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坐禅三昧经讲解 内容: 第十一章 云何修习各种三昧原文:若行者求佛道入禅。 先当系心专念十方三世诸佛生身。 莫念地水火风山树草木。 天地之中有形之类及诸余法一切莫念。 但念诸佛生身处在虚空。 譬如大海清水。 中央金山王须弥。 如夜闇中然大火。 如大施祠中七宝幢。 佛身如是。 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常出无量清净光明于虚空相青色中。 常念佛身相如是。 释:如果行者追求佛道,想要入深禅定中,首先应当系心专念十方三世诸佛的应化身或者是报身,不要念地水火风组成的一切物质色法山树草木等等,天地之中一切有形之类以及其他一切法都不要念,只念诸佛的色身处在虚空当中,佛身譬如大海清水中央的金山之王须弥山,也如暗夜中点燃的大火,又如堂祠中的七宝幢。 佛身金山就是这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虚空相的青色中常常放出无量清净光明。 原文:行者便得十方三世诸佛悉在心目前。 一切悉见三昧。 若心余处缘。 还摄令住念在佛身。 是时便见东方三百千万千万亿种无量诸佛。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 随所念方见一切佛。 如人夜观星宿。 百千无量种星宿悉见。 菩萨得是三昧。 除无量劫厚罪令薄。 薄者令灭。 释:行者常常想念佛如是身相庄严,就能证得十方三世佛悉在前立三昧,一切十方三世诸佛悉皆见。 如果心缘于他处他法,还要摄受回来,令念头住在佛身上。 这时候就能看见东方三百千万亿种无量诸佛,如是也能看见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随于自心所念,都能见到如是多数目诸佛,就像人半夜观看天上的星宿,百千无量种星宿都能看见。 菩萨修行证得如是三昧,能除去无量劫罪,令重罪变轻,轻罪灭去。 原文:得是三昧已。 当念佛种种无量功德。 一切智一切解。 一切见一切德。 得大慈大悲自在。 自初出无明。 四无畏五眼。 十力十八不共法。 能除无量苦。 救老死畏。 与常乐涅槃。 佛有如是等。 种种无量功德。 作是念已。 自发愿言。 我何时当得佛身佛功德。 巍巍如是。 复作大誓。 过去一切福。 现在一切福。 尽持求佛道。 不用余报。 复作是念。 一切众生甚可怜愍。 诸佛身功德巍巍如是。 众生云何更求余业。 而不求佛。 释:证得如是三昧以后,应当念佛的种种功德,念佛的一切智、一切解、一切见、一切德,修得大慈大悲自在,从刚刚破除无明壳,到获得十力四无所畏、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能除去众生无量苦,救护众生老死的怖畏,给与众生常乐我净的涅槃,佛有如是种种无量功德。 菩萨作这样的念想之后,自己发大誓愿说,我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像这样巍巍的佛身佛的功德,众生为什么还要希求其他的业行,而不求取佛道? 原文:譬如贵家盲子堕大深坑。 饥穷困苦食粪食泥。 父甚愍之。 为求方便。 拯之于深坑。 食之以上馔。 行者念言。 佛二种身。 功德甘露如是。 而诸众生堕生死深坑。 食诸不净。 以大悲心我当拯济一切众生。 令得佛道度生死岸。 以佛种种功德法味悉令饱满。 一切佛法愿悉得之。 闻诵持问观行得果为作阶梯。 立大要誓被三愿铠。 外破魔众内击结贼。 直入不回。 如是三愿。 比无量诸愿。 愿皆住之。 为度众生得佛道故。 如是念如是愿。 是为菩萨念佛三昧。 释:譬如高贵人家的盲儿子,堕落在深坑中,饥饿贫穷困苦,食粪食泥,父亲很是怜悯他,寻求方便手段,把他从深坑中拯救出来,给他上妙的饮食。 菩萨行者想到,佛的二种身功德,就是这样的甘露。 而诸众生堕在生死深坑中,食诸不清净物,我也应当以大悲心拯救一切众生,令众生走上佛道度越生死之岸,用佛的种种功德法味,让众生全部得到饱满充足。 一切佛法愿他们全部都能得到,闻经、讽诵、受持、咨问、观行、证果,作为众生修行的阶梯和次第,树立大誓愿,被服三个誓愿铠甲,在外破除魔兵众,在内击破烦恼结贼,直入佛道而不回头。 如是三个愿力,堪比其它无量诸愿,为度众生得到佛道故愿皆住于这些大愿中。 如是的愿,如是的念想,就是菩萨的念佛三昧。 原文:行菩萨道者于三毒中。 若淫欲偏多。 先自观身。 骨肉皮肤。 筋脉流血。 肝肺肠胃。 屎尿涕唾。 三十六物。 九想不净。 专心内观。 不令外念。 外念诸缘。 摄之令还。 如人执烛。 入杂谷仓。 种种分别。 豆麦黍粟。 无不识知。 释:修行菩萨道的人,在贪嗔痴三毒烦恼中,如果淫欲偏多,首先要观察自身,观察骨头、肌肉、皮肤、筋脉、流动的血液,以及肝肺肠胃屎尿涕唾等等三十六种物件有种种的不净,专心向内观察,不让心外缘散乱,向外念着诸法时,就把心收摄回来,系在内身三十六物中。 就如一个人拿着蜡烛进入杂谷粮仓中,把各种粮谷加以区别,大豆小麦粟米土豆等等没有不了知的。 原文:复次观身六分。 坚为地分。 湿为水分。 热为火分。 动为风分。 孔为空分。 知为识分。 亦如屠牛。 分为六分。 身首四支。 各自异处。 身有九孔。 常流不净。 革囊盛屎。 常作是观。 不令外念。 外念诸缘。 摄之令还。 若得一心。 意生厌患。 求离此身。 欲令速灭。 早入涅槃。 是时当发。 大慈大悲。 以大功德。 拔济众生。 兴前三愿。 以诸众生。 不知不净。 起诸罪垢。 我当拔置。 于甘露地。 释:然后再观察身体的六个部分,坚硬的为地分,湿润的为水分,热的为火分,动的为风分,有孔的为空分,了知性为识分。 也就像杀牛一样,把牛分为六个部分,身体和头、四肢各自分开,身有九孔,常流不净物,如皮囊盛装屎尿一样。 常常作这样的观察,不让心念外缘,一旦外缘他法,就要收摄回来。 如果这样观察,得到一心的初禅禅定境界,就会心生厌患,想要脱离此身,想要快快的灭度自己,早入涅槃。 这时候就要发大慈大悲之心,以此修行的大功德拔济众生,实现自己先前所发三个大愿。 因为诸众生不知色身不净,造诸罪恶烦恼垢,我应当把他们救拔到有甘露之地。 原文:复次欲界众生。 乐着不净如狗食粪。 我当度脱。 至清净道。 复次我当学求。 诸法实相。 不有常不无常。 非净非不净。 我当云何。 着此不净。 观不净智。 从因缘生。 如我法者。 当求实相。 云何厌患身中不净。 而取涅槃。 当如大象。 度驶流水。 穷尽源底。 得实法相。 灭入涅槃。 岂可如猕猴诸兔畏怖驶流。 趣自度身。 我今当学如菩萨法。 行不净观。 除却淫欲。 广化众生。 令离欲患。 不为不净观所厌没。 释:再次,欲界众生喜乐不净物就像狗吃粪秽物一样,我应当度脱他们到清净道路上来。 复次,我应当修学寻求诸法实相,既不是常也不是不常,不断不常,非净非不净。 我应当如何观此不净,观察不净的智慧是从因缘而出生的。 像我这种情况,应当追求实相,如何才能厌患色身中的不净,而取得涅槃。 应当如大象渡驰流的大河一样,穷尽河流的底源,证得诸法实相,灭度自己入涅槃,岂能像猕猴和兔子一样害怕湍流的河水,只顾自身安危。 我应当学菩萨法,修行不净观,除去淫欲,广化众生令众生离开贪欲的苦患,不被不净观所吓退道心。 由此可见,菩萨如果有某种烦恼,或者某种烦恼较重,也要修习小乘的种种观行,加以对治,然不取小乘人的心行,而发大乘菩萨心。 原文:复次既观不净。 则厌生死。 当观净门。 系心三处。 鼻端眉间额上。 当于是中开一寸皮。 净除血肉。 系心白骨。 不令外念。 外念诸缘。 摄之令还。 着三缘中。 恒与心斗。 如二人相扑。 行者若胜心。 则不如制之令住。 是名一心。 释:复次,既然能观察出色身的不净,就会厌患生死,应当观察清净法门,让心系在三处,鼻端、眉间和额头上,在这三个地方观想打开一寸的皮肤,除去血肉,没有残余,之后一心系在白骨上,不令心念外缘,发现心念外缘,就收摄回来,放在这三处,常常与散乱心搏斗,如两个人相扑搏斗一样。 行者若想调服自心,就要把心安住在此观想上,以此证得一心的初禅境界。 原文:若以厌患。 起大悲心。 愍念众生。 为此空骨。 远离涅槃。 入三恶道。 我当勤力。 作诸功德。 教化众生。 令解身相空。 骨以皮覆。 实聚不净。 为众生故。 徐当分别。 此诸法相。 有少净想。 心生爱着。 不净想多。 心生厌患。 有出法相。 故生实法。 诸法实相中。 无净无不净。 亦无闭亦无出。 观诸法等。 不可坏不可动。 是名诸法实相。 (出过罗汉法也)释:如果因为厌患色身和生死,为了慜念众生,起大悲心,悲悯众生为了贪得色身中的空骨而远离涅槃,堕入三恶道中。 我应当勤力作诸功德,教化众生,令其开解色身的空相,骨头外裹皮囊,实际上都是不净物的集聚。 为众生故,应当慢慢的分别这些法相,开始时还有少少的色身清净念想,心里还有爱着。 不净的念想增多时,就会对色身心生厌患,观察出一些真实的法相,故生实法相。 诸法实相中,没有清净相也没有不清净相,既不入也不出。 观察一切诸法都平等一相,不可坏,也不可动,这就是诸法实相,超过于阿罗汉法。 原文:行菩萨道者。 若瞋恚偏多。 当行慈心。 念东方众生。 慈心清净。 无怨无恚。 广大无量。 见诸众生。 悉在目前。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亦复如是。 制心行慈。 不令外念。 外念异缘。 摄之令还。 持心目观。 一切众生。 悉见了了。 皆在目前。 释:修行菩萨道的人,如果内心嗔恚偏多,应当修行慈心观,心念东方世界的众生,心地清净,慈慜众生,没有怨恼和嗔恚,心量广大无边际,见东方众生都在目前。 心念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世界众生也复如是,牵制心念住于行慈悲慜念众生上,不让念头向外攀缘,如果心念缘于他法则收摄回来,专心观想十方世界众生,皆在眼前,全部都清楚可见。 原文:若得一心。 当发愿言。 我以涅槃。 实清净法。 度脱众生。 使得实乐。 行慈三昧。 心如此者。 是菩萨道。 住慈三昧。 以观诸法实相。 清净不坏不动。 愿令众生。 得此法利。 以此三昧。 慈念东方一切众生。 使得佛乐。 十方亦尔。 心不转乱。 是谓菩萨慈三昧门。 释:如果证得一心的初禅境界,应当发愿说:我以涅槃真实的清净法,度脱众生,让众生得到真实的快乐。 修行慈心三昧,心得如此者,是为菩萨道。 心住慈心三昧而观察诸法实相,清净无染,不动不坏,希望众生获得此法的利益。 以此三昧慜念东方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地的快乐,慜念十方世界众生也复如是,心不转动和散乱。 这叫作菩萨慈心三昧法门。 原文:问曰。 何不一时总念十方众生。 答曰。 先念一方。 一心易得。 然后次第。 周遍诸方。 问曰。 人有怨家。 恒欲相害。 云何行慈。 欲令彼乐。 答曰。 慈是心法。 出生于心。 先从所亲。 所亲转增。 乃及怨家。 如火烧薪。 盛能然湿。 问曰。 或时众生遭种种苦。 或在人中或地狱中。 菩萨虽慈。 彼那得乐。 答曰。 先从乐人取其乐相。 令彼苦人。 得如彼乐。 如败军将。 怖惧失胆。 视彼敌人。 皆谓勇士。 释:有人问说:为什么不同时都念十方世界众生? 答曰:先念一个世界的众生,容易得一心的初禅定,然后再次第念他方世界的众生,再周遍所有世界的众生,如果是一齐念同时都念,恐怕心力不足,就念不出来了。 又问说:每个人都有冤家,常常想要恼害自己,如何对他们行慈,想要他们快乐? 答曰:慈悲是心法,从心而生,先从自己的至亲开始行慈心,然后转转增加亲属,最后扩展到冤家,就像火烧柴禾时要不断的增加柴禾,火旺盛时才能燃烧湿柴。 问说:有的时候众生要遭受种种的苦受,有时是在人中,有时是在地狱中,菩萨虽然能修行慈心,那些人要如何才能得乐? 答曰:先从快乐的人那里,取得快乐的相,让那些苦恼的人也得到与他们一样的快乐。 就如战败军队的将领,已经害怕,失去了勇气和胆量,看自己的敌人都是勇士。 原文:问曰。 行慈三昧。 有何善利。 答曰。 行者自念。 出家离俗。 应行慈心。 又思惟言。 食人信施。 宜行利益。 如佛所言。 须臾行慈。 是随佛教。 则为入道。 不空受施。 复次身着染服。 心应不染。 慈三昧力。 能令不染。 复次我心行慈。 于破法世。 我有法人。 非法众中。 我有法人。 如法无恼。 慈定力故。 菩萨行道。 趣甘露门。 种种热恼。 慈凉冷乐。 如佛所言。 人热极时。 入清凉池乐。 复次被大慈铠。 遮烦恼箭。 慈为法药。 消怨结毒。 烦恼烧心。 慈能除灭。 慈为法梯登解脱台。 慈为法船。 渡生死海。 贫善法财。 慈为上宝。 行趣涅槃。 慈为道粮。 慈为骏足。 度入涅槃。 慈为猛将。 越三恶道。 能行慈者。 消伏众恶。 诸天善神。 常随拥护。 释:问说:修行慈心三昧有什么利益? 答曰:行者心自念言:出家离开了世俗,应该修行慈心。 又思惟说:受用信众的恭敬布施,应该对信众有所利益。 如佛所说的那样,须臾间行慈,是随顺佛的教导,是为了入佛道中,不空受用信众的布施。 再次说,身穿坏染的出家服,心应该不再染污,慈心三昧的力量才能令心不染污。 复次,在坏乱佛法的世间里,我心行慈,就是心有佛法之人,在不行正法的众生中,我是行正法之人。 如法修行心无恼,慈心定力摄持故。 菩萨的修行之道,趣向于甘露门,心中种种热恼,慈心能令其清凉,心得法乐。 如佛所说,人感觉非常热的时候,入到清凉池中就快乐了。 再次,菩萨如果要披上大慈悲的甲胄,遮蔽烦恼毒箭,慈心就是法药,能消灭怨结的毒害;当烦恼灼烧心灵的时候,慈心就能灭除烦恼火;慈心是佛法的阶梯,是登上解脱的台阶;慈心是法船,能渡越生死海;如果缺少善法财,慈心是最上的宝贝,应当行慈;修行如果要趣向涅槃,慈心就是道粮,慈心就是有力的双脚;如果要想度入涅槃,慈心就是勇猛的将士,能超越三恶道;行慈心的人,能消灭降伏众多恶贼,诸天善神常常随从守护。 原文:问曰。 若当行人。 得慈三昧。 云何不失。 而复增益。 答曰。 学戒清净。 善信倚乐。 学诸禅定。 一心智慧。 乐处闲静。 常不放逸。 少欲知足。 行顺慈教。 节身少食。 减损睡眠。 初夜后夜。 思惟不废。 省烦言语。 默然守静。 坐卧行住。 知时消息。 不令失度。 致疲苦极。 调和寒温。 不令恼乱。 是谓益慈。 释:问:如果修行人证得了慈心三昧,如何才能保持不失,还能不断的增长慈心三昧? 答曰:应当修学戒律,保持心地清净无染,与善相应,深信佛法而生起轻安和喜乐。 修学诸禅定,具足一心的禅定和智慧,乐于处在空闲处,心常不放逸,有少欲望善能知足,心行上随顺佛陀慈悲的教导,约束自身,减少饮食和睡眠。 在初夜和后夜,常常思惟佛法,不荒废时日。 减少不必要的言语,默然守持清净的心境。 行住坐卧知时知节有度,不过分造作,而使身心疲累和苦恼。 善调色身,不令过寒过热,令身心恼乱。 这样不断的调节身心,就能不断的增长慈心三昧。 真心学佛修行人,应该这样调节身心,戒定慧三无漏学才能成就。 如果身行心行与此相违,应当调整过来,改变过来。 努力降伏贪染,不尊崇色身,不贪爱色身,守持戒律,禅定才能成就,身心才能轻安,观行智慧才能具足,修行才能证法。 原文:复次以佛道乐。 涅槃之乐。 与一切人。 是名大慈。 行者思惟。 现在未来。 大人行慈。 利益一切。 我亦被蒙。 是我良祐。 我当行慈。 毕报施恩。 复更念言。 大德慈心。 愍念一切。 以此为乐。 我亦当尔。 念彼众生。 令得佛乐。 涅槃之乐。 是为报恩。 复次慈力能令一切。 心得快乐。 身离热恼。 得清凉乐。 持行慈福。 念安一切。 以报其恩。 释:复次,修行人应该把修学佛道之乐涅槃之乐带给一切人,这是大慈悲心。 行者应该这样思惟,现在和未来的佛菩萨大人行慈悲行,我也蒙彼恩德。 佛菩萨是我的良师,佛法是我的良祐,我也应当行慈,完全报答良师施与我的恩德。 再思惟说,大德的慈心慜念一切,以慈心为乐,我也应当如是,慜念一切众生,令得佛法的乐趣和涅槃的乐趣,此为报恩之行。 复次,慈悲之力能令一切人心得快乐,身心离开热恼,得到清凉之乐。 行持慈悲的福德,慜念安乐一切人,以报良师之恩。 原文:复次慈有善利。 断瞋恚法。 开名称门。 施主良田。 生梵天因。 住离欲处。 除却怨对。 及斗诤根。 诸佛称扬。 智人爱敬。 能持净戒。 生智慧明。 能闻法利。 功德醍醐。 决定好人。 出家猛力。 消灭诸恶。 骂辱不善。 慈报能伏。 结集悦乐。 生精进法。 富贵根因。 办智慧府。 诚信库藏。 诸善法门。 致称誉法。 敬畏根本。 佛正真道。 若人持恶向。 还自受其殃。 五种恶语。 非时语非实语。 非利语。 非慈语。 非软语。 是五恶语。 不能倾动。 一切毒害。 亦不能伤。 譬如小火。 不能热大海(此下应出优填王持五百发箭)。 释:复次,慈心有善法的利益,能断除嗔恚法,获大名声,众生得知无不亲近,于是就会成为施主的良好福田。 慈心无嗔恚心是生大梵天的因,住在离欲之处,除去冤家对头,及斗争诤讼的根源,诸佛都称扬,智者都爱护敬仰。 能受持净戒的人,就能出生智慧明。 能听闻佛法得到利益,出生的功德犹如醍醐,决定是善人利根之人,出家之后修行猛力,能消灭一切恶法,骂辱等等不善法,用慈心回报,就能加以降伏。 多集结善缘,让众生悦乐,就是在佛法中的精进修行,是结富贵因的根源,能建立智慧府邸,和诚实守信的库藏,是一切善法的大门。 获得大众的称誉,是大众敬畏的根本,佛法的正真之道。 如果有人以恶心向之,就会自受其殃。 有五种恶语:不该说的时候而说的话、不是真实的语言、不是有利益的语言、不是慈善的语言、不是柔软的语言。 这五种恶语都不能令其慈心动摇,一切毒害也不能伤之。 譬如小火,不能让大海发热。 原文:如毗罗经中优填王阿婆陀那说。 有二夫人。 一名无比。 二名舍迷婆帝。 无比诽谤舍迷婆帝。 舍迷婆帝有五百直人。 王以五百箭。 欲一一射杀之。 舍迷婆帝语诸直人。 在我后立。 是时舍迷婆帝入慈三昧。 王挽弓射之。 箭堕足下。 第二箭还向王脚下。 王大惊怖。 复欲放箭。 舍迷婆帝语王言。 止止。 夫妇之义是故相语。 若放此箭。 当直破汝心。 王时恐畏投弓舍射。 问言。 汝有何术。 答言。 我无异术。 我是佛弟子。 入慈三昧故也。 是慈三昧略说有三种缘。 生缘法缘无缘。 诸未得道是名生缘。 阿罗汉辟支佛是名法缘。 诸佛世尊是名无缘。 是故略说慈三昧门。 释:如毗罗经中优填王阿婆陀那说,有两个夫人,一个名叫无比,一个名叫舍迷婆帝,无比诽谤舍迷婆帝,而舍迷婆帝有五百个忠诚耿直的仆人,国王用五百支箭,想要一一射杀,舍迷婆帝对这些仆人说,站在我身后。 这时舍迷婆帝进入慈心三昧中,大王拉弓射来,结果箭堕在了脚下,第二支箭还是堕在大王的脚下。 大王惊怖害怕,又想放箭射杀,舍迷婆帝对大王说:止止,因为念着夫妇之恩义,所以告诉你,如果射此箭,这支箭就要直接射向你的心。 大王惊恐害怕了,扔下弓箭不再射杀。 问舍迷婆帝说:你用的是什么招术? 舍迷婆帝答言:我没有什么招术,我是佛弟子,进入慈心三昧,所以才能如此。 这种慈心三昧大略说有三种缘:生缘、法缘和无缘。 那些还没有得道的人是生缘,阿罗汉辟支佛是法缘,诸佛世尊是无缘,这是略说慈心三昧法门。 原文:行菩萨道者。 于三毒中。 若愚痴偏多。 当观十二分。 破二种痴。 内破身痴。 外破众生痴。 思惟念言。 我及众生俱在厄难。 常生常老常病常死常灭常出。 众生可怜不知出道。 从何得脱。 一心思惟。 生老病死。 从因缘生。 当复思惟。 何因缘生。 一心思惟。 生因缘有。 有因缘取。 取因缘爱。 爱因缘受。 受因缘触。 触因缘六入。 六入因缘名色。 名色因缘识。 识因缘行。 行因缘无明。 释:修行菩萨道的人,在贪嗔痴三毒烦恼中,如果愚痴偏多,应当观行十二因缘分法,破除两种愚痴,内破色身愚痴,外破众生愚痴。 应当思惟说,我和众生都在苦恶灾难当中,常常出生,常常老去,常常病苦,常常死亡,常常灭去,常常出没,众生可为怜悯,不知出离之道,不知从何处解脱。 又一心思惟,生老病死从因缘生;再思惟,生是从什么因缘出;一心思惟,生是缘于三界的有,有是缘于执取,取是缘于对三界的贪爱,贪爱是缘于受,受是缘于根尘相触,触是缘于六根,六根是缘于名色五阴,名色缘于前世的六识不断造作,前世六识缘于意根的心行,意根的心行缘于意根的无明。 原文:如是复思惟。 当何因缘。 灭生老死。 一心思惟。 生灭故老死灭。 有灭故生灭。 取灭故有灭。 爱灭故取灭。 受灭故爱灭。 触灭故受灭。 六入灭故触灭。 名色灭故六入灭。 识灭故名色灭。 行灭故识灭。 痴灭故行灭。 释:如是,再思惟,应当以何因缘,灭除生老病死。 于是一心思惟,生只要灭了,老死就灭了;三界有灭了,生就灭了;取灭了,有就灭;爱灭了,取就灭;受灭了,爱就灭;触灭了,受就灭;六根灭了,触就灭;名色灭了,六根就灭;前世的六识灭不造作了,名色就灭;意根的心行灭了,六识的造作就灭;意根的无明灭了,心行就灭。 原文:此中十二分云何。 无明分不知前。 不知后不知前后。 不知内不知外。 不知内外。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习不知尽不知道。 不知业不知果不知业果。 不知因不知缘不知因缘。 不知罪不知福不知罪福。 不知善不知不善不知善不善。 不知有罪法不知无罪法。 不知应近法不知应远法。 不知有漏法不知无漏法。 不知世间法。 不知出世间法。 不知过去法不知未来法不知现在法。 不知黑法不知白法。 不知分别因缘法。 不知六触法。 不知实证法。 如是种种不知不慧不见闇黑无明。 是名无明。 释:这里的十二支分如何? 无明分法是不知前,不知后,不知前后;不知内不知外,不知内外;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业,不知果,不知业果;不知因,不知缘,不知因缘;不知罪,不知福,不知罪福;不知善,不知不善,不知善不善;不知有罪法,不知无罪法,不知有罪无罪法;不知应该亲近法,不知应该远离法,不知有漏法,不知无漏法;不知世间法,不知出世间法;不知过去法,不知现在法,不知未来法;不知黑法,不知白法;不知分别因缘法,不知六触法,不知实证法。 如是种种不知不见,就是没有智慧,心中黑暗和无明,就是无明法。 原文:无明缘行。 云何名行。 行有三种。 身行口行意行。 云何身行。 入息出息是身行法。 所以者何。 是法属身。 故名身行。 云何口行。 有觉有观。 是作觉观已。 然后口语。 若无觉观。 则无言说。 是谓口行。 云何意行(痛名世界人所著三种痛。 痛应为受。 受则随界受苦乐。 上界所无故。 宜言受想出家所患也)。 痛想是意法。 系属意故。 是名意行。 复次欲界系行。 色界系行。 无色界系行。 复次善行不善行不动行。 云何善行。 欲界一切善行。 及色界三地。 云何不善行。 诸不善法。 云何不动行。 第四禅有漏善行。 及无色定善有漏行。 是名行。 释:无明缘行,如何是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 什么是身行? 入息出息是身行法,因为这个法属于色身上的行为,所以叫作身行。 什么是口行? 内心有觉受有思想观念,有了觉观以后,口中的语言就出现了,如果没有觉观,就没有言说,因此觉观就是口行。 什么是意行? 受想是意行法,系属于意,叫作意行。 复次,欲界行、色界行、无色界行,都属于行。 再次,善行、不善行、不动行都属于行。 什么是善行? 包括欲界的善行,以及色界的初禅天善行、二禅天善行和三禅天的善行。 什么是不善行? 所有不善法,都是不善行。 什么是不动行? 第四禅有漏的善行,以及无色界定中善的有漏行,这些都属于行。 意根的无明不能直接产生这些行,但是意根因为无明却能有各种心行,也就是意根的心行,包括五遍行心所法和各种心所法,之后阿赖耶识配合意根的心所法而出生六识,六识才有各种身口意行,包括善行和不善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行,包括四禅以上的不动行,包括各种有漏行。 原文:行因缘识。 云何名识。 六种识界。 眼识乃至意识。 是名六识。 识因缘名色。 云何为名。 无色四分。 痛想行识。 是谓名。 云何为色。 一切色四大及造色。 是谓色。 云何四大。 地水火风。 云何地。 坚重相者地。 濡湿相者水。 热相者火。 轻动相者风。 余色可见。 有对无对是名造色。 名色和合是谓名色。 释:行的因能出生识,什么是识? 六种识界:眼识乃至于意识,叫作六识。 六识之因能出生名色。 什么是名? 无色界的四种:受想行识就是名。 什么是色? 一切的色法,四大种子及造色的大种,就是色。 什么是四大? 就是地水火风。 什么是地? 有坚硬沉重相的就是地,有濡湿相的就是水,有热相的就是火,有轻动相的就是风。 其它的能见的色相,与五根有对和无对的就是造色。 名色和合起来,就是名色五阴。 原文:名色因缘六入。 云何六入。 内六入。 眼内入乃至意内入。 是名六入。 六入因缘触。 云何触。 六种触界。 眼触乃至意触。 云何眼触。 眼缘色生眼识。 三法和合是名眼触。 乃至意触亦如是。 触因缘受。 云何受。 三种受。 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云何乐受。 爱使。 云何苦受。 恚使。 云何不苦不乐受。 痴使。 复次乐受生乐。 住乐灭苦。 苦受生苦。 住苦灭乐。 不苦不乐受。 不知苦不知乐。 释:名色之因出生六入,云何六入? 就是内六入,眼的内入、耳的内入、鼻的内入、舌的内入、身的内入、意的内入,合起来就是内六入。 六入之因产生触,什么是触? 触包括六种触界: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什么是眼触? 眼根缘于色尘生眼识,三者和合名为触。 如是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也复如是。 触之因产生受,云何受? 有三种: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 什么是乐受? 贪爱所使然,贪爱引发出来的受,就是乐受。 什么是苦受? 嗔恚使然,嗔恚所引发出来的受。 什么是不苦不乐受? 愚痴使然,愚痴引发出来的受。 复次,乐受能生乐,住在乐受上就能灭苦;苦受生苦,住在苦受上就能灭乐;不苦不乐受,不知苦也不知乐。 原文:受因缘爱。 云何爱。 眼触色生爱。 乃至意触法生爱。 爱因缘取。 云何取。 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 取因缘有。 云何有。 三种有。 欲有色有无色有。 下从阿鼻大泥梨上至他化自在天。 是名欲有。 及其能生业。 云何色有。 从下梵世上至阿迦尼吒天。 是名色有。 云何无色有。 从虚空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 是名无色有。 有因缘生。 云何生。 种种众生处处生出。 有受阴得持得入得命。 是名生。 生因缘老死。 云何老。 齿落发白多皱。 根熟根破气噎。 身偻拄杖行步。 阴身朽故。 是名老。 云何死。 一切众生处处退落堕灭。 断死失寿命尽。 是名死。 先老后死故名老死。 释:受觉之因出生贪爱,云何贪爱? 眼根触色尘、耳根触声尘、鼻根触香尘、舌根触味尘、身根触触尘以及意根触法尘,产生贪爱。 贪爱之因产生执取,云何执取? 取着欲界中的生死烦恼,不肯放舍;取着我见邪见烦恼,不能弃舍;取着不是解脱之因的戒条和律则,不肯弃舍;取着内心自我的觉观,不能弃舍。 执取之因产生有,云何有? 欲界存在的法、色界存在的法和无色界存在的法,三种统称为有。 下从阿鼻地狱上至他化自在天,就是欲界存在的法以及欲界能出生的业行。 色界下从初禅天上至阿迦腻吒天所存在的法以及能产生的业行,就是色界有。 从空无边处天上至非想非非想处,是无色界的存在法以及无色界产生的业行。 三有之因产生生命,云何生? 种种众生在三界里处处出生,无三界有就无生命体出生,生之后有五受阴四受阴可以持身、可以进入,可以得寿命,这就是生。 生之因产生老死,云何老? 牙齿脱落,头发花白,皮肤多皱纹,身根老耄坏败,气力不畅通,腰身弯曲,走路必须拄拐杖,五阴身腐朽就表明老了。 云何死? 三界里的一切众生,在各各生存之处退落堕毁灭亡,寿命断尽,就是死。 先老后死,名为老死。 原文:是中十二因缘。 一切世间。 非无因缘边。 非天边非人边非种种等邪缘边出。 菩萨观十二因缘。 系心不动。 不令外念。 外念诸缘。 摄之令还。 观十二分。 生三世中。 前生今生后生。 菩萨若得心住。 当观十二分空无有主。 痴不知我作行。 行不知我从痴有。 但无明缘故行生。 如草木种从子芽出。 子亦不知我生芽。 芽亦不知从子出。 乃至老死亦复如是。 是十二分中一一观知。 无主无我。 如外草木无主。 但从倒见。 计有吾我。 释:这里所说的十二因缘法,是说一切世间法相,并非是无因无缘而出生的,都是从因缘边际出生的,并非是从天边、从人边、从种种的缘边出生的,而是借助于这些种种的缘,由因而出生。 菩萨观察十二因缘,系心不动,不令心念外缘他法,如果心念缘外法向外攀缘,就把心念收摄回来。 观察十二因缘支分出生的三世,今世前世和后世。 菩萨如果在观行中心能住此法中,应当观行十二因缘支分都是空的,没有主人,没有真实的每一支分法。 愚痴无明不知道自己是造作身口意行的因,身口意行不知道自己是因为愚痴才有的。 只是因为无明的缘才产生了行,比如说草木的种子是从草木子和牙苗中出生的,种子也不知道自己能生芽,芽也不知道自己是从种子中出生的。 同理,无明乃至老死也是这样,互不相知其所生。 因此观察十二因缘支分中,每一支分都要观察其无主无我性,如外界的草木无主,但却以颠倒知见而记着有我。 发布时间:2024-05-30 08:18:4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