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楞严经奥义 内容: 第三章 第三卷段落释义第一节 六入虚妄一、原文:复次阿难。 云何六入。 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阿难。 即彼目睛。 瞪发劳者。 兼目与劳。 同是菩提。 瞪发劳相。 因于明暗。 二种妄尘。 发见居中。 吸此尘象。 名为见性。 此见离彼。 明暗二尘。 毕竟无体。 释:复次,阿难,六入为什么本来是如来藏微妙的真如性? 阿难,就是你的眼睛瞪视视物所出现的活动相、劳动相、运行相,眼睛是眼根,劳相是行蕴,二者都是妙菩提运行和显现出来的劳触相。 眼根借助于明和暗两种虚妄的尘境,触色尘,就在其中生出了眼的见性,见性吸收这些尘境,从而显现出尘境,就叫作见性。 这个见性离开明暗两种虚妄的尘境,根本就没有见的体。 佛陀一开始就讲六入如何是本如来藏的妙真如性,那意思就是说六入全体都是如来藏出生的,是如来藏的功能属性,那么从六入当中就能发现如来藏的功能作用,证得如来藏。 眼根与意根的活动相、劳触相,就是妙真如性,出生的见性就是妙真如性,而且出生见性的明暗两种缘也是妙真如性,众生所见所接触所运用的都是妙真如性,无一法不是妙真如性。 证得如来藏其实是不难的,到处都是如来藏的身影,祂都不躲藏,关键是众生自己的业障如何,见性的因缘条件是否成熟,菩萨性是否具足,戒定慧是否具足,难就难在这里了。 原文:如是阿难。 当知是见。 非明暗来。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从明来。 暗即随灭。 应非见暗。 若从暗来。 明即随灭。 应无见明。 若从根生。 必无明暗。 如是见精。 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 前瞩尘象。 归当见根。 又空自观。 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 眼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如是,阿难,你应当知道这个见性,不是从明暗二相出来的,也不是从眼根中生出来的,也不是从虚空中生出来的。 为什么这样说? 见性如果是从光明中生出来的,黑暗来临时见性就没有了消失了,那就不能见到黑暗,也不知黑暗了。 见性如果是从黑暗中生出来的,光明出现的时候,见性就会消失不见了,那就见不到光明了。 见性如果是从眼根中生出来的,一定没有明暗相,这样的见精本来就没有自己的体性。 如果见性是从虚空中生出来的,往前看是尘像,回来应该能见到眼根,可是却不见眼根。 又因为虚空自己能见,和你的眼根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你应当知道眼根入处是虚妄的,本来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性,而是如来藏性。 二、原文:阿难。 譬如有人。 以两手指。 急塞其耳。 耳根劳故。 头中作声。 兼耳与劳。 同是菩提。 瞪发劳相。 因于动静。 二种妄尘。 发闻居中。 吸此尘象。 名听闻性。 此闻离彼。 动静二尘。 毕竟无体。 释:阿难,譬如有人用两手的手指紧紧的塞进两个耳朵里,由于耳根劳触,头中就会发出嗡嗡的声响,耳根与手指触耳朵的劳触相,都是菩提心运行出来的虚妄相世俗相。 耳根借助于动和静两种虚妄的尘境,在手指与耳根的劳触中生发出闻性,闻性吸取这些动相和静相,显现出动静相,就叫作听闻性。 这种闻性离开动静二尘,毕竟没有自己的体性,也就是说,没有动静就不会有听闻性,离尘无识无闻。 原文:如是阿难。 当知是闻。 非动静来。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从静来。 动即随灭。 应非闻动。 若从动来。 静即随灭。 应无觉静。 若从根生。 必无动静。 如是闻体。 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 有闻成性。 即非虚空。 又空自闻。 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 耳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如是,阿难,你应当知道这种闻性不是从动静当中生出来的,不是从耳根中生出来的,也不是从虚空中生出来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闻性如果是从静相出来的,当动相出现的时候,闻性就会消失不见了,那就不能听闻到动相了。 闻性如果是从动中出来的,当静相出现的时候,闻性就会消失不见了,你就再也感觉不到静相了。 闻性如果是从耳根中出来的,就会随同耳根的属性,既没有动相也没有静相,就不会听闻到任何动静,这样的闻性本来就没有自体性。 闻性如果是从虚空中出来的,虚空有闻性,那就不叫作虚空了;并且是虚空自己听闻,和你的耳根有什么关系? 因此说,耳根听闻性虚妄,本来就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是如来藏性。 三、原文:阿难。 譬如有人。 急畜其鼻。 畜久成劳。 则于鼻中。 闻有冷触。 因触分别。 通塞虚实。 如是乃至。 诸香臭气。 兼鼻与劳。 同是菩提。 瞪发劳相。 因于通塞。 二种妄尘。 发闻居中。 吸此尘象。 名嗅闻性。 此闻离彼。 通塞二尘。 毕竟无体。 释:阿难,譬如有人急急的抽搐自己的鼻子,抽搐时间长了,鼻子就会有劳触相,在鼻子中就会感觉到一种凉凉的触觉。 因为鼻子触到冷相,就会知道鼻子是通的还是堵塞的,是空的还是实的。 如是乃至于鼻根触到所有的香臭气,鼻子都知道有触觉。 而鼻根与这些劳触相,都是菩提心所生发出来的劳触相。 由于虚通和堵塞了知虚妄的尘境,在其中生发出嗅闻性,嗅性吸取这些尘相,显发出各种味尘,就叫作嗅闻性。 这种嗅闻性,离开虚通和堵塞二尘,毕竟没有自己的体性。 原文:当知是闻。 非通塞来。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从通来。 塞则闻灭。 云何知塞。 如因塞有。 通则无闻。 云何发明。 香臭等触。 若从根生。 必无通塞。 如是闻机。 本无自性。 若从空出。 是闻自当。 回嗅汝鼻。 空自有闻。 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 鼻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阿难你应当知道,这种嗅闻性不是从虚通和堵塞中出来的,不是从鼻根中出来的,也不是从虚空中出来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嗅闻性如果是从虚通中出来的,堵塞的时候嗅闻性就消失不见了,怎么能知道鼻子堵塞呢? 嗅闻性如果是从堵塞中出来的,虚通的时候嗅闻性就消失不见了,这样怎么能辨别和触香臭气呢? 嗅闻性如果是从鼻根中出来的,就会随同鼻根的属性,既没有虚通也没有堵塞的尘境,就不会知道虚通与堵塞,这样的嗅闻性还有什么自性呢? 嗅闻性如果是从虚空中出来的,这个闻性自己应当去嗅你的鼻子,虚空自己有闻性,和你的鼻入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你应当知道嗅闻性是虚妄的,本来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而是如来藏性。 四、原文:阿难。 譬如有人。 以舌舐吻。 熟舐令劳。 其人若病。 则有苦味。 无病之人。 微有甜触。 由甜与苦。 显此舌根。 不动之时。 淡性常在。 兼舌与劳。 同是菩提。 瞪发劳相。 因甜苦淡。 二种妄尘。 发知居中。 吸此尘象。 名知味性。 此知味性。 离彼甜苦。 及淡二尘。 毕竟无体。 释:阿难譬如有人用舌头舔舐自己的口腔,时间长了就会感觉疲劳,这个人如果有病了,舌头就会感觉出苦味,没有病的人就会感觉有微微的甜味。 由甜苦两种相,就显示出舌根的作用。 舌头不动的时候,口中总是淡淡的。 舌根和疲劳两种尘相,都是菩提心所出生和显发出来的劳触相,由于甜苦和淡味两种味尘,舌根在其中生发出知性,吸取这些甜苦淡等等尘相,就叫作知味性。 这个知味性,离开甜苦和淡味二尘,毕竟没有自己的体性。 原文:如是阿难。 当知如是。 尝苦淡知。 非甜苦来。 非因淡有。 又非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甜苦来。 淡则知灭。 云何知淡。 若从淡出。 甜即知亡。 复云何知。 甜苦二相。 若从舌生。 必无甜淡。 及与苦尘。 斯知味根。 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 虚空自味。 非汝口知。 又空自知。 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 舌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如是,阿难,你应当知道能够品尝苦味、了知淡味的知性,不是从甜苦相中出来的,不是从淡味中出来的,也不是从舌根中出来的,更不是从虚空中出来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个知性如果是从甜苦味中出来的,淡味出现的时候,知性就会消失不见了,这样怎么能够知道淡味呢? 这个知性如果是从淡味中出来的,甜苦味出现的时候,知性就会消失不见了,那怎么能够知道甜苦味呢? 这个知性如果是从舌根出来的,随顺舌根的属性一定没有甜苦和淡两种尘相,不知道甜苦相和淡味相,因此说这样的知性本来没有自己的体性。 知性如果是从虚空中出来的,虚空自己有知味性,你口里的舌头就不知道了,而且是虚空自己知道味尘,与你的舌根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说,舌入是虚妄的,本来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而是如来藏性。 五、原文:阿难。 譬如有人。 以一冷手。 触于热手。 若冷势多。 热者从冷。 若热功胜。 冷者成热。 如是以此。 合觉之触。 显于离知。 涉势若成。 因于劳触。 兼身与劳。 同是菩提。 瞪发劳相。 因于离合。 二种妄尘。 发觉居中。 吸此尘象。 名知觉性。 此知觉体。 离彼离合。 违顺二尘。 毕竟无体。 释:阿难,譬如有人用一只冷手去触另一只热手,如果冷势大于热势,热的手熏染到冷气,就会变冷了;如果是热的势力大,冷手熏染到热气,就会变热了。 像这样利用与觉知在一起的触,显发出离合的知性,由于两手相触时间长了,就造成了冷热势力的平衡。 兼顾身根与劳触二者,都是菩提心中所显发出来的劳触相,借助于离与合两种虚妄的尘境,身根在其中生发出觉知性,吸取触尘相,叫作知觉性。 能知能觉的身根离开离合与顺从违背这两种尘境,毕竟没有自体性。 原文:如是阿难。 当知是觉。 非离合来。 非违顺有。 不于根出。 又非空生。 何以故。 若合时来。 离当已灭。 云何觉离。 违顺二相。 亦复如是。 若从根出。 必无离合。 违顺四相。 则汝身知。 元无自性。 必于空出。 空自知觉。 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 身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阿难,你应当知道这个知觉性,不是从离与合的相上出来,不是因为随顺和违背而有,不是从身根中出来,也不是从虚空中出来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触觉如果是从身根与触尘相合的时候出来的,当身根与触尘离开时,触觉就消失不见了,这样怎么能知道根尘分离了呢? 如果触觉是从根尘分开的时候出来的,当根尘合在一起时,触觉就消失不见了,那怎么能知道根尘合在一起了呢? 如果说触觉是从顺从和违背二相之一出来的,那就不会觉知到另外的相。 触觉如果是从身根出来的,随顺于身根的属性,一定没有离合相,也没有顺从违背相,就不会觉知到这些相,所以说你身体上的触觉本来就没有自体性。 如果触觉是从虚空中出来的,虚空自己有触觉,和你身体的触觉身入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你应当知道,身入是虚妄的,既不是因缘性,也不是自然性,而是如来藏性。 六、原文:阿难。 譬如有人。 劳倦则眠。 睡熟便寤。 览尘斯忆。 失忆为忘。 是其颠倒。 生住异灭。 吸习中归。 不相踰越。 称意知根。 兼意与劳。 同是菩提。 瞪发劳相。 因于生灭。 二种妄尘。 集知居中。 吸撮内尘。 见闻逆流。 流不及地。 名觉知性。 此觉知性。 离彼寤寐。 生灭二尘。 毕竟无体。 释:阿难,譬如有人,疲劳倦怠了就会睡觉,睡好了就会醒过来。 (意根)接触到尘境就会生起(意识的)忆念,忆念不出来就叫作忘记。 这就是意根所住的生住异灭的颠倒相。 意根吸取这些尘相到自心中,一个尘相接着一个尘相,次序井然不乱,叫作意知根。 意根与意根触法尘的劳触相,都是菩提所生发显现出来的劳相。 意根借助于生灭两种虚妄的尘境,在与法尘相触中生起意识的觉知性,意识吸取意根心内的法尘相,生出见性和闻性,心外追逐法尘,永远不知道法尘来自于何处,悟不到诸法的本源,这就叫作觉知性。 这个觉知性离开睡眠觉醒和生灭的两种尘相,毕竟没有自体性。 意根是六根中的一根,与法尘的劳触相是行蕴,都是菩提所显发出来的虚妄相。 身体疲倦了,意根就会安排睡觉,意识灭去;休息好就醒过来,意识出现起觉知性。 意根攀缘尘境,意识就会忆念,忆念不出来就是忘记了,叫作失忆。 这种意识的觉知性是由于睡觉睡醒和生灭这两种尘相出现的,睡着后意根不揽尘相时,意识灭去,意根揽尘相时,意识出现醒过来。 其中意根是颠倒的,不断的攀缘于尘相,当作真实,让意识生生灭灭向外觉知一切法相,从不觉知这些法相的根源处,如果没有睡着清醒与生灭这两种虚妄的尘境,也就没有意识的觉知性。 向心外觅法是逆法流,心内寻觅顺法流才能知道法源,从而悟道。 原文:如是阿难。 当知如是。 觉知之根。 非寤寐来。 非生灭有。 不于根出。 亦非空生。 何以故。 若从寤来。 寐即随灭。 将何为寐。 必生时有。 灭即同无。 令谁受灭。 若从灭有。 生即灭无。 谁知生者。 释:如是,阿难,你应当知道能觉知尘境的根,不是从睡觉睡醒中生出来的,也不是从生灭现象中生出来的,不是从意根心中生出来的,也不是从虚空中生出来的。 为什么呢? 这个觉知性如果是从清醒的时候生出来的,睡觉时觉知就消失不见了,那是谁知道睡觉呢? 觉知性如果是从睡觉法尘中出来的,睡醒了就消失不见了,那是谁知道睡醒了呢? 如果觉知性是在法生的时候出来的,那么法灭了觉知性就消失不见了,那么是谁能感觉法灭呢? 觉知性如果是从法灭中出来的,法生的时候觉知性就会消失不见,那么是谁知道法生呢? 原文:若从根出。 寤寐二相。 随身开合。 离斯二体。 此觉知者。 同于空华。 毕竟无体。 若从空生。 自是空知。 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 意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如果觉知性是从意根中生出来的,意根没有睡着和睡醒两种法尘,觉知性随着意根的属性,必然不知睡着和睡醒。 睡着和睡醒是随着身体的舒展静息出现的,开是身体伸展活动,合是身体蜷缩静止,离开睡眠和睡醒,觉知性就如虚空中的花,根本不存在。 觉知性如果是从虚空中出生的,当然是虚空自己有知,与意根的摄入法尘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应当知道,意根的入是虚妄的,根本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而是如来藏性。 七、万法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万法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世尊在楞严经中是否定了万法产生的那两种因缘性和自然性,那就只剩下一种,万法就是如来藏性,是如来藏所出生幻化的,所以万法都具有如来藏性,只能得出这个结论。 不知道或者不承认有如来藏的外道们都说,一切法或者是由于各种因缘而生出来的,或者说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而有的。 而世尊却说都是如来藏出生的,没有如来藏,一切法都不成立。 世尊说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处、十八界,每一种法的来源处都是如来藏,不是各种因缘聚集的,不是天然就有的,是如来藏根据各种缘而产生的。 世尊讲得很透彻,把其它产生一切法的处所和来源,都否定和堵塞了,只有如来藏才能产生这一切法。 世尊在楞严经里的分析,就是教导众生观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的,都是后天出生的,都是生灭的,都是来自于如来藏。 据此我们也能够观行断我见,再找到如来藏的所在,了知祂所起的作用,就是明心证悟。 所以楞严经足以让我们证悟如来藏。 发布时间:2024-05-11 08:15:4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