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念佛伽陀弁言 内容: 念佛伽陀弁言——读倓公恩师净土文敬序晓云佛教在中国特有的宗门,而且是最早开创的念佛静坐。 同时更有深义的研究般若妙法与念佛法门,就是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般若云台,当时文人学士十八贤中刘怀民还有艺术家宗炳等,这一风尚正是贤群毕至,嗣后遗风所及,影响了我国佛法之发扬,称庐山慧远大师之法缘,为南方佛教之中枢。 于今时历一千六百多年(西元三百七十年之间)的今日,我们也想佛法历久常新之大义,亦须揭古论今之要义;般若与净土,念佛之境界与佛法修持,禅行工夫;‘心无妄念是禅’(大珠禅师法语)念佛,就是对治妄念的最方便法门,所谓‘净水珠投于浊水,水不能不清’。 净水珠就是这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 水不能不清,是心海澄莹,更是‘寒潭月色’,般若净尽虚融的‘妙湛’。 一千七百多年慧远大师的研修,般若念佛坐禅,于今如何能揭古论今,今之时学佛人如何研、如何修,能否想及思古贤、参妙义,作我们今后佛门真修实学之引擎。 是则不能以念佛为迷信,更不能谓念佛为修禅障碍,甚至‘念一句佛,漱口三天’,外行人之讥讽。 恩师倓公湛山老人,天台宗宿四十四代,说法讲经,时有惊人之启迪。 记得香江得蒙法乳,恭听楞严经之夜,闻狮子吼,一句平常话,令人耳聋三日。 楞严乃破执破相之法要:‘那里无相,你有你的相,我有我的老翁相’声如洪钟,向大众吼声,当众个个向他老人注视,真如经中说‘目不暂舍’。 稍静些时,老人才慢条斯理解释,无著于心,无攀于境,则‘境风吹来识浪不兴,六根运用湛然清净’。 念佛伽陀弁言分析如来说法有三:一方便说;二譬喻说;三因缘说。 方便说者又二:(一)观机方便,观机逗教者是,如参禅上根利智之人。 (二)异方便,与观机方便不同,有固定之方法,乃方便中之方便,即是万德洪名,阿弥陀佛圣号也。 此‘异方便’法门,释迦如来愍念众生于娑婆世界,八苦交煎,未易参修佛典深义,以求解脱,故于人天长夜之世界中,告诉舍利弗及大众;‘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的教义解释,此佛名字‘译言无量寿觉即吾人人之觉性,永世常在,历劫不磨。 ’即是涅槃经所言之‘三德秘藏’(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 若吾人能常念不忘本具无量寿觉:‘以此万德洪名,作众生心中万德妙法,能摄六根,转秽成净,破除三障,惑业苦空。 故吾人念一声阿弥陀佛,则无始劫来业识种子,皆为撼动。 何以故? 乃对治之故耳。 ’念佛乃精神统一,制心一处,六根不为六尘缘彰所动,易修正定,易体妙心。 故‘天台教观空假中者,亦是观此根、尘、识皆无自体’。 即悟了般若实相,因知天台止观亦通念佛之境。 而此‘念佛伽陀’早在民国六十三年,刊于倓虚大师法汇第三篇论文(全),第二五五页至二六○页。 后于六十九年大乘文化新书第七类,第三十一页至三十五页,由大乘文化出版印行。 今再抽印壹千本,以对现世学佛人于净土法门更有知津近岸。 天台智者大师之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契般若与念佛之旨趣,则知一色一香之假空中,亦知念佛声声之假空中,更悟菩萨行门之空假中,以‘异方便’趣入第一义谛。 恩师倓公湛山老人:‘逢人便劝念佛,以略尽区区愚诚耳! ’敬读念佛文,深感禅净双修,即天台法要行门,尽源三藏法典,方便说、异方便在法华经亦可寻源得止,旨哉斯文也! 丁丑仲乎法嗣能净晓云拜识于精进轩念佛伽陀弁言倓虚如来说法有三:一、方便说,二、譬喻说,三、因缘说。 方便说者又二:(一)观机方便。 为上根利智,机缘成熟,观机逗教者是。 如法华会上说不可说法,俾舍利弗开悟。 又如拈花示旨,不说之说法,俾迦叶续佛正法眼藏,为西天初祖。 其下如东土二祖请安心。 初祖达磨云:将心来与汝安。 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 初祖云:与汝安心竟。 言下大悟。 又如临济参大愚,愚云:若认当下便是,思索不得。 亦言下大悟。 诸如此类者,皆是观机之方便说法也,并无固定之语言文字,是因机乘隙,迎锋而入,破其无明,故称不立文字,直指本心。 识得本心,立地成佛,岂是完全推倒文字? 而有一般参禅者,多指定讲经言教为文字障,不能识心成佛。 执定参禅为不立文字,方得识心成佛。 若果不立文字,如何又讲开示? 所集语录,汗牛充栋。 又初祖以楞伽经为二祖印心,作为参禅之证,竟不知开口说不立文字时,已早堕言说文字矣! 而记若干佛经语录中之了义极谈,作为传佛心印,逢人便斗机锋。 或坐禅久之,阴境现前,以为证得,皆是宗门之通病,岂只文字障耶? 应知参禅者,要言外思义;讲教者,要教外明宗,而语言文字何妨? 然观机之方便说法者,若非宗匠作家及教眼圆明者,焉能啐啄同时,师资道合? 而今以观机之方便说法授受者,廖廖久矣。 (二)异方便。 与此观机方便不同,有固定之方法,乃方便中之方便,虽妇人孺子,皆可授受。 纵等觉菩萨,亦奉之为圭臬。 任十方诸佛,亦放广长舌,齐声赞叹。 何者? 即是万行洪名,阿弥陀佛圣号也。 也因缘解之,阿弥陀佛,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愿力宏深。 愍众生沉沦之苦,于娑婆不易修行,故发大愿,施异方便。 若有众生持我成佛之名号,临命终时,我必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离苦得乐,永不退转,至成佛而后已。 此金口所宣,当无疑议。 按凡夫有愿必偿,佛之宏愿,其信可知。 复约教解之。 阿弥陀佛,译言无量寿觉。 阿者,大而无外之义;弥者,量彻十方之义;陀者,寿量无边之义;佛者,觉得圆满之义。 即吾人人之觉性,永世常在,历劫不磨。 量等十虚,超伦绝待。 超伦绝待者体大,即法身德。 量等十虚者相大,即般若德。 历劫不磨者用大,即解脱德。 此三德秘藏,由三障转成,故佛于因地,以万德庄严之妙色,招此万德洪名。 以此万德洪名,作众生心中万德妙法,能摄六根,转秽成净,破除三障,惑业苦空。 故吾人念一声阿弥陀佛,则无始劫来业识种子,皆为撼动。 何以故? 乃对治之故耳。 佛法本无佛法,唯以六尘为佛法。 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也。 于佛用之,皆成妙法,以不执故。 众生用之,皆成染法,以执著故。 故佛以已成就之妙法,对治众生已成就之六尘染法,未有无效者也。 何以故? 以心转为笃信佛号之所熏故。 即以世法考之,如精诚所至者、精神统一者、制心一处者、聚精会神者,种种感应成效,举不胜举。 况佛法中,有诸佛菩萨加被者乎? 而念佛之效果,岂业识凡夫之妄想思量,可拟议者哉? 复以本迹解之,阿弥陀佛,因中为法藏比丘,乃至成佛,于今有十大劫之久,皆是释迦如来所说示迹之事。 若论本源来由,非众生知见所能知能信,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了知也。 复以观心解之。 说因缘,约教义,追本迹,无非导人观心。 云何为心? 以三界为心,以万法为心。 一心一切心,心外无非心。 无非心对心,而心之名字亦不可得,况三界万法之名相乎? 即法法,即非法法。 于是乃知众生之心,即诸佛之心,即诸佛之本源。 以如是之觉悟,而众生安知? 纵闻之而亦不信,故曰:不能彻知诸佛之本,唯佛与佛,乃能知之。 阿弥陀佛之名号,亦属声尘(出声念者)、法尘(默而念者),岂出三界万法之外;不亦唯心乎? 故净土偈云:‘一声佛号一声心(口念、耳闻、心思,即是观心之法),山自高兮水自深(念佛时,虽心不著三界万法,而山河仍是山河)。 不落宫商闲曲调(脱离名习气),钟期未必是知音(调钟期仅能知世间凡夫之音,不能知出世成佛之音也。 以世间之技能,只可求于世间,而念佛则不然)。 ’再考二十五种三昧之成就,毫无异法。 唯以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之二十五法,任举一法,作平等任持观,为是心是佛而已。 故译此三昧,名等持。 如是法法观成,皆是自心自佛,充满法界。 既充满法界,欲偏不仔谓之正,欲动不得谓之定,故又译之名正定。 如是妙心,享受十方无挂无碍之清净依正,不似三界人天,享受偏小之依正二报,故又译之名正受。 天台教观空假中者,亦是观此根、尘、识、大二十五法,以对治之。 执之为有者,与之详诸法生起缘因,皆无自体,归了无所得为真缔。 再破其著有之固执习惯、教修空观。 以诸法当体即空为止,故曰体真止。 又为对治误会于偏空真谛者,仍详诸法生起因缘,虽无自体,名相不泯。 有世俗理谛所在,皆是假借而有,虽有不可为真,故教修假观。 若身若心,无非假借而有,况其他诸法乎? 故教化众生,虽历三界二十五有之境,皆可方便随缘止也(即随遇而安也)。 又为执空有二边,迷于分别者,仍详诸法生起因缘,非有非空,皆不可心思口议。 何以故? 空借有而立名,乃缘生无性。 有假空而成相,是无性缘生。 空在有中,有在空中;空中假有,假中有空。 空有即非空有,是名空有。 故曰不可思议,强名之曰中谛理。 以此不可思议之中谛理,缘起不可思议之心;以此不可思议之心,观诸不可思议之境,是修中观,故息二边分别止。 此皆不得已而言之。 说此诸法生起因缘,为信根浅者。 若信根较深者,为说诸佛示迹因缘,即能起信解修证之心,何须此乱葛藤为? 所谓因缘说,亦分为二者是也。 又所谓譬喻说者,亦分为二:一譬喻说,二例喻说。 譬喻说者,举其易知之不同者以晓之。 例喻说者,举其易知之同类者以晓之。 见于诸经,无须多言。 此是佛三种说法,唯以方便说,为对最上机。 今净土法门,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异方便。 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诸佛之最上大法,为正法轮。 而一般学教者,多有记若干经论之名相,妄作分别,当不明佛不得已说诸法缘起,乃究竟用途,原为下根观心以了生死者,及以是所记之名相分别逞能,竟敢毁谤念佛之正法。 可惜学佛一场,未了生死,造下无间罪业,以瞎人天眼目,自害害人,如来称为可怜悯者。 余偶阅彻悟大师所撰念佛伽陀,深有所感。 足见大师宗教圆明,承佛心印,悲智双运,作念佛颂,为宗教两家,各颂百首,以警后学。 护正法轮,作人天眼。 倓虚不揣鄙陋无文,竟以俚言解之,为念佛者劝:莫信伪佛学,发心念弥陀,决定了生死,圆证三不退。 故不惜唇焦舌敝,逢人便劝念佛,以略尽区区愚诚耳! 发布时间:2024-02-11 08:19:5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