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楞严经奥义 内容: 第三节 第三处征心——识心潜伏根内原文: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言。 不见内故。 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 不相离故。 不在身外。 我今思惟。 知在一处。 释:阿难对佛说:世尊,就如佛所说的那样,识心看不见身体内,就不住在身体内;身体和识心还能共同觉知,不相分离,识心就不在身外。 我现在思惟以后证得识心是在一个地方。 阿难说识心不见内,不见五脏六腑,不能居在身体内。 如果眼识不见五脏六腑,肯定不在身体之内,内是指五脏六腑、筋骨和肌肉、血液等等。 佛说法破识心在七处,主要以眼识心为例说明六识心不见内就不在身体内,把眼识心不在内外中间、不在七处都证明了,那就同理可证,其它的识如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不在身体的内外中间,都不在七处。 阿难说身体和识心又互相有连带关系,因为这个连带关系,才能共同和合运作,了知外物,所以身体和识心是不能相离的。 既然身体和识心不能离开,那么识心就不在身体的外边;如果在身体的外边,就和身体分开了,成为两个个体,两个个体不能在一起和合运作同时起用,不能了知外物。 阿难现在懂得这两点以后,又提出一个论点来,当然他的思惟是识心意识情思意解,他没有经过深细的论证和思惟,思想观点还比较肤浅,论点是不对的,提出的论据也不对。 原文:佛言。 处今何在。 阿难言。 此了知心。 既不知内。 而能见外。 如我思忖。 潜伏根里。 犹如有人。 取琉璃碗。 合其两眼。 释:佛说:识心在什么地方? 阿难说:这个了知心既然不在身体内,还能看见身体外,就像我考虑思量的那样应该藏在根里。 就像有人拿一个琉璃碗扣在眼根上一样。 以眼根为例,眼识心潜伏在眼根里,同理耳识心肯定潜伏在耳根里,鼻识心要潜伏在鼻根里,舌识心要潜伏在舌根里,身识心要潜伏在身根里。 意识心的根叫意根、第七识、末那识,意识心就潜伏在意根里。 我们这一看就知道不对了,意识心不能潜伏在意根里,为什么呢? 因为意根无形无相,是没有里外的,那意识心怎么能潜伏在意根里呢? 这一点以后再说。 阿难把识心潜伏在根里的论点提出来以后,接着提出了论据,想要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 阿难说,就像有人取来两个琉璃碗,扣在自己的眼根上,合就是合在一起,就是把琉璃碗和眼根合在一起了,左边一个,右边一个。 琉璃碗是一个透明体,它的形状就像我们吃饭或者盛物用的小碗一样,边是圆的,中间是凹凸的,琉璃碗的边缘肯定要和眼睛合在一起,扣在眼根周围。 它不可能合在眼球上和眼的玻璃体上,合不上去,即使能合眼球也会受不了,肯定是合在眼框上。 因为琉璃碗既是圆的,又是凹凸的,中间有空隙,琉璃碗的底就在眼根外边,也是透明的,和眼根相对,之间有一个距离,叫作空间。 因为琉璃碗的底部和眼根有一定的空间,琉璃的底部就能在眼根上成像,最初在眼根玻璃体上成的像是倒立的,等到这个倒立的像从眼根视网膜、玻璃体那里通过视觉神经元传导到后脑那个地方时,就变成一个正立的像,又倒过来了。 然后后脑胜义根里的影像与胜义根接触,如来藏就出生眼识,眼识就能分别琉璃底部的影像,看见的是和外边的玻璃碗的底部一模一样的正影。 最初成像是倒立的,然后第二次成像又正过来,我们看见的是经过二次变现所形成的像,和外物非常相似。 在后脑处二次成的像叫作影子,我们看见和了别的都是影子,觉得这个影子就是外边的实物,因为和外边实物一模一样,看不出是虚幻出来的,于是我们所有人就把影子当作真实的,认为自己看见的是真实东西,从来不怀疑自己所见是否是真实的,因此而生起贪执,就被拘束在六道轮回里受苦无量。 其实每个众生看见的都是真实物的那个影子,因为是通过眼根的二次成像形成的,这些在初中物理学上都讲了。 取琉璃碗扣在眼根上,眼根就能看见这个琉璃碗。 如果不用琉璃碗,现代化的辅助眼睛视觉的工具是什么呢? 就是有形眼镜和隐形眼镜,有外边带框的眼镜,是在眼睛外边带着的。 还有一个是隐形眼镜,隐形眼镜是一层膜,这个膜非常轻柔,可以和眼睛的玻璃体、眼球贴在一起,而不伤眼球。 贴在一起眼睛与隐形眼镜就没有空间没有距离了,眼识的出生就缺少了一个缘,那么隐形的镜片,就不能在眼睛的玻璃体上成像,既然不能在眼根上成像,也就不能在后脑那地方再次成像。 二次成像一次都没有成,那么眼识就分别不了隐形眼镜,因为不能出生眼识的缘故。 但是外边带框的眼镜,因为和眼根、玻璃体有一段距离,眼识出生的条件具足时,眼识就能分别带框的眼镜,但是不能分别隐藏在眼球上的隐形的眼镜,就是因为中间没有距离的缘故。 因为眼识见色要有九个缘,就是九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有空间距离,空间距离就是为了成像而用的,物体和眼睛要有空间距离才能成像。 成的像一开始是倒影,倒影再往后传到后脑胜义根那里,再倒过来就是正影,所以最后眼识分别的就是正影,其实眼识是不在眼根那里的。 原文:虽有物合。 而不留碍。 彼根随见。 随即分别。 释:阿难说用琉璃碗合上两个眼睛,虽然眼根和物体合在一起,但是物体并不妨碍眼根的见色功能,眼根能够透过琉璃碗物体,看见琉璃碗之外的物质色尘。 那么眼根随着它所接触的外物,随即就能分别物体了。 随就是随时随地,碰到什么就能见什么,分别什么就能知道是什么。 即就是马上的意思,几乎是同时的,其实这之间还是有一个非常短暂的时间差,不是物来了真的同时就能见物,中间还有一个刹那的传导过程。 这个传导过程太快了,我们眼识根本分辨不出来,就觉得是物来同时就看见物了,其实是物来了一会,一刹那两刹那之后,我们才看见这个物,不是同时看见的。 其实能分别的还是识心,是眼识心的分别性,也是眼的见性,分别之后就了别了色尘。 原文:然我觉了。 能知之心。 不见内者。 为在根故。 分明瞩外。 无障碍者。 潜根内故。 释:然而我能觉了了知万物的心,能知晓万物的识心,不见身体之内的物质,是因为识心潜伏在根里的缘故。 识心不能见到身体里的五脏六腑,但是能够通过眼根毫无障碍的看见眼根外边的物质色法,是因为识心潜藏在根里的缘故。 既然识心在根里,就应该在了别身体外的同时也应该能了别根身,比如说眼识在眼根之内,在看到身体外部世界的同时,应该能看见眼皮,应该能看见眼球,能看见玻璃体,能看见视网膜。 可是我们现在睁眼看看,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睛,说明眼识在眼根里根本不对。 阿难又提出了第三个论点说:识心潜在根内。 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阿难就说了一个琉璃碗的譬喻:譬如有人拿透明的琉璃碗扣在眼根(这里主要指眼浮尘根即眼根)上,虽然有透明琉璃碗扣在眼根上,眼睛还是可以毫无障碍的看见琉璃碗外边的色尘。 这里把眼识类比成眼睛,眼根类比成琉璃碗,眼识潜藏在眼根内,既不与眼根分离,也不用见身体内,还能与眼根和合运作,眼根触到色尘的同时,眼识也就了别到了色尘。 阿难认为他这次提的论点,貌似解决了佛陀驳斥他提出的矛盾点——识心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的问题,他想这回应该对了。 这回也不对,阿难说完这个譬喻,佛就从正反两方面破阿难的论点,使得这个论点不成立,最后阿难就无话可说,承认了自己的论点是错误的。 原文:佛告阿难。 如汝所言。 潜根内者。 犹如琉璃。 彼人当以。 琉璃笼眼。 当见山河。 见琉璃否。 释:佛问阿难,就像你刚才所说的,眼识潜藏在眼根之内,识心都潜藏在根之内,就像琉璃碗一样,有人用琉璃碗扣在眼根上能看见山河,是否还能看见琉璃碗? 你看见了琉璃碗外边的山河大地,但是这个琉璃碗你是不是能看得见呢? 琉璃碗现在比喻为眼根了,眼根相当于琉璃碗,识心就相当于扣着琉璃碗的那个眼根。 你说眼根外扣一个琉璃碗,眼根能见琉璃碗外边的物质;如果你这个结论成立,眼识在眼根之内,眼根在眼识之外,那你的眼识能通过眼根见到外物吗? 原文:如是世尊。 是人当以。 琉璃笼眼。 实见琉璃。 佛告阿难。 汝心若同。 琉璃合者。 当见山河。 何不见眼。 释:阿难不加思索就回答:是的,世尊,如果有人把琉璃碗扣在眼根上,这个人当然能看见琉璃碗。 佛对阿难说:你的眼识如果和琉璃合在一起,还能看见琉璃和琉璃之外的山河大地,为什么却看不见眼根呢? 眼识如果在眼根之内,和眼根合在一起了,能看见山河大地,也应该能看见眼根,为什么看不见自己的眼根呢? 如果识心在眼根里,是应该能看见眼根的。 任何人都看不见自己的眼根,看不见视网膜、看不见玻璃体、也看不见传导神经,说明眼识不与眼根合,不在眼根里。 佛不用阿难回答,就把阿难的论点破了。 原文:若见眼者。 眼即同境。 不得成随。 若不能见。 云何说言。 此了知心。 潜在根内。 如琉璃合。 是故应知。 汝言觉了。 能知之心。 潜伏根里。 如琉璃合。 无有是处。 释:佛又接着说:如果你的眼识能够看见眼根,那你的眼根就和外边的山河大地一样,都是一种六尘境界相,不是眼根,不能起着眼根的作用。 如果识心不能看见眼根,你怎么能说那个能了知的识心潜藏在眼根内,就像眼根与琉璃碗合在一起一样? 因此你应当知道,你所说的觉知心潜伏在根里就像与琉璃碗合一样,是一无是处没有道理的。 眼识如果能看见眼根的话,眼根就和外边的山河大地一样,是同一种性质的东西,不是根。 如果你的眼识看不见眼根的话,那你说的琉璃碗能合的譬喻是不对的,说眼识能看见眼根也不对,不能看见也不对。 眼根通过琉璃碗能看见外物,眼识就在眼根之内这个论据是不对的,论据错误,论点也是错误的。 佛从正反这两方面都把阿难的论据破了,论点也就不成立。 这地方稍微复杂一点,细心体会就能明白,阿难把眼根比喻成琉璃碗,又把眼识比喻为眼根,这样一比对,我们就知道了,琉璃碗那个比喻不对,那眼识在眼根之内的这个类比也是错误的。 佛以眼根眼识这一个例子,来说明识心不在根里,同理可证,耳识不在耳根里,鼻识不在鼻根里,舌识不在舌根里,身识不在身根里,意识不在意根里。 这几个识怎么破呢? 来个反证吧,如果耳识在耳根里,肯定能听见耳根里的声音,耳根里有什么声音呢? 耳根听声音时鼓膜要震动才有声音,如果耳识潜藏在耳根里,听见声音的同时我们应该也能听见鼓膜震动的声音,可是我们却听不见耳根鼓膜振动的声音,只能听到外界的声音,那就说明耳识不在耳根内。 破鼻识不在鼻根之内,鼻识如果在鼻根之内,应该能嗅到鼻根之内的味道。 鼻根之内有什么气味? 鼻根之内的气味有生肉味、血肉味,可是鼻识却闻不到自己鼻根的血肉味,就说明鼻识不在鼻根之内。 再一个舌识,舌根属于身体里的一部分,有身根和舌根两种作用。 舌识如果在舌根之内,那么舌根的血腥的味道,肉的味道,舌识应该品尝到,可是舌识品尝不到舌根里的血肉味,那就说明了舌识不在舌根之内。 身识是感觉触尘的,身识如果在身体之内,身体之内的触尘如冷热、软硬等触都属于触尘,你被碰了一下时细胞挤压触神经形成了触觉,为什么你感觉不到放电本身电流的感觉呢? 再比如身体之内的骨头是硬的,身识应该知道,可是身识感觉不到骨头是硬的,触不到骨头,身体里的血液是温的热的,可是身识感觉不到血液的温度。 再有血液是流动的,流动性和身根相触,就有触尘,可是身识感觉不到血液的流动。 因此从种种方面只能说明身识不在身根之内,这就破了前五识在前五根内的错误论点了。 还有一个意识,意识好破,如果意识在意根之内,那我们就想,意根是第七识,第七识不属于物质色法,属于识心;识心是没有形没有相,没有阻碍的。 既然意根没有形没有相,没有阻碍,意根就没有里也没有外,意识心怎么能在意根里呢? 如果意识心在意根里,那么意根所了别的法,意识心也能了别;可是意根了别了那么多的法,意识心却都不知道,如果知道了,就叫作神通。 意根了别的业种,意识心不知道,意根的打算,意识不知道,意根能了别其它世界的那些法、了别前世,意识都了别不了,说明意识心不在意根之内。 这样就把六识在六根之内这个论点都破了,最后说明识心不在六根之内,识心不在根内。 这就是第三处征心。 发布时间:2024-05-13 08:10:3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