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华严策林 内容: 华严策林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72华严策林No. 1872华严策林右唐贤首国师述夫华严宗旨。 其义不一。 究其了说。 总明因果二门。 因即普贤行愿。 果即舍那业用。 此诸界为体。 缘起为用。 体用全收。 圆通一际。 语其所以。 不出缘起。 以义回转。 镕达有空。 随智鉴用。 即说多门。 随体湛宗。 即说一义。 若论玄旨。 一多不可。 然以不为了一不多为了多。 恒存常空常有。 大况如此。 粗陈梗概。 今就要义。 略申问答。 但述大意。 余属经文。 庶得道君子。 探其趣焉。 一征普眼二明理事三辨正因四融大小五结成坏六通二界七明隐显八明因果九达色空一征普眼问眼色相依。 应有其事。 根尘和合。 其旨非无。 缘会现时。 云何得不[土*象]境。 云何方名普眼私答曰五缘为因。 称眼为果。 若缘发现。 即以缘名为眼。 若以因没果中。 缘皆号眼。 然则全色为眼。 恒见而无缘。 全眼为色。 恒称见而非我。 非我离于情想。 无缘绝于贪求。 收万象于目前。 全十方于眼际。 是以缘义无尽。 随见见而不究。 物性难见思。 应法法而难准。 十法则眼普义通。 乃见通体久自隐。 隐照之遂重重。 然究十方于眼际。 镜空有而皎明。 收万象以成身。 现理事而通彻。 谨对。 二明理事问缘起事相。 分齐历然。 法界理性。 无有所。 若以存坏一。 体用不巧。 亦通事理。 收为不二。 为祛兹弊。 庶皎玄宗私对。 缘起事相。 必收性而方成。 法界玄宗。 亦依缘而现空。 有有交彻。 体用玄通。 言事即有彻空源。 谈有乃空透有表。 或时双夺。 纤毫之论不具。 或时相成。 广大之谈并见。 现全收事全夺事而为理。 事非别事。 物具理而为事。 何方空随有现理遂事彰。 一际通观。 万物可定者矣。 谨对。 三辨正因问今时修道入行。 必应见佛求法。 从因至果。 函盖相依。 若见三十二相为因。 遂即无相可睹。 若诠一空为因。 后恐理事悬别。 请辨其佛之因。 希闻成佛之果私对。 佛以无生空寂为身。 亦以法界无起为体。 但证此理。 佛随理以现身。 但入无生。 法随智以显相。 相即无相。 色身未足失理。 无则不无。 空门何得为寔。 久离寂默。 三世之所未审。 当已去色声。 六根之所罕接。 然后证心内。 照理成佛。 亦同成静息外缘。 智就法亦同就。 因满即果。 克发心已成正觉之基。 果满即因成。 得道盖自初心之本。 何必全因至果。 恐招所得之基全理事。 将涉有性之论。 谨对。 四融大小问有大有小。 相状历然。 一广一陕。 事物差别。 若以小收大。 或恐大失本形。 若以大收小。 亦恐小伤无质。 宽隘即其不等。 出入何得相容。 遮却蒙云。 皎斯智日私对。 大必收小方得名大。 小必容大乃得小称。 各无自性。 大小所以相容。 并不竟成。 广陕以之齐纳。 是知大是小大。 小是大小。 小无定性。 终自遍于十方。 大非定形。 历劫皎于一世。 则知小时正大芥子纳于须弥。 大时正小。 海水纳于毛孔。 若不各坏性。 出入何得不备。 又以皆存本形。 舒卷自然无碍。 谨对。 五结成坏问成坏之义。 其势虽明。 差别异陈。 复乖其致。 今者成时坏居何所。 坏时成在何方。 若异圣乃不容。 若同凡又不信。 请以珠玉来酬。 祛兹瓦砾私对。 坏即成处坏。 亦坏即成法界。 空而恒有。 存坏即有彻于空坏。 实存即空彰于有表。 然后异亦不异同。 体之自皎明。 迷之自蒙昧。 若以性端结空有二边。 若以智照来通成坏一际。 谨对。 六通二界问众生为迷。 诸佛为悟。 体虽是一。 约用有差。 若以众生通佛。 诸佛合迷。 若以佛通众生。 众生合悟。 冀拂尘镜以显大明。 庶辟玄关。 开为暗室私对曰。 恒以非众生为众生。 亦非诸佛为诸佛。 不碍约存而恒夺。 不妨坏而常成。 随缘具立众生之名。 岂有众生可得。 约体权施法身之号。 宁有诸佛可求。 莫不妄彻真源。 居一相而恒有。 真该妄末。 入五道而常空。 情该则二界难通智说乃一如易说。 然后双非双立互成。 见诸佛于众生身。 观众生于佛体。 七明隐显问隐显之义。 旨趣难原。 依空色以通玄。 约一多而显密。 若显时有隐。 观色即合见空。 若隐时有显。 见寂应常睹动。 请开法藏。 此智珠私对。 此能摄即此云彼。 若收此。 亦此显彼隐。 隐在即是显在。 显时正是隐时。 一坏全摄。 多成此显。 全收彼隐。 法体而恒明。 明亦非显。 佛动而常寂。 寂亦非隐。 隐由显立。 法界开乎缘起中。 显由隐成。 万物镜于一空之上。 然见空即是见色。 了妄即是了真。 讵历八万。 体心之首。 谨对。 八明因果问因果相依。 其犹函盖。 若从因获果。 即果成异于因时。 若即因是果。 众生同于佛地。 不得称为断德。 兹又落常。 幸旨迷方开斯正路私对曰。 因果二位。 同一缘起。 相因成立。 义不孤兴。 因彻果源。 果究因末。 普贤行愿。 方号圆因。 舍那十身。 遂称满果。 然则法无前后。 随了处而因圆。 佛虽断常。 遂悟时而理现。 果果非是得。 因亦不亡。 犹是发心方验。 果究因际。 菩萨已成正觉。 即知因源果位相望。 自招断常之失。 同体一解。 复招体用之识。 自可缘起门中。 许因相即。 法界证处果异预谈。 九达色空问缘起事。 分齐差别。 法界空理。 离于限量。 一通一碍自在之义有乖。 或隐或显。 融会之端莫准。 欲使力齐一味义显同源。 希听德音。 愿开高唱私对。 色揽空成。 如动波之收水。 事含理就。 似金器此随形。 色依空立。 空约色明。 互夺则二义必亡。 互成则两门俱现。 现时即隐。 故观色而常空。 空时即显。 故观空而恒色。 色既非色。 空亦非空。 互有力而互无。 互相成而互夺。 故无生之义遂彰。 由相成。 故缘起之门乃现。 色无自性。 举体全空。 空无自体。 举空全色。 色空无二。 圆通一际。 更使一通一碍。 溥在相而未融。 有隐解在性而方中。 谨对。 华严策林(终)维时明治二十四年卯五月。 南山留学之际。 捡出此书于释迦文院宝库。 偶接悲母四大不顺之急报。 欲直下山看病。 乃祈平愈于三宝奉速写毕。 南都唐招提寺末资五月十七日求律沙门智海(五夏) 发布时间:2024-05-09 08:13:2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