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内容: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74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No. 1874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上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三宝章流转章三宝章三宝义略作八门。 一明建立。 二释得名。 三出体性。 四显融摄。 五明种类。 六拣所归。 七辨业用八明次第。 初明立意者有七种。 一为翻邪故。 即翻外道尊师。 谓自在天等。 故立佛宝。 二为翻外道邪论等。 故立法宝。 三为翻外道邪众等。 故立僧宝。 故涅槃经云。 归依于佛者。 是真优婆塞。 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天神。 归依于法者。 则离于杀害终不更归依外道诸典籍。 归依于僧者。 不求诸外道等。 二为除病。 谓须良医并药及看病人。 故诸病悉愈。 三宝亦尔故不增减。 三为出怖。 如经云。 若得一跳即譬一归。 若得三跳即譬三归。 是故三宝慈悲救众生生死苦。 是故三跳得出怖也。 四为生缘念故。 为令众生念佛求一切智。 故立佛宝。 为令念法求证真如。 故立法宝。 为令念僧求入圣众数。 故立僧宝。 故杂心论云。 为开众生佛法僧念故说三宝也。 五约三义故立三宝。 一调御师。 二调御师法。 三调御师弟子。 故宝性论云。 问曰。 依何等义故立三宝。 答曰。 偈言依调御师所证弟子故也。 六约三乘人故立三宝。 为大乘人取佛菩提诸菩萨。 故立佛宝。 以此人求作佛故。 为缘觉人自然知法故立法宝。 以此人但求证深因缘法。 不求佛僧故为声闻人立僧宝。 以此人但求依僧求解脱故。 不求余也。 七约三根故立三宝。 为信供养诸佛如来福田人。 故立佛宝。 为信供养第一妙法福田人。 故立法宝。 为信供养第一圣众福田人。 故立僧宝。 此上三门并如宝性论说。 故彼偈云。 为三乘信三供养等。 是故说三宝。 第二释名者。 于中有二。 先释总名。 三是数宝是喻义从数义立名。 即带数释也。 又宝是可贵义。 依宝性论宝有六义。 一希有义。 如世珍宝以难得故。 无善根众生经百千劫不能得故。 二无垢义。 如世珍宝清净无垢。 三宝亦尔。 以离一切有漏法故。 三势力义。 如世珠宝置浊水中。 令水澄净。 三宝亦尔。 以具六通等功德故。 令众生澄惑业苦三浊。 成净信智等故。 四庄严义。 如世珍宝能雨宝庄严众生。 三宝亦尔。 庄严行者出世行故。 五最上义。 如世珍宝。 于诸物中最为微妙。 三宝亦尔过世间故。 六不变义。 如世珍宝以体真故。 不可改易。 三宝亦尔。 以得无流法故。 世间八法所不能动故也。 彼论偈云。 真宝世希有。 明净及势力。 能庄严世间。 最上不变等也。 后别名者。 佛陀此云。 觉者。 觉有二种。 一是觉悟义。 谓理智照真故。 二是觉察义。 谓量智鉴俗故。 又觉察烦恼贼故。 从无明睡觉故。 自觉觉他觉行穷满故也者是假人。 即有觉之者名为觉者。 有财释也。 达摩此云法。 法有三义。 一自体名法。 如说诸法离他性。 各自住己性。 即离分别也。 二对意名法。 如法处法界等。 三轨则名法。 法有轨范开生物解故也。 此中正取后一。 兼明前二也。 僧伽此云和合众。 此有二义。 一理和。 谓见谛理时。 心虽各异所证理同故。 二事和。 谓四人已上人虽各别同秉成一羯磨事。 故名事和。 是则佛是觉照义。 僧是和合义。 法是轨范义。 皆从义用立名也。 又智论云。 僧伽秦言众多。 比丘共一处和合。 是名僧伽。 第三出体者。 三宝有三。 一同相。 二别相。 三住持。 初中有三义。 一约事就义门。 即佛体上觉照义边名为佛宝。 则彼佛德。 轨则义边名为法宝。 违诤过尽名为僧宝。 三义虽别然佛德不殊。 故云同相。 此即以佛无漏功德为体。 此义通诸乘但浅深异耳。 唯除人天。 以彼不了故。 二约会事从理门。 即三宝相虽别。 然同以真空妙理为性。 故云同也。 涅槃经云。 若能观三宝常住同真谛。 我性佛性无别。 此即以真空为体。 此义通诸教唯除凡小也。 三约理义融显门。 心性真如中离念本觉名佛宝。 即此中有恒沙性功德可轨用。 故名法宝。 即此恒沙德冥和不二名僧宝。 故经云。 于佛性中即有法僧也。 又净名经云。 佛即是法法即是众。 是三宝无为相与虚空等为同相。 是故若就觉义而论。 并称为佛。 轨则而言无非是法。 冥符和合莫不皆僧义。 说有三不可为一。 然无别体岂为异也。 故云同相。 此义通诸教。 唯除小乘及始教。 同体门竟。 第二别相中。 先明佛宝。 若约世间人天所得。 以有漏五蕴为体。 以同世间示黑象脚身。 及树神身等。 若小乘中毗昙等宗有二佛。 一生身。 谓父母生相好之形。 是报无记非可重。 故不入佛宝。 二法身。 以五分功德为法身。 此中唯取无漏功德。 谓道后尽智无生智等。 五蕴实法为佛宝体。 以有漏功德非可重。 故不入佛宝。 或有漏及报相从名佛于理无伤。 又此宗中。 于彼实法上假施人名。 无别假人如贫名富等。 若成实等宗五蕴功德等。 属法宝摄。 别说假人为佛宝体。 以有假名行人为师匠益要在假中故也。 若三乘中三身佛。 或以五聚法中一分为体。 谓无为中真如择灭等为法身。 色处为化身。 以心无化义故。 以无漏清净八识心王。 二十一心所。 及不相应行中小分。 并色法界所成假者等相。 从总为受用体。 此如瑜伽等说。 此约始教之初说。 亦是回心声闻教也。 或以真如为法身。 大定智悉为应身。 色形为化身。 如梁摄论说。 或约五法摄大觉地。 谓以清净法界为法身。 镜智及平等智为受用身。 作事智为化身。 妙观智通二身。 此如佛地论说。 此等约始教之终说。 义当为直进人说。 或唯以大智为三身体。 如摄论以无垢无挂碍智为法身。 以后得智为受用身。 后得智之差别为变化身。 或唯以真如为三身体。 如起信论中。 真如三大内。 以体相二大为法身。 用大为二身。 此等约终教说。 此中化身亦有化心。 如大迦叶观如来心知向阿难如是等。 又涅槃经云。 如来所化无量形类。 各令有心故知有心。 但前教生故顺小说。 或唯一实性离言绝虑为佛宝。 亦不分三二等。 此约顿教说。 若依一乘。 二种十佛既通三世间。 即知用一切理事人法等。 总为佛宝体。 仍皆就觉义说。 若约所依以海印三昧为体。 亦即摄前诸教所明。 并在其中。 以具同别二门故。 余可准知。 法宝体者。 小乘中理故行果。 一以四谛十六行等为理法体。 二小乘三藏教等。 音声名句文。 声处法处二法。 为教法体。 三以菩萨无漏五蕴。 即见道八忍八智断非想结。 九无间八解脱合三十三心。 在家四果及辟支无漏五蕴等。 虽有理和无事和。 并是向道法宝摄。 此依毗昙宗。 若依成实等。 三乘无漏在家出家。 总属助道法宝。 但以假人为佛僧故。 彼论云。 信佛有一切智名信佛。 信此真智名信法故得知也。 四以佛及二乘所得涅槃。 为果法宝。 以相好身及等智等。 有助成无漏智故。 相从亦入佛僧摄。 涅槃非助彼故是法宝故也。 问涅槃是灭谛。 助道是道谛。 教法属苦集是则一理法宝已具摄尽。 何假后三邪。 答依毗昙宗有二门。 一坏缘者。 不分三宝境界差别。 若于此门中理实收尽。 二不坏缘者。 建立三宝等差别。 是故就此事中最胜义故。 立后三法理亦无违。 此义云何。 如道有二种。 一事道。 谓戒定等。 二理道。 谓道如迹乘。 此四冥通是前道谛。 戒等约事属前助道。 以理事异故。 通别异故分二也。 灭亦二种。 一事灭。 以离惑业品数上下令灭。 有优劣故是事灭。 属彼果法。 二理灭。 谓尽止妙出。 此四冥通是前灭谛。 亦理事异故分二也。 苦无我等是所诠理。 教是能诠就胜分二也。 问佛僧俱是人。 何不但立人法二宝。 答因果异故分二也。 问若尔法中亦有因果。 何不立四宝。 答人用强胜能秉持法。 是故分二。 法不自弘用劣。 故合为一宝也。 若三乘中。 或内以四谛十六行。 及三无性等理。 为理法宝。 二以三藏十二分教假实二法识所变等。 为教法体。 三以诸道品六度等为行法体。 四以涅槃菩提等为果法体。 仍此四法皆即空无分别如般若经说。 当知。 此约始教说也。 或以真如体相为理法。 从真所流为教法。 从真内薰及依净教。 所起诸行为行法。 此行契真证理究竟为果法。 是故四义回转唯一真如也。 此如起信等说。 问此中果法与佛行法与僧各何别邪。 答约如来所成义边。 总属佛宝。 约诸菩萨施学义边。 总属法宝。 行中约上地所得义边为僧宝。 下地所学义边为法宝。 义理差别约法体不殊也。 当知此就终教说。 或以离言真法为法宝。 如此经云云。 当知此约顿教显耳。 若依一乘。 约有十法。 谓理事教义因果人法解行。 皆就轨范义说。 具足主伴无尽因陀罗网等。 如此经说此据别教言。 若摄方便。 前诸教法并在其中。 余可准知。 僧宝体者。 小乘中若依毗昙宗。 僧有二种。 一应供僧。 上尽诸佛下极至于凡夫沙弥通是僧。 是故檀越僧次请一不拣上下。 悉得供僧之福。 二三归僧。 唯取声闻人中四果四向以为僧。 以凡僧无圣德不可归。 故不取也。 缘觉出世无和合众不成僧。 菩萨单一不成僧。 佛是佛宝亦非僧。 又声闻中。 唯无漏宝功德为僧宝体。 有漏非可重故非宝也。 又依彼宗僧又有二。 一第一义僧。 谓出家四果圣人。 二等僧。 谓凡夫僧。 圣中有三。 一生身。 即报五阴。 二等智。 有漏戒定等。 即方便善五阴。 三无漏五阴。 前二相从名僧非正宝体。 后一为正也。 若成实以无漏假人为僧体。 仍有四句。 谓有僧德无僧威仪等准之。 若三乘内菩萨。 以三贤已去乃至等觉所有漏无漏功德。 及色心等五蕴假者。 为菩萨僧体。 独觉及声闻人。 入资粮位已去。 乃至罗汉所成漏无漏功德。 五蕴假者总为僧宝体。 又此三乘人。 唯取出家同僧法者以为僧宝。 以诸在家声闻菩萨。 及犀角辟支等。 皆入法宝故。 大智论散花品云。 以花散诸菩萨名供养法。 以花散诸比丘名供养僧。 当知此约始教之初说。 或分胜显劣以明大小。 如涅槃经云。 僧名和合。 和合有二。 一者世和合。 二者第一义。 和合。 世和合者。 名声闻僧。 第一义和合者。 名菩萨僧。 当知此约始教之终说。 或说二乘入大乘者是僧宝不尔。 即非由唯以菩萨为真僧宝故。 宝性论云。 菩萨为究竟僧也。 当知此约终教说。 或离相离分别。 如论云。 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等。 此约顿教寄言显耳。 或唯取菩萨随一皆遍六位。 尽三世间无尽法界。 具足主伴为僧宝体。 此约一乘别教说。 若摄方便。 如前诸教并在此中。 上来别相竟。 第三住持三宝者。 小乘以塑画等色法为佛宝体。 但表示一释迦佛。 以无他方佛故。 经法纸墨及塑像。 皆以色法为体。 出家凡僧以有漏五蕴为体。 四人已上僧。 以众同分不相应法为体。 问如形像致敬损坏。 于何处得罪福。 答立像拟表真容故。 于真边得故。 成实云随是何塔若能为损。 皆望主故得罪。 福亦如是。 此明若是佛塔以佛为表主。 余人亦尔。 问若尔杀凡僧应圣边得罪。 答塔像无心命。 从其表主。 僧即不尔各有心命故。 从凡圣自位得罪。 若依律中。 损经等望财主得罪也。 若三乘中佛法及僧像。 同以色法为体。 法中亦兼有名句等。 凡僧以五蕴为体。 若一乘中并是大法界中。 约机缘起所成净用故。 亦远取本法为体。 余义准之。 上来总明出体竟。 第四融摄门者有二重。 一约三种。 二约三宝。 初中有三。 一约同相。 于中即有别相住持。 此有二义。 一以彼二种皆悉缘成无自性故。 不异真空。 是故俱在同相中摄。 问若彼摄在同相中时。 为有彼二为无彼二。 如其有者云何如同。 以有差别非同相故。 如其无者云何说摄。 以无彼二无所摄故。 答但以彼二本来自性空。 非坏彼二方得为空。 是故经云。 色即是空非色灭空。 又经云。 非以空色故名色空。 但以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是故当知摄别归同而不坏别也。 约始教说。 二以真如体相二大为内熏因。 及彼用大为外熏缘令生始觉。 于此始觉分得为僧。 满足为佛。 此中妙轨及用中之教。 以为法宝。 是故别相三宝。 皆从同起不异同也。 此如起信论说。 又彼论云。 本觉随染生二种相。 与彼本觉不相舍离。 一智净相。 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 此明僧宝也。 满足方便破和合识相。 灭相续心相。 显现法身智纯净故。 此明佛宝中法身。 及自受用身也。 二不思议业相者。 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 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 随众生根自然相应。 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此明他受用身。 及变化身。 并所流教及住持幢相等。 亦在此中。 又彼论云。 本觉者。 谓心体离念。 离念相者。 等虚空界无所不遍。 法界一相。 此中既以本觉随缘作此别相。 还不离彼本故归于同相也。 又梁论云。 无不从此法身流。 无不还证此法身。 此中从彼流故成法僧也。 还证彼故为佛宝也。 是即不破别而恒同。 不乖同而恒别。 其犹摄波唯水而不废动。 摄水唯波而不坏湿。 举体全收二义不失。 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思之可见。 以此教理。 是故同中具于别也。 又彼住持之相。 即是真中用大中摄。 以依泥等所表真相。 及纸墨等所显教相。 并是最净法界之流。 剃发袈裟是出世相。 亦从彼流非世法故。 是故经中造像麦枣叶露盘。 功皆不灭终成大果。 又以袈裟至彼猎师非法之处。 真相不坏。 能令象王发胜心等。 又如彼缕救龙难等。 又如出家破戒悉当得泥洹等。 又能生天人得十种功德。 如牛黄存香焚气馥。 如是功用极广大者。 明此皆从真如流故不异真也。 又为真标相令诸有情即寻此相还至真源故。 即真也。 故论云。 真如用者。 能生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是故以末归本。 一切住持三宝幢相。 皆是真中相用摄也。 第二约别相中。 亦摄彼二。 既以同相成此别相。 是故别中亦摄同尽。 如波门摄水水无不尽。 此中亦尔。 是则不失同而恒别也。 余思准之。 又住持幢相亦在别中。 以泥木像等。 若非如来神力加持。 彼法岂能饶益众生。 生善灭恶等也。 又是如来大悲巧智施设摄生。 既从智流不离智故。 摄在其中。 是故经云。 不思议菩萨力及佛力故。 令于末代得形像。 住持如是等故也。 第三约住持于中摄者。 此中住持有其二义一是所住持。 由前同相别相真实三宝余势力故。 舍利形像经卷。 凡僧相续不绝故名住持。 既以彼持此。 此中即摄彼二法也。 以此皆是如来圆智中。 印机所现粗未之相。 如大树叶不离本茎等故也。 二是能住持。 谓籍此形像经卷。 凡僧住持。 同相别相三宝。 势力相续令不断绝。 与诸有情作依止处。 令渐修行得彼二故。 故名住持。 是故彼二由此得立。 摄在此中。 潜隐而成。 所以然者。 以若非彼所持无以能持彼。 是故二义无二相摄镕融故也。 第二三宝相收中亦三。 初约僧宝摄。 二谓诸菩萨中道观心智觉名佛宝。 即此境智轨生物解说名法宝。 即此观心内合中道外和漏诤。 故言僧宝。 如璎珞经云。 菩萨谓于第一中道智为佛宝。 一切法无生。 动与则用为法宝。 常行六道与六道众生和合。 故名僧宝。 转一切众生流入佛海故。 二约法宝者。 此有二义。 一约理。 法中即有佛僧如前同相中说。 二以行法摄僧。 果法摄佛。 理教通因果。 是故法中自具三宝故。 经云分别一切法。 皆悉无真实。 如是解诸法。 即见卢舍那。 又经云。 见缘起法。 即是见佛。 此明法中佛也。 但以觉义和义皆可轨。 故不离法也。 以得法为佛行法为僧。 更无异法故也。 故论云。 行此法者名为僧也。 三约佛宝者有二义。 一约本觉智。 如同相说。 二约始觉智。 谓此圆智无不觉照。 故名佛宝。 智体遍融智相圆音。 与智一味即为理教。 揽于万行成一妙果。 故于此智即具行果。 就此四义名为法宝。 又此智中具含因智。 故亦有僧。 故经云。 虽得佛道转于法轮。 入于涅槃。 而不舍于菩萨之道。 又经云。 声闻缘觉若智若断。 皆是菩萨二生法忍。 是则菩萨无生法忍。 亦是圆智摄也。 又经云于如来智中。 出菩萨及二乘智等一切智慧。 又经云。 于佛宝中。 即有法僧。 又论云。 依法身有法。 依法有究竟僧如是等。 上来二门融摄。 约三乘教说。 亦通一乘以同法界故。 若别教辨者。 净法缘起有其三义。 支分义。 圆满义。 轨则义。 以分非圆外分。 分圆以成分。 是则圆内之分也。 圆非分外圆揽分以成圆。 是即分内之圆也。 轨如圆分三义。 通融皆全摄也。 依是义故。 是故经中普贤等菩萨。 于毛孔中现诸佛海及转法轮诸菩萨众。 则僧中自具三宝。 又如经中大法界法门。 谓理事等法中亦具佛僧。 如弥多罗女宝经等事中。 现佛菩萨等。 又一尘中现佛菩萨。 又一一法门中。 皆具佛僧因果故也。 又如经中如来眉间出尘数菩萨。 又于毛孔现三世间。 转正法轮为诸菩萨众。 如是佛中亦具三宝。 又以法界身摄一切法。 并皆都尽。 是故一切法。 皆是三宝故也。 第五明种类差别者有二。 先别后总。 别中佛宝或同世间身。 此约人天或二身。 此约小乘。 或一身二身三身四身。 此约三乘。 或十身以显无尽。 此约一乘。 此上名义并如别说。 法宝中或唯教法。 此约人天或具四种。 如小乘。 或亦四种或唯一种。 此约三乘。 名同小乘而义别也。 或具前诸说。 或具十种。 谓理事等主伴具足。 此约一乘僧中。 或唯凡僧此约人天。 或唯声闻此约小乘。 或通三乘众。 此约三乘。 或唯菩萨此约一乘。 总说者或有二种三宝。 一真实。 谓前别相。 二假名谓前住持。 此约小乘及人天。 但义异也。 或三种。 谓同相等如前。 此终三乘。 或有十门以显示。 应知此约一乘说。 何以故。 此十三宝相在修行心证。 比教智处无不显现。 即是住持成其大益。 主伴具足通因陀罗微细等故。 此中亦即摄前诸教所明三宝。 并在其中也。 第六采定所归者。 于中有五门。 一舍邪归正门。 谓但舍外道三邪。 归于有漏三宝。 此约人天说。 以于此中无无漏故。 佛亦同也。 二舍劣归胜门。 以彼有漏诸功德等。 悉非究竟安隐处故。 不辨归依彼。 但相从摄在宝中。 而非究竟真归依处故。 杂心言。 三宝各二种。 佛有二种。 一生身佛。 二法身佛。 法亦有二种。 一无我法。 二第一义法。 僧亦二种。 一第一义僧。 二等僧。 皆得名宝。 乃至约宝明归。 问云。 三宝各二种。 为归何等耶。 答归依彼诸佛所得无学法僧学无学法。 涅槃无上法。 此明唯归佛无漏五分法身。 不归有漏生身。 唯归僧所得学无学无漏法。 不归有漏等僧唯归涅槃无漏法。 不归无我有漏法故。 问何故宝中通摄。 归中局耶。 答欲明三宝是所敬养。 若其拣择此有漏此无漏。 则敬养心狭生福则劣。 归依据究竟安隐处者。 则可归依无漏。 此有漏则非重故不归也。 如世间田宅俱皆宝重。 若欲归之要舍田归宅。 此亦如是。 或可通收。 此有二义。 或以宝同归宝唯无漏。 如此上辨。 或以归同宝归亦通收。 以皆宝重悉为物依故也。 上来约小乘说。 三舍权归实门。 谓彼愚法二乘无漏亦非可归。 以非究竟安隐处故。 如彼化城终须舍故。 唯大乘中。 所得无漏同归实相。 是真归依处也。 宝门兴供通摄如前。 归门趣本舍权归实。 如经中归声闻僧。 犯菩萨戒等。 此约三乘终教说。 或通归二无漏。 此有二义。 一如前愚法亦是可归。 以诸趣寂皆究竟故。 诸不定性必回心故。 余宝准之。 此约始教说。 二此大乘中自有二无漏故。 又亦自有三乘法故。 故说通二非摄愚法。 此通始终渐教说也。 四舍相归真门。 谓自宗中唯同相三宝究竟安隐故令归依。 余非究竟故佛劝舍。 是故涅槃经云。 汝今不应如诸声闻凡夫之人分别三归。 何以故。 于佛性中即有法僧。 为欲化度声闻凡夫故。 分别说三归异相。 又云。 若于三宝修异相者。 当知是章清净三归即无依处。 此等经意。 劝舍别归同。 当知此约终教。 及顿教说也。 或亦通收皆可宝重。 悉为佛依故。 此约三乘教说。 五舍末归本门。 唯一乘中十二宝具足主伴穷于法界。 尽三世间摄一切法。 是真归处。 余随物机亏盈不定。 或亦通收。 以本末圆融无二相故。 摄方便故。 同一法界故。 是故乃至人天所得亦在其中。 余义准之。 第七业用优劣者。 三三宝中别相最胜。 余二渐劣。 于中同相业用者。 此中既不分三相。 但平等为用。 此有三义。 谓依持资成别相用故。 随缘显现别相用故。 称诸菩萨观智现故。 别相中佛宝利益业用最胜。 法次僧劣故。 涅槃经云。 譬如人身头最为上。 非余支节手足等也。 佛亦如是最为尊上。 非法僧也。 余义可知。 住持用僧最胜。 以能秉持佛法益众生故法次。 但作境界资成三慧故。 佛宝最劣。 形像但为生信境故。 若一乘三宝业用皆齐。 以普贤等亦尽佛境故。 法界起用法如是故。 又诸乘三宝益用分齐。 各望本宗准可知耳。 第八明次第者有二。 先别后总。 初中同相三宝。 三相不分无始本有故。 无先后也。 别相中有四门。 一约起化次第。 先佛次法后僧。 以佛是教主故。 依佛说法故依法修行。 以成僧故。 如经云。 始在佛树力降魔。 得甘露灭觉道成。 三转法轮于大千。 其轮本来常清净。 天人得道。 此为证。 三宝于是现世间。 宝性论亦同此说。 二约入证次第。 先法次佛后僧。 谓法是诸佛所师故。 能生佛故。 故先明也。 证此法已道成佛也。 后度弟子方有僧也。 问佛未证法前岂不名僧耶。 答如释迦佛未坐道树前。 不名为僧。 以无众故无僧相无秉法故。 三约兴教次第。 先佛次僧后法。 如此经中。 佛先现坐宝师子座。 次集十方诸菩萨众。 后方加请说示法门。 四约修行次第。 先僧次法后佛。 谓修行之来。 先须舍俗投缁。 虽复出家必须依法修行。 行满究竟终得成佛也。 住持中。 约元起之由以明次第。 则佛宝在先。 如忧填王等造像初故。 次佛灭后迦叶等结集法眼故次也。 后度凡僧以持佛法。 故居后也。 若一乘三宝皆无前后。 以于法界大缘起中。 同时显现悉具足故。 或皆有先后。 以主伴相成故。 随举为首故。 总说者。 小乘二三宝中。 真实居先假名在后。 三乘三三宝中。 同相居先别相为次。 住持在后。 一乘十三宝。 或前后或非前后如前说。 余义准可知。 流转章生灭流转略作十门。 一明违顺。 二断常。 三一异。 四有无。 五生灭。 六前后。 七时世。 八因果。 九真妄。 十成观。 初中于一有为流转法上义分为二。 谓前念灭后念生。 经云。 如印印泥印坏文成。 此即印坏为灭文成为生。 又经云。 由前五阴故。 后阴相续生等。 皆是此流转义也。 此中生灭违顺有二门。 初总后别。 总中有四义。 一相违义。 以背灭为生生尽为灭。 以相违故成生灭。 二顺义。 以前念若不灭后念不生。 要由灭前念后念方生。 是故相顺方成生灭。 问若前念不灭后念不得生。 以二念不并故者。 既其灭已亦不得生。 以生无所依故。 如论云。 灭法何能缘。 故无次第缘。 是故灭已无物谁能生后。 答灭有二种。 一断灭。 二刹那灭。 今非断灭故不同无物。 问此刹那灭若不同无物。 应非是灭。 答是刹那灭必引后。 故不同无物。 若不引后非此灭故。 问若刹那必引后生。 是即不得入无心定等。 以灭已无间要必生故。 答刹那有二位。 一约能依转识粗故。 皆从自种生。 前念后念近远俱为等无。 闻缘。 二约所依本识细故。 前后流注灭已更生无间相续。 问若尔。 入寂二乘最后灭心。 应亦还生。 即无涅槃便成大过。 答若约小乘初教。 可如所难。 以彼宗中许入寂二乘永灭断故。 若终教等即不如此。 以二乘人。 烧分段身生灭度想入于涅槃。 而余世界受变易身。 受佛教化行菩萨道。 乃至成佛。 尽于未来无有断绝。 以无众生作非众生故。 四记论中。 灭者复生分别记者。 此约小乘说。 问此微细灭既自不住。 何能有力而生后念。 答以依真如如来藏故。 令此生灭得生灭也。 经云。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等。 又经云。 依无住本立一切法等。 是故灭无真依无以起生。 生不依真不从灭起。 起信论云。 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名阿梨耶识。 是即流转是不流转转也。 是故相顺而成生灭。 三此二亦违亦顺方得生灭。 由前二义不相离故。 以若不灭生无以生。 生若不依灭无以背灭。 是故由极相违方极相顺。 思之可解。 四非违非顺方得生灭。 由前二义相形夺故。 以无二为一。 离二相故。 违顺双泯故。 第二别解者。 此生及灭各开之为二。 前念灭中二义。 一灭坏义。 二引后义。 后念生中有二义。 一依前义。 二背前义。 由灭坏与背前生灭极相违。 由引后与依前生灭极相顺。 由灭坏不异引后故。 由依前不异背前故。 是故亦违亦顺无有障碍。 由灭坏融引后。 背前融依前故。 生灭非违非顺也。 更有句数思之可见。 第二断常者。 亦先总后别。 总中四句由前灭故不常。 中后生故不断。 俱不俱准思之。 别中亦四句。 由灭坏及背前故。 法不至法本不移而不常。 由引后及依前故位不绝。 位恒流而不断。 由上二义不相离故不断即不常。 恒流而不转。 不转转转不转无二故也。 由灭坏违生后。 由背前违依前。 是故非常非非常。 非断非非断。 今此流转法。 亦非流转非不流转也。 思之可见。 第三一异者。 亦二门。 先总中亦四句。 由前念中引后义。 后念中背前义。 是不一门。 俱不俱等思之可知。 二别中亦四。 谓前后非一。 各二非二为非异。 俱不俱思之。 又交络相望亦四句可见。 是故一异无碍流而不流也。 第四有无者亦四句。 一后念中背前义是有义。 二前念中灭坏义是无义。 三后念中依前义是非有义。 四前念中能引后义。 是非无义。 五由前二义无二。 是俱存义。 六由后二义无二。 是俱泯义。 七由存泯无碍。 合前六句为一无障碍流转。 经云。 一切法不生灭。 我说刹那义。 此之谓也。 第五生灭者。 于中亦二重。 初中四句。 依前后起是无生义。 以不由自能起故引后。 是不灭义以有功能故。 俱不俱准思之。 又前念灭故不生。 后念起故不灭。 俱不俱思之。 第六前后中亦二重。 初总中四句。 由依前及引后故。 二念不前后。 由灭坏及背前故。 二念不同时。 由上二门不相离故。 俱不俱等准思之。 是故非初非中后。 前中后取故而说流转。 流转即无转。 别中通论有四重无碍。 一不碍前后而说同时。 二不碍同时而说前后。 三不碍非三时而说三时。 四不碍三时而说是非三时。 经中劫入非劫非劫入劫等准之。 第七约时世者。 于中有三。 初约趣向。 二约相成。 三约时法。 初中有四。 一从前向后门。 谓依前念灭令后念生。 是故依过去转为现在。 现在灭引起当来。 由依此门则新新生。 而无穷尽。 二依后向前门。 谓依本无今有已有还无。 即当来作现在。 现在现灭为过去。 由依此门即念念灭而无停积。 三由前二义不相离故。 亦向前亦向后。 依此门故。 即生无尽而无不灭。 灭无积而无不生。 无障无碍思之。 四由前二义形夺尽故。 非向前非向后。 依此门故。 即灭无积而无灭。 生无尽而无生。 是谓无碍法门也。 第二相成者有五句。 一此现在法由当来有。 及由过去灭生。 是故现在为二世所成。 令现无体入于过未。 二此现在法落谢为过去。 引后作当来。 是故二世为现所成。 令过未无体。 二入于现在。 三由前二门不相离故。 此约相成有力义故。 三世俱立。 四由前二义形夺尽故。 此约相依无力义故。 三世俱泯。 五合前四义同一法故。 存亡无碍理事双融。 思之可见。 第三时法者。 于中亦有五门。 一时不流而法转。 谓依前灭引后生。 此生灭还引后。 此是法转也。 然过去时不至现在。 现在不至未来。 此时不流也。 此即约时念念间断。 约法相续恒流。 二法不转而时迁。 谓由过去谢灭方有现在。 现在落谢能引当来。 三世念念无有断绝。 此是时迁流也。 过去法不来至现在。 现在法不去到于当来。 各住自位不相到故。 此法不转也。 此即约法本不相到。 约时念念无间也。 三俱迁者。 离法无别时故。 是故以时流法转无二故。 无始已来未曾暂停也。 四非迁者。 以不流之时不转之法无二故。 无始已来未曾迁动也。 五合前四句不相离故。 从无始来不动而流。 迁而不易。 无障无碍是此法体。 思之可见。 第八因。 果门中亦四位。 一无二有。 三俱四泯。 初中谓此一念法。 前因已灭对谁称果。 后果未生对谁说因。 当念不住非因非果。 二假有因果者。 如论云。 观现在法有引后用。 假立当果。 对说现因。 观现在法有酬前相。 假立曾因。 对说现果。 因果不无。 三俱者。 由有引后义故有因。 由有酬前义故有果。 由灭坏义故非因。 由背前义故非果。 由引后不异灭坏故。 亦因亦非因。 由酬前不异背前故。 亦果亦非果。 由四义合成一流转。 故具存亡二义也。 四俱泯者。 由灭坏不异引后故。 非因非非因。 背前不异酬前故。 非果非非果。 此二门复不异故。 非因果非非因果。 又若因果先存可得对之说。 非既因果。 先自不成今亦无。 非因果之可立。 思之。 第九真妄中亦四。 一无人。 二无法。 三相尽。 四理现。 初中此中但是前灭后生。 无间流转毕竟无人。 从此至彼以生灭法中竟无人。 故论云。 一切世间法法因果无人。 此之谓也。 二无法者。 此生灭法。 由后依前起后无自性无体。 又不可从前念而来。 由后背前后非前。 及此亦不从前念而来。 由前灭坏故。 无法可至。 后念由能引后故。 体非后位摄。 此亦不能至后位。 是故前念无法可去至后念。 后念无法可从前念来。 但缘起力故似有相续。 实无有一法从此至彼。 故论云。 但从于空法还生于空法。 此之谓也。 三相尽者。 思惟此法过去已灭。 未来未至故无体。 现在不能自住故无体也。 又复思惟前念已谢故无有来。 不至后念故无有去当念速故不能住。 是故此法相无不尽。 又细思惟现法不离过未。 以离首尾无别体故。 是故诸相未曾不尽。 问若尔者。 岂令现在如彼过未耶。 亦无体空耶。 答即以如过未之空无为。 现假有故。 是故此现有无不是真空。 以不碍假有者方是性空故。 以是法理空非是断空故。 是故只说此生死流转法。 即是真空非灭。 此法方为性空。 经云。 诸法毕竟空无有毫末相。 又经云。 色即是空非色灭空。 此之谓也。 思之可知。 四理现者。 即由如是相自尽故。 平等理性未尝不现。 论中一种真如内名为流转真如。 以寻思此流转。 相尽真理现露故以为名。 又经云。 生死即涅槃等。 皆此义也。 是故诸佛菩萨。 看于生死常见涅槃。 常见涅槃恒游生死。 如履波者未尝不践水。 践水者无不履波。 依是道理。 诸佛不起涅槃界常在生死中。 教化众生等悲智无碍。 斯之谓矣。 第十成观者有二。 先令识妄念。 后摄念成观。 前中识妄念者。 既思惟此流转之法。 细克其实。 唯是一念至于无念。 彼能缘之念。 亦如所念无不相。 及彼此当处相即空故。 性本现故。 既知法实如此。 而昔所见自他人法是非差别。 悉是乱识妄想计度。 实无所有。 应伤己颠倒息诸妄念。 又复思惟。 即此妄念逐自妄境。 此二则今恒无所有。 经云。 从心相生与心作相和合。 而有共生共灭。 同无有住。 此之谓也。 二成观中二。 先解后行。 初解中二。 一始谓解知。 如前所说诸义。 令心决定。 二终谓知此解是解非行。 亦解知正行。 不如所解。 是故方堪为行方便。 二行中亦二。 一始谓思惟彼法至无念处。 诸见皆绝绝亦绝。 言说不及念虑不到。 若于乃至作无念等解。 并是妄念非是实行。 何况余念。 二终谓以念智照无相境。 亦非照非境亦无观无不观。 故云法离一切观行。 久作纯熟心不失念。 四威仪中常作一切而无所作。 双行无碍难思议也。 问若尔则此一门无念便足。 何须如上广分别耶。 答若不如前寻思彼义者。 即见不伏生。 若不解知解行别者。 即妄以解为行情谓不破也。 设总无知但强伏心而作诸观。 并是谓中作非是真行。 究竟增恶见入于魔网。 不能成益故。 经颂云。 百千哑羊僧。 无慧修静虑。 设于百千劫。 无一得涅槃。 聪敏智慧人。 能听法说法。 敛念须臾顷。 能速至涅槃其观中魔事及余行相观利益等。 并如别说。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74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下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法界缘起章圆音章法身章十世章玄义章(七科已上并未入疏)法界缘起章夫法界缘起为碍容持。 如帝网该罗。 若天珠交涉。 圆融自在无尽难名。 略以四门指陈其要。 一缘起相由门。 二法性融通门。 三缘性双显门。 四理事分无门。 初缘起相由门者。 于中曲有三门。 一诸缘互异门。 即异体也。 二诸缘互应门。 即同体也。 三应异无碍门。 即双辨同异也。 此三门中各有三义。 一互相依持力无力义。 由此得相入也。 二互相形夺体无体义。 由此得相即也。 三体用双融有无义。 由此即入同时自在也。 初缘起互异门者。 谓于无尽大缘起中。 诸缘相望体用各别。 不相参杂故云异也。 依持义者。 一能持多。 一有力是故能摄多。 多依一故多无力。 是故潜入一。 此即无有不容多之一。 以无不能持故。 无有不入一之多。 以无不能依一。 如多依一持既尔。 一依多持亦然。 是故亦无不摄一之多。 亦无不入多之一。 是故由一望多有持有依全力无力故。 能摄能入无有障碍。 多望于一有依有持无力全力故。 能入能摄。 亦无有障碍。 俱存双泯二句无碍。 亦准思之。 相入义竟。 二诸缘相夺体无体者。 多缘无性为一所成。 是故多即一。 由一有体能摄多。 由多无性潜同一。 故无不多之一。 亦无不一之多。 一无性为多所成。 多有一空即多亦尔。 是故一望于多。 有有体无体故。 能摄他同己。 废己同他。 无有障碍。 多望于一有无体有体。 亦能废己同他摄他同己。 亦无障碍。 亦同他己亦同己他。 非同他己非同己他。 二句无碍圆融自在。 思之可见。 相即义竟。 三体用双融有无门者有六句。 一以体无不用故。 举体全用即唯用而无体。 但有相入无相即故。 二以。 用无不体故全用归体。 唯体而无用。 但有相即无相入也。 三归体之用不碍其用。 全用之体不失其体。 是故体用不碍双存。 即亦入亦即。 无有障碍镕融自在。 四全用之体体泯。 全体之用用亡。 是则体用交彻形夺两非。 即入同源圆融一味。 五合前四句。 同一缘起无碍俱存。 六泯前五句绝待离言。 应可去情如理思。 摄缘起异体门竟。 二诸缘互应门者。 谓众缘之中以于一缘应多缘故。 各与彼多全为其一。 是故此一具多个一。 然此多一虽由本一。 应多缘故有此多一。 然与本一体无差别。 是故名为同体门也。 依持容入者。 谓此本一有力能持彼多个一。 故本一中容彼多一。 多一无力依本一故。 是故多一入本一中。 是即无不容多一之本一。 亦无不入本一之多一。 如本一有力为持。 多一无力为依。 容入既尔。 多一有力为持。 本一无力为依。 容入亦尔。 是即无不容本一之多一。 无不入多一之本一。 是即由本一望多一。 有持有依有力无力故。 能容能入无有障碍。 多一望本一。 有依有持无力有力故。 能入能容亦无障碍。 俱存双泯二句无碍。 亦准思之。 同体门中容入义竟。 二互相形夺体无体者。 谓多一无性。 为本一成多一。 举体即是本一。 是则本一为有体能摄多一。 多一无体融同本一故。 无不摄多一之本一。 亦无不即本一之多一。 如本一有体多一无体。 摄即既尔。 多一有体本一无体。 摄即亦然。 是故亦无不摄本一之多一。 亦无不即多一之本一。 是即本一望多一。 有有体无体故。 能摄他同己废己同他无。 有障碍。 多一望本一。 亦体无体摄即可知。 亦摄不摄亦即无即。 非摄不摄非即不即二句无碍。 思之可见。 同体门中相即义竟。 三体用俱融即入无碍者。 亦六句无碍。 准前思之可见。 同体门竟三应异无碍双辨同体异体门者。 以此二门。 同一缘起不相离故。 若无异体则诸缘杂乱。 非缘起故。 若无同体缘不相资。 亦非缘起故。 要由不杂方有相资。 是故若非同体无异体故。 若非异体无同体故。 是故通辨亦有四句。 一或举体全异具入即俱。 二或全体是同亦具入即俱。 以法融通各全摄故。 三或俱。 以同异无碍双现前故。 四或俱非。 以相夺俱尽故双非也。 余入即等准思知之。 上来第一缘起相由门竟(余未作)。 圆音章圆音义略作四门分别。 一举义。 二决择。 三会违。 四辨释。 初中有二。 一谓如来能以一音。 演说一切差别之法。 所谓贪欲多者。 即闻如来说不净观。 如是等乃至一切故名圆音。 是故华严云。 如来于一语言中。 演说无边契经海。 二谓如来一音。 能同一切差别言音。 谓诸众生各闻如来唯己语故。 华严经云。 一切众生语言法。 一言演说尽无余。 第二决择者。 或有说言。 如来于一语业之中。 演出一切众生言音。 是故令彼众生各闻己语。 非谓如来唯发一音。 但以语业同故名曰一音。 所发多故名曰圆音。 或有说言。 如来唯发一梵言音。 名为一音。 能为众生作增上缘。 令其所作感解不同。 故名圆音。 非谓如来有若干音。 或有说言。 如来唯一寂灭解脱离相言音。 名为一音。 而诸众生机感力故。 自闻如来种种言音。 故名圆音。 非谓如来音有一有多。 问此上三说何得何失。 答若别偏取。 三俱有失。 何者。 初说但多无一音故。 次唯一语无多音故。 后唯无惟非音义故。 如实义者。 三说合为一圆音义。 何者。 若彼多音不即一音。 此但多音非是圆义。 以彼多音即一音故。 镕融无碍名作圆音。 若彼一音不即一切。 但是一音非是梵音。 以彼一音即多音故。 融通无碍名一梵音。 若此等音。 不即无性同真际者。 是所执故非如来音。 以彼音等离作故。 无性故如响故。 所以法螺恒震妙音常寂故也。 第三会违者。 如婆沙论中七十九卷说。 世尊有时为四天王。 先以圣语说四谛。 二王领解二不能解。 世尊怜愍故饶益故。 以南印度边国俗语说四谛。 二天王中一解一不解。 世尊怜愍。 复一一种蔑戾车语说四圣谛时。 四天王皆得领解。 问若以一音异类解。 后二天王何不同解。 答彼论释云。 彼四天王意乐不同。 为满彼意故佛异说。 复次世尊欲显于诸言音皆能善解。 断彼疑故。 复次有所化者。 依佛不变形言而得受化。 又所化者依佛转变形言而得受化。 依佛不变形言而受化者。 若转变形言而为说法。 彼不能解。 如说佛在摩竭陀国。 为度池坚步行十二由旬。 七万众生皆得见谛云云。 依佛转变形言而受化者。 若不变形言而为说法。 彼不能解。 是故世尊作三种语为四王说法。 准上三释义理可通。 并由众生宜闻有异。 故不相违。 第四辨释者有二。 一明分齐。 二显利益。 初中佛一言音普遍一切。 谓一切处一切时一切法等。 根熟之者无远不闻。 根未熟者近而不闻。 言遍一切处者。 如智论目连寻声极远如近故。 二遍一切时谓此圆音尽未来际。 未曾休息。 三遍一切法。 无有一法非圆音所宣说者。 四遍一切众生。 谓此圆音无有根器而不开觉。 若尔何故。 鹙子在座如聋不闻。 释非谓圆音能至所闻。 亦能至此不闻之处。 故名遍至。 问此若普遍。 何成语音屈曲诠表。 设尔何失。 二俱有过。 何者。 此若等遍失音曲故。 如其存屈曲非等遍故。 今释若由等遍失其音曲。 是圆非音。 若由屈曲乖其等遍。 是音非圆。 今则不坏曲而等遍。 不动遍而差韵是谓如来圆音。 非是心识思量境界。 二利益者。 若依小乘如来言音未必一切皆有利益。 如佛问阿难天雨等。 非是法轮音声所摄。 若大乘等中。 如来所发世俗言音。 无不皆成大利益故。 如佛入城唱乞食声。 令城同闻俱获利益故。 经云。 诸佛音声语言威仪进止无非佛事。 法身章法身义四门分别。 初释名者。 法是轨持义。 身是依止义。 则法为身。 亦名自性身。 二体性者略有十种。 一依佛地论。 唯以所照真如清净法界为性。 余四智等并属。 报化。 二或唯约智。 如无性摄论。 以无垢无挂碍智为法身故。 谓离二障。 诸德释云。 此据摄境从心名为法身。 匪为法身是智非理。 今释一切诸法尚即真如。 况此真智而不如耶。 既即是如何待摄境。 三亦智亦境。 如梁摄论云。 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 名为法身。 四境智双泯。 经云。 如来法身非心非境。 五此上四句合为一无碍法身。 随说皆得六。 此上总别五句相融形夺泯兹五说。 通然无寄以为法身。 此上单就境智辨。 七通摄五分。 及悲愿等法行功德。 无不皆是此法身收。 以修生功德必证理故。 融摄无碍如前智说。 八通收报化色相功德。 无不皆是此法身收故。 摄论中三十二相等。 皆入法身摄有三义。 一相即如故归理法身。 二智所现故属智法身。 三当相并是功德法。 故名为法身。 九通摄一切三世间故。 众生及器无非佛故。 一大法身具十佛故。 三身等并在此中。 智正觉摄故。 十总前九为一总句。 是谓如来无碍自在法身之义。 三出因者有四。 一者了因。 照现本有真如法故。 二者生因。 生成修起胜功德故。 三者生了无碍因。 生了相即二果不殊故。 四者总此胜德为所依因。 印机现用为所成果。 四业用者亦有四。 一此理法身。 与诸观智为所开觉。 经云。 法身说法授与义故。 二依此以起报化利生胜业用故。 三或作树等密摄化故。 四遍诸尘道毛端等处。 重重自在无碍业用也。 十世章十世义作二门。 一建立者。 如过去世中法未谢之时。 名过去现在。 更望过去名彼过去为过去过去。 望今现在此是未有。 是故名今为过去未来。 此一具三世俱在过去。 又彼谢已现在法起。 未谢之时名现在现在。 望彼过去已灭无。 故名彼以为现在过去。 望于未来是未有。 故名现在未来。 此三一具俱在现在。 又彼法谢已未来法起。 未谢之时名未来现在。 望彼现在已谢无。 故名未来过去。 更望未来亦未有故。 名未来未来。 此三一具俱在未来。 此九中各三。 现在是有六过未俱无。 问若于过未各立三世。 如是过未既各无边。 此三世亦无边。 何但三重而说九耶。 答设于过未更欲立者。 不异前门故唯有九。 又此九世总为一念。 而九世历然。 如是总别合论为十世也。 第二相摄者有二门。 一相即二相入。 此二得成由二义故。 一缘起相由义。 二法性融通义。 初缘起相由者。 且如过去现在法。 未谢之时自是现在。 以现在现在望之。 乃是现在之过去。 是故彼法亦现在亦过去。 所望异故不相违。 又现在现在法。 自是现在以未谢故。 以过去现在望之。 乃是过去之未来。 又以未来现在望之。 复是未来之过去。 是故彼法亦现在亦过未。 又未来现在法。 亦现在亦未来。 准之可见。 又此九中。 三世现在必不俱起。 六世过未亦不俱。 一现在。 二过未。 此三定得俱。 是故九中随其所应有隐有现。 以俱不俱故。 且就俱中由过去过去无故。 令过去现在法得有也。 何以故。 若彼不谢此不有故。 又由过去现在有故。 令过去过去无也。 以若不此有彼无谢故。 又由过去现在有。 令过去未来无也。 以由彼未谢令此未有故。 又由此过去未来无故。 令彼过去现在成有。 以若此有彼已谢故是故由此未有。 彼得未谢故也。 又由过去过去无故。 令过去未来无也。 谓若彼不无此现不成有。 现不成有此未来不成无。 是故此无展转由彼无也。 又由过去未来无故。 令过去过去无也。 反上思之。 如过去三世有此六义相。 由现在未来各有六可知。 二就不俱中有二。 初显现相由亦有六义。 谓由过去现在有。 方令现在现在成有。 何者。 以若彼不有无法可谢。 至此现有。 又由现在现在有故。 方知过去现在是有。 以若比不有彼有不成故。 何者。 若无此有。 即令彼有不得谢无。 不谢之有非缘起有。 故不成有也。 现在现在望未来现在亦二义。 准上思之。 过去现在望未来现在亦二义。 谓若过去现在不有。 即未来现在有不成故。 反此亦准知。 问俱者可相由。 不俱者云何得相由。 答俱者现相由。 不俱者密相由。 亦是展转相由。 以若无此不俱俱不成故。 是故此九世总为五位。 有此十门。 一如过去过去。 唯一谢灭但是过去。 现在家之过去故。 二如过去现在有二门。 谓是过去位中自现在故。 以现在望之是过去故。 是故此法亦现在亦过去。 以所望异故不相碍也。 三如过去未来有三门。 一以过去现在望之。 此未有故是过去家未来。 二以现在缘现起犹未谢故。 是现在现在。 三以未来现在望之此已谢故是未来过去。 是故此现在现在。 亦现在亦过未。 四未来现在亦二门。 五未来未来唯一门。 并准可知。 上来次第相由有斯九门。 第十超间相由。 谓若无初一则无后一等。 是故如次及超间无碍相由故。 依是道理。 令诸门相入相即。 如经云。 过去一切劫安置未来。 今未来一切劫回置过去世。 斯之谓也。 凡论相由之义有二门。 一约力用。 谓若无此彼不成。 仍此非彼故。 以力用相收故得说入。 然体不杂故不相是也。 二约体性。 谓若无此彼全不成。 故此即彼也。 是故约体说为相即。 释此二门如别说。 是故不失本位不无即入也。 思之可见。 经云。 无量无数劫能作一念顷等。 是此义也。 第二约法性融通门者。 然此九世时无别体。 唯依缘起法上假立。 此缘起法复无自性。 依真而立。 是故缘起理事融通无碍。 有其四重。 一泯相俱尽。 二相与两存。 三相随互摄。 四相是互即。 初中以本从末唯事而无理。 以末归本反上可知。 经云。 非劫入劫。 劫入非劫。 是此义也。 二中全事之理非事。 全理之事非理。 故俱存而不杂也。 经中诸劫相即而不坏本劫者。 是此义也。 三中由随事之理故。 全一事能容一切也。 由随理之事故。 一切事随理入一中也。 反上即是一入一切可知。 四中由即理之事。 故全一即一切也。 由即事之理故。 全一切即一也。 是故唯理无可即入。 唯事不可即入要理事相从相即故。 是故有即有入。 时劫依此无碍法故。 还同此法自在即入余义思之可解。 玄义章缘起无碍一。 染净缘起二。 拣理异情三。 药病对治四。 理事分无五。 因因果果六。 二谛无碍七。 真妄心境八。 能化所化九。 入道方便十。 缘起无碍门第一问缘起诸法会融无碍如何可见。 答今释此义作二门。 一开义融通。 二句数决择。 初中开有三重四句。 一空不空门。 谓一切皆空无有毫末相。 以缘起无性故。 虚相尽故。 或一切不空。 以空为诸法故。 以非情谓之无故。 不异色等故。 或二义无碍。 或两门俱泯。 并可准思。 二相在不在门。 谓或一切入一中。 由一无性以法性为一。 又一切法既即法性。 是故一切同在一中。 而不相是也。 或不在。 一谓由无性一多绝。 故不坏其有互不杂故。 虽恒涉入住自位故。 或俱。 谓微细相入恒在外故。 万里迢然恒相在故。 相在不在是一事故。 无障碍故。 或俱非。 谓入出融故。 绝二相故无在不在。 仍有此法难名目也。 如一切入一具斯四句。 一入一切亦准思之。 三相是不是门。 或一切即是一。 此有二门。 一约性。 谓如经云。 若人欲成佛。 勿坏于贪欲。 诸法即贪欲。 知是即成佛。 此经意。 以贪欲即无性故不可坏。 诸法即贪欲者。 即贪欲之无性理也。 若不尔者。 岂贪是一切法体耶。 是故当知。 举贪名而取贪实。 二约事。 此中二。 一始。 二终。 始谓法界无别有。 即以诸法即法界为法界。 一法无别有。 即以法界即一法为一法。 是故一切法即是一法也。 二终者。 既全以法界即一法为一法故。 是故此一即是一切。 一切法即是一也。 问若就理性既一多俱绝。 则无可即。 若约事相人法相乖。 故云何即。 若约事有即。 即坏其事即乖于俗。 若约理有即。 即乖于真。 若举事而取理。 即不异前门。 更何可辨。 答只由此二义故。 得相即也。 何者。 若事而非理不可即。 若理而非事无可即。 今由理事不二而二。 谓即事之理方为真理故。 全事相即而真理湛然。 即理之事方为幻事故。 恒相即而万像纷然。 良由理事相是而不一。 故全一多互即而不杂也。 去情思之。 或若向像执言求解终日难见。 或一切不是一。 谓全体相是而不杂故。 不坏本法故。 其犹色即空而不坏色等准之。 或俱。 由前二义无碍具故。 或俱非。 由前二义互形夺故。 绝二相故。 无是不是仍有此法也。 如一切即一有此四句。 一即一切四句准思。 此上三重融成一际。 圆明具德无碍自在。 是谓法界缘起门。 思之知耳。 二句数决择者亦三重。 先约一多相即不相即。 总有四四句。 一由一即多故名一。 二一即多故非一。 三一即多故亦一亦非一。 四一即多故。 非一非不一。 多即一准之。 第二由一不即多故名一。 二由一不即多故非一。 三一不即多故亦一亦不一。 四一即多故非一非不一。 多不即一准之。 第三由一不即多故名一。 二由一即多故非一。 三由亦即亦不即故。 亦一亦不一。 四由非即非不即故。 非一非不一。 多即一准之。 第四由一即多故名一。 二由一不多故非一。 三由俱故。 俱四由不俱故。 不俱多一亦准之。 是故此上顺有十六句。 逆亦十六。 总三十二句也。 二约相在不在。 亦三十二句。 三约空不空亦三十二句。 是故合有九十六句。 又若三重相融有三重四句。 一或唯空不空。 或唯即不即。 或俱或不俱。 二或唯在不在。 或唯空不空。 或唯不俱等。 三或唯即不即。 或唯在不在等四句准之。 是故三四为十二句。 帖前九十六。 总为一百八句法门也。 染净缘起门第二问众生杂染及三宝清净。 为俱是妄为亦非妄。 答此二各有四句。 谓众生是妄。 以横计有故。 众生非妄成法器故。 此二约用。 众生是妄由上二句故。 众生非妄以妄即空故。 真如性满故。 三宝是妄妄情取有故。 经云。 众生强分别作佛度众生。 经云。 若解真实者。 无佛无菩提等。 二三宝非妄以能治妄故。 经云。 佛菩提智之所能断故。 三三宝是妄。 由治妄故立也。 无妄即无真故。 论云。 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 说为用也。 四三宝非妄由全体是真故。 恒一相故。 经云。 三宝同一味故也。 拣理异情门第三问真空与断空何别。 答略有四别。 一约境。 谓真空不异色等名法理空也。 断空在色等外。 及灭色方为空。 名为断灭空也。 二约心。 谓真空圣智所得。 比证等不同也。 断空情谓所得世人所知也。 三约德用。 谓观达真空必伏灭烦恼。 令成王行入位得果。 若缘念断空成断灭见。 增长邪趣入外道位。 颠坠恶趣。 经云。 宁起有见如须弥。 不起空见如芥子。 论云。 若复见于空诸佛所不化等。 又真空即色故。 不可断空取。 是故真空不思议也。 断空不尔。 反上知之。 四约对辨异者。 问色等既即是真空。 断空何独不真耶。 答若断空亦即空而实无差别。 但为滥取空名。 是故拣之耳。 略作四句。 一色与断空不相即。 以俱是所执故。 如见人畜等。 二断空即空与色即空。 二空不别。 以无二相故。 三色真空与断空不相即。 以情理异故。 又断空空与色不相即。 亦情理别故。 四即空之色与即真之断得相。 即以从诠说理故。 就法融通故。 如此二门具斯四句。 余一切法相望皆亦如是准思。 故经云。 诸法即贪者。 以即空之诸法。 还即彼即空之贪耳。 问如贪法既即空。 瞋等亦即空。 未知瞋等空为即是贪空。 为犹在贪外。 答全是内而外宛然。 全是外而内亦尔。 以圆融故。 无限分故。 无障碍故。 问为如堂内空与房内空。 此二空无分限故。 一味同故云堂空即房空。 而实堂内空不是房中摄。 为如此不。 答不也。 此是世法非可同彼。 若如彼言。 房空不移而全在堂内。 堂中亦尔。 非是彼此相通故说无二。 但以彼空元来是此空故名无二也。 既非世法难申说也。 会意思之。 或客可见耳。 药病对治门第四问对病兴治分齐有几。 修行之要故请示之。 答病有二种。 一粗谓巧伪修行。 二细谓执见不破。 前中亦二。 一内实破戒而外现威仪等。 二假全不破为他知故求名利故。 狡滑故伺狎故。 不直故护短故。 第二细中亦二。 一虽具直心而执我修行。 二虽不执有人而计有法。 实见不破故。 对治之药亦有二种。 一粗亦二。 谓于诸过非而不覆藏。 深愧忏悔。 二于所修行不杂巧伪。 皆质直柔软。 作下下意不显己德。 第二细中亦二。 一诸修行时知无我人。 不计疲苦。 二观察诸法等不二。 一相无相入理究竟。 二通说者。 但深观诸法平等之时。 于上诸病无不治尽。 此是大乘修行法门。 依佛藏经义说。 理事分无门第五问如此理事。 为理无分限事有分限耶。 为不耶。 答此中理事各有四句。 且理一无分限。 以遍一切故。 二非无分限。 以一法中无不具足故三具。 分无分一味。 以全体在一法。 而一切处恒满故。 如观一尘中。 见一切处法界。 四俱非。 分无分以自体绝待故。 圆融故。 二义一相非二门故。 事中一有分。 以随自事相有分齐故。 二无分以全体即理故。 大品云。 色前际不可得。 后际亦不可得。 此即无分也三俱。 以前二义无碍具故。 具此二义方是一事故。 四俱非。 以二义融故平等故。 二相绝故。 由上诸义。 是故理性不唯无分故。 在一切法处。 而全体一内不唯分故。 常在一中全在一外。 事法不唯分故。 常在此处恒在他方处。 不唯无分故遍一切。 而不移本位。 又由理不唯无分故。 不在一事外不唯分故。 不在一事内事不唯分故。 常在此处而无在也。 不唯无分故。 常在他处而无在也。 是故无在不在。 而在此在彼无障碍也。 因因果果门第六师子吼品云。 佛性者有因有因因。 有果有果果。 因者十二因缘。 因因者。 即是智慧(通法已去)。 果者阿耨菩提。 果果者无上大般涅槃。 后四句者。 是因非果如佛性。 是果非因如大涅槃。 是因是果。 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此中具智慧及菩提二句)。 非因非果名为佛性(中道正性谓法身理也。 开第三句即为五种佛性也)。 或有佛性。 阐提人有善根人无(是前因性)。 或有佛性。 善根人有阐提人无(是曰因性)。 或有佛性二人俱有(非因非果性)。 或有佛性二人俱无(果与果果二性)。 十二因缘名佛性者。 且如无明是佛性有二义。 一当体净故是法身性。 二是能知名义成反流。 故名报身性。 余支准此。 又初四句中。 初者谓染净缘起门。 二内熏发心。 三始觉圆四本觉现。 又初随染隐体。 二微起净用。 三染尽净圆。 四还源显实。 又初与第四俱是理性。 但染净异。 中间二俱是行性但因果异。 又初染而非净。 第二净而非染。 第三亦染亦净。 第四非染非净。 又初是自性住。 二是引出。 三四是至得果。 又初二因。 后二果。 又转初为四转二为三。 又依初起二。 以二成三。 以三证初冥合不二。 是故四义唯一心转。 若离无明此四相皆尽也。 二谛无碍门第七二谛无碍有二门说。 一约喻。 二就法。 喻者。 且如幻兔依巾有二门。 一兔二巾。 兔亦二义。 一相差别义。 二体空义。 巾亦二义。 一住自位义。 二举体成兔义。 此巾与兔非一非异。 且非异有四句。 一以巾上成兔义。 及兔上相差别义。 合为一际故为不异。 此是以本随末。 就末明不异。 二以巾上住自位义。 及兔上体空义。 合为一际故为不异。 此是以末归本就本明不异。 三以摄末所归之本。 与摄本所从之末。 此二双融无碍俱存故为不异。 此是本末双存无碍不异。 四以所摄归本之末。 亦与所摄随末之本。 此一俱泯故为不异。 此是本末双泯平等不异。 第二非一义者亦有四句。 一以巾上住自位义。 与兔上相差别。 此二相违故为非此是相背非一巾上成兔义兔上体空义。 此二相害故为非一。 三以彼相背与此相害。 此二位异故为非一。 谓背即各相背舍相去悬远也。 相害即与敌对亲相餐害。 是故近远非一也。 四以极相害泯而不泯。 由极相匪存而不存。 此不泯不存义为非一。 此是成坏非一。 又此四非一与上四不异而亦非一。 以义不杂故。 又上四不异与此四不一。 而亦不异理遍通故。 是故若以不异门取。 诸门极相和会。 若以非一门取。 诸义极相违诤。 极违而极和者。 是无障碍法也。 第二就法说者。 巾喻真如如来藏。 兔喻众生生死等。 非一非异亦有十门。 准喻思之可知。 又兔即生即死而无碍。 巾即隐即显而无碍。 此生死隐显逆顺交络。 诸门镕融并准前思摄可解。 二显义者有四门。 一开合。 二一异。 三相是。 四相在。 初开合者。 先开后合。 开者俗谛缘起中有四义。 一诸缘有力义。 二无力义。 三无自性义。 四事成义。 真谛中亦有四义。 一空义。 二不空义。 三依持义。 四尽事义。 合者三门。 一合俗。 二合真。 三合二。 初者有三。 一约用。 谓有力无力无二故。 二约体。 谓性无性无二故。 三无碍。 谓体用无二唯一俗谛。 合真者亦三。 一约用。 谓依持成俗即是夺俗全尽无二故。 二约体空不空无二故。 三无碍。 谓体用无二故。 三合二者有四门一约起用门。 谓真中依持义。 与俗中有力义无二故。 二约泯相门。 谓真中尽俗。 与俗中无力无二故。 三约显实门。 谓真中不空义。 与俗中无性义无二故。 四成事门。 谓真中空义。 与俗。 中存事义无二故。 开合门竟。 理事即不即门者。 此中理事相即不相即。 无碍融通各有四句。 初不即中四句者。 一二事不相即。 以缘相事碍故。 二二事之理不相即。 以无二故。 三理事不相即。 以理静非动故。 四事理不相即。 以事动非静故。 二相即中四句者。 一事即理。 以缘起无性故。 二理即事。 以理随缘事得立故。 三二事之理相即。 以约诠会实故。 四二事相即。 以即理之事无别事。 是故事如理而无碍。 真妄心境门第八真妄心境通有四句。 一约情有心境。 境谓空有相违。 以存二相故。 心谓二见不坏是妄情故。 或境上有空同性。 以俱是所执故。 心上亦同。 俱是妄见故。 二约法亦有心境。 境谓空有不二。 以俱融故。 心谓绝二见。 以见无二故。 或境上空有相违。 以全形夺故。 心上亦二。 谓随见一分余分性不异故。 三以情就法说。 谓境即有无俱情有。 有无俱理无无二为一性。 或亦相违以全夺故。 心谓妄取情中有。 以是执心故。 或亦比知其理无以分有观心故。 四以法就情说。 境即有无俱理有。 有无俱情无无二为一性。 或亦相违。 以全夺故。 心谓见理有以智故。 见情无以悲故。 或见无二心是一心故。 此上四门中。 约境各有四句。 心上各四句。 总有三十二句。 准思之。 能化所化融作十门第九诸佛众生缘起融通总有十门。 一分位门。 佛有二义。 一法身平等。 二报化差别。 此二是能化佛门。 众生亦二义。 一所依如来藏。 二能依妄染。 此二是所化众生门。 二理事门。 以佛法身与众生如来藏。 无二性故。 为理法门也。 以佛报化与众生妄染以相由是故。 是事法门也。 三以法身不异如来藏。 报化依染器而现。 是故总是众生门也。 四以如来藏不异法身。 妄染是报化所翻。 是故总是佛门也。 五以事虚无体故。 理性不改故。 唯一理门。 六以理随缘故。 事无不存故。 唯一事门。 七以报化外摄妄染内摄理性。 唯报化门。 八以妄染能现报化复内摄真理故。 唯妄染门。 九此上诸义无碍现前是俱存门。 十此上诸义容融平等。 是俱泯门。 此十门应以六相准之。 入道方便门第十作入道缘起要有三义。 一识病。 二拣境。 三定智。 初中有二。 一粗谓求名利等。 二细存见趣理等。 二拣境中二。 一对境。 谓情谓之境在边等。 二真境有二。 一三乘境。 谓空有不二融通等。 二一乘境。 谓共尽缘起具德圆融等。 三定智中亦二。 一解谓能生正解。 仍解知解行别者是也。 二行谓不如所解。 以解不能至故。 无分别心行顺法妄情等。 又此行依解成。 亦行现前其解必绝。 又约境。 以三空乱意拣之。 约行以无分别智互相拣之。 其义即见。 又入道方便略作四门。 一忏除宿障门。 二发菩提心门。 三受菩萨戒门。 四造修胜行门。 造修胜行有二途。 一始二终。 初中有三门。 一舍缘门。 二随缘门。 三成行门。 初中有六重。 一舍作恶业。 二舍亲眷属。 若出家舍门徒及生缘眷属。 三舍名闻利养。 四舍身命。 五舍心念。 六舍。 此舍令绝能所无寄故。 二随缘门者。 有四重。 一还随前六事而守心不染。 二凡于一切堪情下至微少堪处。 皆应觉知不受勿有少染。 三于一切违境。 乃至断命等怨。 皆应守心欢喜忍受。 四凡所作行远离巧伪虚诈。 乃至一念亦不令有。 三成行门者。 一起六波罗蜜行(一一云云)。 二四无量行(一一云云)。 三十大愿行(一一云云)。 愿行有二。 一诸未起行策令起。 二已起行持令不退。 皆由愿力即通法行也。 二终者亦三门。 初舍门者。 即止行也。 观诸法平等一相。 诸缘皆绝云云。 二随缘门者即观行也。 还就事中起大悲大愿等行云云。 三成行门者。 即止观俱行双融无碍。 成无住行。 真俗境不殊悲智心不别。 又此境而不别也。 又明菩萨住不住行。 说有二门。 一开二合。 开中亦二。 初不住。 后明住不住亦二。 一不住生死。 二不住涅槃。 初中亦二。 一由见生死过患故不可住。 二生死见本空故无可住。 二不住涅槃亦二。 一见涅槃本自有。 故不待住。 二由不异生死故不住。 又智理无别故。 能所绝故无能住也。 二明住亦二。 初住生死者亦二。 一由见过患起大悲故。 住为除缠故也。 二见空故住不怖故也又二。 一见过生厌故住。 二见空则涅槃住。 此即常在生死恒住涅槃也。 二住涅槃者亦二。 一常证理故住。 二常化众生故住。 以所化众生即涅槃故。 第二合中有四。 初合生死涅槃以无二故。 无偏住。 故云无住。 又即住此无二之处。 故亦云住。 二合住不住二行者。 良由以不住为住住为不住。 唯一无分别行。 故无二也。 三合行境二门者。 以法界法门绝能所故。 平等法性唯一味故。 无境行之异也。 四合前开与此合无二无别唯一无碍法门。 是故不碍开而恒合。 不坏合而恒开无二相故。 且言说所不能至也。 若更以句数分别。 有四重四句。 一唯不住生死即是。 二唯不住涅槃亦是。 三俱不住亦是。 四俱非不住亦是。 二唯住亦四句。 返上思之。 三唯住生死唯不住生死。 俱不俱皆是可知。 四唯住涅槃唯不住涅槃。 俱不俱亦唯之。 此上十六门门皆全得。 得一即不假余。 余门仍不坏。 是故无障无碍。 多即多一即一。 随智取舍思之。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下 发布时间:2024-05-10 08:02:0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