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坐禅三昧经讲解 内容: 第八章 观欲界过证四禅八定原文:尔时行者。 虽得一心。 定力未成。 犹为欲界。 烦恼所乱。 当作方便。 进学初禅。 呵弃爱欲。 云何呵弃。 观欲界过。 欲为不净。 种种不善。 当念初禅。 安隐快乐。 观欲云何。 知欲无常。 功德怨家。 如幻如化。 空无所得。 念之未得。 痴心已乱。 何况已得。 淫欲缠覆。 天上乐处。 犹不常安。 何况人中。 人心着欲。 无有厌足。 如火得薪。 如海吞流。 如顶生王。 虽雨七宝。 王四天下。 帝释分座。 犹不知足。 如那睺沙(姓也。)转金轮王为欲所逼。 堕蟒蛇中。 又如仙人。 食果衣草。 隐居深山。 被发求道。 犹复不免。 欲贼所坏。 释:这时候修禅者,虽然证得专一其心的禅定境界,但是真正的定力还没有成就,还被欲界里的贪嗔痴烦恼所恼乱着,这时候应当想办法进一步修习初禅定,呵责爱欲,弃舍爱欲。 云何呵责? 应当观察欲界的种种过患,知道爱欲的种种不净不善相,应当念着初禅的安稳快乐。 观察爱欲的结果是什么? 知道爱欲无常,能夺取修道的功德,是功德的冤家,爱欲也如诸法一样如幻如化,空无所得。 心念爱欲,在未得爱欲之时,心已经浊乱了,更何况陷于淫欲之中,被欲心所缠缚。 天上美妙快乐之处,天人还常常感觉不安稳,何况人中苦乐参半的境界。 人心痴迷于爱欲,无有厌足之时,如火上加柴火更旺;如大海吞没众流更加汹涌澎湃;如昔日的顶生王虽然能降七宝雨,统治四天下,帝释天主分与半座仍然不知止足;犹如那睺沙转金轮王被欲望所逼迫堕落在蟒蛇中;又如仙人吃山果穿草衣隐居深山,披着长发,一心求道,道心仍然不免被淫欲之贼所破坏。 原文:欲乐甚少。 怨毒甚多。 着欲之人。 恶友相近。 善人疏远。 欲为毒酒。 愚惑醉死。 欲为欺诳。 走使愚人。 疲苦万端。 不得自在。 唯有离欲。 身心安隐。 快乐无极。 欲无所得。 如狗咬枯骨。 求欲勤劳。 极苦乃得。 得之甚难。 失之甚易。 如假借须臾。 势不得久。 如梦所见。 恍惚即灭。 欲之为患。 求之既苦。 得之亦苦。 多得多苦。 如火得薪。 多益多炽。 欲如搏肉。 众鸟竞逐。 释:淫欲当中所得到的乐处太少太少,而其中的怨怒毒害却是很多很多。 贪着于淫欲的人,恶友与其亲近,善友与之疏远。 淫欲为毒酒,使人愚痴迷惑,迷醉而死,淫欲就是欺诳,能驱使愚人身心疲累,痛苦万端,不得自在。 只有离欲之人,身心安稳,无比快乐。 淫欲之后并无所得,犹如狗咬枯骨一般。 勤苦追求淫欲,极其苦痛之时才能得到,得到淫欲之欢甚难,失去时却是很容易,犹如借用享乐一瞬间,其势力不久就会消失;犹如梦中所见,迷迷糊糊就灭去了。 淫欲过患极多,追求时就很痛苦,得到以后也是痛苦,得到的越多越痛苦。 如火得到薪柴,得到的越多,燃烧的越旺,剩下的灰尘也越多。 淫欲犹如啃食死人肉,众多的鸟类都互相竞争夺取。 原文:以要言之。 如蛾赴火。 如鱼吞钩。 如鹿逐声。 如渴饮咸水。 一切众生为欲致患。 无苦不至。 是故当知。 欲为毒害。 当求初禅。 灭断欲火。 行者一心。 精勤信乐。 令心增进。 意不散乱。 观欲心厌。 除结恼尽。 得初禅定。 离欲盛火。 得清凉定。 如热得荫。 如贫得富。 是时便得。 初禅喜觉。 思惟禅中。 种种功德。 观分别好丑。 便得一心。 释:总而言之,淫欲如蛾扑火,被火烧尽。 如鱼吞钩,被钩所害。 如鹿追逐空谷之声,空费其力。 如人渴喝咸水,越喝越渴。 一切众生被欲望所害,苦患无穷。 因此应当知道,淫欲就是毒害,应当远离。 所以应当追求初禅,熄灭欲火。 修行者一心精勤信乐于初禅,令心意乐不断增进,心不散乱。 观察淫欲过患,心生厌离,除去爱欲烦恼结缚。 证得初禅禅定,离开欲望的盛火,得到清凉的禅定乐。 如热天得到阴凉,如贫穷得到富贵。 这时就得到了初禅定的喜觉观。 思惟禅定中的种种功德,观察分别自心的好丑,便得到一心的禅定境界。 原文:问曰。 修行禅人得一心相。 云何可知。 答曰。 面色悦泽。 徐行端正。 不失一心。 目不着色。 神德定力。 不贪名利。 击破憍慢。 其性柔软。 不怀毒害。 无复悭嫉。 直信心净。 论议不诤。 心无欺诳。 易可与语。 柔软惭愧。 心常在法。 勤修精进。 持戒完具。 诵经正忆。 念随法行。 意常喜悦。 瞋处不瞋。 四供养中。 不净不受。 净施则受。 知量止足。 寤起轻利。 能行二施。 忍辱除邪。 论议不自满。 言语鲜少。 谦恪恭敬。 上中下座。 善师善知识。 常亲近随顺。 饮食知节。 不着欲味。 乐独静处。 若苦若乐。 心忍不动。 无怨无竞。 不喜斗讼。 如是等种种相。 得知一心相。 释:有人问说,如何能知道修禅的人修到了一心的禅定境界? 答曰:如果此人面色愉悦润泽,身行语行缓缓徐徐,轻柔端正,就知道他处于一心的禅定境界中。 如果此人对境,目光不追逐于境界,不贪着于境界,神色泰然自若,就知道此人有禅定力。 此人不贪着于名闻和利养,破除了自心的骄慢,心性柔软,没有毒害之心,也不再有悭贪和嫉妒心。 此人心直正心,内心清净,与人论议不起争讼,没有胜负心,也没有欺诳他人之心,容易与之交谈,心怀柔软和惭愧。 此人心常住于法上,精进修行,勤勤恳恳。 严持戒律,律仪具足,读诵经文能正忆念,心念随法而行,而不越矩。 心意常喜常悦,于可嗔处而不嗔。 在饮食衣服医药卧具四种供养中,不清净的供养则不接受,清净布施则可接受,并且知量知止足。 睡眠起后,身心轻利,能修行法施和无畏施两种布施。 常能忍辱,除去邪见,与人论议,从不自满。 言语极少,谦虚低下,恭敬上座、中座和下座同参道友。 常常亲近随顺良师和善知识。 饮食有节有度,不贪着味欲。 喜乐于寂静处独处,处苦乐境界,怀忍而不动。 心中没有怨恼和争竞,不喜欢斗争和讼诉。 看到如是等等行相,就知道此人得到了一心的禅定境界。 这是初禅定相,与此不相应,则没有禅定。 好争好斗之人,心里没有禅定,更不能证法。 心行邪曲,好欺诳他人,设置骗局之人,也没有禅定,更不能证法。 原文:此觉观二事。 乱禅定心。 如水澄静。 波荡则浊。 行者如是。 内已一心。 觉观所恼。 如极得息。 如睡得安。 是时次第。 无觉无观。 生清净定。 内净喜乐。 得入二禅。 心静默然。 本所不得。 今得此喜。 是时心观。 以喜为患。 如上觉观。 行无喜法。 乃离喜地。 得贤圣所说乐。 释:心里有觉有观,能扰乱心得禅定,如澄净的水面,波涛荡漾,水则浑浊。 修行者也是这样,内心已经达到一心的境界了,如果心里有觉观,就能恼乱其心,失去禅定。 就如极度疲劳时得到休息,如睡眠人得到安稳,这时候就要想办法次第除去觉观,达到无觉无观,生起更清净的禅定,内心寂静而有喜有乐,进入二禅。 内心寂静了无声息。 本来没有这样的寂静禅定,现在得到了,内心喜悦涌动。 这时候用心眼再观察,内心喜乐与前边的觉观心一样还有过患,因此就要再修行,让心没有喜悦,除去喜乐心,于是就离开喜悦的二禅地境界,得到贤圣所说的乐地。 原文:一心谛知念护。 得入三禅。 已弃喜故。 谛知忆念乐护。 圣人言乐护。 余人难舍。 乐中第一。 过此以往。 无复乐也。 是故一切圣人。 于一切净地中。 说慈为第一乐。 乐则是患。 所以者何。 第一禅中。 心不动转。 以无事故。 有动则有转。 有转则有苦。 是故三禅以乐为患。 释:一心仔细了知此种境界,并且善于护念,就会证入三禅境界,因为已经舍弃了二禅喜心的缘故,则能入三禅。 之后再仔细回想观察三禅中的乐受,应该善护己心,不应着于乐受,因为着于乐受也有生死过患,所以应当舍弃。 只有圣人能修除乐受,其余人都很难舍除,因为三禅中的乐受是乐中第一之乐,无有过于此者。 乐受过后,就再也没有乐了,因此说一切圣人,在一切清净地中,说慈心是第一乐,而乐受就是过患,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在最好的禅定中,心是不动转的,心中无事故。 心动就有转动,转动则是苦,因此说三禅的乐有动转,就有苦患,能遭受灾患。 原文:复以善妙。 舍此苦乐。 先弃忧喜。 除苦乐意。 护念清净。 得入第四禅。 不苦不乐。 护清净念一心。 是故佛言。 护最清净第一。 名第四禅。 以第三禅乐动故。 名之为苦。 是故四禅除灭苦乐。 名不动处。 渐观空处。 破内外色想。 灭有对想。 不念种种色想。 观无量空处。 常观色过。 念空处定。 上妙功德。 习念是法。 逮得空处。 释:再以善巧方便,舍除这些苦乐受。 先去除忧愁喜乐心,除去苦乐的心念,使得心念清净,进入第四禅,不感觉苦也不感觉乐,心念清净专一其心。 因此佛说维护心念最清净之地就是第四禅。 因为第三禅还有乐心涌动,也叫作苦处,因此第四禅除灭了一切的苦乐受,名为不动处。 从此处开始渐渐观察空处,破除内心的内色和外色的念想,心里有什么念就灭除什么念,不念想任何一种色相。 观察无量的空处,常常观察种种色相的过患,想念空处定的殊胜美妙的功德,修习这样的念法,就能得到空处定。 原文:念无量识处。 观空处过。 念无量识处功德。 习念是法。 逮得识处。 念无所有处。 观识处过。 念无所有处功德。 习念是法。 便得无所有处。 念非有想非无想处。 若一切想。 其患甚多。 若病若疮若无想。 是愚痴处。 是故非有想非无想。 是第一安隐善处。 观无所有处过。 念非有想非无想功德。 习念是法。 便得非有想非无想处。 释:再念无量识处,观察空处定中的过患,念想无量识处的种种功德。 修习这样的念法,就能证得无量识处禅定。 再念无所有处定,观察无量识处禅定的过患,念想无所有处定的种种功德,修习这种念法,就能证入无所有处定。 然后再念非想非非想定,如果有任何一种念想,都有极多的过患,是病想是疮想是无想,都是愚痴处。 是故说非想非非想定是所有禅定中最安稳之善处。 观察无所有处定的种种过患,念想非想非非想定的种种功德,修习此种念法,就能证得非有想非无想定。 原文:或有行者。 先从初地。 乃至上地。 复于上地。 习行慈心。 先自得乐。 破瞋恚毒。 次及十方无量众生。 是时便得。 慈心三昧。 悲心怜愍。 众生之苦。 能破众恼。 广及无量众生。 是时便得。 悲心三昧。 能破不悦。 令无量众生。 皆得喜悦。 是时便得。 喜心三昧。 能破苦乐。 直观十方无量众生。 是时便得。 护心三昧。 二禅亦复如是。 三禅四禅除喜。 释:有的修行者,最先从第一地的欲界定开始,乃至再上一地初禅地,在初禅地中修习慈心三昧,自己首先得到乐处,破除嗔恚毒害。 其次慈心顾及到十方无量众生,这时就得到慈心三昧。 悲心怜悯众生之苦,就能破除众生的嗔恼,悲心广大遍及无量众生,这时就能证得悲心三昧。 能破除不悦心理,令无量众生都得喜悦,这时就证得喜心三昧。 能破除苦乐心,直接观察十方无量众生,这时就证得护心三昧。 在二禅定地中也是如此修习,在三禅和四禅地中修习,没有喜心三昧。 原文:次学五通。 身能飞行。 变化自在。 行者一心欲定。 精进定一心定慧定。 一心观身。 常作轻想。 欲成飞行。 若大若小(以欲定过为大以欲定减为小)。 此二俱患。 精进翘勤。 常能一心。 思惟轻观。 如能浮人。 心力强故。 而不沉没。 亦如猿猴。 从高上堕。 心力强故。 身无痛患。 此亦如是。 欲力精进力。 一心力慧力。 令其广大。 而身更小。 便能运身。 释:修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后,再修学五种神通,身体就能飞行,能自由自在的变化色身。 行者一心修习禅定,起欲心想要发起禅定和神通变化色身,想要得自在,以此欲心,增益禅定力,满足欲如意足。 精进修习此禅定,希望尽快满足欲望现起神通道力,不断增长禅定力,满足精进如意足。 又修习专注力,一心想获得神通自在,不断增长禅定力,以满足念如意足。 行者再修习慧观,不断增强禅定力,以满足观如意足。 行者一心观行色身,常常观想色身越来越轻,想要飞起来的样子。 其禅定力时大时小,依欲如意足的禅定力而定,超过欲如意足定为力大,欲如意足定不足为力小。 不管是大还是小,这两种定都有过患。 行者再精进修习,常常专心观想色身轻微,一心专一思惟观想身体轻举飞升。 如能浮水之人,因心力强大之故,身不沉没于水中;也如猿猴从高处跳堕于地,由于心力强故,身不受伤,没有伤痛。 观想色身轻微而能飞行也是如此,由欲如意足力、精进如意足力、念如意足力、观如意足力,使得心力广大,令其色身变得更小,于是便能运身自如。 欲如意足,是哪个心具有的? 修习禅定时,想要飞升变化的心,是指哪个? 都是指意根,于是如来藏配合意根的思心所,满足意根的所需和欲望,让色身飞行变化。 欲如意足,主要是意根的欲,满足意根的欲,意根有力量,想要达成某种目的,如来藏不得不满足意根。 意根没有力量,如来藏也没办法配合。 其中还是靠意识的观想和牵引,配合意根,达到目的。 可见,意根利用了六识和第八识,来实现自己的一切心思。 意根的力量,就是禅定力。 欲如意足主要就是意根的定,通过意识的修习,让意根有力量达到目标,满足意根的欲望。 原文:复次观身空界。 常习此观。 欲力精进力。 一心力慧力。 极为广大。 便能举身。 如大风力。 致重达远。 此亦如是。 初当自试。 离地一尺二尺。 渐至一丈。 还来本处。 如鸟子学飞。 小儿学行。 思惟自审。 知心力大。 必能至远。 学观四大。 除却地大。 但观三大。 心念不散。 便得自在。 身无挂碍。 如鸟飞行。 当复学习。 远作近想。 是故近灭远出。 释:复次再观察色身的空大,把色身当成空的,常常如此修习观察,欲力更加广大,精进力、专注力和观察慧力变得极为广大,这时就能把身体高举起来,身体就渐渐离开座位,升上虚空。 如有很强大的风力作用,把很重的物体吹向很远之处,举起身体也是这样。 刚开始时自己应当一点一点的试验,让身体离开地面一尺二尺,渐渐离开一丈,然后再回到原处。 就像小鸟学飞行一样,像小孩学走路一样。 自己不断的思惟审查考量自己的心力,到一定时候知道自己的心力已经很大了,一定能飞到远处。 再修习观察自身的四大地水火风,除去心中的地大,只观察水火风大,让心念专一不散,之后身体就能得到自在,没有了任何挂碍,如鸟飞行一样。 这时应当再学习观察,把远处当作近处想,灭去空间距离想,身体就能瞬间到达远处,如在近处一样。 为什么把远处当作近处想,灭去空间距离想,身体就能瞬间到达远处,如在近处一样? 因为这样想,就让意根相信,意根确实相信了,就如此认为,如此认为,如来藏必随顺意根变造如此的境界。 神通即如此,一切法都如此,意根相信什么,就会出现什么,改变意根就能改变一切。 所以真正的自信,就是意根的信,只要意根相信,无事不成办,成佛就是如此原理。 那么意根证得无我,相信无我,其无我之力该有多大? 断除我执和一切烦恼,灭除一切的我,心得解脱,入寂静涅槃。 原文:复能变化诸物。 如观木地种。 除却余种。 此木便变为地。 所以者何。 木有地种分故。 水火风空金银宝物。 悉皆如是。 何以故。 木有诸种分故。 是初神通根本。 四禅有十四变化心。 初禅二果。 一者初禅。 二者欲界。 二禅三果。 一者二禅。 二者初禅。 三者欲界。 三禅四果。 一者三禅。 二者二禅。 三者初禅。 四者欲界。 四禅五果。 一者四禅。 二者三禅。 三者二禅。 四者初禅。 五者欲界。 余通如摩诃衍论中说。 释:修出神足通等等神通之后就能变化物质色法,改变物质,如观察一块木头的地大种性,除去水火风种子不观,这块木头就能变成大地。 为什么如此? 因为木头有地大种子的缘故,分别观察木头的水大、火大、风大、空大种子,把木头变成金银珠宝,也都是如此原理。 为何如此? 因为木头里有这些诸大种子的缘故。 这些观行方法就是最初的神通变化的根本。 四禅有十四种变化心,初禅有两个果证:一个是初禅定果,一个是欲界定果;二禅有三个果证:一是二禅定果,二是初禅定果;三是欲界定果;三禅有四个果证:一是三禅定果证,二是二禅定果证,三是初禅定果证,四是欲界定果证;四禅有五个果证:一是四禅定果证,二是三禅定果证,三是二禅定果证,四是初禅定果证,五是欲界定果证。 其它神通如摩诃衍论所说。 发布时间:2024-05-31 08:08:4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