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楞严经奥义 内容: 第二节 十二处虚妄一、原文:复次阿难。 云何十二处。 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阿难。 汝且观此。 祇陀树林。 及诸泉池。 于意云何。 此等为是。 色生眼见。 眼生色相。 阿难。 若复眼根。 生色相者。 见空非色。 色性应销。 销则显发。 一切都无。 色相既无。 谁明空质。 空亦如是。 释:世尊说:阿难,为什么说十二处本来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呢? 阿难,你权且看看这个祇陀林以及所有的泉池,你怎么认为呢,见色这种现象是怎么来的呢? 是色相本身产生了眼识的见,还是眼根产生出来的色相呢? 阿难,如果眼根能产生色相的话,那么看见虚空时,虚空没有色相,眼根见到虚空,色相就消失。 色相消失了,能见色的见也就消失。 见色的见如果消失了,就不能看见虚空,并且什么也不能见了。 色相如果没有了,眼根就没有见了,可是却能知道虚空什么也没有,是谁明了空无一物和虚空的? 可是你明明能看见虚空,你的见并没有消失,不是随着色相的消亡而消失,说明眼根不能生色相,是另有一个事物产生了色相。 原文:若复色尘。 生眼见者。 观空非色。 见即销亡。 亡则都无。 谁明空色。 释:如果是色尘能产生眼见的话,看见虚空时,虚空是没有色相的,虚空就不能产生眼见,这时的能见性就没有了,那么一切想就都没有了。 这样的话,又是谁知道明了虚空无色呢? 因此说,能见性和虚空以及色尘都没有什么处所,色尘与见性都是虚妄的,既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当然就是如来藏的性质了。 这里佛陀暗指如来藏产生了色相,而且这个色相是内相分,是外色的影子,是如来藏的二次显现,或者叫作显发。 如果是色相产生了眼识的见,那么虚空不是色相,就不能产生见。 看见虚空时,就没有见了,既然没有见,怎么能看见虚空,知道是虚空呢? 原文:是故当知。 见与色空。 俱无处所。 即色与见。 二处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是故当知,眼识的见与色相与虚空,都没有处所,色相和眼识的见,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而是如来藏性,都来自于如来藏。 这样如来藏产生一切法的立论就成立了,所以世尊得出一个实质性的结论:一切法都是由如来藏出生,唯如来藏心所现。 十二处,六根和六识,世尊告知众生都是如来藏性,都是如来藏出生。 没有六根六识的自体性和真实性,都是被出生的法,是幻化的不实的。 色相和眼识的见,没有处所,也没有自体性,不是本来就有的,所以世尊说这些法都是虚妄的。 把阿含经里的根尘识弄明白,看楞严经就容易一些,六根触六尘,然后如来藏出生六识,六识再触六尘,就有了见。 其实是三者一直和合触,才有连续不断的见。 六根已经出生完了,外界的六尘已经出生过了,如来藏再把外界的六尘变幻成内六尘,胜义根再触内六尘,六识出来就分别了内六尘。 这样来看,六根六尘十二处,是不是很虚妄呢? 这些法是从哪里出生的也就知道了。 二、原文:阿难。 汝更听此祇陀园中。 食办击鼓。 众集撞钟。 钟鼓音声。 前后相续。 于意云何。 此等为是声来耳边。 耳往声处。 阿难。 若复此声。 来于耳边。 如我乞食室罗筏城。 在祇陀林。 则无有我。 此声必来阿难耳处。 目连迦叶。 应不俱闻。 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 一闻钟声。 同来食处。 释:阿难,你再听听这个祇陀园中,召集吃饭时大鼓的声音,招乎大众集合撞钟的声音,钟鼓的音声前后相续不断。 你怎么认为呢? 你听见声音是因为声音来到了你的耳边,还是耳朵到声音那里去了? 阿难,如果是这些声音来到你的耳边,比如我在室罗筏城乞食时,在祇陀林里就没有我。 同理,如果声音来到你的耳边,目犍连和大迦叶那里就没有声音,他们就不能同时听到声音了。 那些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就更听不到了,他们怎么能一听到钟声就同时到达了吃饭之处呢? 原文:若复汝耳。 往彼声边。 如我归住祇陀林中。 在室罗城。 则无有我。 汝闻鼓声。 其耳已往击鼓之处。 钟声齐出。 应不俱闻。 何况其中象马牛羊。 种种音响。 若无来往。 亦复无闻。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 俱无处所。 即听与声。 二处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如果是你的耳朵到了声音那里,就像我乞食回来到祇陀林中,而室罗筏城那里就没有我了一样,你听见鼓声耳朵就到鼓声那里去了,钟声再响起来的时候,你应该不能同时听见了。 那就更听不见象马牛羊的声音以及种种声音了。 如果你的耳朵和声音互不相到,你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因此应当知道,听与音声这两个处所都是虚妄的,本来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都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 三、声音虚妄,本如来藏声音不到耳边,耳也不到声音之处,而能听声,说明听的不是真实的声音,是假声音,听声音这件事是虚妄的。 如果是声音到一个人的耳畔,就不能到另一个人的耳畔,那么一个人能听到,其他人就不能听到。 如果是耳根到声音之处而听见声音,那么耳根能到一个声音的处所,就不能同时到另一个声音的处所,就不能听见其它的声音,实际上我们能同时听见各个不同地方的声音,那么听的声音就不是真实的声音。 同理,见色时,如果色到眼根处而有见,其他人就不能见,因为色不能同时到两个或多个地方去。 如果是眼根到色处而有见色,那么眼根就不能同时到其它色处,这样也就看不见其它色了,实际上我们同时能看见多个地方的色相,那就说明我们见的色不是真实的色,是虚幻的,见色这件事就不真实。 因此,众生所接触的六尘是虚妄的,分别六尘这件事就是虚妄法,不是真实的。 声音的震动传播,这是一种假像,好像是传导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实际不是。 声音是一种物质色法,地水火风组成,物质就是固定的一个体,如果这个物质到了一个地方,那就不能到达另一个地方,声音也如是,能到达一个人的耳朵里,就不能到达另一个人的耳朵里。 可是所有人却都听见同一种声音了,说明所有人听见的不是真实的外界的声音,而是如来藏又变现出来的声音的影子,是内相分。 所以众生听见的都是内相分,是影子,是假像。 世尊说都是如来藏性,声音和色相都是如来藏性。 听声音时,感觉好像是听到声音,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并没有这件事。 世间一切现象并不是真实有,我们的识心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了,认为所接触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悟后发起了各种观行以后,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幻化的,就像阳炎一样,就像做梦一样,就像看镜子上的影子一样。 那时虽然烦恼习气还在,很多时候内心的感受就不一样了。 如果不是有愿力的支撑,就没有必要活下去,谁也不愿意活在假象里。 我们接触到的一切都不真实,都是虚妄,而出生一切法的本体,包括出生五阴十八界、宇宙器世间的这个本体,这个本心却是真实的。 只有证悟了祂,观察祂,才能确实知道祂的真实性,以及祂的所有体性。 悟前可以熏修学习祂的体性,达到相似的理解。 四、原文:阿难。 汝又嗅此炉中栴檀。 此香若复然于一铢。 室罗筏城四十里内。 同时闻气。 于意云何。 此香为复生栴檀木。 生于汝鼻。 为生于空。 阿难。 若复此香。 生于汝鼻。 称鼻所生。 当从鼻出。 鼻非栴檀。 云何鼻中有栴檀气。 称汝闻香。 当于鼻入。 鼻中出香。 说闻非义。 释:阿难,你再嗅一嗅香炉中的栴檀香气,此种栴檀香,如果点上一株,室罗筏城周围四十里内,所有众生都能同时闻到。 你怎么认为呢? 这香味是从栴檀香中生出来的,还是从你鼻子中生出来的,还是从虚空里生出来的? 阿难,如果此种香是从你鼻子中生出来的,称作鼻子生的香气,那么香气应该从鼻子中出来。 但是鼻子不是栴檀,鼻子中怎么能有栴檀香气呢? 之所以说你能嗅到香气,应当是香气入你鼻子中鼻子嗅到才对,如果是鼻子中生出香气,说是鼻子闻到香气,那就不对了。 原文:若生于空。 空性常恒。 香应常在。 何藉炉中。 爇此枯木。 若生于木。 则此香质。 因爇成烟。 若鼻得闻。 合蒙烟气。 其烟腾空。 未及遥远。 四十里内。 云何已闻。 是故当知。 香鼻与闻。 俱无处所。 即嗅与香。 二处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如果香气从虚空当中生出来, 虚空常在不灭,香气应该常生常在,为什么还要借助于香炉点栴檀木呢? 如果香气是从栴檀木中生出来的,那么这个栴檀香的本质,因为点火变成了烟雾。 如果你鼻子闻到了,应该是被烟所熏到了。 而烟雾升上虚空以后,不会到达很远的地方,四十里地以内,怎么能闻到呢? 因此应当知道,香气、鼻子和闻性都没有处所,其中能嗅性和香气两个处所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而是如来藏的性质。 五、原文:阿难。 汝常二时。 众中持钵。 其间或遇。 酥酪醍醐。 名为上味。 于意云何。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 生于舌中。 为生食中。 阿难。 若复此味。 生于汝舌。 在汝口中。 只有一舌。 其舌尔时。 已成酥味。 遇黑石蜜。 应不推移。 若不变移。 不名知味。 若变移者。 舌非多体。 云何多味。 一舌之知。 释:阿难,你常常每天有两个时辰在大众中托钵乞食,乞食的时候也许能遇到酥酪醍醐,食中最好的美味。 你怎么认为呢? 此种美味是从空中生出来的,还是从舌头当中生出来的,还是从食物中生出来的? 阿难,如果此种美味是从你舌头中生出来的,在你的口中,只有一个舌头,舌头生出酥酪醍醐味,再遇见黑石蜜的时候,还应该是酥酪醍醐味,不应该再有黑石蜜的味道。 如果舌头上的味道不变,就不能说舌头能尝味知味。 如果舌头上的味道能改变,那么舌头一人只有一个,并没有多个舌头,为什么一个舌头能尝到很多的味道呢? 原文:若生于食。 食非有识。 云何自知。 又食自知。 即同他食。 何预于汝。 名味之知。 若生于空。 汝啖虚空。 当作何味。 必其虚空。 若作碱味。 既碱汝舌。 亦碱汝面。 则此界人。 同于海鱼。 既常受碱。 了不知淡。 若不识淡。 亦不觉碱。 必无所知。 云何名味。 是故当知。 味舌与尝。 俱无处所。 即尝与味。 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如果酥酪醍醐美味是从食物中生出来的,食物没有舌识,怎么能品尝自己的味尘呢? 再者说,食物自己知道美味,等于是你舌头之外的知,不是你舌头品尝了食物,吃饭这件事就与你无关,你怎么能知道酥酪醍醐味呢? 美味如果是从虚空中生出来的,如果你尝尝虚空,会尝出什么味道吗? 如果虚空是咸味的,那么品尝虚空不仅能咸了你的舌头,也能咸了你的脸,那么这个世界上的人,就和海里的鱼一样了。 既然世人常常感受咸味,就不会再了知淡味了。 如果世人不能了知淡味,也就不能觉知到咸味,就会什么味道也不知道了,这样的话,怎么能尝味知味呢? 因此应当知道,味尘、舌头与尝味的识,都没有处所,尝味与味尘二者都虚妄,本来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而是如来藏的性质。 六、原文:阿难。 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于意云何。 此摩所知。 谁为能触。 能为在手。 为复在头。 若在于手。 头则无知。 云何成触。 若在于头。 手则无用。 云何名触。 释:阿难,你常常在早晨用手摸头,你怎么认为? 摸头所产生的知,谁是能触的知? 是手能触知,还是头能触知? 如果是手能触知,那么头就不能知触,这样怎么叫作手触头呢? 如果是头有触知,手就没用了,不知道触,这样怎么能叫作手触头呢? 原文:若各各有。 则汝阿难。 应有二身。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 则手与头。 当为一体。 若一体者。 触则无成。 若二体者。 触谁为在。 在能非所。 在所非能。 不应虚空。 与汝成触。 是故当知。 觉触与身。 俱无处所。 即身与触。 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如果是手和头都是能触知的,那么你阿难就有两个能触知的身体。 如果头和手是因为一个触而出生的感知,那么头和手就是一体;如果是一体的,触就不成立,因为不能自体触自体,譬如鼻子不能触鼻子,脖子不能触脖子,甲不能触甲自己,乙不能触乙自己,必须甲乙二者相触,触才能成立。 如果头和手是二体,那么谁是能触呢? 能触的有知,所触的无知,如果手是能触,头就是所触,所触无知,头就无知,可是头却与手一样有知;如果头是能触,手就是所触,手就无知,可是手却与头同时有知。 不应该是头手与虚空相触,虚空是所触无知,而头手是能触,都有知,这个道理不成立。 因此说所觉的触尘与身体都没有处所,身体与触尘二者都虚妄,本来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都是如来藏性。 七、原文:阿难。 汝常意中。 所缘善恶。 无记三性。 生成法则。 此法为复。 即心所生。 为当离心。 别有方所。 阿难。 若即心者。 法则非尘。 非心所缘。 云何成处。 若离于心。 别有方所。 则法自性。 为知非知。 知则名心。 异汝非尘。 同他心量。 即汝即心。 云何汝心。 更二于汝。 释:阿难,你常常在意根心中所攀缘的善恶和无记三个性质的法出生的法则,法尘是在意根心里出生的,还是离意根心另外有出生的处所? 阿难,如果法尘是意根心里产生的,那么法尘就不是尘了,意根也就缘不了了,那意根怎么能成为根尘相触的处所呢? 如果法尘离开意根,有另外出生的处所,那么法尘的自性有知性还是没有知性? 如果法尘有知性,就叫作心,意根之外的心又不是意根,也不是法尘,就是另外一个心,与意根的性质是一样的。 两个心一个是你阿难,一个是心,那么你阿难的心为什么有两个呢? 原文:若非知者。 此尘既非。 色声香味。 离合冷暖。 及虚空相。 当于何在。 今于色空。 都无表示。 不应人间。 更有空外。 心非所缘。 处从谁立。 是故当知。 法则与心。 俱无处所。 则意与法。 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如果法尘没有知性,就不是心而是尘了,可是这个法尘又不是色香味触,没有离合冷暖的五尘色相,也没有虚空相,非色非空的法尘在哪里呢? 没法用色法来表示法尘,也不能用空法来表示法尘,人间不应该还存在虚空之外的法尘,虚空之外无法。 离开意根的法尘,意根不能缘,那就不能立个处所了,意根不是法尘的处所,法尘也不是意根的处所。 因此说法尘与意根心都没有处所,那么意根和法尘二者都是虚妄的,本来都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都是如来藏性。 意根与法尘相触生意识,法尘包括五尘上的法尘和独影境,性质有善恶无记三种法。 譬如有人在布施做善事,如来藏把这个法尘变现出来,传导到意根那里,意根与法尘相触,就缘到了这个法尘,如果感兴趣就会出生五俱意识来进一步的了别这个法尘,如果不感兴趣,五俱意识就不出生。 如来藏把昨天打架的事变现出来,传导到意根这里,意根与这个独影境相触,如果感兴趣,就会出生独头意识了别和思惟这个独影境法尘。 所以意根一定是与法尘在一起,在同一个处所,不可分开,否则就没有法尘,意根也不缘。 八、如何思惟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性楞严经中世尊反复讲五阴十八界都是如来藏的性质,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 不是因缘性,不是自然性,多思惟思惟,就能理解了。 可是如来藏性,就非常难理解了,即使证得了如来藏,也难以观察,理解上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无形无相的四大种子,组成了最最微小的微粒,微粒再聚集,组成了稍微大一点点的微粒,然后四大种子不断组成微粒,微粒不断的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肉眼能看得见的物质色法。 从无到有,从空的无形的种子,到有形的最最微小的微粒,这本身就是非常神奇的,就像魔幻一样,所以才说如来藏就是魔幻师。 说是如来藏输出四大种子,实质上四大种子并没有出如来藏之外,组成的微粒也没有出如来藏之外,形成的物质色法也没有出如来藏之外。 我们的色身就在如来藏里生生灭灭,没有出到如来藏之外,如来藏无形无相,色身就不可能有形有相,那到底是什么状态呢? 如果说物质色法有生,一定要脱离如来藏,出到如来藏之外,有单独的形相,四大种子出到如来藏之外,灭了四大种子又回到如来藏里。 可是四大种子无形,怎么会变出有形的物质? 如何转换? 在如来藏之外,物质如何存在和变化? 谁来依托物质? 四大种子组成微粒,微粒聚集,组成更大的微粒,四大种子不断组成微粒,微粒不断聚集,最后色身出现了,有形有相。 色身却无生,没有出到如来藏之外,四大种子没有出如来藏之外,色身就不能出到如来藏之外。 如果四大种子离开如来藏形成了微粒,四大种子离开如来藏,如何有功能作用,谁给它们的? 种子离开如来藏,如何运作? 如何从无形变造出有形? 色身出如来藏之外,如何存在和变异? 谁来依托它? 死亡时四大分离,种子回到如来藏中,是如何回去的? 如果不出如来藏之外,也就谈不到回到如来藏之中。 原来都是如来藏自己在玩,自己在搞游戏,自己魔幻给自己看的,自娱自乐。 识种子生出来,形成识心,识种子不出如来藏之外,识心就不出如来藏之外。 离如来藏没有种子,离如来藏没有识心,没有识心的心所法,没有受想行识。 如果受想行识在如来藏里运作,生生灭灭,乱起乱灭,那么色受想行识都是如来藏家里的事,幻化也没有幻化出家外,如来藏独享,自娱自乐。 一切法都没有出如来藏之外,所以无生,也不会回到如来藏中,所以无灭。 世间什么现象也没有,也没有世间,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存在,那么就成天睡大觉吧。 可是是谁睡大觉呢? 如来藏里的规则法则那么神秘,神神叨叨的,不弄明白,恐怕也睡不好觉。 发布时间:2024-05-11 08:10:1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