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二谛义 内容: 二谛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54二谛义No. 1854补刻二谛章叙嘉祥藏大师所撰二谛义章三卷。 传流吾国已来。 仅一千年奇矣。 宠藏之古名蓝之间。 而不以广其传者也久矣。 向者龙宝与公。 偶得上下两通。 辄刻木以布海内。 譬诸宝鼎之阙一足。 不亦恨乎。 近有书林某者。 幸得古本之全者而来。 请余重施国字而传于千岁之下矣。 于是两本对捡。 则与公之本。 非但阙中卷。 亦于上卷中。 脱二十余纸。 况且豕亥凤风比比有之。 余慨然喟言。 曾闻其名未得其书。 如渴者闻梅。 然而虽偶得传之。 阙而未完全者几许年所。 今也幸得见其全书。 前之所谓渴云者顿息矣。 余既然则人谁不尔乎。 今将广行于天下。 此举岂辞劳乎。 是余之所以忘固陋而不敢辞其请也。 而今上下两卷。 直用与公之所刻者。 不复改雕。 其中或文字写误者。 或两本相异者。 或疑而未决者。 或恐此处必脱某字者。 则皆标之卷眉。 而一处未尝以私意改易之。 务在存古耳。 于是乎可谓。 宝鼎再得为完器也。 何其快哉。 其既然则安知。 章主大师之不熙怡微笑于那伽定中也。 又安知。 与公之不忻跃于地下也。 是为序。 宝永七年岁次庚寅孟春日洛西五智山沙门慧旭寂谨书于忘虑亭镌二谛章叙夫不了二谛。 则契实之境。 照俗之智。 不可融彻。 境智不融彻。 而入萨波若海者。 未有之也。 宜哉。 诸佛说法。 常依二谛矣。 支桑道学之士。 亦恢张真俗。 垂统于后昆者不少。 且夫二谛二十家往复之族。 虽各述其所见。 关键紧要之处。 未尝着工夫。 岂非肤立持门户皮相矜影响之谓乎。 吉藏上人。 间出隋世。 而禀朗公之学。 灵知难思。 无不克擢其髓。 遂乃制诸经玄疏。 翼赞教乘者。 不知其几千万言。 就中至如今章辨非有非无而二不二鼠娄栗案菰等。 启沃旧师之未了。 发特见之明也。 如此其可忽。 诸噫嘻中世以隆。 其学不传。 其书将泯。 余属日名寺藏中得此之锦本。 欣戴捧读不堪雀跃。 率加点挍授书林。 于时岁次丁丑元禄十年腊月谷日杀青斯竟。 东奥仙台龙宝实养题于洛之陀峰下二谛义卷上胡吉藏撰睿师中论序云。 百论治外以闲邪。 斯文祛内以流滞。 大智释论之渊博。 十二门观之精诣。 寻斯四论者。 真若日月在怀无不朗然鉴彻矣。 若通此四论。 则佛法可明也。 师云。 此四论虽复名部不同。 统其大归。 并为申乎二谛显不二之道。 若了于二谛。 四论则焕然可领。 若于二谛不了。 四论则便不明。 为是因缘。 须识二谛也。 若解二谛。 非但四论可明。 亦众经皆了。 何以知然。 故论云。 诸佛常依二谛说法。 既十方诸佛。 常依二谛说法。 故众经莫出二谛。 众经既不出二谛。 二谛若明故众经皆了也。 然四论皆有二谛之言。 今且依中论文以辨之。 论文云。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也。 然师临去世之时。 登高座付属门人。 我出山以来。 以二谛为正道。 说二谛凡二十余种势。 或散或束。 或分章段或不分分时。 或开为三段。 乍作十重。 所以为十重者。 正为对开善法师二谛义。 彼明二谛义有十重。 对彼十重故明十重。 一一重以辨正之。 师唯道此义有重数。 所余诸义。 普皆不开。 若有重数者。 非兴皇者说也。 十重者。 初则二谛大意。 最后二谛同异。 今第一明二谛大意也。 然师道二谛义。 多依二处。 一依大品经。 二依中论。 今且依中论明二谛义。 所以依中论道二谛者。 中论以二谛为宗。 若了二谛。 中论即便可明。 为是义故。 依中论说二谛也。 中论四谛品云。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此语即难解。 若为依二谛说法耶。 解云。 二谛是本。 说法是末。 二谛是所依。 说法是能依。 然此语惊耳。 非从来所知也。 问何以得知诸佛依二谛说法二谛是所依耶。 解云出论。 不假人解。 故云。 经有论故义即易解。 今依论释之。 论四谛品。 前释二谛。 次释依二谛说法。 前释二谛云。 世俗谛者。 一切诸法性空。 而世间颠倒谓有。 于世间是实。 名为世谛。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于圣人是实。 名第一义谛。 次云。 诸佛依是二谛。 为众生说法。 此则前释二谛竟。 然后明诸佛依是二谛为众生说法。 故知。 二谛是本。 说法是末。 二谛是所依。 说法是能依。 依此二谛。 为众生说法也。 问从来云诸佛依二谛说法者。 为凡说俗。 为圣说真。 为凡缘说有。 为圣缘说空。 名为依二谛说法。 既云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何得言为凡说有为圣说空为依二谛说法耶。 今明。 如上有于凡为实名俗谛。 空于圣是实名第一义谛。 依此二谛。 为众生说法也。 又且问。 诸佛何意依二谛说法耶。 解云。 欲明十方诸佛所说皆实故。 依二谛说法。 何者。 谛是实义。 有于凡实。 空于圣实。 是二皆实。 诸佛依此二实说法。 是故诸佛所说皆实也。 外道九十六种所说。 何意虚假不实。 以其不依二谛故。 所以虚假不实诸佛依二谛说法故。 凡所说法皆实。 以诸佛所说皆实故。 所以诸佛。 依二谛说法也。 又问。 若为依二谛说法。 说法皆实耶。 解云。 诸贤圣。 如实悟诸法性空。 如来依彼如实悟而说故。 诸佛所说亦实。 此则依第一义谛说法是实。 世人于瓶衣等是实。 诸佛随俗说瓶衣故。 所说亦实。 如百论云。 佛入舍卫城。 随俗语故无过。 此则依世谛说法是实。 依彼二实而说故。 诸佛说法皆实也。 前云依凡谛说名依世谛说法。 依圣谛说名依第一义谛说法。 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此语不可失也。 今问。 依二谛说法。 所依于谛。 为是得为是失。 为亦得亦失。 教谛亦作此问。 然大师云。 于谛是失。 教谛是得。 何者言于谛失者。 有于凡是实有。 空于圣是实空。 此空有于凡圣各实。 是故为失也。 言教谛得者。 如来诚谛之言。 依凡有说有。 有不住有。 有表不有。 依圣无说无。 无不住无。 无表不无。 此则有无二。 表非有非无不二。 二不二不二二。 不二二则是理教。 二不二则教理。 教理应教。 理教表理。 理教二不二因缘。 是为得也。 然教谛如此。 虽如此而复未可解。 何者。 汝依二谛说法。 依二谛与说法。 皆是教谛不。 若皆是教谛。 则违论文。 论云。 诸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为世谛。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为第一义谛。 诸佛依此二谛说法。 那忽并是教谛耶。 今正此一句。 明依二谛说法。 所依是于谛说法是教谛也。 问所依二谛为得为失者。 论自判。 论云。 诸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 于凡是谛。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无生。 于圣是谛。 此则开凡圣二谛异。 凡圣虽复不二。 不二而二。 有凡谛圣谛。 凡谛即是失。 圣谛即是得。 何者。 既云诸法性空颠倒谓有。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故知。 凡谛失圣谛得。 何以故。 凡谛是颠倒故是失。 圣谛是不颠倒故是得。 此即开凡谛圣谛倒谛不倒谛也。 问若所依二谛有倒不倒者不可解。 何者。 佛可依不倒说。 云何依颠倒为众生说耶。 若言二于谛皆不颠倒。 则乖论文。 论文云。 世间颠倒谓有为世谛。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为第一义谛。 依是二谛。 为众生说法。 故知。 依倒不倒说。 若顺论文。 诸佛菩萨。 岂得依颠倒说法耶。 进退难解未释云云。 问前云所依于二谛有得有失。 将不乖师所说耶。 师云二于谛是失。 今何得判二于谛有得有失耶。 解云。 汝言于谛并是失。 是何处语耶。 今明。 于谛皆失者。 非是所依于谛皆失。 乃是禀教成于。 此于谛皆失。 何者。 如来说有为表不有。 说无为表不无。 说二为表不二。 彼闻有作有解。 闻无作无解。 闻有作有解有。 于凡实名俗谛。 闻无作无解无。 于圣实名第一义谛。 此之二谛皆失。 问若为失耶。 解云。 如来说有为表不有。 说无为表不无。 说二令识不二。 举指令得月。 而众生闻有住有。 闻无住无。 守指忘月。 住教遗理。 岂非是失耶。 若尔此则有二种于谛。 一者所依于谛。 二者迷教于谛。 所依于谛。 有得有失。 迷教于谛。 二皆是失。 所依于谛是本。 迷教于谛是末。 所依于谛是本者。 且约释迦一化为论。 释迦未出之前已有此二于谛。 释迦依此二谛为众生说法。 何者。 诸佛说法无不依二谛。 故发趾即依二谛而说。 当知。 所依于谛是本也。 迷教于谛是末者。 众生禀如来有无二谛教。 作有无解成于故。 此于谛在后也。 又有三异。 谓前后能所通别。 从后释之。 言通别者。 所依于谛则通。 迷教于谛则别。 所依于谛通者。 世间颠倒谓有。 于世间是实为世谛。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为第一义谛。 此之二谛通一切凡圣。 如涅槃经。 涅槃经云文殊问云。 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 第一义中有世谛不。 如其有者。 即是一谛。 如其无者。 将非如来虚妄说耶。 佛答云。 世谛即第一义谛。 随众生故分别说二。 世人知者名世谛。 出世圣人知者名第一义谛。 此即世出世两人判于二谛。 中论文正尔。 世间颠倒谓有为世谛。 此诸贤圣。 真知颠倒性空为第一义谛。 故此二于谛通也。 言迷教于谛别者。 如来说有无二谛。 为表不二之道。 有方便者。 闻二悟不二。 识理悟教名教谛。 无方便者。 闻二住二。 不识理迷教名于谛。 于谛但是无方便者。 所以是别也。 言能所者。 所依于谛则是能化。 迷教于谛则是所化。 此一往偏约第一义谛边说耳。 何者。 论云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故是能化。 此如涅槃经。 经云。 一切世谛。 若于如来是第一义谛。 只世谛于如来是第一义故。 此第一义谛是能化。 论正尔。 凡夫颠倒谓有。 诸贤圣唯知此颠倒性空不生不灭。 于圣人是第一义谛。 若尔当知。 此第一义谛是能化谛也。 迷教于谛是所化者。 禀教成于。 虽复是圣。 终是禀教。 以禀教故是所化也。 言前后者。 与本末不异。 所依于谛是本是前。 迷教于谛是末是后。 发趾依于谛说。 然后众生禀教。 有方便悟理成教谛。 无方便不识理成于谛。 故前后为异也。 次更简一句。 前云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于圣人名第一义谛。 如涅槃经。 一切世谛。 若于如来是第一义谛。 问既云一切世谛于如来是第一义谛者。 亦得言一切第一义谛若于凡夫是世谛不。 解云。 如此只出论文。 论云。 世谛者一切法性空。 而世间颠倒谓有。 于世人为实。 名之为谛。 解世谛。 前举一切法性空以释之。 明一切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 于世人是实名为谛。 当知。 一切第一义谛。 于凡是世谛也。 如大品云。 诸法无所有如是有。 如是有无所有。 如是有于圣人无所有。 即世谛为第一义谛。 无所有于凡如是有。 第一义谛为世谛也。 问何意开凡圣二谛耶。 解云。 今开凡圣得失二谛者。 示圣得凡失令转悟。 明此是凡谛此是圣谛此是倒谛此是不倒谛。 示是凡圣。 令舍凡学圣弃倒从不倒。 为是义故开凡圣得失二谛也。 何以知然。 具出经论。 大经云。 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谛。 是故如来宣说世谛。 众生若不因世谛悟第一义谛。 如来终不说于世谛。 说世谛令识第一义谛也。 又中论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说世谛令得说第一义。 说第一义令得涅槃。 故开二谛也。 又大品云。 般若波罗蜜。 为大事故起。 所谓示是道是非道。 非道即是倒。 是道即非倒。 示是道是非道。 令举非道从道。 亦示倒示不倒。 令举倒从不倒。 为是义故。 开二谛示得失。 令改悟也。 然二谛大判有三节。 一者凡圣就倒不倒判二谛。 二者就圣中自判二谛。 三者就凡中自判二谛。 就凡圣判二谛者。 凡所解为世谛。 圣所解为第一义谛。 此判凡圣者。 就知性空不知性空判凡圣。 未知性空为凡。 若知性空为圣人。 就此判二谛也。 就圣中自判二谛者。 圣人了有是空有空是有空。 此之二谛。 皆是圣二谛也。 何者。 如四谛者。 苦集灭道皆名圣谛。 二谛亦尔。 真俗两种。 皆是圣谛也。 问何处作此说耶。 解云。 如般若四摄品末所明。 自有时情转千开。 有时须文义明据。 今宜须文义分明也。 彼文云。 凡夫若知世谛。 应是须陀洹乃至于佛。 若尔凡夫不知世谛第一义谛。 唯是圣人知此二谛。 故此二谛皆是圣谛也。 大判如此。 就圣中复有无量种。 如大经云。 我一时与弥勒在耆阇崛山。 共论世谛。 五百声闻不觉不知。 何况甚深第一义谛。 约此而论。 二乘不知二谛。 唯菩萨知于二谛也。 此则从来义坏。 何者从来云。 三乘皆会真谛。 并解二谛。 圣则真解二谛。 贤则似解二谛。 小乘七方便。 大乘三十心相似解。 小乘苦忍以上。 大乘初地已上。 真解二谛。 解世谛通缘似理。 解真谛四绝百非。 三乘并解二谛。 若是涅槃经。 明五百声闻不知二谛。 尚不知世谛。 况甚深第一义谛。 故从来义不成也。 今时得有此义。 何者。 二乘生灭断常心。 不行中道。 不见佛性。 中道是本。 既不识本。 岂能知末。 既不见理。 岂能识教。 何者。 彼有不得无。 无不得有。 有不能无用。 无不能有用。 二不能不二用。 不二不能二用。 横竖皆碍。 若是菩萨。 有为空用。 空为有用。 二为不二用。 不二为二用。 横竖无碍故也。 就凡中自判二谛者。 一切皆是。 只从来所释二谛是也。 彼云。 三假七实为世谛。 四绝百非为第一义谛。 三假不得四绝。 四绝不得三假。 亡不得有。 有不得亡。 绝不得不绝。 不绝不得绝。 如此二谛。 皆是凡夫二谛也。 何以知尔。 大经云众生起见凡有二种。 一者常见二者断见。 具有有无断常二见也。 又有于凡实为谛。 亦空于凡实为谛。 实有此空故空为谛。 所以凡亦有二谛也。 此则皆开三种二谛。 从来人二谛。 任运堕凡夫二谛中。 何者。 我有三种二谛。 一凡圣判二谛。 二就圣中自判二谛。 三就凡中判二谛。 凡二谛者。 三假为凡俗谛。 四绝为凡真谛。 汝义若为耶。 汝义三假是俗谛。 四绝是真谛。 自堕我凡二谛中。 非故安处也。 如一家理内外义。 汝作义自落我理外中也。 论文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前来略释依二谛竟。 次释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问既云依二谛说法。 为何人说何物法耶。 诸人领大师语云。 为凡说有法。 为圣说空法。 为凡圣两人说空有二法。 名依二谛说法。 问师有此语不。 答然师实有此语。 但用此语有处。 人唯得此语不解此意。 何者。 为凡说有。 为圣说空。 名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此成何物语。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何得言为凡说有为圣说空。 名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耶。 又且岂依凡说有还为凡说有。 依圣说空还为圣说空耶。 论文云。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既知诸法本性空。 云何更为说空耶。 今所明者如论释。 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亲道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何时道为圣说法耶。 为凡夫众生说法。 不为圣人说法也。 问此就何义判为众生说二谛耶。 解云。 此就迷悟能所。 判为说不为说。 明众生迷有无未悟有无故。 为众生说有说无。 明此是有此是无此是凡此是圣此是倒此是非倒。 令众生从有入无舍凡取圣。 为此义故说二谛。 若是圣人已悟。 何须为说。 以凡未悟故。 须为说二谛。 凡未悟故禀教。 圣已悟故不禀教也。 言能所者。 一切世谛。 若于如来皆是第一义谛。 既于如来是第一义谛故是能化。 岂能化为能化说法耶。 一切第一义谛。 若于众生则是世谛。 以众生是所化所以。 须为众生说法也。 次将中论观法品及大论释往生品二处文。 释成此义。 中论观法品云。 诸佛或说我。 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 无我无非我。 长行中释。 为凡夫说我说无我。 又为得道圣人说我说无我。 我无我即是二谛。 故大论初品云。 人等世谛故有。 第一义谛即无。 当知。 我是世谛。 无我是第一义谛。 既为凡说我无我。 为圣说我无我。 则为凡说二谛。 为圣说二谛也。 大论释往生品云。 问云。 前习应品。 明无菩萨则无去来。 今何故说有菩萨有去来耶。 释云。 不相违。 为凡说无去来。 为圣说有去来。 为圣说无去来。 为凡说有去来。 然去来无去来还是二谛。 则为凡说二谛。 为圣说二谛。 大意与中论同也。 然师复明为凡说有为圣说空为凡圣说空有。 此都三节说二谛义。 前为凡夫说二谛。 不为圣人说二谛。 亦就迷悟能所判如前也。 次释法品。 问法品何意为凡说二谛。 为圣说二谛耶。 解云。 为凡说我无我。 如前为凡说有无令转悟不有无。 我无我亦尔。 众生迷我无我。 为其说我说无我。 令离我无我。 离我即离常。 离无我即离断。 令其离断常悟中道故。 为凡说我无我也。 为圣人说我无我者。 圣人解我无我。 是故为圣人说我无我。 前为凡说我无我。 凡迷我无我。 为圣人说我无我。 非是圣迷我无我故为说我无我。 但圣人闻我无我。 即解我无我故。 为说我无我。 大论引天问经中说。 罗汉最后边身能说我无我不。 解云。 能说故圣人解我无我也。 又云。 如军防密号唯防人解余不解。 说我无我。 唯圣人解。 余人不解。 以圣人能解我无我故。 为圣人说我无我也。 中论既然。 往生品类尔可知也。 问凡夫迷我无我。 为凡说我无我。 令悟我无我。 可有益。 圣人解我无我。 为圣人说何益耶。 解云。 此不就利益为说。 直明凡不解我无我圣解我无我。 以圣解我无我故。 为圣说我无我。 此为益凡。 利他不自利。 如阿难称我闻。 为益众生也。 次大师云。 为凡说有为圣说空者。 此之凡圣是所化缘。 禀教凡圣。 有于凡实。 为凡说有令悟不有。 空于圣实。 为圣说空令悟不空。 令凡圣说有无悟不有无。 亦令凡悟不凡。 令圣悟不圣。 不凡不圣中道正法。 故云。 非凡夫行。 非贤圣行。 是菩萨行也。 又为凡说有为圣说空者。 明随凡说有随圣说无如一色。 于凡有于圣无。 随凡说色有。 随圣说色无。 色未曾有无也。 此正为对由来人义。 彼云。 三假为世谛理。 四亡为真谛理。 有二谛道理。 今明。 随凡说有。 随圣说无。 乃是随凡随圣说有无。 何处有二谛道理耶。 为是义故。 云为凡圣说有无也。 此则释为众生竟。 次释说法。 然说法凡有三种。 或具说二谛。 或但说第一义谛不说世谛。 或但说世谛不说第一义谛。 此三种并出经论。 大智论释往生品云。 问曰。 前习应品。 明菩萨习应波若。 不见菩萨。 不见波若。 无菩萨无波若。 今何意复说有菩萨往生来生耶。 答曰。 前明无菩萨无波若者。 就第一义谛门说波若。 今说菩萨往生者。 就世谛门说波若。 此就二谛说波若也。 又涅槃经云。 善男子莫入甚深空定。 何以故。 大众钝故。 当以世谛而解说之。 此亦就二谛说涅槃不闻闻义。 前云莫入甚深空定大众钝故。 即是就第一义谛门说。 当以世谛而解说之。 此即是就世谛门说也。 大智论云欲说第一义悉檀故。 说波若波罗蜜经。 此即但说第一义谛。 又大经云与弥勒共论世谛五百声闻不觉不知。 此。 即但说世谛。 虽复三种不同。 如来所说。 不出二谛也。 问何意如来说法不出二谛耶。 解云。 二谛即是四悉檀。 三悉檀即是世谛。 第一义悉檀即是第一义谛。 四悉檀摄十二部经。 摄八万四千法藏。 摄法既尽。 二谛摄法亦尽。 此就不尽尽明义也。 以二谛摄法尽故。 如来就二谛说法也。 问曰。 二谛与四悉檀摄法皆尽。 何意诸佛依二谛说法。 不依四悉檀说耶。 解云。 通皆得。 既依二谛说。 亦依四悉檀说。 别即不例何者此有义。 欲明诸佛所说皆实。 金刚波若云。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 是故依二谛说。 四悉檀名。 不的主实。 是故不依四悉檀说也。 问不依四悉檀说法。 用四悉檀何为。 解云。 二谛是所依。 依二谛说四悉檀法。 此亦两种。 各取一义明。 实而说义名四悉檀。 说而实义称二谛。 此即依于二谛。 方便属缘不同。 是故有四种悉檀也。 问若为依二谛说四悉檀耶。 解云。 依第一义谛说第一义悉檀。 依世谛说三悉檀。 依第一义谛说。 合而不开。 依世谛说。 开而不合。 以依第一义谛还说第一义悉檀故。 合而不开。 依世谛说三悉檀故。 开而不合也。 问何意依第一义谛合而不开。 依世谛开而不合耶。 解云。 既有二谛。 那匆并合开。 真俗因缘。 开合因缘也。 问等是二谛因缘。 何故第一义谛合而不开。 世谛开而不合耶。 解云。 世谛是空有。 第一义谛是有空。 第一义谛。 差别无差别。 世谛无差别差别。 第一义谛二不二。 世谛不二二。 为是故。 世谛开而不合。 第一义谛合而不开也。 问依第一义谛说第一义悉檀者。 诸贤圣真知诸法性空。 还依彼所悟性空。 而说诸法本来无生寂灭。 此可解。 若为依一世谛说三悉檀耶。 解云。 三悉檀并依世谛故说。 瓶衣车乘等法。 于世间为实。 名之为世谛。 依世谛说世界悉檀。 如说轮轴辐辋和合为车。 五阴和合为人。 如此说者。 即世界悉檀。 故大论云。 人等世界故有。 第一义即无。 此即依世谛说世界悉檀也。 依世谛说对治悉檀者。 众生略有三毒之病。 广即八万四千尘劳之病。 有三法药八万四千波罗蜜。 对治此病。 名对治悉檀。 何故名对治。 以药拨病。 以药治病。 名对治悉檀。 如此药病相治。 即依世谛说对治悉檀。 故论云。 对治故有。 实性即无。 当知。 是依世谛说对治悉檀也。 依世谛说各各为人者。 前明三法药八万四千波罗密。 治三毒八万四千尘劳。 即明一切法尽。 更何所论耶。 解云。 于各各为人中。 更榄之。 何故诸佛经中。 或说我或说无我。 适说常。 斯须说无常。 何故或说是舍那或说是释迦。 或说净或说不净。 何故前后更相违反耶。 是故次明各各为人悉檀。 昔为邪常故说无常。 明诸佛缘觉尚舍无常身。 今为三修封执故说常。 昔为钝根故说三。 今为着三故说一。 为大根缘故说是舍那。 为小乘人故说是释迦。 如此等并是为缘不同。 无相违也。 此即依世谛说三悉檀也。 依第一义谛说第一义悉檀者。 卷前三种。 明不生不灭不动不倚。 何处有人有车有药有病有人有法有常有无常有三有一。 如是毕竟清净名第一义悉檀。 为是义故。 云依二谛说四悉檀法也。 此即依二谛说四悉檀法竟。 今次明依二谛就二谛门说法。 然四悉檀唯是二谛。 但合离为异。 离二谛为四悉檀。 合四悉檀为二谛。 四悉檀实义名二谛。 二谛究竟义名四悉檀。 就二谛门说法者。 大有三意。 一者说世谛说第一义谛。 令众生悟第一义谛。 二者说二谛令离有无二见。 三者说有无令悟非有非无。 说二悟不二也。 说二谛令悟第一义谛者。 如最初所辨。 世间颠倒谓诸法有。 于世间是实。 名之为谛。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于圣人是实。 名之为谛。 此则开凡圣得失二谛。 令众生悟第一义谛。 明凡夫世人颠倒谓有。 圣人真知颠倒性空。 令舍有入空改凡悟圣举失从得。 众生改凡成圣者。 悟第一义故也。 若不悟第一义谛。 则不能改凡成圣舍失从得。 良由悟第一义谛。 乃能改凡成圣舍失从得。 为是义故。 开真俗凡圣得失二谛。 令悟第一义谛也。 说二谛令离有无二见者。 故大品经云。 菩萨住二谛。 为众生说法。 论释云。 为著有见众生。 说第一义谛。 为着无见众生故说世谛。 为著有无二见众生故。 菩萨住二谛说法也。 肇师论亦尔。 借有以出无。 借无以出有。 借有以出无。 住世谛破无见。 借无以出有。 住第一义破有见。 故说二谛破二见也。 说二谛令悟不二者。 如华严明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非无。 此即说有无悟非有非无。 说二悟不二。 此即理教义也。 一切经论。 凡有所说者。 不出此三种也。 然前说二谛令悟第一义谛。 此二谛即有得有失。 诸法性空。 颠倒谓有名谛。 即是失谛。 诸贤圣真知性空。 即是得谛。 故此二谛有得有失也。 次说二谛令离二见者。 此二谛并是失。 何者。 为著有众生说第一义。 为着空众生说世谛。 此有无并是众生所著。 是故皆失也。 次说二悟不二。 此二谛并得。 何者。 因二悟不二。 二即是理教。 不二即是教理。 二即中假。 不二即假中。 二即体用。 不二即用体。 故此二谛是得也。 次詺前二谛凡谛圣谛。 世谛是凡谛。 性空即圣谛。 第二二谛。 并是凡谛。 为著有众生说空。 为着空说有。 借有破无。 借无破有。 此之有无并是凡夫谛也。 然复有圣谛义。 何者。 所借有无是病皆凡。 能借有无并药皆圣也。 第三二谛。 二悟不二假中义。 此二谛并圣。 何者如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从来明。 此是三是义。 一因缘即是空。 二是假。 三是中。 此之二谛。 岂凡夫所知。 唯圣能了。 又非二乘所及。 但菩萨境界也。 问何故就二谛说法。 说二谛有何利益耶。 解云。 略出两论文。 一者中论四谛品云。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即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明。 若不解二谛。 于深佛法不知真实。 若了二谛。 于深佛法即知真实义。 故知。 说二谛有大利益。 二者十二门论观性门云。 若人不知二谛。 则不得自利他利共利。 若知二谛则得三利。 此之二论互出耳。 然此二益摄一切益尽。 中论明知深佛法益。 十二门明利众生益。 上求下化。 不出二益也。 问若为人不知二谛无利益耶。 解云。 佛法中即萨卫方广不知二谛。 大损佛法。 何者。 萨卫等计一切法皆有。 则不识如来第一义谛。 由识第一义谛所以成圣。 既不识第一义谛。 则破诸贤圣。 论文云诸贤圣真知性空名第一义谛。 汝既不识第一义谛故破圣人。 斯有大损也。 次方广道人。 计一切法空如龟毛菟角无因果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此人不识如来世谛。 若不识世谛。 此有何过。 失世谛则失第一义谛。 失第一义谛则不得涅槃。 中论云。 若不因世谛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故此人过失极大也。 此二人摄一切尽。 若内外大小一切计有者。 同萨卫有失。 一切大小内外计无者。 同方广无失也。 又如中论初云。 佛灭度后五百岁。 人根转钝。 求十二因缘五阴等决定相。 此即不识第一义谛。 闻大乘法说毕竟空。 不知何因缘故空。 若都毕竟空。 则无罪福报应等。 此即不知世谛。 此有无二见众生。 龙树菩萨。 为此等故造此中论。 即是住二谛破众生二见。 大品云。 菩萨住二谛。 为众生说法。 是何物菩萨。 今龙树即其人也。 以众生求十二因缘五阴决定相。 次闻大乘毕竟空便言无罪福。 如此等失于二谛故。 龙树菩萨。 为破此二人造中论也。 从初至后。 求一切法毕竟不可得。 即住第一义谛破有见。 次复云。 虽空不断。 虽有不常。 有二谛教门。 何时无三宝四谛因果罪福耶。 此即住世谛破无见也。 又前来借空以破有。 后四谛品借有以破空。 如百论借一以破异。 借异以破一。 中论亦尔也。 此之二种。 各示一势。 前申破后迥破。 前申破。 住如来因缘世谛破空见。 住如来因缘第一义破有见。 带申破。 后迥破者。 借有破无。 借无破有。 此有无并是众生有无。 皆须破洗。 一无所留。 借无破有。 有去无亦除。 故是迥破。 此即说于二谛破众生二见。 故有大利益也。 次更明前两人失二谛义。 前明。 萨卫谓诸法有。 不识第一义谛。 方广计。 有分无故诸分无。 柱无故四微无。 人无故五阴无。 计一切诸法无。 不识世谛。 一往如此耳。 再往二人俱失二谛。 萨卫既不知诸法性空者。 亦不识诸法于颠倒因缘有。 既失第一义即失世谛。 故中论云。 汝破一切诸法因缘空义。 则破于世俗诸余所有法。 此即破空义。 即破一切有法也。 又云。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即不成故。 萨卫不识空义。 二谛皆失也。 次方广明诸法空失于世谛。 既失世谛。 即失第一义谛。 故中论初云。 闻大乘说毕竟空。 不知何因缘故空。 若都空则无罪福报应等。 如是则失世谛第一义谛。 故方广不知有具失二谛也。 何故尔。 空是有空。 既其失有。 是即失空。 又且有即是空。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既即是空。 失有即失空。 空既然。 有亦尔。 为是义故。 此二人皆失二谛。 以皆失二谛故。 破失令识如来二谛也。 问何人失二谛耶。 解云。 大而为言。 有两种人失二谛。 一者不学二谛失二谛。 二者学二谛失二谛。 凡失二谛不出此二种也。 若是百论。 即对不学二谛失二谛缘。 何者。 百论正对破外道。 外道不知诸法性空。 不识第一义谛。 既不知诸法性空。 亦不知诸法于颠倒因缘有。 不识世谛。 所以提婆菩萨。 从初破诸法性有。 毕竟无所有。 次破空品破性空。 破外道性有性空竟。 然后示如来因缘二谛。 明诸法性空为真谛。 随俗说故无过。 即世谛。 破彼空有示其二谛。 百论作此用也。 次明中论者。 具破两种失。 百论但破不学二谛失二谛缘。 中论具破不学二谛失二谛及学二谛失二谛缘。 何者。 中论正破内傍破外。 正破内。 则正破学二谛失二谛缘。 傍破外。 即破不学二谛失二谛缘。 破不学二谛失二谛。 如百论也。 破学二谛失二谛者。 复有两种。 一者正破大乘。 二者傍破小乘。 大乘学二谛失二谛。 小乘不识二谛失二谛。 小乘不识二谛失二谛者。 即是前方广萨卫两人。 并不识二谛。 萨卫明诸法性有。 不知诸法性空。 既不知性空。 即不识诸法颠倒有。 不知性空。 不识第一义谛。 不知颠倒有。 即不识世谛也。 次方广不识二谛者。 未知此人何学。 彼若小乘学。 则推画起邪见。 明有分既无诸分亦无。 于有起邪见。 彼若大乘学。 则闻大乘说起邪见。 闻大乘说毕竟空。 不知何因缘故空。 若都毕竟空。 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 若有罪福则不应空。 推画空便起邪见也。 既起空见即不识世谛。 既不识世谛。 即不识第一义谛。 又此空是邪见空故。 二谛皆失也。 问三藏明诸法有。 云何于三藏起邪见耶。 解云。 于外道中。 尚得起邪见。 如六师中云。 无黑业无黑业报等。 于外道中。 尚得起邪见。 况于三藏中不得起邪见耶。 此即小乘不识二谛失二谛也。 次大乘失二谛者。 大乘学二谛失二谛。 龙树正为此人出世。 造此中论及十二门大智论。 并为学二谛失二谛也。 然大乘失二谛。 复有二种。 一者学二谛成性二谛。 二者学二谛成一谛。 前小乘有两失。 一性有失二谛。 二邪空失二谛。 今大乘亦两失。 如前佛法中都有四种失二谛。 学二谛失二谛。 成性二谛者。 闻有住有。 闻空住无。 如从来初章。 他有有可有。 有无可无。 有有可有。 不由无故有。 有无可无。 不由有故无。 不由无故有。 此有是自有。 不由有故无。 此无是自无。 自有即有故有。 自无即无故无。 斯即失因缘二成性二。 失不二二成二故二也。 言学二谛失二谛成一谛者有二种。 一者学二谛成空谛。 二者学二谛成有谛。 学二谛成一空谛者。 诸法于颠倒有名世谛。 诸贤圣真知性空名第一义谛。 明颠倒有为非诸法性空为是。 何以故。 诸贤圣真知诸法性空。 故知。 诸法性空定是也。 此人闻空故空。 闻有亦是空。 学二谛唯成一空谛也。 学二谛成一有谛者。 有二义。 一者即鼠喽栗二谛。 二者心无义。 鼠喽栗二谛者。 经中明色色性空。 彼云。 色性空者。 明色无定性。 非色都无。 如鼠喽栗中肉尽栗犹有皮形容宛然。 栗中无肉故言栗空。 非都无栗故言栗空也。 即空有并成有也。 言心无义者。 然此义从来太久。 什师之前。 道安竺法护之时。 已有此义。 言心无义者。 亦引经云。 色色性空者。 明色不可空。 但空于心。 以得空观故言色空。 色终不可空也。 肇师破此义明。 得在于神静。 失在于物虚。 得在神静者明心空。 此言为得。 色不可空。 此义为失也。 然此之两释。 并是学二谛失二谛。 失世谛不识第一义。 不识第一义即不识世谛。 何者。 此是空有。 失有即失空。 又设得一有。 此有是有见有。 故二谛皆失。 空边亦尔。 故皆失二谛。 失二谛即失假。 失假即失中。 中假理教皆失也。 学二谛成性二谛。 亦一切失。 闻二住二不识不二。 不识不二即失中。 失中即失假。 此非相待失。 失中即失假。 何以故。 假即中故也。 学二谛失二谛。 既并失不识二谛。 失二谛理然。 皆失大有三节。 一者学二谛成一谛。 失二谛一切失。 二者学二谛成性二谛。 失二谛一切失。 三者不识二谛失二谛一切失。 如此等人既一切失。 詺作何物人耶。 此乃是狂愚人耳。 为是人故。 四依出世破之。 有两菩萨出世。 提婆菩萨出世。 破不识二谛失二谛。 龙树菩萨出世。 破学二谛失二谛。 此二菩萨。 破病具足也。 非但释迦佛须此二菩萨。 十方三世诸佛。 并须此二菩萨。 何以故。 此二菩萨摄一切菩萨。 两失摄一切失。 破此两失。 则申一切教。 何者。 此二失障二谛。 破此二失。 则二谛通。 二谛通则一切经申。 若尔故知。 三论不可思议。 所以关中叹云。 中百两论文未及此。 人又无通鉴。 谁与正之。 及至之后叹云。 后谈道之人。 始可与论实矣。 实理如此。 何者。 失不出此二。 中百两论既破此二失。 二谛即通。 二谛通一切教申故。 三论有大利益也。 通意如此。 次对当路数论者。 数人则不识二谛。 彼不知诸法性空。 但明诸法性有。 一切皆有。 不识第一义。 既不识诸法性空。 则不知诸法因缘有。 二谛皆不识故。 失二谛也。 成论者。 依彼论宗则同三藏。 何者彼序云。 故我欲正论三藏中实义。 则同萨卫不识二谛。 若就彼义中有二谛义。 彼明人法二空。 但是声闻空。 终不识性空。 何者。 大智论云。 佛于声闻法中。 不说自性空自相空。 以不说自性空故。 不识第一义。 不识第一义。 即不识世谛。 若尔数论皆失二谛。 以如此等人并失二谛。 所以诸佛说二谛。 菩萨申二谛教。 令众生识二谛。 识二谛即识一切中假等。 所以说二谛有大利益。 前明失二谛有二种。 一者不识二谛失二谛者。 当世即数论二人。 数人不知诸法性空。 但明诸法性有。 此人不识性空。 无第一义谛也。 论人虽明诸法空。 是声闻法空。 非今第一义空。 今以诸法本性空为第一义谛故。 论云。 诸贤圣真知性空名第一义。 成论无此空。 何以知尔。 成论正明三藏法。 龙树判云。 佛于声闻法中。 不说诸法自相空自性空。 既无自性空故。 彼无第一义谛。 于彼不无人法二空故。 彼引罗陀祇喻经。 明人法二空。 但此空折法明空。 不明本性空也。 此则据毗昙一节。 毗昙不明空。 成论则明空。 若尔望毗昙则有二谛。 望摩诃衍则无二谛。 但是世谛。 何者。 今摩诃衍。 正以诸法本性空为第一义谛。 彼但折法明空。 所以无第一义谛也。 问用此语为何耶。 解云。 欲释十二门论中一句语。 彼论云。 汝今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 今将数论等释此语。 问若为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也。 解云。 毗昙亦明二谛义。 谓十六谛理苦无常等为第一义谛。 刀杖逼迫等事苦为世谛。 彼就事理判二谛也。 今明。 此判二谛倒。 何者。 理之与事并是世谛。 诸法性空。 乃是第一义谛。 无常等是世谛。 谓是第一义谛。 故云。 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 是故堕在失处也。 二谛既倒。 则一切皆倒。 何者。 诸佛依二谛说法。 二谛既倒。 故一切皆倒。 所以堕在失处也。 次成论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者。 明诸法有为世谛拆法空为第一义谛。 今明。 诸法有拆法空。 并是世谛。 何者。 今就性空非性空以判二谛。 性空为第一义谛。 非性空为世谛。 汝拆法空非性空故。 是世谛。 汝谓是第一义故堕在失处。 何者。 汝论宗云正明三藏。 龙树云。 佛以三藏中不说性空故。 无第一义。 若有第一义。 则乖汝论宗。 且应云故我欲正论摩诃衍实义。 而传格道正论三藏义。 故无性空。 无性空故。 无第一义谛。 进退皆屈。 此非横破。 道理如此也。 次明学二谛失二谛者。 大师云。 此如失琉璃珠。 譬在大池浴失琉璃珠。 诸人求珠不得珠。 各提瓦石欢喜持出。 乃知非真。 实是唤鱼目谓为夜光。 此即学二谛不识二谛也。 问此人得是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不。 解云。 亦得。 此有二义。 一者就破明。 二者就立辨。 就破明者。 论中横破万法。 竖洗五句。 一切毕竟无所有。 彼便谓是第一义。 此是真谛遣故一切空也。 拙讲三论者。 亦作此谓。 言此等破洗是第一义谛。 今明。 此是世谛谓是第一义谛。 何以知之。 且举譬如十六知见我空。 无十六知见我。 为是世谛为是第一义谛耶。 彼云。 十六知见我空。 此是世谛空。 何者。 实无十六知见我。 外道颠倒谓有。 破十六知见我。 十六知见我空者。 此是世谛空。 今亦尔。 实无此等诸法。 特是颠倒谓有。 今破横谓明诸法空故。 是世谛空。 亦非是世谛。 此乃是世谛所离。 离如此等诸法。 始是世谛。 为是故。 破一切诸法。 无所有。 是世谛。 以彼不了。 谓是第一义。 是故堕在失处。 故是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也。 言立义者。 因缘无碍二谛。 如中论所说。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即是假名。 即是中道。 横竖皆无碍。 假即中即竖无碍。 二不碍不二。 不二不碍二。 二为不二用。 不二为二用。 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即横无碍。 有不碍空。 空不碍有。 有为空用。 空为有用。 何但空有无碍。 唯就有中一切法无碍。 如华严所辨。 三世无碍净秽长短佛刹无碍。 如此无碍名曰圣谛。 菩萨得无碍者。 非是诸法是有碍。 菩萨得无碍观。 令诸法无碍。 得无碍通使诸法无碍。 良由诸法无碍故。 菩萨体法无碍故。 菩萨得无碍观。 得无碍观故。 得无碍辨。 得无碍通。 若诸法有碍。 菩萨得无碍通。 使令无碍者。 菩萨则有过罪。 以诸法自无碍故。 菩萨得无碍观。 得无碍通。 得无碍辨也。 如此无碍故。 名第一义也。 若是由来人二谛即有碍。 三假为世谛。 四忘为第一义谛。 三假不得为第一义。 四忘不得为世谛。 第一义不得有名相。 世谛不得无名相。 所以大师云。 彼作两橙解义。 闻说诸法空。 即内置真谛橙中。 闻说诸法有。 即内置世谛橙中。 世谛不得空。 真谛不得有。 如此有无皆碍。 碍故悉是世谛。 彼即云。 我有真俗二谛。 云何并是世谛耶。 解云。 有无碍皆是世谛。 汝自为是第一义故。 是闻世谛为是第一义谛也。 如此等。 并失如来二谛。 不能知佛法深义。 若能知二谛。 则知佛法深义。 何者。 识知毗昙二谛是毗昙二谛。 知此二谛并是世谛。 终不学如此二谛。 识成论二谛是成实论折法二谛。 非是诸法性空二谛。 识从来有得大乘是有碍二谛。 识诸佛菩萨无碍二谛。 识如此等二谛故。 知深佛法义。 偈云。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若反此。 应云若人能了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得知真实义。 为是故。 说二谛有大利益也。 前就中论明得失二谛如此。 次就十二门论以辨得失二谛。 论文云。 若人知二谛。 则得自利他利共利。 若不知二谛。 则不得三利。 此之二论互明得失也。 言自利他利共利者。 了世谛第一义谛。 发生方便实智名自利。 了第一义谛世谛。 发生实方便智名他利。 具了真俗二谛。 具生二智名共利也。 二者菩萨自了真俗二谛。 发生权实二智名自利。 菩萨如实而悟。 今还如实而说。 令众生亦了真俗二谛发生权实二智名为他利。 自他皆了二谛。 皆生二智名为共利也。 问此两种二智何异耶。 解云。 初则就真俗判二智。 后就自他内外判二智。 前真俗判二智者。 了世谛第一义谛。 名方便实智。 了第一义谛世谛。 名实方便智。 了二谛判二智也。 后就自他内外判者。 内自悟二谛名实智。 外为他说二谛名方便智。 此即就实智中开二谛。 就方便智中开二谛。 此即就内外自悟化他以判二智也。 得此二智利益者。 明此二智是十方三世诸佛父母故。 净名经云。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一切众导师。 无不由此生故。 此二智是诸佛父母。 若了二谛。 则有二智。 有二智故。 有十方三世诸佛。 若不了二谛。 则无二智。 无二智则无十方三世诸佛。 故知。 说二谛有大利益也。 又利益者。 了世谛第一义谛。 离凡夫地。 了第一义谛世谛。 离二乘地。 离凡夫地。 离二乘地。 是菩萨地。 若不了第一义谛世谛。 不离二乘地。 不了世谛第一义谛。 不离凡夫地。 不离此二地。 即在五百由旬险道之内。 若了二谛。 即出五百由旬外。 入菩萨位。 生在佛家。 种姓尊贵。 为是故了知二谛有大利益也。 又利益者。 离断常二见。 了世谛第一义谛。 离常见。 了第一义谛世谛离断见。 离断常二见。 行于圣中道。 见于佛性。 若不了二谛。 即不行中道。 不见佛性。 不见佛性。 即无性佛等。 若了二谛。 即离断常。 行于中道。 见佛性。 即有性佛等。 为是故当知。 识二谛有大利益也。 略明得失利益如此。 次明悟教生智义。 此义难解。 若为生智耶。 大师旧语云。 禀教得悟。 发生二智。 教转名境。 若不悟即不生智。 言不悟者。 闻有作有解。 有即住有。 有不表不有。 闻无作无解。 无即住无。 无不表不无。 名为不悟。 言悟者。 闻有不住有。 有表不有。 闻无不住无。 无表不无。 名之为悟。 作若为悟耶。 为当悟非有非无不二。 为悟有无二耶。 若因有无二。 悟非有非无不二。 应生不二智。 云何生二智耶。 若言悟有无二者。 此乃是悟教不应悟理。 既不悟理。 那得名悟耶。 进退难明。 未释云云。 次明二谛是教义。 摄岭兴皇已来。 并明二谛是教。 所以山中师手本二谛疏云。 二谛者乃是表中道之妙教。 穷文言之极说。 道非有无。 寄有无以显道。 理非一二。 因一二以明理。 故知。 二谛是教也。 所以明二谛是教者有二义。 一者为对他。 二者为释经论。 为对他明二谛是境。 彼有四种法宝。 言教法宝。 境界法宝。 无为果法宝。 善业法宝。 二谛即境界法宝。 有佛无佛常有此境。 迷之即有六道纷然。 悟之即有三乘十地故。 二谛是迷悟之境。 今对彼明二谛是教也。 言释经论者。 中论云。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百论亦尔。 诸佛常依二谛。 是二皆实不妄语也。 大品经云。 菩萨住二谛中。 为众生说法。 又涅槃经云。 世谛即第一义谛。 随顺众生故说有二谛。 以经明二谛是教故。 今一家明二谛是教也。 诵得师语。 复知其意竟。 何者。 知为对他。 知为释经论。 但此义未可解。 何者。 汝言二谛是教。 说二谛有二谛。 未说二谛应无二谛。 若已有二谛。 即同他家。 若不同他家。 说二谛始有二谛。 未说二谛即应无二谛也。 又难。 说二谛始有二谛。 未说二谛未有二谛者。 说色空始有色空。 未说色空应无色空。 未说之前。 自有色有空。 若尔未说二谛。 已有二谛。 已有即同他云云。 然二谛是教义。 若可了二谛义即可解。 三论文亦可解。 若不了此义。 二谛义即不可解。 三论文则不可解。 何者。 他明二谛是境。 汝今明二谛是教。 说法是教。 二谛亦是教不。 若二谛是教。 即违论文。 论文云。 诸佛依二谛说法。 那忽言二谛是教耶。 解云。 有两种二谛。 一于谛二教谛。 于谛者如论文。 诸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 于世人为实。 名之为谛。 诸贤圣真知颠倒。 性空于圣人是实。 名之为谛。 此即二于谛。 诸佛依此而说。 名为教谛也。 问教若为名谛耶。 解有数意。 一者依实而说故。 所说亦实。 是故名谛。 二者如来诚谛之言。 是故名谛。 三者说有无教。 实能表道。 是故名谛。 外道所说。 何故不名谛。 外道所说。 不能表道。 所以不得名谛。 诸佛所说。 实能表道。 是故名谛也。 四者说法实能利缘。 是故名谛。 外道说法。 不能实利于缘。 不得名谛。 诸佛菩萨。 实能利缘。 所以名谛。 五者说不颠倒。 是故名谛。 如涅槃经释一实谛义。 如来所说。 无有颠倒。 名一实谛。 今亦尔。 所说不颠倒故。 所以名谛。 外道所说。 皆悉颠倒。 不得名谛。 诸佛菩萨说。 无有颠倒。 是故名谛。 六者得如实悟。 如实而说。 是故名谛。 故经云如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 此即如来诚谛不虚故。 教名谛也。 次明于谛。 何因缘名谛耶。 为从谓情为名。 为从境为称。 为从解为目耶。 解云。 于谛从两情解为名。 但此义有两种。 一者得失判二于谛。 有于凡实。 名为世谛。 空于圣实。 名第一义谛。 此有谓情有。 此空真解空。 谓情有为失。 真解空为得。 此就谓情真解判二谛也。 何以知尔。 故论云。 诸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名世谛。 诸贤圣。 真知性空名第一义谛。 既云真知性空故是真解。 前云颠倒谓有故是谓情。 若尔故知。 此即谓情真解得失。 以判二于谛也。 二者就两谓判二于谛者。 如色未曾空有。 凡谓色有。 于凡是实名谛。 圣谓色空。 于圣是实名谛。 此之有无。 皆是谓情故。 并皆是失。 既凡谓有。 圣谓空。 此之空有。 悉须洗破。 无如此有。 无如此空。 毕竟洗净。 始得明因缘空有。 因缘空有。 即非空有空有。 既识非空有空有。 即悟空有非空有也。 前之空有。 并是所治之病。 故皆失也。 以如此义名教谛。 以如此义名于谛。 此是师语不。 然此实是师语也。 次作一疑难安中。 何者。 依于谛说法。 于谛是境不。 若非境即乖论文。 论文云。 诸贤圣真知诸法性空。 真知即是智。 智必有境。 性空即是境。 真知即是智。 若尔二谛是境。 依二谛境。 为众生说法。 生得附论文即成他义。 他亦云。 二谛是境。 说二谛名教。 故有言教法宝境界法宝。 四谛二谛。 是境界法宝。 说四谛二谛。 即是言教法宝。 今亦尔。 与他何异。 若言我不如此。 即乖论文。 论文云。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那得言二谛是教耶。 进退不可。 扶论文即同他。 不同他即乖论文也。 又作一掩答难。 有于谛有教谛。 于谛有真俗。 教谛有真俗不。 若言教谛亦有真俗者。 成论死三论未知若为成论死者。 今且问汝。 说俗说是俗。 说真说是真不。 汝若言说是真。 即乖汝义。 何者。 汝义教谛是言语唯是俗故。 不得言教谛具真俗。 若畏改语言。 若说非真者。 那得言教谛有真俗耶。 若是成论家解义者。 即云。 真俗二谛是境。 境有真俗。 说真说俗。 此两说并俗谛。 真不可说。 寄俗谛说也。 今问三论师。 他家真俗是境。 境中有真有俗。 汝今明二谛是教门。 教谛亦有真俗不。 不解义者。 必云教谛亦有真俗。 何者有两谛。 有于谛有教谛。 于谛有真俗。 教谛亦有真俗也。 问若为教谛有真俗耶。 解云。 说俗名俗教谛。 说真名真教谛。 问说俗名俗教。 教是俗。 说真教教是真不。 说真之说。 此是言教。 那忽是真。 若说俗之说说是俗谛。 说真之说说亦是俗谛者。 即成他义。 他亦明。 真不可说。 寄俗说真。 说真之说。 还属俗谛。 今亦尔。 故同旧义。 三论之义。 还是我义也。 所以成论暄正读中论。 中论云。 言说是俗谛。 第一义谛不可言说。 若尔言说皆是俗谛。 何得言二谛并是教耶。 若又二谛是教。 教唯是俗谛者。 即学二谛成一俗谛。 前来诸人。 学二谛成一谛既失。 汝今学二谛成一谛。 失之甚也。 又难。 他家明二谛是境境中有真俗。 汝明二谛是教。 教为但俗。 为具真俗。 若但俗即失真谛。 便同他家。 若具二谛乖论文。 义复不可。 论云。 言说是俗谛。 真不可言说。 又难。 言说若为是真谛。 今为取言说空名真谛。 为取空言说为真谛耶。 若取言说为真者。 言说是有。 那是真谛。 若云言说空为真谛者。 空言说为是何物。 汝只应云空说为世谛说空为真谛。 若云只说空为真谛者。 说空之说是真不。 若说空之说是真即并难。 若说空与空说皆为真谛者。 色空与空色皆真谛。 反诘云云。 前来至此。 都有四难未解。 后当释之。 今更简得失义。 前得失凡有四种。 今简最后学二谛失二谛者。 若是小乘。 不足可简。 但正为学二谛失二谛人也。 明他家辨二谛义。 今时亦辨二谛义。 何异。 解此凡有十句异。 一者明理教义。 他二谛即无理教。 今明。 二谛有理教他无理教者。 彼明二谛是理。 三假是世谛理。 四绝是真谛理。 今明二谛是教不二是理故。 经云。 文殊法常尔。 法王唯一法。 一切无畏人。 一道出生死。 又云。 一切有无法。 了达非有无。 故知。 有无二是教。 非有无不二是理。 具有理教也。 唯他有二无不二。 则唯有教无理。 可谓世间法者有字无义。 一往如此。 再往夺并无。 何者字本诠义。 既无有义。 字何所诠。 故理教皆失。 今明。 有无是教。 表不有无理。 此则有理有教。 理教具足也。 作如此说者。 为对他为释经云云。 次明禀二谛教发生二智教转名境。 何故作此语耶。 亦为对由来。 由来云。 真俗是天然之境。 三假是俗境。 四忘是真谛境。 迷之即六道纷然。 悟之即有三乘贤圣。 常有此境。 若是智从修习生。 境即常有。 智即始生。 未有智时前已有境。 境智非因缘义。 今对此明真俗是教。 悟教生智。 教转名境。 由智故境。 由境故智。 境能为智所。 智能为境所。 境所为智能。 智所为境能。 境智因缘不二而二也。 问诸有二者无道无果。 何故明二耶。 解云。 为对他无智有境。 今明。 由智故境。 由境故智。 境智因缘不二二也。 然今明。 二谛是教门者。 正为拔二理之见。 彼埋二理见深。 有此二理终不可改。 为是故今明。 唯有一理无有二理。 何者。 如来说有说无。 为表一道。 此之有无乃是道门。 非是理。 为是故明。 二谛是教非是理也。 二者有相无相义。 从来云。 山门得无相义。 他家明有相。 何故他是有相。 山门明无相耶。 解云。 他有有有相。 无有无相。 有若无相。 即无有有。 无若无相。 即无有无。 便无二谛。 既道理有二谛。 即有有有相。 无有无相。 名为有相义。 今明。 有无有相有表不有。 无无无相无表不无。 有无表不有不无故。 名无相义。 以无相故。 故名教门也。 三者得无得义。 他有得义。 今明无得义。 他有有可得。 有无可得。 若无有可得无无可得。 即无二谛。 既有二谛。 故有有无可得名为有得。 今明。 有不住有。 有表不有。 无有可得。 无不住无。 无表不无。 无无可得故。 名无得义。 以无得有无。 有无名为教也。 四者明理内外义亦尔。 他真俗理外。 今真俗理内。 以理内故。 名之为教也。 五者明开覆。 他二谛是理即覆。 今明二谛是教即开。 何者。 他有住有无住无。 此有无覆如来因缘有无也。 今明二谛是教。 有表不有无表不无。 有无表不有无。 如来教即开。 无有壅滞。 故经云。 譬如秋月处空显露。 今亦尔。 故有无名教也。 六者明满半义。 他家二谛是半。 今明。 二谛是满。 何者。 他唯有二无不二故。 唯教无理。 名为半字。 今明。 具足理教。 名为满字。 一往如此。 他既无满。 是即无半。 何者半是满半。 既无满。 何得有半。 安师云。 减满为半。 足半为满。 既无满何所减为半。 故无满即无半也。 七者明他二谛愚者今是智者。 何者。 涅槃经云。 明无明愚者谓二。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明无明既然。 真俗亦尔。 真俗二即愚者。 不二即智者。 不二之性即是实性。 故知。 不二是理二是教也。 八者今明体用。 彼但有用无体。 无体即无用。 今则具有体有用也。 九者明本末。 不二是本。 二是末。 他既无本。 何有末。 今具有二不二。 具有本末。 故云二谛是教不二是理也。 十者明了义不了义。 由来释了义不了义者。 明小乘教为不了义。 摩诃衍教为了义。 就大乘教中复有二。 般若法华等为不了义。 第五涅槃常住教为了义。 此就五时教中。 有了义不了义。 如此二谛义。 为有了义不了义别耶。 解云。 彼明。 若以三假为世谛理。 四忘为真谛理。 此之二谛唯是了义。 无不了义也。 今明。 如此二谛皆是不了。 何者。 我二谛说有。 欲显不有。 说无欲显不无。 说有无显不有不无名为了义。 汝有住有不表不有。 无住无不表不无。 有无不表非有非无。 二不表不二。 即不能显道故非了义。 今明。 因缘有无。 有表不有。 无表不无。 有无二为显清净不二之道。 故名了义。 所以大经云。 如是二语。 为了一语也。 今亦尔。 因缘二为显不二。 此因缘二。 悟不二故。 二为教门也。 不取两语为教门也。 然今家非但有了义。 亦有不了义。 具有了不了义。 何者。 只是一二谛教门。 有方便。 即闻二不住二。 因二悟不二名了义。 无方便。 即闻二住二。 不悟不二名不了义。 故今时具有了不了义也。 略明十种。 判学二谛有得有失义如此。 更撮十种者。 一者理教义。 二者相无相。 三者得无得。 四者理内外。 五者开覆。 六者半满。 七者愚智。 八者体用。 九者本末。 十者了不了云云。 次都总料简。 前云他但有教无理。 今具足理教。 此事不然。 何者开善云。 二谛者。 法性之旨归一真不二之极理。 又云。 不二而二中道即二谛。 二而不二二谛即中道。 若尔彼有理教有二不二。 何以言无耶。 责云。 汝二谛。 为是道理。 为是方便。 彼明。 二谛是道理也。 难若二是理。 即无不二理。 若有不二理。 即成三理。 汝唯有二理无有三理。 故无中道不二理也。 今明。 二谛非理。 乃是方便教门。 如三车门外。 门外实无三车。 方便说三。 令悟不三。 今亦尔。 实无二谛。 方便说二令悟不二。 故二谛是教门也。 又责。 汝明不二是中道。 中道为在二谛外。 为二谛摄耶。 汝明。 二谛摄一切法尽。 真谛上超涅槃下绝生死。 四句斯忘。 百非洞遣。 一切无即是真谛。 诸法有是世谛。 外无处有法。 若尔唯有二谛理。 何处有中耶。 又且汝非有非无是何物耶。 非有还是无。 非无还是有。 还是有无断常。 何说中道耶。 为是故今明。 二谛是教门。 不二是中道也。 又他无不有无有有无。 今有不有无无有无。 反之也。 他唯有有无二理。 无不二之道。 今即唯有不二之道无有无也。 问既无有无应无二谛。 解云。 实无有无。 但方便故假言有无。 假言有无。 为悟不有无。 以是义故。 明二谛是教门也。 然二谛更无有二。 只同学一二谛。 有得有失。 成性成假云云。 大师从来举譬如甘露。 有方便者服即长存。 无方便者服即夭寿。 甘露未曾修夭。 修夭出自两缘。 今亦尔。 只是一二谛。 有方便学即成假。 无方便学即成性。 有方便故为得。 无方便故为失。 二谛未曾性假得失。 性假得失。 出自两缘也。 然只自性因缘。 亦复无有二。 有方便者。 学自性成因缘。 无方便者。 学因缘成自性。 如无方便者服甘露成毒药。 有方便者服向毒药成甘露。 学二谛人亦尔。 无方便学因缘成自性。 有方便学自性成因缘。 为是故。 学二谛有得有失。 有自性有因缘也。 问彼学因缘成自性天然之理。 为当取此理不取此理耶。 解云。 具有取不取。 言取者。 今时亦有此二理。 何者。 于凡有凡理。 于圣有圣理。 有于凡有理。 空于圣有理。 然理实未曾有二。 于二缘故有二理。 故论云。 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 是即不能见灭见安稳法。 非有非无名安稳法。 见有无相。 即不见安稳之法。 好言为浅智。 恶詺则是愚人。 见有无相。 理实非有无。 理实非有无。 于彼有有无二理也。 若翻此谓即云。 深智见诸法非有非无相。 是则皆得见灭见安稳法也。 言不取者。 都无此有无之理。 何者。 谓有有理谓有无理。 有无是谓情。 既有是谓情有。 岂有此有理。 无是谓情无。 岂有此无理。 都无此有无也。 既毕竟知无如此有无。 有何物法。 唯有四倒八倒。 实无有常。 倒谓有常。 实无无常。 倒谓无常。 实无有倒谓有。 实无无倒谓无也。 彼即云。 我有有无二谛道理。 云何言无耶。 今现见有有无法非是妄。 那忽言不见。 又有三世法。 过未无现在有。 诸法从未来为生。 谢过去为灭。 有生有灭。 有有有无。 何得言无耶。 为是故。 龙树出世求捡此执。 汝言有有理。 若个是有理。 汝言有无理。 若个是无理。 求有不可得。 云何言有有理。 求无不可得。 云何言有无理。 如此有无生灭。 特是汝颠倒。 横谓为是耳。 故中论云。 若谓以现见而有生灭者。 是即为痴。 妄而见有生灭。 若尔痴妄故见有无生灭。 实无汝所见有无生灭也。 前取即于二缘有二理。 今破谓有实无有也。 问前明二谛是教门时。 为当如来说因缘有无为教。 为当即眼见耳闻有无为教耶。 然师答此语开合不同。 今还作开合两意释之。 言开者。 即是理内外义。 明理外亦有二谛。 理内亦有二谛。 理外二谛。 即闻有住有不表不有。 闻无住无不表不无。 有无不能表理。 不名为教。 此即理外无理无教。 理内二谛因缘有无。 因缘有不有。 因缘无不无。 有无表非有无故。 有无名教门。 此即理内有教有理也。 此如初章两节语也。 初章前节。 即理外义。 后节即理内义。 前节者。 他有有可有。 有无可无。 有有可有。 不由无故有。 有无可无。 不由有故无。 不由无故有。 有是自有。 不由有故无。 无是自无。 自有即有故有。 自无即无故无。 此之有无。 不能表不有无。 此有无非是教门。 故理外无理教也。 今对他明二谛是教门。 无有可有。 无无可无。 无有可有。 由无故有。 无无可无。 由有故无。 由无故有。 有不自有。 由有故无无不自无。 不自有有。 是无有。 不自无无。 是有无。 无有不有。 有无不无。 此有无表不有无。 故名为教门。 所以理内有理教也。 一家初章言方如此。 学三论者。 必须前得此语。 何意名初章。 初章者。 学者章门之初故云初章。 此语出十地经第一卷。 明一切文字皆初章所摄。 今亦尔。 初章通一切法。 何者。 有无作既然。 一切法亦例此作。 故知。 初章通一切法也。 此即开理内外二谛是教非教也。 次合释者。 明有无何曾有二。 只是此有无。 有方便者学即成教门。 无方便者学即成自性。 有方便学自性成因缘。 无方便学因缘成自性。 有方便学初章前节成后节。 无方便学后节成前节。 如前甘露譬。 甘露未曾有两。 拙服甘露成毒药。 巧服毒药成甘露。 今亦尔。 无方便学因缘成自性。 有方便学自性成因缘。 犹如一色。 不了者。 言定有不知不有。 了者知色有不有故。 只是此有无。 两人学教非教异也。 问何故前开理内外异。 后复合明之耶。 解云。 开合并为对缘。 前开理内外。 正为对由来人。 由来人。 唯知有一种有无二谛。 不知有两有无二谛。 唯知有一三假四忘。 不知有两三假四忘。 今明。 有两有无。 有两三假。 有两四忘。 他有有故有。 有无故无。 有三假故三假。 有四忘故四忘。 此并是理外二谛。 今明。 因缘有无。 因缘三假四忘。 是理内二谛。 开理内外得失。 令彼识理内外得失舍失学得从外入内也。 所以合明者。 此为三论学者。 三论学者。 闻说理内外。 便谓。 有理内外异。 更成理内外二见。 为此人故明。 二谛何曾有二。 特是无方便不了者。 詺为理外。 有方便了者。 即名理内。 然二谛实无异。 为是故。 明开合两种也。 问何故明此开合两种耶。 解云。 此之两种。 并为开道令众生悟入也。 前开理内外令悟者。 明有所得理外有无。 不能表道。 明无所得有无。 有是无有。 无是有无。 有无表不有不无。 因教悟理。 从假入中。 故师云。 圣人开真俗以表道。 说有无以化物也。 次合明令悟者。 明有无未曾二。 不了者成自性。 了者成因缘。 只了自性有无成因缘。 因缘有无有无即不有无。 悟于正道故。 此二种并令悟于一道。 经文皆尔。 故法华云。 唯有一大事因缘故。 出现于世。 又云。 说种种乘皆为一乘也。 次问。 既皆为显道者。 何不发初即为说非有非无令悟正道。 而忽诸法。 非有非无说有无表不有无。 然后令悟非有非无。 何乃迂回者耶。 解云。 此可有两意。 今且作一种释之。 明若直说瓶衣等有是世谛。 此贤圣真知诸法毕竟空名真谛。 此已恦潜不受。 明诸法实录是有。 那得言究竟无耶。 此尚不受。 何况说诸法非是有非是无。 岂当信之。 为此人故。 以方便。 于无名相中。 假名相说。 说有是凡谛。 说空是圣谛。 令其改凡学圣。 如法华所明。 众生诸根钝。 着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 云何而可度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 我宁不说法。 疾入于涅槃。 若直说世谛有真谛无。 何事言不可说耶。 只为诸法非有非无。 所以不可作有无说。 为此故。 方便说三。 脱珍御服。 得近其子。 不得正门见。 于窗牖中窥之耳。 若不脱珍御服。 不得化子。 今亦尔。 若即说非有非无即不受。 所以方便前说有无。 令悟不有无也。 若尔斯乃物自迂回。 非关佛故曲巧也。 广洲大高释二谛义。 亦辨二谛是教门也。 彼举指为喻。 为人不识月。 举指令得月。 彼云。 不识月故。 寻指得月。 虽寻指知所指。 所指竟非指。 所指竟非指。 指月未尝同。 寻指知所指。 所指因指通。 所指所指通。 通之由神会。 指月未尝同。 所指恒指外。 又云。 真谛以本无受秤。 俗谛以假有得名。 假有表有不有。 为息断见。 非谓有也。 本无表无不无。 为除常见。 非谓无也。 言有不毕有。 言无不毕无。 名相未始一。 所表未始殊。 此意明。 因二谛教悟不二。 不二是所表。 如因指得月月是所表也。 古人释与今意同也。 今明。 二谛如指。 为小儿不识月。 此为小儿。 不为大老子。 大老子知月。 何须为。 为小儿不识月故。 举指令识月。 凡夫众生亦尔。 不识理故。 须二谛教。 故经云。 众生痴如小儿。 亦名著者。 故不得前说不二之法也。 前已作一种释明。 如须依二谛说法。 不得发始即说诸法非有非无。 何者。 说有是世谛。 说空是真谛。 已惊潜不受。 况为说非有非无耶。 如脱珍御服也。 今更作一种释。 明依二谛说不得说非有非无也。 然前须作一问然后乃得释之。 问云。 经中具有说有说无。 及说非有非无非真非俗非色非空。 如涅槃经云。 即于波罗奈转正法轮。 宣说中道。 一切众生。 不破诸结。 非不能破。 非破非不破。 是名中道。 说法非师非弟子。 非得利非不得利。 名为中道。 若尔此即。 具有说二说不二。 何得言唯依二谛说不得说不二耶。 又且长者初脱珍御服。 后还着珍御服。 有脱有着不常脱。 那言常依二谛说不说非有无不二耶。 解云。 说有说无。 说非有非无。 并是教非是理。 一往开理教者。 教有言说。 理不可说。 理既不可说。 云何得悟。 所以得悟理者。 必假言说。 为是故。 说有无说非有无。 并是教皆令悟理也。 问说有无可是二谛教。 说非有无不二。 云何亦是二谛教耶。 答为是义故。 所以山门相承兴皇。 祖述明三种二谛。 第一明。 说有为世谛。 于无为真谛。 第二明。 说有说无。 二并世谛。 说非有非无不二为真谛。 汝所问者。 只着我家第二节二是世谛不二是真谛。 我今更。 为汝说第三节二谛义。 此二谛者。 有无二。 非有无不二。 说二说不二为世谛。 说非二非不二为真谛。 以二谛有此三种。 是故说法必依二谛。 凡所发言。 不出此三种也。 又此二节二谛。 并出经论。 有为世谛。 空为真谛。 如论所明。 故论云。 有为世谛。 此贤圣真知空为真谛也。 二为世谛。 不二为真谛。 亦出论。 论云。 有无并世谛。 故说第一义谛即无也。 又净名云。 我无我不二。 是无我义。 反即我无我二为我义。 真俗亦尔也。 二不二为世谛。 非二非不二为真谛者。 华严云。 不着不二法。 以无一二故。 又大论云。 破二不着一。 若尔故知。 非二非不二。 名为第一义谛也。 次明。 所以大师明此三种二谛者。 有数意。 两意已如前说。 一者为释诸佛所说常依二谛。 亦是明诸佛所发言不出三种二谛也。 二者为释经论。 经论复有此三种二谛。 文如前所引云云。 然经中所以有此三种说者。 并是赴缘不同。 即是各各为人悉檀。 或有闻说有无二谛悟。 即为说之。 乃至闻说二不二为世谛。 非二非不二为第一义谛故说之也。 又所以明三重二谛者。 此三种二谛。 并是渐舍义。 如从地架而起。 何者。 凡夫之人。 谓诸法实录是有。 不知无所有。 是故诸佛。 为说诸法毕竟空无所有。 言诸法有者。 凡夫谓有。 此是俗谛。 此是凡谛。 贤圣真知诸法性空。 此是真谛。 此是圣谛。 令其从俗入真舍凡取圣。 为是义故。 明初节二谛义也。 次第二重。 明有无为世谛不二为真谛者。 明有无是二边。 有是一边无是一边。 乃至常无常生死涅槃。 并是二边。 以真俗生死涅槃是二边故。 所以为世谛。 非真非俗非生死非涅槃不二中道。 为第一义谛也。 次第三重。 二与不二为世谛。 非二非不二为第一义谛者。 前明真俗生死涅槃二边。 是偏故为世谛。 非真非俗非生死非涅槃不二中道。 为第一义。 此亦是二边。 何者。 二是偏不二是中。 偏是一边中是一边。 偏之与中。 还是二边。 二边故名世谛。 非偏非中乃是中道第一义谛也。 然诸佛说法。 治众生病。 不出此意。 为是故明此三种二谛也。 此之三种。 只得为一缘。 亦得为三缘者。 初节为凡夫。 凡夫谓诸法是有。 所以说诸法有为俗谛。 空为真谛。 正为破凡夫有见故。 说有为俗空为真谛也。 第二重。 为破二乘人。 二乘谓诸法空。 沈空见坑故。 法华云。 我尔时但念空无相无愿之法。 于菩萨游戏神通净佛国土。 永无愿乐。 若尔。 凡夫著有二乘滞空。 此之空有。 并是世谛。 若非空非有非凡非圣。 乃是第一义。 故经云。 非凡夫行。 非圣人行。 是菩萨行。 亦非有行非空行。 是菩萨行。 为是故明第二重二谛也。 第三重为破有得菩萨。 有得菩萨云。 凡夫见有。 二乘着空。 凡夫沉生死。 二乘着涅槃。 我解诸法非有非无非生死非涅槃。 为是故。 明有无二非有无不二。 生死涅槃二非生死非涅槃不二。 并是世谛。 若非真俗非生死涅槃。 非非真俗非非生死涅槃。 乃是第一义谛也。 此即摄五乘为三缘。 开三种二谛。 赴此三缘。 皆令悟一乘一道。 若悟此三即究竟。 悟此三即非凡非圣非大非小。 若尔始是悟也。 是故经云。 我今得道得果。 于无漏法得清净眼。 以得如此悟故。 所以如来便入涅槃也。 又所以明三种二谛者。 为对由来人。 由来人明三假是世谛四忘是真谛。 今明。 此之二谛。 是我家初节二谛。 我家有三重二谛义。 汝二谛是初重二谛。 今过汝有两重二谛也。 第二节二谛。 若真若俗为世谛。 若非真若非俗为第一义谛。 若尔。 汝二谛是我家世谛也。 又第三节。 摄彼若二谛若中道。 并是今世谛。 何者。 前第二节。 明二为世谛不二为真谛。 汝二谛但是我家世谛也。 彼即云。 我亦有非真非俗中道义。 为是故。 第三节明二不二为世谛。 汝若二谛若中道。 悉是我家世谛。 为是故明此三种二谛义也。 问从来明有三谛义。 一世谛二真谛三非真非俗谛。 故经云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 若尔。 云何言诸佛常依二谛说法耶。 诸佛常依二谛说法。 此即时长佛广。 常依故时长。 诸佛故佛广。 此即十方三世诸佛。 常依二谛说法。 那得有三谛。 既有三谛。 何得复言常依二谛耶。 解云。 常依二谛说法。 不妨三谛。 虽有三谛。 不乖常依二谛说法。 何者。 今真俗是二谛。 摄真俗二为世谛。 不真俗为第一义。 若尔。 唯是二谛故。 云诸佛常依二谛说法也。 次时明二谛废立义。 问有无表不有无。 悟不有无时。 为废有无为不废耶。 次结二难。 若悟不有无废有无。 如得月忘指者。 不然。 何者。 本了有无得不有无。 若废有无即无有无。 无有无宁有不有无。 涅槃经云。 菩萨具二庄严。 即能解知一种二种。 若言无一二者。 是义不然。 何以故。 若无一二。 云何得说无一无二。 要由一二得有无一二。 若尔。 要由有无得悟不有无。 何得废耶。 若便不废有无者亦不然。 若不废有无者。 何得从来云得月忘指会理忘筌耶。 师解云。 具有废不废义。 所言废者。 约谓情边。 即须废之。 何者。 明汝所见有者。 并颠倒所感。 如瓶衣等。 皆是众生颠倒所感。 妄想见有。 故中论云。 若谓以现见而有生灭者。 即为是痴妄而见有生灭。 颠倒感得此眼。 求此眼不可得。 诸法亦不可得。 特痴妄见有。 是故须废也。 此则用空废有。 若更着空。 亦复须废。 何者。 本由有故有空。 既无有。 何得有空。 故中论云。 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 又云。 若有不空法。 可有于空法。 不空法尚无。 何得有空法。 此之空有。 皆是情谓。 故皆须废。 乃至第三节。 谓情言有。 亦皆须废。 何者并是谓情。 皆须废之也。 问若此三种二谛皆废。 用何物为二谛教耶。 解云。 约缘边即是谓情。 佛为说边即是教门。 今明。 此等皆谓情。 皆须废之也。 何以故。 谓情所见皆是虚妄。 故废之也。 又非但废妄。 亦无有实。 本有虚故有实。 既无虚即无实。 显清净正道。 此亦名法身。 亦名正道。 亦名实相也。 然此已拔从来也。 何者从来云。 取相烦恼感六道果报。 此须废。 废六道生死。 得如来涅槃。 今明。 有生死可有涅槃。 既无生死即无涅槃。 无生死无涅槃。 生死涅槃皆是虚妄。 非生死非涅槃乃名实相。 一往对虚辨实。 若无彼虚即无有实也。 若就三重二谛义辨者。 即由来人废立在初节二谛义中。 何者彼废世谛立真谛。 何者取相烦恼感得六道果报名为世谛。 断取相烦恼。 六道果报谢。 此即废世谛而有真谛之境。 由真谛境生佛妙智。 此即废世谛立真谛。 今明。 此之二谛。 并是谓情。 皆悉须废。 何但初节二谛须废。 乃至第三重皆须废。 何以故。 此皆谓情故须废之也。 此即一往废三。 不废不三也。 次就三种二谛中论废不废。 明无方便三即废。 有方便三即不废。 无方便三废者。 明此三倒谓有三。 实无此三。 是故须废。 如阳炎谓是水实无水也。 然亦无有废。 何者有水可废。 既无水。 何所废。 而言废者。 约彼谓有故言废也。 有方便三不废者。 即不坏假名。 说诸法实相。 不动等觉建立诸法。 既云不坏假名说诸法实相。 岂当得不二废二。 若得不二废二。 即坏假名说诸法实相。 动等觉建立诸法。 唯假名即实相。 岂须废之。 如中论云。 是假即中。 废假名即废中。 既不废中。 岂当废假。 斯即空有有空。 二不二不二二。 横竖无碍。 故肇师云。 欲言其有。 有非真生。 欲言其无。 事像既形。 又云。 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 幻化人非真人也。 此唯幻化人非人。 非人不无幻化人。 幻化人非人。 非人人。 诸法亦尔。 故不废也。 此就有方便无方便因缘不因缘。 论废不废如此。 次更就谓情生灭无生灭二观。 明废不废。 何者由来云。 小乘即断二轮烦恼。 得见思两解。 大乘断五住地惑。 得十地解。 此即见思伐二惑。 十地解断五住地惑。 此废惑立解。 废凡立圣。 若不断二惑。 见思无由成。 不伐五住。 佛果即不立。 故大小乘皆断惑成圣也。 今依法华经望。 并除粪人。 何故谓为除粪人。 欲鄙之耳。 故经云。 念子愚劣乐为鄙事。 二乘断惑既是除粪。 菩萨断惑亦是除粪。 齐而过甚。 何者同断故是齐。 断少多故过甚。 二乘除粪。 盖是不足言。 菩萨时长除粪广故。 过之甚也。 今明。 菩萨知惑本不生今不灭。 何所断。 斯即生在佛家。 种姓尊贵。 如转轮圣王皇太子也。 唯见客作贱人除粪。 何曾闻长者之儿担屎。 故今明。 菩萨不断惑。 何者菩萨知惑本不生今不灭故。 无所断也。 所以净名经云。 法本不生。 今则无灭。 法华云。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从来云。 菩萨无生灭观。 何故明无生灭耶。 如向所辨。 知本不生今无所灭故。 言菩萨不生不灭观也。 问他断二惑得小圣。 断五住惑得大果。 汝今不断。 云何得言小圣大果耶。 解云。 汝断惑得有圣。 我本无惑。 岂无圣耶。 又反之。 汝见惑生今断不得圣。 若知惑本不生不灭乃得圣。 何者不生不灭是本。 知本可得成圣。 汝不知本。 岂得成圣。 故法华云。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 于无漏法。 得清净眼。 今日得道当知。 前来未得道。 又涅槃经云。 汝诸比丘。 未为大乘除诸结使。 为是故。 从来断不断。 今始是断也。 从前来。 略明二谛大意如此也。 二谛义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54二谛义二谛义中卷胡吉藏撰释二谛名者。 此义极难。 解二谛名者。 俗是浮虚义。 真是真实义。 从来久解。 今未知那得二谛名而欲释耶。 解此问者。 我家明二谛有两种。 一教二谛。 二于二谛。 如来诚谛之言。 名教二谛。 两种谓情。 名于二谛。 此则就情智判于教二谛也。 问教谛是佛教。 教谛名从佛起。 于谛是缘于。 于谛名从缘起不。 解云。 教谛是佛教。 教谛名从佛起。 于谛是缘于。 于谛名亦从佛起。 难云。 教谛是佛教。 教谛从佛起。 于谛是缘于。 于谛那得从佛起耶。 解云。 领僻。 我云。 教谛是佛教。 教谛名从佛起。 于谛是缘于。 于谛名从佛起。 于谛与于谛名。 此语大挍。 今明。 教谛名从佛起。 于谛名亦从佛起也。 问教谛从佛起。 于谛亦从佛起。 教谛既是教。 于谛亦是教。 反诘云云。 解云。 两种二谛皆是佛教。 问教谛可是教。 于谛若为亦是教。 既有于教之殊。 云何并是教耶。 解云。 二于谛名。 亦是为众生故说。 为众生说有。 于凡是世谛。 为众生说空。 于圣人是真谛。 为众生说空有。 是二于谛故。 二于谛亦是教也。 问二于谛名是佛说。 名从佛起。 空有二谛从何起耶。 解云。 只空有二谛。 诸佛出世故有。 佛未出世则无。 缩长为短释。 佛未出世时。 虽言空有。 不知空有是二谛。 如佛未出之时。 亦有苦集灭道等名。 而不知苦集灭道是谛。 由佛出世故。 说苦集灭道四谛。 故经云。 甘露门初开也。 空有亦尔。 由佛出世。 詺空有为二谛。 故云空有佛出世始名二谛也。 次更长释者。 佛出世佛未出世。 空有并由佛得知。 所以成论云。 劫初物未有名。 圣人为受用故。 为物立名。 如瓶衣等。 空有亦尔。 佛未出世时。 圣人为空有立名。 若尔。 佛出世佛未出世。 空有名并由佛有也。 次问。 于谛名如此。 于谛从何而起耶。 解云。 于谛有两种。 一两情二于谛。 二情智二于谛。 两情二于谛可解。 何者。 两情二于谛。 从佛教起。 明佛为众生说二谛教。 众生不了。 作空有两解。 成两于谛。 此于从教起也。 问情智二于谛何因得有耶。 解云。 一于但一。 一于有二。 一于但一者。 凡夫颠倒。 谓瓶衣等诸法为有。 此瓶衣等物。 有佛无佛。 常于凡夫是有。 如涅槃经云。 十二因缘。 有佛无佛性相常住。 但小乘释有二人。 毗婆阇婆提云。 是无为常住法。 萨婆多弹云。 恒有为常。 如火有佛无佛常热。 不可言火有佛热无佛不热。 有佛无佛恒热为常。 十二因缘亦尔。 今明。 世谛亦如此。 诸法于凡常有。 常有世谛也。 一于二义者。 即是诸贤圣。 真知诸法空为第一义。 言二义者。 就本迹两意以释之。 本迹义。 则诸佛出世故有。 诸佛出世。 知向颠倒诸法性空也。 迹本义。 则诸佛法身。 本知颠倒性空。 故法华云。 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 此即在法身地。 本知颠倒性空也。 略寻二谛名根本大意如此。 然义必须得其根本识其大意。 若不得意。 义不中用。 如中论序大小乘人不识佛说空有意所以成失。 前序小乘云。 像法钝根。 求十二因缘阴入界等决定相。 不知佛意。 但著文字。 次序大乘云。 闻说毕竟空。 不知何因缘故空。 为此义故。 龙树出世造论。 申佛教意也。 既有明则。 今昉而学之也。 次问。 既有于谛教谛。 佛何意说于谛与教谛耶。 解云。 如来所以说二于谛者。 欲令众生一节转两节转。 说于令悟非于非不于。 何者。 于无名相中。 强名相说。 无名而说名。 令悟名无名。 亦非于非不于。 为众生说于。 令悟于非于非不于。 故经云。 知有非有本性清净。 又云。 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谛故说世谛。 又云。 一切有无法。 了达非有无。 为是故。 说于令悟非于非不于也。 所言一节转二节转。 何者是耶。 一节转者。 说有于凡是谛。 说空于圣是谛。 作如此说者。 令众生转有入空。 何者。 有于凡是有。 此有实无所有。 宣说有。 于凡是有。 则知此有不有。 此正为凡夫。 凡夫谓诸法实有。 今说此有于凡是有。 若知有于凡是有。 即知此有非有。 斯则因有悟不有。 经云。 知有不有。 又经云。 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谛故说世谛。 又论云。 若不因世俗。 不得第一义也。 两节转者。 说有于凡是实。 对有于凡是实。 说空于圣是实名二于谛。 既说空有于缘二。 即知于二不二。 说于二显不二。 故经云。 一切有无法。 了达非有无也。 若好释者。 于二者明非二。 非谓是非二。 若言于二为显不二。 此言平钝。 若骏悟解者。 于二者。 明非是二非谓是非二。 亦应须上扬。 不得下抑。 上扬则两离。 何者。 于二非是二则离二。 非谓是非二。 不着不二。 此则悟非二非不二非偏非不偏清净正道也。 然作如此说。 于谛者即是教谛。 何处别有教谛。 只作如此目詺于谛。 即是教谛。 即是依二谛说法。 从来人。 闻师说于谛教谛。 作二谛解。 诵语鹦鹉喙鸱脚耳。 今明。 如向所明。 无别教谛。 说于即教也。 问若尔从来解那得云有于谛教谛耶。 解云。 于两情名二于谛。 佛为众生说此二于。 即是教谛。 更无有二。 但约义判。 何者。 于谛即是所。 教谛即是能。 能所判于教二谛也。 又问。 何意说于谛教谛耶。 解云。 二意。 一者为释经读论。 经论中并有此言也。 二者为对他。 他明二谛是天然之境。 有此二理。 而二谛名境。 复名理者。 会二谛生二智。 名之为境。 而道理有二谛故。 名之为理。 道理有此二理。 道理有此二境。 今对彼。 明此是于二理。 此是于二境。 非道理有此理有此境也。 若尔。 今时有两境两理。 两境者。 一于境二教境。 两理者。 一于理二教理。 为是义故。 明于谛教谛也。 然如来直说二于谛。 凡有三句。 谓得失亦得亦失。 直作此说。 若为得解耶。 今佛直说二于谛。 云何得解。 答今明。 佛说于谛有三句。 一皆得二皆失三亦得亦失。 言亦得亦失者。 即是前二于谛。 诸法于凡是有。 此有为失。 诸贤圣真知诸法空。 此空为得。 示其空有。 令识得失。 令其舍有学空改凡成圣也。 二皆失者。 二皆是于。 故二皆失。 于凡有。 有既失。 于圣空。 空亦失。 何者。 诸法未曾空有。 于凡谓有。 于圣谓空。 如一色未曾空有。 有见之人谓色有。 空观之人谓色空。 一色于空有两缘成空有故。 此空有并是失也。 两皆得者。 只知于二。 即知不二。 此下五句皆净。 于缘二。 岂是二。 问于二非是二可是非二不二耶。 解云。 于二非是二。 明非是二。 非谓是非二。 既非二非不二。 五句皆净。 斯则上拂霄汉。 下漏渊泉也。 从来只云二于谛皆失。 不知有此三句。 然此三句。 有两种谛。 前二句即于谛。 后一句即教谛。 前二句即于境。 后一句即教境。 于境即不转境。 教境即转境。 言前两句是于谛不转境者。 诸法于凡是实有。 有佛无佛常有此境。 有境既常有。 空境亦常有。 诸贤圣常知诸法空。 亦常有此空境。 今时亦有天然之境。 亦有天然之智。 常有此境。 常有此智。 此之境智。 并是于缘境智。 非是转悟境智也。 言转悟境者。 只说于缘有。 即知于有不有。 说于缘空。 即知于空不空。 识于有无不有无。 识教悟理。 悟理即生权实二智。 生二智时。 空有之教即转名境。 故是转悟境也。 问犹有一疑妨。 何者前明二于谛一得一失。 失是所化得是能化。 今那得云说于空令悟不空。 若说于空令悟不空者。 此乃所化。 何谓能化耶。 解云。 前明二于谛。 空是能化者。 引凡令学圣。 凡夫颠倒谓有。 诸贤圣真知诸法空。 明能化空。 令其舍有。 若玄变之徒。 既知有不有。 即知空不空。 不须为说空令悟不空。 但钝根之人。 舍其所见有。 学能化空。 既学得能化空。 作于空解。 为此人故。 说道于汝是空诸法实非空也。 此约渐悟为论。 前令悟有不有。 次令悟空不空也。 问他亦明有境谛有教谛。 彼有境界法宝。 有言教法宝。 境界法宝即境谛。 言教法宝即教谛。 汝既有教谛。 他亦有教谛。 汝有如来诚谛之言。 他可无如来诚谛之言耶。 若尔皆有境教。 斯有何异。 解云异。 今明。 汝二谛天然之境。 是我家于境失。 于境失中。 有无量失。 此是我家粗失。 细失非汝所及。 故经云。 菩萨微细碍相。 非二乘境界。 今亦尔。 汝天然之境。 是今家粗失。 故与彼大异也。 所以大论云。 外道与佛法相去玄殊。 犹若天地。 又云。 天食须陀比人中臭粪。 又如驴牛二乳。 驴乳抨成粪。 牛乳抨则成苏。 今亦尔。 他得为今失也。 此即是依二谛说法。 二谛是境义也。 又问。 教谛为若异耶。 解云。 一往拔者。 我有三种二谛。 汝所明二谛。 是我初节二谛。 三假有为世谛。 四绝为真谛。 此之二谛。 是我家初节二谛也。 又问。 汝二谛教表何物。 彼云。 二谛还表二理。 若尔二还表二。 指还指指也。 又彼唯有二无不二。 则唯有教无理。 无理则无教。 今有理即有教。 具足理教也。 前来明立名意。 今次释名。 然虽无名而名。 是故今释名也。 故肇师云。 无名之道。 于何不名。 师云。 于无名相中。 强名相说。 既无名强说名者。 为令因名悟无名。 说名不令众生住名中。 若说名令众生住名中。 此还是众生。 非谓是佛。 今明。 无名强说名。 令众生因名悟无名。 然须知此名即无名。 只名无名。 无名而名。 既知无名名。 即知名无名。 此即除故不造新也。 若是从来人。 则造新不毕故。 何者。 本有身心之病。 今闻佛说真俗。 后作真俗解。 有真可真。 有俗可俗。 有名异无名无名异名。 即有所得义。 有所得者。 名曰声闻。 是魔眷属。 像法决疑经云。 是十方三世佛怨。 佛藏经云。 刀轮杀一切。 有得之人罪过于此。 华严云。 譬如饿鬼等云云。 所以大论云。 有生死来。 无能治此病也。 今摄山兴皇出世。 拆破此病。 说名令众生悟名无名。 不住名亦不住无名。 举譬如双六打隐。 打不隐即为他打。 说二谛名。 本为除病。 若住名中。 名复成病。 今明二谛如双六打隐也。 问何故恒作此释。 解云。 只为恒有此病故。 恒作此说。 如诸声闻恒障菩萨道故也。 师何因得如此解。 学龙树提婆两论主。 两论主。 何因得此解。 学诸佛也。 问曰。 经中有立有破。 何得言皆破耶。 解云。 经中若立若破。 皆为破病。 何者。 经中若说一色一香皆为显道。 若不显道。 可不破病。 既若立若破。 皆为显道故。 破立皆为破病也。 经既然。 故论主学经。 师学论主。 大小乘人。 有新故两病故。 有两论主出世破之。 提婆破故病。 龙树破新病。 论主既然。 大师亦尔。 破此新旧等病故。 作如此说也。 然道义大意如此。 必须得如此意。 非为立名道义。 乃道义为息名也。 将欲息名故。 前须释名。 释名凡有四句。 一者一名一义。 二者一名无量义。 三者一义一名。 四者一义无量名。 名不出此二种。 义莫过斯之二条。 言一名一义者。 一名即一俗名一真名。 一义者。 俗以浮虚义。 真真实义。 从来得此一句。 今明。 是四句中一句也。 次一名无量义者。 若为一名无量义耶。 解言。 一是无量一。 一岂不是无量。 此则无量一。 一无量。 故经云。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 展转生非实智者。 无所畏也。 问曰。 若为一名有无量义耶。 解云。 就四义解之。 一随名释。 二就因缘释。 三显道释。 四无方释。 随名释者。 如俗以浮虚为义。 又俗以风俗为义。 然此具出内外故。 律有国土毗尼。 随国土处所。 风俗不同也。 礼记云。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 故风俗为义也。 从来唯得前释。 无有后解也。 问此两释何异。 解云。 俗以浮虚为义。 此即望真释。 明圣人所知真实。 凡夫所知浮虚。 对真释俗也。 若是风俗释俗。 则当俗释俗。 只处所风俗不同故名为俗。 此无所望也。 前则望他。 后则当自。 自他异也。 又前约经释。 后就律释。 河西云。 佛法不出经律二藏。 阿毗昙只分别经律耳。 故经律摄佛法尽也。 前释约经者。 经明。 诸法浮虚无所有故。 浮虚释俗约经也。 风俗释就律者。 明律中不得道诸法浮虚无所有。 不得道人是浮虚草木浮虚。 何以故。 为制戒令佛法久住故。 所以不得明物浮虚无所有。 但明国土风俗不同也。 此则就经律释异。 由来亦不知也。 次第二就因缘释义者。 明俗真义。 真俗义。 何者。 俗非真则不俗。 真非俗则不真。 非真则不俗。 俗不碍真。 非俗则不真。 真不碍俗。 俗不碍真。 俗以真为义。 真不碍俗。 真以俗为义也。 问前随名释有二义。 一望他当自释。 二约经就律释。 今就何物义释耶。 解云。 对有碍有得。 就无得无碍释。 若言俗浮虚义真真实义。 此是凡夫二乘有得解义。 今明。 菩萨无得无碍义故。 明俗是真义真是俗义也。 他家无此义。 他俗定俗。 真定真。 三假定俗不得真。 四忘定真不得俗。 真俗有碍声闻解义。 今明。 真是俗义俗是真义。 真俗无碍。 菩萨解义也。 问何故作如此说耶。 解云。 对彼自性。 明今因缘。 因缘动彼自性之执故。 经云。 前以定动。 后以智拔。 今前明因缘。 动彼性执。 后当拔之也。 但今一往且明因缘。 动彼自性。 彼明浮虚定俗义真实定真义。 为是故。 今动摇已。 明俗是真义真是俗义也。 问若为俗是真义真是俗义。 空是色义色是空义耶。 解云。 大品经中自释。 彼经云。 色即空空即色。 真即俗俗即真。 既云真即俗。 真岂非俗义。 又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因缘生法即是有。 既即是空。 真岂非俗义。 释此偈具释经。 论引经释。 论即释经也。 又义是名之所以。 真是俗之所以。 故真为俗义。 经云。 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谛。 是故如来宣说世谛。 既说世谛令识第一义谛者。 则俗为真。 名真为俗义也。 俗谛既然。 真亦尔也。 次第三就显道释义者。 明俗是不俗义。 真是不真义。 真俗不真俗义。 真俗不真俗即名义。 不真俗真俗即义名。 真俗不真俗教理。 不真俗真俗理教。 斯则名义理教中假横竖也。 何处作如此说也。 解云。 即如华严所明。 一切有无法。 了达非有无。 以达有不有故。 不有为有义。 达无不无故。 不无为无义。 亦如了达明无明二不二。 既达二即不二故。 不二为二义。 了达真俗不真俗故。 不真俗为真俗义也。 问何故明不真俗为真俗义耶。 解云。 前明因缘横义动。 今真俗不真俗竖义拔。 横义动竖义拔。 故一家从来明假伏中断义。 言假伏者。 真是俗义。 俗是真义。 伏彼自性也。 既知因缘真。 即知真不真。 知因缘俗。 即知俗不俗。 悟真俗不真俗自性永断。 为是义故。 前横伏今竖断也。 次第四节无方释义者。 明俗以一切法为义。 人是俗义。 柱是俗义。 生死是俗义。 涅槃是俗义。 无方无碍故。 一切法皆是俗义也。 问何故明一切诸法皆是俗义耶。 解云。 从前第三义生。 前第三义云。 俗不俗义。 真不真义。 真俗悟不真俗。 此则悟无碍道。 既悟无碍道故。 有无碍用。 以得无碍用故。 所以一切法为俗义也。 前则是从用入道。 今则从道出用也。 问若为得一切法并是俗义耶。 且引例通。 汝家有别待通待义。 长短真俗因果待即别待。 长待不长。 俗待不俗。 此即通待义。 所以俗待不俗为通待者。 明除俗之外一切皆不俗故。 云通待也。 一切法是不俗。 不俗待俗。 不俗既是俗义。 故一切即俗义也。 又泛简待义。 从来云长短待因果待瓶衣二果不得待。 今明瓶衣二果相待也。 问高下相倾有无相生可得待。 瓶衣二果云何待耶。 反问汝。 是非得待。 不是瓶待非瓶不。 彼云。 是非得待。 瓶待非瓶也。 若尔衣是非瓶。 非瓶既待瓶。 衣即待瓶也。 衣既待瓶。 则瓶衣因缘。 衣是瓶义。 瓶是衣义。 衣既是瓶义。 一切物皆是瓶义也。 又明。 一切法是俗义者。 就如义显之。 色如一切法如。 色如即一切法如。 一切法即色。 举譬如破僧佉大有与瓶一义。 为有瓶不异有即瓶。 有与万法不异万法亦即瓶。 今亦尔。 如与俗不异。 俗即如。 如与一切法不异。 一切法即俗。 何以故。 体如故也。 华严何意云一念无量劫无量劫一念耶。 体道故如此。 何者。 一念即是道。 无量劫亦是道。 故无量劫即一念。 何以故。 无碍道故。 体无碍道故。 得无碍用。 一念无量劫。 无量劫一念。 无量劫一念非一念。 一念无量劫。 非无量劫。 非一念非无量劫。 而一念无量劫。 此中横竖无碍具足故。 经云。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也。 然此四义次第不得前后。 何者。 第一就世俗以释义。 俗浮虚义风俗义。 且随情释也。 第二渐深。 明俗真义真俗义也。 第三从真俗入不真俗。 从用入道。 第四悟道竟从道起用。 次第相生也。 就真俗释此四义。 例一切因果人法等皆尔也。 前释一名一义一名无量义竟。 今次释一义一名一义无量名。 言一义一名者。 以正道为一义。 真俗为一名。 然正道未曾名。 为一道故立乎一名。 亦立一名为显乎一道。 何者。 既为一道立一名。 一名岂不显一道。 故言一义一名也。 一义无量名者。 还以一道为一义。 无量名者。 为显一道立无量名。 立无量名为显一道。 既为一道立无量名。 无量名岂不显乎一道。 故言一义无量名也。 问若为无量名耶。 解云。 名无量略出四种。 谓世谛俗谛真谛第一义谛问唯有此四名不。 解云。 名无量。 世谛俗谛有谛凡谛真谛第一义谛空谛圣谛。 故华严四谛品云。 此娑婆世界。 有四十亿百千那由他四谛名。 况十方世界名号。 斯则有众数名。 不可具举。 若具举。 竹帛所不能载。 今且略释世与俗真与第一义四名也。 然此四名有离有合。 合者合世俗为一谛。 合真第一为一谛。 故经云。 世俗谛故说。 第一实义故即无也。 离者则有世谛俗谛真谛第一义谛。 问何故或离或合耶。 解云。 为存略故。 离释。 为义同故合明。 世俗名虽异。 其义是同。 故合名世俗谛。 真第一义亦尔也。 问此之四谛名何异。 他解云。 真俗当体得名。 世与第一。 褒贬为称。 言真俗当体得名者。 明俗是浮虚为义。 当体浮虚。 真是真实为义。 当体真实。 故真俗当体得名也。 世与第一为褒贬者。 明世是代谢隔别为义。 第一则莫过为义。 既隔别为世。 莫过为第一。 故世与第一。 是褒贬之名也。 然此释不可解。 且难之。 俗当体浮虚。 世亦当体隔别。 俗体是浮虚。 既是当体得名。 世体是隔别。 亦当体得名。 若便贬世是隔别非第一。 我亦贬俗是浮虚非真实。 俗实是浮虚既非贬。 世实是隔别。 那忽是贬耶。 然俗之与世。 世乍可是当体。 俗应是贬毁。 何者。 知世隔别。 今言世隔别。 岂非当体。 俗不知浮虚。 今名其是浮虚。 岂非是贬。 若尔那得言俗浮虚是当体得名。 世隔别是贬毁为称耶。 次难。 真与第一。 真当体真实。 第一亦当体第一。 若对凡非第一。 褒圣为第一。 亦对凡非真实。 褒圣是真实。 若言褒真为第一亦褒第一为真。 何得言真是当体第一为褒耶。 问难他如此。 今作若为解释耶。 今明。 世与俗是横竖之名。 何者。 俗名则横。 世名则竖。 俗横者。 俗是风俗义。 处处皆有风俗之法。 故云。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 一切国土各有风俗故。 俗名即横也。 世名竖者。 世是代谢隔别三世迁异。 岂非是竖。 内外具明。 经云生生世世。 书云。 三十年为一世。 虽然终以代谢隔别为世故。 世是竖名也。 然此二名。 并是当体。 俗当体是浮虚。 世当体代谢。 不有世而已有世。 即是代别。 不有俗而已有俗。 即是浮虚。 当体是浮虚代谢。 岂有褒贬于其间哉。 故不可也。 次望真释之。 论云世俗谛者。 一切法性空。 世间颠倒虚妄谓有。 诸贤圣真知性空。 俗谛既颠倒虚妄谓有。 当知俗谛虚妄颠倒。 俗既然世亦尔。 此则望圣。 世与俗皆虚妄颠倒。 就颠倒中。 自有俗有世有横有竖也。 此有差别无差别义。 以圣望之。 同是颠倒故。 无差别。 而不无世俗横竖故有差别也。 问望圣唯无差别亦有差别耶。 解云。 就圣亦知彼差别故。 大品云。 若诸法无所有者。 何故有六道差别耶。 佛答云。 于彼颠倒故。 有六道差别不同。 若尔。 佛具知颠倒差别无差别。 若是众生。 唯知差别不知无差别也。 次释真与第一。 所以说真对凡。 凡谓所解真实。 佛詺云。 汝所解者。 颠倒非实。 圣人所解真实。 此则对颠倒明不颠倒。 对虚明实。 对俗明真也。 第一义对凡非第一。 明圣所解是第一。 何时褒为第一。 对非第一。 明第一若是褒者。 对非真实明真实。 亦应是褒反诘云云。 问若尔从来何意言真俗当体世第一是褒贬耶。 解云。 师作此释别有意。 若守语不得意。 还成鹦鹉喙鸱足类耳。 且自思之。 问前明俗横世竖。 俗有二释。 浮虚义望真释俗。 风俗义当体释俗。 世有代谢义隔别义。 此望何义释耶。 解云。 代谢隔别并当体释。 世中自有代谢隔别也。 问唯得是当体释亦是诸佛说耶。 解云。 亦得是佛说。 但此说随世说世。 与前说俗异。 前说俗是浮虚义。 反俗说俗。 今说世是代谢隔别。 随世说世也。 问何故说此二耶。 解云。 众生自谓所解为实。 圣人詺云非实。 乃是虚妄。 复有众生谓其所解是第一无过者。 圣人詺云汝所解非第一。 乃是世人所解耳。 为是故。 佛说世说俗也。 俗有浮虚风俗。 世有代谢隔别。 此之四名。 有广有狭有通有别。 何者。 风俗与代谢则别。 浮虚与隔别则通。 别则狭通则广也。 问何故但解此名耶。 解云。 此四名具通别广狭。 通别广狭摄一切尽。 故但解此四名也。 众生国土等世间风俗。 但是风俗之法。 唯是无常。 所以为狭。 若是浮虚则广。 浮虚只是虚假。 明一切诸法皆是虚假。 一切世间。 乃至诸佛菩萨所说所现皆是虚假。 是故广也。 代谢隔别亦尔。 代谢但是无常流动法故狭。 隔别则通常无常空有。 常无常空有隔别也。 故佛母品云。 示五阴世间十八界世间十力世间一切种智世间。 世间即隔别故。 隔别广也。 次释谛义。 例前亦应有四。 一依名二因缘三显道四无方。 今就依名释。 谛以审实为义。 于谛于两情审实故。 名为谛也。 问于谛为当属境为当在智耶。 解云。 于谛于两情智为名。 何者。 于凡所解为俗谛。 于圣所解为真谛。 于两情智为谛。 不取空有两境为谛也。 问于谛是智教谛属何耶。 一切法不出境智。 境智往收。 为属境为属智耶。 解云。 教谛属境。 问教谛若为是境耶。 从来多不解此义。 闻此亦不知是何言。 今明。 是境者。 如来如行而说。 如说而行。 如说而行。 即二智照空有境。 如行而说。 即说二谛故。 一家云。 潜谋密照名智。 外彰神口名谛。 今亦尔。 以二智照空有。 空有则名境。 说空有义表一道即名教。 境即能所。 教即所能。 教能表道故。 教是所能。 境是所照故。 境是能所。 所照名境。 能表为教。 故教谛属境摄也。 问若尔从来那。 得云缘禀二谛教生智之时教转名境耶。 解云。 此不相关。 前是能化。 后是所化。 此凡经两过转。 前境转为教。 后教转为境。 何者。 如来二智照名为境。 次说表一道。 则转名教。 所化缘禀此教。 识教悟理生智。 教转名境。 此则教谛。 或名境或名教也。 问教谛既得是教是境。 于谛亦得是教境已不。 解云。 于彼何容不得。 但无表道教。 无生智境。 于谛不转故也。 于二谛不能表十方三世诸佛正道故。 不得名教。 复不能生法身父母故。 不得名境。 若于彼是谛。 于彼是境。 于彼是教。 于彼是理。 何者。 彼亦有言说故有教。 彼亦言有理故于彼有理。 此之理教。 并是谓情故也。 次更正于谛教谛义。 问于谛是两谓情。 教谛得是诸佛二智不。 解云。 然教谛亦名二谛。 亦名二境。 亦名二智。 亦名二身。 诸佛二智为教谛。 众生谓情为于谛。 此则迷悟判于教。 何者。 于谛即是迷情。 教谛则是悟智也。 问若为教谛是二智耶。 解云。 诸佛如行而说。 如说而行。 如行而说。 说我所行。 如说而行。 行我所说。 说我所行。 说名行说。 行我所说。 行名说行。 斯行说相应。 皆是波若。 大论释圣说法圣默然云。 从波若心还说波若。 名圣说法。 说般若法已还入般若心。 名圣默然。 圣默然圣说法。 皆是波若。 今亦尔。 如说而行名二智。 如行而说名二谛。 二谛亦得名二智。 何者。 说何所说。 说只说二智故云。 欲知智在说。 故二谛即是二智。 但随义不同。 表理义为教。 宣智义名智。 所照义名境。 若尔教谛之名。 亦得名境。 亦得名智也。 问于谛得如此不。 解云。 于谛于智于教于境定性义也。 问他亦明二谛是二境二境是二见。 今亦明二谛是二教二教亦是二见。 与彼更何异耶。 解云。 他二谛定是二境。 今明二谛是教。 不定是教。 表理则名教。 所照则为境。 宣智为智。 无有定相。 既知教不定教。 即知境不定境。 若如此解。 即是悟理。 悟时悟教非教。 即知理非理教理非教理。 如幻如化空谷之向明镜之像。 虽如幻化而理教宛然也。 次更正前二于谛。 问前二于谛一往判有得失。 有凡圣故。 论云。 诸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 于凡为实。 名之为谛。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于圣是实。 名之为谛。 有于凡实。 凡但有有谛。 空于圣实。 圣但有空谛。 如此已不。 解云。 然一往于凡圣两实名谛。 有于凡实为谛。 空于圣实为谛。 若两互望。 二并非谛。 何者。 有于凡是谛。 空于凡非谛。 凡夫谓瓶衣等法现见定有故。 有为实空非实。 圣人瓶衣等空是实。 瓶衣等有非实。 故一家云。 凡实为圣虚。 圣实为凡虚。 凡虚为圣实。 圣虚为凡实。 若尔凡圣各有一谛。 凡但有有谛。 圣但有空谛也。 难。 凡但有有谛。 圣但有空谛。 亦应凡但有权智圣但有实智。 解云。 有例不例。 言例者。 于两情有二谛。 于两情有二智。 凡作有解。 凡有有智。 圣作空解。 圣有空智也。 言不例者。 不可言圣人但有一智。 圣人具权实二智也。 若言但有一智则谤圣人。 信一半不信一半故。 经云。 信六部。 不信六部信不具足。 今若言圣有空智无有智。 则信不具足也。 问今明。 圣有一谛而具有二智。 然此解偏揭圣人。 既具有二智。 即应有二谛。 何得但有一谛有于二智耶。 解云。 圣有二智者。 圣人知诸法性空故有实智。 复知凡夫颠倒有故有权智。 照不颠倒性空名实智。 照颠倒浮虚名权智。 谛则不尔。 二谛皆不倒智则知倒知不倒也。 二者知实为实智。 知虚为权智。 知虚实故有二智。 谛则不尔。 二皆是实。 为是义故。 圣人一谛而有二智也。 次更释二谛名。 前出他释。 他云。 俗谛审实浮虚。 真谛审实真实。 以审实浮虚故。 名真俗二谛。 今难。 汝真谛审实。 俗谛审虚。 若尔则审虚为谛。 何谓审实为谛耶。 彼云。 俗审实是浮虚。 是故审实为俗谛。 何者。 俗三假真四忘。 俗实是虚假也。 今家者。 谛以审实为义。 俗于凡实。 真于圣实故。 谛以实为义也。 然此释具出经论。 凡有两论释。 一者百论。 二者中论。 百论云。 俗于世人为实也。 中论云。 俗谛者。 一切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 于世人为实。 名之为谛。 诸贤圣真知诸法空。 于圣人为实。 名之为谛。 此则两论。 皆以审实释谛也。 我明谛是审实。 出于论文。 汝明俗谛审虚。 出何处耶。 责之无通也。 问汝难他如此。 汝明二谛皆审实。 若为相待耶。 解云。 俗谛于凡是谛。 于圣非谛。 空于圣是谛。 于凡非谛。 如中论明。 诸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为谛。 诸贤圣真知诸法空为谛。 此则有于凡是谛。 空于凡非谛。 何者。 凡闻空不信。 谓是虚妄非是真实。 若瓶衣等法。 道理是有。 何以故。 今现见瓶衣等法是有故。 谓诸法道理实有也。 问既道理实有。 云何是于谛耶。 解云。 于凡道理是有故。 名于谛也。 次空于圣是谛。 有于圣非谛。 何者。 圣人知诸法虚妄非实。 若诸法性空此为真实。 故论云。 诸贤圣真知诸法性空故。 诸法道理是空也。 问既道理是空。 云何是于耶。 解云。 于圣道理是空。 故云于谛也。 问若尔云何得相待耶。 解云。 百论明相待义。 论文云。 相待故如大小。 言相待如大小者。 如一望菰为小。 望枣则为大。 亦大亦小。 俗亦尔。 望凡为谛。 望圣则非谛。 俗亦谛亦非谛也。 问何意举大小释耶。 解云。 此引例通。 前明俗亦谛亦非谛。 彼即云。 若是则应言是。 非则应言非。 云何犹豫云亦是亦非耶。 即为是故举释。 如一亦大亦小。 望菰小望枣大。 何妨俗亦谛亦非谛。 望凡是谛望圣非谛耶。 将释俗既然。 将释真亦尔。 望圣为谛。 望凡非谛。 故真亦谛亦非谛也。 他问。 此明俗亦谛亦非谛。 此是是非相待。 二谛若为言待耶。 他二谛是空有虚实。 可得言待。 汝二谛并实。 云何待耶。 今且反难彼二谛待义。 师云。 径有人竖三假义。 问相待假义。 汝世谛待何物耶。 彼云。 俗待不俗。 责不俗是何物耶。 彼云。 不俗是俗。 难。 俗待不俗。 不俗还是俗。 乃俗待俗。 长待不长。 不长还是长。 则长待长也。 彼又云。 俗待真。 难。 汝真谛四念都绝。 何得俗待真耶。 汝义俗有三假。 真非三假。 汝今既俗待真。 真则是相待假。 何者。 长待短。 长是能待。 短是所待。 能待所待皆是待。 俗待真。 俗是能待。 真是所待。 能待所待皆是待。 若尔二谛皆是相待假也。 彼脱又解。 云俗谛待真谛名。 真谛体绝不可待。 但真谛名待也。 责。 汝真谛名是何物耶。 若言名是俗谛。 则俗还待俗。 若名是真谛。 那得言真绝名。 进退无通也。 前明谛非谛义未讫。 若为未讫耶。 前云俗亦谛亦非谛。 俗于凡是谛于圣非谛。 真亦尔。 亦谛亦非谛。 真于圣是谛。 于凡非谛。 问汝解如此耳。 论何时作如此说耶。 解云。 论所以但明俗是谛非谛。 此有义。 何者。 欲明二谛根本义。 发初开真俗二谛者。 但俗得是亦谛亦非谛。 真唯得是谛。 不得是非谛。 问何意尔。 解云。 既名真。 真即是真实为义。 故真唯得是谛。 不得是非谛。 若言俗谛即可疑。 何者。 俗是浮虚非实。 既言俗。 那得为谛耶。 是故释云。 俗亦谛亦非谛。 俗于凡是谛。 于圣即非谛。 故亦谛亦非谛也。 又真唯是谛。 不得是非谛。 俗亦谛亦非谛者。 圣得望圣。 圣得望凡。 凡但望凡。 凡不得望圣。 故真但谛不得非谛。 俗亦谛亦非谛。 言圣得望圣圣得望凡者。 圣人了达圣境故得望圣。 问何物是圣境。 解云。 诸法性空。 圣人还了达。 圣空为实故。 空于圣名谛。 圣人复了达凡夫颠倒虚妄有非实故。 有于圣非谛也。 凡但得望凡。 不得望圣者。 凡但知凡颠倒境。 此境于凡是实故。 俗于凡是谛。 凡不能知圣诸法性空故。 真不得是非谛。 凡若能了性空。 则成圣。 真复不得非谛。 真有两义。 不得非谛。 一者凡都不知圣空故。 真不得是非谛。 二者若知圣空。 则便成圣。 空成真谛。 复不得是非谛。 大而为言。 俗为凡知。 复为圣知。 故俗亦谛亦非谛。 真唯是圣知。 凡不能知。 故真唯谛。 不得为非谛也。 问若尔乖前言。 前言俗亦谛亦非谛。 于凡是谛。 于圣非谛。 真亦谛亦非谛。 于圣是谛。 于凡非谛。 有四句义。 有于凡实。 空于圣实。 空于凡虚。 有于圣虚。 凡实为圣虚。 圣实为凡虚。 凡虚为圣实。 圣虚为凡实。 今那得言俗有谛非谛真但谛无非谛。 前后之言自相违返耶。 解云不相违。 今明俗亦谛非谛真但谛无非谛者。 此约初发心开真俗二谛义。 圣人有权实二智。 了性空即实智。 知颠倒即权智。 凡但知俗不知真。 是故俗亦谛亦非谛。 真但谛非是非谛也。 而前明四句互虚实者。 还是圣人詺之耳。 明凡谓诸法道理实有。 若于诸法本性空。 便不生信故。 性空于凡非谛。 非是凡知性空谓性空是虚。 非谛乃是圣詺。 道凡于性空不生信故。 言非谛耳。 若尔前后无相违也。 次更释于名。 问因缘假有为教谛。 谓情性有为于谛不。 解云。 从来解如此。 因缘假有是不有有。 不有有悟有不有名为教谛。 若是性有则有故。 有名于谛。 好乎唯得此解。 今明不如此。 今明于有为于谛。 然诸法本无所有。 于众生有。 何以知然。 论云。 一切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 故诸法本无。 于众生有为于也。 若言诸法无所有因缘有。 因缘有不有有名教谛。 众生有故有名于谛。 此是后时语耳。 次更释于谛义。 明众生本无所有。 于众生有。 故大品云。 众生颠倒因缘故。 有六道差别。 又涅槃云。 随其流处有六味不同。 然此语并是释于义。 何者。 六道本性清净无所有。 于众生故无所有如是有也。 论释亦尔。 诸法本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 名之为谛。 亦六道本无所有。 于众生有六道也。 既云于众生有六道。 即知不六道。 佛说此于名不无所以。 说此令众生悟道。 何者。 既云于六。 即知不六也。 如人可怜。 实不可怜而言可怜者。 于此可怜。 既知于可怜。 即悟不可怜。 诸法亦尔。 于有即悟不有也。 次释真于谛也。 问俗于谛既然。 可得真于谛亦尔不。 实无有于凡有。 实无空于圣空不耶。 解云。 一往发趾开真俗二于谛。 不得如此。 何者。 说于凡有。 亦为化凡。 说于圣空亦为凡。 说此二谛。 并为化凡。 何者。 说俗于为显迷。 说真于为显悟。 如中论所明。 诸法性空。 凡夫颠倒谓有。 诸贤圣真知诸法性空。 正开凡圣真俗。 明此是凡于圣于。 此是真于俗于。 正示其是迷是悟是真是俗。 示俗于是迷。 示真于是悟。 大品云。 波若为大事故起。 所谓示是道是非道。 今亦尔。 说俗于示非道。 说真于示是道。 为是故。 于凡有不有。 圣空是真空。 此即第一节也。 第二节并转。 于凡有既不有。 于圣空亦不空。 诸法非是有于凡有。 诸法非是空于圣空。 既知于空有。 即知不空有。 于二即知不二。 关中昙鸾法师。 举渔人与饿鬼譬。 渔人入则鼓桌扬波。 饿鬼入则炎火燋体。 然水未曾水未曾火。 于人见水。 于鬼见火。 火有两微。 触具能烧。 色具能照。 水有三微。 成论云。 天雨无香。 人中水具四微。 饿鬼见则成两微。 渔人见则成四微。 于鬼两微。 于人四微。 水未曾二之与四也。 诸法亦尔。 于凡有于圣空。 于凡圣空有。 实非空有。 于凡圣二。 实非二。 此则于二为世谛。 不二为真谛故经云。 明与无明。 愚者谓二。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 即是实性。 故知不二。 始是真实谛也。 次第三节。 二不二并是俗。 何者。 于二于不二。 正道非二非不二。 正道既非二。 岂是不二。 但于凡夫声闻二。 于菩萨不二耳。 道何曾二不二耶。 如净名云。 身子见秽。 梵王见净。 华严五百声闻。 不见法界。 诸菩萨见法界。 于身子见秽。 于梵王见净。 正士非净非不净。 亦于五百声闻不见。 于诸菩萨见。 正道非见不见。 两人并非见。 一往声闻。 修别异善根。 菩萨修无得善。 故声闻不见。 菩萨见。 望道并不见也。 问诸菩萨在法界中。 既于诸菩萨见者。 如来亦在中。 亦于如来见不。 释云不例。 如来随汝见。 如来何曾有见不见。 故经云。 随顺众生故。 普入诸世间。 智慧常寂然。 不同世所见。 故不得引如来为例。 如来非见不见。 于汝见。 于汝不见。 见不见既是于。 即知道非见非不见。 今亦尔。 于二乘二。 于菩萨不二。 二不二既是于。 即知道非二非不二也。 如此三节。 并是于非是正道也。 问若为是正道耶。 解云。 诸佛不能行。 诸佛不能到。 诸佛不能说。 今作若为说耶。 故经云。 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 又云。 甚深微妙法。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诸大声闻不退菩萨。 皆不能了也。 然此始是好。 情智二谛。 前来三节。 并是情谓二谛离前三节。 乃是智谛。 所以法华明。 如来从三昧。 安详而起。 叹甚深二智也。 次更从前释。 问前云六道无所有于众生有六道。 诸佛随众生现五道身。 为是俗谛。 为是真谛。 真谛则无六道。 众生无所有。 有既是于谛。 佛随众生有六道。 亦是无所有。 有亦是于谛不。 解云不例。 六道无所有。 于众生实有。 故是于谛。 佛现六道身。 非是实谓有。 故非于谛。 难。 既非于应非是俗。 解云。 是俗非是于。 何者。 以虚假故是俗。 非实有故非于谛。 自有是俗非于谛。 自有是俗是于谛。 颠倒六道。 则是俗是于谛。 诸佛随众生。 是俗非于谛也。 次时更简此语。 六道无所有。 于众生有六道。 是俗谛。 诸佛随众生有六道故。 经云。 随顺众生故。 普入诸世间。 既随众生有六道身。 为是真谛。 为是俗谛耶。 若是真谛。 真谛无有六道。 若是俗谛。 复非实有。 那是俗谛。 为是义故。 就俗谛中有三句。 一是俗非谛。 二是谛非俗。 三亦谛亦俗。 若圆成四句者。 望真则有非俗非谛也。 一是俗非谛者。 诸佛随众生有六道。 非情谓实有。 以有六道故是俗。 非情谓实有故非谛。 是为是俗非谛也。 然从来无此义。 一往闻亦不信受。 今明者。 诸佛随众生有。 非情谓有。 所以是俗非谛也。 二是谛非俗者。 望圣是俗。 于其非俗。 此两名相妨。 俗即非谛。 谛则非俗。 望圣为俗。 于其非俗。 但是实有故。 是谛非俗也。 三亦谛亦俗者。 凡圣合论。 望圣是俗。 于凡是谛。 故云亦俗亦谛。 又就世俗谛中。 复有亦俗亦谛义。 何者。 其自有风俗世俗之俗。 此之风俗及与世俗。 于其并实故。 亦俗亦谛也。 风俗之俗则横。 世俗隔别则竖。 此之横竖皆实故。 名俗谛也。 问若尔从来。 何意云俗非谛缘谛俗故名俗谛耶。 解云。 此语有两望。 何者。 俗非谛则望圣。 缘谛俗。 名谛则就缘。 望圣俗是浮虚。 故非谛。 于缘为实。 故秤谛。 所以云俗非谛缘谛俗名俗谛耳。 非俗非谛者。 望真谛并非故。 论云。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颠倒既空。 何处有俗。 既非俗。 何所论谛。 故望圣非俗非谛也。 次更简前诸佛随众生有六道是俗非谛。 为当唯得是俗非谛。 亦得是谛耶。 解云。 此言非谛者。 明随顺众生示有六道。 非是情谓实有之于谛耳。 问既非于谛得是何物耶。 解云。 得是教谛。 然诸佛菩萨。 从实方便起迹现身说教。 所现不出形声。 故形声等并是教谛。 何者。 此两种并谛。 当根缘不差。 是故名谛。 此之两种。 实能表道。 是故名谛也。 问俗谛中有四句。 真谛中亦有四句不。 解云。 真谛但有两句。 一者是真是谛。 二者是真非谛。 是真是谛。 此可知。 真必是谛也。 言是真非谛者。 随真说故是真。 非情谓之实故非谛。 如前随俗谛说非俗谛。 今亦尔也。 次更明于谛教谛合论谛义有三句。 一者能谛所非谛。 二者所谛能非谛。 三者亦能亦所谛。 能谛所非谛。 即是于谛。 所谛能非谛。 即教谛。 亦能亦所谛。 于教合论。 言于谛是能非所者。 有于凡实为谛。 空于圣实为谛。 取两情智为谛。 不取空有二境为谛。 二境那忽是谛。 但有于凡是谛。 空于圣是谛。 取二于为谛也。 此于亦不孤。 然于不于。 不于本于。 空有能所并是于谛。 但能边强。 境智并于谛。 智边强。 此则带所明能。 取能不取所。 带智论境。 取智不取境也。 言教谛是所非能者。 二智是能说。 二境是所说。 能说非谛。 所说是谛。 此就境智判能所。 前于谛。 亦境所智能。 取能为谛。 不取所为谛。 今教谛。 取所为谛。 不取能为谛。 故一家云。 潜谋密照为二智。 外彰神口名二谛。 二智能说。 二谛所说。 正取所说真俗化缘。 名教谛也。 亦能亦所谛者。 合取于教二谛。 为亦能亦所谛也。 更就教谛中复有三句。 一能名谛。 二所名谛。 三亦能亦所名谛言能名谛者。 则是真俗二教。 以真俗二教实能表道故名谛。 二谛当根缘不差故名谛也。 言所名谛者。 从所表理为名。 以所表理实故。 能表之教亦实也。 此则从表实为名。 如法华云。 开方便门示真实道。 此门即是实门。 以通至实故。 名方便门。 又如佛门通至佛故云佛门。 今亦尔。 教能通实故云实也。 亦能亦所者。 即理教合说。 非理则不教。 不教则不理。 非理不教教名理教。 非教不理理名教理。 理教因缘斯二皆实。 故能所皆谛也。 问教谛有三句。 于谛亦有三句不耶。 解云。 于谛但有一句。 唯是能谛。 能谓之情为谛也。 次更举事显此三名。 自有从能不从所。 从所不从能。 具从能所。 从所不从能者。 如饮食名为食。 何者。 口能食饮食是所食。 而饮食名食者。 此即从所名食也。 从能不从所者。 如云行路。 路是所行。 人是能行。 但从人能行为名也。 具从能所者。 如云洗水。 是能洗物是所洗。 直云洗通能所也。 世间得名。 既有此三句不同故。 谛得名亦有三句不同。 次简经中一句义。 涅槃经。 文殊问二谛义云。 世谛中有第一义不。 第一义中有世谛不。 如其有者。 即是一义谛。 如其无者。 将非如来虚妄说耶。 佛答云。 世谛即是第一义谛。 有善方便随顺众生。 说有二谛。 此明道理唯有一谛无有二谛。 但随顺众生故说二谛也。 问若为唯有一谛耶。 大师旧云有四谛二谛一谛。 言四谛者。 真谛俗谛空谛有谛也。 二谛者。 空有二谛。 还是真俗二谛。 有还是俗。 空还是真。 故言二谛也。 问一谛者若为是一谛。 为当非真非俗。 为一谛耶。 解云。 不相关。 今言一谛者。 团圞始终只是一谛。 何者。 望凡夫唯有俗谛。 凡夫但知诸法是有。 不知诸法性空。 故凡夫唯有俗谛。 无真谛也。 若望圣亦唯一谛。 何者。 圣知诸法性空为实名谛。 知诸法虚妄不实非谛。 然圣人。 知诸法颠倒虚妄非谛。 非都无虚妄之法。 若无虚妄之法。 则成断见也。 何者。 有大乘人。 闻毕竟空成空见。 便谓无罪福报应等。 今明。 不无罪福报应。 只罪福报应毕竟空。 毕竟空而罪福报应不失也。 又中论云。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非是离颠倒别有性空。 只了颠倒性为空故。 性空于圣人是实为谛。 又知颠倒虚妄不实故非谛。 望圣唯一真谛无俗谛也。 次转者。 俗于凡是谛。 真于圣是谛。 二皆是于。 二皆非谛。 非真非俗。 始是真实。 始名为谛。 故经云。 世人知者。 名为世谛。 出世之人。 如其性相。 而能知之。 名第一义谛。 于世出世人是谛实。 非是谛。 唯非真非俗。 是实是谛。 若尔亦唯有一谛也。 然从来人无有此义。 亦不得释涅槃经文。 何者彼明。 二谛是二境。 亦是二理。 道理有此二理。 何得言世谛即第一义谛。 随顺众生故说有二谛耶。 佛亲明无二谛。 随众生故说二耳。 不应云道理定有二谛也。 彼脱云此是二谛相即义故云即是者。 亦不然。 彼虽相即恒二。 二而恒即。 终是二理。 二理不可无故。 彼不得言实无二随顺众生故说有二也。 问经云世谛即第一义。 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可得前两节并得作此说不。 解云。 并得。 一往正对凡夫。 明唯真是谛俗非谛。 问若尔应无二谛。 解云。 实唯一谛。 但随顺众生故。 说二谛也百论亦尔。 俗非谛。 随俗故说有俗谛。 故论文云。 随俗说故无过也。 第二节。 明俗于凡是谛。 真于圣是谛。 真俗并非谛。 非真非俗乃是谛者。 仁王经。 何故云三谛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耶。 解云。 实唯一谛。 无有三谛。 但随顺众生说有三谛。 随真俗缘故。 说真俗谛。 所以涅槃经明世谛即第一义。 次即云世人知者名世谛。 出世人知者名第一义谛也。 脱真谛三藏。 明有三谛义。 今明。 此三谛并随众生故说耳。 二谛既是随众生说。 中道第一义谛。 亦是随众生说。 何者。 既非二。 岂是不二。 故中论云。 若有无成者。 非有非无成有无既不成。 非有非无何成。 一切皆净。 师云。 四谛二谛一谛无异。 只是一谛耳。 然复有一种四谛二谛一谛义。 若尔有两义四谛二谛义。 前四谛二谛一谛。 此无深浅。 后四谛二谛一谛。 则浅深大异。 言四谛者。 即无量四圣谛。 次卷四谛为二谛。 次卷二谛为一谛。 真俗不俗。 俗真不真。 不真不俗。 名一实谛。 次卷一谛成无谛。 真俗二不真俗。 不二二不二。 非不二不二。 二非二。 非二非不二。 名无谛。 次舒即无谛一谛二谛四谛无句一句二句四句无量句。 卷舒明义故。 此两种异也。 前鹿卢唯有一谛。 凡夫以有为实。 不知性空。 于凡唯俗是谛。 真非谛。 圣人以性空为实。 知俗虚妄不实。 于圣唯真是谛。 俗非谛。 菩萨即唯非真非俗。 是实是谛。 余则非谛。 于三缘有三谛。 三缘中趣举一缘。 唯一是谛。 余悉非谛。 然经论正意。 明唯真是谛俗非谛。 何故尔。 真是实义。 俗非实义。 故唯真是谛俗非谛也。 次释相待义。 问若尔云何相待。 解云。 约此义是虚实待。 是非待。 谛非谛待。 不得二谛相待。 何者。 庶卢唯有一谛故。 唯得谛非谛待也。 问经复有二谛故。 云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又世人知者名世谛。 出世人知者名第一义谛。 既有二义。 云何相待耶。 然唯有一谛。 随众生故说有二谛。 此一句语所净事大。 何者。 此语若成他义则坏。 非但义坏。 亦不得读涅槃经。 今时得作此释。 非但经如此。 论亦复然。 由有论故解经。 所以云经有论故义则易解也。 前问云既有二谛云何相待者。 从来解云。 真俗待。 二谛不待。 若谛相待。 则长长相待。 故真俗待。 二谛不待也。 且难。 真俗不自。 谛是不自不。 若真俗与谛皆不自。 真俗与谛皆相待。 若真俗待谛不待。 真俗不自。 谛应是自也。 今明。 无非因缘。 无非相待。 故师云。 我佛法中。 无非因缘。 若非因缘。 乃是外道义也。 问若皆相待。 师何意云真俗待谛谛不待耶。 解云。 此语有意。 人不解师语耳。 原相待义。 必须相显相成。 如长短相待。 非短不长。 非长不短。 由长显是短。 由短显是长。 名曰相待。 故中论云。 非如长短彼此待他而有无自性也。 若直云谛谛。 若为得相显。 若为相成。 故谛谛不得相待也。 今言。 相待者。 谛带真俗。 名真谛俗谛。 论相待。 由性空是真俗。 则显有是俗谛。 亦由瓶衣等法是俗谛。 显性空是真谛。 此则由真谛显俗谛。 由空谛显有谛。 由圣谛显凡谛。 就此义故。 明二谛相待也。 举事如善人恶人。 直言人不得相待。 由此是善人。 显彼是恶人。 善恶二人待。 二谛亦尔也。 次断郑二谛相待义。 弹他释非。 显山门正意。 弹他者。 凡弹两人。 一者弹成论。 二斥学三论不得意者。 弹成论者。 彼释俗谛审是浮虚。 此解定非。 今不将三论难彼不学三论闻三论不信。 今将涅槃经文以弹之。 经云。 世人知者名为世谛。 出世人知者名第一义谛。 汝若谓审浮虚是俗谛者。 世人应知诸法审是虚假。 既有此理。 世人岂能知诸法虚假耶。 世人既不知诸法虚假。 故不得以审虚为俗谛也。 今释是谛实义。 正会经文。 世人所知。 于世人是实名为世谛。 出世人所知。 于出世人是实。 名第一义谛。 今得作此解。 论释如此。 故云。 世若无论。 即为邪智所障也。 次斥学三论不得意者。 明二谛真俗。 待非真俗。 二谛待。 此义不然。 如前所弹。 今反此释明真俗。 故宜相待。 只二谛正论相待。 何者。 由二谛相待故有二谛。 若不相待。 则无二谛。 唯有一谛。 何以故。 若不相待。 则无可简别。 混成一谛。 要由相待显别。 所以得有二谛。 虽二谛相待。 要须真俗标别。 由真谛显是俗谛。 由俗谛显是真谛。 故真俗二谛待。 虽真俗二谛待。 正是二谛待。 正是二谛待故。 经论皆云诸佛常依二谛说法。 二谛若不待。 则无二谛。 无二谛佛无所依。 故是二谛相待也。 问若尔用真俗何为耶。 解云。 真俗标别。 二谛明此是真谛此是俗谛。 由真谛显彼是俗谛。 犹如一赤色虽同是赤色。 而色有胜劣。 此是劣赤此是胜赤。 由劣赤显此是胜赤。 胜劣两赤待。 二谛亦尔。 俗是劣谛真是胜谛。 胜劣两谛待。 凡圣空有真俗皆例尔。 问此为教谛待。 为于谛待耶。 解云。 教谛待义易。 于谛相待难解。 为此义故。 今开三句释之。 一者俗于谛。 唯有不待无有待义。 二者真于谛。 亦待亦不待。 三者教谛。 唯待无不待。 言俗于谛唯不待者。 凡夫知实有。 不知性空。 但有俗谛无有真谛。 既无真谛。 故无相待。 若知真谛。 即知俗虚俗即非谛。 此亦无待。 以其不知真故。 无真谛可待。 若知真则无俗谛可待。 故俗于无有二谛待义也。 真于谛亦待亦不待者。 言无待者。 例如俗真于圣实故真是谛。 圣知俗虚妄不实。 俗于圣非谛。 若尔唯真是谛。 俗非谛。 俗非谛故。 不得有二谛待也。 言亦有待者。 圣有权实二智。 就权智中有两知。 一知俗虚于圣非谛。 二知俗虚于凡是谛。 就此而论。 亦有二谛待义也。 言教谛唯待无不待者。 此义易知。 如来因缘有无教谛。 有名无有。 无名有无。 有无皆是因缘假名义。 所以华严云。 谛了分别诸法时。 无有自性。 假名说故。 有无教谛。 皆是因缘假名义也。 次更正前二于谛待义。 明凡于谛无待义。 但圣于谛有待义。 有两种待。 一者知俗于圣虚。 即虚实待。 二者知俗于凡实。 即两实待。 两谛待也。 凡于谛无两种待。 一者凡不知真故。 无虚实待。 二者凡不知真。 于圣实故。 无两实待。 此则圣于有待。 凡于无待。 以圣于有待。 是得是悟是因缘。 以凡于无待故。 是失是迷是自性。 此正开能所得失凡圣故也。 然二谛虽有十重。 余重不可要急。 今遂要急者以辨之。 涅槃圣行品。 明十种二谛义。 今次第依经释之。 经中。 前文殊问。 次如来释。 文殊问中有三。 一牒二定开三诘难。 文殊白佛言。 世尊所说世谛第一义谛。 其义云何。 即牒二谛。 世尊第一义中。 有世谛不。 世谛之中。 有第一义不。 即定开。 如其有者。 即是一谛。 第三诘难。 亦前是领佛语。 次问佛语。 第三难佛语。 难中有二。 初难第一义中有世谛义。 然此中言有者。 非如穴中有蛇屋中有人。 人屋二谛。 论有今言有者。 乃明。 世谛即第一义谛。 二谛一义。 名之为有也。 举譬如僧佉因中有果。 因果一体。 名之为有也。 为是故难云。 如其有者。 即是一谛也。 如其无者。 将非如来虚妄说耶。 第二难第一义中无世谛。 前难若有即是一。 今难无则是二。 如外道僧佉因中有果是一。 卫世因中无果即是二。 今亦尔。 如其有即是一谛。 如其无当知是二谛也。 问既有二谛。 若为言虚妄耶。 解云。 有两义故虚妄。 一者即事虚妄。 二者远望虚妄。 言即事虚妄者。 那得有二谛。 谛是实义。 唯有一实。 唯有一谛。 若有二谛。 则应有二道。 诸有二者。 无道无果。 道既无二。 谛那应有二。 故云将非如来虚妄说耶。 言远望者。 明若第一义中无有世谛。 乖大乘经。 佛从来于诸摩诃衍经中。 说真即俗俗即真。 如大品。 须菩提问云。 世谛第一义谛异耶。 佛答云。 世谛如即第一义谛。 如是二。 无二无别。 今若有二谛者。 将非如来虚妄说耶。 进退两关难也。 善男子。 世谛即第一义谛。 此佛答彼二难。 答二难者。 即前一关通。 后一难印。 前者明世谛即第一义谛。 如汝所言也。 答后者明此难虚设。 何者我明。 唯有一谛无有二谛。 但明有义不明无义。 故无虚妄之过也。 斯则一即之言。 二难双拆也。 世尊若尔即无二谛。 此更别难。 若世谛即第一义谛。 即无二谛。 佛何意从来说有二谛。 又云诸佛常依二谛说法耶。 佛答云。 有善方便。 随顺众生。 说有二谛。 即答前一难。 明道理唯有一真谛无有二谛。 而言二谛者。 善巧方便。 随顺众生。 说有二谛。 随凡有说有。 随圣空说空。 随两缘故说二谛也。 然此两随但为一缘。 两随不同也。 两随但为一缘者。 随凡说有为凡。 随圣说空亦为凡也。 随圣说空亦为凡者。 圣如实悟空。 今还说圣所悟。 引化凡夫也。 两随异者。 随凡说有为凡。 随圣说空不为圣。 一往开得失二谛。 此是能化之圣。 何须为说耶。 问若为凡说空不为圣者。 何故有佛话经却除诸菩萨两佛共话。 此则佛佛相为也。 今明。 佛话不为佛。 佛话为众生。 若不为众生。 佛则非话。 故随凡说有。 亦为凡。 随圣说空。 亦为凡。 不为佛也。 善男子。 如出世人所知者。 名第一义谛。 世人之所知者名为世谛者。 前明依二谛说。 今明所依二谛。 即前是教二谛。 今是于二谛。 然此文与中论一种。 故三论义可信也。 中论云。 世间颠倒谓有。 于世人名俗谛。 诸贤圣真知诸法空。 于圣人名第一义谛。 如此文。 世人知名世谛。 出世人知名第一义谛也。 论次云依是二谛为众生说法。 即是此云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随世人说世谛。 随出世人说第一义谛也。 成实论义坏。 今明。 随众生故说二谛。 何时道理有二谛耶。 二谛义若坏。 一切义坏也。 次更简前一句。 前既云世谛即第一义。 可得第一义谛即世谛不。 解云。 通皆得。 于圣唯有真谛。 世谛即第一义谛。 亦于凡唯有世谛。 第一义谛即世谛。 通论皆得。 但今正是世谛即第一义谛。 唯有真谛无有俗谛。 何者。 唯真是实俗非实。 唯有一如无二如。 唯有一真无二真。 故无世谛也。 而今有二谛者。 有二义。 一者随顺众生故说有二谛。 即教谛。 二者于众生有二谛。 即于谛也。 然于教二谛。 他家所无。 唯山门相承有此义也。 问此经何意明于教二谛耶。 解云。 为答文殊与大众疑。 谓唯有一谛。 正作无二谛难。 为是义故。 佛开于教二谛答之。 明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何意无二谛耶。 次云。 世人知者名世谛。 出世人知者名第一义谛。 何意无二谛。 前随众生说。 即二教谛。 世出世人知。 即二于谛。 为释无二谛疑故。 明于教二种二谛也。 问经明于教二谛可如此。 论何意明于教二谛耶。 解云。 百论正为诸外道不识不闻如来二谛。 所谓迦毗罗论等。 昔所不闻。 昔所不识。 为其不识二谛。 所以论主。 示其二谛也。 中论明。 二谛者通为一切。 但正为内学不识大乘二谛。 如萨卫等五百论师。 不识诸法性空二谛。 此则与百论挍一节。 有小乘二谛大乘二谛。 百论缘皆不识二谛。 为彼不识故。 提婆示大乘二谛。 此即简异数论。 数论亦破外道。 百论亦破外道。 何异。 解云。 大异。 数论破外道示小乘法。 故是小乘论。 百论破外道示大乘二谛法。 故是大乘论也。 若是中论。 缘已学佛小乘二谛。 不识大乘本性空二谛。 为是故。 龙树菩萨。 明大乘本性空二谛也。 今此经并异两论。 何者。 文殊与大众。 已解二谛。 但疑无二谛故。 佛明有二谛也。 善男子。 五阴和合有众生名世谛。 即阴离阴。 无众生名第一义谛。 此下更就异义。 约法广明二谛义。 不同前明教二谛次明于二谛。 世人知者名世谛。 世出人知者名第一义谛。 今第三就我无我明二谛。 与前异。 前明二谛。 通直明世人知名世谛。 世出人知名第一义谛。 不判有人无人有法无法。 今的就有人无人明二谛也。 善男子。 或有法有名有实。 第四二谛。 前就人明二谛。 今就法明二谛。 前就真俗明二谛。 今就世谛中更开二谛。 前就真俗明二谛者。 我是世谛。 无我第一义谛。 大论云。 人等世界故有。 第一义谛则无也。 今就世谛中自明二谛者。 世谛者。 世谛法中。 自有有名有实。 自有有名无实。 有名有实为第一义谛。 有名无实为世谛。 如火水等物。 有名有实。 有实者有实义。 为实有义。 应名有名。 表义故为第一义谛。 有名无实者。 如蛇床虎杖。 大论云。 草名朱利。 此云贼。 何其曾作贼。 但有假名。 无有实义应。 名以无实义故为世谛。 此则就于虚实判二谛也。 善男子。 如我众生第五二谛义。 此就事理明二谛义。 束前有名有实有名无实。 并为世谛。 苦集灭道为第一义谛。 何者。 阴界入等有名有实。 龟毛等即有名无实。 此之二种。 并为事法故为世谛。 苦集灭道是理法故。 为第一义谛。 善男子。 世法有五种者。 第六就如实知不如实知判二谛。 不如实知五种世法。 则名世谛。 如实知五种世法。 无有颠倒为第一义谛。 五种世法者。 一名世二句世三缚世四法世五执着。 如经文释云云。 善男子。 若烧坏者。 第七就续不续明二谛。 若谓烧坏等法相续不断名世谛。 若知烧坏等法念念生灭实无相续。 为第一义谛。 此异成论假实义。 假名不灭。 实法则灭。 今明。 若言诸法相续不断为世谛。 若诸法实不续为第一义谛。 如肇师物不迁论云。 旋岚偃岳而常静。 江河竞注而不流。 野马飘鼓而不动。 日月历天而不周。 即其义也。 善男子。 有八苦者。 即第八就生死涅槃明二谛。 有八苦生死为世谛。 无八苦生死为第一义谛。 然大判。 生死为世谛。 涅槃为第一义谛。 今言。 无八苦不全是涅槃。 何者。 涅槃有有所无无所有义。 无八苦生死等。 是涅槃有所无义。 故经云。 空者二十五有。 不空者大般涅槃。 今无八苦生死。 即涅槃有所无义也。 涅槃有所无。 既无生死。 涅槃无所有。 亦无生死。 今无生死。 具含涅槃。 故言生死为世谛。 涅槃为第一义谛也。 次文云。 依因父母而生名世谛。 十二因缘生名第一义谛。 此则第九就因缘判二谛。 亦是亲疏判二谛。 亦是粗妙判二谛。 因缘者。 父母和合则缘。 十二因缘即是因。 因亲缘疏也。 又父母生粗。 十二因缘生妙。 众生但知粗不知妙。 故父母生为世谛。 十二因缘生为第一义谛。 此即九种二谛义。 足前菩萨对声闻判二谛义。 为十种二谛也。 中间简二谛义。 举譬如一人多有所能。 或名走者。 或名刈者。 或名锻者。 只是一人。 随义立多名。 二谛亦尔。 只是一二谛。 随义有多名也。 问此经何故明此十种二谛耶。 解云。 为答难。 故明此十种二谛。 文殊与大众。 疑无二谛。 正作无二谛难。 所以如来开十种二谛答也。 此则为释无二谛难。 故明二谛说。 二为破不二。 二既去不二亦不留。 故大论云。 破一不着二。 又说二表不二。 今因二悟不二。 二无不二无也。 然此十种。 置前一种。 就答难中。 有九种二谛。 前明二教谛。 次明二于谛。 此正明二谛义。 从我无我去。 就世谛中自有深浅不同。 历法广论二谛义。 然此七种二谛。 应须一一判其广狭辨其深浅。 如我无我二谛。 但就人明不就法辨。 此义则狭。 有名有实有名无实。 虚实判二谛。 此义则广义。 可知也。 须一一释之。 二谛义中卷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54二谛义二谛义卷下胡吉藏撰次明二谛相即义第三。 然此义横无不多条绪。 竖入极自深玄。 今且略出三处经文。 明二谛相即义。 一者即向所引涅槃经。 世谛即第一义。 二者大品经。 空即色色即空离空无色离色无空。 三者净名经。 色性自空非色灭空。 然此三经文。 虽异意同也。 问此三经来意若为异耶。 解云。 此三经来意是同。 言不无奢切。 何者涅槃经言奢。 大品净名经言切。 涅槃经奢者。 涅槃云世谛即第一义谛。 不云第一义谛即世谛。 故涅槃言奢。 大品净名切者。 大品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净名亦尔。 所以为切也又涅槃经。 但明世谛即第一义谛。 不明第一义谛即世谛。 通皆得。 世谛既即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岂不即世谛。 但涅槃只用故。 世谛即第一义谛也。 若大品经则平道双用。 空即是色色即空也。 问何意涅槃只说大品双明耶。 解云。 通皆例也问经既不例。 汝何得辄例耶。 今明所以不例者。 涅槃正释谛义。 明唯真是实故。 唯真是谛。 俗即虚妄非实。 故俗即非谛。 为此义故。 但明世谛即第一义。 不得言第一义即世谛也。 若是大品不为释谛义。 直明空即色色即空平道用也。 净名亦是只用。 唯得言色性自空非色灭空。 不得言空性自色非空灭色。 通即皆得。 而今但言色性自空非色灭空者。 正对二乘有所得人义。 小乘人折色求空。 对此故。 明色性自空非灭除此色然后方空。 此即开两观分二空。 明小乘人折色空观。 大乘人即色空观。 小乘人折色空。 大乘色本性空。 为是故。 但明色性自空非色灭空也。 虽有三经文。 诸师多就大品经。 明色即空空即色也。 然此义难解。 大忍法师云。 我三十年。 思此义不解。 值山中法师得悟。 此师既悟始信三论云云。 由来释相即义者。 有三大法师。 光宅无别释。 此师法华盛行成论永绝也。 今出庄严开善龙光三人释二谛相即义。 庄严云。 缘假无可以异空故俗即真。 四忘无可以异有故真即俗。 虽俗即真。 终不可以名相为无名相。 虽真即俗。 终不可以无名相为名相故。 二谛不异为相即也。 次开善解云。 假无自体。 生而非有。 故俗即真。 真无体可假故真即俗。 俗即真。 离无无有。 真即俗。 离有无无故不二而二中道即二谛。 二而不二。 二谛即中道。 问开善明中道庄严不明中道。 何意尔耶。 解云。 庄严不以中道为二谛体故。 不明中道。 开善明中道为二谛体故。 彼云。 二谛是不二一真之极理。 是故明中道也。 次龙光解二谛相即义。 此师是开善大学士。 彼云。 空色不相离。 为空即色色即空。 如净名经云我此土常净。 此明净土即在秽土处故。 言此土净。 非是净秽混成一土。 何者。 净土是净报。 秽土是秽报。 净土净业感。 秽土秽业感。 既有净报秽报净业秽业故不得一。 但不相离为即也。 然此三师释。 摄一切人。 何者。 开善与庄严明一体。 龙光明异体。 释虽众多。 不出一异。 故此三人摄一切人也。 龙光明异体。 此义自反经。 不须更难。 今且难庄严开善二家。 庄严云。 缘假不异真。 四忘不异俗。 名相终不为无名相。 无名相不为名相。 此言自相反。 汝既真即俗俗即真。 名相为无名相。 无名相为名相。 那得俗即真。 名相不得为无名相耶。 彼师云。 我名相复有即无名相义也。 又责。 汝若名相即无名相。 可得世谛无名相真谛有名相不。 彼云。 真谛终无名相。 俗谛终有名相。 若尔。 终是二见。 不得相即也。 彼云。 我体常即。 但名义异耳。 又责。 汝俗体即真。 俗名即真不。 若名义即真者。 真谛既常。 名义即常。 名义无常。 真亦即无常。 若名义不即真。 名义出真外。 出法性外。 故不可也。 此难如百论难。 有一瓶体一名义异。 论主难云。 汝瓶是有。 瓶家之形对及五尘等。 亦是有不。 若使瓶家之形对五尘等是有者。 有既常五尘等即常。 五尘既无常有亦无常。 总别亦尔也。 若言五尘等非大有者。 五尘即是空出大有外。 大有摄法则不尽。 今难彼俗即真义亦尔。 此是提婆菩萨难。 岂是人之能通。 若能通者。 提婆难即坏。 经义亦坏。 提婆难既不可坏。 故此难不可通也。 次难开善有两关。 非但难开善。 遍难众师。 经有二谛相即。 总而难之。 第一难云。 色即空时。 为色起之时空与色同起故。 云色即空。 为当色未起前已有此空故云色即空耶。 若使色未起时。 已有即色之空者。 此则空本有。 色即始生。 本始为异。 云何相即。 本有空即常。 始有色则无常。 常无常异故。 不得即也。 若言空与色俱起者。 则空与色俱是始有。 皆是本无今始有。 皆无常也。 第二难云。 汝色即空时。 为空色分际。 为不分际。 若不分际。 则混成一。 若空色一。 皆常皆无常。 真俗一言俗无常真常者。 即例难真俗一真无常俗常也。 若分际。 则空色异。 虽即终分际终异。 如沉檀虽合为案沉檀终分际终异。 若异方等之经便坏。 覆面之舌不成也。 此即弹他竟。 次明今释。 要须弹他尽净乃得出今时解也。 大师旧云。 假名说有。 假名说空。 假名说有为世谛。 假名说空为真谛。 既名假有。 即非有为有。 既名假空。 即非空为空。 非有为有。 非异空之有。 非空为空。 非异有之空。 非异空之有。 有名空有。 非异有之空。 空名有空。 有名空有故。 空有即有空。 空名有空故。 有空即空有也。 师释相即义。 方言如此。 今作若为解耶。 亦得用前难难之。 汝因缘空色即不因缘色即空。 色坏空坏不。 又如长短因缘。 有长即有短。 无长即无短。 若尔。 空色因缘。 有色即有空。 色坏空即坏云云。 然此义。 应须得其根本识其大意。 只为不得意故。 所以成失。 故中论云。 像法中人根转钝。 虽寻经文。 但著文字。 此即失因缘有。 又云。 闻大乘法说毕竟空。 不知何因缘故空。 此即失空意也。 又涅槃经明诸诤论。 一一诤论云。 是诸弟子不解我意。 为不解教意故。 所以成失。 是故须知其大意识其根本。 故法华云。 知佛所说经因缘及次第。 随义而解说。 然原由来人不解二谛相即者。 凡有两失故不解。 一者不识四悉坛故。 不解二谛相即。 言二谛相即。 是何物悉坛耶。 四悉坛是通经之要术。 解四悉坛。 则一切经可通。 若不解四悉坛。 一切经即不可通。 大师约四悉坛明四假义。 四假者。 因缘假.对缘假.就缘假.随缘假。 彼尚不识四悉坛。 岂解四假。 以彼不识四悉坛故。 不解二谛相即义也。 二者谓有真俗色空道理。 道理有色。 道理有空。 若无空色。 则无六道众生三乘贤圣。 由有色空二谛。 迷之则有六道。 悟之则有三乘。 为是故。 道理有空。 道理有空。 道理有色。 既道理有空色。 则是有所得。 有所得。 岂能通他难。 岂能难他通。 故中论五阴品末云。 不依空问答。 问不成问。 答不成答。 空者只是无得异名。 以不依无得故。 不能难。 不能通也。 又只为有空色道理故。 得作前诸难。 汝既有色即空。 为当有色之时空色俱时起言色即空。 为当色未起之时已有空言色即空耶。 若色起时。 空与色俱起为色即空者。 此则皆无常失真谛。 若色未起时。 已有空为色即空者。 即空本有色始生。 空色两异不得相即。 俱起真堕无常。 不俱起则成异体。 次难。 汝色即空。 为分际为不分际。 不分际。 则混成一体。 即皆常皆无常。 例难云云。 若分际。 则异体不得相即。 不分际得即失二谛。 分际得二谛失相即。 进退不可。 作若为解耶。 此难若可通。 提婆龙树则成漫语。 此二人若是漫语。 佛则漫语。 佛亲记二论主。 二论主岂当漫语。 既非漫语。 作若为解耶。 龙光难开善。 开善云。 待我面黄只得解耳。 实理如此。 若非三论意。 终不得解。 故睿师云。 中百二论文。 未及此土。 又无通鉴。 谁与正之。 前匠所以辍章遐慨思。 请决于弥勒者。 良在此也。 中百二论。 既至赤县叹云。 此区之赤县匆得移灵鹫以作镇。 险陂之边情。 乃蒙流光之余惠。 而今后谈道之贤。 始可与论实矣。 故除三论之外有所得心。 终不解此义也。 问他解既非。 今若为释耶。 师云。 只洗净如此二谛一体异体。 毕竟无遗。 即是二谛相即义。 所以山中师云。 今时若更有解。 乃是足载耳云云。 有开善解庄严解龙光解已竟。 今摄山复解。 即成足载浓。 今何处有别解。 但须尽净从来一异等见即是二谛相即也。 师云。 二谛一体异体。 只是百论中两品。 二谛一体。 即是僧佉义。 二谛异体。 即是卫世义也。 彼云。 汝安处如此耳。 我义何时如此耶。 今明。 此义与外道一种。 汝真谛。 是常是遍是总。 瓶衣世谛法等。 是无常是不遍是别。 彼亦尔。 大有是常是遍是总。 瓶衣等无常不遍是别。 一类如此。 又类。 彼常无常总别一体。 而义常异。 义常异。 而总别常无常一体。 汝义亦尔。 真俗一体。 而义常异。 俗浮虚义。 真贞实义。 义常异而体常一。 此义一种。 但大有与真谛为异耳。 虽大有与真谛名异。 而常无常义无异。 论直破常无常一体。 然有预常无常一体者。 皆堕此破。 言虽属在外道。 意实遍洗众师。 为是故。 百论有傍正。 言属外道故为正。 意遍破众师故为傍也。 次龙光如卫世。 卫世本是僧佉学士。 晚椎僧佉一义。 明大有常瓶等无常。 大有遍瓶等不遍。 大有总瓶等别。 大有了因瓶等生因。 大有不可坏瓶等可坏。 若言一者。 瓶破大有即破。 而有常无常异乃至坏不坏异。 那得一体。 是故明有与瓶异体。 龙光亦尔。 本开善学士。 广难开善二谛一体义。 二谛若一体。 烧俗即烧真。 俗生灭真即生灭。 既有可烧不可烧异。 生灭无生灭常无常异故。 二谛不可一体。 故彼明异义也。 二谛虽异而不相离。 卫世亦尔。 大有虽与瓶异。 而不相离故。 彼云。 瓶有合故。 瓶不离有。 而瓶与有常异。 龙光亦尔。 虽异终不离。 不离而异。 与卫世义一种也。 义既是同。 破僧佉卫世。 即是破开善龙光。 又论主直破一异。 即一切一异皆破。 一异既破。 则横洗万法。 竖穷五句。 以洗净如此等见。 所以最后。 始得示如来因缘假名二谛。 此二谛无得无碍也。 百论既然。 中论亦尔。 前发趾即洗生灭一异故。 云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 既不一不异。 则不一切一异。 发初弹于八谬。 然中论有两种八谬。 如韦纽天生微尘世性等。 此是一种八谬。 生灭等复是一种八谬。 微尘世性等八谬。 佛未出世时起。 生灭等八谬。 佛灭后起。 以龙树知有如此八谬故。 所以出世破之。 发初即破一异。 破一异者。 不但破一种一异。 乃遍破一切一异。 一异既无。 乃至五句毕竟无遗也。 故云从因缘品来。 有亦无无亦无亦有亦无亦无。 如此洗净。 然后明如来无得无碍二谛。 故三相品末云。 如梦亦如幻。 如乾闼婆城。 所说生住灭。 其相亦如是。 三相既然。 二谛亦尔。 如梦亦如幻。 如乾闼婆城。 所说真俗谛。 其相亦如是也。 此略明二谛相即之大意如此。 玄悟之宾已足解了。 次时更简二谛相即义。 然他家明二谛是两理两境。 今明约何物义明二谛耶。 解云。 今明。 二谛有二种。 一于二谛。 二教二谛。 道理未曾二不二。 于二缘故有二谛。 又随顺众生故说有二谛。 既于众生有二谛。 随顺众生有二谛。 道理实无二谛。 既无二谛。 论何物即与不即。 教化众生故有二谛。 亦为教化众生故。 有即不即也。 总判如此。 别明即。 于谛亦有即义。 教谛亦有即义。 于谛即者。 论云。 世俗谛者。 一切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 于世人为实。 诸贤圣。 真知诸法性空。 于圣人为实。 发初开二谛。 明唯真是实是谛。 俗虚妄颠倒不实非谛。 正欲令众生改凡成圣。 舍有入空得一重悟也。 次舍有入空。 知有是颠倒空是真实。 便谓舍有入空拆色入空。 是故为说色本性即空。 非是破拆方空。 此即于谛中第二重明色即空。 前发趾开色空二。 令舍色入空。 便言。 色与空异拆色入空。 是故为说色即空。 色性自空非拆色空。 故论云。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只颠倒性本空也。 问色即空如此。 空即色云何耶。 解云。 圣人知颠倒性空。 则于凡夫宛然常有。 圣人知颠倒性空色即空。 于凡夫宛然有空即色。 此即约迷悟凡圣。 判色即空空即色。 圣悟故色即空。 凡迷故空即色。 问经中何意多前明色即空。 后明空即色耶。 解云。 如向圣人了色即空。 但于凡空即色耳。 何以知然。 如中论。 一切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 此即于凡空即色也。 次举譬显之。 如空华为眼病故见空华。 说华空。 无华可即空。 但眼病故空。 空即华。 空即华。 华不动空。 差故华即空。 空不动华。 色空亦尔。 悟故色即空。 迷故空即色。 悟故如是有无所有。 迷故无所有如是有。 迷故如是有。 不动无所有。 悟故无所有。 不动如是有。 迷故空即色。 色不动空。 悟故色即空。 空不动色。 迷故谓空为色。 何曾有色可动空。 悟故色即空。 何曾有色可异空。 色空既如此。 论何物即与不即。 四句皆净也。 如此排。 前难迥去。 难不能着。 他所以着难者。 彼有色有空。 以色即空故着前难。 今明色毕竟空。 将何物即空耶。 为众生见色故。 言色即空也。 问前云。 迷见有色悟即色空。 如空华病故见华。 差故华空。 此乃是梦虚空华义。 何得用耶。 解云。 为彼有故。 以空华破彼有。 若无彼有。 岂复有空。 故论云。 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 故无有即无空。 五句皆净。 故什师云。 十喻以悟空。 空必待此喻。 借言以会意。 意尽无会处。 既得出长罗。 住此无所住也。 又有于凡有。 空于圣空。 非有于凡有。 有为有华。 非空于圣空。 空为空华。 有为华无有有。 空为华无有空。 如是三节二谛。 皆是空华。 皆无所有也。 次依经释。 大品云。 色即是空。 空不名色。 从来不解此言。 今明者。 此则双搏一异两见。 何者。 色即空。 此破凡夫二乘等见。 彼谓。 色异空拆色方得空。 是故破云色即是空也。 空不名色者。 破即见。 向明色即空。 便作即解。 是故破云空不名色。 若有色可言色即空。 既无有色。 何得言色即空耶。 此即借一以出异。 借异以出一。 借有以破无。 借无以破有。 此言即不即。 并为众生。 四悉坛中。 对治悉坛用也。 如此等意。 并是随顺众生。 作如此说耳。 若是般若。 色即无碍。 色即空空即色。 常即无常无常即常。 空为有用有为空用。 常为无常用无常为常用。 一念无量劫无量劫一念。 三世为一世一世为三世等用。 无来无积聚。 而现诸劫事。 为是故即色即空也。 次明二谛体第四。 然二谛体亦为难解。 爰古至今凡有十四家解释。 若一一详其得失。 约经论简其邪正者。 则大经时序。 今略出当路三家解。 试而论之。 大师常出三家明二谛体义。 第一家明二谛一体。 第二家明二谛异体。 第三家明二谛以中道为体。 就明二谛一体家复有三说。 一云真谛为体。 二云俗谛为体。 三云二谛互指为体。 第一真谛为体者。 有二义。 一者明空为理本。 明一切法皆以空为本。 有非是本。 为是故。 以真谛为体也。 二者有为俗谛。 折俗本为悟真故。 真为体也。 言俗为体者。 要由折俗故得真。 若不拆俗则不得真。 良由前拆俗故得真。 所以俗为体也。 第三家说互指为体云。 前两家并僻今明具二义。 明空为有本故。 真为俗体。 俗为真用。 拆俗得真故。 俗为真体。 真为俗用。 二谛互为体。 真俗互为用也。 此即是开善门宗有此三释。 开善本以真为体。 余两释支流也。 第二家明二谛异体。 三假为俗谛体。 四忘为真谛体。 名相为俗谛体。 无名相为真谛体故。 二谛体异也。 第三明中道为二谛体者。 还是开善法师。 用中道为二谛体。 彼明二即于不二故。 彼序云。 二而不二。 二谛即中道。 不二而二。 中道即二谛。 故以中道为二谛体。 此即总论有三家。 别开则有五释也。 然虽有三家解释。 二谛一体二谛异体。 此不足可简。 今略论中道为二谛体义。 何者。 摄岭兴皇。 皆以中道为二谛体。 彼亦明中道为二谛体。 故须简之。 然彼有三种中道。 今用何物中道为体耶。 三种中道者。 一世谛中。 二真谛中。 三二谛合明中。 世谛中道者有三种。 一因中有果理故非无。 即无果事故非有。 非有非无因果中道也。 二者实法灭故不常。 相续故不断。 不常不断相续中道也。 三者相待中道。 后当辨之云云。 真谛中道者。 非有非无为真谛中道也。 二谛合明中道者。 非真非俗为二谛合明中道。 此异真谛中道。 真谛中非有非无。 不非真非俗。 二谛合明中道。 即非真非俗也。 次彼明三种中。 用何中道为二谛体耶。 解云。 彼不用俗谛中道为二谛体。 亦不用非真非俗中道为二谛体。 何者。 彼无别非真非俗法。 庄严明佛果涅槃出二谛外。 开善明二谛摄法尽。 今言非真非俗者。 互望为非。 核论唯是真俗。 俗非真真非俗。 为非真非俗。 非俗只是真。 非真只是俗。 无别非真非俗。 故不用为二谛体也。 言中道为体者。 真谛中道为体。 真谛中道还是真谛。 故彼序云。 二谛者一真不二之极理从来言彼相违。 彼定不相违。 中道还是真谛。 真谛还是中道故也。 问开善何因缘以中道为二谛体耶。 解云。 此有原由。 何者。 山中法师之师。 本辽东人。 从北地学三论。 远习什师之义。 来入南吴。 住钟山草堂寺。 值隐士周颙。 周颙因就受学。 周颙晚作三宗论。 明二谛以中道为体。 晚有智琳法师。 请周颙出三宗论。 周颙云。 弟子若出此论。 恐于众人。 琳曰。 贫道昔年少时。 曾闻此义。 玄音中绝四十余载。 檀越若出此论。 胜国城妻子头目布施。 于是始出此论也。 次梁武大敬信佛法。 本学成论。 闻法师在山。 仍遗僧正智寂等十人往山学。 虽得语言。 不精究其意。 所以梁武晚义。 异诸法师。 称为制旨义也。 开善尔时虽不入山。 亦闻此义故。 用中道为二谛体。 既不亲承音旨故。 作义乖僻还以真谛为体也。 今明。 即以非真非俗为二谛体。 真俗为用。 亦名理教。 亦名中假。 中假重名中假。 理教重为理教。 亦体用重为体用故。 不二为体二为用。 略标章门如此。 若了前二谛大意。 则二谛体义。 已应可见也。 问今明中道为二谛体。 有何所以。 释何物经。 解何物论。 对何物病耶。 解云。 所以明中道为二谛体者。 二谛为表不二之理。 如指指月。 意不在指。 意令得月。 二谛教亦尔。 二谛为表不二。 意不在二。 为令得于不二。 是故以不二为二谛体。 又今明二谛是教门。 为通于不二。 故山中师云。 开真俗门说二谛教故。 二谛是教门。 教门为通不二之理。 故以中道不二为体也。 此则明教谛不二为体如此。 次辨于谛不二为体者。 道无有二。 于二缘故二。 既知于二。 即显乎不二。 故不二为体也。 此即于教二谛。 皆有所为故。 以不二中道为体也。 又所以中道为二谛体者。 正为对由来埋二见根深。 何者。 如上所辨。 别开即有五家。 总论但有三释。 一云真为体。 二云俗为体。 三云真俗各体。 虽有三释。 终不出二谛。 真谛为体。 则道理有此无为体。 俗谛为体。 则道理有此有为体。 二谛异体者。 有为俗体。 空为真体。 道理有二。 则是二见众生。 今对此故。 明不二中道为体。 对此病即是释经论。 故中论云。 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 是即不能见灭见安稳法。 汝今各见有见无。 即是浅智。 不能见安稳之法。 安稳法者。 即是不二之道。 安稳法非是有无。 汝见有无故不见也。 又诸佛唯有一道。 故华严云。 文殊法常尔。 法王唯一法。 一切无畏人。 一道出生死。 既唯有一道。 无有二道。 唯有一理。 无有二理也。 又若二谛。 有二理即成有所得。 大品云。 有所得见名曰二见。 云何二见。 谓眼色二。 乃至一切皆尔。 又云。 诸有二者。 无道无果。 众生既本有二见之病。 诸佛若更说道理有二。 便是故病不除。 更增新惑。 为是故。 诸佛随顺众生。 说有二谛。 道理无二也。 故涅槃经云。 无有二谛。 善巧方便。 随顺众生。 说有二谛也。 又说有三谛。 作若为解耶。 仁王经明三谛义。 彼便曲解。 如此等经。 皆是他妨碍之处。 今明无碍。 或时为三谛。 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 或时非真非俗为理。 真俗为教。 理教合论故有三谛也。 问何处有经文。 的明中道为二谛体耶。 解云。 中论偈即是。 彼云。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是为假名。 亦是中道义。 此偈是经是论。 何者。 此是华首经中偈。 龙树引来即是论。 既云假名即中道。 故中道二谛体也。 又华严云。 一切有无法。 了达非有无。 达有不有。 达无不无。 达有无不有无。 故不有无为有无体也。 又仁王经云。 三谛。 亦是不二为体。 有谛无谛即是教。 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 即是理也。 彼云。 我亦明非真非俗中道者不然。 且问。 汝非真非俗是何物耶。 非真还是俗。 非俗还是真。 非有还是无。 非无还是有。 还是有无二见故。 无中道第一义谛也。 又中论云。 是故知。 虚空非有亦非无。 非相非可相。 余五同虚空。 只六种非有非无非真非俗。 何者六种是俗。 无六种是真。 既非有非无。 即非真非俗也。 又涅槃云。 明与无明。 愚者谓二。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 即是实性。 黑法白法漏无漏真俗二。 皆例尔。 又云。 前于摩诃般若中。 说我无我不二。 我即俗。 无我即真。 我无我不二。 即真俗不二也。 又法华云。 若有若无等。 依止此诸见。 具足六十二。 若见有见无。 即具六十二见。 若能舍有无二见。 即悟中道也。 如此处经文无量。 故知。 无有二理。 唯有一理也。 问汝既有三谛。 应有三体。 我有二谛有二体。 解云。 若得一家意致。 不应作此难。 前云。 假有为世谛。 假无为真谛。 假有不有有。 假无不无无。 不有有。 有无所有。 不无无。 无无所无。 那忽有三体耶。 又问。 有无终是二谛。 非有非无是中道谛。 终是三谛终有三体。 既有假三谛有假三体。 解云不得。 假有假无是教。 非有非无是理。 中道第一义谛是理谛。 真俗是教谛。 开理教为三谛则得也。 次泯之。 一往开理教二不二。 再往皆泯。 何者。 二不二不二二。 二不二非不二。 不二二非二。 斯即非二非不二。 乃至五句皆流。 一无依倚毕竟清净。 理教亦然。 故华严云。 一切有无法。 了达非有无。 不着不二法。 以无一二故。 达有无二不二。 既无二即无不二。 故云不着不二法以无一二故也。 然此语是两处说。 师合为一偈说之耳。 前说二为表不二。 悟二不二。 无二更住不二。 则还为缚。 故大经云。 如擒捕猕猴随触随着。 为是故今明。 既识二不二。 无二即无不二。 如是清玄转悟。 一切皆离也。 然二谛体义。 大格如此。 犹有并观义。 两句难解。 今且论一句义。 一句付后释也。 言一句者。 他明二谛是有二理。 三假为世谛理。 四忘为真谛理。 以有二理故。 有出入观。 有二谛并观。 汝今明。 唯有中道不二一理。 云何得有出入观。 有两物可有出有入。 既无有二。 若为明出入耶。 又无有二理。 若为明并观耶。 有二可论并。 既无二。 何得有并耶。 今且论出入观并观位处。 何位出入观。 何位并观耶。 古有三释。 一者灵味法师明。 初地菩萨。 二谛并观。 初地得真无生故。 得并观也。 二者什肇等诸师明。 七地菩萨得并观故。 肇师云。 施极于施。 而未尝施。 戒极于戒。 而未尝戒。 此即施无施并故也。 三者即是三大法师于世盛行者。 八地并观。 初地至七地出入观。 八地始得并观。 八地菩萨道观双行。 真俗并照也。 然此之三释。 皆出经论。 若偏执是则为非。 第一家。 以初地为是。 余二为非第三家。 八地为是。 余二为非。 所以成失。 今山门释者。 即四节明并观义。 然此之四节。 非但是菩萨之要行。 亦是二谛之大纲也。 四节者。 一者山中师云。 从初发心已来即并观。 问若为初发心即并观耶。 解云。 初发心即学二谛。 无有菩萨不学二谛者。 凡是菩萨。 即学二谛观。 为是故。 初发心即学二谛并观。 乃至后心亦学二谛并观。 而不无明晦为异。 晦故为初心。 明故为后心。 此明晦判前后。 非是并不并而判前后也。 问何处作此说耶。 解云。 大经云。 发心毕竟二不别。 问若为不别耶。 解云。 今明。 初心亦二谛并观。 后心亦是并观。 以皆并故。 所以云二心不别也。 问若为初心即学并观耶。 解云。 有所得无所得。 声闻行菩萨行异。 若是声闻行。 即拆有入空。 从空出有。 是生灭观。 若菩萨即异声闻。 发初即作不生不灭不二之观。 对声闻故。 明是菩萨者从初发心即作不生不灭无所得观。 故大品须菩提问云。 菩萨何时学无所得。 佛答云。 从初发心即学无所得。 故初发心即学并观也。 此即有二意。 一者释经初后心不二。 二者为对声闻。 明发心即作不二之观。 为此二义故。 明初发心即作并观也。 第二节明并观者。 明地前三十心。 未得并观。 初地菩萨。 始得并观。 地前非不并。 将初地格之。 明地前浅故云未并。 初地深故并。 地前是凡夫位。 初地是圣位。 地前伏道。 初地断道。 就此等义判并不并也。 然前节。 对声闻明菩萨并观。 今就菩萨中。 自论并不并也。 然此义。 具出经论。 大论云。 初地得真无生。 七地得无生。 七地定慧等。 初地得无生。 初地定慧等也。 仁王经璎珞经。 皆明初地二谛并观。 故仁王经云。 善觉菩萨四天王。 双照二谛平等道也。 第三节明。 七地菩萨并观。 大论云。 七地菩萨。 得无生忍。 大品云等定慧地也。 所以七地并观者。 摄前六地。 并为顺忍故未并。 七地得无生忍故并也。 十地皆无生。 前无生浅故为顺忍。 七地无生深故。 为无生忍也。 又约行论。 初地檀波罗蜜。 六地般若波罗蜜。 未得方便。 七地得方便。 慧无方便缚。 方便无慧缚。 七地得方便。 慧有方便解。 方便有慧解。 具二慧故并观。 前六地非不并观。 但二慧一慧[苟*苟]。 如两轮一轮[苟*苟]故。 未得好并。 若七地二慧皆胜。 二轮并强故并也。 第四节者。 从初心讫至七地。 未得并观。 至八地始并观。 此就功用无功用判之。 初心至七地。 未得无功用道。 八地得无功用道故。 七地已前。 未得无功用道。 未并观。 八地得无功用道故。 得并观。 此约功用无功用道。 判并观不并观也。 今明并观。 有此四节。 并出经论。 若偏执者。 则成失也。 前问未释。 何者。 汝虽明并观有此四节。 若为得并观耶。 汝无有二理。 唯有一理。 云何得出入观。 复若为得并观耶。 今反难。 汝二谛二体二谛一体。 亦无并观。 何遑问我耶。 汝明有二谛理。 理何时有二。 一切经论。 何处道有二理。 诸大乘经。 明无有二理。 皆云空即色色即空世谛即第一义谛。 若言有二理。 即乖经。 故龙树呵迦旃延子不读不诵摩诃衍经。 迦旃延子自说耳。 今亦尔也。 设使得明并观者。 师詺为箫管并伏鳖出鼻并有两境。 在中而双照为并观。 是事不然。 经明。 照有即是空。 照空即是有。 何时有两境。 凝然在中双照为并观耶。 又二谛一体。 亦不得并观。 汝难我云。 一体不得并观。 汝家一体。 云何得并观及出入观耶。 出入观从此入。 彼既无二。 云何得并耶。 彼云。 我有即不即义。 常即常不即。 不即故有并及出入观也。 难。 俗不即真者。 为当在真外在真内耶。 若在真内。 则与真一。 还着前难。 若不在真内则出真。 出真则出法性外。 佛说法性外无复有法。 故不得出真外也。 彼又解云。 体即义异。 还责。 义为即真不即真。 即真即一。 不即真则出真外。 难二谛一体异体。 既不成则无二谛。 既无二谛。 论何物即不即。 故彼二谛一体无并观。 汝今明不二中道一体。 云何得并及出入耶。 今明。 有三种并。 如涅槃经文殊问无二谛。 佛答有十种二谛。 今亦尔。 汝言无并。 我有三种并。 且明出入观。 出入观者。 大师云。 心常在正观中行名为入。 才生心动念即名为出。 起断常心为出。 在正观为入也。 次明三种并。 然此三并。 即三出入。 言三并者。 一者即横论二谛教并。 如前所说。 假说有非有为有。 假说无非无为无。 非有为有。 指无为有。 非无为无。 指有为无。 指无为有。 照有即照无。 指有为无。 照无即照有。 詺此为并观也。 问他二谛一体不得并。 汝今照有即照无。 亦是一体。 云何得并耶。 解云。 他义有碍。 有即空即失有。 空即有即失空。 故不得并。 今只有即是空。 空即是有。 有即空。 空不坏有。 空即有。 有不动空。 故得并也。 二者二不二横竖并。 二不二不二二。 只二即不二。 只不二即二。 无二异不二。 无不二异二。 故不坏假名。 说诸法实相。 不动等觉。 建立诸法。 若二异不二。 则坏假名说实相。 不坏假名说实相故。 二即不二。 所以二不二横竖并也。 问此出何处。 解云。 中论偈即是。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此是空有横并也。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即二不二竖并也。 此之二种并。 是诸佛菩萨假名方便并也。 第三明得失并。 何者。 有所得断常众生。 行有所得法。 无所得诸佛菩萨。 常行无所得法。 此即得无得各路。 凡圣两隔。 感应不交。 理外云何得成理内。 理内云何得化理外耶。 今明不然。 菩萨常照无得照有得。 道未曾得无得。 于众生有得。 于诸佛菩萨无得。 今还照众生有所得。 照菩萨无得。 此二观常照。 无有一念不照时。 若使一念不照有得众生。 诸佛即有漏机之失。 众生机发。 即便不觉。 为是故。 所以常照有得众生。 故法华云。 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也。 此即常照得无得名并观也。 此义最要。 应须知之。 略明三种并观也。 次一句难解。 何者。 前云。 有于凡实为谛。 空于圣实为谛。 发始开凡圣得失二谛。 明有于凡实为失。 空于圣实为得。 从来云。 两于谛皆失。 今明。 若皆失无有能化。 所化众生。 无由得悟改凡成圣舍失从得。 今明。 发初二于谛。 有得有失。 有迷有悟。 明此是凡谛此是圣谛。 此是俗谛此是真谛。 俗谛所化。 真谛能化。 故云一切世谛。 若于如来是第一义谛。 此是能化于。 今随此于而说。 亦是能化。 此即能化。 随所化有而说有。 能化随能化所悟空而说空。 故此二于谛。 是得失迷悟也。 问用此语何为。 解云。 欲判凡圣得失迷悟。 何者。 众生迷故见有。 圣人悟故不见有。 若尔同梦虎空华义。 迷故见有。 悟故不见有也。 又今悟不见众生。 则唯真无俗。 感应不交。 凡圣两隔。 斯即孤真独存。 迥圣单立也。 解云。 圣人知于圣空。 知于凡有。 以知于凡有故得化也。 难。 今不问汝知。 但问汝为见为不见耶。 若不见化道即隔。 若见即还是迷。 汝亲判迷故见有悟不见有。 今既见有。 即还是迷也。 何者。 中论偈云。 若谓以现见而有生灭者。 是则为痴妄而见有生灭。 长行释云。 从颠倒无明故有眼。 眼故见。 今若见还是痴妄也。 次解云。 迷故见有故有。 见柱故柱。 今悟则知有是不有有。 柱是不柱柱。 然此虽能解。 而大有失。 一者同成论。 二同地论。 三复着难。 言同成论者。 成论明有假实两惑有假实二境。 迷假实境故。 名假实二惑。 如柱是假。 四微是实。 迷即见有故有柱故柱。 悟假实二境即知是假柱。 不柱柱不有有。 他亦明。 迷见有悟知不有有。 今亦尔。 则与他无异也。 同地论者。 彼云。 只一树。 若作相心取。 则有漏树。 若作无相心取。 则无漏法林树。 是还是迷悟。 迷故有相。 悟故无相。 迷故树故树。 悟则不树树也。 若悟时见不有有。 则同成论及地论。 若悟不见者。 同梦虎空华义。 梦故有虎。 觉则不见有虎。 诸法亦尔。 迷故见有。 悟故不见也。 梁武何故作梦虎空华义。 为此故作此义。 若悟犹见犹迷。 迷故见悟故不见也。 又同大顿悟义。 此是竺道生所辨。 彼云。 果报是变谢之场。 生死是大梦之境。 从生死至至金刚心。 皆是梦。 金刚后心豁然大悟。 无复所见也。 又有小顿悟义。 明七地悟生死无所有。 此出大论。 大论云。 譬如人梦中度河。 作诸[(篠-〡)-木+用]筏。 运手动足。 而去此觉都无所有。 七地菩萨亦尔。 生死已来。 至六地已还。 如梦所见。 七地菩萨。 豁然而悟也。 师为此义故。 云迷故有悟则不有有。 作此语。 正为对梦虎空华义。 彼悟时都无所见。 今对彼故。 云见不有有也。 第三难且并。 汝前云迷故有悟故空。 则迷故见。 悟故不见。 今遂不有有。 则不见见。 不迷迷也。 然见有不见有。 此未悟耳。 且问。 那得此有。 只瓶柱三界果报。 那得此果耶。 为倒业所起。 不倒业所起耶。 倒业起。 唯迷见悟不见。 若言不倒业起则不然。 诸佛菩萨。 三界之业已尽。 岂更得三界之果。 故不可也。 若言三界众生倒业所起。 诸佛菩萨入三界化众生者。 是亦不然。 诸佛入三界化众生。 为见三界故化。 为不见故化耶。 见则同迷。 不见何所化。 此义进退不可云云。 难今家如此。 亦得难他人。 汝言三界。 何业所起。 十二因缘。 过去无明与行。 感得五果。 无明即烦恼。 行即业。 业烦恼所感。 诸佛断五住惑尽。 无复烦恼业。 则不应见三界。 见则同迷。 不迷则不见。 彼云。 诸佛断假实上惑。 不无假实二境。 故虽无烦恼故见也。 责只问。 所见境何业所起。 悟业起迷业起。 若迷业起者。 悟则不见。 悟业起则无此理也。 次难。 地论相心见树有漏。 无相心取则无漏法林树。 只问。 此树何业所起。 为妄业起为真业起。 若妄业起者。 悟真则不见。 若真业起者。 何有真业起于妄树耶。 故此义难解也。 次明二谛绝名第五。 然此义三大法师无别释。 并云。 世谛有名真谛绝名。 世谛有名者。 世谛诸法。 有名有物名。 有召物之功。 物有应名之实。 如唤火名。 即得火来。 不得水来。 故名召得物。 物应名也。 真谛绝名者。 真谛无名。 真谛四忘之绝。 绝名故彼云。 以名詺真。 去真逾远。 所以真谛绝名也。 问若真谛绝名者。 经中何故说有二谛耶。 彼解云。 经中说有二谛名者。 借世谛名詺真。 故有二谛也。 次难彼义。 汝真谛无名。 借世谛名詺真谛者。 世谛中何处有此名。 真只是真如法性。 世谛中何处有此名耶。 世谛中若有真如法性之名。 则可借此名来詺真谛。 如詺苟为乌龙白虎。 世谛中有乌龙白虎。 可借此名詺苟为乌龙白虎。 世谛中何处有真如法性名。 而云借此名詺真谛耶。 此难意。 出大论第一卷。 人等世界故有。 第一义则无。 如法性第一义故有。 世界故则无。 世界既无。 何所借耶。 而彼通云。 圣人为作真谛名故名真谛。 脱尔者。 借名义坏。 圣人为作真谛名。 则非借世谛名詺真谛也。 又难云。 真谛无名。 借世谛名詺真。 此名为得真为不得真名。 若得真则真有名。 若名不得真借名何益。 然此难可通。 何者。 彼云。 真谛无名。 为人不知真无名。 借名詺真。 令人知真谛无名。 故借名詺真也。 此难他不着。 今更难之。 汝云俗谛有名真谛无名。 名无名待。 不若名待无名。 则名无名待。 若名无名待。 则真俗待。 那得从来云三假是世谛。 故不可也。 若名不待无名。 名则无所因。 名无所因。 自然名也。 彼云。 名体待。 何意无因耶。 难。 汝世谛名体待。 世谛待何物。 此已如前难云云。 更难云。 三有为三无为待不。 开善云。 三有为三无为。 皆世谛故。 有为无为相待也。 问有为待无为。 无为有体。 无为有名。 无为之名。 为是有为为是无为耶。 解云。 无为之名。 是无常是有为。 无为常法无名也。 难。 无为之名。 是无常是有为。 无为常法无名也。 难。 无为无名。 无为既待。 真谛无名。 真谛亦待。 真谛无名。 真谛不待。 无为无名。 无为不待。 此正就俱无名为难也。 次明今释二谛绝名。 师从来有四句。 俱绝俱不绝。 真绝世不绝。 世绝真不绝。 绝不绝既有四句。 说不说亦有四句。 世谛不绝真谛绝。 此义可知。 言二谛俱绝者。 真谛绝四句。 离百非。 世谛亦绝四句离百非。 然此义从来所无。 唯今家有也。 言二谛皆绝四句离百非者。 俗不定俗。 俗名真俗。 真不定真。 真名俗真。 真俗假俗。 俗真假真。 假俗则百是不能是。 百非不能非。 假真亦尔。 何者。 假俗则是是不能是。 百是亦不是。 非非不能非。 百非亦不非。 假真即非是不能是。 百是亦不是。 是非不能非。 百非亦不非。 是故皆离四句。 绝百非也。 虽二谛皆离四句绝百非。 然二谛俱绝而大异。 何者。 俗谛绝则绝实。 真谛绝则绝假。 俗谛绝实者。 是是则是实是。 非非则是性非。 以俗谛绝实故。 是是不能是。 百是所不是。 非非不能非。 百非所不非也。 真谛绝假者。 非是是假是。 是。 非是假非。 真谛绝假故。 非但是是不能是。 非是亦不是。 非但非非不能非。 是非亦不非。 是是与非是。 一切不能是。 非非与是非。 一切不能非。 真谛双绝世谛假实。 此即渐舍。 明二谛皆绝义。 俗谛绝实。 真谛绝假实。 此开八不义。 至八不中。 当广解释也。 第二次就平道明二谛俱绝义。 俗不定俗。 由真故俗。 真不定真。 由俗故真。 由真故俗。 俗是假俗。 由俗故真。 真是假真。 既云假俗。 即四句皆绝。 假俗非俗。 假俗非不俗。 假俗非亦俗亦不俗。 假俗非非俗非不俗。 假真亦尔。 兴皇长干。 皆叹此语。 直唱假俗。 则四弹。 假俗那是俗。 若是俗则非假俗。 既云假俗。 故非俗也。 假俗既非俗。 可是非俗不。 亲言假俗。 那是非俗。 若道假非俗。 可是非俗。 既云假俗。 那是非俗耶。 问若尔应是亦俗亦非俗。 既云假俗。 那是亦俗亦非俗。 既非亦俗亦非俗。 应是非俗非非俗。 既云假俗。 那是非俗非非俗。 假俗既然。 假真亦尔。 故二谛皆离四句。 既竖离四句。 则横绝百非也。 此则平道用。 二谛无异。 俗谛绝俗谛四句。 真谛绝真谛四句。 俗谛绝俗。 谛性实四句。 真谛绝真谛性实四句故。 二谛是齐。 平道用也。 第三明二谛绝者。 二谛绝即绝二谛。 明二谛是教门。 为表不二之道。 诸法非是有非是无。 非是有为众生故强说有。 为表不有。 非是无为众生故强说无。 为表不无。 此即有无表不有不无。 故有无绝也。 正意者不绝为表绝故。 不绝即绝也。 第四明二谛绝者。 只二谛即绝与前异。 前二谛望表道故二谛绝。 今明。 只二谛即绝。 只言说即绝。 如净名经天女与身子论解脱相。 关中云。 身子虽知解脱无言。 不知言即解脱。 只言说文字即解脱。 解脱不内不外不两中间。 文字亦尔。 不内不外不两中间。 故文字即解脱。 只文字即绝。 略明四种绝义如此。 此四种绝。 摄一切绝也。 涅槃经明绝待乐。 对苦明乐。 非是好乐。 无苦无乐。 乃是大乐。 大亦有二种。 相待大绝待大。 此是何物绝耶。 解云。 此是渐舍绝。 前明。 相待乐非好乐。 非苦非乐乐。 乃是好乐。 故是渐舍绝也。 二谛俱不绝者。 然绝有此四种。 不绝亦有四种。 翻此四种。 即是四不绝。 第一不绝者。 俗谛绝实是非。 不绝俗谛。 真谛绝假不绝真谛。 真谛绝假生灭。 不绝真不生灭。 故二谛皆不绝也。 第二不绝者。 既云假俗。 何时绝俗假真。 何时绝真。 假俗名真俗。 假真名俗真。 真俗俗真。 故二谛不绝也。 第三不绝。 二谛为表绝。 何时绝二谛。 二谛有二义。 为表绝故言绝。 而有二谛故不绝也。 第四不绝。 二谛言说即绝。 只绝即不绝。 师从来举。 佛影譬。 遥望相好宛然。 至边都无所有。 二谛亦尔。 言说宛然而绝。 绝而言说宛然。 此亦是世谛绝。 世谛不绝。 从来所无。 从来云。 绝即真谛。 不绝即世谛。 难。 若尔遥望。 佛相好是世谛。 近之无相好。 应是真谛。 今明。 只相好宛然。 而无所有。 无所有而相好宛然。 诸法亦尔。 只不绝而绝。 绝而不绝也。 次明二谛摄法义第六。 然此义。 开善庄严两家释不同。 开善云。 二谛摄法尽。 下至生死上极涅槃。 预名相所及者。 故皆世谛。 只此名相即体不可得为真谛。 为是义故。 二谛摄法尽也。 又彼明。 生死涅槃。 皆是虚假故是世谛。 既是虚假故。 可即空为真谛。 所以一切法无出二谛也。 彼引大品云。 佛与弟子。 知法性外无更有法。 法性还是真谛。 法性既摄法尽故。 真谛摄法尽也。 又引大品幻听品。 须菩提问。 生死如幻如梦。 涅槃亦如幻如梦耶。 佛答云。 生死如幻如梦。 涅槃亦如幻如梦。 设有一法出涅槃者。 亦说如幻如梦。 涅槃既是幻梦。 故涅槃虚假。 以虚假故。 是世谛。 虚假即空故为真谛也。 问彼何故明涅槃是世谛耶。 解云。 彼明。 涅槃三假中。 是相待相续二假所摄。 若是生死则具三假。 何者。 为异具所成故。 是因成假。 异具所成者。 四微成柱。 五阴成人也。 前念灭后念续前念。 名相续假。 长短方圆。 名相待假。 具三假故为世谛。 三假举体不可得为真谛。 生死为二谛摄也。 涅槃为续待二假摄者。 佛果续金刚心。 金刚心灭佛果起。 续故是相续假。 涅槃复待生死。 故涅槃是相待假。 佛果不为异具所成故。 非因成假也。 问万德成涅槃。 何故非因成假耶。 解云。 万德无别体。 非别法成此人。 人即是法。 但义论人法。 可轨义为法。 统御义为人。 无别异法成人故。 云佛果不为异具所成非因成假也。 以涅槃具二假故是世谛。 即以此二假空为真谛。 故涅槃具二谛摄。 彼云。 大品权教。 双林实说。 二谛往收悉无不尽。 故明二谛摄法尽也。 庄严明二谛摄法不尽。 二谛故自不摄涅槃。 摄生死中法。 亦复不尽。 何者。 生死中有有法有空法。 虚空不为二谛所摄。 虚空不为异具所成故。 非因成假。 无前灭后生。 非相续假。 亦非相待假。 开善明虚空非因成假非相续假是相待假。 何者。 虚空有名相故。 是相待假。 庄严明。 虚空故非因成相续。 亦非相待假。 何者。 虚空是常。 无有名相。 名相是无常。 以虚空常故无名相。 无名相故非相待假。 故虚空非三假。 非三假非世谛。 非三假故不可即空。 故非真谛。 问虚空既然。 数灭非数灭云何。 解云。 小乘数灭非数灭。 还是无常。 还是世谛。 但昔方便说为常。 望今大涅槃。 皆无常也。 若今日数灭。 还是大涅槃。 复不得为二谛摄。 非数灭同虚空。 然三无为法。 虚空无为常通今昔。 余二无为。 昔无常今常。 以今常故。 皆不为二谛摄。 成论明三无为一体。 开善庄严。 皆明三无为一体。 此则开善。 明三无为皆为二谛摄。 庄严明三无为不为二谛摄也。 然彼明涅槃非续待二假。 难解。 佛果续金刚心。 何故非相续假。 涅槃待生死。 何故非相待假耶。 彼解云。 涅槃是续而非假。 涅槃是待而非假。 三假中因成假。 涅槃非因成亦非假。 若是相续。 则是续非假。 若是相待。 是待非假。 假是虚妄涅槃是实。 故涅槃非假。 而有相待。 虚实待假非假待。 佛果实续金刚心。 佛果是实。 故续而非假。 非假故非世谛。 既非假不可即空。 故非真谛。 引涅槃经云。 若言解脱譬如幻化。 凡夫祸得解脱者即是磨灭。 有智之人。 应当分别。 人中师子。 虽有去来。 常住无变。 故知。 涅槃非虚假也。 开善将前文难。 大品云。 涅槃如幻如梦。 设有一法出涅槃者。 亦如幻梦。 云何言非假耶。 庄严解此悬去。 彼云。 大品明空荡相。 第二时教。 犹带昔教意故。 云如幻化。 涅槃极说。 明涅槃是妙有。 亦名善有。 不可空故。 经云。 空者二十五有。 不空者大般涅槃。 若尔。 庄严涅槃亦为二谛摄。 亦不为二谛摄。 大品至法华。 明涅槃为二谛摄。 常住教。 明涅槃不为二谛摄也。 开善更将一经文难悬屈。 经云迦毗罗城空大涅槃空。 既云大涅槃空。 云何非二谛摄耶。 彼即曲解言。 涅槃空者。 涅槃空无诸相故。 云涅槃空。 难役置不令得去。 经亲云大涅槃空。 何时道。 空无诸相。 空无诸相。 别复是一种语。 涅槃空无十相。 十相者。 三界男女相及五尘相。 涅槃无此十相故。 云涅槃空无诸相。 何时明涅槃空耶。 庄严终明涅槃不可空。 明涅槃非磨灭法常住妙有故非假也。 然仁王经。 的有此文。 仁王云。 常住萨云若觉。 超出世谛第一义谛外。 此的是一文。 而诸法师。 不引为证。 不引亦有意。 言此经预疑故。 不足为证也。 两家互相破如此。 今时若为耶。 解云。 此两家明涅槃未足。 今更将大论及中论足之。 中论偈云。 一切实非实。 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 是名诸佛法。 是四句束为三句。 一切实非实为第一句。 亦实亦非实为第二句。 非实非非实为第三句。 一切者。 即是有为无为生死涅槃。 故云一切。 非实者。 明有为无为生死涅槃皆是虚假。 故云不实。 一切实者。 亦为无为一切法。 皆入真如法性故。 云一切实。 如众川入于大海同一咸味。 此即开善义也。 亦实亦非实者。 即是庄严义。 庄严明生死非实涅槃是实。 故云亦实亦非实也。 非实非非实者。 非一切实。 非一切不实。 双弹两家故。 明非实非非实也。 是名诸佛法者。 论释云。 若于此三种。 并皆得悟。 则名佛法。 若于此三种各执。 则成戏论。 不名佛法也。 所以明此三种者。 欲弹从来定执。 论明此三种皆是如来方便。 为众生作如此说。 若是实相非三非不三。 此三句并是方便。 开善庄严。 不知是方便。 于方便中复不尽。 何者。 两家所计。 方便中一枝义耳。 得方便一枝亦好。 而复于一枝中各相破射。 各执是非。 谓是道理实说。 开善云二谛道理摄法尽。 庄严云道理不尽。 为是义所以成失也。 问今时所明二谛。 摄法尽不尽耶。 解云。 大乘经具有二文。 此并是如来方便为缘之说。 有时为缘说二谛摄法尽。 有时为缘说摄法不尽。 具有尽不尽二种法门也。 又欲令摄尽则尽。 欲令摄不尽则不尽。 无所妨碍。 何者。 一家有单复六种二谛。 前后明三种二谛。 有时开则有三谛。 有谛无谛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 有时摄三谛为二谛。 有无并世谛。 非有非无为第一义谛。 乃至二不二为世谛。 非二非不二为第一义谛。 就此而论。 则无出二谛。 就前节复出义。 有如此经文。 则作前释。 有如此经文。 则作后释。 无相违也。 次明二谛同异义第七。 然此义。 前诸章中已明。 今更略辨。 何者。 第一约涅槃大品二经。 明二谛同异。 第二明众家释二谛同异。 言二经明二谛同异者。 大师旧云。 大品以空有为世谛。 有空为真谛。 涅槃明有空为世谛。 空有为真谛。 何故尔。 大品是摩诃衍之初。 涅槃是摩诃衍之后。 说此二经。 各治病不同。 大品摩诃衍之初。 正对三藏。 明诸法是有。 多明有所得义故。 经云有所得者。 声闻缘觉。 以小乘是有所得故。 欲净此有病。 明说诸法有者。 乃是世谛。 诸法毕竟空。 为第一义谛。 所以尔者。 睿师大论序云。 见邪思之自起故。 阿含为之作。 知滞有之为惑故。 般若为之照。 若涅槃空为世谛有为真谛者。 正对破三修断无涅槃。 小乘明灰身灭智得无余涅槃。 以为妙极。 故肇师云。 智为杂毒。 形为桎梏。 智以形惓。 形以智劳。 故灭身以归无。 绝智以沦虚。 涅槃对此断无之病。 故明断无乃是世谛耳。 若常住涅槃三点具足。 四德圆满妙有涅槃。 是为第一义谛。 师云。 若约此义而论。 得作斯判。 若约余义。 则不得也。 此是二谛一枝之别义耳。 今次通明之。 大品涅槃一切摩诃衍经。 皆以空有为世谛。 有空为第一义谛。 此义大品。 故自有文。 涅槃亦有此释。 故涅槃答文殊问中。 开十种二谛。 皆以有为世谛。 空为第一义谛。 又经论中。 并明诸佛常依二谛说法。 明所依二谛有为世谛。 空为第一义谛。 今依大品。 有为世谛。 空为第一义谛。 涅槃反此者。 唯大品依二谛。 涅槃应不依二谛。 既云诸佛常依二谛说法。 岂释迦一佛说两经。 便尔相背耶。 以此而椎故。 知有为世谛。 空为第一义谛。 此义则通也。 又大品云。 诸法如幻如化。 涅槃如幻如化。 涅槃经亦如此。 故文云迦毗罗城空大般涅槃亦空。 是故空有二谛。 通二经也。 又大论明四悉坛通十二部经八万法藏。 四悉坛中。 前三是有。 后一是无。 故四悉坛即是二谛。 四悉坛既通。 二谛即通也。 又二谛空有二境。 生权实二智。 照有是权智照空是实智。 然从来人空有二智。 是般若二智。 动静二智。 是维摩二智。 今明不尔。 空有权实二智。 十方三世诸佛法身父母。 故维摩云。 智度菩萨母。 方便以为父。 一切众导师。 无不由是生。 既是一切导师。 皆由二智而生。 岂止在大品。 而不通涅槃耶。 以二智通故。 二谛亦通也。 又大论云。 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 是三无异相也。 又动静二智。 亦不的在维摩第三时教。 何者。 内静照为实。 外变动为权。 此则自行为实。 化他为权。 始自发心终于穷觉。 皆有此之二智。 岂止局在维摩耶。 为是义故。 空有二谛。 通一切经。 空有二谛既然。 三节二谛亦尔。 又约睿师喻疑论意释之。 何故大品明空。 涅槃辨有。 彼云。 大品为除虚妄。 涅槃为显妙有故也。 然此两语相成。 要除虚妄妙有得显。 亦妙有得显虚妄即除。 虽复两经相成。 要前洗于虚妄。 妙有方显也。 然此即是。 今家涅槃有所无无所有义。 洗妄即涅槃有所无义。 显有即是涅槃无所有义。 故经云。 空者二十五有。 不空者大般涅槃也。 一往如此。 再往皆无。 故经云。 智者见空及与不空。 智者既了生死空不空。 即知涅槃有不有。 斯则显诸法非空非有非生死非涅槃也。 此即有三节义。 如前可知。 次明二谛同异者。 古来有鼠娄栗二谛案菰二谛。 娄栗二谛。 即空性不空。 假假为世谛。 性空为真谛也。 案菰二谛。 假为世谛。 假体即空为真谛。 广如常解云云。 次周颙明三宗二谛。 三宗者。 一不空假。 二空假。 三假空。 野城寺光大法师。 用假空义。 开善亦用。 用中最不得意者。 如丑人学西施颦转益丑拙。 彼知美颦。 不知颦之所以美。 开善用三宗不得意。 犹是学颦之类也。 然三宗义。 不空假还是鼠娄栗。 空假是案菰。 今家所辨初节二谛。 是假空义。 假故空。 虽空而假宛然空故假。 虽假而空宛然。 空有无碍。 略明二谛义竟。 有常别当广述云云。 二谛义下卷 发布时间:2024-06-01 08:21:4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