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华严五教止观 内容: 华严五教止观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67华严五教止观No. 1867五教止观一乘十玄门合行叙夫五教止观也者。 华严初祖帝心尊者所造。 且一乘十玄门也者。 第二祖至相大师所撰也。 偕释于大不思议经。 而始起五教。 乃立十玄。 是显于无阂重重因陀罗珠网之宝册。 示乎圆融隐隐锭光颇黎镜之玉章也。 或日书林井氏袖彼二小策子来谓云。 顷日雕刻入梓。 因思欲及于遐迩。 而卷轴至少。 若别行者恐烦披阅。 是故合集以行焉。 因乞措一辞于卷首。 繇旃应索书而为叙。 惟时元禄第九丙子八月谷旦寓智积觉眼空敬识华严五教止观京终南山文殊化身杜顺说行人修道简邪入正止观法门有五。 一法有我无门(小乘教)二生即无生门(大乘始教)三事理圆融门(大乘终教)四语观双绝门(大乘顿教)五华严三昧门(一乘圆教)第一法有我无门夫对病而裁方。 病尽而方息。 治执而施药。 执遣而药已。 为病既多。 与药非一。 随机进修异。 所以方便不同。 今偏就五停心中。 为众生着我者。 说界分别观。 众生从无始已来。 执身为一。 计我我所。 然计我有二种。 一即身执我。 二离身执我。 言离身执我者。 谓外道计身内别有神我者是也。 广如经论中破。 于此不更繁文。 言即身执我者。 执我如来慈悲为破此病故。 都开四药以治四病。 其中别门各有药病。 具如后释。 言四病者。 一执身为一我。 二执四大。 三执五阴。 四执十二入。 言四药者。 一色心两法。 二四大五阴。 三十二入。 四十八界是也。 次释。 若众生执身为一我而成病者。 即说色心二法为药。 亦云。 此中乃有色心二法。 云何为一我耶。 众生闻此遂即转执色心为实成病。 即为开一色即为开一心。 色为四色。 即四大是也。 开一心为四心。 即五阴中四阴是也。 此乃是四色四心。 云何但执一色一心为一我耶。 众生又即转执四色四心成病。 佛即为合四大为一色。 即五阴中色阴是也。 合四心为一心。 即十二入中意入是也。 众生闻此又更转执成病。 佛即为分一色为十一色。 言十一者。 即十二入中内五根外六尘。 成十一色也。 开一心为七心。 即十八界中六识并意识是也。 此乃是十八界。 云何直执一色一心为有我耶。 众生闻此遂悟得入空也。 然十八界中各有三种。 谓内界外界中界。 又就三种中各分为二。 一者病三。 二者药三。 言病三者。 一内执六根。 总相为我者是也。 二外执六尘。 总相为我所者是也。 三总计中间六识。 总相为我见者是也。 谓我见我闻我觉我知者是也。 次言药三者。 一分内六根为六界。 谓眼界等是也。 治前计我之病也。 二分外六尘为六界。 谓色界等是也。 治前计我所之病。 三分中间我见闻等为六识识。 谓眼识界耳识界等者是也。 治前我见闻等病。 是已上三处合明。 带数标称分齐差别。 彼此不同。 总举题纲名为十八界法也。 所言界者别也。 十八者数也。 故言十八界。 即于前一一法上。 各有六重。 一者名。 二者事。 三者体。 四者相。 五者用。 六者因。 所言名者。 眼根口中是说言者是也。 所言事者。 名下所诠一念相应如幻者是也。 所言体者。 八微事也。 言八微者。 坚湿暖动色香味触者是也。 所言相者。 眼如香华。 亦云如蒲桃埵是也。 所言用者。 发生眼识者是也。 又有四义。 一眼识作眼根。 二发生眼识。 三眼识属眼根。 四眼识助眼根者是也。 所言因者。 赖耶识根种子者是也。 耳根如斜跋窠相。 鼻根如覆爪甲。 舌根如偃月刀相。 身根如立地蛇相。 意根据小乘。 如芙蓉相。 若据大乘。 以四惑俱生为相。 四惑者。 我贪我慢我痴我见也。 意根体者阿赖耶识是也。 事者名下所诠与意识内缘一念相应执我者是也。 除意根体事。 余根准眼根思之可知。 第二外六尘者。 一一是有六种。 一者名口中言说色尘者是也。 二者事名下所诠一念与眼识相应者是也。 三者体八微者是也。 四者相青黄赤白者是也。 五者用引生眼识者是也。 六者因阿赖耶识中色种色种子者是也。 声尘以大小长短音声为相。 香尘以香臭等为相。 味尘以酸碱甘辛苦为相。 触尘冷暖涩滑硬软轻重等为相也。 法尘以方圆长短形量等为相。 其法尘以无明为体。 除法尘体。 外余五尘准色尘思之。 中间六识者。 一名口中言说眼识者是也。 二事者名诠不及妙得不亡者是也。 三体者用如来藏为体。 四相者清净圆满为相也。 五用者得境了知为用也。 六因者以阿赖耶识中眼识种子者是也。 然意识中事者。 名下所诠与正理不相应者是也。 以一切往碍为相。 除意识事相。 外余五识准眼识思之。 其名事等一界既六。 总计十八界都一百八界也。 有经用此为一百八烦恼。 所治之病既尔。 能治之药亦然。 俱根尘识等并以藏识为体。 故楞伽经云。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恒起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据此经文。 是为可证。 若行者观此十八界。 断前等烦恼。 得离我我所。 此即解脱能观之心。 是智所观之境。 无人名得人无我智也。 人我虽去。 法执犹存。 法执者谓色心也。 问此中法执色心与前破一我色心何别耶。 答前则一身为有人。 故举色心以破见。 乃至如是展转开一身为十一色。 开一心为七心等。 至此始知从众缘和合生。 故人见始亡。 鉴理未明。 犹执众缘。 以为实有。 有斯异也。 此略出说小乘破我执。 明界分别观竟。 第二生即无生门生即无生门者。 就此门中。 先简名相。 后入无生门。 今初简名相者。 且就世间。 随取一物征即得。 今且就一枕上征。 问不违世间。 唤作何物。 答是枕。 问复是何。 答是名。 又问。 此是何枕。 答是木枕。 又问。 木枕复是何。 答不是名。 又问。 既不是名。 唤作何物。 答是句。 又问。 枕唤作何物。 答不是句。 又问。 既不是句。 唤作何物。 答是名。 又问。 名将何用。 答名将呼事。 又问。 素将来。 答枕到来也。 即指到来者。 是何。 止不须语。 此是默答。 更问。 定是何物。 答不是枕。 又问。 既不是枕。 枕向何处去。 答是名。 又问。 名在何处。 答口中言说者是。 又问。 此既不是枕。 唤作何物。 答离言。 又问。 何以得知离言。 答由眼见故假言诠。 又问。 若假言诠。 唤作言何物。 答是事。 又问。 事有多种。 或是相事。 或是色事。 或是理事。 答此是相事。 又问。 相亦有多种。 或邪或方圆等相。 答此是方相。 又问。 方相有多种。 言多种者。 名同事别。 答此是枕名下方相。 又问。 名相事八识之中是何心摄。 答眼识门中第六意识心中名相事。 又问。 从何处得此名相事忽然于意识心中现耶。 答从种子来。 问何以得知。 答此枕名相不得作席名相。 故得知从种子来也。 问种子从何处得。 答从邪师边得。 又问。 当得之时云何得。 答由于见闻熏成种子故。 又问。 此名相事既在意识心中。 即合心内看。 何故心外向前看。 答向前看时。 此名相全在心里。 又问。 何以得知。 答眼识但见色。 名相事在意识心内。 又问。 我迷人唯见名相。 汝智者既见色者。 相貌云何。 何者是色。 却问迷人。 汝见名相。 相貌云何。 迷人答曰。 四棱六面者是智人。 问曰。 向棱处看。 当见棱耶见色耶。 迷人审谛观察答云。 唯见色不见棱。 余棱面上亦同此问答。 迷人问曰。 既全是色者。 名相何在。 智人答曰。 名相在汝心中。 迷人不伏。 智人问曰。 有何所以不伏。 迷人答曰。 如我现见佛授记寺门楼。 名相是我心中向前看者。 名相亦遂在我心中。 何故一人取得。 一人取不得。 智人却问曰。 汝取名相来。 迷人答言。 已取得讫。 智人问曰。 取得何物。 迷人答曰。 取得名相。 又问。 名相软耶硬耶。 答云硬。 智人云。 放着硬但取名相。 莫取硬来。 迷人答。 硬及名相俱得。 又问。 便可见耶。 答不可见。 更问。 见何物。 答但见名相。 迷人却问。 既取名相得。 唯取得名相何在。 智人答云。 名相在迷人心里。 迷人不伏。 名相在心中。 智人问曰。 何以不伏。 迷人答。 既种种名相俱在我心中。 何故不齐得硬。 答得硬。 若得硬者。 是现名相。 不得硬者。 以是过去名。 又难曰。 意识不得现量境。 云何得有过去现量境耶。 答二种名俱在过去。 于中有独行不触行差别故。 又问曰。 既二种名相皆是妄识。 经云。 何有独影像。 有带质影像。 答言带质者亦是独影心缘方相是比量境。 故不是现量。 故今说别。 以共眼识不共故说别也。 又问。 分别何故不同。 答曰。 分别有显了有忆持。 二种不同。 是故有托质影。 有不托质影。 分别不同故也。 迷人又问曰。 我唯见二种名相。 汝智者见何法。 答曰。 智人唯见色法。 不见名相。 此简名竟。 次入无生门者。 夫智人观色法者。 且如色法。 眼识得时实无分别。 不是不得而无分别。 此即是法眼识亲证如色无异。 及其意识不了妄计我。 生假分别。 倒见沉沦。 于事中真妄齐致。 何者意识分别不如法也。 言真妄者。 眼识得故名真。 意识缘故为妄。 真悬差别不等。 是故证法无人。 何以故。 法无分别故。 经云。 法无分别。 若行分别。 是即分别。 非求法也。 色法既尔。 心法亦然。 准以思之。 如色无异。 故经云。 五识所得境当体如来藏等。 是则入初门之方便。 契自位之妙门。 略说大意如斯。 广释如经论中说。 又诸法皆空相无不尽。 于中复为二观。 一者无生观。 二者无相观。 言无生观者。 法无自性。 相由故生。 生非实有。 是则为空。 空无毫末。 故曰无生。 经云。 因缘故有。 无性故空。 解云。 无性即因缘。 因缘即无性。 又中论云。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又经云。 若一切法不空者。 则无道无果等。 第二无相观者。 相即无相也。 何以故。 法离相故。 经云。 法离于相。 无所缘故。 又经云。 一切法皆空。 无有毫末相。 空无有分别。 由如虚空有门论云。 无性法亦无。 一切皆空故。 观如是法离情执故。 故名为观。 问一切法皆空。 云何成观耶。 答只以一切法皆空故。 是故得成观也。 若不空者。 即是颠倒。 何成观也。 问作如是观者。 治何等病耶。 答治上执法之病。 何者。 法实非有。 妄见为有。 由妄见故。 即谓真如涅槃可得。 生死有为可舍。 为斯见故。 是故成病。 今知法空。 如法无谬。 故成于观。 故经云。 如如与法界。 菩提及实际。 种种意生身。 我说为心量等。 又经云。 以无分别空故云观也。 诸法皆空相无不尽。 略申纲纪。 准以思之。 前门则得人无我智。 此始教菩萨则得人法二空。 亦名法无我智也。 第三事理圆融观夫事理两门圆融一际者。 复有二门。 一者心真如门。 二者心生灭门。 心真如门者是理。 心生灭者是事。 即谓空有二见。 自在圆融。 隐显不同。 竟无障碍。 言无二者。 缘起之法似有即空。 空即不空。 复还成有。 有空无二。 一际圆融。 二见斯亡。 空有无碍。 何以故。 真妄交映全该彻故。 何者。 空是不碍有之空。 即空而常有。 有是不碍空之有。 即有而常空故。 有即不有。 离有边有。 空即不空。 离无边空。 空有圆融一无二。 故空有不相碍。 互形夺故双离两边。 故经云。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又经云。 因缘故法生。 因缘故法灭。 若能如是解。 斯人疾成佛。 又经云。 甚深如来藏。 恒与七识俱。 二种摄受生。 智者则远离。 又经云。 染而不染。 难可了知。 不染而染。 难可了知。 依是义故。 得有止观双行悲智相导。 何者。 以有即空而不有故名止。 以空即有而不空故名观。 空有全收不二而二故亦止亦观。 空有互夺二而不二故非止非观。 言悲智相导者。 有即空而不失有故。 悲导智而不住空。 空即有而不失空故。 智导悲而不滞有。 以不住空之大悲故。 恒随有以摄生。 以不摄生。 以不滞有之大智故。 常处空而不证灭。 灭则不灭之灭。 灭而非灭。 生则无生之生。 生而非生。 生非生故。 生相纷然而不有。 灭非灭故。 空相(法然而不空。 空相法然而不空。 故生死涅槃而下一)。 生相纷然而不有。 故涅槃生死而不殊。 何以故。 空有圆融一不一故。 亦可分为四句。 以有即空故。 不住生死。 以空即有故。 不住涅槃。 空有一块而两存故。 亦住生死亦住涅槃。 以空有相夺两不存故。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其犹水波为喻。 高下相形是波。 湿性平等是水。 波无异水之波。 即波以明水。 水无异波之水。 即水以成波。 波水一而不碍殊。 水波殊而不碍一。 不碍一故处水即住波。 不碍殊故住波而恒居水。 何以故。 水之与波别而不别故。 经云。 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亦得涅槃即众生性不复更生。 又经云。 如来不见生死不见涅槃。 生死涅槃等无差别。 又经云。 于无为界现有为界。 而亦不坏无为之性。 于有为界等亦然。 又经云。 非凡夫行。 非贤圣行。 是菩萨行。 解云。 凡夫行者著有。 贤圣行者住无。 今既有无无二而二。 二而不二。 是故双离两失。 顿绝百非。 见心无寄。 故名观也。 第四语观双绝门夫语观双绝者。 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者是也。 即于上来空有两门。 离诸言论心行之境。 唯有真如及真如智。 何以故。 圆融相夺离诸相故。 随所动念即皆如故。 竟无能所为彼此故。 独夺显示染不物故。 经云。 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等。 又经云。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宜。 又经云。 法离一切观行。 又经云。 若解真实者无菩提。 问若云空有圆融语观双绝者。 即离观行。 云何证入耶。 答非是默而不言。 但以语即如故。 不异于法。 是以无言。 观行亦尔。 反上可知。 故经云。 有三十二菩萨。 各说二而不二不二而二。 名入不二法门。 次至维摩。 默答寂无言说。 名真入不二法门。 文殊叹曰。 善哉善哉。 默然无言。 是真入不二法门。 解云。 维摩虽默无言。 即是说法。 何以故。 以诸菩萨皆得解故。 何者。 言说观行即是法也。 问空有无二遂令大士无言。 性相镕融致使观心无措者。 信如其说。 今修学者未审。 以何方便而证契耶。 答即于此空有法上。 消息取之。 何者。 以空摄于有。 有而非有。 有见斯尽。 以有摄于空。 空而非空。 空执都亡。 空有即入全体交彻。 一相无二两见不生。 交彻无碍碍而不碍两相俱存。 互夺圆融而不废两非双泯。 故契圆珠而自在诸见勿拘。 证性海而无骂。 萧然物外超情离念。 迥出拟议顿塞百非。 语观双绝。 故使妄心冰释诸见云披。 唯证相应。 岂关言说。 是以维摩默答欲表理出言端。 天女盛谈欲彰性非言外。 性非言外。 言即无言。 理出言端。 不说即说。 不说即说故。 绝情虑之思议。 言即无言故。 殄解心之图度。 以斯融夺。 岂笔说能申。 唯证相应。 当自知耳。 故经云。 如人饮冷水唯自知也。 此意在言外。 勿执言思理。 理不出言。 莫捐而求理。 谛解研窍。 复自显然。 委细莹磨。 故应明耳。 但须勤加用力专志勿移。 行住坐卧中无令暂废。 久作不已。 白皂自分深可信矣。 故经云。 如人渴须水。 穿凿于高原。 施功不已。 渐见湿土。 知水必近。 又经云。 譬如人钻火未热而止息。 火势随止灭。 懈怠者亦然。 又论云。 如人梦渡河水。 因勇猛力而得觉也。 若也用功间断。 才作还休。 求悟终自难期。 望解虚盈岁月。 何者。 无始习业垢重难穿。 虽有觉心。 随见随灭。 若不克勤恳切。 无以成于行心。 随日妄以为怀。 徒自疲于筋力。 夫是行者存意思之。 第五华严三昧门但法界缘起惑者难阶。 若先不濯垢心。 无以登其正觉。 故大智论云。 如人鼻下有粪臭。 沉麝等香亦为臭也。 故维摩经云。 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故。 须先打计执。 然后方入圆明。 若有直见色等诸法从缘。 即是法界缘起也。 不必更须前方便也。 如其不得直入此者。 宜可从始至终一一征问。 致令断惑尽迷除法绝言见性生解方为得意耳。 问曰。 云何见色等诸法。 即得入大缘起法界耶。 答曰。 以色等诸事本真实亡诠。 即妄心不及也。 故经云。 言说别施行。 真实离文字。 是故见眼耳等事。 即入法界缘起中也。 何者。 皆是无实体性也。 即由无体幻相方成。 以从缘生非自性有故。 即由无性得成幻有。 是故性相相浑融全收一际。 所以见法即入大缘起法界中也。 问既言空有无二即入融通者。 如何复云见眼耳等即入法界中耶。 答若能见空有如是者。 即妄见心尽方得顺理入法界也。 何以故。 以缘起法界离见亡情繁兴万像故。 问既知如是。 以何方便令得入耶。 答方便不同略有三种。 一者征令见尽。 如指事问云何者是眼。 如已前小乘中六种简之。 若入一切诸法但名门中收。 无有一法非名者。 复须责其所以知眼等是名。 如是展转责其所以。 令其亡言绝解。 二者示法令思。 此复有二门。 一剥颠倒心。 既尽如指事。 以色香味触等。 夺其妄计。 令知倒惑。 所有执取不顺于法。 即是意识无始妄见熏习所成。 无始急曳续生三界。 轮环不绝。 若能觉知此执即是缘起。 当处无生。 二者示法断执。 若先不识妄心示法。 反成倒惑。 若不示法令见。 迷心还著于空。 所以先剥妄心。 后乃示法令见。 三者显法离言绝解。 就此门中亦为二。 一遮情。 二表德。 言遮情者。 问缘起是有耶。 答不也。 即(空故。 缘起之法无性即空。 问是无耶。 答不也。 即有故。 以缘起之法即由无始得有故问也)亦有亦无耶。 答不也。 空有圆融一无二故。 缘起之法空有一际无二相故也。 如金与庄严具思之。 问非有非无耶。 答不也。 不碍两存故。 以缘起之法空有互夺同时成也。 问定是无耶。 答不也。 空有互融两不存故。 缘起之法空夺有尽唯空而非有。 有夺空尽唯有而非空。 相夺同时两相双泯。 二表德者。 问缘起是有耶。 答是也。 幻有不无故。 问是无耶。 答是也。 无性即空故也。 问亦有亦无耶。 答是也。 不碍两存故。 问非有非无耶。 答是也。 互夺双泯故。 又以缘起故是有。 以缘起故是无。 以缘起故是亦有亦无。 以缘起故是非有非无。 乃至一不一。 亦一亦不一。 非一非不一。 多不多。 亦多亦不多。 非多非不多。 如是是多。 是一。 亦是多亦是一。 非是一非是多。 即不即四句准之如是。 遮表圆融无碍皆由缘起自在故也。 若能如是者。 方得见缘起法也。 何以故。 圆融一际称法见故。 若不同前后见者。 是颠倒见非正见也。 何以故。 前后别见不称法故。 问如是见已。 云何方便入法界耶。 答言入方便者。 即于缘起法上。 消息取之。 何者。 即此缘起之法即空无性。 由无性故幻有方成。 然此法者即全以无性性为其法也。 是故此法即无性而不碍相存也。 若不无性。 缘起不成。 以自性不生皆从缘故。 既全收性尽。 性即无为不可分别。 随其大小性无不圆。 一切亦即全性为身。 是故全彼为此。 即性不碍幻相。 所以一具众多。 既彼此全体相收。 不碍彼此差别也。 是故彼中有此。 此中有彼。 故经云。 法同法性。 入诸法故。 解云。 法者即举缘起幻有法也。 同性者。 缘起即空而不碍此相故。 全收彼为此。 以彼即空而不碍彼相故。 既此彼全收相皆不坏。 是故此中有彼。 彼中有此。 非但彼此相收。 一切亦复如是。 故经云。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 展转生非实。 智者无所畏。 又云。 于一法中解众多法。 众多法中解了一法。 如是相收彼此即入。 同时顿现无前无后。 随一圆融即全收彼此也。 问法既如是。 智复如何。 答智顺于法。 一际缘成。 冥契无简。 顿现不无先后。 故经云。 普眼境界清净身。 我今演说人谛听。 解云。 普眼者。 即是法智相应顿现多法也。 即明法唯普眼智所知简非余智境界也。 境界者。 即法。 明多法互入犹如帝网天珠重重无尽之境界也。 清净身者。 即明前诸法同时即入终始难原缘起集成见心无寄也。 然帝释天珠网者。 即号因陀罗网也。 然此帝网皆以宝成。 以宝明彻递相影现涉入重重。 于一珠中同时顿现。 随一即尔。 竟无去来也。 今且向西南边。 取一颗珠验之。 即此一珠能顿现一切珠影。 此珠既尔。 余一一亦然。 既一一珠一时顿现一切珠既尔。 余一一亦然。 如是重重无有边际。 有边即此重重无边际珠影皆在一珠中。 炳然高现。 余皆不妨此。 若于一珠中坐时。 即坐着十方重重一切珠也。 何以故。 一珠中有一切珠故。 一切珠中有一珠时。 亦即着一切珠也。 一切反此。 准以思之。 既于一珠中入一切珠。 而竟不出此一珠。 于一切珠入一珠。 而竟不起此一珠。 问既言于一珠中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者。 云何得入一切珠耶。 答只由不出此珠。 是故得入一切珠。 若出此一珠入一切珠者(即不得入一切珠也。 何以故。 离此珠内无别珠故。 问若离此珠内无一切珠者。 此网即但)。 一珠所成。 如何言结多珠成耶。 答只由唯独一珠方始始结多为网。 何以故。 由此一珠独成网故。 若去此珠。 全无网故。 问若唯独一珠者。 云何言结成网耶。 答结多珠成网者。 即唯独一珠也。 何以故。 一是总相具多成故。 若无一。 一切无故。 是故此网一珠成也。 一切入一。 准思可知。 问虽西南边一珠总收十方一切珠尽无余。 方各各有珠。 云何言网唯一珠成耶。 答十方一切珠者。 总是西南方一颗珠也。 何以故。 西南边一珠即十方一切珠故。 若不信西南边一珠即是十方一切珠者。 但以墨点。 点西南边一珠者。 一珠着时即十方中皆有墨点。 既十方一切珠上皆有墨点。 故知十方一切珠即是一珠也。 言十方一切珠不是西南边一珠者。 岂可是人一时遍点十方一切珠耶。 纵令遍点十方一切珠者。 即是一珠也。 此一为始既尔。 余为初亦然。 重重无际点点皆同。 杳杳难原。 一成咸毕。 如斯妙喻类法思之。 法不如然。 喻同非喻。 一分相似故以为言。 何者。 此珠但得影相摄入。 其质各殊。 法不如然。 全体交彻故。 华严经性起品云。 为饶益众生令悉开解故。 以非喻为显现真实义。 如是微密法无量劫难闻。 精进智慧者乃闻如来藏(云云)。 经云以非喻为喻等也。 诸有行者准喻思之。 卢遮那佛过去行令佛刹海皆清净无量无数无边际彼一切处自在遍如来法身不思议无色无相无伦匹示现色相为众生十方受化靡不现一切佛刹微尘中卢遮那现自在力弘誓佛海震音声调伏一切众生类行人修道简邪入正止观法门一卷华严杜顺和上略出记终南山杜顺禅师缘起其禅师有一弟子。 奉事以经三十余年。 其弟子常思。 向五台礼拜文殊菩萨他日忽然咨量和上。 弟子意欲向五台礼拜。 愿和上慈悲放某甲去。 和上再三苦留不得。 其禅师遂放去。 汝去早来。 吾待汝。 遂拜辞和上。 经旬月方到五台。 志诚顶礼。 忽遇一老人云。 汝彼从何处来。 弟子答言。 从终南山来。 汝有何意来。 故来礼拜文殊菩萨。 老人云。 文殊菩萨不在此间。 弟子问老人曰。 在何处。 老人报云。 在终南山。 杜顺禅师是。 其弟子惊怪报老人曰。 是弟子和上奉事经三十年。 老人曰。 汝虽奉事。 由来不识。 汝火急即回夜头到即见。 若隔宿即不见也。 汝便行即得。 其人极怪。 来经一月方到。 今日却回。 若为投宿可到。 信此老人语。 即回须臾到西京。 其日薄晚甚怪。 便且过诸善知识家。 皆是不错逡巡。 间鼓声动。 即拟趁南门出。 早被闭了。 甚怅望不得出城。 遂却善知识家。 寄宿之上鼓动。 即出城急行到山。 其和上昨夜早已灭度讫。 其人甚怨恨。 不得见和上别。 极悲哽果。 如五台老人言。 方知是文殊菩萨。 其禅师述华严法界观十玄止观义海等章。 见行于世。 此乃是文殊菩萨化身耳。 发布时间:2024-05-08 08:16:2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