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能显中边慧日论 内容: 能显中边慧日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63能显中边慧日论No. 1863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一淄州大云寺苾刍慧沼撰十力五眼大圣雄为物求法无边劫八万四千妙宝藏咸契其真胜彼岸随机诠显各令鉴故号能仁为法王佛日权隐涅槃山正教随潜慧眼灭十地三贤诸圣众愍物护法释深经末世命念慧行微多者随情迷圣旨偏释正教从己见自迷迷他碍法流今采经论会诸文通法济生令正解故我稽首归三宝唯愿慈悲见加护夫胜义无差。 经论起平等之说。 俗谛有异。 诸圣流四一之谈。 随相理智星分。 归性心言并绝。 或真或俗。 乍实乍权。 量为应物示因符机趣果。 理虽是一。 根器寔多。 故更使十二玄门说有同别。 三藏奥旨诠或总分。 或有执如而作生因。 心体为诸法种。 迷执一文总不令异。 有异难会。 即指为小为权。 不知如来有根性等力。 有情有种种界等。 或有偏固别诠咸使不一。 有一乖反即云随假随人。 不知世尊有同体意乐。 依如有不定性等。 所以声闻被诘。 为不识机差。 菩萨见诃。 由不依理一。 若言真如佛性是一。 齐得作佛。 种性不殊。 即四担三草之喻不成。 若言阐提二乘尽不作佛。 种性各一。 即三车二城之况不立。 故由生界种性。 有无约理。 周遍有识。 皆有据事差别。 有识有无。 有性复有定不定殊。 无性复有暂毕竟别。 以此声闻说有多类。 阐提复演数没。 因斯乘或一二三五等分果。 或凡圣权实等别。 或说皆有佛性皆当作佛。 或说有无种性非皆作佛。 然佛因既为无为异。 佛果亦常无常分。 依三义而标常住之名。 或据或无以立无为之称。 或有迷斯妙旨。 云三佛而总凝然。 见说无为。 将四智而无生灭不知。 皆是正遍知尊。 依四秘密。 四种意趣。 随自随他。 十二分教。 佛自会通。 散在诸经。 率难被究。 弥勒菩萨广制瑜伽论释云。 理无不究。 事无不尽。 文无不释。 义无不诠执无不破。 疑无不遣。 行无不修。 果无不证。 正为菩萨。 令于诸乘境行果等。 皆得善巧。 勤修大行。 证大菩提。 广为有情。 常无倒说。 兼为余乘。 令依自法修自分行得自果证。 无著等师或别释一部。 或通明大趣。 并教理符焕。 本末递晖。 然有情昏密旨。 欲大海而灌塘。 心翳衣珠。 举秽食而投宝器。 连城鱼目卉木无分。 毒药醍醐薰莸弗别。 恃萤光而指日月。 陵宝剑而振铅锋。 多罗竟定后先。 达磨率分显密。 若也互相发起。 即旨约文。 遵实执为真。 乃词乖理爽。 余虽不敏。 曾酌法海之波澜。 念惑徽猷。 疑怀济险之南指。 既逢高论。 握管前驱。 采三藏之精微。 捷五乘之奥旨。 显其幽趣。 以契宏途。 略述三章。 用开未悟。 文虽不丽。 理寔可观。 冀诸玄鉴镜详其致。 爰真破执章第一破定时因一破定时教二破定权实三破妄通经四破定显密五破缘正佛性六破定时因一有云。 经论之内或有名同而义异。 如解深密等说于一乘。 与法华等说于一乘。 此虽名同。 深密即存三明一。 法华则破二明一。 而义有异。 何者。 深密存于二灭。 云定性二乘不坐道场。 颂云。 故于其中立一乘。 非有情性无差别。 此存三明一。 法华等云。 声闻若菩萨。 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无疑。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舍羊鹿而灭化城。 破二灭而归宝所。 故义有异。 此说非理。 所以者何。 诸说一乘名义无异。 法华深密略举其同。 且法华一乘与深密等。 摄论既引法华会中舍利弗记别。 在十义中。 如何得言法华已前说一乘别。 摄论但释已前一乘不释法华。 既同所释。 明知不别。 又定性人无有显又说得作佛。 楞伽经中。 大慧问佛答。 昔发菩提愿者非决定等。 法华经论。 决定之人根未熟故。 菩萨与记令使发心。 文言既总。 复说往事。 既说破二灭。 一乘为显了。 即须决定说二乘皆作佛。 何故除决定。 又第三喻。 为一向求大乘者。 谓离大乘无别二乘。 令知种种乘异。 故说雨喻。 故同深密趣寂种性不坐道场。 法华唯为退菩提心及变化声闻。 三周说一乘。 所授声闻皆唯此二。 经论共同。 总无趣寂。 在文具显。 故同深密不定种姓能趣正觉。 法华经云。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 论释同义云。 同者三乘法身平等。 三乘法身平等者。 佛性法身无差别故。 此同深密依三无性胜义无性等。 亦是梁论依法如平等故说一乘。 法华经中。 四大声闻自说譬喻。 初为除粪客作贱人。 中间付财自无悕取。 后集众告方生领悟。 此同深密第三时教。 又同诸论所摄一类法无我等。 梁唐摄论文皆具显。 云彼不释法华一乘。 故同异言但妄分别。 又云。 或有名异而体同。 涅槃佛性体即真如。 佛性论中名为应得。 既许理性遍有情。 不信应得定作佛者。 此亦非理。 虽有应得因缘。 然许大悲菩萨并有加行因。 尽众生界故常不作佛。 何废有情虽有应得因。 无加行因故常不作佛。 若云我许作者。 即是违经。 加行有无下。 显正中自当广辨。 有义云。 因有缘正。 果有近远。 缘即相应善等。 正谓八识。 如来藏性。 八识齐成。 真如遍有。 纵阙缘因。 修之当有。 不信正因。 岂不迷乎。 彼执不然。 且以真如为正因者。 为望生果名为正。 为据迷悟依为正。 若能生果名为正因。 遍违经论常非生因。 菩萨地经第四。 瑜伽论三十八。 地持第三十。 因四缘无。 说常法。 常法为因缘者。 瑜伽摄论种子之义亦悉相返。 若云彼并缘因。 非亲生果者。 违诸经论。 便成大过。 又岂不许报佛之身具五蕴耶。 若具五蕴。 因尚非蕴摄。 宁为蕴因。 又佛性论不许真实能生有。 故八识虽为正因。 非据无始现行识说。 楞伽经云。 具足无漏薰习法。 故名不空如来藏。 若取无始现行之识为佛正因。 即佛正因无漏恒现行。 何得有凡夫。 若云是有漏者。 即何得为正因。 即违摄大乘说毒为甘露。 又心心所法岂非报佛正因。 若非报佛正因。 违庄严论及摄论等四智心品名为报身。 许为报佛。 云相应善等为缘因者。 何太猛耶。 若以真如为法身正因者。 不过二。 所谓生了。 真如望法身。 非生了因摄。 如何名正因。 只可得许因果位殊。 因名如来藏。 果位名法身。 如不生如。 复不自显。 既非生了。 不知何理能为正因。 体于二位不改易故。 故分因果缘正妄施。 三身正因下。 显正中广为分别。 有义久修菩萨行者。 成堪任持。 住自乘性必得作佛。 未至此位。 云不作佛。 有迷不任菩萨自乘种性。 最初发心非堪任持。 云无种性。 便谓毕竟是无种性不得作佛。 彼亦非理。 所以者何。 菩萨地经云。 因初发心决定必得阿耨菩提。 地持云。 云何名持。 菩萨自种性。 初发心。 及一切菩提分法。 是名为持。 何以故。 菩萨依种性必定堪任阿耨菩提。 是故种性名必定持。 乃至云。 是故初发心名菩萨行方便持。 菩萨依行方便满足阿耨菩提。 既云是故初发心名菩萨行方便持。 依行方便满足菩提。 何得说言由其久习方名为持方名有性。 又菩萨地经云。 若无菩萨性者。 虽复发心勤修精进。 终不能得阿耨菩提。 是故当知。 非因发心勤修精进有菩萨性。 若久修习至堪任持名有种性。 云何经言非因发心有菩萨性。 又地持论云。 非种性人无种性故。 虽复发心勤修精进。 必不究竟阿耨菩提。 是故当知。 虽不发心不修行方便。 犹得名为种性持。 既云虽不发心名种性持。 何烦妄分初后。 有云。 见小乘五性之文。 即谓三乘法尔差别。 或无涅槃因。 毕竟无性。 谓阿颠帝迦无法尔种。 不知毕竟无性。 无发心因。 后时还有五乘差别。 所有种性皆新薰起。 声闻地文非为定证。 此说全非。 何以故。 瑜伽弥勒菩萨所造。 说非定证。 胜鬘善戒释迦世尊所宣。 将为小教。 如斯凶悖。 谁敢与言。 然云毕竟无性无发心因。 后时还有。 今问彼言。 后发心因为从种起。 为无因生。 若本无因心自然起。 非释迦子。 故四卷楞伽第一云。 大慧若复说无种。 有三种识。 三缘合生者。 龟应生毛。 沙应出油。 汝宗则坏。 违决定义。 又若不许五乘无始法尔性别。 但同一如。 尽当成佛。 五性新熏非本有者。 云何世尊令彼熏五性。 不唯说大乘令同熏佛种。 维摩经云。 彼自无疮。 勿伤之等。 调御大师岂不知有正应得因故。 以小乘而伤之也。 若云由根性异者。 即五性本有。 岂唯新熏。 又菩萨地经云。 非因发心勤修精进。 有菩萨性。 故知五性皆悉本有。 从本有种数数起现熏成种子名为习性。 又善戒经等解定异因云。 有声闻性。 以声闻乘而般涅槃等。 故知性别不由新熏。 若由新熏方始有者。 即应云先无声闻性。 令起声闻乘性而依声闻乘等。 既不作是说。 明非新生亦非小教。 故唯新起理教相违。 然大集等说熏有者。 据习种说。 非性种姓。 若言性种姓者。 是真如理。 非行性者。 下当显示。 略遣四迷。 余可例准。 破定教时二有义。 深密前明。 涅槃后说。 三七日后四谛法轮。 别立教时。 四十年后最大法轮。 因何不许更立教时。 又大乘异小乘。 后说大乘立教时。 一乘异三乘。 后说一乘。 因何不许别立教时。 故依深密。 立初三。 法华一乘为第四。 涅槃佛性为第五时。 此亦不然。 有多过失。 且转四谛。 后立教时。 是佛世尊之所说。 一乘第四佛性第五。 经中不判是谁说。 若以义别立教五时。 经经说义皆有意别。 只如无量寿经。 劝往西方随愿往生。 即随何净刹。 弥勒上生令生知足。 或观虚空藏。 或复观普贤等。 即应教时有多。 非三五时。 即涅槃经或于一时在恒河岸等。 既非定时。 故不可取。 故说五时。 非是佛教。 又如法华第二信解品中。 广立三时。 初云。 我等居僧之首。 自谓已得涅槃。 初时教。 又云。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 我时在座。 但念空无相。 于菩萨法心无喜乐。 此第二时。 深自庆幸获大善利。 法王大宝不求自得。 此第三时。 偈颂之中三时更显。 推同深密。 如何违教别立五时。 故为大过。 又云。 无量义经为小乘中乘大乘时别。 此开出中乘。 合大为一。 此亦非理。 所以者何。 是无量义经初云。 自从如来得道已来四十余年。 常为众生演说诸法。 乃至不出不没。 若有闻者。 或得暖顶忍世第一法四果辟支佛。 发菩提心登于十地。 不分三乘。 又云。 我起树王诣波罗奈鹿野园中。 为阿若拘邻等五人转四谛。 亦说诸法。 乃至念念生灭。 中间于此及以处处。 为诸比丘并众菩萨。 说十二缘六波罗蜜。 乃至云。 今复于此演说大乘无量义经。 乃至念念生灭。 不云中间。 唯为辟支佛。 亦云为并众菩萨故。 后不说云。 今复于此唯为菩萨。 又云。 善男子初说四谛。 为求声闻人。 而八亿诸天来下听法发菩提心。 中于处处演说甚深十二因缘为求辟支佛人。 而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或住声闻。 次说方等十二部经摩诃般若华严海空。 演说菩萨历劫修行。 而百千比丘万亿人天无量众生得须陀洹果。 乃至得阿罗汉。 住辟支佛因缘法中。 演说十二因缘。 云为辟支。 但有发菩提心或住声闻。 无发缘觉心及证缘觉果。 次说方等。 乃得声闻果。 及住辟支佛因缘法中。 不云为菩萨。 判云。 无量义经为小乘中乘大乘时别。 开出中乘。 合大乘为一。 以此为三时。 从何准定。 若云既说大教。 何非大乘。 若尔深密亦说大教。 何云三乘。 又纵为三。 终无说五。 亦不限定年月前后。 又云。 今就乘性说五时者。 谓小乘大乘三乘一乘一性。 此五时教后兼前义。 前无兼后。 然法华经立在深密后。 涅槃更在法华后。 说深密既在于前。 如何预断后教故。 以浅深次第定为五时。 第四第五时非深密教第三时摄。 此亦不然。 三七日后。 方趣鹿园。 说四谛教。 始度五人。 第二七日。 即说十地。 不起道树。 授提谓记。 当得作佛。 号曰齐成。 如何定判最先说小。 又复一乘即是大乘。 胜鬘经云。 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 大乘者即是佛乘。 是故三乘即是一乘。 得一乘者得阿耨菩提。 于第二时。 判说大乘。 一乘即大收合。 在第二时。 如何为第四。 若云深密是说三乘时者。 为通三乘藏摄名三乘教。 为说有乘三名三乘教时。 若许深密通三乘摄。 违于正理。 今古共许是大乘藏。 若云说有三乘名三乘时。 法华亦尔。 前后俱云。 为求声闻等。 若云不同。 如前已非。 故不可说法华一乘为第四时。 涅槃亦云。 于此经中。 或说一乘。 或说三乘。 又复一性即佛性。 佛性即真如。 胜鬘经。 如来藏经。 不增不减经。 法界体性经。 如来智印经。 圣善住天子所问经。 诸法无行经。 文殊师利问法身经等。 皆广明如来藏佛性法身一切生有。 如今者云第五时说于佛性。 胜鬘经云。 末利夫人信法未久。 明在于前。 如来藏经。 准菩提流支云。 佛成道后第十年说。 佛性论宝性论。 皆依此经及解深密无上依经。 广明佛性。 不依涅槃明佛性义。 如何定判于涅槃时始明一切悉有佛性。 将胜鬘经等及佛性论等为第五时。 若以涅槃在深密后。 不得预断为第三时者。 如何自引云。 或有前经密说后义。 如智论说。 又华严及在说四谛前。 云何无量义经断为第三时说。 若云据义类说不据前后。 深密亦尔。 何独不信。 故约前后判为五时。 但婴儿慧。 智者不许。 又云。 法华三时与深密别。 此亦不尔。 二经明时。 义意不别。 法华第二云。 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 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 且对权实以说二时。 隐第二时。 信解品偈颂云。 佛亦如是。 知我乐小。 未曾说言汝等作佛。 而说我等得诸无漏。 成就小乘。 声闻弟子。 此闻有教。 佛敕我等。 说最上道。 乃至云。 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 都无欣乐。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皆悉空寂。 无生无灭。 无大无小等。 此闻空教。 乃至云。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穷子得无量宝等。 此闻非空有教也。 长行之中经文亦具。 又云。 深密存二灭一。 法华破二灭一。 以此不同者。 如前已破。 涅槃经亦尔。 如第二明医师喻中。 初总教服乳。 喻有教。 次教总断。 喻说空教。 后有宜不宜服。 喻非空有。 此对外道执皆有我。 为破此有令入人空。 且密说人空。 义显为小初说法有。 次破法有。 密说法空。 涅槃会中。 方为显说。 除外道执有故说空。 除声闻执空故说有。 以明佛性。 非妄计我故非有。 有常等故非空。 合第三时。 何名第五。 又若涅槃明有佛性。 五乘根性皆趣佛果故。 第五时者。 何故须跋陀罗闻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齐得作佛。 何不发大心而取罗汉果。 故如深密判。 属第三普为发趣一切乘者。 为真了义。 审细研寻。 义更明显。 解此大纲。 五门长掩。 故不别门。 别门对片。 又云。 教有五时。 五门分辨。 一次第有殊。 二得名有异。 三述益不等。 四述时不同。 五说法有别。 言次第殊者。 三乘在一乘前。 佛性居一乘后。 大意同前定前后失。 故不重破。 言得名异者。 第四时教名一乘者。 五乘归佛性故。 第五时教名佛性者。 五性归佛性故。 此亦不尔。 五乘归一乘故。 为第四时。 胜鬘亦四果咸归佛果。 深密不定亦趣佛乘。 应第四时。 法华定性亦不归一。 应第三摄。 上引佛性多经。 说同。 应第五时名佛性教。 何但涅槃。 若云尔者。 胜鬘如来藏。 岂是四十年后耶。 前已显非故。 言述益不等者。 小乘说缘生之有法。 为万行之初基。 故十轮经云。 不学小乘者。 无由学大乘。 此说依有教积集善根。 非是先发小心后方学大。 此说不尔。 据不定性。 初令学小。 即法华经门外许与三车。 鹿苑证于小果。 若据顿悟。 即初授提谓记。 说华严等经。 咸非小乘。 又依大教不得积集善根。 可须依小依大。 依大得福。 过于小乘。 何要依小。 又法华学大。 乃至不受余经一偈。 又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 既许为了义。 何故舍此而不依耶。 又瑜伽等说。 先学自乘方学余教。 若非不定。 无斯小大三一次第。 若是顿悟。 非先学小。 此判据何。 十轮经意。 非开先为说小令种善根。 亦非先同无性后分五性。 如前显非。 言说时别者。 此乃同许法华经深密前后。 许亦无失。 然说深密。 是说三乘。 法华唯存一实。 此理未可。 深密解脱第二云。 我说声闻缘觉菩萨一清净道成就第一义。 唯一清净道更无第二。 我意依此故说一乘。 如何得言说三乘教。 若言许不定回心决定不回。 即存二灭。 与法华别。 此亦不尔。 许不定回趣。 即破二灭。 法华三草一地长殊。 决定不记。 犹存二灭。 若言法华许定性趣大。 违论释经。 又复经文所记声闻。 皆不定性。 及以变化。 在文具显。 良为此会对。 此二类声闻言无一不成佛。 不尔。 如何论释但为利益二人恐损惊怖。 不为决定。 说两譬喻。 令知乘别。 岂天亲菩萨不解法华。 末世凡夫深得经意。 若云深密虽说一乘。 许根性别。 言唯一者。 是密意说。 此即会前。 不会于后。 以后未说。 如何先会者。 法华亦云已说今说当说。 而于其中。 此法华经最在其上。 云何未说之经此得云在于上。 未说许说在上。 未说先会许同。 此有何失。 又佛三明镇朗四智常明。 会当未说之经。 何失固执不许。 又彼自引。 或复前经密说后义。 如智度论前密说后。 彼既信之。 前显会后。 何故不受。 又复十义证法华经在深密后。 一云。 深密说有二灭。 法华说无。 此谬如前已显。 乃至第十深密许不定性一分成佛。 法华全无二灭。 此谬准前。 言楞伽乃至无性阐提当得涅槃。 此亦谬取经意。 何者。 楞伽无性即当时边。 非毕竟者。 以后遇佛等。 许得作佛故。 若言彼说无性即是全无因者。 菩萨起大悲。 岂是全无性亦说为无性耶。 又云。 涅槃经说悉当成佛。 此亦不尔。 初约阐提说无佛性。 此据行性。 后说皆有。 即约理性。 不尔。 如何前后二说。 又云。 须陀洹乃至罗汉皆得作佛。 不解我意。 又恒河七人云那含果有中生槃等。 此涅槃经是显了说。 岂是全无二灭。 又云。 此佛性教临涅槃说正因远果。 因深果远。 极难信故。 所以后说。 说涅槃经。 因深果远。 难信共成。 云难信故最在后者。 此判即谬。 何者。 涅槃经度须跋陀罗。 岂是人胜。 遗教经云。 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 所应度者皆已度讫。 方说遗教。 岂更因深果远极难信耶。 又大衍经涅槃后起。 为母说法。 岂更难信更显了耶。 又既明佛为报母恩涅槃复起。 阿难问名。 答云。 名母子相见经。 宣示后世等。 此能诠所诠明报恩事。 与前教别。 应第六时。 此不立时。 彼云何尔。 举始括终。 余谬可悉。 破定权实三有义诸经论中亦说不同。 必无两实。 定有一权。 然就义别。 非全虚妄。 解深密存二灭而说一乘。 有经说阐提毕竟无涅槃法等。 斯权教也。 法华除二灭而说一乘。 涅槃阐提皆有佛性。 斯实教也。 故诸权实义例有六。 一信谤罪福多小异。 二所为说人胜劣异。 三难解易解浅深异。 四佛自会释有无异。 五权实相对前后异。 六大小不同半满异。 三乘一乘五性佛性二说相对亦有六相。 故知一乘佛性为实。 三乘五性是权。 彼说不然。 六皆有失。 初云五性差别起自小乘。 唯一佛乘法华等。 说悉当成佛分明显了。 唯在涅槃二经之中。 广说信毁罪福校量。 二乘实灭一分无性。 则无斯说。 故知一乘佛性之教显了复实。 三乘五性教为权隐覆者。 若论信谤了不了经罪福实别。 深密校量即为定说。 故知深密非非了义。 判为权者。 岂不违经。 又有无量诸大乘经不多校量。 岂皆权密。 若尔。 即胜鬘无上依楞伽如来皆不校量。 应权非了。 又无垢称经云。 譬如象马戾不调。 加诸楚毒乃至彻骨。 然后调伏。 乃至云。 以如是等苦切言词。 殷勤诲喻。 然后调伏趣入正法。 法华为化声闻钝根。 创令不定回趣涅槃。 为除声闻四倒。 谓佛实般涅槃。 说佛理性恒存。 切诲令彼调伏。 是下劣人。 不尔。 岂般涅槃前。 无利根文殊等可为说涅槃。 至涅槃时。 始有利根迦叶。 方为说实。 又纵据校量次定权实。 此亦难准。 何者。 法华涅槃皆广校量。 即定为实为了。 金刚般若文极校量信受等福。 胜天王般若谤斯经者。 谤诸佛母。 十方无间。 大地狱坏。 罪报未出大般若经处处校量。 由斯经故。 疾得成佛。 一切功德等。 烦不具引。 若准此等。 即定为实为了。 不但自违所执。 亦是违经。 今不障涅槃等经为了为真。 但不得执校量准定。 深密般若皆悉不许定性二乘回心向大。 并与法华校量相似。 故以校量判深密等为权不了。 便成过失。 又深密经自以了义经校量非了义。 此佛自说为了义。 然后代凡夫判为非了。 应智过佛。 为人胜劣失者。 若云。 法华云劫浊乱时。 乃至云成就诸不善根故。 于一佛乘方便说三。 又云。 所以未曾说。 说时未至故。 又云。 于诸菩萨中。 正直舍方便。 涅槃经云。 以无利根迦叶等故。 随宜方便开示三乘。 又云。 如是大事斯下小人则不得闻。 何等为大。 所谓诸佛甚深秘藏。 谓佛性。 是故知。 法华涅槃一乘佛性为了为实。 深密三乘一分无性。 此等诸经即为权密。 此不应理。 若言为人胜劣以定于经权实显密。 少分可尔。 准法华等经。 在于后说。 是为胜人。 为实为了。 判深密等。 是在前说。 为权为密。 太伤猛浪。 如华严经及宝性论等。 皆说。 譬如日出先曜高山。 次川泽等。 如来亦尔。 先为菩萨。 后二乘等。 成道七日说十地经。 涅槃第三十一三子三田三器等。 皆先胜后劣。 岂以先说法未久。 后皆劣人浅法耶。 又临涅槃时说遗教等。 岂并胜人深法耶。 又云。 无量大乘在法华前为菩萨说。 非劣人浅法。 法华经者。 论云。 为声闻人所作事故。 告舍利弗。 第二云。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 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 名妙法莲华。 此为声闻。 岂胜菩萨。 又第二云。 舍利弗彼佛出时。 虽非恶世。 以本愿故。 说三乘法。 乃至彼国中。 以菩萨为大宝故。 是劣人。 为说三乘浅权之教。 又深密经等为弥勒等说。 岂劣声闻耶。 若云我据人一时殊。 后胜前劣。 前权后实。 即舍利等回心向大等是者。 即何废人殊时别。 前胜后劣。 前实后权。 为胜义生等。 说决定性不坐道场一分无性。 如何偏执法华涅槃独为显实。 难易浅深失者。 若云。 准解深密经第二云。 为未种善根未清净障等。 说小乘教。 令修五事无上品。 五事退大智慧。 有此上品五事。 闻大不谤。 准此。 小乘易解。 大乘难解。 涅槃二十七云。 十住菩萨不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法华第二云。 唯一佛乘。 汝舍利弗。 尚于此经以信得入。 智论九十三云。 阿罗汉成佛非论者知。 唯佛能了。 二乘实灭。 一分无性。 即无斯说。 权浅实深。 义决定也。 亦不应尔。 深密既为胜义生观自在法涌弥勒等菩萨说。 即是具上品五事。 闻大不谤。 不作余说。 故决定知。 是深是实。 云不定性成佛定性不成。 是能了。 佛自说故。 执为权浅。 岂不相违。 故为失也。 无上依经说有三品众生。 一者著有。 著有有二。 一者背涅槃道。 无涅槃性。 不求涅槃。 愿乐生死。 二者于我法中。 不生渴仰。 诽谤大乘。 此二种别。 前是无性。 后是有性。 但谤大乘。 佛性宝性二论皆会言不作佛。 据谤者说不会无因。 迷者不知。 谓言是一。 若是一者。 佛何二说。 故知一分无性之教是实显了。 同涅槃经河中常没。 常没亦二。 又七人各一。 又第九云。 假使一切无量众生一时成菩提已。 此诸如来亦复不见彼一阐提得成菩提。 又云。 如枯木。 如燋种等。 此即涅槃显密之说。 而说一分无性之教。 是权密说。 故为大失。 会释有无失者。 若云。 其解深密会前二时。 法华涅槃会前深密。 无会法华一乘为方便者。 又涅槃云。 阐提障未来故名为无性。 法华云方便说故。 此皆经论自会五性三乘。 无文会释一乘佛性者。 此说不然。 胜鬘经云。 荷四重担。 无闻非法众生。 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等。 即说四乘。 又云。 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 即是大乘。 无有二乘。 二乘者入于一乘。 一乘者即第一义乘。 既言。 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 即是大乘。 又涅槃第三十一云。 一道一味等。 涅槃云。 我诸弟子不解我意。 唱言。 如来说须陀洹乃至阿罗汉皆得佛道。 并自会讫。 同解深密摄大乘等言唯一乘是佛密意。 亦会法华。 论文明显。 涅槃无文。 显说行性一切遍故。 言障未来。 故名为无性。 是暂时故。 涅槃三十二云。 我虽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众生不解佛如是等语。 如是语者。 后身菩萨尚不能解。 而云。 若云众生悉有佛性。 是名如来随自意语。 如来如是随自意语。 众生云何一向作解。 准此文意。 若诸众生皆有佛性。 佛显说有。 如何后身菩萨不解。 云何不得一向作解。 以此故知。 有无行性真如理遍。 说一切有。 此则同许佛性论五义。 故说佛性。 宝性论三义说遍。 约如理故。 又云。 若无因缘观得成者。 阐提之人应有此观。 准此即许是无行性。 况彼自许如心本有。 无漏无。 既是先无。 无漏无因。 后从何起。 故知一性一乘并经论自会。 云无会释。 故为失也。 权实前后失者。 若云权实相对前权后实。 处处有文。 前实后权。 窈无经说者。 此亦不然。 理不决定。 据不定性。 一类声闻从小起大。 先三后一。 可前权后实。 约大顿悟。 始终俱大。 岂可前权唯是后实。 深密所判据不定性渐悟性说。 又不定判深密已前诸大乘经皆悉隐密。 四阿含等密说法有。 除外执我。 诸般若等密说皆空。 除小法执。 双陈非空有。 方为显了说。 即华严虽前说。 属第三时。 遣教虽后陈。 可属第一时。 以不分明说空有故。 但说四谛。 定无异故。 如彼所判。 华严应权。 在前说故。 遗教应实。 在后说故。 又对不定亦先说实。 如法华经。 所度声闻皆先闻大后发小心。 以往准今。 为声闻性先实后权。 如何定判前权后实。 诸佛法久。 后要当说真实。 依不定人。 毗尼前开。 涅槃后遮。 大小别。 深密既非小教。 不是专为声闻。 如何谬判以权实。 又初七日说十地。 三七日后说四谛教。 岂可前权说后为实。 故知大失。 大小半满失者。 若判小为半。 是权密教。 据一类说。 此则可尔。 并约深密瑜伽等论。 为其随转权密教者。 谬大甚乎。 何者。 佛自说为了教。 今判以为权密。 又云。 一分无性是小乘义者。 准佛性论破小乘品云。 若依分别部说。 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其本。 皆从空出故。 空是佛性。 佛性者即大涅槃。 依萨婆多等。 则一切众生无有性得佛性。 但有修得佛性。 所以瑜伽明无依有部教。 佛性论破。 若尔。 佛性涅槃说有佛性。 亦应依分别部。 涅槃亦说第一义空为佛性故。 瑜伽论破。 若许尔者。 如何定执。 佛性论中说有佛性。 为显为实。 属第五时。 若云佛性论中虽破无。 不同分别部执有故。 非瑜伽所破者。 亦应瑜伽虽说一分无。 不同有部执无。 非佛性论所破。 又佛性论分明自说分别部等有。 萨婆多等无。 云故明有佛性问执无性曰即知不准依大破彼小乘。 瑜伽论中无久对辨。 何理得知。 依小立无。 破小说有。 又萨婆多立无性得佛性。 瑜伽有则性有。 无则性无。 岂同有部说。 皆须小。 故为大失。 又判瑜伽并摄论等。 但释权教。 准何为定。 发智六足释小乘经。 中百等论释于般若。 并论明文众人同悉。 瑜伽显扬大庄严论菩提资粮论等。 不许定性回心。 一分有情无行佛性。 判为释权教。 非大乘经。 准天爱知。 非智者许。 又佛性论及宝性论义意大同。 宝性第一显释如来藏经。 佛性第四引深密解脱。 又明其体即是三性。 依深密经。 无其显了释涅槃语。 岂唯涅槃独明佛性。 如来藏等非佛性耶。 佛性论等释第五时教。 呜呼哀哉。 诸大法将并悉涅槃。 恣自凡陵侮圣教。 破妄通经四有云。 善戒地持瑜伽等说。 无种性人者。 据说客性。 非本性也。 何以得知。 经自释云。 菩萨性者。 谓初发心及三十七品。 何以故。 菩萨发菩提心。 乃是一切善法根本。 是故名发。 因此发心得阿耨菩提。 是故名因。 因初发心决定必得阿耨菩提。 是故名性。 此释初发心。 以三义别有三种。 名习种性发心。 具此三义。 前位发心唯有因义。 无余二义。 然经说云。 若无菩萨性者。 虽复发心勤修精进。 终不能得阿耨菩提者。 据前位说。 未至种性。 虽有轻微。 无决定必得堪忍之力及圆满持。 名为无性。 非是不与发心为因。 名无种性。 此同仁王璎珞经等。 此不应然。 若以未至种性无决定力终圆满持。 云终不得。 名为无性者。 云何经云。 因初发心决定必得阿耨菩提。 是故名性。 准此经文。 即初发心名之为性。 即因初心能得菩提。 云不至种性名为无性。 未至堪忍及圆满持云终不得。 岂不违经文。 地持云。 依初发心修行六度。 名为菩萨行方便持。 依行方便满足菩提。 是故行方便名为大菩提持。 瑜伽亦同。 又复后位因初方有云终不得。 岂不乖反。 又因前前得有后后。 云何经云。 是故当知。 非因发心勤修精进故有菩萨性。 既违经义。 谬之过甚。 亦不得言无不发心云无种性。 经言非因发心有菩萨性。 地持论云。 非种性人无种性故。 虽复发心勤修精进。 必不究竟阿耨菩提。 是故当知。 虽不发心不修行方便。 犹得名为种性持。 瑜伽论云。 住无种性补特伽罗。 无种性故。 虽有发心及行加行为所依止。 定不堪忍圆满无上正等菩提。 由此道理。 虽未发心未修菩萨所行加行。 若有种性。 当知望彼而得名持。 又有种性。 若未发心不能速得。 不得云终不能得。 故瑜伽次云。 又住种性补特伽罗。 若不发心不修菩萨所行。 虽有堪任。 而不速证无上菩提。 今约位分云无种性。 故知为谬。 又云。 瑜伽论等云无性者。 据客性说者。 彼自立义理。 心为本性。 行无漏种为客性。 客性自许初无。 瑜伽等云无。 即了义。 云何判为不了。 由不能知二种种性。 一种性即法尔有。 二习种性即法尔种。 随缘起现熏新种者。 名为习性。 善戒经云。 性有二种。 一者本性。 二者客性。 言本性者。 阴界六入次第相续。 无始无终法性自尔。 是名本性。 即是前云是故当知非因发心有菩萨性。 地持云。 虽不发心不修加行方便。 犹得名为种性持。 所修一切善法即为客性。 瑜伽论云。 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名性种性。 若从先来修善所得。 是名习姓。 法性自尔即是本性故。 善戒经云。 非因发心有菩萨性者。 由本有故。 说之为主。 习种新起故名为客。 地持论同。 彼叙异释。 广为难序。 徒设劬劳。 又由不了法性自尔之言。 将作真如佛性。 若真如言无始终。 理即可尔。 如何善戒经言次第相续。 地持云展转相续。 瑜伽论云展转传来。 广引文论。 是真如性唐捐其功。 下当显示。 又云。 解深密第二云。 一向趣寂不坐道场。 无余依中诸受永尽。 瑜伽论云。 无余依中唯有真如无诸作业者。 依小乘说。 以四十年前。 未说二乘无实涅槃。 舍分段身别有变易众生无断。 深密既在于前故。 许二乘趣寂实灭。 此亦非理。 深密自判般若等经。 犹非了义。 今第三时是真了义。 岂肯更随小乘教说二乘实灭。 胜义生赞叹为真了义。 又若非真弥勒菩萨瑜伽论中引为决择。 可不解会释。 后代方解通经。 判言弥勒舍实弘权。 深为未可。 又云。 先说佛灭后不灭。 信后不灭为了义。 先说决定。 今回心。 何独不信言决定。 此不同例。 唯小乘教定说佛灭。 大乘经论咸许非真决定必不回心。 大乘经论通说。 决定不回心。 变易非别受身。 二乘一分实灭下示正中。 广为分别。 又云。 大菩萨藏经第五。 邪定聚众生非法器故。 若使如来为彼说法。 若不为说。 终不堪任证于解脱。 如来如实知彼有情非法器已。 而便弃舍。 世亲释云。 恶趣名邪性定。 入恶趣名邪定。 涅槃名正性。 定得涅槃名正定涅槃。 既却退恶趣后定出。 出恶趣已非邪定聚。 邪定聚时如来舍置。 非邪定时菩萨化也。 故知是非毕竟无性。 大集第十云。 为邪定者。 方便演说。 令坏邪定。 无善子者。 令种善子。 无法器者。 令作法器。 为法器者。 演说菩提。 亦不应理。 菩萨藏大集经二说意别。 菩萨藏说。 若使如来为彼说法。 若不说法。 终不堪任证于解脱。 知非法器。 而便弃舍据无种性。 不得涅槃。 云非法器而便弃舍。 非全弃舍。 亦令彼得人天乐故。 若是恶趣名为邪定。 佛弃舍者。 云何菩萨垂形六道。 岂许菩萨慈悲过佛。 又若言。 在恶趣邪定之时。 佛便舍置。 出恶趣已非邪定时。 佛菩萨化。 岂非灭削诸圣悲愿。 大集经云。 为邪定者。 方便演说令坏邪定。 无善子者。 令种善子。 无法器者。 令作法器。 为法器者。 宣说菩提。 此据有性得涅槃记。 由作五逆等。 名邪定聚。 设是有性。 断善根者。 亦名邪定聚。 由断见善及五逆等。 未有广多新熏善种。 云无善子。 未至成就。 云非法器。 不尔。 如何菩萨藏经邪定弃舍。 大集即云。 方便为说。 亦不得说。 言大集经中据出邪定。 若出邪定便非邪定者。 说为邪定者方便演说故。 由不能知经论所说三聚有别。 作此通经下示正中。 广为开示。 又云。 央掘摩罗经第二云。 云何名邪定。 诸佛不能化。 又次下云。 所言邪定谓一阐提。 正定谓二乘菩萨。 断善根者名一阐提。 善根续已即非一阐提。 断时名不可治。 续已可治。 涅槃三十三云。 一阐提人而不能救地狱之苦。 名不可治。 作后世种还名可治。 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故不可治说近非远。 亦不应然。 央掘摩经云。 邪定聚佛不能化。 是无种性。 与涅槃经三十三别。 涅槃为作后世因者。 即是能化。 又第十说。 如白羊角等。 阐提同央掘经。 又一阐提非唯断善。 但将续善说为可治。 此说有余。 又一阐提虽有当善。 而不能救地狱之苦。 未来可救。 现在之世无如之何。 名不可救。 据定报说。 若非决定地狱苦可救。 不尔。 如何。 有于现在或生死位。 及以后世续善根别。 又如五逆名无间业。 作已决定往恶趣受。 经论又说。 五逆四重悔净灭除。 不往恶趣生人天等。 此由业果有定不定。 于定之中。 复时报别。 经一向说。 解亦有余。 证有佛性故。 亦不可。 彼由不了阐提多种故。 谬通经下示正中。 当为开显。 又云。 善戒经第三云。 众生调伏有其四种。 一声闻乘性得声闻道。 二缘觉乘性得缘觉道。 三有佛性得佛道。 四有人天性得人天乐。 地持第二瑜伽三十七所说皆同。 然调伏有六。 一性调伏。 二人调伏。 性调伏说本性。 至发心位。 人调伏说四客性。 本性说远。 一切皆欲菩提。 客性说近。 有四种别。 故经云。 性调伏者有善种子故修善法。 修善法故坏二障。 修善法故身心清净。 身心清净故若遇善友若不值遇能坏二障。 如痈已熟。 遇师悉得除愈等。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修行毕得菩提时。 是名为熟。 是名性调伏。 既说本性调伏已。 密意说一切众生当成佛也。 同法华论及十法经定性声闻以佛性因记成佛也。 二人调伏者四。 如上所说。 故知人调伏是近因也。 有无人无性等。 皆是近故。 既无人天性。 后有人天性。 故知先无三乘性。 后得三乘性。 此说亦非。 言性调伏总明本来法尔自性。 二众生调伏即明所调伏。 故瑜伽云。 所成熟补特伽罗略有四种。 约生明性。 有无不同。 大小性别。 三行调伏。 明菩萨修行所有差别。 谓修胜身诸根智慧等。 四方便调伏。 明菩萨修有三十二方便。 五成熟调伏者。 明能成熟者及所成熟者。 六者熟印调伏。 即明所成熟。 已成熟者所有印相。 显如经论。 烦不能引。 故性调伏及人调伏非约远近。 若云性调伏即明远性。 众生本性。 二生调伏即是近性。 众生客性。 一切众生皆有本性。 咸应令作佛。 何故近以三乘熟之。 何故秽食置于宝器。 欲行大道。 反示小径。 彼自无疮。 何伤之也。 又说近性。 为因他有。 为本自成。 若因他有。 云何地持言。 有声闻性者。 以声闻乘而成熟之等。 何故不言无声闻性以声闻性而成熟之等。 若云据己有者。 以声闻乘而成熟之。 若尔。 何故复云无种性者则以善趣而成熟之。 不言以声闻乘性等而成熟之。 若云既未有性。 云何可成熟。 若尔。 无既不为说。 何时当得有。 又云。 既无人天性。 后有人天性。 故知先无三乘性。 后得三乘性。 此例虚设。 曾无文说先无人天种性。 后令有人天种性。 若许初无后今有者。 即人天趣在佛后有。 即应有始。 又人天种性生得善感。 生得善者。 生即便得。 岂是先无。 后他令有耶。 劫坏有生人天。 岂佛教耶。 若云。 智度论云。 不住涅槃者。 着人天乐福中。 与作涅槃因。 故知无因后还有性。 此亦不尔。 智度论云与作涅槃因者。 据无现说。 非无种子。 无种果生。 不应理故。 又云。 若虽言与人天乐。 即有性无性别。 即所引文云天人善而成熟者。 不为定量。 此亦不尔。 论为定量。 何以故。 智论云。 不住涅槃者。 置人天性中。 与作涅槃因。 不言无种性。 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 作涅槃因。 是三乘因而成熟之故。 又若云不许无种果得生者。 何故楞伽经云断善根无性后得涅槃。 故知无因后还有性。 亦不尔。 大悲菩萨亦在此中。 岂无佛性名为无性。 故知大悲见未成佛云无。 断善见断云。 非无种子亦不得。 难云。 若有涅槃因。 何故着人天乐中。 作涅槃因。 善戒经说有三乘性三乘调伏故。 此亦不尔。 岂有涅槃因。 皆能即成圣无暇。 不成圣故置人天中。 故无著般若论云。 难处生者待时故。 此意说。 生见在难所。 待生人天。 离难所已而成熟之。 谬通胜鬘。 准此可悉。 又云。 瑜伽五十二名无涅槃法。 及六十七庄严论第一。 无涅槃法者。 据客性说。 非本正因。 本正同有。 不可分人。 客性有无不同。 据斯性别。 故优婆塞戒经第一云。 以菩提有上中下。 菩提非本有。 此亦不可义。 此说其果由因方得。 云非本有。 设若说因据新熏起。 不障本有上中下性。 不尔。 如何齐有本大因。 始令成三品。 过如前说。 又云。 菩萨由发心得。 名不由本性。 故准知。 得三乘性。 名不由本性。 此义不尔。 名是假说无其实性。 云不由性故。 摄大乘论云。 名义互为客。 其事应寻思。 非其种性。 法体不别。 又非无本性。 由发心始得。 违善戒经。 非由发心有菩萨性故。 若约位通。 如前已非。 又次引人调伏。 亦如前非。 又引摄论云。 具障而阙因。 诸佛不自在。 瑜伽或就障。 或就因明。 二说不同。 皆非本性者。 据何为说。 设非本性。 俱空言。 即能显定。 又云毕竟阐提。 据宝性论云。 以无量时故。 名毕竟无涅槃法。 涅槃经佛性论说亦尔。 后定发心皆得成佛者。 此等皆据时边者说。 非毕竟者。 何以得知。 无上依经云。 有三品众生。 一者著有。 复有二种。 一者背涅槃道。 无涅槃性。 不求涅槃。 愿乐生死。 二者于我法中不生渴仰。 诽谤大乘。 阿难是等众生非我弟子。 佛非彼师。 乃至云以生死转作。 于后际落阐提网。 不能自出。 前是无性。 后虽有性。 钝根长时谤法不信。 宝性论中会此第二。 非第一人。 云。 为回转谤法者。 言无量时。 故非第一。 若不如是。 何故分二。 又论自云。 若无因缘生如是心者。 一阐提等无涅槃性。 应发菩提心。 不尔。 不应经论之中俱作二说。 若云论自会讫将此为定。 庄严佛地亦分明说无性之人毕竟不成佛。 何故不定。 故知二说各据性别。 经论无违。 若云。 涅槃经中佛亦自会。 障未来故。 名为无性。 必当得故。 名为有性者。 亦不应理。 此据时边。 说必当得。 非毕竟者。 若不如是。 何故第十云。 假使一切无量众生一时成熟阿耨菩提已。 此诸如来亦复不见彼一阐提得成菩提。 诸佛有灭尽期。 可云。 此人时长故不见佛。 无涅槃时。 如何言不见。 以此故知有毕竟无性。 于庄严论广作余通。 徒设劬劳。 又引摄论云。 圣弟子言。 此全无少分善根而弃舍。 佛观知有而度之者。 知有微少不具因。 庄严论说不具因。 即是余生微少善根。 无此微少名毕竟无性者。 此亦不尔。 无微少善许后作佛。 还是时边何名毕竟。 未曾起得微少善者。 乃是一向行恶行。 时边所收。 非毕竟无性。 若云毕竟后不作佛。 何故次下云。 已说无性次说令入。 此亦不尔。 言令入者。 以彼论文前说有性。 后说无性。 有无相对说。 次说令入者。 说有性令入。 不尔。 如何云若无性差别则无乘差别等。 又云。 摄论具障而阙因。 诸佛不得自在。 无性释云。 具障谓烦恼业异。 异熟阙因。 诸无涅槃因。 具障。 虽前佛不自在。 后佛有自在。 例阙因者。 应知亦尔。 彼说非理。 烦恼感果。 虽俱有定。 即有报尽之时。 报尽之时佛得自在。 令使涅槃。 无因之者于此位中佛不自在。 不得令有。 岂有自然有因之时。 各于彼位佛方教化。 若本无因后自然有。 亦本凡夫决定自然成圣。 何故假善友佛等为缘。 于此至理应深可思。 如不能悟。 余无自在。 破行性遍有义。 理行佛性一切悉有。 如大云经等。 如来常住。 二亦无灭。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为宗。 此不尽理。 信理性遍。 是真弟子。 言事性遍。 经无诚文。 虽言得菩提心。 能信亦是。 非要能得佛果菩提。 方名得心。 准所引文。 无一切生皆成佛语。 若第八体。 是有漏性。 无记法。 非无漏因。 天亲摄论等皆悉不许。 若言无二乘灭。 据不定性。 由来共许。 若论定性。 此不极成。 涅槃经云。 若云四果皆得作佛。 不解我意。 涅槃二十七云。 一切悉有心。 有心皆作佛者。 如说一乘。 约同体。 约同体意乐。 三十六云。 一切善不善无记等法尽名佛性者。 不善。 谓烦恼等。 若是不善所依真如名为佛性。 此则可尔。 即以不善名为佛性。 违入大乘论。 彼云。 汝痴无智。 谓烦恼为因等。 如显示中。 引烦恼若为菩提因。 岂以不善为善法因。 故名佛性。 非正佛性。 不可为证。 若云。 恒河中七人不离佛性水。 岂非行性者。 不尔。 此在理佛性水。 若行性遍。 悉皆得出。 何名七人各一。 言诸法诸道若因若果悉是佛性者。 据一人具七说。 以第一人有非无性而求有者。 亦名常没。 如佛性论所会阐提非无性者。 又准此文。 虽言常没。 许有出时。 言一切生悉有佛性。 非定一切。 行证不遍故。 又云。 三十七云。 为非佛性说于佛性。 非佛性者。 所谓墙壁瓦石无情之物。 离如是等无情之者。 是名佛性者。 此亦不尔。 贪瞋痴等何名佛性。 若以贪等能覆佛性者。 故知无性。 烦恼覆真名为佛性。 非必行性。 何能显行性。 亦同如性遍。 若云无行性何得名佛性。 此亦不尔。 瓦石全非。 故对生简众生无者。 且阴不论。 若云据覆真故名佛性。 瓦石等尔。 何须简者。 此义不例。 贪等是障。 瓦石非障。 故经说云。 妙色如本住世间。 智者于中得解脱。 又经云。 如财在异方。 得言有财者。 据有性者说。 三十三云。 非有如虚空。 非无如兔角。 令观行佛性。 现虽有因。 而未得果。 可增长故。 非常有故。 不如虚空。 能为因故。 果当得故。 不如兔角。 而言。 说阐提无性。 破虚空之常有。 说阐提有性。 破兔角之常无。 若言一分法尔先有。 即同虚空常有。 一分毕竟无。 即同兔角常无。 如是说者。 谤三宝也。 不尔。 汝若以真如及心。 为平等性。 一切常有。 即如虚空过。 若云据客性见无当有者。 此亦不然。 无因而生。 非释迦子。 又复有漏非无漏因。 过已数说。 观此经意。 以因中非定有果。 如虚空常有。 非定无果。 如兔角常无。 果当有故。 非先有故。 能为因故。 非如言诠显现得故。 又云。 三十三云。 声闻缘觉八万六万四万二万十千劫住处。 名为涅槃。 无上法主圣主住处。 名大涅槃。 准此二乘无实涅槃者。 此亦不尔。 经云。 名为涅槃。 不名大涅槃。 云何云无。 又据不定后回者。 作如是说。 非定性者。 又云。 若预流等位。 定愿留身。 八万劫等及分段有余。 不应道理。 何以故。 涅槃十一病行中云。 有五种人。 第一人者断三结故。 得须陀洹。 不落地狱畜生饿鬼。 人天七返。 永尽诸苦入于涅槃。 乃至是人未来过八万劫。 得阿耨菩提等。 准此故知。 非预流位分段有余。 依人天七返永尽诸苦。 后八万劫故。 亦非留身。 自谓为涅槃。 故预流等位永尽诸苦入涅槃故者。 此亦不尔。 此谈彼果有此功德。 非要无学始得超大。 若执经说人天七返永尽诸苦入于涅槃。 岂不许彼得灭七生永尽诸苦耶。 又若得涅槃永尽诸苦。 无学得涅槃。 应不受变易。 变易之身亦行苦故。 虽入涅槃。 言诸苦尽不废无学受变易身。 虽言预流极七返生。 亦许灭七得无学果。 故知此文据功能说。 或据一类取无学者。 理实初果亦得回心即受变易。 佛地论中有诚说故。 法华有学并回心故。 既许法华为了义说。 何不信受有学回心。 又涅槃第十九直云。 须陀洹人八万劫。 乃至辟支佛十千劫。 第二十又亦直云。 须陀洹人八万劫等得阿耨菩提心。 乃至辟支十千劫得菩提心。 云何经说罗汉辟支。 即许依文说前三果。 即执不许一经所说。 尚致爱憎。 取舍诸文。 寔为多谬。 引法华及法华论言。 唯一佛乘声闻皆依佛。 又佛性论入圣道已生究竟心。 为破如是增上慢心。 故知法华真实法教。 世亲菩萨为真实。 何人更全将为不了者。 不尔。 何者。 胜鬘经云。 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 解深密云。 若不知佛此密意。 涅槃经。 我于一时说一行一缘一乘一道等。 我诸弟子不解我意。 言四果等皆得作佛。 摄大乘论无著自云。 引摄一类。 天亲无性俱云隐密。 释迦无著普世亲师。 判为不了。 世亲何人将为了义。 又天亲判为了义。 余人何合将为不了。 若尔解深密经佛自说为了义。 余是何人判为权密。 又云。 密严下卷云。 若解脱者众生界灭。 即坏如来一切智性。 去来今佛所知之法不得平等。 又若涅槃众生灭者。 谁离于苦有无余耶。 降魔等事皆是妄说。 是故当知。 诸观行者证于解脱。 其身常住。 离诸有蕴灭诸习气。 譬如热铁投之冷水。 热势虽除而铁不坏者。 此文意别。 初言若众生界灭即坏如来一切智性。 据真如说。 名众生界故。 宝性论引不增不减经云。 舍利弗不离众生界有法身。 不离法身有众生界。 众生界即法身。 法身即众生界。 此二法者义一名异。 诸大乘经处处有文。 故不可以证二乘者无余不灭。 若云。 经云。 证于解脱其身常住。 离众有蕴灭诸习气等。 以为证者。 此亦不尔。 此说如来。 若许二乘入无余依亦如是者。 与佛何殊。 更须趣大。 若云许二乘无余身智都灭。 违密严上卷。 彼涅槃若灭坏。 众生有终尽。 众生若有终。 是亦有初际。 原有非生法。 而始依众生。 无有非众生。 尚生众生界者。 此亦不尔。 此据理性。 或说如来。 若以经说众生有终应有初际。 论众生灭者。 烦恼亦尔。 烦恼即众生。 因果俱无始。 岂以烦恼尽例烦恼有初。 若不许或终。 诸佛有烦恼。 虽许烦恼断。 而说或无初。 虽复身终。 何妨得无始。 故彼经意约理性论。 又大法鼓经云。 迦叶白佛言。 世尊众生般涅槃者。 为有尽耶。 为无尽耶佛告迦叶。 众生无有尽也。 白佛。 云何不尽佛言。 若众生尽者。 应有减损。 此修多罗则为无义。 是故迦叶诸佛世尊般涅槃者悉皆常住。 以是义故。 诸佛世尊般涅槃者终不磨灭。 不说二乘般涅槃者亦常不坏。 或生界真如无尽。 又大庄严论第一云。 余人善根无利他故。 余人善根涅槃时尽故。 菩萨善根不尔。 由此为因。 种性最胜。 若二乘人入无余依有善根在如何言灭。 无著天亲事慈尊。 自复登极喜言善根灭。 如何不信。 又云。 楞伽第二五性中云。 大慧说三乘者。 为发起修行地。 诸性差别非究竟地。 又云。 彼三种人声闻缘觉究竟说得如来法身。 经说三人。 是定性二乘及不定性故者。 此亦不尔。 彼经初定不定性以为三乘。 复说第四不定性乘。 准取不定。 如无性中大悲菩萨。 虽亦大乘性。 由悲愿异。 更别说三。 云非究竟。 据不定说。 若判说三。 是定二乘及不定者。 定亦起大。 何须别说第四乘耶。 下释四卷楞伽。 准知谬。 胜鬘经宝性论佛性论等文。 皆准前知。 世亲位居伏忍。 蒙赞独为指南。 慈氏身住法云。 何不孤称逐北。 偏赞凡位菩萨说教为真。 抑补处慈尊谈法为非了。 岂非过乎。 破定显密五有义。 法华一乘是了义说。 三乘非了。 问一乘为实。 三乘为权。 法华等是。 何故深密说一为权。 四为真实。 答一乘有二。 一密意一乘。 二究竟一乘。 有差别故。 深密摄论等。 是密意一乘。 法华胜鬘等。 是究竟一乘。 何以得知有斯二类。 以二义辨。 一述异。 二引两文对显。 述异有九。 一存三破二异。 二说时前后异。 三说位不同异。 四灭别道同异。 五分同全同异。 六有会无会异。 七合三开一异。 八为人胜劣异。 九说义不同异。 此不应尔。 九门俱非。 初存三破异者。 且判深密等。 存三为一故权法华等破三明一故实。 此前已显谬判教文。 二说时前后异。 云华严深密等四十年已前说故权。 法华胜鬘等是已后说故实。 此亦不尔。 若法华前存三明一故为密者。 如深密等四十年后说。 可如所判。 已说小乘。 有可存故。 且纵为权。 华严乃在三七前曾未说小。 则未有可存。 如何亦判为隐密说。 若通论后位说二乘时。 亦应隐密通会后一。 宁不许耶。 故不可以前后判定。 又复自判摄论一乘并是权密。 即法华等尽摄论释。 同深密等一乘非了。 如何得判前权后实。 三说位不同异。 云。 解深密等说。 如乳酪如众流位一。 法一乘如至醍醐皆归海位一者。 此亦不尔。 如乳等喻。 且据一类不定性人从小向大者。 各定根性。 则不如是。 若执喻说修行之者前后定尔。 岂许顿悟亦由小耶。 有不住则能趣大。 应许酥等非从乳出。 又法华论有声闻如乳等。 佛位如醍醐。 岂许深密等所说一乘是声闻位犹如乳等。 又许菩萨有顿非渐。 如何定判位异为权。 若云深密对不定性位异为权者。 以何得知为小不定判为不实。 四灭别道同异。 云。 密意一乘道等同故。 名之为一。 究竟一乘二乘无灭。 至佛方有者。 不尔。 只有说三解脱为等。 无说智德三乘共等。 如何今判道等皆同然涅槃经云。 一道一缘等者。 约向大乘云同一道。 非说三别。 所觉道同。 又深密经云。 相生胜义。 无自性如是我皆已显示。 故于其中立一乘。 非有情性无差别。 说无性同。 即二乘无别灭。 与法华等一乘何别。 五分同全同异。 云。 密意一乘人无我解脱身分段身同。 法无我法身变易身身不同。 究竟一乘此等皆同者。 既判摄论等为密一乘。 如何论文云法无我解脱等故性不同等。 显扬论云。 即彼诸法约无差别相说故。 乃至法无我平等故。 若云彼不许终终法无我平等者。 岂法华一乘诸声闻等已证法无我等耶。 若云许当证故者。 摄论等中。 亦许不定当得证故。 如何为权。 若云非说一切皆当同故者。 法华亦尔。 天亲论释不为定性。 损惊怖故。 若许定性此等皆同。 何不为说。 又楞伽云。 同入八地三昧乐门者。 是曾行大行。 不说定性。 岂许皆同。 又违梁论。 梁论云。 前偈以了义说一乘。 后偈以秘密义说一乘故。 又云。 复名于法如平等意。 诸声闻等人。 如来于法华经中。 为其授记。 已得佛意。 但得法如平等意。 未得佛法身。 若得此法如平等意。 彼作是思惟。 如来法如即是我法如。 由如是意故说一乘。 准此论释。 岂摄大乘论等所明一乘是权。 但人无我等同法华经说。 究竟一乘法无我法身等皆同耶。 六有会无会异中。 云密意一乘不会说三为方便。 究竟一乘会说二灭为方便者。 不尔。 不全会三者。 据有定性故。 言会三者。 据不定性故。 定不定性。 法华论楞伽经并有明说。 若无定性但得作佛。 何故涅槃经云不解我意。 胜鬘经云。 随彼所欲而方便说等。 又摄大乘正指法华经云。 复次于法华大集中有诸菩萨。 名同舍利弗等。 深密云。 非有情性无差别摄论平等故性不同。 法华论云。 为二种人说。 此皆会讫。 如何言不会法华。 由不披文。 但道听尔。 七合三开一异中云。 深密会昔合三乘为一乘。 一非三中之文。 法华会昔开一为三乘。 一是三中之佛乘者。 不尔。 成道七日即说大乘。 法华经云。 虽复说三乘。 但为教菩萨。 又云。 虽示种种道。 其实为一乘。 即会一代所说三乘。 更于何时所说三乘。 云是开一为三乘者。 又说一乘。 一乘即大乘。 岂解深密接彼定性二乘为大。 故为不可。 又解深密依三无性说乘为一。 法华亦同。 论释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无二者。 无二乘涅槃等。 乃至云声闻辟支佛乘。 非彼平等法身之体。 以因果行观不同故。 梁摄论云。 乘有三义。 一性二行三果。 性即真如。 行即十度。 果即四德。 法华经一乘即佛之知见。 论云。 依四义说。 一者开即无上义。 除一切智智。 更无余事。 即菩提涅槃。 二者示者同义。 即声闻辟支佛法身平等。 法身平等者。 佛性法身更无差别故。 此非但亦。 即摄论一乘性也。 三者入者因义。 为令证不退转地。 示现与无量智业故。 无量智业者。 即摄大乘所行十度。 又摄论法华一乘若有差别。 天亲应解。 既总会释。 准何判别。 八为人胜劣异中云。 密意一乘为钝根说。 究竟一乘为利根说。 梁摄论云。 有诸菩萨。 于大乘根性已入法空。 为此说一。 同涅槃经。 不为钝根为利根说者。 不尔。 前判摄论一乘是密。 今言密者。 为钝根说。 摄论一乘既判为密。 如何复引与涅槃同为利根说。 岂不自相鉾楯。 又法华经论云。 为声闻所依事故。 经云。 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授声闻记等。 岂是利根迦叶同涅槃耶。 深密告胜义生等。 岂是钝根声闻耶。 又复先度利根。 次后中下。 涅槃法华俱在后说。 岂为利根。 故如来庄严智慧光明经云。 文殊师利依彼无边法界众生上中下性。 如来放大智日光轮普照众生。 亦复如是。 初一切诸菩萨等。 次辟支佛。 次声闻。 次所信善根众生。 次住邪定聚众生。 此等经文岂先钝后利耶。 又言。 八种一乘为引不定菩萨声闻故。 即为钝者。 亦不尔。 梁摄论云。 为利根。 八义一乘。 第一即为声闻。 第二不定菩萨。 法华论云。 二种声闻如来与记。 谓应化声闻。 退已还发菩提心者。 退已还发菩提心者。 即不定性声闻。 云何得言究竟一乘为利根说。 九说义不同异云。 摄论一乘依十义说。 法华一乘依四义说。 说义不同。 明知乘异者。 不尔。 何者。 若云十四义异十权四实。 显扬六义庄严八义。 应分权实。 彼既不尔。 此云何然。 又法华经说。 一乘体性有其四种。 论云。 依四义明之。 摄论等明说一乘意。 依八种道理说。 非出乘体。 故梁论云。 为何义故。 说二乘人同趣一乘皆得作佛。 庄严论云。 此中八意佛说一乘。 又云。 复有何义。 以彼彼意而说一乘。 偈曰。 引接诸声闻。 摄住诸菩萨。 于此二不定。 诸佛说一乘。 法华论云。 为退菩提声闻。 即引接声闻不定之者。 满慈等记即变化者。 又法华论说三平等云。 复示现自身他身法身平等无差别故。 乃至云。 以不知彼此佛性法身平等故。 即谓彼人我证此法。 彼人不得此。 对治此故。 与声闻记。 即明法平等人平等。 与摄论等说一乘意。 何曾有异。 谬分显密欲诱婴儿。 引文对类。 智者应捡。 略陈述异之非。 对类烦不具显。 教既谬陈。 显密乘故。 妄到实权说乘。 文有不同。 准此故皆说谬。 破缘正佛性执六有义。 总论佛性理事两门。 理即真如法界名因名性等。 一切众生皆悉同也。 事即三十二相十力等种。 一切有情有无不同。 问若尔。 三十年前犹说二乘实灭。 成道十载即说如来藏经。 宁以三乘五性先说为权。 佛性一乘后说为实。 答犹总相明。 未简持故。 非为决定。 涅槃经说。 凡是有心皆当作佛。 即简无心。 对非佛性。 说于佛性。 即简瓦砾。 故但有心是有情者悉有佛性。 皆当作佛故。 后一乘及说佛性。 皆为了义。 此亦不然。 若有简持名为显了。 若无简持即为隐密者。 解深密经所说一乘极有简持。 简去众生根性持取三性。 名之为一。 简去定性特取不定当得作佛。 定是了义。 故涅槃经第三十二云。 于是经中。 或说三乘。 或说一乘。 既云或说三乘。 复说那含中生般等。 即存二灭。 胜鬘经云。 是故三乘即是一乘。 又云。 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 即是大乘无有二乘。 二乘者入于一乘。 一乘者即第一义乘。 既云方便。 即显四乘是真实。 说同解深密。 法华一向唯说一乘对声闻人。 若唯为菩萨。 论云。 为一向求大乘者。 说雨喻令知乘异。 论释乘一依法身理。 不说根性。 一切无异。 正同深密据理说一非根无别。 又如来藏经云。 一切众生虽在诸趣。 烦恼身中有如来藏。 常无染污。 德相备足。 如我无异。 乃至云。 佛见众生如来藏已。 欲令开敷为说经法。 除灭烦恼。 显现佛性。 既云一切众生。 即简非情讫。 又云。 如来藏经能大饶益。 若有闻者皆成佛道。 即同闻涅槃经则见佛性。 喻如天雷生象牙花。 与涅槃说同有简别。 何非是实。 有义佛性体有二种。 一理二事。 理因。 性者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与法身为正因。 亦与报身为缘因。 若体生相。 亦与报身为正因。 报身本体是第一义空故。 此不应理。 若第一义空是法身正因者。 为生了。 若为生因。 法身是常。 常非因生。 涅槃十三云。 若有诸法从缘生者。 则知无常。 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 善男子佛性无生无灭。 乃至云。 非阴界入之所摄持。 是故名常。 第九亦云。 如是光明名为智慧。 智慧者即是常住。 常住之法无有因缘。 又云。 涅槃之体非本无今有。 若涅槃体本无今有者。 则非无漏常住之法。 涅槃非本无今有。 如何因生。 又高贵德王菩萨问。 凡因庄严而得成者。 悉名无常。 涅槃应尔。 如来为答。 说因有五。 一正因。 二和合。 三住因。 四增长。 五远离。 涅槃之体非如是等五因所成。 法身即涅槃。 如何说有因。 又因果位异名殊。 体常无别亦无增减。 如何真如还与真如与为因耶。 如来藏经广说喻况明本具足。 为障所覆。 说法为因。 令得开晓。 亦非了因。 涅槃十九云。 复有二因。 一作二了。 三十七品波罗蜜等。 望于涅槃是名了因。 又三十三云。 远离果者。 即是涅槃。 远离诸烦恼。 一切善业。 是涅槃因。 因有二种。 一近二远。 近即三解脱。 远则无量世所修善法。 乃至云。 是故涅槃唯有了因无有生因。 此约理事。 菩提涅槃智断门别不同。 涅槃第二。 大般涅槃智断俱名大涅槃故。 又真如理望法身位。 十因四缘是。 何者。 摄得为正因。 又复自引密严经云。 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 华严经无相智无碍智具足在于众生身中。 如来藏经云。 烦恼身中有如来藏。 常无染污。 德相备足。 如我无异。 既云德相具足如我无异。 如何为因。 只可言教修行为因故。 如来藏经云。 佛见众生如来藏已。 欲令开敷为说经法。 除灭烦恼。 显现佛性。 故天亲般若论云。 于法为了因。 亦为余生因。 经云。 一切诸佛从此经出。 一切诸佛从此经生。 有说。 真如即法身体。 无说真如为真如因。 故成妄说。 谓有说如为了因者。 果中说因名。 非如即了因。 若如能了。 应自出染。 何待余缘。 然佛性论云。 应得因者。 以有真如。 智起断惑。 真如方显。 是所应得之因由也。 非是生了。 若名亲因。 十因四因生了何摄。 又佛性论云。 应得者。 必当可现。 名为应得。 岂能自显。 显在智故。 又云。 若体生相亦与报身为正因。 报身本体是第一义空故者。 不尔。 此谈其体。 虽说真如为法界。 界者因义。 亦自性义。 因者非生。 但为依因。 故说真如为迷悟依。 佛性论云。 为道生依由有真如方有俗事。 处处文说。 又佛性论云。 一有体能生有体。 一有体能生无体。 此即真实。 若为报佛正因。 即二有体能生有体。 何故云一。 亦同瑜伽圆成不生法故。 又若以真如为正因者。 何故佛性论但云。 由加行故。 论因圆满及果圆满。 因圆满者。 谓福慧行。 又云。 圆满因者。 即加行因。 不云加行因即应得因故。 正因者即是福智。 不尔。 亦说第一义空为染法体。 岂许真如与烦恼为正因。 若许尔者。 违涅槃经。 三十三云。 若有说言。 一切众生定有佛性。 常乐我净。 不作不生。 烦恼因缘。 故不可见。 当知是人谤佛法僧。 明说真如不作不生烦恼因缘。 非谤三宝。 既许真如若体生相应为报身正因者。 既体生相。 应生一切法为其正因。 岂简染净。 若尔。 便为大谤三宝。 若云言与报身为正因者。 非亲生报身者。 既不亲生何名正因。 如喻大地。 大地若无。 百草不生。 虽依地有。 不说大地为百卉正因。 真如准知。 有义事性亦有二种。 一正因。 二缘因。 涅槃二十八云。 正因者众生。 缘因者谓六波罗蜜。 此说报佛正因也。 或说中道观智及善五阴无明结等以为佛性。 若说一切因性。 三十六云。 佛性不名一法。 乃至不名万法。 未得阿耨菩提时。 一切善不善无记法悉名佛性。 此与报佛为缘生二因。 彼说不然。 不了缘因正因别故。 若以经言正因归众生。 即说众生为报佛正因。 六波罗蜜为缘因者。 未知言众生为即取第八识。 为总五阴。 若取八识。 第八识有漏无漏种。 若取有漏。 有漏非无漏正因。 若取无漏此即佛性。 如何但言众生为正因。 而无差别。 若云漏无漏皆是正因。 何须简别者。 众生即五阴。 六波罗蜜亦五阴。 总正因摄。 经中何故别说六度。 今准经意。 以本有性无漏种隐妙难知故。 寄众生说名为佛性。 不尔。 何故第二十六师子吼云。 若一切众生无佛性者。 云何而得阿耨菩提。 以正因故。 故令众生得阿耨菩提。 何等正因。 所谓佛性。 若云即佛说心名为佛性者。 余岂非耶。 若尔。 即违第三十文。 彼云。 色受想行识慈悲喜舍等并名佛性故。 十二因缘亦名佛性。 又三十三云。 佛性不名一法。 乃至善不善法名佛性故。 若云虽总云佛性为佛正因意取第八者。 以何为证。 如何不说。 又摄大乘云。 不见毒药得为甘露等。 又阿毗达磨经但云为流转还灭依。 不说为还灭正因。 又但总相明善不善法为报佛缘正因。 而云显佛性同异。 何曾显佛性同异。 若以有漏即为正因。 此但诚异。 诸有智者。 谁肯与同。 所余门义准此知非。 显正因异下示正中。 广为开示。 能显中边慧日论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63能显中边慧日论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二淄州大云寺苾刍慧沼撰引鉴除谬章第二标彰五性谬一种性不同谬二本性住性谬三五性唯亲谬四真如为种谬五通经法尔谬六漏生无漏谬七说教前后谬八增寿非了谬九说妄通经谬十通释外难谬十一标彰五性谬一有义若人同时异。 先说实灭无性。 后说不灭有性。 若人异时同。 先后不定。 然一分无性二乘实灭。 定是小乘悉有佛性二乘无灭。 是大乘义。 此不应然。 谬前后。 所以者何。 若云人同时异先说实灭无性等者。 此据何人说。 若据菩萨。 不应道理。 若据声闻。 何教先后。 若小乘教先实灭无性。 诸大乘中亦说实灭一分无性。 若大乘经定知。 何经先为小说。 何经先为大说。 若般若深密等先为小说。 般若广明第一义空。 深密广明六度三性。 般若说众生空。 深密说空。 皆归三性已。 明有性。 如何得言先说无性后说有性。 又彼自执真如及心为正因性。 岂有已前大乘及大乘师立真如及心不遍有情耶。 若云据五乘性。 亦彼自执五性后有非本法尔。 准此。 即有未成五性已前之位还是一分无性之者。 前教同此。 何非了义。 若云后教虽有现无皆悉当有故不同前者。 不尔。 如涅槃经优婆塞经等云。 乳中无酪。 石中无金。 为说因无。 为果非有。 若无因性后能为因。 不应道理。 亦应从一切能生于一切。 以无因性为彼因故。 若云无果大小因许因中无果。 前后何殊。 独云前说一分无性小乘非了三乘。 准妄可悉。 又云。 一分无性二乘实灭定是小乘。 悉有佛性二乘无灭是大乘义。 此不应然。 谬定大小故。 何者。 若一分无性名为小乘。 一切有性皆名大乘。 即分别部皆有佛性。 经部一说部总名无实灭。 应皆大乘。 又以小乘有说实灭及生无性。 大乘亦说。 尔即云随转。 小乘亦说一切有性二乘无灭。 又佛性论中。 大众部执皆有佛性即第一义空。 大乘同彼。 应随转门。 又大乘中但说六识。 是随转门。 涅槃经中亦但说六。 亦是随转。 此既随转。 一切有性应许随转。 此既不尔。 彼云何然。 故知不可说同小乘皆为随转。 如理门云。 外道亦六根境识。 佛法同彼。 岂邪教耶。 又云。 大小虽别。 然皆不说见道已前成熟有为真无漏已。 此亦不尔。 岂可不许二乘圣者回心向大。 执见道前定不成熟有为无漏。 又云。 小乘中说。 初无漏心无同类因。 名刹那法。 故知大小同说异生位中未成有为真无漏法者。 此亦不尔。 何以故。 佛性论中。 分别部师不信有无性。 异部论中。 经量部师异生位中成就圣法。 瑜伽论说地狱成就三无漏根。 楞伽第四无漏习气非刹那法。 摄大乘论从同类生。 如何独信萨婆多师无漏心无同类因。 不信经部分别部师及瑜伽等说有无漏。 然涅槃经云乳中无酪性者。 为破彼执因中有果故。 彼经云。 若庵摩罗子有彼树性。 云何不见立五丈之质。 上下经意非唯一处同瑜伽显扬破因中果果论。 不尔。 如何经云。 若一切众生无佛性者。 云何而得阿耨菩提。 以正因故。 故令众生得阿耨。 所谓佛性。 前言无佛性。 无佛果性。 彼云佛性为因。 即是有佛因性。 若云见道前总无有为无漏种者。 岂不但是卒意所谈不依经论。 又自引文。 若以一滴颇求树汁投之乳中。 即便成酪。 若本有酪。 何为待缘。 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此意如乳为因酪即为果。 若已有酪。 乳何待缘。 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者。 若已成佛。 何假修因。 既待修因。 明未有佛。 非是不许有佛性因。 审文解意。 此义即显。 复引菩萨优婆塞戒经云。 三种菩提无有定性。 乃至若言定有性者。 是名外道者。 此破如言执定有性。 因中有果。 同涅槃经云。 非有如虚空。 不说令无犹如兔角。 又若如言不许有性。 至见道后亦应无性。 说三菩提无有定性。 不简因果故。 如何是拨异生位中无无漏种。 余文准此可以得知。 种性不同谬二有义。 以法界真如及第八识为佛正因。 真如八识无生不有说一分无性。 随转理门。 非大乘义。 故涅槃楞伽密严皆双说藏识及如来藏为诸法因。 涅槃复说第一义空能生善法为种子也。 亦善戒经等说其本性。 唯说法性不说心者。 由理有恒沙性功德故。 顺即成净。 违即成染。 由此修得名为密性。 心即不尔。 又理虽亦与染法为依能生善不善法。 而无恒沙性尘劳也。 此亦不然。 成唯识论及余大乘。 何处不许真如及心不遍有情。 云一分无。 是随转门。 又若以理心为佛正因。 即菩萨性。 如何自引优婆塞戒经云。 菩萨种性亦复如是。 善业因缘发菩提心名菩萨性。 岂彼理心因发心有方名菩萨性。 若云但名佛性非菩萨性者。 尚非菩萨性。 如何名佛性。 若云发心名菩萨性者。 据客性说。 岂彼本性不得名为菩萨性耶。 又准涅槃经二十六云。 有二种。 一生因。 二了因。 能生法者是名生因。 灯能了物故名了因。 望果生者。 生因是正。 了因是缘。 如理既是缘正因。 下文自许生物。 诸修行者在见道前。 既顺如修理。 何不生有为无漏。 即取有漏为无漏种。 若如不能生。 何名正因。 设若许生。 心何所用。 如已生故。 又若真如为因亲生。 即违涅槃及佛性论。 如前已引。 下亦有文。 设有处说真如为种。 如说尘劳之辈为如来种。 岂彼种言为佛为正因。 故知假说由依如起。 如四大种望所造色。 亦五种。 名正种子者。 瑜伽七义非常法为因。 不悟熏习之义与种子义殊。 将熏习义来。 虽于种子能所熏习解熏习义。 非释种子。 又佛性论第二问曰。 此三性几性无体能生有体。 答曰。 唯分别一性无体能生有体。 问曰。 此几性有体能生有体。 答曰。 唯此依他一性。 问曰。 此三性几有体能生无体。 答曰。 真实一性能灭依他令其无体。 若如为正是诸法种。 何不能生言唯是依他一。 又若第八体为诸法正因。 亦违瑜伽摄大乘等种子之义。 心体是一许亲生。 云何名引自果及以性决定。 复又一因何能通生善不善等。 若许尔者。 因一论成不平等。 涅槃二十二云。 一切诸法异因异果。 亦非一因生一切果。 非一切果从一因生。 以此故知。 因果名别。 由阿赖耶具三相义。 因相之中具种种界。 虽非离第八。 亦不即赖耶。 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故阿毗达磨经云。 诸法于识藏。 识于法亦然。 更互为果性。 亦常名因性。 又云。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 胜者我开示。 以此知。 藏识中有种种界。 非即第八。 然华严楞伽说心染净能生一切者。 摄用归体。 摄余从识。 故不相违。 又云。 理心虽俱生因。 多说理者。 以顺如成净违如成染。 心则不尔。 故不说者。 此亦不尔。 心若不能通生染净。 可同如心既通生。 如何不说。 又悟识成净。 迷识成染。 何义不同。 多偏说理。 又若说心不生恒沙相功德。 真如与谁为恒沙性功德。 又云。 无恒沙性尘劳也者。 此亦不尔。 既有八万四千诸尘劳门。 翻有八万四千诸功德门。 既说恒沙功德。 还有恒沙过失。 若真如不遍无恒沙性尘劳。 许真如遍。 何无恒沙尘劳性。 又云。 如来藏性及第八识。 如末尼珠随缘出故。 密严经下卷云。 如末尼珠置于日月光中。 随其所应各雨其物。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 与习气合。 变似众色周于世间。 若无漏相应。 即雨一切诸功德法者。 则自所执第八识藏为佛正因。 其义有失。 何者。 经云与无漏相应即雨功德。 明第八识。 非为正因。 他性相应非自性故。 准此即知。 至初地时。 第八由无漏相应。 生无漏智。 非是有漏亲生无漏。 准此经文。 无漏先有不由新熏。 何得说言第八为正。 又此相应无漏之法亦是功德。 从第八雨第八。 未有无漏俱时。 此如何起。 不可说有无漏种生。 以自不许三乘见道前有无漏法故。 又云。 带迷即赖耶无常。 悟理如第八常住。 故密严经中云何阿赖耶识。 是意等诸法习气所依。 为分别心之所扰浊。 若离分别即成无漏。 无漏即常犹如虚空。 金光明经云法身是常。 应化无常。 涅槃亦说。 若至佛果。 即非三世。 又云。 佛不同诸行是有为也。 亦不可说非业烦恼为。 故名为无为。 一切无漏皆非所为。 何独说佛智名非有为耶。 故唯识论三因证佛是无常者。 限己见闻为妄说也者。 此亦不然。 若云报佛是相续常。 立已成失。 若凝然常。 即有四失。 一违教失。 且报佛菩提为是本有。 为是今有。 若是本有。 非从因生。 则菩提涅槃俱但有了因。 不有生因者。 名何故涅槃二十六云。 复有生因。 谓六波罗蜜菩提等。 又若是常。 云何因生。 涅槃第十三云。 若有诸法从缘生者。 则知无常。 又云。 以是义故。 从因生法不名为常。 下文云。 善男子虚空非生非出。 非作非造。 非有为法。 如来亦尔。 非生非出。 非作非造。 非有为法。 如如来性。 佛性亦尔。 非生非出非造非有为法者。 此说真如法身。 非报身也。 不尔。 如何报佛名修得。 又维摩经从诸功德生等。 又涅槃第十九云。 如是光明名为智慧。 智慧者即是常住。 常住之法无有因缘。 有多番释常法无因。 又云。 涅槃之体非本无今有。 若涅槃体本无今有。 则非无漏常住之法。 又高贵德菩萨云。 凡因庄严而得成者。 悉名无常。 此大菩提庄严成故因修方有。 名本无今有。 云何是常。 又云。 涅槃之体非如是等五因所成。 六波罗蜜等既为了非生。 或本因故常。 菩提之体五因所得。 六波罗蜜等既为生因。 故是无常。 二违理失。 佛性论第二解三如来藏。 三能摄为藏。 云谓果地。 一切过恒沙数功德。 如来应得性时。 摄之已尽故。 若至果时方言得性者。 此性便是无常。 何以故。 非始得故。 故知本有。 是故言常。 此说自性法身。 若是报身。 岂应得因时已得圆满。 云摄已尽。 准知四智心品。 若因已满不假更修因。 大圆镜智至果方生。 即是始得。 故是无常。 又第三云。 转依有四种相。 应知。 一者为生依。 二灭依。 乃至云。 一生依者。 佛无分别道相续依止。 若不缘此法无分别道即不得生。 既云无分别道相续依止。 明不同如凝然常住。 又解涅槃难中云。 非道所生。 故此法必须因道得至。 非道能生。 是故未修时不得言无。 是故无生义。 立无后际故。 是得无灭中际无业烦恼等。 故无变易。 以无生异灭等三失故说常住。 菩提既是道生。 未修时无。 因修方得。 故异涅槃。 非是常住。 又云。 若离涅槃。 无有一法是常住。 故涅槃前际等无故。 故知常。 菩提有始有前际故。 明非常住。 若云报身不离涅槃故是常者。 岂他受变化离涅槃耶。 又梁摄论十五。 六因证受用身不成自性身。 此意真如为自性。 报佛名受用。 六因者。 一由色身及行身显现故。 释云。 十入名色身。 受等名行身。 诸佛以真如法为身。 于法身中色行不可得。 应身则不尔。 此义云何。 一切智大定大悲等恒伽沙等如来功德。 虽依法身。 若显现时不离化身。 此化身以佛异一切众生。 为应身事相故。 色行于应身有。 于法身无。 是故应身不成法身。 六阿梨耶识及生起识现转依。 非道理故。 释云。 阿梨耶识及生起识即是受用身。 此二识转依名法身。 若自性身即是受用身。 转二识依后得何身。 由此非道理故。 受用身不成自性身。 若受用身即是自性身。 则无大智等众德。 由不无众德故。 自性身不成受用身。 然大庄严论第三云。 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名法身者。 以第八识持二障种。 得镜智时。 舍二障种。 第七恒执障平等理。 离执证如。 因此二智得法身故。 故说二智为法身。 又真如理功德所依本。 二智功德所生本。 故名法身。 若分自性身自受用身。 四智俱是自受用身。 他受变化因二智起。 即说二智为彼二身故。 大庄严论第三说。 观察智成事智为化身。 因二智起故。 说二智为彼二身。 不尔。 二论俱无著造。 何故庄严论说二智为法身。 摄论不许二智为法身。 又复八识因位无常。 何故果位常无常别。 既许常无常别。 应许虑非虑心非心色非色等别。 又复应化及色点等俱镜智现。 何故能变之心是常住。 所变智身是无常。 不得难言能变唯是心所变心色别。 何废能变心常住所变是无常。 何以故。 所变种各殊。 能变唯心。 所能所俱心智。 何得常无常。 又天亲般若论云。 分别有为体。 非彼相成就。 三相异体故。 离彼是如来。 此说法身离有为。 岂报身相离有为耶。 若云不离者。 岂不许生。 生已经停。 岂不是住。 既有三相。 何得名常。 又云。 应化有来去。 法佛无来去。 应化有来去。 明知无常。 又摄大乘论云。 于法身中色行不可得。 明报身等色行可得。 报身既色行可得。 故是无常。 亦不得云虽有色行而体是常。 涅槃经云。 舍无常色获得常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者。 既许色行同真如常。 同如寂静。 何故梁摄论云。 若以法身为应身佛。 无利益众生事。 若以应身为法身佛。 无现世安乐义。 以恒喧动离寂静故。 准此论意。 以法身常无能利物。 报身既常。 岂不同如无能利物又若是常。 如何难云。 若以应身为法身佛。 无现世安乐义。 以恒喧动离寂静故。 许报身常。 如何得言以恒喧动离寂静故。 又法华经论释三身中唯法身文内云。 非虚非如非异。 释云。 谓离四种相有四种相者。 是无常故。 不言报佛亦离四相。 三妄引圣教失云。 若无常。 何故密严经说同空常耶。 涅槃经云。 舍无常色获得常等。 复言如来有常乐我净等耶。 如前广引。 此不诚证。 何以故。 梁论本云。 复自受用身及变化身无常故。 云何诸佛以常住法为身。 释论云。 若如来不永般涅槃。 则如来以常住法为身。 受用身及变化身不应是无常。 若是无常。 云何复言以常住法为身。 论本答云。 由应身及化身恒但依止法身故。 释云。 法身为三身本。 云既常住。 末依于本愿相续恒在故。 末亦常住。 论云。 由应身无舍离故。 由化身数现起故。 如恒受乐。 如恒施食。 二身常住应如此知。 大庄严论金光明经无上依经佛性论等。 释皆相似故。 不同如凝湛常住。 亦不得言此说应身是他受用。 释云。 如来自圆德及利益诸菩萨。 此二事不恒相离故。 又前云。 若自性身即是受用身。 转二识依复得何身。 乃至云。 若受用身即是自性身。 则无大智等众德故。 此言应身即受用身。 又涅槃第十九云。 又善男子以性故。 生住异灭皆悉是常。 然念念灭。 不可说常。 此说四相为常。 又第三十三。 善男子常法无住处。 若有住处。 即是无常。 十二因缘无定住处。 若有住处。 十二因缘不得名常。 此等皆同约所依如性。 故名常。 即是。 摄论云。 由应身化身恒依止法身故。 名之为常。 非自性常。 密严等文准此应知。 此乃无上调御诸大论师智解咸周。 教理显具。 自无法眼。 刻舫守株。 狂药入心。 出此凶勃。 言获法等同违经文。 抑令生灭说会中道。 圣智可生。 非常见常。 随邪定聚。 四不悟四记失云。 若依四记。 以生必死故。 证佛智有生必灭。 亦应以无或死死不生。 证佛智灭更不起。 不可一向记者。 说刹那分别记者。 即分段身佛既无或灭还生。 有生必死。 非约佛者。 不尔。 由未善知四记之意故。 此难生。 解斯四记。 猛难便息。 何者。 生者必死。 一向记。 不论刹那与一期。 死者生耶。 分别记。 刹那一期俱分别。 若不分别。 何名分别记。 今为分别。 若约一期。 无烦恼者死必不生。 若据刹那。 有或无或俱。 须分别。 无烦恼中且据如来。 现起之智望更生种。 名为生现。 起灭已不熏种。 即死者不生。 若据种子生现行。 不妨灭。 余种起。 虽无烦恼。 死复生。 举一例余。 二乘定性无烦恼人一期灭已必不复起。 若据刹那。 现起智心还熏成种。 虽复现灭。 新种更生。 不定性人俱有刹那灭无一期灭。 不舍此身更受身故。 若许回心。 无学果人舍分段已更受变易。 如何得言无烦恼死死不复生。 论佛。 即佛不死。 更有何人名死不生。 据有烦恼。 生者皆死。 死者生耶。 据分段说。 亦有不生。 趣向三乘定入见道。 不退之者三恶等身从前死已。 必不更生人天。 不定约刹那者。 生必皆死。 死者生耶。 即须为分别。 若业异熟心虽生不熏种。 死已不复生。 若从旧种论。 虽死还复起。 是报佛既有。 生已必定有灭。 不须分别。 刹那一期死者生耶。 则须分别。 若如是知名解四记。 佛自定说生者皆死。 是一向记。 如何今者更为分别。 本性住性谬三有义。 如来藏及识藏。 一切有情皆平等有。 即此名性种性。 亦名本性。 后熏习者。 名为客性。 由新熏故。 五乘性别。 非是本有。 真如本识性平等故。 一切无别。 此说非理。 立宗妄故。 所以者何。 真如法界及第八识。 有情齐有。 经论诚文。 愚智咸许。 即此名为性种性者。 智者不尔。 何故。 若此真如及第八识名性种性。 一切俱有。 何名殊胜。 由有法尔无漏种子三乘差别异于无性名为殊胜故。 故善戒经第一先明善行性品。 不言理性品。 又云。 修习圣行。 行于善果菩提之道。 有十法则。 能摄取一切善法。 瑜伽地持并皆相似。 初明本性发心品。 下始明习性。 性种性中明习种性者。 且相对明。 非正明。 已取以地持六度印相。 云菩萨性自乐施等。 瑜伽论云。 又诸菩萨有六波罗蜜多种性相。 由此相故等。 又地持云。 非种姓人无种姓故。 虽复发心勤修精进。 必不究竟阿耨菩提。 亦不得云无习种性。 即此发心勤修精进可非习性。 云终不得。 以此故知。 要有法尔无漏种子。 方名习种性。 若无本性习性何生。 杂集论云。 虽有众缘。 无种子不生故非他作。 善戒经亦云。 若无菩萨性者不得菩提。 亦不得云无习性者。 经云。 是故当知。 非因发心有菩萨性此习种性因发心者如何得言非因发心有菩萨性。 又地持云。 若无菩萨性。 虽有一切诸方便行。 终不得成无上菩提。 善戒经云。 虽复具足如是四事。 若无菩萨性。 而能得成阿耨菩提者。 无有是处。 又佛性论第四云。 五无初相应善性为法者。 释曰。 无初者。 以性得般若大悲禅定法身普本有故。 故言无初。 体用未曾相离。 故言相应。 此言性得。 即不由熏。 既即言本有。 无初明非始起。 不得说言此说如理。 论云般若大悲禅定法身并本有故。 总但说如。 与谁为并。 又前说烦恼业报并无初。 即许三别。 今说四法并无初。 如何但据理。 又本无漏种不名性种性。 何故善戒经名善行性品。 又佛性论但许真如性无令烦恼灭。 不许性有。 瑜伽七十四圆成亦同第八心体。 亦非性种性。 性种性者。 是其无漏。 本有种子。 第八心体既是有漏。 如何得为无漏正因。 故无性摄大乘第三云。 未曾见有毒为甘露。 阿赖耶识犹如毒药。 云何能生出世甘露清净之心。 又梁论云何佛世尊说。 从他闻音及自正思惟。 由此二因正见得生。 释云。 此二因于正见是增上缘。 今所言因是通名因。 缘说缘为因。 既说闻熏习为增上缘。 明知正见本自有因。 下言熏习为种子故出世心得生。 论前会讫。 下更不释。 皆令准知。 非唯亲现。 闻名开熏习。 本正见种亦名熏习。 因增长故。 所以地持论等亦名为因亦名增长。 既此熏习非阿赖耶摄。 是此能对治。 明知不得以第八体为菩萨性种性名平等因。 若许是无漏。 则苦集对治。 即不得为染法因。 故梁论云。 即既立为染浊对治及出世心因故。 不应后说为不净名因。 若云我取识上功德者。 即因法尔有无性。 别本有行性。 处处诚说。 不知有此本有种子名性种性。 妄取真如及第八识为性种性。 可不惭乎。 可不昧乎。 无性摄论本意皆同故。 故不具引。 诸论皆说无漏种子熏习为因。 不说真如第八识体为正生因。 又复真如不依诸法故。 宝性论云。 空不依地等。 又云。 自性清净心不住彼诸法。 处处诚说。 不能烦引。 何须举六处意定取彼真如。 又云。 无上依经云。 如来界不可思议。 一切众生有阴入界胜相种类。 内外所现。 无始时节相续流来。 法尔所得。 准此经文。 即真如界名性种性。 此亦不尔。 谬引经救故。 准此经文。 正是无始法尔行性。 名阴入界胜相种类内外相续流来法尔所得。 法尔所得即法尔义。 此处若心意识下。 令依依他处观真如理。 除断染法。 理显智圆。 同辨中边论颂。 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乃至是则契中道。 不知此义。 执真如界有其种类内外所现相续流来。 又云。 涅槃第八云。 众生佛性则不如是。 虽复处在阴入界中。 即不同于阴入界也者。 不同前文。 无上依经言。 有阴入界胜相种类。 内外所现相续流来。 此同阴入界相。 涅槃言不同阴入界相。 故事理别。 或约无漏与有漏别。 云不同彼。 不尔。 如何言虽复处在阴入界中。 何以故。 真如遍一切。 不可说言虽处在阴中。 佛性之言非唯目理。 六度等行皆名佛性。 又云。 胜天王分前后文别。 前云。 如来法性在有情类蕴界处中。 从无始来展转相续。 烦恼不染。 此亦非证。 此说行性。 行亦是法。 法言通故。 若是理性。 体性常住。 何得云展转相续。 相续者非常住义。 次言清净法性为诸法本自性无本。 此说真如出生诸法者为增上缘。 非亲因缘出生诸法。 然如不生。 是增上缘生。 若一如生万德。 何有定异因。 摄大乘庄严论云。 诸功德从镜智起。 如既亲生。 何假智生。 又云。 佛性论云。 佛日慧光令法身生随意身长法身。 即当本性。 同善戒经法性自尔者。 此亦非证。 既说真如名为法性。 即是法身。 何能令生。 涅槃经三十七品。 波罗蜜等是名了因。 自行尚名为了。 佛光岂即能生。 又前自云。 如虽生法。 真如不生故。 又云。 起信论中。 体大即真如体。 相大即是无量性功德相。 用即能生世出世善因果者。 用大。 有为行是如用故。 能生一切者。 此亦不尔。 真如岂有作用。 若有作用。 同诸行故。 如增上用诸法得生。 此理可尔。 不为生用。 已下多文意皆证如及第八体名性种性。 即名正因生因。 余六度等即为习性缘因了因。 唯佛性论真如不生有余体。 摄论赖耶非出世因。 大庄严第五云。 六者无异无起。 由真实性非有异体起。 故如若亲生诸法。 有异体起。 第三云。 即说一切种智为佛身体。 又云。 转六波罗蜜等一切善法为佛体故。 诸论皆说。 转八识成四智为佛身。 不说真如生。 不唯第八体。 准知余文。 广引烦释皆应遮止。 有义。 成唯识论立五性别。 有违理教。 言违理者。 一切众生同有理心。 有何别因一分众生无无漏种。 设有无漏。 何因复有三乘性分。 有因即非法尔。 亦无因不合不同者。 既执一切众生同有理心为正因。 既许理心一切平等。 如何得有染净善恶三界六道三乘性种。 若有余因。 理心非本。 无别因起。 何合不同。 若谓待缘。 缘从如起。 如因既一。 缘亦同亦缘。 从何生有种种别。 若一切生同有真如。 共一正因。 同数论等从一因起情非情等。 体是常住大等无常。 又自举喻。 理若虚空。 心如法空界。 有漏同暗。 无漏同明。 暗灭明生。 由于虚空及由火等亲生。 岂可暗中先有明性作明亲因者。 此亦不尔。 准喻自违。 理若虚空。 心同空界。 既说理心作物亲因。 即自能明。 何须殊火若由殊火殊火自作明因。 岂是虚空及于空界亲生明也。 余喻及文并皆自违应自思察。 烦不能举。 又云。 唯识违于正教。 如善戒经性种性者。 是理非事。 若言是事。 有何文证者。 此亦不然。 彼妄引文。 如前略指。 行性文证如前已明。 又言。 若本性有上中下量。 违优婆塞戒经云有上中下非本性也。 亦违正法华大集经等。 由缘因故。 无三乘性。 若是无因法尔自得。 即违深密有上中下非无因也者。 此亦不尔。 若非本性各自差别。 但由缘故根性不同者。 岂上中下无自正因。 但缘起因。 既自无种。 缘何所为。 涅槃经中。 唯说涅槃从了因得。 不说有为但缘因生。 无种而生。 违多圣教。 准善戒经善行性品云。 言根胜者。 菩萨摩诃萨本性猛利。 缘觉性中声闻性钝。 既云本性猛利。 明非由客性。 又大庄严论第一云。 由界差别者。 众生有种种界无量界。 多界修多罗说。 由界差别故。 应知三乘种性差别。 乃至无四果差别者。 众生菩提有下中上。 子果相似故。 若无性差别。 则无果差别。 同深密经有上中下是定有因缘。 大集等说由缘因者。 据增上说。 有四缘故。 不违前教言非本性也。 非以性故者。 意云。 不唯由性。 亦假增上又缘生。 约非如言诠。 真如所缘缘种子文下当正示。 若云理心为其正因。 岂可如理由缘因故成上中下。 又复理心名性种性。 何故不得云以性故名为菩萨既以性故。 言不许行性。 本有亦应不以性故言证理心非有。 此既不尔。 彼云何然。 又自云漏生于无漏。 何故不许真如无漏生于无漏。 又违摄论。 如前已引。 又云。 以乳无酪许生酪。 即难酪中无乳应生酪。 以酪不生乳。 即不许乳生酪者。 此难不尔。 云乳无酪而生酪者。 涅槃经意。 难因中有果论。 不是不许乳为酪因。 细寻彼文。 自当开晓。 故大庄严第一云。 复次彼有者。 因体有故。 非有者。 果体非有故。 问若尔云何名性。 答功德体义故。 度者出生功德义故。 由此道理。 是故名性。 又难云。 圣无作凡之理。 岂不许凡无圣性而作圣者。 不尔。 谁言凡无圣性而作圣。 如我立宗。 凡无圣性不作圣。 汝立凡无圣性得作圣。 何理能遮圣无凡性而作凡。 又云。 若难无为为其本性生无漏者。 即同外道常法为因者。 楞伽第二大慧为问佛自释云。 我说法空为如来藏。 不同外道者。 此救不同彼外道执别有实我名为如来。 世尊说法空为如来藏。 假名如来。 不同外道。 汝执无为有体常住能生一切。 何异外道冥性等耶。 若执体空能生一切。 同无因论。 又同庄老从无生有。 若执常法为缘生起。 复违杂集。 杂集第四辨缘生相中云。 无常缘生故。 释云。 此生故彼生者。 显无常缘生义。 非无生法为因故。 少所生法而得成立。 缘生义中云。 因刹那灭果刹那生。 时分等故。 是因果相续不断义。 亦不得云此据有漏及客性说。 彼论顺逆观中云。 应如是观缘生起义。 一切皆是缘生。 唯除法处一分诸无为法。 不除无漏故。 又若真如能生无漏。 复违彼论解因缘。 又论云。 因缘者。 谓阿赖耶识善习气。 与有漏无漏诸法。 如其次第为因缘故。 非有漏第八识体为无漏因。 引无量义经一切法从一法生一法者。 所谓无相。 大般若云。 真如虽生诸法。 而真如不生者。 如前已辨。 又云。 经中我德岂即与彼外道我同者。 此救亦非。 诸大乘经于常乐我净义假立四德名外道。 无有常我等体。 于非常我等计故。 可不同外道计常法为因。 或无因起。 汝执常法为因。 或无因起。 如何有别。 亦不得。 云涅槃经云。 本无今有。 有已还无。 以此为证。 彼文意别。 不说无因云本无今有。 云异本无。 从因而起。 云本无今有。 起已即灭云还无。 若如文执言无即无因有已还灭。 如何即许执报佛常住。 又自问云。 若常法生无常法者。 何故涅槃经中。 佛语外道云。 汝因是常。 果是无常。 我因无常。 果是常耶。 答因有远因近因。 果有近果远果。 外道唯有常因无其常果。 佛法远因是常。 近因无常。 远果是常。 近果无常。 此答令乖准。 涅槃三十三云。 一切善业是涅槃因。 因有二。 一近二远。 近即三解脱门。 远者无量世所修善法。 若远因常即是灭谛。 但可说证不得说修。 二十七云。 说涅槃因名为佛性。 佛性名通。 非唯真如。 六度等法并名佛性。 二十二云。 未得阿耨菩提时。 佛性因故。 是过去现世未来。 果则不尔。 有是三世。 有非三世。 准此文意。 因即福智。 果通智断。 故因通三世。 果世非世。 若说真如为远因者。 因亦通世非世。 如何但言三世。 三十三云。 众生佛性犹如虚空。 非三世故。 佛性常故。 非三世摄。 又佛自答。 我因无常。 果是常。 因中有远近。 因通三世。 今有将自凡心翻覆佛教云。 远因常无常。 妄以近远因果相对分常无常。 又复自许真如生法。 何故但能远生为远因。 因不能近生为近因。 如理既常住。 近不为因。 远亦非空。 性体凝然远能为因。 近亦尔。 以体前后无差别故。 佛说生因是无常。 乖佛说为常。 佛有无性。 违圣说有性。 此乃执自智见为是。 将佛菩萨为非。 何异待兔角而触妙高。 拔龟毛以填渤澥。 岂可得乎。 宁不思乎。 五性唯新谬四有义。 五性差别皆由新熏。 正法华第三云。 先无三乘性后殖三乘因。 名有三乘性。 既云后殖。 明非本有。 上法华经及大集文。 据习性说。 非性种性者。 亦不应理。 且彼说真如及心为性种性。 妄者如瑜伽二十一云。 谓若种性自性若种性安立等。 种性自性中云。 今此种性以何为体。 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 六处所摄。 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 若是真如。 岂名附在所依六处所摄。 又种性安立中。 云何得言。 种种相续种种流转。 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 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 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 有如是相及以言说。 谓为种性种子界性。 是故当言堕一相续。 准此所说。 菩萨地善戒地持明性种性文。 皆同此。 明非真如。 新熏妄者。 准前文。 说既非真如。 后言无始明本性别。 若唯新熏有五性别。 即见道前不许有无漏。 云何下文云。 云何名为安住种性补特伽罗。 唯住种性而未趣入。 亦未出离。 谓如今有一补特伽罗。 成就出世圣法种子。 而未获得亲近善士听闻正法。 未于如来正觉正说法毗奈耶获得正信。 未受持净戒。 未摄受多闻。 未增长惠舍。 未调伏诸见。 如是名为唯住种性而未趣入。 请举斯文。 声闻本性岂由新熏。 岂须有部所立宗耶。 菩萨地言无始法尔六处殊胜等文。 准此可知。 又佛性论云。 无初者。 以性得大悲般若禅定法身本有故。 故言无初。 信大悲等是四德。 既云无初。 明因有。 复云性得。 明非新熏。 又魏梁唐等摄论并云。 又此如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 彼正见相应是出世心。 未曾有时俱生俱灭。 是故此心非彼所熏。 既不所熏为彼种子。 不应道理。 然说闻熏习为出世心因者。 梁论自会是增上缘。 唐论复云。 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 不相应故。 又大庄严论云。 若无性差别则无信差别。 乃至云。 若无性差别亦无果差别。 由此四差别。 是故应知种性有体。 大般若善勇猛会胜鬘楞伽经善戒经地持论瑜伽论佛地论。 皆说法尔性别。 不言由熏。 恐烦不引。 所以正法华云。 先无三乘性。 后殖三乘因。 佛种从缘起等者。 皆由逢缘资熏本性方能得果。 非本无因。 五性新起。 无因而生五性差别。 非释种子。 又如寂调音天子所问经云。 如贫人食是轮王毒。 法华不许亲近小乘。 云何世尊见有平等理心大性。 而不教发大心令兴小意。 欲行大道。 何尔小径。 彼自无疮。 何伤之也。 熟思勿误。 故知五性法尔自有。 待现缘发方果成熟故。 漏无漏种各二类。 一本性二习性。 故瑜伽第二云。 又种子体无始时来相续不绝。 性虽有之。 然由净不净业差别熏发。 望数数取异熟果。 说彼为新。 摄大乘云。 闻等熏习无果生。 非道理。 涅槃二十六云。 众生佛性不名为佛。 以诸功德因缘和合。 得见佛性。 然后得佛。 汝言众生悉有佛性。 何故不见者。 是义不然。 何以故。 因缘未和合故。 以是义故。 我说二因。 正缘因。 正因名为佛性。 缘因者发菩提心。 以二因缘得阿耨菩提。 如石出金。 佛性之因非如空常有。 非如兔角无。 准此须解。 若云。 优婆塞戒经云。 若说有菩萨性。 是名外道者。 不尔。 善戒经说。 有菩萨性者以大乘成熟等。 涅槃亦说悉有佛性。 岂外道耶。 欲明五性唯新熏。 云有本性者。 即外道义。 欲证一切有佛性。 若说无者。 是小乘义。 故成相反。 徒引多文妄为解释。 不如依论以释佛经。 恐此文烦故略不举。 真如为种谬五有义瑜伽论云。 诸出世间法从何种子生。 若言粗重自性种子生。 不应道理。 答诸出世间法从真如所缘缘种子生。 非彼习气积集种子所生。 西方两释。 一护法等云。 此是缘真如智以真如为所缘缘故。 名真如所缘缘种子。 二难陀等云。 是闻熏习种子从佛正体智。 各为真如所缘缘种子。 此二释非。 何以故。 论云。 若非习气积集种子所生者。 何因缘故建立三种涅槃法种性补特伽罗。 及建立不般涅槃法补特伽罗。 所以者何。 一切皆有真如所缘缘故。 准此难意。 真如皆有。 无其胜劣。 因何分三乘性及有无性。 不合可。 答家以非一切皆有智种答。 难家将一切皆有真如为难。 为难之法牒释难故。 同一文故。 又论自为问答。 不可言难家不得答意。 故知答家以真如为种答。 难家即云不得有无不同。 故知真如能为种生。 同大般若真如虽生诸法。 真如不生者。 此亦不尔。 所以者何。 若以真如为种生法。 过失如前。 不平等因。 为妄中说云二师释与论相违者。 此亦不尔。 释不违论。 何以故。 答意以真如为所缘缘之能缘之智种。 为出世法因。 难意既以真如为所缘。 既遍有能缘。 亦应一切皆成。 何故得立有无性别。 若即真如为种能生。 应但云从真如种子生出世法。 何须云真如所缘缘种子生因。 天亲般若论云。 若一切时一切处实有真如。 何故有人能得有不得者。 颂答云。 时及处实有。 而不得真如。 无智以住法。 余者有智得。 释云。 何故不得。 彼无智以心住法。 彼以不清净故。 以有智者心不住法。 是故能得。 准此论意。 明如遍难。 双举智障以答彼难。 明知法尔种性无有。 若不尔者。 但应举住法。 何须说智耶。 故瑜伽论以有毕竟障种子及法尔本有无漏种。 分五性别。 般若论中。 以如遍难。 举智及障答。 瑜伽以如遍难。 偏举障答。 意显智种有无不同。 不由谤法。 若由谤法立性不同。 即应但立有性。 无性不应分四。 又复谤法大乘处处皆许悔净。 岂慈氏不知云毕竟不可断。 又复谤法造五逆业感恶道报。 但烦恼障。 何开所知云有毕竟所知障种子。 附在所依非烦恼障种子者。 于彼一分建立声闻种性。 一分建立独觉种性。 岂可二乘由为谤法名无种性。 彼许二乘得无学果。 即受变易回心向大。 岂可所知障毕竟不可断。 又若谤二空即大庄严论时边。 四中普断诸善根。 非毕竟无因者。 不尔。 普断善外。 更何业重为毕竟障。 又若由障名不可断。 即合明举。 何故别说毕竟无因。 又若真如为种亲生出世间法。 略有四过。 一前后相违过。 自前本性门中。 即说无漏从有漏心生。 今说真如生。 定从何是。 二门相违。 二圣教相违过。 瑜伽摄论种子义中。 皆云一刹那灭者。 生已无间即灭坏故。 无有常法得成种子。 于一切时无差别故。 不可。 难云。 法尔种子不与能熏相应熏成。 何得名种者。 不尔。 七义释种子义。 能熏所熏释熏习义。 又本有种由熏增长。 不说熏生。 说熏生者。 是新熏种。 三自宗相违过。 违佛性论有体生无体。 名许真如亲生出世。 即应云二有体生有体。 何故说一。 四进退相违过。 若从有漏生无漏者。 复违五十二不说粗重自相种生故。 更有多过。 如前已辨。 所余义准此知矣。 通经法尔谬六有义引经。 一切众生无始时来有种种界。 证法尔有五性别等。 不应道理。 彼说一一众生各有种种界。 如七叶树。 非说一切众生各多差别。 此言法尔。 是本性故。 非如性力所知种种界也。 此不应理。 若许一一生各有种种界。 一一界相似。 如七叶树者。 岂一一生皆作三乘果二十七贤圣多贪食分有无性等。 若尔。 云何言有声闻性得声闻道等。 多贪之人说不净观等。 利钝根别等。 有无相违。 钝利相违。 渐顿相违。 定相违。 岂可一生普具成熟。 又弥勒菩萨无著等师。 不解经文证五性殊。 皆引彼教耶。 善戒经说。 说共住令转者。 据不定性说。 非定性者。 楞伽于不定乘中说有趣大乘小即无。 大般若同。 又云。 瑜伽但云无始有无有种性。 不言法尔及本性住。 非为定证者。 不尔。 此无始言即是法尔及本性住。 何以得知。 佛性论云。 无初者。 性得大悲等。 无初即无始性得。 即法尔等。 又次下引种子有四。 一本性住。 如何得言不说本性住非为定证耶。 又云。 瑜伽云。 种子有四。 一本性住。 二先习起。 三可修治。 谓有涅槃法。 四不可修治。 谓无涅槃法。 约先习种分其五性者。 此亦不尔。 既立本性住。 二先习起。 若云约先习种分其五性。 只有三种。 何得言四。 既总先习。 何言本性。 又违声闻地二十一说。 并如前引。 又云。 瑜伽云。 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者。 是具足四种。 名为一切无涅槃法者。 便阙三乘种者。 唯有本性住。 先习种子不可修治种子。 阙可修治种子。 名不具足者。 此亦不尔。 对有无别立后二种。 二种相违。 云何得云有四种者名为具足。 复许有本性住先习种子即可修治。 不尔。 先习于何云不可治。 又云。 但由新习熟人不同。 不言本性住种有无不同。 及不云法尔。 若云有教请示其文者。 虽前数明。 今更略引。 即彼自引。 种子有四。 一本性。 如何云不言本性住种。 又声闻地初种性自性种性安立。 但云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 同善戒经言本性者。 阴界六入次第相续。 无始无终。 法性自尔。 法性自尔即法尔也。 声闻菩萨种性之中。 俱云无始法尔所得。 何独不信声闻地文。 云为小说。 又梁摄论出世间净章。 初二乘正见以闻他音及自思惟为增上缘方始得生。 故三乘性无始本有。 佛地论云。 由法尔故。 无始时来一切有情有五种性。 又准瑜伽及显扬论。 成立性。 皆据本性。 既见教文。 应信顺受。 若唯新熏五性差别现能熏因无种何起。 若无种生。 违四卷楞伽。 第一云。 大慧若复说无种。 有种识三缘合生者。 龟应生毛。 沙应出油若从因生还本性别。 漏生无漏谬七有义。 摄大乘论云。 如是已说入所知相。 入所知相云何应知。 乃至谓于大乘而起多闻闻法义已熏心心所法。 相续所依。 其小闻者无容得入此现观故。 准此论文。 多闻熏习。 同涅槃经缘因。 如乳为酪正因。 暖等为因。 即本识为正因。 彼说非理。 此解初因。 前后自违。 何者。 此云多闻熏习为缘因。 本识为正因。 下云。 以无漏教生闻熏习。 渐生无漏。 非有漏中有无漏性。 又云。 故知阿赖耶识得与有漏作亲因缘。 闻熏习种亦与无漏为亲因缘。 前云是缘。 今云亲因。 一相违也。 又云。 同瑜伽论正智从听闻法生。 此说缘因。 非本性。 前云闻熏习是亲因。 今缘说为缘因。 非是本性。 二相违也。 准上经文。 地如理心药草种子如闻熏习起三乘法。 乃至云。 如世间地能生一切。 要待种子为亲因。 方能生长。 本性亦尔。 待闻熏习以为因缘。 圣道方生。 初以地喻理心。 熏习喻种子此地为缘因。 种子正因。 前云熏习同瑜伽说为缘因。 非是本性。 三相违也。 又云。 如地虽能生一切。 要待种子以为亲因。 方能生长。 本性亦尔。 待闻熏习以为因缘。 圣道方生。 更以本性喻如大地不亲生物。 要待种子。 种子为亲因。 本性为缘因。 前云熏习。 同涅槃缘因正因即佛性。 今复说本性。 如地翻作缘因。 四相违也。 又云。 如地生草木。 或疏缘亦作亲因。 此说违涅槃经。 二十六云。 种子等是生因。 地水粪等名了因。 今者说地亦作亲因。 五相违也。 又梁摄论。 从他闻音。 如理思惟。 望于正见。 是增上缘。 今说闻熏为亲因缘。 六相违也。 摄论又云。 此世间心未曾与彼出世间心俱生。 识非彼所熏为彼种子。 不应道理。 今说为种。 七相违也。 又声闻地及菩萨地及庄严论显扬论等说本有种。 今说唯新。 八相违也。 又唯新熏。 成唯识论不正师义有旧新种。 是其正义。 决邪乖正。 九相违也。 又云。 瑜伽论说。 地狱三无漏根。 从当果说。 现无种子者。 不尔。 五十七云。 三根行定不成。 种子或成不成。 谓般涅槃法者成熟。 不般涅槃法者不成熟故。 又现在存种。 当果可生。 现在无因。 当果如何起。 又后有部虽三世有。 法至生相方始说得。 大乘但有现在。 无种说何当成。 若准瑜伽五十一。 解得获成就中。 初破他云。 若得是诸行生因者。 若从先来未得此法。 此既无有生因之得。 应常不生。 由此亦应毕竟不得。 今若现无种生因。 当果当不生。 应毕竟不得。 岂得难他无得不生。 自许无种说当果起。 名为成熟。 乖瑜伽之正文。 十相违也。 又例云酪虽不生乳。 乳中无酪。 为酪因。 圣虽不从凡。 凡无圣种。 令圣起者。 今且为作相违决定例云。 烟不为因。 还起本烟。 起非无自种。 因圣不从凡。 因凡生圣。 虽凡生有自种。 次为答云。 外或无熏习。 酪不熏乳。 乳生酪。 内法必熏生。 非无漏熏无无漏。 亦不可云法尔之种由新熏生。 法尔道理因缘道理皆许得立。 若由熏生。 即因缘道理。 非法尔道理。 若云初无漏无因类者。 何故摄大乘论云。 又出世心虽未生说出世心。 虽未生时。 已能对治诸烦恼缠者。 此同类因展转相续。 刹那势力能为对治。 外法非亲因。 不可例同外。 若外必同内外。 应具四缘等。 又云。 见道已前有漏生有漏。 此是有漏之因生于有漏。 非是以因有漏故果亦有漏。 从其漏生无漏时。 此是无漏之因生于无漏者。 令为比量相违例云。 见道已前因有漏。 不许因有漏无漏生。 世第一法是世间世因非生出世种。 又无漏有因无漏起。 无漏之因无漏名无漏。 名无漏无因果不生有漏。 谁之无漏种。 又云。 唯信外道无生有。 不信涅槃转无明为明。 有漏生无漏者。 亦不尔。 楞伽不许无生有。 何同外道有因无无明即转变因。 岂不同于雨众说。 又云。 论云。 唯初无漏五蕴刹那等。 乃至若谓大乘无刹那者。 出何经论者。 前引摄论有同类因。 瑜伽论本无漏种。 又楞伽第四云。 无漏无刹那。 宁非明说。 如观渧沥不睹玉泉。 若视秋毫莫见嵩岱。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63能显中边慧日论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三淄州大云寺沙门慧沼撰说教前后谬八有义。 前经渐教唯说四住为三有因。 后经显了通说五住为生死本。 四住不断故受分段身。 无明住在故得变易体。 由断佛说前后不同。 论释佛经不违时教。 如深密已前说为前教。 法华会后即为后教。 不了唯说不定回心趣寂犹存实灭。 不舍三界之身。 不别说受变易死。 但说留行留分段身。 即解深密经瑜伽论等是。 法华后经定不定性皆悉回心无二乘实灭。 舍三界身则受变易。 非是三界。 楞伽胜鬘无上依经佛性论等是。 此说不尔。 所以者何。 法华四十年后经有明文。 楞伽等经并非已前出何圣教。 且无上依经非法华后。 何以得知。 阇王未流国位。 可有频婆娑罗。 法华经内已列阇王。 列王如何无上依经犹说频婆在会。 何者。 无上依经列众中云。 频婆娑罗以为上首。 以此准知非法华后。 又胜鬘经亦非四十年后。 何以得知。 经云。 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法未久。 仁王般若经内云。 初年月八日即三十年初。 何以得知。 准经月光经云。 如来已为我等。 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 故知至说仁王经时。 月光信佛已久。 胜鬘经云。 信佛未久。 明在仁王般若已前。 不尔。 已二十九年闻经。 如何胜鬘经中言信佛未久。 准此即知非法华后。 又入楞伽经准三藏菩提流支云。 又依结集。 初年说大集宝幢陀罗尼及楞伽海龙王。 九年说鸯掘摩罗。 十年说如来藏。 又云。 华严涅槃般舟鸯掘摩罗如来藏等皆自说年月。 准此。 楞伽非四十年后。 虽下持云我于象腋涅槃大云等经已令断肉。 楞伽未必在涅槃经后。 何以故。 准文自说。 龙宫七日始入楞伽方说斯教。 岂说涅槃双林灭已更住龙宫等耶。 所指涅槃经未必即是大涅槃。 若云见闻有异。 何妨不是说涅槃后。 若尔。 何妨见闻异。 准结集说即在初年。 又云。 大般若在法华前者。 准流支说。 五年即说大般若经。 准智论文。 乃在法华后说。 何以得知。 准彼毕定品中。 问一切菩萨皆毕定不。 论释云。 何问此。 见法华中。 童子聚沙皆成佛道。 及明二乘作佛。 故作斯问。 准此。 大品乃在法华后说。 凭何定判是四十年前。 又佛性论及宝性论不是唯释法华后经。 两论不引涅槃法华。 多依无上依楞伽深密如来藏及胜鬘经说。 准问定经二论。 及释法华前教。 彼定前后。 既并凭虚。 依彼标章。 复有多过。 其过者何。 且云。 前经虽说二乘实入涅槃。 后经释云。 如化城羊鹿。 楞伽经声闻种性堕变易死。 二乘无灭。 非唯不定性者。 不尔。 楞伽说堕变易能趣大者。 是不定性。 何以得知。 准第七云。 大慧菩萨白佛言。 世尊世尊说声闻辟支佛入第八菩萨地寂灭乐门。 乃至云。 尚未能证初地之法。 何况八地寂灭乐门。 佛告大慧。 声闻有三种。 言入八地寂灭乐门者。 此是先修菩萨行者。 堕声闻地。 还依本心修菩萨行。 同入八地寂灭乐门。 非增上慢寂灭声闻。 以彼不能入菩萨行。 未曾觉知三界唯心。 未曾修行菩萨诸法。 未曾修行诸波罗蜜十地之行。 是故决定寂灭声闻不能证彼菩萨所行寂灭乐门。 又颂云。 决定诸声闻不行菩萨行。 同入八地者。 是本菩萨故。 准此。 即是五乘之中不定乘也。 法华瑜伽意皆同也。 又第八云。 如何佛世尊与诸大阿罗汉记等。 佛答云。 大慧我为曾行菩萨行。 诸声闻等依无余涅槃即与授记。 大慧我与声闻授记。 为怯弱众生生勇猛心。 大慧此世界中及余佛国。 有诸众生行菩萨行。 而复乐于声闻乘法。 佛为转彼。 取大菩提。 颂云。 三乘及非乘。 诸佛无量乘。 一切记佛地。 说诸烦恼断。 内身证圣智。 及无余涅槃。 进怯弱众生。 是故隐覆说。 准此。 正同解深密说三意生身。 初地已上决定趣寂。 既不证菩萨所行寂灭乐门。 明彼不能得意生身。 而不能知故为过也。 又云。 不空罥索经及僧伽经说。 净居天皆发趣大。 判作法华后教。 未知凭何得知。 有教即合。 明言无证。 如何抑判。 又云。 唯识两师所说皆不应理。 故知法华会前一切圣人皆不发心。 法华会后净居亦发。 唯识论师违经立义。 非唯一二者。 不尔。 如何解深密经彼自许在法华前说。 唯深密经于净土说。 说净土相。 列众叹德皆同佛地。 佛地论释如实义者。 皆是不定种性声闻得小果已。 趣大菩提故名为大。 若非回心。 不观净土。 又摄论等十义说一乘云为不定性。 即通有学及无学圣皆许回心。 又智度论释大品经法华两教云。 三种人有妙净土出于三界。 乃至无有烦恼之名。 于是国土佛所闻法华经。 具佛道。 如何得说法华经一切圣人皆不发心。 又云。 楞伽经分明说定性寂灭有变易死。 教理显然。 岂得执弘前教非后经说者。 此亦不尔。 准入楞伽第四云。 大慧声闻辟支佛未证法无我。 未得不可思议变易生。 是故我为诸声闻故说一乘道。 此云未得。 更据何文云分明说决定之人得受变易。 依此文意。 不定性人未闻大乘。 不得变易。 岂许决定不能回心得受变易。 亦此经文亦有云。 未离不可思议变易死。 亦有云。 不得离不思议变易死。 亦有云。 未得离不思议变易死。 无分明文。 作决定说。 定性之人得受易。 亦第二中说。 堕不思议变易死故者。 此说不定回心已后堕不思议变易生死。 无决定性得变易文。 若又许受变易生身。 如何得言如是等得入人无我乃至生心以为涅槃。 凡夫受分段。 自知生死身。 圣人受变易。 岂执为涅槃。 谓得有余。 即非知障知余若在故。 彼自不许。 谓有余依回心向大。 要舍分段。 别受变易。 得三昧乐。 谓为无余故。 亦如少闻得第四定。 将为极果。 死见前相尚趣起谤心。 岂况圣人见受变易。 谓为无余耶。 又准五乘文。 初二乘中无入大乘语。 唯第四不定乘中言。 大慧彼三种人离烦恼障。 熏习得清净故。 见无我。 得三昧乐门故。 声闻缘觉毕竟证得如来法身。 言彼三种人者。 即不定乘中有三种人。 非是指前初之三乘。 若尔。 即前须别说为第四乘。 或可前三乘定不定性皆悉合说第四人。 唯取不定性者。 言彼三种。 即前三中不定性者。 若不如此。 谓即前三定不定性皆许入大。 违下第七第八所说。 如前已引。 无文显说定性寂灭受变易死。 虚言教理显然故为过也。 又问答中云。 何故二说不同。 答云。 如经中。 未说王宫以为化佛。 弘此时教。 即说三十四心成佛。 未说阿赖耶。 弘此时教。 即说灭定唯在欲色。 及说种子依色心也。 弘后时教。 其义即改瑜伽。 即弘前教。 四十年后二灭非真。 有阿赖耶。 堕不思议变易生死。 弘此时经。 论亦随教者。 此亦不尔。 自许华严是已前教。 岂唯说王宫化身以为真佛。 瑜伽摄论并说王宫为非真佛。 三十四身成者。 是小乘论文。 灭定依欲色身。 有部之说。 种子依于心色。 经部师宗瑜伽。 并改前宗种子依于第八识等。 同楞伽等。 亦说不定无实。 涅槃智论显扬佛地。 俱说有变易生死。 何义不同。 而判瑜伽佛地论等为四十年前之教。 如前已引判前后非。 于同不解其同非异。 强见于异故为过也。 又云。 瑜伽八十说二涅槃。 由异熟识无有取故依转识等不复得生。 唯余清净。 无为离垢。 真法界有。 当楞伽经而灭诸相。 不取未来境界是三昧乐。 二乘谓为涅槃。 此亦不尔。 彼经所说前后又异。 第二卷则说声闻辟支佛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 不知世间涅槃无差别故。 分别一切法与非法。 而灭诸根。 不取未来境界。 妄取以为涅槃者。 是二乘有学凡夫之人。 执无学者灭诸根已所得无余谓为究竟。 不知阿赖耶识转成胜无余故。 次云。 是故彼愚痴人说有三乘法。 而不能知唯心想灭得寂灭法。 若即圣人不应。 次云。 是故大慧彼愚痴人于世间生死轮中。 常转不住。 亦据实义。 决定性人灭诸根等者。 身智俱灭唯有真如。 楞伽云。 唯心想灭得寂灭法。 寂灭法者。 非三昧乐。 三昧乐者。 是第七卷文说。 不定性回心向大得入诸地。 以本名说。 同顿悟菩萨。 诸地中得灭尽定。 名堕三昧乐法门。 何以得知。 彼自问答云。 佛告大慧。 我今为汝分别宣说。 大慧。 声闻有三种。 言入八地寂灭门者。 此是先修菩萨行者。 堕声闻地。 还依本心。 修菩萨行。 同入八地寂灭乐门。 非增上慢寂灭声闻。 若是二乘舍分段身住于三昧。 名得涅槃者。 何故第四卷云。 须陀洹有三品。 皆言入涅槃。 经说第二果云。 以善见禅修行相故。 一来世间便断苦尽入于涅槃。 何以故。 受变易身。 改有行苦。 岂得说云便断苦尽入于涅槃。 又复此是决定趣寂。 何以得知。 次下大慧问佛云。 为说得决定寂灭罗汉。 为发菩提。 愿善根妄善根阿罗汉为化应罗汉。 佛告大慧。 为说得决定寂灭声闻罗汉。 非余罗汉。 故知定性入无余依唯有真如。 同楞伽经而灭诸根及心想灭云入涅槃。 若住三昧乐生涅槃想者。 是退菩提。 不定性者。 显文不解。 故亦为失。 又云。 前后二教略有十三不同。 一云。 无上依经由无明住地有变易死。 瑜伽论等由定愿留。 此亦不尔。 隐经无漏业。 设论所知障。 以为不同。 不云由所知障同无明住地。 起无漏定愿同无漏业。 故亦为过。 又云。 楞伽灭诸根。 方取变易。 瑜伽留有根身者。 此亦不尔。 灭诸根者定入无余。 非受变易。 不尔。 变易岂无诸根。 论留根身。 是楞伽之不定。 故留根身而为变易。 不知所以妄云不同。 第三不同。 至破变易执方辨其失。 四云。 法华等经往他佛土。 瑜伽等留身此洲。 此亦不尔。 法华往他佛土。 据佛灭后。 此界无佛。 无能觉悟令发大心。 以佛方便令往余土。 瑜伽等论约现逢佛。 已能趣大受变易生。 留身此土。 即法华经三周授记。 学无学人俱在此洲。 不往他土。 始能趣大。 此而不悟。 故亦失也。 又云。 依涅槃经。 是人未来过八万劫住等。 瑜伽论等即留此身。 或余一劫。 此亦不尔。 瑜伽论言或余一劫者。 佛地论释。 或余一劫者。 此中意说过于一劫。 准此八万劫亦是过一劫。 过一劫言无限定故。 又云。 依胜鬘等。 二乘大力菩萨同受意生身。 瑜伽论等二乘不同大力菩萨。 大力菩萨如意而生。 常愿生故。 二乘远离而住。 一切众生皆不能见故者。 此亦不然。 且涅槃经云须陀洹人八万劫。 乃至辟支佛人十千劫。 住此为受变易。 为住无余依。 若不受变易。 舍分段已。 八万劫住后。 依何法更趣大耶。 若受变易八万劫住。 岂常化生。 又楞伽第四云。 大慧声闻辟支佛。 若离一切诸过。 熏习得证法无我。 尔时离于诸过三昧。 无漏醉法觉已。 修行出世间无漏界中一切功德。 颂云。 无有究竟趣。 亦复不退还。 得诸三昧身。 无量劫不觉。 譬如惛醉人。 酒消然后寤。 得佛无上体。 是我真法身。 第七亦云。 大慧声闻辟支佛。 于第八菩萨地中。 乐着寂灭三昧乐门。 醉故不能善知唯自心见。 乃至大慧诸菩萨以见三昧寂灭乐门。 忆念本愿。 大慈悲心度众生。 知十无尽如实行智。 是故不即入于涅槃。 此并二乘虽受变易。 利生修行不同菩萨。 如何独谓瑜伽不同。 第七不同。 至破变易中辨。 第八第九不同。 准前破。 又云。 瑜伽云。 留身通于有学。 胜鬘等经唯是无学者。 此亦不尔。 有学不回心。 不许受变易。 既许彼回心。 何不受变易。 若谓烦恼在。 菩萨亦复然。 若谓菩萨虽有烦恼无漏力胜何妨。 有学回趣大已有胜力能。 又彼自判深密前教。 后唯不定回心见道前趣大。 不说圣者回心向大。 非为显了。 法华后教得圣者有学亦许回心。 为显了。 今瑜伽论等亦说有。 亦说有学回心。 许受变易。 斯有何失。 胜鬘据其定受变易生说。 佛地依容受受论。 不尔执文。 说无学受不许有学。 亦应楞伽说三地上有意生身。 不说二乘无学受变易身。 岂可二乘及初二地总不受变易。 非过谓过。 故为失也。 十一不同亦准前破。 十二不同下破变易执中具辨。 又云。 涅槃等先入寂灭后发大心。 瑜伽先发大心然后留身者。 此亦不尔。 法华经有学无学人并悉回心。 岂并无学住灭定中。 谓无余灭经多劫已方始趣大。 又涅槃经云。 八万劫已至阿耨菩提心等。 不言八万劫已始发大心。 不同之者妄谓为同。 实同之者即为不同。 准彼所论。 同亦何曾同。 异亦实无异。 异种难思。 翳目许生空华。 异种寻伺唯妄分别。 增寿非了谬九有义。 前经说留寿行。 瑜伽论等释云。 增寿至大菩提。 然无漏业非变易亲因。 不舍根身。 即受变易生死。 后教得无学果。 舍分段身所知障为缘。 新发妄无漏业。 亲感三界外变易生死。 住三昧乐。 谓无余涅槃。 非灭尽定。 从此觉已。 始发大心。 第八虽是有漏。 烦恼尽故不属界系。 名三界外。 非离三界外有别众生。 然二乘种性虽有定不定殊。 俱受变易。 受变易已更不舍身。 乃至金刚方始舍离。 故佛性论云。 唯有一生名为有有。 若如唯识论等。 不舍分段即受变易。 云何名为生死。 若谓刹那。 即违佛性论说唯有一生。 若谓命之始终。 即违瑜伽增诸寿行。 又言增寿。 如何说死。 既无有死。 如何说生。 又既不舍分段。 瑜伽复无转根之女人罗汉增寿。 虽长女身。 若为成佛。 但可依经生智。 凡夫不得妄有思度。 此说不尔。 二乘圣果回心向大。 俱容得受变易生死。 胜鬘经内据决定。 说不定性者得无学果。 决定回心不更复生。 决受变易有学。 不定虽亦回心受变易生。 不决定故。 经中不说。 可以胜鬘不说有学回心。 即不许法华会中有学趣大。 是故佛性论等同胜鬘经。 且据定受。 楞伽经中据其顿悟怖烦恼者。 说三意生。 瑜伽佛地同法华等。 俱许回心。 既说回心。 即容彼受变易生死。 既无文障。 明有学回心得受变易。 亦为正说。 彼无文障。 此有文说。 涅槃法华并许回心。 瑜伽佛地许受变易。 彼自说云。 但可依经生智。 凡夫不得妄有思度者。 彼岂大圣。 此瑜伽等并遮止耶。 又括其文意。 略为十一过。 言舍分段身别受变易者。 出何圣教。 胜鬘经等并无舍分段言。 瑜伽佛地论等皆言。 无漏定愿以资故业。 令所感身渐胜令长。 显扬十六云。 依变化身得至佛位。 亦不言舍分段。 入大乘论亦云。 住寿不依经论。 自意定之。 又云。 所知障为缘。 新发妄无漏业。 别感界外变易生死者。 此不应尔。 若造新业为亲感因。 何故佛性论云。 因缘生死譬如须陀洹以上但用故业不生新业。 若以无漏新招生死。 此喻不成。 又缘起经等。 圣者不造感后有业。 若非是有经论。 不应云有有生死。 若其是有。 圣者如何造后有业。 又复若许造后有业。 那含不应杂修禅定资下故业生五净居。 若云大小力殊。 此亦不尔。 身胜劣别。 何不得造。 又若力殊。 唯应菩萨造新业感。 二乘力劣不能造感。 又若菩萨许新造业感变易生。 即大自在宫变易之身生报业。 如何十地论云。 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所生。 故佛性论云。 譬如须陀洹以上但用故业不生新业。 以此故知。 瑜伽唯识等云资故业为其正说。 若是无漏新感者。 即集谛摄。 虽安立谛非安立殊。 不离四谛。 无处说集。 是非所断。 得通无漏。 是应可修。 但说集谛。 是其所断有漏非修。 违理求文。 故为不可。 又若舍身更别受生为变易死。 即违四记。 无烦恼人死者不生。 若云据分段说者。 此亦不尔。 岂彼变易非生摄耶。 又约舍分段名死不生。 此为分别。 何须云无烦恼人死不生。 如入见道舍诸难等。 亦得云不生故。 若云同分段生不名为舍。 亦应同有漏第八不名为舍。 既无死不生。 应令大师随虚妄说。 又入大乘论云。 问云。 何住寿。 答云。 阿罗汉无烦恼。 与八地菩萨同。 善修如意足故。 能随意住世。 乃至尽于生死。 罗睺罗宾头卢等尽住于世。 若是舍分段。 云何能随意住。 世等不信。 大师之日记云。 别受身。 乖文立义故。 亦为过。 又云。 无漏亲感三界外生。 名变易生者。 此亦不尔。 新无漏业可非堕界。 第八有漏何非界耶。 若云离系故名非界。 此同旧说。 何假再陈。 又如烦恼能感生故。 应能为系。 彼许所知。 实同烦恼。 能发业感有漏第八。 为菩提障。 何非是系。 以彼云无漏生。 如取为缘。 有漏业因而生三有。 即执变易。 如彼别生。 既说如取等故。 所知应系。 无漏集收。 此说不许故。 不应执变易别生。 如唯识等。 名断所知。 虽留身住无漏定愿。 资其故业。 则无是过。 经言如取为缘有漏业用因而生三有。 少分喻耳。 又入大乘论云。 若汝言无烦恼者。 我亦如是。 若有亲爱。 信归于我。 当为汝说。 问云。 何住寿。 答曰。 阿罗汉无烦恼。 与八住菩萨同善修如意具足故。 能随意住世。 既言随意住。 明非别受生。 亦不得言释四十年前教。 论文自引。 如罗睺等。 故知兼释法华等教故。 唯识解不违经论。 彼违故过。 又云。 受变易死。 住三昧乐。 谓无余涅槃。 非灭尽定。 从此觉已。 始发大心者。 据不定性。 唯识无违。 若言定性。 此亦不尔。 违楞伽等。 如前已引。 而不能知根性有异。 总说回心。 违经及论。 又法华经第二云。 我等今者住最后身有余涅槃。 不云无余。 胜鬘亦同。 又复自说无学回心要住灭定。 谓是无余。 从此起已方能趣大。 今言非灭定。 前后自违背经立义。 过之大也。 又云。 唯识论不舍分段即受变易。 云何名为生死。 若谓刹那。 即违佛性论说唯有一生。 若谓命之始终。 即违瑜伽增诸寿行。 增诸寿行即无有死有。 既无有死。 如何说生者。 是亦不尔。 生死名通。 又如无上依经佛性论等四种生死但名生死。 非据各各死已别生方名生死。 若云是变易身生死法故名为生死。 亦转分段生死之法成变易故名为生死。 何过不许。 若舍分段受生死。 何名变易。 又许无漏能为新业亲招生死。 楞伽复说三意生身。 地位各别则应更受。 何名一生。 故所设难唐捐其功。 其过五也。 又云。 既不舍分段。 瑜伽复无转根之文。 女人罗汉若为成佛者。 此亦不尔。 若以瑜伽无转根文。 即许女身成佛者。 胜鬘经佛性论无上依经亦无转根之语。 设纵舍身。 二乘钝根如何成佛。 瑜伽唯识无漏等资名一为变易。 变易即是转根之义。 而不能知。 其过之甚。 又云。 如上地道。 破于上地感上地道。 破于下地感上地报。 二乘无漏破裂分段感变易生。 于理何失者。 此亦不尔。 上地有漏道伏下不伏上。 有漏可能感报。 无漏之道通断上下。 非同有漏。 如何能感。 又云。 瑜伽论说。 留根增寿。 住在此洲远离而住。 余不能见。 准此论文。 是留寿行。 非变易生死。 末代论师加增穿凿非瑜伽意者。 此亦不尔。 后代论师顺文成理不同。 彼说乖背瑜伽。 瑜伽若许舍分段身别受变易。 后代论师云资故业。 可是增加。 瑜伽不舍根身增寿者。 即是变易。 不同二乘有漏定愿所增寿行。 非多劫故。 人天同类皆可见故。 又无著显扬论中说为变化身。 亲光佛地论内云变易死。 又入大乘论云。 答云。 阿罗汉无烦恼。 与八住菩萨同。 善修如意足故。 能随意住世。 乃至尽于生死。 又云。 如僧祇中说。 青眼如来为化菩萨故。 在光音天。 与诸声闻众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住。 如彼天中。 声闻住寿多劫。 当知此世界亦有声闻。 能如是住。 若要舍寿受身他处。 何名住世。 此界亦有等。 又问云。 为以此身住世。 为更有余身住。 答以实身而住世者。 则无其义。 若变化身住寿多劫。 斯有是处。 若更受身。 即是实身。 何名变化。 故知增寿转秽本形名为变易。 若如是者。 依名取义。 及往无违。 若要舍身方受变易。 何但名乖。 亦违圣教。 唯意不但非唯识师。 无著坚意诸菩萨等。 亦彼云问略。 敬凡不足。 陵圣有余。 又云。 如三界中烦恼为缘有漏业为因生于三界。 若有业烦恼未伏。 定生三界。 故知若有妄无漏业未断无明住地故受变易者。 此亦不尔。 如初果之人。 又虽有三界业烦恼未断。 未必定受三界生。 方取无学即于现身亦许得故。 故知地上菩萨亦尔。 即于现身得至果故。 若云二乘有学能伏修惑。 可有不生者。 菩萨亦能伏所知障。 何要别生方能至果。 又八地已上有无漏业。 未断无明住地。 何不更受。 为三意生。 唯一生耶。 又十三不同中第七云。 法华智度论等。 非三界摄。 因缘非是三有业故。 三界烦恼不能系故者。 不尔。 法华何处说变易身云非界摄。 若据惑尽分段之身亦云界外。 故下经云。 以佛教门出三界苦。 过三百旬等若论现身。 八七五识及五根等并是有漏。 如何非界。 应知云变易出三界者。 义亦同此。 又从因缘生死云非界系。 若约五八等。 犹属于界。 虽非惑系。 体随界故。 若非界摄。 应是出世。 是出世者。 与佛何殊。 若云有漏故与佛殊。 既云有漏。 如何非界。 又复大乘处处经论辨界趣体。 唯依第八。 而今不知。 故亦成过。 不同中第十二云。 无上依经佛性论等。 妄无漏业以为生死。 与大菩提为其怨障。 瑜伽论等由无漏定资身命住。 以取菩提者。 此亦不尔。 若不为取无上菩提。 留身久住。 为斯修事。 何故菩萨十地位中。 受变易身。 与菩提为障。 又楞伽第七云。 大慧菩萨以见寂静三昧乐门。 忆念本愿。 大慈悲心度诸众生。 知十无尽。 如实行智。 是故不即入于涅槃。 大悲诸菩萨远离妄分别之心等。 既云慈悲为众生知十无尽如实行智等。 岂可不知犹起妄无漏业受变易生与菩提为障。 若由不知起妄无漏招变易生。 应如凡夫造业感果。 不唯一生。 由业力故。 若云故意受变易身。 即何为障。 只由有智障碍大菩提。 为取菩提。 留身久住。 断此智障。 若不如是。 即入涅槃。 然经说为难。 论名怨障者。 以碍大菩提故。 所以须受者。 为欲断除故。 如勇健人有其怨敌。 求怨敌然故。 非不能避逢怨被害为怨障。 受变易身应知亦尔。 又云。 第二第三时教唯有定性二乘身智断灭。 第四第五时教二乘无实涅槃。 五性皆当成佛。 无断灭也者。 此亦不尔。 自许楞伽为第五时教。 但说退菩提心者向大。 胜鬘为其了义。 说一乘者。 复云。 随彼意欲而方便说。 法华论释不益决定声闻。 药草喻中论云。 令知乘异。 涅槃最在后陈。 说皆成佛。 不解我意。 以此准知。 瑜伽深密了义大乘。 楞伽涅槃咸皆符会。 说教分为五时。 定性悉皆成佛。 无学无余后始回心。 舍分段身别受变易。 既无圣教。 但彼自言。 非信人谁能顺受。 如有相违。 后当会释。 说妄通经谬十有义。 学瑜伽者。 妄通楞伽涅槃经说。 一阐提成佛者。 是庄严论时边无性非毕竟无性者。 不然。 何者。 且阿颠帝迦。 此云毕竟。 第五性收。 一阐提人非定第五。 五性断善名一阐提。 前四断善名为暂时。 第五断善名为毕竟。 此亦非理。 所以者何。 且五断善出何经论。 若准楞伽。 但说五乘。 不说五种断善。 若准庄严论。 时边中有四种性。 亦不说皆断善。 若依涅槃第三十六。 即说生死河中有七种人。 皆说断善。 彼说五断善。 前四为暂时。 第五为毕竟。 凭何圣教。 应为出文。 又云。 暂时无涅槃者。 一非第五性。 二非常没。 三非决定无涅槃法。 四前经已说当得涅槃。 楞伽经说第五性中。 显燃善根后当涅槃。 第五性中唯有菩萨阐提。 更无毕竟。 故知庄严论说毕竟无性。 即楞伽经中烧善根者。 此亦不尔。 何者。 楞伽经说当得涅槃。 明彼非是涅槃经中常没之人。 亦非庄严毕竟之者。 岂经中自说当得涅槃。 无著菩萨说为毕竟无涅槃者。 若说烧燃一切善法。 庄严论中名为毕竟无涅槃法。 于时边中。 复更说谁为普断诸善根。 又庄严论毕竟无因。 楞伽无性大悲。 亦彼岂全无性。 故知楞伽无涅槃法烧善根者。 是时边收。 非是庄严毕竟所摄。 又庄严说有五乘。 同楞伽者。 可云毕竟即彼第五。 庄严论中但明有性无性。 于有性中即说三乘。 无性之中复有四种。 一不同楞伽说有第四。 二不同楞伽说无性乘为其第五。 又诸经论所说不同。 涅槃或云三种病人。 或七断善。 胜鬘说四。 此等非一。 各据别义。 非定一准。 如何定判。 庄严论中毕竟无性即彼烧燃诸善根者。 又若无毕竟无性。 如何涅槃第三十二云。 善男子。 生死河中有七种人。 第一人者断善常没。 又第九言。 若得闻是大涅槃经。 虽犯四禁及五无间。 犹故能生菩提因缘。 一阐提辈则不如是。 虽得听受是妙经典。 而不能生菩提道因。 准此经。 五无间业虽是邪定。 说能作因。 即余处说救邪定。 是一阐提辈。 则不如是者。 即余经说舍邪定者。 又言舍者。 不化作佛。 非全舍之。 令生天故。 故彼前会菩萨藏经。 同余不舍。 明为妄说。 又复多喻。 如枯木必不生。 如石山不停水。 如淤泥珠未能清。 如燋种必不生。 又云。 假使一切无量众生一时成就阿耨菩提已。 此诸如来亦复不见彼一阐提得成菩提。 又第七云。 复有比丘。 说佛密藏甚深经典。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以是性故。 断无量亿诸烦恼结。 即得阿耨菩提。 除一阐提。 若以悉有佛性。 必当得断诸烦恼结。 彼一阐提岂不当能而独除耶。 若云余者。 现能阐提当能说。 现非当者。 此亦不然。 除阐提诸难处等。 皆现能耶。 岂堕难者。 皆阐提耶。 上下多文。 烦不具引。 若以世亲佛性论会。 为谤法者说无量时。 非实无性。 如何不信。 善戒经中如来自说。 非种性人。 无种性故。 弥勒菩萨于声闻地及菩经地并决择分无著菩萨显扬论等。 皆说无性。 佛地论中又复会云。 虽经宣说一切有情之类皆有佛性皆当作佛。 然就真如法身佛性。 或就小分一切有情。 方便而说。 为令不定种性有情决定速趣无上正等菩提果故。 摄大乘论及法华论所说一乘义皆相似。 又复悉有佛性皆当作佛。 即唯一乘而为了义。 何故涅槃云。 说一乘一道一行一缘。 乃至云不解我意。 又云。 于经中或说一乘。 或说三乘。 又解深密经云。 故于其中说一乘。 非有情性无差别。 楞伽经中亦云隐密。 若尔。 既有无性。 佛性论文及宝性论如何会释。 答佛地论中已为解说今更一释。 有经文说。 阐提决定无涅槃性者。 有多种不同。 佛性论云。 说阐提决定无者。 会楞伽经第五无性。 彼断善者。 但无现行。 非无种子。 总云决定无涅槃法者。 是非了义说。 现有清净无漏自性心种子故。 或言决定无者。 但无行性。 非无理性。 今总相说无明非了义。 故宝性论云。 以彼实有清净性故。 不得说言彼常毕竟无清净性。 又复二论依无上依经所会阐提。 是乐有中第二非初。 初者。 谤解脱不唯大乘。 佛性论会云。 故佛说若不信大乘。 名一阐提。 宝性论云。 为欲回转诽谤大乘心。 若如是解。 诸教无违。 信一弃余。 信非具足。 又云。 妄通涅槃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若说行性少分一切者云。 此非经意。 何以得知。 经云。 虽信佛性是众生有。 不信一切悉有佛性。 名信不具足。 此亦不尔。 经不明说。 若不信一切众生悉有行佛性者。 名信不具足。 又若许悉有行性。 违彼所执见道已前无无漏故。 又复涅槃说。 佛性者非唯一法。 岂可染净一切同有无圣凡别。 约理不遮。 行性不尔。 又若以贪等为行性者。 非善法故。 违入大乘论。 故论云。 汝痴无智谓烦恼为佛性。 以理性遍不信皆有。 名信不具足。 今许理遍。 前通非妄。 又云。 凡有心者皆当作佛。 及云。 为非佛性说于佛性非佛性者。 墙壁瓦石无情之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 是名佛性者。 与一切众生皆当作佛。 文皆大同。 何者。 一切众生岂说无心及以非情为众生耶。 故同一切。 不为定证。 况复经中自有释一切言。 理行二门应须通解。 彼全不许本无漏种为三乘性。 尚不为违。 一切有言如何分有即为违教。 瑜伽等云不遍者。 说理心耶。 又以智论所说五乘云。 不住涅槃者。 着人天中。 作涅槃因。 以为定说。 此亦不尔。 彼据习性。 非性种。 又许为证。 便违涅槃一切有言。 所有违文反彼妄通。 准前可悉。 又云。 涅槃说一切众生皆归一道。 一道者。 同用佛乘为一乘也者。 亦同胜鬘云二乘入一乘。 一乘即大乘者。 此亦不尔。 彼自解云。 一道一缘等四十年前。 胜鬘彼判在后。 如何今复说同。 前后相违实为自拙。 又更有过。 如下破会涅槃文辨。 何故一经二文相似。 自情取舍强会不同。 故知唯识善顺诸经。 众论宏摸深可仪习。 通释外难谬十一有义。 一通释外难云。 若唯一乘悉当作佛为了义者。 何故涅槃三十四云。 或有说言。 须陀洹乃至阿罗汉皆得佛道。 或言不得。 或有说言。 犯四重禁。 造五逆罪。 一阐提皆有佛性。 或说为无。 乃至皆云。 不解我意者。 是迦叶问。 佛为答云。 我于智者不作二说等。 如说阐提。 障未来故。 名为无性。 必当得故。 名为有性。 楞伽经说。 度分段故。 名之为灭。 未度变易名不灭也。 由此智者知佛无二说也。 此解不尔。 非须陀洹等犹如阐提障未来故。 名不作佛。 当可得故名皆作佛。 又断善等虽名阐提。 皆容悔灭。 及生死续。 如前已明。 说必当得。 非全无者。 又非定性能度变易。 楞伽深密瑜伽论等。 说定性二乘不得作佛。 不定得作佛。 对大慧等。 佛不二说。 对定性二乘。 或总相说不得作佛。 对不定二乘。 或总相说皆得作佛故。 梁摄论云。 前颂了义。 后不了义故。 二乘闻之。 谓佛二说故。 法华经论云。 此以如来先说法异今说法。 异云何如来不成妄语。 为断此疑。 如经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等。 准此。 涅槃会法华经。 谓佛二说。 楞伽深密无此疑故。 彼对智人。 佛显了谈。 不作二说。 若不如是。 或说作佛。 或说不作。 云何不二。 又楞伽说。 定性二乘尚不能入初地。 况能至八地。 如前已引。 准此故知。 定性二乘不受变易。 彼不能知。 故妄释难。 二通外难。 涅槃经云。 我于经中告诸比丘。 一乘一道一行一缘。 乃至云。 我诸弟子不解我意。 唱言如来说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人皆得佛道等者。 此解四十年前存三说一。 非四十年后无二无三破二归一。 义既不同。 因何为难。 何以得知。 一乘一道非决定一乘。 答文义及人皆不同故。 法华胜鬘无此文故。 义不同者。 法华唯一佛乘。 胜鬘二乘入大乘。 一切众生皆归一道。 一道者大乘也。 涅槃所立一乘异时。 说同一道。 如深密一道也。 一行同显扬无差别行。 到一有者。 同华严经解脱无别。 亦如出生菩提心经同至一城。 谓同解脱人异者。 此文告诸比丘。 法华为菩萨声闻。 涅槃为迦叶菩萨。 胜鬘夫人自说者此释不尔。 无文显说一乘一道等是四十年前说。 又法鼓胜鬘亦四十年前说。 如前已明。 涅槃自云。 皆归一道。 一道者大乘也。 胜鬘经云。 二乘入一乘。 一乘即大乘。 与涅槃云一乘何别。 法华复云。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又云。 入大乘为本。 岂非一道耶。 胜鬘云。 六处大因为大乘故。 说此同一行。 法华又云。 如此皆为得一佛乘。 一切种智故。 又云。 唯为一大事因缘故。 岂非一缘。 法华方便品告舍利弗。 乃至化城品告诸比丘。 乃至正说破二归一云。 又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 乃至云。 唯一佛乘得灭度尔。 此即文义及人一切皆同。 如何妄释。 又若云胜鬘经夫人自说。 法华告舍利弗。 涅槃无之。 故不会彼。 深密告胜义生。 不告诸比丘故。 涅槃经不会于彼。 既法华中告诸比丘。 涅槃既云。 我于经中告诸比丘。 唯此即是正会法华。 论四义释一乘中云。 二者同义。 以声闻辟支佛佛法身平等者。 佛性法身更无差别故。 又解三平等中云。 如来依三平等说一乘法故。 以如来法身与声闻法身无异故。 与授记。 又云。 又依何义故。 如来说三乘名为一乘。 依同义故。 与诸声闻授记。 同义者。 以如来法身声闻法身平等无差别故。 以声闻辟支佛异乘故。 有差别。 以彼非大乘故。 准此。 约如说乘为一。 据智果等。 乘即有别。 又梁摄论云。 后名于法如平等意。 诸声闻等人如来于法华经中为其授记。 已得佛意。 但得法如平等意。 未得佛法身。 准此。 正释法华一乘。 文义同。 不看经论妄为计度。 又通三十五诤论云。 教有三。 一始终无二教。 二随机不定教。 三后说决定教。 此判为三。 理必不尔。 何者。 始终无二与后决定二教何别。 又复三教文凭何为判。 又随机不定彼无智耶。 谓佛世尊为不定说。 准涅槃经云。 若有智者。 我于是人终不作二说。 是人亦谓我不作二说。 准之。 对于智者则始终不二。 于无智者作不定说。 又涅槃经为声闻说半字。 为菩萨说满字。 准此。 亦即无智有智故应分二。 分三教者。 彼言非佛教。 判教既妄。 释定非真。 烦不具述。 又通瑜伽论及佛性论破执有无。 并破小乘。 瑜伽论中破分别部。 佛性论中破萨婆多。 不双破者。 所弘教异。 瑜伽释四十年前教。 于声闻地叙有部等无性之义。 破分别部。 以小乘宗未合立佛性故。 佛性论弘佛性论之教。 依第五时一切成佛。 破有部。 于大乘中说佛性故。 据义各别。 非互相破。 何以得知。 答有六义。 一瑜伽所破有性非大乘义。 是分别部。 二瑜伽能破引文非大乘经。 三瑜伽能破非大乘义。 四佛性论破瑜伽所立无性。 名破小乘执。 五佛性论破瑜伽所立无性。 云同外道。 六准善戒经涅槃经。 瑜伽所立非大乘义者。 此解不尔。 何以故。 若云。 佛性论中破于有部论文。 显知云瑜伽教破分别部。 准何得了。 又定前后义。 已明非。 又以瑜伽弘已前教。 小乘未合立佛性故。 瑜伽破者。 二论俱弘。 佛在世故。 未即部分。 何须别破。 岂萨婆多弘已前教。 瑜伽顺之。 分别部师弘已后教。 佛性论许彼俱小乘。 各偏执故。 俱为谤故。 即涅槃经一切俱有一切俱无俱为谤故。 瑜伽所明。 一不同萨婆多一切无。 二不同分别部一切有。 何以得知。 准声闻地。 六相明无及有相等。 即有先有。 非至忍位方有。 无即毕竟无故。 不同有部。 有即时有。 许有转变。 非一切时决定常有故。 不同分别部。 分别部说一切有性凡圣二性皆同于第一义空。 瑜伽述有性。 难非一切时有。 何以得知。 彼难云。 无般涅槃法。 又难云。 如是无般涅槃法。 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耶。 又难云。 如见有一地方所。 于一时间无金等性。 或于一时有金等性。 乃至又牒难云。 汝何所欲。 如彼地方所。 先无此种性。 后有此种性。 或先有此种性。 后无此种性。 如是先有声闻定种性。 后无此定种性等。 准此设难。 岂同分别部计一切有空为性耶。 既计空为种性。 一切时有。 不应或有或无。 佛性论中作斯难者。 自违宗。 岂成破。 立瑜伽破一切有。 佛性论破一切无。 反复此难。 岂不成过。 何者。 瑜伽所破即佛性论能立之义。 若一切有。 瑜伽不令破之。 既是瑜伽所破。 佛性论中不应成立。 若以瑜伽所破。 为佛性论能破正义。 即瑜伽能破名似非真。 取瑜伽所破而为能立。 亦即所立。 翻合二论。 俱堕过门。 请善思之。 二云。 瑜伽能破引文非大乘经。 佛性论云。 佛为小乘人。 说有众生不住于性永不般涅槃。 复云。 阿含说佛十力中性力所知。 此亦不尔。 无上依经亦说有无般涅槃性。 善戒经行性品亦说有无性。 岂小乘经耶。 阿含之名大小通称。 如何定说即小乘经摄大乘等皆云大乘阿笈摩。 阿笈摩即阿含也。 法华经论亦云阿含甚深。 岂说小教。 三云。 瑜伽能破非大乘义。 唯佛性论瑜伽显扬证无性者。 是有部义。 佛性论云。 萨婆多等说。 一切众生无有性得佛性。 但有修得佛性。 此亦不尔。 声闻地中明其种性述自正义。 不顺有宗。 有宗无性得。 彼种性中立性得故。 亦立无即毕竟无。 有即无始有。 不同佛性论述有部宗。 本来是无后时方有。 又佛性论述有部宗义。 亦少失有部。 不许入见道心。 苦忍已去。 岂名佛性。 又得圣性。 非在苦忍。 三乘俱在世第一法位。 得圣性故。 亦不许有十回向故。 俱舍论中。 述一切有。 正宗说故。 设有余说。 叙不正故。 又若瑜伽声闻地中。 顺有部宗六相明无。 更于何处证一切有。 岂欲自明种性。 不据自宗。 但随小说。 又决择重明五难六答。 亦无异说。 显扬亦同。 岂皆须有部耶。 又自立宗云。 瑜伽等释四十年前教故。 明一分无等。 今云一分无。 何成顺小。 数数自违。 岂不心劳。 六云。 准菩萨善戒经涅槃经。 瑜伽所立无性有情非大乘义。 何以故。 以阿含经性力。 知种种界。 证一分无性。 此即性界不可转。 善戒经第五云。 受学菩萨戒者。 先知众生界。 然后共住为转性界。 如应说法。 涅槃第三十一云。 转下作中。 转中作上等。 说根不定。 准此故知。 性界定者是小乘义者。 此亦不尔。 岂大乘中无性界定。 如楞伽般若。 明其乘性。 有定不定。 无量义经云。 如是观已。 而入众生诸根性欲。 性欲无量故。 说法无量。 入大乘论亦云。 如佛所说。 下根下性下发道意所愿。 亦下性中发道意所愿。 亦中上根上性上发道意所愿。 亦上。 是故诸佛中根中随其根性。 即以慈心分别教受。 大庄严论第一亦云。 若无性差别。 则无信乘果差别等。 大乘小乘经论并说二十七贤圣根性不同有转不转。 故知善戒及涅槃经转下作中等。 据不定说。 性界定者。 据定性。 又瑜伽论具写善戒经文。 岂可唯依小乘说无。 又菩萨藏经明佛性力。 亦知种种界。 及善戒地持俱解十因。 定异因中明根性定异。 依何定判是小乘经。 故知瑜伽善戒涅槃义同水乳。 而彼不知。 自妄分别。 云学唯识论者不会时教。 于此义中诚可更审。 下见诸难。 多率自情。 颠倒释文。 既无凭准。 繁不具举。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63能显中边慧日论能显中边慧日论第四淄州大云寺苾刍慧沼撰依文显正三明佛性不同一有无差别二明阐提类异三声闻有殊四二死不等五明佛三身常无常异六杂决择七明佛性不同一依诸经论。 所明佛性不过三种。 一理性。 二行性。 三隐密性。 言理性者。 佛性论云。 为除此执故。 佛说佛性。 佛性者。 即是人法二空所显真如。 由真如故。 无能骂所骂。 通达此理。 离虚妄过。 涅槃第二十五。 善男子佛性者。 非阴界入。 非本无今有。 非有已还无。 第八云。 开示如来秘密之藏。 清净佛性常住不变。 三十三云。 如佛所说。 众生佛性犹如虚空。 广说非三世故。 如虚空无故。 非三世摄。 佛性常故。 非三世摄等。 行性者。 通有漏无漏一切万行。 若望三身。 无漏为正生了。 有漏为缘。 疏名生了。 无漏正名佛性。 有漏假名。 非正佛性。 善戒经所明性种性及习种性。 楞伽经云。 阿梨耶识名空如来藏。 具足熏习无漏法故。 名不空如来藏。 涅槃三十三云。 若有说言。 众生佛性非有如虚空。 非无如兔角。 何以故。 虚空常故。 兔角无故。 是故得言亦有亦无。 有故破兔角。 无故破虚空。 二十六云。 复有生因。 谓六波罗蜜阿耨菩提。 复有了因。 谓六波罗蜜佛性。 第十二云。 如是佛性从善五阴乃至得阿耨菩提。 宝性论等明信般若三昧大悲为三身因。 菩萨净行经及瑜伽菩萨地明七地四菩萨行。 伽耶山顶经处处皆说。 隐密性者。 如维摩经云。 尘劳之俦为如来种等。 涅槃三十三云。 如来未得阿耨菩提时。 一切善不善无记悉名佛性。 涅槃二十二云。 一切无明烦恼等结悉是佛性。 何以故。 佛性因故。 从无明行及烦恼得善五阴。 又楞伽思益说。 行五逆而得菩提。 入大乘论第二云。 我不欲令具烦恼种。 生佛法芽。 汝痴无智颠倒解故。 谓烦恼为佛法种。 以此故知。 不善无记诸烦恼结非是佛种。 若尔。 何故说为佛种。 答准金刚上味陀罗尼经云。 文殊师利言。 世尊云何无明是菩提。 佛言。 文殊师利以无无明故。 说无无明。 若无无明则亦无生。 若无生者彼则无染。 文殊师利菩提无染。 以性清净体光洁故。 文殊师利我见此事故说无明。 是以不二说。 准此。 即由断无明故得理清净。 清净不二故。 说无明名为菩提。 大庄严论有二颂明。 一云。 由离法性外。 无别有诸法。 是故如是说。 烦恼即是菩提。 释云。 如经中说无明菩提同一。 此谓无明法性施设菩提名。 此义是经旨趣。 又颂云。 于贪起正思。 于贪得解脱。 故说贪出贪。 瞋痴出亦尔。 释云。 若人于贪起正思观察。 如是知已。 于贪解脱。 故说以贪出离于贪。 出离瞋痴亦复如是。 说为佛性。 准此可解。 此上三类诸经论中。 或偏说一。 或双说理事。 或复通明。 如说真如。 偏说理性。 如菩萨行等偏说行性。 或随初胜。 如涅槃二十二云。 或说菩提信心为因。 是菩提困虽复无量。 若说信心则已摄尽。 或就果位偏彰胜因。 如说信智定悲。 为佛四德三身因等。 或理事双彰。 如楞伽经第七说。 佛告大慧。 如来之藏善不善因。 故亦与六道作生死因缘。 乃至依如来藏故五道生死。 又云。 大慧阿梨耶识名如来藏。 与无明七识共俱。 如大海波常不断绝。 身俱生故。 此说有漏识体能覆藏名如来藏。 又云。 大慧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中。 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 如来藏识不生不灭。 此说理也。 第八又云。 阿梨耶识名空如来藏。 无共意转识熏习。 故名之为空。 具足无漏熏习法。 名为不空。 此正行性。 胜鬘经说有二种如来藏。 空智空如来藏。 若离若脱若异。 一切烦恼藏。 同楞伽空如来藏。 世尊不空如来藏过恒沙不离不脱不异。 不思议佛法。 即楞伽经云。 如来藏识不生不灭。 及具足熏习无漏法故。 名不空如来藏。 乃至云。 本所不得一切苦灭。 唯佛得证。 坏一切烦恼藏。 修一切灭苦道。 此一切苦灭理也。 修灭苦道行也。 如宝性论第四云。 佛性有二。 一者如地藏。 二者如树果。 无始世来界。 自性清净心。 修行无上道。 依二种佛性。 得出三种佛性。 得出三种身。 乃至又引颂云。 无始世来性。 作诸法依止。 依性有诸道。 及证涅槃果。 下释。 所言性者。 如圣者。 胜鬘经云。 世尊如来说如来藏者。 是法界藏。 乃至自性清净。 如来藏故。 作诸法依止者。 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等。 多依理释。 下亦依事释云。 如是以何等烦恼以何等处无。 如是如实见知。 名为空智。 又何等诸佛法。 何处具足有。 如是实见知。 名不空智。 即释二种如来藏。 前约摄相归性。 及迷悟依释。 后约性相别明。 摄大乘论等释前经颂。 依性相别及流转还灭依说。 义各不违。 又佛性论显体分。 如来藏品明三如来藏。 一所摄藏。 下云。 一切众生决无有出如如境者。 并为如来之所摄持故。 名所藏众生为如来藏。 准此即是楞伽为生死因有漏识也。 二所隐覆藏。 下云。 如来性住道前时。 为烦恼隐覆。 众生不见。 故名为藏。 此即胜鬘空如来藏。 三能摄为藏者。 谓果地一切过恒沙功德。 应得性时摄之已尽。 即不空藏。 又三因品亦通理事。 彼云。 佛性体有三种。 三性所摄。 义应知。 三种者。 所谓三因。 三种佛性。 三因者。 一应得因。 二加行因。 三圆满因。 真如为应得因。 菩提心为加行因。 菩提心及所起行为圆满因。 圆满因。 谓福慧行果圆满。 谓智断恩德。 又显体分。 三性品说三性及三无性。 摄如来性尽。 此最宽通。 若涅槃第三十六。 染净因果通名佛性。 故经说云。 是七众生。 若善法。 若不善法。 若方便道。 若解脱道。 若次第道。 若因若果。 悉是佛性。 是名如来随自意语。 随前义辨。 然应得因望应化身。 可通生了。 为依彼起。 疏名生因。 若准涅槃经。 只名为了。 如地望芽为了因故。 由有如故。 得有应化。 可为了因。 若望法身。 非生了摄。 瑜伽论云。 他性为因。 非自性故。 真如因果体无别故。 自不能显自。 若能自显。 非烦恼覆。 又体常故。 非有后生。 故非二因。 然名应得果因者。 由有如故。 后必当得净位法身故。 名应得因。 故佛性论云。 虽未即显。 必当可现。 故名应得正因。 胜鬘在缠名如来藏。 出缠名法身。 据有性说。 非无性者。 当能显故。 未显名因。 显名法身故。 二论中说为因者。 以在因位。 即名为因。 若在果位。 即名为果。 即因位如是果法身名为正因。 非正生了。 何以得知。 佛性论云。 初云因者有二。 一佛性。 二信乐。 此两法佛性。 是无为信乐。 是有为信乐。 约性得佛性为了因。 能显了正因正性故。 信乐约加行为生因。 能生起众行故。 此望法身四德。 而说信乐约加行为生因。 能起众行故。 此望报身。 不说真如为生了故。 涅槃第二十六云。 众生佛性亦二种因。 正因者。 谓诸众生。 此言众生。 众生性故。 名为众生。 非说五阴名为众生。 缘因者。 谓六波罗蜜。 义亦同此。 乃至心非佛性。 心是无常。 佛性常故。 佛性论第三云。 复次总摄义应知。 摄有二种。 一者由因。 二者由果。 由因摄者。 是如来性清净有四种因。 乃至言法身清净因者。 修习信乐大乘应知。 或可此说报身如来。 是功德法之所成故。 不尔。 报身岂无净德佛智德。 生因者。 修习般若及禅定应知。 恩德者同。 修习菩萨大悲应知。 亦不说真如为法身因。 又涅槃二十七云。 善男子我所演说涅槃因者。 所谓佛性。 佛性之性不生涅槃。 是故我说涅槃无因。 又十九云。 涅槃之体非如是等五因所成。 复有二因。 一作二了。 三十七品六波罗蜜等是名了因。 又三十三云。 是故涅槃唯有了因。 无有生因。 法身与涅槃义异体同。 故知真如望于法身非生了因。 若加行圆满二即正因。 于法身为了因。 于余为生因。 此略明佛性不同。 有无差别二若论理性。 无二不生。 如涅槃第二十六。 断善阐提亦皆具故。 彼经云。 若菩提心是佛性者。 一阐提辈则不得名一阐提也。 菩提之心亦不得名为无常。 此意以菩提心非理佛性。 若是理性阐提不断。 处处诚说。 不劳广引。 若论行性。 复有二种。 谓有漏无漏。 此二种性有无不定。 若有漏性一切有情种子定有。 现行之者或成不成。 若无漏者据现行说。 凡夫不成。 若据种子。 有成不成。 如瑜伽论五十七云。 生那落迦八根种子现行定成就。 除余三八根现行或成或不成。 种子定成三根。 现行定不成。 种子或成不成。 谓般涅槃法者成就。 不般涅槃法者不成就。 此据现有。 若约当说。 当亦现行。 何言定不定。 无上依经佛性论及宝性论俱云。 众生有三。 一著有。 著有复二。 一者背涅槃道。 无涅槃性。 不求涅槃。 愿乐生死。 梁摄大乘第十四云。 若众生无涅槃性。 名因不具。 诸佛于此位中。 不能令彼般涅槃。 神通亦无自在。 无涅槃性。 谓贪着生死不信乐大乘。 不同作业受果决定。 非此二时即可化故。 无涅槃性云。 于此位不得自在。 即永无涅槃性。 又佛性论云。 由净分为缘净性为因故成此观。 非无因缘。 若不由于此二事成观无因缘。 如阐提人无涅槃性。 应得此观。 而一阐提既无此观。 故知定须因缘观方可现。 宝性论同。 又宝性论三云。 佛性正因于不定聚众生能作二种业。 一见世间厌苦故。 二见涅槃悕寂乐故。 不言邪定聚能作二业。 佛性论亦同。 涅槃经亦云。 不能立阐提人菩提之心。 喻如金刚不能得坏白羊角等。 广如前引。 第九云。 又佛言。 善男子除一阐提其余众生。 闻是经已悉皆能作善根因缘。 法声光明入毛孔者。 必定当得阿耨菩提。 既阐提人不言当得。 明无佛性。 又涅槃第三十三。 明生死河有七种人中。 若善男子是七种人。 或有一人具七。 或有七人各一。 既言各一。 常没之者即是无性。 不尔。 与一人具七何别。 善戒经地持论瑜伽菩萨地俱云。 无性人无种性故等。 声闻地及决择分显扬佛地论等。 皆立有无性。 广如彼辨。 略不具引。 涅槃二十六云。 善男子我虽说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众生不解佛如是等随自意语。 善男子如是语者后身菩萨尚不能解。 况于二乘其余菩萨。 又云。 若言众生悉有佛性。 是名如来随自意语。 如来如是随自意语。 众生云何一向作解。 三十二云。 如香山中有忍辱草。 非一切牛皆能得食。 佛性亦尔。 是名分别答。 既问佛性。 不为定答。 为分别答。 如忍辱草有得不得。 明知行性有无不同。 理性如何。 众生皆入。 由此道理。 弥勒无著诸菩萨等。 皆引经证。 明诸众生或有有性。 或有无性。 佛性论及宝性论。 皆云阐提无涅槃性。 此无行性。 非无理性。 释难中云。 有清净性。 即是理性。 不尔。 论文前后相反。 亦违多教。 明阐提类异三准楞伽经及瑜伽等。 说五乘性。 第五阐提亦名无性。 然此阐提合有三种。 一名一阐提底迦。 是乐欲义。 乐生死故。 二名阿阐底迦。 是不乐欲义。 不乐涅槃故。 此二通不断善根人。 不信愚痴所覆弊故。 亦通大悲菩萨。 大智大悲所熏习故。 三名阿颠底迦。 名为毕竟。 毕竟无涅槃性故。 此无性人亦得前二名。 前二久久当会成佛。 后必不成。 然诸经论所说不同。 或随说一。 或总说三。 如楞伽经。 俱说前二为无性乘。 经云。 阐提有二。 一焚烧一切善根。 二作尽众生界愿。 大慧问佛。 云何作佛。 佛答大慧云。 焚烧善根非作尽界愿。 善根可续故。 众生无尽。 总是有性断善无现。 因大悲无当果。 名为无性。 非无种子。 瑜伽论中唯说第三毕竟无性。 无上依经佛性论宝性论涅槃。 具说三种。 无上依经云。 佛告阿难。 世间中有三品众生。 一者著有。 著有复二。 一背涅槃道。 无涅槃性。 不求涅槃。 愿乐生死。 二者于我法中不生渴仰。 诽谤大乘。 乃至落阐提网。 不能自出。 前是无性。 后是有性。 然俱名邪定聚。 然余处言化邪定聚令作佛者。 是后有性。 不尔。 二人如何差别。 宝性论中说第二著有云。 于佛法中。 阐提因位明非无性。 佛性论云。 二已随定位。 定位者。 非圣非凡。 进退无取。 而是佛法内人。 背大乘法。 因此人故。 佛说是言。 我非彼师等。 故无上依经等。 初人无性。 第二人者。 云不能自出。 于无量时。 佛等为缘还能得出。 涅槃第九。 广以喻明。 终不能作菩提因缘。 乃至云。 假使一切无量众生一时成就阿耨菩提已。 此诸如来亦复不见彼一阐提得菩提故。 第三十云。 善男子生死大海亦复如是。 有七种人。 畏烦恼故。 发意欲度。 乃至广说。 第一人者断善常没三恶道中。 第二人者虽近善友能得信心。 后遇恶反断善还没。 第三人者由近善友。 虽断善根。 得名为出。 坚住信慧。 心无退转。 名住。 第四人者断善根故。 于中沉没。 近善友故。 乃至遍观四方。 四方者。 四沙门果。 第五人者断善沉没。 近善友故。 乃至谓辟支佛虽能自度不及众生。 是名为出。 第六人者断善沉没。 近善友得信。 名之为出。 到浅处已即住不去。 所谓菩萨为度众生。 住观烦恼空。 第七人者断善故沉没。 近善友得出。 乃至既前进已得到彼岸。 登大高山多受安乐。 喻佛常住。 大般涅槃三十二文大意同。 然少有别。 第三十云。 或本有六字。 一人具七。 前说不定。 皆发意渡生死河故。 三十六说定不定。 故于常没中云。 心业重故不能得出。 何故。 其心不能生善法故。 虽有无量诸佛出世。 不闻不见。 故名常没。 上无性人。 又云。 我虽复说一阐提等名为常没。 复有常没。 非一阐提。 何者是耶。 如人为有修世戒善。 是名常没。 瞿伽离等名出已还没。 舍利弗等名出已不没。 须陀洹人如观四方。 斯陀含人如观已行。 阿那含人加行已复住。 三乘无学犹如神龟水陆俱行。 准此配喻。 与前少别。 准文。 七人若逢恶友。 俱可断善。 名为常没。 若逢善友。 续善根已得渡生死河。 第一人中。 无性毕竟没。 有性暂时。 亦名常没。 虽俱言常。 有永暂别。 如三种常。 常言虽同。 非无差别。 不尔。 如何前文法喻有七差别。 俱常没故。 又释。 或七众生总云常没者言总意别。 故亦无违。 下复云。 是七种人或有一人具七。 或七人各一。 准此故知。 有定不定。 一人具七中。 言常没者。 即无上依经及宝性论等第二求有人。 亦即佛性论等所会阐提无涅槃法者。 见断善故。 若不有常没及定性者等。 只是一人具七。 如何得有七人各一。 七人各一中。 常没之者即是无性。 涅槃第三十二。 第一人中云。 虽非阐提。 如人为有修施戒善。 是名常没者。 即无上依经等著有之中第二人也。 二有性阐提。 即涅槃经七种断善中。 第一少分。 后之六人。 及楞伽经无性乘。 是诸经论中所说不定。 涅槃经无上依经大庄严论宝性论等。 皆通说二。 楞伽经中唯说有性。 瑜伽显扬地持善戒所说无性唯毕竟无。 由此应知。 涅槃第三十三云。 一阐提人能生善根。 生善根已相续不断。 得阿耨菩提者。 此说有性。 第九中说阐提之人。 如枯木石山败种龟甲。 乃至一切作佛不见阐提得阿耨菩提。 此说无性。 余皆准知。 若作斯解。 经论无违。 说皆有性。 违多圣教。 广如前引。 声闻有殊四菩萨璎珞经第十四三道三乘品云。 佛告舍利弗。 菩萨三乘各有三品。 辟支三乘亦有三品。 声闻三乘亦有三品。 菩萨三者。 有菩萨大乘。 有菩萨辟支佛乘。 有菩萨声闻乘。 辟支佛三乘者。 有辟支菩萨大乘。 有辟支佛菩萨缘觉乘。 有辟支佛菩萨声闻乘。 声闻三乘者。 有声闻大乘。 有声闻辟支佛乘。 声闻有无著乘。 各指国土。 佛名行愿等。 此皆据化。 为化三乘。 诸佛菩萨各变作三乘。 入大乘论及菩提资粮论说。 法华经中得授记者。 佛菩萨变作声闻故。 入大乘论第二云。 问曰。 若罗睺罗实是菩萨者。 云何复言声闻阿罗汉耶。 答曰。 菩萨亦名声闻。 亦名阿罗汉。 何以故。 令一切众生闻阿耨菩提故名声闻。 于一切人天阿修罗。 应受供养故。 名为应供。 菩萨为化众生故。 现作声闻阿罗汉。 问曰。 诸余声闻亦是菩萨也。 答诸余声闻亦有是菩萨者。 如法华经中舍利弗等五百弟子。 悉是菩萨。 皆当作佛。 一切声闻皆是阿鞞跋致菩萨。 如不退转法轮经中广说。 若依深密解脱经第二解深密经及瑜伽论决择分。 俱说有二。 一寂灭。 二趣菩提。 寂灭者。 亦名决定性。 趣菩提者。 亦名不定性。 亦名退菩提心。 楞伽经说有三种。 故第四云。 大慧菩萨白佛言。 世尊说三种阿罗汉。 此说何等罗汉名阿罗汉。 世尊为说得决定寂灭罗汉。 为发菩提愿善根。 忘善根罗汉。 为作应化罗汉第七亦说有三。 谓先修菩萨行者。 增上慢声闻。 寂灭声闻。 准此。 前后同法华经论声闻有四种。 摄大乘论显扬大庄严论说一乘中。 并同楞伽。 依法华经说有三种故。 第一云。 增上慢比丘等。 第二云。 我昔教汝志愿佛道。 汝今悉忘。 此等即是菩提心声闻。 第三云。 内秘菩萨行。 外现是声闻等。 此是变化。 依法华经论说有四种。 论云。 声闻有四种。 一者决定声闻。 二者增上慢声闻。 三退菩提心声闻。 四者应化声闻。 若缘觉人。 准法华论。 但说一种。 楞伽第二说有二种。 谓定不定性。 大般若同。 准杂集论等。 说有二种。 一谓众出。 二谓麟角。 准菩萨璎珞第十四云。 辟支乘三者。 如前已引。 即有三种。 准首楞严三昧第三说。 文殊师利云。 我念过去世照明劫。 我于其中。 三百六十亿世。 以辟支佛乘入于涅槃。 乃至云。 是诸众生无处得种善根因缘。 我于尔时。 为教化故。 自称我身是辟支佛。 菩萨如是以辟支佛乘入于涅槃而不永灭。 乃至广说化四果等。 法华第二说不定性。 以趣大故。 第三说定性。 论释。 令知种种乘异故。 第七复说菩萨化作。 但未见文说有增上慢缘觉。 问声闻缘觉各有多种。 为一切能取无上菩提。 为非一切。 答非一切。 何以得知。 准梁摄大乘本论云。 若尔声闻缘觉非共得如此众德相应诸佛法身。 以何意故。 说彼俱趣一乘与佛乘同。 释云。 若诸佛无前五异。 由法身五业是同。 二乘人有五业异。 不得法身。 无五业同。 如来为何义故。 说二乘人同趣一乘皆得成佛。 准此问词意。 不说一切皆能回趣。 但为引接不定根性令速趣大故。 释论云。 为显说一乘意。 是故说偈。 前偈以了义说一乘。 后偈以秘密义说一乘。 此意前偈为引接不定性得作佛故。 一乘为了义。 后偈为定性二乘不作佛故。 但依真如无我解脱等故。 说一正同。 解深密经云。 故于其中说一乘。 非有情性无差别。 又说。 趣寂终不坐道场。 唯不定性方能作佛。 无性摄论文亦相似。 楞伽第七云。 大慧声闻有三种。 言入八地寂灭门者。 此是先修菩萨行者。 堕声闻地还依本心。 修菩萨行。 同入八地寂灭乐门。 非增上慢寂灭声闻。 第八复云。 佛告大慧。 我为曾行菩萨行。 诸声闻等依无余依涅槃而与授记。 大慧我与声闻授记者。 为怯弱众生生勇猛心。 大慧此世界中及余佛国。 有诸众生行菩萨行。 而复乐于声闻法。 佛为转彼取大菩提。 准此经文。 此国他方总不说寂灭声闻有趣大者。 入大乘论第二云。 声闻有二种。 一者勤修禅定。 是钝根人。 二者回向菩提能断知障。 是利根人。 乐行禅定者。 如宝良经说。 犹如水精终不能成摩尼宝珠。 声闻修禅亦复如是。 终不能成菩提果也。 楞伽第四云。 大慧何者斯陀含果相。 谓一往见色相现前生心。 非虚妄分别想见。 以善见禅修行相故。 一往来世间。 便断苦尽。 入于涅槃。 此文不同住三昧乐门生涅槃想。 彼有变易。 生涅槃想未尽苦故。 此云苦尽入于涅槃。 不云生涅槃想。 明是定性入无余灭故。 次下云。 大慧菩萨白佛言。 世尊说三种阿罗汉。 此说何等罗汉名阿罗汉。 乃至佛告大慧。 为说得决定寂灭声闻罗汉。 非余罗汉。 梁摄大乘论云。 由恒差别。 于无余涅槃。 不堕断尽边际。 故释云。 二乘犹于无余涅槃无应化二身。 以不观他利益事故。 无应身故。 堕断无化身故。 堕尽。 菩萨于无余涅槃恒起二身。 无有边际。 乃至云。 有应身故不堕断。 有化身故不堕尽。 入大乘论第一云。 问云。 菩萨度空出于生死。 云何能得胜于声闻。 答云。 菩萨得世间利出世间利。 度尔焰地故。 虽出世间。 能住世间。 教化众生。 声闻不然。 悕畏生死。 求速灭度。 以出世间道见于法界。 见于法界已到涅槃岸。 菩萨不尔。 涅槃经第三十二解有行无行般那含中。 俱云尽寿入于涅槃。 又无行般中云。 亦以有为三昧力故。 尽寿则得入于涅槃。 准此文说。 入于三昧。 化火烧身。 尽其寿命。 入于涅槃。 若住三昧乐。 谓为涅槃。 云何得言以有为三昧力故尽寿则得入于涅槃。 以有为三昧则涅槃故。 以此故知。 住灭定已。 化火烧身。 始得涅槃。 有行亦同。 故云。 亦以是故定性入无余依不受变易。 楞伽第四亦云。 声闻缘觉未证于法无我。 未得离不思议变易生。 准此故知。 定性二乘趣无余依不受变易生死。 胜鬘等说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受变易者。 是不定性。 佛地论第二瑜伽第八十。 皆说不定回趣得受变易。 大庄严论第一云。 四由善根无尽。 何以故。 非诸声闻等善根如是明净故。 非一切人善根。 摄力无畏等故。 余人善根无他利故。 余人善根涅槃时尽故。 菩萨善根不尔。 以此故知。 不定性入无余不能回趣。 不定性者住有余依。 即回趣故。 法华第二颂云。 得脱三界苦恼之患。 住最后身有余涅槃。 瑜伽第八十云。 答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 可有此事。 何以故。 以无余依涅槃界中远离一切发起事业。 一切功用皆悉止息。 佛地论同。 胜鬘亦云。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观察时。 得不受后有。 观第一苏息处涅槃地。 世尊彼先所得地。 不愚于法。 不由于他。 亦自知得有余地必当得阿耨菩提。 何以故。 声闻辟支佛乘皆入大乘。 准此诸文。 无说二乘入无余依涅槃界已方能回趣。 故知回趣必不定性住有余依涅槃。 但言八万劫住涅槃等。 不言无余。 此不定人所修善根是大方便。 亦同菩萨善根无尽。 故法华云。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 又首楞严经第二云。 诸天闻佛说如是义。 悉皆涕泪而作是言。 世尊若人已入声闻辟支佛位。 永失首楞严三昧。 又宁作五逆重罪。 得闻是首楞严三昧。 不入法位作漏尽阿罗汉。 所以者何。 五逆罪人闻是首楞严三昧。 发阿耨菩提心。 还得作佛。 世尊漏尽阿罗汉犹如破器。 永不堪任受是三昧。 后广喻况说不能受。 又菩提资粮论云。 如无糠米。 种必不生。 声闻之人亦复如是。 定不作佛。 言法华经中说声闻舍利弗等得作佛者。 是佛菩萨之所化作。 梁摄大乘论亦云。 于法华大集中。 有诸菩萨。 各同舍利弗等。 此菩萨得此意。 佛为授记。 故说一乘。 复次佛化作舍利弗等声闻。 为其受记等。 法华经论云。 二种声闻如来与授记。 谓应化声闻退已还发菩提心者。 决定增上慢二种声闻根未熟故。 如来不与授记。 菩萨与授记者。 方便令发菩提心故。 不定说言令发趣向心。 但决定者发信大心成不愚法。 亦得云发心。 前言为利益二种人故。 若亦作佛只是不定。 何名定性。 麟角喻独觉必是定性。 不得见佛。 故华严经说。 菩萨将下。 先以右手放光。 名严净世界。 独觉之人遇斯光者。 即入涅槃。 不觉之者。 以其神力移置他方。 由此故知。 麟角独觉必是定性。 定不趣大。 部行之中有定不定。 不定者回。 定者不回。 由此善顺涅槃经说。 若云须陀洹人等皆得佛道。 或言皆不得。 云不解我意。 故知定性不作佛。 不定性作佛。 瑜伽等皆说不定回心向大。 不说皆得。 皆不得故。 故瑜伽八十云。 何因缘故。 一切阿罗汉不皆回向无上菩提。 答由彼种种有差别故等。 大庄严论云。 由界差别者。 众生有种种界无量差别。 如多界修多罗说。 由界差别故。 应知三乘种性有差别。 乃至云。 若无性差别。 则亦无果差别等。 又善戒经地持论瑜伽论释十因中。 解定异因。 有性及三乘性皆悉定异。 二死不等五一名字不等。 二体性不等。 三得人不等。 名字不等者。 一约过失不同。 分段变易。 准胜鬘经。 如次名无常怀世间无常病世间。 二约凡圣别。 如次名有为生死无为生死。 由有空无空别故。 三约智境不同。 烦恼发业所感生死名分段因。 所知障无漏为缘所得生死。 名不思议变易死。 四约漏无漏缘别。 分段生死亦名界内生死。 准无上依经云。 有有生死如三界内生难故。 变易生亦名界外生死。 佛性论云。 以出三界外有三种圣人。 乃至云。 住无漏界。 有四怨障。 既云出三界外人。 明彼生死名为界外。 五约任业定力不同。 古基法师云。 无相论中。 分段死名果报身。 变易死名变化身。 六依变易约位证不同。 入楞伽经第五。 名三种意生身。 经云。 佛告大慧。 有三种意生身。 何等为三。 一者得三昧乐三摩拔提意生身。 二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 三者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 七约性用不同。 二死各分四种。 分段生死名为四难。 变易即名四种生死。 故无上依经云。 阿难于三界中有四种难。 一者烦恼难。 二者业难。 三者生难。 四者过失难。 无明住地所起方便生死。 如三界内烦恼难。 无明住地所起因缘生死。 如三界内业难。 无明住地所起有有生死。 如三界内生难。 无明住地所起无有生死。 如三界内过失难。 体性不等者。 分段生死以见道惑为正发业。 修惑正润。 感得三界六道异熟。 四蕴五蕴为分段体。 体唯有漏。 苦集摄故。 以惑业苦俱名生死。 俱生灭故。 变易生死由所知障为缘起无漏有分别业。 资感现身所有。 故业通三天下六欲四禅。 禅不动业除诸难处及五净居。 所令感身。 五蕴相续。 转胜转妙。 得佛地。 为变易体。 体通有漏及以无漏果。 唯有漏因通二故。 问何故除难处。 答入见道已。 黄门二形女及难处得非择灭。 皆永不受故。 问何故除净居。 答无回趣故。 入大乘论云。 如尊者拘摩罗陀所说偈言。 诸趣悉变化。 唯除净居天。 随业种种转。 无处不受生。 以是故知。 诸菩萨常同利益。 随其受生而化导之。 以方便力。 但为众生。 不随烦恼菩提业报所系。 准此文意。 既云常同利益随其受生而化导之。 既除净居。 明无利益。 彼自得证小乘涅槃。 不似菩萨。 若能回趣。 何不生彼而教化之。 问何故除无色。 答准杂集论。 得圣菩萨不生无色。 小乘圣者必定性故。 又无五根可资胜妙为变易故。 又不更生下二界故。 问何故不许地上菩萨。 小乘无学别受五蕴为变易身。 身资故业减现身因。 令有胜力。 长时引果。 得生佛位答二乘无学沈空故。 死不更生。 大力菩萨十地论云。 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 故若许现起新无漏业招别别正感变易生死。 何名后报。 又入大乘论云。 问云。 如来以何行得断结使而成佛耶。 答曰。 经中说言。 佛告阿难。 能修四如意足者。 若住一劫。 若住多劫。 乃尽生死。 一切诸经皆同是说。 汝若云无烦恼者。 我亦如是。 若有亲爱。 信归于我。 当为汝说。 问曰。 云何住寿。 答曰。 阿罗汉无烦恼。 与八住菩萨同。 善修如意足故。 能随意住世。 乃至尽于生死。 罗睺罗宾头卢等尽住于世。 为以此身住世。 为更有余身住。 答以实身而住世者。 则无其义。 若变化身住寿多劫。 斯有是处。 亦如僧祇中说。 青眼如来为化菩萨故。 在光音天。 与诸声闻众。 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住。 如彼天中声闻住寿多劫。 当知此界亦有声闻能如是住。 准此论文。 明说住寿。 不别受生故知变易定资旧业。 亦不可云此论释四十年前教。 何者。 一切诸经皆同是说。 亦引法华为证义故。 又佛性论云。 因缘生死者。 如须陀洹已上。 但用旧业。 既言如彼用其旧业。 明非新造。 新无漏业正即能感但资故业。 又涅槃三十四云。 无漏无报。 若许无漏亲感变易。 与此相违。 又同瑜伽论佛地等说。 既说住寿。 明资故业所感第八。 令长时住乃至尽生死。 故是有漏。 然余处说名无漏者。 如成唯识云。 依助缘说。 今又更解。 是得无漏人。 因所知障起无漏业资故感身。 名为无漏。 非变易生体是无漏。 何者。 生死正体第八识是。 若无漏。 与佛何殊。 又即是善。 应不受熏。 又既无漏。 如何能持诸有漏识所知障种。 以此故知。 体是有漏三界所摄。 故正法华以其五道喻五百由旬。 若变易身非界系者。 非五道摄。 即应化城过五百由旬。 何故但过三百言是无漏出三界者。 是得无漏人及出三界人所受生死。 名为无漏及出三界。 若名无漏。 即体无漏者。 所知障亦应体无漏。 胜鬘经云。 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 无漏不尽。 不得自在力。 亦不作证。 无漏不尽者。 是即无明住地此所知障虽名无漏。 实非无漏。 变易亦尔。 又若云出三界即变易体实是无漏出三界者。 说名无为。 应外生灭故。 胜鬘经名为无为生死。 第八既外无漏。 现有生灭。 体是有为。 明变易生死体是有漏是界所摄。 仁王般若云。 于三界外无别众生故。 得人不等者。 一切凡夫定性二乘及不定性未回心者。 不得变易生死。 唯诸不定二乘圣者回心已去。 及顿悟菩萨初地已上。 皆容得受。 以有学人及七地以前有未受者。 如瑜伽论佛地经论及入大乘论入楞伽经广说应知。 问何以得知。 定性二乘不受变易。 答入楞伽第四云。 未证法无我。 未得不思议变易生故。 无分明说定性声闻得受变易。 第二复云。 大慧何者声闻内身证得圣相。 谓无常苦空。 乃至云得禅定解脱三昧道果三摩跋提。 不退解脱故。 离不思议熏习变易死故。 内身证得生乐行法。 住声闻地故。 此说定性。 既云离不思议熏习变易死住涅槃。 以此故知。 不得变易。 问云何得知。 不定种性未回心前。 不受变易。 答即彼前文云。 离不思议熏习变易死住涅槃地。 又瑜伽佛地显扬入大乘论等。 皆唯说不定回心已去方受变易故。 问不定二乘亦未证法无我。 应不得变易生。 答以能信证常随入故。 得变易生。 不同定性。 问何以得知。 初地已上即得变易。 答入楞伽第五说三意生身。 不唯八地已上故。 然入大乘论云。 同八住已上菩萨。 及胜鬘等云。 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得者。 据决定说。 故并无违。 发业受生不同。 断舍入位有异。 此等义门广如余辨。 明佛三身常无常异六诸佛功德离分别绝四句。 不可说言三身差别常与无常。 而寄诠显。 三身功德。 能所智证。 心色理智。 性相不同。 常无常别。 广如摄论智断殊胜中。 明及大庄严论瑜伽佛地解深密经等说。 烦不能引。 今但略引余少文证。 如楞伽经第七云。 大慧白佛言。 世尊如来应正遍知。 为是常耶。 为无常耶。 佛告圣者大慧。 如来应正遍知。 非常非无常。 何以故。 二边有过故。 此遮分别。 离四句故。 故下云。 大慧譬如虚空非常非无常。 何以故。 离常无常故。 以不堕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非常非无常。 是故离于一切诸过。 不得证说。 乃至云。 是故我遮一切凡夫。 不得分别常与无常。 以得真实寂静法者。 得尽分别。 不生分别。 第六法身品大意亦同。 若寄诠显。 报佛可是无常。 修因成故。 自性法身体是常住。 不由修生因修显故。 楞伽第七云。 大慧如来非常。 何以故。 虚空之性亦无修行诸功德故。 此意反显报化有修行诸功德。 故知无常。 故第六云。 大慧若如来法身非作法者。 则是无身。 言有修行无量功德一切行者。 则是虚妄。 大慧若不作者。 应同兔角石女儿。 以无作因亦无身故。 此说报身以功德法所集成故亦名法身。 又云。 如来法身与五蕴不一。 若言一者。 应是无常。 以五阴所作法身故。 此说自性。 法身不尔。 涅槃经说。 舍无常色。 获得常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即是五阴。 岂言不一非是作法。 若报身佛非自性常。 从如说常故。 楞伽第七云。 若言常者。 同于兔马驼驴龟蛇蝇鱼等角。 是故不得言如来常。 若从所证所依常故得言为常。 又云。 复次大慧更有余法。 依彼法故得言如来世尊是常。 何以故。 依内证智证常法。 是故得言如来是常。 大慧诸佛如来内证智法。 常恒清凉不变。 大慧诸佛如来应正遍知。 若出于世。 不出于世。 法性常如是。 法体常如是。 准此。 正名所证理常。 能证智者依所证常故名为常。 非自性常。 亦同涅槃经说无明等常。 又正同摄论大庄严论等。 金光明经第一云。 如是三身以有义故。 而说于常。 以有义故。 说于无常。 化身者。 恒转法轮。 处处如如方便相续不断绝故。 是故说常。 非是本故。 具足大用不显现故。 说为无常。 应身者。 从无始来相续不断。 一切诸佛不共之法能摄持故。 众生未尽。 用亦未断尽。 是故说常。 非是本故。 具足用不显现故。 说为无常。 法身者。 非是行。 法无有异。 异无有故。 是本故。 犹如虚空。 是故说常。 无上依经云。 阿难何者无上菩提常住法。 而此常住有二种法。 为作因缘。 一者不生不灭。 二者无穷无尽。 是名菩提常住法。 准此二因。 初是法身。 后是应化。 佛性论第四云。 此三身者恒能生起世间利益事。 故说常住。 常住者依十种因缘。 一因缘无边。 二众生界无边。 三大悲无边。 四如意足无边。 五无分别智无边。 六恒在禅定无散。 乃至十本性法然无生无灭。 无量劫来舍身命财。 为摄正法。 正法既无边际。 无穷无尽。 以无穷之因感无穷之果。 即是三身故得是常。 众生不尽弘愿无尽。 是故化身常在世间教导众生。 无有穷尽。 菩萨少分有大悲。 尚能恒救众生。 不入涅槃。 何况如来。 众德圆满常在大悲。 救拔恒思。 岂有边际。 是故言常。 世间得四神足者。 尚能住寿四十小劫。 岂况如来而当不住寿自在亿百千劫。 是故名常。 乃至云性无生灭故是常者。 法身非本无今有本有今无。 虽行三世。 非三世法。 何以故。 此是本有。 非始今有。 过三世法。 是故名常。 准此。 所明性无生灭故是常者。 唯说法身非本无今有本有今无。 应化既是本无今有。 复不说是性无生灭。 故是常住。 明有生灭相续名常。 宝性论第四亦同此说十因缘常。 彼颂云。 世尊体常住。 以修无量因。 众生界无尽。 慈悲心如意。 智成就相应。 法中得自在。 降伏诸魔怨。 体寂静故常。 下六颂释但广略异。 繁故不举。 准诸经论。 皆言应化非自性常。 不无生灭因缘生法。 故是无常。 故楞伽第七云。 凡作法者皆是无常。 如瓶衣车屋及叠席等。 皆是作法。 是故无常。 准此。 因修方成应化。 即是作法。 是本无今有。 故是常。 自性法身是自性常。 无生无灭。 非因缘法。 非本无今有故。 是本有故。 又涅槃说。 凡因生者皆是无常。 常住之法即非因生。 广如前引。 问若应化身是有生灭五蕴作法。 何故楞伽第七云。 若言一切皆无常者。 一切智一切智人一切功德亦应无常。 以同一切作法相故。 准此经文。 虽修因得。 而是常住。 经文复云。 又复有过。 若云一切皆无常者。 诸佛如来应是作法。 而佛如来非是作法。 准此经文。 应化常性非作法故。 何得说言应化无常。 答准彼经文。 以应化身因圆果满更无可修。 名非作法。 既无胜因。 果即无异。 前后相似故名为常。 非不由因令彼果起。 故经自云。 以无更说有胜因故。 准此文意。 不遮因生。 但更无胜因可修作。 令胜因同余类故。 杂决择七问若一切众生法尔五性有差别者。 何故善生优婆塞戒经第一云。 若说众生有菩萨性。 是名外道。 又云。 三种菩提无有定性。 若有定性已发声闻缘觉心者。 则不能发阿耨菩提心。 乃至云。 若有定性者。 是名外道。 何以故。 诸外道等无因果故。 答彼善生经遮执因中有果性等。 或如言执云同外道。 不遮有因。 不尔则违楞伽经说五乘性相。 言三菩提无有定性者。 据不定性说。 及遮执常云无因果故不尔。 楞伽经说云。 大慧我说五种乘性证法。 何等为五。 一者声闻乘性证法。 二者辟支佛乘性证法。 三者如来乘性证法。 四者不定乘性证法。 五者无性乘性证法。 善戒经调伏品云。 有声闻性得声闻道等。 地持论清净十因中云。 彼声闻种性以声闻乘而般涅槃等。 无著弥勒亦说有五别。 岂同外道耶。 又彼自许五性新成。 亦名菩萨性等。 应同外道。 经文不云若本有菩萨性等同外道故。 问若其五性法尔先有。 何故入楞伽第四云。 大慧分别彼迷惑法颠倒。 非颠倒者。 能生二种性。 何等二种。 一者能生凡夫性。 二者能生圣人性。 大慧彼圣人性者。 能生三种差别之性。 所谓声闻辟支佛佛。 国土差别性故。 答此言生者。 由现熏习令得现起。 摄大乘论云。 闻等熏习无果生。 非道理。 不约种子本来是无今时始生。 不尔凡性亦说云。 生是本来无。 今始起耶。 问若云佛性有则本有。 应如虚空常。 无则恒无。 应同兔角。 若尔则违涅槃经说。 彼云。 有故破兔角。 无故破虚空。 如是说者不谤三宝。 答涅槃经意令观事性因缘生灭故。 非常如虚空。 缘生约有故。 非无如兔角。 不遮有情有无性别。 问虽事佛性有无不同。 理性遍有。 若尔则许一切有情皆得成佛。 何以故。 佛性论等引云。 故经云。 若有清净性不成佛者。 无有是处。 答据平等意乐。 非皆成佛。 又如佛性论功德品云。 于善根人身中有功能。 无善根人身中无功能。 既于无善根人身中无功德。 云何能令无行性人身中有行性。 又如资粮论。 据决定性云。 诸益得无学果。 必不作佛。 如无糠米种必不生。 岂一切皆不作佛耶。 故诸经论各据一义。 皆不相违。 问若事佛性有即本有。 非新熏生。 何文显说。 答瑜伽五十七云。 生那落迦。 三根现行。 定不成就。 种子或成或不成。 谓般涅槃法者成就。 不般涅槃法者不成就。 此文据趣生说。 非约化生。 据现有种子。 非据当来。 不尔。 现行当亦现起。 宁说不成。 大庄严论第一种性品中亦言。 种性有体。 由四种差别。 一由界差别。 二由信差别。 三由行差别。 四由果差别。 乃至云若无性差别。 则无信行果差别。 由此四种差别故。 是故应知种性有体。 又瑜伽二十一云。 云何种性。 谓住种性补特伽罗。 有种子法。 由现有故。 安住种性补特伽罗。 若遇胜缘。 便有堪任。 便有势力。 于其涅槃能得能证。 又云。 问今此种性以何为体。 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 六处所摄。 从无始世展转传来。 法尔所得。 又云。 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 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 从无始世展转传来。 法尔所得。 有如是相及以言说。 谓为种性种子界性。 菩萨地文及善戒经善行品等文。 皆相似。 不得异释。 云。 性种性由修成性。 论云。 非种性人无种性故。 虽复发心勤修精进。 必不究竟阿耨菩提。 是故当知。 虽不发心不修行方便。 犹得名为种性持。 无上依经第一云。 阿难何者是如来界。 云何如来为界不可思议。 阿难一切众生有阴界入胜相种类。 内外所现。 无始时节相续流来。 法尔所得。 生明妙善。 既云有阴入界胜相种类。 内外所现。 无始流来。 明非如理。 亦非。 新生。 瑜伽又云。 次复住种性者。 所有诸相。 谓与一切无涅槃法补特伽罗诸相相违。 当知即名安住种性补特伽罗。 所有诸相六相相对。 广如彼辨。 又云。 或有唯住种性而未趣入亦未出离。 谓如有一补特伽罗。 成就出世圣法种子。 而未获得亲近善士听闻正法。 未于如来正觉正说法毗奈耶获得正信。 未受持净戒。 未摄受多闻。 未增长慧舍。 未调柔诸见。 如是名为唯住种性而未趣入亦未出离。 又瑜伽论第三十八解十因中。 及善戒地持辨于十因。 明性本有。 文皆相似。 繁不具引。 佛性论第四云。 五无初相应善性为法者。 释云。 无初者。 以性得般若大悲禅定法身并本有故。 言无初。 若是无漏从有漏生。 即般若大悲禅定等因是有始法。 何得无初从有漏生。 何名性得。 宝性论第四云。 佛性有二。 一者如地藏。 二如树果等。 准彼文意。 地藏譬真如。 树果喻般若等。 故次云。 依初譬喻故知有初法身。 依第二譬喻知有二佛身。 二种佛性俱云无始世界。 未明无漏本有。 不唯新生。 又无漏种。 若唯新生。 即有漏闻熏与出世正见为亲因缘。 云何梁摄大乘论云。 佛世尊说。 从他闻音。 及自正思惟。 由此二因。 正见得生。 释曰。 清净品以正见为上首。 此正见以何法为增上缘。 谓从他闻音。 及自正思惟。 此二因即是正见增上缘。 乃至云。 由此二因正见得生。 此二因于正见是增上缘。 今所言因是通名。 即说缘为因。 又论云。 世间心与正思惟相应。 出世净心与正见相应。 无时得共生共灭。 释曰。 正思惟正修慧从四念处生。 世第一法是其位。 此心未证见四谛。 故名世间心。 已证见四谛。 故名出世。 离自性法。 是修得法。 故名净心。 正见即八圣道中之第一分。 此正见与三十七品不相离。 乃至云。 由三十七品生。 故得出世。 从无始以来。 世出世心不有俱生俱灭义。 以性相违故。 论曰。 是故此世间心非开净心所熏。 既无熏习。 不应得成出世种子。 释曰。 思慧若为出世心所熏。 可得成出世种子。 既无被熏义。 故出世种子义不成。 准此论文。 无漏种子若新熏生。 由无漏俱方始得生。 见道已前既无无漏。 有漏如何熏成无漏。 若许有漏熏无漏种。 不应难他。 非无漏俱不得熏种。 自许非无漏俱熏无漏种故。 问若见道前有漏闻熏不能生无漏。 如何论云。 虽复世间法成出世心。 释云。 如意识。 虽是世间法。 能通达四谛真如。 对治四谛障故。 成出世心。 闻熏习亦尔。 虽是世间法。 以因果皆是出世法故。 亦成出世心。 答以本无漏微隐难知。 寄有漏熏习胜增上缘。 显本无漏种子。 即此种子在熏习位。 亦名闻熏习。 故次论云。 何以故。 释云。 何以故。 此法但是出世。 非世间法。 有四种对治故。 准此。 既云但是出世非世间法。 明非有漏。 又论云。 此种子出世净心未起时。 一切上心惑对治。 准此故知。 见道已前有漏熏习位。 已有无漏心之种子。 又云。 种子即是闻熏习。 菩萨未知欲知根名出世净心。 此心未在之前。 是闻熏习。 属闻思慧位。 在闻思位中。 准此故知。 说有漏熏习成出世心者。 据增上缘说。 又广如彼解。 略更不引。 问既诸有情齐有真如及第八识。 如何不许为佛正因。 答如自不生。 亦不亲为正因生法。 如前已明。 若许第八为佛正因。 即是无漏。 又复对治有漏第八。 方能成佛。 许第八识为佛正因。 即应能治第八自识。 若尔即违梁摄论云。 云何一切种子果报识成不净品因。 若能作染浊对治出世净心因。 释云。 若立本识是染独对治出世因。 则不得以本识为不净品因。 不净品即集谛及苦谛。 是业烦恼种子故是集谛。 乃至云。 既立为染浊对治及出世心因故。 不应复说为不净品因。 准此。 有漏第八非佛正因。 又复第八一切同有。 无三乘别。 即善戒地持菩萨地等明定异因。 三乘性别及调伏中。 三乘性别。 皆不净成。 故依附此识本无漏种。 是佛正因。 问若不许真如为佛正因。 如何佛性论说真如理为佛正因。 信般若等为佛缘因。 瑜伽复云从真如所缘缘种子生。 答此二论文如前已会。 今更重释云。 真如所缘缘种子生者。 似说所缘缘为种子。 真如实非所为法种。 如说信般若等为四德种子。 法身四德非彼所生。 是常住法由彼显故。 似名为种。 故梁摄论云。 闻熏习但是四德道种子。 四德道能成显四德。 四德本来是有。 不从种子生。 从因作名故称种子。 准此故知。 四智心品缘彼如生似说真如。 名为种子。 若许真如实是种子能生有为。 即违瑜伽种子七义第一无常法为因等。 亦违佛性论三性中一有体能生有体文。 问若有定性二乘不作佛者。 违涅槃经三十六说须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辟支佛人悉当成佛。 闻是说已不生信心。 乃至云是名常没。 法华经云。 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无疑等。 答此说不定性声闻四果辟支佛悉当成佛。 闻而不信名为常没等。 非说一切定不定性皆当成佛。 不尔。 云何涅槃自云。 皆得作佛。 不解我意。 又菩提资粮论等。 岂不见涅槃经而云不作佛。 问有阐提定不成佛者。 云何涅槃经三十六云。 若人心口异相异说言一阐提不得菩提。 是人亦谤佛法僧。 答准此文意。 若说一阐提定不得菩提。 名谤佛法僧。 非遮少入。 若尔复违宝性论说。 云向说阐提常不入涅槃无涅槃性者。 为欲回转诽谤大乘心。 不求大乘心故。 依无量时故。 如是说。 以彼实有清净性故。 佛性论云。 言有性者。 是显了说。 言无性者。 是不了说。 乃至重故。 佛观一切众生有自性清净故。 后时决定得清净法身。 准此故知。 无阐提人无佛性者。 亦无有情不成佛者。 答此据理性平等意乐。 及涅槃经常没之中。 第二虽非阐提亦名常没。 无上依等三种无涅槃法中。 第二人说。 楞伽第五无性乘人亦同此会。 不会阐提名为常没。 七人各一。 及无上依经第一无涅槃法。 问若尔何故宝性佛性俱引经说。 一阐提人堕邪定聚有二种身。 一本性法身。 二随意身。 佛日慧光照此二身。 法身法者。 即真如理。 随意身者。 即从如理起佛光明。 为怜愍阐提。 阐提二身者。 一为令法身得生。 二为令加行得长修菩萨行故。 观得成。 答此据有性阐提人说。 不尔。 自违前事。 能品云。 不定聚众生起此二事为用。 不言定聚为用。 又云。 是人由净分为缘净性为因故。 成此观。 非无因缘。 若不由于此二事成观。 无因缘。 如阐提无涅槃性。 应得此观。 与一阐提既无此观。 故知定须因缘观。 方可现无性。 既不许有观。 明知无性不得作佛。 又亦同涅槃第九云。 大涅槃光入于一切众生毛孔。 而能作菩提因者。 此义不然。 何以故。 世尊犯四重禁。 作五逆人及一阐提。 光明入身作菩提因者。 如是等辈与净持戒修习诸善法有差别。 乃至佛言。 善男子除一阐提其余众生。 闻是经已。 悉皆能作菩提因缘。 法声光明入毛孔者。 必定当得阿耨菩提。 准此故知。 佛性论等引经所说。 佛日慧光照阐提身令生长者。 是有性人。 涅槃经说除一阐提者。 是无性人。 不尔。 何以除不除别。 又云。 若得闻是大涅槃经。 虽犯四禁及五无间。 犹故能作菩提因缘。 一阐提辈则不如是。 虽得听受是妙经典。 而不能生菩提道因。 又多譬喻。 如枯木石山水所不住。 譬如燋种虽遇甘雨终不生。 又云。 假使一切无量众生一时成就阿耨菩提已。 此诸如来亦复不见彼一阐提得成菩提。 此乃涅槃显了之说。 如何不信有不成佛。 故知经说有一阐提名为无性。 而复说言当得成佛。 据有种子。 密意说无。 诸乘差别增减不同。 广如余辨。 略释大纲。 余难思准。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四宝历十二年十二月。 于平安城寓舍。 以赞岐国多度郡善通寺经藏本。 写之了回向四恩法界海回向无上大菩提。 东大寺西室传法相宗沙门基辨安永二年癸巳十月。 于兴福寺慈门院。 以春日社本谈义屋本校合。 补脱文正写误竟。 每字傍注本字者是也。 法相末学大同坊基辨生五十六岁本谈义屋所藏御本云。 承元二年戊辰十二月十二日申刻。 于西小田原东谷宝塔院南面部屋。 书写之。 愿以书写力。 上生都率天。 闻法为悟解。 决定证不退。 同年十二月十八日移点了。 执笔永祐觉范享保八年五月中旬。 以御本写之一校了。 秀信 发布时间:2024-06-03 08:16:1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