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 内容: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册No. 1955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No. 1955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序(宣政殿学士金紫荣禄大夫行给事中知武定军节度使事上护军颖川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同修国史陈觉撰)昔如来居出世之尊。 垂化人之道。 阐扬大教。 诱掖群迷。 开种种之门。 方便虽陈于万法。 入圆圆之海。 旨趣皆归于一乘。 然而显教密宗。 该性含相。 显之义派分五教。 总名素怛览。 密之部囊括三藏。 独号陀罗尼。 习显教者。 且以空有禅律而自违。 不尽究竟之圆理。 学密部者。 但以坛印字声而为法。 未知秘奥之神宗。 遂使显教密教。 矛盾而相攻。 性宗相宗。 凿枘而难入。 互成非毁。 谤议之心生焉。 竟执边隅。 圆通之性懵矣。 向匪至智。 孰融异端。 事必有成。 人能弘道。 今显密圆通法师者。 时推英悟。 天假辩聪。 髫龀礼于名师。 十五历于学肆。 参禅访道。 博达多闻。 内精五教之宗。 外善百家之奥。 利名不染。 爱恶非交。 既而厌处都城。 肆志岩壑。 积累载之勤悴。 穷大藏之渊源。 撮枢要而诚诵在心。 剖义理而若指诸掌。 以谓所阅大小之教。 不出显密之两途。 皆证圣之要津。 入真之妙道。 览其文体。 则异犹盘盂。 自列于方圆。 归乎正理。 则同若器室。 咸资于无有。 而学者妄生异议。 昧此通方。 因是错综灵编。 纂集心要。 文成一卷。 理尽万途。 会四教总归于圆宗。 收五密咸入于独部。 和乳酪之味。 都作醍醐。 采云霞之滋。 并为甘露。 诚诸佛之会要。 为后人之指南。 使披览者似获随意之珠。 所求皆遂。 遵依者如食善见之果。 无疾不瘳。 觉学愧荒虚。 辞非华丽。 曾因暇日。 得造吾师。 每亲挥尘之谈。 颇广窥班之见。 属当传世。 爰托撰文。 素惭舒理之能。 聊着冠篇之引。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卷上五台山金河寺沙门道[厄*殳]集原夫如来一代教海。 虽文言浩瀚。 理趣渊冲。 而显之与密统尽无遗。 显谓诸乘经律论是也。 密谓诸部陀罗尼是也。 爰自摩腾入汉。 三藏渐布于支那。 无畏来唐。 五密盛兴于华夏。 九流共仰七众同遵。 法无是非之言。 人析修证之路。 暨经年远误见弥多。 或习显教。 轻诬密部之宗。 或专密言。 昧黩显教之趣。 或攻名相。 鲜知入道之门。 或学字声。 罕识持明之轨。 遂使甚深观行。 变作名言。 秘密神宗。 翻成音韵。 今乃不揆琐才。 双依显密二宗。 略宗成佛心要。 庶望将来悉得圆通。 故依教理略启四门。 一显教心要。 二密教心要。 三显密双辩。 四庆遇述怀(已下四段之中。 为避文繁。 或暗用圣教。 或义引经文。 览者应知)。 且初显教心要者。 谓贤首清凉。 共判如来一代时教而有五种。 一小乘教。 谓阿含等六百余卷经。 婆沙等六百余卷论。 说一切法从因缘生。 明三界不安。 了人空真理。 修自利之行。 忻小乘之果。 二大乘始教有二。 一法相宗。 谓深密佛地等数十本经。 瑜伽唯识等数百卷论。 说一切法皆是唯识。 了二空真理。 修六度万行。 趣大乘佛果。 于中多谈法相之义。 二无相宗。 谓诸部般若等千余卷经。 中百门等数本论文。 说一切法本来是空无始迷情妄认为有。 欲证菩提以为所得。 修习万行。 于中多谈无相空义。 斯之两宗。 皆是大乘初门。 故名曰始。 始者初也。 三一乘终教。 谓法华涅槃等四十余部经。 宝性佛性等十余部论。 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从本已来灵明不昧。 了了常知。 无始迷倒不自觉悟。 欲成佛果须先了悟自家佛性。 后方称性修习本有无量妙行。 多谈法性是大乘尽理之教。 故名曰终。 终者尽也。 四一乘顿教。 谓楞伽思益经文。 达磨所传禅宗。 说一切妄相本空真心本净。 元无烦恼本是菩提。 唯谈真性不依位次成佛。 故名曰顿。 五不思议乘圆教。 谓华严一经。 十地一论。 全说毗卢法界普贤行海。 于中所有若事若理若因若果。 一具一切重重无尽。 总含诸教无法不收。 称性自在无障无碍。 迥殊偏说故名为圆。 此之五教。 前前者是浅是权。 后后者是深是实。 若以圆教望之前四。 皆是应根权施设也(今且据对待而论。 言前四是权圆教为实。 若定执圆教为实缺前四教亦非圆畅。 若五教俱传偏圆共赞。 逗根方足已下为圆教。 中具含前教行门。 故不别说)今依圆教修行略分为二。 初悟毗卢法界。 后修普贤行海。 且初悟毗卢法界者。 谓华严经所说。 一真无障碍法界或名一心。 于中本具三世间(一器世间。 为一切国土。 二众生世间。 谓一切有情。 三智正觉世间。 谓一切圣人)四法界(一事法界。 二理法界。 三事理无碍法界。 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染净诸法。 未有一法出此法界。 此是一切凡夫圣人根本之真心也(亦是根本之真身)泛言真心而有二种。 一同教真心。 二别教真心。 于同教中复有二种。 一终教真心。 二顿教真心。 且初终教真心者。 故首楞严经云。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 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况诸世界在虚空耶(自家真心犹如太清之天。 十方虚空喻似一片之云。 即知真心极大虚空极小。 虚空比于真心尚尔极小。 况诸世界在虚空中耶)又云。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大觉即是真心异名。 真心广大犹如大海。 虚空微小似一浮沤。 况诸国土皆依虚空生耶。 若比真心即是小中之小)又云真心遍圆含里十方。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 如彼十方虚空之内。 吹一微尘若存若亡。 又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 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又云一切世间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真心(既言皆即菩提妙明真心。 非是世间诸法在真心内别有其体。 即知尽法界所有。 虚空大地情与非情。 全是一味妙明真心。 凝然清净不增不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却此心。 妄认四大为身缘虑为心。 譬如百千个澄清大海不认。 但认一小浮沤(若了四大之身缘虑之心。 缘生无性全是真心。 如了浮沤。 缘生无体全是海水。 近有儒生罕览佛经。 闻斯广大真心懵然未信。 余寻喻云。 此是如来亲说。 但是自心迷倒不见。 安得不信。 且如俗书庄子云。 北溟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将徙于南溟。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列子云。 世岂知有此物哉。 大禹行而见之。 伯益知而名之。 夷坚闻而志之。 不可为自目不亲睹。 亦不信有此物耶。 俗书所说有相物情尚尔。 何况如来所说无相真心也。 宝性论云。 声居者不知宇宙之通泰是也)后顿教一心者。 谓绝待一心。 弥满清净中不容他。 一切妄相本来是无。 绝待真心本来清净。 华严经云。 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 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起信论云。 一切诸法从本已来。 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谓前终教随众生迷说有色身山河虚空大地世间诸法。 令诸众生翻妄归真。 了达色身山河虚空大地世间诸法。 全是一味妙明真心。 今顿教中。 本无色身山河虚空大地世间诸法。 本是一味绝待真心。 故清凉云。 总不说法相唯辩真性。 即知周遍法界。 本是一味绝待真心。 寂然清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欲要易解周遍法界。 喻似一颗莹净圆珠。 朗然清净无影无像无内无外。 清凉云。 照体独立物我一如。 达磨云。 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即传此心。 曹溪云。 明镜本清净何假出尘埃。 亦是此心也。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不了此心妄见诸相。 犹如眼病横见空华圆觉经云。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譬彼病目见空中华(若了真心本无诸相。 如虚空中本无诸华。 圆觉经云。 如来因地修圆觉者。 知是空华即无流转。 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今顿教中空华之喻甚为切要。 今时缁素宗禅者。 极广洎乎开示此心多不入神。 如叶公好龙真龙现前愕然不顾。 若未悟此心非是真禅。 是故欲修禅行。 先须了悟此一心也)二别教一心者。 谓一真无障碍大法界心。 含三世间具四法界。 全此全彼而无障碍。 即知包罗法界圆裹十方。 全是一真大法界心。 于此一真大法界内。 所有若凡若圣若理若事。 随举一法亦皆全是大法界心。 乃至唯举一尘亦皆全是大法界心。 华严经云。 华藏世界所有尘。 一一尘中见法界。 又一尘既是大法界心。 于此一尘大法界内。 复举一尘亦皆全是大法界心。 若横若竖重重举之。 重重皆是大法界心。 故清凉大师。 于华严十地品疏。 说帝网无尽一心也。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妄。 不知无尽法界是自身心。 于中本具帝网无尽色心功德。 即与毗卢遮那身心齐等。 却将自家无障无碍佛之身心。 颠倒执为杂染众生。 譬如金轮圣王统四天下。 身智具足富乐无比。 忽然昏睡梦为蚁子。 于梦位中但认已为蚁子。 不觉本是轮王(无尽法界之佛世喻难况。 今但喻迷真执妄之义。 智者应知)是故欲求成就究竟佛果。 切须悟此毗卢法界。 若未悟此法界。 纵经多劫修习万行。 徒自劳苦不得名为真实菩萨。 亦不能生如来家。 故华严经云。 不了于自心云何知正道。 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 清凉云不依此悟所作非真。 自为修行元来结业(此无尽法界一心人罕能知。 知亦寡信信亦鲜解。 解亦难臻此境。 是以多劫菩萨不信不解。 上首声闻如盲如聋。 其有宿熏圆根宜此驻意。 若能信悟在怀。 当日生于佛家。 恐人难信今举例况之。 如法苑珠林说。 有一术人路行见一人担檐上有笼子可受升余。 告担人云。 我步行疲极。 欲寄君笼子内。 愿相许耳。 担人虑是狂人。 便语云任君入耳。 乃跳入笼子中。 笼子非大术人非小。 担之而行也。 不觉重行数十里。 担人于一树下住食。 乃呼术人共食。 术人云我自有饮食。 担人视之。 见笼中有种种器物饮食。 告担人云。 我欲与妇共食。 即口中吐出一女子。 容貌甚美二人共食。 食已其夫便睡。 妇告担人。 我有外夫欲来共食。 夫若觉时君勿道之。 妇便口中出一丈夫共食。 三人笼中全不逼窄。 良久其夫身动欲觉。 其外夫告担人云且去。 其妇即置外夫口中。 器物饮食亦置口中。 其夫觉已。 复置妇在口中云云。 此是世间小术尚尔。 重重相容而无障碍。 岂况毗卢无障碍法界耶。 应须谛而信之思而解之。 勿要高推圣境虚度一生者哉)后修普贤行海者。 既得了悟无障碍法界。 于自本心。 于中本具十华藏世界微尘数相好。 帝网无尽神通功德。 与十方诸佛更无差别。 奈无始局执妄情。 习以性成卒难顿尽。 致令自家神通功德。 不能尽得自在受用。 故须称自家毗卢法界。 修本有普贤行海。 令无尽功用疾得现前。 华严经云修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 虽普贤行海浩瀚无涯(一藏教中所说行门。 皆是华严普贤之行。 但应权浅根宜之流出也)今就观行略示五门。 一诸法如梦幻观。 二真如绝相观。 三事理无碍观四帝网无尽观。 五无障碍法界观。 且初诸法如梦幻观者(即当事法界观)谓常观一切染净诸法。 全体不实皆如梦幻。 此能观智亦如梦幻。 华严经云。 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 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 又云度脱诸众生令知法如幻。 众生不异幻了幻无众生。 又金刚经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肇公云。 虚兮妄兮三界不实。 梦兮幻兮六道无物。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执一切法而为实有。 致使起惑造业循环六道。 若常想一切名利怨亲三界六道。 全体不实皆如梦幻。 则爱恶自然淡薄。 悲智自然增明(此梦幻观圆觉疏中名起幻消尘观。 天台名假观。 亦名方便随缘止。 谓分明鉴照曰观。 寂然不乱曰止即观中便有止。 止中便具观。 乃止观双运也。 余诸止观准此解之。 若人虽信解圆教。 而烦恼厚重不能习得此梦幻观者。 应作不净观。 谓观身五种不净。 一种子不净。 谓父精母血赤白二色和合成故。 智度论云。 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 不由白净生但从秽道出。 二住处不净。 谓在母腹中生脏之下熟脏之上。 不净流溢污秽充满。 彼中住故。 又海山云。 不净乃作衣装。 污秽便为饮食。 三自体不净。 谓三十六物皆是不净共和合故。 言三十六者。 外有十二。 发毛爪齿垢污大小二遗眵泪涕唾。 次有十二。 皮肤血肉肪脑膜骨髓筋脉。 中有十二。 心肝胆腑脾肾肠胃生脏熟脏赤痰白痰。 即知从顶至足皆是不净。 永嘉师云。 革囊盛粪脓血之聚。 不净流溢虫蛆住处。 鲍肆厕孔亦所不及。 四自相不净。 谓九窍常流诸秽恶故。 言九窍者。 两耳出垢两眼出眵泪。 两鼻出浓涕。 口出涎唾。 大便道出屎。 小便道出尿。 智度论云。 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 常流出不净如漏囊盛物。 五究竟不净。 谓命终身坏膀胀臭秽。 脓血蛆分不堪近故。 天台云。 从足至头从头至足。 循身观察唯见膀胀坏烂。 大小便道虫脓流出。 臭极死狗。 心地观经云。 应观自身臭秽不净。 犹如死狗。 金光明经云。 我从久来恃此身。 臭秽脓流不可爱。 虽常供养怀怨害。 终归弃我不知恩。 观自身竟复观他人。 若男若女所有之身。 皆具五种不净。 乃至观一切世间有情之身。 皆是不净。 故起信论云。 应观世间一切有身。 悉皆不净种种秽污。 无一可乐。 既观皆是不净。 贪爱之心自然不起。 阿含经说。 昔有国王嗜欲无厌。 有一比丘以偈谏曰。 目为眵泪窟。 鼻是秽涕囊。 口为涎唾器。 腹是屎尿仓。 但王无慧目。 为色所耽荒。 贫道见之恶。 出家修道场。 天台云。 虽观不净能成大事。 如海中尸依之得度。 或作骨锁观。 应先观想自身额上。 皮肉烂坠唯见白骨。 渐渐从狭至宽。 想于一头皮肉烂坠见于白骨。 乃至全身皆见白骨。 既见自身一具骨锁。 分明现已。 复观余人烂坠亦尔。 观第二具已。 渐次观于一房一寺一城一国乃至遍地。 以海为边骨锁充满。 为令观心增长。 复却从宽至狭渐略而观。 唯见一国皆是骨锁。 渐见一城一寺一房一具。 又于一具中。 乃至渐渐唯见眉间少许白骨。 见眉间已专注一缘湛然而住。 如是修习乃至得定。 此观成就一切贪爱自然消亡。 或作数息观。 应从浅至深次第进修。 先须调和自家气息。 不涩不滑专注一心数出入息。 先数入息后数出息。 从一至十终而复始。 想心在数不令散乱。 若宽自心不假功力。 运任徙一至十住数息中。 然更一心随息出入。 若息入时心乃随之。 从鼻至喉从喉至心。 脐臗脾胫乃至脚指。 若息出时心亦随之。 息出离身为至一搩一寻等。 一心恒随息之出入。 若觉心息任运相依。 然更系念唯在眉间。 或在鼻端安止其心。 观息住身如珠中缕。 为冷为暖为损为益。 若觉身湛湛然悦乐。 然更谛观微细之息。 及观全身三十六物内外不净。 又观心识刹那不住。 如是修习觉息出入遍诸毛孔。 心眼开明彻见身内。 三十六物及诸虫户。 方更转修。 其余行门更有别说。 恐繁且止。 如经中说。 观出入息三世诸佛入道之初门也。 或作我空观。 应须作意推寻。 今此之身本来无我。 但是色心二法和合为相。 色有地水火风之四类。 所谓毛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是其地。 涕唾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是其水。 暖是其火。 动转是风。 心有受想行识之四类。 所谓领纳是受。 取像是想。 造作是行。 了别是识。 于此八类何者是我。 若皆是我即有八我。 又况色中复有三百六十段骨。 段段各别。 皮毛筋肉肝心脾肾各不同。 是诸心数等亦各不同。 见不是闻喜不是怒。 既有此众多之物。 不知定取何者为我。 若皆是我我即百千。 一身之中多生纷乱。 离此之外复无别法。 翻覆推我皆不可得。 便知此身但是众缘假和合相。 本来无我。 行者昼夜恒作此观甚妙。 为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执身为我因宝此我。 贪求名利欲荣益我。 嗔违情境恐侵损我。 愚痴之情非理计校。 今既常观此身本来无我。 即三毒自灭。 三毒既灭三界自离也。 或他法空观。 应须谛观此身色心二法。 色有地水火风。 心有受想行识。 于此八法一一谛观。 皆从缘生都无自性。 八法当体皆是空也。 初心行者。 宜习此等观门。 随心所乐或一或二。 乃至五种皆得修习。 心观法门唯贵修炼。 炼之有味说之言淡也)二真如绝相观者(即当理法界观)于中安心复有三门。 一者常观遍法界。 唯是一味清净真如。 本无差别事相。 此能观智亦是一味真如。 华严经云。 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 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又七祖禅师云。 无念念者即念真如。 六祖释无念云。 无者无诸相。 念者念真如。 此乃想念诸法全是真如。 虽然想念本无想念之相。 故起信论云。 虽念无有能念可念(此中所想真如。 即是前顿教中所说绝待真心也。 此门行者常想一切诸法。 唯是一味清净真如本无生灭。 是名真如三昧。 亦名一行三昧。 亦名无生三昧)二者若念起时但起觉心。 故七祖云。 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修行妙门唯在于此。 即此觉心便名为观。 此亦虽起觉心本无起觉之相(此门行者一切时中。 心念若起但起觉心。 便是修行要妙之门)三者拟心即差动念便乖。 但栖心无寄理自玄会。 故华严经云。 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 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又古德云。 实相言思断真如绝见闻。 此是安心处。 异学徒云云。 此但任其本性自照。 更不起新生慧解故。 圆觉经云。 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又贤首云。 若起心作凡行圣行。 非是真行。 不作一切行行心无寄。 是名大行。 此门即以本性自照名观(此门行者一切时中心无所寄。 是名真修。 虽然备修万行。 于万行中心无所寄。 又禅宗东夏七代祖师。 所传心要而有三门。 摄尽无遗。 一见性门。 先须了悟绝待真心。 一切妄相本无。 真心本净。 即心是佛非假外求。 即前顿教一心是也。 二安心门。 如上所说想念真如等三门是也。 三发行门。 须备修菩萨六度万行。 具依三门即是正禅。 随阙一门便成偏见。 达磨云。 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此心是一切众生清净本觉。 亦名佛性。 欲求佛道须悟此心。 即是见性门。 又云如是安心所谓壁观。 令修道人心住真理。 寂然无为喻似墙壁。 不起分别即是安心门。 又云如是发行所谓四行。 一报怨行。 谓修道人若受苦时。 当自念言。 我从往昔无数劫中。 弃本逐末流浪诸趣。 多起怨憎违害无限。 今虽无犯是我宿怨恶业果熟。 非天非人所能见与。 甘心忍受都无怨诉。 经云逢苦不忧。 何以故识达故。 二随缘行。 谓修道人若得胜报荣誉等事。 当自念言。 一切诸法皆从缘生。 是我过去修因所感。 今方得之缘尽还无。 何喜之有。 得失随缘心无增减。 喜风不动嗔风不生。 三无所求行。 世人长迷处处贪着。 名之为求。 智者悟真理将俗反。 三界九居犹如火宅。 有身皆苦谁得而安。 于三界内无所愿乐。 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四称法行。 谓性净真理目之为法。 而此理性本无悭等一切万恶。 应称理性修布施等一切万善。 斯之四行即是发行门。 又草堂禅师圆觉疏中亦有三门。 大同于此。 一先悟圆觉性。 谓一味清净真心。 二次发菩提心。 谓大悲大智大愿。 三后修菩萨行。 谓六度万行等法。 斯之三门禅。 学之者甚为切要。 若不圆修三门。 无由离诸邪见。 谓古来禅宗诸家语录。 多分但应当时根宜。 或唯说见性。 或但言安心。 或只谈发行。 又于安心发行中复各有多途。 或但明一途等云云。 今此诸门心若通达。 然后披览诸家禅教。 乃各知其旨归)三事理无碍观者(即当事理无碍法界观)谓常观一切染净事法。 缘生无性全是真理。 真理全是一切染净事法。 如观波全是湿。 湿全是波。 故起信论云。 虽念诸法自性不生。 而复即念因缘和合。 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理不碍事也。 如湿性虽一。 不碍波浪成多)虽念因缘善恶业报。 而亦即念性不可得(事不碍理也。 如波浪虽多。 不碍全是湿性。 若习假空中三观者。 谓想一切诸法缘生无性。 举体全空即是空观。 如观镜中像全无实体。 若想一切诸法虽有不实皆如梦幻。 即是假观。 如观镜中像有而不实。 若想一切诸法。 全是一味妙明真心。 如前终教所明广大真心是也。 即是中观。 如观明镜。 此之三观。 或单修一门或渐次俱修。 或一时齐修任器取舍)四帝网无尽观者(即当事事无碍法界观)于中略示五门。 一礼敬门二供养门三忏悔门四发愿门五持诵门。 初礼敬门者。 谓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 帝网无尽三宝前。 各有帝网无尽自身。 每一一身各礼帝网无尽三宝。 每一一三宝前。 各有自家帝网无尽身礼。 更想此一门。 尽未来际无有休歇。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或坐中作此观想。 或晨昏礼佛暂时敛念。 入此观门功德无尽。 清凉云。 不入此观徒自疲劳。 或且入纯门。 想遍法界纯是毗卢佛。 或准提等每一尊前且想一身礼。 更若难入且想十尊佛。 每一尊前有一身礼。 习之稍熟渐增。 百尊千尊乃至无尽。 下准此门习之)二供养门。 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 帝网无尽三宝前。 各有帝网无尽自身。 每一一身各出帝网无尽供具所谓香华灯烛衣服饮食幢幡伞盖。 璎珞云楼阁云等。 每一一身所出供具。 各供养帝网无尽三宝。 每一一三宝前。 有帝网无尽身供养。 更想此一门。 尽未来际无有休歇。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或坐中想此供养。 或佛前烧香奉华。 时暂入此观。 或无香华但合掌入此观门。 功德亦无穷尽)三忏悔门。 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 帝网无尽三宝前。 各有帝网无尽身。 每一一身尽皆志诚忏悔帝网无尽罪障。 所谓自从无始迄至今身。 所造五逆十恶等罪烦恼所知等障。 每一一身忏悔帝网无尽罪障。 每一一罪障有帝网无尽身忏悔。 总想此一门。 尽未来际无有休歇。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或坐中想此忏悔。 或佛前忏悔时作此观门)四发愿门。 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 帝网无尽三宝前。 各有帝网无尽身。 每一一身各发帝网无尽愿。 所谓无边众生誓愿度。 无边烦恼誓愿断。 无边佛法誓愿学。 无边福智誓愿集。 无上菩提誓愿成。 并自心所乐善愿尽总发之。 每一一身发帝网无尽愿。 每一一愿有帝网无尽身发。 总想此一门。 尽未来际无有休歇。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或坐中念炼。 或佛前发愿时作此观想)五持诵门。 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 帝网无尽三宝前。 各有帝网无尽身。 每一一身各持帝网无尽真言教法诸佛菩萨名号。 每一一真言教法诸佛菩萨名号。 有帝网无尽身持。 总想此一门。 尽未来际无有休歇。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或持课诵经等时。 先作此观想竟。 然后持诵甚妙。 上之五门既尔。 若其余行门准此习之。 若习相即观者而有四句。 一者一即一。 谓观一毛即一耳时。 一耳同时却即一毛。 二者一切即一。 三者一即一切此两句应合而观之。 谓观一切尘即一佛时一佛同时却即一切尘。 四者一切即一切。 谓观一切人即一佛时。 一切佛同时却即一切人。 每句之中一切诸法例准观之。 若习相入观者亦有四句。 一者一摄一带之入一。 谓观一人摄一佛。 带之将入一菩萨中。 如东镜摄南镜。 带之将入西镜中。 二者一摄一切带之入一。 谓观一华摄一切河带之将入一山中。 三者一切摄一带之入一切。 谓观一切尘摄一佛。 带之将入一切毛中。 四者一切摄一切带之入一切。 谓观一切树摄一切神。 带之将入一切海中每句之中一切诸法例准观之。 此相即相入二观。 随观每句之中。 复有总观别观等。 多观心恐繁不示。 但专心修炼自然晓达。 故裴公法界观序云。 但使学人冥此境。 于自心心慧既明。 自见无尽之义。 不在备通教典碎列科段。 若习同时具足相应观者。 谓随观一法同时具足法界诸法也。 其余玄门例此解之。 若有乐习圆宗三观三止者。 谓行者观一人时便成三观三止。 且就一人之身具明三谛。 人身假相有故名俗谛。 人身缘生无性色体空故名真谛。 人身假相无别自性。 举体全是寂照真理。 名中道谛。 然此三谛。 体用无碍空有相融。 即一而三即三而一。 法本如是。 依此三谛行者观察成三观三止。 谓行者心观人身假相幻有。 名假观。 即此观心了假相时。 离实有执。 名方便随缘止。 又观人身色体全空。 名为空观。 即此观心了色空时。 离于色体。 实有之执。 名体真止。 又观人身举体全是中道实性。 名中道观。 即此观心离相有执及离体空执。 名远离二边分别止。 如是观心于一念中。 齐见三谛义立三观。 离三种执义立三止。 三观三止只是一心。 即一常六即六常一。 将此一心契同所观。 三谛体用空有无碍之境。 心境常融复常历然。 既观一人之身而成三观三止。 观一切法例皆如是。 问曰夫大行统唯无念。 何以此帝网相即等观。 令人起无尽想念。 岂不疲役身心耶。 答云若此见者。 是离念外求无念者。 尚未得于真无念。 真无念者念本无。 无何能更得念与无念之无碍。 又若得真无念。 但是无尽行中之一行。 岂得总遮无尽之圆行耶。 此问答意出华严大疏。 若不习帝网相即等观。 终不能得无碍佛果。 今有小根闻此法门。 即嫌繁乱全不介怀。 昔人云。 井蛙不能居海。 泰山难以处囊是也)五无障碍法界观者(即当四法界所依总法界观)谓常观想一切染净诸法。 举体全是无障碍法界之心。 此能观智。 亦想全是法界之心。 华严经云。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又清凉云。 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 今此无障碍法界中。 本具三世间四法界一切染净诸法。 未有一法出此法界。 而此法界全此全彼互无障碍。 则知根根尘尘全是无障碍法界。 若于四威仪中常观根根尘尘。 皆是重重无尽法界。 即习普眼之境界也(此观是一切三昧观门根本。 若常修习一切三昧观门自然现前)上来所说诸多观门。 或乐总修者或修一二者任情皆得。 但专切修炼。 一生不克三生必圆。 又行者须起思想。 想得现前常现不隐。 方是华严圆教真行。 清凉疏主。 事事无碍十玄门中多有六句。 前五句是起想修炼。 炼得现前更不想炼。 虽不想炼常现不隐。 方成第六行句。 法界观云。 深细思之令现在前。 圆明显现称行境界(圭山禅师释云。 思之令现为真解也。 已现即不更思。 虽不更思而亦常现不隐。 方为实行)又一行禅师云。 先须起想想得现前。 然后用般若空而净除之。 即成不思议大用顿入佛果。 若不起心观之错会般若意也。 纵尔入空亦失圆顿之道。 圆宗行者。 炼修功至豁然言亡虑绝。 了了分明方为真行。 若得如是。 四威仪中常见不思议境界。 愿修道者于此留心。 本来如是但昧之不见。 又修心行者。 或有诸善恶梦境。 或逢种种魔障。 或现种种违顺境界。 或闻种种善恶之声。 或诸虫蚁身上行走。 或身心不安多思多虑。 或入观时种种相现。 不与本观相应等皆须观之。 如梦如幻全体非实。 或观之皆是自家真心。 起信论云。 当念唯心。 境界则灭终不为恼。 上来显教心要竟。 二密教心要者。 谓神变疏钞。 曼荼罗疏钞。 皆判陀罗尼教。 是密圆也。 前显教圆宗。 须要先悟毗卢法界。 后依悟修满普贤行海。 得离生死证成十身无碍佛果。 如病人得好药方。 须要自知分两炮炙法则。 合成服之方能除病身安。 今密圆神咒。 一切众生并因位菩萨。 虽不解得但持诵之。 便具毗卢法界普贤行海。 自然得离生死成就十身无碍佛果。 如病人得合成妙药。 虽不知分两和合法则。 但服之自然除病身安。 故首楞严经云诸佛密咒秘密之法。 唯佛与佛自相解了。 非是余圣所能通达。 但诵持之能灭大过速登圣位。 又云神咒是诸佛密印。 佛佛相传不通他解。 贤首般若疏云。 咒是诸佛秘密之法。 非因位所解。 但当诵持不须强释。 又远公涅槃疏云。 真言未必专是天竺人语。 翻译者不解是以不翻。 又天竺止观云。 上圣方能显密两说。 凡人但能宣传显教。 不能宣传密教也。 自古诸师皆说陀罗尼。 因位圣贤不能晓解。 但信而持之灭障成德(问曰何以诸佛密咒不通他解。 答云谓咒圆解偏解生咒丧。 是以不通他解。 密义在此宜可思之。 故法华钞云。 诸佛密法不显其义故云密言也)般若经云。 总持犹妙药亦如天甘露。 能疗众惑病服者常安乐。 又理趣经中如来说有五藏。 一经藏如牛乳。 二律藏如酪。 三论藏如生酥。 四般若藏如熟酥。 五陀罗尼藏如醍醐。 醍醐之味。 乳酪等中最为第一。 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身心安乐(西天多用醍醐疗病)陀罗尼者。 经律等中最为第一。 能除诸罪令诸众生解脱生死。 速证涅槃安乐法身。 彼理趣疏云。 性德力大密咒功强。 解行虽劣解脱则疾。 问曰贤首大师等。 但判华严经为圆。 余教皆非。 今判陀罗尼又是圆教。 岂不违贤首等耶。 合云圆宗有二。 一显圆二密圆。 贤首但据显教。 正判华严为圆。 今神变疏钞曼荼罗疏钞。 类彼显圆判斯密教亦是圆宗。 显密既异。 乃诸师无违也。 依密圆修炼亦分为二。 一持诵仪轨。 二验成行相。 且初持诵仪轨者。 谓真言行者。 每日欲依法持。 诵时。 先须金刚正坐(以右脚压左脚脾上。 或随意坐亦得)手结大三昧印(二手仰掌展舒。 以右手在左手上。 二大拇指甲相着。 安脐轮下。 此印能灭一切狂乱妄念杂染思惟)澄定身心方入净法界三昧。 谓想自身顶上有一梵书ram字。 此字遍有光明。 犹如明珠或如满月。 想此字已。 复以左手结金刚拳印(以大拇指捻无名指根第一节。 余四指握大拇指作拳。 此印能除内外障染。 成就一切功德)右手持数珠。 口诵净法界真言二十一遍。 真言曰。 唵(或只单持字亦得或名囕字)oram(此是梵书唵)此净法界字。 若想若诵。 能令三业悉皆清净。 一切罪障尽得消除。 又能成办一切胜事。 随所住处悉得清净。 衣服不净便成净衣。 身不澡浴便当澡浴。 若用水作净不名真净。 若用此法界心字净之。 即名毕竟清净。 瓶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真言一字变染令净。 偈云啰字色鲜白。 空点以严之(梵书ra啰字上安空点。 即成ram字也)。 如彼髻明珠。 置之于顶上。 真言同法界。 无量众罪除。 一切触秽处。 当加此字门(若实外缘不具无水洗浴阙新净衣。 但用此字净之。 若外缘具者。 先用水了着新净衣。 更用此字净之。 即内外具清净也。 广如诸真言仪轨经说)。 次诵护身真言二十一遍真言曰。 唵齿(二合字去声弹舌呼之)orū(此是梵书唵齿字已下例准知之)若诵此咒能灭五逆十恶一切罪业。 能除一切种种病苦灾障恶梦。 邪魅鬼神诸不祥事。 而能成办一切胜事。 令一切所愿皆得圆满。 此咒是诸佛心。 若人专心诵一遍能守护自身。 一切鬼神天魔不敢侵近。 诵两遍能守护同伴。 诵三遍能守一宅中人。 诵四遍能守护一城中人。 乃至七遍能守护四天下人(广如文殊根本一字咒经说。 上二咒各持一百八遍亦得)。 次诵六字大明真言一百八遍。 真言曰。 o唵ma么i抳pa钵dme讷铭(二合)hū吽若诵此咒随所住处。 有无量诸佛菩萨天龙八部集会。 又具无量三昧法门。 诵持之人七代种族皆得解脱。 腹中诸虫当得菩萨之位。 是人日日得具六波罗蜜圆满功德。 得无尽辩才清净智聚。 口中所出之气触他人身。 蒙所触者离诸嗔毒当得菩萨之位。 假若四天下人。 皆得七地菩萨之位。 彼诸菩萨所有功德。 与诵六字咒一遍功德等无有异。 此咒是观音菩萨微妙本心。 若人书写此六字大明。 则同书写八万四千法藏。 所获功德等无有异。 若以金宝造如来像数如微尘。 不如书写此六字中一字功德。 若人得此六字大明。 是人贪嗔痴不能染着。 若戴持此咒在身者。 亦不染着贪嗔痴病。 此戴持人身手所触眼目所睹。 一切有情速得菩萨之位。 永不复受生老病死等苦。 说此六字大明竟。 有七十七俱胝佛。 一时现前同声说准提咒。 即知此六字大明。 与准提真言次第相须也(广如大乘庄严宝王经说)。 然后结准提印当于心上。 以准提真言与一字大轮咒。 一处同诵一百八遍竟。 于顶上散其手印(或有不乐大轮咒者。 只持准提真言亦得。 准提印法。 以二手无名指并小指相叉于内。 二中指直竖。 相拄二头指屈附二中指第一节。 二大拇指捻右手无名指中节。 若有请召二头指来去。 正结印诵咒。 欲记数时于自身分手指上记。 或准提菩萨手臂上记。 或于观心上记。 或十记皆得。 或结印诵得一千八十遍更好。 或一百八遍。 外但以左手作金刚拳印。 右手掏数珠持亦得。 若务忙者只散持之)。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真言曰。 na南mo无sa飒pta哆nā喃sa三mya藐ksa三bu菩ddhā驮ku俱ī胝nā喃ta怛dya你也(二合)thā他o唵ca折le隶cu主le隶cu准de提svā娑婆(二合)hā诃bhrū部林(二合)佛言此咒能灭十恶五逆一切罪障。 成就一切白法功德。 持此咒者。 不问在家出家饮酒食肉有妻子。 不拣净秽。 但至心持诵。 能使短命众生增寿无量。 迦摩罗疾尚得除差。 何况余病。 若不消灭无有是处。 若诵满四十九日。 准提菩萨令二圣者常随其人。 所有善恶心之所念。 皆于耳边一一具报。 若有无福无相求官不遂贫苦所逼者。 常诵此咒能令现世得轮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称遂(禅宗传灯录中引古人云。 俱胝只念三行咒。 便得名超一切人是也)。 若求智慧得大智慧。 求男女者便得男女。 凡有所求无不称遂。 似如意珠一切随心。 又诵此咒能令国王大臣及诸四众。 生爱敬心见即欢喜。 诵此咒人水不能溺。 火不能烧。 毒药怨家军阵强贼。 及恶龙兽诸鬼魅等皆不能害。 若欲请梵王帝释四天王阎罗天子等。 但诵此咒随请必至不敢前次。 所有驱使随心皆得。 此咒于南赡部洲有大势力。 移须弥山竭大海水。 咒干枯木能生华果。 何况更能依法持诵。 不转肉身得大神足往兜率天。 若求长生及诸仙药。 但依法诵咒。 即得见观世音菩萨或金刚手菩萨。 授与神仙妙药。 随取食之即成仙道。 得延寿命齐于日月。 证菩萨位。 若依法诵满一百万遍。 便得往诣十方净土。 历事诸佛普闻妙法得证菩提。 若欲成就坛法。 不同诸部广修供养。 掘地香泥之所建立。 但以一新镜未曾用者。 于佛像前随月十五日夜。 面向东方置镜坐前。 随力庄严诸供养具。 烧安息香及净水。 然后结印在于心上。 咒镜一百八遍。 以囊盛镜常将随身。 每欲念诵但以镜坛置于面前。 结印诵咒。 若不能逐日对镜念诵。 但于十斋日对镜念诵。 除十斋日外不对镜坛持诵亦得(密藏之中今此镜坛最为要妙。 总摄一切诸坛。 若无镜者但想一镜者于面前持诵。 净诸恶趣经等多说。 想成坛法持诵为上。 或不能想得坛者。 但只专注持咒。 十斋日者。 所谓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此准提咒。 一切诸佛菩萨等同说。 独部别行总摄二十五部真言坛法。 准梵本有十万偈说文。 龙树菩萨以偈赞曰。 准提功德聚寂静心常诵一切诸大难无能侵是人天上及人间受福如佛等遇此如意珠定获无等等(广如诸准提经并持明藏龙树仪说。 又此准提。 或名准泥或名尊那等。 但是梵音不同耳)。 大轮一字咒。 即部林是也。 亦名末法中一字心咒。 此咒于末法时法欲灭时有大势力。 能于世间作大利益。 能护如来一切法藏。 能降伏一切八部之众。 能摧世间一切恶咒。 是一切诸佛之顶。 是文殊菩萨之心。 能施一切众生无畏。 能与一切众生快乐。 凡有修持随意得果。 同如意珠能满一切之愿。 若诵此咒。 于四方面五百驿内。 诸恶鬼神皆自驰散。 诸恶星曜及诸天魔不敢侵近。 若持诵余一切真言恐不成就即用此咒共余真言。 一处同诵持之决定成就。 若不成就及无现验。 其咒神等即当头破七分。 是知此咒能助一切真言疾得成就。 或别持此咒亦得(广如文殊仪轨经于法中一字心咒经说)上来次第持诵至准提咒。 若不能结得准提印者。 但以左手作金刚拳印。 右手持珠诵之。 或不能从前净法界真言等次等持诵者。 只持准提神咒。 更或根钝不能具受此准提者。 只唵字已下持之。 唵字已上是归敬词。 唵字等是正咒也。 每持诵了。 却用右手作金刚拳印。 口诵吽字真言而印五处。 先印额上次印左肩次印右肩次印心上后印喉上。 印竟顶上散之。 能除一切魔障成就一切胜事。 或比至持课先印五处亦得。 又随所住处欲辟除鬼神。 结金刚界但诵准提真言。 咒香水二十一遍。 八方上下洒之。 即成辟除结界。 又正持诵时。 准俱胝陀罗尼经金刚顶经五字陀罗尼颂等数本经教中说。 随根所乐亦有多种。 一瑜伽持。 但想心月中布字。 谓想自心如一月轮。 湛然清净内外分明。 以梵书o唵字安心月中以ca折le隶cu主le隶cu准de提svā娑婆hā诃字。 从前右旋次第周布轮缘(去声呼之)终而复始。 二出入息持。 谓出入息中想于真言梵字。 息出字出。 息入字入。 字字朗然如贯明珠不得间断(或息出时。 想自心月轮中九圣梵字。 字字连环皆有五色光明。 从自口中。 流入准提菩萨口中。 右旋安布准提菩萨心月轮内。 若息入时。 想准提菩萨心月轮中字。 亦字字连环皆有五色光明。 从准提菩萨口出。 流入自口中。 右旋安布心月轮内。 如是终而复始。 想之甚妙)三金刚持。 唇齿不动舌不至。 但口中微动。 四微声持。 但令自耳闻之。 不缓不急字字须得分明称之。 五高声持。 令他闻之灭罪。 复有二种持诵。 一无数持诵。 谓不持珠定数。 常无间断持之。 二有数持诵。 谓掏数珠每日须得限定。 其数不须阙少(若掏数珠所获功德诸经广赞。 如数珠功德经说。 若有人手持数珠。 虽不念诵佛名及陀罗尼者。 此人亦获福无量。 又金刚顶念珠经偈云。 若安顶髻净无间。 由戴顶上灭四重。 手持臂上除众罪。 能令行人速清净。 又一字顶轮仪说。 若用字真言加持数珠七遍。 用持课时。 一遍或千遍。 若掏数珠至母珠。 却回不得越过母珠)每日依法持诵时。 须限定其时分。 若一时持谓早晨。 若二时持并黄昏。 若三时持加正午(若忙务者不拘时分。 但有暇时持之)若上根持。 谓须得三密相应。 一身密结印。 二语密诵咒。 三意密或想真言梵字。 或缘持诵之声或想准提菩萨。 或想菩萨手中所执杵瓶华果等物。 故神变经疏云。 若用三密为门。 不须经历劫数具修诸行。 只于此生满足诸波罗蜜。 又正持诵未满一百八遍。 不得共人语话。 若欲语话时。 于自舌上想一梵书ram字。 纵语话不成间断。 问曰为当只持一道真言功德成就。 为复广持多本真言功德成就。 答有二门。 一者随根所乐门。 谓根有多种好乐不同。 或有乐持三道五道十道乃至百道等。 中间随根所乐不同皆得持诵。 二者疾得成就门。 谓欲求一切功德疾得成就。 宜专持诵一道真言。 成时一切真言功德皆悉成就。 故文殊仪轨经说。 若欲一切功德成就。 不得于别真言而起思想是也。 如上虽有数道真言。 皆是持诵准提真言之次第。 问曰既专诵一咒疾得成就。 何以多示准提真言令人持诵。 答云一为准提总含一切诸真言故。 准提能含诸咒。 诸咒不含准提。 如大海能摄百川。 百川不摄大海(准提总含诸咒如下所明)二为准提坛法人易成办故。 但以一新镜未曾用者。 便是坛法。 不同余咒建办坛法。 须得拣选净处。 香泥涂地广造佛像。 多用供具方能成就(有财物者。 广造佛像多办供具。 于佛像前安置镜坛。 对之持诵更妙)三为准提不拣染净得持诵故。 不问在家出家饮酒食肉有妻子等皆持诵。 不同余咒须要持戒方得诵习(今为俗流之辈。 带妻挟子饮酒啖肉是其常业。 虽逢僧人教示。 习性难以改革。 若不用此大不思议咒法救脱。 如是人等何日得出生死。 其有斋戒清净依法持诵者。 更为胜妙。 故准提经云。 何况更能结斋具戒。 依法持诵不转空身。 往第四天得入神足是也)所以多示准提真言令人持诵。 若有乐持余真言者。 随心皆得。 勿要定执一途耳(虽专诵二咒。 须先起圆信信五部咒。 皆是成佛之门。 若受一缺余多成谤法也)又真言行者。 每日对镜初欲持诵时。 或只依前先想自身顶上有一梵书ram字。 犹如明珠。 然后持课。 又准大乘观想曼拏罗经。 持明藏成就仪轨经。 尊胜佛顶修瑜伽法等数十本经教中说。 或想自身顶上ram字。 变作三角火轮。 从顶至足烧尽自身。 遍周法界唯见清净(纵有五无间罪用此字烧身亦皆除灭无遗)次想一梵书a阿字生成自身(谓阿字即体是无相法界。 从无相法界生成行者之身)复想一a暗字。 在自顶门十字。 缝中(谓暗字即体是十方诸佛。 光明法水用灌佛子之顶。 此是秘密灌顶法门)然后持诵。 或想自心如一月轮圆满清净。 于月轮中有一梵书o唵字(如来因位多年修道不得菩提。 后习此观于初夜分便成正觉。 谓唵字具含无量法门。 是一切真言之母。 一切如来皆因观想此字而得成佛)或心月轮中想一a阿字(谓阿字是毗卢佛身。 亦是法界亦是菩提心。 若人想念能生无量功德)或心月轮中想一hū吽字(谓吽字总摄金刚部一切真言。 是金刚部主身。 亦是三解脱门若常想念。 能除一切罪障。 成就一切功德)或舌上想一ram字。 或hū吽字想竟然后持诵。 或想自身颈上出大莲华。 于莲华上现出a阿字。 复想阿字变成月轮。 又想月轮变成hū字。 吽字变成五股金刚杵。 又想此杵移于舌上。 方得名为金刚舌。 然后持诵(次于二手中亦想a阿字。 阿字变成月轮。 月轮变成hū吽字。 吽字变为白色五股金刚杵。 方得名为金刚手。 然后结一切印)或想准提九圣梵字。 每一一字有种种光明。 安自身分之中。 所谓想o唵字安头上。 ca折字安两目。 le隶字安项颈。 cu主字安于心。 le隶字安两肩。 cu准字安脐中。 de提字安两髀。 svā娑婆(二合)安两胫。 hā诃字安两足。 想安布已然后持诵(持明藏仪轨经说。 若于准提菩萨法中求成就者。 先观准提菩萨根本微妙字轮。 安自身分一一分明。 是人先身所造一切罪业悉得除灭。 凡有所求决定成就。 安布九字藏经数处说也)观想梵字所有功德。 广如诸陀罗尼经中说之(此上梵字观门。 若四威仪中常思之更妙凡诸经中说想真言字者。 皆是梵字。 非是此方文字。 故一字顶轮王仪轨云所言观诸字。 唯瞻于梵字。 非是随方文。 有大神用力)。 或有不能想得梵字者。 但只专心持诵亦具一切三昧。 故大悲心经云。 陀罗尼是禅定藏。 百千三昧常现前故。 若人紧切持诵时。 或逢种种魔障或忽然怕怖。 或舌难持诵或身心不安。 或多瞋多睡或见诸异相。 或于咒反生疑心不欲持诵等云云。 若对治者。 应观梵书ra罗字。 或观ram字或观a阿字等。 但随观一字彼竟界自然消灭。 若分别心多。 当观a洒字。 即成无分别。 若著有心多。 应观ha含字。 即因缘法本空也(此上且约一途而说。 若实言之。 随一字一切处皆得用之。 谓一字实具一切字一切功用。 是一切诸佛菩萨也)。 问曰何以梵字皆有如是不思议神用。 答谓每一一字即体。 是诸佛菩萨身心故。 又即体是离相法界故。 又即体是教理行果故。 所以有不思议神用(西天梵字法尔本有。 但世界初成时梵王传说。 不同此方字是苍颉等创制)若尔应西天梵字皆有不思议神用。 何得偏说真言中字。 答谓真言中字。 法尔诸佛不思议力加持故。 法性如是故。 偏有神用。 如此方言语。 是一唯急急如律令等语。 咒火不烧咒水不热。 盖作咒语偏有功用。 非余一切言语皆有如是功用。 西方字亦尔。 字虽是一谓作真言中字偏有神用。 非余一切字皆有如是神用也。 问曰上说对坛结印诵。 咒等岂不是有相耶。 答云圆宗无障碍法界体上。 本具无尽法门。 禅宗无相法门。 但是无尽门中之一门耳。 今密宗坛法手印真言。 即体便是无障碍法界也(如华严经疏钞十玄门中托事显法门说。 金色世界即是本性。 弥勒楼阁即是法门。 胜热婆罗门火聚刀山。 即是般若无分别智等是也。 今有人云。 持咒结印对坛是滞相者。 此乃只就禅宗。 中论之。 即是离相外求于无相。 古师指为外道见也。 非是佛教之意耳。 又首楞严经疏云。 持诵神咒能却诸恶能集众善。 愚丛罔知斯旨。 见持咒者。 往往兴谤谓非修行。 未有一佛不由神咒。 而得成道度众生矣。 请细览之以革斯弊)。 问曰上引古来诸师皆云。 咒是诸佛秘密之法。 非因位所解。 何却如前解说阿字是毗卢佛身。 吽字是三解脱门等耶。 答云准贤首般若心经疏及神变疏。 辨密藏诸陀罗尼经意而有二门。 一不可说门。 谓咒是诸佛密法。 佛佛相传不通他解。 但当诵持不须强释。 二强说门。 谓真言中随举一字。 或作人或作法横竖该罗自在解说。 举要而言无尽法门。 于一字中总解说尽。 方是陀罗尼字义。 就此言之。 假使十方诸佛经恒沙劫。 共说真言一字中义亦不能尽。 何况余人。 说者尚难岂况受者。 所以且于一字中少分。 或作人或作法而解说之。 前说阿字是毗卢佛身。 吽字是三解脱门等。 即是强说中少分一途之义。 余处有文解释真言字义句义。 皆是此强说门中少分一途义耳(若于真言一字中。 或作二义五义十义。 乃至百义等解释。 名少分义。 若作一义解释名一途义耳)上言唯佛所知不通他解者。 据密教本宗不可说门言也(此不可说门义。 当显圆离言果海。 此强说门义。 当显圆带言因分)。 问曰或有众生欲除种种灾障。 或欲增长福慧。 或欲祈证圣果等。 为当只依前仪轨持诵耶。 为复更别有方法耶。 答曰但只依前仪轨持诵。 凡有所求决定成就。 或有乐随所求之事各别作法者。 今与略示法式。 准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 七俱胝大明陀罗尼经。 神变经疏及诸真言仪轨等说。 有五种坛法。 所谓息灾法增益法。 敬爱法降伏法。 出世间法。 若作息灾法者(为除恶业重罪烦恼等障。 种种灾难官事口舌。 鬼魅所著恶星陵逼等)。 行者面向北。 交脚竖膝而坐。 像面向南。 于准提像前安置镜坛(更想一白色圆坛。 于圆坛中遍想va嚩字或va[金*(离-禸+ㄆ)]字。 尊像供具并行者自身俱想在圆坛之中。 或于像前只涂拭一圆坛亦得)。 观准提作白色。 所献华果饮食。 并自身衣服皆作白色。 涂香用白檀。 烧香用沉水。 然酥灯。 以慈心相应。 从月一日初夜时起首。 至八月日满。 每日三时澡浴三时换衣。 至日满时或断食或食三白食(三白食。 谓乳酪粳米饭。 或粥无力者。 尊像供具衣服。 但运心想之亦得。 下准此知之)若念诵时。 前次第持诵至准提咒。 诵一百八遍已。 后但从唵字诵之。 妙言曰。 唵折隶主隶准提与某甲除灾难娑婆诃(若为自己于娑婆字上。 称自己名及所为事。 若为他人。 称他人名及所为事)。 若作增益法者(为求迁加官荣增长寿命。 及求福德聪明眷属势力。 钱财礼盛谷麦成熟。 及求伏藏宝珠仙药五通等)。 行者面向东跏趺而坐。 像面向西。 于准提像前安置镜坛(更想一黄色方坛。 于方坛中遍想a阿字或a暗字。 尊像供具并行者自身。 俱想在方坛之中。 或于像前只涂拭一方亦得)。 观准提作黄色。 所献华果饮食。 并自身衣服等皆作黄色。 涂香用白檀加少郁金。 烧白檀香然芝麻油灯。 以喜悦心相应。 从月九日日初出时起首。 至十五日满。 每日准前三时澡浴换衣。 至日满时准前断食及三白食。 念诵如前。 妙言曰。 唵折隶主隶准提与某甲所求如意娑婆诃(称名及所为事例准前知)。 若作敬爱法者(为求一切圣贤加护天龙八部欢喜。 及求说法辩才言音清雅闻者喜悦。 及求一切人敬爱知友亲近冤家和顺等)。 行者面向西结贤坐。 像面向东。 于准提像前安置镜坛(更想一赤色半月形坛。 于半月坛中遍想ha贺字或ha含字。 尊像供具并行者自身。 俱想在半月坛中。 或于像前只涂拭一半月形坛亦得)。 观准提作赤色身着绯衣。 所献华果饮食。 并自身衣服尽皆赤色。 涂香用郁金。 烧香以丁香苏合香蜜和烧之。 然诸果油灯。 以喜怒心相应。 从十六日后夜时起首。 至二十三日满。 每日澡浴断食念诵法准前行。 妙言曰。 唵折隶主隶准提令一切人敬爱某甲娑婆诃(称名及随所为事例准前知)。 若作降伏法者(为降伏一切恶毒鬼神。 及恶龙兽损害一切有情者。 及调伏一切恶人。 于国不忠生反道心者。 及灭三宝毁真言者。 或与咒人作诸障难者。 如是一切恶人。 持咒行者运大慈悲得作此法。 若为自己所求及有怨仇作此法者。 准诸经说必定反招灾祸。 及反得尽世痴騃。 学者知之)。 行者面向南。 作蹲踞坐左脚押右脚。 像面向北。 于准提像前安置镜坛(更想一青色三角坛。 于三角坛中遍想ra啰字或ram字。 尊像供具并行者自身。 俱想在三角坛中。 或于像前只涂拭一三角坛亦得)。 观准提作青色。 或黑色着青黑衣。 自身衣服亦皆青色。 献青色华臭华不香华及曼陀罗华等。 饮食用石榴汁染作黑色。 或作青色。 涂香用柏木。 阏伽用牛尿。 以黑色华及芥子柏木涂香等。 各取少分置阏伽水。 烧安息香然芥子油灯。 以忿怒心相应。 从二十四日午时或夜半起首。 至月尽日满。 每日澡浴断食念诵法准前行。 妙言曰。 吽折隶主隶准提吽发吒(二合)pha(此是梵书发吒字。 若恶人等身心不安。 或得大病或命欲终。 即当劝彼令发善心。 若是悔过自责永断恶心者。 即为彼人作息灾法。 念诵彼人即免灾难。 此上是四种成就之法。 若欲于此四种法中求成就者。 须得预前持诵准提真言。 五十万遍或七十万遍。 或百万遍而为先行。 方于四种成就法中。 随心所欲作一法时决定成就。 每见今时或释或儒为利为名终年亲附竟日趋参。 用尽身心罕有称怀。 无常来至又生下劣之处。 何如依诸佛之圣言。 诵秘密之神咒。 于上增益等法中频频作之。 所求之事决定遂心。 一切罪业悉得消灭。 无常来至又生胜处。 现在未来俱获利乐。 岂不善哉。 有斯钜利故佛说之)若作出世间法者(为欲速满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及顿圆十波罗蜜超越三无数劫。 今世祈克圣界现前)。 行者在于山间深谷。 殊胜岩窟清净伽蓝。 运大悲心常乐利乐无边有情。 同准提王菩萨仗托无尽诸佛菩萨大悲愿力助护。 限四月四日一期之内。 阻绝人客默断语言。 三密相应心无间断。 行者面向东(余方亦得。 就中向东最吉。 或全跏坐或半跏坐。 或随意坐俱得)。 像面向西。 于准提像前安置镜坛(行者顶上想ram字。 变成火轮烧尽自己有漏之身。 复想大莲华上有a阿字。 生成无漏智身。 更想a暗字灌顶已。 又想ram字变成大火。 烧此有为世界。 如同劫火烧尽无遗。 但有空寂。 复想建立无为之坛。 于最下方遍想kha欠字。 杂色而为空轮。 于空轮上遍想ha含字。 黑色变成风轮。 风轮上遍想ram字。 赤色变成火轮。 火轮上遍想va[金*(离-禸+ㄆ)]字。 白色变成水轮。 水轮上遍想a阿字。 黄色变成金刚地。 于金刚地上遍想有大莲华。 一一莲华上皆有准提菩萨。 无量圣众围绕。 一一准提前皆有行者自身。 一一身各出无量华果饮食幢幡等诸供养具。 而为供养。 又皆对准提镜坛三密相应。 又行者若无准提像。 并华果饮食等供具。 但作此观亦得吉祥成就)。 一心谛想准提菩萨。 具无尽相好光明。 于菩萨心月轮中。 想有九圣字坛。 行者想自心月轮中。 亦有九字坛。 并自身分中想布九圣之字(心月轮并身分布字如前已说)。 所献华果饮食香烛等。 于上息灾增益敬爱三法之中。 所说物色皆得用之。 行者衣服。 但一切新净者皆得作法。 就中黄衣最吉。 又行者不须苦节劳形。 恐心神散乱。 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 皆得三密修习。 于见闻觉知唯观a阿字(于一真清净法界亦常作观行)。 依前次第轨仪持诵至准提真言。 从头无记无数专精念诵。 勤策身心不令懈怠。 欲近成就时必有种种障起。 应作降伏息灾等法。 随行者根性差别。 于其中间必获三昧现前。 即于定中见无数佛会闻妙法音。 证得十地菩萨之位(此一种法。 唯求出世间。 若欲于此法中求成就者。 须得预前持诵准提真言。 五百万遍或七百万遍。 或千万遍而为先行。 方作此法定有灵验)。 二验成行相者。 谓准泥陀罗尼经。 金刚顶经苏悉地等。 共十余本经皆说。 真言行者用功持诵。 或梦见诸佛菩萨圣僧天女。 或梦见自身腾空自在。 或渡大海或浮江河。 或上楼台高树或登白山或乘师子白马白象。 或梦见好华果。 或梦见着黄衣白衣沙门。 或吃白物吐黑物。 或吞日月等。 即是无始罪灭之相。 或正持诵时见诸光明。 或见空中遍地奇特之华。 或见诸佛菩萨圣僧天仙等。 或见诸佛净土。 或自游佛国亲承供养。 或暂时闻经于多劫。 或见灯光高一二尺乃至一丈。 或无火炉中自有烟起。 或见佛像幡盖自动。 或闻诸佛菩萨种种美声。 或觉自身巍巍高大。 或齿落重生或发白返黑。 或身润白不生蚤虱。 或贪嗔痴心自然消灭。 或总持不忘一字能演多义。 或智慧顿生自然通晓一切经律论。 或一切三昧法门自然现前。 或福德顿高四众归仰等云云(此上所说是经文。 今有闲僧儒士。 泛参禅理者。 厥见相以为妖异。 此则非但毁谤最上乘教。 亦是舍相取性之邪见也。 不知其相本来是性耳)。 若逢如上之事。 但是福慧增长近成就相。 莫生疑惑之心。 勿起取舍之念。 应观所逢境界。 皆是a阿字或ram字等(或想皆如梦幻。 或想皆是法界一心)。 若得如是应验。 更须策发三业加功诵持。 不得宣说咒中境界炫卖与人。 唯同道者不为名利。 敬赞方得说之。 若成就时而有九品。 初下三品者。 若下品成就。 能摄伏一切四众。 凡有所求举意从心。 一切天龙而来问讯。 又能伏一切虫兽及鬼魅等。 中品成就。 能驱使一切天龙八部。 能开一切伏藏。 或要入修罗宫龙宫。 便得入之去住随心。 上品成就。 便得仙道乘空往来。 天上天下而得自在。 世出世事无不通达。 中三品者。 若下品成就。 便得诸咒仙中为王。 住寿无数岁福德智慧三界无比。 中品成就。 便得神通往余世界。 为转轮王住寿一劫。 上品成就。 现证初地已上菩萨之位。 上三品者。 若下品成就。 得至五地已上菩萨之位。 中品成就。 得至八地已上菩萨之位。 上品成就。 三密变成三身。 只于此生得证无上菩提之果。 此是持咒人九品成就。 若直求成佛。 不须求下三品等成就。 若准神变疏有五品成就。 一现至信位。 二至初地。 三至四地。 四至八地。 五至成佛。 此局当经。 今通依诸经故说有九品。 谓准提真言总含诸部神咒。 问曰云何得知准提总含诸部神咒。 答谓一藏经中神咒。 不出二十五部。 一佛部谓诸佛咒。 二莲华部谓诸菩萨咒。 三金刚部谓诸金刚神咒。 四宝部谓诸天咒。 五羯磨部谓诸鬼神咒。 此五部每部复各有五。 即成二十五部。 今准提总摄二十五部。 故准提经云。 独部别行总摄二十五部。 又云若欲召二十五部天魔等。 专诵此咒随请必至。 又云五部金刚四天王。 共结总持三昧界又大教王经云七俱胝如来三身。 赞说准提菩萨真言。 能度一切贤圣。 若人持诵。 一切所求悉得成就。 不久证得大准提果。 是知准提真言。 密藏之中最为第一。 是真言之母神咒之王(准提真言既总摄二十五部真言。 准提镜坛亦总摄二十五部坛法。 谓二十五部中坛法。 或用形像印法梵字等。 各各不同。 今准提镜坛。 总摄此一切诸坛法也。 故准提经云。 总摄二十五部大曼荼罗。 梵语曼荼罗。 此云坛也。 是知镜坛最尊最上。 能灭一切魔障。 能生一切功德。 眼见身戴皆获利乐。 故昔人云。 坛者生也。 出生无尽功德故。 坛者集也。 无边圣贤集会之处。 如方珠勺月水出。 圆镜对日火生。 磁石引针琥珀拾芥。 尚有难测功用。 况诸佛不思议坛法耶。 今有寡见闻者迷于密教见用镜坛却生毁谤。 然三世如来未有一佛不依坛法。 而得成道度众生也。 幸广见闻速改其谬)。 上来密教心要境。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册No. 1955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卷下(供佛利生仪附)五台山金河寺沙门道[厄*殳]集三显密双辩者。 若双依显密二宗修者。 上上根也。 谓心造法界帝网等观。 口诵准提六字等咒。 此有二类。 一久修者。 显密齐运。 二初习者。 先作显教普贤观已。 方乃三密加持。 或先用三密竟然后作观。 二类皆得。 余虽下材心尚显密双修。 故仁王般若陀罗尼释。 并仁王仪轨皆云。 若不修三密门。 不依普贤行愿。 得成佛者无有是处。 又华严经字轮仪轨云。 夫欲顿入一乘修习毗卢遮那法身观者。 先应发起普贤行愿。 复以三密加持身心。 则能悟入文殊师利大智慧海。 是知上根须要显密双修。 中下之根随心所乐。 或显或密科修一门皆得。 然显圆华严诸佛共赞菩萨同遵。 西天东夏上智上贤。 无不归心为大教广行。 人多见闻不假赞扬。 密圆神咒是诸佛之顶菩萨之心。 功能广大利乐无边。 为时流少知今略叙述。 亦分为二。 一叙述密咒功德深广。 二问答密咒法器胜劣。 且初叙述密咒功德深广者。 粗依圣教略出十门。 广有无量(为人多不知密教深胜故。 以十门赞扬用警未闻。 若实一向舍显赞密。 亦非通人。 华严经云。 受一非余魔所摄持。 劝诸后学若显若密。 或性或相行则任在。 一门信须圆通无碍。 勿同盲人摸象弟子洗足。 余曾有偈云。 大圣亲宣五教文。 千门万户入天真。 遍观受一非余者。 尽是佛家不了人。 又既准提总摄二十五部。 即知已下十门。 皆说准提陀罗尼功德也)。 一护持国王安乐人民门二能灭罪障远离鬼神门三除身心病增长福慧门四凡所求事皆不思议门五利乐有情救脱幽灵门六是诸佛母教行本源门七四众易修金刚守护门八令凡同佛如来归命门九具自他力现成菩提门十诸佛如来尚乃求学门初护持国王安乐人民门者。 谓秘密藏诸陀罗尼经。 皆说陀罗尼能护持国王安乐人民。 故宝星陀罗尼经云。 一切国土中所有陀罗尼流行之地。 令其人王常得拥护势力自在。 亦能拥护王之政化。 所有王子妃后。 宰相辅臣诸官将等。 皆得拥护令获安乐。 国中所有内外怨敌。 谋计奸诈疾疫饥馑。 亢旱水涝恶兽毒龙。 如是一切不祥之事皆悉断灭。 复令财谷丰饶库藏盈溢。 华果荣盛人民安乐。 又宝藏陀罗尼经说。 陀罗尼流行之处。 能拥护国王王子。 妃后公主百寮辅相。 令其灾难消灭。 所愿圆成善神加护。 不令鬼魔来相娆恼。 复于国内获十种果报。 一国中无他兵怨贼侵娆。 二国中无诸星宿变怪而起灾患。 三国中无恶鬼神行诸疾疫。 善神卫护万民安乐。 四国中无诸风火霜雹等难。 五国中人无怨家得便。 六国中人不为诸魔所逼。 七国中人无诸横死。 八国中五谷成熟甘果丰足。 九国中善龙入境依时降雨。 无有旱涝不调之名。 十国中人不为虎狼兕兽诸恶杂毒损害。 又七佛神咒经云。 陀罗尼若日月失度能使正行。 谷米不登能使丰登。 大臣谋反恶心自灭。 疾疫刀兵悉能攘之。 又云其诸人王。 欲得现世安乐离众患难。 其王应当勤心读诵陀罗尼。 亦当劝于后妃婇女诸王子等。 勤心修习。 又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 何以偏说护于国主。 谓国主若安乐时。 万民安乐是以偏说护于国主。 叶衣观自在菩萨经云陀罗尼能除一切有情灾祸。 疾疫饥俭劫贼刀兵。 水旱不调星宿失度。 亦能增长福德。 国界丰盛人民安乐。 国王男女皆得长寿。 又苏婆呼童子经云。 离真言外更无别法。 能与众生乐者。 广如诸陀罗尼经中说之。 昔有辽国天佑皇帝。 法轮广运佛慧流通。 坚持密咒聿获神功。 遂得禾登九穗麦秀两岐。 宝祚恒安兆民永乐。 斯乃陀罗尼之验也。 二能灭罪障远离鬼神门者。 谓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 最胜总持经楼阁陀罗尼等。 二十余本经皆说。 若书写陀罗尼置佛像中塔中杵中。 或书在幢上堂殿上。 或纸素竹帛上。 或桦皮墙壁板木等上。 有众生得睹视者。 或身手触者或影中过者。 或真言字上尘飘在身者。 又或书之戴在顶上者。 身上者衣中者。 或书之幡上。 若风吹幡动其幡。 所指处众生。 或书钟鼓铃铎螺钹等出声物上。 有闻声者。 此上来所说诸众生等。 纵有五无间之罪诸佛不忏之业悉皆灭尽。 来世生诸佛国。 何况亲诵持者。 故昔人云。 五无间之极衅应念云消。 十恶业之巨愆才闻雾散。 又随求颂云。 纵犯波罗十恶罪杀阿罗汉及尊亲。 五逆根本七无遮。 应念随声并消灭。 真言圣力功无量。 故我称赞不思议。 又末法中一字咒等诸陀罗尼经说。 持咒者于四方面五百驿内。 诸恶星曜鬼神天魔等。 尽皆驰散而去。 有发善心守护者不去。 若有固尔不去作障碍者。 便令头破百分身心粉碎。 由是行者无诸魔障得至菩提。 问曰有人言。 持咒者能惹魔障。 今何却说能离魔障。 答曰此是闾巷之谈圣教无文。 今密部诸经皆说陀罗尼能离魔障。 且置勿论。 如显教法华经中。 恐有讲诵修习法华者。 有魔障起故。 说陀罗尼品令除恶魔故彼经云。 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 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 又释摩诃衍论。 令坐禅人须得诵咒除魔又止观云。 若诸魔障恼乱坐禅行者当诵大乘方等教中诸治魔咒若出禅时亦当诵咒。 又金光明经说。 十地菩萨尚以咒护持。 何况凡夫。 故首楞严经云。 若不持咒而坐道场。 令其身心远诸魔事。 无有是处。 又云末世众生乐修三昧恐同邪魔。 应当劝令持我神咒。 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戴身上。 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如是等文藏教弥多。 现见世人被鬼神恼害。 持咒者尚能除得。 况于自己敢恼害耶。 三除身心病增长福慧门者。 谓圣六字陀罗尼经。 普贤陀罗尼经。 文殊一字咒等。 十五余本经皆说。 真言行人能除种种身心病苦。 言身病者。 所谓一切热病冷病风病疟病。 眼病耳病鼻病舌病。 口病齿病唇病喉病。 面病头病颈病胸病。 胁病腹病手病背病。 腰病脐病髀病膝病。 脚病痔病痢病痰病。 气病麻病疔病肿病。 班病疥病疱病癞病。 癣病痒病疮病狂病。 癫痫病鬼魅病。 举要而言。 或四大种种病。 或五脏种种病。 或鬼神所作种种病。 或宿业所感种种病。 如是等病。 以神咒不思议力悉能除愈。 故持句神咒经。 大悲心陀罗尼经皆云。 陀罗尼能令枯木还生华果。 况有情病而不除也(问曰真言行者。 许加持鬼神疗他人病不。 答谓妙臂童子经。 苏悉地经等皆云。 若求上品大成就事。 不得用真言加持鬼神。 禁诸虫蛇疗他人病。 作此能妨大事。 后学宜依佛语诫之诫之。 若实大悲深广怀菩萨心。 不在所遮。 故罥索经云。 除鬼神病须三业清净具慈悲心。 此诸菩萨方能为之)。 又一切贪嗔痴心病自然消灭故白伞盖陀罗尼经云。 若有宿习贪心等不能除灭。 应当一心诵我神咒如摩登伽女与阿难。 是曩劫恩爱以我咒力爱心永断成阿罗汉。 彼是淫女无心修行。 神咒冥资速证无学。 何况本心求菩提者。 又大悲经云至心称念陀罗尼。 淫欲火灭邪心除。 又如意轮等诸陀罗尼经说。 真言行人现能增长一切福慧。 凡所出言人皆信受。 所用衣物财宝等。 举意从心。 能令五百由旬内人天鬼神尽来归仰。 又自然通晓一切经律论。 并世间典籍。 或得总持不忘日记千颂。 故大佛顶经云。 若读若诵陀罗尼者。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 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 又云若持神咒不生疑悔。 是善男子。 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 十方诸佛便为妄语。 又云未精进者令得精进。 无智慧者令得智慧等云云。 如世间药饵。 尚能令人去除睡眠增长精神。 岂况神咒不生智慧耶(又不空罥索神咒心经云。 若有四众受持斋戒。 专心持诵神咒七遍。 不杂异语。 当知是人现世定得二十种胜利云何二十。 一者身无众病安隐快乐。 二者由先业力虽有病生而速除愈。 三者身体柔软皮肤光泽面目鲜明。 四者众人爱敬。 五者密护诸根。 六者多获财宝随意受用。 七者所有财宝王贼水火不能侵损。 八者所作事业皆善成办。 九者所有种植不畏恶龙霜雹风雨。 十者若有稼穑灾横所侵。 持诵神咒加持灰或水。 经七遍已于其田中。 八方结界上下散洒。 灾横尔时皆即除灭。 十一者不为一切暴恶鬼神罗刹等吸夺精气。 十二者一切有情见闻欢喜。 爱乐尊重常无厌足。 十三者常不怖畏一切怨仇。 十四者设有怨仇速自消灭。 十五者人非人等不能侵害。 十六者厌魅咒诅蛊道不着。 十七者烦恼缠垢不数现行。 十八者刀毒水火不能伤害。 十九者诸天善神常随卫护。 二十者生生不离慈悲喜舍。 又下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云。 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 诵持神咒者。 现身获得十胜利。 何等为十。 一者身常无病。 二者恒为十方诸佛摄受。 三者财宝衣食受用无尽。 四者能伏怨敌而无所畏。 五者令诸尊贵恭敬信言。 六者蛊毒鬼魅不能中伤。 七者一切刀杖所不能害。 八者水不能溺。 九者火不能烧。 十者冬不横死)。 四凡所求事皆不思议门者。 谓观自在仪轨经。 文殊师利仪轨经。 一字顶轮等十余本经皆说。 真言行人求成就时用四种物。 一者弓箭钺斧钩轮杵镜。 或数珠瓶钵袈裟等。 僧家所用种种之物。 二者雄黄雌黄等种种药物。 三者取河岸上土和泥。 作师子象马牛驼。 或鸡鹅孔雀金翅鸟等种种禽兽之形。 四者或塑画雕刻种种佛菩萨明王等形像。 随心所乐科作一事。 依法成已而置坛中。 如法诵咒。 若得火焰出时。 或手执或涂身或乘之。 与助伴知识飞腾虚空。 或有人见成就者。 或成就者见彼人等。 总得腾空游诸世界。 供养诸佛菩萨皆寿命一劫。 获初地百法明门。 若烟出时依前用之。 得诸仙中为王。 住寿万万岁。 若暖气出时。 得一切人天敬爱所求如意。 此是上中下三品成就相也(若火光出上品。 烟出中品。 暖气出下品也。 又云若火光现。 得一切咒神常来拥护。 八部之众皆常恭敬。 一切神咒用之皆得最胜灵验。 若烟相现。 随所去处而无障难。 所求遂心。 若暖气现。 得一切诸人并鬼神等同心敬爱)。 西方有一人。 得上品成就。 引五百人升空。 如此方淮南王药就。 鸡犬舐鼎皆得升空。 故昔人云。 淮南成道犬吠云中。 王乔得仙剑飞天上。 药力尚尔。 况佛不思议咒耶。 神变疏云。 人手执仙方。 未曾和合服用。 却谤白日升空者。 以为虚谈全成不可。 又大教王等诸陀罗尼经说。 或令人追龙女为妻。 降药叉作奴。 执罥索入修罗宫。 咒死尸令开伏藏。 或说成于圣药。 或说敕于财宝等云云显教之中此事罕闻。 故先德云。 三乘教外别有持明是也。 问曰诸佛本意令断贪嗔等何却令人起贪心求世事名利等耶。 答云诸佛有不思议度生方便。 谓有众生不肯直求菩提。 且随其所乐令持咒求之。 由神咒不思议力。 所求之事尽得遂心。 一切罪业亦得消灭。 自然超凡入圣。 如小儿有病不肯服药。 被有智医人涂在母乳。 其小儿本食母乳。 不觉服着良药除却病苦。 故罥索心咒经云。 若有众生设以谄曲。 为求富贵名利等得闻此咒。 彼诸众生生生处处。 成就智慧福聚之香。 神变疏云。 真言境界。 十地菩萨尚非其境。 况生死中人乎(有人云。 陀罗尼多令人有所希求。 反损陷众生者。 此是离求外别取无求。 全同断见外道。 今佛教说。 终日求之不见求相。 是真无求。 非同木石全不希求也。 故观音钞云。 虽念念求。 而无能求所求之相。 又况诸佛大慈大悲。 岂可故意损害众生)。 五利乐有情救脱幽灵门者。 谓大宝楼阁经大悲心经。 牟梨咒等十五余本经皆说。 若有众生得见持咒人身者。 或闻语音者或影中过者。 尽灭十恶五逆之罪。 来世生诸佛国。 又持咒人眼所见者。 身所触者诸有情等。 亦灭一切罪。 来世生诸佛国。 又持咒人。 路行有风吹衣。 此风已去所吹者。 或江河中洗身。 此水已去所漂者。 或天雨时仰空诵咒。 其雨滴所沾者。 或山顶上诵咒。 尽目所睹处。 如上所说诸众生等。 皆得灭一切罪。 来世生诸佛净土莲华化生。 如世间有毒药处下风过者。 触着风时便致损伤。 尚有难测功力。 况不思议神咒耶。 又罥索经说。 若闻陀罗尼而生毁谤者。 亦获利益。 如人恶心入龙脑栴檀等林中。 斫截践踏龙脑树等。 其人亦身惹香气。 故佛顶颂云。 神通胜化不思议。 陀罗尼门最第一。 又无垢净光经。 云空罥索经。 佛顶尊胜经。 随求经等皆说。 若亡人广造恶业死堕三涂。 真言行者。 即称亡人名字专心诵咒。 亡者应时得离恶趣生于天上。 又以真言咒土砂或莲华。 散亡者墓上尸上。 亡者即得生于诸佛净土又亡人衣物或身分骨肉等。 得持咒人影映着。 亦得生诸佛国。 又书陀罗尼置亡人骨上尸上。 亡人即得生于天宫。 故先哲云。 尘飘影烁神玩天宫。 土散水沾识分恶趣。 问曰亡人造业既成已堕三涂之中。 云何真言行者。 或称亡人名字。 或咒砂土置尸冢上。 便令亡人转恶道苦得佛国乐耶。 非唯俗士怀疑。 兼乃缁流难信。 答云智者以譬喻得解。 今举喻况之。 如世禁咒之人。 禁火不烧禁刀不斫禁蛇不螫。 尚能变有毒而作无毒。 岂况如来神咒。 不能改苦得乐耶。 又如列子书说。 师文善弹琴。 正当春时而叩商弦以召南吕。 凉风总至草木成实(商金音属秋。 南吕八月律。 由得秋气草木成实)。 正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 凉风徐回草木发荣(角木音属春。 夹钟二月律。 由得春气草木荣华)。 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冻(羽水音属冬。 黄钟十一月律。 得冬气故凝阴冰冻)。 及冬而叩征弦以激蕤宾。 阳光炽烈坚冰消散(征火音属夏。 蕤宾五月律。 得夏气故坚冰消散)。 此是世间弹琴之术。 尚能变秋作春更冬为夏。 况如来大不思议神咒。 岂不能改恶道苦得佛国乐耶。 又庄子云。 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 华严经说。 十地菩萨一举足量智功德。 九地菩萨不能知。 况我如来是诸圣中王。 所有秘密心印。 岂可以凡夫妄情而欲筹量者哉。 其犹井坎之鱼争知东海之深广也。 唯宜谛而信之。 故观世音菩萨秘密藏神咒经云。 若有受持神咒之者。 凡有所作必得成就。 唯须深信不得生疑(持咒之者既能利乐有情救脱幽灵。 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说。 其持咒人不受五种恶死。 一者不令其人饥饿困苦死。 二者不为枷禁杖楚死。 三者不为冤家仇对死。 四者不为军阵相杀死。 五者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 六者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 七者不为水火漂焚死。 八者不为毒药所中死。 九者不为蛊毒所害死。 十者不为狂乱失念死。 十一者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 十二者不为恶人厌魅死。 十三者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 十四者不为恶病缠身死。 十五者不为非分自害死。 又不空罥索神咒心经说。 诵咒之人。 临命终时获八种胜利。 一者临命终时见观自在菩萨。 作苾刍相来现其前欢喜慰喻。 二者安隐命终无诸苦痛。 三者将舍命时眼不反戴口无欠呿。 手绝纷扰足离舒卷。 不泄便利无颠堕床。 四者将舍命时住正忆念意无乱想。 五者当命终时不覆面死。 六者将舍命时得无尽辩。 七者既舍命已随愿往生诸佛净国。 八者常与善友不相舍离。 又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说。 诵咒之人得四种功德。 一者临命终时得见诸佛。 二者终不堕诸恶趣。 三者不因险厄而死。 四者得生极乐世界)。 六是诸佛母教行本源门者。 谓一切诸佛皆从陀罗尼所生。 楼阁经云。 真言是诸佛之母。 成佛种子。 若无真言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又三藏教尽从陀罗尼所出。 故最上大乘宝王经中。 说有四乘。 一声闻乘。 二缘觉乘。 三方广大乘。 四最上金刚乘。 谓陀罗尼藏是也。 一切法皆从金刚乘陀罗尼中流出。 神变钞云。 千流万派起自昆仑积石之山。 十二分经出乎总持秘密之藏。 又万行总从陀罗尼所流。 谓真言中每一一字全是无相法界。 万行无不从法界所流。 故持明藏仪轨经云。 唵字即是无相法界。 神变疏云。 无相法界全是真言。 真言全是无相法界。 又真言亦名三藏。 有持咒者皆号三藏。 谓真言中每一一字。 皆含戒定慧三。 且万行不出六度。 六度不离三学。 既真言名三藏。 即知真言总含万行。 真言是总行。 其余法门是支流行门也(问曰上引经云。 陀罗尼是禅定藏。 百千三昧常现前故。 今又说真言总含三藏。 即知真言备含一切禅定之门。 何以今时禅者不许持咒耶。 答云准诸传记。 竺天华夏。 古来禅德众善奉行。 何况神咒是无相定门诸佛心印耶。 故白伞盖陀罗尼颂云。 开无相门圆寂宗。 字字观照金刚定。 又云瑜珈妙旨传心印。 摩诃衍行总持门。 如龙树菩萨准传灯录。 是西天禅宗第十四祖。 节略持明藏经。 弘扬准提神咒。 一行禅师是中夏圣人。 赞述神变真言。 智者禅师得宿命通。 广示持咒轨仪。 契符禅师。 人问最上乘法。 直教持诵密言。 古来禅师岂不许持咒耶。 又禅宗既说一切诸法皆是真如。 持诵真言岂非是真如耶。 今有或禅或讲见弘密咒。 恐失己利心生嫉妒者。 请现在未来堤防恶报。 故佛顶无垢光明陀罗尼经说。 昔无垢婆罗门。 为人宣说秘密神咒。 有光明长者。 先有多人归仰。 恐失利己而生恶心。 兴恶心已便得癞病。 受大苦恼直至命终。 堕于无间大地狱中。 受苦一劫又堕傍生中。 受苦一劫复生地狱中。 受苦一劫方得为人。 生无两目以宿缘力再遇无垢婆罗门。 作大苾刍宣说密咒。 闻之欢喜承彼咒力。 死生天上等上说谤之获益。 但有远益非无谤罪。 如光明长者是也。 盖为密咒是诸佛心印。 有无量明王诸天龙神等护持。 致使谤之者现世多得癞病。 奉劝时流切宜慎之)。 七四众易修金刚守护门者。 谓一切四众但解言语者。 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而易诵习。 又但口诵便是真行。 能除烦恼安乐法身。 不假备通教典如病人得药服之。 便能除病身安。 不在广会医书。 故般若经云。 总持犹妙药。 亦如天甘露。 能疗众惑病。 服者常安乐。 佛顶陀罗尼疏云。 斋戒不禀而自备。 果证不远而不可。 消难获利自行化他。 因人果人靡不由此而办其事。 又曼荼罗疏云。 念如来之神咒。 心心暗契如来心。 讽菩萨之密言。 愿愿冥符菩萨愿。 何生死而不逃。 何涅槃而不得。 若依余宗修行。 须要广知圣教明悟真心。 然后修行方是正行。 若未悟而修皆非正行。 如世病人。 须要广知医书明闲药性。 方得治病者。 即万中难得一也。 是知神咒行门省略功德甚深。 普引七众速至菩提。 最为要道故义净三藏云。 升天乘龙役使百神。 利生之道唯咒是亲。 问曰夫依显教。 须得依教生信依信生解。 依解起行行成得果。 今密宗神咒不令生解。 但诵持之便得道果。 既越常规难以生信。 答曰如世间病人不解医方。 遇神妙药而服食之。 便得病除身安。 彼既不解药性。 何得病除身安。 世药尚尔。 况如来不思议咒耶。 又如来之教不可以一理推。 既言显密有异。 不须一要解。 起信钞云。 胶柱调弦全归愚者。 守株待兔且非智人。 唯宜信而持之速得道果。 若不生信空无所获。 大悲心经说。 诵持咒者。 一切所求皆得果遂。 唯除于咒生疑。 又云若有生疑不信。 其人百万劫中。 常处恶道不闻三宝。 又诸经说。 真言行者四威仪中。 有无量天龙八部。 诸金刚众常守护之。 故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云。 诵持陀罗尼者是无畏藏。 龙天善神常护持故。 又云若能如法诵咒。 即有一切善神龙王金刚密迹。 常随卫护不离其侧。 如护眼睛如护己命。 又持咒者若在空山旷野独宿孤眠。 是诸善神番代宿卫辟除灾障。 若在深山迷失道路。 善神王化作善人示其正道。 若逢贼阵被他抄掠堕落他国。 善神龙王接还本土。 若在山林旷野乏少水火。 龙王护故化出水火。 故彼颂云。 龙天众圣同慈护。 百千三昧顿熏修。 又大佛顶陀罗尼经说。 设有众生于散乱心口持神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 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 昼夜常随侍卫此人。 纵令魔王求其方便终不可得。 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 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 诸金刚众而以宝杵。 殒碎其首犹如微尘。 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故彼颂云。 八万四千金刚众。 行住坐卧每随身。 密部诸经广说护持。 诵咒之人欲要知者。 请看藏教。 八令凡同佛如来归命门者。 谓真言行者持诵神咒课数满时。 身语意三所作善恶之业。 皆成无漏功德法门。 故白伞盖颂云。 诵满一万八千遍。 遍遍入于无相定。 号成坚固金刚幢。 自在得名人中佛。 纵使骂詈不为过。 诸天常闻梵语声。 大悲心陀罗尼经云。 诵持陀罗尼者。 口中所出言音若善若恶。 一切天龙闻者皆是清净法音。 又偈云。 譬如灵丹药。 点铁成金宝。 诵持陀罗尼。 变凡作贤圣。 又神变疏云。 真言行者能令三业。 即同本尊三业。 又持咒行者。 得诸佛归命故。 佛顶偈云十方世界诸如来。 护念归命受持者是也。 九具自他力现成菩提门者。 谓显教中有自力他力二门。 十住论念佛镜等说。 一自力门。 谓修六度万行等。 名难行道。 如人陆地步行千里程则迟到。 二他力门。 谓念佛等名亦行道。 如人水路乘船行千里程则疾到。 今真言中密具自他二力。 谓大乘宝王等诸经中说。 真言行者日日得具。 六波罗蜜圆满功德。 又佛顶颂云。 不持斋者名持斋。 不持戒者名持戒。 僧破二百五十戒。 比丘尼犯八波罗。 闻念佛顶陀罗尼。 便得具足声戒(彼佛顶疏云。 菩萨行门随行则具。 今不行而备盖神咒之力具足万行。 斯言不诬矣)。 则是自力门。 又真言中每一一字。 皆是诸佛全身。 末法中一字咒经云。 吾灭度之后变身作此咒等。 即是他力门。 又诸经说。 真言行者现世能成无上菩提。 故楼阁经云。 我与无量俱胝百千劫。 虽行苦行犹不得菩提。 由才闻陀罗尼故。 加行相应便成正觉。 又五字陀罗尼颂云。 诸佛本誓力。 现成诸圣事。 即于一坐中。 便成最正觉。 又陀罗尼序云。 若觉蕴于心。 即凡夫三业成功德聚。 只于此生便得菩提。 何劳修进多劫。 又神变疏判陀罗尼。 为大不思议成佛神通乘。 谓依余门成佛。 如乘羊马行千里程。 经久方到。 依陀罗尼门成佛。 如乘神通行千里程。 举意便到所至处。 虽无异所乘法有迟疾也。 又余门成佛。 如磨黄石取如意珠。 依真言门成佛。 如神通力取如意珠。 又云如余菩萨为求菩提。 虽难行苦行如救头然经无量劫。 尚不能得如是成就。 真言行者不亏法则。 只于此生得菩提也故神变钞云。 顿超地位譬之以神通。 速离缠痾喻之以咒术。 又大教王经云。 若不依秘密课诵修行。 终不成于无上菩提也。 十诸佛如来尚乃求学门者。 如大乘庄严宝王经说。 诸佛亦求神咒。 何况凡夫而不持诵耶。 故彼经说。 观音菩萨一毛孔中有无量国土无量诸佛菩萨等。 普贤菩萨入观音一毛孔中。 经十二年不知分齐。 又云观音有六字大明陀罗尼。 一切如来皆不知其所得之处。 因位菩萨云何得知。 乃至说莲华上佛成佛竟。 方经历诸佛求此六字大明等。 问曰佛具一切智。 岂不知得陀罗尼也。 答有三义。 一者表此陀罗尼最胜最深。 令人生于尊重。 所以言佛不知而自求之。 二者谓权教中佛。 不能知得圆宗密咒。 如小乘极果。 不能知得大乘深法。 三者密宗神咒即体便是圆圆果海。 故佛不得。 如释大乘论说。 圆圆海佛亦不得。 今六字大明准提神咒即体便是圆圆果海也(今密部一切神咒。 当显教中所诠法也。 实而论之具含能所诠。 一切神咒说文。 当显教中能诠言也。 今六字准提。 当显教中果海也。 问曰宝王经。 只言六字大明佛不知得。 云何今说准提佛亦不知得。 答云彼宝王经。 说六字大明已便说准提。 是知准提同是果海。 又佛知佛说者真言。 于五部中佛部中收。 今准提独出五部之外。 若非圆圆果海是何法耶。 又问曰夫真言者但是能诠言教即以声名句文为体。 何得判为圆圆果海。 答云若作此问。 盖是未知密教宗旨。 今密教中秘密神咒。 即是所诠之法。 一切说文。 是能诠言。 如上已说。 又设纵神咒便属能诠。 若伸此问但是小乘之见解也。 谓小乘教中能诠言教。 多以声名句文为体。 大乘始教。 或以声名句文为体。 或以唯识为体。 终教中说。 以无性真如为体。 顿教之中。 以绝待真如为体。 圆教中说。 或以十玄为体。 或海印三昧为体。 彼显教中能诠之言尚尔。 即是绝待真如十玄门等。 况密宗神咒。 当显圆中一真法界耶。 又释摩诃衍论。 据生灭门中能诠之教。 会相归性以真如为体。 或多一心为体。 真如门中即绝待真如为体。 又甚深玄理论。 不动本源论。 此二论中广略解说不二果海。 当彼二论中能诠之言以何为体。 以理推征。 即知以不二果海为体。 彼能诠言当尔。 即是不二果海。 况今六字大明准提神咒。 义当彼二论中所诠法耶。 又自古诸师皆云。 秘密神咒是诸佛心印。 唯佛得知非因位所解。 又今庄严宝王经说。 佛亦不知神咒。 若非圆圆果海是何法耶。 愿诸学者。 虚怀体之勿滞局情)。 问曰何以圆圆果海诸佛不得。 答云谓圆圆果海。 是本性成就之法表。 非是诸佛修因断障所得故。 又表迥出因果之外故。 所以言诸佛不得而自求之。 据实而论诸佛皆知得也。 故贤首云。 性德果海即十方境界是也。 问曰六字大明准提神咒。 即是圆圆果海即是十佛境界。 何以凡夫而得持诵。 答云今密教中说。 以真言不思议力。 令凡夫三业同如来三业而得持诵。 又密宗神咒。 若据所知所解。 即唯是诸佛境界。 今位因凡夫。 虽非知解但当持诵。 自然灭障成德超凡入圣也。 斯之一义。 语惊俗听理越常情。 人既罕闻庸流难信。 博学上智细而详之。 于上三义任情取舍。 上来十门略述密部尽依经典。 非是下愚能知密旨。 故神变钞云。 金刚手方可探其赜。 莲华眼始能窥其奥。 二问答密咒法器胜劣者。 问曰上之十门尽叙述圆教中真言。 为当一切真言而有胜劣。 五教各不同耶。 为复一切真言而无胜劣。 皆是圆教耶。 答云准神变疏而有二门。 一随他意门。 一切真言而有胜劣。 诸部不同。 又清凉疏主。 于经律论三藏之外立一杂藏。 收陀罗尼而成四藏。 三乘各四。 成十二藏。 既三乘中各有陀罗尼。 例知五教下亦各有密咒也。 如诸阿含经中咒。 即是小教。 诸般若经中咒。 即是始教。 金光明经中咒。 即是终教。 楞伽经中咒。 即是顿教。 大乘庄严宝王经中。 六字大明准提神咒。 即是圆教(又上来十门中所引诸陀罗尼经。 多是圆教)梵语陀罗尼。 此云总持。 即以教理行果四法为体。 五教中陀罗尼。 各总含摄当教中教理行果也(五教胜劣今举喻况之。 令初学易知。 一小教如铁。 二始教如铜。 三终教如银。 四顿教如金。 五圆教似如意珠)。 二随自意门。 一切真言更无胜劣。 皆是毗卢遮那大不思议秘密心印(一代教中乃至鬼神所说真言。 皆是毗卢遮那如来。 欲普门益生。 全体变作彼鬼神类而说真言。 非实鬼神能说真言。 余类皆尔)。 又贤首清凉以义判教。 一经之中容有多教。 即知一切经中真言。 皆是圆教。 一切真言名总持者。 能总含摄无尽教理行果也。 实而言之。 双用二门妙契佛心。 故神变疏云。 真言行者。 能于差别中解无差别义。 于无差别中解差别义。 当知是人善达真言相也。 问曰上说密部。 包广包深难思难议。 未审此法被何根器。 答云所被根器亦有二门。 一就随他意门。 真言既有五教不同。 根器亦乃五种各异。 五教中陀罗尼。 各总被当教中上中下三根也。 故曼荼罗疏中亦说。 陀罗尼通被胜劣诸根。 二就随自意门。 一切陀罗尼皆被不思议圆根。 故佛顶颂云。 神通胜化不思议。 陀罗尼门最第一。 今有未曾钻仰密教者。 多云陀罗尼藏唯被下根。 斯言甚谬。 且诸经中说陀罗尼。 或名最上乘或名无上乘。 或名金刚乘或名不思议乘。 岂可唯被下根耶。 故清凉云。 以浅为深有符理之得。 以深为浅有谤法之愆。 冀诸学者。 切宜留心。 不得固执先闻而生轻忽。 五天中夏。 显密双明方是通人。 上来显密双辩竟。 四庆遇述怀者。 谓如来一代圣教。 不出显密两门(仁王经钞云。 如来一切教。 不越显密两宗)。 于显教中虽五教不同。 而华严一经最尊最妙。 是诸佛之髓菩萨之心。 具包三藏总含五教(梵本有十万偈。 此方已翻译者。 或八十卷六十卷四十卷等。 虽文义广博。 其中最津要者。 唯别行普贤行愿品一卷经文。 是华严之关键修行之枢机。 可赞可崇。 西天道流无不依之修行也)。 于密部中虽五部有异。 而准提一咒最灵最胜。 是诸佛之母菩萨之命。 具包三密总含五部(梵本有十万偈。 此方已翻译者。 有诸师诸本。 虽仪式稍异。 其中最纲要者。 准唐善无畏三藏所译一卷经文。 是诸坛之领袖七众之药饵。 可传可尚。 东夏高德无不依之持诵也)。 今此两宗。 准纂灵记并义净传说。 自如来密度已后。 时人不闻不知(不闻显圆不知密圆)。 至龙树菩萨七百年中出世。 双弘显密圆宗。 方乃流行人世。 今居末法之中。 得值天佑皇帝菩萨国王。 率士之内流通二教。 一介微僧幸得遭逢。 感庆之心终日有怀。 似病人逢灵丹妙药。 窘夫得如意宝珠。 喜跃不已形于咏言。 乃成颂曰。 数年何幸顿忘愁显密双逢称所求五部神功功可赖十玄妙观观无休音高音下真言转身去身来华藏游法界众生欢喜事只疑都在我心头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卷下供佛利生仪夫祈道者。 若非上供三宝下拯四生。 福慧无由增长。 今于密藏之内。 录出要妙之门。 冀诸四众依而行之。 若欲供养佛法僧三宝者。 应先于三宝像前。 五体投地普礼遍法界无尽佛法僧三宝。 口诵普礼真言七遍。 真言曰。 o唵(引)va缚jra日啰(二合)dhī勿(微一切)由真言不思议力。 自然遍法界无尽三宝前。 皆有自身尽皆礼拜奉事也(每至晨昏或入寺礼佛等时。 宜诵此真言)。 方始以饮食香华等随力所办之物。 并盛饮食器物等。 皆以普通吉祥印印之(石手拇指与无名指相捻。 余三指皆舍散)诵净法界真言。 加持二十一遍。 真言曰。 ram由诵字真言加持及手印力。 其饮食器物等。 自然清净遍法界也。 次诵无量威德自在光明胜劣力变食真言。 加持二十一遍。 真言曰。 na娜mo谟sa萨rva嚩ta怛thā他ga蘖tā多va嚩lo卢ki枳te帝o唵sa参bha婆ra啰sa参bha婆ra啰hū吽由加持力其饮食等。 即变成诸天种种肴膳上味。 奉献供养满十方佛法僧三宝。 亦为赞叹劝请随喜功德。 后结出生供养印(二手当心合掌以十指右压左头指交复安在顶上)。 诵出生供养真言二十一遍。 真言曰。 o唵由诵唵字真言及印不思议力。 自然遍法界有无尽香华灯烛幢幡伞盖衣服卧具楼阁宫殿音乐歌舞等种种诸供养具。 尽供养遍法界无量佛法僧三宝诸天等(若无饮食香华但佛像前手结此印口诵此真言。 亦自然有无尽供养。 遍供养法界无尽诸三宝也)。 若施诸仙。 以净饮食盛满一器。 诵前变食咒二七遍。 投于净流水中。 即变成天仙美妙之食。 供养百千俱胝恒河沙数诸仙。 彼诸仙等得加持食。 各各成就根本所愿诸善功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 以此密言加持于食施彼诸仙。 能令现世寿命延长福德安乐。 心所见闻正解清净。 具足成就梵天威德。 一切冤仇不能侵害)。 若济饿鬼。 每于晨朝及一切时悉无障碍。 取一净器盛少净水。 置少饭及诸饼食。 以左手执器。 右手作宝手印(以大拇指。 压头指中指小指。 舒无名指用搅食上。 施仙食亦作此印)诵前变食咒七遍加持已。 然后称四如来名号。 南无多宝如来(能除饿鬼悭吝业。 得福德圆满)。 南无妙色身如来(能破饿鬼丑陋形。 得色相具足)。 南无广博身如来(能令饿鬼喉咽宽大。 所施之食悉皆充足)。 南无离怖畏如来(能除饿鬼一切怖畏。 得离鬼趣)。 称四如来名号已。 弹指七遍。 取于食器于净地上。 展臂泻之(或净石上。 生食台上。 净足器中皆得)。 作此施已。 于四方百千俱胝那由他恒河沙数饿鬼前各有摩伽陀国七七斛食。 受此食已悉皆饱满尽舍鬼趣生于天上(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常以此密言及四如来名号。 加持于食施诸饿鬼。 便能具足无量功德。 短命之者寿命延长。 薄福之者福德增荣。 又得颜色鲜洁威德强记。 速能满足檀波罗蜜。 一切非人夜叉罗刹诸恶鬼神。 皆畏是人不敢侵害)。 若欲施水。 取水一掬用甘露咒。 咒之七遍散于空中。 其水一滴即皆变成十斛甘露。 一切饿鬼并得饮之。 无有之少皆得饱足甘露咒曰。 na南mo无su素ru噜pa皤ya耶ta怛thā他ga揭ta多ya耶ta怛dya侄ta他o唵su素ru噜su素ru噜pa皤ra啰su素ru噜pa皤ra啰su素ru噜svā莎hā呵(曼荼罗疏云。 夫为道者祈运为宗。 上若不供诸佛菩萨。 何处展智欲求菩提。 下若不济诸仙饿鬼。 何处行悲以度萨埵。 有信之流。 无遗斯业)若救地狱。 诵智炬如来心破地狱真言一遍。 无间地狱碎如微尘。 于中受苦众生。 悉生极乐世界。 真言曰。 na曩mo谟a阿na洒吒ī悉tī底nā喃sa三mya摩也(二合)ksa三bu母ddhā驮ku故i致nā喃o唵jntilde;ā艮啮(二合)na曩va嚩bha婆si悉hi蹄ri哩dhi提ri哩hū吽(若书此陀罗尼。 于钟鼓铃铎作声木上等。 有诸众生得闻声者。 所有十恶五逆等罪。 悉皆消灭不堕诸恶趣中。 又凡诸经中。 说书写陀罗尼利乐有情者。 皆用西天梵字。 非是随方文字也。 如或梵汉字双兼书之。 更妙)若救一切亡灵者。 应诵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谓若有众生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诸罪。 数如微尘满斯世界。 身坏命终堕诸恶趣。 诵此真言加持土砂一百八遍。 散亡者尸上骨上或墓冢上。 彼所亡者。 若在地狱饿鬼傍生修罗等中。 以此真言神通威力加持土砂之力。 应时即得光明及身。 除诸罪报舍所苦身。 往于西方极乐国土。 莲花化生更不堕落。 直至成佛。 真言曰。 ndho唵a阿mo谟gha伽vai尼ru嚧ca左na曩ma摩hā贺mu母dra捺啰(二合)ma么i抳pa钵dma纳么(二合)jva入嚩(二合)la攞pra钵啰(二合)va靺rta哆ya野hū吽(引)(或用纸帛等书此诸真言。 置亡人尸上或骨上甚妙。 故偈云。 真言梵字触尸骨。 亡者即生净土中。 见佛闻法亲授记。 速证无上大菩提)若欲利益一切有情者。 每至天降雨时。 起大悲心仰面向空诵圣观自在菩萨甘露真言二十一遍。 其雨滴所沾一切有情。 尽灭一切恶业重罪皆获利乐。 又若诵此陀罗尼者。 所有过现作四重五逆。 谤方等经一阐提罪。 悉皆消灭无有遗余。 身心轻利智慧明达。 若身若语悉能利乐一切众生。 若有众生广造一切无间等罪。 若得遇此持明人影暂映其身。 忽得共语或闻语声。 彼人罪障悉得消灭。 真言曰。 na曩mo谟ra啰tna怛曩(二合)tra怛啰(二合)yā夜(引)ya野na曩mo谟a阿(去引)rya哩也(二合)va嚩lo路ki枳te帝va湿嚩(二合)ra啰(平引)ya野vo冒dhi地sa萨tva怛嚩(二合)ya野ma摩hā贺(引)sa萨tva怛嚩(二合)ya野ma摩hā诃kā迦(引)ru噜i抳kā迦ya野ta怛dya尔也(二合)thā他(引)o唵(引)dhu度nidhu度nika迦dhu度nisvā婆嚩(二合)hā贺(乐略者。 只唵字已下持之。 唵字已上是归敬辞。 唵字等是正咒也。 若书此陀罗尼。 于钟鼓铃铎等一切出声物上。 或有撞击吹振出声。 一切众生闻此声者悉皆清净命终得生西方净土)若欲利乐一切四生等有情者。 应书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在于幢上堂殿上。 或素氎上或纸帛上。 或经卷上或墙壁牌版等上。 有诸众生暂得眼见者。 或手触者或身触者。 或影中过者及余人转触此人者。 又或书之戴在顶上者。 身上者衣中者。 或书出声物上有闻声者。 或读者或诵者。 或但闻此陀罗尼名者。 如是众生等。 纵有不孝父母者不敬沙门者。 不敬婆罗门者不敬耆旧者。 诽谤正法者诽谤圣人者。 应堕地狱者诽谤诸佛者。 诽谤菩萨者杀阿罗汉者。 造五逆罪者杀婆罗门者。 杀牛犊者抄劫窃盗者。 故妄语者不与取者。 邪染者两舌者。 粗恶语者轻秤小斗者。 强夺财物者匿他财物者。 负言背信者捕猎者。 屠杀者魁脍者。 如是等罪悉皆消灭。 决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于现世获无量百千功德。 常得国王王子宰官。 及诸四众欢喜敬爱。 不受世间种种诸苦。 毒药刀杖水火等难。 一切师子虎狼诸恶禽兽不敢为害。 又无一切诸盗贼难诸鬼神难。 诸邪魅难诸毒蛇难。 又现身不受一切诸病。 所谓一切疟病眼病。 耳病鼻病舌病齿病。 唇病喉病头病项病。 诸支分病手病背病腰病。 脐病痔病淋病痢病。 瘘疮病髀病脚病疔病。 肿病瘰疬病班病肚病。 疥病疱病癞病癣病。 如是等病悉不着身。 不为厌祷蛊毒咒诅着身。 无横灾死卧安觉安。 临命终时心不散乱。 一切诸佛现前安慰。 又一切傍生鹿鸟蚊虻飞蛾蝼蚁。 乃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诸有情等闻此陀罗尼名者。 或身触者或影中过者。 决定当得无上菩提等云云。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曰。 na曩ma谟sa萨rva嚩ta怛thā他(引)ga蘖tā多(去声)nā南(引)(一)o俺(二)vi尾pu补la攞ga蘖ma陛(三)ma么i抳pra钵啰(二合)bhe陛(四)ta怛thā他ga蘖tā多(五)ni你da捺ra舍ne宁(六)ma么i抳ma么i抳(七)su苏(上)pra钵啰(二合)bhe陛(八)vi尾ma么le黎(九)sā娑(引)ga檗ra啰(十)ga俨bhi鼻re(十一)hū吽(十二)hū吽(十三)jva入嚩(二合)la攞jva入嚩(二合)la攞(十四)bu没ddha驮vi尾lo卢ki枳te帝(十五)gu麌hya呬夜dhi地dhi瑟耻(二合)ta多(上声)ga檗rbhe陛(十六)svā娑嚩(二合)hā诃(十七)(又若人于高山顶上诵此陀罗尼者。 尽眼所见处一切众生。 皆得灭一切罪业。 得离一切地狱业。 得免一切傍生身。 上来诸咒藏中各有数本不同。 皆是前后三藏西天诸国语音有异。 但依一本诵持无得拣择。 寡学之者。 多分受一非余呵斥圣贤。 寄语后人勿沾斯咎)上来供佛利生诸真言等。 若不能都各诵持书写得。 皆用准提真言亦得。 故持明藏仪轨经云。 此准提咒似如意珠。 若有行人。 处处用之皆得成就是也。 供佛利生仪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并供佛利生仪后序门人比丘性嘉述恭闻大日雄尊。 始王华严之界。 圆音妙法。 遍周帝网之区。 称其性演重重无尽之门。 就其根开种种有限之义。 爰自结集之后。 洎于翻译已还。 五藏八藏以殊分。 一乘三乘而异设。 若乃举其大柄振其宏纲。 则唯密及显。 斯可得而称矣。 谓密言玄妙统五部之真诠。 显字渊冲贯十宗之微旨。 应根派异泾渭双流。 会旨源同清浊共湿。 然而去圣时邈群生见差。 或密显偏修。 或有空别立。 或学声字迷神咒之本宗。 或滞名言昧佛经之正意。 虽有观心照性。 然多背正趋邪。 各计断常竞封人法。 弘性弘相。 商参互起于多端。 宗立宗禅。 水火交腾于异义。 遂使滔滔性海罕挹波澜。 灿灿义天难窥光彩。 斯盖未遇通人与开示焉。 今我亲教和尚。 讳道[厄*殳]字法幢。 俗姓杜氏云中人也。 家传十善世禀五常。 始从龆龀之年。 习于儒释之典。 天然聪辩性自仁贤。 博学则侔罗什之多闻。 持明则具佛图之灵异。 禅心镜净神游华藏之间戒体冰清行出尘劳之外。 加以霜松洁操水月虚襟。 曲己利人轻身为法。 恒思至理匿在筌蹄。 每念生灵懵于修证。 由是寻原讨本采异搜奇。 研精甫仅于十旬。 析理遂成于一卷。 号之曰显密圆通成佛心要。 并供佛利生仪。 其文则精俊简约。 其义则渊奥该弘。 穷显密之根源。 尽修行之岐路。 四门朗朗。 如皓月之呈辉。 十段明明。 若群星之列耀。 五法界之妙观。 灿烂于行间。 三秘密之神宗。 昭彰于字下。 包括鹫峰之妙典。 弥纶龙藏之遗文。 会万法以无违皆归圆教。 融诸咒而不滞尽是总持使瓦砾并作于真金。 草木悉成于妙药。 寔乃改张异见端正前修。 依之则无塞不通。 弘之则无根不被。 其犹出匣之镜动则临人。 射空之箭发必有中。 尽善尽美兼质兼文。 有玄之又玄之宗。 秘之又秘之趣。 使将来者开卷便知圣旨。 得意皆是全才。 贫子获衣内之珠。 轮王雪梦中之耻。 北秀南能之心印。 讵假躬参。 西林东社之灵编。 无劳亲阅。 真可谓登觉山之捷径。 济苦海之逆船。 一十二分教之蓍龟。 八万四千行之钤键。 抉学人之疑膜。 有类金[鎞-囟+(奐-大)]。 断释子之邪心。 无殊宝剑。 复有供佛供僧之秘法。 济仙济鬼之玄门。 拯幽灵之神方。 利含生之圣术。 其功德之广大。 逾五岳之峥嵘其利益之宏深。 越四溟之浩森。 若非炼智炼神精教精理。 内凭咒力外感佛加。 曷以着斯绝妙之文哉。 性嘉叨承宿幸忝会此生。 自得伏膺亲蒙诲道。 七十子仲尼门下。 入室徒忻。 一千辈黄梅山中。 传衣匪预。 虽滴露乏添江之力。 轻尘无足岳之能。 但竭愚衷聊为后序。 所愿万灵密佑四众圆修。 长然心要之灯。 恒照愚冥之路云尔。 切以藏海汪洋。 深广莫窥其涯涘。 圣途坦荡。 指归直造于根源。 矧圆通显密之要门。 极性相有空之至理。 惟持明者斯问津焉。 管主八缘幸释流庆逢圣世。 声教炽焰。 佛法莫盛于当今。 车书混同。 华竺咸归于至化。 眷此霾尘之宝。 奚其韫椟之缄。 敬镌刻于斯文。 俾流通而入藏。 恭愿法轮大转。 亿万年睿算永祝帝龄。 佛日高悬。 一大事因缘俱明本智。 文英武烈子孝臣忠。 干戈息于八方风雨调于六合。 功能最胜笔舌奚殚。 恩有普资自他俱利者。 发布时间:2024-05-25 08:02:0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