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坐禅三昧经讲解 内容: 第四章 治瞋恚法门原文:若瞋恚偏多。 当学三种慈心法门。 或初习行。 或已习行。 或久习行。 若初习行者。 当教言。 慈及亲爱。 云何亲及。 愿与亲乐。 行者若得种种身心快乐。 寒时得衣。 热时得凉。 饥渴得饮食。 贫贱得富贵。 行极时得止息。 如是种种乐。 愿亲爱得。 系心在慈。 不令异念。 异念诸缘。 摄之令还。 释:如果有人嗔恚心偏多一些,应当修学三种慈心法门。 按照三种修习人分别教导,一是初修习的人,二是已经修习了一段时间的人,三是已经修习很久的久修行人。 如果是初次开始修习的人,应当教导他,慈悲于自己所亲所爱的人。 如何慈悲于亲近的人,愿意把快乐带给亲人? 修习此法者,如果得到种种身心方面的快乐,如寒冷时得到了衣服,天热时得到了清凉,饥渴时得到饮食,贫贱时得到富贵,行路疲乏时得到了歇息,如是种种的身心快乐,都愿意给与所亲爱之人,心心念念都是这种慈心,不让心有其他杂念想法。 如果心念转换有杂念时,就把心收摄回来。 原文:若已习行当教言。 慈及中人。 云何慈及中人而与乐。 行者若得种种身心快乐。 愿中人得。 系心在慈不令异念。 异念诸缘摄之令还。 若久习行当教言。 慈及怨憎。 云何慈及彼。 而与其乐。 行者若得种种身心快乐。 愿怨憎得。 得与亲同。 同得一心。 心大清净。 亲中怨等广及世界。 无量众生皆令得乐。 周遍十方靡不同等。 大心清净。 见十方众生。 皆如自见在心目前。 了了见之。 受得快乐。 是时即得慈心三昧。 释:如果是已经修习了一段时间的人应当教导他,应该慈悲于不亲近也不厌恶的人。 如何慈悲于不亲不厌之人,而给与他们快乐? 行者如果得到种种身心快乐,希望能让自己不亲不怨之人也能得到。 心心念念在这种慈心中,不要有其他杂念妄想。 如果心念转换,有杂念,就把心收摄回来。 如果是久修习此法之人,应当教导他慈悲于冤家和憎厌之人。 如何慈悲于自己憎厌之人? 行者如果得到种种身心快乐,希望冤家和憎恶之人也能得到,所得到的快乐与自己亲人得到的一样多。 一心希望所有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快乐,心广大清净,亲人与不亲不怨之人及冤家同等对待,慈心扩大到整个世界中,无量众生都能得到快乐,此心周遍十方世界,都是同样的清净大心量。 见十方众生都像自己心眼见到的一样,心里非常清楚的见到所有众生都得到快乐,清清楚楚,这时就证得了慈心三昧。 原文:问曰。 亲爱中人。 愿令得乐。 怨憎恶人云何怜愍。 复愿与乐。 答曰。 应与彼乐。 所以者何。 其人更有种种好清净法因。 我今云何以一怨故而没其善。 复次思惟。 是人过去世时。 或是我亲善。 岂以今瞋。 更生怨恶。 我当忍彼。 是我善利。 又念行法。 仁德含弘。 慈力无量。 此不可失。 释:有人问说:我们能做到让亲爱的人得到快乐,如何能做到怜悯恶人,希望那些冤家和憎恶的人也能同样得到快乐? 回答说:都应该给与他们快乐。 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些人中更有种种喜欢清净法的因缘,更希望清净自己而得到快乐,我现在怎么可以因为一个怨结而剥夺隐没他们的善法,不让他们得到善法的利益呢? 再次思惟,这些人过去世时,有可能是我的亲人和恩人,怎么能够因为现在的嗔恚再生起怨恨憎恶心呢? 我应当忍耐他们,我因此种忍耐而获得善法上的利益。 又应当知道行此善法仁义之德广大,其慈悲之力无量大,我不应该失去这个机会。 原文:复思惟言。 若无怨憎。 何因生忍。 生忍由怨。 怨则我之亲善。 复次瞋报最重。 众恶中上。 无有过是。 以瞋加物。 其毒难制。 虽欲烧他。 实是自害。 复自念言。 外被法服。 内习忍行。 是谓沙门。 岂可恶声。 纵此变色憋心。 复次五受阴者。 众苦林薮。 受恶之的。 苦恼恶来。 何由可免。 如刺刺身。 苦刺无量。 众怨甚多。 不可得除。 当自守护。 着忍革屣。 释:再次思惟说,如果没有冤家憎恶的人,我还能有什么因缘出生忍辱之力,忍辱力的出生是由于有怨家之缘才能出现,所以怨恼的人就是我亲善的人。 复次,生嗔的果报最重,是一切众恶之首,没有超过其上者。 因为嗔而加之于他上,这种毒心难于遏制。 虽然这种嗔恨能烧恼于他人,其实是自己害自己。 再自我念言,出家人身外披着法服袈裟,内心修习忍辱行才是真正的沙门。 怎么能够出恶言来放纵自己的嗔心,致使自己脸色大变而心生堵? 再说,五受阴就是一切苦的聚集处,是忍受众恶的所在,苦恼怨恶怎么能避免呢。 就像众多的针刺刺身一样,苦毒之刺有无量,众多怨害极多,是根本除不尽的,所以应当自己守护自己,时刻穿着忍辱的鞋履。 来到娑婆世界就是来受苦还债消业来了,五阴身不受这种苦,也要受那种苦,反正是必须要受苦,既然避免不了,那就忍受吧。 以后遇事就要这样劝慰自己,肯定管用。 心平平静静的无事,禅定就容易生起来了。 原文:如佛言曰。 以瞋报瞋 瞋还着之 瞋恚不报 能破大军 能不瞋恚 是大人法 小人瞋恚 难动如山瞋为重毒 多所残害 不得害彼 自害乃灭瞋为大瞑 有目无睹 瞋为尘垢 染污净心如是瞋恚 当急除灭 毒蛇在室 不除害人如是种种 瞋毒无量 常习慈心 除灭瞋恚是为慈三昧门。 释:就像佛所说的:用嗔恚的方法报复嗔恚之行,嗔恚还是粘着自心。 有嗔恨不报复,能破除烦恼大军。 能忍辱不生嗔,是心量大的菩萨大人之行持。 小心量的人喜好嗔恚,其嗔恚心像山一样难以动摇。 嗔恨是巨毒,伤害的人多而广。 如果不再去伤害他人,也就不再能伤害到自己了。 心有嗔恚是大黑暗,就像有眼睛却不能见色一样。 嗔恚是灰尘污垢,染污自己的清净心。 像这样的嗔恚心行,应当快快的灭除。 比如毒蛇在房间里,如果不清除出去,就要害人了。 像这样种种的嗔毒有无量之多。 常常修习慈心三昧,以除灭嗔恚毒。 以上为慈心三昧法门。 发布时间:2024-06-01 08:05: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