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乘显识经讲记 内容: 第一章 贤护童真请法因缘第四节 贤护童真往世所修的福业原文:是时阿难。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贤护童真。 种何善根。 修何福业。 过去有佛。 名曰乐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贤护尔时。 于彼佛法之中。 出家作比丘。 名曰法髻。 释:这时阿难顶礼佛足对佛说:贤护童真是种了什么善根,修集了什么样的福业,使得他的资产是这样的广大,能受到这样大的乐报,宫殿房屋美妙而华丽,还有奇特的宝辂随身而行? 佛告诉阿难:贤护童真,由于从前在佛法中修过福业,所以现在才能获得这么大的乐报。 (如果一个人在世俗法中修福,也获得乐报,但可能就没有这么大。)过去有佛, 名曰乐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每尊佛的十个名号),贤护在遇到这尊佛时,当时出家作比丘,名字叫作法髻。 原文:多亏戒行。 然善讲说。 修多罗、阿毗达摩、毗奈耶等。 三藏深教。 咸悉明达。 常为众生。 宣畅敷演。 法施不绝。 美音深重。 正直高亮。 剖析明辩。 听者欢喜。 闻所说法。 思惟修行。 脱恶趣者。 其数无量。 释:他对于戒律有亏,却能讲说经、律、论三藏,对三藏甚深法都能很明了通达,常常为众生宣传和讲说,不断地为众生法布施。 其讲法的音声美妙而深沉凝重,其语正直而高昂,对佛法的深义能够剖析明了,辩才无碍。 他讲法的音声很沉稳,很深重,能把佛法讲得很透彻,听他说法的人,内心都很欢喜,出离三恶道的人非常多,其数无量,并且听了他所说的法之后,都能思惟修行。 我们听了法之后,也一定要思惟,思惟之后,就要去努力实修。 贤护菩萨当时虽然出家于戒律有亏,但是他善于为众生讲法,经律论都很通达,果位应该很高,他是守心戒,而不注重小乘戒的表相。 原文:阿难。 法髻比丘。 以法施功德。 于九十劫。 受天人报。 又见清净。 持戒比丘。 身羸瘦瘠。 恒施饮食。 及屣履等。 殷重诚彻。 净心布施。 故今获此。 大富乐报。 胜妙宫室。 奇特宝辂。 释:阿难,法髻比丘因为为众生说法这种法布施功德,上天界受九十劫的天人乐报。 (受天人的乐报,福德消的很快;在人中受报,福德就消耗得少,福德还可以积攒下来,在成佛的路上多在道业上用。 如果在世间法上用的多了,道业上用的就少,修行的成就就少。)法髻比丘也很有善心,看见清净持戒的比丘,身体赢瘦虚弱,他就长期坚持布施饮食和衣服鞋履等等,并且对他们以殷切真诚的心给与清净的法布施和财布施,他的布施不求回报,就希望对方过得安稳快乐,他以这种心态来布施,心地非常清净,所以今世获得这样大的富贵且快乐的果报,有胜妙的宫宅,还有奇特的能飞行的宝车。 原文:又遇迦叶如来。 示教指诲。 而告之曰。 汝于未来。 释迦牟尼佛所。 当得授记。 故今见我。 我为说法。 而成熟之。 阿难白佛言。 世尊。 贤护胜上童真。 如是财富。 金宝盈积。 豪盛自在。 谦柔卑下。 无憍慠心。 甚为奇特。 释:贤护又遇到第二尊佛迦叶如来,迦叶如来为教导他,并且为他授记说:你未来世将会在释迦牟尼佛处,得到释迦牟尼佛的授记。 (这个授记不一定是修到几地菩萨,佛才给授记。)所以你现在见到我,我就为你说法,让你未来得到授记的因缘早日成熟,如果我不为你说法,得授记的因缘就不容易成熟,遇到释迦佛时,也许不能给你授记。 阿难对佛说:世尊,贤护胜上童真,像这样的财富堆积,金宝盈积下来,豪富又自在,但内心谦虚柔软,甘于卑下,没有一丝骄慢心,也是非常奇特的。 尽管法髻比丘修了这么多的福德,又修了大智慧,可是自身心性柔软,谦微卑下,没有高慢心和骄傲心,人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很难。 现在有的众生稍微有一点突出于人的,慢心马上就生起来,很难管教他,反而是他来管教你。 福德越薄的人,慢心越重。 大福德的人,一般都没有慢心,因为福德能致烦恼轻微。 原文:佛言阿难。 大智不于。 财宝欲乐。 而生矜慠。 贤护久修善行。 善法所资。 常食福果。 释:佛对阿难说:有大智慧的人,不会因为金银财宝和五欲之乐而心生骄慢,有智慧的人,绝不会在自己的财富上生起骄慢,这个不值得骄慢。 因为贤护久修善行,善法的福德在滋润着他,让他常常享用着福德的果报。 原文:贤护蒙佛阿难。 共称叹已。 恭敬合掌。 顶礼佛足。 白佛言。 世尊怜愍摄护一切众生。 欲少请问。 愿垂听许。 佛告贤护。 我先听汝。 汝有所疑。 今恣汝问。 我当为汝。 分别解说。 释:贤护得到佛和阿难的共同称赞以后,就恭敬合掌,顶礼佛足,对佛说:世尊怜悯救护一切众生,我有一点问题要请问世尊,希望您垂心听允。 这是贤护正式的提问,也是让佛借机正式讲法,前面的这一些都是序言和铺陈。 佛告诉贤护菩萨说:我允许你提问,你有疑问的话就赶快提问,我可以为你解说。 发布时间:2024-05-23 08:15:4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