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坐禅三昧经讲解 内容: 第五章 治愚痴法门原文:若愚痴偏多。 当学三种思惟法门。 或初习行。 或已习行。 或久习行。 若初习行当教言。 生缘老死。 无明缘行。 如是思惟。 不令外念。 外念诸缘。 摄之令还。 释:如果愚痴偏多,应当修习三种思惟法门,愚痴偏多的人中有初始修习的人,有已经修习了一段时间的人,还有已经修习很久的人。 如果是初始修习的人,应当教导他,生缘老死、无明缘行等十二因缘法门,引导他思惟,让他认识到生命的过患能产生老死之苦,无明的过患能引发一切业行,而流转生死。 缘于这样的思惟,不让心念向外攀缘,如果心念移转散乱,就摄持牵制回来。 无明缘行,是因为意根有无明,不知法界实相,不肯安住于寂静的真如当中,起心要向外贪求,阿赖耶识就随顺意根的无明产生出意根的心行,意根内心就产生躁动,想要执取三界法以及五阴身心,想要有身口意行。 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因为五阴身是生灭幻化性的,出生以后,阿赖耶识执持,不断输出四大种子,让色身不断生长,慢慢变老,最后死去。 在这其中,会有无量的生死苦,忧悲苦恼无尽。 这些生老病死苦,也都是阿赖耶识依缘出生的,根源还是意根的执取性,以及意根的贪爱,灭除意根的贪爱才能灭除一切苦受。 原文:若已习行当教言。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如是思惟。 不令外念。 外念诸缘。 摄之令还。 释:如果是修习了一段时间的人,应当教导他修习十二因缘中的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 按照次序一一思惟,不让心念外缘流散,如果心念散乱,就收摄心念,专一思惟。 行缘识,是由于意根这种躁动不安和向外求取的心行,阿赖耶识就满足意根的思心所,产生六识,让意根利用六识来达成自己的意愿,造作一切身口意行。 识缘名色,由于意根的心行不断,六识的身口意行不断,阿赖耶识就会自动收藏业种,这样就种下了未来世受生的种子。 命终时意根心行不断,求取五阴身,阿赖耶识就会出生中阴身,在中阴身里,意根不满足暂时的色身,还要有下一世的五阴身,当父母缘具足时,阿赖耶识随着意根投胎,名色就产生了。 名色缘六入,名色受精卵形成以后,阿赖耶识随顺意根对五阴身之想,根据业种和业缘不断变造色身,在色身上生长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不断的增长和完善,五根就被阿赖耶识创造出来了,加之意根,六入具足。 六入缘触,六入的缘具足以后,因为意根想要见六尘,阿赖耶识就通过五根传递外六尘到五胜义根中,六根就会接触到六尘,这个触也是阿赖耶识产生的。 触缘受,六根能够触六尘时,意根想了别六尘,阿赖耶识就会出生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共同了别六尘境(在母胎中,还不能出生眼识见色)。 于是六识就对六尘有了觉受,苦、乐、不苦不乐三种受都有,意根在其中也有自己的受,这些受也是阿赖耶识出生的。 受缘爱,因为有六识的三种受,意根依六识的受而有自己的受,自己接触尘境时也有受,或者是贪爱的乐受,或者是厌弃的苦受,或者是舍受。 因为这些受,就会产生贪爱,尤其是意根的贪爱,阿赖耶识依之能产生后续的一切身口意行,产生更多的法。 六个识的受以及意根的受,都是阿赖耶识输出识种子产生的,六识的爱也是阿赖耶识输出识种子产生的,尤其是意根的贪爱,是阿赖耶识缘于意根的受而出生的。 爱缘取,因为意根有贪爱,就会产生执取性,对三界六尘万法想要占有和执取。 这种执取性也是阿赖耶识输出识种子产生的,离开阿赖耶识就没有意根,何况还有意根的受、爱和执取性。 取缘有,由于意根对三界万法的执取,阿赖耶识随顺意根心行而不断的产生三界世间一切法。 有缘生,三界世间法产生以后,五阴身的生存环境就具足了,这样阿赖耶识就会出生五阴身。 原文:若久习行当教言。 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老死。 如是思惟不令外念。 外念诸缘。 摄之令还。 问曰。 一切智人是有明。 一切愚人是无明。 是中云何无明。 答曰。 无明名一切不知。 此中无明能造后世有。 有者无。 无者有。 弃诸善。 取诸恶。 破实相。 着虚妄。 释:如果是久修习的人,应当教导他,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十二个生死环节都要仔细思惟,不让心念流散外放,如果心念散乱了攀缘外境,就牵制回来。 有人问说,一切智者都有明,一切愚人都有无明,什么是无明? 回答说:无明就是一切事理不知;无明能引起后世的三界世间出生,后世的生命不断绝;无明就是应该有的智慧没有,不应该有的无明烦恼却存在,弃舍一切善法而取诸恶法;排斥实相愚于实相,着于虚妄相。 原文:如无明相品中说:不明白益法 不知道德业而作结使因 如火钻燧生恶法而心着 远弃于善法夺众生明贼 去来明亦劫常乐我净想 计于五阴中苦习尽道法 亦复不能知种种恼险道 盲人入中行烦恼故业集 业故苦流回不应取而取 应取而反弃驰闇逐非道 蹴株而躄地有目而无慧 其喻亦如是是因缘灭故 智明如日出释:如无明相品里说:不明白清净增益的法,也不知道有道德的业行是什么,因此就有了无明结缚,如用火石取火火即生。 心着恶法,就会远远的弃去善法。 这是夺取众生心明的贼人,无明一来,明就被劫去了。 认为五阴就是常乐我净的,恒常存在,是清净可爱乐的,是真实的我,这样颠倒作想,就是无明结缚,即使是苦集灭道四圣谛法也不知道。 就像盲人入于种种险恶道中行路一样,因为烦恼故,业行不断的积集起来,因为烦恼业故,生死苦轮转不断。 不应该执取的而执取,应该取着的而弃舍。 在黑暗中行驰在邪路上,遇到矮树根就摔倒在地。 有目而无智慧,就是用来比喻无明的,以修习因缘法无明灭后,智慧的光明就会像太阳一样出现了。 原文:如是略说。 无明乃至老死亦如是。 问曰。 佛法中因缘甚深。 云何痴多人能观因缘。 答曰。 二种痴人。 一如牛羊。 二种种邪见。 痴惑闇蔽邪见痴人。 佛为此说当观因缘以习三昧。 释:如是简略的说,无明一直到老死也是这样思惟。 有人问:佛法中因缘法甚深,愚痴多的人如何能观察因缘法? 答曰:痴人有两种,一种是如牛羊般的愚痴无知,第二种是指有种种邪见的人,愚痴迷惑颠倒,内心黯闭不明。 有邪见的愚痴人,佛就为这些人说应当思惟观察十二因缘法来修习三昧。 佛讲的坐禅,让我们先从思想知见上下功夫,把心清扫一下,心地清明了,禅定自然出现。 所谓功夫在诗外,禅定不在腿上,那些不修心,一味的靠盘腿死坐的人,很难修出禅定,即使能修出来,也是死定,如入黑暗,无一丝光明。 总结:修行无论修什么法门,都是修心。 心能通一切法,心能达一切法,心能明一切法。 心明以后,修行结束,从此无学无为。 发布时间:2024-05-31 08:21:0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