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海印三昧论 内容: 海印三昧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 1889海印三昧论No. 1889海印三昧论一卷(并序)依大方广佛华严经明皛所述若夫大道无边非隘行之能寻。 至理深玄非浅智之所识。 如以局情入道。 道非局入。 执教求理。 理非执求。 要以无方大行始可称道。 孱空圆智迥会理矣。 故请将来君子同怀寄筌之意。 归命尽十方法界中三宝我欲报佛恩略演契经义普令众生类得大涅槃乐愿慈加护念满我本誓愿论曰。 有大三昧。 名曰海印。 速令行者至不退地。 用小方便获大利益。 其印之内要义偈颂名陀罗尼。 总持一切契经要义。 普含一切诸佛功德。 然陀罗尼略有二种。 一法。 二义。 法中有三。 谓体智用。 所言体者。 谓诸众生根本一心。 是心本来自性清净。 不增不减。 不生不灭。 旷大无边犹如虚空。 总持一切世出世法。 无不摄故。 所言智者。 谓如来地理量二智。 无理不照无事不达。 总持一切无边功德。 无不摄故。 所言用者。 谓如来地应化二身。 普应法界教化众生。 尽未来际化用无竭。 总持一切世出世间所有诸法。 无不摄故。 所言义者。 谓摩诃衍圆教所显广大妙义。 总持十方三世诸佛秘密法藏。 无不摄故。 如是二种陀罗尼门各摄无量尘沙法门。 相容无碍互相摄入。 随入一门无所不通。 了达一切尘沙法门。 入佛境界得无所畏。 如经偈言。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 展转生非实。 智者无所畏。 如是二种陀罗尼门。 乃至无量尘沙法门。 悉入海印三昧之内。 譬如天下所有诸水悉入大海无流不纳。 海印三昧亦复如是。 悉纳一切诸契经水。 譬如空中日月星宿诸天宫殿。 阿修罗兵及天帝释所将兵众。 悉皆影现大海水中。 海印三昧亦复如是。 无量无边法界诸佛菩萨圣众悉现其中。 陀罗尼义如颂应知。 如其欲读从印中角生字为始。 随印文转周回乃至涅槃为终。 颂曰。 刹─一─刹─方是─则是─则─处─住─无─灭─无─生││││││本中─解十无法菩处─烦─恼─菩─提─体无││││││││││形法于满量一提异提─菩─识─人无是││││││││││││亦切一土法法涅非近本─来无二如││││││││││││││不一无佛─一一槃槃而心无而涅亦││││││││││││大切量─法─则─是体涅甚身生亲─槃法││││││││一一─解─中─一─者─智死难─见灭─一─切─诸││佛─国─容─十─法─界─而生槃─涅─则─死─生─知││相─本─刹─诸一─令诸念─一─念─未─曾─演不││││││││恒刹─一大尘不世一诣─遍─促─成长死││││││││││││如方切旷─增是界则十身─心缩远生││││││││││││故十尘─中─皆─如不知方知旧不长舍││││││││││无含─包─尘─一─累─重了求不成亦─劫进││││││量─无─数─旷─大─劫─智─者成─佛佛─往─昔─精生死涅槃非异处烦恼菩提体无二涅槃亲而无人识菩提近而甚难见身心本来无生灭一切诸法亦如是无生无灭无住处则是菩提涅槃体智者一中解一切一切法中解于一无量法则是一法一法则是无量法一佛土满十方刹一刹本形亦不大一佛国容十方界而诸世界不重累一尘包含十方刹一切尘中皆如是不令一尘增旷大诸刹本相恒如故无量无数旷大劫智者了知则一念一念未曾演长远长劫亦不缩成促遍诣十方求成佛不知身心旧成佛往昔精进舍生死不知生死则涅槃论曰。 此法门者。 能开一切菩萨慧眼。 能果一切菩萨所愿。 一切行者。 欲生净土。 当依此门念念习学。 一切时中勿令间断。 乘此法者。 用小方便速至佛果。 譬如有人乘船。 入海欲度彼岸。 得好顺风用小方便速达彼岸。 乘此法者。 行住坐卧一切时中恒入灭定。 乘此法者。 不久当得不碍忍地。 有如是等种种利益。 乃至诸佛住无数劫说不能尽。 三世诸佛秘密法藏莫过于此陀罗尼颂。 若有行者意欲速进无上菩提。 应当先发广大妙愿。 于诸众生起大慈心。 于善知识生难遭想。 敬重三宝破除我慢。 依大乘经至心忏悔一切罪障。 然后专求大善知识。 咨问法要。 闻说法已。 系念思惟。 如说修行。 一切时中无间断心。 若能如是不久当入陀罗尼门。 如上所说海印三昧出华严经十地品中。 其印像者。 以义安也。 其颂文者。 总述一部经中要义以为颂耳。 云何印道无始终者。 欲显一道离三世际。 前际后际不可摄故。 云何印道有盘曲者。 欲显一道随缘称机。 应三乘行现差别故。 以何义故五十六角共成印者。 欲显地前四十心位及与十地等觉妙觉。 如是五十二位人等皆依一道而修四摄度众生故。 五十二角表其五十二种人也。 余四角者。 表四摄也。 十信位中仰信一道四摄法故。 十解位中信解一道四摄法故。 十行位中信行一道四摄行故。 十回向中解行俱圆而行一道四摄行故。 十地位中及等觉位正证一道行四摄故。 妙觉位中究竟圆证一道根原。 尽未来际以四摄法化众生故。 云何颂中纵横同有十四字者。 欲显菩萨行虽无量种不离于十波罗蜜四摄行故。 十方无边一切世界诸菩萨等。 皆依此行为根本故。 云何颂中有始终者。 为欲安慰怯弱菩萨。 佛道虽远修行不绝。 终归成佛勿退行故。 云何颂首及与颂末俱处中者。 欲显初心所习正观不异如来正观智故。 云何纵横四围循读皆失句者。 欲显甚深陀罗尼义。 非断常见及边见人所能知故。 云何从中寻得句者。 欲显甚深陀罗尼义中道正观乃能知故。 云何印外更无颂者。 欲显佛教虽越尘沙不离一道。 一道以外更无法故。 云何不释颂中义者。 欲令行者于少文中多解义故。 恐诸行者弃本逐末贪数文句失大益故。 如经中言。 宁以少闻多解义味。 不愿多闻于义不了。 欲验行者得利多少根机深浅行生熟故。 欲令小见憍慢众生于正法中生重心故。 然此深义非九种人所知境界。 何等为九。 一非凡夫所知境界。 二非世智辨聪境界。 三非分别法相境界。 四非声闻缘觉境界。 五非空见行者境界。 六非散心多闻境界。 七非边见众生境界。 八非断见众生境界。 九非常见众生境界。 如是等辈互相嫌言。 我智则胜彼智必弱。 唯我独能尽解佛法。 如是等辈甚可怜愍。 于五尺身起长大我。 将方寸意量虚空尽。 亦如小儿蠡杯酌海。 谓言唯我量大海尽。 小见众生度量佛法亦复如是。 彼等若不破除我慢。 不悔本心。 难可教示。 设使口诵不会深理。 纵使多闻唯长憍慢。 徒劳无益。 如经偈言。 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 自无半钱分。 多闻亦如是。 有如是等种种众生。 欲护彼故更不释义。 恐彼恶见转加增长。 永沈苦海无出期故。 如经偈言。 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 我宁不说法。 疾入于涅槃。 如上所说。 陀罗尼义是无边行等法界智所知境界。 如经偈言。 游心法界如虚空。 是人乃知佛境界。 以何义故存其本者。 欲显正法毕竟常住三世诸佛共所依故。 譬如绳墨是常法则前匠后匠共所依故。 复次欲令假名菩萨舍末寻本达本原故。 欲令正法常住不灭法光恒照毕竟不绝破除众生无明闇故。 欲令众生世世生处佛种不断故存本也。 契经要义略述如是。 欲尽其原唯佛穷了。 但仰信解赞扬教耳。 欲发弘愿。 以偈赞曰。 佛法甚广大量同于虚空我已所述义如一毛孔分所述诸功德普施众生类速登十地位皆共成佛果海印三昧论一卷局(省好)筌(现)隘(省力知)孱(妙文内里为)。 永久元年癸巳八月二十日书写了笔生助范享保六年三月以城干高山寺藏本对校。 发布时间:2024-06-04 08:06:4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