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坐禅三昧经讲解 内容: 第九章 修习四念止观趣向涅槃原文:世尊弟子。 习学五法门。 志求涅槃。 有二种人。 或好定多。 以快乐故。 或好智多。 畏苦患故。 定多者先学禅法。 后学涅槃。 智多者直趣涅槃。 直趣涅槃者未断烦恼。 亦未得深禅。 专心不散。 直求涅槃。 越爱等诸烦恼。 是名涅槃。 身实无常苦。 不净无我。 以心颠倒故。 为常乐我净。 以是故事事爱着其身。 是则卑下众生。 释:世尊的弟子修习五种法门,立志求取涅槃,求取涅槃的人分为两种,一种人是喜好修定,一直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因为禅定能使人快乐的缘故,因此迷于禅定,定多慧少,成为定解脱的阿罗汉;一种人是喜好智慧,因为害怕生死苦的种种过患,不愿意花时间修习过多的甚深禅定,以能保证解脱生死就好,因此智慧多于禅定,是慧解脱的阿罗汉。 定多的人先学禅法,后学涅槃之理;智慧多的人,直接趣向涅槃,不修二禅至非想非非想定。 慧多定少直趣涅槃的人,在没有断除烦恼,也没有证得甚深禅定时,能专心致志的系心不散,观行五阴苦空无常无我,以求取涅槃,就超越断除了三界爱系等等所有烦恼,故能涅槃。 色身确实是无常和苦的、不净和无我的,因为心有颠倒想,认为是常乐我净,因为这些颠倒想故,事事都爱着其身,就沦落于卑下众生,乞讨于三界。 原文:行者欲破颠倒故。 当习四念止观。 观身种种多诸苦患。 从因缘生故。 无常种种恼故苦。 身有三十六物故不净。 以不得自在故无我。 习如是观。 观内身观外身。 观内外身。 习如是观。 是谓身念止。 身实相如是。 何故于此。 而起颠倒。 爱着此身。 谛思惟念。 身边乐痛。 以爱乐痛。 故着此身。 当观乐痛。 实不可得。 释:修行人如果想要破除种种颠倒,就要修习四念处观,观察色身种种有诸多的苦患,都是从因缘而生,是无常的,有种种烦恼的,因此是苦的。 色身有五脏六腑等等三十六物,所以不净,因为色身不自在所以无我。 应修习这样的观行,观察内身,观察外身,观察内外身,修习这样的观行,就是身念住。 色身的真实相就是这样,为什么要对色身生起颠倒想,而爱着此身? 仔细思惟,原来是因为贪着色身的乐受,因为贪爱乐受的缘故,而贪着色身,应当观察乐受确实是了不可得的。 原文:云何不得因衣食故致乐。 乐过则苦生。 非实乐故。 如患疮苦。 以药涂治。 痛止为乐。 以大苦故。 谓小苦为乐。 非实乐也。 复次以故苦为苦。 新苦为乐。 如担重易肩。 而以新重为乐。 非实常乐也。 如火性热。 无暂冷时。 若是实乐。 不应有不乐。 释:为什么不能因为衣食的缘故而获得快乐? 因为快乐过后就有苦恼出现了,这种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如身体生了疮疤而生苦恼,用药涂抹身体,疼痛止息就感觉快乐了。 因为经受了大苦,就把小苦当作乐,这并不是真实的乐受。 再次说,因为把原有的苦当作苦,新出现的苦就以为是乐。 如肩上担负重担,换个肩膀担担子,另一个肩膀担上重担就当作乐,这并不是真实的乐。 就如火性永远是热的,没有一刹那是冷性的,色身的苦性也如是,无暂乐时。 如果有真实的乐,不应该有不乐的时候。 原文:或曰。 外事是乐因缘。 不必是乐。 或时乐因。 或时苦因。 若使心法与爱相应。 尔时是乐。 与恚相应尔时是苦。 与痴相应不苦不乐。 以此推之。 可知有乐无乐。 答曰。 无也。 淫欲不应是乐。 何以故。 若淫欲在内。 不应外求女色。 外求女色当知淫苦。 若淫是乐不应时时弃。 若弃不应是乐。 于大苦中以小苦为乐也。 如人应死。 全命受鞭。 以是为乐。 欲心炽盛。 以欲为乐。 老时厌欲。 知欲非乐。 若实乐相。 不应生厌。 如是种种因缘。 欲乐相实不可得。 乐失则苦。 佛言。 乐痛应观苦。 苦痛应观乐。 如箭在体。 不苦不乐应观生灭无常。 是谓痛念止。 当知心受苦乐受。 不苦不乐。 释:有人说,身外之事都是生乐的因缘,因缘不一定是乐的,因缘有时是乐的因,有时是苦的因。 如果使心与喜乐相应,这时候心就是乐的;与嗔恚相应,这时候心就是苦的;与愚痴相应,这时候心就是不苦不乐的。 以此推求苦乐因,就知道心有乐有不乐。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是这样,淫欲不应该是乐的。 为什么如此说? 如果淫欲在身内,不应该向外再求女色而得乐,如果向外贪求女色,当知淫欲是苦的。 如果淫欲是乐的,乐受不应该一点点的消失,如果乐受能消失,不应该是乐,这是在大苦当中把小苦当作了乐。 比如说一个人应该死去,如果能保全他的性命而接受鞭刑,他就以为鞭刑是乐。 同理,淫欲心炽盛的人,以淫欲为快乐,年老时开始厌离淫欲,知道淫欲并不是乐:如果淫欲确实是乐相,不应该对淫欲生起厌离心。 如是阐述种种乐的因缘,说明淫欲的乐相确实是了不可得的,乐受失去苦恼就来临。 佛说,乐受时应该观察其中的苦,苦受时应该观察乐,无论苦受还是乐受都如毒箭藏在身体里一样,不苦不乐受时应该观察受觉的生灭无常性,这叫作修习受念处。 这时应当知道心里在受着苦乐受和不苦不乐受。 原文:云何心。 是心无常从因缘生故。 生灭不住。 相似生故。 但颠倒故。 谓是为一。 本无今有。 已有还无。 是故无常。 观知心空。 云何为空。 从因缘生。 有眼有色可见。 忆念欲见。 如是等和合眼识生。 如日爱珠。 有日有珠。 有干草牛屎众缘和合。 于是火生。 一一推求。 火不可得。 缘合有火。 眼识亦尔。 不住眼中亦非色中住。 不两中间住。 无有住处。 亦复不无。 是故佛言。 如幻如化。 现在心观过去心。 或苦或乐。 或不苦不乐。 心各各异各各灭。 有欲心无欲心亦如是。 各各异各各灭。 观内心观外心。 观内外心亦如是。 是名心念止。 释:什么是心? 所谓的心是无常的,从因缘里而出生的,生灭性从不停止,于是就有一切法好像是出生了。 只是由于心颠倒的缘故,认为心是恒一永久不变的。 心本来没有,现在才出现,出现以后还会灭去,因此说是无常的。 为什么是空的? 因为心是从因缘而生的,有眼根有可见的色尘,有忆念的心,有想见色的欲望,这些因缘条件和合,眼识就出生了,因此眼识就是空的。 如日爱珠生火器,有太阳、有凸透镜、有干草或者是牛粪这些因缘条件和合,于是火就生出来了。 一个因缘一个因缘的推求,火性是了不可得的,因缘和合才有火。 眼识也是这样,不住在眼根中,也不在色尘中住,也不在眼根和色尘中间住,没有一个住处,又不是不存在。 因此佛说,一切法如幻如化。 用现在的心,观察过去的心,或者是苦的,或者是乐的,或者是不苦不乐的。 心各各有变异,各各有灭,有欲心和无欲心也是如此,各各变异,各各灭去。 观察内心,观察外心,观察内外心,都是如此,念念生灭变异,这就是心念住。 原文:复次观心为属谁。 观想思惟念欲等诸心相应法不相应法。 谛观其主。 主不可得。 何以故。 从因缘生故无常。 无常故苦。 苦故不自在。 不自在故无主。 无主故空。 前别观身痛心法不可得。 今更总观四念止中。 主不可得。 离此处求亦不可得。 若常不可得。 无常亦不可得。 若常应当常苦常乐。 亦不应忘。 若常有神者。 无杀恼罪亦无涅槃。 若身是神。 无常身灭。 神亦应灭。 亦无后世。 亦无罪福。 如是遍观无主。 释:复次,观察心属于谁所有,观想的心、思惟的心、念着贪欲的心等等这些与心相应的法和与心不相应的法,仔细观察这些心的主人,主人了不可得。 为什么? 因为这些心都是从因缘而生,所以是无常的,无常就是苦,苦就不是自在的,不自在所以无主,无主就是空。 以前个别观察身、受、心、法都不可得,现在再总体观察四念住中,其主人也不可得,离四念住中求主人也不可得。 如果常法是不可得,无常法也是不可得。 如果有常法,应当是常苦和常乐,不应该苦乐都能变异转变,也不应该忘记了苦乐受。 如果常常有神识存在,也就没有杀害和恼怒的罪,也没有涅槃,因为这时候神识不是变异就是灭了。 如果身体是神识,无常的色身灭了,神识也应该灭了,也没有后世,也没有罪福性。 如是遍观察,确实身、受、心、法都没有主人。 原文:诸法皆空不自在。 因缘合故生。 因缘坏故灭。 如是思惟缘合法。 是名法念止。 若行者得法念止。 厌世间空老病死法。 都无少许常乐我净。 我于此空法。 复何所求。 应当入涅槃。 最善法中住。 建精进力。 得深舍摩陀故(深舍摩陀者住心一处名也此土无是名)。 释:一切法全部是空的不自在的,因缘和合时才得以出生,因缘散坏时就灭去。 如是思惟因缘和合法,就是法念处。 如果行者修行法念处,得到心念止息,不欲着法求法,就会厌弃世间的空法生老病死法,在其中没有少许的常乐我净,那么我在这些空法当中还求索什么,应当入到涅槃最善法中住。 我现在就要精进修行,以期证得甚深奢摩他。 原文:是时得深舍摩陀。 住第四法念止中。 观诸法相皆苦无乐。 无乐是实。 余者妄语。 苦因爱等诸烦恼及业。 是非天非时非尘等种种妄语中生。 是烦恼及业出生此苦。 是苦入涅槃时一切灭尽。 非色无色界及世界始。 世界始(外道谓一切有法之初色为世界始外道谓涅槃也以此有始能化作万物即名造化也)等种种妄语能灭此苦。 正见等八直。 是涅槃道。 非余外道苦行。 种种空持戒。 空禅定空智慧。 释:于是精进之后就证得了甚深奢摩他,住在第四念住法念住上,心得止息。 观察诸法法相皆是苦没有乐,无乐是真实相,说可乐不苦等等都是妄语。 世间苦因为贪爱诸烦恼和业障而有,因为有妄见非天非时非尘等等妄语,苦受就出生了。 因为有烦恼和业障才有这些苦受,这些苦受在入涅槃时就会全部灭尽,再也没有色界无色界和世界的开始了,世界有生等等这些妄语不真实语的苦受也灭去了,正见、正语、正信、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正慧等八正道是趣向涅槃之道,不是其余外道那些苦行能趣向涅槃,也不是他们种种空持戒、空禅定和空慧能趣向涅槃。 原文:何以故。 佛法中戒定慧三法合行。 能入涅槃。 譬如人立平地。 持好弓箭能射杀怨贼。 三法合行亦如是。 戒为平地。 禅定为快弓。 智慧为利箭。 三事备足。 能杀烦恼贼。 以是故外道辈。 不得涅槃。 行者是时。 作四法缘。 观缘如射博。 观苦四种。 因缘生故无常。 身心恼故苦。 无一可得故空。 无作无受故无我。 释:为什么如此说? 佛法中戒定慧三法共行,才能入涅槃。 譬如人站在平地上,手拿好弓箭才能射杀怨贼,戒定慧三法和合修行也是这样。 戒是平地,禅定是好用的弓,慧是弓箭,三者都具备,才能杀烦恼贼。 因为这个道理那些外道辈不得涅槃。 行者这时候缘于四个法而作观行,观行诸法因缘就像射箭一样。 观行四种苦受:一切法因缘而生,所以是无常:身心有所烧脑,所以是苦:世间无一法可得,所以是空:也没有造作者没有受苦者,没有一法属于自己的,因此一切法都是无我的。 原文:观习四种烦恼有漏业。 和合故集。 相似果生故因。 是中得一切行故生。 非相似果相续故缘。 观尽四种一切烦恼覆故闭。 除烦恼火故灭。 一切法中第一故妙。 世间过去故出。 观道四种。 能到涅槃故道。 不颠倒故正。 一切圣人去处故迹。 得脱世愁恼故离。 如是观者得无漏相似法。 名为暖法。 云何名暖。 常勤精进故名暖法。 诸烦恼薪无漏智火。 烧火欲出初相名为暖法。 譬如钻火初钻烟出。 是名暖。 是为涅槃道初相。 释:观行修习四种念处,知道烦恼有漏业是和合起来的,所以叫作集起。 因为烦恼能集起世间五阴身,未来有相似的果生,所以烦恼有漏业是未来果报的因。 在实现因缘果报过程中会有一些业报的运行,所以有果出生。 不属于果报的法相续不断的运行是果报现行的缘。 把这四种法都观行透彻,就知道一切烦恼能覆盖自心,所以叫作遮闭。 能除灭烦恼火,所以烦恼能灭。 四念处观是一切法中第一之法,所以是妙法,能让众生从世间法里脱离出去,所以是出离法。 观行的方法有四种,能达到涅槃所以叫作道,能使心不再颠倒所以叫作正,一切圣人都要从此经过,所以叫作圣迹,能脱离世间的忧愁烦恼,所以叫作离。 如是观行的人,能证得相似的无漏法,名为暖法。 什么叫作暖? 内心能常常精进修习四念处法,所以叫作暖法。 用诸烦恼的薪柴烧出无漏的智慧之火,智慧火即将要出来的时候,叫作暖法。 譬如用钻隧钻火,刚刚开始钻时,冒出的烟,叫作暖相。 这是涅槃道上的初相。 原文:佛弟子中有二种人。 一者多好一心求禅定。 是人有漏道。 二者多除爱着。 好实智慧。 是人直趣涅槃。 入暖法中。 有暖相者。 深得一心实法镜。 到无漏界边(镜中像似面界边非中故以为喻)。 行者是时大得安隐。 自念我定当得涅槃。 见此道故。 释:佛弟子分为两种人,一种人喜乐于禅定,多修禅定,一心求于禅定的舒适自在,却不勤求增长智慧和降伏烦恼,修行有漏道。 一种人是勤求智慧,注意反观自己的烦恼,以消除自己的贪爱,这种人能直接趣向涅槃。 修行初步入于暖法中,得到暖相的人,就能证得一心的初禅禅定境界,修到断除烦恼的边缘。 这时修行人才能得到大安稳,因为即将断尽烦恼,趣入涅槃了,自己知道自己一定能够证得涅槃。 证得暖相。 原文:如人穿井。 得至湿泥。 知当得水不久。 如人击贼贼已退散。 自知得胜。 意中安隐。 如人怖死。 人欲知活不。 当先试之。 以杖打身。 若隐胗脉起者。 知是有暖必可得活。 亦如听法人。 思惟喜悦心着。 是时心热。 行者如是有暖法故名为有暖。 亦名能得涅槃分善根。 释:犹如人凿井,凿出了湿泥,心里知道不久就能出水了。 如人打击贼人,贼人已经退散了,就知道自己得胜,心里安稳了。 如人害怕死亡,想知道一个人是否已经死亡,应当先试一试,用木杖击打他的身体,如果身体脉象微动,知道身体还有暖度,必能活过来。 也如听法的人,思惟佛法喜悦心生,这时心里感觉好像有股热流。 行者如是有暖相,叫作有暖,也叫作能得涅槃分的善根,分证涅槃解脱。 原文:是善根法有十六行四谛缘。 六地中一智慧。 一切无漏法基。 野人能行安隐(于无漏疏故名为野人案梵本尔先言凡夫人非)。 是名有暖法。 增进转上更名顶法。 如乳变为酪。 是人观法实相。 我当得苦脱。 心爱是法。 是为真法。 能除种种苦患及老病死。 释:这种善根的修持方法缘于四圣谛有十六种行相,在欲界和色界的六地中都可以生出涅槃智慧,是一切无漏法的基础,烦恼重之人修行也能得到安稳,叫作暖法。 此智慧再得到增进增长,就叫作顶法。 犹如从牛乳变为酥酪,此人观行出了佛法的真实相是空苦无常,即发愿我应当脱离此苦,心里爱乐四圣谛法,认为这是真实法,能除去种种苦患和老病死。 原文:是时思惟。 此法谁说。 是佛世尊。 从是得佛宝中信心清净。 大欢喜悦。 若无此法。 一切烦恼谁当能遮。 我当云何。 得实智慧少许明。 从是得法宝中信心清净。 大欢喜悦。 若我不得佛弟子辈好伴。 云何当得实智慧少许明。 从是得僧宝中信心清净。 大欢喜悦。 是三宝中得一心清净。 合实智慧。 是顶善根。 亦名顶法。 亦名能得涅槃分善根。 释:这时就思惟,四圣谛法四念处法是谁所说,是佛世尊所说,因此就得到对佛宝的清净信心,心大欢喜。 又心念思惟,如果没有这样的佛法,我一切的烦恼谁能来遮止降伏,我应当如何证得这样的智慧,得到少许的智慧光明。 于是就得到对法宝的清净信心,心大欢喜。 又思惟,如果我没有佛弟子辈的好伴侣善友,如何能得到真实智慧,有少许的智慧光明。 于是得到了对僧宝的清净信心,心大欢喜。 在三宝中得到一心清净信乐,和真实的智慧,就是顶善根,也叫作顶法,也叫作能涅槃的解脱分善根。 原文:如波罗延经中说。 佛宝法僧宝 谁有少信净是名顶善根 汝曹一心持云何为少信。 于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边为少。 于野人边为多。 复次此可破可失是故名少。 如法句说。 芭蕉生实死 竹生实亦然骡有子则死 小人得养死破失非利故 小人得名誉白净分失尽 乃至顶法堕释:波罗延经说,佛宝法宝僧宝,谁能对此三宝有少许的清净信心,就是最顶的善根。 你们大众应该一心奉持,恭敬三宝。 什么称作有少许信心? 对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有少信为少,对于与无漏善根远的烦恼重的人有少许信为多。 此少许信心容易退失和破坏,所以说是少。 如法句经中说,芭蕉一旦生长出实心就会死去,竹子一旦生出实心也会死去,骡子生子就死,小人得到恩养和尊重也会得意而失心,恩养对小人没有好处。 小人一旦得到名誉,善根就会消失殆尽,所修得的顶法也会退堕。 原文:复次未断诸结使。 未得无漏无量慧心。 以是故名少。 复次勤精进一心。 入涅槃道中。 更了了观五阴四谛十六行。 是时心不缩不悔不退。 爱乐入忍。 是名忍善根。 忍何等。 随四谛行。 是名为忍。 是善根三种。 上中下三时。 云何名忍。 观五阴无常苦空无我。 心忍不退是名忍。 释:再次,没有断除诸烦恼结缚,没有得到无漏的无量慧心,因此就说是少信。 精勤精进修行证得一心三昧,入到涅槃之道中,再仔细细微观行五阴四圣谛的十六种行相,这时心不退缩不后悔不退失,心爱乐修习四圣谛法,入到忍位中,叫作忍善根。 忍什么法? 随顺四圣谛法所行就是忍,忍善根分为上中下三种。 什么是忍? 观察五阴的无常苦空无我,心里忍可不退失,叫作忍。 原文:复次。 观诸世间尽。 苦空无有乐。 是苦因习爱。 等诸烦恼。 是习智缘尽。 是名上法。 更无有上。 八直道能令行人得至涅槃。 更无有上。 如是信心。 不悔不疑。 忍是名忍。 是中更有忍。 种种结使。 种种烦恼疑悔。 来入心中。 不能令破。 譬如石山。 种种风水不能漂动。 是故名忍。 是事得名真好野人。 如佛说法句中。 世界正见上 谁有得多者乃至千万岁 终不堕恶道释:再次观察所有世间都是苦空没有乐,熏习贪爱等等烦恼是苦的因,贪习缘尽获得解脱智慧是上忍法,更无有上。 八正道能让修行人得到涅槃之乐,因此是更无有上之法。 像这样生起对四圣谛法的信心,不悔也不疑,如是忍耐是名忍。 种种烦恼结使种种疑悔都来侵袭自心,而不能破坏自心的清净信。 譬如石头高山,种种的风和水都不能飘动石山,因此叫作忍。 修成这种程度,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如佛在法句经里说,世界上所有的正知见是最无上的,谁获得的多,谁就多得,乃至于千万年中,始终不会堕入恶道中。 发布时间:2024-05-31 08:05: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