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二、小乘宗派 内容: 二、小乘宗派二、小乘宗派关于小乘见的定义是这个人他所讲的东西,是认为他所认识的世界对我们来说是个外在真实的状态。 这个定义的理由非常充分,因为持大乘见的人不认为外境是真实有,而一切佛法皆可归入大乘和小乘中,现在既然大乘不这样认为,只有把此种见地归入小乘了。 小乘又分为有部和经部。 (一)有部师的定义,有部宗的小宗派,有部所说的教理。 有部师的定义:持小乘宗见人但又不承许自证分的宗派之人。 这个定义包含了所有的有部,因为小乘中分有部和经部,而经部既然承许有自证分,又承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是真实有的状态。 有部有十八个小宗派。 这些宗派有些是根据地名而来,取名于形成宗派的最早地方;有些宗派是因创始人的得名而得名。 有部之见,分成三个部分:1基。 2道。 3果。 1基。 对世界的认识有部师把世界归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中去。 五蕴包括有为法,其他则包括一切法。 这个方面跟一切宗派相同,从有部到中观,上面的分类可以归入世俗谛和胜义谛当中去。 有部所说的世俗谛,就是这个法如果用心来分析或击碎,经过这样而能使这个法消失,这个法即属于世俗谛。 如同一个杯子,是用泥做成的,当用锤砸成碎片,见到它的残余时,不会有杯子的观念。 胜义谛则相反,如果一个法用心来分析而不能毁坏,这种法的观念不会消失。 胜义谛中分为无分之刹那,无方之极微,无为法。 色法中最微细的极微,心法中的刹那无为法均是胜义谛。 有部中的世俗谛和名言安立的自性是一致的,胜义谛和实有的自性是一致的。 有部讲三世都是实有。 有人说一切有部的名字是从这里而来。 毗婆沙之义即说一切有。 关于由什么来带业的种子并和果相联系的,迦湿弥罗和经部一样,是由心相续来联系的。 其他有部师就是说它是一种心不相应行法,名字为得或不失法。 他们认为这个法是实有的。 关于现量与比量,他们说根现量,意现量,瑜伽现量,不承认自证现量。 2道。 修行的方法关于所修的道,有部认为是四圣谛,也就是无常等十六行相。 通过通达四圣谛,通过五道而达到解脱。 有部虽承认五道但不承认十地。 修道所断的境有两种:染污无知及不染污无知。 小乘说断前一种能证声闻乘独觉乘二种阿罗汉,断两种无知则证圆满佛果。 在小乘宗派当中见道是指无分别现见四圣谛。 先现见欲界四圣谛,然后是上二界四圣谛。 见道包括十六刹那,这十六刹那中前十五刹那属于见道,第十六刹那属于修道。 关于前面所说由修习四谛十六行相,断除染污无知证阿罗汉,但这种证道并不是永离轮回。 小乘阿罗汉功能会退失,会使他们退到预流果。 小乘所说第二种果是圆满佛位,在三大阿僧祗劫修习四谛十六行相和积聚广大行相(福德资粮)这种道能断两种无知并能成佛。 3果。 他们如何解释成佛,即他们如何看待证悟。 从佛最初发起菩提心直至在菩提树下成佛,花了三大阿僧祗劫,在整个过程中一直是资粮道上的凡夫,在成佛这一夜晚进入加行道的暖,顶,忍,世第一四位,并入见道经历十五刹那,无分别现见四谛入于见道,在金刚喻定上入修道位,在拂晓时断除最微细烦恼证圆满佛果。 小乘所说皈依佛是指皈依般若波罗蜜多,它是指断除无明和烦恼,并永远不会为它所恼的智慧。 佛的身体属于苦谛,身体不属于皈依境中。 有部认为涅磐分为有余涅磐和无余涅磐。 有余涅磐是指阿罗汉的五蕴尚在,但已无烦恼。 无余涅磐是指阿罗汉死时所证的境界,阿罗汉在死时把有漏的身体从相续中分离出去。 有部不承认大乘所说,佛在死后仍有很多净土及化身去度化有情,有部师不承认佛的报身,说有八圣。 有部承认有余涅磐,不承认无余涅磐。 大乘认为不住涅磐,不住轮回,虽证涅磐仍能利益有情。 (二)经部师的定义,经部内的小宗派,经部的见。 经部师的定义:是持小乘宗派之人并且承许外界真实有又承许自证分。 这个定义非常明显因为小乘中只有两部,有部中不承认自证分。 经部内的小宗派。 关于经部内之小宗派,有两个基本传承:第一是追随阿毗达磨,第二是追随量论。 第一传承是追随一身六足之七部阿毗达磨,追随《俱舍》。 有部师说这些经论均是佛的原话,只不过是由以前的阿罗汉来编篡的。 经部师虽把七部对法作为经典依据,但认为作者不是佛而是七位阿罗汉。 世亲菩萨在俱舍中就有个颂子,意思中有点讥讽的味道,对“传佛说对法”不相信。 追随量论的经部也有两种,量论是指释量论等七种量论。 第一种是比较正统的,这个宗派是依据佛语,把佛语概括到《大毗婆沙论》上(可能是)。 第二种是说喻部,这个宗派说法依靠比喻,是依靠寓言。 经部之见:1基,2道,3果。 1基。 经部师所说归纳为世俗谛与胜义谛。 世俗谛之例子是如果这个法只是在见这个法的世俗心而有,并且唯分别心而有。 这是经部的总义。 一切法仅仅通过比量及分别心而被认识。 三个词在经部中是同义词:总义,世俗谛,无为法,这是与胜义谛相反的。 能现见的桌子,是现见,通过分别心的。 经部中的另三个词也是同义词:有自性,胜义谛,有为法。 关于如何通达二谛,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如此说:通过通达世俗谛以及观察在那自心上的(分别心上的)观察分辨方式,我们就能够见到法的那个存在方式。 这是对诸事深义之门,智者用此方法来修持。 这个颂的主要意思是除了那个现见境以外没有更稳固的那个法,没有所知境。 相对于其他宗派承认有四种现量:根现量,意现量,喻伽现量,自证现量,但均是离分别心的。 经部认为有分别心的内心中的一个影像是假的,属于世俗谛。 显现的东西才是真实,属于胜义谛。 经部也承认无方极微和分别刹那。 作者说经部承许之事实有与一般观念不同(有讲只有此世是有)。 有部说无为法是常或无常不确定,经部不承认。 2道。 经部师认为所要通达的,是四谛十六行相,和有部一样。 陈那的《集量论》,法称的《释量论》是如此说,所要产生的智慧是由自心的分别所产生的,我是非实有的。 这也是认识无我性的智慧,空和无我是最重要的。 有粗细二种我,常一自在的我,实体有自立的我。 十六行相说到底还是这个,其他是辅助。 经部认为构成大乘道要经长时的智慧和为利有情结合慈悲来修。 对于他们小乘道主要修习智慧分不强调慈悲。 大乘的结果是圆满佛位,小乘的结果是阿罗汉涅磐。 经部认为大小乘都有五道,不承认构成见修二道之四谛。 修法所要除的境是我执(补特伽罗我执)。 也讲染污无知及不染污无知,不讲法无我,也不承许所知障,所知障与不染污无知是有差别的。 3果。 根据经部师认为,长期修习无我慧,以愿利一切有情之道,成就佛位,消除两种无知。 阿罗汉涅磐只是修习四谛十六行相,这样来断除染污无知。 发布时间:2024-05-31 08:18:4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