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内容: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第十一古吴蕅益沙门 智旭 汇辑○总辨羯磨法夫羯磨乃作法办事之名。 一切僧事。 皆依羯磨得成。 故曰。 有秉羯磨。 有如说行者。 斯则名为正法住世。 又曰。 不诵白羯磨者。 终身不得离依止。 是知比丘要务。 莫先于此。 而流俗相传。 仅以对首说罪一事当之。 讹谬甚矣。 故特首明斯义。 总示大纲。 至于百一僧事。 散在诸科。 不烦重述也。 第四分云。 有三羯磨。 摄一切羯磨。 何等三。 白羯磨。 白二羯磨。 白四羯磨。 是三摄一切羯磨。 白羯磨。 亦名单白。 白二羯磨。 僧祇名为白一羯磨。 谓一白一羯磨也。 白四羯磨。 僧祇名为白三羯磨。 谓一白三羯磨也。 萨婆多摩得勒伽云。 有百一羯磨。 二十四白羯磨。 四十七白二羯磨。 三十白四羯磨。 根本百一羯磨云。 言百一者。 盖是举其大数。 于大律中。 检有多少不同。 乃是以类相收。 无违妨也。 单白二十二。 白二四十七。 白四三十二。 随机羯磨则明一百三十四法。 单白三十九。 白二五十七。 白四三十八。 又对首三十三。 心念十四。 共有一百八十一法。 虽详尽作法科条。 未免犯非制而制。 所以怀素律师每多致议。 不如但遵原律之善也。 第三分云。 有四种僧。 四人僧。 五人僧。 十人僧。 二十人僧。 是中四人僧者。 除自恣。 受具。 出罪。 余一切如法羯磨应作。 五人僧者。 在中国除受具。 出罪。 余一切如法羯磨应作。 十人僧者。 除出罪。 余一切如法羯磨应作。 二十人僧者。 一切羯磨应作。 况复过二十。 不得以比丘尼等足数。 不得以被举被摈及所为作羯磨人足数。 不应作非法非毗尼羯磨。 非法别众羯磨。 非法和合羯磨。 法别众羯磨。 法相似别众羯磨。 法相似和合羯磨。 诃不止羯磨(得诃者诃而不止。 便同别众也)。 云何非法非毗尼羯磨。 应一白一羯磨。 一白三羯磨者。 或作白不作羯磨。 或作羯磨不作白。 或作多白。 或作多羯磨(非法也)。 不应与作举者。 乱与作举(非毗尼也)。 云何如法如毗尼羯磨。 如白法作白。 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法也)。 如举罪法举罪(如毗尼也)。 云何非法别众羯磨。 不来者不与欲。 现前应诃者诃(别众也)。 彼作种种羯磨。 白此事。 乃为彼事作羯磨(非法也)。 云何非法和合羯磨。 不来者与欲。 得诃者不诃(和合也)。 作种种羯磨。 白此事。 乃为彼事作羯磨(非法也)。 云何法别众羯磨。 不来者不与欲。 得诃者诃(别众也)。 彼羯磨如法作(法也)。 云何法相似别众羯磨。 不来者不与欲。 诃者得诃(别众也)。 作种种羯磨。 前作羯磨后作白(法相似也)。 云何法相似和合羯磨。 不来者与欲。 得诃者不诃(和合也)。 前作羯磨后作白(法相似也)。 何等人诃。 不成诃。 为比丘作羯磨。 比丘尼乃至若应灭摈。 若在戒场上(结界之法。 先结戒场。 方结大界。 结大界时。 要除戒场内地。 盖以比丘法事。 或有止须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作者。 即于此戒场中作之。 不必辄烦大众也。 今若身在戒场。 即为出大界外。 故不成诃)。 若作别住(自有粗罪。 行覆藏法。 不应诃僧羯磨)。 若以神足在空(离地四指便名离界)。 若隐没(即同人不现前)。 若离见闻处(小界固须舒手相及。 大界亦须眼见耳闻)。 若所为作羯磨人(但除受具及受僧差)。 如是人诃。 不成诃。 云何诃。 成诃。 若善比丘(不同比丘尼乃至应灭摈)。 同在一界内住(不同在戒场及作别住)。 不在空。 不隐没。 不离见闻处。 如是诃。 成诃。 根本目得迦云。 有十二种人不应诃。 言不采录。 一者愚。 谓思其恶思。 说其恶说。 作其恶作。 二者痴。 谓不持苏呾罗。 不持毗柰耶。 不持摩室里迦。 三者不分明。 谓不明三藏教文。 四者不善巧。 谓不善三藏教理。 五者无惭。 谓于四他胜中随犯一戒。 六者有瑕隙。 谓新作斗诤。 或旧有怨嫌。 七者界外住人。 八者被舍弃人。 九者言无次绪。 谓作妄语离间粗犷杂乱语言。 十者舍威仪。 谓舍本座。 十一者失本性。 谓作不应作事。 于诸学处不知修习。 十二者授学人。 有三种应诃。 一者住本性。 二言有次绪。 三不舍威仪。 若失本性人还住本性。 亦得成诃。 应须采录。 若大众差遣十二种人。 彼如是语。 大德不应差我。 此所出言。 应须采录。 僧祇律云。 应二十众作羯磨。 十众作。 不成就。 应十众作而五众。 应五众作而四众。 应作白三羯磨而白一。 应作白一羯磨而单白。 皆不成就。 应作白而作白一羯磨。 应作白一羯磨而作白三羯磨。 应作四众羯磨而五众作。 应五众而十众。 应十众而二十众。 皆名成就。 昙无德律羯磨云。 凡诸羯磨作法。 应先白未受具戒者出。 不来比丘说欲及清净。 僧今和合。 何所作为。 一人随事答云。 某甲羯磨。 除结界无受欲法。 十诵律云。 比丘不应与尼作羯磨。 除受具。 摩那埵。 出罪。 诸尼不应与比丘作羯磨。 除不礼拜。 不共语。 不供养羯磨。 ○结界法一切如法僧事。 咸资界法而成。 故先明之。 问。 今时律堂。 或不结界。 或但用大悲忏中结界法。 未审一切僧事得成就不。 答。 若不结界。 则赡部中但是如来声闻弟子有一不到。 便名别众。 种种作法。 皆不成就。 此是僧伽要务。 岂容缺略。 至于礼忏持咒结坛。 自属密宗法用。 断断不可混借也。 就结界法。 略明五意。 一结戒场。 二结大界。 三结不离衣界。 四结净厨界。 五权结小界。 △一结戒场。 第二分云。 时诸比丘。 有须四众羯磨事起。 五众十众二十众羯磨事起。 大众会疲集极。 佛言。 听结戒场。 称四方界相。 若安杙。 若石。 若疆畔作齐限。 白二羯磨(先须问僧集不。 和合不。 未受具戒者。 出僧今和合。 何所作为。 一人答云。 结界羯磨。 方乃秉白)。 大德僧听。 此住处比丘。 称四方小界相。 若僧时到。 僧忍听。 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作戒场。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住处比丘。 称四方小界相。 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作戒场。 谁诸长老。 忍僧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作戒场者默然。 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作戒场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时诸比丘有欲广作界者。 有欲狭作界者。 佛言。 先解前界。 然后欲广狭作从意。 当白二羯磨解。 △二结大界。 按五分律云。 先结戒场。 更结僧坊界。 结僧坊时。 唱四方界相及除内地。 律摄云。 结时小界在前。 解时小界在后。 宣公亦用其说。 怀素虽列大界在前。 而玩彼注文。 亦用此意。 今准之。 第二分云当敷座。 打犍椎。 尽集一处。 不听受欲。 是中或旧住比丘。 或识界相者。 应唱大界四方相。 若东方有山。 称山。 有堑。 称堑。 若村。 若城。 若疆畔。 若园。 若林。 若池。 若树。 若石。 若垣墙。 若神祀舍。 如东方相。 余方亦尔。 唱已。 应令能羯磨者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 此住处比丘。 唱四方大界相。 若僧时到。 僧忍听。 僧今于此四方相内。 除戒场地。 结大界。 同一住处。 同一说戒。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住处比丘。 唱四方大界相。 僧今于此四方相内。 除戒场地。 结大界。 同一住处。 同一说戒。 谁诸长老。 忍僧于此四方相内除戒场地结大界。 同一住处。 同一说戒者默然。 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于此四方相内除戒场地结大界。 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不应二界相接。 当作标识。 不应二界相错涉。 应留中间。 有二住处。 别利养。 别说戒。 欲共一说戒。 共一利养。 听解界已然后结欲同说戒别利养。 亦如是。 欲别说戒同利养。 为守护住处故。 亦如是。 有二住处。 同说戒。 同利养。 欲别说戒别利养。 亦如是。 不得相去远处同一说戒同一利养。 五分律云。 不应共住共得施异布萨结界。 犯者偷兰遮(按四分律。 为守护住处故听。 盖本是别说戒别利养者。 特以有无应互济。 则利养合别。 为同。 而往还或有难。 则说戒自仍其旧。 今云不应者。 盖指本是同住。 而布萨独分。 有类破僧故也)律摄云。 河涧有桥梁者。 得通结界。 桥梁坏者。 若欲修治。 得经七夜。 至第八夜。 界法便失。 若本无心重修理者。 随坏即失。 根本尼陀那云。 大界者。 齐两逾膳那半。 应可结之。 若过非界(逾膳那。 当三十里。 两逾膳那半。 共七十五里也)。 凡客苾刍至他住处。 住经七八日已。 无人来者。 应共结界。 十诵律云。 若不舍先界。 不得更结。 △三结不离衣界。 第二分云。 时有厌离比丘。 见阿兰若有一好窟。 自念若得离衣宿者。 可即于此窟住。 佛言。 当结不失衣界。 白二羯磨。 时诸比丘脱衣置白衣舍。 着脱衣时形露。 佛言。 除村。 村外界(谓僧伽盖大界。 既得至七十里。 则其中必有俗人村舍。 村舍不定。 或先无后有。 或今有后无。 故但云除彼村舍。 以村外为不离衣界也)。 当如是白。 大德僧听。 此住处。 同一住处。 同一说戒。 若僧时到。 僧忍听。 除村。 村外界。 结不失衣界。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住处。 同一住处。 同一说戒。 除村。 村外界结不失衣界。 谁诸长老。 忍僧于此住处。 除村。 村外界结不失衣界者默然。 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于此住处除村。 村外界结不失衣界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先解不失衣界。 却解大界。 不得隔驶流水外结不失衣界。 除常有桥者。 十诵律云。 若舍大界。 不离衣界亦舍。 若舍不离衣界。 大界不舍。 △四结净厨界。 亦名净地。 盖比丘之法。 不留宿食。 若于僧坊界内与食共宿。 便名为不净食。 今既结为净地。 则免共宿之过也。 第三分云。 听在僧伽蓝内结净地。 白二羯磨。 应唱若房处。 若温室等。 如是白。 大德僧听。 若僧时到。 僧忍听。 僧今某处结作净地。 白如是。 大德僧听。 僧今某处结作净地。 谁诸长老。 忍僧于某处结作净地者默然。 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于某处结作净地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有四种净地。 一者檀贼若经营人作僧坊时分处。 如是言。 某处为僧作净地。 二者若为僧作寺。 未施僧。 三者若半有篱障。 若多无篱障。 若都无篱障。 若垣墙。 若堑。 亦尔。 四者僧作白二羯磨结。 比丘房乃至鬼神庙屋。 皆得结作净地。 不应结上好房作净处。 应结下者。 △五权结小界。 第二分云。 若布萨日。 于旷野中行。 僧应和合集一处说戒。 若不得和合。 随同二师善友知识。 当下道集一处结小界说戒。 白二羯磨。 大德僧听。 今有尔许比丘集。 若僧时到。 僧忍听。 结小界。 白如是。 大德僧听。 今有尔许比丘集。 结小界。 谁诸长老。 忍僧结小界者默然。 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齐尔许比丘集处结小界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尔许须出其数。 一切须在舒手相及处立)说戒竟。 应解而去。 自恣亦尔。 若有欲受戒人。 不同意者未出界。 应至界外。 疾集一处。 结小界与授戒。 授已。 应解(解法与结并同。 但改结字为解字耳)。 ○授戒法夫比丘戒者。 乃是出世宏规。 僧宝由斯建立。 贵在受后修学行持。 非可仅以登坛塞责而已。 是故诱诲奖劝。 宜在事先。 研究讨明。 功须五夏。 坛中要务。 惟秉羯磨。 余所未知。 二师是问。 而后代师匠。 多事美观。 遂以平时开导之法。 混入登坛秉授之次。 依文宣读。 则解义为难。 时久迟延。 则厌倦必起。 且因科节繁劳。 致使众多同受。 文繁则违佛本规。 众受则并不得戒。 又受时虽似殷重。 受后便谓毕功。 颠倒差讹。 莫此为甚。 故今详勘藏文。 恪依四分。 既崇佛制。 复便遵行。 和尚必须预求。 戒师但与秉白。 随时皆可入道。 何须腊八及四月八。 难缘方许三人。 岂容多众至百千众。 非曰生今反古。 实不敢背法耳。 略明四意。 初明出家受十戒法。 二明请和尚及问重难法。 三明登坛受具法。 四明受具得不得法。 △初明出家受十戒法。 依受戒犍度等酌录。 不得度坏法外道。 根本百一羯磨云。 外道求出家者。 授与三归及五学处。 僧中三乞。 大德僧听。 我某甲外道。 从僧乞四月共住。 愿僧慈愍故。 与我四月共住。 僧应安彼着眼见耳不闻处。 为作白四羯磨。 于四月内。 着邬波驮耶衣。 食僧常食。 准求寂例而作驱使。 善见律云。 此外道修得四禅。 乃至能飞腾虚空。 亦不得与具戒。 要满四月。 若佛法中修得须陀洹道。 即日为受具。 不须四月。 若在外道。 或闻说法。 得须陀洹。 来求出家。 即与受具。 若彼垂满四月。 闻毁佛法。 生欢喜心。 闻毁外道。 瞋恚。 好往五不应行处。 处更与四月。 若结发外道。 事火外道。 不须四月共住。 何以故。 此二外道。 有业。 信因果。 过去诸佛为菩萨时。 出家波罗密。 皆于此道学。 若比丘。 欲往外道处。 步步突吉罗。 中路悔还。 忏悔突吉罗罪。 得住。 若往外道处。 闻外道说法。 不入其意。 悔还。 忏悔突吉罗罪。 得住。 若闻外道说法。 心便好乐。 受外道法。 下至拔一发患痛。 悔还。 应灭摈。 不得更出家。 不得度奴。 不得度贼。 五分律云。 有贼厌作恶业。 求出家。 听将至不识处。 与出家受具。 又云。 授戒不相识者。 应七日试看。 不得度负债人。 善见律云。 有人为偿债。 得出家。 不得度五种病人。 癞。 痈疽。 白癞。 干痟。 颠狂。 父母不听。 不得度令出家。 善见律云。 若有余方余国度出家。 不须问父母。 不得度官人。 善见律云。 贪禄尽。 得出家。 若白王。 王听。 亦得出家犯比丘尼。 贼心入道。 黄门。 畜生。 五逆罪人等。 未出家者不应度。 已出家者应灭摈。 犯比丘尼者。 善见律云。 初坏者不得出家。 第二坏者不障(谓犯清净持戒尼。 则成重难。 若尼先已破者。 后乃相通。 不名重难也)。 贼心入道者。 僧祇律云。 若自出家人。 未曾入布萨自恣中。 后有好心。 得与出家受具。 若曾入布萨自恣中。 是名盗住。 不听出家。 若王子。 大臣子。 避难自着袈裟者亦尔。 若欲僧伽蓝中剃发。 当白一切僧。 若不得和合。 房房语令知已与剃发。 若和合。 当作白然后剃发。 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 此某甲。 欲求某甲剃发。 若僧时到。 僧忍听。 与某甲剃发。 白如是。 先某甲。 说沙弥名字。 次某甲。 说和尚名字。 后某甲。 亦沙弥名字。 既剃发已。 名为形同沙弥也。 若欲寺中度令出家。 当白一切僧。 僧祇律云。 不听不白僧度人出家。 下至白上座八人。 白剃发不白出家。 越毗尼罪。 二俱不白。 二越毗尼罪。 若出界度者。 无罪(到戒场上亦名出界)。 阿阇梨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 此某甲。 求某甲出家。 若僧时到。 僧忍听。 与某甲出家。 白如是(若在戒场上。 有四比丘。 或过四人。 应作白。 若唯三人二人。 不须作白)。 三某甲如前释。 出家者。 正指受十戒法。 若不受戒。 虽复剃发。 不名出家。 受十戒已。 乃名法同沙弥也。 白已。 教使着缦条坏色衣。 偏袒胡跪。 合掌作是语。 我某甲。 归依佛。 归依法。 归依僧。 随如来出家。 某甲为和尚。 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我某甲。 归依佛法僧。 随如来出家竟。 某甲为和尚。 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如诸佛尽寿不杀生。 我某甲亦尽寿不杀生。 如诸佛尽寿不偷盗。 我某甲亦尽寿不偷盗。 如诸佛尽寿不淫欲。 我某甲亦尽寿不淫欲。 如诸佛尽寿不妄语。 我某甲亦尽寿不妄语。 如诸佛尽寿不饮酒。 我某甲亦尽寿不饮酒。 如诸佛尽寿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 我某甲亦尽寿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如诸佛尽寿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我某甲亦尽寿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广大床。 我某甲亦尽寿不坐高广大床。 如诸佛尽寿不非时食。 我某甲亦尽寿不非时食。 如诸佛尽寿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 我某甲亦尽寿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已上三归十戒。 并是授戒阿阇梨教令说。 次应语言)。 汝今已受沙弥十戒竟。 当尽形寿顶戴奉持。 终身不得犯。 应供养三宝。 和尚阿阇梨一切如法教。 不得违逆。 上中下座。 心常恭敬。 勤求方便。 坐禅。 诵经。 学问。 劝助作福。 开三恶道开涅槃门。 于比丘法中。 增长正业。 得四道果(凡受沙弥戒。 必须二师。 如罗睺罗。 尚以舍利弗为和尚。 目连为授戒阇梨。 余可知也)。 问。 按沙弥十戒法中。 先受三归五戒。 次说出家十戒。 是佛正规。 设有白衣欲求出家。 不受五戒。 径受十戒。 可如法否。 答。 若已受五戒者。 即应剃发受十戒。 若未受五戒者。 必先授五戒已。 乃剃发说十戒。 倘不受五戒。 径说十戒。 例同不受十戒而受具戒。 此人虽得戒。 二师则有过矣。 第二分云。 房舍卧具。 从大比丘下次第与。 不得令沙弥坐卧织绳床上。 若能爱护不污。 听坐卧。 第四分云。 沙弥应以生年为次第。 若生年等者。 应以出家年为次第。 僧祇律云。 太小者。 若减七岁。 若满七岁不知好恶。 皆不应与出家。 太老者。 若过七十能有所作。 若减七十不堪造事。 卧起须人。 皆不听出家。 若年满七十。 康健。 能修习诸业。 听与出家。 应先剃须。 后剃发。 若欲新出家者。 不得便说出家乐。 应说出家苦。 一食。 一眠。 少食。 少饮。 多觉。 少眠。 长寿能不。 若言能。 应与剃。 从七岁至十三。 名驱乌沙弥。 从十四至十九。 名应法沙弥。 从二十至七十。 名名字沙弥。 食及非时衣。 等与。 安居衣与半。 若三分之一。 根本尼陀那云。 年始六岁。 虽能驱乌。 不与出家。 年满七岁。 不能驱乌。 亦不与出家。 问。 出家功德经云。 若复有人。 于阎浮提出家持戒一日一夜。 乃至须臾清净出家。 利益无量。 若复有人。 破他出家。 为作留难。 即为劫夺无量善财。 当受恶果。 今僧祇云。 若欲新出家者。 不得便为说出家乐。 应说出家苦等。 岂非为作留难耶。 答。 信心出家。 不应阻难。 邪因入道。 必须料拣。 若阻难。 则退人善根。 不料拣。 则败坏佛法。 又经中诫亲友眷属。 令其不作障缘。 律中诫和尚阇梨。 令其不滥摄受也。 善见律云。 沙弥有十恶。 应灭摈。 杀。 盗。 淫。 欺。 饮酒。 毁佛。 毁法。 毁僧。 邪见。 污尼。 前九改过不更作。 犹可受具。 后一决不可。 按萨婆多论。 若破五戒八戒中重戒者。 更无胜进。 何况沙弥。 此云尔者。 重在悔过不更作。 亦犹比丘绝不覆藏。 得与学戒之意。 为和尚者。 特宜秘此。 勿令沙弥窃知也。 问。 正受戒时。 何故和尚反不说戒。 又后文云。 和尚不现前。 亦名得戒。 设阿阇梨不现前。 和尚可代授否。 答。 受戒虽依和尚。 秉白必赖阇梨者。 正以出家戒法。 关系僧轮。 不容私相授受故也。 若许和尚自说。 则羯磨者无权。 必有泛滥度人之失。 故断不可。 △二明请和尚及问重难法。 受戒犍度云。 时诸出家学道。 未被教诫者。 不案威仪。 着衣不齐整。 乞食不如法。 处处受不净食。 或受不净钵食。 在小食大食上。 高声大唤。 如婆罗门聚会法。 有一病比丘。 无瞻视者。 命终。 诸比丘白佛。 佛言。 自今听有和尚。 和尚看弟子。 当如儿意。 弟子看和尚。 当如父意。 展转相敬重。 相瞻视。 如是正法便得久住。 增益广大。 当如是请和尚。 偏袒右肩。 胡跪合掌。 作如是语。 我某甲。 今请大德为和尚。 愿大德为我作和尚。 我依大德故。 得受具足戒。 如是三说。 和尚当报言可尔。 或言如是。 或言当教授汝。 或言清净莫放逸。 议曰。 初剃发出家时。 即应如是请师。 但改云我依大德故得出家受戒耳。 若十戒和尚仍在。 不须更请。 若受具时。 十戒和尚或远行。 或命终。 或舍戒。 或灭摈。 不复可依。 则须更择大比丘而请之也。 听先问十三难事。 然后为彼授具。 白四羯磨。 谓沙弥既新请和尚。 则和尚未必曾与久住。 故须细问。 非谓平日久相谙者。 亦须问也。 凡问难事。 须令彼解。 若不解者。 为之剖释。 不得依文宣读而已。 汝不犯边罪不(若破十戒八戒五戒中重戒者。 诚心悔过。 犹行进具。 若破具戒。 永不许受)。 谓曾受佛戒。 犯四重禁。 即是佛法海外人也。 汝不坏他梵行不(若坏比丘比丘尼梵行。 不可忏悔若坏余五众梵行。 亦许至诚忏悔)。 谓自身虽未受戒。 若犯佛弟子净戒人。 名破梵行。 汝非贼心入道不。 谓白衣或沙弥时。 盗听说戒羯磨。 同僧法事。 僧祇律云。 若沙弥作是念。 说戒时论说何等。 即先入上座床下盗听。 若聪明。 觉知初中后语者。 后不得受具。 若暗钝。 若眠。 若意缘余念。 不记知者。 后得受具。 汝非破内外道不。 谓曾作外道。 来受具戒。 复入外道。 今又来求受。 汝非黄门不。 谓生不男。 犍不男。 妒不男。 变不男。 半月不男。 汝非杀父不(若弑义父继父等。 仍可忏悔受具。 若弑生身之父。 不可受具)。 汝非杀母不(若弑义母嫡母继母庶母等。 仍可忏悔受具。 若弑生身之母。 不可受具)。 汝非杀阿罗汉不(若弑三果以下。 犹可忏悔受具。 若弑无学。 死不变容者。 不可受具)。 汝非破僧不(若破法轮若主若伴。 及破羯磨主。 还俗复来。 不可受具。 若破羯磨伴还来。 得受)。 汝非恶心出佛身不(此难佛灭后无。 依旧文问。 或云恶心毁佛形像。 亦成重难。 酌之)。 汝非是非人不。 谓诸天修罗鬼神。 变为人形求受具戒。 不得戒也。 汝非畜生不。 谓龙等变为人形。 求受具戒。 亦必不得戒也。 汝非有二形不。 谓一身具有男女二根。 已上正乖道器。 故须先问。 △三明登坛受具法。 第二分云。 不自称字。 不肯称和尚名。 教乞戒而不乞。 是三种人不得受具。 不得著白衣衣外道衣庄严具受具。 不得与眠醉狂裸形瞋恚人受具。 不得强授人具足戒。 一切四体六根不具。 形相丑恶。 多病。 多过。 污辱众僧者。 皆不得受具。 师及弟子并足数人若在空中。 若隐不现。 若离见闻处。 若在界外。 皆不名受具足。 不先受沙弥戒。 此人得戒。 众僧有犯。 和尚审知沙弥无十三难事已。 为料理衣钵。 选请羯磨教授二师及尊证等。 然后登坛。 令欲受戒者。 立眼见耳不闻处。 羯磨师当作白差教授师。 大德僧听。 彼某甲。 从某甲求受具足戒。 若僧时到。 僧忍听。 某甲为教授师。 白如是。 教授师当往至欲受戒人所。 语言。 此安陀会。 郁多罗僧。 僧伽梨。 钵多罗。 是汝有不。 彼答言是。 教授师复应语言。 善男子谛听。 今是至诚时。 实语时。 我今当问汝。 汝随我问应答。 若不实者。 当言不实。 若实。 当言实。 汝字何等(答言字某甲)。 和尚字谁(答言字某甲)。 年满二十不(满者答言满)。 衣钵具足不(答言具足)。 父母听汝不(答言听。 若父母已亡者。 应答言父母已亡)。 汝非负债人不(答言非)。 汝非奴不(答言非。 若言是者应问主人听不。 答言听)。 汝非官人不(答言非。 若言是者。 应问犹食禄不。 答言不食禄。 若言犹食禄者。 应问国王听汝不。 答言听)。 汝是丈夫不(答言是)。 丈夫有如是病。 癞。 痈疽。 白癞。 干痟。 颠狂。 汝今有此诸病不(答言无)。 如我今问汝。 僧中亦当如是问。 如汝向者答我。 僧中亦当如是答。 教授师如是问已。 还来僧中。 如常威仪。 舒手相及处立。 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 彼某甲。 从某甲求受具足戒。 若僧时到。 僧忍听。 我已问竟听将来。 白如是。 白已。 回身将彼欲受戒人来至僧中。 为捉衣钵。 教礼僧足已。 教在羯磨师前胡跪合掌。 教作如是语。 大德僧听。 我某甲。 从某甲求受具足戒。 我某甲。 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为和尚。 愿僧慈愍拔济我。 如是三乞戒已。 羯磨师当作白。 大德僧听。 此某甲。 从某甲求受具足戒。 此某甲。 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为和尚。 若僧时到。 僧忍听。 我问诸难事。 白如是。 善男子听。 今是至诚时。 实语时。 我今当问汝。 汝随我问应答。 若不实者。 当言不实。 若实。 当言实。 汝字何等。 和尚字谁。 年满二十不。 衣钵具足不。 父母听汝不。 汝非负债人不。 汝非奴不。 汝非官人不。 汝是丈失不。 丈夫有如是病。 癞。 痈疽。 白癞。 干痟。 颠狂。 汝今有此诸病不(应一一问答如前竟。 然后为作白四羯磨)。 大德僧听。 此某甲。 从某甲求受具足戒。 此某甲。 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为和尚。 某甲自说清净。 无诸难事。 年满二十。 三衣钵具。 若僧时到。 僧忍听。 僧今授某甲具足戒。 某甲为和尚。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某甲。 从某甲求受具足戒。 此某甲。 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为和尚。 某甲自说清净。 无诸难事。 年满二十。 三衣钵具。 僧今授某甲具足戒。 某甲为和尚。 谁诸长老。 忍僧与某甲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者默然。 谁不忍者说。 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忍与某甲受具足戒。 某甲为和尚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五分律云。 受戒已。 应语言。 汝今受戒。 某年某月某日某时。 汝应尽寿忆是事。 第二分云。 时有比丘受戒已。 众尽舍去。 即共本二行不净。 还诣众中。 众问。 汝何故在后。 彼说此事。 众语言。 汝速灭去。 其人言。 何不先语我。 我当避之不作。 比丘白佛。 佛言。 自今作羯磨已。 当先说四弃法。 萨婆多论云。 四羯磨竟。 已得具戒。 所以说四依等者。 但为知故说也。 善男子听。 如来至真等正觉。 说四波罗夷法。 若比丘犯一一法。 非沙门。 非释种子。 汝一切不得犯淫作不净行。 若比丘。 犯不净行。 受淫欲法。 乃至共畜生。 非沙门。 非释子。 尔时世尊与说譬喻。 犹如有人截其头。 终不能还活。 比丘亦如是。 犯波罗夷法已。 不能还成比丘行。 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 能持不(答言能)。 一切不得盗。 下至草叶。 若比丘。 盗人五钱。 若过五钱。 若自取。 教人取。 若自破。 教人破。 若自斫。 教人斫。 若烧。 若埋。 若坏色者。 彼非沙门。 非释子。 譬如断多罗树心。 终不复更生长。 比丘犯波罗夷亦如是。 终不还成比丘行。 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 能持不(答言能)。 一切不得故断众生命。 下至蚁子。 若比丘。 故自手断人命。 求刀授若人教死。 叹死。 劝死。 与人非药。 若堕胎。 若厌秽杀。 自作方便。 若教人作。 非沙门。 非释子。 譬喻者说言。 犹如针鼻缺。 不堪复用。 比丘亦如是。 犯波罗夷法。 不复成比丘行。 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 能持不(答言能)。 一切不得妄语。 乃至戏笑。 若比丘。 非真实。 非己有。 自说言。 我得上人法。 得禅。 得解脱。 得定。 得四空定。 得须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罗汉果。 天来。 龙来。 鬼神来。 彼非沙门。 非释子。 譬喻者说。 譬如大石破为二分。 终不可还合。 比丘亦如是。 犯波罗夷法。 不可还成比丘行。 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 能持不(答言能)。 善男子听。 如来至真等正觉说四依法。 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 成比丘法。 比丘依粪扫衣。 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 成比丘法。 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 若得长利。 檀越施衣。 割坏衣。 得受。 比丘依乞食比丘依是得出家受具足戒。 成比丘法。 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 若得长利。 若僧差食檀越送食。 月八日食。 十五日食。 月初日食。 若僧常食。 檀越请食。 得受。 依树下坐。 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 成比丘法。 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 若得长利。 若别房。 尖头屋。 小房。 石室。 两房一户。 得受。 依腐烂药。 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 成比丘法。 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 若得长利。 酥。 油。 生酥。 蜜。 石蜜。 得受。 汝受戒已。 白四羯磨如法成就。 得处所。 和尚如法。 阿阇梨如法。 众僧具足满。 汝当善受教法。 应当劝化作福治塔。 供养佛法众僧。 和尚阿阇梨若一切如法教。 不得违逆。 应学问诵经。 勤求方便。 于佛法中。 得须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罗汉果。 汝始发心出家。 功不唐捐。 果报不绝。 余所未知。 当问和尚阿阇梨(尔时应结撮回向已。 令受戒者在前而去)。 △四明受具得不得法。 第二分云。 有八难事起及余因缘。 二人三人听一时作羯磨。 不得过(八难者。 王。 贼。 水。 火。 病。 人。 非人。 恶虫。 余因缘者。 有大众集。 或坐具少。 或房舍少。 天雨漏)。 十诵律云。 不得一时唱说。 令四人得受大戒根本杂事云。 不得四人同受近圆。 何以故。 以众为众而作羯磨。 理相违故。 五分律云。 听于布萨时。 自恣时。 僧自集时。 受具足戒。 不应以小似片事。 与受戒人作难。 先到受戒处者。 应先与受戒。 若二人俱到。 年大者先受。 若同年。 和尚大者先受(坛中秉羯磨师。 正中而坐。 止惟一人。 或有二比丘。 各将一沙弥来求戒。 则约和尚戒腊大者先受也。 当知为此沙弥受具。 则彼和尚便为尊证。 为彼沙弥受具。 则此和尚亦便为彼尊证)。 若和尚复同(此有二意。 一者二位和尚戒腊相同。 二者或有大德多知。 犹如优波离舍利弗等。 许一年中受二三弟子)。 应一时羯磨。 先称名者先受(例如双生子。 先出胎者为兄也)。 三人亦如是。 余事亦得羯磨三人。 一切不得羯磨四人。 第二分云。 无和尚不得受戒。 善见律云。 若与受戒。 得突吉罗罪。 是人得戒。 萨婆多论云。 若先请和尚受十戒法。 和尚不现前。 亦得十戒。 和尚若死。 闻不得戒。 不闻得戒。 若白四羯磨受具足戒。 和尚不现前。 不得受戒。 以僧数不满故。 若僧数满。 设无和尚。 亦得受戒。 第二分云。 二和尚乃至多和尚。 亦不得受戒(一人止有一亲教师。 譬如生身之父。 不可多故。 若于彼为和尚。 于此为尊证者。 俱所不论)。 和尚九岁得名受戒。 而众僧有罪。 南海寄归云。 凡为亲教师者。 要须住位。 满足十夏秉羯磨师。 屏教师。 屏余证人。 并无定耳。 律摄云。 边地若有十人可得。 取五人者。 名善近圆。 众得越法罪。 若但有五人。 斯名善受。 若众数不满。 不得以佛作数。 佛陀僧伽。 宝体别故。 若狂聋人。 及天授部等。 将足众数。 不成近圆(天授部。 谓调达破僧伴也)。 萨婆多论云。 佛不与人作和尚阿耆利。 大爱道八法受戒。 亦得称阿难作阿耆利(即阿阇梨)。 根本尼陀那云。 若人身无难事。 自言我有。 是受近圆。 诸苾刍得越法罪。 若人实有难事。 自言我无。 不名受近圆。 诸苾刍无犯。 若作如是语。 莫授我近圆。 而为受者。 非受近圆。 诸苾刍得越法罪。 未受十戒而受近圆。 此人得戒。 诸苾刍得越法罪(与四分同)。 第二分云。 从不持戒和尚受具。 不知者得戒。 知者不得。 五分律云。 有和尚阿阇梨罢道。 后来就弟子求出家受具。 先弟子应与衣钵。 助使得成。 亦听即与作师。 彼更受戒者。 应如法敬师。 第二分云。 若于众中被举而休道者。 欲还出家。 若自见罪。 应与出家。 自见罪。 应与受具。 能忏悔。 应与解羯磨。 萨婆多论云。 年六十。 不得受大戒。 惟听为沙弥凡七种受戒。 一见谛受戒(如憍陈那初解圣谛。 即名得戒)。 二善来得戒(如前释)。 三三语得戒(佛成道未久。 有人遇佛。 自唱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即名得戒)。 四三归受戒(佛初敕千二百五十人。 各各别行化度诸方。 若有发心出家者。 三说三归。 即名得戒)。 五自誓受戒(如摩诃迦叶初出家时。 未曾遇佛。 但自誓云。 谁有世间最正觉者。 是我之师。 我是弟子。 即名得戒。 得戒已后。 方值世尊)。 六八法受戒(大爱道等五百女人。 受八不可过法。 即名得戒)。 七白四羯磨得戒(或更开尼为白八羯磨受戒。 法与比丘尼为遣信受戒。 边方为五人中受戒。 即共有十种得戒不同)。 佛法始终以白四羯磨戒为宗本。 能继续三宝。 作无边利益。 是故于七种戒中。 最胜最妙。 最为尊重(善来。 惟局金口。 三语三归。 惟局未制四羯磨前。 八法。 惟局五百比丘尼。 自誓。 惟大迦叶一人。 见谛。 惟五比丘。 独此白四羯磨得戒。 纲维佛化。 使正法久住。 三乘道果不绝也)。 十诵律云。 先受大戒乃至大须臾时。 是人应先坐。 先受水。 先受饮食。 善见律云。 若比丘。 实一腊。 妄言二腊。 依二腊次受利养。 计钱犯重。 南海寄归云。 从九月十六。 至正月十五。 为冬时(旧云。 八月十六。 至十二月十五)。 从正月十六。 至五月十五。 为春时(旧云。 十二月十六。 至四月十五)。 从五月十六。 至六月十五。 为雨时(旧云。 四月十六。 至五月十五)。 六月十六一日一夜。 为终时(旧云。 五月十六。 此一日一夜中受具。 犹得受后安居。 到三月满便算一夏。 譬如世人。 腊月三十所生。 亦算一岁。 故以此为终时也。 若五月十七受戒。 则不得受后安居。 但名无夏比丘。 直待明年。 方受或前安居或后安居。 至三月满。 方名一夏比丘。 譬如世人。 岁朝所生。 直至年终。 止名一岁也)。 从六月十七。 至九月十五。 为长时(旧云。 五月十七。 至八月十五)。 此谓佛家密教。 与俗有殊。 凡西方南海出家之人创相见者。 问云。 大德几夏。 答云。 尔许。 若同夏者。 问在何时。 若时同者。 问得几日。 若日同者。 问食前后。 同在食前。 方问其影。 影若有殊。 大小成异。 影若同者。 便无大小。 坐次则据其先至。 知事乃任彼前差。 若六月。 十七明相才出受其近圆。 同夏之中则为最大。 由不得后夏故(旧云五月十七)。 若六月十六夜将尽而得受戒。 则同夏之中为最小。 由其得后夏故(旧云五月十六)。 问。 十诵云。 先受大戒乃至须臾时。 应先坐等。 梵网经亦有如法坐戒。 今比丘与菩萨戒。 或复受有先后。 当依何戒次耶。 答。 释签云。 大小两乘。 通用律仪摄其分位。 各依律仪以定位次。 是故菩萨在大则大。 在小则小。 故知在小乘众。 还依小乘位次而坐。 在大乘众。 则依大乘位次而坐。 又辅行云。 若先小后大。 一切转为无尽戒体。 若先受大。 后方出家。 欲在大比丘数。 而不失菩萨法者。 则更受律仪。 但于一切发得身口清净防非律仪。 无作戒体不复发也。 故涅槃中五篇七聚。 并是出家菩萨律仪。 又若先小后大。 则开小夏以成大夏。 若先受大。 后受律仪。 在小则依小。 在大则依大。 (文)此不易之论也。 第二分云。 比丘变女形。 即以先受戒年岁。 令入尼众。 尼变男形。 令入比丘众。 变二根者灭摈。 五分律云。 比丘变女形。 若先犯共比丘尼戒者。 应于尼众中悔。 先犯不共戒。 不须复悔。 比丘尼根变亦如是。 若式叉摩那根变。 年满二十。 应与受比丘戒。 未满二十。 即是沙弥。 沙弥尼根变亦如是。 若沙弥根变。 或应与二岁学戒。 即于尼众受二岁戒。 或年未应与二岁戒。 即是沙弥尼。 根本杂事云。 若至三转。 即非僧尼。 当须灭摈。 第二分云。 被贼等截男根及自落者。 不应灭摈。 自截。 应灭摈。 五分律云。 截阴及半。 突吉罗。 都截。 偷兰遮。 去一卵。 偷兰遮。 去两卵。 应灭摈。 律摄云。 苾刍修行之时。 有二种烦恼或容生起。 由忘正念。 便忆曾经远境。 起染爱心。 造众过失。 复由现前近境。 起染爱心而犯众罪。 了知起犯缘已。 即于此事生对治心。 令其除灭。 若染缘强盛。 不能除遣。 应就尊宿及闲三藏有德行者。 请受教诫。 作意蠲除。 若仍不息。 当勤昼夜读诵闻思。 简择深义。 于三宝所。 至诚供养。 即长等处忘自劬劳。 尽心供给。 或游他方。 或复减食。 或往尸林。 独居阿兰若。 修不净观等。 或为四念住。 或作无常。 死想。 冀令烦恼除灭。 若仍不除。 应生惭愧作如是念。 我所为非。 戒不清净。 而复受他信心施主四事供养。 又复诸佛。 及有天眼同梵行者。 并诸天神悉观见我。 为此不应造众罪业。 当自克责。 如救头然。 于清净境。 说除其罪。 勿致后悔。 若作如前对治行时。 性多烦恼。 未能殄息。 应审自观察。 或应舍戒而为白衣。 勿令有罪受他信施。 由受用时。 更造众多罪恶之业。 定感当来苦异熟果。 如经广说。 应善修持。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第十一音义闲三藏闲。 习熟也。 蠲音涓。 亦除也。 又洗也。 异熟果三界果报。 并名异熟。 共三义。 一异时而熟。 此生造业。 后生受果。 二异性而熟。 因通善恶。 果惟无记。 三异处而熟。 人中造因。 六趣受果。 发布时间:2024-05-23 08:18:1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