同名者也。 十住十行中已释讫。 此位之内有升兜率天宫品兜率天宫偈赞品十回向品。 此三品经成斯一位十向法门。 法用轨则。 学之者依之成则。 如说十地品时。 何故不从兜率天次第而升化乐。 何故越化乐天而升他化自在天。 为明十地菩萨法门功德广博摄境超前不依次第。 又明十地妙用无方蕴功自在说处亦须自在。 同彼天称名为自在。 又明十地菩萨以称理体性自体无心自无心化。 皆因众生起大悲智。 因他起化。 故以彼天表德。 是故于他化自在天而说十地。 一明功高胜前故。 须超次第。 二表自在而化众生故。 于此天处而说十地。 如普贤等觉位。 在第三禅。 集八禅天众。 入佛华三昧。 说百万亿偈。 此之一会文广不可于世传持。 如是超间位倍倍于前。 佛华者。 佛行也。 入佛行三昧者。 是普贤法界行也。 何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位之中菩萨。 但举十个上首菩萨同名。 此十地位中何故举三十七个菩萨同名为藏。 解脱月菩萨何故独名为月。 此一部之教。 各各菩萨与佛果功齐。 皆十方来佛与入定菩萨同名者。 为表当位之内菩萨证入与佛位齐因果相似。 以成龟镜。 然六位五位中。 层级非无次第同别之义。 影互参差能纯能杂能同能别能成能坏。 以六相总别同异成坏门。 准之可见。 六相者。 一总门。 二别门。 三同门。 四异门。 五成门。 六坏门。 此六门义。 一门中具六互为纯杂。 不可废一也。 十重玄义亦然。 此之文繁。 出于别本。 但且影响参之。 然十地法且于别门中立层级处说其行相。 此十地位为中道果终之教。 是故前位膝上放光。 此位如来眉间出清净光明。 名菩萨力焰明。 以百千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 眉间光者。 表中道果终之义。 此眉间光从初会中如来现相品中。 如来于眉间。 放果德光明。 入足下轮中。 明以果成因。 使令普贤菩萨。 示佛果德令其信乐。 既信乐已便说信门即于光明觉品中。 还从两足下轮中放出初眉间放入果德光明。 用照金色世界不动智佛。 以成信位。 以次欲说十住品时。 升须弥山顶。 于偈赞品中于如来两足指端放光。 以次欲说十行品时。 于偈赞品中于如来两足上放光。 以次欲说十回向品时。 于如来膝上放光。 如今说十地法门。 还于初会之中眉间放中道佛果光。 际而复始。 至果极际。 三乘中十地不同于此。 行相全别。 十地菩萨见道未能明了。 初会中如来眉间放佛果光明。 名一切菩萨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 此光使令菩萨入佛果德门故。 还放果光。 使令入果。 以因果欣修相似故。 经云。 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大众得于如来无边境界神通力故。 放眉间光明。 名一切菩萨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 其状犹如宝色灯云。 其光明名为普照曜十方藏者。 即照此十地之藏一一地内皆遍法界虚空界福智大悲之藏。 今此十地即是初会之内如来。 使令菩萨所成之门终而复始。 以放眉间光明相似故。 放光处相似故。 前初会放光。 其状犹如宝色灯云。 此十地放光名菩萨力焰明。 此前后光明因果相似故。 灯与焰相似故。 前之放光名菩萨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者。 即明如来开悟菩萨智令诸菩萨至此十地故。 此十地品中如来所放光明名菩萨力焰明者。 即明菩萨自力功极而蹬十地。 前光开发。 后明自力。 以自力故。 至于如来初开发处。 称佛本心。 始终相似。 是故明此十地中道果终之门。 后彻初故。 前光举果劝修。 后十地放光明自修至果。 是故光明名菩萨力。 以菩萨修自精勤力。 无退转力。 不懈怠力。 而能修习至此十地如来法界藏故。 是故菩萨悉名为藏。 藏者含藏蕴德不遗失义。 此法界自体清净无漏法门。 体该法界。 含藏一切大智大慈诸功德故。 兴万行云。 普雨法雨。 润众生故。 此位菩萨称如斯故。 名之为藏。 此位中有三十七个菩萨。 同名为藏者。 为明此十地法门果终。 意欲辨知正道助道故。 故立三十七菩萨。 成三十七助道法门。 非正果故。 十住以来菩萨所行皆是助道。 非是正位故。 意欲明行所行者是为助道。 无住无行任真自体名之为正果故。 若以初发心住。 以法性无相根本智不离无作用之体行诸万行。 菩萨与佛因果本来体齐。 若简佛果无作无修。 菩萨正加行已来总名助道。 以动寂无碍正助元来不异一法门也。 眉目不可不简。 体用圆寂正助全同。 此即全别全同门。 还以重玄门思之可解。 闻所未闻之法。 闻之不疑。 全别全同境界难解。 佛及凡夫各自别有。 是全别义故。 二见恒存。 若全同故便成滞寂圆融道理事理不碍。 若也法门全分两向。 是凡夫法。 全合一体。 是二乘法。 但以理事自在。 其道在中留心灭之此亦不可。 以心存之。 此亦不可。 此助道行门与正智果德无作之门。 体合无二。 事中轨则不可不分。 以其体用不可一向全别全同。 以全同作全别。 以全别作全同。 不可全别无全同。 不可全同无全别。 如迷此同别二门。 即智不自在如三十七个同名为藏。 三十七菩萨外独自一个名解脱月。 何故同名为藏者。 总明十地法中正助之内为同法众三十七即为其主。 唯解脱月一个菩萨独是其伴。 明非同法众故立别名。 以为宾主须有启请击难十地之法。 令现在及后世得闻正法无疑。 经意如是。 应如是知。 是故此十地法门。 即是解脱月为众请法首。 金刚藏菩萨为众说法首。 已上可知。 尔时金刚藏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大昔慧光明三昧者。 十向位中金刚幢菩萨入菩萨智光三昧。 今此十地金刚藏菩萨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 此位菩萨智明增故。 妙用决择增明更加其慧。 此乃明位位层级法门渐增胜故。 然诸余位非无慧用。 入是三昧已。 即时十方各过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 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 同名金刚藏。 而现其前。 即以十三种法加金刚藏菩萨。 一以言赞谕二十方诸佛与无能映夺身。 三与无碍乐说辩四与善。 分别清净智五与善。 忆念不忘力六与善。 决定明了慧七与至。 一切处开悟众生智。 八与成道自在力。 九与如来无所畏。 十与一切智人观察分别诸法门辩才智。 十一与一切如来上妙身语意具足庄严。 十二十方诸佛手摩其顶。 十三与意加者。 欲令后世断疑成法令生信故。 一如经说。 以言赞谕。 许说无疑。 以手摩其顶。 安慰许智相及。 何以同名者。 明金刚藏菩萨证法因果与佛所证相似。 如五位菩萨。 与佛因果俱齐。 皆以同名佛印之成法。 令现在众及后世无疑。 并此土如来光照其身为十三种加。 如等觉位中普贤境界。 准菩萨本业璎珞经。 在第三禅说。 来文不备。 不可和会。 本业经是说华严经竟。 化三乘众。 于后重于菩提场中。 更略说彼经。 自有明文。 此五位教门依品次第。 今且略说。 后法界品内。 善财童子求五位菩萨善知识。 一一行之。 师弟轨则行相。 利益众生后当更明。 地地法门一一别相随文释义方解。 略会三乘十地门差别。 三乘十地教行印信全别。 上下披读思之可见。 三乘十地无似此华严法界佛所乘门法门次第。 经中五位六位行门。 皆以菩萨自证果德为己躬之号。 则如十信位中文殊与觉首等十首菩萨十住位中法慧等十慧菩萨十行位中功德林等十林菩萨是也。 如前所述。 皆以当位之内自证本法名之。 所从来国皆以根本智导利众生。 观根灭惑之智。 号之为本所事佛。 当位之内有十方同名诸佛。 来现其前。 十三种加成其印信。 表因果体齐。 以现同名。 总别通彻时劫互融。 无尽重玄一多相彻。 一切诸法。 皆如帝网同别重重无障碍。 三乘之中三贤十地无此印信行相全别。 有修真者。 须知权实。 勿滞其功。 滞权迷实。 虚烦多劫也。 第六重令善财证法别者。 如经中从第二会光明觉品。 于如来两足轮下放光明遍照百千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如是无量无数无边无等不可称不可量不可说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世界。 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蒙光照。 及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文殊师利。 乃至十色世界中觉首目首等十首菩萨。 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菩萨同时发来。 各说一法。 如是十法共成信位法门。 如善财童子于觉城东是文殊师利。 说种种法而生信心。 还仿前信位之中文殊觉首等十首菩萨所成信位。 第三会升须弥山顶。 法慧等十慧菩萨各说一法门。 共成十住。 如善财童子南行至妙峰山顶见德云比丘。 及已下十善知识。 还如前经中。 升须弥山顶。 法慧等十慧菩萨说十住法门。 第四会升夜摩天宫功德林等十林菩萨。 各说一法共成十行法门。 如善财童子南行至三眼国见善住比丘。 及已下十善知识。 还如前经中。 功德林说十行法门。 一一以行行之。 第五会升兜率天宫金刚幢等十幢菩萨。 各说一法共成十回向法门。 如善财童子南行至广大国青莲华长者。 及已下十善知识还如前经中。 金刚幢等十幢菩萨所说十回向法门善财一一询友以行行之。 第六会升他化自在天宫。 金刚藏等菩萨说十地法门。 如善财童子至此阎浮提迦毗罗城婆珊婆演底夜天。 及已下十善知识。 还如前经中。 他化自在天宫金刚藏菩萨说十地法门。 善财询友一一以行行之。 第七会升第三禅为八禅众。 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三昧所有法门十一地等觉位中普贤境界。 如善财童子至摩耶夫人。 及已下十善知识。 还如前璎珞经中重说华严次第。 十一地法门普贤境界。 善财询友一一以行仿而行之令成后则。 第八会佛地法门于菩提场中始成正觉时说。 如善财童子至海岸国大庄严园林毗卢遮那庄严藏广大楼阁弥勒菩萨所。 以为善财佛果圆满善知识也。 还如前经中如来于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及三十七如来出现品。 如经中如来出现品前。 普贤行品。 出现品后离世间品。 还是普贤菩萨说。 善财童子一一仿之。 还从前五位摩耶夫人十一地等觉位中。 乘普贤行。 而自成正觉。 出现世间。 还以普贤行导利众生令离世间。 善财童子还以仿之。 从弥勒菩萨后自见其身。 入普贤身中。 即明自乘普贤行自成正觉于世常以普贤行导引众生令离世间。 自见其身入普贤身者。 明行满同普贤故。 法相似。 同一体故。 如出现品。 即是经中如来自放眉间光灌文殊顶。 放口中光灌普贤口。 令此二人共相问答。 明因果理事交彻相入故。 以此二人理事体用二门成佛果故。 出现世间。 如善财童子至于弥勒所。 弥勒菩萨令善财还见初善知识文殊师利。 善财闻已。 忆念之间便闻普贤菩萨名。 乃入无量三昧门。 便见其身入普贤身。 及于弥勒楼阁中会三世事在于今时。 即是善财童子功穷极果。 弥勒菩萨而与会之令成法则令使后学信解证入无疑。 经中但有法门。 未有人求学者故。 令善财询友一一以行行之。 一如前经之法则。 若也空施法则还恐在行犹迷。 故令善财以行行之。 令使后学无滞。 弥勒令善财劫见文殊。 明从法身理体根本智为因见弥勒菩萨是善财乘法身本智为因。 及诸善知识所行普贤行。 以成自己佛果。 见弥勒之后入普门法界。 自见其身入普贤身者。 虽成正觉常以普贤行利益众生。 即明文殊普贤弥勒佛果三人始终一处。 表通因彻果。 此三人之道。 是古佛之大都。 是源始之法际。 若速解者即本来全得。 处迷者自没轮回。 为古佛道法本来常如是故。 非生灭法。 无作为也。 修之者及以放逸者。 皆有作者故。 欣寂不当。 放逸还非。 以自情缠乖其圣性。 是故道者。 以定慧力善自观之勿滞其事。 第七明六位菩萨来众别者。 且如权教之内所说菩萨诸地位次。 但说假真如为因果。 仍地前三贤未能正证。 初地之中。 一地证一真如。 十地证十真如之后。 方能始见佛性。 前证真如。 复言有十真如障。 真如既能成障。 明知权教之中既施设假真如非本真也。 所说地位三乘同闻声闻人天共会此经不尔。 总是果位菩萨六位之中一位具十。 又当位之内十个菩萨下名悉同。 各从十方与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至佛所。 信位之内初名觉首。 次名目首。 有十首菩萨也。 创初起信。 即有一切处文殊师利。 所从来国金色世界。 本所事佛皆号不动智。 华严经即事表法。 无一事不表法门。 金色世界者。 白法也。 金为白色。 明法身本体也。 不动智佛明法身之内无作性智是根本智也。 文殊师利即是能证之因。 不动智佛即是所证之果。 今举此因果同体无二。 用成十信之初门。 还令诸信者。 信果成因。 还修果法。 以成因位。 十住初心初心之上便成正觉。 为从证果本智为因也。 是故此经下云。 以少方便疾得菩提。 不同权教菩提同有为故立能证所证也。 一念之间无有能所。 能所尽处名为正觉。 亦不同小乘灭能所也。 了能所本无动故。 此乃任法性故。 动寂皆平。 为本智非动寂故。 妄谓为动。 愚夫不了。 弃动而求寂为大苦也。 故维摩经云。 五受阴洞达空为苦义。 为小乘有欣厌故。 为苦生也。 以此文殊等十首菩萨。 还兴果德示悟众生。 法华经云。 以佛智慧示悟众生。 使得清净故。 以此义故。 觉首等十首菩萨。 皆从本所事佛下名皆同名之为智。 所谓不动智佛。 无碍智佛。 解脱智佛。 如是十智如来所来。 皆表所从本智。 所来来处是己身之智。 所来者。 是因也。 即明因从本智果来。 犹如全将金体以成环钏。 全将佛体以成菩萨。 全将佛果以作自身。 今还以自佛本智成初证也。 一切众生总皆如是。 今从佛所来者。 即表初发心时顿证本智。 佛体用以成初觉。 以此正觉初证。 之因。 是彼十首菩萨以因从果来。 次十住位中十慧菩萨。 所谓法慧菩萨。 一切慧菩萨。 胜慧菩萨。 如是等十慧菩萨。 各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至佛所。 所从来国。 本所事佛。 所谓殊特月佛。 无尽月佛。 不动月佛。 如是等十个月佛所表是果。 法慧等十慧菩萨所表是因。 还表因从果来。 佛皆为月者。 表此十住之内创证果德无明热除性清凉故。 以此义故。 表果德清凉故。 佛名为月。 像此位初证者故。 还同体清凉也。 经云。 法慧菩萨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以三昧力故。 十方各过千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千佛刹微尘数诸佛。 皆同一号。 名曰法慧。 普现法慧菩萨前。 慰叹善哉。 如此言千者。 为一一佛皆满十方故。 不同权教有限量彼此国土也。 此即明此位之中创发心时因果相成无差别体故。 是故菩萨与佛号同名。 法慧为印因果为一体故。 佛名与己同名。 表一切证道者皆然。 前十信中不动智佛。 是根本智此。 十住中佛果名号月者。 是随位进修获益之果。 因果者。 即是非因果之因果。 但以无依止处名之因果。 亦不同外道以情拨无因果。 不同人天凡夫系成因果。 不同此二名为佛因果也。 如此位中十住初首证。 此非因果之因果也。 是故初发心时即是佛故。 如此位中无上慧菩萨颂云。 凡夫无觉解。 佛令住正法。 诸法无所住。 悟此见自身。 非身而说身。 非起而现起。 无身亦无见。 是佛无上身。 问曰。 何故前信位之中十首菩萨不入三昧即便说法。 又无同名觉首佛而称叹。 何故此十住位中法慧菩萨入三昧始说法。 又千佛世界微尘数佛与法慧同名皆号之为法慧。 来慰叹。 何故前十信无此等相者何为也。 答曰。 为信位示果法。 因果同举但令生信。 未有实证故。 不入三昧。 以十住之位入真实证故。 以此义故。 须入三昧。 方能真证为与众生成证法则故。 为正证果德同号佛来印成因果一味故。 前信位中但且成信未正证故。 以此不入三昧。 无同号佛来。 印成因果。 当如是知。 如是信解。 如是千佛已次万佛者。 明进修行相故。 如十行品中功德林菩萨。 入菩萨善思惟三昧。 入是三昧已。 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 有万佛刹微尘数佛。 皆同一号。 号曰功德林。 而现其前。 叹慰功德林。 还如前位。 因果同故。 其佛名号与菩萨名同。 还以菩萨为因。 佛为果德。 二体同故。 是故同名。 十林菩萨本所来国。 皆名为慧。 功德林菩萨等十林菩萨。 各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俱从十万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来。 其国名亲慧世界幢慧世界宝慧世界。 如是十慧世界。 本所事佛。 所谓常住眼佛。 胜眼佛。 无住眼佛。 如是等十眼佛。 问曰。 何故前十住位中同名法慧佛。 只举千佛刹微尘为数。 所有菩萨来亦过千世界外所来世界名同皆名为华。 本所事佛同名为月。 何故此十行位中本从来国皆同名为慧。 本所事佛同名为眼。 何意如是。 答曰。 为十住位中从凡创证果德始从凡夫来故。 国土名同皆名为华。 为创住佛所住自佛智慧开敷故。 证佛慧初生诸佛。 家故佛号皆同为月。 以表得法清凉如月。 此十行位中始终总佛内外俱真。 国亦以法为名。 佛亦以法为号。 前位始证以表如月清凉。 此位已真纯名之为眼者法眼也。 为此行中明法眼圆明应机照俗以成德故。 以次千及万数渐渐增广者。 明法界圆明不增不减。 但以佛果位菩萨引生方便。 引接凡庸令增胜故。 皆为如来密意方便故。 如佛名经无量声如来日月光明如来世尊。 偏增致敬重加三礼。 云灭罪多者。 如来方便引凡心生令策志故。 岂谓诸佛体同一味功德有差别耶。 今时佛果中诸菩萨安立地位境界增广。 如是渐次言千佛世界万佛世界。 乃至数终一一数体缘起相彻。 一一数中始终相入无前后际。 是诸佛密意方便故。 犹如十钱去一钱十总无著一钱十全成。 为诸数如响应声同时缘起故。 得初即得终。 还以性齐时齐缘起同时故。 今此中安立境界法门。 新华严经论卷第五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六长者李通玄撰初地菩萨多百法明门王。 化多百佛世界。 二地菩萨多千法明门王。 化多千佛世界者。 不同权教实有分限。 如前数法互相彻入。 又如人以指画空作百千微尘数复以手除之令尽。 然彼空中无有增减。 以情量故见彼虚空数有增减。 此亦尔。 所有菩萨安立诸地法门增减亦复如是。 为成诸有情故使令进修。 若也一概皆平无心进也。 凡夫无有进修之心。 发心修至不修。 方知万法无修也。 而实教菩萨一得一切得。 为称法体中无前后故。 犹如帝网光影互相参彻相入无前后际也。 亦如百千宝镜同临妙像。 一一镜中影像相入色像齐平。 如佛果位中诸菩萨。 为从性起法身根本智为十住之中创证心故。 所有法门境界皆悉依本。 以体用通收皆悉彻故。 还以性齐。 即时齐故。 更有余不齐之法为不可也。 不同权学情障未亡九地已来未见佛性。 所立地位皆有分齐而实可得。 为未见佛性有假真如影故。 是故经云。 十地差别如空中鸟迹。 如地位法门权施增减。 为逐众生情故。 体道者。 真俗便真为一真。 一切真故都无假法。 不可于此圆教作增减见同其渐也。 此经所有一切众海菩萨天龙诸神等众。 皆佛果位海诸菩萨众。 非是凡夫。 欲令入者即同圣故。 明毗卢遮那摄化境界等众生遍故。 皆是佛果位众以化仪主伴故。 如是果德位众共会成法示悟众生。 成法之后入法界品中文殊师利。 以此果德法门。 出祇园会外。 东行欲往觉城中利乐于人。 舍利弗。 六千比丘路上发心得十耳十眼。 觉城东会善财遍求诸友。 一生佛果圆明。 五百优婆塞。 五百优婆夷。 五百童子。 五百童女。 皆如善财。 经文不可一一具陈。 同会总皆如是。 若也无缘总亦不闻。 如祇园罗汉比丘等。 同会不闻不见如来说此华严经典。 是五众同会于文殊所同闻此法。 悉皆同证之流。 是故经云。 此经不入余众生手。 能深信者。 情过三乘权学之流。 何况能证者。 故此经贤首品中云。 一切世间群生类。 鲜有欲求声闻乘。 求缘觉者转复少。 求大乘者甚希有。 求大乘者犹为易。 能信此法为甚难。 是故当知。 正集海会。 未有人中凡夫。 纯是诸佛果位菩萨。 集会成其教法。 文殊觉城所化。 始明以此教法将用利药阎浮提众生。 善财等五众。 总表实得此法者。 余义如前所明。 如是来众纯是果位菩萨。 来明果德。 用备上机。 都无权教菩萨小乘人天凡夫因果等众来集此会。 权教菩萨至于九地已来不预此众。 何况凡夫。 何以故。 为行六波罗蜜故。 虽有行十波罗蜜者。 由三僧祇劫成道果德故。 不同此教一时即一切时非情所收故。 出祇园会文殊东行六千比丘路上发心者。 此明许声闻亦有最上之器堪能入此最上乘中。 又彼六千比丘。 于舍利弗所。 皆新出家。 未忻小果。 以器利故。 方能发心。 至此位流。 已登小果卒回难得。 如舍利弗即是影响声闻。 非实声闻也。 即是已登佛位。 入流接凡。 以此义故。 此经来众与权教不同。 化佛设有处纯会菩萨。 无小众者。 亦不同此教。 何以故。 或有教说。 即因成佛者即不行五位。 或五位行相体用不同。 如前已述故。 如是准例无有同者。 法既不同。 众亦全别。 又于此经中所有来众有十种同法。 与诸经来众不同。 一色身同。 二法身根本智同。 三慈悲智同。 四言说法轮同。 五来处同。 六所成法则同。 七与佛因果同。 八事佛师弟同九报身国土圆满同。 十怀疑获益同。 一色身同者。 如五位中诸菩萨。 各从十方来。 一一方来众皆有十佛刹微尘数众菩萨来。 皆金色身目发绀青。 当位菩萨色身相似。 诸天八部之众当类相似。 明得法同故报亦同。 如初会中。 有五十五种部类。 虽别明行门摄化异故。 然其行相身色法门。 五十五部互相参彻。 一行作多行。 多行作一行。 一身作多身。 多身作一身。 相似故。 前后十处十会例然。 二法身根本智同者。 如十处十会中所有众海。 皆同如来法性身。 本智慧故。 设有新学凡夫入会之者。 见闻佛法刹那证入。 皆齐如来法性身根本智故。 无有入会见闻法者不同佛身智慧者。 五百罗汉身在会内。 不见不闻不知不觉此之大会及所说法门。 不同权教菩萨二乘人天八部同会见佛闻法获益全殊。 三慈悲智同者。 法身本智及差别智。 慈悲体同解行合故。 为文殊普贤佛果始终一法故。 如华严经三宝者。 佛为佛宝。 文殊为法宝。 普贤为僧宝。 是古今佛之旧法故。 若合即一切皆同。 为本如是故。 非造作非成坏故。 四言说法轮同者。 如经中五位菩萨各十方来。 一一方各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至此会。 十方世界皆悉如是。 一时云集。 异口同音十方众海一时说偈。 皆同文句。 名字恰合一无差别。 为智慧同法行同所说法门十方世界一种皆同。 不似余经之众解行差别有时得不得。 五来处同者。 为此五位菩萨所来会者十方一切处皆至。 又十方世界及微尘中。 一一菩萨皆共住。 为居法界体自他彼此远近情尽故。 总不出一尘故。 亦本来无入故。 不似权教三祇未满诸见未亡。 来至此已各还本土。 又未论一尘之境圆法界故。 然通变皆有限故。 皆言神通非本法故。 六所成法则同者。 十信十住五位六位菩萨行门。 十方世界同施设故。 十方世界古今诸佛同此法故。 顿示因果在刹那中。 其法无来无前后故。 非同权教因前果后故。 十地位终方始见性。 地前菩萨是凡夫故。 设有地前成佛者。 推为誓愿力能。 非本法故。 或推地上菩萨引诸凡夫起胜行故。 非论本法本来佛故。 此华严经所施法则。 直论根本智佛自乘门。 不论权教开三乘门设多劫故。 直明众生本来自体无作者故。 性本自法界真佛智慧故。 以为所乘也。 七与佛因果同者。 既是文殊法身智身。 诸佛果德。 普贤行门。 本来一法。 此诸众海皆悉同之故。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于一刹那际皆得此之法者。 不许于刹那际外有别时得者。 即非本法故。 若有人于佛法中见佛成道。 作劫量延促处所。 而生见者。 信亦未成。 未论修道见道。 是故修道者莫作如是顺情所迷妄云修道。 轮转生死无有休息。 此是情量非是佛法。 是故此经来众。 皆与佛果位法齐。 还成佛果位法。 若有见闻悟入。 皆同佛果位。 为依本智慧法故。 八事佛师弟同者。 如因陀罗网影互相彻。 此十会法界海中菩萨。 遍法界中一切佛所。 皆有其身奉事诸佛。 成师弟之敬门能同佛果。 师弟之敬不失故。 不同权教有自他佛故。 有从彼佛所来还归自土故。 不同此教不移本处不作神通而依本法恒遍满故。 承事诸佛。 能同别故。 九报身国土圆满同者。 为以实法故而起信修。 法既恒遍。 身亦遍故。 依法智行身土皆圆。 此以一圆即一切满故。 以无作智终无大小量故。 为依本法身智身。 为依正报亦等故。 十怀疑获益同者。 如初会中。 五十五众一时同疑心念同请。 如来放光示现果德。 一时同益。 诸众各得一法。 一人得诸人之法。 已下九会皆悉如是。 如上来众十种同法。 比于余教全无相似。 此本智本法本时本处古佛本法。 六位行门本众之海。 充满虚空微尘之中。 重重如是一时集会。 如此经中大众之海。 从前至后。 皆是成就彰表如来所乘五位六位佛因果门。 无有一人得三乘果皆以此法十住初心体用齐佛依本智海故。 不增不减于法体性。 任运利生。 十处十会来众行相。 随文释义。 方可料简。 第八明所施法门理事别者。 如化佛权教中说有情有佛性。 无情无佛性。 一切草木不能成道转法轮等。 如华严经。 即是越情实教。 即不如彼化佛权宗约凡化教。 如功德林菩萨等十林菩萨所从来国。 国亦名慧。 一切境界总名慧体。 何以然者。 无有情无情故。 所以然者。 无二见故。 为一真智境界无成佛者无不成者故。 夫有情无情者。 此是依业说。 夫论成佛者。 非属业故。 若非属业者。 即非有情非无情故。 何得于出情法上计言有成佛不成佛耶。 彼有情此无情者。 是业收。 非佛解脱故。 岂将自己情业之系。 作如是卜量情与非情成与不成。 如经所说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是。 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如是之道。 为有情及非情耶。 如此华严经中大义。 本无凡圣情与非情。 全真法体为一佛智境界。 更无余事。 莫将凡夫情量妄作斟量。 若存情系者。 见有情成佛。 见无情不成佛。 此为自身业执。 如是解者终不成佛。 夫言理性遍非情而不同有情成佛者。 此由未见法空不依实慧。 未了得世间诸相本来常住。 但见随情识变生灭之相。 而妄斟酌。 言非情但有其理遍故。 只如成佛岂可理外别有佛耶。 若理即是佛者。 于此理中情与非情本无异相。 岂从妄见立情非情耶。 如佛是非情应不得成佛。 若有成大菩提者。 不依此二见。 是故法华经会权归实。 经云。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声闻辟支佛。 不退诸菩萨。 如是等三乘权学。 总皆不能了。 广如彼经。 如华严经中。 无有情与非情。 但为智境界。 一切山河树木。 皆能现佛菩萨身及说法。 与佛体。 能同能别自在无碍。 佛于世界中住持安立自在庄严境界差殊庄严各异。 于其妙刹国土庄严。 一一境中纤尘之内。 佛身出现。 刹海重重。 佛身无尽。 佛身毛孔亦复如是。 境界重重。 佛身无尽。 互相彻入。 能同能别。 全同全异。 净秽国土。 无障无碍。 不论如是情与非情。 是故今言所施教门别。 又权教之中诸行为先。 佛果在十地之后。 此教之中。 佛果根本智为先证。 以差别智而互为资。 因果行相一时顿彻。 先中后际。 一成一切成。 一坏一切坏。 不同余教一切。 地修一地以性齐时齐行齐智齐故。 以修定慧用智观之。 莫将情解。 第九明与诸三乘得果别者。 如经所说。 为声闻人说四谛法转生老病死。 为缘觉人说十二缘行。 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 今此华严经亦说四谛法。 即与声闻四谛法不同。 如四谛品中广明。 皆为四谛明苦集本真元来是根本智。 不同三乘有忻厌故。 又五地菩萨作十谛观。 一切十方世界诸佛皆说四谛法轮。 但随类音不同尔。 如世间孔老一切治众生法。 总是四谛法。 但随器所受深浅不同。 或说十二分教门。 或作咒说。 皆为四谛法轮所收。 声闻之人。 但随根器得一分断苦之教。 只如小乘断苦之法。 广如小乘等部所说。 且约四乘总相所趣成果处论之。 声闻观苦集二谛。 深生厌离。 作无常不净白骨微尘等观。 知身空寂。 随空寂法。 智灭身亡。 不生悲智。 名之为灭。 以此灭处名为涅槃。 设当从定起后亦无世间三毒等过。 为在道前修诸观等以观折伏。 如咒毒蛇。 又修生空知心性灭本来无我。 以此人无我法故。 空三毒业不生悲智。 出定入定无离此修。 不离此者毕竟同空。 悲心顿息名为灭谛。 灭伏诸苦名为灭谛。 以此灭谛名为道谛。 如楞伽经说。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 彼觉法亦然。 得佛无上身。 如是等比不依佛慧。 偏修空定。 从此知过。 回心从正。 能成佛身。 如经所说。 有永灭者。 为滞寂故。 责令早修。 不应永灭也。 为修生涅槃非永灭故。 此乃大乘经中自有和会。 如华严经中都无此文。 如缘觉之流。 知十二缘生之法本来无实自体皆空。 知身知心自皆无主。 身心无主性恒无我。 以无我故无明便灭。 无明灭故十二缘灭。 逍遥任性独觉自居。 异声闻故不趣于寂。 异菩萨故无有悲智。 唯不趣寂故即胜声闻。 唯能持法故即不如声闻。 故声闻之人。 闻佛所说大乘经典亦能宣传。 但未亲证。 如净名所责。 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权教菩萨创回二乘及小菩萨。 未能全具大悲智者。 如大品经等是也。 但说六波罗蜜引起小根令成智慧。 以彼偏修定业滞在无知故。 但说六波罗蜜。 以根劣故。 犹怖生死。 未说七八九十波罗蜜等。 为方便波罗蜜成其大悲故。 处于生死能运度故。 如仁王经中。 外凡内凡修六波罗蜜作六种人王。 忍等已上四波罗蜜俱是四种轮王。 十地十圣修十波罗蜜。 能成十种天王。 又余经渐回彼二乘分学及顿学等根成其悲智。 虽修十波罗蜜。 犹修假真如观。 作诸法从本已来自体凝然不迁不变观。 破修空有二执。 成不生不灭法门。 犹观当情。 九地已来未明佛性。 为修彼假智乃成障故。 如前已说。 如此经为上根人顿示本智。 初心创发十住位上即与佛同智慧。 如善财妙峰山顶得忆念一切诸佛智慧光明。 是其义也。 以依本智法即无所修故。 本无障故。 任运悲智不作而成。 随缘六道无非法界。 了缘生法。 自体恒真更无修作。 所有念虑皆从智生。 但知任运对现色身。 说法应机如响相对。 恒处生死流法身常寂。 虽经多劫体不移时。 入死出生非没生也。 任大悲智法随缘故。 法应如是。 性无忧恼不住证修。 法如是故。 龙女善财总明如是。 此法难信。 三乘拱手遥推是化。 非是人修。 直说僧祇。 逐情立劫。 焉能信此无时智门。 是故经云。 能信此法为甚难者。 即其事也。 设经多劫勤苦作修。 有得有求。 作长作短。 作是作非。 作成作坏。 舍身坏命。 岂有成佛之期。 何如初心即须如是入佛智境修学。 岂不省力不枉功耶。 以此义故。 声闻缘觉权教菩萨。 不真解四谛十二缘。 及真如法身实智境界。 皆是毗卢遮那方便引修。 向此华严真实之海。 令归本法任智施为。 所修诸地随智所作。 不起能心。 而皆成办一切种智。 不似诸教地上别作对治。 但十信终心十住初位。 即自了知坦然法界本智慧境。 凡圣不异。 脱体全真。 不见有情无情有性无性。 如是系障任法不生。 如经所说。 如来成等正觉出兴于世。 以其自身之智。 普见众生成等正觉。 善恶情绝性相无殊。 虽度众生而无度者。 是则名为种如来相诸善根故。 如是之法付嘱流通。 全与三乘浅深玄异。 如大乘权学二乘及人天。 不闻如此华严经典。 上上根流唯希佛因果位诸菩萨等而能闻之。 如上四乘之内。 具有明证。 如是所乘既别见谛全殊。 于一名言浅深全隔。 又如华严十地品所说。 五地菩萨修十种四谛观。 六地菩萨修十种十二缘。 以此不同三乘四谛十二缘。 第十明所付法藏流通别者。 如此如来出现品中说。 佛子。 此法门如来不为余众生说。 唯为趣向大乘菩萨说。 唯为乘不思议乘菩萨说。 此经法门不入一切余众生手。 唯除菩萨摩诃萨。 佛子。 譬如转轮圣王所有七宝。 因此宝故显示轮王。 此宝不入余众生手。 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大子具足成就圣王相者。 若转轮王无此大子具众德者。 王命终后。 此诸宝等于七日中悉皆散灭。 佛子。 此经珍宝亦复如是。 不入一切余众生手。 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 佛子。 若无此等佛之真子。 如是法门不久散灭。 何以故。 一切二乘不闻此经。 何况受持读诵书写分别解说。 唯诸菩萨乃能如是。 是故菩萨闻此法门应大欢喜。 以尊重心恭敬顶受。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信乐此经。 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解云。 生如来家者。 自觉自身法身根本智与佛真性。 性相平等同无性味。 混然法界。 自他情尽。 唯佛智慧明彻十方。 无性无依。 无生死性。 名为生在佛家。 以自体无作平等悲智力故。 绍隆正法统治众生。 随所应作以法调伏。 令诸众生差生死业所有一切安乐之法皆悉乐之。 是则名为持佛家法。 又云。 种如来相诸善根者。 解云。 证佛法身性同法界。 同佛悲智。 如是信修。 理事不殊。 性相平等。 如是学者。 种如来相。 同佛善根。 不同权教付嘱三乘声闻菩萨所共流通。 又三乘之教多付嘱诸圣及未生佛家诸凡夫者。 此经付嘱最上大心凡夫唯求如来不思议乘生佛家者。 若无大心凡夫求此法门生如来家。 此经当灭。 何以故。 为此经难信。 设有圣说凡夫不信不证。 此经当灭。 若不如是付嘱凡夫生佛家者。 圣位菩萨有一切佛世界微尘数。 如来何虑此经散灭。 当知如是。 如来意者。 令诸凡夫生佛家者而起信修。 不念已齐佛位诸菩萨众。 诸有行者应如是知。 何故三乘之教。 多付嘱诸圣者。 令使流通及付嘱未生佛家诸凡夫等。 为三乘之法未出情尘。 明法未真易信解故。 且令凡圣共赞。 令教流行善根不断。 未出情量。 不似此十信之终刹那即佛故。 以此义故。 三乘之教且渐引生未出情尘。 三僧祇劫方得作佛。 顺情之教根易信故。 凡圣共赞皆得流通。 不同华严十方诸佛根本智法及差别智大慈大悲法出情尘教深难信故。 要待入证十住之位生在佛家为佛真子。 方是流通。 但有圣说无人证者。 不名流通。 但有凡夫说教无证者。 亦不名流通。 为自法不明疑情犹在。 不破他暗故。 未能决定知佛意故。 以此义故。 要待入证同诸佛智心方可决知佛教门故。 以是义故。 付嘱大心凡夫入证者故始名流通。 但闻不契不名流通。 第四明成佛同别者。 夫智身寥廓。 总万像以成躯。 万像无形。 与智身而齐体。 违真相隔得本形同。 只为乖本相殊。 致使化仪各别。 或见形羸道树。 藉草褥之微躯。 或见色究竟天。 处莲华之妙相。 或见宝菩提树。 居净土以成真。 或见远劫修行。 或见刹那当证。 或见报身圆满相海无边。 或见化体分身具三十二相。 如是殊形异状遍通含识。 以情根万别千差言何能悉。 且约人天共感四乘权实之流。 略作十门成道差别。 使得童蒙起信发解除疑识本离权情希胜德。 十门者。 第一成佛身别。 第二成佛时别。 第三菩提树别。 第四所坐座别。 第五大众别。 第六示相别。 第七转法轮别。 第八转法轮处别。 第九大会庄严别。 第十所受法门别。 第一成佛身别者。 此毗卢遮那佛身。 如经所说。 有九十七种相及无尽相身。 非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 第二成佛时别者。 如权教中。 佛生之后。 即以逾城出家。 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时。 以之为时。 如毗卢遮那佛即实不如是。 如来安立化相。 为度三乘众生应见如是出家成佛。 如华严中实法界海。 即不如是。 如法华经云。 吾从成佛以来经无量阿僧祇劫。 此即是回彼三乘人就实而论。 此毗卢遮那佛依本法界成大菩提。 还依本法界。 无始无终不出不没无成无坏无有时分。 此经云。 如来不出世。 亦无有涅槃。 此为实说。 又顶着华冠本非出家。 都无八相之事。 若有人能知如来不出不没不成不坏。 即知如来常住在世常转法轮。 即是毗卢遮那出兴于世。 又从兜率天下降神入母胎转法轮入涅槃。 不出一刹那际。 彼天犹未下母胎。 犹未出此已入涅槃。 一切事总毕。 第三菩提树别者。 三乘之中见佛道树是木树高下称人间。 如一乘中。 如来成道所居之树。 即宝树高过六天。 如金刚藏身中所现之树。 高百万三千大千世界。 其身周围十万三千大千世界。 大义总一切处遍故。 第四所坐座别者。 三乘中化身成道。 弃荣藉草褥。 此一乘中。 本身成道坐宝莲华师子之座。 妙宝严饰具众庄严。 第五大众别者。 为毗庐遮那所有大众围绕。 皆是普贤文殊等众。 及有新发意者。 皆是心求佛果法界之众。 非是三乘权学为求声闻缘觉厌苦菩萨之道乐生净土之众。 设有声闻之众。 若未回心。 如聋不闻不知不见说此甚深华严经典。 亦非因前经三祇劫得果之众。 皆智圆多劫一际无前后时之众也。 第六示相别者。 如权教中。 即以兜率天受生降神入胎八相成道等。 一乘教中。 即以初发心住会法身本智以为正觉。 情绝始终。 不见时迁及以不迁不乖当念蕴空即佛。 都无时分迁转之相。 应真自性常转法轮。 不似权教八相等事。 或于摩醯首罗天坐花王之宝座。 或以三千大千之国土以为报境。 如来施设分量限齐者。 皆引众生之化仪。 渐令心广。 未为究竟之实相也。 如此华严法界之妙门者。 约分十佛刹微尘数莲华藏刹海参映重重。 为明无尽佛国互相彻入。 一一佛刹皆满十方。 十佛刹微尘数国土。 皆无限碍身土相称。 都无此彼往来之相。 不同三乘为小根故权安分齐身土之相。 如此毗卢遮那之相海也。 纤尘匪隔其十方。 毛孔讵亏于刹海。 三乘示相者。 萤光不可以比日月之照功。 琉璃难以类摩尼之净德。 此乃非由佛尔。 只为器劣故然。 第七转法轮别者。 化佛转三乘法轮。 毗卢遮那转一乘法门。 一乘者所谓佛乘。 如法华经云。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 乃至乘如来乘直至道场。 为法华经会三乘引令至实。 如前依判教分宗门中已说。 只为三乘种性人。 还依本种性。 作三乘教说。 说龙女刹那成佛是化。 返成谤教不顺佛心。 原佛本意者。 令龙女刹那成佛。 为本法自无时。 证尽时处即为实法。 返云是化。 此是苦哉。 当复奈何不期甘露返成毒药。 翻将宝玉唤作泥尘。 以实为虚将虚为实。 请后达士莫踵前贤。 先圣法门普咸垂训。 随根权实事非一途。 深可久思具闲佛意。 了明权实顺教流通。 不滞诸根权实俱济。 只可引小归大众圣元心。 以实成虚佛不悦可。 依宗传教福利人天。 使得金玉焕然各不沉没。 是故毗卢遮那佛说佛乘。 化佛说三乘。 化佛教中法华涅槃渐渐引权令归实门。 即龙女刹那成佛。 雪山肥腻草。 牛若食者。 纯得醍醐喻等。 是也。 皆为分有未具全示。 一一具足因果报相之门。 唯北华严具足。 是故今言转法轮别。 第八转法轮处别者。 权教中化佛转法轮。 或言鹿园。 或言给孤独园等。 皆有处所上下往来。 此经即十处十会及一切尘中佛国佛身重重重重重重无尽无尽无尽常转法轮。 不去不来不出不没。 十会名处后当更明。 皆云不离菩提场而升一切处。 经自有具言。 第九大会庄严别者。 说此经时天上人中十会十处。 一时普集十方圣众大心众生。 无有三乘定性未回心者。 设在其会不在其流。 又十会之众各从十方来。 随所来方皆云有十佛刹微尘数众而来集会住住地地以次十百千增多为明无尽。 又一一会众皆遍法界重重重重参光影像。 纤尘之内亦众会重重。 一一尘中众会皆与法界虚空等。 乃至于一小众生身内成等正觉。 众海重重转正法轮。 其小众生不知不觉。 如是众会皆为诸佛菩萨性遍一切处身土众会皆遍一切处故。 不似三乘中化佛众会皆有处所限量分齐往来。 为众生根小。 非佛故然。 第十所受法门别者。 如权教中。 或从小乘。 渐渐修习无常苦空。 厌老病死修四谛观。 于中苦集二谛以为世谛。 灭道二谛以为真谛。 观彼苦集真实是苦。 深生厌离趣求寂灭。 以无常不净白骨等观。 观彼微尘成于空观故。 苦集本无。 识灭智亡。 以空为证。 且令苦尽。 然后方为说大乘法。 令使回心修法空观行诸六度渐起悲智。 或有大乘菩萨种性者。 观行对治似彼小乘。 性有慈悲乐行诸度。 不取空证留惑益生。 成法空等观。 或有大乘菩萨种性。 一下顿修假真如等观。 以假真如门加行调伏。 经三僧祇劫。 十地见性方始成佛。 或有教说地前三贤菩萨以观力故折伏无明地上见道。 或有教说。 三贤菩萨少分得见法身。 如是等说。 总是三乘权教所说。 如此华严经即不尔。 直为上上根人。 一下直授法界自体根本法身。 古佛智海迷在无明。 顿令以方便三昧而令现之。 全将佛果顿授十住初心。 一念一时一际。 一法界门顿授。 文殊普贤万行理事。 更无情量卷舒延缩不废随俗时劫了然具存。 三世日月岁数差别了然明着。 然其岁劫当自不移。 常与无常不成不坏。 法本如是。 了知苦谛本来圣谛。 元无诸苦亦无涅槃。 若如是信解。 如是证入。 经云。 以少方便疾得菩提。 即以智幻门幻生其身。 等众生界。 同众生事。 即以无碍念门了众生根。 即以师范门以成轨则。 即以众艺门训诲众生。 即以无依道场门法无所著。 即以无念门念而不着。 即以净智光明门。 恒照无碍。 安立诸法度脱众生。 即以无尽相门不坏色身。 即以诚愿语门出言诚谛。 即以幻住门常住世间成就众生诸根解脱。 如是十法即是善财童子等觉位内善知识利安众生之门。 令诸学者顿修悟入。 行此十法利安众生。 善住世间解脱法门。 殊非如三乘之众厌苦集乐灭道之法也。 亦非留惑乐空出缠求净土也。 第五明见佛差别者。 夫佛身性相一体无差。 器有万端依根各异。 情存相隔见绝体齐。 身立影生情留佛异。 佛由情应以此乖真。 心尽情亡智身自称。 智缘无作动寂俱真。 如是相应名毗卢遮那佛。 毗卢遮那者。 名种种光明遍照也。 以法身悲智示相教光。 用对诸根随情现色。 为情乖相别见异佛殊。 以体相混收本是毗卢遮那一智身也。 只可归真去假。 不可滞假亡真。 略立十门见佛差别。 使得留心创信者返末而还源也。 一人中见佛但有三十二相。 二诸天见佛但有八十种好。 三诸龙见佛。 或同人所见。 或见但为大龙王也。 余畜例然。 四诸仙人见佛但见仙人。 五诸余外道还见佛与己同类。 六八部神等见佛与己为王。 七小乘人见佛为大声闻。 八缘觉见佛还为缘觉。 九权教中菩萨见佛。 但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 福智充遍三千大千世界。 十一乘教中菩萨见佛。 为十佛刹微尘数莲华藏世界海。 为法界主。 且云十佛刹微尘数莲华藏世界。 为明无尽。 总摄一切刹故。 福智充满一切诸刹。 无尽相海重重故。 如上十种见佛不同。 皆由发心之时信乐差别。 以信乐力故。 见佛不同。 是故当知。 发心之者。 发广大心。 信广大教门。 发广大愿。 行广大行入广大智。 利益成就无尽众生。 即得速成菩提行愿福智悉皆圆满。 若不如是。 终非毕竟成大菩提。 劳而功少。 何如直往一切智之中也。 第六明说教时分者。 夫创证觉心。 道源虚寂。 智圆三世。 始终俱尽。 会万像。 济有无。 混去来。 印古今。 豁达唯神。 恬怕应真情亡智立。 想绝悲存圆声遐布。 随根受益。 一雨普滋百卉齐得。 如空中响称击成音。 诸根获益任智无心。 刹那无际焉存古今。 略依权实。 且立十种教起前后时分不同。 第一如力士经说。 佛初成道一七日思惟已。 即于鹿园说法。 第二如大品经说。 佛初鹿园转四谛法轮。 无量众生发声闻心乃至独觉心大菩提心等。 第三如法华经说。 三七日诣鹿园说法。 第四如四分律及萨婆多论。 六七日方说法。 第五如兴起行经及出曜经。 七七日方说法。 第六如五分律。 八七日方说法。 第七如大智度论。 五十七日方说法。 第八如十二游行经。 一年不说法。 第九依今唐朝藏法师判。 如来成道定经一七日后方说华严经。 第十(通玄)今依此华严法界门。 总不依如上所说。 如此经。 以法界本智性自体用理事大悲本实为宗不依情量时分之说。 古今见尽常转法轮。 无始无终。 法本如是。 如上所说。 总依根自见时分。 并非如来有此不同。 如来本法智体。 并无时分可立。 但使令心信解法界无时。 即是如来说法时也。 情亡心尽任智利人。 即是如来成佛转法轮时也。 若也情存立见。 云如来如是时出世如是时说法者。 并不依佛见。 总是自情。 如此华严经教门。 即是无始无终为门。 不何逐情强立时分。 此经乃是无时之时。 一切时说。 如法华经云。 吾从成佛已来。 经无量阿僧祇劫者。 量既本无知。 欲将何为说法时也。 皆是如来一智用一圆音一刹那时。 以无时之时为说法时故也。 第七明净土权实者。 夫以滔滔智海。 茫茫莫究其涯。 淼淼真源。 荡荡罕寻其际。 遮那法界。 体相通括于尘沙。 方广虚门。 净秽互参于无极。 但随自修业用。 见境不同。 致使圣说乖违。 依根不定。 或权分净土于他国。 指秽境于娑婆。 或此处为化仪。 示上方为实报。 文殊位居东国。 金色世界而来。 观音身处西方。 极乐妙土而至。 如权仪各别。 启蒙的信无依。 今以略会诸门。 令使创修有托。 约申十种。 以定指南。 第一阿弥陀经净土第二无量寿观经净土第三维摩经净土第四梵网经净土第五摩醯首罗天净土第六涅槃经中所指净土第七法华经三变净土第八灵山会所指净土第九唯心净土第十毗卢遮那所居净土第一阿弥陀经净土者。 此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实理。 以专忆念念想不移。 以专诚故其心分净得生净土。 是权非实。 第二无量寿观经净土者。 为一分未信法空实理众生乐妙色相者。 令使以其心想想彼色像。 想成就故而生佛国。 此权非实。 第三维摩经净土者。 佛以足指按地。 加其神力暂现还无。 是实报土未具陈广狭。 是实未广。 第四梵网经净土者。 虽说一大华王而有千华。 一一华上有百亿化佛。 教化百亿四天下众生。 然彼千华及彼华王。 为三乘菩萨见未广故分示报境。 未成圆满。 是权未实。 第五摩醯首罗天净土者。 如来于彼坐宝莲华座成等正觉。 以为实报。 此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中成正觉者是化。 此为三乘中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说。 言此阎浮提及六天等是欲界有漏。 彼上界摩醯首罗天是无漏故。 为存染净彼此未亡。 此为权教。 未为实说。 第六涅槃经所指净土者。 云如来有实报净土在西方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外者。 为三乘权教一分染净未亡者言。 此三千大千世界总是秽土。 权推如来报境净土在西方。 此权非实。 第七法华经三变净土者。 此为三乘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言。 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非实是权。 第八灵山会所指净土者。 此引三乘中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 令知此土即秽恒净。 诸众信可未能自见。 是实非权。 信而未见。 第九唯心净土者。 自证自心当体无心。 性唯真智不念净秽。 称真任性心无恚痴。 无贪瞋痴。 任大悲智安乐众生。 是实净土。 以自净故教化众生令他亦净故。 是故维摩经云。 唯其心净即佛国净。 欲生净土当净其心。 第十毗卢遮那所居净土者。 即十佛刹微尘数莲华藏佛国土。 总含净秽。 无秽无净。 无有上下。 彼此自他之相。 一一佛土皆充法界无相障隔。 略言十佛刹微尘数国土。 为知无尽佛国不出一尘。 为无大小故。 不立限量故。 以法为界。 不限边际。 相海纯杂色像重重。 此为实报非是权收。 新华严经论卷第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七长者李通玄撰第八明摄化境界者。 夫佛境无边顺机各异。 随情广狭。 见有差殊。 非是如来分其量数。 情微即境狭。 量广即境宽。 若也智契真源。 佛境弥纶法界。 或见阎浮为化境。 或见四洲以济生。 或见形满大千。 或见报身十海。 如是种种器有万端。 设教不同千差万别。 启蒙始学凭准何依。 略示五门识其权实。 使得舍枝条而从本。 返末而还源。 速证菩提无令稽障。 一人中见佛境界。 二诸天见佛境界。 三二乘中罗汉见佛摄化境界。 四权教菩萨见佛境界。 五实教菩萨见佛境界。 第一人中见佛境界者。 但见化一阎浮提众生。 第二诸天见佛境界者。 但应自见境见佛亦然。 随自见广狭故。 如帝释梵王及诸天王。 即是菩萨位。 即依菩萨位。 配所见佛摄化境界广狭。 不可依诸凡夫天人之类。 如帝释即是二地菩萨位。 乃至渐升至梵天王。 是十地菩萨位也。 或时以佛神通力成就众生。 亦令人天中凡夫及二乘并小菩萨。 总得见佛报土境界故。 即如维摩经。 佛以足指按地所现净土是也。 或时以佛神力亦令人天总得相见故。 即如大集经中所说宝坊处欲界上色界下。 大集人天之众。 总在其中如彼经说。 第三二乘中罗汉见佛摄化境界者。 如大罗汉。 以天眼力。 得见佛摄化三千大千之境界也。 即如阿那律云。 我以天眼见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 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如小罗汉即不定。 或见佛摄化一阎浮提。 此即以久伏忍力能断结使。 未有定力。 亦名断结。 未有力通变等事。 如以此罗汉。 或见佛摄化四洲及上三界境界也。 此广说在小乘诸部中。 第四权教菩萨见佛摄化境界者。 初地百佛。 二地千佛。 三地万佛境界。 以渐增如三乘大乘教说。 第五实教菩萨见佛摄化境界者。 初地菩萨即见多百佛即是无尽之百。 不是一百之百。 二地菩萨即见多千佛等。 即是无尽之千故。 三地菩萨即云多千万等。 以实而论。 诸地菩萨皆悉齐见。 如帝网等。 三贤菩萨亦然。 非但十佛刹微尘数莲华藏为其报境。 法界虚空总皆平等。 为十住初心。 初见道时即已无大小见故。 即总见佛化境。 皆如法界。 不分大小约行布之中寄位阶降。 如此经。 初地见多百佛境界者。 即明满义故非如三乘单百之百。 此多百者。 即齐无尽之数故。 如三乘教。 化佛即摄一四天下。 报佛即云摄化千百亿四天下为一释迦报境。 如梵网经所说。 如华严经所说毗卢遮那摄化境界。 且约立一大莲华藏世界海。 广大无际与虚空法界等。 但为化众生故约陈形状。 令众生心广大发开狭劣心故。 于此大莲华中。 总言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 为教文有限。 且立其百二十一个世界种中心有十一个世界种。 上下各且二十重莲华藏世界。 最下重中有一佛世界微尘数广大世界围绕。 次上第二重。 二佛世界微尘数。 次上第三重三佛世界微尘数。 此十一个世界种皆悉如是。 从下向上转转倍增。 最上重中具足二十佛世界微尘数广大刹。 一一刹各有十佛刹微尘数诸小刹围绕。 其十一个二十重世界外。 有一百个一重世界种。 围绕十一个二十重世界。 此一百个世界种外。 近金刚山复有十个四重世界种。 其中国刹重重之内。 如上所说。 于金刚山内围绕如上诸世界种等。 如天帝网分布而住。 如来所化周遍其间。 净秽纯杂诸世界海等。 如三乘中所说世界种者。 数三千大千之刹。 至一恒河沙。 为一世界性。 数性世界至恒河沙。 为一世界海。 数海世界至恒河沙。 为一世界种。 如此经世界。 并数一佛刹微尘二佛刹微尘三佛刹微尘。 如是倍增至最上重中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 如是上下通数总二百一十佛刹微尘数广大刹。 始成一世界种。 非为恒沙以限其数。 三乘之中多取恒河沙数为量。 如此经中。 常取一佛刹尘十佛刹尘。 为表无尽为其数。 如是增广令小狭劣众生知佛摄化境界发菩提心。 其佛摄化境界一一尘中境界与法界虚空界等。 不言独化三千大千世界。 于中表法。 至后释华藏世界品广明。 第九明因果延促者。 夫法界圆寂无始无终。 理智虚空非因非果。 但为有情存量假寄其名。 情亡量绝何名能立。 名不自施。 本由量起。 量亡情尽名亦自真。 今以无名之真名。 谈无果之真果。 以无说之真说。 说无因之真因。 启蒙之士。 不可以滞其名。 始学之流。 不可以废其说。 滞名则名立。 废说则言生。 当可任情随缘起唯法起。 若无缘者灭唯法灭。 有此法者性不相知。 今谈因果延促。 如空中鸟迹。 如石女之子。 但为众生情有愚智。 随心照义。 或迟速不同。 劈竹蹬梯称机各别。 因兹之类延促不同。 非谓日月与作时分。 教不自施因机故起。 教随根应有根教生。 今以依根约立十门因果延促。 使得启蒙之士后学无疑也。 第一小乘善来得阿罗汉果第二小乘一生得阿罗汉果第三小乘三生得阿罗汉果第四小乘六十劫得阿罗汉果第五缘觉四生得缘觉果第六缘觉迟经百劫得缘觉果第七依权教菩萨成佛定经三僧祇劫得成佛果第八依法华经实教会三归一令龙女一刹那际成佛破三乘经于多劫方始成佛第九华严经说兜率天子三生得十地果第十善财童子一生成佛如上所说。 皆是三乘及一乘圣教。 依根约器所说各各。 依诸圣教自有和会。 今欲广引诸义文句烦多。 根有万端依根教别。 今以略分十种大意得果延促不同。 意令知权向实不滞虚乘入真实门速成佛道。 如龙女。 破三乘之定劫。 成刹那之实门。 涅槃经屠儿广额授贤劫中成佛之记者。 破阐提之无性说。 越三僧祇之功。 兜率天子明一乘之教殊胜之力。 闻之生信。 为不修故。 设入地狱中亦能成种。 蒙光触身来生兜率天上。 蹬十地位。 一如随好光明功德品说。 举此一事意令信此诸佛所乘。 以难信故。 信即必定成种。 为信解内熏必至成佛。 设暂着乐遇苦便修。 若至十住初心。 位齐十地更无退转。 如善财童子一生成佛者。 明于十住初心一刹那际情亡想尽三世一念更无所生名为一生。 不取存情立劫时分之生。 如是无生便成佛果。 如本生故名为一生。 还同龙女。 一刹那际情尽时亡名之为佛。 第十明会教始终者。 夫慧日世尊。 称法界而遍照。 智周万有。 与凡圣而同。 真理事互融。 体用相即。 四十品之胜典。 终始交罗。 百万颂之妙言。 前后参映。 十处十会。 如帝网之重重。 十刹十身。 若镜像之相入。 举一门。 众门俱发。 谈一品。 诸品齐麾。 道树始成九天同届。 普光一集十处咸登。 今古无差旧新一念。 不离一位。 便分五位之门。 一行之中。 乃建尘沙行海。 法界体上。 安立训俗之诠。 果德性齐。 施设引生之教。 文殊以赞明法体。 普贤为成备行修。 二人悲智参光。 使得云滋宝泽。 法界品内。 复令善财重修。 仿此一部之经。 一一行其行相。 菩萨接生之轨。 各各次第分明。 发心求进。 师资差别具陈法则。 令使童蒙易解。 学者不枉功程。 一念与道相应。 便得超过永劫。 今分十法以约纪纲。 教体参差略知分齐。 第一明毗卢遮那始成正觉。 第二明示果劝修。 第三明信心成备。 第四明入真实证。 第五明发行修行。 第六明理事相入。 第七明蕴修成德。 第八明随缘无碍。 第九明因果位终。 第十明令凡实证。 第一明毗卢遮那始成正觉者。 即世主妙严一品经是。 言始成正觉者。 已自身心证尽三世古今等法。 在一念中无久近相。 于一念中而亦不坏众生三世久近劫智及种种众生差别知见智。 如经智入三世而无来往。 如是有十种智。 具在经说。 如是上下前后四十品经。 总于始成正觉时。 于一刹那际。 以法界海智印三昧门。 一时顿印。 身色言音说诸佛法及一切尘中诸国刹海普宣流布及入涅槃。 不移一时一际一性皆是。 法如是故。 前佛后佛古今如是。 总在一时。 随诸众生现差别法。 古今相彻。 名之为始。 契法如是。 名之为成。 依法如是。 非心造作。 名之为正。 智达斯理。 名之为觉。 此经在晋朝之译。 有三十四品。 今于唐朝再译。 为三十九品。 又检菩萨璎珞本业经云。 佛子。 吾先于第六天说十地道化天人。 今故略开众生心地。 汝等受行。 又下文。 佛子。 第四十一地心者。 名入法界心。 又此下文。 佛子。 吾先于第三禅中集八禅众说。 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三昧定说百万亿偈。 今以略说一偈之义开众生心。 汝等受持。 此品即在十地品后。 是十一地等觉位。 计此品名还名佛华品。 为依法为名故。 又下文。 佛子。 吾先在此树下说法界海时。 有八万无垢菩萨现身得佛。 故今为此大众略开佛果行处。 汝应顶受。 如璎珞本业经。 即是说华严经竟。 化诸三乘众生。 诣菩提树下。 二重叙初成正觉时所说华严五位法门。 具如彼经说。 为华严经少十一地一品经。 今将彼配勘方知次第。 后有闻者不须生疑。 但取彼经勘验可知皂白。 今以第三禅中说十一地佛华品。 即总有十处十会四十品。 并在始成正觉时。 以一刹那际海印法门一时顿说。 以依本法无前后故。 为法本如是故。 以本身本智示本法故。 无重会普光明殿及三会等事故。 若重重重重无尽之重。 不论三会。 以其法界海门总收三世。 一念前后并是一时。 亦无往彼重来入此。 如来但以本智对现色身海印门故。 一时普示。 今言于普光明殿重重三会者。 此非如是。 总是一时顿印之法。 如经云。 如来于一言说中。 演说无边契经海。 但从法门品类为表法故。 菩萨名殊。 非是先来后来之众。 于法界海内。 不可以情作前后之想。 违本法故。 于一念之内现三世事者。 为众生故。 非于本法而有三世。 此为明本法。 不可从末。 前已覆车后须改辙。 不可直推先德以为龟镜。 检参经意都无重会之名。 以文字叙致法门似有重意。 不观品中经意。 总是叙其前后通括一时一际一法界之智用法门。 如十定品离世间品。 皆云。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菩提场中始成正觉普光明殿入刹那际三昧者。 但随法位菩萨名别。 非是如来去已重来。 以普光明殿为法界果智体故。 于一时之际会其理事。 不离无作定门以十定门是法界体故。 以普贤行是法界用。 即离世间品是也。 会此二品。 不离普光明殿果德大宅智之本都。 如此三度之说。 总是一处一时一法界一会之说。 非是如情所见前后往来。 通余九会。 总在一会一时一法界一智海法门。 重重一时隐现无障无碍。 今于一法界内。 随其进修方便行相门中。 寄处表法。 以分其十处。 十会者。 第一菩提场会第二普光明殿会第三升须弥山顶会第四升夜摩天会第五升兜率天会第六升他化自在天会第七升三禅天会第八给孤独园会第九觉城东大塔庙处会第十于一切国刹及尘中一切虚空法界会名为十处十会。 普光明殿中会。 此经中五位六位法门。 十定妙理。 普贤万行始终体用。 十处十会总在普光明殿。 一真法界因圆果满。 报居之宅之所含容。 十方世界。 都为一法一处一时一体用际摄末归本。 不可别分作前后往来三会之说。 不可以己情尘翳障真教。 又此经中诸法皆以十为圆数。 不可但言七处九会之说。 又问。 何故至第七会。 但至三禅。 集八天众说十一地法门。 何故不至四禅天者。 答曰。 为四禅天依其次第是佛果处故。 佛正于菩提场中正证佛果。 通收四禅及十方世界。 总为一普光明殿法界之宅报居之都。 更无上下往来进修所在可得之相。 明佛四禅心想无依无进修处故无往来也。 情绝应真。 同法界故。 是佛第四禅以菩提树下寄同阿兰若处。 普光明殿即是本居之报宅。 以此三说始终因果。 重叙前初成佛之时。 以明前后不离菩提体本智海故。 如此圆融。 始终因果成一际法门。 于此经中前后有六处和会也。 示果劝修门中有二处。 已信修行门中有四处。 一如初会中。 普贤菩萨入如来藏身三昧。 以世界海旋法门。 示佛本源法界十莲华藏世界海因果始终报得之门。 即普贤菩萨是其行。 如来藏身是其体。 即明以用入体理事彻故。 二毗卢遮那所坐之座诸有庄严。 亦明因果始终体用相彻故。 即以遮那佛以为报果。 以一切法空本智为座体。 以普贤万行为用庄严。 以此一切庄严具。 即还以轮台户牖诸庄严具中出众菩萨。 有十佛世界微尘数。 雨宝供佛。 即明如来果德常居一切法空之座。 普贤众行妙用常感依报之所庄严。 理事因果体用常相益故。 又已信修行门中有四度和会因果无二门者。 即普光明殿三说始成正觉。 摄末归本一际法界。 是一度和会。 二三十七品名如来出现品。 如来放眉间光灌文殊顶。 放口中光灌普贤口。 令此二人共相问答。 说佛出现果德之门。 即文殊为本智法体。 普贤为行。 明和会体用彻故。 以此彻处即名为佛。 初会中佛。 即明佛所自成佛也。 三十七品中佛。 明菩萨自力所及也。 因初佛故而起信。 进修行以信进修行故。 自力所及自佛果故。 以自佛果与前所信无异故。 三祇园之中。 如来以师子频申三昧门。 举五位因果导利人天。 四善财童子弥勒楼阁中。 和会文殊普贤始终因果及弥勒菩萨始终因果。 都为一际。 体用彻故。 通前示果劝修门中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二处和会。 及后普光明殿如来出现品给孤独园及弥勒楼阁四处。 通为六处和会。 体用因果无二一际法门。 是故弥勒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 与初会中普贤菩萨所入三昧名如来藏身。 前后名字一相似故。 但取经文品类意况寻之参验可见。 如来会通总为一时一际。 以刹那际根本智宅门出生灭度及常住在世转正法轮总无亏一念成正觉时。 是故经言。 智入三世而无来往。 此经总有十处十会四十品经。 于九会中云集都众总有三百四十二种众。 并第三禅中一会八种众。 亦在其数。 如是之众各各云有佛世界微尘数。 或云十佛世界微尘数。 如是众会一时俱会在始成正觉一刹那际。 犹如大海周遍十方互相参映无障无碍。 若以第十会中于一切国刹及尘中虚空法界一切会者。 即十方世界虚空法界及纤尘之内。 及一切众生身体尘毛孔海会如海十方无间。 重重重重无尽无尽。 诸佛菩萨众海常然。 三世一念。 古今咸即今时之际。 过去未来无尽之劫。 同时无亏。 一念成正觉时也。 如是时体成佛不成佛。 觉与不觉时。 法如是故。 第二明示果劝修者。 即如来现相品。 普贤三昧品。 世界成就品。 华藏世界品。 毗卢遮那品。 如是五品经是也。 于现相品如来口中众齿之间放光。 以光中音声十方告众。 使令咸集。 普贤菩萨为佛长子。 治佛家法入佛三昧。 举佛果德令众敬爱起信乐修。 如来于自身及座。 举体用因果门令众咸知。 以佛自身为法界大智身。 以诸庄严具为普贤行用报果。 以一切法空为座身。 以此三法齐平兴悲智门。 无始无终。 示悟众生。 名之为佛。 如来又于眉间毫相中放光明。 名一切菩萨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 其状犹如宝色灯云。 普照十方世界已。 右绕于佛。 从足下入。 及于眉间毫相之内。 出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众。 于其佛前共坐一莲华之座。 复赞叹佛境界甚深。 此明因果无二。 光入足下。 明以果成因。 眉间光者。 十地智果之光。 今入佛足下。 以果成因。 十信之位。 还从足下轮中出此光也。 至十住位内。 次至足指端出。 十行之内从足趺上出。 十回向之内从膝上出。 十地之内还至眉间出。 终而复始。 毫相光明是十地之果光。 其中出菩萨。 是其因行。 明因从果出。 明此已上五品经是示佛果德令众信乐。 第三明信心成备者。 即第二会中。 如来名号品。 四圣谛品。 光明觉品。 菩萨问明品。 净行品。 贤首品。 已上六品经是也。 此六品经共成十信之一位。 一如来名号品信佛名号十方世界随生不同。 二四圣谛品信知十方世界法门名字差殊。 皆以四圣谛为本。 三光明觉品知光明本从果而来入佛足下今还从足下放彼果光。 用成信位。 四菩萨问明品信菩萨所问之法门。 五净行品明信菩萨净行从大愿力生。 六贤首品信知成佛以信为首。 信此六品法门共成信位此六品经于普光明殿中说。 以普光明殿是佛智用果报满居之本宅还从中说信法门。 为明说果成信。 既信果德。 从兹以后至十地十一地佛华品已来。 方明入道进修五位成满阶降同别。 一通一切通为从因至果不隔时故。 皆以根本不动智等十个佛。 以为所信之门。 还以自心根本不动智佛。 以为会体用。 第四明入真实证者。 从第三会升须弥山顶于如来两足指端放光明。 于中说六品经是。 一升须弥山顶品。 二须弥顶上偈赞品。 三十住品。 四梵行品。 五初发心功德品。 六明法品。 此六品经中。 如须弥山顶品及偈赞品两品经。 是帝释诸天迎赞如来叹佛功德及处之胜。 十住品。 梵行品。 初发心功德品。 明法品。 四品经。 明创证法门住佛所住生住佛家同佛智性功德解行理智如佛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此会两足指端放光者。 明初证法门发足之始。 升须弥山顶者。 明从前信心今升十住法王山顶至法之际智照无碍。 如上高山至相尽处故。 又山者。 表定能发慧故。 从兹以去。 任法无功始终俱佛。 不从八地方具无功。 璎珞经云。 三贤菩萨法流水中任运至佛。 初水后水一性水者。 因佛果佛一性佛故。 于其中间无初中后。 不隔念故。 依本法故。 无念可隔。 因果便终。 一念相应。 一念佛故。 不论相好及与神通。 相好神通从此正觉中得。 若证正觉即不着诸相。 但以觉道恒相应故。 通变相好不求自至。 设至于后福智终时。 三世一时不隔念故。 第五明发行修行者。 从第四会升夜摩天宫。 于如来两足趺上放光说四品经。 一升夜摩天宫品。 二夜摩天宫偈赞品。 三十行品。 四十无尽藏品。 如此会中。 升夜摩天宫品夜摩天宫偈赞品两品。 是诸天迎佛赞叹佛功德。 及叹处之胜。 十行品十无尽藏品两品经。 明智身具普贤行悲智具足理智行门所成依正二报福智无尽。 此位从如来两足上放光。 及升夜摩天上说者。 为明从须弥山顶至相尽处证佛智身至夜摩天上依法空本智起普贤万行门故。 以处表法令易解故。 如彼诸天离地际故。 天依空而住。 为明十行依本智法空而行。 第六明理事相入者。 从第五会升兜率天宫。 于如来膝上放光。 说十回向。 有三品经。 一升兜率天宫品。 二兜率天宫偈赞品。 三十回向品。 前之二品经。 是诸天迎赞如来敬叹佛德。 及叹处之胜。 后之一品。 是正说十回向之法门。 回向者。 令诸事法皆入理故。 以十行事法入前十住中理事无碍。 故名回向。 前十住即是文殊法身本智。 后十行即是普贤之万行。 明二人体用相彻名为回向。 膝上放光者。 明理事卷舒自在故。 犹如人膝屈申回旋皆由于膝。 何故兜率天说此位者。 为明此天于欲界之中处中故。 又于天上五位五处五会之中故。 向下有帝释夜摩之两会。 向上即有他化三禅之两会。 于欲界中。 此天处中故。 故说十回向。 令会理事无碍根本智差别智智悲均融处于中道。 以处表法故。 须此处说十回向之门。 第七明蕴修成德者。 从第六会。 升他化自在天宫中。 如来眉间放光明。 名菩萨力焰明。 此光与初会中如来眉间所放光明。 终而复始。 至本处故。 说十地品一品经是也。 无升他化天宫品无偈赞品者。 为明十地果终住法本宫恒遍一切功终行极更无升进。 乃至三禅。 十方世界亦同此也。 为表果终十地智满无进修故。 常对诸佛现在前故。 为非新来无称叹故。 此十地门但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中。 蕴积功成使令滑熟。 更无所住任运而成。 自令具足一切诸法。 何故于此天处而说十地法门。 为此天依他起化以成自乐。 名之他化自在天。 此位菩萨依众生故而行悲智。 兴诸行云雨诸法雨。 以成为乐。 无自心相作诸行相。 以处表法故。 须此处而说十地法门。 依藏法师。 说此品时有三加五请者。 检寻经意。 佛有十三种加。 解脱月菩萨及诸菩萨有四请。 佛有十三种加金刚藏菩萨者。 一他方佛有十二种加金刚藏菩萨。 使令遣说。 二毗卢遮那如来眉间放光照金刚藏菩萨身。 光中说偈劝令使说。 此为光加。 通为十三。 十方诸佛十二种加者。 一诸佛现其前。 以言赞慰使令说法。 二与十种智。 及自善根法如是加。 三十方诸佛手摩其顶许令使说。 以言赞慰。 是语业加。 与十种智是智业加。 以手摩顶是身业加。 毗卢遮那眉间光照及光中说法是法力加。 总通言赞及与十智手摩顶及光照。 有十三种加。 金刚藏菩萨四重请者。 一解脱月举众疑。 二请金刚藏菩萨为众说法。 三重请。 四诸大菩萨一时同请。 都为四请。 未知三加五请从何所来。 若但取身语意业为三加者。 即与十智眉间光照金刚藏身及光说法。 其加即有余。 若俱取十方诸佛言赞使说为五请者。 佛位居尊轨则之中不合为请。 以此之义总有十三种加。 四重请。 与十种智业。 虽是智体不殊。 为不迷法相成差别智故。 用时各别不可直取同门。 以一同中有十三种所加各别。 四度重请皆殊。 超升之义前已说讫。 第八随缘无碍者。 从第七会。 于第三禅中集八禅众说。 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三昧定。 说十一地等觉位中普贤法门。 十地已终。 明自分道终。 等觉位中行普贤行。 遍明入俗。 遍周法界。 行门重叠。 广及虚空。 及微尘中诸国刹海。 重重无碍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 名为等觉位中普贤行也。 言佛华三昧者。 花之言。 行能堪可观开敷感果义也。 此为佛行法门。 佛者觉也。 明十一地等觉行用。 明十地成佛以终次十一地觉行满也。 故名佛华法门。 三昧者。 法界本体大寂法门。 定乱情尽名为本寂。 以此定故。 行普贤行门。 一切三昧。 此乃为本体故。 于彼天处。 为于色界无色界八禅之众。 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三昧定门。 有百万亿偈。 以此位菩萨入佛华法门善明入俗广利含生自在故。 名随缘无碍。 此位明法界行周。 何故在彼天处说十一地法门。 为彼天处忧苦情亡唯三昧乐。 为明此位菩萨定故情亡唯智悲利众生乐故。 以此处表法故。 于此处说十一地法门。 地位行门。 广如璎珞经说。 此以当华严经来文未足。 第九明因果位终者。 从十定品。 十通品。 十忍品。 阿僧祇品寿量品。 诸菩萨住处品。 佛不思议法品。 如来十身相海品。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 普贤行品。 如来出现品。 离世间品。 已上十二品经是也。 何以然者。 为十定品至离世间品总该五位十地佛位及普贤万行始终因果前后彻故。 是此十定品离世间品二品经初。 皆却叙初会及第二会云。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入刹那际诸佛三昧者。 非是重来集会。 但为十定及离世间二品。 是体用门通始终故。 于普光明殿如是重叙。 依其法门菩萨众名号差别。 非是去已还复重来。 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法。 遍诸天处。 一时顿说诸位。 此之二品。 意明体用彻于始终佛因果门故。 十定体是文殊。 离世间法是普贤。 是故如来出现品中放光和会二人。 因果相彻门故。 放眉间光入文殊顶。 放口中光入普贤口。 令其理事自相问答说佛果门。 佛果之门总在二人根本智差别智之际。 以定慧力照之可见。 此之十二品经。 一时都会及诸六位十一地。 总入普光本智法堂果德大宅法界之门故。 是故十定品及离世间品。 皆叙前之初会二会说此经时。 譬如空中置百千宝镜。 置一佛像在于地上。 以众菩萨围绕庄严。 于彼百千宝镜之中一时顿现。 一一镜中影像互相参入都无来往。 如来亦尔。 于始成正觉之时。 天上人间十方国土一时顿现。 互相参彻都无来去。 故彼说言音句义悉皆参入。 都无来去不论重会。 不得作世间情解作往来重重之心。 如前已述。 事须和会至而复说。 此之经末须知。 和会始终。 如来出现品明五位十一地果终之门。 一部之经始终之际。 以是义故。 流通付嘱总在其中。 出现品前。 普贤行品。 即明自己佛果修行之行。 出现品后。 离世间品。 即明自己佛果之后利生之行。 明佛果之后所行大悲智行诸习总尽虽行普贤万行不染世间名离世间品。 自修佛果前普贤行。 明是自所乘劝他学佛果也。 后普贤行。 自己佛果已终。 纯是利他。 以此能令三宝不断。 十通十忍亦如十定。 遍通五位。 体彻始终也。 通者总通明义也。 忍者法忍之门。 阿僧祇者乃明数量之门。 寿量者。 乃明佛寿量随人。 菩萨住处者。 为明菩萨所住处为人摄化住持境界常在不灭。 佛不思议法者。 为明如来化仪法则自在非诸二乘及三乘权学所知。 如来十身相海品者。 为明十世界海十毗卢遮那皆有九十七种相及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相。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者。 为明如来随好光明照烛功德蒙光获益。 普贤行品者。 为明果前进修之行。 如来出现品者。 为明五位菩萨自力果终出现因果位极。 离世间品者。 为明佛果之后纯是利他。 此已上三十九品经。 六位五位因果位终。 利及诸天诸神王众。 入法界一品经。 如来入师子频申三昧。 还举佛果五位。 利及人间。 以前总结初会二会乃至十一地七会之中佛位因果法门。 八会在祇园之中。 后当更叙。 第十明令凡实证者。 从第八会。 在祇园之中。 如来入师子频申三昧门。 还举法界果德现诸世间。 令生信乐闻佛实相。 五百声闻目莲鹙子。 示同不闻。 寄同二乘。 有信不信。 如初会中五十众及觉首等十首菩萨功德林等十林菩萨金刚幢等十幢菩萨金刚藏等三十七个藏菩萨。 如是各各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共集。 随位增倍寄成诸位。 令诸人天凡夫得此法门。 如此会中六千比丘。 明是凡夫于文殊师利所顿明十耳十眼。 此众虽居在路发心。 境界不离佛会。 路上发心为表进。 修非是即离其佛会。 乃至第九会。 觉城东。 一万诸龙。 五百优婆塞。 五百优婆夷。 五百童子。 五百童女。 普明是凡夫同证佛位。 是故今言令凡实证。 第九会觉城东过去佛大塔庙处。 文殊师利说普照法界修多罗门。 无量诸龙得生人趣。 一万诸龙发菩提心。 觉城五众俱登佛果。 但举善财一人为首。 及其五百之数法皆同然。 五百者。 表五位。 六千者。 表六位。 信亦在中。 一万龙者。 表其万行之门故。 无有一事浪施设故。 皆表法门。 过去诸佛大塔庙处为其会者。 明古佛今佛道迹不殊。 还同如来会内一种。 善财南询诸友。 还明进修。 又明菩萨摄化众生之行相。 第十会者。 一切国刹及尘中虚空法界一切会。 此十遍一切刹尘中虚空法界有情身尘毛孔之内。 如是重重重重海会无尽故。 如是法界佛果法门。 诸有信解。 及初发心证入之者。 犹如师子王之子初生之时。 虽即未能如其师子王力势自在。 然师子相全体无异。 一切诸兽皆当畏。 如于此华严经佛果法门信解及初发证入者。 亦复如是。 能信自己身心性相全体同诸佛果自体恒真本大智故。 及证入者。 同诸如来佛果之门。 本无修造自体全佛。 以此真门备进修差别万行。 恒无始终一真果德。 虽未能堪力用如佛。 是则名为种佛种子在于身田。 以信为始。 以定慧力证入之者。 初发心时十住之首以入佛智慧。 是则名为生在佛家为佛真子。 以与佛智同故。 具足如来诸善根故。 便即超彼三乘。 得神通菩萨九地等见。 一切三乘人天外道智所不及。 是故应当根堪之士一心奉行。 新华严经论卷第七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八长者李通玄撰稽首十方清净海法界真报卢遮那六位因果诸菩萨文殊普贤大海众所说法门清净海果德圆满金刚句我今释此微妙典将欲广利诸众生令于法门无挂碍诸有见闻获大利唯愿众圣垂加护皆同遮那清净海夫阐教弘经须分四义。 一长科经意。 二明经宗趣。 三明教体。 四明总陈会数。 一长科经意者。 略作十段千科。 一明始成正觉。 二明举果劝修。 三明以果成信。 四明入真实证。 五明发行修行。 六明智悲相入。 七明蕴修成德。 八明利生无碍。 九明诸贤寄位。 十明令凡实证。 一明始成正觉者。 即世主妙严品是。 二举果劝修者。 即从现相品已下至毗卢遮那品总五品经是。 及世主妙严品举佛所成之果令使人修。 三明以果成信者。 即从佛名号品已下至贤首品六品经是。 亦通取前世主妙严品已来总是。 便以十个智佛为自心之果。 以不动智佛为首。 明自心智随分别性无所动故。 四明入真实证者。 从升须弥山顶品已下六品经是。 以十住为体。 住佛智慧家生故。 五明发行修行者。 从升夜摩天宫品已下四品经是。 以十行为体。 行佛行故。 六明智悲相入者。 从升兜率天宫品已下三品经是。 以十回向为体。 体圆真俗成大悲故。 七明蕴修成德者。 他化自在天中十地品是。 蕴修前三法令惯习成就故。 八明利生无碍者。 十地品已下乃至普贤行品等十一品经总是。 以十地中蕴德成功。 十一地利生行满。 方名法行圆佛。 于始于终。 无作体性不移毫念。 为以法界圆明大智之性。 为十住见道之初。 无时念故。 三世无性故。 总一时故。 此非情识所知唯智会故。 九明诸贤寄位者。 即已上三十七品诸菩萨并佛是出现世间品亦是。 皆从性海大智境界中。 方便出现其身。 寄位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位十一地法门。 令凡夫信入仿学依迹不迷其事。 十明令凡实证者。 以法界性中安立十信等六位。 进修方便行。 十地不离体用。 不坏方便。 其智弥高。 其行弥下。 逐根行满故名进修。 随力堪能安立诸位。 随位知行令不迷因果。 使学者善明总别依迹成功不滞始故。 不离初故。 即如下文。 善财等众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各列有五百。 具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 一位有十通为五百。 如六千比丘。 通信亦不退。 总云六千。 一万诸龙以明万行。 如是之众并是凡夫。 皆信是法界佛果智境门故。 而登十住十地。 故名令凡实证。 已上十段长科经意竟。 于中广意至文方明。 如法界一品。 总通前后四十品经。 总法界故。 明三世法总法界故。 以此法界一品是一切诸佛及以一切众生之果也。 于此一部之经。 总有五种因果遍周义。 一示成正觉因果遍周。 即世主妙严品通下五品经是。 二信位及进修因果遍周。 从佛名号品已下六品经。 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位中。 共十品经是。 三定体遍周。 即十定十通十忍等品是。 四行海遍周。 即普贤行品离世间品是。 五法界不思议大圆明智海遍周。 即法界品是。 有此五遍周义故。 以此一部之经有五品。 五品之内。 品初皆有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以为品首者。 明此五法是一时一法界一刹那际一体用一切诸佛。 共同之法一因果等周圆满无前后义。 一切诸佛皆如是。 如是之法不离十定之中一刹那际。 降神入胎示现成佛入涅槃。 不离一刹那际。 更无移也。 以此一部之典。 五度一个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 唯法界品别。 总明此一部之经大体宗趣一法界大圆明智有此五种遍周之因果。 从初信心进修诸行。 始终因果行圆满。 毕竟不出十定之体。 无时之性。 凡圣总齐。 本来如是。 由情妄系时量随生。 由妄系故生老便有。 若于根本法界门中起延促见。 皆是自情妄见。 非实有故。 如是迷无性理。 违本无时智境之法门。 逐情随妄见时劫延促者。 于佛正法之中不成信种。 当知是人设修行出三界果。 未有成佛之种故。 即权教六通菩萨声闻缘觉是也。 如法华经不退诸菩萨。 亦复不能知。 此明出生死之不退未成处生死中不退。 又但得以空观折伏现行烦恼入初地见道位。 非是以达根本无明得根本智中不退。 如是三乘见道。 总是三种意生身菩萨。 皆非是根本法界大圆明智初发心住中能十方成佛等不退。 三种意生身者。 初二三地名三摩跋提乐意生身。 四五六地名觉法自性意生身。 七八九十地名种类俱生无行意生身。 如是三种意生身菩萨。 并是法界大圆明智海火宅门外。 三车权方便安立。 令诸子等且免火难。 如此经下文。 声闻在会如聋。 六通菩萨。 设闻此经。 不能生信。 如经具明。 为从无始际。 设能于佛法生信。 但随情生信。 迷自智境故。 无自契实智起真信修故。 若不回心毕竟不成佛故。 设复教化众生。 还能成得三乘及人天之种。 但住一方之净刹。 无广大海界量等虚空无边智之大用。 十方尘刹对现色身。 一切众生随根引接。 三乘无分。 但云见三千大千之境。 如此经。 有世界海。 有世界性。 有世界种。 皆甚深广大与法界虚空等。 具如华藏世界品说。 如三乘中。 设见如来身。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设复广大云八万四千。 不见如来十佛刹微尘等身相随好。 三乘之种。 但见如来化满三千大千世界等行。 不见如来化满无尽佛刹微尘等行。 三乘之种所作一切皆有边量。 不见法界一一尘中无边量法普贤行法互参不碍。 二明经宗趣者。 其义有六。 一明经宗趣。 二此经何藏所摄。 三分其序分。 四定其正宗。 五明此经付嘱何人。 六明此经流通所在。 一明经宗趣者。 此经名毗卢遮那大智法界。 本真自体寂用圆满。 果德法报性相无碍。 佛自所乘为宗。 如法华经云。 乘此宝乘直至道场。 又此经云。 有乐求佛果者。 说最胜乘上乘无上乘不思议乘等。 是还令初发心者为志乐广大故。 还得如是如来大智之果。 与自智合一无二故。 此经宗趣甚深难信。 若有信者。 胜过承事十佛刹微尘数诸佛。 尽于一劫所得功德。 不如信此经中如来大智境界佛果法界门而自有之。 信此福胜于彼。 如贤首品下文颂云。 有以手擎十佛刹。 尽于一劫空中住。 彼之所作未为难。 能信此法为甚难。 十刹尘数众生所。 悉施乐具经一劫。 彼之福德未为胜。 信此法者为最胜。 十刹尘数如来所。 悉皆承事尽一劫。 若于此品能诵持。 其福最胜过于彼。 又前颂云。 一切世界诸群生。 少有欲求声闻乘。 求独觉者转复少。 趣大乘者甚希有。 趣大乘者犹为易。 能信此法倍甚难。 为明此经宗趣甚深难信。 修空观者。 息妄修禅垢净情存。 声闻独觉六通菩萨未回心者。 无如是分。 如经下文云。 设有菩萨经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得六神通。 犹名假名菩萨。 不真菩萨。 设闻此经不信不入。 如法华经。 亦是为回三乘人令归一乘故。 回彼门外三车权引诸子。 令归如来大乘智法界真实门故。 破几案所依法故。 令得如来无依住智本自在故。 华严即是始成正觉时顿为上根者说。 法华经即是佛出世后。 四十年中。 为回三乘者说。 又佛乘三乘一时总说。 但随根自应。 一音法门各有差别。 总别义生。 为真体无时无可作前后故。 如法华经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 又云。 唯此一事实。 余二即非真。 余二者。 但以十方诸佛共所乘门为实。 三乘为余二。 但权施未真者是余二。 故以一实对诸权。 皆是余二。 为法华经责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三乘等。 皆未能信一乘法故。 为权教菩萨虽有一分求菩提之心犹有怖生死故。 得离染不退。 未得称真染净平等不退。 如修空观菩萨。 乐空增胜。 及假真如观一向离缠。 皆有欣厌。 及乐生净土等。 诸菩萨众皆能离生死。 出缠不退。 不入法界性海一真无欣厌门故。 望此佛乘乐生死者。 及厌生死者。 二俱是退。 设观空增胜修假真如门。 行六波罗蜜得六神通。 是离生死不退。 非是生死涅槃一性中不退故。 以是义故。 华严及法华经。 说得六神通菩萨不闻不信此经典故。 如法华经云。 若持八万。 四千法藏。 十二部经。 为人演说。 令诸听者。 得六神通。 亦未为难。 听受此经是则为难。 唯此智境界违情所解故。 甚难信也。 三乘信解顺情所忻。 何以故。 说佛果即在三僧祇之后。 说佛净土在于他方此娑婆是秽土。 修菩提者。 厌垢欣真乐生净国。 设有住世菩萨。 亦言留惑润生。 为济众生故。 非由法尔根本智自在力合如斯故。 如是菩萨皆是顺情之法。 法易信故。 非如此经。 说入佛果不逾刹那但隔迷悟。 说无量劫总不移一时故。 说从凡夫地创见道时。 因果一时无前后际。 不见未成佛时。 不见成正觉时。 不见烦恼断。 不见菩提证。 毕竟不移毫念。 修习五十位。 满一切种智悉皆成就。 总别同异成坏一时。 自在。 皆非世情所见故。 是故难信也。 其所信者。 如经下文十信之位。 金色世界不动智佛。 上首菩萨名文殊师利。 此云妙德。 云金色者。 明白净无垢。 即法身之理。 不动智佛者。 即理中智也。 一切凡圣身等共有之故。 一切处文殊师利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智佛。 今之信者。 当信自心无依住。 性妙慧解脱。 是自文殊。 于心无依住中。 无性妙理有自在分别。 无性可动。 名不动智佛。 理智无二妙用自在。 是故号曰妙德菩萨。 是故一切诸佛从此信生。 故号文殊为十方诸佛之母。 亦号文殊为童子菩萨。 为皆以信为初生故。 信心成就。 即以定慧观智力印之。 相契一念相应。 名十住初心便成正觉。 取能行处。 号曰普贤。 取妙慧无依处。 号曰妙德。 取善能分别知根之智。 号之为不动智佛。 自契相应名为正觉。 且能信处号曰信心。 自契相应名为住心。 为住佛所住。 妙慧解脱相尽无生法故。 若心外有佛不名信心。 名为邪见人也。 一切诸佛皆同自心。 一切众生皆同自性。 性无依故。 体无差别。 智慧一性。 应如是知。 以此同体妙慧。 知诸佛心及众生心。 应如是信解。 不自欺诳。 是故此经宗趣为大心众生。 设如斯法诸佛自所乘门一乘妙典法界道理。 令大心众生入佛根本智佛果故。 一念契真理智同现。 即便佛故。 为法界道理见则无初中后故。 异彼三乘劣解者。 宜闻三无数劫登佛果故。 宜说释迦净土在于他方此娑婆是秽土故。 是故法华经内。 为回三乘劣解者。 令龙女非器刹那成佛。 明信心广大。 非权施设。 现实教故。 所修实教不迂滞故。 言龙女年始八岁者。 表今生成始学非旧学故。 畜生女者。 明非过去积修。 此明此生信法门理直无滞故。 法界体性非三世收。 一念应真三世情尽。 智无出没即佛果故。 是故经云。 为度劣解众生兴八相等事。 娑婆世界举众遥见龙女即往南方无垢世界成佛者。 解云。 南方者。 为明为正。 以主离故。 离为明。 为日。 为虚无。 即无垢也。 举众遥见者。 明三乘权学信而未自证故。 言遥见。 夫法界一真自他相彻。 若当自得焉得称遥见。 此经即令善财一生得佛。 云一生者。 从凡夫地起信之后。 十住初心契无生也。 即任法界智生非业生也。 至文广释。 今且略举此经宗之所趣佛果法门竟。 博达君子熟可思焉。 二明此经何藏所摄者。 此经名毗卢遮那法界藏所摄。 以遍照法界海一切诸法门尽含藏故。 此经不许三乘化佛权教所收众生所知解故。 化佛教中菩萨及二乘之众。 不能解了一真法界报佛法门。 唯知三乘自分法故。 设是菩萨。 但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报佛境界故。 千百亿释迦是化身故。 不解此一乘实报法界报佛所说法门故。 是故此经还名毗卢遮那法界佛果智海所收。 非同三乘菩萨化佛教中权施菩萨藏所摄。 是故下文法界品中。 慈氏所居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 善财入已。 唯见无量诸佛法藏行门报相庄严无尽福相皆阿僧祇。 一一具如经说。 此即依毗卢遮那佛所教法行法行之因。 报得所居宫殿楼阁。 一依法界藏行所成因果故。 乃至诸佛报得庄严因果亦如之故。 藏者。 含容义。 含容法界一切法门因果法皆无尽故。 三乘经多以恒河沙为法门数之比量。 成广大义。 此一乘经多以一佛刹尘及十佛刹尘。 乃至无量佛刹微尘。 为法数之比量。 又三乘法相。 或一或二三等。 七八九十为数。 此经法门一一具十为数。 以明佛果法门圆满故。 名诠既是广狭不同。 法藏法必当差别。 是故此经是毗卢遮那藏所收。 非三乘菩萨藏所摄故。 此经常以佛果为进修道迹。 是佛根本大智古迹。 修差别智故。 若异佛古迹。 而有进修。 无成佛义。 如三乘。 且免一分粗生死苦。 非是依佛智体古迹契修佛乘也。 是故此经是毗卢遮那藏所收。 非三乘菩萨藏所摄。 三明分其序分者。 分为二门。 一都该一部。 二当品自有。 一都该一部者即世主妙严品。 是二当品自有序分。 如经品品之中会会之内。 皆有尔时如是。 如是序其品内之意。 又此一部经上下五度序其世尊所居菩提场之处所。 问。 何以如是。 答。 从初第一卷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 明初成佛处在兰若之中。 次第二会中又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 明不移本处而至报宅中居为普光明殿。 明理智之行报得之宅寄同世间兰若契证方诣宅居。 自此以去。 上升天宫。 皆云不离本处而身遍坐一切道场。 或云而升如是天。 上升天者明列位进修。 不移本处者。 明法界道理以法性妙理无往来内外故。 大智体自遍周故。 次四十卷中十定品又云。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 于普光明殿入刹那际三昧。 明以法界法身为定体无三世性故。 从兜率天下降神及入涅槃。 四十年住世。 转一切法轮。 总不出刹那际。 以此三昧圆通始终非三世古今故。 如是序致以总言之。 一切过现未来诸佛。 皆尽一时成佛。 并众生生死亦不移刹那。 但众生妄系有年岁长短。 如佛所说。 即生即死皆不移时。 是故经云。 一念普观无量劫。 无去无来亦无住。 如是遍知三世事。 超诸方便成十力。 如此一品经总括前后始终之际无去来今古性尽。 明从凡夫地一念发心忽然见道。 进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等法。 成佛转法轮入涅槃。 总不移刹那。 为以法界门为开示悟入故。 明实教一乘法界之门法如是故。 是故以三昧名目明之。 此品都举此一乘根本法界寂用之门始终一际无本末时分。 故以为成佛之头。 次离世间品亦然。 序致始成正觉乃至普光明殿者。 为普贤菩萨入佛华三昧。 佛华者。 是所修佛行故。 三昧者。 明寂用无碍也。 还同前序致所在者。 明修佛行体用无始终常圆满无三世也。 此品明修以普贤行还以法界体大智常随众行圆该三世还不移刹那际等故明其众行即法界体用也故。 如是序致皆明时不移亦不移处。 以菩提场无中边故。 所修众行常等如。 刹那三世无增减故。 无去来故。 次入法界品云。 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者。 此举正宗。 如来所乘通前彻后。 天上人间十方世界。 总以法界为体。 非虚妄体故。 为众生随迷不达故。 此品之内。 都举天上人间十方世界总不思议法界体寂用自在。 故令众生悟入。 是故此之一品。 如来但以不思议神力说不借口言。 明世间总真总神无出没故。 以明法界普该前后本一际故。 不须同序菩提场。 以菩提即法界故。 前会总在法界会中故。 故如是序致也。 十会之体用。 总以此品通括。 一体一时一性一智之本母故。 此五度序其始成正觉者。 总明此法界一时无前后说。 如此一部经内。 世主妙严品。 佛名号品。 十定品。 离世间品。 四度皆重序致始成正觉普光明殿。 入法界品。 但言给孤独园。 此五品经。 大意有五种佛果遍周总该余品。 此五品经意。 是重叙。 但为此五种遍周法界因果一刹那际五事顿彰该收诸位总在其内成法界大智果故。 以此有五个经题目相似。 唯入法界品独言给孤独园。 云何为五种遍周因果也。 一世主妙严品。 明成佛果遍周。 经云。 不移本处而身遍坐一切道场。 二佛名号品。 在普光明殿中说明报身及国土名号法门。 施化利物遍周。 此会说六品经。 成就信位佛果。 此明信心遍周。 三十定品如来入刹那际三昧。 以此三昧普该此经及无量三世劫。 总是一时本来如是。 为佛道合然现其本法成佛说经及灭度时分无有迁移。 此明佛大智本性自体寂用定体遍周。 乃至入涅槃四十年住世说法。 处母胎犹未出。 在兜率天犹未下生。 以实法际体然无往来今古性故。 四离世间品。 明以法界自体本寂定大智为普贤行体。 即明觉行遍周。 佛华者。 觉行也。 三昧者。 本觉体也。 五入法界品。 明根本法界本。 体大智佛果遍周。 此五种遍周。 总以法界为体。 总是一遍周法门。 此五遍周该收诸位诸差别故。 恐人不解失其意趣。 一部经内五处序致。 题目钩连前后相摄。 为明此经以法体本无次第本末两头中间时分长短故。 如王宝印一时普印无前后成文也。 以法宝印普印诸位。 但明五位十住十行等进修习气不同故。 性无差别。 以总别同异成坏十玄六相义融通道理自明。 此六字义为缘起三对。 六字都该万法。 一总别一对。 二同异一对。 三成坏一对。 总不相离。 不可废一留一。 亦不可双立。 亦不可双舍。 总是断常生灭中边等见。 皆是情量。 不了任法自性缘生。 此乃以无思正慧力方解。 以思而知之者。 且信心也。 此是初地菩萨。 观察世间一切缘起法。 虽总同时。 不系俱有。 虽总具别。 皆无自性。 不可系法俱无。 余两对亦然。 皆是有无非有无俱不俱常无常情所系故。 如一切缘生法。 如空中响。 本自无为应物成音。 如善筮蓍龟者。 无思无为。 不鬼不神。 而应缘能知万有而告人。 古今吉凶如指掌者也。 应如是知。 任法缘起非如情也。 一多总别诸同异门。 一切成坏。 皆非前后同时等系。 法界法门道理亦复如是。 皆非前后有无同时俱不俱或灭或留情所系故。 皆是性起大悲无作大愿。 任法缘起称无作智。 非故非新。 施设转正法轮。 出生灭没。 皆不可作故新去来解。 皆是如来无生灭智自在力故。 虽异二乘自寂取证。 灭情亡智。 即以起大愿等利诸众生。 而无愿想。 虽以大慈大悲饶益众生。 而无爱想。 虽入生死不没淤泥。 虽在涅槃。 十方世界利人不息。 皆是如来无性无依无作智力。 皆不可作去来现在古今之解。 四定其正宗者。 有三种正宗。 一随位正宗。 二随品正宗。 三大体正宗。 一若随位正宗。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 各有正宗。 十信以佛根本不动智以为正宗。 十住以证入法界智如来果德理体妙慧以为正宗。 十行以佛根本智起普贤行进修。 以为正宗。 十向以理智圆融真俗起兴大愿以成悲智。 使令理智大悲均平不偏静乱以为正宗。 十地以蕴修悲智使令惯习功济以为正宗。 十一地以普贤行等众生情流充满法界海任用利生以为正宗。 此为随位正宗。 二若以一部教门。 四十品内。 当品自有正宗。 随品名目总是可知。 三以一部教大体正宗。 以如来大智法界性绝古今体用圆满一乘佛果以为正宗。 常以此佛果正宗。 以为开示悟入进修。 使令惯习成就。 又此经四十品中。 以法界品为正宗。 余品为伴。 为十方诸佛以自心分别烦恼。 成一切智一切种智法界体用。 以为所乘成正觉故。 此根本烦恼非三乘所知故。 二乘且折伏而不起。 菩萨以空观折伏无现行故。 广如胜鬘经说。 一切众生以法界门以为开示悟入。 明如来根本智是众生分别心。 契同无二故。 则法界自在故。 以是义故。 十住初心便成正觉。 以将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法门。 治令惯习智悲成就。 更亦不离初心法界智体用故。 但以此法界智体用无依住门。 以治诸习惑。 惑薄智明分分殊胜。 但须定慧照用。 身心诸法皆无依无根无本。 诸贪恚痴渐渐微薄。 诸佛智慧渐渐增明。 法乐自娱非贪世乐。 此是法界中渐渐非始末也。 五明此经付嘱何人者。 此经法门付嘱大心凡夫。 经云。 此经法门不入一切余众生手。 解云。 余众生者。 三乘及外道乐着人天及求出世乐者。 何以故。 此经不许三乘菩萨具六神通。 自未能闻经生信。 何况二乘人天外道。 经云。 唯除生如来家法王真子。 即大心凡夫能生信证入。 故生于佛家。 不言已生佛家诸大菩萨。 诸大菩萨常为众生说法。 无大心凡夫信证不名付嘱。 不名流通。 为无人信无人悟入故。 经云。 若无此子此经当灭者。 解云。 若无凡夫信证者此经当灭。 若不如是。 诸大菩萨已生佛家者。 已有如是无量佛世界海微尘数故。 如来何须念此经当灭。 既不念已生佛家大菩萨众。 明知当念大心凡夫。 非为已入圣位者。 当知此经付嘱大心凡夫故。 如出现品说。 六明此经流通所在者。 此经流通分每在品末。 有动地雨华菩萨供养处。 总是大都付嘱流通分。 如来出现品不在经末者。 为此品是经之末。 为此品是三十七品是五位菩萨结会五位因果行门之终。 以是义故。 是经之末。 又如来从前第六卷中第二现相品内齿间放光。 令普贤菩萨说众生因果如来因果。 如来因果世界报得国土庄严。 眉间放光令文殊师利贤首等说十信之门。 次后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十定十通等法。 从现相品至如来出现品。 有三十六品经。 等觉位中一会。 在第三禅说。 有一品经。 来文未足。 通取其数有三十七品。 前后总有四十品经。 至其如来出现品。 是五位因果始终之末故。 如来出现品示现法。 则表其始终五位因果满故。 即以眉间光灌文殊顶。 口中光灌普贤口。 令此二人体用因果互相问答。 以文殊为法界体。 普贤为法界用。 二人互为体用。 或文殊为因。 普贤为果。 或二人互为因果。 此一部经。 常以此二人表体用因果。 今古诸佛同然。 皆依此迹。 以明因果进修之益故。 如来眉间放光及口中放光。 加此二大士。 即明五位教门始终之毕。 口光是付嘱义。 流通义。 令教行流通故。 眉间光是果义。 已放果光付嘱文殊。 令文殊发问果法普贤说佛出现。 即是流通。 此品之内。 具说付嘱流通。 亦作轮王大子具足王相。 能治王位等喻释文。 至品方明如来出现品。 后离世间品。 即是佛自成果后。 行普贤利他之行。 训俗之门。 十地果前行普贤行。 自利利他。 十一地果后行普贤行。 纯是利他。 如前七卷会释中略已释讫。 如法界一品。 总该一部教。 总是法界门。 在祇园者。 明众生世间即法界故。 众生性即不思议故。 众生分别即如来智故。 即明就众生世界。 说是法界不思议故。 三明教体者。 依涉法师说出经教体云。 一切圣教四法为体。 名句文身语为性故。 以先惯习相领解故。 此为四闻持流布令法久住故。 然此法依六处转。 一者依法。 谓十二分教故。 二者依义。 随位相故。 三者依。 彼时说去来今自他事故。 四者依处。 要在世界国城故。 五者依数。 一十百千至微尘故。 六者依彼补特伽罗。 说有佛持故。 由斯六处得有正法久住。 补特伽罗者。 此云数取趣。 上依涉法师立教体竟。 今(通玄)以自管窥。 依此大方广佛华严经立其十种教体。 广乃无尽。 一一切众生根器。 佛一圆音一念三世。 无始无终常转法轮。 以为教体。 二一切圣凡境界庄严果报。 以为教体。 此乃见境发心不待说故。 见恶厌之。 见善乐之总能起善故。 又一切法无非佛事故。 三一切法自性清净。 以为教体。 以观察力心契自相应故。 不待说故。 四以行住坐立四威仪。 以为教体。 见敬发心不待语故。 五以佛菩萨出现涅槃。 以为教体。 以此法事令诸众生见敬及念恋发心故。 六以佛菩萨神通道力。 以为教体。 现诸自在见者发心。 不待文句故。 七以无常苦空为教体。 观者。 发心不待语故。 八以无言寂然为教体。 即净名居士默答。 不待名句文及以语故。 九以名句文身语及众生根为教体。 藉言方现故。 十以法界一切法本真为教体。 众生法之能净垢故。 大要言之。 一切众生诸烦恼海。 一切众生随分善根人天乐果。 声闻缘觉菩萨佛乘解脱涅槃名句文身语业等。 及一切善恶业果报虚空法界。 言与无言。 一切法无非教体。 以目观知。 或以闻法或以自思惟。 内薰智现能离诸恶。 及得涅槃。 说与不说皆是教体。 若无烦恼即无教体。 四明总陈会数者。 于中大意。 其义有三。 一总举会数。 二陈其会意。 三说佛出世所由。 一总举会数者。 其会有十。 二陈其会意者。 第一会在菩提场中者。 明示现始成正觉。 为化众生故。 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者。 明法报及行所行报得依正二报所居之宅。 是故于此品重言始成正觉显。 不起初会为初兰若菩提场体。 不离此体得道。 此处报宅所居故。 犹如世人于净处得道方始归来示现此法本无来去迁移时分。 第三会升须弥山顶帝释宫者。 明从普光明殿中说十信之位于其地上创起信心。 今于帝释天宫。 表其进修之位法行增胜故。 于此天说十住之门。 明十住之位创始应真心与空合一分自得慧用自在如天故。 如上高山身与空合。 以处表法位胜。 不即要在生天。 明无相慧用如天自在故。 又明山体于世间中出高过俗表于十住初心禅定如山不动。 无相妙慧出俗现前能破障故。 第四会在夜摩天宫者。 明夜摩天宫在空际不与地连。 明其十行依空行行不与贪欲爱系着诸有之连故。 于此处说十行位。 表法如是。 不要身生彼天。 明在行恒空无所依故。 第五会在兜率天宫者。 明此天处是乐知足故。 说十回向。 为表回向之位均融理事。 大愿大悲大智使不偏僻。 不贪世乐。 不贪涅槃。 不着大悲。 不着大愿。 不离其中。 使令处世。 如莲华同尘而不污。 又表此天于欲界处中。 下有忉利夜摩。 上有化乐他化。 以明上下此天处欲界之中。 还说十回向门。 表令法身大智万行大愿大悲均调处中。 不令同世慈悲有爱不令如三乘乐修出世心增二乘趣寂菩萨留生及舍净土等过。 皆非称其法尔故。 表法如是。 不即要生彼天。 明回真入俗使悲智均平。 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天宫者。 为于此天说其十地。 为其此天以他变化用成己乐。 以明十地大悲大智皆悉成满。 但化众生以为自己涅槃之乐。 无自乐故。 何故超化乐而于他化说其十地之行。 答曰。 为明从十回向均融理智大悲大愿成满增胜。 不依次第而超化乐。 不同下位次第而修如世兴易初以十钱得利一倍。 后以二十便成四十。 即便超初及第二利故。 又明十地果终居欲界之际。 而得自在同而不染出而不离。 又明十地菩萨功超欲缚故。 此天同其魔梵教化波旬故。 同魔王位摄魔眷属。 教化自在。 故居此天。 又明菩萨进修行相十地之位道力功行阶降合然。 以无明住地未纯熟故。 未明净故。 其无明住地果极方终。 设至十一地二愚犹在。 是故此经阿僧祇品。 如来随好功德品。 此二品之法。 佛果已前十一地普贤行满未能达尽。 以是义故如来自说。 明果终始知算数之极如来随好功德佛果方终。 已前诸位法门当位菩萨自说。 最下入法界一品。 如来神力说。 表法界中明一切法总神总真总不思议。 明法界体凡圣一性故。 于人中说。 至文方明。 以此二愚佛果方悉是故。 十地之位随力所堪。 堪至此天故。 虽进修阶降位位差殊。 然法界体一时一念一得一切得。 为明法界无始终法故。 不可即作始终长短存情思想违理之见故。 以定慧照之可见。 第七会在第三禅说。 此一会说百万亿偈。 此会来文未足。 如璎珞本业经具云。 彼经是化三乘人已后。 如来领至菩提树下。 却说初成佛时说华严经会次第。 彼经具言。 计此一会通为十处十会四十品经。 为此经十十成法皆圆满故。 明三禅之中。 初禅除忧。 二禅灭苦。 忧苦既无三禅唯是法悦乐故。 犹法乐故。 喜动还存。 以喜动故色心还在。 此色心是乐禅悦乐无思之色。 非如欲界之色故。 心有无思乐禅之色出入之息犹存。 报得净身。 身如皓雪。 衣如金色。 过身一倍。 行即游空足不履践。 初禅身二里半。 二禅身五里。 三禅身十里。 衣与身倍。 至文广明。 于此天说十一地法门。 表等觉位中顺其法身行其万行。 教化众生遍周法界常法乐故。 至第四禅寄同佛位故。 称真法性无出入息。 随理普周。 任众生见习气迷法之愚一时总尽。 世出世法无事不穷。 号之为种种光明遍照义也。 以智满故。 表法如是。 不即如是上下往来。 但以法身大智虚空一切智日。 对现色身。 于法界中随其器水。 普现众像。 此之一会超前十地过。 初禅二禅二天。 明此十一地智倍倍增故。 以上升天寄处表法升进渐渐自在。 非是法属彼天。 皆遍一切处故。 第八会在普光明殿。 说十定法门。 其定名入刹那际。 如三乘说。 八十生灭为一刹那。 八十刹那名为一念。 此明三乘说。 如此一乘之中。 但以刹那是极短促思虑不及之故。 终不论别有生灭。 明如来出世始终不离刹那际。 如离世间品说。 如来正处胎时住兜率天。 并初生出家学道成菩提转法轮入涅槃。 总一时。 身犹处胎未出。 为定体称法界本性。 以为定体。 更无长短。 始终三世总为一际。 更不许如世妄情想佛出兴作长短系。 违真理故。 即明时之极也。 更不论刹那外别有生灭。 此是当部经之意趣。 不同古人释此会为重会普光法堂者。 意不如是。 不以见名言教中两度三度重叙普光明殿即云重会乃至三会等故。 失其真意。 岂可令他作去来之见。 如经意者。 但以佛自体无作大悲为母。 以一切种智为佛。 以法无性无所依为时日岁月。 以一切众生根器为明镜。 佛于一切众生心海任物自见。 各得自法。 皆令向善及得菩提。 非是如来有重来重去相故。 但明此普光明殿。 是如来自性一切智种智之都体也。 为依报所居此刹那际定是佛一切智种智之法性故。 意在总括一切法界众海会等总体。 不令学者有往来自他故。 今者却作往来重会之见。 此将不可也。 总明如王宝印一时顿印。 不可作重会去来之见。 经无是意。 第九会在普光明殿者。 明从此处而起信心发行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定十通十忍乃至如来出现品佛果位终皆悉不离普贤旧行。 是故佛果向前十住已上。 自乘普贤行满。 即如来出现品前。 三十六品经。 是普贤行品是。 佛果位后自行已满。 纯是利他普贤行故。 出现品后离世间品是。 为从第二会普光明殿中起信心已。 经过五位始终因果。 不离本迹诸佛果满旧普贤门。 于十定品中亦其此处。 明以法身定体圆通始终一际一处三法同一不移普光明殿。 报居之宅。 齐头并印无有重会三会去已还来。 古人释此会为重会三会。 普光明殿以法界门。 不可作世情思想解故。 如善财。 从觉城东大塔庙处妙德之所。 信心经过五十个位门。 至德生童子有德童女。 为未是佛果以前自利利他普贤行终故。 十二位中妙觉之位。 见慈氏如来。 是佛果终位。 令其善财却见文殊。 明今至果不离旧所初信之门菩提理智。 便闻普贤名。 便见其身。 等普贤身者。 彼明果后普贤之行。 经云。 更入无量三昧者。 为明证过佛果位内二种愚故。 二愚者。 一迷阿僧祇广大数愚。 二佛位之内随好功德广大愚。 此之二法唯佛究竟。 自利进修五位菩萨未过故。 以是义故。 此两品经如来自说。 及法界品如来不思议神力说。 为明法界是一切诸佛共所究竟果故。 以将此品示悟众生。 余三十七品是当位菩萨说。 胜鬘经云。 无明住地佛地方除。 三乘三祇之果。 及净秽别执菩萨。 还归本土。 二见顺情多不相似。 如法界因果当念不迁不亏阶级。 总别一多通融方便全殊。 此普光明殿说离世间品。 明信心及究竟佛果普贤行总不离旧迹。 亦如慈氏楼阁内。 普现三世。 一念普观三世诸佛及以菩萨一切众生。 视如即夕。 无有古今。 即其义也。 新华严经论卷第八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九长者李通玄撰第十会在法界品者。 明此一会普含诸会及十方刹海法界虚空界。 总为一会。 重重无尽。 一切诸佛海及一切众生之海。 总以此法界一品。 总为一体。 一切境界随众生心。 以此为别。 以六相十玄该之。 以无思之心照之观之可见。 或以世主妙严品为一会。 以普光明殿三会为一会。 通前世主妙严品为二会。 上升须弥夜摩兜率他化第三禅等天为五会。 通前两会为七会。 法界品祇园人间为第八会。 善财大塔庙处为第九会。 以虚空法界一切处会为十会。 即该收前后十方总尽。 亦是一家所释。 亦不违道理。 古人云。 九会者。 为未知有十一地在第三禅说。 此经总十法为准。 不可说九也。 如善财觉城东会。 明前诸会。 但且寄成五位之法。 未寄显能修行之人。 如觉城一会。 即明能修行之人及菩萨摄生方便法则。 第三说佛出世所由者。 如来出世寄位示真。 若见如来始成正觉及正像末三时教者。 非正觉见。 非见佛出兴。 此乃劣解众生且如是见。 求正觉者不应如是。 问曰。 云何见佛出兴。 答曰。 当见自身。 无身无心。 无出无没。 无内无外。 不动不寂。 无思无求。 世及出世。 都无住处。 无心所法。 无法法无心。 心法无依。 性无始末。 以无依住智说如斯法。 教化众生皆令悟入。 是名见佛出兴。 如光明觉品文殊师利颂曰。 世及出世见。 一切皆超越。 而能善知法。 当成大光曜。 若于一切智。 发生回向心。 见心无所生。 当获大名称。 众生无所生。 亦复无有坏。 若得如是智。 当成无上道。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 了彼互生起。 当成无所畏。 前两行颂明佛出兴。 后两行颂明正觉中智。 佛出兴当知如是。 不令众生取佛出兴灭没之相。 见初见末。 但见自身。 众生身心无生灭体。 是出世间。 夫说一部之经。 始终徒众形相总有二百二十八众。 形类部从庄严道场形类各异。 当会事意皆有所表。 至位方明。 不可云摸。 且初一品有四十五众。 表意如下。 至文方释。 教文广博。 预陈难解对事方指。 目视道存。 如前长科经意六段门中。 第一会中始成正觉。 总有六品经。 经有十一卷。 其中品名者。 一世主妙严品。 二如来现相品。 三普贤三昧品。 四世界成就品。 五华藏世界品。 六毗卢遮那品。 此六品经。 于初会中有六种意。 此初会中从如是我闻已下。 是序分正说分流通分。 自余会皆然。 从如是我闻一时六字至始成正觉。 是序分。 其地坚固金刚所成已下。 是正说分。 至动地雨华。 是流通分。 从正说分中。 说如来成佛因果菩萨神天五十众。 表佛自行利生之众。 令诸来菩萨见知因果。 及示现得道入法入即同佛所知见法。 与后学者以为样式。 从其凡夫入法。 即同佛知见故。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从此义生。 以后诸会悉自有序分。 至文方明。 大都付嘱流通分。 如来出现品是。 前已叙竟。 如轮王大子喻是。 一初世主妙严品明。 佛始成正觉诸世间主来集庆佛成道又自求所益。 又所表如来自行五位法门。 二如来现相品。 明佛始成正觉口光告众毫光示法。 三普贤三昧品。 明佛令普贤长子。 入如来藏身三昧。 审谛观法。 从三昧起。 说佛果报众生业力成就世界依正二报国土庄严。 四便说世界成就品。 明由众生业力起。 五华藏世界品。 明华藏世界海是佛自智果报得庄严。 六毗卢遮那品。 即明引古证今令众信顺法不虚来古今相照。 令信不疑。 今此初会六品经。 皆有意趣。 就六品之中。 还依会释。 分为二门。 一世主妙严品一品经。 明佛始成正觉略示依正二报之所庄严。 二如来现相品已下五品经。 明示果劝修。 于此二门。 且于初门世主妙严一品。 义分十门。 第一明毗卢遮那始成正觉依正二报之所庄严。 第二明十普贤众常随佛众。 第三明诸神八部诸天来集。 第四明结众已来。 第五明十大天王以自得益法门叹佛十地行果。 第六明日月天子八部王等以自得益法门叹佛十回向行果。 第七明十众诸神主稼神为首。 各以自所得法门叹佛十行之果。 第八明海月光大明菩萨等十大菩萨通九众诸神。 以自所得法门。 叹佛十住行果。 第九明座出自众明佛自行普贤行叹佛自行普贤行果。 第十明华藏世界动地兴供。 明佛出兴大众欢喜福威感应。 已上初会十门中菩萨神天。 总得如来五位法门。 但化令入位者。 皆得一分应真理智。 总得称之为神能主导众生。 非鬼神之神。 以入如来智。 法力自在故十地如天。 亦明自在。 至文方广明。 今释此初会中世主妙严一品。 如前十段科文中第一段。 明佛始成正觉。 于此一段复分为二。 一释经题目。 二随文释义。 一释经题目者。 何故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解云。 大者无方义。 方者法则义。 广者理智遍周义。 佛者智体无依住义。 智自在义。 华者遍法界无尽行义。 以行能开敷自他果故。 华是感果义。 开敷义。 严是庄饰义。 明初发心住位。 以十信中有作行华。 开敷十住位中妙理智慧果故。 复生无作十种行华。 常以法行互严。 用净自利利他之道故。 行为严饰义。 世主妙严者。 以此初品有诸神天八部之众。 皆为世间主。 各将十佛世界微尘数随身部从。 或但云无量来严道场。 此为依众成名。 故云世主妙严。 又佛及菩萨。 皆为世间之主故。 以能主导众生。 总为世间主故。 亦此初品总标一部。 都举。 总有二百二十八众。 形状不同各各部类。 或言一佛世界微尘。 或言十佛世界微尘。 或言无量。 以严海会故。 言世主妙严。 或以佛福报境界妙严依正。 亦得称为世主妙严。 为如来亦为世间主主导众生故。 此为依主得名。 品者。 均别义。 明五位及信心同异差降意类别叙。 进修生熟各有条贯。 次第分明。 令后学者自识本行进修不惑故。 为品类均别义也。 第一者。 非是次第前后之第一。 为法界门中无前头在后之次第。 皆是一时无二念。 同时显著。 诸品之第一。 一多缘起同时之第一。 是名同时具足相应门一多相容不同门。 以十玄门及六相义通融。 不可以如情所系故名第一。 二随文释义者。 从如是我闻一时至如是无量功德以来。 于中有七十一行经。 长科为四分。 一从初如是我闻一时以下至始成正觉。 于中有八句经。 总明断疑成信分。 前之六字明结集闻经之主。 后之五句序致如来得道之处。 二其地坚固以下。 至妙音遐畅无处不及。 于中有二十六行半经。 总明叹佛依正。 此土他方及菩萨神力庄严道场分。 此如帝网之他方。 三尔时世尊处于此座以下。 至所有庄严悉令显现。 于中有十三行经。 叹佛成道修行果满依正。 报德悲智摄生自在无边分。 四从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以下。 至无量功德。 于中有三十行经。 明菩萨大众围绕分。 又从初断疑成信分中。 义分为三。 一定传教人。 二定说经时分。 三释经文义。 一定传教人者。 如三乘中大智度论第二卷所释。 如来临入涅槃时告阿难。 十二部经汝当流通。 告优波离。 一切戒律汝当受持。 告阿那律。 汝得天眼当守护舍利劝人供养。 告大众言。 我若住一劫若减一劫。 会亦当灭。 语已双林北首而卧入般涅槃。 阿难亲属。 爱习未除。 心没忧海。 阿泥卢豆语阿难。 汝是守护佛法藏者。 不应如凡夫人自没忧海。 诸有为法并是无常。 汝何愁忧又佛世尊手付汝法。 汝今愁闷失所受事。 世尊今日虽在明朝即无。 汝当问佛未来要事。 卢豆教问要事有四。 一问如来在世亲自说法人皆信受。 如来灭后一切经首当置何言。 二问如来在世诸比丘等以佛为师。 如来灭后以何为师。 三问如来在世诸比丘。 等依佛而住。 如来灭后依谁而住。 四问如来在世恶性车匿佛自治之。 佛灭度后云何共住。 阿难如教请问世尊。 世尊答云。 经首当置如是我闻一时等六字为句。 二云诸比丘皆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三云诸比丘皆以四念处为住。 四云恶性比丘以梵檀治之。 此云默摈。 若心软伏为说迦旃延经。 此云离有无破我慢心。 又如五卷大悲经中。 阿难请佛。 云何结集法眼。 佛告阿难。 我灭度后。 大德比丘应如是问。 世尊何处说大阿陀那等经。 汝应如是答。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菩提树下初成正觉说法。 乃至娑罗双树间说。 如是等二十余处所说之经。 佛自重教阿难结集如是。 是故此六字句义。 佛教立故。 断后闻经者疑。 知非是他余人说故。 亦非阿难自说。 依涅槃安立如经初。 准科文。 从如是我闻一时至始成正觉有八句。 依五卷经说令众断疑。 一者如是是一句。 我闻是二句。 一时是三句。 佛在是四句。 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 此之三句义。 唯是一。 但陈其一处三法是一。 并始成正觉为六句。 是故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菩提场中始成正觉。 总为六句。 今言如是者。 如即如佛所言。 是者是佛所说。 简非异说两名相顺契信不殊。 明真是佛说非阿难自说亦非魔梵所说。 又我闻一句。 是阿难从佛所闻。 非转转传闻故。 亦非是非人所制故。 又非如外道。 经书青乌衔来石崖崩得。 是断疑成信分。 如真谛三藏云。 依微细律。 阿难当升法座之时。 其身如佛具足相好。 众见此瑞遂生三疑。 一疑佛大师从涅槃起更为众生说法。 二疑他方佛来。 三疑阿难转身成佛。 今为除此三疑故安立六字。 是阿难自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 知非是佛重起所说法。 亦非他方佛来。 又非阿难自身成佛。 但以法力故令我似佛。 是故下高座已还复本形。 以此义故。 以此六字用断众疑。 问如三乘中说阿难。 既是佛得道夜。 生年二十方为佛弟子。 其二十年已后经是亲闻。 已前传闻。 故转法轮经云。 阿难结集自说偈曰。 佛初说法时。 尔时我不见。 如是展转闻。 佛游波罗奈。 为五比丘众。 转四谛法轮。 故知以前非亲闻故。 又萨婆多论云。 阿难为佛作侍者时。 请愿言。 愿佛二十年中所说之经。 尽为我说。 勿与我故衣及残食。 将知此也是观闻。 又如涅槃经云。 阿难多闻士。 若在若不在。 自然常解了。 常与无常义。 又阿难得觉意三昧。 佛所说经远近常闻。 此以阿难传法。 并是三乘经中所说。 如此大方广佛华严经传法阿难。 非如上说。 夫天中之天十方调御化仪主伴。 岂是小缘。 自非器类齐肩示阴阳而影响。 三世九世穷劫一念而知。 无尽古今常如即夕。 今以三乘情见延促始终者。 未可详其传教之主。 今此华严经明传教主伴者。 皆是神洞玄源道齐智海。 如文殊普贤互为师范之者所为也。 岂论生时年岁作前后之见。 如是佛出兴世转法轮。 时如来以性海大智之印。 印众生情欲为文字。 于一音中无前后际。 一时普印。 随乐不同。 各随自心所乐之法皆得闻之。 设阿难示行传教之主伴者。 是普贤行海随器高低。 出没任流依根现迹。 皆不得以三乘定例。 如上所说。 并是圣贤。 密潜同事。 是应三乘权化。 未为了教。 如阿阇世王忏悔经。 有三种阿难。 一阿难陀。 此云庆喜。 持声闻法藏。 于上二乘随力随分。 二阿难陀跋陀罗。 此云庆喜贤。 持中乘法藏。 于上大乘随力随分。 于下小乘容与兼持。 三阿难陀娑伽罗。 此云庆喜海。 菩萨持大乘法藏。 于下小乘容与兼持此者。 亦是三乘中传教阿难未为实教。 如是华严经传教阿难者。 正阿难升高座时。 身同诸佛。 一时顿演四乘等教。 随根结集。 即阿难与佛体用不殊。 此释亦不违道理。 又如涅槃经云。 阿难所未闻经。 弘广菩萨当为流通。 若望此经非三乘所知。 即此弘广菩萨传教非谬。 今此称如是我闻者。 弘广菩萨也。 又大智度论云。 是文殊师利称如是我闻。 以彼论中云文殊师利佛涅槃后四百年中时文殊师利犹在世间故。 又如大智度论云。 文殊师利与阿难。 在余清净处。 结集摩诃衍藏。 如上所释。 总是圣者随方便言。 若以大体论之。 总是如来文殊师利普贤菩萨随事之行故。 设言三身阿难。 亦复如是。 总是佛自普贤行中随根方便随器高低故。 已上定传教人竟。 二定说经时分者。 略立十种说教前后不同。 一如力士经说佛初成道一七日思惟已即于鹿园说法。 二如大品经说。 佛初成道鹿苑转四谛法轮。 无量众发声闻心乃至独觉心大菩提心。 不言时日。 三如法华经说。 三七日诣鹿园说法。 四如四分戒及萨婆多论。 六七日方说法。 五如兴起行经及出曜经。 七七日方说法。 六如五分律。 八七日方说法。 七如大智度论。 五十七日方说法。 八如十二游行经说。 一年不说法。 九依今唐朝藏法师。 决定将如来成道定二七日说华严经。 已上见佛说法前后不同。 皆是随自见佛说法前后不同。 非是依本法界成实之说。 十今(通玄)依此华严法界门定说法时分。 还依本教定其时分。 总不如上。 如来依真。 出世利物。 还令至真。 若也各自随逐自情。 永劫迷轮苦趣乖真逐妄。 佛意不然。 经自有明文。 何须违教。 逐权背实障业何休。 如十定品说。 如来于刹那际出现于世入涅槃。 总无时也。 言刹那际者。 犹是寄言尔。 以无时即一切时出现。 一切时说法。 一切时涅槃。 为寂用无碍故。 随众生心现故。 又如法华经。 吾从成佛已来经无量阿僧祇劫。 以无时可量故言无量。 此为佛说法时。 以此为定。 不逐世情远思为无量之想也。 以无时是佛说法时也。 以本教说本时。 本时者。 法界无时也。 如十定品。 以刹那际出现于世入涅槃者。 意言时无可移如刹那际。 总明法界无可迁移时也。 今定说经时分。 只是三世古今情尽。 以为本说法时也。 不可依前权教逐情引接之说。 三释经文义者。 一从初六字八句断疑成信分中。 依大智度论云。 如者顺也。 又是者印也。 即印顺信受故言如是。 如是总举一部文义。 即指已所闻之法故。 故云如是。 又依长耳三藏约三宝释。 一约佛。 谓如佛所说。 是我所闻。 是佛所说。 又依藏法师释约法云。 谓如我所闻。 是佛所说。 又如称理教是我所闻。 又今(通玄)约法释云。 如者诸法如故。 是者即是佛故。 故言如是。 以法界大智之真我。 闻佛说法界大智之真经。 故言如是我闻。 即明师弟体一。 此约华严法界门释。 为明初发心因果理智不异佛故。 又一切法如也。 以法体如。 所说法者。 及法亦如。 此法界智是所闻之智。 智亦如如故。 故言如是。 心境不二方闻佛所说经。 若心境有差不可闻佛所说。 亦复不能信顺领受故。 我闻者。 是法界智之真我。 还见法界智之真佛。 还闻法界智之真经。 总法界智之真人。 互为主伴。 还化法界智之真众生。 悟入法界智之真性故。 故言如是我闻。 夫佛日出兴化群生之轨范。 所有结集传经之主伴。 自非气类齐光道相知而利物。 以弘广菩萨文殊师利如来自行普贤等。 传持圣教。 是实也。 非实是种智外三乘之人能传教乎。 设是阿难亦是同流。 皆以常乐我净大智慧之真。 我闻如来大智所说之真经。 非假我故。 皆如佛知见故言如是我闻。 不同涅槃具四缘和合之所闻故。 云何四缘。 一耳根不坏。 二声在可闻。 三中间无障碍。 四有欲欲闻如是之闻。 是凡夫闻故。 又凡夫及三乘有十种缘方得闻。 一本识为依。 二耳识种子为因。 三末那为染污依。 四意识相依。 五自类耳识为无间依。 六耳根不坏为境根。 七作意欲闻。 八境为所缘缘。 九中间无障碍。 十境近在可闻。 如是之闻。 是凡夫及三乘有限量闻。 不同此教菩萨以遍法界大智慧为闻。 更无能所。 以一圆明智境。 一念普闻三世劫无量等诸声。 皆不如上说。 凡夫及三乘系无量劫者。 是法界门中一念一时闻。 以智无里外一时闻故。 一时者。 依梁摄论。 一时有三义。 一平等时。 无沉浮颠倒故。 二和合时。 谓令闻能闻正闻故。 三转法轮时。 即正说正受时。 故如依诸古人说。 正是说法华经时。 非是说余经时。 正是说金刚般若经时。 非是说余经时。 名为一时。 取正是说当部经时。 名为一时。 今此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时即不尔。 即是以法界体寄言。 一刹那际。 出世及涅槃。 以一言音。 一时遍周十方国土转法轮时。 名为一时。 非如上说一时之义。 佛者觉也。 觉有二义。 一始觉。 二本觉。 此佛者觉无始终。 三世障尽名之为佛。 不如权教有出世涅槃有始终故。 又佛者。 大智度论中有四义。 一名有德。 谓婆伽名德。 婆名有故。 二名巧分别。 婆伽名分别。 婆名巧故。 三名有声。 婆伽名声。 婆名有故。 四名能破淫怒痴婆伽名破。 婆名淫怒痴故。 又佛地论说有六义。 颂云。 自在炽盛及端严。 名称吉祥与尊贵。 具斯六种义差别。 是故总号为薄加。 在者在何处所。 有二义。 一指事。 二举法。 指事者。 在摩竭提国。 且指其国。 举法者。 在何处也。 在法界。 即事即法界无二故。 为法界无中边大小彼此故。 又摩竭提国者。 此云不害国。 摩者云无。 竭提云害。 总云无害国。 又云。 摩者不也。 竭提者至。 言其此国将谋兵勇邻国敌不能侵至。 又摩者遍也。 竭提云聪慧。 此国为多有聪慧人遍其国内故。 又云。 摩者大也。 竭提体也。 谓五印土中此国最大。 统摄诸国。 故云大体也。 此国王不行刑戮。 其有罪者。 送置寒林中。 为明佛大悲。 以处表德故。 阿兰若法。 此云寂静处。 寂静有二义。 一事二理。 一事者。 在摩伽陀国尼连河侧沤楼频螺聚落中。 去人间五里一牛吼地也。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处有一万道场神。 常在其处。 一切诸佛示成正觉。 总在其中。 表如来万行圆满中道无边故。 此处是阎浮提之中心故。 二理者。 即一切法自体静故。 即动而常静故。 菩提道场者有二义故。 一事二理。 一事者。 如前尼连河边。 二理者。 遍法界也。 法界无边中道无边。 于一切刹皆示成佛故。 如世间场简秽故。 法场治惑故。 示现成佛治众生惑故。 此场依主释。 为佛在其中现成道故。 依主得名为觉场也。 始成正觉者。 古今情尽。 名之为始。 心无所依。 名之为正。 理智相应。 名之为觉。 得如是法。 名之为成。 又自觉觉他。 名之为觉。 以上释八句中断疑成信分竟。 第二庄严道场分者。 从其地坚固以下。 至妙音遐畅无处不及。 于中有二十六行半经。 明如来依正二报庄严道场于此一段文中。 明如来本行中四种因感四种果报。 于一心性中有四种因。 行十波罗蜜。 又于其中各得十种庄严。 何者为四种因。 第一以法身因报得金刚地。 经云其地坚固者是也。 其地上有十种庄严。 即以十波罗蜜以成依报。 金刚地为正报。 何者为十种庄严。 一以法性中大智以为檀体者。 即一行中具十行总圆故。 以此经宗一行即一切行主伴恒圆满故。 故以宝轮圆满用严金地。 明一即一切故。 二以宝华以严金地者。 明其性戒清洁犹如妙华开敷菡萏令人乐见。 发生自他善因果故。 三摩尼宝以严金地者。 摩尼此云离垢宝也。 以忍行清高心无诸垢所招依果故。 四诸色相海以严金地者。 以精进波罗蜜总该众行。 能招自他果故。 以招报故。 诸色相海以严金地。 五摩尼为幢庄严者。 明定体恒净无倾动故。 所招果也。 禅波罗蜜能普寂故。 六放光明及出妙音庄严法界者。 明定能发慧慧能说教。 以为依果以严虚空。 又明第六波罗蜜空慧满故。 七宝网庄严者。 明方便波罗蜜成就大悲覆护众生施教行故。 所招依果。 为明七住七地等成大悲法门故。 施教行之网。 漉出众生。 安置于大般涅槃之岸故。 因行如是依果亦然。 八妙香华璎垂布庄严虚空者。 此网向下悬垂之饰也。 明第八愿波罗蜜以任运之大智。 入俗益生。 教行所招依果也。 如十地菩萨。 七地已前作七度。 炼真金转令明净喻八地。 即作种种庄严华鬘喻故。 九摩尼王变现自在庄严虚空者。 明第九力波罗蜜九住及九地等为大法师说法自在所招依果故。 明十住中第九十行中第九十回向中第九十地中第九。 总明法师位说法自在所招报故。 十雨宝及华以严金地者。 明十住十地等大智法云雨众法宝及利众生行普周遍故。 所招依果。 从第九摩尼宝变现自在。 即雨十地法云之宝者。 明住住地地五位相即故。 第二万行因者。 其如来自行普贤行为因所招宝树行列庄严金地。 周遍十方为依果故。 经云。 令此道场一切严具树中现像者。 明觉行体周彻故。 此总陈树上庄严。 后别举菩提树一个。 用明众树亦尔。 其菩提树有十种依果者。 常以金刚地为正报。 其上庄严为依又如来身为正报。 金刚地及地上一切庄严为依今树者。 以如来行为因。 因行。 招报树为依报。 又树上其树金刚为身。 金为正报。 干枝条叶华果为依。 明以行树法华智果慈悲之叶。 以十波罗蜜为枝干。 法身以为其茎。 而随十行之上。 报得十种依果庄严。 何者为十。 一金刚为树身。 以法性为檀行体故。 所招金刚树身依果。 为明一切行从法性生故。 是故以金刚为身。 云树高显者。 如下十地品说十地菩萨行中依果所招之树。 其身周围十万三千大千世界。 高百万三千大千世界。 如十地菩萨行中依果。 尚自如是。 况复如来。 二琉璃为干者。 生枝已上为干。 向下无枝条处为树身。 明自行净戒为因外招琉璃为树干故。 直出者为干。 傍生者为枝。 枝上生者为条。 明万行随流以净戒为体。 以无染故。 皆是法性身。 随流而无染净。 行果所招报相。 三众杂妙宝以为枝条。 以严其干者。 明纯杂万行对缘成忍能利自他所招依果故。 四宝叶扶疏垂荫如云而严其条。 扶疏者荫映得所。 明精进波罗蜜自利利他教行法门覆护得所不省不烦恰中故。 外招依果树叶以严覆荫众生得所故也。 五宝华杂色分枝布影以严宝树者。 明如来以无量三昧方便随流利生影应一切众生之行随类现形。 外招其华以严宝树。 亦明三昧能开敷智慧果故。 故报得依果以华为严。 六摩尼为果与花间列者。 明以定华能敷慧果寂用自在故。 含辉发焰者。 慧能照烛自他故。 所招依果华果间严。 七树出光严者。 明方便波罗蜜以大悲心处缠同事方便破暗故。 所招依果故。 树出光严八光出摩尼者。 明第八愿波罗蜜兴智自在所招果故。 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俱时出现者明第九力波罗蜜以无功智身出应随缘利含识故。 九地菩萨为大法师。 所招依正本末相似。 以行果能招树报。 树出菩萨众还明本行。 明依正交参具总别故。 为明本行万行报得树严。 树出菩萨。 以明因果彻故。 摩尼宝中现菩萨身云者。 表八地无功之净智。 九地出行设教利生故。 以菩萨是行树。 是行中报得。 还于树中出菩萨行。 十菩提树恒出妙音说法庄严者。 明如来十住十地等智波罗蜜。 以法大云雨法雨故所招依果。 第三明大悲因果者。 以如来大慈悲为因。 如来所处宫殿为依果。 此中有五种德而共成之。 一如来大悲含育德。 以成其宫。 二以正智利众生德。 以成其殿。 三以智观照利自他德。 能成其楼。 四以大智知根设教益生德。 能成其阁。 五大悲弘愿周遍利生德。 报得宫殿楼阁周遍十方。 又以十波罗蜜行随大悲生。 复成十种依果。 何者为十。 随法身随万行随大悲随大智所招依果。 各自区分不相碍故。 犹如大地生诸卉木。 地唯是一万像不同。 如水资生喻思之可见。 但十波罗蜜理唯一性。 随其法身万行大悲大智报自差殊。 故如法身大愿大悲大智十波罗蜜。 废一不可。 至八地已来其功未熟。 若废一即一切不成。 欲学佛菩提。 如此通融不修一行。 若偏修理即滞寂。 若偏修智即无悲若偏修悲即染习便增。 若但修大愿即有为情起。 菩萨于此众行不去不留。 以法性均融得所。 即得以定慧力观察之。 不可玄情斟酌也长诸痴爱。 其十种行以为十种依果庄严者。 一以十方一切诸佛平等法性无著大慈大悲心。 行檀波罗蜜所招依果。 众色摩尼之所集成。 以大悲位中万行。 或染或净。 非一色故。 所招依果非一色故。 以严宫殿。 二以法性自体清净。 无表戒体。 随大慈悲行守护众生。 名为行华。 能感自他果故。 所招宝华报以严宫殿。 三以忍波罗蜜处世济凡。 毁誉不变动故。 外招依果诸宝流光。 光化为幢。 幢者不倾动义。 胜怨义。 胜于毁赞之怨故。 四以精进波罗蜜随大悲行。 外招依果。 无边菩萨道场众会以严宫殿。 咸集其所。 五以禅波罗蜜随大悲行。 外招依果。 菩萨出现光明。 以定能发大悲慧光明故。 六以慧波罗蜜随大悲行。 外招依果。 得不思议摩尼宝王而为其网。 以慧能简择成诸法网故。 还得不思议音宝网用严宫殿。 七以方便波罗蜜能随大悲。 同于染净随流之行。 外招依果。 得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从中出。 明如来。 以法无依住智慧之门。 成大悲方便之行为因。 所招神力以严宫殿。 如七地位中所行方便行成大悲门。 经中喻云。 犹如一国纯秽一国纯净。 于此二国事难可了知。 明七地菩萨以成就大悲方便万行于染净二见难断难成故。 为此悲门化利众生无休息故。 八以愿波罗蜜。 外招依果。 众生所居屋宅现宫殿中。 明如来大愿应众生为因所招依果如斯显现故。 又此中明智悲圆净故。 九以如来力波罗蜜随大悲行。 为大法师故。 诸佛神力所加。 以严宫殿。 以为依果。 十以如来行智波罗蜜为因。 外招神力。 一念之间宫殿。 悉皆包含十方法界。 明智随悲用普含覆故。 以上十种行用严宫殿。 上庄严皆是如来随大悲行所招依果故。 文势连贯互融相依。 明一行一切行互参故。 一切报果不可无因而得。 但以智细细思之。 本来因果内外相似。 第四如来大智随万行因果者即通万行。 出现世间。 正成正觉。 为正因也。 师子座为依果。 从其师子座一段文中。 义分为三。 一释座名。 二陈座高广。 三明座上庄严因果。 一释座名师子者。 依主释。 如来于大众中得无畏故。 非于座上有师子座严。 设有者但明依报故。 二陈座高广者。 经但言高广不言量数。 今以例比之。 如下十住位中帝释天宫佛座。 高十千层级。 十行位中夜摩天宫佛座。 高百万层级。 十回向位中兜率天宫佛座。 高百万亿层级。 高广随位各各相称。 以次类之。 十地之位他化天宫其座。 高亿万亿层级。 彼天宫已超化乐故。 第三禅中说十一地。 又超二天倍倍更高。 十地品不言佛座层级高广之量也。 但以次类之。 此之四位佛座高下层级不同者。 以明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进修阶降随位所见高下不同。 以实而论佛座高广。 无有决定大小高下可得。 为如来心量尽所系故。 无有量也。 所招依果。 亦不可以量度故。 如无边身菩萨量佛身际不可得故。 已出情际心数量故。 以此义故。 住毛孔中而身不小。 居法界中而身不大。 为情量尽故。 身若随类座亦随类。 若以如来自报体而言。 以法界为座体。 因既如是。 依果亦然。 故亦非可量。 如法界品中。 等于法界座量为定。 三明座上庄严因果者。 略有十种。 皆以如来智随万行。 一切处亦成正觉为因。 一切处十种庄严为依果故。 其十者何。 一摩尼为台者。 明如来智随法施成。 檀波罗蜜。 明智体净所招依果得离垢宝为严故。 摩尼者。 此云离垢宝也。 智能出俗以此为台。 明智体超尘迥出义也。 二莲华为网者。 以智随万行成戒波罗蜜门。 明其性戒得真不证处缠不污犹如莲华处水不染。 为网者。 明智随戒体教行漉众生故。 所招依果报相似故。 三清净妙宝以为其轮者。 明如来以智随行成其忍门。 生在王宫及示成正觉。 假令调达梵魔波旬恼而不恚。 所招依果妙宝为轮。 明佛忍行圆满故。 果报圆满也。 四众色杂华而作璎珞者。 明如来以智随众行成精进波罗蜜故。 所招依果众色之华。 而作璎珞以严宝座。 为明精进行为严大智法身为华璎故。 明智行互严。 五堂榭楼阁阶砌户牖凡诸物像备体庄严者。 明如来以智随行成禅波罗蜜门故。 明其如来智随禅行无动不寂。 明此禅门总摄法身大悲大智进修行门层级次第总皆具足。 所招依果亦具足故。 故总举凡诸物像备体庄严。 俗书云。 大屋曰榭。 其状上平。 可以为台观。 四周置檐。 上下以轩槛阶砌严之中虚为其室。 亦云台。 上有木为榭。 此为略言之。 六宝树枝果周回间列者。 明如来智随慧用依根同行所招依果树严宝座。 宝树枝果周回间列者。 明理智悲愿互参同时总别得所不偏修故。 以十门参之。 七摩尼光云互相照曜者。 明如来智随方便行随器与益所招如是依果庄严。 照曜者。 知根同事。 八十方诸佛化现珠王一切菩萨髻中妙宝悉放光明而来莹烛者。 明如来因中八地大智大愿功终。 大悲已满大智圆明。 诸佛摩顶。 能十方示成佛身一切菩萨愿行齐等故。 招依果佛化珠王者。 明同十方诸佛自在故。 菩萨妙宝共来莹烛者。 明菩萨行圆。 莹者明净义。 烛者照曜义。 以明如来因中八地大智随本大愿力照众生根依根与益故。 为依果也。 皆以十玄六相该通。 总一刹那际同别具足故。 不可顺情而知。 常不异理智而知。 依无作定体方明。 思而知之者信位也。 九复以诸佛威神所持者。 明如来大智随行成力波罗蜜。 为大法师。 说佛法轮。 同诸佛力故。 所招依果。 佛力持座令座说法。 十座出音声说佛境界。 妙音遐畅无处不及者。 遐者远也。 畅者悦也。 明座出音说佛境遍周法界远悦众生故。 此如来因位十地法云润泽所招依果故。 第三明如来成道摄生自在分者。 于此分中从尔时世尊以下。 至所有庄严悉令显现。 于中有十三行经总明如来处座成佛身语智等三业自在眷属庄严利生自在。 如来所坐之座。 以法界为座体。 以如来一切万行报得。 为依果庄严。 如来是大智之身。 缘座上所有庄严。 皆是如来大智随行任运报得。 如龙游云起虎啸风生。 报感之应。 然非物能与为也。 成最正觉者。 为简非外道声闻缘觉于权教中木树草座厌俗出缠。 令劣解众生起三乘种。 且拔八苦。 非究竟觉之正觉。 简非如是觉故。 故言成最正觉。 此正觉者。 不忻不厌不出不没。 染净情尽。 以大圆镜智称法界性。 自在教化尽一切众生世界刹海。 皆非限齐。 所有报境身国相彻圆满十方。 诸佛众生。 自他同处互相参入。 影现重重。 不云报满三千大千之刹。 不名净土在于他方。 略说大相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 随好无尽。 顶着华冠。 项着璎珞。 手着环钏。 非同三乘厌俗出家。 劝诸菩萨生于他方佛国净土。 简非如是。 故言成最正觉。 号毗卢遮那。 此云光明遍照。 以其大智教化依根破障故。 如经一一自有其文。 智入三世悉皆平等者。 明智能随俗言入三世。 即俗体本真。 故言平等。 以总别同异成坏门六相义。 该括。 即总而全别。 即别而全总。 即同而恒异。 即异而恒同。 即成而恒坏。 即坏而恒成。 皆非情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生灭相故。 如是皆是如来理智体用依正悉自在故。 以自体无念力大智照之可见。 此一段十三行经。 总明如来身语智三业依正随用自在。 经自具文不烦更释。 第四从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以下。 至无量功德。 于中有三十行经。 明菩萨大众围绕分。 于此分中都显初会。 总有四十七众。 皆是围绕皆有其意。 于此四十七众之内。 从初菩提树内流光众已下。 至普贤等十个。 上名悉同名之为普。 众且分为三。 新华严经论卷第九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十长者李通玄撰一菩提树内流光众。 是明佛本因五位进修建行利生成报显因众。 如前所释。 二如来所居宫殿内众。 明佛本因大悲圆满覆育含生利生之行显因成报众。 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众中。 普贤等上名悉。 同名为普者。 十个菩萨众。 明古今诸佛共行普贤行众。 已上三众皆是古今诸佛共行万行大悲大智。 随五位中进修自利利他十波罗蜜四摄四无量等之常行普贤之道也。 一切菩萨以此为体。 一切凡夫以此为所乘。 如大王路。 法则常然。 行与不行非道之异。 从此十普贤众以下至第四。 从三十三天王至大自在天王众随位复分为五。 第一从尔时世尊处于此座成最正觉。 并十普贤众。 此是现果成因生信分。 何以然者。 为如来是正觉之果。 普贤等众是佛行果。 如来所居华藏净土。 是佛报得依果。 一切众生以自根性观如来三种因果。 及行佛自行普贤门。 而生信心故。 若不如是依何生信。 是故如来以此三种因果。 而令众生信乐修行。 以是义故。 此之初会及普光明殿中第二会至贤首品已来。 十二品经。 总是举果劝修生信分。 第二从海月光大明菩萨等已下菩萨众。 并取已下第二执金刚神等九众诸神。 以明十住因果。 何以然者。 海月光大明菩萨亦是普贤等众。 分为异名。 意者明还以佛果位内普贤行门。 入俗利生。 随行名别。 既以佛果位内诸佛共行普贤行法入俗利生所堪利者。 还得旧法不移旧行。 以是义故。 还以普贤位内海月光等异名菩萨。 便为十住初心。 明从凡夫地修学十信心。 信诸佛正觉之果无异自心本性清净如诸佛性。 所有分别本性清净名无依住智。 如诸佛根本智。 以禅波罗蜜无作印印之。 即法界性自然相称。 所行诸行即普贤行故。 动静无二故。 所转法轮即与十方诸佛智契同不异。 如是修习惯习使熟。 正觉不移。 其本一故。 会同诸佛旧觉本智同一。 性故。 行行不移旧普贤行故。 以是义故。 将普贤众内十个海月光等异名菩萨众。 为成十住初心。 明十住初心不离旧法智故。 以此下文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又如海月光大明菩萨。 向下获益叹德中经云。 复次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 得出生菩萨诸地诸波罗蜜。 教化众生。 及严净一切佛国土方便解脱门。 明以普贤行成就众生入佛大智法界行普贤行五位次第进修法门故。 以普贤入俗果行名海月光。 通以下等共成十众。 用成十住菩萨位门。 以下通九众诸神至主药神等。 明是入十住之果行也。 为入十住应真。 称之为神。 明入位菩萨以自应真法合为神。 覆育含识故。 以智灵通救生自在故。 称之为神。 非世鬼神也。 次后诸神天等。 明五位进修增胜故。 渐渐自在也。 以此菩萨神天总明十住。 已上入位菩萨皆随自位摄生。 因果自在行故。 非鬼神之神。 若自心达理不与妄合。 其智自神。 不为不思而智善通万有故。 此诸神众皆是如来以五位行摄生得益之众。 还将行相法门次第作法样式。 令其后学者一一仿之。 善知因果故。 第三从主稼神以下至主昼神。 此十众诸神。 明十行利生法门因果故。 第四从阿修罗王以下至日天子。 中有十众。 明十回向利生法门因果。 第五从三十三天王以下至大自在天王。 于中有十天王。 明十地利生因果。 已上五众是寄位。 表佛果五位行门因果故。 为利众生故。 寄位显法。 寄位入法。 与众生作法。 令众生证修。 从如来座内众至如来眉间毫相中所出众。 于中有四种众。 其意如何。 第一如来座内众。 明是如来往昔自行与古同因彰果众。 第二十方菩萨来集兴供众。 第三诸来菩萨毛孔光明众。 是法界性起无碍一多。 同异自在大悲无尽。 不思议众。 明此法界门法合如然。 体本如是。 法行依正重重无碍。 以法界智境身土一多法合相容故。 第四如来眉间毫中众。 是示果成因生信利生众。 此是成佛以后。 以十信心位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遍法界法门众。 举此自修之因果。 还令学者仿之。 以上诸众配位及来意。 即通前树内流光众宫殿楼阁众。 总有十一众。 随位别配。 即四十七众。 为五位之内十个普贤。 总为一众。 当位不分十十部类故。 海月光大明菩萨众。 及已下神天。 十住十行十向十地。 各各有十种部从故。 都为四十。 通十普贤为一众。 取上四十共为四十一。 并菩提树内流光众。 如来所居宫殿众。 如来座内众。 十方诸来菩萨众。 菩萨毛光众。 如来眉间毫中众。 都为四十七众。 且长科众意如是。 于中义趣至文方明。 菩提树内众。 如来宫殿内众前已释讫。 已上且长科初会众竟。 余待至文。 已上总明举果行遍周以成信位。 从此已上四十七众。 若别列十普贤众。 即五十六众诸大众海。 皆是大众围绕分。 从此初段中有三十行经。 分为三段一初有七行半经。 总列菩萨之数。 及陈同号普贤菩萨之名。 二从海月光大明菩萨以下至十佛世界微尘数。 于此一段文中有七行半经。 陈异名菩萨众。 并都结已上诸菩萨数。 三从此诸菩萨已下至成就无量功德。 于中有十五行半经。 陈大众本修行之因。 及叹大众之德。 从初段中七行半经。 列同号普贤之内。 义分为三。 一释菩萨名下之义。 二释菩萨同号之义。 三举众所为因缘。 一释菩萨名下之义者。 略释普贤菩萨一号。 余可准知。 行与理齐。 利生皆遍。 号之为普。 知根利俗。 称之为贤。 菩之言觉。 萨言众生。 善觉众生。 号名菩萨。 广云摩诃菩提萨埵也。 梵言摩诃菩提萨埵。 此云大觉众生。 为常于生死海觉悟无尽众生故。 已下九个同号为普者。 普贤菩萨通号也。 明一一菩萨皆有此十种德行。 约德为名故。 为表德行圆满始终具十。 一一菩萨随行之号无尽故。 为行无尽行故。 但以其名下之义。 即彰自行。 余准知之。 总以十波罗蜜为体。 二释菩萨同号之义者。 明此十普之义。 是一人之普一一菩萨具十普也。 一切菩萨总然。 下名别者。 明一一普能遍别故。 方知普义得成也。 总是十方诸佛同行共行。 更无故新。 如大王路发迹蹬之者。 即是无奈不行之何。 一念随善少分见性智慧现前。 总是不离佛正觉根本智故。 不离普贤行故。 如普贤行。 一念中少分善心。 总是向法流者故。 如下经云。 闻如来名号及所说法门。 闻而不信。 犹能毕竟至于金刚智地。 何况生信修行者也。 三举众所为因缘者。 明佛出兴世所现依正二报大集普贤菩萨众海意。 为令众生见果生信修行故。 此是举果劝修生信分。 如来是十方诸佛正觉根本智之果。 十普贤等是十方诸佛差别行果。 举此二法中因果。 报得令众生信乐修行趣入故。 如三转法轮中。 一示八相成道是。 二劝修。 以观果知因劝人天等修学。 三证同如是。 三乘一乘等证。 今此一乘中将此佛乘根本智果普贤遍法界行果。 劝令大心众生生信修行。 此乃即是五位中十一地普贤等觉位门。 十方诸佛成佛竟。 亦行之不息。 如初发菩提心者行之不息。 今将此位以为信门。 若不如是以何为信入。 故佛果后普贤行纯是利他。 初发心以后普贤行是自利。 利他行故。 今此初众并佛所为如是举果劝修。 生信乐修行趣入故。 今经之大意。 为若此也。 将旧果劝初心。 向下海月光大明菩萨诸神天众。 即明信已入十住十地修行进趣渐渐增修因果也。 明立随位当分之因果。 令后学者见其体样信乐无疑。 趣入随位各异故。 若不如是滞在一法智无增胜故。 已上一段。 且是初见佛成道见佛果五位菩萨集众示现入法。 入即同佛。 所知与佛齐见。 若信他佛。 然初心菩萨未能然也。 未是自信自心自身是佛。 大智境界是佛法身。 是堪行普贤行者。 从第二会光明觉品已后。 一切处金色世界宝色世界。 即明自心法性是金色白净无染。 名为所居世界。 不动智佛即是自心。 于无性理中。 分别之智。 本来无动。 上首菩萨文殊师利。 明是自心无性之中善能简择妙分别慧。 觉首菩萨即是自心如是真信之首。 目首菩萨即是自心。 明见可信之心心境俱佛。 如海门国法。 普见自他俱佛故。 至文广释。 方明是身是佛是心作佛心外见佛不名信心。 已上大众围绕分中。 释同号众竟。 第二释海月光等名异众。 其意如何。 此七行半经。 其中义分为四。 一陈菩萨众意。 二释菩萨名号。 三都结众数。 四叹德。 一陈菩萨众意者。 此十个异名众。 所以异名。 前同号意。 况如前段已释意。 此一段异名意趣。 为明以彼普贤行入俗利生随其行异名亦还异。 为明以普遍别方名为普。 其众意。 为明入俗利生教化众生。 还令众生得自身之法。 是故寄位在十住初心。 以明用彰。 十住初心一下顿乘古法。 不移古迹故无异旧道。 如大王路新旧同行。 以此以旧古法入俗利生。 开悟迷流还令学古。 以是义故。 还将佛果位内普贤异名之众。 寄位成十住初心。 为彰后悟不移旧迹故。 又明前如来成正觉佛果。 及普贤行果。 古今诸佛所乘常道。 是明所信之门。 此入俗利生异名之众。 即明所化众生入道初心还同自法不移古迹故。 后有发心之士。 一一自心以定慧力照之可见。 不可以情信者。 堪为自非久种善根应当闻而不惑。 设使三乘根种六通菩萨。 尚自怀疑。 凡流之中一乘之性。 处凡流而信入。 如下经自有明文。 为三乘种性劣解。 佛随根性。 且说此娑婆为秽土。 是五浊故。 净土在他方。 或言此方是秽。 向上第四禅已上别有菩萨净土。 或说佛果在僧祇之后方成。 未说净秽含容尘含法界。 凡圣同居。 各无妨碍。 三乘等教。 执权成实。 难信此法界一乘之门。 为学假诠假教假观破粗现无明系着故。 行一分粗波罗蜜门。 得三种意生身。 见诸佛国土。 有自有他。 有净有秽。 忻彼厌此。 兼修净行。 修诸假真如观及空观等。 得一分神通。 报胜诸天。 神通亦胜。 忻厌心胜。 更亦不生恶国秽土。 为本愿力有佛成道处暂来还去。 如说三乘教中多有此事。 未回心者常当如是。 学权教者。 为根下劣故不闻此教。 闻亦不信。 如经下文。 自具说故。 如维摩经法华经。 为破彼故。 方始一分略说。 犹未具论。 是故学教者。 慎勿偏习一门。 诸部经文。 总各深思意趣。 大有一生学道。 为闻慧不妙不广。 返谤真言。 广说云云。 且略而陈尔。 以上陈异名菩萨众意趣竟。 二释菩萨名者。 此十个菩萨名。 一个是随十住位中。 一个波罗蜜之通称。 一一中具十。 为随行成名故。 此十个菩萨所行十个波罗蜜。 各是五位中菩萨通行。 又随五位行中。 十住具十。 十行具十。 十向具十。 十地具十。 十一地具十。 通为百数。 此明一波罗蜜中有十。 十中有百。 又十住中一一住中具十。 十住中具百。 五位总然。 通成五百个波罗蜜门。 随其行位名目感果。 各别通位。 总是此十个菩萨之名号是也。 何故号曰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 以法行无边大悲广利如海。 所有蒙益。 总令见性清凉。 号名月光。 既得清凉之后。 智无不照。 号曰大明。 一切世界大觉众生故摩诃菩提萨埵摩诃菩提。 此云大觉也。 萨云萨埵也。 此云众生。 为不舍众生生死故。 广云摩诃菩提萨埵也略云菩萨。 梵云摩诃菩提萨埵。 此云大觉道心众生。 为自觉道。 不舍生死。 大觉悟众生故。 又众生生死是菩萨菩提故。 明法界一真无异相故。 此是檀波罗蜜为主。 余九菩萨名号为伴。 明以法界行大施门广济如海利他得益为月光除烦恼热得清凉故。 以此名号即是所行之行。 即此十个菩萨之号。 是十住位中初发心上十波罗蜜之主伴万行故。 此像下文十住品位内菩萨本所事佛下名。 号之为月。 十住位中十个佛下名悉同。 号之为月。 仿此法也。 次戒波罗蜜中菩萨号云音海光无垢藏菩萨摩诃萨者。 明性戒大悲普雨法音。 故号云音。 性戒无染。 犹如大海不宿死尸故。 明法界无性以为戒体。 无法不净如海广大故。 光者。 明性戒之体心境俱真。 名之为光。 又以净智常当照俗。 名之为光。 无垢者。 法性无染也。 藏者。 明法界性常含万像无法不净明一真故。 总别俱真无垢净故。 故号云音海光无垢藏。 菩萨如前次忍波罗蜜中菩萨号功德宝髻智生者。 明法忍庄严其身故。 号名功德宝髻。 宝髻者。 首上之饰。 明菩萨发心忍为上首故。 宝严其顶也。 智生者。 以能忍故是智生也。 菩萨如前。 明忍为华髻义故。 次精进波罗蜜中菩萨号功德自在王大光者。 明勤行饶益众生招多功德所行万行无不益他故。 自在如王大光者普照也。 以常于生死海中以智光明益生无倦故。 并令开晓故号大光。 菩萨如前。 次禅波罗蜜中号善勇猛莲华髻菩萨者。 明法界为禅体从凡夫地起信心已入证之初。 明一念无思顿超诸想真智冥会故。 云勇猛也。 智能达俗处世无染故。 号莲华也。 髻者。 明此位菩萨表法中以莲华冠顶。 明禅体处世即真不染寂乱故。 次般若波罗蜜中号普智云日幢菩萨者。 明第六智慧如云雨法雨故。 慧光破暗。 名之为日。 摧邪显正。 号之名幢。 次方便波罗蜜中号大精进金刚脐菩萨者。 明第七住第七行第七回向第七地五位中凡是第七位总修悲位故。 以其真理圆融染净故名方便。 如下十地中第七地菩萨举喻云。 譬如一国纯净一国纯秽。 于此净秽事难可了知。 如善财童子于第七住中见休舍优婆夷。 此云满愿。 为明此第七住位成就深厚大悲满一切众生愿故。 又告善财言。 我有八万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属。 常居此园。 如是之意。 明每位位中第七方便波罗蜜成大悲位。 言八万四千同行眷属者。 八万四千一切诸尘劳门我皆同行。 常以生死为园林故。 如此菩萨即明是十住位中初发心住一住中十个波罗蜜中第七波罗蜜故。 非是第七住中第七波罗蜜故。 十住之中有十个。 第七方便波罗蜜。 当一一住中。 各各以方便圆其悲智万行故。 余波罗蜜亦同于十住中。 一一具十。 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总然。 各有十。 仿此十个菩萨名号。 且圆初发心住。 上第一住内十波罗蜜中第七方便门故。 且圆一住中悲智主伴十波罗蜜故。 明大悲坚固处生死而无疲倦名大精进。 坏他坚垢号曰金刚。 处俗同缠无亏中道。 号之曰脐脐者。 明处智悲中际。 如佛放受生光在脐轮者表智悲中际。 广意在下文。 方明菩萨如前。 此是十住位中初发心住内第七方便波罗蜜。 且明一住中十波罗蜜主伴也。 治地住修行住。 如是十住。 各自具十波罗蜜主伴圆融。 一住具十。 十住具百。 五位例然。 通有五百。 乃至无尽。 次明第八愿波罗蜜中菩萨名号香焰光幢者。 大愿弘芳号之为香。 智能随愿依根破惑故名为光。 入邪破障故号为幢。 如第八位中。 多作外道邪师。 与邪同行。 破邪师道。 如八住中毗目多罗仙等是。 善财第八住中善知识也。 明智净方能破邪故。 次第九力波罗蜜中菩萨名号大明德深美音者。 明力波罗蜜为大法师位善说法故。 故名大明德深美音也。 菩萨如前释。 次第十智波罗蜜中菩萨名大福光智生者。 明此是智波罗蜜故。 此上十菩萨名。 明初发心住中以十波罗蜜用治初发心住中障成法身悲智门故。 计此修治法合一法。 今说诸波罗蜜。 各各修行不同。 明于一法上以十法修治惯习增明。 以成一故。 其法不离旧行也。 时亦不移旧时也故。 时无性故。 三世无去来故。 但于一法上具十个波罗蜜行门体用。 但于一法上修行生熟处分一住二住。 但于一法上会智悲愿行。 生熟浅深不同。 随不同处分其地位差别故。 非是法异故。 以总别同异成坏六相义圆通可知。 三都结众数者。 经云。 如是等而为上首。 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者是也。 四叹德者。 以下十五行半经是也。 经自具文。 不烦更释。 如是以上大众之海。 总是普贤行满。 常住世间。 安立法则。 成就菩萨十住十行十地等位。 次第令诸众生开示悟入。 常为世间一切依护。 如上叹德中具明。 以下获益中亦具明。 如获益中总是作利生方便入法次第。 入即同佛所知。 与后学者作见道之样。 迷即是凡。 悟即同佛。 知见皆是本来旧达。 并是影响众也。 以下神天亦同此例。 皆是助佛扬化显德。 令佛法化流行世间。 众生获益故。 二复有佛世界微尘数执金刚神。 此一段有十三行半经。 于中义意分之为四。 一寄位表法。 二释名配行。 三列数。 四叹神德。 一寄位表法者。 明神众。 是见道已性齐诸佛智同真理。 随普贤行处世护持。 称之为神。 护持正法故。 随行表法者。 为表十住位内第二治地住门主戒波罗蜜。 明戒为防护义故。 以法身为戒体。 称真不坏。 号曰金刚。 前海月光大明菩萨。 为十住中初发心住。 于中意义如前段文已释。 此一众有十神。 明第二治地住法门主戒。 为防护义故号为执金刚神。 执者。 轨持不犯。 名之为执。 其智应真。 号之为神。 二释名配行者。 此之一众神。 以戒波罗蜜为体。 十个神名即是随戒体上十个波罗蜜名。 一个神是一行。 第一妙色那罗延执金刚神。 主戒波罗蜜中檀波罗蜜门。 以性戒成檀感招妙色。 法空破惑故号那罗延。 是不坏义。 此位明以持性戒故得不坏身。 执者轨持义也。 金刚者。 不坏义也。 二日轮速疾幢执金刚神。 主性戒中戒波罗蜜。 为戒光无缺名号日轮。 见者应真名为速疾。 自他惑尽名之为幢。 心无异念名之为执。 性无可破号曰金刚。 称真自在名之为神。 以智为神故。 三须弥华光执金刚神。 主戒波罗蜜中忍波罗蜜。 为法忍高胜号曰须弥。 以忍严行人见皆悦号之曰华。 亲之破慢号之为光。 忍心无失名之为执。 法性为忍犹如金刚。 智无思而知万有号之为神。 四清净云音执金刚神。 主戒波罗蜜中精进波罗蜜。 履俗恒真名为清净。 演法无懈润泽含识。 号曰云音。 闻法破惑号之金刚。 智不为而知万有。 称之名神。 五诸根美妙执金刚神。 主戒波罗蜜中禅波罗蜜。 为禅无思而六根随智而用故名诸根美妙也。 用而恒寂名之为执。 无思可破号曰金刚。 又无思之智能破自他惑。 故号曰金刚。 寂然智不动正慧随用号之为神。 六可爱乐光明执金刚神。 主慧能破暗故。 七大树雷音者主第七大悲门。 树是覆荫义。 明方便波罗蜜门覆荫众生故。 八师子王光明者。 主愿波罗蜜。 起无功用智。 自在如师子王。 能破外道诸杂论故。 九密焰胜目者。 主力波罗蜜。 法力自在潜流同事。 或作外道邪师同事破所系故。 此位是大法师位。 凡第九波罗蜜。 遍入五位中五百个波罗蜜门。 皆第九为法师位。 十住第九为法王子住。 如善财童子善知识。 十住中第九住法师位中作胜热婆罗门。 示入外道。 五热炙身。 上刀山入火聚等。 此名密焰胜目。 密潜同事设教破愚故名密焰。 智目知根故名胜目。 十莲华光摩尼髻执金刚神。 主戒波罗蜜中智波罗蜜。 如善财童子第十灌顶住中善知识。 作童女名曰慈行。 得真不证处俗无污名曰莲华。 大智知根名之为光。 位升灌顶名曰摩尼髻。 摩尼者。 此云离垢宝也。 此是第二治地住中十位十波罗蜜主伴。 十位主伴万行。 号曰十个执金刚神。 神名皆以行位立名之故。 明十住中一住具十十位具百。 五位皆然。 一一次第以名义配当。 法合如然。 第三已下列数叹德。 二门。 如文可知。 第三是十住中修行住。 于中六行半经。 义分为四。 一列数。 二寄位表法。 三释名配行。 四重结其数并叹神德。 一列数者。 如上初行是。 二寄位表法者。 此十个身众神。 寄位表十住中忍波罗蜜。 以法忍成就。 于生死中利生自在。 号曰为神。 下文叹德中。 成就大愿供养承事一切诸佛。 明于住昔以调忍心承事一切众生令其成佛。 为诸佛众生体无有二故。 已成诸佛。 何须籍其供养以无量身无量众供具承事。 于一切时中供养一切众生。 令其成佛。 是调忍义是身众义。 三释名配行者。 此十个神。 是忍波罗蜜中十波罗蜜故。 明一一行遍一切行故。 第一所谓华髻庄严身众神者。 主忍波罗蜜中檀波罗蜜。 明忍辱为华鬘报得以严其顶上之饰故。 身众者。 为忍位中行檀。 明以众多身云众多严具遍周法界承事供养广利众生故。 神者智随忍行自在故号为神。 此十波罗蜜以忍为体。 二光照十方身众神者。 主忍波罗蜜中戒波罗蜜。 此位中以法忍为戒体明。 忍戒圆明见者欢喜法忍戒光。 号之为光照十方。 身众神如前释。 三海音调伏身众神者。 主忍波罗蜜中忍波罗蜜故。 海音者。 明闻诸善恶毁赞音声广多。 犹如海潮之音不生忧喜。 是调伏义。 是为能忍也。 又以自声如海潮音知时。 教化众生令无失时故。 四净华严髻身众神者。 主忍波罗蜜中精进波罗蜜。 以法忍进名之为净也。 进行可观。 名之为华。 因行招果用严顶髻。 明精进是长道之首故。 故以华严顶饰。 五无量威仪身众神者。 主忍波罗蜜中禅波罗蜜。 称根现法名为无量。 动止常寂名为威仪。 明行住坐立不离定体名曰威仪。 六最上光严身众神者。 主智慧照曜自他故。 明以定慧光明照烛心境以严法身。 七净光香云身众神者。 明第七大悲方便染净不拘。 名为净光。 慈悲含覆出言成法悦可众心。 号曰香云。 明法雨润众生故。 即明雨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香也。 八守护摄持身众神者。 明智随大愿摄持一切众生故。 八住八地。 但五位第八位中。 明无功之智功成即得十方诸佛手灌其顶。 是诸佛摄持义故。 九普现摄取身众神者。 明第九波罗蜜法力自在法王之位。 普现诸教。 九十五种邪见流及一切众生悉同行故。 名普现摄取也。 即胜热婆罗门等是。 十不动光明身众神者。 明第十智波罗蜜。 名不动光明。 亦为灌顶位名不动光也。 且明此忍位中十波罗蜜之一。 终四结数叹德如文可知。 以上十波罗蜜。 以忍为体。 此明善恶毁赞得不动智也。 第四段中有六行半经。 义分为四。 一举众数。 二寄位表法。 三释名配行。 四结数叹德。 一举众数者。 如初一行都列数是。 二寄位表法者。 此十个足行神。 表十住位中生贵住。 主精进波罗蜜。 如下叹德中无量劫中。 亲近如来随逐不舍。 是精进义。 为明以法性真如为行之体。 以此法行用严法身。 足行者。 表精进义。 以众行满足故名足行神。 神者是随行之智。 三释名配行者。 一宝印手足行神者。 主精进波罗蜜中檀波罗蜜明以法宝之智印行精勤之行引接众生故。 手为引取之义。 二莲华光足行神者。 明生贵住中精进波罗蜜中戒波罗蜜。 常居生死之海。 犹如莲华无所染故。 见者发心名之为光。 足行是精进修行无疲劳义。 智自在故号之为神。 三清净华髻足行神者。 主精进波罗蜜中忍波罗蜜法。 忍无垢名为清净也。 忍招依果。 华严顶饰。 为忍华鬘义故。 四摄诸善见足行神者。 主精进波罗蜜中精进波罗蜜。 摄诸善见者。 是精进义。 为常摄诸根不令起见即无见不善。 五妙宝星幢足行神者。 主禅波罗蜜以妙理为禅故名为妙宝者道也。 随行破惑故名星幢。 为万行为星。 不离禅体。 皆有光照。 随根破惑。 知根了了。 名之为星。 此位以精进行为禅体。 禅能现智智能知法。 还以善知法故名为星也。 幢为定也。 六乐吐妙音足行神者。 主慧波罗蜜。 乐吐妙音者。 为以精进为慧体故。 常乐为人说法故。 七栴檀树光足行神者。 主方便波罗蜜。 成大悲行故。 以香树为名。 表慈悲覆荫义故。 光者照烛众生义。 八莲华光明足行神者。 主愿波罗蜜智随大愿。 随所利生无所染故。 九微妙光明足行神者。 主力波罗蜜法王之位。 以微妙法光化众生故。 十积集妙华足行神者。 主智波罗蜜。 以智积集诸教。 犹贯华结鬘。 不令散失。 教化众生。 已上十波罗蜜。 皆以精进波罗蜜以为体。 位位内自有同别义。 思之可见。 不可作一概准之。 四结数叹德。 如文可知。 第五段有六行半经。 义分为四。 一举众数。 二寄位表法。 三释名配法。 四结数叹德。 一举众数者。 如上初行是。 二寄位表法者。 此之一位表具足方便住中十波罗蜜。 以禅波罗蜜为体。 以道场是除蕴秽义。 明禅能治蕴义故。 如世间场也。 为明禅定。 净六七识之取染。 显般若。 能开妙慧简择理智体之本实故。 以禅波罗蜜以为场体。 般若波罗蜜以为人功。 以普贤万行为驮运至法界。 普光明智殿。 为大都居。 以一切种智为大藏。 此中十个神。 一神为一波罗蜜。 为自益益人之行样。 三释名配法者。 一净庄严幢道场神。 主具足方便住禅波罗蜜中檀波罗蜜。 以法性定体为檀之净地也。 以无亏定体万行为庄严幢也。 幢明定体不动义。 以法性无性为所乘。 名之为道。 以无性之禅定。 能治所依之蕴。 名之为场。 神者是无依无性之中大智也。 以不思不为无形无质等。 周法界而知万有者。 称之为神。 二须弥宝光道场神。 以须弥是高显义。 宝光是无垢义。 以戒光照俗见者发心故。 以禅定为戒。 出过情识。 是须弥义。 以定能无妄。 是无垢义。 以定能发慧。 宝光义。 三雷音幢相道场神。 主禅波罗蜜中忍波罗蜜。 明毁誉之音如雷。 法忍不动名幢相。 道场神如前释。 十波罗蜜随五位中各各自具道场义故。 四雨华妙眼道场神。 主禅波罗蜜中精进波罗蜜。 明法身为定体依定起万行精进。 名为雨华。 是精进义。 定能起慧故称妙眼。 以其法眼行华利生无懈。 是精进故。 五华璎光髻道场神。 主禅波罗蜜中禅波罗蜜。 以法界自体无动静上而起行禅化诸乱意。 名之为璎。 以定能发慧故。 名之为光。 以行招果用严其顶。 以此为名。 又此十波罗蜜皆为顶法。 何以然者。 为以十住初心一一度门至佛果故。 无初中后故。 以从佛果起胜进故。 六雨宝庄严道场神。 主慧波罗蜜。 慧能雨法宝故。 七勇猛香眼道场神。 主方便波罗蜜。 此位是慈悲位故。 常处生死名为勇猛。 慈眼视生。 名为香眼。 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香。 而视众生。 拔苦与乐名为香眼。 八金刚彩云道场神。 明第八愿波罗蜜。 以为愿云覆众生故。 以此位是无功用智能破邪流。 号曰金刚彩云。 明能同异道故。 九莲华光明道场神。 主力波罗蜜。 是法王之位。 处世如莲华。 说法为光明故。 十妙光照曜道场神。 主智波罗蜜。 以大智知根。 名为妙光。 知根破惑故名照曜。 已上十波罗蜜。 皆禅波罗蜜为体。 四结数叹德。 如文可知。 第六正心住主般若波罗蜜为体。 十个主城神为此般若波罗蜜中有十波罗蜜。 于中有六行半经。 义分为四。 一举众数。 二寄位表法。 三释名配行。 四结数叹德。 一举众数者。 如初行。 二寄位表法者。 寄此神众。 表正心住空观成就。 明善守护心城名正心住。 如善财童子十住之中第六善知识海幢比丘是也。 其在经行地侧入于三昧离出入息足出长者居士波罗门等乃至顶上出诸佛等。 以广大身云遍周法界教化众生。 又如十住位中正心住位。 经云。 此菩萨闻十种法心定不动。 即明正心住。 善守护心城故。 以主城神。 寄表正心之位也。 三释名配行者。 所谓一宝峰光曜主城神。 主般若波罗蜜中檀波罗蜜。 明以无性妙慧广施含生故。 号宝峰光曜。 如其山峰。 以至虚空相尽处故。 明以法空慧至相尽处故。 以无相妙慧广施众生。 名为照曜。 主者空慧自在。 名之为主。 城者空有自在不与涅槃生死合散故。 名之为城。 又以法慧施人。 不与情欲之漏合故。 名之为城。 二妙严宫殿主城神。 明以慧利含生。 以为戒体。 以妙慧为宫。 治人为殿。 万行为严。 又以菩萨正慧为妙严。 大慈大悲为宫殿。 心无思虑为主城。 无相妙慧任理智而知。 名之为神。 此以慧利为主。 以戒为防护义。 防护一切众生为城。 三清净喜宝主城神。 主慧波罗蜜中忍波罗蜜。 明以法空慧而成忍故。 故名清净喜。 以忍即喜故。 以法喜即名为宝故。 明能忍为宝也。 自此下七众神。 准上排位配之。 经文广大。 不可一一而释之。 略知法则然尔。 如主道场神主城神主地神等。 总是女神。 为明慈悲故。 而实体中非男非女。 但随事现示。 第七主地神。 主第七不退住方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故。 各以十个神名配之。 此以法身为地体。 能生万行。 以理智慈悲为神性。 无所退动故。 大悲如地养万有故。 第八主山神。 是童真住。 行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山者不动义。 高胜义。 神者智体应真自在。 明第八住第八行第八回向第八地总无功之智不动如山故。 以山神表之。 其中十个神。 即是此位中十波罗蜜行。 亦名智能出世高胜如山。 第九主林神。 是法王子住。 主力波罗蜜。 明说法如林广多覆荫故。 是法师位也。 第十主药神。 明灌顶住。 主智波罗蜜。 于中一个神主智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明智能知根与法药故。 第四叹德。 如文可知。 已上从海月光大明菩萨至此主药神。 表如来五位众中十住之门百波罗蜜竟。 十行之众如下须知。 如此一部之典。 一切施设。 总是法门终不唐设。 一事一字。 总是五位之中信修悟入之法则故。 入法方便门户。 此明佛果五位入法益生覆育之样式。 故入之者创与智合。 名之为神。 亦以覆育众生故为神祐物也。 以修行自在处如天。 亦以化利诸天故。 于十方三界示受天报。 亦以回向门同修罗身入诸鬼趣。 亦表自在如王。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一长者李通玄撰第三从主稼神以下。 至主昼神。 此十众神明十行利生法门因果者。 以主稼神。 为表行为资粮故。 如世间以禾稼为资粮。 长养有为之身。 佛法即十波罗蜜行为资粮。 长养法身。 令使世间习气渐微出世习气大慈大悲大智得办。 如资粮位。 准三乘说。 十信十住十行十向。 为道前四种资粮。 初地以上为见道加行。 为三乘地前菩萨经一大僧祇劫修有为有漏行。 初地见道。 如此经。 十信之中全信自心与十方诸佛性相大智无差别体。 十住初心以修方便三昧力。 见道。 从初发心住及已上诸住。 总为见道之位。 十行十回向十地。 总为加行。 总为资粮。 加行与佛因果同进故。 为加行与佛果齐资以普贤行用资悲愿成满。 以十住初心所见法身理智性果资粮普贤行。 不属人天有为无常。 从初发心住。 五位进修如来法身。 理智性果普贤行果。 于一真法界之中互为资粮。 废一二俱不成。 即一垢一净心起。 是故以佛理智之果严行。 以行严果。 故为佛华严也。 是故以下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中。 皆得十方诸佛与入位菩萨同号。 及与智摩顶会同体智也。 如三乘菩萨。 多生他方净土。 及四禅向上。 别有菩萨净土。 设在欲界。 即言以悲愿力故留惑润生。 非如此经法门乘如来法界乘。 从初发心住。 以如来大智法身性果普贤行果。 普周生死。 动寂均平理事普进。 以法界体用以治余习法。 无前却故新等报。 不如三乘别教说有他方有别净土留惑娑婆。 加行即在初地位。 初资粮即在十信十住十向。 五位既无佛果。 明知十地见道。 未真如此经于十信心中。 自信自心有十种世界。 即如金色世界。 妙色世界。 莲华色世界。 如是有十个色世界。 为十信心是有为故。 所信佛境界是色也。 本所事佛。 不动智佛。 无碍智佛。 解脱智佛。 如是十个智佛。 即是自心。 所信自心。 十种智果以为十种佛果号故。 毕竟证修诸佛满处。 成此智。 不异此智。 除此十信位中以生灭心信十色世界十智如来。 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十一地。 总有五十个因果。 皆以普贤行为因。 以如来法身理智性为果。 或更互参之以相资发。 以此二种因果五位之中。 共有一百重佛因果。 通取五位上各有五重因五重果。 总为一百一十重因果。 如十住位中佛因果者。 即因陀罗花世界。 波头摩花世界。 宝花世界。 佛号殊特月佛。 无尽月佛。 不动月佛。 如是十花世界。 十个同号月佛。 以为佛果。 法慧菩萨等十个慧菩萨。 以为普贤行修行之因。 为此十住以入方便三昧力。 真证法身妙慧。 即世界名花。 以花开敷现果故。 所现佛果。 皆号之为月者。 为明十住之中创见法身妙慧现前无烦恼热得佛法身清凉如月故。 以所见道除惑处。 而为世界因陀罗花者。 此云能主花也。 明初发心住生在佛家能为众生设法主故。 波头摩花者。 赤莲花也。 明治地住进修增胜赫奕开敷可观之义。 总是以随位入道处因果。 为佛及国土世界菩萨之名。 皆非外有。 总明自行所行也。 如十行位中十个慧世界十个佛号。 皆名之为眼。 以为其佛果。 功德林等十林菩萨。 以为其行行之因。 以次十向十地。 如经可知。 至位方明。 大要言之。 以当位十佛为本位之果。 当位十菩萨为当位修行之因。 如此初会中。 以如来为当五位之果。 普贤菩萨及诸神天等。 为五位修行之因。 又普贤菩萨及诸神天等。 以毗卢遮那根本智。 为起修行本因。 以自己修行之身。 为佛差别智果故。 为以佛性智果为因。 以现修之身。 即理智之性果故。 互为因果体用。 是故神天叹德中。 先叹佛德。 次叹自己与佛同智同德也。 此为入法界之样。 令诸学者迷即凡悟即佛故。 以智悲齐进也。 如善财童子。 十行初位中欢喜行善知识所居之国。 名为三眼。 还同十行菩萨所居世界。 名为亲惠世界宝惠世界等十惠世界也。 如三眼者。 一摩诃般若。 二解脱。 三法身。 亦以智眼慧眼法眼为三眼故。 如世品字。 如摩醯首罗天王面上三目故为一切佛法不离此大智大慧法身故。 此十慧世界义。 通此三眼。 以是善财十行之中。 初善知识国名三眼。 比丘名善见。 即同十行之位。 佛号常住眼佛无胜眼佛。 名为善见者。 具三眼也。 为十行之中以智眼知众生根而同行故。 佛号为眼。 善知识名善见。 目发绀青。 皮肤金色。 圆光一寻。 相好如佛者。 明十行中所行三眼行因果即佛也。 在林中经行者。 明万行稠林覆荫众生故。 还如十行位中菩萨号功德林慧林胜林等十林菩萨也。 善财十行中知识。 即以比丘。 林中经行为十行位中之行处。 如下文中。 以功德林等十林菩萨为所行。 今此初会中。 即以主稼神为佛果十行资粮。 众生入佛位故。 资粮见道菩萨长大悲故。 如此会佛果五位。 与第二三会已后诸菩萨进修五位。 及善财童子示行五位。 前后相参体势相似。 总明佛果普贤行果体用相资始终不异。 以是义故。 五位中五十种资粮五十种佛果。 互为主伴。 互为因果。 互为体用。 以如来理智性常资普贤行使令无染。 普贤行常资如来性果。 使得圆满悲智。 废一边一切不成。 所有行门即是人天因果。 设得出世即是声闻二乘。 及出世净土菩萨。 及留惑润生等。 故非法尔理智世及出世大悲动静染净自在圆融故。 如此十行与佛果资粮。 犹如黄瓜。 果花同出花果相资。 以无作功德而为自在也。 法尔理智行周故。 于此主稼神一段文中。 义分为四。 一举其众数。 二寄位表法。 三释名配行。 四结数叹德。 一举其众数者。 如初行一句是。 二寄位表法者。 以主稼神资粮位中十行位也。 三释名配行者。 所谓一柔软胜味主稼神主欢喜行中檀波罗蜜。 于此檀中有二义。 一法檀。 二事檀。 一法檀者。 见来求法者。 欢善无厌故名柔软胜味。 以法味资人。 令心调伏故。 二事檀者。 即主稼神。 是后稷神之流也。 以神祐五谷令生胜味资益含生故。 遍十方世界随处异名。 二时花净光主稼神。 即是欢喜行檀波罗蜜中戒波罗蜜。 知根同行。 号曰时花。 令得性戒开敷。 名之净光。 亦世间五谷之花。 依时祐之令光净开敷故。 三色力勇健主稼神。 明檀波罗蜜中忍波罗蜜。 明法忍功成。 名为勇健。 随忍成果故。 得色力严身。 诸力之中风力为最。 诸行之内忍力为最。 八风不能动故。 以能随行成忍故名勇健。 如善财十行中第三行具足优婆夷。 是其行。 以明忍为诸行中果故名具足。 四增长精气主稼神。 主檀波罗蜜中精进波罗蜜。 以精进力资粮法力大慈大悲力。 处生死海教化众生而无劳倦。 自无所求故名增长精气主稼神。 表无精进力即诸行不成立故。 五普生根果主稼神。 主檀波罗蜜中禅波罗蜜。 以法性为禅。 出生万行理智妙慧。 名普生根果。 以法性理为禅生智慧万行故。 即根即果。 以根从果生本末无异故。 如佛果普贤行果互相资故。 明从果生根以根资果。 六妙严环髻主稼神。 主檀波罗蜜中慧波罗蜜。 明以妙慧严行行复严慧。 行慧互严将用利生以招依果。 以环其髻用严其首。 此是垂髻如环。 明解行圆满。 七润泽净花主稼神。 主檀波罗蜜中方便波罗蜜。 此位明成就大悲故。 为润泽净花利他行故。 令他解行法开敷故。 此是檀波罗蜜中方便门。 成大慈悲故。 八成就妙香主稼神主檀波罗蜜中愿波罗蜜。 十行第八位中同于八地。 智无功用。 五分法身香悉成就故。 又以净智知根。 依根设教。 用成戒定慧之妙香故。 九见者爱乐主稼神。 主檀波罗蜜中力波罗蜜。 法师成就法力利生。 见闻法者皆爱乐故。 十离垢净光主稼神。 主檀波罗蜜中智波罗蜜。 以智能离自他垢故。 诸法灌顶同十住十地中灌顶位也。 四结数叹德。 如文可知。 已上十个主稼神。 总是欢喜行中檀波罗蜜中十波罗蜜资粮。 从行成号。 已下例然。 法则如上。 第二十个主河神。 是饶益行。 行戒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第一普发迅流主河神。 明十行中戒波罗蜜中檀波罗蜜资粮从行成号。 已下例然。 法则如上。 若以其事如此孟母是也。 如善财童子饶益行中善知识。 于河渚中一万童子释天为首。 聚沙为戏。 以河为行。 主戒体明饶益故。 此初会中河神。 为戒体前后相似。 普发迅流明应一乘之种。 第二普洁泉涧主河神。 明应三乘及人天等善法。 主十行中戒波罗蜜中戒波罗蜜。 已下诸神众依行立名号。 以名下义。 如前配之可知。 如十行中戒体者。 如释天童子。 以算数法相黡子法五行阴阳。 以利人之巧术。 以为十行之中戒体。 故名普洁泉涧义。 若不如是。 行不满故。 明人天及三乘总化。 以巧术利生。 是普洁义。 第三主海神。 明无违逆行。 明忍波罗蜜如海能纳众流是无违逆也。 主忍波罗蜜有十个海神。 即明忍波罗蜜中十波罗蜜也。 各随名下义。 如前配之。 大意。 此十行中忍以法性大悲。 以为忍体。 是故如海含润处其下流能容一切。 无明高慢生死之流。 皆为法流而无妨碍。 故名无违逆行。 如善财童子无违逆行中善知识。 南方有城。 名曰海住。 有优婆夷名具足。 素服垂发者。 慈忍之貌具足成忍。 无行不周故名具足。 海神者。 女神。 明慈悲柔软处行能忍。 其心如海。 福智具足饶益众生。 是故忍为万行中果也。 能容众流。 第四主水神。 明无屈挠行。 主精进波罗蜜。 为明水体能净诸垢。 以明此位菩萨以法性之水。 常勤精进。 教化众生。 一一知根而益。 而无屈挠。 其心如水润生随物而益。 各得其所而无屈挠。 于中十个水神。 即是精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明以其万行如水同事润生。 各各随名下义配之。 常以十行中精进为体。 如十住中精进门。 乐勤观法性为体。 此十行中精进门。 处世益生。 以行润物为体。 位位中各随当位主行为体。 余九于主行体上作别。 不得一向解故。 即体意不当。 如十回向中精进波罗蜜。 圆融理智大悲。 使令均平自在。 如是五位得一。 即五位俱有齐等。 以惯习生熟须有次第。 虽立次第。 以法界智体而无前却。 是无前后中次第。 是一性无差别中同异。 不可以情作前却解也。 以实而论。 初发心住中如一渧之水入大海水中。 总同海体。 诸龙鱼宝咸在其中。 为教化众生故。 教网筌蹄方法不可不具。 以名言竹帛着箓。 即似前后义生。 体道者。 明鉴即如持宝镜普临万像。 十地即明使惯习功成。 等觉位中即明自在行周法界。 若但置十住一位。 但明见道初功。 又安十行修行。 但有出世心胜。 加十回向兴大愿云。 使令悲智万行圆满。 十地但蕴功成德。 使令惯习须成。 十一地入俗自在行周任法饶益。 明张教网学者有所归依。 若不如斯发心者何措。 第五主火神。 明无痴乱行。 主禅波罗蜜。 于中十神。 明禅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皆以十行位禅为体。 即明普智照而恒寂故。 即以火神为定体。 即寂而常照。 即事而恒理。 悲智照用而无碍故。 以火神为定体。 若其世间事也。 即南方离神是也。 若其人也。 是其心也。 离法心故。 若其法也。 是虚无之智也。 若外事是其日也。 若在其身也是其目也。 若方法也。 为中道。 为正明。 明为虚无。 为智照万有。 为普光明殿。 是女神故。 善财童子南行意者为若此也。 明无痴乱行。 以火神能破闇故。 不迷惑故。 无闇障故。 此一段约用而为定也。 第六主风神。 明善现行。 以般若波罗蜜为体。 十个风神。 明智慧波罗蜜中十波罗蜜也。 若世间也。 即辰巳之间巽神也。 是女神故。 为法则也。 为言说。 为教令。 如周易干五世卦巽上坤下曰观。 易曰。 风行地上可以观象。 君子设教。 而众人从而法之。 可以观。 以是义故巽为风教。 明第六波罗蜜智慧功成。 善现言教教化众生。 此名善现行也。 又辰巳之间。 如来取之为斋戒法则。 明吉凶之际或着之终。 至午即万法正也。 上值角宿角为天门。 主僧尼道士在其中。 明是设教令成众善之门也。 一切风化皆从此起。 象以口为天门。 吐纳风气成正教故。 以智为神。 又敷花发果发生一切能持世界能成能坏。 故名善现行也。 此经下文如海有四种风。 一名能集。 能集众宝。 明大圆镜智。 二能成。 能成众宝。 明成所作智。 三名简择。 能简众宝。 明妙观察智。 四名能散。 能散众宝。 明平等性智。 是故以四智为风神。 能现法自在故。 以风神为表善现行故。 为此第六智慧法。 以智慧风神。 善现一切法行。 悉皆自在故。 如十信位中。 第六信位佛果配在东南方。 佛号究竟智。 为东南方是巽。 以巽为风神。 又易云。 巽为言说。 以借物表法将风神明智慧。 能善现众法故。 方者法也。 以取其法大像无方也。 第七主空神。 明无著行。 主方便波罗蜜成大悲门。 以法空起行。 教化摄取一切众生。 故名方便。 故名无著行。 于中众神。 明方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以一切法空为体。 以智为神。 故无所著。 以一切法空能生悲智故。 即万行无著。 第八主方神。 明难得行。 为智用无功功难成故。 主愿波罗蜜。 为智体性净。 以愿防之。 念其本愿。 引智起行。 令行周遍。 使令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于中十个神。 明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方者法也。 以第八行大智成以智设法饶益众生。 此是大智为神。 总以震坎兑离四维上下正方之神。 都举明无功之智圆摄故。 第九主夜神。 明善法行。 主力波罗蜜。 法力已成法王功办。 常处生死长夜。 以法照明世间故。 名善法行。 于中十神。 主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是女神也。 此为善财童子十地中知识故。 以明此位行体彻十地法故。 第十主昼神。 明真实行。 主智波罗蜜。 于中十神。 明智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以智日恒明名为主昼。 智无为而应万有。 称之为神。 叹德中恒共精勤严饰宫殿者。 以智普周教化众生成法宫殿。 悲为宫。 智为殿。 成就众生。 悲智宫殿展转相益故。 已上明十行位竟。 十回向门如下。 第四从阿修罗王至日天子。 于中有十众。 用表十回向。 何以然者。 为阿修罗居大海中不没其身。 表十回向圆融真俗常处生死大海不没其身。 前之十住十行。 但修出世悲智心增。 加以回向回真入俗。 以成处世悲智圆满故。 以阿修罗等十众。 以表十回向处大海而不溺。 表此位菩萨。 以大悲心得真不证。 知真同俗。 处俗无染。 利生自在。 第一从初一众阿修罗王。 义分为四。 一举众数。 二寄位表法。 三释名配行。 四结数叹德。 一举众数者。 如初一行是。 二寄位表法者。 寄阿修罗位。 表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为明此初回向如阿修罗虽处大海而海水不没虽同天趣无天妙乐故。 如此位菩萨处于生死。 无生死中五欲之乐。 虽处涅槃。 无涅槃中寂灭之乐。 故名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又如法界品云。 成就如来高出世间阿修罗王。 又王者。 自在义。 明此位菩萨于涅槃生死中而得自在故。 又阿修罗。 亦云阿素罗。 阿之言无。 素云游故。 又云妙。 又罗云戏。 如婆沙论。 释为非天也。 虽天趣摄。 为多谄诈无天妙乐。 象此位菩萨行大悲方便万行。 似如谄诈。 似如生死。 无有人天五欲。 无常涅槃出世寂灭之乐。 主十回向中檀波罗蜜门。 旧名不须。 此旧翻谬矣。 或云毗摩之母。 以本从生故。 故名劣天。 如阿含经云。 劫初成时。 光音天来入海中洗浴。 水触其身。 失精在水。 还成肉卵。 经八千岁乃生一女。 身若须弥有九百九十头。 头有千眼。 有九百九十口。 口有四牙。 牙上出火。 犹如礕礰。 二十四手九百九十脚在海浮戏。 水精入身生一肉卵。 经八千岁生毗摩质多罗。 身有九头。 头有千眼。 口中出水。 有九百九十手。 有八脚。 其形四倍大于须弥山。 纯食淤泥及以藕根。 又与天诤。 广如正法念经说。 然阿修罗住处有五。 一地上众宝山中。 二云在须弥山北下入大海二万一千由旬。 有阿修罗王名罗睺。 此云障碍。 能以手障日月明。 领无量众。 三从此更下二万一千由旬。 有阿修罗王。 名勇健。 亦领多众。 四复过二万一千由旬有阿修罗王。 名花鬘。 亦领诸众。 第五复过是数名毗摩质多罗。 此云响高。 是舍脂父。 舍脂是天帝释后。 父与天帝释斗战时。 发自海中扬声大叫云。 我是毗摩质多罗。 我是毗摩质多罗。 时阎浮提山岳一时震动。 亦名穴居。 谓彼中有光明城。 于中住故。 或天趣摄。 已上佛地论。 依毗昙鬼趣摄。 又毗摩质多罗。 此云种种事。 又毗摩者。 此云遍空。 质多罗云种种严仪。 言此修罗与帝释战时严备种种军仗之仪遍空而列。 旧云响高。 又曰穴居者非。 此依唐朝礼法师等翻是第四恶趣摄。 如经中十种阿修罗王表位进修中。 以明菩萨大悲彻下如大海而得其底。 身出大海。 明菩萨不没恶道能离自憍慢故。 以真摄俗。 真俗圆融处苦海而恒出。 寄其此位表回向法门。 三释名配行者。 一罗睺罗阿修罗王者。 明十回向中檀波罗蜜门故。 此回向中十波罗蜜。 以事表法中取阿修罗。 明此十向纯以大悲十愿。 以为十度之体。 无自求益之心。 以彼修罗所居彻下。 其身处海彻上出身之半。 总明托事表法令易解故。 用彰此位。 纯以大智大悲大愿。 彻真俗为体。 如罗睺罗者。 此云能障。 明此位菩萨以大悲心入生死趣。 显大法空障诸恶趣故。 二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者。 明檀波罗蜜中戒波罗蜜。 毗摩质多罗者。 此云响高。 明以大悲大愿音声誓度三界六道故。 以悲愿为戒体。 王者。 自在义故处苦海中沉浮自在故。 三巧幻术阿修罗王者。 明忍波罗蜜。 此位菩萨虽居生死大海常得如幻忍故。 四大眷属阿修罗王者。 主精进波罗蜜。 明以万行摄众生遍故。 五大力阿修罗王者。 明以法性大禅定力在苦海而无苦故。 六遍照阿修罗王者。 明慧光摄化众生遍故。 七坚固行妙庄严阿修罗王者。 明大悲方便为严故。 八广大因慧阿修罗王者。 以智慧增明以本愿利生为因。 为在第八位中得智增明。 皆须念初发心时大愿为因故。 令度众生故。 九出现胜德阿修罗王者。 明法师位成力波罗蜜。 十妙好音声阿修罗王者。 明智位成就妙音善说法故。 四结数叹德。 如文可知。 已上十波罗蜜。 皆是知真处俗融会大悲性中十波罗蜜。 如是十度以大悲为体故。 托事现法。 在于阿修罗。 喻菩萨处生死海而得其底而恒不没生死海中。 是故下文云。 成就如来高出世间阿修罗王。 又十住十行但明达智应真。 号之为神。 十向十地。 皆以十王表之。 明以惯习增长自在故。 自余广意。 至十回向品方明。 第二不坏回向。 为明以真理智而同缠利生成大悲戒。 为达俗性真真俗不二故。 法华经名妙法莲华者。 是其义也。 此经名大方广佛华严者。 亦其义也。 以理智大悲法界自体清净觉而兴万行故。 号佛华严经。 明菩萨以法性大智大悲不舍世流同事。 名之为水。 具普贤行。 名之以莲。 以觉行同资。 名为妙法。 故名不坏回向。 真性无亏同流入俗。 名为不坏。 明无性菩提无依住智自在故。 今以迦楼罗王托事现之。 是金翅鸟也。 于一段文中。 义分为四。 一举众数。 二寄位表法。 三释名配行。 四结数叹德。 一举众数者。 如初行可知。 二寄位表法者。 托事寄迦楼罗王位。 明于大海上以清净目。 观命尽之龙。 而以两翼而搏取之。 明拔济义。 如法界品云。 恒愿拔济众生出诸有海。 迦楼罗王。 此云金翅鸟王。 显十回向菩萨。 常于生死大海之上。 以法空清净智目。 观有根熟众生。 而以止观两翼而搏取之。 安置自性清净涅槃之岸。 此止观。 以法性为止体。 以自性无性智为观体。 非能观所观而有二事。 主戒波罗蜜戒净故。 犹如大海不宿死尸。 明大悲大智戒不宿人天及三乘染净二见之死尸故。 此金翅鸟两翼相去三十六万里。 三释名配行者。 大速疾力迦楼罗王。 明戒波罗蜜中檀波罗蜜。 明此位菩萨。 以性起大悲入生死海。 度根熟众生。 以止观力。 如一念顷至于佛果涅槃之岸。 为明于一念至法界性中非古今三世所系故。 以金翅鸟取龙之喻。 如速疾力以金翅鸟取龙之时。 于一念顷身入海水。 水波未合取龙而出。 名速疾力也。 故下文叹德中。 善能救摄一切众生出生死海。 得道菩萨亦复如是。 以定慧观察力。 从无明大海之际。 系长短心一念应真。 古今三世一时见尽。 如是见道。 如是修道。 是名为发心。 毕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难。 但明十住初心从凡夫地一念应真难故。 非为究竟佛果难故。 至于究竟不异初心故。 明法不异。 智慧不异。 时复不迁故。 以明法界体用故。 以定慧照之可见。 以情思之即迷也。 以下以诸波罗蜜依名义配之可知。 四结数叹德。 如文可知。 第三紧那罗王。 明等一切诸佛回向。 以一切诸佛处于生死。 以法忍门。 以为万行之主。 令一切众生皆得菩提无上法乐故。 寄表。 紧那罗王。 此云疑神。 亦为行主。 似人而顶上有角。 口似牛口。 人见皆疑。 人耶非人耶。 故曰疑神。 明此位菩萨以十回向成大悲心。 以法忍力生于六道。 同行益生。 人见皆疑。 为凡为圣。 若是凡夫有智如佛。 若是贤圣行同凡事故。 以疑神寄表其行也。 此神能作行主与天作戏。 主忍波罗蜜门。 以忍为万行主。 若无忍者万行不成。 是故忍为行主。 于中四义。 如上准之。 十个疑神。 以忍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以名义配之可见。 此类畜生道摄。 第四摩睺罗伽王。 此云大蟒也。 亦云大腹罗伽。 云胸腹行也。 主精进波罗蜜。 胸腹行者。 明趣求乐法利人匍匐离慢谦敬也。 是精进义也。 明至一切处回向也。 六道之生无处不入。 此是守护伽蓝神。 能护法故。 如此法界品云。 见佛欢喜曲躬恭敬。 摩睺罗伽王。 此中十王。 明精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一一以名下义配之可见。 此众亦明方便同于众生爱着所为。 明菩萨处生死同行令除爱网。 如下叹德中。 皆勤修习广大方便。 令诸众生永剖痴网故。 第五夜叉王。 明无尽功德藏回向。 主禅波罗蜜。 以禅定守护一切众生心。 令心不妄。 得大功德藏故。 夜叉者。 此云苦活或名伺察。 明以禅门守护伺察一切众生苦活心不妄。 如法界品云。 常勤守护众生。 诸夜叉王。 余十王是禅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以名下义随位配之。 又毗沙门夜叉因主所管。 得名毗沙门天王。 领夜叉众。 在须弥山北面。 第六毗楼博叉龙王。 亦依所管得名毗楼博叉天王。 主领龙众。 在须弥山西。 并富多那。 此主热病鬼。 此之龙王主随顺坚固回向。 明般若波罗蜜门如龙游空能隐现降雨润众生故。 以般若空慧自在有无。 雨诸法雨。 益众生故。 以龙表之也。 毗楼博叉者。 具云毗路波呵迄叉。 亦云杂语主。 旧云丑目。 新名毗者。 种种也。 路者色也。 波呵迄叉者根也。 以种种色庄严眼根。 明以种种慧庄严诸见令无著。 龙有五种。 一象形。 二蛇形。 三马形。 四鱼形。 五虾蟆形。 一善住龙王。 为一切象形龙王。 二难陀龙王。 此云欢喜。 为一切蛇形龙王。 三阿那婆达多龙王。 此云无热恼。 亦名清凉。 为一切马形龙王。 此一个龙王远离诸龙三种过患。 一热沙不堕其头。 二不以蛇形行欲。 三无金翅鸟畏。 又更有一苦。 以风吹宝衣露身生苦。 唯此龙王得免斯恼。 故曰清凉。 依智论。 此龙王是七住菩萨。 如婆楼那龙王。 此云水天。 一切鱼形龙主。 摩那苏婆帝龙王。 亦名摩那斯。 此云慈心。 风不鸣条雨不破块。 亦名得意。 又云摩那。 云意高。 以此龙有威德。 故名为意高。 为一切虾蟆形龙王。 如四分律文中说。 诸龙初生时。 睡时。 瞋时。 行欲时。 此时中不能变形。 余时皆能变形。 此约三乘中龙王。 其事如此一乘中龙王。 其德并是入不思议乘。 佛果位中大菩萨等。 为化众生故。 遍于诸道普现其身。 今于此会贺佛出兴。 酬其本缘寄位表法。 即如此经毗楼博叉龙王。 得销灭一切诸龙趣炽然苦解脱。 为明此位般若智慧之龙常游法空以种种语言设诸教网故。 此是十回向中檀波罗蜜。 娑竭罗龙王。 此云盐海也。 得一念中转自龙形示现无量众生身解脱门。 明此是入生死成大悲戒报得愿力神通故。 此十回向大体。 成慈悲愿行。 得愿力神通。 云音妙幢龙王。 得一切诸有趣中以清净音说佛无边名号海解脱门。 此明忍招名誉。 如获益分中广明。 德叉迦龙王。 此云能害于所害。 为德叉是所害声。 迦是能害声。 言此龙瞋时。 嘘视人畜皆致命终故。 旧云多舌龙者。 由多言故多舌。 非是口中有多舌故。 表进修中。 此是第六般若波罗蜜门。 善说多法故。 故云多舌。 托此龙寄位显法故。 以下准上以名义配之。 可知。 已上十龙王。 以十向中般若波罗蜜为体。 表智慧游空雨法自在。 第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以鸠槃茶王主之。 明此位菩萨成大悲遍入诸道乘慈利生。 此是厌媚鬼神啖食精气。 亦名冬瓜鬼。 依正法念经说。 其名字。 如是恶众生菩萨亦皆随顺。 是故名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乃至地狱悉皆遍入。 此神是南方天王领二部众。 一鸠槃茶。 二薜荔鬼。 此鸠槃茶阴囊大如冬瓜。 若行乃擎置肩上。 坐时而踞之而坐。 法界品云。 常勤除灭诸饿鬼趣。 鸠槃茶王。 明爱染贪求犹如饿鬼。 大悲菩萨尽与随行断一切贪求故。 第八真如相回向。 寄乾闼婆王以表法。 此云寻香。 有香气处以作娱乐而求其食。 托事表真。 如相位菩萨常以真如法界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无染之香。 娱乐众生。 令其爱乐。 故下文云。 皆于大法深生信解欢喜爱重勤修不倦。 入法界品云。 常令众生增长欢喜。 乾闼婆王以法悦众生义故。 于中十王明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此位智增随根设教。 悦众生故令欢喜故。 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托事于月天子表力波罗蜜。 以无缚无著法性虚空智慧。 照烛众生净烦恼热。 得法清凉故。 于中十月天子。 明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随名下义配之可见。 第十入法界无量回向。 以日天子托事表之。 明十回向中智波罗蜜如日处空下临照万有。 其位于上其功益下。 像此位菩萨其智甚高其行弥下。 彻至人天神鬼外道邪行畜生地狱。 尽同其行。 犹如日月其形在上其功在下。 善恶俱照故。 于中十日天子明智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一一随名义配之。 常以智波罗蜜为体。 已上十王配十回向中十波罗蜜竟。 如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 一一位中波罗蜜。 各随当位取意即得。 一例取之。 即不知其趣。 如日月二位其形状及高下者。 如俱舍论。 月去地四万由旬。 广四十由旬。 以水精白银合为两面。 回转相映故有亏盈。 此论如是说者。 未可为定依。 但依经说者。 为指南。 依长阿含经。 其月上有城。 其城正方一千九百六十里。 高下亦尔。 二分天金作。 一分琉璃作。 以遥看似圆。 天寿五百岁。 子孙相袭一劫。 日月相近光影相映即有亏盈。 日广五十由旬。 其城正方二千四十里。 高下亦尔。 其城纯金七宝莹饰。 王坐二千里。 寿命子孙同月天子。 以风持故绕须弥山。 日月天子总是四天王所摄。 此上多依长阿含经说。 如是日月天子。 皆表十回向成大悲愿行之门。 明悲智无依常以法空为体。 随根普照无有所为。 任无功之智日。 称万有而成益。 第五从三十三天王以下。 至大自在天王。 于中有十大天王。 明十地利生因果者。 从初第一三十三天十大天王。 托事表初欢喜地。 分为四。 一举天王名号。 二寄位表法。 三释名配行。 四结数叹德。 一举天王名号者。 如经云。 所论释迦因陀罗天王等十大天王名号是。 二寄位表法者。 寄托此天。 表欢喜地菩萨得欢喜地时得法悦。 心无有世间五欲等诸系着故。 乐唯是法乐。 以此义故。 多欢喜多适悦。 犹如世人创得生于忉利天上受天妙乐。 又如升山顶至无相际身与空合。 明此位菩萨从十住十行十回向习气之有为。 而升此地之位法空之际。 一分习气尽故。 以须弥之顶忉利之天。 寄表其位。 令易解故。 十住十行寄表如神。 十回向位寄表如王。 于此十地寄表如天。 明进修渐渐惯习殊胜。 以总别同异成坏门。 三对六字义该。 亦以十玄门该之。 如是进修差别。 总是一刹那中同异。 皆不得如情所知。 如理思之可见。 又如仁王经云。 习种铜轮二天下。 银轮三天。 性种性道种坚德转轮王七宝金轮四天下。 初地菩萨忉利王。 二地菩萨夜摩王。 以次寄位配当。 明福智殊胜不可以世间之乐为比也。 以实而言。 如菩萨悲智所摄周遍六道所生。 不弃微流一切恶生之类。 但以饶益故。 法性自在故。 寄表如天如王。 自在之义。 不欣世乐之所表也。 如此华严经下文。 初地菩萨多作阎浮提王。 今十大天王。 但为表法进修不离。 一刹那间渐渐殊胜故。 又此天名妙高天。 其山在大海中。 出水高八亿由旬。 入水深八亿由旬。 四宝合成。 北面黄金。 南面琉璃。 西面水精。 东面白银。 形如腰鼓。 上有四层级。 四天王各随方所居四面。 其山顶上四埵。 埵别八天王。 各有自部众。 中顶帝释居。 众宝所庄严。 以是名妙高。 亦名峰山。 亦名忉利天。 此云能主天。 由帝释能为天主也。 依主为名故。 下有七重海。 重别金山围。 迦楼罗速飞七日方始达。 金山有天居。 皆四天王所摄。 其上三十三天。 所有天身长一由旬。 衣长二由旬。 广一由旬。 重六铢。 寿一千岁。 一日一夜同此人间一百年。 三十日为一月。 十二月为一岁。 已上依俱舍三法等经说。 此天王有五种名。 一名能主。 一名释提桓因。 一名憍尸迦。 一名天帝释。 一名因陀罗天。 此名天主。 具云释迦因陀罗。 释迦者。 此名百也。 为先因百度设无遮斋得作天主。 此配欢喜地中檀波罗蜜。 已下十天王是檀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各随名义配之可见。 其四段配文。 如前可知。 此位菩萨对治观行苦空无常世法非实皆从十二缘生本无体相。 成于舍法身命财等。 如是于诸佛法信顺修行。 且治欲界粗悭吝业行檀波罗蜜。 于十二缘生未善了知。 六地菩萨方明十二缘法。 作如炼真金数数入火喻。 明对治悭障。 第二复有无量夜摩天王。 托事表离垢地。 为此天离地际故。 依空而居有众妙乐也。 象此位菩萨戒波罗蜜增胜有妙乐。 以法身为戒体故。 渐增进离前地世间系故。 初地檀度为胜。 此位上上十善净戒为胜。 名为离垢地。 须弥之顶界与人连。 寄同世间。 此位以空居。 寄同出世间。 故名离垢。 初地喻炼真金。 未云加药。 但数数入火转转明净。 此地炼金如加矾石转令明净。 以戒为矾石。 然金体无二。 明以戒对治欲界中爱欲等粗障。 但以法身大慈大悲大愿四摄四无量十波罗蜜三十七道品之法药。 互相磨莹使令智悲自在故。 夜摩天者。 此云时分天也。 为此天无日月天光自相照不分昼夜。 但莲华开合知其昼夜时分故。 此天身长二由旬。 广二由旬。 衣重三铢。 寿二千岁。 日月岁数与前天倍。 此天王有十天众。 即明此戒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各随位名义配之可知。 此位修上上十善戒。 治欲界现行粗惑习气。 三地修九次第定。 方无三界烦恼。 生如来家。 同如来性。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二长者李通玄撰第三复有不可思议兜率天王。 此托事表发光地。 此名知足天。 佛地论云。 最后身菩萨于此教化。 如璎珞本业经。 十一地等觉地始名一生补处。 方名最后身。 配在第三禅。 此知足天为最后身。 菩萨在中者。 皆是如来随时方便。 设法利生不可定也。 前位明以上上十善净戒离欲界现行粗惑垢故。 此位菩萨以九次第定净色界无色界并欲界心习。 得出三界心作炼金喻。 善巧炼之不失铢两。 转转明净。 以九次第定炼之。 以法眼观之。 以行和之。 无亏。 本法但转明净。 欲界修定以治欲障。 上界修慧以治定障。 如是对治。 即如六地菩萨位。 在色界初禅修十二缘观。 用治定障。 随顺法行。 方便利生无所染着。 名发光地。 以忍波罗蜜为体。 于中十大天王。 是忍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此天身长四由旬。 衣长八由旬。 广四由旬。 寿四千岁。 日月岁数皆与前天倍。 此知足天当修三法得生其中。 所谓戒定慧。 若但修戒施即生余天。 皆有放逸。 若一乘法中其事不尔。 以智遍周以为天体故。 第四化乐天王。 托事表焰慧地菩萨。 以三十七助道品观以舍为体。 以本愿故。 法如是故。 不舍教化一切众生。 以三十七助道观门。 庄严慧业。 将用化利一切众生以为自乐。 像此天处常以变化以悦自乐。 亦名乐变化天。 心外无境从心变故。 表此位菩萨从初发心住已法空现前心外无境为进修故。 以三十七品助道法门。 对治此天及三界邪见等障。 炼磨心地。 用严慧业。 使令明净。 将用教化一切众生。 以为自乐故名焰慧地也。 如菩萨璎珞经云。 欢喜地菩萨名为逆流。 离垢地名为道流。 三地名为入流。 四地须陀洹。 五地斯陀含。 六地阿那含。 七地阿罗汉。 八地变化生死。 九地是智慧妙善地。 十地是法云地。 又璎珞经云。 十住菩萨入法流水任运至佛。 如此华严经。 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 五位之中。 一一各有十重佛果。 普贤行为因。 十信位心。 便信自心分别之性为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等十个佛果。 总为自心之智。 方名信心。 如是和会多诸同异。 随信解别亲疏不等。 但依当部进修行门。 皆以总别同异成坏门该通圆融。 皆不离刹那际。 即义通也。 若延促时取解即违法界之道理。 此天王众有十天王。 皆是精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各各随名义配之可见。 常以精进波罗蜜为体。 此位作炼真金作庄严具喻。 精进明修三十七助道之观对治三界邪业习故。 此天身长八由旬。 衣长十六由旬。 广八由旬。 寿八千岁。 日月岁数与前天倍。 衣重一铢。 食甘露味。 叹德余门如前可解。 第五复有无数他化自在天王。 托事表难胜地。 为此天在欲界顶。 明菩萨欲境难超故。 故曰难胜地。 明五地以来菩萨于五欲境界未得全自在故。 但为观照诸波罗蜜修行力故不没其中。 未同八地无功法流自在故。 此位菩萨修十谛观。 以治三界染净惑障余习故。 得工巧明门。 五明方现。 此天处。 若不如是修十谛观治之。 便为魔境。 三界染净业习不能自在故曰难胜地。 此位菩萨常以禅波罗蜜。 以为观体。 魔王波旬居此天中修十谛观。 即为菩萨位。 不修观者是魔眷属。 又此天名他化自在。 以他变化以为自乐。 像此位菩萨常教化众生令他得乐以为己乐。 此作车磨金喻。 明以十谛观为车。 于中十大天王。 明禅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以名下之义配之可见。 此天身长十六由旬。 衣长三十二由旬。 寿命岁月悉与前倍。 第六复有不可思数大梵天王。 明现前地。 以十二缘生观。 得寂灭神通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 智慧增明除其初禅乐静迷真障。 明在欲界修定。 如三地菩萨是也。 在禅界修慧。 心胜处即以法治之不令障真。 无依之性故。 常处三界不在其中也。 名尸弃天王。 此依新翻旧为梵摩。 此云清洁寂静。 以初禅是色界无女人生无欲界染故。 依佛地论云。 离欲寂静故名梵身。 又依长阿含云。 梵众中以梵音语故。 故名为梵。 又尸弃者。 或云持髻。 或云髻。 或云火顶。 以火灾至此天故。 修得初禅者得生此天。 此天王梵众中发大梵音。 诸天各自谓言。 唯共我语。 于大千界最得自在。 颜如童子。 身如白银色。 长半由旬。 衣如金色。 无男女形。 禅悦为食。 寿命一劫。 此依长阿含经说。 此位作毗琉璃宝磨真金转转明净喻。 明十种逆顺缘生得十空定门。 为毗琉璃宝也。 毗之云光明。 此位菩萨以十种十二缘生观及十空三昧。 表以十二缘观如明净琉璃用磨智慧转转明净。 观无明成根本智更令明净。 于中有十大梵王。 明般若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各各以名下义如前配之可解。 此第六地六住等。 总明出三界业现前寂灭神明三空自在。 如十住中。 以海幢比丘表之。 如十地第六地。 以夜神名守护一切城增长胜力是也。 总如善财善知识表之。 第七地明入缠同事如下。 第七复有无量光音天王。 明远行地。 如此二禅天。 初禅灭忧。 二禅灭苦。 明此位菩萨在七地。 诸行已终。 大悲圆满。 四摄四无量十波罗蜜三十七助道法。 常在现行。 自苦已无。 常度他苦。 染净二障此位通过。 譬如真金饰以众妙杂宝转更殊胜。 明以法身为金体。 悲智万行圆满。 为众妙宝互为庄严。 常以行网教光普化一切众生故。 故像此天已灭忧苦。 以心净故出语口中光生。 用明此位菩萨教光破暗故。 于此有十大光音天。 以明方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各各名下义配之可解。 此天身长二由旬。 寿二劫。 此天水灾至。 第八复有无量遍净天。 明不动地菩萨。 明此天忧苦已无唯有禅悦。 像此位菩萨功用已终唯有法悦。 法悦习气十地始无。 此大风灾至。 为有禅悦喜动其性。 像此位菩萨无功智现前。 犹有无生法乐智净习气。 以诸佛三加七种劝发令忆本愿。 方始随智行广利众生。 十方世界度生无限。 此乃如来设教防之。 防护初发心之际圆融悲智。 非独是此位方有滞净之功。 是一即一切中防护也。 望七地中方事总具。 何得第八地中佛果知见犹自未终。 还以十玄六相通融。 不可违法界体作前后解。 凡夫妄作无量劫。 只是法界中无始终。 此位作如真金作轮王宝冠诸臣冠不胜喻。 明八地法性无功智胜故。 十力四无畏犹十地方终。 普贤行海十一地方满。 第九复有无量广果天。 明善慧地。 为此第四禅无出入息三灾不及。 又此十天如叹德中。 莫不皆以寂静法门而作宫殿。 表九地善慧庄严以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法宝宫殿。 教化众生。 能以一个言音。 为一切众生说种种法。 无心意识为大法师。 任智法明一切具足。 故像此天无思意识能为语言。 此天无下界识。 有色界意识。 乃至非想天皆有微识。 若识想尽即非三界业收故。 此位作如真金。 用作轮王宝冠。 喻一切小王宝冠不胜喻。 以此位菩萨智慧宝冠下地菩萨无有能胜。 于中有十天王。 明力波罗蜜中。 十波罗蜜。 各随名义配之可解。 此天身衣及寿与前天皆倍。 明此位菩萨常以法宫而为安止。 以福德广大名为广果天。 第十大自在天王。 表第十法云地。 如下叹德中。 皆勤观察无相之法所行平等。 明此位无相智成。 如菩萨本业璎珞经云。 三贤菩萨能伏三界粗业粗相续果。 初地已上亦伏亦断。 八地已去色因业胜因境缘法。 执习故。 明犹有于境见未纯熟。 犹法执习在故。 九地已去心因业胜内心自缘。 法执习故。 九地有内心缘。 法执习故。 十地之中心色二习一时总尽。 十地方心境二缘中得无碍自在故。 从八地至十地无功用中。 缘真法执内外习亡。 于十一地普贤门犹未自在。 如十定品中求觅普贤不见者是。 又智论云。 第九天外更有别十地菩萨天。 名摩醯首罗。 此天有八臂三目。 骑白牛。 一念知三千大千世界雨滴之数。 此是引进菩萨方便设法托事表法。 及摄化境界渐增胜故。 望一乘法界理事同参。 一微尘内诸佛国土人天同处。 身尘毛孔如影相入。 修真之者。 须当如实而知。 莫随化相应。 须以同时具足相应门。 一多相容不同门。 诸法相即自在门。 因陀罗网境界门。 微细相容安立门。 秘密隐显俱成门。 十世隔别异成门。 主伴交参无碍门。 托事现法生解门。 唯心回转善成门。 以此十玄门该之。 即理顺故。 已上神天之位。 但利生门中托事表法令易解故。 如如来实非牛王龙王象王。 以托表之令生解故。 望得道处。 其智无形无为而能知万有。 即为神也。 以此神性随行祐生。 即行非虚也。 以智常居三界不随染净。 以此自在寄位如王。 以通化无方福过群品。 寄位同天。 即随行遍生行非虚也。 同异总得表实无妨。 从大众围绕常随佛众之中从普贤菩萨至大自在天已来。 此四十一众。 义分为二。 一现果成因彰位分。 如已前列众是。 二从位举法进修寄同获益分。 如向下直至普贤海月光等是。 今从第二卷初尔时道场众海悉已云集已下。 至第五卷中海月光大明菩萨众以来。 此四十一众。 是从位举法进修寄同获益分。 此中合有五十众。 为普贤等众十个菩萨。 当等觉十一地法门。 十个互参自具十众。 为一人具十。 总为五十众。 如下获益分中。 入即同佛知见。 为与后学者。 作样式。 令仿之也。 不悟是凡。 悟已同佛知见。 故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如以下神天获益之中。 各有二十行颂。 皆初两行叹佛之德。 后十八行。 皆三句叹佛。 一句自叹与佛同知。 其例如是。 随时科文。 随时称叹。 无烦更释。 唯普贤菩萨一人。 独入十法者。 普贤众明一位普周众行也。 海月光众但叹佛德与自所入之法相似。 以此颂中更不别叹自德。 如普贤众中加净德妙光菩萨。 是文殊师利别号。 文殊师利。 此云妙德。 又法华经内往昔号妙光。 又妙德妙光。 其意相似。 以德为光以能破闇发明故。 今在普贤众内表法。 明因果理智万行圆融故。 普贤独获十种益者。 明一即一切故。 明一多自在延促自由故。 是总摄义也。 从尔时如来道场众海已下。 有二十六行经。 义分为二。 第一从尔时已下。 有十一行经。 明众已云集。 于此段中义有其五。 一陈众云集。 二陈部类各别。 三都叹众德。 四明本因佛化。 五明今以胜解力入佛所知。 第二从所谓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已下。 有十五行经。 于此段中义有其二。 一明天王获益。 二明天王乘威说颂。 于此二十行颂中有其二义。 第一两行颂纯叹佛德。 第二十八行颂。 皆三句叹佛。 一句自叹与佛同知。 已下例然。 唯普贤少异。 前已叙意讫。 已上诸众。 皆悉如上。 以义科文。 随义称叹。 教门弘大不用文烦得意即得。 此初会之内。 四十七众之中。 已前七众。 前已释讫。 如来座内众。 经云。 如来师子之座众宝妙华轮台基陛及诸户牖。 如是一切庄严具中。 一一各出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 于此段中义分为二。 一述众来意。 二长科经文。 一述众来意者。 是中其意有三。 一明诸菩萨是古佛旧行。 二明今佛契同。 三明古今不二。 为明所坐之座合古所行。 菩萨行依旧故。 如下颂中。 诸佛所悟我已知为常。 以法身为座体。 以普贤万行为严。 以无作大悲之智为座上佛。 前佛后佛皆同此也。 明佛契同古迹。 定众生之狐疑。 是故须来。 是名为如来自行与古同因。 众为座体。 是法界是所行。 行亦是法界。 以此无碍自在故。 座身是正报。 座上庄严是。 行所招依报。 今还从本行报得之果内。 还出本自行因菩萨众也。 亦明因果不二体故。 如法界品。 如来师子之座普遍法界为座体故。 第二长科经文者。 从尔时如来师子座已下。 有二十九行经。 于中其义有七。 一明座上庄严出众。 二列所出众名。 三来众兴供。 四其众绕佛致敬。 五致敬已升座而坐。 六叹来众之德。 七乘威说颂。 从此已下有十菩萨。 各说二十行颂。 叹如来成道福智依正。 及往昔所修之因。 任其后哲随文随义称叹。 不烦更释。 此一段明今佛合古行古行合今佛。 明座外普贤之众是佛利他之行。 座内之众是佛自行所契普贤之众。 此之大众古今一切诸佛同道更无二路。 众生乘之。 即名乘不思议如来乘最胜乘无上乘至于道场。 以此一切法皆为道场也。 以法界为场地。 诸波罗蜜为人功。 治一切垢。 本自净故。 治无明成根本智故。 教门弘广。 略申体意。 随文赞叹。 任在后贤。 此十个颂中向下。 叹佛十波罗蜜及十地有二十行颂。 自余皆二十行也准知。 从尔时华藏庄严世界海已下。 有二十一行经。 明动地兴供。 于此一段经文。 其意有七。 一明举世界之名。 二推佛神力地六种震动。 三世主兴供欢喜。 四明以此例同多土。 五明佛遍兴于世。 六明世主各随自解。 七明法会兴供普周十方。 问曰。 何为地动。 答曰。 其地动大意有五。 一此会大众得道。 二智人出现。 三智人去世。 四世间灾变。 五得道欢悦。 此明大众获益欢悦故。 地动推佛神力者。 明师弟之敬推德于上。 问曰。 何故于此段中地动兴供。 答曰。 为至此中一段。 明初会中常随佛众当境之内神天众。 及如来座内古今诸佛同因众。 菩提树内流光众。 并如来宫殿内大悲众。 如是当佛自众来集复得益。 及贺佛出兴心欢喜故。 众生心喜动故。 地亦随心动故。 此明初会当境之内大集一终。 然后面门放光普集他土亦来此会。 此是无自他中他也。 以明化仪主伴。 此乃龙行云应。 法事合然。 为化众生轨模如是。 以其法性尘刹普周。 一刹那之中三世同际。 还以一多相容不同门该括如是。 放光集众。 意令知佛境界相参无二。 已上是初成正觉显示五位行门。 一终因果。 此一部之经。 总有六重因果。 一从世主妙严品。 乃至华藏世界品五品经。 明初成正觉。 显示五位行门报得。 及示现入法一重因果。 二毗卢遮那品。 是古佛因果。 引古证今。 明佛相习道不虚来。 三第二会普光明殿。 显示十信因果。 四从须弥之顶直至离世间品。 显菩萨证修因果。 五入法界品。 明古今本法不思议因果。 此是一切诸佛共所乘宗。 为一切佛之本体。 众生同具。 只为迷之。 六觉城东会。 明显菩萨利生行门善知识摄生形状法。 则进修因果。 若但说其法在行犹迷。 此经设教及行证修前后六度。 总举解行证修因果。 令使启蒙易解不滞其功。 如来现相品第二自此已下至毗卢遮那品已来。 是长科一部中。 第二举果劝修门。 释此一品。 义分为三。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此品何故名现相品。 为诸菩萨神天大众皆悉已集。 默思心念请法。 问有三十七问。 如来知念。 即于面门舒光现相。 及集十方众。 答前所问。 此品之内。 如来两度放光。 齿光告众令集。 毫光示法令信佛境界及所行因果行门。 诸来菩萨毛孔放光。 通为三度放光故。 又集十方众海佛境界相菩萨境界相答前众所问。 故名现相品。 此经表法及集众如来放光。 前后总十度放光故。 一面门齿光。 集他方之众。 二眉间毫光。 示果成因。 三足下轮中放光。 成十信四。 帝释宫中足指之端放光。 集众入道成十住位。 五夜摩天宫足趺上放光。 成十行门。 六兜率天宫膝上放光。 成十回向。 七他化天宫眉间毫相放光。 成十地。 八如来出现品眉间放光。 入文殊顶。 九口中放光。 入普贤口。 令此二人问答如来出现始终因果道理。 十法界品中放眉间光。 名普照三世法界门。 是为十。 如随好光明功德品。 常放光明随根普照。 此光非独缘五位进修表法也。 是常依根摄化光也。 二释品来意者。 此品为前世间主等默念三十七问。 此品放光集众。 示其法相。 答前众所问三十七法故。 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 复分为二。 一长科经意。 二科其当品。 一长科经意者。 自此现相品乃至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 此五品经总是答前三十七问。 明举果劝修。 二科其当品者。 于此当品其意有四。 一从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已下一段长行并偈颂。 是世主请法分。 二从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已下。 有一段长行。 并一偈颂。 是如来放面门齿光。 告众令集分。 三从尔时十方世界海已下。 一段长行。 并一偈颂。 是十方世界海蒙光所照。 皆来云集现法分。 四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已下。 一段长行。 并十偈颂。 总是答前三十七问分。 一从世主心念问法分中。 义分为三。 一从尔时已下至唯愿世尊哀愍我等。 于中长行有八行经。 纯请十八种佛法。 二又十方世界海已下有六行半经。 问佛菩萨海有十九问。 通为三十七问。 三愿佛世尊已下可两行经。 明菩萨神力故一切供具放光。 光中说颂请佛断疑分。 第一从初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惟。 明心念默请。 云何是诸佛地。 法界不思议地。 是佛地故。 下文云。 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 此为如来地也。 云何是诸佛境界。 如下经云。 如来处此菩提座。 一毛示现多刹海。 一一毛现悉亦然。 此是如来之境界。 又法界是如来境界。 云何是诸佛加持。 下文如来加普贤入于三昧。 是诸佛加持故。 云何是诸佛所行。 经云。 无碍行是如来行。 又普贤行是一切诸佛共所行行故。 云何是诸佛力。 如经云。 如来有处非处等十种力是。 云何是诸佛无所畏。 如来无五怖畏及四无畏是。 云何是诸佛无能摄取。 如来无性妙智是无能摄取。 云何是诸佛眼。 知一切法智。 知一切众生根智。 名一切种智。 是佛眼故。 又此经下文说十眼等是。 又如十身相海品云。 如来眼有大人相。 名自在普见云。 云何是诸佛耳。 如法界品云。 一切诸佛有无障碍耳。 悉能解了一切音声。 云何是诸佛鼻。 如下经云。 如来鼻有大人相。 名一切神通智慧。 于中出现无量化佛。 坐宝莲华。 往诸世界。 云何是诸佛舌。 如下经云。 如来舌有大人相。 名示现音声影像云。 云何是诸佛身。 如下经云。 诸佛同法身。 无依无差别。 又佛身充满于法界。 普现一切众生前。 云何是诸佛意。 如来出现品云。 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心。 佛子。 如来心意识无量俱不可得。 但应以智无量故知如来心。 云何是诸佛身光。 如来随好常光随根照物普周法界。 云何是诸佛光明。 光有二种。 一教光。 二如此经光明觉品是。 及前后十度表法光明是。 云何是诸佛智。 一切智一切种种分别智是。 又如下文。 如来智甚深。 普入于法界。 能随三世转。 与世为明导。 此已上问十八种法。 经云。 唯愿世尊哀愍我等。 有三句经文。 结请佛说。 十九种海。 经云。 一切诸佛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 总举问竟。 众生海。 释曰。 如世间众生广多如海故。 佛海。 经云。 如来安处菩提座。 一毛示现多刹海。 一一毛现悉亦然。 如是普周于法界。 佛波罗蜜海。 十波罗蜜遍一切菩萨行故。 佛解脱海。 如来法身是佛解脱。 又智慧解脱乃至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是。 佛变化海。 如下文。 无体无住处。 亦无生可得。 无相亦无形。 所现皆如影。 又云。 一切刹土微尘数。 常现身云悉充满。 又云。 于一佛身上化为无量身。 佛演说海下文。 一一毛孔中光网遍十方。 演佛妙音声。 调彼难调者。 又一音遍诸根故。 然如来音声。 不从心出。 不从身出。 佛名号海。 如下名号品是。 如来名号等一切众生心也。 佛寿量海。 如下。 佛身如影现。 生灭不可得。 是佛寿量海。 又下文寿量如是。 及一切菩萨誓愿海。 净行品等是。 又如十回向品中大愿是。 一切菩萨发趣海。 如下云。 此会诸佛子。 善修众智慧。 其人已能入。 如斯方便门。 又下文从地而得地。 住于力地中。 亿劫勤修行。 所获法如是。 明从地而得地者。 不离真法界自体清净性地而行。 进修十住十行等法。 故云从地而得地。 又十行品。 是十发趣加行成就。 令菩提心智悲纯熟故。 助道海。 三十七助道品是。 观身受心法为首。 一切乘。 海乘如来。 乘不思议乘。 法界乘是。 乃至八万四千乘等。 一切菩萨行海。 普贤行是。 如下经云。 如是分身智境界普贤行中能建立。 一切菩萨出离海。 如五位中加行方便是。 如下经云。 此会诸菩萨。 入佛难思地。 一一皆能见。 一切佛神力。 又下文。 普贤诸行愿。 修治已明洁。 能于一切刹。 普见佛神变。 身住一切处。 一切皆平等。 智能如是行。 入佛之境界。 一切菩萨神通海。 如下十方佛刹来集菩萨众及毛孔出众随行利生等事是。 又十通品亦是。 又下文。 一一佛刹中。 往诣悉无余。 见佛神通力。 入佛所行处。 一切菩萨波罗蜜海。 如下经中。 十方来集大众身诸毛孔各出十佛世界微尘数光。 一一光出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 悉能遍入一切法界诸安立海。 教化众生。 广如经具说。 是波罗蜜海也。 此是与发心者。 作普贤样。 一切菩萨地海。 如下经云。 从地而得地是也。 又十地品是。 又如来地是。 菩萨地。 如下经云。 此会诸菩萨。 入佛难思地。 一切菩萨智海。 根本是如来智。 于根本智起差别智教化众生。 是菩萨智海。 乃至十无尽智是也。 唯愿世尊已下三句。 总结劝请。 准例十方诸佛既说。 今佛世尊亦合同说。 又尔时已下四句。 明供具说颂。 已上三十七问。 向下至毗卢遮那品已来。 有三种答前所问。 一如下齿间放光集众现相神通答。 二如下眉间毫光出众现相及十菩萨偈颂答。 三普贤入定出定以言诠示佛业众生业因果古今相习答。 如世界成就品菩萨众生染净报业。 答前三十七问佛海菩萨行海。 不离其中。 又说华藏庄严世界海。 说佛报得所居之土。 答前三十七问佛境界海众生海波罗蜜海。 总不离其中。 又说古往毗卢遮那品。 是引古印今。 令众生信承习不断法不虚来。 若古无旧迹。 今从何得。 以是义故。 引古佛用印今时成信。 从此初会世主妙严品至毗卢遮那品六品经。 总明举果劝修信他已成佛者果德悲智境界行普贤行及报得庄严身土。 分从佛名号品重问二十八问。 即是举古佛果门。 令今世及未来发心者。 自信自心佛果不异。 及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佛眼耳鼻舌身意不异故。 信自今修不异古法。 有此二十八种不异之法。 具如佛名号品。 所问二十八问之法。 今古不异。 令初发心者应如是依古证修。 使令道不谬故。 直至法界品。 总是其答所问之法故。 若依五位法上有一百一十重佛果菩萨行。 古今不异。 若通信位即一百二十重古今佛因果不异。 至位方明。 从供具云中出音说二十行颂。 于中义分为四。 初两行颂。 叹佛行满成佛行遍三世。 次两行颂。 明劝佛为众除疑得证。 次两行颂。 明大众已集劝请除疑。 次云何已下十四行颂。 明重颂前三十七问。 问曰。 大众何不以言自问。 因何默念致疑。 何不自以言赞劝请。 云何供云出音请佛。 答曰。 明佛得法界心。 与一切众生同心故。 以心不异故。 知彼心疑。 供具说颂者。 明一切法总法界体也。 法界不思议。 一切法不思议故。 明圣众心境无二故。 凡夫迷法界。 自见心境有二故。 故颠倒生也。 第二从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已下。 有一段长行并一偈颂。 是如来放齿光十方。 告众令众咸集。 现法答前所问分。 于此分中大意有十。 一如来知众心念有疑。 二齿光普照。 三其光有十名。 四明光具眷属。 五陈光色相。 六明光照远近。 七明大众蒙光彼此相见。 八明光遍他方众会。 九明光能出声告众。 十明十方之众闻告咸来。 问曰。 何故如来面门齿间出光告众。 答曰。 面门及齿。 明言出于中故。 于中出光。 今欲答众所疑。 普告十方佛土大众来集示法。 答前三十七问中云何是诸佛地佛境界佛加持佛行佛力等故。 须口中齿间放光。 光者除暗义。 又答前云何是佛光明。 除现在未来众心疑暗故。 口齿者。 吐纳言音说法处表告之所由也。 故于中出光。 于此光明说其二十行颂。 于中大意。 叹如来道满利生光明出音告众令集闻法。 第三从尔时十方世界海一切众会蒙佛光明所开觉已已下一段。 是十方大众来集示法分于此段中大意有十。 一明佛光普照。 二明十方众来。 三明来已兴供。 四明兴供不同。 五明众海影像相参。 六明大众自他同异自在。 七明大众毛孔出光。 八明光出菩萨。 九明菩萨同事利生。 十明众生发心得果。 此之十事如文可知。 如毛孔流光众。 明法界体性自在不思议自他无碍。 能同能异众。 于中菩萨同行利生。 即明古今已成正觉者菩萨行及十波罗蜜海佛地佛持等。 举其已成佛者。 悲智境界。 答前大众三十七疑。 用成来世与今同悟身心境界自在无碍如帝网境界门。 如此一段。 以佛神力放光集众。 答前所问。 后之一段。 毫光示法。 及菩萨偈颂。 答前所问。 于此十方来众光明中。 同时发声说二十行颂。 于此中大意叹佛光明道行已满身口意鼻耳总遍周刹海满普贤行。 答前三十七问。 如文可知。 第四从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大众得如来无边境界已下一段长行。 有二十八行半经。 于中分为两段。 一从初十行经明光之德。 第二十八行经。 明莲华出现。 一从初明光之德。 大意有十。 一令众除疑获益。 二显光出处。 三显光之名。 四显光之色。 五明光所照远近。 六明所照威动世界。 七光照尘中现无数佛随根与益。 八光雨十种法轮云。 九光明绕佛。 十光入佛足轮以成大众信心。 明足下是初信入。 故说十种智佛。 以为自己信心。 以不动智为首。 第二尔时佛前已下十八行半经。 明莲华出现。 于此一段文中大意有十。 一明华现所由。 二明华具十种严饰。 三明毫光出众来坐。 四明胜音菩萨。 为主余者为伴。 五明上首菩萨胜音之德。 六明诸佛与胜音之力。 七明胜音常见诸佛。 八明胜音神变自在。 九明胜音观众说颂。 十明正申颂意。 此之一段经文。 如来眉间毫出光明。 名一切菩萨光明普照耀十方藏者。 明是十地菩萨智满中道教行之光。 又毫相光中出众菩萨有世界海微尘数。 上首名曰一切法胜音。 即是其十地满足中道果行。 将此中道觉行悲智圆满法界行门毫尘刹海无障碍法。 答前大众三十七问。 使令现在及以未来信此十地法界因果法门行满十方使令得益。 是故经云。 欲令一切菩萨大众得于如来无边境界神通力故放眉间光。 又光体是法界之理。 胜音大众之海。 是其法界之行用故。 明从十住初心以理智万行体用不相离也。 故从十信即与果行令修。 理智体用法合然故。 从果行信进。 又胜音菩萨坐莲华台诸菩萨众坐莲华须。 明主伴万行。 明胜音一行遍一切行一切万行是胜音一行。 明法界理智中圆满无碍自在行故。 还如前菩萨毛孔流光出菩萨行。 相似体性一多重重自在无体可碍。 诸波罗蜜一中具十。 乃至无尽故。 缘起互为因果。 主伴自在故。 以理智照之可见。 大意明法界行门一行遍一切行故同别自在。 十正申颂意中通胜音菩萨有十一菩萨。 各申一段偈颂。 初二十行颂。 叹佛身充遍普现众生前及毛孔刹土众会无尽相入。 两行一颂如文具明。 无烦更释。 大体得大纲纪。 即得经文自具。 此后十段总十行一段总是答前世主所问。 又明此会菩萨能入如来之境。 最下有三行经明都结十方世界同然一时云集。 已上现神通及语。 答前大众所疑竟。 示业及法答者。 如已下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神通法业俱示。 若通当类总自具法业答故。 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 此初会六品经。 是以佛果劝修门。 普贤三昧品第三将释此品。 略作三门分别。 一释品之名。 二释品来意。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者。 理智无边名之为普。 智随根益称之曰贤。 三之云正。 昧之云定。 亦云正受。 为正定不乱能受诸法忆持简择。 故名正受。 亦云等持。 为正定能发生正慧等持诸法。 是故名之等持也。 为普贤为佛绍法界大智之家诸佛万行遍周之长子。 以答前所问三十七问中云何一切菩萨行海出离海神通海波罗蜜海世界海等故须入定。 善简众法答前所问令众达解。 故须入定。 然普贤菩萨恒无定乱。 以示法则故须如是。 又以初举果劝修中以入定为法则后十定品中明十地道满起诸想念方真。 二释品来意者。 明普贤菩萨常在三昧净乱总真。 然教化众生故。 成法则故。 答所问疑故。 为善简择诸三昧出入同异相故。 为善简择众生业海果报佛行业海果报。 故须入定。 从定起已说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 答前所问故此品须来意明初入法须加定业以显真门。 后十定品中明十地真智已终。 智随一切众生想念。 应根接物。 方是修道者。 应如是知。 三随文释义者。 于此一品经文中。 义分为二。 一科其经意。 二释三昧名。 一科其经意者。 其此一段经其意有十一。 一从尔时普贤菩萨已下一行半经。 明承佛威神入定。 二此三昧已下八行半经。 举三昧名及叹三昧之德。 三如此世界已下可七行经。 明都举普贤入定此界如是十方总然。 四尔时一一普贤菩萨已下有十二行半经。 明普贤入定诸佛现前佛力所加佛言赞叹普贤之德。 五尔时十方一切诸佛已下有七行经。 明诸佛与普贤十种智。 六如此世界中已下可二行经。 明都举十方世界中普贤一切诸佛一时同与其智。 法如是故。 七是时已下可六行经。 明诸佛以手加持摩普贤顶。 八如是一切世界海已下可两行经。 都举十方世界同然。 九尔时普贤菩萨已下九行半经。 明普贤从三昧起并陈三昧之名。 十普贤菩萨从如是三昧门起时已下十二行半经。 明大众获益并都结与十方同然。 十一尔时十方一切世界海已下至偈颂以来有十二行半经。 明佛力三昧力其地微动及兴供末后诸佛毛孔光明说颂叹普贤之德。 问曰。 何故前世主妙严品末。 其地六种十八相大动。 此品何故其地微动。 答曰。 前明如来始成正觉大众贺佛及自皆得佛果之益。 其益广大。 明位极行终。 以此其地大动。 此品答世主所问之疑。 为成初信故。 其地微动。 于中菩萨示有疑问。 寄同得益。 皆是成其凡夫始信之心。 是故名为举果劝修生信分。 仍是信他佛及菩萨得。 然未是信自心得也。 第二会中金色世界不动智佛已去。 方明信自心得亦然也。 至第十二卷中诸世间主。 更作二十八问。 方明信自心是佛不动智等。 至文方明。 此经直至法界品觉城东已来。 菩萨及一切大众。 皆是寄法同迷示行修证。 唯觉城人间五百童子童女优婆塞优婆夷。 各具五百。 一万诸龙寄位是凡。 表其凡夫有得入者故。 若无实得者佛教岂有。 虚行者哉。 圣者立样令凡实得。 终不虚施。 应如是知。 不自欺诳。 若有人言。 此经非是凡夫境界。 是菩萨所行。 是人当知。 灭佛知见。 破灭正法。 令其正教世不流通。 令其世间正见不生。 断灭佛种。 诸有智者。 不应如是不劝修行。 设行不得不失善种。 犹成来世积习胜缘故。 于此佛毛孔光明说颂中已下有两段颂。 于初二十行颂。 明佛毛孔光明赞普贤德。 如文具明。 毛孔是万行光。 还叹普贤万行。 二尔时一切诸菩萨已下有二十行颂。 明大众叹普贤并请说。 后三品之法。 亦如文具明。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三长者李通玄撰第二释三昧之名者。 于此三昧名之中。 义分为三。 一释三昧名。 二释三昧体用。 三叹三昧之德。 一释三昧之名者。 名毗卢遮那如来藏身。 毗卢云光明。 遮那云种种。 如来是法性之体。 藏身是含容众法。 智是明。 以理智种种教行之光。 照烛众生之器随根与益。 如经叹德中具明。 二释三昧之体用者。 此三昧体者。 以法界根本智为体。 以差别智为大用。 又以法界根本智为体。 随众生智为用。 又以入三昧为体。 出定为用。 又以无出无入为体。 又入出俱为用。 又以入出俱为体。 以义准之可见。 大要言之。 且以为化众生法则之中以入定明体。 后从定起显示十种定名是用。 于十个定名中。 总以法界无依住智性为体。 此体亦名首楞严定。 与不可说一切诸佛三昧诸智慧门为体。 如叹德中。 具如经云。 世界海旋。 无不随入者。 是三昧之用彻遍一切众生法之名故。 海者。 广大义。 旋者。 甚深义。 明此三昧体用广大甚深无尽无尽诸佛菩萨及一切十方六道众生中行皆遍故。 此三昧答前三十七问。 总尽向前。 以佛神力。 答前三十七问中。 云何佛地佛海佛眼耳鼻等问。 今普贤三昧答前三十七问中。 云何菩萨行海三昧海等。 问为欲明佛行菩萨行体用彻故。 以佛为体。 普贤行海为用。 以此体用该通诸法。 无法不尽故。 佛眼耳鼻舌身意为体。 能遍知众生事业为用。 以下如来与普贤智。 明普贤智契合佛根本智不殊。 令后信者自知佛根本智一体无二无疑故。 十方诸佛手摩其顶者。 明引接忍可言。 普贤从三昧起者。 明定体随根用处。 彼复依根获益。 名起其用无尽。 略举其十。 以表无尽故。 余义经文自具广明。 大意佛根本智是定体。 普贤行是用。 世界成就品第四今释此品略作三门分别。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为明世界海依住形相苦乐净秽皆是众生自业果报之所庄严不从他有。 佛菩萨世界海依大愿力依自体清净法性力依诸波罗蜜诸行海等自体清净力依。 为度众生。 大慈悲智力。 以不思议变化力之所成就故。 名世界成就品。 二释品来意者。 大意有五。 一答前世主三十七问。 佛海众生海波罗蜜海等。 此品示业果报。 示法果报。 答前所问故。 明向前是佛光明神力答。 此品示其佛行海眼耳鼻舌波罗蜜海遍法界海众生业行海故。 三十七问一时总答。 令大众海悟佛所行入普贤菩萨所行也。 故号佛华严经。 二令诸现在未来始发菩提心者。 识佛所行及菩萨行海。 佛菩萨大慈悲海。 能普遍法界海众生行业海。 而利益之。 令到究竟岸故。 既见是已而仿敩之。 学佛行故。 令始发心者悲智圆满行解不错谬故。 三令始发心菩萨知众生业报同异差别由心造故四令始发心者知众生界广大等法界虚空界如影相入重重无尽依住各别佛菩萨行悉充满故。 五令始发心菩萨知诸佛菩萨境界海众生境界海一异不可得故。 随众生自业转变刹海转变故。 随自业成坏刹海成坏故。 以此众因缘故。 此品须来。 发初蒙故。 若无此品。 初心菩萨云何知其如来摄生如来行门。 及以众生行业世界广狭之相。 若不知者。 依何发心。 乘佛大悲普济愿行广度。 以是义故。 如下颂云。 离诸谄诳心清净。 常乐慈悲性欢喜。 志欲广大深信人。 彼闻此法生欣悦。 安住普贤诸愿地。 修行菩萨清净道。 观察法界虚空界。 此乃能知佛行处。 若不说众生界法界佛界菩萨境界虚空无二无尽如影重重。 依住者。 所有发心者。 设不入二乘道。 修菩萨行。 但得权教菩萨。 心常染净而有限碍。 不入佛境界故。 有自佛他佛及以国刹分剂。 有往来所依处故。 如三乘中所说净土。 在于他方。 菩萨愿生其中是也。 说此品者。 意欲令初发菩提心者知众生境界诸佛境界广大之相重重无碍无尽之相佛及菩萨愿行含覆利益纤尘无遗故。 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 此之一品有十一段经文。 从初一段长行一段偈颂是。 此品中叙分。 后十段长行及十段偈颂。 是正说。 及至华藏世界海。 总通此品为世界成就品。 总为正说分。 从初叙分中长科为六。 一尔时已下四行半经。 是普贤观察十海分。 二如是观察已下可八行经。 明普贤告众叹诸佛十种之智海十不可思议。 三建立演说海已下可六行经。 明普贤叹佛十种身业教化不可思议。 四从勇猛调伏诸众生海无空过者已下七行经。 是普贤叹佛身智二业随转法轮成就之众入佛之地十不可思议。 五如是等一切法已下十八行半经。 明普贤乘佛神力说佛智业身业教化饶益。 成就众生海之德。 令多菩萨一切众生入佛境界海故。 六明普贤说颂。 重明前法。 于此二十行颂中两行为一颂。 于中意有二十。 总答前三十七问。 为颂含多义故。 一明佛智慧甚深。 二明佛身业随根普应。 三明佛语业普周。 四明佛行多刹遍严。 五明诸佛大悲成熟众生。 六明佛普现出兴与益。 七明众生根劣随迷。 八明大心净信坚固者堪为。 九明诸佛与力方知。 十明离谄慈悲志欲深广能入。 十一明观察法界如虚空而获善利。 十二简修余道者不堪普贤行人得入。 十三明众生界广大法轮普至。 十四明普贤自示身广大。 十五劝众令观毛孔。 十六明普贤示法与众之益。 十七明普贤行愿无边。 十八明普贤自叹行具。 十九叹法眼智眼法身智身广大。 二十叹是佛所行应听。 此以上经文自具可知。 略科眉目如是。 第二段正说分中有十段经。 一初段中长行有十八行半经。 于中大意有六。 一明普贤告众欲说其法。 二正说世界海有十事之法一切三世诸佛同敷。 三正举世界形状体性有十广大无尽。 四正说世界已成现成当成具十种因缘。 五正说由如来神力法如是等。 如下十事因缘是也。 六乘佛神力说颂。 于此十八行颂中。 重颂前长行之法。 明众生界广多。 佛菩萨悲愿含覆故。 以行广大故庄严国刹广大。 以众生业无量故菩萨。 行无量以菩萨信心广大离垢。 所住国刹光明宝成清净无垢。 此明净秽同居业现各异。 如文可知。 是故经云。 菩萨修行诸愿海。 普随众生心所欲。 众生心行广无边。 菩萨国土遍十方。 第二段中。 尔时已下九行半经。 并四十四行颂。 明世界依住。 如文具明。 第三段中。 尔时已下有六行经。 有二十行颂。 明世界差别形由业。 如文具明。 第四尔时已下有十三行经十行颂。 明世界体差别。 第五尔时已下有十一行经二十行颂。 明世界庄严差别。 第六尔时已下有十行经。 并有二十行颂。 所修行方便愿力故。 出生诸世界海庄严故。 业清净故。 庄严清净。 业垢浊故。 庄严垢浊。 第七尔时已下有八行经。 并二十行颂。 明诸世界诸佛出现差别。 依众生业行寿命修短。 佛出现不同。 第八尔时已下有七行经。 并二十行颂。 明世界劫住不同由业。 第九尔时。 已下有十四行经。 并十行颂。 明劫随业转变净秽。 第十尔时已下有十五行经二十行颂。 明一切世界海如来出现无差别。 一一如文具明。 此之一品答前三十七问。 意令现在未来发菩提心者识佛所行。 众生业海无际。 如来以普贤行普济。 以法性理智无碍。 从初发心兴大愿云。 悲智普覆。 以波罗蜜海刹海无不现其身无行不同其事。 尘毫内刹影现重重。 平等智身莫不随入。 以法界之体而无往来。 法常如是。 令学之者仿之。 趣求不谬。 此乃如大王路法尔常。 然更有异求偏僻不当也。 华藏世界品第五将释此品。 略作十门分别。 一释品来意。 二释品名目。 三释华藏世界海因何报得。 四释华藏世界海形状安立。 五配华藏世界海安立属因。 六释华藏世界海纯杂无碍。 七释华藏世界海圆摄三世业境。 八释佛国本空何为华藏世界海出生所缘。 九明华藏世界海因何得隐现自在。 十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 此品答前三十七问中佛世界海众生海波罗蜜海等。 此品举如来五位中行业因果报得。 答前三十七问故此品须来。 二释品名目者。 为说此佛境报得之土莲华所持。 含藏一切净秽境界。 皆在其中故名华藏。 三释华藏世界海因何报得者。 以从初信心至于八地已来。 恒以大志愿力。 持令其不退菩提。 诸波罗蜜海。 教化饶益一切众生。 至于八地任利无功。 当知风轮是大愿波罗蜜所成报故。 众生世间妄想业风所持。 如来世间以大愿力智风。 能持诸境。 为以智能随愿愿能成智。 还以大愿法身大智之所报。 得风轮之体。 若不以法身。 一切诸行总有为故。 若无志愿。 法身无性不能自成。 何况成他。 以三事为缘。 方堪利生。 不滞空有。 进修功熟。 任利无功。 且取初因大愿为首令持万境。 总以大愿智风以为持境。 是故此品下云。 普散摩尼妙宝华。 以昔愿力空中住。 如是华藏世界所有庄严。 总是风轮上持诸境。 由诸福行本从愿生。 还将本因以持诸果。 以此用愿波罗蜜。 能成一切诸波罗蜜。 以本因如此故因果相持。 今以第八及初发心时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以成十种风轮。 用持其上十种一切庄严以。 愿波罗蜜互体相参能。 持其上诸行报得一切庄严如最下风轮名平等住。 是愿波罗蜜中檀波罗蜜报得故。 能持其上一切宝焰炽然庄严。 还是愿波罗蜜中檀度门法财惠施之所报生。 还自相持。 因果相彻。 法不虚得。 因不唐捐。 以准此。 用愿波罗蜜中十度法门。 配之十种风轮。 报得因果相持故。 还如众生世间妄想业风最居其下。 上持水际金刚地山。 令其安住孛像玄光以成天文。 运游不堕。 莲华藏体是法身随行无依住智体之所报得。 及宫殿总大悲含育之所报得。 楼阁即是智照观根顺悲济物之所报得。 其地金刚平等自性法身之所报得。 但是诸庄严中所有金刚为庄严者。 皆法身随行之报得。 但是摩尼庄严。 皆法身成戒体随行报得。 金刚轮围山即是大。 悲戒防护业之所报得。 众华庄严。 万行利生。 开敷众善之所报得故。 宝树庄严者。 建行利生覆荫含识之所报得。 如十行位中功德林等十个菩萨下名悉同名之曰林。 为行覆荫故。 师子座庄严者。 即是以法身随智建法轮报得故。 略而言之。 且复如是广说报业所因。 不可具悉。 夫报不虚得。 皆有所因。 若不知因云何修果。 是此品之初。 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 毗卢遮那如来。 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 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 但云愿者。 为行由愿成又下云。 普贤智地行悉成一切庄严从此出。 如香水海大慈悲。 业之所报得。 香水河是进修之行所报得。 如下文殊师利常随众中。 总以名表法即见名知行。 如此华藏世界海见果知因。 不可别引余经将来证此。 此经见名即知法。 见果即知因。 方可识此经之意趣。 余经法相门户。 多不与此经相应。 余经云。 苦谛。 此经云圣谛。 即义有余。 余经说四谛。 此经说十圣谛及十十二缘。 若广说无量差别。 不可卒申。 以是义故。 此配因果。 不可引余教配此经文。 此经见名知行以果识因。 如文殊师利常随之众云。 明练十方仪式主方神。 除灭无明黑闇主夜神。 一心匪懈阐明佛日主昼神。 即其例矣。 此华藏世界报得之体。 大要总言。 大愿法身大智万行大慈大悲。 以此五事成满。 尽法界虚空界。 乃至尘毫之内。 重重刹海中。 一切众生行皆悉等利。 至八地任用无功自常充遍。 以此为体。 非是滞寂自安及人天自求乐果者之所境界故。 亦非乐生净土菩萨者境界故。 此净土菩萨设修六波罗蜜得六神通。 亦未能生信故。 为本不以法界根本智差别智乘发心信修行故。 四释华藏世界海形状安立者。 以无尽大愿风轮。 持大悲水。 生无边行华。 以法性虚空。 能容万境。 重叠无碍。 于其水上生一大莲华。 华周虚空法界。 名种种蕊香幢。 明根本智起差别智行差别行。 名蕊香幢。 于莲华内日珠王宝上有大轮围山。 经云。 日珠王莲华之上者。 只是华内有宝。 名日珠王。 非别有华也。 众宝所成林树香水妙华开敷。 经自有文具陈其事。 其华内地金刚所成。 地具众宝间错严饰。 经自具言。 于其地上无数香水海。 众宝为底。 如经具说。 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右旋围绕。 从南向东。 以次绕之。 如六甲等为右其河严饰。 经自具言。 于不可说香水海中一一海内。 各有一大世界种而住其中。 其世界种者。 同流所居名之曰种。 种者种类也。 如先德释云三千大千世界数至恒沙为一世界海。 海世界数至恒沙为一世界性。 性至恒沙为一世界种。 此中世界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 一一香水海中各有其一世界种。 如经且略举世界种。 于最中心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明。 中道智悲之妙用为作名也。 即是风轮向上种种蕊香幢大莲华之内处中香水海也。 此中海内出大莲华。 名一切香摩尼王庄严。 有世界种。 于中而住。 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 此世界种上下有二十重世界。 各各相去佛刹微尘数。 此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中。 最下重中有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 次上重中有二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 次上重中有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 一重增一。 至最上二十重。 中有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 如是周旋。 通中心有十一个世界种。 各有二十重。 上下相去远近相似。 此十一个世界种外周围至轮围山。 复有一百个世界种。 随方各十。 于中布列直往。 随方行列而住。 近轮围山周匝十个世界种各各上下四重。 重数虽少。 上下相去极远。 每第十三重与此娑婆世界齐等。 最上重或言相去七佛刹尘。 向下第二重与下相去。 多言十佛刹微尘数。 计四重世界还与中心十一个二十重世界种高下齐等。 此近轮围山十个世界种。 即有四重。 余九十个世界种不言重数。 且略举世界种中心有十一个世界种。 周围有一百个世界种。 共有一百一十一个世界种。 如天帝网分布而住。 大都总数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世界种。 总于种种蕊香幢大莲华之上诸香水海。 各出莲华。 诸世界种各各而住。 即于其大华之上别华而居。 即是第二重各别莲华之上布列而住。 最下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 而持其上种种庄严。 及持其上重重世界。 犹如日月众星以风所持处空而住。 余广者。 经自有文。 若广引文烦恐当不见。 略陈纲纪。 粗而言之。 五配华藏世界海安立属因者。 夫果不自生从因而得。 经云。 广大愿云周法界。 于一切劫化群生。 普贤智地行悉成。 所有庄严从此出。 如经总举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者。 明普贤行摄化之境遍法界故。 即是座内众眉间众所行觉行报得之。 总是都举果行圆周之境。 于彼但言佛世界微尘数众。 对不可说佛刹微尘数。 于彼是略举数。 此是广数。 如说普贤之行且但言万行。 此是略言。 意在无尽。 等法界行也。 即此二重举果中。 普贤满行即如座内众眉间众。 即此华藏庄严世界海。 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 如天帝网。 分布在种种蕊香幢大莲华之中。 是其彼果行所摄生报满果所得之境。 今在经中不举大数。 但举中心十一个世界种。 上下二十重。 重别相去一佛刹微尘数。 最下重世界各有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 而住其中。 次上第三重中。 即言三佛刹尘数世界周匝围绕。 以次向上一重加一。 直至最上重世界中。 有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 此中心十一个世界种。 总皆如是。 此明十一地行门进修摄化境界报得。 中心十一个即十一地报得。 上下二十重渐渐增广者。 明十一地行门中一地有两重因果。 为地进修中。 皆一正果一向果。 其二十重所有佛号。 皆是胜进中因果佛也。 所有世界。 是随位中所化之境界也。 即明十一地进修摄化增降佛果故。 各随位配之可见。 除此十一个世界外。 周围别举出一百个世界种者。 即明此十一地摄化十波罗蜜行遍轮围山法界内故。 且随方次第各有其十。 都言一百。 明遍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境界满故。 近金刚轮围山周围有十个世界种。 上下有四重者。 明十一地中四摄法遍故。 余九十个世界种不云重数者。 明但是十波罗蜜十中具百所摄化境故。 此是一配因果竟。 自余十个四重世界配四摄法。 更作一配。 总举中心十一个世界种并周围。 直至金刚轮围山一百个世界种。 总共有一百一十个世界种。 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 五位法各有佛因果。 都有一百。 本五位中本自有十重因果为本。 五位中各有两重因果即是十。 此为本。 五位佛因果与五位中作进修故。 即如此初会五位佛因果。 是都有一百一十。 更有一个世界种。 为明佛位。 是一遍。 一切中作一故。 若无此一位。 诸位不成故。 又明缘生之法皆须有一故。 缘生之法始成。 如一三五七九与十作缘。 但置二四六八十具满数故。 是圆数不可加减。 是佛法世间法皆相似故。 如一日三日五日七日。 皆一三五七九为法者。 成缘生无尽一多相彻故。 明其一者非同时无前后中间故。 为一不自。 一与万法作一故。 为万法不自多。 与一作多故。 为成缘起法合如是一多自在无作任法相成故。 如俗法一为阳二为阴。 阳动阴随不可自用。 阴若自用即天地两乖。 云不兴雨不施。 皆主伴阴阳动静相顺。 互为主伴。 方成缘生。 两刚即缺。 两柔即离。 为不成济故。 是如来出世意在利生。 真不随俗故。 行无所设也。 德无所济也。 即佛自佛。 众生自众生。 若为利众生施设法则。 即佛为阳德。 所设教为阴。 是故此经名为圆教。 佛处坎之一。 而设教即十。 以坎为师封故。 普贤菩萨为明设教利生因果缘起法须自在。 不滞缘生故。 举一百一十一世界种。 配其五位因果。 有一百一十之门。 为摄生报得。 有一个世界种。 明其佛位与五位及一切诸行作一故。 还如眉间之众胜音菩萨。 独坐莲华台。 诸菩萨众坐其华须。 明主伴万行一多相即故。 定慧观之可见。 十下作一。 是其士字。 明仁士之法。 法合十一。 令以十一个世界安立十一地法门。 四重世界明十波罗蜜四摄法之方便。 大意举前座内众及眉间众。 明其所行之行。 此华藏世界明彼行中报得依果。 于中杂类世界即明所摄之众生同住一处而境各异者。 约法界理智真俗不殊。 六释华藏世界海纯杂无碍者。 为佛所行遍法界众生界故。 既是行遍所得依果亦遍但业不相应者。 同住居而不见。 犹如灵神及诸鬼趣与人同处人不能见。 如经云。 譬如人身常有二天随逐。 天常见人。 人不见天。 此经为佛行圆遍依正亦遍。 不同三乘推净。 土于余方而致去来自他之相。 为彼小心根劣者。 且如是权设教网故。 毕竟求大菩提心者。 还须归此不二之门。 兴遍周法界之行愿也。 七明华藏世界海圆摄三世业境者。 此华藏世界海。 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 一念者。 为无念也。 无念即无三世古今等法。 以明法身无念。 一切众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 不离无念之中。 以是义故。 此华藏世界所有庄严境界。 能互现诸佛业。 众生三世所行行业因果。 总现其中。 或过去业现未来中或未来业现过去中。 或过去未来业现现在中。 或现在业现过去未来中。 如百千明镜俱悬四面前后影像互相彻故。 为法界之体性无时故。 妄系三世之业。 顿现无时法中。 是故经言。 智入三世而无来往。 经云。 佛子汝应观。 刹种威神力。 未来诸国土。 如梦悉令见。 十方诸世界。 过去国土海。 咸于一刹中。 现像犹如化。 三世一切佛。 及以其国土。 于一刹种中。 一切悉观见。 论主颂曰。 三世无有时妄系三世法以真无妄想一念现三世三世无时者亦无有一念系着三世法总现无时中了达无时法一念成正觉八释佛国本空何为华藏世界海出生所缘者。 缘何事意有四缘一为明二乘虽得解脱三界粗业无有福智不利众生滞于涅槃。 二为三乘菩萨有乐生净土想常存。 障法性如理。 染净当情知见不普。 情存净土不得自在。 不如此法隐现自在。 为利众生显胜福德故。 即具相万差光明显照。 若令众生情无取着。 如幻云散一物便无。 有所得存其系故。 三为怖一切空众生。 为法空无相之理。 谓言断见空无福智。 不乐观空乐取相缚。 随境存业不能解脱者。 所现福德依正果故。 令观空法空却无明成福德业。 四总为一切三乘及一切凡夫。 现广大愿行福智境界。 量度样式令其仿学。 不偏执故。 经云。 诸佛国土如虚空。 无等无生无有相。 为利众生普严净。 本愿力故住其。 九明华藏世界海因何得隐现自在者。 为从一切法空之。 理随智现故得隐现自在。 世间龙鬼具有三毒。 犹能隐现。 何况法空空诸三毒。 纯清净智不能隐现自在。 如善财入弥勒楼阁。 以三昧力具见众妙庄严。 从三昧起忽然不见。 一相都无。 善财白言。 此庄严何处去。 弥勒答言。 从来处去。 问曰。 从何处来。 答曰。 从菩萨智慧处来。 依菩萨智慧神力而住。 无有去处故无住处。 非集非常。 远离一切。 又如幻师作诸幻事。 无所从来。 无所至去。 虽无来去。 以幻力故。 分明可见。 彼庄严事亦复如是。 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 虽无来去。 然以惯习不可思议幻智力故。 及往昔大愿力故。 如是显现华藏世界亦复如是。 以如来大愿智力法性自体空无性力。 隐现自在。 若随法性万相都无。 随愿智力众相随现。 隐现随缘都无作者。 但以理智法尔自具不思议功不思议变。 无能作者。 自在隐现。 凡夫执着用作无明执障。 既无智用自在。 顺法身万像俱寂。 随智用万像俱生。 随大悲常居生死。 但随理智生死恒真。 以此三事隐显万端。 不离一真之智。 化仪百变。 十随文释义者。 此一品经。 长科为十二段。 一从初尔时普贤菩萨已下长行有二十四行经。 并二十行颂。 明叹佛往因行菩萨行修大愿力。 报得风轮以持华藏世界。 及众庄严。 二尔时已下有八行半经。 并二十行颂。 明叹莲华之上。 宝轮围山具众严饰。 由如来神力所生。 三尔时已下十行半经。 并二十行颂。 叹轮围山内平地金刚所成。 具足众宝间错其地华网庄严。 四尔时已下一十六行经。 二十行颂。 明金刚宝地有众香水海。 众宝为底妙香严岸。 具众严饰。 五尔时已下一十二行经。 二十行颂。 明各各香海具众香河。 其河底岸具诸严饰。 右旋绕海。 六尔时已下十五行半经。 二十行颂。 明香水河两间平地。 其地众妙庄严。 其树华果众妙庄严。 芬陀利华。 此云百叶白莲华。 七尔时已下五行经。 二十行颂。 都结总叹此世界海。 如来无量功德庄严。 八尔时已下三十八行经。 二十行颂。 明世界种体性形状依住。 九尔时已下直至卷末。 及初都结诸世界种于此大莲华上分布而住。 并别举此中心华藏世界海。 有世界种。 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 上下二十重世界。 于中大意如前已释。 十此第九卷。 一卷经都有十个二十重世界种。 绕此中心世界种。 总都有十一个二十重世界种。 于中意况前已释毕。 十一此第十卷中。 总举一百个世界种。 围绕中心十一个二十重世界种。 布列而住。 近轮围山十世界种上下四重。 高下与此中心十一个世界种相似。 中间相去极远。 自余九十个世界种不云重数。 大数有一百一十个世界种。 于中表意如前已释。 十二第十卷末一段颂。 都已前诸世界海。 安住虚空。 或净或秽。 纯杂同居。 而不相障。 皆由业力所起经文广博。 不可子细。 科文文句乱烦障其义。 趣于中义味大意前已略述。 余之广义经文自具。 不同小经小经。 即须多引外文庄饰其义。 此大部一乘之典。 余经义亦多不相应。 意况与三乘全别。 不可例此经典。 此已上十卷经。 明三度举果。 一前如来始成正觉及座内众。 举佛果行果明佛自证。 二眉间众。 是举佛中道行果与一切未信者作成信之因。 三华藏世界海。 明是向前座内众眉间众所行之行报得之果。 本意以佛报业之果答前三十七问。 见果知因。 使后学者如是仿之。 行如是行愿。 得如是果报。 毗卢遮那品第六将释此品。 约作三门分别。 一释品来意。 二释品名目。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 前之五品。 以举现世毗卢遮那佛果。 恐不成信。 何以然者。 为古无旧迹今何所来。 以此引古证今。 明道不谬故。 又明古今诸佛三世法相似故。 成其信者不狐疑故。 二释品名目者。 毗卢遮那品者。 此品依主得名。 引古佛成今信。 还以佛号。 以为品名。 毗云种种。 遮那云光明。 言以法身悲智。 设种种教行之光。 破众生之业闇故。 问曰。 古佛今佛。 为一为异。 答曰。 为一为异。 何以然者。 为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相。 大慈大悲智慧解脱。 是一。 各各众生发心成佛。 是异。 又无量三世诸佛。 皆同一念成佛。 无前后际。 是一。 然亦不坏一念中见无量众生三世劫量。 是异。 以十玄门六相义该通可解。 经云。 一切诸佛身。 唯是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 力无畏亦然。 三随文释义者。 于此一品经中。 长科总有十五段经文。 于此十五段文中。 有四佛出世。 总明毗卢遮那一号各随世间应缘名异非是佛名号异。 此经下文佛名号品。 一一佛皆具等法界众生界随缘名号。 世间一切名皆是诸佛名。 为如来德遍一切法故。 犹如虚空遍含众法。 无不净故。 一切众生名入佛名号。 无不净故。 又如有香。 名为龙斗。 因龙斗而生。 烧之一丸凝停七日。 降金色雨沾人身者。 悉皆金色。 一切名言入佛名号者悉皆清净。 亦复如是。 如是佛名号遍一切世界名字故。 始名毗卢遮那。 以种种教行之光遍照一切。 以一切法眼照之。 其长科十五段者。 一初尔时已下一段八行经。 明普贤告众欲说其法。 于此段中复分为十。 一举古佛所过之劫数。 二举复倍是数有世界海及与世界名。 三举世界海中别有世界之号。 四举世界所依住处。 五举世界周围眷属之数。 六举世界形状。 七举世界地上庄严。 八举世界宝树及山轮围重数。 九举世界城邑宫殿。 十举世界人饮食衣服随念而至。 及举劫名。 此已上但随文自具。 不烦更解。 二诸佛子已下有八行经。 于中大意义分为八。 一初明胜音世界中香水海及举其名。 二明海中有华山出现形如须弥。 三明山庄严有十。 四明山上有一大树林及举林名。 五举山上五种无量众事庄严。 六明都举庄严难记。 七明山上诸城之数。 八明杂类众共居。 云芬陀利华者。 此云白莲华也。 此上一段文自显著。 不烦更解。 三诸佛子已下十九行半经。 明林东之城。 于此段中义分为十。 一举城之名。 二人王所居。 三举诸城围绕。 四明城体众宝所成。 五明城广狭。 六明城郭庄严悉皆崇丽。 七明城上下众事庄严。 言橹者。 依音解云。 城上守御曰檐。 出头前引曰敌。 众饰高胜曰崇。 美而可观曰丽。 城下绕而长深广者曰壕。 狭者为堑。 优钵罗华者。 此云青色华。 似藕。 其叶狭长。 近下小圆上渐尖。 似佛眼故。 其华茎无刺。 准叹佛中。 目净修广如青莲。 即是青莲华叶也。 波头摩华者。 此云赤莲华。 其华茎有刺。 拘物头华者。 其茎有刺。 或云赤白华叶头未开敷时状如郁蹙然也。 芬陀利华者。 白莲华也。 宝多罗树者。 或云无忧树。 此之未定。 检文未得。 七重围绕法事中。 或一三五七九契阳数也。 尸罗云清净。 此云清净。 宝幢已上庄严总为宝也。 八明城中居人。 九明人得业报神通也。 所念皆至。 十明城四绕天龙乾闼婆等七种众诸城所居。 及都结无量庄严。 问曰。 此中一种是人。 非天龙神。 何得业报神通衣服饮食随念而至。 又所居高胜依报宝严。 以何业故报得如是。 答曰。 为因广大故。 业报广大。 为因高胜故。 业报所居高胜。 问曰。 何者是因广大高胜。 答曰。 为于往因。 于此毗卢遮那法界智体用无依住门性清净法。 而生信心。 修信解力。 常信自他凡圣一体同如来智。 无所依住。 无我无我所。 心境平等无二相故。 无我所故。 一切凡圣本唯法界。 无造作性。 无生灭性。 依真而住。 住无所住。 与一切诸佛众生同一心智。 住性真法界。 所有分别是一切诸佛本不动智。 凡圣一真共同此智。 全信自心是佛。 种智及一切智故。 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 亦不于自心之中见自心有佛相故。 信如斯法。 自力未充。 以此是人获诸人中一切胜报。 以是信力。 还得毗卢遮那佛在国同居。 而恒出现神足通力与天同处。 一切诸城所居神天龙八部等。 皆是同缘。 于此法中而生信解故。 以信因高胜广大。 获得如斯胜妙依正果报故。 四诸佛子已下有九行经。 明宝华枝轮林中道场。 并陈庄严广大。 此林众华严饰。 常有妓乐之音。 五诸佛子已下有十二行半经。 明初劫中佛出现之数。 并陈初佛名号。 及举华枝大林先现之瑞。 六尔时已下有九行半经。 明初佛从莲华中忽然出现。 并陈佛身遍坐一切法界道场众生皆见等事。 问曰。 何故此佛莲华化现出兴。 释迦佛母胎出现。 答曰。 随根所现。 母胎出现唯劣解众生自根见尔。 如离世间品云。 为劣解众生母胎出尔。 应大根众生皆见莲华出现也。 七尔时已下有八行经。 明初佛出现放光集众。 并陈光德大众来集。 八诸佛子已下有十四行半经。 明焰光明大城有人王名喜见善惠王与眷属俱集。 并陈大子威光。 以自善根见佛光明。 得十种法门。 具如经说。 最下三句明威光说颂叹佛。 于此十行。 颂中叹佛之德及。 彼佛与众生益如文可知。 九诸佛子已下有两行半经。 明威光说颂以佛神力其声遍闻。 父王闻之欢喜说颂。 于此十一行颂中。 明其善惠王敕众令集并令办供具。 十尔时已下有三十四行半经。 明十王兴供。 见佛并陈所闻修多罗经。 威光获益。 修多罗者。 此为长行经也。 最下两句明威光说颂。 此十行颂中。 明威光闻法获得宿命智力见佛所行往因之事。 并自立愿如佛所行。 十一诸佛子已下有十一行经。 明威光菩萨。 以见初佛承事供养故。 得十种显示如来所行法。 令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 功德山须弥胜云如来。 为威光说颂。 叹威光之德。 于此十一行颂中。 明功德山如来叹威光所得如佛所行广大。 如文可知。 十二诸佛子已下有十五行经。 明庄严劫中佛及人寿命长短。 初佛去世第二佛出兴。 并明威光见第二佛得十种利。 并为眷属说颂。 此二十行颂中。 明威光叹佛慈悲出世难遇。 劝其眷属。 同往佛所。 十三诸佛子已下有十六行经。 明威光说颂其声遍闻。 威光与眷属。 同往佛所。 得十种利。 第二佛为威光说颂。 此二十行颂中。 明第二如来叹威光入道得益。 所得之益是八地法门。 如经云。 得灌顶智慧海。 名无功用。 修极妙见。 十四诸佛子已下有十二行经。 明第二佛去世。 善惠王亦去世。 大威光受轮王位。 第三如来于旧道场出兴。 威光见佛闻法得益。 第三如来说颂。 叹威光之德。 此二十二行颂明。 第三如来颂叹威光所得之法。 十五诸佛子已下有八行半经。 明第四如来于旧道场中出现。 大威光去世生须弥山顶为大天王。 还来见佛获益而去。 此一品经来文未足。 未有结终之处。 此品但明引古印今毗卢遮那出世之法古今相习不异。 又明所信乐道高法胜。 人寿命长远。 福德所居。 依正果胜见佛闻法所获利益胜故。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十四长者李通玄撰第二会六品经。 明菩萨信心门。 于此一会之中。 自有序分正说分流通分。 从第十二卷初尔时已下有四行半经。 是序分。 已下至贤首品。 是正说分。 贤首品末有三行半经。 是流通分。 如来名号品第七从此品至贤首品。 是第三长科文中。 以果成信。 信自己心之是佛分。 于此一段之中约有六法。 以成自心佛果。 以令信者入佛果故。 一佛名号品令信心者信佛名号遍一切世间名知名性离故。 二四圣谛品。 令信心者自信一切世间苦谛即圣谛不别求故。 三光明觉品。 令信心者自以自心光明觉照一切无间无尽大千世界总佛境界自亦同等。 以心随光。 一一照之。 心境合一内外见亡。 初三千大千世界已。 次还以东方为首。 光至东方十三千世界。 照百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十方十重倍倍周回十方圆照。 身心一性。 无碍遍周。 同佛境界。 一一作意如是观察。 然后以无作方便定印之。 入十住初心生如来智慧家。 为如来智慧法王之真子。 一如光明所照如经具明。 不可作佛光明自无其分。 须当自以心光如佛光明开觉其心圆照法界。 四问明品。 令信心者信所信之法门。 五净行品。 令信心者信菩萨初发心时皆发大愿为首。 又令信心者便回无始妄念以成智海无生灭性。 六贤首品。 令信心者信佛神力通化无边得大自在及信心之福。 信此六法名为贤首。 以此六法观行相应名为信心。 皆以不动智佛等十智如来是自心之果。 以不动智佛为体。 余智为用。 至下方明。 文殊师利觉首目首等十首菩萨。 是修行信心者之身。 此品已下至贤首品已来六品经。 是长科一部经。 中第三以果成信门也。 为明初会是举佛果劝修信诸佛所得。 此第二会以果成信。 信自心是佛与果佛不异故。 至文方明。 前之以成佛果将用劝修。 此举佛名号果劝修。 十方世界无有一名非佛名者。 名体性自解脱故。 但随众生所闻不同故。 此明佛号遍周。 即明于一切名无所著故。 将释此品略作三门。 一释品来意。 二释品名目。 三随文释意。 一释品来意者。 明前之初会。 但明如来成等正觉之身及智摄生。 未明如来名号摄生广狭。 今此第二会普光明殿。 方明佛果名号摄生故。 此品须来。 又为举佛果名令生信解故。 此品须来。 前会明身智遍周。 此会明名身及智俱遍周故。 初会世主虽问未有其答。 此品答前所问。 便令后信者之心。 令使信佛名身及智普遍法界荫机利物照俗破迷故。 名普光明殿。 约德成殿。 约殿明德故。 此品须来。 二释品名目者。 于此佛号中。 约有五缘。 以成佛号。 一以法界自体根本智缘以成佛号。 二约如来示成正觉自德缘以成佛号。 三明如来利生方便缘约位进修以成佛号。 四明如来以一切众生随根所乐缘以成佛号。 五明法界体用平等缘一切诸法总名佛号。 一以法界自体根本智缘以成佛号者。 如下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灭闇智佛如是十智佛号是也。 以此法界根本智上。 以施十种之名。 以成十种信力。 至位方明广意。 大意令众生达自根本无明本唯如来根本大智。 令诸众生顿识本故。 顿作佛故。 二约如来示成正觉自德缘以成佛号者。 即十方诸佛示成正觉。 共同十号。 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是。 又毗卢遮那是总名。 是大智光明照耀种种诸法及种种众生故。 故毗云种种。 卢遮那云遍照。 三明如来利生方便缘约位进修以成佛号者。 即如下举十个根本不动智佛以成十信。 举十个月佛。 下名悉同。 号之为月。 以成十住。 明创契法身本智心得清凉。 为明此位菩萨契理惑亡得法性智清凉故。 约自得益之法。 以成佛号。 十行位中以十个眼佛下名悉同号之为眼。 为明十行以智智眼利生摄益故。 佛号为眼。 以善知根性故。 皆是约得益立名为佛。 十回向中以十个妙佛上名悉同号之为妙。 为明十回向位中菩萨进修渐熟妙智现前故。 佛号为妙。 十地同妙已上。 以明从十信中。 自信自心分别之智与一切诸佛根本不动智佛本来是一。 以成信心。 心外见法不成信心也。 从此信已下以三昧力契理会源。 名为十住。 佛号为月。 皆是约修行之人所得之法。 以成佛号。 安立五位五十个佛名。 五十个因。 五十个果。 为当位具因果故。 成一百重因果。 为根本五位中本。 有五因五果。 成一百一十重因果法门。 不异法界体。 不异十信中所信之法。 根本不动智佛以为诸位进修。 且约如是。 广意至下本位广明。 是名随位进修以成佛号。 四明如来以一切众生随根所乐缘以成佛号者。 即以对现色身等众生界。 为佛。 为天。 为神。 为主。 为仁。 为仙。 遍众生界令诸众生不作恶者。 总是不可以自凡情所测也。 总是佛名号遍周。 五明法界体用平等缘一切诸法总名佛号者。 为一切诸法及以名言自体性离故。 一切法自体性离即法界性。 法界性即佛号故。 一切法及名言皆是佛号故。 为如来称此一切法自性离之法以成佛故。 欲广引经文证义。 为此教文弘广言烦翳。 本作业者难解。 但依此经上下自相契会。 作业者易解故。 如三乘中。 亦说根本智后得智。 今欲令三乘人回心。 指此金色世界不动智佛。 令使直认是自心能分别智本无所动。 文殊师利即是自心善简择无相妙慧。 觉首目首等菩萨。 即是自心随信解中所见之理智。 如是三乘之人未回心者。 定当不信。 何以故。 为立三阿僧祇劫后当得佛故。 为直自认身及心总是凡夫。 但信佛有不动智等。 不自信自心是根本不动智佛与佛无异。 以是义故。 不成此教法界乘中以根本智为信心。 此经信心应当如是。 直信自心分别之性。 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动智佛。 金色世界是自心无染之理。 文殊师利是自心善简择妙慧。 觉首目首等菩萨是随信心中理智现前。 以信因中契诸佛果法分毫不谬。 方成信心。 从此信已以定慧进修。 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 日月岁劫时分无迁。 法界如本。 不动智佛如旧。 而成一切种智海。 教化众生。 因果不迁。 时劫不改。 方成信也。 若立僧祇定实身是凡夫。 凡圣二途时劫移改。 心外有佛不成信心。 如是已上有此五种佛名号不同。 问曰。 名之与号何异。 答曰。 有二同别。 何者为二。 约父母所生幼稚无德。 且作字呼之为名。 有德即约德立名。 其名可尊。 称之为号。 名即下人不得呼称。 其号即下人得呼称之。 故虽有德无德之异。 亦总属名。 收为名言所摄故。 若约此经佛号。 总是约法。 约德立名。 不同世俗也。 三随文释义者。 于此段中义分为二。 一长科三十二品经意。 第三禅中说十一地一品未来。 二科当品经意。 从此如来名号品。 第二会世主起问。 二十八问已下直至向后如来出现品。 是世主所问。 一终因果所答。 总有三十二品经。 是答二十八问。 故以从普光明智法界佛果报居之殿。 举佛果名号。 并举佛果所行教化众生。 四圣谛法门。 并举法界根本智体佛号不动智佛。 以成信修。 直至彼如来出现品。 三十二品经。 是信进修行之一终因果之极也。 明此普光明智殿佛果至如来出现品此信进修行因果不二故。 又明此始成正觉果德之上起信心修行。 至后如来出现品中。 明法界无时可隔故。 以明法界体中凡夫妄见无量劫。 如起信进修行者。 依真起行。 以为进修。 经历五位行门。 无时可移故。 若未起信进修行时。 常谓已前诸佛先已成佛经无量劫。 及其以正信力便见十方无量劫已成佛者。 而自身与彼先成佛者。 一时成佛无先后故。 以是义故。 如来始成正觉时。 如今凡夫始发菩提心。 起行进修自行已满。 毕竟不离如来始成正觉初出现时。 为无情量依本法界本无时故。 是故经言。 发心毕竟二不别者。 为法界性无三世别故。 以三世时无别以无时别故。 以智无别故。 无别为不异。 不动智佛体故。 妙慧用无别。 不异文殊善简择妙慧故。 行无别。 为从初发心不异十波罗蜜行普贤行而为修行故。 大悲无别。 常教化故。 大愿无别。 不舍众生故。 四摄无别。 四无量心无别。 三十七助道品无别。 以此十种无别。 故云发心毕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难。 为明入此十种信解者难故。 若心外信有他佛得道我是凡夫者。 即世间人情量。 是此乃不论信进修行。 直是生死长流常随见网。 何大苦哉。 以此如今第二会及初会。 明始成正觉如来出现。 后三十二品。 又着如来出现。 明始终信进修行者。 与三世佛一时出现。 明法界总一时故。 如持宝镜普临众像顿照显现无前后时故。 明于法界根本佛智境界中顿现众法。 不可将情量度量作前后解故。 一依弥勒楼阁中境界。 初会中始成正觉佛。 是举果劝修。 佛出现品中佛。 是明诸菩萨进修五位因果行终佛与信位中不动智佛相对故。 问曰。 何故诸品诸菩萨说。 唯阿僧祇品随好品是佛自说。 答曰。 如菩萨加行。 如五位烦恼无明。 以如来位中不思议菩萨众。 寄成五位菩萨当位。 自彰次第法门。 即如十慧十林十幢十藏等菩萨是。 佛位之内迷法无明。 如来自说。 如此阿僧祇品随好品。 是佛位之内无明。 至佛位内方决此二迷。 是故无明住地佛位方终。 如胜鬘经说。 一分教网。 二三乘相似。 唯不许二乘及净土菩萨断得根本无明。 为不了无明是根本智故。 以此一乘教以不动智佛为信心。 以此所有修行证照众法不同此经故。 此教明当念初心毕竟心总尽以法界中无三世故。 三乘定满僧祇。 又三贤十圣进修路别。 地上加行地前四资粮等佛果。 定满僧祇。 如前以明。 此经十住即见道加行资粮一时。 何以然。 以法界大智用资其行令行无染。 以行资粮法界智体使惯习令熟。 为明从凡创见如来理智性故。 又此五位中修行位位各有佛果。 随位惯习处安立名。 别三乘教中前位向后位。 但有菩萨果非佛果故。 后至位广明。 此法界法门说之经无量劫不延。 说之一刹那不促。 唯迷之者妄作长短延促之解。 即不称应真之心。 自此如来名号品以去。 直至如来出现品。 总有三十二品经。 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进修因果。 以初即后以后即初不二之位故。 如大王路其法常尔非故。 新体也。 如文殊师利颂云。 一念普观无量劫。 无去无来亦无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诸方便成十力。 二科当品者。 于当品中长科为四。 一从尔时世尊已下有八行半经。 明叹德集众分。 二时诸菩萨作是思惟已下。 十四行经。 是大众请法分。 三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已下。 四十一行经。 明如来神通现法分。 四尔时文殊师利已下。 至品末已来举法演说分。 一从初叹德中二。 一叹如来德。 二叹菩萨大众德。 从初如来德中。 尔时已下两行经。 是序分。 叙前初得菩提处并普光明殿。 意明二处不异。 为不移本处道场而身遍坐一切处故。 为菩提场体是法界体故。 为普光明殿是法界报居所都故。 法报二体性相一真本末因果本末无异故。 由斯道理故重叙。 古人释云。 由相近故。 故须重叙者。 经意不然。 又云见佛露居龙造普光明殿。 此意亦不然。 设有此事。 是三乘之说。 又云菩提场在熙连河边。 与普光明殿相去三里。 在菩提场东南。 明菩提场是阿兰若得道之处。 普光明殿是报居之宅。 一部之经前后通法界品五度重有尔时世尊在者。 意明居处是法界如来身及宫殿庄严总是法界性相根本智不二故。 五度叙意。 前会已述。 从妙悟已满下至普见三世于中。 有两行半经。 是正叹佛德妙悟已满。 明十智遍周自在故。 二行永绝者。 为有为无为二行尽故。 达无相法取舍尽故。 住于佛住者。 过去未来三世诸佛共住法界大智大悲故。 又如来及十方三世诸佛住五种遍周。 一示成正觉遍周。 如初会菩提场是也。 二依报正报庄严及名号遍周。 即第二会普光明殿是也。 三定体遍周。 即十定品是也。 四普贤行教遍周。 即离世间品是也。 五法界圆满无碍不思议智用遍周。 即法界品是也。 以此五种诸佛遍周故。 故名住佛所住也。 以此义故于此一部之经安立五度。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 唯法界品少异。 明重重遍周不离一处一菩提体一法界一根本智一时无前后故。 经文恐失其意。 五度重叙。 令后学者不迷其事故。 明此五遍周。 总明一际无前后。 于一刹那际无二念。 说四十年中所转法轮兜率天犹未下母胎犹未出已入涅槃。 得佛平等者。 理事无二故到无障处。 不可转法者。 明佛常处生死不为业迁故。 又能转不迁之法也。 所行无碍者。 明佛于生死中皆能同事真俗不碍故。 立不思议者。 叹佛道满行终总无功用任运利生。 以智自在非想思意议可度量故。 普见三世者。 眼圆明故。 非三世中见三世中众生事也。 从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已下至过现未来。 于中可有四行经。 叹菩萨德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者。 明从众圆满遍法界海故。 俱者同时而至无去来故。 莫不皆是一生补处者。 皆十地菩萨故为十地。 经等觉位中。 普贤位熟道满功终方登佛果故名一生也。 如璎珞本业经说。 又从初发心住亦名一生菩萨。 以初见性根本智不见有生前后际故。 名为一生。 璎珞经云。 三贤菩萨法流水中任运至佛。 悉从他方而共来集者。 言他方共来集简非旧众。 皆是不来而到。 不去而遍。 又明前会举果劝修信他佛果。 今此第二会明以他佛果行解成其自心信证之道。 名从他方而共来集。 为从前信佛果中来皆是一生补处者。 明于初会信解生至于此会信满入位便成佛故。 如龙女善财等。 由是义故。 为他方来皆是一生之众。 此乃即是表入法之言从他方来也。 迷名他方。 悟名曰来。 普善观察诸众生界法界世界涅槃界已下此三行经。 叹所来众善观此三种世界无二性故。 亦知众生随烦恼业。 亦知菩萨随位烦恼行业等事故。 余如经说。 第二大众请法分者。 时诸菩萨作是思惟已下十四行半经。 于中有三十二问。 义分为二。 一初有四问。 问四种佛刹。 二成就大菩提心引十方诸佛劝说已下有二十八问菩萨住地佛眼耳等。 如是三十二问。 直至如来出现品是答。 如经具。 问曰。 初会中世主所问与此义多相似。 但广略不同。 何故此第二会还复再问如上之问。 答曰。 前会是世主问举佛果劝修信佛所得。 此会是自信自身自心是佛。 及入位修行故须再问。 前位是普贤入定举果。 此会即明文殊生起入信之初。 即明凡夫始信为彰信心粗故不入定说。 十住已去始明当位菩萨入定始说。 以是义故。 前问虽义理少同应缘差别。 故异前会信他佛得此会自入信修行也。 古人说。 前会是请。 此会是问。 其义不然。 前后总是其请。 当请是问故。 但为劝修与自入法事少殊。 如前会。 如来修行道满及过去诸佛已成道者。 行满之果。 此第二会举十方诸佛根本之智凡圣共有之果。 即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智佛十智佛等是也。 明一切诸佛众生共有此不动智。 金色是理法性身也。 为信心生灭故言色也。 以十色世界表之。 即是此会所问。 四种佛刹中。 佛住佛刹者。 明一切诸佛及以一切众生共所住故。 为一切凡圣根本之智。 举令一切众生信自心是佛所住智故。 一切诸佛从此信生。 一切凡夫亦从此起。 庄严佛法性佛刹者。 即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 随位各有十个佛号是也。 因此自心根本智起信进修行随位随行。 诸波罗蜜庄严。 以严法身智身。 令成熟故。 以法身智身用。 严万行令行无著。 故名庄严佛法性佛刹。 清净佛所说法佛刹者。 如来示成正觉转法轮是。 体性佛威德佛刹者。 神通应现随根出世者是。 明后二佛刹从前二佛刹起信修行成熟故得。 以此义故。 应知十方诸佛。 共此一道而得出生故。 应如是知。 应如是信解。 即得信解成就一如诸佛所信故。 得是信者如贤首品说。 胜以手擎三千大千世界住于空中经过一劫。 明其难信故。 亦胜供养十方世界尘数诸佛经过一劫功德。 不如如是信心。 已下二十八问经自具答。 义隐难明者释之。 义显者如文可知。 此三十二问中有问十通十顶。 经中但有十通十忍。 不见顶名。 剩其十忍少其十顶。 愿佛世尊为诸菩萨亦为我说此两句结请。 自此已下是如来以神力举法显答。 第三如来神通现法分者。 于此分中义分为二。 一明随类现法。 二明约初信心。 一随类现法者。 随五位之中菩萨之类。 各现十种佛住。 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中。 各有随位佛果名号是。 随一切国刹一切众生之类。 各现名号不同。 如下文殊师利所说佛号者是。 二明约初信心者。 即此当一品及通一部。 总为信心。 总信五位中因果。 心无疑滞方可以行。 如有教说。 譬如有人过五百由旬险道。 先知通塞。 然后行往。 喻如十信。 菩萨于信心之中先知五位进修通塞。 预以愿行防之。 以信自心分别之性本是一切诸佛不动智体。 用防邪见。 外取他境故。 以随位妄谓散动障真智故。 以禅波罗蜜防之。 以随位第八住第八行第八回向第八地智增滞寂。 障真无作大悲故。 以一百四十大愿防之。 以乐生死障真智故。 以四念处观等三十七助菩提分法防之。 及十谛观及十十二缘生观防之。 以十波罗蜜利益众生恐不弘广故。 以四摄四无量法防之。 以自求乐果教化众生不周广故。 起十回向。 加以大愿大慈大悲。 不舍一切恶道地狱人天。 遍生其处以防自乐。 违菩提心有所得故。 以是义故。 十信之心总通五位迷皆成信。 若自信彻趣求无法不达。 若也疑心不除岂成信也。 如此品举佛果门。 至贤首品举佛神通及佛所行业行。 使之初信心者信彻故。 始名信心。 今此一部之经。 顿举五位因果诸佛果门。 总成信已入位修行。 方始不迷理智。 如人造食五味一时顿熟。 方始食之。 从初食时五味同食。 乃至食竟其味不离五也。 明五位因果。 十信总明。 时亦不移。 本末为信。 三世一际故。 毕竟佛果不离初信之法。 如依样画像等喻可知。 于此神通示法门中总有四十一行经。 长科为十一段。 第一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已下一行半经。 明如来知众所念以神通现法。 第一东方过十佛刹尘已下三十九行半经。 总明十方菩萨来集十方。 自有分剂。 不烦更科。 于此十方菩萨来众之中。 义分为十。 一举佛刹方面。 二举佛刹远近。 三举世界名色。 四举佛名号。 五举上首菩萨之名。 六明大众之数。 七明大众来已致敬。 八明随方化座。 九明座之名目。 十明大众升座而坐。 一举佛刹方面者。 在东方。 东方者为震卦。 为春生。 为初明长男。 为头首。 为青龙。 为吉庆。 为震动。 明法事作业动用之初故。 道俗通以用之故。 先举东方为首故。 方者法也。 但取方法之义。 动用之始。 非如世所见执。 东西南北可得之方。 一切处东方。 一切处南方。 但取其法故。 余准此。 二举佛刹远近者。 过东方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 此有四义。 一明十为圆数为明远近无尽。 二明令信心者知佛境广大令自心弘博。 三明佛境界遍周如镜中像互参无碍。 四明未起信心者以十佛刹尘况喻处迷。 十无明未达。 自障佛境界。 而不现前故。 举尘表迷故。 如涅槃经云。 释迦净土过西方三十二恒河沙世界之外。 总是表法之数。 如会释已述。 此云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来者。 明隔十无明中。 一一无明有无量正使业习主伴相熏烦恼。 过于世界尘数。 莫知涯际。 能障智境故。 言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外也。 来者明从迷入信。 故号为来。 言彼世界中有佛号不动智者。 为明不动智佛是十方凡圣共有根本之智。 明于此智能起信心故。 号之为来。 此不动智佛。 一切众生常自有之。 若取相随迷即尘障无尽。 若一念觉迷达相即净若虚空。 但为随迷称外悟处言来。 而实佛刹本无远近内外等障。 亦无去来。 无边佛刹不出毛孔微尘之表。 今致远近意。 令初信心者心广大故。 言其从彼世界中来又明从迷入悟故言为来故有佛号不动智者。 明是信者自根本智故。 由有此智故。 一切众生而能发菩提心故。 以根本智体能了迷性起信解故。 起彼迷境。 称之曰来。 如起信论云。 不思议业相者。 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 所谓无量功德之。 相常无断绝。 随众生根自然相应。 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又云依本觉故而有不觉故。 又云依于智故生其苦乐。 如起信论广明。 意明一切众生迷根本智而有世间苦乐法故。 为智无性故。 随缘不觉苦乐业生。 为智无性故。 为苦所缠。 方能自觉根本无性。 众缘无性万法自寂。 若不觉苦时以无性故。 总不自知有性无性。 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 一切众生因自心根本智而倒。 因自心根本智而起以是义故。 如来于此一乘之经。 顿彰本法为金色世界。 明法身白净无染顿彰本智号不动智佛。 顿彰文殊师利。 是自心妙择之慧。 余九个世界九个智佛九个菩萨。 是随自信解修行位上进修增胜。 法身随行异名故。 从斯自心本不动智佛自觉之上。 见道入位。 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加行。 进修法身智身。 大愿大慈大悲四摄四无量十波罗蜜三十七助道分法。 从初发心根本法身本不动智体上。 用资万行悲愿参融。 互为资熟。 法身资行。 使令无染。 行资法身。 使令纯熟。 五位中各各立十个佛果十个菩萨。 明随位进修中约自行得处佛果菩萨行果立名故。 非他佛号。 非他菩萨而立其名。 随智佛果。 随其行果。 五位之上因果各有五十。 共为一百。 通本五位有五个因果。 共为一百一十城之法门故。 此答前菩萨问四种佛刹中佛住佛刹庄严法性清净佛刹。 从此二佛刹上。 得示成正觉佛刹神通自在佛威德佛刹。 是故前会世主所问是他毗卢遮那佛得自在之果。 此第二会菩萨所问是自修行者佛刹菩萨行之因果。 从之已后直至如来出现品。 是五位胜进菩萨加行自力一终之位。 明此品。 是信心进趣之果。 至出现品是修行位极之因果之相。 于自心根本佛智上而生信进修行故。 此不动智是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之地。 以此智故而作众生。 以此智故随迷作众生时。 于六道中。 随天上人间及恶道中。 皆有随众生依正之果报也。 随业粗细不同。 以此智故随觉悟时。 成就三乘及法果圆满一乘佛果依正妙报。 若无此智无是虚空。 亦非众生。 亦非诸佛故。 问曰。 一切众生本有不动智。 何故不自应真常净。 何故随染。 答曰。 一切众生以此智故而生三界者。 为智无性。 不能自知。 是智非智。 善恶苦乐等法。 为智体无性。 但随缘现。 如空中响应物成音。 无性之智。 但应缘分别。 以分别故痴爱随起。 因痴爱故即我所病生。 有我所故自他执业便起。 因执取故号曰末那。 以末那执取故名之为识。 因识种子生死相续。 以生死故众苦无量。 以苦无量方求不苦之道。 迷不知苦者不能发心。 知苦求真者还是本智。 会苦缘故方能知苦。 不会苦缘故不能知苦。 知苦缘故。 方能发心求无上道。 有种性菩萨。 以宿世先已知苦发心。 信解种强者。 虽受人天乐果。 亦能发心求无上道。 是故因智随迷因智随悟。 是故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 正随迷时名之为识。 正随悟时名之为智。 在缠名识。 在觉名智。 识之与智本无自名。 但随迷悟而立其名。 故不可系常系断名也。 此智之与识但随迷悟立名。 若觅始终如空中求迹。 如影中求人。 如身中求我。 依住所在故。 新长短处所之相终不可得也。 如此无明及智无有始终。 若得菩提时无明不灭。 何以故。 为本无故更无有灭。 若随无明时不动智亦不灭。 为本无故亦更无灭。 但为随色声香所取缘。 名为无明。 但为知苦发心缘。 名之为智。 但随缘名之有。 故体无本也。 如空中响。 思之可见。 三举世界名色者。 世界名金色。 为明金体白净无染。 举之况喻法身无性体无垢染故。 如世间西方金为白色也。 体白色黄。 明应真菩萨内契白法外现黄相。 黄色者。 是应真之气。 许父云。 五色之中黄色为最。 人面如黄瓜。 内有贤行。 经云。 应真菩萨皆真金色。 又明金色世界者。 明信心之位。 虽信自身心是法身智身白净本来无染。 为信是生灭有漏心故。 是色心也。 举东方为首者。 明东方是初。 明为万物发生震动之首故。 故取之表法。 况喻十信之初首也。 在方无方。 但举其法以况其理。 表其体用故。 如牛王龙王等况佛德也。 问曰。 以东方表法况喻十信初首者。 如金位在西方。 何故东方为金色世界。 以表法身为金色。 显根本智为不动智。 答曰。 此问甚彰道理如经所说。 以信心为胎。 至十住之位名初生佛家。 今以东方为金色世界者。 明金正月胞二月胎三月成形四月生于已五月养于午六月冠带于未七月相八月王。 明十信如胎故。 以东方金胎表之。 以次南西北四维上下。 表十信心修进增胜故。 以托事况之。 令易解故。 如此品文殊师利云。 世尊昔为菩萨时。 以种种谈论方便及地位等而得成就。 亦令众生如是知见而为说法。 后诸学者。 以能观察。 皆是说此方隅以表法故。 当知藉网求鱼鱼非网也。 若无网者。 亦不可得鱼故。 以义思之。 至理方成信也。 又经云。 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智佛。 一切处文殊师利者。 明法身遍一切众生身心故。 总不动智佛总文殊师利故。 应如是知如是信解也。 明金色世界是信心者。 所信之理以为世界之名。 亦是因此信故。 还当报得所生无染。 所居无著。 即如西方莲华色世界是其义。 如金色世界此是举十信初因。 如南方妙色世界西方莲华色世界等。 是十信进修之胜用故。 此中有十因十果故。 十果者。 十智佛是。 十因者。 文殊师利觉首等十菩萨是修行之因。 因中得益。 即因中之果。 即不动智等十个智佛是。 十个世界是所修之法门。 四举佛名号不动智佛者。 此明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根本智体。 今先举之以成初信。 此明答前佛住佛刹余九个智佛总是从此根本不动智上。 进修之名非是他有。 十方诸佛。 皆同此名号之迹。 而起信进修行。 经历五位得示成正觉佛刹及佛威德。 佛刹者。 如来神通是也。 余意如前已述。 五举上首菩萨之名者。 名文殊师利。 即是十方诸佛无性之中择法妙慧。 一切诸佛皆从此慧简择正邪而成正觉故。 号文殊为十方一切诸佛之师。 亦云佛母。 明一切诸佛从此妙慧生故。 若无此慧设修解脱。 但得二乘及净土菩萨。 非是乘如来乘而成正觉。 是故乘此不动智体。 文殊妙慧法身妙理大智。 从信心上而经历五位。 不离不动智佛文殊妙慧。 而成正觉故。 号为乘如来乘不思议乘最胜乘无上乘而成正觉故。 亦号文殊师利为小男为童子。 明一切诸佛从此妙慧善知正法而初生佛家故。 故号为童子菩萨。 如来去世。 文殊师利犹在世间。 后当化缘以毕于香山顶上示入涅槃。 此是三乘教说。 此经云。 一切处文殊师利。 即明一切处众生等共有之。 今于此经信心之首举其名号明信心者。 信自心妙择之慧一同于此不移古迹。 此是一切诸佛及以众生根本妙慧凡圣等有。 更无异性。 如大王路。 法则常然。 但是诸经但有文殊为问答之首者。 皆明法身妙慧之门。 以普贤为问答之首者。 皆妙智之万行体用。 如二士。 是一切诸佛理智妙用万行之门。 依其法门立其名号。 现身成化以利众生故。 一切众生发心之者。 皆悉同修。 皆悉自有自利利他之行。 以为常范。 今于教中推在东北方清凉山。 文殊师利并一万菩萨于中住者有三义。 一令此界一切众生忻心有趣善根不绝。 二菩萨常住世间。 三明随方显法示法易解故。 前二门可知。 第三随方显法者。 明东北方者取此阎浮一境。 东北方此清凉山是也。 经推在震旦国。 亦曰支提那国。 此云思惟。 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计度故。 以立其名。 即是汉国也。 表法明东北是艮卦艮为小男为童蒙。 丑寅之间是初明故。 像文殊师利菩萨。 常以发起凡夫入正信及初见道之童蒙令妙慧明生故。 又如蹬山之顶至相尽处故。 明如初入正信者创信诸法空故。 能信法空妙慧生故。 以丑如初信。 以寅如初证见道故。 卯辰已为进修。 午为中道。 未申酉戌亥以为同事利生。 子为师位。 以坎卦为君。 为师处愚立范制。 法利生故。 是故为北方为君为师尊者所居。 以明德而治故。 六明大众之数者。 有十佛刹微尘数。 为明身行遍故。 一佛刹尘尚自周遍。 何况十佛刹尘。 明身无尽重重之遍故。 七明大众来已致敬者。 明师弟法则敬顺之仪。 八明随方化座者还在于东方故。 九明座之名目者。 名莲华藏师子之座。 于此分中义分为三。 一莲华是无染义。 此依行之报得也。 以法身之行性无染世间故。 能开敷理智之果转明净故。 明因果相资令纯熟故。 明开敷菡萏庄严事法有可观故。 以此法行之华感招此报。 莲华为座。 二藏者含藏义。 为明以法身理智处世随行利生普含法界饶益一切多功德。 名之为藏。 三名师子者。 依主得名也。 为以法性大智无生灭身处世利人生死无畏。 又以正智光明辩才无畏乃至无五怖畏等如师子。 十明大众升座而坐其座以法界为座体。 明以从凡契法界体故。 以为信进修行方成信故。 此是一切十方诸佛果座也。 明初信心顿信佛果以为自行所行法故。 方成信也。 于此段中复为二。 一明座广狭。 二明菩萨云何安坐。 一明座广狭者。 如法界品云。 其师子座包含法界等。 如文具明。 大意以心性无依定乱体以为座体故。 二明菩萨如何安坐者。 云结跏趺坐。 以会世间众缘为一法界。 名之为结。 以一法而称多缘。 名之为跏。 及跏趺坐者。 是安静不动威仪之相故。 此位主檀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第二南方已下可四行经。 于此段中义分为十。 一举佛刹方面。 二举佛刹远近。 三举世界名色。 四举佛名号。 五举上首菩萨之名。 六明大众之数。 七明大众来已致敬。 八明随方化座。 九明座之名目。 十明大众升座而坐。 一举佛刹方面者。 如经云。 南方表法。 中南者为正。 为日为明。 为虚无。 为离中虚故。 即明为缘十信进修了诸法虚无渐增明也。 是故文殊觉母启蒙令信。 即逐根。 于觉城之东善财入道进修。 即南巡诸友。 表其南方为正为日为明为虚无之理。 是故礼佛皆云南无。 明南方虚无也。 但虚无之理。 是南方之义。 是一切处南方。 但创首生信。 即是一切处东方义也。 是故四谛。 东西配苦集。 南北配灭道。 然法无方所。 化蒙生解起信。 不尔即法性难明。 如此品下文云。 世尊为菩萨时。 以种种谈论种种语言。 乃至种种信解等而得成就。 亦令众生如是知见。 而为说法。 具如经说。 又南无者。 为明正顺。 正顺虚无之理故号南无。 某甲佛者。 即是了虚无之智人。 故称南无某甲佛。 二举佛刹远近者。 云十佛刹微尘数义如前释。 迷云外入法云来。 三举世界名色者。 名妙色。 为第二信。 渐增妙故。 胜前信心故。 为达法虚无即法自妙故。 四举佛号无碍智者。 明以不动智体进修信心增。 明智即无碍。 总明自心信位之佛也。 非他佛故。 佛心众生心自心。 总为一心一性一法界一智慧始成信故。 五举上首菩萨之名者。 为觉首。 为明以文殊妙慧善简正邪能自觉故。 亦于自所觉法觉他故。 此位菩萨所觉何法。 于此位中其觉为三。 一觉自身心本是法界白净无染。 如前金色世界是。 二觉自身心分别之性本无能所本来是不动智佛。 三觉自心善简择正邪妙慧是文殊师利。 于信心之初觉此三法。 名为觉首。 即明是信心之中善觉之行名为觉首菩萨。 总须自悟是自所行之法门方成信故。 信他而有自无其分不名信故。 六明大众之数者。 有十佛刹尘义如初释。 七明大众来已致敬者。 如前可知。 八明随方化座者如前可知。 九明座之名目者。 为明入信成就得于生死之中能无畏故。 依主得故。 余义如前。 十明大众升座而坐者。 义如前释。 此位主戒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五长者李通玄撰第三西方过十佛刹微尘数已下可四行经。 于中十法如前。 一举佛刹方面者是西方。 二举佛刹远近。 义如初释。 三举世界名色者。 名莲华色。 为明十信位中进修渐胜心如莲华色。 为明十信位中进修渐胜心如莲华无染故。 言莲华色者。 莲华有四色。 明信心于此四色无染故。 又明信心菩萨以色心观空无性道理对治不染故。 名莲华色也。 四举佛名号者。 佛号灭暗智。 为明西方金为白虎为杀害为昏暗为不祥为苦谛故。 佛号灭暗智。 明信位进修智增胜故。 能破自他暗故。 五举菩萨上首名者。 名曰财首。 为明信位增胜有法财利物故。 即第三信中自行利众生之名也。 佛号即是自觉之智。 菩萨即是自智之行。 总明觉行俱进。 余门如初已释可知。 此主忍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第四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已下可四行经。 十门如上。 一举佛刹方面者是北方。 二远近。 其义如前。 三举世界名色者。 名瞻卜华色。 此华黄色也。 为明第四信心增胜开敷感果德中和之色也。 黄色是五色中最上之色。 黄者中宫之色。 为福庆之气。 明内心白净外现黄相。 经云。 应真菩萨皆真金色。 明此信心适悦恬和白净无染福庆和气开敷道果名为世界故。 世界为瞻卜华色。 四举佛名号者。 佛号威仪智。 为明北方坎为师为君。 像君有德处。 黑位而接凡故为师也。 佛号威仪智者。 明第四信心增胜以为轨范接引凡愚。 名威仪智。 以智庠序为师之貌故。 五举上首菩萨名者。 名为宝首。 明为师范以法宝利生故。 故为名也。 余义如前。 此位主精进门中十波罗蜜。 第五东北方已下可四行经。 于中分为十法如前。 一举其方面者。 云东北方为艮卦。 为小男为童蒙。 为创明。 为清朝。 二举佛刹远近。 义如初释。 三举世界色者。 名优钵罗华色。 此是青莲华。 像此第五信心清洁色香无染开敷感果故。 如艮位处清朝也。 四举佛名号者。 佛号明相智。 像此第五。 信心增胜。 如艮位处清朝明相现故以所信自心上而标佛号。 非他佛也。 五举上首菩萨名者。 名为功德首。 前位明宝首即法宝利生。 此位即自利利生之功德也。 余义如前。 此位主禅门中十波罗蜜。 以艮为止故。 第六东南方已下可四行经。 于中十义如前。 一举佛刹方面者。 是东南方也。 是巽卦。 巽为风为教。 在事为方。 在人为说。 像君子说教利人。 易有明着。 君子设教。 启蒙顺之。 如草上加风。 是顺义也。 如观卦是。 易曰。 风行地上。 可以观像。 君子有德。 设正教众人信顺如草上加风。 无不顺故。 坤为众。 为信顺故。 又四大之中风力为最。 天地赖之而持。 人赖之而生。 日月赖之运行。 又明风能简秽择净义故。 故为教也。 为教能简非择是教愚蒙故。 是故巽卦位在东南。 爻辰持丑为艮位。 艮为小男。 为童蒙。 为明。 巽为风。 教化童蒙令发明故。 如来法之。 辰巳之间为斋戒故。 辰巳之间上值角宿。 角为天门。 主僧尼道士。 是众善门。 明智慧言说是众善之门故。 此义无量难为具说。 且约略而言之。 后有智者以法审之。 详之思之。 义准深细故。 二举远近。 义如前说。 三举世界色者。 世界名金色。 为明最初第一信心始信如胎故。 以东方金胎之位表初信解。 今以进修至第六信位。 明信心转转增胜故。 故以金生于已。 以像之信心。 更增明白净生故。 此东南方金色世界。 像四月金生于已。 表信心增明白净转胜善简择众法能说教故。 风化行故。 以此表智慧门也。 四举佛名号者。 佛号究竟智。 明信心增进善能以教简择正邪至究竟智。 又以巽为风。 在事成方。 方犹法也。 在善简择。 成白净之理。 在言成说。 在化成教。 在凡成思。 在智成慧。 成离之德。 为赤为文章。 成兑之德。 为金初生。 为白净。 兑为金为口。 为口能说白净究竟之理故。 故佛号为究竟智佛。 五举上首菩萨名者。 名为目首。 明以第六信心增胜善简正邪其道明着正见不惑。 名为目首。 像其巽卦。 位在东南方。 爻辰在丑。 其位是风。 上值箕宿。 明箕为风。 简择义也。 又箕为寅位。 主初明也。 明此第六信心主般若波罗蜜。 以决定智慧善简正邪令自他胜慧明生故。 名目首。 目者善见简择分明义也。 余义如上。 此东南方。 明吉凶定正邪之际至午万事毕午为常明法门。 善财童子南行询友。 为法虚无无作常明之道。 是不为之妙用也。 是故君臣师弟父子之仪。 臣南君北。 正治正明。 无为无作常然之道。 为南方离。 离中虚为虚无。 为日为明。 在身为眼目为心也。 是故周易云。 离法心故。 然法无住处。 法无所得。 法非眼耳鼻舌身心。 亦不离也。 今如来以方隅而显法。 令启蒙者易解故。 若不如是彰表令生信者。 启蒙何托。 有言之法皆是托事以显像故。 得意者法像俱真也。 言默皆契。 此位主慧波罗蜜。 余九为伴。 第七西南方已下可四行经。 于中十法如前。 一举佛刹方面者。 在西南方。 申未两间为坤位。 坤为土。 为信顺。 为净。 为负载万有。 为生养为圆满也。 二举佛刹远近。 义如前释。 三世界名宝色。 为明此第七信心是方便波罗蜜成就慈悲门故。 托此坤位为其母也。 明常以慈心育生如母故。 以法宝利人。 世界名宝故。 为明以法宝利生之业以成自世界。 来生感果在中故。 表业表法。 总如宝故。 四举佛名号者。 佛号最胜智。 明此信位慈心增胜处众治人令信顺故。 佛号最胜智。 又大悲圆满如土像故。 荷负众生资养万物。 如大地故。 名为最胜智。 五举上首菩萨名者。 名为精进首。 为明大慈增胜如母处众利生心无疲倦。 名精进首也。 余义如前。 此位主方便门。 余九为伴。 第八西北方已下可四行经。 于中十义如前。 一举佛刹方面者。 在西北方。 是乾卦。 干为金。 为坚刚。 为父。 二举佛刹远近。 义如前释。 三举世界名色者。 金刚色。 明此信位是第八愿波罗蜜大坚固力故。 号金刚色故。 寄托此乾位为金。 为坚刚也。 又以智增胜故。 四举佛名号者。 佛号自在智。 明此第八信心位同八住八地智增自在故。 像其干。 为天为父。 明智自在义故。 五举上首菩萨名者。 名法首。 明此信位智增胜故。 以法利生故名法首。 余义如前。 此位主愿波罗蜜。 第九下方已下可四行经。 于中十义如前。 一举佛刹方面者。 在下方。 下方最下是风轮际。 甚坚密。 假设有大力士。 以金刚轮向下击之。 然金刚碎如微尘而风轮无损。 以坚密故。 能持世界。 明此信位是第九力波罗蜜。 信当九住九地法力成就教化众生。 荷负一切而心坚固。 如风无损。 二举佛刹远近。 其义如前。 三举世界名色者。 名颇梨色。 此宝有青黄赤白。 然举此下方色者。 是白如似水精明风能简秽是白净义故。 又取法身妙智为最上故。 四举佛名号者。 佛号梵智。 明智风是净义。 梵者此云净也。 明此位进修增胜以白净大智用利自他故。 五举上首菩萨名者。 名智首。 明第九力波罗蜜。 九住九地信心善慧成就以智利生。 故名为首。 又下方者。 是禅定义。 安静义。 谦下义。 是根本智。 上方者。 观照义。 如日月处空而照物故。 余义如前。 此位主力波罗蜜。 是法师位。 第十上方已下可四行经。 于中十义如前。 一举佛刹方面者。 在上方。 明有日月众星处虚空而照万有像其智也。 处法空而照诸根。 以此表智波罗蜜二举刹远近者。 义如前释。 三举世界色者。 平等色。 为上方虚空界表法空无相平等也。 为信心者。 法空之心现前有念法空之情故。 名之为色。 四举佛名号者。 佛号观察智。 为明上方虚空有日月星辰下照万有。 明信心者。 智照自他身心。 皆无有体性。 如虚空故。 如光影无体质故。 是故名为观察智佛。 五举菩萨上首名号者。 名为贤首。 为明信。 此十种世界及佛名号总是自心之智所见妙理。 号之为世界。 法空之智。 号之为佛。 故智所行行。 号为菩萨。 总是随见随行进修立名。 有此十法故。 得是十法。 名为贤首。 如上所有世界远近云十佛刹尘者。 即明佛刹重重相入如光影像。 迷之即心障无边故。 举刹尘为远。 悟之即无尽佛刹在自身毛孔中。 如影重重。 以迷处便言远在他土。 以悟之人法处。 名之从他方远刹而来。 总明迷悟上作远近之名非佛刹法界中有远近之事。 菩萨来众其数亦云十佛刹尘者。 即言心。 能信普贤行智随根欲菩萨行无尽重重遍诸刹土教化众生以成其数。 既信之已。 决定身能如是行之故。 以是义故。 十方菩萨各举十佛刹微尘者。 是斯义也。 明一一菩萨行无尽重重满诸刹土教化众生故。 应如是知。 如是信解。 此已上答前庄严佛法性佛刹佛住佛刹等。 第四长科中文殊师利举法演说分者。 于此分中。 义分为七。 一文殊师利已下两行经。 明文殊观众。 二诸佛子已下可三行经。 明叹四种佛刹不可思议。 三何以故已下可两行半经。 明诸佛随根说法调伏。 四诸佛子已下可三行半经。 举佛身业名色相寿命修短等。 随根之法化众生故。 五诸佛子已下举佛名号。 先举此处四天下次及三千及周法界名号不同。 初举十千。 次渐增广。 乃至无量。 十千者。 是初首数之一终。 为明佛号普遍诸名字故。 令诸众生了知一切名字平等清净无分别好恶故。 已下直至品末。 六诸佛子已下可四行经。 是都结此土。 他方例然。 七如世尊已下举世尊往因所行。 今为众说。 此已上答前二十八问中。 四种佛刹出现及名号遍周已下四圣谛品。 即如来说法遍周十方世界所说法门。 不离四谛义故。 又此如来名号品。 非但论名号遍周。 但是如来身口意业总皆遍周。 文殊师利菩萨略而都举。 如前文中云。 诸佛子。 如来于娑婆世界诸四天下种种身种种名种种色相等。 如经广明。 即明此品总答如来身语意业一切遍周。 从此品文殊师利举佛果海身语等一切遍周。 令大众自信己身同佛三业。 入如来性海等。 如来智发迹进修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 直至如来出现品。 是其一终因果。 此名号品是始初入信。 名号遍周。 即一切名。 总是佛果。 出现品是己身自修行行满之果。 是故如来放眉间光灌文殊顶。 使令问佛出现果法。 放口中光灌普贤口。 使令说佛果德。 始明行因果彻故。 明文殊普贤理智妙行此齐体也。 离世间品法界品。 虽在其后。 为文字相排似有前后。 总是前后相通彻法故。 总是一圆满法故。 如法界品。 是此一部经之大体。 为一切凡圣之本元也。 前初会信佛果即以如来并普贤为首。 即明以已成之佛果及已行之行果生信。 今以自已入信修行门。 即以文殊师利及如来名号。 并四谛法门。 为所信之因果。 即明以妙慧法门及名言而修学故。 问曰。 何故如来不自说其教。 何用放光令菩萨说。 答曰。 如来意令当位菩萨说当位法门。 令修学者知分剂易解故。 文殊常与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 作信心之因。 成妙慧之本母。 普贤菩萨常与一切众生。 作修行之因。 以此二仁成就菩提无作智果大悲之海。 今二仁自相对问说。 如来出现品。 明是修行者因果始终圆满前后因果性果智果行相彻一体故。 明从此品至出现品文殊普贤二行因果。 信心者。 修行位满体用彻故。 令后学者易解故。 如有两品经。 如来自说。 前已述讫。 明是佛果二愚。 至佛方明。 四圣谛品第八将释此品义分为三。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谛者实义也。 明如来说四种实义令诸众生起信解故。 问曰。 何故不说多但云四。 答曰。 此四种谛义总摄多故。 为明一切世间不离苦集。 一切出世间不离灭道。 灭尽诸苦名为灭谛。 灭尽涅槃名为道谛。 三乘涅槃无余可得。 名为道谛。 以二乘趣寂。 菩萨多生净土。 又推净土在余他方。 又云。 菩萨留惑润生故。 若不故留烦恼。 还应必有涅槃可证。 或有他方净土可生。 是故三乘涅槃皆有可得。 又阎浮提成正觉佛。 木树草座。 是化佛。 上方摩醯首罗天红莲华上佛。 是实报。 智皆有忻厌故。 是故曰三乘四谛厌苦集忻灭道。 名四谛法轮。 此一乘经言四圣谛者。 是其实义。 何以故。 达苦性真无厌故。 无有他方别佛刹别净土故。 无有染净涅槃生死忻厌故修道者。 住如法。 修如法。 不厌不着。 不忻不取。 一如法界无去来性。 无住处性。 身尘毛孔心之及境。 皆称法性。 如是信解。 如是修道。 以是义故。 一乘四圣谛。 三乘四谛。 各各差别。 各有信解。 如来依根方便设教。 皆非凡夫能立。 如今修道者。 但随自信解力便处即作。 不可例然。 如法华经。 为声闻人说四谛法。 为缘觉乘说十二因缘。 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 亦是如来随时之说。 如此经十地品。 五地菩萨作十种谛观。 以四圣谛为体。 六地菩萨作十种十二缘生观。 此是如来随位进修之法。 大要总言。 此四圣谛十二缘生法门。 但一切诸圣一切凡夫起信乐佛法心道未满者。 皆从初心观自他苦故。 发菩提心乐求道法。 但依大小胜劣不同。 四谛十二缘各别。 但一切世间法。 四谛义无不该通。 此是如来语业说法遍周故。 如璎珞经立九乘法门者。 意明三乘参用四谛十二缘各自得道差别。 其九乘者。 一声闻声闻乘。 二声闻菩萨乘。 三声闻缘觉乘。 如是三乘同观四谛十二缘法。 各自得道不同。 如是三乘中各有三通为九。 通此法界不思议乘。 于解脱中道总有十乘。 皆得究竟。 无三界苦余诸道门。 皆是人天世间生灭之法。 设得少乐终竟不离苦本。 三乘虽得出三界。 其道未真。 未是佛果乘故。 二释品来意者。 为明前名号品是说如来身业随方名号不同各别。 此品说如来随方语业。 随方说法不离四圣谛故。 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 于此一品经文。 于中总有十二段经。 从尔时文殊师利已下十一段。 是通中心并十方。 正说四圣谛义各别不同。 末后一段。 是总都说十方世界无尽名目。 皆是四圣谛为体。 从此四谛上分作种种法门。 五蕴十二缘总在其内。 八万四千尘劳解脱。 总在其内。 如文具说。 不烦更释。 已上佛名号品四圣谛品是自己信进修行中所信之法。 已下光明觉品现佛境。 及所行行遍周。 如文具明。 如是已上十信门。 以根本普光明智为殿体。 如是进修究竟不离此智也。 光明觉品第九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此品名光明觉品。 为明因如来放十信中足轮下光照烛十方。 初云。 一三千大千。 以次增广。 至不可说法界虚空界。 为明无尽。 令信心者了心境广大无尽无碍与法界虚空界等。 明其自己法身智身愿行亦等故。 以光所照觉悟信心令修行故。 以是因缘名光明觉品。 修行者。 一一随光观照十方。 已能观之心亦尽。 即与法身同体。 入十住初心入信心者。 一一随此宝色灯云光。 观内心及方所。 总令心境无有内外中间。 方可入方便三昧入十住法门。 若作此宝色光明观。 不成一切普贤愿海。 神通力诸佛大用皆悉不成。 二释品来意者。 为此第二会中普光明殿说十信心。 明成凡夫自心所契佛果信。 其前之如来名号品。 举佛身眼耳鼻舌等及名号遍周。 四圣谛品。 明如来口业说法行遍周。 总明佛果遍也。 今此品放如来信位教行之光觉悟。 令信心者自信自心智境界身行遍周。 即一切处不动智佛。 一切处文殊师利。 一切处觉首目首财首等十首菩萨是也。 即明信心者。 自己身语意业名号遍周一如佛故。 此品须来。 明已上不动智佛等十个智佛是信心中所信之果。 是自己之智与佛本同。 文殊师利即是自心妙理之慧。 余九是行。 十色世界是所见之法。 三随文释义者。 从初尔时世尊已下有二十四行半经。 于中大意义分为五。 一举光出处。 二举光所照境界远近。 三举一切处百亿众会菩萨同集。 四举一切处佛刹根本智佛。 五明一切处文殊同声一时说颂。 一举光出处者。 经云。 尔时世尊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 此光是初会中如来放眉间光。 名一切菩萨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 此是教化十方菩萨。 安立十信及五位十地法门。 次第令随位进修开敷智眼成其无量福智之海。 是故名之照曜十方藏。 又藏者有二义。 一众生善根堪受此法。 名之为藏。 如文殊师利叹善财童子善哉功德藏能来至我所。 二大愿大悲大智法身。 总名为藏。 此光明常照曜十方法界善根众生。 而能成就大菩提心大愿大悲大智饶益众生藏者故。 此如来两足轮所放光明。 是彼现相品中眉间之光。 照十方已。 其光还来入佛足下。 为欲以十地果光用成十信故。 是故于此品中还放彼第一会中所入如来足下之光。 以成十信如来两足轮下放光。 是现相品中所入之光故。 明足下放光者。 是以果成信初始故。 如十住位中。 于如来足指端放光。 即明入圣之始发迹应真之初生诸佛大智家故。 十行位中足趺上放光。 十回向位中膝上放光。 十地位中眉间放光。 终而复始。 还依旧果成因。 因修果体至功终位熟本末不移至位。 更明今此放两足轮中之光明以果成信故。 乃至修行常修果体使惯习成熟故。 如此从眉间放光。 足下轮中放光。 足指端放光。 足趺上放光膝。 上放光眉间放光出。 现品中又于眉间放光名。 如来出现光明。 如此六度放光总。 明成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因果法门进修之行相一终故。 法界品又眉间放光者。 明此一部之经菩萨五位进修及如来出现所证本法总法界为体故。 明法界一品是过现未来一切诸佛之本末故。 是恒法故。 是法常道不思议故。 是一切众生本末故。 是一切法之本体故。 二举光照远近者。 初照三千大千之境。 次照十百千乃至十亿及不可说。 问曰。 何故不一时普照而有渐次耶。 答曰。 是一时中渐次。 为法界中无前后故。 渐次者。 为十信修胜进增胜故。 三举一切处百亿众会菩萨同集者。 明自己信行遍周故。 四举一切处佛世界及十智如来者。 明信心者自己智德果遍周故。 五一切处文殊师利同时说颂者。 明信心者自己妙慧择法遍周。 总明自有非是他法从初自信如是。 十色世界十智如来十首菩萨。 总是自己果有法性大智万行遍周。 以成信故。 从此修行经历五位不离此也。 是故发心毕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难。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礼初发心。 初发以为天人师超胜声闻及缘觉。 一如涅槃经说。 此明从凡入信心者难故。 为凡夫总自认是。 凡夫不肯认自心是不动智佛故。 是故入十信难。 明十信心成就任运至十住初发心住故。 乃至究竟佛果故。 如三乘中修十信心经十千劫。 此教中为以根本智法界为教体。 但以才堪见实即得不论劫量。 如觉城二千之众善财为首者。 是路上发心六千比丘之众。 亦是皆智慧猛利人类精奇。 一闻多晓悟。 谦恕仁慈。 专求大道。 以利含生。 皆是一生信满发心入位人也。 若不信自心元是不动智佛者。 即永劫飘沦。 何能利人济物。 如经说。 若自有缚能解彼缚。 无有是处。 是故发心有二种。 一修信解发心。 但修十信解故。 即如前十智。 如来十首菩萨是。 二信满发心。 十住位初名初发心住故。 即十慧菩萨十个月佛是。 其因果也。 又就此说颂门下义分为二。 一明文殊师利说十偈颂叹如来十种德令信心者信解增广。 二明信心者心地增广其光渐增。 其光渐增者。 明信心渐胜。 如文可知。 一一随光所照之境。 以心观之。 随方令心无尽。 十方总然。 十方观遍唯有能观心在。 复观能观之心。 亦无内外。 即十方无碍方入十住初心。 一从文殊说颂中云何叹如来十种德。 令信心者渐渐增广。 一从初十行颂。 叹如来法身无体性德。 二有十行颂。 叹如来大慈悲德。 为众生求菩提心故。 三有十行颂。 叹如来了法如幻德。 应缘现身故。 四有十行颂。 叹如来以甚深法德。 为众开示故。 五有十行颂。 叹佛救护众生德。 劝信心者有十种业应作故。 六有十五行颂。 叹如来无相之相。 德随应见者皆得见故。 七有十行颂。 叹如来无依自在德。 具一切功德令信心者修学故。 八有二十行颂。 叹如来智慧方便德。 令信心者乐学修行故。 九有二十行颂。 叹如来广大苦行精进德。 令信心者修行故。 十有二十行颂。 叹如来实性无三世德。 无二相遍周一切令信心者修学故。 已上文殊师利说此十颂叹佛十德。 令起信心者发信进修行故。 此光明觉品。 举佛果法。 令信心者正自入信。 信同诸佛。 果法不移。 法身不动智菩萨行遍周一体。 自古及今更无他法。 凡圣一性同无性味。 同大愿大慈大悲大智。 文殊妙慧普贤万行之味。 总为动寂一体用故。 如是信修从初发心一时并进。 以此十信位内置一百四十大愿成大悲行。 法身慧身智身一时俱进故。 法身者。 即十色世界是。 智身者。 即十智佛是。 慧身者。 即文殊师利是。 大悲者。 即一百四十大愿成之是。 如是已上诸法。 皆是此光明觉品悉皆信入。 如问明品。 即是已入信中。 问答法则成其信力修行故。 问曰。 何故成十信门皆文殊师利说法。 答曰。 为明文殊是十方诸佛妙慧善简择正邪。 正邪既定。 方以行修行。 即名普贤行也。 次第合然故。 明文殊师利。 是童子菩萨。 以因创发启蒙入信之首故。 自行成名也。 又问曰。 五位法中菩萨入定方说。 何故信位不入定说。 答曰。 信是凡夫生灭心。 信未入证。 故无定也。 以五位是入体应真无作之理智非无思而显。 不可以有情求。 故须入定。 菩萨问明品第十将释此品约分三门。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为成十种信根长十种信力。 文殊师利觉首等互为主伴。 问十种法明故。 故为问明品。 二释品来意者。 前品如来足下轮中放光。 开觉所照佛境远近。 令信心者一一观之无碍。 令心行广大称法界故。 又文殊师利菩萨以十偈颂叹佛十德。 劝令信心者修行故此问明品。 即是明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及断疑故。 有此品来也。 三随文释义者。 于此品一段文中有十一段经明文殊师利觉首等十菩萨互为主伴。 问十种法明。 各以菩萨之名。 即表十信所行之行。 文殊还以名下之行以相咨问。 十菩萨等各以自行法以颂答之。 令信心者依而仿学。 其十问十颂。 其文如下。 最下一段都结十方同此。 第一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六行经。 是文殊菩萨起二十问。 善恶因果。 或一字问。 或一句一问。 总有二十问。 向下十一行颂。 是觉首菩萨答初一行颂。 是叹能问之人及劝听。 后十行颂。 是答所问之法。 文殊善问世间善恶因果不相知业。 能成就善恶因果。 觉首菩萨。 便以法不相知。 以真理答。 但为迷真自作业尔。 知真者。 但以全业是真。 末后一行颂。 明真妄总亡举喻及法说故。 如文自具。 思之可见。 文烦理隐不烦更释于此十一行颂中。 义分为三。 一科颂意。 二释菩萨名。 三配随位因果。 一科颂意者。 此十一行颂一行是一颂。 初行叹能问及劝听。 次下十行文各自具明。 初一行颂。 颂法无性。 次一行举喻水流不相知。 准意知之。 不烦更科。 二释菩萨名者。 为明觉此随流生死业体本性恒真而无流转。 眼耳鼻舌身意恒如法。 知非流转生死性故。 亦无虚妄。 亦无真实。 但为无贪瞋痴爱。 真智慧故名之为真。 故说如斯法。 利众生故。 名为自觉觉他大道心众生者故。 为以此当体无明诸业因果上自觉觉他令知法界自性真理真妄两亡。 名为觉首。 以信此法初。 名之为首。 此明十信初心。 全信自身眼耳鼻舌身意及以一切众生全体真妄两亡唯佛智海故。 故以不动智佛等十智如来为十信位中自己果故。 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莲华色世界等十色世界。 是十信之中所信之理。 文殊师利觉首财首等十菩萨众。 是十信之行以行立名。 得名知行。 一一菩萨仿行解上而立名故。 已下菩萨例然。 世界名妙色。 即是觉首菩萨所觉之理。 无碍智佛即是觉首当位所修佛果。 以此信心明诸业因果真妄两亡。 即智用无碍故。 三配随位因果者。 常以自心本不动智佛。 为本信心之因以进修得此无碍智佛。 是随位佛果。 此乃但依问答及菩萨名号佛名号世界形色。 取其意趣。 理自分明。 勿须疑也。 第二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五行经。 是文殊师利问财首菩萨言。 如来十种方便随时之法。 初举非众生。 即约觉首所答。 业体纯真。 后问如来十种随时之化。 何缘而有。 财首为成信心。 约实而答。 随时是假。 如下十行颂中具明。 于此十行颂中义分为三。 一科其颂意。 二释菩萨名。 三配随位因果。 一科颂意者。 此十行颂中一行一颂。 初一行颂中初当两句。 叹所问法非小器所堪是多闻者之。 境界次两句今如问当说。 及听已下九行颂是财首以实。 而答如文。 具明。 二释菩萨名者为将如下颂中善达真假法财而惠施众生故。 名为财首。 以十信心中法财初始益生之所行。 名之为首。 世界名莲华色者。 明此信中以法圣财饶益众生令其自他性无染着故。 号世界名为莲华色。 以法施人。 破迷成智。 名为灭暗智佛。 明当位信中自具法门理行智之因果故。 财首是当位之行。 已下例然。 三配随位因果者。 常以自心根本不动智佛文殊师利。 为信心之因。 进修得解脱智佛。 财首菩萨是随位之行果故。 佛是智果。 余者例然仿此。 第三尔时已下四行半经。 是文殊师利问宝首菩萨。 先总举众生同有四大无我无我所。 云何已下有十问。 业因果法已下有十行颂。 是宝首菩萨答前十问故。 初明举体无分别。 二明受业之好丑。 由行所生。 具如经说。 大意达体业亡迷真业起故。 于此十行颂中。 义分为三。 一科颂意。 二释菩萨名。 三配随位因果。 一科颂意者。 初两句是叹果报由行生。 次两句叹业体本真本无所有。 是诸佛所说已下九行。 一行一颂举喻显法。 达法无业法业无二由行不同。 如文可知。 二释菩萨名者。 明此信位达业即法体不复有业。 名之法宝。 以法宝益生为信首故。 故名宝首。 明此是北方是师位以威仪轨则以利众生故。 佛号威仪智。 世界名瞻卜华色者。 此华黄色。 明是利众生之福德色也。 黄者福庆之气内应白净。 外现黄相故。 如来为人天之师衣。 缁衣像北方。 坎故内应白净无染之理。 外现黄相即明。 以利生白净无染之福相以为世界之名。 以利。 众生德行详序佛号。 威仪。 智常以法宝利。 生达业性真。 名为宝首菩萨。 总是第四信心自所。 得法因果理智之号。 问曰。 何故北方。 为师为君。 答曰。 像水利润万物又。 水流慕下像。 为君为师者说愚济迷使令发明。 又明北方坎为下位。 像为君为师者。 常以谦下之行。 令众生所归益之。 以道润之故。 君子常谦处下位而济物发明故。 故以北方坎为君为师。 夫大方无隅。 但取其意表德故。 余位如名号品已释。 一佛号遍十方故。 此以随方表法。 故如周易泰卦乾坤。 初九拔茅连茹。 为茅洁白柔弱。 其根甘甜。 像君子有德。 如茅柔弱洁白。 甘和可以引接之与仕也。 然茅非君子。 以物喻之。 然此方隅非佛。 以法喻之。 令如法也。 佛智无依。 依物名智。 其方无方。 以法成方也。 非东西南北如情所见方故。 三配随位因果者。 常以自心本不动智佛。 为始信心之因。 进修得威仪智佛。 为次第精进波罗蜜中之果也。 第四尔时已下六行经。 是文殊问德首菩萨。 如来所悟是一法。 云何已下有十问。 如文具明。 已下有十行颂。 是德首菩萨答。 于此说颂中。 义分为三。 一科颂之意。 二释菩萨名。 三配随位因果。 一科颂意者。 此十行颂中初一行。 叹所问之义。 唯甚深智所知。 次下九行颂。 一行一颂如文具明。 大意明不异一法界修行无量法门。 无量法门只是一法界性。 不可滞一不作多。 不可滞多不是一。 如十玄义思之。 以无依住智照之可见。 二释菩萨名者。 名为德首。 为明此位不离一法界性以消痴爱及一切烦恼而常修习一切诸功德故。 名为德首。 世界名青莲华色者。 明此第五信心是禅波罗蜜故心净无染无贪恚痴故。 此是东北方佛号明相智。 明此位进修之果得法心净。 故如艮位丑寅两。 间明相现故。 故佛号明相智。 用此方隅以表禅定法故。 以东北方是艮。 艮为山。 山表安静不动义。 是禅定义故。 三配随位因果者。 常以自心根本不动智佛。 为所信之因进。 修得明相智佛为果也。 第五尔时已下五行半经。 是文殊问目首菩萨如来福田等一无异。 所谓已下有十问。 具如经说。 已下有十行颂。 是目首所答。 三门如前。 一科颂意者。 此十行颂一行一颂。 其颂意答前所问。 佛福田是一云何布施果报不同。 其义有二。 一明佛自福田不同。 二明众生所施福田不同。 一明佛自福田不同者。 明如来身目发绀青身真金色丹唇素齿一身之上色各不同。 华藏世界庄严万异者。 总明法性理智中具有。 以法性理智中本具无量功德故。 有随行报得庄严者。 如如来身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者。 是法身智体自具故。 如来有无量随好功德庄严。 是随行报得故。 如外边依正报中金刚地。 是法性身报得是正报。 宝树庄严世界是法性。 随行报得是依报。 宫殿楼阁是法性大智随大慈悲含育众生。 业上报得。 师子座。 是法性随智转法轮报得。 莲华藏世界。 是法性随行教化众生无染性报得。 香水海。 是法性随大悲心谦下饶益行报得。 香河右旋。 是随顺法性进修教化众生报得。 总不离法性大智随行报殊。 一一行中皆有无量行门。 互为主伴。 以此庄严。 依报正报。 一一境界中有无量同异。 此是观因知果。 以此准知总是一性中随用不同故。 二众生布施福田果报不同者。 此乃由心轻重有智无智果报不同谦下高心。 所求有异。 总是一心中随用不同故。 二释菩萨名者。 名为目首。 明此位是东南方辰巳之间。 像此信心进修智日渐高。 善知福田因果等报名为目首。 是故如来常取辰巳以为斋戒之则。 如前名号品已释。 准彼知之。 三配因果者。 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 此位究竟智佛为进修之果。 第六尔时文殊师利已下五行半经。 是文殊问勤首佛教是一。 云何得见者。 有断烦恼不断烦恼不同等然。 其已下十问已下有十行颂。 是勤首菩萨所答。 于中三门如前。 一科颂意者。 此十行初一行颂劝听。 次一行颂劝闻法勤修。 已下八行颂责其懈怠。 如文具明。 二释菩萨名者。 名为勤首。 为前明目首善示福田因果佛号究竟智。 此位当须勤而行之。 故名勤首。 佛号最胜智者。 为明勤修胜进即得最胜智为果。 三配随位因果者。 还以本不动智佛为因。 最胜智佛为进修之果。 第七尔时已下六行经。 是文殊问法首。 如佛所说。 若有众生受持正法。 悉能除断一切烦恼。 何故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 于中有十。 一问如文具明。 于中有十行颂。 是法首所答。 三门义如前。 一科颂意者。 此十行颂中初一句劝听。 次一句叹能问。 次两句责多闻者不修行。 已下九行颂。 一行一颂责多闻而心不精专不能断烦恼。 如文具明。 二释菩萨名者。 名为法首。 为是西北方戌亥两间。 明愚迷长夜中能以正法自利利他专求无懈。 名为法首。 世界名金刚色者。 以坚精无怠。 是自世界。 托西北方乾卦。 干为坚刚。 佛号自在智者。 以自精勤观照达理业亡。 名为自在智佛。 三配随位因果者。 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 进修得自在智佛为果。 第八尔时已下有五行经。 是文殊问智首。 如来唯以一法而得出离。 又于佛法中智为上首。 何故赞叹布施等。 总有十问。 大意明十波罗蜜四无量心毕竟无体何须用为。 已下有十行颂。 智首菩萨答。 如文具明。 于中三门如前。 一科颂意者。 此十行颂中初一行颂。 叹能问及劝听。 已下九行。 一行一颂如文具明。 智首菩萨答意。 诸助道法随根遣病若不修学无性菩提不成。 如颂中分明举喻况说可知。 但须依法有病即治之。 如除堆阜道自无碍。 自病已除还与人服药之与方终无舍离。 二释菩萨名者。 名为智首。 以明智能知根权施法药。 四摄四无量十波罗蜜三十七助菩提分。 随病生起。 增多之处。 而令服之。 显发菩提无作之性。 渐令依本。 名为智首。 此是下方世界。 明以布施戒忍进定等十波罗蜜门如地。 能生发一切白净之法故。 世界名颇梨色者。 此是白色如水精宝色。 佛号梵智者。 明心如大地荷负万有常安静故。 梵者净也。 三配随位因果者。 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 进修得心智寂静为果表地体安静故。 第九尔时已下是文殊问贤首。 一切诸佛一道而得出离云。 何今见种种不同所。 谓已下有十行颂是。 贤首答于。 中三门如前。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五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十六长者李通玄撰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中初两行叹法王唯一法一身一智。 已下八行颂。 于中大意有四。 一叹差别佛土因本回向心所成。 为明回向心就根益物身土教仪悉皆就根。 二明诸佛自报之境非是行因方见。 三明众生差别之事皆由众生之心行异故随自心见别非佛之异。 四明佛神力能就根现法。 二释菩萨名者。 名为贤首。 为明得此十种信心。 信佛果德与自心体一。 善谙疑滞通塞入其贤位。 故名贤首。 此是上方位也。 意明此信位心智及境。 悉如虚空。 无所不含。 皆无妨碍。 是贤人之德。 故名贤首。 世界名平等色者。 为明既是上方明身心与空合故。 世界名平等色。 佛号观察智者。 明以其自心空智慧门善能观察诸法皆空无所染着。 是故名观察智。 三配随位因果者。 还以自心根本性空无分别不动智佛为因。 以进修至法空观察智佛是果。 此明体用圆满因果一性。 以是义故。 还说如来一身一心一智慧法门明契果会因始末无二。 总以一为根本故。 问曰。 何故颂初云文殊法常尔。 答曰。 为文殊是诸佛之慧。 不动智是体文殊是用。 以将此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根本智之体用门与一切信心者。 作因果体用故。 使依本故。 迄至究竟果满与因不异无二性故。 方名初发心毕竟心二种不别。 明此十信心难发难信难入。 闻之者皆云。 我是凡夫何由可得是佛故。 设少分信者。 即责神通道力。 是故当知且须如是正信。 方始以正信正见法力加行如法进修。 分分无明薄。 解脱智慧明。 依自得法浅深。 渐当神通德用随自己得。 信犹未得。 何索神通。 说言渐渐者。 不移一时。 一法性一智慧。 无依住。 无所得中。 渐渐故。 以十玄六相义圆之法性理中无有渐顿。 但为无始无明惯习熟卒令契理纯熟难故。 而有渐渐。 其渐渐者。 毕竟无始终延促长短等量故。 名为渐渐。 第十尔时已下。 明诸菩萨共问文殊师利。 十一种佛境界已下十行颂。 是文殊师利答。 于中三门如前。 一科颂意者。 此十行颂。 一行一颂。 其颂文答前所问。 颂文自具足不繁更释。 二释菩萨名者。 文殊师利。 此云妙德。 以妙慧善简正邪自在。 故云妙德。 此是东方卯位也。 明卯主东方震卦震为雷动启蛰生之始。 明此妙慧是震动发生十信心之始。 是故亦云妙生菩萨。 为明一切诸佛从此慧生十信解故。 乃至满足菩提一切愿行海故。 世界名金色者。 明举因果体白净无染法故。 又明金胎二月表十信为圣胎故。 一切处金色世界。 一切处文殊师利。 明无性净慧遍故。 佛号不动智者。 为无明本空无体可动名不动智故。 但有应境知法应器知根。 如响应声无有处所形体可得。 名之为智。 无可取舍故。 名为不动。 三配当位因果者。 妙慧为因。 不动智为果。 亦互为因果。 若以妙慧善简择法显智故。 即以妙慧为因。 不动智为果。 若以慧由智起。 即不动智为因。 妙慧文殊以为果故。 或智之与慧总因总果。 明体用一真无二法故。 亦智之与慧总非因果。 为体无本末依住所得故。 是性法界自在知见。 非如世间因果比对可得故。 此文殊师利不动智佛。 初起信心。 亦从此起。 乃至信终亦不离之故。 迄至自行圆满示成正觉亦不离之故。 此明以佛智慧示悟众生故令众生入佛知见。 佛知见者。 文殊师利妙慧不动智佛。 是凡圣等共有之。 佛示凡夫使令悟入。 第十一尔时已下有八行经。 是都举娑婆九种差别。 并都举十方一切差别。 悉皆以佛神力无不明现。 如文可知。 已上但随文殊师利所问。 随位菩萨答。 依所说颂取其意趣。 理自分明。 及以世界佛号菩萨名号。 即知进修因果总是前庄严法性。 清净佛刹四种刹中。 金色世界及不动智佛是佛住佛刹。 余九世界及九个智佛是庄严。 法性佛刹。 及十地以来总是如来出现品。 是示成正觉佛刹清净佛所说佛刹。 四谛品是此之一品大意有六。 一以菩萨名表行。 二以世界之色表所得之理。 三以佛名号表所得之智。 四以方隅表所得之法。 五成其十信所行之行。 六明十信进修同异。 如上已述可知。 净行品第十一将释此品约作四门分别。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释品宗趣。 四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何故名为净行品。 以无始诸见无明贪瞋痴爱。 今已发菩提心。 信乐正法顿翻诸见。 成其大愿。 长大悲门。 若但以三空无相对治。 不生大慈大悲。 不能成就普贤行故。 欲行长路非足不行。 欲行大悲。 入普贤门。 充法界行者。 于一切见闻觉知而无过失。 便成万行庄严。 皆勤修习此一百四十大愿门。 便于生死海中见闻觉知一切诸行。 悉皆清净入普贤行故。 故名净行。 若无此愿。 设断烦恼即二乘行。 故设是菩萨即生净土。 以此一百四十大愿门。 顿净其一切尘劳行门。 便成普贤法界行故。 故名净行。 以此大愿庄严一切世间诸行。 总为法界一切道场。 故名净行。 以此诸见成大善根。 故名净行。 二释品来意者。 为明前问明品是成其十信中解故。 此品成其十信之行故。 此品须来乃至果行圆满已来不离此大愿故。 三释品宗趣者。 以智首是下方颇梨色世界。 佛号梵智。 明是一切诸佛法本自体白净无染之智。 以为能问之人。 文殊师利菩萨即是一切诸佛善择妙慧。 以为说法之主。 以一切诸佛根本智慧之门。 善自为问答之主伴。 说一百四十大愿之门。 以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等。 普贤法界无尽行海。 以本净智。 问其妙慧。 说其一百四十净愿之门。 用净信等六位中染净无明七地法执现行。 十地以来法执。 习气佛地二愚一时。 于此信心之中不令偏执。 以愿防之。 使令寂用无碍故。 以此诸佛本净智妙慧门说一百四十大愿。 以防染净二障。 以为宗趣故。 以六位上通信并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 随位修道。 上烦恼六位中。 一位上有二十故。 六位共有一百二十根本无明。 皆因身见边见二见有二十。 共随位进修。 染净烦恼总有一百四十。 为防此障一百四十愿。 令此进修者从初信心理事圆融。 使信心者达其愿体。 无亏自心根本净智妙择之慧。 动寂俱真不偏修故。 是故华藏世界有如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 其上一切庄严因大愿风轮能持万行。 以行招果因持果故因以愿力坚持报得风轮持刹故。 又云。 如是华藏庄严皆从普贤愿力起。 为无愿故行乃不成。 即庄严不现。 不感无尽依果报故。 由是义故。 信心之上法性悲智妙慧万行。 总依佛有。 而为进修。 不得别有。 若离佛别有自法者。 不成信心。 不成十种胜解。 不成修行。 设苦行精勤是邪精进。 勤苦累劫生人天中。 一念贪瞋一切焚尽。 是故此品下文云。 住去来今诸佛之道。 随众生住恒不舍离。 如诸法相悉能通达。 断一切恶。 具足众善。 当如普贤色像第一。 一切行愿皆得具足。 已上明宗趣竟。 意明回凡所执心境差别业皆成愿海具普贤门。 四随文释义者。 于此中义分为二。 一科其一品经意。 二随文解释。 一科其一品经意者。 于此一品经文义分为十四段。 一从尔时智首菩萨已下从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 于十问中。 总有一百一十门。 问世间业等。 如下可知。 二从云何生处具足。 问十具足中初种族具足中有二义。 一世间。 即是生族姓家为种族。 二出世间。 即是生在佛家具佛种性。 色相念慧等并是佛家。 非世间故。 三云何已下问十种慧。 并是出世胜慧。 如文可知。 四云何已下问十种力。 初因力者。 所谓生生之中任运能发大菩提力。 欲力者。 志乐大菩提心无退失故。 方便力者。 以大愿善自觉悟不费功力故。 亦能觉他省功不迂回故。 缘力者。 能缘所缘不忘失常大愿故。 根力者。 大愿善根不失故。 观察力者。 能观力。 奢摩他力。 毗钵舍那力。 观共止双行二皆自在。 或先观后止。 或先止后观。 或即止即观。 或即观即止。 悉皆自在。 思惟力者。 不失正理智常现前故。 五云何已下十问。 问十善巧。 初蕴善巧者。 明同世间五蕴而生不着五蕴之果。 界善巧者。 同十八界及三界法生而不染三界法。 处善巧者。 三界六道为处。 禅定解脱为非处。 皆不离其中而无所染。 缘起善巧者。 不坏世十二缘生。 处缠不污。 色界欲界无色界善巧者。 三界同事而无所著。 过去未来现在善巧者。 于过去劫在未来劫中。 现在劫在过去劫中。 三世互参皆自在故。 六云何已下十问。 问七觉三空。 如文可知。 七云何已下十问。 问六度四无量心。 如文可知。 八云何已下问佛十力。 如文可知。 九云何已下十问。 问十王守护。 此明愿行所及而致招敬。 十云何已下十问。 问云何堪为众生所依师导。 如文可知。 十一云何已下十问。 问云何于众生中最胜最妙。 如文可知。 十二尔时已下至胜妙功德以来有八行半经。 明文殊领上一百一十问。 及叹智首善问。 十三佛子菩萨在家已下有一百四十大愿。 答前所问。 令十信心菩萨常用其心净其身口意行。 如文具明。 十四最下佛子若诸菩萨有三行经。 明依教而行获其胜益。 已上以世间有此一百四十种事法。 顿翻为一百四十种大愿。 用成十信内修行之心。 虽是有为之心能成十住。 已后五位之内。 理智大悲之海。 已后入位万行之海。 皆由此一百四十大愿胜上缘力之所能成故。 若初发心菩萨无此之愿。 所修解脱皆成声闻独觉之行。 设是菩萨但生净土。 无成佛缘。 为此教中发心菩萨。 毕竟达此有为成其理智如也。 贤首品第十二将释此品约作五门分别。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明品之宗趣。 四明信心退住。 五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何故名为贤首。 为依行立菩萨之名依菩萨所说之法及行。 立之品名为贤首者。 以明信解如来因果普贤五位行门。 心行调柔。 顺和正直深心正念。 乐集善根常念利生。 名之为贤。 创从凡夫顿彰法界诸佛因果理智一时明现。 名之为贤首。 此依法主解行立名。 此贤首者。 乃是于佛果海。 文殊普贤行之贤首。 为信佛因果理智之首圆满法界解行无始终之首故为贤首品。 以佛文殊普贤之果行成信者之初首故。 二释品来意者。 为第二会以来五品经。 但明十信菩萨所修行法门及一百四十愿等法。 此品明十信中所欣修佛果所行行愿功德广大故有此品来也。 三明品之宗趣者。 明已生十信心已得福获益为宗。 四明信心退住者有二义。 一三乘。 二一乘。 一三乘者。 如起信论有三种发心。 一信成就发心。 二解行发心。 三证发心。 一信成就发心者。 依何等人。 修何等行。 得信成就。 堪能发心。 所谓依不定聚众生。 有熏习善根力故。 信业果报能起十善。 厌生死苦。 欲求无上菩提。 得值诸佛。 亲承供养。 修行信心。 经一万劫。 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 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 或因正法欲灭。 以护法因缘故。 能自发心。 如是信心成就。 得发心者入正定聚。 毕竟不退。 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二解行发心者。 当知转胜。 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 于第一阿僧祇劫。 将欲满故。 于真如法中。 深解现前。 所修离相。 三证发心者。 从净心地。 乃至菩萨究竟地。 证何境界。 所谓真如。 以依转识。 说为境界。 而此证者。 无有境界。 唯真如智。 名为法身。 又如论云若有众生善根微少。 久远已来烦恼深厚。 虽值于佛亦得供养。 然起人天种子或二乘种子。 设求大乘者。 根则不定。 或进或退。 大意自己善根微少依他发心者。 或以二乘人教令发心者。 为解行不实皆有得有证有舍有取。 总住退位。 又如论云。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 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略说方便。 有四种。 一者行根本方便。 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 离于妄见不住生死。 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 起于大悲修诸福德。 摄化众生不住涅槃。 以顺法性无住故。 二者能止方便。 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 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 谓勤供养礼拜三宝。 赞叹随喜劝请诸佛。 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 乃能志求无上之道。 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 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 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 皆令究竟无余涅槃。 以顺法性广大。 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 不念彼此。 究竟寂灭故。 菩萨发如是心故。 则得少分见于法身。 以见法身故。 随其愿力能现八相成道利益众生。 然是菩萨未名法身。 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 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 广如论说。 计其少分得见法身。 即是信满入十住位已上是。 三乘发十信满心入十住初发心住以愿力故成佛。 二一乘发心者。 如此经十信发心。 初发心时以初会中如来始成正觉之果。 普贤菩萨法界微尘毛孔重重无尽。 随根本智行果而起信心。 信他诸佛所得之果。 以第二会中普光明殿如来报满之果及行果而自信。 入修行金色等。 十色世界即明自觉之理。 不动智佛等十智如来。 即明是自心所信自心佛智。 文殊师利。 即明自心智上分别妙慧。 与古今三世诸佛同一体用分毫不差。 方名为信发心。 从此信心已佛名号品。 即明所信十方示成正觉佛果之号遍周。 四圣谛品。 即明三世诸佛所说法门遍众生界随界名别。 光明觉品。 即明如来智慧光明境界遍照法界无有尽极。 令发信心者。 以观观之。 令心广博如佛境故。 菩萨问明品。 明十信心菩萨十种所行之法是自己所修之行。 净行品一百四十大愿。 十信心位所发大愿成大悲门。 具普贤行。 此贤首品。 明十信心所欣佛果功德无有尽极。 明初发十信心诵持此品功德胜过供养十佛刹微尘数佛经于一劫。 何况随其解行而已修治。 如此经十住初心才发心时。 法尔身遍十方示成正觉。 在十住位发心功德品中至位方明。 文繁不引。 其事所因大意明此经发十信心。 但以法界不思议乘一切智乘而发其心。 不依佛。 不依佛法。 不依菩萨不依菩萨法。 不依声闻法独觉法。 不依世间法不依出世间法。 而发其心。 但无所依发菩提心。 但以一切智发菩提心。 不如三乘依猗物故发菩提心。 不依三祇劫后有佛果故发菩提心。 不依现在三世有佛果故发菩提心。 以是义故。 入此信者。 皆无有退故。 设习气未淳熟者。 暂时念退信及住位一往不退为正信。 自己身心总是法界佛。 无自他性故。 以十方诸佛无依住智幻住庄严门等法界虚空界法性恒遍十方。 如影对现色身同自身故。 本不二故。 体无差别故。 十方诸佛智身如影所言如响。 如是信解当得成佛。 我今信者。 亦如是知。 如是信解。 云何有退。 全身全心一切境界。 总是法界。 一真法身体用理智。 住在何所退至何处。 若也身心有所依住。 放却依处即有退失。 自了身心本无依住本无所得。 一切语言分别。 如空中响应无作缘。 任物成声本无依住。 了如斯法而生信解。 即无退转。 有所依法而发心者。 放却所得所依着处即有退转。 是故起信论中。 证发心者。 多住退位。 为有所得可证故。 是故乘此不思议乘。 一切智无依住乘发菩提心。 一往不退。 若有退者。 只为信心不成故。 于佛教法及如来所乘有所得故。 有取舍故。 未成信故。 不入信流。 又此经云。 设有菩萨经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具六神通。 由未闻此大方广佛华严经。 犹名假名菩萨不真菩萨。 设复闻时不信不入。 具如经说。 如此品颂云。 一切世界诸群生。 少有欲求声闻乘。 求独觉者转复少。 趣大乘者甚难遇。 趣大乘者犹为易。 能信此法倍更难。 又如下颂云。 有以手擎十佛刹。 尽于一劫空中住。 彼之所作未为难。 能信此法倍更难。 以过此难信而能。 真信决定不退难。 又如此经普贤菩萨云。 但闻如来名号及所说法门。 闻而不信亦能成金刚智种。 作如人食少金刚喻。 若以远因总不退。 若以现成佛因。 即是未信之人。 五随文解义者。 于此一品经义分为二。 一长科当品。 二随文解义。 一长科当品者。 于此一品中长科为十四段。 一尔时文殊师利已下两行颂。 是文殊师利请说发菩提心功德分。 二尔时贤首菩萨以偈答曰已下有七百一十四行颂。 是贤首菩萨答。 末后三行半经。 明说颂感诸佛许可。 三从初善哉仁者应谛听已下八行颂。 明发心功德广大难量随力。 少说分。 为明菩提心不可以边际量故。 功德还当如是。 故四菩萨发意求菩提已下六行颂。 明初发心所因分。 五深心信解常清净已下十八行颂。 明信三宝增益分。 六若常信奉于诸佛已下九十五行颂。 明增进修行获果分。 七菩萨勤修大悲行已下一百五十一行颂。 明菩萨得果行悲教化众生及兴供自在分。 八从有胜三昧名安乐已下有一百六十行颂。 明放光明因果分。 九如是等比光明门已下二十行颂。 明光出处及光差别分。 十从有胜三昧能出现已下八十一行颂。 明三昧自在分。 如此同异无碍自在大方网三昧门入出隐现同时自在者。 随众生业异所见差别。 诸佛得道自在故。 随众生业自在故。 然如来心无作性。 智随影应。 无去来性而可取舍。 如响应声。 喻如水潜流随诸卉木各滋生。 喻如春阳生草木。 喻如水养鱼龙。 喻如地所生草木。 喻如火成食。 喻如风发生所益众生长短寿生。 喻以喻思之。 以智照之。 执系情亡任真之智。 本合如是。 为执系故。 设得一分出世道果。 亦不能为大自在故。 十一从一切如来咸共说已下有一百五十八行颂。 明举二十喻况说分。 十二从第一智慧广大慧已下有十四行颂。 明信佛智慧自欲同智难信分。 十三从十刹尘数众生所已下有四行颂。 明信乐诵持得福分。 十四时贤首菩萨已下三行半经。 明贤首菩萨所说法门威感十方诸佛摩顶许可分。 二随文解义者。 文自具明。 不烦更释。 幽隐难知者。 方可解之。 已前总明以果成信竟入真实证。 如下升帝释天宫说十住法门。 是此一会升须弥山顶品是序分。 余五品经正说分。 至明法品末后动地雨华。 是流通分。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此十住位中有六品经。 一升须弥山顶品。 二顶上偈赞品。 三十住品。 四梵行品。 五初发心功德品。 六明法品。 如是六品共成十住法门。 将释此品。 义分为三。 一释品来意。 二以处表法。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 明前于普光明殿人间地上成十信之心已终。 此妙峰之顶。 明从十信入十住入位之升进故。 此品须来。 二以处表法者。 明此山于七重金轮围山。 七重大海之内。 出水高八万四千由旬。 纵广亦尔。 四宝所成。 东面黄金。 西面白银。 南面颇梨。 北面玛瑙。 上有四埵。 埵有八部天众。 四八三十二。 中心名妙高顶。 天帝释在其上居宝宫殿。 通为帝释天。 三十三天。 总以帝释为主。 释有四名。 一名天帝释。 二名憍尸迦。 三名释提桓因。 四名因陀罗。 大意名能主。 为能为诸天作主故。 此妙峰山四宝合成。 诸天宝宫殿在上庄严故。 为妙峰山。 此山之外七重金山。 及七重大海。 广量金翅鸟两翼相去三十三千六万里。 此经无文未知何教所说。 峻疾能飞一鼓翼万万九千里。 七日七夜方至其顶。 其山在大海之中。 形如腰鼓。 崒然高耸。 非以手足攀揽之所能蹬。 为表此十住法门创生如来智慧之家为真佛子。 不可以有为生灭寻思观察及多闻心想攀揽所得故。 以将妙峰山用况表之。 令后人仿学。 山者高胜义故。 此像十住住佛所住法身妙智慧海故。 是出世高胜义故。 妙峰山者。 不动义。 诸天所居妙乐义庄严义。 像此位菩萨以方便三昧寂然不动。 无思无心不收不摄。 任性而定。 称平等理与法身合。 忽然妙慧从此定生。 无始无明总无所得。 住佛妙慧都无所依。 得法妙乐智慧庄严。 出过情见。 诸佛所说解脱微妙经典无不解了。 为生在如来智慧家故。 三界无明一时顿尽。 唯有习气烦恼渐渐以法治之。 如下十住品云。 佛子。 菩萨住处广大与法界虚空等。 佛子。 菩萨住三世诸佛家故。 又如初发心功德品云。 应知此人即与三世诸佛同等。 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境界平等。 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功德平等。 得如来一身无量身究竟平等真实智慧。 才发心时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所共称叹。 乃至振动一切世界。 及一切世界中示现成佛等。 如文广明。 不可同于三乘方便教说地前三贤菩萨得折伏现行无明初地见道。 为此经法教门依一切诸佛根本不动智而发心故。 以乘如来一切智乘而发心故。 于此十住位中能与如来同智慧故。 不同三乘但将三空观且折伏现行。 于此经中发心之者。 从佛不动智而发菩提心。 设有余习还以无依住智治之。 还是本智。 不伏不断为本寂用自在故。 无体可断故。 无可伏故。 设修三昧任性净故。 亦无取摄亦不伏捺故。 任自净故。 设行分别任性智慧随事用为。 亦无取舍故。 如是任法调治习气使称理智。 令惯习增明。 如佛愿行而随事世间。 成长大悲不出不没故。 以心境一真无出没故。 是故经中以阿修罗王等表之。 处大海而不出不没等喻。 问曰。 何故不升四天王宫。 而超至帝释。 答曰。 为四天在妙峰山半傍住。 非是可表升法顶至相尽处现智慧庄严住不退故。 善财童子。 于妙峰山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 同此位故。 准例可知。 以超情尘之迹。 以山表之。 非要蹬山也。 以入如来智慧。 于众中堪为主导故。 非要帝释也。 三随文释义中。 义分为三。 一长科一品。 二明如来身行遍周等印。 如下文经云。 十方一切诸佛世界中悉亦如是。 明十方一切妙峰山总见如来升妙峰山顶。 三随文释义。 一长科一品者。 于此品中长科为十段。 一从尔时已下三行经。 明佛神力普现十方。 二尔时已下一行半经。 明佛不离菩提树下而升帝释天宫。 三时天帝已下可七行经。 明帝释遥见佛来严殿敷座。 四曲躬合掌已下两行经。 明帝释请佛入殿。 五尔时世尊已下三句经。 是如来受请入殿。 六十方一切世界已下三句经。 是结十方普会同此。 七尔时帝释已下可一行半经。 明佛神力乐音自息。 八即自忆念已下四句。 明帝释自念过去善根说颂叹佛来此。 九如此世界中已下两行半经。 都结此处以偈叹佛。 十方同然。 十尔时已下可两行经。 明如来处座而坐其殿广博宽容。 并结十方同此。 三随文释义者。 云不离菩提树者。 明菩提体无去来远近处所可离可到故。 又如来智身无表里体遍周故。 又法界非大小毫刹相容故。 又心境无二相无中边方所故。 又诸法无自性一多恒圆满故。 帝释遥见佛来者有二义。 一事。 二表法。 一事者。 为如来于无去来性示去来之相故言遥见。 二表法者。 明帝释示同未悟不见如来智身遍周与心一体故言遥见佛来。 故又信解为遥见自心入位为佛来。 帝释即以神力庄严此殿者。 亦有二义。 一事。 二表法。 其事可知。 二表法者。 自加行也。 安置普光明师子之座者。 亦有二义。 一约位置座。 二约帝释自德根堪。 一约位置座者。 约此十住位中法位也。 为十住中得一切诸佛智慧光明之藏。 于一切法自在无畏故。 置此座故。 如十行位中。 于夜摩宫中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 此约行位在一切生死具大悲行。 万行以理智体得无染故。 以是义故。 以莲华为座体。 在此十住位中。 以得一切诸佛智慧光明普照万法故。 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 此十住中安置其座。 十千层级十行中化作百万层级师子之座。 为十住位中初始入位。 明须弥之上犹连地居。 明心有所得从信创会见法之执。 以此义故。 师子座须有安置。 又方便三昧是安置故。 约十住位中理智妙慧功成。 即十行位中以妙用而化其座。 又约行从空而立。 还约位在夜摩空居之天。 云座十千层级。 又百万层级。 及帝释天宫夜摩天宫。 总明随位升进行相。 若也正入法智慧流。 不出毫尘。 遍诸刹海其座。 乃至十回向十地高下严饰各各随位不同。 准例知之。 其座上庄严皆十千者。 明万行报得故。 如十千金网者。 约能以教行之网漉众生之果报故。 十千种帐者。 明养育义。 以于一切处为佛为天为大力士之神拥护养育众生行之果报所得故。 十千种盖者。 是大悲义。 以大悲心覆养一切众生之果报所得故。 十千缯绮者。 以一行中行无尽差别行一言音中具差别教。 皆明白可观之果也。 十千珠璎者。 明万行普周庄严智境化利众生无休息之果所得故。 一一尘中皆有无尽普贤身者是也。 十千衣服者。 是于一切生死海柔和善忍覆育含生之果故。 十千天子者。 明能行万行之人。 十千梵王者。 明于行中智慧自在故。 十千光明照曜者。 明智慧照曜能破自他迷闇长夜令大明故。 已上皆是举此位之果德。 用成庄严。 令发心入位菩萨识果行因无疑惑故。 从曲躬已下。 明帝释于如来致敬。 请佛入宫。 明行谦行也。 如来受请。 明从信入住。 如文可知。 最下明帝释得宿念力于过去佛所种善根。 说颂叹佛者。 明以三昧力自见身心体性同古今佛智慧善根故。 已下十佛是当位之功用今古也。 于说颂中有二十行颂。 两行一颂。 初两行颂叹迦叶佛。 具云迦叶波。 此云饮光。 此是其姓。 亦以身光殊特能饮诸天子及日月等光皆悉不现故。 次两行叹拘那牟尼佛。 正云迦那牟尼。 言拘那者。 此云金也。 牟尼者佛也。 以金色为号。 次两行叹迦罗鸠驮。 具云迦罗鸠村驮佛。 此云所应断已断。 次两行叹毗舍浮佛。 此云遍一切自在。 次两行叹尸弃佛。 正云式弃那。 此云持髻。 或曰有发。 次两行叹毗婆尸佛。 此云净观。 或曰胜观。 或曰种种观。 次两行叹弗沙佛。 正云劲沙。 此云增盛。 次两行叹提舍佛。 正云底沙。 此云说法度人。 次两行叹波头摩华佛。 正云钵特忙。 此云赤莲华也。 次两行叹然灯如来。 前之三佛是此今贤劫中佛。 后之七佛是前劫之中佛。 以明创入十住之门古今法则相。 会明古佛今佛法不异故。 入此位者。 会同不别故。 言吉祥者。 叹此山顶是福善之处故。 明升进者。 以三昧力身心不动如山王。 总会古今诸佛同智慧故。 第九如此世界中忉利天已下有四行经。 于中义分为四。 一举此世界叹佛功德。 二总举十方同然。 三尔时已下明如来入殿升座而坐。 四明其殿忽然广博普容诸天住处。 此明约如来无自他之德合然令大众得见。 以明令大众入位同。 此已上释升须弥顶品竟。 大约以明以三昧力正入定时身心荡然称法界性无表里光明朗彻是忽然广博义。 亦是普光明藏师子之座义。 智慧现前是佛来义。 一一如是会理修行。 不可但逐名也。 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将释此品约作四门分别。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都会此十住六品经意。 四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以法慧等十个菩萨。 各以自当位随位进修之法。 还自以偈赞之。 令信终菩萨仿之悟入故。 此品名为偈赞品。 明古今诸佛同会此智殿悲宫。 俱会古今之佛。 自身是未来之佛。 与古佛道合故。 二释品来意者。 明前已创升须弥帝释以偈叹佛。 此品明十住位当位菩萨将当位法门以偈赞之。 令信心者得入位故。 故有此品须来。 初叹过去佛。 次叹今现在佛。 未来佛者。 即入此位者是也。 是故经中不云未来。 十佛是过去佛。 卢舍那是现在佛。 修行始入位者。 是未来佛。 三都会此十住六品经意者。 一升须弥顶品。 明信终升进。 二须弥顶上偈赞品。 明偈赞当位之法劝修升进之理。 三十住品。 明当位所行之行。 四梵行品。 明总十住之中所持无相之性戒。 五发心功德品。 明于十住之中发心所得功德之量。 六明法品。 即明当位之法升进向十行之因。 此六品明当位之修行因果及向十行之因。 四随文释义中复分为二。 一长科一品经意。 二随文释义。 一长科一品经意者。 义分为十一段。 一从尔时佛神力故已下有十九行半经。 明佛以神力令众来集分。 二从法慧菩萨承威说颂已下。 有十行颂。 是明法慧菩萨叹佛放光集众分。 三尔时已下。 明一切慧承威说。 十行颂。 明叹无相法为真实。 四尔时已下。 明胜慧菩萨说十行颂。 叹凡夫迷五蕴之真性。 由人说之方了。 五尔时功德慧说十行颂。 明妄取诸法真实之相。 六尔时精进慧说十行颂。 叹诸法自体无见妄见迷真。 七尔时善慧菩萨说十行颂。 叹无众生可尽法非有无二见。 八尔时智慧菩萨说十行颂。 叹言说不能及真。 九尔时真实慧菩萨说十行颂。 叹诸法无合散性。 十尔时无上慧说十行颂。 叹佛所得法体无分别不属名数。 十一尔时坚慧说十行颂。 叹佛大悲出兴利益。 已上十菩萨各说十行颂。 和会入位法令身心诸计皆无所依。 离于偏执住佛所住。 又从初菩萨来集分中。 十九行半经复分为七段。 一从尔时佛神力故五行半经明菩萨来集。 二所从来土已下三行半经。 明菩萨世界之名。 三各于佛所净修梵行已下三行经。 明本所事佛。 四是诸菩萨至佛所已下两行经。 明菩萨来已化座而坐。 五如此世界中已下两行经。 明结十方世界菩萨同然。 六尔时世尊已下两行半经。 佛足指端放光普照一切处帝释宫殿。 十信足轮下放光。 此十住中足指端放光。 明位胜进。 十行足趺。 十回向膝上。 十地眉间毫中放光。 此表法位升进故。 还是第一会中现相品所放眉间之光。 以果成信。 入位之光。 足指光者。 明入此住位身心智慧宫殿。 表入圣之初故是指端放光也。 七尔时已下一行经。 明法慧菩萨说颂叹佛。 余义随文可知。 约科文之意即悉其意。 如初菩萨来集共世界名并本所事佛。 总都会配当行及法门因果。 始可得见其意况。 从法慧菩萨。 是此位中所修行之人。 约所得如来智慧立名。 世界名因陀罗华。 是所修之法。 殊特月佛是初发心住位中约法所修之果。 云因陀罗者。 此云能主也。 华者是开敷感果义为。 此十住中初发心菩萨。 即能十方一切世界中示现成佛故。 世界名能主。 以能示现主导一切众生故。 以其行华能开敷自他智慧果故。 经云一一各与佛刹微尘数同名法慧菩萨俱者。 明智慧解行了悟遍知是境界故。 以达自心一切总尔故。 一迷一切迷。 一悟一切悟。 此明唯应度者。 自迷解故。 智慧遍故。 云从百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来者。 明迷云国土之外解云来。 但以迷无明闇障广多。 以比之世界尘数。 悟之解行广多故亦比之。 如世界之尘智慧与无明相似。 但只隔迷悟故。 是故此经下文云有三千大千世界量等经卷内小众生身中。 是其义也。 佛号殊特月者。 殊者胜也。 特者奇也。 月者清凉也。 明入此位菩萨此生住如来智慧家时无始无明烦恼炎热恶道炽然一时顿灭。 唯有如来智慧朗然清凉如月故。 明此位菩萨创始入真以能破烦恼惑热处立自己佛果之名。 以次十行十回向随位进升。 菩萨名。 佛世界名。 各各随位差别。 十行中佛果名号下名悉同名之为眼为知。 根利众生处立名。 十回向中佛果名号上名悉同名之为妙。 为于生死中利众生之妙用自在故。 至位方明。 又云十方诸来法慧等十菩萨众各于佛所净修梵行者。 明各于自心法身智慧能净烦恼清凉如月处。 名为各于佛所净修梵行。 梵者净也。 以明此位菩萨妙慧现前诸行体自净故。 为法性智慧任法运为体无生灭故。 明以体无生灭处以标自心佛果故。 是故有发心之士。 应当如是以方便无作无思任性之定而自显发自心无性佛智慧门。 即能于烦恼无所染污。 便即名之殊特月佛。 随所来方各化作毗卢遮那藏师子之座者。 此法慧菩萨是东方之位。 明入位之首破闇之初。 如日初出东方能破闇故。 以智慧明能破自他无始长夜之迷闇故。 是故佛果名之殊特月佛。 以初发心已为天人师。 以是世界名能主华。 其化所作之座名毗卢遮那藏师子之座者。 是佛果座也。 明毗卢者光也。 遮那者遍也。 明遍坐无始一切无明烦恼以化作一切大智慧光明藏。 遍照一切心境。 化成法界自在解脱之门。 师子者。 得无畏也。 已上总依主释。 结跏趺坐者。 会妄想而为真智慧故。 故为结跏趺坐。 此十住位中。 十个菩萨。 同于善财童子。 于妙峰山顶上。 初入信之后。 入十住之初。 德云比丘下至慈行童女法门。 相似文殊师利菩萨。 以明初发信心。 以此经中圆会教行使令后学者令易解故。 但说其教不着能行之人难解了故。 以是义故。 初会举佛果神天。 示入法而劝修。 以明一一皆同佛知见。 第二会劝生信解以不动智佛。 以成信门。 次说入位进修之教。 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法门。 法界品末举善财童子。 是能行五位行者。 以教行具彰令易解故。 若不如是。 虽见教法在行由迷。 是故于此一部之经因果理智教行人士一一具彰也。 令修道者仿学不谬故。 此十住入真见道之初心。 与后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为正觉之果故。 如人百岁。 以初生为长故。 人生十子以初生为长。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七长者李通玄撰第二菩萨名一切慧世界名波头摩华。 佛号无尽月。 于此义中义分为五。 一释菩萨名。 二释世界名。 三释随位进修佛果之号。 四释其座体。 五定其所来方面。 一释菩萨名者所以名一切慧。 以随位进修中达一切法无体无性非迷执故。 此当第二治地住。 修戒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以一切法无体无性非染非净。 以为戒体故。 如此十住位净行品是。 其戒体。 二释世界名者。 所以世界名波头摩华。 此云赤莲华也。 为表戒相无染处世赫奕开敷庄严万行感果可观义也。 三释随位进修佛果之号者。 佛号无尽月。 为菩萨名一切慧。 佛果还号无尽月。 明因果相似故。 即明一切慧是修行得一切佛智慧之人世界是所修之法佛果是治地住中所得之果。 明能清凉一切烦恼故。 四座体如前已释。 五定其所来方面者。 是南方之众也。 为表南方是离位。 是虚无义。 是文章义。 是赤色赫奕义。 如日正南照万像面圆明义。 是故菩萨名一切慧。 世界名赤莲华。 佛号无尽月。 此是善财童子见海云比丘。 见佛说普眼经。 以义思之。 自当明矣。 第三胜慧菩萨义分为四。 一明菩萨名。 二明所居国土。 三明随位佛果之号。 四明从所来方。 一明菩萨名者。 所以名胜慧。 为明随位进修更明净故。 不移一法。 胜前位故。 二明世界名者。 所以名宝华世界。 此明忍波罗蜜以得一切诸佛之智慧以道体而能行忍行。 华者行也。 明以忍行庄严智慧法身。 三明佛果之号。 所以佛号不动月者。 以得理成行达心境而无可动故。 明能堪忍也。 月者清凉义。 四明从所来方者。 是西方之众。 以西方为秋为杀。 为苦谛。 以慈悲位在中。 如十回向中善财见观音在金刚山之西。 为明金为杀位以表众苦之处以修其慈忍。 以是义故。 菩萨名胜慧。 世界名宝华。 佛号不动月总明得法成忍之力用胜故。 此是宝华义。 此是修行住对治法也。 此是善财见善住比丘得无碍法门。 以能忍故。 第四菩萨名功德慧。 于此义中分之为四。 一明菩萨名。 二明世界名。 三明佛果之号。 四明从所来方。 一明菩萨名者。 云何名功德慧。 此位修精进波罗蜜。 勤行利物广。 益众生故。 招多功德。 以立其名。 二明世界名者。 所以名优钵罗华。 此云青莲华。 诸色莲华此华最胜。 为明诸行之中精进最胜故。 以此华为所居法体故。 一切万行以此为功。 三明佛果之号。 所以名为风月者。 为明精进波罗蜜离慢无懈一念成佛速疾如风。 又明精勤观照定慧如风。 能消染净无明尘垢。 香臭悉吹如风。 能清净故。 四明所从来方者。 是北方之众。 北方者是坎位。 是黑是愚。 是世间险盗之义。 又为师为君之位。 以是义故。 以精进波罗蜜勤修利益之行。 破迷离闇速令成佛。 是故菩萨号功德慧。 世界名青莲华。 佛果号之为风月也。 以风能净诸垢故。 此已上生贵住中对治法门故。 此当善财第四善知识弥伽长者说轮字法门。 了俗谛法而令愚黑者得出世乐故。 第五菩萨名精进慧。 于此义中四义如前。 一所以名精进慧者。 明此位是具足方便住精进勤修习方便定门。 以彰深智慧故。 以立其名。 有一行之中具无量行故。 于定位起精进之名。 精进之上起功德之名。 以明诸行参用一行具无量行故。 二世界名金刚华者。 以法性为禅体起妙慧简择正邪。 无不坏是金刚义故。 华者行也。 以明定慧能简择之妙用故。 三佛果名水月者。 为定体能净能清凉能现万像如水故。 四明所从来方者。 是东北方之众。 东北方者是艮位也。 为山为石。 为门阙。 为童蒙。 为初明。 为高显。 为寂静。 为止。 以明定体遍与诸位诸行修进启蒙发明清凉惑热进修始终之本末故为艮。 为岁始年终之本末故。 为初明。 为止。 菩萨名精进慧。 世界名金刚华。 佛号为水月。 此是善财第五善知识解脱长者主禅门。 于其身中现十佛刹微尘数佛国土。 总在身中。 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佛国土。 总在身中。 明禅体用遍故。 第六善慧菩萨。 四义如前。 一明菩萨名者。 明此正心住修般若波罗蜜智慧门故。 菩萨名善慧。 二妙香华世界者。 以明妙用智慧之香华开敷自他佛果。 明智慧说教是香华义故。 三佛号解脱月者。 明妙慧分别心境解脱故。 四明所从来方者。 此是东南方之众。 东南方是巽位。 巽为风教。 为言说。 以像此位以智慧善说妙法教化众生令解脱故。 是故菩萨名善慧。 世界名妙香华。 佛号解脱月。 此当善财第六海幢比丘。 身心寂然离出入息。 身出化身遍法界故。 明寂用自在得寂灭神通。 第七菩萨名智慧。 四义如前。 一明菩萨名智慧者。 此第七不退住是成大慈悲门。 以智慧成满方能随俗善入生死。 以此为名。 二世界名悦意华者。 以有智慧在于生死随顺六道同事利生知根悦俗皆令得入法悦无忧故。 名悦意华。 三佛号无上月者。 明诸行之中慈悲为首。 为济利众生为最胜故。 故号之名无上月。 四所从来方者。 西南方也。 是坤位。 为信顺。 为母为地为众。 明方便波罗蜜以大悲为母。 入于一切众生生死之地。 同一切众生之利而教化之令信顺入正法故。 是故菩萨名智慧。 世界名悦意华。 佛号为无上月。 此当善财第七善知识休舍优婆夷。 此云满愿。 以大慈悲行满众生愿故。 像此方西南为母义。 表悲位故。 第八真实慧菩萨。 四义如前。 一明菩萨名者。 以此第八童真住中行愿波罗蜜以真实智慧不谬误众生故。 二明世界名者。 世界名阿卢那华。 此云红莲华。 此华赤白分明。 是其红色为此位。 是第八住智增位。 明以大智随愿行悲令智悲圆满如红莲华赤白分明。 白表智赤表悲故。 世界名红莲华。 表随真智处生死而无染。 如莲华处水赤白开敷而可观故。 三明佛号星宿月者。 为此位真智朗明知根器而了差别故。 佛号为星宿月。 表了众生差别根性分明也。 四明所从来方者。 是西北方为干为父。 为坚刚。 为天为圆。 白净能现众色。 咸处其中。 以是义故。 菩萨名真实慧。 世界名红莲华。 佛号星宿月。 总明大智圆明能现众生根器差别如天现像品物分明。 此当善财第八善知识仙人毗目瞿沙。 此云出声可畏。 明真智圆明出语众邪可畏。 仙人者。 为表此位智增无染故。 又表得智同邪见故。 第九无上慧菩萨。 四义如前。 一明菩萨名者。 以此位是力波罗蜜法王子住处善说法故。 名无上慧。 二明世界名者。 所以世界名那罗陀华。 那罗者此云人也。 陀云为持。 为此华香洁殊妙人持带佩。 表此位菩萨以善说妙法殊妙闻之者得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香人皆持颂带佩故。 世界名那罗陀华。 三明佛号清净月者。 为此位菩萨善说法故。 为大法师能净自他烦恼故。 佛号清净月。 四所从来方者。 是下方之众。 明下方是金刚是水是风轮能持世间故。 表此位菩萨善说妙法能持世间轨度法则令人仿学。 是故菩萨名无上慧。 世界名那罗陀华。 佛号清净月。 此位同善财见胜热婆罗门。 升刀山入火聚。 随诸天人所来见者。 皆得道而去。 此明菩萨智满同邪摄诸异道令入正见。 第十坚固慧菩萨。 四义如前。 一明所以菩萨名坚固慧者。 以此位是灌顶住行智波罗蜜。 能坚固利益一切众生。 以为其名。 二世界名虚空华者。 以智慧日照明世间及出世间总无依住。 以此为名。 三明所以佛号明了月者。 以此位大智圆明普照世间无不明了。 以此为名。 四所从来方者。 是上方之众。 上方者为虚空。 为日月星辰。 表大智无依不依空有明鉴万像如日月星辰。 此位是善财童子见师子幢王女名慈行童女。 师子幢王女者。 明智悲圆满。 以此十住一终已生在佛家会融十法悲智一终圆满也。 以从初住创生佛家。 修智行悲。 即王女慈行。 十地修悲已满。 于十一地初以悲行智。 即佛母摩耶。 幻生诸佛。 是大智。 母是大悲。 广意至文方悉明。 如下十段颂文。 随文可知。 一依如前科文释过。 已上菩萨名。 世界名。 十个佛果。 总是此十住之中随位进修因果之号。 约随方而表法。 约入法而成名。 如上配之可知。 十住品第十五将释此品约作五门分别。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明品之宗趣。 四都会断惑次第。 五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此品说十种住门名为十住品。 二释品来意者。 为前品是偈赞劝修之门。 此品明正举修行十住之行。 是故此品须来。 十住者。 生诸佛大智慧中住。 入此住永不退还故。 名之为住。 三明品之宗趣者。 明此品说十种住二十种进修因果为正宗。 又住佛所住以为正宗。 明此十住位中各有两种因果。 各各当住之中。 初举十法。 是欣趣增上之缘。 后举十法。 是当住之内修学之果。 如文具明。 四都会断惑次第者。 如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 此三种住中。 明总修出世间心破诸世间烦恼缠缚。 其世间烦恼如善财所颂。 根本烦恼有十。 随烦恼总有六。 其十种根本烦恼者。 一欲。 二色。 三无色。 此是三界根本所缚处。 四憍慢。 五诸趣。 六爱。 七愚痴。 八贪。 九恚。 十心魔王。 为十。 又随烦恼总有六者。 一谄。 二诳。 三疑惑。 四悭。 五嫉。 六憍盈。 善财颂曰。 三有为城郭。 憍慢为垣墙。 诸趣为门户。 爱水为池堑。 愚痴为闇覆。 贪恚火炽然。 魔王作君主童蒙依止住。 贪爱为徽缠。 谄诳为辔勒。 疑惑蔽其眼。 趣入诸邪道。 悭嫉憍盈故。 入于三恶道。 此约内心所趣。 不约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 内心成智。 诸见自是解脱。 以一乘教体但约悟无明而成大智用诸见而作自在。 以此不论五见。 如十信位。 文殊师利问法首菩萨有十一种烦恼。 云何为十一。 一贪。 二瞋。 三愚痴。 四慢。 五覆。 六忿。 七恨。 八嫉。 九悭。 十诳。 十一谄。 如般若经中五蕴十二缘等。 如上烦恼以十住中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此三住。 一时顿成根本智慧。 即如善财于妙峰山上见德云比丘。 得诸佛智慧光明门。 即除已上世间诸烦恼障。 以成佛智慧光明故。 如善财妙峰山上信眼明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 此是初发心住。 第二海门国见海云比丘。 除心境迷真作十二缘生。 障令无障。 故即见海中有佛出现说普眼经。 明见自他十二缘生成大智海。 是佛义故心境。 总是经故。 明前得佛智慧观十二缘生成大智海心境普周自在遍故。 此是治地住。 以十二缘生治令成如来智地故。 第三海岸国见善住比丘。 除心境不明净障。 得菩萨无碍解脱门。 能见一切众生根器业行死此生彼。 悉皆明见。 此是修行住。 于此三种住中。 明得出缠心自在故。 总以十信心。 自信一切三界分别无明是根本不动智佛。 于初发心住中。 以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 照耀普观境界。 离一切障契会悟入十住初心。 以随位进修中安立五十个佛果次第法门方便。 皆不动智以为根本。 已上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 明得十住中出缠心胜。 是故善财三善知识。 皆是比丘。 明离缠解脱。 表此三住位中行相故。 第四生贵住。 明对治世间法则及生死烦阓不自在障令自在故。 即如善财于市肆之上见弥伽长者说轮字经。 即表生死市[邱-丘+(厂@墨)]闹而常寂。 于一一字犹如车轮。 一多圆满互体相成。 又如帝释宝网互为缘起。 映彻重重。 一字之中有无尽字句。 为世间名句文身。 引诸未学以成教轨。 即俗士弥伽以成其行。 为令得出世心。 后须明世间静乱缘起生死之性万法无生无灭。 及世间名字义理一切众生语言互相成就。 如古者伏义之类是也。 第五具足方便住。 对治真俗身边二见。 令大智境界不自在障故。 如善财见解脱长者入三昧。 名普摄一切佛刹无边陀罗尼。 十方各现十佛刹微尘数佛国土海。 清净庄严总在身中。 即明一切众生身总含无边佛刹体相无碍。 为明真俗色相皆如光影互相容故。 无中边故。 欲令六十二见无边诸见性解脱故。 第六正心住。 对治智慧寂用不自在障。 即如善财见海幢比丘。 于经行地侧结跏趺坐。 离出入息无别思觉。 于其身上各随身分。 皆出化身如云广覆。 周遍十方随应所见。 此明寂用无碍故。 已上总明世间出世间和会皆解脱故。 如是已后四波罗蜜。 入俗行悲令自在故。 第七不退住。 治大慈大悲同行摄生不圆满自在障。 令圆满故。 即如善财于普庄严园见休舍优婆夷。 谓善财言。 我有八万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属。 常居此园。 明大悲位中行方便波罗蜜。 同于八万四千。 不可说一切众生烦恼。 总共同事教化利益。 经云。 其余众生住此园者。 亦皆普得不退转位。 明能行悲智行者悉同此也。 第八童真住。 对治处缠同事世间余习智不清净障。 令清净故。 即如善财见毗目瞿沙仙人。 表大智清洁无所染故。 休舍优婆夷与仙人住处名同。 俱是海潮处者。 明此悲智一体染而不污。 若随悲修智。 犹有习气染境之心。 即此第七第八两位和会一终是也。 若也随智行慈无有染习。 即师子幢王女慈行童女是。 可以思之得见其意。 第九法王子住。 对治说法不自在障。 令自在故。 即如善财见胜热婆罗门。 以蹬刀山。 入于火聚。 行苦行时。 随天龙神人及非人来者无不获益而已。 十灌顶住。 对治悲智不自在清净障。 令得清净故。 即如善财见师子幢王女慈行童女。 王者智自在故。 女者表随悲同事无染习故。 明智满从悲处世间故。 即同事而无习气故。 已上十种对治。 皆一念心上初发心时一行之中一时之内无前后际。 对治十种障法成一法心一智慧。 一行之中十十无尽法门。 皆以自心不动智佛为体。 以法事之中。 具此十种无尽法门同别一多自在故。 以此十种对治一时令惯习自在故。 不同三乘权教约劣解众生存世间三世之性说佛果在三僧祇之外。 以自心根本无明分别之种。 便成不动智佛。 以法界体用。 以为信进悟入之门。 从信及入位进修。 乃至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 总不离本不动智佛。 不离一时一念一法一行上。 而有无边无量不可说不可说法界虚空界微尘数法门。 何以故。 为从法界及根本不动智上为信进悟入故。 法合如然故。 如龙女刹那成佛。 善财一生以取佛果。 法界无性。 生为一生。 非延促生故。 为法界体无情量延促长短去来今故。 请有信者。 应如是知。 如今成佛与过去未来一切诸佛一时成佛。 以法界智体无别时故。 如一渧之水入大海中便同大海无新旧水故。 故去情方见。 非识心知。 如三乘中。 十住菩萨。 犹受三界分段生死分。 学生空观对治阐提不信障。 十行菩萨。 分作法空观修自利利他行。 对治声闻自利障。 十回向菩萨。 作法空观。 成起大悲愿力垂形六道教化众生。 对治独觉自度障。 此明三乘中三十心菩萨对治地前三种障。 但除正使未除习气。 十地菩萨断其余习。 如初地菩萨。 见自身真如佛性故。 名见道位。 从二地至七地。 是修道位。 犹有功用而修其行。 从八地至十地。 名究竟位。 不假功用任运至佛果故。 又如三乘中。 十二住地。 一种性住。 十解行是。 二解行住。 十回向是。 三欢喜住。 初地是。 四增上戒住。 二地是。 五增上意住。 三地是。 六道品相应增上慧住。 四地是。 七谛相应增上慧住。 五地是。 八缘起相应增上慧住。 六地是。 九有行有开发无相住。 七地是。 十无行无开发无相住。 八地是。 十一无碍慧住。 九地是。 十二最上菩萨住。 十地是。 又如三乘中地前三贤菩萨。 得伏忍。 十地与佛地得寂灭忍。 又望胜鬘经。 罗汉辟支佛净土菩萨总是伏忍。 以空观现行十使不起。 为不识无明住地烦恼。 故名不识。 云何名断烦恼。 但伏现行不起。 得三种意生身。 受三界外变易生死。 如是菩萨为行六波罗蜜得六神通。 福德神通并服人天唯非修佛果法界门故。 是门外三车仍在草庵声闻辟支佛三乘菩萨。 不同其德出三界行六神通。 名相似。 六波罗蜜功德果报不同故。 如是三乘六通菩萨等。 于大方广佛华严经不闻不信。 如此经云。 设有菩萨经无量亿那由他劫修六波罗蜜得六神通。 犹不闻此华严经典。 犹名假名菩萨。 不真菩萨。 设复闻时不入。 如法华亦然。 如三乘中三种意生身者。 一初二三地名三摩跋提乐法意生身。 二四五六地名觉法自性意生身。 三七八九十地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欲广引云云自有三乘教自明。 约会对治如是。 如此一乘教。 都无如上三乘之趣。 以为根本无明住地烦恼。 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一切众生皆自有之。 只为智体无性无依。 不能自了会缘方了。 云何为会缘。 有三种缘。 一会苦缘。 遇苦方能发心。 二会乐缘。 久处人天内心明慧达世乐果生死无常方始求真。 三见佛及一乘菩萨而求能发心。 求佛种智。 以会三缘。 近正善知友。 而能自觉无明本是佛智。 三乘同然。 为意乐浅深各别。 以因本智上而生信心。 约本智而为悟入。 以不离本智故。 于初发心住即五位齐周。 虽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行位法门进修轨度。 如王宝印一印无差。 以一心大智之印。 印无始三世。 总在一时。 无边诸法智印咸遍。 以智等诸佛故。 以智等众生心故。 以智等诸法故。 以智无中边表里三世长短近远故。 为智过虚空量故。 如世虚空无所了知。 如无分别智虚空。 一念而能分别过虚空法门。 是故经言。 一切虚空犹可量。 诸佛境界不可说。 以是义故。 以自心根本无明体用。 而见不动智与一切诸佛。 及以一切众生同一体性同一境界同一智海。 以是发心之初住佛种智家故。 才发心时即于十方现身成佛。 如初发心功德品自明。 以是义故。 于此十住位中入初发心住者。 住一切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中。 住即五位通修。 以初住及十地不离一佛智慧境界故。 但明生熟惯习胜劣。 安立住地之名。 为智体之中非三世情摄故。 一如龙女一刹那之际已具三生普贤行满佛果亦就。 如文殊师利菩萨颂云。 一念普观无量劫。 无去无来亦无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诸方便成十力。 明知三乘三祇出世成佛是权方便教。 此教约实法。 不说以愿力成佛等事。 设以愿力成行。 还以约实成佛。 不说以愿力暂成故。 是故当知从十住中初入位菩萨即五位通修。 为十住行相通有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故如十住中七八两住。 还修悲智。 九住中是法师位。 中悲智圆满。 如是五位行相相似故。 如善财十住中善知识。 一一智慧境界皆悉无极。 但为约法身大智大悲之上法具无尽。 须当安立五位行门。 总是一心一智一时智等遍满所行之道。 是故起信进修行者。 于大智境界。 莫作三世远近延促之见。 违智境界故。 失本大智之境。 逐情识故。 随相转故。 此会第四断惑次第竟。 如此五位断惑次第。 如空无时。 如圆镜顿照。 如摩尼宝能同众色。 如一渧之水入大海中等同无二。 以大智慧之圆镜普印诸作。 莫不皆成无作用之大用故。 无三世之一时故。 五随文释义者。 长科为六段。 第一从尔时法慧菩萨已下至彼菩萨住我今当说。 此一段经有十九行半经。 明法慧菩萨入定诸佛加持分。 第二从出定后。 明正说十种住名目分。 第三有十法。 明正说发心之因分。 第四有十法。 明初发心所缘如来十种胜智分。 第五明说教威感大地震动分。 第六明以偈叹法分。 第一从法慧菩萨入定诸佛加持分中于中大意有十。 一释菩萨名。 二明入三昧之意。 三明三昧之力。 四明十方佛来现其前与法慧同号。 五明十方佛与力共加。 六明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使然。 七明法慧菩萨自善根力能入三昧。 八明入定因缘。 九明十方诸佛与智。 十明法慧出定演说十种住门。 一释菩萨名者。 如十信位中菩萨名者下名悉同。 名之为首。 为明信心以信为首。 此十住位中。 已生诸佛智慧家故。 下名悉同。 名之为慧。 明入圣法流中得佛智慧同佛知见善简正邪契会正法。 名之法慧也。 自己不能同诸佛智慧知见者。 自邪未明焉能简他邪见也。 是故此位能同一切诸佛知见故。 得一切同名法慧佛而现其前。 以为印信定其诠表也。 以与十方诸佛智慧同故。 二明入三昧之意者。 如十信位中。 且以生灭心。 信自心所有无始无明能分别心。 便即信为自心根本不动智佛。 未有方便三昧合其体用故。 是故十信位中十个世界。 皆名为色。 为十信未入法性之流以生灭心而信解故。 故十个世界名之为色。 如此十住位中。 以方便三昧无沉掉心能现自体无生灭智慧故。 是故一切修道者。 初以闻解信入。 次以无思契同。 依本无作用之本智慧故。 须入三昧。 以净攀缘染习力故无作真智方明现故。 以是义故须入三昧。 三者云正。 昧云定也。 总云正定。 正定者无沉掉也。 无思所觉境也。 亦无摄持伏灭心也。 无欣无厌。 任性无思。 任理不作。 智自明矣。 是名方便。 是名无量。 以净无量妄想故。 不可以情量思度所知故。 故名无量方便三昧。 三者正也。 昧之云定。 明情识昧正智自明。 如色无色界三昧。 皆以息想虑而得之。 声闻缘觉三昧。 修厌患观而对治。 乐观空而灭悲智。 以寂灭为乐。 权教菩萨乐观空而行六度。 离苦本而生净国。 设有住此界者。 言留惑而化众生。 皆非法尔合然无出没故。 以此义故。 此方便三昧者。 为一切众生迷法界体用。 五欲情生。 以不造作心现本智故。 便将根本定体净所妄情。 名为方便。 非是别于真外别有假安立之定名为方便。 譬如以水精宝能清浊水。 为珠净缘现本净水。 非是珠能作得净水。 方便三昧亦复如是。 为以万法无作本自净缘现得本自无作智慧力故。 故名方便。 但人天外道三乘所有因果。 皆有所作。 以此所生皆有处所。 皆有果报广狭净秽差别等事。 于此华严一乘法门。 以无住无作任性法门。 所有其生无依智无依止心。 约智生身称真法界。 于一切众生前对现色身。 然其体相无有去来。 然亦不作神通变化之事。 虽然普现三世一切业果。 在刹那之中。 然亦不住三世远近及刹那之见。 于此经所作三昧智慧一切愿行。 总是任理智之运。 为非有修欣厌之法也。 三明三昧之力者。 其力有五。 一定体能净欲遍周力。 二定能显智慧同佛力。 三定能同佛身相名号现前力。 四定能契佛所知见得诸佛共所加持力。 五定能生在如来家为真佛子住佛智慧家力。 一定体能净欲遍周力者。 为以此无作定体而能净诸欲。 忘心身同于虚空无表里。 遍周虚空法界故。 二定能显智慧同佛力者。 为无作用定能现无作用自然慧故。 为一切众生皆具足如来自然智慧。 为迷境情起缘五欲心障故。 以修无作定为方便。 佛智自然智便现故。 三定能同佛身相名号现前力者。 为以无作定显得自法身智身无作白净无垢与一切诸佛法身智慧合故。 是故十方各千佛刹微尘数诸佛。 同名法慧。 而现其前。 以智慧契会同佛知见故。 是故皆佛号与自己同名为法慧。 云十方各千佛刹微尘为数量者。 为明随位进修智慧遍周升降之数。 十行之中云万佛刹尘。 十回向位中云百万佛刹微尘。 以彰智慧升进。 为对迷时即不可说刹尘烦恼。 为对悟时即不可说刹尘佛国及佛智慧也。 四定能契佛所知见得诸佛共所加持力者。 诸佛加持有七。 一同名号加持。 令不疑故。 二言赞加持。 令入位者心安隐故。 三毗卢遮那师弟加持。 彰本愿故。 四神力加持。 与本师会同本神智慧故。 五自善根力加持。 以自修方便定显本智慧故。 六得十方同号佛皆与十种智力加持。 以说法同诸如来辩无碍故。 七得十方同号诸佛手摩其顶加持。 明至佛知见之顶许可不谬故。 有是七种加持也。 五定能生在如来家为真佛子住佛智慧家力者。 为以无作定体显本智慧同诸如来解脱智慧故。 第二从出定后。 明正说十种住名目分者。 于此分中义分。 为三段。 第一有十法明正说发心因。 即是见佛身色端严。 或闻教诫等是。 第二有十法。 明初发心住所缘如来十种胜智。 并取此位十法。 至下十住之终。 总有二百个法门。 共成十住之位。 一一住内皆有二十个法门。 十法以成当位之门。 十法以为升进之行。 经文自具不烦更释。 第三约知分剂以行行之。 第五明说教威感大地震动。 从此段中科为七段。 一明大地六种十八相动。 二明天雨十种供养。 三明总结十方同说。 四明十方威感远近。 五明十方同号菩萨咸来作证。 六明十方佛果名妙法。 此明从妙慧而说此法。 七明法慧承威说颂。 第七明承威说颂者。 于此段中总有二百行颂。 以叹十住位中二百个法门。 文自具足。 不烦更释也。 如灌顶住者。 如将净水从顶而灌遍身而下如此位菩萨。 以法界智无中边体等虚空界。 以对现一切众生宜应现前身一时等雨法雨无不灌注故。 故名灌顶住。 亦为登此位时。 十方诸佛手灌其顶。 亦名灌顶住。 梵行品第十六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何故云梵行品。 梵者此云净也。 以其净行利众生故。 常居世间行一切行。 化利众生。 无行可得。 则无行不净。 是故名为梵行也。 又约能问之主。 名曰正念。 无念之念。 名为正念。 随行无念。 名为正念。 行念总无。 以斯益物名第一义天。 以天有慈名为天子。 又约能说之人。 名为法慧。 随行无念名之为法。 以法简情名之为慧。 起情乖理名无法慧。 达理情亡名为法慧。 今约能问之主所说法人及所说法。 总名净行品者。 均分理教义。 二释品来意者。 前品明住佛无所住之门故。 还行无行之行。 是故此品须来。 无住之住名为佛住。 无行之行利益无众生之众生。 名为净行。 是故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 科此一品经。 约作七门分别。 第一尔时已下三行。 是正念天子所请分。 第二法慧菩萨已下。 至佛法僧戒可两行半经正举十法。 以为所观之缘。 第三应如是观已下。 至如是观已。 有二十六行半经。 是正行观法。 第四从于身无所取已下。 至名为清净梵行。 于中可有十行经。 通观三世及身受想行识佛法悉平等具足一切佛法分。 第五复应修习十种法已下。 至永断习气智。 于中可三行半经。 正举如来十种智力令修习分。 第六于如来十力已下。 至不求果报。 于中可三行经。 劝修十力有迷咨问并起大悲分。 第七了知境界已下。 可四行半经。 明了法如幻观终获益成佛分。 如是依如上观行令身口意业佛法僧戒色受想行识身边二见三世远近总无。 又令能观所观心。 总无不沈不掉。 不生不灭。 任理无思。 如来十种智力因斯而现。 夫佛智非沈。 只为迷心逐相情亏也。 智现一体非遥也。 智现报障。 都亡十方廓然自在。 处尘不为小周空不为广穷其迹也。 十方无纤毫之踪兴其用也。 不出刹那之际。 法身遍周等虚空而无尽。 若存其有即一切刹海现色像重重。 若致其无万境不可窥。 其体以不思不为而知。 众法。 将不造不作而办。 大功。 非生死变其志。 非苦乐移其性。 若非神之称理者。 不可以情想。 知不可以灭心得。 以此如来设净行之教。 观法尽也。 正法当兴。 诸见亡也。 佛智方起。 是知见亡智应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是故后学之士应法修行。 不可以逐境沉沦迷流永劫。 更欲解其上义虑将言丰障理以乱后学之心。 但如上所说之经多小自然恰中。 如一百四十愿名净行者十信位愿中以成世间。 知见万法以为净行。 此十住位中。 以行体无为。 名为净行。 以此净行用成智用。 自在。 此净行品成十住中初发心之佛果然。 亦为已后十行十回向十地等。 作佛果故。 从此无性之行行清净故。 一切诸行皆清净故。 诸行净即智慧净。 智慧净故其心净。 心净即诸法净。 诸法净故名法界净。 法界净即其众生净。 众生净即佛国土净。 行此法平等者。 名为净行也。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夫以初发心之士功德难量。 举等虚空无以比其类。 磨尽刹尘无以酬其匹。 虚空但明无相之大。 一切刹尘但明形碍之广焉。 能对其菩提心之福智之境。 其智也。 于刹那之际满十方。 现身如云状。 因陀罗网妙像相入光影重重。 各各以一言音普周法界。 说等众生。 教门如雨。 洒众生心得清净乐。 尔其福也。 妙相庄严与华藏而同其体。 为初发心之际与十方诸佛等住无尽劫海。 在刹那之中延促相似。 如一小流入大海中与大海等。 以水体不别故。 如初发心菩萨才入诸佛大智慧流中等佛功德故。 为初入与究竟时无延促。 又智慧一故为誓度众生悉令成佛。 志愿等故。 又如十方世界尽末为尘。 一一尘中。 有无量佛刹无量众生。 如菩提心大智慧身。 于一刹那际等一切刹尘。 供养诸佛教化众生。 一时等遍。 但以智慧力故。 法如是故。 智遍周故。 亦不作神通变化之想。 初发心菩萨志乐广大。 与佛界众生界等无限量故。 故今此品所叹初发菩提心。 以十种功德广大难量无比不可喻。 于此佛果根本不动大智不思议法界乘而发心者。 如轮王大子初生之时具足王相。 如师子王之子威势与父相似体不异故。 如初发菩提心菩萨。 初生如来智慧种性家时。 智慧所知不异佛故。 三世时劫无延促见不异佛故。 志乐广大教化众生不异佛故。 从初发心乘如来一切智乘。 不出刹那际成等正觉。 教化众生不异佛故。 设于三乘顺世情教说三祇劫而成佛者。 毕竟回心入此一切智境界乘。 方得成佛。 如法华经。 即是所回三乘入一切智境界之教。 如龙女一刹那际三生成佛者是也。 一切众生总须悟此法方得成佛。 不可取如来三乘中顺世方便之言。 以法如是故。 如此品下文云。 初发心菩萨才发心时。 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所共称叹。 即能说法教化调伏一切世界所有众生。 乃至示现成佛等。 广如此品下文所说。 此品之内长行总有四十段经意也。 颂有二百四十二行。 以叹初发心菩萨之功德。 其文如下。 将释此品。 约作三门分别。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此品初发心功德品者。 创始发心见无古今。 名之为初。 无心智应。 名之为发。 身边见尽。 名之为心。 不为而成大果。 名之为功。 但化利一切不欣来报。 自获无边妙相庄严故。 名之为德。 又福智遍周。 名之为功。 事无不达。 名之为德。 品者均分义。 二释品来意者。 前品说有净行之功。 此品所明净行之中无边功德。 是故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 复分二门。 第一长科经意。 第二随文解说。 第一长科经意者。 从初尔时已下至品末已来。 长科为四十段。 一尔时已下。 至其量几何有一行半经。 是天帝请说发心功德分。 二法慧菩萨言已下。 至而为汝说可三行半经。 明初发心功德甚深十种难知许说分。 三佛子已下。 至无能量者可有五行经。 明一人所供十方各一阿僧祇世界众生。 并令净持五戒且举功德广大难量分。 四法慧菩萨已下。 至亦不及一有五行经。 明将前所有广多供养功德不可比对初发心功德无比喻分。 五佛子已下。 至唯佛能知有十行经。 且举如上功德广大分。 六法慧菩萨言已下。 至亦不及一。 可两行半经。 明前功德不可比对。 初发心功德喻分。 七何以故已下。 至无上菩提之心。 于中有十五行经。 明初心菩萨为起无限心教化一切众生不断佛种性分。 八佛子复置此喻已下。 至可知边际。 可有七行经。 且举速行边际可知分。 九菩萨初发心已下。 至三藐三菩提心。 可有十五行经。 明初心菩萨所知世界境界无限难知分。 十佛子复置此喻已下。 至可知边际。 可有六行半经。 且举速知劫数成坏广多可知分。 十一菩萨初发心已下。 至了知一切劫神通智。 可有十六行经。 明初发心菩萨了劫成坏难知分。 十二复置此喻已下。 至可知边际。 可有六行经。 且举所解广大犹可能知分。 十三菩萨初发心至三藐三菩提心。 可有二十二行经。 明初发心菩萨知解广大难知分。 十四佛子复置此喻已下。 至可知边际。 可有六行经。 且举知众生根广多犹能可知分。 十五菩萨初发心已下。 至三藐三菩提心。 可有五行半经。 明初发心菩萨善知众生根性广大难量分。 十六佛子复置此喻已下。 至可知边际。 可有四行经。 且举所欲乐广大犹能可知分。 十七菩萨初发心已下。 至三藐三菩提心。 可有六行经。 明初心菩萨所知一切众生欲乐广大难知分。 十八佛子复置此喻已下。 至可知边际。 可有四行经。 明且举所知众生方便广大犹可知分。 十九菩萨初发心已下。 至菩提心。 可有六行经。 明初心菩萨善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广大难知分。 二十佛子复置此喻已下。 至可知边际。 可有三行经。 且举所有一切众生心广大犹可知分。 二十一菩萨初发心已下。 有五行半经。 明初发心菩萨知一切众生差别心广大难知分。 二十二佛子复置此喻已下。 至不可得知。 有四行经。 且举所有众生业广大犹可知分。 二十三何以故已下。 至三藐三菩提心。 可有三行经。 明初心菩萨知众生差别业广大难知分。 二十四佛子复置此喻已下。 至可知边际。 有七行经。 且举知众生烦恼广大犹可能知分。 二十五菩萨初发心已下。 至三藐三菩提心。 有十六行经。 明初心菩萨所行一切众生烦恼广大难知分。 二十六佛子复置此喻已下。 至亦复如是。 可有九行半经。 且明供养广大难知犹知分。 二十七佛子于汝意云何已下。 至亦不及一。 可有三行经。 明初发心功德广大难知分。 二十八佛子复置是喻。 至亦复如是。 有十行半经。 明且举供养及起塔高广犹知分。 二十九佛子此前功德已下。 至发是心已。 有六行半经。 明初心菩萨供养广大难量分。 次直就法说分。 三十能知前际一切诸佛已下。 至能与诸佛平等一性。 可有四行经。 是明初发心已能知三世诸佛。 成佛及涅槃智慧平等分。 摄功德分。 三十一何以故已下。 至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发心。 可有九行经。 明菩萨初发心志意所求甚深深广分。 三十二以发心故已下。 至得法界一切诸佛说法智慧。 可有六行经。 明菩萨发心已得三世一切诸佛忆念与法及自力升进分。 得果佛因佛。 三十三何以故已下。 至即得一切佛智慧光明。 有十行半经。 明才初发心菩萨成佛利生同三世诸佛分。 化用分。 三十四此初发心菩萨已下。 至于诸法界心无所著。 有四行半经。 明初发心菩萨志乐所知世间出世间法无著分。 三十五尔时佛神力故已下。 有三行半经。 明大地动分。 三十六天雨众华已下。 有两行经。 明诸天兴供分。 三十七是时已下。 有四行半经。 明十方同号佛来现其前叹誉许可法同分。 三十八汝说此法时已下。 有五行经。 明说此法时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菩萨发心受记分。 三十九如此世界已下。 有九行半经。 明十方所说法人及法一时同说分。 四十尔时法慧菩萨已下。 有六行半经。 明法慧菩萨观欲所缘之法说颂称叹分。 已下颂文有二百四十二行。 四行一颂。 其颂有六十段颂都计有二百四十行。 末后两行颂。 总结颂意。 叹劝发心。 有一百六十八行。 是总都叹佛果以来。 五位及信等诸法。 明初发心者志乐智德总含一切诸佛智德。 体用始成。 一念初发心菩萨位也。 方明初发心境与心不二。 若志乐毫牦不似如来所修法身悲智愿行者。 不名初发心菩萨故。 以此初颂有一百六十八行。 且总叹信等六位因果及如来智德。 总叹令初发心者法之相似。 然后七十四行。 颂始重颂前四十段中。 校量发心功德广大之量。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七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十八长者李通玄撰第二随文解释者。 如前挍量初发心功德四十段文中。 最初一段帝释请。 如文可知。 第二文中。 举初发心有十种广大难知法。 如文可知。 第三段中。 正举供养广大。 第四段中。 正明将人所供不可挍量如歌罗分者。 是将多比少。 不如喻如析人身上毛作百分。 将前人所作功德。 不如初发心菩萨百分毛中一分毛许功德。 又云。 优波尼沙陀分者。 谓少许相近类之。 无限善根不可将有限比对。 余如文自明。 第五段中云教修十善道者。 身三口四意三。 是欲界生天善上者云四禅色界业也。 初禅灭忧。 二禅灭苦。 三禅灭喜。 四禅唯寂静。 云教住四无量心。 此是有为中慈悲喜舍。 云教住四无色定。 此是无色界定。 已上是三界中善业。 云教住须陀洹果谓。 初断见惑舍异生性。 初获圣性入圣行流故。 故名入流。 云教住斯陀含果。 此云一来。 谓此圣者虽断欲界六品惑。 然为有余。 三品未断。 令此圣者一度来欲界生故名一来果。 云教住阿那含果。 此云不还。 谓断欲界九品惑尽。 从此生色界。 更不来欲界受生。 故名不还。 此十使中。 见道疑未能明了不入罗汉果。 如十使烦恼。 一身见。 二边见。 三见取。 四戒取。 五邪见。 已前五为利使。 已后五为钝使。 见谛断。 六贪七瞋。 八痴。 九慢。 十疑此五钝使。 能迷随行之事。 此之十使。 前五利使。 须陀洹见谛之后。 伏之不起。 后五钝使薄。 斯陀含断欲界六种惑。 非无色界贪。 于瞋痴慢三种。 微而且薄。 现行不生。 非种无故为上二界报且无瞋为修定伏而现行不起。 须斯二果有厌患。 而不令增长。 常求出世之心。 以此不成三界沉沦种子。 阿那含厌令永息。 唯有见道疑。 以见道不分明。 不能顿超三界业果。 阿罗汉为见道无疑。 三界业果一时尽故。 望前三果。 设断九种烦恼。 唯有疑在。 不得名为断烦恼。 为见谛。 无明未明。 总名厌伏。 不得名断。 又罗汉辟支佛。 但欣出世。 净土菩萨及空观菩萨。 为但欣出世行六波罗蜜。 总是折伏现行无明。 不得名为永断烦恼。 为且以空观折伏无明。 不了无明从本已来是不动智佛为不了根本。 以空折伏使令不起。 乃至十地但得意生身等。 不名以如来一切种智生身。 以作十真如等观断十种粗重。 不了无明本是如来根本智故。 大用恒寂故。 一乘佛果教中依佛果发心。 初发心时达根本无明。 是根本无分别智。 成差别智大用法门。 初心之上圆满一切诸佛共所乘门。 名乘一切智乘。 若智悲愿行毫厘不似佛。 信心亦不成。 何况住佛所住生在如来一切种智家。 生为佛真子具诸佛事。 以智不异愿行平等大悲不异。 无限境界不异。 过去未来劫差别与一念不异。 应如是定慧照之可见。 此是名依佛菩萨正善知识依根本智发心。 如下文才发心菩萨能于十方示身成佛者。 为初发心时。 乘如来不思议一切智乘。 得佛种智。 生如来法界之家。 乘佛一分之智慧大慈悲势分。 即能如是示身成佛。 如下颂云。 菩萨于佛十力中虽未证得亦无疑。 菩萨于一毛孔中普现十方无量刹如是总明初发心菩萨之德。 为得如来一分智慧势分如是。 如轮王大子权统王政亦得自在。 一分与父王相似。 如动地兴供明法威力亦明。 大众法悦心悦。 地动明心境体无二故。 境由心现故。 如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佛。 同名法慧来现其前者。 为明与十方诸佛智慧合故。 万佛刹尘者明升进修行启迷悟法之量。 十信十十住百。 十行千。 总是明升进见谛解迷悟法之名。 如下万佛刹微尘数菩萨发心。 受过千不可说劫成佛之记。 皆同号之为清净心者。 亦明达如是千不可说劫量法门总清净故。 故佛号清净心。 非是实有如情所见长远之劫也。 总明当位随迷悟法之名。 不是存其劫量之说如妄情所见也。 自此已下直至品末如文。 自具如文。 称叹如是已下二百四十二行颂一百六十八行。 总叹佛果及信等六位。 法门已下。 七十四行所叹此品之内挍量发心功德广大难比。 如文具明。 随文称叹。 四行一颂准例知之。 如是挍量初发心功德。 设使以等虚空无限境界。 以一切乐具总供养无限众生。 皆令得人天胜乐。 又教令得四沙门果及辟支佛及三乘出世菩提。 如是虚空境界及所度众生虽等。 然未令所化众生得成佛。 亦不可比。 于此教中初发心乘如来大智等佛所行。 普化众生皆成佛故发菩提心。 以是义故。 所举境界广狭不等。 所化众生成佛不成佛不等故。 不可为比故。 是故此品下文云。 初发心菩萨不于三世少有所得。 所谓若诸佛若诸佛法。 若菩萨若菩萨法。 若独觉若独觉法。 若声闻若声闻法。 乃至广说如经。 但为唯求一切智于诸法界心无所著发菩提心。 略说菩提。 其法有四。 一声闻菩提。 二缘觉菩提。 三权教菩提。 四一乘菩萨佛果菩提。 前三并是出世菩提。 佛果菩提是法身大智大悲真俗万行法界圆满菩提。 无出入故。 三乘菩提虽观四谛十二缘。 而亦未知四谛十二缘之实体。 非独二乘未知。 三种意生身菩萨位登十地。 犹未能悉知。 唯一乘菩萨以智方知。 至十地品具明。 但且略而总言。 三乘中观苦集灭道及十二缘生。 及行六波罗蜜菩萨。 厌苦欣真但求出世。 大悲菩萨方云留惑润生。 一乘菩萨以智观四谛十二缘生。 无明即智苦谛即圣谛。 于生死涅槃无解缚性。 是故此经名苦圣谛集圣谛。 如是十圣谛十二因缘总是法界自性无缚无解自在之缘。 不名无明。 不名苦谛如是总观万法。 如是名为一乘法界缘起智悲自在任性缘生。 一切眼耳鼻舌身。 莫不皆是法界缘起自在法门。 一切诸佛知见神通力。 以此而有。 但以禅定观照诸波罗蜜而显发之。 是故学者应如是修如是悟入。 已下颂文四行一颂。 如文自具。 不烦更解。 有智之士随文称叹令众发心。 明法品第十八将释此品。 约作三门分别。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此品为明前之升须弥顶品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五品法门已。 发菩提之心得广大功德。 此精进慧所问之法有二义。 第一令前五品之法其心更明。 第二令后所行之法转胜明白。 故云明法品。 为明升进前后法故。 是精进慧菩萨启请法慧菩萨言。 所有大愿悉使满足。 获诸菩萨广大之藏。 此明前所得法使令更明后之升进使令明白。 是修十行之向。 长养本位十住之法。 二释品来意及名目如前。 三随文释义。 分之为二。 一长科经意。 二随文解义。 第一长科经意者。 约科为三段。 第一初尔时已下。 长行有三十三行半经。 通偈颂有五十五行。 明精进慧菩萨请法分。 第二尔时法慧菩萨已下。 有六行经。 明法慧菩萨许说分。 第三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 直至品末通偈颂。 总明正说法分。 从初第一请法分中。 义分为二。 一科此一段经之文意。 二随文解义。 第一科此一段经文意者。 约科为三段。 第一尔时已下。 至复次有十二行经。 明精进慧菩萨初起请法门分。 第二如诸菩萨已下。 至菩萨所行次第愿皆演说有二十一行经。 明精进慧菩萨并举当位应所修行之行及获益。 重劝说守护法分。 第三尔时已下。 可有一行经。 明精进慧以偈说重请分。 第二随文解释者。 从初尔时者。 尔犹此。 云说此法时也。 精进慧菩萨者。 约位加行成名。 此通十个慧之通称。 为今欲成此位之升进。 必籍精进之功。 慧者照烛义。 精进者无思义。 以无思之慧照烛有作之功。 有作本自无功。 万法本来自净。 万法自净。 名之为精。 无功智应知根利生。 名之为进。 此约成位进修之称也。 菩萨者。 如常说也。 白法慧菩萨者。 白者明也。 明著名言申其明也。 云升一切智乘者。 明入此位也。 以此位菩萨乘一切智乘生如来家入佛种智为佛之子恒蒙诸佛之所摄受故。 明智相应其与益故。 故云摄受。 云获诸菩萨广大之藏者。 如十回向中智藏悲藏等十藏是也。 以何方便已下。 正说中十十法门是。 云六通者身通。 天耳通。 天眼通。 宿命通。 他心通。 漏尽通。 身通者。 于一刹那际身随智用。 周遍十方对现色身。 随根普应。 天耳通者耳根常闻十方一切诸声。 天眼通者。 眼根常视十方一切粗细等色。 宿命通者。 智随三世一切众生死此生彼。 所作业行因果悉能知之他心通者。 一念能知三世一切众生心念所欲。 漏尽通者。 随智遍知一切诸法而无情欲顺痴爱心。 此经又有十种通。 如十通品说。 三明者。 一宿命。 二天眼。 三漏尽。 是名三明。 四无畏者。 一一切智无畏。 二漏尽无畏。 三说障道无畏。 四说尽苦道无畏。 相好者。 此经十身相海也。 力无所畏者。 十力也。 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一切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 是为十。 三世业果名为处。 了达非有名非处。 论主颂曰。 善知众生业因果心定不动如山王众生根品上中下欲乐种种各差别种种世间诸性分一切道法各不同宿命遍知三世业天眼十方无碍了随诸分别满十方心无杂染常无垢如是十种德自在是名如来无畏力十八不共者。 一佛身无过失。 二口无过失。 三念无过失。 四想无过失。 五心无不定常在三昧。 六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十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无碍事。 十七智慧知未来无碍事。 十八智慧知现在无碍事。 所言无过失者。 妙善相应。 所言无减者。 所作善法常无忘失。 云一切智智者。 云种种无尽智。 此明差别智无尽故。 如守护分中有二义。 一明初发心菩萨守护一切诸佛法藏而能为人演说。 二得天王夜叉王如来法王等守护。 以偈重请分中有二十二行颂。 初二行颂叹能说法主。 已下二十行颂。 两行一颂。 初两行叹初发心菩萨智慧福德超世获益。 次两行颂。 劝说升进之行。 次两行颂。 明大智度众生无著。 次两行颂。 明众行无缺利生令佛种不绝。 次两行颂。 明坚固功成出离法胜法重劝请说。 次两行颂。 明破闇降魔之道。 亦愿请说。 次两行颂。 明如来所得之法。 亦劝请说。 次两行颂。 明云何演说如来法。 末后两行颂。 明云何令初发心无畏如师子无著如莲华。 第二许说分中法慧菩萨所叹能问之人如文可知。 第三正说分中复分为二。 第一长科经意。 第二随文释义。 一长科经意者。 从佛子菩萨已发一切智心已下。 至品末。 长科为二十段。 第一从初佛子已下。 至住不放逸。 有十行经。 明十住十种不放逸法分。 第二佛子已下。 至十种清净。 有十行半经。 明住不放逸得十种清净法分。 第三佛子已下。 至能令一切如来欢喜。 有十一行半经。 明行十种法诸佛欢喜分。 第四佛子已下。 至诸佛欢喜。 有六行经。 明安住十法分。 第五佛子已下。 至令诸菩萨速入诸地。 有八行经。 明行此十法速入诸地分。 第六复次佛子已下。 至而自庄严入菩萨地。 有十行经。 明入地升进分。 第七佛子有十种法已下。 至所行清净。 有八行经。 明净行分。 第八菩萨既得行清净已下。 至十增胜法。 有八行经。 明升进转增分。 第九佛子已下。 至是为菩萨十种清净愿。 有七行经。 明大愿成行利生分。 第十佛子已下。 至守护无上法门。 有七行经。 明行十法令大愿圆满分。 第十一佛子菩萨满足如是愿已下。 至如应说法。 有八行经。 明十种无尽藏分。 第十二所谓知其所作已下。 至具足庄严波罗蜜道。 有十六行经。 明菩萨知根利益分。 第十三是时已下。 至令三宝种永不断绝。 有五十二行半经。 明行十波罗蜜利益众生诸对治分。 第十四所以者何已下。 至念念具十种庄严。 可有十八行经。 明令三宝种不断绝分。 第十五何者为十已下。 至度脱无量无边众生。 有三十行经。 明以十种庄严令见者发心无空过分。 第十六佛子已下。 至如是自在力已下。 有二十三行经。 明菩萨初发心得与佛平等法堪为大法师分。 第十七假使有不可说世界广大道场已下。 至及护持法故。 有十三行半经。 明处众无畏说法自在身无映蔽分。 第十八尔时已下。 可一行经。 明法慧以颂叹法分。 第十九如此以颂叹法中有二十行颂。 两行一颂。 如文其义自具。 随文称叹即得第二十最下一行经。 明诸闻法欢喜大众奉行分。 第二随文解释者。 从正说分中佛子菩萨已下二十段文中。 但随经文义隐言幽方可解之。 经文自显处。 如文自具不烦更释。 如文中住于深定不沈不举者。 不沈离声闻灭尽定。 亦离上二界息虑禅。 如色界初禅。 灭下欲界愁忧不生。 得一分轻安寂静。 无欲界爱有寂静爱。 水灾便至。 楞伽经云。 津润妄想能生内外水界。 以爱为津润故。 水灾至。 如色界第二禅。 能灭欲界忧苦不生。 得一分轻安寂静。 为有觉有观能缘静境犹有。 火灾便至。 如第三禅。 无觉无观有禅悦乐心有喜动。 风灾便至。 如第四禅。 身心寂灭离出入息。 喜动亦无三灾不至。 唯妙色身如白银清净光洁。 衣如金色。 四禅身长二十里。 衣长四十里。 以下三禅倍倍减半。 如初会中以释。 如是四禅皆是息心令静。 以为势分。 乃至空处。 识处。 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定。 皆是破除升进令念不生住寂定故。 如是破色界净色。 令成无色界空识。 又破见空之识亦空。 名识处定。 又破识空之见亦无。 名无所有定。 又破无所有心。 此无想之想亦无。 名非想非非想定。 如是上界修禅。 皆是作意存情伏心不起。 不是任情无为无沈无掉称真理智寂用自在不作而为之定也。 如欲界名攀缘五欲名掉。 色无色界定名沈。 又声闻缘觉定名沈。 空观菩萨行六波罗蜜。 生于净土名掉举。 如是三乘之定皆有沉掉。 为垢净未亡见道不真有欣厌故。 二乘之定虽无三界现行之惑。 皆是厌患对治伏灭无为无能起惑。 我生不起悲智亦亡。 住灭定者。 头上击鼓亦不闻知。 化火烧父母分段身入变易生死。 如是二乘断惑不分别法。 意势相似。 或有声闻。 以十二缘生得道。 如是三乘观行缘觉声闻。 净土菩萨所得道者。 皆是出世三乘互用通为九乘。 大体以约胜鬘经。 得伏三界烦恼不起。 得意生身。 无分段生死得变易生死。 非是应真任智自在无出入体任智应众生利乐不息。 广如胜鬘之意。 以是义故。 色界无色界及三乘禅。 有沈有掉。 如大乘中留惑润生菩萨。 道前安立三十心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方入圣种性。 四摄四无量心三十七助道品观十波罗蜜名目相似。 若以摄化境界及见佛数量意生身智生身成佛因果。 总皆不同。 以是义故。 如是留惑润生菩萨所修定亦沈亦掉。 为但得三种意生身未得如来智生身故。 乃至七八九十地得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菩萨。 但得三界烦恼中空观。 折伏现行不起。 于意生身中自在故。 非是生如来一切种智家故。 非是于如来一切种智中起惯习故。 所云成佛定满三祇。 所见佛境初地菩萨。 但云供养百佛及摄化百佛世界。 但得百法明门。 如此华严经者。 初发心菩萨初发如来一切种智之心。 名为菩提心。 如初发心住。 创生一切诸佛一切种智慧大智慧家。 生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为会诸佛一切种智与自智一故。 成佛不出刹那之际以智境界非延促故。 摄化境界遍百佛刹微尘数。 又多百佛明智境德用无尽无限重重故。 此犹约随位进修之言计体一即一切无限也。 如十地中初地菩萨供养多百佛多百千佛虽数不离百数。 然多百即无限。 与单百无比。 是故四念四摄四无量心十波罗蜜。 一一法悉皆无限。 是故此十住菩萨所修定业。 不属世间出世间沉掉之定也。 已释住于深定不沈不举竟。 如文入深禅定。 得佛神通者。 如上色界无色界天及三乘神通。 色无色界神通息心想。 净报得神通。 二乘神通依定。 前所念净土菩萨神通得清净意乐。 神通如三种意生身。 是如此经中入深禅定得佛神通者。 以心称理。 源无出入。 体无静乱。 体无造作。 性任理自真。 不生不伏。 理真智应。 性自遍周。 三世十方一时普应。 对现色身。 随智应而化群品。 而无来往。 亦不变化。 名佛神通。 智无所依止。 无形色体无来去性。 性自遍周。 非三世摄。 而能普应三世之法。 名曰神通。 是故经云。 智入三世而无来往为三世。 是众生情所妄安。 非实有故。 为智体无形无色不造作而应群品。 名之为神。 圆满十方无法不知无根不识。 名之为通。 经云。 依无作门修诸净行者。 以此无作门修法界虚空界行海。 周遍清净故。 智无所为名之为修。 知根同事名之为行。 行无不利非作非生。 名为无作门也。 常处十方一切三界受生利俗而无染净。 名之为净行故。 经云。 与三世佛同一体性者。 为法身智慧同也。 三世广大劫一念同。 三世诸佛普贤共行大智大悲圆满同。 经云。 有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者。 明于初发心住位而遍知诸住诸行诸回向诸地法门。 为一即一切故。 一切即一故。 即因即果故。 即如善财童子。 见弥勒菩萨已。 弥勒还令却见文殊师利。 明因果不异亦不离故。 此亦如是。 从初发心住佛果地位一念齐进。 而亦不出一念中。 修成正觉。 佛因果及菩萨行悉圆满故。 如善财。 一生龙女不出一刹那际。 三生成佛总相似故。 云一生成佛者。 明今生是父母分段身。 是信心及见道修行生。 舍分段身。 入变易生名为一生。 亦不出刹那际。 无古今性。 无分段性。 无变易性。 万相如幻故。 如化故。 非灭故。 无三世故。 以此初住遍修诸住诸地故。 贯通诸法总一时一法。 多少延促自在无碍。 不出一刹那际故。 法如是故。 去情以智观之可见。 经云。 知一切众生与诸如来同一体性者。 三乘菩萨知一切众生同有如来佛性。 理性此经知一切众生同有如来一切种智之性。 如经下文有经卷如三千大千世界。 内在小众生身中。 有人成佛。 破此微尘出此经卷。 言微尘许大。 众生皆有佛一切种智故。 菩萨成佛化之。 总得如来一切种智故。 达理之智名一切智。 差别智名一切种智。 经云。 闻诸佛土悉愿往生者。 不出尘中智遍现应供养十方一切诸佛而无来去。 经云诸次第定者。 色界四禅菩萨次第能入。 于无色界四禅菩萨悉能顺入。 或超间入出。 如涅槃经阇维分说。 从初禅入三禅定出。 空处入无所有处出。 非想处入空处出。 如是超间。 如是次第。 如此经方网三昧。 一方入定十方起。 十方入定一方起等。 具如十信位中说。 三摩钵底智印者。 明寂用同起印诸万法无不明了。 如大海水而现万像。 净智普印一切万法。 皆能了知。 而无能所。 亦无作者。 经云。 善观诸法得实相印者。 以无作无依无想大智印印诸万法。 起唯法起。 无有无明三世系着。 名实相印。 经云。 入真三昧者。 无三界及三乘染净沉掉是也。 离诸僻见者。 有无二见是。 内见外见身见边见戒取见取等总是。 乃至六十二见是。 六十二见者。 于一切法上系有四见。 一常。 二无常。 三亦常亦无常。 四非常非无常。 于五阴上各有四见。 四五二十。 三世五阴上合为六十。 本二见共为六十二见。 一切僻见不离此也。 普门慧者。 遍知众生诸根及法智一切智智种种差别智也。 色界众生为住定故。 教令起观。 无色界众生为修无相观故。 教微妙智。 慧为相不当情智慧利故。 六和敬法者。 一身。 二口。 三意。 四戒。 五施。 六见。 名为六和敬法。 于众生田中下佛种子者。 示一切众生菩提理智故。 及微少善根为胜缘故。 六通前已释讫。 如十通品说。 十神通如经具明。 已下颂中两行一颂文自具足。 随文称叹。 最下长行一行。 明大众闻法欢喜奉行分。 此之一会升忉利天宫品是序分。 从偈赞品以下是正说分。 动地兴供是流通分。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何故名夜摩天宫。 明以处表法。 此天名为时分天。 为此天无日月晦明以莲华开为昼合为夜故。 名时分天故。 为表十行法门知时而应总化不可不知时故。 故以时分天。 以表知根而对行不可一向为也。 知是人天种二乘三乘一乘种。 可以何善根而接引之故。 以时分天以表所行之行须以知时故。 须弥山以表十住之法门。 明从信升进离凡夫地故。 又表十住之位初登法顶至相尽处故。 又表须弥处大海中。 高八万四千由旬。 非手足所攀缘而升上故。 明初十住之位非以有心思求观行攀缘所及。 以无思不为。 荡然智应万法无依。 方可升也。 此十行之位处夜摩之中。 明依空而住不与人连。 十行亦然。 依法空而行。 行知时而益俗也。 故处此天而表之也。 于兜率天说十回向。 为明其处居欲界天之中。 又明此天乐知足也。 以表十回向以回正智处俗利生处大悲门饶益一切于诸境界无所贪求故。 处此天以为所表。 升他化天说十地法门者。 超过化乐明至欲界际。 表十地自在超升化乐至欲界之顶化心魔王至欲尽际故。 升第三禅说佛华法门。 明普贤行满。 表以行法悦无尽众生故。 又彰第四禅是佛位故。 此约进修升降表法。 且如是安立。 然其理智一一遍周无去来也。 以此皆云不离菩提道场普光明殿而升忉利夜摩兜率等。 如第三禅超初禅二禅者。 明位位倍胜故。 此一会未有来文。 是璎珞本业经。 如来领声闻菩萨众。 向菩提树下。 脱往昔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说法界经。 一一排次至第三禅故。 是故于此夜摩天以表十行。 二释品来意者。 前明十住升进以升须弥之顶。 此明十行之升进以至夜摩。 以次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 于中大义义分为二。 一长科经意。 二随文解释。 第一长科。 经意者。 此一品四十九行经中。 约作十段长科。 一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已下至恒对于佛有三行半经。 明十方同见如来不离其处分。 二尔时已下至宝庄严殿可有两行经。 明不离十方一切菩提场普光明殿而升夜摩天分。 三时夜摩天王已下至时彼天王敷置座已已下有十四行经。 明时分天王遥见佛来化座庄严及恭敬分。 四向佛世尊已下至入此宫殿可两行半经。 明时分天王请佛入殿升座分。 五时佛受请已下至悉亦如是可有一行经。 明如来受请都结十方同然分。 六尔时天王已下有一行半经。 明天王忆昔往因说颂叹佛分。 七说颂之中有二十行颂叹十如来曾来入此天宫分。 八如此世界已下至叹佛功德有两行半经。 明十方同此一时叹佛分。 九尔时世尊已下至诸所住处可两行经。 明如来受请入殿殿博宽容分。 十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此总结十方同此分。 第二随文解释者。 初尔时已下至恒对于佛。 明十方一切处恒遍满无增减故。 言不离菩提树须弥顶而升夜摩天者。 明智遍一切处而示其身非去来故。 云遥见佛来者。 明从十住向十行位故。 即以神力化座者。 明行立依空智而成无能所定建立故。 以座表行。 号曰莲华。 明无作行成无所染着故。 藏者含容义。 明无行之行含藏众善故。 师子者明无畏也。 以无为之理智处生死而无畏故。 此依主为座名。 百万层级者。 明十住十千十行百万。 明随位升进阶级故。 百万金网以为绞络者。 明此位中以行网化众生故。 此为报得依果故。 十住十千十行百万明升进也。 华鬘香宝及四种帐者。 明以四摄法方便行含摄众生故。 四种盖者。 明以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覆荫众生故。 百万光明而为照曜者。 明以智眼观根而摄化故。 天王者。 行自在也。 恭敬顶礼者。 行行无慢也。 梵王踊跃者。 净行利生见求乞者欢喜无厌也。 百万菩萨称扬者。 明以行济物众圣欢喜称叹也。 天乐奏音者。 明善能说法所招果也。 四种云者以行慈覆俗。 前云盖。 后云四种云。 明约器大小覆育故。 摩尼云亦然。 随根大小照烛与益故。 百万善根所生者。 明已上庄严皆明约行中善根所生故。 为行能利物积善即得诸覆护众福所严。 已下如文可解。 云善来善逝者。 善灭众恶苦灾。 逝者度众生而离缚。 时佛受请升殿者。 明升进正入十行位故。 已上望佛自德十方恒自遍周。 今作升降者。 总约众生进修升降故。 二十行颂中叹十佛昔曾入此殿者。 明今所入十行理智与古无殊。 此十如来还是约行升进所成之号。 前十住位升须弥顶十如来名号。 亦是随位会古之号。 明所入之法不异古今诸佛故。 如十住位中。 须弥顶上帝释宫中。 遥见佛来。 即于殿中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 为明初入如来智慧中生。 即以方便三昧之门。 名安置普光明藏。 即明智慧照曜法界藏故。 今此十行位时分天王遥见佛来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者。 明以行华设其教网漉诸众生令入如来智慧之境界藏故。 莲华表行无著义故。 化座者。 明行体以依十住智慧虚无法身无安立也。 所作如化也。 以兹所表。 末后五行经都结十方同时叹佛如来入殿其殿包容如天所住者。 明入位升进自智宽容方知佛境故。 夜摩天中偈赞品第二十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明升夜摩天宫以说十行之法。 此品以功德林等十菩萨众各各以当位之行以偈都赞当位之法故。 名偈赞品。 二释品来意者。 明欲说十行之法先须说偈都赞十行之中因果法门故。 此品须来。 若不先举所行之因果。 十行依何有成。 三随文释义者。 于此一品之中约作二门分别。 一长科经意。 二随文解释。 第一长科经意者。 约作五段长科。 第一尔时佛神力故已下至结跏趺坐有十三行半经。 明随位菩萨功德林等十个菩萨并陈自行佛因果来集分。 第二如此世界已下。 至悉等无别。 可两行经。 都举十方世界菩萨来集同此分。 第三尔时世尊已下。 至靡不皆现。 可两行经。 明放光所在分。 第四尔时功德林菩萨。 可一行经。 明观法说颂分。 第五从初颂已下。 有十段颂。 明十行之中各申自行法门因果分。 第二随文解义者。 从品初第一段中十三行半经之内义分为三。 一释菩萨名及配随位进修之因果。 二释刹土远近之意。 三释菩萨各各同号遍周。 第一释菩萨名及配随位进修之因果。 约有十种因果。 第一功德林菩萨者。 如十住位中。 初生佛智慧家故菩萨名法慧及财慧等。 此位明从慧行福智二报广多故。 以林为名也。 又林者。 广多义。 覆荫义。 庄严义。 身干枝条华叶果实相资义。 明十行位菩萨。 以无性智慧。 庄严万行枝条。 大悲为叶。 覆荫摄化一切众生。 皆令自他菩提华果悉开发故。 如川泽有林众鸟归。 若仁有行多人依。 是故十行菩萨目之名林。 此当欢喜行檀波罗蜜门。 如善财十行之初善知识名为善。 见在林中经行。 亦如此也。 国名三眼者。 如此位佛果号为眼也。 世界名亲慧者。 明此十行亲从佛慧所生为因。 亦常与一切众生。 以为亲近故。 佛果号常住眼者。 为亲从佛智慧生故所有知根利俗直令得其常住之智眼故。 明自得如来智慧之眼所有利生亦令他得智眼故。 明以如来智慧观根利生之智即是当位佛果也。 功德林。 是表所行行之人。 亲慧世界。 是当位所修行智慧之因。 常住眼佛。 是当位知根见解之果也。 与根本智相应名常住眼佛。 第二慧林菩萨者。 明智慧如林广多义故。 此是饶益行。 以智慧饶益一切众生令不迷故。 行戒波罗蜜。 此位以智慧为戒体故。 如善财童子十行中善知识释天主童子行戒波罗蜜以算法相法印法即安置村营城邑吉凶之地。 是智慧故。 十住之中以法身为戒体。 此十行之中以智慧为戒体故。 慧林菩萨是修行之人。 幢慧世界。 是所修行之因。 以慧为戒体。 于生死中不倾动故。 无胜眼佛。 是所行之果。 以慧眼知根余无胜故。 第三胜林菩萨者。 此是无违逆之行。 主忍波罗蜜。 诸行之中忍行为最在行。 无忍不成行也。 故号胜林菩萨。 如善财童子。 于此位中善知识是优婆夷。 名为具足。 为忍波罗蜜总摄众行。 慈悲喜舍总在其中。 明优婆夷者是表慈悲行也。 素服被发。 是戒忍之相。 处其一室。 室开四门者。 表慈育众生四摄法也。 十千侍女者。 万行具也。 以一小器济惠无穷者。 表离慢自高四摄无限故。 明一一波罗蜜互含容故。 胜林菩萨。 是行行之人。 宝慧世界。 是所修行之法。 明以忍为众行之宝。 可贵重故。 无住眼佛。 即是忍中之佛果也。 明虽行忍行而不念所行也。 第四无畏林菩萨者。 明常行精进即于生死利人天之无畏也。 主无屈挠行。 为以智慧知时知法知根利物。 不挠其事不滞其功故。 如善财善知识明智居士。 是此位中善知识也。 为以明智利众生。 即行无屈挠故。 住大兴城。 是精进义故。 于市四衢道者。 明饶益广多无限利益故。 须臾系念作意方便故。 仰视虚空随所须物惠利众生。 皆从空下者。 明智如空应智念故。 空为智本。 智不异空故。 是故观空总随智现也。 是故空者众法之本。 以此观之。 明一切功德总从空智而有。 无畏林菩萨。 是此位行行之人。 胜慧世界。 是修行之法。 不动眼佛。 是此位中之佛。 果故明精进之位。 不随物变故。 佛号不动眼故。 于境不动名为精进。 第五惭愧林菩萨者。 是无痴乱行。 主禅波罗蜜。 为具惭愧而行禅。 为禅定发慧。 即行无痴乱故。 如善财善知识宝髻长者。 是此位中善知识也。 在于市中。 明行中禅体闹而恒寂。 执善财手将诣所居之宅。 明引接也。 明于生死市中引接将诣所居智果故。 明观果知因。 其宅宝严十层八门。 院有八门。 阁有十层。 八门明八正道。 十层之阁约十波罗蜜之报。 一如十度之行从下向上排之。 自具法则。 至文方明。 此约禅体总收万行。 惭愧林菩萨。 是此位所修行之人。 灯慧世界。 是所行之法。 为定能起慧明照物故。 世界名灯也。 天眼佛者。 是此位佛果也。 为定能净诸根故号天眼佛。 第六精进林菩萨者。 此是善现行。 主般若波罗蜜门。 为以般若善现众行以益含生故。 号精进林。 如善财。 此位中善知识号普眼长者。 明初救身命。 次施饮食。 后与说法。 一一随根明智慧成就故。 精进林是修行之人。 金刚慧世界。 是修行之法。 明智慧能破烦恼名金刚故。 解脱眼佛。 是此位之佛果。 第七力林菩萨者。 是无著行。 主方便波罗蜜。 明以方便处俗利生。 同其行流。 处世无著。 成大悲行。 是为力林也。 以真入俗处缠不污。 是故名为力林。 如善财。 此位善知识号无厌足王。 为行大悲自化现身作诸不善。 还自化其身追捉治罚。 或断命根苦当治之。 令实众生惧而断恶。 救护众生爱而不舍。 名无厌足。 力林菩萨。 是能修行之人。 安乐慧世界。 是所行之法。 审谛眼佛。 是此位果也。 为此位是成大慈悲门故。 名安乐世界。 约安乐众生得名。 佛号审谛眼者。 审知众生应以何法化故。 方始调伏。 第八行林菩萨者。 是难得行。 主愿波罗蜜。 难得能得名为行林。 此智位难可升故名难得行。 如善财童子。 此位善知识王名大光是。 第八智随大愿满众生意行大饶益。 普施众生世间乐具。 一切智宝悉皆施之。 行林菩萨。 是能行之人。 日慧世界是所修之法。 此位智体增明。 世界名日慧。 明相眼佛。 是此位之果。 为此位智体增明。 佛果号明相眼。 第九觉林菩萨者。 是善法行。 主力波罗蜜。 如善财此位善知识号不动优婆夷。 是第九法师位。 何故为女身。 为明处法师位时贞洁慈悲柔软。 以女表之。 此女发心已经阎浮提微尘劫。 自发心来。 心无一念五欲之想。 明贞洁坚固慈悲柔软。 是法师之德也。 是故此菩萨号曰觉林。 主力波罗蜜。 觉林菩萨是行行之人。 净慧世界是修行之法。 最上眼佛是所修行之果。 为智慧净故佛号最上眼。 第十智林菩萨者。 是真实慧行故。 主智波罗蜜。 在此名位相似可知。 如善财。 此位善知识号出家外道。 名为遍行。 明得智自在能同邪见摄诸邪见。 云三千之境九十六种外道我皆为之。 智林菩萨。 是所修行之人。 梵慧世界。 是所修之法。 绀青眼佛。 是此位之果。 绀青是十行之智。 一终之满明净照烛之极故。 第二释刹土远近之意。 经云。 十方各有一大菩萨。 一一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俱。 从十万佛刹微尘数国土之外诸世界中而来集会者。 十住云百刹微尘。 此位云十万者。 明升进智慧之增广。 迷心及诸境为尘之量。 迷执所居名之为国。 心随境转名之为诸国土之外。 执亡智契名之为来。 明智遍周境无不达同号菩萨。 一一菩萨例然。 总明达迷智遍。 第三释菩萨各各同号遍周者。 明心迷诸境尘表无明广多故。 心悟智通遐周刹海。 一切种智无不同其见。 故即各各名号遍周。 明迷时无境不惑。 悟已无境不智。 是诸菩萨已下顶礼佛足明致敬。 升座化座摩尼藏。 表十行处生死而化众生行常无垢故。 摩尼藏者。 离垢宝也。 藏者含藏义。 师子者。 无畏也。 此明凡夫行有染圣行无垢也。 师子依主立名故。 总明修行者智德所行之法。 尔时世尊从两足上放百千亿光明者。 十信足下轮中放光。 十住足指端放光。 此十行之中足趺上放光者明次第随位升进。 表法光从十千百千百千亿妙色光明总明随位升进也。 凡足下足指端足趺上。 总不离所行之行也。 自此长行已下有十段颂文。 是十林菩萨各各自颂当位所修行之法。 以此十法共成一行。 如是一一行中皆具十行。 各各随自行位中名目下义。 即是所赞之法。 如文具明。 已下如名之义。 各叹当位所行之法。 达名知法可知。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八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九长者李通玄撰十行品第二十一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此品正说十种行门。 名为十行品。 二释品来意者。 此夜摩天宫本意。 说十行品为表。 此天莲华开为昼合为夜。 为此天天光自相照。 及无有日月。 但看莲华开合而辨昼夜。 名为时分天。 夜摩者梵语也。 如此位菩萨知众生心欲开发时。 应时接引。 未应度者与作得度因缘。 以此处而表之。 故于此处说十种行门。 前之两品且明至此天处而称叹之。 此一品正说十行之门故。 是故此品须来。 明前之十住犹依须弥之顶。 此之十行依空。 所行表行无著也。 三随文解释者。 于中约分为二。 一长科经意。 二随文解说。 第一长科经意者。 此之一品经约作十四段长科。 第一尔时已下至是为十有二十五行经。 明同号功德林佛共加持功德林菩萨正说十行分。 第二佛子已下至第一欢喜行有四十三行经。 明正说初欢喜行之法门。 第三佛子已下至第二饶益行有四十二行经。 明饶益行。 如是上下总一品通偈颂有十四段经。 末后两段长行。 初一段动地兴供分。 次一段功德林观众说颂分。 次二百二行经。 说颂叹法分。 一品上下总通为十四段。 如经自有分剂。 不烦科文。 如从初同号佛加持分中约有四门分别。 一明三昧名。 二明同号佛数。 三明同号诸佛所加。 四明诸佛所以共入定菩萨同号。 第一明三昧名者。 何以名善思惟三昧。 三昧者。 云离沉掉。 定之异名。 且约禅定中有四种禅。 一愚夫所行禅。 二观察义禅。 三念真如禅。 四如来禅。 今云善思惟三昧者。 是观察义禅。 为审定其法善须观察。 正念思惟安立法门。 为后学者而作法则故。 第二同号佛数者。 举万佛刹微尘数佛皆号功德林。 与入定者而同其号。 明若迷其心境无明与无限刹尘不殊。 若了达心原智慧功德等十方而无尽。 以自一心洞晓与法界福智无差。 今此菩萨入此定门。 以与一切诸佛契同福慧。 遂得同号佛来加持。 明与十方诸佛智慧解行同故。 福德功德同故。 第三明同号佛来加者。 有六种加。 一以言加。 以言叹誉故二毗卢遮那愿力加。 乘往愿故。 三毗卢遮那神力加。 契佛神力故。 四诸菩萨众善根加。 同善根故。 五诸佛与智加。 得十种无碍智故。 六诸佛以手摩顶加。 安慰许说法故。 已下明功德林菩萨即从定起正说十种行门。 如下十种行中以十波罗蜜为体。 第一欢喜行以檀波罗蜜为体。 有四十三行经。 分为五段。 第一佛子何等为欢喜行已下至令一切众生欢喜爱乐有九行半经。 明行檀波罗蜜学佛所有修行分。 第二随诸方土有贫乏处已下至不违一切众生之心有十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见贫乏之处誓愿生彼富贵家悉舍资财及以身命饶益分。 第三又作是念已下至三藐三菩提有八行半经。 明菩萨于饥饿劫中作广大身舍之济乏分。 第四从菩萨如是已下至不见大果不见小果有六行半经。 明知真无想分。 补特伽罗想。 此曰数数取趣。 摩纳婆想者。 此曰少年。 亦曰儒童。 意云不分别善恶老少悉皆施与。 第五从尔时菩萨观去来今已下至第一欢喜行有七行半经。 明观众生不坚固身求坚固身令永安隐分。 第二饶益行以戒波罗蜜为体。 有四十二行经。 分为五段。 一佛子何等为菩萨饶益行已下至得佛所赞平等正法有六行经。 明于五尘境界不着分。 二菩萨如是持净戒时已下至一切智心有八行经。 明魔将天女不能惑乱分。 三佛子已下至无余涅槃有八行经。 明菩萨不以五欲恼众生分。 四何以故已下至令他快乐有十三行经。 明善自调伏方能说法令他得乐分。 五佛子已下至饶益行有六行经。 明得离世间行入甚深智慧分。 第三无违逆行以忍波罗蜜为体。 有三十行经。 分为三段。 一佛子已下至忍辱柔和有五行半经。 明不害自他忍辱柔和分。 二佛子已下至令他心得清净有十三行半经。 明菩萨身语加害堪忍分。 三菩萨尔时已下至无违逆行有十行半经。 明菩萨观空成忍分。 第四无屈挠行以精进波罗蜜为体。 有三十七行半经。 分为三段。 一佛子已下至一切佛法句义故而行精进有二十二行半经。 明菩萨不求世利为求佛一切智故行精进分。 二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至答言我能有六行经。 明菩萨为众生入地狱受苦无辞劳分。 三设复有人已下至无屈挠行有八行半经。 明菩萨为饶益众生故多劫受苦不辞劳分。 第五离痴乱行以禅波罗蜜为体。 有四十九行经。 分为六段。 一佛子已下至修菩萨行心无痴乱有十行经明以正念于随生死中利生无乱分。 二此菩萨已下至心常忆念无有间断有九行半经。 明菩萨闻持正念不乱分。 三何以故已下至未曾一念心有散乱有七行半经。 明以正念于好恶音声无散乱分。 四所谓正念不乱已下至而不能坏此菩萨心有八行半经。 明闻法及利生无余障分。 五菩萨入三昧中已下至无差别有五行经。 明观声无体堪忍分。 六菩萨如是成就寂静身语意行已下至离痴乱行有九行半经。 明身口意净堪入诸法不离一性分。 第六善现行以般若波罗蜜为体。 有四十行半经。 分为四段。 一佛子已下至方便示现生相有十行半经。 明智性之无性示现方便现生分。 二佛子已下至与一切众生作所依处有十行经。 明菩萨达心境一切法无性无依而教化众生与作依处分。 三菩萨尔时已下至不行正道有十一行经。 明念度众生分。 四菩萨如是观诸众生已下至善现行有九行经。 明度众生未尽不取自证涅槃分。 第七无著行以方便波罗蜜为体。 有五十五行经。 分为六段。 一佛子已下至于诸佛法亦无所著有十二行半经。 明菩萨严净佛刹供养诸佛心无所著分。 二此菩萨已下至能如是无著故有十五行经。 明菩萨供佛无厌处事法而常行中无所著分。 三于佛法中心无障碍已下至生诸善根而无所著有十一行经。 明观众生苦增长大悲分。 四菩萨尔时已下至何以故有九行半经。 明菩萨常住生死教化众生无著分。 五菩萨作是念已下至心无疲厌有九行经。 明教化众生观法如幻分。 六无疲厌故已下至无著行有七行半经。 明菩萨见未调伏众生而往彼生分。 第八难得行以愿波罗蜜为体。 有七十行经。 分为六段。 一佛子已下至一性善根有四行经。 明此位中十善根分。 二此菩萨已下至得不退转有八行半经。 明处苦无疲厌分。 三此菩萨虽了众生非有已下至何以故有十行经。 明不舍不着众生界分。 四菩萨深入众生界已下至非得果有十四行经。 明菩萨入众生界不着而亦不废常在世间现身度众生分。 五菩萨成就如是已下至不着世间有十九行半经。 明不说而说法自在分。 六菩萨如是已下至第八难得行有十四行半经。 明行菩萨行不求果报分。 第九善法行以力波罗蜜为体。 于此段中。 分为五段。 一佛子已下至旋陀罗尼辩无尽有十二行经。 明十无尽辩分。 二此菩萨已下至悉亦如是有九行半经。 明大千界现身成佛辩才无碍分。 三复次已下至而作佛事有十六行半经。 明于一毛端处道场无尽一切毛处及不可说三千界示身成佛分。 四佛子此菩萨已下至善能观察法相故有六行半经。 明十种自在身分。 五菩萨成就如是十种身已下至一切佛法源故有九行经。 明与一切众生所为依处分。 第十真实行以智波罗蜜为体。 于此段中。 分为三段。 一佛子已下至悉令清净故有十行经。 明此位菩萨学三世诸佛诚实身语智得佛十种智分。 二此菩萨复生如是增上心已下至法界虚空界有十六行半经。 明以愿力教化众生不取菩提分。 三此菩萨已下至第十真实行可有十六行经。 明身含众刹知根利生自在分。 已下动地兴供分中有十五行经。 义分为三段。 第一尔时已下至天微妙音声有五行半经。 明动地兴供分。 二如此世界已下至悉亦如是有一行半经。 明都结十方同然分。 三复以佛神力故已下至十方世界悉亦如是有八行经。 明十方功德林菩萨。 来集作证分。 如十方各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菩萨皆名功德林者。 为明十行遍周故。 佛号普功德者。 为明此十行遍周即功德遍周。 即是此位之中所得之果。 以行遍周所招功德故。 佛号普功德举十方各过十佛刹微尘数者。 亦明智所达法。 亦明行门之量广大即佛果功德广大。 如是已上十行约十波罗蜜为升进于法自具分明。 不烦更释。 如是十行总是一时一念无前后之行门。 莫作前后延促之见。 皆须约法界智体用成进修之门。 如说颂叹法中有七行经明十种种性不断故。 以颂重申。 如暨于法界者。 暨者及也。 云及于法界也。 如下颂分中有二百二行颂。 两行一颂。 如文具明。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将释此品。 三门如前。 一释品名目者。 为说此十种藏。 依法立名可知。 二释品来意者。 此位已说十种行。 以此十无尽藏成前十行之法。 使令无尽。 成后十回向之法。 使令进向。 令使行门不滞。 是故此品须来。 三长科经意者。 分为二门。 一长科经意。 二随文释义。 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一品经中大段随十藏名目。 总有十一段经。 其文如下。 第一从初尔时功德林菩萨已下至为众生说皆令开悟有二十八行半经。 明正举十无尽藏名并陈十种信法分。 于此分中复分为六。 第一尔时功德林已下至是为十有四行经。 明正说十藏之名分。 第二佛子已下至生净信已有五行半经。 明初举十种信法分。 第三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已下至何以故有七行半经。 明闻法生信已于法不怯分。 第四此菩萨已下至无知无舍有五行半经。 明知一切诸佛出世入涅槃无近远取舍分。 第五此菩萨入佛智慧已下至一切诸佛方便有五行经。 明入此信生在佛家顺诸佛善根方便分。 第六是名菩萨已下一行半经。 总明结信成能演法分。 此信是十行之中位内之信。 文殊师利觉首等是十信位中信心故。 第二佛子何等为菩萨戒藏已下至是名菩萨第二戒藏。 于中有二十八行半经。 于此段中复分为三。 第一佛子已下至无毁犯戒有三行半经。 明正举十种戒名号分。 第二云何已下至具足受持十种善业有二十一行经。 明正说十种戒之持犯分。 第三菩萨已下至第二戒藏有正说四行半经明。 此十行菩萨持戒无毁犯分。 第三佛子已下至第三惭藏有十三行半经。 于此段中复分为二段。 第一佛子已下至应专心断除有十二行经。 明断无惭行具于惭行分。 第二一行半经。 明具足于惭善为众生说法分。 第四佛子已下至是名菩萨愧藏。 于中有十二行经。 于中大意复分为三。 第一佛子已下至又作是念有三行半经。 明自念于五欲境无始长贪求分。 第二众生无智已下至我今行于愧有七行半经。 明念众生愚痴为于五欲互为怨仇菩萨知之应自断分。 第三速成菩提已下一行半经。 善为众生说真实法分。 第五佛子已下至多闻藏有三十四行半经。 明闻藏。 于此段中复分为三。 第一佛子已下至无记法有四行经。 明举十事有无分。 第二何等为是事有已下至是名无记法有二十六行半经。 明正说十种事有无分。 初从十二缘说。 无明有故行有。 识无故名色无。 爱起故苦起。 有灭故生灭。 此上四事识之与爱。 皆从无明妄系诸有生。 今达有本无。 即十二缘灭。 十二缘灭。 非智有生。 非智有灭。 但除其病。 其致无依无形无为而虚通万有。 无思而现。 无作而成。 学之者以止观两门功终。 方会此之一辩。 后之十法总终圣教。 具陈识相对治异解。 已下如文具明。 第三菩萨已下四行经。 明菩萨念诸众生无多闻慧我求多闻藏广为说法分。 第六佛子已下至施藏有九十三行经。 于比段中复分为二。 第一佛子已下至究竟施有三行经。 明都举十种施藏分。 第二佛子已下直至是名菩萨第六施藏。 总说前十种施藏分。 已上十种施理事尽含。 如文自具。 第七佛子已下至开悟一切众生有三十行经。 于此段中复分为五。 第一佛子已下至涅槃如实知有十一行经。 明且举如实知世间法出世法根本所集体分。 第二云何知已下至广为宣说有三行经。 明都举前法从缘所生本无所有分。 第三为说何等已下至不由他悟有六行经。 明正说前受想行等无体成坏分。 第四此慧藏已下至是为十有八行经。 明十不可尽分。 第五已下一行半经。 明得法善说分。 第八佛子已下至念藏有二十七行经。 于中大意复分为二段。 第一佛子已下至不可说三昧种种性有十八行经。 明得无限正念法分。 第二此念有十种已下至第八念藏有九行经。 明得十正念时于一切法无过失分。 第九佛子已下有十四行经。 于中大意复分为二。 第一佛子已下至不可说三昧种性有十一行半经。 明闻持一切诸法无限分。 第二佛子已下有两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所说法无限唯佛能了知分。 第十佛子已下一段有二十四行经。 于中其意复分为三。 第一佛子已下至何以故有十二行经。 明此位菩萨辩藏无尽分。 第二此菩萨成就十种无尽藏已下至第十辩藏有十行经。 明正说十种辩藏分。 第三有两行经。 明辩藏无限分。 第十一段中有八行经明总举前十藏成就回向法门分。 如前十二部经名中。 祇夜此云应诵。 伽陀此云讽诵。 尼陀那此云因缘经。 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 此十种藏为成当位自分十行令成满故。 亦成后十回向法门故。 每位皆然。 已上释十行法门竟。 十回向如下此会中序分正说流通者。 从此初升兜率天宫。 是序分。 已下两品。 是正说分。 两品中至下动地兴供。 是流通分。 兜率天宫说十回向法门。 于此位中有三品经。 共成此位。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第一从初升兜率天宫品。 三义如前。 一释品名目者。 以升天所至立名也。 兜率天者此云乐知足天也。 二释品来意者。 明前十住十行二位以彰出世已成如来智慧之业。 今于此天以明随见道者。 成如来大悲处世利生之业。 会融世间出世间。 不一不二法门。 是故此品须来。 凡大悲门从初发心时。 以真智慧进修中悲有胜劣不同。 十住十行智悲兼修。 仍出世心多。 经望此位大悲是理智位。 出世心终回入生死。 致慈之悲。 十地之中长养大悲更令深厚。 是故善财十地表法中。 从初地已去有九个女天。 一个瞿波是。 佛昔为大子之时妻表悲。 十地位以终法悦。 是妻义故。 问曰。 云何于此天处说回向法。 答曰。 如须弥顶上说十住。 明初生佛家住佛智慧之顶而无退转。 夜摩天上说十行法。 表行依空法一切无著。 至此兜率天宫。 表虽不离欲界处大悲门而于欲境常行知足无所染着但为饶益众生处于世间。 又此天处于欲界。 自须弥已上五天之处中。 以会智悲令不偏故。 如四天王还依帝释为主故。 是故而于此天说十回向。 明和会真俗成大慈悲长处生死而不废涅槃名为回向。 从初发心住已来如是和会。 位终偏得其名故名回向。 此为以处表法升进。 亦即不曾身有上下去来智悲恒遍故。 无中边故。 但明寄处表一生菩萨处此天中果行满故。 以明发心初始始生如来智慧之家。 以佛智慧行大悲门。 即是圆满如来果故。 果复常满。 行复常行。 果行常严故号佛华严也。 十地十一地依此十住十行十回向法。 三法成其功用。 更亦无别安立。 以是他化天中说十地时更不别作法事兴供故。 但长养此位大智大慈大悲令深固圆满故名十地。 三随文解释者。 于此义中复分为二。 此会中都会五位众。 总在其中。 如下诸王菩萨等总是。 一长科经意。 二随文解释。 第一长科经意者。 从初尔时至经末约分为十一段。 第一尔时佛神力故已下至悉皆同等。 于中有九纸经。 明兜率天王遥见佛来与诸天众敷座庄严分。 第二尔时兜率天王已下。 至音乐一时同奏。 此一段经。 明兜率天王为佛敷座已与诸天众以净心兴供养云及诸菩萨奉迎如来分。 第三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已下。 至赞叹如来无厌足一段经。 明诸天迎佛各各遥见佛来如对目前敬佛兴供分。 第四尔时一切诸天及诸菩萨已下。 至阿僧祇众生恭敬尊重。 此之一段经文。 明诸天菩萨见佛神变饶益众生充满十方遍周无限分。 第五尔时大众咸见佛身已下。 至不可思议佛法门故。 此之一段。 明如来身光遍照无限分。 第六尔时如来大悲已下。 至称扬赞说不可穷尽。 此之一段。 明如来示一切智所有庄严随利生无限令增长分。 第七尔时兜率陀天王已下。 至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此之一段。 明兜率天王办供已毕请佛入宫殿如来受请分。 第八尔时一切宝庄严殿已下。 至而说颂言。 此之一段。 明如来入殿以佛殊胜德勋令殿庄严胜天所供分。 第九有二十行颂。 叹往昔十佛皆入此殿分。 第十两行经都结十方同此称叹往昔如来入此殿分。 第十一尔时世尊已下。 至悉亦如是。 此之一段。 明如来入殿升座而坐以佛之德殿内殊好出胜过天及十方菩萨皆来集分。 第二随文解释者。 从第一段长科中尔时已下。 至如是渴仰悉皆同等。 复科为七段。 第一尔时已下。 至恒对于佛。 有三行经。 明智身恒圆满分。 第二尔时世尊已下。 至妙宝庄严殿。 可两行经。 明如来大智身遍周应感所见彼此无来去分。 第三时兜率天王遥见佛来已下。 至无能得究其妙好。 有七行经。 明天王殿上敷座分。 从此已下至第一段终。 有一百九十三行半经。 有一百七十七百万亿种诸庄严宝座及宝地虚空悉皆遍满。 又有一百八个百万亿种诸菩萨并诸天八部王众入法及合掌思惟赞颂。 持幡等众庄严宝地及虚空周遍圆满。 又有十个百万亿善根之所严洁。 第四有百万亿层级已下。 至克谐众乐。 有一百一十一行半经。 有一百七十个一百万亿色类庄严宝座及虚空分。 第五有百万亿初发心菩萨已下。 至百万亿菩萨善能教化一切众生。 有七十六行经。 明菩萨入法诸天八部众都有一百个一百万亿大众海庄严宝地及虚空中分。 第六百万亿善根所生已下。 至百万亿赞叹法而以赞叹。 有六行经。 明十种善根庄严宫殿及宝座分。 第七如此世界已下。 至悉皆同等。 有五行经。 明都结十方同然分。 问曰。 十住但有诸天众来迎世尊。 十行徒众即有诸天及菩萨众。 此会何故八部王众大众广博庄严色类甚多。 十地中不叙致天王及众来迎入殿庄严高座等事。 何意其位高升不陈广供。 答曰。 十住有天无菩萨来迎如来。 所施供养者为十住位。 但明且初生佛智慧家。 未有先见道者。 但列诸天。 未有菩萨。 为初始从信位。 凡夫未得入圣位。 故以此初升须弥顶品。 不列菩萨之众。 但有诸天奉迎如来。 故明从此位方入圣流。 如升夜摩天宫品。 即有诸天及菩萨众。 称扬赞叹者。 即明十住位已有见道入位故。 故十行位升进中。 即有诸菩萨众而迎佛会。 入十行法门以十住十行。 设行众行。 出世心多。 处世大悲。 由未自在故。 所以众不圆满故。 是此兜率天宫诸天菩萨。 及庄严色类多者。 明此回向之门会融悲智。 出世与世间一体。 成就大悲。 普育含识。 遍周利物不弃微生。 是故天王龙王八部诸王。 菩萨法王。 其众无量。 庄严境界色相无边。 表明悲位。 含弘济生无限。 利物广大获益无穷。 是故此天庄严广大。 如十地之位。 但约此十回向大悲之际智育遐周之门。 长养大悲使令坚厚。 更无余法别有进求。 设复智有奇途。 只是此位之中微细。 是故佛升他化。 更亦不别作。 徒众承迎座体。 进修不论别加。 层级可知随文释义者。 此升兜率天宫品中。 云十方一切世界皆常对于佛者。 明圆智遍周。 不离菩提树夜摩而升兜率天者。 为菩提之智体本性无有依住。 遍往十方无去来。 今性不可得。 无有住处。 无有迁变。 不动不寂。 无所造作。 而随根应十方世界。 于一切众生前对现色身如应化度时兜率天王遥见佛来者。 明从前十行位向十回向。 为遥见佛来殿敷宝座者。 契会也。 如十住为以方便三昧显现如来智慧法流。 即座有安置。 十行之中为以法身无相而为行体座。 云化作宝莲华藏者。 为表处行无染如莲华故。 今此十回向位中。 为成大悲赴俗座。 云敷座。 敷者。 开发义。 为表大悲赴俗开敷众善之华至菩提之妙果故。 又敷者设义。 为表大悲赴俗设法。 以利生故。 不自求出世法故。 座体摩尼者。 明以大慈悲常在生死而无染污。 以表摩尼名离垢宝座。 云师子者。 依主义也。 为如来是无畏之主故。 诸天妙宝之所集成者。 明妙理智悲万行报得。 是故经云。 过去修行善根所得一切如来神力所现者。 明一切诸佛福智万行不异自佛神力故。 但自心理智中与一切诸佛同福故。 为智同行同故。 云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善根所生者。 明回向中福智大悲行周故报也。 总云此座严饰是不可数无限善根所生。 一切如来净法所起者明以智起行无法不净。 余如文自具。 有百万亿层级周匝围绕者。 十住云百千。 十行云百万。 十回向云百万亿。 明升位阶级也。 百万亿金网者。 为善施教网明净故。 百万亿华帐者。 以万行含摄义故。 百万亿宝帐者。 观一切众生智可贵故。 可含摄故。 百万亿鬘帐者。 大悲垂俗益众生故。 百万亿香帐张施其上者。 明张施戒定慧解脱知见香之业报。 华鬘垂下香气普熏者。 明忍严垂饰。 百万亿华盖者。 万行覆育含识义也。 百万亿鬘盖者。 慈荫义也。 百万亿宝盖者。 以法宝荫俗义也。 诸天侍立者。 明能行行人也。 四面行列者。 总云四摄四无量也。 百万亿宝衣以敷其上者。 明以大慈大悲之理智常处生死衣覆众生无有休息之业报故。 百万亿楼阁绮焕庄严者。 明观楼智阁差别观智分明名绮焕庄严也。 百万亿摩尼网者。 明施教网漉诸垢故。 百万亿宝网者。 明教能护育众生故。 百万亿宝璎珞网四面垂下者。 明以万行为璎珞四摄众生报名四面垂下饰故。 大要言之凡随智随行。 随慈随悲。 随波罗蜜。 随观照。 随助道法。 随大愿。 所有报境因果相似。 今将此业果将法表之。 网表理智行教。 楼阁表观智。 殿表正智利生。 宫表含育无限。 座表普印法空悲智万行。 帐表随根含摄众生。 铃表法音和悦。 华表道眼开敷。 亦表行华资果。 十百千万亿都该大数无限。 但随法准而知之可见。 不烦更释。 如梵云。 频婆帐者。 此云身影也。 谓此帐光明能现一切影像于中现故。 频婆罗香。 明此香光洁能现一切影像故。 亦以赤色光净如频婆果。 阿楼那香其色如日。 赫奕光明。 拘苏摩华。 此有总别义。 总云一切草木花也。 又有别者。 其华白色大小如钱。 似此白菊也。 楼阁延袤言宝阁相连长远也。 宝悉底伽此云佛胸前臆德之相。 具云佉阿悉底伽。 佉者乐也。 阿悉底迦者。 此云有也。 明有此相者有大乐故。 以座上庄严有此相。 乐宝天牟陀罗。 天鼓中之别名也。 因此抚击方能出声阿迦尼吒天此云色究竟天。 言其色界此天最极上际已下四十众菩萨。 明见座庄严观法倍倍入法升进以为庄严之境。 四十众者。 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位也。 明此天蕴修此四位法成普贤行自具故。 已下从百万亿天王已下至百万亿摩醯首罗天王有十六王。 总该已上欲色二界主。 且总明此十回向法门遍于三界以智随悲遍于六道利生自在如王故。 都举十六种王名者。 明彰此位总遍摄人天六道以智如王教化众生自在无碍故。 初总举百万亿天王者明天王最自在故。 然别举龙王谛观者明知根雨法自在。 夜叉王顶上合掌者明守护自在。 乾闼婆王起信净心者。 明以法乐乐悦众生自在。 百万亿阿修罗王断憍慢者。 明以大悲入生死海谦下同事自在。 百万亿迦楼罗王口衔缯带者明大悲垂俗引接。 自在义故。 百万亿紧那罗王欢喜踊跃者。 明能以法歌乐悦众生令欢喜自在故。 百万亿摩睺罗伽王欢喜瞻仰者。 明是腹行表恭敬义自在故。 百万亿世主稽首作礼者。 明四天王主导众生轨则义故。 此是主人及神龙鬼等。 乃至地狱总摄在位。 百万亿忉利天王瞻仰不瞬者。 十住之位修方便进求之定义。 百万亿夜摩天王欢喜赞叹者。 如世间乐以歌诵之法乐以赞叹之。 明此天以十行法乐故。 百万亿兜率天王布身作礼者。 明此天大慈悲心布身如地荷有无倦义故。 百万亿化乐天王头顶礼敬者。 明下心彻到大悲屈智至悲之极义故。 百万亿他化自在天王恭敬合掌者。 明会智悲生死涅槃无一异故。 百万亿梵天王一心观察者。 明除细习义故。 百万亿摩醯首罗天王恭敬供养者。 明智慧法身大悲圆满可恭敬供养故。 此已上十六天王龙王等。 明智悲圆满三界六道自在如王义故。 皆百万亿者。 表大愿智悲行具足也。 百万亿菩萨发声赞叹者。 明已上十六王总摄菩萨行遍皆可赞叹故。 百万亿天女专心供养者。 明前十六王等行无染大悲大慈遍三界故。 百万亿同愿天踊跃欢喜者。 明此欲界中天往昔同愿。 亦明此位之中总同佛愿行。 百万亿往昔同住天妙声称赞者。 明此十回向位菩萨。 皆同一切诸佛大悲愿行。 住百万亿梵身天布身敬礼已下至阿迦尼吒天恭敬顶礼。 明色界初禅已下行遍总有二十众天。 总收色界诸众。 初十六王等一时包含。 今次第别列。 无色界天。 定沈未堪现世发心。 化仪不及其境。 如此一段可十六行经。 自梵身天已下至阿迦尼吒天。 有二十众天。 阿迦尼吒天是色究竟天。 此天是色界顶。 此已上二十众天。 表此十回向中大悲之行。 天者净也。 明以大悲大智常处生死。 教化众生如天自在。 而无垢染如梵身天。 布身敬礼者有二义。 一恭敬如来。 二表法。 大悲谦下如地。 百万亿梵辅天合掌于顶。 亦有二义。 一敬佛。 二表法忻进。 百万亿梵众天围绕侍卫亦有二义。 一敬顺于佛。 二表顺正念度众生故。 百万亿大梵天赞叹称扬无量功德亦有二义。 一敬叹于佛。 二表法。 叹众生有佛功德。 百万亿光天五体投地亦有二义。 一敬佛。 二表法。 望此位以大悲为地。 明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投于生死慈悲之地。 百万亿少光天宣扬赞叹佛世难值亦有二义。 一敬世尊难值。 二表法。 叹众生菩提心难发。 百万亿无量光天遥向佛作礼亦有二义。 一敬佛。 二表法。 教化一切众生使令信解故称为遥见。 百万亿光音天赞叹如来甚难得见亦有二义。 一难遇难见。 二表法叹自心难知正法。 百万亿净居天与宫殿俱而来诣佛所此亦二义如前。 一敬佛。 二表法。 明悲智宫殿圆满含摄众生。 百万亿少净天以清净心稽首作礼二义如前。 一敬佛。 二表法明理事恭敬。 百万亿无量净天愿欲见佛投身而下二义如前。 一敬佛。 二表法。 明垂慈救俗。 已下准义知之。 而以行行之。 如百万亿种种天皆欢喜者。 此天众是色界欲界中杂类天故。 故云种种也。 是都称表众行具足。 言种种行饶益众生故。 百万亿诸天各善思惟者。 总言色界欲界天内天也。 都称百万亿菩萨天护持佛座庄严不绝者。 此但兜率天故。 亦是表法。 以法界为座。 体万行为庄严。 此已上三众通前有二十三众。 从百万亿华手菩萨已下至百万亿诸天子以净信心并宫殿俱有十众菩萨四众诸天子。 通为十四众。 初百万亿华手菩萨雨一切华有三义。 一处空雨华供佛。 二以空起行。 三明往世造华为因。 百万亿香手菩萨雨一切香亦有三义。 一雨香供佛。 二明五分法身香。 三明往因之行以香供养。 百万亿鬘手菩萨亦有三义。 一雨鬘供佛。 二以忍为鬘体。 三明往因造鬘供佛。 已下准义知之。 如百万亿诸天子。 从天宫出。 至于座所。 此有二义。 一出宫供佛。 二明以智会悲。 百万亿诸天子以净信心。 并宫殿俱。 亦有二义。 一并宫殿供佛。 二表悲智圆融。 百万亿生贵天子以身持座亦有二义。 一持座供佛。 二表法。 此生贵住主第四波罗蜜以精进。 是持座义。 百万亿灌顶天子举身持座亦有二义。 一举身持座供佛。 二表十住中灌顶智悲力用增强。 此四种天子者。 即是欲界兜率天中说诸天子。 以经言略计。 次第十住合是。 亦明子者慈名。 为表修慈故。 弥勒号慈也。 以次百万亿思惟菩萨已下至善能教化一切众生者。 此一段有十个菩萨以净三业。 或入住地庄严法会。 皆名义可解自百万亿善根所生。 已下至而以赞叹有十百万亿众。 善行所严。 如经具明如此世界已下至悉皆同等有四行半经都结十方同此已上徒众有一百种百万亿众。 已上庄严有一百八十七种百万亿。 为已上此段都数。 已上庄严及菩萨。 神天女色类间杂。 或次或不次者。 意表此十回向位。 是以智从悲成大悲海。 于人天六道中。 以无限遍周法界行门。 一时等化逐根与法。 或次或超。 或但成信。 或位阶十地。 或人天善根。 无有一向次第安立。 以此庄严及菩萨神天。 表法间杂不依次第或菩萨众中有诸天或诸天众中有龙神如是准义思之可见经意。 第二兴供迎佛分中与十万亿阿僧祇兜率天子奉迎如来有二义。 一请佛入宫殿。 二表法。 以解脱无依住之大智处一切生死。 饶益众生即迎佛义。 又一释如创入圣位以方便三昧而入真门。 如此十回向以取十住十行中无垢正智。 入大悲方便。 为迎佛入宫殿。 如三乘中地前三十心为方便。 十地见道。 如此经十信心为方便资粮。 十住初心为见道成佛。 十行十回向。 十地十一地为资粮十住初心见道成佛令惯习自在故。 为三乘教于三僧祇劫方成佛故。 设十地菩萨得三种意生身。 非是得佛智生身故。 以是十地向前三贤菩萨。 是资粮位。 十地见道为加行位。 十一地等觉位中。 普贤行方终。 十二地是妙觉佛果。 此佛华严其义。 先佛而后行。 以先觉佛果。 方以悲愿之行。 用资觉体。 使悲智齐均。 以此义故号佛华严也。 是故今此兜率天王。 以将大悲之方便。 用资十住十行之中大智佛果。 为迎佛义故。 今此位教表法大体。 将以大悲之海。 用资十住十行之中佛智慧正觉故。 故号之为迎佛故。 夫法无始终一念齐等。 万行悲智当体圆终。 设教名言不可并立。 名诠序致似有前后义。 生体名者名无始末。 达教者境智不移。 此教意明混今古之为一际。 破情尘于当即也。 终不可作延促解始终见。 总不出无时之理。 和会一多差别之门也。 凡以前位向后位为遥见正契。 为佛来入宫。 以清净心雨阿僧祇色华云有二义。 一供佛。 二表法门。 大悲万行遍周其云具十种。 明法行圆满皆从天身出者。 明智身兴万行也。 大众天子天女欢喜顶礼者。 明以轨度法则利生令得乐故。 明菩萨大悲令众生得乐是菩萨乐故。 如世人母。 其子乐者其母亦乐也。 兜率宫中不可说诸菩萨住虚空中精勤一心供养出过天者。 明以法空成行出胜世间有为行也。 此一段有十三种众。 第三诸天迎佛各各遥见如来敬佛兴供分中分为五段。 云遥见佛来者明从前十行发起回向大悲大愿故。 如对目前者。 明不离根本智常相应故。 下文云见如来具一切智是也。 于法无碍正等觉者。 明与佛智正觉合故。 如是思惟已下四句。 是正入位故。 各以天衣盛供已下十种供养者。 明前由以身化供明起愿也。 此段明以衣盛供表身行周也。 于此兴供一段六十五行经约作五门分别。 一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已下至同时奉迎如来有五行半经。 明诸天以佛神力自善根力遥见佛来自契智奉迎分。 二各以天衣已下至供养于佛有四行经。 明诸天以衣盛香华散佛供养分。 此有十种供养众。 三百千亿那由他已下至雨一切璎珞云无有断绝有十六行经。 明诸天各各以心所兴供云供养分。 此一段十种供养众。 四百千亿那由他已下至天乐出妙音声供养如来宝幡供养如来有十二行经。 明并陈所兴十种持散供养供佛分。 五百千亿那由他已下至无厌足有二十五行经。 旧住兜率天宫中菩萨以诸波罗蜜行兴其依果以为供养。 此一段十七种供养云者。 旧住本位位新来者。 加行入位。 此十七种供中先举盖为先者。 为此位回入大悲菩萨行故。 以大悲为首。 以诸波罗蜜一时资助。 华是智慧开敷义。 帐是含容义。 衣为忍义。 铃网是说教义。 如幻心是坚固义。 为无体可成坏故。 余准例约名义知之。 此第三段有三十种百万亿供养众。 末后有先住天宫菩萨众。 有十七种供。 从波罗蜜诸行生。 从法身智慧解脱知见生。 如文具明。 所以胜天之供为非有为所报得故。 是法身无作门所起超情作故。 第四尔时一切诸天及诸菩萨已下至阿僧祇众恭敬尊重。 此之一段有一百五行经。 总大众见佛饶益众生无限自在分。 于中文义如经自具。 第五身光照曜无限分中有十二行经。 约分七分。 一尔时大众咸见佛身已下至无边法界有两行半经。 明见佛光明境界分。 二以佛神力已下至出世善根之所成就可两行经。 明如来神力出妙音声说颂分。 三复现百千亿那由他已下至自在之所出生有两行经。 明如来现自报相庄严分。 四又现不可说已下至甚深义可一行半经。 明现无尽诸佛出兴分。 五又现不可说已下至平等清净一行半经。 明如来神力通变遍周分。 六如是已下至不思议胜德生有一行经。 明前所现是如来胜智德所生分。 七复现百千亿那由他已下至佛法门故有八行经。 明如来现不思议妙宝焰现自善根集大众分。 此七段经中文义自具。 此段意如来自现境界。 令回向者加行契入。 第六尔时如来大悲已下至称扬赞说不可穷尽一段有二十六行半经。 分为两段。 一尔时如来大悲所覆已下至生三世诸如来家有十二行经。 明如来示现庄严及神力令不可说世界众生获益分。 二世尊所现已下至此段末有十三行半经。 明如来所现之德显佛自在令一切众生发诸菩萨入佛所行酬本愿分。 第七尔时兜率天王已下至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有十三行经。 明兜率天王办供请佛如来为欲益众生故。 受请并结十方同此分。 第八尔时一切宝庄严殿已下至而说颂言有十三行半经。 约分为两段。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九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长者李通玄撰一尔时一切宝庄严殿已下至悉过诸天供养之上有八行经。 明如来受请入殿以佛自己善根依果出胜诸天无比对分。 此明加行会胜位德如佛故。 二时兜率天宫中已下至而说颂言有五行半经。 明诸天妓乐炽然不息诸天欢喜说颂分。 此明入法悦乐故。 第九有二十行颂。 明称叹往昔如来来入此殿分。 云吉祥者。 众善所集名吉。 众福所加名祥。 云金色殿者。 殿有金色光明。 亦名法身无垢。 云莲华殿者。 殿有众色莲华庄严。 亦表法无染。 是莲华义。 山王殿者。 明积德如山王。 非殿有山。 如经云。 宝者。 贵德为宝。 非关宝王。 余义可知。 所以须叹往昔如来者有三义。 一兜率天王念昔自分善根力合古。 二明古今诸佛道迹普周。 三明如来道迹依古不异非天魔梵所改今为众生生信入故。 此十佛亦以加行随行成名。 第十两行经。 明兜率天王叹佛并结十方同此。 第十一品末有十三行半经。 约分为二段。 一尔时世尊已下至为众说法有六行半经。 明如来处座为众说法分。 二不可说诸菩萨众已下有七行经。 明十方菩萨来集处座殿内庄严妙好胜诸天一切十方兜率天悉同此云集庄严分。 座体前已释讫。 师子座上结跏趺坐者有二义。 一世间威仪。 二会此十回向中理事交彻。 如来座体。 以法界缘起不思议智无所依住大慈大悲以为座体。 以无依住智性自遍周与虚空等。 不去不来而对现色。 身与众生数等。 任根差别。 随应调伏而化度之。 而无所造作。 如经云法身清净妙用自在者是也。 与三世佛同一境界住一切智者。 以智体无内外中边。 诸佛同住境界亦尔。 与一切佛同入一性者。 为无性之性无出入也。 诸佛同此也。 佛眼明了者。 觉一切法非有无。 而能以智遍知一切诸法也。 有大威德普游法界未尝休息者。 以无作无依之理智破一切执着。 皆悉消亡名之为威力。 以智无表里性遍如虚空应感现形而无来。 去名之为。 游无俗不真名为法界。 一念三世古今情尽教化众生无始无终。 名未尝休息。 明时不迁也。 具大神通者。 大智无依无形性无生灭名之为神。 智无不达名之为通。 随有可化悉能遍往者。 明智无去来中边表里。 十方众生应感皆见。 皆悉不同名为遍往。 以一切诸佛无碍庄严而严其身者此无碍庄严有二义。 一四无碍智庄严。 二佛依报正报二福庄严。 一切相好及随好。 是以如来身是正报。 国土莲华藏世界是依报。 智自善业而严自身及境为智。 法尔自具无边功德。 如九十七种大人之相。 是只为无明所覆。 以慈悲喜舍饶益众生。 报得依果者。 即随好光明功德是。 如佛大人相有十华藏世界微尘数随好无限。 如经且约举一种随好功德名圆满王。 所有利益具在经说。 又如无依住智体无自他内外所执。 所有依报正报庄严身及国土。 一切境界互相含入。 犹如百千明镜影像互相。 容入重重无尽。 重重无尽。 身土众境互入无尽。 犹如帝释所居宝网。 诸天眷属宝内重重众像相入身境无碍。 身出刹土。 刹土出身云。 俱现佛事。 一种自在诸法总然。 于智境界不说有情无情之法。 经云善知其时为众说法者。 了根生熟如应化度。 问曰。 何为诸佛知众生心时与非时。 答曰。 以如来心与一切众生心本不异故。 是一心一智慧故。 以此知时与非时。 诸佛了悟而与众生共之。 众生迷惑自谓为隔。 一切诸佛以一切众生心智慧而成正觉。 一切众生迷诸佛智慧而作众生。 及至成佛时还成众生迷理之佛。 所说法门还解众生心里迷佛众生。 以此不异故知众生心。 经云不可说诸菩萨各从他方种种国土而共来集者。 约万行差别名为他方。 以法随根应物调伏名种种国土。 不出如来大圆明智。 名为而共来集。 众会清净者。 无情识也。 法身无二者。 与佛同一体性等无性也。 无所依止者无得无证也。 而能自在起佛身行者。 无作之智同佛用也。 坐此座已者。 会此十回向法界本也。 殿出殊好者以智所感也。 出过诸天者。 以智报感非有情为也。 解云。 菩萨所报相约行所生。 论主颂曰。 菩萨以忍为垂鬘惭愧恒为衣服饰戒品涂香及末香慈悲普覆为其盖正心不动禅定幢智慧幡破诸邪见方便常住生死海饶益众生为妓乐总持演畅妙法音闻者解脱为歌乐已上如文可知。 此段有不可说他方菩萨众。 此一段诸天住兜率宫。 菩萨众总有一百五十个百万亿众。 若他方所来菩萨有不可说。 诸天庄严高座及宫殿色类。 有一百八十种差别。 一类有百万亿。 如来及菩萨自福庄严无有限数。 此会所将如是大悲。 如是智慧。 如是万行。 但为长养初发心住初生佛家之智慧大悲令惯习自在故。 时亦不改。 法亦不异。 智亦不迁。 犹如竹依旧而成。 初生与终无有粗细。 亦如小儿长初生而为大无异大也。 此直以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为养道之方便佛果在于初发心。 又十住中一住具十住之功用故。 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总十住中总具足故。 犹如神龙马王所生。 其神驹生在其地。 与父迟速相似。 唯力用未如其母。 如初发心菩萨。 以乘如来一切智乘。 初生佛家。 与佛同智。 唯神通道力未如。 以待大悲万行长养故。 虽长养功终法不异也。 时不迁也。 终不出初发心时力用功毕。 如龙女不出刹那际三生成佛。 是如善财一生得佛果亦尔。 一生义者得无生也。 今且约立无生有十。 一诸蕴自体无生。 二诸见自体无生。 三空无生。 四性无生。 五时劫不迁无生。 六涅槃生死无生。 七说法音声寂默无生。 八智慧分别无生。 九神通力性自周遍无生。 十不出刹那际对现三世尽古今劫一切众生前身无生。 有此十种无生义故。 是名一生当得菩提。 是此经意。 以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法方便用资初发心佛果。 绝前后之情所望故。 以资粮与佛果同时互为体用相资故。 故号为觉行互严。 此经以果资行令行无著。 以行资果大用得办。 如三乘以意生身菩萨未说乘佛一切智乘者。 推佛果在十一地后三祇之劫终也。 即地前三贤为资粮。 十地为见道。 佛果在十一地后三祇之劫也。 如此教与三乘中五位行相。 一倍颠倒行相不同。 后当更明。 兜率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将释此品。 三门如前。 第一释品名目者。 明以金刚幢等十菩萨各从异佛刹来。 处兜率天宫至如来所。 各化作妙宝藏师子之座已。 各以十回向法门因果而偈赞之。 故名偈赞品。 异佛刹者。 从十行中来入十回向。 第二释品来意者。 此品为欲成十回向中因果法门故。 此品须来也。 第三随文解释中。 义分为二。 第一长科经意。 第二随文释义。 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一品大意前后总作十一段长科。 一从尔时佛神力故已下至而说颂言有五十二行经。 明金刚幢等十菩萨众十方来集彰因示果不二分。 二如来不出世已下有十行颂。 明佛以实示权分三。 尔时坚固幢菩萨已下有十行颂。 明叹佛身性相无比要常亲近供养无疲大愿成满方能履佛所行道分。 四尔时勇猛幢菩萨已下有十行颂。 明佛及法要以净心净行方了见佛有为不堪分。 五光明幢菩萨已下有十行颂。 明一佛身而生多佛身如幻而生起分。 六尔时智幢菩萨已下有十行颂。 明佛智无依无作不造不内不外而能现形普遍分。 七尔时宝幢菩萨已下有十行颂。 明如来所有应现非情所为任智无功众生自业应见分。 此段约自修行之行智现相应故。 非时分智立时分者是情故。 多时少时俱是情故。 八尔时精进幢菩萨已下有十行颂。 明佛身非内外十方佛同等无有内外身对众生业现分。 九尔时离垢幢菩萨已下有十行颂。 明如来以无心无思无依之智性无表里对现十方随根普应分。 十尔时星宿幢菩萨已下有十行颂。 明如来无心意识可名为佛众生以有心意识及住寂灭心者总不能见佛分。 十一尔时法幢菩萨已下有十行颂。 明宁受众苦不舍如来分。 已上各说一法共成十回向心。 或但说有众生著有。 或但说无众生着无。 如经星宿幢菩萨颂云。 众生有分别。 是佛是世界。 了达法性者。 无佛无世界。 如下文法幢颂云。 宁可恒具受。 一切世间苦。 终不远如来。 不睹自在力。 此二颂皆相成就有无恐堕边见。 余例知。 如观十方何意为观众意之同别。 亦观十方世界诸佛法同不二。 二随文释义中从第一初五十二行经义分为十段。 一尔时佛神力故已下至来诣佛所。 是诸众来集分。 二其名曰已下至法幢菩萨。 举所来十菩萨名号分。 三所从来国已下至妙香世界。 是诸菩萨所从来国土分。 四各于佛所净修梵行已下至观察幢佛。 举本所事佛之号分。 五其诸菩萨已下至无量功德有八行经。 明诸来菩萨化座而坐放光显德饶益分。 六所谓已下至犹若虚空有七行经。 明诸来菩萨见无依止清净法身智慧遍游十方事佛自在无碍分。 七如此世界已下至无有差别。 明都结十方同此来集分。 八尔时世尊已下至神变之相。 明如来放光所在普照十方彼此大众皆相见分。 九如是菩萨已下至皆来集会有十六行经。 明诸来菩萨往因同佛善根至法究竟自在分。 十在于佛所因光所见已下至颂有两行经。 明都结十方同此世界菩萨集会分。 二随文释义者。 于此五十行经。 约立十门。 一明十方菩萨所来之法。 二释菩萨名下之义。 三释十世界之所表。 四释十佛名号之因果。 五释十菩萨来至佛所所化之座体。 六释菩萨身光之因。 七明菩萨所得何法而能自在化满十方。 八释如来放光处所表法。 九明诸来菩萨众海从谁发心。 十明随位进修因果。 一明菩萨所来法者。 经云一一各与万佛刹微尘为数者。 明进升之法智之知见胜前位故。 十住云百。 十行云千。 十向云万。 俱从万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来诣佛所者。 明迷法云外世界智达名来诣佛所。 云万佛刹微尘者。 是迷悟之数也。 二释菩萨名下之义者。 其名曰金刚幢菩萨者。 菩萨前已释讫。 金刚幢者。 明坚固不动义。 前十行位菩萨名林。 表行覆荫广多义故。 此位菩萨以幢为称者。 明大悲之行处生死大海能摧破一切众生烦恼自智无倾动故。 十行明以行自卑和怨义。 十回向明大智坚强随悲破怨自在义。 此约檀度行坚固幢菩萨者。 此大悲为戒体故。 勇猛幢菩萨者。 此约大悲为忍。 是勇猛义。 光明幢菩萨者。 此约大悲为精进之体。 长处生死之夜。 以智发明故。 智幢菩萨者。 此位大智于生死之中恒明常破闇故。 以为定体。 宝幢菩萨者。 明以大悲大智慧善施教网。 名为宝幢。 明教可贵故。 非世宝也。 精进幢菩萨者。 此位是第七方便行。 善能知根同事处俗不迷同尘不污。 是精进幢义故。 无垢幢菩萨者。 是此第八愿波罗蜜自无生死。 以智随愿利生故。 常无垢也。 星宿幢菩萨者。 此力波罗蜜法王位成差别智。 明善知众根犹如星宿大小皆明。 法幢菩萨者。 此位是智波罗蜜。 善安立诸法无能摧破者。 是法幢义故。 此已上是能行行之人。 三释世界名者。 所从来国谓妙宝世界。 明以妙法普施含生是可贵义。 世界名妙乐者。 明大悲为戒处生死利众生令得大乐。 妙银世界者。 明以法身理智以成忍体犹如白银柔软明净。 妙金世界者。 明精进利俗无有劳倦不亏真理黄中致福悉皆金色也。 妙摩尼世界者。 明法性白净用而无垢自在。 以为定体故。 妙金刚世界者。 明无性妙慧能破虚妄不自坏故。 妙波头摩世界者。 是赤莲华也。 明此以大悲方能同色香而无染故。 妙优钵罗华世界者。 青莲华色也。 明第八以智随悲之行清洁不污。 以青莲华色处泥不污。 以用表之也。 妙旃檀世界者。 以此法师位成说法香也。 妙香世界者。 明此位大智大悲随位功德终。 以无依无作之微妙智。 而满十方无来去智。 法音随遍无有形故。 但云妙香不云形类。 表胜前有迹故。 此十世界已上名是此十回向位行中之法故。 言妙香世界者。 是随生死教化众生理智妙用也。 世间以土地山河为世界。 智人以智德妙用为世界。 四释十佛名号因果者。 经云各于佛所净修梵行者。 明随位进修加行佛果。 即如下十个佛是。 所谓无尽幢佛者。 明此十向大悲之位所施无尽。 以成佛果之号。 其施如下回向品自明。 风幢佛者。 明巽为风为白净为言说为赤为日为明为白净即如风无形色而香臭悉吹皆令净故。 又巽为鸡知时而鸣故。 像此知根而垂教也。 上值天门开众善也。 巽为已盛阳之始也。 定是非之时也。 时斋戒法则之时故。 巽为言说为口为面门谈众善也。 能治辛丑。 丑为小男。 以众言说化童蒙也。 以此言之。 风幢佛是。 此戒波罗蜜之风化果号也。 解脱幢佛者。 忍位中果也。 忍力已成无不解脱也。 是西方兑为卑下义。 威仪幢佛。 此主北方佛果。 共信位中北方威仪智佛同号。 此主北方师范位也。 以威仪庠序以接童蒙故。 以约行为果号。 明相幢佛。 此与十信位东北方明相智佛同号故。 明约坎为所治。 丑为信心。 寅为契理。 始明借方表法也。 主丑为山。 山为不动。 不动即净。 净能发明。 明禅之始也。 入定之始正慧开敷。 以十向之位不离十信所信之法。 于彼法上以为安立。 此明十向之定体。 能发大悲利俗之明慧故。 如常幢佛。 与十信中第六究竟智佛亦相似。 总约随位升进波罗蜜上。 立佛果号之名。 总不离十信所信果。 一如善财至弥勒佛果还指善财见文殊者是也。 明文殊是启蒙信果之位。 发行进修不离旧迹。 今文殊菩萨住清凉山。 是此阎浮一境之东北。 主艮位。 表启蒙发明之首故。 故为童子菩萨。 以实言之。 本是十方诸佛无性理之妙慧。 成佛莫不由之。 此门即一切众生尽有。 迷理自惑而不见。 若悟理者现行分别是也。 以定照之方明故。 艮为止也。 自余准例。 随名会位知之。 五释诸菩萨来所化之座体者。 经云。 化作妙宝藏师子之座。 以法宝利生教行网故。 以宝网弥覆座上。 十信位中座体约果成名。 以宝莲华藏为体。 十住位中约得如来智慧大悲而成体。 即以毗卢遮那藏为体。 即师子座号毗卢遮那藏。 十行位中以净行离垢师子座。 即以莲华藏为体。 十回向位明大悲处生死设教行普该万法不拘一法故。 座体直以宝为名。 不限色类。 以教行遍周而漉众生故。 座有宝网弥覆其上。 六释菩萨身光者。 明此位菩萨以大悲行处世利物任智慧而照众生即净光恒照。 七明菩萨得何法而自在者。 经云。 见无依止清净法身。 以智身现无量故。 是明见法无依止性。 一切无明便为妙用智慧。 即能通化无方。 八释如来放光处所表法者。 明十信足下轮中放光以信为初。 如十住足指端。 明入圣位之初。 十行足趺。 明依圣性法身起行。 十回向即于膝上放光者。 明表法光明以膝者人之坐起回旋卷舒自在之所由也。 明此回向位法门是。 回俗处真解脱无染之大智。 以悲愿利生。 处生死而恒涅槃。 处涅槃与生死无碍自在。 以放光处表之。 十地眉间表中道果光也。 九明诸菩萨从谁发心者。 皆于自心无始分别。 无明为发心之始。 达此无始无明为大圆镜智故。 即与十方毗卢遮那如来同善根故。 若离此智。 无成佛期。 无见佛日。 是故经云。 如是菩萨皆与毗卢遮那往昔同善根故。 明达自无明。 成大智体。 诸佛共此智也。 十明随位进修因果者。 明金刚幢菩萨是所修行之人。 妙宝世界是所修之行。 无尽幢佛是所行之果。 余九例知仿此。 已下有十段颂。 一颂十行。 一行一颂。 所颂之法是此当位十回向位中。 都调治纲纪之门。 如文自具。 更加文释。 文烦义沉表法难知。 方可约释。 余如文自具书。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将释此品三门如前。 一释品名目者。 此品何故名为十回向。 答曰。 以十住初生诸佛智慧家。 虽有第七方便波罗蜜成大悲行。 然为创始应真修理智出世心多行悲行劣故。 于初发心住。 于妙峰山顶见比丘。 名为德云。 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 虽知以后次第十善知识。 以十波罗蜜互相参入。 和融诸行早已具足。 然当随本位行门胜劣全异。 此明同中别令升进故。 如十行位中为行之首。 即以三眼国比丘名善见。 即以林中经行。 用表其十行。 以智眼慧眼法眼。 观根利生化令出世故。 以比丘所表为十行。 广大覆荫众多以林所表。 如此十回向位中。 明前二位出俗心多。 大悲行劣。 以将十住初心所得诸佛之智慧。 十行之中出世之行门。 处俗利生故名回向。 回真入俗利生故名回向。 是故此位表法善知识。 即以鬻香长者名号青莲华表之。 明此十回向法门如合和香法。 以将诸众香合为一丸。 互相资益以成遍熏。 十回向者。 亦复如是。 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香。 和合大慈大悲诸波罗蜜四摄四无量涅槃生死诸尘劳门。 共成一个法界之真香。 皆从大愿为首。 是故此位名为回向。 长者名青莲华者。 表此位行不染垢净生死涅槃也。 又长者明处俗流。 智长于世人名之为长者。 青莲华者。 明诸色华之中此华色香第一。 以表五位行门。 此十回向法门第一。 何以然者。 为此十回向法门以大愿力会融悲智。 生死涅槃成一法界之真自在法故。 能资前位佛果。 使具普贤行门圆满故。 亦成后位十地十一地行门。 使惯习自在故。 明前后十住十行十地十一地总是此十回向位中理智大愿大智。 大悲所圆融故。 故以此十回向位通前彻后总通收故表青莲华。 众华之中色香最为殊胜出过余华也。 又以表兜率天宫。 于诸三界此天殊胜。 何以故。 为世间三世诸佛皆在此天长菩提心满化世间故。 向上化乐天他化天乐放逸故。 又向上色界无色界是乐净心多故。 已下夜摩忉利是着乐之处天非知足故。 四天王天四面而居非正位故。 是故此天处欲界之天上下处中故。 又此天要修三福德人之共生处故。 何者为三。 一修施。 二持戒。 三修定。 自余诸天不修三福令均平故。 皆偏多也。 修戒施二福。 是故余天。 或多放逸。 或多乐净。 是故上生经云。 乐欲长菩提心者。 来生此天。 是故此天说此十回向门。 于此表法胜故。 又向下忉利夜摩向上他化化乐。 此天于此五天处中故。 故说十回向。 和会智悲均平令处中故。 故于此天说十回向故。 故将此处表所说法门。 又将鬻香长者号青莲华。 所表法位以此之义可解。 是故名十回向。 以表十波罗蜜行参和一多同别之门故。 为十种回向以表无尽故。 以大愿风吹智慈云令普雨故。 二释品来意者。 大意如前所述可知。 三随文释义者。 义分为二。 一长科经意。 二随文释义。 一长科经意者。 从尔时已下。 至第三十三卷末。 总作十五段长科。 第一从品初尔时已下。 至去来现在一切诸佛回向。 有三十三行经。 是十方诸佛如金刚幢菩萨令说十回向分。 第二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有九行半经。 是正举十回向之名目分。 自此已下。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第三十三卷内。 至皆得清净到于彼岸。 总有十卷经。 明正说十回向随十波罗蜜进修行门分。 已上十个回向。 一个是一个波罗蜜行。 都共为十段科。 第十三佛神力故已下。 至一切世界兜率天宫悉亦如是。 有十六行经。 是动地兴供分。 第十四尔时复以佛神力已下。 至亦复如是。 有十行经。 明同号菩萨来集作证分。 第十五尔时已下。 有六行半经。 明金刚幢菩萨说颂分。 从初第一段诸佛加金刚幢分中。 复分为四段。 一尔时金刚幢菩萨已下。 至演说诸菩萨十回向。 有十八行半经。 明金刚幢菩萨入定诸佛与同号加持分。 二佛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已下。 至无障碍法光故。 有四行半经。 明诸佛劝说十回向法门分。 三尔时已下。 至善根力故。 有六行经。 明诸佛与金刚幢十种法力加持分。 四尔时已下。 至去来现在一切诸佛回向。 有四行经。 明诸佛以手摩顶令金刚幢菩萨出定说法分。 二随文释义者。 约立十门。 一释入三昧因缘。 二释三昧之名。 三明诸来佛刹远近。 四明诸佛之数。 五明诸佛同号所缘。 六明佛来现前称赞。 七明诸佛共加入定。 八明诸佛摩顶因缘。 九明出定告众叹法。 十明正说十回向。 一释入三昧因缘者。 为欲令后学菩萨知轨则故。 为知三昧方便现智令明净故。 为知三昧之力能令说法智慧简择自在分明故。 三世诸佛法则合如是故。 故须入定。 二释三昧之名者。 何故名为智光三昧。 为以成就大悲之门非大智而不显。 如十住中显佛智慧与自心同合。 即以方便三昧无作无思。 如净水澄明日月万像自然现彻。 如十行之内三昧。 即名号善思惟。 则明理随事法差别名善思惟。 如此十回向所入三昧名智光者。 明以智行悲明处俗无染。 以此智光照俗无俗不真。 是以鬻香长者青莲华表之。 用明处俗无染。 十住十行比丘以为标首。 以明出俗之功。 一依善财知识表之。 是故此位圆悲智之自在故。 故三昧名为智光。 三明诸来佛刹远近者。 明随位胜进智慧增广。 十行云万佛刹微尘。 此位云十万佛刹微尘。 表胜进过前。 四明诸佛之数者。 经云。 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 明进修智业广大与十方如来智体功用合故。 五明诸佛同号所缘者。 何故十方诸佛。 与入定菩萨同号为金刚幢。 而现其前者。 有二义。 一如前所释进修智会。 二以佛名号及如来身而现入定菩萨前。 明处位不惑断自他之疑故。 成法印故又智既合同。 身亦无二故。 六明诸佛来现称赞金刚幢者。 明以言加令入定者。 印法不惑。 亦令当学之徒断余疑惑故。 又身智既同。 说法亦等故。 七明诸佛共加入定者。 所云共加者。 有二义。 一自智所会合佛德故。 二诸佛随智与力二缘会故。 名之为加。 又为自虽不疑断他惑故。 诸佛与加成法则故。 又说佛加持有六。 一同名号加。 与同名故。 二现身加。 而现其前故。 三言赞加。 以言赞叹故。 四毗卢遮那往昔愿力加。 五与十种法加。 如文自明。 六以十方诸佛手摩其顶加。 八明诸佛手摩其顶因缘者。 何故手摩其顶。 明右手作用之便。 明诸佛以右手引接令出定说法。 又自作用与诸佛作用相及故。 又诸佛许可到法际故。 以当位有自位际法也。 九明出定告众叹法者。 经文自具。 十明正说十种回向者。 如经下文。 此释初段三十三行竟。 第二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有九行半经。 正举十回向之名目分。 至后随当位分中方释。 第三正说十回向随十波罗蜜进修分中。 从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回向已下。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于此段中有二义。 一科其当段经意。 二随文解释。 此十个回向中。 长科有一百八十段经文。 一科其当段经意者。 于此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段中。 长科为十段。 一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已下。 至如是等无量善根可有五行经。 明修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成就初回向分。 二修善根时已下。 至皆令得一切智。 有十四行半经。 明起大愿念度众生分。 三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三十三行半经。 明亲疏善恶平等分。 四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住佛所住。 有二十行经。 明以诸佛法而为胜缘。 深植自善根愿与众生分。 五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令得解脱。 有三十八行经。 明菩萨入于恶道。 代诸众生受苦令诸众生得乐分。 六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已下。 至使到彼岸。 有七行经。 明菩萨以自善根令诸众生得十种究竟乐分。 七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无量善根。 有五行经。 明菩萨随宜救护众生。 得出生死供养诸佛亲近善友分。 八佛子已下。 至令一切众生断疑故。 有十一行半经。 明菩萨大愿众生虽多不假多圣。 唯我一人独能度尽分。 九佛子已下。 至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有三十一行经。 明菩萨如日普照。 不求恩报不着众生法回向分。 十尔时已下。 至说颂。 有六行半经。 明金刚幢菩萨观众说颂分。 二随文解释者。 何故名为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释此名目有二义。 一明随位修行次第之法。 二方明本位名号。 一明随位修行次第之法者。 如十住中。 于初发心住求一切智。 此菩萨所缘十种难得法而发于心。 所谓处非处等十种如来智力而发于心。 生于佛家为佛真子。 如十行之中。 行欢喜行为大施主。 凡所有物悉能惠施无有悔吝。 行菩萨行以为所缘。 如此十回向中。 初回向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者。 即以六波罗蜜四无量心。 以为所缘。 即以十住十行所得大智法身无著净行。 起广大愿行处于生死。 以六波罗蜜以为行首。 慈悲喜舍以为处生死利物之缘。 是故即名为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即以慈悲喜舍为救护。 以六波罗蜜出世间法为离众生相故。 为六度行门是出世行故。 是故如是安立次第。 总在十住初发心位。 一时总具。 只为纸素竹帛名言次第。 遂生分段。 非是法有前后义故。 如十住位中善财童子表法之中海门国观大海。 具有阿修罗等十王供养等是回向义。 然教门次第升进不可不存。 若不如斯。 使后学之流行沉沦而不进。 二明本位之名者。 又以大智法身。 以为离体。 十波罗蜜四无量心。 以为处生死救护众生所缘。 是故名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心以智体无依所救护者。 无住众生无相正为救护而无作者故。 故众生自真无出没故。 名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成此初回向法门具足五缘。 一具自了法身本自清净解脱缘。 二得大智慧解脱缘。 三具大愿力奉事诸佛利众生缘。 四十波罗蜜具足胜行缘。 五慈悲喜舍不舍一切众生缘。 具此五法方能成就此初回向。 云何行檀波罗蜜净戒波罗蜜。 以能舍恶法戒体自净故。 云何修忍波罗蜜。 施戒已成。 当修忍力时。 为施体能舍故。 与戒体净因忍体。 须加行修学。 为忍防他凌辱。 非由己自舍故。 故须加行学忍。 云何起精进波罗蜜。 以忍体是自息其忿恨。 非是忻修利物之行故。 须起利物之行。 是此位精进义。 云何起精进波罗蜜。 入禅波罗蜜。 以精进勤利物之行。 恐多散动相应故。 须入禅波罗蜜。 云何住般若波罗蜜。 以禅能发生净慧故。 云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为六波罗蜜是出世心多故。 加以慈悲喜舍利众生法均调诸行故。 此已上六度四无量心。 使令均平智悲得所成。 此初回向门此回向法门。 从十信十住十行总具有之。 至此本位方令齐等。 若以解行门中有此差降。 若以理智门中总无前后。 始终之法已下当位。 有十度调治之法。 如下文中具明。 不烦更释。 但如文以行行之。 云何但以六波罗蜜。 为利生行。 为明大悲门中但令众生出世间故。 然后方令入生死中。 已下颂中。 有五十六行颂。 颂此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此一段中。 明菩萨所行之行。 调均得所。 两行一颂如文自具。 得意以行行之。 此之一段。 以檀波罗蜜为主。 九波罗蜜为伴。 以善财鬻香长者号青莲华表行行之人。 以名下义思之可解。 于中所行法则鬻香者卖香人也。 能办诸香和合诸香。 卖鬻与人。 用表此位之行。 前已释竟。 第二不坏回向。 以戒波罗蜜为体。 余九伴。 善财以舡师号婆施罗。 为表行行之人。 此云自在。 住楼阁城门外海岸上。 住修大悲幢行法门。 明此回向位中以大悲为戒体。 视一切生死之海。 令得一切大智之海。 居生死海而得自在。 故名自在。 广说如经文。 又表戒体如海性净不宿死尸。 明法身本净不宿烦恼染污死尸也。 广义如文。 经云。 佛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不坏回向者。 于此一段经文义分为二段。 一长科此一段经意。 二随文解说。 第一长科此一段经意者。 自佛子已下。 至说颂已来。 总科为六段。 一佛子已下。 至无量无数行境界故。 有十三行半经。 明菩萨得信不坏分。 二佛子已下。 至大愿悉使满足。 有十一行经。 明菩萨住持教化众生分。 三菩萨如是已下。 至阿僧祇衣敷布其地。 有三十三行经。 明举依果报庄严分。 四佛子已下。 至最上信解心回向。 有二十一行半经。 明菩萨以如上依果所有庄严供养诸佛皆为度脱众生分。 五佛子已下。 至第二不坏回向。 有二十四行经。 明菩萨能随生死度脱众生。 同诸事业求一切智。 白净等法恒不舍分。 六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说颂。 有七行经。 明菩萨得于诸佛妙法断疑。 如闻自达能随想力。 入一切刹普照众生分。 已下颂有五十行。 两行一颂。 皆颂当位之中回向所行之行。 如文自具。 不烦更释。 如文行之。 第二随文解说者。 云何为不坏回向。 虽随生死海而不坏法身。 虽随分别而不坏无作。 虽随诸见而不坏法眼。 虽随诸行而不坏菩提心。 虽教化成就众生皆至佛果。 不坏身心无依住门。 虽随一切众生知根同事。 而不坏戒体恒自白净。 是故名为不坏回向。 又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无成坏体。 如是阿僧祇宝者。 是本行中。 以法利生依报果也。 阿僧祇华者。 是以行能利自他。 开敷众善之依果。 阿僧祇鬘者。 是忍所报也。 阿僧祇衣者。 从惭愧生也。 阿僧祇盖者。 大慈悲所生也。 阿僧祇幡者。 回向心所生也。 阿僧祇幢者。 是随行不退力所生也。 阿僧祇庄严具者。 诸助道法所生也。 阿僧祇给侍者。 从谦敬离慢所生也。 阿僧祇涂饰地者。 从戒品生也。 阿僧祇涂香者。 以戒遍诸法生。 阿僧祇末香者。 以往昔散华香报所生。 大约以行知果。 如影随形。 一一相似准物类。 以义解之可解。 亦以昔曾以如是物供养佛法僧获得如斯果故。 余准此知之。 此回向体。 如经云。 如实法印印诸业门。 得法无生住佛所住。 观无生性印诸境界。 诸佛护念发心回向。 与诸法性相应回向。 入无作法成就所作方便回向。 此是不坏回向之大体也。 智不坏。 生死不坏。 大愿不坏。 大悲不坏。 皆如实故。 如十住位。 以离染大悲为戒体。 即以海门国海云比丘为所表。 十行位中。 即以工巧算术以为戒体。 即以释天童子于河渚中算印法。 以为所表。 为明行为河流而归海故。 十回向中。 以处俗大悲为戒体。 即以海舡师自在为所表。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一长者李通玄撰第三等一切诸佛回向者。 以忍波罗蜜为体。 余九为伴。 表法中以善财童子所见可乐城东大庄严幢无忧林中无上胜长者是也。 为城名可乐依主所行之行立其名故。 为明得法成忍人见可乐住。 城东者。 为明忍为觉行之首。 为表东方角亢氐房之位。 主众善之首。 房为青龙。 主吉庆位故。 以东方为阳。 为生万物之首。 明忍为万行之首。 生众福故。 故名城东也大庄严幢者。 忍随违境不动也。 是幢义。 无忧林者。 明忍成行满如林广荫也。 号无上胜者。 众行之中不胜忍也。 众行之中无忍不成行故。 余广如经说。 二义如前。 第一长科当段经意者。 从此一段经中。 约科为十段。 一佛子云何菩萨摩诃萨等一切诸佛回向已下。 至诸根清凉。 有五行半经。 明学佛回向心得自在清凉分。 二佛子已下。 至不变异乐。 有七行半经。 是菩萨回向佛乐分。 三佛子已下。 证萨婆若。 此云一切智。 有七行经。 明回向菩萨行愿分。 四佛子已下。 证一切智。 有十行经。 明回向一切众生。 令得离苦分。 五佛子已下。 至具足充满。 有两行经。 明菩萨行由愿广大充满分。 六佛子已下。 至回向诸佛无上菩提。 有十八行半经明菩萨以本大悲处俗无染着分。 七佛子已下。 至如来究竟之地。 有二十五行经。 明与畜生食愿永离众苦得乐分。 八佛子已下。 至第三等一切诸佛回向。 有十四行经。 明菩萨等一切诸佛回向分。 九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心无所著。 有六行经。 明菩萨入佛功德深入法界善知菩萨修行次第分。 十尔时已下。 一行经。 明金刚幢菩萨观众说颂分。 第二随文释义者。 何故名为等一切诸佛回向。 为此第三回向成其忍门。 无贪嗔痴三业如佛。 佛所行愿皆悉愿为故。 名等一切诸佛回向。 令愿行一如佛故。 又前云不坏回向。 以次等一切诸佛回向。 明次第合然已下。 有四十八行颂。 两行一颂。 所颂前法如文具明。 不烦更解。 第四至一切处回向者。 以精进波罗蜜为体。 余九为伴。 以善财见比丘尼。 名师子频申住输那国。 此曰勇猛城。 名迦陵迦林。 此云斗诤时也。 明此比丘尼能和断斗诤。 此表第四回向行精进业利物之相。 表比丘者。 明离染清洁。 尼者慈音。 明此精进行门离染慈悲以为行体。 号师子频申者。 明已得四无碍智已得四种无畏故。 师子者。 明智无畏也。 频申者。 卷舒自在也。 明以清净大智勇猛。 自在卷舒说法利生善和断斗诤皆悉从伏无量诸众。 见闻不同广如经说意表此第四回向中行精进之行。 智悲相故。 无染慈悲说法自在。 表悲常随苦流智常无所染是尼义故。 四无碍智者。 一义无碍智。 二法无碍智。 三辞无碍智。 四乐说无碍智。 四无畏者一一切。 智无畏。 二漏尽无畏。 三说障道无畏。 四说尽苦道无畏。 二义如前。 第一长科此段经意。 义分为八段。 一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至一切处回向已下。 至无边世界。 有十二行经。 明菩萨所修善根如实际遍三世供养分。 二佛子已下。 至广大威德种性中。 有十二行经。 明诸佛兴世如法身遍往无差别广大利益分。 三佛子已下。 至护持一切诸佛教故。 有六十四行经。 明菩萨以众多无尽如法性供养云供养如法性无边众多如来普摄诸善根分。 四佛子已下。 至以善方便修回向道。 有十六行半经。 明菩萨修回向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一切善根分。 五佛子已下。 至具足一切功德。 有六行经。 总结已上供养功德分。 六佛子已下。 至第四至一切处回向。 有六行经。 明都结已上遍一切处回向所作令佛种不断广严净佛刹分。 七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能以善根如是回向。 有十二行经。 明住此回向时得身语意业遍十方一切处分。 八尔时已下。 有一行经。 明金刚幢菩萨观众说颂分。 第二随文解义者。 云何至一切处回向。 约位有十一。 一法身至一切处。 二智身至一切处。 三大愿至一切处。 四供养诸佛至一切处。 五见闻听受诸法至一切处。 六遍现色身至一切处。 七开悟众生至一切处。 八不出毛孔至一切处。 九遍满十方等于法界而无去来至一切处。 十入一众生身心等一切众生身心至一切处。 十一入一佛身毛孔等一切佛身毛孔至一切处回向。 又回向者。 有十法。 一以无作法回向有作法。 二以有作法回向无作法。 三以一法回向多法。 四以多法回向一法。 五于诸有法回向无法。 六于无法回向有法。 七以世间法回向出世间法。 八以出世间法回向世间法。 九以一切自性无回向以为方便回向法。 十以一切有回向法。 以为自性无回向法。 为令滞有无者得自在故。 生死涅槃无障碍。 得大神通无物拘留故。 供养诸佛教化众生。 一多同别皆得自在故。 以诚实心起大愿云。 周覆法界虚空界。 兴种种供具供养三世一切诸佛。 皆愿自他福德圆满故。 是故名为至一切处回向如世界种。 即如华藏世界种是也。 约先德云。 数三千大千世界至一恒河沙数。 为一世界海。 又数海世界数至一恒河沙。 为世界性。 又数世界性至一恒河沙。 为一世界种。 如种种世界云众杂多也。 如转世界者。 或圆形转。 或流转如江河。 是日月亦是皆无住心名转侧世界。 如四天王天。 在须弥山侧住仰世界。 可知覆世界如蜂窠等。 是亦如世界成就品说。 已下如经自具。 大意以修得十住十行之中法身理智。 即依此法起大愿大悲。 依无作理智起神通行。 使不滞染净。 不为染净二法所拘留。 神通诸法性自离故。 已下有二十二行颂。 两行一颂。 如文自具。 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者。 以禅波罗蜜为体。 以善财童子所见婆须蜜女。 以为所行之人。 所住国土。 名为险难。 城名宝庄严。 以叹德中心无分别。 普知诸法。 一身端坐充满法界。 于自身现一切刹。 所明禅体遍周自在。 为明禅与智悲会融无二体用自在故。 以国名险难者。 以真智会俗。 城名宝庄严者。 会俗体自真。 明定乱两融智悲不碍随尘不染故。 号名宝庄严。 婆须蜜女者。 此云世友。 能与世人为师友故。 亦曰天友。 能与诸天作师友。 或曰易宝。 以此女善巧方便易取众生一切智宝。 此女身金色目发绀青。 若闻说法。 若暂见。 若执手。 若坐座。 总得三昧。 为明禅体遍周与智会故。 道合见者。 总皆是禅体智慈相会之流。 若也别见之流。 常对面不睹其容也。 但为定与智会。 智与悲冥。 随根接俗。 号之为女。 非即但为女也。 十住中第五主禅门即俗士长者。 号为解脱。 明俗体本真众生身本来佛国故。 长者身含佛国。 明众生身亦然。 但禅观相应即见。 十行中即以宝髻长者。 明禅门。 以本自居宅十层之阁。 宅有八门。 市上接俗引来宅内。 即以所行俗事。 用彰智随悲行处世染而不污。 若也未悟俗尘为业所留。 要须戒定慧求出世之智。 若也达智业亡。 要须处缠不污方便利生皆令解脱。 一须知根接引不得惑乱众生。 要须依根受药。 二义如前。 一长科当经意者。 于此段长科为十三段。 一佛子已下。 至悉皆具足。 有六十一行经。 明菩萨凡所随喜回向悉皆具足圆满分。 二佛子已下。 至一切佛刹悉亦如是。 有三十行经。 明菩萨以大愿愿菩萨众海圆满十方庄严国刹分。 三佛子已下。 至转无障碍不退法轮。 有七行经。 明方便回向分。 四佛子已下。 至超然出现。 有五行经。 明愿清净佛刹至一切众生界佛常超然出现分。 五佛子已下。 至入一切法界。 有三行半经。 明菩萨达一切智知业果寂灭分。 六佛子已下。 至无有少法与法同止。 有六行经。 明不分别不着取分。 七佛子已下。 得无尽善根。 有十行经。 是菩萨得无尽善根分。 八佛子已下。 至一切境界悉无所有。 有六行经。 明菩萨了众生界无众生于法无得证分。 九佛子已下。 至令诸善根悉充足故。 有五行经。 是菩萨无智入法无法入智分。 十佛子已下。 至修治诸行。 有六行半经。 是菩萨成就功德藏堪为众生福田分。 十一佛子已下。 至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有七行经。 是菩萨福相处世无伦分。 十二从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十种无尽藏。 有十五行经。 是菩萨得十无尽藏分。 十二尔时已下。 有一行经明金刚幢菩萨说颂分。 第二随文释义者。 云何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此位明禅与智冥。 智与悲会。 以无尽虚空为一道场。 以无尽众生无明行相。 而为佛事。 身恒承事无尽诸佛。 而遍周法界化无尽众生。 总成佛身表里相亡始终情尽。 遍知诸法不坏无心。 名无尽功德藏经云。 于一毛孔见阿僧祇诸佛出兴于世得入法无尽藏者。 明心性本无大小系尽。 身为智影。 国土亦然。 智净影明大小相入。 如因陀罗网境界喻是也。 经云。 以佛智力观一切法悉入一法者。 明万境虽多皆一心而起。 心亡境灭万境皆虚。 如净水中众影也。 水亡影灭。 此约破有成无说。 又以境约智生。 智虚境幻。 多幻相入不离一虚。 幻不异虚处不异幻。 幻虚无二。 一异总虚。 此约以智幻处自在无碍门说。 此皆借法。 况说如实所知唯亡。 思者智会。 其智会者。 方可用而真不惑心境。 以大愿力随智幻生等。 众生数身如应摄化故。 名无尽功德藏。 自余如文自具。 不烦更解。 已下有五十行颂。 如文自具。 但如说修行。 第六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者。 此明般若波罗蜜为体。 以善财知识名鞞瑟胝罗住善度城。 常供养旃檀座佛塔。 以为表法。 名鞞瑟胝罗。 此云包摄。 以身含佛刹为名尔。 住善度国者。 约化行为名故。 以此住智慧善度众生故。 供养旃檀座佛塔者。 明戒定慧解脱法身为座体。 得佛不涅槃际者。 明戒定慧体无灭没也。 广如经说。 其座不安形像者。 明无相理会是佛义故。 见座入法故。 城名善度。 身与空合。 名为佛国。 亦名包摄也。 以明无相智慧是佛不灭度法门。 以智无生灭故。 第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一段长科约作六十四段如下。 此段回向长行中。 有六十一段经。 总明行施。 于段段中。 皆有三义。 一明行施心成就。 二明施已回向菩提。 三明各发十种愿皆愿自他成佛。 已下三段是总结所施之功。 及金刚幢观众说颂。 一舍身肉手足国城妻子悉舍行。 二施食。 三施饮。 四施味。 五施车乘。 六施衣。 七施华。 八施鬘。 九施涂香。 十施床座。 十一施房舍。 十二施灯明。 十三施汤药。 十四施器。 十五施种种宝严饰车。 十六施象宝。 十七施师子座。 十八施宝等。 十九施宝盖。 二十施宝幡。 二十一施宝幢。 二十二施宝藏。 二十三施种种妙庄严具。 二十四施冠及髻中珠。 二十五施财宝妻子救众生牢狱。 二十六舍身代命。 二十七施莲肤顶髻。 二十八施眼。 二十九施鼻。 三十施耳。 三十一施牙齿。 三十二施舌。 三十三施头。 三十四施手足。 三十五施血。 三十六施髓肉。 三十七施心。 三十八施肝肺。 三十九施身。 四十施支节骨。 四十一施皮。 四十二施手足指。 四十三施连肉爪甲。 四十四为求法故投身火坑。 四十五为求法。 乃至一字一句。 舍其王位国城妻子一切所有。 四十六菩萨为自舍屠杀业。 四十七见残忍损诸人畜。 慈心救之。 所谓去男形也。 四十八菩萨见佛出兴普告众生。 舍我慢戏论。 四十九舍大地。 五十舍僮仆。 五十一舍身施与一切众生谦下离慢。 五十二施身给侍诸佛。 五十三施土地一切诸物及舍世事。 五十四舍都城关防输税。 五十五舍妓女。 五十六施所爱妻子。 五十七施舍宅。 五十八施园林台榭。 五十九施广大施会。 六十施一切资生物。 六十一随诸众生所须一切阿僧祇物施。 已上此一段回向中。 总有六十一种施。 一一施中十种大愿。 六十一愿中有。 十种回向。 以表舍一切所著成一切无所著。 诸性无作供养诸佛。 教化众生。 行无尽行故。 从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 第六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已下。 至于诸法中而得自在。 有六行经。 都结已下回向之功。 自尔时金刚幢菩萨已下有六行经。 明金刚幢菩萨观众说颂叹法分。 今上下长行及八十二行颂。 于中文义自具不烦更释。 且略释回向名目。 云何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经云。 佛子如是回向时。 即为随顺佛住。 随顺法住。 随顺智住。 随顺菩提住。 总明行檀波罗蜜遍周刹海不坏法身智身成就通化长大慈悲等佛所行。 故为名也。 又释以理顺行。 以行顺理。 以智顺悲。 以悲顺智。 以方便愿力引生智海。 成就悲门均调自在。 名为随顺坚固善根回向。 论主颂曰。 法身理智无体性平等清净无造作方便以愿力庄严神通变化行充满法无自性从缘生缘生不失无作性设兴回向大愿云周遍无边一切行不离缘体性无生智如影响充法界智体如愿如普贤回向大愿皆无实虽复无实不废缘虽复从缘性无作菩萨所兴诸行云智无来去如影现假使教化诸群生犹如化人度幻众大约如世造立宫室要以功成。 论其现自施功。 功体各无自性。 及至成功事毕。 还以无功而益人。 设宫室有覆养之功。 亦复不云养育。 此回向大愿亦复如是。 为理智虽有净烦恼之功。 不兴回向大愿。 无覆育饶益大慈悲之功。 此之回向从初发心住具足有之。 但约升进胜劣言之。 亦约说文广狭言尔。 亦以时不迁论也。 总五位一时说也。 古今无前后义也。 第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者。 以方便波罗蜜为体主大悲门。 前六波罗蜜是修出生死心。 此第七已后四波罗蜜是方便。 智入生死中教化众生。 是故表法中善财知识观世音菩萨。 以为此第七随顺一切众生大悲回向中行故。 此新经翻为观自在菩萨。 不可依也。 旧经名观世音菩萨者。 是为十方世界共为一佛国。 无别西方别有阿弥陀。 是如来权设引有为小蒙方便。 随心专念摄余恶心。 随心念处得见化佛。 称自心量。 诸德谬解。 谓此娑婆世界无观世音。 此改旧经本作观自在。 云观自在者。 但约名彰行中。 但彰观照世间出世间无相理智自在非明慈悲之行也。 观世音菩萨文殊普贤。 此三法是古今三世一切佛之共行。 十方共同。 文殊主法身妙慧之理。 普贤明智身知根成万行之门。 观世音明大慈悲处生死。 三人之法成一人之德。 号毗卢遮那。 一切众生总依此三法。 号之为佛。 少一不成。 今此一位依旧不依新翻。 又依梵云光世音菩萨。 明以教光行光大慈悲之光等众生而利物。 即一切处文殊。 一切处普贤。 亦得名一切处光世音。 今言观世音者。 取正念心成依心应现而立名也。 不可以为观自在所表法也。 观自在者。 约名表法义中。 是表第六般若波罗蜜位也。 非是方便波罗蜜入生死同众生行。 以四摄四无量不断烦恼之名。 此由翻译者误也。 观世音住居补怛洛迦。 此云小白华树山。 观世音菩萨居之。 为诸菩萨说慈悲经。 此山多有小白华树。 其华甚香。 经云。 住山西阿者。 西为金。 为白虎。 主杀位。 明于杀位以主慈悲门正趣。 菩萨东来以明智位。 至文方释。 经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已下至说颂。 长科为二十段。 一从初佛子已下至一切世间善根有十四行经。 明菩萨自集已上三十二种无边善根分。 二佛子已下至修习一切善根有十四行经。 明菩萨如上所修三十二种无限福田善根回向为一切众生功德之藏分。 三佛子已下至永不退转有六行经。 明菩萨念如上善根不离无作无依菩提心所积集怜愍一切众生分。 四佛子已下至亦复如是有十一行半经。 明菩萨发愿愿如上所修无限善根所有果报。 尽未来劫所修。 如上善根。 悉以回向一切众生。 令十方世界众宝充满。 惠施无限众生分。 五佛子已下至常行惠施住一切智智心有五行经。 明菩萨无五种心常行惠施成五种心分。 如经自具无虚伪心为首。 已上五段结前三十二种善根竟。 六佛子已下至皆如是施有十八行半经。 明菩萨以如是等何僧祇象马王妓女及自身等十种不可数物尽不可数劫而常施分。 七佛子已下至无有一弹指顷生疲倦心有六行经。 明菩萨以如上十种施。 满足无限众生。 尽无限劫无一念疲劳分。 八佛子已下至入一切智智心有六行经。 明菩萨以如上布施以十种无著解脱心为施者分。 九佛子已下至得一切智有八行半经。 明菩萨以如上十种无限施。 起十种无限愿。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分。 十佛子已下至于诸有中最尊胜故有一百一十六行半经。 明菩萨以如上两段无限布施业。 普为一切无限种种众生起一百一十种。 广大无限所为众生等所缘事业而行如上等施愿回向故。 此已下总结已前三十二种无限善根。 以次象马等十种施等及大愿回向。 及为众生等境界竟。 十一佛子已下至具足十力调伏众生有二十四行经。 明菩萨为慈愍众生入苦同行以大愿接生分。 十二佛子已下至不着无一切法有三行经。 明菩萨虽以施愿回向入苦利益众生其心有十种不着分。 十三佛子已下至增长成就三世佛种有三行经。 明菩萨以如上一切善根愿一切众生得智种分。 云何得入佛智种有四法。 一得清净心。 二智慧明了。 三内心寂静。 四外缘不动。 如是修治。 能增长三世诸佛智种故。 十四佛子已下至与诸菩萨等同一见有十七行半经。 明菩萨修行如上回向之时。 神通智力陀罗尼门出过世所称叹分。 十五佛子已下至神通境界平等清净有八行经。 明菩萨如是修行菩萨行时。 功德出过思量。 何况得成无上菩提。 此段明功德作法报生犹尚无限出过思量。 何况无作自在菩提之理智。 岂可不能成也。 言功过也。 十六佛子已下至不违菩萨行有十五行经。 明菩萨见法三世体相平等分。 十七佛子已下至第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有十行经。 明菩萨如是回向时。 得法业刹三世平等。 已得承事一切诸佛。 入一切清净众会道场分。 十八菩萨摩诃萨已下至等随愿一切众生如是回向有九行经。 明总叹如上回向施愿所得之德业用成就分。 十九尔时已下一行经。 明金刚幢菩萨观众说颂分。 二十其颂总有四十二行。 文义自具。 不烦更释。 第二随文释义者。 何故名为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为明第七方便波罗蜜主大悲门。 以波罗蜜中所修智慧之力。 入于生死海随一切众生根品。 同行利生故。 故名等随顺。 如十住中第七住大悲位休舍优婆夷云我有同行眷属八万四千那由他常居此园者是。 大意云。 同一切众生八万四千及不可说烦恼悉同行故。 是此义也。 亦是此位第七回向与善财所见观音。 是此位也。 可知。 如此一段回向总有二十段经文。 余十九段。 文义自具显现。 不烦更释。 如第十六段。 得知法业平等三世互不相违。 约作略释。 经云。 一切佛刹平等清净。 一切众生平等清净。 此约理智说。 一切善根平等清净。 乃至四行经总明。 约理智说。 如第十七段中。 众生不违一切刹者。 明依报相似。 刹从心业起故。 众生心差别。 如世界成就品具明。 思不违心者。 以思从心生。 即思是心。 余心仿此知。 业不违报者。 报从业生报是业果。 余仿此知。 如业不违业道者。 明来生受生与现世作业相似。 余仿此。 法性不违相。 为无性为相。 无相为相。 无性中实相即如来身色及妙境。 是众生不了无性妄计之相。 即天人龙鬼畜等。 是各随心。 自心所生业相称余仿此。 生不违性。 明以生是无生无生为生故。 刹平等不违众生平等。 此约理无净秽。 已下例然。 一切众生安住平等。 不违离欲际平等者。 明众生报居之境与解脱涅槃际无二理性同时。 无二性故。 过去不违未来。 总明三世性故。 三世无体。 可相违故。 余例知。 佛平等不违菩萨平等者。 明以佛理智及菩萨体用不离无性。 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 得业平等。 得报平等。 如是十平等法。 明以回向发愿力庄严自报得此十平等果故。 表法中如善财知识十住第七。 以优婆夷休舍表慈悲位。 十行第七位。 表慈悲以满足。 王自化其身作诸罪逆。 自化其身捉来杀罚。 以息众生恶逆。 此十回向第七。 即以观世音表慈悲位也。 夫大教玄悠芳文义广。 法门名句明白宛然。 十十之数相从。 万万千千次第。 不可以将小池而添巨海。 未足以致其深。 炷微灯而益日光。 焉能资其远照。 此经义弘言修理具词丰。 且略释其大意。 密智幽潜。 聊申少趣。 不可加余经之法相滞此妙章。 若得意修行者。 理由定发。 智以理明。 悲藉愿兴。 行成愿发。 理弘智博。 愿广悲宽。 佛种因此而生。 法界以斯缘济。 都结如此余义后文。 第八真如相回向者。 以愿波罗蜜为体。 明此位同第八地智增胜以愿引生智业成大悲故以愿防智为智体净故利化不弘。 表法中如善财童子见东方正趣菩萨是其行也。 从空中来至娑婆世界者。 明法空智应现普周亦无来去。 观世音指东方正趣。 及至见时与观世音同会而见。 表以愿会悲智令悲智圆满故。 东方表智。 西方表悲。 日出照明春阳发生。 青龙吉祥表智。 日入昏迷秋霜凋零白虎杀害。 明以智入悲处苦流济益众生故。 第八愿波罗蜜。 明防智体性净以愿会悲成普贤行升进。 随其行位和会知之。 二义如前。 第一长科经意者。 自初佛子已下至颂已来。 长科为十段。 一佛子已下至普能往诣一切佛土有三十五行经。 明菩萨入此真如相回向位中以自所得善根。 更加回向发愿所缘成位升进分。 二佛子已下至显示安隐住处有十行经。 明菩萨观众生恶道苦如身愿速出离分。 三佛子已下至心不动摇无障碍故有十行经。 明菩萨以如上回向有十为令众生得十种大利分。 四佛子已下至普于世间现成正觉有四十六行半经。 明菩萨见胜妙国土及一切妙境。 以无量大愿愿一切众生皆尽普得生在其中并获众益分。 五佛子已下至广大善根有五行经。 明菩萨已上回向善根自增善根分。 六佛子已下至圆满一切清净智慧有一百八十九行半经。 明以如上回向。 皆以无性无著真如为回向分。 上一百八十九行半经。 明约以真如为回向体。 以真如遍世间一切法。 回向还遍世间出世间一切法。 何以然者。 为以回向为方便兴起无作真如中大智大悲大陀罗尼门大神通道力令称真如无作大自在作用恒寂故。 若不如是以大愿大悲大智慧无限回向。 但依无作真如用净烦恼。 即同二乘乐寂及三乘六通菩萨。 但生一方净国。 不入法界之真门。 居门外之权乘。 且止草庵之位。 当知满十方之差别种智。 皆由大愿力而发生圆法界之行门。 藉回向而兴起。 故立斯教网。 用接有缘。 明知轨度而践其踪。 使学者省功而不错谬者也。 七佛子已下至第八真如相回向有十二行半经。 明以如上真如相回向自获义利分。 八菩萨摩诃萨已下至善根随顺真如相回向有十三行半经。 明如上回向已得同如来成道分。 九尔时已下一行经。 明金刚幢菩萨说颂叹法分。 十已下有五十八行颂。 明以颂重颂前法分。 第二随文释义者。 于自余文义经文自足。 如此一段。 经云。 一身充遍一切世间。 得佛无量音声。 于一毛孔中普能容纳一切国土。 得佛无量神通。 置诸众生于一毛孔。 此约十住初心见道之后入实知见。 然为凡夫有信士。 略释少分。 以开心目。 非入禅定观智会融方亲见尔。 论主颂曰。 了知毛孔大小性十方国土无表里智境含容十方刹刹土体相本皆幻智身体净相无碍毛孔微尘亦复然国土因心虚妄生无妄智境恒相纳众生心净无表里乃了自身毛亦然心无分别自他情一切尘毛含佛刹是故如来说回向广兴愿行融自他愿他得乐与己同心净佛国恒相入以广大愿兴大智同体智悲充法界无功理智起身云随类现形声亦尔能以自他同体智众生身中现佛国以众生智转法轮众生心迷不知觉以众生智是佛智佛智本是众生智迷者佛智作众生悟者众生是佛智如是了达体同别堪与众生作依止约释第八真如相回向竟。 第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者。 以力波罗蜜为体。 以善财所见天神为所表此位之行也。 所居之城名堕罗钵底。 神号大天。 城名堕罗钵底者。 此曰有门城。 此是此界干神。 以干为天门。 以后次第见地神。 以此二位明和会此十回向位之智极悲终。 天神表法空妙智之极。 地神表大慈悲王极。 厚载万物育含生故。 像如父母位也。 天神无量种众宝。 积聚如山。 地神放光地震严。 地为净刹。 众多宝藏自然踊现。 明天地神随业养育济物之德广大。 至文方明。 略举会通表法之意。 令后学者易见其意。 不迷教行。 不迂修行。 表法中明智净称天之性。 即法财充满功德宝出现如山。 若纯净大悲育载万物。 如地无劳故。 地体本唯净土。 此唯智悲之净极故。 即佛国庄严净也。 此明神智应真德会天地济育物也。 亦是天地之神灵。 是菩萨约位所堪治真俗之行。 此位天神表之。 明升进理智幽微像天灵。 而不测神功。 万有以不作而为之。 二义如前。 第一从佛子至说颂已来。 长科为七段。 一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著无缚解脱回向已下至随顺忍可有八行经。 明因中种善根生十种尊重分。 二佛子已下至生无所依智生一切佛法智已上可十五纸经。 明修初十种善根。 修十种尊重行无著无缚解脱回向得入普贤微细智境分。 三佛子已下。 至不分别。 若法若智有七行经。 明得无别分。 四佛子已下。 至第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 有十五行半经。 明修此回向得三业无著无缚。 同三世佛回向自在分。 五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成就菩萨自在神通。 有九行经。 明此修回向得善根不坏。 所生值佛得自在神通分。 六尔时金刚幢菩萨已下一行经。 明金刚幢菩萨观众说颂分。 七已下有一百二行颂。 文义自具。 两行一颂第二随文释义者。 云何为无著无缚解脱回向为无性。 理智无依。 即一切无著一切无缚。 是故经云。 甚微细智。 修菩萨行。 住普贤道。 若文若义皆如实智生。 如影智生。 如梦如幻如响如化如空。 乃至无所依等智生也。 经云。 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善根心生尊重者。 举十种意。 在无尽所谓者。 欲论及所陈之法。 谓于出生死心生尊重者。 三乘中出分段生死。 得变易生死。 为有厌生死忻寂静故。 得入变易生死。 不同一乘以智生身遍周刹海任根应现非生死性。 乃至同于世法非生死性。 诸见道者应如是知。 若论自报智合行同方能睹也。 如是出生死性生尊重故。 经云。 于摄取一切善根心生尊重者。 即摄善法戒。 于希求一切善根心生尊重者。 十信有漏所求。 十住已去无漏希求。 总须心生尊重。 于悔诸过业心生尊重者。 是悔往业也。 已下随文义可知。 如是令尊其因故。 果便不退。 如十层之阁下固而上存。 已上一段以尊重因竟。 自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彼善根皆生尊重随时忍可。 至生无所依智生一切法智。 有十五纸经。 总明成就三世诸佛果德及普贤果行诸微细法。 如是微细法门约立十种微细。 略以示之。 余皆仿此。 一佛身微细。 如佛报身中。 于一佛身中及一众生身中。 有不可说不可量佛身。 一切佛身一切众生身。 总尔。 二佛智微细。 于一智慧中遍虚空界众生随乐之法皆差别知。 三佛受生微细。 尽十方一切佛刹。 皆末为尘。 于一一尘中一时受胎。 一时初生。 一时趣道场。 一时转法轮等。 而亦不坏起随类身对现故。 四摄世一切众生微细。 于一切佛刹尘中具普贤行。 一一众生前随类现形说法教化。 各各差别重重无碍。 五国土微细。 于一一尘中皆有无量等虚空广大国土。 一一国土互相参入。 重重无碍如华藏海是。 六菩萨众海微细。 于如上佛刹尘中一一佛所。 有如虚空量等广大道场。 菩萨众海皆悉充满。 如是一切刹尘之内。 总皆如是。 如是道场。 如是众海。 皆相参入。 重重无碍。 如光如影。 七菩萨见佛微细。 随其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皆见如来如对目前。 说随自位法。 见随自位身。 八佛音声微细。 如来音声。 不从心出。 不从身出。 常有音声。 恒遍十方。 随闻之者皆使得闻。 九时劫微细。 以三世不可说劫一切诸佛不出。 一念普在如今。 如今现前诸佛还居未来过去。 一时三世参入。 劫劫重重无碍。 十神通道力微细。 以法性遍故智身亦尔。 以无依住智对现色身。 十方响应而无往来。 亦无变化造作之心。 以智随本愿法应如是。 及一切尘中境界亦复如是。 重重无尽。 如是已上安立十种法门。 释此位中回向之法。 大况如是。 明此无著无缚回向位中菩萨堪如是入故。 余文可知。 大意以无作法身无住智以十回向大愿。 调和令得成就大慈悲利众生之行海。 令使一切思分别便为智用。 令使一切知见总为禅门本来不动。 令使理性本寂定门起差别智身慧身变易。 令使一毛孔中安立一切佛刹众生刹。 悉皆无碍。 令使有为无为为一法界自在故。 如是回向。 第十等法界无量回向者。 以智波罗蜜为体。 表法以善财童子所见安住地神。 是女神。 如此坤神分位在西南方。 又处中宫而治四季。 明处智行悲圆满故。 其地神住摩竭国者。 是如来成道之国。 明此位升进至中道同如来智悲圆满位故。 摩竭国是此阎浮之中心。 是中宫位。 若随当方有帝王所居处。 即是。 若随位升进。 修行中智悲圆满行是。 若望回向。 表位会融中。 前天神表智。 此地神表悲。 二位会融。 以成一位。 养含生之道。 成德化之门。 如百万地神放大光明遍三千大千世界者。 以智行悲。 百万行门慈光照烛遍也。 大地震吼者。 悲心感应也。 种种宝物处处庄严者。 明大悲行满现业果报。 举本位因果报得所严也。 广释至位方明。 又表智悲成满可以说教利生。 须当其智如神其心如地载育万物不以为劳。 如地能生能养能载终始不移焉。 二义如前。 第一长科当位者。 从初佛子已下至三十三卷中说颂已来。 长科为二十六段。 一佛子已下至令其善根增长成就有十一行经。 明此位菩萨智悲圆满堪为法师施法利生分。 二佛子已下至无恚梵行有二十一行经。 明菩萨以法利生自余修梵行分。 三佛子已下至亦令众生安住正法有二十五行经。 明菩萨自在梵行分。 四佛子已下至悉得成就一切智故有二十二行经。 明如上法施所生善根回向愿得为一切众生演说三世佛法入无碍辩及音声无碍分。 五佛子已下至得如我无异有十一行经。 明菩萨令诸清净以如上法施及回向发愿善根又回向愿见等法界如来出兴于世调伏等世界无尽众生分。 六佛子已下至不失坏诸清净行有十五行经。 明菩萨回向善根如法界无量分。 七佛子已下至于一切法永不忘失有十六行经。 明以法界等无量善根回向愿令一切众生得见佛心清净分。 八佛子已下至无差别性回向有六行经。 明如法界性无起无迁回向分。 九佛子已下至成就菩萨说法愿力有二十七行经。 明菩萨愿如上法施回向善根又愿一切众生得入佛法师位分。 十佛子已下至不以取着利益众生故回向有六行经。 明以无取着以为回向分。 十一佛子已下至无碍光明恒不断故回向有二十二行经。 明不为世法不为二乘法但令一切众生入佛智故回向分。 十二佛子已下至入佛广大门故回向有三十行经。 明一切善根但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成大菩提分。 十三佛子已下至自在神通无有休息有二十三行经。 明以如上等善根回向为一切众生住大悲大喜大舍及永离二种着成满佛智慧分。 二著者。 著有。 着无。 是非自他彼此内外能所都为二。 十四佛子已下至应以修习善根回向有六行经。 明菩萨如是回向时于三有五欲境界不应贪着以无贪瞋痴善根故修习善根分。 十五佛子已下至设大施会有四行经。 明菩萨舍恶成善离众魔业设法施会分。 十六佛子已下至觉悟一切众生长夜睡眠音有二十五行经。 明菩萨自得无碍音声普遍愿令一切众生音声圆满分。 十七佛子已下至正念智慧辩才有十行半经。 明愿一切众生得离过恶得清净分。 十八佛子已下至一切智身有十四行半经。 明菩萨以如上善根回向愿得浮智身分。 十九佛子已下至安住修菩萨行有十四行经。 明菩萨法施善根如是回向愿随住一切刹无有休息见者获益分。 已上十九段明法施回向善根饶益自他行门分。 已下三十三卷中。 明庄严佛刹回向分。 此等法界无量回向中。 通有此三十二三十三两卷经。 二十佛子已下至广大智宝究竟圆满有三纸半经。 明以如上法施功德宝回向庄严无量佛刹皆令清净分。 二十一佛子已下至如是广说有十一行经。 明菩萨愿以菩萨身遍诸佛刹及宝庄严位过前百千倍分。 二十二佛子已下至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普为一切众生如是回向有二十八行经。 明菩萨总为众生如是回向分。 二十三复以此善根已下至咸令欢喜故回向有十九行经。 明菩萨以如上回向但欲令说法及行安乐一切众生令圆满如法界分。 二十四佛子已下至如来众会道场平等回向有二十二行经。 明菩萨以如上法施及大愿庄严广愿化众生总令住法界平等故回向分。 二十五佛子已下至第十等法界无量回向有十一行半经。 明以如上回向一切善根时得如是身口心业及十种安住法界清净分。 二十六菩萨摩诃萨已下至到于彼岸有二十四行经。 明菩萨以如上法施等善根回向皆愿一切众生得见佛入佛知见同佛所得分。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二长者李通玄撰此已上是正释十个回向门竟。 长科第十三段中佛神力故已下。 复分为五段。 一佛威动地分。 二诸天兴供分。 天兴供中有二义。 一香华幡盖供。 二诸天歌赞礼敬放光等供。 三从如于此兜率天已下。 至悉亦如是。 是都结十方同然分。 四十方同号金刚幢菩萨俱来证法分。 五明金刚幢菩萨观众说颂分。 第二随文解释者。 云何为等法界无量回向。 释曰。 如法界无中边回向。 心亦无中边。 如法界无作者回向。 心无作者。 法界无去来远近回向。 心无去来远近。 法界如虚空回向。 智如虚空。 法界不思议回向智不思议。 法界无所依回向智无所依。 法界一切诸佛之所共住。 回向智一切佛之所共住。 法界非三世及一切生灭时分所摄。 回向之智。 非三世时分所摄。 法界圆满三世事业。 在于现前。 回向之智圆满三世事业在于现前。 法界有无自在。 回向之智有无自在。 为令自他皆如法界无碍自在如诸佛故。 以是名为等法界无量回向。 大意令一切发菩提心者一如法界。 诸德用自在圆满广大无限。 离大小性不属一二三百千万等有限量故等。 无限量法。 世间出世间大智大悲喜舍等法界众生界故。 若不如是回向设求菩提。 但得二乘住寂菩提菩萨乐生净土。 皆住门外三车。 露地白牛不当其分。 此十回向诸三乘皆得出世心者。 令达世间生死之性。 自性法界令起大悲。 与一切众生皆得令见众生性是法界智故。 得平等悲门。 入普光明圆智之宅故。 不令久住草庵化城。 即如维摩居士所说一期法门。 是令三乘回向之小分法华露地白牛之乘。 略陈一分之宝所。 总兴法界门普光明大智佛果普贤行海。 是普终毕也。 如此当部经中十回向门。 为回十住十行中大悲大智法身万行功德庄严自他滞障悲敬不真知见不广悲心不普心不广大不称无限法界。 将此回向均治令等。 称法界无碍无限自在住故。 若不如是以无限回向发愿。 普为无限法界众生。 即自住真门偏生净土。 不依法界无碍垢净平等无限同体大悲。 不成佛果故。 如是十回向均十信十住十行及十地十一地行门。 总在其中。 此义十地位中更不别配佛果。 但取此位十个佛果上名。 总同。 同名为妙菩萨名号。 十地位中菩萨上名。 与此十回向位菩萨。 总名金刚。 但幢与藏别。 明妙用之佛果及所行之法与此无殊。 但蕴积功终大悲功满。 名之为藏。 非是异此回向位外别法也。 是故善财十回向中善友即长者天神地神。 所表十地知识九个夜天。 总是女众。 一个如来为大子时妻。 以表纯修大悲之位。 明十住十行智位。 十回向以愿力均融。 令智悲等进十地蕴修令大智大悲深广成备故。 以十个女众表之。 十一地悲智满成普贤行门。 即明以悲兴智。 即以佛母摩耶为十一地初善知识。 能生一切诸佛为表。 母是悲位。 佛是智故。 以悲生智故。 云摩耶生佛故。 得幻生法门。 此明悲智德成普贤行满故。 明其进修次第如是安立。 若以修行一时同进。 即如善财十住位中第二海门国海云比丘是。 成就初发心住悲智门。 以此义故。 于中有阿修罗王等十王。 是表入生死之行故。 又海云是此回向位中能入生死大海故。 又生死海即佛海故。 故云有佛出现说普眼经。 着十王等。 表万行自在也。 乃至十住第七住休舍优婆夷等亦是。 但以成熟惯习增降处论之。 又此五位法门。 总不出一刹那际。 始终成故。 总无前后之义故。 如第二十段。 以法施善根回向庄严佛刹中。 此是愿力庄严。 有义隐者。 释之可知者如文。 如延袤言楼阁相连延长无限。 宝窗牖者。 大曰窗。 小曰牖。 宝多罗形如半月者。 是西域树名。 如此葼榈树。 以宝为体。 以半月宝用严其树。 不可言树形如半月。 无非如来善根所起者。 以愿力如佛善根所起庄严而用庄严佛国故。 阿僧祇宝海法水盈满者。 言水说法。 阿僧祇宝芬陀利华常出妙法芬陀利声者。 此是百叶白莲华也。 还能出百种音声。 说百种法故。 阿僧祇宝须弥山智慧山王秀出清净者。 明以愿智慧业超胜报得。 出过余法名秀出。 能清众业名清净。 须弥云妙高。 山名为止。 以艮为山为止。 王者自在也。 明以止其心心即净故。 若心净即智慧妙用自在故。 故报得其山亦如是故。 因果相似故。 阿僧祇八楞妙宝宝线贯穿严净无比者。 明八正道之报得。 宝线者教也。 以名言竹帛而贯穿之。 令法无散失故。 以成果报也。 菩萨宝者。 如菩萨形约行报得。 阿僧祇宝旋示现菩萨智眼者。 约无碍智报得。 为以一智中智无尽法门。 以深幽无极名之为旋阿僧祇宫殿者。 悲宫智殿报相庄严也。 鉴者照彻也。 宝山为垣墙者。 以止为防护报得故。 阿僧祇宝化事者。 此宝能化作种种事法。 此约以一智行万行报得也。 宝藏现示一切正法者。 是一切种种之智藏报得故。 如来幢相迥然高出者。 宝似佛形像而立庄严国土。 明真如智幢不倾动报得也。 阿僧祇宝贤大智贤像具足者。 其宝似贤人形。 形状有贤人之相。 约自贤而报生也。 宝园生诸菩萨三昧快乐者。 明以三昧为园林之报得故。 宝音者。 以音声为宝。 非有形质也。 宝形者。 以种种宝作种种形故。 宝相者。 以宝为相好故。 宝威仪者。 以宝作菩萨威仪庠序故。 宝聚者。 见者皆生智慧聚。 明以智慧聚报得故。 宝住者。 以智境界现作菩萨十住之位。 宝修习者。 以宝为修习法门次第。 见者知一切宝皆是业。 此是识业报也。 宝无碍知见者。 以宝为无碍知见。 见者得清净法眼。 约净智无碍所生也。 宝多罗树者。 此树似葼榈坚如铁。 叶长稠密。 设多时大雨如屋常干。 如此经所说。 约以宝为体。 非如西域人间木树也。 其树无枝处为身。 身直上者为干。 干上傍生者为枝。 枝上细者为条。 王都及聚落者。 总是约大愿行化作庄严佛刹。 跋陀罗树者。 此名贤。 以树下有贤人居。 又树出贤才。 其上有帝释宝网庄严也。 宝吹者。 能出音宝如螺呗之形。 其声清亮者。 清亮也。 宝鼓妙音克谐穷劫者。 克者能也。 谐者和也。 言音韵和雅曲调无比。 阿僧祇宝生者。 以宝能生种种法宝。 亦云众生能发心为宝也。 宝身者。 明以宝为种种之身也。 宝口者。 以宝为口形能演法音故。 宝心者。 以宝为心之形具足意业及大智愿宝。 大意已下如上。 以因果相似解之。 其中可解之事如文自具。 大纲以果知所因。 如上庄严皆大愿兴行所成。 如华藏世界。 皆由普贤愿力起。 明因愿起行故。 宝身业语业意业者。 以宝为三业。 从自三业起行。 立诠思惟去就以心宝为之。 第二十三段中。 明愿以菩萨身庄严佛刹充满其中。 下文都结如上庄严复过百倍。 以此善根以将回向。 第二十四段中。 佛子已下举十种回向所有如文具悉。 如地振动段中动有三义。 一说教威感动。 二大众闻法悦乐动。 三推佛神德致令动。 诸天兴供有二义。 一说佛教法门门招感供。 二诸天闻法欢喜兴供。 如供养色数如经可知。 如一切佛刹现无量阿僧祇诸佛境界。 如来化身出过诸天者。 此是说法现德法境相称故。 现非由天供也。 一切世界兜率天宫悉亦如是。 都结十方同此。 尔时佛神力故。 十方各举过百万佛刹微尘数者。 十住百。 十行百千。 此位百万。 明升进知见知之增广之量如是。 百万世界微尘数之外而来者。 处迷不及云外。 升进悟解入位云来。 百万佛刹微尘数菩萨同名金刚幢来叹善哉。 称叹金刚幢菩萨者。 明智会道同名亦同故。 亦明今时之智会与古今合故。 亦是达如是等刹尘之境。 总是金刚智无迷惑故。 世界名金刚。 光亦如是。 尔时已下有六行经。 明叹金刚幢菩萨说颂之德。 如文可知。 已下有九十四行颂。 两行一颂如文自具。 其中随位授记作佛渐渐经劫广者。 明随位升进智慧大悲广故。 非是有时日岁月劫量延促广也。 皆是约修行之位。 安立佛果之名。 十地品第二十六第一欢喜地约释此品以四门分别。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叙其升进次第。 四随文解释。 第一释品名目者。 何故名为十地品。 释曰。 以明如来普光明智。 以成地体。 如经如是菩萨已践如来普光明地。 即大圆镜智是。 所说四智及一切种智。 一切智之差别。 以此智为体。 以诸菩萨虽蹬十住十行十回向。 不离此体道力未充。 更以十波罗蜜十重进修。 令其道力圆满。 名为十地。 又以一波罗蜜中而自具十法。 名为十地。 十十之中具百。 百不移十故。 名为十地。 乃至十百十千十万十亿乃至十不可说明十数。 该含一多无尽。 故云十地。 此十地之法通因十即通十信所信十个佛果即以普光明殿所说十个佛果不动智佛为初信故。 乃至无碍智佛解脱智佛乃至通十个智佛为所信之果。 进修之中经十住十行十回向。 还将十信之中十个智果。 以成此十地之体。 十个智佛。 以不动智佛为本。 不动智佛。 以普光明智为本。 普光明智。 以无依住智为本。 又无依住智以一切众生为本。 如善财见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还令善财却见初善知识文殊师利。 是其义也。 乃至于五位终满不离初信之佛果也。 以此十地之法通初彻末一际法门。 是故号名十地品者。 均分一多次第升进同别层级义故。 此乃是无升进中进修。 无层级中级。 且略言之。 十地之体。 若无十信能信自心初佛果者。 十地亦不成故。 十信之初心无十地。 十一地之佛果亦无成信心故。 始终总全是不动智之果故。 能信心者亦佛果故。 所信佛果亦佛果故。 修行之身亦佛果故。 如是信心方得成信。 其所修因果终始不异不动智佛故。 是故此经十住十行十回向。 皆有随位进修。 因果十佛号故。 十地十一地。 以取十回向中佛果通号。 更不别立佛名号故。 为此后十地十一地。 但取十回向中理智大悲妙用蕴积。 使德行功熟。 更无异法。 以此义故。 十回向中十个佛果。 总同名号之为妙为明。 十回向已和会理事悲智妙用法成故。 以此如来亦不云升天。 他化天王亦不云遥见。 亦无迎佛及以兴供。 古人云。 十地无迎佛及敷座者。 以经来文未足者。 此非为得经之意也。 但为法则。 如十回向中大愿及智悲修令圆满。 如彼故无敷座等事。 为明法则。 依地前旧法。 不更别有加行进修。 以十地法门但依十信。 十住中法则以不动智为体。 以十住中十个月佛十行中十个眼佛十回向中十个妙佛。 以为十信中不动智佛。 上加行进修之名十地同此准知。 不移初法。 第二释品来意者。 为明已说地前三十心竟。 以十回向方法和会理智。 大悲及广兴大愿竟此十地。 但依前法则以积行蕴修。 令使功成满前智愿。 令使大悲深厚功毕。 以是此品须来。 是故善财以九个夜神皆是女天。 以表慈悲故一个佛为太子时妻。 号曰瞿波。 以表十地慈悲法喜以悦一切众生。 以此十地是蕴积慈悲满前智愿故。 以此十地之初欢喜地得愿求一切佛法心故。 如后地中所说故。 又以三十七个菩萨俱名为藏。 亦表此十地俱依地前之法。 以三十七助菩提分法助成地前志乐。 智悲大愿令行满故含容众德成满无功诸佛德门。 名之为藏故。 一个菩萨独名解脱月。 是三十七个助菩提行中。 得法清凉之果故。 一一皆有所表思之可解。 是故以此十地品。 成就地前志乐智悲大愿令功毕故。 此品须来。 第三叙其升进次第者。 约立三门。 一明三乘一乘十地同异。 二明随位进修次第。 三明重叙说法之处及座体。 一明三乘一乘十地同异者有二义。 一三乘十地。 二一乘十地。 一三乘十地者。 如仁王经。 虽安立内凡外凡菩萨修六波罗蜜作六种人王。 若修檀波罗蜜得作小国王。 并修戒波罗蜜作粟散王。 并修忍波罗蜜得作铁轮王。 王一阎浮提。 并修精进波罗蜜作铜轮王。 王二天下。 并修禅波罗蜜作银轮王。 王三天下。 并修般若波罗蜜得作金轮王。 王四天下具足千子。 自檀戒忍三度是外凡夫菩萨信心位。 自进定慧三种度门是内凡位。 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中位也。 十地中名十圣位修十波罗蜜得作十种天王。 该管已上天位。 自忉利为首。 若约断惑见道之中。 三乘中地前修六波罗蜜。 以空观折伏现行及五见及五钝使。 且令伏息所有烦恼。 如咒毒蛇不能害物。 伏而不起。 空观心成达心境本性无生名为见道。 若约修道。 小乘以空观灭情入寂身智总亡。 地上菩萨得三种意生身。 而不随空而灭智故。 为不了根本无明住地。 是如来根本智故。 受三界外变易生死故。 已舍分段生死。 三种意生身初二三地得三摩跋提乐意生身。 明从定发正慧念用故。 四五六地得觉法自性意生身。 明觉法自性任性生故。 七八九十地得种类俱生无行无作意生身。 明无功用任运生无作意故。 五见者。 一身见。 二边见。 三见取。 四戒取。 五邪见。 此已上五见名利使。 能障见道作烦恼。 小乘修空灭智。 菩萨达法是空。 有智慧有慈悲之行。 或生净土。 或处世因生随意而乐自在也。 五钝使者。 一贪。 二嗔。 三痴。 四慢。 五疑。 通前为十使。 此能障修道上随事之行不能称理。 如是十使烦恼。 小乘先断见道上烦恼。 后断修道中烦恼。 大乘菩萨于诸烦恼。 以诸波罗蜜如理通融无断无证。 如上总明权教。 大乘中菩萨约简断惑地位得果。 如是十地菩萨修法空无生菩提得十种意生身。 于三界业外受变易生死。 是生死无明住地未能了知。 如是菩萨犹于一乘佛果华严经未闻。 设闻不信不顺不证不入。 犹有厌苦心。 多一向乐求出世净土。 犹欣净土在于他方。 佛果在三祇之后。 华严经云。 设有菩萨经无量劫行六波罗蜜得六神通及修种种菩提分法。 为不闻此大方广佛华严经。 犹名假名菩萨不真菩萨。 设复闻时不信不顺不证不入。 如法华经不退诸菩萨亦复不能知。 总其例也。 又云。 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 为人演说。 令诸听者得六神通。 亦未为难。 听受此经是则为难。 或为一分劣解众生发菩提心者。 三祇之劫方成佛故。 三乘不退菩萨是十真如观。 或是观空不退。 不是以无明为根本智发心不退。 此以前明时劫定实净土及秽土。 全隔在于他方。 忻厌之徒安立诸地故。 二一乘十地者。 从十信之心即信自心。 根本无明具分别见。 便为不动智佛。 即文殊师利觉首目首等菩萨是其位也。 以自信自心无始无明为不动智佛。 文殊师利即为自心理智妙慧用也。 法界大智大悲门普贤行海即是自己所行之行。 如是信己以为信心。 是故从经之初以列。 如来成道之果及十普贤及海月光大明菩萨及神天等五十众。 以为现果成信门。 诸菩萨神天等众。 示现入法获益。 所有入法皆同佛所得故。 明信从自心无明上见不动智佛故。 信亦是佛。 悟亦是佛。 以不异佛智体用为进修故。 作此信时。 普见一切众生所有心量。 皆从如来大智而有。 凡圣一体同一智慧无有二性。 如金光明经天女发愿。 此语不虚者。 愿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皆金色具大人相。 当时称愿一切众生悉皆金色具大人相。 具如彼经广明。 又如此经如来出现品云。 众生种种乐及诸方便智皆依佛智起。 又云。 应信自心中常有诸佛出兴于世转正法轮。 从如是信已。 以方便三昧发出悟入现本智慧。 与佛契同。 名生如来智慧家。 为真佛子。 从此初住住佛所住种如来性。 名清净智慧。 从此慧已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位之中。 配十个所修行之人。 十个修行之法。 十个修行。 行下之佛果如前释。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中所配当者。 是今此十地位修行之人。 即金刚藏等三十八个菩萨是。 三十七个是三十七助道法。 助前十回向中悲智妙用功终不立自位佛果。 为明十回向中以大愿力已圆理智大悲事毕十地但以助道行力成之使熟。 乃至十一地佛果总如十回向位也。 解脱月菩萨一人。 表是能请法之人。 亦表三十七助道之中解脱清凉之法乐也。 故有此三十八菩萨。 三十七同名为藏。 唯一人名解脱月。 即是表三十七助道之中无烦恼之果故。 此四十心中位位成佛果及普贤行。 非论人王梵王之位。 但论位位之中以如来智生身等法界众生界对现一切众生前。 身非论意生身随意所往也。 但以根本无明成一切智海。 一切世界一切处现形随类应现。 不论于此三界外别受变易生死。 又于此同金色总是信位之福。 以信心广大愿行广大自信与佛果智齐起愿修行。 此福不难即得。 如随好光明功德品天鼓所说悔除法。 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善身口意舌。 悔除所有业障诸天问言云何悔除天鼓云观业不从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 而共积集身心。 乃至十方推求悉不可得。 乃至广说如经。 天鼓如是。 为诸天众说法之时。 百千万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兜率天子得无生法忍。 得十地位。 如上诸天子。 总是过去修十信中十胜解业。 为中有作恶业堕地狱中。 蒙毗卢遮那光照其身。 得生兜率天上。 得天鼓说法。 一时得十地离垢三昧。 此为三生得十地果。 若信解无作恶业者。 一生成佛如善财是也。 云一生者。 言见道无生性总是入法界无时之生故。 如三乘之教刊削屈曲理滞难成。 尚能信而为之。 此一乘法理智端直不克不削。 达自根本无明便为不动智佛。 万事自止以智利生。 即是佛故。 又将十回向广大无限悲愿会融。 令行广大。 称法界智用而无作者。 具行而无依者。 即普贤行具故。 世士大迷易成而功广者。 即不信多劫曲修刊削难成。 功劣者反存其情。 毕竟多生还须归此教。 如此经中少起信乐。 获得无边广大饶益。 且如随好光明功德品中说。 约有六门。 第一说修十信中十种胜解力故。 其中有造恶业堕地狱中为有信解之种。 毗卢遮那菩萨处兜率天时放光。 名幢王光明。 照地狱众生离苦生天。 天鼓说法得十地位。 入离垢三昧。 此是三生得果。 三生者。 一修十胜解是第一生。 二作恶入地狱是第二生。 三蒙光照烛生兜率天得十地果是第三生。 此是第一功少获益广多门。 第二诸天得果毛孔兴华云供佛所有香气。 若有众生身蒙香者。 一切业障皆悉消灭得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清净善根。 此是第二功少益多门。 第三若有众生见其盖者。 种清净金网转轮王位。 得一恒河沙善根。 此转轮王位于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教化众生。 此是第三功少益多门。 第四如是清净金网转轮王位放摩尼髻清净光明。 若有众生遇斯光者。 皆得菩萨第十地位。 成就无量智慧光明。 得十种清净眼。 乃至十种清净意等。 此是第四功少益多门。 第五经云。 佛子。 假使有人以亿那由他佛刹碎为微尘。 一尘为一佛刹。 以如是等微尘数佛刹。 又碎为微尘。 如是微尘悉置右手。 持以东行过尔许微尘数世界。 乃下一尘。 如是东行尽此微尘。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如是十方所有世界。 若着微尘乃至可思议不普手答言不也。 若有众生闻此譬喻。 能生信解。 当知更为希有奇特。 佛言宝手如是。 如汝所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此譬喻而生信者。 我授彼记。 决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获如来无上智慧。 此是第五功少获益广多门。 第六经云。 宝手设使有人以千亿佛刹微尘数如上所说广大佛土末为微尘。 以此微尘依前譬喻。 一一下尽乃至集成一佛国土。 复末为尘。 如是次第展转乃至八十返。 如是一切广大佛土所有微尘数菩萨以业报清净肉眼。 于一念中悉能明见。 亦见百亿广大佛刹微尘数佛。 如颇梨镜清净光明。 照曜十佛刹微尘数世界。 宝手如是。 皆是清净金网转轮王甚深三昧福德善根之所成就。 此是第六功少获益广多门。 如是此经法门广大无限。 一念信解心无限。 其心清净无限。 供养诸佛饶益一切众生心无限。 一念相应获无限广大之益。 为明以根本无明便为根本智。 所起善根皆广大无限。 为智无依等法界故。 所作善根等法界故。 如是一念闻法便获广大利益者。 皆是于此教门生信乐种故。 大纲如见。 如来处胎现生娑婆秽土。 出生灭度之佛。 为劣解众生权施接引之教。 即三乘之教是也。 如此经云为劣解众生母胎出现。 为上根众生莲华化生。 如此华严经教门是法界普光明大智报佛所说非是出生灭度秽国之身故。 是为上上根所说。 学三乘教者。 虽引此教门和会三乘法相行位。 然心想不广不称教知将此教门同三乘三祇之教。 只可回权就实是乃契会圣心。 何得回实就权反亏圣说。 乖迷升进成佛何期。 设致百万亿三大僧祇。 终违圣旨。 如三乘教中分分有此教在。 只为学者不能了知佛开无上正诠迷者反生遮截。 如金刚般若云。 此经为大乘者说。 为最上乘者说。 即三乘权教是大乘故。 最上乘者。 一乘教是。 如法华经是。 回三乘向一乘之教。 举龙女彰法界实理智之无时。 即于一刹那之际示三生而成佛。 为破三乘情尘劫执反称是化。 就三乘三祇之。 劫为真。 只为情翳多生反颇梨妙宝镜而归如铜铁之明以阎浮檀明净真金令同瓦砾之价。 非是宝之咎也。 只为别宝贿者无功。 此以已上一段明一乘三乘十地竟。 修行者。 但以简教修行迟速。 须去世情大小彼我之言。 但称根即用。 第二立随位进修次第者。 约立十门。 一明十种信中信果成因门者。 即十个佛果。 以不动智佛为首。 以文殊师利觉首等十个菩萨。 为表修行之人。 金色世界等十个色世界。 为所修之法。 金色表法身。 余九是随用为十信。 是凡夫有为心修行。 是色心起信故。 是第二会普光明殿光明觉品所集之众是。 如善财见文殊师利。 是表信心位。 明自妙慧之理遍周因果终始故。 二从信创升佛果智慧门者。 即第三升须弥山上说十住位中十个佛果下名同号。 号之为月。 是此位之果。 法慧等十个菩萨。 是表入位修行之人十个世界同名为华。 是表入位开发慧华心开敷故。 此表如善财童子于妙峰山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 表初会佛智慧住佛所住故。 此为十住。 妙峰山者。 是止中之妙慧也。 为艮。 为山。 为止。 为门阙。 为童蒙。 为初明。 升须弥山者亦同此。 三明已居佛慧修行门者。 即第四会夜摩天宫说十行法门是也。 其中有十个佛果。 皆下名同号号之为眼。 是此位修行之果。 功德林等十个同名为林菩萨。 是表修行之人。 十个世界皆名为慧。 是此位中智慧方便之法故。 如善财表法中于三眼国见比丘林下经行。 表行广多覆育如林。 经行表行无住故。 三眼者。 表智眼慧眼法眼等三眼。 此两位佛号十住位同名为月。 十行同名为眼。 十回向十个佛号上名悉同号之。 为妙为表妙用智圆升进功德妙在其先。 一一是有所表。 不浪施名。 四大愿理事悲智参融无尽门者。 即第五会兜率天宫说十回向。 以无尽大愿会融理智大悲令普贤行满十个佛果上名。 号之为妙。 是此位之果。 十个菩萨下名同号之为幢。 是表此位修行之人。 十个世界号之为妙。 是此位修行之法。 明理智悲愿万行妙用为世界故。 如善财表法中见鬻香长者号青莲华者。 是明此位法以将理智慈悲愿行一切无尽差别智慧差别愿行。 以将回向之蜜。 合为一丸戒定慧之香。 以无依住智遍周法界。 对现色身随病调伏。 而与五分法身之香。 而无所著。 如青莲华色香第一而无所著。 和合愿智悲法身十波罗蜜四摄四无量三十七助道之分世间出世间法。 共为一法。 犹如合香以将众香合为一丸。 五蕴修成德门者。 第六会他化自在天宫说十地法。 但修前回向法令使德行功德。 满其十回向愿行更无别路。 佛果世界。 但取十回向中妙用同功。 不别安立。 亦无他化天王遥见佛来敷座及迎佛等事。 为明十地中法则如十回向和会以终。 但生熟不等。 更无有异途故。 但将十地十一地行门观智。 反资前果。 犹如菔菜长叶资根。 如善财表法中。 善财见摩竭提国迦毗罗城主夜神名婆珊婆演底。 此云春时主当。 明此神春时主当苗稼。 亦名依止无畏。 谓与一切众生作依止无畏。 身出星宿照曜众生。 于身一一毛孔现行。 化度无数恶道众生。 迦毗罗城者。 此云黄色也。 为明此城在阎浮提之处中。 明中宫土为黄色。 表十地契中道应真不偏故。 此是如来示成道处国。 夜神总是女神。 以明凡得智成悲故。 以女神表之。 神者。 应真其智则神故。 其智不为不思而遍资万有。 此神表初欢喜地自第九回向已来。 直至第九地。 总入神位明升进智通。 祐物无限。 不为不思而智自遍故。 且略言尔。 广在后文。 凡是善财问善知识。 发心久近在世多少者。 皆是明成就长养大悲之行。 住劫久远明大悲深厚。 在智久劫是一刹那故。 如观世音菩萨以名号及所说法号慈悲经。 又是十回向中。 第七回向中善知识。 与第八回向位中正趣菩萨。 共成七八回向悲智二门。 皆须如是前后和会方了其经意。 不可见一法而能了佛心。 明此十地但如十回向法蕴修成悲智满前愿故。 是故初欢喜地得愿求成满心。 以依前十回向愿心成满故。 六德满行圆利生自在无限门者。 在第三禅是第七会经。 梵本未至。 有百万亿偈。 依菩萨璎珞本业经说。 此经是如来化三乘人却领三乘之众。 至菩提树下说往昔初成正觉时。 说华严经。 一一排次重叙其会。 至第三禅。 如璎珞本业经。 说十一地等觉位为一生补处菩萨位。 为此地普贤行满十二地为妙觉如来故。 以此为一生主也。 如善财以行表法中。 见佛母摩耶夫人。 是其行故。 明十地以智从悲成行门。 即以夜天女神。 及如来为太子时妻号瞿波。 此云守护地。 此十个女众成长大悲。 守护大慈悲地也。 如十一等觉位中行悲行满。 即从悲生智广利益众生。 即以见佛母表之。 母是慈悲之义。 出生大智化利众生。 即等觉位中十个善知识是也。 故云摩耶生佛。 佛是智故。 七德行圆满成佛果终门者。 即如第八会普光明殿说十一品经。 以十定品为初。 次十通十忍阿僧祇如来寿量。 菩萨住处。 佛不思议如来十身相海。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 普贤行如来出现等品。 准初会中问处并有十顶未有说处。 亦是来文未具。 总是如善财表法中见弥勒菩萨是其行也。 明是同其善财一生成佛果故。 遂于楼阁之内现三生之行。 总在如今。 三生者。 一过去久远见道修行生。 二现在得果圆满生。 三当来示现成正觉生。 总在楼阁之内。 如今现前无古今。 去来现在不可得故。 然亦不废三生之相。 现在其中。 但以智知为随俗利人故。 即三生也。 若约真论无发菩提心时。 无修行见道时。 无现生得果时。 无当来示成正觉时。 以三世及心量无性体故。 无安立故。 无处无依住故。 名之成佛之时也。 若见自心有能发菩提心时当来成正觉时。 即为情识生灭不名发心时故。 以是义故。 信心及佛果总不离普光明殿。 乃至常行普贤无始终之行。 离世间品总不离普光明殿。 明因果同本不动普光明大智。 以为升进功终故。 时复无体。 智复无依故弥勒令善财却见初友文殊师利即明至果不移因善财念见文殊。 便闻普贤菩萨名。 及自见其身入普贤身者。 明表正觉之因不移行果。 总明圆会因果行总一时满故。 为智境界上能含一切众生情量多劫是一时故。 明智无情有故。 但不离十信中不动智佛。 无前中后际故。 此如文殊师利十信中说偈云。 一念普观无量劫。 无去无来无住处。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诸方便成十力。 八普贤行海常行门者。 即如第九会中说离世间品是。 常在世间无限利生。 不与情合作业相应。 即如善财所表行中忆念文殊初友便闻普贤名及见自身入普贤身是也。 此是自成佛果竟。 常行普贤无始终行。 此普贤行亦明不移本普光明无依住智。 古人释云。 重会普光法堂三会普光法堂。 总非重及三故。 大体明但以一个普光明无依住大智。 圆会初发心因及佛果并行行满。 此三事总不离此智。 时亦不迁。 为明依智发心始终无情见之迹故。 九如来不出不没佛智恒果门者。 即如第十会中说法界一品经。 是以法界佛之恒果故。 十表通信六位人法所进求门者。 即如觉城东会大塔庙处善财见文殊菩萨并已下入位中五位善知识是也。 此已上十门。 从普光明殿说十信以来总重叙。 使令学者易解经意故。 并以略举。 善财知识表法次第和会令易解故。 第三重叙佛所说法处及座体者。 其义有三。 一叙说法之处及意趣。 二叙放光之处及意趣。 三叙座体及意趣。 一叙说法处及意趣者。 其处有十。 其意趣有十二。 第一菩提场菩提树下一会在熙连河边。 去优楼频螺迦叶聚落五里。 是一牛吼地。 是阿兰若处得道。 依世间法。 如此是化众生法则。 佛无此也。 乃至升天总是所表法则。 若望如来。 以智体遍周十方恒遍而无来去。 对现色身故。 此明与世成法有可仿学也。 此一段是如来举自果法劝众生修行门。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三长者李通玄撰第二会于普光明殿。 此承上。 古德说云。 去菩提树三里。 又云龙造。 此将未可也。 普光明殿者。 约所显得普光明智所报居之殿。 智体广大无限重重也。 所报之境无限重重。 等同法界。 如经初所陈。 其地坚固金刚所成。 宝树行列宫殿楼阁等是。 皆焕曜光明遍周法界。 此明智体报居之宅遍一切处一切处总在纤毫之内不可拘其处所。 以智遍观。 其宅亦复遍周十方。 总是无限之境也。 于此普光明殿说十信法门。 明以举果成信。 还将智果报得。 宅中说本不动智佛。 以为信位。 明信自心是不动智佛。 约此以为信体。 心外有法不成信心故。 即如来根本智宅。 还信自心所有分别是如来根本普光明大智本无动故。 只为迷本妄为动故。 第三会于须弥山顶说十住。 表入理契智非生灭心所得至故。 如须弥山在大海中。 高八万四千由旬。 非手足攀揽所及。 明八万四千尘劳山住烦恼大海。 于一切法无思无为。 即烦恼海枯竭。 尘劳山便成一切智山。 烦恼海便成性海。 若起心思虑。 所有攀缘尘劳山逾高。 烦恼海逾深。 不可至其智顶。 明以定为方便。 是故法慧菩萨入方便三昧。 方说此法门。 当知亡思即智现在想即迷存。 滞寂智潜情虚智发。 此乃见道之初。 生佛智慧家之始。 约表出凡超世同天自在得智慧山之顶。 又以方便定止心不乱为山体故。 以艮为山为止。 此为十住位也。 初生佛智慧家住佛所住。 明依定发慧像须弥山故。 第四会夜摩天宫说十行。 已上空居。 表约智慧法空而为行体即处世无染。 又明此天名时分明菩萨处行知根生熟时非时。 不妄利生。 又知何惑增多何惑减少。 随惑增减而成熟之。 表知根利生名为时分。 法空随行名为空居也。 第五会兜率天宫说十回向。 此天于欲界处中。 又名乐知足天。 明回向法门不贪涅槃不贪生死常处生死常处涅槃无二性故。 处中道故。 余四天皆放逸。 如色界无色界天。 乐净不可和会中道义故。 虽他化自在天说十地法。 还以此位中道之法。 成十地蕴修成功故。 说十回向法以膝上放光表卷舒自在莫不由膝故。 明理智大愿大悲满周十方会融无碍莫不皆由十回向位。 如十地依此而行蕴积令熟故。 无别法故。 第六会他化自在天宫说十地。 表至欲际之顶。 又表依众生而应化故。 无自化也。 故借此天处。 以表化他之智故。 又此天处是魔波旬所居。 明十地位智伏心魔也。 成大慈悲之行令成熟故。 第七会在第三禅。 表普贤行满法悦利生。 表此天唯禅悦喜动故。 第八会普光明殿说十定及如来出现品。 明佛出现进修道极不离本处。 明不离一个普光明智以为进修。 云升天上者。 表法升进。 元来不离一个普光明大智本定之宅。 明虽修升进行满元不移本不动智中普光大用。 第九会又在普光明殿说离世间法。 明以普光明智遍周十方普利众生不染众法名离世间。 以普光明智具普贤行恒在世间不出不入。 名之离世间故。 以智体恒用而无依故名为离。 非厌离故。 如此三会总在普光明殿者。 明行因与果并普贤行满总是一个普光明。 无始终依住自在大智故。 若众生发菩提心者。 不见此智不名发心。 见此智者方名发心。 若心外见佛者。 及取相求真者。 皆且作善。 未名发一切智心故。 经云。 乘一切智乘直至道场。 以乘普光明大智之乘。 还不出普光明大智道场。 名之为至。 此名发心毕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难。 是故发心难明此智难信。 信得即能入故。 夫证发心易先起信发心难信极即入位故。 但须方便三昧现之。 即智境便现。 此三会总在普光明殿者。 明定体用始终因果万行同一智也。 如前所述。 第十会在给孤独园说法界品。 明法界不离世间给养之义故。 表世间生死园林即法界体用。 是故如来所居重阁讲堂。 包含法界师子之座。 暨乎十方。 唯应度者知之。 处迷者不觉。 即五百声闻及余众生是也。 第十一会在觉城东。 文殊师利为诸大众说普照法界修多罗门及善财童子善知识等。 明文殊是引蒙之首。 十方诸佛及一切众生。 总依此法为师首故。 为无性妙慧之首故。 即以普贤为行首故。 二首同发无前后也。 已上叙会处所及所表意竟。 但约如来自身表法放光有十度。 第二叙放光之处及意趣者。 约叙表升进修行光明。 约有其十。 第一会中如来现相品两度放光。 一放齿间光十方告众知佛成道。 令众咸集说佛因果之法。 二眉间毫中放光普照十方。 名一切菩萨力智光明照曜十方藏照十方已。 其光来入佛足下轮中。 明举果成因入信光。 又于毫中出佛刹微尘数菩萨胜音为首。 明如来自所行之行遍周。 明佛自觉行遍周之果。 用成信故。 此光入佛足下轮中。 明此光与说十地放眉间光相似。 此是所信之佛果。 彼是自己修行升进所得之果光也。 第二会如来两足下轮中放光。 此是普光明殿成信位之光。 是初会中放入足下轮中之光。 今放出以成十信果故。 明说十信光。 以足下表之。 轮表圆满故。 明说佛果德用成信心。 表信心之中信佛果圆满故。 第三会如来足指端放光明。 入内位之始。 蹬圣道之初。 生佛家之首。 行圣行之初。 故此光表之。 此明说十住位光发足入圣之始。 第四会如来两足趺上放光。 表依法空行故。 此明说十行位光以明依空起行故。 第五会如来膝上放光明。 表十回向大愿理事互参智悲同济。 犹如人膝是卷舒所由也。 此是说十回向光。 表起愿兴悲生死涅槃智悲自在。 第六会眉间放光。 名菩萨力焰明。 此光是初会中眉间所放之光。 名菩萨力智光明。 此因果相似。 初名力智。 表根本智。 此名力焰明。 表自功达本。 即能照俗故名力焰明。 如三乘中号名根本智。 及缘俗名后得智。 此明达根本。 智即能照俗。 无二体先后。 虽立升进之位。 阶级智不异。 大悲不异。 时劫不异。 普贤行不异。 总无迁法故。 乃说无量智慧皆随用言之不移本也。 以智照之可见。 以情见之即迷。 以大悲门中引俗。 即时劫及法各分。 若大智约真时劫。 元无依止长短。 以总别六相言之。 第八会如来放眉间光。 灌文殊顶。 放口中光灌普贤口。 表令理智万行共相参以说佛果德故。 意明文殊理及妙慧。 普贤是智万行之用。 意表理智妙慧寂用交彻相参问答佛果之门。 文殊是如来法身无相善决正邪妙慧之果。 普贤是如来大智遍周对现色身知根利俗之行果。 一切诸佛用此二法而成佛故。 此教之中如来出现品。 还令此二法会融参彻。 方成佛果理智万行法界无碍圆融之门故。 放光照之令相问答。 令后学者见法易明。 此二人因果从初发信直至果。 终参融交彻思之以理智照自心体用可见。 初会佛果是佛自成故。 此十地十一地后佛果。 是修行者自力所成。 以将此文殊普贤二行参彻明理智万行满故。 第九随好光明功德品于手中放光照恶道苦明道满大悲接俗光也。 此已上自第二会以来。 是自修行者升进之终。 是此一终之教未付嘱流通亦在此出现品内。 如前所明。 第十法界品还于眉间放光。 名普照三世法界明。 三世总一时故。 总以法界为果体。 从信住行回向十地十一地及佛果。 总以法界为果体。 文殊为法界理。 普贤为法界智。 理智妙用为一佛门。 以此一门为化群蒙分为二法。 若也逐根随俗法门无尽。 若论实理不离无性之中一法。 一多无碍名为普贤。 始接童蒙达无性理中。 妙简正邪入无生慧。 名号文殊。 亦名童子菩萨。 能同苦际兴行利生治佛家法名为普贤。 二人参体名之为佛。 本来自在名为法界。 从初彻后。 总此法界为体。 更无别法。 此品为一切诸佛因果之大都。 亦是众圣贤所行之大路。 无出此也。 亦是自心一切智王之所游观之大宅也。 亦是一切众生之所依故名法界。 第三叙座体及意趣者。 其义有十种同异意趣。 一初会座体以摩尼为台者。 约本体以法身性自无垢为摩尼。 名离垢宝故。 意以佛果菩提。 约法身无垢为体。 报得佛身及化身为智用故。 明依体起智用故。 以摩尼为座体故。 第二会座体莲华为藏者。 意表第二会约化利众生令成信种。 处信之中表行。 在世无染。 表以利物无染为功。 即莲华为藏。 第三会在帝释妙胜殿上。 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百千层级。 意表从信入位。 以方便无念无作寂静三昧。 名为安置。 以三昧力显得如来根本智慧。 创生佛家得无畏慧。 明普光明藏师子之座。 藏者。 表此位入如来智慧之藏。 师子者。 明智慧无畏。 普光明者。 表契如来本普光明法界大智慧也。 百千层级者。 表十住进修阶级出世越百千情系无明故。 破百千业障故。 如佛果座。 总不云层级以无。 进修升降觉惑浅深智慧胜劣故。 如十住中初且百千层级。 为明入位进修超业障之分齐也。 第四会夜摩天宫。 化作宝莲华藏师子之座。 为表说十行位。 约行处世无著。 以莲华所表。 师子如前依主释也。 百万层级者。 升进过前超业胜故。 云化作座。 不云安置者。 表以入如来智慧以智随行所行行业以智化为故。 犹如变化故不云安置。 明行从理化故。 第五会兜率天宫。 即殿上敷摩尼藏师子之座百万亿层级。 表十回向。 其中以出世之理智依本法身处世无垢。 依本佛果座体为升进。 还归本故。 设以回向方便愿力成其悲智。 不易法身自体无垢。 为回向悲愿会融令体用均平故云敷座。 不云安置及化作故。 百万亿层级者。 升进过前故。 除染净二障。 成无碍法界大悲智。 虽十住十行五位齐修。 然以教辨病。 明前二位。 出俗心胜。 大悲心劣。 此十回向位。 以愿力会融智悲得所故。 第六会他化自在天王宫。 但云摩尼藏殿。 不云座体者。 意表座不易兜率天摩尼座。 但举法性无垢大智成大悲门。 覆育含生故。 故但云殿不云座。 以明依前回向之法长养大悲之殿覆育众生故无别升进故。 第七会在第三禅。 其会法则教行未来。 且以普贤行品略举。 其普贤行品在三十六品。 是且其略举。 大本未来。 有百万亿颂。 第八第九会第二会。 同在普光明殿。 明十信心与升进。 修行所至佛果及离世间品普贤常行及十定十通等总不离普光明一个智体故。 以成五位十信等进修故。 总不出此智。 此普光明智十方诸佛及一切众生同共有之。 诸佛已达。 众生迷之故。 然体用是一迷悟不同。 望此教中发心之者。 一悟即知见如佛。 如法华经。 以佛知见示悟众生。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 乃至乘一切智乘直至道场。 又此经云。 乘如来乘不思议乘最胜乘无上乘等。 是如初卷中叹诸菩萨德中。 善知一切佛平等法已。 践如来普光明地。 此普光明智。 众生迷智为迷。 悟者悟迷成普光明智为悟。 是故初会神天示现入法获益。 入即同佛所。 入同佛知见。 与众生作入法之样。 令后学仿之。 是故此三会总在普光明殿意者。 明五位升进信亦不离此智悟入修行亦不离此智时劫无体可转智复不异此普光明智。 以十回向法门和融悲愿。 即自在神通。 总在其内。 如一生修有漏十善。 尚得生于天上得业报神通。 十念成就尚得往生净土。 何况依智发心。 又复更加悲愿诸波罗蜜之行。 岂此一生之后不得智体自在神通。 望以智境会实而论。 设无尽劫元来不出一念。 今言一生者。 时终不延。 智终不异。 生终无生。 必不可逐情见生灭之生。 但以真智知。 即万迷不惑也。 如西方净土十六观门。 总是作想。 想成由自报得神通。 何况达理智无依。 明净遍照。 了身心无体。 内外见亡者。 但任理智廓然。 兴大愿海会融悲智。 一刹那际对现色身。 供养诸佛教化众生复无作者。 性皆平等无心无主无性无相凡圣一如。 无所依住以无住法随无住智供佛利生。 如是修行。 何虑不获大力神通。 一依十回向品。 修学即得。 第十法界品。 但云其座普周法界不云层级。 但明佛果座体摩尼为体。 从初会至第五会。 座体同是摩尼为体。 会佛果体同故。 大意以智行悲。 不异一个普光明智。 处世无垢。 不异一个妙理法身智与法身。 同为一个自在无体。 用而无作。 不往而至。 任物而应。 以理智会融方可知之。 已上表意但令众生见事知法。 令易解故。 起进修行无疑惑故。 更广云云。 约知所趣。 论主颂曰。 普光明智等虚空虚空但空智自在从初发心依此生究竟还依此处满是故三会光明殿和会因果无别体随位进修行差别智随生别报境殊不离本智无生灭是故佛坐摩尼座此意明五位佛果中升进。 皆以法界本普光明智为体用故。 是故始终因果不离普光明殿中。 第四随文释义者。 于此品经中长科为四段。 一序分。 二正说分。 三动地兴供分。 四说颂叹法分。 一序分者。 从初尔时世尊已下。 至法界智印善印故。 于中有四段经。 名为序分。 二正说分者。 从尔时十方诸佛各伸右手已下。 至三十九卷中受持修习然后至于一切智地。 此一段是正说分。 三动地兴供分者。 从尔时佛神力故已下。 至而说颂言是。 四说颂叹法分者。 从其心寂灭恒调顺已下。 至三十九卷经末是。 第一序分中。 复分四段。 一尔时世尊在他化自在天已下。 至说不可尽。 有十八行经。 叹诸来菩萨志德分。 二其名曰已下。 至而为上首。 有十八行经。 是菩萨列名分。 三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 至满足一切智智故有二十五行经。 明金刚藏菩萨入定同号诸佛皆来现前劝念令说十地法门分。 四尔时十方诸佛已下。 至法界智印善印故。 有九行经。 明十方诸佛与金刚藏菩萨十种力令说法自在分。 随文释义者。 从尔时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宫者。 明如来智身应位而现故托处表法。 明此菩萨十地道终至欲界顶故。 又为众生故。 而修行十地。 非为己自有所求故。 名为他化。 又为十地道终降心境魔得自在故。 入离垢三昧。 白净清洁法合然故。 处欲界顶。 常处三昧不住净心。 不居禅界故。 为明此十地功终法云普润不拘垢净对现色身故。 于此天说此十地故。 如故初会中自在天王获益颂曰。 佛身周遍等法界。 普应众生悉现前。 种种教门常化诱。 于法自在能开悟。 问曰。 何故如来降此他化天中。 何故不云天王遥见佛来及敷座迎送庄严偈赞等事。 答曰。 此位但依前兜率天宫法门回向愿行悲智之法。 行之更无异法。 以此不陈余事但积德依前愿海功终智极。 不假更须法事。 表其升进和会。 但依前法故。 又问。 何故不次第至化乐天因何越升他化天说其十地。 答曰。 明十地向前须依次第和会理智悲愿升降会融得所十回向和融悲愿理智齐均广狭称周法界等众生量表法处于中道还于处中处说中道之义说十回向和会悲愿理智。 即于欲界处中以兜率天。 是上下俱有二天故。 说十地处中。 即于欲界上际色界下际。 欲明不拘染净即理智大悲自在故。 又说十一地等觉法门。 于第三禅说。 表利众生之行满法乐利生似彼三禅禅悦为乐。 第四禅表佛果周妙用圆满故。 又十地超化乐。 十一地超二禅。 又明倍倍智高越次第故。 摩尼宝藏殿者。 表无垢大悲能含覆育物故。 明此位一无情取自安乐心但饶益众生长大悲故。 故处摩尼无垢宝藏殿表之。 与大菩萨众俱。 即是金刚藏等三十七表三十七助道法众。 解脱月一人明一一助道下当体皆是解脱清凉乐故。 明即助即正道为地前见道正见已终十地助显成熟不同三乘。 十地见道地前资粮。 为此一乘教。 从初依如来根本智发信心修萨婆若智故。 不依空观折伏现行烦恼。 十地方得意生身故。 此教虽说如来无量色受想行识及心意者。 明不坏俗境以达成差别智故。 非同伏惑留生往生净土故。 或云三千之境为佛境故望此教中初信心之中。 但约无限佛境。 尘含十方。 毛容法界。 为信进修行。 不云三千大千为佛报境一如贤首品。 是所信忻修之门。 发心功德品。 是十住悟入之德。 经云。 其诸菩萨皆于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者。 菩提有五。 一小乘菩提。 二二乘菩提。 三空观行六波罗蜜菩萨菩提。 四修十种相似真如观修十波罗蜜有十真如障十一种粗重二十二种愚痴菩提。 五依十种如来智修十波罗蜜以无尽劫为一刹那际契无尽多生为一生一念迷解即佛智慧菩提。 此明依根本智发菩提心。 如起信论。 亦有此文。 依本觉故而有不觉。 又云。 觉心源故名究竟觉。 明知依如来智上而有不觉。 依无明上而有觉者。 于此觉者随根种性。 有此五种觉法差别。 如此经菩提并一乘佛果根本智上不退菩提。 如起信论说。 或言超劫成佛。 或云。 我于无量劫修行成佛道者。 皆为懈慢众生作无数方便。 或云。 要经三僧祇方得成佛者。 此皆逐世情说为三乘。 不依根本智发心。 此教依智发心。 若以智论之不随迷情。 直以不可数阿僧祇劫以为无时。 以此无时假施设一刹那际。 摄无限三世劫。 无限三世劫。 总不出一刹那际。 经云。 智入三世而无来往。 如是三僧祇劫。 情有智无。 以智收情。 情居智内。 无量劫情有在刹那际智中。 若取情虚智实元来总无时体。 始终无时可迁。 二事校量。 只可从实不从虚也。 经云。 悉从他方世界来集者。 以从十回向法来成十地。 名之他方故。 法界性中无别他方。 以未至位处。 名他方故。 乃至诸位例然。 住一切菩萨智所住境者。 但五位菩萨智境。 总同。 至此十地中佛智境故。 入如来智所入处者。 为依如来根本智发心入行差别智成大悲故。 善入一切菩萨禅定者。 一如十定品。 说三摩钵底神通明智明。 三昧能起智印神通。 三之云正。 此云正慧。 以三摩者。 三昧。 钵底者。 慧于一念顷无所动作。 悉能往诣一切道场者。 以三昧智印性自遍故。 无表里故。 明常与智俱无散动故。 其名曰金刚藏菩萨者。 以智慧为金刚。 能破诸惑故。 藏者。 明智德遍周名之为藏。 宝藏菩萨者。 法宝遍周名之宝藏。 莲华藏菩萨者。 明于众。 行及涅槃生死无所染着故。 德藏菩萨者。 明众德圆满故。 莲华德藏菩萨者。 明无染众行庄严智德故。 日藏菩萨者。 明大智照用也。 苏利耶藏菩萨者。 此云日之照用也。 无垢月藏菩萨者。 明大慈悲心照俗破烦恼焰故。 于一切国土普现庄严藏菩萨者。 明福智二事遍周故。 毗卢遮那藏菩萨者。 云光明遍照之智。 如是诸菩萨。 以名下义解之可见。 此一段有三十八个菩萨。 如三十七个菩萨同名为藏者。 即表三十七助道行门。 如解脱月一人。 即表三十七助道行中助菩提分清凉之果故。 与诸菩萨作请法之主故。 令诸大众闻法修行得清见者。 悦意如华故名悦意华也。 优钵罗德藏菩萨者。 取青莲华为喻。 以义取之可知。 星宿王者。 明自在无碍差别智分明故。 第三入定分中。 有二十五行经。 义分为四段。 一尔时金刚藏菩萨。 有一行半经。 总有三句经文。 明金刚藏菩萨入定分。 二入是三昧已下。 至而现其前。 有两行经。 明同号诸佛来现前分。 三作如是言已下。 至能遍至一切处决定开悟故。 有十六行经。 明以二十六事因缘入此三昧分。 四善男子已下。 有五行经。 明十方诸佛劝金刚藏菩萨令说法分。 经云。 金刚藏菩萨承佛神力。 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者。 以如来智慧以为信进修行所作一切佛事。 总是佛神力无我自作故三昧名。 菩萨大智慧光明者。 即是如来眉间所放。 十地智慧中道之光明。 名菩萨力焰明亦是初会中如来放眉间光。 明名一切菩萨力智光明。 总是十地道终佛智慧光明。 今入三昧。 还是此之智慧三昧说十地道之智慧。 名菩萨大智慧光明。 以根本智成菩萨大悲行故。 十方各过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 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同号金刚藏者。 十亿表数之圆满无尽故。 云世界外者。 从十住十行十回向中佛果为外。 今成此十地智德佛果名来现其前故。 所以与入定菩萨同名者。 明入定者。 智慧会及与本位佛智合故。 言十亿佛刹微尘为数者。 明无作智用体遍周故。 言十亿佛刹微尘数佛共加者。 明位至会源自力与佛力会故。 故下文亦是汝胜智力故。 汝以毗卢遮那如来应正等觉本愿力故。 威神力故者。 明升此十地法门皆以十回向中一切诸佛本愿发起若无十大愿回向此位不能自成故。 威神力者。 由初发心皆乘如来一切智乘。 威神之力而升此十地故。 不离如来所作一切智用故。 若不由乘如来一切智乘。 云何至此十地之位。 此智通因彻果同智地故。 是故于此教中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位有佛果故。 此十地十一地中佛果取十回向中佛果同妙用也。 通十信并五位进修中有六十重佛果。 若但取入位有五十重佛果。 通修行因共有一百重因果。 以佛本位中十波罗蜜自具十重因果。 明修行者。 皆依此佛本因果上起。 五位修行升进。 以依本起名一百一十城之法门。 总通取十回向中佛果同名为妙。 以此十地十一地不更别立佛果之号。 以十地十一地法同十回向法故。 如佛本位十波罗蜜者。 如初会举果劝修中如来是佛果。 次十个菩萨上名同号为普者。 明佛果位中普贤菩萨修十波罗蜜随行名殊。 此是佛本因果行门故。 四十众神天仿此而起。 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位。 进修行别。 十波罗蜜亦随升进行上亦名别。 通十普贤四十众神天有五十。 以十波罗蜜随行五位上升进。 即有五十个菩萨行因五十个佛果。 通为一百。 常不离本佛果本十个普贤行名十。 十通四十众神天为五十个波罗蜜行。 一中摄十。 即有五百种差别智门。 方成万行圆满佛也。 即安立一刹那际。 为升进始终之时。 例如龙女是刹那不出三生成佛。 亦取十定品中以刹那际降神初生及入涅槃。 以为时体本来如是。 见时日迁者。 情随妄想也。 已上释汝以毗卢遮那如来应正等觉本愿力故威神力故竟。 此一段识本发心及成果之因缘。 皆乘初会中毗卢遮那智力十普贤行四十众神天所行行力。 仿此而修。 名乘佛神力。 是如来愿力亦是汝胜智力故。 已下十二行经。 都举入三昧之所为。 有二十四因缘。 文义可知。 第四段善男子。 有五行经。 是劝说分。 有十事因缘。 如文自明。 云满一切智智故者。 一满根本智。 二满差别智。 第四诸佛与力加持中。 义分为三。 一明诸佛十种加持。 二明十种因缘法入是三昧。 三明诸菩萨请说法。 一尔时已下。 至具足庄严。 有五行半经。 明十方诸佛与金刚藏菩萨十种力加持分。 二何以故已下。 有四行经。 明举十种因缘法合入是三昧分。 于此欲说十地法时诸佛加持有六。 一十方诸佛同名现前加。 二毗卢遮那本愿威神加。 三诸佛与金刚藏十种法力加。 四诸佛以言赞叹加。 五诸佛各申右手摩顶加。 六如来放光灌顶加。 三如来菩萨请说有四。 一如来放光光台劝说。 二解脱月三请。 三诸菩萨同请。 四通诸佛放光劝说。 总有六种加持四重请二劝说。 第二正说分中。 从尔时十方诸佛各申右手已下。 至动地兴供以来。 正说十地。 且从初第一欢喜地中。 长科为十段。 一尔时十方诸佛各申右手已下。 一段有十六行半经。 明十方诸佛手摩金刚藏菩萨顶令起正说十种地名分。 二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 长行有五行。 通偈颂有十行经。 明金刚藏菩萨默然不说法。 解脱月菩萨知众之心。 为众请说十地法门分。 三尔时大智无所畏金刚藏菩萨已下。 长行通偈颂有七行经。 明金刚藏菩萨以申默然不说之意。 四尔时解脱月菩萨已下。 通颂有九行经。 明解脱月菩萨重请说法分。 五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 长行及颂有九行经。 明金刚藏菩萨恐劣解随识者不能生信分。 六尔时解脱月菩萨已下。 一段通颂有十四行经。 明解脱月三请。 此众堪闻。 若有得闻佛所护念愿说无疑分。 七尔时诸大菩萨众已下。 并颂有六行半经。 明大众同请分。 八尔时世尊已下。 并颂有二十一行经。 明十方世界如来各放眉间光灌金刚藏菩萨顶。 互相照烛光作成台。 光台出音声劝说十地分。 九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 长行并颂有十三行经。 明金刚藏菩萨叹十地法门甚深出过情意识。 唯智所知非言所及。 承诸佛威神略说少许分。 十佛子若有众生已下。 至卷末已来。 是正说。 第一欢喜地行门分。 此十段门中。 大意有十。 文自具足不烦更释。 其十事者。 一诸佛摩顶明印可许说。 二总举十种地名。 三默止待请方宣明法可贵不轻授物。 四解脱月知时而三请。 五金刚藏菩萨恐器劣而三止。 六大众咸同请。 七明堪闻者诸佛所加。 不堪者元自不闻。 八明光台出音劝说。 九明佛光灌顶。 十明金刚藏菩萨辞近法深略说少分。 大意明此十地体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一地互作依止故。 是故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总有十地行门次第。 为以一个如来自在无碍大智同行一个十波罗蜜。 以为方便进修故。 总是初会十普贤法故。 是故解脱月菩萨言。 以字母等喻一切书字及数说无离字母。 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 明此十地为本明此十地法通因彻果不离如来根本智。 依十普贤行。 修差别智。 满萨婆若海故。 是故从初举果劝修中放眉间光。 名菩萨力智光明。 入佛足下轮中。 用成十信。 今还于如来眉间放光名菩萨力焰明。 灌金刚藏菩萨顶。 用说十地。 足下光明以果成因生信。 此光明说十地是所信之果终。 是故今还放初信之十地智果之光。 用灌加持金刚藏菩萨顶。 令说此十地之行。 从顶入者。 明十地是一切菩萨中道之智果顶故。 至一切智之尽处故。 是故如来出现品法界品。 总于如来眉间放光。 总明果体智光圆满处故。 又光从顶入者。 明以从智顶处世行悲。 称十回向中所发大愿令行满故。 明此十地长养大慈悲门赴所愿满足故。 是以善财知识以十女天表之。 十一地明悲满从智遍利众生。 以佛母摩耶生佛表之。 须妙得其意方可知真。 成信解之门升进之路。 不穷大教无可以指南。 从第十正说欢喜地行相门中。 又分二义。 一长科此位。 二随文释义。 第一长科此位者。 于此欢喜地中。 长科为十二段。 一佛子若有众生深种善根已下。 有十七行经。 明初从凡夫地起三十种广大志乐深心入菩萨位生如来家分。 二佛子菩萨住欢喜地已下。 一段有二十三行经。 明菩萨初入地位多欢喜分。 三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为首已下。 一段有十六行经。 明入初地已又生三十四种广大志乐分。 四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下。 有五十八行经。 明住欢喜地兴发十种无尽广大誓愿分。 五佛子此大愿已下。 有七行半经。 明前十无尽愿以十无尽句而能成就分。 六佛子菩萨发如是大愿已下。 有八行经。 明发十无尽愿已得十种利益心十种信功用分。 七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已下。 有十八行经。 明菩萨知真愍俗随迷缘生起大慈悲分。 八菩萨摩诃萨已下。 有二十一行半经。 明入初地菩萨随顺大慈大悲行施分。 九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下。 有十八行半经。 明以大愿力得见多百千万亿佛及行四摄摄众生分。 十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 有二十八行半经。 明菩萨入初地时善问地地次第进修对。 治障碍分。 十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 有二十行半经。 明菩萨入位受职分。 十二若人集众善已下。 有四十六行颂。 颂前之法分。 第二随文释义者。 从初段中。 经云。 佛子若有众生深种善根者。 即如此段中生三十种志乐广大是也。 善修诸行善集助道者。 即十波罗蜜三十七助菩提行观是也。 从四念观常念观身空无性相观。 受不在内外中间。 观心无住观法无我。 勤行此观名四正勤。 心称所观得法无我名四如意足。 以得法无我故获得五根。 以观达真不退名五根。 五根者。 信进念定慧。 以不退生死正信根成故。 随行不染不与情俱。 名之为力。 力者。 如前五根随境不退不与情合。 但与智俱。 名之为力。 即便获得七菩提分法。 七觉者。 念觉支。 择法觉支。 精进觉支。 喜觉支。 舍觉支。 猗觉支。 此心称理为猗定觉支。 以得此七种觉支分获得八种正道分。 八正道者。 正见。 正思惟。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正语。 正业。 正命。 是也。 解云。 以入佛智名为正见。 以智观法名正思惟。 依五位法而行修名正精进。 常与智合不与情俱名为正念。 心无生灭而能发起诸佛智慧。 及起无量大神通力名为正定。 善能分别人天外道三乘一乘邪见正见邪定正定邪行正行。 名为正语。 善简自他一切邪业。 善显佛智慧等一切众生同共有之名为正业。 令一切众生人天外道世间生死及三乘出世解脱法门。 皆令回向如来根本一切智心。 本无情动。 名为正命。 如三十种广大志乐。 如经具明。 从佛子菩萨始发如是心已下。 有五行经。 都结菩萨能发此三十种广大志乐始发如是心。 即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 此一段通收前十住中初发心住。 同此十地中初欢喜地。 生如来家为真佛子。 为明同乘一如来智慧为体故。 明五位中差别行及差别智无前后始终一时同进故。 非同三乘逐情法故。 法行虽广是一佛智印。 诸法非前后故。 故此十地法返成前十住十行十回向法。 非是此十地别有法来。 犹如萝菔从根生叶。 复以叶滋根。 亦如种谷以果生苗苗熟果成还初果也。 如善财见慈氏如来。 慈氏如来还令却见文殊。 明果不离因中果也。 又如人初生至三十而长终但以长初生为大故。 非别有大来。 又初生至老大时无先后也。 以智为先导。 非情所收。 无先后异也。 此一乘五位法门。 智为先导。 无先后故。 五位之行教辩升。 进同异差别。 虽立升降差别。 但明一法界智中阶级。 非如情见阶级故。 以智照之可见。 亦如龙女一刹那际三生具行成佛是也。 三乘之种不体会法华经会权就实之意。 反云是化要经三祇劫方得成佛。 此是法界大智宅外门前之见也。 犹住草庵。 且免三界粗苦之乐。 得三种意生身。 住火宅门外。 权设三车。 是以机案有凭据之乘以净土秽土有二别故。 未入法界大智生死涅槃无依住故。 智悲无限佛本报居华藏海宅故。 以众生海即佛海故。 众生智是如来智。 于一毛孔以智所观。 一切刹海凡圣同在其中。 于刹那中普见无限三世劫海。 无有始终。 不同权教定时劫净秽全作差别法故。 此经十地之法门莫以三乘留惑。 或以愿力不取净土。 留身秽境。 以悲化众生等解。 皆不称此之法界普光明大智本宅之门。 须改三乘之见网眇目者。 令圆灭存留惑及净秽土之漏身。 始可称智身之广大入此不动广大智身。 方名欢喜地不动相应也。 亦是十信中不动智佛为体。 十住十行十回向随升进立名。 至此位。 归本名故。 论主乃为颂曰。 无限智悲成佛德佛以智悲成十地还将十地成诸位前后五位加行门不离十地智悲起是故十地初发心发心即入十地智虽然五位方便殊只为成熟十地智犹如迅鸟飞虚空不废游行无所至亦如鱼龙游水中不废常游不离水如是五位行差别不废差别不离智所有日月岁差别以智法印无别异智体不成亦不坏以明诸位除习气了习无习悲行成万行常兴无作智如是无碍智是观达。 无碍因观所成。 皆以自然无作智为体。 亦名不动智无依。 无可动故。 如是安立五位升进之门。 有十一事因缘。 何者为十一。 一令发菩提心者不滞一法而生懈慢。 二令发菩提心者得智修行诸行。 三令发菩提心者以愿起智从悲。 四令行慈悲者坚固圆满。 五令发菩提心者自治随俗习气。 以诸波罗蜜令升进智悲之境。 六令发菩提心者从位知行对治习惑进修智门。 七为发菩提心者简辨三乘一乘及人天等差别诸行。 八令发菩提心者自知自行所至之缘。 九令发菩提心者明三乘一乘摄化广狭福智减增。 十明古今诸佛化仪常尔。 十一如炼真金不离金体十度炼冶转更明净。 且略释欢喜地。 十二门中初门十七行经竟。 自余如下更明。 第三次释第二段中二十五行经。 分为五段。 一佛子菩萨住欢喜地已下。 至多无瞋恨。 有两行半经。 此一段明菩萨入初欢喜地多欢喜分。 二佛子已下。 至复作是念。 有五行半经。 明正说此位菩萨欢喜地意有十种欢喜。 如此一段。 明见闻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分。 三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已下。 至何以故。 有六行半经。 有十种欢喜。 明自知得佛智慧永离苦源。 此一段入法故生欢喜分。 四此菩萨得欢喜地已下。 至何以故。 可有两行半经。 明入此欢喜地已能离五种怖畏分。 五此菩萨已下。 至毛竖等事。 有七行经。 正说离五怖畏所缘分。 此之已上二十五行经。 如文自具。 不烦更释。 第三段从佛子已下。 有十五行半经。 分为三段。 一从佛子已下。 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 有一行半经。 此一段更劝勤修信进助菩提行无疲懈分。 二所谓信增上故已下。 至上上殊胜道故。 有十二行半经。 此一段明以三十种法增上进修净治此地法分。 三佛子已下。 有一行半经。 此一段明都结劝修住地分。 如上十五行半经。 经文自具。 不烦更释。 第四段五十七行半经。 分为十二段。 一佛子已下。 至如是大作用。 有一行半经。 是都举此地所堪为十大愿分。 二所谓已下。 至无有休息。 可三行半经。 明愿以一切供养具供养一切诸佛如法界虚空界无休息分。 三又发大愿已下。 至无有休息。 有三行经。 明愿一切佛法护持无休息分。 四又发大愿已下。 至无休息。 有四行半经。 明愿一切世界佛出兴世皆往诣供养为上首受行正法无休息分。 五又发大愿已下。 至无有休息。 可四行半经。 明菩萨广大行不离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有总别同异成坏等六相如实说教化众生无休息分。 此一段如五位升进。 随位安立十波罗蜜十菩萨行十佛世界十佛名号。 总是一波罗蜜中随行成名。 于五位中俱有五百。 为一波罗蜜中具十。 十中具百。 随五位上加行同异上有五百。 即如初会中菩萨神天等众。 一众有十。 十众有百。 五十众上有五百。 各各位中随当位菩萨神天名下义。 是波罗蜜行。 又善财四众各具五百者。 是为一中具足十义。 名之为总。 其行殊途。 名之为别。 一智无二。 名之为同。 随行报殊。 名之为异。 能成别报。 名之为成。 因果本虚。 名之为坏。 为行行无体故。 且如波罗蜜一中有此六门。 一能破悭贪等十烦恼结。 名之为坏。 二能成善果。 名之为成。 三众惑虽多舍通多法。 名之为总。 四殊招别果。 名之为别。 五终归一智。 名之为同。 六随惑对治。 名之为异。 此之六相之法。 于一切法中总具此六门。 一一人法行门中。 以智观之可见。 若一一法门中无此六义皆偏见也。 又一波罗蜜上见十波罗蜜。 即舍义通该无法不遍。 余准例知。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四长者李通玄撰六又发大愿已下。 至无有休息。 有五行半经。 明愿化一切三界四生众生皆安住一切智智广大无休息分。 此一段明教化三界四生法。 欲界心多者。 劝令观诸法苦空无常对治欲恶。 修诸善法乐清净定。 净治心垢离贪嗔痴慢。 破欲界业得寂净乐。 色界心多者。 住息想禅。 生有漏善界方便。 劝修十波罗蜜慈悲喜舍。 令方便成就自体无作大寂定门。 离息伏想。 现一切智。 成就无量巧方便智。 教化众生。 若无色界心多者。 方便教化修广多闻慧。 分别世间一切事业令无迷滞。 无定乱体起大愿力。 成就神通供佛法僧。 修一切种一切智智。 教化一切无尽众生皆成佛故。 如是依根发起调伏。 使令皆至一切智智者。 根本智中修差别智也。 如根本智。 依无作定显差别智。 依根本智加行起观方成。 或自力不终。 佛菩萨先达之者学而方得。 七又发大愿已下。 至无有休息。 可有四行经。 明愿以智明了粗细世界广多无限分。 有形世界名粗。 无形世界名细。 乱住者。 多类杂居。 如此阎浮提诸杂居世界是也。 侧住如四天王居处是。 倒住者。 如胡蜂巢等是。 正住可知。 若入者。 如土居众生。 只若入不欲出。 若行者。 如人等身中八万四千户虫居而人或行住坐立者是也。 若去者。 如流水居众生其一向流去是也。 帝网差别者。 如天帝网重重光影互相容也。 如是世界重重共住。 即华藏庄严世界是。 与众生世界海共住。 业不相妨。 犹如帝网互相容而住。 各依自业相见。 如经云。 一切种一切智智者。 明菩萨大慈悲种。 由大愿力助成一切智。 由定方现差别智。 由观助成。 总以此知之。 皆依根本智起无限智门。 总由此也。 八又发大愿已下。 至无有休息。 有六行经。 明愿佛国互相参入庄严分。 此一段明入智境界佛刹如光影互相参现故。 九又发大愿已下。 至无有休息。 有七行经。 明愿诸菩萨同志行无怨嫉分。 十又发大愿已下。 至无有休息。 有五行半经。 明愿乘不退轮行菩萨行身语意业见闻者无空过分。 十一又发大愿已下。 至无有休息。 可十行经。 明愿于一切世界随众生欲示现成佛。 入涅槃分。 十二佛子已下。 可有两行经明都结十种大愿满无尽愿分。 第五佛子已下。 有七行半经。 于此段中分为两段。 一从佛子已下。 至众生界尽我愿乃尽。 有五行半经。 明十尽句分。 二而众生界不可尽已下。 至无有穷尽。 可有两行经。 明愿不尽分。 言世间转法转智转界者。 明众生三界流转法流转智流转众生界尽菩萨愿行方尽如是不尽愿行不尽。 第六佛子已下。 一段有八行经。 分为三段。 一明发十尽大愿已得十种柔软心。 二得十种信。 三举要言之已后。 一行都结。 如文可解。 第七一段十七行半经。 分为五段。 此一段是当欢喜地中第七地相观苦成悲门。 一佛子已下。 至如是广大。 有三行经。 先举佛正法甚广大分。 二而凡夫心堕邪见已下。 至于三界田中复生苦芽。 有六行经。 明凡夫心堕邪见而生苦趣相续不断分。 三所谓已下。 至如是众生生长苦聚。 有四行经。 明十二因缘有支为生因分。 四是中皆空已下。 至不觉不知。 可有两行经。 明众生不知身空无我分。 五菩萨已下。 至大慈光明智。 可有三行经。 明见众生苦发悲愍分。 此一段十七行经。 约立四门分别。 一举体示迷门。 二凡夫迷体成苦门。 三不了缘生无体流转门。 四菩萨达真愍苦接生门。 第一举体示迷门者。 即如初三行。 是举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无相等。 愍念凡夫不悟邪见无明长夜覆翳轮转苦流。 问曰。 一切众生体自真理智等如来。 何故从迷成诸苦业。 答曰。 为真如理智体皆无性。 无性理智不能自知。 若也自知不名无性。 但有众生缘随境流转。 不如善恶。 为随境变。 业有差殊。 或因佛菩萨为说苦因。 或自因苦生厌。 方求正见不苦之道。 若也未厌苦果终不信圣言。 未可自知是真是假是苦是乐。 但受得其生都无厌患。 惊怖热恼都不觉知。 若不深自勤修责躬匪懈作诸定观入法界之真门者。 终未可尽其苦源也。 第二凡夫迷体成苦门者。 如后凡夫心堕邪见已下。 于三界田中复生苦芽。 有六行经是。 于此段中所受苦生有十八种烦恼。 皆依二种烦恼起故。 云何为二。 一根本无明为长夜所覆。 二邪见逐境常流转不息。 此二种无明。 非达得成根本智。 方成智用。 非三乘空观能断得故。 是故胜鬘经云。 声闻缘觉及净土菩萨。 但能折伏现行烦恼。 不名为断烦恼。 为折伏故。 得变易生死。 菩萨得随意乐生身。 皆有忻厌。 自他佛刹皆未得法界普光明智。 未得与十方诸佛同一智海永绝邪见自他取舍一切见流。 为迷前二种无明妄生厌舍。 别证真如及空相。 迷大智故。 是故净名经云。 一切烦恼诸尘劳门。 以为佛种。 此无明邪见一乘菩萨达而成智。 三乘折伏现行。 亦云留惑润生。 此乃皆非称智而说。 不同一乘依不动智上自有无边大自在用门。 如十信位中十个智佛。 是以不动智佛为首。 如此无明及邪见。 与一切烦恼而作根本。 自余已下。 一切诸烦恼皆从此生。 总名随烦恼。 为依根本而有故。 如无明通总名邪见。 因境起识为因。 六根中见名色等。 为名色对六根作境。 因境识种取着。 名之邪见。 为迷真理智号曰无明。 以名色识种起邪见。 三种对于六根。 根根之上皆具有三。 且如耳根闻声。 知如是声。 皆有名色识起邪见等三种。 如眼根鼻舌身意。 总具此三名色识及六根。 以名色为境根为主。 识为取思之可见。 是故此经云。 不离此名色增长生六处聚落。 于中相对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有生老死等是也。 如憍慢。 二种为增长。 无明能成增长苦种令不摧坏。 是故经云。 立憍慢幢入渴爱网中。 如爱为津润无明能润生死。 常流转故。 为非爱不受身。 如谄诳。 是稠林无明。 为自迷覆广多故。 为凡夫常所行无暂间断故。 此非修定业。 不可制之。 如悭嫉二种。 是常计无明。 与恶道生死更加胜因。 是故经云。 心与悭嫉相应不舍。 恒造诸趣受生因缘。 如贪恚愚痴。 是集业无明。 是故经云。 贪恚愚痴积集诸业日夜增长。 如忿恨无明。 与嗔作因。 是故经云。 以忿恨风吹心识火炽然不息。 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 此是常流无明恒流转不息。 明是四流大河常流不息成大苦海。 若心无念诸流顿竭。 若也智现便成法流。 如是十二有支互为主伴。 则一支上有十二支。 总一百四十四有支。 以成无边生死。 已上十八种烦恼无明。 皆依十二有支以为根本。 十二有支依名色邪见为本。 若以无作定门印之。 八万四千尘劳。 总为法流智海。 如是无明名色。 对五根。 有触受想行。 总以心生意取为主。 如是九缘同起了境名识。 以此十事总名无明。 总名邪见。 作一切烦恼迷心及境。 名曰无明。 境者。 名色是也。 六根对境邪见随生。 第三不了缘生无体流转门者。 此之一段明迷真逐妄所生之因。 从所谓已下。 至生长苦聚。 四行经是。 所谓因依名色。 对六根所缘。 生触以触故。 六根取受。 因受生爱。 因爱生取。 因取生有。 有生故有老死忧悲苦恼。 以名中具色。 色中具名。 名色二存声香味触总在其内。 以有有表色无表色故。 但心意眼耳鼻舌身意所缘击发成惑者。 皆为触。 唯如来无为纯与智俱无法触也。 众生触受成三界之烦恼。 声闻有厌生死证涅槃触受。 净土菩萨有净秽二种触。 一乘菩萨有圆和智悲未自在触。 如是诸触以智明观。 以成智用。 是故净名经云。 受诸触如智证。 又法本不生今则不灭。 是明缘生体自性无性非生灭法。 凡夫不了号曰无明。 但知心境本无即起唯法起。 常是智境非生灭缘。 以定慧观照即自然开解。 第四菩萨达真愍苦接生门者。 即从是中皆空离我我所。 至大慈光明。 智五行经是。 如是十二有。 支一切众生。 从此而起前十八种烦恼。 而流转生死。 无苦不受。 声闻缘觉净土菩萨厌而伏之现行不起。 一乘菩萨以此十二有支而成根本智。 起差别智。 教化众生住持善法。 及成菩提心。 意明迷悟不同非十二有支与智异故。 如胜鬘经亦同此说。 如上十八种烦恼。 如邪见无明。 十住初发心住上初生如来智慧家时。 正使能作恶道。 邪见以除故。 习气微薄。 未尽憍慢等十八种总尔。 以十种故。 十行十回向法中有十法加行治之。 渐渐微薄至十地。 以正智增明。 唯有见道随行法执。 无随三界现行。 习气不善之业。 如悭嫉忿恨嗔五种。 入十地中习气已无。 自余至七地。 悲终智满方成随愿智用。 只可名为达烦恼而成智用。 不可名为断烦恼故。 法执现行至七地故。 法执习气十地方无。 如算数广大愚随好功德愚。 此二愚至佛果行终方见尽。 如阿僧祇品随好光明功德品是。 是故如来自说二品。 明经佛果二愚是故。 明十二有支微习直至佛果方尽。 以此安立五位十度。 十十治之。 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法则皆体相似。 以明治习阶级不同。 如是五位十波罗蜜。 皆初三波罗蜜。 以治从缠出世之道。 如善财。 十住中初及二三知识。 以三比丘表之。 次后三波罗蜜。 以治出世间世间之惑。 即以弥伽长者解脱长者海幢比丘表之。 次以方便波罗蜜以下。 愿力等三波罗蜜门。 以治入世间中出世间令悲智自在。 即以休舍优婆夷仙人苦行婆罗门表之。 次以世间出世间智悲自在故。 即以智波罗蜜以智生悲得自在故。 即以师子幢王女名曰慈行表之。 智自在如王也。 以七住中以修悲生智。 以此第十住中以智生悲故。 为王女也。 明以智波罗蜜以智成悲而自在故。 此明五位进修。 位位有此四种势分差别同异。 至善财知识。 一一差别同异重明。 方得了其五位解行同异。 从此十地法门。 亦如上有此四种治惑差别同异。 一从初地至第三地。 是治世间中染成出世间习。 四五六地是治出世间中世间智慧不自在习。 七八九地是治入世间中悲智不自在习。 是故八地位中诸佛以作三加七种劝发以用防之。 如八地位中。 具明第九第十地智波罗蜜治世间悲智得自在故。 是故以如来为太子时第三夫人瞿波表之。 明大慈大悲已满。 是表慈悲法悦义。 如善财于十地中表法。 有九个女天一个佛妻。 为明此十地法门长养大慈悲门令圆满自在故。 故以女天表之。 至彼位具明。 仍普贤利他行未自在。 大略约叙五位升进。 大意有六。 一十住明创生佛家且除正使烦恼。 二明十行治随世现行习惑。 三明十回向起大愿力和融智悲使世间出世间无碍利物。 四明十地长养蕴习悲智功圆。 五明十一地普贤行满。 即普贤行品是。 及十定品已后是。 六明成佛位终即如来出现品是。 如离世间品。 明进修佛果以后普贤恒行。 法界品即前后一部之经皆是以法界为体。 如是以法界大智圆通。 总无一法一时有前后差别。 以智照之可见。 如是五位中差别行位。 总在初发心住中。 以愿行智悲普印令圆满故。 教虽前后。 愿行悲智法是一时。 时亦不异。 法亦不差。 是故发心之士。 应如是修。 如是圆满。 不离如来不动智之体圆满故。 于一佛果智悲始终彻故。 普见一切众生是佛国土无出入故。 教化迷如来智中众生令依本故。 令诸众生于自智中普见诸佛同一智故。 不于自智生别有佛想故。 令一切众生不于自身起内外远近见故。 以一智印印之。 破情有大小长短量故。 如是修行。 即是令诸众生佛种不断故。 为诸众生说如斯法。 是故能令法种不断。 普令一切众生普见自身同佛智海入佛知见。 是故能令僧种不断。 一一如是观察而令心境如是相应。 第八一段二十一行半经。 分为三段。 此是初地中第八地相。 第一佛子已下。 至凡是所有一切能施。 有两行半经。 明一切能舍分。 所谓已下。 至是名菩萨住于初地大施成就。 有六行经。 明此位中为求佛智故于身命财无吝惜分。 于此段中其施有三。 一财宝施。 二象马妻子施。 三头目眼耳身肉施。 第二佛子菩萨以此慈悲已下。 至于佛教法能说能行。 有十行经。 明此位菩萨成前施已得十种利益分。 一明大慈悲大施所缘。 二明所施为求正法所为救众生故。 三求出世智无疲劳心。 四于一切经论无怯弱心。 五善筹量上中下众生随力而行成世间智分六惭愧庄严修自利利他之道七勤修无退。 八成坚固力。 九供养诸佛。 十于佛教法随说能行。 第三佛子已下。 至依教修行。 有两行半经。 明总结成就十种净诸地法分。 具如经说。 如此段中。 已如上信慈悲喜舍无有疲厌。 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以教修行。 以为法门。 净治行地。 以檀度为体。 余九为伴。 第九段中十八行半经。 约分为三段。 一从佛子已下。 至回向无上菩提。 有七行半经。 明以愿力得见多百千佛并及悉承事供养分。 二佛子已下。 至随意堪用。 有七行经。 明因供养佛获胜益分。 三佛子已下。 至随意堪用。 有四行经。 明金师炼金数数入火喻菩萨修行转增上分。 此一段如文自具。 第十段有二十八行经。 约分为三段。 一佛子已下。 至成于如来智慧光明。 有十四行经。 明菩萨入初地已更求此地。 及十地入如来地相因果分。 二佛子已下至悉免忧患。 有六行半经。 明以商主所往大城。 喻菩萨问于诸地行相安危一时齐备所资具分。 三佛子已下。 至百千阿僧祇差别事。 有七行半经。 明菩萨修行善知地相安危主道众生令得无碍解脱如商主分。 第十一段中。 有二十行半经。 是正答前所问。 佛菩萨善知识初地及十地因果分。 于此段中。 复分为二段。 第一从初佛子已下。 至一切智智。 有八行经。 于中大意有五。 一正举初地之果。 二明能护持正法。 三明所行四摄之行。 四明一切所作不离念佛法僧。 五明不离念具一切智智。 如一切种者。 是以加行大愿助成大悲种故。 一切智智如前已明。 又起大志乐修一切智及差别智。 广行大悲种。 由熏修所生。 如一切智由定显发故。 差别智由依师教先达者修学方成。 皆依根本智而有。 或因自根力上上观达得明解之徒必藉师教。 第二复作是念已下。 至而说颂曰。 有十二行经。 明此位菩萨能舍家妻子修出家法。 得见百佛境界法门分。 于此十二行半经中。 大意有八。 一堪与众生为首。 二堪与求一切智及差别智者为依止。 三明难舍能舍。 四明出家勤行精进。 五明所得三昧有百。 六明依报见佛之数。 七明以愿力见佛增广。 八明重说。 其颂如上。 见多百佛者。 即是华藏智境。 一佛刹海融十方诸佛刹海。 互参遍彻之多百。 非如三千大千世界佛境限之百佛故。 乃至身尘毛孔等周法界虚空界之百也。 不可如情所知之百佛故。 此是智境无限中多百。 但以定安立随位升进之法。 明其升进。 然其一一佛境不可存其中边量见。 但如自观身智境无中边见。 何得论佛境有边量见。 此初地中间十地及如来地法为一地。 通修十地及佛地法故。 此中因果依十回向中佛果名妙。 以十地但成就十回向中大愿海令满彼大愿行故。 亦不离初信心中金色世界不动智佛文殊师利普贤等行。 如经颂曰。 佛子始发生。 如是妙宝心。 则超凡夫位。 入佛所行处。 第十二说颂中。 有四十六行半颂。 明重颂前法。 如文自具。 夫验经所说入此初地法。 乃至是创始具足凡夫。 能发广大愿行能趣入故。 非是由因地前行解而来者。 意明设教备明修行滞障节级安危。 然发心者一时总顿修。 居一时一行之内。 非是要从节级次第来修。 以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法。 圆融可见。 于此六字三对法中。 一字有六且如人类之。 余可准知。 如一人身具足是六相。 头身手足眼耳鼻舌等用各别是别相。 全是一身一四大。 是总相。 一空无体是名同相。 不废如是同无异性。 头身手足眼耳鼻舌等用有殊。 是为异相。 头身手足眼耳鼻舌等共成一身。 名为成相。 但随无作缘有。 各无自性。 无体无相。 无生无灭。 无成无坏。 名为坏相。 又一切众生名为总相。 愚智区分名为别相。 皆同佛智而有名为同相。 随执业异名为异相。 所因作业受报得生名为成相。 心无所依业体无生名为坏相。 又十方报佛名为总相。 众宝所严身土差别名为别相。 同一法身理智无二名为同相。 智随行异名为异相。 成就众生名为成相。 能所皆无无得无证名为坏相。 又以一智慧该收五位名为总相。 行解升进名为别相。 同佛根本智名为同相。 修差别智名为异相。 成大菩提具普贤行名为成相。 智体无依用而不作名为坏相。 又三世久劫差别名为别相。 以智普观在一刹那名为总相。 随业长短名为异相。 情亡见尽长短时无名为同相。 智无依住名为坏相。 应根与法名为成相。 约举五翻六相同异。 自余一切法准此例知。 又明一字中有六相义互为主伴。 十玄义亦在此通。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二一多相容不同门。 三诸法相即自在门。 是其义也。 六相义PICT36088601. gif/PIC。 此一字中有六相一切字。 一切法皆有此六相。 若善见者。 得智无碍总持门。 于诸法不滞有无断常等障。 可以离情。 照之可见。 此六字义阙一即理智不圆。 是此初地中观。 通世间一切法门故。 第二离垢地将释此地。 约作五门分别。 一释地名目。 二明此地修何行门。 三明善财表法。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 五随文释义。 一释地名目者。 何故名为离垢地。 为此位治上上十善戒。 上上十善戒即法身性戒能自体无垢故。 故名离垢地也。 二明此地修何行门者。 以戒波罗蜜为主。 余九波罗蜜为伴。 三明善财表法者。 善财此位中知识号普德净光夜神。 此是女天。 在菩提场内。 善财得菩萨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门。 凡是夜神河神海神地神。 总是女神。 表慈悲位。 明此十地蕴积大悲满。 净光夜神者。 为满普贤愿行故。 夜神者。 常居生死大夜破一切众生长迷暗故。 神者。 其智应真。 号之为神。 此女天在菩提场内者。 明以法身妙理为戒体故。 善财得菩萨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门者。 明以性戒遍周行齐法界不为而用对现色身常处世间不染尘垢。 故为名也。 以体用恒寂故。 以禅定是体游步是用乐是法乐。 此神住菩提场内者。 为上上十善是全体菩提法身妙理。 又是初欢喜地婆珊婆演底夜神本发心之师。 明一切发心以菩提妙理为体故。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若以菩提无作之体。 即三界六道总通解脱。 是总相义。 若也别相论之。 善知三界法差别者。 即以戒体能治欲界烦恼。 以菩提妙理现前。 且能观欲界烦恼行相。 以菩提妙理。 且治欲界惑习故。 色无色二界三地位中修八禅定。 方明此色无色界行门。 若不如是别别修行。 但以菩提无作用。 不能简知三界所染行法。 即于三界法不能了达。 便同声闻外道。 无大智故。 是故此地修戒治欲界烦恼。 三地修八禅。 治色无色界烦恼。 初地明凡夫发心但有大志乐忻求大法故。 三地修八禅者。 明上界禅皆息想安定。 心而住禅。 菩萨不息。 任体自寂禅。 舍彼息心住理自寂。 称菩提故。 凡上二界禅。 随其浅深。 皆有息心想伏。 随寂静住。 第四禅中无出入息。 唯白净妙色现前。 水火风三灾不至。 为念亡想灭无此业故。 唯有色界业在。 五随文释义者。 于中复分为二。 一长科经意。 二随文释义。 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第二地中。 长科为六段。 一诸菩萨闻此已下有五行颂。 明诸菩萨闻法欢喜分。 二尔时已下一段。 有四十三行经。 明已修初地欲向第二地舍恶从善分。 三佛子已下一段。 有三十九行半经。 明第二地中善持上上十善分。 四佛子已下。 有三十九行半经。 明第二地中起慈悲众生分。 五佛子已下一段。 有三十一行半经。 明正入第二离垢地得见多佛分。 六说颂已下。 有四十二行颂。 明重颂前法及请说第三地分。 二随文释义中从初五行颂中大意有三。 一菩萨闻说初地法欢喜。 二散华称赞。 三解脱月知众心请说第二地。 其义如文自具。 第二于舍恶从善段中四十三行经复分为两段。 一从尔时金刚藏已下至以此十心得入离垢地有四行半经。 以十心修第二地向。 二佛子菩萨住离垢地已下至令他修者无有是处有三十八行经。 明第二地菩萨种性自身口意业调善顺十善心。 具慈悲分。 十善者。 身无杀盗淫。 意无贪嗔痴。 口无妄言绮语恶口两舌。 如欲界十善散善修。 色界无色界十善。 并修定业以息想方至。 第三佛子已下三十九行半经。 明善持上十善分中。 复分为三段。 一佛子已下至如是方便菩萨当学有十四行经。 明此位菩萨持十善道分。 于此段其意有六。 一念十不善是地狱畜生。 二念十善业道得生。 三界至有顶天。 此十善通修非想顶。 总名有顶。 三上品十善畏苦修真得声闻乘。 得出三界有为心。 伏尽三界烦恼入变化生死。 有入灭定经劫不觉。 四上品十善自觉缘生不具慈悲成独觉乘。 亦得变化生死为根利故。 回向大菩提。 易经十千劫。 五上品十善修广大愿不舍众生求佛大智成菩萨行。 六上上十善修一切种智清净故。 成十力四无畏。 故名为最上乘。 以上生天及出世有此五种十善业道。 二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下至无边大苦聚有二十三行经。 明行十不善业各有二种因果。 如经具明。 又十不善中亦有上中下三品因缘。 受苦不同。 如经自具。 三是故菩萨作如是念已下至令住其中有两行经明菩萨自行十善亦教化他行十善业分。 如上上十善者。 明依智发心。 自余三品虽皆离三界业得出三界果。 皆依空发心。 渐求佛智。 方入普贤愿行。 为三乘中菩萨。 愿行虽广。 为未尽佛智故皆有限量。 如三千大千国土为佛报境者。 以是义故。 与佛智中行普贤行者全别。 三乘以观空及五位行门忻理至理。 方忻如来种智之门然。 更须入普贤愿行。 即佛果在十信五位后。 云满三祇方至。 若不回心者。 俱在门外草庵。 上上十善一乘之门。 即以如来一切处不动智佛。 以为信心。 十住位中即入如来智慧之果。 十信五位皆以佛果大智。 以成行门。 即以如来普光明智。 以成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为体。 即佛果与普贤行同资。 以智体圆明出情见故。 非三世摄。 是以法华经为回三乘令归智海。 即以龙女表之。 此经顿示佛门。 即如善财所表。 善财虽遍巡诸友。 然不动足于觉海之前。 慈氏虽受一生成佛之功。 然不离一念无前后。 无生智海。 此是乘一切智乘。 古今见尽。 情存前后不入佛智之门。 且住草庵。 止于门外。 论主颂曰。 一切众生金色界白净无垢智无坏智珠自在内衣中只欲长贫住门外广大宝乘住四衢文殊引导普贤扶肥壮白牛甚多力一念遍游无卷舒如是宝乘不能入但乐勤苦门前立不觉自身常住中遣上恒言我不及第四段中四十行经。 明第二地中起慈悲分。 复分为十段。 一佛子已下有四十行经。 总有十种慈念众生心。 十种念众生苦道。 令安在十种乐中。 如经自具。 次第作十种复作是念。 是如身边二见见取戒取。 总依邪见起故。 标在其首。 六道三界无明。 总依名色见恶慧恶欲。 生离佛意者。 明根随境变。 迷自佛智故。 我拔出如是险难。 令住无畏一切智城。 明念苦兴悲。 令达本智故。 又作是念。 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者。 明因爱水所没故。 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生死回澓者。 明总因爱河漩流漂转故。 湍驰奔激不暇观察者。 明前四流峻速逐境。 从见起诸妄业。 无暇起观而调伏之故。 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者。 明此三种恶作流依身见罗刹于中执将永入爱欲稠林故。 明因身等五见俱生。 五见俱生。 六十二见齐起。 六十二见者。 依毗婆沙说。 五蕴中各起四见。 四五二十。 三世各二十通为六十。 通身即是神身异神二见总为六十二见。 且于色蕴中即色是我。 离色是我。 我中有色。 色中有我。 乘自佛智经五位见谛渐明。 复有五因有五个果。 此约本五上立通为十。 都有百一十法门。 皆有迷障愚痴等法。 一如善财童子举行所障待至彼位具明。 如是名为随位进修未得自在愚痴。 直至佛果。 所谓算数广大愚。 随好光明功德分量广大愚。 唯佛穷果方始了知。 如阿僧祇品随好光明功德品如来自说者是。 如是随地位中进修迷障。 至善财表法知识一一对行具明。 令易解故。 随逐邪道故。 又一切众生人天魔梵声闻缘觉净土菩萨。 皆是邪见。 但为苦乐不同。 皆非正见行。 颠倒行者。 四倒八颠倒等是。 犹如盲人无有导师者。 明菩萨观迷起悲求出要道慧济群品。 已下可知。 入魔境界者。 五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是也。 恶贼所摄者。 六根逐境起诸邪见是也。 随顺魔心远生迷真妄取名色。 身见边见戒取见取邪见。 常自笼网轮转苦流愚痴稠林所迷者。 如一切众生愚痴稠林所迷。 大要约有八万四千。 大体总论。 一迷等虚空迷。 为迷自身。 如来普光明本智慧海。 即等法界虚空界总迷。 如是愚痴广多蔽障本智。 故号稠林。 如入位菩萨迷道愚痴。 随五位上进修因果有一百。 以五位中各有十种波罗蜜。 以为升进之行体。 如十住中。 从十信以后修方便三昧。 是修十住中初发心住向正入初发心住果。 所谓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 是入海门国。 观修治地住向观察一切。 众生海。 是清净法界海。 得普眼法门。 是正入治地住果。 如是五位五十个法门。 皆有二种因果。 都有一百个升进法门。 又从初发心生死稠林故。 标之为首。 若明此诸见无体。 诸见即是法界缘生。 起唯法起。 见唯法见。 随智而转所缘。 三界六道诸不善道。 总由此五种生。 若了即入佛知见。 已后诸烦恼总无有生。 如是五见相破坏者。 是离世间业。 因此五见而生斗诤嗔恨。 如因贪便起邪命。 如三毒因起贪嗔痴业。 恶业增盛。 名为炽然。 清凉涅槃者。 业亡智现即乐。 又举愚痴重闇妄见膜者。 总明多迷障业为迷名色以障正智。 又举堕地狱畜生饿鬼者。 明由前迷障妄堕地狱。 此谓十八地狱。 十八者镬汤炉炭刀山剑树黑闇寒冰火车火轮铁网铜柱沸屎拔舌钉身吐火饮铜愚痴火城灰河等。 已上十八种地狱。 约心所作恶业处即受之。 入恶见网中者。 明众我五蕴中各具有此四如是。 诸见皆依身所起。 是故此经云无身亦无见。 得佛无上身。 将入爱欲稠林者。 明一切生死皆从爱欲所生故。 为生死多故如稠林。 一刹那间八百生灭。 心齐起流注不绝。 刹那时尽生灭齐生。 于所贪爱。 深生染著者。 明深作生死业转转不休故。 所慢原阜者。 慢有七慢。 慢慢憍慢过慢卑慢我慢增上慢邪慢。 原阜者。 明慢上更加慢及过慢等。 名之曰阜。 如世平地更有高地。 其上平坦曰原。 原上更高为堆。 堆上更高为阜。 明我慢上加六重慢。 此为阜也。 安六处聚落者。 憍慢原阜上。 更加眼耳鼻舌身意。 取著名色境。 增长苦因已下十四行经。 如文可解。 此十段经。 明此地中观苦起悲救护分。 第五佛子已下有三十一行半经。 明此地菩萨以愿力得见多百千佛分。 于此段中复分为十段。 一佛子已下至那由他佛有三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以愿力得见多佛分。 二于诸佛所已下至亦以供养一切众僧有两行半经。 明以二心五事之供佛及僧分。 此中佛法僧者。 以毗卢遮那为佛宝。 文殊师利为法宝。 以普贤行为僧宝。 总摄三乘人天六道三宝。 总在此三宝中。 皆从普贤随行教成故。 三善根已下至布施持戒清净满足有四行经。 明重受十善戒分。 此明初地亦受上上十善。 此更重明炼磨。 四譬如真金已下至持戒清净满足有三行半经。 明举炼真金更加矾石更明净喻。 五佛子已下至但随力随分有两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所行之行分。 六佛子已下。 至一切智智有六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受职分。 七又作是念已下至一切智智依止者有两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自知道德殊胜分。 八是菩萨已下至以为眷属有四行半经。 明此菩萨亦能舍家妻子出家得千三昧得见佛分。 九若以菩萨殊胜愿力已下至不能数知明以胜愿力见佛过前依报业力分。 十尔时已下明金刚藏说颂分。 第六说颂已下有四十二行颂。 复分为五段。 一质直柔软及堪能已下至为诸佛子已开演有三十行颂。 明颂前十段法门。 两行一颂。 如文自具。 二佛子已下至第二地中之行相有四行颂。 明大众闻法兴供分。 三是诸菩萨已下至愿为演说第三地有三行颂。 明诸菩萨闻第二地。 又请说第三地法分。 四与法相应诸智业已下至佛清净行愿皆说有三行颂。 明诸菩萨同请说分。 五时解脱月复请言已下有两行颂。 明解脱月重请说第三地分。 如上云一切种者。 以加行熏修种一切智。 即是根本智。 又智者明以根本智加行成差别智。 如根本智因三昧现故。 差别智由以根本智观察加行力修成。 若不一一以加行观察力大愿力。 即根本智即滞寂。 声闻同乘。 故无有用也。 第三发光地将释此地。 作五门如前地。 一释地名目者何故。 名为发光地。 明此地修色无色界八禅定。 善达色无色界。 世间禅体识相对治。 明达三界障惑分。 明益令智慧明净故。 故名发光地。 为从初地二地以善达欲界中随缠法。 于三地善达色无色界四禅八定法门。 得出三界。 智慧光明现前故。 故名发光地。 若但修治欲界烦恼。 不修八定达色无色界。 由有上二界障在。 不名发光。 为此地修三界业障尽故。 故名发光地。 以定能发慧光故。 二明此地修何行门者。 以忍波罗蜜为体。 余八为伴。 此明三界业障尽故。 以此忍名为顺无生忍。 若也初发心住得佛智慧现前。 名初生诸佛智慧家。 已十住十行十回向总得无生忍是总义。 若也粗细进修言之地前三贤。 名为以佛智慧调伏。 名为伏忍。 初地二地三地名顺无生忍。 自四五六地得出三界及世间障亡方名得无生忍。 七八九地方名无功用寂灭忍。 十地悲智圆该位同诸佛。 三明善财表法者。 善财于此位中得见喜目观察众生夜天神。 在去菩提场不远。 坐莲华藏师子之座。 善财得大势力普喜幢解脱门。 表初地初入地位初发心。 第二离垢地是初会菩提之体为戒体。 第三地是依菩提之理修忍。 忍是行首故。 故去菩提场不远。 以菩提成忍行故。 坐莲华藏师子之座。 莲华表在行无染。 师子明依主义也。 号喜目观察众生者。 明法忍行慈也。 夜天神者如前释也。 善财得大势力普喜幢解脱者。 明出三界障尽法忍成满贪嗔忿恨惑不能生故。 法忍现前有大势力故。 普喜幢解脱者。 明能摧坏自他烦恼故。 于诸境界不倾动故。 于诸违顺成法乐故。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 此得三界解脱。 为前二地对治欲界。 此三地次对治上二界。 八禅总是三界障尽故。 以四地修三十七助道观。 五地修十谛观。 六地修十二缘生观。 学出世中世间智慧故。 五随文释义中。 二义如前。 第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段发光地中。 长科为七段。 第一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至得第三地有五行经。 明从二地修第三地向起十种心分。 第一佛子已下非但口言而可清净有五十二行半经。 明正住第三地观诸有为法及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并贵法重人能入火坑受苦乐闻法分。 第三佛子已下至而无所乐著有十行半经。 明住发光地修色无色界四禅八定随顺法性而行无所著分。 第四佛子已下至亦复如是有两行经。 明此位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分。 第五佛子已下至明以愿力而生其中有三十三行经。 明住此地以修禅定获通力六根清净分。 第六佛子已下至而说颂言有三十行经。 明此位菩萨见佛广狭及受职分。 第七而说颂言是说颂分。 于此七段经中。 第一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有五行经。 明从第二地。 修第三地向。 起十种心。 如经自具。 第二佛子已下有五十二行半经。 于中复分五段。 一从佛子菩萨摩诃萨住第三地已下至是为十有十九行经。 明观有为苦无常以十种哀愍众生分。 二菩萨如是见众生界已下至究竟涅槃之乐有七行半经。 明菩萨念度众生以何方便安置何处令得究竟涅槃之乐分。 三便作是念已下至如是观察了知已可有五行经。 明菩萨所念知安置众生之究竟处分。 四倍于正法已下至观察修行可有十九行经。 明菩萨欲度众生倍勤修求法身命能舍入大火坑无苦分。 五此菩萨已下有两行经。 明决定修行非但口言分。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五长者李通玄撰随文释义者。 余文自具。 如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乐。 不离无障碍解脱智。 此是根本智。 乃至如实觉无行无生慧光禅善巧决定观察智善巧多闻。 如此五法总是一根本智之随用。 修行者。 修方便定显之可见。 如倍于正法勤求修习日夜唯愿闻法者。 喜法者。 明智现无忧故。 乐法者。 无生死故。 依法者。 依如来智故。 随法者。 随顺正解脱故。 解法者。 解第一义故。 顺法者。 顺正智故。 到法者。 自到涅槃能到入生死度众生故。 亦令到涅槃故。 如得一偈法胜得大千世界宝及轮王位者。 明世法不免生死故。 已下准知。 第三佛子已下有十行半经。 是四禅八定随顺法性无著分中。 复分为九段。 一佛子已下至离生喜乐一行半经。 是住初禅分。 二灭觉观。 已下至定生喜乐一行经。 是住第二禅分。 三离喜住舍已下至舍有念受乐有两行经。 是住第三禅分。 四断乐已下至住第四禅有一行经。 是住第四禅分。 五超一切色想已下至住无边虚空处有一行经。 是空处定分。 六超一切虚空无边处至住识无边处有一行经。 是识处定分。 七超一切识无边处已下至无所有处一行经。 是无所有处定分。 八超无所有处已下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一行经。 是非有想定分。 此三界顶。 九但随顺法故而无所著。 是心无依定此是法界定体。 随文释义者。 明此发光地得出三界心入法界自体无作大三昧门。 虽修四禅八定恒随法性而无所依。 但为炼磨三界习气令智明净。 应如是进修故。 如善炼金不失铢两喻。 如是重重以戒定慧炼磨。 不失法界大圆明智铢两。 以此八种禅定炼磨令智慧转更明净。 以法身智体本无增减故。 名发光地。 权教菩萨得出八禅超三界苦生于净土有慈悲者。 留惑润生住于世间。 声闻罗汉出八禅之后。 入第九定。 依空智灭身。 智总无。 如一乘菩萨修习八禅。 善知世法无有体性。 成一切智之妙用故。 达三界体自无生灭故。 发超大智知世法故。 故名发光地。 初地修檀住世间。 第二地修戒明能净世间。 第三地修八定明得出世间。 四五六地明修出世间中世间之智。 七八九地明修入世间成悲智圆融。 第十地明修智悲圆满成佛位故。 计其理智无有地体层级。 为治惯习及会融悲智生熟及修世间出世间差别智有浅深。 安立诸地。 设有轨度令使仿之。 第四佛子已下有两行半经。 明修四无量心以大慈为首分。 第五佛子已下至以愿力而生其中有三十三行经。 明神通自在分。 于此段中复分为六段。 一佛子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已下至梵世有六行经。 明神通分。 二此菩萨已下至亦悉能闻有两行经。 明天耳通分。 三此菩萨已下至以他心智知众生心有七行经。 明得他心智分。 四此菩萨已下至皆能忆念有八行经。 明得宿命分。 五此菩萨已下至皆如实知有七行半经。 明得天眼分。 此已上明菩萨五通自在。 为智悲未满本愿故。 具普贤行故。 异净土菩萨故。 异二乘故。 不证漏尽。 通以智于生死随行自在故。 如净土经云。 虽证六通而不尽漏者是也。 六此菩萨已下至以意愿力而生其中有两行经。 明不随三昧力受生分。 第六佛子已下至而说颂曰有三十行半经。 于此段复分为六段。 一佛子已下至随力修行有六行半经。 明此菩萨以愿力得见多佛及供养闻法分。 二此菩萨已下至转更明净有四行半经。 明观法解缚分。 三佛子已下至转更明净有三行经。 明喻炼金金比菩萨地加行智慧明净分。 四此菩萨已下至皆转清净有三行经。 明忍辱柔和十三种心转更明净分。 五此菩萨已下至随力随分有一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所行之法分。 六佛子已下至不能数知有十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受职依定见佛数量分。 第七尔时已下明金刚藏说颂分。 于颂中有三十六行颂。 两行一颂。 重颂前法。 如文自具。 第四焰慧地将释此地。 作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 何故名为焰慧地。 前地修上界八禅。 得出三界智慧故。 名发光地。 此地修三十七助道观门。 观身受心法转加明净。 故名为焰慧地。 前地因定发故名发光地。 此地以三十七助道观门观身受心法。 自性无依慧加明净。 故名焰慧。 二明此地修何行门者。 以精进波罗蜜为首。 余九为伴。 三明善财表法者。 善财于此位中。 见普救一切众生妙德夜神。 得菩萨普现一切世间调伏众生解脱门。 此神住在此众会中者。 即明与前喜目神同会为表。 前离垢地是以法身无作性戒是菩提体故。 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是菩提行故。 普德净光住道场之内。 喜目神住处去道场不远。 此第四地中普救众生夜天在此众会中。 明以忍精进二位不离万行故。 又明三十七助道行门是助菩提行故。 故言在此众会。 此位明以菩提体却观身受心法成世间智慧故。 前之三地已求出世菩提心。 此四五六地以菩提心返修世间智慧。 此云在此众会。 此位中见普救众生夜天神者。 明三十七道品四念处观。 是三世诸佛教化一切众生助道方便。 一切诸佛从初发心至究竟智。 皆依此方便。 而增明诸智慧故。 是故此神名普救一切众生妙德。 妙德者。 明三十七助道观。 能显自他妙慧故也。 明前三地修戒定忍得出世心。 此地重以三十七道观。 再更治之。 故名焰慧地。 得普现世间调伏一切众生解脱门者。 为明此位三十七道品。 通三乘一乘共所修行调伏之大路故。 名普现调伏一切众生解脱。 一一依善财表。 行中类之可见其意。 若不如是不可了知地位行门。 后至入法界品具明。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 若以总相得三界一相解脱。 若别相升进。 明此位中以修三十七道品观得欲界中智慧解脱心多。 大意明重治前第三地中出三界余习。 为明第五地禅波罗蜜修十谛观。 得上二界并欲界中出世间中解脱。 皆须总别同异成坏论之。 如初欢喜地表法神。 明初生佛家以檀波罗蜜能资生圣道故。 神名主当春生。 如第二离垢地戒波罗蜜。 以法身无作以为戒体。 故神名普德净光明戒光也。 即住居道场之内。 表法身是道场体故。 身是菩提体故。 第三发光地以忍波罗蜜为体。 神名喜目观察众生。 以忍故无事不悦。 去道场不远者。 明忍以法身无作为体故。 第四焰慧地以精进波罗蜜为体。 神名普救众生。 以精进波罗蜜是普救义故。 又为普治前三地出三界习气住在此众会者。 明不离法身及性戒忍行中行精进行故。 如是总约名及住处所表。 地位次第令易见故。 思之可见。 又入地中多以神为表法者。 明入地以圣智从行祐生名神故。 又以总别同异成坏之义。 六相法门思之。 方无有惑。 五随文释义者。 有二义。 一长科经意。 二随文释义。 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焰慧地中。 长科为七段。 第一佛子已下。 有十二行颂。 明大众闻前地欢喜复请后地法分。 第二尔时金刚藏已下一段六行半经。 明以十法修入第四地向分。 第三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已下一段三十七行半经。 明修三十七道品分。 第四佛子已下五行半经。 明对治身见分。 第五佛子此菩萨已下一段十五行经。 明以前观智方便获大利益柔和分。 第六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已下。 有三十行经。 明此地见佛增广分。 第七菩萨已净第二地已下。 有五十三行颂。 明重颂前法分。 第一从初十二行颂中。 复分为两段。 一佛子闻此广大行已下至菩萨胜行妙法音有八行颂。 明大众闻第三地法欢喜兴供称叹分。 二从愿更演说聪慧者有四行颂。 明更请第四地法门分。 已上文义如文自具。 不烦更释。 如自在天王大忻庆者。 为此天是说十地处非余天不悦。 但举说法处主故。 第二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修四地向中有六行半经。 分为两段。 一尔时已下至当修十法明门有两行半经。 明欲入第四地劝修十法分。 二何等为十已下三行经。 是正举十法名目观察分。 何故举此十法重令观者。 明于前三地得出世间智慧今重观此十法。 明将出世间智慧返达世间同出世间故。 第三佛子已下三十七行半经。 分为九段。 一佛子已下至生如来家有一行半经。 明以十种智得生佛家分。 如十住初发心住亦名生如来家。 至初地中亦名生如来智慧家。 此四地亦名生如来家。 有何差别。 答。 计其总相。 生如来智慧家。 即一体无二。 若论别相升进即有浅深。 如十住之中于妙峰之顶。 明创启凡情始开佛智慧。 但启迷解得一分烦恼清凉故。 佛果名月。 如十住位中十个月佛是。 如善财表法中。 妙峰山上见比丘。 且彰佛慧解脱未明智慧神通。 如初地生如来家。 虽有智德神通。 但且得出三界之神智。 所教化众生亦以如己所知。 未得达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自在无碍。 此第四地生在佛家。 明达世间中出世间智慧故。 与初地中。 虽入神性共同然。 出世间世间智慧浅深差别。 明前三位但修上二界禅得出三界。 一单之理。 此位观身受心法故。 经云得彼内法生如来家。 内法者。 明智慧返观达俗智无俗不真故。 二何等为十已下至是为十有四行半经。 明以十法成此地之智慧分。 从所谓深心不退于三宝中净信毕竟不坏故者。 此三宝是通三界及三世一切法总三宝摄。 非如世情三宝故云深心也。 观三界法性自无性。 是名佛宝。 了三界法同异总别成坏。 是名法宝。 以自行门和众生心意方便引接令得应真及人天乐。 是名僧宝。 观世间成坏故者。 下文云因业故有生。 还因业故灭。 约本法界无成坏故。 明不成坏中众生妄见成坏。 观生死涅槃故者。 明生死本涅槃总无体故。 观众生。 土业故者。 明国由业起故。 是本无今有故。 观前际后际故。 观无所有尽故者。 明三世本无无有尽相故。 不言多劫而有不尽。 但言三世本无本无可尽。 是为十。 总结前十法故。 三佛子菩萨住此第四地已下至除世间贪爱有六行经。 明观身受心法四念处观门分。 四念处观者。 一身念处观者。 循者顺也。 明善顺观内身肠胃肝胆心肺脾肾五藏六府都无我人主宰体相。 勤勇者。 明勤观不惓。 念知者。 不忘念也。 除世贪忧者。 勤观内身善知无主。 除世贪欲烦恼故。 观外身循身观。 循身者巡身。 亦云顺。 亦云善。 意者。 周巡观察外身皮肉筋骨发毛爪齿眼耳鼻舌手足腰臗。 都无主宰我人体相。 皆从虚妄系着业生。 无有实法。 有业即有。 无业即无。 当观业体本无依止。 达身无体。 受者亡遗有大智圆明。 都无我人受者。 动寂任智内外无依。 勤勇念知。 如前。 除世贪忧者。 除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上贪忧。 观内外身周巡遍观者。 内外身如前别观。 此令总观其身内外无主。 犹如虚空无有一法而可得者。 此是身念处观。 已下观内外受周巡内外。 观能受所受内外中间。 性无依止已下。 观内心外心能知所知。 都无住处已下。 观内法外法无有我人。 此已上是四念处观。 四复次已下至回向于舍有八行半经。 是修四正勤分。 复次此菩萨修行欲定断行者。 明勤观前四念处不乱是欲定为有觉有观故。 断行者。 勤观前四念法断身见边见邪见等及色受想行识等行。 此位重治练欲界惑上二界惑。 以五地禅波罗蜜重更治之。 前二地以戒体治粗。 此四念观治细。 成就神足者。 以欲界诸天等神足。 是下品十善业报。 此约一分法性智通殊胜。 即不可比于三界及二乘三乘有限之通。 且望后位。 即此位不如。 虽作观行皆以理智为体。 为成差别智。 更令微细故。 观众法起满本愿成大慈悲故。 依止厌者。 对治不取世恶法依止离者。 性自无著故。 依止灭者。 灭诸恶法令不生故。 回向于舍者。 至无依处故。 此明是非总舍至露地智故。 修行精进普救一切众生故。 勤定心定观定断行者。 一心专作无错失故。 已下如前。 五复次已下至回向于舍有两行半经。 明修信进念定慧五根分。 依止厌离灭回向于舍。 总四法为对治之体故。 如文可知。 六复次已下至回向于舍有两行半经。 是修五力分。 还以依止厌离灭舍为体。 即于境不动名之为力。 七复次已下至回向于舍有三行半经。 明修七觉分。 还依止厌离灭舍为体。 明简正邪名择法觉分。 自利劝他恒无疲倦。 名精进觉分。 法乐现前见来求者欢喜无厌。 名喜觉分猗者。 依也悦也。 以无依住之理智恒现前故。 法悦熙怡世无忧恨之所伤故。 名猗觉分。 内外观终受心随智不随境转。 名之为定觉分。 身边见亡自他境灭。 身受心法都无所依。 名为舍觉分。 心境见亡起唯智起无杂乱故。 名为念觉分。 已下如前。 八复次已下至回向于舍。 有三行经。 明八正道分。 依止厌离灭舍为体。 以八邪为八正道。 九菩萨修行如是功德已下至善巧方便故有五行半经。 明作如是观行之意为十法故。 以不舍一切众生为首。 如文具明。 如十力处非处为首。 如前已明。 无畏者。 四无畏也。 一一切智无畏。 二漏尽无畏。 三说障道无畏。 四说尽苦道无畏。 如是四种。 人天外道无能难其过失者。 不共佛法者。 十八不共法也。 一佛身无失。 身行善故。 二口无失。 口业善故。 三念无失。 无杂念故。 四意无异。 怨亲平等故。 五心无不定。 不异法界无作智故。 六无不知。 以一切无不明了故。 七欲无减。 满众生心作所欲随顺利生故。 八精进无失。 自虽道满建法利生无休息故。 九念无减者。 善知一切众生根时非时故。 十者定无退。 本无动故。 十一者慧无减。 善简诸法无生灭故。 十二者解脱知见无减。 光明智无不达故。 十三者身业随智慧行。 四威仪中无不成益一切众生故。 十四者口业随智慧行。 无杂谈论故。 十五者意业随智慧行。 永无邪思相故。 十六者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事。 十七者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事。 十八者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事。 此十八种唯佛独有。 不通下果。 相好者。 有九十七大人之相。 随好者。 如随好光明功德品。 但举一个手中随好。 名圆满王出光明为炽盛。 七百万阿僧祇光明而为眷属。 但举其一随好无尽。 又有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相。 一一身相众宝如相以为庄严。 此明无尽相无尽随好等法界虚空量故。 音声悉具足者。 约总言之。 有六十种梵音。 若随差别经云。 广大微妙之音遍一切刹。 住无量劫求于上上殊胜道故。 即以佛果法门余法不过故。 随顺所闻甚深佛解脱者。 乘如来一切智乘故。 思惟大智善巧方便者。 巧能随逐一切众生根所宜令度苦故。 第四段中有五行半经。 分为二段。 一佛子住此焰慧地已下至一切皆离有三行经。 明此地以四念处所观对治身见为首。 自余我人众生等遍观身受心法皆能离着处故。 二此菩萨已下至皆悉修行有两行经。 明此菩萨见业是如来所诃所赞分。 明一切众生所作业道恒流转生死此是如来所诃。 应可以观治之。 若也以观自治无业。 当可以智方便随生死。 同众生事业济度众生。 是顺菩萨道。 如来所赞皆悉能修故。 第五有十五行经。 于中义分为四段。 一佛子此菩萨随所起方便已下至皆善修行心有四行半经。 明此位如上修集于道及助道得十种利益心分。 二此菩萨已下至得说法者意可有两行经。 又得十种心得说法者意分。 无稠林行者。 明无迷滞障所覆荫故。 三此菩萨已下至道非道精进有五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得十种精进分。 此十精进以成当地令坚固故。 亦成后地令相应故。 四是菩萨心界清净已下至皆悉成就有三行经。 明此位菩萨心界清净得佛护念分。 已上明已作四念观。 于法深细。 悟解明利。 明断具足故。 第六佛子已下有三十行经。 于此段中义分为八。 一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已下至一切众僧有四行半经。 明以愿力见多佛并供养分。 二以此善根已下至转更明净有四行经。 明见佛承事住多劫中深心信解更增明分。 三佛子譬如金师已下至悉不能坏有六行经。 明以金师炼真金作庄严具转明净喻。 四此菩萨已下至第四焰慧地有两行半经。 明此位中所行之行分。 五菩萨住此地已下至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可有四行经。 明此位菩萨受职分。 如一切种者。 明加行成种。 一切智智者。 明入根本智及差别智皆可以求。 六复作是念已下至一切智依止者可有两行经。 明此位堪为一切众生师首分。 七是菩萨已下至以为眷属有三行经。 是依自报业入三昧见佛及威动广狭分。 八若以愿力已下有两行经。 明以愿力见佛甚多不能数知分。 第七五十三行颂中分为两段。 一切两行颂叹菩萨已净第三地法方能趣入第四地分。 二始登焰地增势力已下至过于此数无能知有三十行颂。 明重颂前法分。 如身见为首。 六十二见者。 明有身见。 即六十二见俱生。 以是义故循观身受心法以用治之。 得无身受心法。 即诸见总无唯智所见也。 名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生佛家故。 六十二见者。 于五阴上各有三世。 于三世上横计有四句。 一如去。 二不如去。 三亦如去亦不如去。 四非如去非不如去。 于未来五阴上各计四句。 一者边。 二者无边。 三者亦边亦无边。 四者非边非无边。 于现在五阴上各计四句。 一者常。 二者无常。 三者亦常亦无常。 四者非常非无常。 于五阴上有三世。 三世上各有四见。 一世有二十。 三世各有二十。 通为六十。 总断常二见为本。 共为六十二见。 又为色受想行识各有四见。 一世上有二十。 三世为六十。 断常为二见共为六十二。 若以四念观门。 诸见总为佛事。 为身见无。 总是佛知见故。 第五难胜地将释此地。 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 此地何故名为难胜地。 为以禅波罗蜜发起善根慈悲喜舍。 通达世法。 下地不如。 故名难胜地。 二明此地修何行门者。 此地以禅波罗蜜为体。 余九为伴。 三明善财表法者。 云去此地不远有夜神。 名寂静音海。 坐摩尼幢庄严莲华座。 善财得菩萨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门。 云不远者。 不离菩提体而有禅波罗蜜行故。 号寂静音海者。 明禅是寂静故。 音海。 是表定能发慧用故。 坐摩尼幢庄严莲华座者。 表摩尼名离垢宝明禅定离垢故。 幢者。 明法性定体不随境动。 明境界与心当体自定。 为无自性故。 庄严者。 以无作性禅用严万行故。 莲华者。 表行无染故。 明行性不异无作禅俱无性故。 得菩萨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门者。 表无作性禅。 体同法界。 故云广大。 常居生死常行万行。 禅悦无忧名之为喜。 以定严慧名曰庄严。 不迷静乱名为解脱。 此名难胜地者。 为明以定体善知世法无定乱性胜于定乱故。 名难胜地。 为过三界惑复不证涅槃。 三界及涅槃。 总不能坏。 其无依住之智慧。 故名难胜地。 夜神者。 表无依住中智慧处生死之长夜破一切众生迷故。 此夜神所将名目及所坐之座。 表法。 大意明不坏无依无作无性自体之禅。 用彰万行以寂起用故。 善财问言。 此解脱门为何事业。 行何境界。 起何方便。 作何观察。 夜神答言。 我发起清净平等乐欲心。 我发起离一切世间尘垢清净坚固庄严不可坏乐欲心。 我发起攀缘不退转位永不退转心。 已下如是无量发起心。 具如经说。 意明住欲界心多者。 便令使修寂静定至。 色界无色界禅多者。 令入法性禅发起攀缘于后上上位中智慧方便广度众生等空无限大用故。 不令守净住禅乐故。 此寂静音海主夜神坐摩尼幢庄严莲华座。 百万阿僧祇主夜神前后围绕。 表法性无作体遍周无尽行体亦遍周故。 言百万者。 大数之长也。 阿僧祇者。 不可数也。 此明寂用圆满以名座及同住之众。 及住处近远及法门名目。 思之可解此地之意。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 若以总相。 三界同一解脱。 若以别相。 此地以禅波罗蜜为体。 得上色无色解脱。 为四地重治欲界细惑。 此地重治色无色界细惑。 既上界解脱下界自然同一解脱。 以此一乘法门常以根本智以为进修。 以无作智为禅体。 以过上二界中息想禅故。 得任理智法界自在随缘无作禅。 此明升进渐妙智体不离本智。 此明前四地以三十七观。 重治前位欲界之习。 知此地重以将定体用治上界之细惑。 五随文释义者。 二义如前。 第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第五地。 长科为十四段。 第一从菩萨闻此胜地行已下有十九行颂。 明大众闻说第四地法门称叹欢喜兴供及请说后地分。 第二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 至得入菩萨第五地。 有十行经。 明十平等心入第五地向。 第三佛子已下。 至得不退转心。 有六行经。 以十二种法住第五地分。 第四佛子已下。 有十四行半经。 明善知十谛法门分。 第五佛子已下至生大慈光明。 有两行经。 明知谛智于诸众生生大慈悲分。 第六佛子已下至皆如实知。 有六行半经。 明以智观众生起真随妄分。 第七佛子已下至波涛之所漂溺。 有八行经。 明菩萨念众生愚痴随苦漂流分。 第八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经。 明念一切众生穷苦独励发心不求伴侣以己功德普令一切众生得至如来十力智分。 第九佛子已下一段。 有五行半经。 明菩萨以智慧观察善根救护一切众生令入涅槃分。 第十佛子已下一段。 有十七行经。 明菩萨住第五地能善知诸法分。 第十一佛子已下一段。 有八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以布施爱语同行善能教化众生及自求胜法分。 第十二佛子已下一段。 有十一行半经。 明此地菩萨为众生善解世间诸杂技艺分。 第十三佛子已下一段。 有三十二行半经。 明此地菩萨见佛广狭及受职分。 第十四菩萨四地已清净已下一段。 有四十四行颂。 颂前法分。 第二随文释义者。 于初一段十九行颂。 复分为两段。 一从菩萨闻此胜地行已下至瞻仰如来默然住。 十七行颂。 明大众闻法欢喜兴供称赞分。 二是时已下两行颂。 明解脱月为诸大众请第五地法门分。 于颂中文义。 随文自具可知。 第二尔时金刚藏已下至入第五地有十行经。 明以十种平等心入第五地分。 如道非道智。 明此地治见道疑修行任运八地方终。 十地始自在大意。 三地治上界禅粗惑。 此五地重治上二界禅细惑。 以此能除见道是非疑。 第六地明得出世间中世间智慧自在。 如十住中第六住海幢比丘。 是其样式。 同此第六地。 出世间中世间智慧自在故。 以比丘表之。 此十地第六地位中即以守护一切城夜天神。 表以明出世间中世间智慧心城无有邪思恶贼所入。 一切邪念总成智慧城故。 此明第五地得难胜名者。 为出世间无作本寂用定以终故。 第六现前地世出世法皆悉了知智慧现前已终故。 以此十地以智成悲故。 以夜神表之。 是故此五地除见道疑。 六地除世间出世间智慧疑。 第三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经。 明住第五地法善修十二种法。 如文可知。 第四佛子已下一段有十四行半经。 复分为两段。 一佛子已下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有六行经。 此位菩萨善知十种谛法门分。 二此菩萨随众生心乐已下八行半经。 明便述知谛之所由。 经自释讫。 如第一段中善知此苦圣谛者。 不同三乘厌苦忻净方求圣谛故。 但达此世间诸苦体无故。 即苦无灭性。 道无生性。 当知苦体即不生不灭。 即与圣道无二性故。 故云善知苦圣谛。 已下三圣谛总如之。 已下诸谛义。 如经自具。 第五此菩萨已下一段有两行半经。 明善知诸谛智已。 如实知有为虚妄诳惑愚夫转增大慈光明分。 如文自具。 谛者。 实也真也。 如实知见不虚。 名之为谛。 第六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下一段有六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观诸谛无有谛相。 根栽本末无我无人之智。 然不舍一切众生。 善知一切众生皆从十二缘有生居五蕴宅中。 复知缘体离我我所分。 此一段如经自具。 但以说法者以大慈悲心如文称叹。 善知苦缚体性自无为。 第七佛子已下至波涛之所漂溺有八行经。 明菩萨念众生愚痴随苦漂流分。 如文自具。 第八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愍苦发独立志愍接众生不待伴侣分。 如文自具。 第九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经。 明所修一切善根皆救护一切众生令入涅槃不为自求己乐分。 如文可知。 第十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七行经明此难胜地于世间出世间自利利他法具足及成就庄严佛身语意分。 第十一佛子已下一段有八行半经。 复分为两段。 一佛子已下至以种种方便行教化众生有六行半经。 明以布施四摄等十种方便教化众生分。 布施一。 四摄二。 后有八。 通为十。 如文自具。 二佛子已下至常勤修学殊胜行法有两行半经。 明教化众生恒相续分。 如文自具。 第十二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一行半经。 明为利众生修学世间一切诸技艺分。 经云印玺者。 明玄既未萌。 及如咒中结手印等。 准王用玉为玺。 铜铁木为印。 此明如龙树等符印也。 地水火风。 明五行阴阳。 觉鸟情等云种种。 余如文自具足也。 第十三佛子已下一段有三十二行半经。 于中大意有十一种事。 一明此地以愿力故见佛广多。 二明供养。 三明恭敬听法随力修行。 四明出家闻法总持。 五明住地多积修众善。 六明如真金以砗磲磨莹转更明净。 七明下地善不能得及。 八明受职为兜率天王。 九明入千亿三昧现身千亿事千亿佛。 十明以愿力故其数甚过。 十一明金刚藏说颂叹法。 如文自具。 第十四说颂中有四十四行颂。 明重颂前法如文自具。 意明难胜地以其禅体。 治三界中寂乱障。 契菩提根本无造作禅理不出三界不在三界。 无有欣求净秽等障。 任理恒寂用自在。 以定观察为世技之妙能。 第六现前地将释此地。 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 何故名为现前地。 为明此地世间出世间一切智慧皆悉现前。 为善观十二缘生故。 为得十三昧故。 二明此地修何行者。 修般若波罗蜜为体。 余九为伴。 三明善财表法者。 善财于此位中。 见夜天号守护一切城增长威力。 在菩提场如来会中。 坐一切宝摩尼王师子之座。 无数夜神所共围绕。 现一切众生色相身。 现普对一切众生身等。 得甚深自在妙音解脱。 名守护一切城增长威力者。 经云。 善男子。 我于生死夜无明昏寐诸众生中而独觉悟。 令诸众生守护心城舍三界住一切智无上法城。 明此第六地是所修之法门此主夜神是此六地所行之地行。 恐修行者不解其事。 以此法行二俱表之。 住在菩提场佛众会者。 明行以菩提为体故。 坐一切宝摩尼王师子座者。 明以一切差别智慧为座体故。 还依果亦尔。 摩尼表智慧离染自他垢故。 王者。 明智慧自在故。 师子者。 依主释。 皆须观知因果故。 无数夜神围绕者。 表行遍周也。 现一切众生色相身者。 对现色身随根接俗故。 得甚深自在妙音解脱者。 明此位智慧自在善说教故。 当以名义思之可见大意。 此位说教由恐众生不解其行故。 以是圣者举教及行。 总彰令易解故。 修行不错谬故。 十住第六住且明出世间中世间智慧。 即以比丘表之。 以十住且求出世心故。 此十地中明长养慈悲。 即第六地及余地。 以女天表之。 准此例随位升进以知其意。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 此通三界及三乘出三界中世间出世间智慧解脱。 为明善能分别三界中染净等智慧自在故。 得入明净。 随顺无生忍。 如称理契无生忍。 即七地以出世间智慧。 善能入世间智慧。 随一切众生尘劳诸行。 不异世间不坏无生。 七地创修。 八地毕功。 九地方能说法自在。 十地始悲智。 圆成自在。 若也取随分无生。 十住创心即分分有之。 若也论始终不易。 虽同众生无量劫积修。 元不移毫念。 还依六相义。 总别思之。 若也但逐升进。 即便乖其本体故。 无亏本智了积修升降不迁。 即理事非亏。 即同异俱济。 即智愚全别。 即因果无二。 五随文释义者。 二义如前。 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第六地一段中。 义分为九段。 第一从初一段有十八行经约分为两段。 一有十七行颂。 明闻第五地法门大众欢喜兴供称赞分。 二最下一行。 明解脱月更请后地分。 经文自具。 第二尔时已下一段有九行经。 明观十平等法修六地之向。 第三有十段经。 明逆顺观十二缘生观第四段有七行半经。 明观达十二缘生无体得空解脱分。 第五一段有十行半经。 观十二缘大悲转增精勤修习分。 第六一段有六行半经。 明此现前地得十空无相无愿三昧分。 第七一段有九行半经。 明住此现前地复更修习不可坏心入佛智地分。 第八一段有二十七行半经。 明入此位中见佛广狭分。 第九一段有四十四行颂。 明重颂前法。 二随文释义者。 于逆顺观十二缘生法有十段经。 具如下列。 一如观十二缘法中义。 第一段从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已大悲为首已下有十四行半经。 明观世间受生皆由着我。 若离此者则无生处。 又明由有我故。 常求有无。 一切诸恶业邪道。 皆由此生。 邪道者。 九十五种邪道也。 罪行者。 三恶趣也。 福行者。 人中及第六天已来散善福也。 不动行者。 色无色界八禅是也。 及小乘三果分段生死乃至四果净土菩萨变易生死。 虽免粗苦。 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 皆名邪道。 亦名不动行。 积集增长者。 三恶道积集增长恶业。 欲界积集增长有为善业。 上二界积集增长有漏八禅。 声闻缘觉净土菩萨。 积集增长净业。 成变易生死之身。 一乘菩萨积集增长具佛悲智。 虽总十二缘生。 乘缘各有差别。 若于三界中具缚凡夫。 以十二缘成诸恶业。 二乘观十二缘空无体折伏现行烦恼。 得有为无漏。 净上菩萨。 以修四谛十二缘行六度门生于净土。 一乘菩萨以如来知见。 修十波罗蜜四摄四无量三十七品助菩提行。 成一切种一切智智。 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 无限圆满佛大悲大慈大智佛果法门。 及成法界无作自性缘起大圆明普光明智。 恒以一切众生生死海。 便为一个道场。 恒以十方佛刹众生刹。 住居毛孔。 夫缘生之法性自本无。 众生横计诸圣嗟叹。 枉流生死无自觉知。 故劳圣叹大悲示护。 是故诸仁应当顺理善观离诸慢业便得识种业谢智果开敷三界报亡等悲垂俗任性缘起不没死流对现色身应根利物。 经云。 于诸行中植心种子。 植者种也。 于业田中种识种子为有取有漏。 其漏有七。 一见二诸根三妄四恶五亲近六爱七念。 复起后有。 生来世生老病已下如文自具无明闇覆者。 覆谓覆盖自己如如之本智故。 为智自无性逐境缘迷故。 随迷苦极自觉迷除故。 以觉无我智无明即无故。 迷我成妄觉我成智。 觉之与迷各无自性。 皆从缘而有迷悟故。 为根本智自性无性故。 不自了知非智。 但随境起。 逐境情生。 起于我见非至苦极厌苦求真。 若自未厌苦源。 设圣者化时不信从。 斯发起有二种发心。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五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六长者李通玄撰一有久从生死苦厌苦发心。 有得三乘一乘之果。 名自觉圣智。 亦名佛智自然智无师智。 二依先觉者。 劝令知苦本方能发心。 夫发心者。 有此二种。 若言要。 依先佛发心者。 即有常过。 即同外道常见。 即先觉者。 以谁为师。 转转相承不离常见。 若有古时常佛为展转之师。 即古佛自体自真不随妄者。 即不可践其古迹。 为真自常真不可以真随生死故。 即生死是常生死佛自是常佛故。 若也众生定有生死者。 生死自常生死。 不可得成真故。 此是断见。 此二种俱非不离断常也。 为一切众生生死无性本无生死横计生死本非生死。 一切诸佛本无自性故。 实无菩提亦无涅槃。 而众生妄谓诸佛有菩提涅槃。 若有众生能如是知者。 名为发心。 名为诸佛。 名为见道。 而能开悟一切众生。 是名达无明者。 无明本无。 诸佛亦无。 名为觉者。 但以无依住无体无性妙智。 能随响应对现色身。 能以此理教化众生。 名为大悲。 故不可得有证。 有忻有厌。 有取有舍。 有古有今。 有真有假。 发菩提心也。 如是发菩提心。 不为长夜无明之所覆故。 经云。 爱水为润者。 因爱有生故。 我慢溉灌者。 有八种慢。 一慢二大慢三慢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不如慢七邪慢八慠慢。 见网增长者。 五见及六十二见等是。 生名色牙者。 由于诸见起贪与名色俱起。 名色增长生五根者。 由名色故。 以眼耳鼻舌身。 对名色生触触对生受。 其身触体有十二种。 涩滑轻重冷热饥渴坚湿暖动。 眼色触有二十五。 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光影明闇烟云尘雾粗细迥表空显色故。 耳闻声有十一种触。 可意不可意俱相违因受大种因不受大种因俱大种世所共成所引遍计所执圣言所摄非圣言所摄声也。 鼻有六种香触。 好恶平等和合俱生变异。 味有十二种触。 苦酢甘辛咸淡可意不可意俱相违和合俱生变异。 于前五根上所得。 随意思量名之为六十六种意法。 以心起意。 意识随五根中所现名触。 意根随取名受。 受之不舍名爱。 爱增长取。 取增长有。 有生已。 将前六根上六十六种意识所缘。 于诸趣中成五蕴身为生。 生已衰变名老。 终殁为死。 于死时生诸热恼。 乃至忧愁悲叹众苦皆集故。 从此因缘故集已后一行半经。 明缘生无体。 妄谓生死随顺缘体。 应如是观。 明十二缘体众生情有而实理无善达理无缘性便即生死为不生死。 此上一段。 明由着我因有十二有支若作无我观得离我所诸虚妄缘便为法界大智无作自性缘生故。 第二段中有十行半经。 明菩萨念一切众生分。 迷第一义谛。 号曰无明。 所作业果。 是行行依止。 初心是识者。 以明迷第一义故名为无明。 真之为妄皆有依报。 以有依报便有名色。 为迷真相情识取境与受想行识及以六根同时而取名之为蕴。 蕴不坏故名之为业。 识心为主。 六根及境三事和合而为所缘。 共生四取者。 情为名色为境。 情识为能缘。 受随之名为行。 寻思烦忧迷其净智名之为蕴。 六根境识三事和合名之为触。 因此五蕴对于六根。 情识之上有十二支同时而有已下十二有支具如经文说。 如是已上一段。 明迷第一义而生五蕴。 从五蕴上共生十二有支。 第三段中有七行半经。 明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明十二有支从一心起。 以随事贪欲迷真心故。 妄心生为想。 想心乖智妄辨为识。 妄心所辨是识缘境。 是行于行迷惑者所缘之境。 谓实有故名曰无明。 以心无明故便生名色。 从名色六根妄心三事和合生触正触相应分别取着是受。 余如经自具。 此已上心境六根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一时无前后体妄作前后。 迷如来之理智本来无作者故。 横生诸苦。 波浪苦流不息故。 第四一段有十五行半经。 明无明及十二有支皆有二种业者。 一由无明故。 令一切众生迷于无作智自性法界。 二由无明缘生便作思想行缘故。 故云与行作生起因。 行亦有二种业者。 一由迷法界智执成来世报。 二由妄行心想识种便生。 是故经云与识作生起因。 识亦有二种业者。 一由迷根本智种妄生识种令诸业有相续不断。 二由迷根本普光明智。 所有无名相之微妙功德之名色。 生识种所成生死业报之粗名色也。 名色亦有二种业者。 一由识成名色由名色成识故云互相助成。 二由名色故对六根中现相。 能令六根中情识取之。 六根亦有二种业者。 一由迷无相体一相之理智。 各随别境别取境界色声等异。 二为六根现境识心相对妄情便起故。 云与触作生起因。 触亦有二种业者。 一由触能迷所缘便能受现世尘成诸喜怒。 二由受现世尘故。 成当来有苦果故。 受亦有二种业者。 一由迷一切法空能领受爱憎等事。 二与爱作生起因。 已下如文自具。 此一段缘生皆从无明迷理智为首。 第五段有四行半经。 分为两段。 一佛子此中无明缘行已下至助成故有两行经。 明无明等十一有支皆总由迷本智以妄心成识更相助成分。 于一一缘中皆有十二。 以互体更相助成有一百四十四。 于三世上各有一百四十四。 总共为四百三十二。 总由迷本真智。 号曰无明。 于无明中因境六根识三事而生五蕴。 以五蕴对六根。 缘生一切触。 总以意识为主。 而随根境识能作种种生死业缘乃至八万四千一切尘劳从此而起八万四千烦恼者。 其名数至随好光明功德品中具明。 但自了识心根境三事一性。 一性者。 所谓无性。 达无性理。 以普光明智。 普印诸境。 妙用恒寂无明成智一切名为种智海。 二无明灭已下两行半经。 明达无明成解脱缘。 如文自具。 第六段有三行半经。 明无明爱取三事不断。 是烦恼道。 行有二事不断是业道。 余分者。 所谓名色触受生老病死忧悲等是苦道。 前后际及现在三世上前三段烦恼断。 即无三世及三段烦恼。 离我我所但有生灭。 犹如束芦者。 明虽有分别相似生灭了中虚无也。 如束芦苇。 其相虽有一一中虚。 明六根及境虽有法眼常虚。 此明观达也。 第七一段有两行半经。 云复次无明缘行者。 有三世无明。 无明缘行。 是当念中过去是所缘前境故。 经云是观过去识。 乃至受是观现在为识受。 是当念中现在。 为明识受分别领受现在事故。 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为爱有。 二事是当念中未来故为是当念中识受。 后方计实有成爱染故。 于是以后展转相续者。 以此无明缘行识受爱有。 成三世业苦果相续不断。 但无明灭即行灭。 即识受爱有并十二有支总灭。 是观待断者。 明十二缘待观方断故。 此以六相义该通。 第八一段有两行半经。 总明十二有支。 共成三苦。 一无明行及六根是行苦。 是迷境攀缘不息故是行苦。 二触受是苦苦。 明受诸触有爱憎生苦。 以受触时即有苦。 更加贪恋及以憎嫌苦更加苦。 余是坏苦者。 于十二有支中。 从名色识取爱有生老病死。 七是坏苦。 但观无明灭即行灭。 即三苦灭。 十二有支灭。 第九一段有五行经。 明有三段断灭生起十二有支之缘。 一明无明缘行是生起义。 无无明诸行亦无。 余亦如之。 二无明缘行者。 是系缚义。 无明灭行灭者。 系缚灭是断烦恼义。 是解脱故。 为大智慧相应故。 三无明缘行者。 是随顺无所有观。 是生起观行力。 随缘观十二缘自体无所有故。 无明灭行灭者。 以观十二有支无体故。 余亦如是。 通总十二缘。 但无明无即十二缘无故。 第十段有四行半经。 明以十种逆顺观十二有支缘起相续皆一心所摄。 但以自业苦乐不同而有差别。 不离十二有支。 但如前三道不断者。 所谓心境无明。 此三无者。 余皆自无。 若不断者。 三苦聚集。 即行苦苦苦坏苦聚也。 言其断者。 以无明即成不苦之妙用理智故。 已上是长科第三段中十种逆顺观十二有支分。 长科第四段中有七行半经。 明作前十种逆顺观十二有支已达诸缘起性自无生。 便得三解脱门现前。 三解脱门者。 一观十二缘自性空无作皆自性灭毕竟解脱得空解脱门。 二无有少法可得即得无相解脱门。 三得前空及无相二门。 更无余愿求。 唯有大悲教化一切众生皆令毕竟解脱得无愿解脱门。 余如文自具。 第五段中有十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得三空解脱转增大悲分。 于此段中复分为二。 一佛子此菩萨已下至亦不毕竟灭于诸行有五行半经。 明观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甚可厌。 患为成就众生亦不永灭诸行分。 二佛子菩萨如是已下至未圆满故有六行半经。 明菩萨观有为法多诸过恶无有自性而恒起大悲得般若波罗蜜分。 如经云。 为未满菩提分法者。 明此六地已得空无相无作出世菩提未得入俗大悲圆满随普贤行海自在菩提。 复作是念一切有为有和合则转者。 明迷情缘即诸法无常转变情称理即一切诸法。 性自无生。 此心生即法生也。 已下准知。 如缘集即转不集即不转者。 若无明缘行则转。 若无明灭即行随。 智起则起唯法起非无常迁恋故。 已下准知。 有为法多诸过患者。 有情识所为。 皆生老病死苦痛患。 若以智悲所行皆普贤行也。 已下准知。 即得般若波罗蜜现前者。 已超闻思修慧。 此一乘智慧。 是佛智慧。 是究竟无作普光明智慧也。 此称智遍周应根利物。 不为而用。 不思而应。 自余如经自具。 以菩提分法未圆满故者。 言正觉菩提初心以成。 随行菩提十一地始满。 第六段中有六行半经。 明得十空三昧现前分。 自性空三昧者。 不由修作任理无功而自现故。 此云正定。 三者正也。 昧者定也。 何故以三为正。 凡为作法以三度为正。 昧者情识不现名之为昧。 正智现前名之为三。 又三者正也。 何以故。 以三为阳故正也。 如十一月一阳生。 十二月二阳生。 正月三阳生为正月。 以寅为木为日为火也。 以火生于寅。 又以日为智。 以十二月正月为艮为山。 为止。 为门阙。 为小男。 为童蒙。 是故圣者取之为法表。 正月三阳已生。 以从艮止。 而生火也。 明从定为止发起无作正智慧。 明是入道启蒙之门阙故。 艮为童蒙。 以明童蒙心止能启大智慧日光明故。 云三者正也昧者定也。 以五蕴冥昧即正智便现又一止是正字。 以一心止其道正故。 故止一处无事不办。 第一义空三昧者。 过一切有为无常法故第一空三昧者。 明创过上二界息想定。 亦过声闻缘觉净土三乘净秽之定。 又十方万像一性名第一空三昧。 大空三昧者。 过世情所识空过三乘住无作空也。 得意生身故。 合空三昧者。 明与十方凡圣有情无情合故。 起空三昧者。 明寂用自在故。 如实不分别空三昧者。 明无情识故。 示现根所见故。 不舍离空三昧者。 示现远离过恶故。 离不离空三昧者。 处世界如莲华居水故。 以此十二昧为首。 皆不离空无作无愿。 三三昧门为体。 百千二昧总从此起。 第七段有九行半经。 分为三段。 一佛子已下至皆悉圆满有三行半经。 明修十种无限心分。 二佛子已下至常行不舍有四行经。 明随顺佛菩提不惧异论入佛智地分。 三佛子已下至随顺无违故有两行半经。 明住此位菩萨般若波罗蜜行得随顺忍分。 经云不惧异论者。 人天外道及三乘异论。 入佛智地者。 明从根本智入差别智地故。 离二乘道者。 二乘断烦恼而证空。 菩萨达烦恼而成智海故。 云趣于佛智诸烦恼魔无能沮坏者。 明烦恼魔是生死因也。 阴魔死魔是生死果也。 天魔生死缘。 住于菩萨智者。 一切随世差别智也。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中得般若波罗蜜行增上者。 明此地菩萨于三界中一切诸缘生法逆顺观彻得世间中出世间智慧满故。 故名增上。 第三明利顺忍者。 准五忍中。 是第三顺忍。 若准十忍中。 是第二顺忍。 如三乘中五忍者。 一伏忍。 二信忍。 三顺忍。 四无生忍。 五寂灭忍。 如三乘中地前三贤菩萨得伏忍。 五地得信忍。 六地顺忍。 八地无生忍。 十地寂灭忍。 十忍者。 经文自具。 如此一乘教中以十波罗蜜。 以五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通修习。 位位中以十波罗蜜互为主伴。 五位之上有五百个行门。 分分微薄。 以六相总别之义言之。 时日岁月皆如是。 犹如帝网重重参映一多同异皆不转变。 第八一段中有二十七行半经。 约分为六段。 一从初佛子已下至转更明净有九行经。 明以愿力见佛广多及供养佛法僧分。 二譬如真金已下至四种魔道所不能坏有六行经。 明举喻显法分。 三此菩萨十波罗蜜已下至第六现前地有两行半经。 明此地菩萨所修法门分。 四菩萨住此地已下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可有六行经。 明此位菩萨授职堪能教化一切众生分。 五此菩萨已下至说颂有四行经。 明此位菩萨以三昧见佛广多分。 六从初一行颂至我为佛子已宣说有四十四行颂。 重颂前法如文自明。 已上八段已释第六现前地。 此地是善达缘生成世间。 出世间智慧。 第七远行地以方便波罗蜜。 成就入世间中出世间智慈之慧。 第七远行地将释此地。 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 何故名为远行地。 以此地行方便波罗蜜。 以六地之中三空三昧。 现无量无作智慧门。 能入无量众生界。 入无量教化众生业。 入无量世界网。 以无作智慧入一切世间。 等众生行普令遍周故名远行地。 为入世间行遍周广大故。 名远行地。 二明此地修何行门者。 此地修方便波罗蜜。 以出生死空无相无愿解脱门。 能入世间同众生之万行。 然不离世间。 不随生死。 长大慈悲故名方便波罗蜜。 三明善财表法者。 善财于此位所见知识在于佛会中者。 明不离菩提体行众行故。 名开敷树华者。 表于无相妙慧之树开敷普贤行华。 亦是开敷一切众生无明行树华令成普贤行华故。 为表第七地成世间行成慈悲门令圆满故。 其身在众宝树楼阁之内妙宝所成师子之座者。 表众宝树是众行。 明依报。 以宝树成楼阁形明随行之智也。 妙宝师子座者。 表妙用无畏行也。 善财得菩萨广大欢喜解脱者。 明此地菩萨成就大慈悲行普能方便教化众生欢喜无厌故。 不居染净故名为解脱。 第七地是所施之教。 此是七地中所行之行故。 名自住处以表之也。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 此地明处一切世间行方便利生不染世法解脱门。 亦以善财所得菩萨广大欢喜解脱门是。 如经云。 此七地功用行满得入智慧自在行。 又云。 初地中缘一切佛法愿求满故。 第二地离心垢故。 第三地愿转增长得法光明法故。 第四地入道故。 第五地顺世所作故。 第六地入甚深法门故。 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 皆亦满足菩提分法故。 又明从初地乃至第七地。 成就智功用故。 第八地乃至十地。 成就无功用行故。 明第七地已前皆有功用。 八地已去得无功用。 五随文释义者。 二义如前。 第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七地中。 长科为十段。 从是时大众心欢喜已下有二十四行颂。 分为两段。 第一是时大众心欢喜已下至瞻仰人尊愿闻法。 有二十二行颂。 明大众闻六地欢喜兴供分。 第二时解脱月已下两行颂。 明更请后地法门分。 其义如文。 第三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一段。 有五十行半经。 明以十法修第七地向并初住第七地法分。 第四尔时已下一段。 有四十四行半经。 明十种地中升进同异分。 第五佛子已下一段。 有七行半经。 明十种善择三昧分。 第六菩萨已下一段。 有十二行半经。 明从初地已来有三业胜二乘分。 第七段有九行半经。 明此地远离有无常行身语意业常入灭定而不作证分。 第八段有十一行经。 明以方便示入生死一切诸道而住佛法分。 第九段有二十九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以愿力见佛广多及授职分。 第十段中有四十二行颂重颂前法分。 第二随文释义者。 于初长行第一段有五十行半经。 约分为三段。 一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至住第七远行地有十八行经。 明修十法入第七地向。 二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至以无功用心成就圆满有十五行经。 明菩萨住第七地有二十种入众生界及一切法门教化众生分。 三佛子菩萨以深智慧已下至皆悉圆满有十七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行十波罗蜜四摄四无量三十七道品一切菩提法分。 如初段中。 经云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慈悲不舍一切众生者。 明二乘修空自惑已灭无悲利生。 净土菩萨修三空门。 自惑已灭随愿生于净土。 闻佛教化自力成已。 方还秽国方便利生。 然有秽土净土二障往来彼此。 如三乘经中。 余方菩萨来此娑婆闻法已还归本土者。 是如此一乘教中菩萨。 明从迷入法名为他方佛刹而来集会。 悟已不云还归本土。 明身土无二性故。 此一段十八行经意。 不离三空体以为万行故。 意明六地已前三空成就出世圆满于七地中以三空成行满足世间慈悲行故。 经云虽行诸佛平等而乐常供养佛者。 明以法身无性平等而崇敬行遍周无限明寂用不碍也。 虽入观空智门而勤集福德者。 明以观空之智而行十波罗蜜门。 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者。 明无三界业而常生三界善行教化众生。 虽毕竟寂灭诸烦恼焰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瞋痴烦恼焰者。 明十使烦恼也。 十使者。 一贪二瞋三痴四慢五疑六身见七边见八见取九戒禁取十邪见。 三界十使烦恼迷四谛及修道上烦恼。 成一百二十八种烦恼。 欲界四谛上各有十种烦恼。 四谛上各有四十。 以修道根本烦恼有六。 一贪二瞋三痴四慢五身见六边见。 以为根本。 欲界烦恼有四十六。 自余见取戒取邪见疑。 此四从六上起。 非根本故。 上二界各除瞋。 余如欲界。 从色界四谛上各有九。 共有四十一。 无色界四谛上各有九。 共有四十一。 合有一百二十八种。 乃至八万四千烦恼。 至随好品自明。 如三乘中断烦恼。 以身边邪见戒取见取。 以此五见为利使。 贪瞋痴慢疑五种。 为钝使。 五利使为见谛烦恼。 五钝使为修道烦恼。 五利使障见道。 为有诸见不亡理不现前故。 五钝使障修行者。 随行事上数数习生。 虽入见道。 贪瞋痴等犹有习气为惯习未成故。 须陀洹人断见谛烦恼尽。 斯陀含阿那含断修道烦恼未尽。 阿罗汉断三界见谛修道二种烦恼尽故。 不生三界。 三乘菩萨以空观折伏三界十使十缠烦恼。 以修六波罗蜜。 生于净土。 亦云色界上别有十地菩萨报生之天。 名摩醯首罗。 亦说十地菩萨唯有无明住。 地未断尽故。 十缠者。 一无惭二无愧三睡四悔五悭六嫉七姤八眠九忿十覆。 此十缠随十使起。 亦与十使作生起因。 如一乘菩萨。 从十信信自分别心。 从如来智起。 十住初心上即同初地。 至第六住即同第六地。 得入寂灭定。 神通即如十住中第六海幢比丘是也。 大意前之十住十行十回向三位总同。 十地升进次第为体。 总一切如来不动智为体。 所有烦恼。 以禅定力。 起无作智力。 一时普印同智体。 过现未来三世一际。 无有短长延促之相。 下文更明大意。 于一念之际。 若见自心有成佛有未成佛作延促时分限量者。 当知此人不成正见。 如来智体未现前故。 已上明断烦恼竟。 经云虽知诸法如幻如梦如文自具而随心作业无量差别者。 明以无体之智幻作诸行应众生心无量差别。 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虚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者。 明业空境寂悲智报严悲智无依报相如影。 虽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其身者。 明法身无相以净妄业。 妄亡业谢。 智境依正福相如净光影。 不属有无之执。 如华藏世界也。 虽随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随众生意解分别以种种相种种时种种劫数而修诸行者。 明法身智体无时无劫无三世体。 为随一切众生业差别。 有一切时劫差别。 而为众生分别时劫差别而修行诸行。 即如说三祇劫及三生一生一念及六十劫等是。 菩萨如是十种方便慧起殊胜行。 从第六地入第七地。 明已前十法是入第七地向。 已下名为住。 第七地有二十种所入法门。 如文自具。 此菩萨作是念已下依前料文义。 如经自具。 第二一段长行有四十四行经。 约分为七段。 一尔时解脱月已下至亦能满足有两行半经。 明解脱月所问诸地满足一切菩提分法分。 二金刚藏菩萨言已下至第十无功用行可有十行经。 明答前所问十地已来。 诸地解行差别分。 三佛子譬如有二世界已下至乃能得过有五行半经。 明此地菩萨以愿力故入染净二行。 不住其中分。 四解脱月菩萨言已下至超过人位有八行半经。 明举喻况说此地所行染净二行非净非染分。 五佛子菩萨亦复如是已下至得一切尽超过故可有六行经。 明七地有功用行八地无功用行分。 六佛子此第七地已下至不名无者有三行半经。 明此地不名有烦恼不名无烦恼分。 七佛子菩萨住此第七地已下至转胜圆满有九行半经。 明拔世悉达为大明师分。 于此四十四行半经中。 从初尔时解脱月问金刚藏菩萨言。 佛子菩萨但于此第七地中满足一切菩提分法为诸地中亦能满足者。 若以同相门中。 总是一个如来根本普光明大智寂用无碍自体菩提。 若望修行者进胜即异相门中总有五十种菩提随行差别。 大体总相。 但约此十地差别菩提。 以为升进之大体。 从此十种地中菩提。 总以五种菩提。 以为大体。 五种菩提者。 一空无相菩提。 二普光明无依住智菩提。 三大愿能起大智大悲广利众生菩提。 四以其大悲能随染净不染净菩提。 五智悲万行圆满无作菩提。 夫菩提者。 此云觉也。 觉者普通众法无过也。 云无上者。 但一乘非三乘也。 一空无相菩提者。 三乘及一乘共得。 但以有大悲愿行无大悲愿行及广狭寂用不同大体同归无相。 二普光明无依住智。 菩提者。 唯一乘非三乘也。 一乘菩萨十住之心。 初住此智。 名住佛所住生如来智慧家故。 以此智地进修诸行。 随差别智。 随差别行。 惯习浅深。 安立十波罗蜜。 五十重升进阶级。 不离初心所得普光明无依住之智地。 以智无体时亦无迁依本如是故。 非情横有故。 此明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者。 得此地难故。 如此经云。 以践如来普光明地。 此经法门以此智为发心修行之地体故。 一切种种智海及万行海生在其中。 三大愿能起大智大悲广利众生菩提者。 明诸法不自生者即藉大愿而起智成悲故。 亦不从他生者。 明智之及愿无自性故。 不共生者。 法无和合故。 不无因者。 要因愿起智行慈悲故。 故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以是三乘或滞寂。 或但生净土。 为无广大愿起智。 成满法界虚空界等众生大悲故。 或云以愿留惑住于娑婆者。 但得法空无相菩提非得普光明智故。 如三乘菩萨。 虽有愿行。 皆忻多劫成佛。 不因此教刹那无时。 又此八地菩萨无功之智现前。 犹恐滞寂。 以第八波罗蜜防之。 又令亿念本愿故。 又十方诸佛以三加七劝发令智不滞寂故。 又十回向中有十种起智大愿门故。 四以其大悲能随染净不染净菩提者。 明前六地行六波罗蜜得出世。 间及世间并出菩提。 至此第七地以出世间及世间并出菩提。 用入世间。 同一切凡夫事业。 成大慈悲行。 使普贤行得圆满故。 虽同俗染以智无染性处世无著故。 如莲华处水恒生水中不湿故。 又以本愿处世利生以于智体无自贪世乐故。 不乐爱慢憍世所荣奢故。 又明智体无依无性能随大愿处于俗流不属染净而自在故。 此之第七地法门非二乘所及。 亦非行六波罗蜜忻厌烦恼菩萨所知。 如下文。 六通菩萨所不能知。 为证漏尽通故。 不能随于生死具普贤行满大悲故。 为于生死有忻厌有疲劳乐生净土故。 五智悲万行圆满无作菩提者。 若以总相同相门中。 智体不异。 时不异。 即十住初心即总具。 若以别相门中。 十住十行十回向得一分如来同体大智。 得一分如来同体之行。 得一分如来回向大愿和融悲智圆满之门。 从初地至第六地。 依前三贤位中之法。 长养成就令得出缠。 虽有慈悲是愿令一切众生出世之悲。 如第七地之悲。 恒处世间。 如莲华处水不湿。 即明生死恒寂即从初发心已来依教而生得信顺非自分法尔而然故今至此第七地。 将前出世解脱之心。 方始处缠不污。 为以创居同俗随悲愿力受生。 从三空无作之门。 始入世间同缠方便之行。 犹有无作有作二种习气。 仍在行有开发。 是故善财表法善知识号开敷树华。 为开敷智树万行之华令如普贤行海故。 从兹入缠行华开发。 至第八地第十地。 悲智圆满任物利生无作方终。 至第十一地。 所利众生等同法界。 随根随时现色身。 无生不利。 不为而用。 不作而应。 以普光明智不属方所同众生心任物现形无往来故。 为普光明智与一切众生虚妄心是一性体故。 故能知一切众生所作业行。 随而应现故。 经云初地中一切佛法愿求故者。 明初地是缘地前三贤位中所安立佛果样式愿成彼故。 非自行满故是愿求菩提如因满故。 三乘佛果样式。 在十地之后。 此经佛果行样。 在十地之前。 乃至初会神天等众。 总是第二地离心垢故者。 明以上十善法身性戒以净诸妄故。 第三地愿转增长得法光明者。 明修上二界四禅八定得称理智净明故。 得过三界心障碍故。 入第九定故。 第四地入道故者。 明以修三十七品助菩提观令智眼净故。 第五地顺世所作故者。 明以法界自体无作定门能顺达世间技艺悉能了故。 第六地入甚深法门故者。 明入智慧方便世间出世间法无不明故。 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者。 明第七地能入世间学普贤行故。 已前诸地虽以普光明智为体。 皆有学有解有行有忻上位法门。 从第八地乃至第十地无功用行皆悉成就。 第八地初得智慧无功用。 第九地明无功用智说教自在。 第十地明无功用中智悲总圆满故。 同佛位故。 第七地最为殊胜者。 下文云功用行满故。 明从六地无功用之智慧成有功之万行故。 成普贤之行圆满至十地是此位中之果故。 明因行难发果行易成故。 如水入流任运至海。 故何况此行不出海中。 此第七远行地同十住中第七住休舍优婆夷行。 八万四千那由他众生之行。 我皆同之。 亦如十行中第七行满足王以自化身示行杀害。 亦如十回向中第七回向金刚山西见观世音菩萨。 此第七地中行门。 一一仿地前之解行样式。 地前三位解脱行已周十地之中。 蕴功成德。 一如地前之果法也。 地前果地。 上行因。 仿地前之果故。 不同三乘立佛果在三祇之后也。 若修行者善知教意。 勿妄解佛心。 如正修十住之因时。 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一时总践。 为于智境。 智不异时不移。 以一法界智印印之古今绝矣。 还依六相之义。 即但了因圆果无不备故。 若望起智达缠。 即以初发心住功高。 若以大悲先首即第七住第七行第七回向第七地为胜。 余皆任运满故。 如经云。 佛子譬如有二世界。 一处杂染一处纯净。 是二中间难可得过者。 明六地纯净第七地纯染。 于此二位滞于染净难可得过。 下文云。 唯除菩萨有大方便神通愿力。 已下如文自明。 意明以大悲大智不离此二行教化一切众。 生而令究竟成大菩提具一切智智。 以加行智显发根本智。 以根本智观照力。 成差别智。 解脱月菩萨言。 佛子。 此七地菩萨为是染行为是净行。 金刚藏菩萨言。 佛子。 从初地至第七地所行诸行皆舍。 离烦恼业分得平等未名超烦恼行。 如轮王喻不离人位非有贫穷困苦所患。 举喻如文具明大意。 为得第六地中三空妙慧及根本智又加大愿力故。 智自在故。 不离人位不染世法。 能同世事不垢不净故。 以智无依恒不受垢。 以垢无依不能染净。 染净但为大悲缘起方便利生。 八地会融功终无功之行一分自在。 十地方终。 若无七地有行有功无尽大智普贤大悲不可成办。 是故净名经。 对三乘出缠之种。 说尘劳之稠是如来种故。 亦说火中生莲华实可为希有。 此为已得第六地已前出缠者说也。 具缚之徒未可全登此迹余文如经自具诸禅者定也。 三昧者无沉掉。 三摩钵底者正受。 诸法智相应故神通解脱者。 以正受诸法智相应即得神通自在。 名为解脱。 第三一段长行有七行半经。 分为四段。 一佛子菩萨住此地已下至净治此地有五行半经。 明得十种三昧分。 二是菩萨得此三昧已下有一行半经。 明得十大三昧超过二乘地分。 此应云超过三乘地。 为此学三乘人等共译此经。 不善知教意。 但云超过二乘不云超过三乘。 若也但过二乘者。 如此经云。 一切世间群生类。 鲜有欲求声闻道。 求缘觉者转复少。 求大乘者甚希有。 求大乘者犹为易。 能信此法为甚难。 若此地但超过二乘者。 此四乘义若为安置。 何得一部经义。 前后义意不相贯通。 只为三乘之种智。 迷误显圣旨。 后有善达君子。 无依此言。 应云超过三乘。 不可云二乘也。 经云菩萨住此地入菩萨善观择三昧者。 明此位菩萨入观择诸三昧次第是色界定。 是无色界是声闻是缘觉。 是三乘定一乘定。 善择义三昧者。 明善简择世间义出世间义是正义是邪义。 最胜慧三昧者。 是一乘佛慧故。 分别义藏三昧者。 是小乘藏是大乘藏是一乘藏。 如实分别义三昧者。 如实知诸法不妄解故。 善住坚固根三昧者。 无退转故。 智慧神通门三昧者。 以此智慧能起种种神通法门故。 法界业三昧者。 心境动止无不真故。 如来胜利三昧者。 无心无思智随三世教化众生而无往来之相故种种义藏三昧者。 都含万法无不达也。 生死涅槃三昧者。 明以涅槃常寂灭法而有生死。 常以生死以为涅槃二俱无体性故。 寂用一真故。 无我无人智能随俗利群生故。 已下总结。 如文自具。 第四段中有十二行半经。 约分为五段。 一佛子菩萨住此地已下至法忍光明有两行半经。 明此地菩萨无量身语意业皆无相行分。 二解脱月已下至超过三乘耶可有两行经。 是解脱月起问分。 三金刚藏菩萨已下至一切三乘所不能及有二行半经。 是金刚藏菩萨答所问分。 四譬如已下至自力超过有二行半经。 明举喻况说分。 五一切菩萨已下出过一切三乘之上可有三行经。 明此地菩萨是自力过三乘非是初地以来求大法超过故已。 上十二行半经。 意明此地菩萨无量身语意业自力超过三乘智。 外修空但行六度菩萨及声闻缘觉折伏烦恼。 现行不生。 得变易生死生于他方。 或云上方别有十地菩萨净土。 如是三乘皆是如来权时。 且免粗苦。 方便安立非如此教依智发心。 即此娑婆便为净国。 华藏世界等遍虚空。 净秽含容。 一尘多刹。 无有彼此往来等见。 翻经之众未详佛意。 误显圣旨云超二乘。 后有学徒勿从此失。 又明从初地已来至第六地是志求大法及愿力超过非是自力超三乘故。 如文自明。 第五一段有九行半经。 约分为五段。 一佛子菩萨住此地已下至虽行实际而不作证有两行半经。 明不住无行常行三业不证涅槃分。 二解脱月已下至能入灭定有一行经。 是解脱月起问分。 三金刚藏菩萨言已下而不作证故可有两行经。 明此位及第六地菩萨能入灭定而不作证分。 四此菩萨名为成就不可思议已下至行于实际而不作证有两行经。 明此位菩萨三业不思议不取证寂灭分。 五譬如有人已下两行经。 举乘船入海不遭水难喻自第六地已来及七地菩萨入灭定者非。 如上界四禅四空息想证灭。 亦非如罗汉厌苦修空。 随空性灭悲智不生。 如大虚空更无所作。 乃至经劫不觉。 头上系鼓不复闻。 亦有化火自焚。 入变易生死。 亦非如缘觉观十二缘空。 顺空想灭悲智不生。 亦非如权教菩萨修六度。 粗识已无细识犹在。 随愿力故生于净土。 或云报土在于色界已上。 出过三界之身。 为心有依止。 净业为缘。 所有生处还有依止。 如此一乘中十住第六住中心。 如海幢比丘。 于经行道侧结跏趺坐。 离出入息。 随其身分对现色身。 起化如云遍周刹海。 此约根本普光明智自体寂用无限法界之门。 不同三乘皆有业果报生依止处所。 设为化事皆有分限。 如此十地第六地。 即以守护一切增长威力。 明已能守护心城。 非定乱所摄。 所行世事是同事所须非自业有故。 七地是有用有开发如前三空而起行故。 是故善财此位中知识号开敷树华。 明三空恒开发行华也。 是故从第六地已来能入灭定。 即十住第六住。 以海幢比丘为样。 自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 每第六心总例然。 设不入定者。 即但明十住海幢为体。 余后是海幢中大用。 余意如经自明。 已上一段明不证涅槃门。 第六佛子此菩萨得如是三昧已下一段有十一行经。 以灭定方便起十种示现出过于世不舍乐法之心分。 如经云。 虽随顺佛智而示现入声闻辟支佛地者。 明二乘人得果之后。 厌患其所受父母分段胎生之身。 自化其火自焚其身。 入变易生死身。 余如文自明。 下文天者。 已上欲界色界无色界天龙者。 是世间诸龙。 夜叉者。 此云苦活。 或曰祠察。 或云捷疾。 乾闼婆者。 此曰食香。 或曰寻香。 神设乐求食。 阿修罗者。 此是天趣所摄。 此云无天妙乐。 迦楼罗者。 此云悲苦声。 以食龙在嗉中由活。 有悲苦声。 亦为宝翅鸟。 紧那罗者此曰疑神。 头上有角人见生疑。 为人耶。 为非人耶。 摩睺罗者。 此云胸腹行此是诸畜。 是同龙辈。 古云大蟒神人及非人。 非人是鬼类。 帝释此云能主。 梵天王是初禅王。 梵者净也。 以过欲界名为净王明此位菩萨能遍同其类引之修学菩提福智而无乐着故。 云不舍乐法之心。 余如文自具。 又明自忻后地未满须当勤心乐法也。 第七一段有二十九行半经。 约分为六段。 一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已下至余庄严具所不能及有十二行经。 明此远行地得见多佛及供养闻法转增胜分。 二菩萨住此第七地已下至一切众生诸惑泥潦有五行半经。 明三乘之所不及分。 三此菩萨十波罗蜜中已下至第七远行地有两行半经。 明此地所修行门分。 四菩萨住此地已下至一切智依止者有四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受职堪为众生依止求智分。 五此菩萨若发勤精进已下有四行半经。 明此菩萨以自精进力及愿所得法门三昧眷属之量分。 六说颂中一段有四十二行颂。 重明前法。 如文自具。 如炼真金转明净喻。 第六地已前但明炼冶磨莹转令转明净者。 为加戒定慧四念观十二缘观等净治智地今此地善入世间方便示现种种众生行皆能同事教化众生故。 明以种种众妙宝间错庄严。 明以净妙之智严种种众行。 而庄严智地。 互相显发更增明净。 意明此地以普光明智。 用严万行。 以世间利益众生之行。 起智用自在。 彰智更明故。 智不对万行而行者。 智无大用。 即三乘是也。 万行不得智而行者。 即有限碍。 即人天外道善行故。 余文如经自具。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七长者李通玄撰第八不动地将释此地。 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 此地何故名不动地。 明此位菩萨于处世间智。 不须功用。 用神思量。 不思不为而智随万有。 通化无方。 名为不动地。 二明此地行门者。 此地行愿波罗蜜。 为此地智增以智体本净以愿兴行转更自在。 若不以愿起智。 恐同二乘。 以愿防之不令滞净。 至此地已法合得诸佛三加七种劝。 令念本愿起生智用。 任运能起广大慈悲。 便能成无作智悲任用圆满。 前第七地成入世间中有行有开发。 此地成有行有开发中无行无开发。 任智用满大悲故。 仍于后善慧未自在故。 又以任运智慧增明非待作意故。 三明善财表法者。 善财于此行中所见善知识在此道场中者。 明八地称理入真智称无作契会中义故。 云在此道场中明智契中道名之为中。 理无彼此我人自他名之为道场。 此善知识号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者。 明此位中方能赴其本愿救生无眼为表。 第七地随悲行智者。 难成故。 此位随智行悲济物广大易成故。 为智体遍周十方对现随众生广狭故。 如响应无心而与一切众音合故。 其智无思等虚空界法界一切众生所乐心合。 而以利之。 而无成所。 而无作者。 是故以夜天号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 坐普现一切宫殿摩尼王藏师子之座者。 明大慈悲普覆一切众生为宫。 以智对现利生为殿。 智无染净为摩尼。 随居染净而无功广救众生名为王故。 普现法界国土摩尼宝网弥覆其上者。 表智境普含随根设教名之为网。 以智无体能现众法而无作者名曰摩尼。 此明约智用利生所报依果观因知果举果劝因故。 乃至广如经说。 明此八地教门是所修行之法。 夜天名大愿精进力。 是行之人。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 明得智用利物遍周恒无功而解脱。 明从初地已来至于七地有为无为皆有修学。 此八地二行已终。 如菩萨行中。 此地功毕。 诸佛十力十八不共自在十地方终。 五随文释义者。 二义如前。 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八地约分十一段长科。 一是时天王及众已下至一心瞻仰欲听法有二十二行颂。 明诸天闻法兴供叹佛神德分。 二时解脱月已下两行颂。 明请说八地分。 三尔时已下一段长行有十行经。 明修第八地向入无生忍分。 四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已下。 有十七行经。 明此位菩萨入无功用分。 五佛子此地菩萨已下一段。 有四十行半经。 明此位入无功用已诸佛以七种劝发加持分。 六佛子已下一段。 有五十九行经。 明此位菩萨以自智德善知众法差别成坏同事摄生广大自在分。 七佛子已下。 有十行经。 明此位菩萨于身命财十自在无过失分。 八佛子已下一段。 有六行半经。 明不动地随德用具十种名分。 九佛子菩萨已下一段。 有十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入佛境界得佛护念梵释四王力士随侍普伏魔道住不动地分。 十佛子已下一段。 有三十二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知见广多及受职分。 十一七地修治方便慧已下。 至经于亿劫不能尽。 有四十四行颂。 重颂前法。 如文自具。 二随文释义者。 第一如初一段长行十行经云。 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忍者。 明初地已来至七地是顺无生忍八地方名得无生忍。 八地已前有为无为皆有觉观修学。 至此八为二行方终。 自余文义如文自明。 第二段长行者有十七行经。 分为四段。 一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已下至皆悉止息有五行半经。 明入第八不动地离一切想寂灭现前二乘灭定所不及分。 二菩萨摩诃萨已下至二行相行悉不现前可有八行经。 明自初地已来方便功终无功二行不现前分。 三佛子已下至皆不现前可有两行经。 明举生梵世欲界烦恼不现前喻分。 四此菩萨摩诃萨已下一行半经。 明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前分。 经云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者。 为二乘是厌有证无。 不同有无二行满。 任无作功。 离诸諠诤寂灭现前。 有无二行功以满故。 无有诤故。 五地拔世悉达。 六地三空智慧终。 七地大悲诸行满。 八地任运无功智自在大化利生故。 无作者故。 经云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者。 约小况大。 如比丘得出三界定无三界心。 但随净定力以出三界。 妙净意化现神通。 其通有六一身通。 二天耳通。 三天眼通。 四宿命通。 五他心通。 六漏尽通。 如是二乘六通与净土菩萨名数相似。 但通用广狭不同。 二乘神通变化不得遍他方佛土。 菩萨神通得往他方净土。 一乘菩萨神通。 十方佛刹众生刹。 总纳于毛孔。 三乘以漏尽通为证。 一乘菩萨离诸欲不以漏尽通为证。 三乘六通皆有限量。 一乘十通无限。 如下十通品自明。 如净名经云。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 以智自在不同小果。 三乘神通皆有往来。 如三乘经云。 我欲还归本土等。 是一乘菩萨所有神通依理智印。 自遍周等虚空界。 应物布施为无有去来中边之性。 所以一乘菩萨不证漏尽通者。 以为明处智境界不见漏性及以无漏有取有舍万法性自法界故。 以智自在故。 摄生行遍故。 不同三乘有忻厌取舍故。 是故今此以小况大。 喻如下以梦况法。 喻者明初地至七地有学有修。 如梦所作未寤。 八地如梦已觉故万事总无。 任用从智。 以智自在。 号智为王。 自余如文自明。 第三佛子已下一段有四十行半经。 约分为十二段。 一佛子此菩萨本愿力故已下至于此忍门是十方诸佛现如劝修诸如来十八不共法分。 二又善男子已下至汝当愍念如是众生是诸佛劝叹得无生忍念度烦恼恶觉众生分。 三又善男子汝当忆念已下至智慧之门有两行经。 诸佛劝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众生分。 四又善男子已下至一切二乘亦能得无分别法有两行半经。 明诸佛劝住法性分。 五又善男子汝观我等身相已下至宜应成就此事有两行半经。 是诸佛加劝令修福德智慧说法音声分。 六又善男子已下至汝应修行成就此法有三行半经。 明诸佛劝修无量法明分。 七又善男子已下至通达其事有一行半经。 明诸佛劝修种种差别如实通达其事分。 如上二十行半经。 总有三加七劝。 三加者。 一诸佛现身。 二与智。 三赞言善哉善哉及与摩顶七劝者。 如上科文作七段是也。 八佛世尊与此菩萨无量起智门总有可两行经。 明诸佛以七劝三加令起差别业分。 九佛子已下至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可有七行经。 明以得起智门起前初发心不可比对分。 十何以故已下至以不动法故可五行经。 明得无量身语意业分。 十一佛子已下至设经百岁亦不能及有三行经。 明举喻况乘船至海速疾超过百岁分。 十二佛子已下至不能及有四行经。 明乘船至此无功行海分。 如是劝加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一一位初首皆诸佛劝叹加持说法者。 令说法故。 至此八地三加七劝明自修行者。 自行无功所得及故。 于此地中法尔智现。 诸佛加持法相应故。 堪领受一切诸佛广大法故。 如世帝王德备即凤祥麟应。 是德所感也。 明此八地无功智现即十方诸佛咸应是法尔合然故。 经云善男子此忍第一顺诸佛法者。 明此地得。 无生忍非如第六七地已前顺忍故。 此忍第一顺诸佛法者。 明此无生忍是诸佛本体智性故。 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无畏者。 即处非处力等及四无畏是。 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汝今未得者。 明劝升进如来自在不令住在无功用中。 十八不共法者。 一无有误失。 二无卒暴音。 三无忘失念。 四无不定心。 五无种种想。 六无不择舍。 志欲七无退精进。 八无退念。 九无退定。 十无退慧。 十一无退解。 十二无退一切业。 十三随智而转智为前导。 十四一切诸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 十五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 十六知过去世无著。 十七知未来世无著。 十八知现在世无著四无畏者。 一一切智无畏。 二漏尽无畏。 三说障道无畏。 四说尽苦道无畏。 十力如先已明。 如汝虽得是寂灭解脱已下。 劝令念未得众。 生令念本愿。 普大饶益已下。 通有三加七劝。 如文自明。 以此七劝令起无量差别智业。 如歌罗分者。 此云竖析。 人身上一毛为百分中一分。 或曰为十六分之一分。 以西域十六分为一升。 所谓此地起智升进。 不可以前地法能比对少分故。 优波尼沙陀分者。 优波此云近也。 沙陀云对。 明此地起智利物之广大。 前地设经百千亿不可数劫所作利益。 亦不比并此之少许微毫之益故。 为明前地以益劣故。 以此地起无限化身之益故。 余如文自具。 已上一段以明三加七劝安立法则。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第八位中大势共同。 总明十住初心一念入道生如来智慧家时一切法总具。 然法须安立次第升进。 不滞诸行故。 令诸始发心者知轨度故。 从初发心兴大愿故。 令大悲智而与法身齐升进故。 设教前却学者。 一时智有迷悟浅深自路。 以智境界非有前后。 第四段有五十九行经。 约分为八段。 一佛子菩萨住此第八地已下至皆如实知有四行经。 明以善巧智观世间成坏由何业因分。 二又知地界小相大相已下至差别相有两行经。 明地水火风大小差别相分。 三知微尘细相已下至知微尘差别智有七行经。 明知微尘差别相。 四又知欲界色界成坏已下至观三界差别智有两行半经。 明知三界成坏相分。 五佛子此菩萨复起智明已下至悉现其身有七行半经。 明观众生身差别随应现身分。 六佛子已下至而为现身有十二行经。 明现身同事分。 七佛子已下至于此身现如是形有十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住于无心相中现身同别自在分。 八此菩萨知众生集已下至显现色身相有十二行半经。 明业报身及相差别分。 随文释义者如观一切智者。 是根本智。 所行境者。 差别智也。 从根本智所分别故。 观世间成相者。 如世界初成及四时人天地狱畜生饿鬼等成相及以坏相。 皆由业成。 皆由业坏。 皆同类相应非常总尔。 于不迁不变无时之中。 见长寿。 见短寿。 延促万类不同。 自成他坏。 或复同时皆随业然。 非真有故。 如是成坏劫住延促时分增减。 此八地菩萨悉知。 地界小相大相者。 明知小相一尘是也。 大相一尘无体即广狭悉等。 又如一毛孔中安立广大世界及小世界净秽差别咸住其中。 微细无限。 重重无碍。 如因陀罗网。 十方互参。 如是悉见如水火风界大小之相者。 且如此世界。 约俱舍论云。 安立器世界。 风轮最居下。 其量广无数。 厚十六亿由旬次上水轮。 深厚十一亿二万三千四百半由旬。 下八由旬水余结凝成金。 如是金刚际已上积尘成世界。 如楞伽经云。 津润妄想。 能生内外水界。 堪能妄想。 能生内外火界。 断截妄想。 能生内外地界。 飘动妄想。 能生内外风界。 所谓爱生水界。 我所堪能生于火界。 能所二执能生地界。 思想彼此能生风界。 爱心亡水灾不及。 我能我所亡火灾不及。 思想亡风灾不及。 二禅水灾不及。 三禅火灾不及。 四禅风灾不及。 为思想绝故。 内无出入息。 外无风灾。 内无能所。 外无火灾。 内无欲爱。 外无水灾。 一如色界四禅次第。 又以增上欲爱故。 能生火界。 即如莲华宝女地狱以爱心取故。 欲爱增上便成热铜柱等苦。 以热烧[火*(十/甲/寸)]闷绝便死而复生。 如是一日千生万死苦无穷极。 皆由爱恋。 如增上业火成融铜猛火业风等。 一如说地狱等经如是业坏。 此位菩萨悉能如实知见。 经云随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风界各若干微尘者。 如以积小成大者。 即以邻虚尘透金尘透铜尘透铁尘隙中兔毫羊毛虮虱草子穬麦。 皆七七比之以成分寸尺肘弓等量。 知之者是凡情所知。 如俱舍论所说。 及此阎浮提洲地南北东西广狭之量。 亦如彼说。 如人畜身以身长短以积尘之法。 七七比之而知人畜身之尘数者。 此是凡情之量见也。 此位菩萨世界国土人畜等身。 皆智眼见之。 知三界成坏智者。 三界所有成时乃至大相小相。 此位菩萨皆智力知见。 婆罗门众者。 净种也。 刹利众者。 王种也。 毗舍众者。 商估种也。 首陀众者。 农夫种也。 经云此菩萨知众生身者。 是业报身也。 国土身者。 或以众生身为国土。 如人身于中有八万四千户虫居等是。 已下十身悉能同别自在。 此菩萨知众生集业身者集何业果增上。 而报得身悉知之。 烦恼身者。 通三界身。 色身者。 色界身也。 无色身者。 无色界也。 如是等身大小相以智能知。 如来身有十种菩提身。 愿身者。 以菩提心起愿成身故。 化身者。 随众生所现故。 力持身者。 十力所持故。 相好身者。 福智万行所庄严故。 威势身者。 示现摧伏诸我慢故。 意生身者。 逐众生情所欲故。 福德身者。 具庄严故。 法身者。 如虚空故。 智身者。 知无边法故。 知智身者。 觉自智及他智故。 善思量相者。 任智所知无情识故。 如实决择相者。 以根本智起差别智善决择义相故。 果行所摄相者。 即一乘从根本智果起普贤愿行故。 世间出世间差别相者。 真俗二智悉现前故。 三乘差别相者。 二乘趣寂。 菩萨生于净土。 或云留惑润生等事。 共相者。 三乘共一体无生相。 不共相者。 具慈悲无慈悲名不共相。 又共相者。 凡圣一体具如来智。 又不共相者。 有迷悟不同故。 出离相者。 三乘是也。 非出离相者。 一切凡夫具烦恼者是。 一乘非此二事。 有学相者。 七地已前菩萨是。 无学相者。 八地已后菩萨是。 知法身平等相者。 万法无自性故。 不坏相者。 如智所报得境界故。 随时随俗假名差别相者。 即化身随乐欲心故。 众生非众生法差别相者。 有情无情差别相故。 佛法圣僧法差别相者。 声闻僧缘觉僧净土菩萨僧一乘菩萨僧差别相故。 佛亦随类知之。 知处空身无量相者。 以法身起智随行所感无量色别故。 周遍相者。 为法身。 智身周遍。 行亦周遍故。 其色相亦遍无形相无异相者。 悉同体故无边相者。 以法身智境非情限故。 显现色身相者。 明色身无体无依智自在显现故。 已上如前科文中有八段经。 文深隐处解之。 文自具处如文自明。 大意明此地菩萨无功之智所及之用故。 第五段有十行半经。 约分为三段。 一佛子已下至法自在有两行半经。 明此位已成就如上身智已得十自在分。 二得此十自在故已下至无能坏智者有一行半经。 得四种智自在分。 三此菩萨已下至积集一切佛法有六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以无过失身口意业随般若波罗蜜能集一切佛法分。 经云命自在者。 于不生不灭大智体上同一切众生受生死自在故。 心自在者。 随无念智所作能办故。 余如文自具。 第六一段有九行半经总为一段。 佛子菩萨住此地已下至于诸事中无有过咎。 明此位菩萨得住十种力分。 如经自具云。 一切种一切智者。 一切种者。 明加行具修多种智故。 一切智者。 是根本智。 或云一切智智者。 明从根本智起差别智故。 意明以根本无功用智作种种多功用智无二故。 智现前故者。 明如上自在智现前故。 此菩萨已下明得无功之智力故。 能现一切诸所作事于诸事中无有过咎。 以智无能所故。 第七一段有六行半经。 明不动地具有十种地名分。 其地名义如经自明。 一切世间无能测故名童真地。 明七地已前有行有开发是世间智此八地无功之智现前故。 是初童蒙入真智故。 号曰童真地。 无过失故名为生地。 明有觉有观已绝无觉观刺之所伤故云生地。 以生在无功用智中故。 余如文自具。 第八一段有十行半经。 于此段中约分为两段。 一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智慧已下至示成正觉有五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入佛境界自力所持感招梵释王等常随侍奉分。 二佛子菩萨如是入一乘会中已下至住不动地有五行经。 明入一乘无功用会获神通随意自在分。 常为如来之护念者。 明诸佛非不护念一切众生断善根之辈。 其护念有三义。 一护念苦道众生未发心者。 二护念已发心者有学有开发者。 三护念入无功用菩萨令得佛自在故。 梵释四王金刚力士常随侍卫亦有三义。 一侍卫一切众生。 二侍卫已发心之者。 三侍卫已至无功用智及一切诸佛故。 侍卫亦有二义。 一大悲覆育侍卫。 二入位菩萨以尊敬彼法侍卫。 于一一身有大势力报得神通者。 七地已前是修。 生报业神通未能自在。 此地无功之智报业神通广大自在。 七地已前报业神通依禅定愿力生。 此地报业神通无作智生。 无修作故。 放大光明者。 所作障亡故光明自应。 入无碍法界者。 诸作已亡故。 任智无有碍。 余如文自具。 第九一段有三十二行经。 约分为四段。 一佛子已下至善能开阐智慧门故有十三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见佛广多及举真金治作宝庄严喻分。 二佛子已下至不可穷尽有六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普放光明及所行之行愿波罗蜜增上分。 三佛子已下至一切智智依止者可有七行经。 明此位菩萨授职及行诸波罗蜜四摄四无量不离三宝分。 四此菩萨已下有五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以无功用智起精进力所得三昧及愿力所求示现菩萨眷属广多分。 第十段中有四十二行颂。 重颂前法。 如文自具。 第九善慧地将释此地。 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 此地何故名为善慧地。 为此第九地行同十住中第九法王子住。 每与五位中第九位并同法师位。 善知众法故名善慧地。 二明此地修何行门者。 此地修力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三明善财表法者。 善财于阎浮提有一林。 名岚毗尼。 见有神。 名妙德圆满。 此阎浮提者。 是此洲林名此洲因林而得名故。 以明此位智慧设教如林广多覆荫故。 又言其中有园林者。 明智慧重重无尽故。 名岚毗尼。 或曰流弥尼。 尼者。 女音。 流弥尼者。 乐胜圆光也。 明此善慧地智慧法乐无垢圆光明。 以善慧圆光破烦恼令得乐故。 神名妙德圆满。 明法师位妙慧圆满故。 住宝树庄严楼阁。 宝树者。 是法师之行也。 楼阁者。 明智慧高远重重迥照无碍故。 明以众行庄严智慧善说诸教令众生信伏故。 是法师解行具足。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 得智慧圆满解脱。 五明随文释义者。 二义如前。 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善慧地长科为七段。 第一说此菩萨八地时已下有二十六行颂。 明闻前地之法大众兴供称叹及请说第九地法门分。 第二段长行有六十二行半经。 明修入九地向正住九地心知诸法差别分。 第三段长行有三十六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为大法师以四无碍智说一切法门分。 第四段长行有二十八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为大法师得百万亿不可说总持门随意自在分。 第五段长行有十六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以一音声而为无限众生说法问难随彼所欲皆令欢喜分。 第六一段长行有二十九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见佛广多及以供养承事并自授职分。 第七一段有四十八行颂。 重颂前法分。 二随文释义者。 第一二十六行颂中复有两段。 一二十五行颂。 是闻前地大众欢喜兴供叹法分。 二末后有一行颂。 是请后地分。 此两段颂。 于中文义如颂自明。 第二段长行有六十二行半经。 义分为十四段。 一尔时下至第九善慧地有六行半经。 是趣入第九地向分。 二佛子已下至无为法行可有四行经。 明住第九地知一切众生十种所行法分。 三此菩萨以是智慧已下至三聚稠林可有三行经。 明此位菩萨知一切众生十一种稠林分。 四此菩萨如实知已下至皆如实知有四行经。 明此位菩萨通达十种相差别分。 五又知诸烦恼种种相已下至八万四千如实知有四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如实知八万四千烦恼相分。 六又知诸业种种相已下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可有五行经。 明此位菩萨知业种种相乃至八万四千分。 七又知诸根软中胜相已下至乃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可有四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知诸根差别相分。 八又知诸解有一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知诸解差别乃至八万四千分。 九又知诸随眠种种相已下至唯以圣道拔出相可有六行经。 明此位菩萨知随眠种种相分。 十又知受生种种相已下至妄谓出三界贪求相可有五行经。 明此位菩萨知受生种种相分。 十一又知习气种种相已下至如来熏习相可有五行经。 明此位菩萨知习气种种相分。 十二又知众生正定已下至二俱舍不定相可有四行经。 明此位菩萨知定正邪分。 十三佛子已下至令得解脱有两行经。 明都结上十二段知差别诸法分。 十四佛子此菩萨已下有四行半经。 明以四乘法随根获益从第二段长行有六十二行经中分为十四段。 又从初一段六行半经经云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已下六行半经。 是修第九地向以如是无量智慧思量观察。 欲更求转胜寂灭解脱者。 明第八地入理智无。 功趣入升进如来佛果十力四无畏大用寂灭无功用故。 复修习如来智慧者。 明修八九地于佛功用未自在故。 入如来秘密法者。 过思量修习所知而不作念。 普应万有无休息故。 观察不思议大智性者。 是根本普光明大智也。 性者。 明智体也。 性无依住。 对根物而成大用故。 净诸陀罗尼三昧门者。 以无依住智普应物而成大用。 是正受总持义故。 具大神通者。 智随根应名之为神。 不往而体遍十方名之为通。 又智无住与自他而齐知见名之为通。 又智性具大功而无形名之为神。 无自性而具众知名之为通。 又具知见而无生死名之为神等。 法界而同一多名之为通。 已下如文自明。 已上六行半经是修第九地向。 二一段可四行经。 住第九地分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善慧地。 如实知善不善无记法行者。 明此位大法师。 善知一切众生心之所行。 若善若不善及不作善不善名无记皆悉知之。 如不善有四种自性相应引发胜义。 善有一十三种自性相应随逐发起。 第一义生得方便现前。 供养饶益。 引摄对治静等流。 寂静无记有二。 如八种识中眼耳等。 五识无覆无记。 第六意识有覆无记。 第七执识有覆无记。 第八种子名为藏识无覆无记。 但与执识成有漏善种子作来世生因故。 如器盛物种子故。 文有四种无记。 威仪工巧变化异熟。 如世人有威仪无威仪及工巧皆忘失正念。 如学世间变化亦尔。 与正念不应。 如今世造业成来世异熟。 身与死相应一念不觉受生。 又四种无记。 自性相应引发胜义。 此四无记是出世道。 如是等行法。 此位菩萨悉知。 有漏无漏法行者。 三界是有漏。 出三界法是无漏。 三乘出三界法是有漏。 一佛乘普光明智是无漏。 世间出世间法行者。 三乘是出世间法行。 凡夫是世间法行。 一乘是非世间非出世间。 能随世间具普贤行法故。 思议不思议法者。 一切三界是思议法。 又三乘出世皆是思议。 皆有所得故。 一乘智境是不思议。 无所得故。 是寂用无边大自在故。 定不定法者。 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禅是定法。 是不定法。 非真定故。 有生灭故。 三乘出世寂灭定。 是定法。 是不定法。 皆有取舍法故。 一乘法界禅。 是定法是不定法。 是寂用自在故一切凡夫法。 是不定法。 一切诸佛是定法故。 一切凡圣皆无定法性。 无依止故。 声闻独觉法者。 厌苦集。 修灭道。 了缘生入无生性。 舍离悲智超世缘缚故。 菩萨行法行者。 行六波罗蜜留惑及生净土法行。 如来地法行者。 普光明智是而与一切众生及二乘一而作地故。 有为法行者。 三界人天及三乘修生无漏总属有为行故。 净秽心自在故。 无为法行者。 唯如来智地故。 已上一段四行经。 明知十种法行分竟。 三此菩萨知一切众生十种稠林分中。 经云此菩萨以如是智慧如实知众生心稠林者。 总举烦恼广多如稠林。 皆由心起。 无心即诸行稠林灭。 大智如林。 能普覆护一切众生故。 烦恼稠林者。 迷法界自性缘生。 成等虚空界世界微尘数一切烦恼稠林。 明烦恼广多翳障如稠林。 一达智境便为万行功德稠林故。 业根解种性乐欲并可知。 随眠稠林者。 有七。 一欲受二瞋三有恚四爱五慢六无明七见疑。 是见道疑。 此七种常相迷覆。 号曰随眠。 能迷无边心境障菩提智。 故号稠林。 受生稠林者。 一刹那际八百生灭。 同时而起。 习气稠林者。 如经安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皆为现前一分生如来智慧家。 顿断三界粗惑。 地上渐治习气如初地明观世法。 二地以戒波罗蜜以治欲界惑习。 三地修四禅八定治上二界惑习。 四地生如来家。 五地修世间众技之门。 六地出缠智慧已满。 七地入利生之方便。 八地无功智现前。 九地行成任运。 十地功圆佛用。 皆是治习气方便。 三聚差别稠林者。 从三不善根中。 约有十六种稠林名广乃八万四千及无尽三不善根三毒三株杌三垢三烧害三箭三恶行三遗三缚三所有二热三恼三不净三炽然三稠林三拘碍。 总以贪瞋痴为体。 作种种烦恼名。 已上三行经。 明稠林烦恼分。 四此菩萨如实。 知众生心种种相者。 都言之也。 所谓杂起相者心所缘杂境界。 速转相者。 生灭无常刹那不住坏。 不坏相者。 世间无常。 是名为坏相。 世间相无成。 即无有坏。 此即世间出世间平等相无形质相者。 如心念空作空无相见。 无边际相者。 作无边际念想。 清净相者。 如是清净相者如是染净缚不缚悉如实知。 乃至无量皆如实知已上明此位菩萨如实知种种心想相以智能知五有四行半经。 又知诸烦恼种种相者。 都言之也。 所谓久远随行相者。 言诸烦恼无有始终。 恒随无明所缘行故。 无边引起相者。 由名色以心所缘名色名之为行。 其心缘境受。 乃同时心想系缠。 识种便熟。 五蕴十一缘涛波不息。 名色为境。 心为主。 受想行为使。 末那执识起贪爱嗔痴。 于本业田中种识种子生诸苗稼。 约有八万四千。 俱生不舍者。 如前已释。 眠起一义者。 眠烦恼者。 如前七种是。 起烦恼者。 现作业十使十缠等是。 如十使中身见边见邪见戒见疑见等六是障见道。 贪嗔痴慢四是障修道。 行为虽见道在行数起。 修道烦恼至三地除。 见道烦恼六地除。 七地十地会佛悲智利众生行。 为初地二地已上上十善治欲界惑。 三地修四禅八定治上二界惑得出三界心故。 六地三空现前出世智慧悉皆具足故。 无见道惑。 七地已去一向处世。 学佛智悲利生之门。 如是安立明分法则。 须当如是。 初发心者。 一时具修。 经云眠起一义相者。 明体无二相故。 迷一真智而作多妄者。 还一体收。 故与心相应不相应相者。 心与境合为相应相。 不与境合而妄缘之是。 心不相应相。 随趣受生而住。 相者。 因如是烦恼生如是住处悉皆知之。 三界差别相者。 欲界色界无色界受生执境。 于中定乱心想所缘。 皆如实知爱见痴慢。 如箭深入。 过患相者。 明三界受生皆由。 是四种烦恼作种种烦恼。 乃至八万四千者。 如十使烦恼以五蕴所成。 一蕴中有百。 五蕴中有五百。 以五蕴成五尘。 五尘中还有五蕴十使。 以为一百。 五尘中有五百。 以蕴为内。 以尘为外。 皆意为主。 意为能缘。 尘为所缘。 以此内外各有五百。 共成一千。 配七识七千。 分三世。 三七二十一。 二万一千。 瞋行多者贪行多者痴行多者等分行者各二万一千。 共为八万四千。 以约造烦恼业。 但七识故余不能为。 如随好光明功德品云。 于色声香味触。 其内具有五百烦恼。 其外亦有五百烦恼。 瞋行多者二万一千。 贪行多者二万一千。 痴行多者二万一千。 等分行者二万一千。 但有此言亦不配当。 已上四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如实知种种诸烦恼相分。 六可有五行经。 明此位菩萨知业种种相分。 如经云。 又知诸业种种相者。 都言之也。 所谓善不善无记相善不善可知。 无记者。 有二种无记。 一不记善不善及昏沉睡眠。 是不善无记。 二三昧正受心境俱亡正智现前。 但为众生转正法轮。 于其自他无法正记。 故云无记。 相有表示。 无表示相。 明有表业者。 或有业因。 有表示。 生即因。 有前境可见闻觉知由心取彼以成业种。 或有业种外无表示。 由心横念自计成业相。 与心同生不离相者。 明业由心起心即是业。 如境中像。 业所报果是心影像。 心亡境寂因自性刹那坏而次第集果不失相者。 明作业由迷自性。 虽作妄业。 忽起还亡。 虽不常系在前。 所集果报一一不失。 自非正智现前诸业便为智用始可脱也。 有报无报相者。 三界众生及二乘并净土菩萨皆是有报相。 一乘佛果染净心亡不依果报。 但为随众生乐欲随物现形。 似如意摩尼与物同色无自性无他性。 为本来与一切众生同其一心。 任彼心所见达者。 法自如是非作用往来故。 受黑黑等众报相者。 明无明业中重重作黑业故。 以智为白以识为黑。 如田无量相者。 举喻明业如田中生种种草木。 如业田中生种种识种苗芽甚繁稠林故。 凡圣差别相者。 明是人业是畜生业是地狱是饿鬼是天业是声闻是缘觉是净土菩萨是一乘佛果大悲智业。 此位菩萨悉能了知。 现受生受后受相明悬知三世受生业故。 乘非乘定不定相者。 外道所乘及定并三乘出世。 妄谓出世非出世道业故。 乃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 及佛果已来差别业皆如实知。 已上明知业差别相。 七知诸根耎中上胜相者耎者。 下根。 中者中根。 上者上根。 如是先际后际差别无差别。 上中下相者。 知三世根行差别。 同异悉知故。 烦恼俱生不相离相者。 修生烦恼俱生烦恼不相离相。 皆悉知之。 乘非乘定不定相如前。 随根网轻转坏相者。 随根设教网随轻重烦恼转坏相悉能知之。 增上无能坏相者。 言根品上上而无退动故远随共生不同相者。 如一切众生无始共生不离一性而随分别根。 性差别不同悉皆知之。 乃至八万四千如实知之。 皆无错谬。 八知诸根。 已上知根差别解中知诸解。 下中上性乐欲乃至八万四千如文自具。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七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八长者李通玄撰已上知解性欲乐差别。 八万四千者。 迷成八万四千烦恼。 悟成八万四千解脱智慧。 九知诸随眠种种相者。 都言之也。 随眠者。 明恒与惑染相应而无一念了觉之想。 名之为随眠。 所谓与染心共生相者。 明因名色与心共生迷。 斯名色从自心起执为外有遂生染心共名色俱起故。 言与心共生心相应不相应差别相者。 明一切众生心与境相应不相应差别相悉能知之。 久远随行相无始不拔相者。 明无始恒与五蕴十二缘未曾一念觉心而以观拔之。 与一切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神通相违相者。 心境无性无可动移。 名之为禅心亡。 即诸系灭名之解脱。 三昧者。 无沉掉也。 三摩钵底者。 正智慧也。 神通者。 正定不乱相应正智神通无碍自相应故。 明随眠烦恼与此相违三界相续受生系缚相皆悉知见。 令无边心相续现起相者。 以随眠故。 开诸处门相者。 以随眠故。 开三界六道受生之门。 坚实难治相者。 为执深无明重故。 迷根本智地处成就不成就相者。 明十种中成与不成相。 唯以圣道拔出相者。 明如上随眠。 烦恼非以圣道无能济拔。 已上明此位菩萨知随眠烦恼相。 十又如受生种种相者。 都言之也。 所谓随业受生相。 此段有十三种随业受生因缘相。 明六趣差别相者。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差别相。 有色无色差别相者。 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相。 有想无想差别相者。 有想通欲界色界。 无想都举无色界天。 于中受生差别相悉皆知见。 业为田。 爱为润。 无明所覆。 识为种子。 皆与名色俱生。 总不相离。 如是迷一心之境生后有身。 转转为因无有断绝。 实无有性妄作多生。 如是悉知。 痴爱希求相续有相者。 为迷自心无性无生之智。 于诸善恶常有希求。 以此有生相续欲受欲生者。 于一切名色常有欲受故。 即有生也爱为生根故。 照心无体即境无所起。 心境总无业体便谢。 唯普光智无闇无明。 即无明灭十二虚妄缘灭。 唯法界自在无碍智悲自在缘成也。 性无能所自他同体。 随计示迷。 如是等缘生如实知。 见无始乐着妄。 谓出三界者。 明以有所希求妄。 谓出三界乃至三乘解脱。 但于三界外受粗尘化生死身。 如微尘细变化身。 于一尘之内。 咸该刹海一切佛事悉在其中。 此唯一乘智身所办。 已上知受生种种相。 十一又知习气种种相行不行差别相者。 明此位菩萨知习气行不行差别相。 随趣熏习相者。 明随天人六道受生随趣习气相。 谓不依境得随众生行。 熏习相者。 明见他所作之行随事起染。 善恶例知随业烦恼熏习相者。 谓不依他境而自起故。 如是熏习悉皆知之。 善不善无记熏习相者。 虽行善。 虽行不善不记善不记不善。 是无记熏习相。 随入后有熏习相者。 如是无记还成后生所熏种子。 亦皆知之。 次第熏习相者。 如有三界业何业种子胜依所胜业次第熏习。 又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一一次第熏习相故。 不断烦恼。 远行不舍熏习相者。 即是第七具足方便。 住第七远行地。 八万四千烦恼悉皆同事故。 实非实熏习相者。 若实若虚悉皆知见。 见闻亲近声闻独觉菩萨如来熏习相者。 亲近二乘厌。 苦修空舍大悲习。 亲近菩萨修空破我。 成大慈悲习。 亲近如来成就根本普光明智。 圆该法界。 具普贤行习。 已上知诸习气相。 十二又知众生邪定正定不定相。 所谓正见正定邪见邪定相者。 但正见即有正定正见者。 思亡智现。 正邪见尽。 定乱总无。 无得无证。 无生无灭。 名为正见。 心称此理名为正定。 返此有作有为即为邪定。 二俱不定相者。 如欲界众生未修定业者。 二俱不定。 五逆邪定相者。 如二乘教无明贪爱。 能所觉心诸结使。 名为五逆。 以无名为父。 贪爱以为母。 觉境识为佛。 诸使为罗汉。 阴集名为僧。 无间次第断。 如楞伽所说。 五根正定相者。 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如是五根所修名为正定相。 二俱不定相者。 以正邪二事总无性故。 八邪邪定相者。 邪语邪业邪念邪精进邪定邪思惟邪命邪见。 此依意识及末那所作。 依正智所行动用俱定。 为正定相。 正性正定相者。 一切法无思无相无分别为正性。 即此正性为正定相。 更不作二俱离不定相者。 正邪俱舍。 无有定乱。 方至真也。 深着邪法邪定相者。 明取相众生乐求诸见设入定中。 还取诸相名为邪法。 邪定相习行圣道正定相者。 明修诸法空无相无性无作者名为圣道。 其心不与生灭和合。 名为正定。 又修四圣谛名为圣道。 修于八禅入九次第定。 名为正定。 九次第者。 名灭定。 此灭定者。 有四种灭定。 一声闻灭定。 以四谛观识心灭现行烦恼及智亦灭。 二缘觉灭定。 观十二缘灭现行烦恼及智亦灭。 三权教菩萨观十二缘四谛。 明苦空无常无我人无众生寿者。 性相空寂都无所缚。 行六波罗蜜生于净土。 或以随意生身住于娑婆。 或言以慈悲留惑住世。 设入寂定。 但随无相理灭。 不得法界大用灭故。 四如一乘菩萨依如来普光明智发心。 但达根本无明。 是一切诸佛根本普光明智。 以此大智以为进修之体。 所有寂用皆随智门。 一身寂多身。 用多身寂一身。 用同身寂别身。 用别身寂同身。 用如是同别寂用自在。 等空法界无碍。 自在重重。 如海幢比丘是也。 不同三乘以一切法空为进修十地之体。 或以无性之理为十地之体。 是三乘极果故。 二俱舍不定相者。 正邪俱舍。 无定无乱方是应真。 已上知正定邪定相。 十三佛子菩萨随顺如是智慧。 名住善慧地。 有两行经。 是都结此地所知。 文自具也。 十四佛子此菩萨善能演说四乘法及能随众生诸趣受生。 如文自具。 第三段四智门中。 长行三十六行经。 分为三段。 一从佛子已下。 至而演说法。 有两行半经。 明善巧智起四无碍智分。 二此菩萨常随四无解智。 至乐说无碍智。 可有两行经。 明是正举四无碍智之名分。 三菩萨以此四无碍智已下。 有三十一行半经。 明四无碍智随用差别无限分。 此一段明此位为大法师之智用自在。 云善能守护如来法藏者。 三乘一乘三藏及仁义礼智信。 并是菩萨善安立故。 三藏者。 戒定慧通一切法藏故。 用菩萨言词而演说法者。 明佛为正觉之体无分别故明如来所有出生灭度度众生及转法轮总是菩萨道故。 以下如文自明。 各依四智所转法轮皆有所归。 以法无碍智总辩法身平等自性之理。 以义无碍智能辩诸法总别同异。 以词无碍智所说无错谬。 以乐说无碍智所说诸法无有断尽。 以如是四智转一切法轮不离此也。 如阿耨池流出四河。 润诸世间生诸草木。 各有差别而体不离一水四河。 思之可见。 第四一段十陀罗尼门中。 二十八行半经。 分为五段。 一佛子菩萨住第九地已下。 至而演说法。 有六行半经。 明此位中得法师位以四无碍善巧智。 得十种百万不可说陀罗尼门分。 二此菩萨已下。 至为他演说。 可有三行半经。 明自于佛所以百万不可说总持门听闻诸法门已不忘为他演说分。 三此菩萨初见于佛已下。 至所能领受。 有两行经。 明此菩萨初于佛所得法门。 非声闻百千劫而能领受分。 四此菩萨得如是陀罗尼已下。 至无能与比。 可有三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处座说法。 满大千界随众生心乐分。 五菩萨处法座已下。 可有十三行经。 明一音中随心所念令诸众生悉令开解。 及以无情亦令说法分。 云陀罗尼者。 是总持义。 得如来妙法藏者。 明与佛合智所说。 如十住中名为法王子位。 得义陀罗尼者。 明法总别同异无碍门。 法陀罗尼者。 明法身无性无作自性之理。 智陀罗尼者。 明善了根性随根授法。 光照陀罗尼者。 以教光及放光照烛令一切众生解脱。 善慧陀罗尼者。 得总持诸善慧故。 众财陀罗尼者。 明法财世财悉具足故。 威德陀罗尼者。 总持一切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悉具足。 令众生见者悉解脱故。 无碍门陀罗尼者。 智无碍词无碍义无碍乐说无碍神通无碍故。 无边际陀罗尼门者。 所作利生无限故。 种种义陀罗尼门者。 能安立一切种法门故。 言百万阿僧祇善巧者。 明百万不可说智门。 善巧能令众根皆令称当。 已下如文自具。 第五段十六行半经。 义分为两段。 一佛子此菩萨已下。 至普为一切作所依怙。 有十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世界众。 一时皆以无量言音问难一时领受。 亦以一音为其解释令其欢喜分。 二佛子已下。 至无有忘失。 可有六行经。 明此位菩萨能受十方无量处皆有不可说微尘数诸佛众会。 一一佛皆随无量不可说微尘数诸众生性欲不同所说不可说法门。 此位菩萨皆能领受分。 已上如文自具。 第六二十九行半经。 义分为五段。 一佛子菩萨住此第九地已下。 至诸庄严具无与等者。 有八行经。 明此位菩萨亲近。 诸佛承事供养广多及比真金作轮王宝冠小王不如喻分。 二此九地菩萨已下。 至但随力随分。 可有六行经。 明此位菩萨二乘及下地菩萨。 不如并举力波罗蜜为所修行分。 三佛子已下。 至亦不能尽。 可有两行经。 明略说此位菩萨志德广大分。 四佛子已下。 至智智依止者。 有七行经。 明此位菩萨受职统化广大分。 五此菩萨已下。 至说颂。 有五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加精进业及殊胜愿力眷属倍加广大自在分。 第七一段四十八行颂。 重颂前法。 如文自具。 此已上大纲。 明但随智境约智德见佛供养及摄生乃至眷属广大非有往来。 自他所为但以智境对现故。 如一切智智之依止者。 明修真俗二智者之所依止故。 明六地真俗二智现前。 七地唯在利物。 八九二地行圆任运。 十地佛力方终。 云如来无上两足尊者。 明此真俗二智满故。 明如是修二智者所依止故。 第十法云地将释此地。 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 明此地何故名为法云地者。 明此菩萨登法王位。 智满行周。 以大慈悲云于诸生死海。 普降法雨灌一切众生田。 令一切众生发善心菩提之芽。 无有休息。 以此名为法云地。 明此地从初发心入此智地而生佛家。 升进修行至此地。 大悲愿力功终行满故。 常雨法雨故。 二明此地修行门者。 此地所修智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三明善财表法者。 善财于此位中。 于菩萨集会。 普现法界光明讲堂中。 见无忧德神。 并一万主宫殿神俱来迎善财。 及称叹供养。 至菩萨集会。 普现法界光明讲堂者。 明此地菩萨集智悲行满故。 其神等随逐善财。 入普现法界光明讲堂。 中见释氏女瞿波坐宝莲华师子之座。 八万四千婇女所共围绕者。 明菩萨集会普现法界光明讲堂。 此是依二智报得是智境界而作堂体。 释氏女而处其中者。 明女为悲体。 表智中行悲七住七地悲中修智八地智中行悲。 婇女有八万四千所共围绕者。 明以普光明之大智行等一切众生八万四千烦恼皆具同行。 是慈悲之极故。 以女表之也。 如是一切众生八万四千烦恼乐欲不同。 菩萨以大慈悲心皆同其行方便引之。 以慈悲心育养众生。 以女表之。 非独直为女也。 瞿波者。 此云守护地。 明此法云地愿力智悲皆悉已满。 但常守护一切众生心地。 以为地体故。 名守护地神号无忧德者。 是此地慈悲法悦行满之智。 与一万主宫殿神。 来迎善财者。 表是智中之慈悲引接众生之万行故。 主宫殿神者。 明慈悲为宫。 智慧为殿。 表常以智悲为主主导一切众生皆令悟入故。 此瞿波女自说本因。 从久远以来常为佛妻者。 表智悲不独有也。 明以表智悲常不相舍离为佛妻义。 又表十地大智慈悲法悦如妻义也。 此托世间事表法。 但取其意。 况以智悲济养含生之行。 非即实如凡夫有欲之妻故。 托事表法。 令易解故。 如毗卢遮那是法界主。 非如化佛引俗出缠。 如是诸女皆从王种中生者。 明此位悲从智生。 以智为王。 生死法中而得自在。 名之为王故。 故悲从智生也。 明从第七地至第八地从悲修智以满入无功之智。 用从八地至九地十地从智随本愿力修无功之悲满故。 至十一地。 以无功之大悲。 幻生大智佛遍周刹海。 普利众生。 即以摩耶为母。 遍生诸佛教化众生。 以表之。 如是逆顺进修发菩提心者。 悉须明解。 使得进修不谬。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法者。 此地于十方三界得法界普光明大智大慈大悲。 任运圆满。 大法云。 普雨智雨。 受佛职门。 如善财所入瞿波女讲堂者。 是为明智能常与等虚空界一切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诸根欲以法对治解脱故。 五明随文释义者。 二义如前。 一长科经意者。 从此十地一段经中。 长科为十六段。 从初一段有三十二行颂。 长科为两段。 一从净居天众已下。 有二十八行颂。 明净居天众闻法兴供。 及见佛德广大无边分。 净居天是九地菩萨众。 是第三禅天众。 后十地是四禅位。 从初地多作阎浮提王。 二地忉利王。 以次排之。 即可知也。 以表升进自在如天。 亦不独作天王。 一一位明行遍周自在如天。 此总明第一义天一切智天。 非如是诸天下品十善业果报生天也。 二即时解脱月菩萨已下。 有四行颂。 明请第十地行门分。 于中文义如经自具。 第三一段长行。 有六十八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坐莲花座为大法师受十地佛大职位分。 第四一段长行。 有二十二行半经。 明十方诸佛咸放智光灌顶许可同佛职位分。 第五一段有三十六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广大微细差别智善知诸集谛分。 第六一段有七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得十大解脱分。 第七段有四十五行半经。 明此地菩萨于一念顷能受十方所有诸佛法。 明皆能领受及能于十方雨法雨自在分。 第八段有三十五行经。 明此位菩萨随念广大微细大小一多相入通化自在分。 第九一段有十八行半经。 明此大众闻十地菩萨神通生疑时。 金刚藏菩萨入体性三昧。 现菩萨神通为众除疑分。 第十段有二十七行经。 明此地菩萨智慧神通力下地不如不可比如来神力智慧分。 第十一段有三十五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不异如来身语意业。 不舍菩萨诸三昧。 承事供养一切诸佛分。 第十二段有四十二行半经。 明举十大山王喻十种地次第方便所行之智慧分。 第十三段有十四行经。 明举大海有十种德喻十种地升进分。 第十四段有二十行半经。 明摩尼珠有十种性出过众宝喻十种地出过众圣分。 第十五段有二十二行半经。 明说此十地法门所感大地六种十八相动。 及兴供并十方金刚藏菩萨咸来证法分。 第十六段有八十三行颂。 明重颂前法分。 二随文释义者。 第一从初一段长行六十八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受十地佛位之职。 于此一段中复分为十段。 一从初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 至受职位。 有七行经。 明此位菩萨从初地至第九地修大福智大慈悲行满入众生界入如来所行分。 二佛子已下。 至受一切智胜职位。 有八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得十三昧及一切诸三昧现前分。 三此三昧现在前时已下。 至以为眷属。 有七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以三昧力福德感报莲华出兴分。 四尔时已下。 至一心瞻仰。 可有三行经。 明此位菩萨并诸眷属菩萨身处华座与华量等分。 五佛子已下。 至诸佛众会悉皆显现。 可有五行经。 明此位菩萨坐华座已。 言音普充满十方世界。 自然震动一切乐音自鸣。 及以不思议供养之具供养佛分。 六佛子已下。 至得不退转。 有二十四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处座放光。 教化众生及供佛分。 七佛子已下。 至从诸如来足下而入。 有两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所放光明绕十方界入佛足下分。 八尔时已下。 至到受职位。 可有两行经。 明十方诸佛菩萨皆悉咸知此位菩萨受职分。 九佛子已下。 至即各获得十千三昧。 可有两行半经。 明九地菩萨皆来恭敬获益分。 十当尔之时已下。 有五行半经。 明此十方同受职菩萨放臆德光明普照十方。 来入此菩萨臆德令势力增长过百千倍分。 第一段七行经。 明从初地至第九地。 以分分白净法。 修助道行。 观察众法。 修习福德智慧。 广行大悲。 并为成就此十地根本智悲之地。 至此地满故。 明元将一切诸佛智悲之地以作五位修行从初发心住已能至此诸佛智地故。 从初发心有五种发心不离一念。 五种初发心者。 一十住初发心。 二十行初发心。 三十回向初发心。 四十地初发心。 五十一地初发心。 如是五位初发心。 皆不异如来根本智而起初发心故。 为智体无始终。 此五位初发心皆无始终。 为非情识能所见故。 非时日岁月所摄故。 如是五位皆一时发故。 一如十住初发心。 即以其止心不乱开发如来根本智慧。 即以妙峰山德云比丘。 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 山者止也。 即初从凡夫地止心不乱。 即佛智慧现入如来智慧地。 名初发心住二如十行初发心。 即明于诸佛智慧中行无染。 即以三眼国善见比丘林中经行表行无染。 林中经行表行无住。 三眼。 表佛眼法眼智眼。 此明自得如来智慧三眼。 复利一切众生。 即行无所著故。 三十回向初发心。 即以鬻香长者青莲华。 即明和合诸香卖鬻香而居。 即明以十回向门起无限大愿门和融悲智法身使令均平等进故。 青莲华者。 明于诸妙香无染也。 四十地初发心。 修长养大慈大悲增胜。 即以夜神婆珊婆演底。 此云主当春生神。 以表大悲。 主当众生发生菩提芽故。 五第十一地以无作任运大悲初发心。 即以摩耶夫人生诸佛为首。 即明从悲生智教化众生故。 如上初发心有此五种。 逆顺不同。 总在初心之中。 一时具足无前后际。 皆以法界大智为体故。 不可说前后古今之解。 此一段有七行经。 明成无前后古今之大智大悲。 法界众生界佛行满故。 至大法王职处。 入众生生死稠林分。 第二段中有八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入此识位之中。 即得十种三昧及一切三昧。 其初离垢三昧者。 云正定也。 明此地悉离染净涅槃悲智功用不均平垢故。 名离垢三昧。 不同三乘离生死取涅槃及净土垢故。 亦不同下地菩萨调治智悲生死涅槃万行未自在垢故。 此地菩萨离如是垢故。 名为离垢三昧。 明以法界无作智印诸境界。 无非智境。 更无能所生死涅槃染净等障故。 名离垢三昧。 又三之言正者。 明一止即是正字故。 明此地菩萨。 以一大普光明智性自无依曰止。 恒以此智常照诸境。 名之曰正。 昧之云定者。 以智利生。 不迷诸见。 名之为定。 明从初修诸方便助菩提分。 至此地所作功行无功习气亦无故。 名离垢三昧。 又云三昧者。 正受。 以明此位。 以无依住无功智任自遍周故。 名离垢三昧故。 此名无功之智任自遍周故。 入法界差别三昧者。 是无功用智任运随用应事施设为是差别智故。 明用不离体不离无作根本智故。 庄严道场三昧者。 有诸佛成道转法轮处。 遍至其中身行及以众宝庄严故。 一切种华光三昧者。 放光照烛一切众生故。 海藏三昧者。 明含藏众法故。 如海具十德喻等。 海印三昧者。 以大智海印性自圆明清净无垢印。 三世诸境界咸现其中虚空界广大三昧者。 明法空智体所照自体无限边故。 观一切法自性三昧者。 明以智观照诸法无自性无他性自在故。 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者。 以智知根随根济度故。 一切佛皆现前三昧者。 明此离垢三昧与体性三昧并与一切诸佛同一体相故。 如是等已下总举。 无数三昧皆现在前。 菩萨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者。 明一身入多身起。 多身入一身起。 又起中入。 入中起。 又于一三昧中。 分别多众生心行所行多三昧境界。 教多众生而不失时。 最后三昧名受一切胜职位者。 此是十地智满行周。 平等无作大悲。 任运处世利众生定。 如是众多三昧皆从体性无作法身法界普光明智寂用无碍三昧起故。 如是三昧。 非是三乘修寂静者求出三界者乐生净土者之境界。 是达一切无明便成大智。 是便以一切众生身土微尘总含佛国者之境界。 此寂用无依大智三昧。 是一切诸佛根本智体无尽藏王。 能随一切众生无限情意化不失时。 然无作者故。 第三此三昧现在前时已下。 有七行半经。 明受职菩萨约报华生。 经云。 此三昧现在前时。 有大莲华忽然出生。 此是受职菩萨自悲智行满法合等周法界利益众生之报得。 是十地之中最后三昧身也。 其华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 千个百亿四天下为一小千。 千个小千为一中千。 千个中千为一大千。 今云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者。 意明无限量之大称。 已下庄严如经自具。 经云。 出世善根之所生起者。 非是超过三界净土菩萨及二乘变易生死诸善根之所生起故。 知诸法如幻性众行所成。 恒放光明普照法界。 此配善根因果如莲华。 以毗琉璃摩尼宝为茎者。 毗之云光明琉璃表法身智身明净故。 故其摩尼宝光净无垢以似琉璃。 非琉璃所成。 但以摩尼为莲华茎。 茎者。 以法身智身性无垢之报果。 以法身智体与一切诸行作根本故。 今依果报生莲华。 还以法身智体性自清净。 以成报故。 是故光净摩尼以为其茎。 旃檀王为台者。 明戒定慧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香。 善根之所生起。 以法身能成戒定慧等五分法身之香。 今依果报得。 以次相资。 码瑙为须者。 是助菩提之分。 万行善根之报得。 此是赤色宝。 表万行显发菩提理智及庄严五分法身故。 互相资发以次而陈。 阎浮檀金为叶者。 此金明净柔软是慈悲善根所生为慈悲。 是覆荫义故。 其华常有无量光明着。 智慧法光利生善根所起。 众宝为藏者。 都结此地含藏众善所生。 宝网弥覆者。 善设教网漉诸众生善根所生。 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者。 是一行遍一切行。 一切行遍一行。 善根所起。 是主伴万行自在善根所起。 如上之华。 是于普光明殿中初说十信。 于如来前所现之华。 诸眷属众。 是如来眉间毫中之众。 前是举果劝修。 此是行终之果。 第四尔时已下三行经。 明此位菩萨处座大小相称。 所坐华王之上者。 是根本智。 眷属菩萨坐诸华座者。 是差别智。 明此位菩萨智悲万行遍周。 如文自具。 第五佛子已下。 可有五行经。 明此位菩萨及眷属处座之时感动兴供。 如文自具。 第六佛子已下。 有二十四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处座放光济苦。 一依身分而作次第。 以足下光照大地狱苦。 明足下是所履之行极以济苦故。 次两膝放光照畜生苦。 明在所履之次由于膝之劳苦。 次脐轮中放光照阎罗王界苦。 如大地狱无王所摄。 以极增上恶业。 犹如电击。 直往苦趣。 小地狱有王所摄。 脐者。 众秽积中之分。 生死之际。 迷真之极。 生死之源。 如戌亥两辰配于乾卦。 是万像生死在中放光所照也。 左右两胁放光照人中苦。 胁者。 摄受扶持之处。 明人处可摄受故。 两手放光照诸天修罗者。 可引接故。 两肩放光照声闻乘者。 明能乐闻法敌烦恼故。 为两肩近耳。 明因闻法得果故。 项背放光照辟支佛者。 明不乐闻法背佛知见故。 面门放光。 是受教故。 眉间放光。 是十地中道果故。 顶上放光。 是佛极果故。 余如文自具。 第七佛子已下。 有两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如上所放光明供养及所作事毕。 绕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诸佛道场众会十匝从诸如来足下而入者。 十匝者。 明十法圆满故。 光入佛足下者。 明反果还因故。 明从普光明殿中起十信心。 如来于两足下轮中放光成其十信。 次十住佛足指端放光。 次十行佛足趺上放光。 次十回向膝上放光。 次十地佛眉间中放光。 今至此十地道满果终。 不异初信之法。 时不移。 法不异。 因果不异。 是故十地道满之光。 还从佛足下而入。 明果同因故。 不异所信之法故。 明如来示果即因菩萨进修以因即果。 是故此十地之位返果从因。 是故光入诸佛足下也。 亦明行满故入佛足轮下。 故已下三段可有十行经。 如文自具。 第四长科段中。 有二十二行半经。 于中复分为四段。 一尔时十方一切诸佛已下。 至堕在佛数。 有十二行经。 明此位菩萨受职蒙十方诸佛放光灌顶分。 二佛子如转轮圣王已下。 至亦得名转轮圣王。 有六行经。 明举转轮王受大子识。 四大海水而灌其顶喻分。 三菩萨受职亦复如是已下。 至堕在佛数。 可有两行经。 明菩萨受职以一切诸佛四智之。 水而灌其顶即堕佛数。 四佛子已下。 可有三行经。 都结受职智光灌顶德行倍增分。 已上四段经。 明十地智满法合。 诸佛放光灌顶为智。 齐诸佛故。 以佛果智相印合。 又发起增长十一地及佛妙智令成熟故。 此十地创现佛智十一地方自在故。 余如文自具。 第五一段有三十六行经。 明此位法云地菩萨善知诸集谛分。 中复分为八。 一佛子已下。 至以一切智知一切集。 有八行经。 明此法云地知一切集谛分。 二佛子已下。 至如是皆如实知。 有三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如实知十种化法分。 三又如实知已下。 有两行经明此位菩萨如实知十种持法分。 四又如实知已下。 至如是等皆如实知。 可有四行经。 明此位菩萨知如来十种微细智分。 五又入如来秘密处已下。 至皆如实知。 有四行经。 明此位菩萨知如来十种秘密分。 六又知已下至皆如实知。 可有七行经。 明此位菩萨知如来逆顺劫相入分。 七又知已下。 至菩萨行如来智。 有六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知如来十三种智分。 八佛子已下。 有一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能入如来广大智慧分。 第一佛子已下。 从初段中有八行经。 明此法云地知诸集谛经云。 如实知欲界集者。 以五蕴是三界。 同迷以十使烦恼。 随于四谛上迷谛无明一谛上具十。 即欲界集有四十个苦集。 以此苦集灭道。 上二界除嗔。 各有三十六。 是有为禅界善集。 此上二界禅皆从作意息伏而得。 是故三界有漏摄故。 禅消想起三界往来。 此三界共通一百二十八种烦恼集。 是三界六道之大体。 约以五蕴配五尘与十使。 无明相因。 总有八万四千及不可数集。 如八九地前。 并已配讫。 如前知之。 色界无色界如上可知。 法界集者。 明一念称真智。 现如上八万四千及不可说诸尘劳门。 总法界大智慧解脱知见集。 总积集智慧之海。 名为一切种种智海。 有为界集者。 三界所有烦恼是。 亦通三乘折伏现行烦恼。 得变易生死随意生身皆是出身三界。 有为集故。 无为界集者。 唯如来一切种种诸差别智也。 自余皆有为故。 众生界集及虚空涅槃界集者。 为善分别从一切智起众生界虚空界涅槃界各差别智集。 此菩萨如实知诸见烦恼行集者。 身边等五见及六十二见前地已释讫。 知世界成坏集者。 知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一切世界若干劫成若干劫住若干劫坏皆悉知之。 声闻行集者。 以四谛观厌三界苦忻涅槃乐。 又观诸世间苦空无常不净。 无有可乐皆磨灭法。 虚积诸业果苦无有断绝。 犹如波浪集不善法。 增长生老病死三十六物。 共成其身。 修二百五十戒。 净欲界业皆是无常。 入第九定出三界想入灭尽定。 身智俱尽寂灭无知。 如此经下文。 譬如比丘入寂灭定头上系鼓不复闻声。 又有声闻得出三界心厌患分段身。 化火焚身入变易生死。 如胜鬘及涅槃经。 并同此说。 声闻二乘净土菩萨。 以观折伏现行烦恼得变易生死。 非是断烦恼。 为不了无明。 成根本智故。 妄为无明实有。 妄生厌离。 以厌患心成出过三界分段生死。 得变易生死。 住无漏界。 不受后有三界之身。 有如化火焚身。 如涅槃经。 自有文说。 皆是厌生死住涅槃集。 辟支佛行集者。 十二缘行是。 此四谛十二缘三乘参互。 以为九乘。 如前已述。 一乘菩萨亦修如此四谛十二缘。 此十地位内次第而说所修之法。 是一种修四谛十二缘。 心量见道各自不同。 菩萨行集者。 出缠菩萨六波罗蜜分修慈悲生于净土。 道满方来处世教化众生。 大悲菩萨依无相观四念处七菩提分四摄四无量心十波罗蜜。 修大慈悲。 不着三界。 教化众生。 此是依空无相无愿无作解脱门而建诸行。 亦是三乘菩萨所修方便加行所忻行门境界。 但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 如此一乘经。 但约如来根本普光明智境发心所修十波罗蜜四谛十二缘四念处三十七品四摄四无量一切助道。 皆以自心根本智为体用。 以智无依无限。 所作行门报果皆无依无限。 自他身土重重玄玄互相参现。 以智无限无碍故。 所有身土自他如幻如影。 皆无障碍故。 所修诸行皆以自心根本智为体。 是三乘一乘菩萨行集。 如此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 如是所行方便是一乘菩萨行集。 如来力无所畏色身。 法身集者。 力无所畏者。 十力四无畏是也。 色身者。 九十七大人之相随好无尽。 是法身集者。 理无得证无缚无解无生无灭不垢不净是也。 一切种者。 是五位加行。 成勋习种者。 一切众生而随五蕴加行。 即成无明诸业种故。 菩萨五位加行。 以成一切智智之种。 一切智智者。 明根本无依住无作智而生差别智。 三乘名后得智。 一乘中智直以根本圆明。 三世一时。 不分前后。 示得菩提转法轮集者。 所说十二分教是。 入一切法分别决定。 智集者。 以金刚无碍智慧。 善分别出世法。 无不明了。 无不决定。 皆无错谬。 举要言之者。 总陈大纲。 以一切智知一切集者。 明无不尽知也。 此是总结。 已上知一切集竟。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八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九长者李通玄撰此已下仍释法云地。 二佛子已下。 一段三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如实知十种化法。 经云。 以如是上上觉慧如实知众生业化者。 明一切众生以自烦恼所造业。 自化其形及所居境土。 一一自成自形。 及所居境土所有受用。 除业更无余物。 能与因悭因贪因嗔因爱因憎多者先受。 皆一一众生乘诸业化皆如实知。 烦恼化者。 乘何烦恼合堕何道。 因果相称皆悉知之。 诸见化者。 由五见及六十二见。 缘名色便生执取。 化生种种诸烦恼身。 世界化者。 由自心诸业化生种种诸世界形。 复于所化世界上复更取之化生诸业。 法界化者。 皆从自体清净智。 而化生诸境界等。 声闻化者。 随无漏定起正念力起十八变化等。 缘觉亦然。 总明二乘。 正解脱力。 随意念力。 变化通用。 菩萨化者。 随诸波罗蜜力。 大悲愿力。 自己解脱知见。 随如念力。 得意生身力。 而变化种种身种种行。 如来化者。 从无化大智普应群物恒自遍故。 分别无分别化者。 以未悟者分别无分别法。 令一切众生而开解故。 又正分别时无分别化故。 已下总结。 已上知一切化竟。 三又如实知已下。 一段两行半经。 知十种持法。 明此位菩萨常能忆持此十无量法。 忆持一一不乱失故。 佛持知佛所持一切法故。 法持知法次第故。 僧持知诸念散性体无离隔故。 业持知众生业同异故。 烦恼持识烦恼相故。 时持知无始及三世劫时同异总别不迁故。 已下例知。 已上知诸持竟。 四又如实知如来十微细智。 此一段有四行半经。 明如来于一无依无住无作智任运遍知尽一切法故。 修行。 命终。 受生。 出家。 现神通力。 成正觉。 转法轮。 住寿命。 般涅槃。 教法住。 如是十事不作念而恒遍知。 不移时而极三世事故。 已上知微细智竟。 五又入如来秘密处可有四行经。 入如来十无尽秘密处所谓身秘密处。 于身尘毛孔中现无量土无量身。 无量示现成佛。 无量示现涅槃。 如是十事一时同异自在。 十方咸然。 总是如来普光明智。 犹如圆镜等虚空界一时普应任物所为皆能对现无所造作。 已上知秘密处竟。 六又知诸佛所入劫智。 有七行经。 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已下。 如经文自具。 如是长短多少劫相入法者。 理智无故。 为众生根延促。 即劫延促。 如来以智方便一时顿现诸业境界。 于一同之智各自现。 见自业时分同异。 不同破迷情定时劫长短之执。 若无情计智等。 一时无延促相。 无劫岁月日时分限。 已上知劫相入竟。 七又知如来诸所入智。 有六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知如来十三种入智。 所谓入毛道智者。 入不定性众生。 起方便智。 令得正信智。 入微尘智者。 入微细众生道中。 与之同生引生智慧。 令得人天住佛善根。 入国土身正觉智者。 于佛身中及毛孔之内。 示现成佛入般涅槃智故。 入众生行正觉智者。 方便行四摄行觉悟众生是也。 入众生心正觉智者。 以众生心与如来心同一体性。 以此如来知一切众生。 而随业接之故入随顺一切处正觉智者。 一切六道遍生其中随根觉悟故。 入示现遍行智者。 一切众生行及九十五种外道尽同事智故。 入示现逆行智者。 示作恶魔恼惑行者。 或行于非道。 无不利生。 如示作阿阇世王杀害父母等事令信得业道除。 入示现思议不思议世间了知不了知行智者。 或令世间令知是不思议圣行。 或令世间不能了知是凡圣。 余可准知。 如经自具。 已上知如来诸所入智竟。 八佛子已下。 一段总结此位菩萨总能。 入一切诸佛广大无量智。 第六佛子已下。 有七行半经。 得十大不思议不可说解脱门。 此一段中都举四法。 一先举十种不思议解脱。 二总举百千阿僧祇解脱。 三并举所得三昧之数。 四并举无量百千神通。 皆如文自具。 第七段中。 有四十五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于一念中能领受十方一切佛法明分。 中复分为八段。 一佛子已下。 至不能持有八行半经。 明此地菩萨堪持一切诸佛大法明大法照。 余二乘及九地菩萨而不堪持。 并举娑伽罗龙降雨喻分。 二佛子已下。 至名为法云地。 可有六行半经。 明举大海能受诸大龙王所雨喻。 并举此位菩萨堪受一切诸法明一念之间皆能一时演说分。 三有两行经。 解脱月问此位菩萨一念间能受能持几如来法明分。 四金刚藏菩萨言佛子已下。 可有一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所受几许说诸法以算数难量分。 五佛子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说已下。 至乃至譬喻亦不能及。 有十一行半经。 是第一譬喻广大不可及此位菩萨所领几如来法明广多喻分。 六如一佛所已下。 至名为法云地。 可有四行经。 明此位菩萨所受诸佛法雨倍过前喻分。 七此地菩萨已下。 至名为法云地。 有七行经。 明此位菩萨以自愿力慈悲广大饶益分。 八佛子此菩萨已下。 至名为法云地。 有四行半经。 明此地菩萨能于十方世界从兜率天宫下生倍过前微尘喻分。 如此初段中云。 大法明者。 十方世界出世法无不总知总解尽故。 大法照者。 明能以智日所照十方一切众生及业常如目前一切众生若好若恶无有不见。 大法雨者。 明能随十方一切众生根一时等雨法雨故。 一切诸有如是广大佛事。 此位菩萨能安能受。 如娑伽罗龙王所雨大海喻。 娑伽罗者。 因所雨大海得名。 能雨大海。 此龙所雨唯海能受。 如十方诸佛法雨。 唯此位菩萨一念能受。 已下如文自具。 第八一段有三十五行经。 明此法云地菩萨随心念力广大微细自他相入一多大小互参神通德用自在皆随自心念所成故。 如一切众生作用境界。 皆是自心报业所成。 人天地狱畜生饿鬼善恶等报果。 一依心造。 如此十地菩萨以无作法身大智之力。 随所心念。 莫不十方一时自在。 皆悉知见为以普光明智为体。 为智体无依称性。 遍周法界与虚空量等。 周满十方世界。 以无性智大用随念。 以不忘失智随念皆成。 以具总别智总别成坏同异俱作。 以广狭大小自在智化通无碍。 以与一切众生同体智。 能变一切众生境界。 纯为净土之刹。 以自他无二智。 一身而作多身。 多身而作一身。 以法身无大小离量之智。 能以毛孔广容佛刹。 以等虚空无边无方之智。 而一念现生满十方。 而无来去。 以如响智。 而能响应对现等众生应形。 以具足圆满福德智。 而恒居妙刹。 常与一切众生同居。 若非圣所加持力。 而众生不见如是十地菩萨智力神通。 虽言性等虚空。 然虚空广大无用。 如是十地之智。 智满虚空。 智无体性。 无造作者。 一如虚空。 然随念力周满虚空。 依果重重通化无尽。 如随意摩尼珠虽性无能所造作。 而与一切众意境同色。 余如文自具。 第九一段有十八行半经。 明此大众闻十地菩萨神通生疑时。 金刚藏菩萨入体性三昧。 现菩萨神通为众除疑分。 于此段约有十事。 一大众怀疑。 二解脱月为请。 三金刚藏入定。 四定所现境界。 五大众皆自见身在金刚藏身内。 六现菩提树殊特高显。 七树下有佛坐师子座号一切智通王。 八大众见佛。 九金刚藏菩萨罢其神通。 十大众还自见身各在本处得未曾有。 如一切佛国土体性三昧者。 即是无作法性身也。 菩提树。 约以法性身行报得故。 树下佛号一切智通王者。 即法性中无作之大智。 自在故名王。 此三法一切众生体常如是。 只为不自加行显发故。 余如文自具。 第十有二十七行经。 明此位菩萨智慧神通下地不如不可比如来神力智慧分。 于此段中约有十法。 一解脱月问三昧之名。 二金刚藏菩萨正答三昧之号。 三又问三昧之境界。 四金刚藏正答。 五正说法云地得三昧之总相。 六明法云地菩萨三业神通下地不如。 七明略说法云地境界广说无量百千劫难量。 八解脱月问佛神力如何。 九金刚藏举一块土况四天下土多少难比。 金刚藏正说十地道力犹故难宣况如来神力可说。 十举喻约明其中意趣。 如文自具。 第十一段中有三十五行半经。 明此地菩萨不异如来身语意业。 不舍菩萨诸三昧力。 于无数劫承事供养一切诸佛分。 中约有二十法门。 一不异如来身语意业。 二不舍菩萨诸三昧力。 三于无数劫承事供养一切诸佛。 四一切诸佛神力所加智慧增胜。 五于法界中所有问难善能解释。 六喻真金以摩尼宝钿厕其间成天宝冠。 七自在天王服戴余天不如。 八正说此地菩萨下地不如。 九如摩醯首罗天能令众生心得清凉喻。 明此地菩萨能令一切众生得一切智智。 十二乘及九地菩萨皆不能及。 十一此地菩萨诸佛世尊更为演说十种智门。 十二明此地菩萨所行智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 十三明且略说此地大纲广说难尽。 十四举此地菩萨受职作摩醯首罗天王。 十五明此位菩萨于四摄法善能广行。 十六不离念佛法一切种一切智智。 十七自念堪为一切众生所依。 十八自更勤修。 十九一念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三昧。 二十若加以殊胜愿力倍过前数。 文义如经自具。 如摩醯首罗者。 此云大自在。 是色界上极。 于大千界得大自在。 神通道力智无过者。 第十二段中有四十二行半经。 明举阿耨达池十大山王喻十地次第。 智慧方便分。 此一段总有十二段经。 如经自节。 不烦更科。 文初举阿耨达池。 喻菩萨从十住初心。 从菩提心。 流出善根大愿之水。 以四摄法充满众生。 无有穷尽。 复更增长。 乃至入于一切智海。 明从初发心住生在如来智慧大愿水中。 以四摄行成就众生。 满一切智海。 不离初时智慧大愿水体成渐广多。 又举大地有十山王。 喻明从如来智地起十种进修。 不离智地体渐高胜故。 如五位五重十法。 不离如来普光明一切智地。 起五重十十进修。 如是五重五位十十进修。 总是一时一际一念。 无前后三世之胜进。 以如来智为体故。 还如阿耨达池中水流成大海。 如阎浮提地而出十大山王不离地体。 以定慧照之可见。 初发心便成佛者。 此为可表。 仿此知之。 以此说十信心于普光明殿中此殿约普光明智报生。 明果中说因修满不离此智故。 十山王者。 雪山王喻初地。 如经文义自具。 以次准知。 以次香山王以次鞞陀梨山王者。 鞞者此云种种。 陀梨者。 此云持。 此山能持种种众宝华果故。 喻三地。 如经文义自具。 如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者。 如何如禅定。 但云称体三昧。 以明识相不行为日未出为昧字。 为识想冥昧。 正智方现三云正。 以十一月至正月三阳生故。 以三为正。 三阳生方智明。 以智为正故。 以五蕴不生世情顿止。 名之为昧。 从此能现正智。 名之三昧。 又一止为正字。 三摩钵底者。 明五蕴昧能现正慧故。 云三摩钵底。 是正慧故。 为五蕴昧正智慧现名为解脱禅定。 都云大体三昧。 别举其行。 神仙山王表四地。 文义如经。 乾陀罗山者。 乾者此云双也。 陀罗此云持。 明此山夜叉及大神共持。 此山明五地得出世间及世间二智慧神通诸明总能博达持故。 马耳山王表六地位。 如经自具。 尼民陀罗山王。 名曰持边山。 表远行地而能持一切众生诸边见行故。 乃至三界六道总能持故。 斫迦罗山。 此云轮围围大千界。 明八地无功行自满故。 计都末底山者。 计都云幢。 末底云慧。 明善慧地。 须弥卢山。 处阎浮四洲内。 处大海中。 明十地法云中道之智满总摄一切诸三昧故。 佛子已下一行半经。 都结十地差别因一切智中差别得名。 明根本智从初发心住乃至十地及佛地无二由智差别得名故。 已上十二段。 一一如经文中。 其所表地意次第经自明说。 第十三段中有十四行经。 明举大海有十种德喻十种地升进次第。 于中义意分为两段。 一先举海之十德。 二托海之十德表法。 举十地之智慧差别进修。 其中文义。 如文具足。 各各十法具足。 不烦科文。 第十四段有二十行半经。 举摩尼珠有十种性出过众宝喻十种地过众圣分中。 于此段约分为六段。 一佛子已下至如众生心充满其愿有六行经。 明举摩尼珠有十种性分。 二佛子已下至能为众生广作佛事有七行半经。 明正举十地之加行次第分。 如第六地善知十二因缘法。 善知生老病死因缘根末体相一如。 第六地中所说。 以善巧。 观生死缘生至底喻钻。 第七地由以种种方便智为缕。 能随生死不受诸垢。 第八地万行任用遍诸众生界。 智恒无体不动如幢。 自余如文自具。 三佛子已下至不可得闻有两行经。 叹此地难闻。 四解脱月已下可有一行经。 是解脱月问闻此法得几所福分。 五以次可有一行半经。 金刚藏菩萨答言如一切智所集之福德明所闻法者如佛福德。 六何以故已下有三行半经明。 如闻此法得福广大生疑分。 如一切智。 是佛所得根本智。 若闻法者其福德如佛。 何为以明因闻此法方有信解故。 为初闻是一切智之首故。 以初信因之福与果同体明非因不果故。 如非果不苗非苗不果故。 为明信心信果成因故。 即如说十信位于如来普光明法界大智殿中说十个智佛以不动智佛为首以为信心。 以不动智佛及十个智佛是自心之智果故。 毕竟成满不移此智。 余义如文自具。 意如种子种果成其生因。 其根本智喻种子。 差别智是加行。 喻苗上之果。 以此二智各具无边功德。 第十五段有二十二行半经。 明说此十地法门所感大地六种十八相动。 于此段中复分为三。 一尔时佛神力故已下至一切世界悉亦如是有八行经。 明法威动地天雨供养分。 二尔时复以佛神力故已下至悉亦如是而往作证有九行经。 明十方同名金刚藏菩萨咸来作证分。 三尔时金刚藏已下可有六行经。 明观众生及所缘法欲说颂分。 云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菩萨而来此会者。 明以本体十地之法广大甚多以十亿刹尘为远近及多数之量。 会此一切创初入十地菩萨。 因果本末法智无疑。 明将本十地果法会同创入此十地菩萨智无二故会前九地之劣。 入十地之广大智故。 以陈远近法之多少故。 亦明金刚藏所说之法。 与十方诸佛同会不二故。 世界外者。 即下地位也。 来此会者。 即升进入此十地智也。 叹善哉者。 明所说法契当不异也。 同名者。 明法藏智同故。 世界各各差别者。 明差别智差别行故。 悉名金刚德者。 明差别智及行不离金刚德故。 佛号金刚幢者。 明金刚智能破一切妄业自无体可动故。 余义如文自具。 如一切智根本智又智是差别智从一切智中用故以重言。 第十六段有八十三行颂。 明都叹从初地发心已来通此十地。 一时次第十地悉皆重颂。 文义如经自具。 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如来寿量品菩萨住处品。 十定品第二十七此品佛自说十定之名。 普贤说十定之用。 以明佛根本智是体普贤差别智是用故。 明一切施为不离根本智之大定体故。 以是义故。 还于根本智普光明殿中。 说寂用之门。 将释此十定品。 约作五门分别。 第一释会来意。 第二释欲说此会重叙摩竭提国初成佛之所由。 第三明何因缘故在此普光明殿中说此十一品经。 第四明次第释十一品之大意。 第五明依品释文。 第一释会来意者。 以从此普光明大智殿中起信。 以不动智为升进修行。 至十地十一地道满行周。 至于佛果。 不离本智。 是故此会须来明不移因也。 为时不移。 智不移。 行不移。 因果一体故。 还如善财见慈氏。 慈氏还令却见文殊。 及入普贤身是也。 第二释欲说此会重叙摩竭提国初成佛之所由者。 经云。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 始成正觉。 于普光明殿。 入刹那际三昧者。 明从初成佛及四十年中所转法轮并从大下降。 总不出一刹那时。 不移不迁故。 恐后众生失其根本意妄生迁移故。 须重叙明始末无时可迁故。 此明三世诸佛一切众生总同一个不迁之体。 从初信进修行。 经过五位。 总不移初时岁月日时及佛根本智法故。 第三明何因缘故在此普光明殿中说此十一品经者。 释曰。 为明初会菩提场始成正觉。 是佛举自始成之果劝修。 第二会普光明殿。 明是如来大智自果所居之报宅。 说十个智佛。 以不动智佛为首。 以为信进修行之门。 令初发菩提心者从此普光明大智宅起信进修行毕竟不离如来本智本行本时还成本佛。 万事依旧故。 于此十地。 后在于本信心处。 说此十一品经。 用明因果依本时日岁月。 总依本故。 故于此处说十一品。 此十一品经。 总明成佛之际所有境界故。 即是明能发菩提心者。 自成佛故。 无异初会中毗卢遮那佛故。 依样仿修。 一如本故。 为约智无时。 十方一切古今诸佛。 总与如今始发心者。 一时成佛故。 以智照之可见。 情识闻之即迷。 是故表依本。 如是故还于本处说佛果始终之门。 故以表法界体中始末同际说也。 此乃约实论之。 不顺凡情之教说多劫也。 第四明次第释十一品之大意者。 一明十定品。 是古今一切诸佛寂用遍周无时之大体也。 二明十通品。 是古今诸佛普光明智利生自在及业报之神通遍周。 三十忍品。 是十方古今诸佛自体无作法身一切法无生随行之忍门。 四阿僧祇品。 五随好光明功德品。 是明佛果所迷二愚之法。 以此二品经是如来自说。 六如来寿量品。 是一切诸佛随众生根性长短所现不同之寿而自报命与虚空之齐年。 七菩萨住处品。 是佛果摄众生之分界。 明菩萨行门常不断故。 八佛不思议品。 明一切古今诸佛智德难思。 非情识之测度。 九如来十身相海品。 明佛报身依正二果难量。 十普贤行品明十方一切古今诸佛共所行自利利他之行周故。 十一如来出现品。 明五位修行者。 升进位满自佛出兴。 出世入缠二行圆满。 文殊是主出缠智慧。 普贤是主入俗行周。 于此品中二行圆满故。 令二人自相问答说此出现之门。 已上十一品经。 大意如是。 一一随文别释。 更当重明大纲。 总明十一地以后佛果位中所行法则。 亦是一切菩萨一切众生。 总不离此之体。 而无迁易此时分故。 明时不迁也。 第五明依品释文者。 将释此十定一品。 约作五门分别。 一释品来意。 二释品名目。 三何故此处三会重重。 四释此一处三度重叙初成正觉在摩竭提国。 五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 明此十一地已说进修行行及智用差别已满此佛果普光明智位。 明法界自体寂用重重无碍。 又明升进因果修行始终。 明时法不迁故。 此品须来。 又明一多纯杂同别自在故。 此品须来。 又明十地菩萨自知未具普贤行不见普贤身故。 此品须来。 如此品自具明也。 二释品名目者。 明此品如来自说十种定名。 故因说法而立其名。 此定乃是古今一切诸佛常恒之法。 令诸五位菩萨皆同得之。 一切众生亦同此体。 普贤说用。 明佛是体普贤是用。 三何故此处三会重重者。 明信心及定体并离世间品普贤常行。 此等三事总是如来普光明智一体因果。 并普贤菩萨佛果后恒行。 总是普光明一个智用。 始终因果时日岁月。 总无时体。 以此三会重重总一时有也。 非是如世情所见去已更来故。 如是三会重重一时一会。 有此三种之法事故。 或以三世远近劫。 作九世相入重重不碍故。 为不离普光明之智。 无始无终无不印故。 无终不彻故。 三世劫海总一时故。 五位因果亦不出此之定体也。 四释此一处三度重叙初成正觉在摩竭提国者。 明此一部经有五重因果。 其五者何。 一如佛初成道在菩提树下示成正觉所集神天等众。 是一重佛因果也。 二于普光明殿中说佛自成因果。 令诸后学信进修行。 即出毫中之光及众是也。 三说此十定品等十一品经。 明诸菩萨信进修行经过信住行回向十地十一地等六位。 自行满周。 所成之佛果。 此十一品经是。 四离世间品。 是一切诸佛皆成佛果。 恒以自己果行常行利生。 亦名为利世间品。 不可作远离之离。 此品名目恐将误矣。 译经之士。 或可妄详佛意。 于中取意亦有义通。 如此四段经文品。 初皆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 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者。 明说一部之经以菩提智无前后际一时说故。 非如情量见有前后。 古人云重会三会普光明殿者。 意非然也。 非但不移刹那际说此一部之经。 亦乃从兜率天降神。 入涅槃。 亦如之也。 乃至三世无尽劫佛亦一时。 不出此一刹那际。 齐成佛故。 一切众生于本无时之内。 妄生多劫延促之相。 觉已元无故。 今此段经文意。 明菩提智上无延促时日往来之相故。 总云在摩竭提国始成正觉。 以智照之可见。 凡情思之即迷。 乃至升天诸会皆云不离菩提树下普光明殿而升忉利夜摩天等故。 以菩提根本智体性自遍周无表里中间长短延促大小去来等见故。 五法界品。 是一切诸佛之所共果。 凡圣共同不离法界大智慧无限德用圆满之果。 一切诸佛以此法界大智慧而成正觉。 亦名普光明大智慧殿故。 以此五段经。 总明一真无碍大智无终始之无限经卷量等十方一切境界于一刹那际诵持悉遍。 亦名普眼经也。 意明说此一部经及出世涅槃不出此一刹那际法界之果。 此法界品是菩提智境究竟之果也。 此乃都该一部也。 五随文释义者。 约分二义。 一长科经意。 二随文释义一。 长科经意者。 于此品中长科为十一段。 第一尔时世尊已下至所谓无相有六行经。 明当十一品经之序分。 第二与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同修菩萨诸善根行。 有三十六行半经。 明列菩萨大众分。 第三尔时普眼已下。 至三昧自在解脱。 有十六行半经。 明普眼菩萨白佛问普贤道德诸菩萨修几三昧神通变化而德自在及如来教令请普贤菩萨演说三昧自在分。 第四尔时会中诸菩萨众已下。 至神通自在使其然耳。 有八行半经。 明诸菩萨众闻普贤菩萨名得不可思议无量三昧分。 第五尔时普眼已下。 至是故汝等不能见耳。 有十一行经。 明诸菩萨入三昧力欲见普贤遍求不见如来为说普贤志德甚深汝等不能得见分。 何故不见普贤。 为明十地菩萨得出世智慈增上所有三昧皆出世智慈。 以是不见普贤。 是十一地行门常在世间。 出世心亡寂用自在。 以出世三昧不相应故。 以是不见。 第六尔时普眼菩萨闻如来说普贤菩萨已下。 至求请得见普贤大士。 有三十二行经。 明菩萨大众三称普贤菩萨名殷勤求请欲得见普贤菩萨分。 第七尔时已下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十九行半经。 是普贤菩萨为众现身分。 何故得见普贤菩萨。 为存想念是以见之。 以回体从用故。 是普贤身也。 以明想念皆为佛用故。 普见一切众生亦佛用也。 第八尔时普眼菩萨已下。 至叹不可尽功德。 有九行半经。 明普眼菩萨以十种住法叹普贤菩萨十种广大所住之法分。 第九尔时如来告普贤菩萨已下至咸皆乐闻。 有四十五行经。 明令普贤菩萨演说十种三昧分。 第十尔时已下有十段经。 正说十种三昧作用之功分。 第十一尔时普眼菩萨白普贤菩萨已下一段。 直至第四十三卷末。 明普眼菩萨问普贤菩萨如是菩萨何故不名佛不名十力分。 一长科第一段中。 六行经明此十一品之序分。 从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者。 此云不害国。 亦名聪慧。 为依此国人聪慧故。 以人得名。 又云摩者云不竭。 提云至。 为此国将谋兵勇邻国敌不至。 以主将立名。 又云摩者大也。 竭提体也。 此国最大为五印土之大体故。 以此国是阎浮提之处中。 以是如来示成正觉。 明处中道义故。 又明大悲无害义故。 又表大悲普利不偏化故。 皆如初会中说阿兰若法。 如初会已释。 始成正觉者。 明于兜率天下降神受生说法入涅槃。 总不离始成正觉一刹那际三昧之时故。 此经四品之内。 皆共同有此言。 明普光明大智体无时分。 明其殿体是智报境。 以智成名。 以境智无二。 所居之殿体皆含三世多劫不属时收。 无古今去来之体。 所有众生自业现量三世之事。 皆现其中。 不属迁变移时之相。 如来所现一切众生三世无限业报及心所缘。 以此普光明智恒现在前。 十方世界纤毫之事。 无不知见。 为普光明大智与一切众生及等虚空无限境界同一体性故。 能一切无不知也。 以智净无障故。 又刹那际诸佛三昧者。 明三世古今同一时故。 一刹那者。 会无三世生灭时也。 此刹那之时为教化众生设法。 会古今之名言以智实论。 犹无此体故。 以无此刹那之时。 能含三世古今一切劫时。 总同一故。 以六相门观之可见。 诸佛三昧者。 明一切如来久已情尘见亡。 恒无智俱。 以一切智自在神通力现如来身清净无碍无所依止者。 以一切智是根本智无功用也。 自在神通者。 明根本智恒无体性。 而能普现随根之身。 设一切法。 而无失时。 名为神通力也。 亦名现如来清净之身。 一时总释。 总明从根本智随一切众生。 起无碍广大用故无所依止者。 明根本智无体性故。 为根本智无体性故。 方能圆照十方。 成大力用故。 无有攀缘者。 明以智境寂用。 非是虚妄攀缘故。 住奢摩他最极寂静者。 明根本智寂用自在。 境智俱真万用俱寂。 起唯法起寂唯法寂。 十方万法无事不真故云最极寂静。 奢摩他者。 此云定也。 明此定是佛根本智无作大体应。 根本用之寂用故。 是诸佛根本智体用大自在定故。 明此会总是诸佛果中根本智中作用也。 具大威德者。 明佛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悉自在。 若有见闻如来。 皆念敬发心悉归伏故。 余如文自具。 随宜出兴不失于时者。 宜堪见闻应时不失故。 恒住一相所谓无相。 此已上六行经。 明叹佛成道智德竟。 已下列众如下更明。 第二段中有三十六行半经。 明列众分。 于此分中约分三段。 一从与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俱已下。 至住于菩萨无住解脱有五行经。 明叹诸菩萨志德分。 二其名曰已下至无边慧菩萨有九行经。 有三十个菩萨同名为慧明。 三空禅定解脱门中所生智慧同名为慧分。 此已上明三空解脱禅定中。 一解脱门中。 具生十种慧。 三空中有三十种慧知见差别。 三空者。 无相无愿无作空也。 如是三空门任运发生。 此三十种慧。 以表无尽故。 今三十个菩萨同名为慧者是。 三念庄严菩萨已下至同修菩萨诸善根。 有二十二行半经。 有七十个菩萨。 各各随行别名列众分。 已上七十个菩萨。 明前三空解脱已终以七觉行华常处生死。 善能觉悟一切众生故。 此明十地道终常入生死方便行周。 今欲成普贤行门故。 故以十佛刹微尘为数量者。 明一一菩萨皆具如是十遍周行是故前叹德中无不皆入灌顶之位。 即十地位也。 又云获诸菩萨普见三昧者。 明以其十地智眼普见众生根欲差别故。 大悲安隐一切众生者。 以自十地道满不离方便。 三空七觉方便行华引接含识。 是入普贤行故。 于此品以三昧力三求推觅不见普贤者。 明三昧虽有慈悲是出世心多。 以此不见。 十一地之位普贤入俗利生之门。 三求推觅方见普贤者。 明从十地升进入普贤行果之位。 成普贤寂用自在门故。 是故下文以如意摩尼珠王能随所求及与物同色不失自珠之德。 明常以如来自果一切智王。 不坏菩萨种种方便之行。 随诸众生种种乐欲。 皆随引之使令得乐。 又明虽成八地已后乃至十地十一地及佛位。 而常不坏七地以前三空七觉诸方便行故。 是故列众之内以菩萨名数表之。 使易解故。 都举十佛刹尘为数量者。 明一一菩萨总具如是行遍周故。 是故净名经云。 虽成正觉转于法轮。 不舍菩萨之道。 是菩萨行。 此十定列众之位。 总是已成十地出世智悲之众。 不舍七地已前诸助道门。 以利众生故。 亦是一切菩萨从初发心不离此定体。 信进修行至于果满不迁时故。 此品之初。 以叙如来初成正觉之意。 明说此四十品经及出生灭度时日总不迁始终一际故。 法本如是故。 非是如来神通使然。 约智境实论。 不随妄情所说多劫。 以智照之可见。 所列前后五位之法及众。 各以随位菩萨一时顿彰。 明智法界无始末也。 总以此十定为体。 此品初一段叙分及列众叹德。 略举大意和会始终。 于中文义随行随法立菩萨名。 约此法行之名。 如前略举十佛刹尘所表。 以实而论。 无有尽极。 但以根本智为佛自果。 余差别智中一切法总是菩萨行故。 故以十佛刹尘为数量。 第三段中有十六行半经。 普眼白佛问普贤道分中。 约分四段。 一尔时普眼已下至愿垂哀许有三行经。 明普眼菩萨起问普贤菩萨道德所行法门分。 二佛言普眼已下至令汝心喜有一行经。 明佛许问分。 三普眼言已下至无有休息有四行半经。 明正问普贤及大众三昧行门多少分。 四佛言善哉已下至说其三昧自在解脱可有八行经。 明如来叹普眼所问及示普贤所在并叹普贤之行及劝普眼令请普贤说十三昧分。 余如文自具。 第四段有八行半经。 明诸菩萨闻普贤名获得无量三昧分中约有十法。 一大众得闻普贤菩萨名便获无量三昧。 二大众得三昧已现前见无数诸佛。 三大众得如来十力同如来性。 四大众获福。 五大众神通具足。 六大众尊重普贤渴仰欲见。 七大众悉皆周遍观察。 八大众竟不睹见普贤身座。 九推佛威所持。 十推普贤自力然也。 大意明十信已后十地已前。 以普贤行成法身及根本智。 得出世中差别智已。 成十一地中。 以法身根本智纯成处生死中无限大用。 普贤门与一切众生妄念齐等故。 同想用随彼解脱故。 以是如来令想念普贤。 经云。 诸菩萨得如来力者。 即十力也。 同如来性者。 即法性身也。 大意明从十地十一地升进佛果位至此方终。 尊重普贤竭仰欲见者。 明升进普贤行故。 将十地智成普贤差别智。 直至出现品始齐故。 如彼品自有所表。 如善财见弥勒菩萨。 同一生之佛果。 却令见文殊。 忆念文殊便闻普贤名。 及入无量三昧。 自见其身入普贤身。 是其样式。 一同此普光明殿中说十信心。 令至佛果不移因位。 及具佛果后普贤行位满。 离世间品是佛果后普贤行。 云周遍观察不见普贤及所坐之座者。 明从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自已乘普贤行升进多求如来解脱悲智出世间心。 兼修以成佛自在无作道圆满。 已自见遍周故。 如十地佛果后普贤行及所有三昧。 纯是善入世间。 无求出世佛果故。 以将兼修悲智出世佛果三昧。 三求不见。 纯是大悲无有自利之行。 即不相见故。 以十地佛果已前行普贤行。 有自利利他之心。 以求出世间解脱故。 以十一地行普贤之行。 不求自己解脱。 纯是利生之行故。 以十地已前助显根本智于自解脱道已满足无所希求故。 于十一地但为饶益一切众生无蕴积自己功故。 是故以将十地已前自利利他普贤行。 求十一地中普贤行未及见故。 是故大众周遍观察竟不得见普贤身及座故。 审谛观察以智思惟可见。 余如文自具。 第五尔时普眼已下一段十一行经。 明诸菩萨欲见普贤分中。 复分为四段。 一尔时普眼菩萨已下。 至普贤菩萨今在何所有余一行经。 明普眼问普贤菩萨所在分。 二佛言已下至初无动移可有一行半经。 明如来示普贤所在分。 三是时普眼及诸菩萨已下至其身及座有两行半经。 明普眼及诸菩萨重更观普贤菩萨犹未能见分。 四佛言如是善男子已下至不能见耳有六行经。 明如来为普眼等叹普贤菩萨志德甚深入师子奋迅定汝等不能得见分。 经云入师子奋迅定者。 明入十地果后普贤行总是无畏自在定故。 明以无边想念同众生行故。 明大用自真不待念故。 师子明无畏自在也。 奋迅者。 明普贤菩萨恒遍十方普作用定而常行等。 十方世界无有一众生而不遍济。 根堪可利而不失时故。 名奋迅定。 犹如师子一时奋迅全分身毛一时普震。 明普贤菩萨常居大用定海任智遍周一时普用。 等众生行无失时故。 不待念故。 普遍大用利众生无休息故。 无始及今同一念故。 无古今故。 法如是行故。 意明大用而常寂。 是奋迅义。 得无上自在用者。 于大用中恒遍周利众生。 全是定无别止息。 不同十地已前升进有出世一心故。 入清净无碍际者。 明普贤智量等虚空无根不悉知故。 无行不同利故。 生如来十种力者。 明如来十种智力是普贤生。 又教化众生成佛十力。 皆由普贤愿力起故。 以法界藏为身者。 以根本智身及差别智身性自遍周量等一切众生心行无不含容。 皆为佛事故。 于一毛孔遍容十方凡圣国土无不总含。 以智无表里中间之际量故。 本如是故。 一切如来共所护念者。 为与如来同根本智为大作用故。 于一念顷悉能证入无差别智者。 明普贤菩萨于十方众生界示成正觉度众生方便之行。 示现一念成佛等事。 亦明始终无差别智体论之。 无尽劫总是一念。 一切众生于一念中。 自作无尽劫生死之见。 若以达理智明观。 以无尽劫便为一念。 无差别智故。 如是相应。 便与古今三世一切诸佛。 一时成佛故。 以无分别智印。 印三世时体。 本齐无先后际故。 明十地菩萨由有出世心在。 犹迷十一地入缠之行故。 不能得见者。 使升进菩萨存自力能不滞前十地位故。 余如文自具。 如师子奋迅三昧者。 于十方世界普周一切众生想念作用。 而成熟之大用。 而无作。 是奋迅义是三昧义。 就大用而论。 无别止息故。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九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长者李通玄撰第六段又普眼菩萨闻如来称叹普贤清净功德有三十二行经。 于此段中复分为七段。 一尔时普眼菩萨已下至俱亦不见有三行经。 明普眼菩萨以十不可说三昧求觅普贤亦不能见分。 二时普眼菩萨已下至悉皆不见可有三行半经。 明普眼菩萨从三昧起白佛不见普贤菩萨身语意业及座分。 三佛言如是已下至至于法界究竟边际有十二行经。 明佛为普眼称叹普贤三业甚深不可以能出能入三昧能见分。 四善男子已下至无空过者有三行半经。 明佛为叹见闻亲近承事普贤菩萨利益无空过分。 五尔时普眼已下至头顶礼敬可有三行经。 明普眼等及诸菩萨皆渴仰普贤三称南无头顶礼敬分。 六尔时佛告普眼已下至即当得见普贤菩萨有六行半经。 明佛更劝普眼等大众更致礼敬遍想法界推求普贤菩萨如对目前分。 七是时已下至皆见普贤大士有一行半经。 明普眼及诸菩萨大众依佛劝敕更加礼敬普贤知时欲为现身分。 已上三十三行中七段经不见普贤菩萨。 意明普眼等诸菩萨以出入三昧不得见普贤三业及座境界故。 举幻术文字中种种幻相所住处喻。 明幻术文字之体了无处所如何求之。 不可将出入三昧处所。 求之去彼沉寂生灭。 却令想念明想念动用自体遍周用而常寂非更灭也。 以是普贤以金刚慧普入法界。 于一切世界无所行无所住。 如一切众生身皆非身无去无来。 得无断尽无差别自在神通。 此明任物自真称之为神。 不为不思不定不乱不来不去任智遍周利生自在知根应现名之为通。 万法如是无出入定乱。 方称普贤所行三业作用及座。 如十地菩萨座体。 但言满三千大千世界之量。 此普贤座量等虚空。 一切法界大莲华藏故。 明知十地菩萨智量犹隔。 以此来升此位。 如许乖宜入出。 如许不可说三昧之门。 犹有寂用有限障。 未得十地果位后普贤菩萨大自在故。 故三求普贤。 三重升进。 却生想念。 方始现身。 及说十三昧境界之事。 意责彼十地中犹有求于出世习在于世间生死境界未得等于十方任用自在。 以此如来教令却生想念去彼十地中染习出世净心故。 此明治十地缘真俗出世余习气惑故。 已上意明治十地菩萨缘真俗二习未亡寂乱二习未尽于诸三昧有出入习故。 未得寂入生死犹如虚空性无作者。 而常普遍非限量所收。 一切众生及以境界以之为体。 普贤之智犹如虚空。 一切众生以为其体。 有诸众生自迷智者。 名为无明。 普贤菩萨随彼迷事。 十方世界对现色身。 以智无体犹如虚空。 非造作性。 无有去来。 非生非灭。 但以等虚空之智海。 于一切处启迷。 智无体相。 能随等法界虚空界之大用故。 岂将十地之位诸菩萨以出入三昧有所推求。 云何得见。 是故如来为诸菩萨。 说幻术文字求其体相有可得不。 求幻之心尚不可得。 如何有彼幻相可求。 是故将出入三昧及以求心。 而求普贤大用无依善巧智身。 了无可得。 是故如来教诸菩萨却生想念。 殷勤三礼普贤菩萨。 方以神通力如应现身明智身不可以三昧处所求为智体无所住无所依故。 若想念愿乐即如应现化。 无有处所依止故。 犹如谷响但有应物之音若有所求即无有处所可得。 佛言普贤菩萨今现在此道场众会亲近我住初无动移者。 明以根本智性自无依名为现在此道场故。 为能治有所得诸见蕴故。 以无碍总别同异普光明智与十方一切诸佛大用体同。 名为众会故。 无边差别智海一时等用。 不移根本智体无依住智。 名为亲近我住初无动移故。 云称南无者。 明归命信顺故。 约法以南为离。 为离中虚以虚无故。 即明离为日。 离主心。 以心达虚无之理。 即心智明故云南无。 表归命信顺虚无之理智故。 是故善财南方询友者。 义亦如然。 龙女南方成佛义亦如之。 但达虚无之理智。 十方总南无。 若执诸法作实有者。 十方总北故。 余文自具。 第七尔时已下一段有十九行半经。 普贤欲现身分中。 复分为三段一尔时普贤菩萨已下至示现一切三世诸佛有七行经。 明普贤菩萨如应现身分。 二是时普眼菩萨已下至如见十方一切诸佛有两行半经。 明菩萨大众得见普贤。 菩萨欢喜如见十方诸佛分。 三是时已下可有十行经。 明诸菩萨信解力普贤菩萨本愿兴云供养光明普照息三恶趣令诸菩萨入普贤行分。 如普贤菩萨如应现身即见故。 将出入三昧求即不得见。 明无出入智不可作出入三昧求故。 自非位合道同智自会矣。 想念而见。 且是如应现身故。 然后方会其本身也。 余义如文自具。 意明无依住智是普贤之大体如应现身是普贤之大用。 第八尔时普眼菩萨已下一段九行半经。 明普眼叹普贤十种广大住如来叹普贤十广大功德。 其义如文称叹。 第九四十五行经。 明如来令普贤演说十大三昧。 于此中复分为八段。 一尔时如来已下至当得出离有四行半经。 明佛令普贤说十大三昧。 二何者为十已下至无碍轮三昧可有六行经。 明如来先自说十三昧名分。 三此十大三昧已下至当说现说可有一行半经。 明此三昧十方三世诸佛共同所说分。 其三昧名如来自说者。 意明如来是三昧之体。 令普贤说三昧之功用者。 明普贤是三昧之用。 以明佛果位中体用圆满故。 此约体名佛。 用是普贤。 此位会体用自在故。 四若诸菩萨已下至名一切法自在可有四行半经。 明佛叹若闻此三昧爱乐修行名得佛自在分。 五此菩萨已下至普了一切佛所说有九行半经。 明修学此十三昧者得于一切法无所著自在善巧转佛法轮分。 六此是诸菩萨法相门已下至是以佛神力严净一切世界门有五行半经。 明佛叹修此十三昧能入十种法门分。 七若菩萨入此三昧已下至示现种种广大神通有十二行半经。 明佛叹若入此三昧得大方便利用示现成佛不舍修菩萨行分。 八是故已下一行半经。 明如来劝令普贤说此十三昧德用自在分。 其中文义如经自明。 如此十定品。 已后十一品经意。 以十地中所得出世大悲智成。 处世大悲智。 令差别智圆满自在。 方成普贤行具足。 以出世悲智是佛果。 处世差别智悲。 是普贤行。 是菩萨道。 至出现品二行方终。 第十尔时已下有十段经。 说十种三昧自在分。 于此文中初普光明三昧中约分为四门。 一释三昧名。 二明三昧之体用。 三举三昧之境界。 四随文释义。 一释三昧名者。 何故名为普光明三昧。 三者正也。 昧云定也。 识心不现名之为昧。 正智遍周名之为普也。 照迷破惑名之为光。 法无不达名之为明。 二明三昧之体用者。 明此三昧以法身根本智为体。 十种无尽智为用。 以此义故。 佛自说三昧之名。 普贤说三昧之用。 三举三昧之境界者。 于此初三昧中略举境界。 分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莲华。 现身遍此莲华之上结加趺坐。 于其身中复现三千大千世界。 其中有百亿四天下。 一一四天下现百亿身。 一一身入百亿。 百亿三千大千世界。 于彼世界。 一一四天下现百亿。 百亿菩萨行一一菩萨修行。 生百亿百亿决定解。 令百亿百亿根性圆满。 一一根性成百亿百亿菩萨法不退业。 然所现身非一非多。 入定出定无所错乱。 如是后倍后倍增广。 具如经说。 此是初三昧之境界。 意明身土重重重重相入遍周广大无尽限故。 四随文释义者。 于此段中略举十义。 一普贤菩萨承如来旨说此三昧不自己功。 旨者意也。 二重举三昧名。 三举菩萨十种无尽智。 四明如是菩萨能发十种无边心。 五明是菩萨有十种入三昧差别智。 六明十种入三昧善巧智。 七举罗睺阿修罗王不坏本身现变化身喻。 八明菩萨深达心法如幻法门。 九明比丘观察内身不净不坏本身如故喻。 十明菩萨住此三昧观察法身见诸世间及世间法普入其身。 如上修学普光明三昧。 以观法身根本智为体。 以十无尽智为用。 以发十无边心。 为所行之行以十种入三昧差别智。 为三昧同别自在之力。 以十种入三昧善巧智。 令三昧身一多佛刹众生刹现在身内不废自身。 常复如故。 复于身内现无量身。 度众生及供养诸佛。 如下文云。 住此三昧观察法身。 见诸世间普入其身。 于中明见一切世间及世间法。 于诸世间及世间法皆无所著。 为以法身。 性自无内外大小中边量故。 法如是见故。 法如是无著故。 为从法身无性无相理所现世间及世间法皆如影幻体故。 为世间及世间法皆法身一味无二相故所有报境皆如影像重重不碍故。 如罗睺阿修罗王者。 明能摄日光令世生恼。 以罗云摄。 睺云恼也。 阿修罗云无天妙戏故于中化事。 如经自明。 第二妙光明三昧者。 于此段中四义如前。 一释三昧名。 二明三昧之体用。 如下自明。 三明三昧之境界。 四明随文释义。 一释三昧名者。 为明法身理智体净能现妙光。 以立其名。 二释三昧之体用者。 明此三昧还以根本智为体。 幻智为用。 三明三昧之境界者。 以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 三千大千世界于一一世界中。 复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身乃至一一身放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 具如经说。 乃至菩萨身中。 能现一切圣凡国土。 更相照现重重相入等。 是此三昧之境界。 具如经明。 四随文释义者。 复分为二。 一长科经意。 二随文释义。 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段中长科为十段。 一佛子已下一行经。 是普贤菩萨告众重举三昧之名分。 二佛子此菩萨已下至种种诸法亦不坏灭有十一行经。 明入三昧境界广狭身土照现互相涉入光影重重不杂乱分。 三佛子譬如日出已下至亦不离水有八行经。 明以日光照现七宝山及大海水及山间以此日光影更相照现影像重重无尽光影喻分。 四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至恒不舍离有五行经。 明如是菩萨住妙光广大三昧不坏世间相不坏真性二俱不住二俱不坏分。 五佛子譬如幻师已下至本日不灭有七行经。 明以幻师幻作日月年岁长短不同不坏本日喻分。 六菩萨摩诃萨已下至不坏彼多世界有十七行经。 明菩萨入此妙光大三昧能一多世界更生互相涉入各不妨碍分。 七何以故已下至是名住大悲法者有十一行经。 明菩萨住无我法于诸法自他境界身之及心无所妨碍分。 八佛子已下至无退转故有六行半经。 明此菩萨以不可数世界入一世界。 善知无数众生差别。 菩萨趣入差别。 佛处处出兴。 皆现自身。 于彼一一佛所修行诸行而身彼此无去来。 能同异自在分。 九如有幻师已下至后不乱初有五行半经。 明以幻师喻菩萨实智所生如幻喻分。 十菩萨了知一切世法已下有二十行半经。 明入此妙光明大三昧得智幻门自在分。 二随文释义者。 此一段以根本无作智性自遍周。 以如影智显现诸境。 自他相入一多自在。 由根本智故。 多入一中。 如影智故一现多境。 各身色相状差别故。 如世界所因者。 今生修是来世因。 世界建立者。 明各各世界建立法则故。 世界同住者。 一世界中有多类众生同住。 世界光色者。 或有众生于佛光中住故。 如此日月星。 是帝王及人中众生。 共业所化精光升上。 复有天住。 居其中故。 世界往来者。 于虚空中持转往来。 此菩萨悉知。 如八部神名。 如初会中已释补特伽罗法者。 数取趣。 明数取恶法趣于苦果。 摩纳婆法者。 教儒童法。 余如经自具。 第三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者。 于此段中约有三门。 一释三昧名。 二释三昧体用。 三随文释义。 一释三昧名者。 何故名为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者。 为此三昧以理性自性遍周。 则智用自体遍周。 以智用自体遍周。 则神通遍周。 此明约理智自体遍周。 以如幻智应物动寂。 依根本智恒无往来彼此延促。 以此立名。 名为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 二释三昧体用者。 此三昧以法性身为体。 以根本智起如幻智为用。 此如幻智如空谷响应物成音自无体故。 以此二智以法性为体俱有德用而无所依。 乃至一切众生心本来如是故。 但为智自无性。 不能自了逐境成迷故。 以止观二门照之。 迷解依本此约法身为止体。 约观十二缘生。 成智体用。 明定能发慧观能起智三随文释义者。 二义如前。 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段中长科为四段。 一佛子已下至神通有一行半经。 普贤重举三昧之名分。 二佛子此菩萨已下至至于究竟有十六行半经。 明入三昧延促自在无所分别于诸法不忘失分。 三譬如日天子已下至亦复如是有三行半经。 明举日天子照临四天下昼夜无生灭喻分。 四佛子已下至善巧智有一行半经。 明都举已上总结其三昧之分。 已上文义自具不烦更释。 第四清净深心行三昧者。 于此段中三门如前。 一释三昧之名者。 何故名为清净深心行三昧。 以菩萨已修空无相之理智。 得身如理智遍周之身。 起前理智遍周之身。 以善巧智加行深心供养。 随所供养一切诸佛香华盖等十事而心不坏。 法身智身无作无想是故以立其名。 二释三昧之体用者。 以法身根本智为体。 起方便善巧智兴十事供养等众生数佛为用。 三随文释义者。 二义如前。 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段中科为四段。 一佛子已下有一行经。 明普贤菩萨重举三昧之名。 二佛子此菩萨已下至不分别如来出世及涅槃相有十八行半经。 明以香华盖等十事供养等众生数诸佛分。 三佛子如日中阳焰已下至皆是想心之所分别有七行经。 明举日中阳焰喻菩萨得知如来出兴灭度分。 四佛子此三昧已下至善巧智有十行经。 明入三昧如梦中所见境界忆念不忘为人善说喻分。 四随文释义者。 其义如文自具但入观者善得其宜。 先须入无思无心定。 得法身之理。 称虚空之性。 方可于根本智方便智兴供养心。 起止俱亡须得自在称理智而为之也。 若但修空无相法身。 即于智不能起用。 若但一向生想不见无相法身。 即纯是有为。 一一依此十定次第方便。 一一经文自具明矣。 第五知过去庄严藏三昧者。 于此段中三门如前。 一释三昧名者。 何故名为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 此菩萨入此定中。 能知过去诸佛出现劫刹诸佛出现法门。 以严自心根本智具差别智。 以此成名为前之三昧。 兴其供养。 于定中须知劫刹诸佛出兴之次第法门。 二释三昧之体用者。 以根本智为体。 知劫刹次第差别智为用。 已下如文自具。 三随文释义者。 三轮者。 神通记心正教。 是三轮清净明此三昧得神通善记不忘善说诸法。 如歌罗逻者。 此云薄酪。 谓初受胎如薄酪。 自余如文自具。 第六智光明藏三昧者。 明此菩萨能知未来一切诸劫中所有诸佛。 若已说法若未说法皆能悉知故。 智光明藏者。 不离一念含三世劫智名之为藏余义如文自具。 于中八部王等名。 初会已释此不表法。 但以供养恭敬法。 故亲近如来。 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者。 明此菩萨能遍入十方一切世界。 见一切诸佛所有教化庄严。 悉能见尽及承事供养。 及所闻法普入诸趣等总尽故。 因立名也。 于中文义经自具明。 第八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者。 明入此三昧能现佛身等众生差别身。 皆随其类现故立其名也。 又能入同异顺逆三昧故。 以立其名。 余义如文自具。 第九法界自在三昧者。 明此菩萨于自身一一毛孔中入三昧。 自然能知诸世间及知世间法。 及十方虚空界一切世间法。 悉皆知尽。 乃至佛菩萨大众亦皆知尽何以故。 以智称法界故。 以智无中边大小量故。 如虚空故。 智体性明白故。 于一毛孔中虚空无大小量。 即等虚空界。 悉能遍知十方世界一切境界。 此不可以情识筹量能知。 当可以亡思方便定显发之后理智现前。 方可堪为此乃定尽想亡无思无心以无作智印方会故。 名法界自在三昧。 不存情作。 任智遍知故名法界自在。 此经云。 如虫食芥子孔中虚空无损减。 以无思之智可见。 以思知之者即乖。 身边见尽。 即十方与身量同一性。 无表里故。 情存则隔。 如无热恼大龙王宫流出四河者。 准经说。 香山顶上有阿耨池。 其池四方各流出一河。 东面私陀河。 师子口中流出金刚沙。 东入震旦国。 便入东海。 南面恒伽河。 从象口中流出银沙。 流入南印度。 便入南海。 西面信度河。 从牛口中流出黄金沙。 流入信度国。 便入西海。 北面缚刍河。 从马口中流出琉璃沙。 入波斯拂林国。 便入北海。 其池纵横五十由旬。 随方面口各一由旬。 于中表法经自具明。 优钵罗华。 此云青莲华。 波头摩华。 此云赤莲华。 拘物头华。 此云小白华。 其华未开时华叶都蹴然。 因立其名。 芬陀利华。 此云百叶莲华。 如阿那婆达多龙王者。 阿言无也。 那婆达多者。 熟恼也。 言此龙永离龙中之热恼故。 于中文义表法。 一一如经自具。 第十无碍轮大三昧者。 轮者。 譬如轮王千辐金刚轮毂辐辋轫悉圆满明坏生死行圆。 表此菩萨悲智万行神通道力满众生界断众生惑悉圆满故。 明自己佛果已成菩萨智悲愿行无有休息。 不离一念满三世劫。 不离毛孔等周十方法界众生界。 悲智行云一时普覆。 是故名无碍轮三昧。 摩那斯龙王者。 摩那意也。 斯云慈。 谓此龙王兴云降雨从慈心起故。 伊啰钵那象王住金山胁者。 伊啰钵那。 此云香叶。 以于宝窟边多有香叶树。 以此为名。 又以化作三十三头。 一一头有六牙一一牙上化作七池。 一一池中化作七莲华。 以取所化莲华。 其叶香洁因此为名。 住居第一金山之胁以知帝释欲游行时。 于此没而天上出。 送帝释至园游观时。 化其自身与天人相似。 帝释还宫还作象身。 送帝释还宫。 便于天上没于宝窟中出。 此举喻明此菩萨虽已成佛位不坏方便行也。 如彼象王虽能化身作天而常不失象之本位。 自余广义如经备文。 已上十定有十段文意。 明从初发心成道始终出生入涅槃。 总以此刹那际为体。 乃至古今一切诸佛亦总同时成佛故。 有情延促生。 约真无终始。 又明此一会十一品经。 总明至随位佛果不坏方便行普贤之道。 如十信已来乘如来根本智起普贤行愿。 并教化众生。 及自资自智轮令明净。 如作十度炼真金喻者。 是亦不离此定体。 今至十一地已去。 自智炼磨已终。 即乃纯是利益众生普贤之行故。 此十定品初会从初发心已来。 及无始来诸佛成佛。 时劫不迁。 佛果及普贤方便行。 无始终时劫身心作用满十方不出毛孔时不离刹那不迁故。 一切古今三世岁劫。 皆以此十定品该收。 众生迷之妄作延促。 迷解还源。 此十定品为本体。 不延促之。 常道本来如是。 十通品第二十八将释此品两门分别。 一释品来意。 二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 为明前有十定品。 此明以定起用即有十种神通。 二随文释义者。 即明已下有十种神通。 其十通名。 具如下列如文具明第一初一段有十三行半经。 明都举十种通之数并举初他心智通之大用。 第二段有十一行经。 明天眼智通之大用。 第三一段有二十四行半经。 明宿命随念智通大用。 第四一段有十八行经。 明知尽未来际劫智通。 第五一段有十三行半经。 明天耳圆满智通之大用。 第六一段有二十行半经。 明住无体性神通起十三种神通大用。 第七一段有十三行经。 明善分别一切众生言音智通大用。 第八一段有四十一行经。 明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通大用。 第九一段有二十二行半经。 明以一切法智通大用。 此明于根本无作智起一切差别智故。 第十一段有三十五行半经。 明以一切法灭尽三昧智通大用。 此一段明于法性寂灭理中常起大智大悲大用利生恒圆满故。 阎魔王者。 此曰遮止。 谓遮止诫勖罪人能离苦故。 此已上十通皆以不思议无作无碍无限大自在智。 起无限寂用。 入因陀罗网境界重重自在法门。 皆不可作三乘有限量见故。 如阿那律。 我以天眼见三千大千世界。 如观掌中庵摩罗果等。 如权教菩萨。 见自他佛国往来彼此皆有量故。 此约法身。 无限无表里。 中间智身亦尔。 总无限故。 处帝网重重大用故。 总约第一义天一切智天。 非如世间上界诸天眼耳通及三乘声闻缘觉净土菩萨通故。 以住无体性神通。 身恒不离本处。 而十方一切诸佛国土。 一切众生国土。 皆悉现自在身及以毛孔。 而眼耳鼻舌身心无不共同一体一性。 如因陀罗网众像互容无往来自他之性。 此十通体。 如是遍周如是通彻。 名为神通。 以智遍通与物同性而知物故。 名为神通。 非是往来自他是故。 如此十定十通十忍等。 是十地位终入于生死。 利众生之方便。 亦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 地十一地五位通修余义如文自具。 十忍品第二十九将释此品约分三门。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明此品通初发心之始自位升进行之门。 亦通佛果后利众生成行之方便。 以随行之忍依行立名。 若以权教菩萨地前为伏忍。 地上见道方入顺无生忍。 若以一乘通十住初心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 名生佛智慧家。 名得音声忍。 亦名顺无生忍。 但为随行名异故。 但约十住初生佛智慧家。 约名顺佛正智慧无生忍。 以十行中名以佛智慧随行无生忍。 以十回向中以约理智之中。 以无畏大愿起大慈悲门。 和融理智大悲大慈使令均调。 名和融大愿大悲大智寂用无生忍。 此是地前随行随顺无生忍。 从初地至三地总取地前三位。 总作一法修行名长养智悲使令惯习成满。 以初地依地前十住十行十回向大愿圆满发心起常处生死守护众生之志。 是故亦名顺忍。 直至八地名得无生忍。 善财童子初地善知识名婆珊婆演底。 此名主当春生苗稼。 亦名依止无畏为。 明表主当众生初发心之菩提苗稼。 亦名主当众生。 与作依止使令无畏。 此初地菩萨以地前愿力处众生界行故。 二地明修上上十善戒治欲界惑习使令无著故。 三地修上界八禅及以九定。 令于禅界不着。 此名顺其理智利俗长养大悲顺无生忍。 四地方明三界不污又明生在佛家。 五地以禅定门发善巧智慧修世间技艺。 六地修世间出世间智慧已终灭定三空现前名寂灭忍。 七地常处生死行圆。 八地现行菩萨行功用已终得无生忍。 从此下小九地行相十地佛用一分方终。 十一地普贤行满已去纯是妙觉如来。 不离菩萨方便。 以用济生。 此十种忍。 若以十地升进论之。 一地得一忍。 十定十通亦然。 约以堪忍之位。 至普贤行内。 以立品之名目。 又随位进修之位。 调治之功。 随行立名。 名之十忍品。 二释品来意者。 前已有十通。 此乃约通有忍。 若无神智通达但成伏忍。 法忍不生。 以故此品须来。 此乃十地已前以忍成通。 十一地内以通成忍。 亦是十通十忍。 是一德之功用故。 三随文释义者。 已下有十段文明十种忍。 第十段已下有一段颂。 是重颂前十忍法故。 如第一音声忍。 总配五位中初位。 十住初。 十行初。 十回向初。 十地初。 十一地初。 如第二顺忍者。 十住中第二住。 十行中第二行。 十回向中第二回向。 十地中第二地。 十一地中第二位。 如是一一次第五位同配。 但以升进功用惯习生熟不同故。 如是无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梦忍如响忍。 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 皆如上一一随五位同配同修。 又一位具十忍故。 余义如文自具。 已上十一地行满。 阿僧祇品第三十将释此品约立四门。 一释品来意。 二释能问之主。 三释说法之主。 四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 明前十定十通十忍三品。 明该括因果初终始末不迁刹那之际已成神通法忍具足。 明一切诸佛所施因果教行方便果行相资始终不绝不离刹那之时。 如仁王经十生灭为一刹那九十刹那九百生灭。 如是三世佛果及普贤方便行总时不迁故但以刹那为量不立生灭之名。 设论生灭但于刹那内安立。 更无长短。 自此已下至如来出现品。 明佛果之中三业广大自在行门。 且如此阿僧祇一品。 明如来心业广大自在。 二如来寿量品。 明如来命广大自在。 三菩萨住处品。 明如来行摄生广大常住自在。 四佛不思议品。 叹佛三业神德广大自在。 五如来十身相海品。 明佛身业报功德庄严广大自在。 六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 明佛三业所顺法身所感之功德广大自在。 依璎珞经配第三禅说佛华三昧。 有百万亿偈。 即是此普贤行品是其略也。 当第七会合名佛华三昧品。 七普贤行品。 明佛三业果行遍周广大自在。 八如来出现品。 明佛觉行遍周常于一切世间无时不出现广大自在。 此之八品经。 总叹佛果行智德二业功用。 及庄严报相广大自在故。 以故此品须来。 二释能问法主者。 菩萨名心王。 此明得心成忍之后心业自在名之为王。 三释能说法之主者。 此品何故如来自说。 明此数法广大。 下位智所不及。 唯佛能究竟故。 此是佛果。 二愚非至。 差别智满方了。 即此阿僧祇。 随好光明功德二品法。 是如来自说。 自余五位各各随位菩萨自说。 十信菩萨说十信法。 即文殊觉首等是。 十住菩萨说十住法。 即法慧财慧等是。 如是准此例知。 以此品非至差别智果满佛位方明。 还是如来自说故。 能问之主。 还是如来心智自在。 名之为王。 表心自在故。 方堪能问。 总是佛自在之心故。 设教法则令学者仿之故。 说行以普贤主之。 以行成忍。 即以心王主之。 又此数法智满佛果方终。 以智遍故。 任运而知。 非是加行作意而知。 以此佛自说。 故四随文释义者。 一百洛叉为一俱胝者。 一洛叉此云一亿。 一俱胝此云一兆又。 案此方黄帝算法总。 有二十三数。 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壤沟疋涧载。 从壤已去有三等数法。 其下者十十变之。 中者万万变之。 上者亿亿变之。 今此阿僧祇品用上等数法故云百千。 百千为一俱胝。 俱胝俱胝是当此壤也。 那由他当此沟也。 鞞婆罗当此涧也。 作疋也。 来载也。 自是已去此方数名尽也。 弥伽及毗伽皆上声呼。 矜羯(居陵反)摩娑婆上声呼啰(郎我反)毗佉担(担多甘反)攞陀(于奚反)阿么(么莫我反)(蒲没反)薜(蒲计反)窣(苏没反)脾(普计反)谜(莫计反)荼(宅加反)此已上数义广大虽复无量难量。 意明如来智慧普贤愿行三业广大世数不能及。 如下文颂中具明。 此已上依大数有百二十大数。 至不可说不可说转。 以为一终。 经颂云。 不可言说不可说。 充满一切不可说。 不可言说诸劫中。 说不可说不可尽。 不可言说诸佛刹。 皆悉碎末为微尘。 一尘中刹不可说。 如一一切皆如是。 此不可说诸佛刹。 一念碎尘不可说。 念念所碎悉皆然。 尽不可说劫恒尔。 此尘有刹不可说。 此刹为尘说更难。 以不可说算数法。 不可说劫如是数。 以此诸尘数诸劫。 一尘十万不可说。 尔劫称赞一普贤。 无能尽其功德量。 意明如来普贤愿行功德过称量数所不及故。 如是此品说佛位内普贤行愿虚空不可量刹尘不可比无限重重无限重重广如经自具。 如是多劫是一刹那际多如是如来普贤行是一刹那中无尽故。 准前第二会所问答十顶品。 来文未至。 寿量品第三十一将释此品约作三门。 一释品来意。 二释说教之主。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 明前品既是阿僧祇此即合便有寿量二释说教之主者。 说此品教主。 以心王菩萨说者。 明佛寿量以心为体。 以心王表命自在故。 即明如来心王之命随根延促长短任物自在。 而实如来命者无寿命者。 无长短者故。 三随文释义者此之一品经。 明佛寿量长短。 约未悟者作节级。 令知如来寿量无尽。 以少显多以短显长。 若不如是云何能知佛之寿量。 然实如来无长短寿命。 性无生灭故。 如来寿命如根本智。 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故。 约以十佛之命表之无尽故。 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将释此品约作三门。 一释品来意。 二释说法之主。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 前有如来寿命住劫。 此品佛以菩萨行住持世间。 人间海中摄化遍故。 此方如是。 十方国土及阎浮提例然。 但约住处虽有所依。 化行无方不至。 总是尘含佛刹。 毛容法界之众。 于一刹那际。 应十方而等周。 对现色身随根普见。 为明菩萨住持摄化境界。 此品须来。 二释说法之主者。 明菩萨摄化住持之行。 是心王自在随智之行故。 令心王菩萨说此住处之品。 总明随自心王起智用故。 明以普贤行成忍已后皆名心王。 于世自在明不与物违。 三随文释义者。 支提山者。 此云净信。 为此山见者能生净信。 毗舍离城。 此云广博。 为于中印土中最广大故。 亦名广严城也。 摩度罗城者。 此云孔雀城。 亦名密盖。 皆因古事立名。 俱珍那城。 亦名俱陈那。 俱陈者。 此云大盆。 于大盆中畜水若池。 恒于盆侧修仙法。 常为人说护净经及养生经。 后学之徒皆以师法为姓。 今城因此为称。 目真邻陀窟。 此云解脱。 是龙名也。 邻陀此云处。 以有龙在此处闻法得解脱故。 因此为名。 摩兰陀国未翻。 廿菩遮国未翻。 震旦或曰支那。 亦云真丹。 此翻为思虑。 为此国人多思虑计度。 以为名。 是此汉国也。 那罗延。 此云坚牢。 疏勒国。 正云佉路数怛勒。 此方存略但云疏勒。 迦叶弥罗国。 旧云罽宾国。 此翻为何谁入。 昔此国未立之时。 其有大龙池。 人莫敢近。 其后有一罗汉。 见其形胜宜人居止。 乃从龙乞容一膝地。 龙乃许之。 罗汉化身令大其膝渐满池中。 龙以言信舍之而去。 罗汉以神力干竭其水。 令百姓居之。 建立屋宅。 众人咸言。 我等不因圣师。 何谁得入此处。 故从此语以立其名。 其国即在北印度境乾陀罗国北邻。 乾陀罗国此云持地。 以此国多有贤圣居在此国不为他国所侵害故。 又云乾陀是香。 罗谓陀罗。 此云遍也。 言此国内多生香气遍故。 在中印度北北印度南二界中间。 苫婆罗窟是香华树名。 其窟侧近多生此树。 因名耳。 此之一品大意明菩萨摄生住持不断三宝之行。 但举此一阎浮提。 表十方刹土及一切阎浮提。 总是准此。 已上加第三禅佛华会。 以为七会。 通下离世间普光明殿中会及法界品逝多林会。 总为十会。 佛不思议品如来十身相海品随好光明功德品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离世间品。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将释此品约立四门。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释能说法主。 四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此品依如来身口智三业得名。 云何名佛不思议。 情识想不能及。 故不思。 情识名不能及。 故言不思议。 以想心曰思。 是有所得心故言义。 名议是世情。 名言义量是妄度量心不能及。 情亡识灭任智用故。 明如来智用非识心妄情思虑所知故。 非情亡想寂智乃现。 应是修方便三昧力方现也。 识灭情昧正智现前名为不思议。 二释品来意者。 明前品既说菩萨住处摄生住持之宜。 此品即明能化之智故。 名佛不思议。 非情识调量所为。 任智自性遍周不为而应物故。 有此品来也。 三释能说法主者。 说法菩萨号青莲华藏者。 明前品菩萨得法成忍。 得心自在。 号曰心王。 此明根本智圆明清净无染名青莲华。 以根本智圆明能成差别智名藏故。 告莲华藏菩萨者。 明依根本智告差别智故。 为表相成故。 三乘名先得智缘真后得智缘俗。 此一乘得即同得。 不分三世有前后故。 青莲华藏菩萨告莲华藏菩萨说。 此不思议如来国土身眼耳鼻等不思议。 智自在法故。 此品意明以自心王根本智说差别智。 教化众生自佛事业大自在用故。 为此会中从阿僧祇。 品至出现品有八品经。 总谈佛果位中心行法则故。 该前五位差别同所归故。 不移十三昧之体。 普光明智。 而有此八品法门及一部经故。 皆约自佛智德立菩萨名。 而自法令易解故。 四随文释义者。 于此一品经长科为三十五段。 前三段是问并佛加持及青莲华获益。 后三十二段是答。 第一尔时已下至云何不思议有六行经。 明诸菩萨大众作念有问佛十种不思议分。 第二尔时世尊已下至佛法方便有四行半经。 明如来以十法加持青莲华藏菩萨分。 第三尔时青莲华藏菩萨已下至告莲华藏菩萨言佛子。 有六行经。 明青莲华藏菩萨蒙佛加持以十种自在智慧欲答前菩萨众所问十法分。 第四诸佛世尊有无量住已下至无有障碍究竟之法有五行经。 明青莲华藏菩萨都举诸佛有十种无量住但总答前大众十种问分。 已下通十种无量住。 总有三十二种无量普遍周无碍总别同异成坏自在因陀罗网门。 答前十问。 佛不思议法故。 于此三十二种。 如因陀罗网互参普遍周。 法门中约数有三百二十种。 答前十问。 此三百二十种因陀罗网互参法门中。 以明佛不思议无尽无尽重重无限无限。 如下一段中自具十法。 如经自明不烦科意。 此品大意。 明从前进修至此自己三业身语智用业用广大会佛三业广大用故。 一业之上答十百千万等无量三业用故。 三业用上各答三十百千万等。 十种无限无量三业之上各答三十百千万等不可说无量业用。 余两段各具十百千万无量。 以明三业所明业用不离二谛。 真俗二门一一十法之中。 身语智为体。 余七是三业上用故。 以青莲华藏菩萨答前十问。 有三十二种答。 一一答中皆有十种无尽法故。 意明至此佛果三业用中真俗法满足故。 故号佛为无上两足尊也。 此明三种业用二智遍周总摄诸法故。 青莲华是真智。 莲华藏是随俗智。 以真俗二智。 自说自己三种业用广大自在不思议门。 人王都邑者。 王所居城所管天下为都。 自余为邑。 宫殿者。 所居止寝宿之室为宫。 以法治生陈设正法处为殿。 毗舍阇者。 是鬼趣。 此云啖人精气。 属东方提头赖吒天王所管。 提头赖吒者。 此云持国。 谓护持国土因以为名。 乾闼婆。 此曰寻香。 是乐神。 亦此王所管。 如于身毛孔及一微尘中。 所现一切世界国土。 一切诸佛及以众生。 咸住其中施作佛事者。 妄情悉灭唯智境乃尔。 以三昧力方现。 非情识所求。 法常如是。 然唯妄情自隔故。 如世界种等前华藏品已释。 自余如文自具。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一长者李通玄撰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将释此品约分三门。 一释品来意。 二释能说法主。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 明前品说自佛三业二智入不思议际遍周广大无限饶益众生。 此品约三业入不思议智中之身故。 此品来也。 二释能说法主者。 明此相海由行报成。 普贤是行。 还令行者自说自行报德之果。 三随文释义者。 于此一品经。 长分为九十九段。 第一初从尔时普贤菩萨已下至所有相海有一行半经。 是初总举如来身相如海广多。 第二略说九十七种大人之相。 分为九十七段。 最下总说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诸相。 为总结通。 初尔时已下都有九十九段经文。 以取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相海庄严。 号十身相海品。 此一品经大意。 明三种业用身语智广大无限利益一切众生善相行上报生福相。 如初举顶上三十二宝庄严大人相。 其中有大人相名光照一切方普放无量大光明网。 一切妙宝以为庄严者。 初明三十二种宝。 是明三种业用是万德之总相。 二种宝是二智。 明如来三业二智是修众福之本故。 万善根海。 无不以此三业二智以为体故。 故初所感果以先标为首。 又用严如来之头首故。 经云其中有大人相名光照一切方。 方者法也。 是根本智成差别智之法故。 普放无量大光明网者。 是差别智中随根设教。 济漉一切。 众生之所报生。 约因名为光网。 一切妙宝以为庄严者。 一切业果福相报得。 皆以此二智为所庄严故。 宝发周遍者。 明以智治生周旋普。 覆以此报生。 宝发柔软密致者。 慈悲柔软随根济众报成故。 一一咸放摩尼宝光充满一切无边世界悉现佛身色相圆满者。 明于根本智所生诸差别智。 起差别行者纯净无垢故报得摩尼净光。 悉现佛身。 为约此二智纯净无碍所有报境总成智用故。 皆与身同。 此三业上一中报十。 三业上三十故。 二智上二十总言三十二种宝用严顶发。 通此顶上及身。 略举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者。 明且约随真俗二智净三业上行七菩提分十波罗蜜。 能净一切三界九品烦恼便为智用。 以智净故所有报果亦净。 以智无碍自在故所有报果亦自在故。 九品烦恼者。 欲界一。 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禅上二界有八。 欲界一共为九品。 有能觉之者。 便以二智七觉十波罗蜜方便。 自利及以利生。 具普贤行满。 便报成此九十七相。 以十波罗蜜方便发起三界中有自在行用故。 于九品烦恼上各成十波罗蜜行门。 成九十种大人相。 以七菩提分上助显方便分明故。 以成七种通。 以此七觉分十波罗蜜助道方便行。 助显九品烦恼。 成真俗二智。 令大悲圆满。 于一品烦恼上成十种行门。 报生十种相。 九十配十波罗蜜。 七种配七觉分。 十莲花藏世界微尘数相者。 配真俗二智三业及行普贤行遍普周也。 问曰。 此出何教所配。 答曰。 此经所有法门。 但出自教。 余经不能与此教门相会。 何者是自教。 答曰。 为普贤是佛自行。 还令自行说自行所报得之相。 普贤行者。 不离真俗二智七菩提分十波罗蜜故。 但约名知教。 约教知行。 约行治惑。 惑亡报成。 即知因果所生即为教也。 不可引余权教三乘行门例此所修因果报得。 但准已前诸品所放光及菩萨名乃至座名数。 以次类之可晓其意也。 佛行普贤行者。 不离三界九地烦恼中。 而成悲智之门。 所有报生因果。 还约三界九品烦恼中。 成殊胜智行。 出三界自在行获过三界殊胜报业故。 以此准知可明佛意。 即是经之教也。 已下诸相以此三业二智七觉分十波罗蜜为体。 又以七菩提分九波罗蜜。 共成一个智波罗蜜。 以智波罗蜜为佛果。 七菩提分九波罗蜜是行故。 报得九十七种大人之相。 十莲花藏世界微尘数大人之相者。 是差别智大悲圆满十方世界。 以普贤行报得故。 此前后二释义通其一故。 已下诸相。 约根本智起大悲用。 随差别智报生。 如文自明。 如经云绀蒲成就者。 意明颈文三约婴节成就。 云西国有绀蒲果。 赤色三约文成。 以此比之。 弥卢藏云者。 明如来右辅上牙大人相宝焰高远如须弥山之状也。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将释此品约立四门。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释说教之主。 四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何故名为随好光明功德者。 明前品已明十身相海有十莲花藏世界微尘数相海庄严其身。 此品约其佛身相中随相无性功德故。 以约行报得成大人之相。 随行法身之理智以成光明故。 以立品名故。 以随行破烦恼之妙理智慧。 以成报相之光。 二释品来意者。 明前品大人之相。 约如来行行生报得故。 即令普贤说故。 为普贤行是一切诸佛行故。 此随好光明。 法身根本智无性随行无体无相功德为光明。 能大利物。 还以无形质无体性光照有缘。 如无形质天鼓音声说法令解脱故。 此品须来。 然虽理行无二同为一体。 今约感果利物之殊。 不可无其次第。 三释说教之主者。 明如是妙理之果宝手是引接义故。 表以法身妙慧性光引接一切众生故立此品。 何故如来自说此品者。 明佛果中二愚。 一数法广大愚。 二随好光明功德愚。 此二法非诸菩萨智所及。 至佛果满方明。 以理智法身但与行作无依之体达妄情之缘。 其行中所感功德之相。 即属普贤行成。 则普贤自行报生。 还令普贤自说自行报终之果。 阿僧祇品是数法广大。 随好光明功德品是法身智身自体无性无依功德故。 此二法皆非依行作得。 不由普贤行之所及故。 但与行为依止故。 是当普贤行满佛果位终之法。 是故如来自说。 明当位自说自位法门。 令后学者不惑故。 此品明法身智身无相理中功德所有利物之法。 还以光明天鼓无形质物响音所告。 还说法身无相妙理。 顿登十地离垢之功故。 非余下位和会大愿智悲万行之相得故。 以是如来自位自说故。 虽行果与智果不殊。 然约法辨位。 令法则分明。 令发心修行者解行不惑。 意明法身及根本智不属行所修生。 唯大悲及差别智。 须依此根本智。 加普贤大愿力。 和融回向修学。 常以根本智为无作之体。 此之法身及根本智。 虽加十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法四摄四无量成就饶益众生之行。 然根本智法身。 为无自性可有成坏。 但能与一切诸行愿。 作无染着无烦恼无三界业解脱果之体。 以此品中明此随好功德能随行用不失自果广利众生。 此是一切菩萨行之恒佛果故。 故以此如来自说。 若无此智德之果。 一切众行皆无常故。 如虚空体全与诸有情而作全体然虚空不属修生。 四随文释义者。 于此段中长科分为十三段。 第一尔时世尊已下至而为眷属有三行经。 明举光之体用分。 第二佛子已下至于彼命终来生此天有八行经。 明如来生处兜率天时放法身妙理智无作净光地狱获益天鼓告因分。 第三佛子菩萨足下千辐轮已下至入无依智印三昧有四十二行半经。 明恶道众生蒙光所照舍报生天天鼓说法分。 第四时诸天子闻是音已下至而不得见有四行半经。 明诸天子兴供而往天宫而不得见毗卢遮那菩萨分。 第五时有天子已下至摩耶夫人胎可有两行经。 明天子告诸天众菩萨所生人间分。 第六时诸天子以天眼观已下至悔除所有诸障过恶有十四行半经。 明诸天子欲往人间供养天鼓音告云毗卢遮那菩萨无体来去并劝发菩提心悔除过恶分。 第七时诸天子已下至一切罪恶悉得清净有二十七行半经。 明天鼓为诸天子说菩萨悔除罪恶达业无生分。 第八说此法时已下至犹未现离垢三昧少分之力有十一行半经。 明诸天子天女获益分。 第九尔时彼诸天子已下至一恒河沙善根有十二行经。 明诸天子兴香花供养及有众生闻香。 八万四千烦恼皆清净。 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清净善根。 若有众生见其盖者。 种金网转轮王一恒河沙善根分。 第十佛子菩萨住此转轮王位已下至教化众生有一行半经。 明金网转轮王境位摄化广狭分。 第十一佛子譬如明镜世界已下至必得往生彼佛国土有四行经。 明举月智如来喻闻名获益分。 第十二菩萨安住已下至成就如是清净肉眼有九行经。 明若有遇此金网转轮王光明即获得十地法门分。 第十三佛子假使有人已下至未有二十一行经。 明此清净金网转轮王肉眼所见广大境界难量分。 四随文释义者。 于此品中十三段文。 约立三门。 一说光明所因从何所来。 二蒙光触者以何因缘。 三明天鼓从何所因而能说法。 第一说光明所因从何所来者。 从如来自体性自清净法身根本无依住智自性清净功德所生。 能成相好无所依止。 故名随好光明功德品。 此之光明一切众生同共有之。 为不以普贤行愿助扬显发。 不显现普贤行愿。 不以此光明体。 亦不能得成法界无限大用。 是故此经名为觉行互严经。 至此二行圆满。 遂乃各各自显其功。 前品大人之相。 因普贤行成还令普贤说故。 此品随好光明。 是佛自果无作法身无依住根本智光。 是佛自说。 但依教主以取经意举光之中其随好光无量。 今依此品略举其三。 一初举如来应正等觉有随好名圆满王者。 都陈根本智无依无性而能普照自在名圆满王。 别举此光中随用。 云此随好中出大光明名为炽盛。 此明随用能破迷惑七百万阿僧祇光明而为眷属者。 此明随用备根。 七百都数约七菩提分息六道苦。 乃为七百者。 数之长也。 皆令发起一乘中十地道故。 为此光体是佛果光光所及者。 皆依本故。 又约八地已前有行有开发为七百。 万者。 万行。 阿僧祇者。 明光体备根遍周。 次举兜率天为菩萨时放大光明名幢王照十佛刹微尘数世界。 地狱众生众苦休息。 得十种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舍地狱身生兜率天。 闻天鼓音而为说法。 得离垢三昧发十地道。 此明光照往因十信解心修力不固有因放逸生恶道者。 遇光苦息三业复本。 此明三生成果。 第一生修十信解心。 心不精专作诸恶业。 第二生生恶道住地狱中。 第三生蒙光照触苦息生兜率天。 天鼓响音告法成十地果。 此为三生。 若也于此教中依智发心。 专求不懈不放逸心。 修方便定入佛智慧。 生如来家为佛真子。 便名成佛。 如轮王第一夫人所生大子具轮王相虽未当位是王真种体无差别。 如是十住初发心菩萨。 创从信种修方便定。 自显正智生如来家。 虽未有神足通力。 当其佛位。 然其真智慧种与佛不殊。 从此一生加行修治。 随其正智入变易生。 神通自在。 如人一生身语意业修有为十善。 尚得生天报。 得天神通。 何况正智慧现前。 法身体会无心作恶。 专学慈悲。 岂可不入变易生身也。 若也直约第一义论。 通于生死总为变化。 悟智即佛不约神通。 神通是利众生之权方便故。 若直取觉义智是正觉。 自余神通降生成佛。 总属行收。 今至此品明觉行圆满。 佛明前之二种光明。 一名光幢王者。 且约佛果法身根本智圆明破惑之大用。 一切修道。 不会此根本智光无成佛期。 二举足下千辐轮光光名圆满王者。 明成菩萨升进加行之光为足。 表所行行故。 常放四十种光明者。 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地前四位也。 中有一光随于一切六道种种诸欲所乐皆令成就乃至阿鼻地狱受无间苦遇斯光者。 皆生兜率天天鼓响音说法及以悔除诸惑得离垢三昧。 或得无依智印定。 此一光是一切六道应根起信之光。 余三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加行成十地道果满之光。 为地前三贤位。 是圆会悲智愿行已终。 十地但成此地前十向之功。 不别有位。 以此但放四十光明。 不放五十也。 无功之果。 是佛自位不属行故。 明足下光。 是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愿行之位。 十地约法而成。 功德满前愿故。 三举右手掌中一随好光明现无量自在神力者。 此表引接光。 以手是引接义故。 此乃冥同一切世间三界之方便。 非世间天人及三乘所知故。 且举此三种光明备世诸有以遍。 自余广多不论。 第二蒙光触者。 何因缘者。 经意明先世有信心故。 如经云汝往昔亲近众善知识。 即明昔曾有信心之种。 虽造恶业生于地狱。 为有信种。 光及其身。 苦息种存能便发意舍身生天。 若无先世信种。 设光照身者。 不觉不知。 第三明天鼓从何所因而能说法者。 如经云。 但以毗卢遮那三昧力故。 般若波罗蜜威德力故出音声。 大约三缘而得闻之。 一毗卢遮那菩萨三昧之力。 二于无体性三昧中有自在无作妙慧。 三众生昔曾闻此无性法身大智慧之种。 方堪得闻如是妙声。 迷除得道如离垢三昧者。 是无性妙理自体无中边。 等虚空性。 性自无垢具无限。 智慧知见自无我所。 须以方便定发起方明。 如法慧菩萨入无量方便三昧是也。 又如善财于妙峰山上得忆念一切诸佛智慧光明者是也。 总是十住初心创始显发故。 至此品中不离初处满故。 还向普光明殿说十信心处。 说此十一品十一地及佛果之门。 表此意也。 不离一念不隔一时而成果故。 方便三昧者。 任无作性荡然自定不收不摄任心自安。 万惑自净道自现尔。 方可任用。 施为不失其理。 然以普贤愿行。 方成悲智大用无作法界缘起之门。 一如其上五位进修行者也如经云。 于色声香味触其内具有五百烦恼。 其外亦有五百烦恼。 瞋行多者二万一千。 贪行多者二万一千。 痴行多者二万一千。 等分行者二万一千已上都有八万四千。 如色声香味触各有五蕴。 共十使烦恼。 皆意根为主。 知是色声香味触为外。 受想行识及意为内。 如因内外心境成缘皆能成十使烦恼。 色声香味触受想行识及意能所互参。 内外各十。 如是内外十种烦恼。 一一皆能起十使烦恼。 即内外所缘各有五百烦恼。 由迷心境内外相资。 由内五蕴成境。 由外五境所起能缘。 由此内外能所二缘。 十使烦恼因之不息。 乃至八万四千。 如是十使皆因五蕴所成。 一一使中有百以将十使中五蕴以五蕴成十使。 一一蕴中一百。 五蕴中有五百。 以五蕴成五尘。 一一尘中有五百。 以尘蕴为内外之上共为一千。 配七识中即有七千。 分三世。 三七二十一。 当二万一千。 即依瞋贪痴多者及等分各二万一千。 共为八万四千。 余文自具。 如十使中各有内外五蕴。 十使互参即有一百。 于一百十使。 一一使皆有五蕴为五百。 由内心缘外境互为主伴。 以此内外各有五百。 共成一千。 由末那与六识相因作业。 有七千烦恼。 法如前配。 三七二十一。 亦当二万一千。 若约此品法门。 天鼓所说无生理智。 及说悔除过恶之法。 甚善甚妙。 修道发菩提心者。 可以持诵作意仿而学之。 以方便定慧力勤思观察。 还同此品刹那成佛。 于中法门融通次第。 具如此品。 如善财童子所见善知识皆云。 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教我学菩萨道者。 明菩提无求无修无三世故但求其行菩提无修。 此随好光明功德。 但与行作光明。 令行无依无修作者。 一切发心者。 先修方便三昧。 而以显之。 从此理中方当加行。 是故名以果成因门。 以因即果门。 以理智之外无别行故。 即理事无碍。 以为进修。 是故但求其菩萨道。 即行是菩提。 明随行无得故。 是以发普贤行未圆故。 求菩萨道以菩提无三世不出一刹那万行皆圆满故名佛乘。 即乃直论智境。 不分三世延促等障。 凡夫及三乘。 谓三无数劫及无限劫。 是此教中智境不迁之门故。 以本如是故。 法如是故。 非佛神通使然也。 三乘情见诸佛神通。 以迷实法本来如是。 此普光明殿中十一品法。 是都该一部及无尽古今总不移毫念也。 须当如是信解修行名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故。 当知十地及等妙二位。 总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法则而成。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将释此品。 约作四门分别。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释说教之主。 四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何故名为普贤行品。 为明从初会菩提树下如来是佛果。 如十普贤菩萨并已下菩萨神天等众是佛普贤行故。 从第二会普光明殿。 说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等十智如来。 以成十信心。 明其能信自心是不动智佛是自心之本果。 余九亦然。 文殊师利觉首目首等十首菩萨。 是自身所行普贤之行。 以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 所有十十等佛号。 十十等菩萨名。 乃至无量佛号。 无量菩萨名。 皆是自身自心进修佛果。 自普贤行直至于此普贤行品。 是一个自心佛果。 一个自心普贤行。 至如来出现品。 方明自己佛果理智体用方终。 以此出现品中如来放眉间光灌文殊顶。 放口中光灌普贤口。 令其理智法身妙慧文殊师利共普贤菩萨自相问答如来出现所有境界。 方明自身理智妙慧。 普贤行海佛果进修始终圆满付嘱流通。 亦在出现品内。 离世间品是佛果后常道无始终普贤行故。 法界品是佛常道法界。 恒以佛果后普贤行故依义亦可作利。 世间品是自己道行已满。 纯是利益世间无世间可离。 无出世间可至故。 以普贤行恒利益众生为本故余义至后品重明。 以此品通该十信以来至出现品。 一势始终因果本末。 以立其品名。 大约此一会十定以来十一品经。 总以十定之体通收始末。 不出一刹那际故。 此品以明佛果位内自行普贤行满故。 以立其名。 二释品来意者。 为明前品明极果性智光明以利众生。 此品明普贤行能利物故。 有理智无行。 理智乃处俗不圆。 有行无理智。 其行无由出俗。 故理智体彻方成不二自在之门。 以此此品须来。 三释说教之主者。 此品何故。 普贤为能说教之主者。 为此品行门是普贤之行满故。 还令普贤自说。 明普贤之法身本智妙理之用故。 二法独行即不圆故。 先举法身性智之光。 次说普贤之行故。 四随文释义者。 于此一品经长科为十五段。 第一尔时普贤菩萨已下至出兴于世有五行半经明。 众生去佛道远佛乃出世前品所说略说少分境界分。 第二佛子已下。 至成就百万障门。 有两行半经。 明普贤菩萨众生有大过恶不曾见一过恶若见一菩萨有瞋心成百万障门分。 第三何等为百万障门已下。 至成就如是等百万障门。 有四十四行经。 明举一百个障门以彰百万障门之首分。 第四何以故已下至起瞋心者。 有一行半经。 明都结已上于他菩萨不起瞋心分。 是故诸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佛子菩萨摩诃萨咸应发心恭敬受持。 有六段十法如经文义自明。 一诸菩萨欲疾满足诸菩萨行应勤修十法分二则能具足十种清净分三则能具足十种广大智分四则得十种普入分五则住十种胜妙心分六则得十种善巧智分已上有十段经文。 第十一何以故菩萨摩诃萨持此法者。 至悉与三世诸佛法等。 有三行半经。 明闻此法劝恭敬受持以少方便速成佛分。 第十二尔时佛神力故已下。 至一切世界中悉亦如是。 有十一行半经。 明正法威感地六震动天兴供云供养法分。 第十三尔时佛神力故至十方一切世界中悉亦如是。 有十行半经。 明普胜世界一切处普贤菩萨俱来作证分。 第十四尔时普贤菩萨已下。 有七行经。 明普贤菩萨观众并陈说颂之意分。 第十五正申颂意分。 四随文释义者。 如向所说者。 言前十身相海品及随好光明功德品。 是略说少分。 为邪见与结使系缚恒相应故。 远离如来道不知出现如来为如是众生示现出兴。 略说少分福德境界。 而实如来无出无没。 唯道相应者智境自会。 不于诸佛作出生灭没之见。 但自以定观二门以治心垢身边见谢智境相应若以正见。 何出何没何成何坏何染何净。 若得自心如是平等不染净者是佛出兴计我我所者。 是身边二见颠倒疑惑者。 所谓四倒无常计常无我计我非乐计乐不净计净。 邪见者。 所谓八邪。 邪念邪命邪思邪精进邪定邪语邪业邪慧。 结缚者。 六处结缚眼耳鼻舌身意以下说一百个障门与百万障门为首。 以防修道者。 于他菩萨起一念瞋心。 如经自具。 如有修道者大须慎之。 如上修道创始发心。 唯虑亡想尽其道乃会。 情在想存。 我见求道终不相应。 须依智人自摧憍慢。 敬心彻到。 方以定观二门。 决择上二界禅。 声闻外道及权教菩萨所修定慧一一须知。 方识正法。 方始心无邪。 正求差别智门。 以大愿力长大慈悲。 成普贤行。 如作贼心求法。 不善调心傲慢心增。 于他菩萨起一念瞋恨。 当入百万障门。 如经具明。 作恶神恶鬼等难。 以得一分求道之心。 助成势力怒不可当。 诸有发心者。 当须防之如法谦敬一心志求。 亦可常须诵持此普贤行品以防三业令使应真。 如经云。 知一切众生心行智者。 此名他心智。 以自无心自他障绝。 即自心与一切众生心一体无二。 以此能知一切众生心故。 以自心众生心无二故。 乃至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亦尔。 以自心无自他心故。 即圣凡一理同体。 圣凡一理同体即圣凡心法悉知故。 以圣凡心一理故。 即身无内外诸见无内外见故。 即无边世界虚空界平等。 自心与虚空界平等。 则无大小远近中间。 既自心无大小远近中间。 即智恒遍满十方世界而无往来。 既智恒遍满十方世界而无往来。 即能随根对现色身自在。 既能随根现色身自在。 即应根说法自在。 既能应根说法自在即一身多身相入自在。 已下诸自在法皆如是修行。 以禅定智慧力性自融通。 非生灭妄想所知。 如是自无心无思无妄想之正智性。 自遍周而无往来随时随根。 为教化一切众生故。 现作一切等众生之事业。 皆无作者无有处所。 任性智用故。 如响应声无有处所作者故。 非往来故。 已下皆准此智知之修之。 如地动兴供有三义。 一法威感也。 二诸菩萨闻法怿悦。 三如经云。 法如是故经云持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者。 一念无思无依智现即菩提也。 如十方各过十不可说世界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来诣此土充满十方者。 此即是普贤行满。 故叹言善哉善哉者。 叹教法难遇。 故佛子乃能说此诸佛如来最大誓愿授记甚深法者。 明普贤行愿是理智大悲圆满法果行已终故。 以果终是佛授记甚深法故。 明法身智身大悲之行尘尘之内具佛普贤无尽行故号曰甚深法佛子我等一切同名普贤者。 明法行无二。 以此名同。 各从普胜世界普幢自在如来所来者。 处道谦和名为普胜世界。 能破自他憍慢及诸烦恼。 号之为幢幢者。 明心不随境动理智。 悲行重重遍周故。 名为普胜幢。 虽处生死不与染。 俱名为自在。 此佛世界号是随行因果之名。 来诣此土者。 明升位极至此法也。 以佛神力故。 于一切处演说此法者。 前明身业行周此明语业遍周以下如文可见。 如经欲开示菩萨行者。 普贤行是。 欲说如来菩提界者。 法身无性根本智是。 欲说大愿界者。 是普贤发兴大悲愿者是欲说一切世界劫数者。 如上文中一劫入一切劫。 一切劫入一劫。 一念入一切劫者是欲明如来出世功不唐捐者。 明应根不失时。 欲明所种善根必获果报者。 明佛菩萨应根众生获益。 欲明大威德菩萨为一切众生现形说法者。 明理智遍周无往来而对现色身随根授法。 已上十事法。 皆以下颂中一一具明。 此一段颂有一百二十一行。 并一时普颂前十法。 明普贤行终因果理智悲愿皆圆故。 如下颂中自明。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将释此品。 约立四门。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释如来放光加文殊普贤所由。 四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何故名为如来出现品者。 为从第二会普光明殿说十信心以不动智佛为初信首。 次无碍智佛等余九佛是十信中进修。 又明一智中具十种智故。 随行立名。 从十信中。 信进修行不离根本智不动智体。 起大悲愿行。 修差别智成大慈悲。 至此位满。 名为如来出现品。 明前初会菩提场中出现始成正觉者。 是毗卢遮那佛出现。 此品中出。 现是菩萨进修五位行解智悲位满出现故。 故名出现品。 亦如善财见德生童子有德童女。 表智悲二行满故。 便见慈氏如来。 是表如来出现义。 是故如来以光加此二人问答说如来出现之门。 文殊表现根本智。 普贤是差别智。 成就饶益众生之门。 二释品来意者。 前明五位中文殊普贤及佛果三法已周。 此明佛果行圆满故。 此品须来。 三释如来放光加文殊普贤所由者。 明如来眉间光是佛中道。 佛果智光以灌文殊之顶者。 明佛果智德高胜为令文殊起问佛果之门。 如来放口中光灌普贤口者。 明普贤是差别智满欲令说法故。 问曰。 何故如来不自说此品。 所以放光加此文殊普贤二人。 答曰。 以表法故。 令后学者易解故。 非是如来不自能说。 问曰。 何为表法。 答曰。 为明文殊是佛法身现根本智者。 普贤是佛升进修行差别智者。 明至此位根本智及差别智齐满周圆。 方始名为如来出现。 表以法身自性白净无垢中能现自体无依明净本智。 问差别智自说自己修行行解之心。 与古今诸佛合其智德。 方是自己所行觉行圆满佛故。 是故如来放光加之。 成法则故。 明一切菩萨果满功终。 法皆如是。 佛所放光许至佛位故。 法非谬故。 表明如是法身本智差别智利生万行齐备周圆。 方是自己如来出现。 表文殊是现根本智者。 普贤是说法者佛是果也。 思之可见。 大意明文殊普贤是成就佛果理智行门。 还令说佛出现之法。 佛是根本智。 自体无言。 凡是有言皆是差别智。 初会菩提场中毗卢遮那佛出现故。 明初会菩提场非是毗卢遮那如来放光成法与初发心修行者为样式故。 明表法身根本智与差别智利生行周圆满故。 故令此二人说自佛与古佛出兴恰相似故。 如是文殊普贤是古今诸佛之共法。 若初发心者。 从初发信心已来。 皆悉游履此之文殊普贤二行。 至此方满故。 如是进修皆不离初信中不动智佛十智之体故。 以明时不动智不动行不动能遍游十方不动一入多不动多入一不动小入大不动。 大入小乃至如经所明。 为达身心理智无性无依。 情识系亡法会常尔故。 以此五位升进。 或升天表法。 或身遍十方终成不离普光明殿本智之体一刹那际。 是故此自果已终之法。 还不离说信心之处普光明殿说。 还如善财至慈氏如来还见文殊。 信心初发入普贤身相似。 恐后学者迷法。 一一以善财将行表之。 令易解故。 大意依此可知。 又约此一部之经有三终因果二种常道。 一从初菩提场至毗卢遮那品。 有六品经。 至毗卢遮那品是佛自分五位中因果。 即以十普贤海月光大明菩萨通神天等五十众是。 二发信心菩萨五位通信心即六位因果者。 从第二会于普光明殿说佛名号品已下。 至第八会普光明殿如来出现品。 有三十二品经。 明菩萨发心因果一终。 此三十二品中。 第三禅佛花三昧品未来。 是此修行中加行之次第。 三自文殊师利。 至大塔庙。 说普照法界修多罗门。 化善财令南求五十三胜友。 明以行劝修五位一终之因果。 为表但说教由。 恐在行还迷。 以置善财是发心能行行者。 五十三善知识是已行行之人。 一一求学升。 进与后发菩提心者。 作五位升进之样。 令不迷其行故。 其中意至文方释。 二种常道者。 如法界品离世间品。 于出离道常利众生。 恒真法界非虚妄也。 是常道佛果故。 恒离世间利生无求自利。 是佛常道之普贤行也。 是明此经三终因果二种常道。 如第二会至第八会中。 如来出现品。 是明发心菩萨升进五位一终付嘱流通。 总在此品。 明此品是五位升进果圆之末也。 有人于法界品终觅付嘱流通。 此为未得经之意趣。 以法界品总该一部教体及以三世古今无本末时分寂用之大体。 非是安立加行置因果所为。 但以引接。 菩萨发心乘法界乘。 引接迷徒至此如来出现品。 以明经五位加行进修功。 就处方说流通付嘱故。 若论根本法界性自不迷。 性自不悟。 无出无没。 不成不坏。 无流无通也。 此付嘱流通意。 从凡夫未悟。 令加行功终处说故。 非在法界品后也。 如法界品。 直论一切诸佛功终之果。 是自流通不须付嘱。 如法界品中如来师子座暨于法界无有边涯。 此明果极也。 如此如来出现品明信心者。 五位加行功终之力。 方始纯实。 创登功毕二行圆周。 便说付嘱流通。 明果初满故。 方入常道法界。 非古今始末之量也。 流通此法名曰流通。 即法界品。 是为自以法界功满。 常以法界劝众生。 以方便行仿而学之。 名为付嘱流通。 方便行者。 即五位中方法是也。 则诸波罗蜜四摄四无量三十七品大愿大智大悲等是。 一切诸佛法皆如是方能成也。 四随文释义者。 于此一品之中长科两段。 第一从初尔时世尊已下至佛子如是无量阿僧祇法门圆满成于如来。 于中并颂有一百三行经明如来放光加文殊普贤令说如来出现分。 第二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已下有十段经。 普贤菩萨说如来出现身境界及所行行十事之法分。 于此两段。 长科中从初第一段中分为五段。 第一从初尔时世尊从眉间放白毫相光已下至而说颂言有十二行半经。 明佛放光灌文殊顶令问法分。 第二二十行颂。 明文殊师利菩萨称叹如来德及放光加持之意请问谁堪演说佛境界分。 第三尔时如来即于口中放大光明已下至颂有三十五行经。 明如来放光入普贤口令文殊知问法所在并举问如来出现十法分。 第四二十行颂。 明文殊师利菩萨重颂请说如来出现十法分。 第五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已下至佛子如是无量阿僧祇法门圆满成于如来。 明普贤告众如来出现有十无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分。 已上五段是佛光加文殊普贤令相问答说佛出现分。 光加之意前已叙竟。 大意表法中。 明升进修行法身根本智差别智慈悲行十方圆终处名为如来出现故。 放光加令文殊普贤二人明理智体用参彻是如来出现。 明文殊是十方一切诸佛之法身妙理现根本智慧之门。 普贤是十方一切诸佛差别智万行大悲之门。 今明五位进修至此位二法圆满名自佛出现故。 放眉间光灌文殊顶。 令问自佛果极至顶法门。 放口中光。 是说教之光。 令说自己佛果极至顶差别万行智悲十方圆满法故。 以此二人表法令学者易解故。 非是如来自不能说。 又表根本智非言所及也。 此一品经。 表明法身根本智差别智悲行圆满故。 十地十一地已前加行此位真俗二法功终。 其义如文自明。 第二于长科第二段中演说如来十种出现门中有十段经文。 说如来出现有十百千阿僧祇事。 其十者。 一明如来十无量出现。 二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身。 三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音声。 四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心。 五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境界。 六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所行之行。 七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成正觉。 八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转法轮。 九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入涅槃。 十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见闻亲近。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二长者李通玄撰如是已上如来出现十无量法。 一一法皆有十喻。 如经具明。 如佉陀罗山者。 是木名。 尼民陀罗此云持边山。 目真邻陀山。 此云解脱。 此是解脱龙所居处。 优波尼沙陀分。 前已释讫。 或牟萨罗。 此云紫色宝。 如是已上都有百喻如来出现身心智慧十无量事境界。 皆是非喻为喻略示少分。 是心智路绝。 任不思议无性无作。 任无限自在之功用故。 非言量譬喻所表及故。 如此品付嘱流通中。 此法门不入余众生手者。 乐学小乘三乘声闻缘觉。 乐空无我。 愿生净土者。 是余众生以未回心住变易生死。 是余众生故。 若有大心凡夫及三乘有回心者。 佛所付嘱。 名曰流通。 设令于此法圣位菩萨自所演说无凡夫乐学。 不名付嘱。 不名流通。 明此经付嘱凡夫及三乘有回心者。 令使乐学。 学已悟入。 名曰流通。 不付嘱已生佛家入位十地已去菩萨。 若论十地已去入佛境界菩萨。 十方此土数分难量。 如来何须虑恐无人信乐无人流通。 是故当知付大心凡夫及三乘回心者。 令其悟入。 名曰付嘱流通。 不付嘱十地已去大菩萨等。 经意唯为趣向乘不思议乘菩萨说此法门。 明趣向二乘凡夫回心悟入法界乘乘不思议乘十信十住令其升进故。 又举轮王太子具足王相者。 王命终后所有七宝不散灭喻。 便以此子能治王正位故。 若无此子王命终后此诸宝等于七日中悉皆散灭。 佛子。 此经珍宝。 亦复如是。 不入一切余众生手。 唯除如来法王真子。 生如来家。 种如来相。 诸善根者。 若无此等佛之真子。 如是法门不久散灭。 明知但令凡夫发心悟入不付嘱十地已去诸菩萨故。 若论入地已去诸菩萨先得道者。 数若世界海微尘犹尚未比。 何虑无人流通。 意明设有圣者常说。 无凡夫乐修悟入其法自灭言无凡夫修行言灭法无生灭。 经云。 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 明如来以解脱智慧为家。 如一念无念身心诸见已亡。 便生如来无性妙理正智慧家故。 名十住中初发心住。 为初生佛家。 四地得三界法尽。 亦名初生佛家。 八地得一分无功用现前。 亦名初生如来无生忍家。 如前已说。 种如来相诸善根者。 如来见一切法无性为性。 无相为相。 不坏相而无相。 明智境相自真故。 名种如来相。 明自心智境界非生住灭。 是如来相。 明自心智慧等一切诸佛及以一切众生智慧。 皆一性无性一相无相。 无表里中间。 如虚空界能随众生性欲乐现如影随身。 生无来处。 灭无去处。 达心境如幻是如来相。 达如斯法者。 是生在佛家。 种如来相诸善根者种者。 明有修学如来如是真智慧种故。 如是凡夫闻此法已。 修学如来如是真智慧种名为佛种不断。 名曰付嘱流通。 是故当知此教不付嘱已入位得道菩萨故。 经云。 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集种种菩提分法。 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 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 以不能生如来家故。 如是菩萨即是权教中。 观空无我。 但欣出世。 虽修六波罗蜜厌苦发心乐求净土。 非是达自无明是根本如来智故。 此菩萨修于净行。 观空无我。 厌苦发心。 取舍全在。 二见恒存。 非如此教依智发心达自心境本不思议无欣厌心无净秽障故。 众生境界是如来境界。 众生心是如来心。 一如此品所说。 说此品时其地六种十八相动说普贤行品直言六种震动者。 为明直言行体。 此品乃明法身理智并普贤行悲智圆满举十方国动故乃至兴供亦圆满云十方各过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如来同名普贤皆现其身而来作证称叹等事。 皆举八十为量。 佛号同名普贤者。 明以八圣道是佛所行。 以所行之行以立佛名号故。 此明八圣道觉行齐圆遍十方故。 故以八十不可说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佛同号普贤。 此觉行圆满。 以八圣行为体。 此会中十方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一切神通三昧皆得一生之记者。 明既自己修行行果。 此是所化之众故。 亦乃一生得记。 一生者。 不见三世生故。 名为一生义也。 此乃总摄凡圣元一体相无别异性。 以一刹那生入此位者。 名为一生。 更不见三世生性故。 实法如是。 余见皆非。 又佛刹微尘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亦与受记于当来世经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皆得成佛同号殊胜境界者。 明以一刹那中方便三昧显正智慧海现前时无边劫迷一时顿灭心境解脱名为佛殊胜境界。 非如情系有如许尘劫次第积修作此解者徒生想虑。 未有成佛之期。 真法中未曾如是。 已下明此四天下所度众生广多。 总结十方同此。 已下过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菩萨皆来诣于此充满十方者。 明普贤行遍周同来作证普贤之法。 故云我等一切皆名普贤各从普光明世界普幢自在佛所来者。 明皆从法身根本性自清净普光明智名之普幢。 从此智上起等法界虚空界等众生数差别行。 行普贤行故。 言从普光明世界普幢佛所来故。 余义如经具明。 此皆约根本智作世界。 约差别智作普贤。 总合会觉行慈悲圆满。 表明此品之法门如是故。 为以明如来根本智中行普贤差别智故号佛为普贤佛故。 总是表以佛智作诸行故。 以八圣道十波罗蜜不离根本智遍一切行故。 故举之为数。 云八十不可说那由他佛刹微尘。 总是表法也。 此教为大心者说。 非劣解者妄作穿凿所知。 须深达本末前后经文随位差降总别同异之意。 此品是自己进修经过五位已终理智万行大悲圆满之毕也。 是自己如来出现处世利生无著之门。 此品如大海。 五位加行河归流广大之极。 此品如须弥山。 诸宝山王高莫过也。 此品如大地。 大悲育载一切含生故。 此品如虚空。 法身智身法界充满故。 如圆净摩尼宝镜其量遍周十方一切世界色像咸现其中无碍显现。 此如来出现法门。 亦复以法身妙理无色无形普光明根本清净大圆明智镜。 普现十方一切众生业普贤行海诸佛身土。 咸处其中无不自在。 是故有发菩提心者。 当信自心及一切众生心。 总有如是如来智德自在。 当知不久还同佛身。 自信有故如此品云。 量等三千大千世界经卷内在一微尘中一切微尘亦复如是者。 意令信知一切微细众生。 皆有如来四智经卷之海。 云破彼微尘出经卷者。 明菩萨自得此已及见一切众生皆等有之。 及以方便智居生死海中。 起等众生数身行方便。 引之令心开悟。 达自智境如佛不异。 故云破此微尘出此经卷。 如经云。 如大海水潜流四天下地八十亿小洲有穿凿者。 无不得水。 喻明一切众生有自观察力无有不得如来智慧大海心水故。 又经云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 为明诸佛如来不异此心成正觉故。 又下文云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 悉有如来成正觉。 此明凡圣心自体清净无异。 但有迷悟不隔分毫。 但一念妄念不生。 得心境荡然性自无生无得无证。 即成正觉故。 便以此法广利众生。 是普贤行故。 无心性理妙慧。 简择一乘三乘人天因果恶道业报。 名为文殊。 随差别智同行。 知根利生无有休息。 名为普贤。 以大悲救护一切众生。 名为观音。 以此三心一时修学。 名毗卢遮那。 惯习心成。 名为自在。 无法不明。 名为无碍智。 随根应普遍十方性无往来。 名曰神通修之在初。 惯习总得妄生多劫智日不迁。 此总非难。 何须不作学而不得。 犹福胜人天不信不修。 苦穷何尽。 大意此之如来出现。 佛果之门文殊妙理普贤妙行等。 一切众生咸共有之非古非今。 性自一体。 令后学者如是信修。 深诚非远。 勿自生难。 如此品颂云。 如海印现众生身以此说其为大海菩提普印诸心行。 是故说名为正觉。 意明菩提是无心性无体相无得无证之妙理。 通达此法者名为妙智。 以此菩提妙智普印邪思妄行。 自无生处名为正觉。 论主颂曰。 一切众生菩提界白净无垢智无坏智珠无价在衣中只欲长贫住门外广大宝乘住四衢文殊引导普贤扶肥壮白牛甚多力一念遍游无卷舒如是宝乘不能入但乐勤苦门前立不觉自身常在中遣上恒言我不及大体常须自信自己身语意境界。 一切诸行分别。 皆从如来身语心意境界诸行分别中生。 皆无体无性无我无人。 但以法界无作自性缘生。 本无根机处所可得。 性自法界无有内外中间。 应如是知。 如是观察。 观自观他。 同一体性。 无我无我所。 以定慧力如是修行。 既自知已。 观众生苦自利利他。 皆如普贤广大行愿。 一如此经五位法则。 此品和会明文殊是体根本智之法门。 普贤是用根本智中万行。 无作根本智是佛故。 令体用自相问答说根本智佛果之门。 明根本智因此二行所成。 明根本智自无成坏皆因文殊普贤二法所显发故。 以此还令所显之因还自说故。 佛自无成坏者也。 以明因可说果无作故。 以此三法自在圆通。 名佛出现世间故。 此明不作而作作而不作者故。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将释此品约作五门。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释叙致始成正觉所由。 四释说法之主所以。 五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所以名离世间品。 明前品既名如来出现此品即得离世间故。 故名离世间。 此有二义。 望说法之主。 说教益众生。 是利益世间品。 合作利益之名望众生。 闻法处世无染。 是离世间品故。 此约说法之主及得益者二义通释。 二释品来意者。 明前品是五位升进已终自己佛果觉行已满。 此品是普贤常行。 自从初如来始成正觉以来。 一时同说。 是古今诸佛共行。 乃至从普光明殿说十信心法十定十通十忍。 阿僧祇如来寿量菩萨住处佛不思议如来十身相海如来随好光明功德普贤行如来出现离世间如是等十二品经。 乃至四十品经。 天上人中不离一刹那际三昧。 以普光明智一时普印一时同说。 以此诸会乃至升天皆云不离始成正觉普光明殿。 此明圆通始末时法不迁。 此品须来。 三释叙致始成正觉之所由者。 何故品初叙其始成佛之时及处何意。 经云。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普光明殿乃至妙悟已满者。 意明此十定及离世间品等五位进修始终皆以此普贤行体为升进故。 又四十品意谓虽别。 总不离普光明智十定之体。 一时同说。 无前后际。 十方同然。 以此升天。 但云不离菩提场普光明殿。 如说十定品。 一会说十一品经。 在于十定初。 亦同此品。 如前叙致还云。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乃至妙悟已满。 以明十定品以定无前后普收一部经之始末及三世故。 此离世间品。 以其二千法门普贤行体。 成佛因果。 普收前后及三世常然之道故以叙之。 明总是初成正觉时一时以普光明智人间天上及十方世界一时顿印无有前后。 圆镜顿照诸境。 为此教顿为大心众生顿举智境。 非如少解者情识所知故。 成佛亦一念成。 说教亦一念说。 但。 约智体非三世时分岁月情量所收故。 四释说法之主所以者。 此品何故还令普贤菩萨说者。 明此二千法门是普贤所行常行故。 还令普贤自说自行。 令诸闻法者仿而敩之。 即行普贤之行。 如是乃至示现成佛入涅槃。 总是普贤行故。 若以根本法身智身佛。 无成坏之功。 以差别智论。 总是普贤行摄故。 是故如来出现品明自己觉行圆满故。 十方诸佛同号普贤。 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中但一分觉心。 能治一切烦恼中一分粗惑。 行得一分慈悲。 虽践普贤一分行踪。 然未全具普贤行满故。 随位佛果但同号为月为眼为妙。 至如来出现品。 明觉行齐圆故。 是以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同号普贤佛故。 明根本智全成差别智用。 满得名故。 以体收用。 此乃就用成名故。 今此品令普贤说者。 亦是以根本智就用成名。 若约初心信解。 即将用从本。 以普贤用从根本智。 世界名金色。 佛果号不动智。 能觉之人。 号曰文殊。 此至自行佛果觉行已圆。 即以根本智从用。 佛号普贤故。 所行行亦号普贤佛故。 如说此品普贤。 是约本从用普贤。 及说十定品普贤。 亦是如初会中普贤是毗卢遮那如来自行普贤。 十定品已来普贤。 是凡夫。 从十信已来升进道满自行普贤。 明自十信心至十地。 以用从本即成根本智使令圆满。 从十地向十一地以根本智从用成差别智。 一向利生。 即说十定已来普贤菩萨是也。 是故说十定品时。 已登十地。 诸菩萨再三求觅普贤不得者。 明以根本智会用未及满故。 如来令生想念。 普贤如对目前方得见者。 明纯用是普贤故。 即以智体从用。 是故出现品中。 令文殊问普贤者明以体从用故。 如说此品普贤是直以体从用普贤。 共初如来初会中普贤。 其功相似。 是以初会所说法门。 皆令普贤说法。 亦是以体从用。 第二会以普贤智用从体。 直至十地。 皆是以用从体。 且令成其根本智使圆明。 然后十地终舍三昧涅槃乐。 如稠林烦恼故。 方令具普贤大用始得称周设教于生死中自在故。 如是安立修行。 以智境乃是一时。 是故十定及此品。 总通叙始成正觉菩提场始末。 有发心之士。 深须得意方堪修道。 作前后多生寻求不可相应。 但自以定慧力。 观照所缘真俗内外心境染净偏多处。 以理智体用平等法而用治之。 散动多者以定治之。 乐寂多者以平等法身及大愿回向力悲智治之。 一如此经五位修行法。 治之至究竟趣。 若自智不及志求良匠。 不可安然致无所益。 当知此说法主者是成佛果。 后以体从用普贤说。 始终常道普贤二千种法。 用该万行。 八地舍七地中有行。 有开发智净无功。 十地舍涅槃三昧稠林行成普贤行。 入于生死圆满大悲。 方始自在。 第五随文释义者。 于此一品有七卷经。 长科为十段。 一尔时世尊已下至尽于法界等虚空界有八行经。 明叹佛成道所得法门。 是此品序分。 二与不可说百千亿已下。 至说不可尽。 有二十一行。 是叹菩萨大众志德圆满分。 三其名曰已下。 至入于无碍清净法界。 有十行经。 明菩萨例名及叹德分。 四尔时普贤已下。 至然后从其三昧而起。 有三行半经。 明普贤入定大地十八相震动普贤起定分。 五尔时普慧菩萨已下。 至佛子如是等法愿为演说。 有七十二行半经。 此一段明普慧菩萨有二百问都问一初发心乃至究竟佛果法门行相分。 六尔时普贤菩萨告普慧菩萨等已下。 至第五十九卷中二千答后佛子。 是为如来应正等觉。 观十义故示般涅槃。 此一段普贤菩萨有二千答。 其所答法一一有十法。 其文一一自具不烦解释。 但如说修行是为正说分。 七佛子此法门名菩萨广大清净行已下。 至当知是人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十二行半经。 是付嘱流通此品法门分。 八说此品时已下。 至颂有十一行经。 明法威动地十方诸佛皆悉现前称赞普贤所说之法佛共守护此法分。 九于无量劫修苦行已下。 一段颂有十六行。 都叹能发大菩提心所行慈悲愿行之人功德广大无比分。 十其心不高下已下。 五言颂直至卷末。 有二百七行半颂。 以诸譬喻颂诸菩萨大悲饶益及所修法门分如经自具一一分明。 但有发菩提心者。 皆应顶敬诵持以用庄严身口意业。 以成法身大智大悲行愿之门。 成就佛果普贤大用如叹德中妙悟皆满者。 无功之理智性自遍知故。 二行永绝者。 断常有无二见也。 达无相法者。 智境如幻心境无主。 住于佛住者。 佛无所住。 得佛平等者。 大智遍周知根与益无自他也。 到无障处者。 圣凡同体总别自在。 不可转法者。 体用自在无性可转。 所行无碍者。 智用遍周无物为碍故。 立不思议者。 迷亡任智也。 普见三世者。 智印古今无延促也。 身恒周遍一切国土者。 内外见亡大小情尽。 心如虚空智体自遍。 对现色身非往来也。 智恒明达一切诸法者。 叹如来差别智满了。 一切行尽一切疑无能测身一切菩萨等所求智者。 叹如来最后身之德用。 义无不尽。 行无不周。 身无不遍。 事无不知。 智无不圆。 任无功用。 心无卷舒。 十方普应。 无心意识任德所求。 以无依住声一音遍告。 随根别悟任智不同故。 已下如文自明。 此离世间品。 是佛果之后普贤恒行。 普印十方无休息也。 如善财见慈氏如来。 慈氏如来却令见文殊师利。 又闻普贤名。 善财起无量十大愿云。 方见自身入普贤身此品同彼。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将释此品六门分别。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释如来所居之处。 四释说法之主。 五释所集之众意。 六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此品何故名为入法界品。 明信乐者。 从迷创达。 名之为入。 身心境界性自无依。 名之为法。 一多通彻真假是非障亡。 名之为界。 又纯与智俱非情识境。 名之为法界。 又达无明识种纯为智用。 不属迷收。 是无依智之境界。 名为法界。 又以智体无依无方不遍。 普见真俗总不思议。 毛孔身尘参罗众像无边境界佛刹重重智凡同体境像相入。 名为法界。 又一尘之内普含众刹。 无空不遍。 无刹不该。 不坏报境。 重重无尽真通理彻名为法界。 又以一妙音遍闻刹海。 以一纤毫量等无方。 大小见亡物我同体识谢情灭智通无碍。 名为入法界。 此约智境普名。 勿依肉眼情识所见。 二释品来意者。 前明自己如来出现。 又明心无所染名离世间。 此乃纯是法界无虚妄界。 以是此品须来也。 此品是一切诸佛成道之己智之常果。 无始无终。 亦是前之五位进修。 以此为体。 至此惯习满故。 任智施为还源本法。 三释如来所居之处者。 何故前余会之首。 皆云不离菩提之场普光明殿。 又三会同居普光明殿。 此之法界一会。 何故不同前会。 直言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者何意。 答曰。 为明前普光明殿说十信心。 以次说十住十行等五位。 六位升进之门。 为不离菩提体上而有进修。 故言不离菩提场如来成正觉之体。 恐失经之本意故。 须重叙。 三会同在普光明殿者。 明信进五位修行已终。 不移普光明根本不动智体为境。 非妄情故。 时亦不迁刹那之际。 此法界会。 直言在室罗筏国逝多林明前约。 位升进已终。 此会明自己成佛果满度众生之行故。 在人间国邑园林。 又化二乘声闻缘觉及净土菩萨。 即纯以自在法界为体。 不立五位菩提及行可修。 亦无差别智普贤愿行可学。 总是佛果已满。 普贤行已周。 恒遍十方利众生法不须和会。 以此直言逝多林。 如众流入海诸河名亡。 但以法界为名。 不同以前五位升进和会行相故。 在室罗筏国者。 旧云舍卫国。 云室罗筏国者。 此云好道。 亦云闻物。 以此城中人好学道德余国闻其国中有多人物故。 以人之道德以成国之名。 逝多林者。 逝者往也。 度也。 速也。 为佛世尊在此园居一切众生而往佛所。 速得度脱以佛度众生广多故。 故因立名也。 林者此园有林故。 亦以如来行多。 以法界普覆荫遍含生故。 以佛行为林。 以林为荫覆。 得清凉义故以法界清凉。 荫众生烦恼热。 令清凉故。 故曰逝多林。 若以因置寺园之时。 以所施成名。 以祇陀太子植林须达长者置园。 以长者济乏所求孤老皆惠。 亦号祇树给孤独园。 今以约如来智德遍含广多济物。 号为逝多林。 园此方名寺。 彼方名园。 若法界体用智境普含。 以法界无限智境为逝多林园。 非以肉眼情识所见也。 乃是尘刹遍含之园也。 四释说法之主者。 此说法之主。 亦是前菩提场毗卢遮那如来。 亦是于五位法中诸菩萨自成之佛。 亦是当来弥勒如来所成之佛。 亦是三世古今一切佛故。 以法界中智体无三世古今延促之情见故。 以法界中无新旧成坏佛故。 以法界轮度众生入涅槃。 不移法界一毫一微尘体用时分不异故。 在凡情妄见异。 在法界见见一切众生初发菩提心乃至成佛转法轮智一切三世诸佛成佛一切众生成佛。 同住一刹那一微尘一法身一智慧一言音一解脱一神通一不思议一报境界一莲花座。 重重重重无碍无碍。 此约智眼实见。 不可随愿肉眼妄情所知。 若有能如是真实信解者。 当知此人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坐佛道场得如来智。 为能信自他身心总一法界大智之体之用故。 此法界中能说法教体。 约举其十。 一以如来神力为能说教体。 以佛神力所见法故。 二以不思议为教体。 所现音声法门非口言心思任法现故。 三以虚空为教体。 所现诸法境界如虚空故。 四以光明为教体。 以此如来眉间光名普照三世法界如来放眉间光明现诸法故。 五境界为教体。 以一一境界互融相含含十方佛刹法故。 六以佛报果为教体。 现昔往业所修行法门所庄严故。 七以法性为教体。 无身心可证修故。 八以菩萨名号为教体。 一一名号之中约所行法以成名故。 九以菩萨等名数为教体。 列普贤文殊五百菩萨。 十十同名。 表五位因果法界境中一多齐圆满故。 十以普光明智为教体。 十方世界一时应根普现化故。 如是说法教体无量无边。 且约举其十。 若以能闻受教之人。 约以六事相应。 眼耳鼻舌身心六处触受得无所著。 以为能闻及所受教之人。 非独耳根听闻以为闻教之者。 五释所集之众意者。 此会初所集之众。 有一百四十二个菩萨。 普贤文殊二为之首。 自余一百四十个菩萨。 十十同名。 都云五百。 经云菩萨摩诃萨五百人俱又下文云。 此诸菩萨皆悉成就普贤行。 如是五百菩萨。 皆以文殊为法身。 根本智之体。 普贤为差别智之大用。 如是一百四十二个菩萨。 云何成五百之数。 自天冠菩萨已下一百个菩萨。 是本法界果体中本十波罗蜜之行。 互融十中一一中具十十中具百。 是法界中等一切众生。 万行大用之门。 十冠菩萨已下。 是法界中行果也。 自初日光焰幢等十幢菩萨。 十力菩萨。 十藏菩萨。 十眼菩萨。 如是四十个。 皆以文殊普贤二行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中。 通普贤文殊四十二贤圣行中。 各以十波罗蜜。 会融理智大愿大悲。 进修四十心之诸行。 一波罗蜜中具十。 十中具百。 于四十心中成四百。 加后法界本果中百波罗蜜成五百。 皆以普贤文殊为体用。 以四十二圣行中。 以四百个波罗蜜门。 至此法界本果行中。 天冠菩萨已下一百个菩萨行果。 会同入法界故。 故号为五百。 此明四十心进修之佛果。 会法界根本无进修之本果行故。 自十冠菩萨。 所以为法界中本行果。 冠是顶上庄严。 明法界是本佛果万行之顶故。 以名下之义及所严饰知之。 为此经名目严饰住处众数皆是法门。 他皆仿此。 次下有五百声闻众。 是得闻此法众。 次下有无量世主众。 已下他方所来十方咸集之众。 皆是法界本行因果。 五百声闻众。 是示现不闻不见此法界不思议神力众。 如是五众。 随文释义方明。 且略言尔。 六随文释义者。 于此品中长科为两段。 第一从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已下。 至第六十一卷中一切法界教化成就一切众生而亦不离此逝多林如来之所。 有一卷半余经。 明如来入师子颦申三昧。 及放眉间光现法界门。 令诸菩萨以五位升进佛果。 入法界无进求自在佛果分。 第二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 直至经末已来。 为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东行就根利生成行表法。 令后发心者不迷其行。 令易开解分。 又于初段逝多林中复长科为二十七段。 一尔时世尊已下。 至与五百菩萨俱。 有一行半经。 是当品序分。 二普贤菩萨已下。 至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五百人俱。 有四十九行半经。 为列众分。 三此诸菩萨皆悉成就普贤行愿已下。 至以大光明网照法界故。 可有八行半经。 叹前菩萨志德分。 四及与五百声闻已下。 至于佛智海深信趣入。 有三行半经。 明列声闻众及叹德分。 五及与无量诸世主俱已下。 至求一切智。 有四行经。 明列世主众及叹德分。 已上五段是列众分。 六时诸菩萨大德声闻已下。 至如来智。 有三行经。 明诸大众同心念请如来十种法门分。 七一切世间诸天及人已下。 至一切智广大愿力。 有六行半经。 明能信解开示此法之人皆自非得加被方知分。 八唯愿世尊已下。 至愿皆为说。 有十二行半经。 明重请佛说随顺菩萨及众生法及如来往昔所行之行成道等有三十问。 请佛为说分。 已上三段请法分。 九尔时世尊已下。 至靡不咸以摩尼所成。 有十三行经。 明如来以三昧力显示往昔所行报果庄严十方及此大庄严楼阁广博分。 十尔时复以佛神力故已下。 至周遍十方行列庄严。 有十六行经。 明以佛神力忽然逝多林地严丽广博周遍十方分。 十一时逝多林上已下。 至皆住虚空周匝遍满以为严饰。 有七行经。 明以如来往昔善根及自法力庄严虚空分。 十二何以故已下。 至如来身住逝多林菩萨众会皆悉充满。 有十四行经。 明叹如来神力自在庄严大众圆满都结十方同然分。 十三见普雨一切庄严云已下。 至而为庄严云。 有十一行经。 明十方虚空雨宝云庄严虚空及以宝地分。 十四尔时东方过不可说佛刹已下。 至与其眷属结跏趺坐。 已上有十段经。 十方菩萨来集分。 以上六段是答前两度共四十种问。 已下亦是前之五段答前问佛三昧神力及佛报境。 次下十方来集菩萨众。 是往所修行身于依报中。 答前往因所修诸地十波罗蜜。 以明行满故。 庄严身亦满。 有十个佛国十佛名号。 是所行行中因果。 十佛皆号王者。 皆明佛果智自在。 菩萨以网罗覆其身。 皆明教网具足。 十五如是十方一切菩萨已下。 至皆是如来威神之力。 有二十五行经。 叹如上十方诸来菩萨志德用分。 十六于时上首诸大声闻舍利弗已下。 至不见如是广大神变。 有五十行经。 明如上声闻无如是善根之种如来居逝多林神变庄严广大佛刹菩萨众海为宿世无善根皆悉不见分。 十七佛子如恒河岸有百亿无量饿鬼已下。 至下颂有十种喻。 比声闻无有广大菩萨善根。 在其会中不知不见如来自在分。 其所有十喻经文自明如是。 声闻示同不闻不见如来变化神力境界菩萨众海。 令诸实是声闻回心种如来大愿大智大慈悲。 常处生死广利众生故。 十八明毗卢遮那菩萨等十菩萨说颂分。 已下有十菩萨。 并是十方来者。 各说一颂各随自名。 各自叹自法。 是一切诸佛诸菩萨行。 皆随菩萨名下义表其颂意可见。 如初毗卢遮那愿光。 明菩萨是种种光明直是佛果。 愿光者。 是佛果中菩萨行。 从初总叹。 令诸菩萨观察逝多林如来境界。 次下九个是总中别。 各随菩萨名下义取所颂之法也。 如不可坏精进王者。 还颂不可坏精进义王者自在义。 已下仿此准知。 十九尔时普贤菩萨已下。 至演说此师子频申三昧。 有六行经。 明普贤菩萨以十等一切方便门欲演说师子频申三昧分。 二十何等为十已下。 至佛子此十为首。 是十种不可说法句分。 二十一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法句都结通已下六行经。 是普贤菩萨观佛境界说颂分。 于此十行颂中重颂前十无尽句法。 意明法界体性无碍。 一多互参大小相入。 毛孔微尘悉含一切诸佛刹海。 一一境界皆互容无碍。 颂云。 一一毛孔中。 微尘数刹海。 悉有如来坐。 皆具菩萨众。 如经具明已上二十一段经。 明如来以师子频申三昧。 令五位中升进普贤万行法门会入法界。 性自圆满本无和会。 普贤行故。 自此已下如来放眉间光。 名普照三世法界门。 令诸菩萨安住师子频申三昧门。 已上二十一段且会法界中。 普贤差别智无碍行满。 还令普贤说颂叹法已下放眉间光即明己法身根本普光明智与法界中无碍自在。 差别同异普贤行门。 理智体用一时同会。 即令文殊说颂叹法。 以文殊普贤二体成真俗二智法界平等恒然法门。 此法界中体用二门。 若无普贤即差别智不行。 即趣寂无悲行。 若无文殊。 即普贤行是有为。 是无常故。 以此二人之法门成一法界之体用。 一切诸佛法总如是言其佛者。 但于此二人体用中无所住名之为佛。 言住佛所住者。 佛住无住。 但于此文殊普贤理智万行体用中。 而无所住之智。 而得佛名。 是故前普贤是以行彰理门。 后文殊是以理显行门。 为言诠立教即名有前后。 约其法界二法同资元一体用故。 且以如来举缘表法即师子频申三昧属普贤门。 眉间毫相光明即属文殊门以光明是法身妙慧所显得。 根本智所起师子频申三昧。 是差别智中行故。 二人同体方成法界自在之门。 表根本智自性无言。 作用言说是普贤所收。 若也三法别行。 即是人天生死。 设得道者名为眇目矬陋。 或止宿草庵。 不入法界大宅门故。 师子频申三昧者。 是五位中进修已满理智会融。 已终加行疲极顿亡。 法悦充满不属升进。 任智普周现化神通。 不为而智境应用不作而佛刹互参。 极微不为小。 而无尽佛刹海处中尽。 虚空不为大。 恒十方咸处纤毫之内。 此乃纵任智海现宝刹而互参。 名曰频申。 称理而一多身境相含。 名为三昧。 频申者。 舒适悦乐无劳之义。 意明前五位升进。 缘有为无为融通作意疲劳相。 此法界是升进已满。 任智适悦众法自成。 无作意劳倦故。 已下放眉间毫相光明。 名普照三世法界门。 此以法身根本智显行自在门。 属文殊师利。 即下以文殊说颂叹法。 明令此文殊普贤理智法同行故。 即佛果自然圆满。 但体理智体用法界之意。 不可逐于纸素竹帛著录抄写前后名言。 为名言不可一时。 但取理智知其总别同异成坏。 然为迷情初启。 先须诸善行方便。 以显理门。 因理智明。 如十波罗蜜中。 九波罗蜜是行。 唯智波罗蜜是果。 余九波罗蜜是助显智之方便体用。 以是如来出现品前先明普贤行满。 出现品内方明果行一时。 文殊普贤佛以光加二人。 共为一个理智万行体用。 今此初以普贤会法界。 大用之体。 现师子频申三昧之门印之。 以三昧是行故。 次眉间光明名普照三世法界门。 令诸菩萨安住师子频申三昧者。 即明法身根本智照现差别智为一体用方名入法界门。 是故已前二十一段经。 是以行会理。 无著门即以普贤为主文殊为伴。 以下如来放眉间光。 名普照三世法界门。 即以理会行。 圆融自在无碍门。 即以文殊为主普贤为伴。 如是主伴参融方名法界自在。 从尔时世尊欲令诸菩萨安住如来师子频申广大三昧故。 已下直至不离此逝多林如来之所。 名以理会行圆融自在无碍门。 于此段中复分为六段。 一尔时世尊欲令诸菩萨安住如来师子频申广大三昧已下。 至入如是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神变海方便门。 有四十三行经。 明诸菩萨蒙佛光照得无量神变海方便门分。 二云何为种种三昧已下。 至入毗卢遮那如来念念充满法界三昧神变海。 有六十六行经。 正说所入三昧之名分。 三其诸菩萨皆悉具足大智神通。 已下至悉见于佛。 光明所照有五十三行半经明诸菩萨蒙佛光明所益之德分。 四尔时诸菩萨得不思议正法光明已下。 至说颂有二十行。 半经明诸菩萨所得三昧神通现变化云庄严逝多林及十方国分。 五已下一段有二十六行颂。 明文殊师利说颂重颂前法分。 如文具明。 已上明佛光所照诸菩萨蒙光照入频申三昧普贤境界方便门。 但是一切三昧总是方便行门普贤境界。 总是文殊法身根本智所成就故。 六尔时彼诸菩萨已下。 至不离此逝多林如来之所。 有六十三行经。 明菩萨以佛三昧光明照故得如上三昧及无限大悲无限神通无限饶益众生分。 二十七段经文。 总明答前菩萨诸世间主前后四十问。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三长者李通玄撰六随文释义者。 从初列众之中有二义。 一释菩萨名。 二释声闻名。 初释菩萨名中。 有六段意趣。 一从初一百四十二个菩萨。 以普贤文殊二菩萨及佛。 是总该五位及法界因果。 通收一部经之总别同异成坏法也。 二从初十个同名号为幢菩萨。 是十住位中法慧等菩萨。 至此法界无作果。 号之为幢。 为以彼初发心十住智慧摧坏烦恼。 至此法界果位。 号之为幢。 三次已下有十个威力菩萨。 明从十行中功德林等十林菩萨至此法界果中号为威力故。 明以众善行威力故能成法界果行故。 四次已下有十个同名藏菩萨。 是十回向中金刚幢等十个幢菩萨。 至此法界果中号名为十个藏菩萨以彼十回向。 以回向摧破偏见会。 融理智悲愿。 能成众德。 至此法界果中。 号之为藏。 五次已下善眼等十个同名为眼菩萨。 是十地位中金刚藏等三十七个藏菩萨。 至此法界果中。 号之为眼故。 以彼十地中含藏众德。 则法眼分明普见法界故。 此已上四十个十十同号菩萨法界果前四位。 以此四十心通普贤文殊。 为四十二贤圣道。 以成法界果门。 今至本故。 六次已下有十个菩萨同号冠。 直至列菩萨众末。 有一百个菩萨。 是法界中根本智上十波罗蜜之行。 为一波罗蜜中互体圆融。 即一中具十。 十中具百。 如是天冠菩萨已下一百菩萨。 即明百波罗蜜行也。 通前四十个菩萨。 皆具十波罗蜜。 四十中有四百个。 随位进修波罗蜜。 通此法界果中百波罗蜜。 共为五百。 是故经云。 如是五百人俱此诸菩萨皆悉成就普贤行愿者。 即普贤文殊及佛根本智。 三人法行遍故。 与如是五百行门。 以为自在体用。 乃至无尽。 如下五百童子童女优婆塞优婆夷列五百。 总约此五百行门立名。 一万龙。 以约随智万行。 六千比丘。 约加信及五位中五百行门通收。 故云六千。 第二释声闻众名者。 舍利弗以其母眼明利如鹙鹭鸟目。 以母之目似鹙鸟状。 以为子号。 大目揵连者。 此云采菽氏。 以母姓菽以为名故。 母是绿豆仙之苗裔故。 摩诃迦叶者。 以身金色能饮日光。 亦云是饮光。 仙人之裔也。 摩诃此云大。 离波多者。 此云供养。 须菩提者。 此云善现。 阿楼驮。 此云无灭。 难陀此云欢喜。 劫宾那。 此云黄色。 是往昔黄头仙之裔也。 迦旃延者。 是一宗之姓。 是此胤故。 延为胤也。 富楼那者。 母号满慈。 以取母号。 如是十大声闻示同不闻不见如来不思议法界变化之事令。 乐小法者趣求大故。 前五百声闻及世主是先已有种者。 能随佛所行故。 师子者。 无畏也频申者适悦无疲劳也。 此明无作纵智自在不为而应无限深法自成也。 以无功圆满也。 如前已释。 入此频申。 三昧庄严楼阁忽然广博无有边际者。 广大博宽也。 言此楼阁忽然宽大与法界虚空等故。 明如来境界恒自无边。 众心迷解一念相应。 无法不等故。 心如虚空遍含法界。 故云忽然广博无有边际。 此乃引导后徒。 非现前之众。 金刚为地者。 法身感果所得报成故。 无量宝华及诸摩尼普散其中处处盈满者。 总别众行之所感生。 琉璃为柱者。 无垢净心住持悲愿之所报感。 众宝合成者。 明柱上庄严。 具足众宝。 明以一净心中住持万行无所倾动。 大光摩尼之所庄严者。 根本智之感生故。 阎浮檀金者。 其金柔软明净甚过常金。 柔和恭慎心所感生故。 如意宝王周置其上以为严饰者。 从根本智起差别万行。 自在无碍饶益一切众生之所感生。 危楼迥带者。 危者高也。 迥者远也。 带者以众宝严映。 总言宝楼高远。 映带互严以遍法界。 其中众多宝楼互严映彻。 以楼傍阁道傍出栋宇。 相承犹连接也。 言一一满法界窗闼交映者。 明宝阁上门窗映彻明净无障。 阶墀轩槛者。 层级为阶。 阶下平地砌宝为墀。 阶上宝板为槛。 槛上宝竿为轩。 登楼赋云。 凭轩槛以遥望。 此之是也。 种种备足都言万宝备严。 大约阁是差别智感成。 楼是本智起观照用。 超诸境界感报所成。 或人天形像宝为庄严。 利益人天行所报成。 宝网是教宝。 垣墙是戒宝。 树是依荫众生之行。 宝幡是回向之行。 宝河是慈悲之行。 一一如是约智众行。 所成报故。 又就以上报上。 又加神通所严。 初陈楼阁庄严。 次陈宝地遍周庄严。 次陈虚空庄严。 次陈十方诸菩萨来集身相庄严。 一一庄严皆映彻相入互体重重。 十方诸佛菩萨众海身土及庄严一一相入自在无碍者。 但约法身根本智为体。 差别智报得万事合然故。 设一切如来起一切神通。 不离此智起大用故。 无不自在。 无不相入。 无不明净。 如是之智以如上五位和会进修乃得成故。 独修一法不可得也。 只可多不离一不可守一以为自然。 此逝多林及一切法界国土庄严不离二法。 一约往昔所修行理智大慈大悲大愿众行所成。 二以佛菩萨不思议神通所严。 如经自明。 是答前诸菩萨四十问。 从尔时东方已下十段经。 明十方菩萨来集。 明法界中佛果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本行。 答前菩萨所问。 总是自佛果行无尽遍周。 是故世界名金刚灯云幢。 金刚灯云幢者。 明一切佛皆从此金刚智起大悲之行。 摧破诸众生烦恼。 故名幢也。 佛号毗卢遮那。 胜德王者。 即是行中之果。 菩萨亦名毗卢遮那。 愿光明者。 是明以果随昔愿行大慈悲故。 王者。 明佛果随行种种自在无碍。 以从金刚智起故。 以是果行名同故。 与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菩萨俱来者。 言行满令诸菩萨会此法故。 故云俱来。 此明檀波罗蜜中主伴行满。 所有诸来菩萨皆以宝网严身者。 明教行满故。 已下九方总以十波罗蜜。 以次排之。 总是一佛之金刚智上。 总别同异之行仿此例知。 已下如文自明。 但释经大意。 法门经中自具。 已前二十一段经是。 以行会理门已释竟。 已上普贤为主文殊为伴。 已下如来放眉间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门。 即是以理会行圆融自在无碍门。 已下文殊为主普贤为伴。 尔时世尊欲令诸菩萨安住师子频申三昧。 放眉间白毫相光明。 名普照三世法界门者。 以此光是法界身中根本普光明智。 此智现前时。 即见三世久远如今一体。 无尽劫生死。 亦不移现前总无体性。 成大智海众法清凉。 便以众行起差别智知根利生普周刹海无有休息。 名为普贤行。 即经已下文中。 获不可说诸三昧门教化无限诸众生门。 具如经说。 如文自具。 已上二十七段经。 答前菩萨大众所问四十法门竟。 此法界法门。 明智体自在以智力自现不藉如来口言。 又令文殊普贤二人本位自宣本果之行。 令易解故。 不迷教之体用故。 已上是一部经之始终圆满。 总法界体收。 自已下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 名为就俗利生成行门。 已前教中。 但云文殊师利不云童子明此已下入俗化蒙以行立名。 便名童子明已前总约佛果普光明智中起十方贤圣。 以立化仪即觉首目首等五位诸菩萨。 是皆通化无方潜显自在。 文殊为信首。 不名童子。 自此已下。 以法界体中入俗草创化蒙。 约行所行立名。 即号文殊师利童子。 以妙智慧化童蒙。 入佛智慧生佛家故。 此是三世诸佛。 始发菩提心。 初法身现根本智无性之理妙慧故。 一切三世诸佛从此而初生佛家。 从此而成就普贤大愿行故。 何故名为就俗利生成行门者。 已前但云升天。 表行成就诸天未往入间俗中化利。 此法界品已前一卷半余经。 但有菩萨声闻世主已得道者。 未有处俗凡夫入此法门。 自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已下。 是入人间。 就根接俗。 化利凡夫。 令其得此法界道理。 又令善财童子遍求善知识五十二人。 以表五位三种因果文殊法身中根本智普贤差别智中行。 于此二中无所住智。 名之为佛。 以此三法具足。 名之为佛。 以此三法遍与五位终始而作因果。 名为乘如来乘直至道场。 亦名乘法界乘。 以法界还以此三种因果为体用故。 前后五位因果例然。 总以此三法为因果。 此佛文殊师利普贤菩萨。 与五十个善知识行。 而作因果。 而自无因果。 为自佛果位中无所修无所行故。 但与五位中修行者。 作治染净二障习气生熟处。 说名因果。 然法身理智万行自无因果。 但以五位中加行治惑习气。 而立如是因果之名。 以文殊师利往诸觉城人间。 就根教化。 令善财起加行位求五十三善知识。 成一百一十因果法门令学者不迷其五位之行。 使易解故。 与后发菩提心者。 作修行之样式故。 故名为就俗利生成行门。 为与学者行样式令不迷故。 更有余意。 至下就位方明。 从此就俗利生成行门中。 自文殊师利童子已下至经末。 长科为三段。 第一从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已下。 至六十二卷之初。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 此一段经。 名为创始就根入俗游历门。 第二渐次南行经历人间至福城东。 是文殊入俗人间。 说普照法界修多罗门。 第三从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来集已下。 直至经末。 是辨根与法成行门。 第一从创始就根入俗游历门中。 分为两段。 一从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 至辞退南行往于人间有二十行半经。 明与同行菩萨及常随侍卫之众辞佛南行往于人间分。 二尔时尊者舍利弗已下。 至成就一切佛法。 有八十六行半经。 明舍利弗等六千比丘随逐文殊师利南行在路发心得此一乘法门分。 随文释义者。 第一从初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一段中。 经云。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者。 明以自法身现根本智。 楼阁中起差别智。 以利众生故。 名为出。 无量同行菩萨者。 成助道翼从。 共教化众生故。 是万行主伴。 常随侍卫诸金刚神者。 都举诸侍卫之神。 此神之中。 约有二义。 一以诸神所行约自德立名。 二约文殊师利之德差别行上。 以标其德。 以为侍卫守护之义。 此一段并菩萨神天有三十二众。 通后六千比丘众。 以为四十二众。 以为四十二种方便行。 成就众生大智慧解脱之海。 初金刚神者。 法身中普光明智也。 智现名神。 普为众生供养诸佛身众神者。 是恭敬义。 以广化身云十方恭敬供养诸佛引接众生报得其身端正严饰故。 足行者。 是精勤义。 教化众生无疲劳行。 风神者。 以摩尼为宝冠。 表明净无垢智能设教义。 以风体能吹坏散一切万物。 亦能升持生长一切万物。 然自无体性所依。 以离垢宝冠表之。 像法身智慧能说教网散坏烦恼染净自无所依。 以巽为风教故。 余如经自具。 如鸠槃茶王所除饿鬼趣者。 以此大囊垂下如冬瓜。 坐以踞之。 行以置之于肩。 取像表法。 以大悲垂俗担负众生无辞劳倦。 摩睺罗伽王者。 此是腹行大蟒之类。 取像表法。 以胸腹行是恭敬义。 此是守护僧伽蓝神。 自余准名下义。 表之仿此。 文殊师利及诸菩萨出自住处者。 随根接俗也。 右绕如来无量匝者。 敬顺所行。 右绕者。 从南自东至北是。 第二舍利弗等六千比丘随逐文殊南行段中。 复分为七段。 一尔时尊者舍利弗已下。 至皆是文殊师利说法教化之所成就。 有十二行半经。 明舍利弗及六千比丘随文殊师利南行分。 二尔时尊者舍利弗已下。 至白毫相光来照其身从顶上入。 有十六行经。 明舍利弗劝诸比丘观察文殊师利随路行时十种福相严身及道路分。 三尔时尊者舍利弗已下。 至此诸比丘愿得奉觐。 有十行半经。 明舍利弗赞叹文殊师利十无量德诸比丘众咸欲愿见文殊师利舍利弗为白文殊师利分。 四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 至愿我一切悉当具得。 有六行半经。 明六千比丘顶礼文殊师利自发大愿佛证知分。 五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诸比丘已下至近如来地。 有十八行经。 明文殊师利菩萨为诸比丘说十种无疲厌法行不堕二乘地入如来地分。 六时诸比丘闻此法已下。 至住菩提心坚固不动。 有十六行经。 明六千比丘闻文殊师利说法得无碍眼三昧于一切法各得十十法解脱门分。 七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已下。 至卷末。 有六行经。 明文殊师利重劝比丘住普贤行便得不离文殊师利足下普贤于十方佛所悉现身具足一切佛法分。 随文释义者。 六千比丘表信心亦入位故。 以十信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路上一时总得故。 故云六千前后围绕。 以舍利弗为主。 自余为伴。 主伴同行。 明升进求正法故。 出自住处者。 出自声闻及诸权见故。 趣求法界大菩提故。 绕佛三匝。 皆顺佛正教故。 绕佛三匝。 皆是右绕自南向东向北向西至南。 如是三匝。 以为右绕成法。 令人返左行。 如是六千比丘是舍利弗同住。 出家未久非是罗汉。 宿世有种皆易发心。 经云。 六千比丘悉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根解力广大信眼明彻者。 明往昔曾种信根今生信种已熟。 舍利弗劝诸比丘令观文殊师利菩萨福德圆光映彻者。 是心净之常光。 能令见者欢喜。 光网者。 是法网圆满明其教光。 严身见者。 灭苦故。 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 庄严者。 明身心常与八正道俱故。 周回十方常有道场者。 化行常满十方。 诸佛说法之时。 放眉间光灌文殊顶者。 明文殊师利是十方佛创蒙发心。 法身无相智慧之顶。 一切诸佛初发心时。 入此智慧而生佛家故。 一切众生初发菩提心。 皆以此法身无相智慧为体。 一切众生皆自有之。 皆须方便三昧。 方能明现故。 树皆宝严。 明因行报生六千比丘观察文殊师利及所闻十种无疲厌法。 便获得无碍眼三昧者。 得法身中无相智眼明净。 以执亡见谢智眼圆通非肉眼故。 身边等五见亡法自明矣。 即十方碍尽。 初一切法中各明十法。 以明三昧力创始。 初明后劝普贤愿行加进一切诸明悉达。 此已上明六千比丘发心竟。 后明觉城化缘利物。 如舍利弗。 是示现声闻。 前已述讫。 已上余义可解之意。 如文自明。 第二入俗人间。 说普照法界修多罗门。 即在福城东娑罗林大塔庙处也。 又此一段从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已下。 至娑罗林中大塔庙处。 有十五行半经。 复分为两段。 一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 至人与非人之所供养。 有七行半经。 明文殊师利行往人间至所堪授化缘之分。 二时文殊师利与其眷属已下。 至大塔庙处。 有八行经。 明文殊师利说普照法界修多罗门闻法获益分。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发菩提心都结前法渐次南行经历人间者。 明菩萨接引向明以离为明。 经人间者。 明菩萨大悲为不请之友就根引化故。 福城者。 约人多修福以立城名。 亦约圣者所止皆为福德庄严。 幢者有二义。 一过去诸佛曾于此处难舍能舍破所著故。 名之为幢。 二此处古佛塔庙并有林木森竦高妙之所庄严。 大塔庙者。 名称十方佛国远闻。 名之为大。 亦约说法界门无里外中间见亡。 名之为大。 于中安置尊者之形像不可毁坏。 名之为塔庙。 亦名为幢。 有梵僧云。 其此塔庙。 南边打鼓。 北边不闻。 故世间名为大也。 娑罗云高竦也天龙夜叉已下。 明天龙八部及人常所供养故。 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者。 所同来菩萨神天六千之众。 说普照法界修多罗者。 是根本智明彻遍周随根遍故。 百万亿那由他者。 当此沟也。 大意明不可说修多罗以为眷属。 此明差别智遍周应根授益。 修多罗此云长行经。 说此经时于大海中已下。 明无量龙闻法悉舍龙身生天人中。 一万诸龙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及无数众生于三乘中各得调伏。 明各自依根随差别智得自根性法门。 已上明普照法界修多罗随根济门如经自具。 第三辨根与法成行门。 从无量大众从其城出。 直至经末。 总是为文殊师利观察善财及其数。 并往南方妙峰山上。 以次南行询求五十三人。 为善知识。 用五位因果进修行门。 欲令后人仿之成行。 劫名辨根与法成行门。 于此一段之中。 复分为两段。 第一从无量大众从其城出已下。 至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 有九十四行经。 明福城四众咸集文殊师利随所乐求为其说法令得清净及观善财推其因果劝令亲近善知识门。 第二尔时文殊师利如象王回已下。 直至经末。 名为知根与法令其成行发生后学门。 从初第一段中。 有九十四行经。 约分为六段。 一从无量大众从其城出来诣其所已下。 至五百童女。 有二十一行半经。 是大众来集分。 二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 至回向菩提无所障碍。 有二十五行经。 明文殊师利菩萨观察善财名字所因及叹往昔善根今生果报分。 三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是观察善财童子已下。 至说一切佛平等无二法。 有六行半经。 明文殊师利知善财根堪而为说法分。 四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 至然后而去。 有四行半经。 明文殊师利为善财及大众说法已而去分。 五尔时善财童子已下。 至而说颂曰。 有两行半经。 明善财闻法生信已勤求无上菩提向文殊师利说颂自叹三有苦轮及请法教授分。 六说颂中。 有三十四行颂明善财自嗟苦本以颂请法自利利他分。 其此一段三十四行颂中。 初四行颂自嗟生死苦因已下。 有三十行颂。 是叹文殊师利菩萨德。 及请法门分。 随文释义者。 如初一段中四众来集。 经云。 无量大众从其城出及其列数但言五百者。 此明约能发菩提心以五位十波罗蜜。 成其数不从人为数。 以五位修行中十波罗蜜互体有百为一中有十故。 且如檀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戒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忍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皆仿此。 如是百波罗蜜。 于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升进见道治惑习气深浅上随行名殊。 安立五百若约普贤行。 总该法界无尽刹海。 即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波罗蜜。 今且但约五位中。 一位有百波罗蜜。 五位五百。 前言一万龙皆发菩提心者。 即明万行圆满。 须达多者。 此世善给。 施无依怙者。 亦名给孤独。 婆须达多者。 此云财施。 日有善行。 如是四众并一万龙。 发菩提心。 众数有五众。 如龙众及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 并是居世俗流。 信心纯厚。 童子童女皆是二十已下。 年未弱冠。 无染世欲。 清信男女。 名曰童子童女。 年幼创启初心。 归法流而受教。 名曰童子童女。 童者创蒙也。 立下里为童。 为年居未长立志德于闾里之间。 号曰童子。 年居长者能有清净信心。 但云清信士女。 已上列众。 但随名下义。 是所修之德。 或以形貌立名。 如大智居士女。 以父之号故约德立名。 余准知之。 经云。 威光赫奕者。 明文殊师利身色盛明映于大众。 如文殊师利观察善财名字因缘以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出七宝楼阁者。 此从因感果不可无因而有报生。 明先世信心能信自心是具足白净无垢法身及无依住普光明智以为信种。 名之为胎。 如信位中普光明殿说金色世界不动智者。 是以白净无垢法身。 名为金色世界也。 普光明智号为不动智佛为本无性可动故。 即今号无明者。 是为往世信此自心无明及一切众生无明。 总是一切诸佛法身清净智种。 以此信心。 名之为胎。 以此信胎生于世间。 报得七宝楼阁。 此信时以智慧观照力之所成就。 云七宝及七伏藏者。 并约七种助道分之所报生。 已下七数例然。 处胎十月者。 于信心中。 行十波罗蜜。 世法满也。 诞生者出世智生也。 形体支分端正者。 以八正道法之所成就故。 宅中自然而有五百宝器种种诸物自然盈满诸宝器中间映相严者。 明于先世信种之中信佛因果五位行门十波罗蜜五百行门七觉八正同异万行始终因果总在信中之所报得。 是今生以此信还能发心。 不离一生。 一百一十城之法门。 一时顿印无亏。 信处成一百一十之法门。 不出娑罗之林。 而身遍游诸国。 只为尘含法界性自如然智该三世古今一念。 此乃约法界实。 然不依凡情虚妄。 余义向下对文方明。 此已约因辨名约报辨因竟。 经云。 又此童子已曾供养过去诸佛深种善根信解广大者。 明往世信种今生信满。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 所谓一切佛积集法者。 明积集十波罗蜜四摄四无量三十七品助道之分五位加行一百一十城之法门。 一百一十城之法门者。 以五位中有五十个所修之因果。 即如前十住中十个慧菩萨。 是即十个佛果。 同号为月者是。 如是十行中十林菩萨十眼佛等十回向中十幢菩萨十妙佛等。 如是十地十一地。 皆依此十回向中菩萨佛因果。 如是五位五十重因果上。 各具进修因果。 分为一百。 不离根本三世诸佛恒常法界体中十波罗蜜为一百一十。 以初从十住之中。 以方便三昧显发法身根本智慧。 乘法界乘行普贤行。 以治习气安立次第。 治惑习气差别之门。 以此一百个因果。 以为治惑习之升降次第。 十个波罗蜜下理智悲愿之因果。 即是法界体中普贤常尔之行。 与一切发菩提心者。 以为履践之迹故。 是故名乘如来乘直至道场。 以初发心即乘法界中文殊普贤体用理智大悲愿行门故。 即道场本之体用也。 已下善财童子善知识五十三人。 是入道五位中行相故。 明前五位但说其法。 恐迷其行今此文殊师利菩萨。 欲令善财起求法之样。 重明前菩萨五位中行相法则令其后学者仿之故。 安立此五十三人。 成一百一十重之因果门故。 明于法界体中。 安立文殊为法身佛根本智。 普贤为差别智。 弥勒佛是此文殊普贤理行中无作之果。 以此三法。 成一法界体用自在无碍之门。 遍与五位中五十个菩萨。 以为因果。 还如前以法界体中十波罗蜜为所乘之行。 随其胜进中五位上五十重波罗蜜。 皆有因果。 如是五十善知识中一中有二。 五十中有百。 通法界中本常行十波罗蜜。 为一百一十。 文殊普贤弥勒佛果。 此三法但为一法界无功用中大用自在门。 但与一切胜进菩萨作因果以明胜进之功。 然自无因果故。 犹如帝王自无阶品。 但如威德自在。 而与一切官属。 随有功者而作阶品故。 问曰。 何故在此取弥勒佛为佛果。 何不取毗卢遮那如来以为佛果。 答曰。 明毗卢遮那是已成之果。 弥勒是当来之佛果。 明如今毗卢遮那佛所初发菩提心。 一念成当来弥勒佛果契会相应。 故同于弥勒楼阁之内。 会三世时劫日月。 总一时故。 明以根本智印印三世古今无前后故。 经云。 积集法说一切佛相续法乃至说一切佛次第法。 总如上释说。 一切佛众会清净法。 明一切佛众会皆同一清净故。 身土众会不相障碍。 重重重重以相映彻故。 自余如文自具。 如此三十四行颂。 初四行颂。 自叹生死由三有为首轮回诸苦生老不休。 已下有三十行颂。 明善财叹文殊德并及请法。 三有为城郭者。 明善财自叹居三有中自固其身不出如处城郭。 三有者。 欲界有。 色界有。 无色界有。 此三有身一切众生不能出离。 憍慢者。 非礼为憍。 轻他曰慢。 又有七慢。 慢。 过慢。 慢过慢。 不如慢。 增上慢。 我慢。 邪慢。 诸趣者。 所谓见趣戒趣。 又有三趣。 邪定趣。 不定趣。 正定趣。 又有四恶趣。 又人天五戒十善趣。 又二乘厌苦出世间趣。 大乘菩萨净土趣。 一乘菩萨智悲圆会未自在趣。 如是等诸趣。 随善恶言之。 皆是门户所入之业。 爱水为池堑者。 以爱能津润生死故。 如池堑。 愚痴者。 能迷真谛号曰愚痴。 凡夫有八万四千。 十地菩萨有二十二种随位不了愚痴。 若随五位上一百一十种愚痴若了。 成一百一十种解脱。 贪恚火炽然者。 三界烦恼以贪。 为十使之首。 恚为瞋之眷属。 无明为总。 覆慢为轻。 自轻他。 疑与五见俱能障道。 共成生死之因果。 疑亡见谢智乃现前。 十使之中。 疑与五见俱能障圣道。 贪瞋痴慢能障修道者行。 若于行中不以道治之。 还于生死中随业流转不得自在。 今以经文略。 言其贪恚二门。 余八总例其义。 以此贪恚二障。 一切善根不生故。 如火炽然。 魔王作君主者。 所谓四魔。 阴魔。 烦恼魔。 天魔。 生死魔童。 蒙依止住者。 所谓覆障令心不明。 名为童蒙。 贪爱为徽缠者。 前因贪起恚。 此因贪起爱。 以自缠缚。 徽缠者。 执缚罪人之绳。 谄诳为辔勒者。 明乐虚诳被制御故。 疑惑覆其明者。 以于正道生疑。 趣入。 诸邪道者。 以于无性理智生疑即邪道生也。 悭嫉憍盈故者。 悭有五种。 住处家舍。 财物不乐。 称赞他善。 于法悕惜。 不乐与人。 是为五。 嫉者。 憎余胜己。 憍者。 自纵为憍。 不抱礼故。 奢者。 不俭也。 如爱恚慢嫉悭。 但为下界五结。 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 通上界下界五结。 以如是十使正结四魔。 入于三恶道。 生老病死苦不得出世者。 已上善财叹三界生死苦因缘竟。 已下三十行颂。 叹德请法。 如文自明。 如是三界烦恼。 初地二地治下界惑。 三地治上二界惑。 四地出三界。 五地习世伎。 六地出世慧具足。 七地入生死等三界六道行行大慈悲。 八地无功用智悲圆。 九地佛用方满。 十地普贤行周。 十一地功齐法界理智恒然。 十住法则一分与此十地行门法用相似。 但胜进不同。 十行但论无染行门。 十回向中会融悲愿。 如下五十三善知识具彰至位具明。 第二文殊师利知根与法令其成行发生后学门中。 约立五门。 一明信心已发。 二明圣者摄受。 三明圣者劝亲近善友。 四明善财请法。 五明文殊指授修行所归。 一明信心已发者。 如经云。 善男子。 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是此信心菩提入位菩提。 以三昧行方能显得理行。 相显业尽纯明。 二明圣者摄受者。 经云。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者。 是摄受义。 如大圣无方智圆形遍随根对现不背众生一切众生如应见者。 皆悉对面时诸众生各不相知。 但谓圣者独与我语。 今言文殊师利见善财所请如象王回者。 是知根采顾摄受与法故。 三明圣者劝亲近善友者。 经云。 善男子。 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缘。 是故于此勿生疲厌。 此一切智是菩提心无所得。 因此而现名根本智。 以无所得为体。 而照现万法为用。 四明善财请法者。 经云。 云何学菩萨道。 有十一问请菩萨道。 问曰。 何故但云求菩萨道。 不云学菩提心。 答曰。 为菩提无所得无所修无所学无所行。 是故但求菩萨道学菩萨行。 然菩提心自恒明现。 如下妙峰山上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者。 明托事表法。 以艮为山。 为止。 以约止心无念。 妄想不生正慧现前。 名为忆念。 以正慧与一切诸佛无相妙理合故。 以此无相正慧现前普照心境。 身边等五见总亡万境虚寂。 见亡业谢。 名曰光明。 故言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 此明三昧禅定是方便行。 能显理智体用二门。 圆周自在。 乃至不可说三昧。 总是现正智之方便行故。 如十波罗蜜中唯智波罗蜜。 是无功用自在之果。 余九波罗蜜。 是助显之行。 从初发心住。 十十互参。 如炼真金转转明净。 而令成就种种庄严。 业亡智满。 行周入因陀罗网法门。 方可称法界。 功堪任运。 从初发心住。 皆以菩提心无作用。 无所修无所行为体。 而求修学普贤一切无尽行门。 以此但求菩萨道学菩萨行。 无作菩提随行自明。 以行行之中常有禅波罗蜜助显。 体用理智转令明白自在故。 大意初发心住以无念无作三昧加行方便。 助显菩提。 以菩提无体无性。 与一切诸行作无住之缘。 以此求菩萨诸行。 以诸行即菩提无体性故。 若于行外别修菩提。 声闻缘觉及空观菩萨菩提。 非一乘文殊普贤理智万行悲愿自在菩提。 以是如来对权教菩萨。 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以权教菩萨修行。 法明空观破三界有。 如来对此说诸行无常。 未明三界诸有即菩提用故。 以此一乘实教菩萨。 但求菩萨道行菩萨行。 即菩提用。 明理智体用总该不别求也。 若也别求菩提即体用各别二见恒存。 不名乘不思议乘故。 是故但求菩萨道无别菩提也。 以明菩提无求无发心无所行无处所无问无答无得无证。 行一切行具普贤道。 无行无修。 是菩提大用圆满故。 但求菩萨道学菩萨行故。 始可得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五明文殊师利指授修行所归者。 经云。 善男子。 于此南方有一国土。 名为胜乐。 其国有山名曰妙峰。 于彼山中有一比丘。 名曰德云者是也。 又于此知根与法令其成行发生后学门中。 直至经末。 长科为八段。 一从尔时文殊师利如象王回已下。 至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颂已。 并颂。 有二十二行。 明文殊师利劝发善财童子亲近善知识。 明趣入十住以定会理契真门。 即妙峰山上德云比丘所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 是以次向下至王女慈行童女。 有十个善知识。 总是十住位中善知识也。 从此妙峰山已下约立七门。 一从信趣入十住以定会理契真门。 十住品是。 二依真发起诸行门。 即善见比丘并已下。 共有十善知识。 是十行品是。 三理智大悲愿行会融门。 即从鬻香长者青莲花等。 已下十善知识。 是十回向品是。 四蕴修悲智成德门。 即夜神婆珊婆演底并已下共有十善知识。 是十地品是。 五悲终起智成佛门。 即佛母摩耶夫人并下共有十善知识。 是十定品已下共有十品是。 六修行已满佛果门。 即慈氏如来。 是如来出现品经是。 七法界自在无功大用如因陀罗网互参圆融门。 无功法界大用。 是法界品是。 明总法界该括所收。 如是五十三善知识起此行门。 方便令发菩提心者识其五位进修行门。 令易解故。 前虽法说在行恐迷。 是故令善财重起行门。 表示令学者不错谬故。 第一从信趣入十住以定会理契真门中。 从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已下。 至愿学普贤乘并颂有二十二行经。 于此段中分为四段。 一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已下。 至是故于此勿生疲厌。 有五行经。 明文殊师利称叹善财发菩提心劝亲近善知识勿生疲厌分。 二善财白言已下。 至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 有五行半经。 明善财请问十一问菩萨所行分。 三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 可有一行经。 明文殊师利说颂赞叹善财分。 四正申其颂。 云若有诸菩萨不厌生死苦则具普贤道一切无能坏者。 明以生死苦为菩提即无所坏若离生死苦修菩萨行发菩提心即有所坏。 何以故。 即有生死涅槃染净二障所坏。 即有是非二见断常所坏。 又云若入方便海安住佛菩提能随导师学当成一切智者。 明以大愿大悲万行海为方便方可安住佛菩提。 若于一切法一切行。 一法不明。 一行不行。 即菩提心不得圆满。 以菩提心无障碍无体性。 一法一行上有取有舍。 即有障碍但以法界普光明智印印之。 无法不彻。 以此但求菩萨行满。 即菩提心圆满。 以菩萨行与菩提心无一不俱无合散故。 二俱不可得故。 如是而行菩萨行故。 生死涅槃二俱不可得故。 住于生死安住涅槃。 如是修行一切菩萨行。 长大慈大悲大愿。 满普贤道故。 自余如文自明。 又第一从信趣入十住以定会理契真门中。 从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颂已下。 至德云比丘当为汝说。 有十二行半经。 分为五段。 一从尔时已下。 有两行半经。 明文殊师利叹善财发无上菩提心分。 二善男子已下。 至倍更为难。 有两行经。 明叹善财求善知识倍更为难分。 三善男子已下。 至应决定求真善知识。 有一行经。 明求一切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分。 四善男子已下。 至勿见过失。 有两行半经。 明文殊师利教诫善财见善知识勿生厌足勿见过失分。 五善男子已下。 至德云比丘当为汝说。 有四行半经。 约有五法。 一示善知识所居方面。 二示善知识所居国土。 三示善知识所居处所。 四举善知识约德立名。 五举善知识道德堪能演说何法如文具说。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四长者李通玄撰从此已下七卷。 总是善财善知识。 自此已下十个善知识是十住门。 一示善知识所居方面者。 何故令往南方。 以明托方隅而表法。 以南为正。 为离为明。 以离中虚。 以中虚故。 离为明为日。 为九天。 在身为头为目为心。 心达虚无智日自明故取之像表其道也。 是故经云。 明炼十方一切仪式主方神。 方者法也。 但取其法大像无方如日行于天明丽于地。 智行于空。 明丽于万物。 无不知无不明。 取之一法十方混然。 二示善知识所居国土者。 南方有国名为胜乐者。 为明理智虚无能净烦恼。 名为胜乐。 三示善知识所居处所者。 其国有山名曰妙峰。 无念静禅名之为山。 心空智现名之为妙理。 净智明慧能破惑名之为峰。 以艮为山。 为止。 为童蒙。 为小男。 为门阙。 以正为初。 明以三阳爻生之始。 为正月。 一下止则正字也。 以十一月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生故取。 之为正月故三。 阳生故以三为正。 又三阳生处火生于寅。 以火为日。 日生于寅。 以日生于寅。 是明初生处故。 名为童蒙小男位故。 取之以像。 表之以法。 以文殊师利居东北方清凉山者。 取摩竭提国菩提场之东北方。 此山是此南阎浮提菩提场之东北。 是此阎浮提之众山之王。 以艮为山故。 万菩萨于中止住。 是文殊师利主伴万行圆满之侣也。 故以文殊主法。 身根本智之妙慧。 为一切诸佛启蒙之师。 有一切处文殊师利。 亦乃一切众生皆自有之。 皆从此法初入圣智也。 初生佛家。 与一切诸佛同一智慧解脱知见。 从兹之后学差别智发起愿行成大慈悲。 号曰普贤法界行也。 是故如来取像世间法则用表其法。 令易解故。 即以胜乐国妙峰山取像。 明其三阳生处艮以为止。 以止则明初生故。 以明初生号曰童蒙。 亦以文殊师利以发蒙入圣之初故。 故号文殊为童子。 菩萨因化立名故。 以发起一切众生。 入无相妙智慧故。 此明以方便三昧现根本智。 初生一切诸佛智慧家故故立名也。 故以取像表法。 令学者先以心无念虑寂静不动如山王。 无相妙理智慧便现。 自心智慧得解脱。 清凉即不要身足登山也。 是故十住位于须弥山顶上。 说十个随位升进佛果。 皆号之为月同此。 妙峰山德云比丘已下十个善知识。 创从凡得法清凉乐也。 此明善财举行用彰十住门。 言妙峰山者。 意明从定方能显发自心根本智慧。 如诸佛见万法无性万法无相万法无依万法无有本末住处。 契此法已。 名为住佛所。 住方得见亡业谢。 生圣智流中。 学差别智。 成就法界无限普贤大用。 广化无尽一切法界众生。 皆使入于根本智之知见故。 亦可凡初学先入山乐静方学定心用现正智。 亦是方便。 亦可得名胜乐国妙峰山也。 以心离俗境乐山寂静亦是胜乐义。 引凡方便种种利生。 但不住其中也。 四举善知识约德立名。 名为德云者。 以德云能雨法洒润众生令得清凉之义。 比丘者。 此云灭诤。 以灭有无是非烦恼之诤。 故云灭诤。 以身边等五见及有无二见能障道故。 先须以无念无思三昧止之正智方现。 故云灭诤。 故以妙峰山表其比丘三昧行。 智现定亡寂用自在。 方能说教以润童蒙。 名为德云。 故居艮为蒙位。 以止是润生启明之。 初以比丘德云居山之顶。 取像表法。 明此位从信心凡夫。 创始以三昧加行启蒙。 入圣位中。 十住之首至法顶故。 与无相妙智慧会处。 号为妙峰。 以妙智慧能说教处润益含生号名德云。 修学如是方便现其自心正智现前。 其妙峰山德云比丘之义。 总在己躬。 乃至文殊普贤佛果。 总皆自有。 以方便三昧理智现前利众生行。 行之。 即是一。 如经具明。 此明于法界品中安立如是五位行门。 明五位方便修行行门总以法界佛果为体。 以法界普光明根本智具普贤差别智为大用故。 始终本末不移此也。 以进修生熟处安立诸位。 起一百一十城之法门。 总共同一十波罗蜜行。 一三十七道品一四摄四无量心。 总别同异成坏六门在其中也。 以智照之可见。 一百一十城义如前福城东已释讫。 五举善知识道德所能者。 此善知识堪说示菩萨行之加行。 具普贤行五位门户。 是故文殊令善财问德云比丘。 云何学菩萨行。 云何修菩萨道。 乃至云何于普贤行。 疾得圆满。 德云比丘当为汝说。 此是入十住之初心名初发心住。 又尔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欢喜踊跃已下至我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 有三十八行经。 义有十一门。 一得闻善知识名欢喜。 二顶礼文殊足下绕无数匝辞退南行。 三至处求觅德云比丘。 四求经七日。 五见比丘在别山上徐步经行。 六右绕三匝。 七申请所求。 八德云叹善财二种难法皆能发行。 九先举善财所求十种菩萨之行。 十自申己德授与善财。 十一我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 是都结自己当位法门授与善财竟。 已下是更推胜进前位。 一得闻善知识名欢喜者。 经云闻是语已欢喜踊跃。 举身离地为踊。 再踊不已为跃。 二顶礼文殊足下绕无数匝辞退南行者。 头顶礼足。 以已之尊高。 至彼之足下。 是敬极之礼也。 绕无数匝敬顺法心辞退南行。 升进明智。 三至处求觅德云比丘者。 明至胜乐国妙峰山。 表无染寂静为胜乐。 身心不动如山。 是习定也。 十方求觅是观也。 是十方观圆融心境。 使无边等虚空故。 四求经七日者。 明七觉分推求胜进除沉掉心也。 处定曰沈。 出定曰掉。 去此二障。 五见比丘在别山上徐步经行者。 表同其体。 已登山顶义也。 明初居定。 体犹有定心以七觉支分推来正觉法身本无定乱体故。 初心有禅可定。 故云遥见德云住居别山顶也。 徐步者。 不居乱体也。 经行者。 表不住净心也。 定乱两融方明契会。 又虽得同十方一切诸佛正觉慧现前。 自此方堪求菩萨之行成普贤行。 为明不住用故。 故云徐步不住定故。 修菩萨行故。 故云经行。 夫修道者。 皆须信心。 之后当须要以定门以为方便。 得定之后方堪起十方观七觉支观。 用会心境遍周。 定乱双融。 身边见谢始名见道。 方堪修菩萨道。 具菩萨行。 随俗多生在真一念。 六右绕三匝者。 胜进敬顺体会心成也。 右绕者。 左尊右卑以自卑已顺尊正教。 三匝者。 一三五七九是阳之位。 二四六八十是阴之位。 阳生阴杀。 以三生义也。 七申请所求者。 经云我已先发无上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如是乃至云何于普贤行速得圆满。 八德云比丘叹善财二种难法皆能发行者。 叹菩提心难发先已发。 菩萨行难修今能行。 云我已发无上菩提心者。 已于文殊师利所发菩提心。 为知菩提无证修无所求故。 但求菩萨方便三昧加行。 其菩提心自然明白无垢。 犹如空中有云云亡其虚空自空。 不复云求虚空也。 以明但修菩萨三昧观照以治执障。 然菩提心无有修作留除之体。 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是故今以妙峰山顶。 以止观二门七菩提分助显方便菩提心自明白。 及至菩提明白即菩萨行诸三昧即是菩提。 不复别有菩提而自明白。 以明菩萨处于世间修诸万行。 世间万行乃至菩提涅槃性自离故。 以将此法教化迷流不了此者。 而令悟达性空无垢之智。 以净诸业令苦不生。 名为大悲。 犹如化人教化幻士。 以智观业。 随时随根。 十方等利。 无心意识。 智幻利生。 以此义故。 但求菩萨一切诸行。 以明即行是菩提一切无生灭故。 云我已发无上菩提心者。 以明信心菩提虽未有三昧加行显发以知无所修无所求故。 今菩萨行者。 以明方便三昧相印。 方明行及菩提如实无二。 于此之中不可说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 若能如是见诸佛常现前。 以是下文。 得见四维上下十方无数佛等。 为得此见解故。 如来于三乘中说诸行无常者。 为执诸行作实者说。 非为大根众生顿受法界佛乘理智体用无碍者说故。 是故发菩提心者。 须识教之权实。 可以堪发大心。 问曰。 何故不于文殊师利一个善知识边求法。 岂不足耶。 何故须经历五十三善知识处求菩萨行也。 答曰。 明治习气之浅深。 修差别智之广狭。 大慈悲之厚薄。 摄化之多少。 以此安立五位修行法则。 随位善知识五十三人。 一百一十因果。 总别同异成坏之相。 令进修法界不谬。 不滞其功。 不迀其行故。 从此妙峰山。 以方便三昧加行因缘。 显自法身自体清净本无依住。 普光明智与菩萨行寂用无二门已下诸位以普光明智用修差别智。 及治习气。 并以大愿起悲智门长养大悲行周法界。 如下具明一一次第。 九德云先举善财所求十种菩萨之行者。 从所谓求菩萨行已下。 总有十种菩萨行。 是总举十住十十行十十回向十。 十地十十一地十。 如是五位中各十十。 总在此十种菩萨行中。 且如初第一所谓求菩萨行者向十住中。 配初发心住。 以檀波罗蜜门为主。 余九为伴。 以方便三昧为檀行体。 能舍一切法故。 二求菩萨境界者。 配治地住。 以戒波罗蜜为体。 余九为伴。 以法身根本智为戒体。 大悲及差别智为用。 如海云比丘所观察大海见佛出兴。 达十二缘生成根本智。 便以差别智说普眼经。 及十王是悲智之行。 如下至位方明。 此同十地中第二地治欲界惑。 三求菩萨出离道者。 配修行住。 此同十地中第三地。 修上二界禅超彼禅定位故。 治上二界惑。 如此修行住中第三善知识。 于海岸国善住比丘。 在于虚空中来往经行。 明得不住三界及禅定。 得智自在故。 十王恭敬者。 明智悲并济不偏修故。 至位方明。 此以忍波罗蜜为体。 余九为伴。 此明三界惑尽是出离道故。 四求菩萨清净道者。 如十住中第四生贵住及十地中第四地。 三界心尽出世智现前。 方学世间文字句义智。 五住五地方满。 六住中如海幢比丘得离出入息。 寂灭神通化身周遍十方。 如是十种所求所修菩萨道一中。 十十之行五位齐彰。 一一如上配之。 于中意况文义炳然。 不悟读之虚谈且过。 一一须得其意。 如十住法。 与后位及十地作样。 已后诸位仿此规模惯习已终。 方依初法。 十自申己德授与善财者。 经云。 善男子。 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 曜普观境界离一切。 障善巧观察普眼明。 彻具清净行往诣十方一切国土。 恭敬供养一切诸佛。 此明举本果法令凡信乐修行从初发心修行惯习十地功终。 方依此初时本样果法也。 还以法界中时不迁智不异慈悲不异愿行不异之所成就。 以于法界大智无延促中修行故。 不如情解。 有修行者莫作延促。 时分修学。 应须善观法界体用。 莫如世情作一刹那计作三僧祇计。 如法界中都无修短远近故。 以此解行如法修行。 于诸境界善照生灭。 令使执尽而成智之大用。 于自心境莫浪摄持。 但知放荡任性坦然。 习定观照执尽智现。 生灭自无业垢自净。 会佛境界同如来心。 佛见自会非由捉搦。 谩作别治令心狂惑。 但自明心境见融执业便谢见亡执谢。 一切万法本自无疮。 智境朗然名为佛国也。 无烦强生见执。 永自沉沦。 自作自殃非他能与。 十一自此善男子我得自在决定信解力已下至善男子我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 有十九行半经。 明普见十方一切诸佛又诸国土境界无碍门。 是此位中之果也。 此明本来如是佛境清净。 比来妄作客尘。 今从文殊师利所得决定信眼。 以止观二门七觉支分。 至此真境。 契会无差别。 普见一切众生心境及以自心本来解脱佛国。 此名初发心住。 以自心会佛所住故。 以檀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自此已下但有所见佛及佛境界。 总是位中之果也。 自此已下。 推功前位。 治地住中已下。 一一善知识边。 皆有本位升进二门。 第二治地住善知识名字法门。 如下一初升进门中。 从岂能了知诸大菩萨无边智慧清净行门已下至辞退而去。 有三十八行半经。 是推德胜进分。 于此段中约分四段。 一岂能了知诸大菩萨无边智慧已下至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有二十九行半经。 明仰推胜德令善财进修分。 二南方有国名为海门。 是示善知识处。 三彼有比丘名为海云。 是示善知识名。 四礼德云足是辞去而升进前位。 此明一一位中与十法门令入授十法门令修。 皆一位有正入本位之果授前位之因。 已下仿此例然。 初二十九行半经。 明未申善知识名玄叹其德自推无能。 后九行半经明举善知识名重举十法而令预闻一。 一如经具明。 第二治地住本位门中复分为五段。 一尔时善财已下正念观十法。 二南行至海门国。 三至海云比丘顶礼其足。 四正申所求。 五海云比丘称叹善财示所观法。 如海门国者。 明观生死海为。 广大佛海。 海云比丘者。 因所观法立名。 其心如海。 以法润生如云。 又性戒如海不宿死尸。 一切生灭死尸至于根本智海。 皆为智海无生灭故。 五海云比丘称叹善财与所观之法者。 所谓观察大海。 云我住此海门国十有二年者。 明不离十二缘生生死海故。 如是十二有支。 一切凡夫无明所覆常处其中。 权教菩萨及以二乘。 皆厌而舍之。 一乘菩萨以此无明十二有支。 以为如来一切智智之海。 为大智海无有生灭。 本来如是凡夫不了。 妄系生死无明故。 云我住此海门国十有。 二年。 经云常以大海为其境界已下有十种思惟大海。 意明一切众生十二缘生生死之海广大无量。 无有中边性相可得。 便为佛海思惟大海无量众宝奇妙庄严者。 明观生死缘生海。 便成自性清净佛之智海。 即一切智宝功德庄严思惟大海。 积无量水者。 以诸爱水为大悲水思惟大海。 水色不同者。 根本智中起无量差别智慈思惟大海。 无量众生之所住处者。 以明佛海中有无量众生之所住处不觉不知思惟大海。 容受种种大身众生者。 明无量菩萨咸处生死海中。 一一身土咸满其中。 如影如光不相障蔽思惟大海。 能受大云所雨之雨者。 菩萨心海堪受大云诸佛法雨思惟大海。 无增无减者。 诸佛智性之海无有增减。 乃至四种无过广大深广。 便见海中有大莲华。 忽然出现其上有佛说普眼经。 意明自观生死海。 便为自己如来清净智海。 自佛出兴根本智差别智。 究竟不离此生死海中圆满故。 十力四无畏一切智智海皆回生死海广大业力而成就之。 生死业果尽一切智智海如是。 成自己如来广大智海普贤行海。 不离一切众生及自己十二有支缘生行海中。 若离此者别有成佛处所法者。 无有是处。 从海出莲华。 其莲华上所有庄严众宝。 是达无明及诸有支为大智海。 以智随行功德报生。 因陀罗者。 主也。 尼罗者。 青色。 此宝青色为众宝中之主。 为莲华茎芬敷布濩者。 言此莲华开敷广大遍布大海。 此明以行随智用无染业所成。 百万阿修罗王执持其茎者。 百万随智用处生死而不没。 像阿修罗处大海而才没半身。 表万行随智以智为主。 明智悲万行处生死海而恒不没。 一切众苦波涛故。 此明根本智差别智大悲万行一时同举。 明前妙峰山得佛境界无相智慧光明海但得普见诸佛智慧光明境界门。 此治地住中。 以将无相智慧光明。 照十二有支。 成根本智。 差别智。 大悲万行齐备。 百万摩尼宝庄严网弥覆其上者。 明以根本智起差别智。 设教遍周之所报生。 百万龙王雨以香水者。 明以智随悲行雨戒定慧解脱知见香水浴众生心垢。 百万迦楼罗王衔诸璎珞及宝缯带周匝垂下者。 智随万行垂大慈悲。 同于生死引接义也。 百万罗刹王慈心观察者。 罗刹王者即毗沙门王。 主令此众也。 此云持国。 在须弥北面而居。 明守护义。 取其像以表法。 明菩萨以大慈悲常居生死海守护众生。 令一切众生慈心相向。 百万夜叉王恭敬礼拜者。 取之像表离憍慢残害。 夜叉常恭敬。 号之为王。 明胜于生死恶害心故。 明主当护持生死恶害不生自在如王也。 百万乾闼婆王种种音乐赞叹供养者。 明法乐以乐众生故。 百万天王雨诸天华鬘香及衣服幢幡盖等者。 明广大饶益皆悉自在。 万事备周如天王。 已下例然。 总明回生死海中无量不善。 作无量善根。 表以十王。 明于生死海达无明十二缘行一切不善。 成大智大悲善行满足。 寄喻如王。 举诸宝庄严充满大海。 义亦如之。 以回一切不善行。 作一切善行之所报生。 随智随悲庄严满刹。 皆以无为无性智法印。 普印生死海。 总成福海。 以法身无依住自性清净普光明大平等智印。 印生死海。 总成法界解脱法门。 以差别智印。 印众生根之所调伏。 而为说法。 号之为佛出兴也。 普眼遍知诸法缘起。 善知总别同异本末生起。 号之为普眼法门。 应当如是观生死海。 观如来海。 观如来无差别智海。 观如来差别智海。 观如来大慈悲海。 乃至普贤行愿海无边法门海。 总在此一切众生十二有支生死海生。 若出此海外。 别有成佛处所。 无有是处。 当知诸佛及以国土生居此生住居。 此住无别处也。 从时海云比丘告善财言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已下。 至善男子我唯知此普眼法门。 有九十二行经。 是正入本位法门。 从如诸菩萨已下。 是升进前位法门。 前妙峰山以止观门显诸佛境界。 智慧光明普见法门。 以成真谛。 此位直以智慧观察世间俗谛十二有支为佛境界。 通修大悲普贤愿行。 以戒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三界通观同治。 约位偏治欲界惑障。 已下诸位。 但有所见境界。 及如来名号。 总是自心佛果所会之法。 若自心不会对面无睹见之期。 第三修行住。 一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 是此位中推德升进。 二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普速疾供养诸佛成就众生无碍解脱门。 有八十行经。 明入本位法门。 于前升进门中。 从如诸菩萨已下。 至辞退而去有十三行经。 明升进分。 于此段中约分四门。 一叹推先德。 二示善知识住处。 三举其名号。 四礼敬辞去。 文义如经自具。 如从此南行六十由旬者。 南行如前所释。 六十由旬者。 明此位治上二界四禅四空八禅惑也。 过前位欲界六天业故。 故言六十由旬。 海岸聚落者。 明超过欲界第六欲天故。 此位治上二界住禅息念障。 约升进之德立名。 此位治三界惑尽住无所住。 名为善住。 此位与第六海幢比丘得无三界业见。 齐有习气。 未得第六住寂灭定神通自在。 又世间文字技艺未具。 且得一分出三界粗业。 得一分神通。 未于世间中出世间。 即如下海幢比丘是。 三界定乱二业不能拘留也。 第二入当位法门中。 约分五门。 一念善知识所授之教。 二次第南行。 三诣善知识处。 四见善知识恭敬礼拜。 五正申所求。 见此比丘于虚空中来往经行者。 明不住上二界息心住念禅。 不住出三界禅。 不住不出故言来往经行。 十王恭敬供养。 明摄众生行遍故。 表十波罗蜜行智自在故。 如王空中庄严。 约法空中起行报生龙王。 表智自在。 震雷明法音普震激电。 明智慧破惑。 紧那罗王奏众乐音。 明以法音悦乐一切众生故。 摩睺罗是恭敬义。 阿修罗是处生死海不没义。 迦楼罗王作童子形婇女之所围绕。 是离慢谦下智悲义。 罗刹王者。 是住生死海。 大悲守护众生义。 夜叉王者。 是大智守护众生义。 为能行于虚空速疾故。 如智速疾自在故。 梵天王恭敬义。 净居天空中与宫殿俱。 表智悲自在含育义。 如是皆云不思议数者。 皆表行周万有普遍含生故。 此第五正申所求中请菩萨所修十种佛法。 并求十种不舍之法。 具如经文。 时善住比丘告善财言已下。 是正受其法。 经云。 善男子。 我已成就菩萨无碍解脱门者。 明得法空智慧。 在空中经行。 明不着静乱。 于染净二障不能留滞。 名为无碍解脱。 得解脱已。 若来若去若行若止。 随顺思惟观察即时获诸智慧光明。 名究竟无碍。 从此已去即他心宿命神足等十无障碍。 明以法空观察三界细习。 净业现前。 即得此十无障碍法门。 此明以法空观照力治三界习气。 及出三界习气已。 自然而得此十无障碍法。 是故叹善财言。 今复发心求问佛法一切智法自然者。 法明佛出世一切智法用照世间。 意明以所得法空用治染净二习。 神通道力自然显著。 一切自在皆自然现前。 已下至我唯知此普速疾供养诸佛成就众生无碍解脱门。 是都结所入当位法门竟。 已下以明升进前位门。 此段以明将方便观照门佛智自然智神通道力自至以此不舍方便而成就佛法。 不舍佛法成菩萨行教化众生。 此以忍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此三比丘明入十住中得出三界解脱心。 还以比丘表之。 已下弥伽是俗人居住市肆。 明处烦阓而不乱故。 教诸人众轮字庄严法门者。 明修世技文字令圆满故。 意明先修出三界解脱方修世法住于生死故。 约智一位通修诸法。 约位偏修世智。 为明前三知识已得出三界解脱神通故。 先修出世方学世间。 自在无业不染着世间故。 又以出世间智学世间智易明了故。 第二升进前位中。 从诸菩萨持大悲戒已下。 至辞退而去。 有九行半经。 约分为五门。 一叹推先德。 二示善知识所居之国。 三示其居处。 四举知识之名。 五辞退而去。 国名达里鼻荼者。 其国在南印土境。 名义未译。 弥伽此云能伏。 为出世智。 已恒现前。 世间智已得具足。 真俗二智已满。 能伏邪见异论故。 故名能伏。 亦名为云以能有德荫俗雨法故。 故名为云。 城名自在者。 明出世智已得现前。 于世名言义智自在。 故名自在。 此依主立名也。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 有六十七行经。 约分为十门。 一正念其所授之法思惟胜进。 二南行至处推觅弥伽。 三见已致敬礼毕。 四正申所求。 五弥伽遽自下座五体投地敬初发心。 六散金银华无价宝为座令善财坐上。 七称赞善财而能发无上大菩提心为世所依。 八弥伽面门放光集众。 九弥伽为众说轮字品庄严门。 十弥伽授与善财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 自我唯知此妙音陀罗尼已下。 是推德升进。 弥伽所以遽自下座五体投地致敬善财者。 遽者疾也。 明弥伽致敬能发大菩提心者。 与十方诸佛。 同一体性。 同一智慧。 同一解脱。 人天所依何得不敬。 以善财先于前三善知识。 已得出世菩提心。 已得同于十方诸佛法身根本智。 至弥伽所。 学世间差别言音名字句义智。 明世间俗智。 敬出世间真智慧故。 以明约真而有世间俗智。 即真俗自在故。 故城名自在。 是以弥伽敬彼善财所得诸佛出世间智慧。 是世间智慧根本故。 是以敬之。 以表俗谛差别智敬真谛根本智。 以俗智是根本智中起故。 令后学者贵出世道根本智故。 以根本智与一切众生作无明生死之因果。 善财初觉。 弥伽敬之。 十方一切诸菩萨恒常顶礼初发心。 以贵初觉根本智。 是出三界智慧相应。 与一切诸佛智慧解脱。 同一体性故。 普贤行海因兹而起。 是故弥伽敬之而礼。 又表无知法慢故。 又此第四生贵住。 明三界业谢。 名生在佛家。 第四地亦名生在佛家。 与此住位同知同得。 同见其法。 依本而安立之。 修学者。 初生后熟。 轮字品庄严法门者。 明于一名字法门于一音声。 言音无二体。 名字无二性。 庄严种种名字。 以为助伴。 而为人天六道众生。 说种种法门。 令生欢喜令得解脱。 然其不离无声一声无名一名。 为随顺众生世间言词故。 说一切世间诸法。 无时。 即以无名字为主。 即以有一切出世间法为庄严。 若说无有出世间法时。 即以有一切世间为庄严。 如是互为主伴。 互为庄严。 有无缘起皆无自性。 将用教化众生。 随根开解令得解脱。 众生及名字言音皆无自性。 以此名字圆满清净音声无所障碍。 以一音声说无量名。 皆以一音声。 与无量名无量字作体故。 即无量名无量字总是一字故。 以声性无体故。 无量名字与一切声作体故。 即以名字体。 自无能所分别性相故。 以众生自无性故。 以此无声之声。 无名之名。 无说之说。 教化一切无性众生。 令其破业至其本地又以无依之智。 无声之声。 无名之名。 犹如虚空。 遍一切六道众生音声。 同其类音为其说法。 令其欢喜。 然身心智慧名字六根。 总无受者说者。 然一字中遍含多字之义。 互为主伴。 然亦各不相知无彼无此故。 是故当知。 一切名字。 皆以有无二字为缘起。 若说一切法有字时。 即一切有法自具无故。 自相成坏自有自无。 自在说一切法本自无。 即有法自具。 以有无自相成坏故。 即无与有自在从有无体如法缘生无尽名言。 互为主伴。 随世安立更相成坏。 皆一一字中有无尽义。 犹如帝网影像相入。 若究之本源皆约缘有各无主宰。 当知名不与声作声。 声不与名作字。 智慧本无。 犹如虚空。 遍一切处。 等众生界。 以智体性随其类音。 皆令欢喜而得解脱故。 名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 此第四生贵住善知识。 以精进波罗蜜为体。 余九为伴。 若约智通修五位。 若约位偏修俗智轮字庄严法门。 前三善友明出世智慧。 明三比丘表之。 此弥伽及解脱长者二人。 明处世间解脱故。 还以俗士表之。 余义如文自具。 第二升进。 前位门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行。 有十四行经。 约分为四门。 一推德于先。 二示其善友所在。 三举善友之名。 四顶礼辞去。 此不推别有国土但南行有一聚落者。 明同处俗流。 以精进波罗蜜与禅波罗蜜大体不二故。 所以不别国也。 为此二友并是俗流故。 明从真入俗以和会真俗无二门。 世与出世体无有二。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时善财童子已下。 至善男子我唯于此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而得入出。 有一百四十行半经。 于此段中约分十门。 一正念所授之法思惟胜进。 二渐次游行十有二年至住林城。 三推求解脱长者。 四见已致敬正申所求。 五解脱长者即入菩萨三昧。 现其身中十方各十佛刹土。 答善财所请令其同入。 六解脱长者从定而起。 又以言说说其定中十佛境界大会道场。 七明解脱长者随心应念诸佛现前。 八心念无体见佛如影。 九心无表里遍至十方而无去来。 十善男子我于此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而得入出。 是正示三昧之名及出入自在分。 自此已下是升进前位。 云渐次游行者。 明胜进不住于前法也。 十有二年者。 如前第二海门国海云比丘住海门国十有二年。 明直观十二缘以为出世间解脱。 以表比丘是出世解脱故。 以生死海为佛体故。 善财来至此住林城渐次游行十有二年。 为明十二缘生法中行于世间。 然以十二缘生以为禅体。 以解脱长者是世间俗士。 表处俗行真名为解脱前海云比丘。 不住生死。 观十二缘生。 得出世心。 此解脱长者。 于十二缘生法中。 处于生死。 不坏缘生。 不着缘生。 故云游行十二年。 是不住义故。 是生死涅槃无二义故。 是生死涅槃无出没义故。 若约智通治。 以十波罗蜜为体。 此约位别治。 以明同别自在。 以此第五禅波罗蜜门。 以法界自体无作禅中诸有缘生性自离故。 一切心境莫不自是法界无碍解脱禅定林故。 是故城名住林。 一切心境作而无用。 性自住故。 推求者。 观察胜进也。 得见解脱长者者。 明以真会俗真俗自体本性解脱也。 见已五体投地。 真俗无依五位同会也。 亦明五蕴十二缘总禅林也。 合掌者。 真俗会而不二也。 已上以观照禅定冥会。 已下以言更申所求。 已下入三昧十方各现十佛刹者。 明定体遍周圆满故。 以十为圆数也。 又已下以从定中所见十佛如来及上首菩萨。 是三昧所现自位佛果及行故。 又已下随念而见诸佛者。 以自心应真是佛故。 所念皆是佛境界更无余也。 明自心是佛诸念总佛。 余如文自具。 此是第五具足方便住。 以禅波罗蜜为体。 余九为伴。 若以智境之中。 即五位通修。 若以约位之中。 偏治真俗静乱二障。 会五蕴十二缘。 为法界性自禅用而无作缘生之定。 门以明一切世间心境总皆禅也。 第二明升进前位中也。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五长者李通玄撰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 有十六行经。 约分为四门。 一明推德于前。 二示善知识方所及国土。 三举善知识名号。 四善财敬恋善友流泪辞去。 第一推德于前者。 明解脱长者推德于前位善知识有十种殊胜。 劝令善财进求加行。 第二南行。 如前初位已释。 至阎浮提畔者。 明此位正心住。 是得出世间及处世间智慧神通之极畔故。 故云阎浮提畔。 唯得世间出世大悲心。 未得入俗同缠行圆满大慈悲心故。 故以比丘表之。 于世间中出俗相故。 后位即明入俗大悲心圆满。 即以优婆夷满愿表之。 有一国土名摩利伽罗者。 此梵本未译。 有比丘名海幢者。 明约以德智慧如海能破众生业惑处。 名之为幢。 幢者摧坏义故。 第一正入当位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已下。 至我唯知此一般若波罗蜜三昧光明。 此一段经约分为五门。 一正念前法令其增长。 二渐次南行至阎浮提畔摩利聚落。 三周遍求觅海幢比丘是进求观照。 四乃见在经行地侧结跏趺坐入于三昧离出入息无别思觉。 五明入三昧中身分出众十方教化。 何故在经行地侧结跏趺坐入于三昧表寂用自在。 以经行地是用三昧是寂。 表依用有寂。 地侧者。 表不住寂用之中而任运自在故。 离出入息。 明称理而寂称理而用性自遍周非同二乘作寂灭证也。 此同十地中第六地也。 以十地行依此十住行样。 修行至彼同此本故。 是故第六地菩萨得寂灭定神通现前。 此是随空慧寂用门十地大悲寂用。 从第五身出众海十方教化中。 约有二十三种法门。 一足下出无数百千亿长者居士婆罗门众周遍十方者。 表足是所行之行还从其中出行故。 为长者居士婆罗门是世间仁士之行故。 二从两膝出无数百千亿刹帝利婆罗门众皆悉聪慧者。 以两膝是起止坐卧卷舒自在之所由。 膝还出清净王种。 表智制生死如王自在。 刹帝利者。 是王种也。 婆罗门者。 是净行也。 表智随生死自在。 如王无染也。 聪慧智能明白万法故。 种种色相者。 从智化现也。 余皆是智中之行故。 以义取之。 三从其腰间出等众生数无量仙人者。 表腰间是世间行五欲之境。 表以智幻生同众生行利众生事。 自无五欲也。 故出仙人。 四从两胁出不思议龙及龙女众者。 表两胁是覆荫义故。 于中出龙雨润众生故。 五从胸前卐字中出无数百千亿阿修罗王。 皆悉示现不可思议自在幻力。 令百千世界皆大震动者。 胸是勇猛义卐者清凉义故。 于中出修罗众。 表精勤勇猛震动摧破烦恼魔军高慢山王谄爱宫殿故。 令清凉故。 六从其背上出无数百千亿二乘者。 表背是背众生之方所。 还从其中出二乘众。 表二乘背佛大智大悲万行利众生事及法界体用故。 七从其两肩出无数百千亿诸夜叉罗刹王者。 表两肩是荷负守御之处。 还从负中出夜叉罗刹可畏之状。 守护行众善业之众生。 及向十住及正入十住十行位者。 乃至现作执金刚神。 守护诸佛及佛住处。 八从其腹出无数百千亿紧那罗王及女。 及出无数百千乾闼婆王。 及各奏无数百千天乐及歌赞叹一切诸佛及法者。 表腹包含众法义。 还于其中出歌咏音乐之神称赞诸佛及法故。 九从其面门出转轮王者。 明口是转法轮王之所由。 还于其中出轮王之众故。 十从其两目出无数百千日轮普照地狱趣者。 表目是慈悲破暗处故。 及一切众宝国土。 以作种种光明庄严显曜。 及照一切众生无量事业。 十一从其眉间白毫相中。 出无数百千帝释者。 表眉间白毫相中道十地之果。 还于其中出帝释身。 表住于中道。 得法之顶者。 能为世主主导众生以帝释号能主故。 十二从额上出无数百千亿梵天。 十三从其头上出无量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众者。 明修行至法之头表行遍满故。 十四从其顶上出无数百千亿如来身。 明佛果故。 如随位雨法。 如经自具。 十五又海幢比丘从身一切毛孔一一皆出阿僧祇佛刹微尘数光明网者。 表全身总是法界般若波罗蜜妙慧三空无碍解脱教众生之光重重无尽故。 十六尔时善财童子。 一心观察已下。 是善财观察善知识所作三昧境界事业。 十七六月六日已下海幢出定善财称叹。 十八圣者已下是善财问三昧之名。 十九海幢比丘举三昧之号名普眼舍得。 又名般若波罗蜜境界清净光明。 又号普庄严清净门。 二十明海幢比丘举修般若波罗蜜门所得三昧有百万阿僧祇三昧庄严。 二十一善财重问三昧境界。 二十二海幢比丘重说此三昧。 为说二十二种无障碍法。 二十三我唯知此一般若波罗蜜三昧光明。 推德于先。 令善财升进善财以如上十法。 观察海幢比丘。 又住立思惟观察经一日一夜者。 明檀波罗蜜。 七日七夜者。 明七支戒。 半月者。 忍波罗蜜。 以明忍但自益不益于人故。 半月表之。 一月者。 以明精进自利利他故。 一月表之。 六月者。 第六住也。 复经六日者。 是第六波罗蜜故。 以为海幢比丘是十住中第六正心住修般若波罗蜜智慧日故。 故云六月。 是第六正心住。 六日是第六波罗蜜智慧日故。 此是十住中。 第六正心住般若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以约智门中诸位通治。 以约位门中。 第六波罗蜜。 偏治世间出世间寂用不自在障。 得寂用神通自在门。 犹出世慈悲心多入俗。 常住世间慈悲犹劣故。 以海幢比丘表之。 虽有慈悲。 但得无染行清净之慈。 不得同众生行等众生事。 一无有违方便取一切众生故。 即以后位俗士休舍优婆夷。 其行明处真不证知真行俗。 第二明升进。 前位第七不退住中。 如诸菩萨入智慧海已下。 至辞退而行。 有十六行经。 约分为五门。 一推德于先。 二示善知识居处。 三举善知识所居园林。 四举善知识名号。 五明善财正念海幢比丘教恋慕辞退而去。 南行义如前已释。 住处名海潮者。 明善知识住生死海。 广度众生如应引化。 而无失时。 犹如大海潮不失时故。 以所居以表其行。 园林名普庄严者。 以一切生死海为园。 以万行海为林。 以行此大悲无尽无边之行海。 以严净十方众生海。 令成佛海故。 园林名普庄严。 于园中有优婆夷名为休舍者。 此云满愿自满本愿遍化众生故。 优婆夷者。 表慈悲行也。 此是十地中第七远行地大慈悲行之轨样。 从此仿之至彼地功熟故。 以神表之。 明神用自在。 前位是出世无染大悲法门。 即以比丘表之。 此位入俗处染而不污。 处真同俗之慈悲。 即以优婆夷表之。 渐成力用自在故余如文自具。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已下至我唯知此一解脱门。 于此段中约分为十三门。 一念善知识教思惟胜进。 二渐渐南行至海潮处。 三见普庄严园林庄严众宝。 四入其园中周遍推求。 五见优婆夷往诣其所。 六致敬礼拜正申所求。 七休舍优婆夷为说自己所行之法。 八善财白言圣者发无上菩提心其已久如。 九善财童子言圣者久如当得成无上菩提。 十休舍优婆夷正答成佛久近因缘。 十一善财请说解脱法门如何名目。 十二休舍优婆夷正答其名名离忧安隐幢。 十三我唯知此一解脱门。 已下推德升进。 如园林众事及宫殿众事皆众宝所严者。 表约行愿广大尽佛界众生界故。 依报庄严广大无限。 容貌端正及诸严饰。 表慈心悲慜益物利生调顺柔和体道无我。 十波罗蜜无顺逆行十方诸佛身遍奉侍供养。 所感正报容止可观。 见者除惑人天崇重。 表大悲行示现女身而非女心。 所有庄严及以宫殿楼阁池沼。 皆约悲智万行报生。 如前先约略表示。 所有严饰如经自明。 意明此位方便波罗蜜慈悲行广庄严报广。 经云善男子其有众生得见我者。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者明来至此位要修至三空解脱世间智。 出世间智慧现前。 成广大慈悲行。 方来至此方便入生死门。 达生死性与佛福智海本来一性。 便得离忧安隐幢解脱门。 方名不退住。 虽复知空无我。 常于生死有畏。 未入离忧安隐幢。 常居退位设不退还凡夫。 还退作二乘。 及生净土别欣乐果。 故云十方诸佛悉来至我所于宝座上为我说法。 表悲与智会。 明此位以悲成无功之智门。 第十住中王女慈行童女。 明以智成悲自在门。 师子幢王。 表是十住位中无功用智自在。 女表无染之慈也。 至第十灌顶。 住智悲满故。 第十地是蕴积大悲成行门。 以九个女天一个如来妻表之。 十一地是大悲行满以悲起智成佛门。 即以摩耶生佛表之。 以此十一地中十个善知识。 总佛果已满善知识。 以具普贤行故。 遍作世间人中仁士之行。 童子师居士长者童子童女行同凡士。 此明果极行遍故。 大约以智发心。 从初发心住。 即悲智齐发为其始。 学出世道根本智为先以此立五位五十个行门。 以简生熟同别。 由兹五十个波罗蜜五位中五重练磨。 简其智悲广狭生熟出世入缠逆顺。 和会福慧多少胜劣不同。 令发心者不住一法及三四五十百千即以为足故。 意令进升至于无限广大如法界故。 就诸五位五十重中。 一一具有智悲二行。 五十个波罗蜜互相参彻。 约有五百个波罗蜜门。 共为主伴。 圆此悲智世及出世心量广狭生熟之门。 方明总别同异成坏六义。 如此十住门十波罗蜜。 直以约法界体实法安立。 十法圆融互参成一百法门。 以初发菩提心。 以此佛本果行为样。 修行从此本样。 修行五重加行练磨方始得依初样。 虽复练磨生熟差别。 然智悲不异初心。 日月时节亦无迁转。 以约智发心本无三世时分故。 此优婆夷。 表对第六住是世间出世间法故。 为回彼出世心多者。 令依满本愿故。 起爱处生死。 爱度众生。 成慈行故。 以优婆夷名满愿表之。 以取其志养育子孙无疲劳故。 表大悲菩萨养育一切法界众生。 若善不善皆无舍离。 未曾起不济之心。 化种种身。 未曾舍一众生如毛发许。 恒常对现一切众生前。 种种教化令成就故。 此位约回第六住出世心多不断生死爱度众生犹在爱习。 以优婆夷表之故。 名有行有开发。 第十灌顶中以一分无功智成。 以智生悲无有爱习。 以师子幢王女慈行童女表之。 此是当十住位中调治和会智悲生熟之意。 如上我有八万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属常居此园。 明以众生八万四千那由他诸烦恼园林悉皆与之同行而接引之。 善财问优婆夷发菩提心久近者。 意明求解脱无有久近。 一发即三世一时求。 解脱体中无有久近故。 明大悲行中问发心久近者。 意明大慈大悲深厚。 还与众生界住劫久近相似。 若众生界无尽大悲愿行无尽。 后问久如成佛。 意亦如之。 且举三十恒河沙为量。 已去唯佛所知意不可极也。 又前三比丘得出世心是一十。 至弥伽海幢比丘。 得了世间出世间心。 是二十。 至此第七住入世行慈悲。 是三十也。 明发心久近。 俱枳罗鸟梵本未译。 毗卢遮那摩尼宝者。 名为光明遍照如意无价宝也。 宝多罗树形。 如此方棕榈。 以妙宝所成。 阿卢那香此云赤色香。 婆楼那天佛。 此云水天解脱。 名离忧安隐幢者。 此有二义一教化众生使令离忧。 是菩萨安隐幢。 众生未离生死。 菩萨不自取安隐故。 因化成名。 二菩萨虽达生死性空。 于生死有畏。 未为究竟安隐无忧。 若能入生死教化众生。 达生死众生及以教化者。 总涅槃行无出无没。 方名离忧安隐幢故。 此是十住中第七不退住。 方便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五位通治。 约位门中偏治世间出世间心大悲心劣。 而令悲智得圆满故。 第二推德升进前位中。 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行。 有十六行半经。 于中文义约分为五门。 一推德于先令其胜进。 二示善知识处名为海潮。 三示其国土名那罗素。 四举善知识名号。 五顶礼流泪辞退而行。 此流泪者。 表大悲弘深。 又敬法贵入情至厚重。 又表智悲自在垂悲俗流伤嗟苦趣圣心广济悲叹难胜此。 南方有海潮处者与前位同名海潮处者。 表悲智同会以将前位慈悲之门。 升进会于智体。 以将第八愿波罗蜜。 发起智业会其悲门。 智若不发兴大愿行悲。 趣寂无由起用。 是故十地中至此第八地位。 诸佛三加七劝。 令念本愿方能生大慈悲。 是故二位同名海潮。 明第八愿波罗蜜会其悲智一体方得无功大用行广利而无思。 犹如海潮泛洪波而不作像此位菩萨以无功智化诸群品知根而不失时也。 是故二位同名海潮。 此会智悲不二。 国名那罗素者。 此云不懒惰。 为第八住入无功之智称本智遍周利生无懈无疲劳懒惰之心。 此位是十地中八地之样。 从此而起。 初迹至第八地。 中方与本样会同。 此中一分相应十地中第八地。 大用一体无功智周佛地方满。 至如来出现品是其满处。 以法界品为源始。 根本智恒尔无功大用故。 以初发大菩提心者。 元依法界普光明智体。 发心功熟即是本来法界。 但约智悲生熟广狭。 上明位次第。 仙人名毗目瞿沙者。 此云出声可畏。 为智目增明善摧邪论出言契当异论息心故。 名出声可畏。 善财悲泣流泪思惟有十难事。 如经具明。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从初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得无胜幢解脱门。 此一段文约分为十三门。 一念教诲思惟胜进。 二渐次游行至那罗索国。 三周遍推求毗目瞿沙。 四见一大林阿僧祇树以为庄严。 五见彼仙人旃檀树下敷草而坐领徒一万六申其所求。 七仙人称叹善财。 八仙人示其善财法门名字。 九善财问其无胜幢解脱境界。 十仙人以手摩善财顶执其手令善财自见其身往十方佛刹微尘数世界中。 十一善财见佛获益。 十二仙人放善财手还在本处。 十三我唯知此无胜幢解脱已下是推德升进。 波吒罗树者。 似此方楸树。 其气香其花紫色。 尼拘律树者。 叶似此方柹叶。 其子似枇杷子。 子下承蒂如柹。 其种类耐老。 于诸树中最高大。 领徒一万。 明行具足。 问曰。 何故此位见仙人何意。 答曰。 此有二义。 一表智净如仙。 为明此位无功智现。 无染如仙。 二为无功智现以大悲行能同异道同事接生。 其居处林树庄严。 明荫覆利物。 池沼莲花庄严。 明慈悲处世而无染行。 仙人于旃檀树下敷草而坐。 表智树覆荫。 熏戒定慧解脱知见香。 遍周法界敷草而坐。 明无功之智能善治贪乱。 明少欲之相。 鹿皮草衣。 示行少欲知足。 髻鬟垂鬓者。 无功之智圆满。 如是徒众前后围绕者。 明主伴万行圆满。 善财见已往诣其所五体投地者。 明敬法重人之礼。 又表以五尘之境皆归智地。 叹言真善知识。 善知识者。 无功之智本自真故。 无胜幢解脱者。 明此位无功用智性自遍周利益一切众生摧破烦恼无有断绝下位不如故。 云无胜幢。 仙人以手摩善财顶者。 示以安慰接善财。 手者表引接也。 善财自见其身往诣十方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中。 及到十佛刹微尘数佛所者。 明会智境遍周也。 凡至十住中第八住十地中第八地。 皆须诸佛圣者。 灌顶劝发加持。 及第十灌顶住及第十法云地。 总须诸佛灌顶加持故。 若不加持。 或时滞寂。 或不了佛境界故。 无能自进。 为创初不达佛无功用智之境界故。 已下见佛境界。 如经具明。 阿庾多者。 此方一兆之数。 那由他者。 此方一沟。 仙人放善财手善财即见身还本处。 明以智力加持入法。 既得法已自力常然。 虽复圣者舍其加持一见见无有异故。 如舟济度于岸。 不可负舟而行。 此是童真住明创初童蒙入真无功智之界。 以愿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明此位无功智现恐当滞寂。 以大愿门兴其智用故。 又令念本愿广度众生有此节级。 以法防之令不滞寂故。 以智门中诸位通治。 约位门中此位会七住中悲行。 第八住中无功之智。 以大愿波罗蜜兴作。 令使智悲任用自在。 第二推德升进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南行有十二行半经。 于中义意约分六门。 一推德于先。 二示善知识所在。 三举聚落名伊沙那。 四示善知识名为胜热。 五劝令致问所行法门。 六礼敬辞退南行。 南方如初所释。 聚落名伊沙那者。 此示长直。 为表此善知识摄化长其直道无诸谄诳。 故名长直。 婆罗门者。 此云净也。 为表此善知识无染寂静故。 名胜热者。 表胜世间烦恼热故。 示胜盛火炎热故。 此是第九法王子住得法自在。 明第九力波罗蜜法力自在示同外道五热炙身。 引接邪徒令归正智。 明得智同邪接诸邪见妄行苦行者。 令皆信伏。 下自具文。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得此无尽轮解脱。 此一段经约分为二十五门。 一得无胜幢法光所照入诸佛不思议神力。 二念善知识教渐次南行。 三至长直聚落见彼胜热修苦行四面火如大山。 四中有刀山高峻无极登彼山上投身入火。 五善财顶礼咨问所求。 六婆罗门令善财上其刀山投身入火。 七善财人身难得心有怀疑。 八十千梵天在虚空中劝念此是金刚焰定光明。 九有十千诸魔在虚空中劝念善财叹婆罗门德行。 十复有十千自在天王于虚空中告语善财不令生疑。 十一复有十千化乐天王亦在虚空叹婆罗门德。 十二复有十千兜率天王在空称叹。 十三复有十千三十三天于虚空中雨天鬘陀罗花供养。 十四十千龙王。 十五十千夜叉王。 十六十千乾闼婆王。 十七十千阿修罗王。 十八十千迦楼罗王。 十九十千紧那罗王。 二十有无量欲界诸天如是等十三种众。 皆在空中称叹婆罗门德。 劝念善财不生疑惑。 二十一善财悔过。 二十二婆罗门为善财说颂。 二十三善财顺教登其刀山入大火聚。 二十四善财入火聚时获益。 二十五我唯得此菩萨无尽轮已下是推德升进。 如上婆罗门示行此行时。 随诸众生总见行门。 各自差别。 约表法中。 刀山是法王子住中力波罗蜜。 智慧为体。 成修行者达生死苦难。 但见法界性解脱。 须得无有怖畏。 堪力用自在。 火焰是金刚智之光明。 亦名金刚三昧。 如上诸天已说。 伊那跋罗龙王。 往因由破戒损其极臭树。 遂头上生此臭树。 故以名之也。 优婆者。 清信也。 难陀者。 此云欢喜。 明此龙闻法信乐欢喜故。 菩萨无尽轮解脱者。 意明法王子住得法师位。 以此一行随诸众生乐欲不同。 各见说法及行门无尽差别。 明称众生根圆满故名无尽轮。 此是法王子住。 以力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以约智门中以五位通治。 以约位门中以治说法不自在障。 同十地中第九地。 从此果行修行至第九善慧地。 功熟仿此。 十住中本果还以法界体普光明智为大用。 第二推德升进门中。 约分为四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善知识处云南方有城名师子奋迅。 三举善知识名云童女慈行。 四顶礼胜热婆罗门足辞退而去。 南方义如前初位释。 城名师子奋迅者。 是师子幢王所居之城其王是慈行女父。 表智自在为王大悲行遍为女。 明此从智生悲处生死染而与不染等。 明习气尽故。 前第七住中休舍优婆夷。 明故存爱习用成悲门。 以未断爱度众生之爱习故。 号优婆夷。 以此成大慈悲之行满。 八住中无功之智方成。 即明以从悲生智。 此位以从智生悲故。 即师子幢王女是童女也。 表此位任运利生无染习也。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约经文义分为二十二门。 一于善知识心生尊重。 二念教升进。 三渐次南行。 四至师子奋迅城。 五推求慈行童女。 六闻其童女族姓王种。 七五百童女以为侍从。 八明女所居之殿。 九明女所坐之座。 十善财闻已往诣。 十一善财入已睹见童女依正报得庄严。 十二善财见已正申所求。 十三童女令善财观其依果所居报得知其行因。 十四善财观已合掌瞻仰慈行童女。 十五童女告善财法门名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 十六童女告善财所修行法门见佛之数。 十七正举其见佛之数有三十六恒河沙诸佛名号不同。 十八明童女受此法门诸佛各以异门而入。 十九诸佛一说更不重宣。 二十善财白言问此法门之境界。 二十一正举所修观察法门时得普总持门。 其数有百万阿僧祇总持法门。 其大数有一百一十七。 二十二我唯知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已下明推德升进渐次南行者胜进也。 至师子奋迅城周遍推求慈行童女者。 会智悲无二体也闻此童女是师子幢王女五百童女以为侍从者。 明信此十住位中灌顶住普该五位智悲二门总如此十住中修更无异路故。 名师子幢王女。 五百侍从以闻法者。 是此当位中修行也。 信此一位都摄。 五位智悲总如此门。 方名此十住门。 名住佛所住。 当如是知。 以此住中善知识依报之境总与佛果报所得境界名体俱同。 皆具因陀罗网互参之佛境身土。 重重含容。 时劫岁月都无延促。 一一门各各具足无量一切法门。 如经文自具。 令善财观察者是。 如慈行童女所居之殿名毗卢遮那藏殿者。 即是佛果包含众德。 五位行藏佛因果门。 总在此位之中故。 龙胜旃檀足金线网天衣座上而说妙法者。 明以大慈悲身坐一切智智座上为龙胜也。 说一切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香白净教网。 覆护引接一切众生。 以之为座。 善财闻已诣王宫门求见彼女见无量众来入宫中者。 明此智殿悲宫是一切众生共所入处五位菩萨共所居都。 善财问言。 诸人今者何所往诣。 咸报之言。 我等欲诣慈行童女听受妙法者。 此明信而无疑善财童子即作是念。 此王宫门既无限碍我亦应入者。 自念信已当入。 入已见毗卢遮那藏殿者。 自心智悲万行与五位因果智悲一时会入故。 [王*頗]璃为地者。 明以此宝似水精然红白赤碧不同但以明净类。 以法身报得。 琉璃为柱者以净行住持万德。 金刚为壁者。 智净防护也。 阎浮檀金以为垣墙者。 表净戒外严也。 百千光明而为窗牖者。 以教光明照俗报得也。 阿僧祇摩尼而为庄绞者。 离垢行严报生。 宝藏摩尼镜周匝庄严者。 根本智起差别智照众生根本报生也。 以世间最上摩尼宝而为庄饰者。 净行无染世间行报生也。 无数宝网罗覆其上者。 即能设教网报生也。 百千金铃出妙音声者。 明声遍十方说法之音所报生也已下明正报庄严。 慈行童女皮肤金色。 明法身白净心无垢报生。 金色应真菩萨皆金色也。 目发皆悉绀青。 以净智照瞩覆护诸众生法故。 梵音声者。 清朗远闻十方也。 令善财观其依报者。 明知果即识其法门也。 于一一镜中所现一切佛境界互相含者。 具如经说。 云此是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 我于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此法者。 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三十故。 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法者。 通摄六位十信十地十一地佛果行总在十住十行十回向法中。 成彼前后六位法故。 以前信位具信未是实入住位故。 十地十一地因果行门。 但依十住十行十回向法。 会融理智悲愿行门已。 备十地十一地。 依而仿之。 令使惯熟。 更无新法故。 以后十地十一地中。 不立随位进修佛果名号。 亦无遥见佛来。 亦无迎佛法事。 上下随文看之。 意自现尔。 以是此第十灌顶住中。 智悲二行。 总收十住十行十回向智悲愿行。 总在其内。 故云三十。 教虽文字有前后安立之迹。 约智悲愿行。 岁月日劫总是一法。 总是一时。 乃至十信心亦尔。 十地十一地亦尔。 此一位中一切总别同异成坏法无不在中故。 如此位经文中。 令善财童子观庄严境界见一一壁中一一柱中一一镜中一一相中一一形中乃至一一宝中。 悉见法界。 一切如来从初发心修菩萨行。 成满大愿具足功德。 成等正觉转妙法轮。 乃至示现入于涅槃。 如是影像靡不皆现如水中普现虚空星宿日月所有众。 像广如经。 说以此境界用明一位总含诸位诸劫日月时分皆不迁移。 故云我于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此法门。 一说不再说悉皆领受。 即须知十住十行十回向此三种十法。 总在十住中一住中行故。 亦以智中有此三十个法门。 悲中亦有三十个法门。 亦为六十恒河沙佛也。 以一一位皆有遍法界行门故。 以恒河沙略举。 其遍义故。 亦取一位通该六位故。 亦表一切智慧解脱不离三空六波罗蜜故。 一一位中有六位故。 一一六位皆有无尽行愿故。 以下举一百七个陀罗尼门。 明此一位总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因果。 不出此位。 一百七个总持收故。 如是一百七大总持门。 不出十波罗蜜中行。 互参有百波罗蜜。 如是百波罗蜜不出三十七觉支。 以为互参助伴。 成三贤十圣等妙六位。 共名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 以此恒河沙是此经中最初小数故。 故举之明初发心中十住门即遍该六位中六十法故除十信不入位。 深细思之可解。 大意智此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 一一皆含十地十一地及妙觉地法界门。 总通收一法界故。 一智慧一慈悲一解脱一劫一岁一月一日一时。 无前后无别异门。 然安立种种随世差别法门故。 终可不作延促长短见故。 如初善财童子于善知识所起最极尊重心。 生广大清净解。 常念佛乘专求佛智。 愿见诸佛观法境界。 无障碍智常现在前。 不合云常念大乘。 以此经是法界佛果门。 与二乘无比对分。 亦与权教大乘十地之后安立佛果者。 亦非比对。 何得云专念大乘。 以大者比小者说大。 此法门所有发心。 皆依佛果发心。 所有心量愿行智悲之境。 皆非比对。 不可以将比对大小之乘惑乱佛乘之门。 令使失其经意妄传教门。 此是译经者不达误言也。 如后应专求佛乘一切智乘不思议乘佛果乘。 以佛果文殊普贤法界。 才初发心总入故。 又终始不分时劫差别。 绝情所量。 唯是智故。 余如经文。 此灌顶住位以智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此位以智治修行前后差别及智悲不均平障。 入智悲圆满前后自在无二门。 问曰。 此灌顶住位智悲已满。 何故不以佛表之。 何故将王女表之。 答曰。 明此十住中一住即十住。 明前德云比丘海云比丘善住比丘海幢比丘总是成佛出世间解脱位。 弥伽解脱长者休舍优婆夷毗目仙人胜热婆罗门王女慈行。 总果中圆会菩萨道。 以一位互体通收。 总在其内具足。 凡见比丘是表求佛果以庄严菩萨行凡见俗士即明求菩萨行不离佛果。 或男或女长者外道神天。 表法一一随位行门配之方明。 此已上十个善知识初德云比丘明以禅定观照显发自心佛智慧普见诸佛境界光明门。 第二海云比丘是观生死海十二有支本来清净佛国海门。 第三善住比丘法身智自在无碍出俗门。 第四弥伽长者明处俗修行世间文字门。 第五解脱长者明处俗身舍无尽佛刹庄严自体万境自性禅定门。 第六海幢比丘真俗二达出缠寂用无碍神通门。 第七休舍优婆夷处世成长大慈门。 第八毗目瞿沙无功智现同邪门。 第九胜热婆罗门摄诸邪见苦行门。 第十王女慈行明智悲圆满总摄诸位智悲因果同时具足门。 如是十门总摄六位因果。 三十七道品互体圆融。 一多具足。 如帝网法门。 此十住法门明自住佛所住。 已下十行经明自利利他之行。 已下推德升进入于十行位也。 此童女慈行是智波罗蜜中大悲圆满门。 明总摄诸位同该。 位位如是。 故云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此法门。 三十为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也。 六云通佛果妙觉及五位。 通收表智波罗蜜圆该三贤六位。 总含一际约法门依报。 表之如前。 以六相明之。 于此十行中。 从初善见比丘已下至出家外道。 名为遍行。 是十行中十个善知识。 于此第一初行中。 如诸菩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十一行经。 于中文义约分为五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善知识方所。 三举国土名。 四举善知识名号。 五礼敬辞去。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是推德胜进。 南方义如初释。 国土名三目者一法眼。 二智眼。 三慧眼。 如推德中。 智眼无翳。 普观法界慧心广大。 此是三眼国土。 明随世利生。 智眼观根。 法眼知法。 慧眼决择正邪。 此三是一。 随用说三。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自尔时已下至我唯知此菩萨随顺灯解脱门于此段中经文义分为六门。 一善财思惟菩萨所住行有。 一十三种甚深。 二渐次游行至三眼国。 三推觅善见比丘。 四见在林中经行往返天龙恭敬。 五善财顶敬申请所求。 六善见比丘授与善财经行恒遍十方菩萨随顺灯解脱门。 比丘号善见者。 明此法眼智眼慧眼善见诸法。 善见一切众生根性。 应时教化而令解脱故。 号善见也。 比丘者。 此名灭诤。 能化众生烦恼见诤故名比丘。 何故十行之初先见比丘。 答曰。 为明菩萨所行之行。 皆令一切众生无诤离染出世间故。 为行之首。 皆须无染出世间。 以此先见比丘。 明心离世间方堪处俗同光利物。 是故已下方明俗伦。 在林中经行者。 表行广多如林覆荫根茎枝叶花果明济。 俗行如是故。 林中经行往返者。 明入生死度众生。 令诸众生得出世涅槃之乐。 又令不住涅槃起大悲愿入于生死。 又度众生令至涅槃是往返义。 如是转转无有休息。 犹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故。 以随顺灯法门授与善财故以林中经行往返所表也。 又壮年美貌端正可喜者。 明能行诸行为壮年也。 美貌端正是行报生故。 又心端行正名为端正。 其发绀青右旋不乱者。 心清行正所报生也。 又右旋不乱者。 顺正法也。 顶有肉髻者。 智高德满报生也。 皮肤金色者。 智净心安素白无垢。 慈悲利物业报所招。 黄相是福德色也。 颈文三道者。 是不妄言出报所生故。 额广平正者。 智宽博达之报也。 眼目修广如青莲花者。 以智悲慈所报得也。 唇口丹洁如频婆果者。 明赤色也。 是南方色。 以为南为离离为日为虚无为心为法门。 以智为日。 口为说法之门。 以智慧日。 口能诠表正法。 所生报也。 胸标卍字者。 业清凉所生。 七处平满者。 两手两足两肩马王阴藏。 为七处满其臂纤长者。 引接成善所生报业。 其指网缦。 以教漉众生所生报业手足中有金刚轮。 明转法轮利众生所生业果。 如是广叹其福。 皆具如经所明。 皆是智行内修外严众福因不虚弃。 明知因识果。 无量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释梵护世人及非人前后围绕者。 明比丘所摄生依根遍故。 以招其众侍从随之。 亦是表法众也。 主方神随方回转引导其前者。 方法也。 法随众生根器。 回转引接众生。 方无定相。 即法无定相。 足行神持莲花以承其足者。 表行无行无染无尽光神舒光破闇者。 以教光破惑也。 阎浮幢林神雨众杂华者。 明以广多善言众行引众生。 令住戒定慧香花故。 不动藏地神现诸宝藏者。 此是禅定行能现智慧之宝藏故。 普光明虚空神庄严虚空者。 明以正智慧观照诸法庄严法空起差别智行差别行不离法空故。 成就德海神雨摩尼宝者。 明以普贤大愿成就大慈悲之德普雨法雨利益众生故。 须弥山神头顶礼敬曲躬合掌者。 明谦下离慢恭敬行也。 无碍力风神雨妙香花者。 明柔软语敬语无我语和悦语无粗恶语知时语不妄语利益语如法语赞叹语一切众善语。 皆为无碍力。 风神雨妙香花所闻之者。 戒定慧香华悉皆具足。 是故易云巽为言说。 风行于地上可以观。 此明君子之典礼雅言也。 有所仿学以成仁德。 故云风行地。 地者坤也。 坤为众人。 仿君子言教故有所可观。 此经以正智慧。 风神口出正教言音为风出。 合典礼之言为香华。 春和主夜神庄严其身举体投地者。 明慈悲和悦常处生死之夜令众生见者皆悉欢喜。 发生善根名为春和主夜神。 庄严其身投地者。 明大慈大悲愿行庄严投于生死之地教化安乐一切众生。 常觉主昼神执普照诸方摩尼幢住在虚空放大光明者明法空根本智照诸众生以差别智度令解脱故。 时善财童子诣比丘所已下申请所求。 皆云已发无上菩提心者。 明于初文殊师利所已发菩提心。 即达菩提体无行无修无求无得无证。 以此求菩萨道。 即不离菩提心。 但求菩萨道成菩提心。 本自无成坏故。 不可已求当求现求已发当发现发。 若无如是念故。 名为已发无上正觉之心故。 出此三世心故。 名为已发无上正觉之心。 比丘答善财言我年既少出家又近。 明始从十住初生诸佛智慧。 而生此行。 名为年少出家又近。 此十行门列名前后行。 是一时十回向亦然。 此三法一时行以智境界不出一刹那际。 都该十信及十地十一地六位一时故。 又初始发心不见生老前后际故。 名为年少出家又近。 我此生中者。 即明不见始终之生中也。 于三十八恒河沙佛所净修梵行者。 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以三十个法均调智悲以此三十个随位佛因果法互参智悲无尽故云三十。 不离八正道行门。 故云三十八恒河沙佛所净修梵行。 前慈行童女。 即云三十七恒河沙。 即表三贤七觉之行。 此云三十八恒河沙佛所者。 即胜进至八正道故。 三十八恒河沙佛者。 总三贤之位八正道中佛因果也。 总明发心之际正智现前破无明时。 无量恶业灭无量智慧现前号为恒河沙佛数故。 从一日一夜净修梵行或七日七夜净修梵行或有佛所半月一月一岁百岁乃至不可说岁乃至不可说劫满足六波罗蜜者。 此明出世道满足六波罗蜜。 余四方便愿力智波罗蜜等。 是入生死成大悲行故。 此是比丘但云六度不云十波罗蜜也。 亦成道遗教入灭各差别悉能见者。 明智境界顺俗差殊智。 无纤毫时分迁也。 已上日月岁劫明时不迁也。 又云。 善男子我经行时。 一念中一切十方皆悉现前。 乃至不可说佛刹皆悉严净。 乃至不可说众生差别行皆悉现前。 乃至成就普贤行满愿力故。 一念领受不可说不可说如来法。 广如经说。 此一段明远近含容不可迁。 不可具陈。 总不出一念者。 意明经行所表法身智体无依。 以智无依故。 即智无表里中边故。 以智无表里故。 即十方不远十方无近。 以智无远近。 体若虚空。 明照十方。 随愿起行。 应根利物。 不去不来。 对现色身。 如日现于众水之内。 以此智境界故。 时日岁劫性自无迁。 一念悉亡。 古今多劫即纤毫不转。 远近境界不出尘中。 智为愿使。 愿是智王。 悲行神通普贤行海。 皆由愿使智。 如声闻缘觉。 虽有神通。 以无大愿利众生故。 对普贤行愿神通。 犹如百千日光比一个萤火也。 余意如经自明。 法门名菩萨随顺灯解脱门者。 明菩萨以自如来普光明智。 顺诸众生行起差别智。 教化众生恒令发明无有休息。 名菩萨随顺灯解脱门。 此是欢喜行行檀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以约智门中一行之中通修众行。 以约位门中偏修六波罗蜜出世之行。 此十行初门。 以将十住中智波罗蜜门。 普印三世一切佛境界众生境界无尽劫。 总一时故。 不出毫内故。 已下例然。 初终总尔。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五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六长者李通玄撰第二推德升进门中。 自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二十一行半经。 于中文义约分五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善知识方处国土。 三示善知识居止处所在河渚中。 四举善知识名号名为自在主。 五顶礼致敬辞退而去。 从如诸菩萨已下是推德升进。 其中南方义如初释。 国土号名闻者。 依教主立名。 为教主有名闻故。 河渚中居止者。 表戒为河流必入智海故。 童子者。 为明戒净无染号为童子。 名自在主者。 为明已从如来法身智果。 入俗利生。 出世入缠。 主导众生皆自在故。 以立名也。 第一正入当位门者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门。 于此段中约分为七门。 一受教念持升进。 二天龙夜叉众围绕。 三至名闻国周遍求觅自在主童子。 四天龙示其所在。 五善财即诣其所见十千童子所共围绕。 六聚沙为戏善财见已顶礼申请所求之法。 七自在主告善财所行之法。 于此所修法中约有十门。 一书。 二数算。 三印印手印符印等是。 四界界者世界也。 五处者处所也。 即世界众生住居处所。 六疗病。 七工巧。 八调练仙药。 九农商。 十知众生所出世根等。 于中算法阿僧祇品略序。 此亦如彼也。 此是菩萨行以法算数而知。 彼阿僧祇品佛智满智眼自然而知。 不须算法也。 自余如文自明。 此是饶益行中戒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若约智境法门。 一位通修十行。 若约位门中。 此饶益行中。 以书数算印农商相法并出世间。 方名戒体。 前十住中。 但以法身法性理智为戒体。 即是比丘观十二有支生死海。 为佛智海。 是十回向中。 以海师善入生死海为戒体。 如十信中。 即以畏罪修福离世间行为戒体。 十地中即修大悲为戒体。 即喜目观察众生夜天神。 是在佛右面。 左为智。 右为悲。 又喜目观察众生者。 是慈悲之名。 以之为戒。 各随五位戒体升进不同。 以智通该。 一位中五位总具。 此中上下十善知识。 约其行体论之。 世技医方供养等事如经具言。 第二推德升进。 中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辞退而去有十七行经。 于中文义约分为五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善知识住处及方所。 三举善知识所居城名海住。 四举善知识优婆夷名为具足。 五礼敬辞退而去。 从如诸菩萨已下是推德升进中城名海住者。 表此优婆夷能含众德如海。 优婆夷名号具足者。 明约德立名。 表此优婆夷以住此忍波罗蜜中具十波罗蜜。 以常能大舍具檀波罗蜜。 素服清洁名之为持戒。 被发毁容名之为忍。 心常不与世心和合名之为精进。 智悲利俗不与识俱。 名之禅定。 已践佛果出世妙慧名为智慧。 常处生死引接众生。 又心无女业示受女身。 明大悲行。 是名方便。 常随本愿六道济生。 名之大愿。 不畏生死常转法轮。 名之为力。 随智幻生一切刹海常施佛事。 名之为智。 具足如是十波罗蜜四摄四无量故。 故名具足。 善财闻已举身毛竖者。 为闻具足之名喜心惊悦。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无尽福德藏解脱门。 于此一段约分为二十门。 一念善知识教门广大如海思惟升进。 二渐次南行。 三至海住城寻觅善友。 四众人告语在此城中。 五善财诣门合掌而立。 六所观依果其宅广博种种庄严。 七善财入已见优婆夷处于宝座八观其正报身相容仪可尊。 九见其宅内敷施十亿妙座十见其小器在于座前一万童女以为侍卫更无诸余衣服饮食。 十一善财见已致敬申请。 十二优婆夷告语善财所修之法门。 十三举其法门名菩萨无尽福德藏。 十四以其小器十方六道众生所须饮食种种美味悉皆具足。 十五一生所系菩萨食已皆于菩提树下成佛。 十六举百万阿僧祇同行之众三业皆同。 十七善财见无量众生从四门入。 十八随愿所请随所须食皆悉充满。 十九举其我唯知此菩萨福德藏门。 二十推德升进。 以成后行。 十千童女者。 万行具足。 四门而入者四无量心。 以一小器所施饮食遍周无限众生皆充饱者。 明器虽量小约以法界施智入因陀罗门小含无尽。 又加法界智愿力广大之心以一微尘许之。 食令十方一切所生众生食之充足。 元来不减毫末以一微尘许之食即法界量。 无里外中边限所碍故。 法门名菩萨福德藏者。 明施愿广大也。 此是第三无违逆行。 以忍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十行五位通修。 约位门中以忍为体。 以忍为小器。 无行不具足故以谦无不利。 第二推德升进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八行半经。 于中义意约分四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善知识方所及所居之城。 三举城名大兴及知识名明智居士。 四善财顶礼辞退而去。 从如诸菩萨已下名推德升进城名大兴者。 约教主立名。 以精进波罗蜜大兴利益。 以立城名居士名明智者。 约第四无屈挠行。 见根利物仰视虚空即财法俱施。 故名明智。 此是十住中生贵住。 十地中第四地得出世智现前。 三界业尽当生佛家故。 此十行中为明智居士者。 居处处俗怀道利生。 故名居士。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门。 于此段中义分为十门。 一念善知识所授之教思惟升进。 二渐次南行至大兴城推求明智居士。 三于善知识心生渴仰。 四念当承事诸善知识心无懈倦。 五见其居士在城内市四衢道七宝台上处无数宝庄严座。 六善财申请所求。 七长者称叹能发大菩提心求菩萨道。 八长者示其善财能发大菩提心之众。 九长者告善财所行之法门名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门。 凡有所须悉皆满足。 十待众来集示其施法。 仰观虚空如其所须从空而下皆悉充满。 然后说法。 从我唯知此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门已下是推德升进。 前位优婆夷。 以其小器。 以明忍门离慢怠高心施其饮食充满。 此位之中。 表精进之心无屈挠行。 常行空观以除烦恼。 得无上智心。 一切依正法报人天善根。 总在其中。 居士云生如来家长白净法者。 明此位是第四生贵住行。 亦是十地中第四地三界业尽生如来家。 唯有世间智慧满足五住中及第五地中修学六住及六地真俗二智。 俱终得寂灭定。 三空现前任运神通十方教化。 然后七住及七地已去入俗起同凡行。 行大慈悲门。 八地分得无功。 十地佛十力方满。 十一地任运利生。 是故于此仰视虚空。 是所修行精进之行。 一切业苦皆悉除断一切佛法及人天福德咸在其中。 但修法空达缘起寂一门。 一切烦恼自然不现。 一切明智自然现前。 且约举大要。 广义如经自明。 此第四无屈挠行以精进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五位十行同行。 约位门中观法空门。 了缘生解脱为胜治。 三界余习法身智现生如来家。 十住初心创开佛慧生如来家。 第四住治三界惑净佛智慧现前生如来家。 第八住中无功智现前生如来无功智慧家。 第十住中智悲普济受佛职位。 亦是生如来家。 十地位中一依此样而成地位。 十住是十地胜进之样。 不同权教佛果在十地之后。 三乘四十心地前为加行。 十地为见道。 此华严经十住为见道。 十行十回向十一地为加行。 修行令惯熟故。 佛果于初先现。 以普贤悲愿。 令智悲大用惯熟自在故。 以自如来根本普光明智先现故。 始终本末。 总无延促时日分齐故。 以法身根本智如实而言。 不同三乘权教情所解故。 皆须约本而观之。 毕竟佛果惯习已成。 普贤行已满。 一往但以教化一切众生为常恒从初至末。 无始无终。 无成无坏。 但以普遍十方一切六道。 以智对现利生为永业也。 从初发心起信修行时。 发如是信乐。 发如是志愿。 起如是志求。 见如是道。 从初发心住。 以定观力契会法身。 显根本普光明智。 照知一切自他生死海性自解脱。 但为教化众生令其迷解离妄想苦故。 亦不见自身成佛不成佛故。 若也起心图成佛念。 当知此人去佛道远。 若也但以法身无性之力。 自他性离无成坏心。 起方便力。 兴大愿力。 起大悲门。 无作而发无限志愿。 教化一切法界中无性众生。 使令迷解。 还令省悟得自心无性之理。 妄想系着自无。 不言成佛。 不言不成佛。 不可作如是图念之情。 如此华严经安立五位教门。 但为引接未得谓得未至谓至未满云满滞染净障于菩提道及菩萨行有止足心有休息想。 安立五十重因果一百一十重法门。 使不滞住止息休废之心。 满普贤愿行。 至无尽极故。 第二推德升进门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十五行半经。 约分为五门。 一推德升进者。 从如诸菩萨已下是。 二示善知识方所者。 云南方如前所释。 三示善知识所居城者。 城名师子宫。 此约化主立名。 师子是无畏义。 明此第五离痴乱行中以禅定为宫。 四有长者号法宝髻者。 表此长者所行禅行是法界体用自在无碍禅。 总摄十波罗蜜行。 八正道咸在其中。 如下长者所居其宅十层楼阁宅有八门者。 是明定体遍该诸行。 名法宝髻者。 表摄诸位故至。 法顶故五。 礼敬辞去。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已下至我唯知此菩萨无量福德宝藏解脱。 门于此段中义分为十门。 一念善知识教增长福德海。 二渐次南行向师子城。 三周遍推求宝髻长者。 四见在市中礼敬正申所求。 五长者执善财手将诣所居之宅。 六令善财观其报居之宅众宝所成十层八门。 七善财观已问其所修之因。 八长者为说往昔所修之因。 九并陈回向三处。 十推德升进。 随文释义者。 周遍推求宝髻长者者。 明遍观心境空有三界定乱升进无依无得无证之定门。 市中而见者。 明寂乱等也。 若望十住中解脱长者即入三昧。 明身含佛刹之门。 表创居之体。 此十行中定。 明行体恒定。 表处生死市[邱-丘+(厂@墨)]摄化众生无亏定体。 明动用。 俱寂性自离故。 遽即往诣顶礼者。 速会其定体不迟滞也。 已下正举申请中。 执善财手者。 引接也。 将诣所居示其舍宅令善财观察者。 令知所因也。 舍宅清净光明真金所成者。 约位以禅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 明定体白净无垢报成光明。 真金为舍宅之大体白银为墙者。 以禅体成。 戒为防护义。 颇梨为殿者。 以禅体显智成忍。 此宝似水精明净。 然有众色不同。 绀琉琉宝而为楼阁者。 以禅体而作精进。 观照更增明净清洁也。 车妙宝而为其柱者。 以禅为行。 住持诸法故。 已下自余庄严。 以次依十波罗蜜次第排之。 十层楼阁亦准此十波罗蜜。 从下向上排之自有次第。 宅开八门者。 一而各有两门。 四方都八也。 明八正道行也。 第十层中明第十智波罗蜜。 圆会三世佛因果。 一念而满。 教化众生及入涅槃。 总皆不移也。 智约境界法尔如斯故。 已下九层中初以檀度。 二以戒。 三忍配之。 自有次第。 并是以行报生表法。 为善财说本因中。 云我念过去过佛刹微尘数劫。 有世界名圆满庄严。 佛号无边光明法界普庄严王。 彼佛入城时我奏乐音并烧一丸香。 以此供养回向三处得此界报。 所居舍宅如是者。 明得定体。 以十住位中已得定体故言佛刹微尘为数量者。 明定越迷尘自智慧现入此十行禅门故。 故表越迷尘智现以善说法为乐音。 表因定起慧也。 定香但烧一丸五分法身周备。 回向三处者。 但入此随行寂用无碍定门。 即能永离贫乏常见诸佛及善知识。 恒闻正法。 是为三处。 如经具言。 我唯知此菩萨无量福德宝藏解脱门者。 明随行寂用无碍定门能摄福智及以大慈大悲四摄四无量法皆在其内。 是故号此长者名为宝髻。 表此随行定门。 总为髻摄法义。 自余如文自具。 此一段是第五离痴乱行。 以禅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诸位同治。 约位之中此位治世间出世间定乱。 如此长者十层楼阁。 总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及佛果。 皆悉通收。 以法界无依无性禅为体故。 皆以自体无依无住禅体中十波罗蜜。 以为庄严。 论主以颂释曰。 无作自性禅园苑普光明智为大宅差别观照严楼阁布施法食满众生净戒宝衣恒普着精进慈心为婇女禅定善达世间智五地通明菩萨住寂灭般若第六层七层方便住生死无功八层用自在九层一生法王居第十层中佛果满如是次第而修学毕竟不居初中末以此众法利群生依正二报于中得此略释大况广意如文。 意明一行中十行齐行无始无终。 例皆如是。 第二推德升进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辞退而去。 有十行半经。 于中约分为六门。 一推德令进。 二示善知识之方所云南方。 三示善知识之国土名藤根。 四示善知识所居之城名普门。 五举善知识名号曰普眼。 六致敬辞去。 随文释义者。 推德令善财升进如叹德中。 有八行经。 如文具明。 国名藤根者。 表善知识第六般若深固彻众生源故。 如藤根深固彻于大地至水际故。 取坚实穿达义。 以类智慧观达世出世法皆彻源底故。 城名普门者。 明以普眼遍知诸法。 依法主立名。 长者名曰普眼者。 智慧过人天。 名之为长者。 世及出世无不遍知。 名为普眼。 已下劝令往诣。 如文自具。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尔时已下至我唯知此令一切众生普见诸佛欢喜门。 于此段中约分为八门。 一正念善知识教思惟升进。 二往藤根国推问求觅普门城。 三在衢路见长者正申所求。 四长者授与善财所行之事。 其所行事有四。 一善治众病。 二善说对治诸根法门。 三善和合诸香供养普见诸佛。 四推德升进随文释义者。 其城雉堞崇峻重堞。 最高曰雉。 雉重曰堞。 城高曰崇。 难升曰峻。 明此善知识住第六行中智慧重重无尽尊高难入故。 衢路宽平者。 三空智慧荡无涯际。 世及出世智无不周。 善治诸病者。 世间四大不和病以汤药治。 如烦恼病以五停心观十波罗蜜治。 善和合诸香者。 以戒定慧解脱法身智身香。 随根普熏。 自佛出现。 如上之事。 皆约事表法。 有事有法。 皆含世间出世间二义。 如十住中第六正心住。 以海幢比丘入寂灭定身出化云遍周饶益。 表第六住中般若寂用无碍门。 今此十行位中。 第六般若善现行中。 举纯用是寂。 得成就寂静身语意行。 如上能疗治众病者。 实有是行。 表法者。 风病明想念多者。 以数息对治。 引令内止方便令所缘所息。 顺无作定显智用神通利化一切。 黄病者。 表贪欲多者。 对以不净观。 痰热病者。 表愚痴多者。 对以十二缘生观。 鬼魅病者。 表取着妙相不离魔业及天报神通对以空观。 蛊毒者。 表一切有所得心能生一切诸缠害业。 爱业喻水。 瞋业喻火。 如是等病皆能对治。 如和合诸香者。 亦实有如是行。 表法者。 即明智慧善说教香令熏破诸恶报业故。 随诸恶业为臭。 随智慧行为香。 如辛头波罗香者。 辛头即阿耨达池西面金牛口中所出大河。 流入信度国。 波罗者。 此云岸也。 明此香出此河之岸上。 表此第六善现行三空智慧四辩无碍如彼大池涌出四河润泽大地复成大海。 一切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 皆生其中。 若有众生闻而入信。 皆得度脱超升彼岸。 经举其一。 余三河准之仿之。 阿卢那跋底香者。 此云赤色鲜明香。 表赤色是南方正色。 又表离为虚无为日为明为心。 以离法心故。 离犹丽也。 像此位三空四辩无相智慧光明。 丽于一切众生心境。 皆得智慧解脱香故。 乌洛迦栴檀香者。 乌洛迦。 蛇名。 栴檀者。 香树也。 明此蛇最毒常患毒热。 以身绕此香树其毒气便息。 表若有众生闻说心境俱空。 本无体相无有处所。 一法可得之香。 信而悟入。 一切烦恼毒热自然清净。 余香如名可解。 如是八种智慧香。 熏诸众生邪见识种。 令依八正道行入如来智慧香故。 善男子。 我唯知此令一切众生普见诸佛欢喜法门。 明如上对治诸法智慧开诸佛智慧方便皆令众生入佛智慧皆欢喜故。 已下明推德升进。 此名第六善现行中善知识以般若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 若约智门中诸位同治。 若约位门中治随行寂用不自在障。 令随行成就寂静身语意行纯清净故。 第二推德升进分中。 从如诸菩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九行半经。 约分为四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善知识所居方所及所居之城名多罗幢。 三举其王名无厌足。 四敬辞而去。 城名多罗幢者。 此名明净。 约化主立名。 以第七无著行中以出世间净智慧。 善入世间作慈悲主。 善知诸根化身同事不忘接生故。 王名无厌足者。 利生无厌故因行成名。 余如文自具。 第一正入当位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得此如幻解脱。 此一段经约分十四门。 一正念善知识升进。 二往多罗幢城。 三问众人其王所在。 四众人答言今在正殿。 五善财往诣遥见彼王处那罗延金刚之座。 六见王报严身殿皆是众宝七。 见王苦其罚恶痛切难当。 八善财心生疑惑。 九空中天告用善知识言。 令除疑惑。 十善财疑除往诣王所顶礼正申所求。 十一其王执善财手将入宫中令观报境。 十二其王举如幻解脱门化现其身自作恶业受种种苦令实众生心生惶怖起诸善根发菩提心。 十三其王自申所行常于身口意乃至一蚊一蚁不生苦害之心况复人耶。 十四推德升进。 阿那罗王者。 此云无厌足也。 如十住第七住慈悲位。 以休舍优婆夷表之。 此十行第七慈悲行以无厌足王表之。 以明治恶人之行。 自化作恶自苦治之。 令实众生厌世修德成菩提道。 第七回向以观世音主之。 第七远行地中。 以夜天名开敷树花主之。 如是皆是随位成就慈悲之别名。 自余如经具明。 此是第七善现行善知识。 以方便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诸位通治。 约位门中以治处生死中染净二行不自在障。 令得住生死中大智大悲得自在故。 第二推德升进门中。 从诸菩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八行半经。 约分四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善知识方处及所居之城名为妙光。 三举善知识王名大光。 四顶礼辞去。 经云城名妙光者。 此同第八住第八地无功智慧妙用。 是本位之中差别智满。 王名大光者。 名根本智。 自余如文自具。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菩萨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门。 于此一段经约分为十五门。 一念善知识教思惟升进。 二渐次游行人间城邑。 三然后乃至妙光大城。 四问人求觅所居人咸报言今此城是。 五善财得闻城所居住处欢喜踊跃。 六明善财入妙光城所见依果报境众宝庄严。 七明善财见如上妙境及男女诸。 六尘境界皆无爱着但一心思惟究竟之法。 八渐次游行见大光王所住之处。 九见王依正二报身土庄严。 十善财五体投地顶礼其足。 十一正申所求。 十二王告善财所行之行名菩萨大慈幢行。 十三妙光城随心所见净秽不同。 十四王入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门。 时所有报严宝地宫殿皆六种震动。 树林低首泉涌归王。 万姓天人龙神恭敬。 夜叉罗刹咸起慈心。 八部诸王无不顶敬。 皆生欢喜发起善根。 以此大慈为首三昧之力法如是故。 十五推德令善财升进随文释义者。 渐次游行或至人间城邑聚落旷野岩谷然后乃至妙光大城者。 明周巡观照治前位中智劣大悲不圆满习。 治令智悲均平。 智悲自在方至第八无功妙用之行城故。 问众人言妙光城今在何处者。 明以观照之力智悲齐等犹不自识。 是故须问旧住之人。 表无功之位智悲难会。 众人咸报言妙光城者。 今此城是大光王之所住处者。 明善财契会智悲自在如王之门。 善财欢喜者。 入法乐也。 作如是念已下。 自念必当更闻胜法菩萨所行。 作如是十种念已入妙光城。 明以前第七行中修世间慈悲之行入第八无功智之城。 名入妙光城。 为明达智朗然大慈增广。 已下入城所见宝严地树宫阁台观池沼等。 皆明入此行门约智非报生一不虚来。 皆以慈宫智殿观楼种种智阁法性行花七菩提堑八正道水随菩提行树防护一切众生身口意。 业以为垣墙。 一如十回向初配当埤堄者是垣。 上倾看之孔也。 皆以宝严。 此七重。 以七菩提行之所报成。 举七数仿此。 其城纵广一十由旬。 由旬者。 若约佛本行集经第十二云。 以七微尘成一窗牖尘。 七窗牖尘成一兔毫头尘。 七兔毫头尘成一羊毛头尘。 七羊毛头尘成一牛毛头尘。 七牛毛头尘成一虮。 七虮成一虱。 七虱成一芥子。 七芥子成一大麦。 七大麦成一指节。 七指节成半尺。 二半尺成一肘。 四肘成一弓。 五弓成一丈。 二十丈名一息。 八十息成一俱卢舍。 八俱卢舍成一由旬。 计此方尺量。 二里余八十步。 当一俱卢舍。 八俱卢舍为一由旬。 一由旬合有一十七里。 其城一十由旬者。 合东西南北一百七十里。 若准其城内有十亿衢道。 一一道间皆有无量万亿众生于中止住者。 即非是此世间小由旬量之所能容。 即是以根本智为大城。 一即十故。 体用彻也。 差别智为衢道。 十智之中。 一中有一亿同别之用乃至无尽。 八正道为八门。 四八三十二。 明十波罗蜜七觉分。 八正道分共为进修十住十行十回向。 和合圆融智悲二行。 令使自在。 号根本智。 曰大光王之。 随诸众生根品上中下见。 名妙光大城。 广狭不同净秽差别。 所有众宝庄城及地树宫殿。 总约智悲报生。 如文自具。 此城有一楼阁名正法藏。 大光王常处其中者。 此是差别智之报境。 根本智自在王。 常处其中。 善财见大光王去所住楼阁不远。 于四衢道中坐如意摩尼宝莲华藏广大庄严师子之座者。 此明四智四无量四摄法引接众生为四衢。 以南北东西通过大道。 名为四衢。 此一四衢摄多道路。 乃至百千。 总以一四衢收故。 以随意接生皆令无垢故。 以如意离垢宝以为其座。 以行无染故。 号莲花琉璃为座足者。 明智随万行明净无障。 金缯为帐者。 表智随慈含育众生。 宝网者以约妙说教网报生也。 天衣以为茵蓐者。 以智无依为座体。 茵蓐者。 有文彩蓐也。 以智无依。 具足四无碍辩之文章。 引接众生故。 其王于上结跏趺坐者。 智悲二业交彻自在。 二十八种大人之相者。 明十住十行二位智悲已修。 犹有十回向未满。 以此未具三十二相。 明以三贤位极方成转轮王之三十二相故。 此约智境不动念。 而和会诸位同异总别之义也。 必不得作。 如情延促量也。 即全亏经意。 设此经教。 金轮王即如随好光明功德品中所说金网转轮王。 此转轮王于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教化众生。 此王放摩尼髻中清净光明。 若有众生遇斯光者。 皆得菩萨十地位。 成无量智慧光明。 得十种清净眼。 十种清净意。 八十随好者。 以随好上界梵天王同得是世间好故。 非同三贤位满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如顶生王等。 是转轮王。 以凌帝释便失神通。 仍居退坠。 此是三乘中一四天下小金轮王也。 亦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皆具福相。 就中不同。 如此十行中大光王是人王摄化境界。 周满十方百千万亿那由他世界。 悉皆化现普资引接故。 如三乘中金轮王但化四天下人不及诸天。 此十行中第八难得行为人王。 摄化十方无边境界及上界天王人天六道。 无不遍摄故。 以得佛智故。 已下叹王福智二业。 如文具明。 经云。 亦如虚空显现种种法门星象者。 明主方神以方隅成法。 即八卦九宫是也。 上方干像其中二十八宿及十二时支干及日月五星诸列宿等。 皆有法则。 其世人王法之以施德令。 佛以取之用表说法。 自除如文自具。 其座前种种珍宝周满衢路者。 是王所施之物。 如经广明其王身如金山者。 应真色也。 以净智内明行慈祐物之所感也。 端正女人皆具六十四能未详。 我净修菩萨大慈幢行者明从十行之初至第六行修行出世智慧之门。 从第七行至此第八行前。 修处世慈悲起智之行。 至此第八行处世无功用智现前。 常以大慈悲为首。 智随破惑。 名之为幢。 从此已去至于第十行中。 遍行外道。 以大慈悲行乃为九十六种外道身。 我皆为之接诸邪见。 是一终行满故。 净名经云彼外道六师所堕汝亦随堕。 乃可取食。 王言。 我于无量百千佛所问难此法思惟观察修习庄严者。 意断善财疑也。 前十住中第八童真住。 见毗目瞿沙仙人。 亦五体投地。 于此第八行中见大光王。 亦五体投地者何也。 意明此位修悲至智总五位通该。 以表智悲普遍故以此表之。 但五位中第八位。 皆明菩萨行圆。 从此第八位已去皆修如来十种力用自在。 以五位中第十位皆是智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故。 从此已去后位任运自成。 其大光王入菩萨大慈为首三昧。 显所行慈心业用饶益自在。 令后学者仿之。 以明无依之智入等众生心与之同体无有别性。 有情无情皆悉同体入此三昧所感业故。 令一切众生及以树林涌泉悉皆归流悉皆低枝悉皆稽首。 夜叉罗刹悉皆息恶以明智随一切众生皆与同其业用一性无二。 如世间帝王有慈悲于人。 龙神顺伏凤集驎祥。 何况人焉。 而不归仰。 况此大光王。 智彻真源行齐法界。 慈心为首。 神会含灵。 与众物而同光。 为万有之根本。 如摩尼宝与物同色。 而本色不违。 如圣智无心以物心为心而物无违也。 明同体大慈悲心与物同用对现色身而令发明故。 山原及诸草树无不回转。 向王礼敬陂池泉井。 及以河海悉皆腾溢流注王前者。 以智境大慈法合如此。 若众生情识所变之境。 即众生不能为之。 如莲华藏世界中境界。 尽作佛事。 以是智境非情所为故。 圣者以智归情。 令有情众生报得无情草木山泉河海悉皆随转以智回转以末为本故。 如世间有至孝于心冰池涌鱼冬竹抽笋。 尚自如斯。 况真智从慈者欤此第八行中明智从悲行用故。 以是列众之中先标十千龙王。 以为众首者。 表智恒游空垂慈雨法。 以龙游空兴云注雨表之次如他化自在天王已下诸众皆明。 以大慈为首。 三昧业用所招之众。 如文具明。 从顶礼于王已下有四行半经。 明摄化广狭及推德善财升进。 此是第八难得行善知识。 以愿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诸位通治。 约位门中治第八行中智悲不自在障令得自在。 大慈为首智为先导。 已前以慈修智。 已后第九十二位以智行悲。 前十住中亦如是。 后十向十地亦仿此意明以无功之智用成慈悲等众生之业用无自功可成。 如来十力四无畏任运自至。 第二推德升进中。 从如诸菩萨已下至辞退而去。 可有十六行经。 约分五门。 一推德于先令善财升进。 二示善知识方所。 三举善知识所居城名曰安住。 四举善知识优婆夷名为不动。 五致敬辞退而去。 随文释义者。 有一王都者。 明此位是第九法王子菩萨所居。 故号王都。 凡五位中。 第九位皆是法王子位得说法自在。 优婆夷者。 是清信女也。 年已长大。 二十已上不嫁自居。 修德离俗无染清洁。 号优婆夷。 名不动者。 明此女人自发心来经阎浮提微尘数劫所生之中。 于世五欲及以瞋恨更无所动。 名为不动。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 于此段中。 从尔时已下至我唯得此求一切法无厌足三昧光明为一切众生说微妙法皆令欢喜。 于此段中约分十七门。 一念善知识教思惟升进。 二如是思惟善知识众善深恩悲泣流泪。 三善财童子如是悲哀思念之时有随逐觉悟菩萨如来使天于虚空中便加劝誉令往安住王都。 四从彼智光明三昧起渐次游行至安住城。 五周遍推求不动优婆夷。 六众人咸告之言。 此是童女在其家内父母守护。 七善财闻已往诣不动优婆夷所入其宅内见其依报所居。 八蒙堂宇光照其身得五百三昧门。 九次观正报身相殊胜。 十明善财说颂叹德正申所求。 十一优婆夷正说自行之法。 十二善财所请三昧境界云何。 十三优婆夷自说自行本因发起时劫缘起。 十四正说空中佛为说法。 十五自说发心已来经阎浮提微尘数劫。 于尔所劫中修世间出世间一切众技。 艺法。 未曾废舍一文一句。 十六优婆夷问善财得见菩萨求一切法无厌足庄严门不。 善财答云欲见。 十七优婆夷入此三昧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震动悉皆清净琉璃所成。 善财皆见已下推德升进。 随文释义者。 问曰。 何故此位念善知识悲泣流泪何意。 答曰。 为明从智修悲满佛十力故。 又问曰。 此位善知识何故为女人。 答曰。 如下文云。 过去有佛号曰修臂。 修者。 长也。 明引接义。 表此从无功之智以愿波罗蜜行慈接引一切众生。 故王名电。 授者。 是智也。 为明智能破迷见道速疾如电光也。 唯有一女者。 慈悲也。 明第六行至第七行。 以悲修智。 自第八行已去以智修慈故。 故以王女表之。 是童女者。 第八住第八行已前慈悲位。 犹有染习。 此第九住第九行。 从智起悲无有染习故。 故以童女表之。 在家父母守护者。 以方便为父。 智度为母。 以守护慈心为女。 无染障故。 净习障至十一地。 方无如十定品中灌顶菩萨犹三求推觅不见普贤者其样式是也。 善男子。 我得菩萨难摧伏智慧藏解脱门者。 明第九法师行中善摧邪论。 已入如是十力智分故。 如下文云。 我于彼佛所。 闻如是法求一切智。 求佛十力求佛辩才。 又以法师位中。 表素洁清高慈悲和悦谦下无慢。 以女表之。 非即女也。 善财入其宅内见彼堂宇金色光明普皆照曜者。 明此第九法师位悲室教光所烛故。 触善财身即得五百三昧门者。 一了相本净自体光明。 二达心境无依不居空有性自寂静。 三如是三昧能于世间无所染着。 四普眼舍得三昧者。 明智眼无依名之为舍。 善知万有名之为得。 五如来藏三昧门者。 明一智之内含容万德。 举此五数。 以明五百都含五位五百法门善财入此三昧。 如七日胎者。 同此位中以智入慈柔和怿适悦也。 一切众生见此女人皆无染着心一切烦恼自然消灭者。 明智相福资仁慈端正无染爱业以受其身所生其身无有淫相。 天人恭敬见者惑亡。 善财以一行颂。 叹此女人修戒忍精进三种行得光明照世间身。 如经具明。 优婆夷入定显求一切法无厌足。 三昧门令善财见。 如文具明。 不空轮三昧者。 须学世间出世间皆具足故。 十力智轮三昧者。 会佛差别智轮满故。 佛种无尽藏三昧门者。 智无不含化无断绝故。 此三三昧是总。 一万三昧是别。 明一多相容自在入因陀罗网教门。 已下推德升进。 此是第九善法行中善知识。 以力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诸位通治。 约位门中治说法不自在障令得自在。 第二推德升进中。 从如诸菩萨已下至辞退而去。 有十五行半经。 于中约分四门。 一推德令善财升进。 二示善友方所及举城名都萨罗。 三举善友之名行为出家外道名为遍行。 四礼敬辞去。 随文释义者。 城名无量都萨罗。 都云喜乐。 萨罗云出生。 谓此城出生无量喜乐等事表。 此善知识智度圆满行同十地已终佛果遍行诸行宜应所见。 普现其身同彼行门。 接生利俗皆令欢喜故。 城名出生无量喜乐等事。 号出家外道名为遍行者。 智齐佛果名为出家。 为化邪流示同邪见。 名为外道。 益众生行及以三乘尽同其事。 名为遍行。 所行无染。 名为出家。 以菩萨行中化邪不化正。 名为外道。 处行无染。 名为出家。 乃至九十六种外道我皆为之南方义如初释。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至一切处菩萨行。 总分五门。 一念善知识思惟升进。 二渐次游行推求善友。 三见在山上平地经行。 山顶是智。 平地是法身。 表不离法身大智同于邪见。 四往诣致敬正申所求。 五遍行善友与善财所行之法。 随文释义者。 言外道名遍行者。 菩萨化邪不化正名为外道。 凡所修进未至究竟。 一乘法界理智妙行。 一多同异自在身土交彻十方世界如因陀罗网门。 皆是外见。 如是通凡及圣。 尽以同行方便引之。 名为遍行外道。 行即如此孔丘庄老之流亦是其类。 如潜名隐相随类而行众生。 但受其益总不知。 谁是谁非。 如是之行。 常遍十方。 无时不现。 如影随形。 如响应声。 非往来之质以智通万有。 常对现色身。 如下文云。 我已成就普观世间三昧门。 已成就无依无作神通力。 已成就普门般若波罗蜜。 我普于世间种种方所种种形貌种种解行饶益众生。 乃至普遍一切诸趣虽在世间常行利益。 时诸人众不知从何而至。 不知不觉。 是何人流。 有众生处一切行遍故。 此是真实行善知识。 以智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此位治于生死中行不自在障令得自在。 余广意如文。 前十住是入佛所住法门之样。 此十行是普贤行之样式。 十地仿此而成十回向是以此十住十行中。 和融慈悲愿力起智兴悲。 令使不偏修出世涅槃及染净二障。 使得常居十方一切生死海中。 依自体法界佛果普贤大行。 恒常充满如因陀罗网境界无碍门故。 以是安立乎。 十回向门。 和会智悲世及出世。 咸使融通依本自在故。 使偏修定业求出世者。 和融无量想念。 起大智用无定利故。 安立十回向。 使权学菩萨不一向妄求他方。 别有佛净土故。 安立十回向。 使得常居寂定身恒遍满一切生死摄化众生故。 起十回向。 使想念十方一切众生数受想思惟忆念流注飘动。 便成智用。 起十回向。 使微小如芥子许福田。 令遍满十方充满法界。 起十回向。 令使世间诸见及微小神通成普贤大用。 起十回向。 令使八住八地智增菩萨忆念本愿广利众生方便起大神通力。 遍兴大利不住净智中。 起十回向。 令使初发心菩萨起如来大愿具佛功德。 起十回向。 广如十回向品说。 若无此十回向门。 一切发心者。 总住二乘地。 无有菩萨得成佛道具普贤行也。 初地菩萨依此三法。 以殊胜愿力发心一依前三法。 加行升进。 至其功毕道满如初发心。 以明智不迁时日岁月不迁。 还如慈氏返指文殊。 明果不移因也。 便见自身入普贤身中。 明普贤行亦不离因内故。 慈氏云。 我当来下阎浮提。 汝与文殊还来见我。 明来世与今时不移。 此乃约智实论。 不同情识妄想虚变生多劫。 见一乘之行见道。 在初发心位初也。 加行在初发心见谛之后。 以此果行相资。 方成万用自在。 三乘道前三贤菩萨有漏发心地上方成见道。 十一地妙觉如来。 又云。 三千大千世界为佛报境。 未通法界无限之境。 互参无碍门已下推德升进十回向位。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七长者李通玄撰善财童子善知识十回向位。 从推德升进中自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辞退而去。 皆作五门。 已下诸位仿此例然。 一推德令善财升进。 二示善知识方处国名广大。 三举善知识号曰鬻香长者名优钵罗华。 四劝善财往问五致敬辞去。 随文释义者。 叹德中以无碍愿住一切劫得如帝网诸无等行者。 即是十回向中愿行方便。 又以善知众香法门和合香药以充卖鬻。 以表回向和合。 智悲生死涅槃染净想念分别。 总成一丸定慧解脱知见香。 生死涅槃总自在。 如此合香。 以其众香合为一丸。 互相资益皆无自性。 不失自德同异自在。 此将鬻香长者。 青莲华表十回向和融理智大悲大愿万行总别自在总为一丸。 义无著故。 南方义如前十住初释也。 国名广大者。 广兴大愿。 起行无边。 普接一切群品故。 此愿是万行之风。 令行无边故。 又愿是智风。 令一切想念成大智神通自在用故。 愿是开敷一切三昧定风。 引发滞染净众生。 令无所依得无依智寂用自在遍一切众生故。 如十住之首。 以妙峰山而表无相智慧。 十行之首。 以三眼国比丘而表。 明行出缠。 十回向之首。 以合香长者而表回向和融智悲万行涅槃生死。 此是随位意趣。 思之可详其意。 此五十三善知识。 皆是升进修行意趣。 甚须知之。 不妄修学此鬻香是表十回向。 以大愿和融十住十行理智慈悲入于生死一切无碍法界门。 名号青莲花。 表行不染生死不染涅槃于二不二而中不污如青莲花。 要以淤泥浊水之中而生不染泥水之性色香第一。 明菩萨以此大愿回向力故。 处于生死淤泥之中方始成法界佛果普贤万行功德果报。 色香第一余莫能胜。 诸花中青莲花为色香殊胜。 如诸行中以十回向和融生死涅槃智悲万行为一法界。 教化一切众生皆令无苦显大智香。 此为殊胜。 余别求出世者。 皆悉不如故。 以青莲花合香长者表之令易解故。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从尔时善财已下至我唯知此调和香法。 于此段中以立五门。 余下诸位亦仿此样例然。 一正念善知识教思惟升进。 二渐次游行至长者所。 三致敬礼足。 四正申所求。 五长者说其自行授与善财。 随文释义者。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有十大愿门。 明入回向以愿和融一切真俗染净智悲无碍之门。 渐次游行者。 升进也。 至广大国者。 以愿起智兴无尽行接引众生也。 乃至如十方世界微尘刹中。 一一尘内有无尽佛法及身行接引众生。 一切十方国刹尘中。 悉皆如是。 如帝网重重无尽。 以愿行广大。 国名广大。 于第四正申所求门中。 长者答言。 我善别知一切诸香有二义。 一实知世间诸香。 二以香表法。 一实知诸香者。 即经所说。 所谓一切香总体。 烧涂末是别陈。 香王出处已下是随生业类。 所生诸香且如已下人间有五种香。 罗刹中一种香。 天中有四种香。 总共有十种香。 其功能如经自具。 以将如上诸香表十回向。 香为明香性无依能发众善灭一切恶。 明大愿无依能兴无量善根故。 起无量大智之云雨无量白净法雨。 行无量大慈悲行。 化无量众生。 令得灭苦发无上意。 若无大愿不成发起大菩提心。 设修解脱悉皆二乘。 人间有香名为象藏。 此香因龙斗所生烧之一丸起大香云弥覆王都。 于七日中雨细香雨若沾着身身则金色者。 表如十住位中初发心时。 以七觉之香起大愿云。 广兴悲行。 普覆一切众生求一切智。 以止观龙与十二有支烦恼共斗。 彻空无际生智慧火燃大智香。 起慈悲云雨白法雨。 众生沾者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若着衣服宫殿楼阁亦皆金色者。 明因起大愿回向香所有一切世间忍辱慈悲观智总会法界自在白净法故。 若因风吹入宫殿中。 众生嗅者七日七夜离诸忧苦。 不惊不怖不乱不恚慈心相向志意清净者。 明转转而闻亦皆欢喜发大愿门起七觉意。 我知是已而为说法者。 明欲劝众生发无上觉心者。 要先劝发广大愿回向。 起坚诚誓愿之心。 先敷三十七品觉行华。 方堪为说至真之道。 如是劝修万无失一。 摩罗耶山者。 此山在南天竺境摩利伽耶国。 此国依此山立名。 此山多出白旃檀香。 此山出旃檀香名牛头。 若以涂身设入火坑。 火不能烧。 明治地住以起大愿力及回向力。 以上上十善法身无性之理以成戒体。 用涂其身。 回向入生死火坑。 贪瞋爱火不能烧害。 海中有香名为无能胜。 若以涂鼓及诸螺贝。 其声发时一切敌军皆自退散者。 明修行住以法忍成就。 回入生死海中教化众生。 以忍辱心闻一切善恶声音鼓。 恶邪怨敌自然退散。 阿耨达池边有沉水香名莲花藏。 其香一丸如麻子大。 若以烧之一丸香气普熏阎浮提界。 众生闻者离一切罪戒品清净。 明生贵住达三界业皆无障碍。 常生佛家无垢清净。 此同第四地位得出三界业。 以本四弘誓愿之心。 回入生死四流大池中。 教化一切沉溺生死众生。 皆无染著名莲花藏。 演微妙法香遍熏十方。 闻者罪灭戒品清净。 雪山有香名阿卢那。 是赤色香也。 堪以染绯。 若众生嗅此香者其心决定离诸染著者。 此是具足方便住禅波罗蜜门。 以大愿回向生死令诸众生离诸染习禅波罗蜜得入离垢三昧。 以雪山表是禅定体自白净无垢体故。 罗刹界中有香名海藏。 其香但为轮王所用。 若烧一丸而以熏之王及四军皆悉腾空者。 明表以第六正心住。 以三空智慧为罗刹回入生死海。 以般若轮王烧智慧海藏香。 熏生死海王四种魔皆升法空已下总表十回向。 以十住十行中愿行和融生死涅槃真俗二智悲智二门使令自在。 十地依此而修。 成就法界自性无作缘起道理。 以烧香涂香合香以表之。 令学者易解。 皆仿此知之。 若十住十行十地中。 若无回向大智力。 但得二乘之道。 不可有成佛者故。 有修行之士。 大须善得其义明观教意总别同异成坏六相。 从我唯知此调和香法者。 明调和真俗二谛智悲愿行生死涅槃染净自在之香及以青莲花名号表之。 已下推德升进。 余义如文自明。 第二推德升进中。 如诸菩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十行经。 分为五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善知识方所。 三举善知识所居城名楼阁。 四举船师名婆施罗。 五顶礼辞去。 随文释义者。 南方义如初释。 城名楼阁者。 此近南海下湿人多以作楼阁而居。 亦约差别智。 以十回向中和融万法总别同异重重。 以立城名。 船师婆施罗者。 此云自在。 明于生死海而得自在。 此为十回向中以能入生死海行大慈悲。 以为戒体。 十住中以观生死海十二缘生以为性自清净本。 唯佛智故。 以为戒体。 十行之中明工巧法相法。 算法世间技艺饶益众生。 以为戒体。 此十回向以真入俗处生死海主导众生成慈悲行以为戒体。 如是三位修戒各有同异升进法则。 船师者师以大慈悲为戒体。 常处生死海往来渡众生故。 如叹德中具明。 大意云。 具足成就无所著戒。 如船师渡人不住此岸不住彼岸。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从尔时善财已下至我唯知此大悲幢行若有见我及以闻我与我同住忆念我者皆悉不。 空于此段中分为五门。 一念善知识教思惟升进。 二渐次游行往诣彼城。 三见其船师在城门外海岸上住。 四礼敬合掌申其所求。 五船师授与善财自行法门。 随文释义者。 见船师在城门外海岸上住百千商人及余大众围绕。 此有二义。 一实有此行。 以主导入海商人及采宝者。 为海险难非圣智不知。 二表法。 以自得真门出缠离苦。 以其愿行成大悲海。 常临生死海岸引接众生。 商人百千表戒波罗蜜中万行圆满。 无量大众表行遍周。 满一切诸行。 经云。 往一切智大宝洲因成就不坏摩诃衍因者。 摩诃云大。 衍云说。 所乘之教。 总云大乘教。 远离二乘怖畏生死住寂静三昧旋还。 此明叹誉善财。 法明能以寂静三昧处生死旋还利生不出故。 善男子。 我知此海中一切宝洲一切宝处一切宝类一切宝种一切宝器。 如是宝圣智所知世间诸法。 表法者。 我知海中一切宝洲者。 明达一切智洲。 一切宝处者。 善别贤能诸根利纯。 一切宝类者。 善知同行类别行类。 一切宝种者。 善知大小乘差别种。 我知一切宝器者。 知众生大小根器堪与何法而成就之。 一切宝用者应根与法令任其作用。 一切宝境界者。 三乘三宝境界。 一切宝光明者。 三乘一乘智慧大小光明。 我知净一切宝者。 三十七道品十波罗蜜五停心观方便是。 净一切智宝方便钻一切宝者。 止观二门是出一切宝者。 善能依根教令现智宝故。 作一切宝者。 以无相智起差别智。 以大愿风兴大慈云雨诸宝雨。 化一切众生和合心境。 令使无依自能显现一切智宝故。 一切龙宫难处者。 净土菩萨如龙分有慈悲游空神足一分自在。 夜叉喻声闻能害三毒亦得神通。 罗刹害难处者。 喻缘觉居涅槃海能害无明及诸佛一切智种不现前故。 如是等难悉皆以回向愿力同处生死。 不害无明十二有支。 达取无明成种种智。 处法界缘生自在门。 名为悉皆回避免其诸难。 亦善别知漩澓深浅者。 爱取有业深浅也。 波涛远近者。 情识想念攀缘多少。 水色好恶者爱心善恶。 亦善别知日月星宿运度数量昼夜晨晡晷漏延促者。 明了世事中明阴阳玄像五星行度数风起时分晷漏四时延促皆悉知之。 表法中明三位进修及三乘差别教分行门随行随根回转轨则方法时熟日月岁劫所经多少悉能知之。 其舡铁木坚脆机关涩滑水之大小风之逆顺。 如是一切安危之相无不明了者。 实知此事。 表法者。 明善知三乘回心堪入生死不堪入生死根品成熟及未成熟。 一乘中菩萨第六住第六地。 现前处生死中得出生死心。 三空智慧心三空智慧。 寂灭现前。 七住七地菩萨于出生死中常处生死。 八住八地得无生忍现前菩萨无功智现前任运利生。 九住九地学佛十力四无畏。 十住十地十分与如来出世智慧解脱知见齐圆住佛灌顶位。 十一地方学普贤神通妙行。 至普贤行品方终。 如来出现品中佛果文殊普贤三法法身根本智差别智方始理智大慈悲。 如先发愿。 称愿圆满。 如三乘教中后得智。 以普贤行教化众生。 此一乘中教法。 说似前后。 如是升进不出一刹那际。 三乘因前果。 后道满三祇。 一乘见道。 在初发心住中加行。 行因在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 如是舡之铁木安危涩滑悉知之。 乃至知根迟速应止即止。 三乘及以人天法中乃至五停心观。 根若熟者应行即行。 令使升进一乘法中。 以生死性十二有支。 便为法事大智用故。 已下大意如此。 善男子。 我将好舡运诸商众至安隐道乃至引至宝洲与其珍宝咸令充足然后将领还阎浮提者。 是事表法中。 明从初发心住得佛根本智。 自此已去经后诸位中。 皆与说其妙法。 至于十地一切智之。 珍宝已满。 十一地中。 还当送至本所旧住生死海中。 以此所得一切智之珍宝。 广利无尽众生。 此明约修行升进作如是说。 使令易解。 而亦不出生死海中成大宝洲。 自余如文自具。 此皆约事说托事表法。 令众生易解故。 此是第二不坏回向善知识舡师云我将大舡如是往来无有令其一损坏者。 若有众生得见我身闻我法者。 令其永不怖生死海。 必得入于一切智海者。 是不坏回向义。 以戒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诸位通治约位门中。 以成大慈悲戒。 以海中舡师所表往来常不出生死海故。 成大悲幢行已下推德升进。 第二推德升进中。 从如诸菩萨已下至辞退而去。 有十行经。 约分为五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善知识所止之方三举善知识所居之城名可乐。 四举善知识之名号曰无上胜。 五礼敬辞去。 城名可乐者。 以长者善明断决人间种种诸事复能说出世之法。 众生乐之不舍故。 城名可乐。 长者号无上胜者。 此是忍波罗蜜门。 处众行之中。 忍为殊胜。 又德艺过世间故。 号为无上胜。 余行约前叹德中所说。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一切处修菩萨行清净法门无依无作神通之力。 于此段中约立五门。 一念善知识教思惟升进。 二渐次经历到于彼城。 三见无上胜长者在其城东无忧林中。 无量商众百千居士之所围绕。 四投身于地礼敬而起。 五正申所请随文释义者。 渐次经历到彼城内见无上胜在其城内者。 升进入位名内。 见无上胜在城东者。 明以智利生为东。 表不住本位。 东方表智。 以就俗引众生。 发明生位也。 西方表慈悲。 如下以观世音菩萨住金刚山之西阿表慈悲位也。 以是等一切诸佛回向。 佛者觉也。 以角宿在东方之宿。 以角主僧尼道士众善之门俗作此角计所主属。 合作此觉也。 为主众善门故。 角为天门众善也。 以此在城东普贤智行。 以东表之。 表明生众善之首。 观音大慈悲行以西方表之。 以西方是金。 金为白虎。 主秋主杀。 以是经云明练十方仪式主方神。 又主方神。 随方回转。 意明随方法回转以度众生。 然实大象性自无形体虚融而非迹随方表法。 法逐缘分。 圣人垂训于俗缠。 还以俗缘中事物而表法。 只如亡言之理。 不可以引蒙。 绝像真原。 不可以益俗。 是故以方隅而表法。 执之者还非利俗启迷。 废之者。 复失今者利俗启迷以城东。 是引迷明生起众善之义亦以房为青龙是世间福德之位。 无忧林中者。 此主忍波罗蜜。 以忍成满处行无忧故。 林者。 以此长者行遍十方随形而广荫群品。 以行广多覆荫故为林。 亦以化他令无忧故。 为无忧林也。 无量商人百千居士之所围绕者。 是所化之众。 表以愚易智以智易愚以恶易善。 亦为商人。 常处生死。 以行仁德化利群品。 名为居士。 此约行释。 善财童子观长者为众说法已以身投地。 表十回向大体约回真入俗以大慈悲善忍为地。 再云我是善财者。 表求法深重也。 亦明达我无我以成忍也。 已下长者告善财所行之行名。 成就至一切。 处菩萨行。 以明如一切诸佛回向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众生所行无不遍故。 如下文具明。 如十住中。 从初至第三住见三比丘。 表从世间修出世间法。 此从初回向见三长者。 是纯俗流。 合香船师无上胜等。 明从真入俗名为回向。 此是等一切诸佛回向中善知识。 以忍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诸位通治。 约位门中治入生死海中忍不自在障。 令得法忍自在。 前十住十行。 修出世间离苦忍。 此位明入世间中成就慈悲余饶益忍。 以此十回向中舍身肉手足国城妻子。 有来乞者。 无厌恨心倍增欢喜。 第二推德升进中。 从如诸菩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十行半经。 分为五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善友所住之国。 三示善知识所居之城四举。 善知识名号。 五礼敬辞去。 城名迦陵林者。 此云相斗诤。 以此比丘尼位。 同十住中第四住十地中第四地。 出三界缠生如来家。 以回真入俗成无染慈。 明比丘是出俗义尼是慈音。 明回向行位门非男女性。 示相表法也。 以实而言。 此尼是此位法故。 以表以真入俗和融真俗是非染净二见诤故。 成法性理智处俗。 恒真无染之慈。 以灭真俗有无染净二见斗诤故。 成就第四至一切处回向。 行精进慈。 以此城名斗诤林者。 明慈行遍周覆荫广多故。 名为林。 亦约此比丘尼报得庄严宝林树广多。 故号为林。 国名输那此云勇猛者。 是精进义。 为此是第四精进波罗蜜此教皆是托处托事以表法也。 尼名师子频申者。 约德行成名。 如师子频申者。 明慈悲适悦。 行遍十方教化众生。 无有疲劳法乐义也。 如人身心舒适悦乐也。 表比丘尼虽行遍十方善和斗诤心恒出俗也。 回向中处缠无染慈故。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成就一切智解脱门。 于此段中约分五段。 一渐次游行至彼国城。 二周遍推求此比丘尼。 三众人告语比丘尼之所在。 四善财诣胜光王日光园中观察见比丘尼所有依报。 五善财合掌申请所求。 比丘尼授与善财自行之法。 如第四善财诣胜光王日光园中。 观察见比丘尼所有依报中。 及大众庄严有十三种。 一宝树庄严。 二七宝流泉陂池及华庄严。 三宝树下师子座庄严。 四众宝严地。 五林雨华香庄严。 六音乐树及众宝铃乐音和鸣庄严。 七天衣庄严。 八百千宝楼阁庄严及宝盖庄严。 九如须弥峰光明庄严。 十宫殿庄严。 十一叹比丘尼所有功德出世善根供养诸佛之所生起。 十二叹比丘尼志德三业现化业用周遍见者不空。 十三明大众围绕。 此已下三十种众。 皆明此比丘尼摄生行遍随根授法各各不同。 直至十一地金刚智。 次邻佛位已来众。 总皆摄化明一位遍五位行故。 一一位皆然。 皆行遍法界。 如是重重炼磨。 以五十三法一百一十城法。 方称总别同异成坏无尽自在之法。 一一位中皆遍一切位也。 为显一法遍多法故。 以一位遍一切行故。 为显多法入一法故。 以五位五百法门入一法故。 明总不异别别不异总如网相入也。 如上胜光王之所舍施者。 是事表法者。 明一切智忍慈三法总会故。 比丘出家舍饰好是忍义。 尼是慈悲义。 胜光王。 是智明以愿力回向入俗行精进行和会忍智慈总摄五位之行总为一法界体用故。 以师子频申是法界门中法悦乐故。 从此精进行中。 会此三法忍智慈。 至第七第八回向位中。 见观音正趣菩萨。 方始齐故。 后之二位修佛十力作用也。 前三长者非无此智忍慈。 此约升进胜劣言之长者。 表智多悲劣。 尼表悲心处世无染。 童女表染而不污。 波利质多罗树者。 此云香遍。 此树茎枝叶悉皆遍熏忉利诸天。 此乃约行遍熏法界。 迦邻衣。 此云细绵衣。 婆楼那天此云水天。 普眼舍得等十般若门。 如经具明。 是比丘尼所说之法。 如是无数百万般若门。 日光园者。 以忍智慈为园体。 善财合掌住立申请不致礼敬但与园中众树悉皆右绕者。 表明众树是行报生。 明以众行园林以忍智慈三法具故。 以表三行圆满但与行围绕。 是所敬法故。 无别礼也。 与众树围绕。 明会入忍智慈三行故。 是此位精进义。 善财申请比丘尼与法名成就一切智者。 此约根本智中忍智慈悲。 一切差别智。 从此三法而具足出生。 此摄化之众。 直至十地之后金刚智神通。 善财又请此法门境界如何。 如经云。 善男子。 我入此智光明门得出生一切法三昧王以此三昧故得意生身已下。 是此法门所作业用境界。 如经具明。 大意约以根本智起忍智慈悲万行。 大用自在差别法门。 称法界境界故。 从此样式修行相称。 即号观世音。 亦名正趣菩萨。 无功之智及慈悲齐等故。 是故第七回向中观世音与正趣同会一处。 善男子。 我见一切众生不分别众生相以智眼明见故乃至听闻语言音声佛法僧皆无所著以智眼所见法眠所知故已下。 推德令善财升进。 第二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 是推德升进。 于此升进分中有十二行经。 分为五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善知识方所及所居之国。 三举所居之城名宝庄严。 四示善知识名号。 五礼敬辞去。 南方如初释国名险难者。 为此女人行禅波罗蜜门。 叹德之中。 一身端坐充满法界。 于自身中现一切刹。 善恶境界总以法界禅体遍该。 普含众行。 普摄众生。 普皆同事。 彻满十方一切诸境。 或有世人见其染行者。 见难信故。 号国名险难也。 城名宝庄严者。 见闻难信名为险难。 信而悟入心境皆无。 称性惑除生死永尽获自神通。 名宝庄严。 明二乘及出缠菩萨离而不为名为解脱。 此十回向中。 第五回向出缠行中。 第五清净无染禅。 入于世间。 同为俗事。 遍行利生之中。 乃至示行染法。 未曾一念染污之心。 故号女也。 而实体中非男非女。 以取妙智理性。 本真大慈悲体如女。 非如世情起男女等见。 若存世情起男女见者。 亦自不见此之法门。 此约菩萨以妙智用起慈悲之行。 宜同俗行。 周备十方。 对现色身。 应宜设化。 于此位中表菩萨有如是德。 处真不证。 在缠不污。 法门遍周法界。 谁是谁非。 此非世情思度故。 亦非世情愚惑所行。 自非智彻真原行齐法界。 宜应所为知根备俗者。 方能体会斯道欤。 婆须蜜女者。 此云世友。 或云天友。 为遍与天人作师友故。 或云以宝易财。 或示现世间淫染之行。 易以财事。 此皆世行难可了知三界六道人天地狱无行不备也。 此是不染而染。 唯普贤智所及。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菩萨离贪欲际解脱门。 于此段中约立五门。 一念善知识教思惟升进。 二渐次游行至险难国宝庄严城。 三处处推求婆须蜜女。 四于此城内市廛之北于自宅内而得见之。 五见之礼敬正申所求。 随文释义中。 善财见于市廛之北自宅中住者。 以生死烦多为市廛。 北为坎位。 是北方主黑也。 是众迷愚众生之位也。 菩萨居此迷流爱海。 阛阓之处。 同行接生令其发明。 自宅中住者。 以众生生死海是菩萨自所住宅。 菩萨以大悲故。 住一切众生生死宅中。 度脱众生。 成就普贤之行。 具足无量功德。 如经云。 善财童子往诣其门见其住宅广博严丽已下。 广说庄严。 此是初见其依报。 次尔时善财见此女人颜貌端严乃至皮肤金色是见其正报及诸艺能已下。 具如经说。 尔时善财前诣其所已下申请所求。 善男子已下。 正授善财所行之法。 菩萨解脱名离贪欲际。 以此解脱随其乐欲而为现身。 十方三界所见不同。 如经具明。 又经云。 若有众生暂见我者。 即离贪欲得菩萨欢喜三昧者。 明有信者而修禅定禅悦其心故。 若有众生暂与我语者即离贪欲得菩萨无量音声三昧者。 明从定发慧了音声无体。 若有众生执我手者即离贪欲得菩萨遍往一切佛刹三昧者。 是引接义。 如是已下升座。 是无相智增暂观于我是观照义。 频申是法悦义。 目瞬是见谛入佛智境也。 抱持于我者。 摄受不舍众生义。 咂我唇吻者。 受教说法义。 凡有亲近于我一切皆得离贪欲际入菩萨一切智地者。 都举诸有亲近无空过者皆获一切智门。 此明二乘及出缠菩萨但求离苦。 未入大慈悲入于生死海同事接生不达法界自在智王。 处染净而无垢会无依普光明智圆满十方。 任运利生无缚无解。 方名永离贪欲际也。 厌而出缠无大悲行。 智未究竟。 有所依在。 修行不应。 以有所得心一分无相无愿无作空解脱门。 莫以为足。 应修智悲发起愿求。 誓度众生。 学差别智。 尽三界法。 无不皆知明。 用三界事便成法界。 善照自他十二缘生。 成一切智。 了无边劫与今无二。 不求余处别有出世解脱涅槃。 以无作无依智。 印三界法本如是无别思求。 一依十住十行十回向法门圆会自当称。 此婆须蜜女。 是会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门。 为以行齐。 生死是非见亡。 以法界禅门真俗二染俱尽。 以性等法界智周有无。 无行不行。 无生不利。 招多福德故。 名无尽功德藏。 善财白言圣者种何善根修何功德已下。 其女与善财说自往昔因。 高行如来出世为长者妻布施宝钱。 及文殊师利劝发大菩提心。 以是因缘得如斯解脱。 我唯知此离贪欲际解脱者。 明往因以舍所重宝钱。 是离贪。 文殊师利劝发无上菩提心。 是离欲。 如一宝钱。 其所施不多。 为心贵重故。 能舍与多非异。 此是无尽功德藏回向。 亦以禅波罗蜜为体。 明圆通诸法。 是宝钱义。 约智门中诸位通治。 约位以第五回向中。 以出世禅入于生死。 真俗染净不自在障行不自在。 遍众生障治令自在故。 第二推德升进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辞退而去。 有六行经。 分为五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其方所及以城名善度。 三举善知识居士名鞞瑟胝罗。 四举善知识所行事业供养旃檀塔座。 五礼敬辞退而去。 随文释义者。 南方如初释。 城名善度者。 约此居士善度众生故。 居士名鞞瑟者。 此云法胝罗者。 此云包摄。 为此居士智慧广大包摄十方一切法门。 具云悉怛履曳。 此翻为慈氏为明以第六出世智慧处俗行慈。 方便利生以行成名故。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 至我唯知此菩萨所有佛不涅槃际解脱门。 于此段中约立五门。 一渐次游行至善度城。 二诣居士宅顶礼其足。 三合掌而立正申所求。 四居士为善财正说所行之法所行解脱门名不涅槃际五举所现行。 供养旃檀塔座。 供养旃檀塔座者。 经云我开旃檀座如来塔门。 时得三昧。 名佛种无尽者。 明一切众生分别心皆是如来智慧种同于诸佛智慧种无有生灭等相。 此同十住中第六住十行中第六行十地中第六地。 以十住十行中第六出世间之智慧门。 回向入缠处俗中智慧利生之行故。 为居士身。 处世化俗置一塔室。 于中安置一旃檀座。 不置形像。 表第六智慧门达无相法也。 以此塔座供养诸佛现在其前。 明无相法无有三世古今之见。 为以自佛智慧与一切诸佛智慧无相体。 同皆为一际。 一切众生亦与一切诸佛智慧本来一际。 为诸众生说如斯法。 令诸众生开佛知见入佛知见悟佛知见故。 城名善度。 居士名含摄。 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智慧皆一体不生灭故。 既是诸佛智慧无生灭性。 一切众生亦不生灭也。 故得一切诸佛不入涅槃。 此意明如座上无相是佛故。 善财白言此三昧境界云何已下。 是居士答。 入此三昧见佛之数。 此界他方三世诸佛。 总皆得见所有见佛之数如经具明。 意明诸佛众生无生灭相方便以将其旃檀座塔引接。 表示令一切众生达自身心性相智慧。 如旃檀座塔。 本来佛也。 明性相皆无俱不生灭。 达相如化了性如空。 智无依住何有生灭。 此是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以般若波罗蜜为体。 余九为伴。 此治出世智慧处生死中于大慈悲不自在障。 令得自在故。 第二推德升进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 至辞退而去并颂。 有十四行经。 分为五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善知识方所。 三举山名补怛洛迦。 四举善知识名观自在号观世音。 五礼敬辞退。 随文释义者。 山名补怛洛迦者。 此云小白花树山。 多生白花树。 其花甚香。 香气远及。 为明此圣者修慈悲行门以谦下极小为行也。 华者。 明开敷万行故。 此慈悲谦下极小和悦行花开敷。 教化行香。 远熏一切众生。 皆令闻其名者发菩提心故。 举善知识名观自在者。 以旧经云观世音为正。 梵云光世音。 以慈悲光照世间。 闻苦便救。 有待念而方救者。 意令彼回心专缘善发心。 令功德善根深固也。 问曰。 观自在可无慈悲。 何以要须光世音。 答曰。 夫一切菩萨约行成名。 约名行表位。 虽一切菩萨皆具智悲二门。 今以名行表升进。 要须以名表法。 今此第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成处世慈悲门。 以光世音名。 是慈悲之号。 以为表位行门令升进也。 观自在者。 但明观照。 成出世般若义自在故。 以表观世间苦。 表悲门不如观世音之号。 法华中云。 普贤菩萨从东方宝威德上王佛所来者。 又余经云。 观世音在西方阿弥陀佛所者。 总是如来密意方便。 表法成名。 意云。 东方是智。 西方是悲。 以方表法。 实无方所。 但约东为春阳发生日出普照。 二十八宿中。 东方角宿及房心等七星。 皆为众善位以表智门。 西方七宿昴毕参等主白虎。 秋杀义。 昴为刑狱。 多主罚恶。 以观世音主之。 而实佛国一方满十方。 一尘含法界。 何有方所而存自他隔得别佛也。 先德翻经之士。 以三乘教谓此方无观世音。 以观自在充号。 此非实。 法界毗卢遮那如来境智道理。 于法华经中会三入一门中。 具有此三法。 文殊普贤观世音菩萨。 表法身无相慧及根本智。 即文殊之行主之。 表从根本智起差别行。 以普贤主之。 表大慈悲心恒处苦流不求出离。 以观世音主之。 以此三法属于一人所行令具足。 遍周一切众生界。 教化众生令无有余。 名毗卢遮那佛。 即明一切处文殊。 一切处普贤。 一切处观世音。 一切处毗卢遮那。 乃至微尘中重重充遍。 且约略明也。 如海上有山多贤圣者。 此约南海之上。 亦主生死海上。 余义如文具明。 亦约慈悲为流泉。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 至我唯知此大悲行门。 于此段中约立五门。 一念善知识教思惟升进。 二渐次游行至于彼山。 处处求觅此大菩萨。 三见其西面岩谷之中观世音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 四善财见。 已欢喜。 观世音遥见善财称叹。 五善财顶礼申请。 观世音为说大慈悲行解脱门。 随文释义者。 如第五婆须蜜女。 以师子频申引接成悲举行。 及报身相及境界所居皆宝庄严。 至第六第七回向。 为大悲至极熟物利生。 不就自报。 就众生界秽境而居岩谷。 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 观世音菩萨坐金刚宝石。 无量菩萨皆坐宝石。 此是所居处表岩谷。 明险道趣。 泉流萦映者。 明慈悲莹彻。 树林蓊郁者。 表慈心荫密。 香草柔软者。 表和言芳教重悦人心。 右旋布地者。 表众生顺化布慈悲地令有所归。 观世音菩萨坐金刚宝石者。 表以金刚智用随悲行坚实深重无所倾动也。 结跏趺坐者。 智悲交彻也。 无量菩萨皆坐宝石者。 悲行坚厚也。 善财谛观目不暂瞬者。 敬法贵人慈心见彻无别念也。 善财叹德如经具明。 善财往诣观世音所。 观世音菩萨遥见善财。 即云善来。 并诸称叹未及致敬先有是言者。 明大悲深厚先致慰问及称叹然后顶礼旋绕申其所请。 观世音菩萨授与善财大悲行解脱门。 明回第六住第六地中修出世慈悲令成入俗慈悲之行。 至此位中菩萨。 是第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满故。 入俗智亦于此满故。 如下文指位。 虽在东方有菩萨。 名为正趣。 及至见时还同会而居。 表此位菩萨入俗现行悲智齐也。 至次下文和会。 经云。 善男子。 我恒住此大悲行门。 常在一切诸如来所。 普现一切众生之前。 以四摄事摄诸众生。 广如经说。 意明。 不离根本智。 十方世界对现色身慈悲利物。 已下广明观世音菩萨自所。 誓愿利众生事行如。 下具明。 我唯得此菩萨大悲行门已下。 是推德升进。 此是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门。 方便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诸位通治。 约位门中治十住十行中出世大悲处俗。 不自在障。 令得自在。 第二推德升进。 从如诸菩萨已下。 至辞退而去。 有十八行半经。 分为五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善知识方所。 三举善知识名为正趣。 四重叹善知识光明威德神通普化。 五劝令往问。 问曰。 此何意不云辞退而去。 答曰。 为此观世音菩萨会中见正趣菩萨。 悲智二位在此位齐满。 表悲终即无明之智自成。 明悲智无二体故不辞去也。 又明从师子频申比丘尼。 修悲起智。 从此第八回向已去至第十地神。 即从智成悲。 即天神是智。 地神是悲。 明智悲合体即普贤行自在。 此明智悲应真体通神性。 名之天地之神。 非世鬼神也。 观世音菩萨云。 东方有一菩萨名曰正趣者。 明正智无邪故云正趣。 从空而来者。 明智体无依性无形质。 神无不遍。 自体真空起如幻身。 应缘利物。 一刹那际响应十方。 性无往来。 以虚空而现幻像。 故云从空而来东方者。 表是智也。 云南方表法为虚无。 为离中虚为明为正为日。 离者丽也。 以明丽于地者。 以北方为坎。 为黑。 以子为阴极。 癸为阴终。 以背黑。 而从明背邪而从正。 是初启蒙之位。 故往南方。 今至第八真如相回向。 即明东方为智为震为雷为音声为青龙为春生为福德为吉庆。 日生于寅出于卯。 定是非于辰巳也。 至午巳东。 总属阳位。 午为阳极未为阳终。 自未至丑。 是阴位。 以此第八智明真如相回向。 即取东方为智。 明照万邪故。 入于生死震动万有令明生故。 教化众生达真如故。 照愚夫道成君子之德故。 破佞邪道成正智故。 照一切恶生一切善故。 长诸善根成白净无垢吉祥福德故。 故东方表智。 西方表悲。 以此二位明悲智齐故。 正趣菩萨从东方以来白花山西一处而见。 以明东表智西表悲。 此观音正趣会悲智二位。 一分始终自此已去从智行悲也。 即次后天地之神。 是以明从悲行智即行狭不终以智行悲。 即行广无限自在故。 如十地位满智悲功成十一地中。 还以悲为体以智为用。 即摩耶是悲。 生佛是智。 如是一一位中升进皆有意趣。 总别同异如东西南北。 表自有趣求启迷发明。 即往南方表之。 若明智悲益俗。 即东西表之。 观音在白花山西者。 白者金像也。 西方白表金位也。 主将位也。 东方者。 木位。 主青像。 主相位也。 相主生。 将主杀。 如来以约世间法则安立法门令世间易解故。 以此杀害之处置大慈悲之门。 以为救苦。 以东方春生之位。 置大智之门。 以表智生众善。 令易达其事故。 如老子云。 上将军居右。 偏将军居左。 明上者而具慈恐妄杀也。 而实大像混然。 何有方形而可得也。 但约法立名设其则也。 然智悲之道。 以一法而满十方。 以一行而遍一切万行。 虽然约世轨则设法。 不无如世陈设者。 是随方应用也。 是故此经观世音菩萨云。 东方有菩萨名为正趣。 表第八智位。 照世间大夜故。 此同十住十行十地十一地第八无功智之大用故。 位同升进生熟逆顺有异。 此正趣菩萨从空中来。 至娑婆世界轮围山顶。 以足指按地。 其娑婆世界六种震动者。 表智能破闇众生惑灭境亡散也。 智现妄亡。 妄业所报得大地之境界亦亡散故地动。 动者散也。 如定现前妄亡智应报境尽亡。 足指按地者。 智之所行也。 表以法空起智现。 前众执皆散。 轮围山是妄所执之报境。 无依智现所执境无。 以禅观方明不可以想心斟酌。 一切皆以众宝庄严者。 明妄亡境灭。 随智净福相应即诸功德便现身放光明映蔽一切日月星电天龙八部释梵护世四王所有光明皆如聚墨其光普照一切地狱畜生者。 如三界之光。 皆有漏业。 随生灭心功德所生。 皆未离生灭我所。 有漏业果。 皆有自他能所。 得业在如真理智无漏无我无作具法性清净。 任性大慈悲之智光。 非世所及。 无有隔障边际分剂可及。 十方洞彻六道遍周故。 已下智悲之行。 如经具明。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 至我唯知此菩萨普门速疾行解脱门。 于此段中约立五门。 一依教速往诣彼菩萨所。 二顶礼合掌申请所求。 三正趣菩萨说自所行法。 名普门速疾行解脱。 四善财致问。 于何佛所得此法门所从来刹去此几何。 来已久如。 五正说所缘因依得法所在久近之数。 云善男子我从东方妙藏世界普胜生佛所而来此土。 于彼佛所得此法门者。 此约实而论。 智无方所远近之体。 约以表法中云东方妙藏世界普胜生佛所得此法门。 明东方是众善发生之位。 妙藏世界者。 是自妙理法身根本智藏性周圆满普遍十方。 名为世界。 普胜生佛所得此法门者。 明从根本智生差别智响应众生。 意明不移根本智大用而无功故。 从彼发来已经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者。 以根本智超尘出劫。 不属数量所收。 一一念中。 举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步者。 明念念中超出过如是情量度量。 一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佛刹。 我皆遍入至其佛所。 以妙供具而为供养。 此诸供具。 意明。 根本智性自遍周。 差别智业用亦如根本智遍周所作供养诸佛依根本智起。 以根本无作智印。 起如幻业用。 普印诸供养具无功而自成。 以用归本故。 明此第八回向已前以根本智行差别智。 具大慈悲。 及世所有一切功巧。 五明技术之法饶益众生。 此位差别智终约用从本。 总无功用。 任法自成。 教化众生亦复如是。 自余如经具明。 此是真如相回向。 以愿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诸位通治。 约位门中以治有功用行入于世间。 无功用智任运大悲。 此位明有学诸法已终会令悲智一性无二遍周故。 在观音会中一处而见。 第二推德升进门中。 从如诸菩萨已下。 至辞退而去。 有八行半。 经约立五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善知识所在方所。 三举其城名堕罗钵底。 四举神名为大天。 五礼敬辞去。 随文释义者。 城名堕罗钵底。 此云有门。 为此第九回向主大法师位。 同十住中法王子住十地中第九妙善慧地。 有大法门饶益众生故。 故城名有门问曰。 何故此位见大天神。 为明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智净为天。 其智无依不为不思而恒应万有。 故号天神。 即是此界干神是也。 自会此智道相应也。 凡为天地日月五星名山大川五岳四渎河海社稷之神。 皆是菩萨所为。 非是凡世鬼神力所堪能故。 以干为天门。 以净无垢智现众法故。 巽为地户。 以巽为风。 动生万物。 胜持万物荷负大地故。 以配长女主持阴位。 如初会风神是也。 今大天神城名有门。 如天净体现世一切所有法门。 此依化主立名。 有大法门故。 城名有门。 如天现像善恶俱示。 如天无思。 赏罚应时。 此天神即是无为无作净智为体。 一切众生同共有之。 从自心迷惑智殊品。 见各不同。 净秽皆别。 若心净者便为净土。 名第一义天。 一切智天。 非如五行生灭天也。 此天神是应真名神为明。 修行升进渐智通灵性。 号之为神故。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 至我唯知。 此云网解脱门。 于此段中约立五门。 一念善知识教思惟升进。 二渐次游行至有门城。 三推问诸人大天所在。 四知其所在。 往诣顶礼申请所求。 五时大天出。 四长手取四大海水。 用洗其面。 持金花以散善财而为说法。 随文释义者。 出四长手取四大海水自洗其面者。 明发大菩提心者难得难见。 取四大海水用洗面者。 明贵发心者洗面方观。 持诸金花以散善财者。 明贵重而观贵敬供养能发大菩提心者故。 又表四长手取四大海水以四无量心四摄法摄众生故。 用洗面者明以大悲水以从智用观察众生恒摄受也。 如芬陀利华者。 百叶白莲华也。 明端正香洁人皆乐见。 菩萨亦尔。 心端行正能说法。 香熏泽人心。 皆令解脱。 人皆乐见。 善男子我已成就云网法门者。 明大悲云普覆一切雨教如网漉众生故。 善财问言。 此法门境界云何。 如下所明。 金银琉璃[王*頗]璃车玛瑙大焰宝离垢藏宝大光明宝宝璎珞宝耳珰及宝冠宝钏宝锁珠网种种摩尼等及华鬘香一切衣服音乐等具皆如山聚。 及无数百千亿诸童女众。 而彼大天授与善财令其舍施摄受众生如经广说。 及所教化饶益众生之行。 如经广明。 此是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行中善知识。 以力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同治。 约位门中偏治处于三界菩萨人天众中说法。 不自在障。 令得自在。 入于灵智。 神化自在转正法轮。 第二推德升进中。 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辞退而去。 有十行经。 约立五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善知识所在云在。 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中。 三举善知识地神名安住。 四劝诣彼问。 五礼敬辞去。 随文释义者。 问曰。 何故不云南方。 云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中有地神名安住者。 答曰。 此同十住中第十灌顶住。 回彼解脱入于生死。 令随智大慈悲饶益众生悉圆满故。 但云阎浮提无别偏求。 此以等法界回向法故。 又菩提场主地神是总摄义故。 十地仿此样式。 摩竭提国者。 前已释也。 菩提场主地神者。 以前明天神主智圆满。 此云地神主慈悲圆满。 表地能荷负万有长养众生故。 以表慈悲处下生诸法门育载荷负众生皆令离生死苦故。 以地神表之。 亦明地神是此位菩萨主持。 即是此号地神也。 明大悲厚载万物。 菩提场中者。 此位会菩提理智慈悲五法为一。 皆圆满故。 名安住神者。 于此五法齐圆无所倾动故。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 至我唯知此不可坏智慧藏法门中。 于此约立五门。 一渐次游行趣摩竭提国菩提场内安住神所。 二百万地神同在其中。 同共称叹善财至德。 三百万地神放大光明照大千界。 普皆震吼庄严大地。 四示善财往业善根。 五举自行法门。 名菩萨不可坏智慧藏解脱门。 授与善财。 随文释义者。 百万地神表大慈悲行圆满故。 咸放光明照三千大千世界者。 明智满悲圆。 又三千大千世界一时震吼者。 皆明善财至此位智悲总圆满。 生死涅槃染净业谢。 福增报现致使如然。 地神以足指按地。 百千亿阿僧祇宝藏自然涌出者。 表善财自行所及故。 足指按地。 又表善财始发行入此位故。 既入此位报境。 便现所现宝藏是也。 初举地神自行报果。 后举善财所及处。 我得菩萨解脱名不可坏智慧藏者。 明悲从智起即无可坏故。 藏者。 以法界行。 智无不含。 悲无不满。 无生不济。 无苦不救。 智悲遍周。 名之为藏。 于行不著名为解脱。 凡所差别智中所行。 大慈大悲皆是菩萨行故。 唯法身根本智是佛也。 善男子。 我忆自从然灯佛已来。 常随菩萨恭敬守护观察菩萨所有心行者。 明从根本智起差别智学慈悲行也。 乃至如下文广明。 善男子。 乃往古世过须弥山微尘数劫。 有劫名庄严。 世界名月幢。 佛号妙眼。 于彼佛所得此法门。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 微尘数如来应正等觉悉皆承事者。 明大悲行深广自不求安。 乃至示成正觉入涅槃。 总是菩萨行收妙眼如来及世界。 总是智慈自己之法故。 如毗卢遮那如来处道满圆极之报身报土。 如是菩萨行无始无终。 是寻常家事周满十方。 如因陀罗网也。 自从此已去。 入十地位中。 所论发心近远皆是多。 表大悲深广。 不限其生及以劫量。 无始无终然亦不出刹那之际也。 随世多劫约智无时。 此是等法界无量回向。 以智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诸位通治。 约位门中治出世智悲。 回入生死中令自在故。 已下推德升进入初地位中也。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七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八长者李通玄撰善财童子善知识十地位。 自此已后十个地中修行。 一依安住地神所智悲之行。 以彼十住十行位中出世智悲之行。 犹多滞净。 以十回向大愿和融出世间真俗二智。 使恒处世间行大慈悲智无净染。 虽处世间。 如净莲花处水不污开敷菡萏色香第一。 菩萨处世大悲行花开敷功德第一。 下九个天神一个瞿波女总是女类。 并是俗流无出家类。 明以前出世间入于世间如回向法长养大悲。 以女表之。 夜神者。 以明入于世间无明大夜以法照凡令开敷明解故。 以出缠妙智入俗接生名之为神。 亦以慈悲之行。 处于天地昼夜之中。 以为神位持世间法。 则养众生故。 以家法以化初心。 智未具者。 若以智满。 便同俗士。 现同外道工巧技术。 智增悲妙。 便入诸天地灵神位中。 生持世法祐护众生。 以其灵智十方应现各不同。 然其本身不离一切诸佛众会。 而亦不坏十方。 示现佛身故。 应知如是次第修学不滞其功。 第二推德升进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辞退而去。 有七行半经。 约立五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善知识所在。 云在此阎浮提摩竭提国。 三举城之名号迦毗罗。 四举善知识夜神号婆珊婆演底。 五礼敬辞去。 随文释义者。 城名迦毗罗者。 此云黄色。 此城上古有黄头仙。 于此修仙道故立名也。 表法中。 以夜神智会中道合中宫黄色。 黄为福庆之色。 应真菩萨内怀白法外现黄色。 是福德之色故。 城名黄色。 摩竭提国是如来示现成菩提道处。 明此位升进会本位故。 如十住中初位妙峰山顶。 以方便定力。 会佛出缠智慧妙理之体。 此十地中初地菩萨位会如来智慧入缠大慈悲中菩提果故。 已后例然。 神名婆珊婆演底者。 此云主当春生。 为此神主当众生春生诸苗稼也。 表法中。 是主当初地菩萨升进春生万行之苗稼也。 以能常于生死海破一切众生为明暗故。 名为夜天。 又智自在故。 名之为天。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破一切众生痴暗法光明解脱门。 于中约立五门。 一念善知识教思惟升进。 二渐次游行至于彼城从东门入伫立未久便见日没。 三以四种念善知识胜德。 四见夜神于虚空中处宝楼阁香莲花藏师子座上身如金色目发绀青形貌端严。 五善财见其夜神以身投地礼夜神申请所求。 从见夜神已后复立六门。 一见夜神身色端正皮肤金色目发绀青。 二见夜神身着朱衣梵冠璎珞。 三见夜神星像炳然在体。 四见夜神一一毛孔皆化度无量众生随根与法或生天上人间声闻缘觉所得不同。 五见夜神或示现菩萨三昧种种自在。 六善财投身于地礼夜神足合掌申请所求法门。 此之境界身量毛孔乃是法界之身。 极其法界际境界也。 令修行者仿而学之。 十地方终举样极令学才得其分也。 乃是全中之分故。 以智之境界及时不迁。 即全约位升进。 即分于申请所求中。 复立十七门。 一善财冀望依善知识获佛功德法藏。 二夜神称叹善财授与自己所行之法。 三举法门名目名菩萨破一切众生痴暗法光明解脱。 四善男子我于恶慧众生已下。 举自所行大慈悲之行。 五夜神说二十一行颂以自己所知之法劝善财修学令入。 六善财白夜神发心久近。 七又问夜神得此法门其已久如。 八从乃往古世过如须弥山微尘数劫举自发心久近劫数。 九举劫名寂静光。 十举世界名出生妙宝。 十一举有四天下名宝月灯光。 十二举城名莲花光王名善法度十三举城东有一大菩提树下有佛号一切法雷音王城正觉。 十四举有夜神名净月所告有佛出兴。 十五举自己身为王夫人名法慧月。 因供养彼佛发菩提心。 经须弥山微尘数劫。 不生恶道种诸善根。 经八十须弥山微尘数劫。 常受安乐。 于彼佛菩萨所常修善根。 而未满足菩萨善根。 十六复过万劫于贤劫前有劫名无忧。 世界名离垢光。 有五百佛于中出现。 我为长者女名妙慧光明。 其本夜神生在妙幢王城中作夜神。 又来震动我宅放光现相。 赞叹妙眼如来所有功德。 自为前导引至佛所。 我才见佛即得三昧。 名出生见佛调伏众生三世智光明轮。 十七得三昧力故。 得忆念如须弥山微尘数劫其中诸佛出现。 于彼佛所听闻妙法。 以闻妙法故即得此破一切众生痴暗法光明解脱。 得此解脱已即见其身。 遍往佛刹微尘数世界。 已上明发心久近。 已经八十一须弥山微尘数劫。 又经万劫。 其中一须弥山微尘数劫又一万劫。 于佛菩萨所。 修善根方得三昧。 名见佛调伏众生三世智光明轮。 又以忆念劫中得见一切须弥山微尘数佛。 以诸佛所修行听闻妙法。 方得此破一切众生痴暗法光明解脱门者。 在忆念劫中。 方得此破一切众生痴暗法光明门。 此明得法久近。 总是八十二须弥山微尘数劫。 又经一万劫尔所劫中。 常以女身行菩萨行。 明修大慈悲心深厚。 举劫长远。 以最后忆念劫中该含三世一念普周皆是一念中多劫也。 如初举遍往佛刹微尘数世界一一世界中佛悉供养承事。 次举百佛刹微尘数世界。 次千次百千次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刹悉皆遍往承事。 及所说法门悉皆领受。 渐渐增长满十方法界供养诸佛。 教化安乐一切众生。 此是初地以百为首。 便满十方一切法界无尽佛刹。 不同三乘但言百佛不云百佛刹微尘及以不可说佛刹微尘世界等事。 自余如经具明。 意明处世行悲深厚不求出世之心尽穷劫也。 此是初欢喜地善知识。 以檀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此明入俗同缠长养大慈悲门。 具足檀波罗蜜令得圆满。 以修慈故。 多生不离女身以表。 无出世相。 常处俗流也。 此十地中总明处世长养大慈悲门。 十个善知识无出家相。 总为女天。 说多生因本发菩提心时。 亦是女身。 以表十地是入众生界长养大慈悲之行也。 以表女是慈悲能长养子孙无疲劳故。 用明菩萨养众生故。 第二推德升进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辞退而去。 长行有十五行半经。 偈颂十行经。 于中约立五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善知识居处所在。 云此阎浮提摩竭提国。 菩提场内有主夜神名普德净光三善财说颂叹婆珊婆演底夜天神德。 四善财说颂已顶礼夜神足。 五辞退而去。 此普德净光夜神。 是婆珊婆演底。 往劫为王夫人时。 于夜觉悟之。 师于八十二须弥山微尘数劫。 又经一万劫。 常为其师引接示导。 如前所说者是。 不云南方。 直云摩竭提国菩提场内者。 表修行处生死之慈悲。 不出菩提体别有世间慈悲行故。 故阎浮提及摩竭提国是世间菩提场内者。 表此世间在菩提场内。 明会世间慈悲之行是菩提心内所行之行不别有也。 表处缠大慈大悲之行与觉体一也。 明果作因因果一也。 如下善财叹夜天颂云。 多劫在恶趣。 始得见闻汝。 亦应欢喜受以灭烦恼故。 以明修大慈悲行。 要经多劫住生死苦海不以为厌。 慈悲行方得成就故。 明修出世道一念而即现前。 行大慈大悲行不限劫数也。 自余如文自具明也。 多劫约俗一念约真。 二事通融自体无碍。 即乃是一念中多劫。 多劫中一念。 以真俗体不碍故。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 至我唯得此菩萨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门。 于此段中。 约立五门。 一念善知识教思惟升进。 二渐次游行至普德净光夜神所礼敬申请。 三夜神为善财说种种法。 四夜神说自行法门名。 菩萨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门授与善财。 五夜神正说以此法门。 普见三世一切诸佛及国土道场众会。 及救护一切众生故。 随文释义者。 法门名菩萨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门者。 此是戒波罗蜜。 以法身为戒体。 即一切境界性自禅故。 法界性禅即智自遍周。 以智遍周所以普游步故。 常处生死行大慈悲。 长养自体大慈悲心。 于法性之中具菩萨行遍法界故。 菩萨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门。 明处生死中菩提法乐。 亦能具足菩萨大慈悲。 复能遍行普贤道故。 此明自心菩提场内菩萨大悲之行。 名普德净光夜神者。 智悲遍周照众生之长夜故。 名为净光。 具慈育俗名之为德。 其智不为性自大用遍周名之为神。 如此禅体。 以菩萨行大寂静法界无碍大慈悲心。 寂用遍周故。 约其功用安四禅之名。 经云。 分明了达成就增长思惟观察坚固庄严不起一切妄想分别大悲救护一切众生一心不动修习初禅者。 以法身根本智正缘念。 度一切众生不名妄想。 以不缘恶法故。 以法性理中所分别所缘利物。 皆以智为依止。 成大慈悲之门无世染习故。 不名妄想。 又云息一切意业摄一切众生智力勇猛喜心悦豫修第二禅者。 息一切意业是偏慈不普心也。 喜心悦豫者。 以此二地菩萨行以法性菩提之慈。 以摄化一切众生之法悦乐故。 名为二禅。 思惟一切众生自性离生死。 修第三禅者。 明以普见一切众生同一菩提法性自体解脱。 以为禅体。 不自独见一身有禅体故。 以一切众生总体解脱故。 修第三禅。 经云。 一切众生自性厌离生死修第三禅者。 自性厌离生死。 此是译经者误也。 应云一切众生性自离生死故。 修第三禅。 悉能息灭一切众生众苦热恼。 修第四禅者。 此一乘菩萨。 从初发心乘如来菩提心根本智乘。 修大悲行处生死海。 观达众生根本源底同一如来菩提体用智海。 便常以法界智日。 常于不达迷暗之夜。 为一切众生解诸迷暗。 不同前三乘别求自己清净乐果而实未曾而得究竟一切乐果。 是故说法华经会三归一。 来归此法故。 已下所有利众生之行门。 如经具明。 此是持上上十善戒。 以菩提体为戒体。 以居菩提场内夜神表之。 以菩提心成大慈悲为戒体。 十回向以舡师为戒体。 十行中释天童子。 以工巧诸技术以为戒体。 十住中海云比丘。 观十二缘生法自体清净以为戒体。 于此第二地中。 以菩提场内普德净光夜神以为戒体。 此明菩提中智处于世间修慈悲门。 以为戒体。 此是第二离垢地中善知识。 以戒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治菩提心处于生死海行于慈悲。 不自在障令得自在故。 此明和融菩提生死一不自在使令自在。 此位中。 以菩提体观三界无生灭性。 是总相观。 第二推德升进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辞退而去。 长行并颂。 有二十五行经。 于中约立五门。 一推德令善财升进。 二示善知识处云去此不远于菩提场右边有一夜神名喜目观察众生。 三普德净光天重为善财说颂。 四善财顶礼普德净光神足。 五辞退而去。 释曰。 去此不远者。 明以菩提为第二戒波罗蜜在菩提场内。 此第三忍波罗蜜还以菩提为忍行故。 去此不远。 于菩提场右边者。 以右为智位。 左为悲门。 明以菩提起行成其忍慈。 不忍即无慈故。 明以有忍故。 能行慈悲。 有一夜神名喜目。 观察众生者。 是忍中之慈。 名之喜目。 不舍众生。 名为观察。 又观根摄化名为观察众生夜天神者。 前位以菩提为戒体。 都净三界有欲之心。 下界散动心欲上二界忻禅乐净心欲。 此第三发光地。 以修八禅能同彼禅。 不染禅性。 能同欲界。 不染欲性。 名为发光地。 名为夜天。 其智应真。 号之为神。 于三界中教化众生自在。 名之为天。 亦明此位一一别治三界中欲习令清净。 得三界中同别之相。 名观察众生夜天神。 四地生诸佛家。 五地习世间艺能。 六地三空寂灭神通定现前。 得寂用神通自在。 周遍十方摄化众生。 此已上得出世间中世间自在故。 第七地已去入世间自在。 如十回向中。 亦有此势分。 十住十行亦然。 又有势分不同。 如十回向中。 即回十住十行中解脱入于世间。 至第七回向位中。 升进通圣。 即见观音正趣菩萨。 至第九第十回向中。 却还世间。 智通于神持众生界。 乃至九地总是神位。 十地释氏女瞿波。 是如来往昔为太子时妻。 表十地慈心法喜已满故。 从前十回向已后。 修处世间慈悲之位。 至第二地。 菩提场内普德净光神。 是会菩提体一分之极。 从此二地已后至三地。 以于菩提场中起用。 一一禅界同别修行六地中。 方于菩提体中起用始寂用自在。 第七地纯是处缠。 修菩提中慈悲及智使令圆满。 至八地方始智悲任用无功而自成犹须念本愿及佛加持方始明了。 九地十地方始学佛十力四无所畏。 前从普光明殿说十信心位已。 次升天明五位升进。 犹恐随言说教中。 不能具足体会其五位中升进同异之意。 于此法界品中。 以善财求善知识名目居处国土城名年岁。 园林报果南北东西近远男女圣凡天人龙神以法及像表之。 令会其圣意升进次第之行。 使令学者善得其宜。 不令错谬不滞其功。 于中有十三行颂。 叹如来境界喜目夜神能知。 如文具明。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 至我唯知此普喜幢解脱门。 于此门中。 约分五门。 一念善知识教思惟升进。 二善财意欲诣喜目观察众生夜神所。 三夜神神力加持善财令知亲近善知识多所饶益。 四善财蒙加持已速发此念。 自知由亲近善知识能勇猛勤修一切智道。 五善财诣喜目夜神所观察夜神。 摄化众生饶益境界。 从此所见夜神。 在于如来众会道场。 坐莲花藏师子之座。 已下长科为十二段。 一尔时善财童子发是念已已下。 至皆令欢喜而得利益。 有五行半经。 明初观喜目夜天摄化境界分。 二所谓出无量化身云充满十方一切世界已下。 至如是宣说一切菩萨种种行法而为利益。 于中有八十三行半经。 明以十波罗蜜摄化众生分。 三复于一一诸毛孔中出无量种种众生身云已下。 至主方神等相似身云周遍十方充满法界。 有十七行半经。 明菩萨喜目夜神毛孔化身十方同类摄众生分。 四于彼一切众生之前现种种声已下。 至从初发心所集功德。 有八行经。 明喜目夜神出现遍满十方音声说喜目神初发心来所有功德亲近诸佛及所行波罗蜜海分。 五所谓承事一切诸善知识已下。 至令无量众生住如来地。 有四十六行半经。 明前所现音声所说喜目神所修行及供养诸佛教化众生境界分。 六尔时善财童子见闻如上所现一切诸希有事已下。 至堪修普贤菩萨行故。 有八行半经。 明善财童子见如上教化境界得入此喜目夜神所行法名不思议大势力普喜幢自在力解脱法门分。 七尔时善财童子已下。 一行半经。 明善财说颂叹喜目神功德分。 八颂中有十行颂。 明正申颂意叹夜神道德分。 九尔时善财童子已下。 三行经。 明善财问夜神得解脱久近分。 十我念过去世已下。 至其心不忘失。 有二十六行颂。 明夜神答善财住劫久近分。 十一从此后供养十亿那由佛已下。 至了知十法界一切无差别。 有六十五行颂。 答善财住劫供养诸佛久近多少之数于此供养分。 中有十一段。 前十段各有十佛名。 后一段有一佛名。 皆配十一地中随位升进。 一地配十佛名号。 十地配百佛名号。 十一地配一佛名号。 明后一摄前多故。 明一地具十地行故。 以十波罗蜜互参成故。 第一从此后供养十亿那由佛者。 配初欢喜地。 明初总摄末故。 初含多故。 愿广大故。 初地明胜愿发心初即多故。 是总相义。 此初地是第二地中初地故。 乃至十地是第三地中十地故。 初佛功德海者。 是第三地中初地。 檀波罗蜜门为主。 余九为伴。 以此位是第三地中前后地内十波罗蜜。 总在此位中。 余位亦仿此相收。 如帝网相。 入一入多故。 此明忍体总收因果遍也。 五位中位。 位皆然。 第二一切宝光刹其劫名天胜者。 第二离垢地。 戒波罗蜜为戒体故。 天者。 表净戒自在胜于烦恼。 名为天胜故。 五百佛兴世者。 以戒波罗蜜为主。 五位中五百个波罗蜜。 总以戒净体收。 名为五百佛兴世。 若于自心境自体无垢。 外别见他佛是人未离魔业。 初佛号月光轮。 表戒光圆满。 余九佛号。 是戒中主伴。 波罗蜜因果名号如下。 如是等诸佛我悉曾供养尚于诸法中无而计为有者。 为智波罗蜜未圆明升进未熟戒取犹在。 表以升进生熟论之。 至于十地智波罗蜜圆明。 有五百重升进。 习气生熟不同。 此明总相中别同中之异。 以一发菩提心已受无量安乐。 所修生熟十地犹存。 十一地方尽二愚至佛位。 为对习气安立诸地。 职位治之。 计其理智十地差别。 如空中鸟迹。 然约其习气同别行相非无。 次第从此复有劫。 名曰梵光明者。 是第三发光地位修八禅。 都治三界习障欲界乐欲障上二界乐禅障。 现第一义天光净无障。 号劫名梵光明。 梵名净也。 治天界染净习气。 一分净名为净光明。 世界名莲花灯。 此是当位行无染名也。 庄厌极殊妙以忍波罗蜜为庄严故。 名极殊妙。 以忍为行首故。 彼有无量佛者。 以明忍体总收诸行故。 云彼有无量佛我悉曾供养者。 以忍辱恭敬。 为供养一切佛故。 初宝须弥佛者。 以第三地忍辱谦敬。 为行中高胜故。 如须弥山高胜也。 此佛为主。 余佛为此忍中之伴。 已下一一随十地十一地十波罗蜜万行主伴配之。 一切诸佛。 皆依此五位行中理智愿得佛果故。 离此法别见佛者。 无有是处。 以智所行。 及处说名劫量大智之境。 都无有时日岁月也。 皆须约自实佛实智实法而论。 不可随自他虚妄见也。 若智满行周一切总佛。 第四地配精进波罗蜜八十那由他佛者。 表八正觉道为精进行体故。 余八邪之行非佛故。 那由他者。 万行总数。 次第五地禅波罗蜜中。 劫名寂静慧。 刹号金刚宝。 表法性身为禅体。 明语默皆寂静也。 金刚总明禅体无坏性。 于中有千佛次第而出兴者。 表禅摄用归本。 以十地中一地有百波罗蜜为主伴。 此禅位中收十地位为千次第也。 第六地般若为主有。 劫名善出现者表。 智慧善能出现诸法刹。 号香灯云者表。 智慧为香破暗为灯说法普覆为云。 亿佛于中现者。 以般若从用。 以亿举数之。 前位千此位亿也。 第七地中有五百诸佛。 于中而出兴者。 表方便波罗蜜。 通收五位门出世智慧。 总入俗同事成大悲行故。 举五百佛为行数。 劫名集坚固王者。 处缠不污方名坚固。 王者自在义。 第八地有八十那由他佛者表无功用之大用。 已终八正之总备。 第九地六十亿那由他佛者。 一那由他当此沟。 是此第二十数。 表法师之位。 法云普雨六道化周。 亦表第一般若。 总通十地位雨法满故。 第十地中有三十六那由他佛者。 表智圆三世六位齐明因果彻故。 以智增明三世六位无始终一圆智故。 第十一地有一佛者。 表收三世六位为一法界无碍大用故。 此收别同本依根本智故。 成普贤门佛果圆故。 一多彻故。 一如经细看文义。 皆自有此意。 非是人情强安立也。 第十二段中。 善男子已下至我唯知此大势力普喜幢解脱门。 有九行半经。 明都结已上发心始末因果劫量分。 于此段中。 彼转轮圣王名十方主能绍隆佛种者。 岂异人乎。 文殊师利是也。 尔时夜天神觉悟我者。 普贤菩萨之所化也。 其王宝女蒙彼夜神所化者。 即此喜目神是。 表法是依根本智法身之理起差别智。 行表大慈悲不限时劫。 以佛刹微尘数以况之经如是等劫量修行得此大势力普喜幢解脱者。 明第三地修三界别对治四禅八定得自在故。 处世行慈悲行忍。 行一分终故。 始于一切善恶众生常欢喜不厌故。 以此修行劫数。 答前善财所问发心久近故。 明忍性遍周一时总答又明智无前后故。 经云禅波罗蜜所有资具者。 明施戒忍精进四念观三十七道品等是禅家资具。 亦以五停心观十八事物空闲寂静是禅家资具。 亦以师弟法智之正教是禅家资具。 亦以十波罗蜜与四摄四无量为助。 显法界体用自在。 是禅家资具。 此是第三发光地善知识。 以忍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治三界中。 住禅染净二障。 一分行大慈悲使无碍故。 如是染净二习。 一分微薄始于善恶众生。 一分不生厌舍。 得大势力普喜幢解脱门。 前五位十地中。 言说所陈恐不能了。 意至此位中以善财求善知识名目处。 所男女长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夷菩萨夜神等名行相状。 托法及事以表之。 使令易解。 第二推德升进门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 有十四行经。 约分为五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善知识所在。 三举善知识夜神名普救众生妙德。 四劝善财令往诣。 五礼敬辞退。 随文释义者。 在此会中有一夜神者。 明菩提及智悲圆满名在此会中。 夜神如前所释。 此是十地中第四焰慧地。 生诸佛家住菩提位。 长大慈悲门。 以第二地夜神名普德净光在菩提场内。 明与菩提心相会。 为初地是胜愿发心二地。 方会真体得中道故。 自此已后直至十地。 长养大慈悲心方终。 十一也纯是普贤之处世妙行前三。 地治三界业一终。 名为发光地此地。 生如来家净慧现前名焰慧地自余。 如文自具。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 长科为十四段。 一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作是愿已有六行半经。 明正念喜目夜神之教思惟趣入不违其善知识教分。 二往诣普救众生妙德夜神所已下至放光入善财顶充满其身有五行经。 明普救夜神放眉间光明名智灯普照入善财身分。 三善财尔时已下至令得一切智清净光明故有三十九行经。 明善财蒙光入身即见智灯普照法门所照境界及普救夜神所行之教化众生境界海无边分。 四时善财童子见此夜神如是神力已下至以偈赞曰有五行经。 明善财见其夜神神力以偈赞德分。 五善财正说二十行半偈。 重明前所见法分。 六尔时善财童子说此颂已已下至修何等行而得清净有三行经。 是善财请问修何等行而得清净及问得此解脱其已久如分。 七夜神云善男子已下至我承佛神力今为汝说有九行半经。 明夜神推法难知非是天人及二乘所能测知推以佛神力为汝说分。 八善男子乃往古世已下至示现如来出现不思议相有九十七行经。 明转轮王城北菩提树前宝花光明池中莲花十度放光饶益不同及一切境界普兴庄严云分。 九善男子此普照三世一切如来已下。 至颂有四十八行半经。 明宝花灯王城北莲花中初佛出现普贤菩萨告知轮王与眷属俱往见佛及偈赞如来出现分。 所说十行颂赞如来德。 如经具明。 十尔时转轮圣王已下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有七十二行半经。 明转轮圣王及女兴供其女妙眼获益发菩提心分。 十一善男子我念过去由普贤菩萨善知识已下至听闻说法依教修行有十六行半经。 明都结已上修行因缘眷属名号及因普贤发起善根分。 此初佛所得法菩萨普现一切世间调伏众生解脱门。 十二善男子过毗卢遮那大威德世界圆满清净劫已次有世界名宝轮妙庄严劫名大光有五百佛于中出现已下十佛所此普救夜神。 于一一佛所受生而为不同供养听闻诸法。 如文自具。 十三善男子此世界中有如是等佛刹微尘数劫。 一切如来于中出现。 我皆承事恭敬供养。 所说法门皆不忘一文一句已下至颂有十行半经。 明总都结所经诸劫供养诸佛得法门分。 此段明智满行周自佛会为一法界故。 都举佛刹微尘为量也。 大约且以自佛果遍故。 如下一段颂。 总都结如上所供养佛数。 作十一段。 十十为首。 总有须弥山微尘数佛。 曾所供养。 此都言十一地自行佛果故。 自行相应他佛自会一体也。 不可作一面自他之求。 十四我唯知此菩萨普现一切世间调伏众生解脱已下。 是推德升进。 随文释义者。 云往古过佛刹微尘数劫有劫名圆满清净者。 此是一切智之圆满普照之体也。 其世界名毗卢遮那威德者。 此是种种差别智之纯杂光明自在。 此是精进行之遍周。 有须弥山微尘数佛于中出现者。 是精进位升进差别智广量高出世间之果也。 前位举三十六那由他又一无量。 又五百更有一佛为升进见佛智之广量。 此须弥山微尘为佛量也。 明胜进高升。 此世界东际轮围山侧有四天下。 名宝灯花幢者。 明东际及以宝灯花幢者。 总明修差别智也。 有百万亿那由他诸国土者。 此明一切智智主伴法门眷属摄生报居境界也。 此四天下阎浮提内有一国土名宝花灯者。 此明差别智自在照曜义也。 于中众生具行十善有转轮王于中出现名毗卢遮那妙宝莲花髻。 于莲花中忽然化生者。 表一切智种种差别智生皆无所生而生无所染也。 三十二相者智所报生也。 七宝具足者。 表七菩提分也。 王四天下者。 四智遍周也。 恒以正法教导群生者。 正智现行无邪行也。 王有千子者。 万行具足也。 夫人宝女。 并表法乐慈悲也。 其有一女名普智焰妙德眼者。 此是普救夜神会智悲之行。 其此世界净秽合成愚智同居即是。 此位会融染净成智悲二行。 于其城北菩提树前有香池名宝花光明者。 此表法身戒定体之香也。 香池之内出大莲花。 名普现三世一切如来庄严境界云者。 是于法身中起十波罗蜜行也。 能现一切诸佛境界如云故。 须弥山微尘数佛于中出现者。 总明一切诸佛皆以一切智智大慈大悲十波罗蜜法身池中起精进行而出现故。 已下香池中莲花十度放光者。 明节级利生。 十千年前此大莲花放净光明名现诸神通成就众生。 若有众生遇斯光者。 心自开悟无不了知者。 配檀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十千年后佛当出现者。 每以智波罗蜜为佛出现互体为十。 及以百千万。 皆以智为十佛也。 又九千年前放净光明名一切众生离垢灯者。 配戒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九千年后佛当出现者。 至智波罗蜜是佛出现八千年前放大光明。 名一切众生业果音。 若有众生遇斯光者。 悉得自知诸业果报者。 配忍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八千年后佛当出现已下。 七六五四三二一。 总如是以配之。 末后云供养佛刹微尘数佛者。 智满行遍自心如佛。 行总如佛。 见总如佛。 十方世界无不是佛故。 已下颂中一百一十个佛号者。 配此十地十一地因果佛位故。 颂云初佛名智焰。 即是初欢喜地。 檀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是初地中檀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互为主伴。 皆随波罗蜜佛名号审观之自见意况。 从此次第复有十佛出。 初名虚空处者。 此配第二离垢地。 戒波罗蜜。 以戒性如虚空。 以身为戒体故。 余九个佛名是此位中戒为主伴波罗蜜名故。 从此后次第复有十佛。 出第一光幢佛者。 配第三发光地中忍波罗蜜。 以修八禅净治三惑障。 名之为光。 惑亡成忍不动名幢。 已下九个佛号是主伴波罗蜜行中果也。 如是已下一一地中十波罗蜜参融。 皆十佛果名号如上配之。 自见其意。 都举佛刹微尘数佛者。 智满行遍无不佛故。 皆悉承事者。 即圣凡同体无一法不佛空无间也。 以普眼观之。 彻其心境无不佛也。 智随敬行一切皆佛故。 如是见者。 以事而论亦实如是。 表法而论之一切总实。 是故若一法一物不是佛见者。 当知是人即是邪见非正见也。 即有能所是非诸见竞生。 不得入此普贤文殊智眼境界。 如是见初心及智满不移。 地地中以总别六相义明之。 经云毗卢遮那藏妙宝莲花髻转轮王者。 岂异人乎。 今弥勒菩萨是者。 一切智智藏圆满是佛果满。 菩萨行亦周。 其王妃圆满面者。 以智满法悦是。 圆满面又面者。 表见闻香味诸法满故。 以表法悦如妻义也。 今寂静音海夜神配第五禅门。 表禅悦乐也。 非如世间妻取少分像也。 王女妙德眼童女者。 表以智行慈无染净二习也。 又经云。 善男子。 过毗卢遮那大威德世界圆满清净劫已。 次有世界名宝轮庄严。 劫名大光。 于中有五百佛出现。 我皆承事者。 此十一地中都行五位中。 各十波罗蜜互为其体。 一位有百。 共为五百。 于中随佛出现。 事佛之身。 或为夜神。 或为轮王。 或为阿修罗王者。 是佛果中随位之行。 最后为妓女者。 表法悦乐。 明十一地中五百行满约如是知离行自法自佛果外一向别缘身外他佛而求真者。 本非修道见道人也。 若自行位果及者。 诸佛自相应也。 以自佛果相应故。 设强求而得见者。 是暂化现也。 非自行所及故。 此明一位中具十地法。 地地之内皆有十种十地体故。 以十波罗蜜互参而成故。 同别具足也。 如是皆如帝网门一多相彻。 此是第四焰慧地善知识。 以精进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治处世。 间修慈悲懈怠不乐精进舍众生障使令专精进教化众生故。 此五位十地位同佛果一一约修行智慈所及所行所到处。 施设佛名不可如情。 要期立志暂见佛化身也。 一一须立自智自行及处而为名佛。 一一以名下义次第配当自见其意。 不可于自法外别作安摸。 善男子。 我唯知此菩萨普现一切世间调伏众生解脱者。 明推德升进。 第二推德胜进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 有八行半经。 约立六门一推德胜进。 二示善知识所在云去此不远。 三举夜神名号寂静音海。 四举夜神徒众主之神数。 五劝善财往问。 六闻善知识所在礼敬辞去。 释曰前云众会中。 此云不远者。 表前是精进波罗蜜总将众行会菩提体不离菩提体中。 故言众会中。 此明以礼定进修胜位。 于此位中习世技术工巧诸余艺能胜前位故。 不离菩提体故。 不离精进行故。 而有巧能名。 去此不远夜神名寂静音海者。 明寂用遍周也。 寂静是定也。 音海是用故。 明依此第五地禅门。 因定起慧。 用如海广大故。 坐摩尼幢庄严莲花座者。 明定体无垢无染着也。 百万阿僧祇夜神前后围绕者。 明定体遍周行亦遍周。 百万者数之长也。 举百万阿僧祇。 此方云百万不可数也。 数既不穷其源。 但约行十方摄化益众生之行遍故。 此寂静音海夜神。 是普救众生妙德夜神之母。 表定能成精进行故。 若无定者。 一切诸行皆有疲劳。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初长科为十段。 一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了知信解自在安住有两行半经。 是念前善友教而不忘失分。 二而往寂静音海夜神所已下至云何修菩萨道有五行经。 明善财申自所求分。 三时彼夜神告善财言已下至广大喜庄严解脱有两行半经。 明夜神。 为善财说自行法门分。 四善财言大圣此解脱门为何事业已下至我为其说菩萨直心有六十五行经。 明夜神答善财修此法门所行事业及方便分。 五善男子我以此等无量法施已下至无量无边生大欢喜有十七行半经。 明夜神答前善财所问行何境界分。 六善男子我观毗卢遮那如来已下至能说一切无边法故有三十二行经。 是答前所问作何观察分。 七善男子我入此菩萨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光明海已下至汝应思惟随顺悟入有三十四行经。 答前善财所问行何境界分。 八尔时善财童子白寂诤音海夜神已下至增长积集坚固安住圆满有十六行经。 答善财所问云何修行此法门分。 以十波罗蜜为修行。 九善财童子言圣者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已久如已下至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有五十四行半经。 答善财所问所发大菩提心其已久如分。 十得此解脱已能入十不可说已下至颂有五十八行经。 明寂静音海神自说所行此行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已所入法门所供养三世诸佛及所发心世界犹今现在分。 此表定体时不迁故。 一切时总如是。 已下有十行颂。 明夜神自说本行劝善财修行。 如文自明。 善男子我唯知此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已下推德升进。 随文释义者。 云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者明禅悦遍周利生广大。 称本愿行以立其名。 理行互严名之庄严。 夜神号寂静音海。 明理性无为。 故名寂静。 言音响应等利含生。 名为音海。 明即音是定体用故。 如善财夜神发心久如夜神云此花藏世界海东过十世界海有世界海名一切净光宝已下。 至然后命终生此花藏庄严世界海娑婆世界。 有四十八行半经。 明夜神所供养十佛出兴。 皆以身承事供养。 及所闻法。 此是所行之事。 答善财所问发心久近。 若以表法门中。 是地中修十地行。 次生娑婆世界先见三佛。 然后见毗卢遮那如来。 得此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者是一地入十地十一地法门。 得三世智印印三世佛。 悉皆承事悉皆闻法。 如经具明以表禅体遍该三世一念普印诸法无去来今。 是所答善财发菩提心之久近。 十佛之后供养佛刹微尘数佛者。 表十地之后智印普周于一尘中。 遍多佛刹住一尘中。 以智无障碍故。 无表里故。 等诸佛智同众生心故。 约法界禅定体用论也。 言花藏世界东过十世界海者。 表十地胜进故。 东者发明初首也。 有世界海名一切净光宝者。 表第五地禅体该诸位故。 中有世界种名一切如来愿光明音者即表此第五地中初欢喜地发十不可坏心为世界种故。 此明法界大智悲为种。 以初地依十方诸佛胜愿发心名如来愿光明音。 又以古德云。 以三千大千世界数至恒沙名一世界性。 性至恒沙为一世界种。 中有世界名清净光金庄严者。 约禅体普收直至金刚智。 一切香金刚摩尼王。 为体者。 以戒定慧解脱知见香金刚智性自无垢为体。 此为五位十地胜进之体王者。 表智自在也。 形如楼阁者。 十地之智重重重重无尽。 知见慈悲喜舍众法庄严众妙宝云以为其际者。 以悲愿大云而成十种地住。 于一切宝璎珞海者。 以万行璎珞海。 安立十地次第。 妙宫殿云而覆其上者。 无性广大悲宫智殿。 而含覆众生。 净秽杂居者。 明法界大寂定门智悲齐进佛国。 与众生国不碍同体。 该含性无里外净秽等见。 此世界中乃往古世有劫名普光幢者。 表本智光明。 国名普满妙藏者。 表普光明智等。 一切众生共有。 名之为藏。 道场名一切宝藏妙月光明者。 表第五地自性清净禅为道场。 能显现智慧宝藏。 皆于其中出故。 有佛名不退转法界音者。 得此如上道场法门。 方便治惑。 即得不退转法界转法轮音故。 于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以如上法显惑亡即菩提也。 无别成坏也。 我于尔时作菩提树神名具足福德灯光明幢者。 表无性理之菩提妙智为神。 从智起无量慈悲万行中报德功果名具足福德。 以智慧恒能照根摄化。 名灯光明。 智恒无体可倾动。 常能破一切众生烦恼为幢。 守护道场者。 明此第五地定体不动。 是护义。 亦是道场故。 以定能发慧惑亡守护道场总在其中。 从此已下总供养十佛及以入法。 总表十地胜进门。 一一次第配当自见眉目。 从此初佛配初地。 次二地次三地。 于中所生之身。 是随地位中之行所供之佛。 是行中之果。 设约事中。 亦不违此表法。 若设欲见他佛者。 智不及此法门。 行不相应。 无由相应得见佛故。 如供养十佛及佛刹微尘数佛者。 是十地果终之相智眼所观。 此明五地禅中十地总相后生娑婆世界供养四佛者。 即明五地已前初二三四地中之果。 一时供养三世一切世界诸佛者。 即明此五地中十一地智圆普贤行满智印三世古今未来。 悉皆一际无别时故。 约实如是无虚假故。 亦明此地禅体理智之中性圆三世总皆一性。 三世诸佛一时无前后故。 直以定体法身智境。 以实而论。 若约妄情不可见也。 此是难胜地善知识。 以禅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治寂用不自在障令得自在。 此地所以名难胜地者。 以此地于禅定中善学世智五明世。 技一切皆知定用功及故。 六地入寂灭大用般若门。 如下主城神是。 亦如前十住中第六住海幢比丘是入寂灭定离出入息。 化身如云。 设教如海。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八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九长者李通玄撰第二推德升进中。 从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 并颂有十八行经。 约立五门。 一推德升进。 二示善知识所在。 云在此菩提场如来会中。 三举神之名名守护一切城增长威力。 四善财说颂赞寂静音海之德。 五礼敬辞去。 随文释义者。 此菩提场内如来会中者。 表不离菩提心真如体大会海中故。 有夜神者。 明菩提性真如中妙理智慧为神。 能破一切众生无明执着。 为主夜神。 常不离生死大夜起发一切众生大明生故。 名守护一切城增长威力者。 表常守护一切众生心城。 增长第六地中及一切众生智慧威力。 使三空现前。 寂灭定力。 世间出世间智慧悉现前力。 永超生死海。 常住世间。 得一切出世间智慧海力。 如下文具明。 如善财以十行颂叹寂静音海神法界身无边佛海众生海悉在一尘中。 此尊解脱力。 明前五地中禅体法身性无边际大小量故。 如水镜。 空中干体普含众像皆现其中不相碍也。 以定力印之自现。 如颂中自明。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已下至我唯知此甚深自在妙音解脱门。 于此段中长科为十段。 一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守护一切城夜神所有四行半经。 明正念前法思惟胜进分。 二见彼夜神已下至现究竟调伏众生身有六行经。 明夜神所现差别身教化一切众生分。 三善财见已欢喜踊跃已下至唯愿慈哀为我宣说有五行经。 明善财申请所求分。 四时彼夜神告善财言已下至问诸菩萨所修行门有七行经。 明夜神叹善财志德所求法分。 五善男子我得菩萨甚深自在妙音解脱已下至心恒不舍一切智地有十四行半经。 明夜神自说自行饶益众生行门分。 六善男子我以如是净法光明已下至入如来难思境界有十四行经。 明夜神说十种观察入如来境界分。 七又善男子我如是正念思惟已下至圣者证得其已久如有二十九行经。 明得此妙音解脱得佛陀罗尼为诸众生说法自在分。 八夜神言善男子乃往古世已下至普入一切法门海般若波罗蜜有三十五行经。 明答善财得此法久近所见初佛分。 九次有佛出兴名离垢法光明已下至住一切智无上法城有六十九行半经。 明答善财得法久近供养诸佛数量分。 十我唯知此甚深自在妙音解脱令诸世间恒清净语已下。 明推德升进分。 菩萨智轮。 远离一切分别境界。 不可以生死中长短染净广狭多少。 如是诸劫分别显示。 如前十段门中所有法门。 如文自具。 从善财问证得此法其已久如已下。 以理事相。 表法中义。 隐难知处。 略释少分。 以举大纲。 意明约报境即法故明以术行之法成其报故。 因果相似。 表所行。 见报知法。 经云乃往古世过世界转微尘数劫者。 世界转者。 是西方大数中数。 如释天童子菩萨数法中具明此明转世界一切众生微尘数世间名言。 成大智慧言音海。 使令世间无粗恶语无杂染语。 如下文云。 我得此甚浅自在妙音解脱。 令诸世间离戏论语不作二语常真实语恒清净语者。 意明变世间一切言说。 总成般若波罗蜜门。 以举世界转微尘数为量。 以劫名离垢光明者。 表般若中本三空寂灭理体故。 世界名法界功德云者。 明智慧是法界中说教功德云故。 以现一切众生业摩尼王海为体者。 表无性寂灭三空妙慧。 善知一切众生业差别海。 故号之为王。 形如莲花者。 表智慧妙用辨体相而中虚无染故。 此世界住四天下微尘数香摩尼须弥山网中者。 明此三空妙慧住如来无碍四辩之香中故。 具须弥山微尘数教网也。 以出一切如来本愿音者。 是第六地以初发心时依一切诸佛而发大愿。 以其转法轮音。 遍满十方。 开悟一切众生。 从此愿生故。 莲花而为庄严者。 明其法音令一切众生得无著智慧也。 须弥山微尘数莲花而为眷属者。 须弥明智慧高出世间。 微尘明智慧广多义。 莲花明智慧无著义。 眷属明善分别差别业及诸境缘生总别同异成坏义。 须弥山微尘数香摩尼以为间错者。 明以差别智慧。 善说无量戒定慧解脱。 无垢白净香以为间错。 摩尼是离垢义故。 有须弥山微尘数四天下者。 但以须弥为四宝所成于大海中高胜义。 若论此般若智中四无碍辩才等。 一切众生言音心数诸业分别量。 一一四天下有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不可说城者。 有如是成就那由他不可说不可说众生法门。 那由他当此沟数。 善男子者。 呼善财之德称。 以告其法。 彼世界中有四天下名为妙幢者。 于一四无碍辩中。 总名妙幢。 中有王都者。 以根本智为王。 都名普宝花光者。 从根本智起差别慧。 名普宝花光。 去此不远有菩提场名普现法王宫殿者。 明以根本智。 起无上正觉之心。 成大悲宫差别智慧之殿。 正法治众生故。 须弥山微尘数如来于中出现者。 一切众生微尘数烦恼。 成般若海为佛出现。 皆依本智为道场。 起差别智慧能治惑习故。 其最初佛名法海雷音光明王者。 明根本智起差别智慧。 觉观超出情识之境。 名为最初佛。 善能说法。 号为雷音。 教光破一切众生之惑。 名为光明。 立法自在能破众邪。 在邪不能坏。 名之为王。 彼佛出时有轮转王名清净日光明面者。 明智慧轮王日光照曜明现如摩尼镜面显照万像故。 于其佛所受持一切法海旋者。 明差别慧于根本智。 受持众法甚深无际。 名之海旋。 修多罗者。 长行经也。 佛涅槃后其王出家者。 表此第六地中十地正觉智终。 出缠智慧已满。 出缠觉观已亡。 名佛灭度出世智慧已成。 十一地中唯普贤入缠行门。 非是此第六地中十地等三空慧出缠门所及。 如十定品中三十个三空慧解脱菩萨。 皆已灌顶位中。 以出世无量三昧门。 三求普贤。 毕竟觅不得见。 如来使令想念求之。 普贤方现。 意明三空慧但及十地出缠门。 以此已下但从初至末。 列一百个佛果。 不置后十一地普贤法门。 此第六地寂灭三空智慧解脱。 但位至十地佛位觉观已终名佛涅槃故。 其王出家者。 此第六地寂灭三空智慧门。 是出家义。 如十住中以海幢比丘入灭定表之。 其王出家护持正法者。 以三空慧护持出世正法。 法欲灭时有千部异千种说法。 近于末劫业惑障重。 诸恶比丘多有斗诤。 至不求功德者。 明此位中但有三空寂灭智慧门。 乏于慈悲无教化者。 其王现神通光明种种诸事。 令其正法六万五千年而得兴盛者。 六万者。 六位升进之数。 五千年者。 一位都收五位因果齐进也。 明空解脱门以智起出世中慈悲。 乃至并前及后一百个佛次第出兴。 表此第六般若门但至十地出世佛果位终一地具十地。 已上都举供养须弥山微尘数佛。 但表般若出缠高胜。 如上一百个佛。 是十地胜进之果。 一地配十。 夜神所求承事供养佛身。 是十地中修行之行。 如供养佛刹微尘数佛。 是法界总相。 无一物不是佛。 为一一尘中有无尽佛故。 已上皆明约法行成其劫刹国土之果令观果配因。 总是法门。 即事即理。 以理是事。 其王及女俱作比丘及比丘尼者。 为般若波罗蜜三空寂灭门。 是出生死中智慈之门。 当时转轮王者。 今普贤菩萨是。 此明智也。 比丘尼者。 我身是。 此明悲也。 我唯知此甚深自在妙音解脱者。 此明一音遍法界。 音复无体无所分别。 能转一切法门。 教化一切众生。 名之甚深自在妙音解脱。 此是第六现前地。 为一切智慧皆现前故。 以般若波罗蜜为王。 余九为伴。 此治三空智慧寂用不自在障令得自在。 第二推德升进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 约立六门。 一推德胜进二示善知识所在云在此佛会中。 三举善知识主夜神名开敷一切树花。 四有二十二行颂。 是主城神重颂前法。 如文自具。 五善财以二十行颂叹主城神德。 如文具明。 六礼敬辞去。 此佛会中者。 明不离此正觉菩提无作不思不为无性之理。 名此佛会中。 而开敷一切行华。 成方便波罗蜜。 于无生死中入一切生死。 同事利行四摄之行。 此同休舍优婆夷八万四千那由他诸烦恼门皆共同行。 明第六地出缠解脱已终。 此第七地以彼出缠门。 入俗利生而无怖畏。 以处缠出缠皆平等故。 长一切大慈悲令广大故。 无限剂故。 欲令大悲之行遍恶道故。 摄取众生至解脱故。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菩萨出生广大喜悦光明解脱门。 长科为五段。 一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唯愿垂慈为我宣说有七行经。 明善财至夜神所正申所求分。 二夜神言善男子已下至菩萨出生广大喜光明解脱有十五行半经。 明夜神授与善财自行法门分。 三善财言大圣已下至令其安住菩萨智慧有六十六行经。 明答善财入此法门境界分。 四善财童子言圣者发无上大菩提心其已久如已下至而说颂言有十九行经。 明欲说发心久近难信分。 有二十九行颂。 是重颂前法甚深难信简根堪闻者。 如经具明。 五善男子乃往古世已下至我唯知此菩萨出生广大喜光明解脱门已上于此一段是答前善财所问发心来久如分。 随文释义者。 善男子乃往古世已下。 约有四门。 一举过世界海微尘数劫答前所问发心久近。 二举世界海名普光明真金摩尼山。 三举世界海中有佛出现名普照法界智慧山寂静威德王。 四举其世界海中有世界微尘数世界种一一世界种有世界微尘数世界一一世界皆有如来出兴。 乃至已下别举。 其中有一阎浮提有王都名坚固妙宝庄严云灯。 一万大城周匝围绕。 人寿万岁。 其中有王名一切法音圆满盖。 有五百大臣六万婇女七百王子。 此会有长者女名宝光明。 与六十童女俱。 皆身金色目发绀青。 于下文中王叹宝光童女。 信知他人功德。 以其自手授与童女宝衣中普出一切星宿光明。 尔时一切法音圆满盖王者。 今毗卢遮那如来是。 光明王者净饭王是。 莲花光夫人者。 今摩耶夫人是。 宝光童女者。 即我身是。 以四摄法所摄众生。 即此会中一切菩萨是。 此是答善财所问发无上大菩提心其已久如之行。 明修第七地大慈悲行。 自非不限劫数。 起广大心。 尽生死际。 等三世劫。 如世界海微尘数。 以无量劫为期。 等一切众生烦恼苦为际。 方可称其此位大慈悲行故。 世界海微尘为约比也。 若将世法表修行之门观事知法者。 举世界海微尘数者。 言无时可限也。 修大悲行也。 绝其限量之心。 有世界海名普光明真金摩尼山者。 表从普光明智起修大慈悲之行。 从本已来无有始终。 真金者。 表法身也。 摩尼者。 表此智无垢也。 山者。 表此普光明智净无垢处生死中利一切众生无倾动如山。 觉此智名佛出现。 名普照法界智慧山寂静威德王者。 表约普光明智立其佛号。 普照者转转照明无断尽智慧也。 山者。 不随境动。 复是高出义。 体无所作。 是寂动义也。 智现烦恼业亡是威德。 王是自在。 故云佛号普照法界智慧山寂静威德王。 善男子。 其佛往修菩萨行时净彼世界海者。 以根本智起菩萨行庄严自报使令严净。 已下微尘数世界种中。 皆有如来出兴于世者。 明普光明智普印诸刹种等无有不见如来出与于世。 乃至已下诸四天下。 总以普光明智印印无不同。 乃至普印一切众生心海。 如日处空水净日现。 乃至已下王都以法界为都城。 智王所管。 王名一切法音圆满盖者。 明举悲智二行齐行五位方便行名为五百大臣。 六道中行慈悲法喜为婇女。 故云六万婇女。 七百王子。 七觉分也。 乃至已下恶世时起人寿短促苦多乐少。 是行慈悲之处。 六十童女者。 表六道智悲之行。 如下合会。 尔时一切法音圆满盖王者岂畏人乎。 今毗卢遮那如来应正等觉是。 光明王者净饭王是莲花。 夫人者摩耶夫人是宝光童女者我身是。 大意所表修大智大慈大悲行。 具此三法。 论主颂曰。 普光明智名为佛随顺本愿名为父慈育含生名夫人法悦利生名童女已上所有世界海及刹种。 皆以世界海尘量。 总是此四摄化之境。 以无限智悲。 当如是行。 法界海中远近长短之量不可得。 以明此经即事即理。 举其如是劫海世界国土城都遍周十方广多无限。 如来出现遍其国中。 其王行行济生。 童女求法。 以恶世人苦苦告其大王。 其事实然。 又将此法表此第七地修方便波罗蜜法则样式也。 举法况之。 此一段已上经文及颂大意。 使修习处俗大悲。 不立出家之相。 以毗卢遮那佛为所表依主。 即表第七地之慈悲门。 通该五位直至佛究竟果海故。 以是起初至终不异普光明智。 以一佛普会。 不安立十地百佛胜进。 不似前出缠三空般若位中其王及女出家作比丘比丘尼表之。 此但以俗士表之。 设佛果毗卢遮那佛亦是俗身。 以花冠璎珞环钏庄严。 非出家也。 以此第七一位慈悲门与前后五位中同行。 但约出世处世表像别故。 令识胜进别同异。 此是第七远行地善知识。 何故名远行地者。 为此地修处世大慈悲行。 远彻十方世界海。 人天地狱一切行彻也。 不同有求一念出世间心。 以方便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以治处染净二心大悲处生死不自在障令得自在。 至八地菩萨行得一分自在。 于佛十力犹未自在。 十地方终。 自六地已前未得四摄中而得自在。 为有染净二业未亡。 七地已去四摄事中方得自在故。 以此位治染净二障。 入无染净慈悲行故。 我唯知此菩萨出生广大喜光明解脱者。 此位四摄四无量心法方始彻故。 第二推德胜进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 约立三门。 一推德升进。 二此道场中有夜神名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 三礼敬辞去。 云道场中不云菩提者。 为此第八不动地无功智现诸法普会。 无有菩提已发当发现发。 不云离与不离故。 直云道场中无功之智处中道故。 是故善财亦不云我已先发菩提心等故。 夜神名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者。 以智悲行满无功任本愿风之所吹利物故。 以本愿波罗蜜风。 一往利生无休息故。 一切诸佛七劝三加。 令教化众生无有休息。 以立名故。 故名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教化众生善根解脱。 于此段中长科六门。 一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现本清净法性身有十五行经。 明善财往见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所见夜神所现差别不同分。 二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是为十明善财见夜神五体投地顶礼生十种心分。 三发是心已下至颂明善财得彼夜神与诸菩萨佛刹微尘数同行分。 并善财说十行颂叹夜神德。 如文具明。 四尔时善财已下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有六十六行经。 明夜神答善财法门名目及此门现种种色身无尽分。 五善男子如汝所问从几时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已下至满足大愿成就诸力有三十七行经。 明夜神告善财。 菩萨智轮远离一切分别境界不可以生死中长短染净广狭多少所知分。 六佛子乃往古世过世界海已下至颂。 此一段明夜神答善财发心久如分。 已下一段颂。 明夜神重颂前法。 随文释义者。 善财见彼夜神在大众中坐普现一切宫殿摩尼王藏师子之座普现法界国土摩尼宝网弥覆其上者。 表无功之智体净无垢为座。 常现一切人天龙宫殿。 咸处其中。 摩尼宝网覆上者。 表无功之智恒施教网。 此明约智报成故。 现日月星宿影像身。 现随众生心。 普令得见身。 明以智报得其座还如智体能现众法。 所现众法如佛刹微尘数。 已下如文具明。 善财五体投地者。 明敬法深重也。 善财获益。 如下文具明。 尔时善财问夜神此解脱其名何等。 夜神答言。 名教化众生令生善根者。 明一切众生皆从无作智生。 此智者。 一切善根自然而生。 一切诸苦自然而灭。 以智体性无作者故。 众生迷之。 于无苦中妄作诸业。 若也达此。 苦亡善生。 是故名教化众生令生善根解脱。 又于解脱于无色身中以无依住智。 普现一切诸佛众生身。 如下文具明。 又善财问神发无上大菩提心其已久如。 夜神答云。 菩萨智轮远离一切分别境界。 不可以生死中长短染净广狭多少如是分别显示。 以菩萨智轮本性清净离一切分别网超一切障碍山随所应化而普照故。 从此已下举六种喻。 一如日游空无有昼夜喻。 二如日轮住阎浮提现一切宝中及以河海净水中而众生无不见日喻。 三如舡师常以大舡于河流中不依彼此及中流喻。 四如大虚空一切世界于中成坏而无分别本性清净喻。 五以大愿如风轮持万象喻。 六如幻化人支体虽具而无出入息及寒热饥渴忧喜生死喻。 此六喻大约智性自如空。 无性无依无有处所。 而常现一切诸佛众生前。 教化无有休息。 以先所发大愿风轮所持故。 从佛子乃往古世过世界海微尘数劫已下。 是夜神随世说劫举发心久近因缘。 此是如幻中安立。 经云乃往古世过世界海微尘数劫者。 明无数表本无数体可得。 时劫亦然。 有劫名善光者。 明无功智体安立名也。 世界名宝光。 无功用智任物现法。 名世界也。 于其劫中有一万佛出兴者。 以无功之智随根应现。 名一万佛出兴。 一万者。 以一智应万行也。 其最初佛号法轮音虚空灯王如来十号圆满者。 以无功之智任运利生。 恒转法轮。 音如虚空中响。 无有依处。 而照烛一切众生故。 名灯明智。 自在故名王。 十号具足者。 智用遍周随行立名也。 彼阎浮提有一王都名宝庄严者。 是智王所化之境。 名宝庄严。 其东不远有一大林名曰妙光者。 东方表智化众生令明生处也。 以东方表法也。 以木贯日为东字林名妙光。 以行如林荫俗广多。 启明利物。 名为妙光。 中有道场。 名为宝花。 表以行利生心花开敷故。 道场名宝花。 彼道场中有普光明摩尼莲花藏师子之座。 时彼如来于此座上成阿耨菩提者。 以无功用智性。 恒普照法界自性无垢以为座。 以此智体性无成坏。 名曰成无上菩提。 满一百年坐于道场者。 百者为表。 一地中十地十波罗蜜满也。 又约此位胜进后位过九地一阶百波罗蜜满至十地自佛位满故。 约立百为阶级已下胜光王。 是智之所治行慈之所治行慈之境界。 王及太子。 举善恶相刑发慈心之方便也。 王名胜光是智善伏太子是行慈之行已下诸苦境界。 是智所行慈悲位也。 如下合会。 五百大臣欲害我者。 今提婆达多五百徒党是。 是诸人蒙佛所化。 于当来过须弥山微尘数劫。 善光世中成佛。 有五百佛次第而成。 乃至彼诸罪人我所救者。 即拘留孙佛等贤劫千佛是。 拘留孙。 此云应断已断。 及百万阿僧祇菩萨普在十方行菩萨行者。 是胜光王今萨遮尼乾子大论师是。 萨遮尼乾者。 此外道裸形自饿。 不为衣食所系。 王宫人及诸眷属。 彼尼乾子六万弟子是。 已上总明智所化境成就之人。 佛子我于尔时救罪人已父母听我出家者。 表智位体净无染名为出家。 出有功用家。 于虚空灯王佛所出家学道。 五百岁中净修梵行。 即得成就百万陀罗尼者。 五百岁者。 表无功用智体通五位。 但生熟不同。 此为初佛通。 此初佛有十九个佛次第出兴者。 明至八地无功智中学佛十力自成一佛通为二十个佛升九地十地佛果故。 至此八地摄后二地果故。 在此八地位中以无功之智。 即十地佛果不二故。 故于此位安立十九个佛。 明通八地无功之智。 共为二十以相入故。 表八地中即十地行也。 三世一也。 其中承事佛者。 表随行之身。 初举万佛出兴。 表九地万行满。 次日光劫中有六十亿佛出兴。 表十地中六位齐因果一体无前后也。 已上意明以普光明体胜进利生大悲智自在无功之行。 益众生之样式。 安立利人发行救众生之法。 用令学者仿之如前。 或随位中安立一百佛。 已后更安一二三四佛者。 总明约位成行故。 行中有果。 设使其自行果外见佛者。 不离自行所见故。 行及方见即真佛也。 要期而方见者。 暂化还亡是化佛也。 以即事即理言之。 二十八相者。 欠四相不满三十二相。 表此第八地欠九地十地四重因果未满位故。 一地两重因果。 以位位中有正位果有向果故。 一切世界海微尘数劫所有诸佛出兴于世亲近供养者。 明无功之智遍周无法不佛佛即法也。 十方虚空无有间缺针锋毛端不是一切法一切佛故。 但有微尘许是非染净心。 皆不是佛也。 以智眼印之。 已下一段颂。 重明前法。 如文自具。 善男子我唯知此教化众生令生善根解脱已下。 推德升进。 此是第八不动地中善知识。 以愿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 治无功用智中说法未自在障令得自在。 第二推德胜进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 有十一行半经。 于此段中约分三门。 一示善知识所居之处。 二释善知识名。 三礼敬辞退。 云此阎浮提有一园林者。 明修第九善慧地法门边际普荫十方一切众生行解脱广大处生死如园万行如林。 故为名也。 岚毗者。 此云乐胜。 尼者此云园也。 为以智慧法乐众生故。 此园林亦是如来示现下生时诞生之园。 明八地菩萨从兜率天降神下生为处胎为受生也。 于九地中修智慧利人天。 及满一切众生之智慧故。 名为受生。 受学诸佛智慧令满一切众生故。 如经自明。 有神名妙德圆满者。 明善慧地妙慧圆满故。 神者以悲智善能说教为神。 第一正入当位法中。 长科为十段。 一尔时善财童子已下。 至增长菩萨大功德海有六行经。 明善财往见善知识分。 二善财见已已下至为世大明有三行经。 明善财见善知识申请所求分。 三彼神答言已下至十者入如来地受生藏有十二行半经。 明正受善财十种受生藏分。 四善男子云何名愿常供养一切佛受生藏已下至是为菩萨第十种受生藏十种受生藏。 自有十段文分。 五从佛子若菩萨摩诃萨于此十法修习增长已下至颂有十二行经。 明劝修得益分。 次下有二十行颂。 重颂前法。 叹受生法门。 六善男子菩萨具此十法生如来家已下至自在受生解脱门有两行半经。 明神自申得法久远分。 七善财白言圣者此解脱门境界云何已下至颂此一段答前善财所问受生境界。 八有二十三行颂。 重颂前法。 九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于无量劫遍一切处示现受生自在解脱已下。 明推德升进。 十随文释义者。 此之菩萨得无生忍获无功智。 创始现前令使升进。 九地学佛说法辩才门。 令使满足天之及人一切众生意名为受生藏。 如经颂云。 闻法不厌乐观察。 普于三世无所碍。 身心清净如虚空。 此名称者受生藏。 其心恒住大悲海。 坚如金刚及宝山。 了达一切种智门。 此最胜者受生藏。 广如经具明。 于此第九地学佛智慧。 普周十地大智法悦现前。 以瞿波表之。 十一地悲满智周。 以摩耶夫人佛母表之。 处世利物。 大约以佛及摩耶净饭王等。 表智悲之行满。 若佛者一切处一切时无不是生故。 善财问法境界有二义。 一问受生境界。 二问得法门久近境界。 如下文大天得此解脱其已久如。 诞生之中约三乘境界。 一如摩耶夫人身所生法。 约中下根众生所见。 约上根众生。 莲华化身。 或从空现不从母胎。 上上根众生豁然悟道。 自觉圣智冥与智应。 不论如来出世。 如善财所有知识所说往因发心之始。 具有如是种种诸流。 亦有夜观星月。 便空中有佛而为说法。 亦有见佛从空而下而为说法。 亦有空中供养栴檀塔座佛为说法者。 如贤胜优婆夷得菩萨解脱名无依处道场既自开解复为他说。 又得无眼耳鼻舌身意尽皆无尽门。 此不从师学。 此摩耶夫人身。 但明悲智相资益众生事随根所见各自不同。 普贤菩萨云。 为劣解众生母胎出现。 上根之类莲花出兴。 若约异类多根六趣差别所见如来受生万类不同。 且约人间感根所见。 如经具明。 乃至十方世界尘尘中。 普见如来受生境界。 以此境界以为园林。 念菩萨何时诞生经于百年者。 表从此九地升十地为百年。 至十一地是生时如下一一具陈。 十法已下广明宝多罗树者。 如此方棕榈树。 胜宝所成已下问发心久近中。 言善男子乃往古世过亿佛刹微尘数劫复过是数者。 是非限量分别之数。 但总是无数也。 世界名普宝者。 从普贤愿愿行为世界之体故。 劫名悦乐者。 表从第九善慧地生如来智慧家故。 八十那由他佛于中出现者。 表从第八地生第九佛智慧家故。 第一佛号自在功德幢明。 已升十地。 已下世界是所化之境。 王都是智所摄化之人。 王及夫人。 表智悲之行。 二十亿那由他婇女。 表智悲二行。 法悦充满园及楼阁。 表智游生死如园。 为明菩萨居生死中摄化众生令得乐者。 是菩萨法乐游故。 其边有树名一切施喜光。 依所生菩萨施法乐得名。 夫人攀彼树枝而生菩萨者。 表大悲攀缘利人。 然菩萨何得有生而作生法。 皆缘像表法。 引接众生令易解故。 设见生者。 但约一分众生见。 如是生非尽然也。 已下以此知之。 随众生解处而取之。 是菩萨诞生法。 但随众生宜何受益。 是菩萨诞生法故。 意明像智慧生随众生欲说法自在。 是菩萨受生也。 毕洛差树此云高显也。 依佛名高显而立树名。 亦称德而高显。 弥覆十方已下合会因缘本行。 如经具明。 已下二十三行颂。 重颂前法。 如文具明。 此是第九善慧地善知识。 以力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 治于一切趣说法不自在障令得自在。 第二推德升进中从诸菩萨已下至辞退而去。 有九行经。 约分四门。 一推德胜进。 二示善知识所居之城云迦毗罗。 三举善知识名曰瞿波。 四礼敬辞去。 迦毗罗城者。 此云黄色城。 是黄头仙修道之处。 事以会十地应真合中宫之色。 是以表法中宫土为黄色。 圆而无方。 明智悲二德以体用遍周载育万有而无体也。 像戊己二位。 戊表智。 己表悲。 然达世应真如真者。 方如彻其万法之本也。 始得妙用之精微者。 智悲为本也。 此瞿波者。 亦云瞿夷。 此云守护地者。 守护菩萨行中大慈大悲之地。 如毗卢遮那如来是智。 以花冠璎珞众福庄严。 是智悲二行之报生佛也。 列位虽二行是一人。 瞿波虽号如来为大子时第三夫人之数。 意是慈悲法悦之位。 终非如世间五欲妻也。 如来应真智会体遍十方。 不可以如世间质碍论。 不可以作世间形相解现同人间示同人法现同天上与天同风。 地狱畜生随类差别。 不可以作一行知。 不可以作一身解众生。 无量佛亦同然。 然其报土报身。 遍一切方超出三界。 与菩萨众人天同居。 有翳之流恒同身共居而常不知不见。 十方佛刹智境含容于一微尘。 总圆无尽。 言瞿波者。 约此人间现同人法。 有而不着。 表大智之功德舍而能舍起引生之路。 如经下文自说。 往古同行之因缘所行菩萨行。 为夫妻之缘起。 乃至佛位。 又约先德所说。 如来为太子时。 有三夫人。 一名耶输陀罗。 二名瞿波。 三名摩奴舍。 未知出何教门约有此义。 如耶输陀罗。 出家作比丘尼。 太子名威德主已下。 明太子出游瞿波婚礼及见佛所有因缘。 于此段中约分立十门。 一太子出行游观。 二善现母女见太子心生爱染。 三女母自念卑贱非其匹偶。 四童女寐梦见胜日身佛。 觉已有天告其童女云。 胜日身佛出兴于世。 五童女自申美德。 自进请约为夫人。 愿垂纳受。 六太子问女。 谁为守护。 先属何人。 七母说颂以申女德及所生因。 莲花中化生与太子同日生。 八太子入香牙园问女及母。 我行菩萨行。 汝不障碍不。 九女白太子言敬奉来教。 十太子纳女为夫人。 以五百摩尼宝散其身上。 已上十门明太子纳妻。 童女受位已下女母善现叹女智德。 于此已下复分十门。 一女母叹女之德。 二太子与妙德及十千婇女往香牙园法光道场见佛。 三太子及女见佛叹供养。 四佛为说普眼灯门经。 五太子及女闻法。 于一切法中得三昧海。 六妙德女得三昧。 名难胜海藏。 永不退转大菩提心。 七太子辞佛还宫启白父王如来出世。 八王闻欢喜。 集诸小王群臣眷属授太子灌顶职。 与诸眷属俱诣佛所。 九王见佛礼敬绕毕退坐一面。 如来放光以神通力。 示化其王三乘法化。 十其王及眷属皆获利益。 出家学道不久得离暗灯陀罗尼门。 已上明财主王得道。 已下明太子为王十五日七宝来至。 于此段中复立十门。 一太子登绍王位七宝自至。 二八十王城安置僧坊。 三请佛入城。 四佛入城。 已以大神力众生欢喜众生获益。 五太子轮王者。 今毗卢遮那如来是。 六财主王者。 宝花佛是。 现在东方世界。 七其女母者。 我母善目是。 八为轮王夫人妙德者。 我身是者。 即瞿波是。 九自此已去明供养佛。 数都举六十亿百千那由他。 十通本胜日身如来至末佛。 号广大解。 有五十。 已上十门明都结本缘因果。 从最后佛号广大解已下复立十门。 一于此佛所得法门。 二明得法门。 名观察一切菩萨三昧。 已经佛刹微尘数劫勤加修习。 三明率化劝修此门。 四虽多劫勤修自念。 犹未能尽知菩萨行。 五推德胜进。 六正叹后善友之德。 七示其善友所居世界之处。 八举善友之名。 名曰佛母摩耶。 九瞿波说颂重颂前法。 十更举往古初时远因为居士女时所缘之行。 已上四十门总明答善财所问发心久如因缘之行。 夫菩萨之意深广难知。 或说事而意在理中。 或说理而无亏事行。 今举其事行略申表法之门广长。 约陈少分云尔尼。 依三乘出世法。 如瞿波。 作善财十地位中善知识。 表十地大悲行彻约古人作四句解之。 一得真不证。 二知真行俗。 三处缠不染。 四大悲同事。 此约毗卢遮那行普贤行十方六道化身处世应根大悲之行。 今约立十门。 以叹其德。 一以智体无依随器现相门。 二即如影性无尘门。 三智影本无器随心现门。 四智无彼此如响应缘门。 五众生妄梦所见非智有作门。 六智无所作随梦幻生门。 七如幻人有形无质非有欲想门。 八以智体如空随本愿力十方勤现门。 九以无缘大悲彻俗利生门。 十以大智遍通含识俗体恒真而无所污门。 以此十法叹瞿波行普贤之行。 若以普贤行中引众生出缠离俗之行。 即具须择。 是择非应根所宜治惑。 若智现随流而性常者。 此为佛子大意。 此瞿波十地道终出世智满。 欲令诸菩萨至十地道者。 入十一地普贤行门。 如莲花处水不湿或处世。 大悲破其染净二种习障。 方得入十一地普贤行门。 如前十定品十地位中。 灌顶受如来职位。 出世智悲二行已满。 犹于十一地位。 三度入百千三昧门。 毕竟觅普贤菩萨。 不得如来。 令生想念志求。 方见普贤菩萨。 为有出世净智习在。 准此例知。 须发广大悲愿誓度有情。 深观世间与真体一。 不属染净处幻生门。 入幻住海化幻众生。 知如幻性入无依智门。 等法界性。 以智幻作一切供养之具。 供养一切幻生如来。 以如是智幻生门。 供佛利生无有休息。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 长科六段。 一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不久当成无上果故有十九行经。 明善财至法界光明讲堂无忧妙德神与一万主宫殿神来迎善财叹善财志德发心勇猛精进分。 二善财童子已下至颂此一段经。 明善财自说菩萨志愿益众生之行将升法堂诸神散花供养善财分已下。 有十行颂。 无忧妙德神称叹善财童子。 如文具明。 三尔时无忧妙德神已下至修诸善行恒不止息有二十五行经。 明善财至瞿波所申请所求分。 四瞿波告善财言已下至颂此一段。 明瞿波为善财说菩萨行因陀罗网普智光明及十种事善知识之行并二十四行颂重颂前法分。 五时释迦瞿波说此颂已下至一切如来解脱光明皆了知故有五十六行经。 明瞿波答善财所问法门境界分。 六尔时善财童子白瞿波言已下至卷末。 总明答善财所问得法久如分。 随文释义者。 言渐次游行。 明胜进前位。 至菩萨集会普现法界光明讲堂者。 明十地世间出世间二智清净平等遍周智悲纯净。 是一切灌顶菩萨同会此堂。 智悲同真名普现法界。 智光破闇名光明。 以一正智普含多法名为讲堂。 其中有神号无忧妙德与一万主宫殿神来迎善财者。 明大慈大悲覆护一切法界中一切众生心为宫殿神。 一万者名万行也。 来迎者。 善财于此地出世智悲二行相及与位合故。 明升进智悲会此位也。 即以瞿波为智悲圆满之主故。 以王种中生者表智王女表悲。 一万主宫殿神。 是明主伴万行圆满义已下。 叹善财志德。 如文自明。 善财升进堂者。 入位也。 入普现法界光明讲堂者。 会如来理智大悲。 大体遍周故。 周遍推求者。 入位观智体会初入位胜进。 释氏女者姓也。 在讲堂内坐宝莲花师子座者。 无染行也。 八万四千婇女者。 八万四千烦恼。 皆以慈悲同行。 皆从王种中生者明悲智。 王所生已下四摄同行皆不离智境故。 已下谈其瞿波及婇女志德。 如文具明。 次善财至瞿波所申请所求瞿波为说所求之法。 如下具明次下善财所问法门境界中。 云不善根所摄善根善根所摄不善根者。 如行粗理细。 又如世有行非复能行一分善事。 又如外道行邪行是见亦是邪。 总不善。 复是求善是不善根所摄善根。 如人天外道世间善根所摄不能断除三界苦业。 是不善根。 又二乘及净土菩萨伏三界业不令现行。 是善根所摄。 未能达悟如来智悲。 是不善根。 是善根所摄不善根故。 又如瞿波于往昔因中为居士女以爱染心布施宝璎珞。 是不善根所摄。 因此二百五十劫不入恶道生人天中王种中生。 乃至十地位是不善根所摄善根。 余如文自具。 如因依外道及邪见之徒。 无正知见。 妄谓正道因。 而发心究竟不能解脱。 因起邪见入于苦趣。 是善根所摄不善根。 如世界种者。 如华藏世界品已释。 世界种所摄者。 一大世界四周十佛刹尘眷属国土四周围绕。 是安立世界轮者。 如最下风轮持水水持金刚金刚持大地。 以火大相资也。 轮者次第也。 次第相成故。 世界场者。 或以所行法门为世界场。 亦以场者平坦。 能治高下为场。 世界转者。 西方大数也。 自余如文。 善财问得法久近中。 约立十门。 一举久远劫数云过佛刹微尘数劫。 二举有劫名胜行。 三举世界名无畏。 四举世界中有四天下名安隐。 五举四天下中阎浮提。 六举阎浮提中有城名高胜树。 七举于八十城中此城最为上首。 八举王之名名为财主。 九举王有六万婇女。 十举大臣王子具有五百。 已上十段。 明往发心。 经云。 善男子我于往世过佛刹微尘数劫者。 都明时之无体可数故。 劫名胜行者。 表十地大慈悲门。 入观察一切菩萨三昧。 是劫名胜行也。 世界名无畏者。 入此胜行门无有诸生死五种可畏故彼世界中有四天下名为安。 隐者是此菩萨行以四摄法安隐众。 生故四天下阎浮提中有一城名高胜。 树者表十地行树高胜前诸位故覆育广博故。 八十王城中最为上首者。 表诸位进修八正道为体。 至此十地八正之行胜前行故。 财主王已下。 婇女王子大臣。 总明五位中智慧慈悲法悦万行也。 王表智。 婇女表慈悲法悦王子及臣。 表行能破惑度众生故。 五配五位六配六位通十信。 总在十地因果。 通收无前后二际故。 余仿此知之。 已下菩萨众龙天八部地风水火等一切诸神。 配六道中祐众生之行遍故。 胜日身如来。 是表根本智。 次六十亿百千那由他佛出兴于世者。 于根本智起差别智。 通收十信。 以从根本普光明智发心。 六位行终不离此也。 普光明殿中说十信是也。 从最初胜日身佛至末后广大解佛。 于中供养五十个佛者。 表五位加行因果也。 至末后广大解佛。 是普贤差别智满。 以此十地通收五位及六位因果。 总在其中。 本末相即三世一念入因陀罗网门观察菩萨三昧者。 明观察菩萨行无尽圆周故不可穷也。 余义如文自具。 此是法云地善友。 以智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 治于智中具大慈行不自在障。 令得自在入普贤行门方满。 已下明十一地位。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九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No. 1739新华严经论新华严经论卷第四十长者李通玄撰善财童子善知识十一地位二推德胜进中。 约立四门。 此已下明十一地中善知识。 一推德胜进。 二示善友所在云在此世界中。 三举善友名名摩耶。 四礼敬辞去。 云在此世界中者。 是佛境界也。 以善财诣摩耶夫人所。 获得观佛境界智。 以此世界者。 是佛智境界也。 名摩耶者。 此云天后。 亦曰夫人。 是国大夫人。 此是十一地。 常在世间。 无功大慈悲为体。 出生普贤行门。 一且如五位中十住中。 从第七住位休舍优婆夷。 主从慈悲修智门。 至第八住中一分无功用智现前二。 至第十住中师子幢王女慈行。 主智悲圆融具足门。 三十行中第七行无厌足王是。 十行中主慈悲方便利生门。 四第八行大光王。 以主无功之行行悲门。 五十回向中。 第七第八回向观世音菩萨及正趣菩萨同会而现。 主悲智圆融无二门。 六十地中第七地开敷树花夜神。 主以大悲发行遍周现果门。 七第十地中瞿波主大悲智圆满普合法界门。 八此第十一地初即以摩耶夫人。 为大慈之首。 即以无功用慈悲圆满。 以明慈悲起智幻生成佛及以教化一切众生诸行门。 以此位法门。 名菩萨大愿智幻解脱门。 明此十一地中大悲为首以本愿慈悲心起智幻生。 示现成佛利众生事及以一切诸行之门。 遍法界虚空界故。 已上八门。 和会五位修慈悲次第进修方便差别同异。 又于此十一地中。 长科十门。 略知此地行相次第。 一摩耶夫人明从悲起智幻生诸行成佛利生门。 二三十三天王名正念女名天主光明智悲自在正念十方诸法无失现前门。 三童子师明遍满十方主世间法师范门。 四善知众艺明遍周十方字智门。 五贤胜优婆夷明主世间一切正邪吉凶诸方技术师巫传说一切总达利生门。 六坚固长者明处世无著念清净解脱门。 七妙月长者明处世净智光明门。 八无胜军明于无相法中得尽相门。 九最寂静义罗门明诚愿语门。 十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明智悲圆满处世幻住门。 如出现品中文殊普贤二位齐也。 表法身智慈悲齐满也。 已上十门。 是十一地行也。 已下至慈氏如来。 明一生佛果满也。 一生者。 无生中生也。 非三世前后生故。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 长科为十一段。 一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得观佛境界智有一行半经。 明善财胜进入十一地门分。 二作如是念已下至作是念有十一行半经。 明善财叹摩耶夫人身之体相自在分。 三有主城神名曰宝眼已下至乃至必当成佛有三十六行经。 明主城神为善财说主治心城法门分。 四尔时有身众神已下至睹一切刹佛出兴故有十四行半经。 明身众神叹摩耶夫人身摩耶夫人于耳珰放光入善财身分。 五时有守护菩萨法堂罗刹鬼王名曰善眼已下至是为十。 明罗刹王为善财说十种亲近善知识法分。 六佛子已下至说是语时有十一行经。 明罗刹王为善财说十三昧法令善财常亲近善知识分。 七善财童子仰视空中已下至如来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有二十七行经。 明善财见罗刹王为说礼敬十方求善知识法复为说观身心如梦如幻法得见摩耶夫人莲花及座楼阁庄严分。 已上三众神是入此十一地前方便。 方便有三。 一善守护心城。 二善知音声性遍十方。 三罗刹王名守护堂者。 以十三昧门及知身心如梦幻观是守护法界堂义。 罗刹王者。 此云可畏。 王名自在。 以三昧观察守护身心法堂。 令佞邪恶鬼破散故。 摩耶耳珰放光入善财身者。 明入教光三昧耳主教音以此三法以为十一地前方便方得正入十一地门。 八尔时善财见如是座已下至已得成就寂灭身故有三十一行半经。 明善财见摩耶夫人如幻色身遍周十方一切众生前分。 九尔时善财童子见摩耶夫人已下至云何学菩萨行而得成就有三十七行半经。 明摩耶现超过一切诸色相身遍周刹海善财亦现等尔许身前合掌敬礼申请所求及得证入诸三昧门分。 十答言佛子我已成就菩萨大愿智幻解脱已下至有修行普贤行愿化一切众生者我自现身悉为其母有一百七行经。 总明摩耶答善财所问法门。 十一尔时善财童子白摩耶夫人证此解脱经今几时已下至我唯知此菩萨大愿智幻解脱门有二十七行经。 明答善财所问得此解脱久如分。 随文释义者。 夫摩耶夫人总相中以三法而成别相中以等佛数众生数行门而得其名。 三法者。 一以一切诸佛众生平等无相自体清净法身妙理为体。 二以等一切诸佛众生平等理中普光明无作无依之智为体。 三以等一切诸佛众生无作理智之中无作性。 长养一切众生。 饶益大慈大悲。 与一切众生本同一体自他性亡。 恒为利益不求恩报。 此乃天真本然众生共有。 依此三法行之。 即得虽然众生共有。 而众生迷之者。 须具方便行门。 起发显明方得。 云何方便。 其方便有十大愿门。 如愿修学。 一愿初始发心时起等一切众生数慈悲大愿。 皆当救度一切众生令出三界苦中皆令成佛。 二愿承事恭敬供养十方一切诸佛无空过者。 三愿于诸世界中所生之处。 有德艺过己之人奉事修学。 虽学诸艺智出人天不生憍慢。 恒以大慈大悲为首。 四愿恒以四念处观随病治之立四正勤成就根力。 五愿恒以七觉分不离心首长诸正慧照十二缘生成大智海。 六愿恒以八正道行无始无终常现在前。 七愿自己正道现前常住世间。 利益人天一切六道众生。 自己不乐别求余方净土。 明见一切法界之门。 深知染净本从妾起依真本无。 八愿于菩萨五位行门。 明知法则。 所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中方便及诸三昧。 利人天法。 一念遍周善知其趣。 次第修行。 九愿常念本愿风轮以持本智。 鼓扬无边诸波罗蜜行。 等十方界对现色身。 应根接引一切众生。 十愿常以大慈大悲身。 起一切智如理遍周法界大智。 普照不遗一切平等。 普贤此是摩耶夫人身所成之行。 若修行者应如是修。 无有一佛不从大愿海大悲智生。 是故经云。 但行普贤行愿皆从我生。 表此十一地智从悲起十地已前大慈大悲之行。 皆以本愿及以从根本智。 生有修学。 长养十一地。 一切功终。 纯是大慈悲为法界体。 以悲生智幻生等众生数身。 常为利益曾无休息。 名为生佛。 非要得三十二相乃至九十七相。 但初发心时一分会真智悲同起。 虽未得通化变易自在法。 是一同知见真故。 如是修学如是悟入。 方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亦名以佛知见示悟众生。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 从此摩耶夫人。 表十一地初门。 已后九个善知识。 总明从大慈悲为母体。 皆从母行。 以智幻生悲智遍周十方普现。 不作阶级次第对治。 已后善知识。 虽亦云我唯知此法门。 余不能知者。 以明同中具别。 表普贤差别智随俗遍周。 非如十地已前滞障不达此之十一地。 但显修行行十一地行。 满此普贤十一地位。 显得遍周行备尘俗无求出世自天主光。 已去总是同世凡流不标。 神相异状。 与世人一种。 但有法利人。 明十地已前是修悲智已出世圣道法门。 十一地是自以大慈悲心。 行赴俗济生之门。 表自出世道满更无求解脱虽染离染之心。 但以乘法性舡张大慈悲帆。 以大智为舡师。 顺本愿风吹诸波罗蜜网。 常游生死海。 漉一切众生有着之鱼。 安置无依普光明之智岸。 常生一切幻住万行功德法界无碍宝堂。 如下慈氏所居楼阁是。 如善财得罗刹王。 为说求善知识法。 令善财普礼十方正念思惟一切境界。 勇猛自在遍游十方。 观身观心如梦如幻如影求善知识。 尔时善财受行其教。 即时观见大宝莲花从地涌出十方求善知识者。 明自身心内外十方以法谛求有何体性令称法身。 又令观身观心如梦如影者。 令达其教达性达相如影。 通同无二便入智幻生门。 是见摩耶夫人也。 初见莲花从地涌出者。 以自性清净法身为地体。 一切万行莲花从此生故。 金刚为茎者。 是根本智。 明一切差别行差别智从法身根本智生。 设是有此境界庄严亦是此依报也。 终不别有报终不别有报因果也。 妙宝藏者。 慈悲含育报生也。 摩尼为叶者行无垢报生也。 光明宝王以为其台者。 以根本智现。 照用自在所报生也。 众宝色香以为其须者。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香所报生也。 无数宝网弥覆其上者。 以能施教网报生也。 上有楼观者。 差别智报生也。 普纳十方法界藏者。 以大智遍周教网普覆所报生也。 奇妙宝饰者。 妙行报严故。 金刚为地者。 法身报生也。 千柱行列者。 行有千万行也。 一切皆以摩尼宝成者。 行行中无垢也。 阎浮檀金以为其壁者。 柔和忍辱之所报生也。 众宝璎珞四面垂下者。 四摄之行垂慈接生之所报生也。 已下准此例知。 教广文长不可具述。 已下摩耶夫人所现遍法界身同一切众生事业等身生一切诸如来身如。 文自明。 如善财童子。 问摩耶夫人得此解脱其已久如中摩耶答言善男子乃往古世过不可思议非最后身菩萨神通道眼所知者。 唯佛能知故。 意明不可以时分知不可以劫数度也。 要须以佛智印冥同古今量尽始末见亡者。 能知其发心得法之久近。 若立始终之见者。 设将无尽刹微尘。 比之成数无由可悉。 设使展转无尽刹尘。 比之成数。 亦不可悉。 数亡系尽智现方知。 即无以数法算其远近。 若以算法尽无尽劫。 算毛孔中虚空量。 了无得其边际故。 以虚空无受量故。 以此无量为得时也。 如文殊师利颂云。 一念普观无量劫。 无去无来亦无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诸方便成十力。 此是最后身菩萨之大数也。 尔时劫名净光者。 表法身为劫体。 世界名须弥德者。 得不动为世界体。 虽有诸山五趣杂居然其国土众宝所成清净庄严无诸秽恶者。 唯其自心净即一切境界净万法无垢。 作净秽二见即自心见不净也。 明大悲遍含五趣大智无染净等见故名众宝庄严有千亿四天下者。 明万行利生之位也。 有一四天下名师子幢者。 明大智遍周。 十方一境于中有八十亿王城。 有一王城名自在幢者。 明八正道行十波罗蜜。 于中智所游居名轮王所居号自在幢王名大威德者。 是智自在能治生死自不坏也。 彼王城北有一道场名满月光明。 城北者。 北为坎位。 是师君智所居治迷之位故号道场。 能治执惑故。 名满月光明。 其道场神名曰慈德者。 以智之化迷以慈悲为德。 有菩萨名离垢幢者。 法身起行性自无垢。 坐于道场将成正觉者。 欲成为将。 有一恶魔名曰金色光。 与其眷属兵众俱至菩萨所。 彼大威德转轮王已得菩萨神通自在化作兵众其数倍多围绕道场诸魔惶怖悉自奔散者。 意明恶魔名金色光者法身智境真假一相一向。 离垢菩萨未明心境平等。 要假一切智王。 明观心境理彻无二心境。 如幻一切境界幻智幻生。 即于境不迷。 妄相心魔。 总法界皆为佛事。 名为奔散。 道场神慈悲欢喜者。 法悦也。 道场神于彼王而生子想者。 明破见由智起行化俗由悲明此位智由慈悲所生故。 观智如子乃至合会轮王者。 毗卢遮那是。 道场神我身是者。 明恐人不解其意托事像之令易解故。 终不可以心外别有境魔。 但明心无内外中间。 万法自他同体。 一亦不一。 他亦不他。 只为法幽难显借事表明。 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乃至一切初发无上大菩提心。 皆先起大愿大慈悲心教化众生。 方求出要利众生之行。 及至行满此法不移一切诸佛皆如是。 先从大慈悲大愿行生故。 十方世界无量诸佛将成佛时。 皆于脐中放大光明来照我身及我宫殿屋宅者。 悲宫智殿养育为屋。 生死海为宅。 明脐处身之中一切众生生长之际此处是含生生长之藏。 如树根魁之际。 向上长茎干枝条。 向下生根入地。 处阴阳之中际发生之元始。 又如甲子旬中以戌为天魁。 左生阳。 右生阴。 今脐中放光者。 表受生之元始如天魁之像。 起慈悲之始生大智之元故。 如人生亦尔。 初生少小渐长大者。 亦从脐轮起气通于上下。 生长之性。 此处是受气始生之元故。 从此放也。 是其乾位是始终之际生长之元此脐中是也。 又表处智悲之中际成智之中即眉间毫相是成大悲之中即脐中。 是故此是十一地普贤处世利生门。 治十地中出世缘真利生不自在行不广大障。 如十定品中。 诸菩萨求觅普贤三求觅者。 是随大智之中行檀度为主。 总统法界波罗蜜海门也。 都言三世一切佛以慈悲为初生。 无慈悲利物有厌生死。 即是二乘及净土菩萨。 后回心始可归真。 定性之流多劫难返。 余如经自具。 我唯知此菩萨大愿智幻解脱者。 明推德升进。 推德升进中有三门。 一示善友之处云在三十三天。 有王名正念。 明智净自在如天王。 名正念者。 表净智无念而自在任理施为。 不为而万事自为。 明十一地净智任运应现也。 在十住位中但名正念。 天子问其梵行。 未云有女。 至此十一地中名王。 又云有女。 明以智生悲也。 有女名天主光者。 表无作智中慈悲无染性任用利物也。 此位表智圆用无前后也。 取天表处生死中自在神化无方。 非即在于处所也。 敬申所求云我得菩萨解脱名无碍念者。 得三世无碍智一念印三世古今及未来一切众生生死劫量及一切三世诸佛成道劫量。 一念遍知无不了然。 如今现前。 以无妄念智现前诸法本如是故。 此明无妄念之正念智也。 于中所有诸劫中诸佛之数于诸劫中或供养多佛增减不定者。 是一念中无念正智。 普皆供养三世诸佛之数。 此是无久近中久近之状也。 总无时之大圆智境。 法自如是不由修正也。 修但自照十二缘生达妄成智。 智无所修。 但自解迷真无可作。 亦无三世古今之性。 此是十一地中第二地善知识。 次十一地中第二地善知识已下。 总明正念中无碍智用遍周同行摄生之行身也。 此是十方一切世界例然。 六道等遍总从摩耶夫人大悲海生。 以正念无作智为体也。 此是十一地中戒波罗蜜。 以智生悲门故。 女名天主光。 第三迦毗罗城童子师。 此为黄色城也。 黄色者。 是中宫色故。 明为此童子师不离中道轨治俗典如此孔丘之流。 明世间师轨门。 如孔子头顶下如反宇。 表处俗行谦之道。 以身表法。 像尼丘山。 似彼山顶中下。 非彼山因求祠而生。 此俗说非也。 姓孔者。 圣人无名无姓。 以德为名为姓。 非以俗姓为姓。 约德以有究明之德。 以之姓孔。 孔者究也。 以行化蒙。 名之为丘。 丘者山岳之称。 以艮为山。 为小男。 为童蒙。 因行所化而立名也。 故名丘也。 亦以德超过俗。 名之为丘。 亦至德尊重无倾动之质。 名为丘。 生在兖州者。 艮之分也。 主以化小男童蒙之位。 兖州上值于角。 角为天门。 主众善之门。 亦主以僧尼道士。 以乘角气而生。 此非世凡流之能体故。 善财至此。 遍友不言。 而便令善财往众艺所者。 师范之法正者。 不亲教付之。 以助教不决之事问之。 以正师表德不孤必有邻。 附赞成其化行也。 第四遍友云此有童子名善知众艺。 学菩萨字智者。 明遍友是师童子是学者依教立名。 即如此方孔丘门人颜回之流。 善财致敬申请所求。 童子众艺云。 我得菩萨解脱名善知众艺。 我恒唱持此之字母。 唱阿字时此云无也。 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 明达一切法空门。 是菩萨威力。 断一切障。 入无功智遍法界众生界故。 唱多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无边差别门。 是明一切诸有是差别智。 是普贤行。 遍知一切三界六道众生中法则行解及所宜应化。 如是总有四十二般若波罗蜜门为首。 名字母。 入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门。 如文自明。 第五贤胜优婆夷明世医方众术世及出世莫不总明安物养生无法不了。 以居尘俗方便利生。 或作传说世巫玄占未达。 或作良医善药救世不安辨宝物以定真虚。 刊名言而释。 文义奇才异智。 莫不普明。 鬼魅众邪皆能制伏。 含普贤之智海。 等文殊之法身。 佛果处躬。 化灵万有。 无方不至。 无刹不周。 无行不行。 无生不济。 为慈悲故。 现作女身。 智无不明。 号为贤胜。 主禅波罗蜜门。 城名婆怛那者。 此云喜增益。 此以德立名。 以多饶益人多增喜事。 得无依处道场者。 法无依处。 身亦无依。 遍万行故。 行无体故。 居南印度。 第六南方有城名为沃田者。 以约此善友。 以智德泽资也。 人多善德厚以立其名故。 长者名坚固解脱者。 明求法无懈。 如下自言尔时善财诣彼致敬申请所求。 长者云我得无著清净念庄严者。 明第六般若无相智慧庄严诸法即于一切法念自无著也。 第七此城中有一长者名妙月者。 明此中长者会第六无相智慧门。 以方便波罗蜜为一体故。 明十地已前第六地三空无相智慧门。 是出世间解脱。 十地已后十一地中三空寂灭智慧门。 是处世间。 成第七方便波罗蜜。 与大慈悲一体无二。 以从大慈悲母智幻所生。 此最后地。 十住十地中六七二位相融。 此十一地中六七两位和融一体。 须知胜进形势如是。 善财往诣致敬顶礼申请所求妙月长者云。 我唯知此净智光明解脱者。 是妙月长者。 约德立名。 慈悲智光。 是破惑义。 以破世间众生惑故。 因慈悲利生破惑立名。 此明三空慈悲净智总一体用圆满故。 第八南方者依初释有城名出生者。 表第八愿波罗蜜出生诸法及众行故。 长者名无胜军者。 表胜一切无明憍慢生死邪见恶贼魔军故。 善财往诣敬礼申请所求长者。 答云我得菩萨解脱名无尽相者。 明一切心境总如来相于一毛处念念出生无尽诸相。 无念理中智幻所生何有尽相。 第九城南有一聚落名为法者。 众人所居名之聚落以无体性名之法。 取其寂静。 名之中。 有婆罗门。 名最寂静者。 处之及名总皆寂静。 表力波罗蜜随俗不俗众会不喧。 名为力用自在。 善财往诣致敬顶礼申请所求云。 我得菩萨解脱名诚愿语者。 诚是实也。 明所愿依言诚实无虚妄言此是信士语从心愿所言依真而无虚诳语言体真也。 所愿皆真故。 名句文及声言辞及所说一切皆性真故。 此为解脱。 此是法师位。 表法界为聚落。 一切言说自真。 人法悉皆然。 表言不虚也。 第十此南方有城名妙意花门者。 妙智行花悉圆满故。 表十一地十法满也。 彼有童子名曰德生。 复有童女名为有德。 此明智悲二行齐均无前却故。 童子童女者。 明智悲齐满虽处世间无五欲相以居幻住故。 善财往诣顶礼致敬申请所求云。 我等证得菩萨解脱名为幻住者。 约佛境界众生境界皆智幻所生住居幻境。 无实无虚无有识情。 心境皆亡性相无碍。 以智功德故。 幻生光影身土重重。 如因陀罗网身境重重。 十方身土境相相入。 无碍无碍。 十方世界。 智凡体彻。 无始无终。 圆古今而一性。 常住世间无所依止。 此明世间缘生性自离故。 真如虚妄假安立故。 妄体本无真无住故。 智无依止如虚空故。 以智报生皆幻住故。 有无自在随智用故。 虽智体同空不处寂故。 智身无量等遍十方性无往来相光影故。 身土重重无大小故。 经云幻境自性不可思议。 从此十一地已后会慈氏一生所得佛果门。 于此门中长科为十段。 第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国土名为海岸已下至辞退而去可有半卷经。 明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推慈氏菩萨之德令善财童子亲近胜进分。 第二尔时善财童子蒙善知识教润泽其心已下。 至皆以信受善知识教之所致耳。 有三十行经。 明善财童子自念往因过恶不善自惭悔恨起恭敬供养亲近善知识分。 第三善财童子以如是尊重如是供养已下。 至皆从菩萨善巧方便所流出故。 有三十二行经。 明善财童子于楼阁前五体投地暂时敛念思惟获益无量分。 第四善财童子入如是智端心洁念已下。 至善财说颂此一段经。 明善财叹善知识所居楼阁分。 已下颂是善财童子重颂前慈氏菩萨所居楼阁住处。 并叹慈氏菩萨之德。 如文具明。 第五尔时善财童子以如是等一切菩萨无量称扬赞叹法已下。 是善财欲见弥勒菩萨从外而来分。 第六尔时善财童子合掌恭敬已下。 至此卷末。 明善财申已发大菩提心慈氏为赞菩提心善根功力不思议分。 第七尔时善财童子恭敬右绕弥勒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此卷末。 明善财入慈氏楼阁观果知因三世所行境界同异总别一多无碍自在同时圆满分。 第八善男子汝应诣文殊师利已下。 有五行半经。 明慈氏还令善财见文殊师利明至果同因表因中之果本来无二分。 第九尔时善财童子依弥勒菩萨教已下至颂。 此一段明善财以于慈氏所得一生之佛果。 普印一百一十城之法门。 方于初信心中金刚藏智菩提场毗卢遮那如来师子座前一切宝莲花藏座上。 起等虚空界广大十种心等。 以明经历一百一十城至慈氏一生佛果究竟不离初信心。 毗卢遮那如来金刚藏智菩提妙理中城。 便于金刚藏智菩提妙理之中起法界佛果恒常普贤圆周法界妙行。 以此已下善财于普贤身中行菩萨行。 普贤摩善财童子顶。 方明法界中恒常佛果恒常普贤行相及相应方始乃得。 一切诸佛已成旧果普贤旧行。 至慈氏菩萨。 明此无三世中一生。 是见道修行。 初始入佛果位之生。 当来降神下生。 是当来成佛之生。 以六相法门该之。 善财亦今生是见道修行。 行满之生。 来生方明成佛之生。 以此当来一生之佛果。 会根本金刚藏智菩提妙理毗卢遮那如来所得之果。 普贤旧行本来一体具足三世。 古今不二时复不迁。 同异自在处法界因陀罗网无碍法门。 从此慈氏一位法门约分六门。 一明举果成因起信门。 二明已信加行契修门。 三加行修行契果门。 四已将所契之果会因门。 五还依本因圆融门。 六究竟法界始终因果无二同时不迁门。 以此六门和会可见其意。 第十从八行颂已下。 至经末明普贤称叹如来法界果德利生广大无尽功德分。 一从初段中。 善男子南方有国土名为海岸者。 明胜进至慈氏一生佛果故。 名为海岸。 入佛智海临生死海故。 亦以此国临海而居故。 有园林名大庄严者。 约慈氏所居以生死为园。 万行为林。 庄严自己智悲。 佛果已皆满足。 名大庄严。 其中有一广大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者。 明根本智差别智总体报生以立名故。 毗云种种光明。 遮那云遍照。 以差别智为种种光明。 以根本智为遍照。 此二智约用成名。 其体用一也。 总无作者。 以此法界体用普光明智。 成诸万行。 广利含生报生故。 此大庄严楼阁广大量等虚空。 一切世间及以众生咸处其内。 同住游止不觉不知。 如善财童子。 入此楼阁中。 见净世界不净世界。 大千世界小千世界。 乃至地狱畜生饿鬼所住。 乃至十方世界有佛世界无佛世界。 菩萨众会种种等事。 咸在其中。 广如经说。 以佛智海大悲念物万行利生大愿所持。 共成楼阁之体。 止住一切众生生死园中。 以万行林覆荫含识。 皆令永得白净法身无垢净智清净之乐。 经云。 从菩萨善根果报生。 从善巧方便生。 从福德智慧生。 生无来处灭无去处。 皆是如幻智住生灭之相。 还如众生以业生灭。 无有去来体相可得。 取舍无有欣厌。 经云。 善男子住不思议解脱菩萨。 以大悲心为诸众生现如是境界。 集如是庄严。 弥勒菩萨安处其中。 以下广如经说。 从此第一段中。 复分为五段。 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国土名为海岸已下至云何事菩萨善知识有二十行半经。 明示善友所在及劝往诣其所咨问法门分。 二何以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已下至住于十地净佛国土事善知识有十四行经。 明德生童子叹慈氏德令善财亲近承事分。 三何以故善男子菩萨应种无量诸善根已下至应普事一切善知识有四十九行半经。 明德生童子教善财童子所应学应行广大之法分。 四善男子汝求善知识不应疲倦已下增长一切菩提法分有三十四行经。 明德生童子教善财童子事善知识不观过失不应疲倦由善知识获无量利益分。 五何以故善男子善知识者能净诸障已下辞退而去。 此一段经明德生童子教恭敬善知识法及由善知识成就广大佛法分。 如经云。 不应以限量心行于六度住于十地净佛国土事善知识者。 明六度十地。 皆是出世一分净见未亡。 以此障故。 未具普贤行。 不同毗卢遮那如来报身因果境界。 但得同于出世化佛化身以毗卢遮那报相果海功德身具华冠璎珞环钏。 众相福海严身。 非是出缠舍诸饰好厌生死身故。 是达无明本元法界大智之境。 自具无边功德报身。 又加普贤行愿海差别智所成无限功德。 互为庄严功德报身故。 是故十一地满。 德生童子。 教善财童子入法界门会根本果体不随引俗化境住净见限量行门。 余如经具明。 如化佛之境是出世之门。 云有他方。 别分净土。 报佛此以十方总为一净土。 不分净秽。 第二尔时善财蒙善知识教润泽其心正念思惟已下至皆以信受善知识教之所致尔有三十行经。 明善财童子自念往因过恶自惭悔恨起恭敬供养亲近善知识分。 第三善财童子以如是尊重如是供养已下至皆从菩萨善巧方便所流出故有三十二行经。 明善财童子于楼阁前五体投地暂时敛念思惟获益无量分。 如文自明。 第四善财童子入如是智端心洁念已下至善财说颂。 此一段经明善财叹善知识所居楼阁分。 如文自明。 第五尔时善财童子以如是等一切菩萨无量称叹法已下。 是善财欲见弥勒菩萨。 从外而来分。 此明菩萨常以不居自报随俗摄生。 而有随后之众。 是所摄之众。 化来至果。 余如文自明。 第六尔时善财童子合掌恭敬已下至此卷末。 明善财申发菩提心慈氏为赞菩提心善根功力不思议分。 意明一切神通道力菩萨万行皆以菩提心为根本。 灭生死截苦流。 净八万四千烦恼门。 显成一切智海。 皆以菩提心为根本。 如文广叹。 以菩提心无依无住无有体性生灭可得。 如是现前烦恼自亡智海便现。 由智现故种种方便神通万行。 以智能成。 由菩提心无依故智亦无依。 以智无依故一切所作。 皆无作者。 依住可得。 以此生死业亡唯智自在。 大悲万行从智而生。 智体无依。 万行如化。 利生如幻。 神通道力。 如空中月普现众生。 智体不去。 众生心水不来。 随自业净与智同体随净浅深现智各异。 非此非彼。 若欲见十方诸佛如来智海。 但自净十二有支业缘。 佛智现尔。 但求他胜境自法便隐。 不及智法。 一一自己功成不损功程。 不违圣旨。 如善财。 一一善友所具。 其五位方便加行菩萨之法。 不着他法。 不着自心。 无所依住。 但令其心广大以方便三昧饶益广多。 令一切众生皆得离苦。 又令自心至究竟实法。 亦令众生皆悉同得十方诸佛一切菩萨诸法利众生。 诸行乃至一众生。 法不知不了。 不名为智满之佛。 不名摩诃萨。 第七尔时善财童子恭敬右绕弥勒菩萨摩诃萨已下至此卷末。 明善财入慈氏楼阁观果知因。 三世所行境界同异总别一多无碍自在同时圆满分。 于此段中。 慈氏菩萨弹指出声其门即开者。 明声是震动启发之义。 弹指者。 是去尘之义。 尘亡执去法门自开。 善财入已其门还闭者。 以迷亡智现名之为开。 智无内外中间无出无入无迷无证名为还闭见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者。 智境界也。 于中庄严皆约智约慈悲心所行诸行愿报得。 一一如经具明。 于中神化境界。 以约法界智境法尔合然。 无物不神达法应真一切自神。 乃至见弥勒菩萨三世所行境界。 慈氏菩萨往昔曾所事诸佛善知识亦为善财说法者。 以法身智境本自如然无三世性。 古今三世穷劫元不移一念。 此非神通法合。 如是兜沙罗色者。 如此方霜冰之色也。 余如经自具。 经云。 善男子我愿满足成一切智得菩提时汝及文殊俱得见我者。 会三世因圆智无古今即三世佛一时相见同一智慧。 于此段中约科为三段。 一尔时善财童子恭敬右绕慈氏菩萨已下直至见楼阁中一切庄严自在境界有八九纸经。 明入佛智境观果知因无异分。 二尔时弥勒菩萨已下至善知识加被忆念威神之力有九行半经。 明弥勒菩萨自摄神力所现一切境界并无以手弹指命善财令起分。 三圣者此解脱门其名何等已下至与汝往昔同生同行可有四纸经。 明善财问法门名目并问弥勒菩萨来处所生处所分。 于问法门名目中。 问其四法。 一问入楼阁中所有法门境界解脱之名。 二问庄严事何处去。 三问弥勒菩萨从何处来。 四问菩萨生处。 一问法门名目者。 此解脱门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庄严藏。 二问庄严事何处去者。 慈氏答言于来处去。 又问从何处来。 答曰。 从菩萨智慧神力中来。 依菩萨智慧中住。 约体无来去处。 具如经文。 三问慈氏从何处来者。 初约法答次依事。 初约法答云。 诸菩萨无来无去如是而来。 无来无去如是而去乃至大慈大悲大愿中来。 广如经说。 依事者。 云我从生处摩罗提国而来者。 此国是约圣者之德立号。 表圣者智德高出世无过者。 长者子名瞿波罗者。 此云守护心地白法也。 慈氏令入佛法故。 四问生处者。 初法答次依事。 初依法答有十事生处。 经云。 菩提心是菩萨生处。 次深心。 次善知识。 次诸地波罗蜜。 次大愿。 次大慈。 次大悲。 次如理观察。 次大乘。 次教化众生。 次智慧方便。 如是等是菩萨生处。 般若为生母。 以方便为父。 檀度为乳母。 持戒为养母。 忍辱为庄严。 精进为养育。 禅定为浣濯。 善友为教授师。 菩提分为伴侣。 众善为眷属。 菩萨为兄弟。 以如是等是菩萨生处。 广如经自具。 依事答者。 于此阎浮提界摩罗提国拘吒聚落婆罗门家是生处。 拘吒聚落。 此云多家。 多诸人家所聚同居。 名为多家故。 婆罗门家者。 净种中生也明智无垢也。 善男子我住于此大楼阁中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现种种方便教化调伏者。 明处大智大慈悲遍法界广大报得幻生楼阁中。 随诸众生所乐现身。 各随业异示现调伏。 以示现菩萨福智。 变化庄严超过一切诸欲界者。 此对欲界者说。 计以一生佛果菩萨福智报境。 总超过三界及三乘乃至下地一切诸境界故。 以智同十方一切诸佛所用故。 现佛智德无障碍故。 已授一生次补佛位故。 犹如长子持父家事不异父故。 亦如轮王第一夫人所生大子。 具三十二相与父同其福智同其报业。 若奉王命使持国事与父无异。 但以父王所摄众生。 化缘未尽不处王位。 慈氏如来亦复如是。 但为毗卢遮那示现化迹所摄众生一势未终。 未处示现下生成佛之位。 然约其实德。 已与一切诸佛智用无差也。 但为如来设教引凡示现出没。 令众生不厌长自道心。 非是诸佛此生彼没。 若以法界智境不约凡情。 一方一切国土微尘一一尘中佛海无尽互参映彻。 不生不出不没。 但入法性身处智境幻住门照之。 一切众生不生不没。 一如佛境。 第八善男子汝应往诣文殊师利已下有五行半经。 明慈氏所已胜进入一生之佛果。 却令善财会入初信心时普光明殿如来知藏佛果法界寂灭大用常然之门。 无三世体总一时故。 菩提体如虚空。 非始终三世古今出入故。 故令善财却见文殊师利。 明果不移因故。 如下文自明。 第九尔时善财童子依弥勒菩萨教已下至颂。 此一段可有十纸经。 明善财于慈氏菩萨所胜进入一生之佛果智境得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庄严藏门。 返印一百一十城之法门。 入初信心时不出刹那际。 因圆果满至金刚藏菩提场毗卢遮那如来师子座前一切宝莲花藏座上。 起等虚空界广大十种心。 方起恒常法界佛果普贤恒行。 以此位中十方佛刹微尘中普贤菩萨一一尘中一时摩善财顶。 以明佛果法界行满意。 明行满不离因时不迁智不异。 乃至见佛刹微尘数善知识。 乃至见普贤身支节毛孔中国土身。 以明入法界智境行网一多重重无碍无碍无尽无尽利生常然之门。 具如文自广明。 论文略申经中意趣。 所以不可具录其文。 于此段中长科为十段。 一尔时善财童子依弥勒菩萨摩诃萨教已下至同住渴仰欲见普贤菩萨有三十三行半经。 明善财以慈氏菩萨所胜进修行入一生之佛果却会初信心中菩提场普光明殿智境法界恒然寂用无碍因陀罗网境界佛果普贤行海恒圆满分二即于此金刚藏菩提场。 毗卢遮那如来师子座前。 一切宝莲花藏座上。 起等虚空界广大心已下至善财童子起如是心时有八行经。 明善财于初所信心中法界金刚智藏菩提体中起普贤法界大用因果同时无碍分。 以六相义该之。 三由自善根如来加被普贤菩萨同善根力已下至是为十有十一行经。 为明善财见十种瑞相分。 四又见十种光明相已下至是为十有十七行经。 明善财见十种光明分。 五时善财童子见此十种光明相已已下至增长大法成一切智有五十七行经。 明善财见普贤菩萨在如来前众会之中坐宝莲花师子之座及见普贤身一一毛孔广大法界分。 六尔时善财童子见普贤菩萨如是自在神通已下至一切如来游戏神通有二十三行经。 明善财重观普贤身身十方诸佛人天地狱咸在于身毛孔之中分。 七善财童子见普贤菩萨如是已下至善财童子既得是已有十三行半经。 明善财童子得十种智遍一切法智波罗蜜分。 八普贤菩萨即申右手摩善财顶已下至所得法门亦皆同等有十四行经。 明此方普贤菩萨摩善财顶及所得法门十方一切世界一切微尘中普贤菩萨一时摩善财顶及善财所得法门皆悉如此分。 九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善财言已下至善男子汝应观我此清净身有六十行经。 明普贤菩萨为善财说自为众生求出离道修行福智二行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城邑聚落国土王位妻子眷属眼耳鼻舌身肉手足乃至身命而为布施求一切智利益众生无暂时间断分。 十尔时善财童子观普贤菩萨身相好支节一一毛孔中已下至颂此一段明善财观普贤菩萨身相好毛孔境界法门一念所入诸佛刹海过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位分。 一毛孔如是。 一切毛孔亦然广如经自明。 于说颂中分为三段。 一初八行颂明普贤菩萨敕众谛听。 欲自说佛功德分。 二有六行经。 明众喜乐闻分。 三以颂略申如来功德少许之分其意颂文自具。 如上经云渐次而行经游一百一十城已到普门国者。 以一切十方诸佛及一切众生同为一法界国土无别体故。 经游一百一十城者。 明一时普印前所修法无前后故。 思惟观察一心愿见文殊师利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者。 即明以文殊师利。 法身智慧等同普见一切不异文殊之体明总相也。 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量者。 普门国法界初数总相。 次第意明毛孔中三千大千世界即周十方。 一一皆等入法界方便不可越数数之也。 次于此金刚藏菩提场中毗卢遮那如来师子座前一切宝莲花座上起等虚空界广大心者。 明以本信心中所信佛果菩提金刚智藏无染大悲之体。 起一切法界因陀罗网境界普贤恒行之门。 已下意例如文广说。 此明总收所进修之因果。 而归本样立法如是。 令使开解一一如是自心。 观达修行令使相称。 是众圣贤之大意也。 意明不离初信心中菩提体根本智。 修差别智满普贤行。 充满十方。 尘刹重重普贤行海。 是自行满。 因果不出刹那际中。 恒以此法恒化众生。 不出刹那际。 无有断绝始终之念。 此明毗卢遮那普贤法界无始无终大圆明智。 恒普印之常行无有出没休废之事十方常然身无内外。 新华严经论卷第四十 发布时间:2024-04-30 08:18:5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