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行五蕴断我见(第二部) 内容: 第十二章 杂谈一、爱随眠是什么意思爱随眠烦恼随眠,随眠文字上含义是,伴随着睡眠,是隐藏的意思,在背后运行的意思,陪伴的意思。 在五蕴的活动中,时时处处有爱和烦恼陪伴着,一到关键时刻,爱和烦恼就跳出来现行,染污业就出现了,染污种子积存下来,未来的苦集起来了。 有爱随眠烦恼随眠,心就被蒙蔽,看不见真实理,由于愚痴就遮障了智慧光明。 所以有一丝烦恼就是无明,心不清明,黑暗,智慧光明不显现。 断爱就是断苦,爱重苦重生娑婆,爱轻苦轻生天界,无爱当下是极乐。 二、修行得力后的现象正精进修行之后,修行方向正确,就会有所受益,欲望轻,执着和烦恼少,身心会有一定的转变。 知世间的无常空无我,物欲减淡,对于物质色法的执着会减轻,贪心会减少。 只要物欲少了,不贪求享受,在这个世间生活基本上用不了多少钱财和物质。 习惯于依赖世间物质的人,贪欲肯定炽盛,金钱和物质需求的就会很多,拼命地赚钱还是觉得不够。 够与不够,在于心,不在于物质金钱的多少,只有善知止足才会心安快乐。 正精进修行得力以后,会遇到逆缘,这对消除业障遮障有很大的助益。 金刚经云:以世人轻贱故,是人先世罪业则得消灭。 修行上道以后,会感召到一些逆缘,这些逆缘也是修行的增上缘。 逆缘能为修行人消除罪业,以极小的被人轻贱的代价,就能灭除重大罪业,因此应当欢喜接受逆缘。 有些时候,明明你什么都没做,就是有人栽赃诬陷你,如果能默默忍受,逆缘就会过去了,业障消除了,如果不能忍受,加以回击,不但会造新业,旧业也不消。 所以佛说忍辱是德,有功,增福增慧。 善待其境,则能助道。 三、舍觉支与行捨的区别舍觉支是七觉支当中最后一个觉支,七觉支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猗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舍是舍弃了一切身心负担和累赘,不管是善的还是恶的,苦的和乐的,任何觉受都舍去,内心清净无为。 行捨,也叫作不害,是舍去恶不善的行为造作。 比如原来想报复某人,现在不想报复了,舍去了报复的行为;原来嫉妒于人,想加害于人,现在不嫉妒了,也不想加害人了,舍弃恶行,内心清净,或者住于善中。 但其觉受不一定能舍去,心里可能有喜乐,有轻安,或者有其它觉受,与舍觉支有所不同。 四、无常法与常法同样都是苦法一切法是无常的,情绪也是无常的,都有生住异灭的发展阶段,不管好坏都不能持久不变,不能永存。 如果贪嗔痴烦恼引生的喜怒哀乐情绪能永存不变,想想众生结果会怎么样? 结果就是精神崩溃,最后死亡。 即使没有烦恼性的喜乐着心永久不变,这个人也不会有甚深禅定。 世间无常的法则,是适合众生生存的,那种法变为常,众生都忍受不了,虽然无常法让众生痛苦,常法也同样令人痛苦,所以世间就是苦的。 五、行阴的含义凡是变动迁流不静止的法都属于行阴,或者是行蕴。 包括身心两方面,但是身动实际上也是识心动,识心不动,身就不能动。 相分的传导也是动,就是尘境生住异灭的变动,是由识动引起的。 识心的念念不停止的思想念头以及种种心理活动都属于识阴。 如果这些变动的法能遮障自己如理如法的认知,去辨识真性,而只认动相的行,那么这些变动就是行阴,如果是单纯的强调法的运转性活动性,就叫作行蕴。 六、什么时候才能断情执? 先弄明白身见,并断除身见,然后破我执,之后才能断情执。 情执是在我执之后一点点断除的,非常不容易。 先有贪欲,后有情执,贪欲三果断尽,可情执要在第一到第二个无量劫之间才能断尽。 因为贪比较粗糙,容易断,情很细腻,特别难断。 七、这个虚拟的世界存在有什么意义? 这个虚拟世界的存在,不是受人为操纵的,是众生业缘的必然结果,所以谈不到有意义还是无意义。 因为众生有三界的业种,业种不消除,虚拟的世界就会不断出现,让众生实现业种,受业之报,学佛人可以利用这个虚拟世界来修行。 众生明明面对的都是电信号,什么都没有,却解读出了色彩斑斓、绚烂多姿的六尘世界。 那些电信号也不是实有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种子幻化出来的,其实世间里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世间,众生有翳病,硬是能分别出世间和世间里的一切法。 世间及世间里的一切法,你认为有意义就有意义,你认为无意义就无意义。 法无心,物无心,场景无心,世界无心,是众生有心,赋予场景什么意义,场景就有什么意义,赋予世界什么意义,世界就是什么意义。 你若无心,就无世界,有心就有一切法。 八、放下执念就是放下自我佛法当中讲一种禁取戒,就是外道设立的不如理不能解脱的戒,佛弟子却不允许去执取和守护。 所以在佛法修证上要想断我见,必须破除外道的禁取戒,不能尊守那个戒条,才能正确如法的持佛戒,才能断我见。 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一直执取从前那些没有意义的誓言和邪愿,白白耗费精力和心力。 有执就有生死,就不解脱。 当菩萨要有大智慧,菩萨的大智慧远远大于世间种种精英,对众生没有利益的事,菩萨都不会浪费时间精力去做,只做有利益的事,或者是有大利益的事,做最重要的事。 放下人前不必要的脸面问题,也就是放下了一种我,无所谓别人对自己无意义的评价和看法,因为本没有我,还在乎那些不合理的评价干什么? 只要做正确的事,只要做利益人的事,只要没有消耗时光,只要对得起佛菩萨和众生,怎么都行。 坚持一种不合理的执念,不能圆融,就是愚痴。 只要有执念,波旬就会利用这个心理,让你做愚痴事。 而无心就不会被人利用,没人能钻你空子,也就没有恶果。 佛陀总是教导菩萨,不要在意虚假的名誉名声,是毁是赞,心都不要动摇,只坚持真理。 调整好自己的修行目标,直接奔着目标而去,不要在意不必要的事,得不偿失。 要用智慧,而不是意气,不怕成为别人眼中的失败者,世俗法中成与败都是幻化的虚假相,在世俗中败,却容易在佛法中成。 不要考虑自己在别人心中不必要的形象,那就是个我,灭除各种我,才是真正断我见者。 九、过去现在因果经第三卷原文:尔时太子。 即便问曰。 我今已知汝之所说。 生死根本。 复何方便。 而能断之。 仙人答言。 若欲断此生死本者。 先当出家修持戒行。 谦卑忍辱。 住空闲处。 修习禅定。 离欲恶不善法。 有觉有观。 得初禅。 除觉观。 定生入喜心。 得第二禅。 舍喜心。 得正念。 具乐根。 得第三禅。 除苦乐。 得净念。 入舍根。 得第四禅。 获无想报。 别有一师。 说如此处。 名为解脱。 从定觉已。 然后方知非解脱处。 离色想。 入空处。 灭有对想。 入识处。 灭无量识想。 唯观一识。 入无所有处。 离于种种想。 入非想非非想处。 斯处名为究竟解脱。 是诸学者之彼岸也。 太子若欲断于生老病死患者。 应当修学如此之行。 释:悉达多太子问用什么方便方法才能断除生死根本,仙人回答说,先要出家持戒,修忍辱行,住在空闲之处修习禅定。 入初禅是离开欲界恶的不善法,有觉有观;入二禅是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三禅是舍去喜心,得正念,具足乐根;入四禅,灭除苦乐受,得净念,入舍根,获得无想报。 另外那个仙人师说修到无想处获得解脱了。 其实不是,从无想处定中出定以后,就知道这不是解脱处。 仙人继续说,离开对色界的念想,入到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灭除有对想,入到识无边处定;灭除无量识想,只观一识,入到无所有处定;离开种种想,入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中,这是究竟解脱之处,是所有行者所要到达的解脱彼岸,太子您如果想要断除生老病死的过患,应当像这样修学。 原文:尔时太子。 闻仙人言。 心不喜乐。 即自思惟。 其所知见。 非究竟处。 非是永断诸结烦恼。 即便语言。 我今于汝所说法中。 有所未解。 今欲相问。 仙人答言。 敬从来意。 即问之曰。 非想非非想处。 为有我耶。 为无我耶。 若言无我。 不应言非想非非想。 若言有我。 我为有知。 我为无知。 我若无知。 则同木石。 我若有知。 则有攀缘。 既有攀缘。 则有染着。 以染着故。 则非解脱。 汝以尽于粗结。 而不自知细结犹存。 以是之故。 谓为究竟。 细结滋长。 复受下生。 以此故知非度彼岸。 若能除我及以我想。 一切尽舍是则名为真解脱也。 仙人默然。 心自思惟。 太子所说。 甚为微妙。 释:太子听到仙人所说,心不喜乐,心里想,仙人所讲的不善究竟解脱处,不是永远断除烦恼结缚的方法。 于是就说:我对于你所说的有不理解之处,现在想问,非想非非想处是有我还是无我的? 如果是无我,就不应该说是非想非非想处;如果是是有我的,我是有知觉的还是无知觉的? 我如果是无知觉的,就与木石一样了;我如果是有知觉的,就有攀缘,既然有攀缘,就有染着,有染着就不解脱。 能虽然能断尽粗重的结缚,却不知道细的结缚还存在着,所以才认为非想非非想处是究竟的。 可是细的结缚滋长了,就会再次得受下劣生处,所以这不能渡越生死彼岸。 如果能断除我以及我的念想,一切法都舍弃,则名为真解脱。 仙人不说话了,心里想,太子说的太微妙了。 仙人指涅槃路,此路却不是涅槃路,因为路途中只有戒定,而没有解脱慧。 有定无慧为外道,不得解脱。 解脱为无我的心解脱,心有无我的智慧才能得解脱。 解脱是诸结烦恼永断无余,非为只有解脱理论知见而烦恼犹在,就称为解脱了。 所以在修行当中,如果自己烦恼如前无异,却以自己理论知见为傲,藐视他人,实则是烦恼具足的凡夫。 也所以说修行的最初和最终,都是要破除无明的我相,断除烦恼,不是只获得理论知见就能称之为学佛了。 有智慧,就无无明,无烦恼,有烦恼就有无明,有无明就无智慧,无智慧则处生死不解脱,所以检验自己的修行成果在于无明烦恼的淡薄与否,以及淡薄到什么程度。 发布时间:2024-06-03 08:05: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