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派建立宝鬘论 内容: 宗派建立宝鬘论宗派建立宝鬘论转贴:无生【科】科判分二子一总示子二别释今子一总示所谓“宗派”的名言,不是自己所创造的,而是佛经中所说故。 如《楞伽经》云:“我法二种相,谓教法及宗,说教为凡愚,宗为修行者。 ”这也是把补特伽罗分为:心不以宗派转变,及心以宗派转变二种。 第一,是以不学习、不分别和不观察教理的俱生心,但希求此生能得安乐者。 第二,学习教理体道果三者的建立,成为自己心上的规则,并能宣说经和正理之道者。 释宗派之名,在《释明句论》中说:“宗派者即是以正理之教,自己许为是极善圆满教法,即名为‘宗’;除此宗之外而不往彼宗,名之为‘派’。 ”这就是说,依任何教理判断而成立的宗义,此宗义在自己心上而为规则,除此之外别无动摇,说名为“宗派”故。 此中分为外宗与内宗,唯有内外之差别:若至心皈依佛法僧三宝的补特伽罗,是名为“内”;心不依靠佛法僧三宝,至心皈依世间天神的补特伽罗,是名为“外”故。 外与内的宗派师也有差别,即从本师、教法和见解三方面来分析故。 这就是说:内部宗派师具有三种差别,即本师断尽一切过患而一切功德圆满;教法于诸有情无有损害;见解是主张常一自在的我空。 外部宗派也具有三种差别,即本师有过患而功德不圆满;教法于诸有情有损害;见解是许实有常一自在之我故。 【科】子二别释分二丑一略说外道宗的建立丑二略释内教自部宗的建立今丑一略说外道宗的建立凡是宗派师内不皈依佛法僧三宝,除三宝外许别有本师的补特伽罗,即是外道宗派师的定相。 此中虽有无量差别,但总的说来,有遍入天派、大自在天派、胜者派、劫比罗派和普布派五种,于此五派世称有五部分别论师。 最根本的也可说为六派,此即是:胜论派、明论派、数论派、观察派、裸形派和顺世派等。 前五派为常见,后一派为断见。 胜论和明论二派,如其次第为食米屑仙人和婆罗门足目仙人的随行者。 此二派中,内部所许之差别虽然稍有不同,但就宗派的总相没有不同。 胜论和明论二派都主张一切所知法摄为九种实性,主张洗浴、灌顶、斋戒、祭祀和火供等为解脱道。 何时依止师长的教授而修瑜伽,从我自在等了知旁义,即是见真实。 若悟入六句义的自性,知道我即是遍的自性而无作,由于不积集所有法与非法的业,不集聚新业,旧业已经断尽,而受取的身、根、心、苦、乐和欲嗔等与我相离,亦不受取新的身与根,犹如柴薪燃尽之火,生的相续已经断灭,唯我独存时,即是所谓得解脱。 数论师是仙人劫比罗的随行者,主张一切所知境决定为二十五数。 这就是:神我、自性、大、慢、五唯、十一根和五大为二十五谛。 五唯者谓色、声、香、味、触。 十一根者谓五知根、五业根和意根。 五知根者即眼、耳、鼻、舌、皮等根。 五业根者即口、手、足、大便道和小便道诸根。 五大者即地、水、火、风、空。 彼二十五谛中,除神我是思,其余二十四谛,由于是和合集聚而许为是色。 自性与神我是胜义谛,余则许为世俗谛。 然于此中有其四句:是因非果,因果俱是,是果非因,因果俱非。 第一句是共相、自相,第二句是思、慢及彼五唯七法,第三句是其余十六法,第四句是神我。 例如《自在黑续》中说:根本自性非变异,大等七法变异性,余十六种变异者,神我非性非变异。 彼认为根本自性、共相和自性等是一义,是具足六别法的所知事。 神我、我、思及明等,名虽有异,其义皆同。 其余二十三谛的生起规则是:何时由彼神我若生起受用境的欲贪,即由根本自性使声等变异起诸变化。 即从自性生大,思与大名异义同,思与大外即是境,内即如神我的影像现起于镜面,二则为一。 从彼神我生慢,慢又分为变异慢、勇力慢和冥暗慢三种。 从第一变异慢生五唯,并从此慢生五大;从第二勇力慢生十一根;第三冥暗慢能随顺余二慢转,譬如瞎子有足的自性,跛子有眼的自性,二者拥抱一起即生起诸变异。 由于不了知是由根本自性起诸变化的规则为缘,即许为生死轮回。 若时听闻师长的教授教诫,说:“此等变异唯由自性变化”,生起增上定解,渐次离贪欲境,尔时依禅定而生天眼通,若以神通观自性时,彼自性如见他人之妇女而生羞愧,即收摄诸变异,安住于一一自性分中。 尔时瑜伽行者心上即息灭一切世俗现象,神我不再受用境,安住于无作中,尔时即是得解脱。 观察派即是胜量派的随行者。 如《吠陀》中说:“凡显现法者皆是自生,彼即是真实性。 ”从增益来说,主张唯独以祭祀等能得人天善趣增上生果位。 这仅仅是许解脱恶趣的解脱,而无有灭除苦的解脱,因为住于有染心之自性故;亦没有一切智,因为所知境无边故,因此即说“亦没有谛实语”。 裸形派是胜者正士的随行者,主张一切所知法摄为九句义,此即:命、有漏、戒、决定衰老、系缚、业、罪、福和解脱等。 这里的“命”即是我,具有如是诸士夫之身量,体性常住,分位是无常之自性。 “漏”即是善与不善的诸业,由善与不善业的力为缘故,能令漏于生死轮回故。 “戒”即能断有漏,令不积聚新业故。 “决定衰老”是以渴不饮及身受痛苦等苦行之方法,即能断尽往昔所积集的诸业故。 “系缚”即是邪见。 “业”有四种,即后当受业、名业、亲属传统业和寿业。 “罪”为非法,“福”为法。 “解脱”,即是依身裸形,忌语和以五火灸身等苦行,息灭往昔所作的一切业。 由于不积集新业,即能住在一切世间之上处,名曰“世间集会”,犹如白色伞盖上现起乳酪,或者似若白邬波罗花,其量有四十五亿由旬。 由于有命即是有法,解脱生死即是无法,趣入彼无法之中而住,名曰“解脱”。 如胜者正士说:“犹如雪香花,乳霜珍珠色,持白伞盖同,胜说是解脱。 ”顺世派说:不从前生来至此生,所谓“前生”者,谁也不见故。 从忽然有身则忽然有心,如从忽然有灯则忽然有光。 也无有从此生往至后生,因为身心是一物体,身若坏灭,心亦灭故,譬如石坏时石上的画即坏灭。 由此原故,对于所量外境只许自相法;对于量,主张唯独只有现量,不承认有共相和比量。 与顺世派少许不同的即自然外道,主张一切法无因从自然生,如说:“日出东方水下流,豆圆荆棘尖长刺,孔雀斑色翎眼等,谁亦未作自然生”。 颂曰:恶见外道师,无余外宗体,善知能断者,入解脱城梯。 【科】丑二略释内教自部宗的建立分二寅一总示寅二别释今寅一总示无等导师释迦王,最初发起悲心殊胜菩提心,中间三无数劫积集资粮,最后在金刚座现证圆满大觉。 在婆罗痆斯(鹿野苑)为五贤者初转四谛法轮;其次在灵鹫山说中间无相法轮;最后在毗舍离城等广转善辩法轮,因为调伏外道六师等一切邪说,使利乐生源之佛教宝发扬光大。 佛涅槃后诸师作释,各自解释三法轮的密意而产生了四宗派师。 从彼等四宗派中,二部实有师(有部师、经部师)随行第一法轮;无自性师随行中间无相法轮;瑜伽行师随行最后善辩法轮,各自建立体、道、果三法为宗。 随顺我们大师的宗派师,除有部、经部、中观和唯识四宗外,说另有第五宗;及除三乘外,说有第四乘者,佛未曾说故。 如《金刚心要释》云:“佛弟子有四,第五非佛意。 ”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自部宗,若以中观应成宗来衡量他们,虽然皆堕断常二边,但对各自的宗派都许为中道,因为都许可远离断常二边之中道故。 然彼四宗派师远离断常二边的方法稍有不同。 有部师说,果法生时由因法灭故,则离常边,由因无间即果法生,即所谓离断边。 经部诸师说,有为诸法由相续不断而转,则离断边,由刹那灭故,则离常边。 诸唯识师说,由遍计所执非实有故,则离常边,由依他起实有故,则离断边。 诸中观师说,由于一切法在名言中有故,则离断边,在胜义中无故,则离常边。 智者应知,由上上宗虽能破下下不共宗派,但了知下下宗的见,是悟入上上见之方便,是故持解上宗殊胜,不应嗔恶下宗。 其次就见解而立,承认四法印的补特伽罗,安立为内教佛弟子宗派师的定相。 四法印是:一切有为法皆无常,一切有漏法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问曰:犊子部许有补特伽罗的我,应当不是佛教内部宗派师? 答曰:无过,因为犊子部所许的我,是指独立实物有的我,四法印中的无我,是指由常一自在空的无我。 彼四法印内的无我,正量五部亦承认故。 【科】寅二别释分四卯一释有部师宗卯二释经部师宗卯三释唯识师宗卯四释无自性师宗卯一释有部师宗分四辰一定相辰二差别辰三释名辰四许法今辰一定相不许自证而许外境谛实有的小乘宗派师补特伽罗,即是有部师的相。 【科】未三能诠的声能了知自所诠义的所闻声,是能诠之声的相。 此中若就所诠门可分为:有诠表正理的声,及诠表多种的声二种,初如说“色”诠表的声,二如说“瓶”诠表的声。 又此中若从诠表法的门可分为:诠表法的声,及诠表有法的声二种,初者如说“声之无常”诠表的声,二者如说“声无常”诠表的声。 【科】巳二道的许法分三午一道的所缘午二道的所断午三道的体性今午一道的所缘即是缘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认为微细无我与补特伽罗微细无我为同一义。 而由补特伽罗常一自在之我空,是补特伽罗的粗分无我;由补特伽罗独立实有空,是补特伽罗的微细无我。 【科】午二道的所断谓补特伽罗的我执,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等,但除唯名言。 不承认法我执,及所知障等似同有部师。 【科】午三道的体性于三乘道五道的建立,许忍智十六刹那为见道。 于现量的显现境定是自相,不承认声闻见道无间道的相执境,是补特伽罗的微细无我,因此以补伽罗我寂灭行亲所量之力,许为现证补特伽罗的微细无我。 【科】巳三果的许法谓许断证阿罗汉无有退失;及除佛色蕴皆许为佛。 现证三乘果法等规则与有部师相同。 有部和经部虽然都不承认大乘藏为佛语,但后辈诸师中有许为是佛说的。 颂曰:善习正理经教力,随正理行说喻宗,正理密语如实说,正理诸师欢庆藏。 【科】卯三释唯识师宗分四辰一定相辰二差别辰三释名辰四许法今辰一定相不许有外境,而主张依他起为谛实有的内部宗派师补特伽罗,即是唯识师的相。 【科】辰二差别此中分为实相唯识师与假相唯识师二派。 此二派的差别是:眼识取青色,青色显现为青色,此是实假相二派争论依据的相。 实相派认为眼识取青色,青色成为似现青色;假相派则认为眼识取青色,青色不成为似现青色故。 应是这样,因为实假二派,都主张眼识取青色,青色显现为青色;显现为粗分青色;青色显现为外境虽然相同,但实相派认为眼识取青色,青色显现为外境,是以无明所熏染,而青色显现为青色;及显现为粗分青色,即不受无明所熏染。 假相派则主张,不但青色唯显现外境,青色显现为青色;及显现为粗分青色,也受无明所熏染故。 因此,若是唯识师,在根识上,许显现境为粗分,成为似现者,即是实相派唯识师的相。 若是唯识师,在根识上,许显现境为粗分,不成为似现者,即是假相派唯识师的相。 实相派又分为三种,此即:能取所取数量平等、半卵形和种种无二。 对此三种差别,诸智者有不同的说法。 贡汝幢贤的《中观顺空论》说:“取蝴蝶翅膀上斑纹的眼识,执为斑纹时,若许从境上有青黄等各种不同之形相,而从有境心上也有青黄等各种不同之形相,生起为实相时,即是能取所取数量平等;如是就能取时,若许从境上有青黄等各个不同之形相,而从有境心上有青黄等各个不同之形相,生起为无相时,即是半卵形;如是就能取时,若许从境上无有青黄等各个不同之形相,而唯有斑纹之形相,从有境心上有青黄等各个不同之形相,不生起为无相,唯有斑纹相生起为无相,即是种种无二。 ”仲钦·善贤和大智者福称等说:“如在取斑纹的根识上,显现的青黄二色是异体,取斑纹的根识上,若许眼识有多种异体时,即是能取所取数量平等;青色与眼识取青色,二者虽然共为识之自体,但是,若许彼二是异体,即是半卵形;如斑纹上的青黄二色是一体,在取斑纹的眼识上,取青黄的根识,二者若许为一体,即是种种无二。 ”《宗派广论》说:“由眼识取斑纹而见为斑纹时,若许斑纹上的青黄等数量平等的识,同类同时生起时,即是能取所取数量平等;青色与取青色的眼识,从观待二者成就时虽是有前后,但从观待所缘时,若许为一体,即是半卵形;由眼识取斑纹见自境时,境上的青黄等数量平等的识,同类不同时生,唯独有眼识取斑纹,若许彼斑纹上的青黄等是能取的根识,即是种种无二。 ”从彼三宗之内,乐于谁宗所说,随所应取。 对于能取所取数量平等,有主张八识聚和六识聚二种。 对于种种无二,有说六识聚及说唯独一识二种。 假相派又分为有染假相和无染假相二种。 若主张心之体性是受无明习气染污所熏,即是有染派;若主张心之体性少许也不受无明习气染污所熏,即是所谓无染派。 又若认为在佛地中虽然没有无明,但有错乱显现,即名有染派;若许在佛地中由于没有无明,所以也没有错乱显现,即是所谓无染派。 唯识师又分为随教行和随理行二派:第一即是随顺《瑜伽师地论》行者;第二即是随顺七部量论行者。 【科】辰三释名问:何故名唯识师? 答:若说一切法唯是心之自体,即名唯识师或识师;若从修瑜伽所依事门而抉择修持的道行,即名瑜伽行师。 【科】辰四许法分三巳一体的许法巳二道的许法巳三果的许法巳一体的许法分二午一境午二有境今午一境谓主张一切所知境摄为三相,即一切有为法名依他起相;一切法性名圆成实相;除彼以外即是遍计所执相故。 虽然许此三法由本来有和由自性有,但有谛实有和非谛实有之差别,因为许遍计所执非谛实有,依他起和圆成实二法谛实有故。 在胜义中虽非实有,但虚妄分别的体性为有,即是遍计所执的相。 此中分异门遍计和性相分别遍计二种,初者如所知,第二者如二我。 若依仗其他因缘之增上力而生起,成为圆成实的所依事,即是依他起的相。 此中又分清净依他起和不净依他起二种,初者如圣者的后得智和佛的相好;第二者如有漏取蕴。 以二种我随一空的真如,即是圆成实的相。 此中又分无倒圆成实与不变圆成实二种,初者如圣者的根本智,第二者如法性。 无倒圆成实虽例为圆成实的差别,但并非圆成实,因为凡所缘何法,当成为尽障的清净道,即非究竟所缘故。 又于所知境分为世俗谛和胜义谛二种。 由观察名言的理智量而获得的境,即是世俗谛的相,虚妄法、世俗谛和名言谛等是一义。 由观察胜义的理智量而获得的境,即是胜义谛的相,空性、法界、圆成实、胜义谛、实际和真如等为一义。 若是胜义谛,虽然悉是由自相有,但若是世俗谛则不悉是由自相有,因为依他起虽然是由自相有,但遍计所执诸法,则非由自相有故。 若是虚妄法,不须成立为虚妄,因为彼依他起虽是虚妄法,但不成立为虚妄故。 关于三时与无遮的安立轨则,经部、唯识和中观自续派三宗都相同。 色等五境不立为外境,因为在阿赖耶识之上,由共与不共业而建立的习气之力,皆是从内识之实体上而生起故。 若如实相派所许,色等五境虽非外境,但有粗分色;假相派则说,若是这样,就必须成立外境,而不成立粗分色。 【科】午二有境许法随教行的诸唯识师,由于许有八识聚,故主张意识和阿赖耶识为补特伽罗。 随理行的诸唯识师,则主张意识为补特伽罗的所相。 此中阿赖耶识者,谓缘内识习气同类相续,性为无覆无记,唯依眷属心所五遍行相应的心王意识而了别一切。 然彼有覆与无覆二者中,不是有覆无记,因为断善根的身心相续中亦有不善,上界有不善或非不善。 许染污意识者,谓缘阿赖耶识为所缘境,思量我相,性是有覆无记。 六转识的安立轨则相同。 量,又分为现量与比量二种,及主张四种现量的建立,不错乱识遍于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 实相派说,凡夫异生身心相续的眼识取青色,此为不错乱识。 若如假相派所许,凡夫异生身心相续的根现量,悉是错乱识,凡夫异生身心相续的意现量,有错乱与不错乱二种。 【科】巳二道的许法分三午一道的所缘午二道的所断午三道的建立今午一道的所缘谓缘四谛的差别法无常等十六行相;由补特伽罗常一自在实有空,为补特伽罗的粗分无我;由补特伽罗独立实有空,是补特伽罗的细分无我。 色与能取色量异体空;及色与能取色的分别耽著所依事上由自相实有空二法,许为细分法无我。 许人法二种细分无我为空性,而无需随一皆空性,因为许灭谛与涅槃二法皆为空性故。 主张诸有为法与自能取量为同一实体,因为诸无为法与自能取量为同一体性。 【科】午二道的所断此分为烦恼障与所知障二种。 第一、如补特伽罗粗细二种我执种子;六根本烦恼和二十种随烦恼。 第二、如法我执习气。 这就是说,菩萨是以所断所知障为主,而不是以所断烦恼障为主。 小乘有学圣者是以所断烦恼障为主,而不是以所断所知障为主。 【科】午三道的建立主张于三乘各个都建立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五道,对于大乘道上亦建立十地。 【科】巳三果的许法证果的轨则,认为定姓小乘,以补特伽罗无我为缘,以圆成实作为主要所修,在究竟修道位时,依小乘修道金刚喻定,断尽一切烦恼障,同时现证小乘阿罗汉果。 声闻和独觉所修的无我,及所断的烦恼,虽然无有少许差别,但对声闻和独觉亦应有果向八种的建立,而独觉者由于决定以欲界的所依身,故不作为二十种僧的建立。 然而对于声闻独觉二者并非无有差别,因为百劫修福德资粮有长短之分,由此缘故,所证的果亦有胜劣之别。 随教行的诸唯识师,认为小乘阿罗汉唯独趣入寂灭,不趣入大乘道,而主张转变成菩提的阿罗汉能趣入大乘道。 这就是说,是从有余涅槃入,不是从无余涅槃而入大乘,因为许有究竟三乘故。 随理行的诸唯识师,则认为小乘阿罗汉能趣入大乘道,因为主张究竟一乘故。 具有大乘种姓者,以法无我为缘,以圆成实作为主要所修,经三无数劫修积资粮,以五道十地渐次而行,由最后心的无间道断尽二障,在色究竟天永断自利,证得圆满法身,及证得圆满利他事业的二种色身。 若如有些随《阿毗达磨集论》所行者说,也有依人的所依身成佛的。 认为佛说的教法,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差别,因为许《解深密经》中所说的初二法轮为不了义经,最后法轮为了义经故。 了义与不了义者,谓正显不应如言所许的经,为不了义经;正显应如言所许的经,立为了义经故。 涅槃又分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涅槃三种。 佛的身分为:法身、报身和化身。 法身又分为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二种。 自性法身又分为自性清净身和客尘离垢的自性身二种,由此所许,故名大乘宗派师。 颂曰:随顺导师能仁教,此立唯识师所宗,如诸智者所宣说,诸具慧喜随理入。 【科】卯四释无自性师宗分四辰一定相辰二释名辰三差别辰四释各差别义今辰一定相仅微尘许有谛实的法也不许可的内部宗派师补特伽罗,即是中观师的相。 【科】辰二释名问:何故名为中观师? 答:若主张远离断常二边的中道,名为中观师;若说诸法无有谛实之自性,名为无自性师。 【科】辰三差别此中分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二宗。 【科】辰四释各差别义分二巳一释中观自续派巳二释中观应成派。 巳一释中观自续派分四午一定相午二释名午三差别午四释宗派之许法今午一定相在名言中许由自相有的无自性师,即是自续派的相。 【科】午二释名问:何故名为中观自续派? 答:若依正因三相在自己面前成立的正因,破谛实法,故名自续派。 【科】午三差别此中又分顺瑜伽行的中观自续派,及顺经部行的中观自续派二宗。 不许外境而许自证的中观师,即是前者的相,所相如阿阇黎静命(又名寂护)。 不许自证而许外境由自相有的中观师,即是后者的相,所相如阿阇黎清辨。 也有解释:若基本点的建立是顺唯识师所许,即是顺瑜伽行的中观师;如像经部师一样,主张有极微集聚的外境,名为顺经部行的中观师。 顺瑜伽行的自续中观师中,又有顺实相派的中观师,及顺假相派的中观师二种。 初者如静命、莲花戒和圣解脱军;第二者如阿阇黎师子贤、则打惹和赤衣论师。 则打惹论师说为顺假相派的有染派,赤衣论师说为顺假相派的无染派。 【科】午四释宗派之许法分二未一释顺瑜伽行的中观自续宗未二释顺经部行的中观自续宗未一释顺瑜伽行的中观自续宗分三申一体的建立申二道的建立申三果的建立申一体的建立分二酉一境酉二有境今酉一境若于所量境,许为悉由自相有,因为寻求所有法而安立义时,许为有所得故,因此,许由由自相有、自性有、由自体本有和本来实有等同为一义。 对于所知境,可分为胜义谛和世俗谛二种。 由自现证的现量,二现自性寂灭之理趣,所应通达的境,即是前者胜义谛的相;以自现证的现量,有二现之理趣,所应通达的境,即是后者世俗谛的相。 如瓶谛实空,是胜义谛的所相;如瓶,是世俗谛的所相。 胜义谛若广分有十六空,略则有四空。 世俗谛分为正世俗与倒世俗二种,初者如水,第二者如阳焰。 此宗认为,若是智定是正世俗。 【科】酉二有境许意识为补特伽罗的所相。 不许阿赖耶识和染污意(第七识),而主张六识聚,二自续派均相同。 对于心,又分为量心和非量心二种。 对于量,又分为现量和比量二种。 对于现量,又分为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四种,认为后二现量定是不错乱心。 由于不承认有外境,所以许青色与能取青色二现量为一实体。 【科】申二道的建立分三酉一道的所缘酉二道的所断酉三道的体性今酉一道的所缘谓许由补特伽罗常一自在空,是补特伽罗的粗分无我;由补特伽罗独立实有空,是补特伽罗的细分无我;色与取色量由于异体空,即是粗分法无我;一切法由谛实空,即是细分法无我。 【科】酉二道的所断谓许补特伽罗我执为烦恼障,法我执为所知障。 而所知障亦有二种,如执能取所取为异体,认为是粗分所知障;如执蕴等法为谛实,认为是细分所知障。 【科】酉三道的体性谓许三乘各有五道皆相同,不同的是:主张独觉无间道和解脱道,定有二空之形相。 【科】申三果的建立谓独觉所断粗分所知障为主故,所以不算在果向八种建立之数,而许声闻有八补特伽罗。 定姓声闻主要所修的是证补特伽罗无我见,因为在最后修道位,依金刚喻定永断无余烦恼障,同时现证阿罗汉果。 定姓独觉主要所修的是能取所取二空见,因为在最后修道位,依金刚喻定永断无余烦恼障,及永断无余粗分所知障,同时现证独觉阿罗汉果。 小乘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二种,第一,由有往昔业烦恼而引发的苦蕴余存之涅槃;第二,即远离苦蕴之分位。 若是声闻独觉阿罗汉,完全能入大乘道,因为立究竟一乘故。 是故,此宗主张声闻独觉二者的所断与所证,由于种姓不同为缘,所得的果位亦有胜劣之分。 定姓大乘者发起殊胜菩提心,在上品资粮道分位时,依法流三摩地,亲自听闻胜应化身佛的教授,依修持彼佛的教授义,缘空性最初生起修所成慧时,即入加行道。 在暖位时,灭见所断杂染烦恼所取分别现行;得顶位时,净治见所断所取分别现行;得忍位时,断见所断能取实执分别现行;得世第一法时,断见所断能取假执分别现行。 于暖顶忍世第一法四法中,即所谓如其次第获得光明三摩地,明增三摩地,入一分真如三摩地,及无间三摩地。 在彼之后,随即以见道无间道永断遍计烦恼障;永断遍计所知障种子后,即现证解脱道和灭谛。 说以九品修道,如其次第断修所断十六种烦恼种子,及如次断修所断一百零八所知障种子,依最后心无间道,同时永断俱生烦恼障和俱生所知障后,第二刹那当证得无上菩提。 这是定姓大乘证果的轨则。 认为大乘涅槃与无住涅槃为同一义,并主张佛的身决定有四。 圣解脱军和狮子贤论师对佛身的说法虽有诤论,但对四身的数并无诤论。 许佛的教法有了义经和不了义经的建立者,谓佛所说的法,若正显示是以世俗谛为主的经,即是不了义经;正显示是以胜义谛为主的经,即是了义经故。 许《解深密经》中所说的初法轮为不了义经,中后二法轮有了义有不了义二种。 【科】未二释顺经部行的中观自续宗分三申一体的建立(所许轨则)申二道的差别申三果的建立今申一体的建立(所许轨则)此宗唯除许有外境,不许有自证外,基本建立轨则大致与前宗相同。 【科】申二道的差别谓许声闻独觉在种姓地,不证法无我,不许证能取(内心)所取(外境)异体空的智慧;能取外境的分别,也不许为所知障。 【科】申三果的建立谓许声闻独觉二者所断的障,及所证的无我,由于无有粗细之分,所以现证理智则无不相同,而于声缘二者俱建立果向八种。 主张定姓大乘渐次断二障,因为得第八地时,已断尽烦恼障,这是清辨论师在《分别炽燃论》中所说故。 然而亦非如应成派所许,乃至未断尽烦恼障,则无从断所知障。 唯除彼不同之差别,关于体道果三法的建立,大致与顺瑜伽行的中观自续宗相同。 颂曰:虽有自相许无实,自续中观师宗别,断诸臆造此善说,诸智自许所执持。 【科】己二释中观应成派分三午一定相午二释名午三许法今午一定相在唯名言中也不许由自相有的无自性师,即是应成派的相,所相如佛护、月称和寂天论师。 【科】午二释名问:何故名为应成派? 答:若许唯以应成因使敌论者的相续(身心)中,生起通达所立(宗)之比量,名为应成派故。 【科】午三许法分三未一体的建立未二道的建立未三果的建立今未一体的建立若是有(真实存在的事物),许为完全不是由自相有,因为许有量,完全是唯由分别安立名言。 彼之“唯”字,是说能断除由自相有故。 有、境和所知等是同一义。 此中又分:现见与隐事二种差别,及二谛差别。 【科】未一体的建立分二申一现见与隐事二种差别申二二谛差别今申一现见与隐事二种差别现见与隐事二种差别者,谓不依因相(因明推理)而以领受力即能通达的法,彼即是现见(显现境)的相。 现量、现见、根的境和非隐事四法,名虽有异其义相同,所相者如色、声、香、味、触。 需要依因由或依因相(推理)通达的法,彼即是隐事的相。 隐事、非现量的法和比量之所量等法,名虽有异其义皆同,所相者如声无常,声补特伽罗无我。 是故,此宗许现见与隐事二法,及三所量分是相违的。 【科】申二二谛差别若以观察名言量所获得的义,观察名言量于自己成为观察名言的量,彼自己即是世俗谛的相,所相者如瓶。 此中不辨别正世俗与倒世俗,因为无有正世俗故。 若是世俗定非正故,若是非正定是倒故。 然而对于世俗,观待世间人自己欢喜的心前,也有正倒之别,因为色法,观待世间人心前为正;镜中的面貌影像,观待世间人心前是倒故。 观待世间人心前若是正,则不完全是有,因为色谛实有即是彼故。 若以观察究竟量所获得义,观察究竟量于自己能成为观察究竟的量,彼自己即是胜义谛的相,所相者如瓶由自性无。 差别如前。 又过去未来诸坏灭法许为有法,亦主张外境有,因为成立能取(心)所取(境)为异体故。 有境的许法者,谓依自己的所施设事,即五蕴或四蕴上安立的唯“我”名,许为补特伽罗的所相,而补特伽罗定是不相应行。 对于心又分为量心和非量心二种。 对于量又分为现量和比量二种。 对于现量有:根现量、意现量和瑜伽现量三种。 不承认自证现量,而有情身心相续的根识,悉是错乱识。 瑜伽现量有错乱与不错乱二种,因为成为无漏根本智体性的瑜伽现量是不错乱,凡夫身心相续现证细无常的瑜伽现量,此是错乱识故。 后者应是错乱识,是异生身心相续的识故。 若是断知悉是现量,因为通达声无常的比量之第二刹那,彼即成为分别现量;能取色的根现量的第二刹那,彼即成为无分别的现量故。 比量又分为:事势比量、极成比量、喻量比量和信解比量四种。 对于彼境虽是错乱,但与通达彼境并不相违,因为通达声无常的比量,于彼虽是错乱,但许为是通达声无常故。 若是有二现的识,于自己的显现境定是现量,因为计执声常,彼于自己的显现境是现量故。 若是识定是自己的所量分别,因为兔角的总义,是计执兔角的所量;声常的总义,是计执声常的所量故。 【科】未二道的建立分三申一道的所缘申二道的所断申三道的体性今申一道的所缘谓由补特伽罗独立实有空,为补特伽罗粗分无我;由补特伽罗谛实空,为补特伽罗细分无我。 这是就二种微细无我空事门来分析的,不是就所破门来分析的,因为在所破补特伽罗所依事上已破谛实,即是补特伽罗的细分无我;在所破蕴等事上已破谛实,即是法的细分无我故。 于彼补特伽罗的细分无我,及法的细分无我二法,无粗细之分而许为究竟真性。 【科】申二道的所断谓断烦恼障和所知障。 粗细我执种子,及由彼种子之增上力而生起的三毒(贪嗔痴)种子,许为烦恼障,因为实执为烦恼障故。 由实执的习气,及由彼习气之增上力而现起的二现错乱之一分,执二谛为异体的诸垢染,许为所知障。 【科】申三道的体性谓于三乘一一乘中亦各有五道的建立,依《十地经》而建立大乘十地。 三乘人的智证无有不同,因为主张圣者定证法无我故。 【科】未三果的建立谓诸定姓小乘唯依略修无我见理,最后以小乘修道金刚喻定,永断实执种子,同时现证自己的菩提。 中观自续派以下,都主张得无余涅槃之前,必须先得有余涅槃。 而此宗则主张在有余涅槃之前,必须先得无余涅槃。 许声闻独觉的果向建立,果向八种的随其一种定是圣者。 现证大乘菩提法者,谓诸菩萨从无量异门广修无我见的理智而断障,然彼未断尽烦恼障就无从断所知障,断所知障是从第八地开始。 昔未入小乘道的菩萨,得第八地时断尽烦恼障,依最后心的无间道永断无余所知障,同时现证四身位。 主张涅槃和灭谛定是胜义谛。 《解深密经》所说的三法轮,初法轮和最后法轮悉是不了义经,因为初后二法轮中不是正显空性的经故。 主张彼三法轮的中间法轮悉是了义经,因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了义经故。 应成派的主要特法在于:依安立名言的正因,虽遮破所有内外诸法由自相有,但在名言中,诸法唯有安立的名言而无实体,足能安立解脱、系缚、因果、所量和能量等法,不须依他径所转,无可争辩地建立自宗,这就是此宗的特殊法。 可是,现在有些自矜高见者说“一切显现分法,唯是错乱显现,譬如石女儿,执为毕竟无,完全无有作意。 ”执此为殊胜见者,连应成宗的气味一点也无有。 因此,若已见三有的一切圆满享受犹如火焰波涛,而希求解脱者,则应如法断除一切虚构邪见,对一切宗派之顶的中观应成宗,应生起殊胜敬仰。 颂曰:遍绕教理金乳母,词义深渊难量边,劣慧凡夫心生畏,种种正理波漫摇,诸见河流千波涌,二明慧者游戏处,内外教理大海藏,谁能测量彼无余。 然诸众生得船筏,加起顺风而鼓动,易到宗派大海中,善说宝鬘此中得。 于诸俱胝胜智前,若许善说增喜庆,此略自他宗心要,明慧童聚所应依。 今有狂慧无知众,广大教理长不学,为取利誉造戏论,专求劳累彼希奇。 从空智说千光出,能闭一切恶说宗,清净教理百瓣园,奇境含笑全激动。 已摄印藏智宗要,安立一切宗派眼,非是较量心嫉恼,为利良缘智慧增。 于此理勤起善用,由彼映蔽月光明,越度诸趣恶见险,唯愿正道常增长。 此《内外宗派建立宝鬘略论》,是由具信精进智慧古喜·阿旺迦桑,及比丘阿旺桑波二人的劝请,大德宝无畏王于癸巳年藏历五月十五日著,丹臻泽仁笔录。 一九七八年译于北京一九八八年重校 发布时间:2024-05-31 08:11:2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