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茅蓬札记第三辑 内容: 茅蓬札记第三辑圆因法师著序1.念佛即是戒定慧2.持名念佛是大总持3.学佛最要紧是了生死4.老老实实念佛5.念佛是大乘中最近之路6.持名念佛7.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8.发菩提心、一向专念9.善恶祸福、身自当之10.念佛发愿往生诸佛护行者11.念佛是大心菩萨之行也12.‘无所住’乃放下一切13.金刚经浅显的意义14.自觉觉他觉行圆满15.世人多不自量力行16.十地菩萨不离念佛17.等觉菩萨尚须求生西方18.普劝往生19.契机之法20.念佛就是定21.学佛需身体力行22.华严海众咸求往生23.华藏就是极乐24.佛号是阿伽陀药25.念佛消业障之力极大26.出地狱苦、惟忏悔一门27.忏悔与净土法门28.勤忏消罪29.忏悔须及时30.诵经、礼忏31.护生放生施食得长寿报32.杀生与放生33.放生启人之善心34.杀生断佛种性35.戒杀放生必九品莲台36.戒杀放生念佛必随愿往生37.放生念佛可消三世业障38.放生功德记39.佛性自同、杀念自空40.施食功德41.梦幻泡影42.狂心若歇、歇即菩提43.心离道则神索44.苦空无常45.心清意定46.淡泊明志47.人性动昏、静彻48.心不诚不明49.心志要苦50.心平气和51.澄心52.心如止水、学如流水53.大肚容物54.待人应事55.虚心受善56.眼阔度宏57.去欲胸净58.寡欲则宽、闲59.果决与因循60.知足61.不思62.厚德63.毋忘恩64.待小人宜宽65.不愧我心66.论人论己67.自反68.好事惹劳69.占先好胜人非之70.让步即便宜71.培福72.人伦忍中全73.责己寡过74.改过与安心75.检过要细心76.乐道人善77.躬行怕有玷78.不躬行受用不得79.祸福于人80.茹素好生81.暴殄天物则祸生82.知足与忍辱83.知足知止84.自重自畏85.危于多言86.言人之非招祸87.说是非乃是非人88.静与默89.守口防心90.怒是猛虎91.欲不遏则滔天92.嗔为功德贼93.人侮不动色94.不争止怨95.重廉耻96.处世以退为尚97.修身、养福98.纵欲戕身99.万恶淫为首100.百善俭约百恶侈肆101.忠信笃敬102.勤能补拙103.从宽及学厚104.财大祸子孙105.治家106.积善为传家宝107.莫以小善而不为108.言不如做、行须防错109.积阴德110.隐行则显名111.心术言行正112.行善防恶113.惜福积德114.善言为良药115.积善施恩勿求回报116.毋口是心非117.是非之处用耳勿用口118.不可护短矜长119.求理与谈理120.不知以为知大愚121.大才大智122.智者不露才情123.聪明者之正邪124.道德守之以谦125.心忌满126.保身处世待人养心之法127.性安和省除烦恼128.临喜临怒看涵养129.修己清心、涉世慎言130.敬与慎131.无欲之谓圣132.圣贤学问之功夫133.学圣贤克己工夫134.至诚无妄135.进德修业要有恒136.不怕千万事137.命生于和畅138.圣贤之道139.看破放下140.富贵福寿之本源141.自责与相责142.养德远害之道143.普贤菩萨警策144.唯有业随身145.明日歌146.信为道元功德母147.守志不二勿杂修148.念佛治杂念149.摄归正念自然有得150.勿二心151.记数之法152.念起即觉、觉之即无153.境缘从心154.不断见思烦恼难逃六道155.非上上根人宜专修净土156.忆佛念佛当来必定见佛157.真心158.观心法门159.观心160.观身161.宁可著有162.空诸所有勿实诸所无163.念念不已心当自空164.力修净业除重业165.嗔是失佛法之根本166.心空业空167.业由己作168.出生死关169.信佛是求觉悟170.佛法贵行171.以德者为师172.供佛像173.塑佛像印经流通174.智者通达一切175.亲近善知识176.受戒须护戒177.以戒为师178.菩萨大戒179.劝父母念佛大孝之道180.堂上有佛二尊不远求181.教于始182.开光183.圆满菩提184.大智度论185.普贤菩萨行愿品186.不以佛法做人情187.勿造恶因188.黄梁一梦189.清净光明藏于一念兴190.无生心191.多求成烦恼192.佛性无遮193.法性本同194.净土不外求195.真修196.心心返照197.观自在198.妙性圆明199.以真除妄200.幻景201.心不外求202.今生虚度203.佛性本同204.动心忍性205.心如明镜206.正君之福207.般舟三昧208.持名念佛序《累我化生八千次》《为汝说法四九载》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世尊出兴于世来来回回八千次,殷勤说法度众生,就是为了让众生,入佛知见,离苦得乐,广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使众生入如来藏,惠以真实之利,实说唯说弥陀本愿大海,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只要契机契理,随类各得其解。 今之世人多不自量力行,杂修杂学,人云亦云,以多为满,脚踏两条船,而不知一门深入,专一入道,自可大开图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往往待幽冥使者到来,还在以手指月,终不得月,大集经:末法时修行,惟依念佛法门,才可以得度,了生脱死,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人人都可以去学,何需质疑。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要人们以中道常道,专一修道,孔子为至圣先师,他一生修学求道亦常如是之,才得以成就圣人之德,子口:‘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踰距。 ’夫子志于学,就是立定志向学古圣先贤之道,专一决不因为困境而有所改变,天命即知因果关系,耳顺乃六根都通达无碍,七十见性,世法如此,佛法修学亦当如此入道,圣人都是如此进德修业,开发本性,更何况我们博具凡夫,怎可不专一入道呢? 上圆下因法师,一生专宗净土,掩关清修卅十余载,以年届九十高龄,弘法利土至今已十年有余,始终都以一句‘阿弥陀佛’,教人老实念佛,不论来者是老少尊卑贫富,不换题目,更以持素,放生,拜八十八佛为助行,师父他老人家,为了让学佛人,在三藏十二部中直接对症下药,将经中与净土有关及一生修学精华,全部提纲挈领,写成札记,使学人不致瞎子摸象,不知所措,或人以为都是老生常谈,不入法味,那知‘禅悦为食’之意境呢? 一句弥陀圣号,包含三藏十二部,没有功夫那能意会,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又云:‘温故而知新。 ’师父一生行止,不谈玄说妙,教导众生都依据经典,及古来大德所言,‘述而不作。 ’茅蓬札记一、二、三集可为现今修学者之明灯,茅蓬有句对联,‘以戒为师,老实念佛。 ’八个字看似简单,但能有几人能依教奉行,终身不渝,值得学佛人深深去体会,佛法难闻,中国难生,今何其有幸,已闻已生,勇往直前,勿再让幻化外境所转,‘朝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迫不忧贫。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诸佛菩萨拥护行者。 常常有人遇到逆境,到茅蓬请示师父。 师父常问来者,持净素了没,花素不够圆满,发起慈悲之心,才能消灾免难、加上放生,常常都可以得到不可思议之功德,大陆四川有一杀碑:‘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恩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闻此句怎不令人心悲,天地以德泽来函养包容人与万物,而入即从未去体会天地之德,终其一生都在杀取天地万物乃至相残,人常叹老天待我不分,那天地又同谁诉说不公? 法华:‘三界犹如火宅。 ’无量寿经:‘可怜愍者。 ’欲离六道,唯有持名念佛一途,万修万人去。 南 无 阿 弥 陀 佛1.念佛即是戒定慧莲池大师曰: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 念佛即是戒定慧,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 光阴迅速,命不坚久。 愿诸人以净业为急务。 2.持名念佛是大总持灵峰大师云:一句佛号念熟则三藏十二部极则道理都在里许;十七百部公案,向上机关,都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又云: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可见持名是大总持,圆满一切功德。 3.学佛最要紧是了生死雪庐老人言:学佛最要紧是了生死,不了生死,将三藏十二部倒著念,会背,也没有用。 4.老老实实念佛奉劝诸位,总要老老实实的念佛求生西方,才不辜负如来说这个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的总持法门。 《印祖法语》5.念佛是大乘中最近之路古德云:成佛近路是大乘,大乘中,禅是近路,禅与净相比,念佛是最近之路。 6.持名念佛观佛三昧经云:‘佛告父王,诸佛本德,真如实相等,非凡夫所行境界。 故劝父王念佛也。 ’由上可见,念佛法门于诸法中称为径路,而四种念佛中,持名念佛更为方便究竟,故称为径中之径。 7.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印光大师说: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 以净土法门乃十方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法门。 8.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疏钞云:‘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 ’极圆极顿至简至易,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为无量寿经之纲宗,实亦为一大藏之指归也。 9.善恶祸福、身自当之无量寿经云: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10.念佛发愿往生诸佛护行者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者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11.念佛是大心菩萨之行也憨山大师云:以念佛而消妄想,以慈悲而转贪嗔,以柔和而化强暴,以谦光而折我慢,如此则是大悲心菩萨之行也。 12.‘无所住’乃放下一切放下一切,即是‘无所住’,一句佛号声声相续,即是‘生其心’。 倘欲抽减念佛以习定,则更是大错。 《谷响集》13.金刚经浅显的意义金刚经浅显的意义~金刚经,是指导我们要做到三心不住,四相皆空,破除我执、法执,而又不著空的境界,同时还要我们能够运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去广修六度万行。 14.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无量寿经云:‘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说明自度求往生重要,自己要有往生的把握,才可以发心广度众生,往生没把握,则多念佛要紧,度众生要有缘份与能力,有了戒定慧及六度的基础,修学普贤十愿,才能得利益,若往生没把握,弘法利生的事少做,否则会耽误往生。 15.世人多不自量力行印光大师法语~世有多不自量力人,往往以菩萨所行之事,直引为己任,而不知自己在苦海中未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 16.十地菩萨不离念佛华严经云:‘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惟有真实的智慧才选择此法门。 17.等觉菩萨尚须求生西方等觉菩萨,欲求圆满佛果,尚须求生西方,何况我等凡夫业障深重,倘不致力于此,是舍易而求难,可惑之甚矣。 《印祖法语》18.普劝往生诸大菩萨普劝往生~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悉皆显阐赞导,普劝往生。 19.契机之法善导大师说:‘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 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当难出离。 ’所谓契机之法,自然无过于求生净土。 20.念佛就是定祖师大德常勉初学者,不要涉猎许多经典,也不应该听很多人讲经说法,看多听多,你的妄念就多,变成所知障,障碍你的本性,障碍你的智慧,教我们一门深入修定,八万法门门门修定,念阿弥陀佛是修定。 21.学佛需身体力行学佛必须往自己身上体会,才能受用,如果光只在文字上摸索,黑的字,白的纸,本身的习气丝毫不除,这只是‘依人解义,三世佛冤。 ’22.华严海众咸求往生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华严海众,悉证法身,咸求往生,企圆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从。 《嘉言录》23.华藏就是极乐净修捷要说:‘大日遮那,同归光寿,华藏密严,不离极乐。 ’毗卢就是弥陀,华藏就是极乐。 24.佛号是阿伽陀药佛号是一帖万病总治的阿伽陀药,念佛若三心二意不肯相信服用,最高明的神医大国手,也无可奈何。 《摘自明伦》25.念佛消业障之力极大念佛法门,虽为求生净土,了脱生死而设,但其消业障之力,极其钜大。 《印祖法语》26.出地狱苦、惟忏悔一门地狱众生以苦逼,一称佛名,得生净土,何况现前礼敬诸佛,以同体大悲感应加庇,故其出苦之要,无越忏悔一门矣。 《憨山老人梦游集1053页》 27.忏悔与净土法门忏悔与净土法门~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国土净也。 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 《印光大师全集》28.勤忏消罪勤忏消罪~人身易失,定业难逃,惟望哲人志士,深信不疑,趁此一息尚存,可忏弥天之恶,如其作辍因循,百年如箭,一到四大分张之际,懊悔宁有济于事耶。 《感应篇》29.忏悔须及时忏悔须及时~善根在者转生,恶贯盈者堕狱,忏悔须及未死时,死后无著力处矣。 《草堂警句》30.诵经、礼忏诵经、礼忏~诵经要体佛心,礼忏要明己过。 佛心者,大慈悲是;己过者,杀业是。 不行慈悲,不断杀业,经忏虽多,功德亦少。 《云栖法汇》31.护生放生施食得长寿报曰:人不杀生,爱护物命,及放生施食,得长寿报。 32.杀生与放生杀生与放生~杀生即杀自心未来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来诸佛。 若放自心未来诸佛,即真念佛三昧,是恒转法华经百千万亿部也。 《灵峰宗论卷六之三953页》 33.放生启人之善心印祖云:放生一事,原为启发现未来人之善心,以期戒杀吃素,普令含识各得其所,各尽天年。 近之则息杀因,远之则灭杀果,小之则全吾心之纯仁,大之则弭世界之杀劫,且勿以为不急之务,而漠然置之也。 34.杀生断佛种性节自憨山老人梦游集放生文~生自生矣,何以放为,又何以放生为佛事耶。 斐休有言曰: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 故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以性即佛故,杀者,即为杀佛;非曰杀佛,谓杀生者,无慈悲心,即为断佛种性矣。 35.戒杀放生必九品莲台净业三福,慈心不杀,实居其一,今能不杀,又放其生。 即放其生,又以法济,令生净土。 如是用心,报满之时,九品莲台高步无疑矣。 《净业良导》36.戒杀放生念佛必随愿往生莲池大师曰:我今哀告世人,普劝戒杀。 更能随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当随愿往生,永脱轮回,功德无量。 37.放生念佛可消三世业障金刚上师诺那呼图克图说:放生时,念阿弥陀佛,或念观世音圣号,或持咒,并代众生发愿,则能消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业障,来世可转生为种有善根之人身,便可修佛成道,有无量不可思议功德。 38.放生功德记放生功德记~佛说法身非身,以众生为生,菩萨妙行,以度生为行,故总万行以六度,而首之以檀(布施)。 然住相布施,如来所呵,以其物我未忘,不能平等一视,所作之功,多成有漏,如仰箭射空。 固其所以,惟其离相之行,体合真空,即种种庄严,无踰放生功德为最。 何也,以彼胎卵湿化,蠢动蛸翘,一以佛性视之,愍其沉沦苦道,而必拯之刀砧火镬,捐靡焦腐之地。 一旦出其笼系,置之飞空潜渊,优游极乐之乡,慈出无缘,悲非爱见,同体等观,了无一念望报之心,故其功德福量,犹如虚空,不可思议,岂非最上殊胜妙行者乎。 39.佛性自同、杀念自空因果报应,捷如影响,根若不生,枝从何长? 业有多种,以杀为先,好生恶死,彼此皆然,躯壳虽异,佛性是同,但平等观,杀念自空。 《憨山者人梦游集卷三六1955 页》 40.施食功德施食功德~佛说像决疑经云:若人于阿僧祇身供养十方诸佛,并诸菩萨及声闻众,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饮食,其福胜彼百千万倍无量无边。 41.梦幻泡影梦幻泡影,露电阳焰;镜像水月,干城芭蕉。 此十种喻,为入道基本,知之者希。 憨山大师42.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43.心离道则神索鱼离水则身枯,心离道则神索。 44.苦空无常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性,且看花。 45.心清意定心清,水月现,意定,天无云。 46.淡泊明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47.人性动昏、静彻灯动则不能照物,水动则不能鉴物。 人性亦然动则万理皆昏,静则万理皆彻。 48.心不诚不明心不诚不明,性不静不定。 精不聚不完,神不凝不逸。 《憨山大师》49.心志要苦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50.心平气和意粗心躁,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51.澄心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 52.心如止水、学如流水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勿肋勿忘,为学当如流水。 53.大肚容物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54.待人应事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 55.虚心受善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56.眼阔度宏眼界要阔,度量要宏。 57.去欲胸净观云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 58.寡欲则宽、闲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59.果决与因循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 因循人似闲,心中常有余忙。 60.知足要足何时足,知足便足;求闲不得闲,偷闲即闲。 61.不思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择就交。 话休不思就说,事休不算就做。 62.厚德能容小人,是大人;能培薄德,是厚德。 63.毋忘恩毋以小嫌,疏至戚;民以新怨,忘旧恩。 64.待小人宜宽待小人宜宽,防小人宜严。 65.不愧我心岂能尽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66.论人论己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67.自反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不耐烦者,做不成一件事业。 68.好事惹劳四海和平之福,只是随缘;一生牵惹之劳,总因好事。 69.占先好胜人非之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 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70.让步即便宜学一分让步,讨一分便宜;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过。 71.培福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72.人伦忍中全世事每从让处好,人伦常在忍中全。 73.责己寡过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74.改过与安心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份,则鬼神无权。 75.检过要细心怒则实力消融,过则细心检点。 76.乐道人善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77.躬行怕有玷只怕躬身有玷,不怕祸患神鬼。 78.不躬行受用不得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79.祸福于人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 80.茹素好生茹素虽佛氏教也,好生非上天意乎。 81.暴殄天物则祸生暴殄天物者,必有祸生;轻贱五谷者,多遭雷击。 《莲池大师全集》82.知足与忍辱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忍辱者,天不能祸。 83.知足知止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84.自重自畏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85.危于多言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贵莫贵于无求,贱莫贱于多欲。 86.言人之非招祸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87.说是非乃是非人是非终日有,不信自然无,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88.静与默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 89.守口防心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90.怒是猛虎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91.欲不遏则滔天忿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92.嗔为功德贼古云:嗔火为劫功德贼,最能烧人善根,可为善怒者切戒。 93.人侮不动色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94.不争止怨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于止怨,曰不争。 95.重廉耻护体面,不如重廉耻。 96.处世以退为尚律身惟廉为宜,处世以退为尚。 97.修身、养福静以修身,俭以养福;入则笃行,出则友贤。 98.纵欲戕身肆傲者纳侮,讳过者长恶;贪利者害己,纵欲者戕生。 99.万恶淫为首万恶淫为首,死路不可走。 100.百善俭约百恶侈肆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101.忠信笃敬以忠信笃敬为修持,以作善降祥为受用。 102.勤能补拙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103.从宽及学厚富贵家不肯从宽,必遭横祸;聪明人不肯学厚,必殁天年。 104.财大祸子孙财也大,产也大,后代子孙祸也大。 105.治家治家,量入为出;干好事,则仗义轻财。 106.积善为传家宝勤俭传家之本,积善传家之宝。 107.莫以小善而不为莫以小善而不为,滴水虽微,渐盈大器。 108.言不如做、行须防错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终日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 109.积阴德阴功须向生前积;孽债休教身后还。 110.隐行则显名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显名。 111.心术言行正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好样与儿孙。 112.行善防恶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日有所损。 113.惜福积德吾本薄福,宜行惜福事;吾本薄福,宜行积德事。 114.善言为良药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 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言,皆为良药。 115.积善施恩勿求回报积善,而望报于天者,无福。 施恩,而求于人者,无德。 116.毋口是心非毋幸灾乐祸,毋口是心非。 117.是非之处用耳勿用口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 118.不可护短矜长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衿,衿则不长。 119.求理与谈理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120.不知以为知大愚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121.大才大智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谓大智。 122.智者不露才情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123.聪明者之正邪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 124.道德守之以谦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125.心忌满心,忌满;气,忌盛;才,忌露。 126.保身处世待人养心之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养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127.性安和省除烦恼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128.临喜临怒看涵养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129.修己清心、涉世慎言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130.敬与慎敬,为千圣授受真源;慎,乃百年提撕紧钥。 131.无欲之谓圣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 132.圣贤学问之功夫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尽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贤第一等工夫。 133.学圣贤克己工夫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134.至诚无妄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妄。 135.进德修业要有恒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进道入德,莫要于有恒。 136.不怕千万事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137.命生于和畅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138.圣贤之道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身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139.看破放下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140.富贵福寿之本源只字必惜贵之根也,粒米必惜富之源也,片言必谨福之基也,微命必护寿之本也。 141.自责与相责自责与相责~吕新吾先生曰:‘各自责,则天清地灵,各相责,则天翻地覆。 ’此语饶有余味。 所当深坑,人真能反己,则天下无不可处之人,无不可处之事矣。 142.养德远害之道菜根谭云: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 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143.普贤菩萨警策普贤菩萨警策~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144.唯有业随身古德云:‘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一旦大限到来,此身犹是弃物,况身外者乎,静心思之,方知大梦一场。 145.明日歌明日歌~明日复明天,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有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146.信为道元功德母华严经曰:信为道德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河,开示涅槃无上道。 147.守志不二勿杂修莲池大师云: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难成,而辄改修余行。 先儒有言,不可以仁之难熟,而甘为他道之有成,此之谓也。 148.念佛治杂念古德云:杂念是病,念佛是药。 念佛是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不亲切也,念起时,即用心加功念佛,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149.摄归正念自然有得莲池大师说:人生闲忙亦有分定,必待极闲而后办道,终无日矣。 忙里取闲,得一时空,便收拾散乱之心,摄归正念,久久自然有得。 150.勿二心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151.记数之法记数之法,普被三根,上根不碍记,下根必须记,故总以数期之。 俾利者即此打成一片,钝者亦不失缘因善根。 倘托言事理一如,不须记数,恐上智少,下愚多,不至忘失者几希矣。 152.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起信论云:心若驰散,即便摄来,令住正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惟在于此。 153.境缘从心四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从心起,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 154.不断见思烦恼难逃六道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需历缘锻炼,令其净尽无余,而后分段生死,乃可出离,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亦依旧难逃。 《印祖法语》155.非上上根人宜专修净土奉劝世之善士,聪明利根,有志出生死者,当自量根器,参禅固是向上一著,以此乃佛祖专为上上根人说。 在诸人试自检点,果是上上根人否,果能一一顿悟否,果能当下便了百劫生死否,如其非上上,即宜量自己力,专心修净土门,回向西方极乐,永舍娑婆之苦。 《憨山老人梦游集》156.忆佛念佛当来必定见佛但观一句阿弥佛,念念心中常不断。 若能念念最分明,即与弥陀亲见面,只想净土在目前,日用头头无缺欠,佛土全收一念中,便自往生真方便,只在了了分明时,不可更起差别见。 157.真心远公曰: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本。 心不妙悟,妄情自生。 妄情既生,见理不明,是非谬乱。 所以治心,须求妙悟,悟则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矣。 158.观心法门观心,第一微妙门也。 夫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本。 心不明,欲身正,而行端者鲜矣。 是故世间一切种种苦恼,皆从妄想颠倒所生,若颠倒不生,则生无生矣,无生则虽生而无生。 生而无生,则念亦无念,无念则颠倒何起。 《憨山大师》159.观心观心~此心本无形,视之不可见,起灭了无端,迅若空中电。 妄想逐尘劳,渴鹿奔阳焰,堪嗟今古人,都压良为贱。 160.观身观身~是身如水泡,乍见亦不久,痴儿以为珠,取之不盈手。 况复于此中,多贪为罪薮,唯知眼观身,毕竟何所有。 161.宁可著有宁可著有,不可著空。 以著有,虽不能圆悟佛性,尚有修持之功;著空,则拨无因果,成断灭见,坏乱佛法,贻误众生,其祸之大,不可言喻矣。 《印祖法语》162.空诸所有勿实诸所无憨山大师云: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施所无。 此语不独为老庞家传之秘,佛祖皆然。 163.念念不已心当自空庞老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未能空心,且勤念佛,念念不已,心当自空。 164.力修净业除重业博地凡夫,逆境来时,常起烦燥心,怨天尤人,或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殊不知,多生多劫以来,所造恶业均须偿报,今日疾病缠绵,贫苦交道正为消偿旧业,减轻业障,如是存心,则能随遇而安,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 《明伦》165.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嗔’是失佛法的根本,堕恶道因缘,善心之大贼。 种种恶口之府藏。 166.心空业空心空业空~夫病从身生,身从业生,业从心生,心空则业空,业空则身空。 身且空,病安从生。 《云栖法汇》167.业由己作华严经云:刀兵饥馑,疾病死丧,人祸天刑,种种受报,由此而言,可见总是自业所招,非由他作,然趋避介于一念,堂狱在只在目前,若果有人,实修诸善,而得恶报者,必无是处。 168.出生死关出生死关~世之聪明之士,生来但知世间功名富,妻子爱恋之乐,以为人生在世,止此而已。 不知大过于此者,古之豪杰之士,直出生死者无他,特看破此耳。 169.信佛是求觉悟一般人都说,心好就好,何必学佛? 雪公云:一切众生贪嗔痴充满,何能夸心好? 日日口说妄语、绮语,身作杀、盗(不与取)邪淫等,何可自赞是好人? 信佛正是求觉悟,不学佛焉有清醒之日? 170.佛法贵行佛法贵行,不贵不行。 但能勤行,纵寡闻,亦先入道。 《大智度论》171.以德者为师莲池大师云:从师,非只要学文艺,要以德行为本,但教我以文艺,而不教我以德行者,非贤师也。 若遇贤师,须视如父母,敬如神明,终身依附也。 172.供佛像雪公老人云:凡皈依三宝,修学佛法者,平素只许供奉佛像,以明专一,家中不能佛神杂供,要知佛尊神卑,不能同列。 173.塑佛像印经流通装塑佛像,则幽显蒙益;印造经书,则法道流通。 174.智者通达一切李老居士说:智慧愈磨练愈崇高,进而能通达一切。 至于礼貌,对人愈恭敬谦卑,人家对你也就愈发尊敬。 175.亲近善知识蕅益大师云:‘其人虽智浅,而信戒见地稳者,应亲近之人。 其人智深,见地不正,而非戒者,不应近之。 ’176.受戒须护戒十住毗婆沙论云:若受佛戒,不能护持,则欺诸佛,是污佛家。 ’身为佛弟子,不可不深思警醒。 177.以戒为师雪公言:三藏十二部,以戒为主,佛不在世,以戒为师。 一般世俗认为戒束缚人,殊不知戒之结果又名‘甘露’,能治百病 ,想消罪业,以戒薰心,乃为最上法。 178.菩萨大戒李老居士说:菩萨大戒,岂可随便,以前皆是先受五戒。 即五戒论,尚有少分,多分,满分之别,要在真实能持,不在虚有此名,可想其郑重矣。 受五戒者,行持一二年后,而无犯破,乃可进受菩萨大戒。 179.劝父母念佛大孝之道莲池大师云:人之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 180.堂上有佛二尊不远求弥勒佛曰:堂上有佛二尊,恼恨世人不识,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旃檀雕刻,即今现在双亲,就是释迦弥勒,若能诚敬得他,何用别求功德。 181.教于始古语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以其习与性成,故当谨之于始也,天下之治乱,皆基于此,切勿以为老僧腐谈,无关紧要也。 182.开光开光~佛陀自有光明,遍照大千,岂有佛光,待人而开? 今则多主开光,不过顺俗而已,实则开与不开无关宏旨,只求供者心诚,佛像自然放光。 《明伦》183.圆满菩提涅槃经曰:佛说修一善心,破百种恶,如少火能烧一切故,知万善皆从一念好乐而生,全体善心而现,圆满菩提,常乐妙果。 184.大智度论大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何以故? 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途,焉能救众生? 185.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行愿品曰:若令众生欢喜,则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众生至爱者生命,诸佛至爱者众生,能救众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由此观之,诸佛菩萨,千言万语,无非救人救众生之苦。 186.不以佛法做人情古人云:宁可己身堕地狱,不以佛法作人情。 187.勿造恶因勿造恶因~怨毒纠结,变端百出,至三生之后而未已,其亦慎勿造因哉。 《草堂警句》188.黄梁一梦红烛烧残,万念自然灰冷;黄梁梦破,一身亦似浮云。 《菜根谭》189.清净光明藏于一念兴世事一局棋,著著争胜负;黑白未分前,几个能惺悟。 清净光明藏,俄然一念兴;无边生死海,尽向此中生。 190.无生心世事忽如梦,人情空若云;谁知尘市里,心静即离群。 一片无生心,全彰放生处;令彼鳞甲类,尽蹋无生路。 191.多求成烦恼举世要求多,求多转生恼;唯有知足心,便是如意宝。 妄想沉沦趣,清心解脱场;回光时返照,见面礼空王。 192.佛性无遮可惜清凉心地,无端迸出贪嗔;霹雳心中火起,烧残自性天真。 明明佛性本无遮,自是从前一念差;失脚久沉生死海,这回切莫负莲华。 193.法性本同大海一滴水,具足百川味,法性本自同,昧者见各异。 一片闲田地,多为芜草侵;但能时割却,便是出尘心。 194.净土不外求净土原来不外求,当人一念要知休;回观妄念消融处,便是西方第一筹。 初因爱念感娑婆,净土应须出爱河,要得莲华为父母,全凭念念见弥陀。 195.真修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知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196.心心返照妄想驰逐,究竟无益。 谛审思维,死生迅速。 生死来往,大梦冥冥。 但随业转,如不有生。 有生不著,须从梦觉,醒眼看来,无绳自缚。 念念回光,心心返照,但不随情,是名要妙。 197.观自在六尘境界,如梦聚宝,无量贪求,一觉便了,音声色相,风月行空。 于斯不著,岂是盲聋。 以此处世,有何挂碍,身虽凡夫,名观自在。 198.妙性圆明妙性圆明自本真,从来皎洁绝纤尘。 不教妄染轻遮障,便是超凡大力人。 四大久观如泡影,病魔何处可潜踪,古人自有安闲法,只在无生一念中。 199.以真除妄心本光明,欲蔽故暗,天然之体,随情耗散。 今欲正之,袪欲制情,一真既复,诸妄不生。 200.幻景舞衫歌扇,仪态万方,弹指繁华,终随逝水,茫茫回首,旧事皆空,岂但海市蜃楼,为顷刻幻景哉。 201.心不外求身心一片似冰壶,试看其中是有无,妄想不来消息断,何须此外觅工夫。 此心不必外边求,只在当人一念休,身世但从空处著,恰如湛海一浮沤。 202.今生虚度光阴有限频频觉,妄想无边念念除,净土莲华禅水灌,心田爱草慧刀锄。 百千万劫俱空度,莫使今生又涉虚。 203.佛性本同因果报应,捷如影响,根若不生,枝从何长? 业有多种,以杀以重。 好生恶死,彼此皆然。 躯壳虽异,佛性是同,但平等观,杀业自空。 204.动心忍性人遇拂乱之事,愈当动心忍性,增益所不能,所以行有窒碍处,必思有以通之,则智益明。 205.心如明镜人心如谷种,满腔都是生意,物欲锢之而滞矣。 然而生意未尝不在也,疏之而已耳。 人心如明镜,本体浑是光明,习染熏之而暗已,然而明体未尝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206.正君之福今世之所享,皆前世之所积,日中必昃,月盈必亏,有所不足,正君之福。 《草堂警句》207.般舟三昧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 抑真为生死耶? 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薄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著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得益耳。 《印祖复恒惭法师》208.持名念佛印光大师云:‘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今人教理观法,皆不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 发布时间:2024-06-01 08:16: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