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起信论疏 内容: 起信论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4册No. 1844起信论疏No. 1844[cf. No. 1666]起信论海东疏刊行序释于大乘起信论之疏。 振古凡有三品。 曰法藏曰慧远。 曰元晓。 世谓之本论三师。 就中先二疏行于世年已尚矣。 是机缘方熟也。 今斯疏唯闻有其本。 更不阅之者。 岁亦深焉。 惟时宜未合也。 所谓僧传。 清凉观公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云。 个书高出于诸师上者。 以应知也。 我之论章中往往引用。 而未见其全释。 所以慵研核其释之始末。 因兹同门负帙者。 各不能无遗憾矣。 近来印氏某语余言。 或人咒这锦本。 乃许于刻梓而流行。 愿垂考点。 其言至切。 余复想遇时根适至。 喜此疏入手。 而点头肯受。 便捧读订校。 虽然天禀驽骀。 不获罄力。 奚敢覃思。 俯祈达人幸为政诸。 元禄九龙飞丙子之秋日洛东智积门下觉眼谨志起信论疏上卷释元晓撰将说此论略有三门。 初标宗体。 次释题名。 其第三者依文显义。 第一标宗体者。 然夫大乘之为体也。 萧焉空寂。 湛尔冲玄。 玄之又玄之。 岂出万像之表。 寂之又寂之。 犹在百家之谈。 非像表也五眼不能见其躯。 在言里也四辩不能谈其状。 欲言大矣。 入无内而莫遗。 欲言微矣。 苞无外而有余。 引之于有。 一如用之而空。 获之于无。 万物乘之而生。 不知何以言之。 强号之谓大乘。 自非杜口大士。 目击丈夫。 谁能论大乘于离言。 起深信于绝虑者哉。 所以马鸣菩萨。 无缘大悲。 伤彼无明妄风。 动心海而易漂。 愍此本觉真性。 睡长梦而难悟。 于是同体智力堪造此论。 赞述如来深经奥义。 欲使为学者暂开一轴。 遍探三藏之旨。 为道者永息万境。 遂还一心之原。 所述虽广。 可略而言。 开二门于一心。 总括摩罗百八之广诰。 示性净于相染。 普综逾阇十五之幽致。 至如鹄林一味之宗。 鹫山无二之趣。 金鼓同性三身之极果。 华严璎珞四阶之深因。 大品大集旷荡之至道。 日藏月藏微密之玄门。 凡此等辈中众典之肝心。 一以贯之者。 其唯此论乎。 故下文言。 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 应说此论。 此论之意。 既其如是。 开则无量无边之义为宗。 合则二门一心之法为要。 二门之内。 容万义而不乱。 无边之义。 同一心而混融。 是以开合自在。 立破无碍。 开而不繁。 合而不狭。 立而无得。 破而无失。 是为马鸣之妙术。 起信之宗体也。 然以此论意趣深邃从来释者鲜具其宗。 良由各守所习而牵文。 不能虚怀而寻旨。 所以不近论主之意。 或望源而迷流。 或把叶而亡干。 或割领而补袖。 或折枝而带根。 今直依此论文。 属当所述经本。 庶同趣者消息之耳。 标宗体竟。 次释题名。 言大乘者。 大是当法之名。 广苞为义。 乘是寄喻之称。 运载为功。 总说虽然。 于中分别者则有二门。 先依经说。 后依论明。 依经说者。 如虚空藏经言。 大乘者。 谓无量无边无崖故。 普遍一切。 喻如虚空。 广大容受一切众生故。 不与声闻辟支佛共故。 名为大乘。 复次乘者。 以正住四摄法为轮。 以善净十善业为辐。 以净功德资粮为毂。 以坚固淳至专意为輨辖钉镊。 以善成就诸禅解脱为辕。 以四无量为善调。 以善知识为御者。 以知时非时为发动。 以无常苦空无我之音为驱策。 以七觉宝绳为[革*付]靷。 以净五眼为索带。 以弘普端直大悲为旒幢。 以四正勤为轫(轸也枝本轮也)以四念处为平直。 以四神足为速进。 以胜五力为鉴阵。 以八圣道为直进。 于一切众生无障碍慧明为轩。 以无住六波罗密回向萨般若。 以无碍四谛度到彼岸。 是为大乘。 解云。 上来以二十句举喻况法以显乘义。 又下文云。 此乘诸佛所受。 声闻辟支佛所观。 一切菩萨所乘。 释梵护世所应敬礼。 一切众生所应供养。 一切智者所应赞叹。 一切世间所应归趣。 一切诸魔不能破坏。 一切外道不能测量。 一切世间不能与竞。 解云。 上来以十句对人显大乘也。 依论明者有七有三。 三种大义。 下文当说。 言七种者。 有二种七。 一者如对法论云。 由与七种大性相应。 故名大乘。 何等为七。 一境大性。 以菩萨道缘百千等无量诸经广大教法为境界故。 二行大性。 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广大行故。 三智大性。 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无我故。 四精进大性。 于三大劫阿僧祇耶方便勤修无量难行行故。 五方便善巧大性。 不住生死及涅槃故。 六证得大性。 得如来诸力无畏不共佛法等无量无数大功德故。 七业大性。 穷生死际示现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广大诸佛事故(此中前五是因后二是果也)二者显扬论云。 大乘性者。 谓菩萨乘与七大性。 共相应故。 说名大乘。 云何为七。 一法大性。 谓十二分教中菩萨藏所摄方便广大之教。 二发心大性。 谓已发无上正等觉心。 三胜解大性。 谓于前所说法大性境起胜信解。 四意乐大性。 谓已超过胜解行地。 入净胜意乐地。 五资粮大性。 成就福智二种大资粮故。 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六时大性。 谓三大劫阿僧企耶时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七成满大性。 谓即无上正等菩提自体所成满菩提自体。 比余成满自体尚无与等。 何况超胜。 瑜伽。 地持。 皆同此说。 瑜伽论云。 此中若法大性。 乃至若时大性。 如是六种。 皆是圆证大性之因。 圆证大性。 是前六种大性之果。 解云。 如是二种七种大性。 其数虽同。 建立意别。 建立之意。 寻之可知。 释大乘竟。 言起信者。 依此论文。 起众生信。 故言起信。 信以决定谓尔之辞。 所谓信理实有。 信修可得。 信修得时有无穷德。 此中信实有者。 是信体大。 信一切法不可得故。 即信实有平等法界。 信可得者。 是信相大。 具性功德熏众生故。 即信相熏必得归原。 信有无穷功德用者。 是信用大。 无所不为故。 若人能起此三信者。 能入佛法。 生诸功德。 出诸魔境。 至无上道。 如经偈云。 信为道元功德母。 增长一切诸善根。 除灭一切诸疑惑。 示现开发无上道。 信能超出众魔境。 示现无上解脱道。 一切功德不坏种。 出生无上菩提树。 信有如是无量功德。 依论得发心。 故言起信。 所言论者。 建立决了可轨文言。 判说甚深法相道理。 依决判义。 名之为论。 总而言之。 大乘是论之宗体。 起信是论之胜能。 体用合举。 以标题目。 故言大乘起信论也。 第三消文。 文有三分。 初三行偈。 归敬述意。 论曰以下。 正立论体。 最后一颂。 总结回向。 初三偈中。 即有二意。 前之二颂。 正归三宝。 其后一偈。 述造论意。 初归敬中有二。 归命二字。 是能归相。 尽十方下。 显所归德。 能归相者。 敬顺义是归义。 趣向义是归义。 命谓命根。 总御诸根。 一身之要。 唯命为主。 万生所重。 莫是为先。 举此无二之命。 以奉无上之尊。 表信心极。 故言归命。 又复归命者还源义。 所以者。 众生六根。 从一心起。 而背自原。 驰散六尘。 今举命总摄六情。 还归其本一心之原。 故曰归命。 所归一心。 即是三宝故也。 尽十方下。 显所归德。 此中应说三宝之义。 义如别说。 今且消文。 文中有三。 谓佛法僧。 宝之内亦有三意。 先叹心德。 次叹色德。 第三句者举人结叹。 叹心德中。 叹用及体。 初言尽十方最胜业者。 是叹业用。 谓现八相等化众生业。 尽十方界。 遍三世际。 随诸可化。 作诸佛事。 故言尽十方最胜业。 如对法论云。 业大性者。 穷生死际。 示现一切成菩提等。 建立广大诸佛事故。 彼举三世。 此显十方也。 言遍智者。 是叹智体。 所以业用周于十方者。 由其智体无所不遍故也。 智体周遍。 故言遍智。 如摄论云。 犹如虚空。 遍一切色际。 无生住灭变异。 如来智亦尔。 遍一切所知。 无倒无变异故。 叹心德竟。 次叹色德。 于中亦二。 色无碍者。 叹色体妙。 言自在者。 叹色用胜。 初言色体者。 如来色身。 万行所成。 及不思议熏习所成。 虽有妙色。 而无障碍。 一相一好。 无际无限。 故言道色无碍。 如华严经言。 求空边际犹可得。 佛一毛孔无崖限。 佛德如是不思议。 是名如来净知见故虽无质碍。 而有方所示现之义。 故得名色而无碍也。 言自在者。 叹其色用。 谓五根互用。 十身相作等。 故言色自在。 五根互用者。 如涅槃经八自在中说。 十身相作者。 如华严经十地品说。 叹色德竟。 救世大悲者者。 是第三句举人结叹。 佛犹大长者。 以众生为子。 入三界火宅。 救诸焚烧苦。 故言救世。 救世之德。 正是大悲。 离自他悲。 无缘之悲。 诸悲中胜。 故言大悲。 佛地所有万德之中。 如来唯用大悲为力。 故偏举之。 以显佛人。 如增一阿含云。 凡圣之力有其六种。 何等为六。 小儿以啼为力。 欲有所说。 要当先啼。 女人以瞋恚为力。 依瞋恚已。 然后所说。 沙门婆罗门以忍为力。 常念下于人。 然后自陈。 国王以憍慢为力。 以此豪势而自陈说。 阿罗汉以专精为力。 而自陈说。 诸佛世尊以大悲为力。 弘益众生故。 是知诸佛偏以大悲为力。 故将表人名大悲者。 上来三句叹佛宝竟。 此下二句。 次显法宝。 及彼身体相者。 谓前所说如来之身。 即是报佛。 正用法界以为自体。 故言彼身之体相也。 此是举佛而取其法。 下句正出法宝体相。 言法性者。 所谓涅槃。 法之本性。 故名法性。 如智度论云。 法名涅槃无戏论法。 性名本分种。 如黄石金性。 白石银性。 如是一切法中有涅槃性。 故言法性。 言真如者。 无遣曰真。 无立曰如。 如下文云。 此真如体无有可遣。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亦无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 故名为真如。 所言海者。 寄喻显法。 略而说之。 海有四义。 一者甚深。 二者广大。 三者百宝无穷。 四者万像影现。 真如大海当知亦尔。 永绝百非故。 苞容万物故。 无德不备故。 无像不现故。 故言法性真如海也。 如华严经言。 譬如深大海。 珍宝不可尽。 于中悉显现。 众生形类像。 甚深因缘海。 功德宝无尽。 清净法身中。 无像而不现故。 叹法宝竟。 此下二句。 叹其僧宝。 言无量功德藏者。 举德取人。 谓地上菩萨。 随修一行。 万行集成。 其一一行皆等法界。 无有限量。 积功所得。 以之故言无量功德。 如是功德。 总属菩萨。 人能摄德。 故名为藏。 次言如实修行等者正叹行德。 依宝性论。 约正体智名如实行。 其后得智名为遍行。 今此中言如实修行。 举正体智。 次言等者。 取后得智。 若依法集经说。 总括万行始终。 通为二句所摄。 谓如实修行。 及不放逸。 如彼经言。 如实修行者。 谓发菩提愿。 不放逸者。 谓满足菩提愿。 复次如实修行者。 谓修行布施。 不放逸者。 谓不求报。 如是持净戒。 成就不退。 或修忍辱行。 得无生忍。 求一切善根而不疲倦。 舍一切所作事。 修禅定不住禅定。 满足智慧不戏论诸法。 如其次第。 如实修行及不放逸。 乃至广说。 今言如实修行者。 即摄发菩提愿乃至满足智慧。 次言等者。 取不放逸。 即是满足菩提愿。 乃至不戏论诸法也。 归敬三宝竟在前。 此下一颂述造论大意。 造论大意不出二种。 上半明为下化众生。 下半显为上弘佛道。 所以众生长没生死之海不趣涅槃之岸者。 只由疑惑邪执故也。 故今下化众生之要。 令除疑惑而舍邪执。 泛论疑惑。 乃有多途。 求大乘者所疑有二。 一者疑法。 障于发心。 二者疑门。 障于修行。 言疑法者谓作此疑。 大乘法体为一为多。 如是其一。 则无异法。 无异法故。 无诸众生。 菩萨为谁发弘誓愿。 若是多法。 则非一体。 非一体故。 物我各别。 如何得起同体大悲。 由是疑惑。 不能发心。 言疑门者。 如来所立教门众多。 为依何门初发修行。 若共可依。 不可顿入。 若依一二。 何遣何就。 由是疑故。 不能起修行。 故今为遣此二种疑。 立一心法。 开二种门。 立一心法者。 遣彼初疑。 明大乘法唯有一心。 一心之外更无别法。 但有无明迷自一心。 起诸波浪流转六道。 虽起六道之浪。 不出一心之海。 良由一心动作六道。 故得发弘济之愿。 六道不出一心。 故能起同体大悲。 如是遣疑。 得发大心也。 开二种门者。 遣第二疑。 明诸教门虽有众多。 初入修行不出二门。 依真如门修止行。 依生灭门而起观行。 止观双运。 万行斯备。 入此二门。 诸门皆达。 如是遣疑。 能起修行也。 舍邪执者。 有二邪执。 所谓人执。 及与法执。 舍此二义。 下文当说。 下化众生竟在于前也。 此下二句。 上弘佛道。 除彼二边之疑。 得起决定之信。 信解大乘唯是一心。 故言起大乘正信也舍前二执分别。 而得无分别智。 生如来家。 能绍佛位。 故言佛种不断故也。 如论说云。 佛法大海。 信为能入。 智慧能度。 故举信智。 明弘佛道。 偈首言为。 下结云故者。 为明二意故。 造此论也。 归敬述意竟。 此下第二正立论体。 在文有三。 一者总标许说。 二者举数开章。 三者依章别解。 文处可见。 初中言有法者。 谓一心法。 若人能解此法。 必起广大信根。 故言能起大乘信根。 信根之相。 如题名说。 信根既立。 即入佛道。 入佛道已。 得无穷宝。 如是大利。 依论而得。 是故应说。 总标许说竟在于前。 说有五分以下第二举数开章。 有五分者。 是举章数。 云何以下。 列其章名。 因缘分者。 非无所以。 而造论端。 智者所为。 先应须知故。 立义分者。 因缘既陈。 宜立正义。 若不略立。 不知宗要故。 解释分者。 立宗既略。 次应广辩。 若不开释。 义理难解故。 修行信心分者。 依释起信。 必应进修。 有解无行。 不合论意故。 劝修利益分者。 虽示修行信心法门。 薄善根者不肯造修。 故举利益。 劝必应修。 故言劝修利益分也。 此下第三依章别解即为五分。 初中有二。 先牒章名。 次显因缘。 显因缘中。 有二问答。 一者直显。 二者遣疑。 初问可见。 答中有三。 总标。 别释。 后还总结。 第二别解。 八因缘中。 初一是总相因。 后七是别相因。 初言总相。 有其二义。 一者凡诸菩萨有所为作。 每为众生离苦得乐。 非独在此造论因缘。 故曰总相。 二者此因虽望立义分文作缘。 然彼立义分。 总为解释分等作本。 此因亦通为彼作缘依是义故。 亦解总相。 言离一切苦者。 分段变易一切苦也。 究竟乐者。 无上菩提大涅槃乐也。 非求世间者。 不望后世人天富乐也。 名利恭敬者。 不求现在虚伪之事也。 此下七种是其别因。 唯为此论而作因故。 望下七处作别缘故。 第二因者。 解释分内有三段中。 为二段而作因缘。 谓显示正义。 对治邪执。 显示正义之中说云。 依一心法有二种门。 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诸法。 当知即是如来所说一切法门之根本义。 以是一心二门之内。 无一法义而所不摄故。 故言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也。 彼第二段对治邪执者。 即令众生舍离人法二种谬执。 故言为令众生正解不谬故也。 第三因者。 为解释分内第三段文而作因缘。 彼文分别发趣道相。 令利根者决定发心进趣大道。 堪任住于不退位故。 故言为令善根乃至不退信故。 第四因者。 为下修行信心分初四种信心及四修行之文而作因缘。 故言为令修习信心故也。 第五因者。 为下第四修行末云。 复次若人虽修信心。 以从先世来多有重恶业障以下。 说除障法五行许文而作因缘。 故言为示方便消恶业障乃至出邪网故。 第六因者。 为彼云何修行止观以下。 乃至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三纸许文而作因缘。 故言修习止观乃至心过故。 第七因者。 为彼修行信心分末云。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以下。 劝生净土八行许文而作因缘。 故言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等也。 第八因者。 为彼第五劝修利益分文而作因缘。 故言为示利益劝修行故。 次言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者。 第三总结也。 直显因缘竟在于前。 此下遣疑。 有问有答。 问中言经中具有此法者。 谓依前八因所说之法。 如立义分所立法义。 乃至劝修分中所示利益。 如是等诸法。 经中具说。 皆为众生离苦得乐。 而今更造此论重说彼法者。 岂非为求名利等耶。 以之故言何须重说。 是举疑情而作问也。 答中有三。 略答。 广释。 第三略结答。 答中言修多罗中虽有此法者。 与彼问辞也。 根行不等受解缘别者。 夺其疑情也。 经论所说虽无别法。 而受解者根行不同。 或有依经不须论者。 或有依论不须经者。 故为彼人必须造论。 答意如是。 次则广显。 于中有二。 先明佛在世时说听俱胜。 后显如来灭后根缘参差。 初中言如来在世众生利根者。 明听人胜。 能说之人色心业胜者。 显说者胜。 圆音一演者。 成说者胜。 异类等解者。 成听人胜。 则不须论者。 结俱胜义。 此言圆音。 即是一音。 一音圆音。 其义云何。 昔来诸师说者不同。 有师说云。 诸佛唯是第一义身。 永绝万像。 无形无声。 直随机现无量色声。 犹如空谷无声。 随呼发响。 然则就佛言之。 无音是一。 约机论之。 众音非一。 何意说言一音圆音者。 良由一时一会异类等解。 随其根性各得一音。 不闻余声。 不乱不错。 显是音奇特。 故名一音。 音遍十方。 随机熟处无所不闻。 故名圆音。 非谓如空遍满无别韵曲。 如经言随其类音普告众生。 斯之谓也。 或有说者。 就佛言之。 实有色声。 其音圆满。 无所不遍。 都无宫商之异。 何有平上之殊。 无异曲故名为一音。 无不遍故说为圆音。 但由是圆音作增上缘。 随根差别现众多声犹如满月唯一圆形。 随器差别而现多影。 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如经言。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故。 或有说者。 如来实有众多音声。 一切众生所有言音。 莫非如来法轮声摄。 但此佛音无障无碍。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一切即一。 故名一音。 一即一切。 故名圆音。 如华严经言。 一切众生语言法。 一言演说尽无余。 悉欲解了净密音。 菩萨因是初发心故。 又此佛音不可思议。 不但一音言即一切音。 亦于诸法无不等遍。 今且略举六双。 显其等遍之相。 一者等于一切众生及一切法。 二者等于十方诸刹及三世诸劫。 三者等于一切应身如来及一切化身诸佛。 四者等于一切法界及虚空界。 五者等于无碍相入界及无量出生界。 六者等于一切行界及寂静涅槃界。 此义如华严经三种无碍中说。 随一一声等此六双。 而其音韵恒不杂乱。 若音于此六双有所不遍。 则音非圆。 若由等遍失其音曲。 则圆非音。 然今不坏曲而等遍。 不动遍而差韵。 由是道理。 方成圆音。 此非心识思量所测。 以是法身自在义故。 一音之义略说如是。 且止余论。 还释本文。 此下第二明佛灭后根行参差。 于中别出四种根性。 初二依经而得解者后二依论方取解者。 初中言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者。 依广经闻得解佛意。 而不须论。 故言自力也。 第二中言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者。 未必广闻诸经文言。 而能深解诸经意致。 亦不须论。 故言自力。 第三中言无自心力者。 直依佛经则不能解。 故言无力。 因于智度瑜伽等论。 方解佛经所说意趣。 故言因于广论得解者。 第四中言复以广论文多为烦者。 虽是利根而不忍繁。 此人唯依文约义丰之论。 深解佛经所说之旨。 故言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 此四中。 前三非今所为。 今所为者在第四人也。 如是以下。 第三结答。 言如是者。 通举前四种人。 此论以下。 别对第四之人。 结明必应须造论意。 今此论者。 文唯一卷。 其普摄一切经意。 故言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 彼第四品乐总持类。 要依此论乃得悟道。 以之故言应说此论也。 此下第二说立义分。 文中有二。 一者结前起后。 摩诃以下。 第二正说。 立二章门。 谓法与义。 法者是大乘之法体。 义者是大乘之名义。 初立法者。 起下释中初释法体之文。 次立义者。 起下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以下释义文也。 初立法中亦有二立。 一者就体总立。 起下释中初总释文。 二者依门别立。 起下言真如者以下别释文也。 初中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者。 自体名法。 今大乘中一切诸法皆无别体。 唯用一心为其自体。 故言法者谓众生心也。 言是心即摄一切者。 显大乘法异小乘法。 良由是心通摄诸法。 诸法自体唯是一心。 不同小乘一切诸法各有自体。 故说一心为大乘法也。 何以故下。 依门别立。 此一文内含其二义。 望上释总义。 望下立别门。 然心法是一。 大乘义广。 以何义故。 直依是心显大乘义。 故言何以故。 下释意云。 心法虽一。 而有二门。 真如门中有大乘体。 生灭门中有体相用。 大乘之义莫过是三。 依一心显大乘义也。 言是心真如者。 总举真如门。 起下即是一法界以下文也。 次言相者。 是真如相。 起下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以下文也。 言是心生灭者。 总举生灭门。 起下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以下文。 言因缘者。 是生灭因缘。 起下复次生灭因缘以下文也。 次言相者。 是生灭相。 起下复次生灭者以下文也。 言能示摩诃衍自体者。 即是生灭门内之本觉心。 生灭之体。 生灭之因。 是故在于生灭门内。 然真如门中直言大乘体。 生灭门中乃云自体者。 有深所以。 至下释中。 其义自显也。 言相用者含有二义。 一者能示如来藏中无量性功德相。 即是相大义。 又示如来藏不思议业用。 即是用大义也。 二者真如所作染相名相。 真如所起净用名用。 如下文言真如净法实无于染。 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 无明染法本无净用。 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也。 立法章门竟在于前。 此下第二立义章门。 于中亦二。 初明大义次显乘义。 此亦起下释中之文。 至彼文处。 更相属当。 大义中。 体大者在真如门。 相用二大在生灭门。 生灭门内亦有自体。 但以体从相。 故不别说也。 言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者。 二种藏内。 不空如来藏。 二种藏中。 能摄如来藏。 性功德义及用大义。 至下释中当广分别。 乘义中有二句。 一切诸佛本所乘故者。 立果望因以释乘义也。 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者。 据因望果以释乘义也。 解释分中。 在文亦二。 一者结前起后。 二者正释。 正释中有三。 一者举数总标。 二者依数开章。 三者依章别解。 开章中。 言显示正义者。 正释立义分中所立也。 对治邪执。 发趣道相者。 是明离邪就正门也。 别解之中。 即有三章。 初释显示正义分中。 大分有二。 初正释义。 示后入门。 正释之中。 依上有二。 初释法章门。 后释义章门。 初中亦二。 一者总释。 释上总立。 二者别解。 解上别立。 初中言依一心法有二种门者。 如经本言。 寂灭者名为一心。 一心者名如来藏。 此言心真如门者。 即释彼经寂灭者名为一心也。 心生灭门者。 是释经中一心者名如来藏也。 所以然者。 以一切法无灭。 本来寂静。 唯是一心。 如是名为心真如门。 故言寂灭者名为一心。 又此一心体有本觉。 而随无明动作生灭。 故于此门如来之性隐而不显。 名如来藏。 如经言如来藏者是善不善因。 能遍兴造一切趣生。 譬如伎儿变现诸趣。 如是等义在生灭门。 故言一心者名如来藏。 是显一心之生灭门。 如下文言。 心生灭者。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乃至此识有二种义。 一者觉义。 二者不觉义。 当知非但取生灭心为生灭门。 通取生灭自体及生灭相。 皆在生灭门内义也。 二门如是。 何为一心。 谓染净诸法其性无二。 真妄二门不得有异。 故名为一。 此无二处。 诸法中实。 不同虚空。 性自神解。 故名为心。 然既无有二。 何得有一。 一无所有。 就谁曰心。 如是道理。 离言绝虑。 不知何以目之。 强号为一心也。 言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者。 释上立中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上直明心摄一切法。 今此释中显其二门皆各总摄。 言以是二门不相离故者。 是释二门各总摄义。 欲明真如门者染净通相。 通相之外无别染净。 故得总摄染净诸法。 生灭门者别显染净。 染净之法无所不该。 故亦总摄一切诸法。 通别虽殊。 齐无所遣。 故言二门不相离也。 总释义竟。 心真如者以下释上别立。 别释二门。 即为二分。 真如门中。 亦有二意。 初释真如。 后释如相。 又复初是总释。 后是别解。 又初文明不可说。 显理绝言。 后文明可得说。 显不绝言。 问。 理实而言。 为绝为不绝若不绝言者。 正体离言。 即通于理。 若实绝言。 后智带言。 即倒于理。 又若不绝。 则初段论文斯为漫语。 若实绝言。 则后段论文徒为虚设。 如说虚空为金银等。 解云。 是故当知。 理非绝言。 非不绝言。 以是义故。 理亦绝言。 亦不言绝。 是则彼难无所不审。 且止傍论。 还释本文。 初文有三。 一者略标。 二者广释。 其第三者往复除疑。 略标中言即是一法界者。 是举真如门所依之体。 一心即是一法界故。 此一法界通摄二门。 而今不取别相之门。 于中但取总相法门。 然于总相有四品中。 说三无性所显真如。 故言大总相。 轨生真解。 故名为法。 通入涅槃。 故名为门。 如一法界举体作生灭门。 如是举体为真如门。 为显是义。 故言体也。 此下广释。 于中有二。 一者显真如体。 二者释真如名。 初中有三。 一者当真实性以显真如。 二者对分别性而明真如绝相。 三者就依他性以显真如离言。 初中言心性者。 约真如门论其心性。 心性平等。 远离三际。 故言心性不生不灭也。 第二中有二句。 初言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者。 是举遍计所执之相。 次言若离心念即无一切境界相者。 对所执相显无相性。 犹如空华。 唯依眼病而有华相。 若离眼病。 即无华相。 唯有空性。 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第三中有三句。 先约依他性法以明离言绝虑。 次依离绝之义以显平等真如。 后释平等离绝所以。 初中言是故一切法者。 谓从缘生依他起法。 离言说相者。 非如音声之所说故。 离名字相者。 非如名句之所诠故。 离心缘相者。 名言分别所不能缘故。 如虚空中鸟迹差别。 谓随鸟形空相显现。 显现之相实有差别。 而离可见之相差别。 依他起法当知亦尔。 随诸熏习差别显现。 而离可言之性差别。 既离可言可缘差别。 即是平等真如道理。 故言毕竟平等。 乃至故名真如。 此是第二显真如平等。 以一切下。 释其所以。 所以真如平等离言者。 以诸言说唯是假名。 故于实性不得不绝。 又彼言说但随妄念。 故于真智不可不离。 由是道理故说离绝。 故言乃至不可得故。 显体文竟。 此下释名于中亦三。 初标立名之意。 所谓因言遣言。 犹如以声止声也。 次正释名。 此真如体无有可遣者。 非以真体遣俗法故。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者。 依他性一切诸法。 离假言说。 故悉是真。 悉是真者。 不坏差别即是平等。 是平等故。 无别可立。 故言一切皆同如故。 当知以下。 第三结名。 直显真如竟在于前。 问曰以下往复疑问中。 言云何随顺者。 是问方便。 而能得入者。 是问正观。 答中次第答此二问。 初中言虽说虽念者。 明法非无。 以离恶取空见故。 无有能说可说等者。 显法非有。 离执著有见故。 能如是知。 顺中道观。 故名随顺。 第二中言离于念者。 离分别念。 名得入者。 显入观智也。 复次以下第二明真如相。 在文有三。 一者举数总标。 二者依数开章。 三者依章别解。 别解中即有二。 先明空中。 即有三句。 略明。 广释。 第三总结。 初中言一切染法不相应者。 能所分别不相应故。 离一切法差别相者。 离所取相故。 以无虚妄心念故者。 离能取见故。 即以离义而释空也。 广释之中。 明绝四句。 四句虽多。 其要有二。 谓有无等及一异等。 以此二四句摄诸妄执。 故对此二以显真空。 如广百论云。 复次为显世间所执诸法皆非真实。 及显外道所执不同。 故说颂曰。 有非有俱非。 一非一双泯。 随次应配属。 智者达非真。 释曰。 一切世间色等句义。 言说所表。 心慧所知。 情执不同。 略有四种。 谓有。 非有。 俱许。 俱非。 随次如应配四邪执。 谓一。 非一。 双许。 双非。 数论外道执有等性与诸法一。 即当有句。 此执非真。 所以者何。 若青等色与色性一。 应如色性其体皆同。 五乐等声与声性一。 应如声性其体皆同。 眼等诸根与根性一。 应如根性其体皆同。 应一一根取一切境。 应一一境对一切根。 又一切法与有性一。 应如有性其体皆同也。 胜论外道说有等性与诸法非一。 当非有句。 此亦非真。 所以者何。 若青等色与色性异。 应如声等非眼所行。 声等亦尔。 又一切法异有性者。 应如兔角其体本无。 乃至广破。 无惭外道执有等性与彼诸法亦一亦异。 当于亦有亦非有句。 此亦非真。 所以者何。 若有性等与色等一。 同数论过。 与色等异。 同胜论失。 一异二种性相相违。 而言体同。 理不成立。 一应非一。 以即异故如异。 异应非异。 以即一故如一。 乃至广破。 邪命外道执有性等与彼诸法非一非异。 当于非有非非有句。 此亦非真。 所以者何。 汝此所说非一异者。 为俱是遮。 为偏有表。 若偏有表。 应不双非若俱是遮应无所执。 有遮有表。 理互相违。 无遮无表。 言成戏论。 乃至广破。 如是世间起四种谤。 谓有。 非有。 双许。 双非。 如次增益。 损减。 相违。 戏论。 是故世间所执非实。 今此文中。 非有相。 是遣初句。 非无相者。 遣第二句。 非非有相非非无相者。 遣第四句。 非有无俱者。 遣第三句。 二句前后。 随论者意。 皆有道理。 不相伤也。 一异四句。 准释可知。 乃至以下。 第三总结。 于中二句。 从此以下。 乃至曰为空。 是顺结也。 若离以下。 是反结也。 释不空中。 亦有三句。 初牒空门。 谓言已显法体空无妄故。 次显不空。 即是真心乃至则名不空故。 亦无有相以下。 第三明空不空无二差别。 虽曰不空。 而无有相。 是故不空不异于空。 以离分别所缘境界。 唯无分别所证相应故也。 此下第二释生灭门。 于中有二。 初正广释复次有四种熏习以下。 因言重显。 初中有三。 一者释上立义分中是心生灭。 二者复次生灭因缘以下。 释上生灭因缘。 三者复次生灭相以下。 释上生灭相。 初中有二。 一者就体总明。 二者依义别解。 初中三句。 一者标体。 二者辩相。 三者立名。 初中言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者。 自性清净心。 名为如来藏。 因无明风动作生灭。 故说生灭依如来藏。 如四卷经言。 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 名为识藏。 又言刹那者名为识藏故。 所谓以下。 第二辩相。 不生不灭者。 是上如来藏。 不生灭心动作生灭。 不相舍离。 名与和合。 如下文言。 如大海水因风波动。 水相风相不相舍离。 乃至广说。 此中水之动是风相。 动之湿是水相。 水举体动。 故水不离风相。 无动非湿。 故动不离水相。 心亦如是。 不生灭心举体动。 故心不离生灭相。 生灭之相莫非神解。 故生灭不离心相。 如是不相离。 故名与和合。 此是不生灭心与生灭和合。 非谓生灭与不生灭和合也。 非一非异者。 不生灭心举体而动。 故心与生灭非异。 而恒不失不生灭性。 故生灭与心非一。 又若是一者。 生灭识相灭尽之时。 心神之体亦应随灭。 堕于断边。 若是异者。 依无明风熏动之时。 静心之体不应随缘。 即堕常边。 离此二边。 故非一非异。 如四卷经云。 譬如泥团微尘。 非异非不异。 金庄严具亦如是。 若泥团微尘异者。 非彼所成。 而实彼成。 是故非异。 若不异者。 泥团微尘应无差别。 如是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 藏识非因若不异者。 转识灭藏识亦应灭。 而自真相实不灭。 是故非自真相识灭。 但业相灭。 今此论主正释彼文。 故言非一非异此中业识者。 因无明力不觉心动。 故名业识。 又依动心转成能见。 故名转识。 此二皆在梨耶识位。 如十卷经言。 如来藏即阿梨耶识。 共七识生。 名转灭相。 故知转相在梨耶识。 自真相者。 十卷经云中真名自相。 本觉之心。 不藉妄缘。 性自神解名自真相。 是约不一义门说也。 又随无明风作生灭时。 神解之性与本不异。 故亦得名为自真相。 是依不异义门说也。 于中委悉。 如别记说也。 第三立名。 名为阿梨耶识者。 不生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故总名为阿梨耶识翻名释义。 是如楞伽宗要中说就体总明竟在于前。 此下第二依义别解。 此中有三。 一开义总标。 略明功能。 二依义别释。 广显体相。 三明同异。 初中言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者。 能摄之义如前广说。 然上说二门各摄一切。 今此明一识含有二义。 故此一识能摄一切。 不言二义各摄一切。 以此二义唯在生灭门内说故。 如是二义不能各摄一切法故。 又上二门但说摄义。 以真如门无能生义故。 今于此识亦说生义。 生灭门中有能生义故。 此义云何。 由不觉义熏本觉故生诸染法。 又由本觉熏不觉故生诸净法。 依此二义通生一切。 故言识有二义生一切法。 此文即起下有四种熏习以下文也。 当知一心义宽。 总摄二门。 此识义狭。 在生灭门。 此识二义既在一门。 故知门宽而义狭也。 引经释义如别记也。 第二广中有三。 初言云何为二者。 问数发起。 次言觉义不觉义者。 依数列名。 所言以下。 第三别解。 先释觉义。 后解不觉。 觉中有二。 先略。 后广。 略中亦二。 先本。 后始。 明本觉中。 亦有二句。 先明本觉体。 后释本觉义。 初中言心体离念者。 谓离妄念。 显无不觉也。 等虚空界者非唯无闇。 有慧光明遍照法界平等无二。 如下文云。 有大智慧光明义故。 遍照法界义故。 何以故下。 第二释义。 是对始觉释本觉义。 明本觉竟。 次释始觉。 于中有二。 先显亦对本觉不觉起义。 后对不觉释始觉义。 此中大意。 欲明始觉待于不觉。 不觉待于本觉。 本觉待于始觉。 既互相待。 则无自性。 无自性者。 则非有觉。 非有觉者。 由互相待。 相待而成。 则非无觉。 非无觉故。 说名为觉。 非有自性名为觉也。 略明二觉竟在于前。 此下第二广释二觉。 于中先释始觉。 后广本觉。 初中有三。 一者总标满不满义。 二者别解始觉差别。 三者总明不异本觉。 总标中言觉心源故名究竟觉者。 在于佛地。 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者。 金刚已还也。 次别解中。 约四相说。 此中先明四相。 然后消文。 问。 此中四相。 为当同时。 为是前后。 此何所疑。 若同时那。 论说四相觉时差别。 若前后那。 下言四相俱时而有。 或有说者。 此依萨婆多宗四相。 四体同时。 四用前后。 用前后故。 觉时差别。 体同时故。 名俱时而有。 或有说者。 是依成实前后四相。 而言俱时而有者。 以本觉望四相。 则无四相前后差别。 故言俱时而有。 皆无自立。 或有说者。 此是大乘秘密四相。 觉四相时。 前后浅深。 所觉四相。 俱时而有。 是义云何。 夫心性本来离生灭相。 而有无明迷自心性。 由违心性离于寂静。 故能生起动念四相。 四相无明和合力故。 能令心体生住异灭。 如似小乘论议之中。 心在未来未迳生灭。 而由业力引于四相。 能令心法生住异灭。 大乘四相当知亦尔。 如经言。 即此法身。 为诸烦恼之所漂动。 往来生死。 名为众生。 此论下文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 正谓此也。 总说虽然。 于中分别者。 四相之内各有差别。 谓生三。 住四。 异六。 灭七。 生相三者。 一名业相。 谓由无明不觉念动。 虽有起灭。 见相未分。 犹如未来生相将至正用之时。 二者转相。 谓依动念转成能见。 如未来生至正用时。 三者现相。 谓依能见现于境相。 如未来生至现在时。 无明与此三相和合。 动一心体随转至现。 犹如小乘未来藏心。 随其生相转至现在。 今大乘中如来藏心随生至现。 义亦如是。 此三皆是阿梨耶识位所有差别。 于中委悉。 下文当说。 是名甚深三种生相。 住相四者。 由此无明与生和合。 迷所生心无我我所。 故能生起四种住相。 所谓我痴我见我爱我慢。 如是四种依生相起能相心体。 令至住位内缘而住。 故名住相。 此四皆在第七识位。 异相六者。 无明与彼住相和合。 不觉所计我我所空。 由是能起六种异相。 所谓贪瞋痴慢疑见。 如新论云。 烦恼自性唯有六种。 此之谓也。 无明与此六种和合。 能相住心令至异位外向攀缘。 故名异相。 此六在于生起识位。 灭相七者。 无明与此异相和合。 不觉外尘违顺性离。 由此发起七种灭相。 所谓身口七支恶业。 如是恶业。 能灭异心令堕恶趣。 故名灭相。 犹如小乘灭相。 灭现在心。 令入过去。 大乘灭相当知亦尔。 由是义故。 四相生起。 一心流转。 一切皆因根本无明。 如经言无明住地其力最大。 此论云当知无明力能生一切染法也。 又所相之心。 一心而来。 能相之相。 无明所起。 所起之相。 随其所至。 其用有差别。 取尘别相。 名为数法。 良由其根本无明违平等性故也。 其所相心。 随所至处。 每作总主。 了尘通相。 说名心王。 由其本一心是诸法之总源故也。 如中边论云。 唯尘智名心。 差别名心法。 长行释云。 若了尘通相名心。 取尘别相名为心法。 瑜伽论中亦同是说。 以是义故。 诸外道等多于心王计为宰主作者受者。 由不能知其无自性随缘流转故也。 总此四相名为一念。 约此一念四相。 以明四位阶降。 欲明本依无明不觉之力。 起生相等种种梦念。 动其心源。 转至灭相。 长眠三界。 流转六趣。 今因本觉不思议熏。 起厌乐心。 渐向本源。 始息灭相乃至生相。 朗然大悟。 觉了自心本无所动。 今无所静。 本来平等。 住一如床。 如经所说梦度河喻。 此中应广说大意如是。 次消其文。 约于四相以别四位。 四位之中各有四义。 一能觉人。 二所觉相。 三觉利益。 四觉分齐。 初位中言如凡夫人者。 是能觉人位在十信也。 觉知前念起恶者。 显所觉相。 未入十信之前。 具起七支恶业。 今入信位。 能知七支实为不善。 故言觉知前念起恶。 此明觉于灭相义也。 能止后念令不起者。 是觉利益。 前由不觉。 起七支恶念。 今既觉故。 能止灭相也。 言虽复名觉即是不觉者。 明觉分齐。 虽知灭相实是不善。 而犹未觉灭相是梦也。 第二位中言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者。 十解以上三贤菩萨。 十解初心。 名发心住。 举此初人。 兼取后位。 故言初发意菩萨等。 是明能觉人也。 觉于念异者。 明所觉相。 如前所说六种异相。 分别内外计我我所。 此三乘人了知无我。 以之故言觉于念异。 欲明所相心体无明所眠。 梦于异相。 起诸烦恼。 而今与智慧相应。 从异相梦而得微觉也。 念无异相者。 是觉利益。 既能觉于异相之梦。 故彼六种异相永灭。 以之故言念无异相也。 舍粗分别执著相故名相似觉者。 是觉分齐。 分别违顺起贪瞋等。 是名粗分别执著相。 虽舍如是粗执着想。 而犹未得无分别觉。 故名相似觉也。 第三位中法身菩萨等者。 初地以上十地菩萨。 是能觉人也。 觉于念住者。 住相之中。 虽不能计心外有尘。 而执人法内缘而住。 法身菩萨通达二空。 欲明所相心体前觉异相。 而犹眠于住相之梦。 今与无分别智相应。 从住相梦而得觉悟。 故言觉于念住。 是所觉相也。 念无住相者。 四种住相灭而不起。 是觉利益也。 以离分别粗念相者。 人我执。 名分别简前异相之粗分别。 故不名粗。 法我执。 名为粗念。 异后生相之微细念。 故名粗念。 虽复已得无分别觉而犹眠于生相之梦。 故名随分觉。 是觉分齐也。 第四位中如菩萨尽地者。 谓无垢地。 此是总举。 下之二句。 别明二道。 满足方便者。 是方便道。 一念相应者。 是无间道。 如对法论云。 究竟道者。 谓金刚喻定。 此有二种。 谓方便道摄。 无间道摄。 是明能觉人也。 觉心初起者。 是明所觉相。 心初起者。 依无明有生相。 相心体令动念。 今乃证知离本觉无不觉。 即动念是静心。 故言觉心初起。 如迷方时谓东为西。 悟时乃知西即是东。 当知此中觉义亦尔也。 心无初相者。 是明觉利益。 本由不觉。 有心元起。 今既觉故。 心无所起。 故言心无初相。 前三位中虽有所离。 而其动念犹起未尽。 故言念无住相等。 今究竟位。 动念都尽。 唯一心在。 故言心无初相也。 远离以下。 明觉分齐。 于中二句。 初正明觉分齐。 是故以下。 引经证成。 业相动念。 念中最细。 名微细念。 此相都尽。 永无所余。 故言远离。 远离之时。 正在佛地。 前来三位。 未至心源。 生相未尽。 心犹无常。 今至此位。 无明永尽。 归一心源。 更无起动。 故言得见心性。 心即常住。 更无所进。 名究竟觉。 又复未至心源。 梦念未尽。 欲灭此动。 望到彼岸。 而今既见心性。 梦想都尽。 觉知自心本无流转。 今无静息。 常自一心。 住一如床故言得见心性。 心即常住。 如是始觉不异本觉。 由是道理名究竟觉。 此是正明觉分齐也。 引证中。 言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者。 在因地时。 虽未离念。 而能观于无念道理。 说此能观为向佛地。 以是证知佛地无念。 此是举因而证果也。 若引通说因果文证者。 金鼓经言。 依诸伏道起事心灭。 依法断道依根本心灭。 依胜拔道根本心尽。 此言诸伏道者。 谓三十心。 起事心灭者。 犹此论中舍粗分别执着想。 即是异相灭也。 法断道者。 在法身位。 依根本心灭者。 犹此中说舍分别粗念相。 即是住相灭也。 胜拔道者。 金刚喻定。 根本心尽者。 犹此中说远离微细念。 是谓生相尽也。 上来别明始觉差别。 又心起者以下。 第三总明始觉不异本觉。 此中有二。 一者重明究竟觉相。 二者正明不异本觉。 初中有三。 一者直显究竟相。 二者举非觉显是觉。 三者对境广显智满。 初中言又心起者者。 牒上觉心初起之言。 非谓觉时知有初相。 故言无有初相可知。 而说觉心初起相者。 如觉方时知西是东。 如是如来觉心之时。 知初动相即本来静。 是故说言即谓无念也。 是故以下。 举非显是。 如前所说无念是觉。 是故有念不得名觉。 是即金刚心以还一切众生未离无始无明之念。 依是义故不得名觉。 然前对四相之梦差别。 故说渐觉。 今约无明之眠无异。 故说不觉。 如仁王经言。 始从伏忍至顶三昧。 照第一义谛。 不名为见。 所谓见者。 是萨婆若故。 若得以下。 对境显智。 若至心原得于无念。 即能遍知一切众生一心动转四相差别。 故言即知心相生住异灭。 次言以无念等故者。 释成上义。 此中有疑云。 佛得无念。 众生有念有无隔别。 云何无念能知有念作如是疑。 故遣之云。 众生有念本来无念。 得无念与彼平等。 故言以无念等故。 是明既得平等无念。 故能遍知诸念四相也。 此下第二正明无异。 虽曰始得无念之觉。 而觉四相本来无起。 待何不觉而有始觉。 故言实无始觉之异。 下释此义。 四相俱有为心所成。 离一心外无别自体。 故言俱时而有皆无自立。 皆无自立。 故本来平等。 同一本觉也。 复次以下广本觉。 于中有二。 先明随染本觉。 后显性净本觉。 初中有三。 一者总标。 二者列名。 三者辨相。 初中言生二种相者。 如是二种相。 在随动门。 故言生也。 此二不离性净本觉。 故言与彼不相舍离。 第二列名中。 言智净相者。 正明随染本觉之相。 不思议业相者。 明此本觉还净时业也。 第三辨相中。 先辨智净相。 于中有三。 法。 喻。 与合。 法中有二。 直明。 重显。 初中言法力熏习者。 谓真如法内熏之力。 依此熏力修习资粮。 得发地上如实修行。 至无垢地满足方便。 由是能破和合识内生灭之相。 显其不生不灭之性。 故言破和合识相显现法身。 此时能灭相续心中业相转相。 令其随染本觉之心。 遂得归源。 成淳净智。 故言灭相续心相智淳净故。 此中相续识者。 犹是和合识内生灭之心。 但为显现法故说破和合识。 为成应身净智。 故说灭相续识相。 然不灭相续心。 但灭相续心之相也。 如经说言。 是故大慧。 诸识自相灭。 自相灭者业相灭。 若自相灭者。 不异外道断见戏论。 诸外道说。 离诸境界。 相续识灭。 相续识灭已。 即灭诸识。 大慧。 若相续识灭者。 无始世来诸识应灭。 乃至广说也。 此义云何以下。 重显前说灭不灭义。 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者。 谓业识转识等诸识相。 无明所起。 皆是不觉。 以之故言皆是无明。 如是诸识不觉之相。 不离随染本觉之性。 以之故言不离觉性。 此无明相。 与本觉性。 非一非异。 非异故非可坏。 而非一故非不可坏。 若依非异非可坏义。 说无明转即变为明。 若就非一非不可坏之义。 说无明灭觉性不坏。 今此文中依非一门。 故说灭相续心相也。 喻中言水非动性者。 明今之动非自性动。 但随他动。 若自性动者。 动相灭时。 湿性随灭。 而随他动。 故动相虽灭。 湿性不坏也。 合中言无明灭者。 本无明灭。 是合风灭也。 相续即灭者。 业识等灭。 合动相灭也。 智性不坏者。 随染本觉神解之性名为智性。 是合湿性不坏也。 次释不思议业相中。 依智净者。 谓前随染本觉之心。 始得淳净。 是始觉智。 依此智力现应化身。 故言无量功德之相。 此所现相。 无始无终。 相续不绝。 故言无断。 如金鼓经言。 应身者。 从无始生死相续不断故。 一切诸佛不共之法能摄持故。 众生不尽用亦不尽。 故说常住。 宝性论云。 何者成就自身利益。 谓得解脱。 远离烦恼障智障。 得无障碍清净法身。 是名成就自身利益。 何者成就他身利益。 既得成就自身利益已。 无始世来。 自然依彼二种佛身。 示现世间自在力行。 是名成就他身利益。 问。 始得自利已。 方起利他业。 云何利他说无始耶。 解云。 如来一念。 遍应三世。 所应无始故。 能应则无始。 犹如一念圆智。 遍达无边三世之境。 境无边故。 智亦无边。 无边之智所现之相。 故得无始亦能无终。 此非心识思量所测。 是故名为不思议业也。 复次以下次明性净本觉之相。 于中有二。 一者总标。 二者别解。 初中言与虚空等者。 无所不遍故。 犹如净镜者离垢现影故。 四种义中。 第一第三。 依离垢义以况净镜。 第二第四。 依现像义亦有净义也。 别解之中。 别显四种。 此中前二在于因性。 其后二种在于果地。 前二种者。 明空与智。 如涅槃经言。 佛性者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名为智慧。 智者见空及与不空。 愚者不见空与不空。 乃至广说。 今此初中言远离一切心境界相者。 即显彼经第一义空也。 无法可现非觉照义者。 是释不见空与不空也。 第二中言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者。 是释彼经智慧者见空及与不空。 如彼经言。 空者一切生死。 不空者谓大涅槃故。 此中但现生死境界。 既现于镜。 故言不出。 而不染镜。 故曰不入。 随所现像。 同本觉量。 等虚空界。 遍三世际。 故无念念之失。 亦无灭尽之坏。 故言不失不坏常住一心等也。 上来明其净镜之义。 又一切下。 释因熏习义也。 第三中言出于二碍淳净明者。 是明前说因熏习镜出缠之时为法身也。 第四中言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心者。 即彼本觉显现之时。 等照物机。 示现万化。 以之故言随念示现。 此与前说不思议业有何异者。 彼明应身始觉之业。 此显本觉法身之用。 随起一化。 有此二义。 总说虽然。 于中分别者。 若论始觉所起之门。 随缘相属而得利益。 由其根本随染本觉。 从来相关有亲疏故。 论其本觉所显之门。 普益机熟不简相属。 由其本来性净本觉。 等通一切无亲疏故。 广觉义竟。 次释不觉。 于中有三。 先明根本不觉。 次显枝末不觉。 第三总结本末不觉。 初中亦二。 先明不觉依本觉立。 后显本觉亦待不觉。 初中有三。 谓法。 喻。 合。 初中言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者。 根本无明。 犹如迷方也。 不觉心起而有其念者。 业相动念。 是如邪方。 如离正东无别邪西。 故言念无自相不离本觉。 喻合之文。 文相可见也。 次明本觉亦待不觉。 于中有二。 初言以有不觉妄想心者。 无明所起妄想分别。 由此妄想能知名义。 故有言说说于真觉。 是名真觉之名待于妄想也。 若离不觉则无真觉自相可说者。 是明所说真觉必待不觉。 若不相待。 则无自相。 待他而有。 亦非自相。 自相既无。 何有他相。 是显诸法无所得义。 如下文言。 当知一切染法净法皆悉相待。 无有自相可说。 智度论云。 若世谛如毫厘许有实者。 第一义谛亦应有实。 此之谓也。 此下广显枝末不觉。 于中有二。 先明细相。 后显粗相。 初中亦二。 总标。 别释。 初中言与彼不觉相应不离者。 本末相依。 故曰相应。 非如王数相应之义。 此为不相应染心故。 别释中言无明业相者。 依无明动。 名为业相故。 起动义是业义。 故言心动说名为业也。 觉则不动者。 举对反显。 得始觉时。 则无动念。 是知今动。 只由不觉也。 动则有苦者。 如得寂静。 即是极乐。 故今云动即是苦也。 业相是无苦。 无明是无集。 如是因果俱时而有。 故言果不离因故。 然此业相虽有动念。 而是极细。 能所未分。 其本无明当知亦尔。 如无想论云。 问。 此识何相何境。 答。 相及境不可分别。 一体无异。 问。 若尔。 云何知有。 答。 由事故知有此识。 此识能起一切烦恼业果报事。 譬如无明常起。 此无明可欲分别不。 若可分别。 非谓无明。 若不可分别。 则应非有。 而是有非无。 亦由欲瞋等事。 知有无明。 本识亦尔。 故此等文意。 正约业相显本识也。 第二能见相者。 即是转相。 依前业相转成能缘。 故言以依动能见。 依性静门则无能见。 故言不动则无见也。 反显能见要依动义。 如是转相虽有能缘。 而未能显所缘境相。 直是外向。 非托境故。 如摄论云。 意识缘三世。 及非三世境。 是则可知此识所缘境不可知故。 此言不可知者。 以无可知境故。 如说十二因缘始不可知。 此亦如是。 是约转相显本识也。 第三境界相者。 即是现相。 依前转相能现境界。 故言能见故境界妄现。 如四卷经言。 大慧。 略说有三种识。 广说有八相。 何等为三。 谓真识。 现识。 分别事识。 譬如明镜持诸色像。 现识处亦复如是。 又下文言。 譬如藏识顿分别知。 自心现身及身安立受用境界。 此论下文明现识云。 所谓能现一切境界。 犹如明镜现于色像。 现识亦尔。 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 如是等文。 约于现相以显本识。 如是现相既在本识。 何况其本转相业相。 反在六七识中说乎。 以有已下次明粗相。 于中亦二。 总标。 别释。 初言以有境界缘者。 依前现识所现境故。 起七识中六种粗相。 是释经言境界风所动七识波浪转之意也。 次别释中。 初之一相。 是第七识。 次四相者。 在生起识。 后一相者。 彼所生果也。 初言智相者。 是第七识粗中之始。 始有慧数分别我尘。 故名智相。 如夫人经言。 于此六识及心法智。 此七法刹那不住。 此言心法智者。 慧数之谓也。 若在善道。 分别可爱法。 计我我所。 在恶道时。 分别不爱法。 计我我所。 故言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也。 具而言之。 缘于本识。 计以为我。 缘所现境。 计为我所。 而今此中就其粗显。 故说依于境界心起。 又此境界不离现识。 犹如影像不离镜面。 此第七识直尔内向计我我所。 而不别计心外有尘。 故余处说还缘彼识。 问。 云何得知第七末那。 非但缘识。 亦缘六尘。 答。 此有二证。 一依比量。 二圣言量。 言比量者。 此意根必与意识同境。 是立宗也。 不共所依故。 是辨因也。 诸是不共所依。 必与能依同境。 如眼根等。 是随同品言也。 或时不同境者。 必非不共所依。 如次第灭意根等。 是远离言也。 如是宗因譬喻无过。 故知意根亦缘六尘也。 若依是义。 能依意识缘意根时。 所依意根亦对自体。 以有自证分故无过。 亦缘自所相应心法。 以无能障法故得缘。 诸心心所法皆证自体。 是故不废同一所缘。 此义唯不通于五识。 依色根起不通利故。 但对色尘。 非余境故。 圣言量者有经有。 金鼓经言。 眼根受色。 耳根分别声。 乃至意根分别一切诸法。 大乘意根。 即是末那。 故知遍缘一切法也。 又对法论十种分别中言。 第一相分别者。 谓身所居处所受用义。 彼复如其次第。 以诸色根器世界色等境界为相。 第二相显现分别者。 谓六识身及意。 如前所说取相而显现故。 此中五识。 唯现色等五尘。 意识及意。 通现色根及器世界色等境界。 设使末那不缘色根器世界等。 则能现分别唯应取六识。 而言及意。 故知通缘也。 且置傍论。 还释本文。 第二相续相者。 是生起识。 识蕴。 是粗分别。 遍计诸法得长相续。 又能起爱取。 引持过去诸行不断。 亦得润生。 能令未来果报相续。 依是义故名相续相。 不同前说相续心也。 依于智者。 依前智相为根所生故。 所依是细。 唯一舍受。 能依是粗。 具起苦乐。 故言生起苦乐也。 又所依智相。 内缘而住。 不计外尘。 故是似眠。 此相续识。 遍计内外。 觉观分别。 如似觉悟。 以之故言觉心起念。 起念即是法执分别。 识蕴与此粗执相应。 遍驰诸境。 故言相应不断故也。 第三执取相者。 即是受蕴。 以依识蕴。 分别违顺。 领纳苦乐。 故言依于相续乃至住苦乐等也。 第四计名字相者。 即是想蕴。 依前受蕴。 分别违顺等名言相。 故言依妄执乃至名言相故也。 第五起业相者。 即是行蕴。 依于想蕴所取名相。 而起思数造作善恶。 故言依于名字乃至造种种业故也。 第六业系苦相者。 依前行蕴所造之业。 而受三有六趣苦果。 故言依业受果不自在故也。 当知以下第三总结。 如前所说六种粗相。 依于现相所现境起。 三种细相。 亲依无明。 如是六三。 总摄诸染。 是故当知无明住地。 能生一切染法根本。 以诸染相虽有粗细。 而皆不觉诸法实相。 不觉之相是无明气。 故言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第二依义别解有三分内。 第一略明功能。 第二广显体相。 如是二分竟在于前。 此下第三明同异相。 此中有三。 总标列名。 次第辨相。 辨相之中。 先明同相。 于中有三。 一者引喻。 二者合喻。 三者引证。 第二中言无漏者。 本觉始觉也。 无明者。 本末不觉也。 此二皆有业用显现。 而非定有。 故名业幻。 第三中言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法者。 如大品经言。 以是智慧。 断一切结使。 入无余涅槃。 元是世俗法。 非第一义。 何以故。 空中无有灭。 亦无使灭者。 诸法毕竟空。 即是涅槃故。 又言。 何义故为菩提。 空义。 是菩提义。 如义。 法性义。 实际义。 是菩提义。 复次诸法实相。 不诳不异。 是菩提义故。 当知此中约于性净菩提。 本来清净涅槃。 故诸众生本来入也。 非可修相者。 无因行故。 非可作相者。 无果起故。 毕竟无得者。 以无能得者。 无得时无得处故。 亦无以下。 犹是经文。 而非此中所证之要。 但是一处相续之文。 是故相从引之而已。 明异相中。 先喻。 后合。 合中言随染幻差别者。 是无漏法。 性染幻差别者。 是无明法何者。 本末无明。 违平等性。 是故其性自有差别。 诸无漏法。 顺平等性。 直置其性。 应无差别。 但随染法差别之相。 故说无漏有差别耳。 谓对业识等染法差别。 故说本觉恒沙性德。 又对治此诸法差别。 故成始觉万德差别。 然如是染净。 皆是相待。 非无显现。 而非是有。 是故通名幻差别也。 上来广释立义分中是心生灭竟在于前。 此下第二释其因缘。 于中有二。 先明生灭依因缘义。 后显所依因缘体相。 初中亦二。 总标。 别释。 初中言因缘者。 阿梨耶心体变作诸法。 是生灭因。 根本无明熏动心体。 是生灭缘。 又复无明住地诸染根本起诸生灭。 故说为因。 六尘境界能动七识波浪生灭。 是生灭缘。 依是二义以显因缘。 诸生灭相聚集而生。 故名众生。 而无别体。 唯依心体。 故言依心。 即是梨耶自相心也。 能依众生是意意识。 以之故言意意识转。 此义云何以下别释。 于中有三。 先释依心。 次释意转。 后释意识转。 初中言阿梨耶识者。 是上说心即是生灭之因。 说有无明者。 在梨耶识即是生灭之缘。 欲明依此因缘意意识转。 故言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 上总标中略标其因。 是故但言依心。 此别释中具显因缘。 故说亦依梨耶识内所有无明也。 不觉以下。 次释意转。 于中有三。 一者略明意转。 二者广显转相。 三者结成依心之义。 初中即明五种识相。 不觉而起者。 所依心体。 由无明熏。 举体起动。 即是业识也。 言能见者。 即彼心体转成能见。 是为转识言能现者。 即彼心体复成能现。 即是现识。 能取境界者。 能取现识所现境界。 是为智识。 起念相续者。 于所取境起诸粗念。 是相续识。 依此五义次第转成。 能对诸境而生意识。 故说此五以为意也。 此意以下。 第二广明。 于中有二。 总标。 别释。 别释中言无明力者。 举所依缘。 不觉心动者。 释其业义。 起动之义是业义故。 转识中言依于动心能见相故者。 依前业识之动。 转成能见之相。 然转识有二。 若就无明所动转成能见者。 是在本识。 如其境界所动转成能见者。 是谓七识。 此中转相。 约初义也。 现识中言能现一切境界者。 依前转识之见。 复起能现之用。 如上文言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 当知现识依于转识。 非能见用即是能现。 是故前言能见能现。 次喻。 后合。 合中言五尘者。 且举粗显以合色像。 实论通现一切境故。 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者。 非如第六七识有时断灭故。 以是文证。 当知是三皆在本识之内别用也。 第四智识者。 是第七识上六相内初之智相。 义如前说。 爱非爱果。 名染净法。 分别彼法。 计我我所。 故言分别染净法也。 第五相续识者。 即是意识上六相中名相续相。 以念相应不断故者。 法执相应。 得长相续。 此约自体不断以释相续义也。 住持以下。 约其功能释相续义。 此识能起爱取烦恼。 故能引持过去无明所发诸行。 令成堪任来果之有。 故言住持乃至不失故。 又复能起润生烦恼。 能使业果续生不绝。 故言成就无差违故。 如是三世因果流转不绝。 功在意识。 以是义故名相续识。 次言念已经事虑未来事者。 显此识用粗显分别。 不同智识微细分别。 是知此识唯在意识。 不同上说相续心也。 是故以下。 第三结明依心之义。 于中有二。 先略。 后广。 初言是故者。 是前所说五种识等依心而成。 以是义故。 三界诸法唯心所作。 如十地经言。 佛子。 三界但一心作。 此之谓也。 此义云何以下广释。 于中有二。 先明诸法不无而非是有。 后显诸法不有而非都无。 初中言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者。 是明诸法不无显现也。 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者。 是明诸法非有之义。 如十卷经言。 身资生住持。 若如梦中生。 应有二种心。 而心无二相。 如刀不自割。 指亦不自指。 如心不自见。 其事亦如是。 解云。 若如梦中所见诸事。 如是所见是实有者。 则有能见所见二相。 而其梦中实无二法。 三界诸心皆如此梦。 离心之外无可分别。 故言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 而就自心不能自见。 如刀指等。 故言心不见心。 既无他可见。 亦不能自见。 所见无故。 能见无。 能所二相二相皆无所得。 故言无相可得也。 此中释难会通新古。 如别记中尘分别也。 当知以下。 次明非有而不无义。 初言当知世间乃至无体可得唯心虚妄者。 是明非有。 次言以心生则法生以下。 显其非无。 依无明力不觉心动。 乃至能现一切境等。 故言心生则种种法生也。 若无明心灭境界随灭。 诸分别识皆得灭尽。 故言心灭则种种法灭。 非约刹那以明生灭也。 广释意竟。 次释意识。 意识即是先相续识。 但就法执分别相应生后义门。 则说为意。 约其能起见爱烦恼从前生门。 说名意识。 故言意识者即此相续。 乃至分别六尘名为意识。 此论就其一意识义。 故不别出眼等五识。 故说意识分别六尘。 亦名分离识者。 依于六根别取六尘。 非如末那不依别根。 故名分离。 又能分别去来内外种种事相。 故复说名分别事识。 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者。 是释分别事识之义。 以依见修烦恼所增长。 故能分别种种事也。 上六相内受想行蕴相从入此意识中摄。 上来广明生灭依因缘义竟。 此下第二重显所依因缘体相。 于中有二。 一者略明因缘甚深。 二者广显因缘差别。 初中有三。 先标甚深。 次释。 后结。 初中言无明熏习所起识者。 牒上所说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等也。 非余能知唯佛穷了者。 标甚深也。 何以故下。 次释深义。 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者。 是明净而恒染。 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者。 是明动而常静。 由是道理。 甚深难测。 如夫人经言。 自性清净心。 难可了知。 彼心为烦恼所染。 亦难可了知。 楞伽经言。 以如来藏是清净相。 客尘烦恼垢染不净。 我依此义。 为胜鬘夫人及余菩萨等。 说如来藏阿梨耶识共七识生。 名转灭相。 大慧。 如来藏阿梨耶识境界。 我今与汝及诸菩萨甚深智者。 能了分别此二种法。 诸余声闻辟支佛及外道等执著名字者。 不能了知如是二法。 是故此义唯佛能知者。 第三结甚深也。 所谓以下第二广显因缘差别。 于中有六。 一明心性因之体相。 二显无明缘之体相。 三明染心诸缘差别。 四显无明治断位地。 五释相应不相应义。 六辨智碍烦恼碍义。 初中言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者。 释上虽有染心而常不变之义。 虽举体动而本来寂静。 故言心性常无念也。 第二中言心不相应者。 明此无明最极微细。 未有能所王数差别。 故言心不相应。 唯此为本。 无别染法能细于此在其前者。 以是义故说忽然起。 如本业经言。 四住地前更无法起。 故名无始无明住地。 是明其前无别为始。 唯此为本。 故言无始。 犹是此论忽然义也。 此约细粗相依之门说为无前。 亦言忽然起。 非约时节以说忽然起。 此无明相。 如二障章广分别也。 是释上言自性清净而有无明所染有其染心之句。 于中有二。 总标。 别释。 别释之中。 兼显治断。 此中六染。 即上意识并五种意。 但前明依因而起义故。 从细至粗而说次第。 今欲兼显治断位故。 从粗至细而说次第。 第一执相应染者。 即是意识。 见爱烦恼所增长义。 粗分别执而相应故。 若二乘人至罗汉位。 见修烦恼究竟离故。 若论菩萨。 十解以上能远离故。 此言信相应地者。 在十解位。 信根成就。 无有退失。 名信相应。 如仁王经言。 伏忍圣胎三十人。 十信十止十坚心。 当知此中。 十向名坚。 十行名止十信解名信。 入此位时。 已得人空。 见修烦恼不得现行。 故名为离。 当知此论上下所明。 约现起以说治断也。 第二不断相应染者。 五种意中之相续识。 法执相应相续生起。 不断即是相续异名。 从十解位。 修唯识观寻思方便。 乃至初地证三无性。 法执分别不得现行。 故言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也。 第三分别智相应染者。 五种意中第四智识。 七地以还。 二智起时。 不得现行。 出观缘事。 任运心时。 亦得现行。 故言渐离。 七地以上长时入观。 故此末那永不现行。 故言无相方便地究竟离。 此第七地。 于无相观有加行有功用。 故名无相方便地也。 第四现色不相应染者。 五种意中第三现识。 如明镜中现色像。 故名现色不相应染。 色自在地。 是第八地。 此地已得净土自在。 秽土粗色不能得现。 故说能离也。 等五能见心不相应染者。 是五意内第二转识。 依于动心成能见故。 心自在地。 是第九地。 此地已得四无碍智。 有碍能缘不得现起。 故说能离也。 第六根本业不相应染者。 是五意内第一业识。 依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菩萨尽地者。 是第十地。 其无垢地属此地故。 就实论之。 第十地中亦有微细转相现相。 但随地相说渐离耳。 如下文言。 依于业识。 乃至菩萨究竟地。 心所见者。 名为报身。 若离业识。 则无见相。 当知业识未尽之时。 能见能现亦未尽也。 不了以下第四明无明治断。 然无明住地有二种义。 若论作得住地门者。 初地以上能得渐断。 若就生得住地门者。 唯佛菩提智所能断。 今此论中不分生作。 合说此二通名无明。 故言入净心地随分得离。 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也。 此下第五明相应不相应义。 六种染中。 前三染是相应。 后三染及无明是不相应。 相应中言心念法异者。 心法之名也。 迦旃延论中。 名为心及心所念法也。 依染净差别者。 分别染净诸法见慢爱等差别也。 知相同者。 能知相同。 缘相同者。 所缘相同也。 此中依三等义以说相应。 谓心念法异者是体等义。 谓诸烦恼数。 各有一体。 皆无第二故。 知相同者是知等义。 缘相同者是缘等义。 彼前三染。 具此三义。 俱时而有。 故名相应。 问。 瑜伽论说。 诸心心法。 同一所缘。 不同一行相。 一时俱有。 一一而转。 今此中说知相亦同。 如是相违。 云何和会。 答。 二义俱有。 故不相违。 何者。 如我见是见性之行。 其我爱者爱性之行。 如是行别。 名不同一行。 而见爱等皆作我解。 依如是义名知相同。 是故二说不相违也。 不相应中言即心不觉常无别异者。 是明无体等义。 离心无别数法差别故。 既无体等。 义离心无。 余二何寄。 故无同知同缘之义。 故言不同知相缘相。 此中不者。 无之谓也。 问。 瑜伽论说。 阿梨耶识。 五数相应。 缘二种境。 即此论中现色不相应染。 何故此中说不相应。 答。 此论之意。 约烦恼数差别转义。 说名相应。 现识之中。 无烦恼数。 依是义故。 名不相应。 彼新论意。 约遍行数。 故说相应。 由是道理。 亦不相违也。 此下第六明二碍义。 显了门中名为二障。 隐密门内名为二碍。 此义具如二障章说。 今此文中说隐密门。 于中有二。 初分二碍。 此义以下。 释其所以。 初中言染心义者。 是显六种染心也。 根本智者。 是照寂慧。 违寂静故。 名烦恼碍也。 无明义者。 根本无明。 世间业智者。 是后得智。 无明昏迷无所分别。 故违世间分别之智。 依如是义。 名为智碍。 释所以中。 正显是义。 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者。 略举转识现识智识。 违平等性者。 违根本智能所平等。 是释烦恼碍义也。 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者。 是举无明所迷法性。 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者。 是显无明迷法性义。 故不能得乃至种知者。 正明违于世间智义也。 上来第二广释生灭因缘义竟。 起信论疏上卷(终)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4册No. 1844起信论疏起信论疏卷下复次以下第三广上立义分中生灭之相。 于中有二。 先明生灭粗细之相。 后显粗细生灭之义。 初中亦二。 一者正明粗细。 二者对人分别。 初中亦二。 总标。 别解。 别解中言一者粗与心相应故者。 六种染中。 前之三染。 是心相应。 其相粗显。 经中说名为相生灭也。 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者。 后三染心。 是不相应。 无心心法粗显之相。 其体微细。 恒流不绝。 经中说名相续生灭。 如十卷经云。 识有二种灭。 何等为二。 一者相灭。 二相续灭。 生住亦如是。 四卷经云。 诸识有二种生住灭。 所谓流注生及相生。 灭亦如是。 经中直出二种名字。 不别显相。 故今论主约于相应不相应义。 以辨二种粗细相也。 对人分别中。 粗中之粗者。 谓前三中初二是也。 粗中之细者。 即此三中后一是也。 以前中初二俱在意识。 行相是粗。 故凡夫所知也。 前中后一是第七识。 行相不粗。 非凡所了也。 后中初二能现能见。 能所差别。 故菩萨所知。 最后一者。 能所未分。 故唯佛能了也。 此下第二明生灭义。 于中有二。 先明生缘。 后显灭义。 初中亦二。 先明通缘。 后显别因。 通而言之。 粗细二识。 皆依无明住地而起。 故言二种生灭。 依于无明熏习而有。 别而言之。 依无明因故。 不相应心生。 依境界缘故。 相应心得起。 故言依因者不觉义故。 依缘者妄作境界义。 若具义说。 各有二因。 如四卷经云。 大慧。 不思议熏。 及不思议变。 是现识因。 取种种尘。 及无始妄想熏。 是分别事识因。 解云。 不思议熏者。 谓无明能熏真如。 不可熏处而能熏故。 故名不可思议熏也。 不思议变者。 所谓真如受无明熏。 不可变异而变异故。 故名不思议变。 此熏及变甚微且隐。 故所起现识行相微细。 于中亦有转识业识。 然举粗兼细。 故但名现识也。 取种种尘者。 现识所取种种境界。 能动心海起七识浪故。 无始妄想熏者。 即彼现识名为妄想。 从本以来未曾离想。 故名无始妄想。 如上文言。 以从本来未曾离念。 故名无始无明。 此中妄想当知亦尔。 如十卷经云。 阿梨耶识知名识相。 所有体相。 如虚空中有毛轮住。 不净智所行境界。 由是道理故是妄想。 彼种种尘及此妄想。 熏于自相心海令起七识波浪。 妄想及尘。 粗而且显。 故其所起分别事识。 行相粗显。 成相应心也。 欲明现识因不思议熏故得生。 依不思议变故得住。 分别事识缘种种尘故得生。 依妄想熏故得住。 今此论中但取生缘。 故细中唯说无明熏。 粗中单举境界缘也。 若因灭下。 次显灭义。 于中有二。 一者直明。 问曰以下。 往复除疑。 始中言若因灭则缘灭者。 随于何位得对治时。 无明因灭境界随灭也。 因灭故不相应心灭者。 三种不相应心亲依无明因生。 故无明灭时亦随灭也。 缘灭故相应心灭者。 三种相应染心亲依境界缘起。 故境界灭时亦随灭也。 依是始终起尽道理。 以明二种生灭之义。 非约刹那生灭义也。 此下第二往复除疑。 先问。 后答。 问中言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者。 对外道说而作是问。 如十卷经云。 若阿梨耶识灭者。 不异外道断见戏论。 诸外道说。 离诸境界。 相续识灭。 相续识灭已。 即灭诸识。 大慧。 若相续识灭者。 无始世来诸识应灭。 此意正明诸外道说。 如生无想天。 入无想定时。 离诸境界。 相续识灭。 根本灭故。 末亦随灭也。 如来破云。 若彼众生入无想时。 众生之本相续识灭者。 六七识等种子随灭。 不应从彼还起诸识。 而从彼出还起诸识。 当知入无想时。 其相续识不灭。 如是破也。 今此论中依此而问。 若入无想定灭尽定时。 心体灭者。 云何还续。 故言若心灭者云何相续也。 若入彼时心体不灭还相续者。 此相续相何由永灭。 故言云何说究竟灭也。 答中有三。 谓法喻合。 初法中所言灭者。 如入无想等时。 说诸识者。 但灭粗识之相。 非灭阿梨耶心体。 故言唯心相灭。 又复上说因灭故不相应心灭者。 但说心中业相等灭。 非谓自相心体灭也。 喻中别显此二灭义。 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者。 喻无明风依心而动也。 若水灭者则风断绝无所止。 以水不灭风相相续者。 喻于入无想等之时。 心体不灭。 故诸识相续也。 是答初问也。 唯风灭故动相随灭者。 到佛地时无明永灭。 故业相等动亦随灭尽。 而其自相心体不灭。 故言非是水灭也。 是答后问明究竟灭。 合中次第合前二义。 非心智灭者。 神解之性名为心智。 如上文云智性不坏。 是明自相不灭义也。 余文可知。 问。 此识自相。 为当一向染缘所起。 为当亦有不从缘义。 若是一向染缘所起。 染法尽时自相应灭。 如其自相不从染缘故不灭者。 则自然有。 又若使自相亦灭同断见者。 是则自相不灭还同常见。 答。 或有说者。 梨耶心体是异熟法。 但为业惑之所辨生。 是故业惑尽时。 本识都尽。 然于佛果。 亦有福慧二行所惑大圆镜智相应净识。 而于二处心义是同。 以是义说心至佛果耳。 或有说者。 自相心体。 举体为彼无明所起。 而是动静令起。 非谓辨无令有。 是故此心之动。 因无明起。 名为业相。 此动之心。 本自为心。 亦为自相。 自相义门不由无明。 然即此无明所动之心。 亦有自类相生之义。 故无自然之过。 而有不灭之义。 无明尽时动相随灭。 心随始觉还归本源。 或有说者。 二师所说皆有道理。 皆依圣典之所说故。 初师所说得瑜伽意。 后师义者得起信意。 而亦不可如言取义。 所以然者。 若如初说而取义者。 即是法我执。 若如后说而取义者。 是谓人我见。 又若执初义。 堕于断见。 执后义者。 即堕常见。 当知二义皆不可说。 虽不可说而亦可说。 以虽非然而非不然故。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以下。 广释生灭门内有二分中。 初正广释竟在于前。 此下第二因言重明。 何者。 如上文言。 此识有二种义。 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然其摄义前已广说。 能生之义犹未分明。 是故此下广显是义。 文中有五。 一者举数总标。 二者依数列名。 三者总明熏习之义。 四者别显熏习之相。 第五明尽不尽义。 举数。 列名。 文相可知。 第三之中。 先喻。 后合。 合中言真如净法者。 是本觉义。 无明染法者。 是不觉义。 良由一识含此二义。 更互相熏。 遍生染净。 此意正释经本所说不思议熏不思议变义也。 问。 摄大乘说。 要具四义。 方得受熏。 故言常法不能受熏。 何故此中说熏真如。 解云。 熏习之义有其二种。 彼论且约可思议熏。 故说常法不受熏也。 此论明其不可思议熏。 故说无明熏真如。 真如熏无明。 显意不同。 故不相违。 然此文中生灭门内性净本觉说名真如。 故有熏义。 非谓真如门中真如。 以其真如门中不说能生义。 云何以下第四别明。 于中有二。 先染。 后净。 染中亦二。 先问。 后答。 答中有二。 略明。 广显。 略中言依真如法有无明者。 是显能熏所熏之体也。 以有无明熏习真如者。 根本无明熏习义也。 以熏习故有妄心者。 依无明熏有业识心也。 以是妄心还熏无明。 增其不了。 故成转识及现识等。 故言不觉念起现妄境界。 以是境界还熏现识。 故言熏习妄心也。 令其念著者。 起第七识也。 造种种业者。 起意识也。 受一切苦者。 依业受果也。 次广说中。 广前三义。 从后而说。 先明境界。 增长念者。 以境界力增长事识中法执分别念也。 增长取者。 增长四取烦恼障也。 妄心熏习中。 业识根本熏习者。 以此业识能熏无明。 迷于无相。 能起转相现相相续。 彼三乘人出三界时。 虽离事识分段粗苦。 犹受变易梨耶行苦。 故言受三乘生灭苦也。 通而论之。 无始来有。 但为简粗细二种熏习。 故约已离粗苦时说也。 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者。 在于凡位说分段苦也。 无明熏习中。 根本熏习者。 根本不觉也。 所起见爱熏习者。 无明所起意识见爱。 即是枝末不觉义也。 云何以下次明净熏。 于中有二。 先问。 后答。 答中亦二。 略明。 广显。 略中先明真如熏习。 次明妄心熏习。 此中有五。 初言以此妄心乃至自信已性者。 是明十信位中信也。 次言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者。 是显三贤位中修也。 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者。 是明初地见道唯识观之成也。 种种以下乃至久远熏习力故。 是显十地修道位中修万行也。 无明即灭以下。 第五显于果地证涅槃也。 次广说中。 先明妄熏。 于中分别事识者。 通而言之。 七识皆名分别事识。 就强而说。 但取意识。 以分别用强。 通缘诸事故。 今此文中就强而说。 此识不知诸尘唯识。 故执心外实有境界。 凡夫二乘虽有趣向。 而犹计有生死可厌。 涅槃可欣。 不异分别事识之执。 故名分别事识熏习。 意熏习者。 亦名业识熏习。 通而言之。 五种之识皆名为意。 义如上说。 就本而言。 但取业识。 以最微细。 作诸识本。 故于此中业识名意。 如是业识见相未分。 然诸菩萨知心妄动无别境界。 解一切法唯是识量。 舍前外执。 顺业识义。 故名业识熏习。 亦名为意熏习。 非谓无明所起业识。 即能发心修诸行也。 真如熏习中有三。 一者举数总标。 二者依数列名。 三者辨相。 辨相中有二。 一者别明。 二者合释。 初别明中。 先明自体熏习。 于中有二。 一者直明。 二者遣疑。 初中言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者。 是在本觉不空门也。 作境界之性者。 是就如实空门境说也。 依此本有境智之力。 冥熏妄心。 令起厌乐等也。 问曰以下。 往复除疑。 问意可知。 答中有二。 初约烦恼厚薄明其不等。 后举遇缘参差显其不等。 初中言过恒沙等上烦恼者。 迷诸法门事中无知。 此是所知障所摄也。 我见爱染烦恼者。 此是烦恼障所摄也。 答意可知。 又诸佛以下。 明缘参差。 有法喻合。 文相可见也。 用熏习中。 文亦有三。 所谓总标。 列名。 辨相。 第二列名中差别缘者。 为彼凡夫二乘分别事识熏习而作缘也。 能作缘者。 十信以上乃至诸佛皆得作缘也。 平等缘者。 为诸菩萨业识熏习而作缘也能缘者。 初地以上乃至诸佛。 要依同体智力方作平等缘故。 第三辨相中。 先明差别缘。 于中有二。 合明。 开释。 开释中亦有二。 先开近远二缘。 后开行解二缘。 增长行缘者。 能起施戒等诸行故。 受道缘者。 起闻思修而入道故。 平等缘中有二。 先明能作缘者。 所谓以下。 释平等义。 依于三昧平等见者。 十解以上诸菩萨等。 见佛报身无量相好。 皆无有边。 离分齐相。 故言平等见诸佛也。 若在散心。 不能得见如是相好离分齐相。 以是故言依于三昧也。 上来别明体用熏习竟。 此下第二合释体用。 于中有二。 总标。 别释别释中。 先明未相应中。 言意意识熏习者。 凡夫二乘名意识熏习。 即是分别事识熏习。 初发意菩萨等者。 十解以上名意熏习。 即是业识熏习之义如前说也。 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者。 未得与诸佛法身之体相应故。 未得自在业与用相应故者。 未得与佛应化二身之用相应故。 已相应中。 法身菩萨者。 十地菩萨。 得无分别心者。 与体相应故。 与诸佛智用相应者。 以有如量智故。 自然修行者。 八地以上无功用故。 因言重显有五分中。 第四别明二种熏习竟在于前。 此下第五明二种熏尽不尽义。 欲明染熏违理而起故有灭尽。 净法之熏顺理而生。 与理相应故无灭尽。 文相可知。 显示正义分内正释之中。 大有二分。 第一释法章门竟在于前。 此下第二释义章门。 上立义中立二种义。 所谓大义及与乘义。 今此文中。 正释大义。 兼显乘义。 于中有二。 一者总释体相二大。 二者别解用大之义。 初中言自体相者。 总牒体大相大之义也。 次言一切凡夫乃至诸佛无有增减毕竟常住者。 是释体大。 上立义中言一者体大。 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次言从本以来性自满足以下。 释相大义。 上言二者相大。 谓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文中有二。 一者直明性功德相。 二者往复重显所以。 问意可知。 答中有二。 总答。 别显。 别显之中。 先明差别之无二义。 后显无二之差别义。 此中亦二。 略标。 广释。 略标中言。 以依业识生灭相示者。 生灭相内有诸过患。 但举其本。 故名业识。 对此诸患。 说诸功德也。 此云何示以下。 别对众过以显德义。 文相可知复次真如用者。 以下第二别释用大之义。 于中有二。 总明。 别释。 初中亦二。 一者对果举因。 二牒因显果。 初举因中亦有三句。 先行。 次愿。 后明方便。 初言诸佛本在因地乃至摄化众生者。 举本行也。 次言立大誓愿乃至尽于未来者。 举本愿也。 次言以取众生乃至真如平等者。 是举智悲大方便也。 以有以下。 第二显果。 于中亦三。 初言以有如是大方便智者。 牒前因也。 次言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者。 自利果也。 自然以下。 正显用相。 此中三句。 初言不思议业种种之用者。 明用甚深也。 次言则与真如等遍一切处者。 显用广大也。 又亦以下。 明用无相而随缘用。 如摄论言譬如摩尼天鼓无思成自事。 此之谓也。 总明用竟。 此用以下第二别释。 于中有三。 总标。 别解。 往复除疑。 别解中亦有二。 一者直显别用。 二者重牒分别。 初中亦二。 先明应身。 后显报身。 初中言依分别事识者。 凡夫二乘未知唯识。 计有外尘。 即是分别事识之义。 今见佛身。 亦计心外顺意识义。 故说依分别事识见。 此人不知依自转识能现色相。 故言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 然其所见有分齐色。 即无有边离分齐相。 彼人唯取有分齐义。 未解分齐则无有边。 故言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也。 报身中言依于业识者。 十解以上菩萨。 能解唯心。 无外尘义。 顺业识义以见佛身。 故言依于业识见也。 然此菩萨知其分齐即无分齐。 故言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乃至不毁不失也。 此无障碍不思议事。 皆由六度深行之熏。 及与真如不思议熏之所成就。 依是义故名为报身。 故言乃至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也。 然此二身。 经论异说。 同性经说秽土成佛。 名为化身。 净土成道。 名为报身。 金鼓经说。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相。 名为应身。 随六道相所现之身。 名为化身。 依摄论说。 地前所见。 名变化身。 地上所见。 名受用身。 今此论中。 凡夫二乘所见六道差别之相。 名为应身。 十解已上菩萨所见离分齐色。 名为报身。 所以如是有不同者。 法门无量。 非唯一途。 故随所施设。 皆有道理。 故摄论中为说在前散心所见有分齐相。 故属化身。 今此论中明此菩萨三昧所见离分齐相。 故属报身。 由是道理。 故不相违也。 又凡夫所见以下。 第二重牒分别。 先明应身。 文相可知。 复次以下。 显报身相。 于中有二。 先明地前所见。 后显地上所见。 初中言以深信真如法故少相而见者。 如十解中。 依人空门。 见真如理。 是相似解。 故名少分也。 若得净心以下。 显地上所见。 若离业识则无见相者。 要依业识。 乃有转相及与现相。 故离业识。 即无见相也。 问曰以下。 往复除疑。 文相可见。 显示正义之内大分有二。 第一正释所立法义竟在于前。 复次以下第二开示从筌入旨之门。 于中有三。 总标。 别释。 第三总结。 总标中推求五阴色之与心者。 色阴名色。 余四名心也。 别释之中。 先释色观。 摧折诸色乃至极微。 永不可得。 离心之外无可念相。 故言六尘毕竟无念。 非直心外无别色尘。 于心求色亦不可得。 故言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也。 如人以下。 次观心法。 先喻。 后合。 合中言心实不动者。 推求动念已灭未生。 中无所住。 无所住故。 即无有起。 故知心性实不动也。 若能以下。 第三总结。 即得随顺者。 是方便观。 入真如门者。 是正观也。 对治邪执。 文亦有四。 一者总标举数。 二者依数列名。 三者依名辨相。 四者总显究竟离执。 列名中言人我见者。 计有总相宰主之者。 名人我执。 法我见者。 计一切法各有体性。 故名法执法执即是二乘所起。 此中人执。 唯取佛法之内初学大乘人之所起也。 第三辨相中。 先明人我见。 于中有二总标。 别释。 别释之中。 别显五种。 各有三句。 初出起见之由。 次明执相。 后显对治。 初执中言即谓虚空是如来性者。 计如来性同虚空相也。 第二中言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者。 如大品经云。 乃至涅槃如幻如梦。 若当有法胜涅槃者。 我说亦复如幻如梦故。 第三中言因生灭染义示现者。 如上文言。 以依业识生灭相示。 乃至广说故。 第四中言不离不断等者。 如不增不减疏中广说也。 第五中言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者。 如仁王经之所说故。 上来五执。 皆依法身如来藏等总相之主而起执故。 通名人执也。 法我见中。 亦有三句。 初明起见之由。 见有以下。 次显执相。 云何以下。 显其对治。 文相可知。 复次以下。 第四究竟离执之义。 于中有二。 先明诸法离言道理。 后显假说言教之意。 文相可见。 第三发趣分中有二。 一者总标大意。 二者别开分别。 初中言一切诸佛所证之道者。 是举所趣之道。 一切菩萨以下。 显其能趣之行。 欲明菩萨发心趣向佛所证道。 故言分别发趣道相也。 略说以下别开分别。 于中有三。 一者举数开章。 二者依数列名。 三者依名辨相。 第二中言信成就发心者。 位在十住。 兼取十信。 十信位中修习信心。 信心成就。 发决定心。 即入十住。 故名信成就发心也。 解行发心者。 在十回向。 兼取十行。 十行位中。 能解法空。 随顺法界。 修六度行。 六度行纯熟。 发回向心。 入向位故。 言解行发心也。 证发心者。 位在初地以上。 乃至十地。 依前二重相似发心。 证得法身发真心也。 第三辨相。 文中有三。 如前次第说三心故。 初发心内。 亦有其三。 一明信成就之行。 二显行成发心之相。 三叹发心所得功德。 初中亦二。 先问。 后答。 问中言依何等人者。 是问能修之人。 修何等行者。 问其所修之行。 得信成就堪能发心者。 对发心果。 问其行成也。 答中有二。 一者正答所问。 二者举劣显胜。 正答之内。 对前三问。 初言依不定聚众生者。 是答初问。 显能修人。 分别三聚。 乃有多门。 今此文中。 直明菩萨十解以上。 决定不退。 名正定聚。 未入十信。 不信因果。 名邪定聚。 此二中间。 趣道之人。 发心欲求无上菩提。 而心未决或进或退。 是谓十信。 名不定聚。 今依此人明所修行也。 有熏习以下。 次答第二问。 明不定人所修之行。 言有熏习善根力者。 依如来藏内熏习力。 复依前世修善根力。 故今得修信心等行也。 言信业果报能起十善者。 起福分善也。 厌生死苦求无上道者。 发道分心也。 得值诸佛修行信心者。 正明所修道分善根。 所谓修行十种信心。 其相具如一道章说也。 迳一万劫以下。 答第三问。 明其信心成就之相。 于中有二。 一者举时。 以明信成发心之缘。 二者约聚。 显其发心所住之位。 初中言至一万劫信心成就者。 谓于十信迳十千劫。 信心成就。 即入十住如本业经云。 是信想菩萨。 于十千劫行十戒法。 当入十住心。 入初住位。 解云。 此中所入初住位者。 谓十住初发心住位。 此位方得不退信心。 是故亦名信入十心。 非谓十解以前十信。 何以得知而其然者。 如仁王经云。 习种姓有十心。 已超二乘一切善地。 此习忍已前行十善菩萨。 有退有进。 犹如轻毛随风东西。 虽以十千劫行十正道。 发菩提心。 乃当入习忍位。 以是文证。 故得知也。 经言十千。 即此一万也。 言佛菩萨教令发心等者。 发心之缘。 乃有众多。 今略出其二种胜缘也。 如是以下。 显其发心所住之位。 言信心成就乃至入正定聚者。 即入十解初发心住。 以之故言毕竟不退也。 即时正在习种性位。 故言名住如来种中也。 其所修行随顺佛性。 是故亦言正因相应。 上来正答前三问竟。 若有以下。 举劣显胜。 十信位内。 有胜有劣。 胜者如前进入十住。 劣者如此退堕二乘地。 如摄大乘论云。 诸菩萨在十信位中。 修大乘未坚固。 多厌怖生死。 慈悲众生心犹劣薄。 喜欲舍大乘本愿。 修小乘道。 故言欲修行小乘。 大意如是。 文相可知。 上来明信成之行。 复次以下是第二显发心之相。 于中有二。 一者直明。 二者往复除疑初中言直心者。 是不曲义。 若念真如。 则心平等。 更无别岐。 何有回曲。 故言正念真如法故。 即是二行之根本也。 言深心者。 是穷原义。 若一善不备。 无由归原。 归原之成。 必具万行。 故言乐集一切诸善行故。 即是自利行之本也。 大悲心者。 是普济义。 故言欲拔众生苦故。 即利他行之本也。 发此三心。 无恶不离。 无善不修。 无一众生所不度者。 是名无上菩提心也。 问曰以下。 往复除疑。 问意可见。 答中有二。 直答。 重显。 初直答中。 有喻。 有合。 略说以下。 重显可知。 菩萨发是心故以下。 第三显其发心功德。 于中有四。 初显胜德。 次明微过。 三通权教。 四叹实行。 初中二句。 则得少分见法身者。 是明自利功德。 十解菩萨。 依人空门见于法界。 是相似见。 故言少分也。 随其愿力以下。 显利他德。 能现八种利益众生者。 如华严经叹十住初发心住云。 此发心菩萨。 得如来一身无量身。 悉于一切世间示现成佛故。 然是以下。 显其微过。 如修多罗以下。 第三会通权教。 如本业经云。 七住以前为退分。 若不值善知识者。 若一劫乃至十劫。 退菩提心。 如净目天子。 法才王子。 舍利弗等。 欲入第七住。 其间值恶知识因缘故。 退入凡夫不善恶中。 乃至广说。 今释此意但是权语。 非实退也。 又是菩萨以下。 第四叹其实行。 永无怯弱。 即成彼经是权非实也。 第二解行发心中。 言第一阿僧祇将欲满故于真如法深解现前者。 十回向位。 得平等空。 故于真如深解现前也。 地前一阿僧祇欲满故也。 是举解行所得发心。 次言以知法性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等行者。 十行位中得法空故。 能顺法界修六度行。 是显发心所依解行也。 证发心中。 在文有二。 一者通约诸地明证发心。 二者别就十地显成满德。 初中有四。 一标位地。 二明证义。 是菩萨以下。 第三叹德。 发心相以下。 第四显相。 第二中言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者。 转识之相。 是能见用。 对此能见说为境界。 以此诸地所起证智。 要依转识而证真如。 故对所依假说境界。 直就证智。 即无能所。 故言证者无境界也。 第四中言真心者。 谓无分别智。 方便心者。 是后得智。 业识心者。 二智所依阿梨耶识。 就实而言。 亦有转识及与现识。 但今略举根本细相。 然此业识非发心德。 但为欲显二智起时。 有是微细起灭之累。 不同佛地纯净之德。 所以合说为发心相耳。 功德成满。 以下第二别显成满功德。 于中有二。 一者直显胜德二者往复除疑。 初中言功德成满者。 谓第十地因行成满也。 色究竟处示高大身。 乃至名一切种智等者。 若依十王果报别门。 十地菩萨第四禅王。 在于色究竟天成道。 则是报佛他受身。 如十地经摄报果中云。 九地菩萨作大梵王。 主二千世界。 十地菩萨作魔醯首罗天王。 主三千世界。 楞伽经言。 譬如阿梨耶识。 顿分别自心现身器世界等。 报佛如来亦复如是。 一时成就诸众生界。 置究竟天净妙宫殿修行清净之处。 又下颂言。 欲界及无色。 佛不彼成佛。 色界中上天。 离欲中得道。 梵网经云。 尔时释迦牟尼佛。 在第四禅魔醯首罗天王宫。 与无量大梵天王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 说莲华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是时释迦身放慧光。 从此天王宫乃至莲华台藏世界。 是时释迦牟尼佛。 即擎接此世界大众。 至莲华台藏世界百万亿紫金光明宫中。 卢舍那佛坐百万莲华赫赫光明座上。 时释迦佛及诸人众一时礼敬卢舍那佛。 尔时卢舍那佛即大欢喜。 是诸佛子谛听。 善思修行。 我已百万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 初舍凡夫。 成等正觉。 为卢舍那。 住莲华藏世界海。 其台周遍有千叶。 一叶一世界。 为千世界。 我化作为千释迦。 据千世界。 复就千叶世界。 复有百亿四天下。 百亿菩萨释迦。 坐百亿菩提树下。 如是千叶上佛。 是吾化身。 千百亿释迦。 是千释迦化身。 吾为本源。 名为卢舍那。 偈言。 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华台。 乃至广说。 此等诸文。 准释可知。 问曰以下第二遣疑。 二番问答。 即遣二疑。 初答中有三。 先立道理。 次举非。 后显是。 初中言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者。 是立道理。 谓一切境界。 虽非有边。 而非无边。 不出一心故。 以非无边故。 可得尽了。 而非有边故。 非思量境。 以之故言离想念也。 第二举非中。 言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等者。 明有所见故有所不见也。 第三显是中。 言离于见想无所不遍者。 明无所见故无所不见也。 言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者。 佛心离想。 体一心原。 离妄想故。 名心真实。 体一心故。 为诸法性。 是则佛心为诸妄法之体。 一切妄法皆是佛心之相。 相现于自体。 自体照其相。 如是了知。 有何为难。 故言自体显照一切妄法。 是谓无所见故无所不见之由也。 次遣第二疑。 答中言镜若有垢色像不现。 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者。 法身如本质。 化身似影像。 今据能现之本质。 故言法身不现。 如摄大乘显现甚深中言。 由失故尊不现。 如月相于破器。 释曰。 诸佛于世间不显现。 而世间说诸佛身常住云何不显现。 譬如于破器中水不得住。 水不住故。 于破器中实有月不得显现。 如是诸众生。 无奢摩他软滑相续。 但有过失相续。 于彼实有诸佛亦不显现。 水譬奢摩他软滑性故。 此二论文。 同说佛现及不现义。 然其所喻少有不同。 今此论中以镜为喻有垢不现者。 约机而说。 见佛机熟。 说为无垢。 有障未熟。 名为有垢。 非谓烦恼现行。 便名有垢不见。 如善星比丘。 及调达等。 烦恼心中能见佛故。 摄大乘中破器为喻。 明有奢摩他乃得见佛者。 是明过去修习念佛三昧相续。 乃于今世得见佛身。 非谓今世要于定心乃能见佛以散乱心亦见佛故。 如弥勒所问经论中言。 又经说诸禅为行处。 是故得禅者。 名为善行诸行。 此论中不必须禅乃初发心。 所以者何。 佛在世时。 无量众生皆亦发心。 不必有禅故。 修行信心分中有三。 一者举人略标大意。 二者就法广辨行相。 三者示其不退方便。 初中言依未入正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者。 上说发趣道相中。 言依不定聚众生。 今此中言未入正定。 当知亦是不定聚人。 然不定聚内。 有劣有胜。 胜者乘进。 劣者可退。 为彼胜人故说发趣。 所谓信成就发心。 乃至证发心等。 为令胜人次第进趣故也。 为其劣者故说修信。 所谓四种信心五门行等。 为彼劣人信不退故也。 若此劣人修信成就者。 还依发趣分中三种发心进趣。 是故二分所为有异。 而其所趣道理无别也。 何等以下第二广释。 初发二问。 后还两答。 答信中言信根本者。 真如之法。 诸佛所归。 众行之原。 故曰根本也。 余文可知。 答修行中。 在文有三。 一举数总标。 二依数开门。 三依门别解。 初中言能成此信者。 有信无行。 即信不熟。 不熟之信。 遇缘便退。 故修五行以成四信也。 第二开门中。 言止观门者。 六度之中。 定慧合修。 故合此二为止观门也。 第三别解。 作二分释。 前四略明。 后一广说。 初中亦二。 一者别明四种修行。 复次若人以下。 第二示修行者除障方便。 此第二中亦有二句。 先明所除障碍。 后示能除方法。 方法中言礼拜诸佛者。 此总明除诸障方便。 如人负债依付于王。 则于债主无如之何。 如是行人礼拜诸佛。 诸佛所护。 能脱诸障也。 忏悔以下。 别除四障。 四障是何。 一者诸恶业障。 忏悔除灭。 二者诽谤正法。 劝请灭除。 三者嫉妒他胜。 随喜对治。 四者乐着三有。 回向对治。 由是四障。 能令行者不发诸行。 不趣菩提。 故修如是四行对治。 是义具如瑜伽论说。 又此忏悔等四种法。 非直能除诸障亦乃功德无量。 故言免诸障善根增长。 是义广说。 如金鼓经也。 止观门中。 在文有二。 一者略明。 二者广说。 初略中言谓止一切境界相者。 先由分别作诸外尘。 今以觉慧破外尘相。 尘相既止。 无所分别。 故名为止也。 次言分别生灭相者。 依生灭门。 观察法相。 故言分别。 如瑜伽论菩萨地云。 此中菩萨。 即于诸法无所分别。 当知名止。 若于诸法胜义理趣。 及诸无量安立理趣。 世俗妙智。 当知名观。 是知依真如门。 止诸境相。 故无所分别。 即成无分别智。 依生灭门。 分别诸相。 观诸理趣。 即成后得智也随顺奢摩他观义。 随顺毗钵舍那观义者。 彼云奢摩他。 此翻云止。 毗钵舍那。 此翻云观。 但今译此论者。 为别方便及与正观。 故于正观仍存彼语。 若具存此语者。 应云随顺止观义。 及随顺观观义。 欲显止观双运之时即是正观。 故言止观及与观观。 在方便时。 止诸尘相。 能顺正观之止。 故言随顺止观。 又能分别因缘相故。 能顺正观之观。 故言随顺观观。 云何随顺以下。 正释此义。 渐渐修习者。 是明能随顺之方便现在前者。 是显所随顺之正观也。 此中略明止观之义。 随相而论。 定名为止。 慧名为观。 就实而言。 定通止观。 慧亦如是。 如瑜伽论声闻地云。 复次如是心一境性。 或是奢摩他品。 或是毗钵舍那品。 若于九种心住中心一境性。 名奢摩他品。 若于四种慧行中心一境性。 名毗钵舍那品。 云何名为九种心住。 谓有苾刍。 令心内住。 等住。 安住。 近住。 调顺。 寂静。 最极寂静。 专住一趣。 及与等持。 如是名为九种心住。 云何内住。 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 摄录其心。 系在于内。 不外散乱。 故名内住。 云何等住。 谓即最初所系缚心。 其性粗动。 未能令其等遍住故。 次即于此所缘境界。 以相续方便。 澄净方便。 挫令微细。 遍摄令住。 故名等住。 云何安住。 谓若此心虽复如是内住等住。 然由失念。 于外散乱。 还复摄录安置内境。 故名安住。 云何近住。 谓彼先应如是如是亲近念住。 由此念故。 数数作意内住其心。 不令是心远住于外。 故名近住。 云何调顺谓种种相。 令心散乱。 所谓五尘三毒男女等相。 故彼先应取彼诸相为过患想。 由如是相增上力故。 于彼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 故名调顺。 云何寂静。 谓有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伺。 贪欲不善等诸随烦恼。 令心扰动。 故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 由此增上力故。 于彼心不流散。 故名寂静。 云何最极静。 谓失念故。 即彼二种暂现行时。 随所生起。 然不忍受。 寻即反吐。 故名最极静。 云何名为专住一趣。 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 故名专住一趣。 云何等持。 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 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 故名等持。 又如是得奢摩他者。 复即由是四种作意。 方能修习毗钵舍那。 故此亦是毗钵舍那品。 云何四种毗钵舍那。 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故。 于诸法中能正思择。 最极思择。 周遍寻思。 周遍伺察。 是名四种。 云何名为能正思择。 谓于净行所缘境界。 或于善巧所缘境界。 或于善行所缘。 能正思择尽所有性。 云何名为最极思择。 谓即于彼所缘境界。 最极思择如所有性。 云何名为周遍寻思。 谓于彼所缘境界。 由慧俱行。 有分别作意。 取彼相状。 周遍寻思云何名为周遍思察。 谓即于彼境。 审谛推求。 周遍伺察。 乃至广说。 寻此文意。 乃说声闻止观法门。 然以此法趣大乘境。 即为大乘止观之行。 故其九种心住。 四种慧行。 不异前说。 大乘境者。 次下文中当广分别依文消息也止观之相。 略义如是。 若修以下第二广辨于中有二。 先明别修后显双运别修之内先止。 后观先明止中。 即有四段。 一明修止方法二显修止胜能。 三辨魔事。 四示利益。 初方法中。 先明能入人。 后简不能者初中言住静处者。 是明缘具。 具而言之。 必具五缘。 一者闲居静处。 谓住山林。 若住聚落。 必有喧动故。 二者持戒清净。 谓离业障。 若不净者。 必须忏悔故。 三者衣食具足。 四者得善知识。 五者息诸缘务。 今略举初。 故言静处。 言端坐者。 是明调身。 言正意者。 是显调心。 云何调身。 委悉而言。 前安坐处。 每令安稳。 久久无妨。 次当正脚若半跏坐。 以左脚置右髀上。 牵来近身。 令左脚指与右髀齐。 若欲全跏。 即改上右脚必置左髀上。 次左脚置右髀上。 次解宽衣带。 不坐时落。 次当安手。 以左手掌置右手上。 累手相对。 顿置左脚上。 牵来近身当心而安。 次当正身。 前当摇动其身。 并诸支节。 依七八反如自按摩法。 勿令手足差异。 正身端直。 令肩骨相对。 勿曲勿耸。 次正头颈。 令鼻与脐相对。 不偏不邪。 不仰不卑。 平面正住。 今总略说故言端坐也。 云何调心者。 末世行人。 正愿者少。 邪求者多谓求名利。 现寂静仪。 虚度岁月无由得定。 离此邪求。 故言正意。 直欲定心与理相应。 自度度他至无上道。 如是名为正意也不依以下。 正明修止次第。 显示九种住心。 初言不依气息。 乃至不依见闻觉知者。 是明第一内住之心。 言气息者。 数息观境。 言形色者。 骨琐等相。 空地水等。 皆是事定所缘境界。 见闻觉知。 是举散心所取六尘。 于此诸尘推求破坏。 知唯自心。 不复托缘。 故言不依。 不依外尘。 即是内住也。 次言一切诸相随念皆除者。 是明第二等住之心。 前虽别破气息等相。 而是初修。 其心粗动。 故破此尘。 转念余境。 次即于此一切诸相。 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 挫令微细。 随念皆除。 皆除驰想即是等住也。 次言亦遣除想者。 是明第三安住之心。 前虽皆除外驰之想。 而犹内存能除之想。 内想不灭。 外想还生。 是故于内不得安住。 今复遣此能除之想。 由不存内。 则能忘外。 忘外而静。 即是安住也。 次言以一切法本来无相。 念念不生念念不灭者。 是明第四近住之心。 由先修习念住力故。 明知内外一切诸法。 本来无有能想可想。 推其念念不生不灭。 数数作意而不远离。 不远离住。 即是近住也。 次言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者。 是明第五调顺之心。 诸外尘相念心散乱。 依前修习安住近住。 深知外尘有诸过患。 即取彼相为过患想。 由是想力折挫其心令不外散。 故名调顺也。 次言后以心除心者。 是明第六寂静之心。 诸分别想令心发动。 依前调顺。 弥觉其患。 即取此相为过患想。 由此想力转除动心。 动心不起。 即是寂静也。 次言心若驰散。 乃至念念不可得者。 是明第七最极寂静之心。 于中有二。 初言心若驰散即当摄来。 乃至唯心无外境界者。 是明失念暂驰散外尘。 而由念力能不忍受也。 次言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者。 是明失念还存内心。 而由修力寻即反吐也。 能于内外不受反吐。 是故名为最极寂静。 次言若从坐起去来。 乃至淳熟其心得住者。 是明第八专住一趣。 谓有加行有功用心。 故言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也。 无间无缺定心相续。 故言久习淳熟其心得住。 即是专住一趣相也。 次言以心住故渐渐猛利。 随顺得入真如三昧者。 是明第九等持之心。 由前淳熟修习力故。 得无加行无功用心。 远离沉浮。 任运而住。 故名等持。 等持之心住真如相。 故言得入真如三昧。 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者。 略显真如三昧力用。 由此进趣得入种性不退位故。 上来所说名能入者。 唯除以下。 简不能者。 修止方法竟在于前。 复次以下第二明修止胜能。 是明依前真如三昧。 能生一行等诸三昧。 所言一行三昧者。 如文殊般若经言。 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 法界一相。 系缘法界。 是名一行三昧。 入一行三昧者。 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阿难所闻佛法。 得念总持辩才智慧。 于声闻中虽为最胜。 犹住量数。 即有限碍。 若得一行三昧。 诸经法门。 一一分别。 皆悉了知。 决定无碍。 昼夜常说。 智慧辩才终不断绝。 若比阿难多闻辩才。 百千等分不及其一。 乃至广说。 真如三昧能生此等无量三昧。 故言真如是三昧根本也。 修止胜能竟在于前。 或有以下第三明起魔事。 于中有二。 略明。 广释。 略中亦二。 先明魔娆。 后示对治。 初中言诸魔者。 是天魔也。 鬼者。 堆惕鬼也。 神者。 精媚神也。 如是鬼娆乱佛法。 令堕邪道。 故名外道。 如是诸魔乃至鬼神等。 皆能变作三种五尘。 破人善心。 一者作可畏事。 文言坐中现形恐怖故。 二者作可爱事。 文言或现端政男女故。 三非违非顺事。 谓现平品五尘。 动乱行人之心。 文言等相故。 当念以下。 次明对治。 若能思惟如前诸尘。 唯是自心分别所作。 自心之外。 无别尘相。 能作是念。 境相即灭。 是明通遣诸魔鬼神之法。 别门而言。 各有别法。 谓治诸魔者。 当诵大乘诸治魔。 咒咀念诵之。 堆惕鬼者。 或如虫蝎。 缘人头面。 攒刺。 或复击攊人两掖下。 或乍抱持于人。 或言说音声喧喧。 及作诸兽之形。 异相非一。 来恼行者。 则应闭目一心忆而作如是言。 我今识汝。 汝是此阎浮提中食火臭香偷腊吉支。 即见汝喜。 汝破戒种。 我今持戒。 终不畏汝。 若出家人。 应诵戒律。 若在家人。 应诵菩萨戒本。 若诵三归五戒等。 鬼便却行匍匐而出也。 精媚神者。 谓十二时狩。 能变化作种种形色或作少男女相。 或作老宿之形。 及可畏身等。 非一众多。 恼乱行者。 其欲恼人。 各当其时来。 若其多于寅时来者。 必是虎兕等。 多于卯时来者。 必是兔獐等。 乃至多于丑时来者。 必是牛类等。 行者恒用此时。 则知其狩精媚。 说其名字呵啧即当谢灭。 此等皆如禅经广说。 上来略说魔事对治。 或现以下第二广释。 于中有三。 一者广显魔事差别。 以是义故以下。 第二明其对治。 应知外道以下。 第三简别真伪。 初中即明五双十事。 一者现形说法为双。 二者得通起辩为双。 谓从或令人以下。 乃至名利之事也。 三者起惑作业为双。 谓又令使人以下。 乃至种种牵缠也。 四者入定得禅为双。 谓从亦能使以下。 乃至使人爱着也。 五者食差颜变为双。 文处可见也。 问。 如见菩萨像等境界。 或因宿世善根所发。 云何简别。 判其邪正。 解云。 实有是事。 不可不慎。 所以然者。 若见诸魔所为之相。 谓是善相。 悦心取着。 则因此邪僻。 得病发狂。 若得善根所发之境。 谓是魔事。 心疑舍离。 即退失善利。 终无进趣。 而其邪正实难取别。 故以三法验之可知。 何事为三。 一以定研磨。 二依本修治。 三智慧观察。 如经言。 欲知真金。 三法试之。 谓烧。 打。 磨。 行人亦尔。 难可别识。 若欲别之。 亦须三试。 一则当与共事。 共事不知。 当与久共处。 共处不知。 智慧观察。 今藉此意以验邪正。 谓如定中境相发时邪正难了者。 应当深入定心。 于彼境中不取不舍。 但平等定住。 若是善根之所发者。 定力逾深。 善根弥发。 若魔所为。 不久自坏。 第二依本修治者。 且如本修不净观禅。 今则依本修不净观。 若如是修境界增明者。 则非伪也。 若以本修治渐渐坏灭者。 当知是邪也。 第三智慧观察者。 观所发相。 推验根原。 不见生处。 深知空寂。 心不住着。 邪当自灭。 正当自现。 如烧真金。 其光色若。 是伪亦尔。 此中定譬于磨。 本犹于打。 智慧观察类以火烧。 以此三验。 邪正可知也。 问。 若魔能令我心得定。 定止邪正。 如何简别。 解云。 此处微细。 甚难可知。 且依先贤之说。 略示邪正之岐。 依如前说九种心住门次第修习。 至第九时。 觉其支体运运而动。 当动之时。 即觉其身如云如影。 若有若无。 或从上发。 或从下发。 或从腰发。 微微遍身。 动触发时。 功德无量。 略而说之。 有十种相。 一静定。 二空虚。 三光净。 四喜悦。 五倚乐。 六善心生起。 七知见明了。 八无诸累缚。 九其心调柔。 十境界现前。 如是十法。 与动俱生。 若具分别。 则难可尽。 此事既过。 复有余触次第而发。 言余触者。 略有八种。 一动。 二痒。 三凉。 四暖。 五轻。 六重。 七涩八滑。 然此八触。 未必具起。 或有但发二三触者。 发时亦无定次。 然多初发动触。 此是依粗显正定相。 次辨邪相。 邪相略出十双。 一增减。 二定乱。 三空有。 四明闇。 五忧喜。 六苦乐。 七善恶。 八愚智。 九脱缚。 十强柔。 一增减者。 如动触发时。 或身动手起。 脚亦随动。 外人见其兀兀如睡。 或如着鬼。 身手足纷动。 此为增相。 若其动触发时。 若上若下。 未及遍身。 即便坏灭。 因此都失境界之相。 坐时萧索。 无法持身。 此为减相。 二定乱者。 动触发时。 识心及身。 为定所缚。 不得自在。 或复因此便入邪定。 乃至七日。 此是定过。 若动触发时。 心意余乱举。 缘异境。 此为乱过也。 三空有者。 触发之时。 都不见身。 谓证空定。 是为空过。 若触发时。 觉身贤实。 犹如木石。 是为有过也。 四明闇者。 触发之时。 见外种种光色。 乃至日月星辰。 是为明过。 若触发时。 身心闇昧。 如入闇室。 是为闇过也。 五忧喜者。 触发之时。 其心热恼憔悴不悦。 是为忧失。 若触发时。 心大踊悦。 不能自安。 是为喜失也。 六苦乐者。 触发之时。 觉身支体处处痛恼。 是为苦失。 若触发时。 知大快乐。 贪着缠缚。 是为乐失也。 七善恶者。 触发之时。 念外散善。 破坏三昧。 是为善失。 若触发时。 无惭愧等诸恶心生。 是恶失也。 八愚智者。 触发之时。 心识迷惑。 无所觉了。 是为愚失。 若触发时。 知见明利。 心生邪觉。 是为智失也。 九缚脱者。 或有五盖。 及诸烦恼。 覆障心识。 是为缚失。 或谓证空得果。 生增上慢。 是为脱失也。 十强柔者。 触发之时。 其身刚强。 犹如瓦石。 难可回转。 是为强失。 若触发时。 心志软弱。 易可败坏。 犹如软渥。 不堪为器。 是为柔失也。 此二十种邪定之法。 随其所发。 若不识别。 心生爱着。 因或失心狂乱。 或哭或笑。 或惊漫走。 或时自欲投岩起火。 或时得病。 或因致死。 又复随有如是发一邪法。 若与九十五种外道鬼神法中一鬼神法相应。 而不觉者。 即念彼道。 行于彼法。 因此便入鬼神法门。 鬼加其势。 或发诸邪定。 及诸辩才。 知世吉凶。 神通奇异。 现希有事。 感动众人。 世人无知。 但见异人。 谓是贤圣。 深心信伏。 然其内心专行鬼法。 当知是人远离圣道。 身坏命终。 堕三恶趣。 如九十六外道经广说。 行者若觉是等邪相。 应以前法验而治之。 然于其中亦有是非。 何者。 若其邪定一向魔作者。 用法治之。 魔去之后。 则都无复毫厘禅法。 若我得入正定之时魔入其中现诸邪相者。 用法却之。 魔邪既灭。 则我定心明净。 犹如云除日显。 若此等相虽似魔作。 而用法治犹不去者。 当知因自罪障所发。 则应勤修大乘忏悔。 罪灭之后定当自显。 此等障相甚微难别。 欲求道者不可不知。 且止傍论。 还释本文。 上来广辨魔事差别。 以是已下。 第二明治。 言智慧观察者。 依自随分所有觉慧。 观诸魔事察而治之。 若不观察。 即堕邪道。 故言勿令堕于邪网。 此是如前三种验中。 正为第三智慧观察。 言当勤正念不取不著者。 总显三中前之二法。 今于此中大乘止门。 唯修理定。 更无别趣。 故初定研。 并依本修。 更无别法。 所以今说当依本修大乘止门正念而住。 不取不著者。 邪不干正。 自然退没。 当知若心取着。 则弃正而成邪。 若不取着。 则因邪而显正。 是知邪正之分。 要在着与不着。 不着之者。 无障不离。 故言远离是诸业障也。 应知外道以下。 第三简其真伪。 于中有二。 初举内外以别邪正。 先邪。 后正。 文相可知。 若诸以下。 次对理事以简真伪。 于中初显理定是真。 行者要修真如三昧。 方入种性不退位中。 除此更无能入之道。 故言不习无有是处。 然种性之位有其二门。 一十三住门。 初种性住。 种性者。 无始来有。 非修所得。 义出瑜伽及地持论。 二六种性门。 初习种性。 次性种性者。 位在三贤。 因习所成。 出本业经及仁王经。 于中委悉。 如一道义中广说也。 今此中言如来种性者。 说第二门习种性位也。 以修世间以下。 次显事定之伪。 谓不净观安那槃念等。 皆名世间诸三昧也。 若人不依真如三昧。 直修此等事三昧者。 随所入境。 不离取着。 取着法者。 必著于我。 故属三界。 与外道共也。 如智度论云。 诸法实相。 其余一切皆是魔事。 此之谓也。 上来第三明魔事竟。 第四利益。 后世利益。 不可具陈。 故今略示现在利益。 总标。 别显。 文相可知。 别明止门竟在于前。 第二明观。 于中有三。 初明修观之意。 次显修观之法。 其第三者。 总结劝修。 第二之中。 显四种观。 一法相观。 谓无常。 苦。 流转。 不净。 文相可知。 如是当念以下。 第二明大悲观。 作是思惟以下。 第三明誓愿观。 以起如是以下。 第四明精进观。 依此四门。 略示修观也。 唯除坐时以下。 第三总结劝修。 上来第一别明止观。 若行以下第二合修。 于中有三。 一总标俱行。 第二别明行相。 三者总结。 第二之中。 显示二义。 先明顺理俱行止观。 后显对障俱行止观。 初中言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者。 依非有门以修止行也。 而复即念业果不失者。 依非无门以修观行也。 此顺不动实际建立诸法。 故能不舍止行而修观行。 良由法虽非有而不堕无故也。 次言虽念善恶业报而即念性不可得者。 此顺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故能不废观行而入止门。 由其法虽不无而不常有故也。 若修以下。 对障分别。 若修止者。 离二种过。 一者正除凡夫住着之执。 遣彼所著人法相故。 二者兼治二乘怯弱之见。 见有五阴怖畏苦故。 若修观者。 亦离二过。 一者正除二乘狭劣之心。 普观众生起大悲故。 二者兼治凡夫懈怠之意。 不观无常懈怠发趣故。 以是义故以下。 第三总结俱行。 一则顺理无偏必须俱行。 二即并对二障必应双遣。 以是二义不相舍离。 故言共相助成等也。 止观二行既必相成。 如鸟两翼。 似车二轮。 二轮不具。 即无运载之能。 一翼若阙。 何有翔空之势。 故言止观不具。 则无能入菩提之道也。 修行信心分中有三。 一者举人略标大意。 二者就法广辨行相。 此之二段竟在于前。 复次众生以下第三示修行者不退方便。 于中有二。 先明初学者畏退堕。 后示不退转之方便。 此中有三。 一者明佛有胜方便。 二者别出修多罗说。 若观以下。 第三释经所说意趣。 若观法身毕竟得生者。 欲明十解以上菩萨。 得少分见真如法身。 是故能得毕竟往生。 如上信成就发心中言以得少分见法身故。 此约相似见也。 又复初地已上菩萨。 证见彼佛真如法身。 以之故言毕竟得生。 如楞伽经叹龙树菩萨云。 证得欢喜地。 往生安乐国故。 此中论意约上辈人明毕竟生。 非谓未见法身不得往生也。 住正定者。 通论有三。 一者见道以上方名正定。 约无漏道为正定故。 二者十解以上名为正定。 住不退位为正定故。 三者九品往生皆名正定。 依胜缘力得不退故。 于中委悉。 如无量寿料简中说。 劝修分中在文有六。 一者总结前说。 二者若有众生以下举益劝修。 三者假使有人以下信受福胜。 四者其有众生以下毁谤罪重。 五者当知以下引证。 六者是故以下结劝。 第二文中即有二意。 先正劝修究竟以下示其胜利。 此中二句初示所得果胜。 后明能修人胜。 第三段中有二。 先明一食之顷正思福胜。 后显一日一夜修行功德无边。 第四段中有四。 先明毁谤罪重。 是故以下第二试劝。 以深以下第三释罪重意。 一切如来以下第四转释断三宝种之意。 余之文可见。 一部之论有三分中。 正辨论宗竟在于前。 此后一颂。 第三总结。 于中上半。 结前五分。 下之二句。 回向六道。 起信论疏卷下(终) 发布时间:2024-05-06 08:09:3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