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内容: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第三古吴蕅益沙门 智旭 汇释○二盗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见机得作。 具如菩萨戒本。 问。 大乘见机。 得作杀盗淫妄。 于菩萨戒无所违犯。 生多功德。 于比丘戒。 有违犯否。 答。 出家淫戒。 大小同遮。 杀盗妄三。 大开小制。 若果属慈心济物。 于菩萨戒。 虽无违犯。 于比丘法。 仍须依律结罪。 夫菩萨本怀。 尚欲普代众生受地狱苦。 岂不能受僧中治罚苦耶。 倘自称大士。 不服僧规。 既非比丘。 亦非菩萨矣。 若比丘。 若在村落。 若闲静处。 不与。 盗心取。 随不与取法。 若为王。 王大臣所捉。 若杀。 若缚。 若驱出国。 汝是贼。 汝痴。 汝无所知。 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缘 佛游罗阅城耆阇崛山中。 时城中有陶师子比丘。 字檀尼迦。 在闲静处。 止一草屋。 入村乞食。 取薪人破屋持归。 乃和泥作全成瓦屋。 取柴薪牛屎烧之。 屋成。 色赤如火。 佛制不得作赤色全成瓦屋。 作者突吉罗。 敕诸比丘往诣打破。 檀尼迦乃诳摩竭国守材人。 取瓶沙王所留要材。 大臣白王。 王念不应以少材而断出家人命。 诃责放去。 诸臣不平。 居士讥嫌。 少欲比丘白佛。 诃责结戒。 释 随不与取法者。 王法若取五钱。 若直五钱物。 应死。 十诵云。 一铜钱。 直十六小铜钱。 律摄云。 五磨洒者。 一磨洒。 有八十贝齿。 相 取离本处。 波罗夷。 方便欲举而不得。 偷兰遮。 取减五钱。 偷兰遮。 不得。 突吉罗。 教人取。 教人求。 同上。 方便教人求五钱以上。 受教者取异物。 异处取。 取者波罗夷。 教者偷兰遮。 受教者无盗心。 而取得五钱以上。 取者无犯。 教者波罗夷。 受教者谓盗取。 而得五钱以上。 犯波罗夷。 教者无犯。 有主。 有主想。 不与取。 五钱以上。 波罗夷。 减五钱。 偷兰遮。 有主疑。 五钱以上。 偷兰遮(若根本部。 亦波罗夷)。 减五钱。 突吉罗(准根本部。 亦偷兰遮)。 无主。 有主想。 及疑。 五钱以上。 偷兰遮。 减五钱。 突吉罗。 比丘尼波罗夷。 余三众突吉罗灭摈。 不犯者。 与想。 己有想。 粪扫想。 暂取想。 亲厚意想。 及最初未制戒等(亲厚意想者。 第三分云。 有七法是亲友。 利益慈愍故。 何等七。 难与能与。 难作能作。 虽忍能忍。 密事相语。 不相发露。 遭苦不舍。 贫贱不轻。 根本杂事云。 凡是亲友可委寄人。 有其五种。 一心相爱愍。 二近为得意。 三是所尊重。 四久故通怀。 五闻用己财。 心生欢喜)。 第四分云。 以盗心为人输税物私度关。 价直五钱。 波罗夷。 众多比丘遣一人取他物。 得五钱以上共分。 虽各得减五钱。 尽波罗夷(以盗心取他物离本处时。 满五钱故)。 于彼处得直五钱物。 到此处直减五钱。 波罗夷。 于彼处得减五钱物。 到此处直过五钱。 偷兰遮。 知前人以盗心使我取物。 先可之。 后悔不往。 突吉罗。 欲盗他衣。 错取己衣。 偷兰遮。 他盗取物而夺彼取盗者。 波罗夷。 前后取满五钱者。 波罗夷。 盗他地水果菜等满五钱。 若自受用。 若令损减。 一切波罗夷。 毕陵伽婆蹉檀越。 有二小儿。 黠了不畏人。 尊者至时。 小儿便抱脚婉转戏。 后为贼偷去。 父母向尊者涕泣。 尊者还寺。 以天眼见小儿在贼船中。 即以神足持还父母。 诸比丘嫌责。 佛问以何心取。 答言。 慈心取。 无有盗意。 佛言。 无犯。 僧祇律云。 若比丘在道行。 为贼所劫。 或贼少比丘多。 或贼藏物已更往余处。 是比丘若未作失想。 还夺还取。 无罪。 若已作失想。 还夺还取。 便为贼复劫贼。 又或贼顺道去。 渐近聚落。 持物将分。 比丘还从乞得。 无罪。 若以势力恐怖令还。 无罪。 若告聚落主。 方便慰喻令还。 无罪。 若知令彼或杀或缚。 则不应告。 若比丘作摩摩帝(此云寺主)。 塔无物。 众僧有物。 便作是念。 天人所以供养众僧者。 皆蒙佛恩。 供养佛者。 便为供养众僧。 即持僧物修治塔者。 此摩摩帝得波罗夷。 若塔有物。 众僧无物。 便作是念。 供养僧者。 佛亦在中。 便持塔物供养众僧。 摩摩帝用者。 得波罗夷。 若塔无物。 僧有物者。 得如法贷用。 但分明疏记。 信某时贷用。 某时得当还。 若僧无物。 塔有物。 亦如是。 若交代时。 应僧中读疏分明付授。 若不读疏。 越毗尼罪。 若有二比丘共财物应分。 一比丘盗心独取。 除自分。 他分满。 波罗夷。 若同意取者。 无罪。 若作是念。 我今用。 后当偿还。 无罪。 若共作制限。 得物共分。 既得物。 便言各任相禄。 是中半分满者。 波罗夷。 置物。 施家。 作是语者。 偷兰遮。 知有施主。 作是语者。 越毗尼罪。 二粪扫比丘相约亦然。 若比丘。 知僧物。 有应与。 有不应与。 云何应与。 若损者。 若益者。 应与。 云何损者。 有贼诣寺索种种饮食。 若不与。 或能烧劫寺内。 虽不应与。 畏作损事故。 随多少与。 云何益者。 若治众僧房舍泥工。 土工。 画工。 及料理僧物事者。 应与前食后食。 及涂身油。 非时浆等。 若王及诸天势力者。 应与饮食。 是名益者应与。 有比丘失衣钵。 若未作舍想。 后知处。 应从彼索。 若已作舍想。 后知处。 从索者。 越毗尼罪。 若先作念言。 后若知处。 当从索取。 如是索得。 无罪。 有二比丘作制限。 当共受经。 当共诵经。 后不受不诵者。 越毗尼罪。 根本律云。 起盗心。 兴方便。 得恶作罪(突吉罗也)。 触彼物。 窣吐罗底也(即偷兰遮)。 举离处。 满五钱。 波罗市迦。 不满者。 得粗罪(亦即偷兰遮)。 若是畜生边物。 触彼物。 恶作罪。 举离处。 满五者。 得粗罪。 不满者。 恶作罪。 律摄云。 猎师逐鹿。 走入寺中。 随伤不伤。 不还无犯。 若鹿被箭。 入寺便死。 应还勿留。 若与贼同心。 示彼舍处。 后时受分。 随得招罪(问。 此与教他取有何差别。 倘不受分。 宁无罪耶。 答。 教他为我取。 则物离处时。 罪已在我。 示贼彼舍处。 则贼劫彼时。 未必与我。 故须从受分时结罪。 然虽不受分。 亦得方便偷兰遮罪)。 若后生悔。 向彼物家。 报遣防护。 勿令失脱。 设彼贼偷。 皆方便罪。 后虽受分。 亦窣吐罗。 与贼同行。 欲为盗事。 中路而退。 但得恶作。 同心作贼。 为他守道。 分物受分者成犯。 由怖为伴。 无心共盗。 彼虽偷得。 苾刍非犯。 若持自物。 或是他物。 作如是语。 我欲偷税。 得越法罪。 教偷税者从异道去。 得恶作罪。 若作恶心。 指他异道。 冀免税直。 得窣吐罗。 若持他物过彼税处。 无心取分者粗罪。 未至税处。 或取半分。 或取全分。 而未过处。 得窣吐罗。 若过税处。 数满本罪。 若持己物到于税处。 使他越过。 亦得本罪。 实是己财。 决心回与父母兄等。 告掌税者。 此非我物。 不与汝税。 或乘空去。 或口含。 或衣里。 或避路。 并得粗罪(问。 此亦仍同为他越过。 云何不犯本罪。 答。 为他过物。 利必归己。 故结本罪。 今决心回施。 既无得利之愆。 但有违税之过。 故但粗罪也)。 若为父母及三宝事。 持过税处。 应为税官种种说法。 称赞三宝。 说父母恩。 彼不取税直者。 无犯。 若犹索者。 应与。 盗事略有五种。 一对面强取。 二窃盗取。 三调弄取。 四因寄取。 五与更夺取。 此之五种。 咸是盗收。 有施物来。 知非己分。 言我合得者。 窣吐罗罪。 若受其分。 准数成犯。 他不请食。 辄去食者。 得恶作罪。 本师有缘须向余处。 为受利者非犯。 若取分时。 须告他知。 勿不嘱言辄取他分。 若为他将物。 拟济病人。 闻彼身亡。 物还本主。 若及命在。 后方死者。 此成亡物。 若贼盗他物。 为恐怖故。 持施苾刍。 此不应受。 若作还彼主心。 受之无犯。 若知是贼首领者。 随意应受。 受已。 刀割染坏。 方可畜持。 本主来索。 应还。 若兴方便欲盗他财。 触着之后。 便从主乞。 彼与得时。 得前粗罪。 初为贷借。 后欲不还。 决绝之时。 便得本罪。 若他所寄物。 先作盗心。 得窣吐罗。 后时移处。 便得本罪。 若先移处。 后心决绝。 亦得本罪。 博奕偷子。 迷惑取物。 准数成犯。 凡是赌物。 皆得恶作。 意偷彼物而错得此。 既乖本心。 但得粗罪。 若被他盗物。 已作舍心。 即是属他。 重夺彼财。 准数成犯。 是故不应辄作舍意。 若见贼来。 恐喝令去。 捉得贼者。 不应付官。 先为说法。 从乞其物。 若不肯与。 当酬半价。 或复全还。 凡受事人闭寺门时。 有其五别。 谓上下转鸣。 锁并副锁。 门关及扂。 不闭贼偷。 准事酬直。 若阙一者。 应还一分。 乃至若总不着。 即应全偿。 若施主本心造立房寺。 于此住者。 与其供养。 苾刍辄将余食。 计直全还。 若为病人欲觅药者。 应问病人何处求药。 如所教处觅之。 根本目得迦云。 凡主人见客来至。 先应问彼。 是汝伴不。 若索衣钵。 与不。 若言莫与。 而将与者。 应酬彼价。 若言与者。 失不须酬。 凡客苾刍至他房内。 应问主人。 若有人来索衣钵者。 可与不。 若言莫与而与者。 计直酬价。 若言与者。 失不须酬。 为人过衣袋者。 乃至未受。 不应辄放。 若故放者。 应须赔直。 五分律云。 非同意人。 辄作同意取其衣食。 突吉罗。 十诵律云。 若水中浮物来。 比丘以偷夺心取。 选择时。 偷兰遮。 若捉留住。 后水到前。 或沉着水底。 或举离水。 直五钱以上。 波罗夷。 若相言夺他田地。 得胜者。 波罗夷。 不如者。 偷兰遮。 盗佛舍利。 偷兰遮。 若尊敬清净心取。 无罪。 盗经卷。 随计直犯。 盗塔寺精舍中供养具。 若有守护。 随计直犯。 取西拘耶尼人物。 随计彼物价犯。 弗于逮亦如是。 取郁单越物无犯。 檀越请僧。 食次未至。 自言我应去。 波逸提。 得食时随计直犯。 破鸟巢。 取鸟巢。 皆突吉罗。 怜愍心解放他人畜生。 突吉罗。 夺神像物。 偷兰遮。 一切捕猎物。 以快心坏。 偷兰遮。 怜愍心坏。 突吉罗。 善见律云。 若受人寄物。 物主还取。 答言。 我不受汝寄。 突吉罗。 令物主狐疑。 偷兰遮。 物主言我不得此物。 波罗夷。 若偷人取物。 比丘以偷心夺取物。 离偷人身分。 若此人健。 又夺物去。 比丘虽不得物。 亦波罗夷。 以决定得偷心离本处故。 若檀越施众僧果树。 或拟衣服。 或拟汤药。 众僧不得分食。 若以果树为四事布施。 比丘以盗心过分食。 随直多少结罪。 若为作房舍施。 众僧回食。 得偷兰遮。 应还直。 若为衣施。 应作衣。 若饥俭时。 众僧羯磨和合食用。 无罪。 以衣施作房舍。 以房舍施作饮食。 亦如是。 又寺中房舍多。 无人修治。 败坏。 应留好者。 余粗败得坏。 卖为食用。 为护住处故。 ○三杀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声闻杀傍生。 犯波逸提。 大士亦犯重。 声闻于父母阿罗汉成逆。 大士于二师亦成逆。 逆则不通忏悔。 重则虽许忏悔。 须要得见好相。 问。 大士杀傍生。 义疏结罪既有二途。 云何仅用其一。 又二师法恩是同。 云何大士成逆。 而比丘不名逆耶。 答。 受菩萨戒。 必是发菩提心。 自应了知众生同有佛性。 慈悲爱愍。 如子如身。 岂可轻视傍生。 横加杀害。 故单用结重一途也。 二师法恩。 实无差别。 然比丘犯杀。 已成边罪。 永无重受之科。 菩萨犯杀。 犹堪见相重受。 若杀二师。 必障戒品。 是以称逆耳。 若比丘。 故自手断人命。 持刀与人。 叹誉死。 快劝死。 咄男子。 用此恶活为。 宁死不生。 作如是心思惟。 种种方便叹誉死。 快劝死。 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缘 佛游毗舍离猕猴江边讲堂中。 说不净观。 叹不净观。 叹思惟不净观。 比丘闻已。 习不净观。 厌患身命。 求刀欲自杀。 时有比丘。 字勿力伽难提。 手执利刀入婆裘园。 有一比丘语言。 大德断我命来。 我以衣钵与汝。 即受雇断其命。 诣江洗刀。 寻生悔恨。 天魔立水劝赞。 悔心即灭。 复入园中。 杀诸比丘。 至六十人。 园中死尸狼籍。 居士惊怪讥嫌。 时佛观众减少。 知而故问。 阿难具白上事。 佛乃集众。 为说阿那般那三昧而结此戒。 善见律云。 如来以天眼观。 往昔有五百猎人。 共入阿兰若处杀诸群鹿。 以此为业。 堕三恶道受诸苦恼。 经久得出。 昔有微福。 得生人间。 出家为道。 宿殃未尽。 于半月中更相杀害。 诸佛所不能救。 于此五百人中。 有四果圣众。 生死有际。 有余凡人。 轮转无际。 是故为说不净观。 令离爱欲。 得生天上。 本不教死。 但不可以神力救护。 是故为说不净观已。 半月入于静室。 唯听一人送食。 勿使诸人作如是言。 佛是一切智。 而不能断诸弟子相杀。 以世尊入定。 无人得往说如此事耳。 萨婆多毗婆沙云。 佛一切智。 何故。 教诸比丘令得如是衰恼。 若不知者。 不名一切智。 答曰。 佛一切等教。 尔时不但六十人受不净观。 佛教法无有偏。 但受得利有多有少。 佛深知众生根业。 始终必以此法因缘后得大利。 六十比丘。 迦叶佛所受不净观法。 不能专修。 多犯恶行。 命终入地狱中。 今佛出世。 罪毕得生人间。 堕下贱家。 出家入道。 以本缘故。 应受此法。 既命终已。 得生天上。 于天来下。 从佛听法。 得获道迹。 以是因缘。 佛无偏也。 释 阿那般那。 此翻遣来遣去。 即十六特胜法门也。 法界次第初门云。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 并属身念处观。 六受喜。 七受乐。 八受诸心行。 此三属受念处观。 九心作喜。 十心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此三属心念处观。 十二观无常。 十三观出散。 十四观离欲。 十五观灭。 十六观弃舍。 此五并属法念处观。 又知入知出。 正依随息为门。 得粗细住及欲界定。 则知长短。 入未到地。 则知遍身。 得初禅。 则除身行受喜受乐受诸心行。 得二禅。 则心作喜作摄。 得三禅。 则心作解脱。 得四禅。 则观无常。 得空处。 则观出散。 得识处。 则观离欲。 得无所有时。 则能观灭。 得非有想非无想时。 则观弃舍。 此与根本四禅四定。 一往虽同。 观行有别。 行人若于地地修观照了。 则地地之中颠倒不起。 心不染着。 随其因缘会处。 即于是地发真无漏。 证三乘道。 相 是中自杀。 教他杀。 遣使杀。 劝杀。 方便杀。 一切波罗夷。 不死。 偷兰遮。 八部及畜生解语变形求杀。 杀者偷兰遮。 不死。 突吉罗。 实人人想杀。 波罗夷。 人疑。 偷兰遮(依根本律亦波罗夷)。 人作非人想。 非人人想。 非人疑。 非人想。 一切偷兰遮。 比丘尼波罗夷。 余三众突吉罗灭摈。 不犯者。 误杀无害心。 最初未制戒等。 第四分云。 方便堕他胎。 波罗夷。 母死儿活。 母死无犯。 但得偷兰罪。 众多比丘遣一人断他命。 一切波罗夷。 方便欲自杀。 偷兰遮。 僧祇律云。 方便欲自杀时。 偷兰罪。 若自杀已。 波罗夷。 用刀治爱处。 偷兰遮。 爱处者。 离谷道边各四指。 根本尼陀那云。 不应截痔。 五分律云。 入母胎后。 至四十九日。 名为似人。 过此。 尽名为人。 若人。 若似人。 杀者尽波罗夷。 若作书令彼杀。 字字偷兰遮。 书至彼。 彼因是死。 波罗夷。 若作相似语教人杀。 彼因此死。 波罗夷。 独作独想。 突吉罗。 不独独想。 独不独想。 皆偷兰遮。 凡发杀心时。 突吉罗。 作方便时。 偷兰遮。 死者。 波罗夷。 有二比丘相瞋。 后共道行。 于路相打。 一人遂死。 佛言。 无杀心。 不犯重。 瞋打比丘。 波逸提。 从今不听相瞋未悔谢者共道行。 犯者突吉罗。 欲杀彼而误杀此。 偷兰遮。 十诵律云。 若为人作坑桁弶罥等。 人因是死。 波罗夷。 若不即死。 后因是死。 亦波罗夷。 后不因死。 偷兰遮。 若为非人作。 非人死者。 偷兰遮。 人死。 畜生死。 皆突吉罗(应云人畜死无犯。 本无杀心故。 但于非人边得方便罪)。 若为畜生作。 畜生死者。 波逸提。 人非人死。 皆突吉罗(亦但从畜生边结方便罪)。 若不定为一事作。 诸有来者皆令死。 人死。 波罗夷。 非人死。 偷兰遮。 畜生死。 波逸提。 都无死者。 一偷兰遮。 二突吉罗。 自断阴。 偷兰遮。 自断指。 突吉罗。 杀化人。 偷兰遮。 杀心打人不死。 偷兰遮。 看病久。 生厌心。 置令死。 偷兰遮。 令趣得药食便服食。 死者偷兰遮。 破未熟痈疮。 死者偷兰遮。 破熟痈。 无罪。 萨婆多毗婆沙云。 若以比丘语故。 征统异国。 兼得财宝。 皆得杀盗二波罗夷。 摩得勒伽云。 欲杀凡人。 误杀罗汉。 欲杀罗汉。 误杀凡人。 欲杀父。 误杀母。 欲杀母。 误杀父。 皆偷兰遮。 不得逆罪。 辩 问。 出世圣人。 生身父母。 虽是误杀。 宁免三涂苦报。 岂无世人讥嫌。 乃于戒身无恙。 犹可安心进道耶。 答。 杀盗二戒。 论心不论事。 今于所欲杀者。 事犹未遂。 故仅结方便罪。 所误杀者。 实无杀心。 故不得罪。 既四缘未备。 则戒体仍存。 至于三涂苦报。 世人讥嫌。 一切遮罪亦皆有之。 岂以此论失戒也。 ○四大妄语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若比丘。 实无所知。 自称言我得上人法。 我已入圣智胜法。 我知是。 我见是。 彼于异时。 若问。 若不问。 欲自清净故。 作是说。 我实不知不见。 言知言见。 虚诳妄语。 除增上慢。 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缘 佛游毗舍离。 猕猴江边。 时世谷贵。 乞食难得。 婆裘河边有诸比丘。 向居士自说得上人法等。 诸居士信乐供养。 不为饮食所苦。 安居既竟。 往见世尊。 慰问及此。 具白上事。 佛言。 汝等愚人。 有实尚不应向人说。 况复无实。 世有二贼。 一者实非净行。 自称净行。 二者为口腹故。 不真实。 非己有在大众中故作妄语。 自称得上人法。 是中为口腹者最上大贼。 以盗受人饮食故。 除增上慢者。 僧祇律云。 有二比丘。 在阿练若住。 其一比丘。 暂成就根力觉道。 贪恚不起。 语第二比丘言。 长老。 我得阿罗汉。 后时游诸聚落。 放纵诸根。 废习止观。 便起烦恼。 觉痴爱生。 还语其伴。 彼言。 长老妄称得过人法。 犯波罗夷。 是比丘言。 我非知而妄语。 谓为实耳。 以是白佛。 佛言。 此是增上慢。 云何于正法中舍家出家。 起增上慢。 汝当方便除增上慢。 可得罗汉。 彼时比丘大自惭愧。 即精进方便修习正观。 除增上慢。 得罗汉果。 辩 问。 增上慢人。 未得谓得。 未证谓证。 如第四禅无闻比丘。 罪亦重矣。 云何不结罪耶。 答。 除增上慢者。 谓其不达法相。 错认消息。 得小轻安。 自谓究竟。 乃是如心而语。 故不结妄语罪耳。 是以觉悟之后。 悔过精修。 尚堪入道。 若使硬作主宰。 不复虚心。 乃有无闻之祸。 非如大妄语人。 当下失戒。 决定沉沦也。 释 人法者。 人阴。 人界。 人入。 上人法者。 诸法能出要成就。 自言念在身。 乃至有得有果。 圣智者。 法智。 比智等。 见者。 见苦见集等。 乃至随众生业报。 如实知之。 相 如是虚而不实。 口向人说。 若遣使。 若书。 若作知相。 前人知。 波罗夷。 不知。 偷兰遮。 静作不静想。 不静作静想。 口自说者。 偷兰遮。 向鬼畜等说。 知者。 偷兰遮。 不知。 突吉罗。 人作人想六句准知(依根本部二重四轻)。 比丘尼波罗夷。 余三众突吉罗灭摈。 不犯者。 向人说根力觉意解脱三昧正受法。 不言自得。 乃至独说。 梦说。 错说。 最初未制戒等。 五分律云。 宁啖烧石。 吞饮烊铜。 不以虚妄食人信施。 世间有五大贼。 一者作百人千人主。 破城聚落害人取物。 二者有恶比丘。 将诸比丘游行人间。 邪命说法。 三者有恶比丘。 于佛所说法。 自称是我所造。 四者有恶比丘。 不修梵行。 自言我修梵行。 五者有恶比丘。 为利养故。 空无过人法。 自称我得。 此第五贼。 名为一切世间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中之最大贼。 又云。 为利养故。 种种赞叹他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成就。 而密以自美。 偷兰遮。 为利养故。 坐起行立。 言语安庠。 以此现得道相。 欲令人知。 偷兰遮。 十诵律云。 说我是阿罗汉。 乃至得阿那般那念。 不实。 犯波罗夷。 若说我善持戒。 淫欲不起。 不实。 偷兰遮。 若说天来乃至罗刹鬼来互相问答。 不实者。 波罗夷。 若说旋风土鬼来至我所。 不实者。 偷兰遮。 有人问比丘言。 汝是阿罗汉不。 若默然者。 偷兰遮。 应言。 我非阿罗汉。 萨婆多毗婆沙云。 无所诵习。 而言我有所诵习。 悉偷兰遮。 摩得勒伽云。 若言我不堕三涂。 偷兰遮。 言我已离结使烦恼。 波罗夷。 向聋人哑人聋哑人入定人说。 偷兰遮。 若问得果不。 答言得。 而示以手中果。 偷兰遮。 善见律云。 若有阿练若比丘立制。 坐此树下。 此处经行者。 得阿罗汉。 我等应以香华供养。 有恶比丘欲得此供养。 往坐行者。 犯波罗夷。 若有白衣作寺。 入我寺者是阿罗汉。 有恶比丘入此寺者。 犯波罗夷。 若众僧立制。 于夏三月中。 莫语。 莫眠。 莫受檀越供养。 如是非法制。 不从无犯。 辩 问。 经中有一行三昧。 但坐不卧。 常行三昧。 不坐不卧。 又忏法制专莫杂语及接对问讯。 先德亦有终身不出山者。 与善见律相违。 云何可通。 答。 依大乘教如法进修。 决不名为犯律。 佛律仪外重加精进。 斯则名为非法。 以义通之。 实不相违。 今更细释者。 一行等三昧。 皆是自誓精修。 非系僧中条约。 忏法虽制杂语。 亦非受行哑法。 独宿孤峰。 迹绝人世。 一身之高蹈可然。 大众又岂能齐奉耶。 证 大般涅槃经云。 一切众生。 虽有佛性。 要因持戒。 然后乃见。 因见佛性。 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说言。 佛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烦恼覆故。 不知不见。 是故应当勤修方便断坏烦恼。 作是说者。 当知不犯四重。 若有说言。 我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以有佛性故。 有佛性者。 必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因缘。 我今已得成就菩提。 当知是人犯波罗夷。 何以故。 虽有佛性。 以未修习诸善方便。 是故未见。 以未见故。 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结问。 诸大德。 我已说四波罗夷法。 若比丘犯一一法。 不得与诸比丘共住。 如前。 后亦如是。 是比丘得波罗夷罪。 不应共住。 今问诸大德。 是中清净不(三说)。 诸大德是中清净。 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释 律摄云。 前是俗人。 无比丘分。 后犯戒时。 与前俗人体无有异。 故云如前。 后亦如是。 证 第四分云。 死人有五不好。 一不净。 二臭。 三有恐畏。 四令人恐畏。 恶鬼得便。 五恶兽非人所住处。 犯戒人亦如是。 一身口意业不净。 二恶声流布。 三诸善比丘畏避。 四诸善比丘见之。 生恶心言。 我云何乃见如是恶人。 五与不善人共住。 破戒有五过失。 自害。 为智者所诃。 有恶名流布。 临终时生悔恨。 死堕恶道。 复有五事。 先所未得物不能得。 既得不护。 随所在众中有愧耻。 无数由旬内人称说其恶。 死堕恶道。 有五法名为大贼。 长寿作大罪。 不被系缚。 何等五。 若住无定处有好伴。 若多刀杖。 若大富多有财宝。 有捉者赂之。 若有大人亲友。 或依止王及大臣。 有捉者护之。 若于远处作贼而还。 破戒比丘。 亦有五法。 多作众罪。 不速为他所举。 若住无定处有伴党。 若多闻能忆持。 初中下言悉善。 有文有义。 具说净行。 而不能善心思惟。 深入正见。 若能得四事供养。 有举者赂之。 若有大人为亲厚。 或上座及次座。 有举者护之。 若在空野中住。 来至大家求觅利养。 是为五法同彼大贼。 善见律云。 一切作诸恶法。 无人不知。 初作者。 护身神见。 次知他心天人知。 如此之人。 天神俱见。 是故大叫唤。 展转相承。 传至梵天。 置无色界。 余者悉闻。 萨婆多毗婆沙云。 初犯一戒。 已毁破受道器。 名波罗夷。 后更杀人。 得突吉罗。 实罪虽重。 无波罗夷名。 以更无道器可破故。 优婆塞五戒相经云。 佛告比丘。 吾有二身。 生身。 戒身。 若善男子。 为吾生身起七宝塔。 至于梵天。 若人亏之。 其罪尚有可悔。 亏吾戒身。 其罪无量。 初四弃法竟。 ○二。 十三僧残法三。 初总标。 二别列。 三结问。 ○初总标。 诸大德。 是十三僧伽婆尸沙法。 半月半月说。 戒经中来。 释 十诵云。 僧伽婆尸沙者。 是罪属僧。 僧中有残。 因众僧前悔过得灭。 是名僧伽婆尸沙。 根本律云。 僧伽者。 若犯此罪。 应依僧伽而行其法。 及依僧伽而得出罪。 婆尸沙者。 是余残义。 若于四事随犯其一。 无有余残。 不得共住。 此十三法。 有余残可治。 故名僧残。 律摄云。 由奉众教。 罪方除灭。 毗尼母经云。 如人为他所斫。 残有咽喉。 名之为残。 如二人共入阵间。 一为他所害。 命绝。 二为他所害。 命根少在不断。 若得好医良药。 可得除瘥。 若无者。 不可瘥也。 犯僧残者。 亦复如是。 有少可忏悔之理。 若得清净大众。 为如法说忏悔除罪之法。 此罪可除。 若无清净大众。 不可除灭。 是名僧残。 ○二别列十三。 初弄阴失精戒(至)十三不舍恶性戒。 ○初弄阴失精戒。 大乘同制。 梵网经云。 宁以利斧斩破其身。 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着好触。 菩萨戒本经云。 起五盖心不开觉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也。 若比丘。 故弄阴失精。 除梦中。 僧伽婆尸沙。 缘 迦留陀夷欲意炽盛。 颜色憔悴。 身体损瘦。 异时随念忆想弄失不净。 诸根悦豫。 颜色光泽。 亲友比丘问知其故。 白佛结戒。 时一比丘乱意睡眠。 梦中失精。 疑犯此戒。 佛言。 无犯。 然乱意眠。 有五过失。 一恶梦。 二诸天不护。 三心不入法。 四不思惟明相。 五于梦中失精。 善意眠五功德。 反上可知。 相 弄失。 僧残。 不失。 偷兰遮。 教他比丘者。 弄失。 偷兰遮。 不失。 突吉罗。 教余人弄。 失不失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 余三众突吉罗。 第四分云。 若女人捉比丘前。 彼动身失不净。 僧残。 不动身失不净。 突吉罗。 捉后亦如是。 捉足礼时亦如是。 若以男根逆水。 或顺水。 或水洒。 或逆风。 或顺风。 或口嘘。 或空中忆想身动失不净。 一切僧残。 根本律云。 宁以手执可畏黑蛇。 不以染心自捉生支。 以染心视生支。 得恶作罪。 五分律云。 散乱心眠。 突吉罗。 忆行淫事。 突吉罗。 大涅槃经云。 应于淫欲生臭秽想。 乃至不生一念净想。 若梦行淫。 寤应生悔。 ○二女身相触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淫欲意。 与女人身相触。 若捉手。 若捉发。 若触一一身分者。 僧伽婆尸沙。 缘 迦留陀夷因佛制戒。 不得弄阴堕精。 便伺妇女至房。 扪摸呜口。 乐者笑其所作。 不乐者瞋恚骂詈。 语诸比丘。 比丘白佛结戒。 相 触女人。 一触一僧残。 触鬼女及畜女能变形者。 偷兰遮。 不变形者。 突吉罗。 若女人作礼捉足。 觉触乐。 动身。 僧残。 不动身。 突吉罗。 若欲心触衣钵等乃至自触身。 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罗夷。 余三众突吉罗。 不犯者。 有所取与。 若相解劝等。 第四分云。 作女想。 与男身相触。 作男想。 与女身相触。 皆偷兰遮。 此女。 余女想。 余女。 此女想。 身相触。 皆僧残。 与死女人身未坏者相触。 僧残。 半分坏多分坏者相触。 偷兰遮。 随女人所倚处。 比丘以欲心动之。 偷兰遮。 女人为水所漂。 慈念接出。 不受触乐。 无犯。 僧祇律云。 若比丘坐时。 有女人来礼足。 若起欲心。 当正身住。 应语言小远住礼。 若女人笃信。 卒来接足者。 应自啮舌令痛。 不令觉女人细滑。 若女人从比丘索水者。 不应自捉罐浇女手。 应以器盛与。 若无器。 令净人与。 若无净人。 应持罐着床几上。 令其自取。 若女人落水求救者。 比丘作地想捉出。 不犯。 若授竹木绳牵出。 不犯。 若言。 知汝虽苦。 当任宿命者。 无罪。 根本律云。 凡触女身。 若是堪行淫者。 无衣隔时。 僧残。 有衣。 粗罪。 若不堪者。 无衣。 粗罪。 有衣。 恶作。 若触男及黄门堪行淫者。 无衣。 粗罪。 有衣。 恶作。 若不堪者。 有衣无衣。 俱得恶作。 若触傍生。 堪与不堪。 并得恶作。 若见女人被水所漂。 或自缢啖毒等。 为救济时。 触皆无犯。 十诵律云。 女人以欲心摩触无衣比丘。 比丘有欲心。 身动。 受细滑。 僧残。 有衣比丘。 偷兰遮。 若救火难水难刀难恶虫难恶鬼难高处堕难。 一切不犯。 若无染心误触。 不犯。 女人为水所漂。 应救。 虽淫心起。 但捉一处莫放。 到岸不应更触。 更触得罪。 若绣画女。 木女。 故触。 突吉罗。 善见律云。 女人打比丘。 比丘以欲心喜受。 突吉罗。 若有力女人捉比丘。 若众多女人共捉。 不受乐。 无罪。 戒因缘经云。 阿难为摩邓伽咒所惑。 不犯罪。 辩 问。 据僧祇律。 若不能作地想。 并无竹木绳等可授。 则当任其宿命。 而十诵律。 虽淫心起。 亦许救出。 此复何从。 答。 僧祇重在防过。 十诵急于救人。 今宜自审。 倘染习偏强。 应守僧祇之制。 若慈心果胜。 方行十诵之权。 ○三粗恶语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若比丘。 淫欲意。 与女人粗恶淫欲语。 随所说粗恶淫欲语。 僧伽婆尸沙。 缘 亦起自前人。 故制。 释 粗恶者。 非梵行。 淫欲语者。 称说二道好恶。 若自求。 若教他求。 若问。 若答。 若说。 若教。 若骂。 相 说而了了。 一一僧残。 不了了。 偷兰遮。 若与书。 若遣使。 若作相。 令彼女人知者。 僧残。 不知者。 偷兰遮。 说余处好恶。 偷兰遮。 向二根非人女及能变形畜生女说。 偷兰遮。 不知。 突吉罗。 向不能变形畜生女。 及向男子说。 尽突吉罗。 比丘尼偷兰遮。 余三众突吉罗。 不犯者。 若为女人说不净观。 若说毗尼言次及此。 并梦说错说等。 第四分云。 女作男想。 男作女想。 粗恶语。 偷兰遮。 此女作余女想。 余女作此女想。 僧残。 性好粗恶语。 非欲心。 突吉罗。 十诵律云。 若女人。 于比丘前说粗恶语。 比丘随顺其心。 少多语出。 随一一语。 僧残。 ○四叹身索供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淫欲意。 于女人前自叹身言。 大妹。 我修梵行。 持戒精进。 修集善法。 可持是淫欲法供养我。 如是供养第一最。 僧伽婆尸沙。 缘 亦起自前人。 故制。 释 叹身者。 叹身端正好颜色种姓等。 梵行者。 勤修离秽浊。 持戒者。 不缺不穿漏无染污。 善法者。 乐闲静处。 及十二杜多行。 多闻。 能说法。 持律。 坐禅等。 相 随称叹多少。 了了者。 一一僧残。 不了了。 偷兰遮。 鬼畜女知不知想疑等同上。 比丘尼等同上。 ○五媒嫁戒。 此是遮罪。 大乘同制。 若比丘。 往来彼此媒嫁。 持男意语女。 持女意语男。 若为成妇事。 若为私通。 乃至须臾顷。 僧伽婆尸沙。 缘 迦罗比丘善知俗法。 作是媒嫁。 时诸男女婚娶适意者。 供养赞叹。 不适意者。 怨詈讥毁。 故制。 相 随媒嫁多少。 一一僧残。 受语。 往彼说。 不还报。 偷兰遮。 不受语。 往彼说。 还报。 偷兰遮。 受语。 不往彼说。 不还报。 突吉罗。 不受语。 往彼说。 不还报。 突吉罗。 鬼畜女知不知想疑等同上。 若持他书往不检看。 若为白衣作余使。 尽突吉罗。 比丘尼僧残。 余三众突吉罗。 不犯者。 为和合别离。 为父母病及系闭在狱。 为信心优婆塞病及系闭在狱。 为三宝。 为病比丘等。 看书持往。 僧祇律云。 若男子。 有众多妇。 有念者。 有不念者。 比丘语言。 当等看视。 务令均平。 答言。 当如师教。 比丘尔时得偷兰罪。 若夫妇斗诤。 比丘便劝喻和合。 得偷兰罪。 若彼夫妇不和。 或于佛事僧事有缺。 为福事故。 劝令和合。 无罪。 若有妇女还家。 劝其早还夫舍。 得偷兰罪。 有人多畜马。 而无好种生者。 倩比丘语某家有生马。 为我求之。 比丘为求。 得偷兰罪。 有二比丘。 一有子。 一有女。 即自为婚配。 二俱僧残。 十诵律云。 媒事已成。 比丘后来佐助。 偷兰遮。 根本部云。 若苾刍至施主家。 作是语。 此女长成。 何不出适。 此男既大。 何不娶妻。 若言。 此女何不往夫家。 此男何不向妇舍。 皆恶作罪。 戒因缘经云。 解放畜生。 合其牝牡。 僧伽婆尸沙。 辩 问。 诸部媒嫁畜生。 不结本罪。 戒因缘解放畜生合其牝牡。 独结僧残。 何耶。 答。 但作媒嫁。 则淫机尚远。 故非人畜生以次渐降。 解放令合。 则目睹非法。 故虽畜生。 亦结本罪也(今时丛林。 放生难豕。 不知难雄。 各别安顿。 罪那可言)。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第三音义罗阅城具云罗阅祇伽罗。 此翻王舍城。 耆阇崛此翻灵鹫。 亦云鹫峰。 亦云鹫台。 既栖鹫鸟。 又类高台。 陶师子比丘窑匠之子。 出家为比丘也。 檀尼迦未见翻译。 毕陵伽婆蹉此云余习。 五百世为婆罗门。 慢习犹在。 黠胡八切。 音辖。 黠慧也。 西拘耶尼亦云瞿耶尼。 瞿陀尼。 此翻牛贷。 弗于逮亦云毗提诃。 此翻胜。 又翻初。 郁单越亦云拘卢。 此翻胜处。 亦翻胜生。 亦翻高出。 天魔梵语魔罗。 此翻夺命。 亦翻杀者。 又翻为障。 又翻恶者。 魔有四种。 一烦恼魔。 百八烦恼。 八万四千诸烦恼也。 二五阴魔。 烦恼因缘和合。 得是色受想行识有漏色心也。 三死魔。 无常因缘。 令一期五阴身心寿命断也。 四天魔。 居第六天。 为欲界主。 深着世乐。 障人修出世道也。 八部或云。 一天。 二龙。 三夜叉。 四乾闼婆。 五阿修罗。 六迦楼罗。 七紧那罗。 八摩睺罗伽。 或云。 四天王各领二部。 东方持国天王。 领乾闼婆及毗舍阇。 南方增长天王。 领鸠槃茶及薜荔多。 西方广目天王。 领龙及富楼那多。 北方多闻天王。 领夜叉及罗刹。 桁音杭。 械也。 弶其亮切。 强去切。 设罟于道以掩鸟兽也。 罥吉券切。 涓去声。 罟也。 又上声。 邪命说法即五种邪命。 由旬或云由延。 正云逾缮那。 乃轮王巡狩一停之舍。 旧传四十里。 西国乃三十里。 圣教所载。 唯十六里。 又大论云。 由旬三别。 大者八十里。 中者六十里。 下者四十里。 谓中边山川不同。 致行里不等。 赂音路。 以财与人。 迦留陀夷此翻黑光。 摩邓伽亦云摩登伽。 此云本性。 阿难为咒所惑因缘。 具在摩登伽经中。 十二杜多行旧云头陀。 此翻抖擞。 亦翻修治。 亦翻淘汰。 十二行者。 一住阿兰若处。 二常乞食。 三次第乞食。 四受一食法。 五节量食。 六中后不饮果浆蜜浆。 七着粪扫衣。 八但三衣。 九冢间住。 十树下止。 十一露地坐。 十二但坐不卧。 牝牡牝。 婢忍切。 畜母也。 牡音某。 畜父也。 禽曰雌雄。 兽曰牝牡。 发布时间:2024-05-26 08:09:0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