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律相感通传 内容: 律相感通传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98律相感通传No. 1898重刻律相感通传序唐终南山澄照大师。 兼通三藏。 而精于毗尼。 亲承昙无德宗。 横弘竖扬。 天下释氏之徒。 不失僧伽之所以为僧伽。 犹之春行大地。 万物咸被其泽。 而其弘扬依开显扶谈之意。 令诸学者域心于圆极之乘。 圣僧宾头卢尝为现身。 以佛灭已来弘律第一称之。 岂不尔耶。 为其持戒殊胜戒光直透天宫。 感得诸天神将常来护卫供以天馔。 因凡事可质者。 一一举之。 天神随问随答。 大师录其有谈戒律之相者。 以为一卷。 律相感通传是也。 是传传于本邦尚矣。 惜其印本未免有鱼鲁之谬。 近有僧高淳元者。 得诸本对挍。 将欲重梓行之。 来谒予序。 昔大慧禅师常读是传。 往往以传中事。 自奉示人。 盖追仰大师也。 今或有不信是传辄生诬谤者。 所谓欲逾日月。 多见其不知量也。 是传之行固不俟予言。 但佳元好学萠志于扶宗故为言之。 其读是传者。 庶几有增尊信矣。 旹享保戊戌岁三月既望日河南龙山沙门慧淑敬撰律相感通传唐干封二年仲春终南山沙门释道宣撰余曾见晋太常于宝撰搜神录述。 晋故中牟令苏韶有才识。 咸宁中卒。 乃昼现形于其家。 诸亲故知友闻之。 并同集。 饮啖言笑不异于人。 或有问者。 中牟在生。 多诸赋述。 言出难寻。 请叙死生之事。 可得闻耶。 韶曰。 何得有隐。 索纸笔着死生篇。 其词曰。 运精气兮离故形。 神兮爽玄冥。 归北帝兮造酆京。 崇墉郁兮廓峥嵘。 升凤阙兮谒帝庭。 迩卜商兮室颜生。 亲大圣兮项良成。 希吴季兮慕婴明。 抗清论兮风英英。 敷华藻兮文璨荣。 庶擢身兮登昆瀛。 受祚福兮享千龄。 余多不尽。 初见其词。 若存若亡。 余见梁初江泌女诵出净土大庄严等三十余经。 逮于即目。 犹有斯事。 往缘有幸。 近以今年二月末。 数感天人。 有若曾面。 告余云。 所著文翰。 续高僧传。 广弘明集等。 裨助圣化。 幽灵随喜。 无不赞悦。 至于律部抄录疏仪。 无足与贰。 但于断轻重物。 少有疏失。 斯非仁过。 抑推译者。 如何以王贵衣。 同于白衣俗服。 相从入重。 乃至。 同法衣相量者。 亦在轻收。 且王着贵衣。 同比丘之三衣也。 价直十万者。 故曰贵衣。 用以施僧。 可同轻限。 白衣外道之服。 斯本出家者绝之。 三衣唯佛制名。 著者定得解脱。 是故白衣俗服。 佛严制断。 若有亡者。 并在重收。 至于三衣。 相量同三衣也。 边方开皮卧具。 亦是三衣。 条叶在外。 柔毛在内。 寒酷之国。 佛开为道。 必至布乡。 还非轻限。 可改前迷宜从后悟。 如来在日。 尚有后制废前。 何况于今。 不存迷悟之事也。 余问所从来。 有一天人。 来礼敬叙暄凉已曰。 弟子性王名璠。 是大吴之兰台臣也。 会师初达建业。 孙主即未许之。 令感希有之瑞。 为立非常之庙。 于时天地神祇。 咸加灵被。 于三七日。 遂感舍利。 吴主手执铜瓶倾铜盘内。 舍利所冲。 盘即破裂。 乃至火烧锤试。 俱不能损。 阚泽张昱之徒。 亦是天人护助。 入其身中。 令其神爽通敏答对谐允。 今并在天。 弘护佛法为事。 弟子是南天韦将军下之使者。 将军事务极多。 拥护三洲之佛法。 有斗诤陵危之事。 无不躬往和喻令解。 今附和南天欲即来。 前事拥隔不久当至。 且令弟子等共师言议。 不久复有天来云。 姓罗氏蜀人也。 言作蜀音。 广说律相。 初相见时。 如俗礼仪。 叙述缘由。 多有次第。 遂有忽忘。 次又一天云。 姓费氏。 礼敬如前云。 弟子迦叶佛时生。 在初天韦将军下。 诸天贪欲所醉。 弟子以宿愿力。 不受天欲。 清净梵行。 偏敬毗尼。 韦将军童真梵行。 不受天欲。 一王之下有八将军。 四王三十二将。 周四天下。 往还护助诸出家人。 四天下中。 北天一洲少有佛法。 余三天下佛法大弘。 然出家人多犯禁戒。 少有如法。 东西天下少有黠慧。 烦恼难化。 南方一洲虽多犯罪。 化令从善。 心易调伏。 佛临涅槃。 亲受付嘱。 并令守护。 不使魔挠。 若不守护如是破戒。 谁有行我之法教者。 故佛垂诫。 不敢不行。 虽见毁禁。 愍而护之。 见行一善。 万过不咎。 事等忘瑕。 不存往失。 且人中臭气。 上薰于空。 四十万里。 诸天清净。 无不厌之。 但以受佛付嘱令守护法。 佛尚与人同。 止诸天不敢不来。 韦将军三十二将之中。 最存弘护。 多有魔子魔女轻弄比丘道力微者。 并为惑乱。 将军恓惶奔赴。 应机除剪。 故有事至。 须往四王所。 时王见皆起。 为韦将军修童真行护正法故。 弟子性乐戒律。 如来一代所制毗尼。 并在座中。 听受戒法。 因问律中诸隐文义。 无不决滞。 然此东华三宝素有。 山海水石往往多现。 但谓其灵。 而敬之顾访来由。 莫知投诣。 遂因此缘随而咨请。 且泛举文相。 以理括之。 未曾博观。 不可以语也。 余少乐多闻。 希世拔俗之典籍故。 搜神研神冥祥冥报旌异述异志怪录幽。 曾经阅之。 非疑虑。 况佛布天人之说。 心进勇锐之文。 护助形神。 守持城塔。 事出前闻。 非为徒说。 后诸缘叙并依出而疏之。 初问佛事益州成都多宝石佛者。 何代时像从地涌出。 答曰。 蜀都元基青城山上。 今成都大海之地。 昔迦叶佛时有人。 于西耳河造之。 拟多宝佛全身相也。 在西耳河鹫头山寺。 有成都人。 往彼兴易。 请像将还。 至今多宝寺处。 为海神蹈舡所没。 初取像人见海神子岸上游行。 谓是山怪。 遂杀之。 因尔神瞋覆没。 人像俱溺同在一舡。 多宝佛旧在鹫头山寺。 古基尚在。 仍有一塔。 常发光明。 今向彼土道。 由朗州过大小山。 算三千余里。 方达西耳河。 河大阔。 或百里。 五百里。 中有山洲。 亦有古寺经像。 而无僧住。 经同此文。 时闻钟声。 百姓殷实。 每年二时供养古塔。 塔如戒坛。 三重石砌上有覆釜。 其数极多。 彼土诸人但言神冢。 每发光明。 人以蔬食祭之。 求福祚也。 其地西北。 去嶲州二千余里。 去天竺非远。 往往有至彼者(云云)。 至晋时有僧。 于地见土坟出。 随出随除。 终不可平。 后见坼开。 深怪其尔。 乃堀深丈余。 获像及人骨在舡。 其髑髅骨肘胫悉粗大。 数倍过今人。 即迦叶佛时。 阎浮人寿二万岁时也。 今时命促形小。 固其常然。 初出之时。 牵曳难得。 弟子化为老人。 指挥方便须臾得出。 至周灭法暂隐。 隋兴重更出之。 蜀人但知其灵从地而出。 亦不测其根源。 见其华趺。 有多宝字。 因遂名为多宝佛。 遂名多宝寺也。 余问。 多宝隶书出于亡秦之代。 如何迦叶佛时。 已有神州书耶。 答云。 亡秦李斯隶书此乃近代。 远承隶书之兴。 兴于古佛之世。 见今南洲。 四面千有余洲。 庄严阎浮。 一方百有余国。 文字言音同今唐国。 但以海路辽远动数十万里。 译者莫传。 故使此方封怀守株。 不足怪也。 师不闻乎。 梁顾野王大学之大博士也。 周访字源。 出没不定。 故玉篇序云。 有开春申君墓。 得其铭文。 皆是隶字。 捡春申是周代六国时也。 隶字则非吞并之日也。 此国篆隶诸书犹有茫昧。 宁知迦叶佛时之事乎。 非其耳目之所闻见也。 余又问。 今京城西高四土台。 俗谚云是苍颉造书台。 如何云隶字古时已有。 答云。 苍颉于此台上。 增土造台。 观鸟迹者。 非无其事。 且苍颉之传。 此土罕知其源。 或云黄帝之臣。 或云古帝王也。 鸟迹之书其变一途。 今所施。 有无益之言。 不劳述也。 又有天人。 姓陆名玄畅。 来谒云。 弟子周穆王时。 生在初天。 本是迦叶佛时。 天人为通化故。 周时暂现。 所问京西高四台者。 其本迦叶佛于此第三会说法度人。 至穆王时。 文殊目连来化。 穆王从之。 即列子所谓化人者是也。 化人示穆王。 高四台是迦叶佛说法处。 因造三会道场。 至秦穆公时。 扶风获一石佛。 穆公不识。 弃马坊中。 秽污此像。 护像神瞋。 令公染疾。 公又梦游上帝。 极被责教。 觉问侍臣由余。 答云。 臣读古书。 周穆王时。 有化人来此土。 云是佛神。 穆王信之。 于终南山。 造中天台。 高千余尺。 基址见存。 又于苍颉台。 造神庙。 名三会道场。 公今所患。 殆非佛神为之耶。 公闻大怖。 语由余曰。 吾近获一石人。 衣冠非今所制。 弃之马坊。 将非是佛神耶。 由余闻往视之。 对曰。 此真佛神也。 公取像澡浴。 安清净处。 像遂放光。 公又怖。 谓神瞋也。 宰三牲以祭之。 诸善神擎弃远处。 公又大怖。 以问由余。 答曰。 臣闻。 佛神清洁。 不进酒肉。 爱重物命。 如护一子。 所有供养烧香而已。 所可祭祀。 饼果之属。 公又大悦。 欲造佛像。 绝于工人。 又问由余。 答曰。 昔穆王造寺之侧。 应有工匠。 遂于高四台南村内。 得一老人。 姓王名安。 年百八十。 自云。 曾于三会道场。 见人造之。 臣今年老。 无力能作。 所住村北有兄弟四人。 曾于道场为诸匠。 执作请追共造。 依言作之。 成一铜像相好圆备。 公悦大赏赍之。 彼人得财。 并造功德。 于土台上造重阁。 高三百尺。 时人号为高四台也。 或曰高四楼。 其人姓高。 大者名四。 或曰。 兄弟四人同立故也。 或取大兄之名以目之。 故高四之名至今称也。 又问。 目连佛在日已终。 如何重现。 答曰。 同名六人。 此曰小目连。 非大目连也。 至宇文周时。 文殊师利化为梵僧。 来游此土云。 欲礼拜迦叶佛说法处。 并往文殊所住之处。 名清凉山。 遍问道俗。 无有知者。 时有智猛法师。 年始十八。 返问梵僧。 何因知有二圣余迹。 答云。 在秦都城南二十里。 有苍颉造书台。 即其地也。 又云。 在沙河南五十里。 青山北四十里。 又问。 沙河青山是何语。 答云。 渭水终南山也。 此僧便从渭水直南而涉。 遂到高四台。 便云。 此是古佛说法处也。 于时智猛法师随往礼拜。 不久失梵僧所在。 智猛长大。 具为太常韦卿说之。 请其台处依本置寺。 遂奏周王。 名三会寺。 至隋大业中。 废入大寺。 因被废毁。 配入菩提寺。 今菩提寺西堂佛首即三会寺佛也。 释迦如来度迦叶后十二年中。 来至此台。 其中见有迦叶佛舍利。 周穆王身游大夏。 佛告。 彼土有古塔。 可返礼事。 王问。 何方佛。 答。 在鄗京之东南也。 西天竺国具有别传。 去岁长年师子国僧。 九十九夏。 三果人也。 闻斯圣迹。 跣行至此。 寻清凉山。 国家供送。 今夏在彼。 所愿应遂也。 余问曰。 自昔相传。 文殊在清凉山。 领五百仙人。 说法经中明。 文殊是久住娑婆世界菩萨。 娑婆则大千总号。 如何偏在此方。 答曰。 文殊诸佛仙之元师也。 随缘利见应变不同。 大士之功非人境界。 不劳评泊。 但知多在清凉五台之中。 今彼见有五台县清凉府仙华山。 往往有人见之。 不得不信。 又问。 今五台山中。 台之东南四十里。 见有大孚灵鹫寺。 两堂隔涧犹存。 南有华园。 可二顷许。 四时发彩。 人莫究之。 或云。 汉明所立。 或云。 魏孝文帝作。 互说不同如何。 答云。 俱是二帝所作。 昔周穆之时。 已有佛法。 此山灵异。 文殊所居。 周穆于中造寺供养。 及阿育王亦依置塔。 汉明之初。 摩腾天眼亦见有塔。 请帝立寺。 山形像灵鹫。 名曰大孚。 孚者信也。 帝信佛理。 立寺度人。 元魏孝文。 北台不远。 常来礼谒。 见有人马行迹石上分明。 其事可知。 岂惟五台。 今终南。 太白太华五岳名山。 皆有圣人。 为住佛法。 处处有之。 人有供设。 必须预请。 七日已前。 在静室内。 安置软座。 烧香列疏。 闭户祈求。 无不感应。 至时来赴凡圣难知。 若不尔者。 缘请者多。 希来至饭。 今时有作宾头卢圣僧像。 立房供养。 亦是一途。 然须别施空座。 前置碗钵。 至僧食时。 令大僧为受。 不得以僧家盘盂设之。 以凡圣虽殊。 俱不触僧食器。 若是俗家则随俗所设。 若不置前静室等者。 止可诸余圣众。 或可降临。 以三天下同一供养。 随缘别讣故。 此宾头卢难一遭遇。 又问。 今凉州西番(音盘)和县山裂像出。 何代造耶。 答曰。 迦叶佛时有利宾菩萨。 见此土人不信业报。 以杀害为事。 于时住处有数万家。 无重佛法者。 菩萨救之。 为立伽蓝。 大梵天王手造像身。 初成已后。 菩萨神力。 能令此像如真佛不异。 游步说法教化诸人。 虽蒙此导。 犹不信受。 于时菩萨示行怖畏。 手擎大石。 可于聚落欲下压之。 菩萨佯怖劝化。 诸人便歘回心。 信敬于佛。 所有杀具变成莲华。 随有街巷。 华如种植。 瑞像自此方摄神力。 菩萨又劝诸清信士女。 令造七寺。 南北一百四里。 东西八十里。 弥山亘谷。 处处僧坊佛堂。 经十三年方得成就。 同时出家有二万人。 在七寺住。 经三百年。 彼诸人等现业力大。 昔所造恶。 当世轻受。 不入地狱。 前所害者在恶趣中。 又发恶愿。 彼害我者。 及未成圣。 我当害之。 若不加害。 恶业便尽。 我无以报。 共吐大火。 焚烧寺舍及彼聚落。 一时焚荡纵盗得活。 又以木水漂溺杀之。 无一孑遗。 时彼山神寺未破。 前收取此像。 远在空中。 寺破已后。 下内石室。 安置供养。 年月既久。 石生室灭。 至刘萨诃礼山示像。 其萨诃者。 前身元是利宾菩萨。 身首别处。 更有别缘。 又问。 江表龙光瑞像。 人传罗什将来。 有说扶南所得。 如何。 答曰。 非罗什也。 斯乃宋孝武征扶南获之。 昔佛灭后三百年中。 北天竺大阿罗汉优娄质那。 以神力加工匠。 三百年中。 凿大石山安置佛。 窟从上至下。 凡有五重。 高三百余尺。 请弥勒菩萨。 指挥作檀像。 以处之。 玄奘法师传云。 高百余尺。 圣迹记云。 高八丈。 足趺八尺。 六斋日常放光其初作时。 罗汉将工人。 上天三往方成。 第一栴檀。 第二牛头栴檀。 第三金像。 第四玉像。 第五铜像。 凡夫今见。 止在下重。 上四重闭。 石窟映彻。 见人藏腑。 第六百年。 有佛奈遮阿罗汉。 生已母亡。 生扶南国。 念母恩重。 从上重中取小檀像。 令母供养。 母终生杨州。 出家住新兴寺。 获悟三果。 宋孝武征扶南。 获此像来都。 亦是罗汉神力。 母今见在。 时往罗浮天台西方诸处。 昔法盛昙无竭者。 再往西方。 有传五卷。 略述此缘。 何得云什师背负而来耶。 余问。 什师一代所翻之经。 至今若新受持转盛何耶。 答曰。 其人聪明善解大乘。 以下诸人并皆俊艾。 一代之宝也。 绝后光前。 仰之所不及。 故其所译以悟达为先。 得佛遗寄之意也。 又从毗婆尸佛已来译经。 又问。 俗中常论以沦陷戒检为言。 答。 此不须评。 非悠悠者所议。 什师今位阶三贤。 所在通化。 然其译经删补繁阙。 随机而作。 故大论一部十分略九。 自余经论例此可知。 自出经后。 至今盛诵。 无有替废。 冥祥感降。 历代弥新。 以此证量深会圣旨。 及文殊指授令其删定。 特异恒伦。 岂以别室见讥。 顿忘玄致。 殊不足涉言也。 又问防州显际寺山出古像者。 何代所立。 答云。 像是秦穆公所造。 像出处是周穆王造寺处也。 佛去世后。 育王第四女又造像塔。 于此供养。 于时此寺有三果人住中。 秦相由余常所奉敬。 往者迦叶佛时。 亦于此立寺。 是彼沙弥显际造也。 仍其本名以为寺额。 又问。 今玉华宫南檀台山上有砖塔。 面别三十步。 下层极壮。 四面石龛。 旁有碎砖。 又有三十余窑砖。 古老莫知何代。 然每闻钟声。 答云。 此穆王寺也。 名曰灵山。 至育王时。 敕山神于此造像。 西晋末乱。 五胡控堀刘曜都长安。 数梦此山佛见在砖塔中坐。 语曜曰。 汝少饮酒。 莫耽色欲。 黜去邪佞。 进用忠良。 曜不能从。 后于洛阳酒醉落马。 为石勒所擒。 初曜因梦所悟。 令人寻山访之。 遂见此像坐小砖塔。 与梦符同。 便毁小塔。 更作大者高一十九级。 并造寺宇。 极存壮丽。 寺名法灯。 度三百僧住之。 曜没赵后寺有三十二人。 修得三果。 仙神于今塔后。 又造一寺。 供养三果僧。 神往太白。 采取芝草。 供养圣僧。 皆获延龄。 寺今见存。 凡人不见。 所闻钟声即寺钟也。 其塔本基虽因刘曜。 仍是穆王立寺之处。 又是迦叶如来之古寺也。 贞观年中。 玉华山北。 慈乌川山上。 常见鹿集。 逐去还来。 有人异之。 于鹿集处。 堀深一丈。 获一石像长丈许。 又问。 荆州前大明寺栴檀像者。 云是优填王所造。 依传。 从彼模来至梁。 今京师又有。 何者是本。 答云。 大明是其本像。 梁高祖既崩像来荆渚。 至元帝承圣三年。 周平梁后。 收国宝皆入北周。 其檀像者。 有僧珍法师。 藏隐房内。 多以财物。 赂遗使人。 像遂得停。 隋开皇九年。 高祖遣使人柳顾言往迎。 寺僧又求像。 令镇荆楚。 顾言既是乡人。 从之令别刻檀像将往供旨。 当时访匠。 得一婆罗门僧。 名真达。 为造。 即今兴善寺像是也。 亦甚灵异。 本像在荆州。 僧以漆布缦之。 相好不及旧者。 本是作佛生来七日之身。 今加布漆。 乃同壮年相状。 故殊绝异于元本。 大明本是古佛住处。 灵像不肯北迁故也。 近有长沙义法师。 天人冥赞。 遂悟开发。 剥除漆布。 真容重显。 大动信心。 披觌灵仪。 全檀所作。 本无补接。 光趺殊异。 象牙雕刻。 卒非人工所成。 兴善像身一一乖本。 又问。 荆州河东寺者。 此寺甚大。 余与慈恩寺嵩法师交故积年。 其人即河东寺云法师下之学士也。 云。 此寺本曾住万僧。 震旦之最。 闻之欣然。 莫测河东之号。 请广而述之。 亦佛法之大观也。 答曰。 晋氏南迁。 郭璞多闻之士。 周访地图云。 此荆楚旧为王都。 欲于硖州置之。 嫌逼山遂止。 便有宜都之目也。 下至松滋。 地有面势都邑之象。 乃掘坑秤土。 嫌其太轻。 覆土本坑。 土又不满。 又见有一小堂子。 周回有塑像。 云此地已属三宝便止。 自昔金陵王气于今不绝。 固当经三百年矣。 便都建业。 仍于此地置河东郡。 迁裴柳薛杜四姓居之。 地在江曲之间。 类蒲州河曲。 故有河东名也。 东西二寺者。 符坚伐晋。 荆州北岸并没属秦。 时桓冲为荆州牧。 要翼法师。 度江造东寺。 安长沙寺僧。 西寺安四层寺僧。 符坚败后。 北岸诸地还属晋家。 长沙四层诸僧各还本寺。 东西二寺因旧广立。 自晋宋齐梁陈代。 僧徒常有数万人。 陈末隋初。 有名者三千五百人。 净人数千。 殿一十二间。 唯两柱通梁。 五十五尺。 栾栌重叠。 国中京观即弥天。 释道安使弟子翼法师之所造也。 自晋至唐。 曾无亏损。 殿前有四铁镬。 各受十余斛。 以种莲华。 殿前塔宋谯王义季所造。 塔内塑像。 及东殿中弥勒像。 并是忉利天工所造。 西殿中多金铜像。 宝怅飞仙珠幡华佩。 并是四天王天人所造。 寺内僧众兼于主客出万余人。 当途讲说者五十三人。 得其圣果。 各领千僧。 余小法师五百余人。 十诵律师有四十九人。 得圣果。 大小乘禅师八百余人。 其得圣果者二百四十四人。 徒众严肃说不可尽。 寺法立制。 诵经六十纸者免维那。 诵法华经度者免直岁。 寺房五重。 并皆七架。 别院大小合有十所。 般舟方等二院庄严最胜。 夏别常有千人。 寺中屋宇及四周廊庑等。 减一万间。 寺开三门。 两重七间。 两厦殿宇横设。 并不重安。 约准地数。 取其久固。 所以殿宇至今三百年余。 无有损败。 东川大寺唯此为高。 映曜川原。 实称壮观也。 又问。 弥天释氏宇内式胆云。 乘赤驴荆襄。 朝夕而见未审如何。 答实也。 今东寺见有驴台存矣。 后人崇敬其处。 于上植树。 周砌石池莲华庄严供养。 此印手菩萨不思议之迹也。 又一本云。 乘驴事虚也。 问曰。 若尔传虚何为河东寺尚有驴台。 [巾*見]山南有驴村。 据此缘由。 则乘驴之有地也。 答曰。 非也。 后人筑台于上。 植树供养焉。 有佛殿之侧顿置驴耶。 又中驴之名本是闾国郡国之故地也。 后人不练。 遂妄拟之。 此事两本所说各异。 故备录之。 又问。 蜀地简州三学山寺空灯常明者何。 答曰。 山有菩萨。 寺迦叶佛正法时初立。 有欢喜王菩萨造之。 寺名法灯。 自彼至今。 常明空表。 有小菩萨三百余人。 断粒遐龄。 常住此山。 此灯又是山神。 季特续后供养(特旧蜀主)故。 至正月处处然灯。 以供养佛寺。 又问。 涪州相思寺侧。 多有古迹。 篆铭勒之。 不识其缘。 答曰。 迦叶佛时有山神。 姓罗名子明。 蜀人也。 旧是持戒比丘。 生憎破戒者。 发诸恶愿。 令我死后作大恶鬼。 啖破戒人。 因愿受身。 作此山神。 多有眷属。 所主土地。 东西五千余里。 南北二千余里。 年啖万人已上。 此神本曾为迦叶佛兄。 后为弟子。 彼佛怜愍。 故来教化。 种种神变。 然始调伏。 与受五戒。 随识宿命。 因不啖人。 恐后心变。 故佛留迹。 育王于上起塔。 在山顶。 神便藏于石中。 塔是白玉所作。 其神见在。 郭下寺塔。 育王所立(事见付嘱仪)。 南海循州北山兴宁县界灵龛寺多有灵迹。 此乃文殊圣者弟子。 为此山神。 多造恶业。 文殊愍之。 便来教化。 遂识宿命。 请为留迹。 我常礼事。 得离诸恶。 文殊为现。 今者是也。 贞观三年。 山神命终。 生兜率天。 别有一神。 来居此地。 即旧神亲家也。 大造诸恶生天。 旧神愍之。 下请文殊。 为现小迹。 以化后神。 又从正法。 故今此山大小迹现。 莫不匪由焉(事见付嘱仪)。 又问。 泌州北山见今石窟中佛常有光明者何。 答云。 此窟迦叶佛二时备有。 往昔周穆王第二子造迦叶佛像。 又问。 渭州终南山有佛面山七佛涧者。 事同于前。 南山库谷大藏。 是迦叶佛自手所造之藏也。 今见有十三缘觉。 在谷内住。 又曰。 今诸处塔寺多是古佛遗基。 育王表之。 故福地常在。 不可轻也。 今有名塔如常所闻。 无名藏者。 随处亦有。 河西甘州郭中寺塔中有古佛舍利。 及河州灵岩寺佛殿下亦有舍利。 秦州麦棱岸殿下亦有舍利。 山神藏之。 此寺周穆王所造。 名曰灵安。 经四十年。 常有人出。 荆州长宁寺塔是育王造。 下有舍利。 入地丈余。 石函五重。 盛碎身舍利。 益州三塔。 大石(今名福感)武担(今名静乱)雒县(今名宝兴)并有神异。 如别传之。 又问。 杨州长干塔。 鄮县塔。 是育王者非耶。 答曰。 是昔刘萨诃感灵。 今往杨州。 登越城。 望见长干。 有异气。 因标掘获。 如今传所明。 余问。 若尔。 已有长干。 便为佛刹不。 答。 非刹干也。 干是地之长陇。 名陇为干。 塔逼长陇之侧。 书不云乎包括干越。 越地多长陇也。 临海鄮县塔者。 亦是育王古塔。 小塔是贤劫初佛中者。 有迦叶佛臂骨。 非人所见。 罗汉将往铁围山。 留小塔。 从地涌出。 为开俗福也。 其塔大有善神。 恒现二鱼。 井中鳗鱼护塔神也。 其侧有佛足迹石上者。 云是前三佛所蹈处也。 昔周时。 此土大有人住。 故置此塔。 又问。 若尔。 周穆已后诸王建置塔寺。 何为此土文纪罕见。 答云立塔为于前缘多是神灵所造。 人有见者少故。 文字少传。 杨雄刘向寻于藏书。 往往见有佛经。 岂非秦前已有经塔。 今衡岳南可五六百里。 在永州北。 有大川。 东西五百余里。 南北百余里。 川中昔有人。 住数十万家。 今生诸巨树。 大者径二三丈。 下无草木。 深林可爱。 中有大江。 东流入湘江。 寻涧觅之。 即得川南有谷北出入。 谷有方池。 四方砌石。 水深龙居。 有犯者辄雷震。 山谷左侧。 多出橘柚杨梅之属。 列植相次。 池南有育王大塔。 石华捧之。 上以石龛覆。 而与地平。 塔东崖上具有碑记。 篆书可识。 登梯抄取。 足知立塔之由。 衡山南大明师置寺处。 亦有石塔(云云)。 其寺南北十余里。 七处八会。 流渠静院。 处处皆立。 又问。 此土常传。 佛是殷时。 周昭鲁庄等。 互说不同。 如何定指。 答曰。 皆有所以。 弟子夏桀时生天。 具见佛之垂化。 且佛有三身。 法报二身则非人见。 并化登建已上。 唯有化身。 普被三千百亿天下。 故有百亿释迦。 随人所感。 前后不定。 或在殷末。 或在鲁庄。 俱在天千之中。 前后咸传一化。 感见随机前后。 法报常自湛然。 不足疑也。 又问。 今时瑞像多者。 云育王第四女所造。 其事幽远。 难得其实。 答云。 育王第四女。 厥貌非妍。 久而不出。 常恨其丑。 乃图佛形。 相好异佛。 还如自身。 成已发愿。 佛之相好挺异于人。 如何同我之形仪也。 以此苦邀。 弥经年月。 后感佛现。 忽异昔形。 父具问之。 述其所愿。 今北山玉华。 荆州长沙。 杨都高悝。 及今崇敬寺。 并是其像。 或书光趺。 人罕识者。 育王令诸神鬼所在将往开悟佛法。 今诸像面莫匪女形。 崇敬寺地本是战场。 西晋将末。 五胡大起。 兵戈杀害。 此地极多。 地下人骨今犹见在。 所杀无辜。 残害酷滥。 故诸鬼神携以镇之。 令诸冤魂得生善念。 周朝灭法。 神亦徙之。 隋主载隆。 佛还重起。 又问。 诸神自在。 威力殊大。 至如蜀川三塔。 咸名大石。 人有掘者。 莫测其源。 至如秦川武功一塔。 古老相传。 名曰育王塔。 三十年中。 一度出现。 贞观已来。 两度曾出。 虽光瑞殊壮。 而舍利如指骨。 在石函中。 如何狭陋若此。 答云。 诸鬼神中。 贫富不定。 各是往业。 如人不殊。 天中亦尔。 随其所有。 而用供养此塔(云云)。 又问。 幽冥所感俗中常有疑。 以神去形朽而犹重来。 如记传中。 或经七日百日至三年者。 识来形起如生不殊。 如经中云。 录其精神在彼王所五三七日者何耶。 答曰。 人禀七识。 识各有神。 心识为主。 主虽前往。 而余神守护。 不足怪也。 彼问余云。 师言受戒一戒几神。 余云。 见五戒中一戒五神。 未知大戒如何。 答云。 僧之受戒有二百五十神。 若毁一重戒。 唯一神不在。 则二百四十九神恒随犯戒者。 又问。 苟茜(此见反)者绵州巴西县人也。 得第二果。 客游新繁村中教学。 其人不食酒肉。 村人多信外道。 与其酒肉令食。 其人不食。 村人遂打之。 其人能书。 村人从乞。 不与。 又更被打。 复不礼遇。 遂即慎恼。 因发誓愿。 于村外草中仰卧。 以笔向空书之。 村人怪问。 答云。 我书经本。 遣天看读。 不许人见。 上界诸天将天中纸向下承笔。 遂写得金刚般若经一卷。 经于七日。 方始得了。 诸天于上造作宝盖覆之。 地遂无草。 放牛小儿避雨多于其下。 村人怪其衣燥。 答云。 我于苟先生写经处避雨。 村人因此遂即信敬。 今于其处。 以木为栏。 不许侵污。 每至斋日。 村人于中设会。 又问。 鼓山竹林寺名何代所出。 答云。 是迦叶佛时造。 周穆王于中更重造寺。 穆王佛殿并及塑像。 至今见存。 山神从佛请五百罗汉住此寺。 即今见有二千圣像绕寺。 左侧见有五万五通神仙。 供养此寺(余者云云)。 已后论律相。 天问余云。 师本在梁。 已为持律之首。 大有著述论名。 人皆闻之建初定林咸其所住。 及生见慈尊。 少有慢惰。 亦大有决律相。 故今生人间。 今之所解百不存一。 然有所注记钞仪。 并是曾闻余习。 计师报命已。 终过一年矣。 今则以传录余业慈力所薰。 天人扶助故。 日复一日。 师岂不知。 去年已来。 无降损日。 但枯丧耳。 如枯树朽车。 无由更壮。 余问。 若尔意欲更读藏经抄录要行见事。 可得遂不。 答云。 师前读藏经太粗。 但究与律相扶者。 至于优柔文义。 过非深细。 必欲重读。 随分亦应得耳。 无奈报命久终。 生处复欲师到。 师常观不愿早生在人有弘律教。 幸愿悉之。 又曰。 前所制章服仪。 灵神感喜。 自佛法东传。 六七百年。 南北律师曾无此意。 安用杀生之财。 而为慈悲之服。 全不然也。 师何独拔此意。 答曰。 余读智度论。 见佛着粗布僧伽梨。 因怀在心。 何得乖此。 及听律后。 便见蚕衣卧具纵得已成并斩坏涂埵。 由此重增景仰。 古昔周朝老僧咸着大布衣。 一生服一补者。 咸布乃至重二三斤者。 复见西来梵僧。 咸着布氎。 具问。 答曰。 五天竺国。 无著蚕衣。 由此兴念。 着斯章服仪。 通瞻古今成教。 融会卧具三衣。 且凡情琐细。 保固尤重。 身服所接。 莫匪损生焉。 肯捐舍着兹法服。 又法服所拟。 本显慈仁之心。 非仁无以拔济。 济必由慈而护。 故佛心者大慈也。 杀生而行慈。 未见其可。 故沉隐侯之著论也。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则年六十者。 容色已衰。 内假缣纩。 外存大布。 所以大布之服。 通于富贵贫贱也。 今犹通行于王臣。 古法不改。 有老少之殊。 故致降杀之异。 道无损害之理。 长少咸一法衣。 法是慈化焉。 通损害也(云云)。 又曰。 三衣破缘而缝。 江表咸然。 此何不尔。 余曰。 四分无文故。 绝二缝。 答曰。 十诵有文。 何得不用。 此制有以。 不可不行(云云)。 又大衣重作师比行之。 然于上叶之下。 乃三重也。 岂得然耶。 即问其所作。 便执余衣。 以示之。 此叶相者。 表于稻田之塍疆也。 以割截衣假。 就里刺之。 去叶麦许。 此则条内表田。 叶上表渠相。 岂不然耶。 今则通以布缦。 一非割截。 二又多重既非本制。 非无著着之失。 然犹全单之者。 正从得失为论。 又问余云。 坐具两重斯成本制。 割截后更接。 但是一边一头意者。 接于四面。 通皆周缘如何。 余云。 今信诚教。 不徒设也。 律云。 于本制外。 广长更增半搩手。 据文止是一广一长。 不云四周之广长也。 在事非无不便。 犹胜跋阇之踪。 便默然。 又问余云。 今见比丘行者。 以坐具置左肩上。 情有不忍。 何者。 坐具资下之具。 如何忽在上肩。 又衣角多在左手。 今则如何在左肩上。 弟子俗人未广知律。 师可说之。 乐闻斯要。 余曰。 坐具在肩。 斯诚教也。 舍利弗初起祇垣。 外道云踊。 须达命舍利弗。 乃具修威仪。 以尼师坛置左肩上。 庠序入大众中。 至高座取而敷之。 又诸律论多处有文。 比丘食已。 入定出定以尼师坛在左肩上。 入林坐禅。 且三衣右角皆在左肩。 坐具安上。 又加钵袋于上。 故善见云。 钵袋贯左肩。 青色分明。 岂非古人行事也。 今则三衣下置左肘。 坐具藏于内臂。 及论方坐若食若语。 并在左腿。 钵袋络左膞。 下垂左腋。 时代讹变。 遂失本源。 余见古之瑞像今此方见制者。 莫不以衣搭于左肩。 然始后取衣角共左臂内衣角。 屈而捉之。 努出二角。 如羊耳之相。 斯则俯同此律。 亦是圣之楷摸焉。 有行则收来左肩。 坐则放纵左髀。 未见正文所许。 终是放逸威仪。 又坐具之制本为护。 于身衣及僧卧具也。 其中表里俱净。 不同此土之僧。 故经中。 乞食已还至本处。 收衣钵方始洗之而坐。 至于革屣。 拭刮纲系。 如面手焉。 故身衣俱净在肩。 无有不净之者。 此土之僧。 身之臭秽。 焉可以言。 左古便利曾不澡除。 内外衣裳曾何浣濯。 三衣少备。 裙裤尤多。 人见犹有厌其腥臊。 天闻义当悲其忍辱。 据此诚文。 今在肩上。 观事止可藏于臂中。 如有依法沙门。 不行恶习。 内外俱净。 形服可观。 岂得背佛诚言不顺左肩之法。 故十诵鼻奈耶云。 三衣之钩纽也。 前去缘四指施钩。 后去缘八指施纽。 以右角挑左肩上。 后纽缀于前钩。 今则一倍反之。 岂是教文所许。 但以凡僧识想。 凭准正教及以见缘。 如有差违。 赐垂箴诲。 诸非人等咸皆默然。 次后不久。 有一天人来云。 弟子黄琼致敬已云。 向述坐具。 殊有可观。 凭准经论。 无差违者。 然始终不备故。 重仰论元。 佛初度五人。 爰及迦叶兄弟。 并制袈裟左臂。 坐具在袈裟下。 西天王臣皆被白氎。 搭左肩上。 故佛制。 衣角居臂异俗。 頞鞞比丘威仪度物。 尔时法服犹未搭肩。 后度诸众。 徒侣渐多年。 少比丘仪容端美。 入城乞食。 多为女爱。 由是佛制。 衣角在左肩。 后为风飘。 听以重物镇上。 比丘不达佛意。 自造镇衣之物。 种种庄严。 诸俗讥嫌。 比丘以事白佛言。 我前听安重物。 即是尼师坛。 余者不合。 后王舍城外道。 名达摩多。 称一切智。 所著衣服并皆鲜净。 日易一衣。 日三十浴。 所食皆以香薪香炭作之。 所住皆以香材。 涂泥皆以香汁。 园林皆植香树。 所种花药皆是香者。 流泉池水皆聚牛头檀香内水中。 以为香洁。 虽帝释欢喜之园。 未能加也。 世尊尔时将诸比丘。 入城乞食。 执持衣钵。 坐具在肩。 有诸外道。 语达摩多言。 今瞿昙沙门入城乞食。 可往言论降从大师。 时达摩多领诸徒众。 身披白氎。 所披一张价直千两紫磨黄金。 将至佛所。 时大梵天王请佛升天。 外道至唯见比丘。 便问比丘。 肩上片布持将何用。 答曰。 拟将坐之。 又问。 汝所披衣名何等。 圣答云。 忍辱铠也。 又问。 何名忍辱铠。 答曰。 即是为三宝之相。 上制天魔。 下降外道。 达摩多云。 此衣既为可贵。 有大威灵。 岂得以所坐之布而居其上。 为是瞿昙教汝。 为是汝自为之。 诸比丘咸皆默然。 外道云。 若瞿昙教汝。 此法不足可尊。 云何自称一切智人。 若是汝自为之。 师何复不教汝耶。 比丘食讫还僧坊中。 以事白佛。 由此佛制。 还以衣角。 居于左臂。 坐具还在衣下。 于后比丘披着袈裟。 多不齐整。 诸离车子讥言。 无有威仪。 所披衣服。 状如淫女。 犹如象鼻。 由此始制。 上安钩纽。 令以衣角达于左臂。 置于腋下。 不得令垂如上过也。 前引舍利弗事。 此乃前开不见后制。 义须纶综。 往者鸡鸣之诗。 挈壶掌漏刻之官。 齐侯无道官失其守。 诸侯来朝颠倒衣裳。 诗人刺之。 可不镜哉。 书云。 冠虽贱。 不可以居下。 屦虽贵。 不可以居上。 此言虽小。 可以况大。 古人或询刍荛。 伏愿仁慈。 不以人微废教也。 余备闻雅论。 前代宪章斯则一化之所宗承。 三藏之弘辙也。 如或铿执顿拒未闻。 何殊结集永开八事之缘。 不遵上座重结之相也。 纵无此示。 情或广之。 五分律中。 余方不为清净者。 虽制不行。 据此可依准的。 况复天人赐降。 周统开制。 恨知之晚也。 然于现教。 事等亡篇。 仰以信之。 亦同饮光之罚欢喜也。 如是(云云)又云。 元制坐具之意。 用表塔基之相。 僧服袈裟在上。 以喻法身之塔。 塔基既不偏邪。 坐具宁容长广。 纵使四周具贴。 不违半搩之文。 但以翻译语略。 但云各半搩手。 十字而论。 即是四周之义。 又问。 比见西域僧来。 多缝衣叶者何。 答曰。 此佛灭后。 将二百年。 北天竺僧与外道同住。 外道嫉之。 密以利刀内衣叶中。 同往王所。 外道告王。 沙门释子内藏利刀。 将欲害王。 因即捡获。 由此普诛一国比丘。 时有耶舍阿罗汉。 令诸比丘权且缝合。 为绝命难。 此乃北方因事权制。 非佛所开。 今有南方比丘。 皆悉缝合有无识者。 亦学缝之。 又问余曰。 戒坛之兴佛所重也。 祇垣一寺顿结三坛。 两居佛院。 唯佛所登。 为集诸佛登坛而论僧尼结戒也。 僧院一坛为受具者庄严列窟。 如须弥座。 神王石柱守护不亏。 下至水际。 经劫无没。 北天竺东见有石坛。 相状弘伟。 师今何缘特立坛相。 天人幽显。 莫不赞悦。 余答云。 曾见僧传。 南林戒坛意便重之。 故仰则也。 彼云。 岂唯一所。 今重幽求南方大有。 初昔宋求那跋摩于蔡州立坛。 晋竺法汰于瓦官寺立坛。 晋支道林于石城沃州。 各立一坛。 晋支法领于若耶谢敷隐处立坛。 竺道壹于洞庭山立坛。 竺道生于吴中虎丘寺立坛。 宋智严于上定林寺立坛。 宋慧观于石梁寺立坛。 齐僧敷于芜湖立坛。 梁法超于南涧立坛。 梁僧祐于上云居栖霞归善爱敬四处立坛。 今荆州四层寺刹基。 长沙刹基。 大明寺前湖中。 并是戒坛。 今以事断。 江左渝州已下。 迄于江淮之南。 通计戒坛总有三百余所。 山东河北关内剑南戒坛。 事不绝故。 使江表佛法经今四五百年曾不退废。 由戒坛也。 戒为佛法之初源。 本立而不可倾也。 自此河之左右曾不闻名。 由此佛法三被诛殄。 又江汉之南。 山川秀丽绮错。 见便忘返者。 土地之然也。 人依外报故。 使情智聪敏。 形心勇锐。 遂能详度佛教。 深有可依。 无所疑虑。 不可忘废也。 中原两河。 晋代南度之后。 分为一十六国。 以武猛相陵。 佛法三除。 并是北狄之胤。 本非文地。 随心即断。 曾未大观。 岂不然乎。 戒坛之举。 住持之成相也。 众僧说戒受戒。 咸往登之。 事讫东回左转。 南出而返也。 余问。 经中咸言右旋右胁右绕等相。 今云左绕如何。 答云。 天常法尔人常乃右也。 故日月星辰皆左行也。 天气风转遂从西没。 不见月之始生也。 初在西方。 渐渐而东。 亦从西没。 渐上东回也。 西没风转也。 地上蔓草生必左旋。 此是天常也。 今有西从日月之转人谋也。 佛亦从之。 左转者。 此方不为清净也。 故如来右胁而卧。 首北面西。 观本生地佛法久流。 于此方制。 诸比丘悉右胁卧(云云)。 因从请出祇垣图相。 遂取纸画分齐。 一一诸院述其源流。 如别可有百纸。 又复不久有天来云。 姓姚氏云。 弟子天人自有姓字。 语同天竺。 师既不解。 还述本音(云云)。 不久复有天来云。 姓苟氏。 云弟子本相州人也。 往以夏殷多难。 将家入白鹿山。 山中素有辟支佛住(云云)。 最后一朝韦将军。 至致敬相问。 不殊恒礼云。 弟子常见师在安丰坊。 初述广弘明集。 割断邪正。 开释明显。 异于前者。 甚适幽心。 常欲相寻。 但为三天下中。 佛僧事大。 斗讼兴兵。 攻伐不已。 弟子职当守护。 慰喻和解。 无暂时停。 所以令前诸使者。 共师言议。 今暂得来。 不得久住。 师今须解佛法衰昧。 天竺诸国。 不及此方。 此虽犯戒。 太途惭愧。 内虽陵犯。 外犹慎护故。 使诸天见其一善忘其百非。 若见造过。 咸皆流涕。 悉加守护。 不令魔子所见侵恼。 余问。 欲界主者岂非魔耶。 以下诸天皆非魔属耶。 答曰。 魔若行恶。 四天帝释皆所不从。 若下二天行诸善法。 魔及魔子无如之何。 此方僧胜于大小乘曾无二见。 悉皆奉之。 西土不尔。 诸小乘人获大乘经。 则投火中。 小僧皆卖于北狄耆者夺其命根。 不可言述。 今菩提大寺主威猛象。 有八万僧户数十万。 王征不得。 绕塔之下。 日有金帛。 收已自纳厨内生鱼积成大聚。 羊腔悬之。 剧屠宰肆然亦守护。 不令恶鬼害之。 余问曰。 可无善神龙王。 何因纵其造罪。 答曰。 血食之神咸来向卫。 诸受佛语者。 守护大乘寺僧。 余曰。 常见此国以杀戮为功。 每愿。 若死生龙鬼中。 有大势力。 令其不杀如何。 此神还纵其杀者。 答曰。 并是众生恶业所致。 鱼羊还债。 是其常理。 余问。 还债之业诚是可嘉。 然彼杀啖无不由惑。 惑是贪嗔痴。 贪痴之惑结在恶道。 如何诸神故纵造耶。 答曰。 亦是业定诸佛不能除。 况诸神者生此国中。 正念既失。 便纵其杀。 余曰。 先有此愿。 脱生失念。 堕彼如何。 答曰。 自非观行明白。 在涅而不。 方可得行此也。 韦将军所言既终。 作礼而退。 律相感通传卷终高丽本卷尾记云。 此一卷书藏所无。 然而可洪音疏云。 出贞元目录。 勘经慧澄上座传来寄帙。 故在此函。 丙午岁。 高丽国大藏都监奉敕雕造。 右挍订四本。 以示其异。 虽竭愚诚。 尚恐有所漏。 然皆鉴取舍于四本。 考援引于诸典。 无敢以臆断。 妄改易者矣。 至旧刻字画伪误而今归正。 则不录也。 读者须知。 旹享保岁次戊戌春三月望日金蜂后学沙门慈元敬识 发布时间:2024-05-13 08:17:2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