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乘显识经讲记 内容: 第六章 识之迁报如服良药如壮士骑马原文:尔时会中。 有月实胜上童真从座而起。 合掌白佛言。 世尊。 云何见色因。 云何见欲因。 云何见见因。 云何见戒取因。 佛告月实。 智见智境。 愚见愚境。 智者见诸。 姝丽美色。 了知秽恶。 唯是肉段。 筋骨脓血。 大脉小脉。 大肠小肠。 液脑膜肾。 心脏脾胆。 肝肺肚胃。 生藏熟藏。 黄痰涕唾。 发须毛爪。 大小便利。 薄皮裹之。 不净污露。 可畏可恶。 凡所有色。 皆四大生。 是为色因。 释:这时会中的月实童真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合掌对佛说:世尊,如何才能见到形成色的因? 如何才能见到淫欲的因? 如何才能见到见的因? 如何才能见到戒取的因? 佛告诉月实菩萨,有智慧的人所见的是智慧境界,愚痴人所见的是愚痴境界。 有智慧的人看见一切美色,都能了知到,色身外表再美也是污秽和肮脏的,仅仅是肉段而已,里面含藏着筋骨和脓血,大小血脉和肠肚,各种体液和脑膜,还有心肝脾胃肾等等生藏和熟藏,还有黄痰鼻涕和唾液,发毛爪齿、大小便。 外面只有一层薄皮裹着,非常肮脏不净,甚可厌恶。 所有这一切的色法,都是由四大种子生成的,这就是组成色的因。 在见色时,有智慧的人与没有智慧的人,所见的境界是不相同的。 同样在色法上,见佛性的人与没有见佛性的人,所见的也不同。 悟道的人和没有悟道的人所见也有差别,修了善法的人和没有修善法的人,他们的所见也不一样。 有智慧的人见一切法,都知道是虚妄法,那就不用躲避,不动心就行了。 比如遇到一些难闻的气味,有些人要掩住鼻子,有些人却无所谓,躲避就是取相,喜欢也是取相,不取相就无所谓,内心无动于衷。 只要取相了,就有行为造作,内心就不空净。 学佛人对饮食也应该是这样超然,不取相的人,美味与否无所谓,只要能饱腹就行,取相的人,就分别好吃与不好吃,心生喜厌,结果贪心不断。 有智慧的人看见美色,知道是秽恶的,就像活动厕所,知道美色其实就是一堆血肉,皮毛也是不干净的,不会生起贪欲,没智慧的人看见美丽的外表,就起贪欲心,而求取之。 色身实质上就是一堆脏东西,没有什么可爱的,四大组成的一个物件而已。 凡是我们接触到的色法,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所有的花草树木房屋,周遭的环境,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宇宙器世间都是一样的材料做成,都是平等的。 这就是形成色的因。 原文:月实。 如父母生身。 身之坚硬为地大。 流润为水大。 暖熟为火大。 飘动为风大。 有所觉知。 念及声香味触等界。 斯皆为识。 释:佛说,月实,父母生的肉身,有坚硬性质的是地大成分,不但在筋骨和肌肉里有地大,血液里也有地大,整个色身上都有地大,水也有坚硬性,风吹到身上也感觉痛,风里也有地大。 流动润湿的为水大,身体上每一处都有水大,以血液唾液尿液汗液为主。 有温度的为火大,飘动的为风大,飘代表轻,动代表流动,轻飘飘的流动,身体里气脉的动,这都代表风大,呼吸与血液的流动性都属于风大。 凡是有觉有知,能念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界的,都是六识。 原文:月实童真复白佛言。 世尊。 将死之时。 云何识舍于身。 云何识迁于身。 云何识知。 今舍此身。 释:月实童真对佛说,世尊,众生在临死之时,阿赖耶识是如何舍弃色身的,阿赖耶识是如何离开色身的,阿赖耶识是如何知道现在应该舍弃色身的? 阿赖耶识根据什么知道现在应该舍离色身的,一定是了知了业种和业缘,依据业种业缘而决定离身。 阿赖耶识依业种变现和执持色身,业种和业缘上显示到某时刻不应该再输送四大种子维持色身的存在,业缘也不允许阿赖耶识再持身了,阿赖耶识就知道那个时候色身应该消失,应该收回四大不再输出,到那时刻,色身就四大分解,六尘无法正常变现,六识就不能再正常出生和了别六尘,于是六识慢慢消失,意根与如来藏就离身了。 原文:佛告月实。 众生随业获报。 识流相续。 持身不绝。 期毕报终。 识弃舍身。 随业迁受。 譬如水乳和煎。 以火热力。 乳水及腻。 各各分散。 如是月实。 众生命尽。 以业力散。 形骸与识。 及诸入界。 各各分散。 释:佛告诉月实菩萨说,众生是随着他的善恶业受果报的。 阿赖耶识在色身上的种子流注相续不断,才能继续维持色身的存在和运行不断。 到了寿命终了的时候,阿赖耶识才决定舍弃色身,随着众生的善恶业而迁流到下一世的色身上。 譬如水乳和合在一起,用火加热,牛奶就会漂上来,水在下面,水乳各自分散。 众生的生命也是这样,因为业缘之故,众生命尽时,五阴散坏,色身和识心分开,十二处和十八界各各都分散开了。 原文:识为所依。 以取法界。 及法界念。 并善恶业。 迁受他报。 释:阿赖耶识是众生生命的所依,五阴赖以阿赖耶识而摄取十八法界。 阿赖耶识舍离原有的色身以后,五阴的种子又回到阿赖耶识里,四大种子、识种子都回到阿赖耶识里,因缘具足时,阿赖耶识随着意根的念力,以及善恶业种,迁到下一世的五阴身上,又输出种子,形成下一世的五阴身,六根六尘六识就会再次出现。 这里的识流,一是指阿赖耶识本身的识种子刹那刹那流注出来,使得阿赖耶识不断不灭地一直在运作着;二是指阿赖耶识流注七识的识种子,让七识不断地运行,以保证五阴身的生命活动。 阿赖耶识一直在不断地执持我们的色身,让色身的生命活动相续不绝,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了,一期的果报也就结束了,阿赖耶识就舍弃了当前这个色身。 原文:月实。 譬如大吉善苏。 以众良药味力。 熟功和合。 为之大吉善苏。 弃凡苏性。 持良药力。 辛苦酸醎。 涩甘六味。 以资人身。 便与人身。 作色香味。 识弃此身。 持善恶业。 及法界等。 迁受余报。 亦复如是。 释:月实,譬如大吉善苏这种药,是把众多的良药混合到一起以后,加工成熟做成了大吉善苏这一种良药。 加工成的这种良药就没有了原来普通的苏药味,具有了良药的味力。 良药有辛苦酸醎涩甘等六种味道,这六种味良药,是用来滋补人身的,是方便给与人身色香味的,人吃了以后,能得到滋养,治疗身体疾苦。 阿赖耶识舍弃此身,持着善恶业和法界,迁受到另一个色身上,受着下一世的业报,也是这个道理。 大吉善苏比喻为阿赖耶识,众良药味和合比喻众生的善恶业以及法界种子和合在阿赖耶识里,阿赖耶识持着色声香味触的种子,持着各种法界种子,持着善恶业种,再利益滋养下一世众生的色身。 原文:月实。 苏质如身。 诸药和合。 为大吉善。 如诸法诸根。 和合为业。 众药味触。 资成于苏。 如业资识。 服大吉善。 悦泽充盛。 光色美好。 安隐无患。 如善资识。 获诸乐报。 释:月实,苏药的质地好比是色身,很多种药和合起来就是大吉善苏,就像色声香味触法和眼耳鼻舌身意和合起来才能造作业行。 多种药味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大吉善苏的苏药味,就像身口意业种滋养着阿赖耶识一样。 众生病时服用大吉善苏,就能让身体强健,精神饱满,面色红润,身心都安稳,没有疾病,就像善业种子滋养阿赖耶识一样,能让众生获得快乐的果报。 滋养就是把善业种子存到阿赖耶识里,阿赖耶识生出的五阴身就受乐报。 善业资助着阿赖耶识,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里,阿赖耶识就让众生获得快乐的果报,变现出众生的五蕴都受乐报。 原文:服苏违法。 颜容变恶。 惨无血气。 色死士白。 如恶资识。 获诸苦报。 月实。 吉善宝苏。 无手足眼。 能取良药。 色香味力。 识亦如是。 取法界及诸受善业。 弃此身界。 受于中阴。 得天妙念。 释:如果有人服用大吉善苏药不如法,脸色就变得土白,凄惨而没有血色。 本来药是用来治病的,但是服用不对,就会被药所毒。 用此来比喻众生如果造恶业,恶业种子存在阿赖耶识里,资助着阿赖耶识,那么阿赖耶识就输出恶业种子,众生的五阴就获得苦报。 月实,大吉善苏药没有眼睛也没有手脚,但是所有的药混合在一起,它都能摄取所有药的优良的药性,摄取良药的色香味力。 阿赖耶识也像大吉善苏良药一样,取着法界,取着六识的受,以及众生的善业。 阿赖耶识舍弃现世的色身,现起了一个中阴身,在中阴身里,五阴身获得了天眼,生出了天人的神通和念想。 原文:见六欲天。 十六地狱。 见己之身。 手足端严。 诸根丽美。 见所弃尸。 云此是我。 前生之身。 复见高胜。 妙相天宫。 种种庄严。 花果卉木。 藤蔓蒙覆。 光明赫丽。 如新炼金。 众宝钿饰。 彼见此已。 心大欢喜。 因大喜爱。 识便托之。 释:天眼看见了欲界六层天和十六层地狱,同时看见自己的天人色身,手脚都很端严美好,五根面貌丽美,看见自己所抛弃的尸体,就知道这是自己前生当人时的身体。 之后他又看见了高大、殊胜而庄严的天宫,七宝装饰,华丽无比,还有种种庄严的花果林木,藤蔓覆盖着,光彩夺目,一片绚丽的景色,就像新出炉的黄金一样耀眼,由众多的珠宝装饰着。 他看见花园宫殿以后,心大欢喜,因为喜爱,阿赖耶识就把五阴身托生到天上,有了天人的色身,受到了天人的果报。 天人都有花园,一个天子一个花园,花园里有各种果物,花果茂盛藤蔓蒙覆。 花园里用很多的宝贝装饰着,非常的华丽,富丽堂煌。 这前后的描述都是在中阴身里见到的,在中阴身里众生的果报,报有天眼,能看到天上的美景和天宫殿,心一喜欢,就被系缚,而托生到天宫里,成为天人了。 原文:此善业人。 舍身受身。 安乐无苦。 如乘马者。 弃一乘一。 譬如壮士。 武略备具。 见敌兵至。 着坚甲胄。 乘策骥骏。 所去无畏。 舍界入身。 迁受胜乐。 亦复如是。 释:这个有善业的人,舍身和受身的时候,身心都是安乐没有痛苦的。 死前四大分解的时候没有痛苦,在受天人色身的时候,心一欢喜就入天宫成为天人了,一点痛苦也没有,不用投胎,不用胎中受苦。 善业人托生就好比骑马的人一样,放弃一匹马,立刻就乘上另一匹马,换色身就如换马一样,弃了人身,得了天身,阿赖耶识就如骑马的人。 又好像一个壮士,盔甲武器齐备,看见敌兵来了,马上穿上坚硬的防护甲胄,带上最好的武器,骑上最好的骏马出去迎战,再加上自身武艺高强,所以他不害怕,根本没有一毫的畏惧之色。 造善业的人去投生,舍弃此身,迁入彼身,也是如此。 造善业的人死前内心没有恐惧,中阴身里也没有恐惧,投生的时候也没有恐惧。 因为这一世造善业,有善业善根滋养着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抛弃此色身,受持彼色身,五阴就得乐报,快乐的果报出现了,于是就感受善报带来的美妙的享受。 而造了恶业的众生,恶业一现前,痛苦备至,手足乱动,就知道自己要去三恶道了。 原文:自梵身天。 爰至有顶。 生于其中。 释:造善业的人生天,不仅能生到欲界六层天,也可以生到色界初禅天,一直到无色界最顶层天,只要禅定具足,就可以出生到相对应的天中。 梵身天就是色界天,梵代表清净,所谓清净就是没有欲念,没有男女欲。 色界初禅到四禅都属于梵,因为那里的天人都是中性人,不分男也不分女,心清净没有欲念。 如果没有初禅以上的禅定,就升不到色界天上去。 而欲界六层天只要修福、造善业有欲界定就可以托生了。 除了修福造善业,还要修出初禅到四禅定,才能生到色界天,只有福而没有禅定,还去不了色界诸天。 魔王波旬,因为他做人的时候修过大福德,但没有修出色界禅定,只有未到地定,命终后就生到了欲界最高层天他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天的福报也相当大,也有欲界禅定未到地定。 禅定本身就有福,是定福,再加他本身所修的善业,所得的福在欲界里是最大的。 因此魔王波旬能掌管欲界六层天,统领欲界一切众生,众生只要在欲界天,就属于他的子民,被他管辖。 修出初禅定以后的人,他就管不着了。 所以众生修出初禅定前,魔王就来障碍,不让你修成,因为修成后不属于他管辖了。 即使修成以后,他也会来障碍,让初禅定退失,因为他有非常强的眷属欲,总是希望自己管辖的众生越来越多才好。 遇到这种情况,还得要继续修福,还要多忏悔,消除业障,福德增大了,就会摆脱波旬的控制。 一个人的福德如果很大,魔王也没办法,如果没有福德,普通的鬼神都能来障碍,甚至一只蚂蚁在中阴身里就能来报复你。 因此学佛人就要多忏悔,多回向,就会消除业障,增长福德。 发布时间:2024-05-21 08:09:3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