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乘起信论内义略探记 内容: 大乘起信论内义略探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4册No. 1849大乘起信论内义略探记No. 1849[cf. No. 1666]大乘起信论内义略探记太贤作今释此论。 粗开二门。 一述论大意。 二探论中义。 初大意者。 夫以真源寂寥。 匪识所测。 法性虚凝。 罔言修诠。 但以大悲无息。 教网亘苦海。 而济人天之鱼。 慧日无私。 瑞光照暗夜。 以惊长睡之梦矣。 如来灭后。 有菩萨之。 厥号马鸣。 道超三贤。 位阶十圣。 明慧内融。 慈悲外被。 精穷奥旨。 审察物机。 巧知性欲。 造论当时。 其为论也。 理苞群典。 义括众诠。 文藻焕然。 宗途易了。 假使十方诸佛长时广叹。 食顷正思之福。 亦不能尽。 正道以之而隆。 邪道因此而替。 佛日再辉。 法转更复。 故摩耶经云。 如来灭后六百岁已。 九十六种诸外道等竞兴。 欲毁佛法。 有比丘名曰马鸣菩萨。 说法要。 降伏一切诸外道辈等也。 第二探义中有三门。 先明藏部摄。 次释题目。 后示其旨。 初者有二。 有三。 三藏者。 一素怛揽藏。 此云契经。 二毗奈耶藏。 此云调伏。 三阿毗达摩藏。 此云对法。 此经律论三以为能诠。 彼定戒慧三以为所诠。 如次配之。 二藏者。 一声闻藏。 二菩萨藏。 十二部者。 契经。 应颂。 记别。 讽诵。 自说。 缘起。 譬喻。 本事。 本生。 方广。 希法。 论义。 今此论是二藏之中菩萨藏摄。 三藏之中对法藏摄。 十二部中论议经摄也。 次释题目者。 大者。 当体为目。 包含为义。 乘者。 约喻为称。 运载为功。 法喻合举。 故名大乘。 大乘即是所信之境。 体能为义。 起信即是能信之心。 澄净为性。 心境合目。 故云大乘起信也。 论者。 是集义论也。 谓宾主往复。 折征奥义。 论量正理。 故名为论。 又大者。 约义有三。 一体大。 谓遍于一切凡夫小乘菩萨诸佛及一切器世间等。 无增减故。 二相大。 谓此体大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如水八德不异于水。 三用大。 谓报化二用。 初能成于世间因缘。 后能成出世间因果。 尽未来际。 不断化用也。 乘者约用。 即是佛性。 三位成运。 自性住佛性为所乘。 引出佛性为能乘。 至得果佛乘至处。 三义体用唯一心转。 又瑜伽显扬杂集庄严及十二门论等。 各释七种大性。 又余处有十大义。 因繁不述。 起者发起。 自有本觉内熏为因。 善友闻熏。 用大为缘。 于此胜境。 发净信心。 如水精珠。 唯识摄论各说三种信心。 又此论下说四种信心。 唯识论云。 一信实有。 谓于诸法实事理中。 深信忍故。 二信有德。 谓于三宝真性德中。 深信乐故。 三信有能。 谓于一切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 起希望故。 何故明信不言余行者。 信是行本。 故下云。 自信己性。 知心妄动。 修远离法。 又华严贤首品云。 信为道元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法。 断除疑网出爱流。 开示涅槃无上道等。 三百余颂叹信心德。 又净行品。 以百四十颂。 明信心德。 此中起信约信成就处说。 谓入住不退。 令前信心成根不失故也。 第三示其旨者。 于中略有八义。 一归敬三宝义。 二和合识义。 三四相义。 四本觉义。 五无明义。 六生灭因缘义。 亦名五意。 七六染义。 八佛身义也。 归敬三宝义。 此论三分。 谓序正流通。 释有三门。 一约论主。 二约论法。 三约益生。 初中三。 一论首三颂归敬请加。 即是论主起行所依。 二论曰下为物宣说正义。 论主法施之行。 三末后一颂结说回向。 即随行所起大愿。 是故三分俱成论主照显佛日法施群生之行愿。 余二如疏也。 三颂分二。 初二行颂明归敬三宝。 后一行颂申敬意。 前中亦二。 初归敬者。 显能归诚至。 二尽十方下明所敬深广。 前中三义。 一归者。 是趣向义。 命者。 己身性命。 生灵所重。 莫此为先。 今此论主得不坏信。 尽自重命。 归向三宝。 请加制述故。 二归者。 敬顺义。 命者。 诸佛教命。 此明论主敬奉如来教命传法利生。 三归者。 还源义。 谓众生六根。 从一心起。 而背自源。 驰散六尘。 今举命根。 总摄六情。 归一心源。 故云归命。 尽十方者。 二意。 一非直归一方三宝。 亦乃尽十方齐敬。 二十方内非归一二刹。 亦乃一一方所各无尽刹一切三宝。 此二行颂。 略有三释。 一云。 初一句总。 次三句明佛宝。 次三句明法宝。 后一句明僧宝。 一云。 初一行佛。 次二句法。 后二句僧。 一云。 初六句是佛。 次一是法。 后一是僧。 今约释明佛宝中四义。 一约三业。 谓遍知意业。 无碍身业。 悲救语业。 此三业胜。 如次配三句也。 二约二利。 谓初二句明自利德。 谓内有遍知之智。 外有无碍之色。 救世等句显利他德。 如大长者入于火宅救烧焚苦也。 三约三德。 谓大定大智大悲也。 者谓结德属人。 具上诸德者。 此即佛也。 四明文。 此明报化二身。 法身入法宝故。 遍知有二。 一具智。 遍知心真如门恒沙功德等。 二俗智。 遍知心生灭门缘起差别等。 理量齐鉴。 无倒遍知。 第二法宝中有四。 谓教理行果。 三句分二。 初一句表。 后二句释。 初中体即体大。 相即相大。 以用大中辨报化身。 是故体相二大是法身摄。 以彼用大依体相起会归本故。 云彼身之体相也。 下二句中。 法性等者释体大。 无量等者释相大(云云)。 第三僧宝中。 僧通凡圣。 宝唯圣位。 圣通大小。 菩萨为胜。 是故此中唯归地上大菩萨僧。 证理起行。 名如实修。 如实修行者。 是正体智也。 等者。 是后得智也。 并如下文及法集经宝性论说也。 第二申敬意中三意。 一为益众生。 二为佛种不断。 三为法久住。 四句分三。 一所为人者。 正是不定聚人。 兼是邪定正定二人。 又六位皆是所为。 即当初句也。 二所成益有二。 先离过益。 后成行益。 即当次二句也初中疑故迷真失乐。 执故起妄种苦也。 地论菩萨三种观于众生。 起大慈悲。 一离第一义乐。 二具足诸苦。 三于彼二颠倒。 解云。 真乐本有。 失而不知。 妄苦本空。 得而不觉。 于彼得失。 都无觉知。 故菩萨今生悲造论。 即下立义分显示正义中。 除疑悟真。 治执离苦故。 因缘分云。 远离痴慢。 出邪网故等。 故云除疑舍邪执。 此二成行者。 既于真不疑。 于邪不执。 未知于何乘起行。 谓于大乘以是究竟根本法故。 未知于是大乘起何等行。 谓起信心行。 以信是众行之本故。 故起大乘正信。 即下发趣道相。 及修行信心分。 成此行也。 三成益意者。 谓令众生离过满信成行成果。 故云佛种不断。 故华严云。 下佛种子于众生田。 生正觉牙。 是故能令佛宝不断等。 复次三宝种不断广说。 即当劝修利益分。 又有释云。 造论大意不出二种。 上半明为下化众生。 下半显为上弘佛道。 所以众生长没生死之海。 不趣涅槃之岸者。 只由疑惑邪执。 其疑二种。 一疑法障发心。 二疑门障修行。 初者大乘法体为多为一。 如其是一。 即无异法。 无异法故无诸众生。 菩萨为谁发弘誓愿。 若其多法。 即非一体。 非一体故物我各别。 何起同体大悲。 由此不得发心也。 疑门者。 如来所立教门众多。 若依何门。 初发修行。 若并可依。 不可顿入。 若依一二。 何去何就。 由此不得起行。 今遣此二疑。 故立一心法。 开二种门。 立一心者。 遣彼初疑。 明大乘法唯有一心。 一心之外更无别法。 但有无明。 迷自一心。 起诸波浪。 流转六道。 虽起六道之浪。 不出一心之海。 由一心作六道。 发弘誓愿。 六道不出一心故。 能起同体大悲。 故得发心也。 开二门者。 遣第二疑。 教门虽多。 初入修行唯有二门。 依真如门以修止行。 依生灭门而起观行。 止观双运。 万行斯备。 入此二门。 诸门皆达。 故能起行。 舍邪执者。 人执法执也。 上弘佛道者。 除二边疑。 起决定信。 信解大乘。 唯是一心。 故云大乘正信也。 舍二执分别。 得无分别智。 生如来家。 定绍佛位。 故云佛种不断。 如智论云。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智慧能度。 故举信智。 明弘佛道也。 和合识义。 略有二门。 先释五分八因。 后明其旨。 初中亦二。 初释五分。 后释八因。 前中有法者。 总举法义。 一心二门三大之法。 即是法体也。 能起大乘信根者。 辨法功能。 谓约真如门。 信理决定。 约生灭门。 业用不已。 约义大中。 信三宝不坏也。 信根者。 入住成根。 根二。 一能持义。 即自分不失。 二生后义。 即胜进上求也。 一言不自起。 制必有由。 名因缘分。 二由致既兴。 略表纲要。 令物生信。 名立义分。 三宗要既略。 广释生解。 名解释分。 释已生解。 依解起行。 有解无行。 是非所应。 故有修行信心分。 虽示行仪。 钝根懈慢。 举益劝修。 故有劝修行利益分也。 后释八因缘中。 初一是总。 后七是别。 总意明令有情离三苦二死得菩提涅槃。 故能造论也。 别中初者。 与立义分及解释分中显示正义及对治邪执作因缘。 若位配者。 三贤位也。 生灭门中。 本觉名如。 始觉名来。 始本无二。 名曰如来。 即显所证名如。 能证名来。 故诸众生未得正体智。 是如无来也。 第二者与发趣道相作因。 此当十信终心。 第三者与修行信心中四种信心及四修行文作因。 此当十信住心。 余四当十信初心。 四中为下中上。 后一策修。 三中上品生净土。 满信心故也。 立义分中。 法者。 大乘法体。 位通染净也。 义者。 大乘名义。 此心具三大义。 故名大也。 有二。 运转名乘。 即因乘果乘也。 众生心者。 出其法体。 所谓一如来藏心。 含和合不和合二识。 并在众生位。 若在佛地。 无和合义。 以始同本唯真如故。 今约随流众生中。 具此二识也。 摄一切世出世法者。 若随染成不觉。 即摄世间法也。 不变本觉及变染始觉摄出世法。 又显大乘异小乘。 良由此心通摄诸法。 诸法自体唯是一心。 不同小乘诸法各体。 此约生灭门辨。 若约真如门。 即融摄染净不分。 故通摄也。 解释分中三门。 一显示正义门。 谓正释所立大乘法义。 二对治邪执门。 谓既明正理灭除情或三分别发趣道相门。 谓遣人法耶执。 乃明趣正阶降也。 第二明和合意者。 一如来藏心含二义。 一不变自性绝相义。 即真如门。 谓非染净。 不生灭。 不动转。 平等一味。 众生即涅槃。 更不待灭。 凡夫弥勒同一际故。 二不守自性随缘义。 即生灭门。 谓随熏动成染净。 而性恒不动。 由不动故。 能成染净。 是故不动亦在动门也。 识二义中。 本觉是与生灭自体。 故经云。 如来藏者。 是善不善因。 受苦乐。 与因俱。 若生若灭等。 胜发云。 不染而染。 染而不染。 难可了知等。 是义。 此二门举体通融而不分。 体相无二。 名曰一心有二门。 如楞伽集一切佛法品云。 寂灭者名为一心。 一心者名如来藏。 此三真如门。 即释经本寂灭者名为一心。 一心生灭门。 即释一心者名如来藏。 又此心体有本觉。 而随无明。 动作生灭。 故此门中。 如来之性隐而不显。 名如来藏。 如下文云。 心生灭者。 依如来藏故。 有生灭心。 不生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为阿梨耶识。 此识有二种义。 一者觉义。 二者不觉义。 当知非但取生灭心为生灭门。 亦通取生灭自体及相。 皆在生灭门。 因义也。 所谓一心者。 染净诸法。 其性无二。 真妄二门。 不得有异。 故名为一。 此无二处。 与一切法而作中实。 不同虚空。 性自神解。 故名为心。 既其无二。 何处有一。 一无所有。 就谁曰心。 如是道理。 离言绝虑。 又名自内圣智证法。 谓若欲证见此一心者。 要须摧破所有诸法。 远离一切外尘分别。 即能作意。 自能通达。 由是圣智永离能所。 方得证会一心法门。 故名自圣智证法。 又此心名阿梨耶。 谓诸众生取为内我。 所以然者。 此心之体。 神解为性。 微细总缘。 似一似常。 故诸愚者。 以似为真。 取为内我。 我见所摄。 是正以所摄为藏。 是故二种我见永不起位。 即不成就阿赖耶名。 无能摄故亦无所摄。 又此识名如来藏。 谓一心随无明风流转。 今顺如理。 还归心源。 乘如而来。 故号如来也。 藏者是隐义。 如来法身隐显无二。 然众生无明所覆而无二。 如来隐而未显。 名如来藏。 如夫人经。 隐时名如来藏。 显时名法身也。 又能摄义。 谓一心诸佛所归。 故能摄藏一切如来也。 所摄义者。 谓如来至公。 摄诸众生以为自体。 如来所摄。 是故能摄所摄无异。 如经云。 法身即众生。 众生即法身。 法身与众生。 名异义一也。 真如门中。 一绝言真如。 谓文中离言说相等六句。 二依言真如。 谓不空空二真如也。 空真如者。 谓灭无一切烦恼之义。 及破数论等四宗外道执等也。 又破灭者。 计故也。 不空真如者。 满足常等四德之义。 论云。 常恒不变。 净法满足。 故名不空。 又此门中说理。 虽真如亦不可说。 而亦非无。 有佛无佛。 性相常住。 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等。 又假立真如实际等名如大品等经所说。 又说不动真际建立诸法。 不坏假名而说实相等也。 生灭门内。 理虽离相。 不守常性。 随缘流转。 虽随缘所染。 而自性清净。 又假立佛性本觉等名如涅槃华严等经所说。 又说自性清净心。 因无明风动。 不染而染。 染而不染等也。 今论所述。 楞伽经等。 通以二门为其宗体也。 为灭门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者。 夫人经云。 依如来藏故有生死。 依如来藏故有涅槃等也。 如不动之水为风所吹而作动水。 动静虽殊。 水体是一。 亦得依静水有动水。 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自性清净心。 名如来藏。 因无明风。 动作生灭。 能依所依俱入此门。 故不生不灭者。 是如来藏。 生灭者。 是七转识。 此二和合名阿梨耶。 生灭之心。 生灭无二相故。 心之生灭。 因无明成。 生灭之心。 从本觉起。 而无二体。 不相离。 故云和合。 如下云。 如大海水因风波动。 水相不相舍离。 此水之动是风相。 动之湿是水相。 以水举体动故。 水不离风也。 无动而非湿故。 动不离水。 心亦如是。 不生灭心。 举体动故。 心不离生灭。 生灭无非真故。 生灭不离心相。 故云和合。 此正不生灭心与生灭合。 以是随缘门故。 非生灭与不生灭合。 以不同本真如门故。 论云。 唯真不生。 单妄不成。 真妄和合。 方有所为也。 非一非异者。 若不生灭与生灭。 此二若一者。 生灭识相灭尽时。 真心可灭。 即随断。 若异者。 无明风熏动时。 静心体可不随缘。 即随通。 离此二边。 故云非一异。 又若一。 即无和合。 若异亦无和合。 非一异。 故得和合。 又真妄和合四句。 一如来藏。 唯不生灭。 如水湿性。 二转识。 唯生灭。 如水波浪。 三梨耶识。 亦生灭亦不生灭。 如海含动静。 四无明倒执。 非生灭非不生灭。 如起浪猛风非水非浪。 此四义中。 随举一义。 摄缘起义。 理无二相。 且约湿性不生义边。 动静不一。 故说水无浪中。 岂浪离水外别体。 此生灭与不生灭不二之心。 名阿梨耶识。 又阿梨耶及阿赖耶。 并梵言讹也梁朝真谛三藏。 训名翻无没。 今玄奘三藏约义翻为藏。 是摄藏义。 无没是不失义。 义一名异。 所摄名藏。 又能摄为名。 谓能藏自体于诸法中。 又能藏诸法于自体内。 故论云。 能藏所藏。 我爱执藏。 之此谓也。 此即依义立名也。 释心生灭中。 此识有二种义等者。 此义稍难。 今总括上下文。 略叙其意。 谓真如二义。 一不变义。 二随缘义。 无明二义。 一无体即空义。 二有用成事义。 此真妄中。 各由初义。 成真如门。 各由后义。 成生灭门。 此随缘真如。 及成事无明。 亦各二义。 一违自顺他义。 二违他顺自义。 无明中初违自顺他亦二。 一能返对诠示性功德。 二能知名义成净用。 违他顺自亦二。 一覆真理义。 二成妄心义。 真如中违他顺自亦二义。 一翻对妄染显自德义。 二内熏无明起净用。 违自顺他亦有二义。 一隐自真体义。 二显现妄法义。 此上真妄各四义中。 由无明中返对诠示义。 及真中翻妄显德义。 从此义得有本觉。 又由无明能知名义。 及真中内熏义。 得有始觉。 又由无明中覆真义。 及真中隐体义。 得有根本不觉。 又由无明中成妄义。 及真中现妄义。 得有枝末不觉。 此门中真妄各开四。 广即八门。 若约两和合成缘起。 即有四门。 谓二觉二不觉。 若本末不相离。 唯有二门。 谓觉与不觉。 若镕融总摄唯有一门。 谓一心生灭门。 又若约识分相门。 本觉本不觉在本识中。 余在生起识中。 若约本末不二门。 并在一本觉识中。 故云此识有二义也。 别释中。 本觉者。 调此心性离不觉相。 是觉照性。 如论云。 大智慧光明义等。 始觉者。 即此心体随无明缘。 动作妄念。 而本觉熏力故。 稍有觉用。 乃至究竟还向本觉也。 根本无明者。 梨耶识内根本无明。 不了真如一味。 论云。 依阿梨耶识。 说有无明。 不觉而起故。 枝末无明者。 无明所起一切染法。 即无明为因三细生。 此本识。 摄境界为缘六粗生。 此意识。 摄论云。 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 此中大意。 欲明本觉成不觉。 不觉成始觉。 始觉同本觉。 同本觉故即无不觉。 无不觉故即无始觉。 无始觉故即无本觉。 无本觉故平等平等。 离言绝虑。 是故佛果圆融。 萧焉无奇。 尚无始本之殊。 何有三身之异。 唯随物心现。 故说报化用也问。 何故真如门云即示。 生灭门云能示。 答。 真如门是不起门。 与所显体无异。 诠旨不别。 故云即示。 是是不起。 故唯示体。 生灭是起动门。 染净既异。 诠旨又分。 能所不同。 故不云即也。 问。 何故真如门直云体。 生灭门云自体等。 答。 所示三大义。 还在能示生灭中显。 故云自也。 问。 是不起故但示体者。 起动门唯示用。 答。 不起必不由起立。 不起故唯示体也。 起必由不起。 起含不起。 故起中具三大也。 问。 二门既起相摄者。 何故。 真如门唯示体。 生灭门具示三大。 答。 真如是泯相显实门。 不坏相而即泯。 故得摄生灭。 泯相而不存。 故但示体。 生灭是揽理成事。 不坏理而成事。 故得摄真如。 成事而理不失。 故示三大也。 问。 既泯相不存。 故示体者。 亦可揽理。 理不存故。 但示相用。 答。 不例。 凡生灭起。 必赖真揽理。 理不失。 真未必由生灭。 故泯相不存。 泯相不存故示体。 理不失故示三大。 是摄义是齐。 示义是别也。 问。 二门所摄事。 别不也。 答。 真如门事。 是分别性。 以说诸法不生不灭本来寂静。 但依妄念而有差别故。 生灭门事是依他性。 以说诸法因缘和合有业果故。 问。 既动静不一者可如来藏。 七识中何不在梨耶中。 答。 动静无二。 是梨耶识。 今既动静分。 而梨耶无别体。 故云不在中。 问。 梨耶通动静者。 不应唯生灭门。 答。 起静成动。 无别动体。 随动在灭门。 直非梨耶不具动静在生灭门中。 亦乃如来藏不动。 亦在此门。 问。 一识二义。 与一心二门何别。 答。 一心含二义。 所谓不变义。 及随缘义。 今此唯约一随缘门染净理事无二之相。 明此识故。 心义是宽。 该于二门。 识义是局。 唯在一门也。 四相义。 有二门。 一流转门。 二还源门。 约初亦二。 初述大意。 后方别说。 初大意者。 今此四相。 唯约真心随熏粗细差别。 寄说四相。 非约一刹那心。 若约一刹那心辨者。 如下文中明地上菩萨业识之心微细起灭。 此中异灭相等。 岂凡小能知。 又事识中。 粗相生住。 地上菩萨岂不能知。 是故十地已还具有微细四相。 于中灭相岂信能知。 故意稍异也。 于中二。 先总后别。 总者。 原夫心性离念。 无生无灭。 而有无明。 迷自心体。 违寂静性。 鼓动起念。 有生灭四相。 故由无明风力。 能念心体生住异灭。 从细至粗。 经云。 佛性随流成种种味等。 又云。 即此法身为诸烦恼之所漂动。 往来生死。 名为众生。 此论云。 自性清净心。 因无明风动等。 今约此义。 以明四相。 既鼓静心令动。 遂有微着不同先后际异。 约彼先际最微名生相。 乃至后际最粗名灭相。 故佛性论云。 一切有为法约前际。 与生相相应。 约后际与灭相相应。 约中际与住异相相应也。 别明者。 对彼下文约位别分。 其生相有一。 住四。 异二。 灭一。 生相一者。 是业相。 谓由无明。 不觉心动。 虽有起灭。 见相未分。 以无明力。 转彼净心。 至此最微。 名生相。 甚深微细。 唯佛所知。 论云。 无明所起识者。 乃至唯佛能知。 即三细中初一。 六染中初一。 五意中第一。 此等并同。 此生相摄也。 住相四者。 一转相。 谓无明力不觉前动即无动。 故转成能见。 二现相。 谓由无明依前能见不了无相。 遂令境界妄现。 此二及业相并在梨耶位。 属不相应心。 三智相。 谓由无明迷前自心所现之境。 妄起分别染净之相。 四相续相。 谓无明不了前所分别空无所有。 更复起念相应不断。 此二在分别事识细分之位。 属相应心。 无明与前生相和合。 转彼净心。 乃至此位行相犹细。 法执坚住。 名为住相。 即三细中后二。 及六粗中初二。 并五意中后四。 及六染中中四。 此等并同。 此住相摄。 异相二者。 一执取相。 二计名字相。 谓此无明迷前染净违顺之法。 更起贪瞋等人我见。 而执相计名。 取着转深。 此在事识粗分之位。 无明与住相和合。 转彼净心。 令至此位。 行相稍粗。 散动身口。 今诸业名为异相。 即六粗中中二。 及六染中初一。 并五意中后意识。 此等并同。 是此异相也。 灭相一者。 是起业相。 谓此无明不了善恶二业定招苦乐二报故。 广对诸缘。 造集诸业。 依业受果。 灭前异心。 令堕诸趣。 以无明力。 转彼净心。 至此后际。 行相最粗。 至此为周尽极。 故名灭相。 即六粗中第五相是也。 果报不可断。 故不论第六相。 是故三界四相唯一梦心。 皆因根本无明之力。 故经云。 无明住地其力最大。 能遍兴造一切趣生。 论云。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也。 又有释云。 问此中四相为异同时。 为是前后。 若同时者。 何故论说觉四位时差别。 若前后者。 何亦四相俱时而有。 答。 萨婆多宗云。 四相之此同时。 四用前后。 故觉时差别。 体同时故。 名俱时有也。 成实宗云。 四相前后。 然以本觉望四相即无前后。 故云同时而有也。 大乘秘密教云。 觉四相时。 前后浅深。 所觉四相。 俱时而有也。 生三。 住四。 异六。 灭七生相三者。 一业相。 谓由无明。 不觉念动。 虽有起灭。 相见未分。 如未来生相将至正用之时。 二转相。 谓依动念。 转成能见。 如未来生相至正用之时。 三现相。 谓依能见相。 境界已现。 如未来生相至现在时。 无明与此三。 相应熏动。 心体与相和合。 心随动转。 乃至现相。 如小乘未来心随其生相渐至现在。 大乘如来藏心随生至现。 义亦如是。 此三皆是梨耶位所有差别。 是名甚深三种生相。 住四者。 由无明。 与生和合。 迷所生心我我所。 故能生起四种住相。 谓我痴我见我爱我慢。 此四依生相起。 能相生心念令至住位因而住。 故名住相。 此四在第七识。 异相六者。 无明与彼住相和合。 不觉所计我我所空。 由此能起六种异相。 谓贪瞋痴慢疑见。 如新论云。 菩萨自性唯有六种也。 无明与此六种和合。 能相住心令至异位。 外向攀缘。 故名异相。 此六在生起识也。 灭相七者。 无明与此异相和合。 不觉外尘违顺性离。 由此发起七种灭相。 谓身口七支恶业。 此等七支能灭异心。 令入恶趣。 故名灭相。 如小乘宗灭相。 灭现在心令入过去。 大乘灭相义亦如是。 是故当知。 四相生起。 一心流转。 一切皆由根本无明。 虽从微至着辨四相阶降。 而其始终竟无前后。 然此四为一念为粗细。 镕融唯一心。 故说同时而有皆无自立也。 未穷原者。 随行浅深。 觉有前后。 达心原者。 一念四相俱时而知。 如经云。 菩萨知终不知始。 唯佛如来始终俱知。 始者生相。 终者余三。 既因无明之力。 起生种种梦念。 动其心源。 转至灭相。 长睡三界。 流转六趣也。 上来四相约流转义。 即随染本觉。 五意三细六粗等。 亦入此义摄也。 第二还源门者。 约觉四相之梦。 相始觉之义。 于中先总后别。 总者谓是等流转四相。 是因本觉不思议熏力。 起求厌心。 亦因真如所流闻熏教法。 熏于本觉。 以体同用融。 彼闻熏益解性力。 损无明能渐向心原。 始息灭相。 终息生相。 朗然大悟。 觉觉心源本无所动。 令无始静平等平等无始觉异。 论云。 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如金光明三身品云。 譬如有人。 于睡梦中。 见大河水。 漂泠其身。 运手动足。 截流而渡。 得至彼岸。 由彼身心不懈怠故。 从梦觉已。 不见有水彼此岸别。 非谓无心。 生死妄相既灭已。 是觉清净。 非谓无觉也。 别者此始觉智。 随位四种得名。 一虽觉。 谓十位中觉灭相梦之智。 未入十信以前。 不知善恶二业定招善恶二报。 今入此位。 方始觉了。 故名□虽觉。 然犹未知灭相是梦。 亦未觉菩萨。 故名不觉也。 二相似觉。 谓三贤位中菩萨及二乘人。 得入空观故。 能灭分别内外计我我所贪瞋见爱等菩萨。 如论云。 舍粗分别执著相也。 犹眠住相梦中又未至证位。 又二乘未了法空。 故云相似觉也。 三随分觉。 谓从初地至九地。 觉四种住相之梦。 此菩萨虽能知一切法唯是识故不起心外粗执分别。 而出观后。 自心所现法上。 犹起染净法执分别。 然无分别智得觉住相。 返照住相终无所有。 故云觉住无住离分别粗念所等。 此四住相初地。 七八九地各离一相。 犹眠生相梦。 觉道未满。 故云随分觉。 四究竟觉。 觉金刚喻定。 此位有二刹那。 故对法论云。 究竟道谓金刚喻定。 此有二种。 谓方便道摄。 及无间道摄。 令此位中动念都尽。 唯一心在。 故云心无初相也。 业识动念念中最细。 名微细念。 即生相也。 真性即显。 故云见心性也。 前诸位中。 觉未至原。 犹梦生相。 动彼净心。 成业识等。 起灭不住。 今此生相梦尽。 无明风止。 性海浪歇。 湛然常住。 故云得见心性心即常住也。 前未至心原。 梦念未尽。 求灭此动。 望到彼岸。 今既梦念都尽。 觉了心原。 本不流转。 念无始静。 常自一心。 平等平等。 始不异本。 故云究竟觉。 若通说者。 如金光明经云。 依诸伏道。 起事心灭。 依法断道。 根本心灭。 依胜拔道。 根本心尽。 此言诸伏道。 谓之贤位。 起事心灭者。 即此论中。 舍粗分别等。 即异相灭也。 法断道。 谓法身位。 依根本心灭者。 犹此论中。 舍分别粗念。 即住相灭。 胜拔道者。 金刚心定。 根本心尽者。 此论中离微细念。 即生相尽也。 问。 四相何得俱时。 既俱时者。 何觉前后。 答。 唯一梦心。 四相流转。 处梦之士。 谓为前后。 各随智力。 浅深分觉。 然大觉者。 知梦四相唯一净心。 都无前后体性。 故云俱时无自立等。 故摄论云。 处梦谓经年。 悟乃须臾顷。 故时虽无量。 摄在一刹那。 此中一刹那者即无念。 故楞伽云。 一切法不生。 我说刹那义。 初生即有灭。 不为愚者说。 解云。 刹那流转。 必无自性。 无自性故即是无生若有自性即不流转。 故证无生者。 方见刹那。 上来约还源门。 说始觉义也。 本觉义。 此中二种。 一随染本觉。 二性净本觉。 初中亦二。 一智净相。 谓本觉随染还净之相。 二不思议业相。 谓还净本觉业用之相。 此二若离染缘。 即不得成。 故云随染也。 初习净中有因有果。 因者谓真如内薰之力。 以为内因及及真如所流闻薰教法以为外缘。 此犹地前。 依此薰力。 修行资粮加行善根。 既登十地。 行证如理。 故云如实修行也。 十地行满。 金刚因极。 故云满足方便也。 果中亦二。 谓断果智果。 初者由前方便。 能破和合识内生灭之相。 显其不生灭之性也。 和合识者。 如来然不生灭与生灭七转识和合。 名和合识。 即梨耶识。 于中根本无明尽。 故无所合。 即显法身本觉之义。 故云断果也。 智果者。 由此法身显故。 能灭染心中业相等相续之相。 时随染本觉之心。 即还心源。 成停净圆智。 成应身始觉之义。 故云智果。 然不灭相续心体。 但灭相续心相。 此意为明破和合识内无明相。 而能显本觉之理。 灭业相等相续心之相。 而成始觉之智也。 第二不思议业相。 谓由上所说本觉体相所起报化二身用。 本常与众生。 作六根境界。 故宝性论云。 诸佛如来身。 如虚空无相。 为诸胜智者。 作六根境界。 示现微妙色。 出于妙音声。 令臭佛戒香。 与佛妙法味。 便觉三昧触。 令知深妙法。 故名妙境界也。 知如来正是为胜智者。 成六尘境也。 别说四句。 一横显业德。 广多无量。 二竖显业相。 深穷未来际。 三显业胜。 能无功应机。 四显业胜益。 利润不空。 此即报化二身。 真如用大。 无始无终。 相续不断。 故金光明经云。 应身从无始生死相续不断。 一切诸佛不共之法。 能摄持故。 众生不尽。 用亦不尽。 故说常住。 宝性论云。 何者成就自身利益。 谓得解脱。 远离烦恼障智障。 得无障碍清净身。 何者成就化身利益。 既得成就自身利己。 无始世来。 自能依彼二种佛身。 示现世间自在力行也。 问。 既得自利己。 方起利他业者。 何利他说无始也。 答。 有二释。 一云。 如来一念遍应三世。 所应无始故。 能应即无始。 犹如一念圆智。 遍达无边三世之境。 境无边故。 智亦无边。 无边之智所现之相。 故得无始终。 此非心识所测也。 二云。 无明尽故。 始觉同本。 然彼觉无始世来。 常起业用。 益众生故。 以一切佛无差别故。 无新旧故。 皆无始觉之异。 本平等无始终故。 能化众生。 是真如用。 故云不思议业。 此用与众生心。 本来不二。 但不觉随流用即不现。 妄心厌求用。 即心中称根显现。 而不作意我现差别。 故云自然。 第二性净本觉。 谓是觉体相。 今说于中有通有别。 通者。 此觉性不守自性故。 虽随诸缘成于染净。 而恒不失自性清净。 由不失净性故。 能随缘成染净也。 譬如明镜现染净法。 虽现染净。 而恒不失镜之明净。 由不失镜明故。 能现染净之相。 以染净知镜明净。 以镜相净知现染净。 虽现净法。 不增镜明。 虽现染法。 不污镜净。 非直不污。 亦乃由此反显镜之明净。 当知本觉亦尔。 非直不动性净成于染净。 亦乃由成染净。 方现性净。 是故随染本觉。 性净本觉。 全体相收。 一性无二也。 别解者。 以四种镜。 况此本觉。 一空镜。 谓离一切外物之体。 二不空镜。 谓镜体元能现万像。 三净镜。 谓磨治离垢。 四受用镜。 置于高台。 须者受用。 四中前二自性净。 后二离垢净。 又初二约因隐时说。 后二约果显时说。 又前二约空不空。 后二体用。 又初二体。 后二相。 故云觉体相也。 为心体只无不觉。 故名本觉。 为心体有觉照用。 故名本觉。 若无不觉故名本觉者。 亦可无觉照故是不觉。 若有觉照名本觉者。 未知此觉为断惑不。 若不断惑。 即无觉照用。 若断惑者。 即无凡夫。 答。 非但无暗。 亦有明照。 有明照故。 立有断惑。 此义云何。 若约前眠后觉名觉者。 始觉是有。 本觉是无。 若约本来不眠名觉者。 本觉是觉。 始觉即非。 断义亦尔。 先有后无名断者。 始觉有断。 本觉无断。 本来离惑名断者。 本觉是断。 始觉不断。 若依此义。 本来断故本来无凡。 故论云。 一切众生从本来入涅槃菩提之法也。 虽本来无凡。 而未始觉。 故本来有凡也。 问。 此本觉若通染净为因。 若但为净法为因。 若但净法因者。 何故经云如来藏者是善不善因。 若通作染净性者。 何故唯说具性德。 不说具性染患。 答。 此理通与染净作性故。 唯说具性德。 谓理离净法。 故能随缘作诸染法。 又离染性。 故能随缘作诸净法也。 能作染净故。 通为染净性。 由离染净性故。 唯说具性功德。 得离染净性。 乃成诸功德故。 取舍染净性。 皆是妄相故也。 问。 前随染本觉中。 智净与此法出何别。 又前不思议业与此缘薰何别。 答。 前约随染故。 还净说为智。 即明彼智用。 但约始觉说。 此约自性。 故离障显法体。 即明此法用。 但就法体说。 是故前云智。 此云法。 前云业。 此云缘也。 生灭因缘义。 亦名五意义。 略有四门。 一释名义。 二出体相。 三广明旨。 四问答释疑。 初略说者。 因缘者梨耶者心体不守自性。 是生灭因。 外妄境界动起识浪。 是生灭缘。 又心体是为因。 梨耶二义中不觉义是为缘。 依是二义。 以显因缘。 诸识生灭。 相集而生。 故名众生。 而无别体。 唯依心体。 故论云。 依心意意识转故。 此即明心体。 是所依意意识。 即是能依也。 转者起也。 依心者表因。 依梨耶者。 此即明依心内无明具因缘故。 五种意中。 初三在本识位。 后二在事识细分位。 体本识中。 若子细论。 有四种识。 一真识。 亦名自相。 亦名智相。 二业识。 亦名业相。 亦业相识。 三转识。 亦名转相。 亦名转相识。 四现识。 亦名现相。 亦名现相识。 五智识。 亦名智相。 六相续识。 亦名相续相。 初真识者。 不藉他成。 智相者。 有觉照性。 业识者。 从静起动。 转识者。 从内而向外。 现识者。 从转现境。 智识者。 依妄境界分别染净。 相续者。 依诸业因。 苦果不断也。 此六品表体故。 通名为相。 各有神解。 不同虚空。 故通名识。 此六义中。 初一所依。 从五能依。 又是以第为能所依。 又初一不变义。 后五随缘义。 又初二梨耶自体分。 次二梨耶见相二分。 后二事识细分。 见相二分。 事识二说。 一云。 事识是六识。 所以知者。 楞伽中举外境说故也。 一云。 是七转识。 第七亦与慧数相应。 缘外境故。 所以知者。 夫人经云。 于此六识及心法智。 此七法刹那不住。 此言心法智者。 即慧数。 又金鼓缘中。 意根分别一切诸法等。 如是心体者。 此五用对诸境界。 能生意识。 此中意识即是第六。 唯约生后。 义通皆入意识中摄耳。 第二出体者。 通以一心为体。 若别论者。 自相之体。 即是本觉。 非动转相。 是觉照性。 故论云。 觉义谓心体离念。 离念相者等虚空界。 无所不遍。 法界一相。 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业识体者。 谓本觉心体。 因无明风。 举体无动。 无动之相。 未向外缘。 如海微波。 从静无动。 而未从此转移彼处。 转识体者。 谓依无明及业识。 有能见用。 向外而起。 而未能现所缘相。 如海粗浪依风力及微动。 从此鼓彼。 转移而起。 此有二义。 若约无明所动转成能见者。 在本识中。 若约境界所动转成能见者。 在事识中。 今此约初也。 现识体者。 谓由无明及转识能见故。 境界既现。 于是能见所见具足。 如海粗浪由风力故。 万像之相非一众多。 若通相论者。 转中有业。 以是转相。 亦非转寂故。 业内有智。 以本觉心举体而动故。 是智亦通转识。 以动转中解性不坏。 是即智识亦名自相。 以业等相非心本相。 因无明起。 可名他相。 不自性动。 随他动故。 于中解性是心本性。 不藉他成。 故名自相。 如是自相亦通七识。 以是心转作故。 亦此七识。 即是本识。 以不失神解故。 又转现二识唯是业识。 此业识者唯智相识。 以离本觉。 无别体故也。 智识体者。 是事识内细分。 谓不了前现识内所现妄境故。 能起染净微细分别。 相续识体。 亦是事识内。 细谓法执相应。 长得相续。 此约自体不断。 释相续义。 此识能起发业润生烦恼。 能引持过去无明所发诸行善恶业种。 令成堪任成果之有。 若无惑润业。 种焦亡故。 此即引生令熟。 又能起润生菩萨。 令熟业惑报。 如是三世因流转。 连持不绝。 功由意识也。 第三广明其义者。 初业识。 即三细中初一。 四相中第一。 六染中第六。 谓根本无明是无集。 业识是无苦。 无苦无集一时不离。 然此业识虽有生灭。 最是微细。 能所未分。 无明亦尔。 故无相论云。 问。 此识何相何境。 答。 相及境不可分别。 一体无异。 问。 若尔云何知有。 答。 由事知故有此识。 识能生一切烦恼业果报事。 如无明常起。 此无明可欲分别不。 若可分别。 非谓无明。 若不分别。 即可非有。 而是有非无。 亦由欲嗔等事。 知有无明。 本识亦尔。 阿毗达磨藏经中同此说。 是等文正约业识说也。 余识义繁。 故且不着。 推可知之。 第四问答者。 问。 何故不说五识。 答。 此论约一意义说。 但意说独分别六尘。 故论云。 种种妄执随事攀缘。 分别六尘。 名为意识。 亦名分离识者。 依于六根。 别取六尘。 又事识者。 能分别去来内外种种事故。 问。 如是五意。 何因方起。 答。 真妄和合。 方二因起。 故楞伽云。 大慧不思议薰。 及不思议变。 是现识因。 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心薰。 是分别事识因。 解云。 以本末为二因。 不思议薰者。 无明能薰。 真如不可薰受而能熏。 故有熏即不尽。 不尽之熏。 名不思议薰。 不思议变者。 真如心受无明薰。 不可变异而变异。 又变即不变。 不变名不思议。 然此薰变甚深且隐。 故所起现识。 行相微细。 于中亦有转识业识。 举粗兼细。 故但云现识取种种尘者。 即此现识所现种种境界。 还动心海。 起事识浪。 无始妄想薰者。 即彼和合心海之中妄念习举。 无始以来熏习不断。 未离念故。 此粗及念。 薰动心海。 种种识生以妄念及粗尘且显故。 其所起事识。 行相粗显。 成相相应心欲明现识。 依不思议薰得生。 依不思议变得住。 事识依境界得生。 依心海得住。 今此论中。 但说生缘。 不论依住。 故细中唯说无明熏。 粗中单举境界缘也。 又生得住地。 无明为因本识起。 以作得住地。 无明为因事识起。 又十卷经云。 有四种因。 眼等得生等也。 问。 瑜伽等论说阿梨耶是异熟识一向生灭。 何故此论乃说此俱含二义。 答。 各有所述。 不相违背。 谓此微细心。 略有二义。 若其为无明所熟义边。 熏静令动。 动静一体。 今此论者。 依楞伽经。 为治真俗别体之执。 说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 又不分王数差别及与外境相应义。 并有觉不觉等也。 若论业烦恼所感义边辨无。 令有一向生灭。 波杂杂论等依深密经。 为除是常是一之见。 说此识一向生灭心心数法差别而转体。 然此业烦恼所感。 彼无明所动。 二意虽异。 识体无二也。 问。 为心体常住又生灭也。 为心相生灭也。 体相合为一识故。 是心体常住也。 答。 若得意者。 二义俱许。 若论常住。 不随他成也云体。 若论无常。 随他生灭言相也。 言生灭者。 非生之生。 非灭之灭。 唯心之生心之灭。 故名生灭。 是故得言心体生灭如水动名浪。 终不可说是动之动非水之。 此中道理亦尔。 设心体不动。 但无明相动者。 即无转凡成圣之理。 以无明相一向灭故。 心体本来不作凡故。 问。 心体生灭者。 即真心有尽。 以生灭时无常住故。 答。 虽心体生灭而恒。 心体常住。 以不一不异故。 无二而无一性。 动静非一而无异性。 故如水。 依相续门。 即有流动。 依生灭门。 恒不动。 以不常不断故。 问。 此识境。 界宽狭云何。 如此论中。 但说五尘。 楞伽云。 阿梨耶识分别现境。 自身资生器世间等。 一时而有。 非是前后。 瑜伽云。 此识由了别二种境故转。 一由了别内执受者。 谓了别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 及诸色根根所依处。 谓有色界。 若无色界。 唯有妄执习气了别。 二了别外无分别相器者。 谓了别依止缘内执受阿梨耶识故。 于一切时无有间断器世间相。 谓如灯炎。 生时内执受职。 外发光明。 如是阿梨耶识。 内缘执受。 受境外缘。 器世界境生起道理。 应知亦尔。 中边云。 此识四种境界。 谓尘根识及识所摄取既无。 能缘本识亦不得生。 若依中遍及楞伽。 即习气等非此识境。 若依瑜伽。 声尘及七识等。 非其所缘。 若依此论。 根及识等亦非此识所现境界。 如是相违。 云何和会。 答。 此非相违。 唯言缘此法。 不言余法。 非境界故。 问。 虽无相违。 有不问意。 答。 不同之意各有道理。 如中边论。 欲明现起诸法皆是本识所现。 离识之外。 更无别法。 是故唯说现行也。 种子不显者。 与识无异故。 如瑜伽等。 为显诸法无有离见自相续故。 除心心法故。 以外诸相续法。 皆此识所了别。 诸心心法离尘不立。 其义自显。 故不别说。 余显没意。 准此可知。 不可伪执一隅谤通方说也。 问。 本识自相。 若一向染缘所起不。 若是染缘所起者。 染法尽时。 自相可灭。 若不随染灭者。 即自然有。 又若自相灭者。 论同断见。 若不灭者。 是同常见。 答。 一云。 梨耶心体是异熟法。 但为业惑之辨生。 是故业惑尽时。 本识顿尽。 然佛果位亦有福慧二行。 所感大圆镜智相应净识。 而于二处。 心义是同。 以是义故说心至佛果。 一云。 心体举体无明所起。 是动静合起。 非言辨无。 令有此心。 因无明起为业。 此动之心。 本自为心。 名自相义门。 不由无明。 而此动心亦有自类相生灭故。 无自然通。 而有不灭义。 无明尽时。 动相随灭。 心随始觉。 还归本原也。 有评云。 二师所说。 皆有道理。 皆依圣教。 初师得瑜伽意。 后师得起信意。 不可如言取义。 若如初说取义者。 是法我执。 即堕断见。 若如后师说取义。 是人我执。 即堕常见。 当知二义皆不可说。 虽不可说。 而亦可说。 以虽非然非不然故也。 余问答等及第七缘外境等义。 如疏及别记并二障章等说也。 六染义。 略有三门。 一列名。 二明治断次第。 三问答除疑。 初列名者。 一执相应染。 二不断相应染。 三分别智相应染。 四现色不相应染。 五能见心不相应染。 六根本业不相应染。 第二治断者。 今此六染。 相是意识及五种意。 但前五意。 依因缘生起次第义故。 从细至粗说。 今欲辨治断次第故。 从粗至细说也。 初执相应染者。 是六粗中。 执取及计名字相。 又意识所起见修烦恼。 即四住地无明。 彼云计我我所种种妄执。 乃至此议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又四相中。 粗分别执著相也。 但粗心外执。 与境相应。 污此其净行。 故名为染。 若二乘者。 至无学位。 见修烦恼离故。 若菩萨者。 三贤位中究竟能离。 此菩萨位得入空故。 见修粗惑永不现行。 然故留之惑犹有。 故摄论云。 若不断上心。 则不异凡夫。 若不留种子。 则不异二乘。 又二意留惑。 所谓为利自他。 此约终教说。 若约始教。 初地以上方说留惑。 今此烦恼非直断四住人执。 亦分断无明。 故论云。 不了一法界义者。 从信相应地。 观察觉断也。 今但为显人我粗执故。 不论彼也。 又有义云。 此论约现行明治断。 不说种子也。 信相应地者。 十解以上信成就无退如。 仁王经云。 伏忍圣胎三十八。 十信十止十坚。 心地论及无著论总名信行地也。 论云。 信成就发心者。 究竟不退也。 第二不断相应染者。 五意中相续识。 六粗中相续相。 但法执相续生不断。 不断即是相续名也。 十解以上修唯识观。 寻慧方便。 乃至初地证三无性。 遍满真如。 法执分别。 不得现行。 得法空故。 故论云。 修觉方便。 渐渐能舍。 得净心地。 究竟离故。 第三分别智相应染者。 五意中智识。 六粗中智相。 以胜能分别世出世染净诸法。 故名为智。 是即法执修惑。 七地以还。 二智起时。 即不现行。 出观缘俗。 任运心时。 亦得现行。 然地分地分际。 故云渐。 八地以已无出观外缘境故。 七地永灭故。 论云。 依具戒地渐离。 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 一地三聚戒具。 故云具戒。 六地有相观多。 无相观少。 七地有相观少。 无相观多。 八地以去一向无相无功用故。 此三种染行相犹粗。 故云相应。 第四现色不相应染者。 五意中现识。 三细中境界相如明镜现色像等。 此根本无明。 动令现境。 论云。 依心自在地能离故。 谓八地于三世间而得自在。 色性随心。 生有障碍。 以色不自在位。 现识。 不已。 故此位中遣彼相。 第五能见心不相应染者。 五意中转识。 三细中能见相。 又上云。 依于动心。 成能见相。 谓根本无明动令能见也。 论云。 依心自在地能离故。 第九地中善知众生心行十种稠林。 此于他得自在。 又自得四无碍知有碍能缘永不得起。 故云心自在。 具如华严经。 第六根本业不相应染者。 五意中业识。 三细中业相。 以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论云。 依烦恼尽。 得入如来地能离故。 谓十地终心。 金刚喻定。 无垢地中。 微细习气。 心念都尽故。 上云。 得见心性。 心则常住也。 就实论之。 八地中有微细现识现起。 但此地中已得净土。 粗色不现。 又九地中亦有微细能见。 但于自他得自在故。 见相转细。 故说离也。 所以者。 下云依于业识。 乃至菩萨究竟地所见者。 名为报身。 若离业识。 则无见相。 故知业识未尽之时。 能见之相亦不相离也。 此三种染及无明。 是不相应之义也。 第三问答除疑者。 此六种染。 以何为因方起。 答。 初三种染。 无明为因。 境界为缘方起。 后三种随染。 本觉为因。 根本无明为缘方起。 谓无明住地能染真如。 成染心故。 即上云。 破和合识者。 灭无明故。 灭相续者。 断染心故。 今无明与染心。 起虽前后。 而断灭并一时也。 问。 此六染中。 几是相应。 几不相应。 答。 初三是相应。 后三及无明是不相应。 何者。 初三是依境起故。 且粗显故。 心王心所皆相应。 即下云。 境界灭故。 相应心灭者。 此义后三及无明依心体起。 且极细之故。 无王数别。 故云不相应。 即下云无明灭故不相应灭者。 此意也。 又依三等义。 得相应名。 一体等义。 谓诸烦恼数各有一体无二故。 二能知等义。 三所知等义。 具此三义。 故云相应。 故论云。 相应义者。 心念法异。 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 问。 瑜伽说。 诸心心法同一所缘。 不同一行相一时俱有一一而转。 何故此中说知相同。 答。 二义俱有。 不相违。 何者。 如我见是见性行。 我爱是爱性行。 如是差别。 名不同行。 而见爱等皆作我解。 约此义边。 名知同也。 又离心以外。 无别烦恼。 亦无能知所知。 故云相应。 论云。 不相义。 谓即心不觉。 常无别异。 不同知相缘相。 此文意云。 此三种染。 依无明起。 不异无明。 又此即于心之不觉故。 真妄不相离。 极微细故。 云不相应。 于中不分王数。 及无与外境相应之义。 而有觉不觉义等也。 问。 多尔。 何故瑜伽云。 阿赖耶识五数相应。 答。 今此论约烦恼别。 名为相应。 能见心染。 无烦恼数。 名不相应。 虽微细遍行五数心与法通达。 无相而取相故。 是通法执。 而无计慧数之见。 是故无别法执也。 问。 以何得知阿赖耶识是法执也。 答。 深密经云。 八地以上一切烦恼皆不现行。 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 而此位中。 余七识惑皆不现行。 唯有阿赖耶识现行。 故知此识是所知障。 若论种子。 烦恼障种犹□未尽。 故知彼说正约现行所知障也。 问。 此能依染心。 彼所依无明。 是等二法配二障不也。 答。 六种染心是烦恼障。 根本无明是所知障。 问。 此意未审。 愿更明其旨。 答。 且有二义。 一二乘通障十使烦恼。 能使流转障涅槃果。 名烦恼障也。 烦恼别障法执等惑。 迷所知境。 障菩提果。 名所知障也。 二一切动念取相等心。 违如理知寂静之性。 名烦恼碍。 根本无明。 昏迷不觉。 违如量智觉察之用。 名为智碍。 今此论中约后义故。 说六种染心。 名烦恼碍。 无明住地名为智碍。 又以相配之。 无明应障理智。 染心障于量智也。 论云染心义者。 名烦恼碍。 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无明义者。 为智碍。 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此中真如根本智者。 照寂妙慧。 如理之智。 即上云智净相也。 染心喧动。 违此寂静。 故名染心为烦恼碍。 烦动恼动故。 今此依本末相依义。 以所起染心为烦恼碍。 能起染心无明为智碍。 不约人法二执以明二碍也。 世间自然业智者。 后得如量智。 即上不思议业用也。 无明昏迷。 无明分别。 违此智用故。 名为智碍。 从所障而得名也。 问。 施此无明动于心体。 成于染心。 即无明是细。 可障理智。 染心是粗。 可障理智。 答。 以此染心能所差别。 而亦子根本智能所平等。 所以能障理智也。 无明内迷真理。 识外见尘。 故于如量之境。 不能随顺种种智。 所以能障量智。 广如二障章说也。 佛身义。 略有八门。 一定常无常。 二显身形量。 三所化共不共。 四定权实。 五相行多少。 六所见不同。 七佛身开合。 八所化分齐。 第一常无常者。 若依小乘。 二种佛身皆是无常。 若依始教。 二义俱有。 如金光明经云。 如是三身。 有义是常。 有义无常。 谓化身恒转法轮。 方便不断。 故以为常。 且涅槃经云。 若言如来身是无常。 此人舌根何不堕落。 非是本故。 具足大用。 不显现故。 说为无常。 应身从无始来。 相续不断。 一切诸佛不共之法能持故。 众生无量尽。 用亦无尽。 是故说常。 非是本故。 说为无常。 法身非是得法。 无有异相。 是根本故。 犹如虚空。 是故说常。 若依终教。 修生功德是无常。 又是常。 已同真如。 归本体故。 又法身是常。 不变故。 又无常。 随缘故。 又常无常二融通无碍。 即是佛身。 若依顿教。 相尽已不说功德差别常无常义。 唯一实性身。 若依圆教。 略有三说。 一约用。 佛果通三世间等一切法。 二约德。 四义。 一修生。 二本有。 三本有修生。 四修生本有。 三约体。 此三门各通无常等四句也。 第二佛身形量者。 若依小乘。 罗汉身及佛丈六身。 若依始教。 佛地论云。 法身无边。 犹若虚空。 自受用身不可说其色非色大小身量。 如无见顶相。 唯随机现故。 他受用身音好不空。 如十地经云。 初地菩萨见百佛国。 一国即是一大千界。 一千界中有一千释迦。 是此由善根所见。 百亿释迦。 三乘所见。 初地自见一百释迦一卢舍那。 如阿弥陀。 亦此所见。 乃至金刚菩萨色究竟天上。 现大莲华。 周围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量。 此一微尘。 即一大千界菩萨坐之。 成等正觉。 彼所见佛。 极虽可知也。 化身不定。 如释迦丈六弥勒千尺等也。 若依终教。 如起信论中。 体相二大属法身摄。 此法身是随缘作。 三界六趣多众生心。 不失一神解生。 又是凝然常。 绝言虑故。 约真如用大中。 辨报化二身用。 此用二种。 一依事识。 凡小所见。 名应身。 谓不知唯识。 计有外尘。 但觉六识。 不解七八。 是故不见报身细相。 二依业识。 谓十住以上诸菩萨能解唯识。 见报身故。 一一身。 一一色。 一一相。 一一好。 及所住世界。 皆无分齐。 无量无边。 如是依正二报。 无障碍不思议。 皆因十度行熏及本觉不思议熏。 而所成就也。 若依顿教。 故佛身起言说皆妄念。 绝言念故。 又触境即佛。 不论时处。 如华严云。 十方诸佛世界。 一切众生。 普见天人尊清净妙法身。 是即恒见佛身。 自不知之耳。 若依圆教。 周遍法界。 十佛之身。 一一相如。 亦遍法界。 业用亦尔。 如是业用。 普眼所见。 余小菩萨凡小所不能见。 如舍利子等五百声闻。 不见佛身。 及会庄严等。 之是义也。 如舍那品云。 佛通诸法界。 普现一切众生前。 应受记机悉充满。 佛故处此菩提树。 一切佛刹微尘等。 尔所佛坐一毛孔。 皆有无量菩萨众。 各为佛说普贤行。 又云。 或作日月游虚空。 或作井泉河池等。 作如是三种世间。 三种世间圆满即佛。 此上经文正此宗分齐。 若说为机所现之身。 如善财知识中。 为海至比丘。 而所现之佛。 坐大海中大莲华座。 其佛身至有顶说普眼法门。 假使有人。 大海量墨。 须弥聚笔。 写此法门一品乃至一句。 不得少分。 何况能尽等。 又十地品中。 为解脱月等菩萨。 而金刚藏菩萨一毛孔中。 示现一切大众。 及一佛身。 其高等于百万大千界。 周围等于十万大千界。 应可彼树示现佛身。 名曰一切智通王如来等。 如是佛身。 是随机示现少分。 非是全分。 又解脱白言。 菩萨神力佛力云何。 金刚藏言。 如取四天下一块土。 余土无量。 作是言。 若四天下土与一块土。 何土多也。 又如四海水。 与一渧水。 我见汝问。 亦复如是。 诸佛神力不可测量也。 第三所化共不共者。 若依小乘。 迦叶舍利子等是常随佛之弟子。 故云共。 若依始教。 自性身无分别他受用及化身不共。 谓释迦慈氏俱事底沙佛。 彼佛观所化者。 能寂先就。 慈氏后就。 观能化者。 慈氏先成。 释迦后成。 入火光定。 令释迦见。 七日七夜。 翘一足赞。 令前成慈氏而成佛。 故云不共。 若依终教。 多是云共。 谓一一佛通十方界。 教化众生。 福智平等。 同求菩提。 故云共也。 若依顿教。 不可说能化所化起伏相。 若依圆教。 一佛一处。 说华严时。 一切世界七处九会。 同说此法。 无异无别。 无障无碍。 一切正报毛孔毛端。 一切依报尘中。 七处九会亦复如是等。 诸会皆有普贤文殊等诸大菩萨。 恒闻圆教。 不可穷尽。 故之共也。 第四定权实者。 若依少乘。 生身是假。 四大所造成故。 法身是实。 具五分故。 若依始教。 于中四句。 故最胜经云。 一佛。 谓佛灭后以愿力故。 现龙鬼等身。 非现佛身。 二应。 谓四善根中所见大千应身。 不摄五趣。 三俱有。 谓为三贤及小乘之能化。 为应身现同类苦等。 故名化身。 四俱非。 谓是法身故。 此四句中。 前三是权。 化现身故。 后一是实。 不变化故。 于中他受用应身。 摄自受用入法身也。 又他受用变化。 亦有父母。 故鼓音王经云。 阿弥陀佛。 父名月上。 母名殊胜妙颜。 子名月明。 奉事弟子名无垢称。 魔王名无胜。 调达名寂。 无量寿经论云。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 彼土既报土。 无实女。 佛菩萨化为母等。 化分段故。 然非先在天处。 下方成佛。 故与树下身全别。 又他受用。 亦灭度故。 观音授记经云。 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劫。 当终极灭度后。 观音菩萨明相出时。 七宝菩提树下。 成等正觉。 名普光功德山王佛。 国土名众宝普集庄严。 胜阿弥陀国百千亿不可为比。 佛灭已。 大势至成佛。 名善住功德宝王佛。 如是即身成佛。 是亦他受用也。 若依终教。 以三大义。 总摄佛身。 谓体相二大自是法身。 是故为实。 以真如用大。 摄报化二身。 是亦有实有权。 何者是实。 报得故为实。 论云自然有不思议用。 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 乃至身有无量色。 色有无量相。 相有无量好。 故为实也。 随机益物故。 论云。 但随众生见闻得益。 是故为权。 问。 若约此义。 用从真起。 何说转识现。 答。 转识即梨耶中转相方起。 现识现诸境界。 此识即是真妄和合。 若随流生死。 即妄有功能。 妄虽有功。 离真不立。 若返流出缠。 真有功能。 真虽有功。 离妄不显。 故约缘起和合识中。 说其用也。 问。 若尔众生自心之中。 真如之用。 何说佛执化。 答。 众生真心。 即诸佛体。 故华严云。 若人欲求知。 三世一切佛。 应当如是观。 心造诸如来。 又不增不减经云。 法身即众生。 众生即法身。 法身与众生。 义一名异也。 既从法身。 起报化用。 何得是不众生真心也。 问。 义若尔者。 众生心佛还自教化众生。 何佛悲愿力。 答。 即此真心。 是佛悲愿。 谓无缘大悲。 及自体无碍愿等。 即生起大用也。 问。 众生无始有心。 何不早起化用。 答。 未厌求心故。 问。 先有本觉。 何不早熏令起厌求。 答。 此无明厚薄不同。 因缘互阙不等。 问。 若真心即佛者。 何论中从十度因生。 答。 此约本觉随缘义说。 然其始觉。 至心源时。 平等一际。 有何差别。 若约始教。 以佛悲愿为增上缘。 众机感种子为因缘。 故诧佛本觉质上自心变显影像。 故云自识中现也。 问。 智处成道佛为实为权。 若是权者。 何楞伽云。 欲界及无色。 佛不彼成佛。 色界最上天离欲成菩提。 若是实者。 何论云。 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也。 答。 有二释。 一云。 以寄十王。 显别十地。 今第十菩萨寄当此天王。 即于彼天。 示成菩提。 故在彼天。 一云。 今此论正文。 彼经意。 是故云示。 若论实受用之义。 遍于法界。 无处不在。 而彼天中而成佛者。 为诸菩萨所现色相。 非实报身。 唯在彼天。 为显此义。 是故云尔。 此二释。 依终教明微佛是权。 若依始教。 是实报身。 故瑜伽第四云。 复有超过净居大自在住处。 有十地菩萨。 由极熏修第十地故。 得生其中。 即华严云。 有妙净土。 出过三界。 第十地菩萨当生其中。 又十地论云。 现报利益。 受佛位故。 后报利益。 摩醯首罗智处生故也。 等觉菩萨将成佛时。 往色究竟天上。 坐大宝莲华。 成正觉故。 已得此土。 既成佛已。 上便无边。 更无别处。 此即明自受用上唯佛所知。 非十地三乘境也。 若依顿教。 于佛身相。 无权实别。 唯一性身。 若依圆教。 权实融通。 三种世间圆满。 即是佛身故也。 第五相好多少者。 若依小乘。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说是实报之德。 若依始教。 说八万四千相为实。 如离世间品说。 此通始终。 又佛地经中说二十一殊胜功德。 此约终教也。 顿教中不说相好差别。 若依圆教。 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好。 一一相好周遍法界。 业用亦尔。 所以说十者。 显无尽义故。 如相海品。 又观佛三昧经中。 约此三宗佛相好分三收。 故彼经云。 略中略者。 我今为此时会及净饭王。 略说相好。 佛生人间。 示同人事。 同人相故。 说三十二相。 胜诸天故。 说八十好。 为诸菩萨说八万四千诸妙相好。 佛实相好。 我初成道。 摩伽国寂灭道场。 为普贤贤首等诸大菩萨。 于杂华经。 已广分别。 解云此中三十二相等。 当略中之略。 为人天二乘等。 即当初也。 八万四千等。 义当但略。 为三乘菩萨等。 当次也。 佛实相好。 如杂华经说者。 义当广说。 即指华严相海品也。 第六所见不同者。 见此释迦。 诸机各异。 或见佛谓灰身。 如五百婆罗门。 或见佛谓三尺黑象脚身。 如俱志罗长者。 或见佛为树神天神。 如提谓长者。 此三并三恶道习而见佛故。 并人天位。 或见罗汉圣人身。 如陈如迦叶等五人。 或亦凡亦圣。 以是父母所生实报身。 四大所成故同凡。 具五分法身。 诸漏尽故是圣。 或非凡非圣。 以是大乘三身摄故。 不同凡小。 或是化非法报。 以具八相。 在阎浮故。 色顶别立彼实报故。 如梵网经等说。 此经约始教。 或是报非法化。 即此身具二十一种殊胜德。 受用身故。 如佛地经说。 此得终教。 或是法非报化。 以色即如故。 涅槃云。 吾今此身是法身。 此约顿教。 或非法非报化。 以是十佛故。 通三世间故。 具足主伴故。 此约圆教。 是故释迦身圆融无碍极难思也。 第七佛身开合者。 若依小乘。 立二种身。 一生身。 谓四大所成故。 二法身。 谓具五分故。 若依大乘。 或立二种佛。 此有五种。 一深密经中立二佛。 一法身。 二解脱身。 即通二乘。 二者世亲般若论中亦二佛。 一真佛。 即法身。 二非真佛。 即余二身。 三者佛地论中立二佛。 一生身。 亦是世俗佛。 即化身及他受用。 二法身。 亦是胜义佛。 亦是报佛。 此上三种约始教说也。 四者本业经立二。 一自性法身。 二应化法身。 五者宝性论云。 一寂静法界身。 二得彼因身。 此上二种约终教说。 或立三身。 如金光明经中。 以七复次。 说三身差别等。 此约始教。 或立四佛。 楞伽云。 一应化佛。 二功德佛。 三智慧佛。 四如如佛。 初一化身。 次二受用。 准福智分二。 后一法身。 又总为报身。 或立十佛。 此中四种。 一者佛地论云。 一现等觉佛。 乃至第十随乐佛。 二者法集经说十佛。 一习气佛。 乃至第十形像佛。 三者新华严第五十三云。 成正觉佛乃至第十随乐佛。 四者五十八离世间品云。 菩萨有十种见佛。 谓弥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著见。 愿佛出生见。 业报佛深住持佛随顺见。 涅槃佛深信见。 法界佛普至见。 心佛安乐见。 三昧佛无量无依见。 本性佛明了见。 随乐化普受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 则常得见无上如来。 此四种中。 后二约一乘圆教。 为显无尽。 说十佛等也。 佛地论十佛。 名虽异而义同也。 法集经十佛。 此与华严十佛。 体相全异也。 第八所化分齐者。 若依小乘。 唯此娑婆杂秽土。 是报佛土。 于中此阎浮提报佛所依。 余百亿等是化境分齐。 若依始教。 释迦实报土在色究竟天。 化身居百亿世界。 此恐小乘不信界外实土。 故寄界内最胜处说。 若约终教。 释迦土在三界外。 故涅槃云。 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世界名无胜。 是释迦实报土也。 为显色顶之身不实故。 或化境非俱百亿。 如智度论云。 以大千界为一数。 至恒沙为一世界性。 又数之至恒沙。 为世界海。 数之至无量恒沙。 为世界种。 数之至十方无量恒沙。 为一佛所化分齐。 若依圆教。 如法华云。 我常在灵山。 彼论释为报土。 若依顿教。 涅槃云。 吾今此身即是法身。 故法性土无分齐。 若依别教。 此有二种。 一国土海当不可说。 若寄言显。 如第二会。 初光明觉品说。 二世界海有三类。 一莲华藏世界海。 具主伴。 显无尽。 即十佛境。 二三千界外。 有十重世界海。 一世界性。 二世界海。 三世界轮。 四世界圆满。 五世界分别。 六世界旋。 七世界转。 八世界莲华。 九世界须弥。 十方世界相。 是即万子以上轮王境界也。 三无量杂类世界。 皆遍法界。 如一类须弥山世界数量边畔。 即尽虚空遍法界。 又如一类树形等世界。 乃至一切众形等。 皆亦如是。 悉遍法界。 互不相碍此上三位并是卢舍那十身摄化之处。 又本末圆融。 相收无碍。 随一世界。 即约粗有此三故。 是故与三乘全异也。 大乘起信论内义略探记(终)弘长元年(辛酉)十月九日于神尾山一觉□ 发布时间:2024-05-07 08:11:3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