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坐禅三昧经讲解 内容: 第十章 修习十六心的果德原文:是世间正见,是名为忍善根。 是人多增进一心。 极厌世界行。 欲了了四谛相。 作证趣涅槃。 如是一心中。 是名世间第一法。 一时住四行。 无常苦空无我。 观一谛苦法。 忍共缘故。 何以故。 观欲界五受阴。 无常苦空无我。 是中心忍入慧。 亦是相应心心数法。 是名苦法忍。 身业口业及心不相应诸行。 现在未来世。 一切无漏法初门。 是名苦法忍。 (法无漏法忍信受也)释:这种世间的正知见,就名为忍法善根。 获得忍的善根,此人就多增进一心的禅定力专注力,极其厌离世间生灭变异的行法,想要明了四圣谛相貌,以身作证趣向涅槃。 像这样的一心专注于四圣谛法,就是世间第一法。 一时间心就住在了四种行中:苦空无常无我。 观行四圣谛中第一谛苦法,忍于与众生共同的业缘。 为什么如此说? 观察欲界众生的五受阴是无常苦空无我的,在此法中心里能够忍受认可,就能获得智慧,是相应的心法和心数法所证得的智慧,叫作苦法忍。 在观行四圣谛中所生起的身业口业及与心不相应的诸行法,在现在未来世界中,是获得一切无漏法的最初之门,叫作苦法忍。 原文:次第生苦法智。 苦法忍。 断结使。 苦法智作证。 譬如一人刈一人束。 亦如利刀斫竹。 得风即偃。 忍智功夫故。 是事得办欲界系。 见苦断十结得得。 尔时异等智得。 无漏智未得。 无漏慧得。 是时成就一智(等智未来成就)。 第二心中成就法智苦智等智。 过第三心第四心。 成就四智。 苦智法智比智等智。 释:证得世间第一法之后,次第出生苦法智苦法忍,知道五阴世间一切都是苦,能忍可于五阴世间就是苦的这个真理,断除烦恼结使,有苦法智作证。 譬如一个人割草或者是割稻麦,另一个人捆扎;也如利刀砍竹子,有风吹来竹子即倒。 有忍智功夫就能脱离欲界的生死系缚,证见世间苦,断除十种结缚就成就了忍智功夫。 这时得到了异等智,还没有得到无漏智,但无漏慧得到了,这时候成就一个智慧,以后才能成就等智。 第二心中成就法智、苦智和等智,第三心和第四心之后,成就四个智慧:苦智、法智、比智、等智。 原文:习尽道法智中。 一一智增。 离欲人知他心智成就增。 苦比忍苦比智。 断十八结。 是四心苦谛能得。 习法忍习法智。 断欲界系七结。 习比忍习比智。 断色无色界系十三结。 尽法忍尽法智。 断欲界系七结。 尽比忍尽比智断色。 无色界系十二结。 道法忍道法智。 断欲界系八结。 道比忍道比智。 断色无色界系十四结。 道比智是名须陀般那(下子上子)。 实知诸法相。 是十六心。 释:修习世间尽道法智中,每一种智慧都要增加,以至最后圆满具足世间尽智,出离三界,得到涅槃解脱。 已经离欲的人能成就他心智通,增加了他心智,还有苦比忍智和苦比智,断除色界和无色界的十三个生死结缚、成就尽法忍和尽法智,能断除无色界的十二个生死结缚。 道法忍和道法智成就,能断除欲界的八个结缚系着。 道比忍和道比智的成就,能断除色界和无色界十四个生死结缚。 道比智就是须陀般那,能真实的了知诸法法相,叫作十六心。 原文:能十五心中。 利根名随法行。 钝根名随信行。 是二人未离欲。 名初果向。 先未断结。 得十六心。 名须陀般那。 若先断六品结。 得十六心。 名息忌陀伽迷(秦言一来)。 若先断九品结得十六心。 名阿那迦迷(秦言不来)。 先未离欲断八十八结故。 名须陀般那。 释:能修到十五心,利根者叫作随法行,钝根者叫作随信行,这两种人都没有离欲,还没有断除任何结缚,叫初果向。 修到十六心,就是须陀洹:如果先断除六品结缚,得证十六心,就是斯陀含:如果先断除九品结缚,就是三果阿那含。 还没有离欲就断除八十八结缚,叫作须陀洹。 原文:复次无漏果善根得。 得故名须陀般那。 利根名见得。 钝根名信爱。 思惟结未断。 余残七世生。 若思惟结三种断。 名家家三世生。 圣道八分三十七品名流。 流向涅槃。 随是流行。 故名须陀般那。 是为佛初功德子恶道得脱。 三结断三毒薄。 名息忌陀伽迷。 释:复次,以善根故而证得无漏果的初果,所以叫作须陀洹。 利根的人是证见道,钝根的人叫作信受爱乐。 初果须陀洹的思惑烦恼结没有断,需要七次人间天上修行才能断除。 如果思惑烦恼结断除了三种,叫作从家至家出生三世。 八正道三十七品修成,心心流向涅槃,随顺是流而行,叫作须陀洹,也就是佛的最初功德成就的初果弟子,得脱了恶道。 三结缚断除,贪嗔痴烦恼微薄的人,叫作二果斯陀含。 原文:复次欲界结九种(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见谛断。 思惟断。 若凡夫人。 先以有漏道。 断欲界系六种结。 入见谛道。 十六心中得名息忌陀伽迷。 若八种断。 入见谛道。 第十六心中一种。 名息忌陀伽迷果向呵那伽迷。 若佛弟子得须陀般那。 单断三结。 欲得息忌陀伽迷。 是思惟断欲界系。 九种结六种断。 是名息忌陀伽迷。 八种断。 是名一种息忌陀伽迷果向阿那伽迷。 释;复次,欲界的结有九种:见结、取结、疑结、爱结、恚结、嫉结、悭结、慢结、无明结,分为见道时断的三縛结,和修道时断的贪嗔痴等思惑烦恼。 如果一个凡夫众生修行,首先以有漏的修行断除欲界系的六种结缚,而见道入道,在十六心中就名为二果斯陀含。 如果断除八种结缚而见道,属于十六心中一种,名为斯陀含向阿那含,在二果与三果之间。 如果佛弟子证得初果,只断除三个结缚,想要再证得二果,就要思惟如何断除欲界所系的烦恼,九种结缚断除六种,就是二果斯陀含,断除八种就是二果向于三果阿那含。 原文:若凡夫人先断欲界系九种结。 入见谛道。 第十六心中名阿那伽迷。 若得息忌陀伽迷。 进断三种思惟结。 第九解脱道名阿那伽迷。 阿那伽迷有九种。 今世必入涅槃阿那伽迷。 中阴入涅槃阿那伽迷。 生已入涅槃阿那伽迷。 勤求入涅槃阿那伽迷。 不勤求入涅槃阿那伽迷。 上行入涅槃阿那伽迷。 至阿迦尼吒入涅槃阿那伽迷。 到无色定入涅槃阿那伽迷。 身证阿那伽迷。 行向阿罗汉阿那伽迷。 释:如果一个凡夫众生先断除了欲界所系的九种结缚而见道,在十六心中名为三果阿那含。 如果证得二果斯陀含以后,再进一步断除三种思惑烦恼结,就进入第九解脱道阿那含。 阿那含有九种,分为:一、今世必入涅槃的阿那含;二、在中阴身中入涅槃的阿那含;三、再投生之后入涅槃的阿那含;四、不断勤求入涅槃的阿那含;五、不勤求入涅槃的阿那含;六、生到色界天再入涅槃的阿那含;七、生到阿迦尼吒天后再入涅槃的阿那含;八、生到无色界天再入涅槃的阿那含;九、身作证的阿那含,行止趣向阿罗汉的阿那含。 原文:色无色界九种结。 以第九无碍道金刚三昧破一切结。 第九解脱道尽智修一切善根。 是名阿罗汉果。 是阿罗汉有九种。 退法。 不退法。 死法。 守法。 住法。 必知法。 不坏法。 慧脱。 共脱。 濡智。 濡进。 行五种法退是名退法。 利智利进行五种法不退。 是名不退法。 濡智濡进利。 厌思惟自杀身。 是名死法。 濡智大进自护身。 是名守法。 中智中进不增不减处中而住。 是名住法。 少利智勤精进能得不坏心解脱。 是名必知法。 利智大进。 初得不坏心解脱。 是名不坏法。 不能入深禅中诸漏尽。 是名慧解脱。 得诸禅亦得灭禅诸漏尽。 是名共解脱阿罗汉。 一切有为法常厌满足。 更不求功德。 待时入涅槃。 释:色界和无色界共有九种结缚,用第九无碍道金刚三昧来破除一切结缚,证得第九解脱道的世间尽之尽智,修得一切解脱的善根,就是阿罗汉。 阿罗汉有九种:退法阿罗汉、不退法阿罗汉、死法阿罗汉、守法阿罗汉、住法阿罗汉、必知法阿罗汉、不坏法阿罗汉、慧解脱的阿罗汉、共解脱的阿罗汉、濡智阿罗汉、濡进阿罗汉。 修行五种法不成就而退失,是退法阿罗汉。 有深利的智慧修行五种法不退,就是不退法阿罗汉。 智慧微少,精进力微少,厌恶思惟以至于自杀提前舍报入涅槃,名为死法阿罗汉。 智慧微少,可是有大精进力以护持自身,名为守法阿罗汉。 智慧中等,精进力中等,两方面都不增也不减而住,名为住法阿罗汉。 以少智慧,勤行精进,能得不坏心解脱,名为必知法阿罗汉。 智慧利根,有大精进力,初步得到不坏心解脱,名为不坏法阿罗汉。 不能入到二禅以上的禅定中,而断尽了烦恼,就是智慧解脱的阿罗汉。 证得各种禅定,也证得灭尽定,就是共(俱)解脱的阿罗汉,他们一切有为法包括佛法常常厌离,满足目前状况,等待寿终时入涅槃。 原文:有阿罗汉。 求四禅四无色定四等心。 八解脱八胜处十一切入九次第六神通。 愿智阿兰若那三昧(秦言无诤阿兰若。 言无事或言空寂。 旧言须菩提。 常行空寂行。 非也。 自是无诤行耳。 无诤者。 将护众生。 不令起诤。 于我耳起诤。 如舍利弗目连夜入陶屋中宿致拘迦离起诤者是也)。 超越三昧熏禅三解脱门及放舍(放舍者三脱门空无愿无相空无愿无相即十二门念反著者也)。 更作利智勤精进。 入如是诸禅功德。 是名得不退法不坏法。 释:有的阿罗汉,求得四禅、四空定、四等心,具有八解脱、八胜处、十一切、九次第定、六神通,具足寂静无诤三昧、超越三昧、熏禅三个解脱门及放舍,更是求取猛力的智慧,勤行精进,入到这些种种甚深禅定之中,具足三昧功德力,名为不退法不坏法阿罗汉。 原文:若佛不出世。 无佛法无弟子时。 是时离欲人辟支佛出。 辟支佛有三种。 上中下。 下者。 本得须陀般那。 若息忌陀伽迷。 是须陀般那于第七世生人中。 是时无佛法。 不得作弟子。 复不应八世生。 是时作辟支佛。 若息忌陀伽迷二世生。 是时无佛法。 不得作弟子。 复不应三世生。 是时作辟支佛。 释:如果佛不出世,没有佛法,也没有佛弟子时,这时就有离欲人辟支佛出世。 辟支佛有上中下三种,下者,原来证得过初果须陀洹和二果斯陀含,须陀洹在第七世出生在人间时,没有佛法住世,不能做佛的弟子随佛修学,又不能再投生天上和人间,不能再第八次的转世了,这时候只能当辟支佛,独自觉悟佛法。 二果斯陀含要上天再回到人间二世投生,这时候也没有佛法住世,不能做佛的弟子随佛修学,又不能第三世投生,这时候就当辟支佛,独自觉悟佛法。 原文:有人愿作辟支佛。 种辟支佛善根时。 无佛法善根熟。 尔时厌世出家。 得道名辟支佛。 是名中辟支佛。 有人求佛道。 智力进力少。 以因缘退(如舍利弗是也)。 是时佛不出世。 无佛法亦无弟子。 而善根行熟作辟支佛。 有相好若少若多。 厌世出家得道。 是名上辟支佛。 释:有人愿意作辟支佛,种了辟支佛的善根时,无佛法住世,可是辟支佛的善根却成熟了,这时候就会厌世而出家修道,证得道果名为辟支佛,是中品辟支佛。 有的人寻求成佛之道,可是智力不足精进力也少,因为某种因缘就退失了成佛之道。 这时候没有佛法住世,也没有佛弟子在世,辟支佛的善根成熟了,就作了辟支佛,修出或多或少的相好庄严,厌离世间,出家就得道了。 这是上品辟支佛。 原文:于诸法中智慧浅入名阿罗汉。 中入名辟支佛。 深入名佛。 如遥见树不能分别枝。 小近能分别枝。 不能分别华叶。 到树下尽能分别知树枝叶华实。 声闻能知一切诸行无常。 一切诸法无主。 唯涅槃善安隐。 声闻能如是观。 不能分别深入深知。 辟支佛少能分别。 亦不能深入深知。 佛知诸法分别究畅。 深入深知也。 释:在诸法修学中所得的智慧比较浅的,就是阿罗汉,智慧中等的是辟支佛,智慧最深的是佛。 比如远远看树木时看不清树枝,走近一些才能看清楚树枝,但还不能看清花和树叶,走到树下,才能完全看清花叶和果实。 声闻人能证得一切诸行都是无常的,一切诸法没有其主,只有涅槃是安稳快乐的。 声闻人只能观察到这些,不能更进一步了知更深的内容。 辟支佛了知的比声闻多一些深一些,也不能再深入了知更深的法。 唯有佛能究竟圆满了知一切诸法,深入到底,具一切种智。 原文:如波罗奈国王。 夏暑热时处高楼上坐七宝床。 令青衣磨牛头栴檀香涂身。 青衣臂多着钏。 摩王身时钏声满耳。 王甚患之。 教次第令脱。 钏少声微。 唯独一钏寂然无声。 王时悟曰。 国家臣民宫人婇女。 多事多恼亦复如是。 即时离欲独处思惟得辟支佛。 须发自落着自然衣。 从楼阁去。 以己神足力出家入山。 如是因缘中品辟支佛也。 释:如波罗奈国王在夏天非常炎热时,坐在高楼上的七宝床上,让侍女碾磨牛头栴檀香,然后涂抹身上。 侍女的手臂戴着多个宝釧,给国王涂抹身体时,宝釧互相碰撞的声音很喧闹,国王很不喜欢听,让侍女一个个的摘掉,留在手臂上的宝釧越少,声音越微弱,只剩下一个时,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很寂静。 国王这时就明白了,说:国家臣民宫人婇女,人多事多烦恼就多,就像这些宝釧互相碰撞发声一样。 国王此时就离欲独处,独自思惟,证得辟支佛果,当即须发自落,袈裟着身,从楼阁中飞身而去,以自己的神通力出家,到一个山中修行去了。 如这样证得了因缘法,就是中品辟支佛。 发布时间:2024-05-30 08:23:5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