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十九章) 内容: 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十九章天意但随凡心转是以未知心佛之宝,甘处尘劳。 才闻性觉之宗,便登圣地。 一般人不知心即是佛,自性本心就是佛,自他不二。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时间是相对的,只在一念之间。 三千大千世界,自己与他方国土都是一体的。 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不隔于毫端。 不知这个宝贝,而甘处尘劳,愿意在黑尘中劳碌终生。 假定有人一念回过来,晓得自性就是佛,当下证到了,立刻由凡夫变成圣人。 如《贤劫定意经》云:喜王菩萨宴坐七日。 过七日已,诣佛启请:“行何三昧能悉通达八万四千诸度法门? ”喜王菩萨,真正证了禅定功夫的人,一定是法喜充满,无比快乐。 慈悲喜舍,是菩萨面孔上的招牌。 假如一副讨债面孔的样子,一定与道毫不相干。 什么叫宴坐? 不依身(三脉七轮还是在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即连空的境界也空掉),是名宴坐,亦称不依不住三昧。 反过来说,依住说是三昧,就看你有没有裁法的正觉之智,空的也对,有也不错,看你能不能。 喜王问佛:修行哪一种方法,能够了解八万四千一切方法来度人超出尘劳痛苦? 佛告喜王:有三昧门,名了诸法本。 菩萨行时,便能通达诸度法门。 诸度法门者,诸佛有三百五十功德,一一德各修六度为因。 这里说,任何法门当中,有三百五十功德,成就至善的善果叫功德。 所作所为,包括一切心理行为,平日做人做事的每一行为都要具备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我们学佛的人比普通人更要注重道德修养。 帮助一个人,甚至骂一个人,出发点包涵了六度功德才可以。 即心理行为随时随地,乃至梦中丧失了这个心行,已经违反学佛的基础了。 这有多么严重,千万注意,不是打坐几天几夜就是宴坐。 心理行为没有转变,是靠不住的。 现在佛告诉我们了,每件所作所为,心理所起的,要具备六度之因;因还不是果,这个因发生善行,变成果了,才是一件功德。 大家努力。 一念天地悬隔释曰:诸法本者,即众生心。 若随善心,成六度门;若随恶心,作三涂道。 当乐土而为苦境,皆是心成;处地狱而变天堂,悉由心转。 什么是一切法之本? 就是众生心,包括我们现在的心理行为,做人的思想心念。 假使我们每个念头动的都是善心,当时就可能成就六度法门。 假如我们念念习惯动恶心,马上堕落三恶道。 人家对不起我们,就非杀了他不可,本身已经堕入地狱道心行中去了。 本来人生无所谓乐苦,皆由心变。 本来在幸福中,因自己观念的问题而成痛苦的环境,这是自己心理造成的。 假使一个人在地狱中,心理一转变,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也是唯心所造。 这里极力说明唯心的作用有这样大。 或即刹那成佛,或即永劫沉沦,只在最初一念之力。 故云“法无定相,但随人心。 如天意树,随天意转。 ”不是阎王,也不是上帝使你如此,是自己形成这一股力量、业力。 佛法讲心的行法没有固定,一念之间可把地狱变成天堂,也可把幸福变成苦境,都在自己,一切唯心。 据说色界天也有树,但可随天人的意而变,其实,人心就是天意树的根本。 可谓变通立验,因果现前。 不动丝毫,遍穷法界。 如牖隙之内,观无际之空;似径尺镜中,见千里之影。 有斯奇特,昧者不知。 如见金为蛇,误执宝成砾。 每天要反省自己。 每天所遭遇的,都成前因后果的关系,是绝对科学性,不二的法则。 心的作用有这样大,遍穷法界。 我们的智慧如井蛙观天那么有限。 我们本体心性的伟大,比宇宙还要伟大,《楞严经》也再三提到这个道理。 而我们没有智慧,把这个身体当成自己,是非常渺小,非常可怜的。 更愚蠢的是,在那里打坐,只管到身体里头,小之又小,可怜到极点。 故密严经偈云:譬如殊胜宝,野人所轻贱。 若用饰冕旒,则为王顶戴。 如是赖耶识,是清净佛性。 凡位恒杂染,佛果常保持。 如美玉在水,苔衣所缠覆。 赖耶处生死,习气萦不现。 心识正题来了,刚才讲到心之体的伟大。 在哲学思想中,心物一元已经很不得了了,但在佛法看来,心物一元不过是百千万法中的一法而已,又算什么? 心体的功能,神而通之,超过物理、精神两方面的力量,不知还要大多少。 因为人类知识所不能到达,所以拿心物一元来比方,已经很伟大了。 这个心如此伟大,因为难以分别,所以弥勒菩萨把它分成八个部分。 最后一部分称阿赖耶识,其实是心根之根。 这阿赖耶识包括了心与物的作用,大家看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就知道,不必再作介绍。 真正的三藏阿赖耶识具有三藏(能藏、所藏、执藏)的意义。 物理世界、精神世界的功能,都从这个体里头发出来,发出来以后变成万有一切现象,万有一切现象是它的所藏。 它含藏有那么大的功能。 但它造成了物理世界、精神世界一切万有以后,坚执而长久存在著,就是执藏。 比如这个世界几千年、几万年还是存在,当然还是在变动,看起来永远存在,这是它的执藏功能。 我们的肉体也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一部分,所以说四大肉体是假的,不要管,这是小乘说法。 依大乘说法,这个肉体四大也是这个心,也是心的一环,等于是物理世界。 我们的心理、智慧,则是精神世界。 在未死亡前,阿赖耶识还没分散前,还是这个生命,能藏、执藏、所藏都在这儿,自己会抓得牢牢的。 我们打坐,妄想不能断,阿赖耶识种子执藏的力量非常大。 但是这个执持力量是空的呀! 比如特技表演,把空碗转动,转得非常快时,碗掉不下来。 这是运转得太快了,这个力量就变成吸力,像地心引力一样。 由此可知,妄念为何断不了,身心动得太快,在那里耍特技,所以妄念断不了。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的这个念,就具备了能、所、执藏。 《八识规矩颂》云‘浩浩三藏不可穷’,三藏研究不完,自己观察自己都观察不完。 ‘渊深七浪境为风’,阿赖耶识像深海一样,心性是深而无底的。 ‘受薰持种根身器’,它保持过去、现在种子,善、恶、无记种子,连未来的种子也包括在内。 所以有人能知过去,也能知未来。 ‘去后来先做主翁’,人死后身体未完全冷却以前,第八识还没完全走掉。 换句话说,生命的余力没完,这时你的脑神经已死亡了,阿赖耶识还有怨恨,很难过。 所以一定要等到完全冷却了再搬动。 投胎进,阿赖耶识功能先到。 擒贼先擒王以阿赖耶识来看,前面七个识都成外境。 就是我们现在的意识、思想,都是它的外层作用。 我们打坐起来,都在那里玩第六意识的表层,认为在做功夫。 真正的佛法做功夫从根本上来,从阿赖耶识下手。 我们身心两方面,不过是第八识的一部分。 有同学来讲:‘比量、非量都是现量。 ’对的。 拿现量境来说,十方三世一切众生、诸佛,不管是非量还是现量,阿赖耶识冒的烟而已。 唯识论上则是限于权分凡圣的范围来讲,有三量之别,真研究经论才知道这个同学讲得对,非量也是现量,不过是所现非量而已;比量也是现量,现的是比量而已。 大家用功,不要在第六意识的浮层上用功,应深穷此理,从第八阿赖耶识下手,前面七识的境浪都不理,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那不得了。 ‘才闻性觉之宗,便使圣地’,刚一听明心见性这些话,你已经使上成圣成佛之途了。 这里只是大概介绍一下阿赖耶识。 《密严经》讲,阿赖耶识如殊胜宝贝,不识宝的人轻贱它,识货的人知是无价之宝,尤其拿给皇帝作皇冠,更成了稀世之宝。 一般人不认识自己本身有宝,而造业堕落。 成了佛是什么东西成佛? 是我们本有的宝拿出来擦亮,如美玉用水洗净,越来越美。 普通人的这块宝,等于以笞衣包起,在生死里头滚,因为后天的习气把它缠住了。 于此赖耶识,有二取生相。 如蛇有二头,随乐而同往。 赖耶亦如是,与诸色相俱。 一切诸世间,取之以为色。 阿赖耶识,变成了有毒的东西。 一切物理世界色相存在著,它就存在。 比方我们的细胞都是阿赖耶识变的,剁了一个指头,那具指头的细胞不久就死亡了。 这时我们的阿赖耶识是否少了一根指头? 没有。 那个指头化成灰了,也是我们阿赖耶识全体中的一部分,没有离开阿赖耶识。 要从这个道理去体会心性,那才晓得自己心性是什么功能。 所以它现在存在著时,同现实世界是相合的。 恶觉者迷惑,计为我我所。 若有若非有,自在作世间。 赖耶虽变现,体性恒甚深。 于诸无智人,悉不能觉了。 一切物理世界都是阿赖耶识变的。 不懂的人迷住了,认为有个我,实际上无我。 你说无我,那个无我的真我,还是有个我。 此中分别很麻烦。 你说空也可,叫它有也可。 它能够随心所欲却不逾矩,非常自在,造成这个世界,都是唯心所造。 它能够变化一切万有,体性非常深。 可惜我们被自己本身迷住了,没有智慧,不能觉,不能了,所以变成凡夫。 能够觉能够了,已找出生命的本源,就成佛了。 发布时间:2024-05-01 08:01:0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