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坐禅三昧经讲解 内容: 第七章 治等分法门原文:第五法门治等分行。 及重罪人求索佛。 如是人等。 当教一心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有三种人。 或初习行。 或已习行。 或久习行。 若初习行人。 将至佛像所。 或教令自往谛观佛像相好。 相相明了。 一心取持。 还至静处。 心眼观佛像。 令意不转。 系念在像。 不令他念。 他念摄之。 令常在像。 释:第五个对治烦恼的修行法门,以及犯重罪的人要忏悔业障,求佛加持消除重罪,应当教导这些人一心念佛,修成念佛三昧。 修习念佛三昧法门分为三种人,其所用的方法有所不同,有初修习念佛法门的人,修习了一段时间念佛法门的人和久修习念佛法门的三种人。 对于初修习念佛法门的人,把他带到有佛像之处,或者让他自己到佛像之处,仔细观察佛像的相好庄严,佛的每一庄严法相,内心里都要明明了了、清清楚楚。 之后,内心专一观想佛像,到一个寂静之处,用心眼再观想佛像,意念佛像,使心念念念在佛像上,不至他处,专一于佛像上。 如果意念转移,就牵制回来,保持内心都是佛像,心念一直都在观想佛像上。 原文:若心不住。 师当教言。 汝当责心。 由汝受罪不可称计。 无际生死种种苦恼无不更受。 若在地狱。 吞饮洋铜食烧铁丸。 若在畜生。 食粪啖草。 若在饿鬼受饥饿苦。 若在人中贫穷困厄。 若在天上失欲忧恼。 常随汝故令我受此种种身恼心恼无量苦恼。 今当制汝。 汝当随我。 我今系汝一处。 我终不复为汝所困更受苦毒也。 汝常困我。 我今要当以事困汝。 如是不已心不散乱。 是时便得心眼见佛像相好光明。 如眼所见无有异也。 如是心住。 是名初习行者思惟。 释:如果其心不能住于佛像上,其师应当教导他这样自责其心:因为你(心)的缘故,我所遭受的罪苦无法计算,无边无际的种种生死苦恼没有一样没有经受过。 如果在地狱中,就吞食烧热的铜汁和烧红的铁丸;如果在畜生中,就吃粪食草;如果在饿鬼中,就忍受饥饿之苦;如果在人中,就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如果在天上,就为失去所贪爱的境界而常常忧恼苦闷。 因为我常常随着你(心)故,让我忍受身体和心上的无量苦恼。 我现在要制约你(心),你应当随着我而行。 我现在把你(心)系缚在一个所在之处,我再也不被你(心)所困扰和苦恼了。 你常常困扰我,我现在要用念佛的方法把你系缚住。 如是不断的牵制自心,心就再也不会散乱了。 这时候心眼就能见到佛像的相好光明,与肉眼所见没有差别,念佛三昧就现前成就了。 这样修习住心,就是初修习念佛法门者所应当系心思惟的方法。 这里的我,是意识五阴;你,是意根。 原文:是时当更念言。 是谁像相。 则是过去释迦牟尼佛像相。 如我今见佛形像。 像亦不来我亦不往。 如是心想见过去佛。 初降神时震动天地。 有三十二相大人相:释:这时就应当再思惟说:这是哪尊佛像的相貌,原来是释迦牟尼佛的相好之像。 如我现在见到的佛的形象,像也没有来,我也没有去,只是像这样意想,就见到了过去时的佛,佛最初降神来到人间时,震动了天与地。 佛像有三十二大人相:一者足下安平立。 (足底脚心是平直的,没有凹陷处,走起路来却很安稳。)二者足下千辐轮。 (足底脚心有一千个宝轮相)三者指长好。 (手指纤长媚好)四者足跟广。 (脚跟宽广)五者手足指合缦网。 (手指间有縵网,脚趾间也如是。)六者足趺高平好。 (脚稞又高又平又好)七者伊尼延鹿�。 (小腿犹如鹿腿一样平直)八者平住手过膝。 (手臂垂直下来,手过于膝盖。)九者阴马藏相。 (男根犹如良马一样,隐秘不现。)十者尼俱卢陀身。 (身体威严端正,纵横相称。)十一者一一孔一一毛生。 (一孔各生一毛青琉璃色)十二者毛生上向而右旋。 (佛身所有毛发向上而右旋)十三者身色胜上金。 (全身都是真金色)十四者身光面一丈。 (身光普照大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光芒。)十五者皮薄好。 (皮肤细薄润泽,一尘不染。)十六者七处满。 (两手两足两肩颈项七处饱满柔软)十七者两腋下平好。 (两腋下骨肉圆满不虚)十八者上身如师子。 (上半身宽大饱满如狮子王)十九者身大好端直。 (佛身大而端直)二十者肩圆好。 (两肩圆满丰腴庄严)二十一者四十齿。 (佛有四十齿齐密如白雪)二十二者齿白齐密等而根深。 (牙齿齐密雪白压根很深)二十三者四牙白而大。 (上下各二牙雪白而大)二十四者颊方如师子。 (面颊方圆如狮子)二十五者味中得上味。 (一切饮食味中得上味)二十六者舌大广长而薄。 (舌头广大长而薄软)二十七者梵音深远。 (声音清净如梵天的音乐)二十八者迦兰频伽声。 (声音又如迦陵频切鸟的声音一样美妙)二十九者眼绀青色。 (佛眼是绀青色如青莲花)三十者眼睫如牛王。 (眼睛睫毛整齐而不杂乱如牛王的眼睫毛)三十一者顶发肉骨成。 (佛顶有肉髻相)三十二者眉间白毛长好右旋。 (眉间白毛广长而右旋)复次八十种小相:一者无见顶。 二者鼻直高好孔不现。 三者眉如初生月绀琉璃色。 四者耳好。 五者身如那罗延。 六者骨际如钩锁。 七者身一时回如象王。 八者行时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现。 九者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 十者膝圆好。 十一者身净洁。 十二者身柔软。 十三者身不曲。 十四者指长圆纤。 十五者指纹如画杂色庄严。 十六者脉深不现。 十七者踝深不现。 十八者身润光泽。 十九者身自持不委陀。 二十者身满足(三月受胎二月生)。 二十一者容仪备足。 二十二者住处安(如牛王立不动)。 二十三者威振一切。 二十四者一切乐观。 二十五者面不长。 二十六者正容貌不挠色。 二十七者唇如频婆果色。 二十八者面圆满。 二十九者响声深。 三十者脐圆深不出。 三十一者毛处处右旋。 三十二者手足满。 三十三者手足如意(旧言内外握者是)。 三十四者手足纹明直。 三十五者手纹长。 三十六者手纹不断。 三十七者一切恶心众生见者皆得和悦色。 三十八者面广姝。 三十九者面如月。 四十者众生见者不怖不惧。 四十一者毛孔出香风。 四十二者口出香气众生遇者乐法七日。 四十三者仪容如师子。 四十四者进止如象王。 四十五者行法如鹅王。 四十六者头如磨陀罗果(此果不圆不长)。 四十七者声分满足(声有六十种分佛皆具足)。 四十八者牙利。 四十九者(无汉名故不得出也)。 五十者舌大而赤。 五十一者舌薄。 五十二者毛纯红色色净洁。 五十三者广长眼。 五十四者孔门满(九孔门相具足满)。 五十五者手足赤白如莲华色。 五十六者腹不见不出。 五十七者不凸腹。 五十八者不动身。 五十九者身重。 六十者大身。 六十一者身长。 六十二者手足满净。 六十三者四边遍大光光明自照而行。 六十四者等视众生。 六十五者不着教化不贪弟子。 六十六者随众声满不减不过。 六十七者随众音声而为说法。 六十八者语言无碍。 六十九者次第相续说法。 七十者一切众生目不能谛视相知尽。 七十一者视无厌足。 七十二者发长好。 七十三者发好。 七十四者发不乱。 七十五者发不破。 七十六者发柔软。 七十七者发青毗琉璃色。 七十八者发绞上。 七十九者发不稀。 八十者胸有卍字手足有吉字。 原文:光明彻照无量世界。 初生行七步。 发口演要言。 出家勤苦行。 菩提树下降伏魔军。 后夜初明成等正觉。 光相分明。 远照十方。 靡不周遍。 诸天空中弦歌供养。 散华雨香。 一切众生咸敬无量。 独步三界。 还顾转身。 如象王回。 观视道树。 初转法轮。 天人得悟。 以道自证。 得至涅槃。 佛身如是。 感发无量。 释:佛身光明彻照无量世界,佛刚刚出生时行七步,开口演说法要: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长大以后出家勤苦修道,在菩提树下降伏魔军,后半夜天刚蒙蒙亮时,成就佛道,成等正觉。 佛身光明远远照见十方世界,周遍覆盖,没有空过。 各层天的空中鼓乐歌玄,散花雨香供养于佛。 一切众生对佛都生起无量的敬仰和尊敬。 世尊独步在三界当中,再回头转身顾视,如象王转身回头顾盼一样,观看自己成道时的菩提树,开始初次转法轮。 人天大众得道者无数,自作证心得解脱,慧得解脱,终至涅槃。 佛身如是,能感化无量众生发起菩提道心。 原文:专心念佛。 不令外念。 外念诸缘。 摄之令还。 如是不乱。 是时便得见一佛二佛。 乃至十方无量世界。 诸佛色身。 以心想故。 皆得见之。 既得见佛。 又闻说法言。 或自请问。 佛为说法。 解诸疑网。 既得佛念。 当复念佛。 功德法身。 无量大慧。 无崖底智。 不可计德。 释:就这样专心念佛,不让心念他缘外散。 如果心缘外法,就把心收摄回来,这样心就不散乱,定于念佛上,三昧现前,就能看见一佛二佛乃至于十方无量世界诸佛色身。 因为这是心里所见,所以才能全部见到。 见到佛后,就能听到佛所讲法声音,或者是自己请问佛法,佛为解说,破除疑网。 修出这样的念佛三昧以后,心中都是佛念,应当再念佛的功德法身,无量的大智慧,无涯底的智慧,不可称计的功德。 多陀阿伽度(多陀秦言如阿伽度言解亦言实语又言诸余圣人安隐道来佛如是来复次更不来后有中也)阿犁(鲁迷反)呵(阿犁秦言贼呵言杀佛以忍辱为铠精进为坚牢禅定为弓智慧为箭杀憍慢等贼故名杀贼)三藐(无灼反)三佛陀(三藐秦言真实三佛陀言一切觉觉苦因习涅槃因道正解见四实不可转了尽无余故言真实觉一切)鞞伽(除夜反)遮罗那(鞞伽秦言明遮罗那言善行明三明也行清净之行以之独成无师大觉故言明善行也)三般那(秦言满成)宿伽陀(秦言善解亦名善自得又言善说无患)路伽惫(皮拜反路加秦言智智者知世因知尽道故名世智世智知世也)阿耨多罗(秦言无上善法圣智示导一切大德无量梵魔众圣莫有及者何况能过佛尊德大故言无上)富楼沙昙藐(富楼沙秦言大丈夫昙藐言可言可化丈夫调御师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时软美语有时苦切语或以亲教以此调御令不失道故名佛为可化丈夫调御师法也)舍(赊音)多(都饿反)提婆魔㝹舍喃(奴甘反秦言天人师尽能解脱一切人烦恼常住不退上法)佛婆伽婆(过去未来现在行不行知行尽不尽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一切了了知故名佛婆伽婆言有大名声。 复次婆名女根婆名吐永弃女根故女根吐也)。 原文:尔时复念二佛神德。 三四五佛乃至无量尽虚空界。 皆悉如是。 复还见一佛。 能见一佛作十方佛。 能见十方佛作一佛。 能令一色作金银水精毗琉璃色。 随人意乐。 悉令见之。 尔时惟观二事。 虚空佛身及佛功德。 更无异念。 心得自在。 意不驰散。 是时得成念佛三昧。 释:念完一佛的功德,再念第二尊佛的功德,第三第四第五尊佛的功德,乃至于无量无边尽虚空际的诸佛功德,也是如此念。 然后再见一尊佛,能见一尊佛化作十方诸佛,能见十方诸佛化作一佛,能令一色化作金银水晶毗琉璃色,随念佛人的意愿,全部都能见到。 这时应当只观行两件事,第一是观行像虚空一样的佛身,第二是观行佛的功德,不要再有其他念头,于是心就能得到大自在,心念不驰散他缘,念佛三昧就成就了。 原文:若心驰散。 念在五尘。 若在六觉者。 当自勖勉。 克励其心。 强制伏之。 如是思惟。 人身难得。 佛法难遇。 故曰众明日为最。 诸智佛为最。 所以者何。 佛兴大悲。 常为一切故。 头目髓脑救济众生。 何可放心不专念佛。 而孤负重恩。 若佛不出世。 则无人道天道。 涅槃之道。 若人香华供养。 以骨肉血髓。 起塔供养。 未若行人。 以法供养。 得至涅槃。 虽然犹负佛恩。 设当念佛。 空无所获。 犹应勤心。 专念不忘。 以报佛恩。 何况念佛。 得诸三昧。 智慧成佛。 而不专念。 是故行者。 常当专心。 令意不散。 既得见佛。 请质所疑。 是名念佛三昧。 除灭等分。 及余重罪。 释:如果心驰散,念着五尘境界法,如果心对六尘境界有觉受,就自己呵责自心,勉励自心,强行压制降伏下来。 心里要思惟人身难得,佛法难遇。 因此说一切光明中太阳光最亮,一切智慧当中佛的智慧最广大。 为什么如此? 佛兴起大慈悲心,常为一切众生得利益,用头目髓脑救济众生,为什么我还不把心放下专心念佛,而辜负佛恩? 如果佛不出世,就没有机会修学人道、天道和涅槃道之法。 如果人用香花供养佛,用骨肉血液髓脑起塔供养诸佛,也不如修行人用修学佛法的方法来供养佛,最后得到涅槃。 虽然这样,还是辜负佛恩,如果修习念佛还空无所获,还应该精勤专心念佛,以此来报佛恩,何况念佛证得各种念佛三昧智慧而成佛,更是报佛恩的心行,为什么还不专心念佛? 因此修行人,应该常常专心念佛,意念不散。 见到佛以后,向佛请法,请教心中所疑。 这种念佛三昧能除灭贪嗔痴烦恼和其它重罪。 发布时间:2024-05-31 08:12:1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