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楞严经奥义 内容: 第三节 演若达多喻妄无所因一、原文:富楼那言。 我与如来。 宝觉圆明。 真妙净心。 无二圆满。 而我昔遭。 无始妄想。 久在轮回。 今得圣乘。 犹未究竟。 世尊。 诸妄一切圆灭。 独妙真常。 敢问如来。 一切众生。 何因有妄。 自蔽妙明。 受此沦溺。 释:富楼那说,我与如来本来都有同样无比珍贵的妙眀真心,具足一切法,微妙清净无为,没有比祂更圆满,更美妙的了。 佛已经完全证得了祂,没有不圆满、不究竟的了,没有迷茫和虚妄;而我从昔以来,一直在妄想当中轮回不已,现在虽然已证得了圣果,还不究竟,只是一个小乘的了脱生死而已,还没有走上大乘之路。 世尊,当各种妄想通过修行全部都灭去了以后,只有一个圆满的妙眀真心,永远常存常住不变。 那么我要问问世尊您,一切众生因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妄想,遮蔽了自己的妙眀真心,从而沦落受苦不止呢? 原文:佛告富楼那。 汝虽除疑。 余惑未尽。 吾以世间。 现前诸事。 今复问汝。 汝岂不闻。 室罗城中。 演若达多。 忽于晨朝。 以镜照面。 爱镜中头。 眉目可见。 嗔责己头。 不见面目。 以为魑魅。 无状狂走。 于意云何。 此人何因。 无故狂走。 富楼那言。 是人心狂。 更无他故。 释:世尊告诉富楼那,你虽然已经除去了疑惑,还有一点点的迷惑没有断尽。 我现在以世间现前存在的事情来问问你,你难道没有听到吗,在室罗城中有个演若达多,突然在一天早晨,用镜子来照面,于是就喜欢上了镜子中的头面,眉眼可观,于是嗔怪自己的头,怎么就没有面目呢? 于是就认为自己是个魑魅鬼,不是正常人,他就无缘无故地狂乱奔走。 富楼那,对于这件事你怎么想,这个人有什么原因无故狂走? 富楼那说,这个人心狂乱了,再也没有别的原因了。 原文:佛言。 妙觉明圆。 本圆明妙。 既称为妄。 云何有因。 若有所因。 云何名妄。 自诸妄想。 展转相因。 从迷积迷。 以历尘劫。 虽佛发明。 犹不能返。 如是迷因。 因迷自有。 识迷无因。 妄无所依。 尚无有生。 欲何为灭。 释:佛言:本妙觉性,本来清明而圆满,本来圆满明净而奇妙。 那你把妄想称为虚妄,虚妄能有什么原因呢? 如果有原因,又怎么叫作虚妄呢? 众生自从无始劫以来就有妄想,以这些妄想作为因,又辗转生出新的妄想,从旧迷产生新的迷,经历了像尘埃那样多的劫数,一直都在迷惑颠倒着。 虽然佛一直在不断地为众生开示本觉妙眀,但是众生仍然不能返归自性。 像这样的迷,有什么原因呢? 因为迷才有迷,没有其它原因。 认识到迷本无因,妄想也没有所依,也没有原因,妄想本来就没有生,还想灭它做什么呢? 二、原文:得菩提者。 如寤时人。 说梦中事。 心纵精明。 欲何因缘。 取梦中物。 况复无因。 本无所有。 如彼城中。 演若达多。 岂有因缘。 自怖头走。 忽然狂歇。 头非外得。 纵未歇狂。 亦何遗失。 释:证得菩提,返本还原的人,就像醒了以后,在诉说着梦中的事情,他的心已经是很清明觉醒的了。 还会有什么因缘取着执著梦中的人事物,还有什么理由对梦中物不肯放舍呢? 何况妄想本没有产生的原因,妄想也本来没有,本来就不存在。 就像那个城市中的演若达多,哪有什么原因就自己恐怖于无头而失心狂走呢? 如果他忽然歇下了他的狂心,就知道了自己本来是有头的,不用再向外寻觅。 即使他没有歇下狂心,他的头也没有遗失啊! 原文:富楼那。 妄性如是。 因何为在。 汝但不随。 分别世间。 业果众生。 三种相续。 三缘断故。 三因不生。 则汝心中。 演若达多。 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胜净明心。 本周法界。 不从人得。 何藉劬劳。 肯綮修证。 释:佛言:富楼那,虚妄性就是这样,能有什么原因存在呢? 没有原因,你只要不随顺于你的分别妄想,不认分别妄想为真,那么三界世间、业缘果报以及众生五阴,这三种相续的缘就断了,妄想就灭,就没有虚妄了,三界世间、业果以及众生这些虚妄相就会都不存在了,剩下的就是真实。 这样的话,你心中的演若达多,狂乱性自己就没有了,无明灭尽。 所留下来不灭的,就是菩提心。 这个殊胜清净眀妙的本心,本来遍布于法界当中,本来就存在着,不是从哪个人那里得来的。 何用你辛辛苦苦,费尽心机地去向外追求,想从外面去求得呢? 原文:譬如有人。 于自衣中。 系如意珠。 不自觉知。 穷露他方。 乞食驰走。 虽实贫穷。 珠不曾失。 忽有智者。 指示其珠。 所愿从心。 致大饶富。 方悟神珠。 非从外得。 释:就像有个人,在自己的衣服里面,藏了一个如意宝珠,而自己把这个宝珠忘记了,由于没有财物可享用,就贫穷孤独地去向他方,过着乞讨的生活。 虽然这个人很贫穷,但是宝珠并没有丢失。 忽然有个有智慧的人告诉他说,你衣服里有如意宝珠在某处,于是他就找到了宝珠,拿出来享用,从此就称心如意地过上富裕的生活,。 此后他就明白了这个神奇的宝珠,并非是从外面得来的,而是自己本有的家珍。 三、原文:即时阿难。 在大众中。 顶礼佛足。 起立白佛。 世尊。 现说杀盗淫业。 三缘断故。 三因不生。 心中达多。 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不从人得。 斯则因缘。 皎然明白。 云何如来。 顿弃因缘。 我从因缘。 心得开悟。 释:这时候阿难在大众中起立,顶礼佛足之后对佛说:世尊,现在说杀盗淫三种业行,如果能引起杀盗淫的三个缘断灭了,能生起杀盗淫的三个因也不出生,那么众生心中的演若达多的狂性自然就歇息下来了。 歇下来以后的心就是菩提心,这个菩提心不是从他人那里得到的。 可是这个因和缘,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的,为什么如来您一下子就否定了因缘,说不是因缘出生的? 我就是从这个因缘当中,心才得以开悟的。 原文:世尊。 此义何独。 我等年少。 有学声闻。 今此会中。 大目犍连。 及舍利弗。 须菩提等。 从老梵志。 闻佛因缘。 发心开悟。 得成无漏。 今说菩提。 不从因缘。 则王舍城。 拘舍黎等。 所说自然。 成第一义。 惟垂大悲。 开发迷闷。 释:世尊,因缘生法这个道理,不仅是我们这些年轻的还在继续修学的声闻众,还有在这个大会中的大目犍连、舍利弗、须菩提等等无学的大阿罗汉等,都是从年长的婆罗门那里听到佛开示的因缘法,而心得开悟的,乃至于修成了无漏大阿罗汉。 现在您却说菩提不是从因缘生出来的,那么王舍城的拘舍黎等外道们所说的自然,就成了第一义了。 希望您发大慈悲心,解开我们心中的迷闷。 阿难在这里误会了佛所讲的菩提义,他以为佛还是讲的从前的因缘所生的小乘菩提,不知道真实本具的圆满妙明的大菩提如来藏心。 如来藏不生不灭,岂是因缘所生的法? 非因非缘,也非自然,这就是如来藏。 四、原文:佛告阿难。 即如城中。 演若达多。 狂性因缘。 若得灭除。 则不狂性。 自然而出。 因缘自然。 理穷于是。 阿难。 演若达多。 头本自然。 本自其然。 无然非自。 何因缘故。 怖头狂走。 释:佛告诉阿难,比如王舍城中的演若达多,心中发狂的因缘如果灭除了,那么他的不狂性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因缘性和自然性的道理最多就是这样。 阿难,演若达多的头本来就是自然而然存在的,本来就是那样的,没有然也不是自。 到底是什么因缘他害怕头消失不见了而发狂的乱走呢? 原文:若自然头。 因缘故狂。 何不自然。 因缘故失。 本头不失。 狂怖妄出。 曾无变易。 何藉因缘。 本狂自然。 本有狂怖。 未狂之际。 狂何所潜。 不狂自然。 头本无妄。 何为狂走。 若悟本头。 识知狂走。 因缘自然。 俱为戏论。 释:如果是自然就有的头,由于某些因缘让他发狂,为什么不也是自然的由于什么因缘而失去头呢? 本来而有的头不会失去的,由于发狂害怕,自己的头丢失了这样虚妄的想法就出现了,但不管怎样他的头都不会有什么改变,不会丢失掉。 如何还能借着因缘头又有又无的呢? 如果说发狂是自然而有的,本来就有发狂恐怖的话,那么在没有出现发狂状态时,狂燥藏在哪里呢? 如果不发狂是自然而有的,那么头本来就有,不是虚妄的,他为什么还要发狂乱走,与自然性的不狂相违背呢? 如果悟得了本来就有的头,就会知道发狂乱走,既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因缘自然都是戏论,因为都是生灭法,不是本来而有的法。 原文:是故我言。 三缘断故。 即菩提心。 菩提心生。 生灭心灭。 此但生灭。 灭生俱尽。 无功用道。 若有自然。 如是则明。 自然心生。 生灭心灭。 此亦生灭。 无生灭者。 名为自然。 犹如世间。 诸相杂和。 成一体者。 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 称本然性。 本然非然。 和合非合。 合然俱离。 离合俱非。 此句方名。 无戏论法。 释:因此我才说,杀盗淫三种相续的缘断除了以后,剩下的菩提心如来藏就显发出来了。 菩提心出生了,生灭的心灭了,这个仍然是生灭,灭的现象和生的现象都灭了,从此在菩提道上不用再施功了,自然任运。 如果有自然性,就会显明有自然的心出生了,生灭的心灭了,但是这样还是生灭法。 没有生灭的现象才叫作自然,就像世间各种相混合在一起成为一体的法,叫作和合性。 不是和合起来的法叫作本然性,是本来而有的法。 本然而有的法就不是自然性,和合起来的法不是一体的合。 合与自然二者都离开,离开与合都不是本然。 这句话所指示的才叫作无戏论法,因为指示的就是那个不生灭的本来而有的法,不是因缘和自然的法,不是合成的法。 五、原文:菩提涅槃。 尚在遥远。 非汝历劫。 辛勤修证。 虽复忆持。 十方如来。 十二部经。 清净妙理。 如恒河沙。 只益戏论。 汝虽谈说。 因缘自然。 决定明了。 人间称汝。 多闻第一。 以此积劫。 多闻熏习。 不能免离。 摩登伽难。 何因待我。 佛顶神咒。 摩登伽心。 淫火顿歇。 得阿那含。 于我法中。 成精进林。 爱河干枯。 令汝解脱。 释:证得菩提和涅槃,离你还很遥远,必须要你经历很多劫的修证才能成办。 你虽然能够记得十方如来十二部经,像恒河沙一样多的清净微妙的理论,也只是戏论。 你虽然自己已经非常明了了因缘法和人自然法,世间人也说你是多闻第一,但是以你累劫的多闻熏习佛法,却不能躲避摩登伽的磨难,还等待我用佛顶神咒的咒力,把摩登伽的淫欲心熄灭,让她证得了三果阿那含,在我佛法中精进修行,然后爱河彻底干枯,这才让你解脱。 在这段里世尊严厉的呵责了阿难只是多闻,并没有真正的修持,所有没有道力,遇到摩登伽被困,还需要世尊去解救。 摩登伽一听到楞严咒,淫心就息了,成为三果人,灭掉一切爱欲,不再贪爱阿难,阿难这才得解放,实在是不容易。 一个人无始劫的贪爱非常坚固,很难灭除,只有借助佛力,才能消除贪爱。 原文:是故阿难。 汝虽历劫。 忆持如来。 秘密妙严。 不如一日。 修无漏业。 远离世间。 憎爱二苦。 如摩登伽。 宿为淫女。 由神咒力。 消其爱欲。 法中今名。 性比丘尼。 与罗睺罗母。 耶输陀罗。 同悟宿因。 知历世因。 贪爱为苦。 一念熏修。 无漏善故。 或得出缠。 或蒙授记。 如何自欺。 尚留观听。 释:因此阿难,你虽然历劫以来一直都能够忆持如来秘密微妙修证之理,却不如在一天当中用功修习断除烦恼的无漏法,远离世间的憎爱两种苦恼。 比如摩登伽,她宿世都是做淫女,由于我楞严咒的神力加持,消除了她的爱欲,跟我出家修道,给她取名为性比丘尼,与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一起共同觉悟宿世的因缘,知道自己历劫以来的种种因缘,懂得了贪爱确实很苦,于是一念熏修无漏善法,一个出离了贪爱的生死缠缚,一个得到了成佛的授记。 可是你阿难怎么能够自欺,还停留耳听的熏习佛法阶段,不抓紧实际修证呢? 这段还是呵责和鞭策阿难赶快进行实修,不要再停留在多闻上,并以此为满足,不全道力。 如今末世的学佛人比阿难还甚,更是满足于耳入口出的嘴皮子功夫,以情思意解作为实证,自欺再去欺人,连阿难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都不如。 楞严经里这段话,正好指出了学人修行的痛点,只停留在意识心的多闻习学上,而不真正的如法修行。 意根不修,意识修多少都不能解脱。 末法时期的现象比这要严重得多,最突出的特例就是把意识的闻熏当作实证,误会太大,而不知反省,死亡来临时,悔之晚矣。 发布时间:2024-05-10 08:10:5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