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内容: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76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No. 1876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唐大荐福寺翻经沙门法藏述夫满教难思。 窥一尘而顿现。 圆宗叵测睹纤毫以齐彰。 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 事依理显。 自有一际之形。 其犹病起药兴。 妄生智立。 病妄则药妄。 举空拳以止啼。 心通则法通。 引虚空而示遍。 既觉既悟。 何滞何通。 百非息其攀缘。 四句绝其增减。 故得药病双泯。 静乱俱融消。 能所以入玄宗。 泯性相而归法界。 窃见玄纲浩瀚妙旨希微。 览之者讵究其源。 寻之者罕穷其际。 是以真空滞于心首。 恒为缘虑之场。 实际居于目前。 翻为名相之境。 今者统收玄奥。 囊括大宗。 出经卷于尘中。 转法轮于毛处。 明者德隆于即日。 昧者望绝于多生。 会旨者山岳易移。 乖宗者锱铢难入。 辄以旋披往诰。 觌旧章。 备三藏之玄文。 凭五乘之妙旨。 繁辞必削。 缺义复全。 虽则创集无疑。 况乃先规有据。 穷兹性海会彼行林。 别举六门通为一观。 参而不杂一际皎然。 冀返迷方情同晓日。 佩道君子俯而详焉。 今略明此观。 总分六门。 先列名。 后广辨一显一体。 谓自性清净圆明体二起二用。 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 二者法界圆明自在用。 三示三遍。 一者一尘普周法界遍。 二者一尘出生无尽遍。 三者一尘含容空有偏。 四行四德。 一者随缘妙用无方德。 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 三者柔和质直摄生德。 四者普代众生受苦德。 五入五止。 一者照法清虚离缘止。 二者观人寂怕绝欲止。 三者性起繁兴法尔止。 四者定光显现无念止。 五者事理玄通非相止。 六起六观。 一者摄境归心真空观。 二者从心现境。 妙有观。 三者心境秘密圆融观。 四者智身影现众缘观。 五者多身入一境像观。 六者主伴互现帝网观。 一显一体者。 谓自性清净圆明体。 然此即是如来藏中法性之体。 从本已来性自满足。 处染不垢。 修治不净。 故云自性清净。 性体遍照无幽不烛故曰圆明。 又随流加染而不垢。 返流除染而不净。 亦可在圣体而不增。 处凡身而不减。 虽有隐显之殊。 而无差别之异。 烦恼覆之则隐。 智慧了之则显。 非生因之所生。 唯了因之所了。 起信论云。 真如自体。 有大智慧光明义故。 遍照法界义故。 真实识知义故。 自性清净心义故。 广说如彼。 故曰自性清净圆明体也。 自下依体起二用者。 谓依前净体起于二用。 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 言海印者。 真如本觉也。 妄尽心澄。 万象齐现。 犹如大海因风起浪。 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不现。 起信论云。 无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 所以名为海印三昧也。 经云。 森罗及万象。 一法之所印。 言一法者所谓一心也。 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妄念唯一真如。 故言海印三昧也。 华严经云。 或现童男童女形天龙及以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等。 随其所乐悉令见。 众生形相各不同。 行业音声亦无量。 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 依此义故。 名海印三昧也。 二者法界圆明自在用。 是华严三昧也。 谓广修万行称理成德。 普周法界而证菩提。 言华严者。 华有结实之用。 行有感果之能。 令则托事表彰。 所以举华为喻。 严者。 行成果满契理称真。 性相两亡。 能所俱绝。 显焕炳着。 故名严也。 良以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 何有饰真之行。 不从真起此则真该妄末。 行无不修。 妄彻真源相无不寂。 故曰法界圆明自在用也。 华严经云。 严净不可思议刹。 供养一切诸如来。 放大光明无有边。 度脱众生亦无限。 施戒忍进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 如是一切皆自在。 以佛华严三昧力。 依此义故。 名华严三昧也。 三示三遍者。 谓依前二用。 一一用中普周法界。 故云遍也。 言三遍者。 一者一尘普周法界遍。 谓尘无自性揽真成立。 真既无边尘亦随尔。 经云。 华藏世界所有尘。 一一尘中见法界。 宝光现佛如云集。 此是如来刹自在。 准此义故。 当知一尘普周法界也。 二者一尘出生无尽遍。 谓尘无自体起必依真。 真如既具恒沙众德。 依真起用亦复万差。 起信论云。 真如者。 自体有常乐我净义故。 清凉不变自在义故。 具足如是过恒沙功德。 乃至无有所少义。 故经云。 如此华藏世界海中。 无问若山若河乃至树林尘毛等处。 一一无不皆是称真如法界具无边德。 依此义故。 当知一尘即理即事。 即人即法。 即彼即此。 即依即正。 即染即净。 即因即果。 即同即异。 即一即多。 即广即狭。 即情即非情。 既三身即十身。 何以故。 理事无碍。 事事无碍。 法如是故十身互作自在用故。 唯普眼之境界也。 如上事相之中。 一一更互相容相摄。 各具重重无尽境界也。 经云。 一切法门无尽海。 同会一法道场中。 如是法性佛所说。 智眼能明此方便。 问据其所说则一尘之上。 理无不显。 事无不融。 文无不释。 义无不通。 今时修学之徒。 云何晓悟达于尘处。 顿决群疑。 且于一尘之上。 何者是染。 云何名净。 何者为真。 何者称俗。 何者名生死。 何者名涅槃。 云何名烦恼。 云何名菩提。 云何名小乘法。 云何名大乘法。 请垂开决闻所未闻。 答大智圆明睹纤毫。 而周性海真源朗现。 处一尘而耀全身。 万法起必同时一际理无前后。 何以故。 由此一尘虚相能翳于真即是染也。 由此尘相空无所有。 即是净也。 由此尘性本体同如。 即是真也。 由此尘相缘生幻有。 即是俗也。 由于尘相念念迁变。 即是生死。 由观尘相生灭相尽空无有实。 即是涅槃。 由尘相大小皆是妄心分别。 即是烦恼。 由尘相体本空寂缘虑自尽。 即是菩提。 由尘相体无遍计。 即是小乘法也。 由尘性。 无生无灭依他似有。 即是大乘法也。 如是略说。 若具言之。 假使一切众生怀疑各异一时同问如来。 如来唯以一尘字而为解释。 宜深思之。 经云。 一切法门无尽海。 一言演说尽无余。 依此义故。 名一尘出生无尽遍。 三者一尘含容空有遍。 谓尘无自性即空也。 幻相宛然即有也。 良由幻色无体必不异空。 真空具德彻于有表。 观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 观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 以色空无二。 悲智不殊。 方为真实也。 宝性论云。 道前菩萨。 于此真空妙有犹有三疑。 一者疑空灭色取断灭空。 二者疑空异色取色外空。 三者疑空是物取空为有。 今此释云。 色是幻色必不碍空。 空是真空必不碍色。 若碍于色即是断空。 若碍于空即是实色。 如一尘既具如上真空妙有。 当知一一尘等亦尔。 若证此理即得尘含十方无亏。 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时。 故得殊胜微言。 纤毫彰于圆教奇特。 圣众轻埃现于全躯。 迥超言虑之端。 透出筌罤之表。 经云。 如有大经卷。 量等三千界。 在于一尘内。 一切尘亦然。 有一聪慧人。 净眼普明见。 破尘出经卷。 广饶益众生等。 若据理而言。 即尘众生妄计经卷。 即大智圆明。 智体既其无边。 故曰量等三千界。 依此义故。 名一尘含容空有遍也。 自下依此能遍之境而行四德。 谓依前一尘能遍之境。 而修四种行德。 一者随缘妙用无方德。 谓依真起用。 广利群生。 众生根器不等受解万差。 乐欲不同应机授法。 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维摩经中具明斯义。 又以大悲故。 名曰随缘。 以大智故。 名为妙用。 又大坏假名而常度众生。 故曰随缘了知众生性空。 实无度者名为妙用。 又理即事故名随缘。 事即理故名妙用。 又真不违俗故随缘。 俗不违真故妙用。 又依本起末故随缘。 摄末归本故妙用。 良以法无分齐。 起必同时。 真理不碍万差。 显应无非一际。 用则波。 腾鼎沸。 全真体以运行体。 则镜净水澄举随缘而会寂。 若光之流彩。 无心而朗十方。 如明镜之端形。 不动而呈万像。 故曰随缘妙用无方德也。 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 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 大乘八万。 小乘三千。 为住持之楷模。 整六和之紊绪。 出三界之梯隥。 越苦海之迅航。 拯物导迷莫斯为最。 但以金容匿彩正教陵夷。 传授浇讹师于己见。 致使教无纲纪。 滥挹淳流得失齐举妄参真净。 故令初学触事成非不依经律。 混乱凡情自陷陷他甚可悲矣。 故瑜伽论云。 非大沈非小浮。 常住于正念。 根本眷属净修梵行。 华严经云。 戒是无上菩提本。 应当具足持净戒。 梵网经云。 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起信论云。 以知法性体无毁禁。 是故随顺法性行尸波罗蜜。 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 远离贪瞋。 欺诈谄曲邪见。 亦应远离愦闹少欲知足。 乃至小罪心生大怖不得轻。 于如来所制禁戒常护讥嫌。 不令众生妄起过罪。 用此威仪住持。 以化众生也。 问准上文所说。 真如一相。 佛体无二。 具足一切功德者。 何故要须威仪等戒行耶。 答譬如大摩尼宝。 体性明净久被尘累。 而有粗秽之垢。 若人唯念宝性。 不以种种磨治。 终不得净真如之法体性空净。 久被无明烦恼垢染。 若人唯念真如。 不以持戒定慧种种熏修。 终无净时。 准此义故理须持戒也。 问出家五众。 超然出俗可具威仪。 在家之流。 身缠俗网宁无愆犯。 答出家之辈自有严科。 在家之俦通持五戒。 夫三归五戒者。 盖是出苦海之津梁。 趣涅槃之根本。 作毗尼之渐次。 为七众之崇基。 万善藉此而生。 寔佛法之平地。 经云。 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当知。 戒为定体。 慧为定用。 三学圆备即证菩提。 四分律云。 第一持戒不毁犯。 比丘威仪自端严。 怨家之人不能近。 若不如法即被诃。 依此义理故。 云威仪住持有则德。 三者。 柔和质直摄生德。 谓大智照真名为质直。 大悲救物故曰柔和。 又质直者。 约本性不迁。 柔和者。 约随流不滞。 柔则伏灭烦恼。 和则顺理修行。 用兹调和之法。 以摄众生也。 又质直者。 体无妄伪言行相符。 蕴德居怀不拘名利。 轻金若块。 重教逾珍。 但为正业调生。 速愿自他圆满。 故曰柔和质直摄生德也。 四者普代众生受苦德。 谓修诸行法不为自身。 但欲广利群生冤亲平等。 普令断恶备修万行速证菩提。 又菩萨大悲大愿以身为质(音致)。 于三恶趣。 救赎一切受苦众生要令得乐。 尽未来际心无退屈。 不于众生希望毛发报恩之心。 华严经云。 广大悲云遍一切。 舍身无量等刹尘。 以昔劫海修行力。 今此世界无诸垢。 谓众生妄执念念迁流名之为苦。 菩萨教令了蕴空寂自性本无。 故云离苦。 问众生无边苦业无边。 云何菩萨而能普代众生受苦。 答菩萨代众生受苦者。 由大悲方便力故。 但以众生妄执不了业体。 从妄而生无由出苦。 菩萨教令修止观两门。 心无暂替因果丧亡。 苦业无由得生。 但令不入三涂。 名为普代众生受苦德也。 杂集论云。 于不坚坚觉深住于颠倒。 离烦恼所恼。 得最上菩提。 已上明四种行德竟。 自下摄用归体入五止门。 五止门者。 谓依前能行四德之行。 当相即空相尽心澄而修止也。 所言入者。 性相俱泯体周法界。 入无入相名为入也。 华严经云。 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 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 又准入佛境界。 经云。 入诸无相定见诸法寂静。 常入平等故敬礼无所观。 此乃一切众生本来无不在如来境界之中。 更无可入也。 如人迷故谓东为西。 乃至悟己西即是东。 更无别东而可入也。 众生迷故。 谓妄可舍。 谓真可入。 乃至悟已妄即是真。 更无别真而可入也。 此义亦尔。 不入而入。 故云入也。 何以故。 入与不入本来平等。 同一法界也。 起信论云。 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 是名入真如门也。 言五止者。 一者照法清虚离缘止。 谓真谛之法本性空寂。 俗谛之法似有即空。 真俗清虚萧然无寄。 能缘智寂所缘境空。 心境不拘体融虚廓。 正证之时因缘俱离。 维摩经云。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 依此义理故。 云照法清虚离缘止也。 二者观人寂怕绝欲止。 谓五蕴无主名曰寂怕。 空寂无求名为绝欲。 故云观人寂怕绝欲止也。 三者性起繁兴法尔止。 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 起应万差故曰繁兴。 古今常然名为法尔。 谓真如之法。 法尔随缘万法俱兴法尔归性。 故曰性起繁兴法尔止。 经云。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即其义也。 四者定光显现无念止。 言定光者。 谓一乘教中白净宝网。 万字轮王之宝珠。 谓此宝珠体性。 明彻十方齐照。 无思成事。 念者皆从虽现奇功。 心无念虑。 华严经云。 譬如转轮王成就胜七宝。 来处不可得。 业性亦如是。 若有众生。 入此大止妙观门中。 无思无虑任运成事。 如彼宝珠远近齐照。 分明显现廓彻虚空。 不为二乘外道尘雾烟云之所障蔽。 故曰定光显现无念止也。 五者理事玄通非相止。 谓幻相之事。 无性之理。 互隐互显。 故曰玄通。 又理由修显故。 事彻于理。 行从理起。 理彻于事。 互存互夺。 故曰玄通。 玄通者。 谓大智独存体周法界。 大悲救物万行纷然。 悲智双融性相俱泯。 故曰理事玄通非相止也。 上来明五止竟。 自下依止起观。 问准上义理。 依之修行。 足为圆满。 云何更要入止观两门耶。 答起信云。 若修止者。 对治凡夫住着世间。 能舍二乘怯弱之见。 若修观者。 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之过。 远离凡夫不修善根。 以此义故。 止观两门。 共相成助不相舍离。 若不修止观。 无由得入菩提之路。 华严云。 譬如金翅鸟以左右两翅鼓扬海水。 令其两辟观诸龙众。 命将尽者而搏取之。 如来出世亦复如是。 以大止妙观而为两翅。 鼓扬众生大爱海水。 令其两辟观诸众生。 根成熟者而度脱之。 依此义故。 要修止观也。 问止观两门既为宗要。 凡夫初学未解安心。 请示迷徒令归正路。 答依起信论云。 若修止者。 住于静处端坐正意。 不依气息。 不依形色。 不依于空。 不依地水火风。 乃至不依见闻觉知。 一切诸想随念皆除。 亦遣除想。 以一切法本来无想。 念念不生。 念念不灭。 亦不随心外念境界。 然后以心除心。 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归正念。 常勤正念唯心识观一切魔境自然远离。 凡夫初学邪正未分。 魔网入心欺诳行者。 又无师匠咨问莫凭。 依四魔功将为正道。 日月经久邪见既深。 设遇良缘终成难改。 沉沦苦海出离无由。 深自察之无令暂替。 此义如起信论中说也。 六起六观者。 依前五门即观之止。 而起即止之观。 何以故。 理事无碍法如是故。 定慧双融离分齐故。 一多相即绝前后故。 大用自在无障碍故。 言六观者。 一者摄境归心真空观。 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 心外更无一法可得。 故曰归心。 谓一切分别但由自心。 曾无心外境。 能与心为缘。 何以故。 由心不起外境本空。 论云。 由依唯识故。 境本无体故。 真空义成。 以尘无有故。 本识即不生。 又经云。 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 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 知诸法唯心便舍外尘相。 由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 如世有医王。 以妙药救病。 诸佛亦如是。 为物说唯心。 以此方知。 由心现境由境现心。 心不至境境不入心。 当作此观智慧甚深。 故曰摄境归心真空观也。 二者从心现境妙有观。 即事不滞于理随事成差。 谓前门中摄相归体。 今此门中。 依体起用。 具修万行。 庄严报土。 又前门中。 摄相归体显出法身。 今此门中依体起用修成报身。 故曰从心现境妙有观也。 三者心境秘密圆融观。 言心者。 谓无碍心。 诸佛证之以成法身。 境者。 谓无碍境。 诸佛证之以成净土。 谓如来报身。 及所依净土圆融无碍。 或身现刹土。 如经云。 一毛孔中无量刹。 各有四洲四大海。 须弥铁围亦复然。 悉现其中无迫隘。 或刹现佛身。 如经云。 华藏世界所有尘。 一一尘中佛皆入。 普为众生起神变毗卢遮那法。 如是就此门中。 分为四句。 如玄谈疏中说。 如是依正混融无有分齐。 谓前两观各述一边。 今此双融会通心境。 故曰心境秘密圆融观也。 四者。 智身影现众缘观。 谓智体唯一能鉴众缘。 缘相本空。 智体照寂。 诸缘相尽如如独存。 谓有为之法无不俱舍真性。 犹如日轮照现迥处虚空。 有目之流无不睹见。 生盲之辈亦蒙润益。 令知时节寒热之期。 草木无情悉皆滋长。 如来智日亦复如是。 故曰智身影现众缘观也。 五者。 多身入一镜像观。 即事事无碍法界也。 谓毗卢遮那十身。 互用无有障碍也。 经云。 或以自身。 作众生身。 国土身。 业报身。 声闻身。 缘觉身。 菩萨身。 如来身。 智身。 法身。 虚空身。 如是十身随举一身摄余九身。 故曰多身入一镜像观。 如一身有十身互作。 一一毛孔。 一一身分。 一一支节中。 皆有十身互作。 或以眼处作耳处佛事。 或以耳处作眼处佛事。 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何以故。 证此大止妙观法力加持。 得如是故。 经云。 或以多身作一身。 或以一身作多身。 或以一身入多身。 或以多身入一身。 非一身没多身生。 非多身没一身生。 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 或以异境入定同境起。 或以同境入定异境起。 或以一身入定多身起。 或以多身入定一身起。 故曰多身入一镜像观也。 六者。 主伴互现帝网观。 谓以自为主。 望他为伴。 或以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 或以一身为主一切身为伴。 随举一法即主伴齐收。 重重无尽。 此表法性重重影现。 一切事中皆悉无尽。 亦是悲智重重无尽也。 如善财童子。 从祇桓林中渐次南行。 至毗卢遮那庄严大楼阁前。 暂时敛念。 白弥勒菩萨言。 唯愿大圣。 开楼阁门令我得入。 弥勒弹指其门即开。 善财入已还闭如故。 见楼阁中有百千楼阁。 一一楼阁前各有弥勒菩萨。 一一弥勒菩萨前。 各有善财童子。 一一善财童子皆悉合掌在弥勒前。 以表法界重重。 犹如帝网无尽也。 此明善财童子依此华严法界之理修行位极顿证法界也。 此举一楼阁为主。 一切楼阁为伴也。 故云主伴互现帝网观。 亦是事事无碍观也。 此上所述六重观门。 举一为主余五为伴。 无有前后始终俱齐。 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 此理喻如圆珠穿为六孔。 随入一孔之中。 即全收珠尽。 此亦如是。 开为六门。 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圆满教理。 法自尔故。 善财一生皆全证故。 卷舒无碍隐显同时。 一际绝其始终。 出入亡于表里。 初心正觉。 摄多生于刹那。 十信道圆。 一念该于佛地。 致使地前菩萨触事生疑。 五百声闻玄鉴绝分。 融通无碍一多交参。 圆证相应名为佛地。 然此观门名目无定。 若据一体为名。 即是海印炳现三昧门。 若约二用而论。 即名华严妙行三昧门。 若据三遍为言。 即是尘含十方三昧门。 若准四德为名。 即名四摄摄生三昧门。 若约五止而言。 即为寂用无碍三昧门。 若取六观为名。 即是佛果无碍三昧门。 如是等义随德立名。 据教说。 为六观。 随入一门众德咸具。 无生既显幻有非亡。 摄法界而一尘收。 举一身而十身现。 如斯等义。 非情所图。 识尽见除思之可见。 余虽不敏素玩兹经。 聊伸偶木之文。 式集弥天之义。 颂曰。 备寻诸教本集兹华严观文约义无缺智者当勤学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纪重校宋晋水沙门净源述昔孤山智圆法师尝称。 杜顺尊者。 抉华严深旨。 而撰斯文。 盖准唐中书舍人高郢序北塔铭耳。 净源向读唐丞相裴休述妙觉塔记。 记且谓。 华严疏主仰贤首还源玩味亡斁。 若骊龙之戏珠也。 乃知斯观实贤首国师所著断矣。 抑又观中。 具引三节之文。 皆国师之语章章焉。 熙宁元年冬十一月。 特抱诸郡观本再请钱唐通义大师。 子宁重校其辞。 宁公学深知古。 力考诸文。 朝而思夕而玩。 因与源曰。 贤首所集具引之语救而得之矣。 请试陈其一二焉。 观不云乎。 用就体分。 非无差别之势。 事依理显。 自有一际之形。 兹乃义海百门之一也。 又曰。 拯物导迷莫斯为最。 岂非般若心经疏序欤。 又谓就此门中分为四句。 此亦晋疏玄谈。 又已明矣。 源应之曰。 夫有条不紊。 表其网之在纲。 探乎深辞。 贵其通于舆义。 然则君子僧博览祖训。 负卓卓之识。 岂独畴昔有之乎。 源爱通义师传慈恩祖教。 讲儒者五经。 而考文责实。 章灼同异意。 犹吾心也。 于是乎题之卷末。 云耳。 纪重校(竟) 发布时间:2024-05-10 08:10:1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