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内容: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56鸠摩罗什法师大义No. 1856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上宋国庐山慧远法师。 公少瞻儒道。 擅坚白之名。 及脱俗高尚。 亦江左须弥。 凡所述作。 莫非皆是实归之路。 默问常安草堂摩诃乘法师鸠摩罗什。 苻书云。 什是天竺大婆罗门鸠摩罗炎之子也。 其母须陀洹人。 什初诞生。 圆光一丈。 暨长超绝。 独步阎浮。 至乎归伏异学。 历国风靡。 法集之盛。 云萃草堂。 其甘雨所洽者。 融伦影肇渊生成睿八子也。 照明之祥。 信有征也。 大乘经中深义十有八途。 什法师一一开答。 今分为上中下三卷。 上卷有六事。 中卷有七事。 下卷有五事。 初问答真法身次重问答法身次问答法身像类次问答法身寿量次问答三十二相次问答受决。 初问答真法身远问曰。 佛于法身中为菩萨说经。 法身菩萨乃能见之。 如此则有四大五根。 若然者。 与色身复何差别。 而云法身耶。 经云法身无去无来。 无有起灭。 泥洹同像。 云何可见。 而复讲说乎。 什答曰。 佛法身者。 同于变化。 化无四大五根。 所以者何。 造色之法。 不离四大。 而今有香之物。 必有四法。 色香味触。 有味之物。 必有三法。 色味触。 有色之物。 必有二法。 有色有触。 有触之物。 必有一法。 即触法也。 余者或有或无。 如地必有色香味触。 水有色味触。 若水有香。 即是地香。 何以知之。 真金之器用承天雨。 则无香也。 火必有触。 若有香者。 即是木香。 何以知之。 火从白石出者。 则无香也。 风但有触。 而无色也。 若非色之物。 则异今事。 如镜中像。 水中月。 见如有色。 而无触等。 则非色也。 化亦如是。 法身亦然。 又经言法身者。 或说佛所化身。 或说妙行法身。 性生身。 妙行法性生身者。 真为法身也。 如无生菩萨。 舍此肉身。 得清净行身。 又如法华经说。 罗汉受起为佛。 经复云。 罗汉末后之身。 是二经者皆出佛口。 可不信乎。 但以罗汉。 更不受结业形故。 说言后边耳。 譬如法身菩萨。 净行生故。 说言作佛。 如是佛事。 虽皆是实。 而有参差。 有真有伪。 真法身者。 遍满十方虚空法界。 光明悉照无量国土。 说法音声。 常周十方无数之国。 具足十住菩萨之众。 乃得闻法。 从是佛身方便现化。 常有无量无边化佛。 遍于十方。 随众生类若干差品。 而为现形。 光明色像。 精粗不同。 如来真身。 九住菩萨尚不能见。 何况惟越致及余众生。 所以者何。 佛法身者。 出于三界。 不依身口心行。 无量无漏诸净功德本行所成。 而能久住。 似若泥洹。 真法身者。 犹如日现。 所化之身同若日光。 如首楞严经。 灯明王佛寿七百阿僧祇劫。 与此释迦同。 是彼一身无有异也。 若一佛者。 此应从彼而有。 法性生佛所化之佛。 亦复如是。 若言法身无来无去者。 即是法身实相。 同于泥洹。 无为无作。 又云。 法身虽复久住。 有为之法。 终归于无。 其性空寂。 若然者。 亦法身实相无来无去。 如是虽云法身说经。 其相不生不灭。 则无过也。 远领解曰。 寻来答要。 其义有三。 一谓法身实相无来无去。 与泥洹同像。 二谓法身同化。 无四大五根。 如水月镜像之类。 三谓法性生身。 是真法身。 能久住于世。 犹如日现。 此三各异。 统以一名。 故总谓法身。 而传者未详辨。 徒存名而滥实故。 致前问耳。 君位序有判为善。 次重问法身并答远问曰。 法身实相无去无来。 般若经中法上菩萨。 答常悲已有成观。 又法身同化。 如镜像之类。 方等诸经引喻言。 日月宫殿不移。 而光影现于江河。 此二条是所不疑。 今所问者。 谓法性生身妙行所成。 毗摩罗诘经善权品云。 如来身者。 法化所成。 来答之要。 似同此说。 此一章所说列法。 为是法性生身所因。 非若是前因者。 必由之以致果闻。 致果之法。 为与实相合。 不若所因。 与实相合。 不离余垢。 则不应受生。 请推受生之本。 以求其例。 从凡夫人。 至声闻得无著果。 最后边身。 皆从烦恼生。 结业所化也。 从得法忍菩萨。 受清净身。 上至补处大士。 坐树王下取正觉者。 皆从烦恼残气生。 本习余垢之所化也。 自斯以后生理都绝。 夫生者。 宜相与痴言。 若大义所明。 为同此不。 若同此。 请问所疑。 得忍菩萨。 舍结业受法性生身时。 以何理而得生耶。 若由爱习之残气。 得忍菩萨烦恼既除。 着行亦断。 尚无法中之爱。 岂有本习之余爱。 设有此余。 云何得起。 而云受身。 为实生为生耶。 不生为生乎。 若以不生为生。 则名实生。 便当生理无穷。 若以生为生。 则受生之类。 皆类有道。 假令法身菩萨。 以实相为已住。 妙法为善因。 至于受生之际。 必资余垢以成化。 但当换之。 以论所有理耳。 今所未了者。 谓止处已断。 所宅之形。 非复本器。 昔习之余。 无由得起。 何以知其然。 烦恼残气。 要从结业后边身生。 诸以效明之。 向使问舍利弗。 常禅定三昧。 声色交陈于前。 耳目无用。 则受淡泊而过。 及其在用暂过。 鼻眼之凡夫。 便损[虛*予]大乘。 失贤支想。 所以尔者。 由止处未断。 耳目有所对故也。 至于忘对。 由尚无用。 而况绝五根者乎。 此既烦恼残气。 要由结业五根之效也。 假使慈悲之性。 化于受习之气。 发自神本。 不待诸根。 四大既绝。 将何所摄。 而有斯形。 阴阳之表。 岂可感而成化乎。 如其不可。 则道穷数尽。 理无所出。 水镜之喻。 有因而像。 真法性生。 复何由哉。 什答曰。 后后五百岁来。 随诸论师。 遂各附所安。 大小判别。 小乘部者。 以诸贤圣所得无漏功德。 谓三十七品。 及佛十力。 四无所畏。 十八不共等。 以为法身。 又以三藏经。 显示此理。 亦名法身。 是故天竺诸国皆云。 虽无佛生身。 法身犹存。 大乘部者。 谓一切法无生无灭。 语言道断。 心行处灭。 无漏无为。 无量无边。 如涅槃相。 是名法身。 及诸无漏功德。 并诸经法。 亦名法身。 所以者何。 以此因缘。 得实相故。 又大乘法中。 无决定分别是生身是法身。 所以者何。 法相毕竟清净故。 而随俗分别。 菩萨得无生法忍。 舍肉身次受后身。 名为法身。 所以者何。 体无生忍力。 无诸烦恼。 亦不取二乘证。 又未成佛。 于其中间所受之身。 名为法性生身。 然诸论师。 于此法身。 而生异论。 或言无诸烦恼者。 已得涅槃。 不应复生。 如如自在王经说。 佛告自在王菩萨。 我于燃灯佛时。 通达四自在。 即于尔时已得佛道。 入于涅槃。 是吾末身也。 自在菩萨言。 若尔时得涅槃者。 从是以来复何所作。 佛言。 自利已办。 但为教化众生。 净佛国土。 具足诸神通力威德故。 以此因缘。 可知身分虽尽。 常以化身。 度脱众生。 或言。 是事不然所以者何。 若尔时得涅槃实道者。 身分都尽。 又无心意。 云何能现化五道。 度脱众生净佛土耶。 譬如实有幻师。 然后能幻事。 若无幻师。 则无幻事。 是故菩萨。 得无生法忍。 虽无烦恼。 应有余习。 如阿罗汉成道时。 诸漏虽尽。 而有残气。 但诸罗汉。 于诸众生中。 无大悲心。 诸有余习更不受生。 而菩萨于一切众生。 深入大悲。 彻于骨髓。 及本愿力。 并证实际。 随应度众生。 于中受身。 存亡自在。 不随烦恼。 至坐道场。 余气及尽。 若不尔者。 佛与菩萨。 不应有别。 或言。 得无生法忍菩萨有二。 一者得五神通。 二者六神通。 得五神通者。 烦恼成就。 但不现前。 如人捕得怨贼。 系之在狱。 不能为患。 如是诸菩萨。 无生忍力故。 制诸烦恼。 永不复生。 但以清净心。 修六波罗蜜功德。 如凡夫人。 成就三界烦恼。 上二界烦恼。 不现在前。 虽有烦恼。 无所能为。 住五神通。 种种现化。 度脱众生。 故留余结。 续复受生。 若无残结。 则无复生。 犹如责米。 故留谷种渐渐具足六波罗蜜。 教化众生。 净佛国土。 乃坐道场。 舍烦恼结。 然后成佛。 具六神通者。 所作已办。 自利足。 如阿罗汉辟支佛。 无复异也。 此身尽已。 更不受生。 但以本愿大悲力故。 应化之身相续不绝。 度众生已。 自然成佛。 所度既毕。 自然而灭。 先是实灭。 以汲引众生故。 变化其身。 令复示其都灭。 又三藏论师。 菩萨虽得六神通。 不尽诸漏。 行四无量心。 生色界中。 乃至末后身。 生罗睺罗。 于尼连禅河浴。 为大水所漂。 力不能制。 嫌愦五人舍我而去。 坐道场时。 以十六心。 得阿那含。 以十八心。 断无色界结。 以三十四心。 破一切烦恼。 得一切智。 成佛已具受人法。 饥渴寒热老病死等。 虽心得解脱。 身犹有碍。 但以一切智慧大悲心为胜耳。 如是等诸论义师。 皆因佛语。 说菩萨相。 于是各生异端。 得中者少。 意谓菩萨得无生法忍。 舍生死身。 即堕无量无边法中。 如阿罗汉。 既入无余涅槃。 堕在无量无边法中。 不得说言若天若人若在若灭。 何以故。 因缘故名为人。 因缘散自然而息。 无有一定实灭者。 但名有变异身。 得如是法门。 便欲灭度时。 十方佛告言。 善男子。 汝未得如是无量无边见顿佛身。 又未得无量禅定智慧等诸佛功德。 汝但得一法门。 勿以一法门故。 自以为足。 当念本愿。 怜愍众生。 令不知如是寂灭相故。 堕三恶道。 受诸苦恼。 汝所得者。 虽是究竟真实之法。 但未是证时。 尔时菩萨。 受佛教已。 自念本愿。 还以大悲。 入于生死。 是菩萨。 名之不在涅槃不在世间。 无有定相。 以种种方便。 度脱众生。 设有问言。 菩萨答尔。 无复实生受勤苦。 无诸恼患。 功勋甚少。 应答是事不然。 著于凡夫时。 以颠倒着心。 要期果报。 虽修苦行。 皆非实行。 今得诸法实相。 具涅槃乐。 而入生死。 化度众生。 是为希有设复问言。 若此人戏想都灭。 又无我心。 何复以功德希有耶。 应答。 菩萨之心无有斯事。 但为分别者。 言有大有。 如师子有大力。 不以为大。 但余狩以为大耳。 又如神药。 为益众生故。 出于世间。 而无分别。 但余人知有大力。 如之人言身毕竟寂灭相。 如幻如梦。 如镜中像。 不可以生相不生相为难。 何以故。 此人堕在无数量。 不应以戏论求之。 但以人妄谓。 菩萨有至道场。 尽诸结使。 断彼意故。 说言菩萨唯有结使残气耳。 如大乘论中说。 结有二种。 一者凡夫结使。 三界所系。 二者诸菩萨得法实相。 灭三界结使。 唯有甚深佛法中。 爱慢无明等细微之结。 受于法身。 爱者。 深着佛身及诸佛法。 乃至不惜身命。 无明者。 于深法中。 不能通达。 慢者。 得是深法。 若心不在无生忍定。 或起高心。 我于凡夫。 得如是寂灭殊异之法。 此言残气者。 是法身菩萨结使也。 以人不识故。 说名为气。 是残气不能使人生于三界。 唯能令诸菩萨。 受于法身。 教化众生。 具足佛法。 譬如凡夫结使或有障天人道者。 所谓邪见瞋恚悭嫉等。 以甚恼害众生故。 或有不障者。 所谓身见戒取爱慢无明等。 以其不恼众生故。 结使或生三界。 亦如是。 是故菩萨亦名得解。 亦名未脱。 于凡夫结使为脱。 于佛功德结使未脱。 或言。 得六神通。 为尽三界结使故。 或言。 得五神通。 为未破菩萨结使故。 又言。 尚无法中之爱者。 谓无凡夫二乘法中之爱。 所以者何。 菩萨出过二地故。 如须陀洹。 知一切法无常苦患。 即不生爱。 若心不在道。 即有所爱。 又如罗汉。 于一切中无所爱。 于佛法中。 而有所爱。 如舍利弗摩诃迦叶。 闻佛甚深智慧无量神力。 便与以言。 若我本知佛功德如是者。 在于地狱中。 宁一胁着地。 乃至迳劫。 于佛道中。 心不应有悔。 又诸声闻皆大号泣。 声振三千大千世界。 云何乃失如是大利。 是故二乘成道。 虽断三界爱结。 于佛功德法中。 爱心未断。 诸菩萨忽如是无生忍力故。 总言一切无所爱。 而念佛恩重。 深爱佛法。 但不起戏论耳。 若于一切法中。 已断爱者。 即不复能具足上地。 而此人未满应满。 未得应得。 又言正处已断。 所宅之形非复本器。 昔习之余。 无由得起者。 三界外形现妙。 爱习之余亦微。 是故设复异形。 理相因发。 即无过也。 又此涅槃而为障。 如大乘经。 一切法从本以来。 常寂灭相。 一切众生。 所作已办。 但无明等诸结使障故。 不能自知我等即是寂灭相。 菩萨如是灭除障碍。 尔乃自知我今作佛。 若无菩萨结使障者。 先已是佛有三种障。 一者三界诸烦恼。 障涅槃道。 二乘菩萨结使。 障于佛道。 此最难断。 以其微隐故。 譬如怨贼界避。 内贼难识难知。 得无生法忍时。 世间实相。 虽破凡夫结使。 未除佛道结使。 于佛道中。 犹有错谬。 若无错谬。 得无生法忍时。 即应是佛。 若欲教化众生净佛国土。 便可一时顿具。 何以故。 得先碍实智故。 所以不得尔者。 以有微障故。 又无生忍力。 但能破邪戏论等。 示诸法实相。 后得佛时。 乃于一切法中。 通达无近无远无深无浅。 问有菩萨阿毗昙。 当广分别结使相。 如声闻阿毗昙广分别根本十结。 又言四大既绝。 将何所构。 而有斯形者。 既云生涂不绝。 法身之应无所疑也。 但阿毗昙法摩诃衍法。 所明各异。 如迦旃延阿毗昙说。 幻化梦响镜像水月。 是可见法。 亦可识知三界所系阴界入所摄。 大乘法中幻化水月。 但诳心眼。 无有定法。 又小乘经说。 化人为何界所摄。 答无处所。 今以大乘法。 论说法身。 无有四大五根幻化之事。 肉眼所见。 尚无所摄。 何况法身微妙耶。 是故但无三界粗四大五根耳。 为度众生因缘故现。 缘尽则灭。 譬如日现清水。 浊则不见。 如是诸菩萨。 常在法性中。 若众生利根福德清净者。 即随其所见。 应度之身。 复次若欲求其实事者。 唯有圣人。 初得道时。 所观之法。 灭一切戏论。 毕竟寂灭相。 此中涅槃相。 生死相。 尚不可得。 何况四大五根。 如是不应以四大五根为实。 谓无此者。 即不得有法身也。 如一有为法。 皆虚妄不实。 有为法者。 即是五阴。 五阴中最粗者。 所谓色阴。 若然者。 虚妄之甚。 不过四大。 所以者何。 思惟分裂。 乃至微粗亦复不有。 论中广说。 但于凡夫数法和合。 得名色阴。 色阴无有决定。 何况四大五根。 是故不得以凡夫虚妄所见色阴。 以为实证。 而难无量功德所成之身。 若欲取信者。 应信法身。 如经中说。 所有色。 皆从四大有为三界系使因缘故。 说菩萨法身四大五根。 同如变化。 不得以之为一也。 又欲界色界众生。 以四大五根桎梏。 不得自在。 乃至阿罗汉辟支佛。 心虽得离三界之累形。 犹未勉寒热饥渴等患。 法身菩萨即不然。 无有生死。 存亡自在。 随所变现。 无所挂碍。 次问真法身像类并答远问曰。 众经说佛形。 皆云身相具足。 光明彻照。 端正无比。 披服德式。 即是沙门法像。 真法身者。 可类此乎。 若类于此。 即有所疑。 何者。 佛变化之形。 托生于人。 于人中之上。 不过于转轮圣王。 是故世尊。 表出家之形殊妙之体。 以引凡俗。 此像类大同。 宜以精粗为阶差耳。 且如来真法身者。 唯十住之所见。 与群粗隔绝。 十住无师。 又非所须。 纵使有待于来。 足不俟之以进业。 将何所引。 而有斯形。 若以功报。 自然不期而后应。 即菩萨不应标有位。 以立德本。 什答曰。 佛法身菩萨法身。 名同而实异。 菩萨法身虽以微结如先说。 佛法身即不然。 但以本愿业行因缘。 自然施作佛事。 如密迹经说。 佛身者无方之应。 一会之众生。 有见佛身金色。 或见银色车渠马瑙等种种之色。 或有众生见佛身与人无异。 或有见丈六之身。 或见三丈。 或见千万丈形。 或见如须弥山等。 或见无量无边身。 如以一音。 而众生随意所闻。 或有闻佛音声。 崇濡微妙。 如迦陵频伽鸟。 白鹄之声。 如狮子吼声。 如野牛王声。 如打大鼓之声。 如大雷声。 如梵王声等。 种种不同。 有于音声中。 或闻说布施。 或闻说持戒禅定智慧解脱大乘等。 各各自谓为我说法。 是法身神力无所不能。 若不尔者。 何得一时演布种种音声种种法门耶。 当知可皆是法身分也。 白净王宫佛身。 即是法身分。 不得容有像类。 何以故。 释迦牟尼佛身。 能一时于千万国土。 皆作佛事。 种种名号。 种种之身。 教化众生。 言十住无师者。 为下凡夫二乘九住已还。 可非于诸佛。 言无师也。 乃至坐道场菩萨。 尚亦有师。 何况十住。 如十住经中说。 菩萨坐道场欲作佛。 尔时十方佛口中放光明。 来入其顶。 是菩萨即时深入无量三昧诸佛三昧陀罗尼解脱等。 通达过去未来劫数。 无量劫为一劫。 一劫为无量劫。 一微尘为无量色。 无量色为一微尘。 分别无量十方三世国土名号。 及众生名字行业因缘本末种种解脱道门次第。 以一心相应慧。 通达一切法。 得无碍解脱。 名之为佛。 无碍解脱是佛法之根本。 如经说。 十住菩萨当知如佛。 是佛赞叹十地功德。 如赞诵法华者。 即为是佛。 又言。 我以两肩荷负此人。 又如放钵经中。 文殊师利语弥勒大士。 汝可取钵弥勒不能取之。 文殊师利。 即申其臂。 下方取钵。 尔时弥勒。 语文殊师利。 汝今虽有如是之力。 我作佛时。 如汝之比。 无量无数。 不能知我举足下足之事。 而此大菩萨。 皆是十住。 施佛法不可思议。 皆不能及。 又文殊弥勒等。 于佛法中。 处处多有所问。 或为利益众生故。 或复自为利益。 使得甚深佛法故。 若然者。 云何言十住无师耶。 又诸大菩萨。 不分别是粗是细。 能观一切法皆细。 能观一切法皆粗。 如般若波罗蜜经中说。 须菩提言。 世尊般若波罗蜜甚深。 佛言。 菩萨观般若波罗蜜。 观浅亦失。 是故不得说。 如眼所见为粗。 心所见为细。 大菩萨闻已。 离于眼等诸根。 但以法界。 从佛闻法。 如不可思议解脱经中说。 文殊师利。 与十方菩萨。 在佛会中。 共坐听法。 而能有身南国游行。 又大菩萨。 常在定中。 而能见佛听法。 声所不能及。 如思益中说。 普华菩萨。 问舍利弗。 汝入灭尽定。 能听法不。 答言不能。 菩萨即能。 如是法身菩萨所能行。 无量不可思议。 若有果报生身三根者。 可有此难。 精粗不同。 然体平等者。 身心无复差别之相。 复有人言。 法身菩萨。 利益众生故。 以眼等见佛闻法施立供养。 而有所闻。 所以者何。 欲为开引新发意菩萨故。 次问真法身寿量并答远问曰。 凡夫寿。 皆行业之所成。 成之有本。 是故虽精粗异。 体必因果。 乘来答云。 法身菩萨非身口意业所造。 若非意业。 即是无因而受果。 其可然乎。 如其不然。 妙体之来。 由何而得。 又问从法忍菩萨。 始还法身。 暨于十住。 精粗优劣。 不可胜言。 其中所受。 皆有命根长短。 亦应随精粗而为寿量。 自十住已还。 不复精论。 今所闻者。 旨在十住。 十住经说。 十住菩萨。 极多有千生补处。 极少至一生补处者。 此即是法身生。 非若是者。 必为功报转积。 渐造于极。 以至一生也。 为余垢转消生理转尽。 以至一生乎。 若余垢转消。 即同须陀洹七生之义。 以圣道力故。 不至于八。 今十住不过千生者。 为是何力耶。 若是遍学时。 道力所制者。 即生理有限。 不得至千。 以是而推。 即不同生七可知。 若功报转积理极故唯一生者。 一生即是后边身。 身尽于后边。 即不得不取正觉。 若不得不成。 何故菩萨有自誓不取正觉者。 自誓之言。 为是变化形。 为真法身乎。 若变化形者便是推假之说。 若是真法身者。 数有定极。 即不得有自誓无穷之言也。 什答曰。 今重略叙法身有二种。 一者法性常住如虚空。 无有为无为等戏论。 二者菩萨得六神通。 又未作佛。 中间所有之形。 名为后法身。 法性者。 有佛无佛。 常住不坏。 如虚空无作无尽。 以是法八圣道分六波罗蜜等。 得名为法。 乃至经文章句。 亦名为法。 如须陀洹。 得是法分。 名为初得法身。 乃至阿罗汉辟支佛。 名后得法身。 所以者何。 罗汉辟支佛。 得法身已。 即不复生二界。 是佛分别三乘义。 故不说有法所去处。 准法华经。 有此说耳。 若处处说者。 法华经不名为秘要之藏。 又亦不能令人多修习涅槃道。 尽诸漏结。 是故天竺但言歌耶。 秦言或名为身。 或名为众。 或名为部。 或名法之体相。 或以心心数法名为身。 如经说六识身。 六触身。 六受身。 六爱身。 六相身。 六思身等。 始八圣道等众事和合。 不相离故。 得名为身。 得无生法忍菩萨。 虽是变化虚空之形。 而与肉身相似故。 得名为身。 而此中真法身者。 实法体相也。 言无身口意业者。 是真法身中说。 或有人言。 得无生法忍菩萨。 解能业相。 坏三界业故。 但以大悲心。 起菩萨事。 以坏业故。 名为无业。 谓无如凡夫分别之业耳。 如佛言。 我从得佛已来。 不复起业。 灭业相故。 名为非业。 又诸菩萨。 有所起业。 皆与无生忍合故。 名为无业。 是故菩萨施业中。 不分别取相。 名为无业。 经言千生者。 所未闻故。 不得委要相答耳。 如普贤观世音文殊师利等。 是十住菩萨。 具足佛十力。 四无所畏。 十八不共法。 以本愿广度众生。 故不作佛。 如文殊师利受记经中说。 若干阿僧祇劫。 当得作佛。 而释迦文佛等。 皆以文殊师利。 为发意因缘。 尔时势力已成。 如是推求本末。 即不限千生也。 若经言有千生者。 即是本无别愿久住世间。 或是钝根未具足。 诸佛法故。 即有多生。 若功德具足者。 即是一生。 又功德积满。 唯有一生。 不得不成正觉菩萨有二种。 一者功德具足自然成佛。 如一切菩萨。 初发心时皆立过度言。 我当度一切众生。 而后渐渐心智转明。 思惟筹量。 无有一佛能度一切众生。 以是故诸佛得一切智。 度可度已而取灭度。 我亦如是。 二者或有菩萨。 犹在肉身。 思惟分别。 理实如此。 必不得已。 我当别自立愿。 久住世间。 广与众生为缘。 不得成佛。 譬如有人。 知一切世间皆归无常。 不可常住。 而有修习长寿业行。 往非有相非无相处。 乃至八万劫者。 又阿弥陀等。 清净佛国。 寿命无量。 次问修三十二相并答远问曰。 三十二相。 于何而修。 为修之于结业形。 为修之于法身乎。 若修之结业形。 即三十二相。 非下位之所能。 若修之于法身。 法身无身口业。 复云何而修。 若思有二种。 其一不造身口业。 而能修三十二相。 问所缘之佛。 为是真法身佛。 为变化身乎。 若缘真法身佛。 即非九住所见。 若缘变化。 深诣之功复何由而尽耶。 若真形与变化无异。 应感之功必同。 如此复何为独称真法身佛妙色九住哉。 什答曰。 法身可以假名说。 不可以取相求。 所以者何。 声闻三藏法中。 唯说佛十力等诸无漏法为法身。 佛灭度后。 以经法为法身。 更无余法身名也。 摩诃衍中说。 菩萨无生法忍。 断诸烦恼。 为度众生故。 而为受身。 诸论议师。 名此为法身。 何以故。 是中无有结使。 及有漏罪业。 但是无为清净六波罗蜜果报。 此身常有自在无碍。 乃至成佛也。 转轮圣王。 人中第一。 唯有三十二相。 是故菩萨应世之身。 有三十二相。 于生死中。 种其因缘。 于菩萨法身。 令增益明净。 所以者何。 三十二相。 凡夫亦有。 非为难事。 如佛弟难陀。 前身以雌黄尽辟支佛塔。 而作是愿。 愿我当得金色相好之身。 如是福德因缘。 寿终之后。 为波罗捺国造利奢王子。 复见迦叶塔。 心怀欢喜。 即中作盖。 以是因缘故。 天人中受无量福乐。 末后生为迦毗罗婆国白净王子。 具三十二相。 出家学道得阿罗汉。 于诸端正比丘中。 最为第一。 阿泥律陀。 供养波利陀辟支佛。 七世生忉利天上。 七世生人中。 作转轮圣王。 七宝具足。 得三十二相。 又如佛言。 汝等比丘。 见有受最上乐者。 当知我亦曾受如是乐。 所以者何。 从无始世界以来。 所生之处。 无不迳历。 而今虽复恶世。 犹有得一相二相五三相者。 以是故知。 生死身中。 修诸相好。 但相好所得。 庄严清净。 光明照耀。 威德具足名为佛。 所问三十二思者。 迦旃延弟子。 自以意说耳。 非佛所说。 又所谓三十二思者。 非一念中具也。 一念时促不住。 事不成辨。 一切有为法。 要须和合能有所成。 如人见三十二人过恶。 若欲害者。 非但一念。 然当断命时。 乃名杀心。 虽前后多有杀心。 但是得名称三十二相。 有人言。 菩萨若见佛身。 若见佛有三十二相。 以所修福德回向。 愿我得如是果报。 或时佛为人。 说修三十二相法。 人眼见佛三十二相。 便发愿言。 我当于未来世。 得如是相。 然后以净功德。 令其成就。 如先下种后加溉灌。 如施草苁林等。 得立安相。 施燃灯明等。 得大光明相。 慈悲等观众生。 得绀清眼。 常以头面。 敬师长贤圣。 及施盖帽等因缘故。 得肉髻相。 或有人不从佛闻。 亦不从佛。 但闻他说有三十二相。 或自读经书。 便发愿言。 我得三十二相。 渐渐满足。 如上所说。 或有人。 若见佛若不见佛。 其心无在。 但闻大乘义。 于众生起慈悲心。 欲以诸法实相。 利益众生。 愿我当得第一心身。 汲引众生。 令信我说。 如印经中佛为弥勒说。 有七因缘。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一者佛令发心。 二者见正法坏时。 护持法故发心。 三者见众生可愍故发心。 四者菩萨令发心。 五者见人发心亦发心。 六者大布施故发心。 七者闻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发心。 佛告弥勒。 前三发心必得成佛。 不复退转。 后四发心。 不能当定多有退转。 是故当知。 种三十二相。 其事不同。 又法身菩萨者。 经亦不了了说有法身国土处所也。 但以理推之。 应有法身。 若诸菩萨。 灭诸烦恼。 出于三界。 既无生身。 亦不入涅槃。 于是中间。 若无法身。 其事云何。 是故诸论师言。 于此中间。 从无漏法性生身。 名为法身。 又此非从一身而已。 随本功力多少。 而有其身。 或有二身三身十身百千万无量阿僧祇身。 乃至无量十方世界。 皆现其身。 为具足余佛法。 兼度众生故。 迦旃延阿毗昙中。 无漏法元有果报。 何以故。 声闻法中但说三界事。 及小涅槃门。 大乘中过凡夫法。 及小涅槃门。 更说清净大乘事。 如不可思议经等。 如凡夫虽起善业。 烦恼未断故。 侵夺福德。 以性相违故。 不令善业增益。 诸阿罗汉。 虽无烦恼。 毁损善法。 证涅槃故。 其心不发。 不能增长佛道善根。 是菩萨灭烦恼。 无有[虛*予]损善法故。 复不证涅槃故。 心即不复功德增长。 尔时起一切德。 胜本从无始世界来。 所为福德。 如思益经说。 我以五华施佛。 胜本一切所施头目髓脑等。 何以故。 本布施皆是虚妄。 杂诸结使。 颠倒非实。 此施虽少清净真。 如人梦中得无量珠宝。 不如觉时少有所得。 以菩萨三界障碍都灭。 唯有佛道微障未尽耳。 如以一灯破暗。 不能破第二灯分。 若能破者。 第二灯即无所增益。 而第二灯所破闇与初灯合。 但无初灯所破之闇。 菩萨得无生法忍亦如是。 舍生死身受法身。 破三界凡夫障碍。 不能破诸菩萨障碍。 若破者即是十住便应作佛。 是人尔时起业。 无有三界结缚。 唯有菩萨结缚微碍。 有所超业。 皆悉真实清净无量。 何以故。 不为生死所拘。 不与烦恼共合故。 心志广大。 从法身以后。 所受之身。 如幻如镜中像。 业亦如是。 心所起业随。 所得果报随。 不可以三界粗身。 难菩萨微妙。 出过三界之形也。 问所缘佛为真法身。 为变化身者。 是事先已答如上说。 或有见者。 或有闻者。 或自为众生故。 庄严其身。 或有人不见佛不闻法。 尚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何况见佛闻法者。 此人以心眼。 缘三世佛相。 过去佛身相。 我当知是念。 现在未来世佛身相。 我身亦当如是。 或有人随所好乐。 自生忆想。 我所作功德。 回向佛道。 后作佛时。 寿命国土功德相好。 当如是此缘。 释迦文佛本初发心经说。 于无佛无佛法国中。 为大王名光明。 时有小王。 以好白象子。 奉光明王。 王见已欢喜。 令象师如法调伏。 象师如法善治。 令王乘之。 游戏林野。 是象于林中。 闻牝象香气。 淫欲心发。 驰走趣向。 王语象师制之令住。 象师即以钩制。 不能令止。 时王眼视外物。 物皆运转。 深入榛薮。 坏衣伤体。 即仰攀树枝。 得免济。 象后念人间饮食。 还来至宫。 王问大臣。 若人为王作此因缘者。 应何治之。 大臣言。 罪应极法。 时象师言。 莫诳杀我已善治。 王言。 象恶如此。 如何善治。 象师即于王前。 烧大铁丸。 语象言。 取赤铁丸吞之。 若不吞者。 还以本法治汝。 象自筹量。 宁须臾而死。 不能久受苦痛。 便取铁凡吞之。 烧身彻过。 大吼而死。 王见此已。 知其调伏。 即问象师。 调伏如此。 近以何因缘。 有此恶事。 象师言。 心有淫欲重病。 势用发故。 无所领计。 王闻已惊怖。 淫欲大病。 此从何来。 象师言。 我亦不知所从来及其增减时。 王言如是之病。 无人能治耶。 象师言。 欲治之者。 众皆不得其法。 还自坠浴。 有人为破淫欲贼故。 离五欲受苦行。 或有人其受五欲。 情即厌离。 以是因缘。 得脱此病。 或有出家。 种种因缘。 欲免斯患。 皆不拔此淫毒树之根。 王闻已忧怖。 说象师言。 如此之病。 难可得治。 于天人之中。 有能破此病者耶。 象师言。 我传闻有大人出世。 身体金色。 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常光远照。 愍哀众生。 号之为佛。 是人了知淫欲生灭之道。 愍众生故为说之。 王闻是已。 即便下床右膝着地合掌而言。 我以如法治国。 及布施等功德。 以此福德因缘。 当得成佛。 治一切众生淫欲重病。 从是发心已后初值佛。 号名释迦文。 于寿百岁众生中作佛。 今释迦佛事皆同彼佛。 时光明王。 作陶师字广照。 彼释迦文佛。 度众生已。 与五百阿罗汉。 度广照。 极行圆出至其家。 广照即以暖汤涂油燃灯石蜜浆等。 供养于佛。 陶师从闻佛法。 而发其心。 我当来世作佛。 亦当如是。 是人于无佛法世。 尚能发心。 何况见佛闻法。 种三十二相者。 若初发心了了不错者。 复何贵成佛耶。 唯佛一人。 得无错耳。 是故当知。 如光明王。 遇得因缘。 便自发心。 以是因缘。 复得人身。 值释迦文佛。 从佛闻法然后愿。 昔于暗中发愿。 但为破淫欲病者。 后得值佛。 了了分别名号而发其愿。 渐渐心转微妙。 能自以身施转。 后于诸法中。 无所取相。 安住毕竟空。 具足六波罗蜜。 发清净愿。 本愿与吾我贪着心杂。 今之所愿。 清净无垢。 又不可无因。 唯愿而得净愿。 是事为难。 如莲华虽净。 必因泥生。 不可生于金山上。 如维摩诘经中说。 又佛法离一异相故。 无决定真身。 离异相故。 无决定粗身。 但以人颠倒罪因缘故。 不能见佛。 颠倒渐薄。 净眼转开乃能见也。 佛身微妙。 无有粗秽。 为众生故。 现有不同。 又众生先世种见佛因缘。 厚薄名异。 薄者如今见形像舍利等。 厚者得见相好生身。 施作佛事。 见生佛亦有二种。 或有见佛如须弥山等。 或有见佛无量无边之身。 如转法轮时。 持力菩萨。 欲量佛身。 是见上身也。 如上诸身。 能度众生。 破除尘劳者。 虽精妙不同。 皆为是实。 于妙中。 又有妙焉。 乃至真法身。 十住菩萨。 亦不能具见。 唯诸佛佛眼。 乃能具见。 又诸佛所见之佛。 亦从众缘和合而生。 虚妄非实。 毕竟性空。 同如法性。 若此身实。 彼应虚妄。 以不实故。 彼不独虚妄。 虚妄不异故粗妙同。 宜以粗身。 能为众生作微妙因缘。 令出三界。 安住佛道。 亦不名为粗也。 次问受决法并答远问曰。 受决菩萨。 为受真法身决。 为变化之决。 若受变化之决。 则释迦受决于定光。 弥勒受莂于释迦是也。 斯类甚广。 皆非真言。 若受真法身决。 后成佛时。 则与群粗永唯。 绝当十住菩萨。 共为国土。 此复何功何德也。 若功德有实。 应无师自贵。 复何人哉。 如其无实。 则是权假之一数。 经云。 或有菩萨。 后成佛时。 其国皆一处补处。 此则十住共为国土明矣。 若果有十住之国。 则是诸菩萨终期之所同。 不应云说或有或有而非真。 则是变化之流。 如此真法身佛。 正当独处于玄廓之境。 什答曰。 说菩萨受记者。 各各不同。 或有人言。 为利众生故。 与其受记。 或以肉身菩萨。 于无量劫久行菩萨道。 为彼受记。 示其果报。 安慰其心耳。 或云变化粗中有受记义。 义于法身。 则无此事。 或有人言。 受记是实事。 唯应与法身受记。 不应为变化身也。 复此何功德者。 如来智德无量无边。 利益十住。 其功最胜。 以彼利根所受弥广故也。 如般若中说。 供养无量阿惟越致。 不如一人疾作佛者。 言无师自觉者。 但不目外道为师耳。 此义上以明。 若如实诸者。 诸佛威仪粗事。 尚不可知。 何况受记深奥义乎。 有众生未发心。 而佛与受记。 有人现前发心。 不与受记。 有人发心时。 便与受记。 于生死身得无生法。 而为受记。 有舍生死身受法身。 而得受记。 如文殊师利等是也。 有菩萨。 从无量诸佛受记。 如释迦牟尼。 从燃灯佛。 莲华上佛。 华上名佛。 乃至迦叶佛。 皆从受记。 有天王佛。 与释迦牟尼真身受记。 或于大法身菩萨众中。 是菩萨虽于大众中。 佛先受记。 不以为说。 何以故。 自知处处身受记故。 不以一身受记为喜。 亦不可见喜事故。 譬如阿那婆达多龙王受记时。 阿阇世王言。 汝得大利。 于大众中受记为佛。 龙王言。 谁受记者。 若身也。 身如瓦石。 若心也。 心如幻化。 离此二法。 无受记者。 当知有何利。 而生欢喜也。 若我受记。 一切众生。 亦当受记。 其相同故。 如是无量不可思议。 不应以事迹为难。 又诸佛菩萨身量。 音声说法。 无量神通方便。 为利益菩萨。 兼利众生故。 而与受决。 难言。 众生不应说云或有者。 佛法无量。 不可顿尽。 随时应物。 渐为开示。 十住之国。 是诸菩萨终期。 所同理故然矣。 佛种种广分别诸菩萨相。 故住生品中说言。 或有独处玄廓之境者。 若以独处玄廓为本。 来化众生。 此复何咎。 诸佛从无量无边智慧方便生。 其身微妙不可穷尽。 众生功德。 未具足故。 不能具见佛身。 唯佛与佛乃能尽耳。 功德智慧等。 皆亦如是。 如四大河从阿那婆多池出。 皆归大海。 人但见四河。 而不见其源。 唯有神通者。 乃能见之。 人虽不见。 推其所由。 必知有本。 又彼池中清净之水。 少福众生。 不能得用。 从彼池出。 流诸方域。 尔乃得用。 其佛法身。 亦复如是。 当其独绝于玄廓之中。 人不蒙益。 若从其身。 化无量身。 一切众生尔乃蒙益。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56鸠摩罗什法师大义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中宋国庐山慧远法师。 默问常安草堂摩诃乘法师鸠摩罗什。 大乘经中深义。 十有八途。 什法师一一开答。 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有六事。 中卷有七事。 下卷有五事)。 次问答法身感应次问答法身尽本次问答造色法次问答罗汉受决次问答观佛三昧次问答四相次问答如法性真际。 问法身感应并答远问曰。 天形开莫善于诸根。 致用莫妙于神通。 故曰菩萨无神通。 犹鸟之无翼。 不能高翔远游。 无由广化众生净佛国土。 推此而言。 寻源求本。 要由四大。 四大既形。 开以五根。 五根在用。 广以神通。 神通既广。 随感而应。 法身菩萨。 无四大五根。 四大五根则神通之妙。 无所因假。 若法身独运。 不疾而速至于会。 应群粗必先假器。 假器之大。 莫大于神通。 故经称如来有诸通慧。 通慧则是一切智海。 此乃万流之宗会。 法身祥云之所出。 运化之功。 功由于兹。 不其然乎。 不其然乎。 若神通乘众器以致用。 用尽故无器不乘。 斯由吹万不同。 统以一气。 自本而观。 异其安在哉。 则十住之所见。 绝于九住者。 直是节目之高下。 管窥之阶差耳。 什答曰。 法身义以明法相义者。 无有无等戏论。 寂灭相故。 得是法者。 其身名为法身。 如法相不可戏论。 所得身亦不可戏论若有若无也。 先言无四大五根。 谓三界凡夫粗法身。 如法相寂灭清净者。 身亦微细。 微细故。 说言无如欲界天身。 若不令人见则不见也。 色界诸天。 于欲界天亦尔。 又如欲界人得色界禅定。 有大神通。 而余人不见。 以微细故。 又如禅定无数色。 虽常随人。 而不可见。 虽有而微。 微故不现。 菩萨四大五根。 复微于此。 凡夫二乘。 所不能见。 唯同地以上诸菩萨。 及可度者。 乃能见耳。 又如变化法中。 说欲界变化色。 依止欲界四大。 色界变化色。 依止色界四大。 菩萨法身如是。 似如变化。 然别自有微细四大五根神通。 非可以三界系心。 及声闻心。 所能见也。 若得菩萨清净无障碍眼。 乃能见之。 如不可思议解脱经说。 十方大法身菩萨。 佛前会坐听法。 尔时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 佛左右坐。 而不能见。 以先世不种见大法身菩萨会坐因缘故。 如人梦中见天上之园观。 及至觉时。 设近不见。 又如人入水火三昧。 若不闻者。 虽共一处。 都无所见。 或人言法身菩萨神通。 不须因假四大五根乃有施用。 世间神通。 要因四大五根耳。 如地上火因木而出。 天上电火从水而出。 及变化火亦不因木有。 当知不得以四大五根。 定为神通之本。 如佛变化种种之身。 于十方国。 施作佛事。 从佛心出。 菩萨法身亦如是。 任其力势。 随可度众生。 而为现身。 如是之身。 不可分别戏论。 如镜中像。 唯表知面相好丑而已。 更不须戏论有无之实也。 若神通乘众器以致用。 用尽故无器不乘者。 圣人所可引导群生器用。 无非神通。 皆是初通中说神通之事。 或有功行所成。 或有果报所得。 若以果报得者。 不须功业。 随意应物。 非果报得者。 假于定力。 乃有所用。 若九住十住所见。 粗细不同者。 是则为异。 十住所见之身虽妙。 亦非决定。 何故。 唯诸佛所见者。 乃是法身决定。 若十住所见是实者。 九住所见应是虚妄。 但此事不然。 故有所见精粗浅深为异也。 乃至须陀洹。 但见实相身。 十住大菩萨。 亦同所见。 如蚊子得大海之底。 乃至罗睺阿修罗王。 亦得其底。 虽得之是同。 而深浅有异。 则因佛法身相精粗。 了声闻人。 及初习行菩萨。 因丈六身。 而得实相。 或有菩萨。 功德纯厚。 信力弥固。 所见之身。 过于丈六。 随爱色而得实相。 如密迹经说。 得无生忍阿惟越致菩萨。 所见佛身。 无量无边。 世间端正第一无比。 而不取相。 不生贪着。 因此身已。 得甚深三昧陀罗尼等。 如是转胜。 如声闻法中。 所有不同须陀洹。 欲得斯陀含道。 舍本所得大道。 虽非颠倒。 以斯陀含道微妙大利故。 如人为大利故。 舍于小利。 菩萨从一地至一地亦如是。 虽得无生法忍。 实事为定。 而得一地舍一地。 以本地钝不明了。 不微妙故。 此二俱趣佛道。 不名为异同也。 不出于实相故。 实相则是无复别异。 大小菩萨分别佛身者。 所见为异。 次问法身佛尽本习并答远问曰。 大智论曰。 阿罗汉辟支佛尽漏。 譬烧草木。 烟炭有余。 力劣故也。 佛如劫烧之火。 一切都尽无残无气。 论又云。 菩萨违法忍得清净身时。 烦恼已尽。 乃至成佛。 乃尽余气。 如此则再治而后毕劫不重烧。 云何为除耶。 若如法华经说。 罗汉究竟。 与菩萨同。 其中可以为阶差。 烦恼不在残气。 又三兽度河。 三士射的。 今同大除。 此皆都闻经。 非大类立言之本意。 故以为疑。 又问真法身佛。 尽本习残气时。 为以几心。 为三十四心耶。 为九无碍九解脱耶。 为一无碍一解脱耶。 若以三十四心。 烦恼先已尽。 今唯尽残气。 不应复同声闻经说。 答以九无碍九解脱。 烦恼有九品。 双道所断故。 无有此用。 可烦恼残气。 非三界漏结之所摄。 余垢轻微。 尚无一品。 况有九乎。 若以一无碍一解脱。 计三界九地中。 皆应有残气。 不得遍治上地。 若从不用以上。 先以世俗道断。 今虽上地而有疑。 何者。 无漏法与世俗道。 俱断九品结。 功同而治异。 故有斯义。 推本习残气。 尚非无漏火所及。 况世俗道乎。 夫功玄则治深。 数穷则照微。 理固宜然。 想法身经。 当有成说残气中。 或有差品之异。 是所愿闻。 什答曰。 声闻人谓佛与阿罗汉辟支佛俱共得。 若断诸烦恼。 无复有异。 是故世间大劫尽大为喻。 又以菩萨至坐道场。 乃断烦恼。 是故分别习。 有余无余为异耳。 如摩诃衍经说。 得无生忍菩萨。 断诸烦恼。 具六神通。 而诸论师所明不同。 或言若菩萨断烦恼。 得漏尽通者。 则同漏尽阿罗汉。 漏尽阿罗汉。 永不复生。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以菩萨未断习气。 而证于涅槃。 无大悲心故。 不能复生。 菩萨无此二故。 明生生不绝。 或有人言。 菩萨得无生法忍时。 三界系烦恼。 及习气俱尽。 而法身菩萨。 别有结使未灭。 虽然亦不妨习行佛道。 如贼系缚在狱。 虽为未死。 无所能作。 是菩萨结使。 并地地中断。 至坐道场。 实欲成佛。 尔乃灭尽。 此义如上灯喻中说。 如是义者。 则无所妨碍。 以其不灭故。 而今菩萨具足十地。 言法身菩萨断烦恼者。 此说亦实。 为断三界凡夫烦恼故。 法身菩萨。 不断烦恼者。 此说亦实。 有菩萨细微烦恼故。 如燃灯时有闇有明者。 得有所见。 有闇者。 燃第二灯时。 其明增益。 当知先有微闇故。 若光无闇。 燃第二灯时。 不应有异。 又三十四心。 九无碍道。 九解脱道。 皆非佛说。 何以故。 四阿含毗尼。 及摩诃衍中。 无此说故。 但阿毗昙者。 作如是分别。 若佛有此说者。 当求本末而来难。 以之为遇。 不受所论。 又三十四心九无碍九解脱道。 以人通议故。 是以于大智论中。 说为分别。 佛与二乘为异耳。 诸摩诃衍经说。 佛以一念慧。 断一切烦恼习。 所有应知应见。 无不通达此一念慧。 于无量劫来。 修习明利。 最为第一。 不复须假余心力也。 若声闻辟支佛诸菩萨。 所有智慧。 不能如是者。 乃用九无碍道九解脱。 以其钝故。 如人刀钝手力劣弱。 多斫乃断。 若大力利刀一斫则断。 如是佛坐道场。 末后之慧。 最第一利。 无能胜者。 一时断诸烦恼。 永尽无余。 以人不议故。 名为残气耳。 而有为议法。 皆羸劣故。 众缘和合。 乃有所作。 最后金刚之慧。 则不然也。 以有大力故。 唯用相应共生心心数法处。 不须余心力。 如是说者。 于理为便。 如凡夫结使习气不能大悲事。 而令身口业相小有异相。 起彼不净之心。 菩萨结使亦如是。 势力衰薄。 虽不能起罪业。 但稽留菩萨。 不令疾至佛道。 是故说法身菩萨成佛时。 断烦恼习。 昔闻有菩萨阿毗昙。 地地中分别诸菩萨结使及其功德。 如大品十地说。 舍若干法。 得若干法。 先来之日。 不谓此世无须菩萨阿毗昙事。 而来问精究。 苦求残气之差品。 今未有此经。 不可以意分别。 是故不得委由相答也。 次问答造色法远问曰。 经称四大不能自造。 而能造色。 又问造色能造色不。 若能造色。 则失其类。 如其不能。 则水月镜像复何因而有。 若有之者。 自非造色。 如何又问水月镜像色阴之所摄不。 若是色阴。 直是无根之色。 非为非色。 何以知其然。 色必有象。 象必有色。 若像而非色。 则是经表之奇言。 如此则阿毗昙覆而无用矣。 什答曰。 经言一切所有色。 则是四大及四大所生。 此义深远难明。 今略叙其意。 地水火风。 名为四大。 是四法或内或外。 外者何也。 则山河风热等是。 内者则骨面温气等是。 四大如是。 无所不在。 而众生各各称以为身。 于中次生眼等五根。 五根虽非五识所知。 亦不得谓之无也。 所以者何。 譬如发爪。 虽是身分。 无所分别。 以离根故。 又如癞病之人。 身根坏败。 虽有皮肉。 而无所觉。 是故当知。 皮肉之内。 别有觉用。 又能生身识。 以是故。 名为身根。 假令身肉但有身根者。 以指触食。 唯知冷热。 不知香味。 是故当知。 别有鼻舌根等。 若然者。 四大之身。 必生五根。 分别五尘故。 五根之色。 其为微细。 非五识所知。 难了难明。 是故佛名四大所生色。 若问五根难明。 佛名为四大生色者。 五尘何以复名四大所生色耶。 答曰。 五尘亦复微细。 如水月镜像等。 虽复眼见。 无有余尘若离余尘。 则非是色。 若声从触有。 谓为可闻。 无有住处。 时过则灭。 因缘虽存。 无声可闻。 若香离色味触。 则不可得。 味触亦然。 是故五尘。 亦名四大所生色。 以其小故。 或言身根遍于一体。 其余四根少分处生。 如瞳子内针头之处。 眼根见色。 余处因此。 总名为眼。 其余根皆亦如是。 身根所触。 审有所觉。 凡夫之人身所觉事。 以之为实。 如人得罹于官。 苦以刀杖治之。 终不以余尘为用也。 乐亦如是。 众生多五欲。 于细滑中。 淫欲偏重。 乃有随而死者。 是故佛经或以之为初。 又如人尽见于色。 闇中虽无所见。 以身触故。 便得其事。 当知身根常有实用余根无有此力。 又身根遍生身识。 是故身所觉法。 名为四大。 若问身根所觉有十一事。 何故但说四法为大也。 答其余七法。 皆四大所摄。 四大为根本。 是其气分耳。 轻重是觉分。 坚是相密。 若分散则为轻物。 若集之则为重物。 涩亦然。 地有二种。 一微尘。 次密相近。 名为滑物。 若微尘疏远。 名为涩物。 寒是风水之分。 水常冷相。 若与火合则热。 离火还归本相。 风亦冷相。 若火力偏多。 名为热风。 离火还为冷风。 如热时摇扇。 即得冷风。 又身内风发。 便令体冷。 若服热药。 冷风则止。 水有二相。 一为流相。 二为冷相。 经中多说流相。 以相常有不可坏故。 一切法皆有二相。 客相旧相。 佛通达一切法本末故。 说其旧相。 如水或与火相。 可使为热。 流是旧相。 虽与热合。 犹不舍流相。 是故寒是火所摄。 饥渴者。 以人腹内风火力故消食。 消食已则从克人身。 是故饥虽食难消之物。 而无所患。 以能消故。 若如是分别。 四大气分。 乃应无量。 如长短此彼粗细方圆燥湿合散等。 皆可以身根觉知。 何止七事耶。 佛是一切智人。 是故但说四大色。 及四大所生色。 或言眼见草木。 从种出生。 如是细为粗因。 如种中无树。 推树为从何来。 有人言无因无缘。 自然而生。 或有人言万物皆从大生。 有人言从微尘生。 有人言从常性生。 唯佛言从四大生。 所谓种中地水火风也。 此中虽有余物。 佛但说四大。 以四大能利成果故。 坚相能持。 水相能烂。 火相能成熟。 风相能增长。 如是树得成茂。 色等无有此用。 是故不说。 又内四大。 人初入胎时。 地能持之。 水能和合。 火能成熟。 风能开诸窍。 令得增长。 尔时小儿未有眼等根故。 不能分别。 以初得身根故。 而分别四大所能。 是故说一切色。 皆四大为根本。 如经说六种十二触八十八意行四善处。 名之为人。 是中分别义者。 如小儿初入胎时。 未有眼等故。 但有六种。 四大虚空及识。 虽有色香味等。 以其不觉。 不为利益。 故不说也。 六入既成。 于外粗受乐。 名为触生受。 而复意识。 常多发用。 眼识所见色。 分别好丑中间。 乃至意所知法。 分别好丑中间。 是名十八意行。 又终能住于四善之处。 所谓乐分别诸法。 是智慧处。 乐实不虚。 是诚谛处。 乐舍则舍恶。 是舍处。 乐离愦闹。 是寂灭处。 或言次第而生。 如大劫尽时无所复有。 唯有虚空。 尔时虚空中。 有诸方风来。 互相对持。 后有天雨。 风持此水。 水上有风。 扰动而生水沫。 水沫积厚于乃成地。 从生草木等。 以观一切水色。 初始皆从风出。 以能持故。 是以说所有尽皆以四大为根本。 今色味等。 亦为四大因缘。 四大亦为色等之因缘。 但以初得名故。 如谷子中。 大有色有味等。 牙时色味等。 亦有四大。 但分别先后因果。 得其名耳。 如内四大。 初入胎时。 系在赤白不净之中。 虽有色香味。 以无眼等故。 不觉不知。 唯有身根。 觉知四大有用。 佛因此心故。 说四大为生色之本。 是故十二因缘中。 第三因缘时。 虽有四大所生色。 以微细未能遮识。 识增发故。 说识因缘名色。 歌罗罗时四大成就。 反名为色。 歌罗罗时中识成就。 反名为名。 所谓成就者。 了了相现也。 是故说内四大。 为生色之本。 佛言所有色四大。 四大生有。 是总相说耳。 或有三大二大一大。 四大者如身也。 三大者。 如死人身中无有火大。 二大者如热水热风热合名等。 一大者如风。 风中无有地水也。 四大生色中亦如是。 或四或一。 如饮食有味香触。 如净洁玉器承天雨。 但有色味触。 无有香气。 地气合故乃可有香。 如火从珠日出者。 无香无味。 但有色触。 烧为触。 照为色。 如镜像水月。 唯有一色。 四大不能自造。 而能造者。 经无此说。 亦无造名。 但传译失旨耳。 佛唯说所有色。 若四大四大所生。 因四大复生四大。 如种中四大。 复生芽中四大。 芽中四大所生色。 复生四大所生色。 亦互相生如前说。 又外道说。 四大是常。 无时不有。 若佛说所有色。 皆是四大。 则外道增其邪见。 是故佛言。 色非唯四大而已。 因四大故。 更有色生。 是名四大所生色。 是色有三种。 善不善无记。 以善身口业色。 能生天人报四大。 不善身口业色。 能生三恶处报四大。 无记色自然因共生因。 阿毗昙中亦如是说。 若然者。 云何言四大不自生也。 如人还生人。 或生畜生。 而生中不正说。 从四大生者。 皆是四大所生色。 如阿毗昙。 分别四大。 一阴一入界所摄。 但四大。 则无别阴界入。 以四大少故。 四大所生色阴。 十一入。 十一界所摄。 若但四大所生色。 则无别阴也。 十入十界所摄。 如是四大四大所生色。 虽没自生。 生彼无咎。 所以者何。 生生之大。 以有空名。 如前说水月镜像。 阿毗昙人。 有法相者。 谓是阴界入故摄。 如经说三种色。 有色可见有对。 有色不可见有对。 有色不可见无对。 又如不见不闻不嗅不味不触。 尚名为色。 何况眼镜像。 如非色耶。 是故水月幻化等。 是可见色。 而佛法为度众生故。 说水月镜像影响炎化喻等。 默人终不贪着。 谓之为有。 是故以为空喻。 如幻化色。 虽是不实事。 而能诳惑人目。 世间色像亦复如是。 是以过五百年后。 而诸学人多著于法。 堕于颠倒。 佛以幻化为喻。 令断爱法。 得于解脱。 是故或时说有。 或时说无。 凡夫人无有慧眼。 深着好丑粗细等。 起种种罪业。 如是何得言无耶。 佛说一切色。 皆虚妄颠倒不可得。 触舍离性。 毕竟空寂相。 诸阿罗汉以慧眼。 诸菩萨以法眼。 本末了达。 观知色相。 何得言定有色相耶。 诸佛所说好丑此彼。 皆随众生心力所解。 而有利益之法。 无定相。 不可戏论。 然求其定相。 来难之旨。 似同戏论也。 次问罗汉受决并答来答称法华经说。 罗汉受记为佛。 譬如法身菩萨净行受生故。 记菩萨作佛居此。 为法身之明证。 远问曰。 经说罗汉受决为佛。 又云。 临灭度时。 佛立其前。 讲以要法。 若此之流。 乃出自圣典。 安得不信。 但未了处多。 欲令居决其所滞耳。 所疑者众。 略序其三。 一谓声闻无大慈悲。 二谓无沤和般若。 三谓临泥洹时。 得空空三昧时。 爱着之情都断。 本习之余不起。 类同得忍菩萨。 其心泊然。 譬如泥洹后时。 必如此爱习残气。 复何由而生耶。 斯问以备于前章。 又大慈大悲积劫之所习纯诚。 著于在昔。 真心彻于神骨。 求之罗汉。 五缘已断。 焦种不生。 根败之余。 无复五乐。 慈悲之性。 于何而起耶。 又沤和般若。 是菩萨之两翼。 故能凌虚远近。 不坠不落。 声闻本无此翼。 临泥洹时。 纵有大心。 譬若无翅之鸟。 失据堕空。 正使佛立其前。 羽翮复何由顿生。 若可顿生。 则诸菩萨。 无复积劫之功。 此三最是可疑。 虽云有信。 悟必由理。 理尚未通。 其如信何。 什答曰。 一切阿罗汉。 虽得有余涅槃。 心意清净。 身口所作。 不能无失念。 不知之人。 起不净想。 其实无复别有垢法。 如人锁脚。 久久乃离。 脚虽不便。 更无别法。 阿罗汉亦如是。 从无始生死来。 为结所缚。 得阿罗汉道。 虽破结缚。 以久习因缘故。 若心不在道。 处于愦闹。 因妄念。 令身口业而有失相。 是人入无余涅槃时。 以空空三昧。 舍无漏道。 从是以后。 永无复有身口业失。 时闻促故。 不应难言更当起也。 又谓以空空三昧。 能断余习者。 是事不然。 何以故。 用此三昧。 舍无漏者。 则非无漏定。 若然者。 何得谓烦恼习气都尽耶。 又阿罗汉还生者。 唯法华经说。 无量千万经。 皆言阿罗汉。 于后边身灭度。 而法华经。 是诸佛秘藏。 不可以此义。 难于余经。 若专执法华经。 以为决定者。 声闻三藏。 及余摩诃衍经。 寝而不用。 又有经言。 菩萨畏阿罗汉辟支佛道。 过于地狱。 何以故。 堕于地狱。 还可作佛。 若尔者。 唯有法华一经可信。 余经皆为虚妄。 是故不应执着一经。 不信一切经法。 当应思惟因缘。 所以取涅槃。 所以应作佛。 然五不可思议中。 诸佛法是第一不可思议。 佛法者。 谓阿罗汉涅槃当作佛。 唯佛知之。 又声闻人。 以爱为集谛。 阿罗汉爱尽故。 则无复生理。 摩诃衍人言。 有二种爱。 一者三界爱。 二者出三界爱。 所谓涅槃佛法中爱。 阿罗汉虽断三界爱。 不断涅槃佛中爱。 如舍利弗心悔言。 我若知佛有如是功德智慧者。 我宁一劫于阿鼻地狱。 一胁着地。 不应退阿耨三菩提。 又毗摩罗诘经。 摩诃迦叶。 与目连悔责。 一切声闻。 皆应号泣。 此是爱习之气。 又首楞严三昧中说。 如盲人梦中得眼。 觉则还失。 我等声闻智慧。 于佛智慧。 更无所见。 此似若无明。 如是爱无明等。 往来世间。 具菩萨道。 乃当作佛。 佛设入菩萨道。 尚不得同直修菩萨道者。 何况同无生法忍菩萨也。 何以故。 是人于众生中。 不生大悲心。 直趣佛道。 但求自利。 于无量甚深法性中。 得少便证。 以是因缘故。 教化众生。 净佛国土。 皆为迟久。 不如直趣佛道者疾。 成于佛。 又阿罗汉慈悲。 虽不及菩萨慈悲。 与无漏心合故。 非不妙也。 如经中说。 比丘慈心和合。 修七觉意。 设断五道因缘者。 慈悲犹在。 发佛道心时。 还得增长。 名为大慈大悲。 如法华经中说。 于他方现在佛闻斯事。 然后发心。 又涅槃法。 无有决定不相应焦罗汉耳。 何以故。 涅槃常寂灭相。 无戏论诸法。 若常寂灭无戏论则无所妨。 又诸佛大菩萨。 深入法性。 不见法性不三品之异。 但为度众生故。 说有三分耳。 沤和般若是菩萨两翅者。 而法华经义。 不以此说也。 是般若波罗蜜经经中。 赞叹般若波罗蜜故。 有菩萨离般若波罗蜜。 但以余功德。 求佛道者。 作此喻耳。 是故佛言。 虽有无量功德。 无般若沤和。 如鸟无两翅。 不能远至。 如是成阿罗汉。 到于涅槃。 大愿以满。 不能复远求佛道。 若法华经说。 实有余道。 又诸佛赞助成立。 何有难事哉。 佛有不可思议神力教化。 能令草木说法往来。 何况于人。 如焦谷不能生。 此是常理。 若以神力咒术药草力。 诸天福德愿力。 尚能移山住流。 何况焦种耶。 如以无漏火。 烧阿罗汉心。 不应复生。 但以佛无量神力接佐。 何得不发心作佛也。 假使佛语阿难。 作众恶事。 以恭敬深爱佛故。 尚亦当作。 何况佛记言作佛。 为开其因缘。 而不成佛乎。 如大医王。 无有不治之病。 如是佛力所加。 无有不可度者。 又阿罗汉。 于涅槃不灭。 而作佛者。 即是大方便也。 又菩萨先愿欲以佛道入涅槃。 无般若方便故。 堕声闻辟支佛地。 如无翅之鸟。 今阿罗汉。 欲以声闻法入涅槃。 或于中道。 以有漏禅。 生增上慢。 如无翅鸟。 不得随愿。 便当堕落。 若能随佛所说。 与禅定智慧和合行者。 得入涅槃。 是名阿罗汉中有二事。 以禅定为方便。 无漏慧为智慧。 又佛说般若波罗蜜时。 未说法华经。 是诸佛欲入涅槃时。 最后于清净众中。 演说秘藏。 若有先闻者。 心无疑难。 而诸阿罗汉。 谓所愿以毕。 佛亦说言。 阿罗汉末后身灭度。 菩萨闻已。 于阿罗汉道则有畏。 今略说二因缘故。 佛有此说。 一者秘法华义故。 多令众生乐小乘法。 得于解脱。 二者欲使菩萨直趣佛道。 不令迂回。 所以者何。 阿罗汉虽疾证无为法。 尽一切漏。 得到苦边。 后入菩萨道时。 不根明利。 习大道为难。 以所资福德微薄故。 若无此二因缘者。 阿罗汉终归作佛。 不应为作留难也。 次问念佛三昧并答远问曰。 念佛三昧。 般舟经念佛章中说。 多引梦为喻。 梦是凡夫之境。 惑之与解皆自崖已还理了。 而经说念佛三昧见佛。 则问云。 则答云。 则决其疑网。 若佛同梦中之所见。 则是我相之所瞩想相。 专则成定。 定则见佛。 所见之佛。 不自外来。 我亦不往。 直是想专理会大闻。 于梦了疑大我。 或或不出。 境佛不来。 而云何有解。 解其安从乎。 若真兹外应。 则不得以梦为喻。 神通之会。 自非实相。 则有往来。 往则是经表之谈。 非三昧意。 后何以为通。 又般若经云。 有三事得定。 一谓持戒无犯。 二谓大功德。 三谓佛威神。 为是定中之佛。 外来之佛。 若是定中之佛。 则是我想之所立。 还出于我了。 若是定外之佛。 则是梦表之圣人。 然则成会之表。 不专在内。 不得令闻于梦明矣。 念佛三昧法法为尔不。 二三之说。 竟何所从也。 什答。 见佛三昧有三种。 一者菩萨或得天眼天耳。 或飞到十方佛所。 见佛难问。 断诸疑网。 二者虽无神通。 常修念阿弥陀等现在诸佛。 心住一处。 即得见佛。 请问所疑。 三者学习念佛。 或以离欲。 或未离欲。 或见佛像。 或见生身。 或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是三种定。 皆名念佛三昧。 其实不同。 者得神通见十方佛。 余者最下。 统名念佛三昧。 复次若人常观世间厌离相者。 于众生中。 行慈为难。 是以为未离欲诸菩萨故。 种种称赞般舟三昧。 而是定力。 虽未离。 亦能摄心一处能见诸佛。 则是求佛道之根本也。 又学般舟三昧者。 离言忆想分别。 而非虚妄。 所以者何。 释迦文佛所说众经。 明阿弥陀佛身相具足。 是如来之至言。 又般舟经种种设教。 当念分别阿弥陀佛。 在于西方。 过十万佛土。 彼佛以无量光明。 常照十方世界。 若行如经所说。 能见佛者。 则有本末。 非徒虚妄忆分别而已。 以人不信。 不知行禅定法。 作是念。 未得神通。 何能远见诸佛也。 是故佛以梦为喻耳。 如人以梦力故。 虽有远事。 能到能见。 行般舟三昧菩萨。 亦复如是。 以此定力故。 远见诸佛。 不以山林等为碍也。 以人信梦故。 以之为喻。 又梦是不然之法。 无所施作。 尚能如是。 何况施其功用。 而不见也。 又诸佛身有决定相者。 忆想分别。 当是虚妄。 而经说诸佛身皆从众缘生。 无有自性。 毕竟空寂。 如梦如化。 若然者。 如说行见诸佛身。 不应独以虚妄也。 若虚妄者。 悉应虚妄。 若不虚妄。 皆不虚妄。 所以者何。 普令众生。 各得其利。 种诸善根故。 如般舟经中见佛者。 能生善根。 成阿罗漠。 阿惟越致。 是故当知。 如来之身。 无非是实。 又忆想分别。 亦有时有。 若当随经所说。 常应忆想分别者。 便能通达实事。 譬如常习灯烛日月之明。 念复障物。 便得天眼。 通达实事。 又下者持戒清净。 信敬深重。 兼彼佛神力。 及三昧力。 众缘和合。 即得见佛。 如人对见镜像。 又一凡夫。 无始以来曾见。 皆应离欲得天眼天耳。 还复轮转五道。 而般舟三昧。 无始生死以来。 二乘之人。 尚不能得。 况于凡夫。 是故不应以此三昧所见。 谓为虚妄。 又诸菩萨得此三昧见佛。 则问解释疑网。 从三昧起。 住粗心中。 深乐斯定。 生贪着意。 是故佛教行者。 应作是念。 我不到彼。 彼佛不来。 而得见佛闻法者。 但心忆分别。 了三界之物。 皆从忆想分别而有。 或是先世忆想果报。 或是今世忆想所成。 闻是教已。 心厌三界。 倍增信敬。 佛善说如是微妙理也。 行者即时得离三界欲。 深入于定。 成般舟三昧。 次问四相并答远问曰。 经云前四相。 各行人法。 后四相行一相。 二相更相为故。 不受无穷之难。 而大智论云。 若生能生生。 则生复有生。 若复有生则有生。 夫生生者如此。 便为无穷。 若果无穷。 则因无崖分。 若其有穷。 则因缘无由而生。 据今有生则不应受无穷之难。 若不受无穷之难。 若不受无穷之难。 则四相更相为没。 令前能生法。 复生生。 则反覆有能生之力。 若前生能反覆。 则不应限后生之不能。 如此还入于无穷矣。 又问四相与心法为同。 若有因为有前后之差。 为一时并用也。 若一时并用。 则生灭性相违。 灭时不应生。 生时不应灭。 若有前后之差。 则生中无灭。 灭中无生。 若生中无灭。 则生堕有见。 若灭中无生。 则灭堕无见。 有无既分。 则断常两行矣。 若生中有少灭。 灭中有少生。 则前生与后生相陵。 前灭与后灭相践。 如此则不应云新新生灭相离无故也。 必其无故。 则因缘之与不陵践明矣。 若生为住因。 住为灭因。 则生中无住。 住中无灭。 假令如新衣之喻。 则生中已有住。 住中已有灭。 则是因中有果。 果不异因。 因果并陈。 厚然无差别。 若然者。 进退落于疑地。 反覆入于负门也。 什答曰。 言有为法四相者。 是迦旃延弟子意。 非佛所说。 众经大要有二。 所谓有为法。 无为法。 有为法有生有灭有住有异。 无为无生无灭无住无异。 而佛处处说。 但有名字耳。 尚不决定言有生相。 何况生生也。 此是他人意。 非信所受。 何得相答。 如他人有过。 则非所知。 然佛说一切法。 若常若无常多。 无常名先无今有。 已有便无。 常名则离如是之相。 无常是有为法。 常即是无为法。 佛为众生说诸因缘出世法。 名为生。 如母子。 如芽从种生。 此是现所见事。 名之为生。 灭名众缘坏败。 若众生而言名为死。 若万物而言为坏。 从生至灭。 于其中间异相名住异。 若众生而言。 名老死病废。 若非众生而言。 名委异变故。 如是内外之物。 名为生灭住异。 直信之士。 闻此事已。 即生厌离。 得道解脱。 佛大意所明。 其旨如此。 而比丘深心爱法。 戏论有为之相。 分别有八。 法俱生理尚失中。 则是众难之府。 若一时则无因缘。 若次第生则是无穷。 又不应离法有生。 所以者何。 生是有为相。 若离生有法者。 则非有为法。 若生能合法为生者。 法何故不能合生为非生。 亦如来难之咎。 如是多过。 是故佛小乘经中。 说生灭住异。 但有名字。 无有定相也。 大乘经中说。 生是毕竟空如梦幻。 但或凡夫心耳。 大乘之法。 是所信伏故。 以之为论。 诸法无生。 求生定相不可得故。 若因中有法者。 则不应名生。 如囊中物。 非囊所生。 若因中先无者。 法何故不从非因中生。 如乳中无酪水。 亦因无。 若有生者。 为说瓶初时有也。 为泥后非起瓶时有也。 此二时俱不然。 所以者何。 已生未生故。 生时过亦如是。 若即瓶成为生。 此亦不无生分。 无瓶亦不应以妄生。 何以故。 三事相离即无也。 若一时即无因缘。 无因缘者。 应各自生。 如是等无量之过。 是故诸佛如来。 知生法无有定相。 经诳凡夫之目。 如梦中事。 无有本末。 以此因缘。 说一切法。 无生无灭。 断言语道。 灭诸心行。 同泥洹相。 得此妙理。 即成无生法忍。 次问如法性真际并答远问曰。 经说法性。 则云有佛无佛性住如故。 说如。 则明受决为如来。 说真际。 则言真际不受证。 三说各异。 义可闻乎。 又问法性常住。 为无耶为有耶。 若无如虚空。 则与有绝。 不应言性住。 若有而常住。 则堕常见。 若无而常住。 则堕断见。 若不有不无。 则必有异乎。 有无者辨而结之。 则觉愈深愈隐。 想有无之际。 可因缘而得也。 什答曰。 此三义。 上无生忍中已明。 又大智度论广说五事。 所谓断一切语言道。 灭一切心行。 名为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者。 假为如法性真际。 此中非有非无。 尚不可得。 何况有无耶。 以忆想分别者。 各有有无之难耳。 若随佛法寂灭相者。 则无戏论。 若有无戏论。 则离佛法。 大智论中。 种种因缘。 破有破无。 不应持所破之法为难也。 若更答者。 亦不异先义。 若以异义相答。 则非佛意。 便与外道相似。 今复略说。 诸法相随时为名。 若如实得诸法性相者。 一切义论所不能破。 名为如。 如其法相非心力所作也诸菩萨利根者。 推求诸法如相。 何故如是寂灭之相。 不可取不可舍。 即知诸法如相性自尔故。 如地坚性水湿性火热性风动性。 火炎上为事。 水流下为事。 风傍行为事。 如是诸法性性自尔。 是名法性也。 更不求胜事。 尔时心定。 尽其边极。 是名真际。 是故其本是一义。 名为三如。 道法是一。 分别上中下。 故名为三乘。 初为如。 中为法性。 后为真际。 真际为上。 法性为中。 如为下。 随观力故。 而有差别。 又天竺语音相近者以为名。 是故说知诸法如。 名为如来。 如正遍知一切法故名为佛。 又小乘经中亦说。 如法性。 如离阿含中。 一比丘问佛世尊。 是十二因缘法。 为佛所作。 为余人所作。 佛言。 比丘。 是十二因缘。 非我所作。 亦非彼所作。 若有佛若无佛。 诸法如法性。 法性常住世间。 所谓是法有故是法有。 是法生故生。 无明因缘识。 乃至生因缘老死因缘诸苦恼。 若无明灭故行灭。 乃至老死灭故。 诸苦恼灭。 但佛为人演说显示。 如日显照万物长短好丑。 非日所作也。 如是声闻经说。 世间常有生死法。 无时不有。 是名有佛无佛相常住。 真际义者。 唯大乘法中说。 以法性无量。 如大海水。 诸圣贤随其智力所得。 二乘人智力劣故。 不能深入法性。 便取其证。 证知如实之法微妙理极。 深厌有为。 决定以此为真。 无复胜也。 而诸菩萨。 有大智力。 深入法性。 不随至为证。 虽放深入。 亦更无异事。 如饮大海者。 多少有异。 更无别事。 又诸菩萨。 其乘顺忍中。 未得无生法忍。 观诸法实相。 尔时名为如。 若得无生法忍已。 深观如故。 是时变名法性。 若坐道场。 证于法性。 法性变名真际。 若未证真际。 虽入法性。 故名为菩萨。 未有圣果。 乃至道场。 诸佛以一切智无量法性故。 尔尔乃出菩萨道。 以论佛道也。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56鸠摩罗什法师大义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下宋国庐山慧远法师。 默问常安草堂摩诃乘法师鸠摩罗什。 大乘经中深义。 十有八途。 什法师一一开答。 分为上中下三卷。 上卷有六事。 中卷有七事。 下卷有五事。 次问答实法有次问答分破空次问答后识追忆前识次问答遍学次问答经寿。 问实法有并答远问曰。 大智论以色香味触。 为实法有。 乳酪为因缘有。 请推源求例。 以定其名。 夫因缘之生。 生于实法。 又问实法为从何生。 经谓色香味触为造之色。 色则以四大为本。 本由四大。 非因缘如何。 若是因缘。 复如何为实法。 寻实法以求四大。 亦同此疑。 何者。 论云一切法各无定相。 是故得神通者。 令水作地。 地作水。 是四大之相。 随力而变。 由以慈观。 故知四大与造色。 皆是因缘之所化明矣。 若四大及造色非因缘。 则无三相。 无三相。 世尊不应说以非常为观。 非常则有新新生灭。 故曰不见有法无因缘而生。 不见有常常生而不灭。 如此则生者皆有因缘。 因缘与实法。 复何以为差。 寻论所明。 谓从因缘而有异。 于即实法为有二者。 虽同于因缘。 所以为有则不同。 若然者。 因缘之所化。 应无定相。 非因缘之所化。 宜有定相。 即此论神通章中说四大无定相。 定相无故随灭而变。 变则舍其本。 色香味触出于四大。 则理同因缘之所化。 化则变而为异物。 以此推。 实法与因缘未为殊异。 论意似旨有所明。 非是穷崖本极之谈。 故取于君。 什答曰。 有二种论。 一者大乘论。 说二种空。 众生空法空。 空者。 小乘论说众生空。 所以者何。 以阴入界和合假为众生。 无有别实。 如是论者。 说乳等为因缘有。 色等为实法。 又以于诸法。 生二种着。 一者着众生。 二者着法。 以着众生故。 说无我法。 准名色为根本。 而惑者于名色取相分别。 是众生是人是天。 是生是舍是山林是河等。 如是见者。 皆不出于名色。 譬如泥是一物。 作种种器。 或名瓫或名瓶。 瓫破为瓶。 瓶破为瓮。 然后还复为泥。 于瓫无所失。 于瓶无所得。 但名字有异。 于名色生异相者亦如是。 若求其实当。 但有名色。 闻是说已。 便见一切诸法。 无我无我所。 即时舍离。 无复戏论。 修行道法。 有人于名色不。 或众生相。 或于法相。 贪着法故。 戏论名色。 为是人故。 说名色虚诳。 色如幻如化。 毕竟空寂。 同如众生因缘而有。 无有定相。 是故当知。 言色等为实有。 乳等为因缘有。 小乘论意。 非甚深论法。 何以故。 以众生因此义故。 得于解脱。 若言都空。 心无所寄。 则生迷闷。 为是人故。 今观名色二相无常苦空。 若心厌离。 不待余观。 如草药除患。 不须大药也。 又令众生离色等错谬。 若二相若异相。 若常相若断相。 以是故说色等为实有。 乳等为假名有。 如是观者。 即知众生缘法。 非有自性。 毕竟空寂。 若然者。 言说有异。 理皆一致。 又佛得一切智慧。 其智不可思议。 若除诸佛。 无复有人。 如其实理。 尽能受持。 是故佛佛随众生所解。 于一义中三品说道。 为钝根众生故。 说无常苦空。 是众生闻一切法无常苦已。 即深厌离。 即得断爱得解脱。 为中根众生故。 说一切无我安稳寂灭泥洹。 是众生闻一切法无我。 准泥洹安稳寂灭。 即断爱得解脱。 为利根者。 说一切法从本已来。 不生不灭毕竟空。 如泥洹相。 是故于一义中。 随众生结使心错便有深浅之异。 如治小病。 名为小药。 治大病名为大药。 随病故便有大小。 众生心有三毒之病。 轻重亦复如是。 忧恚力等。 愚痴则漏。 所以者何。 爱小罪而难离。 恚大罪而易离。 痴大罪而难离。 以爱难离故是恶相。 以小罪故非恶。 以恚大罪故是恶相。 易离故非恶相。 是二力等故。 遣之则易。 所谓不净慈悲无常苦观。 痴心若发。 即生身见等十二见。 于诸法中。 深堕错谬。 为此病故。 演说无我。 众缘生法。 则无自性。 毕竟常空。 从本以来。 无生相。 是故佛或说众生空。 或说法空。 言色等为实法。 乳等为因缘有。 无咎。 次问分破空并答远问曰。 大智论。 推叠求本。 以至毛分。 唯毛分以求原是极微。 极微即色香味触是也。 此四味触有之。 色香味触则不得。 谓之寄名。 然则极微之说。 将何所据。 为有也为无也。 若有实法。 则分破之义。 正可空叠。 犹未空其本。 本不可空。 则是天捶之。 堕于常见。 若无实法。 则是龟毛之喻。 入孚断见。 二者非中道。 并不得谓之寄名。 设令十方同分。 以分破为空。 分焉诎有。 犹未出于色。 色不可出故。 世尊谓之细色非微尘。 若分破之义。 推空因缘有不及实法故。 推叠至于毛分尽。 而复智空可也。 如此后不应以极微为奇名。 极微为奇名则空观。 不止于因缘有可知矣。 然则有无之际。 其安在乎。 不有不无。 义可明矣。 什答曰。 佛法中都无微尘之名。 但言色若粗若细。 皆悉无常。 乃至不说有极微极细者。 若以极细为微尘。 是相不可得。 而论者于此多生过咎。 是故不说。 又极细色中。 不令众生起于爱缚。 若有缚处。 佛则为缚说解之法。 又大乘经中。 随凡夫说微尘名字。 不说有其定相。 如极粗色不可得。 极细色亦不可得。 如优楼迦弟子。 说微尘品。 谓微尘定相有四。 色香味触。 水微尘有色味触。 火微尘有色触。 风微尘但有其触。 是人离四法别有。 以地大故。 四法屈地。 极小地名为微尘。 一切天地诸色之根本。 是不可坏相。 佛弟子中亦有说微尘处。 因佛说有细微色。 而细中求细极细者。 想以为微尘捊。 为破外道邪见及佛弟子邪论故。 说微尘无决定相。 但有假名。 何以故。 如五指和合。 假名为拳。 色等和合。 假名微尘。 以佛法中常用二门。 一无我门。 二空法门。 无我门者。 五阴。 十二入。 十八性。 十二因缘。 决定有法。 但无有我。 空法门者。 五阴。 十二入。 十八性。 十二因缘。 从本以来无所有毕竟空。 若以无我门。 破微尘者。 说色香味触为实法。 微尘是四法和合所成。 名之假名。 所以者何。 是中但说我空。 不说法空故。 若以法空者。 微尘色等。 皆无所有。 不复分别是实是假。 又不可谓色等为常相。 所以者何。 以从众因缘生。 念念灭故。 为阴界入摄故。 亦不得言无。 凡和合之法。 则有假名。 但无实事耳。 如色入触入。 二事和合。 假名为火。 若以二法和合。 有第三火法者。 应别有所作。 然实无所作。 当知一火能烧。 造色能照。 无别法也。 但有名字。 是故或说假名。 或说实法无咎。 又佛法圣观有四种。 一无常。 二苦。 三空。 四无我。 佛或以无我观度众生。 或以空观度众生。 若说无我。 则有余法。 若说空则无所有。 若以空法破微尘者。 则人不信受。 何以故。 汝乃言无粗色。 何独说无微尘也。 若以无我法无微尘者。 人则易信。 若无实法。 则龟毛之喻。 入于断见者。 是事不然。 何以故。 或有言我同于身。 若身灭者。 我即同灭。 亦复无有至后身者。 若无微尘。 不在此例也。 又不以我为断常见。 所以者何。 我我所见。 名为身见。 五见各别故。 或言五阴。 因变为果。 名之为常。 或以五阴是有为法。 因灭更有果生。 名之为断。 而智者分别。 寻求微尘理极。 本自无法。 则无所灭。 如我本来自无。 虽复说无。 不堕断灭之见。 如是以无我门。 说破微尘。 不堕灭中。 又摩诃衍法。 虽说色等。 至微尘中空。 心心数法。 至心中空。 亦不堕灭中。 所以者何。 但为破颠倒邪见故说。 不是诸法实相也。 若说无常。 破常颠倒故。 若说心心数法念念灭。 破众缘和合一相故。 常不实。 不常亦不实。 若合相不实。 离相亦不实。 若有相不实。 无相亦不实。 一切诸观灭。 云何言断见。 断见名先有今无。 若小乘法。 初不得极粗色乃至极细色。 若大乘法毕竟空。 现眼所见。 如幻如梦。 决定相尚不可得。 况极细微尘也。 极粗极细。 皆是外道邪见戏论耳。 如外道微尘品中师云。 微尘是常相。 何以故。 是法不从因生故。 问曰。 其云何可知。 答曰微尘和合粗色可见。 当知粗色是微尘果。 果粗故可见。 因细故不可见。 是故有因必有果。 有果必有因。 又无常遮常故。 当知空有常法。 所以者何。 与无常相违故。 以无明故。 定有常法。 令无常明故。 当知无明中有常法。 粗物多和合故。 色在其中。 而可明见。 微尘中虽有色。 以无余故。 而不可见。 设多风和合。 色不在中。 则不可见。 如一二寸数法量法。 一异合离。 此彼动作等。 因色如故则可见。 若数量等。 于无色中者。 则不可见。 如是等外道戏论微尘。 是故说微尘。 如水中月。 大人见之。 不求实事。 如是若粗色若细色。 若远若近。 若好若丑。 若过去若未来。 悉是虚妄。 皆如水中月。 不可说相。 但欲令人心生厌离。 而得涅槃。 受想行识亦如是。 又众生无始世界以来。 深着戏论故。 少于有无中。 见有过患。 直至涅槃者。 是故佛意欲令出有无故。 说非有非无。 更无有法。 不知佛意者。 便着非有非无。 是故佛复破非有非无。 若非有非无。 能破有无见。 更不贪非有非无者。 不须破非有非无也。 若非有非无。 虽破有无。 还戏论非有非无者。 尔时佛言。 舍非有非无。 亦如舍有无。 一切法不受不贪。 是我佛法。 如人药以治病。 药若为患。 复以药治。 药若无患则止。 佛法中智慧药亦如是。 以此药故。 破所贪着。 若于智慧中。 复生贪著者。 当行治法。 若智慧中无所贪著者。 不须重治也。 次问后识追忆前识并答远问曰。 前识虽冥传相写。 推之以理。 常断二非故。 除之而无间。 求相通利则有隔。 何者。 前心非后心故。 心心不相知。 前念非后念。 虽同而两行。 而经有忆宿命之言。 后识知前识之说义可明矣。 大智论云。 前眼识灭生后眼识。 后眼识利转有力。 色虽暂有不住。 以念力利故能知。 推此而言。 则后念可得追忆前识。 若果可追忆。 则有所疑。 请问前识后念为相待而生。 为前识灭而后念生。 为一时俱耶。 若相待而生。 则前际其塞路。 若前灭而后生。 则后念不及前识。 若生灭一时。 则不应有利钝之异。 何以知其然。 前识利于速灭。 后念利于速生。 利既同速。 钝亦宜然。 若其间别有影迹相乘则令玄于文表。 固非言缘所得。 凡此诸问。 皆委之于君。 想理统有本者。 必有释之。 什答曰。 有人言。 一切有为法。 离无常想。 念念生灭有念力。 名为心法。 此念生时。 自然能缘身所经来。 相自尔故。 如牛羊生时自趣乳。 譬之如铁自趣磁石。 如是念有大力。 所经虽灭。 而能智之。 譬如圣智者。 能知未来事。 虽未生来。 有圣智力故而能知之。 念过去事。 亦复如是。 又念与心义同。 不相离故。 是故说念则说心。 后有人言。 诸法实相若常。 虚妄颠倒。 无常亦如是。 如般若波罗蜜中。 佛须告菩提。 菩萨若常。 不行般若波罗蜜。 若无常。 亦不行般若波罗蜜。 是故不应难无常是实法灭。 云何后心。 能知前心也。 是故如品中。 佛说现在如即是过去如。 过去如即是未来如。 未来如即是过去现在如。 过去现在如即是未来如。 如是等际三世相。 际三世相故。 云何言后心为实有。 以过去心为实无耶。 后有人言。 心有二种。 一者破裂分散。 至念念灭。 似如破色至于微尘。 二者相续生故。 而不断灭。 若念念灭。 生灭中不应以后心知前心事。 若相续不断中。 则有斯义。 如佛告诸比丘。 心住者当观无常相。 以心相续不断故。 名为心住。 相续中念念生灭故。 当观无常相。 如灯炎。 虽有生灭。 相续不断故。 名有灯炷。 而有其用。 若炎中生灭故。 则无灯用。 心亦如是。 有二种义故无咎。 虽念念灭。 以不断故。 而有其用。 能以过去未来之事。 设心异缘。 但以后心。 缘于前心者。 不须缘彼所缘。 若以前心。 则能通其所缘。 次问遍学并答遍学菩萨。 虽入二道。 悉行悉知。 而不决定取泥洹证。 所以者何。 本有不证之心。 不舍一切故。 理穷则返。 如入灭尽定。 先期心生。 设复暂灭。 时至则发。 远问曰。 如菩萨观诸法空。 从本以来。 不生不灭。 二乘道者。 观法生灭。 何得智及断。 是菩萨无生法忍。 什答曰。 二乘虽观生灭。 不别于不生不灭。 所以者何。 以纯归不异故。 如观苦生灭。 观尽不生不灭。 但为尽谛。 而观三谛。 是以经言。 苦谛知已应见。 如恶如贼。 皆为虚妄。 集谛知已应断。 道谛知已应修。 灭谛知已应证。 又声闻言。 入泥洹时。 以空空三昧等。 舍于八圣道分。 以是故言尽谛。 为真无上之法。 若三谛是实。 不应有舍。 舍故则非实也。 经言实者。 欲为颠倒故。 于实法相。 则非谛也。 若不受不着。 而不取相。 则为真谛。 不生不灭。 其相亦然。 二皆同归无相解脱门。 又声闻经言。 无常即是苦。 苦即是无我。 若无我则无我所。 无我所者。 则为是空。 不可受着。 若不受着。 则是不生不灭。 问曰诸佛虽非我所。 云何则不生不灭耶。 答曰不然。 若实生灭。 应可受着。 又不应用空空三昧。 如佛常云一切不受心得解脱。 得泥洹。 是岂虚言。 若生灭可取著者。 则是分别。 非为实相。 若非实相。 不得以不生不灭为虚。 生灭为实。 但为生死粗观念心厌故。 说言生灭。 如人远见青气。 近无所睹。 如是一切贤圣。 皆应一道。 无有异耶。 而大小之称。 致有利钝。 观有深浅。 悟有难易。 始终为异。 非实有别。 如人食面。 精粗着品。 而实不异。 前答云遍学者。 菩萨虽入二道。 悉行悉知。 而不决定取泥洹证。 所以者何。 本有不证之心。 心不舍一切故。 理穷则返。 如入灭定。 先期心生。 设复暂灭。 时至则发。 问曰。 无漏圣法。 本无当于三乘。 二乘无当。 则优劣不同。 阶差有分。 分若有当。 则大乘自有其道。 道而处中。 其唯菩萨乘平直往。 则易简而通。 复何为要迳九折之路。 犯三难以自试耶。 又三乘之学。 犹三兽之度岸耳。 涉深者。 不待于假后。 假后既无功于济深。 而徒劳于往返。 若二乘必是遍学之所迳。 此又似香像。 先学兔马之涉水。 然能蹈涉于理深乎。 如其不尔。 遍学之义。 未可见也。 答曰。 菩萨欲成一切智智故。 于不善无记法中。 尚应学知。 何况善法耶。 外道神通诸善之法。 亦当学知。 况贤圣道法乎。 如人目见一切好丑之事。 须用则用。 若不用者。 见之而已。 菩萨如是。 以慧眼见知一切法。 直入大乘。 行者而行之。 余二乘法。 唯知而已。 或有人言。 佛说遍学。 为以导二乘人故。 如佛本为菩萨时。 虽知六年苦行非道。 但为度邪见众生故。 现行其法。 既成佛已。 毁訾苦行。 说言非道。 闻者即皆信受。 以佛曾行此法。 实非道也。 若菩萨但学大乘法者。 二乘之人谓。 菩萨虽总相知诸法。 而不能善解二乘法也。 又二乘法。 是菩萨道。 所以者何。 用此二道。 度脱贪着小乘众生。 取之则易。 又如人密知是道非道。 便离非道行正道。 菩萨亦如是。 明知二乘行法。 不能至佛。 即离其法。 行于大道。 道然者虽学二乘之法。 而不失其功。 以成佛乘故。 而小乘人。 钝根不能通达大乘法故。 迂回为难。 大乘之人。 利根智力强故。 不以为离也。 如能浮人。 虽入深水。 不以为难。 九折三难者。 此皆毕竟空。 智慧之分。 不得以之为难。 虽不能度。 不期成佛为异耳。 以诸菩萨从发意以来所行之道。 与毕竟空智和合。 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说。 施者受者物不可得。 是故非为难也。 言三兽者。 如兔不能及象马之道。 马不能及象所蹈。 如马要先迳兔道。 然后自行其道。 香象要先迳兔马之道。 后乃自倒其地。 菩萨亦如是。 先洗二乘之地。 然后自到其道也。 又问声闻缘觉。 凡有八辈。 大归同趣。 向泥洹门。 又其中或有次第得证。 或有超次受果。 利钝不同。 则所入各异。 菩萨云何而学般若耶。 心利者。 不可挫之为钝。 钝者不可锐之令利。 菩萨利根。 其本超此。 而甫就下位之优劣。 不亦难乎。 若云能者为易。 于理复何为然。 其求之于心。 未见其可。 而经云。 遍学必有深趣。 答曰。 学者善分别。 谛知其法。 如有大德之人。 往观杀生法。 其弟子问之何故。 答言。 我未得道。 靡所不更。 或至此处。 知彼要脉。 不令众生受诸苦。 若以三解脱门。 观涅槃法。 知断如是结使。 得如是涅槃。 三结尽得涅槃分。 谓无为须陀洹果。 乃至罗汉。 得漏尽涅槃果。 又如人眼见坑堑。 终不堕落。 假令入其法者。 于法不证。 不受信行法行之名。 以诸菩萨利根故。 超出二乘。 于大菩萨。 有所不及。 了如师子。 虽处于百兽为胜也。 如国王行百里。 应中道宿。 见有大臣住处。 王虽在中入出。 观者而无宿意。 作是念言。 此虽为妙。 自知别有胜处。 菩萨亦如是。 若入道慧时。 分别观知外道禅定五神通法。 及二十七种贤圣法。 所谓十八种学法九种无学法。 及辟支佛。 分别观已。 续行菩萨道。 得二种利益。 一者自了了知其法用。 度众生时。 无所疑难。 二者所度众生。 知彼体行此法。 则便信受。 若不尔者。 同在生死。 彼我无异。 便不信受。 又问。 若菩萨遍学。 为从方便。 始为顿入无漏一道也。 若从方便。 始以何自验其心。 知必不证。 而入无漏也。 若不先学方便以自验。 则是失翼而堕空。 无相酬可自反。 若先学沤和般若心平。 若称一举。 便可顿登龙门。 复何为遍学乎。 答曰。 是事佛于般若已说。 菩萨入三解脱门。 要先立愿。 学观如己心则厌离。 虽不取其证。 我学观时非是证时。 以如是之心。 入无漏者。 终不证也。 又人言。 菩萨先以二因缘故。 不取其证也。 一者深心贪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者于众生中。 大悲彻于骨髓。 不欲独取涅槃。 虽知一切法中涅槃无为。 但以时未至故。 是名菩萨。 于众生中。 大悲之至。 所谓得涅槃味。 而不取证也。 复有人言。 菩萨无量劫来。 修习福德利根故。 入三解脱门时。 即深入无漏法。 以此势力。 不能自反。 譬如大鱼随顺恒河。 入于大海。 不能得反。 以水力牵故。 尔时十方诸佛。 现其身相语言。 善男子。 当念本愿。 度一切众生。 莫独入涅槃。 汝但得一法门。 我等如是无量阿僧祇法门。 怜愍众生故。 犹住世间。 何况于汝。 时菩萨信受佛语故。 不取果证。 菩萨遍学义如前说。 是故不得以乘平直住为难。 又问。 经云四道与辟支佛智及灭智。 皆是菩萨之忍辱。 意似是学彼灭智。 以成此忍。 彼学本自不同。 法忍云何而成。 若必待此而不证。 即诸佛世尊。 大会说法。 其中应不俄尔之顷。 顿至法忍者。 推此而言。 反覆有疑。 答曰。 经云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 若智若断。 皆是菩萨无生法忍者。 智名学人四智。 无学人六智。 断名学人有余断。 无学人无余断。 是皆以诸法实相为已用。 但二乘钝故。 须以六智。 菩萨利故。 唯用一智。 所谓如实智。 如钝斧伐树数下乃断若以利斧一斫便断。 是一树一断。 但功用有异耳。 诸贤圣如是断诸结树。 以小乘智慧钝故。 分为分智。 凡夫所想颠倒。 往来生死。 受诸苦恼。 说名为苦。 以无漏智慧。 深厌此苦。 厌已即舍。 苦无自性故。 所以者何。 是毕竟不生性。 如是知已。 结使自然不生。 是名集灭道智。 修此行已。 增其尽智无生智。 菩萨利根故。 知苦谛一相。 所谓无相。 但以凡夫颠倒之心。 分别有苦有乐。 又此苦因于爱等。 亦是一相。 因同果故。 此中无所断。 亦无所证。 于其观中。 善能通达。 是故当知。 声闻智慧钝故。 先习此道。 后乃得力。 以菩萨深入故。 观四谛为一谛。 如思益经中。 说四谛为一谛。 又般若波罗蜜中。 说声闻所有智所有断。 皆在菩萨无生法忍中。 声闻人以四谛。 入诸法实相。 菩萨以一谛。 入诸法实相。 声闻智慧钝故。 多以厌怖为心。 菩萨智慧利故。 多以慈悲为心。 同得诸法实相故。 名为所有智所有断。 皆是菩萨无生法忍。 如以苏作种种食。 名虽有异。 而苏是一也。 或有人言。 众生或爱多。 或见多。 爱多者。 以无作解脱。 能入涅槃。 无作解脱者。 所谓诸法无常。 若见多者。 以空解脱门。 能入涅槃。 空解脱门者。 所谓空无我。 若观无常苦者。 化之则易。 若观空无我者。 所行之道。 转深转微。 所谓诸菩萨。 深爱乐佛法。 亦未断结使。 生诸戏论分别常无常。 苦非苦。 空非空。 我非我。 有无非有非无。 生不生。 非生非不生等。 灭此戏论故。 佛为说无生法忍。 如人服散除病。 散复为患。 覆以下散药为希有也。 无生法忍亦如是。 观诸法性故。 得名为深。 以除细微之病故。 药名为妙。 复有人言。 有人谓。 菩萨不得声闻辟支佛道功德之利。 是故说菩萨无生法忍中。 悉得其利。 又此章中不言学彼以成此用。 先云遍观十地者。 名之为学耳。 又答云。 如入灭定。 先期心生。 设复暂灭。 时至自发。 问曰。 若菩萨不证。 必同此喻。 以此则凡造遍学。 不应有退转。 岂非失位于龙门乎。 若未经遍学。 便云退转。 此犹未涉险而顿驾。 而本自不行。 复何所论。 答曰。 菩萨有二种。 有退有不退退亦有二种。 一者直行五波罗蜜。 如舍利弗等。 持头目施。 而生厌退。 二者无方便。 行般若波罗蜜。 入三解脱门。 观涅槃时。 以深妙药故。 即便取涅槃证。 取涅槃证有二种。 一行菩萨道。 以无方便。 入三解脱门。 证于涅槃。 二者菩萨闻佛说。 菩萨应学声闻辟支佛道。 度脱众生。 虽是菩萨。 而用声闻辟支佛法。 入三解脱门。 是人无方便。 慈悲心薄。 深怖畏老病死苦。 取涅槃证。 如人若能乘马不随马也。 不善乘者。 便随马力。 诸菩萨亦如是。 起无漏心。 入解脱门。 随顺无漏。 不能自拔。 如是退转菩萨优劣不同。 若久行菩萨道者。 成就方便力。 虽起无漏心。 而不随之。 以慈悲方便力故。 不令堕落。 如是者。 则同灭定为喻也。 又退转者。 虽有本愿。 以福德智慧力用薄故。 不能自出。 如入贼陈。 皆愿欲出。 其身力方便者。 乃能得出。 无力者。 虽有其意。 不能得出。 又如说法华经毕竟空。 设有退转。 究竟皆当作佛。 佛说退者。 意欲令菩萨当得直道。 始终无退。 如般若波罗蜜不退品中说。 又须菩提言。 世尊。 菩萨退为以何法退。 色阴退也。 受想行识退也。 佛言不也。 离五阴有退也。 佛言不也。 须菩提言。 若不尔者。 云何有退。 佛为须菩提。 渐以明法华经义。 问曰。 声闻辟支佛智及灭。 则是菩萨忍。 菩萨于智灭中不证时。 为是无生灭观力也。 为是度人心力也。 若是无生灭观力。 则遍学时不得并虑。 若不并虑。 则无生灭之观。 玄而不微。 以其无微。 菩萨便应随至取证。 若是度人心力。 时至则反。 凡为菩萨。 以僧那自誓。 此心岂不必欲度人。 而中退转者何也。 又云。 大智论云。 得忍菩萨。 解诸法实相。 廓然都无时。 犹如梦中乘筏渡河。 既觉无复度意。 若尔者。 先期其有。 何功用有。 得忍大士。 已起阴路。 犹尚若兹。 况未至者乎。 君来喻虽美。 吾喻是其舍也。 答曰。 无生观力劣。 而去有同。 何以故无生。 各一切法。 从本以来。 不生不灭。 以不灭法故。 灭故灭诸观行。 菩萨如是。 智力虽二道。 不应为证。 何以故。 证名第一直实。 更无胜法。 而菩萨以利智慧。 深得法性。 不应以法为证也。 然虽心不并虑。 因见小乘法卑陋故。 深发本识。 知非所乐。 但为度小乘人故。 观其法耳。 譬如大鸟常有甚深清净之池。 以小缘故。 暂住浊水。 事讫便去。 不乐久也。 此亦如是。 随大力所牵。 不为小力所制。 度人心力者。 诸菩萨虽入无漏禅定。 而能不舍慈悲之心。 小乘则不然。 以其力劣故。 心在无漏。 则不应复有心所念。 又菩萨以小乘法。 观泥洹时。 有乐小乘道者。 因用其法。 而度脱之。 此则是度人心也。 凡言善学小乘法者。 皆是得忍无生忍菩萨。 所以者何。 以彼谤言。 尚不则此法。 何能以是度人也。 是故学者。 以有殊妙之事故。 如富楼那。 过去无量佛所。 于弟子众中。 第一法师。 今佛弟子中。 亦为第一。 是故当知。 是大菩萨。 现行小法。 又小菩萨等。 得甚深大乘之法。 行五波罗蜜。 若入小乘空法者。 不知般若波罗蜜。 无方便力。 慈心弱。 不能自拔。 尔时随至而证。 佛若教如是等菩萨遍学者。 则生厌心。 失菩萨道。 如人有咒火之力。 能入大火。 若无咒力。 则不堪任。 又人言。 菩萨利根故。 知涅槃寂灭相真实之法。 虽有慈悲之力。 不能自制。 但以十方诸佛。 现其妙身。 而教化之。 譬如身大者。 堕在深坑。 一切绳用不能令出。 唯有大士。 以金刚琐。 尔乃出之。 菩萨亦如是。 深见生死过患。 涅槃寂灭安稳之处。 唯有诸佛。 乃能令出。 更无余人也。 又问。 遍学以何为始终。 从发意生得忍。 其中住住皆是遍学。 不若初住遍学。 于二乘智灭中。 已得无生法忍。 则不应复住住遍学。 若果不住住遍学。 则其中无复诸住阶差之名。 若初住不得忍。 即住住皆应遍学。 若住住遍学。 则始学时漏结不尽。 如其不尽。 则虽学无功。 想诸菩萨。 必不徒劳而已。 又问十住除垢经说。 菩萨切住中遍学。 虽入圣谛。 不令经灭。 亦不令起。 此语似与大智论异。 亦是成答所不同。 是乃方等之契经。 于理者所共信。 若不会通其趣则遍之说。 非常智所了之者。 则有其人。 答曰。 此义前章已明。 要大菩萨。 现作声闻。 为度小乘人故。 学大乘法。 如富楼那等。 或有人言。 有三种慧。 闻慧思慧。 未得无生法忍菩萨。 以闻思慧。 学二乘法。 何以故。 是人福德智慧。 未深厚故。 若用修慧。 则便作证。 是故唯无生法忍菩萨。 三慧遍学诸道。 又新发意菩萨慧。 诵读思惟大乘经法。 虽学亦不为成无生法忍也。 而得忍菩萨。 同体实相之利。 但深浅有异。 是故观智而已。 此因缘先已说。 又十住断结说。 未见此经。 不得玄以相答。 又问证与取证。 云何为证。 菩萨为证而不取。 为不证不取也。 若证而不取。 则证与取证宜异。 若以尽为证。 尽不先期而设至。 云何为不取。 若谓既证而不取。 则须菩提。 不应云是处不然。 若以尽为证。 三结尽时。 则是须陀洹。 下分尽时则那含。 二分尽时则是阿罗汉。 若三处皆尽。 而非三道。 则有同而异者矣。 其异安在乎。 若先同而后异。 直是先小而后大耳。 若先异而后同。 直是先大而后小耳。 若都不同不异。 则与来答趣。 而永后会此所望也。 答。 经直云证。 欲令易解故。 说言永证。 证与所证。 无有异义。 般若波罗蜜中。 佛为须菩提解之。 菩萨欲入三解脱门。 先发愿不住证。 即今是学行时。 非是证时。 以本愿大悲。 发愿生故。 虽入三解脱门。 而不作证。 如王子虽未有职。 见小职位。 观知而已。 终不贪乐。 当知别有大职故。 菩萨亦如是。 虽入小乘法。 未具足六波罗蜜十地菩萨事故。 而不作证。 证名已具足。 放舍止息。 所观第一。 更无有胜。 不复畏受三界苦恼。 是名为证。 譬如人有事相言。 未得可信重人为证者。 则生忧怖。 种种方便。 求自勉济。 若得证已。 心则安稳。 不复多言也。 诸贤圣如是。 知世间可厌离。 无所贪着。 即见无生无灭无作无相常法。 此法无为不生不灭故。 不可在心。 不可在心故。 不名为修。 以无漏故。 不名为断。 但以为证耳。 此理真实。 第一可信。 若于是法。 贪欲修行。 即是戏论。 生法烦恼。 是故应证。 而不应修。 如热金丸虽好。 正可眼见。 不可手捉。 如是证涅槃已。 不复须厌断修道。 凡证说有四种。 一者有人欲得诸法实相。 修行其道。 见涅槃相。 即以为殊妙。 发大欢喜。 而生相着。 因涅槃故。 有所戏论。 此人之心。 自谓得微妙法。 名为智慧中戏论烦恼也。 二者见涅槃法。 厌离心薄通钝故。 不能信一切烦恼。 或为须陀洹。 或为斯陀含。 或为阿那含。 名为学涅槃者。 不名得证也。 三者厌情休息智慧心。 则见涅槃已。 不生爱着。 不生戏论。 舍诸烦恼。 名阿罗汉辟支佛。 四者发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度众生故。 欲与众生第一之利。 所谓涅槃利。 生死中厌离心厚。 世世修习种种法门。 无量福德。 利根第一。 虽见涅槃。 不生爱着。 不生戏论。 舍一切凡夫结使。 知一切法同涅槃。 无生无灭。 但未具足菩萨之道。 本愿未满。 唯断凡夫结使。 未断菩萨细微结使故。 不名为证。 证名所作已办。 不复更有所作得证者。 唯有三人。 阿罗汉辟支佛佛。 三学人。 虽断结使。 不患尽故。 但假名为证。 非实证也。 如因得道人故。 余学道者。 通名道人。 此中得无生菩萨。 知诸法实相涅槃。 自利已足。 三界苦断。 为教化成就众生故。 出于涅槃无为之法。 还修有为福德。 净佛国土。 引导众生。 是故不名为证也。 次问住寿义并答远问曰。 经云知四神足。 多修习行。 可得住寿一劫有余。 又须菩提请世为住寿恒沙劫。 既有此法。 即宜行之。 有人请问。 诸佛菩萨。 竟有住寿者。 不若果有者。 为是法身。 为是变化身乎。 若是法身。 法身则有无穷之算。 非凡寿所及。 不须住寿。 若是变化身。 化身则灭时而应时。 长则不宜短时。 短则不宜长。 以此住寿。 将何为哉。 又问寿有自然之定限。 寿之者与化而住。 目应无陈。 时不可留。 云何为住。 若三相可得。 中停则有为之相。 暂与涅槃同像。 不知胡音中竟住寿不。 若以益算为住寿。 则传译失旨。 又得灭尽三昧者。 入斯定时。 经劫不变。 大火不能焚。 大海不能溺。 此即是三昧力。 自在寿住。 今所疑者。 不知命根。 为何所寿。 为寄之于心。 为寄之于形。 为心形两寄也。 若寄之于心。 则心相已灭。 灭无所寄。 若寄之于形。 即形随化住。 时不可留。 何以时之。 力士移山经云。 非常之变。 非十力所制。 制非十力。 则神足可知也。 此问已备之于前章。 若一理推释。 二亦俱解。 什答。 若言住寿一劫有余者。 无有此说。 传之者生。 如长阿含大泥洹经。 阿难白佛乘现证。 从世尊闻。 若善修习四如意是人。 若欲寿一劫。 若减一劫则成耶。 摩诃衍经曰。 若欲寿恒河沙劫者。 此是假言。 竟不说人名。 用此法者。 如宾头卢颇罗堕阿罗汉。 善修习如意故。 寿命至今不尽。 因现神足力。 取栴檀钵故。 佛以此治之。 唯闻此一人。 行其法用。 余者未闻。 又诸阿罗汉。 观身如病如痈。 如恶怨贼。 如退法阿罗汉。 今有自害。 况当故欲久寿也。 以体无我心故。 深拔贪着根本故。 以涅槃寂灭安稳之利。 以不乐久住。 虽住先世因缘身尽则止。 又法身变化身。 经无定辨其异相处。 此义先已说。 声闻人中。 说变化之无心意识寒热等慧。 性是无记。 正可眼见为事故。 现事证则灭。 如是之身。 无有根本。 则无久寿之为义。 法身二种。 一者三十七品等诸贤圣故。 二者三藏经等。 此皆非身非命。 亦不得有久寿之为义。 当是先世行业。 所得之身。 为大因缘故。 欲久住者。 便得随意。 摩诃衍中法身想。 先已具说其因缘。 今者略说菩萨法身。 有二种。 一者十住菩萨。 得首楞严三昧。 令菩萨结使微薄。 是人神力自在。 与佛相似。 名为法身。 于十方现化度人之身。 名为变化身。 随见变化身者。 推求根本者。 以为法身。 是故凡小者。 名为变化身。 如此之人。 神力无碍。 何须善修四如意足也。 二者得无生忍已。 舍结果身。 得菩萨清净业行之身。 而此身自于分忆。 能为自在。 于其分外。 不能自在无碍。 是菩萨若欲善修习如意。 亦可有恒沙劫寿耳。 如人有力。 不假大用。 若无力者。 乃有所假。 初入法身菩萨亦如是。 神通之力。 未成就故。 若修如意者。 便得随意所作。 又修如意章中言。 若人欲劫寿者。 便得如意。 不言住寿也。 如阿毗昙中说。 有阿罗汉。 以施得大福德愿力。 转求增寿。 便得如愿。 所以者何。 是人于诸禅定。 得自在力。 愿智无诤三昧顶禅等。 皆悉通达。 以先世因缘寿将尽。 为利益众生故。 余福因缘。 转求长寿。 便得如愿。 如檀越欲施比丘多种食之物。 而是比丘有游行因缘。 不须此物。 善喻檀越言。 汝以好心见施。 可贪此食。 为衣物而得如愿。 又善修如意者。 亦如是。 虽不先世福德求寿。 以得无漏法故。 专修有漏甚深善根。 修有漏甚深善根力故。 便得增寿果报。 无漏虽无果报。 能令有漏清净。 小而获大果。 又灭尽三昧力因缘故。 令余行增寿。 若入灭尽三昧时。 过于生理。 身则毁坏无复身因。 起是即无。 若入余定。 则无此事。 如一比丘欲入灭尽三昧。 作起心因缘。 愿力打挞推得。 当从定起。 有贼来破坏僧坊。 十二年中。 无楗槌音。 此比丘犹在定中。 后檀越还修立僧坊打楗槌。 比丘便觉时即死也。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下(终) 发布时间:2024-06-02 08:06:2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