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倓虚老法师佛七开示 内容: 倓虚老法师佛七开示倓虚大师讲净空法师校订是念佛七第二天,念佛七是要大家起心修净土的法门,修净土的法门是佛在方等会上说的《净土三经》。 最简单的就是《佛说阿弥陀经》,它里面的经文每个人都可念又容易明白,照《阿弥陀经》修行,从始至终都能得了生脱死。 提起这佛法,有种种法门,那一门都行。 有一句传言:‘门门皆能通大道,路路皆可到长安。 ’虽然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必需要一门深入。 虽然是一门深入,也应当有正行,有助行。 这一点各位要知道。 修正行,是专修念佛的法门,这都是一定以念佛为正行。 助行,你念经也可,你自己修禅也可,所以那一条道都可以做助行。 单说这佛法的正行,那一门里都有正行。 单说这净土法门的正行,这净土法门,普通的一句话,就说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极乐世界,那是人所共知的了。 有一定的一个品列,生到佛国去,可分三三九品——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 分这个三三九品,就是在一个净土分三三九品,那么净土有多少净土呢? 按极乐世界有四种净土,大家要知道,这四种净土大家耳朵也常听见过,可是大家不留心的多呀! 往生到这地界,立地就成佛,有常寂光净土,这常寂光净土也分三三九品——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这里都是那些明心见性,大开圆解的大菩萨们,往生到这常寂光净土。 虽然是到常寂光净土,可也三三九品——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 常寂光净土以下呢? 是实报庄严净土。 常寂光是清净法身;实报庄严净土掌教是圆满报身佛。 往生去到那里的,都是大菩萨,都有圆满的功德,戒、定、慧都具足。 再向下是方便有余的净土,就是自上向下的第三层庄严有余的净土,也有三三九品。 这地界的掌教是百千亿万化身,其实都是阿弥陀佛,这就是说佛现身不现身不能一样。 这地界究竟最高的那个是证阿罗汉,四果的罗汉,从下说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四种。 这地界也分三三九品,这都是圣地。 第四是凡圣同居的净土——凡夫、圣人。 圣人呢! 佛也有,在这地方,也有大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能教化的,不是受教的。 受教的都是我们凡夫往生到这地点,也分三三九品。 所以假定说这愚夫愚妇,听人说念佛好,连一句佛经也不懂,也不识字,也不会念,那么怎么行呢? 听别人说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若有诚心就能往生到极乐世界,你看这一句话极容易啊! 大家要知道,只要你有诚心一样也生佛国,生佛国我们是位置低一点,你就是生到这个凡圣同居的净土,分三三九品——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 就生到下三品,最低的这一层——下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中三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上三品:土上品、上中品、上下品。 这下下品,生到那地方去,一生永远也不死,生到那儿去,你就要思衣得衣,思食得食。 你按照那《佛说阿弥陀经》上,你看那七宝池、八功德水、七宝行树,空中小鸟放净音声,就是念佛、念法、念僧的音声,不修自修,不证自证,修到那个地界大家要知道,这是那一品呢? 这是说的下下品,就能这个样子,要是再向上呢? 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好,那福就享不尽、说不尽的了。 你生到这下下品,你有个诚心,生到那个地方去,就能享大福,享什么福呢?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 ’你想吃饭,饭就到面前。 大家要知道,这是下下品哪! 下三品的那个下下品哪! 这饭吃饱不吃了,东西就没有了,不像此界还得雇工人洗锅刷碗的收拾,那就噜苏了! 极乐世界没那些事情。 这是简单的说吃饭,接著再说穿衣服。 你有钱的,得找裁缝,做新衣服合不合适,要比量尺寸,你告知他了,还不一定几天做成,穿身上还不一定合不合适,这多噜苏了! 这是说有钱的人,没钱的更谈不到,更不用说了。 你要生到极乐国,你要说这衣服我看著不顶合意,穿有颜色的衣服,所以我要穿件黄色的,这黄色的衣服当时就到身上了,你还等著伸袖子,系搭扣绊儿,系钮扣,那就噜苏。 我告诉你,你要到了那儿,看你那点儿不随心,你要什么就是什么,随意所成。 人要明白这佛法得随心如意,你想什么有什么,就这么一个安乐的境界。 这是说愚夫愚妇不识字,反正听人说念佛好,他就发诚心,黑夜、白天不忘,有工夫就念,一样干活,也耽误不了心里在念佛。 总之是说下等人他诚心念佛都能得这样福。 比他更高的呢? 福就更不用说了。 刚才是照下等人说,要不一层层说就说不完了,大家心里有一个样子做比较,这就说个譬喻吧! 一到下下品比较,到那去比较? 上天上比较去,人人都承认天上好。 天有二十八层,大家知道这二十八层天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有六层,色界有十八层,无色界有四层,像这些都要知道有个比较,念佛就能发诚心了。 它要不比较出来,含含糊糊地,觉得念佛应有个意识就行了。 多生多世的苦啊! 你知道做善就能知道佛法,到佛门里发诚心学佛,若没有多生多世的善根,那里有那个心? 就是想干也不好修,也给自己打散了,所以一说天上的福不必细说,十天、八天也说不完。 欲界有六层天,还都有男女婚配,生儿育女,一层比一层高,有四天王天。 四大天王,在须弥山当中。 再上有忉利天,有人世间所谓的玉皇大帝,管人间祸福,那是一点也不错。 以上两层是地居天,没离开须弥山顶,忉利天在须弥山顶上,四天王天在须弥山半山腰中,没离开地皮。 地居天福报比我们世间人都大,寿命也长,寿命有多大呢? 人间五十年天上算一天,他能活五百岁。 五十年算一天,三百六十五天算一年,他能活五百岁。 到忉利天天顶上,加一倍,说一百年算一天,他能活一千岁。 二十八层天,简单说就加二十八倍,用算盘算算这寿命有多大? 这福气有多大? 这是个比较,这是说欲界天还在地基上,还没离地皮。 如到第三层天是夜摩天,离开地皮,离开山顶了,有点不像我们世间人这样,有点清净心,有点禅定心,是世间禅,不是那个出世禅,也不是出世的上上禅,才能够这个样子。 第四层兜率天,第五层化乐天,第六层他化自在天,寿命福报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福大,这就是说寿命多难说,要说几天,这只是拿做个比较。 这是六层欲界天,有男婚女配,有世法的情形。 到色界天有十八层,分四禅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这二九共十八层天。 这十八层天,只有形色,不分修行人,女人在那里也转男子,那地方生人是莲花化生,所以那地方清净到极处,寿命一倍一倍向上加。 有禅定的功夫,是世间的禅定,不是佛里的禅定。 就禅定的功夫有凡间的禅定,有圣众的禅定,有佛门的禅定,那是有阶级的。 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 第三禅离喜妙乐地,第四禅舍念清净地。 四禅分成十八天,上有四空天,加上欲界、色界共有二十八层。 说这个譬喻福报大寿命长,要比较生极乐世界,大家要知道还不如生到下下品,最低的极乐世界,那福还大。 我说到这里,大家要知道,修福修禅定,这禅定你不研究透佛法,一修就修到天上的禅定去了。 那是人间的禅定了,人间的禅定可也比人间好呀! 要比佛法就差远了,在佛法里还够不上小乘呢! 小乘分四果,初果还不赶上呢! 你们诸位说这个佛法高低深浅,经我这么一说,大家就可向里去研究,所以说我也没有功夫,也没有智慧,我那能修行? 说到念佛,那能说念一句佛的时间都没有? 你忙又不是在嘴上忙,又不要嘴上干活,你心里念还不行吗? 您想一想,有这样好师父,丰衣足食,那样也不忧也不愁,我愿意什么时候修,就什么时候修,也没有障碍,要是这样不是更得知足吗? 就是在座的,也不管出家人、在家人,那个念佛的工夫没有呀! 说这话我自己也觉惭愧呀! 我念佛呀! 一天总觉念不成片,怎么念,一有事来就打断了,自己感到累了就要憩憩。 所以念佛法门虽然这么好,每天多少总得要念念。 我还得预备讲经,还得应应焰口,就这样忙,我多少也念念佛不可,我得为自己预备些,这么大年岁了! 什么时候死? 说到这里,也不用向细处说,也不用远处说,大家要觉得我说这个记一记,就是做这个道场,念佛七天。 一般念七天,念一天就善根都种得很深了。 七天圆圆满满念下来,自己心里应当发大欢喜心,不是容易的事情啊! 我怎么叫人念佛修行? 知道我极乐世界有份了,我就一定往生。 要有坚定心、有信心,我信释迦牟尼佛说的法,信阿弥陀佛发的愿,佛还会骗人吗? 佛要骗人这世界就是一个骗人的世界了! 要能有心信佛信得急,念佛念得恳切,不许你不往生,往生到佛国。 说这点小教,就够诸位今生大家成佛有份呀! 生到极乐世界去,在那地方自己修行,不用再为衣、食、住呀! 黑夜、白天忙碌了。 现成的受用,现成的修行,那能不成佛呢? 话呀! 不要多说,说多了乱打闲岔,多说不如多念。 我说说无非是提起大家的兴致,让大家发起诚心,我就多打闲岔,还是请诸位四众弟子好自念佛,我也得回去念佛去了。 今天道场到第四天了! 这正是用功的时候。 这七天里,前两天人心不容易收回来,当中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这三天是最要紧的,得用功与功夫相应。 这一切法是一法,念来念去,心不散乱,意不颠倒,功夫就更得力了。 后两天道场接近圆满了,功夫也用不得力,前两天心里发乱散,后两天懈怠,当中这三天是最要紧的。 要是说佛的修行法门,这都算起来有八万四千法门,那一法都可修,二十五种法也都可以修行,一切修行法门对于出家、在家四众弟子最方便、最简单、最容易的,还就是念佛法门。 我记得说过,前二年说过,近来很少说,一个参禅的、一个念佛的,这两样比较一下。 我以前跟谛闲老法师学教,在他那里参学。 听谛闲老法师说:‘自己有好处,给人家讲讲说说也有好处,不会用功的也会用功了,会用功的就更会用了。 ’所以我也说说,也有听到过的,也有没听到过的,听到过的随意,没听到过的也应该听听。 谛闲老法师收了两个徒弟,有个大弟子,这人简单说,有人介绍跟谛老出家了,出家前他已经结婚,有个内人,还生了个小闺女,他也没向家人商量他要出家,当然他妻子不愿意,以后也许是善缘就难说了;他发心坚决非出家不可,谛老法师就收了这徒弟。 他喜欢参禅,参禅,到那里去参禅? 咱们中国最有名的禅堂是镇江的金山寺,寺建立在长江里的小岛上。 他自己发心出家,当然很诚心,家也不要了,太太也没商量好就先出家了,女儿才几岁,寄托在兄弟家,他太太想不开就投江死了。 他也不管,反正要出家修行,吵死弄活的也不管,他去修行,谛老法师于是就送他到除山禅堂修行。 他修行很认真,修行有十多年了,修禅修得很有点名誉,还收了不少徒弟,当了首座。 有徒弟,有人供养,吃的、穿的、住的那样也不缺,心里头就生起贪心,有吃的、有住的,又有人恭敬,心里就有点自满。 你看参禅的不容易,他就打妄想,洋洋得意,岂不知他一出家时,他内人的鬼魂就跟著他,有十几年了。 他内人不同意,不愿意他出家,鬼魂就跟著他想扰乱他,他参禅修行真有功夫,就有护法神保佑,鬼魂不能够靠近迷惑他。 他一打妄想,一贪,一得意,道行就退失了。 护法神走了,鬼魂就得手,一下就扑到他身上,迷著他要他投江。 他因贪心、迷惑,不能作主。 金山寺四周都是水,晴天,山就像在天上似的,天照江里。 他要投江,他被鬼魂附身,身不由主的投到江里,有人看见了,就把他救上来了,说这怎么回事? 他不知怎么回事? 过了几天他又投江了,又让人救上来了。 金山方丈和尚说:‘这不好! 首座著魔了。 他不懂水性,可别淹死了! 赶快给他师父——谛老法师报信,请谛老接他回去。 ’他师父谛闲老法师这时正在宁波修庙塑佛像,庙倒塌了重修。 金山寺给送信说:‘你那徒弟在我们这里投了两次江没死,问他他也不知怎么回事? 迷迷糊糊,请你把他带走吧! ’谛老法师想想他是他的徒弟,别人去还不行,谛老法师只有亲身去一趟金山寺了。 让他来他还不来,叫他走也不走。 这都是听谛老法师说的,都是真事。 其实他就是给鬼魂扑到身上了,糊涂了,平常他跟好人一样,说好话,他说到投江时全不知道呢! 谛老说:‘走吧! 你别搅和了,人家都是修行人,你这左投回江,右投回江,跟我走吧! ’那时候轮船是平底的,在江里走,在轮船里有两个睡铺,底下一个,上面一个。 谛老法师就睡在下面,他在上面,人好好地,一路平安无事,坐船回到宁波观宗寺。 因为他在金山寺十几年,是有身分的人,是首座,当然有一间寮房,就送到寮房去安住,就在那里修行吧! 这也就没事了。 有一天早晨吃饭时,他没去吃饭,谛老法师惦著他常迷糊,请佣人查房找他,他屋里没人,后面窗户开著,谛老法师说:‘坏了! 不好! 这房门都是关好的,他从窗户出去,这不好了! 这可能去投江、投河了。 ’这时候叫著寺里大众分头去找吧! 寺庙附近有护城河,水也很深,帆船可以进来。 先在寺内找没人,大众就顺河边找来找去,河大围著庙,通著城,大约找了半里路,发现他已经在河里淹死了,没办法就捞上来,抬回寺里,给他念经超度埋葬就算了。 就在这时候,他出家时的小女儿也长大成人了,女儿也出嫁了。 往年他父亲出家,母亲死了,就在亲戚家住,姥娘家住。 今天他女儿来了,谛老正打发人给他女儿送信,都在城里城外的不远,见他女儿哭著来了,告诉谛老说我晚上做了个梦,说她父母今天上任,谛老问上什么任? 她说她父亲在土地庙当土地爷,她母亲当土地奶奶,于是谛老忽然大悟,明了其中原因。 正好寺外不远最近新建一个土地庙,这时候同修大伙给他念念经,他女儿哭哭啼啼。 谛老说:‘你今天当上土地公,我们超度你,你也得显显灵给我们看看吧! ’这时来了一阵旋风,大得很,转了半天,谛老说这必是他显灵了。 谛老法师说这些是譬喻参禅人一念之差,就落得这个样子。 说起念佛,他又想起一个徒弟,这都是谛老法师亲口说的。 谛老法师说:早先我还有个徒弟,这人是个手艺人,俗语讲‘锅漏匠’,也就是盘、碟、碗、磁器摔坏了可以拿锯子补好再使用,这时候没有了。 古时碗摔三片、四片还能锯上,还一样使用。 外国人看中国锯上碗、盆不知是什么? 这个锯上还能用,早先人们都俭省。 那时谛老在金山参禅。 早年讲过经,讲了好几年,人们都说他没参过禅,他说法不得力。 谛老觉得参禅还算个什么呢? 谛老在金山住了好些年,在那儿参回禅,以后讲经才有人信,才有人听。 他在金山住时当知客。 有一天,从家乡来了一位老乡,是他小时候的玩伴。 谛老法师原是买卖人,跟他舅舅学医,这时候在金山当知客,所以老乡来找他。 这锯碗的手艺人,找他说要出家,要认他做师父,谛老法师说:‘你不行啊! 你要出家,都这么大岁数了! 四十多了! 没念过书,学经教自然是学不了,苦行你又受不了,你出家不是找麻烦吗? ’劝他多次,他坚持非出家不可。 这从小就认识,又是老乡,谛老不得已,说:‘你一定要出家,就得听我的话,我就收你做徒弟。 ’他说:‘那当然,我认你做师父,你怎么说,我一定听。 ’谛老说:‘你若听我话,你这么大岁数了! 现学经教也来不及,你就直接修行,就听我说。 ’他说:‘你说什么我都听,只要让我出家。 ’谛老说:‘早先有个手艺人,出家修行成道了,你就跟他学一学。 ’他说:‘你只要收我做徒弟,你怎么说,我怎么听。 ’于是谛老接著说:‘你出家以后也不必受戒,我给你找个小庙,你不要出庙门就老实念佛,我给你找几个功德主,护持你,供你吃饭。 ’当时南方宁波信佛的人很多,差不多每个乡村都有小庙,都有人拜佛、信佛的。 我去过,在那住过三整年,我给你找个小庙,在里面什么都不需要,你就只需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黑夜、白天不间断的念,什么事也别管,到时候吃两顿饭,我给你找好功德主。 谛老法师那时也很有名誉(声望),信徒很多,就托人办妥这事,教他修行方法,就是闭关,也叫方便关,一个小庙一个人住著,每天有老太婆到时候来给煮两顿饭,他就不做买卖(手艺)了。 听谛老法师告诉他这个修法,准是好道,这道一修,准能得好处,他也不知道将来会得什么好处? 谛老就回金山了。 以后他念了三、四年的工夫,那也不去,他那时人在初发心的时候勇猛精进。 俗话说:‘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过了三年,佛就到灵山离远了。 ’人在初发心时,就告诉这个法门,他就心诚,一修到底。 时间长了就懈怠,不当回事。 他听谛老的话,只要睡醒,就念佛。 他从前做手艺挑东西,双腿有劲,就绕著佛念,累了就坐著念。 谛老法师也不知他念得怎么样? 就这样念了三、四年。 有一天,他告诉煮饭的老太太:‘明天你不用给我煮钣了,我不吃午饭了。 ’老太太以为明天必是有人请他。 这三、四年也没看他去那儿? 他说在当地有两个亲戚朋友,他出去看看就回来。 就对老太太说:‘你明天早晨不用来煮饭了。 ’老太太以为他出去一趟,明天必是有人请他吃饭。 第二天老太太惦记师父,到吃饭的时候,就去小庙看他回来没有? 小庙贫穷,不怕偷盗,虽有门也没关;老太太想想就说:‘师父吃饭回来了。 ’里面没人答应。 走进屋,看见他在床铺下边站著,脸朝窗外,手上拿著数珠。 老太太一看问他话他也不答,仔细一看师父已经死了,站著死的,念佛站著死的。 老太太吓一跳,她就向邻近人说:‘师父站著死了。 ’这就来了好些人来看。 看师父一手拿著数珠,另一手握著灰,扳开手一看,他手里有八、九块现大洋。 (注:银圆)。 那时南方人吐痰的痰盂不是洋磁的,有点水在里面。 它都是灰盒子,是一个四方的托盘,盒子里放有小灰。 人吐痰吐在灰里。 隔日倒了再换新灰。 一看那吐痰的灰盒子,里里外外都是小灰,他手上捏了一把灰,手里握著八、九块现大洋。 人们明白了,他一定是做手艺时,做买卖时,存了的几块钱。 当时大洋钱是很高贵的,存了也没有柜子放也没有锁,他就埋在痰灰盒里。 谁偷东西也不会想到痰灰盒子里去偷。 他是恐怕死后别人不知道,他把钱抓在手里站著念佛往生。 他是预备拿著这些钱,让人们看看好办理后事,应该是这个道理,这是谛老法师说的。 后来他的几位护法给谛老法师送信说:‘你的徒弟站著死了。 ’谛老坐船第二天就来了。 一看他那样站著都两、三天,就这样直直的站著。 谛老师父这才给他办后事。 谛老说:‘不错呀! 你这出家没白出,比那当大法师,当方丈住持,高明得很了,像你这样的成就不多呀! ’很赞叹他的! 我说这谛老法师两个徒弟,一个参禅的,一个念佛的。 你们诸位比一比,那个参禅的很有几年苦功夫,做了个土地爷。 这个耍手艺的锅漏匠,人家念三、四年佛,立著就走了,总算是真有功夫。 我听谛老法师说过两回,这是真事,很能警诫人。 今天我说这话,大家要知道,念佛这法比参禅,比修止观,比修密宗,实在是超出超近得多了,念佛法门,人人都能行,也不用把教理弄明白,只要肯念,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准能往生佛国。 ‘. .. ’,有点病,也没有什么,这人心里有点不舒心的事情,不要细说了。 他每天写对子,有人求他留点字,他就送送这个,送送那个,给人写。 修到最后,有副对子还没写。 他有个当差的,侍候他在大兴善寺住。 他说:‘老乡,明天早晨你不用给我煮饭了,我写副对子送你留著做纪念。 ’当差的想,好呀! 当差的真是求之不得,喜欢得很,他特意的给他写副对子做纪念。 当差的想,也许明天有人请他吃饭。 第二天念佛坐著就走了,这些都是预知时至,都是念佛的。 工夫很短,成就不可思议,我就不要细说了。 我还有亲眼见的,耳朵听的,都是事实。 就是人念佛得生净土。 谛老法师他自己说的:他在头陀寺做方丈和尚,常住作息的规矩早立了,每天早饭、晚饭之后,大众都一起念佛,绕佛三匝,然后回寮房休息。 那时候寺里没有钟表,只有大公鸡报晓,到时候大公鸡一叫,大众就都起来了,去上殿。 吃饭时过斋堂,那大公鸡它一定要去,人们掉在地上的饭粒它都吃了。 吃完了在座上念完佛该走了,那大公鸡就走在众人最后面,人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念,这大公鸡在后头嘎叭嘎叭的叫著,仿佛也跟著念佛。 你看希奇不希奇? 这是谛闲老法师说的。 它还跟著大众绕佛,人们绕出大殿,它也出来了。 有一天,人们绕念都出来了,大公鸡它不肯走,香师说:‘你怎么还不走啊! 念完佛要锁门了。 ’大殿锁上怕有人来给弄乱了。 那鸡站在那不动,就站在佛桌前面,仰著脖子,嘎叭嘎叭高叫三声死了,站著死的。 你看看呀! 它念的什么? ‘南无阿弥陀佛’它说不上来,人们一念佛它就随著念、随著转,你看多通灵性! 这是谛闲老法师在温州头陀寺当方丈时的事。 我说这话是给畜生念佛往生做个证明,做个证据。 你们诸位师父、居士,不管在家、出家,要知道念佛法门的真实利益,有工夫就得念,不管有效用没效用,到时候准能有好处,准有好结果。 我没有工夫说这个,我自己亲眼看到的就有几个,亲耳听到的有几个。 不是古时候多少年前的事情,都是现在的事情。 好! 多说不如多念! 别耽误大家念佛。 光阴很快,今天念佛已经五天了! 正是精进勇猛念佛的时候。 所以我想起一些事情,关于念佛的道理。 头些年的时候,恰尔滨极乐寺刚修成,在北京有一所僧学院,在极乐寺也有一所僧学院,北京僧学院有二十名出家人;但哈尔滨极乐寺那儿没有出家人,都是在家的学生,像是一个佛教的学堂,讲的是佛法。 在家的学生怎么会上佛教来学佛法呢? 原因是当地民风开化得晚,都是老习惯。 那时正是革命的时候,庄稼人都害怕家庭也革命,父子也革命,那时一说到革命,更不愿意让孩子到学堂念书了,怕学了革命。 不知怎么回事? 听说佛教有学堂,是念的儒书,讲佛法,就送学生去极乐寺念书。 我初到哈尔滨,当地人不认识出家人,那里有道士,足见北方佛法稀少。 到哪去找小和尚? 没见过佛教学校都是在家学生。 我一年总得跑两回,从北京到哈尔滨,有二千多里,两边都有学堂。 新年近了的时候,我得从北京回哈尔滨极乐寺,过年学生放学了,有两三个学生离家很远,这都在家的学生,就留在庙上过年。 学堂里有位居士做校长的,他教儒书,我也给学生们讲讲佛法,有一天晚上跟校长谈话。 校长叫张乐西,他学佛念佛念得很恳切。 谈起话来,他问我:‘我念佛,看见佛经上、语录上,生起疑惑? ’我说:‘你生什么疑惑呢? ’他说:‘我看佛经上、语录上,有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两句话,我疑惑? ’他说:‘既要“唯心净土”、何必求生西方呢? 原本那里都行都有心,唯心既是净土,求自己的心就对了,何必还求生西方呢? “自性是弥陀”,我们人人都有自性,何必念西方阿弥陀佛呢? 自性就是阿弥陀佛,何必还念西方阿弥陀佛? ’他问的理也对呀! 我就说:‘你疑惑的道理很对,应当这么疑惑,要不这么疑惑,你佛学怎么能开悟呢? 不说别的,你说“唯心净土”,既有这个净土又何必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个净土呢? 西方极乐世界有个净土,也是这个净土,你“唯心”也是个净土,当然是你可以怀疑。 你这“唯心净土”与那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这两个净土,在那里分边疆、分地界呢? 那个地点算是“唯心净土”? 那里是西方极乐世界净土? 一定要分别得明白清楚,你就可以念你自己,修你唯心净土;这“自性弥陀”,你这“自性弥陀”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又在那里分界线呢? 那个地点是自性弥陀? 自性弥陀占多大地方? 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的边界在那? 在那分开呢? 那地方要分开? 当然是你应该明了的。 ’他想了半天,可真分不开呀! ‘唯心净土’那里算边界? ‘自性弥陀’那个地方是自性? 那个地方是阿弥陀佛? 这地方可分别不开呀! 我说:‘这都对了,我说自心就是佛心,自性就是佛性呀! 说到心性上,广大无边呀! 人们都不知道,所以这人疑惑的就是这个心呀! ’就像外国人研究出在脑筋里,这也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完全的对。 他要说不是心,那怎么有知觉呢? 要说是心呢! 还不只那点是心,心性是尽虚空遍法界。 性是心,是分而不分,不分而分;性是体,心是用,体用不二,体用不相分离,是这么个道理。 说到这里,所以极乐世界唯心的净土就是自己的净土,自性弥陀可就是阿弥陀佛,这就对了! 你若看阿弥陀佛是两样的,明白你跟他有什么关系? 你自己不承认,所以你别忘了要时时的念,念兹在兹,是这么个道理。 说到这里,旁边有个小学生,姓汪,我忘记他名字,他在旁边笑。 我说:‘你在这里一年了! 你在一边笑,你定是心里明白了,有个门路了! 你说说这个自性呀! 那个地点是自己的自性? 那个地点是佛的自性? 那个地点是自己的自性弥陀呀! 你说是对不对呀? 你笑必是明白。 ’这小学生名叫王孝章,我想起来了,他没有想就说:‘那个地点不是佛性呀! ’我一听:‘这学生不错呀! 你能知道说出这么句话来——那个地点不是佛性,我问你,都有佛性都是佛性,古人常有一句话“桌子打一下它不动,狗、猫打一下它就跑了”那个地点都是自性,有知觉的有自性,桌子没有知觉,打一下它不会跑,就没有自性。 若不动的它是自性,打一下跑了的就不是自性。 怎么都是自性一样的? 你说说,你在笑,你必是明白。 ’我这句话一问呀! 他就在想了。 (注:犹疑了)。 我说:‘这道理难说,你不明白,研究多少年都有不明白的。 你这句话说得可不错,你们有三、四个同学没回家在这里过年。 你们说说看,谁答上话来,过年我给谁买顶帽子作为奖品。 ’说过也就过去了,也没谁回答上来。 这就是说‘自性’、‘唯心’,分别开还是分别不开的道理。 张校长听了这道理很深很对,他就发心特别精进勇猛念佛,早先他念了几年没那么精进,后来一研究有道理。 他是念书人,信佛,在小学堂当校长,结果他在临命终时,证得系念,预知时至,自己知道得生净土。 所以我一看念佛人,只要是诚心念佛,那里念佛,那里往生。 有了,佛经上可没有;我有信,这道里可有分别。 往生的瑞相不一样,有预知时至的,有无病而终的,有身上放香味的,有空中音乐响的,还有全现的。 这是怎么个意思呢? 这里有关键,念佛人戒律清净的,他死后决定满口香气。 他人戒律精严,屋里有香气的,多半都是出家人。 像虚云老和尚,他在北京往生就不必细说了。 魏严奇他是参禅的人,在宗门里是明眼的人,他知道没有念佛来得捷便。 参禅死后也往生,参禅的人与好些天有份,往生到天上——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 往生到兜率天,在那见弥勒菩萨还没成佛呢! 参禅的人等时间到了,都到弥勒菩萨处聚会。 弥勒菩萨成佛时,随佛弘化,一块度化人,这是参禅人一定的理。 往生时一定往生到兜率天,兜率天有内院、有外院,外院兜率天人,那世界上快乐很多,这是外院,都是凡夫。 内院都是圣人,弥勒菩萨是主人公,到时候下生成佛,这是候补的佛。 但兜率天是凡圣同居土,兜率天的凡夫安乐那是可以了,可看不见内院里的圣人。 就像我们这个世界,人人都知道南海普陀山有观音菩萨,谁都知道,谁都看不见。 偶有机缘菩萨现身示现,所以大家都知道普陀山有观音菩萨,有很多人去朝拜。 兜率天的凡夫也是这样子,都知道有圣人将来要下生成佛,也知道恭敬,可也看不见,找不著。 这是说参禅的人生兜率天;念佛的人,只要净念相继,一心求生净土,你一定得往生三三九品啊! ◎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释迦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 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知觉名佛菩萨,不觉名凡夫。 ◎修行就是将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 ◎佛教的修行纲领是觉正净。 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并依戒定慧三学,以求达到此目标。 ◎修学的基础是三福,待人依六和,处世修六度,遵普贤愿,归心净土。 佛之教化能事毕矣。 【精要十念法】谨提议以净空法师宣说之简要必生十念法,为净宗学人今后之一般自修与共修之常规。 兹说明于后: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声佛号法。 是日晨起与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计九次。 每次称念十声四字或六字弥陀名号,原有日常定课可照常行之。 共修者,凡讲经、开会、聚餐等无特定仪轨之集会,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 亦即是约同大众合掌同声称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而后始进行讲经、开会、用餐等活动事宜。 按此自修与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 试举如下:一、此法简单易行,用时少而收效宏,确实而切要,可久且可广。 二、为‘佛法家庭’之具体有效方法。 例如:于家庭中三餐时行之,则举家之成员或信或不信皆蒙摄持不遗。 且有佛化亲朋邻里,普及社会之大利益在。 三、以简单易行,一日九次,从早到晚,佛气不断。 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继,日复一日。 久能如斯,则行人之气质心性将呈逐渐清净,信心与法乐生焉,福大莫能穷。 四、如能随顺亲和,称念十声佛号,便有袪除杂染,澄净心念,凝聚心神,专心务道,以及所办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议等等之功德。 五、自修与共修,相资相融,资粮集聚,个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萨大业,亦共成焉。 六、此法可以二法名之。 一为‘净业加行十念法’,是对己有行修定课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课业上加行之故。 一为‘简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适于目前以及今后净业学人中大部分无定课者言。 因现今社会递变,匆忙无暇,局碍多难故。 而此法易集资粮,信愿行之,平易圆具。 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标准,亦甚符合无缺。 因每次念佛时间短,易摄心及不懈怠故。 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布贯穿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 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总而言之,此法简要而轻松,毫无滞难之苦,如此法大行,则净业学人幸甚! 未来众生幸甚! 诸佛欢喜。 南无阿弥陀佛一九九四年诸佛欢喜日美国净宗学会四众同伦敬劝 发布时间:2024-06-01 08:01: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