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楞严经奥义 内容: 第六章 其余几卷段落解释一、第五卷原文: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释:昔日有人把楞严经中这两句话重新标点: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之后就开悟了,悟个什么呢?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有了知六尘的知,立这个知为真,就是无明。 这个知是生灭的虚妄法,就是七识心的知,包括知各种定中的境界法尘的知,是意识心的知,知道自己入定了。 如果认为这时心空了,与如来藏的空是一样的,是开悟的境界,那么就错会了,这种错误的认取,正是无明。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有个心没有知见,不知六尘,不见六尘,这个心就是涅槃心,涅槃不生也不灭,祂不对六尘,不起烦恼,没有无明,自性清净。 找到这个心,证得这个自性清净涅槃心,就是开悟。 于是那个人就悟道了,后人给他取名为破楞严。 二、第五卷原文: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释:真性有为空,是指如来藏有为出来的一切法都是空的,因为如来藏不仅有无为性,也有有为性。 如来藏的有为性是指祂出生万法的功能作用,一切法都是如来藏依据相应的缘,而变现和有为出来的,因此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空的,这就叫真性有为空。 真性有为出来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是依据相应的缘而产生出来的,缘生的法就像魔幻师幻化出来的一样虚妄不实。 如来藏就是那个魔幻师,如果没有如来藏就没有幻化的一切法,幻化的法是依如来藏而有,有如来藏这个真体才能幻化出一切万法。 所以法界中是有实体存在的,只是这个实体不是世俗之类的实体,一般众生没有般若智慧就见不到这样的真实体。 原文: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花。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释:无为法就是指如来藏的真如性,也可以代表如来藏的本体。 如来藏是本体,依如来藏还有真实性和如如性,真实性和如如性就称为真如性。 如来藏的无为法性无起无灭,不生不灭,因为如来藏亘古常存,其无为法性也就亘古常存,不起不灭。 真如性是指一种性质,这种性质没有实体,如来藏是实体,依如来藏而有的真如性不是实体。 真如性就是一种无为法性,性质不是实体,因此无为法就不实如幻,真如性也是不实如幻。 真心自性不是有为法,不是后天出生造作的,有为法是各种因缘所产生出来的,既然是后生出来的,就像是幻化的,而真心非缘生,非幻化。 真心自性是无为法,在三界世间中无所作为,不是像七识心那样造作了别一切。 祂不是被生出来法,未来也不会灭。 有起有灭之法,虚妄不实,像空中的花朵一样,幻化出来,又会消失。 这个真心自性,自己不能显示自己,也无法表达自己,只能用我们的文字语言来描述祂的体性,语言文字本身是虚妄法,用这个虚妄法虽然能够描述出真心自性,但描述出来的体性,仍然是虚妄法,不是真心自性本身。 祂本体不会出来显示自己,不像五阴身那样能够站出来显示,这就是我,真心不能。 所以语言和语言所描述表达的真心体性,都是虚妄法,仍然不是真与妄的关系,不能立一真一妄,因此都是妄。 用妄显真证真的法也是妄,加一起就是两个妄。 这种能见与所见、所描述的体性,都没有真实性,都是生灭法,就像芭蕉一样没有真实性,是空的不是实体。 原文: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释:虚妄的语言和语言显现真实心之法,二者都是妄,还不是真与非真的对立关系,同样都是虚妄法。 能见的七识心,和所见的真如相,二者皆依真体如来藏而存在和显现,中间都没有真实性,因此就像芦苇一样,没有实心。 犹非真非真,意思是说众生的阿赖耶识还不是真正的我,还不完全真实,因为心体里还含藏着七识造作的生灭种子,种子还有生灭性,还不是常乐我净的我,也不是完全的常不变异。 直至成佛,无垢识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完完全全的真,不再有种子生灭变异时,就转变成了常乐我净。 《楞严经》以及所有的大乘经典的法义非常深,如果我们只依着文字表面去理解,往往错解经义,与佛意背道而驰。 我们依着字面意思来解释,往往都是错会成分多。 解释时要依着前后文,依着整个经文的意思来理解每句话、每个段落,不要断章取义和断句取义。 如果断章取义或者断句取义,意思往往和佛意相违背。 佛的意思是有一个实体如来藏,如果我们断章取义,就说“不实如空花”。 你就取这么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就认为如来藏是不实如空花,说如来藏如空花不实,就与佛的意思正好完全相反颠倒,那就诽谤了佛与佛法,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每一个人学佛法都要踏踏实实,老老实实,认认真真。 从前到后,前后联系起来来贯通佛法真实义,不要拿一句话一个段落自己强行来解。 错解了还认为自己解的是对的,然后就相信自己的知见和看法;相信了以后,就到处宣扬自己的知见和看法。 如果自己的知见是错误的,就将误导很多人,误导人就有罪,这个罪业会遮障我们,后世不得解脱,就会在生死轮回当中不得出离。 所以我们解释佛法,一定要谨慎又谨慎,慎重又慎重,不要太自信了,以免造成谤佛谤法的罪业。 三、楞严经卷六原文:佛言:云何贼人。 假我衣服。 裨贩如来。 造种种业。 皆言佛法。 却非出家。 具戒比丘。 为小乘道。 由是疑误。 无量众生。 堕无间狱。 释:佛说那些贼人都是怎样做的呢? 他们假借我的名义来裨贩我,非如来所说却说是如来说,是如来所说却说非如来所说,法说非法,非法说法,造作种种的恶业。 这些贼人都说,佛法不是出家人所修的,出家人不能修成佛,佛法不用出家修行,那些受具足戒的出家人都是小乘根基,只能修小乘道,不能成佛。 贼人这样说了以后,就误导了无量众生,让无量众生造作了诽谤出家人的罪业,造作了谤佛的罪业,从而死堕无间地狱。 四、楞严经第十卷五阴妄想原文:汝体先因。 父母想生。 汝心非想。 则不能来。 想中传命。 如我先言。 心想醋味。 口中涎生。 心想登高。 足心酸起。 悬崖不有。 醋物未来。 汝体必非。 虚妄通伦。 口水如何。 因谈醋出。 是故当知。 汝现色身。 名为坚固。 第一妄想。 释:你的色身是最先因为对父母的想而出生的,如果你的心没有想,就不会感召到父母,不会来到父母的欲想中延传你的生命。 在中阴身里,众生因为意根想念投胎、想念有色身,就会遇见父母而投胎。 像我先前说的那样,如果心里想着酸醋味,口里就会有唾液生出来;如果心里想着蹬在高山上,脚心就会有酸涩的感觉生起。 面前本来没有悬崖,酸物也没有出现在面前,你的身体肯定没有和你幻想出来的物体相接触,口水为什么因为谈论酸醋味而流出来? 因此你应当知道,你所出现的色身,叫作坚固的第一种妄想。 这是说色阴是坚固的妄想。 原文:即此所说。 临高想心。 能令汝形。 真受酸涩。 由因受生。 能动色体。 汝今现前。 顺益违损。 二现驱驰。 名为虚明。 第二妄想。 释:刚才所说的想象自己站在悬崖边上的虚妄想心,能让你的脚心产生真实的酸涩的感觉,由于内心感受的产生,就能促使色身发生变化。 比如刚才所说的两种现象的产生,让你的心觉得酸物和悬崖就在面前,从而身体出现变化。 你现在遇到增益身体的顺境而出现的舒适感觉,以及遇到违逆损害身体的逆缘出现的痛苦感受,这两种现象叫作虚明第二妄想。 这是说受阴是虚明妄想,也是妄想的产物,所以并不真实。 执著受阴,就有生死轮回苦,不得解脱烦恼。 所有的受觉,都是虚明妄想,根本没有实,自己骗自己而已。 能知道自己骗自己,就是觉悟的前奏;知道自己如何骗了自己,知道怎样不再自我欺骗,就觉悟了;从此不再自我欺骗,就解脱了。 所有人都围绕着觉受而活,就是活个感觉。 感觉是个什么? 多少人明明很苦,可是自我感觉良好? 多少人为了觉受不惜造作恶业,再受恶业苦受? 都是无明愚痴烦恼所致。 愚痴带给自己多少苦受,究竟谁能有所觉悟? 什么叫作自我感觉良好? 就是内心有个我,满足于那个我,只要能把那个我显摆出来,心里就满足了高兴了顺畅了。 遇到逆缘,就会压抑起嗔发怒抱怨。 为什么会这样? 心里有个我被触逆了,就感觉不痛快郁闷苦恼,这就是众生的我相。 原文:由汝念虑。 使汝色身。 身非念伦。 汝身何因。 随念所使。 种种取像。 心生形取。 与念相应。 寤即想心。 寐为诸梦。 则汝想念。 摇动妄情,名为融通。 第三妄想。 释:由于你的思虑,能驱使你的色身。 身体与你的心念不是同类,可是你的身体为什么会被你的念想所驱使呢? 内心里对境界的种种取像,心里就出现了影像的形状,与心里想念一致。 醒着的时候是心里的念想,睡着的时候就是各种梦境。 那么你的念想摇动着自己虚妄的情绪,叫作融通第三妄想。 这是说想阴是融通妄想。 想阴的融通妄想,是谁与谁融通呢? 由于妄想出某些境界,身体随着妄想而发生了变化,身体并没有没有接触到真实的境界,只是心里想念身体就出现变化。 说明身体是随着心想而动的,是受心念指挥的。 这样的身动是多么虚妄不可理喻,是谁在这样指挥控制着身体? 是想阴,想阴主要指意识的想,而意识的想一是由意根支配决定,二是能支配影响意根。 识心想起伤心事,眼睛为什么会流泪呢? 想起让自己生气的事,手为什么会握拳、心脏会突突的跳呢? 心情郁闷,身体为什么会得病呢? 心情愉快,身体为什么病好了呢? 身体和识心是相通的,能互相融合在一起,心念决定身体的动转,心念能驱使身体。 所以好的心念积极乐观向上的心念,能让色身健康,反之邪恶的心念悲观消极的心念,能让色身出现劳疾。 中医大夫看见病人身体的病,就会知道这个人的内心思想和情绪,为了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就会开导病人的思想,从心理着手治疗身体的疾病。 这些都属于融通妄想,非常的虚妄不实,都是胡思乱想,没有什么实事。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原文:化理不住。 运运密移。 甲长发生。 气销容皱。 日夜相代。 曾无觉悟。 阿难。 此若非汝。 云何体迁。 如必是真。 汝何无觉。 则汝诸行。 念念不停。 名为幽隐。 第四妄想。 释:身体的变化从来没有停止过,刹那刹那都在秘密的运动变迁着。 比如指甲变长,头发生发,血气销弱,容貌变皱,身体各项机能日夜都在更新换代,自己却从来没有觉知。 阿难,这些行阴如果不是你,你的身体为什么发生变化? 如果这些行阴就是真实的你,你为什么没有觉悟没有发现呢? 所以说你的所有念念不停留的行阴,叫作幽隐第四妄想。 这是说行阴是幽隐秘密的不容易察觉的妄想。 幽是幽暗秘密的意思,隐是隐藏的意思,都是指不易被人觉察的色身生灭变异的现象。 这些现象不是主观识心能够控制得了的,是由于业力的关系,身体随时间的流动而出现的种种变化。 如果业力消失,就会长生不老,永远年轻,譬如极乐世界的众生和欲界色界天人。 幽隐妄想也是妄想,不容易感觉到的行阴也是妄想的产物,念念迁流不住,前念生后念灭,犹如微细的波浪,暗暗流动,生老病死曾不间断。 若灭妄想,行阴不生,涅槃寂静,常乐我净。 原文:又汝精明。 湛不摇处。 名恒常者。 于身不出。 见闻觉知。 若实精真。 不容习妄。 何因汝等。 曾于昔年。 睹一奇物。 经历年岁。 忆妄俱无。 于后忽然。 覆睹前异。 记忆宛然。 曾不遗失。 释:再说你的识精元明,好像是清净不动摇的,名为恒常不变的识心,在身体当中不过是见闻觉知的功能作用而已。 如果这些作用是精明真实的,与虚妄的习气应该是不相容的,可是为什么你们曾经在往昔的时候,看见一个稀奇的东西,经历很多年之后,再也回忆不出来想不起来了呢? 却在不知什么时候忽然看见了从前所见的那个东西,于是又想起来是曾经见过的,记忆又出现了,并没有失忆。 佛说精明好像不动摇的心如果是真正的那个真实不变异的真心的话,那么这个心应该不容受那些妄习,可是这样的心是容受妄习的,因此不是真心。 比如说打坐修定,修到一点妄想也没有的时候,心里清清明明的,突然间就想起了一件事,意识心突然间回忆起好多年前的事,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这之前意识心表面好像是不动了,其实那里面种子还在翻腾着,意识心感觉不到种子在翻腾,等翻腾到一定程度,这个种子现行出来,意识想起一件事,于是就出定了。 这个时候的清清明明的心并不是精真,因为还容受虚妄法,妄习一直在里面潜藏着、潜伏着,种子一直在运行着,我们感受不到,所以说这个湛不摇处是短暂的意识心的清明境界,不是精真。 佛举例说明处于清明状态的意识心不是真心,因为这个心还有对于世俗法的记忆性,有人曾经看见一个稀奇的东西,经历了好多年,都记不起来了,等到偶然间再看见这个东西时,就想起来在某年某月某时某地见过这个东西,对当时的情景还记忆宛然,这个印象一点也没有遗失。 原文:则此精了。 湛不摇中。 念念受熏。 有何筹算。 释:那么这个识精了知性,在澄清不动摇中,念念都在受熏,哪有自己的独立、坚固的不动性。 在念念受熏当中,识精并没有计划、想念、思惟、筹算什么,表面上并没有什么主观性的活动。 这个精明心在这么多年内,都没有攀缘这个稀奇的东西,可是为什么见了它又想起来了呢? 实际上精明心念念都在受熏着,当年看见这个奇物的种子一直在八识田里翻腾着,一直在熏染着意识心,意识心暂时是不想。 可是突然间某年某时某地又看见奇物,就突然想起了它。 为什么能想起来这东西呢? 是因为八识田里有看见那个东西的种子,一直在熏染着识心,再遇见就想起来了。 平时意识心表面好像没有念着,可是佛说,其实念念都在受熏,其中并没有筹算什么,没有考虑过这件事情,没有思维,没有惦念,心里并没有念念想这件奇物,可是种子现前,业缘现前了,记忆力就现起了,精明心就想起来这是自己某年看见的那个奇物。 原文:阿难当知。 此湛非真。 如急流水。 望如恬静。 流急不见。 非是无流。 释:佛说:阿难你应当知道,这种表面的清净和澄清的状态并不是真实的,就像湍急的流水,看起来好像是很恬静,其实是流的极快,所以才看不出是流动的,并不是不流动。 这个湛不摇动,心里没有念想的意识心,表现平平静静的,没有打妄想,没有回忆,不惦念某事某物某人的这个意识心,并不是不动的那个真心。 就像流淌着非常湍急的流水一样,因为流得太快了,视觉跟不上,就看不见它表面的流动,看着就好像非常的平静,其实流得太快才显得平静,如果它流得缓慢一些,就发现流水的动相了。 佛说这个时候的意识心就是如此,不是没有流动,而是一直在念念受熏,还是有念的,但是这个念流动得太快了,心里昏暗没有觉知,被蒙蔽了,就好像感觉没有动。 某一个东西如果它动得太快了,就发现不了它的动相,比如摇一个火把摇得太快了,形成了一个好像静止的火圈,看不见摇动的火把,我们就不知道火圈就是一个一直在动的火把,就一直只看那个火圈,也看不到火把的动,但是这个火把一旦摇慢了,就发现是火把不是火圈。 原来一直以为是火圈,火把动得越来越慢,最后才发现火圈是由火把快速摇动形成的假相。 原文:若非想元。 宁受妄习。 非汝六根。 互用开合。 此之妄想。 无时得灭。 故汝现在。 见闻觉知。 中串习几。 则湛了内。 罔象虚无。 第五颠倒。 微细精想。 释:识精如果不是你想蕴的根,怎么能受熏那些虚妄的习气呢? 没有修到六根互通互动互用的时候,自心妄想没有一刻能灭掉。 除非众生修到六根互通互用的时候,识阴的妄想才能灭掉,否则妄想就一直存在着没有灭时。 所以你现在的见闻觉知,都在受着妄习的熏染,中间串入了很多虚妄的习气,那么看似不动的,能了知内尘的,像古代传说中的水怪一样虚无的识蕴,就是第五颠倒的微细识精之想。 虽然表面虚灵而清净,没有妄念和妄想,但是仍然属于第五颠倒微细精想,这是说识蕴是颠倒的微细精想。 五、色阴是坚固妄想的产物由于意根坚固的妄想,认为色阴就是我,是真实不可分的,真实不可毁的,于是色阴就会严重的遮障封闭了自己的心,心的功能就严重的受到了拘碍,不能突破拘碍,功能受阻。 我们把什么当作自己,当作真实,这个什么就成为我们的累赘,拖累我们不能解脱,不能出现大神通,不能对一切法圆融无碍。 实际上由于无明,由于烦恼,自己遮障着自己。 明明可以是佛,可以有无量的神通道力,没有任何局限,可是却处处不能通达,处处是障缘。 那么多人整天烦恼重重,是非不断,我对你错的互相争夺财色名食睡,互相争夺权利地位名利,互相嫉妒嗔恨,真是愚痴极了。 都是在处处给自己设置障碍,最终苦恼的还是自己。 众生由于烦恼深重,只要到了一起,只要三人以上,必有是非纠纷,必有互相争夺嫉妒的现象,或明里或暗里互相较劲,突显自己压倒对方。 一个团体中总会有一部分挤压另一部分人,分裂以后,剩下的一部分,再互相争夺嫉妒排挤,又剩下少量一部分,再接着纷争不断,直到剩下一个人才能安静一些。 所以我最怕人群,最怕烦恼深重的人,最怕是非多心不清净的人,最怕喜欢挑拨是非的人,最怕嗔恨心重嫉妒心重的人,也最怕愚痴是非不分的人。 可是这样的人到处都是,躲都躲不开,这就是娑婆世界的众生相。 楞严经章章节节处处都指示我们明心见性,去妄见真,消除烦恼无明业障,句句珠玑,段段是黄金珍宝,是得道成佛的无上法宝。 为了摆脱无明烦恼,解脱身心,不管楞严经有多难懂,我们都必须要修学,有楞严经在,佛法就不会灭,有楞严咒在,佛法也不会灭。 六、楞严经里讲想阴虚妄的时候,想象自己站在悬崖边上,足心就会感到酸涩。 想酸梅的时候,口里就流口水,这一切都是妄想,被境界所骗了。 众生把接触的六尘境界,都当作是自己的,结果被六尘境界所拘碍住了,不得自由。 无始劫以来,我们都是自己忽悠自己,自己欺骗自己,结果却很凄惨。 众生无始劫以来把色身当作我,结果色身拘碍不得自由,苦恼无边,都是妄想作祟,虚生浪死。 世尊在楞严经第十卷这一段里全部都在讲五受阴的虚妄性,这些虚妄性有五种:由自己及父母的妄想感应和合所生之身,为坚固第一妄想;由妄想产生的苦乐与顺益违损感受显现,为虚明第二妄想;由妄想着相取形的念虑激荡的心理情绪,为融通第三妄想;由妄想诸行相续导致的持续性生理变化,甲长发生、气销容皱,为幽隐第四妄想;由妄想熏覆构成的隐藏性精明心识串习,见闻觉知等机能,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第一种妄想,叫作坚固妄想,佛说色受阴,这个色阴是第一坚固妄想所形成的,佛说色受阴是妄想形成的,不是真心,不是精真。 第二种妄想,叫作虚明妄想,虚明妄想佛说这个是众生的受受阴,都是妄想,都是虚妄的。 第三种妄想,叫作融通妄想,融通妄想是众生的想受阴,也都是虚妄的。 第四种妄想,叫作幽隐妄想,这是指众生的行受阴,色阴和识阴非常微细的运行状态,都属于行阴。 第五种妄想,叫作颠倒微细精想,识受阴就是第五颠倒微细精想,微细精想就是佛在说的识阴。 七、楞严经五十阴魔境界原文:阿难当知。 汝坐道场。 销落诸念。 其念若尽,则诸离念。 一切精明。 动静不移。 忆忘如一。 当住此处。 入三摩提。 如明目人。 处大幽暗。 精性妙净。 心未发光。 此则名为。 色阴区宇。 若目明朗。 十方洞开。 无复幽黯。 名色阴尽。 是人则能。 超越劫浊。 观其所由,坚固妄想。 以为其本。 释:佛说:阿难你应当知道,你坐在道场当中,把一切的思想念头都消除了,念头如果灭尽了,没有任何念头的识心,对于周围的一切法却很明了,不管是动还是静都不会动摇,不管是记忆还是遗忘都是一样,没有念头。 住在这样的境界就会入到三摩地中,就像眼睛明亮的人能看清一切境界,却处于非常黑暗的环境里,识精非常精明清净,心却见不到如何光明。 这叫作色阴区宇,被色阴所遮挡着,不见物色,不能突破色阴,如果能突破,黑暗就不会成为见色的遮障了。 如果眼目开明,朗照一切,十方世界就会洞然明朗,再也没有幽暗,一切色法都会显现在眼前,这叫作色阴灭尽,没有遮障了,这个人就能超越劫浊。 观察处于色阴区宇之内的人,为什么不能突破色阴能被黑暗遮止,就是因为有坚固的妄想,妄想色阴为真实不可坏的法,坚固的执著不舍。 原文:阿难。 当在此中。 精研妙明。 四大不织。 少选之间。 身能出碍。 此名精明。 流溢前境。 斯但功用。 暂得如是。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释:阿难,你应当在这种境界当中,再精细的参研,微妙的四大不再互相密切联结不可分,四大松散之后一瞬间,身体就能冲破阻碍,不被四大所局限。 这种情况是识精流注到境界上产生出来的,这是暂时的识心功用,并非证得了什么圣人的境界。 没有证得圣果,不把生灭的识精当作圣心,这样的情况介绍好境界;如果认为自己证得了圣果成为了圣人,把识精当作不生灭的圣心,就会受到众多的魔扰。 阅读佛经要前后文对照连贯的看,不能截取某一段落某几行字,就执取其中的意思,这样容易断章取义,误解佛法。 这段既然是在讲五十阴魔的内容,就是指修定当中的各种虚妄境界相,非真实境界,不应该把里面的修定境界执为真实而究竟,对这种境界不要生起执著心,免得入于魔境,不能自拔。 这里描述的都是禅定境界,而禅定境界就是意识心的境界,不是真心的境界,因此也就不是明心开悟的境界。 这段都是描述打坐即将冲破色阴区宇的禅定境界,五阴意识心还在色阴里,没有超出色阴和受阴的局限。 因此佛说,不能把这种境界,当作圣证的圣境界,所以这不是开悟境界,应该再接续往下修行,不要执著此境界为真实,如果执著就要入魔。 这是整个段落的大致意思,并没有涉及到明心开悟,外道也都能修到这种境界,不足为奇。 修定显现出来的境界是意识心的妄想境界,是暂时而有的禅定境界,不管意识心多么清净,尽管没有念头,没有妄想,仍然是禅定当中的意识心,外道都能修到这种境界。 因此佛再三叮咛,不要作圣解,这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不要执著为明心开悟的成圣境界,否则就要着魔。 佛经的语言稍微晦涩一些,比较难懂,因此误会都是难免的,所以大家不要轻易的认为自己所理解的一定是正确的,那都不一定。 为什么学佛修行禅定容易着魔呢? 因为执著某种境界为圣,取着某种境界为真实,有执念就会容易入魔,心要发狂。 佛陀说过,凡所有境界都是虚妄。 所有的境界都是意识心的境界,真心没有境界,寂静极寂静,祂不管你打坐不打坐,不管你清静不清静,不管你有念与无念,什么都不管,无论怎样祂都依然故我,这是多么清净的一颗心。 很多人都把修定的境界当作开悟,还有的人认为开悟必须是把所有的识心都灭掉,连意根也灭掉不起作用,才是真正的开悟境界。 我们想想这有什么过失? 这样的开悟,是谁开悟? 悟了什么? 在这个境界里没有人,没有五阴七识,只剩下如来藏,显然是阿罗汉的涅槃境界,与开悟没有关系。 况且一个凡夫不可能通过修定直接就能把意根灭掉,证得俱解脱大阿罗汉,马上就入到无余涅槃里,即使灭掉五识也是极其困难的,意识更难灭掉了,更何况要灭掉意根。 有人总是执著根尘脱落是开悟境界,可是根尘脱落时,没有根,也没有尘,根尘不到一起,那当然也就没有六识心了,如果这就是开悟,那么是谁开悟呢? 把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境界,当作开悟,可是这时到底是悟个什么呢? 这种境界与如来藏的关系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没法证明是开悟境界了。 大家错解误会佛法,究其原因,根本问题还是虚妄法和真实法没有分清楚,没有搞明白,福德智慧还不足,还有烦恼业障严重的遮止,障碍福德和智慧的增长,所以真妄法还不能真正的领会贯通。 真心和妄心各有其不同的体性,比如说,觉有真心的觉和妄心的觉;平等有真心的平等和妄心的平等;清净有真心的清净和妄心的清净;离相有真心的离相和妄心的离相;有为有真心的有为和妄心的有为;无为有真心的无为和妄心的无为,等等很多。 总而言之,大家学法,都是很难分清真和妄,常常混淆不清,往往误会很多,这是因为菩萨六度条件还不具足,具足以后就有智慧分辨出真妄二者的体性,悟道就快了。 八、问:万法是如来藏根据各种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各种缘,就算如来藏本有万法的种子也不能产生万法了吗? 意触法三缘和合而生意识,那么在这里可以改成如来藏借助因缘而生万法了? 答: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是如来藏借助于因缘用七大种子和业种出生一切法。 如果没有缘,就不会生法,如果没有因,只有造作的业种子,还是不能生法。 虽然如来藏里本有七大种子,如果没有意识心出生的缘,就没有意识心,所以意识心在五种情况下能灭,或者是不出生。 如果意根对五蕴世间的执著性灭了,六识都会灭去不出生,甚至连意根自己也可以灭掉,阿罗汉就灭了意根入到无余涅槃中。 虽然如来藏里还有种子,却什么法也不能出生,因为意根不攀缘三界法了。 补充说明这本讲解楞严经的书,是根据众多弟子祈请回复而汇集起来的段落释义,不是按照全文由前至后系统全面的讲解。 因为每个弟子请教的内容不同,因而汇集起来显得不够系统化,只是为了让喜爱楞严经的大众在修行上,能早日有个依止和借鉴,故先以节选形式汇集成书。 目前只汇集一本,以后待有时间,修行再增进之后,将系统全面的讲解楞严经,把未尽之处补充修订完善,望大众耐心等待。 发布时间:2024-05-09 08:24:0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