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父子合集经选讲 内容: 第二章 无边称王的故事原文:大王。 乃往过去。 无量俱胝。 那由他劫。 有转轮王。 名无边称。 富贵自在。 有大威德。 象马车乘。 众宝辇舆。 最胜轮宝。 无能坏者。 已曾亲近。 无量诸佛。 于彼佛所。 种多善根。 随意所念。 皆得成就。 释:佛说:大王,在过去无量无边劫数以前,有一个转轮圣王名字叫作无边称,他非常的富贵自在而且有很大的威德力,有象马车乘以及众宝装饰的辇舆,七宝具足,还有最殊胜的没有人能毁坏的轮宝。 此无边称王过去已经亲近供养过无量诸佛,在如此多的诸佛所种下了极多的善根,因此善根福德所感召,他心中随意所念,都能成就,所有的想法都能实现。 世尊讲此故事,目的是为了教导净饭王不要再贪着富贵享乐,让净饭王警觉心不知足的人必有后患。 故事里讲的是人心贪着世间没有满足会有什么果报,这个故事证明了人心确实是没有满足的时候,没有断除贪心的人都不容易对五欲六尘善知止足,即使在无量诸佛所种诸善根的无边称王也是如此。 印度语言俱胝那由他劫,就是很久远很久远的那么长时间,地球成住坏空一次是一大劫,等于是80乘1680万年的时间。 在无量个大劫那么长的时间以前,有一个转轮王叫作无边称。 转轮王分成四种: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王位最低的铁轮王只能掌管一大洲,如专门掌管着地球南赡部洲,或者专门掌管着东胜神洲,只掌管一个洲;铜轮王统治两个洲,银轮王统治三个洲,金轮王统治四个洲。 须弥山脚下四周总共有四大洲。 所有小世界中的须弥山周围都有这四大洲,娑婆世界总共有十亿个须弥山,那就是说,释伽佛的娑婆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十亿个地球,十亿个南赡部洲,十亿个东胜神州,十亿个西牛贺洲和十亿个北俱芦洲,就会有十亿个金轮王,而铜轮王、铁轮王就不止十亿个了。 这些转轮圣王所得的福报都是因为供养了无量千万亿诸佛而得来的,这是三界世间里的福报。 转轮王非常的富裕自在,有权势,有大威德,有象宝、马宝、车乘宝、金银珠宝、辇舆等七宝。 转轮王脚下登着七宝辇舆,可以从地球的南赡部洲,瞬间飞到其它各洲,还能瞬间飞到忉利天天帝释那里,这是金轮王的福报所感,他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当然这是在欲界的物质范围之内。 转轮王已经亲近了无量诸佛才修得这个福,如果没有修出福德,即使大学生博士生,在这个世间奋斗一辈子,仍然不会成功,虽然能力具足,但是没有福报,就得不到自己的所需所想,而修出福的人,即使不识字,也能大富大贵。 过去很多诗人在诗句里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是因为什么? 因为只有才华没有用,还必须要有福报。 众生今生所得到的一切福德是前世修来的,要想有大福德为自己所用,就要不断地修福,所有的福德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都是从利益他人的修福中而来,众生要想得最大的福德,就要在大乘佛法中多修福,多供养三宝。 金轮王已经供养了无量尊佛,种了那么多善根,才当了个金轮王,学佛人如果不勤修戒定慧,只念一句佛号,指望命终能往生极乐世界,在那里等着一生成佛,能成佛吗? 很多人只供养了释迦佛,还没有供养好,到极乐世界只遇到了一尊阿弥陀佛,以及少量的诸佛,所获得的福德是远远不够成佛的。 当个金轮王还要供养无量尊佛,更何况是成就佛道这样的更殊胜的果报。 佛在经上说众生要成佛,都需要供养无量无边之多的诸佛,在每尊佛的身边都要听经闻法,世世供养诸佛,福德才能具足,成为福慧两足尊的世尊。 所以不可能说念个佛号到极乐世界就成佛了,成佛之理都不完全知不完全证,度众生的经验也不具足,没有无量的三昧,是不可能轻易成佛的。 如果真有这样轻而易举的事,念佛号成佛了,如果弟子们要听法,可是自己却连小乘法都讲不出来,大乘法更不会讲,那要如何度众生? 再说这些众生弟子从哪里来? 自己又没有度过弟子,没有跟众生结过缘,怎么可能有弟子? 没有度过众生,就没有弟子,没有弟子的协助,就不能建立佛国土,更不能成佛了。 比如当个国王,如果没有大臣,没有百姓,就无法作国王。 只到过极乐世界,没有度过众生,福报不具足,不会讲经说法,智慧不具足,那要如何成佛? 成佛时要有无量无边的弟子辅佐一起弘法,首先一左一右的两大弟子是等觉菩萨在佛身侧护持,还有初地到九地的众多菩萨,以及刚开悟的菩萨,凡夫菩萨,声闻缘觉等等,这些弟子都应该有无量无边之多,才能够建立一个佛国土。 因此想成佛就要供养无量诸佛,常随无量诸佛学法,以使自己的福德早日圆满具足。 成佛之前要学很多的佛法,不是在一尊佛身边就能学得完的。 南瞻部洲所存留下来的三藏十二部,是佛所讲的法中极少一部分,佛在娑婆讲出来的法就像手指甲里的泥土一样少,在娑婆没有讲过的法像大地上的土那样多。 即使是这样,南瞻部洲的三藏十二部在众生看来已经浩如烟海,很多人只能读到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更何况还有极多的佛没有讲出来的法。 佛法真的是浩瀚无边,所以我们需要供养无量诸佛,常随诸佛修学,常修福德,才能最终成就佛道。 原文:大王。 彼无边称王。 忽于一时。 作是思惟。 我当自试。 福德之力。 以我福故。 令四天下。 所有一切。 树木花果。 皆得茂盛。 受用无尽。 作是念已。 彼四天下。 所有花果。 而得敷荣。 释:佛说:大王,那个无边称转轮王,在某个时间,忽然想到一件事:我应该试试我的福德有多大,力量有多么强,用我的福力,让南赡部洲、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和北俱芦洲四天下所有一切花果树木,全都茂盛生长,而且生长以后受用不尽,永远采摘不完。 无边称转轮王起了这个念头后,四天下所有树木花果果然都如愿繁盛起来,果实累累。 没有福德的话,让一棵树苗茁壮成长都做不到,何况四大洲四个天下的花果树木。 转轮王能让四天下的花果树木都长得非常茂盛,长出的瓜果都非常富饶丰盛,四天下的众生都享用不尽。 转轮王一个心念就能如此,他的心力该有多强,是心力的作用吗? 其实是福德之力。 原文:大王。 彼无边称王。 如是思惟。 我今更试。 自善根力。 令四天下。 一切人民。 若有所愿。 随意无违。 作是念已。 彼四天下。 所有人民。 一切希求。 皆得如意。 释:大王,那个无边称转轮王又起念想,作这样的思惟:我现在想看看我的善根之力究竟有多大,让四天下的所有人民,如果他们有愿求,随意所需,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不违逆他们的心意。 无边称王生出这样的念想以后,四天下的所有人民,一切的希求全部如愿实现。 四天下能数得过来吗? 数不过来,现在仅仅南瞻部洲人就有几十亿人口,其他三个大洲的人数就更多了。 每一个人一个愿望,如果都能使得他们称心如意,这个心念力该有多大,这是算利乐众生了。 无边称王作了这个念头后,四天下的人民,想得到什么就真的得到了。 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上,因为众生福薄,感召不到转轮圣王的出世,所以就没有转轮圣王了。 原文:大王。 彼无边称王。 复更思惟。 以我所有。 善根力故。 令四天下。 普雨妙花。 作是念已。 于四天下。 降雨种种。 上妙天花。 释:佛说:大王,那个无边称王又起心念,作这样的思惟:以我所有的善根之力,让四天下都普降美妙的花雨。 生出这样的心念以后,在四天下就降下了种种的非常美妙的天花,像下雨一样的多。 地球上的花不够美丽,与天上的天花比较起来显得比较粗糙,而天上的花非常的美妙殊胜,花香和色彩都要比人间的瑰丽。 虽然如此,无边称王这样也是要消耗自己极多的福德,他把自己在无量诸佛所修的福德都要兑现出来,不留存款,一旦如来藏里没有存款,其福德就消失,所做一切皆不成就。 所以我们学佛人不可随意消耗自己的福德,尽量少享福,留待成佛之用。 原文:大王。 彼无边称王。 复更思惟。 以我所有。 善根力故。 令四天下。 雨妙宝衣。 作是念已。 于四天下。 悉雨宝衣。 释:大王,那个无边称王又作如是念想:以我所有的善根之力,让四天下都降下美妙的宝衣,像下雨一样。 生出这样的念头以后,果然在四天下就全部降下了宝衣雨。 原文:大王。 彼无边称王。 复更思惟。 以我所有。 善根力故。 令四天下。 悉皆雨银。 作是念已。 于四天下。 皆得雨银。 释:大王,那个无边称王又作如下的思惟:以我所有的善根之力,让四天下都降白银雨。 他生出这样的念头以后,果然四天下就全部都降下了白银,像下雨一样。 他的贪心不断地增长,这个下白银的念生起以后,天上真就下银子雨了。 原文:大王。 彼无边称王。 复更思惟。 以我所有。 善根力故。 令四天下。 降雨黄金。 作是念已。 于四天下。 皆雨黄金。 所以者何。 皆由无边称王。 于往昔时。 与诸众生。 共修善业。 之所获得。 释:大王,那个无边称王又作如下的思惟:以我所有的善根之力,让四天下都降下黄金雨。 他生出这样的念头以后,果然四天下都降下了黄金雨。 为什么能这样,要雨黄金就能雨黄金,要雨银子就能雨银子? 这都是因为这个转轮圣王在往昔时和那些所有得到利益的众生,都共同修过善业,所以才能获得这样的果报。 转轮王这次想下黄金雨,贪心越来越大,不再贪小。 如果他那个贪念能够成为现实,说明什么? 说明他的福德是很大的,才能实现这些贪念。 如果有一个人,他打一个念,让天下降黄金,真就降黄金了,那要在什么情况下,要在天下人都有这么大的福德的情况下;不但作念的人要有福德,其他相关的要受益的人也要有福德受用这些利益。 如果一起受用的人没有福德享受,那个黄金雨就降不下来,即使能降下来,没有福德的人也得不到。 如果没有福德的业种,福德的花果就不能出现,众生福德一定要具足,这是个前提条件。 转轮圣王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老百姓都很有福报,命中有那个福,才能感得天下黄金雨。 这是转轮圣王和四天下人的共业所感,共业就是共同积累过同样的福德,才能共同地享用共同的果报。 比如夫妻就有共业,没有共业聚不到一起,夫妻都有同样的善业或者恶业,能共同感召富贵或者贫穷,不可能一个是富贵一个是贫穷的,那样就聚不到一起了。 如果夫妻俩人的共业没有了,一个该受富贵的果报,一个该受贫穷的果报,俩人就不能在一起生活。 父母和孩子也有共业,父母和孩子如果没有共业,比如父母应该受贫穷的果报,孩子应该享受富贵的果报,等孩子长大离开家后,到别处就发达富贵了,父母享受不到,说明了他们没有共业。 众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人类都有共业,或者生活在一个小城市里,这一个小城市里的人也有共业。 所以要想得到富贵的果报,不用去求,只要真正布施修福就行了,谁修谁得,不修不得。 善业是没有边际没有限量的,不是说这个富贵的业你要修了我就没有了,谁修谁得,所有人修了,所有人都得。 所以共业能让众生聚会一处,不共业就让众生各自分离。 在极乐国土众生的共业感得天衣天食自然而有,遍地七宝,黄金铺地,那是极乐国土众生的共业,而地球人则把黄金当作宝贝戴在身上。 等到地球人福报享得所剩不多了,地球上最好的东西是铁,那时候的人类,得到一块破铁就当宝戴在身上,因为众生没有福了,无福的共业就感召恶物,没有宝物。 地球刚形成的时候,遍布甜美的甘泉,自然生长地肥,那时人是从二禅天上下来的,福德很大。 后来众生生出贪心,福德减少,甘泉和地肥就消失不现,才开始生长天然梗米,后来福报再减少,天然梗米都不生了,人类就要种植五谷,一直到现在,都是人力种植庄稼。 现在地球上非常有营养的五谷和植物,连名字都听不到,这就是消耗福德的结果。 现在时代的众生都属于薄福的众生,再往后的众生比现在的众生还要薄福,好吃的谷米也全都消失了,他们既吃不到也看不到,甚至都听不到,所以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所需,都是从我们的福报中来。 这些福报存在哪里? 都存在如来藏里。 如来藏就是我们的福德银行,如果我们把银行里的存款都消耗没有了,就会成为贫穷下贱的人;如果存在银行里的福德不取或者少取出来享用,我们就是富贵大长者。 修行人就是要多存少用,取出来以后再用来利乐众生,这样又把福存进去了,那银行里的存款就会越来越多,利再滚利,福德修圆满了,就能成佛。 如果要相互比,不要比谁享用的财富多,要比如来藏银行里的存款谁最多。 谁的如来藏银行存款最多,谁最富贵,谁就先成佛。 即使我们现在没有多少财富可享受,但是我们的如来藏里的存款非常多,那我们就是大富贵者,富贵不富贵,要看存款,不完全看现金。 所以应该尽量少享受,让如来藏里的存款越来越丰厚,或者把这些存款拿出来利乐众生,再修福存福。 从如来藏存款里拿一元钱出来利乐众生,那回报率是一千倍以上,或者无量倍。 拿出一元钱布施给一个没有修行的人,回报是一千元,回报率是一千倍;如果布施给一个有修行的人,回报会变成十万倍、百万倍、无量倍,都回报到如来藏的银行里。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会修福了,一元钱如果花在自己身上,银行里就少了一元钱的存款;如果花在别人身上,银行里就又存了一千、两千、十万、百万、无量万。 懂得修福的人,要尽量少享受,越享受福越少,要让别人享受,多利乐他人,你的回报是千万倍无量倍,福报够了,银行存款够了,因缘具足,才能证悟,或者成为初地、二地、十地菩萨摩诃萨,直至成佛。 修福本来就不容易,福报如果都用在自己身上,就越来越少。 如果再占用他人的财物或者是偷盗他人的财物,福德就会用一千倍或者用无量倍的代价偿还,福德就要消耗这么多倍,想想真是不值得。 如果投生天界做一次天主,积累多生多世的福很可能就清零了,投生在人中做宰官大臣,福德也消耗的差不多了,享福时福消得非常快,接受一次磕头礼拜,存款又少了许多,用人伺候洗衣做饭,福报就减少了,或者被人喊一声万岁,积累的那点福就没有了。 福报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消耗没有的,学佛修行人一定要懂得集福修福的道理,多为道业和成佛考虑而广积道粮。 原文:大王。 此阎浮提。 大地纵广。 一万八千。 踰缮那量。 复有六十俱胝。 诸大城郭。 中有一城。 名宝庄严。 纵广正等。 十二踰缮那。 四面平正。 妙巧成就。 于其城外。 有多罗树。 七重行列。 四宝所成。 金银琉璃。 玻胝迦宝。 装校严饰。 甚可爱乐。 释:大王,这个阎浮提大地纵广一万八千由旬,又有六十千万(六亿)之多的大城市,其中有一个城市名字叫作宝庄严,大地纵广方圆十二由旬,四面都很平整,造就得很巧妙。 在这座城市外面,有用七宝成就的七重行列的多罗树,有金、银、琉璃、玻胝迦宝等等,装饰得很严丽很可爱。 原文:彼金树者。 其叶花果。 悉皆是银。 彼银树者。 其叶花果。 皆是黄金。 吠琉璃树。 其叶花果。 皆玻胝迦。 彼玻璃树。 其叶花果。 悉是琉璃。 其城七重。 宝网宝铃。 诸妙珍琦。 弥覆其上。 释:那些金树的叶子和花果全部是白银做的;那些银树的叶子和花果全部是黄金做的;那些吠琉璃树的叶子和花果全部是玻胝迦做的;那些玻璃树的叶子和花果全部是琉璃做的。 这座城市有七重宝网、宝铃和很多美妙的珍奇宝物弥覆着。 上述那些美妙的境界我们通过读诵阿弥陀经应该很熟悉,极乐世界就是这样的,转轮王时代的南阎浮就是这样的美妙,说明那时候的人类有大福德,现在的众生没有多少福德了,感召不来这些殊胜的生存环境。 原文:城外复有。 七重宝堑。 皆以七宝。 所共合成。 一一宝堑。 深半由旬。 广一由旬。 金沙布底。 八功德水。 澄湛盈满。 诸妙音鸟。 翔集其中。 优钵罗花。 拘没那花。 钵讷摩花。 分陀利花。 普遍开发。 周匝阶陛。 四宝合成。 黄金为阶。 白银成陛。 白银为阶。 黄金成陛。 琉璃为阶。 玻璃成陛。 玻璃为阶。 琉璃成陛。 一一阶道。 七宝所成。 其傍皆植。 金色芭蕉。 复于道首。 置诸宝座。 巧妙装校。 甚可爱乐。 释:城外又有七重宝堑,都是用七宝共同合成的,每个宝堑深有半由旬,就是二十里地深,广一由旬,四十里地宽,用金沙铺地,里面的八功德水澄湛清澈,盈满宝堑。 有美妙歌喉的诸多鸟类在其中飞翔聚集,演唱和雅优美悦耳的音声。 还有优钵罗花、拘没那花、钵讷摩花、分陀利花到处开放。 周围的台阶是用四宝合成的,黄金为台阶白银为阶陛;白银为台阶,黄金为阶陛;琉璃为台阶,玻璃为阶陛;玻璃为台阶,琉璃为阶陛。 每个阶道都是七宝所成,在阶道的旁边都种植了金色的芭蕉。 又在阶道的首端设置了一个宝座,装饰布置得很巧妙,惹人欢喜爱乐。 印度的一大由旬等于中国的四十里地,小由旬等于中国的二十里地。 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也是金沙铺地,宝池里的水,具有八种功德,《无量寿经》中描述:八功德水随众生心念,欲至膝则至膝,欲至腰则至腰,澄湛柔软,盈满宝池。 十方世界很多佛国土都是有福的众生居住,没有福报的众生,感召的佛国土是肮脏污秽和贫穷的。 众生生存环境如何,是由众生的善根和福德决定的。 原文:如是富乐。 种种严饰。 皆是无边称王。 积集广大。 善根福力。 之所获得。 又彼宝庄严城。 周匝复有。 八万四千清净园林。 一一园中。 有八大池。 其池各广。 半踰缮那。 释:如是富贵妙乐的种种严饰,都是无边称王过去世积集广大善根福德力所获得的。 那个宝庄严城周围还有八万四千个清净园林;一一园中都有八大水池;每个水池都有半由旬宽广。 原文:一一池岸。 有四阶陛。 四宝所成。 巧妙严饰。 八功德水。 充满其中。 众色莲华。 开敷弥布。 于其池岸。 复有诸花。 阿提目葛多花。 詹博迦花。 嚩始计花。 苏曼那花。 阿输迦花。 婆师迦花。 如是种种。 诸妙香花。 无边称王。 与诸臣民。 止住园中。 共为游乐。 释:每个水池的岸边,都有四宝所成的阶陛,用四种宝巧妙严饰,八功德水充满其中,色彩斑斓的莲华开敷弥漫在水池边,在那些水池的岸边还有更多的鲜花,如阿提目葛多花、詹博迦花、嚩始计花、苏曼那花、阿输迦花、婆师迦花等等如是种种诸多的美妙香花。 无边称王和他的臣民们,住止在花园中一起游戏戏乐。 原文:大王。 彼王宫城,高广严好。 宝多罗树行植于上。 宝网周遍,宝铃和鸣,出妙音响。 如五乐声。 时彼人民,赖王德化。 富乐自在,安隐而住。 释:大王,无边称王的王宫城又高又广,庄严华丽,有宝多罗树一行行地种植于上,宝网周遍覆盖宫城,宝铃和鸣演出微妙的音声,就像五种乐器合奏出来的音声。 当时的人民依赖无边称王的福德化育,过着富乐而又自在安隐的生活。 原文:大王。 彼无边称王。 复于异时。 如是思惟。 我今应往。 东胜身洲。 作是念已。 王领四兵。 俱乘虚空。 即至其处。 彼诸小王。 皆来奉迎。 各以国土。 虔诚致献。 王于彼住。 百千万岁。 释:大王,那个无边称王又在某个时候,生出这样的念想:我今应往东胜神洲。 生出这样的念头以后,无边称王就领着四种兵一起乘空飞到了东胜神州。 东胜神州的小王们都出来迎接,各个都把自己的国土虔诚地奉献给无边称王,无边称王就在那里住了百千万年。 这个转轮圣王那么富贵自在,还是不知足,想去东胜神洲逍遥娱乐。 那边的小王全部都来奉迎他,因为他的福德大,他们就马上伏首称臣。 如果当地小王福德大,肯定要把他给赶走,福德差不多的时候,就互相战争。 很多家庭也都是这样,谁福德大听谁的。 那些小王都把自己的国土奉献给他,让他来统领。 他的寿命远远超过了百千万岁,他那时候的寿命是非常长的,按劫算。 到弥勒佛的时候,南瞻部洲人的寿命是八万四千岁,还有比这个寿命更长久的。 据佛经记载,有佛给弟子们授记作佛的时候,他的臣民寿命是二十劫、四十劫,或者是无量劫,一劫是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他们的寿命是太长了。 原文:大王。 彼无边称王。 复自思惟。 我今当往。 西牛贺洲。 作是念已。 领四兵众。 俱乘虚空。 即至其所。 彼诸小王。 皆来奉迎。 各以国土。 虔诚致献。 王于彼住。 百千万岁。 大王。 彼无边称王。 复自思惟。 我今当往。 北俱卢洲。 作是念已。 领四兵众。 俱乘虚空。 即至其所。 彼诸人民。 欢喜归化。 王于彼住。 百千万岁。 释:佛说:大王,那个无边称王又生出这样的念想:我现在应该到西牛贺州那里去。 生出这样的念头以后,就领着四种兵乘坐宝马宝象宝车等等飞行工具,乘空飞到了西牛贺州,西牛贺州的那些小王都来迎接,各个都把自己的国土虔诚地奉献给他,无边称王就在那里住了百千万年。 然后那个无边称王又生出这样的念想:我应当到北俱芦洲那里去。 生出这样的念头以后,就领着四种兵一起乘空飞到北俱芦洲,那里的人民都欢喜的归附于无边称王,无边称王在那里住了百千万年。 原文:大王。 彼无边称王。 复自思惟。 我昔闻有三十三天。 住须弥顶。 我今当往。 作是念已。 即乘龙象。 与四兵众。 飞腾空中。 上须弥顶。 时无边称王。 问御臣曰。 汝见须弥。 及以大海。 并四天下。 其事云何。 御臣答言。 我见其相。 旋转不定。 如陶家轮。 王语御臣。 汝所见者。 此龙象王。 大行未止。 释:大王,无边称王又生出这样的念想:我从前曾经听说过有个三十三天住在须弥山顶,我现在应当过去。 生出这样的念头以后,就乘坐龙象与四种兵一起飞腾到空中往须弥山的方向去。 这时无边称王问旁边的辅臣说:你看须弥山、四大海和四天下是怎么样的? 辅臣回答说:我看见那些相都是旋转不定的,就像制作陶器所用的轮盘一样。 无边称王说:你之所以能见到那样的相,是因为乘坐的龙象快速飞走造成的。 原文:王复前进。 问御臣曰。 见须弥等。 其相云何。 御臣答言。 我今见彼。 须弥大海。 皆悉震动。 王语臣曰。 今将至于。 须弥山顶。 此龙象王。 小行未止。 王复前进。 问御臣曰。 见须弥等。 其相云何。 御臣答言。 我今见彼。 须弥大海。 不动不转。 王语臣曰。 此龙象王。 今已到彼。 须弥山顶。 释:无边称王又继续往前飞行,问辅臣说:现在你看见须弥山等等相貌如何? 辅臣回答说:我现在看见须弥山和大海全部都是震动的。 无边称王说:那是因为快到须弥山顶了。 无边称王乘坐龙象继续缓慢飞行,并没有停止下来,无边称王又问辅臣说:你现在看见须弥山是什么相貌? 辅臣回答说:我现在看见须弥山和大海都不动也不转了。 无边称王说:现在龙象王已经到达须弥山顶了。 原文:时无边称王。 及四兵众。 到须弥已。 彼帝释天主。 即时遥见。 无边称王。 欢喜来迎。 而作是言。 善来大王。 即分半座。 命王而坐。 时无边称王。 即就其座。 住于天上。 经无量岁。 与彼天主。 分半同治。 释:无边称王和四种兵到达须弥山顶以后,三十三天的帝释天主立刻远远地看见无边称王,就欢喜地上前迎接说:善来,大王,欢迎您! 于是就把自己的宝座分一半给无边称王坐。 这时无边称王立时就坐上去了,并且在那里住了无量岁,与帝释天主分半共同治理三十三天。 原文:在彼时久。 作是思惟。 可退彼天。 我独为主。 作是念已。 王及兵众。 即时退堕。 宝庄严城。 宝箧园中。 时守园者。 见是事已。 告城中人。 作是唱言。 今有天人。 退没于此。 释:无边称王在三十三天住的时间长了,就这样想:应该把帝释天主驱赶走,我自己一个人作为此天主,治理此天界。 生出这样的念头以后,无边称王及他的四种兵就掉到了人间的宝庄严城的宝箧园中,这时守护园林的人看见他们掉下来以后,就告诉城中人说:刚刚有天人从天上掉下来了。 原文:时彼国王。 名曰作爱。 闻是说已。 速严驾驭。 诣彼园中。 见如上事。 怪未曾有。 即敕排备。 种种香花。 末香涂香。 诣彼王所。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长跪合掌。 安慰问讯。 白彼王言。 圣天至此。 为当是谁。 彼即答曰。 汝昔曾闻。 有转轮王。 名无边称不。 作爱王言。 我闻耆旧说。 昔有王名无边称。 威德自在。 领四天下。 与四兵众。 乘空而上。 三十三天。 汝所闻者。 岂异人乎。 则我身是。 释:这时的庄严城的国王名字叫作爱,听说这件事后,马上就准备了车乘赶到园林中,看见这样的事觉得很奇怪,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 国王就叫人准备种种的香花、末香和涂香,到了无边称王身边,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长跪合掌问讯和安慰无边称王,对无边称王说:圣天到此,你是谁呢? 无边称王说:你是否曾经听说过昔日有个无边称王吗? 作爱国王说:我听老者说过,昔日曾经有个无边称王,威德自在,统领天下,与四种兵众乘空飞到三十三天去了。 无边称王说:你所听说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我。 原文:时无边称王。 从天退已。 初闻人间。 饮食气味。 不能堪任。 犹如酥油。 沃热沙中。 时作爱王。 见其顿弊。 不能止住。 有何善说。 我于来世。 作何宣传。 时无边称王。 语作爱王曰。 我从昔来。 富贵自在。 王四天下。 一切所须。 皆得如意。 升忉利天。 帝释分座。 贪无厌故。 从天退下。 如上众事。 当如是说。 作是语已。 即便命终。 佛言大王。 往昔无边称王者。 岂异人乎。 今我身是。 是故当知。 诸根如幻。 境界如梦。 系心正观。 勿生疑惑。 释:这时无边称王刚刚从天上退堕下来,初闻人间的饮食气味心里不能忍受,就像酥油热流淌到热的沙子中一样。 国王看见无边称王的身体赢劣,就知道活不多久了,就问他:你有什么遗言要留下吗? 我将来要如何宣传你? 无边称王说:我从往昔以来富贵自在,统治四天下,一切所需都如我意,升到忉利天以后,帝释分给我一半宝座,因为我贪得无厌就从天上退堕下来了,以上这些事应当如实这样说。 无边称王说完以后就命终了。 最后,释迦牟尼佛说,大王,这个无边称转轮王,不是别人,就是我释迦佛的前身。 所以你们应当知道,诸根如幻境界如梦,当摄心一处,正念观照,不生疑惑。 发布时间:2024-05-17 08:19:4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