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父子合集经选讲 内容: 第十六卷六界差别品第二十六之一六界就是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差别就是指六界各有各的界限,其功能作用不同,有一定的差别。 《父子合集经》主要讲释迦佛如何度化祂的父亲净饭王的事迹。 释迦佛初成道的时候想要度他的父亲净饭王,就派人劝说净饭王来见释迦佛,净饭王见到释迦佛时,看到世尊正在为无数人天大众授记成佛,于是深受感动,世尊就借机劝说净饭王要精进修行佛法,不要贪着王位和世间的五欲六尘。 世尊用种种梦境作比喻,开示万法的虚妄性和空性,以此来劝化净饭王,让净饭王明了五欲六尘如梦境般幻化不实,不应该再迷恋不舍,应该早日修道以求得解脱。 净饭王明了这些道理以后,不再贪着五欲六尘,潜心修学佛法,命终就往生极乐世界了。 净饭王身居王位而能做到不贪五欲六尘,极为难得,都是佛的善巧方便度化的结果。 第一章 净饭王初次见佛原文:尔时净饭王。 并诸营从眷属等。 见诸阿修罗王。 乃至外道婆罗门。 蒙佛授记。 发希有心。 叹未曾有。 世尊言音。 美妙清澈。 一切世间。 闻者忻悦。 时净饭王。 始见如来。 以爱恋故。 情意殷勤。 释:净饭王以及他的亲信侍卫、随从大臣等,在这个法会上,看到世尊给阿修罗王甚至一些外道婆罗门都授记成佛了,于是就发起了希有之心,赞叹说自己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殊胜的大会,赞叹世尊讲法时的音声是那样的美妙清澈,一切世间人听后都会感觉很快乐和喜悦。 因为净饭王从世尊离家去雪山修道成佛以后,第一次见到世尊,心中还爱恋着自己曾经的儿子,还有着很浓厚的情意。 原文:尔时世尊。 知彼父王。 心之所念。 而告之曰。 大王。 我所说法。 初中后善。 其义巧妙。 清净一相。 梵行圆满。 今正说者。 所谓分别。 六界差别。 分位法门。 王当谛听。 善思念之。 时净饭王。 即白佛言。 善哉世尊。 愿乐欲闻。 为我宣说。 忆持信受。 释:这时世尊知道曾经的父王心里对自己还有着想念之情,就对净饭王说:大王,我所说的法,从一开始到中间,再到最后,其中之义理全部都是善的,并且也很巧妙,使用了种种的譬喻让众生方便得以理解和信受。 这些法义都是清净之相,净行圆满,我正在讲说的,就是所谓的分别六界的差别分位法门。 大王你应当仔细听,并且要善于思考这些法义。 这时净饭王就对世尊说:好啊! 世尊,我非常愿意听闻世尊为我宣说,我要记忆在心,并且信受奉行。 在此大会上,欲界六层天,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总共二十八天,这些天的天主以及非人都得到了佛陀的授记。 净饭王看到佛陀给那么多人和非人甚至外道们都授记成佛了,自己从来没有耳闻目睹过这样的场面,于是就非常赞叹稀有难遇。 每个众生成佛后都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其中一相就是“梵音”相——佛的音声非常美妙清澈,几百上千亿人天来听法都不用扩音器,所有人都能听得到,而且不但人能听懂佛所说的语言,甚至鬼神、畜生以及六道众生都能听懂;中国人能听懂,其他国家的人也能听懂;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都能听懂,其他佛国土的菩萨更能听懂了,并且都能听清楚佛所说的音声。 这就是佛德之一。 所有世间人,包括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所有众生,一听到佛陀的法音都非常欢喜快乐。 自从世尊离家去雪山修道以来,净饭王是头一次得见世尊,他还有父子之情,还把佛当作是自己的儿子看待。 他刚一见佛时,心里的想法还是认为他自己是父王,佛是他的儿子,佛应该给他行见面礼,净饭王就站在那里等世尊给他行礼,世尊也站在对面等着净饭王给自己行礼,因为世尊知道自己是三界至尊,净饭王虽然是自己的父亲,但也是一介凡夫。 这时,世尊的弟子就对净饭王说:世尊现在是三界至尊,你应该给世尊顶礼。 净饭王一听就明白了,马上给世尊顶礼。 梵行就是清净行,身口意达到清净,没有欲染即为梵行。 清净行圆满即为梵行圆满,内心没有贪嗔痴染污心行,心得清净。 世尊现在正在阐说的是六界差别分位法门,即地、水、火、风、空、识六大,这六个法门的分位、定义、差别、界限、功能等等。 净饭王表示听闻世尊讲法后,要忆持在心,念念在法。 忆持的前提是闻法,听懂了为胜解,胜解之后才可以忆持。 如果不懂的话就容易忘记,回想时就想不起来,懂了以后把内容记住了,不用去背,提起来就知道是什么意思,此即是忆持不忘。 忆持不忘的前提是听懂,听懂的前提是仔细听、谛听,而谛听就是专心听,心有禅定。 所以佛陀说法前都会告诉弟子们“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 ”仔细地听,认真地听,之后再仔细地思惟,不是听完就算了,而是听完以后还要思惟思考,思考以后才能明白,明白了即是胜解,胜解了以后自然就能记住了。 听法记不住不仅仅是记忆力不好的问题,也在于当时有没有理解,听完之后是否还进行了思惟,思惟得是否深入细致。 如果做不到这些,就会记不住,不知所听为何。 忆持的下一步就是信受,相信并领受,领受的下一步就是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做到了,学到的法就变成自己的了,这就是修行的次第。 首先谛听,然后思惟、忆持、信受、奉行。 发布时间:2024-05-20 08:05: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