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含经十二因缘释 内容: 第六章 中阿含大缘经(节选)原文:阿难。 要如何观察我耶。 阿难。 对于受。 或以受是我之我。 或以受实非我之我。 不得感受者。 即是我之我。 阿难。 如是观察我。 或以受实非我之我。 又不得感受者。 亦非我之我。 我应依我之领纳。 即受之法。 始是我之我。 阿难。 如是观察我。 释:佛说:阿难,应该如何观察我呢? 阿难,对于受的观察分为三种,一种是,有的人认为受是五阴我当中的我;另一种是,有的人却认为受确实不是五阴我当中的我,那个没有任何感受的,才是所说的五阴我当中的我,阿难,有些人就是像这样来观察我的;第三种是,有的人认为受确实不是五阴我当中的我,并且没有任何感受的那个,也不是五阴我当中的我,我应该依靠着我的领纳功能作用,也就是说受法才是所说的五阴我当中的我。 阿难,有些人是这样来观察我的。 这段节选内容是从受是我或非我的角度来讲十二因缘法,佛一开始就讲了三种人的三种观察法,和得出的三种结论,结果都是不对的。 下边佛就会辩证如何是不对的,佛举出的论据充分,无可辩驳。 原文:阿难。 此中对于言受是我之我者。 不得不如是言。 友。 此受有三。 是乐受苦受。 不苦不乐受。 此等三受之中。 汝见何为我耶。 阿难。 若于某时。 领纳乐受。 其同时不领纳苦受。 又不领纳不苦不乐受。 其时应唯领纳乐受。 释:阿难,对于那些说受是五阴我当中的我的第一种人,不得不这样说:善友,这个受有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三种,在这三种受中,你把哪种受当作我呢? 阿难,如果在某个时候领纳着乐受,就不会同时领纳苦受,也不会同时领纳不苦不乐受,在这个时候只能领纳乐受。 原文:阿难。 若又于某时。 领纳苦受。 其同时不领纳乐受。 又不领纳不苦不乐受。 其时应唯领纳苦受。 阿难。 若又于某时。 领纳不苦不乐受。 其同时不领纳乐受。 又不领苦受。 其时应唯领纳不苦不乐受。 释:阿难,如果又在另一个时间里领纳着苦受,那么这时候就不能同时领纳乐受,也不能同时领纳不苦不乐受,这时候只能领纳苦受。 阿难,如果又在某一个时间里领纳着不苦不乐受,那么这时候就不能同时领纳乐受,也不能同时领纳苦受,只能领纳不苦不乐受。 佛陀这段的阐述,对于我就容易观察了,如果把受当作我,受有三种,我就有三种。 可是在同一时间里,只能有一种受,那么只有这种受才是我,另外两种受就不是我。 这就出现了矛盾,很显然把受当作我是不对的,这就说明了受不是我,如果受是我,三种受应该同时都是我,可是三种受又不能同时存在,受是互相对立,说明把受当作我是错误的。 有人就会说受当然不是第八识这个我了,可是这些文字和观察的内容,能与第八识扯在一起吗? 显然不能,因为声闻人全部都不能现前观察第八识,你就无法证明受是不是第八识,即使能证明受不是第八识,也还是没有证得受非我,因为这个我不是指第八识,而是指能作主宰的五阴我。 尤其是还没有断我见的凡夫声闻人,无法开悟实证第八识,那就不可能得出受非第八识这样的结论。 如果观行次第是颠倒的,就不可能有实证,因为谁也不可能去想象出一个第八识来现前观察,想象出来的叫作猜测臆想,没有任何作用。 原文:阿难。 乐受实是无常有为。 缘起之法。 灭尽之法。 败坏之法。 离欲之法。 灭法也。 阿难。 苦受亦实是无常有为。 缘起之法。 灭尽之法。 败坏之法。 离欲之法。 灭法也。 阿难。 不苦不乐受。 亦实是无常有为。 缘起之法。 灭尽之法。 败坏之法。 离欲之法。 灭法也。 释:阿难,乐受确实是无常的有为法,是由于种种因缘而生起的法,是能灭尽的法,是败坏的法,是能离开对这种受的贪欲的法,是会灭去的法。 阿难,苦受也确实是无常的有为法,是由于种种因缘而生起的法,是能灭尽的法,是败坏的法,是能离欲的法,是会灭去的法。 阿难,不苦不乐受也确实是无常有为的法,是由于种种因缘而生起的法,是能灭尽的法,是败坏的法,是能离开对这种受贪欲的法,是能灭去的法。 原文:若领纳乐受。 还是思惟。 此是我之我者。 彼又依于乐受之灭。 实应不得思惟。 我之我灭。 若领纳苦受。 还是思惟。 此是我之我者。 彼又依于苦受之灭。 实应不得思惟。 我之我灭。 若领纳不苦不乐受。 还是思惟。 此是我之我者,彼又依于不苦不乐受之灭。 实应不得思惟。 我之我灭。 释:如果在领纳乐受的时候,还是认为这个能领纳乐受的就是我,然而看到乐受灭了的时候,确实就不应该再认为能领纳乐受的我灭了;如果在领纳苦受的时候,还是认为能领纳苦受的就是我,那么看到苦受灭了的时候,确实不应该再认为能领纳苦受的我灭了;如果在领纳不苦不乐受的时候,还是认为能领纳不苦不乐受的就是我的话,当见到不苦不乐受灭了的时候,确实就不应该认为能领纳不苦不乐受的我灭了。 原文:对如是言。 受是我之我者。 要于现见之法。 观察我是无常。 乐苦皆归于消灭之生灭法。 阿难。 是故依此。 不可能观察。 受是我之我。 释:对于第一种人,认为受是五阴我中的我这样的说法,应该在现前所能接触的法中,观察这个我是无常的,乐受、苦受都归于能够消灭的生灭法。 阿难,因此依据受是无常生灭的现象,不可能观察出受是五阴我中的我。 原文:阿难。 此中又言。 受实非我之我。 不得感受者。 即是我之我。 对彼应如是言。 友。 无一切所受之处。 于其处。 还得思惟有我耶。 世尊。 实不然。 阿难。 是故依此。 不可能观察。 受实非我之我。 不得感受者,即是我之我。 释:阿难,第二种人又说:受确实不是五阴我当中的我,而受之外的没有感受的想行识才是五阴我当中的我。 对于有这样不正观点的人,应该这样问:善友,在没有苦乐受和不苦不乐受之处,就是色、想、行、识处,你还是认为色想行识有我吗? 阿难回答说:实在是不应该认为色想行识是我。 佛说:阿难,因此根据这样的说法,不可能观察出:受确实不是五阴我之我,而受之外的色想行识才是我。 原文:阿难。 此中又言。 受实非我之我。 我之我亦非不得感受者。 我应依我之领纳。 即我之我是受法。 对彼应如是言。 友。 一切感受完全消灭时。 即无一切受。 由此受之灭。 还得有思惟。 于此有我之我耶。 世尊。 实不然。 是故阿难。 依此不可能观察。 受实非我之我。 不得感受者。 亦非我之我。 我应我之领纳。 即我是受法。 释:阿难,第三种人又说:受确实不是五阴我之我,我也不是非受的色想行识,我应该依止于我的领纳性,也就是说五阴我中的我就是受法。 对于有这样观念的人,应该这样对他说:善友,当一切感受都消灭以后,就没有一切受了,因为受灭了,你还认为能领纳的受法就是五阴我中的我吗? 阿难回答说:受确实不是我。 佛说:阿难,因此说依止于能领纳的受,不可能观察出:受确实不是我,离于受的色想行识也不是我,我接受我的领纳性,即领纳就是我,我就是能领纳的受法。 众生所认为的我有五种,第一种是色我,把色阴当作我,认为我就是色阴,色阴就是我;第二种是受我,把受当作我,认为我就是受,受就是我;第三种是想我,把想当作我,认为我就是想,想就是我;第四种是行我,把行当作我,认为我就是行,行就是我;第五种是识我,把识当作我,认为我就是识,识就是我。 当众生把受当作我,心中就会有受我这种我的思想观念。 众生没有断我见的时候,或者把五种我的任一种当作我,而把其余的当作是我所,或者把五受阴都当作我,这就是我见的范畴。 原文:阿难。 是故比丘。 不观察受是我。 亦不观察。 不得感受者是我。 又不观察。 我应依我之领纳。 即我之我是受法。 不观如是之我者。 彼于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执着。 不执着故。 无有恐怖。 无有恐怖故。 唯独般涅槃。 自知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更无后有。 释:阿难,因此说比丘们不应该把受当作我,也不应该把色想行识当作我,又不应该依止于我的领纳性,不应该有我是受法的观念。 不把这些法当作我的人,就会在面对任何法的时候,都不生起执著,内心没有恐怖。 因为没有恐怖的缘故,只有取证涅槃,自己能够证知生死已经到了尽头,清净的梵行已经建立起来了,这一生所要修的解脱已经修完了,再也不受后世的有法了。 原文:阿难。 如是。 心解脱之比丘。 不问如来。 死后有耶。 若彼执着是言者。 彼则非正。 不问如来。 死后无耶。 若彼执着是言者。 彼则非正。 释:阿难,就像这样,心解脱的比丘不会去问如来,我死后是否还有后世的有? 如果比丘执著地认为死后还有三界的有,那么他还没有具足正知见,没有入到阿罗汉正位,不是心解脱的阿罗汉;心解脱的比丘也不会去问如来,我死后是否一切法都不存在了? 如果比丘执著地认为自己死后一切法都灭了,他就还没有具足正知见,没有入阿罗汉正位,不是心解脱的阿罗汉。 原文:不问如来。 死后亦有亦无耶。 若彼执着是言者。 彼则非正。 不问如来。 死后亦非有。 亦非无耶。 若彼执着是言者。 彼则非正。 释:心解脱的比丘也不会去问如来,我死后是否是也有后世的有,也无后世的有? 如果他执著地认为自己死后也有也无,他就没有正知见,没有入到阿罗汉正位,不是心解脱的阿罗汉;心解脱的比丘不会去问如来,我死后是否是也非有后世的有,也非没有后世的有? 如果他执著地认为自己死后是非有后世的有也非无后世的有,他就还没有具足正知见,没有入到阿罗汉正位,不是心得解脱的阿罗汉。 已经入到正位的四果阿罗汉,心解脱,一切都解脱,知见也解脱,不会认为死后有死后无,也有也无,非有非无,心中泯绝一切不正知见,不再执著死后是有是无,不管执著自己死后是有还是无,还是非有非无,一切念想执著灭尽才能得解脱,命终入无余涅槃。 发布时间:2024-06-06 08:05: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2953.html