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 内容: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70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No. 1870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一终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门释智俨集初会十门料简一经意天王赞佛说偈初首显教分齐义卢舍那品一乘三乘义章胜音菩萨偈首立转法轮章观五海说十智文立五海章说分文内净土因缘文初立十世界章普庄严童子处立因果章第二会名号品初礼佛仪式章十号章四生章十种净土章四谛品立四谛章光明觉品中立业成就章五阴章附随十八界章附见十二入章明难品初立唯识章众人问文殊处明入佛境界章初会十门料简一经意初会十门料简一部经意者。 初会如是我闻首料简下文所目之义。 约有十门。 谓人及法理事义文解行因果。 初成主伴以明旨趣。 人谓化主及助化等。 浅深阔狭。 可准通之。 人即佛菩萨。 浅深者。 谓从三恶道。 人天二乘菩萨。 渐教顿教圆教感成佛菩萨。 浅深不同。 阔狭亦尔。 法浅深者。 约位。 从初不退乃至究竟十地诸位。 见法差别。 皆悉不同。 阔狭亦尔。 理浅深者。 初世间所知真实。 乃至穷证法界。 解脱自在悉皆不同。 阔狭亦尔。 事浅深者。 从凡夫极一颠底迦。 乃至暖曜天光无碍解脱法堂净土之处事相不同。 阔狭亦尔。 解浅深者。 教有秘密显示不同。 致令生。 解不解等。 阔狭亦尔。 行浅深者。 如菟马等各别殊分。 致令业行亦异。 阔狭亦尔。 义浅深者。 三乘一乘差别不同。 致令所诠之义浅深非一。 阔狭亦尔。 文浅深者。 能诠之文言无言等不同故。 浅深非一。 阔狭亦尔。 因浅深者。 从其名数。 初六因四缘。 次现生引乃至二十因等。 最后互为因等。 若约道理辨因浅深。 从初法执境界。 乃至法无我如实因缘法无我因六义等。 深浅不同。 阔狭亦尔。 果浅深者。 从初等流依果。 士夫解脱异熟果报等。 世间出世间。 出世间乃至穷佛不同。 阔狭亦尔。 上十门义。 诸佛善巧会融法界圆通自在。 不离见闻。 证得普贤微细因陀罗。 解脱通明方究竟也。 天王赞佛说偈初首显教分齐义依教有五位差别不同。 一依小乘。 有名之教诠有名之义。 此在分别遍计位中。 二有名之教诠有名之义。 有名之教诠无名之义。 此当回心。 初教位中义。 当即名义即空教也。 三有名之教目有名之义。 有名之教目无名之义。 无名之教目无名之义。 此当熟教位中即性实成有之义。 非是所谓有也。 四无名之教显无名之义。 义当在顿教位中。 一实三昧说也。 五有名之教说有名之义。 无名之教显无名之义。 当在圆教位中见闻处说。 有名之教显有名之义。 有名之教显无名之义。 无名之教显无名之义。 此约圆教处说。 为摄义无尽故。 分齐通声闻及凡夫世间所知真实法也。 该通三乘小乘文义。 及圆教中比证分齐。 下一部经。 所有文义。 并约此准。 卢舍那佛品中云集文末普贤文中立一乘三乘义章经文云。 入无上道者。 当渐教也。 不可尽功德智地者。 当熟教分。 愿性海中者。 当顿教分。 此约遍计灭分齐处说。 又云。 入无上道者。 顿教及熟教中终教及义是也。 不可尽功德智地者。 普贤解行分教义是也。 愿性海中者。 当是圆教。 证分已去是也。 亦得即是普贤行愿也。 其乘名教具在问答中释。 今约下经。 约五乘之义。 有其三种。 一人天共一。 二声闻缘觉共为第二。 三始终渐教共为第三。 四顿教独一。 五一乘独一。 总为五乘。 第二者。 人为一。 天为一。 声闻为一。 缘觉为一。 大乘为一。 第三者。 天一梵一声闻一缘觉一如来一。 会彼五乘。 成无分别离相一乘。 出楞伽经。 若凡夫人天乘。 佛临凡夫。 同彼人天。 引凡夫人。 修人天福。 既无无漏。 不辨见修。 但论世间禅定。 成世间修。 就声闻缘觉及二乘回心。 并约见修。 即至究竟。 成佛成罗汉。 从小乘位十二住。 即合四果等。 共成十二住。 十二住者。 一声闻自种性住。 二入正未越次取证方便住。 三越次取证住。 四得不坏净味圣戒转上漏尽住。 五依增上戒增上意学出生住。 六七八得真谛智增上慧学住。 九观察生无相三昧住。 十究竟无相住。 十一解脱学处住。 十二一切种阿罗汉住。 直进菩萨。 一人即有十地。 并说见修后方得成佛。 及说大乘十二住。 十二住者。 一种性住。 二解行住。 三净心住。 四增上戒住。 五增上意住。 六增上慧住。 七谛相应慧住。 八缘起相应慧住。 九有行有开发无相住。 十无行无开发无相住。 十一无碍慧住。 十二最上菩萨住。 若熟教位。 则不同前义。 初地已前。 有分段死。 先得无漏者。 兼有变易死。 初地已上。 穷第十地。 有变易死。 十地满后。 方始成佛。 若约顿教。 即一切行位。 皆不可说。 以无相故。 此据三乘方便说。 若依一乘圆通之教。 由义自在总别相成。 故无前后始终浅深近远等别。 但不退已后。 即明得彼普贤之法。 约熟教比之。 即十信满心已去。 即是其位。 其普贤位中。 对彼解行法及彼得义。 唯有自分胜进。 两义不同。 其身在于白净宝网转轮王位。 十眼十耳等境界。 若约解行法分齐克。 唯未得离垢三昧。 其离垢三昧。 是未受职之前定。 其身在世界性等已上处住。 而在普见肉眼位中。 见十方界。 若证得普贤位。 在六相方便十地位中。 何以故。 依十地证义会普法故。 若证得彼普贤解行所依身者。 亦得在彼兜率天中成诸天子身。 从三恶道出。 生彼天中。 得无难身。 成普贤解行法。 如法华经龙女身者。 义当即是留惑感彼同生之身。 何以故。 由此等人并是过去多种善根故。 亦不同是变化之身。 何以故。 由法华经引彼速成希有胜行证其教胜。 若是变化。 即非希有。 若约灭惑分齐论者。 依普贤品说。 一障一切障。 依小相品说断惑分齐。 一断即一切断。 由彼华严经文云。 内外各有五百烦恼。 及八万四千烦恼。 普灭非别。 故得知也。 何以故。 对彼生死际说故。 又白净宝网转轮王位时。 有定光颇梨镜。 光明照十佛刹微尘数等世界。 以此验之。 当知。 白净宝网转轮王之位。 福分不少也。 若起利用。 即令无量众生发不退菩提心。 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及在十地无生法忍地。 唯未得离垢三昧之少分也。 余之位相德用境界。 及见佛分齐。 具在经文。 又一乘义者。 分别有二。 一者正乘。 二者方便乘。 正乘如华严经说。 亦如前分别方便乘者。 分别有十。 一对三宝分别。 佛宝是一乘法。 僧是三乘。 何以故。 佛同无尽故。 法僧则不定。 二对四谛分别。 灭谛是一乘。 三谛是三乘。 何以故。 灭同无尽故。 三谛则不定。 三对二谛分别。 第一义是一乘。 世谛是三乘。 何以故。 第一义谛。 同无尽故。 世谛则不定。 四对过分别。 无恐怖者。 即是一乘。 有恐怖者。 即是三乘。 何以故。 如如来藏等。 依则无过。 即同无尽故。 六识及心法智。 此之七法。 刹那不住。 不种众苦。 不得厌苦乐求涅槃。 由是俗谛故。 依缘不自在故。 五对人及智分别。 有三种人。 成三种智。 三种智者。 一若善男子善女人。 成就甚深法智。 以为一人。 二若男子女人。 成就随顺法智为第二人。 三若男子女人。 于诸深法不自了知。 仰推世尊。 非我境界。 唯佛所知。 是第三人前之一人。 是一乘智。 后之两人。 是三乘智。 何以故。 前第一智是证智。 是证智同无尽故。 后之二智。 未证实法。 是不定故。 此依胜鬘经说。 六对所解了法虚妄契实无分别。 随文解义。 是三乘法。 知虚契无分别。 是一乘法。 何以故。 契无分别。 同无尽故。 随文取者。 是则不定。 此依楞伽经义说。 七对一乘三乘小乘分别。 一乘是一乘。 三乘等是三乘。 何以故。 一乘则无尽故。 三乘等则不定。 八对大乘中乘小乘分别。 大乘即是一乘。 何以故。 大乘尊上。 即无尽故。 中乘小乘。 义则不定。 如经会三归一故。 九对世间出世间出出世间分别。 出出世间。 则是一乘。 余则三乘。 何以故。 出出世间胜同无尽故。 余二则不定。 如法华经界外露地别索车者。 即是其事。 十对譬喻分别。 如王髻中明珠及大王等。 即是一乘宝珠。 系汝衣里。 及穷子等。 即是三乘。 何以故。 髻珠王秘甚深故。 余则不定。 此依法华经说。 上来所辨。 于眷属经中。 欲显圆通无尽。 法藏一乘教义故。 于方便之处。 示一乘名。 令进入者易得解故。 作如是说。 若横依方便进趣法门。 即有二义。 通说一乘。 一由依究竟一乘教成。 何以故。 从一乘流故。 又为一乘教所目故。 二与彼究竟圆一乘。 为方便故说一乘。 非即圆通自在义也。 余义准可知。 上件法门。 摄下诸教。 顿属其上分本教义。 渐从其末义。 通一乘三乘小乘。 何以故。 为彼圆教所目。 及三乘终教。 寂照照寂一相真如并初教门。 染净即空愚法。 小乘苦谛之教。 所诠实法有为无为等宗并不同。 义理各别也。 一切诸法胜音菩萨偈首立转法轮章转法轮者。 有其二种。 一一乘转。 二三乘小乘转。 一乘转者。 一谛有十行。 如下经说。 一具足清净四无所畏。 二出生四辩净妙音声。 三明了四谛。 四随顺诸佛无碍法门。 五清净等心。 悉能普覆一切众生。 六所说不虚。 决定济度众生苦际。 七宿世大悲所持。 八以妙法轮音声充满法界。 一切众生无不闻知。 九阿僧祇劫常说正法。 未曾暂息。 十转诸根力觉意解脱诸禅三昧。 相续不绝。 余三谛准亦同之。 法转流入众生心时。 说者复有十因。 何者为十。 所谓过去愿力故。 大悲所持故。 不舍众生故。 智慧自在。 随其所应为说法故。 未曾失时故。 随彼法器不增减故。 决定了知三世智故。 身行最胜故。 口行无虚故。 智随音声悉觉悟故。 义准亦通。 所被之机。 具足四缘。 其义可解。 三乘小乘转法轮者。 一谛之内。 有其三转。 成十二行。 余三亦同。 成四十八行。 如毗婆沙说。 转法轮者。 说四谛义三转十二相。 是苦谛。 是苦集。 是苦灭。 是至苦灭道。 名为一转四相。 是苦谛应知。 是苦集应断。 是苦灭应证。 是苦至灭道应修。 名第二转四相。 是苦知已。 是苦集断已。 是苦灭证已。 是至苦灭道修已。 名第三转四相。 四相者。 四谛中生眼智明觉。 亦云行也。 三乘熟教。 初分已下。 名同不异熟教。 终义与顿教之义。 唯一真如授与名转。 非谓可转是名为转。 上件法门。 摄下诸教。 顿属其上。 分本教义。 渐从其末义。 通一乘三乘小乘。 何以故。 为彼圆教所目。 及三乘终教。 寂照照寂一相真如并初教门。 染净即空愚法。 小乘苦谛之教。 所诠实法有为无为等宗不同。 义理各别也。 观五海说十智文首立五海章五海者。 一一切诸世界海。 二一切众生海。 三性界业海。 四一切众生欲乐诸根海。 五一切三世诸佛海。 观彼五海。 以说十智。 一一切世界海成败清净智。 二不可思议一切众生界起智。 三观察法界智。 四一切如来自在智。 五清净愿转法轮智。 六力无所畏不共法智。 七光明赞叹音声智。 八三种教化众生智。 九无量三昧法门不坏智。 十如来种种自在智。 五海等法。 入十智说。 问何故尔也。 答理望前机。 不得自显。 由智显也。 离智即无。 故由于智。 其五海等在智即智。 问何故五海不以十名说之。 答五海境深。 寄三乘教说。 欲令易解也。 其五海分齐。 在十智中。 交络互为主伴。 深浅广狭染净理事。 是即无穷。 上件法门。 摄下诸教。 顿属其上。 分本教义。 渐从其末义。 通一乘三乘小乘。 何以故。 为彼圆教所目。 及三乘终教。 寂照照寂一相真如并初教门。 染净即空愚法。 小乘苦谛之教。 所诠实法有为无为等宗并不同。 义理各别也。 仍此一乘圆教。 局见闻为始。 说分文内净土因缘文初立十世界章今此世界海上下浅深。 略有三种。 一从三千大千世界已去。 乃至一切众生形类等界。 以为一类。 二如瞿夷所居成化之处十世界等。 一世界性。 二世界海。 三世界轮。 四世界圆满。 五世界分别。 六世界旋。 七世界转。 八世界莲华。 九世界须弥。 十世界相。 此十世界。 当万子轮王已去所居。 为第二类。 三莲华藏世界海等已去。 尽佛境界为第三类。 如是等类世界海。 有十种事。 去来今佛之所演说。 一谓说世界海。 二起具因缘世界海。 三住世界海。 四形世界海。 五体世界海。 六庄严世界海。 七清净世界海。 八如来出世世界海。 九劫世界海。 十坏方便世界海。 此十因缘。 通成上三。 但为引机。 浅深不同。 遂有三别。 依此经文。 三千界等。 显其融义。 莲华藏界等。 明因陀罗微细等义。 中间界等。 略而不明。 准之可解。 上件法门。 摄下诸教。 顿属其上分本教义。 渐从其末义。 通一乘三乘小乘。 何以故。 为被圆教所目。 及三乘终教。 寂照照寂一相真如并初教门。 染净即空愚法。 小乘苦谛之教。 所诠实法有为无为等宗并不同。 义理各别也。 仍此一乘圆教。 局见闻为始。 普庄严童子处立因果章依小乘教。 六因四缘。 一因缘。 二等无间缘。 亦云次第缘。 三所缘缘。 亦云缘缘。 四增上缘。 六因者。 一能作因。 亦云所作因。 二俱有因。 亦云共有因。 三相应因。 四同类因。 亦云自分因。 五遍行因。 亦云遍因。 六异熟因。 亦云报因。 小乘四缘相摄。 不与三乘义同。 何以故。 不原因缘理故。 六因所生五果。 相应共有二因。 感增上果。 自分因遍因感依果。 所作自分相应共有。 感解脱果及士夫果。 亦名功用。 果报因感报果。 此六因四缘等名数通三乘。 依三乘初教。 六因四缘生引二因二十因。 互为因等。 此因缘义生之分齐。 以四句显之。 一未成成未成。 如因因亦因因等。 二已成成已成。 如果果亦果果等。 三未成成已成。 如因成果等。 四已成成未成。 如果显因等。 此约事说。 若约理论。 唯是一缘起义。 无异因也。 二十因者。 一生能作。 谓识和合望识。 由此和合所作本无今有故。 二住能作。 谓食望已生及未生有情。 由此势力生已。 相续不断故。 三持能作。 谓大地望有情。 载令不堕故。 四照能作。 谓灯望诸色。 了闇障故。 五变坏能作。 谓火望薪。 令彼相续变异故。 六分离能作。 谓镰望所断。 令连属物成二分故。 七转变能作。 谓工巧智等。 望金银等物。 转彼方分成异相故。 八信解能作。 谓烟望火。 由此比知不现见故。 九显了能作。 谓宗因喻望所成义。 由此得正决定故。 十等至能作。 谓圣道望涅槃。 由此证彼故。 十一随说能作。 谓名想见。 由如名字取相执着随起说故。 十二观待能作。 谓观待此故。 于彼求欲生。 如待饥渴追求饮食。 由是此彼欲生因故。 十三招引能作。 谓悬远缘。 如无明望老死。 由此异位展转。 招当有故。 十四生起能作。 谓邻近缘。 如无明望行。 由此无间生当有故。 十五摄受能作。 谓所余缘。 如田水粪等望谷生等。 虽自种所生。 然增彼力故。 十六引发能作。 谓随顺缘。 如臣事王令王悦豫。 由随顺引发故。 十七定别能作。 谓差别缘。 如五趣缘望五趣果。 由差别自性。 招别别果故。 十八同事能作。 谓和合缘。 如根不坏境界现前。 作意正起。 望所生识。 以成自所作。 必待余能作故。 十九相违能作。 谓障碍缘。 如雹望谷。 能损彼故。 二十不相违能作。 谓无障碍。 如谷无障。 与上相违。 于此能作因差别中。 唯说识和合等者。 且举纲要为诸智者。 依此一方类思余故。 互为因者。 同时互为因果。 犹如芦束。 亦如燋炷光焰不在别时。 此文在三乘。 一乘方究竟。 问何故因果名数。 小乘三乘初教及终教。 增减不同。 答小乘因果数少。 未达法空。 不尽大理故不具说。 三乘初教分达法空知法。 次细约事委说。 熟教已去。 究竟法空。 会事从理故不多说。 唯论四缘及互为因果等。 其二十因。 由是能作因中自性之差别故。 入能作因摄此。 非愚法小乘义。 其三乘义因缘得摄增上。 何以故。 为达法空分。 理得相融成故得摄也。 如水土与谷为增上。 还即与自增上果为亲因。 亲因与亲因。 互不相知。 疏缘亦尔。 何以故。 无所可知故。 亲因与疏因不相违。 何以故。 无二相故。 互为因果义。 亲因所摄。 又总唯有因缘。 此约终教。 依一乘教。 具一切因缘理事教义人法因果等。 又总虽有因缘乃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卢舍那佛普贤行因。 成就因果。 与三乘等别。 问普贤因果法门体性。 不与世间道理事同。 因何从凡夫世间。 得成普贤解行果。 答普贤因果。 不从凡夫世间克得。 何以故。 若未成则不说普贤。 若已成。 则旧来如此。 道理时事。 皆悉不同。 凡夫之法。 本来无物。 无物能成。 普贤对凡。 旧来非有。 无所可成。 唯普贤望普贤。 说成说不成。 可准知之。 上件法门。 摄下诸教。 顿属其上。 分本教义。 渐从其宗义。 通一乘三乘小乘。 何以故。 为被所目。 及三乘终教。 寂照照寂一相真如并初教门。 染净即空愚法。 小乘苦谛之教。 所诠实法有为无为等宗并不同。 义理各别也。 已下章门。 准此例知。 第二会名号品初礼佛仪式章礼佛有三种。 所谓身口意。 谓身业礼佛者。 大分有三。 一随方仪礼。 二佛制教礼。 三成极礼。 此三礼法。 分别有三。 一成过礼。 身仪不正。 与慢相相应。 如碓上下。 佛制有过。 名成过礼。 二相似礼。 相虽顺正。 与杂觉相应。 或与倚缘合名相似礼。 三顺实礼。 礼相顺仪。 与正无分别智相应。 或与实性相应。 谓如如性也。 名顺实礼。 口业礼义。 准前可知。 意业有七。 一成过礼。 谓对尊境。 与杂觉相应。 名成过礼。 二相似礼。 与求名利乐有相应。 亦与恶欲等合。 经文判入一阐提道。 今虽似善。 当得大苦。 名相似礼。 三敬德礼。 敬上如来无量功德相如金山得顺如实。 名敬德礼。 四灭过礼。 自省者无知造过无边。 情无羞耻。 今逢圣境。 投欲洗之名灭过礼。 五回向众生礼。 自惟无始不了体同。 遂加恶于他。 流转无始。 今知即体无二。 收过从己。 欲度众生归于本性。 唯我一人。 能成此事。 今所作业。 是众生物。 何以故。 乘众生性成故。 名回向众生礼。 六回向菩提礼。 自惟。 本性与诸佛果究竟觉。 同一体无二。 今乃则而不觉。 流转生死。 今息相还原。 运心所造。 更不别有。 从如实来。 是如实法故。 是回向菩提礼。 言回向者。 乃合不回向。 何以故。 是彼本法。 无别回向故。 七回向实际礼。 自惟。 所修则是实际所有心。 智则无我故。 无二无别。 名回向实际礼。 上之五礼。 并各有二。 一起心回向。 三乘所诃。 二一实回向。 谓则如如性。 无二无别。 不可别修。 无别起求。 为则一故。 本来无动。 是实际义。 是回向义。 上之五礼。 一一准知。 上言随方礼者。 随方仪式发。 恭跪搏颊叩头擎拳等。 各随方仪名随方仪礼。 二佛制教礼者。 佛初成道。 为给孤独长者。 制其礼义。 五轮着地庠审取正。 名制教礼。 佛目七众若违此仪得违教罪。 七众以外不依此仪。 无违教罪。 但有依方敬仪之福。 三成极礼。 成极礼者。 五体投地。 良久乃起。 或其心普遍。 与法界等。 或身普遍。 与因陀罗及微细等。 或身心经时三世九世等。 名成极礼。 一乘之礼。 具前诸礼。 何以故。 为皆通见闻故。 三乘诸礼佛所诃者。 止佛不诃者。 应为上件。 诸礼佛仪。 并准前条。 仍一乘局见闻。 十号章言十号者。 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七无上士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陀.十世尊。 上件十号。 通一乘三乘小乘道理。 如上所件。 别教者。 名号随方。 有百亿万乃至南西北方十方分齐法门。 权道明如来法四生章四生者。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四生属三界。 佛同于胎生。 净土有二生。 谓湿生化生。 何以故。 化生诸根顿具。 净土莲华有渐成者。 故知有湿生。 阿弥陀佛。 有其父母。 准此佛同于胎生。 无所准似故无胎生。 就三界六道。 人中具四生。 畜生亦具四。 鬼中则不定。 若正鬼唯化生。 若边鬼即通四。 地狱及与天。 唯是于化生。 是故小论云。 四生摄六道。 非道摄于生。 六道有四生故。 四生摄六道。 六道不定二双一。 为此六道不摄于四生。 余义如别章。 上件四生教之分齐。 准余前件。 十种净土章依小乘义。 无别净土。 依三乘义。 有别净土。 略准有四。 一化净土。 谓化现诸方所有净土。 二事净土。 谓诸方净土众宝所成。 三实报净土。 谓诸理行等所成。 谓三空为门。 诸度等为出入路。 四法性净土。 所谓真如。 谓以依无住本。 立一切法。 一乘净土依准有十。 为此娑婆世界中诸四天下。 教化一切。 一有种种身。 二有种种名。 三有种种处所。 四有种种形色。 及有种种长短。 五有种种寿命。 六有种种诸得及以诸入。 七有种种诸根。 八有种种生处。 九有种种业。 十有种种果报。 如是种种不同。 众生所见亦异。 问欲明净土。 何故乃辨众生分齐不同。 答佛土自融。 与法界等。 无别可别。 何以故。 由是佛土称法界故。 若欲取别知其分齐。 依众生心业行增减定水升沉清浊差别。 印成佛土亦差别也。 故文殊师利叹土深异。 寄彼众生成土相貌也。 问一乘净土大小多少染净差别。 云何得知分齐同异。 答一乘净土。 一即是多。 多即是一。 具如地论广释。 欲知分量。 准其十佛即可知之。 阔狭分量。 不同三乘所明净土。 与世界海亦别不同。 若世界海即在时中。 同彼众生见闻处。 说诸佛净土不同所谓。 故不同也。 上件所录三乘净土异相。 唯简愚法小乘。 问若尔何故论云。 有妙净土阿罗汉当生其中。 当知。 小乘亦有净土。 答小乘无有净土。 所以得知。 凡生净土。 须有习业。 小乘厌其色心。 乐其无余。 因何得生净土。 今言生者。 引小乘语。 明彼阿罗汉先有净土种子故。 得罗汉当生其中。 或是大阿罗汉即是菩萨。 当生其中。 宜可知之。 四谛品立四谛章依涅槃经。 苦有三种。 一苦类二苦谛三苦圣谛。 集灭道等亦同。 苦类凡夫得。 苦谛声闻得。 苦圣谛菩萨得。 苦类者。 苦家流类。 如苦苦坏苦等。 逼情切已。 而无其理。 苦谛者。 有无常等道理。 翻凡成圣。 从理正故得谛名。 苦圣谛者。 得法无我分。 是自所依。 顺理故得其圣名。 亦名有为四谛无为四谛。 圣谛者。 即无为四谛。 故十住经云。 复以苦习尽道。 分别五阴。 生者灭者。 有增有减。 而悉无形。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离苦。 所欲不得亦复是苦。 取要言之。 五盛阴苦。 是谓最胜名曰知苦。 寻察根原。 由苦枝党所生为习。 贪着爱欲玩之宝之。 莫知为患。 知而远之。 故曰知习。 诸垢永除。 更不造新。 愿欲毕故。 使不复生。 色现寻灭。 不令停滞。 了习苦常寂。 是谓知尽。 解八正道。 亦无体性。 亲疏近远住止之处。 变化无穷而不可极。 荡除尘秽。 照曜愚迷。 无形无声存亡之体。 为诸迷惑。 道引之首。 入无为路。 故曰知道。 菩萨分别四谛。 亦不取证。 欲护一切在生死者。 真谛之相无相无形。 而不可见。 审解如本。 即应法性。 世俗言教假号有名。 其实字体。 不生不灭。 无所染着。 得圣谛心。 不念有无。 审解本者。 一切诸色普悉平等。 亦无高下。 生若干心。 是则名曰分别圣谛。 其有为谛。 如愚法小乘宗中具实分别。 若一乘谛。 别教究竟。 随一世界。 名字差别。 有四十亿百千那由他。 如是十方。 随诸众生所应调伏。 作如是说。 上件四谛。 摄下诸教。 顿属其上。 分本教义。 渐从其末。 义理分齐。 并准上知。 光明觉品中立业成就章建立业者依三乘。 所谓身口意三业。 若善若不善及无记。 或漏无漏。 或为无为。 何以故。 由业即如故。 若论其体。 表无表性。 或言作无作。 身业作。 以可见有对色为体。 口业作。 以不可见有对色为体。 二业无作。 以不可见无对色为体。 愚法小乘名同此。 体义即有无不同。 若心业作者。 以心为体。 无作非色非心为体。 非色非心。 名同小乘。 其义不同毗昙及成实。 此约三乘初教。 终教即真如。 若约圆教。 具摄前义。 及融自在也。 上件业成就。 依业成就论。 广破诸小乘计。 大乘自成。 唯据方便。 论正业体。 故声所及以为业性。 无可分别也。 此论据初教。 余可准之。 五阴章五阴者。 亦云五蕴。 谓色受想行识。 问蕴义云何。 答诸所有色。 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劣若胜。 若远若近。 彼一切略说。 一色蕴积聚义故。 如财货蕴。 如是乃至识蕴。 当知依止十一种爱所依处故。 于色等法。 建立过去等差别。 十一种爱者。 谓顾恋爱悕望爱执着爱内我爱境界爱欲爱定爱恶爱苦爱妙行乐爱远爱近爱。 由如是爱所缘境故。 如其次第。 立过去等种种差别。 又有差别。 谓已生未生差别故。 能取所取差别故。 外门内门差别故。 染不染差别故。 近远差别故。 如其所应。 于色等诸法。 建立过去等差别。 已生者谓过去现在。 未生者谓未来。 外门者谓不定地。 内门者谓诸定地。 余句易了。 不复分别。 又苦相广大故名为蕴如大杖蕴。 依止色等。 发起生等广大苦故。 如经言。 如是纯大众苦蕴集。 又荷杂染担者。 谓烦恼等诸杂染法。 依色等故。 譬如世间身之一分。 能荷于担。 即此一分名肩名蕴。 色等亦尔。 能荷杂染担故。 名之为蕴。 问广分别云何蕴义。 云何实有。 几是实有。 为何义故观实有耶。 答云。 此余根境是实有义。 一切皆是实有。 为舍执着实有我故。 观察实有。 所以建立此三问者。 为断相事二愚及增益执故。 如是准知。 上件蕴义。 声闻即实。 初教即空。 终教即如。 一乘即法界无为也。 随附十八界章云何建立界。 谓色蕴即十界。 眼等五根界色等五境界。 及法界一分。 受想行蕴即法界一分。 识蕴即七识界。 谓眼等六识界及意界。 何故建立界处无别相耶。 建立蕴中已说。 眼等各别相故。 是故从诸蕴中出界建立。 从诸界中出处建立。 何等界法蕴不摄耶。 法界中无为。 法蕴所不摄。 此无为法。 复有八种。 谓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 无记法真如虚空。 非择灭。 择灭。 不动。 及想受灭。 如是建立八无为中。 当知。 所依差别故。 分折真如。 假立三种。 不由自性故。 善法真如。 谓无我性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 何故真如说名真如。 由彼自性无变异故。 谓一切时无我实性无改转故。 说无变异。 当知。 此则是无我性。 离二我故。 何故复说此名空性耶。 一切杂染所不污故。 所以者何。 由缘此故。 能令一切诸杂染事悉皆空寂。 虽复有时说有杂染。 当知。 但是客尘烦恼之所染污。 何等名为客尘染污。 谓由未拔所取能取种子故。 令依他性心二行相转。 非法性心。 以诸法法性清净故。 何故复说此名无相。 诸相寂静故。 诸相者。 谓色受等乃至菩提诸所戏论真如性中彼相寂灭故名无相。 何故复说此名实际。 无倒所缘故。 实者谓无颠倒。 此处究竟。 故名为际。 过无我性。 更无所求故。 何故复说此名胜义。 最胜圣智所行处故。 何故复说此名法界。 一切声闻缘觉诸佛妙法所依相故。 如善法真如。 当知。 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亦尔。 虚空者。 谓无色性。 容受一切所作业故。 无色性者。 谓唯违于色无性相法。 意识境界是名虚空。 意识境界者。 谓法界摄故。 唯违色言。 为别受等。 共有真如择灭非灭无常性等。 虽菟角等。 亦是无性。 然彼不与诸法相违。 以彼唯是毕竟无故。 又菟角等。 非唯违色。 由与受等诸法共故。 是故唯说与色相违。 无性相言。 为别受等无色之法。 何以故。 受等自体。 是有性相。 非无性相故。 非择灭者。 谓是灭非离系。 不永害随眠故。 择灭者。 谓是灭。 是离系永害随眠故。 不动者。 谓已离遍净欲。 未离上欲。 苦乐灭无为想受灭者。 谓已离无所有处欲。 超过有顶。 暂息相作意为先。 故诸不恒行心心法。 及恒行一分心心所灭无为。 当知。 此中有二种应断法。 谓诸烦恼及此所依受。 受有二种。 谓变异及不变异。 如其次第。 苦乐非苦乐当知。 烦恼断故。 建立择灭。 二受断故。 如其次第。 建立不动及受想灭。 烦恼断者。 谓除此品粗重。 所得转依。 受断者。 谓除此能治定障所得转依。 是故得第二静虑时。 虽证苦灭。 而不建无为。 以反异受未尽断故。 又苦五种。 色若受想行蕴。 及此所说八无为法。 如是十六。 总名法界。 五种色者。 谓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引色.自在所生色。 问界义云何。 答一切法种子义。 谓依阿赖耶识中诸法种子。 说名为界。 界是因义故。 又能持自相义。 是界义。 又能持因果性义。 是界义。 能持因果性者。 谓于十方界中根境。 诸界及六识界。 如其次第。 又摄持一切法差别义。 是界义。 摄持一切法差别者。 谓诸经说地等诸界。 及所余界。 随其所应。 皆十八界摄。 若约小乘即实摄。 若约初教即空摄。 空者谓无分别空。 若约终教即真如摄。 摄者谓无所摄。 若约顿教。 即不可说。 若约一乘即如前。 一切余义如别章。 随附十二处章云何建立处。 谓十色界即十色处。 七识界即意处。 法界即法处。 由此道理。 诸蕴界处三法所摄。 谓色蕴法界及与意处。 由色蕴摄十色界。 法界即摄法界。 意处摄七识界。 是故三法摄一切法。 问处义云何。 答识生长门义。 是处义当知。 种子义。 摄一切法。 义别义亦是处义。 复次如佛所说。 色如聚沫。 受如浮泡。 想如阳焰。 行如芭蕉。 识如幻化。 问以何义故。 色如聚沫乃至识如幻化。 答以无我故。 离净故。 少味故。 不坚故。 不实故。 谓非有远离虚妄不坚实义。 是经所说诸句义。 又为对治我净乐常四颠倒故。 如其次第。 说无我等。 诸句差别。 以此义准。 初教之义。 不同小乘。 若入终教乃至圆教。 如界门说。 余义如别章。 明难品初立唯识章唯识略开十门。 一举数。 二列名。 三出体。 四明教兴意。 五建立。 六辨成就不成就。 七明对治灭不灭。 八明薰不薰。 九辨真妄不同。 十归成第一义无性性。 初举数者。 谓一心即第一义清净心。 二举三法。 谓唯量唯二及种种。 又有三法。 谓心意识。 三成八识。 眼等五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四成九识。 谓加阿摩罗识。 五成十心。 谓十稠林。 如地论云。 是菩萨。 如实知众生诸心。 种种相心。 杂相心。 轻生不生相心。 无形相心。 无边一切处众多相心。 清净相心。 染不染相心。 缚解相心。 幻起相心。 随道生相。 乃至无量百千种种心差别相。 皆如实知。 六成十一识。 谓身识。 身者识。 受者识。 应受识。 正受识。 世识。 数识。 处识。 言说识。 自他差别识。 善恶两道生死识。 七摄为四。 一似尘识。 二似根识。 三似我识。 四似识识。 八或开无量。 地论云。 乃至无量百千种种心差别相。 二列名者。 谓阿赖耶识。 阿陀那识。 心意识。 乃至穷生死蕴等。 余七识可知。 三出体者。 究竟用如来藏为体。 所以得知。 胜鬘经云。 由有如来藏法种众苦。 乃至乐求涅槃等故得知也。 又如来藏不染而染。 据此即是生死体染而不染。 据此生死即是涅槃。 更无异法。 又经文六识及心法智。 是其生灭。 非是可依。 唯如来藏不起不灭。 成究竟依。 四教兴意者。 梁本摄论云。 由此心识微细境界所摄故。 不为声闻二乘说。 为诸菩萨说。 应有胜位。 为得一切智故。 佛为说。 何以故。 若离此智得无上菩提者。 无有是处。 五建立者有三。 一依杂集瑜伽等。 八相明建立。 二依摄论。 三相等八义明建立。 三依显扬论。 十九相明建立。 初八相者。 杂集论云。 云何知有阿赖耶识。 若无此识。 执受初明了种子业身受无心定命终无。 皆不应理。 释此伽他。 如摄决择分说。 由八种相。 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谓若离阿赖耶识。 依止执受不可得故。 最初生起不可得故。 明了生起不可得故。 种子体性不可得故。 业用体性不可得故。 身受体性不可得故。 处无心定不可得故。 命终之识不可得故。 一云何依止执受不可得耶。 由五因故。 谓阿赖耶识先行因。 感眼等转识。 现缘因发如说根境。 作意力故。 诸转识生。 乃至广说。 是名初因。 又六识身善恶可得。 是第二因。 又六识身一类异熟无记性摄。 必不可得。 是第三因。 又六识身各别依转。 随所依止彼识生时。 即应彼识执受所依止。 余无执受。 不应道理。 设许执受。 亦不应理。 以离识故。 是第四因。 又所依止应成数数执受过失。 所以者何。 由彼眼识。 于一时转一时不转。 余识亦尔。 是第五因。 二云何最初生起不可得耶。 谓设有难言。 若有阿赖耶识。 应一有情二识俱起。 应告彼曰。 汝于非过妄生过想。 容有二识俱时转。 所以者何。 犹如一人俱时欲见乃至欲识。 随有一识。 最初生起不应道理。 何以故。 尔时作意无有差别。 根及境界不坏现前。 何因缘故识不俱转。 三云何明了生起不可得耶。 谓若有定执识不俱生。 与眼等识俱行一境。 明了意识。 应不可得。 所以者何。 若时随忆曾所受境。 尔时意识不明了生。 非于现境所生意识得有如是不明了相。 是故应信诸识俱转。 或应许彼第六意识无明了性。 四云何种子体性不可得耶。 谓六转识身各各异故。 所以者何。 此六转识。 从善无间不善性生。 不善无间善性复生。 从二无间无记性生。 下界无间中界生。 中界无间妙界生。 妙界无间乃至下界生。 有漏无间无漏生。 无漏无间有漏生。 世间无间出世生。 出世无间世间生。 非如是相识为种子体。 应正道理。 又心相续长时间断。 经久流转不息。 是故转识能持种子。 不应道理。 五云何业用不可得耶。 谓若无诸识同时生起业用俱转。 不应道理。 所以者何。 略说识业有四种。 谓了别外器。 了别依止。 能了别我。 了别境界。 如是四种识了别业。 一一刹那俱现。 可得非于一识一刹那中。 有如是等差别业用。 是故必有诸识俱起。 六云何身受体性不可得耶。 犹如有一人。 或如理思。 或不如理思。 或不思惟。 或复推寻。 若心在定。 若不在定。 身受生起非一众多。 若无阿赖耶识。 如是身受。 应不可得。 既现可得。 是故定有阿赖耶识。 七云何处无心定不可得耶。 如世尊说。 入无想定及灭尽定。 当知。 尔时识不离身。 若无阿赖耶识。 尔时识应离身。 识若离身。 便应舍命。 非谓处定。 八云何命终之识不可得耶。 谓临命终时。 识渐舍离。 所依身分。 发起冷触。 或上或下。 非彼意识。 有时不转。 故知。 唯有阿赖耶识。 能执持身。 随于身分。 若舍此识。 冷触可得。 身无觉受。 意识不然。 是故若无阿赖耶识。 命终之识必不可得。 问如前论文。 心者谓蕴界处习气所薰。 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亦名异熟识。 亦名阿陀那识。 以能积集诸习气故。 习气者。 谓由现行蕴等令彼种子皆得增益一切。 种子识者。 谓能生蕴等诸法种子。 所积集故。 阿赖耶识者。 能摄藏诸法种子故。 又诸有情取为我故。 异熟识者。 先业所生故。 阿陀那识者。 谓能数数令生相续。 持诸根等。 令不坏故。 又言心者。 能积集一切法习气故。 据此文相。 阿赖耶识。 即在事中。 云何得知是如来藏。 答由如来藏不染而染。 是其事相无别有事故。 是如来藏。 故论云。 离识以外更无有法。 二依摄论建立赖耶。 有其八义。 初依三相义。 知有本识。 二依熏习义成有本识。 三依互为因果义。 成有本识。 四依不一不异义。 成有本识。 五依因果别不别义。 成有本识。 六依缘生义。 成有本识。 七依彼因缘具不具义。 成有本识。 八依会名归正。 成有本识。 初约三相建立赖耶。 其三相者。 一是因相。 摄一切因。 仍用互为因为始。 何以故。 以互为因微细与识相当故。 二果相。 摄一切果。 仍用互为果为始。 三自相。 即是成唯识中异熟相也。 异熟之识。 摄一切法。 所以得知。 依一切法种子。 异熟得生。 不局烦恼业报。 名言习等。 随一切相应故得知也。 问若如是者。 异熟及种子识。 皆合受熏。 因何独说异熟果报受熏。 答今熏习欲明其种子。 种子识。 已是其种故不对释。 异熟之识。 无记相显。 与熏相顺。 故在无记位中。 辨其熏义。 今梁摄论中。 显阿赖耶三相之义意。 明本识是因果体。 二约熏习成本识者。 明本识中成熏习义余法即无。 三明互为因果义。 成有本识者。 明本识中有互为因果义。 余法即无。 若尔因何芦束等。 得有互为因果。 答余法之中。 互为因果。 即是转理之门。 假说因果。 非真实也。 四约不一不异。 成有本识者。 若本识中诸法得有不一不异。 离识不成。 若离本识说不一不异者。 即是假说。 五约因果别不别成有本识者。 若有本识。 即成因果别不别。 离识即无。 何以故。 由因果种离识不成故。 六约缘生义成有本识者。 有其十门。 一约三种缘生。 证唯有识。 显体相用。 谓自性缘生即是体也。 为识是缘生通因故。 二爱非爱缘生。 即是相也。 三受用缘生。 即是用也。 二举迷显正。 成唯有识。 如论中说。 举六师迷马。 即其事也。 如涅槃经。 举六执等迷于佛性。 今此六执。 迷于缘生。 当知。 缘生即佛性也。 何以故。 为佛性体随其流处有种种味故。 余义可知。 三记无记辨唯有识者。 内种子阿赖耶识即有无记。 或善恶性或染污清净为二。 余法则无。 由识以外只是遍计即体空故。 四约假实辨者。 梨耶是实。 余法是假。 何以故。 一切法唯有识故。 内种子则是真实。 何以故。 一切法以识为本故。 五约内成六义辨者。 即念念灭。 俱有随逐。 至治际决定观因缘。 如引显自果。 必须具六方。 是正因义。 若阙者。 即非正义。 外道声闻。 无有此法。 若外种子即是假说。 余如问答中释。 六约熏成不成辨差别者。 梨耶是种子必熏成。 若余法为种子即不熏成。 不熏成故即非实种。 问若如是者。 谷麦等种非是薰成。 应非种义。 答外谷麦等。 从梨耶熏变故。 谷麦等假说为种。 若定是种。 种谷麦等。 定应齐得。 既不齐成。 当知。 业为正种。 故谷麦等是其假因。 此义不疑。 故论文举内为外本。 证内有熏。 其熏习之义。 梨耶具四德。 方堪受熏。 一坚谓理实故坚。 识外余法。 依识不自在。 并皆不坚。 问若诸法无坚。 何以故引苣胜为坚。 答苣胜似坚而不是坚。 何以故。 不久散坏故。 梨耶则不如是。 果报亦不坚。 以依缘成。 即不自在。 何得是坚。 道理不可。 二无记义。 方得受薰。 何以故。 无记者即是无分别义。 如来藏中。 方有此法。 若尔何以故果报为无记。 答此为声闻智浅。 引其近位。 说报受熏。 果报无体用。 识为体故。 说果报无有究竟实无记义。 道理如此。 三可熏者。 唯如来藏不守自性。 随诸法缘起成似义。 故是可熏。 余法不尔。 以被缘缚。 何得更转受诸法薰。 为此余法不成可薰。 问义若如此。 何故说衣堪得受薰。 答衣亦是假。 非实堪薰。 所以知之。 如香薰衣坏衣香在。 当知。 薰绢不薰于衣。 以此验之。 言薰衣者。 指位语也。 但绢四尘等受薰。 以次推之。 四尘等亦不受薰。 何以故。 以香薰时。 香成即是果义。 因果道理。 乃是如来藏德。 离藏更无。 所以知者。 但诸法中辨因果者。 并转理门非实义也。 四与能薰相应者。 唯如来藏。 有应诸法义。 余法则无。 何以故。 以不守自性故。 若尔何故。 说镜与质相应。 答镜亦不相应。 但镜应外质。 即是正因果理。 正因果理。 即无自性。 无自性故。 即无我真如。 故知。 镜应质者。 是其假说转理之门也。 七明生引二因义。 证唯有本识。 若以因义显之。 成二种因。 一者生因。 二者引因。 犹如人射。 放箭为生因。 弯弓为引因。 乃至能生果报及以命终。 是其生因。 枯丧相续。 是其引因。 是二种因。 离阿赖耶识。 即不得成故。 唯有识。 八内为外本。 证唯有识者。 所以知之。 一切皆识故是本也。 外法依识成无体即空。 当知。 识内是其法本。 余法妄建不可据也。 九三慧果成者。 闻思修法。 从微至着。 并由本识如来藏成。 所以知之故。 闻薰习从真如流。 当知。 真如是三慧本。 受薰成种。 转得增上。 余法则无。 问若尔真如具德但自流出。 何假更薰。 答真如实不守自性。 待缘方起故说薰也。 十约受用。 缘生与识。 相依成互为因果。 方得受用。 明唯有识。 若无赖耶摄受用。 缘生即不成受用。 故论云。 诸法于识藏。 识于法亦尔。 此二互为因。 亦恒互为果。 此偈约上心受用处说。 其受用义如论云。 一说名缘识。 二说名受识。 了受名分别起行等心法。 此之受用。 通成种子及上心。 皆生引建立。 成就不虚。 广如论说。 七约因缘具不具者。 阿梨耶识。 唯互为因生。 余因更无。 余法不尔。 十二缘生。 但增上生受用。 缘生有三缘生。 谓增上缘缘缘次第缘。 何以如此。 答十二缘生等。 是其假相。 逐事而说故。 缘不同梨耶。 理性不据事说。 唯约发起初门。 说互为因果。 余可准知。 又约秘密。 皆具四缘。 八会名归正明有赖耶者。 梁本论云。 复次正法内人。 虽复愿乐无我违逆身见。 于阿赖耶识中。 亦有自我爱。 释曰。 前复次约佛法外人。 此复次约佛法内人。 自有三品。 一在正思。 二在正修。 三在有学。 此三品人。 二人伏我见。 一人灭我见。 何以故。 前二人比知无我。 后一人证知无我故。 言违逆身见。 于阿赖耶识中。 长时数习我爱。 虽复违逆身见。 于本识中。 我爱犹恒随逐。 是故身见非爱着处。 若将赖耶名曰梨耶义者。 则为最胜。 今约此义。 梨耶之名。 唯在本识。 其义即胜。 若目人法二我见处。 则非胜也。 赖耶之义。 应准此知。 三依显扬论建立阿赖耶识。 有十九门。 一谓先世所作增长业(释曰。 识与诸法为先义也。 故起信论云。 一切时常在前故)。 二惑为缘(释曰。 识为诸法作增上缘故)。 三无始时来戏论薰习为因(释曰。 无始戏论。 薰习种子。 为识初起之因)。 四所生一切种子(释曰。 此明一切法种为识所生也)。 五异熟识为体(释曰。 依诸种子及上心发识。 现在为异熟。 故用此异熟为体也)。 六此识能执受(释曰。 明彼本识与诸法一诸法复与本识一。 如醍醐同器也)。 七了别色根(释曰。 识持诸色根令根明了也)。 八根所依处(释曰。 识为诸根所依成依因也)。 九及戏论薰习(释曰。 明识与戏论熏习上心种子为所依处也)。 十于一切时一类生灭不可了知(释曰。 明彼本识相续生起离诸分别。 不可分别知也)。 十一又能执受了别外器世界(释曰。 明彼本识与器世界同。 世界与本识一。 而得成就名了别也)。 十二与不苦不乐受等相应(释曰。 明彼本识相无分别故。 顺不苦不乐受名相应也)。 十三一向无覆无记(释曰。 明彼本识俗谛离诸分别故。 不覆没圣道。 亦无事中善恶记)。 十四与转识等作所依因(释曰。 明彼本识与转识等作因时。 互为生因。 亦为依因也)。 十五与染净转识受等俱转(释曰。 明彼本识与染净法同时同处相应共生共灭种子。 及上心流在现前名俱转也)。 十六能增长有染转识等为业(释曰。 明彼本识心成染污法。 于中有能故为业也)。 十七及能损减清净转识等为业(释曰。 明彼本识于还净有能令生死还净。 是其业也)。 十八云何知有识。 如薄伽梵说。 无明所覆。 爱结所系。 愚夫感得有识之身(释曰。 论自释言。 此言显有异熟识。 即引识义也)。 又说如五种子。 谓心心所有色不相应无为。 此则名为有取之识(释曰。 论自释言。 此言显有一切种子识。 同前引证之义也)。 十九论引偈云。 执持识深细诸种如驶流。 于愚我不显。 勿彼执为我(释曰。 此显教兴所为分齐。 声闻凡夫不为说也)。 问前论云。 阿赖耶识者。 谓先世所作增长业烦恼为缘。 无始时戏论薰习为因。 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为体。 据此文相。 本识即是生死体。 若非生死因。 何于生死因果相乘处说。 答此依成唯识论。 但于生死之中。 辨因果相生道理。 并是转理门。 无真实理。 当知。 离识以外。 更无有法。 识者即是不染而染门。 如来藏之一义也。 故四卷楞伽云。 略说有三种识。 广说有八相。 何等三。 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广既广略当知。 与真不异。 又云。 非自真相识灭。 但业相灭。 若自真相灭者。 藏识则灭。 大慧藏识灭者。 不异外道断见论义。 如是微细藏识。 究竟边际。 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 诸余声闻缘觉外道。 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 一切不能思量决了。 大慧善不善者。 谓八识。 何等为八。 谓如来藏名识藏。 心意意识及五识身。 非外道所说。 大慧如来藏者。 受苦乐与因俱。 若生若灭。 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 凡愚不觉。 刹那见妄相薰心。 十卷楞伽经云。 大慧薰集种子心不灭。 取外境界诸识灭。 大慧诸外道。 作如是说。 所谓离诸境界。 相续识灭。 相续灭已。 则灭诸识。 大慧如来藏识。 不在阿赖耶识中。 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 如来藏识不生不灭。 何以故。 彼七识。 依诸境念观而生。 此七识境界。 一切声闻辟支佛。 外道修行者不能觉知。 不如实知人无我故。 以取同相别相故。 以见阴界入法等故。 义言若达人无我。 所谓人执习则达法无我。 七识则与如来藏同。 大慧阿梨耶识名如来藏。 而无明七识共俱。 如大海波常不断绝。 身俱生故。 离无常过。 离于我过。 自性清净。 又经文依诸邪念法。 是故有识。 生八九种种识。 如水中诸波。 第二明末那识者。 略作八门。 一列名。 二明体性。 三辨建立。 四辨相应。 五约对治道辨有无。 并辨断之位分。 六对三性分别。 七约遍计等三性明分齐。 八还原显实。 初辨名者。 西方名末那。 此云染污意。 此从过立名。 二体性者。 从三法出体。 则以心聚为体。 三明建立者。 摄论云。 举六过失证有末那。 一若无末那。 则意识不与五识。 相似不成过。 由大乘佛语。 意诠下含同时依止根。 若无末那。 意识则无同时依止根。 不与五识。 相似不成同时过。 二若无末那。 第六识得意识名。 即无意义过。 为意义是次第灭现无体故。 三若无末那。 无想灭心。 定无差别过。 若有末那。 无想有。 末那灭心无。 末那二定则有异。 四若无末那。 自然成无流过。 何以故。 意识起解脱分善时。 即须是无流。 由无我见及我慢等。 五若无末那。 我执不遍三性过。 若无末那识。 意识起解脱分善时。 即须无我执。 六若无末那。 独行无明不成过。 若有末那无意识时。 末那地中无明即成独行。 若无末那。 意识行时。 末那常为染污依止。 意识无明。 即不成独行。 若有末那。 即有六德。 翻前即是。 四相应者。 末那一起相续不废。 与我见我慢我爱无明四使相应。 及与遍行五数相应。 总有九数。 问摄论何故不明心所有法。 但与四使相应。 答摄论教兴在其熟教。 所以知之。 如下论智差别文。 举十二甚深。 显甚深义。 不共声闻。 当知。 教高非是初教。 若立心数。 即有所妨。 于道无益故不明之。 五约对治道辨有无并断之位分者。 末那识。 于无漏道。 即说无有识。 何以故。 于无我理成其妨故。 若说灭时。 初见道位。 即灭末那。 何以故。 障见无我理故。 故无性摄论云。 转染污末那故。 得平等性智。 初现观时。 先已证得。 于修道位转。 复清净转。 清净者。 即灭习气。 人言。 在修道中灭俱生我。 末那俱生并无明心烦恼修道断者。 此义不然。 末那一起。 相续缘我不废。 因何得改境起其法执。 若起法执。 何名缘一类我尘。 问末那何故唯是俱生。 答末那不缘于外缘义。 不缘名故。 不得起分别我见。 问论云。 俱生我修道断。 因何末那是俱生我非修道断。 答俱生修道断者。 是寄位语。 如初僧祇断皮。 第二僧祇断肉。 第三僧祇断心。 此可尔也。 今将分别俱生粗细之相。 寄显见修。 非言实断。 六三性分别者。 末那识是染污故。 有覆无记性摄。 七遍计等三性者。 末那识是遍计。 是依他。 是圆成实。 是三无性。 此约初教。 若终教即真如。 若圆教即具一切。 何以故。 由末那识得是心故。 八还原显实者。 由末那识本是生死初无。 今以智求。 即空无实故。 一切法皆如也。 众圣贤亦如也。 第三明意识者。 意识是无边。 分别一切处。 分别与其五识。 或一或异。 乃至相应数等发智分齐。 并如问答中心数分别。 广如别章。 第六辨成就不成就者。 世谛因缘无性故成。 第一义谛。 本来不作故。 不成缘成故。 非不成。 缘成故。 非是成。 一切识门。 皆如是也。 若约成就有二义。 一相中辨成就义。 二约理体辨成就。 初相成就者。 依显扬圣教论。 问若成就阿赖耶识。 亦成就转识耶。 应作四句。 谓或成就阿赖耶识非转识。 谓无心睡眠者。 无心闷绝者。 入无想定者。 入灭尽定者。 生无想天者。 或成就转识。 非阿赖耶。 谓住有心位。 阿罗汉独觉不退转菩萨及与如来。 或俱成就。 谓所余住有心位者。 或有俱不成就。 谓阿罗汉独觉不退转菩萨及与如来。 入灭尽定。 若处无余依涅槃界。 二约理体成就者。 如瑜伽菩萨决择中云。 乃至广慧如是菩萨。 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 于心意识秘密善巧。 然诸如来。 不齐于此施设彼。 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广慧若诸菩萨。 于内各别。 如实不见阿陀那。 不见阿陀那识。 不见阿赖耶。 不见阿赖耶识。 不见积集。 乃至是名胜义善巧。 齐此名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 齐此施设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当知。 阿赖耶识欲成就者。 会须通如来藏。 始可得成坚实依止。 若但取生灭相识。 则同七法不住。 非究竟依也。 第七对治灭不灭者。 梁摄论云。 四德圆时。 本识都尽。 今言灭者。 楞伽经云。 唯心相灭。 非心体灭。 解云。 心相即空故无所灭。 是名为灭。 故地论。 云何灭如虚空如是灭。 问赖耶相灭在何位尽。 答在初地尽。 何以故。 地论云。 十地转依止。 依止常身故。 非如无常意识智依止。 无常因缘法。 据此文证。 初地即舍阿赖耶。 若据初教。 十地终心。 舍阿赖耶。 何以故。 在第十地。 顿灭诸障故。 问赖耶据何为始。 答一念无明起在现前。 即是赖耶始。 所以知之。 显扬云。 无始戏论无明习气为正因故。 又起信论云。 一念无明即是不觉。 觉即不动。 动即有苦。 果不离因。 赖耶异熟。 当其果也。 故是其始。 第八薰不薰者。 夫能薰法有三种。 一名言薰习识薰习。 二见识薰习识识薰习见识薰习。 三烦恼薰习业薰习果报薰习。 所薰者。 谓阿赖耶识。 如摄论应知胜相中广说。 第九辨真妄不同者。 此阿赖耶识。 有真妄不同。 如地论说十二缘生。 是第一义谛。 即是真义。 如摄论说如幻事鹿渴梦想翳闇等。 譬第一识似如此事即是其妄有。 又知此识无有生性。 为通达真。 知此识假有。 为通达俗。 俗者即是其妄。 真者正是其真。 又依二乘道理。 如瑜伽论说。 广辨赖耶薰习成种。 判定异熟生灭报分。 后论判言。 上来所说。 我为愚痴无智者说。 义言愚痴无智。 即是声闻。 又论云。 我不齐如是说阿赖耶。 若知赖耶及陀那识等。 于内于外。 不见藏住。 能如是知者。 是名菩萨菩萨。 当知。 为无智说者。 即是其妄。 为菩萨说者。 即是其真。 又约乘分别。 愚法声闻。 对凡夫外道妄执自性。 即是其真。 法执未除。 即明是妄。 大乘初教。 对彼愚法声闻分别实执。 即是其真。 未尽法空。 即是其妄。 如熟教文。 对彼初教细分别。 即是其真。 自非究竟。 即是其妄。 何以故。 由在名言语境界故。 余义准知。 第十归成第一义无性性者。 此唯识门摄一切法。 皆是唯识。 或唯三识。 或唯一识。 所谓本识。 或唯八识。 或唯九识。 或唯十一识。 或唯四识。 是三乘唯识。 此据同教言。 或唯十识。 乃至种种。 是一乘唯识。 是据别教言。 总说唯识。 有其二种。 一者解唯识。 二者行唯识。 如意识唯识。 初即顺行。 后即顺解。 本识唯识。 初即顺解。 后即顺行。 广如疏说。 当知。 据唯识门。 无识外一切别法。 复依论文。 知尘无所有。 是通达真。 知唯有识。 是通达俗。 明知。 达识即非是真故。 论云。 初地现证。 明得唯识。 若知唯识。 即是境界。 未是真实故。 楞伽云。 心如工伎儿。 意如和伎者。 五识为伴侣。 妄想观伎。 众据此经文。 虽知是识。 由不免戏论。 又佛性论云。 一切虚妄。 如石女儿用炎水浴。 被龟毛衣着菟角屣。 戴空华冠入揵闼婆城。 共幻化女戏。 义言但起心见法。 并皆非有。 如上所喻。 当知。 圣教所显道理诸法非有唯一真如。 无我实性。 以为究竟。 此是三乘义。 如是等法。 为无尽教摄。 即是一乘究竟尽理也。 众人问文殊处明入佛境界章佛境界者。 一乘三乘小乘境界各别。 如小乘人。 所知佛法境界。 在苦忍已去。 得圣法者是。 降斯已还。 非佛境界。 若三乘人所知境界。 得空无相解。 是佛境界。 若随相解。 是凡夫法。 于中虽有渐教顿教不同迟疾有异。 莫不皆为成机灭病应理。 是佛意也。 若与病合。 即是生死非佛境界。 若据一乘。 总别与十一法相应。 是佛境界。 一佛境界。 齐如虚空。 此是总也。 二据一乘因无量劫修。 三应其所入与九世相应。 智慧寂然。 不同世见。 四随顺度生尽佛境界一得一切得。 五起随俗智三世无碍。 皆悉如空。 六随顺众生所说诸法。 皆如机性一一差别。 住佛境界。 七欲知众生性类不同。 与无分别合。 如实无分别。 八所知佛境非染识能识。 亦非染心境界。 九何相决定知佛境界。 谓决定知性起之门。 无师智自然智等。 究竟真净能示群生。 是决定知佛境界。 十欲明照佛境。 生死等法烦恼业报等寂灭无所住。 无明无所行。 平等行世间。 如是明照佛境界。 十一欲知一乘境界宽广。 知众生心。 尽其十世。 以如来心。 一念中遍一切。 悉明达是境界广。 若此等法。 是一乘佛境界。 又佛境界有其因果。 若小乘义。 得因非得果。 得果则舍因。 三乘之义。 初教得果已舍因。 而果不离因。 亦复不则。 因非断亦非常。 何以故。 因果则空故。 若终教时则是真如。 无有差别。 若据顿教。 举心皆当理。 若据一乘。 一则一切一切则一。 乃至教义皆应因陀罗及微细等也。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70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二终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门释智俨集净行品初明凡圣行法分齐不同义章。 十力章六波罗蜜章十八不共法章四无畏章贤首品初立发菩提心章三种佛性章八种梵音声章第三会十住品内本分首种性章十住章梵行品初明通观章常乞食等四依章十二头陀章受善律仪戒业章五浊章发心功德品五戒章八戒章四果章六十二见章五盖章十缠义章十欲章明法品初立五停心观章损益章二种庄严章三宝义章六和敬义章第四会华聚品初立十波罗蜜章十藏品内立一乘三乘小乘教藏章六无为章三界章四辩章道品章十二部经章第五会明十回向章法数章七财章第五回向悔过除罪章第六回向四轮除八难章九十六种外道章七士夫趣章秘密翻依行檀起行作业同异章第八回向真如同异差别章第九回向初普别始终差别理事诸观义章第九回向未明住地始终宽狭相摄分齐微细差别义章一乘法海章第十回向生成佛德差别章净行品初明凡圣行法分齐不同义章凡圣所修行法。 皆由三业。 成就回向。 并皆不同。 且如行施一门。 佛教云。 破戒破见破威仪者。 教令行施。 何以故。 欲令且离地狱故。 此施虽不亲顺菩提分解脱分善。 佛为救苦。 仍许令行。 准此人天善根戒施修等。 教令行施。 虽非究竟。 为离畜生饿鬼。 许行不疑。 若修解脱分善。 为离人天故。 佛许行。 声闻缘觉即是其事。 若修菩萨道。 为回声闻。 初教许行。 为引初教。 终教许行。 为引渐教。 顿教许行。 为引顿教。 圆教许行。 故信位满心贤首叹德。 广辨行施。 兴供养事。 顺一乘善。 不弃一法。 据佛别意。 唯一乘可行。 余不可行。 何以故。 非究竟依故。 如是取舍各别。 皆同一施。 何以故悉由智慧故有差别。 如施一门。 万行皆尔。 准以知之。 十力章十力者。 是处非处智力。 自业智力。 禅解脱三昧正受智力。 诸根利钝智力。 种种解智力。 种种性智力。 至处道智力。 宿命智力。 生死智力。 漏尽智力。 并不可屈伏。 故名为力。 无边智能故名为力。 此三乘义名与小乘同。 义随二宗高下不等。 小乘如所谓实。 初教即空。 终教即如。 顿教不可说。 一乘之义。 如不思议法品那罗延幢等力可知。 六波罗蜜章六波罗蜜者。 陀那.尸罗.羼提.毗梨那.持诃那般罗若。 波罗蜜。 陀那者此名布施。 运心周普名布。 惙己惠人名施。 尸罗者。 此云清凉。 三业炎气事等如热。 戒能防息。 故曰清凉。 羼提者。 此名忍辱。 他人加恼名辱。 于辱情安名忍。 毗梨耶者。 此名精进练心于法名精。 精心愗达名进。 持诃那者。 此名智生。 依定生智故名智生。 般罗若者。 此名为慧。 于缘决定明了名慧。 波罗蜜者。 波罗名彼岸。 蜜言到。 即到彼岸也。 此义是三乘小乘名亦同。 若望其义。 即到彼岸不到彼岸不同。 若三乘初教。 六度各有十义。 如地持论说。 又义离三轮相。 修其六度。 即是空真如。 若依终教。 知法性无贪。 修其檀度。 即顺真如德。 若依顿教如。 则不可说。 若约一乘。 六波罗蜜皆有十门。 如下经离世间品说。 十八不共法章不共法者。 谓身无失。 口无失。 念无失。 无异想。 无不定心。 无不知已舍。 欲无减。 精进无减。 念无减。 慧无减。 解说无减。 解脱知见无减。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此之十八。 不与因同故名不共。 又此十八。 别名小乘不解依。 如杂心用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处。 为十八不共法。 问依摄论。 百四十不共法。 与小乘同。 因何十八别名小乘不解。 答此意欲显一百四十不共法名数与小同。 仍欲显彼小乘文义不同大乘故。 于文中作差别说。 若一乘义。 即如下经不思议法品不共义中说。 四无畏章四无畏者。 初一切智无畏。 二漏尽无畏。 三障道无畏。 四尽苦道无畏。 答难不怯故名无畏。 此三乘义。 与小乘共。 但义深浅不同。 一乘无畏之义。 具其十种。 即无尽法。 如下不思议法品说。 贤首品初立发菩提心章菩提心者。 菩提梵语。 此翻名果道。 果德圆通故曰菩提。 于大菩提。 起意趣求。 名发菩提心。 然此发心。 经亦名愿。 要大菩提。 令来属己故名为愿。 体性者。 随义不同。 略有三种。 一相发。 二息相发。 三真发。 言相发者。 深见生死之过涅槃福利。 弃舍生死。 趣向涅槃。 随相厌求名相发心。 言息相发者。 深悟平等。 知其生死本性寂灭涅槃亦然。 生死寂故。 无相可厌。 涅槃如故。 无相可求。 返背前相。 归正如道。 故名为发。 良以取相背真故。 令舍相为发。 亦可离相平等之心始起名发。 故经说言。 灭诸发不发。 是发菩提心。 言灭发者。 灭诸相。 言灭不发者。 不起相发。 是发心者。 无相相应名为发矣。 三真发者。 菩提真性。 由来己体。 妄想覆故在而不觉。 名为生死。 后息妄心。 契穷自实。 由来己体。 知菩提性是己体故。 舍彼异求。 实相现前。 故名发心。 亦可真证智起名曰发心。 发心六门。 一信发心。 所谓十信满心。 二位发心。 谓十解心。 三行发心。 谓十行心。 四方便发心。 谓十回向心。 五证发心。 谓初地已上心。 六究竟菩提发心。 所谓佛心。 此之分齐。 是三乘义。 小乘分有。 一乘究竟。 有十种发心。 如离世间品说。 显无尽故。 其发心德。 有二百一十八句经。 如下弥勒善知识中说。 三种佛性章佛性者。 诸佛所师。 所谓法也。 其性平等。 犹如虚空。 于诸凡圣。 无所限碍。 名为佛性。 既无限碍。 何故偏云佛性。 佛性者。 据觉时语。 所以知者。 为随其流处成种种味。 法身流转五道。 名曰众生。 据此因缘。 不名佛性。 今对声闻淳熟人。 说有其佛性。 为声闻人先向无余不求作佛。 今回声闻并堪作佛故说佛性。 教兴如此。 略说佛性有三种。 一自性住佛性。 二引出佛性。 三至得果佛性。 自性住佛性。 即是本性。 引出佛性。 即修得性。 至得果性。 修因满足名至得果。 又自性住性。 即是本性。 引出佛性。 本性引出至得果性。 本性至果名至得果。 又佛性有十种。 如问答中辨。 问如来藏性亦说本性。 何故如来藏性。 不约位说差别之相。 佛性义门。 即约地位论其明闇答如来藏差别。 为直进菩萨说故。 不约位论。 其差别佛性之义。 为根熟声闻说。 声闻见增。 今顺彼见故说差别。 佛性义者。 当三乘义。 具辨差别。 广在抄中。 若为一乘。 所目即入一乘圆教所摄。 余义可知。 八种梵音声章梵音声者。 有其二种。 一约教义明其音声。 二约佛德以辨音声。 约教义者。 如十住经说。 如来有八种音声。 一谓见苦。 二谓向苦。 三谓见习。 四谓向习。 五谓见尽。 六谓向尽。 七谓见道。 八谓向道。 此约教解名曰声也。 二约佛德辨音声义。 音者响也。 声者对根辨质故。 二不同音者。 有其八种。 如十住经说。 所谓梵音。 一不男音。 二不女音。 三不强音。 四不软音。 五不清音。 六不浊音。 七不雄音。 八不雌音。 复有八音。 如疏中释。 此之八音。 当三乘义。 小乘名同。 而义不同。 谓空有别。 小乘则有。 初教即空。 一乘音声。 与法界等。 不可数量。 与因陀罗微细界等。 何以故。 随诸众生所应调伏。 作如是说故。 第三会十住品内本分首种性章次当十信心后成一乘佛义种性义者。 谓性种性。 习种性。 性种性者。 约本性说。 习种者。 约修习说。 亦有解者。 性种性者。 是本有性。 习种性者。 是修生性。 此非佛法所乐。 何以故。 夫论种性者。 顺因缘门说。 岂容不对因缘而说种性。 故今性种性。 不得为本有。 又习种性。 不得修生。 何以故。 若法性外有修生者。 缘起可增。 是故不得说修生。 故今种性义者。 是其佛因。 其义广大。 非偏在解。 非偏在行。 非偏在位。 非偏在比。 非偏在证。 非偏因果。 非偏本有修生故。 今立性习二种者。 约总说之。 性种性。 约本性说。 位在种子。 习种性者。 约修生说。 义即广大。 此依地持文。 若依璎珞经。 有六种性。 一习种性。 二性种性。 三道种性。 四圣种性。 五等觉性。 六妙觉性。 此约位说。 义即是通。 若欲出体。 即用本有修生缘起福慧定慧等门为体。 此顺三乘。 若一乘别教义者。 谓六决定及住十相。 即顺普贤愿行。 如发心功德品偈广说。 十住章十住义者。 十者数。 住者不退。 即成住之位。 亦云十解。 一发心住。 二持地住。 三修行住。 四生贵住。 五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七不退住。 八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 不动故名住。 体者无量方便三昧为体。 此顺三乘终教说。 本即是一乘。 初教则无定。 愚法小乘。 及初回心。 即不说十住。 宜可准知。 梵行品初明通观章通观者。 通伏诸惑。 通灭惑种。 通修诸行。 通观诸理。 故名通观。 即是一无分别智定也。 此观据成离言说相。 不可说其体相言义不同。 但是一行三昧。 据其所克。 亦得与顿教义同。 若据方便。 即顺寻思。 及以如实唯识意言等。 此顺三乘。 若为一乘所目。 即属一乘。 若回向一乘。 知是一乘方便。 亦入一乘。 初教亦有此门。 但作即空说。 宜可准知。 今为通观义。 略出诸家说。 理不同一。 有说。 实性顺无分别。 息相应寂。 即为正义住。 不复进。 将谓是佛。 二如上所说。 其心正顺久习。 则佛乃至无量劫。 三论其法性。 一切皆如。 以本成一切法。 非智相所缘。 而得法性。 如其法性。 无二无别一切皆空。 是其本性。 无明烦恼等。 即如所成。 无明是何义。 是真如义。 何以故。 真如成无明故。 若无真如。 即无无明。 故起信论。 从无明等。 一切诸法。 皆是摩诃衍众生之心。 真如体中生灭相用也。 若可此义。 即得随顺入真如门。 一乘所目。 亦入一乘。 对前正观。 举其相似。 以明其正。 依宝性论。 新发意菩萨。 修行心中遂成空乱意。 略有三种。 一离空如来藏。 以失变坏物修行。 名为空解脱门。 起如是心。 实有物断灭。 后得涅槃。 是第一乱意。 二者又复有人。 以空为有。 物义应得空。 是第二乱意。 三者又生是心。 离色等法。 别更有空。 我修行为得彼空。 是第三乱意修观行者。 应比决择。 常乞食等四依章四依者。 一树下坐。 二常乞食。 三粪扫衣。 四陈弃药。 陈弃者。 一用粪为陈弃。 二用陈宿所弃之药为陈弃也。 问此依与头陀法何别。 答所用各异。 头陀据离烦恼。 四依依成其行。 有此不同此顺三乘及愚法小乘。 如上来行。 即顺其教。 心缘饰好。 即是相似非真实行。 大乘初教直进行者。 恶内之善他人所弃。 今修食之。 又知即空。 相别之恶义不在言。 初回心人。 依前四依事相。 知法即空。 是名四依。 终教四依者。 行相即如。 无所可得。 是其所依。 非谓有物而可依也。 是名四依。 一乘义者。 用前诸义以为方便。 又是一乘教之所目。 即是一乘。 十二头陀章头陀者。 抖竦烦恼也。 一作阿兰若。 二常乞食。 三纳衣。 四一坐食。 五节量食。 六中后不饮浆。 七冢间住。 八树下住。 九露地坐。 十常坐不卧。 十一次第乞食。 十二但三衣。 此头陀法。 不名为戒行。 即戒庄严气力。 不及不行无犯。 头陀分齐。 从正月十五日。 至三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日。 至十月十五日。 二时中行所须头陀之具。 具头陀章。 邪正相似。 及顺三乘一乘义。 如上四依法。 受善律仪戒业章毗尼大藏要分有二。 一逆顺种类不同。 二随受缘别。 初种类不同者。 谓十十不同。 如华严经说。 二随受缘别者有三。 一制俗人戒谓五戒八戒。 二制出家人。 谓五众所持戒。 上二同小乘。 三通道俗戒。 谓三聚戒等。 何以故同与菩提为方便故。 又通五乘。 不通五乘。 菩萨戒。 不通五乘。 应可准之。 其出家五众所持戒者。 以作无作善业为其体也。 亦云表无表。 作有二种。 一受作二随作。 此二作中。 皆有三种。 一自作。 二教人作。 三见闻作随善。 皆通三业。 无作有三种。 一是作俱无作。 二形俱无作。 三随用无作。 即随缘持时。 所发无作。 此有二义。 一自随作以发无作。 二动他三业成自无作。 即教他作他作发无作属己者。 是身口作。 以不可见有对色为体。 意地作以心为体。 身口无作。 以不可见无对色为体。 意地无作。 以非色非心为体。 何以知之。 涅槃经云。 无作以非色非心为体故。 此据别解脱戒为言。 若据定道无作。 身口无作。 还用不可见无对色为体。 此作无作。 并据现行。 何以故。 可作法舍故业行即空故。 终教即如故。 一乘教应因陀罗微细行故。 小乘无意地持戒。 若尔何故问汝何心。 答此据相应心。 非不相应心。 又回向菩提名为持戒。 不回向菩提名不持戒。 回向声闻名为破戒。 分别无分别等例然。 余皆准此。 相应心具缘多少等。 广如别章。 五浊章五浊者。 一者命浊。 二者众生浊。 三者烦恼浊。 四者见浊。 五者劫浊。 浊者不清之义。 百岁已下是命浊。 不识尊卑。 不敬上接下者名众生浊。 增非法贪。 刀剑器仗诤讼斗乱谄诳妄语。 摄受邪法等名烦恼浊。 渐起邪见。 破灭佛法。 邪法转增。 是名见浊。 饥馑劫起疾病刀兵。 是名劫浊。 依经论文。 若于众生。 起一念如实慈心。 施一揣食及一丸药。 即得不生。 五浊劫中。 此浊在小乘。 初教即空。 终教即如。 一乘即法界。 宜可准之。 发心功德品初五戒章五戒者。 一不杀戒。 二不盗戒。 三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 其戒亦得分受。 是尽形戒四戒是性戒。 不饮酒是遮戒。 优婆塞戒经云。 食肉得杀生罪。 何以故。 为爱肉味。 见他杀生。 生其忍可故。 其戒是三乘。 亦通于小乘及人天等。 经云。 若欲生天。 受持五戒。 兼持十善。 见壁上彩画女人。 不生女想者。 其人生天。 为天子身。 受其化生。 亦通一乘义。 为一乘所目故。 回向一乘为方便故。 问何以故偏用酒为遮戒。 答为酒过大故。 约酒偏制。 故大论云。 酒有三十五失。 引佛语提迦优婆塞酒有三十五失。 一者现世财物虚竭。 二者众病之门。 三者斗诤之本。 四者裸露无耻。 五者丑名恶声人所不敬。 六者覆没智慧。 七者应所得物而不得。 已所得物而散失。 八者伏匿之事尽向人说。 九者种种事业废不成辨。 十者醉为愁本。 十一者身力转少。 十二者身色坏。 十三者不知敬父。 十四者不知敬母。 十五者不敬沙门。 十六者不敬婆罗门。 十七者不敬伯叔尊长。 十八者不尊敬佛。 十九者不敬法。 二十者不敬僧。 二十一者朋党恶人。 二十二者疏远贤善。 二十三者作破戒人。 二十四者无惭无愧。 二十五者不守六情。 二十六者纵色放逸。 二十七者人所憎恶不喜见之。 二十八者所贵知识亲属共槟弃之。 二十九者行不善法。 三十者弃舍善法。 三十一者智人所不信用。 三十二者远离涅槃。 三十三者种狂痴因缘。 三十四者身坏命终随恶道中。 三十五者若生人道。 常当狂验。 为此偏制。 八戒章八戒者。 白衣所受日夜戒也。 一不杀生。 二不盗。 三不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不坐高广大床。 七不着华香璎珞。 不香涂身。 及不香薰衣。 八不作伎乐。 不往观听。 及不过中食。 此八戒中。 前四是戒分。 次一是不放逸分。 后三顺修分。 此义在三乘及小乘人天等。 亦通于一乘。 由是一乘所目及回向一乘成方便故。 余义如别章。 四果章一预流果。 亦云须陀洹。 二一来果。 亦云斯陀含。 三不还果。 亦云阿那含。 四阿罗汉果。 此义出观制四果。 愚法小乘四人共制。 大乘初教亦通上义。 亦有不通。 何以故。 依地位制果故。 一人即成。 若在终教唯一人成。 何以故。 约其法门成四果义故。 若对一乘上成四果。 皆入一乘。 何以故。 为彼一乘所目故。 广大故。 因陀罗界微细成故。 六十二见章六十二见者。 不知色阴起十二见。 谓常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有边无边。 亦有边亦无边。 非有边非无边。 如来灭后。 如去不如去。 亦如去亦不如去。 非如去非不如去。 粗我与阴一。 阴灭我亦灭。 是无常义。 细我与阴异。 阴灭我不灭。 是常义。 余义准之。 粗我与阴一。 随阴灭故。 不如来时去细。 我与阴异。 阴灭时还如来时去。 一阴有十二。 五阴成六十。 加根本断常。 成六十二若据小乘。 即是烦恼使。 若据初教。 见义即空。 若据终教。 即如即实。 何以故。 无所可灭故。 若据一乘。 不说自体。 但论其用所迷义众多。 能迷用亦大。 又摄前三乘小义即是于一乘。 何以故。 为一乘教所目故。 五盖章盖义者覆障行心。 名之为盖。 盖有五种。 一名贪欲。 二名瞋恚。 三名睡眠。 四名掉悔。 五为疑。 盖有四义。 一是障义。 能障七觉华故。 二是破坏义。 能破世及出世道故。 三名随义。 四名卧义。 长寝生死故。 初二正盖义。 后三助释。 又现在五盖亦盖亦覆。 去来五盖是盖非覆。 妨道名盖。 不障现起故不名覆。 问诸烦恼法菩萨用众生烦恼。 作自烦恼。 自烦恼作众生烦恼。 此义云何。 答若小乘及初教。 则不得回转。 若终教始终。 虽理是正。 用理自在。 仍于教事不得自在。 由教事不具故。 依圆教宗中。 即得互转。 由得理事自在具足故。 余可准知。 十缠义章十缠者。 谓无惭无愧睡悔悭嫉掉昏忿覆。 此十种义。 多习成过。 如丝缚马。 多故成过。 名之为缠。 若依小乘。 缠义成过义。 若依大乘初教。 缠义即空。 故维摩经云。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 是苦义等。 缠义准之。 若约终教。 即是真如。 何以故。 一切法皆如也。 若约一乘。 缠义不约自体。 唯约用义。 所障义大缠过亦重。 由法自在故。 与法界义同。 余义如别章。 十欲章十欲者。 有上欲。 无上欲。 有余欲。 无余欲。 等欲。 不等欲。 有所依欲。 无所依欲。 共欲。 不共欲。 有边欲。 无边欲善欲。 不善欲。 世间欲。 出世间欲。 大智欲。 净欲。 无碍智欲。 无碍智佛解脱欲清净欲。 不清净欲广欲。 狭欲。 细欲粗欲。 如是等欲。 入十种欲。 所谓因苦生欲.方便欲.悕望欲.着味欲.随因生欲.随缘生欲.尽欲.一切欲.初发心菩萨欲.摩诃萨欲.问此欲可断耶。 答欲有二种。 一虚妄欲。 此即有断。 二非虚妄欲。 此即不断。 今此十欲等。 与普贤行合。 则无有断。 乃至十性十根等。 例准相似。 若三乘义中。 诃其妄欲。 则不许欲。 一乘义门。 若无胜欲。 则不应一切德。 故成欲网。 网者网罗之义。 无尽教义。 由欲网罗得有建立。 又欲无尽。 应因陀罗故。 举网相以况之耳。 明法品初立五停心观章五观者。 一不净观。 二慈心观。 三缘起观。 四安般念观。 五界分别观。 多贪者修不净观。 多瞋者修慈心观。 多痴者修缘起观。 多觉观者修安般念观。 我见多者修界分别方便观。 此观名共小乘义。 与大乘别。 依大乘初教。 有二种用。 此观门。 若烦恼现行增重。 即依小乘观行。 伏贪欲等。 若惑现行中下。 即依五法。 成即空观。 何以故。 大乘初教。 据益为义故。 量益临时成用。 不定一观相也。 更有异观。 对其别机。 如经下释。 若约终教。 一切皆如。 若约一乘。 如上所说。 是圆教所目。 及向一乘。 即是一乘方便。 属一乘摄。 明法品内通依五乘定其解行损益分齐义夫如来教兴意在为物。 由机有浅深。 遂成教两种。 一别相教门。 二同异教门。 别相教者谓善恶相别。 令初机者入正解不谬故。 如十善十恶等。 即是其事。 相准可知。 二同异教者。 经中亦名秘密之教。 所以兴者。 为有情众生烦恼深厚邪智巧滑计量无边。 为遮此病。 遂致教兴。 其损益相者。 且如五乘大持戒门。 从人天已上。 未得为损。 得即为益。 进即为益。 住即为损。 乃至诸乘。 皆并准此。 一行如此。 一切解行亦然。 又为名成行。 为世间名即损。 为出世间名即益。 乃至一切解行。 亦准知之。 又为利故成行。 为世间利即损。 为出世间利即益。 乃至一切解行。 亦准知之。 又为自是故成行。 为世间自是故即损。 为出世间自是故即益。 乃至一切解行。 并准知之。 非他亦然。 又为乐世有故成行。 为众生在有即益。 为自身在有即损。 乃至一切解行。 并准知之。 又不求名利自是非他乐三界有。 亦有损益。 不求佛名即损。 不求世间名即益。 乃至不求利乐世有等。 并有损益。 宜准知之。 又初教已上无分别即益。 有分别即损。 乃至一乘教义。 亦准知之。 如大持戒一门。 具如是损益。 大精进大忏悔大无是非大不自是轻他大习诵大解行等。 并皆准此。 又诸乘解行理事等所有损益。 并为世间未出世者成损益门。 非为出世者故。 梁摄论云。 若世间法即可毁。 若出世间法即不可毁。 问损益之法道理历然。 云何今者说毁不毁。 答损益相别理不相杂。 今为决彼前疑有其二种。 一为邪智者为覆相答。 二为正智者显相答。 今为覆相。 决彼前疑故。 通说言毁。 又约佛出世时及末代时。 定其解行。 善恶两相此亦不定。 若说佛世善多。 末代恶多。 此亦可然。 又约上下二机定教邪正此亦不定。 若约及与不及。 此即可然。 及者成益。 不及者成损。 乃至随下皆可准之。 如善中损益同异。 恶及无记。 皆可准之。 翻准即是。 上来所明。 约三乘同教说。 若约一乘别教。 损益无穷。 何以故。 为一乘义各别随缘。 不准通说故无尽。 又损益之义为善恶两含。 善中有善。 善中有不善。 善中善者。 如前益门是。 善中不善者。 如前损门是。 恶中恶者。 如前翻对违理不善者是。 恶中善者。 方便回恶资成善根者是。 其善恶二义。 损益平等。 又善恶损益二门。 微细甚深。 何以故。 为有情众生染净机欲无穷尽故。 今略言之。 但论知不知避不避。 若知而不避。 避而不知者难也。 二种庄严章庄严者。 行德资人名为庄严。 不同有二。 一名福德二名智慧。 资润名福资润之功。 名为福德照理名智。 观达名慧。 严义有四。 一行能资人名为庄严。 二能资心名为庄严。 三能资果名为庄严。 四诸行平相庄严。 亦名律仪。 亦名菩提具。 亦名助道行。 此义在三乘。 小乘不具足。 唯说智门。 亦有助满福。 教中不赞。 三乘教内为利众生故。 具赞二严。 一乘教中有十庄严。 如下经离世间品说。 余义如别章。 三宝义章三宝义者。 三是数。 宝是可贵义。 能升行者远离生死得胜菩提。 可贵名宝。 谓佛法僧三宝之义。 略有三种。 一同相三宝。 二别相三宝。 三住持三宝。 同相三宝者。 谓同一法性真如有三义不同。 谓觉义轨法义和合义故说三宝。 二别相者。 谓在缘中尊义是佛。 谓同世间身二身一身二身三身四身十身等。 如问答中辨。 法谓理教行果及无尽教义等。 僧谓有漏无漏住持羯磨声闻菩萨摩诃萨等。 三住持三宝有二种。 一相住持。 所谓素画雕檀等佛。 二谓纸素言声等法。 三谓有漏无漏剃头袈裟等僧。 二理住持。 谓法性真如。 与凡圣为依。 一生依二境界依。 资持建立名理住持。 三宝通五教。 一在世间。 二声闻缘觉。 三渐教菩萨所学。 四顿教菩萨所学。 五一乘普贤解行见闻等所学。 其义准以可知。 一乘三宝相者。 如下经言。 略有十门。 一菩萨摩诃萨。 教化众生。 发菩提心。 是故能令佛宝不断。 二开示甚深诸妙法藏。 是故能令法宝不断。 三具足受持威仪教法。 是故能令僧宝不断。 四复次悉能赞叹一切大愿。 是故能令佛宝不断。 五分别解说十二缘起。 是故能令法宝不断。 六行六和敬。 是故能令僧宝不断。 七复次下佛种子于众生田。 生正觉芽。 是故能令佛宝不断。 八不惜身命。 护持三宝。 是故能令法宝不断。 九善御大众心无忧恼。 是故能令僧宝不断。 十去来今佛所说正法。 不违其教。 是故能令三宝不断。 此十三宝一乘教摄。 何以故。 十三宝相。 在修行心证。 比教智处无不显现。 即是住持。 成其大益。 所以说十者。 欲显无量故。 此通因陀罗及微细处。 二乘小乘。 即无此相。 余义如别章。 六和敬章六和敬者。 谓身业口业意业同戒同见同学。 同亦名同利。 戒见利既同。 身口业复悉同。 无有乖诤故名和敬。 此义通小乘三乘一乘。 若愚法小乘。 据事忍慈。 若三乘初教。 依即空忍慈。 若依终教知自他平等一如故起忍慈。 依一乘教。 上三乘等法。 是方便故。 是所目故。 故属一乘。 余义如别章。 第四会华聚品初立十波罗蜜章十波罗蜜者。 即十行法也。 一檀波罗蜜。 二戒波罗蜜。 三忍波罗蜜。 四精进波罗蜜。 五禅波罗蜜。 六般若波罗蜜。 七方便波罗蜜。 八愿波罗蜜。 九力波罗蜜。 十智波罗蜜即是。 十行者。 但施成自他喜故。 一名欢喜行。 戒成自他利故。 二名饶益行。 忍成自他无瞋恨故。 三名无恚恨行。 精进成胜德故。 四名无尽行。 禅波罗蜜寂静故。 五名离痴乱行。 般若证智缘起现前故。 六名善现行。 方便善巧成自他事故。 七名无著行。 愿事自在随意能成故。 八名尊重行。 胜力自在成就众生故。 九名善法行。 三业利他作事不虚。 如说能行。 如行能说故。 十名真实行。 起作故是行义。 此义在三乘。 不通小乘教。 初教即空。 终教即如。 一乘教所目及是方便。 复数是十。 以显无量。 即一乘摄。 问三乘亦十数与一乘何别。 答三乘十数。 随方化仪。 无别准法。 依一乘教。 有别准法。 复即在三昧中。 当知。 分齐全别。 宜知之。 余义在别章。 十藏品内立一乘三乘小乘教藏章依愚法小乘。 三藏义有二种。 一者三藏。 谓修多罗藏。 亦名修妒路。 亦名素怛缆。 二阿毗达磨藏。 三毗尼藏。 二者二藏。 谓声闻藏缘觉藏。 此名与三乘同。 但义有别。 小乘三藏体苦谛摄。 三乘三藏体真实性摄。 此三乘藏有五种。 一者一藏。 谓摩德勒伽藏。 二者二藏。 谓声闻藏菩萨藏。 三者三藏。 谓修多罗阿毗达磨毗那耶。 四者四藏。 谓加杂藏。 五者五藏。 谓加陀罗尼咒藏。 一乘教义。 并皆不同。 所谓十藏。 一信藏.二戒藏.三惭藏.四愧藏.五闻藏.六施藏.七慧藏.八正念藏.九持藏.十辩藏.问三藏之义根本据教。 十藏之义通其教义。 云何将十藏对三藏说。 答三乘小乘据事分齐说。 教即非义。 一乘之义。 以教为教。 复以义为教。 三乘义中。 已有此义。 何况一乘。 此义如别章。 六无为章六无为者。 一虚空.二涅槃.三数缘灭.四非数缘灭.五十二缘起.六法界。 问何故一乘无为乃同三乘数说。 答此义甚深。 同下数说。 令人易信。 广在疏中。 小乘及初教终教及圆教所说。 无为空无相无愿寂静离念灭不可说。 如是等义。 皆悉不同。 诸乘相望。 亦深浅阔狭不等。 如六无为三无为三空八空乃至十八空等。 一切法空。 即是名数不同据故。 亦不可会一。 唯在顿教一门。 一切有无皆同一相。 所谓无相。 余义如别章。 三界章三界者。 众生果报分段依处。 分齐有三。 从阿鼻狱至他化天男女参居。 多诸染欲。 故曰欲界。 从初禅梵天至阿迦腻吒天。 并无女形。 亦无欲染。 宫殿高大。 是色化生。 故名色界。 从无边空处至非想非非想天。 但有四心无色形质。 故名无色界。 于此三界。 凡圣粗细出没不同。 有其四种。 一者系业分段三界。 二者不系业分段三界。 三者余习变易三界。 四者不舍世间变易三界。 问变易及不舍世间同无流法。 因何在三界。 答变易等身。 为慈悲故在于世间。 如涅槃经说。 常乐我净。 能以大悲还入世间故在三界。 此三界中。 大分天位有二十八。 欲界六。 色界十八。 离广果天。 出无想天。 成十八。 无色有四。 此中义相名数粗细。 并皆不同。 当知。 一乘三乘小乘等义。 并皆差别。 如华严经。 四天王天。 三十三天。 夜摩天。 兜率陀天。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梵天。 梵身天。 梵辅天。 梵眷属天。 大梵天。 光天。 少光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 净天。 少净天。 无量净天。 遍净天。 密身天。 少密身天。 无量密身天。 密果天。 此中不开无想天。 不烦天。 不热天。 善现天。 善见天。 色究竟天。 空处天。 识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天。 加其四天。 总三十二天。 又正法念经云。 从阿鼻狱至非想天。 于中粗细众生。 次第相叠间无空处据此因缘。 一类众生。 即不可说其分齐。 法华经云。 此土常安稳。 当知。 三界内有粗细众生。 粗者见劫坏。 细者常安稳。 佛所以不同说。 欲显众生界无尽。 乃至因陀罗微细等义。 并皆不同。 小乘三界唯一同坏。 初教三界其义即空。 终教三界即如无分别。 一乘三界所谓无尽无分别。 余义如别章。 四辩章无碍辩者。 谓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知名字智名法无碍。 知义之智名义无碍。 言音辩略名辞无碍。 令他乐说无碍。 通达无滞故名无碍。 以后得智为体。 若约小乘。 四无碍辩。 是其实慧。 大乘初教其慧即空。 若至终教其慧即如。 若至圆教即四十无碍。 如下经第九地中说。 四无碍智。 依十种差别。 一依自相。 二依同相。 三依行相。 四依说相。 五依智相。 六依无我慢相。 七依小乘大乘相。 八依菩萨地相。 九依如来地相。 十依作住持相。 后五是净相。 此据教辨。 若据实德。 即普贤门中无尽辩也。 余义如别章。 道品章道品有三。 一小乘道品。 回心亦同。 二直进道品。 谓但六波罗蜜。 三一乘道品。 谓无尽道品。 小乘道品名。 与回心初教同。 何以故。 二处见修不别故。 名虽不异。 义即全别。 小乘道品。 唯在观中。 大乘道品。 通其观外。 理智复别。 小乘道品。 为人无我智。 回心道品。 为法无我智。 问何故直进菩萨道品不与回心同。 答回心道品。 为引愚法小乘故。 名同小乘。 直进菩萨。 若同小乘分别更增。 于理不便故省之耳。 道品者。 初四念处。 谓身受心法。 四正勤者。 谓未生之恶。 方便令不生。 已生之恶。 方便令断。 未生之善。 方便令生。 已生之善。 方便令增长。 四如意者。 谓欲定.精进定.念定.慧定。 五根者。 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者。 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觉者。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猗觉支.舍觉支.念觉支.定觉支。 八正道者。 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体归于十。 谓净信精进念智慧及喜猗觉品相应舍思戒三摩提。 信分为二。 谓信根信力。 精进分八。 谓四正勤为四精进根。 精进力。 精进觉支。 正精进。 念分为四。 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 智慧分八。 四念处为四。 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 喜为喜觉支。 猗为猗觉支。 舍为舍觉支。 思是觉数。 谓正思惟。 戒分为三。 谓正语正业正命。 三摩提是定。 定分为八。 谓如意为四。 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 尽无生智是菩提。 随顺彼法。 势用胜故名助道。 亦可。 大乘助道当法而成。 不以十义相摄。 何以故。 缘起各别故。 直进菩萨。 用六波罗蜜以为道品。 六行至果名波罗密。 六行助果名为道品。 直进与回心。 俱异于声闻。 何以故。 道品即空故。 终教即如。 一乘道品。 如经下文离世间品二千答者是。 所以知之。 由离世间重问行法。 复经文中义。 义皆有劝进之辞。 既普贤愿行。 广大无边。 道品亦不得少。 义归于此。 广如别章。 十二部经章一修多罗者。 此方名线。 亦名契经。 亦名涌泉。 祇夜经者。 此云重颂经。 伽陀者。 此云不重颂经。 和伽罗那者。 此云受记经。 忧陀那者。 此云无问自说经。 尼陀那者。 此云因缘经。 阿波陀那者。 此云譬喻经。 伊帝日多伽。 此云本事经。 阇陀伽者。 此云本生经毗佛略者。 此云方广经。 亦名方等经。 阿浮陀达摩者。 此云未曾有经。 忧婆提舍者。 此云论义经。 经以五法为体。 谓音声名味句偈。 问云。 造者为偈体。 偈用句为造者。 只有四法。 何故今云五法为体。 答若据小乘。 即无别偈。 以造者为体。 只有四法。 今据大乘。 随异缘别理亦非一故。 得随事以五法为体。 若愚法小乘。 即据教实入苦谛摄。 何以故。 贵无我理故。 毁其事教。 大乘初教。 即是空义。 是真实性。 何以故。 会事入理故。 与理善为因缘故。 若终教义。 一切是真如。 若一乘无尽教。 即无尽也。 非谓十二。 余义如别章。 第五会明十回向章十回向者。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二不坏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处回向。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八如相回向。 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十法界无量回向。 回向者。 是何义。 无回向是回向。 回向有三义。 一回向实际。 二回向无上菩提。 三回向众生。 此三义中。 识旧法故回向。 非今回与故回向。 何以故。 实际有二义。 一菩萨所修行法。 从真如流。 先是如法。 二菩萨所修为显本性。 即是本性道具如。 既本有具亦非新回向。 菩提亦有二种。 一菩萨所行从果德智流。 所有人法即从果德。 二能成果具即入助道。 复从果德。 三回向众生亦有二义。 一菩萨成就所有人法。 并众生所与。 何以故。 若无众生即不成故。 故即是众生物。 二菩萨成就人法。 行德与众生为道具。 即属众生故非新回向。 回向者智也。 此义通三乘。 初教即空。 终教即如。 一乘教所目。 及是一乘趣向方便。 又十数者。 即显无量故。 入一乘摄。 余义如别章。 第五会依其五教明顺善法数义云集说偈品初法数处释。 夫法数者。 自性故名法。 轨则故名法。 亦对意故名法。 数者法数也。 所有理事。 对缘发起。 在俗数中故名数也。 欲知分齐。 略有五重。 即是五乘人所轨教也。 其初分齐者。 如维摩经云。 有厌欣二门。 初厌门者。 是身无常无疆无力无坚速朽之法。 不可信也。 为苦为恼。 众病所集。 诸仁者如此身。 明智者所不怗。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是身如焰从渴爱生。 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 是身如幻从颠倒起。 是身如梦为虚妄见。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是身如响属诸因缘。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 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是身无主为如地。 是身无我为如火。 是身无寿为如风。 是身无人为如水。 是身不实四大为家。 是身为空离我我所。 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 是身无作风力所转。 是身不净秽恶充满。 是身为虚伪。 虽假以澡浴衣食。 必归磨灭。 是身为灾百一病恼。 是身如丘井。 为老所逼。 是身无定。 为要当死。 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 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诸仁者此可患厌。 二欣门者。 当乐佛身。 所以者何。 佛身者即法身也。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 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 从慈悲喜舍生。 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 从方便生。 从六通生。 从三明生。 从三十七道品生。 从止观生。 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 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从真实生。 从不放逸生。 从如是等无量清净法。 生如来身。 诸仁者。 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 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教义当人天厌欣二境。 乃至梵世亦入此教。 若约分齐。 义当趣向声闻方便及初教之初等。 其义分齐。 当一切法空唯有名。 名有二种。 一分别名。 二思惟名。 由二种名。 建立一切法。 当知。 阴入界等一切法。 依初教初。 如是建立。 人天邪善根不入此教。 又依愚法小乘。 声闻缘觉。 依分别遍计性。 立其法数。 所有世间出世间名数分齐。 并如毗昙婆沙所定评正义者即是。 正法数诸部执。 所显法相分齐者。 即入从小乘。 由同分别遍计故。 不入大乘摄。 但是名数并是诸境。 仍与正小乘。 作回心向大乘方便。 宜可准知。 此即当五乘之中声闻缘觉二乘法数分齐也。 又第四大乘教者。 依维摩经。 法无众生。 离众生垢故。 法无有我。 离我垢故。 法无寿命。 离生死故。 法无有人。 前后际断故。 法常寂然。 灭诸相故。 法离于相。 无所缘故。 法无名字。 言语断故。 法无有说。 离觉观故。 法无形相。 如虚空故。 法无戏论。 毕竟空故。 法无我所。 离我所故。 法无分别。 离诸识故。 法无有比。 无相待故。 法不属因。 不在缘故。 法同法性。 入诸法故。 法随于如。 无所随故。 法住实际。 诸边不动故。 法无动摇。 不依六尘故。 法无去来。 常不住故。 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 法离好丑。 法无生灭。 法无所归。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 法无高下。 法常住不动。 法离一切诸所观行。 准蕴一门界入一切诸法。 并皆如此。 其相即空。 若无如实空。 即一切法不成。 何以故。 由即空故。 其义分齐。 当初教终。 欲说法时。 亦有仪式。 夫说法者。 如说色门。 色以碍为义。 碍义即空。 何以故。 碍义即遍计分别故。 又因缘碍义。 即无分别故。 故说法时。 无说无示。 其听法者。 无闻无得。 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 当建是意而为说法。 当了众生根有利钝。 善于知见无所挂碍。 以大悲心赞于大乘。 念报佛恩不断三宝。 然后说法。 说者即空说是不断三宝。 余皆准此。 又维摩经云。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所以者何。 菩提者。 不可以身得。 不可以心得。 寂灭是菩提。 灭诸相故。 不观是菩提。 离诸缘故。 不行是菩提。 无忆念故。 断是菩提。 舍诸见故。 离是菩提。 离诸妄想故。 障是菩提。 障诸愿故。 不入是菩提。 无贪着故。 顺是菩提。 顺于如故。 住是菩提。 住法性故。 至是菩提。 至实际故。 不二是菩提。 离意法故。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 无为是菩提。 无生住灭故。 智是菩提。 了众生心行故。 不会是菩提。 诸入不会故。 不合是菩提。 离烦恼习故。 无处是菩提。 无形色故。 假名是菩提。 名字空故。 如化是菩提。 无取舍故。 无乱是菩提。 常自静故。 善寂是菩提。 性清净故。 无取是菩提。 离攀缘故。 无异是菩提。 诸法平等故。 无比是菩提。 无可喻故。 微妙是菩提。 诸法难知故。 何以故。 为一切法皆如也。 故据此分齐。 义当终教。 所有阴入界等一切法数。 依此而知。 若无不空真如。 即一切法不成。 由无住本立一切法故。 又维摩经云。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难曰。 是真入不二法门。 义当顿教。 默绝万法。 阴入界等染净诸法。 并皆同此。 若无维摩默不二理。 即一切法不成。 所以知之故。 对法论云。 不待名言及余根境。 是名实有。 一切皆是实有。 即显待名言根境。 是假有也。 又依无尽圆通教门。 即华严经第八回向百句如相。 义当略教。 普贤性起当是广义。 即无尽圆通究竟宗也。 所有无尽法数及余乘数。 皆一乘所目。 即是一乘。 由同在海印定中成故。 不在定说。 同教者。 入一乘远方便摄。 又安立非安立门者。 即三乘义。 顿教渐教相望说也。 渐由依教。 是安立门。 亦名依法住智说。 顿教名为非安立门。 又亦五教门中。 当自宗说。 不藉名言根境。 是非安立门。 藉名言根境。 是安立门。 宜可准知之。 七财章七财者。 谓信施戒闻慧惭愧。 资用成佛是财义。 此是三乘义。 若为一乘目。 即入一乘教。 若据别教门。 财义即无尽。 故下经文。 道场神指其宝藏。 任善财取。 证会上地显资财义。 余如别章。 第五回向悔过除罪章悔过者善悔也。 伤在生死迷沦久远三世过罪违理之甚。 若勘经论。 大分有二。 一违理成过。 二违教成罪。 如佛法外人。 无法制。 信缘造罪。 是违理罪。 若佛法四众。 受佛教制。 顺其修法。 违教成过。 名违教罪。 二罪挍量。 违教罪重。 违理罪轻。 何以故。 由教境恩德大故。 又以罪数不同。 若违理造罪。 但有一罪。 违教造罪。 即具二罪。 违理及违教。 若忏除灭义亦不同。 若违理罪灭即不定。 或方等行道诵咒为福。 或作理事二观。 并得通除。 若违教罪。 据其现身取净。 还须依教。 不得通灭。 若据未来身净。 亦得通灭。 今依此经四义悔法。 忏三世罪。 得三世净。 何以故。 由此悔门顺广大故。 与普贤门合。 所以知之。 此忏三世罪等。 其心无限发福处。 大小乘及初教则无此事。 悔法有四。 一忏三世罪。 二劝请。 三随喜。 四回向。 此四互相成。 互作主伴。 问依此忏法。 无理观忏。 何得是宽。 答并得通成。 所以知之。 如随喜劝请门中即具一切。 又依三乘忏法有其二门。 一还净二出离。 初还净者。 由善心不由治罚。 善心者。 如本受持对治。 二出离者有七事。 一各各发露遮相续。 二受与学罚。 三先制后开。 先已制戒。 后由别意故开。 四更舍。 若大众聚集同意如本。 更舍先犯罪人是时还净。 五转依比丘比丘尼。 转男女二根。 若不共罪。 六如实观。 由四种法。 郁陀那观察诸法。 又如对治法相。 恒观察自罪。 七法尔得。 若见四谛。 小随小罪不更故犯。 由法尔所得。 余可准之。 广如别章。 第六回向四轮除八难章四轮者。 一住善处轮。 亦云净国轮。 二依善人轮。 三自发愿轮。 四宿殖善根轮。 住善处者。 谓住中国离于五难。 三涂为三。 长寿天郁单越为五。 依善人者。 生在佛世。 离佛前佛后一难。 自发正愿者。 即离世智辨聪一难。 宿殖善根者。 离生盲生聋等一难。 谓天人等。 依其人法四义。 得增善法。 离恶成善。 具德名轮。 即是入道远方便之要路也。 此义通三乘及小乘。 一乘方究竟。 若小乘成人空无漏缘。 若人天成正善缘。 若菩萨成菩提缘。 若一乘教成普贤解行缘。 若依别教正国土即国土海正士即十佛等平等愿即普贤愿本功德即性起功德难障唯离之。 余义如别章。 九十六种外道章外道者。 在佛法外故云外道。 就九十六中。 前四别件为一门。 何以故。 以此四道两共相知。 于诸世间作非法事。 后有九十二。 各别自领徒众眷属。 若鬼若神。 众数不同。 其数非一。 各起异见错乱佛法。 广如九十六种外道经说。 此九十六种外道皆言。 是道九十五种是邪佛一种是真佛。 邪佛惑人。 似而不真。 真佛无伪。 正而不邪。 如地持论说。 那大迦栴延。 共一客比丘同房宿。 迦栴延为看客故。 入三昧时。 客比丘复入三昧。 客比丘依三昧定力。 看迦栴延心。 不知依何禅。 后出定问曰。 大德依何禅。 曰我依空三昧。 今此九十六种异道。 皆有神鬼映附者。 由在小乘。 三乘初方便中。 应言教忆想之处。 还有如此相似。 映附小乘。 若克契谛理心及三乘正无想。 即无如上神鬼映附。 若一乘义。 为见闻中有普真普正。 诸神鬼等。 亦不得便。 今言九十五是邪一种是正者。 非谓独一是正。 皆绮互相望。 一种当其佛法初入方便故言一也。 七士夫趣章七士夫者。 亦名七大夫。 亦名七圣人。 一随信行。 二随法行。 三信解脱。 四见到。 五身证。 六慧解脱。 七俱解脱。 信他得度名为信行。 不从他信名为法行。 钝根三果。 是随信行所得信果。 离缚名信解脱。 利根三果。 是随法行所至故名见到。 灭尽正受法。 似涅槃与身合故。 名为身证障有二种。 一烦恼障二解脱障。 但离烦恼障名慧解脱。 二障并除名俱解脱。 此义即与大乘三乘七地义相同。 七地者。 如地持论说。 一者种性地。 即十解已前。 二者解行地。 即十行十回向。 三者净心地。 即初地。 四者行迹地。 即二地至七地。 五者决定地。 即八地。 六者决定行地。 即九地。 七者毕竟地。 即十地。 如来地。 以因果俱究竟。 合名毕竟地。 所依坚故名地。 所归故名趣。 趣者所向也。 士夫与地相望是同。 余义如别章。 秘密翻依行檀起行作业同异章此翻依义名秘密教。 何以故。 拟伏异学生信证道故兴斯教。 翻依者。 依别文义。 显异文义名曰翻依。 即用智为体。 翻依之义。 正在三乘。 与论道同。 其论义法。 大分有七。 谓义决择。 释决择。 分别显示决择。 等论决择。 摄决择。 论轨决择。 秘密决择。 论虽有此七门。 若对圣教约初分有二。 一对三乘二乘。 三乘即为显示。 不成秘密。 小乘对大乘。 则名秘密。 何以故。 因缘方便覆相。 不显真实理故。 由声闻机浅。 方便成信。 渐入佛法故不顿说。 为小机不胜名秘密教。 二为伏异学令成正信。 佛举论道翻依等义当大乘宗。 伏彼外人。 令信入佛法故兴此教。 问兴其论道理应定一。 何故小因明等立其论道。 但立宗因喻等不用结论。 何故不同。 答凡兴其论。 正欲显义。 若未结时得了义者。 则不须结。 若须至结方了义者。 即须安结。 有此二义故不同也。 又兴论道有始终别。 若初教中。 则有论与不论。 俱名为论。 何以故。 二义取要显佛法故。 若至终教。 即不论为论。 何以故。 息相归真成证显义。 余不顺理故。 以不论为论。 若小乘中。 但有诤论为小乘宗。 不得法空故。 不尽法原故。 教不满故。 若至初教。 即须言论为正。 初教中不尽法理。 以言克申故。 若至终教。 不论为正。 由穷法理。 不假言申故。 论其分齐。 于大小乘。 唯论道方便即其分齐。 其文不可具述。 如对法论后论道决择处说。 亦如摄论定学后分中说。 梁本论云。 论曰如经言。 云何菩萨不损一物不施一人。 若菩萨善能行施无量无数。 于十方世界修布施行。 相续生起。 释曰。 菩萨舍自爱。 摄一切众生为自体。 一切行道一切财物。 悉属众生故。 财非己有。 用者非他。 彼物彼用。 岂关于我。 若能如此运心。 则是善能行施。 复次菩萨舍自爱。 摄一切众生为自体。 一切众生行施。 即菩萨行施故。 菩萨起随喜心。 得无量施福。 亦是不损一物。 不施一人。 名善能行施。 论曰。 云何菩萨乐行布施。 若菩萨不乐行一切施。 释曰。 若菩萨不乐行。 随至等八施义至。 但乐行菩萨净心施。 复次若菩萨不乐。 世间着三轮施。 乐行不着三轮施。 复次著名为乐。 若菩萨着施因。 或着施果。 名乐行施。 若菩萨不着行施。 名不乐行施。 论曰。 云何菩萨行信施心。 若菩萨不行诸佛如来信心。 释曰。 由菩萨自证施故行施。 不由信他故行施。 前信有根故成信。 后信无根故不成信。 论曰。 云何菩萨发行布施。 若菩萨于布施中不策自身。 释曰。 菩萨自性能行施。 无有贪吝嫉妒等障。 非策自身方能行施。 论曰。 云何菩萨恒游戏布施。 若菩萨无布施时。 释曰。 菩萨非时时施不随一物施。 论曰。 云何菩萨大能行施。 若菩萨于施离娑罗想。 释曰。 娑罗名目二义。 一目贞实。 二目散乱。 贞实是直语。 散乱是密语。 若取直语离贞实。 则与大施相违。 若取密语离散乱。 则与大施相符。 若离欲三界后行施时。 名为大施。 何以故。 离欲菩萨行施。 具缚凡夫行施。 百千万倍所不能及。 若施定互相妨。 不名大施。 由不相妨故得大名。 论曰。 云何菩萨于施清净。 若菩萨郁波提贪吝。 释曰。 郁波提名目二义。 一目生起。 二目拔根弃背。 生起是直语。 拔根弃背是密语。 若取直语生起贪吝。 则与清净施相违。 若取密语拔根弃贪背吝。 则与清净施相符。 拔根是除身见。 身见是贪吝。 根本弃背。 是除贪吝体。 由菩萨能断身见灭贪吝故。 于施清净。 论曰。 云何菩萨能住于施。 若菩萨不住究竟后际。 释曰。 究竟后际有二义。 一施有初中后。 以最后为究竟后际。 若依此义不住施。 最后分岂得言能住于施。 此则相违。 二若有余涅槃名究竟。 无余涅槃名究竟后际。 若声闻住无余涅槃。 不更起心。 无利益众生事。 则不能住施。 菩萨依大悲。 不同声闻住无余涅槃故。 恒起六度无有穷尽。 若依此义。 则与能住施相符。 论曰。 云何菩萨于施自在。 若菩萨于施不得自在。 释曰。 若菩萨不得施障自在。 菩萨于施则得自在。 昔在凡夫地中见修二惑。 无道对治。 欲起便起故得自在。 今入圣位。 为道对治故。 菩萨于惑不得自在。 于施能得自在。 论曰。 云何菩萨于施无尽。 若菩萨不住无尽中。 释曰。 无余涅槃。 名为无尽。 菩萨不同声闻入无尽中无利益他事。 是故菩萨。 于施无尽。 论曰。 如施经。 于戒乃至般若。 如理应知。 释曰。 如施经说。 施有不了义语说余度。 亦有不了义语。 皆须如理分判。 又依净土盆经。 一僧得施。 二现前施。 三戒德施。 四安居施。 五齐限施。 六指示施。 七给得施。 八三世常住僧施。 此是三乘正施。 又依毗昙八非法施。 一悕望施。 二怖畏施。 三反报施。 四期报施。 五家法施。 六生天施。 七求名施。 八不求生死乐施。 又有一乘十种施。 如十无尽藏品广说。 余义如别章。 第八回向真如章真如有二门。 一者一乘真如。 二者三乘真如。 一乘真如者。 有二种门。 一别教门。 二同教门。 别教门者。 谓圆通理事统含无尽因陀罗及微细等。 广如下经第八回向百句如中说。 同教门者。 即与三乘义同。 但由智回向故。 入一乘摄。 二者三乘真如。 复有二门。 一顿教门。 二渐教门。 顿教门者。 如维摩经不二法门品。 维摩直默以显玄意者是。 此如绝于教义相想不及。 广如大般若经那伽室利分说。 渐教门者。 略有三门。 一终教门。 二始教门。 三世间所知门。 终教门者。 复有二种。 一始二终。 言始门者。 即维摩经中不二法门品。 三十二菩萨显不二法门者是。 言终门者。 即不二法门品。 文殊所显不二者是。 其终始两门。 并具无分别教义空有二门。 始教门者。 复有二种。 一始二终。 言始门者。 如百法明门论六种无为属一切法摄。 人法二空。 方入空摄得知。 真如不及二空。 二空为上。 此门亦通分别无分别教义。 言终门者。 如维摩经弟子品内。 为迦栴延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等。 又金刚般若经。 微尘即非微尘等。 又依对法论。 开六无为成八无为。 三种真如。 即属无为摄得知。 真如成无为。 上此初教始终。 并通分别无分别教义。 无分别义者。 谓证真如。 无分别教者。 谓比观意言无分别境。 悟大乘言教故。 分别教义者。 谓教义即空故。 今初教门中真如。 但是空义。 不同终教。 言世间所知门者。 复有二种。 一始二终。 言始门者。 即人天正善根。 及愚法声闻缘觉等。 入真实性摄。 故中边分别论云。 世间所知真实。 入真实性摄。 准此论文。 世间唯除虚诳妄语等。 余并入真实。 由许是菩提远方便故。 言终门者。 故论释云。 谓一切法但有名。 谓分别名思惟名。 得知不同远方便法。 此义唯局二种十名中。 为是大乘近方便故。 言真如者。 自体坚固。 不可破坏。 触物皆顺不相违故。 亦无相可取。 由真如故。 乃至流在十名理不可坏故。 同是真如。 余义准可知。 第九回向初普别始终差别理事诸观义章所以于此释诸观门。 为第九回向。 初作始终义。 说普贤法故。 于此明但初发心入道之法。 随根差别。 设观不同。 所谓真如观。 通观。 唯识观空观。 无相观。 佛性观。 如来藏观。 壁观。 盲观。 苦无常观。 无我观。 数息观。 不净观。 骨观。 一切处观。 八胜处观。 八解脱观。 一切入观等。 并于修道初门。 随病施设。 据病而言。 不得一定。 何以故。 为病不定故。 此等观法。 在于三乘小乘。 分有一乘见闻。 略说分齐。 余可准知。 第九回向未明住地始终宽狭相摄分齐微细差别义章住及地义。 或同或别。 同者同是一住。 谓佛因位。 别者将住寄初位。 谓十解位。 将地寄终位。 谓证位。 若据宽狭。 十地即宽。 十住即狭。 何以故。 十地寄法多。 若据相摄。 十地摄十住。 何以故。 是证体故。 若据微细。 十地成微细。 十住非微细。 问义若如此。 微细依普贤法。 信位终心即克。 何以故。 十解犹不成微细。 答若据总别义。 信位终心。 即克普贤法。 若据始终。 证位方得故。 有如此差别。 不同因陀罗等。 准此可知。 一乘法海章经曰。 悉得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法海(释曰。 法者可轨也。 此通教主义也)。 于一一生法(释曰。 谓出生立义宗法也)。 一一方便法(释曰。 谓引证喻合法等方便也)。 一一语言法(释曰。 谓随方言音教法也)。 一一施设法(释曰。 谓施名于义法也)。 一一教法(释曰。 谓成教则也)。 一一说法(释曰。 谓授与他人言说则也)。 一一法门(释曰。 谓诸宗法门也)。 一一入法(释曰。 谓诸解行能入智也)。 一一决定法(释曰。 谓教义相应。 广释决择也)。 一一住法(释曰。 谓究竟义宗成说安立也)。 又有十种佛法句。 复有十种说法。 复有十种说。 三世复有十种说。 普贤心复有十种说。 普贤愿行法。 并是别教。 一乘门如离世间品广说。 复有三乘名字法。 如摄论说。 法人及法义性略及广名不净净究竟十名差别境。 释曰。 名有十种是菩萨境界何等为十。 一法名。 谓色受等眼耳等。 二人名。 谓信行法行等。 三法名。 谓修多罗祇夜等。 四义名。 谓十二部经所显诸义名。 五性名。 谓无义文字。 六略名。 谓众生等通名。 七广名。 谓众生各有别名。 八不净名。 谓凡夫等。 九净名。 谓圣人等。 十究竟名。 谓通一切法真如实际等。 论曰。 十名差别境。 释曰。 此十种差别名。 悉是菩萨境界。 菩萨所住。 唯在第十。 通一切法名中。 复次略说名有十种。 是菩萨境界。 法名谓眼等。 人名谓我众生等。 法名谓十二部正教。 义名谓十二部正教义。 性名谓阿阿为初。 诃为最后。 音字合三十七。 略名谓有为无为。 广名谓色受等及空等。 不净名谓凡夫等。 净名谓须陀洹等。 究竟名谓缘极通境出世智。 及出世后智所缘一切法真如境。 复次名者谓至究竟名。 通一切法。 于一切法。 无有差别。 此名即是法界。 此法界以通一切法。 不分别一切义为相。 或说名无分别境。 菩萨唯于此法中住。 余义如别章。 第十回向生成佛德差别义章佛起布德垂化摄生。 诸宗分齐不同。 若依小乘。 实佛报身。 生在王宫。 临菩提树成佛。 摄生化用及德。 皆在其中。 若依三乘。 法身无方充遍法性。 报身成就在色究竟处。 化身示现在菩提树。 化用及德皆悉不离。 此之三位。 若一乘义。 所有功德。 皆不离二种十佛。 一行境十佛。 谓无著佛等。 如离世间品说。 二解境十佛。 谓第八地三世间中佛身众生身等。 具如彼说。 仍现王宫生及菩提树其法。 乃在十回向终心。 问从因修道十地后证理。 应在十地后际便示现菩提树佛。 因何却在十回向中。 答若三乘义容有此相。 今一乘义顺彼六相。 总别之法诸位即无前后。 所以十回向现者。 回向是善巧智明佛大善巧相故。 偏在十回向现。 所以知之。 菩提树神在第十回向故。 余义可知。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70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三终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门释智俨集第六会十地品初明十地章本分中六决定章加分中意加内明四法章六正见章请分中转依章请分未证教二大章说分初料简诸宗义章安住地分初五怖畏章校量胜分初十愿章三种菩提章行校量中信等十行章行校量慈悲内缘起章彼果分中调柔等四果章第二地初三聚戒章十恶业道章七种邪见章十善业道章摄生戒中明四倒章第三地厌分中四静虑八禅章三苦八苦章四无量章六神通章第四地三十二相章八十种好章第五地中七净章十谛章第六地缘生章三空门章(亦言三三昧)重空三昧章人法二空章第七地中四家义章第八地四种无生忍章三世间章十自在章十怖畏章第九地十稠林义章八万四千法门章烦恼行使行稠林章根行稠林章生行稠林章习气稠林章三聚行稠林成就章二十种法师章四十无碍辩才章第十地受职章阿耨达池义初明十地品十地章十地者。 一欢喜地。 二离垢地。 三明焰地。 四烧然地。 五难胜地。 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 八不动地。 九善慧地。 十法云地。 生成佛智住持故名地。 地者位也。 今十地者。 摄佛因位一乘三乘声闻人天等。 并在其中。 为五乘人所观。 普贤证位。 佛果摄用。 无碍自在。 一切皆尽。 何以故。 十地之法。 摄众生中最初门故。 地法甚深最难了别。 略约五乘分别分齐。 言五乘者。 人天等为一。 谓人天乘。 声闻缘觉共为一。 谓为小乘。 渐教所为为一。 谓渐悟乘顿教所为为一。 谓顿悟乘。 一乘为一。 谓究竟乘。 就初人天。 有三种成佛。 一佛为救三恶道。 现身异彼。 三恶道外。 即成佛身。 如佛现黑象脚等。 二为引人趣。 现在佛身。 如佛为提谓长者现树神身等。 三为引人天。 为现其圣身。 如人天等知佛是圣。 而兴供养成世间福者是。 二就二乘中有其七义。 一约地。 谓三界九地十地十一地等外。 即成其佛。 二约位。 见修已外。 即成其佛。 三者约行。 离学已外无学身中。 即现成佛。 四约菩萨行。 三十三心外。 即成其佛。 五者约时。 小乘六十劫成三僧祇外。 即成其佛。 六者约生死。 最后分段身上。 即成其佛。 七者依小乘十二住。 第十二最上阿罗汉住则同是佛。 三者约初回心教门。 有其八义。 一约地位。 谓干慧地等十地。 第十地中即成佛。 所以同十地成佛者。 为佛下同因位故作此说。 二约三界九地。 十一地等已外即成其佛。 三约位。 见修已外即成其佛。 四约行。 学位已外同无学罗汉位。 即成其佛。 五约时。 依大乘三僧祇外即成其佛。 六约菩萨行。 三十三心外即成其佛。 七约无分别。 空理一念即成其佛。 八约生死。 最后分段身上即成其佛。 此约化身。 若约报。 分段身后即成其佛。 又约初教直进位。 有其七门。 一约位。 从十信位等。 乃至从欢喜地等满足十地已外。 即成其佛。 此由佛境界分段身。 非同菩萨地分段身故。 二复约位。 从欢喜地尽第九地。 于第十地。 即不退成其佛。 此亦为对声闻下位。 于下身中成佛故。 故作此说。 三约理。 谓真如无分别空一念即成其佛。 四约十地后一念证果即成其佛。 五约时。 大乘三僧祇后即成其佛。 六约行。 究竟无学即成其佛。 七约大乘十二住。 于第十二最上菩萨住后。 即成其佛。 又约大乘终教。 有其十门。 一者约位。 从十信行。 乃至欢喜等十地满后。 即成其佛。 二者从欢喜等初地。 至尽第九地。 于第十地中。 即成其佛。 如梵网经所说者是。 此为对声闻。 现凡身上得于果证故作此说。 此当变化成。 非当实成。 三者约位。 从初欢喜地至第三地。 是世间法相同三界。 第四地已去至第七地。 相同无流。 于世间身中。 得彼三乘无流德。 名为出世。 第八地已去至第十地。 名出出世。 即得成佛。 第八地成法身。 第九地成应身。 第十地成化身。 此为于十地中别地相故作是说。 四者一念成佛。 约无分别真如故作此说。 第五约证以明一念成佛。 于初地中一念证故。 六于十地后一念证果。 名一念成佛。 上诸一念者。 所谓无念也。 七约时者。 谓大乘三僧祇后即是佛。 八约行。 金刚心后。 得一切智智即是佛。 九约生死。 灭七种生死后即是其佛。 十者依大乘同性经。 有三种十地。 声闻十地。 缘觉十地。 佛十地。 为招引小乘。 同于大乘终教之义故作此说。 其十地名等。 具如疏说。 又有差别十地相。 广如梁本摄论修时章释。 第四约顿教明者。 唯有一门。 所谓无相。 何以故。 由成一行三昧故。 乘彼一味真如所成故。 不可说有诸异相门。 成佛亦如此。 一切俱离。 是名佛也。 第五约一乘义者。 十信终心。 乃至十解位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 一切皆成佛。 又在第十地。 亦别成佛。 如法宝周罗善知识中说。 何以故。 一乘之义。 为引三乘及小乘等。 同于下位及下身中。 得成佛故。 又于八地已上。 即成其佛。 如于此位成无碍佛。 一切身故。 此据别教言。 若据同教说。 即摄前四乘所明道理。 一切皆是一乘之义。 文虽是同。 而义皆别。 如此等法差别相者。 为护十地故。 随方便门作种种说。 令诸众生于十地中离增上慢。 又依六相。 总别义即是一乘。 随相别布义即是三乘。 此约教分说。 其实一乘十地之法。 尽其三世已通究竟。 此据证说。 余义如别章。 本分中决定章六决定者。 一观相善决定。 真如观一味相故。 如经无杂故。 二真实善决定。 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 如经不可见故。 三胜善决定。 此有六义。 一大法界故胜。 二一切佛根本故胜。 三法相差别法尔故胜。 四真如观。 胜凡夫二乘智故胜。 五顺大教故胜。 六是无漏故胜。 故地论云。 大法界故。 一切佛根本故。 法相义故。 真如观胜诸凡夫二乘智故。 说大乘法法尔故。 白法界故。 四因善决定。 因有二种。 一成无常爱果。 因善决定。 是因如虚空。 依见生诸色。 色不尽故。 二常果因善决定。 得涅槃道。 如经尽未来际故。 五大善决定。 随顺作利益他行。 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故。 次前善决定。 此愿世间涅槃中非一向住故。 六不怯弱善决定。 入一切诸佛智地不怯弱故。 如经佛子是诸菩萨。 乃至入现在诸佛智地故。 此六决定。 是十地体。 通十地故。 亦通十住已来。 故经云。 十住中有五决定。 十行亦同。 除大善。 十回向有三决定。 谓观相及大善不怯弱。 此之废兴。 显位高下增微故。 通义可知。 此义通彼修生及本有。 非彼三乘及小乘所知。 普贤性起在此位中。 何以故。 同是证故。 余义如别章。 加分中意加内明四法章四法章者。 即四堪智。 一者缘二者法三者作四者成。 此之四智。 与六相智类亦相似。 但门有别。 一缘者。 即成法之缘。 二法者。 相应成法。 三作者。 谓缘能成也。 四成者。 谓了别成就。 知法之智明了。 缘起自在故云堪。 此义亦得通一乘及三乘。 何以故。 由此四堪智。 于三乘中。 顺离四谤。 及契中道故。 此义如别章。 六正见章六正见者。 金刚仙论。 一真实智正见。 能知理法。 二行正见。 能知行法。 此二是教旨。 三教正见。 能知教法故。 四离二边正见。 知前理法不同情取。 五不思议正见。 知前行法。 成德出情。 六根欲性正见。 知前教法说随物心。 此之正见。 知法分齐也。 此顺三乘。 若依一乘。 即十种明了法。 如离世间品说。 所谓随顺世间明了法。 为欲长养一切世间凡夫善根故。 无碍不坏信明了法。 解法真性信行人故。 安住法界明了法。 解法行人故。 远离八邪向八正道明了法。 解八人故。 除灭众结断生死漏见真实谛明了法。 解须陀洹故。 观味是幻还来受生明了法。 解斯陀含故。 乃至须臾。 不乐三界不着受生专求尽漏明了法。 解阿那含故。 六通自在由八解脱随意正受九次第定诸辩明了法。 解阿罗汉故。 常乐寂静因外缘解知足少事不由他悟成就智慧明了法。 解缘觉故。 成就胜智诸根明利心常解脱长养无量功德智慧满足诸佛十力四无所畏一切佛法明了法。 解菩萨故。 问何故引彼下法释明了义。 一乘甚深。 举下为况。 令人易解故。 小乘即无此事。 因映成大解故。 余义如别章。 请分中转依章转依者。 五门分别。 一明转依所依体。 二明能转智。 三明所转障。 四明转所感果。 五明位地。 所依者。 谓常身由自性身。 如来藏先为生死依。 后转为法身为究竟依。 能转智者。 谓无分别智。 所转障者。 谓八妄想等。 所感果者。 谓涅槃寂灭果。 所依位者。 如梁本论云。 略有六位。 一益力损能转。 由随信乐位住闻熏习力故。 世间修慧损益义成。 二通达转。 谓已登地诸菩萨。 由真实虚妄显现为能故。 虚妄者。 谓观俗智。 真俗二智并得现故。 此转从初地至六地。 有出入观异。 三修习转。 由未离障人是一切相不显现真实显现依故。 谓三相不显现。 三无相显现故。 此转从七地至十地。 谓此中同修无相行故。 以四地为其位。 四果圆满转。 由已离障人一切相不显现。 清净真如显现至得一切相自在依故。 谓智断恩三德具足也。 五下劣转。 由声闻通达人无我故。 六广大转。 由菩萨通达法无我故。 谓人境功能三义胜故。 人是菩萨。 境是法无我。 功能即自利利他功能也。 此约直进教释。 若约小乘。 即见修等转。 若约初回心教。 亦同见修转。 若约熟教。 地前随伏。 初地顿断。 二地已去断其习气。 顿教不说断。 圆教一断一切断。 亦如前说。 断皆非初。 非中后断也。 普贤解行位中渐差等伏。 余义如别章。 请分未证教二大章证教者。 即约因果二分说二大也。 因分者是教大。 果分者是义大。 所以约果说义大。 为果是所克之位。 义大是所证之法义。 位相似故约之以显。 所以约因明教大者。 因是能生之位。 教是能目方便义。 位相似故约显之。 教证二分德量非小故名为大。 证分绝言。 是发趣者究竟所归。 故名为义。 教大者有其三种。 一因成就大。 二因渐成就大。 三教说修成就大。 因成就大者。 地论偈言。 慈悲及愿力。 因此克证故名为因大。 位在地前。 因渐成就大者。 偈言渐次故。 渐者说闻思慧等次第。 乃至能生出世间智因故。 何者教说修成就大。 有二种。 一满足修。 二观修。 满足修者。 偈言。 非心境故。 非心境者。 此句示现闻思慧等杂境界处。 唯是智因。 能生出世间智。 而此不能满彼出世间智地。 偈言。 智满如净心故。 如出世间清净心。 能满彼智地故。 观修者。 偈言。 是境界难见难说。 自心知我承佛力说。 咸共恭敬听。 此偈显何义。 是境界难见。 自心清净可见。 此境界不可说。 如是教说修成就已。 余偈义可知。 此义通三乘。 小乘中则无。 何以故。 小乘义中。 但说教故。 一乘圆教。 若约见闻。 则不得分教义二大。 若约普贤解行证义。 即说有其教义二大。 若将见闻对普贤证。 亦得可言见闻是教大。 普贤证义是义大。 可准知之。 说分初料简诸宗义章今论一乘三乘小乘。 皆有宗趣。 若随机感药病别说。 则有无量。 今依龙树菩萨释般若义立四悉檀。 其宗通言一切皆得成宗。 即是龙树菩萨大善巧也。 四悉檀者。 四者数。 悉檀者宗也。 一世界悉檀。 世者时。 界者分齐也。 在一时中设教当理名世界也。 二各各为人悉檀。 机宜各别。 各取当圣所为故名为人悉檀。 三对治悉檀者。 明其圣教。 拟所当机。 伏灭烦恼。 名对治悉檀。 四第一义悉檀者。 无闻教义理事。 应得伏灭烦恼生漏无漏智。 即是第一义悉檀。 第一义者。 义中第一也。 此四悉檀。 犹如圆珠随方皆应。 悉檀之义。 亦复如是。 又有四悉檀印。 一苦二无常三无我四寂静。 前四据益。 后四据道理。 是名悉檀多。 随大小乘。 因果漏无漏。 若理若事。 一切皆应。 宜可知之。 余义如别章。 安住地分初五怖畏章五怖畏者。 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堕恶道畏.大众威德畏。 初地之中。 离如是等一切诸畏。 何以故。 初地离我相故。 尚不贪身。 何况所用事。 故无不活畏。 心不希望供养恭敬。 我应供养一切众生故。 无恶名畏。 远离我见。 无有死畏。 菩萨死已。 不离佛菩萨。 无恶道畏。 菩萨在世一切无有等者。 何况有胜。 无有大众威德畏。 第一第二第五依身口意。 第三第四唯依身怖畏。 因者略有二种。 一邪智妄取想见爱着。 二善根微少。 是五怖畏。 若约小乘。 即实有是法。 若约初教。 其事即空。 是五怖畏。 若约终教。 怖畏即如是。 怖畏义。 若约顿教。 一切不可说。 若约圆教。 如前事成。 何以故。 随处示现。 皆成菩萨道事故。 余义如别章。 校量胜分初十愿章十愿者。 一供养愿。 谓无余一切诸佛。 一切供养。 一切恭敬故。 一切种具足上。 深信清净。 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 尽未来际。 此中供养有六种大。 一者福田大。 谓一切佛。 二供事大。 谓一切具足故。 三心大。 深信清净故。 四摄功德大。 广大如法界故。 五者因大。 究竟如虚空故。 六者时大。 尽未来际故。 二者受持愿。 受持三义成就。 一者于诸佛所说修多罗教。 次第令法轮不断成就。 二者证三种正觉得证成就。 三者修行于三正觉因处。 各令修行成就三佛。 正觉者。 声闻辟支佛。 亦名为佛故。 三摄法上首愿。 于诸佛成佛处。 为摄法上首身。 四知众生心行愿。 教化一切。 令心增长菩萨所行故。 五教化众生愿。 随彼众生粗细差别名色所摄。 令信入诸佛所说法中。 已入法者。 令入二乘菩提故。 已入二乘菩提者。 令入无上菩提故。 六知世界愿。 谓知一切相乃至正住等及倒住等。 乃至如帝网差别真实义相故。 如业幻作故。 真实义相者。 唯智能知。 余相者。 可现见故。 七知净土愿。 有其七种。 一者同体净。 如经一切佛土一佛土。 一佛土一切佛土。 二者自在净。 如经一切佛土平等清净。 三者庄严净。 如经一切佛土神通庄严。 光相具足光明庄严。 众宝等庄严故。 四者受用净。 如经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 五者住处众生净。 如经有无量智慧众生悉满其中。 六者因净。 如经入佛上妙平等境界故。 七者果净。 如经随诸众生心之所乐而为示现故。 显智神力等故。 八同心同行愿。 有其十种。 一者共集善根无怨亲故。 二者一切菩萨平等一观故。 三者常亲近诸佛菩萨不舍离故。 四者随意能现佛身故。 五者自于心中。 悉能解知诸佛神力智力故。 六者得不退随意神通故。 七者悉能游行一切世界故。 八者一切佛会皆现身相故。 九者一切生处普生其中故。 十者成就不可思议大乘故。 具足行菩萨行故。 九三业不空愿。 于中不空有二种。 一作业必定不空。 身口意业所作不空故。 二作利益不空。 如药树王身故。 得如如意宝身故。 十成菩提愿。 如经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作业有七种。 一示正觉业。 二说宝谛业。 三证教化业。 四种种说法业。 五不断佛种业。 六法轮复住业。 七自在业。 如是十愿。 初地已上成。 地前随力随分。 此约三乘说。 若约一乘教。 则十信终心具足一切愿。 余义可知。 三种菩提章三种菩提者。 一声闻菩提。 二缘觉菩提。 三佛菩提。 依其教分。 自位究竟。 虚通曰道。 问声闻缘觉既非究竟因。 何共佛得菩提名。 答声闻缘觉。 若对于佛。 即非究竟。 若就当位依教分齐。 不别作佛。 成自罗汉即为究竟故。 别得菩提名。 若为一乘所目。 即属一乘。 余义如别章。 行校量中信等十行章十行者。 一信.二悲.三慈.四舍.五不疲倦.六知诸经论善解世法.七惭愧.八坚固力.九供养诸佛.十如说修行。 此义在一乘见闻。 在三乘及声闻人天等。 前信等三十句。 是清净地法。 今此十句信等。 是彰地净法。 余义如别章。 行校量慈悲内缘起章缘起者。 大圣摄生。 欲令契理舍事。 凡夫见事。 即迷于理。 圣人得理。 即无于事故。 今举实理。 以会迷情。 令诸有情知事即无即事会理故兴此教。 故地论云。 自相者有三种。 一者报相名色共阿梨耶识生。 如经于三界地复有芽生。 所谓名色共生故名色。 共生者。 名色共彼生故。 二者彼因相是名色。 不离彼依。 彼共生故。 如经不离故。 三者彼果次第相。 从六入乃至于有。 如经此名色增长已成六入聚。 成六入已内外相对生触。 触因缘故生受。 深乐受故生渴爱。 渴爱增长故生取。 取增长故复起后有。 有因缘故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如是众生。 生长苦聚。 是中离我我所者。 此二示现空无知无觉者。 自体无我故。 当知。 十二因缘等。 即体自性空。 依彼阿赖耶识生。 梨耶微细自体无我。 生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 亦皆无我故。 缘生等无有别法。 佛举缘起观门。 以会诸法。 一切无分别。 即成实性故。 地论云。 随顺观世谛。 即入第一义谛。 是其事也。 缘起观门。 有如是益。 此义在三乘。 亦通一乘说。 何以故。 为是所目故。 若据胜劣缘起。 是胜观。 亦即是一乘小乘之中。 虽有名字。 而不违其义。 何以故。 不断法我故。 余义如别章。 彼果分中调柔等四果章四果者。 一调柔果利益胜。 二发趣果利益胜。 三摄报果利益胜。 四愿智果利益胜。 言调柔者。 即行为体。 发趣者。 即解智为体。 即闻思慧智也。 摄报者。 即果报五阴为体。 愿智者。 取成用为其体也。 调柔摄报愿智三果。 诸地各局不相通也。 发趣一果。 义通诸地。 余义如别章。 第二地初三聚戒章三聚戒者。 一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 三摄众生戒。 其戒种类略有四种。 一依瑜伽四波罗夷等。 二依璎珞梵网经十无尽戒。 三依方等经二十四戒。 谓有二种。 第一明菩萨所受二十四戒。 一者饥饿众生。 求饮食卧具。 不与者犯重。 二者淫欲无度。 不择禽兽者犯重。 三者见有比丘畜于妻子。 随意说过者犯重。 四者见人忧愁欲自丧身。 以己意增他嗔。 败他命根者犯重。 五者取旷路中财宝者犯重。 六者见他欲害命。 以美言赞。 令他瞋恚者犯重。 七者见他欲烧僧房。 不尽心谏者犯重。 八者若见若闻他犯重罪。 若不作三到唤教忏悔者犯重。 九者见有作五逆罪。 不呵劝舍者犯重。 十者见闻他欲兴大善事。 更起嗔恚坏他者犯重。 十一者见他耽食耆酒。 当以己情往呵。 除自因缘犯重。 十二者见人淫他妇女。 语他夫者犯重。 十三者视他怨家。 作怨家想者犯重。 十四者见他视怨家如赤子。 语何能视此人如赤子犯重。 十五者见他聚斗。 助力檛打者犯重。 十六者见他伏匿事。 向他说令他大嗔恚犯重。 十七者见闻他善事。 云都不作者犯重。 十八者行于旷路。 见人营塔庙营精舍。 而不助者犯重。 十九者见闻有人离善知识亲近恶友。 赞好不劝舍者犯重。 二十者于栴陀罗家恶人处恶狗家声闻二乘人处。 除己事急往者犯重。 二十一者见闻疑杀作不见闻疑想。 食此肉者犯重。 二十二者见闻疑杀作不见闻疑杀。 若不食此肉者犯重。 二十三者解于方便知众生根。 若谓不说者犯重。 二十四者或见诸菩萨。 及余诸见悉不得向人说。 现身得障道法得白癞病。 或时愚痴。 或时眚盲。 或时目眩妄想分别诸法。 要得愚痴。 第二明护戒境界者。 广如大方等经第四卷说。 四依十地论十善法戒。 问此戒何别。 答准依戒相。 亦有差别。 二十四戒为初学者受。 亦寄在俗人。 十无尽戒在得位前。 通其道俗。 四波罗夷戒。 在于直进。 为出家人。 略寄相别。 据其根行。 利益亦得说通。 十善法戒。 寄在十地。 见闻及修行。 其义亦通。 又此十善戒。 是性戒无别受法。 据此其义在高亦可。 摄从轮王化俗。 此亦通下。 虽名下通。 而义是别。 谓通性起戒。 此义不通愚法小乘。 若回心声闻受者。 其戒相差别同异共不共学。 广如梁本摄论戒学中说。 十恶业道章十恶业者。 一杀.二盗.三邪淫.四妄语.五恶口.六两舌.七绮语.八贪.九瞋.十痴.此业有二种。 一性不善业性违理故。 二发恶律仪皆通其三业。 其性十恶。 亦有作无作。 作有三种。 自作.教化作.见闻随喜作。 无作有一种。 谓作俱无作。 问恶律仪何故不同戒中形俱无作。 答恶律仪业亦有生在恶律仪家。 识知已去。 执持杀具即得恶律仪。 不专由期心长时分限发恶律仪。 有此别义故。 不同善戒形俱。 亦有誓得恶律仪者。 非一切也。 又有秘密翻依十恶之善。 如梁论云。 论曰。 复有经言。 云何菩萨行杀生。 若菩萨有命众生。 断其相续。 释曰。 若有命则知有业。 若有业则知有惑。 由具此三。 六道四生相续不断。 若菩萨随其根性。 为说三乘圣道。 令彼修行断此三法得无余涅槃果。 不相续众生。 即是断命故名杀生。 论曰。 云何菩萨夺非他所与。 若菩萨自夺非他所与。 释曰。 菩萨以大悲摄一切众生。 为自眷属。 令离生死险难。 夺非他所与众生。 非彼父母及人主等所与故。 名夺非他所与。 论曰。 云何菩萨行邪淫。 若菩萨于欲尘起邪意等。 释曰。 菩萨三业。 与淫欲相反。 意知其虚妄不实为众恶本。 口亦作如此说。 身不行其事。 亦是相反。 即是于欲尘起邪意等故。 名行邪侄。 论曰。 云何菩萨能说妄语。 若菩萨是妄能说为妄。 释曰。 一切法皆是虚妄。 菩萨如虚妄而说故名能说。 故名能说妄语。 论曰。 云何菩萨行两舌。 若菩萨恒住最极空寂处。 释曰。 两舌令彼此不和。 菩萨思空说空。 令自他不见此彼。 何况和合。 故名行两舌。 论曰。 云何菩萨能住波留师。 若菩萨住所知彼岸。 释曰。 若依直语。 波留师名目恶口。 住恶口人。 不为他所亲近。 菩萨住所知彼岸。 即三无性理。 亦不为众生所亲近。 以此理非凡夫二乘所行处故。 故名能住恶口。 又若依密语。 波留师名目彼岸住。 即以密语显于直语。 论曰。 云何菩萨能说不相应语。 若菩萨能分破诸法。 随类解。 释曰。 菩萨能分破诸法。 谓根尘识皆无所有。 此无所有非定是无。 亦非定有。 有无悉不可得故。 名能说不相应语。 论曰。 云何菩萨行阿毗持呵楼若菩萨数数令自身得无上诸定。 释曰。 若依直语。 阿毗持诃楼名目贪欲。 行贪欲者。 必爱乐外尘。 菩萨恒乐令自身得最胜定。 故名行贪欲。 又若依密语。 阿毗持诃楼名目数数得定。 即以密语显于直语。 论曰。 云何菩萨起憎害心。 若菩萨于自他心地能害诸惑。 释曰。 瞋恚以憎害为相。 菩萨作意。 欲断自他一切烦恼故。 名起憎害心。 论曰。 云何菩萨起邪见。 若菩萨一切处遍行邪性如理观察。 释曰。 大乘以有分别为邪性。 分别性遍行。 于依他性即是邪性。 若离分别。 名人法空真性。 小乘以身见为邪性。 因此身见生诸惑故。 若离身见。 一切邪执皆不得起。 得人空真性。 菩萨能如理。 观察此邪性。 见其是邪故。 名起邪见。 余义如别章。 七种邪见章邪见者。 有其七种。 一异乘邪见。 随顺正道。 而别取无余涅槃。 即愚法声闻人。 二虚妄分别见。 三戒取净见。 谓种种占相吉凶。 是虚妄见恶戒见等是。 戒取净见。 恶戒见者。 自取所见故。 四自谓正见。 将自妄见。 谓为是见即心烦恼等诸见是也。 五覆藏见。 六诈现不实见。 覆藏者。 用隐覆内为是。 诈现不实者。 用显外相为是。 七非清净见。 将世间为涅槃等者是。 此等诸见。 并不许佛见为是故名邪见。 此义在三乘小乘中。 分有为彼一乘目。 即属于一乘。 余义如别章。 十善业道章十善者。 翻前十恶成十善也。 善义不同。 有其五种。 一人天十善。 二声闻十善。 三缘觉十善。 四菩萨十善。 五佛十善。 问既十善五重。 十恶亦应同其十善。 答由善义顺理。 理法甚深故有五重。 不等恶业。 不善从粗相别诸思生故。 但有一种。 无五重别。 此十善业。 由附观智。 智既渐深。 福亦渐细。 故不同也。 余义如别章。 摄生戒中明四倒章四倒者。 一常二乐三我四净。 二倒名为恶意。 专念行故。 二倒名为恶心。 非专念行。 谓我净思故。 二倒恶意专念行者。 伺缘名意。 常乐二倒。 缘中现起故名意也。 违理名恶。 是起烦恼。 作意而生名专念行。 二倒恶心非专念者。 根本集起是其心义。 我净二倒。 望前常乐。 根本集起故说为心。 我是常本。 净是乐原。 此二性成。 非作意生。 名非专念也。 倒者变翻常乐我净无常无我无乐无净。 是名八倒。 声闻灭四倒。 菩萨灭八倒。 此据上心正便说。 若据残习。 四倒八倒。 并菩萨除。 若依初教。 第十地断不分习气。 若据终教。 地前伏上心。 初地灭种子。 第十地已还。 渐灭习气。 佛地永断。 若分惑体。 常等四倒。 是见道惑。 无常等四。 是心烦恼。 若据一乘。 其惑广大无尽。 为能证普贤门。 一切俱断。 余义如别章。 第三地厌分中四静虑八禅章世间道禅者。 谓世间初静虑。 第二静虑。 第三静虑。 第四静虑。 空无边处。 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处。 如是静虑无色。 由四种相应广分别。 谓杂染故。 清白故。 建立故。 清净故。 杂染者。 谓四无记根。 一爱二见三慢四无明。 由此四惑染污其心。 于诸染污静虑定门。 令色无色界一切有覆无记烦恼随烦恼。 生长不绝。 所以者何。 由有爱故。 味上静虑杂染所染。 贪味净定乐故。 由有见故。 见上静虑杂染所染。 依止静虑。 发起计度先际等见故。 由有慢故。 慢上静虑杂染所染。 依证胜定。 起高慢故。 由无明故。 疑上静虑杂染所染。 求解脱者。 由未通达真实道。 于胜品所证。 常生疑惑。 为解脱也不解脱也。 如是烦恼。 恒染其心。 令色无色大小二惑。 相续流转。 清白者。 谓清净静虑无色。 由性善故。 说名清白。 虽是世间。 离缠垢故。 亦名为净。 建立者。 有四种建立。 谓支分建立等至建立品类建立名相建立。 于诸静虑。 具四建立。 诸无色中。 唯有三种除支分。 支分建立者。 谓初静虑有五支。 何等为五。 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 第二静虑有四支。 何等为四。 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境性。 第三静虑有五支。 何等为五。 一舍二念三正知四乐五心一境性。 第四静虑有四支。 何等为四。 一舍清净。 二念清净。 三不苦不乐受。 四心一境性。 问法有无量。 何故唯立寻等为支。 答对治支故。 利益支故。 彼二所依自性支故。 由此三种支分满足不待余故。 初静虑中。 寻伺二种是对治支。 能断欲界欲恚害等寻伺。 喜乐二种是利益支。 由寻伺支。 治所治已。 得离生喜乐故。 心一境性。 是彼二所依止自性支。 依止定力寻等转故。 第二静虑中内等净。 是对治支。 由此能治寻思故。 喜乐是利益支。 心一境性。 是彼二所依自性支。 义如前说。 第三静虑中舍念正知。 是对治支。 由此三能对喜乐故。 乐是利益支。 心一境性。 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义。 如前说。 第四静虑中舍清净念清净。 是对治支。 由此二能治乐故。 不苦不乐受。 是利益支。 心一境性。 是彼二所依自性支。 诸无色中。 不立支分。 以奢摩他一味性故。 等至建立者。 谓由此七种作意。 证入初静虑。 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处。 何等名为七种作意。 谓了相作意。 胜解作意。 远离作意。 摄乐作意。 观察作意。 方便究竟作意。 方便究竟果作意。 此广分别。 如声闻地后瑜伽处。 云何证入初静虑时。 由七作意。 谓由定地作意。 见欲界中过患等故。 了达粗相。 初静虑中。 此相无故。 名为静相。 是名了相作意。 如是作意。 为闻思之所间杂。 从此已上。 超越闻思。 一向修相缘粗静相。 以为境界。 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数数思惟如所寻思粗静性相。 是名胜解作意。 由修习此故。 最初断道。 生彼俱行作意。 名远离作意。 由此能断上品烦恼故。 及能远离彼品粗重故。 此观行者。 复欣乐上乐见上断功德已。 触少分。 远离喜乐。 为欲除去惛沉睡眠时。 修习净妙作意以悦其心。 是名摄乐作意。 如是正修行者。 方便善品。 所资持故。 令欲果系烦恼缠垢不复现行。 因此为欲审察烦恼断与未断。 复更作意观察彼生随顺净相。 是名观察作意。 如是行者。 数数观察进修对治。 为令欲界一切烦恼。 于暂时间得离系故。 此对治道相应作意。 是初静虑最后方便故。 名方便究竟作意。 从此无间证得根本。 最初静虑俱时作意。 是名方便究竟果作意。 又由了相作意。 发悕愿心。 为正了知所应断所应得。 为断故为得故。 由胜解作意。 为所求义。 发正方便。 由远离作意。 舍上品惑。 由摄乐作意。 舍中品惑。 由观察作意。 安心于所证。 远离增上慢。 由方便究竟作意。 舍下品惑。 由方便究竟果作意。 领彼所修作意修果。 如为证入初静虑定修七作意。 如是乃至为证入非想非非想处定。 如应当知。 又粗相者。 谓于一切下地。 从欲界乃至无所有处。 如是粗相。 略有二种。 一住于重苦不寂静故。 二命行微少寿命短促故。 静相者。 谓于一切上地。 从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 与粗相相违故。 品类建立者。 于初静虑定。 具三品熏修。 谓软中上如初静虑。 余静虑及无色三品熏习亦尔。 由软中上品熏修初静虑故。 于初静虑中。 还生三异熟。 如初静虑。 于余静虑中。 若熏修若生果。 各三品亦尔。 诸静虑中三品熏修生三果者。 谓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如是等广说如前。 于无色界中。 无别处所故。 不立生果差别所以者何。 于无色界。 无有安堵宫殿等处故。 不建立生果差别。 然由三品熏修无色定故。 彼异熟生时。 有高有下。 有劣有胜。 彼异熟生时。 有高下者。 由寿命等有差别故。 有胜劣者。 染污不染污。 多分少分。 有差别故。 名相建立者。 谓于四静虑中。 三摩地差别无量名字。 不可算数。 不可思议。 何以故。 于初静虑所摄定中。 诸佛世尊及得究竟大威德菩萨摩诃萨所入三摩地。 彼三摩地。 一切声闻及独觉等。 尚不了其名。 岂能知数。 况复证入。 如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三摩地。 其数过百。 如是于余大乘经中。 说三摩地。 其数无量。 如于初静虑所摄定。 于余静虑无色所摄定亦尔。 如是所说。 皆依静虑波罗蜜多。 清净者。 谓初静虑中边际定。 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边际定。 是名清净。 静虑无色边际定者。 为欲别发胜品功德得自在。 等修堪任定到究竟处故。 问所以不说出世定者。 答由今举世间定证三地。 同世间故。 又问依璎珞经。 初禅五支别立第六默然心为定体。 何故不同。 答杂集论等所明。 是初教义。 同彼小乘。 因定本因定数出体。 今璎珞经。 同终教义。 具足依数修明。 据定位成处说故。 两数不同。 此数通三乘及小乘色天等。 若为一乘教所目。 即属于一乘。 又外凡夫得定。 我慢等所染。 声闻定。 我习法执等所染。 初教出世心。 烦恼等所染。 终教三烦恼等习气所染顿教方便乘及究竟一乘。 清净无染。 应可准知。 余义如别章。 三苦八苦章三苦者。 苦苦坏苦行苦。 苦者苦受体。 苦者外苦具坏者苦缘。 坏苦者苦受体。 行者无常迁变不住名行。 亦是苦受缘。 问无常行但是无常义。 何得名苦。 答无常有二义。 一自体无常。 二无常切己名苦。 苦义虽同。 望事粗细有别。 亦可不别。 何以故。 以无常切己。 附在观中。 少触大苦。 八苦者。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 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五盛阴苦有二义。 一摄前七苦。 总为五盛阴。 二诸苦粗重名五盛阴。 八苦约事不同。 苦体不异三苦。 其二苦教兴本。 为初入法人。 生厌离相。 即苦类摄。 未有道理。 若入四谛。 即苦谛摄。 何以故。 为圣教兴令得谛故。 乃至苦圣谛义。 亦准可知。 所以知之。 为大乘义含始终故。 此苦在凡夫是苦类。 在声闻入苦谛。 若菩萨位。 初教即空名苦圣谛。 故维摩经云。 五受阴洞达。 空无所起。 是苦义。 若约终教。 苦即真如一切法亦如也故。 若约一乘。 前义为一乘所目。 名为一乘。 亦苦类等四义。 入因陀罗微细等。 成无尽故。 余义如别章。 四无量章四无量者。 一慈二悲三喜四舍。 无量缘三义。 一众生缘。 二法缘。 三无缘。 众生缘者。 缘众生起慈故。 法缘者。 缘蕰等法起慈故。 无缘者。 缘法无我起慈故。 喜舍亦然。 此义在三乘小乘中即无但有众生缘。 一乘义具足。 何以故。 缘生无尽故。 若出体小乘等智性。 初教用后得智为体。 终教用如理如量智为体。 何以故。 无分别智。 为菩萨体故。 一乘义无尽故。 所知无边故。 曰无量。 余义如别章。 六神通章六神通者。 一神足.二天眼.三天耳.四他心.五宿命.六漏尽。 神足天眼天耳宿命。 此四等智性。 亦云生得。 他心智通。 用法智比智道智等智他心智为性。 漏尽通。 若漏尽人所得。 用十智为性。 若知他漏尽。 六智为性。 谓法智.比智.尽智.无生智.灭智.等智。 无拥故曰通。 宿命天眼。 是明非示现。 神足他心。 是示现非明。 漏尽通亦明亦示现。 天耳通非明非示现。 问何故地果中辨五通不明六通。 答为禅定在世间成通。 非无漏。 若凡夫成五通。 小乘圣人得六通。 初教出体同声闻。 仍如实智。 其体即空。 终教即如。 顿教亦同。 如上来诸义。 为一乘目。 即是一乘。 若据别教。 即有十通。 如离世间品说。 余义如别章。 第四地三十二相章三十二大人相者。 一足下安平。 二足下千辐轮。 三足跟。 四踝骨不现。 五肠如伊尼延鹿王。 六阴藏如马王。 七纤长指。 八平立手摩膝。 九臂肘圆。 十手足网缦。 十一手足柔软。 十二两手两足两肩颈七处满。 十三身圆满如尼拘律树。 十四依大论。 菩萨身齐为中四边量等身直上身如师子。 十五身金色。 十六缺骨满。 十七皮肤细软。 十八尘垢不着。 十九身毛上靡。 二十一一毛右旋。 二十一圆光一寻。 二十二咽已上有十一相。 一四十齿。 二齿齐密。 三齿白净。 四广长舌。 五次第得上味。 六梵音声。 七颊车方如师子。 八目绀色。 九眼上下瞬如牛王。 十眉间白毫。 十一肉髻。 三十二相无差别因。 皆是持戒得。 何以故。 若犯戒者。 不得下贱人身。 况大人相。 又由别因。 如瞿夷问经说。 三十二相。 通凡夫小乘三乘一乘。 但深浅异。 凡夫有人。 小乘无人。 初教即空。 终教即如。 一乘无尽。 具因陀罗及微细等。 依别教。 其相如十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尘数等相。 余义如别章。 八十种好章八十随形好者。 手足二十爪指。 手足八处表里平满。 两踝两两膝两两股臀皮藏相两圆两胁两腋两乳两肩两肘两腕腰背心脐咽腹。 悉皆妙好。 是名咽已下有六十种好。 言股者。 即外曰。 内曰股。 上下牙齿两断两唇两颊两鬓两眼两耳两眉鼻两孔额两角。 是名咽已上有二十种好。 一切众生。 福德积聚等一毛相一切毛相。 福德积聚等一随形好一切随形好。 福德积聚增至百倍。 乃至一相除。 白毫肉髻余一切相增至千倍。 乃得白毫相。 即二十九相。 名一切相。 白毫相功德增至百千倍。 乃至肉髻无见顶相白毫相功德增至亿百千倍。 乃得如来法音相。 如来随意发声清净梵音。 乃至十方无量世界种性地菩萨。 成相好种子。 解行地菩萨。 修集方便。 净心地菩萨证得。 余地菩萨。 渐胜清净。 如来毕竟快净。 无上人中不具。 诸天分有。 小乘实具。 初教即空终教即如。 一乘无量。 具因陀罗微细等故。 余义如别章。 第五地中七净章七净者。 一戒净.二定净.三见净.四度疑净.五道非道净。 此五大小乘名同。 后二名异小乘。 后二者。 一行净二行断净。 以彼宗趣灭故。 后说行断净。 大乘名者。 一名行断。 二名思量菩提分法上上净。 以此宗依其行断起上胜求。 所依位者。 若约小乘。 戒及定见道前。 次三见道。 次一修道。 次一无学道。 大乘三位论之。 行断及行在修道。 余悉同前。 净者分胜离垢故名净。 此义通三乘及小乘。 若为一乘目。 即属于一乘。 一乘清净有十种。 如离世间品说。 所以说十者。 欲显无量故。 余义如别章。 十谛章十谛者。 是菩萨如实知是苦圣谛是苦集谛是苦灭谛。 如实知是至灭苦道圣谛。 是菩萨善知世谛。 善知第一义谛。 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 善知说成谛。 善知事谛。 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智谛。 善知令入道智谛。 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 及善知集如来智谛。 是菩萨随众生意。 令欢喜故。 善知世谛。 通达一切法一相故。 善知第一义谛。 觉法自相同相故。 善知相谛。 觉法差别故。 善知差别谛。 觉分别阴界入故。 善知说成谛。 觉身心苦恼故。 善知事谛。 觉诸道生相续故。 善知生谛。 毕竟灭一切热恼故。 善知尽无生智谛起不二行故。 善知令入道智谛。 正觉一切法相故。 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 及善知集如来智谛。 以信解力故知。 非得一切究竟智知。 问此之十谛通三乘不。 答华严十谛。 即是一乘璎珞十谛。 即是三乘。 何以故。 为随教定故。 余义如疏论广释。 第六地缘生章缘生者。 略说十门。 所谓因缘有分次第故。 一心所摄故。 自业成故。 不相舍离故。 三道不断故。 观先后际故。 三苦集故。 因缘生故。 因缘生灭缚故。 随顺有尽观故。 如是十番十二因缘。 一乘义摄。 璎珞十番因缘。 三乘义摄。 何以故。 随教差别不同故。 余义如疏论及别章释。 三空门章(亦名三三昧)三空门者。 一空二无相三无愿。 据境为门。 据能观智。 即为三三昧。 此义通三乘及小乘。 若为一乘教所目。 即入于一乘。 余义如别章。 重空三昧章(附现)重空三昧者。 谓空空三昧。 无相无相三昧。 无愿无愿三昧。 以有漏空行。 观无漏空行名为空空。 以有漏无相行。 观无漏无相行。 名无相无相。 以有漏无愿行。 观无漏无愿行。 名无愿无愿。 此义属小乘。 若为一乘目。 即属于一乘。 若为三乘目。 即属于三乘。 余如别章。 人法二空章人法二空者。 谓人空法空。 人我执无处所显真如名人空。 法我执无所显真如名法空。 人空通小乘。 而未清净。 至三乘方清净。 法空在三乘。 而未清净。 至一乘究竟净。 余义如别章。 第七地中四家义章四家者。 一般若家。 二谛家。 三舍烦恼家。 四苦清净家。 住处所摄。 称之为家。 家者家宅也。 于七地中。 成就长时道品。 诸障清净。 最后究竟有功用无相。 复能当成无功用无相义。 故名家也。 此义在三乘。 若为一乘目。 即属于一乘。 般若家者。 实性般若也。 谛家者。 性实故名谛。 舍烦恼家者。 自性清净。 无烦恼也。 苦清净家者。 苦性即空。 是名苦清净。 余义如别章。 等八地四种无生忍章四无生者。 一事无生。 二自性无生。 三数差别无生。 四作业差别无生。 此四无生。 广如论释。 事无生者。 于三乘处加行道中。 解法如实故。 自性无生者。 于三乘中。 正体智观不二。 平等平等成就。 数差别者。 义当三乘中分别法相分齐。 即空无分别。 作业差别无生者。 当三乘中作佛成就。 犹如天鼓无思成事。 究竟无分别寄在八地成。 若一乘义。 十信地见闻终心成解行。 十信终心胜进向十解。 得究竟证。 余义如别章。 三世间章三世间者。 于净佛国土中。 有三种自在行。 一器世间自在行。 二众生世间自在行。 三智正觉世间自在行。 器世间自在行者。 有五种自在。 一随心所欲。 彼能现及不现。 二随何欲彼能现。 三随时欲彼即时现。 四随阔狭欲彼能现。 五随心几许欲彼能现。 名器世间自在。 云何众生世间自在行。 是菩萨随众生差别信。 随决定信差别。 彼彼佛国土中。 彼彼大会中。 如是如是自身示现。 是菩萨。 若于沙门众中。 示沙门形色。 如是等彼彼国土中。 如是自身差别示现。 云何智正觉自在行。 第一义谛智世谛智等。 经曰。 是菩萨远离一切身相分别。 得身平等。 是菩萨知众生身。 知国土身。 知业报身。 知声闻身。 知辟支佛身。 知菩萨身。 知如来身。 知智身。 知法身。 知虚空身。 是菩萨。 如是知众生深心起信乐。 若以众生身作自身。 或以自身作众生身。 如是等九身如是。 是菩萨。 如是知众生深心起信乐。 展转自在成。 广如地论说。 此义是一乘三乘小乘人天中见闻。 余义如别章。 十自在章十自在者。 一命自在。 不可说不可说劫命住持故。 二心自在。 无量阿僧祇三昧入智故。 三得物自在。 一切世界无量庄严严饰住持示现故。 四得业自在。 如现生后时业报。 住持示现故。 五得生自在。 一切世界生示现故。 六得愿自在。 随心所欲佛国土时。 示成三菩提故。 七得信解自在。 一切世界中佛满示现故。 八得如意自在。 一切佛国土中。 如意作变事示现故。 九得法自在无边无中法门明示现故。 十得智自在。 如来力无畏不共法相好庄严三菩提示现故。 此义在果德。 寄显八地自在义。 此义通三乘。 一乘方究竟。 何以故。 自在无边故。 余义如别章。 十怖畏章十怖畏者。 一死怖畏。 二烦恼垢怖畏。 三贫穷怖畏。 四恶业怖畏。 五恶道怖畏。 六求不得怖畏。 七谤法罪业怖畏。 八追求时缚不活怖畏。 九云何疑怖畏。 十大众威德怖畏。 此十怖畏类同初地所离。 五怖畏初地已断。 今举欲显八地正法。 非谓八地有如是畏。 余义如别章。 第九地十一稠林义章十一稠林者。 一众生心行稠林。 二烦恼行稠林。 三业行稠林。 四根行稠林。 五信行稠林。 六性行稠林。 七深心行稠林。 八使行稠林。 九生行稠林。 十习气行稠林。 十一三聚差别行稠林。 初一句总。 余十句别。 所以初句为心行者。 心是种种义。 余十即是心种种之义相更无差别。 何以故。 由具六相义故。 此义是一乘三乘小乘人天见闻故。 余义如别章。 八万四千法门章八万四千者。 依普曜经。 如来成道。 有三百五十度功德。 从初光曜无极度。 乃至分布舍利度。 以六波罗蜜乘之。 成二千一百度。 以四大六衰十法乘之。 成二万一千。 若依摄论。 取四谛下十使乘之亦得。 以贪瞋痴及等分四法乘之。 成八万四千。 大数门如此。 于中法行根欲性病等。 准此而知。 若小乘依门如实。 若三乘初教。 其义即空。 若约终教。 其义即如。 若依圆教。 所目即属一乘。 若入十门。 即属别教。 余义如别章。 烦恼行使行稠林章烦恼行等者。 一乘略分二义。 一约位显烦恼。 二据用义显烦恼。 此之二义。 约三乘显。 余宗准可知。 约位者。 但诸教中约十地。 显断粗细分齐者。 即属终教摄。 如地论三地文。 一切欲缚转复微薄。 一切色缚一切有缚一切无明缚。 皆悉微薄。 诸见缚者。 先已除断。 释论解云。 一切欲缚转复微薄者。 断一切修道。 欲色无色所有烦恼。 及彼因同无明习气皆悉微薄远离故。 诸见缚者。 于初地见道已断故。 二但经论中。 约见修及九地十一地等。 明断惑不同及粗细者。 皆初教所摄。 如十卷百论判。 分别我见见道断。 俱生我见修道断。 如无性摄论。 转染污末那。 得平等性智。 初现观时。 先已证得。 于修道位转复清净。 如是等文。 并属初教摄。 百论云俱生惑修道断者。 此将烦恼寄显见修。 如皮肉心三烦恼。 初僧祇断皮。 二僧祇断肉等。 其义例同。 若经论中。 依十地位显别无明。 不论粗细者。 如十一无明及二十二无明等。 皆初教中直进教摄。 何以故。 为顺十地终心顿断诸惑故。 二据用义显烦恼者。 大分烦恼有其二门。 一异小乘门。 二同小乘门。 同小乘者。 复分为二。 一者大惑。 谓具结缚使垢缠等五义。 名为大惑。 结者九结。 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 难解义是结义。 又有五结。 谓爱结恚结慢结嫉结悭结。 三界贪为爱结。 三界慢为慢结。 余三唯欲界系义。 是结义。 又有五结。 谓五下分结。 谓爱结.恚结.身见结.戒取结.疑结。 初二是界下。 次三是众生下故。 名下分结。 界下谓欲界。 众生下谓凡夫。 又有五结。 谓五上分结。 谓色爱结.无色爱结.掉结.慢结.无明结。 色界修道所断贪名色爱。 无色爱亦尔。 色无色修道所断掉慢无明。 即为三结。 此五能系众生趣上。 不随下故名上分。 又是圣人所行。 非凡所行。 圣人中那含所行。 非下二果故名上分。 又有四结。 贪嫉结.嗔恚结.戒取结.见取结。 又有三结。 谓身见戒取。 疑缚者四缚。 一贪欲身缚。 二嗔恚身缚。 三戒取身缚。 四见取身缚。 欲界贪名贪缚。 嗔名嗔缚。 三界戒取名戒取缚。 三界见取名见取缚。 五阴名身。 是四要须身口成。 故名身缚。 缚者不自在义。 又有三缚。 谓贪缚嗔缚痴缚。 使者有四门。 一者七使。 谓欲爱使悉使有爱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 随逐驱使义。 名之为使。 二者十使。 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戒取.五见取.六贪.七嗔八慢.九疑.十无明。 三者九十八使。 谓欲界三十六者。 苦下有十。 集下有七。 谓邪见见取贪恚慢疑无明。 灭下亦七。 如集说。 道下有八。 谓邪见见取戒取贪恚慢疑无明。 修道有四。 谓贪恚慢无明。 色界三十一者。 苦下有九。 除嗔余如欲界说。 集灭各六道下有七。 修道有三。 并皆除瞋。 余如欲界说。 无色界三十一者。 如色说。 四者一百九十六使。 一百九十六使者。 谓九十八使中正习分别故。 有一百九十六。 垢者有六。 谓诳谄憍恼恨害。 秽心故名为垢。 缠者有十。 谓无惭.无愧.睡.悔.悭.嫉.掉.眠.忿.覆。 缠者如缚焉多绕义。 是缠义。 又有八缠。 谓惛沈。 眠睡.掉举.恶作.嫉.悭.无惭.无愧。 数数增盛。 缠绕于心故名缠。 上来所释结等五义。 是大惑义。 不具上五义。 名小烦恼也。 问上具五义名为使义。 据此使义即是所成。 因何上说使义乃入五义。 是能成义。 答使义含两义。 一使义。 二粗重义由有使义。 入能成义。 由粗重义。 入所成也。 又烦恼流类。 别有二十九门。 一三漏。 谓欲漏。 有漏无明漏。 欲界烦恼除无明为欲漏。 上界烦恼除无明为有漏。 三界无明为无明漏。 此三连注不绝故名为漏。 二四倒。 谓常乐我净。 此四不顺正理。 称之为倒。 三四流。 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欲界烦恼。 除见无明名欲流。 上界烦恼。 除见无明名有流。 三界见名见流。 三界无明。 名无明流。 此四漂注故名为流。 四四取。 谓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 欲界烦恼。 除见名欲取。 三界四见名见取。 三界戒取名戒取。 上界烦恼。 除见名我语取。 以无我故。 但取是语名我语取。 执成判害。 是取义。 五五盖。 谓贪盖.嗔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 此五唯欲界。 能覆三学。 名之为盖。 贪欲嗔恚。 能覆戒品。 掉悔能覆定品。 睡眠能覆慧品。 疑能覆三品。 六五见。 谓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 具四义故名见。 一能观二转行三所取坚牢四缘中猛利。 七五悭出成实论。 谓住处悭.家悭.施悭.称赞悭.法悭。 吝惜名悭。 八五心截。 截谓疑佛疑法疑僧疑戒疑教化。 恶口谗判。 败坏其心。 不成善根。 故名心截。 九六爱出毗昙。 谓眼触生爱。 耳鼻舌身意等触生爱。 十七流。 谓见谛所灭流。 修道所灭流。 远离所灭流。 数事所灭流。 舍所灭灭。 护所灭流。 制伏所灭流。 十一四扼。 谓欲扼.有扼.见扼.无明扼。 十二八慢。 谓慢.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傲慢。 若于卑自高名慢。 于等计等亦名为慢。 于等自高名为大慢。 于胜自高名慢慢。 五阴等处名我慢。 于大胜人谓少不如名不如慢。 无德自高名邪慢。 又以恶法自高亦名邪慢。 于善人及尊中。 不肯礼敬名傲慢。 十三六十二见。 谓于色阴起十二见。 常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有边无边。 亦有边亦无边。 非有边非无边。 如来灭后。 如去不如去。 亦如去亦不如去。 非如去非不如去。 色阴有十二句。 受想行识。 亦有十二。 合六十。 加身是命身异命为六十二。 亦可加断常二见。 十四八种觉。 谓欲觉.嗔觉.恼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利他觉.轻他觉。 若依地持。 七名轻慢觉。 八名族姓觉。 十五一百八烦恼。 谓九十八使加其十缠。 名一百八烦恼。 十六三不善根。 谓贪嗔痴。 十七三杌。 谓贪嗔痴。 十八三垢。 谓贪嗔痴。 十九三烧害。 谓贪嗔痴。 二十三箭。 谓贪嗔痴。 二十一三所有。 谓贪嗔痴。 二十二三恶行。 谓贪嗔痴。 二十三三匮。 谓贪嗔痴。 二十四三热。 谓贪嗔痴。 二十五三烦恼。 谓贪嗔痴。 二十六三诤。 谓贪嗔痴。 二十七三炽燃。 谓贪嗔痴。 二十八三稠林。 谓贪嗔痴。 二十九三枸碍。 谓贪嗔痴。 又此烦恼杂染。 若现行若缘若随眠若所缘境若粗重。 当知。 各有二十种相。 烦恼现行有二十种者。 一随所欲缠现行。 谓在家者。 二不随所欲缠现行。 谓出家者。 三无所了别。 谓处恶说法者。 四有所了别。 谓处善说法者。 五互增上。 谓贪等行者。 六皆平等。 谓等分行者。 七微薄。 谓薄尘行者。 八外门缠现行。 谓永离欲者。 九内门缠现行。 谓由世间道离欲者。 十增上缠现行。 谓诸异生。 十一失念缠现行。 谓诸有学。 十二分别缠现行。 谓坚执著者。 十三俱生缠现行。 谓不坚执著者。 十四观察现行。 谓喜观察者。 十五不自在现行。 谓睡眠者。 十六自在现行。 谓觉悟者。 十七不可救现行。 谓无涅槃法者。 十八可救现行。 谓有涅槃法者。 十九取相现行。 谓寻思彼随法而取相貌者。 二十不取相现行。 谓不寻思彼随法。 不取相貌者。 烦恼缘有二十种者。 一乐。 二苦。 三不苦不乐。 四欲。 五寻。 六触。 七先所串习。 八随眠。 九不亲近善友。 十不听闻正法。 十一不如理作意。 十二不信。 十三懈怠。 十四失念。 十五散乱。 十六不正知。 十七放逸烦恼。 十八异生性。 十九离欲。 二十由受生烦恼。 随眠有二十种者。 一不定地随眠。 二定地随眠。 三随自境随眠。 四随他境随眠。 五被损随眠。 六未被损随眠。 七随顺随眠。 八不随顺随眠。 九具满随眠。 十缺减随眠。 十一可害随眠。 十二不可害随眠。 十三增上随眠。 十四平等随眠。 十五微薄随眠。 十六有觉随眠。 十七无觉随眠。 十八生多苦随眠。 十九生少苦随眠。 二十不生苦随眠。 烦恼所缘境有二十种者。 一缘有事境。 二缘无事境。 三缘自相境。 四缘共相境。 五缘现见境。 六缘不现见境。 七缘外门境。 八缘内门境。 九缘自类烦恼境。 十缘他类烦恼境。 十一缘自境。 十二缘他境。 十三缘无境。 十四缘有漏境。 十五缘无漏境。 十六缘有为境。 十七缘无为境。 十八缘自心分别境。 十九缘忆念分别境。 二十缘事相境。 粗重有二十种者。 一性报粗重。 二性烦恼粗重。 三性业粗重。 四烦恼障粗重。 五所知障粗重。 六定障粗重。 七业障粗重。 八报障粗重。 九善障粗重。 十不正寻思粗重。 十一愁恼粗重。 十二怖畏粗重。 十三劳倦粗重。 十四食粗重。 十六淫欲粗重。 十七大种乖违粗重。 十八时分变异粗重。 十九死粗重。 二十遍行粗重。 又若略说了知烦恼由五种相。 谓自体相因相品类相于境心乱相及果相。 上明诸使及烦恼等。 与小乘名同而义异。 若小乘法。 如所谓实将为有体。 若大乘初教自性即空。 但有名用。 是名使及烦恼。 二异小乘门者有二门。 无明唯在直进教入位门摄。 一十无明。 谓初凡夫性无明。 二依业等于诸众生起邪行无明。 三心迟若无明闻思修忘失无明。 四微细烦恼行共生身见等无明。 五下乘般涅槃无明。 六粗相行无明。 七微细相行无明。 八于相作功用心无明。 九于众生利益事不用功用无明。 十于众法中不得自在无明。 并心迷不解名曰无明。 二有二十二无明。 一法我分别无明。 二恶道业无明。 三微细犯过无明。 四种种相业行无明。 五欲爱无明。 六具足闻持陀罗尼无明。 七三摩跋提爱无明。 八行法爱无明。 九生死涅槃一向背取思惟无明。 十方便所摄修习道品无明。 十一证诸行法生起相续无明。 十二相想数起无明。 十三微细相行起无明。 十四一向无相思惟方便无明。 十五于无相观作功用无明。 十六相行自在无明。 十七无量正说法无量名句味难答巧言自在陀罗尼无明。 十八依四无碍解决疑生解无明。 十九六神通慧无明。 二十入微细秘密佛法无明。 二十一于一切应知境微细着无明。 二十二于一切应知境微细碍无明。 此二门烦恼。 局在初教直进门中。 所以得知。 由此二门烦恼遍在十地不论使习粗细不同。 当知。 即顺十地终心顿断惑义。 又依终教。 烦恼有十六门。 一有二无明。 谓烦恼障智障。 二又有二无明。 谓惑智二障。 三有三障。 谓皮肉心。 三障亦名皮肤骨。 四有四障。 谓阐提不信障。 外道我执障。 声闻畏苦障。 独觉舍大悲障。 五有六弊障。 谓六波罗蜜别所灭障。 六有八妄想。 谓念妄想.不念妄想.念不念俱相违妄想.我妄想.我所妄想.自性妄想.差别妄想.摄受积聚妄想。 初三是皮烦恼。 次二肉烦恼。 次三心烦恼。 七有九烦恼。 出佛性论。 一随眠贪欲.二随眠嗔.三随眠痴.四贪嗔痴等极重上心惑.五无明住地六见谛所灭。 七修习所灭.八不净地惑.九净地惑。 初四及第七修习所灭。 皮烦恼为体。 第六见谛所灭肉烦恼为体。 第五无明住地。 第八不净地惑。 第九净地惑用心烦恼为体。 八有五住地惑。 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 诸惑所依名为住地。 见一处。 是肉烦恼。 欲爱等三。 是皮烦恼。 无明住地。 是心烦恼。 九有十三烦恼。 谓七见六着。 七见者。 一邪见.二我见.三常见.四断见.五戒盗见.六果盗见.七疑见。 见一切处故说见。 六着心者。 一贪二爱三嗔四痴五欲六慢。 于法界中。 一切时起一切烦恼。 以十三为本。 无明与十三作本。 于法界中。 别为三界报。 问十三烦恼既无法执。 因何不入共小乘义。 答经意欲明十三惑从无明生能生诸业。 欲定无明住地是其因义故。 不入共小乘摄。 十有八倒。 谓常.乐.我.净.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四倒障声闻。 八倒障菩萨。 十一有四谤。 谓增益谤.损减谤.相违谤.戏论谤。 十二有五散乱。 一自性散乱。 谓五识。 二外散乱。 谓意驰动于外尘。 三内散乱。 谓心高下及啖味等。 四粗重散乱。 谓计我我所等。 五思惟散乱。 谓舍大乘。 思惟小乘。 初二未得令不得。 第三已得令退。 第四令不得解脱。 第五令不得无上菩提。 十三有二烦恼。 谓随眠烦恼。 上心烦恼。 十四又有三倒。 谓想倒.见倒.心倒。 十五有十二妄想。 谓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 此妄想三烦恼。 谓皮肉心。 所以知之。 故经云。 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故得知也。 如楞伽经说。 十六有八万四千尘劳烦恼。 上十六门烦恼义。 当熟教。 分亦得通初教中直进教说。 若在直进教。 其体即空。 名为烦恼。 若在终教说。 其体即如。 名为烦恼。 若一乘教所目。 即属一乘。 若据别教说。 即一一烦恼皆无量。 是故使等烦恼。 是稠林义。 何以故。 以普贤文中一嗔心能障百千法门等故。 余义如别章。 业稠林章业稠林者。 有其三种。 谓律仪业。 谓善律仪也。 不律仪业。 不善律仪也。 非律仪非不律仪业。 谓作善恶二业。 不发律仪者是也。 又非律仪非不律仪者。 谓无记业也。 律仪复有三种。 谓别解脱静虑无满道。 别解脱者。 即七众律仪。 依能修行。 远离恶行及欲行。 五众立尽形受。 为远离恶行不离欲行。 邬波索迦。 邬波斯迦。 立尽形受。 为不能远离恶及不远离欲行。 制日夜近住戒。 令渐修学故。 问邬波索迦一分学处为说成就为不成就耶。 应说成就而名犯戒。 又问。 扇搋半择迦等。 得成就邬波索迦戒不。 答不遮彼受。 而不名邬波索迦。 性不堪亲近承事比丘等出家五众。 二形亦尔。 又半择迦有五种。 谓生妒灌洒除去半月并同前。 不得亲近五众。 静虑等业。 如前别章。 无漏道业。 亦如别章。 今略举业门。 有三十六种。 一故不故。 二业曰故业不故业。 先知而作。 名为故业。 不知而作。 名不故业。 又至教声名故业。 不至教声名不故业。 二二罪业。 谓轻罪业重罪业。 三二利业。 谓大利业。 谓大利业.小利业。 四福等三业。 谓福业.非福业.不动业。 五三业。 谓身业.口业.意业。 六三恶行。 亦名邪行。 谓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 七三妙行。 亦名正行。 谓身妙行.口妙行.意妙行。 八三不巧便行。 谓身不巧便.口不巧便.意不巧便行。 所作不合法戒。 名不巧便。 九三巧便行。 谓身巧便.口巧便.意巧便行。 十三邪。 谓语邪.业邪.命邪。 从嗔痴生。 口四过名邪语。 从嗔痴生。 身三恶名邪业。 从贪烦恼生。 身口恶名邪命。 十一三正。 谓正语正业正命。 从无嗔无痴生。 口四善名为正语。 从无嗔无痴生。 身三善名为正业。 从无贪生。 身口善名为正命。 顺理故名正。 十二三时报业。 谓现报业.生报业.后报业。 约时而受名三时报业。 十三三受报业。 谓乐报业.苦报业.不苦不乐报业。 十四三界系业。 谓欲界系业.色界系业.无色界系业。 十五曲等三业。 谓曲业.秽业.浊业。 谄所起业名为曲业。 嗔所起业名为秽业。 贪所起业名为浊业。 十六三性业。 谓善业。 不善业.无记业。 十七三满业。 谓身满业.口满业.意满业。 无学身好行满足故名身满。 口意亦然。 十八三学业。 谓学业.无学业.非学业非无学业。 学人无漏名为学业。 无学人无漏名无学业。 一切有漏业。 名非学非无学业。 十九三断业。 谓见断业.修断业.无断业。 二十三世业。 谓过去业.未来业.现在业。 二十一三障。 谓业障烦恼障报障。 二十二业相。 谓黑黑报业.白白报业.黑白报业.不黑不白无报业。 二十三四戒。 谓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断戒。 二十四五逆。 谓害父.害母.害阿罗汉.破僧.出佛身血。 初二背恩养。 次三坏福田故名为逆。 二十五五戒。 谓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妄语.不饮酒。 禁防身口。 名之为戒。 二十六五邪命。 一为利养故。 诈现奇特。 二为利养故。 自说功德。 三为利养故。 占相吉凶。 为他人说。 四为利养故。 高声现威。 令人畏敬。 五为利养故。 称说所得供养。 以动人心。 邪因缘活命故名邪命。 二十七六业。 谓地狱报业.畜生报业.饿鬼报业.人报业.天报业.不定报业。 二十八七不善律仪。 谓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于一切处。 起发不善律仪。 二十九七善律仪。 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于一切时。 不断善故发善律仪。 三十八种语。 一见言不见。 二不见言见。 三不见谓见。 问言不见。 四见谓不见。 问即言见。 五若见言见。 六不见言不见。 七见谓不见。 问言不见。 八不见谓见。 问即言见。 前四名不净语。 后四名净语。 三十一八戒。 即日夜戒。 一不杀生。 二不盗。 三不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不坐高大床。 七不着花香璎珞。 不香涂身。 不着香熏衣。 八不作技乐。 亦不往观听。 及不过中食。 前四是戒分。 次一是不放逸分。 后三是顺修威仪分。 三十二八邪。 谓邪见.邪觉.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语.邪业.邪命。 三十三十不善业道。 谓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 违理损物名为不善。 结思名业。 所行名道。 三十四十善业道。 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无恚.无贪.正见。 顺理益物名善。 意思为业。 为思所行名道。 亦果所依行名道。 三十五十二恶律仪。 谓屠羊.养鸡.养猪.捕鸟.捕鱼.猎师.作贼.魁[魅-未+會].守狱.咒龙.屠犬.饲獦.三十六十六恶律仪。 一为利养羔羊。 肥已转卖。 二为利买已屠杀。 三为利养猪豚。 肥已转卖。 四为利买已屠杀。 五为利养牛犊。 肥已转卖。 六为利买已屠杀。 七为利养鸡。 肥已转卖。 八为利买已屠杀。 九钩鱼。 十猎师。 十一劫夺。 十二魁[魅-未+會]。 十三网捕飞鸟。 十四两舌。 十五看狱。 十六咒龙。 此诸业门。 通三乘及小乘人天。 若人天即人所成业。 若小乘但有业无人。 若初教诸业即空。 不可分别。 如业成就论说。 若终教即如。 一切法亦如也。 若为一乘所目。 即属一乘。 若约一乘别教。 即八万四千等无尽业也。 余义如别章。 根行稠林章根行稠林者。 略有二十二。 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男根.女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增上生义是根义。 乃至上中下等。 广即八万四千性等亦得。 若小乘即实。 若初教即空。 若终教即如。 若一乘所目。 即是一乘。 若别教即无量。 余义如别章。 生稠林章生者有二。 一分段生。 二变易生。 分别有二十八门。 一三界。 谓欲界.色界.无色界。 二四识住。 谓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 为识所住故名识住。 出毗昙。 三四生。 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报起所依故名为生。 四四食。 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五二受。 谓身受。 五识相应名身受。 意识相应名心受。 六三受。 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七五受。 谓苦.乐.忧.喜.舍。 八六受。 谓眼触所生受。 乃至意触所生受。 九一百八受。 如大论说。 眼见色思惟分别。 心生喜生忧生舍。 乃至意识亦尔。 是十八受中。 有净有垢。 是三十六。 三世各有三十六。 为一百八受。 亦可分喜为三。 上中下。 忧舍各三。 一根有九。 六根之后有五十四受。 现智比智所缘去来诸受。 有五十四受。 现比之境故。 受有一百八。 十五果。 一增上果.二依果.三报果.四功用果.五解脱果。 酬因故名果。 十一六道。 谓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阿修罗。 十二六界。 谓地.水.火.风.空.识。 十三七识住。 谓欲界人天为一。 色界下三禅为三。 无色下三天为三。 是识乐住故名识住。 十四八福生处。 谓人中富贵为一。 六欲天中富贵为六。 初禅梵天为一。 福报此中最多故说此八。 十五八世法。 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十六唯识。 十七九众生居。 谓于七识住上。 加无想天及非想天为九。 十八二十五有。 谓四有四恶趣梵王六欲天无想及净居四空及四禅。 十九十二因缘。 即三缘生也。 谓自性受用爱非爱取别时。 增上生义故入生分摄。 二十五阴。 谓色.受.想.行.识。 二十一十二入。 谓六根六尘。 二十二十八界。 谓六根六尘六识。 二十三三十六物。 谓一发.二毛.三爪.四齿.五皮.六肉.七骨.八髓.九筋.十脉.十一脾.十二肾.十三心.十四肝.十五肺.十六大肠.十七小肠.十八胃.十九胞.二十粪.二十一尿.二十二垢.二十三汗.二十四胆.二十五结.二十六第.二十七唾.二十八脓.二十九血.三十黄阴.三十一白阴.三十二肪.三十三.三十四脑.三十五脑膜.三十六精.二十四四种生死。 谓方便生死.因缘生死.有有生死.无有生死。 又有三种生死。 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三昧乐者。 位在十地。 世间上分第三地定位名为三昧。 得四地五地无流智。 理克成学无学。 顺理悦意故名乐。 乘定势力任意故名意生身。 觉法自性性者。 无相正智得无分别理。 是一切法性故名法自性性者。 诸法性性者。 住之体性也。 意生者。 随理自在如意。 现生故名意生。 种类俱生者。 种类随其事种类。 俱生者。 即事遍应。 无二无别名俱生也。 应而无作。 犹如天鼓。 无作业心故名无行作。 即事无相。 随机起意自在名意生身。 望后佛为生死。 望前不足名意生身。 问何故烦恼稠林即分始终二教两别。 业及生稠林则无分相。 答烦恼是生死本。 为此须分。 业生二种。 以是末相。 准前烦恼义即可知。 问变易生死是无流。 何故入生稠林摄。 答变易生死本教兴意。 为显佛法渐渐深远。 将变易死在分段后。 显其终教渐渐甚深。 据理论之。 变易生死只是分段细相。 所以知之。 中阴本立为分段身。 求生方便故立中阴。 如十住经说。 中阴之身。 乃至涅槃菩提。 亦有中阴。 但微细渐深。 唯佛境界。 据此文证。 当知。 变易生死。 只是分段细相。 为其变易。 二十五中阴身。 是其报分。 其阴大分受经七日为一限。 于中不定。 或一日二日三日四日。 乃至经劫。 佛亦于中出世教化。 入般涅槃。 如十住经说。 又如梁摄论。 佛二十年中。 处中阴身。 又如地论。 其中阴身。 亦得造业有其熏习。 二十六三想。 谓怨亲中人。 二十七四想。 谓无常常想乃至不净净想。 于中简其取性。 二十八八识想。 谓八识想由同生灭故。 上来所说生稠林义。 通其小乘及人天等。 若凡夫具人生相。 若在二乘。 无有别人。 但有实生种类众同分等。 若依初教。 生相即空。 若据终教。 其生即如。 若一乘所目即属一乘。 若约别教。 即八万四千尘劳等相。 即应因陀罗及微细义。 余如别章。 习气稠林章习气有三种。 一名言熏习识熏习。 二色识熏习识识熏习见识熏习。 三烦恼熏习业熏习果报熏习。 此等熏习。 皆通染净及无记。 大分有二。 一种子熏习。 二上心熏习。 亦通中阴及生阴。 随上中下乃至无量八万四千等。 若依小乘。 其义即实。 初教即空。 终教即如。 一乘所目即是一乘。 若约别教。 即无有量。 余如别章。 三聚行稠林章稠林有五义。 一有涅槃法。 谓种性已去。 无涅槃法。 谓阐提位中。 二善行恶行。 三恶道善。 四外道声闻。 五菩萨差别。 谓假名菩萨。 于文中。 八邪者。 谓邪见.邪觉.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语.邪业.邪命。 起不得方故名为邪。 八正者。 翻八邪即为八正。 三聚等法。 若小乘教。 其义即实。 初教即空。 终教即如。 若一乘所目即入一乘。 余义如别章。 成就章成就者。 亦名得也。 谓于善不善无记法。 若增若减。 假立获得成就故。 善不善无记法。 显依处义。 若增若减者。 显自体义。 何以故。 由有增故。 说名成就上品信等。 由有减故。 说名成就下品信等。 假立获得成就者。 显假立义。 得义具此三门说名为得。 如是于余随其所应建立。 当知。 获得成就差别有三。 谓种子成就。 自在成就。 现行成就。 种子成就者。 谓若生欲界。 欲色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 由种子成就故成就。 及生得善。 若生欲界。 三界烦恼随烦恼成就。 依未离欲异生说。 若已离欲。 或生上地。 随所离欲地。 即此地烦恼随烦恼。 亦成就亦不成就。 未永害随眠故。 对治道所减损故。 如其次第。 及生得善者。 随所生地。 即此地成就。 若生色界。 欲界系烦恼随烦恼。 由种子成就故成就。 亦名不成就。 色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 由种子成就故成就。 及生得善。 若生无色界。 欲色界系烦恼随烦恼。 由种子成就故成就。 亦名不成就。 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 由种子成就故成就。 及生得善。 若已得三界对治道。 随如是如是。 品类对治已生。 如此如此。 品类种子。 成就得不成就。 随如是如是。 品类对治未生。 如此如此。 品由种子成就故成就。 已得三界对治道者。 谓已得出世圣道。 随如是如是。 品类对治已生者。 谓修道所断上品等烦恼对治已生。 如此如此。 种类种子成就得不成就者。 谓已永害随眠故。 自在成就者。 谓诸方便善法。 若世若出世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等功德。 及一分无记法。 由自在成就故成就。 方便善法者。 谓闻所生慧等。 虽先有种子。 若离今生。 数习增长。 终不能起现前故。 一分无记法者。 谓工巧处变化心。 现行成就者。 谓诸蕴界处法。 随所现前。 若善若不善若无记。 彼由现行成就故成就者。 若已断善根者。 所有善法。 皆由种子成就故成就。 亦名不成就。 若非涅槃法一阐底迦究竟成就。 杂染诸法。 由阙解脱因。 亦名阿颠底迦。 以彼解脱得因毕竟不成就故。 问何等名为解脱得因。 答若于真如。 先以集起烦恼粗重若遇随顺得对治缘。 便能永害。 此堪任性名解脱得因。 若与此相违。 名无解脱因。 问于成就善巧得何胜利。 答能善了知诸法增减。 知增减故。 于世兴衰。 离决定想。 乃至能断若爱若恚。 此成就法。 在愚法声闻。 是事不想应。 若在初教。 是理不相应。 若在终教。 由同如故。 即不可说。 何以故。 说即增分别故。 若依别教。 则具前说不说故。 余义如别章。 二十种法师章云何能作法师事。 一者时。 二者正意。 三者顿。 四者相续。 五者渐。 六者次。 七者句义渐次。 八者示。 九者喜。 十者劝。 十一者具。 十二者不毁。 十三者不乱。 十四者如法。 十五者随众。 十六者慈心。 十七者安稳心。 十八者怜愍心。 十九者不着利养名闻。 二十者不自赞毁他。 初时者。 离八时难。 地论偈云。 如王怀忧总病恚着诸欲险处。 无侍卫谗佞无忠臣。 如是八时中智臣不应语。 心王亦如是。 非时不应说。 法师口业有二种。 遂分两段。 经前段经法师说法师深妙义。 后段经法师说法应辩相。 此义顺三乘。 一乘方究竟。 余义如别章。 四十无碍辩才章无碍辩才者。 谓四十无碍辩。 依其十法。 十法有四故成四十。 所以说十者。 欲显无量故。 如经广说。 第十地受识章其受识义。 略说有三。 一事受识。 如转轮圣王具受识法。 二理受识。 如三乘人。 契得理宝名为受识。 三理事受识。 如得位菩萨。 坐大宝莲华王。 十方诸佛放光灌顶等。 内应法界名为受识。 广如问答及以经文。 余义如别章。 阿耨达池义经云。 阿耨达池流出四河。 趣向大海。 涅槃复云。 有其八河。 阿含婆沙云。 有二十河。 阿耨达池有四兽口。 东有金象口。 出恒伽河。 西有银牛口。 出辛头河。 南有琉璃马口。 出悉陀河。 北颇梨师子口。 出博叉河。 四各出至四十里外。 分为五河故为二十。 佛在东面。 多从名闻者。 说东面五河并三面本大河故。 有八河也。 十住经云。 阿耨达池。 出四大河。 从四口出各绕池七匝。 然后当方出向大海。 其围绕河。 各相去一里。 于中有种种名花异色庄严。 并是阿耨达多龙王分齐境界处。 今佛引成地喻。 由喻胜故。 显法亦胜。 余义可知。 华严经内章门等维孔目卷第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70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四终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门释智俨集十明品十明章灭尽定章十忍品十忍章阿僧祇品时劫章寿命品寿命差别往生章菩萨住处品住处章不思议法品显果德自在章解脱章如来相海品相海章小相光明功德品小相用章普贤行品普贤章性起品明性起章亡是非论明涅槃章见闻供养福分章第七会离世间品明智章不共法章六念章九次第定章八人章见法二行章辟支佛章菩萨章五生章第八会入法界品回心章贤圣善知识章四亲近章释四十五知识文中意章融会一乘义显华严经部品增减义释璎珞本业梵网二经显华严经一乘分齐义证华严经用教分齐义梵本同异义华严经一部音义右义章总一百四十一门。 十明品十明章十明者。 十者数。 明者照达所由名为明也。 此义通十地。 即十地德也。 不共三乘及小乘。 同广如离世间品说。 灭尽定章灭尽定者。 分别有三。 谓一乘三乘小乘。 一乘义者。 谓即体成用。 教化众生。 成诸佛事。 如海憧比丘入灭尽定。 即自身上放法界身云利益众生。 三乘灭定者。 于自身上。 不说成用。 变作异身。 依其异物。 成利生等用。 得名俱行。 约菩萨自身。 则不可说相。 约众生心机。 方得明其菩萨俱行。 小乘定者。 则无俱行利他之相。 出定以后。 方成别事。 体者一乘灭定用法界为体。 仍从胜缘。 说是灭义名不相应。 不相应者。 即道理也。 三乘定体者。 即真如实性。 随其胜缘说不相应。 不相应者。 即理也。 一乘道理。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具因陀罗及微细等。 三乘道理。 但是一寂不说别相。 名不相应。 不相应者。 不与分别相应也。 小乘灭定者。 用不相应为体。 不相应者。 即是事法。 不相应聚也。 得位差别者。 约小乘位。 十二人得。 谓灭非相惑。 有八人得。 除其具缚。 罗汉辟支菩萨及佛大乘。 初教三人得。 谓不定位定位及佛。 此中灭定通大小乘。 如不定位中得者。 是小乘定。 先于小乘位。 已得灭定故。 大乘直进位中四人得。 不定位及定位八地及佛地。 初二位同小乘。 由先得后回心故。 若约熟教位五人得。 不定位一。 及定位二。 初地已上至六地七地三。 八地已上四。 佛地五。 初不定位。 通大乘初教及小乘。 何以故。 为二人俱有回心入熟教故。 若约顿教即不可说。 圆教即六位得。 得从初不定位及定位。 并解位第六心初地已上八地已上并佛地。 若依熟教。 小乘回心。 约别十地德。 则在第六地得。 若约初教直进等回心。 则同第七地得。 若熟教等回心。 即依圆教别十地位相。 第八地得。 得彼一乘灭尽定。 何以故。 三乘灭尽定。 先已得故。 余义如别章。 十忍品十忍章十忍者。 谓随顺音声忍.顺忍.无生法忍.如幻忍.如炎忍.如梦忍.如响忍.如电忍.如化忍.如虚空忍。 此忍通十地。 所以说十者。 欲显无量故。 广解如别章。 阿僧祇品时劫章阿僧祇时者。 谓大乘小乘二乘不同。 小乘以六十劫。 为大劫阿僧祇。 小乘经此三僧祇得作佛。 大乘义从拘梨已去。 成一百句名一受。 一受已去。 名一阿僧祇。 此是大数。 十数中第一数也。 三乘大乘佛。 唯一方化仪。 经此三大劫。 修道得成佛。 若顿教义即不可说。 若一乘义即无尽劫。 何以故。 为依一乘一切众生已成佛竟。 复为众生新新成佛。 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 据此不限时分故无尽也。 此义教兴。 挍量十地德。 生其信也。 又此数法。 是通十地得。 余义如别章。 寿命品寿命差别章寿命者。 谓经时分为寿。 命者命根。 又寿即是命。 小乘以非色非心为体。 大乘以不相应法为体。 仍大乘初教不相应。 不与小乘同。 小乘不相应。 即入事聚摄。 大乘初教不相应。 是理非事。 又即是空。 若依终教。 即事是如。 若依一乘。 一切自在。 何以故。 是法界故。 长短自在。 随机应见差别不同。 问依其经文。 将娑婆国土对阿弥陀国等。 辨命短长。 据此三千界处命根。 与佛土命根虽有短长根法不异。 此义云何。 答据三乘义。 净土说命。 即是报命。 虽染净不同。 命义不别。 除诸佛菩萨变化者。 不入此例。 若一乘义。 假使世界性等十种土中。 所有命根。 虽福分转胜。 命亦不异。 除佛境界不可说不可说。 若约宗分。 凡夫约人辨命。 声闻约实法辨命。 若初教菩萨。 即空辨命。 若终教菩萨。 即如辨命。 若约一乘。 即法界自在辨命。 此义通十地。 若约别教。 信位终心即得。 余义如别章。 寿命品内明往生义往生义者。 总有七门。 一明往生意。 二明往生所信之境。 三明往生因缘。 四明往生验生法。 五明往生业行。 六明往生人位分齐。 七明往生业行回转不同。 初明往生意者。 为欲防退。 娑婆世界杂恶之处中下濡根。 于缘多退。 佛引往生。 净土缘强。 唯进无退。 故制往生。 往生有二处。 一是西方。 二生弥勒处。 若欲断烦恼者。 引生西方。 不断烦恼者。 引生弥勒佛前。 何以故。 西方是异界故。 须伏断惑。 弥勒处是同界故。 不假断惑。 业成即往生。 第二往生所信境者。 谓阿弥陀佛国一乘三乘不同。 若依一乘。 阿弥陀土。 属世界海摄。 何以故。 为近引初机成信教境真实佛国圆融不可说故。 若依三乘。 西方净土是实报处。 通成四土。 一法性土。 二事净土。 三实报土。 四化净土。 化者是报化也。 非化身化。 于中所有佛及土田菩萨眷属如摄论。 十七观境圆净泉池华果诸乘优劣杂类不同。 并对娑婆有情众生依正果报所有色心境界。 皆悉翻对引接。 令成生信法门。 如西方佛。 引此方乐佛习心。 西方树林。 引此方乐树林习心。 西方菩萨。 引此方乐伴善知识习心。 西方八功德水。 引此方乐水习心。 如是一切。 并皆准知。 而依四种净土。 而消息之。 第三明往生因缘者。 谓得往生。 由六因缘成。 四缘者。 一因缘。 二等无间缘。 亦云次第缘。 三所缘。 亦云缘缘。 四增上缘。 本识业种为因缘。 求生心为次第缘。 净土等境为缘缘余法不碍为增上缘。 六因者。 一能作因。 亦云所作因。 二俱有因。 亦云共有因。 三相应因。 四同类因。 亦云自分因。 五遍因。 亦云遍行因。 六异熟果因。 亦云报因。 六因生五果。 相应共有二因。 感增上果。 自分因遍因感依果。 所作自分相应共有。 感解脱果及士夫果。 亦名功用果。 报因感报果。 往生净土五因感五果。 除遍行因。 此六因四缘名数。 通三乘教。 愚法小乘。 无净土。 不取小乘因缘名。 依大乘初教。 六因四缘。 及互为因生引二因。 及十因二十因等。 准之可知。 终教唯四缘及互为因。 顿教唯互为因。 圆教一切因。 何以故。 诸教皆成往生故。 余义准可知。 第四往生验生法者。 略有十门。 一作道场门。 安置道场。 建弥陀佛像。 幡灯散华洗浴烧香礼佛行道。 念阿弥陀。 一日乃至七日。 验得往生。 二作三七日法。 依前建立道场。 念佛行道忏悔礼拜。 诵大乘经。 三七日满验得往生。 三依十六观及九品生。 依经得分齐者。 验得往生。 四依盂兰盆法。 依那舍长者起教。 造盂兰盆。 依教成者。 验得往生。 五依往生经。 建立黄幡。 及示佛像。 并作灌顶法。 若未终。 若终时已终竟如法成就。 得验往生。 六观其暖触临终之时。 头顶暖者。 验得往生。 七依弥勒发问经。 十念成就。 尽其一报。 亦验此人定得往生。 八验中阴身。 亦得往生。 若亲儿女。 随在一时。 知彼父母所有行相。 不依前件所验相者。 应为别作三七日法。 称名行道忏悔灭罪。 至心彻到。 验得父母中阴往生。 九依灌顶法。 四月八日。 灌顶佛像。 及洗菩提树。 福及父母兄弟姊妹。 并验往生。 十尽其一生。 六时礼佛忏悔谢过。 及来去往还皆参辞礼拜。 谢过尊仪。 无间绝者。 验得往生。 第五往生业行者。 总说正助一切业行。 皆为往生业行。 无问内门外门有流无流。 皆为往生业行。 无问现生及过去未来多生所有福慧。 及一切五乘等业行。 回向皆为业行。 如是准知。 第六往生人位分齐者。 大位为其十解已前。 信位之中。 成十善法。 正修行者。 是其教家正所为之位。 何以故。 为此位中防退失故。 及退灭故。 并废退故。 十解已上。 无上三退。 教即不为。 此据终教说。 若据初教。 十回向已还是其所为。 何以故。 十回向已去得不退故。 若约顿教及圆教。 在信位终心自分已还。 是所为位。 顿教及圆教。 虽无相迟疾异。 而约终教辨。 其见闻约成多少。 仍理自不同。 宜可准知。 此依观经九品生文。 准即可知。 第七往生业行回转不同者。 其往生业。 纵使此土人天正善根。 三乘正善根。 求生十方净土。 正善根等。 回生西方。 并成助行因。 若论正生。 彼因即简三界苦集因。 无分别智。 为正行因。 发愿求生为胜方便。 临终乐欲生为次第缘。 即是正胜欲。 临终时善知识行及解者。 为亲增上宿世善根。 大准依经。 成多善根。 准现生中一生所作相续大善根多少等者。 即为正因。 非别时意。 降斯已下。 是别时意。 令生西方。 至彼得不退。 虽有前后。 仍取不退。 以为大宗。 从此已后。 展转增胜。 生无边佛土。 至普贤界。 还来入彼莲华藏世界海。 成起化之用。 此据极终入宅之言。 若依观经上品上生。 闻妙法已。 即悟无生法忍。 经须臾间。 历事诸佛。 遍十方界。 于诸佛前。 次第受记。 还至本国。 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此据初始近至之言。 又依往生论。 有二种渐次相资法。 一因二果。 因者有五门。 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阿弥陀佛。 一者礼拜门。 二者赞叹门。 三者作愿门。 四者观察门。 五者回向门。 云何礼拜。 身业礼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 为生彼国意故。 云何赞叹。 口业赞叹。 称彼如来名。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 如彼名义。 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云何作愿。 心常作愿。 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 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观察。 智慧观察。 正念观彼。 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广如论说。 云何回向。 谓回向三处。 第二果者。 复有五种门。 渐次成就五种功德。 一者近门。 二者大众门。 三者宅门。 四者屋门。 五者园林游戏地门。 初四种门。 成就入功德。 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入第一门者。 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 得生安乐世界。 入第二门者。 以赞叹阿弥陀佛。 随顺名义。 称如来名。 依如来光明相心修行故。 得入大会众数。 入第三门者。 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 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 得入莲华藏世界。 入第四门者。 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 修毗婆舍那故。 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 出第五门者。 以大慈悲。 观察一切苦恼众生。 示应化身。 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 游戏神通。 至教化地。 以本愿力回向故。 菩萨如是修五门行。 自利利他。 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菩萨住处品住处章菩萨住处者。 依其五教。 五义不同。 若约凡夫。 我所住处。 何以故。 为佛菩萨在凡夫处示现不异凡夫故。 若声闻住处。 唯法我境。 无有人故。 若菩萨住处。 初教即空。 终教即如。 不可分别故。 若依顿教。 一切不可说。 离分别故。 若一乘住处。 随方自在。 无二无别。 如其法界。 今菩萨住处者。 即是一乘普贤住处。 今举粗相示其轨耳。 此义通十地。 何以故。 举彼住处。 赞普贤德无碍自在故。 余义如别章。 不思议法品显果德自在章果德自在者。 略说有三种。 一小乘佛果德。 二三乘佛果德。 三一乘佛果德。 小乘佛果德者。 如下不共义中一百四十不共义者。 即是其事。 二三乘果德者。 如摄论释。 有二十一种功德相应。 彼论略举法身十德。 一相.二证得.三自在.四依止.五摄持.六差别.七德.八甚深.九念佛.十业显法身义。 广释如彼论。 今且举第七功德。 有二十一句。 一与最清净四无量相应二八解脱亦名背舍。 解脱者。 谓一内有色外观色。 二内无色外观色。 三净身证解脱处。 四空处五识处。 六无所有处。 七非想非非想处。 八想受灭身证位。 初三背烦恼名解脱。 次四背下地名解脱。 后一背有缘心名解脱。 又八解脱者。 今解不同。 小乘大乘经意。 观色知空无碍成色。 是此文意。 初解脱舍染相色。 第二者舍色心。 第三者成色无碍。 第四者舍空心。 第五者舍取识想。 第六者去少识想。 第七者去取定想。 第八者去成定取。 舍不自在。 所以知者。 如法集经如来功德中。 先列名后次第解。 善男子。 云何有色见色。 有色者皆是因缘。 而生空无寿者。 能如是知见得舍缚。 是名解脱。 云何内有色相见外色空无寿者。 皆是因缘生。 能如是知见得舍缚。 名为解脱。 云何信解脱净。 若分别净不净相。 名为邪见。 以信净故。 得脱舍缚。 名为解脱。 过一切色相。 灭一切有对相。 不念一切别异相。 知无边虚空。 即入无边虚空行。 无量虚空。 如是知得舍脱缚。 名为解脱。 过一切虚空。 知无边识。 即入无边识行。 此无边识即是空。 能如是知。 得脱舍缚名解脱过无边识。 知无所有少。 即入无所有行。 所有者名贪嗔痴烦恼。 入无所有行者。 灭彼烦恼。 能如是知。 得脱舍缚名为解脱。 过无所有者。 知非有想非无想安稳。 即入非有想非无想行。 非有想者。 性空家静。 非无想者。 以依因缘而有。 能如是知见。 得脱舍缚。 得名解脱。 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 灭一切受想。 入灭尽定行。 是菩萨如是见。 想如阳炎。 受如水泡。 想即受。 受即想。 无智者无寿者。 能如是知。 得脱舍缚名为解脱。 萨遮尼乾子经。 明如来德。 释次第定八解脱等。 与法集经并同无异。 余者如别章。 三八制入亦名胜处。 心能制境。 使境从心故名制入。 一内有色想外观色少好色恶色。 二内有色想外观色多好色恶色。 三内无色想外观色少好色恶色。 四内无色想外观色多好色恶色。 五内无色想外观青青色青观青光。 六内无色想外观黄黄色黄观黄光。 七内无色想外观赤赤色赤观赤光。 八内无色想外观白白色白观白光。 胜于境界。 胜于烦恼故名胜处。 四十一切入。 谓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处.识处.观上下诸方。 青等十法无二无量名一切入。 五无诤三摩提。 六愿智。 七四无碍解。 八六通慧。 九三十二大人相。 十八十小相。 十一四种一切相清净。 谓身清净。 境界清净。 心清净。 智清净。 十二十力。 十三四无畏。 十四四不护。 谓身口意命。 十五三念处。 谓他生诽谤如来亦不嗔。 他若能信如来亦不爱。 若无毁无信如来亦不舍。 十六拔除习气。 十七无忘失法。 十八大悲。 十九十八不共法。 二十一切相最胜智。 二十一等等者等六清净。 一惑障清净。 由灭惑等三障。 三障即皮肉心。 二业障清净。 由灭二十二业障故。 二十二者。 对二十二无明说。 三报障清净。 由除七种生死故。 七种者。 三界三种分段。 四种变易。 四利益清净。 由于生死涅槃无隔碍故。 五自在清净。 不由功用。 于一切法。 如意能现故。 六无戏论清净。 由过言语觉观思惟境界故。 前二十功德。 通大小乘。 后等六句功德。 唯是大乘。 余义如论释。 此上功德是三乘义。 于中亦有同异。 若前二十句。 通其愚法小乘。 后等字六句。 唯是三乘。 又前二十句。 通小乘者。 但通初教。 后六句局大乘者。 局在终教。 如摄论下十二句甚深。 亦有两判。 一是终教甚深。 二是顿教甚深。 应准二十一句判。 三一乘功德者。 如不思议品说。 佛有十种德。 一诸佛刹不可思议。 二诸佛净愿不可思议。 三诸佛种性不可思议。 四诸佛出世不可思议。 五诸佛法身不可思议。 六诸佛音声不可思议。 七诸佛智慧不可思议。 八诸佛神力自在不可思议。 九诸佛无碍住不可思议。 十诸佛解脱不可思议。 如经下文广释。 不同三乘小乘义。 此一乘义。 下通十地。 何以故。 一乘因果无二无别故。 三乘及小乘。 唯果不通因。 又如梁本摄论十二种甚深云。 诸惑已灭伏。 如毒咒所害由惑至惑尽。 佛证一切智。 论云。 诸惑已灭伏。 如毒咒所害。 释曰。 此下一偈。 明第十一灭惑甚深。 诸惑谓见修烦恼。 于菩萨地中。 先已灭尽。 余心烦恼。 虽复未灭。 由智念所伏。 废其功用。 譬如众毒咒力所害无复本能。 心惑亦尔。 智念所守。 不能复生二惑染污。 论曰。 由惑至惑尽佛证一切智。 释曰。 诸菩萨留随眠惑。 为助道分。 不同二乘速般涅槃。 由此事故。 修道究竟。 得习气灭尽。 及证圆智。 又如第四甚深云。 若不留此随眠欲。 则同二乘涅槃。 若不除上心欲。 则与凡夫不异。 问十二甚深是果德法身。 已离诸障。 因何举留惑已明深义。 答今法身分齐。 对生死际已明法身。 生死际中是不自在义。 法身分中是自在义故作此说。 又如梁本摄论云。 明三乘义。 论曰。 复有经言。 佛法甚深。 释曰。 下明道及道果故言甚深。 论曰。 何者甚深。 此论中自广分别。 一切佛法常住为性。 由法身常住故。 释曰。 诸佛法身常住。 一切佛法皆依法身。 以法身为首故。 法身常住。 为一切佛法性。 论曰。 一切佛法皆断。 由一切障皆断尽故。 释曰。 一一佛法。 悉无惑障及智障故。 障断尽为一切佛法性。 现在烦恼灭为断。 未来烦恼不生为尽。 即是尽无生智。 论曰。 一切佛法生起为性。 由化身恒生起故。 释曰。 由慈悲本愿。 生起化身。 相续无尽故。 化身生起。 为一切佛法性。 论曰。 一切佛法能得为性。 能得共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行故。 释曰。 一切佛法。 以无所得为性。 此是正说。 由三无性不可定说有无故。 虽以无得为性。 亦有能得义。 若离佛法。 不能得了别所对治惑。 不能得安立能对治道故。 论曰。 一切佛法。 有欲为性。 有欲众生爱摄令成自体故。 一切佛法。 有嗔为性。 一切佛法。 有痴为性。 一切佛法。 凡夫法为性。 释曰。 此有二义。 一菩萨摄一切有欲众生为自体。 一切佛法皆依自体故。 二大悲为爱。 爱即是欲。 菩萨以大悲摄一切众生。 依大悲生福德智慧行故。 嗔痴及凡夫法亦尔。 论曰。 一切佛法。 无染着为性。 成就真如。 一切障不能染故。 释曰。 道后真如断一切障尽。 是无垢清净故名成就。 一切障所不能染。 一切佛法。 以此真实为体性故。 论曰。 一切佛法不可染着。 诸佛出现于世。 非世法所能染故。 释曰。 前明真如境。 此明真如智。 诸佛菩萨。 以真如智为体。 即是应身。 此体是唯识。 真如所显。 非根尘分别所起。 非八种世法及世法所起欲嗔等惑。 所能染着。 何以故。 是彼对治故。 修得无分别智成就。 名诸佛出现于世。 余义如别章。 解脱章解脱者。 小乘解脱。 解脱诸障。 三乘解脱。 作用自在。 一乘解脱。 无尽自在。 所谓十解脱。 一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 悉能普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出世。 二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 悉能普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转净法轮。 三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 教化调伏不可说不可说众生。 四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 普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 五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 授不可说不可说菩萨记。 六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 普现三世诸佛出世。 七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 普现三世一切佛刹。 八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 普现三世诸佛自在之力。 九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 普现三世一切众生。 十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 普现三世一切诸佛佛事。 所以说十者。 欲显无量故。 此据得普贤菩萨行法已去。 即与相应。 余义如别章。 如来相海品相海章相海者。 依小乘义。 佛有三十二相同人。 八十种好同天。 若三乘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初教即空。 终教即如。 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依三乘义本在化身。 因何摄论摄入功德属其法身。 答欲知所由。 先须知教立其佛意。 若小乘人但立二佛。 一生身佛。 二化身佛。 若依小乘。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属其生身。 人天中佛亦同报身。 但有我无我别。 若依三乘。 或一佛。 谓顿教佛。 唯一无分别实性即是佛。 或立二佛。 谓自性法身佛。 应化法身佛。 此义当终教。 何以故。 俱是法身故。 依梵网经。 但分卢舍那报身化身二佛。 不分法性身。 或说三佛。 一法身佛。 二报身佛。 三化身佛。 此之一义。 当回心教。 何以故。 由小乘人不立法身。 此依摄论。 又法身亦二种二十一句功德等。 或属应身。 或属法身。 或说四佛。 谓自性身.法身.应身.化身。 此义唯当直进教等。 何以故。 为欲显法身是差别德。 自性身是通一体故。 若约此义。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所摄不同。 若望二身。 即俱是法身。 若望三身。 即属化身。 若望四身。 即属法身及化身。 若属法身。 三十二相等。 是其德义。 若属化身。 三十二相。 是其相义。 所以得知。 为摄论中明其三身。 或本有及修生为法身。 但现净土受法乐相。 是其应身。 八相成道相。 是其化身。 或将本有为其法身。 能依修生。 是其应身。 依应起化。 是其化身。 有此不同故。 今义判不得一定。 宜可思准。 又约增数佛。 谓一数佛。 即如来藏佛。 二数佛。 一自性法身。 应化法身。 二应身化身。 三数佛。 谓法身应身化身。 法身三者。 本有法身。 修后转依法身。 化用随缘法身。 应身三者。 谓修得应理应身。 净土应法乐缘应身。 随缘化用应身。 化身三者。 法身胜德流化之身。 应身起化引物之身。 摩摩化引下之身。 四数者。 谓自性身等四佛。 皆离四过。 成其四德。 自性身有约体德。 自性身无即离相德。 亦有亦无随缘德。 非有非无离过德。 余身亦准之。 今此华严不思议法品相海品小相品。 有人判属三身量。 恐未然。 此经无三身。 但有二种十身。 如前后说。 今此三品。 初品为体。 相海为相。 小相明用。 此相义依现文。 中有九十三相。 下文别自广说。 有十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微尘数等相。 若约此文。 三乘小乘则无此事。 唯是一乘。 当知。 教分三乘小乘及以一乘。 并悉不同。 若通总说。 极不生解。 余义如别章。 小相光明功德品小相用章小相用者。 文中大意。 明一乘小相极有大用。 为一乘小相德。 一即一切。 称法界故。 由此义故。 小相功德一时之间。 即令无量众生从三恶道出生其天中。 感空中声自然教授。 于此一身。 即断八万四千烦恼。 自分胜进皆悉具足。 兼及自他。 俱证十地离垢三昧。 唯除受识。 一时既如此。 余时亦复然。 时既因陀罗微细自在度生亦如之。 有此大利。 举其小相。 相形辨胜。 当知。 大相不可说不可说。 此品文中意。 存大用。 不欲明其别好小相。 宜可知之。 余义如别章。 普贤行品普贤章普贤者。 大分有二。 一三乘普贤。 二一乘普贤。 三乘普贤者。 一人二解三行。 初人者。 如法华经乘象。 至行者前。 是其人也。 二解者。 如法华经回三归一等。 即是趣向一乘之正解。 三行者。 如法华经说普贤品。 明普贤品。 明普贤行者即是。 二一乘普贤亦有三。 一人。 谓第四十五知识普贤者是。 二解。 即普贤品六十行门。 各皆普遍。 及渐次深深深深深深深深深深。 及等因陀罗微细事等。 三行。 即离世间品十种普贤心。 十种普贤愿行法。 如文可知。 余义如别章。 性起品明性起章性起者。 明一乘法界。 缘起之际。 本来究竟。 离于修造。 何以故。 以离相故。 起在大解大行。 离分别菩提心中。 名为起也。 由是缘起性故。 说为起。 起即不起。 不起者是性起。 广如经文。 此义是一乘。 若证位在十地。 若善巧在十回向。 若应行即在十行。 若应解即在十解。 若应信即在十信终心胜进位中。 若究竟即在佛果。 若据十即在一时。 若据智相。 即应六相。 余义如别章。 亡是非论(昙迁禅师撰)夫自是非彼。 美己恶人。 物莫不然。 以皆然故。 举世纷纭。 无自正者也。 斯由未达是非之患。 云其患者。 乃有十种不可。 一是非无适主。 二自性不定。 三彼我俱有。 四更互因生。 五互不相及。 六隐显有无。 七性自相违。 八执者情偏。 九是非差别。 十无是无非。 初明无适主者。 此云我是。 彼云我是。 彼此竞取。 乃令是无定从。 彼复云此非。 此复云彼非。 彼此竞兴。 遂使非无适趣。 惑者必欲以是归自以非属彼者。 此有何理而可然也。 理不然故。 强为之者。 莫不致败耳。 物岂知其然哉二自性不定者。 是性是于是。 或复是于非。 非性非于非。 亦或非于是。 然愚者窃窃唯言。 是是不许是非。 亦许非非。 不论非是。 自谓得理。 不患其失。 且共论之。 若以是是于是。 即有二是过。 一所是过。 二能是过。 所是过者。 所是若是。 是已是何用是。 所是若非。 是应言是非是。 云何言是是。 能是过者。 待所故说能。 所是既不立。 能是亦不成。 能所俱不成故。 何处当有是也。 若复非于非。 其过亦如此。 例是取悟。 勿更分别。 理尽于此。 是以不可也。 三彼我俱有者。 此是而非彼。 彼是而非此。 此之与彼。 各有一是一非。 惑者唯自谓有是。 不言有非。 谓彼唯非。 不许有是。 斯有何理而可然乎。 四更互因生者。 非因自是心生。 是因非他心起。 以从自是心生故。 此即自是者非非他非也。 是复从非他心生故。 此乃他非者是非我是也。 然惑者。 偏欲取是自归以非许人。 无如此理故不可也。 五互不相及者。 凡是自非他者。 本欲望非至彼。 然彼犹自谓为是。 以犹自谓为是故即验。 非不至彼。 非他自是者。 亦希是至此。 然犹为彼所非。 以彼非故即明。 是不至此。 是不至此。 而言我是。 非不至彼。 复谓他非。 理穷于此故不然也。 六隐显有无者。 寻夫物情惑也。 莫不同于自是均于详非。 均详非故。 举世无是。 我当云何独有是也。 同于自是。 则天下无非。 以无非故。 我何所非。 然惑者。 谓有是可是。 有非可非。 义乃不然故不可也。 七性自相违者。 是则性自违非。 非乃性自害是。 以我独欲立是定非。 是既立已。 必为多非非一是。 是多非非故。 一是那可是。 以是不可是故。 则非何所非。 无所非故。 非则自非矣。 自非则无非。 非是则无是。 惑者礭。 欲以是定非用非非是者。 未足然也。 八执情偏者。 夫物之偏也。 皆不见彼之所。 见唯自知其所知。 以自知其所知故。 因即以为是。 不见彼之所见故。 谓彼唯非。 若乃见彼所见。 谓之非者。 或容可尔。 既不见彼所见。 而言彼非者。 彼何必非也。 若复自知其所知。 因以自是者。 此则是已私是。 若为使他亦谓之是也。 以此过故。 无理可然。 九是非差别者。 然滞俗之辈。 以是为是。 以非为非。 此乃粗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者颠倒失也。 然物外高趣。 以是非为非。 用无是非为是。 此亦免于是非之一失。 犹自存于一是一非。 是非虽同。 理趣胡越。 而惑者。 闻是则谓凡圣同是。 闻非复谓贤愚共非。 失理致此。 未足然也。 十无是无非者。 若夫以是非为非。 无是非为是者。 彼且恶于是非。 犹不免是非累也。 而欲恶于其累别更有所存者。 然其所上。 已存于心。 亦未免于累也。 将欲不累。 莫若无心以无心故。 谁谓为是非。 是非亡矣。 彼我随丧。 彼我丧故。 得失亦无也。 不然于然。 不可于可。 尔乃任放无为。 逍遥累外耳。 此又顺性起故。 录附之。 明涅槃章涅槃者有三种。 一小乘涅槃。 谓有余无余。 有余者。 有余身智。 无余者。 无余身智。 同数灭无为为体。 二者三乘涅槃。 有其五种。 一无住处涅槃。 二自性涅槃。 三方便净涅槃。 四有余涅槃。 五无余涅槃。 无住者。 智悲相导。 无住着故。 此义通因果。 性净者。 本有故。 寂灭故。 方便净者。 藉缘修故。 涅槃同前释。 有余者。 有余应化。 未穷尽故。 无余者。 法身无余。 顺寂灭故。 三一乘涅槃者。 如前所有义。 若约别教言。 即十种涅槃。 如离世间品说。 余义如别章。 见闻供养福分章福分者。 大分有二。 一现在福分。 据现在去危得乐等用。 二据未来成灭罪得世间出世间善因果等用。 如教相中幡灯诵咒结坛印相等功德。 意成现在用。 非无后世益。 如建立行檀等及一乘见闻等。 成其后世益。 非无现在用。 若据人天及小乘三乘并一乘。 但由回向方便不同。 遂福分有别。 据其福体。 无二无别。 常称本性。 无有差别。 若人天即邪正不同。 若声闻唯成助满。 若初教其体即空。 若终教其体即如。 若如前诸义。 为一乘所目。 即属一乘。 若别教言。 见闻已去即是一乘。 余义如别章。 第七会离世间品明智章智者有三。 一小乘二三乘三一乘。 智者照察名智。 审达名慧。 小乘有十智。 谓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法智.比智.等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 知苦名苦智。 乃至知道名道智。 知欲界法名法智。 知色无色法名比智。 知一切法名等智。 即有漏智也。 知他心心法名他心智。 知烦恼尽名尽智。 知烦恼不生名无生智也。 并流类有十六心。 谓苦法忍.苦法智.苦比忍.苦比智.集法忍.集法智.集比忍.集比智.灭法忍.灭法智.灭比忍.灭比智.道法忍.道法智.道比忍.道比智.八忍为无碍。 八智为解脱。 智名决定。 忍与疑。 得俱生。 不决定故。 不得通名智。 故与心名。 有十六行相。 谓无常苦空无我行。 因集有缘行。 亦名因相集相生相缘相。 灭止妙出行。 亦名灭相静相妙相离相。 道如迹乘行。 亦名道相如相行相出相。 是行所依名行。 亦成业名行。 又有四十四智。 谓老死苦老死集老死灭老死道。 乃至行亦如是。 老死有四智为性。 谓法智比智苦智等智。 乃至老死道亦四智为性。 如是老死四智。 各四智为性。 乃至行四智。 亦各四智为性。 以无明不具故不立也。 但有四十四。 又有七十七智。 谓初知生是老死缘。 二非不缘有老死。 三过去生曾为老死缘。 四非不曾缘过去生有老死。 五未来生当为老死缘。 六非不当缘未来生有老死。 七法住智。 此法是无常。 是有为。 从因缘生。 是尽法是灭法。 是无欲法。 如老死有七。 乃至行亦七。 就老死中。 前六智以四智为性。 谓法智比智集智等智。 第七法住智。 以等智为性。 问何故不说无明缘智。 答望十二支。 无明已前。 无支对故不说也。 又解。 依成实论。 于闻思地作四十四智观。 七十七智观。 空有并观伏灭无明等。 四十四智者。 正缘老死。 兼知无性。 名老死智。 即审境观。 二老死集生支。 作增上缘。 集起老死。 正缘于集。 兼知无性。 名老死集智。 名推因观。 三老死灭。 正缘老死灭。 兼知无性。 名老死灭智。 此名审灭观。 四老死灭道。 正缘灭解。 兼知无性。 名灭道智。 名审行观。 如老死有四。 乃至行亦有四。 无明无因故不说也。 七十七智者。 一谓无明缘行。 此推因观。 二不离无明缘行。 此审因观。 三世各二合成六。 此缘有心名法住智。 第七无明灭。 即性灭名泥洹智。 如是七智乃至生支。 即成七十七也。 老死后无支故不说也。 今大乘义。 初教门中。 少异成实。 杂集论中。 杂染流转说。 即彼七十七智也。 安立谛说。 即三十四智观。 此初教净顺逆二观。 即成实所无也。 亦可净顺观入前第七泥洹智观。 摄余义不同。 复有三智。 谓闻思修。 二三乘就中有二。 一初教有十一智。 谓苦智等十智上。 加一如实智。 又有十三智。 谓一信解智。 二道理智。 三不散智。 四内证智。 五他性智。 六下智。 七上智。 八厌患智。 九不起智。 十无生智。 十一智智。 十二究竟智。 十三大义智。 又有十三智。 谓闻所生智。 思所生智。 世间修所生智。 胜义智。 他心智。 法智。 种类智。 苦智。 集智。 灭智。 道智。 尽智。 无生智。 大乘智。 上所说智。 是初教回心智。 二熟教复有三智。 谓加行智。 正体智。 后得智。 复有三种智。 谓实相般若智。 观照般若智。 文字般若智。 复有三种智。 谓闻思修慧智。 复有五种智。 闻思修证报生善意识智。 复有一智。 谓真如智。 上来所说。 是大乘智。 上大小二门智。 一乘所目。 即属一乘。 若依别教。 即有十智。 如下离世间品说。 余义如别章。 不共法章不共法者。 谓三十二大人相。 八十随形好。 四一切种清净。 十力。 四无所畏。 三念处。 三不护。 大悲。 不忘法。 断除诸习气。 一切种妙智。 就此一百四十不共法中。 四一切种清净等二十八不共法。 快净满足时。 得此之不共。 不与因共。 唯是小乘。 又有十八不共。 谓身无失。 口无失。 念无失。 无异相。 无不定心。 无不知。 已舍欲无减。 精进无减。 念无减。 慧无减。 解脱无减。 解脱知见无减。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此之十八。 不与二乘共故名不共。 依如杂心。 用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 为十八不共。 当知。 即是不共小乘。 小乘浪计也。 此是三乘不共。 复有十种不共。 即是一乘。 如离世间品。 所以说十者。 欲显无量故。 余义如别章。 六念章六念者。 谓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施。 念天。 此教兴意。 为初发心者。 坚信心故。 复有八念。 谓念佛。 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入出息.念死。 此之八念。 为趣修者说。 复有十念。 一者于一切众生。 常生慈心。 于一切众生。 不毁其行。 若毁其行。 终不往生。 二者于一切众生。 深起悲心。 除残害心。 三者发护法心。 不惜身命。 于一切法。 不生诽谤。 四者于忍辱中。 生决定心。 五者深心清净。 不染利养。 六者发一切种智心。 日日常念。 无有废忘。 七者于一切众生。 起尊重心。 除我慢心。 谦下言说。 八者于世谈话。 不生味着心。 九者近于觉意。 深起种种善根因缘。 离于愦闹散乱之心。 十者正念观佛。 除去诸想。 当云何念。 非凡愚念。 非不善念。 不杂结使念。 即得往生安养国土。 此教兴意。 为往生修行人。 复有十念。 一净心。 二不动心。 三厌心。 四离欲心。 五不退心。 六坚心。 七明盛心。 八淳厚心。 九快心。 十大心。 广说如十地论。 前之二念。 是小乘通初教。 次之一念。 在初教通终教。 后之一念在一乘通三乘。 余义如别章。 九次第定章九次第定者。 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灭尽定。 从初禅心起。 次入第二禅。 不令余心得入。 若善若垢。 如是乃至减受想心。 定出入不越名为次第定。 此义是三乘。 亦通小乘用。 若一乘教所目。 即属于一乘。 余义如别章。 八人章八人者。 见道中八忍是也。 与智为别力要故。 别得人名。 此之八人。 通一乘三乘小乘。 小乘八人浅。 人空未穷。 初教八人次深。 法无我理未尽。 熟教法无我德。 由未究竟。 一乘法界。 然始明了。 今下经云明了法者。 一乘别教。 及同教义。 并皆周悉。 会解前之行德故。 名明了法。 宜可知之。 余义如别章。 见法二行章见行法行者。 小乘见道前入道方便趣向。 利钝二种人也。 由是入圣初方便相故。 今别明此。 二行相准前八人章。 辟支佛章辟支者有二种。 一犀角二伴行。 觉常乐寂静因。 外缘解知足少事。 不由他悟。 明了法解缘觉故。 其义从声闻乘。 渐渐转细至于一乘。 名缘觉义。 此义准前八人章。 成其义解。 余如别章。 菩萨章菩萨者。 通其五乘。 人天凡夫。 亦名菩萨。 何以故。 由成比行。 是假名菩萨。 即五乘前内凡夫声闻乘。 亦有菩萨。 有漏善五阴为体。 由慈悲行成作佛故。 三初教菩萨。 取无漏五分法身为体。 见修究竟作佛故。 直进人亦得五分法身为体。 而直进共回心二菩萨。 其体即空。 熟教菩萨。 无分别智为体。 亦真如为体。 若依顿教。 一切不可说。 契同一理观。 若为一乘所目。 即属一乘。 若据别教。 即普贤菩萨。 是又成十种身。 如十行中第九行内说。 余义如别章。 五生章五生者。 一息苦生。 二随类生。 三胜生。 四增上生。 五最后生。 如是五生。 并菩萨所作。 此义是三乘。 若准华严经。 菩萨住兜率天。 乃至下生作佛。 皆有十意受生。 若依十意受五生身。 是一乘。 此义如离世间品说。 余义如别章。 第八会入法界品初辨回心章回心义者。 大分有二。 一据未入佛法以明回心。 二据入佛法无流之际解脱分善。 以辨回心。 初据未入者。 谓其一阐提位相似修行。 其修行人。 具人法义。 文解行病乃至理事等。 从其多劫。 修邪善因。 后克究竟无尽阿鼻地狱果等。 如来大悲。 设法偏救。 所有委曲。 具在经文。 今略。 要问。 作普敬认恶法。 会彼阐提。 令入一乘。 其法具如问答中辨。 极至生净土。 得不退位。 得常见佛。 即回向一乘。 二据入佛法无流际解脱分善者。 如来善巧设二门。 则一约始门。 谓依法华经穷子喻等。 义当是愚法声闻。 发过去往劫已来。 从阐提位入声闻乘。 据此教分。 即是先在阐提位时。 未修一念菩提分善所有解行故。 文判为辛苦穷也。 仍穷子身。 本是长者富有之子者。 义当法性实相如来之藏不染而染分。 乃至佛性。 随其流处。 种种味等。 是其位也。 由不染而染故。 所以不说贵名。 后若回心。 义当契其法性。 其理即合染而不染。 名为王种贵也。 据此道理。 穷子之喻。 约愚法声闻位说。 义通阐提位等。 问回心声闻一切俱回耶。 答若约声闻自不退位已后不回。 若约初教。 回者回不回者不回。 若约终教。 一切俱回。 若约顿教。 无回不回。 若约别教。 如前所说。 一切俱回者。 如楞伽经云。 味着三昧乐。 安住无漏界。 无有究竟趣。 亦复不退还。 得诸三昧身。 乃至劫不觉。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 彼觉法亦然。 得佛无上身。 二约终义辨回心者。 如下经文。 大智舍利弗。 与五百比丘。 回心向文殊师利。 并言宿种善根现。 六千比丘。 显久共修行。 成实眷属。 舍利弗身。 在佛法中。 义当聪明位。 今举为回者。 则显其行终具智慧相。 今复回心。 当回之时。 即得十种大法。 及十眼十耳等际。 具在入法界经文。 当知。 其义是终非始。 其位在顿悟熟教义。 通初教等。 举此始终两位。 为其法式。 中间诸义。 准即可知。 又回心法。 对彼五乘。 亦有始终不等。 如穷子一人长者遣使。 方便与直等。 义当从人天及大众部已去。 乃至初教。 如舍利弗回心等位。 义当初教已去。 乃至顿教。 及终教已下。 仍回心分齐。 多种不等。 或有从阐提入声闻者。 从声闻回向缘觉及初教者。 或有声闻回向直进及终教者。 或有回心向顿教及一乘者。 如是五乘机性。 上下不同。 回心亦别。 如是之义。 准之可解。 于中所有教分解行理事人法教义等差别不同。 接引前机。 如是之义。 准亦可知。 问下经明回心。 大智舍利弗等。 佛出世已在其他国。 异时异处。 方与目连等入其佛法。 因何华严经会第二七日。 佛未移动。 即有大智舍利弗等五百声闻。 并有舍利弗弟子六千比丘。 其祇洹林。 及普光法堂。 并未建立。 因何具述。 在于经文。 答如来依解脱德。 建立一乘故。 下经云。 于一微尘中。 建立三世一切佛转法轮。 当知。 今所成一乘教者。 即是其事。 依九世入智。 融九世法。 成其十世。 谓过去过去世。 过去现在世。 过去未来世。 现在过去世现在现在世。 现在未来世。 未来过去世。 未来现在世。 未来未来世。 三世相即。 及与相入。 成其十世。 当第二七日时。 如是等法。 皆悉现前。 广说如经离世间品。 若欲识华严经无尽教义者。 当依六相因陀罗微细智。 及陀罗尼自在法智知。 余义如别章。 贤圣善知识章贤圣者。 顺理名贤。 得理是圣。 在物先知。 亦为众情所识故名知识。 贤圣之义。 教有三位。 一二十七贤圣。 谓初随信行。 二随法行。 三无相行。 四须陀洹。 五行斯陀含。 六斯陀含。 七行阿那含。 八中阴灭那含。 九生灭那含。 十不行灭。 十一行灭。 十二乐慧上行。 十三乐定上行。 十四转世。 十五现灭。 十六信解脱。 十七见得。 十八身证。 十九退相罗汉。 二十守相。 二十一死相。 二十二可进相。 二十三住相。 二十四不坏相。 二十五慧解脱相。 二十六俱解脱相。 二十七不退相。 初有十八人。 是学人。 次有九人。 是无学人。 就学人中。 初三人是须陀洹行。 次一人是须陀洹果。 次一人斯陀含行。 次一人斯陀含果。 次一人阿那含行。 次十一人阿那含果。 此十一人。 亦是阿罗汉行。 此是小乘。 亦同于初教。 二次有四十二贤圣。 谓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四十一是因。 一是果。 此义在三乘。 局在直进及终教。 上之二位贤圣知识。 若为一乘教所目。 即属于一乘。 三依其别教。 有四十五知识。 大位有三。 一位位及理行有四十五知识。 广如入法界品。 二主伴相资有一百十三。 据起化分齐实行境界。 则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知识。 问如大品经。 萨陀波仑求善知识。 昙无竭菩萨是何知识。 答昙无竭。 义当熟教信位终心直进教十回向。 二教般若成就信究竟不退处。 与物为轨。 是三乘义。 非一乘位。 于三乘中。 在十信终心解行位前。 知识有十义。 如离世间品说。 名十种知识。 所以说十者。 欲显无量故。 所以将十种为知识义。 答为知识教兴意。 在摄物故也。 余义如别章。 四亲近章亲近义者。 亦通三乘小乘及以一乘。 小乘者。 亲近知识。 自求解脱。 三乘为救众生。 为众生故。 取其菩提。 及显法性故。 初教即空。 终教即如。 一乘别教。 即有十义成。 四亲近。 一须识知识。 二须识所说。 三须识魔事。 四自戒成就。 五须具精进。 六须敬善知识。 七须起求法心。 八心向正法。 九成其深心。 十得明了法。 此之十门。 一一皆具十门。 如离世间品说。 所以皆说十门者。 为应一乘无尽法故。 余义如别章。 释四十五知识文中意章就四十五知识文内。 初一知识。 依一乘别教为回心人。 说十大心。 及为善财。 分别广说。 诸佛十正法。 成信行义。 广说如文。 自下十解法。 就此文内。 第一知识。 约一乘别教。 说见佛义。 第二知识。 约一乘别教。 观察大海。 得正缘起。 莲华上佛。 说圆教义。 第三知识。 约一乘别教。 说如意神通义。 第四知识。 约一乘别教。 从其口中。 放大光云摄集自在义。 第五知识。 约一乘别教。 入摄一切佛刹无量旋陀罗尼。 广作利益义。 第六知识。 约一乘别教。 入灭尽定。 广作利益义。 第七知识。 约一乘别教。 普庄严园林。 普现其身。 作利益义。 第八知识。 约一乘别教。 上位下加。 执手现事。 成利益义。 第九知识。 约一乘别教。 成返道法。 登刀山投火聚。 成利益义。 第十知识。 约一乘别教。 现其法堂。 及显身相。 成利益义。 得普门陀罗尼等。 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 以为眷属。 成解脱究竟相。 自下十行相。 第一知识。 约一乘别教。 于城都聚落村邑市里等。 别教普处。 以成其行。 现别教身相威仪节分。 以会普贤菩萨愿行之力。 成陀罗尼无尽之行利益也。 即性舍所成。 第二知识。 约一乘别教。 成其别行三聚戒文方便利益义。 即性戒所成。 第三知识。 约一乘别教。 依四无量方便之门。 现其色身。 以事食资导。 成其因果契理益义。 即性忍所成。 第四知识。 约一乘别教。 精进增上。 显其胜堂眷属殊异。 成大庄严自在施行。 成利益事。 即性进所成。 第五知识。 约一乘别教。 善巧遇会。 现其胜宅十重八门。 契会引导。 成利益事。 是定内用。 即性定所成。 第六知识。 约一乘别教真实胜智。 依普门法现治病方。 以明智用。 灭惑生德。 又作合香方便。 以契自他。 成利益义。 即性慧所成。 第七知识。 约一乘别教。 善巧自在显逆行法。 成进退德。 殊胜方便。 以契利益。 即性用方便波罗蜜所成。 第八知识。 约一乘别教。 三世愿行。 成其依正。 摄生利益。 即性愿波罗蜜所成。 第九知识。 约一乘别教。 现其家内及父母护等。 成胜眷属无碍善根。 得胜利益。 即性力波罗蜜所成。 第十知识。 约一乘别教。 智显返道法。 成利益义。 即性智波罗蜜所成。 自下十回向方便德。 第一知识。 约一乘别教。 利益众生善知识香作用分齐。 以显投机损益胜能善巧。 以离着成利益义。 第二知识。 约一乘别教。 于利生分。 现度生事。 海济舟船双时回转。 成利他义。 第三知识。 约一乘别教。 遍一切处摄生利益。 成难胜义。 第四知识。 约一乘别教。 慈悲清净愿行。 建立无尽善根之法。 周遍一切。 等一切佛。 成利益义。 第五知识。 依一乘别教。 调柔善巧。 成逆行门。 现其依正。 摄物利益义。 第六知识。 约一乘别教。 行摄生方便。 始终坚固难坏利益义。 第七知识。 约一乘别教。 善巧应机成利他事。 随生利益义。 第八知识。 约一乘别教。 称如作用。 随觉现前。 速疾利益义。 第九知识。 约一乘别教。 成四无量。 以契普法。 摄化众生。 断恶成善义。 第十知识。 约一乘别教。 成佛方便。 因位克果。 现众生前。 成佛利益义。 自下十地证位方便。 第一知识。 约一乘别教。 通神灵德。 示生佛家。 灭八过义。 以应物情。 摄生利益义。 第二知识。 依一乘别教。 于成佛处。 难垢自在。 摄成诸德。 利益众生法门义。 第三知识。 约一乘别教。 近佛便处。 随顺如实。 示现普德。 摄润众生法门义。 第四知识。 约一乘别教。 于成佛处。 觉自在法。 示现众生利益法门义。 第五知识。 约一乘别教。 于成佛处。 邻近圣旨。 寂静应机。 方便胜进。 种种善巧。 守护众生利益法门义第六知识。 约一乘别教。 依成佛处。 顺理德中。 成就缘起。 救护众生法门义。 第七知识。 约一乘别教。 于成佛处。 善巧方便。 真俗双观。 修因感果自在法门义。 第八知识。 约一乘别教。 于成佛处。 大愿自在。 速疾成就。 摄取众生。 同体成就。 利益众生不共法门义。 第九知识。 约一乘别教。 于可化众生。 阎浮提处示现受生。 在流弥尼园。 游观自在。 示现法门。 利益众生义。 第十知识。 约一乘别教。 从佛生处迦毗罗城。 示现慈悲悦意法门。 于众生前。 教化自在义。 已上是寄位修行相。 自下会缘入实相知识。 约一乘别教。 迦毗罗城生佛之处。 实相缘起体用自在出生正觉法门义。 自下摄德成因相知识。 约一乘别教。 顺于正相生在南方。 因位究竟。 成菩提心自在法门义。 自下智照无二相知识。 约一乘别教。 无相吉祥观照胜智勇决猛盛究竟。 普贤自在所行法门义。 自下显因广大相知识。 约一乘别教。 见闻普德究竟广大自在愿行。 与果相应无边法门义也。 又依弥勒文。 诸佛菩萨无量劫修。 善财一生皆得者。 依华严经疾得成佛。 有其五种。 一依胜身一生即得。 从见闻位后。 一生至离垢定后身即成佛。 二依见闻迳生疾克。 三依一时疾得成佛。 四依一念疾得成佛。 五依无念疾得成佛。 初义有四。 一依世界性等。 十世界身轮王之子。 现身成佛。 如普庄严童子等。 二者依天子胜身。 从三恶道出。 生兜率天。 现身成佛。 三者依阎浮提胜功德身。 如善财等现身究竟普贤之行。 后生即见佛。 四者依法华经龙女之身。 南方成佛。 义当留惑之身疾得成佛。 二依见闻迳生疾克者。 如初地中说。 有三时益。 一闻时益。 二修行时益。 三转生时益。 故地论云。 是诸如来。 加护于诸菩萨。 此人能闻持如是微妙法。 此是闻时益。 诸地净无垢。 渐次而满足。 证佛十种力。 成无上菩提。 此是修行时益。 虽在于大海及劫尽火中。 决定信无疑。 必得闻此经。 此是转生时益。 三依一时疾得成佛者。 如善财童子于知识处一时之间获普贤法。 四依一念疾得成佛者。 如契普贤法一念即成佛。 此依俗谛念也。 五无念疾得成佛者。 一切法不生。 一切法不灭。 若能如是解。 是人见真佛故。 融会三乘决显明一乘之妙趣夫圆通之法。 以具德为宗。 缘起理。 实用二门取会。 其二门者。 所谓同别二教也。 别教者。 别于三乘故。 法华经云。 三界外别索大牛之车故也。 同教者。 经云会三归一故。 知同也。 又言同者。 众多别义。 一言通目故言同。 又会义不同多种法门。 随别取一。 义余无别相故言同耳。 所言同者。 三乘同一乘故。 又言同者。 小乘同一乘故。 又言同者。 小乘同三乘故。 前德已述通别二教。 而未见释相。 今以理求。 通之与同义无别趣也。 问所以佛教多用一言通目诸义。 既通目诸义。 于辩才中。 云何得明法义及辞乐说等耶。 答佛教若不通目。 有情众生。 随言取义。 以定根性。 无由以近会其远旨。 所以佛教存通目者。 依其论道及施设道。 以生智灭惑。 显理成果之便巧也。 故华严中信解行等诸位。 以信一言。 成其信位。 位中所含。 即通成解行理事等一切法门。 亦简前后诸位法相不同。 及会普眼境界一乘无碍陀罗尼门。 据斯圣巧。 一言之下。 玄复玄耳。 又华严经文前之五会。 及十明已后。 尽不思议品。 即以一乘别教。 从三乘说。 十地中文。 即用一乘圆教。 从三乘教。 以显一乘别教说。 所以知者。 故文中以悉昙字音。 会成无尽故也。 普贤性起用。 彼一乘别教。 以显一乘文义。 由彼文中是广大说故。 离世间下二会之文。 一乘行法。 以始标终说故。 教义俱一乘也。 又十地以前四会中六决定文。 何故不依十数而说。 答为六决定是本分义。 深体略难解故。 寄三乘之教。 却显一乘玄趣。 令其闻者一往易解也。 经文善巧二文交络二义。 显宗分齐极善妙也。 三乘缘起。 缘聚即有。 缘散则离。 一乘缘起。 缘聚不有。 缘散未离。 此约所对不同故。 成绮互明耳。 又如同体依持。 以明因果。 理性体融。 在因为因。 在果为果。 其性平等。 据缘以说。 在一乘即圆明具德。 处三乘则一相孤门。 在小乘废深论浅。 居凡有则唯事空文。 此即理之妙趣也。 又一乘之法。 对机以明。 别非谓自相而可别。 随机论别。 别别别别别别别别别别。 所以说十者。 欲显无量故。 又一乘同法。 对智以彰同。 若引机以会同。 则同同同同同同同同同同同。 即穷无尽也。 又小乘未穷论道故有诤论。 三乘及同教。 穷其论道故有定论。 别教一乘。 绝其论道故。 无论义经。 法门具满。 无喻可说故。 无譬喻经。 法门圆备。 不可由致而说故。 无因缘经。 此则佛法善施教网极巧然矣。 又佛性论明其通观。 通观灭诸惑。 通证诸理。 通成诸行。 通克诸果。 此约一乘同教言。 若一乘别教说。 即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 穷其法界也。 余并准之。 又梁摄论云。 生死即涅槃无二无此彼故者。 欲明即事备真矣。 又诸三乘经论所明位地。 及差别次第法相门等。 并约信解门中。 作如是说故。 大论云。 随一方化仪也。 若据行法则不如。 是行解亦入解门。 又别教一乘佛。 及普贤愿行等法。 始终皆齐。 无有前后。 仍于诸法义。 随举为首。 余即为伴。 宜可准之。 若随机欲。 或有总知。 谓大学者。 或有别知。 谓小乘学者。 一乘同别教义。 依海印定起。 普眼所知。 三乘教义。 依佛后得法住智说。 闻思修及报生善意识。 并内证梵行胜智。 及真实智所知。 此约别相说。 又一乘法义。 出出世证。 余时见闻及比解行。 三乘法义。 出世得证。 世间比而解行。 一乘法义。 佛及普贤菩萨愿行建立。 有情众生依而住持。 三乘法义。 众生业行建立。 佛菩萨等依而住持。 一乘法义。 临其玄想。 玄想顿得。 若见于佛。 顿见顿见顿见顿见顿见顿见顿见顿见顿见顿见。 称名亦尔。 菩萨亦然。 一乘法义。 成佛共一切众生。 同时同时同时同时同时同时同时同时同时同时同时成佛。 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 皆新新断惑。 亦不住学地。 而成正觉也。 普贤菩萨行愿亦尔。 三乘即不然。 又别教之中。 亦有同别。 由多即一。 是其同也。 为一中多。 即是别也。 同教之中。 亦有同别。 一乘三乘。 同一善巧。 是其同也。 各为据机别。 即是别也。 有情众生所知之境。 则无上来所明诸义。 何以故。 为是遍计故。 前德云。 惟一实之渊旷。 嗟万像之繁杂。 真俗异而体同。 凡圣分而道合者。 此则先人已通斯趣耳。 上来所举。 略开一乘宗序之状相也。 其间三乘法相次第。 明义取解。 法式列名出体。 释得名所以。 辨宽狭明位地。 障治相拟。 通局随义。 分别具缘多少。 问答释疑等。 具如诸章及诸论也。 显华严经部品增减义相传。 龙树菩萨往龙宫中。 见有大本不思议经。 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 四天下微尘数品。 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下本有十万偈三十六品。 支法领从千奠国。 从三万六千偈三十四品来见传此土也。 释璎珞本业网二经显华严经一乘分齐义依主伴二经相显者。 依璎珞本业经。 初会说十世界海。 第二会说十国土海。 第三会说十住。 第四会说十行。 第五会说十回向。 第六会说十地。 第七会说善财入法界。 第八会说璎珞本业经。 第九会说等觉位。 第十会说妙觉位。 成六明门及七见六着等。 别说十无尽戒。 以成位也。 若依梵网经。 释迦佛在第四禅魔醯首罗天王宫。 与无量大梵天王及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 说莲华藏世界卢舍那佛心地法品时。 释迦身放慧光。 照莲华台藏世界。 其中一切世界众生。 相视欢喜。 皆生疑念。 是时释迦。 擎此世界。 大众还至莲华台藏世界百万亿紫金刚光明宫中。 见卢舍那佛坐百万莲华光明座上。 释迦及大众。 敬礼卢舍那足下。 请问成佛因缘。 时庐舍那佛。 即大欢喜。 为于大众。 说成佛因缘。 及明依正两报及成化佛释迦身等。 广在经文。 时卢舍那佛。 广答所化千佛及所化千百亿释迦佛。 说四位法。 一十发趣心。 二十增长。 三十金刚。 四十地以成胜果。 广在经文。 成次第者。 卢舍那佛。 引三世佛说。 百劫修行。 成心地法。 号卢舍那。 成莲华台藏世界海赫赫天光。 师子座上依诸别光成千叶上佛持心地法门。 复转为千百亿释迦。 次第说上心地法门。 并劝修行。 其佛复各举身。 放不思议光。 皆化无量佛。 一时以青黄赤白等华。 供养卢舍那竟。 各从莲华藏世界而没。 没已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 还本世界阎浮提地菩萨树下。 还从体性华光三昧出。 出已方坐金刚千光王座及妙光堂。 说十世界海。 复从座起。 至帝释宫。 说十住法。 复至焰天。 说十行法。 复从座起。 至四天中。 说十回向。 复从座起。 至化乐天。 说十禅定。 复从座起。 至他化天。 说其十地。 复至初禅。 说十金刚。 复至二禅。 说十忍。 复至三禅。 说十愿。 复至四禅摩醯首罗天王宫。 说我本原莲华藏世界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品。 其余千百亿释迦。 亦复如是。 无二无别。 尔时释迦。 从初现莲华藏世界。 东方来入天宫。 说魔受化经已。 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 母名摩耶。 父字白净。 吾名悉达。 七岁出家。 三十成道。 号为释迦。 于寂灭道场金刚华光座。 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次第十住处所说。 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 因为说。 无量世界犹如网孔。 一一世界。 各各不同别异。 无量佛说教门。 亦复如是。 吾今来此世界之中八千返。 为此娑婆世界。 坐金刚座。 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 是中一切大众。 略开心地竟。 复从天王宫下。 至阎浮提菩提树下。 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闇。 说本卢舍那佛心地之中初发心中。 常所诵一戒光明。 金刚宝戒。 是一切佛本原。 一切菩萨本原。 佛性种子。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一切意识色心。 是情是心。 皆入佛性戒中。 当当有因。 当当常住法身。 如是十无尽波罗提木叉等。 具在经文。 上来所录。 璎珞本业经。 广说其位。 行相略说。 梵网经行相广说。 位相略说。 上释迦于第四禅说心地法者。 即是阎浮化释迦也。 又显彼天中别有实报卢舍那身。 乃至次第。 于阎浮提。 七岁出家。 已去说十住处者。 化身复说报身三乘华严十说十住处也。 次第到第四禅地。 后下阎浮。 重说十戒。 据此文相。 璎珞经与梵网经。 并别不同。 重颂十戒处者。 亦各不同。 此约三乘。 卢舍那当彼报身。 所化千佛。 及化千亿释迦。 亦当报身。 下阎浮提。 七岁出家等。 当是化身。 若依华严。 即不如此。 为有十佛不同故。 其卢舍那等。 及化释迦。 并是十佛化用。 应可准知。 今经文云。 于阎浮提八千返。 上下说心地法者。 通彼应化。 二处总笼说。 若依大经。 本初会说十世界海。 及明世界因时分齐义。 第二会说净土海及信解行成就法。 第三会说十住法。 及明法法。 第四会说十行法及十藏法。 第五会说十回向法。 第六会说十地因果德用及普贤性起等法。 第七重会普光说离世间法。 第八会说入法界法。 若依大慈恩寺梵本增第九会。 佛游于树下及普光堂处。 说如来功德境界。 上境界入品。 问何故上来所录并皆差别不同。 答依大经本所显义门相。 即容融理事自在所有教义。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如帝网喻无尽不同。 若诸教网。 主伴相显。 有定相者。 即违大理故。 主伴经差别不同。 如地经说。 六决定义。 是其地体。 返不用十数目之。 十地不同。 是其地相。 翻用十数目之。 以此验求知。 佛慈悲欲令易解。 将不满数目体。 以满数目相。 是佛别意也。 今准璎珞本业梵网二经。 会数具十。 华严经本但有七八不具。 义并准知。 其璎珞本业梵网二经。 是二乘摄。 华严经是一乘摄。 何以故。 十数之义。 含有二门。 一成圆教门。 二不成圆教门。 今将梵网经等。 对大经本。 璎珞等十数。 即是单别。 不具一切圆故。 入三乘摄。 不具十义数。 亦有二种。 一目彼三乘。 令人分解。 二目彼一乘。 就彼下机。 相对以显一乘。 今据相对显发门故。 用不满十数教。 入一乘摄。 余可准知。 证华严经用教分齐义今依七种教。 证华严经文义分齐。 一经。 谓法华经胜鬘经璎珞本业经梵网经入如来境界不思议经等。 二论。 谓十地论摄论瑜伽论杂集论如实论等。 三疏。 四章。 五钞。 六问答。 七杂孔目。 梵本同异义依大慈恩寺华严梵本捡。 有五百四十一纸叶(五十五字为一行。 二十行为一纸叶)。 一纸叶背面二千二百八十字。 十纸计当二万二千八百字。 三十二字为一颂。 一百纸当二十二万八千字。 三十二万为万颂。 五百四十一纸。 计当一百三十二万三千四百八十字。 依三十二字为颂。 计当四万一千九百八十颂余十字。 世间净眼品第一(从如是我闻已下是)如来品第二(从发问已去是)普贤菩萨修行入三摩提品第三(从入净藏定已后是)说入世界海品第四(从说五海已后是)净世界海功德海光明品第五(从立世界已后是)世界轮围庄严海品第六(当知此莲华藏世界海下是)说世界海庄严地品第七(彼大斫迦罗山已下是)观世界性处品第八(彼大地处已下是)观世界处安住音声品第九(此香水海上已下是)毗卢舍那品第十(此云常寂光。 从乃往久远过世界已下是)第一会了。 如来名称品第十一四谛品第十二如来光明炽然觉品第十三菩萨明难品第十四圆净行品第十五贤胜品第十六第二会了。 须弥顶入如来品第十七须弥顶如来作菩萨集说偈品第十八十菩萨说住品第十九梵行品第二十说初发心菩萨功德花聚喻偈品第二十一明法品第二十二第三会了。 苏夜摩富作品第二十三苏夜摩富菩萨集说偈品第二十四说功德花和合十菩萨行品第二十五十无尽藏品第二十六第四会了。 如来升入兜率陀天品第二十七兜率宫菩萨来说偈品第二十八金刚幢回向品第二十九第五会了。 十地品第三十神通品第三十一(十明)忍辱品第三十二(十忍)心王问算教入品第三十三寿量品第三十四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五说佛法不思议品第三十六说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七小种好光明说功德门品第三十八说普贤菩萨行品第三十九说如来性起品第四十第六会了。 出世间品第四十一第七会了。 善财离贪藏品第四十二(从入法界品初已下。 至尔时文殊说此偈已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可乐已前是)弥勒离贪名善财所问品第四十三(从有国土名可乐已后。 至尔时善财得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知识已前是)普贤离贪名竟(在普贤长行后说偈前有此语)说如来功德不思议境界上境界入品第四十四竟(从尔时善财得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已后。 尽说如来功德不思议界上境界入品已前是)第八会了。 又依梵本。 弥勒知识后安其品名道已前文。 是弥勒离贪名善财所问品。 普贤知识后说偈前云普贤离贪名竟。 据此文相。 入法界品前。 文殊游行南方已后经文。 即是教大之中三大义也。 从前文殊至后弥勒。 是因渐成就大。 从后文殊至后普贤。 是因成就大。 由是普法故。 普贤偈文。 是教说修成就大。 由在因中教说佛证故。 此有二义。 一者证修初地已上通其佛地。 是证分齐。 今依教说。 名教说修成就大。 二者观修依地前比位意言无分别观。 今依教说。 名教说修成就大。 此教说修。 通在因成就及因渐成就二大位中。 离过显理用也。 初文殊师利二名功德云比丘三名海云比丘四名善住比丘五名弥伽(此方名多云)良医(祝药者说药也)六名解脱长者七名海幢比丘八名休舍优婆姨(休舍者。 梵音呼舍也。 呼舍者此云静义)九名毗目多罗(此云解脱声)十名婆罗门优婆塞方便命十一弥多罗尼子(此云慈优婆姨)十二名善现比丘十三国名输那道场童子名释天主童子十四城名大体有长者名电住十五有长者名甘露法顶城名师子满十六长者名法宝周罗十七长者名普眼妙香十八有王名满足十九王名大光二十有优婆姨名不动二十一有出家外道名随顺一切众生二十二有优婆塞名胜青莲华香二十三有海师名自在城名胜出二十四城名喜乐长者名无上胜二十五城名迦陵伽婆提(此云声悦)有比丘尼师子奋迅二十六国名险难有女名婆须蜜多(此云天支)二十七城名首婆罗(此云到净)有长者名安住二十八山名光明菩萨名观世音二十九东方菩萨名正趣三十城名婆罗波提(此云门至阴也)天名大天三十一道场神名安住三十二名摩竭提国迦毗罗住处夜天名婆娑婆陀(此云依止不畏。 准梵本应云婆娑婆也多)三十三夜天名甚深妙德离垢光明三十四夜天名喜目观察众生三十五夜天乘道场众中名妙德救护众生三十六夜天名寂静音三十七夜天名妙德守护诸城三十八夜天名开敷树华三十九夜天名愿勇光明守护众生四十天名妙德圆满四十一释迦女名瞿夷四十二名摩耶夫人四十三此世界中忉利天上有天名正念彼天有女四十四即是弥勒四十五后文殊四十六名普贤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四(止)跋锓孔目章后欧阳子日本刀歌曰。 徐福行时书未焚。 逸书百篇。 今尚存。 令严不许传中国。 举世无人识古文。 吁此事也伪乎真乎。 未得其可征者。 不易与之言矣。 但至我大雄氏之教籍。 则寔有不愧所言者而存焉。 近锓孔目章。 印生某者。 令(余)点校。 以偶记之而书为跋。 时元禄辛巳仲秋望后武陵金泽僧云潭瑞挥笔于京师陆沈居 发布时间:2024-05-09 08:06:1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